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范文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范文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范文第1篇

 

第一,经济结构得到持续的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初步核算,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三产结构比例为9.2:42.6:48.2。高新技术革命潮流和经济全球化是实行经济结构调整的两个重要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逐渐向高科技产业转移,同时一些新的行业也不断涌现出来,并在短时期内获得快速的发展。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

 

51.2%,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缩小

 

0.06。

 

第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民生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受人口数量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就业难和居民人均收入低成为改善民生的两大难点,201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而2015年,我国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民生建设倾斜的力度,使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建设均得到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提高了国民收入,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范文第2篇

近年来,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颇具力度的政策措施,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几个可喜的变化特点:

第一个特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遇到的宏观环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黄金时期”。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遇到两次“黄金时期”,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业、农村通过内部制度创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另一次就是最近几年,这次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外部制度创新,去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同以往比较,最近这几年各级政府格外关注和重视“三农”,是向“三农”投入最多、改革力度最大、取得效果最好的时期。比如,一是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高达262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2.5%。二是由于降低和取消农业税,去年农民受益305亿元,今年又将获益210多亿元。三是2004年6月中央决定彻底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农民可以将手中的粮食按市场价格,卖给收购企业或加工企业;同时,中央还将对粮食流通领域的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四是中央还对农民实行间接补贴,对稻谷、小麦、大豆等良种进行补贴,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进行补贴,对农产品加工业进行贴息补助,支持农民调整农业结构。五是全国绝大部分的省市区都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改革,为了支持信用社改革,央行拿出近1700亿元的票据和专项再贷款资金,用于置换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增加资本金,以帮助农民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第二个特点:粮食产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粮食供求关系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粮食安全问题逐渐缓解。从目前来看,全年粮食产量有可能突破9380亿斤,加上大豆、稻谷、小麦进口500亿斤,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是在粮食出现恢复性增长以后,仍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到底我国自己要生产多少粮食才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二是我国一方面要保证食品安全,一方面要进行城市化,同时还要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对此我国能有多少土地资源用于城市化、工业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三是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是粮食产量还是耕地和资源?笔者认为,从近期看我国粮食安全无忧,但从长期看应注意耕地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第三个特点:乡镇企业快速增长,农民就业开始逐渐恢复。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与劳动就业实现了同步增长,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明显增加。

第四个特点:农民收入打破了1996年以来增幅连续下降的格局,出现了8年以来少有的增幅。在收入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农民消费开始活跃,农村市场也由冷趋暖。

影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四个因素

在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四个制约因素,对今年“三农”产生较大的影响,可能将导致农民收入增幅比去年有所下降。

第一,今年我国的粮食价格在高位上下降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上升的可能性。首先,2004年末世界粮食库存增加,2005年全球粮食有望增产,这将使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呈现下降趋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世界粮食展望报告》,2004年末世界粮食库存比上年增加了5562万吨,增长了14.3%,库存粮占世界年度消费量的20.2%,高于公认的18%粮食安全线。又据有关资料分析,今年世界几个粮食主要生产国谷物和大豆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综合上述两大因素,今年全球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将会走低。受世界粮食供给增加和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我国粮食价格也会同期发生顺向变动。其次,从国内看,在中央“三农”政策支持下,目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都比较高,他们不但增加种粮的投入,而且还扩大种植面积,如果天气没有大的灾害,今年粮食还会增产。粮食继续增产,必然会带来市场价格的波动,引起粮食价格下降。因此,今年粮食价格下降会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增加。另外,从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看,从来没有一年的粮食价格达到顶峰以后还会继续上涨,持续保持两年的粮食高价位水平,一般都是在第二年粮食价格就会由高走低,这是粮食市场供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第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同时上涨,直接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并影响农民的收入。尽管政府利用各种手段限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比如给化肥企业补贴,严格监督和控制化肥价格上涨。但从目前的农村市场看,化肥、农膜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还是上涨了。调查发现,由于石油、煤炭价格上涨,引起下游化肥、农膜价格持续上扬。由于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播种面积扩大,玉米、小麦等良种价格也向上涨。石油市场价格上涨后,柴油也明显涨价了。因此,机耕、机播甚至机收的价格也已经上涨或将要上涨。另外,从消费品价格来看,去年以来农村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一直要高于城镇1—1.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这种趋势还在继续。据计算,农民消费资料价格每上涨一个点,每位农民要多支出16元,如果农民比市民的消费价格指数高出1.5个百分点,农民为此一年要比市民多花费25元。和市民相比农民收入低,但在消费品价格上涨过程中,农民却要支付较大的涨价成本。

第三,政府支持农业的政策空间在变小。去年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农民由此受益305亿元,今年27个省取消农业税也就是210多亿元;去年国家对农民直补116亿元,今年预计130亿元,增量补贴不足20亿元。再加上种子和农机具补贴,总额不会超过去年。另外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由于特别国债发行减少,今年对农业的投入占国家总投资的比重不会降低,但绝对量难以增加。因此,今年在政策上支持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这样,由政策刺激农民大幅度增加收入的空间将明显小于去年。

第四,今年国家实行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具体内容是减少国债发行,压缩财政赤字,稳定货币供应,继续控制“银根”和“地根”。如果这些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或者继续加强,今年GDP要比上年有所降低。降低以后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发展对全社会的劳动力需求量将比上年降低。而压缩投资和降低GDP增长,首先会降低社会对农民工的需求,这样今年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就业和进城打工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因此,从上述四大因素看,今年农民增收的困难比去年大,增幅很可能要小于去年。如果是这样,今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可能会再次扩大。

链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第一,在粮食政策上,要采取“多收少进”的调控策略。比如今年一旦小麦上市以后,国家粮库一定要增加收购量,将增产的小麦从市场上转到库存中,以保持市场上粮食供求平衡,从而保障粮食价格在较高的水平上不下跌。“少进”就是今年尽量少进口小麦,避免因进口小麦冲击国内市场。同时,今年玉米可以适当向外多出口一些,以调整国内玉米供求平衡。不要在我国粮食出现供给持续上升的空间里大量进口粮食,这会造成国内供需求失衡,引起粮食价格大跌的局面。

第二,要从源头上扩大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由此抑制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目前这个阶段,核心问题不是对化肥企业补贴,笔者建议要取消这种补贴,把补贴直接给农民,适当扩大化肥、农膜、农药的进口,增加国内供给总量。只有增加主要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才能从源头上抑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版权所有

第三,国家应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国人多地少,农民仅靠种植几亩地的粮食和其他作物,很难富裕起来,国家应该拿出一些财政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近几年,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但力度不大,惠及面小,农民直接收益不多,今后应加大对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更加突出支持重点。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范文第3篇

    一、经济复苏依然乏力

    在经历了去年“9.11”和一场轻度经济衰退之后,欧元区经济步入了一条并不乐观的复苏轨道。2002年头两个季度,欧元区经济保持一种相对平缓、但起色不大的回升态势。根据欧盟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一、二季度,十二国实际GDP同比增长0.3%和0.6%,欧盟专家认为,实际增长幅度与OECD估测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至少相差1.6个百分点,而且今年头两个季度的增长也是在上年第四季度经济大幅度下滑的基础上的微弱回升。就几个主要大国的具体增长情况而言,表现普遍不好。例如,占欧元区经济规模69.6%的三个大国(德国30.3%、法国21.4%和意大利17.9%)的经济状况明显差于其他国家。例如,法国上半年实际增长仅为0.5%,德国0.3%,而意大利仅为0.2%。这三个国家的增长不仅偏低,而且是欧元区十二国中最低的。欧元区经济运行的经验表明,这三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好坏与否,实际上主导着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快慢。

    在经济复苏乏力的同时,欧元区失业状况几乎没有多少改善,整个欧元区头两个季度的失业率为8.1%和8.3%,略高于上年。比较突出的是德国的失业人数不断攀升。自去年以来,德国失业规模一直在400万关口徘徊。就失业率情况而言,其他几个国家的失业率甚至超过德国,如西班牙失业率为11.2%,希腊达9.9%,法国和意大利分别为9.0%和8.9%。由于经济复苏乏力,欧元区各成员国大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纷纷裁员,预计三、四季度失业率还会上升至8.4%--8.5%。

    今年欧元区经济状况相对乐观的情况是,欧元汇率自今年春季上扬一直保持较高价位,欧元的上扬一度改变了几年来人们对它疲软形象的看法,欧元似乎进入了一个坚挺时期。实际上,欧元汇价的上升,主要原因还不在于欧元区经济自身运行质量的提高。多数观点认为,主要是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元汇价长期高估而被迫做得市场调整。同时也要看到,欧元汇价提升也对欧元区出口贸易带来新的挑战。目前比较乐观一点的是,今年上半年欧元区的出口增长折合年率为4.2%(包含欧元区内的贸易量)。欧元区目前的价格水平相对稳定,为2.1%,处于欧洲央行认可的合理区间,而且年初引入欧元和短期油价波动未对物价造成持续性影响。

    此外,欧央行上半年对利率几乎未加干预。目前的主导利率水平(3.25%),高于美国(1.75%),虽然对刺激投资有所影响,但欧央行认为,货币供应量增长并不慢(7.3%),货币市场上的资金量相对充足。投资不振并非是利率政策所致。所以,通过减息以刺激投资的观点短期内很难在欧央行内占上风。

    二、问题与困难

    当前牵制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的主要原因仍然在于:欧元区十二个成员国内需不足,增势缓慢,上半年增长仅为0.5%。其实,内需不足早在2000年第三季度就已经出现下降趋势。根据近几年欧元区内需求变化的曲线看,2001年第三季度首次出现负增长,一直持续了近6个月,直到今年2月份才止跌进而出现零增长,所以说,近两年的内需不足及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同期经济增长曲线相吻合。而目前的微弱增长只能对应于现实的经济疲软性恢复。

    与内需不足对应的还有,欧元区私人消费信心指数和支出双双不振。根据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公布的分析报告,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私人消费已连续两个季度呈负增长(-0.1%和-0.7%)。今年第二季度增长为1.6%,表明私人消费增长正处在一个刚刚开始的恢复阶段。根据上世纪后十年的数据分析,除了个别年份私人消费出现短期性快速增长外(欧盟拆除边境限制建立统一大市场、开放电信市场引发电信产品消费热潮或推进欧洲货币联盟等),欧元区私人消费在多数年份呈现一种平缓增长常态。因此,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很难预料欧元区私人消费会出现某种跳跃式增长。

    比私人消费更不乐观的是投资领域。据统计,整个设备投资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连续6个季度为负增长。设备投资不振首先反映出企业家对前景看淡,不愿意投资,这一点与整个内需不足是密切相关的。其次也与欧元区各成员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变动和调整的大周期有关。从总体上看,欧元区各国的产业结构偏重于传统产业及产品,偏重于面向外部市场,加上欧元区税收和工资成本长期处在高位且不断上升,内部投资回报和税收条件已经明显不如外部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近年来,一方面出现了国内设备利用率逐年下降的局面(欧元区内抽样调查平均为80.8%);另一方面各大企业又把一些能吸纳劳动就业的产业向外转移。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的劳动成本和企业税收负担仍在增加,这种增长又与欧盟现行的社会福利体制和税收政策密切相关,企业家投资信心不足的短期行为必然导致长期投资信心不足。

    今年以来,欧洲股市受美国经济和股市影响而动荡不止。股市波动又给实体经济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以德国股市为例,今年以来德国股票市场股价一路下跌,跌至2769点,比年初缩水30%左右,跌幅与美国道指不相上下,而德国的二板市场几近关闭。欧洲其他几家股市也与美、德股市波动情况相近。股票市场的下跌已经远远超出市场自身挤压泡沫的技术调整范围。但由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原因,股市动荡的传导机制更加灵敏,从而使调节经济的难度加大。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复苏 股票 商品期货 估值体系 资产配置

一、当前经济形势定性分析

经济的运行总遵循特定的规律,经历周期性的经济扩张与紧缩,循环往复。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经济阶段具有不同的市场特性,对投资市场而言,准确界定当前所处的经济大环境是确保投资方向的大前提和基本条件。

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一场盛世后的破灭,在多重冲击下艰难爬行,全球经济体的共同救世举措使经济从衰退中缓慢复苏。纵观全球主要经济体,美国在美联储刺激经济回暖、拉动就业增加的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推动下,仍然复苏动力不足,仅维持温和增长。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释放出的流动性并没有进入美国实体经济,相当一部分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大量资金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引发资产价格泡沫,既导致美国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又推动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加剧了全球通胀压力及全球经济下行速度,反过来又影响到美国商品出口和就业机会增加。总体来看,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美国都将面临偿还债务和减赤的痛苦,势必继续通过美元贬值和通货膨胀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转嫁危机,推动货币摩擦升温。因此,美国未来经济不会有大幅上涨的可能。

欧洲因债务危机已陷入衰退。接二连三出现债务危机和债务险情,欧洲金融动荡已部分扩散到了此前尚未受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和其他高收入国家。这种传染性推高了世界许多地区的借贷成本,拉低了股市,而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量也出现急剧下跌。同时,欧债危机导致欧洲整体经济实力衰退,缺乏竞争力是欧洲债务国面临的根本问题。

作为亚洲主要经济体的中国和日本,经济复苏情况同样不乐观,中国的经济受内外部失衡压力所致增长明显放缓,连续6个季度GDP同比回落;日本则先后经历了地震、海啸和核泄漏,重创了日本经济。

整体来看,世界主要经济体均没有快速增长的基础,奠定了全球经济放缓的趋势。世界经济还处于大幅下跌后的复苏期,全球经济没有快速增长的可能性,总体经济形势并未得到根本的好转。

二、国内主流投资市场及投资品种分析

全球总体投资环境并不理想,国内经济面临结构性调整。在此背景下,出口、投资需求面临下行压力,国内物价上涨、需求放缓,房地产市场、投融资平台、民间借贷等领域潜在风险增大。尽管如此,对投资市场而言,总是不乏机会,端看人如何发现和把握。无论经济处于繁荣、衰退、萧条还是复苏,任何一个经济阶段都会有适合的投资品种机会存在,了解这些主体投资品种的优劣势和市场特性是把握投资机会的前提。本文将从国内主流投资市场――房地产、股票和商品期货三大市场分析当前经济环境下的品种投资策略。

1、房地产市场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而言,中国目前的房价已经处于较高水平,但从计划经济的角度上讲却另当别论。某种程度而言,国内的房地产市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这与国内的土地出让制度有关,土地出让面积受到控制,且长期偏紧,这是国内维持高房价根源。从金融危机以来国内房价与国外房价的差异化走势也可以印证两者的差别。亚洲地区普遍存在高房价,这一现象与中国人乃至亚洲人对房产和土地的热衷有直接关系,大多数人愿意压缩消费花去一生的积蓄来买一套房子,这在国外是非常少见的。因此,国内的房价即使相对于国外来说偏高也是可以理解且合理的。

从宏观层面来看,政府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上的政策导向将是长期维稳,房地产行业将经历一个漫长的阵痛和降温过程,未来将呈现较为平稳的运行状态。政府对房地产投机行为的打压虽然会削弱市场需求,但作为自住型购房的刚性需求仍然存在对房产价格形成支撑。总体来看,未来房价不会快速大幅上涨,相对资金成本来说,因投资需求而购买房地产并不划算,且高价位的房产要出售转卖并不容易,因此,从投资角度而言,未来国内房地产市场对资金的吸引力度有限。

2、股票市场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我们认为国内股票市场具备较大的投资价值。一方面,国内的投资市场相对国外而言非常少,任何一个投资渠道都具有非常大的投资价值,而股票市场即是国内稀缺投资市场中的主要投资选择。另一方面,中国股票市场的上市规则注定了相当多数的股票从上市之初就是被大幅高估的,通常反映在较高的市盈率和市净率水平上,也从侧面说明,相对国外市场而言,中国的大部分个股基本不具备投资价值。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股票市场经历了一轮大幅下跌之后,大部分股票的估值已经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从价值投资的角度出发,未来2-3年中国股票市场将逐渐具备较大的中长期投资价值和投资潜力,有较大的上涨空间。

回顾上一轮股市走势,我们发现03年底到04年初,股票市场有一波大级别的反弹,上证指数从1300多点上涨到1800多点,反弹了30%,之后经历04、05年行情见底之后迎来一波大牛市。投资市场上历史总会重演,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上证指数上涨幅度也基本接近30%,两次30%反弹在时间点上的重大事件都是政府换届,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股市的政策市行情,以史为鉴,若在适当的时候配合利好因素(如分红制度的确立、税收减免等)的推动,未来2-3年内国内股票市场的上涨行情是值得期待的。

3、商品期货市场

商品期货市场包括了贵金属和大宗原材料商品,如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农产品等,这些商品与我们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其价格波动更能严格的遵循价值规律,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范围内波动,不会过多偏离合理区间。因为一旦价格波动偏离了合理的价值区间太多,市场将出现无风险套利机会,市场套利投资者将利用该机会通过套利操作获取无风险收益,并最终促使价格回归合理区间,使市场回归到正常水平。

所有投资市场的诀窍都是高抛低吸。一般投资市场的操作是低买高卖,如我们所熟悉的股票市场,但商品期货市场除了可以低买高卖之外,还可以进行高卖低买的操作,双向均可行。因此,相对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而言,商品期货市场具备无论在经济繁荣或衰退阶段均具有的投资价值和盈利特性。

对于商品市场而言,如何正确判断商品价格的高和低将是投资能否成功的关键。商品价格的高低往往与其产业相关,通常我们将产业库存水平的变化、产能与产量的变化、下游消费、企业利润以及期货和现货的比价作为评判的主要指标,建立商品的估值体系。一般而言,价格从高到低的转变过程也是产业库存从高到低的变化过程,且库存相对于价格的变化有一定的滞后性,即最低价位不一定出现在库存最低的时候,反而可能出现在从最低价位开始上涨的初期阶段,原因在于,市场需求在复苏,而供应在减少。从产能与产量的角度,产能的集中投放往往出现在较低的价位,且周期较长,往往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产量在价格从高到低的过程中则表现为逐步递减。从企业利润和下游消费的角度,往往价格最高的时候,消费最高,利润最高,反之亦然。期货与现货的比价关系也是判定商品价格高与低的重要判定指标,即基差的变动。

整体上,相对于单向操作的投资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的投资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无论在哪个经济阶段都有可能出现较大的投资机会。而从当前经济环境来看,危机之后的大宗商品经历了一轮较大幅度的下跌,大多数期货品种到目前的价位都已经出现了底部的数据结构(如铜),即期货与现货的比较关系出现较低的价格极值。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我们判断未来商品市场的总体价格走势将是从低往高走。那么对于投资者而言,顺应大势,低买高卖,逐步建立多头头寸将是较为恰当的操作方式。

三、投资建议

综上,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国内经济面临结构性调整的大背景决定了现阶段经济没有快速上涨的可能性,经济的运行处于衰退后的复苏期。这一经济阶段特性决定了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既面临可以预见的通货膨胀风险,也面临可以预期的政府救世政策所带来的相关行业的利好,以及经济逐步复苏带来的资本市场新一轮上涨行情的历史机遇。在当前国内投资渠道有限的前提下,根据自身不同的风险偏好进行资产组合的有效配置将非常必要。根据上述投资市场分析,国内投资者从中长线资产配备的投资需求考虑,可将关注的重点投放在股票市场和机会较多的商品期货市场。

参考文献: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形势 就业 问题

一、前言

现在社会经济已有了很大的好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数量正逐步增多,有一定工能力以及学历的就业者也在不断的增加,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岗位数量以及就业者数量差异大这一问题,造成就业形势越来越险峻。所以为了提升就业率,有必要对导致就业难的原因展开详细探讨,通过经济结构的提升来增加就业机会。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论述

当前虽然社会中存在就业难这一情况,但并不会导致社会危机发生,这是因为社会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中,所以市场上仍旧会不断的出现新的就业岗位,同时由于产业升级速度正逐渐加快,各个领域为了扩张发展均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尽管如此,但是就业劳动市场仍旧非常险峻,这是因为现在的主要就职人群为大中专的应届毕业生,这部分人员没有工作经验,再加上最初能拿到的薪资非常低,造成很多大学毕业生频繁的换工作,就业极不稳定;其次是因为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已经出现了大范围的“技工荒”以及“用工荒”这一情况,造成经济形势的危机进一步加重。具体来说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造成就业难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经济结构问题造成用人需求减少

因为传统产业的萎缩造成其对人员的需求量不断的减少。现在产业结构已经进入到调整期,产业正在逐步向著基础设施以及基础产业方向前进,但是这些产业大部分为资本密集型产业,不需要投入过多的劳动力。但与此同时多个产业也存在招工难这一现象,但这并非为劳动力供应不足所造成的,而是因为劳动力出现技术性以及结构性短缺而造成的。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就业结构一定会受到大的调整,势必会导致新的就业压力出现。

(二)学校教育以及企业用人之间发生脱节

现在高校教育主要偏向于学历教育,没有考虑到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造成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在企业中得不到应用,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现在很多高等学校均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这一问题,造成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短缺,同时大学生在进入到企业之后需要很长的适应时间,再加上很多的大学生又在等待就业,势必会导致就业危机加剧。

同时现在很多研究生以及本科生不认同服务行业,认为服务行业太苦太累,没有发展的机会,并且不符合自己的身份,所以很多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宁愿意拿很低的薪酬“当白领”,也不愿意到基层去工作,到社会上去锻炼自己。求职者尤其是很多应届毕业生也存在这样一种问题,也就是对工作的期望过高,对自身的能力高估,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人员正在逐年的增加,很多企业的用人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从而造成就业率下降。

三、缓解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拓宽就业容量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当注重产业升,以使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就业可以同步进行,利用优化产业结构等发展来促进第三产业前进,这是因为第三产业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现在发展前景非常好的是现代服务业,所以需要通过第三产业创造以及发展来促进就业。另外还应当注重第一产业,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同时彻底深入的贯彻第三产业链,以产生更多的就业新领域,提升人员的就业机会。另外因为现阶段主要的劳动人员依然为农民,因此一定要坚持以农业内部为就业的主要领域,推动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实现产业化,为此应当注重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形成专业产业链,提升农民的就业面,拓宽农产品渠道,推动农业经济结构出现转型,从而更为全面、深入的促进就业。

另外也应当整合非公有制经济体系,在非公有制经济之中合理的引进各种新兴产业,并开发社会公用事业,使一些合格的非公经济参与到其中,从而使非公经济的高效性以及灵活性得到发挥,从而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就业几率。

(二)提升内需

为了更好的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一定要积极的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出现的障碍,并勇于解决和破除这一障碍,从而使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可以进入到“营改增”试点之中,从而使相关企业、部门的税收负担有所减少,大大增加服务业规模,使其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更好的安置就业人员。另外应当对中小企业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使其发展环境得到优化,让中小企业的再就业以及带动就业价值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保证外部发展环境的优质性。在推动经济社会发生的过程中,需要把就业放在重要的地位,通过小额担保贷款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使小微企业的经营生存压力大大减缓,以创业推动就业。

(三)增强就业人员的能力与其素质

很多就业人员难找工作的一大原因是其自身能力的限制,所以就业人员自身应当通过努力学习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通过学校教育来提升其实践能力,使就业人员通过学习来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通过实习发现自身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积极主动的改进问题,从而避免工作失误的发生,提升工作效率,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四、结束语

在现阶段的经济形势之下,人们的就业问题正越来越严重,造成社会的发生受到一定的阻碍。所以有必要详细的论述造成就业难的原因,并从多个方面提出缓解这一问题的办法,比如说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拓宽就业容量,提升内需,注重第三产业的开发,增强就业人员的能力与其素质。总之通过不断的努力,积极的调整,一定会提升就业率。

参考文献:

[1]何仕.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蔡P.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2008,16:6-7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范文第6篇



[摘要]目前,加强对煤炭经济形势的分析直接关系到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利用相关数据对我国近期煤炭形势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煤炭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煤炭形势;煤炭企业;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6-0055-02

随着国家经济增速放缓,新能源产业迅猛成长,以及煤炭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能力的提高,我国煤炭供需格局正发生重大变化,煤炭市场在未来供大于求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1煤炭市场现状分析

1.1产能过剩日益显现“十一五”期间煤炭采选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2489.7亿元,相当于新中国成立55年煤炭投资总和的2.8倍。进入“十二五”,对煤炭采选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仍延续上升势头,2011年投资约4700亿元,同比增长16%。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大幅持续增加的背后是产能的扩张。按照每800元换算一吨产能来计算,2006—2011年,合计增加产能约21亿吨,其中仅在“十二五”期间就要释放16亿吨,有5亿吨转入“十三五”释放。煤炭产能的快速增加,一方面可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煤炭企业的市场风险。

1.2需求增幅低位运行从 2012年开始,煤炭需求增长受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步伐加快抑制,将成为不争的事实。2012年,四大行业耗煤约30.56亿吨左右,以四大行业占全部耗煤的86%来推算,2012年全国的煤炭消耗量将在35.2亿吨左右,比2011年增加约1.5亿吨,增长4%~5%,其增幅要比2011年与2010年的8.5%回落4个百分点左右。因为我国现在尤其强调经济稳步增长,据此可初步预计,“十二五”后几年煤炭需求量的年均增幅基本会在4%~6%波动。

1.3新能源挤压煤炭市场空间

根据有关专项发展规划和能源相关发展预测研究,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202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至少为2.9亿千瓦,约占总装机的17%。届时,这些装机容量的每年的发电规模约为7亿吨煤炭的发电量。即15年间,生物质发电、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年均增速分别达93%、59%和2.6倍。

1.4进口煤炭冲击国内市场5月我国煤炭进口2617万吨,当月同比增长62.3%。较4月增加66万吨,环比上涨3.32%。2012年前5月我国累计煤炭进口11273万吨,累计同比增长67.8%。煤炭进口量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进口煤几乎支撑着这些地区海上煤炭调入量的1/3左右。进口煤的大量涌入,缓解了煤炭运输紧张局面,但也平抑了国内煤炭价格。

通过对煤炭市场现状的分析,得出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就是煤炭供大于求的矛盾短时间内不会缓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煤炭供大于求的矛盾是产量增长、进口增加、需求下降等因素叠加形成的问题。中国GDP与煤炭消费量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二者之间的弹性系数对未来我国的煤炭消费量的预测方法有效,也就是说,9%的GDP增速是煤炭供求平衡的临界点,当GDP增速低于8%时,对煤炭市场来说就意味着“严冬”的到来。从煤炭企业最困难的1998年、1999年来看,这两年的GDP增速分别只有7.8%、7.6%,与之相对应的是,两年煤炭消费量环比都出现了大幅下滑(1997年为13.92亿吨,1998年为12.95亿吨,1999年为12.64亿吨)。从目前形势看,二季度我国GDP增幅为7.8%,创下近三年来最低增幅,这也预示着煤炭行业“严冬”的到来。

2煤炭企业现状分析

2.1煤炭价格下降进入5月份以来,重点地区市场动力煤炭价格一直跌跌不休,主要煤炭产地山西焦煤集团部分矿点一次性下调煤价100元/吨;主要中转地秦皇岛港5500大卡市场煤价比4月末下降45元/吨,比2011年同期下降100元/吨。省内煤炭企业也多次下调价格,5月份至今调价幅度最多的济宁地区气精煤已超过300元/吨,煤价下滑速度之快历史少见。从集团情况看,商品煤税后平均价格由年初的671元/吨,下降到6月份的526元/吨,降幅22%。同时,全国煤炭库存激增,迅速从用户、中转地和煤炭企业蔓延,全社会库存达到3.2亿吨,大体相当于一个月的消费总量。被称为国内煤炭市场“风向标”的秦皇岛港也因煤炭库存爆满而亮起“红灯”。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拼产量、拼成本、拼价格、拼市场已经成为各煤炭企业生存竞争的共同选择。

2.2成本持续增长

根据对部分大型煤炭企业的统计,前4个月累计原煤单位生产成本同比上升9.93%,其中财务费用增长49.48%,其主要原因是,大型企业参与资源整合,煤矿基本建设和技改借款增加。有的煤炭企业为了减轻经营压力,还降低了煤矿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标准。前4个月,全国90家大型煤炭企业实际利润水平同比全部下降。在这种形势下,部分效率低、煤价低、煤质差、竞争优势不明显的煤炭企业开始陷入亏损,而且今后几个月,随着煤炭降价的滞后效应将会逐步显现出来,煤炭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已成必然,亏损企业和亏损面将越来越多。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范文第7篇

三季度中国GDP增速反弹至7.8%,这使得我国今年经济增长7.5%的目标几乎无忧,10月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初值为50.9,达到7个月来最高,也呈现出经济稳固回升的势头。

从投资看,三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了止跌向稳的走势。民间投资较为集中的东部地区在9月份也开始重拾二季度以来的上升势头。虽然产能过剩、房地产调控与外需持续低迷仍会制约投资增长,但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各地方通常会有很强的激励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投资。特别是在简政放权、破除垄断的系列改革举措下,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止跌向稳,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总体保持稳定提升。同时无论银行信贷增速还是社会融资总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会促进未来时期的投资增长。

从消费看,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881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9%,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如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为11.3%。同时紧张的劳动力市场意味着职工工资水平的上涨,有助于促进消费增长。近期消费者信心指数趋升,特别是信息消费、旅游休闲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与新兴消费模式正逐步培育形成。

从进出口看,第三季度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6%,较第二季度4.3%的增速有所回升。在自主能力、附加值、区域布局、产品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外贸运行的内在活力和运行质量正在出现积极的变化,外需依赖减弱,特别是上海自贸区的挂牌设立,将在未来有效促进我国外贸增长和健康发展。

二、目前经济形势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缓慢回升,但走势继续分化

美国经济持续向好,日本基本面回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较快。欧洲经济陷紧缩和刺激两难境地,仍是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挑战,同时东亚、中东地区的紧张形势,也给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对我国的影响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特别是金融风险、贸易摩擦、进出口波动等问题将更加突出。但也可以抢抓机遇,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扩大我们对外财经交流的步伐,二是促进我们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积极性。

(二)产能过剩问题已成为抑制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

当前的产能过剩有三个特点:部分绝对性、内部结构性、产业先进性。部分产业长期积累形成的绝对性过剩,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还有一些产业的过剩是高技术短缺和低水平重复的结构性过剩,如空调、冰箱等变频的压缩机产能并不高;出口的平板玻璃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在技术上毫无优势只能价格取胜,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另外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产业。其特殊的背景一是地方政府对项目落地的渴求和企业对土地等优惠政策的向往,二是近几年央企为防止被兼并重组的快速发展扩张,三是周期性大规模投资造成的蜂拥而上。

三、几点建议

(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将部分国内产业有序转移到新兴经济体

经济的全球化是原材料、生产、销售、资本的全球化,是对世界产业结构、国际市场份额的重新布局。当前我国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而国外很多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例如波兰、土耳其等正处在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非洲和东南亚地区钢铁、水泥、纺织、火电和轻工建材等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正是我们可以进行全球产业布局的良好契机。自金融危机以来,波兰成为欧盟27个成员国中唯一保持经济健康增长的国家,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正逐步被淘汰,到处都是大工地,到处在建设铁路、港口。又如土耳其近十年快速发展,2011年GDP增长8.5%,但它没有石油、没有气,建设发展的都是新能源,我们的风电、光伏就完全可以转移过去,既可以规避欧盟“双反”等贸易摩擦,还可享受土耳其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优惠政策。

(二)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目前我国投资主要的三块是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受产能过剩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在近期的作为不大。建议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的过程中,重点增强对农业的投资。一是能够增加投资建设,二是有助于改善中低产田的质量,减少化肥的使用、保障旱涝保收,三是提高粮食的产量,进而稳定食品价格。

(三)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经过多年努力,企业技术改造效果已经显现,但是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这部分企业数量大、就业多,并有灵活的经营方式,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进步空间更大。建议增加中央财政技改资金并尽快落实,在技改投资导向、资金协调、政策扶持、配套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倾斜,从而推进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的转变。同时银行加大信贷支持,改进技改项目审核制度,建立健全技改的长效工作机制,营造全社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环境。一是少花钱、办大事,能够撬动民间投资,二是激活企业的同时保障就业,三是进一步提高职工素质并提升制造业水平。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范文第8篇

今年以来,我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保持增长,整个经济的基本面比较好。但目前国际经济环境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减缓,金融市场动荡,国际粮食、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我省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是价格总水平仍处于高位,市场价格形势依然严峻。

今年1一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涨8.2%,涨幅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类商品呈现“六涨二降”的态势。一是食品价格明显上涨,成为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其中,年初全省肉禽蛋菜和食用油价格的快速上涨、以及近期国际市场粮价的快速上涨对国内粮价的传导,也是推动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二是食品价格上涨向非食品价格扩散的趋势有所扩大;三是下游企业消化上游产品涨价的能力不断减弱,生产资料价格向居民消费价格的传导能力在增强;四是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影响较大;五是最近成品油、电价上调后,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增多。

目前,粮食价格总体偏低,粮油比价不合理、生产稳定性有所下降的背景下,价格适度上涨是合理的,也是有利于粮食生产和安全。农资价格持续上升,中国石化协会重点跟踪的13种化肥价,同比又平均上涨59.63%,环比平均上涨9.65%。后期,关注的重点在于农资价格能否稳定下来,粮价是否出现异常上涨,关键是要保证库存、保障供给,保持粮食供求总体略微偏松局面。由于农产品的需求稳定性较高,只要供应有保障,市场价格就不会出现大问题。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保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基本稳定,通过补贴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努力确保今年粮食增产增收,并注意收购环节管理到位,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等问题。

今年以来,工业品价格上涨速度较快。1-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3%。工业品价格较快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外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以及工资等劳动成本的提高。其中,国际原油价格的迅速上升是工业品价格上涨的基础性原因。7月3日,国际原油价格已突破140美元/桶。省内能源价格也在不断提高,6月20日起,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从7月1日起,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分钱。煤炭价格每吨比年初上涨10%以上。工业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形成一定压力,但目前大多数行业供求基本平衡,甚至部分行业供大于求,后期工业品价格上涨向居民消费价格的传导速度不会太快。

目前,我省经济未出现明显通胀,即未出现全面的、持续的、大幅的价格上涨,当前价格上涨仍具有结构性特征。但考虑到前期价格上涨压力并未得到明显缓解,后期隐性通胀压力又有增强。今后需要重点防范的是,价格持续上涨而经济速度可能下降的“滞涨”现象发生。为此,一是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央提出的“两防”方针,把稳定物价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注意避免在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和经济发展自然减速基础上的紧缩调控过度,防止经济增速回落过快;又要注意最近成品油电价上调后带来的连锁反应,切实运用好政策宣传、监测分析、监督检查、价格干预等组合拳,把价格监管工作落实到位。二是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开展物价工作,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保驾护航和服务;为优化环境、承接更多的引资项目提供内在的强劲的支撑力量。三是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做好物价工作。突出稳价格、安民心、保改革、促发展四个重点,管好市场价格、民生价格。当前,要密切关注股市、楼市资金流向,以及与人民币升值有关的热钱的投向,防止资产价格出现大起大落,更要防止大量热钱出现集中转移。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范文第9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 现状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工商管理机关在优化组织结构,夯实基层基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我国经济市场形势来看,我国工商管理工作仍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1、缺乏专业工商管理人才

作为金字塔的中部和塔尖,中高级工商管理人员缺口很大,高级工商管理人才的紧缺就更严重了。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要有竞争的意识,然而,长期以来工商管理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过分强调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缺乏健全的工商管理体制

工商管理发挥越来越大的功能与作用,在客观上要求拓宽其管理范围,加强其薄弱环节,实现职能到位。不仅要管好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而且要监督宏观调控指导计划的实现,不仅要管理个体,私营经济,而且要管好公有制经济,维护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秩序。而目前工商管理体制是按行政区划进行管理的,把已经形成的区域性市场人为地分割成条条、块块,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分兵把关,不利于形成管理的合力。

3、缺乏强有力的工商管理执法力度

在履行工商职责时,工商管理人员必须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执法效能,切实履行工商行政执法职能,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谋划工作思路的主要依据和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然而,现实中,在现代社会日趋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工商管理部门并不能应对自如,其执法手段有被一味弱化之嫌。一是《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行政处罚权与行政强制执行权相分离,工商部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后,不具备强制执行的权力,从而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削弱。二是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受地方保护主义干预严重。地方政府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是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绊脚石,私自决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未经政府允许,一律不得对企业进行检查和实施处罚,从而加大了工商管理人员的执法难度。

4、缺乏严格的工商管理内部控制

工商管理内部管理问题的主要问题:一是工商管理部门摊子大,职能部门多,国家投入的资产相形较多,有的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设立不全或根本没有,从而导致在资产使用效率方面体现出了使用率较低的现象,国有资产出现比较严重的流失。二是工商管理部门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对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进行调查和评价是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职能,但目前,我国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不够健全,使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难以开展,不利于内部会计控制效果。

二、解决当前工商管理问题的对策

只有针对性的将我国工商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才能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工商管理水平,具体来说可以从加强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完善工商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

1、培养工商管理人才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必须以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培养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的模式,以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新时期的工商管理人员,除了要立足于基本国情,同时还必须具有高度的国际竞争意识,而且要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给予高度重视,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创新能力的提高,使新时期的公司管理人才能够满足当代社会对生产、建设、管理所提出的要求与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市场经济观念的人才,从而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完善工商管理体制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将不再是单一的地域与国家的市场,而是含有越来越丰富的经济元素的市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不得不努力完善工商管理制度,使其充分发挥工商管理机构的职能。

2.1建立完善的工商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监督管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与时俱进跟上时展步伐,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工商管理制度需要不断的改革与完善,加强工商管理体制的统一性,而其所具有的效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另外,还应该在全社会数量工商管理机构的威信,提高管理水平,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

2.2建立实事求是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服务

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而言,工商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原有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已经不复存在,工商行政管理的任务会越来越繁重,相应的责任也就更大。随着各种市场主体的增加,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立法也会相应增加,而且随着我国愈加频繁的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使得工商管理部门也必须与国外有关部门和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为了能够良好的解决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对工商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从而更好的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3、加强工商管理执法力度

3.1完善工商管理法制体系

我国应以《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合同法》等为重点,加强制定单项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解决掉新旧法规自相矛盾、执法依据不统一的问题,解决工商行政基本法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同时,注意加强法制宣传和学习培训,不断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不折不扣地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监管执法职权。

3.2调整内部职能机构,明晰职能关系

目前工商管理各业务部门职能交叉,分散管理、分头执法的现象较为突出,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市场监管执法力度。因此, 根据工商管理机关履行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的需要,对全部工商管理业务职能进行“三分”,即:一为行政许可及审批行为;二为行政监督及处罚行为;三为行政督察行为。从而使内部业务职能有效的整合,可以避免现有机构设置存在的既互不相干又互相重叠、内耗大于合力的局面,加强工商管理执法力度。

3.3加强对监管的制度建设,规范干部行政执法行为。国家要把依法行政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作为地方政府考核指标。同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也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工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

4、建设工商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工商管理内部控制

工商管理应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开展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一方面,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对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财务经费实行统一管理。同时,省级财政根据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业务支出范围,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办案经费、装备经费及基础设施经费等实行统一核拨。工商管理财务部门和物资管理部门要严格落实监督检查制度,分别设专人管理账目、物资,配套完善出入库手续,达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另一方面,要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应向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汇报,使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得以真正发挥。并定期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促进监督服务职责的完善和加强。

三、总结

在市场经济中,工商管理是维护经济秩序的高效职能管理部门,我们必须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整合各管理职能,打造更好的工商管理平台,努力争取管理的最优化,使市场资源公平化,促进市场持续稳定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齐寒石.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 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J]. 武汉学刊, 2007,(06)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范文第10篇

当前工业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1.工业经济大幅下行的压力有所缓解,将进入较长时期的筑底企稳过程。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下行轨道,在5年的时间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10年的12.6%下滑到2016年的6%,下滑幅度超过一半。造成中国工业经济下滑的原因,既包括国际市场需求大幅降低等外部因素,也包括中国前期经济刺激政策逐步消化带来的副作用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然而进入2016年以后,这些不利因素在工业经济增速上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换句话讲,这些因素拉动工业经济继续大幅下行的动能也基本消散。国际市场形势开始逐步好转,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效果开始显现,很多地区、领域呈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虽然当前工业运行的整体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但只要不发生新的系统性风险,工业经济进一步大幅下滑的可能性并不大,工业经济将进入较长时期的筑底过程。

2.中国工业仍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中国要素禀赋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曾对工业增长起到关键作用的低成本优势正逐步丧失。但是,在传统比较优势丧失的同时,中国也积累了一些新的、更加高级的比较优势,包括: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提高,劳动力质量得到很大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资本积累取得很大成绩,中国已跻身对外投资大国行列;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年度专利申请数量居全球首位等。这些新的比较优势将推动工业企业实现竞争优势转换,使中国真正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下一步,随着工业转型升级的进一步推进,中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也将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

3.工业企业经营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目前中国工业企业营环境在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秩序仍不够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企业信用意识弱,商业欺诈、逃废债现象日益严重,财务失真行为比较普遍;企业之间不公平竞争问题大量存在,很多企业热衷于向政府寻租,以虚假经营活动骗取国家优惠政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很多企业不愿意进行技术研发,行为短期化倾向严重。二是经营资源保障不足或成本过高。目前,虽然国家对资金的供给较为充裕,但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考虑,未必将资金贷给那些最需要贷款的企业,而获得贷款的企业也未必将资金都用于生产性投资或日常经营。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然感觉资金紧缺。同时,房地产的利润远远超出制造业的平均利润,也必然诱导企业将剩余资本投向房地产而不去追求技术创新,导致制造业的空心化。三是税费负担仍然较重。近些年来中国工业企业税费负担不断减轻,但与国际水平相比,税费占企业成本的比重仍然较大。经测算,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约为16%,而美国仅为7%,表明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仍有较大的降低空间。

政策建议

目前是中国工业经济筑底企稳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应加强风险监测预警,防范各种因素有可能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应加强制度建设,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特别是要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以提升效率、质量和竞争力为主线,提高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供给效率和结构水平。

1.加强经济调控,防范系统风险。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风险,必须加以重视、谨慎应对,否则可能引发系统性危机,从而对工业经济增长造成巨大影响。一是谨慎做好房地产行业调控。多年以来,房地产价格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也造成了工业经济的粗放式增长。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收紧性调控政策来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下一阶段,应高度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变化,避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对经济造成冲击。二是谨慎应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目前,在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存在贬值压力,有可能会引发中国资产价格全面下跌,使得国内外资金大量流出,造成巨大的金融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加强外汇市场监管,并密切关注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三是谨慎防范资本市场风险。由于中国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严重滞后于产品市场改革,无论是企业、个人还是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运行方式都缺乏足够的理解,尤其是在金融监管体系和安全网体系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监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当前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巨大挑战。

2.改善企业环境,优化产业生态。优化市场竞争秩序、改善企业环境是打造良好产业生态的根本前提,其核心目标是为企业构建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一是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意味着国资和民资之间实现优势互补,而且意味着国有企业治理机制的优化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带来工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二是推动垄断行业改革。工业发展中面临着产能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的局面:一些竞争性行业产能过剩十分严重,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而在一些垄断行业则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将资源从产能过剩的竞争性行业转移到供给不足的垄断行业,意味着资产配置效率的大幅提升,从而实现工业经济的内涵式增长。三是降低企业税负。要想真正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实施全方位的税制改革。要对中国企业之间的税负分布和转移情况进行精细的计算和研究,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四是优化市场竞争秩序。工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市场微观主体的政策依赖性过强,在争取优惠政策方面花费太多精力,不少企业在行为上表现出“短期化、投机化、功利化”的特点,缺乏从事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进而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优化市场竞争秩序能够使企业活动回归创新这一核心要义,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形成工业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范文第11篇

今年以来,随着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我国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得到了抑制,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

第一,投资快速增长。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9%,比2001-2007年平均增速高出近10个百分点。

第二,消费增长平稳。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比去年同期回落了6个百分点。考虑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0个百分点。因此,剔除价格的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实际增长率仍高于2008年各月的实际增长水平。在国家“家电下乡”等扩大农村消费政策有力推动下,农村消费增速已连续4个月快于城市消费增长。

第三,工业运行呈现低位趋稳态势。1-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其中3、4两个月增速分别为8.3%和7.3%,均高于去年后两个月和今年1-2月增长水平。

此外,作为经济先行指标的PMI指数连续3个月超过了经济扩张和收缩分界线,汽车消费和资本市场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暖迹象。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基本遏制了快速下滑的态势。但能否就此判断我国经济开始企稳回升、进入持续上升通道呢?在对这个问题的判断上,要注意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要注意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总是出现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更迭,如此循环往复,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是一种客观存在。奥地利经济研究所近期对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1977年“西班牙经济危机”、1992年“日本经济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四次对全球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和有较大影响的经济事件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危机造成工业生产力下滑的时间平均持续2年,工业产值跌幅为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先后经历了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三次冲击。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我国经济增长出现较大幅度回落(GDP增长下降1.5个百分点),1999年经济增长延续下滑态势(GDP增长下降0.2个百分点),2000年、2001年经济开始稳步复苏,到2002年回复到9.1%的较高增长水平。尽管对我国经济复苏时间存在诸多争论,但一个共同的判断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破坏程度远远超过亚洲金融危机,因此,我国经济实质性复苏还面临很大困难。

另一方面,要注意支撑经济进入合理增长区间的动力是否可持续。从当前的经济运行看,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需增长强劲,外需持续走低。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最近几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左右(按照支出法测算的外需贡献率存在方法论上的缺陷。例如,无法衡量大进大出和小进小出对经济活动的不同影响)。根据我们的测算,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0%。因此,在我国经济的回暖历程中,进出口的走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贸出口持续下滑。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24.7%。其中,出口同比下降21.8%,进口同比下降28%。5月份当月,我国出口下降26.4%,与4月份相比,同比降幅加深3.8个百分点。

从对外贸易的区域结构看。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贸易额下降更为明显。1-4月,我国与欧盟贸易额下降21%;与美国贸易额下降16.2%;与日本贸易额下降23.8%。但我国与东盟、韩国、台湾地区、印度、俄罗斯、巴西贸易额分别下降了27.1%、28.1%、40%、30.4%、41.6%和25.4%。可以看出,全球经济衰退已严重影响到国际贸易,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仍很严峻。

新出口订单指数通常可以用做反应出口形势变化的一个先行指标,4月份的数据显示,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9.1%,继续保持了上升态势,并接近扩张的临界点。根据2006-2009年数据,计算得到的出口增长率与新出口表定单指数的相关系数表明,二者时间变化的时滞效应约为3个月。按照这样的判断,下半年我国出口进一步下滑的空间不大。

二是中央投资强劲,地方配套困难。扩大内需措施和产业振兴的规划实施能否有效地实现短期保增长、长期扩内需和调结构的预期政策目标,关键在于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投资激励措施。目前我国的投融资体制决定了中央政府的投资规划基本可以迅速贯彻和实施。这样,扩大内需措施和产业振兴规划实施能否有效地实现预期政策目标的关键就在于落实地方和社会投资配套机制。

审计署提供的数据表明,4万亿投资计划在具体落实中,中央投资资金到位率94.01%,而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只有47.98%。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可能导致有些项目不能按计划及时开工,或者已开工的项目进展缓慢,使新增投资项目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地财政”遇到了困难。随着经济下滑,房地产市场萎靡导致的土地转让收入下降,使得地方财政难以足额落实配套资金。

目前我国的地方和社会缺乏有效的市场化配套投融资机制。现行《预算法》等法律限制地方政府实行赤字融资、发行债券、市场借贷,因此地方政府只能依靠规费、土地批租收入、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和税收返还等预算外资金以及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基金等方式配套投资。如果没有配套政策和措施来引导和确保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到位,那么,中央投资一方面可能不足以引导实现保增长、扩内需等预期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可能还会威胁中央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和可持续性,以及在长期内抑制居民消费能力。

三是国有投资快速增长,民间投资尚未有效激活。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2009年1-5月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同比增长40.6%,比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高7.7个百分点。国有投资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在经济恢复过程中,政府投资起着先导作用,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关键在于民间投资能否有效激活。没有民间投资的配合,国家促内需、调结构的目标也不容易达到。民间投资多集中在批零贸易餐饮、建筑、房地产等一般竞争性行业。近期的数据显示,民间投资意愿不足的局面没有得到进一步改善。以房地产投资为例,2009年1-5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只有6.8%。民间投资不足一方面是由于资金不足,大量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很突出,而另一方面,一些行业门槛仍然太高,民间投资很难涉足。

二、宏观调控的方向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

连续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并取得积极成效。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当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政府投资拉动和政策刺激效应的格局越来越明显,由此形成的产能过剩、投资和消费比例不平衡以及产业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保增长仍然是下一阶段宏观调控的最重要内容,但要避免急于求成,正确认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在保增长、扩内需的同时,宏观调控更要突出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在积极推进和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同时,做好政策储备,从容应对国际和国内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第一,调整投资结构,要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投资适度地快速增长。一方面,要引导、鼓励增加民间投资,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信贷的金融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财政性的公共投资,并充分利用好财政的公共投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支出比例,促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调整。政府积极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才能改变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释放居民消费潜能,扩大居民消费能力,从而改变拉动内需单纯依靠增加投资的方式,实现投资消费双拉动,并从根本上解决投资偏高消费偏低这一结构失衡的深层次矛盾。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经济形势;财政政策;发展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0-01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

出于稳定经济发展大局的考虑,今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在速度上有所回落。而从具体的发展成就来看,我国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同时民生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以下是当前经济形势分析特点。

第一,经济结构得到持续的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初步核算,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三产结构比例为9.2:42.6:48.2。高新技术革命潮流和经济全球化是实行经济结构调整的两个重要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逐渐向高科技产业转移,同时一些新的行业也不断涌现出来,并在短时期内获得快速的发展[1]。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缩小0.06。

第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民生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受人口数量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就业难和居民人均收入低成为改善民生的两大难点,201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而2014年,我国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民生建设倾斜的力度,使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建设均得到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提高了国民收入,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各项消费热点继续保持热度。我国的消费结构中,网络零售下的通讯器材如手机、电脑等是其中的消费热点,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27898亿元,比上年增长49.7%。得益于产品的高速更新,这个消费热点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就使网络零售成为占据全国零售总额较重比例的经济体[2]。除此之外,绿色食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的保护等绿色消费也在现阶段获得显著的增长。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政策建议

1.继续推进改革和创新

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驱动力乃是改革与创新。以往几十年的发展经验证明,改革与创新是国家获得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而在当前政府以退为进的决策下,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更不能松懈,持续的改革政策有很大的必要。第一,政府要继续推动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支配作用,并逐渐弱化政府的支配权,从而使经济的发展拥有更多的民间力量[3]。第二,政府要继续推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在当下,收入分配不平衡的解决要循序渐进,首要的是提高中等收入水平,为拉动国内消费提供条件。第三,政府要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创新为力量,全面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使每个人都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

2.加快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建设涉及到劳动力的转移、经济结构调整、环境资源、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内容,而这项动态化的建设正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一,城镇化带来的人口流动使纺织业、服装生产业、皮革制造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获得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从而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第二,城镇化使人口的消费能力得到提升,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城镇化水平与消费需求的增长呈正比,可见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是拉动消费需求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在现阶段以及下个发展阶段,我国都要将推动城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发展规划。

3.加强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

房地产业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之一,在近十年经历了由过热到过冷的过程,2014年房屋新开工面积17959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7%,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064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6%,全国商品房销售额76292亿元,比上年下降6.3%。就当前的形势来看,房地产业受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已经趋向平稳发展。然而,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面临着一个困境,即在房价必须得到控制的情况下,还要实现房产经济的增长。而有些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后所获得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使调控成为众多社会问题的引爆点。在这种形势下,笔者认为,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要对房地产调控政策做一个调整,从改善房产需求入手,为房产需求提供政策支持,并推动高端住宅的市场化,加快保障房的建设。

三、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而下个发展阶段一方面要继续保持稳妥的经济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产业结构问题、人口问题、环境资源问题等作出相应的改革。在推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情况下,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动态调整相关政策,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范剑平.中国趋稳的经济形势下调控政策取向[J].中国市场,2012(29).

[2]郑超愚.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11年-2012年[J].新金融,2012(01).

[3]闫坤,张鹏.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世界经济“双循环”结构与中国“逆”调控[J].经济研究参考,2012(07).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范文第13篇

今年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区上下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主动作为,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带来的困难和风险,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上半年全区生产总值增长7%,与全国持平,主要特点表现为“五稳、五进”。

“五稳”表现为:农牧业生产、工业运行、投资增长、财政收支和物价涨幅平稳

农牧业生产平稳。农作物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500万亩以上,为增产增收奠定了较好基础。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1.36亿头(只),再创历史新高。

工业运行平稳。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居周边省区第1位。实施“一企一策”措施推动224户停产企业恢复生产,增加用电负荷100万千瓦左右。全区工业用电量增长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29种主要工业产品中,72.4%的产品产量实现增长。

投资增长平稳。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1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居周边省区第1位。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截至6月底重大项目开复工率达到84%。

财政收支平稳。财政收入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9%,完成全年计划的51.5%,其中税收收入增长9.5%。财政支出进度逐步加快,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6.9%,高于一季度3.5个百分点。

物价涨幅平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牧区上涨0.6%。

“五进”表现为:工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民生稳步推进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新兴产业发展强劲,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转型升级趋势明显。上半年高新技术、有色、装备制造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较快增长,几个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3%,比上年同期提高12.6个百分点;能源和化学工业增长放缓,两个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3.1%,比上年同期下降17.8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稳中有进。一是旅游业较快增长。上半年旅游业总收入增长24.1%,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829.8万人,增长11.9%。二是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0.1%,远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三是金融业健康发展。截至6月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7.7%,贷款余额增长14.1%,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长17.7%;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达到433家,实现融资42.9亿元。四是房地产业逐步好转。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下降3%和2.9%,降幅分别比一季度收窄21.8个和24.2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在扶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八条措施、推动工商注册便利化、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的推动下,新设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上半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6.7万户,增长18.9%;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增长10.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5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进一步简政放权,公布了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权力清单。财税、价格、电力等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取得积极进展,在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开展“三个一”、“三个互”改革试点工作。招商引资规模继续扩大,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1364.8亿元,增长1.9%;实际利用外资10.7亿美元,增长30%。

社会民生扎实推进。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15.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低于全年控制目标0.5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上半年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收入分别增长7.7%和8.3%,高于生产总值增速;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等各项社会保障标准继续提高。保障性住房、扶贫开发、“十个全覆盖”等重点民生工程深入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为稳定经济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改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半年自治区发改委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运行监测分析,及时提出政策建议。完善调研与分析相结合、综合报告与专题报告相补充的经济形势分析工作机制,按月监测指标完成情况、按季分析经济走势趋势,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提交了季度和半年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坚持对重大项目、重大改革、民生工程等重点工作月调度、季分析,突出抓好对工作落实情况的跟踪、分析、评估,确保重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围绕自治区各项重点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

(二)围绕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有效投资增长。一是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按照“重点工程项目要逐级分工、逐项分解”的工作要求,研究提出2015-2017年重大项目分级推进方案,确定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政府在重大项目建设中的责任分工,加大项目推进力度。二是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全区发改、财政部门通力合作,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完善自治区PPP项目库,全区入库项目201个,计划总投资2278亿元。

(三)围绕转型发展,积极推进结构优化升级。一是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研究出台了自治区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和承接产业转移实施意见;二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组织推动了“宽带内蒙古”工程和“宽带乡村”示范工程建设,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大工程包;三是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认真做好电力、钢铁、电解铝违规项目审核对接工作;四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出台自治区加快发展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施意见,研究编制《自治区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争取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资金等,用于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五是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组织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工程和“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推进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河套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六是推进节能降碳工作,探索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选择呼包鄂开展交易试点工作。争取城镇垃圾污水处理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设施中央投资10.2亿元,预计新增污水处理能力不低于35万吨/日,新增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低于1000吨/日。

(四)围绕减轻企业负担,狠抓价费管理工作。制定出台自治区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取消或降低了一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一步降低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和工商业用电价格。出台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调整政策,降低了企业用气成本。规范和统一公路车辆通行费标准,取消了上路基价,降低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

(五)围绕提高生活水平,大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民生工程方面。全力推进扶贫开发,积极争取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资金,安排自治区投资重点支持贫困地区民族基础教育、蒙中医院和托养中心等民生项目建设。深入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争取中央投资支持保障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牵头开展总体工程方案制定工作,下达年度建设任务,目前工程建设量已经完成年度任务的70%。社会事业方面。积极争取中央投资支持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院迁建、内蒙古美术馆迁建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支持了3123个村卫生室建设,提前一年完成建设规划内村卫生室的资金安排任务。

(六)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全面落实自治区深化改革决策部署,履行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职能。截至6月底,由我委承担的60项改革任务已形成改革成果32项。主要内容包括: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价格改革、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推动涉外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区域合作。

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分析

当前,全区面临的外部环境仍然错综复杂,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外需依然较为低迷。从国内看,投资、消费、出口需求弱化的影响惯性延续,产业发展新旧动力转换艰难,一些领域风险隐患凸显,区域、行业和企业走势分化更加明显,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稳定。从我区看,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企业效益滑坡,经济运行风险显现。造成我区目前下行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是我区以能源为主的产业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足以弥补能源工业增长回落形成的缺口。另一方面是需求动力不足。

虽然当前自治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经济发展中的利好因素在逐步增多:一是宏观经济环境趋于改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指标等增速有所回升。二是自治区部分经济指标出现积极变化,主要经济指标和部分先行指标增速不同程度回升。三是利好政策保障进一步加强。国家在推进财政资金使用、加大重点领域投资、进一步强化棚户区改造、发展消费金融、促进创业创新等方面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自治区在稳定企业生产经营、打通融资渠道、促进投资增长、培育新的增长点、简政放权、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施策力度。

三、下半年发展改革重点工作

下半年自治区发改委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促进投资稳定增长

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自治区来看,当前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最关键的因素。我们要抓住国家扩大投资的机遇期,把抓项目作为稳投资的关键,加强统筹谋划,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实现投资稳定增长。

(二)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加快推进当前能够稳定经济增长的各项改革,以改革增强市场发展活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要按时完成我委牵头承担的年度改革任务,积极推进与发改委职能密切相关的各项改革,扎实推进我委承担的国家和自治区改革试点。

(三)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当前我区以能源为主的产业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要继续大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同时不断适应市场新需求和政策新变化,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培育“互联网+”、云计算等新经济增长点,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四)优化发展空间格局

从自治区看,当前区域发展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雷同等问题,我们要培育区域新增长极,加快推动东部地区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

(五)强化价费改革管理

要继续抓住当前价格总水平平稳的有利时机,有序推进重点领域价格市场化改革,切实落实收费清单制度,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维护市场秩序。

(六)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要紧紧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家设立满洲里、二连浩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有利时机,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七)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着力保障民生建设资金投入,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防止经济下行压力传导到民生领域。要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争取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确保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年度目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下半年全部开工建设,部分项目建成并入住。合理确定“十个全覆盖”2016年建设任务和规模,为全面完成“十项全覆盖”工程奠定基础。

(八)全力以赴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范文第14篇

1.我国经济已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疫情”两大;中击,使中国经济受到不少的损失。但国内外的学者的研究一致表明,两大冲击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趋势。从前三季度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情况看,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全年经济运行呈现V型反转格局已定,许多指标增长为近几年同期最快的速度。据初步测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9,1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8.5%,比去年同期加快0 6个百分点。其中,第三季度非典滞后影响基本消除,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一季度快速增长的水平,GDP同比增长9,1%,比第二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受非典;中击较大的行业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第三产业增长76%,增速与一季度持平,比二季度加快6.8个百分点;市场销售基本恢复到非典前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季度增长9.7%,分别比一季度和二季度加快0 5和 3个百分点。我们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率会继续提高,运用月度宏观经济计量分析模型预测,全年 GDP增长率可以达到8.6%。

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已经具有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从宏观政策层面来看,这是财政、金融政策性支持为经济恢复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与一些专家提出的我国经济运行已进入短期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期和中期经济周期波动的复苏期相关。经济的内在增长趋势不断增强,则已是不争的事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良性互动。消费结构升级加速,以“吃穿用”为主的消费结构正在加快向“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转换,特别是去年以来,居民对汽车、住房、通讯等新兴耐用产品的消费力在明显提升。在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推动下,住宅业、通信业、汽车制造业、旅游业等行业加快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并带动部分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其次,社会投资和政府投资开始良性互动。今年以来,企业自筹、外资、国内贷款增长明显快于预算内资金,前三季度, 预算内资金同比仅增长 2.1%,回落46.7个百分点;而自筹资金同比增长49.0%,加快21。2个百分点;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所占比重则由1998年的85%左右上升到目前89 9%。在投资结构上,二者的互补性也在增强。这说明政府主导因素在不断减弱,投资的自主增长机制进一步改善。第三,进出口总量和结构良性互动。进出口总量继续快速增长,据初步统计,2003年1-9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6,062 6亿美元,同比增长 36.2%。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连续4年增幅保持在30%以上,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超过了50%,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第四,居民消费预期和企业家投资预期良性互动。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9.6,分别比二季度和去年同期提高14.3点和7.3点,接近今年一季度创下的近年最好水平;消费者信心指

数由6月份的88.6点回升到9月份的93.1点,表明消费者和企业家对未来经济走向预期良好。

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

尽管“非典”疫情对4、5月份部分工业行业的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总的看影响不大,基本在持续较快增长的区间运行。前三季度全部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拉动GDP增长5.5个百分点。今年的工业增长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速度快。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共完成增加值 28,975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 3个百分点,是 1995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增速。二是各种经济类型工业全面加快增长。前三季度,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14,104亿元,增长14.3%,同比加快 3.5个百分点;集体企业2,010亿元,增长11.7%,加快2.9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11,874亿元,增长17.9%,加快4 4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7,837亿元,增长19.6%,加快6 9个百分点。三是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前三季度,产销率保持较高水平,达到97 7%,同比提高011个百分点。企业利润大幅增加,1―8月份,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5,0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3%。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

另一方面, 工业自身的重工业化特征愈加明显。首先,重工业增长明显快于轻工业。1998年以来重工业增长相对于轻工业增长有加速趋势,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提高,今年这一比重的提高幅度更大。前三季度,重工业增长18.4%,比轻工业快4,5个百分点,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4.37%,比 2002年全年水平(60 95%)提高3.42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一轮重工业化时期,这一轮重工业化主要是由工业支柱产业和房地产业快速增长拉动的,与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市场内生机制,可能成为未来10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其次,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牢固。前三季度,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台金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支柱工业实现快速增长,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达到50 7%。主要产品大幅增长,其中半导体集成电路同比增长 36 4%;汽车产量326万辆,增长 35 7%;原煤产量增长16.8%,发电量增长15.6%,钢、钢材分别增长 21.6%和19.4%。3.消费需求平稳增长,投资拉动仍然明显

消费增幅受非典影响一度降低,但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99亿元,同比增长8.6%,同比仅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三季度增长9.7%,比第二季度加快了3个百分点,已经恢复到正常的增长水平,可以认为消费继续保持了较高水平的稳定增长。同时,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比较明显,1―3季度,建筑及装璜材料类零售额同比增长46 6%,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77 5%,通信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74%,住、行等方面新的消费热点持续升温。

投资增长更加强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仍然是GDP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351亿元,同比增长30.5%,比去年同期加快8.7个百分点,是1994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前三季度投资的主要特点为:一是工业投资增长迅猛。国有及其他类型投资中的工业投资9,032亿元, 同比增长 49%,加快24个百分点。其中;台金工业投资增长1,2倍,纺织增长 86 7%,化工增长70.6%,机械增长 67.2%。二是企业技术改造意愿增强。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37,2%,比去年同期加快20.9个百分点。三是外商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虽然由于非典疫情的滞后影响,8月份外商实际投资首次出现下降,当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3.20亿美元,同比下降28,28%。但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势头并没有改变,前三季度,全国合同利用外资792亿美元,增长36%;实际利用外资402亿美元,增长11,9%。四是投资对国家财政资金依赖减弱,微观经济主体投资活力进一步增强。

4.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与改革机遇并存

“非典”刚过,由日本发起、美国参与、众多附和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舆论日益升温,进而引发了一场全球大讨论。当前,人民币汇率问题还在争论,但已经形成的升值预期却已经对经济运行产生了影。向,并使央行在货币政策和维持汇率稳定上陷入更尴尬的两难处境。我国有关管理部门相

继采取了允许合手特定条件的企业保留更多的外汇、放宽经常项目下的外汇限制等措施,这些措施在开始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但要从根本上缓解压力,还是要改革我们的汇率形成机制。

当前是外汇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推进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当然,这一次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或说现阶段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将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只能是阶段性的改革,不可能是大步伐全方位的改革。因为我国现在实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经过上世纪末(1997、1998年间)的亚洲金融危机考验,证明是有效的,成功的,没有必要大改。

为了既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又要适度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建议可在原来“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个提法上中增加2个字,叫做“有管理的市场浮动汇率制度”。其实际上就是以市场供求为形成基础的,是包括市场机制在里面的。加上“市场”两字,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但是增加这两个字也有一些好处,或说有一些与以前提法的区别性。

第一,这种提法更加强调我们国家汇率制度的市场基础。汇率水平主要是因为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的,这是最主要的因素。强调市场基础,就是强调我们要在市场汇率基础上来选定目标汇率区。定下了目标汇率区,也就可以确定外汇管理机构应在什么时候进场干预,在什么时候保持观望。而这种干预或观望,都是尊重和维护市场供求的表现。

第二,这种提法更加强调了汇率浮动的幅度空间。事实上,任何一国,对汇率大升大跌都是担心的,都希望有一种相对稳定的、小幅波动的局面。我国汇率,现浮动幅度事实上很小,需要扩大一些。

第三,这种提法更加强调有关管理机构干预和管理方式的灵活性。适度的稳定性干预在各个国家都会有的,增加了“市场”两个字,我们可以做的更加灵活。换言之,就是在市场出现波动时,外汇管理当局要采取应对措施,有所干预,当然是经济方式的干预,比如通过结售汇银行的外汇市场,售出或购进外汇, 以保持汇率水平相对稳定在一个区间内。

第四,这种提法有助于将现在外汇管理正在进行改革的一些内容体系化,明确化。我国资本项下管理的项目80-90个,但其中有不少实际上是可兑换的但没确认,这是近一两年外汇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可以利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阶段性推进,将那些资本项下名义上不可兑换但实际上可以兑换的项目的可兑换性公开化、显性化,并冠以“市场”化的标志。在提出“有管理的市场浮动汇率”后,再较有系统地推进资本项下的可兑换性,影响会大得多,可以给人阶段性改革推进的感觉。

第五,这种提法有助于我们对货币盯住美元的现状做些修改。这对外汇管理当局在设计和维护目标汇率区时,是很有帮助的。

。 第六,这种提法有助于我们争取国家的市场经济地位。现在国际市场上反倾销,一个很不利于中国的是所谓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在确定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时,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外汇管理制度,其中包括汇率生成的机制和资本管理的方式等。我们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提升为有管理的市场浮动汇率制度,这对我们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是有明显的好处的。5.货币供给基本适度

今年以来,货币信贷投放超常增长,一再超出预定的增长目标。国家信息中心针对目前相对比较高的货币供应量增幅专门做过调查,结果14.63%的专家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幅明显偏高;63.41%的专家认为偏高;21 95%的专家认为基本合适。我们的观点是,考虑到我国还处在市场化、货币化进程当中,当前的货币供应量是适度的。

现在很多人对广义货币M2是否过多存在分歧,除了其他理由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对“M2增长率二GDP增长率+CPI增长率”这个公式存在不同理解。中国是转型国家,市场化和货币化进程还在继续。已市场化部分的货币增长与GDP增幅和广义价格增长有较高的相关性。考虑到中国的市场化程度,似可对原式进行如下改造:

M 2增长率x市场化指数二 GDP增长率+广义价格指数增长率

国内对于广义价格指数还没有共识,但再考虑到中国经济投资驱动的特征,仅就分析而言,我们

不妨用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股票资产价格指数的某种组合来替代广义价格指数。2003年二季度,M2增长20.8%,GDP增长8 2%,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增长7,8%,上证综合指数与2002年同期大致相等。若假定加入WTO后中国市场化程度提高(我们通过中国市场化发展程度的研究,结论是2001年中国的市场化程度是69%),达到75%,那么二季度M2增长率x市场化指数二 20.8%x 0 75二15,6%;而GDP增长率+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增长率= 8.2%+7.8%二16%。经测算,上式中反映了一种有趣现象,两边近似相等。再看2003年三季度,M2增长 20.7%,GDP增长8,5%,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增长11%,则有M2增长率 x市场化指数=20,7%x 0.75= 15.53%;而GDP增长率+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增长率=8.5%+11.1%= 19.6%。等式两边有4个点的差距,但若考虑到2003年9月末上证综合指数比上年同期下降1 2%左右的话,等式两边的差距会大大缩小。由此,是否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当前的货币供应和经济发展总体上还是适应的?这仅仅是一种假说,尚需要有大量的实证分析和证明,因此,这里仅供大家参考。 6.经济全局并不过热,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

首先看物价。今年以来,物价总体呈上升走势,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但分类来看,物价上涨主要是因为食品和服务项目价格的上涨,其余大部分商品物价水平仍在低位运行,宏观经济总体还未走出通缩的阴影。第二,从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比较来看。我国目前比较公认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在 8%-10%之间,所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常态应该是连续四到六个季度在9%左右波动。从这点看,现在增长速度还有差距。第三,从供求格局变化来看,商务部最近对 600种主要商品的供需情况的调查显示,78%的商品供过于求,22%的供求平衡,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再从虚拟经济来看,今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总体呈萎靡走势,股票成交额和成交量都大幅下降,到目前有六咸以上的股票已经跌破年内最低,过热无从谈起。最后,如前所述,我国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在增强。与上一轮高速增长有所不同,这一轮高速增长将主要是结构推动型的,应该具有较高的速度和较好的稳定性。所以,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的运行没有出现全局性的过热。

但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问题也不容忽视,也就是说少数领域、局部行业确实出现了过热的问题。投资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在一些地区漫延,一些生产能力明显过剩的传统行业仍在大上项目。从1―8月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统计情况看,全国目前在建的钢铁项目2,598个,增长 701%,完成投资增长1 4倍;在建水泥项目868个,增长461%,完成投资增长1.3倍;在建铝采选及;台炼项目241个,增长37.7%,完成投资增长1 5倍;在建汽车项目1,122个,增长75%,完成投资增长84.1%;在建纺织项目2,018个,增长1倍,完成投资增长1.4倍。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这种结构性过热是与传统体制的弊端联系在一起的,政府主导的现象比较严重。有关数据证明,去年下半年以来,机场、地铁、公路、桥梁、电信和电力等基础设施投资扩张的势头明显,在时间上与地方各级政府换届大致一致。而一度被关闭的“五小企业”死灰复燃,合资办汽车厂遍地开花等问题更是受地方利益驱动,与地方各级政府行为有关。虽然针对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过热现象,中央及时采取了相应的调控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部分地区,过热倾向仍未得到遏制。从银行信贷指标看,第三季度信贷扩张速度虽有所放缓,但7-9月金融机构月均新增贷款额仍然达到2,302亿元。按照目前情况推测,全年贷款规模有可能突破3万亿元。

政府主导的项目大量上马,不仅会造成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的新扭曲,还可能增加通缩的压力,形成潜在的金融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7.经济发展存在比例不协调问题

一是投资和消费增长的失衡。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明显地由投资主导,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今年以来,这一现象有扩大趋势。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七年来同期的最高点,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为近三年来同期的最低点;投资率在进一步上升,而消费率还在下降。二是经济增长和

就业的失衡。上半年新增就业岗位仅260万个,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不到50%,“非典”使得原有的就业矛盾有所加剧,要完成年初确定的“新增就业岗位80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的宏观调控目标难度很大。三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失衡。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不得不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这种政策的实施就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拉开了。今年前三季度,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是11.8%左右,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只有5.4%,二者增速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结果是就业问题更为严重。四是沿海和内地发展的失衡。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为30.5%,比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实现出口1,225亿美元, 占全国的64.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到位注册外资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5%。当前经济加速主要是沿海地区经济的加速,这些地区进一步主导经济增长,东西部差距和城乡差距继续扩大。五是中小企业增长偏慢。目前企业生产的增长主要靠大型企业的拉动,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则缺乏活力。前三季度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不足8%,远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5%的增长水平。

这些问题是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深层次的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8.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很可能好于今年

我们判断明年我国经济发展很可能会好于今年,经济增长率大概在8。5%以上。

首先,世界经济不会继续恶化,甚至会有所好转。今年下半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都有经济复苏迹象,明年世界经济发展仍然具有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总体上不可能比今年更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国际组织对明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增长率的预测均高于今年。世界银行预测, 明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望提高到3%,其中发达国家将升到 2,5%,美国、日本、欧元区将分别达到3.4%、1.3%和1.7%;发展中国家增长率将升为4 9%。IMF预测明年全球增长4 1%,其中美国为 3.9%, 日本为1.4%。2003年上半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欧盟、日本、韩国、香港)进出口贸易增长12.42%,同比提高16.65今百分点,上升趋势比较强劲;按1994年以来的发展趋势推算,2003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增速将达到9.98%,2004年将有所回落,但仍将达到6.84%的较高增速。因此, 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会比较宽松。

其次,国内总需求可能稳中有升。由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发展环境、推进农村改革的措施,2004年消费需求将会有所增加;但收入差距扩大和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仍是难以短期解决的,大规模和持续的下岗失业会进一步制约居民购买力增长,消费需求不会有大的突破。对于投资需求来说,积极财政政策将开始逐步淡出,但国债投资水平将仍会保持一段时期后才可能下降;民间投资会有更好的表现,但受体制性制约,增速不会太快;而外资增速可能和今年持平,总体上可能是稳中有降。进出口方面,2004年会保持今年大进大出的势头,但估计增速不会比今年有大的差别,而会保持平稳增长。

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创新,摒弃某些限制经济发展的观念、打破落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束缚,同时也会有利于改善非公有经济和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刺激市场力量和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投资,保证政治和经济的稳定, 为明年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国内环境。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范文第15篇

鉴于2010年以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格局可能不会出现重大转折,应抓紧时机,致力于解决一些可能影响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深层次的问题。其中,转变“政府主导型复苏”格局,优化投资主体结构,稳步降低各类经济主体的负债率,综合治理房地产市场,当为首要任务。

一、宏观经济基本态势

(一)经济增长:一季度态势良好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GDP在2008年一季度开始下滑,经季节调整的GDP环比年率在2008年第四季度曾下降到3.4%。但是,从2009年一季度开始,随着一揽子应对措施的实施,GDP环比年率急速拉升,2009年第二季度即跳升到15%,第三和第四季度虽有所下滑,但也分别达到10.6%和10.2%。跳升的环比增长率带动GDP同比增长率走出V字型复苏轨迹。2009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为10.7%。以同比增长指标衡量的GDP增长率缺口在2009年第四季度转正。

预计2010年第二季度GDP增速依然能达到10%,上半年可达10.7%。3月份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5.1%,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连续13个月保持在50%以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8.4%,比上月回升12个百分点,表明我国非制造业经济总体上升。从PMI来看,3月份工业生产同比增速将为19.6%。总体而言,一季度增长态势良好。

(二)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由于经济增长势头可以延续,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就业市场中的季节性波动值得关注。近年来,“上半年民工荒、下半年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就业市场的主要问题。

“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大致有四:一是经济回暖,外贸订单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二是沿海地区生活成本不断升高,但工资偏低,导致招工难。三是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及城镇化加速,给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四是农民工主力(15―34岁人群)占总人口比重从1995年的38%下降到当前的30%,以及30岁以下农村劳动力近八成已转移到非农产业,导致民工荒现象常态化。虽然近年来的民工荒问题有一定的季节性,但劳动力市场已初现端倪的一些趋势性变化,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此外,今年高校毕业生为630万,创历史新高。这也会对今年下半年的就业市场产生季节性冲击。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对就业市场产生的冲击完全相反。它们交替出现并逐年轮回,说明我国就业市场的主要问题是摩擦性的。

(三)物价:上涨压力有所增大

预计2010年第二季度物价水平超过3%的预期值,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增大。鉴于2009年货币信贷投放过多,2010年一季度新增贷款和货币供给仍在高位运行,经济增长率超过两位数,通胀压力加大。但是,由于产能过剩、资本市场对货币的吸收等反向因素依然存在,总体物价水平仍处于可控范围。近年来,影响我国物价水平变动的因素十分复杂。

1、国内需求因素

总需求。上半年经济增长率达到两位数,对通胀形成较大压力。

货币投放。一季度的信贷和货币供给依然在高位运行,加上前期信贷扩张的滞后影响,通胀预期加强。但由于房地产、股票等资产市场大规模吸收了过剩的流动性,货币对消费物价的冲击不致在年内完全呈现。

2、国内供给因素

农产品价格。2009年我国粮食产量为1.06万亿斤以上,再创历史新高,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实现连续6年增产。粮食丰收使粮价以及与之相关的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减少。尽管目前西南地区出现严重旱灾,由于不是粮食主产区,难以对粮食供应和粮价产生较大不利影响。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以及粮食收购价格上涨趋势依然存在,粮食和食品价格仍会对物价产生一定的上涨压力。需要指出的是,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利于农民增收,一定程度的上涨可以容忍,但应注意适时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

劳动力成本。“民工荒”在局部地区的出现、一些城市开始调高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战略的推行等,均可能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但整体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劳动力成本尚不具备较快上升的动力。

产能过剩。从经济运行的机理上看,产能过剩是抑制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目前,国内大部分行业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产能过剩,将使各类成本的上升(包括劳动力成本、PPI上涨等)产生削减企业利润的效果,而较难直接导致最终产品价格上涨。

3、外部冲击因素

主要是输入性通胀。由于全球经济复苏,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较快,其中铁矿石、原油价格上涨较多。不过,大宗商品价格最终驱动因素仍然是真实需求和金融因素。因此,在全球复苏相对疲弱和持有美元寻求避险的需求增大的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潜力比较有限,不会出现危机爆发前的井喷局面(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的平均预测:2010年与2011年的原油价格为每桶79美元和82美元)。

4、政策性因素

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新劳动法的严格执行(危机期间打了折扣),特别是资源、能源价格的调整,都可能导致价格上升。但是,由于这些改革的推进是渐进、有序并且是可控的,因而也不会对通胀造成过大冲击。

5、技术性因素

消费物价指数增幅还受翘尾因素影响。2009年CPI环比的上升趋势在2010年的物价同比指标中将反映为正的翘尾因素。翘尾因素在2010年6月和7月达到高峰的2.11%,随后将滑落。2010年全年翘尾因素为1.24%。2010年7月份以前,有必要采取适当措施控制新增物价上涨因素,为8月份以后宏观调控留下更大的操作空间。

在以上各类因素中,除了产能过剩,其它几类都会推升物价上涨,因此,警惕物价过快上涨,依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二、增长的动力:三大需求走势判断

(一)消费:消费增长较快,实际增速继续提高的难度加大

200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实际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但是,2009年消费的较快增长,主要依赖于刺激性的消费政策、财政转移支付以及政府消费骤增等因素,而维持消费保持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居民收入增长,却并不乐观。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基本与GDP增速持平,但却明显低于财政收入增速;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这些因素,依然是制约消费增长的最大瓶颈。

(二)投资:实际投资仍会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有所回落

今年1―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6%,比上年全年平均增速低3.9个百分点。考虑到此间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而作为同比基础的去年同期原材料价格回落幅度很大,估计今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速回落幅度可能高达6个百分点左右。但是,由于1―2月的投资通常仅占全年投资5%左右,且受随机因素影响较大,这种下落是否形成趋势,还待进一步观察。

影响未来投资走势的因素十分复杂,其中,既有约束性因素,亦有刺激性因素。约束性因素包括:(1)政府对投资调控的态势,已经由2009年的鼓励和刺激,转变为今年的限制(特别是新开工项目)。(2)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整治以及对信贷规模的控制及结构调整,将使得投资的资金来源有所收缩。刺激性因素包括:(1)1―2月份,投资资金的到率同比增长39.2%,不仅远远超出同期投资增速,并且增速没有回落(比上年全年提高1.6个百分点)。(2)投资机会增加。PMI上升、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产出和出口高速增长以及物价的上涨,都有刺激企业投资的效果。(3)在投资总额中占较大比重的房地产投资增长较快,1―2月份同比增长31.1%。预计今年全年的投资仍会保持较快增长,但实际增速会低于去年。因此,投资仍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略有下降。

(三)净出口:2010年全年贸易顺差不会大幅增加,但对增长的贡献将高于去年,甚至可能转正

今年1―2月份,累计顺差217.6亿美元。3月份贸易逆差72.4亿美元。顺差减少归因于进口增速大于出口增速。1―2月,出口增长31.4%,进口增长63.6%。进口增速超过出口一倍多。其中,一般贸易进口增长更快,为73.5%。进口的超常增长可能是内需旺盛的反映,同时也是进口价格攀升的反映。因此,这种情况下顺差的减少并不会对经济增长构成明显的向下压力。

全年来看,外需增长可能好于去年。目前公布的美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高达59.6,创2004年7月以来的最高记录;英国的PMI为57.6,欧元区为56.6,均较中国的55.1为高;另外,美国3月份非农就业人口增加16.2万,创下近3年以来最大增幅。这些因素,均昭示世界经济复苏态势仍在延续。外部环境若能持续有所好转,将对我国出口产生正向影响。

除了外部环境,汇率因素也对进出口产生影响。目前来看,形成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已是大势所趋。如果人民币升值,将对出口形成不利冲击。但考虑到我国贸易结构的特点,即占出口50%左右的加工贸易不太受汇率变动的影响,小幅升值对出口的冲击比较有限。据此,我国全年顺差规模难有大幅增加,但仍可能与去年持平或略有增长。这意味着,2010年外贸对增长的贡献将高于去年,甚至可能由负转正。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出口结构继续呈现优化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以主要进口中间品、主要出口消费品为基本特征。但是在过去几个月,消费品的出口增长相对趋缓,而资本品和中间品的出口快速增长(2009年11月、12月、2010年1月,消费品出口增长分别为91.9%、105.9%和105.4%,而资本品出口增长分别为108.3%、133.2%和132.4%),尤其是生产用的电子、机械设备和运输工具的出口,更是大幅度增长。这反映了我国设备制造能力的快速成长以及出口结构的优化――相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来说,我国日益显示出在资本品方面的比较优势。此外,对新兴市场体的出口加快(比如,对巴西、印度等国的出口增幅显著),反映出我国贸易对象国的结构也在优化。贸易结构的上述变化,可望有效引导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三、上半年宏观经济预测

结合模型计算,我们预测:2010年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速达到10.1%,上半年可达10.7%。二季度,物价预计达到3.0%,上半年为2.7%,低于3%;净出口上半年下滑38.2%,贸易净额存在不确定性,但全年仍有可能实现贸易顺差与上年持平或略有增长。

四、需要特别关注的三个问题

鉴于2010年以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经济增长格局可能不会出现重大的转折,着力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应成为当下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如下三个问题可能最为紧迫。

(一)转变“政府主导型复苏”格局,优化投资主体结构

我国经济之所以能从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迅速恢复,主要归因于大规模的投资,而投资的主体则是各级政府。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复苏”有其优势,即迅速有力。但也有隐患,那就是:如果政府投资不能继续,经济增长可能下滑,甚至导致二次探底;如果继续依赖政府投资,则会带来诸如效率降低、财政金融风险增大以及经济结构恶化等问题。因此,着眼于经济的长期稳定,这一格局理应转变。

有退必须有进,在政府主体和非常规刺激政策逐步退出的同时,要优化投资主体结构,努力使社会投资逐步取代政府投资,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这就需要打破垄断,促进公平竞争,放松行业(特别是服务业)管制与准入政策,增大对非国有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最近,发改委宣布了一系列放松民营经济准入和增加信贷的政策,应当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坚决落实执行这些措施至关重要。需要指出的是,在优化投资主体结构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力求保持政策平稳,防止出现政府投资主体退出过快而社会投资主体还未及时跟进导致经济下滑过速的问题。

(二)汲取金融危机教训,稳步降低负债率

过度使用金融杠杆,构成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去杠杆化”(即降低负债率)成为各国应对危机的核心战略举措。我国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一方面,居民、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负债率都在提高;另一方面,为了迅速扩大投资,我国的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也有所降低;另外,为了刺激经济,诸如购房首付率等直接提高杠杆率的因素也有所强化。以上诸因素的合成结果,便是提高了我国经济运行的金融杠杆率。杠杆率提高强化了主体行为的投机性,累积了潜在金融风险,这种倾向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从金融结构方面寻找原因,我国金融杠杆率的提高,归因于我国长期保持间接融资为主的格局,致使股权类资金供应严重不足。因此,从保证经济运行长期稳定,根除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着眼,我们必须下决心扭转我国投资和生产领域中普遍存在的资金结构失衡问题。解决之道当然只能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但是,汲取此次危机的教训,我们的眼界再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局限于发展资本交易的市场,而应致力于发展资本形成的市场,着眼于创造有利于股权资本形成的机制。我们应从五个方面入手来完善我国的资金结构:一是继续大力发展正规的资本市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特别要发展为小企业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二是鼓励民营资本发展,以利增大股权投资比重。三是继续积极引进外资,从外部引进股权资本。四是鼓励发展各类“集合投资”,以期聚合多渠道资金,形成股权性投资。五是鼓励金融创新,大力支持商业银行从事那些将债务性资金转变为股权性资金的金融创新。

(三)综合治理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市场及房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如果房地产价格继续快速上涨,不仅不利于民生,而且助长资产价格泡沫,终将导致银行坏账和财政风险,严重损害宏观稳定;另一方面,如果调控力度过大,房地产价格和房地产投资出现大幅下滑,则会影响经济增长。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房价调控的权衡,体现着政府在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短期收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抉择。因此,认真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情势,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应当成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长期任务。

我们特别强调宏观调控立足点的转变。应当认识到,房地产市场作为国民经济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稳定自身就是宏观稳定的内容。因此,房地产市场应是宏观调控的对象,而不应沦为宏观调控的手段。从根源上分析,此次美国次贷危机所以发生,重要原因之一,正是犯了将房地产市场简单地作为调控手段,而忽略了其自身本就是宏观稳定内容的错误。

1、需求强劲引致房价上涨

房价上涨的需求面因素有:利率较低且存在通胀预期背景下,居民倾向于将更多的资金配置到房地产领域;实体经济领域存在管制和准入限制以及税负较重,企业资金从实体部门析出转向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部门;汇率升值的预期,导致部分外资流入房地产市场;加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刚性需求。

2、房地产市场供应紧张,亦是推动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飙升,有需求刚性和炒作因素,供应紧张更不可忽视。有三个指标指示出房地产市场的供应紧张:一是土地开发面积与土地购置面积比自1999年以来一直上升,2009年,累计未开发土地已达当年土地开发面积的3.9倍。二是竣工面积与销售面积比自2005年以来一直下降,说明大量商品房历史库存已被消耗。据估计,2009年底,我国商品房库存已经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三是2004年以来,房地产投资的增速持续低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其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之比持续下降(除2007年之外)。

3、房地产信贷风险暴露尚在可控范围内,但由于前期地方政府与央企介入很深,若采取调控措施,其联动效应须引起高度警惕

目前,我国房地产信贷风险暴露(购房者及开发商贷款占整个银行贷款的比重)只有17%,而美国则达到56%。若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1996年数据)的香港(40―55%)、马来西亚(30―40%)、新加坡(30―40%)、台湾(35―45%)和泰国(30―40%)相比,我国内地目前的房地产风险暴露不算很大。但是,由于我国地方政府与央企均深度介入了房地产市场,考虑到地方的财政收入、经济增长、乃至央企的利润等,均深深地与房地产市场联系在一起,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便有了特殊性。鉴此,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就必须多管齐下,有的放矢,综合考虑。

4、需要采取综合手段治理房地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