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财务风险综述范文

财务风险综述范文

财务风险综述

财务风险综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综述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146-02

一、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一)国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内部控制理论起源于西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部控制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1992年9月,COSO委员会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该框架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目标,并指出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察五个相互关联部分组成。

此后,很多学者相继发展了内部控制相关的理论。Kinney,W.(2000)研究认为内部控制本身的复杂性、缺乏获得公司数据的途径、研究结果的潜在普遍性、有限的知识、披露信息的限制范围这五个方面会对内部控制质量的研究造成阻碍。Moerland(2007)根据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报告做了实证检验,并建立了内部控制的评价指数体系。这些指标包括: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幅度、审计委员会或类似职能部门的职能、是否建立全面的内控制度、内部审计报告的披露程度等。Doyle(2007)对美国2002―2008年间披露出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779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质量受企业规模、成立年限、涉及业务的复杂度、盈利状况、增长速度、业务重组以及治理结构这七方面因素的影响。

(二)国内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在COSO委员会出台内部控制框架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吴水澎 (2000)在对COSO报告关于内部控制的界定和创新观点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从优化控制环境、开展风险评估、设立适当的控制活动、加强信息与沟通、完善监察制度五个方面建立企业的内部控制框架。阎达五(2001)认为,保证资产安全和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提高经营的效益和效率是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框架应该将政府指导与企业自身完善相结合,要抓住的关键问题是确定权责分配和董事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加强预算管理,重视对员工的行为规范。赵雯(2002)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COSO内部控制框架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内部实施的,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一体的,只能提供合理保证的全员参与的管理质量控制体系。

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方面,骆良彬(2008)把内部控制五要素分解为三级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结合专家打分,建立内部控制整体质量和各构成要素的隶属度矩阵,对内部控制进行模糊评价。张先治(2011)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成果,利用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法从企业内部控制的四个目标(战略目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和法律法规的遵循)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李超(2011)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公司规模、关联方数量、存货比重、销售收入增长率、亏损状况、Altman Z分数这6个变量中提取因子,构建判定内部控制质量的分数。方红星(2011)采用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鉴证意见类型来度量内部控制质量。

二、国内外关于财务风险的研究

(一)国外关于财务风险的研究

国外学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财务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其研究经历了从简单易懂的单变量模型到综合的多变量模型。Fitzpatrick(1932)最先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他将19家样本公司分为破产组和非破产组,通过对比分析多个财务比率,发现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和所有者权益/总负债这两个比率对财务风险有较强的预警能力。在此基础上,Beaver(1966)将79家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和79家相同规模的运营正常的公司作为样本,利用单变量模型分析涉及企业活动不同方面的30个财务比率,结果发现这些比率中现金流量债务比、资产负债率和资产净利率能有效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并且距离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时间越接近,预警能力的准确性越高。单变量模型简单易懂,但是变量选择的主观性太强,且只能通过单个财务比率来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缺乏说服力,逐渐被多变量模型替代。

多变量模型就是采用多个财务指标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来预测财务风险。Altman(1968)对33家破产公司和33家非破产公司进行比较研究,最终选取了营运资金/总资产、留存收益/总资产、息税前利润/总资产、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总额/总负债和销售收入/总资产 5个财务指标加权构建了Z分模型用以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Z分模型给后来的学者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学者利用Z分模型对财务风险预警进行研究。Ohlson(1980)采用多元逻辑回归方法对105家破产公司和2 058家正常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公司规模、经营业绩、资本结构和融资能力能够影响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M.Odom(1990)以Z分模型中的5个财务比率为研究变量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的神经网络模型对64家破产公司和64家正常公司进行配对比较研究,发现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财务风险的预测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二)国内关于财务风险的研究

我国对财务风险的研究相比国外起步要晚一些。向德伟(1994)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是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是客观上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组织不力、决策出现失误、管理不当等主观方面。

关于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方面,我国学者周首华(1996)在Z分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的指标建立了F分数模型。吴世农等(2001)从21个财务指标中筛选出影响财务风险最显著的6个预测指标,应用了线性概率模型、Fisher线性判别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建立预测财务困境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模型均能有效地预测财务困境,但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误判率最低。杨淑娥(2005)基于120家上市公司10个财务指标的数据,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工具构建预测模型,并对同期的60家上市公司进行检验,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是预测财务风险的有效方法。

三、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关系的研究

(一)国外

国外关于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少。Lawrence.R.Dicksee(1957)在较早时间就对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组织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将会造成财务信息的不准确、不完整和不及时。在组织内部使用内部控制框架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流程,能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从而降低财务风险。Ashbaugh-Skaife(2008)等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不足时容易导致会计差错的出现,从而产生各种风险(如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因此,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降低企业的风险。

(二)国内

国内学者对于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关系的研究也少。鄂秀丽(2008)以吉林省114户国有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财务风险不重视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控制不足,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财务预警指标将会明显好转,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袁晓波(2010)利用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2008年的年报数据,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角度评价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通过五要素的分组检验和内部控制的总体检验分析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具有正向影响。李维安(2013)提出内部控制包括公司内部治理控制、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三个层级,其中管理控制以经营管理层为控制主体,其控制对象是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四、简要述评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尤其是内部控制框架的提出和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国内外对于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的研究已处于成熟阶段,但对于两者相结合的研究还很少,具体到某一行业的研究就更少,使内部控制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未能有效显示,未来研究可延伸至具体的某一行业。

参考文献:

[1] 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M].1992.

[2] Altman.Edward I.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te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Journal of Finance,1968,(9):

598-609.

[3] 张先治,戴文涛.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J].审计研究,2011,(1):69-78.

财务风险综述范文第2篇

财务风险在国内国外的概念有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按照各自的理解描述和定义了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毫无疑问是风险管理的分支之一,它是在充分利用前人创造和发展起来的风险管理经验和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管理科学。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处理源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的过程,它涉及评估一个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并制定与内部优先事项和政策相一致的管理战略。财务风险的来源有很多,包括因短期内不能履行财务义务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因未获得货款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对消费者的可分配收入产生影响,并导致与诸如零售商、房地产开发商和制造商的交易恶化的利率风险,投资项目在项目期内的现金流和折现率的通货膨胀风险,海外投资的预期现金流受到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的汇率风险以及借款人的融资风险,等等。所以,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对每一个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评价之后运用各种措施和方法来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加企业的实际收益,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在管理下持续高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在大型工程方面主要侧重于工程项目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和财务风险研究方法的探讨。关于财务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有:Mustafa、Member、Zee等(1991)使用层次分析法(AHP)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分析和评估项目风险的招投标阶段风险。在此基础上,Zhang.G、Zou.P(2007)建立了一个模糊层次分析法模型分析合资企业的环境风险以及项目的利益相关者的理性决策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分析方法。Tarek Zayed,Mohamed Amer,Jiayin Pan(2008)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分析了中国公路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国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模型、策略、评价指标和审计方面对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进行探究。我国财务风险的相关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清华大学郭仲伟(1987)编写的《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风险分析与决策的方法,提出了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风险决策提供依据以及借助各种风险分析和控制方法,以最小投资谋取最大保障的管理活动。

张智勇(1996)最早提出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财务风险包括延迟付款、汇率浮动、换汇控制、通货膨胀等,并提出了一些应对当时经济情况的解决方法。

余娟、祝继高、刘晓宁(2005)在发表的《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探析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中提到财务风险是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风险,它对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将财务风险划分投资风险、筹资风险、营运风险和交易风险,并就这四类风险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进行研究与探讨。

石香焕、唐文彬(2007)借助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工作原理,引进定性评价指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为全面、综合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提出了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工作原理确定指标的权重,对人的主观判断进行客观描述,减少了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误导;文章引入了定性评价指标(非财务指标),弥补了纯定量评估模型的缺陷,拓宽了风险评估的范围;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在对企业财务风险按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隶属度进行层层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估。

钱丹第(2009)在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研究方面提出国际工程面临的5项主要的财务风险:汇率波动风险、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风险、合同履约及合同变更风险、税收法律风险以及换汇控制。

沈亭、王淑慧(2010)借助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工作原理,改进了指标选择的原则与方法,以便更适合其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为全面、综合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崔静(2011)在《企业财务管理研究》一文中说明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目的及意义,提出在财务系统运行过程中,运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直接观察、计算、监督财务风险状况,制订公司风险经营方案。

李永杰(2012)在施工企业海外承揽工程方面进行了财务风险与防范的研究,国际工程项目面临着比国内更加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多种财务风险的考验。要实现海外施工项目良好的盈利水平,就必须充分认识这些风险,通过多种方式增强施工企业自身应对海外风险的能力。

王茹(2012)将中国企业“走出去”即承揽海外工程的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同业竞争风险等,内部风险包括战略风险、整合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经营风险等。

尹嵩(2013)提出在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中,国际工程项目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我国的国际工程项目特别是国际工程承包方面,面临国外的工程承包企业激烈的竞争更是需要不断的发展。

陈永龙(2013)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对策研究,提出企业应重视财务风险管理,识别、评估、处理、持续监督与评审相关的财务风险,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取得最佳的风险防范效果。

张超(2013)专门对国际工程承包项目财务风险中的汇率风险进行了研究,认为作为财务风险之一的汇率风险是任何国际承包工程企业无法回避的风险,汇率风险是双向的,既有风险损失,又有风险收益,但就国际承包工程项目而言,面临的风险损失要大于风险收益。

刘金兰、刘立旺、齐彤(2013)在系统分析价格、汇率、利率、信用、关联交易、税收、会计信息、流动性、资金安全、高风险业务风险等10项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应用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海外油气项目的财务风险做了评价,得出税收、价格和汇率风险是目前海外油气项目面临的前3位财务风险,当前的财务风险处于中等略偏高水平的评价,并给出了税收、价格和汇率风险的剩余风险值。最后提出了应对财务风险的策略和措施。

综上所述,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行业分析了财务风险的相关问题,也使大家越来越了解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是,2007年以前缺乏对国际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的研究,2007年国家提出“走出去”的政策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涉及这个领域,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识别越来越全面,控制好工程项目财务风险不仅仅会使企业得到好的发展与提升,对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至关重要。进入21世纪之后,国外学者首先在财务风险的分析方法上运用了层次分析法,近年来国内对财务风险的分析方法运用的也越来越多,行业范围也越来越大,涉及了很多我国对外投资基础建设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分析。但是,通过对文献的搜索与研究,并没有发现有关我国通信建设国际工程项目方面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对其他行业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风险的识别与控制方面,较少使用相关的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叶晓奎,余敏等.工程财务与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工程工业出版社,2007.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3]A.Mustafa,Member,Zeee,et al.Project risk analytic assessment using the hierarchy process[J].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91.

[4]Zhang,G,Zou,P.Fuzzy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risk assessment approach for joint venture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China[J].Jounal of Constraction Management,2007.

[5]Tarek Zayed,Mohamed Amer,Jiayin Pan.Assessing risk and uncertainty inherent in chinese highway projects using AHP.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8.

[6]郭仲伟.风险分析与决策[M].1987.

[7]张智勇.国际工程承包财务风险探讨[J].交通财富,1996.3.

[8]余娟,祝继高,刘晓宁.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探析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J].经济经纬,2005.4.

[9]石香焕.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财务风险综合评估[J].财会月刊,2007.2.

[10]钱丹第.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探讨[J].会计师,2009.7.

[11]沈亭,王淑慧.层次分析法在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13.

财务风险综述范文第3篇

1、企业财务核算的模式比较单一

企业财务核算的模式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在现有的企业财务核算模式中,多采用的是静态的倒挤压成本模式,这种企业财务核算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既不能够及时对于各部门的运行情况进行同步调节,也不能够对于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真实准确的反映,具有较大的落后性和局限性特征,在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中,应用这种财务核算模式进行核算实施,对于企业经济效益发展提升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几乎不存在,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升与发展。此外,应用这种单一的财务核算模式进行企业财务核算过程中,企业中各个部门本身不进行自身财务报表的出具,而是需要依据企业财务核算模式实现各部门财务报表出具,而对于各企业的总体资金管理则是银行通过电子文档来进行资金台账的登记管理、局限性以及制约性作用影响比较大。

2、企业财务核算的基础比较薄弱

企业财务核算中,基础薄弱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财务核算中合同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以及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的力度不够,并且企业资金分散性比较强等。首先,企业的合同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合同是企业各种活动的一个基本法律保障,是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一个现代化纽带,对于企业交易的内容以及形式等有着详细的记录,在财务核算中是重要的依据和参考,因此,一旦合同管理不完善,必然影响企业财务核算工作开展。其次,企业财务成本控制力度不够,主要是指在落后的财务核算模式下,成本控制都是静态情况下进行的,不能够与企业的运行实际相结合,因此就不能在企业财务核算中发挥应有作用和意义。最后,企业资金比较分散主要是指企业内部没有健全统一的核算中心,使得企业资金的管理与应用都受到很大限制,从而造成企业资金分散的情况发生。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分析

结合上述企业财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环节,本身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影响也比较大,因此一旦出现财务核算问题,必然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经营活动开展都有极大的不利作用和影响。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于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避免对于企业经营活动开展造成影响。首先,应注意提高企业财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企业的财务核算与管理中,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并且决定着财务核算与管理的工作效率,通过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控制和避免财务风险与问题的发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手段。其次,应注意进行企业会计报告制度的健全,只有通过健全的企业会计报告,才能够促进企业财务核算与管理的顺利开展,从而避免风险问题的发生。再次,加强企业财务核算的及时性。及时有效并且准确的财务核算不仅是对于企业财务运营状况的真实反映,而且在企业财务决策与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依据和参考性作用。最后,应注意进行企业财务管理结构的变革和合同管理的加强,以避免落后的财务管理制度与薄弱的合同管理意识,对于企业财务核算与管理造成影响。

三、结束语

财务风险综述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完善的市场经济,并购被人们重视起来,主要从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出发,分析引起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存在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财务风险的含义

1.1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并购融资或因兼并背负债务,而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从风险结果看,这的确概括了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最核心部分,即“由融资决策引起的偿债风险”。但从风险来源来看,融资决策并不是引起财务风险的惟一原因,因为,在企业并购活动中,与财务结果有关的决策行为还包括定价决策和支付决策。

(1)企业并购是一种投资行为,然后才是一种融资行为,投资和融资决策共同影响着并购后的企业财务状况。

(2)企业并购是一种特殊的投资行为,从策划设计到交易完成,各种价值因素并不能马上在短期财务指标上得到体现,而必须经过一定的整合和运营期,才能实现价值目标。

(3)企业并购的价值目标下限也决不仅仅是保证没有债务上的风险,而是要获取一种远远超过债务范畴的价值预期目标,实现价值增值。

1.2引起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

(I)不确定性。

企业并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从宏观上看,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经济周期性的波动、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动;从微观上看,有并购方的经营环境、筹资和资金状况的变化,也有被收购方反收购和收购价格的变化等。这些变化都会影响企业并购的各种预期与结果发生偏离。同时,企业并购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法律、财务、专有技术、环境等。这些领域都可能形成导致并购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原因。

不确定性因素通过由收益决定的诱惑效应和由成本决定的约束效应机制而导致企业并购的预期与结果发生偏离。一方面,不确定性因素具有价值增值的特点,这就给决策人员带来了价值诱惑力,强化了控制负偏离追求正偏离的目标和动机;另一方面,不确定性因素又客观存在着导致成本膨胀的可能性,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排除可能带来的损失,这又给决策人员带来一定的约束力。这种价值诱惑力和成本约束力的双重作用形成了诱惑效应——约束效应机制。当诱惑效应大于约束效应时,并购的预期与结果发生正偏离,取得并购成功;当诱惑效应小于约束效应时,并购的预期与结果发生负偏离,造成财务风险。

(2)信息不对称性。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性也普遍存在。例如,当目标企业是缺乏信息披露机制的非上市公司时,并购方往往对其负债多少、财务报表是否真实、资产抵押担保等情况估计不足,无法准确地判断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从而导致价值风险。即使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也会因对其资产可利用价值、富余人员、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情况了解不够,导致并购后的整合难度大,致使整合失败。而当收购方采取要约收购时,目标企业的高管人员为了达到私人目的则会有意隐瞒事实,让收购方无法了解企业盈亏、或有负债、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等,使收购方的决策人基于错误的信息、错误的估价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致使并购成本增加,最终导致并购失败。

2财务风险的种类

2.1定价风险

(1)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风险。在并购过程中,并购双方首先要确定目标企业的并购价格,主要依据便是目标企业的年度报告、财务报表等。但目标企业可能故意隐瞒损失信息,夸大收益信息,对很多影响价格的信息不作充分、准确的披露,这会直接影响到并购价格的合理性,从而使并购后的企业面临着潜在的风险。

(2)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并购时需要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进行评估,对标的物进行评估。但是评估实践中存在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问题,以及外部因素的干扰问题。

2.2融资风险

融资安排是企业并购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在并购链条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融资超前会造成利息损失,融资滞后则直接影响并购计划的顺利实施,甚至导致并购失败

2.3支付风险

(1)现金支付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及由此最终导致的债务风险。现金支付工具自身的缺陷,会给并购带来一定的风险。首先,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是一项巨大的即时现金负担,公司所承受的现金压力比较大;其次,使用现金支付工具,交易规模常会受到获现能力的限制;再者,从被并购者的角度来看,会因无法推迟资本利得的确认和转移实现的资本增益,从而不能享受税收优惠,以及不能拥有新公司的股东权益等原因,而不欢迎现金方式,这会影响并购的成功机会,带来相关的风险。

(2)股权支付的股权稀释风险。如香港玉郎国际漫画制作出版公司并购案,其领导层通过多次售股、配股集资,进行证券投资和兼并收购,这一方面稀释原有股权,另一方面也为其资本运营带来风险,最终导致玉郎国际被收购。(3)杠杆支付的债务风险。2O世纪8O年代末,美国垃圾债券泛滥一时,其间11.4的并购属于杠杆收购行为。进入20世纪9O年代后,美国的经济陷入了衰退,银行呆账堆积,各类金融机构大举紧缩信贷,金融监督当局也严辞苛责杠杆交易,并责令银行将杠杆交易类的贷款分拣出来,以供监督。各方面的压力和证券市场的持续低迷使垃圾债券无处推销,垃圾债券市场几近崩溃,杠杆交易也频频告吹。不同支付方式选择带来的支付风险最终表现为支付结构不合理、现金支付过多从而使得整合运营期间的资金压力过大。

3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研究

3.1收集信息降低企业估价风险

由于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是产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并购企业应尽量避免恶意收购,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并购方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审定目标企业并且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做出合理预测,在此基础之上的估价较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

另外,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企业价值的估价方法有贴现现金流量法、账面价值法、市盈率法、同业市值比较法、市场价格法和清算价值法,并购公司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的资料信息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目标公司的合理评估方法,合理评估企业价值。

3.2统筹安排降低融资风险

并购企业在确定了并购资金需要量以后,就应着手筹措资金。统筹安排资金的筹措方式及数量大小,这些问题与并购方采用的支付方式相关,而并购支付方式又是由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所决定的。并购的支付方式有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三种,其中现金支付方式资金筹措,压力最大。

并购企业可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每股收益摊薄、股价的不确定性、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筹措情况,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结构设计,将支付方式安排成现金、债务与股权方式的各种组合,以满足收购双方的需要来取长补短。

3.3加强营运资金管理降低流动性风险

由于流动性风险是一种资产负债结构性的风险,必须通过调整资产负债匹配,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来降低。但若降低流动性风险,则流动性降低,同时其收益也会随之降低,为解决这一矛盾,建立流动资产组合是途径之一,使流动性与收益性同时兼顾,满足并购企业流动性资金需要的同时也降低流动性风险。

3.4增强财务杠杆降低财务风险

杠杆收购的特征决定了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是整合目标企业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在杠杆效应下,高风险、高收益的资本结构能否真正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取决于此。高额债务的存在需要稳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来偿付,而增强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必须:(1)有理想财务状况的目标公司,才能保证有稳定的现金流量。(2)审慎评估目标企业价值。(3)在整合目标企业过程中,创造最优资本结构,增加企业价值。只有未来存在稳定的自由现金流量,才能保证杠杆收购的成功,避免出现不能按时偿债而带来的技术性破产。

3.S通过法律保护降低财务风险

在并购过程中,签订相关的法律协议是必要的,协议中应该包括相关的文件、义务、治理、保密、非竞争、陈述及保证和赔偿等。因为在调查中往往不可能深入到每个细节,因此为了确保企业在并购中的正确性签定法律协议是非常必要的。并购中,经常存在被并购方刻意隐瞒或不主动披露相关信息的情况,财务风险在每一起的并购中都是存在的。这就要求企业在实际操作中稳健、审慎,用准确的财务数据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合理、完备的财务运作和细致、充分的产业判断相结合,才能成功地降低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综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 ; 预警 ;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2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越来越大,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面临的财务风险日益突出,同时,职务犯罪也呈上升的趋势。因此,合理科学、规范管理和依法管理的财务管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通过全面分析企业内、外部经营财务情况,以财务指标数据的形式将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预先告知经营者, 同时通过寻找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和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隐藏的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1】

要做到有效的预警,最基本的问题是应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预警指标的变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实时监控,从而在前期、中期、后期的财务管理上规避风险,促使企业的经营和财务工作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实践证明,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认识 提高对财务风险的防控 是应对财务风险的最佳方法。【2】

a、 财务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任何国家的政府为了解决本国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总是根据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当这些政策方针发生变化时,如果企业不能正确预测和估价这些变化,会使其经营处于被动的局面,面临各种程度的财务危机,进而影响到企业最终的生存和发展能力。【3】

财务管理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在一定时期内,企业财务管理的奋斗目标。【4】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根据财经法规制度和财务管理的原则,合法地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在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前提下,不断降低成本和财务风险;认真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力求提高投资报酬,降低投资风险;合理使用资本,加速资本周转,不断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同时资金的回收影响企业的偿债信誉和资金周转;资金的分配决定企业的消费和积累,以及投资者、经营者、员工等各方利益。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抓住了财务管理,就可以使企业效益达到最大化,抓住了财务管理,就抓住了企业管理的关键,就可带动企业其他方面的管理。因此,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其他部门不能替代的。

b.财务管理的风险

财务管理是一种现实和预期的管理,由于在经营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企业不得不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与充满竞争的市场,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也在不断加剧,其中之一便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财务危机问题。【5】具体体现在:1、企业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把握不是很准确,导致投资失误;2、企业的财务结构弹性不足,结构脆弱;3、盲目扩张,过度负债经营;4、自有资本比重过低,对银根的扩张和收缩的敏感性和依赖性太大;5、对跨省、市、区和跨国经营的政策把握失误;6、追偿债权的能力有限;7、产品的同质化倾向过于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

2.研究的必要性

既然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同时,财务管理在经营的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风险,那么,研究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提出预警,促使经营者加强风险的防备能力,化解风险;以科学性的原则,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不走弯路,少走弯路;系统性地研究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以及影响风险的因素,真实反映企业的风险程度,从而更好的规避风险;动态性地分析过去的经验和不足,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查找文献方法概述

本文的数据、文献来源主要是基于今年以来在中国经贸导刊、中国总会计师月刊、财会通讯、经管空间、现代商业、经济论丛、网络财富、经济论坛、财务会计、经济与法等数十种学术报刊中发表的20篇论文。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的设想、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财务风险预警的对策、财务风险预警的必要性等方面。的时间均为2010年以来发表的,充分显示了研究的实效性,从期刊作者的地域性来看,包含了全国十余个大中城市的专业技术人员,说明研究地域的广泛性,论文涵盖了财务风险、风险预警、风险预警的研究、财务风险预警的对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三、概念界定

1、风险

所谓风险,是指概率不确定、程度不确定的一种后果。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等要素组成。换句话说,是在某一个特定时间段里,人们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与实际出现的结果之间产生的距离称之为风险。风险大致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强调了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而另一种定义则强调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若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说明风险只能表现出损失,没有从风险中获利的可能性,属于狭义风险。而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说明风险产生的结果可能带来损失、获利或是无损失也无获利,属于广义风险,经营风险属于此类。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所以一般积极性进取的偏向于高风险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稳健型的投资者则着重于安全性的考虑。

本文研究的是广义风险。即风险产生的结果可能带来损失、获利或是无损失也无获利。

2.财务风险

陈红慧老师认为:每个企业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财务风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出现破产及陷入其他财务困境现象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见参考文献《论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6】

龙爱月老师认为:财务危机是指企业丧失支付能力,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以及出现资不抵债的经济现象,包括营运失败、商业失败、技术性无力偿债、正式破产等(见参考文献《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研究》)。【7】

薛启芳老师在论证了20世纪末亚洲爆发了自二战以来经济最剧烈动荡的"亚洲金融风暴"危机后,深刻感受到企业过度负债、财务结构不稳定、抗风险的现金支付能力极差的风险。她认为:财务风险无时无处不在(见参考文献《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构建对策分析》)。【8】

杨建斌老师认为:开展项目的风险分析与管理,预防和化解风险的发生,将风险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已成为保证项目成功,创造最大效益的重要措施。【9】

从以上老师的观点中,我们可以得知: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因此,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研究相应对策,保证经营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分析机制不健全,必将导致内部监控失效。【10】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应遵循整体性、协调配合、成本效益原则。原则。【11】具有收集信息、预知危机、控制危机,增加免疫的功能。【12】

1.基本监测系统

“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 【13】这个基本检测系统主要对宏观经济状况、行业及公司的现状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包括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预测分析、公司适用税收政策的预测分析、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测分析、同行业公司财务状况的预测分析和公司经营目标变动的预测分析。一旦企业内外部财务管理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就要适时调整财务预警体系,以适应新条件的要求。【14】同时,可以通过分析营业现金流入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 能够对企业集团销售收入的质量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以便发现问题,不断优化销售方针, 加大收账力度, 在实现销售收入的良性增长的同时, 减小以至消除财务危机的隐患。【15】

2.适时监测系统

它是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适时监测,主要包括对企业的现金流量、应收账款、存货、成本费用、获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销售收入等指标进行警源、警兆、警度、排警四个步骤进行监测。【16】通过对企业的具体情况与某些外在特征的分析来加以判断。例如在财务危机潜伏期,企业可能出现过度大规模扩张导致支付能力下降;无效市场营销使销售额下降;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企业资源分配不当,短期资金大量挪作长期用途;无视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未能对本企业做出相应调整等症状。在财务危机发作期企业可能出现自有资金不足,对负债的保障程度下降;过度依赖贷款,利息负担重,资金周转失调;债务拖延支付等症状。一旦发生上述情况, “及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避免未来类似情况再次发生。”【17】以摆脱财务危机,恢复财务正常运作。

3、跟踪监测、监控系统

跟踪监测、监控系统是对企业主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影响的重要财务指标进行监测,其目的是尽早发现引起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的潜在趋势。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一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一些财务决策可能一时并没有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却是企业以后财务状况恶化的根源。 因此,这种长期的跟踪监控非常重要。

4、信息预警系统

构建IT平台下财务预警系统,建立信息采集、警兆识别子系统。从企业各部门采集企业经营运作的财务或非财务信息,在决定信息采集的范围和内容时,还应关注各种风险的早期信号,如企业现金流入量减少而现金流出量增加、财务结构不合理、过度负债、投资比例失当、企业信用下降 、无力偿债、市场竞争力减弱、产品积压、人才流失、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等等;进而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18】

5、预警指标系统

预警指标库根据不同类型的企业,设置不同的预警指标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选择重点预警指标和敏感性较高的指标,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真正、 全面地反映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或财务危机的真实现状,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现代预警信息系统的关键核心之一。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应包括反映企业获利能力、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和发展潜力四个方面的指标。此外,由于目前大多数公司存在着“饮鸩止渴、效益惟上”的短期行为。这种短期行为的存在,所以,财务预警指标应包含企业发展潜力方面的指标。

6、财务预警机制建立后的运用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 企业要对风险信号进行监测, 如政策面出现大的波动,就要根据情况,扩大或缩小经营规模,实事求是的利用政策面的变化来顺应和规避风险。如出现产品积压, 质量下降, 应收账款增大,成本上升, 这些,都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 采取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 降低危害程度。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途径。【19】(见参考文献《企业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思考》)。

五、结论

综上所述,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规避风险造成的损失,必须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全方位的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的财务风险作出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分析风险源头,采取有利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水平。【20】保证企业的经营和财务工作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张赛英刍议财务预警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湖南 科技学院学报第31卷第6期

【2】杨晶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应用分析财税纵横2010年第25期 P806

【3】邓秀英从企业财务危机研究到预警系统的构建 中国经贸导刊 2010年第 7期 P58

【4】 张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3月P91

【5】文玉华对构建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研究经管空间2010年 第7期

【6】陈红慧论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 经济论坛 2010年2月 P194

【7】龙爱月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研究财务会计P113

【8】薛启芳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构建对策分析经济与法2010年05期 P259

【9】杨建斌构建适用于企业的风险预警系统Value Engineering P79

【10】李丽莉关于建立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探讨 中国总会计师月刊

【11】卢闻天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经济论丛P198

【12】钱光明浅论现代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构建财会通讯2010年第3期 P135

【13】应朝辉构建工业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分析现代商业 P228

【14】杨晶煤炭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P85

【15】杨相和试论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立会计与审计P54

【16】董发国 周 伟国基于流程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构建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5期 P95

【17】田小利关于建立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探讨网络财富 2010年5月 P153

【18】朱祥德陈可喜IT平台下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研究 财会通讯2010 年第9 期P155

财务风险综述范文第6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指标;预警模型

一、引言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更大收益的可能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上市公司始终处于一种生存与倒闭、发展与萎缩的矛盾当中。只有生存上市公司才有可能获利,有可能存续下去。生存是其核心目标。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为上市公司生存提供重要的信息,预防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深渊。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指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的分析,借助于财务数据和数据化管理方式,对企业的运营过程进行跟踪、监控,以揭示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经营困境和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及原因,并发出警情信号,提醒管理当局提前做好防范措施的财务分析系统。国内外关于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已有很多,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二、国外相关研究的现状

(一)基于单变量预警模型的研究

国际上,最早用统计方法进行财务危机预测研究的是Fitzpatrikc(1932)开展的单变量破产预测研究。Fitzpatrikc发现,在财务危机预测研究中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这两个比率的判别能力是最高的。

在Fitzpatrikc研究之后,美国学者威廉・比弗(WilliamBeaver)1966年在美国《会计评论》上提出了单一变量模型,又称一元判别模型。在他对79家危机企业和79家正常企业的30个财务比率数据进行的研究结果后表明,债务保障率和资产负债率这两个财务指标判别能力最高,并且越临近破产日判别成功率越高。

(二)运用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方法的研究

多变量预警模型就是运用多个财务指标加权汇总构造多元函数的方法来进行预测分析。在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Z-Score模型为代表:

美国纽约大学奥尔曼(Altman)教授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将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判别分析运用到企业破产预测中。他以1964-1965年33家破产公司和33家正常公司作为配对样本,选用22个财务比率作为破产前1-5年的预测备选变量,经过筛选最终确定营运资产/资产总额、留存收益/资产总额、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股东权益市场价值/总负债账面价值和销售收入/资产总额5个变量作为判别变量,构建Z-Score模型。此模型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两种情况。

1、在上司公司的方面

上市公司的Z值模型和判别规则如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①

①式中X1=营运资产/资产总额,反映公司营运资产的流动性;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反映公司剩余支付能力;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X4=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负债账面价值,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稳定性;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反映公司的活动比率。

2、非上市公司方面

非上市公司的Z值模型和判别规则如下:

Z=0.717X1+0.847X2+3.107X3+0.420X4+0.998X5②

其中与上市公司唯一不同的是X4修正为股东权益/总负债。

总体来说,多变量模型判别精度高,而且体现了综合分析的概念。但这种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模型比较复杂,数据资料多,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分析数据和处理数据;二是这种模型的假设条件严格,即假设预测变量必须呈联合正态分布,且两组样本要求等协方差。

(三)关于逻辑回归模型的研究

回归模型是从一组因变量中预测一个“对应的”应变量的一种统计方法。比较常用的Probit模型方法和Logit模型方法。美国学者Ohlson(1980)运用多远逻辑回归法进行了研究,发现用公司规模、资本结构、负债和当前的变现能力进行财务危机预测的准确率达到96.12%。他采用的分析方法使财务预测有了很大的改进,克服了多元线性判别分析中对预测变量有着严格的联合正态分布要求及样本未配对样本的局限性,进一步将问题简化。

(四)关于动态财务预警模型的研究

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建立动态财务预警模型,即运用神经网络分析方法。Odom(1990)是较早运用神经网络的经济学家,他用1975-1982年间的64家失败企业和64家健康企业为研究样本,选取了Altman在1968年研究中的5个财务比率为输入变量,比较了倒传递网络模型和Altman判别分析法在企业失败前一年的判别能力,研究发现,倒传递网络模型的预测效果好。之后BarbroBack等人(1996)及AmirF.Atiya(2001)采用神经网络理论(NN)构建了破产预测模型,Andreas和Trigeorgis等(2000)也基于期权定价理论对破产风险的预测进行了探讨。

这种分析使模型具备随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自学习的能力。使企业财务动态预警成为可能,但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建模方法复杂,工作的随机性较强。要得到一个较好的模型,需要人为不断地调试,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预测精度也不一定比其他方法改进多少。

(五)财务预警的其他研究

上述提到的预警模型主要是建立在传统的财务指标基础之上,在非财务指标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Gilson(1989)在他的研究中加入了非财务信息高层管理者离职这一指标。研究发现,在选取的381家财务危机公司中52%的公司有高层管理员变动之情形,而正常的公司发生这种情况的比率仅为19%。Marquette(1980)认为一些长期性或宏观性的经济指标,如利率、景气变动指标、通货膨胀率等可以作为构建模型的变量,提高模型的准确度。Spathis,DoumponsandZopounidis(2002)以希腊舞弊公司与非舞弊公司为样本,采用多标准分析、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技术建立了包括Z计分值和不包括Z计分值的模型识别舞弊财务报告的可能性。

三、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

(一)关于单变量预警模型的研究

陈静(1999)以27个ST和27个非ST公司作为对比样本,选取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和流动比率4个财务指标,进行单变量分析,结果发现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的误判率最低。

单变量预警模型对财务风险的预警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不能判别企业是否可能破产以及在什么时候破产;二是单变量比率分析的结论可能会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三是财务指标有被粉饰的可能性,使财务风险预警失去作用。

(二)运用多元线性判别分析的研究

1、以F分数模型为代表

周首华、杨济华(1966)借鉴Altman的研究成果,在Z分数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先进流量指标,运用1977-1990年62家公司(其中31家破产公司取自华尔街杂志索引,与之配对的另外31家非破产公司取自Compustat会计数据库),构建了F分数模型。其表达公式为:F=-0.1774+1.1091X1+0.1704X2+1.9271X3+0.0302X4+0.4961X5,其中X1、X2和X4与Z分数模型的X1、X2和X4的指标相同,不同的是X3和X5,X3=(税后净收益+折旧)/平均总负债,它是一个现金流量指标,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X5=(税后净收益+利息+折旧)/平均总资产,反映公司运用总资产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与Z分数模型相比较,F分数模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出企业是否存在财务危机。

李月英(2010)选取沪深证券交易所2009年所有被特别处理(ST)的7家农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选取31家财务状况良好的农业上市公司构成控制样本,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五个方面选择17个财务指标作为初始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了预警分析。

2、以主成分分析模型为代表

多元判别分析中还有一种分析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方法。这种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提炼最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即考虑更多对财务预警有指示作用的比率,同时防止比率太多而增加分析的复杂性,从而抓住分析中的主要矛盾。张爱民等(2001)选取深沪上市的40家ST公司和40家非ST公司进行了研究,发现主成分分析模型也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三)关于逻辑回归模型的研究

我国学者吴世农、卢贤义(2001)选取1998-2000年中的70家ST公司和70家非ST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企业规模等5个方面21个财务指标中确定6个预测指标,应用Fisher判别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逻辑回归分析三种方法构建了相应模型,发现逻辑回归模型的预测能力最强。

李娜(2008)选择2006年深沪上市的所有农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5个方面选取指标,运用因子分析和逻辑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适合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首次将财务预警的研究应用于农业企业。

(四)关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

2002年周敏等人提出的基于模糊优选和神经网络的财务危机测定与预警模型,能够实现对财务危机状态的测定,并且不需要主观定性地判断企业的财务状态,因此在企业的判定状态方面更加合理。邸红娜(2006)选取2002-2005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T检验,从个财务指标中选出了12个判别能力较显著的指标,并对BP神经网络进行完善市公司被ST的前三年,模型预测准确率仍然可以达到92.5%,说明应用神经建立模型,预测能力很强。

(五)其他方面的研究

王克敏(2005)研究中引入了公司治理、关联交易、对外担保等非财务指标,大大提高公司了ST的预测准确率。郭斌等(2006)研究认为加入贷款期限和M2增长率这两个非财务指标的8参数建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较好的模型拟合度。邓晓岚(2006)研究结果显示加入年度累积超额收益率与审计师意见的非财务指标后预警效果较好。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评价

在现有的研究中多数研究试企图寻求统一的参数来解决所有行业的问题,缺乏针对不同行业灵活选择参数的

应变能力。科学的实证研究应与不同的行业相结合,因为不同的行业财务指标和预警体系相差很大;不能一概而论,针对不同的行业选取具有那个行业特征的指标来进行预警分析,这样才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再有就是财务预警研究重理论研究轻应用研究。财务预警研究者更多的是关注预测的准确性,却没有兼顾信息使用者的可操作性;第三就是变量的选择方法问题。如何选取变量指标还缺乏理论支撑,研究人员在选取变量时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大,另外模型中非量化因素涉及的少,考虑非量化因素再加入定性分析可使预测的准确性提高。这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因此笔者认为要重点解决财务预警的实际应用问题,使其能够真正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另外还需注意加强非财务信息的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9(4).

2、周首华.现代企业财务理论前沿专题[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吴涛.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实证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4).

4、徐学高.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燕山大学学报,2008(1).

5、李月英.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危机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6).

6、吴涛.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实证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4).

7、李冰,孙长江.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的实证分析[J].经济分析,2006(1).

财务风险综述范文第7篇

由于市场利率、信用水平、偿债能力、购买能力的不确定性,就给财务成果带来了不确定性。根据筹资的性质和过程,筹资风险企业主要有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偿债能力风险和购买力风险。1.利率风险银行利率受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政策、物价变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率的不稳定性容易导致利息波动风险,进而影响到资本本身的价值和筹资成本的变动。当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时限较长,涉及金额较大,贷款利率一旦变动,所偿付的利息金额将会有较大的变动。2.信用风险由于企业可以用来抵押的资产量不足,有能力提供担保的企业一般不愿意提供担保,企业主要依靠品牌和信誉来贷款,银行非常关注企业的还款能力。特别是长期的和连续性的贷款,一旦企业不能按时、足额还本付息,将会降低企业的信用评级,影响企业继续向银行贷款的额度,会增加后续贷款的难度,严重的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3.偿债能力风险当企业贷款用于项目建设时,因投资回报期较长,收益在短期内无法显现。企业需要动用流动资金或者筹集短期资金来偿还贷款的本息,降低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在无法及时足额筹集资金的情况下,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导致企业信誉下降,增加再度筹资难度和筹资成本,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降低企业偿债能力,形成偿债能力风险。4.购买力风险由于币值的变动给筹资带来的影响。当货币贬值时,同一额度货币的购买能力将下降,形成购买力风险。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有对外投资风险和内部投资风险。对外投资风险主要有直接投资风险和证券投资风险。内部投资风险主要是基本建设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有:1.投资可行性研究不充分,造成企业获利期望值过高的风险。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由于调研不充分、信息不对称、咨询不彻底,高估收益,低估费用,造成项目获利能力降低,给企业带来投资决策性的财务风险。主要是过高的估计了现有人员的营销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过于乐观的估计了产品的市场前景、产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数量,过高的估计了投资收益率,缩短了投资回收期;过低的估计了营销成本和费用。2.投资决策失误风险。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忽视自有资金与负债资金、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的比例,导致企业的资金结构失衡;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力,不考虑实际的资金状况,盲目扩大投资规模,导致产能过剩且开工不足,负担沉重,使企业在背负巨额负债的同时出现经营亏损,形成偿债压力,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3.投资失败风险,由于企业在投资建设之前,没有履行必要的法律程序(如土地征用、建设规划、环保评估等),盲目建设,导致项目建成后不能投产,不能经营,甚至要拆除,形成巨大的损失;由于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更新换代,在项目建成后,所产产品已经严重落后,一旦继续经营就要亏损,导致项目无法正常运转,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由于对新进入的行业了解不充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生产的产品品质低劣、销售价格低廉、市场难入、亏损运营,长此以往会造成企业资金缺乏的恶性循环,形成财务风险。4.重复建设、资金沉淀风险。在项目的筹划、设计阶段,缺乏有效地市场调研和发展规划,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项目建成后使用率低,占用大量的资金而且不能发挥效用(资金沉淀),影响企业资金周转。5.投资产权纠纷风险。在采取合作或合资经营的情况下,由于各种人为的原因,导致运作不规范甚至混乱,形成复杂的财务管理关系、不断变动的经营模式、模糊的产权归属关系,极易导致产权纠纷,形成产权风险。

三、资金管理风险

1.存货资金沉淀风险;2.经营资金迟滞风险,主要包括采购风险、生产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应收账款回收风险等;3.流动性风险。当企业的资产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变为现金时,企业就可能出现存量现金不足,导致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出现问题,不能清偿到期债务;4.对外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形成的担保风险。

四、收益风险

1.由于产品不对路,使销售数量、价格的急剧萎缩,库存大量积压,财务成本居高不下,经营业绩严重下滑甚至出现巨额亏损,形成产品性收益风险;2.由于同类型企业新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使产品成本大幅降低,原有产品降价亏损销售,形成技术性收益风险;3.由于产品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不能达到预期的使用功能或效果,只能降价销售或者销毁,形成质量性的收益风险;4.虽然产品适销对路,但是生产数量过大,超过市场容量,导致产品积压和报废,形成市场容量性收益风险。

五、收益分配风险

财务风险综述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技术方法;制度

企业财务风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既是现在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必须解决的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呢?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主要对策。

一、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

(一)分散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投资风险,避免因企业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另外,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易变性,企业为分散风险应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一般来说,长期投资的风险大于短期投资的风险,股权投资的风险大于债权投资的风险,证券组合投资可以分散有价证券投资的非系统性风险,其投资风险低于单项证券投资的风险。当然,风险越大,可能产生的收益也就越大。

(二)回避法。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尽管股权投资可能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但从回避风险的角度考虑,企业还是应当谨慎从事股权性投资。当然,采用回避法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风险性投资。企业为达到影响甚至控制被投资企业的目的,只能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承担适当的投资风险是必要的。

(三)转移法。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转移风险的方式很多,企业应根据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风险转移方式。例如,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将财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在对外投资时,企业可以采用联营投资方式,将投资风险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他企业。采用发行股票方式筹集资金的企业,选择包销方式发行,可以把发行失败的风险转移给承销商。采用转移风险的方式将财务风险部分或全部转移给他人承担,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 降低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例如,企业可以在保证资金需要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以达到降低债务风险的目的。当市场不可测因素增多,股票价格出现剧烈波动时,企业应及时降低股票投资在全部对外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努力开发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等手段,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因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付出一定代价的方式来降低产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例如建立风险控制系统,配备专门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及化解风险。

(五)多角化风险控制法。即多投资一些不相关的项目,多生产、经营一些利润率独立或不完全相关的商品,使高利和低利项目、旺季和淡季、畅销商品和滞销商品在时间上、数量上互相补充或抵消,以弥补因某一方面的损失给公司带来的风险。

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制度

(一)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

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不仅仅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企业主要领导同志,一定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件关系到全局的大事来抓,遵循经济规律,树立财务风险意识,正本清源,综合治理,走严格管理、规范经营之路,建立健全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约束机制,减少行政干预等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为企业规避财务风险创造前提条件。

(二)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健全内控体系

一是要抓好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确保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制度健全有效,筑起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二是要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监管工作程序,分清监管职责,落实好分级负责制。三是要建立和规范企业财务风险报表分析制度,搞好月份流动性分析、季度资产质量和企业负债率分析。四是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在财务风险监管中的积极作用。

(三)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

(四) 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建立御险机制

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企业必须从长远利益着眼,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御机制。主要措施是:(1)积极参加社会保险,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2)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及时分散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3)建立健全企业坏账准备金制度,适当提高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率。(4)建立健全企业的积累分配机制,及时足额地增补企业的自有资金,提高企业抗击财务风险的能力。

(五)提高管理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以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就无所作为。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六) 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

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方面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参考文献:

财务风险综述范文第9篇

(一)宏观环境变动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很大变数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强大背景之下,所有的企业都不可能不受到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发展政策的影响,可以说,每一次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如果企业未能具备较好的适应能力,那么就极有可能出现决策失误,导致实际收益较之预期收益大幅度下降,继而出现现金流短缺,形成财务危机。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中,不仅导致了金融行业的剧烈动荡,还引发了许多非金融企业的倒闭危机。

(二)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和多元化经营

在新形势下,不少企业为了做大做强,往往会选择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企业实施恰当的多元化战略,不仅可以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的行业影响力,同时还能够帮助企业分散经营风险。然而,企业如果是盲目进行多元化发展,而自身条件和实力并不允许,或者是企业进行的只是热门但是与自己的主业并不相关的行业,由于不了解该行业的业务,不仅会使企业达不到预期的经营规模,达不到分散风险的效果,甚至还有可能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经营环境不断恶化,企业的核心业务难以保障给新业务进行及时的资源配给,那么企业将会出现业务萎缩、资产缩水、竞争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继而引发财务危机。

(三)财务信息质量低下导致决策失误

企业决策层在进行经营决策时的重要依据就是企业内部的大量财务会计信息,可以说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与否直接影响了决策的适当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有相当多的企业存在会计信息部队称和真实性较差的问题。由于委托关系的存在,在考虑各自的利益之后,企业的各个管理部门之间往往不愿意提供及时、真实的信息,这就人为制造了很多信息孤岛,导致企业决策层难以获得十分准确、全面的财务信息。另一方面,随着企业对各个部门或者子公司的经营监督和考核力度的逐步加大,很多子公司或者部门为了粉饰自身的业绩,就向集团公司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财务会计信息势必会导致企业决策失误,存在着严重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针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及时掌握并分析

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及其变化趋势虽然客观来看,企业不能左右宏观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但是企业仍然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瞬息万变的宏观经济进行及时、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帮助企业提高对宏观经济变化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我国从2005以来人民币不断升值,给出口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成本压力,再加上出口退税率的降低或取消,相关行业企业的利润和现金流不断减少。2009年下半年原有价格的上涨推动了原有采掘企业毛利率的提高,处于原有产业链的中下游企业的运营成本也不可避免的增加,与此同时,原有采掘企业和一些成本转嫁能力较强的中下游企业在原有价格上涨的过程中获得利益。这些例子都说明宏观经济的变化会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鉴于此,企业决策层应该重视对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其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阶段、财务状况,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前制定好应对措施,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尽可能地规避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而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慎重选择多元化战略,不要盲目最求高增长率

虽然从理论上分析,企业集团如果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能够帮助企业扩大市场空间和影响力,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经营风险。但是,如果企业凭借收购、兼并、新建的方式进入了新的经营领域,却没有形成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其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则不但不能提升,反而有大幅度下降的危机。这是因为企业进入了新的经营领域,势必会分散企业的财务资源,对主业经营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总资产收益率会曾下降趋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理念是首先保障财务健康、稳健经营。如果要在发展速度和财务健康上进行选择,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那我们宁可要健康,放弃速度。企业应该维持科学的增长速度,严格防范扩张进程中的潜在财务风险。

(三)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做到科学决策

会计信息是企业进行决策的基础条件,充分、完整、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及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完成科学的经营决策。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是公司治理机制,以及一些具有较高专业性和独立性的社会中介机构,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行机构、监管机构等的专业意见。随着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在我国的逐步普及和专家学者对公司治理这一问题的关注,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共生关系也被日益重视起来。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中,一系列财务造假案件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这些本来应该具有完全独立性的中介机构没有恪守自身的职业道德,甚至是集体失效,从而滋生了上市公司通过虚假财务信息来迷惑公众,取得不法收益的行为。由于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会计信息失去了最为基本的真实性,财务欺诈便有机可乘。鉴于此,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从技术角度进行分析,同时还应该关注公司治理环境的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为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披露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企业决策者充分了解所需信息,做出科学的经营决策。

三、结语

财务风险综述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校财务风险; 评价指标; 信息熵

2007年5月,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率领的全国政协委员“高校贷款情况”视察团赴重庆、湖北进行视察。通过对全国30多所高校的调研,全国政协公布了一份高校负债问题的报告。报告警示,部分高校已存在严重的财务风险。随着高校的规模扩张,资金短缺成为了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因此各高校开始大规模的贷款,高校的财务风险也随之产生。在这种形势下,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已成为当前高校运作和管理的重要部分。因此,建立和健全高校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对提高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确保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财务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概述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因此各高校开始大规模贷款、融资,大多数高校都开始负债运营。如何正确认识高校这种高负债率运营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已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其中马红红等结合高校财务管理和财务机制的特点,从决策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监控机制和预警机制五个方面构建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评估多级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高校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水平进行实证评估。魏良华等从内部控制、财务业务、财务人员和流程管理四个方面构建了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进行评估。郜蕊通过对高校财务风险特征的研究,根据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原则及要求,从总体失衡能力、偿债能力、现金流动能力、运营绩效能力、成长能力五方面着手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徐紫娟和陈国旗认为高校财务风险的评价是从负面效益的角度反映高校负债状况和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全面考核和评价高校的财务发展潜力、衡量高校在负债和风险方面的承受能力。黄辉从资金结构、资金周转、资金运用和连带责任四个方面进行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设置。蒋业香和李存芳从负债风险、运营风险和投资风险三方面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高校财务风险的涵义,其评价指标体系也很难统一,总结各学者的观点主要从筹资风险、运营风险、负债风险三方面分析高校财务风险,建立其评价指标体系;从评价方法上看,已有的研究主要运用的是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这为本文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本文探析信息熵法在高校财务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内涵及构成

对于高校财务风险的内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其中,薛白认

为高校财务风险是高等院校在其财务运转过程中存在无法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即高校在发展中因负债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潘恒楚认为高校的财务风险指的是高等院校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的不确定性而面临的风险。雷玉生认为高校财务风险是指某个事件对高校财务状况造成破坏和伤害的可能性或概率,具体可分为系统性财务风险和非系统性财务风险。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定义高校财务风险,认为高校财务风险是高等院校财务运转系统中不确定性程度的度量。

高等院校的财务运转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包括教师工资发放等日常运转,还包括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教学科研服务、投资开办相关产业等各方面的资金运转过程。因此要度量这个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程度,可以从日常营运、资金的筹集、投资相关产业三方面进行。其中高校的营运风险指的是高校在教师工资管理、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的日常运转过程中可能给高校带来的资产流失的风险;资金筹集会给系统带来的不确定性,即筹资风险,主要指高校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高负债经营形成不良影响的可能性;投资相关产业的风险,即投资风险,主要指高校投资经营相关产业使学校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三、高校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校财务风险评估是评价高校财务运转系统运转的不确定性程度,属于系统评价,因此须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本文在充分认识高校财务风险的内涵及其构成的基础上,根据科学性、系统优化性、总体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从筹资风险、营运风险、投资风险三方面设置指标,见表1。

四、信息熵法在高校财务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五、结束语

随着信息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信息熵的概念和应用范围也不断拓展。目前信息熵的概念在社会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信息熵反映的是系统的不确定性,其作为一种新的度量风险的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本文从信息论的角度把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视为一个抽象的系统,并探析了运用信息熵进行风险熵值的计算的合理性,为高校财务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度量方法。

【参考文献】

[1] 全国政协调研报告.建议发行一千亿教育国债[EB/OL].新华网,2007-07-06.

[2] 马红红,李剑,王明伟.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12(3):85-89.

[3] 魏良华,李华军,邓彦.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德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评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2):41-44.

[4] 郜蕊.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证券期货,2009(8):24-25.

[5] 徐紫娟,陈国旗.高校财务风险控制模型的分析与实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11):63-65.

[6] 黄辉.高校财务风险的衡量指标[J].统计与决策,2005(12):52-53.

[7] 蒋业香,李存芳.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高校财务风险分析与评价[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3(2):58-66.

[8] 薛白.浅析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J].枣庄学院学报,2010,27(3):119-120.

[9] 潘恒楚.高校财务风险的探讨[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7):111-113.

[10] 雷玉生.高校财务风险综述与识别[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5):125-126.

财务风险综述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工程建设;财务管理;风险防范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时代的到来,对基础性工程建设的需求增加,尤其是在公路、铁路、航运和航空等交通的建设方面。通过加强对基础性公共设施的完善,加快我国城镇化的步伐。但在工程财务管理中,我们需要对基础性工程建设进行严格的考核,全面、科学的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和防范,减少因决策的盲目性而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的情况,避免出现财务风险事件,降低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就目前而言,如何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是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下面,我们针对工程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防范进行阐述。

二、工程财务管理概述

我国现在的工程建设中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规模大、技术先进、标准高。这给财务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另外,由于财务管理中基础工作量较大、风险系数较高等,所以,为了尽快适应工程建设现代化的要求,工程财务管理要积极创新,促进行业的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转变工程管理目标

传统的工程管理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奋斗目标,随着城市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工程建设有了更多的要求,所以,人们需要进一步转变工程管理目标,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综合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制定更为严格的管理目标,规范公司的工程财务管理工作,转变公司在财务技术性方面的操作,有利于财务管理团队综合素质、工作责任心的提高,实现工程管理的新目标。

(二)转变工程财务管理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我国工程建设企业增加了一些对外经济合作的项目,还承包了部分海外工程建设的项目;另外,通过与国际建筑企业的合作,增加了技术之间的交流,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工程财务管理评价体系,满足了行业发展的需要,加快了其国际化的步伐,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在工程建设前期,公司需要提前分析、研究财务管理的可行性,并通过结合我国现有的有关行财税法律法规,确保在制定财务报表过程中的准确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其次,在实际考虑工程综合情况的前提下,应该规定一定的评价指标,计算工程财务的可行性,对工程整体的财务状况进行动态考察,促进财务管理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合理配合,保证工程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完善工程财务管理评价体系。

(三)提高对工程财务管理风险性防范的重视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的度越来越复杂,我国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合作的范围,加强了对财务管理风险系数的认知。传统的工程财务管理中,主要的管理重点是保证生产安全和控制物资建材采购价格的合理性。现在的工程财务管理中,由于财务管理的复杂度和难度的逐步增加,将管理重点延伸到预算管理、筹资管理、对外风险预测等方面,合理进行工程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风险防范,降低工程建设因风险而引起困境的几率。

三、工程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

随着目前现代工程建设的不断地转变,工程财务管理也进行了改变。在不断提升自身行业竞争力的同时,公司财务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工程建设的发展,下面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工程财务管理中的宏观风险因子

就目前的工程财务管理的工程建设而言,财务管理体系存在许多风险,如竣工结算的风险和资金结构的风险。其中,工程财务管理体系中还存在以下不足:没有合理的制度结构、缺乏明确的管理主体、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等。这些缺陷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资金的有效利用,致使无法全面的保障工程建设方合法的经济利益。首先,在对外工程建设合作中,由于社会安全风险的存在,导致工程建设会出现巨大的损失。如在利比亚的工程建设项目中,许多是由我国的建筑企业承接的,而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国际出现社会政治的问题,影响了当地的局势和工程的顺利完成,在后期协商解决的过程中困难重重,给我国的工程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其次,工程财务管理中所需的资金量十分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在工程建设方面,融资渠道的多样化有效促进了资金的合理使用,充分发挥了整体效益的优势,如在2003年到2007年期间,国家投资西部铁路网工程达4000多亿,其中包括160多个大中型工程,另外,工程建设规模达到8000多亿。

(二)工程管理的微观风险因子

1.职权划分不明确。就我国现在的建筑公司而言,许多部门没有明确的划分其职权,导致财务管理过程十分混乱,影响了工程财务管理在工程管理和工程控制这两个方面作用的发挥。另外,由于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财务管理过程,导致工程物资超标现象十分严重,而在工程物资的使用方面也缺乏一定的规范制度,致使缺乏及时、全面的工程决算资料,影响了审计和资料归档工作的完善,从而给工程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2.工程财务管理环节薄弱。由于设计工期、设计单位的管理水平、能力和技术以及设计人员的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建筑公司在设计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设计深度并且设计方案不符合实际要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造价员的计算结果,致使工程造价变动增大。另外,在变更中,由于管理结构的不到位,导致工程量不断地增加。其次,项目单位没有严格把控设计变更,对于变更后的造价也没有进行可行性的分析,对于设计方案中出现的差错也没有追究责任。最后,工程财务管理中还会出现越权签证、工程签证、事后签证等缺乏的情况发生,增加了工程量和工程造价,进而也增加了工程财务和成本价。

3.公司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意识。首先,部分开发公司接受大量的甲供材料和指定分包等,并且向施工公司承诺,在合作过程中只计税金,并不提取管理费,影响了施工公司的经济效益。并且,竣工后的质量维修、保护、管理和赔偿的责任也规定让施工公司负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施工公司的利润。其次,在进行工程量清单报价的投标、招标过程中,施工公司的内部管理能力也占很大的比例。最后,公司在进行工程预算的过程中,忽略了企业增加的人工成本,并且没有一定的企业定额,另外,公司没有完善有关保险保障措施的制度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财务风险意识,给施工公司的正常财务管理带来了财务隐患。

四、工程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针对我国目前工程建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铁路建设集团财务管理现状,制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下面我们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加强内控管理体制的建设

首先,建设公司需要进一步明确财务管理主体,并要不断地健全、完善财务管理部门机构的设置,不断引进外部审计机构,提高财务人员的自身素质,进一步加强基础会计的配置。其次,严格要求财务人员按时出具审计报告,有效披露公司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保证公司决策的正确性。最后,针对某铁路建设公司进行分析,在使用该制度之前,公司有效货币资金为13亿元,而在使用该制度之后,有效资金增加到17多亿元;预付账款则是从16亿元减少到11亿元;无形资产则从87万元增加到105万元。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内控管理体制的优势,加强对内控管理体制的建设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公司的长远、稳定、和谐的发展。

(二)完善融资渠道的建设,加强资金利用

为了进一步规避工程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风险,建筑公司需要进一步完善融资渠道,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就某铁路建筑公司而言,通过加强融资渠道的建设,有效的规避了资金的系统性风险。2011年至2012年的调查报告显示,某铁路建筑公司通过进行投资控股布局,进一步增强了工程的融资能力,促进了资金的有效利用,降低了资金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加强对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首先,以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为目的,不断地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促进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提高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认知及处理能力。其次,建筑公司应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财务人员的创新意识。

(四)加强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工程财务管理通过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可以更好的促进公司对财务风险的预警和监督,提高公司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及时性,增强工程财务管理中对财务风险税务防范。另外,建筑公司还应该建立相应的质量风险预警系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和预警防范体系等,构造一个全面、科学的风险预警网络,加强对工程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风险的监督、防范管理。

(五)加强对工程合同的管理

关于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建筑公司双方需要加强对合同风险的制定,通过双方共同签订合同风险,并在签订之前进行合理预警和防范,降低工程的财务风险。另外,在签订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按照投标程序签订合同;第二,签订过程中,应该注意合同是否经过审查,是否存在违法的行为,是否对其中的一方不公平,是否存在利润低于成本的情况的出现。如果存在这样的情况,则不应该签订合同;第三,在签订合同前,应该合理的降低合同风险出现的概率。在合同补充条款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工程的付款方式;第二,注意材料款的支付方式和税金缴纳方式;第三,注意合同中是否有工程垫资和利息的明确规定。综上,只有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执行,才可以更好的保障自身的权益,降低工程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风险。并且建筑公司需要进一步加强合同管理,保证合同双方严格履行合同条款,有效规避财务风险。综上所述,通过对工程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结合某铁路建筑公司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制定出工程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陈芳.论工程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4(06).

[2]王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观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

[3]谢丽,谢世权.工程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法制与经济旬刊,2013(06).

[4]甘立芳.论工程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措施[J].中国商界,2010(06).

财务风险综述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 层次分析法 综合评价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背景下,现代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这要求企业必须面对各种风险的挑战,承担风险的直接责任,因此,风险管理成为现代企业一项必不可少的关键工作。实践表明,经济全球化越加剧,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面临的风险就越大,就越有必要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1]。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使得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取的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遭受损失的可能性[2]。财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不难理解,要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必须对企业财务风险状况进行正确的评价。然而,由于企业财务风险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准确全面地评价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并非易事,从而影响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顺利实施。在本文中,作者将给出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财务风险综合评价方法,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1.企业财务风险的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构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和企业人、财、物等内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供求关系的多样性和信息传递中的不确定性等,使得企业财务活动面临着众多风险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任何一个方面或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现实的损失,导致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和经营效益的降低,造成实际经营绩效与经营目标之间出现非预期的负偏差。

基于对企业财务风险本质的认识和对企业财务风险生成机理的分析,企业实际经营绩效与经营目标之间出现非预期负偏差的可能性,可以通过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周转能力以及发展潜力四方面的状况来表征[3]: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盈利能力可以作为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最基本的指标;企业要维持正常的运转,必须有充足的偿债能力,不然就会面临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因此偿债能力也应成为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状况的另一重要指标;周转能力综合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的正常运转能力,因而也必然成为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指标;发展潜力反映了企业在可预期的未来的经营状况,可以用来衡量企业长期的财务风险状况。综上所述,通过对企业实际经营绩效上述四方面状况的评价与分析,可以综合判断出企业财务风险是否发生以及财务风险状态的严重程度。

为了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周转能力及发展潜力,需要将它们进一步分解为不同的更为具体的指标来体现:

1.1盈利能力:即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获取利润的能力,该指标可以用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来反映。

1.2偿债能力:即企业及时偿还各种债务、维持正常生产和经营的能力。企业的偿债能力可以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及资产负债率来表征。

1.3周转能力:即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状况。该指标用如下三个参数来反映: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

1.4发展潜力:即企业经营绩效在未来的改善潜力和预期经济效益状况。该指标用销售增长率和资产保值增长率来反映。

将上述分析进行汇总,即可获得企业财务风险的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2.企业财务风险的AHP综合评价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是一种用于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它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 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其基本原理是:首先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将其分层聚类组合,形成一个递阶的、有层次结构的模型;然后对模型中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据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判断给予定量表示,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最后通过综合计算各层次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得到方案层相对于总目标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重值, 以此作为方案评价和选择的依据[4]。

由于企业财务风险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使得我们可以利用层次分析法来对其总体状况进行评价。基于AHP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价具体实施步骤如下所述:

2.1建立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在对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的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

2.2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特征向量:列出各层因素以上一层因素为准则进行判断所得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中元素的值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由专家通过两两比较后打分获得;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特征向量中各元素的大小反映了下一层因素对于上一层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

2.3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首先按下述公式计算一致性指标CI:

CI =(?姿max-n)/(n-1)

式中,n是判断矩阵的阶数,?姿max是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姿max=■?蒡■■(AW)■W■

式中,A和W分别是判断矩阵及其特征向量。然后,根据判断矩阵的阶数n查取随机性指标CR,并计算比值CI /CR,当CI /CR < 0.1时,便可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达到了要求。

2.4综合重要度计算:将下一层因素相对于上一层因素的特征向量中的元素取为权重,以底层次因素相对于次底层次因素的特征向量为基数,计算底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综合重要度。

2.5企业财务风险的综合评价:以底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综合重要度作为相对权重,对底层因素的风险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得出企业财务风险的总体水平。

3.示例

现假定对于某一企业,其财务风险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通过专家打分得到第二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及底层因素相对于第二层因素的判断矩阵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底层因素风险评价结果见表3,现用AHP法对企业财务风险总体水平进行评价如下。

3.1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计算第二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1,结果列于表1中;计算底层因素相对于第二层因素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21、W22、W23和W24,结果列于表2中。

3.2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对于第二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判断矩阵,首先计算其最大特征值?姿max:

?姿max=

■■+■+■+■

=4.259

由此得

CI=(4.259-4)(4-1)=0.086

由n=4查表得CR=0.9,所以

CI /CR=0.086/0.9=0.095

因此,第二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同理,对于底层因素相对于第二层因素的四个判断矩阵,可以计算出它们的CI /CR值分别为0.0031、0.0002、0.0115和0,均小于0.1,全部通过一致性检验。

3.3综合重要度计算

将第二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特征向量中的元素取为相对权重,以底层因素相对于第二层次因素的特征向量为基数,计算底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综合重要度,得到的结果见表4。

由表4可见,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而言,底层因素影响程度的排序为: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销售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资产保值增长率。

3.4企业财务风险的综合评价

根据表3中底层因素的风险评价结果及表4中底层因素的综合重要度,可以汇总出企业财务风险的总体水平R如下:

R=0.158×0.67+0.226×0.79+0.121

×0.77+0.112×0.65+0.092×0.48+0.055×0.32+0.040×0.81+0.026×0.69+0.119×0.59+0.041×0.16+0.010×0.25=0.642

即目前企业财务风险的总体水平是0.642。

如果将风险评价指标[0.00,0.20]位于视为低风险,位于(0.20,0.40]视为较低风险,位于(0.40,0.60]视为较中等风险,位于(0.60,0.80]视为较高风险,位于(0.80,1]视为高风险,那么便可以做出“企业财务风险处于较高水平”的判断。此外,由于分析过程中可以获得各底层因素的综合重要度排序,这使得企业在采取风险管理措施时更具针对性。例如,在本例中,尽管“总资产报酬率”的风险水平(为0.79)尚低于“应收账款周转率”的风险水平(为0.81),但由于前者的综合重要度(为0.226)要远高于后者(为0.040),所以,为了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总体水平,首先应采取措施降低“总资产报酬率”的风险水平。

4.结论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作者首先通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构建了企业财务风险的三层次递阶结构模型,从而将企业财务风险分解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多个具体指标;随后简要介绍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并给出了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企业财务风险综合评价的具体实施步骤;最后通过一个例子对本文的成果进行了说明,表明作者所给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和管理提供定量化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财务风险综述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集团财务 风险 管理与防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对于大型集团公司的改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就我国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来说,依然与国外先进管理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风险管理基本原则

对集团财务风险的有效预防措施进行详尽的探讨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内容是:集团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实质和原因。对这一内容进行有效分析,我们可以从外部原因及内部原因两方面展开探究。

(一)集团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从内部因素来看,一个集团的运营基础就是财务,财务是一个公司运作的血液。风险之所以为风险,在于其不可控性。集团公司在不断发展扩张的过程中,为了筹集相应发展资金,极有可能对相应的财务风险存在侥幸的心理,在扩张的推动下,忽略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降低了自身对于财务风险的掌控能力。就集团公司财务风险而言,越是结构稳定的集团公司越不容易出现较大的财务风险;反而是哪些规模或者运营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或者转变的集团公司更容易出现财务风险,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集团公司的下属机构是整个集团的财务来源,在没有任何防范措施的基础上动摇根基,在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时,就会容易受到冲击,从而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从外部因素来看,集团公司造成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一、受经济体制以及经济政策,集团公司自身融资投资效率的影响;二、就金融市场来说,在市场利率和汇率等因素的影响下,筹资难易程度变化不定;三、综合政治法律环境的影响。作为集团公司而言,如果不想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积极的去适应其发展规律是最好的途径,在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规避外部因素带来的财务风险,是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必然选择。

(二)集团公司财务风险预防管理基本工作原则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集团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主、客观因素,针对这一系列影响因素,要想提高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能力,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均衡原则

集团公司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均衡原则的把握至关重要,均衡原则条件下的集团公司不可能一味的去追求受益最大化而放任风险的存在,也不可能一味规避风险放弃自身的发展机会,在这两者的选择过程中,只有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才能真正达到集团公司开展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目的。

2、适度承担的原则

在所有的经济活动中,风险无处不在,要想完全规避财务风险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集团公司在进行财务风险预防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适度承担的原则,即风险如果在可以承担的范围内,我们可以对它做过滤处理,但是这个范围一定是可控的,并且损失也在集团公司财务的预算范围内。

3、阶段预警原则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我们已经听得太多,集团公司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与防范的过程中,切忌风险已经到了眼前才想到要预防,只有提前做好充足准备,才能将化险为夷,将风险转化为机会。

4、分层消化原则

集团财务风险的产生,并不是完全由于哪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导致的,而是整个集团运营过程中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风险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除了做好阶段预警工作之外,还应采用分层消化的原则,实现分级管理的模式,争取在体系的庇佑和作用下,规避掉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有效预防和管理措施

从前文的相关论述中,我们已经清楚的知道集团财务风险的不可避免,并且也就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系列原则进行了简要论述,那么在集团公司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进行风险的规避,从而将公司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呢?

(一)财务风险识别预警体系的建立健全

我们都知道,集团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等级的项目,当集团公司的实力愈加雄厚的时候,接手项目的比重也会随之增加,继而相应的风险系数也会相应增大。如果集团公司在对项目进行勘察或者是调研的过程中不够细致的话,极有可能将项目中的潜在风险变成财务风险,从而给自身的运营带去冲击。最后,集团公司自身的管理缺陷也是导致财务风险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集团在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风险的概念过于偏狭,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导致公司在风险逼近的时候显得手足无措,造成严重的财务经济损失。要想对风险进行规避,我们首先要清楚的是,它是什么等级的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就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具体的数据作为支撑。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识别和预警系统,不仅是提供风险分析数据的主要措施,同时也是提高集团公司风险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风险识别预警系统的建立,可以对财务风险的类别以及风险存在的大小,对公司的整体影响程度等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从而为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从字面上来看,风险识别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财务风险的识别,二是风险的有效预警。财务风险的预防不可能刚好出现在发现的瞬间,发现的结果有可能已经只有被动接受,因此,财务风险的有效识别是风险识别预警系统建立健全的第一步。除了风险识别的功能之外,系统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进行风险的预警,即提醒相应人员做好风险的应对工作,以防风险作用下事态的不断扩大。

(二)财务预算机制的有效建立

从前文相关论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就集团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表现来说,就是公司财务状况不可控情况的出现,预算机制的完善和落实恰是对这一弊病的解决。就集团公司预算机制的建立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即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各预算职能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经济职能,不管在那个环节中出现问题,都应及时查找偏差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完善的改进建议。集团公司在不断发展扩张的过程中,为了筹集相应发展资金,极有可能对相应的财务风险存在侥幸的心理,在扩张的推动下,忽略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降低了自身对于财务风险的掌控能力。就集团公司财务风险而言,越是结构稳定的集团公司越不容易出现较大的财务风险;反而是哪些规模或者运营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或者转变的集团公司更容易出现财务风险,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集团公司的下属机构是整个集团的财务来源,在没有任何防范措施的基础上动摇根基,在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时,就会容易受到冲击,从而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集团公司应对自身财务预算状况进行全面综合的把握,每一笔收入或者支出,都应具备相关凭据,并且进行层层把关,从而提高集团公司财务的透明度和安全程度。

(三)财务控制机制的完善

作为集团公司而言,如果不想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积极的去适应其发展规律是最好的途径,在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规避外部因素带来的财务风险,是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必然选择。所谓财务控制机制的完善,即指集团公司在发展过程财务合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并且处理好与子公司之间的集权分权的关系。适度集权的基础上还应建立权责利三者相结合的机制,从公司的总体出发,针对不同的职能部门,分配不同的经济责任,从而更好的预防风险的产生。

(四)监督机制的有效实施

有风险的地方离不开监督,除了对财务风险本身的监督之外,各职能部门工作的开展也属于监督机制运作的范围。集团公司在不断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要想保证各部门各环节的运作效率和质量,监督机制的落实和完善必不可少。一般情况来说,集团公司总部可以向子公司派驻财务总监等人员,监督子公司的经营情况以及相应的财务行为;或者直接通过监事会对子公司的财务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整个监督机制的运作结果,可以通过相应的指标反映出来,其中包括了流动比率、不良资产率等指标来体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集团公司财务风险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开展而言,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充分发挥财务预算机制、监控机制的重要作用,综合发挥各个职能部门的经济功能,将风险进行分级处理,并且进行明确的权责利划分;除此之外,在面临重大决策时,集团应对自身的内部条件以及外部环境进行综合的考量,对项目的各项条件进行切实的考察,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系数;在财务监督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应对相应指标进行落实和考察,争取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

参考文献:

[1]蔡英强.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余霞.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优化[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3]杜玉鹏.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

[4]杨秀兰.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9

[5]鞠法学.集团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

财务风险综述范文第14篇

财务风险在国内国外的概念有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按照各自的理解描述和定义了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毫无疑问是风险管理的分支之一,它是在充分利用前人创造和发展起来的风险管理经验和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管理科学。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处理源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的过程,它涉及评估一个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并制定与内部优先事项和政策相一致的管理战略。财务风险的来源有很多,包括因短期内不能履行财务义务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因未获得货款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对消费者的可分配收入产生影响,并导致与诸如零售商、房地产开发商和制造商的交易恶化的利率风险,投资项目在项目期内的现金流和折现率的通货膨胀风险,海外投资的预期现金流受到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的汇率风险以及借款人的融资风险,等等。所以,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对每一个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评价之后运用各种措施和方法来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加企业的实际收益,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在管理下持续高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在大型工程方面主要侧重于工程项目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和财务风险研究方法的探讨。关于财务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有:Mustafa、Member、Zee等(1991)使用层次分析法(AHP)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分析和评估项目风险的招投标阶段风险。在此基础上,Zhang.G、Zou.P(2007)建立了一个模糊层次分析法模型分析合资企业的环境风险以及项目的利益相关者的理性决策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分析方法。TarekZayed,MohamedAmer,JiayinPan(2008)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分析了中国公路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国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模型、策略、评价指标和审计方面对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进行探究。我国财务风险的相关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清华大学郭仲伟(1987)编写的《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风险分析与决策的方法,提出了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风险决策提供依据以及借助各种风险分析和控制方法,以最小投资谋取最大保障的管理活动。

张智勇(1996)最早提出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财务风险包括延迟付款、汇率浮动、换汇控制、通货膨胀等,并提出了一些应对当时经济情况的解决方法。

余娟、祝继高、刘晓宁(2005)在发表的《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探析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中提到财务风险是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风险,它对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将财务风险划分投资风险、筹资风险、营运风险和交易风险,并就这四类风险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进行研究与探讨。

石香焕、唐文彬(2007)借助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工作原理,引进定性评价指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为全面、综合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提出了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工作原理确定指标的权重,对人的主观判断进行客观描述,减少了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误导;文章引入了定性评价指标(非财务指标),弥补了纯定量评估模型的缺陷,拓宽了风险评估的范围;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在对企业财务风险按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隶属度进行层层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估。

钱丹第(2009)在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研究方面提出国际工程面临的5项主要的财务风险:汇率波动风险、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风险、合同履约及合同变更风险、税收法律风险以及换汇控制。

沈亭、王淑慧(2010)借助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工作原理,改进了指标选择的原则与方法,以便更适合其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为全面、综合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崔静(2011)在《企业财务管理研究》一文中说明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目的及意义,提出在财务系统运行过程中,运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直接观察、计算、监督财务风险状况,制订公司风险经营方案。

李永杰(2012)在施工企业海外承揽工程方面进行了财务风险与防范的研究,国际工程项目面临着比国内更加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多种财务风险的考验。要实现海外施工项目良好的盈利水平,就必须充分认识这些风险,通过多种方式增强施工企业自身应对海外风险的能力。

王茹(2012)将中国企业“走出去”即承揽海外工程的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同业竞争风险等,内部风险包括战略风险、整合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经营风险等。

尹嵩(2013)提出在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中,国际工程项目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我国的国际工程项目特别是国际工程承包方面,面临国外的工程承包企业激烈的竞争更是需要不断的发展。

陈永龙(2013)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对策研究,提出企业应重视财务风险管理,识别、评估、处理、持续监督与评审相关的财务风险,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取得最佳的风险防范效果。

张超(2013)专门对国际工程承包项目财务风险中的汇率风险进行了研究,认为作为财务风险之一的汇率风险是任何国际承包工程企业无法回避的风险,汇率风险是双向的,既有风险损失,又有风险收益,但就国际承包工程项目而言,面临的风险损失要大于风险收益。

刘金兰、刘立旺、齐彤(2013)在系统分析价格、汇率、利率、信用、关联交易、税收、会计信息、流动性、资金安全、高风险业务风险等10项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应用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海外油气项目的财务风险做了评价,得出税收、价格和汇率风险是目前海外油气项目面临的前3位财务风险,当前的财务风险处于中等略偏高水平的评价,并给出了税收、价格和汇率风险的剩余风险值。最后提出了应对财务风险的策略和措施。

财务风险综述范文第15篇

目前,以风险度量为基础确定偿付能力最低资本标准,正成为国际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的趋势。欧盟即将推行偿付能力Ⅱ( Solvency Ⅱ) ,其目标是在欧盟内建立一套协调一致、以风险度量为基础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以美国为代表的风险资本( RBC) 监管标准,也强调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确定最低资本标准。中国保监会2008 年颁发《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要求保险公司以风险为基础评估偿付能力,但由于我国保险业和保险公司的风险构成及风险度量研究还比较薄弱,在确定最低资本标准时还只是简单以业务规模为基础确定,实际上只考虑了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没有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考虑。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以财产保险公司保障型业务的保险风险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保险风险进行量化,确定在只考虑保险风险的情况下,财产保险公司的最低资本标准,然后将基于保险风险确定的最低资本标准与当前偿付能力监管规定的最低资本标准进行比较,推测目前的偿付能力最低资本标准的充足性,并对我国建立以风险为基础的偿付能力评估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二、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最低资本标准相关规定及分析

( 一) 《保险法》对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最低资本相关规定

《保险法》为了保证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在第 101 条要求保险公司具有与其业务规模和风险程度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 第 102 条要求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险费,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四倍; 第 103 条要求保险公司对每一危险单位承担的责任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 10%,超过的部分应当办理再保险。

( 二) 保监会对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最低资本相关规定

保监会在《关于实施 <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 > 有关事项的通知》( 保监发[2008]89 号) 中,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最低资本计算做了具体要求。要求财产保险公司非寿险保障型业务最低资本为下述两项中数额较大的一项。( 1) 最近会计年度公司自留保费减营业税及附加后 1 亿元人民币以下部分的 18%和 1 亿元人民币以上部分的 16%;( 2) 公司最近 3 年平均综合赔款金额 7 000 万元以下部分的 26% 和 7 000 万元以上部分的 23%。综合赔款金额为赔款支出、未决赔款准备金提转差、分保赔款支出之和减去摊回分保赔款和追偿款收入。经营不满三个完整会计年度的保险公司,采用第( 1) 项规定的标准。

( 三) 对当前偿付能力最低资本标准规定的分析

《保险法》102 条的要求意味着财产保险公司每 1 单位自留业务要求的偿付能力最低资本为 0. 25,即偿付能力最低资本占自留业务的比为 25%。保监会目前要求财产保险公司保障型业务最低资本标准的规定基本只受以上第( 1) 条的约束,即最近会计年度公司自留保费减营业税及附加后 1 亿元人民币以下部分的 18%和 1 亿元人民币以上部分的 16%。由于一般公司业务规模都远大于 1 亿元,因此可以把最低资本标准近似为公司自留保费减营业税及附加后的 16%,目前产险业营业税金及附加约为 6%,则每 1 单位自留业务要求的最低资本约为 15. 04%①。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监管机构对产险公司保障型业务的最低资本标准要低于《保险法》的相关要求。

三、基于保险风险度量的最低资本确定模型

按照《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 保监发[2007]23 号) 定义,保险风险是指由于对死亡率、疾病率、赔付率、退保率等判断不正确导致产品定价错误或者准备金提取不足,再保险安排不当,非预期重大理赔等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财产保险公司经营指标中,保险风险会引起赔付率或费用率指标的变化,而赔付率和费用率之和为综合成本率。因此,为了度量产险公司保险风险大小,引入综合成本率作为随机变量来度量保险风险。引用 Compagne( 1961) 提出的模型作为确定最低偿付能力资本的模型。Compagne 曾受欧洲经济委员会( OEEC) 委托研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最低资本标准,他在引用在险价值( VAR) 模型的基础上,依据破产概率理论,通过确定什么样的资本限制能使保险公司破产的概率不超过一个很小的概率,模型表示为:P( X + E > P + msn•P) < ε ( 1)上式中: X 为保险公司的赔付金额,E 为保险公司费用,P 为自留保费; msn 为偿付能力要求最低资本占自留保费的比例; ε 为概率。对模型表达式( 1) 变形后表示如下:P( LR + ER > 1 + msn) < ε ( 2)其中,LR 为赔付率,LR = X/P; ER 为费用率,ER = E/P。令 CR 为保险公司综合成本率,CR = LR + ER,则有如下表达式:P( CR > 1 + msn) < ε ( 3)表达式( 3) 为通过综合成本率概率分布确定偿付能力最低资本标准的基本模型,综合成本率( CR) 是随机变量,可以通过确定综合成本率的概率分布,近似度量公司保险风险。在确定综合成本率( CR) 后,对任何一个给定的 ε,都可以确定偿付能力最低资本占自留保费的比率( msn) 的值。设概率为 ε 时对应的分位数为 Zε,要满足表达式( 3) 的要求,则有 1 + msn > Zε即偿付能力要求最低资本占自留保费的比率 msn > Zε -1。例如,假设 ε =0. 05,CR 的 5%分位数为 Z0. 05,则要满足表达式( 3) ,必须有偿付能力要求最低资本占自留保费的比率 msn > Z0. 05- 1。

四、对我国财产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资本标准的实证分析

为了度量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保险风险大小,确定与风险相适应的偿付能力最低资本,必须先确定综合成本率的概率分布,然后按照表达式( 3) 确定满足一定置信水平下偿付能力最低资本占自留保费的比率 msn。

( 一) 综合成本率计算方法

上面表达式( 3) 定义的综合成本率( CR) 是按保单年度计算的赔付率和费用率,这种方法计算综合成本率赔款、费用与业务匹配较好。但由于业务管理费都是按财务年度核算,保单年度下不能及时度量赔付率,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按保单年度计算综合成本率存在困难。为了便于从公司年度财务报表获取数据计算综合成本率,对上述表达式( 3) 定义的综合成本率进行以下转换:综合成本率( CR) = 综合赔付率 + 综合费用率已赚保费 = 保险业务收入 - 分出保费 - 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保险业务收入包括直接业务保费收入和分入业务保费收入。通过上面的转换,综合赔付率和综合费用率都可从财务报表获取数据进行计算。在业务稳定发展且赔付率稳定的情况下,转换后计算的综合成本率和表达式( 3) 定义计算的综合成本率结果近似相等,但如果在业务发展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转换后计算的综合成本率和表达式( 3) 定义计算结果会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 二) 样本和数据获取

我们收集国内16 家财产保险公司2008 年 ~2010 三年损益表数据,分别按前面定义的综合赔付率和综合费用率公式计算各公司的综合成本率,获取一组综合成本率数据。然后以这一组综合成本率为基础用自助法( bootstrapping) 进行模拟得13 万余个综合成本率数据。为了分析不同规模公司保险风险状况,我们分大型公司( 保费规模大于100 亿元) 和中小型公司( 保费规模小于100 亿元) 分别模拟得两组综合成本率数据。

( 三) 模拟结果的统计描述

按所有样本公司、大型公司和中小型公司三种类型,通过对模拟的综合成本率数据的统计分析,分别得到综合成本率的直方图,如图 1、图 2 和图 3 所示。根据直方图特点,分别用正态分布( Normal) 、对数正态分布( Lognormal) 和伽玛分布( Gamma) 对所有样本公司数据进行分布拟合,拟合优度评价结果见表 2,上述分布函数都未能通过拟合检验( p 值远小于 5%,应拒绝原假设) 。由于我国产险公司综合成本率受业务年度、公司规模、业务结构、成本管理、自然灾害、准备金评估等因素影响波动性较大,综合成本率分布较复杂,不能简单用常用分布函数进行拟合。采用对经验数据排序的方法确定经验分位数,所有样本公司、大型公司和中小型公司不同概率对应的分位数如表3。通过统计计算,所有样本公司综合成本率的均值为 1. 055,标准差为 0. 105。大型公司综合成本率均值为 0. 995,标准差为 0. 061 6,要低于所有样本公司水平,且比中小型公司均值 1. 078,标准差 0. 109 要低很多,说明不同规模的公司综合成本率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面临的保险风险也存在显著差异。

( 四) 最低资本标准的估计值

根据前述表达式( 3) ,设 ε =5%时,根据表3 分位数的估计值,全部样本公司5%的概率对应的分位数为Z0. 05= 1. 28,要满足表达式( 3) ,必须有偿付能力最低资本占自留保费的比率 msn > Z0. 05- 1,即 msn > 0. 28。同样,大型公司和中小型公司 5%概率对应的分位数分别为 Z0. 05= 1. 14 和 Z0. 05= 1. 32,最低资本占自留保费的比率( msn) 必须分别大于 14%和 32%。不同概率对应的最低资本比率( msn) 如表 4 所示。

( 五) 实证分析的基本结论

1. 我国目前的偿付能力最低资本要求偏低

根据前述对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保险风险分布经验的分析,要保证公司因保险风险而导致破产的概率小于 5%,公司的偿付能力最低资本占自留保费的比率( msn) 应大于 28%。这个比率要远大于当前保监会对产险公司偿付能力最低资本标准的要求( msn =15. 04%) ,也略高于《保险法》规定的自留保费不超过实有资本加公积金总和的四倍( msn =25%) 的要求。由于本文仅考虑了保险风险对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最低资本的要求,如果综合考虑保险公司面临的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及其他经营风险,剔除风险相关性影响因素外,则偿付能力最低资本占自留保费的比( msn) 还将更大。因此,目前我国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中对最低资本标准的规定与我国产险公司实际面临的风险相比偏低,如果我国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与国际接轨,借用欧盟即将推行的偿付能力Ⅱ( SolvencyⅡ) 的经验,建立以风险度量为基础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对我国目前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最低资本标准带来较大的挑战。

2. 不同保费规模的公司对偿付能力最低资本的要求存在差异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公司规模不同面临的保险风险大小也有显著差异,最低资本要求也不同。在破产概率不超过 5%条件下,大型公司要求的最低资本比率( msn) 为 14%,低于中小型公司要求的最低资本比率32% 。主要原因是大型公司保费规模大,赔付率和费用率数据相对稳定,面临的综合成本率波动风险比中小型公司小,要求的最低资本比率( msn) 也要明显低于中小公司。因此,在制定偿付能力最低要求标准时有必要考虑公司规模对风险的影响。

五、问题讨论及建议

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确定最低资本标准,是建立以风险为基础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关键。通过上面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目前的偿付能力最低资本标准还存在一些问题。

( 一) 确定偿付能力最低资本标准时风险考虑还不全面

虽然我国提出了要以风险为基础评估偿付能力,但有关规定中最低资本的确定标准还只是以公司承保的业务规模为标准确定,只考虑了公司面临的保险风险,对公司的投资风险、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还基本没有考虑。由于我国保险业处于快速发展期,经验数据积累有限,各类风险变化很快,很不稳定,量化投资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有很大难度,但为了完善以风险为基础的偿付能力评估体系,还需要有计划地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加大对各类风险分布的研究,合理刻画和量化各类风险,将这些风险逐步纳入到最低资本标准的计算中。

( 二) 偿付能力最低资本标准要以我国经验为基础

我国目前监管规定中最低资本标准主要借鉴了欧盟 20 世纪 70 年代的偿付能力指引。由于欧洲保险市场比我国要成熟很多,其业务发展速度、业务结构、赔付率水平和经营环境等因素要比我国稳定。我国保险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波动更大,这些不确定性决定我国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比欧洲国家更大,需要的最低资本标准应该比欧洲国家的保险公司高。前面的实证分析也证明了,以我国经验数据为基础确定在 95% 的置信度下,偿付能力最低资本占自留保费的比( msn) 为 28%,远大于我国当前借鉴欧盟指引计算所得的 15. 04% 的标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有些规模不大的中小保险公司,费用率、赔付率波动大,业务增长欠稳定所致。因此,将来在确定偿付能力最低资本标准时,要逐步以我国自身经验数据为主,这样才能真实反映我国保险公司的风险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