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

农作物市场前景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场式绿道;社区绿道;都市农业;可行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34-03

1 引言

在我国,伴随城镇化的进程,许多城市地区正蚕食着曾经环绕着它们的空地,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农田不断被侵蚀,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要》,2000年到2030年间,我国占用的耕地面积将超过5450万亩,非农建设用地基本以每年200~300万亩的速度侵占着农业耕地。粮食的生产活动逐渐从城市中剥离出去,并渐行渐远,从而导致农产品大规模、远距离的转换和输送,进一步导致了能源消耗量的增加、交通运输负荷的增加和温室效应的加剧,导致了原生态地区逐渐消失。与此同时,在城市内部,各种分隔带、带型商业街、高速公路等消耗了联通的绿色开敞空间,城市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不断加深,人们越来越难拥有亲近与体验自然的时间了,更糟糕的是,没有规划的发展阻断了我们与自然空间的联系。

近年来出现的大规模的绿道建设,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自然廊道,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临近家园的、健康的、安静的休闲场所,然而,现有的绿道研究大多侧重于串联公园、绿地、历史古迹等自然或人文类景观资源,主要关注于绿道在休憩、生态方面的功能,对其在联系社区交通以及社区服务功能方面的论述较少。城市的绿色走廊建立起来了,市民日常的生活走廊并没有建立起来。就30 min以内的短距离出行而言,人们不再过度依赖小汽车,而更倾向于步行或者骑自行车,而这时,如果有舒适的绿色步道,则能够大大鼓励人们践行这种环保的生活方式,如果通过农业景观来创造这么一个绿色的通道,使人们在出行的同时感受到田园的气息,并利用休闲时间参与其中,在自己的社区附近享受田园风情与短暂的农夫之乐。农场式绿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社区农副产品的自给自足,为社区居民提供休闲的场所与新的休闲方式。

2 农场式绿道概念

2.1 概念辨析

农场式绿道是基于都市农业发展的,贯穿于整个城市内部的,用于联系各社区,服务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绿色步道。农场式绿道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绿道,19世纪末,美国和欧洲的许多绿道网络开始出现了用农业带将城市环绕起来的想法,这些农业绿道只环绕在城市,而农场式绿道则是深入到城市内部,与城市社区紧密联系,为居民提供农副产品与日常休闲场所的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绿道。农场式绿道也不同于都市农业的一般模式,不是以插花的方式散布在城市内部,而是将破碎化的可食用景观联系起来,方便经营与管理,具有连通性与连续性,生态效用更加明显。

2.2 特点

2.2.1 尺度的适宜性

我国绿道的空间尺度可分为四级:部级、省域级、市域级、社区级。农场式绿道是基于社区级绿道的尺度,能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是为附近社区居民提供便捷、安全的慢通环境的绿道,与城市绿道和部分市域绿道衔接。从市民日常生活的需求来看,农场式绿道与城市生活密切关联,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出行、通勤和健身休闲等功能的生活场所。

2.2.2 居民的可达性

绿道的使用率与绿道距居住中心的距离具有衰减规律,距离越远,使用者越少。农场式绿道距居住中心的距离可忽略不计,可以说,它就是与居住中心相结合的绿道,因此,相对于大型绿道,可达性更强,居民的使用率更高。

2.2.3 景观的连通性

充分考虑了绿道的连通性,将城市中各个社区通过一个连续的步行廊道联系起来,方便人们的短距离出行及通勤,减少了小汽车的使用,在环保、节能的同时增加了交通的安全性。同时,将各个社区联通,方便食用景观的管理与维护,方便其原料及产品的交换与运输。

2.2.4 景观的连续性

农场式绿道将破碎化的城市景观连接起来,使其具有连续性,从而加强了景观对CO2的固定能力及对O2的释放能力,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气候调节和气体调节能力也相对提高。

2.2.5 景观的独特性与实用性

农场式绿道上种植蔬菜、水果和香草等植物,能通过不同的搭配方式,在构成和谐、特色景观的同时,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可食用植物可以通过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气味等自然美来创造景观,相对于普通的纯观赏性景观,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在一年中不同时期进行多种植物的搭配种植,易于形成对环境有益、形式多样、色彩丰富的季节特色,增加生物多样性,控制城市气温和空气质量,涵养水土等等。

3 可行性分析

3.1 有利因素

3.1.1 具备农业种养的资源

(1)空间资源。但凡人类居住的地方,都不缺乏进行农业生产的资源,但由于城市建设活动及经济法则的限制,农业生产最紧缺的就是空间资源,如果把道路边沿、居住区中的大片纯观赏性景观空间、城市公园及街角公园中的部分空间、城市荒废空间及建筑屋顶等加以利用,则可为农场式绿道建设提供足够的空间资源。其中,道路边沿及建筑屋顶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每个城市建设,道路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每条道路都有其附属空间,如绿化隔离带、行道树及边沿绿化带等都是可以利用的空间;建筑也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建筑屋顶利用率往往较低,通过对屋顶进行设计改造,就可为农场式绿道的建设提供大量的空间资源。

(2)水肥资源。①生活废水资源:生活废水因其污染物少,经过简单处理即可用作农业生产。由于生活所需,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废水。目前,许多小区都设置了中水回收系统,对生活废水有专门的管道进行排放收集,为生活废水应用于农业生产提供了可能。②暴雨水资源: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但大部分地区都会降雨,甚至会出现大暴雨,通过雨水收集系统的完善,对雨水进行收集并简单处理即可用来浇灌农作物。③粪尿肥:城市居民排泄的大量粪尿,一般小区都有专门的化粪池对其进行收集处理,经过合理利用,可当作优质肥返回农业用地。④有机垃圾:城市有机垃圾都可以堆肥,作为农业生产肥料。

由于农场式绿道贯穿于社区内部,因此这些资源都可以被就地利用,减少运输消耗的同时实现自给自足。

(3)劳动力资源。城市具有老龄化和隐形失业率高的特点,从第四次和五次人口普查及2005年的统计结果得出的来看,人口年龄金字塔由“下宽上尖”变成了“下窄上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未来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有研究表明参与农业种植的大部分为50岁以上老人,而且,由于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张,许多农民被城市化,失去了农用地,没有固定的工作,一般空闲在家。农场式绿道位于社区内部,因此,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3.1.2 具备相关理论和实践支撑

(1)绿道的研究与实践。自1860年由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设计,并被誉为“翡翠项链”的公园系统建成至今,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绿道建设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相关绿道的研究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社区绿道也应运而生,为农场式绿道建设提供了理论及实践基础。

(2)都市农业的发展。许多都市农业的相关理论,如城市食物系统、食物和农业都市主义、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等,都支持都市农业与城市建成区的整合。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都市农业的实践在以北京、上海、深圳、武汉为代表的大城市中逐步展开,对都市农业理论的研究与探索也在不断深入,为农场式绿道的建设提供前提。

3.1.3 具备大量的市民实践支撑

“食物里程”的大幅度缩短使农产品运输和仓储成本降低,食物开支的减少促进城市居民将更多收入用于健康、教育等方面,并且保证了食品的新鲜,有助于人们的健康。因此会在城市建成区的各个角落发现农业的痕迹,如屋顶、阳台、窗台、街道、小区绿地、城市临时闲置地、甚至大学校园家属区宅旁绿地、机关大院。

3.1.4 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农场式绿道位于城市内部,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农业生产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城市现代工业技术物质装备以及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条件,从而加速其转向资金、科技密集和土地节约型发展。

3.2 限制因素

3.2.1 相关政策的限制:缺少理论指导及政策法规支持

目前在我国仍未出现支持和促进城市建成区都市农业发展的规划设计理论,目前规划人员对都市农业的认识普遍不足,一些城市规划者还认为农业应该属于农村,这是制约城市建成区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农场式绿道作为新兴的概念,还没有有实践项目做支撑。

3.2.2 在城区内部建设绿道困难重重

中心城区地少人多,人口密度高,交通拥堵,绿地较少且分布不均匀,对社区级绿道需求迫切但建设难度较大,具体问题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农场式绿道建设条件较差。因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大,中心城区大多数道路缺乏安静的步行道及自行车道,城区内部道路红线与沿街建筑之间退缩间距较小,道路绿化带宽度过窄,绿道的空间拓展性较弱。

(2)农场式绿道建设难度较大。社区内部道路系统不完善,功能等级不清晰,交通组织较混杂,机动车与行人混行,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高等因素,导致农场式绿道的建设难度较大。

(3)农场式绿道舒适度较差。绿地系统的不连贯性、农场式绿道与绿地的关联性较弱等原因都会使得农场式绿道的舒适度较差。城市的绿地系统不连贯特征较突出,而农场式绿道要从居住社区通向上一级绿道,如果没有绿地背景的依托,则须借助城市道路的人行道进行联结,农场式绿道游径的绿化带宽度有限,其空间舒适度较差。

3.2.3 食用型景观的生产与维护

(1)农场式绿道采用食用型景观代替传统观赏性景观,在生产方面需要更多人的参与,而人们参与生产活动的无序性,将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及生产秩序。

(2)农业生产过程会对周围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收获季节一些农用机械的使用,会产生一定的噪声,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且农业生产产生的垃圾如果不能及时处理,也会对公共卫生产生影响。

(3)生产的农产品很难公平合理地进行分配,且缺少便捷的运输方式。由于人们的素质参差不齐,还会对食用型景观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对产量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4 可行性策略

4.1 结合居住区级可食用景观建设,带动农场式绿道建设

在居住区的景观建设中加入农业景观元素,代替传统绿地及大面积水面,充分利用屋顶等建筑空间及道路边沿空间,增加景观的经济实用性,减少景观维护的费用,为农场式绿道的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而农场式绿道的建设反过来可以推动居住区景观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及生产积极性。

4.2 优化城市道路系统,完善农场式绿道的网络体系

在城市道路建设时,将农场式绿道的理念融入其中,设置自行车道及人行道,留下足够的绿化隔离空间。

4.3 因时因地设置农场式绿道

依据居住小区、公园以及广场的不同形态,使绿道的布局与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布局相整合,利用不同的农作物作为景观,创造不同的视觉效果以及经济效益。采用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农场式绿道,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

4.4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引导与维护农场式绿道的生产活动,使人们积极有序的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对产品的分配进行合理安排,鼓励居民参加农业活动,对其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加强对城市居民的教育,防止其对可食用景观的破坏,加强其保护农场式绿道的意识。建立健全城市规划体系,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将农场式绿道纳入到规划体系当中。

5 结语

农场式绿道的构建可有效补偿城市建设造成的耕地占用,并构建本地的食物供应链,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膳食所需,同时降低对外粮食的依赖度,保证食物的健康新鲜。本地的食物系统、有机的生产方式与可持续的交通运输方式相结合,可大幅度降低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的能耗及碳排放,减缓温室气体的增温作用,并对城市大量有机污水、固体废物进行循环再利用,减轻了城市垃圾处理负荷,这种废物处理方式远比集中处理模式更为环保、经济、有效。同时,还能为人们提供日常休闲场所,倡导一种新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通过上述有利因素及限制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农场式绿道的构建是可行的,限制因素虽然很多,但只是缺乏一些政策及技术性的支持,并不是不可能突破的障碍,而且在适用型景观的生产和维护方面,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改进以及对大众的科学教育,也是可以克服的。因此,农场式绿道在城市中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姚 睿.广州市社区绿道可行性策略研究[J].绿道之窗,2012,(6):12~14.

[2]李均超,徐 峰.基于VRM系统的农业观光绿道构建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1:72~79.

[3]景 峰,王亚英.绿道网络在北京旧城区构建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1):73~76.

[4]刘 兰.城市居民热衷农业生产[J].环球视点,2003(8):8~11.

[5]杨 锐,王丽蓉.垂直的农场―未来都市农业景观初探[J].中国城市化理论重构与城市化发展战略,2011(10).

[6]方志权.都市农业―一种发达形态的农业[J].学术研究,2000(12):38~39.

[7]宁超乔,徐培伟,邢记明.都市农业的城市规划思考[J].城市规划,2006(2):69~71.

[8]王 云,周忠学,郭忠哲.都市农业景观破碎化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地理研 究,2014(6):1097~1105.

[9]卢凌霄,李太平,吴丽芬.环境保护视角下的食物里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3):150~156.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空前发展,生活在城市的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1],大量原来居住于农村的人口将移居城市,如何满足这些“移民”的生活习惯和需求偏好,建设宜居型绿地景观,成为一个新的课题[23]。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同时作为最大“移民”输入国,重视人们对于城市绿地的多功能需求,建设发展市民农园已有逾百年历史[4],对美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5],现在全美估计大约有15万个市民农园,比5年前增加了22%[6]。社区园圃(communitygarden)种植以蔬菜等食用植物为主,同时与私家种植不同,表现了更多公园的性质,国内更多称为市民农园,美国市民农园协会(AmericanCommunityGardenAssociation)把其定义为由一群人共同耕种的地块,可以提高城市植被覆盖度,具有果蔬生产、保障食品安全和营养供给的功能[79],可以提升社区环境质量,营造宜人开敞空间[8,10],降低市政园林部门开支预算[1011],也能促进居民睦邻友好和和谐社区构建[12],作为市民亲近自然和康乐服务的重要途径而广受欢迎[8]。在我国,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以及环保、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逐渐普及,形式多样的城市农业模式得到人们热烈响应和参与,研究美国市民农园生态植被景观对我国城市绿地建设和城市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尽管人们对市民农园的经营理念、模式和社会价值有广泛关注和研究[8,10,13],但是,人们对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分布格局还缺乏了解[45]。前人研究显示,文化社会因素作为植物物种多样性的驱动因子,会对社区公园植物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14],具有移民背景的成员在参加市民农园种植时会增加其来源地特色物种[15],从而影响市民农园植被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此外,文化背景影响对景观的喜好和物种的选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食用植物、园艺植物及乡土物种的选择偏好亦有差异[14,16]。市民农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为参加者提供了种植果蔬、药材或观赏植物的机会[15],是城市生物多样性重要的物种库[1718],而对于采用植物及种子苗木来源并不清楚[19],了解这些植物的功用组成、生活型及来源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参加者的种植行为如何影响市民农园的植物多样性组成。 为此,本研究依据市民农园结构模式及种植者群体的不同,随机选取了洛杉矶市14个市民农园,其中模式类型包括农场式和园圃式两种,按成员组成分为西班牙族裔(当地人)及其他族裔(外来者)两类,基于植被物种功能组合和乡土植物组成,定量化研究了市民农园对城市生态服务价值的贡献及其受种植者族裔及营建模式的影响,进而评析市民农园植被景观建设对我国城市绿地建设和城市农业的启示。 1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区域和市民农园分布研究在南加州洛杉矶市开展,该市座落在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开阔盆地中,除局部为丘陵外,地面平坦,平均海拔84m。属地中海型气候带,气候温和,日夜温差较大,日平均温度18℃,干燥少雨,年降水量373mm,以冬季为主。洛杉矶县是美国大洛杉矶地区的一个县,县府位于洛杉矶市。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2010年统计,洛杉矶县人口已超过900万,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县。本研究根据加州大学技术推广部门提供的洛杉矶县市民农园名录,在60个市民农园项目中随机选择了布于不同社区的14个市民农园(图1),市民农园的种植和管理不涉及私营公司,全部为附近社区居民集体参与。 1.2田野调查及数据收集方法 数据收集方法包括植被样地调查、平面布局实地测绘、现场半结构式访谈和电子邮件问卷调查及相关文献资料搜集等。于2010—2011年对这14个市民农园的植被组成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田野调查,分别在植物生长高峰期11月—翌年2月和6—9月分两次进行,并把两次数据进行合并得出植物调查总数据。对于植被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在每个农园中以每个成员种植管理的小地块(份地)为基本调查单位,对所有农园所有份地进行普查,调查植物物种和盖度,统计频度。采用盖度等级目测方法记录各个市民农园每块份地各个植物物种盖度,进而统计物种丰度、总盖度、所占面积及其比例,植物物种盖度调查采用等级盖度方法进行目测,物种盖度分为6级:1=0~5%(极少,rare);2=5%~25%(少有,uncommon);3=25%~50%(有,common);4=50%~75%(多,verycommon);5=75%~95%(丰富,abundant);6=95%~100%(极多,dominant),进而对物种基于盖度等级平均值(1=2.5%;2=15.5%;3=38.0%;4=63.0%;5=85.5%;6=98.0%)对份地面积分布进行统计,得出该物种在这个市民农园中的总盖度和总面积及所占比例,由于有些植物相交重叠,总盖度可能>1,最后得出的物种总面积之和可能大于样地实际面积。 采用现场半结构式访谈和电子邮件问卷调查对其建设类型、参加成员族裔、植被物种组成及功用等进行系统调查,其中种植成员及份地规模于2010年调查。基于访问种植者,并参考相关文献对植物进行功能分类[20],如食用型、观赏型、药用型等分别代表了植物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其中其他类型中包括了遮阴、薪柴植物及一些伴生种和常见杂草,很多植物具有多种用途,在功能分类中分别单独计数;参考加州地方植物志[20]对组成物种进行乡土植物分布和生活型等判定。 1.3数据分析方法 基于调查的植物物种二元数据对市民农园物种多样性科属组成、功用组成、生活型结构及乡土物种分布进行了总体分析;应用SPSS11.3统计软件,分析比较了不同类型市民农园之间(本地族裔农场型、本地族裔园圃型、外来族裔农场型、外来族裔园圃型)的植物多样性及功能组成、乡土植物组成,采用双向量方差分析(TwowayANOVA)计算了平均数和标准差,进而分析市民农园营建模式及种植者族裔背景对市民农园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2结果与分析 2.1市民农园植被景观植物多样性组成 2.1.1科属组成情况 在洛杉矶14个市民农园中,共计调查到维管束植物439种(含变种),隶属90科,242属。其中,包含种数最多的科依次为菊科(Asteraceae)、唇形科(Lamiaceae)、十字花科(Brassicaceae)、百合科(Liliaceae)、豆科(Fabaceae)、葫芦科(Cucurbitaceae),前六大科包含178种,占总种数的40.5%。#p#分页标题#e# 2.1.2市民农园中乡土植物分布 加州乡土种(nativetaxa)植物是指在被欧洲18世纪殖民以前便存在于该地区的植物物种,在自然分布植被中,整个加州地区该类物种有3423种,占总物种数的58.4%,是加州的主要物种;外来物种(alientaxa),即自欧洲开始殖民后,从其他地区有意或无意引进的物种,包括归化物种和未归化种[20]。本研究依据所调查物种是否在加州自然分布(包括乡土特有种和已归化物种),调查到乡土特有种和已归化种230种,占调查总物种的52.4%,外来未归化物种209种,占47.6%,总的看来,市民农园中植物种类丰富,乡土物种和已归化物种占主要部分,这对于保护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城市绿地景观中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另一方面,乡土特有种比例远低于加州地区自然分布的乡土种比例,外来未归化物种比例之大仍不可忽视,加之外来物种入侵的潜在威胁,所以,外来物种监测是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2.1.3生活型组成特征 市民农园植物组成以草本为主,共计257种,占总种数的58.6%,其中又以多年生草本为主;灌木和亚灌木次之,共计107种;藤本38种,乔木37种(图2a)。生活型组成一方面反映了市民农园植被的生态结构,特别是垂直结构;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种植者对于植物功能的选择,食用植物为主,同时兼顾观赏、药用及遮阴功能。生活型以草本为主,多年生植物比例最高,比较适合简易管理和节水灌溉。 2.1.4植物功能型组成 调查到最多的功能型为食用植物,达228种,占总种数的51.9%,观赏植物次之,有200种,占总种数的46%,药用植物35种,占8%,遮阴、建材等其他功能植物34种,占总种数的7.7%(图2b)。有些植物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因此,各功能型所占比例之和大于100%。其中同时具有2种以上功用的植物达54种,占总物种数的12%。可见,市民农园中的植物组成显示出植物物种的多功能性和实用性。 2.2不同特征市民农园的植物多样性分布概况 2.2.1市民农园植物多样性指数分布特征 14个市民农园中,当地族裔园圃型4个、外来族裔园圃型5个、当地族裔农场型3个和外来族裔农场型2个(表1)。建设年限4~48年不等,种植者人数最少11人,最多达150人,种植规模最小448m2,最大23070m2,份地块16~118块不等,植物种类最少调查到82种,最多达234种。总的来说,市民农园中维持着较高的植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丰富,均匀性较高:平均每个市民农园拥有物种88.5±32.6种,每百平方米物种丰富度为6.3±6.4种,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值为3.40±0.33,Simpson优势度为0.07±0.02,均匀性指数Evenness为0.77±0.04。 依据种植者族裔组成和市民农园建设模式,对不同市民农园的植被组成进行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表2),物种丰富度高低顺序为:外来族裔园圃型>当地族裔农场型>外来族裔农场型>当地族裔园圃型,即外来族裔管理的园圃型市民农园物种数最高,当地族裔的园圃型市民农园物种数最低。 由于每个市民农园的实际面积各不相同,为了更具可比性,多样性指数基于100m2的单位面积进行计算。对比发现,外来族裔园圃型在相同面积上更能维持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植物多样性,而当地族裔农场型的物种丰富度和植物多样性最低。从单位面积的植物丰度来讲,园圃型农园均高于农场型农园;从植物物种Shannon多样性指数来看,外来族裔管理的市民农园植物多样性均高于当地族裔管理的市民农园,而且当地族裔管理的园圃型和农场型农园Shannon多样性指数相同,均为3.29;从Simpson优势度分析,当地族裔农场型农园最高,其次为外来族裔园圃型和当地族裔园圃型农园,外来族裔农场型农园最低,造成生态优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市民农园植物物种组成的不均匀性。由于在园圃型和农场型的市民农园中,人们注重的功能有所差异,从而导致植被生态结构和植物多样性不同。园圃型农园更加注重环境美化建设和休憩聚会功能,拥有较多的观赏植物、遮阴绿化物种、蜜源植物等乔灌草物种而导致其园内植物配置平面功能分区和垂直层次结构有所不同,从而对于植物多样性指数影响较大,无论是外来族裔管理的还是当地族裔管理的园圃型市民农园,每百平方米所维持的植物物种分别达10.33种和6.27种,都明显高于农场型;此外,由于外来族裔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在植物物种选择方面也倾向于保持移民国和族裔原来的偏好,这种族裔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管理的市民农园的植物多样性;此外,当地族裔农场型农园由于主要食用植物作为优势种在样地中广泛均匀分布而表现出最高的生态优势度,相反,外来族裔农场型农园因其种植者文化背景的差异和对植物偏好的多样性而致使生态优势较低。 2.2.2种植者族裔背景对市民农园植物功能型组成的影响 从图3a可以看出,外来族裔种植管理的市民农园能够维持较高的物种数量,平均为99.5种,而本地族裔的为74.8种;而且通过比较市民农园食用植物、药用植物、观赏植物和其他功能植物等各个功能组的物种数发现,外来族裔市民农园均高于当地族裔,说明外来族裔市民农园相对于本地族裔市民农园来讲,不仅增加了总物种数量,而且也相应提高了各个功能类群植物的丰富度,已成为城市植物多样性重要的物种库。但是,在对不同功能组植物的相对盖度分析(图3b)发现,本地族裔和外地族裔在具体选择上有不同的偏好:当地族裔市民农园更注重食用植物的种植,其平均相对盖度达88.1%,外来族裔为81.7%;而且当地族裔市民农园的药用植物和绿化遮阴等其他功用植物的平均相对盖度也明显高于外来族裔市民农园;外来族裔市民农园更注重观赏植物的种植比例,其平均相对盖度9.6%,而当地族裔的为4.1%。 2.2.3不同类型市民农园乡土植物组成分析 物种乡土植物组成及植物物种来源情况分析表明,当地族裔市民农园比外来族裔市民农园拥有更多的加州特有种和归化种,比例占总种数的65%,后者为61.4%;换句话说,当地族裔种植的市民农园物种组成更接近自然分布,能够维持较多当地乡土物种。不同族裔同一类型市民农园的比较表明,对于农场型市民农园而言,外来族裔与当地族裔在加州特有种和归化种所占比例上无差异;对于园圃型市民农园,当地族裔管理的拥有较高的加州特有种和归化种所占比例,为67.6%。#p#分页标题#e# 3结论 研究基于“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Eco-systemAssessment)框架[21],针对市民农园的生态服务功能,探讨了城市环境中植被景观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联,同时也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受族裔文化多样性的影响。通过分析可见,市民农园已成为洛杉矶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种库,能维持较为丰富的乡土植物资源;并且这种植被景观模式在保护族裔传统民族植物文化和地方乡土知识方面显示出重要作用;其植被景观结构和功能都受到族裔背景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市民农园已作为城市环境中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交汇景观,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保障和城市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今后将有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之中,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满足“居而安之”的多样化需求,建设宜居型绿地景观?这就需要在进行城市规划和绿色基础建设时关注外来者的生活习俗和选择偏好。美国的市民农园建设模式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在此,市民农园可以作为一种转移景观,有移民背景的种植者可以保持对家乡的眷恋和固有种植习惯,更可能采用熟悉的植物物种来开展园圃重建。因此,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一起开展耕种活动,就使得市民农园成为具有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集会点,显示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和文化强国背景下开展城镇生态植被建设和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同时也要注意监测外来物种引入和重金属污染,以防造成物种入侵,保护食品安全。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 开发模式 可持续发展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面对国际农业政策环境和国际农业市场的挑战,我国必须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走市场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与国际农业市场接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产生的动因与背景。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1、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点

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规划,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水果美食品尝、农事劳作、文化娱乐、农业技艺学习、乡土文化欣赏、购物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⑤地域限制小,形式多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旅游业发展受优美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或园林建筑等旅游资源分布的限制,而农业旅游资源广泛分布在城市郊区、周边农村等地,只要稍加开发就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现状

1、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2、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3、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第4篇

随着现代烟草农业近几年工作的推进,贵州省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取得了一些成果,建立起一批先进的设施,但其利用率仅有30%左右,如何在其闲置期间发挥潜在效益,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发挥以烟草种植为主,引领其他产业发展的作用,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安顺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针对现代烟草农业育苗大棚相对集中,育苗时间仅为4个月,育苗大棚将闲置近7个多月,烤房烘烤时间不到3个月,闲置时间9个多月的实际,为避免资源浪费,充分搞好设施的综合利用,在充分调研和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本着“两个利用至上”的行业价值观和为社会服务、树立负责任烟草企业形象的理念,把现代烟草农业先进基础设施进行综合利用推进到实施阶段,为加快安顺市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二、安顺市现代烟草农业基础设施综合利用的总体思路

通过两年现代烟草农业工作的实践以来,我们也发现了许多矛盾的地方,一是现代烟草农业在投入与产出上不成正比,投入过大,产出过小,这只有通过长期才能体现其效益;二是现代烟草农业投入的先进的基础设施,其利用率虽然在烟草上起到较大作用,但从其综合生产效益来看,并不满负荷,易给社会造成一种负面看法;三是基础设施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若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些先进的设施,就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为此,安顺市烟草公司从整个现代农业、体现烟草企业社会形象大局出发,通过整合各方的资源,提出了现代烟草农业基础设施综合利用的总体思路:在以烟为主的前提下,通过烟草先进基础设施平台,拓展增收渠道,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烟水工程除了在烟草种植上使用外,对大农业的使用上也发挥综合效应,包括人蓄饮水、其他作物的灌溉、抗旱等。

2、育苗工场利用在烟苗培育空挡期间,一是利用温室大棚进行景观农业的栽培应用,二是进行食用菌栽培,提高设施的综合生产效益。利用育苗闲置期间进行各种景观植物、蔬菜等的种植,前提是不得影响烟苗的育苗及病虫害的传播。

3、烤房设施的综合利用主要是进行食用菌的栽培,增加烟农的收益。在烤房闲置期间,种植食用菌,待食用菌采摘完后,将其物料(或残体)作为第二年烟叶种植的农家肥,进行有氧堆积发酵,返还烟地,形成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的良好生产模式。

4、烘烤工场的利用作为烟农开展农村科技活动的平台(包括信息化服务、远程教育、培训等),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安顺市近两年基础设施综合应用的情况

1、景观蔬菜种植情况安顺市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茶场育苗工场大棚总面积5232平方米,其中用于景观农业的为2个四连体大棚,1个三连体大棚,6个单体大棚,2个单体插地棚用于前期景观农业的育苗,总面积4584平方米。栽培作物有食用水果类和观赏瓜类,共计三十二个种类,多为高档的进口品种,集食用性和观赏性为一体。

2、种植方式引进上海孙桥农业技术有限公司的滴灌等设备与无土栽培技术,由安顺市农科所提供技术保障,由烟草部门与安顺市茶场星火合作社联合进行管理,烟草部门抽派一名专人负责,在合作社聘请一名管理人员联合管理。栽培方法为:使用基质进行桶式和袋式两种无土栽培方式,在大棚侧面建总供养池一个,通过滴灌定时定量供给作物所需水分及养分。

3、投入情况由烟草部门进行前期基础设备投入,目的是探索该项目的运作成本和发展前景,为进一步引导农民从事这项工作做好铺垫。景观农业用设备及物资都是直接从上海购进,共投入290157元(分3年摊销),其中,投入人工994.5个,金额31027元,设备物资投入250800元,其中栽培装置、栽培袋、栽培基质、灌溉设备、地布、铁丝和工具等可以连续使用3年以上,一次性投入201407元,3年摊销每年使用成本是67136元,加上种子、农药及人工,每年所需投入成本128550.3元。烟草给以合作社每月500元补贴,日常管理用工4名,视具体情况使用部分临时工。

4、经济效益分析大棚无土栽培既提高了土地单位面积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又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要求,景观农业所育水果口味香甜,营养价值高,多为宾馆、酒店、超市等高档场所使用,市场前景好,效益可观。观赏型瓜果品种繁多,色泽艳丽,美观奇特,经济价值较高,社会效益显著,共接待各级参观人员1万多人次;景观农业经济效益明显,市场估计总产值为166548.9元。种植效果见表1,我们在大棚种植了黄瓜1152m2,产量8608公斤,折合产量4981.73公斤/亩(与理论产量0.9万公斤尚有差距),按市场价格8元/公斤计,产值可达39853.84元/亩,仅此一项收入极为可观,其它作物也有不同程度收益。

5、探索景观农业初见成效综合开发利用烤烟育苗大棚,在闲置期间发展景观农业,充分利用时间与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温室设施利用率,帮助合作社及烟农走“以烟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1)景观农业所育产品,生产季节不使用化学农药,注重绿色、环保,特别符合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需要,优势巨大,无土栽培不破坏土壤与生态环境,生态效益明显。

(2)近年,在发展景观农业的6个多月时间内,4584m2景观农业大棚纯利润为37998.6元,因此项工作虽是初步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但经济效益已初显。

(3)景观农业是一种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休闲、观光、体验、教育、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突出特点是生态优良、景观优美、产业优势、产品优质,且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4)景观农业的探索,对安顺市的育苗工场的综合开发利用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有利于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时,有效增加烟农收入,拓宽了烟农走以烟为主的多种经营之路,实现了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统一。

6、设施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虽然我们在综合基础设施应用上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其中也有一些不足的问题。一是种植的各种蔬菜、瓜果尚未达到预期的目标,与预计的产量有一定差距,还有潜力可挖;二是种出的产品如果规模大后难以找到相应的消费市场,这是最大的风险;三是投入成本相对农民来说略高,农民也缺乏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四是尚未充分拓展出景观农业的效益空间。

四、设施综合利用的部署

1、综合利用育苗工场,栽培景观作物把面积扩建到13184m2,净面积9867.52m2,并进一步完善该项工作。一是把基础设施综合利用作为发展多种种植经营探索项目,向上级申报立项,建立健全相应的生产模式和体系,以便于推广运用。二是逐渐把农民或合作社引入,交由他们经营管理,逐步甩脱由烟草部门大包大揽的境况。三是简化一些设备和操作工序。目前,我们已与上海农科院、山东农大合作,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在育苗池底部,预埋了相应的已发酵好的有机肥,待育苗完成后立即栽培景观作物。同时,把滴灌改为浇灌或喷灌等,进一步减少投入成本及用工,提高经济效益。四是在育苗综合应用的场地设置服务窗口,引导学校的学生参观学习,或者作为观光休闲场所,收取一定的费用等,增加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第5篇

通过对国外屋顶农业景观发展历史的回顾,将其分为三个时期并总结出各个时期所具有的特点,阐述了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在屋顶农业景观上不同的发展模式,通过案例研究进行总结与思考,在以上论述基础上提出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农业景观 都市农业 屋顶农业 景观 城市化

1.基本概念辨析

借鉴CAST(The Council on Agriculture,Science and Technology)组织对都市农业的定义,在这里将屋顶农业景观定义为:“基于传统的屋顶农业概念,屋顶农业景观是结合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技术、先进设计理念而形成的新型城市屋顶绿化。是一个与城市规划、绿色建筑、景观生态、循环经济以及社区邻里等多方面密切联系的复合体。

2.国外研究综述

屋顶农业景观是现代城市背景下兴起的一种新型屋顶绿化模式,同时也是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屋顶农业景观在很多历史时期都曾出现,但多数为偶然或自发行为。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结合都市农业及屋顶绿化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

从4世纪以前的古埃及陵墓壁画开始到18世纪后的英国自然风景园,在整个西方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都是实用性和观赏性兼而有之,在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不同态度中致使其功能和形式上的变化。18世纪中叶以后,园林逐渐体现出民主的思想内涵,与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及普通大众的生活发生更为联系紧密。随着城市化问题不断加剧,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受到农业景观影响,逐渐出现相关理论的探索: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他的《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中对城市提出一套新的概念和模式,主张城市与乡村融合;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认为应该将田园引入城市;“斯德哥尔摩学派”(stockholm School)主张在城市中创造田园风光;米歇尔・高啥汝(Michel Corajoud)提出应该唤起人们对农业景观的关注;施罗墨・阿龙森(shIomo Aronson)则主张传承本土的农业文化等。如果说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是最早都市农业的萌芽,那么1919年德国建立的“市民农园”则是其最早的雏形,在这些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直到1935年日本学者青鹿四郎首次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随后,一些学者及国家机构相继展开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屋顶农业景观便是在都市农业的概念下提出来的,但它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出现,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用拱券支撑的高台建筑,屋顶形成庭院,种植果树、蔬菜、花卉及其他观赏作物,形成一个非常宜人的居住环境。它是园林、建筑和植物结合非常早的案例。随后的古希腊阿多尼斯花园(Adonis Garden)、法国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新建筑五要素》提出的“屋顶花园”概念以及1959年由塞・奥斯蒙得松(T.Osmundson)设计建成,被认为是现代屋顶花园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的“奥克兰港市凯泽(Kaiser)中心屋顶花园”,它将现代技术、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完美地结合。

20世纪60年代,随着绿色屋顶技术在欧洲各国广泛开展,到20世纪末已经逐渐成为一项产业,随着技术和观念的更新,关于屋顶农业景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在一些发达国家之间逐渐展开。美国是屋顶农业景观实践的领导者,在西雅图、纽约、芝加哥等地有着很多优秀的创新实践。2007年启动的“PlaNYC 2030”――“规划纽约”项目,将减免建造绿色屋顶者的税收,这将为屋顶农场的建立带来更大的动力。德国在屋顶绿化技术上属于领先的国家,1982年,德国政府开始立法,强制推行屋顶绿化。200]年开始实施的2000年东京规划(Tokyo Plan 2000)以及2002年开始实行的屋顶农场计划,种植果树和蔬菜,为人们提供所需食物的同时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加拿大蒙特利尔1995年成立的santropol Roulant厨房使用社区屋顶花园的产品为超过90人提供外送食品,这是一个慈善性质的义工计划,食品都供应给社区的老年人和穷人。由于各国、各地区、各城市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发达国家在政府相对成熟和完善的资金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通常以商业贸易形式发展,与经济利益挂钩,同时伴随着一些非营利社区服务计划,在保障城市食物安全和体验自我种植乐趣的同时,也推动社会公平公正、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在特殊时期下政府的一种缓解手段或一些市民自发的种植行为,它是一种提供食物保障、解决温饱和城市减贫的重要力量,这些地区的实践活动多采用简易种植方式。古巴在上世纪90年代的“特殊时期”为应付食物危机进行非传统的食物供应计划,旨在提高地方食物自给自足的能力,减少交通运输、冷藏、储存和其他资源消耗活动。可以说,无论从市民的个人参与还是政府的战略支持,古巴都可以作为都市农业解决解决食物危机的最成功案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首都雅加达政府于1998年3月9号颁布了题为“将大雅加达特区私有的闲置土地用于都市农业发展”的“第184号政府法令”作为应对经济危机的短期策略。由此可见,不同国家地区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屋顶农业景观项目带有各地特色和明确的发展导向性。

3.案例解析及小结

3.1日本涩谷表参道屋顶菜园(Japan Shibuya Omotesando roof farm)

位于日本东京银座商圈的屋顶农场――日本涩谷表参道屋顶菜园,成立了银座农园株式会社进行统一管理,进行本地生产和本地消费。它是住宅公共屋顶农场的典型代表,是一个以社区为基础,大家共同经营的种植场所。管理者在屋顶上开辟一块集中的地块,分成若干小地块,每个小地块租给社区周围的居民进行种植,这些小地块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由租用者自行管理,居民可以在公共屋顶上按其爱好种植喜欢的蔬菜瓜果、香料及药材等。住宅公共屋顶农场不仅具有生产及绿化功能,让周围居民能够体验自给自足传统农耕文明的乐趣,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公共活动,促进邻里交流的绝佳场所。

3.2布鲁克林农场(Brooklyn Grange)

纽约皇后区的布鲁克林农场由Ben Flanner创办,是美国纽约目前最大的商业性质的屋顶农场,农场面积40000平方英尺,它利用仓库的屋面,铺设7.5英寸厚的多空隙的富含有机质的轻质土壤Rooflite soil,种植了100多种蔬菜。农场中采用不施农药化肥的有机种植方式,一年种植期为9个月,冬季采用传统农业中作物覆盖的方式,保证土壤肥力。生态、有机的种植模式受到周围社区居民和附近的各大餐厅的青睐。布鲁克林农场的农夫们希望在他们的努力下使市民们在吃上健康优质食物的同时,也能够参与其中,体验最原始的劳作,参与定期举办讲解农业知识的免费课堂,为城市人提供放松心情、接受教育的好机会,建立城市与农业、社区居民与农夫的桥梁。此外,他们更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来证实都市农业是可以在城市生存的,商业性质的屋顶农业保障了其正常有序的运营,同时增强了社区邻里的凝聚力,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课外学习的机会,有利于经济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3盖瑞康莫尔青年中心屋顶花园(the Gary Comer Youth Center Roof Garden)

盖瑞康莫尔青年中心屋顶花园是由美国芝加哥Hoerr Schaudt Landscape Architects设计的一个都市农业项目。这个总面积为8160平方英尺的绿色屋顶,利用了传统上我们容易忽视的建筑空间,营造出一个屋顶农业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休闲场所,为周边的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户外学习与实践的公共场所。2010年ASLA专业奖评委会对它的评价是“这个项目是如此简单、直接,显然是景观设计师和建筑师之间良好合作的成果,成效显著”。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屋顶农场概念,盖瑞康莫尔青年中心屋顶花园是一个集生产、艺术、生态及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社区屋顶绿化形式。在建成后的第一年就生产了近1000磅的有机食品供学校学生、本地餐厅和咖啡厅食用。屋顶土壤层为18-24英寸,可以满足多种农业作物的生产要求。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其设计灵感来源于美国传统的农业形式与现代审美的结合。花园中线性的小路是由可回收材料铺设而成,同时,建筑屋顶形成了一个与周围环境有很大差异的微气候环境,减少了气候变化引起的成本控制。穿插在花园里的环形设施,为楼下健身房和咖啡厅带来自然照明的同时也给整个线性、规则的布局带来不一样的节奏感。在设计之初,景观设计师、建筑师以及学校教师密切合作制订了一个屋顶花园的生产、管理和维护计划,保证其正常有序的运营。

3.4小结与思考

日本涩谷表参道屋顶菜园是住宅公共屋顶农场的一个典型代表,它是传统意义上的屋顶农业,由社区统一管理再出租给个人,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管理模式;布鲁克林农场是在公共建筑上建造的大型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商业性质的屋顶农场,它是一种集中的管理与运营模式;盖瑞康莫尔青年中心屋顶花园则是景观设计师与建筑师密切合作,给人们提供户外学习与实践的一个公共场所,是一个集生产、艺术、生态及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社区屋顶绿化形式。以上三个案例从设计理念到技术措施有其相似与不同的地方,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屋顶农业景观解决城市化问题的可行性,引发了我们对新型城市绿化从形式到功能的反思:在设计中除了考虑其所带来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同时,应当更多的将其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景观,赋予更多的综合功能,包括用来加强城市与社区内部间的联系,缓和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的人居环境等。在城市居民对可持续生活的诉求下,实现对未来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规划与设计,从设计以人为本的视角,回归设计的本源。

4.对我国发展屋顶农业景观的借鉴意义

据估计,世界城市人口到2025年将达到55亿,其中80%将居住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心。随着土地稀缺、能源匮乏、粮食危机、食品安全等城市问题愈演愈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此外,我国近年来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失业和过早退休常常意味着被排除在社会生活之外。屋顶农业景观的理念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地域性特征,屋顶农业景观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有效缓解当前社会问题的手段。相较于传统的农业景观,节约城市用地,发挥景观生态性的同时,它能有效地发挥城市失落人群对社会的责任感与热情,让他们帮助建设与管理城市中的灰空间,美化城市的同时他们也将从对社会的贡献中找到自己的归属;也能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提供给小孩们一个体验自然的课外学习场所;促进了城市社区邻里间的交往,缓解城市生活压力,也给一部分失业人群带来就业机会等有效补偿;此外,当国家面临比较严重的经济问题时,它能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要真正实现城市屋顶农业景观的构想,还要解决当前设计中可能面临的几个问题:一,需要政府相对成熟和完善的资金和相关政策支持。二,提升我国屋顶农业施工技术和材料的成熟度。三,建立一些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机构。四,需要打破农田与城市对立的传统观念。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生态旅游;农特产品;营销;陕西商洛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50-01

发展生态旅游,俨然成为当前我国不少欠发达地区发展当地经济、提高百姓收入的共同选择。与所有旅游类型一样,生态旅游业囊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每一个要素都是游客旅游中的必需活动,同时又是旅游产业收入的来源。我国旅游业普遍存在重门票收入、轻其他环节收入的现象,导致旅游业的后续发展乏力,尤其是“门票旅游经济”导致景区所在地周边的居民参与有限,增收效果不明显。尤其是生态旅游景区,周边群众为了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得不放弃工业发展的可能。如何结合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增强景区周边群众的参与度,让群众在生态旅游发展中获得实惠,是当前生态旅游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改变目前景区过度依赖门票收入,六大旅游要素共同发展是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共识。

究竟如何增强“吃、住、行、购、娱”在生态旅游收入中的比重,生态旅游景区天然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又面临着不能大力发展工业的困局,发展农特产业、增强生态旅游业中农特产品的营销力度,既能完善生态旅游产业链,又能增强周边群众的参与度,提高农民收入。本研究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聚焦商洛5A级景区金丝峡,分析生态旅游景区中农特产品营销的现状,探讨生态旅游与农特产品销售结合的可能性,为下一步生态旅游景区中农业产品营销提供对策建议。

1 金丝峡景区中农特产品营销现状

陕西商洛地处秦岭南麓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特色产品种类繁多。商洛市重点发展核桃等五大市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茶叶等10个县域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板栗、核桃、香菇、肉羊、土鸡、土猪、高山蔬菜、木耳“件”为核心的产业体系。2010年,绿色食品增加值超过15亿元。总体而言本地农特产品的种类丰富、产质量高、从业人数多、种植面积广泛,但是加工程度低、产品吸引力不强、销售情况不佳,本地农特产品经济收入较低。

1.1 营销产品

金丝峡景区中目前销售的农特产品来源主要是农户自己种植,或者是野生生长在金丝峡景区的山上,从质量上可以保证其为绿色农特产品。产品整体加工程度低、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如柿子主要都是制作成柿饼。所销售的农特产品暂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包装简陋,直接售卖给消费者。并且,相较商洛丰富的农特产品类型,金丝峡景区周所供销售的产品类型较少,主要是鲜果、核桃、茶叶。

1.2 营销主体及途径

景区的农特产品营销主体主要是景区附近的农民,他们自己种植农特产品,或者直接售卖,或者简单加工后卖给消费者,并没有专门从事销售的人员。农特产品销售途径单一,就靠自产自销的农民直接与游客面对面交易,没有集中的营销途径,更没有当前很时兴的网络销售途径,大多数交易为“一锤子买卖”。

1.3 营销环境

目前景区的农特产品销售主要是以农户携带农特产品在景区周边零散分布,景区内没有设立专门的、固定的销售场所,购物环境非常“原生态”。同时,由于都是周边群众个体销售,缺乏统一的管理和专业的销售人员,市场销售体系不完善,产品价格差异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营销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比较恶劣。

1.4 营销结果

金丝峡景区中农特产品销售量和销售额情况并不乐观,产品的成交率较低,与景区自身的知名度、游客数量形成鲜明对比。虽然农产品的价格低,但是游客的购买欲望不高,产品滞销,旅游旺季还常常看到摆摊者摊前无人驻足,售卖农特产品的农民百无聊赖坐等游客来选购的现象。当前,门票收入仍旧是金丝峡景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周边群众的平均收入与商洛其他县乡的群众相比,并没有因为家旁边的5A景区而明显提高。

2 金丝峡景区中农特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2.1 产品加工程度低,形式单一

商洛金丝峡景区销售的农特产品绝大部分是当地的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所提供,金丝峡景区周围销售的农特产品大多是未加工或粗加工的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难以获取良好经济收入。而农村合作社由于生产规模小、加工程度浅、当地产业支持不足、产业规模不足造成加工的断层,产品形式单一[1]。对游客而言,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2.2 缺乏统一品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商洛金丝峡乡村生态旅游中农特产品的经营者通常采用小摊点和铺面的个体经营,销售的多是加工粗糙的农特产品,由于是自产自销,产品的质量几乎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诚信水平。因此,产品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导致景区的农特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游客比较关心农产品的卫生问题、质量问题,质量得不到保证,景区的农特产品难以吸引游客的购买。

2.3 产品包装简陋,携带不便

很大一部分游客旅游中购买商品,是为了馈赠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因此,产品的包装也会影响游客的购买意愿。金丝峡景区农特产品都是零散售卖没有包装,作为景区的特色产品游客难以当作特色礼品购买赠送。同时,产品本身的便携性差、存放时间短,影响游客的购买意愿。

2.4 管理不到位,营销环境混乱

金丝峡景区中农特产品的销售市场混乱,场所零散不固定,产品散乱售卖,缺少统一归规划。价格也存在一定问题,除少数比较规范的市场明码标价、定价合理之外,大部分市场都存在着价格虚高的现象,游客很难买到真正物有所值的农特产品。景区中农特产品的的经营主体是当地农户和私人小店铺,专业化程度较低,经营者未经过专业培训,经营理念陈旧,服务态度恶劣[2-4]。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产品品牌建设,迎合消费者的品牌需求

品牌是一个企业或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企业或地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及必要手段。利用商洛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优势,建立自己独特的品牌,有利于提高商洛农特产品相关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上的农特产品占有率。

3.2 优化产品包装

产品的包装同样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商洛农特产品销售以散销为主,并不注重产品包装设计,多为无包装,或者粗包装,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识别性。在考虑包装功能实用性的同时,针对产品特性进行包装设计。采用不同的包装类型,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价值,也有利于产品的销售,便于产品的携带,为商洛的农特产品“走出去”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特产品增值

商洛农特产品丰富而品种繁多,加强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建设,有利于农特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有利于提高周边农户的收益。加大对农特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和资金支持,鼓励研发农特产品衍生品,同时引进先进的器械和先进的制作工艺让这些企业的生产规模化、产业化。聘请专业人员,将当地的特色药材和农特产品相结合,研发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风土人情的产品,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5-6]。

同时,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农产品供销网络建设的突破口,利用政策扶持机遇,围绕生态旅游建设的需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资源整合为手段,着力培育集运输、仓储、配送等服务为一体的农产品物流骨干企业,使之成为搞活农产品流通、服务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和主导力量。

3.4 设立专门销售场所,优化购物环境

创造优美的购物环境,让游客在融洽、和谐、审美的购物环境中产生强烈的消费欲望。应整合景区周围的可用资源,在其出口处招商投资设立专门的“农特产品售卖中心”,可以通过店铺租赁的形式,增加周边居民参与度,以提高当地居民收入。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形式,联系知名厂家、销售商进驻,统一定价,完善服务,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的、品牌化的、值得信赖的高质量且价格合理的特产售卖服务,消除消费者在店外购物的疑虑,实现农特产品购买“一站式购齐”。

3.5 与现代科技结合,创新服务模式

许多游客在旅游中购买商品时都会考虑携带的问题,有时不得不考虑行李空间的现实放弃购买一些东西。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商洛农特产品可以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在景区内实现“O2O”的双向营销方式。建立景区农业产品营销的网络销售平台,积极拓展互联网交易,开通网上特产商城,鼓励消费者线上购买。这样既可以方便游客购买,也拓宽了销售渠道,为游客提供了二次购买的平台,提高了景区农特特产的销售量。

4 结语

总之,生态旅游中农特产品的销售必须要立足客观环境,依托生态旅游景区的状况,全面、正确的为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定位,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创造市场,突出生态旅游景区的特色产品、特色服务。优化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生态旅游景区的区域优势,提高农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此来推进景区的的全面发展,构建“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旅游产业链,丰富旅游经济的来源,为周边群众参与景区发展,分享景区发展的红利提供更多、更可行、更可观的平台,进而实现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贾长安.西部农产品市场营销的问题与创新[J].湖北农业科学,2012(8):3662-3664.

[2] 刘龙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商洛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5(2):40-43.

[3] 梁鑫.朱雀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结构问题分析与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4] 李泓波.商洛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5,61(11):118-120.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第7篇

据专家研究我国的乡村旅游早前已经形成了五种模式:一是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而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三是古村落的开发;四是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目的地;五是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和云南的元阳梯田等,虽然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开发的前景也十分喜人,但整体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在经营模式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旅游结构、产品单一,文化含量低。深入研究乡村旅游发展,可以发现乡村旅游活动主要还停留在观光、采摘等满足游客物质需求的层面上,大部分游客只能依靠打牌、聊天消磨时间,缺乏娱乐休闲项目,游客重游率低。

二.农村城市化,乡村旅游景观的开发陷入两难。一方面,乡村旅游的游客要求村民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氛围;另一方面,不管是对乡村本身的发展还是农村人来说都有走向现代化,迈向城市化的冲动。乡村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如果一味追求光鲜就舍去了原有的农村风貌使得最受游客青睐的乡村风貌、乡情野趣受到破坏,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大打折扣。

三.乡村旅游经营方式单一,管理混乱。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比较低的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人员及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大多数乡村旅游均只停留在简单的“住农家屋、吃农家菜、享农家乐”的层面上,形成了一种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四.卫生状况差。城市周边的乡村由于受到长期以来的卫生习惯以及卫生设施差的原因,乡村旅游的卫生状况不太令人满意,特别是以水乡风情游为主要特色的苏州,水质差、水污染严重以及成为苏州旅游的一大污点。

虽然农村旅游发展停滞不前,但是城市农场的建设却表现得朝气蓬勃。一方面作为新兴产业,城市农场中的分支社区支持农业(CSA,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已经进入中国的国土,社区农场的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瑞士,并在日本得到最初的发展。当时的消费者为了寻找安全的食物,与那些希望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携手合作,建立经济合作关系。国内廊坊、天津、成都等地都已经建立起这类互动式社区农场,安全、新鲜、便捷的特点深受都市人的喜爱,市民既能通过网络下单的形式每天获得农场由专人配送的最新鲜的蔬菜、农副食品,又能在周末到农场进行聚会放松身心,体验田园农耕的快乐。社区农场不仅有利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也带动了周边农户按生态方式种植蔬菜,对其生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随着几年前社区网站“开心网”中“开心农场”的风靡一时,CSA的升级版,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已经以城市农场的形式悄然进入城市人的生活当中,转型的“开心农场”一般以农业生态园的形式集休闲、采摘、观光、认种认养为一体,规避了原先农村旅游单一的模式,顺应了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是现代旅游、旅游服务与农场经济三者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一方面会员制的城市农场中,可以认购土地来载重自己喜爱的经济作物或粮食作物,也可以认养家禽家畜,在平时,会员们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关注自己认种的作物,并通过网络平台与农场进行互动,及远程操控;在周末,会员们可以驾着私家车亲赴农场,体验难得一试的真实农村劳动体验,一家人体验种植的乐趣。另外由于农场既有垂钓、挤牛奶、骑马、农家乐、烧烤等有趣的农村体验活动,又有野营、室、KTV、篝火晚会等娱乐活动彻底改变了枯燥单一的农村旅游形象。在这里一家人远离喧嚣的城市,协作劳动,体验丰收的喜悦、打造家庭的和谐与温馨,即让儿童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童年生活,又让夫妻间通过劳动增进了感情。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第8篇

关键词:硝基复合肥;发展;现状;前景

0引言

硝基复合肥是我国目前发展比较迅速的一种新型环保农业化肥产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在农业种植中有比重也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中,农作物对肥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硝基复合肥含有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元素,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不仅能够为农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为社会带来一定的收益。

1硝基复合肥发展现状

硝基复合肥是一种含氮元素与磷元素较高的肥料,其营养物质均匀,有效含量比较高,因此深受市场青睐,硝基复合肥具有一系列优势,一般具有肥效高,便于农作物吸收,且不容易使土壤出现板结现象的优点。因此,国家也大力支持化肥产业的相关政策,与尿素相比,其养分流失少,大多能被农作物吸收,因此受到国家化肥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目前国内硝基复合肥生产工艺大多是以硝铵为氮源,添加磷、钾等复肥原料,二次加工生产出的三元素高浓度复合肥料。硝基复合肥的生产方法有固体团粒法、料浆法和熔融造粒法三种,其中熔融造粒法可直接利用熔融硝铵加入磷、钾原料和防爆剂后制造出成品,适合于工业化连续生产。制约硝基复合肥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两点:一是安全生产条例制约。这就要求生产企业要认真研究生产工艺和技术,严格执行有关文件,达到安全标准。二是认识上的误区。多年来,在许多消费者中一直存在施用硝态氮肥会使农产品(主要是蔬菜)中的硝酸盐积累,并形成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在这方面特别需要媒体加强宣传和引导,纠正人们的错误认识,为硝基复合肥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硝基复合肥发展的市场前景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不断改革,硝基复合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硝基复合肥的未来的发展不仅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指标,而且还要注重农民的利益,从而达到环境友好,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的目的。中国已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硝酸生产国,现有硝酸生产企业70多家,产能达到840万吨。同时由于近10年来国内正在迅速发展的化肥新品种硝基复合肥,使硝酸与农业、化肥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硝基复合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国内20 余家硝基复合肥企业的产量都不大,且推广不够,国内不少地区市场还是空白,因此生产企业应在品牌宣传、市场促销上多下工夫,尽快形成较为强劲的市场需求。首先,市场潜力大。目前国内氮肥构成仍以尿素为主,基础肥料复合化程度仅有15%~20%,而世界平均水平为50%。国家要求2010年国内肥料的复合化率达到50%左右,这为硝基复合肥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商机。因此未来硝基复合肥产业技术会逐步增强。首先,对于硝基复合肥的生产,可采用高塔熔融造粒工艺,对添加的复肥原料进行灵活的调整,不仅投资省,而且一套装置能同时生产硝酸铵、硝基复合肥和尿基复合肥,具有产品品种和市场需求调节功能。其次,原料易得。与中国硫磺资源缺乏、自给率低的窘况相比,生产硝基复合肥的资源相对丰富,发展硝基复合肥可以减少中国对硫资源的过分依赖。最后,成本优势明显。与其他品种的复合肥相比,硝基复合肥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和盈利空间,深受流通企业追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硝基复合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是十分可观的,而目前我国生产硝基复合肥企业的并不多,并且产量也不高。因此,要大力开拓市场,加强产品的宣传力度,是硝基复合肥广泛地应用与市场,以提高我国农业的施肥水平,促进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庆.我国硝酸铵市场现状及2012年市场预测分析[J].化肥工业.2012(02):12-14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第9篇

研究农作物及其文化形态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承和保护,也是为满足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期待回归乡愁的愿望,农作物作为一种情 感的纽带,让更多人找到归属感。生产农业物质产品和农业审美产品,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挖掘早期农作物的潜在的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可以借助美观的产品、健美的植株和美化的田园形成一种景观的同时也传达一种教育理念。通过早期农作物代表的语言、特定的习俗、服饰和早期的农耕形式对农作物的研究使其在其承载的载体上有序分布达到统一与美感。让青少年能寓教于乐,可以在公园、居住区、农业博物馆及主题类的地方进行研究成果的应用,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使其成为一种造景元素、为园林景观的发展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形式和为园林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丰富当代中国园林景观、城市环境艺术等形式。通过研究把认为比较有代表性且将农作物美学价值体现得比较成功的实例,以及多种设计手法有机结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求较全面地反映农作物美学价值在运用时的一些基本规律,希望能对农作物美学价值的推广和未来的农作物景观设计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1 概念界定

传统农作物是指中国历史上较早出现的传统农耕作物,在农业的早期阶段得到较好的利用、如粟、稻、麻、稷、麦等。农作物美学是基于农业美学学科体系下的一个分支,既指农作物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地、田园、水域等环境,又是一种农业劳动的表达方式,还有农作物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带给人的一种视觉美感或者心灵触动。

2 农作物在景观中的应用的发展历程

在早期,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人们对传统农作物生产有着很高的依赖,农作物主要还是扮演着帮助人们充饥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农户开始在自家房前屋后栽种蔬菜、药草、作物等,用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囿”和“园圃”都具有生产的性质,也反映了早期园林和生产的关系。在古代西方园林中,早期的古希腊花圃,以及受希腊影响的中世纪意大利庭院,蔬菜、药草被普遍使用,然而它们的主要作用还是用于生产。随着社会的进步,园林作为一种艺术慢慢的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但蔬菜和谷物类的这种生产性的农作物在园林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先秦时期词典性著作记载因颜色不同或者其他特征相异,当时禾有6种,麻有4种,黍有3种,稻有2种,燕麦有2种.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书中从作物栽培、耕作技术和农作物加工等方面系统总结了公元6世纪前我国北方旱地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对后世农学影响很大。在我国古代园林以及一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一些应用谷物类农作物的案例,如《红楼梦》大观园中的“稻香村”等。近年来,园林成为一种陶冶情操、放空心灵的场所,农作物在现代景观中开始得以应用,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应用了油菜花、水稻、荞麦等农作物用以点缀场地。城市形态的构成离不开环境、空间和社会生活。良好的城市空间离不开开放的空间景观设计,而设计又离不开美学。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农作物被应用于景观,而美学理应融入生活。

3 中外农作物应用的对比分析

中国从古代开始就有着独特的审美追求;如民间舞蹈、服饰艺术、手工技艺,通过花、鸟、鱼、草以及本民族图腾崇拜的绣工,展示出其各种不同的针法与技能,形成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与文化标志。自古流传的画作也体现古代人民对于农作物的审美如《桑蚕图》、《木棉图》等。人们把对作物的审美化做文化符号流传下来,足以见得其美学价值不可估量。在近年来提出的城市农业概念中,城市农业中应用农作物和园林中应用农作物有一些交叉部分,国内刚开始多为群众自发行为如2014年落成的北京四中房山校区避免了早期单一功能的郊区开发模式,将花园与农田2种自然状态引入学校,沈阳建筑大学使用水稻、作物和当地野草,用最经济的途径营造了独特的校园景观,还有四川农业大学在图书馆前开辟一亩田地,四季轮作不同农作物,时而麦浪翻天、时而稻香满园用不同农作物景观展现校园文化。

在古代西方园林中,早期的古希腊花圃,以及受希腊影响的中世纪意大利庭院,果树、蔬菜、药草被普遍使用,但依然是为满足生产服务。而今农业发展已经上升为城市空间公共政策。在英国的伦敦进行种植计划,开辟2012块小菜地,该计划“既能让伦敦更绿、更美、更令人愉悦,又能提供价廉物美的食物,减少运输成本和碳排放”。 在荷兰的鹿特丹,其城市农业协会发起的“可食用的鹿特丹”运动,认为城市农业具有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多种功能,除了提供新鲜的本地食品,还可以提供教育、锻炼、休闲、工作机会,有助于改善环境和促进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

4 农作物美学应用的实例研究

4.1 彭州最美乡村公路

农作物具有经济价值,其健美的植株与外观就是其美学价值的最直接体现,农作物的景观效果常常具有较好的节奏感与韵律感,群体栽植会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彭州最美公路为例,该类农作物美学价值直接以外观美形成景观,彭州最美乡村公路旁以成山遍野的油菜花,形成了一片巨大的油菜花田景观,也有通过反复交错栽植,和有规律的布局、排版等形式,形成景观平面上的构成美。其健美的植株与黄色的颜色给人带来美的视觉感受,有种心旷神怡,辽阔浩荡的美。彭州最美乡村公路是以布局和排版为特色的农业美学应用模式。

4.2 一点田生态农庄

一点田生态农场西江月种植基地观光娱乐区占地13.33hm2,其中有生态养殖区、儿童体验区、生态主题餐厅、乡村度假酒店、垂钓、会议接待、运动场馆、马术训练场、品茗等完善配套的娱乐休闲场所。以一点田生态农场为代表的此类生态农庄不仅向人们展示农作物的外观美,更让游人亲身参与体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采收过程,让久居校园的小孩和父母在晴朗的周末一起体验繁忙的农事,感受劳动的艰辛与满足,同时也能在绿意盎然的环境下感受休闲下的愉悦和畅快,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一点田的模式与传统的农作物应用模式又有着不同,是以全民高度参与和体验为中心的农作物美学应用模式。

4.3 田园牧歌生态农业园科普基地

田园牧歌生态园区占地面积66.67hm2,涵盖了现代高科技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户外拓展、农耕文化体验、花卉博览、生态养殖等多个领域。以田园牧歌生态农业园景区为代表的农业科普园区以农业观光休闲为主题,融科技农业景观与传统田园风光于一体。将科普教育、科技示范、农事体验、赏花品果、采摘游乐、农耕文化展示与生产创收、深化加工等有机结合,不仅展示了农作物的形式美,更深层次的体现了农作物的教育意义。农耕文化体验区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农耕图景象,平整稻田,施肥备耕,呈现出一派忙碌的田园牧歌般的景象,经常会有学校组织学生去接受农普教育,通过农家生态餐厅的打造、农耕农具的设置、农耕图展览、雕塑摆放、棉麻服饰变化、故事解读的形式找寻丢失的农业文化、当农业作为一种文化深扣心灵时,这就是一种美学,田园牧歌生态农业科普基地是以教育为中心的农作物美学应用模式。

4.4 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

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史迹和最具代表性建筑之一。庄园内部的收租院、粮仓都是地主剥削中下级农民的见证。在收租院现场构思创作共塑7组群像: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反抗。它们以情节故事形式展示出地主剥削农民的收租的全过程。群像与收租环境浑然一体,收租情节与人物心理刻画惊心动魄,集中地再现出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压迫。当农作物成为一种展品时,它表达的不仅仅只是记录一段历史,更多的是对当时农民生活现状的真实写照,创作者通过农作物的一系列生产工具,人物雕像、字迹书画创作出能让观众,游人身临其境的环境,而对于农作物来说,从古至今,我们上一辈的人大部分都经历过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再到生产的过程,如果说用一种形式呈现出来则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而历史发展到今天,农作物及其相关劳作工具也必然有其渊源历久的发展形式,这种历史的发展便能通过农作物展现出来,就如同现在飞速发展的生态农庄,让人亲身参与进入农作物的种植过程。

以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为代表的农业博物馆是通过部分与农作物相关的艺术品与历史,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农作物美学价值应用方式更注重于农作物的文化美以及给人带来的精神价值,是以农作物产品及其衍生物的展示来表现农作物的美学价值的应用模式。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 开发模式 可持续发展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面对国际农业政策环境和国际农业市场的挑战,我国必须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走市场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与国际农业市场接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产生的动因与背景。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1、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点

    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规划,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水果美食品尝、农事劳作、文化娱乐、农业技艺学习、乡土文化欣赏、购物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⑤地域限制小,形式多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旅游业发展受优美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或园林建筑等旅游资源分布的限制,而农业旅游资源广泛分布在城市郊区、周边农村等地,只要稍加开发就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现状

    1、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2、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3、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四、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五、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六、今后的发展设想。

    生态旅游农业,已登上大雅之堂,它将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感力和吸引力,因而则更具发展前景。难怪有不少港澳游客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与主题公园景观相比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

    开展农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通过社会各层人员的观光、旅游,可更好更广泛地普及良种良法等农业科技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参观者的科技和环保意识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临安旅游发展问题对策

一临安旅游发展的现状

临安明确提出了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重点发展的战略思路,并扎扎实实地实施了一系列优化旅游产业的举措。

1.临安的旅游资源要素禀赋和区位优势

临安市地处浙江省西北部,距省会杭州35km,总人口51万人,土地总面积3126.8km2,其中山地占86.14%,森林覆盖率达74.9%,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市)。

临安市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享有中国“山核桃之乡”、“竹子之乡”、“书画艺术之乡”、“鸡血石之乡”的美誉。临安地处浙西北,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是钱塘江和太湖两大水系的源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9%。境内有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有2个部级自然保护区,1个部级森林公园,20多处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18个旅游景点。临安区位条件十分优越,交通便捷,乘车到杭州、上海、黄山等城市只需1至3小时。作为泸、杭、甬进入皖南腹地的重要通道,临安的地理优势明显,基于此,临安确立了建设生态经济强市、吴越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的现代化战略构想,并提出了“融入大都市、接轨大上海、参与长三角”发展战略。

2.发展农村生态森林旅游带动农村新经济

临安的白沙村位于太湖源镇最北端,太湖水系南苕溪源头,东依天目山,背靠天荒坪,是距临安市区42公里,距杭州70公里的一个偏僻的、由陡峭山坡环抱的小山村。全村面积801.93公顷,其中森林面积764.6公顷,占95.3%,森林覆盖率高达97%,耕地面积只有10.2公顷,占1.2%。全村平均海拔600米,平均坡度大于30度,几乎看不到平地。这个村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有助于打破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存进农业生产结构更加合理、优化;有助于更加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充分发挥这一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此外,发展生态旅游,坚持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更能发挥森林对农业在涵养水源、水土保持方面的作用,为农业的稳产、稳收提供保障。

4.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龙头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临安市目前开展有吴越文化公园、洞霄宫旅游文化区、浙西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天目大自然度假中心、青山湖国际航空俱乐部等旅游项目;西天目黄坞度假酒店、玲珑山旅游开发项目与开发商达成了投资意向。这些围绕旅游开发投人的大量资金,带动了陈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临安“经济强市”的建设注人了强大的动力。

5.农家乐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临安市的农家乐分布于各个乡镇和村庄。其中,高虹镇有4个村庄兴办了农家乐,共有16户人家经营,从业人员达到34人,拥有床位数量为267张。马啸乡有8户人家经营农家乐,从业人员达17人,横畈镇有3户人家经营农家乐,从业人数达5人,锦城街道有4户人家经营农家乐,河桥镇有9户人家经营农家乐,潜川镇有14户人家经营农家乐。临安市总计有11个乡镇的40个村庄开办了农家乐,共拥有323家农家乐,从业人员数量为825人,拥有床位数量达到6897张。

二临安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客源市场存在空缺

临安旅游的客源市场在地理上被划分为三大市场:

①一级市场:上海、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苏州、南京、无锡、等长三角14个城市。

②二级市场:舟山、温州、台州、金华、马鞍山、芜湖等。

③机会市场:福州、厦门、济南、青岛、珠三角、京津唐、港澳台、东南亚、日韩市场。

很显然,一级市场的份额最大,二级市场的份额次之,机会市场的份额最小。其实这也表现出了临安旅游在地理上的就近扩散原则。这样扩散存在两个负面影响:第一临安旅游品牌的辐射能力会随在地理空间上的扩散而衰竭,很难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第二,虽然临安所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与西方人的需求是相符的,但海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可能仍会处于真空状态。

2.农家乐旅游对野生动物生活习性的影响

最新研究发现,生态旅游正在逐步沦为残害野生动物的“新杀手”[29-30]。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破坏了动物的生活环境,引起动物生存质量的下降,使生存其中的动物被迫迁移。人们在进行旅游活动时难免会产生噪音、光线、废弃物等一系列污染,这些都对动物生存不可避免的惊扰,破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旅游者从事水上活动也会打扰水鸟族群。旅游者使用各种设施设备时,发出的噪音也对动物产生较大影响,影响动物生活。观察野生动物是最受欢迎的生态旅游项目之一,但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临安的农家乐发展的态势良好,而这种生态旅游,对野生动物生活习性有着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野生动物觅食、繁殖以及迁徙活动的影响。

①野生动物觅食的影响

临安市动物资源丰富,现有兽类48种,鸟类120种,两栖类25种,爬行类47种,鱼类43种。这些动物种类生活习性各异,生境和自然选择复杂。有的选择在山地及山谷的丛林中活动、觅食,有的选择在山坡或向阳的坡地栖息、取食,有的选择在水草丰美的溪边、池塘或沼泽地露营、捕食。这些动物易受惊吓,行动机警、感觉灵敏,小群体活动,保持高度警惕,最容易受到干扰。而且,如果干扰严重,则会离开栖息地,或长时间不进食,有的甚至造成死亡。

②繁殖以及迁徙活动的影响

农家乐野外旅游活动,特别是一些游客的攀岩、登山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孵化、繁殖活动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临安的白颈长尾雉生活史为1雄多雌制,雌雉后一般即离去,自行筑巢、孵卵、觅食,雄雉则在繁殖栖息地内游荡活动,警觉和巡逻。白颈长尾雉一般在4月上旬开始产卵,5月底产卵期结束,每年繁殖一次。这个季节也是春季旅游活动的旺季,孵化活动最易受到影响。

3.临安市区旅游景点设施周围环境较杂乱

在临安市区的旅游景点主要有钱王陵、功臣山和南苕溪沿河两岸。这几处景点周围都比较杂乱,与景点风格很不协调,尤其是钱王陵大门两侧是居民房与店面,且空中电线交叉穿过,大大干扰了古陵安静肃穆的气氛。旅游主管部门市风景旅游管理局隔衣锦街与钱王陵斜对,是游客流动较多的地段,但旅游局的门庭被两侧铺面挤在中间,既小又杂而令人觉得有破碎感。旅游企业除钱王大酒店门前绿化装修得整洁外,大多显得简陋而难以与旅游这样的审美行为相称。另外,有些旅游接待服务的内容与生态旅游城市形象背道而驰,如与钱王陵斜对的“临安野味店”与生态旅游保护生物和维护生态的理念是相左的。

4.旅游旺季旅游超载现象严重,未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

临安许多农村生态旅游区没有进行环境容量的控制和管理,在旅游旺季游人拥挤,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由于旅游季节集中及线路设计不合理,人满为患的现象在一些生态旅游区时有出现。旅游数量过多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还会使游客产生不良感受,降低旅游兴趣。而在淡季生态旅游区人数又急剧下降产生旅游设施闲置等问题,旅游容量季节性变化很大。

5.对乡村旅游地的资源条件认识不足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有的认为将青山、绿水、纯净的空气开发为旅游资源是痴人说梦,“存在几千年,未见一分钱”,因而对开发、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农业旅游不顾一屑。而有的则对本地的资源状况评价过高,简单地以为将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稍加开发利用便能建成乡村旅游区,错误地认为旅游者来到这里看见了山,看见了水,看见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就行了。也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致使从业人员根本就没有钻研和学习知识的欲望,从而导致了从业人员旅游业务知识的贫乏。

三临安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找准市场的定位

旅游的冲动(或旅游的原动力)是寻找一个与自己生活着的时空有着不同表象的东西,寻找现代文明中失落的本原文化,即寻找差别。社会化的大生产体系与流通方式使现代都市人远离生命物质与本原文化的生长空间。临安作为杭州、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的卫星城镇,境内林茂水秀、山峦叠翠、空气清新、风景秀丽,与大都市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空气污浊、喧嚣吵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比,是都市人心目中向往已久的“理想乐园”。因此,临安市在生态旅游营销上要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回归自然”为诉求点,打出“真山真水真空气”的口号,很快获得了目标受众的极大响应。如太湖源景点管理者针对千千万万饮着太湖水长大的都市人却未曾见过太湖源头的真实景况,对与自己平日生活有着密切关联却又完全陌生的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巧妙地打出“太湖寻源”这一宣传口号,并一举获得了成功。

2.积极开发农村市场

山区农村与其它农村相比,在地理位置上相对偏远,政治、文化相对落后,经济、生活水平相对贫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单单依靠农业大发展难以完成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只有根据实际条件,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用生态旅游带动其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生态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齐全。临安境内拥有天目山和清凉峰2个部级自然保护区、青山湖部级森林公园、大明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其中天目山被联合国列入了“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目前,临安已经成功开发天目山、浙西大峡谷、青山湖、大明山、太湖源、清凉峰等6大景区20多个景点,可开展观光、休闲、度假、科考、探险、避暑、野营、攀登、森林浴和漂流等多种生态旅游项目。

开发农村旅游市场能带动这一片市场的繁荣,通过生态旅游这一特色产业的发展,给农民带来实惠。利用有利的客观条件——生态旅游这一特色产业的选择,可以使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之路。

3.建设构想创建吴越文化名城

临安市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境内留下了众多吴越文化古迹,至今仍保存有功臣山、玲珑山、钱王陵、钱宽夫妇墓等胜景。临安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

建设构想创建吴越文化名城实现吴越文化与临安人、临安经济、临安城市的结合,形成临安精神、吴越文化产业、区域品牌形象。

①以功臣山的吴越文化底蕴为依托,建造吴越文化公园,开展集吴越文化朝圣、民俗、宣传教育、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项目,成为人们了解吴越文化的一个窗口。

②在市政府天目路口建设体现吴越文化风格,展示临安地方特色文化活动的吴越文化广场,集文化、娱乐、演出、展览、健身等于一体,丰富城市夜间文化活动。

③在新建的市政广场边建一个博物馆,展现临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文化休闲的好去处。博物馆建设与吴越文化公园、吴越文化大街和吴越文化广场共同形成吴越文化休闲系列,对改善临安文化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人文景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是一种文化、经济的统一体,立足于大旅游看问题,旅游文化其实也是一种环境文化、服务文化。因此,旅游的发展对于城市的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旅游目的地两个文明建设,包括软件与硬件都会有一种综合的促进作用。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文化大市”的建设,能给临安旅游提供雄厚的发展基础和理想的社会环境,临安旅游因此可以拥有前所未有的资源支持和环境保证,立足于较高层次的竞争起点,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临安旅游业的发展,也会有力地推动“经济强市”和“文化大市”建设通过发展旅游业,形成一批旅游文化产品,并因此壮大临安的旅游产业链,给“经济强市”注人强大的经济活力和文化因素。

4.制定科学规范的观光线路和野生动物迁徙通道

目前临安市农家乐旅游景点总体上缺乏规划,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旅游线路,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甚至野生动物本身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野生动物观光线路非常必要,不仅有利于游客沿着固定的线路观赏美景,也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正常的栖息。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还体现在为野生动物建立合理的迁徙通道。青藏铁路横贯青海省和自治区,经过青海省格尔木野生动物重点分布区、可可西里部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青海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那里有着十分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为了保护那里的珍稀野生动物,青藏铁路修建时充分考虑了为野生动物建立通道。因此,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正常的生活环境和迁徙要求,应该在农家乐旅游景区建立适当的野生动物通道,尤其是对于一些公路和桥梁。可以根据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在一些道路交通口设计涵洞,或拱桥,或者根据通过野生动物种类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路基缓坡。或者在不同是生态景区建立野生动物的廊道。或者建立一些人性化的设施帮助野生动物通过人群密集区。

5.有规划地控制景区容量,避免破坏旅游生态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 开发模式 可持续发展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面对国际农业政策环境和国际农业市场的挑战,我国必须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走市场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与国际农业市场接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产生的动因与背景。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1、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点

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规划,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水果美食品尝、农事劳作、文化娱乐、农业技艺学习、乡土文化欣赏、购物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⑤地域限制小,形式多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旅游业发展受优美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或园林建筑等旅游资源分布的限制,而农业旅游资源广泛分布在城市郊区、周边农村等地,只要稍加开发就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现状

1、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

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2、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3、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四、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五、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六、今后的发展设想。

生态旅游农业,已登上大雅之堂,它将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感力和吸引力,因而则更具发展前景。难怪有不少港澳游客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与主题公园景观相比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

开展农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通过社会各层人员的观光、旅游,可更好更广泛地普及良种良法等农业科技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参观者的科技和环保意识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国有农场农场旅游旅游产品

农场旅游是指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旅游对象,利用农场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结合农业经营活动及农场生活发展休闲农业的旅游方式。我国农垦系统拥有国有农场近2000家,遍布祖国各地的农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对国有农场进行旅游开发,不仅能突破我国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观念,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还将有效地促进国有农场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场竞争力,打造由农业生产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

国有农场开发旅游的必要性

我国于建国初期形成的大量国营农场,不仅安置了大批转业官兵、城市知识青年和内地移民,屯垦戍边巩固国防,而且开发了大量土地资源,为新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有农场长期的经济结构单一,历史包袱沉重,农场的发展举步维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农场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已不能适应形势。加之近年来企业积极减员增效,农场劳动力过剩现象严重,对我国国有农场资源进行深层次综合开发已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农业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通过优化农场生产结构,拓宽经营思路,将我国单一性生产农场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既保留原有农业生产性质,又增加旅游业的性质功能,是国有农场开拓发展的新思路。开发农场旅游还可以有力地宣传各大农场农业生态特色,树立农场下属企业的形象及其产品的市场开拓,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发挥其关联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获得农业、旅游业的双重受益。如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发挥其独特的热带风光和温泉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创建华侨旅游度假城,吸引外资兴建宾馆酒店35家,2003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当年该场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占农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

因此,国有农场应审时度势,重新定位,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增强依托自身特色资源开发旅游业的信心,逐步树立起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的新观念,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农场经济发展与充分就业的双重收益。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优劣势分析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分析

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我国农场观光旅游资源富集,国有农场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各地农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种多样,景观类型多姿多彩,野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列的资源类型应有尽有,各类部级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分布广泛。一些大中型国有农场还拥有独具特色的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作业、高科技农产品栽培等,农业旅游观光项目丰富,具备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

基础设施建设良好我国国有农场居民一般集中住在场部附近的职工住宅新村,居住密集度高,规划农场旅游观光项目时,若对农场的居民点,高坡地与宜耕宜林荒地加以利用,更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降低成本。由于国有农场集约经营机械化水平较高,农场的基础建设较好,在农场场部为中心的卫星城镇上,农场招待所、度假村小别墅、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都作相关性开发,大大降低了农场旅游开发的成本。

员工文化素质较高由于我国农场大部分都属国营性质,农场注重在职教育培训和吸收引进人才,据2000年国家农垦系统统计,农场职工文化水平多数受过中学教育,各类科技人员占农业职工总人数7%,其中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近四成,员工文化素质较农村总体水平要高,管理层次也较高,这为我国农场的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科技实力较强国有农场拥有辽阔的土地面积和较为完整的水利体系,综合机械化程度较高,拥有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以商品生产为中心的较为完整的服务网络,发挥着高科技农业的示范作用。近年国有农场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开发新特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等体现着国内现代农业的先进水平,先进的电脑遥控灌溉技术、独特的大田膜下滴灌技术、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等都是发展农场旅游的重要资源。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所表现出来的产业结构的状况不同,国有农场具有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和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产业、产品结构水平低,种植业比重大,第三产业仅停留在传统的商业流通和满足系统内消费方面,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空间联系不充分国营农场一般是在荒远地区随着开荒种地而逐步形成的,距离城市的空间距离较远,与外界联系不充分。又因行政管理的不同,很难与周围大中小城市加强合作,由此导致国营农场空间联系的自我封闭性,影响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使农场旅游与周围相邻旅游景点的联合营销存在一定的障碍。

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国营农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计划经济影响的根深蒂固的农场管理观念和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在管理观念上求稳怕变的思想比较严重,经营观念上重生产轻营销、重产量轻质量,缺乏市场、贸易、现代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与官本位的干部激励机制,使农场领导乐于追求近期目标而忽视长远发展,对农场旅游开发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以开发旅游促进农场发展的思想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国有农场旅游发展的现状

国内目前对于农业旅游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对乡村以及高新农业园的旅游发展上,而对我国丰富的国有农场旅游资源,却存在着认知和实践上的不足,在国有农场旅游开发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农垦系统拥有国有农场近2000个,土地总面积3922万公顷,农场企业遍布祖国各地,旅游业作为国有农场新兴的第三产业初具特色。目前,农垦全系统拥有旅行社20家,在全国风景名胜地区和各大中城市兴建了300多家宾馆、饭店、商贸旅游大厦,初步形成了包括饭店旅馆业、旅行社、旅游交通业、旅游商品业、旅游娱乐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产业体系,年营业收入20多亿元。各垦区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地貌、人文等优势,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旅游项目,形成了具有农垦特色的旅游业。全国国有农场资源较为丰富的黑龙江、新疆、海南、广东等省区,近年来在开发农场旅游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黑龙江省洪河农场、八五三农场等,利用其国内最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完整的原始湿地生态系统,为旅游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观光度假、人文考察、休闲购物的旅游天地。新疆农垦利用其独具特色的生产建设兵团农场、牧场,积极发展农场旅游,建立了军垦博物馆、农场体验游等旅游项目。广东光明农场、华侨农场等则依靠旖丽的热带风光、地热矿泉和浓郁的侨乡风情开发农场旅游,收到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我国在开发国有农场旅游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总体来看,存在着部分旅游企业的素质不高,旅游产品单一、配套旅游设施不足、资金供应紧张等问题。很多农场旅游管理人才欠缺,经营者旅游业务知识贫乏,缺乏旅游管理的能力与旅游服务意识;目前的农场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以垦区农业资源特色为主的现代化农场观光,卖点较为单一;资金不足也是我国农场旅游开发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很多农场旅游项目的开发都由于后续资金的不足而处于停建状态。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构想

国有农场旅游开发的思路

政府主导借鉴世界各地成功的农场旅游发展经验来看,我国国有农场旅游的开发整体上应该以农业部门和地方政府为主导进行规划,将旅游观光农场作为政府优先项目,辅导农场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提供专业的服务。当地政府也应重视对国有农场旅游开发的规划与指导,不仅重视硬件的投入和建设,也重视软件的配套。例如深圳光明农场的旅游开发规划已纳入深圳市旅游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广东海宴华侨农场也被列入省旅游扶持重点,为农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政府同时要设立监督执行机构,对农场旅游观光项目提出各项要求,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监督农场在运营、顾客服务、农场内外部环境、设备、安全与卫生等方面的行为,达到以发展旅游带动农场经济发展的目的。

规划先行旅游规划是对旅游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规划的编制将为旅游开发把握好总体方向,是科学发展旅游业的根本。在国有农场旅游规划中,首先需要明确农场旅游的发展方向和主题形象,打造核心竞争力。旅游主题形象定位,既要考虑国有农场本身的资源特点和优势,又要考虑市场发展的态势以及与同行业的竞争状况,合理定位,创新求异。国有农场旅游发展应定位于市民亲近自然、放松休闲的大众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产品开发要品味高价位低,面向大众。农场旅游发展应充分利用农场现有各类资源,立体化开发配合旅游产品,形成“一场一品”或“一场两品”的经营特色,以该品为核心开发观光农业旅游产品,避免产品雷同。例如可以开展专题旅游设计,利用各种节庆活动、时令节气如桃花节、荔枝节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加强培训与管理尽管我国国有农场职工的文化素质总体要好于一般的乡村农民,但发展旅游业毕竟不同于以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场产业,旅游行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农场职工对旅游业务知识的缺乏和不足,势必影响游客对农场旅游的整体感受。通过定期举办旅游技能培训和教育,可以提高国有农场整体的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并在掌握服务技能中强化服务意识,也有利于农场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促进农场旅游健康和谐发展。

国有农场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

大量国内外农场旅游发展的事实证明,单一的农场观光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旅游需求。将生态旅游与度假旅游产品相结合,对国有农场旅游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产品深度设计开发至关重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项国有农场旅游产品的开发:

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农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度假需求的增长,旅游由观光为主向度假休闲体验为主发展。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由于其经济、资金、客源的种种限制,更应坚持深度开发,针对消费市场的新特点,增强互动参与性,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更具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休闲度假农场提供的旅游活动内容不仅应包括农场田园景色观光,更重要的是可以体验农场生活的度假休闲游。农场旅游产品设计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旅游体验主题,例如采草莓、插秧、骑马、挤牛奶、剪羊毛等丰富多彩的游客体验活动。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区域,会产生独特的效果。例如葡萄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采摘,品尝与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与季节庆典活动融为一体,达到休闲娱乐的效果。

租赁休闲农场是近年来农场旅游发展的新形式,是指设计由农场提供农地,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场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的甘苦,享受耕作的乐趣。租用者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农场度假时亲自种植作业,平时则由农场代管。农场还应有完善的解说系统与指导人员,帮助游客协助农事操作,提高农场的度假休闲效果。

将国有农场的高科技产品与旅游相结合推出的休闲项目,是目前农场旅游发展新的趋势。例如深圳投资建设的国内首家生物链生态昆虫农场,带给了游客一个全新的感受。农场里开辟一块地方展示良性循环高速发展的农业生物链:如饲养一群鸡,鸡粪通过蚯蚓来分解成肥料,肥料再用来种植蔬菜,蔬菜除供人食用外还用来喂鸡,所有农场里的垃圾都将通过饲养昆虫来分解,形成生物链循环再利用,这一新型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旅游者的到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基地教育基地是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的农场经营形态。农场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颇具教育内涵。国有农场应与各旅行社及有关学校合作开展学生春游、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了解各项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例如农场可以开放牛栏、挤奶室、奶制品加工车间等设施,供学生和游人免费参观。游人可以完整地了解奶制品生产制作的全过程,这不仅是一种充满乐趣的参观,也是一次丰富知识、提高素质的受教育过程。参观游览农场博物馆,也是让青少年增长教义的良好途径。2004年国内第一个记录和展现“向大海要田、向荒滩要粮”围垦历史的博物馆—上海农垦博物馆在上海五四农场动工兴建。农垦博物馆集教育、科普、旅游、休闲于一体,通过实物、照片和文字材料,原样展示知青们的工作和生活,真实记录一大批老围垦和几十万知识青年艰苦奋斗的闪光足迹。位于新疆石河子农场的军垦博物馆,通过百余件军垦战士垦荒时用过的农具,穿过的衣物及生活日用品,向人们展示着军垦战士的垦荒史、创业史,游客通过声、像全景目睹当年军垦战士进军新疆、剿匪、垦荒造田的宏大历史场面,对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操教育有重大的意义。

知青返乡农场游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知青奔赴祖国各地农场下乡锻炼,农场已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第二故乡。我国有近千万知青,如今的他们属于能够自主消费的群体,也有闲暇时间和一定的消费能力,是开发国有农场旅游客源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群体。将他们的旅游潜能激发出来,会对开发国有农场旅游产生相当大的推动作用。知青旅行团队可以采用列车往返、分连队下乡、举办大型联谊活动并自选项目旅游的方式设计整体旅游方案。知青返乡游是我国农场旅游的独特形式,农场应积极顺应潮流,不失时机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吸引客源,发挥旅游业的联动效应,为国有农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崔然.我国国营农场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农业休闲景观;生态景观;景观设计

一、农业休闲景观元素分析

1.农业生态景观分析。农业生态景观是农业休闲景观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休闲景观地域特色的体现,是城市居民所追求的自然环境,农业生态景观不仅是对外形象的展现,也是对内生产环境的改善,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农业文化这一关键要素,进行各个历史阶段农业文化的展示,通过农业场景展示、农作品种展示、农作工具展示、文字图象信息展示、农业科技展示、互动体验展示等深化农业生态景观的景观节点,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衔接使其成为一本农业历史发展的教科书,这对继承和发扬农业文化是很好的宣传方式,同时也增强了农业休闲景观的主题性。2.人工景观分析。人工景观设计是在农业生态景观的基础上,更好的完善农业休闲景观的功能。通过对建筑物、道路、绿化、广场等基础设施进行设计,使其形态、色彩、空间等元素能更好的融合到整体环境中,使其形象风格符合地域特色。根据功能的主线分区分点设定景观基础设施系统、交通系统、绿化系统、导引信息系统、无障碍设施系统等。从而完善农业休闲景观的功能。综上所述,从景观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休闲农业景观也是由基于斑块——廊道——基质景观结构模式的不同类型景观要素组成的。

二、农业休闲景观设计的特点

1.观赏性。农业休闲景观的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绿色有序的农田,使游客获得绿色农作物的多种美感的享受,忘却城市的浮华和烦躁;收获时节金色的农田,繁忙的收割场景,给人内心深处无比的成就感;通过地方民俗表演感受农村朴实的农闲文化生活;农业科技展示也是独特的观赏场景,即了解的科技又增长了农业常识。北方寒地农村,可以观赏冬季农作收获之后平静的雪景。在这样淳朴的环境中,使游客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季节地享受自然生态农业资源所带来的特色农村风情。2.趣味性。农业休闲娱乐的趣味性是农业休闲景观中重要的特点,通过农村长期特有的农业文化开展的多项娱乐项目,例如:农村运动会、秧歌表演、农家度假、户外野餐、农耕劳动、采摘体验等。北方寒地的冬季是农闲期,可以滑雪、拉爬犁、捞鱼、打猎等特有的冬季娱乐项目。通过多项农业特有的趣味活动,使游客感受到农业文化带来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3.参与性。参与性是农业休闲景观有的属性,游客不仅为了观赏娱乐,更希望得到参与活动的机会,如通过学习参与农作生产,了解操控农业生产工具,体验采摘的成就感,这些参与性的农作项目,既让游客体验到农业生产劳动带来的乐趣又锻炼了身体。4.市场性。在农业休闲景观中只有管理好市场的运营才会使农民带来经济效益,所以经营管理者要有秩序有计划地开发农业休闲旅游的市场。不能盲目地追求一时利益,忽律长期市场的建设,要根据地域特色开展特色的市场,将绿色餐饮、农村娱乐、农作体验、农家住宿、土特产商品等融入到这个市场体系中共同打造特色品牌效应。

三、农业休闲景观设计的重点

1.突出地域主题。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物种繁多;民族文化众多;地域民俗文化差异比较大;南北方季节变化明显。这对农业休闲景观地域主题文化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对游客了解地域农业文化和民俗民风文化有着很好的潜在市场。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普遍农业休闲景观园其定位单一,缺乏地域特色,导致市场不景气,突出地域的主题文化,是拓展农业休闲旅游市场的关键,所以,切实地挖掘农业休闲景观的地域主题文化是长期发展的重点。2.提升建设的品质。国内农业休闲景观规划方面过于追求国外的表面形式,把景区的发展过多寄托于高额投资、高回报、高经营、高宣传等表面的运营。这种昙花一现的短期行为,不是园区发展长久的运营模式。注重基础建设的功能性,把握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园地域文化区活动策划的实效性等,要把握建设园区的特色文化,精心策划,长期投入,稳定发展,这样通过园区的各方面品质的把握,才会被大众长久的接受,真正成为游客认可的环境。3.迎合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导向不断改善经营项目的模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样才能做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特色性活动会激活农业休闲旅游的市场,以点带面,通过传统节日、节气、特殊时期等开展具有主题性娱乐体验活动,例如:以农业生产为特色的(如播种节、采摘节、农村绿色美食节、丰收节、农作技能大赛、农村运动会等。)以传统、法定节日为特色的(如五一活动周、中秋篝火节、端午采摘、国庆大丰收、大年农家乐、冬季运动会,农家冰雪节等。)4.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好农业休闲体验园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其特有的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尊重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始面貌,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或分期建设,试探性的开发,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被一次性毁灭,保护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中动植物的生态链。在经营管理上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宣传教育,达到提升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结语

在进行休闲农业景观设计时,首先要对园区所在地的自然地理因素进行分析,对当地的自然、历史资源进行挖掘,注重对当地人民物质经济发展水平的调研。因为,上述内容是进行休闲农业景观设计的基础工作,只有将上述资料有了深入的研究,才能充分挖掘出当地的乡土文化特征,才能把握好建设的品味,并且建设、完善生态有机体。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要抓住各种有利机遇,开展主题活动,打造自身特色;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休闲农业景观园区的服务水准。

参考文献:

[1]方世敏等.我国休闲农业产品的体验化设计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4期.

[2]王萍.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户外空间设计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第15篇

在开发旅游、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 强化农村基层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提高执政能力。

农村党支部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肩负着党的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执行。为此,支部始终把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新一届领导班子、全体党员,深刻领会支部是一面旗,党员是一盏灯的道理,以学习促发展。为了提高觉悟增强素质,组织党员、代表、入党积极分子外出参观学习。全体党员、两委干部为集体的公益事业纷纷捐款,王书记带头捐款一万元,并参加义务劳动,每月定时召开党员大会,总结报告支部工作,听取党员意见,讨论研究文湖景区和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每年“七.一”前夕,进行一次民主评议,评选优秀党员活动,优秀的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奖励,不合格的给予批评教育。通过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的积极性。村委组织的义务劳动大家都积极参加,外出不在的党员,妻替子代,老党员不能出勤的,自愿出钱用财力来尽自己的义务。这样使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提高,党的领导核心得到巩固。大家称在新一届两委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党员身份亮起来了,先锋形象树起来了,服务百姓干起来了。

二.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实现农村和谐发展。

随着村委的积极扶持和国家减免农业税、粮食补贴政策的落实,农民负担减轻,生产热情高涨,全村经济运行健康向上,农村经济得到持续发展。20xx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387余万元,人均纯收入5488元。在农民生活富裕的前提下,村委十分重视农民的精神需求。在20xx年9月29日举办了首届旅游文化节,每年召开“元旦”茶话会、“三八”庆祝会、“七一”表彰会、“九.十”座谈会等。20xx年底策划了“五好家庭”、“模范村民”评选活动,制定了新的村规民约,每户一块挂在最醒目的地方。在中国移动的支持下,建立了**村农村网络文化站,方便村民查阅种植、养殖等资料,开阔了农民的视野,放射村民喜闻乐见的内容,为村民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市图书馆及北京光华科技基金会的捐赠下,我村图书室现有藏书一千五百余册并有专人管理,方便了农民的学习、参考。20xx年初,在省图书馆的协助下,开设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站点,配备电脑、投影仪、支架银幕,接收最切合农民实际的资源,丰富了农民的生活。卫生所医务人员认真负责、药品齐全,为农民的健康保驾护航,受到农民的好评。另外,面积3万平方米的体育活动中心正在筹建中,为日后农民健身提供了场所。

三. 开发旅游事业、构建和谐新村

汾州文湖景区地处**市区东侧,总规划面积1744.05亩,是**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发展区域。文湖景区交通便利,即将竣工的**路东段直达**村,进而连接城市各主干道、太汾高速公路,新307国道与景区道路接轨。**村内的**塔,是中华第一砖塔,系部级文物保护单位。

a 文湖景区分为两大区域:风景区和景区附属服务开发区。

(一)风景区:以古建筑艺术、古文化、山水风光为主题。

(二)附属开发区:以服务景区、完善景区功能和拓展旅游经济发展的开发区。

b. 总体规划项目及主要景观

1.**新村: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建设。新村配套完善、功能齐全。

2.**塔文湖旅游景区:以**塔、文湖为主体的旅游观光,为**市人民提供一所良好的休憩园区,并吸引国内外游客成为新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

3.**王府:**王府现存于**南大街,由于城市的开发,其位置不适保护,迁建到景区内既保护了文物又增加了景区的文化价值。

4.汾州孔庙:汾州孔庙在**历史文化地位很重要,但已经不存在了,只能按制新建。

5.古汾州八景:将卜山书院、汾水行宫、马跑神泉、烟笼贤阁、雨渍仙碑、彪岭樵歌、文湖渔唱、鹤鸣古洞迁建到景区内。

6.历史文化建筑:新建王文素纪念馆、名人馆、再建三贤故里坊和访贤桥。

7.水系景观和生态景观:恢复城市水系,进行造景。

8.旅游商店:在景观区和附属开发区之 间布置了旅游商店、土特产品店和汾州名吃街完善了景区功能。

9.城市服务工程:兴建**市建材市场、家居市场及文体文化活动中心。

10.环保建材工业园区:生产环保型建材,减少环境污染。

11.生态农业园区:重新整理规划后的土地,整合资源,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的农产品及农产品深加工。

c.文湖景区具体开发情况

1.基础设施建设

e: c在**市汾州文湖景区协调领导组的指导下,由**市**农工贸公司自主开发,目前已投资50多万元,硬化道路6.86公里,铺油路1万多平方米,投资46.3万元用于迁坟建陵(迁坟286座),投资280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设施,文湖景区占地1744.05亩,补偿土地费1044万元。迁移国防光缆两千余米,赔偿66208部队材料费15万元。投资10万元在**塔周围安设了四盏射灯,塔内安装了十二生肖,引进城区3号线路两千多米,高标准路灯四十盏。办公楼安上暖气、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已经普及。这些工作为景区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xx年5 月12日举行了 “汾州文湖景区”奠基仪式。**小学是历史上有名的太极观小学,在“公勇诚朴”的校训下,培育出名扬中外的“冀氏三杰”。近年来村委每年投资3万多元改善办学条件

2.文湖景区建设情况。文湖占地面积为398.6亩,湖水深度为5.1米,需挖土方107万左右立方米,概算投资1339万元。文湖的防渗工程已投资916万元。到目前为止湖体已竣工,假山已经成型。

3.**路东段全长1260米宽60米。所属**村地段的前期工程居民搬迁工作已开始实施,村西旧砖场圪洞内树木已全部移植。目前**路东段基本路面已经全部硬化。

4.景区绿化面积已完成栽植面积75亩,栽植各种风景树5000多棵。总投资82万元,基本按照今年总体目标完成。

5.**塔广场:设计面积为30000平方米。一期拆迁工程已基本完成。二期工程广场建设:直径为30米的声控喷泉,面积为5万平方米的停车场,第三产业商业开发区正在筹建中,周边绿化紧相随,到年底全部完成。

6.汾州大戏台:目前主体已经完成,一期工程已投入130万元。

7.望阳路拓宽全长1380米,宽30 米,需添土方27.6万方,现已基本成型,两旁树苗全部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