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分析报告范文

分析报告范文

分析报告

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1.1 产品市场容量

1.1.1显性市场容量

1.1.2 隐性市场容量

1.2 行业分析

1.2.1 主要品牌市场占有率

1.2.2 销售量年增长率

1.2.3 行业发展方向

1.2.3.1 市场发展方向

1.2.3.2 产品研发方向

1.3市场发展历程及产品生命周期

2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2.1 市场竞争状况

2.1.1 竞争者地位分布

2.1.2 竞争者类型

2.2 产品销售特征

2.2.1 主要销售渠道(分分销渠道、零售渠道)

2.2.2 主要销售手段

2.2.3 产品地位分布及策略比较

2.2.3.1洗发水产品地位分布

2.2.3.2 主要品牌成功关键因素分析

2.2.4 产品销售区域分布及分析

2.2.5未来三年各产品销售区域市场需求及价格预测

2.3 行业竞争者分析

2.3.1 主要生产企业基本资料

2.3.2 主要品牌经营策略

2.3.3 竞争品牌近三年发展情况

2.3.4 竞争者未来发展预测

3市场特点

4 消费状况

5主要洗发水品牌产品零售价格市场调查

6 中国洗发水市场发展历程

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编制办法(试行)

一、分析范围

(一) 地域范围

覆盖当地城市辖区范围内的各行政区(含开发区等)。当地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尚无法覆盖所有区域的,分析报告的覆盖范围可暂时与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相一致,但应在分析报告中予以说明,例如全市、城区(并列举行政区名)等。

统计指标覆盖的地域范围不同时(例如,开发统计数据覆盖全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覆盖若干城区),应予说明。

统一统计指标覆盖的地域范围曾经发生变化的,在使用时间序列数据或同比、环比指标时,应予说明。

(二) 房屋类型

兼顾增量房(新建商品房)市场和存量房市场。其中,增量房市场以住宅为主要分析对象,兼顾非住宅(含商业营业用房、办公楼、其他等房屋类型);存量房市场暂以住宅为主要分析对象。

商品住宅各项统计指标和相关分析中,应注明是否包括经济适用住房等政策性住房,并在各报告期中保持一致。经济适用住房等政策性住房的数据及相关分析要单独加以说明。

二、分析内容

围绕“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相关产业相协调”的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突出普通居民住房消费,以各城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为基础,结合统计等部门提供的其他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住房状况调查、居民住房需求调查等专项调研成果,并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现状,全面反映和客观分析报告期市场形势,并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形势的变化趋势做出预测,提出下一步的措施及建议。

(一) 市场现状分析

针对报告期市场现状的分析,应兼顾累计数据和报告期数据,以对相关统计指标的分析和解读为核心。要在进行时间序列数据、环比数据、同比数据等进行清晰陈述的基础上,注重对比分析和趋势分析,揭示数据反映的市场现象和市场发展变化规律。要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本地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科学确定投资涨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等重要指标的合理区间,逐步建立市场预警预报机制,对市场形势做出判断。要采用图表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增强报告的直观性和可读性。

市场现状分析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1、报告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反映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宏观背景。包括地区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其变化情况(时间序列数据及同比、环比、占比等,下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其变化情况等。此部分数据以统计部门提供的统计快报数据为准。

2、报告期房地产开发情况。可同时作为反映市场后续发展趋势的先行指标。包括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构成、投资完成额、土地购置面积、土地开发面积、新开发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等指标的数量及其变化情况等。除总量数据外,应按住宅、非住宅进行细分。此部分数据以统计部门提供的开发统计快报数据为主,并注意结合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

3、报告期房地产市场供求总量及对比情况。对于增量房市场(最好能区分预售和现房销售),应包括:批准预(销)售面积(套数,针对住宅,下同)、累计可售面积(套数)等侧重反映供应的指标及其变化情况;登记销售面积(套数)、消费意愿、消费者价格预期等侧重反映需求指标及其变化情况。除总量数据外,还应按住宅、非住宅进行细分。对于存量房市场,应包括存量房规模、二手房交易面积(套数)、租赁面积(套数)等指标及其变化情况。此部分数据以城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数据为准,并注意结合住房状况调查、居民住房需求调查等专项调研成果。此部分内容参见附表1—2。

4、报告期房地产市场结构情况。此部分主要针对增量房市场中的住宅,应包括按下列标准划分的各子市场中的供应量、需求量、供求关系、价格走势等指标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各子市场供应量、需求量占总体市场的份额及其变化情况。子市场划分依据在各报告期中应保持一致,出现调整时应在报告中加以说明。此部分数据以城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数据为准。此部分内容参见附表3—5。

(1)套型结构:按每套建筑面积划分,120平方米以内大致以每20平方米为一个档次,120平方米以上大致以每30平方米为一个档次。具体划分为标准为:60平方米(含)以下、60至80(含)平方米、80至90(含)平方米、90至100(含)平方米、100至120(含)平方米、120至144(含)平方米、144至180(含)平方米、180平方米以上等若干类别。各城市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对每套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以下和180平方米以上的住宅是否进行进一步细分。

英文报告格式 ·会议报告格式 ·读书报告格式 ·工作报告的格式

(2)价位结构:按单位建筑面积交易价格划分,3000元/平方米以内的每500元为一个档次,3000元/平方米以上、10000元/平方米以内的每1000元为一个档次。具体划分标准为:1000(含)元/平方米以下、1000至1500(含)元/平方米、……、2500至3000(含)元/平方米、3000至4000(含)元/平方米、……、9000至10000(含)元/平方米、10000至12000(含)元/平方米、12000至15000(含)元/平方米、15000元/平方米以上等若干类别。各城市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对1000元/平方米以下和15000元/平方米以上的住宅是否进一步细分。

(3)区域结构:按行政区,或按环线、方位、片区等当地习惯的划分方式,划分为若干类别。

(4)购买者类型:按购买者身份证发证机关,划分为本市(可细分为本市城区和本市其他)和外地(可细分为本省其他地区、外省市、境外)等类别。

5、报告期房地产市场价格情况。对于增量房市场,应包括城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提供的平均交易价格、同质价格、典型楼盘价格等指标及其变化情况,并参考统计部门提供的70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及其变化情况,且应按住宅、非住宅进行细分。对于存量房市场,应包括城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提供的二手房平均交易价格、平均租赁价格等指标及其变化情况,并参考统计部门提供的70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中的二手房指数、租赁指数等指标及其变化情况。此部分内容参见附表5—7。

6、金融、财税等其他与房地产市场相关的数据及情况分析。

7、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例如市场的季节性波动、外资进入情况等。

8、报告当期市场现状分析小结。对上述指标和分析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并对报告期房地产市场形势做出基本判断和总体评价。其中,应特别注意把握如下环节。

(1)各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关系。例如增量房市场与存量房市场之间,住宅市场与非住宅市场之间,买卖市场与租赁市场之间。

(2)各类统计指标之间的联动关系。例如供给量、需求量等物量指标与价格指标之间的关系,供应结构,成交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关系。

(3)先行指标与同步指标之间的关系。例如对土地购置、开发投资、新开工和施工面积等指标的分析,要联系空置量、累计可销售量指标,考虑对当前市场形势的影响。

(二) 近期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主要是在报告期内,结合本地区实际采用的主要调控措施,以及对市场的影响效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等。

(三) 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 .报告期房地产市场存在的突出矛盾,或者出现异常变化的指标(例如供求总量大幅增减、供求关系明显失衡、价格水平大幅波动、市场结构剧烈变化等),以及引发这些矛盾或异常变化的原因。

2.报告期房地产市场中出现的趋势变化,或者市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出现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原因。

3.报告期当地房地产市场中引起广泛关注的热点性、敏感性问题(如新闻舆论大量报道等),应作专题分析。

4.其他可能影响市场健康发展的因素等。

(四) 市场形势预测

采用定性判断与定量测算相结合的方式,对未来一段时间(半年至一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1.依据对当前市场形势的分析,并考虑影响房地产市场走势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把握供求总量、供求结构、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对市场的基本走势做出判断。

2.根据各统计指标时间序列数据反映的规律性,结合各市场先行指标和住房状况调查、指标需求调查等专项调研结果,对新增供应量、需求量、价格等核心指标进行定量测算。

(五) 下一步的政策建议及主要措施

主要是结合现状分析和预测结果,提出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以及当地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三、 附加说明

简报中的商品房批准预售、累计可售、实际登记销售面积、平均销售价格,不同套型、价位商品住房供求结构,以及二手房买卖、购买对象分类等数据指标仍按照《建设部关于建立房地产市场月报数据和监测报告上报制度的通知》(建住房函[2005]165号),《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行房地产市场月报数据和监测报告网络上报制度的通知》(建办住房函[2005]365号)要求上报。

附表1—7。

附表1:

商品房供需基本情况表

1月~ 月 单位:万平方米、元/平方米

分类 批准预(销)售面积 月末累计可售面积 实际登记销售面积 平均销售价格

与上年同期比(%) 当月与上月环比增长(%) 与上年同期比(%) 当月与上月环比增长(%) 与上年同期比(%) 当月与上月环比增长(%) 预售 现售 与上年同期比(%) 当月与上月环比增长(%)

同期

比(%) 环比(%) 同期比(%) 环比(%)

商品房

商品住房

附表2:

二手房买卖基本情况表

1月~ 月 单位:万平方米、元/平方米 单位:亿元、万平方米、元/平方米、套

分类 成交面积 成交金额 成交套数 平均销售价格

与上年同期比(%) 当月与上月环比增长(%) 与上年同期比(%) 当月与上月环比增长(%) 与上年同期比(%) 当月与上月环比增长(%) 与上年同期比(%) 当月与上月环比增长(%)

二手房

二手住房

附表3:

不同套型新建商品住房供求结构表

1月~ 月 单位:万平方米、元/平方米、套、%

≤60m² 60-80 m² 80-90 m² 90-100 m² 100-120 m² 120-144 m² 144-180 m² >180 m² 合计

占比 占比 占比 占比 占比 占比 占比 占比

面积 批准预(销)售

月末累计可售

登记销售

套数 批准预(销)售

月末累计可售

登记销售

平均成交价格 登记销售

注:①60-80平方米是指大于60平方米、小于80(含80)平方米,其余作相似理解;

②占比是指占总套数或总面积的百分比。

附表4:

不同价位新建商品住房供求结构表

1月~ 月 单位:万平方米、元/平方米、套、%

≤1000元/m² 1000-1500

元/m² 1500-2000元/ m² 2500-3000元/ m² 3000-4000元/ m² … 8000-9000元/ m² 9000-10000元/ m² 10000-12000元/ m² 12000-15000元/ m² >15000元/m² 合计

占比 占比 占比 占比 占比 … 占比 占比 占比 占比 占比

面积 批准预(销)售 …

月末累计可售 …

登记销售 …

套数 批准预(销)售 …

月末累计可售 …

登记销售 …

平均成交价格 登记销售

注: ①1500-2000元/ m²是指超过1500元/ m²、小于等于2000元/ m²,其余作相似理解;

②占比是指占总套数或总面积的百分比;

③各城市可根据本地价位,适当确定低限价格起点和高限价格起点,但是对于3000元/ m²以内的要至少每500元划分相应档次,对3000元/ m²以上的要至少每1000元为一个档次。

附表5:

商品住房购买对象分类表

1月~ 月 单位:万、平方米、元/平方米、套、%

分 类 本 市 外 地

本市城区 本市其他 本省其他地区 外省市 境 外

面 积 销 售

套 数 销 售

价 格 平均价格

平均价格与上年同期比(%)

附表6:

典型楼盘同质比较价格变动情况表

1月~ 月 单位:元/平方米、%

分 类 价格 与上年同期比(%) 当月与上月环比增长(%)

商品房

商品住房

二手房

二手住房

数据来源说明:包括所选楼盘数量、典型性、项目动态、不同时期成交价格情况

附表7:

价格指数变动情况表

1月~ 月 单位:%

分 类 价格指数 与上年同期比(%) 当月与上月环比增长(%)

商品房

商品住房

二手房

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摘要]分部报告作为财务报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作用正日益受到报表分析人士的关注,但如何分析和利用分部报告,对于大多数分析者来说还很陌生。本文从分析企业分部的划分标准、报告分部的测试标准和分部报告所选用的会计政策入手,把握分部报告分析的切入,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分部报告中主要财务指标对企业内部管理层和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时的指导意义。同时,本文还对财政部和证监会有关分部信息披露的要求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企业分部;可报告分部;会计政策;报告分析

关于分部报告的作用,SFAS131《企业分部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进行了精辟的描述,即:可以帮助财务报表用户:更好地理解企业的业绩;更好地评估其未来净现金流量的前景;对企业整体做出更有依据的判断(SFAS131,1997)。在表述中使用了“更好”、“更有依据”等词,这主要是建立在这一内在的假设前提之上,即:分散信息比合并信息在评价企业过去和预测未来方面更有意义,这一假设的合理性已得到多位学者的证实。对于分部信息的作用,具体地说,分部资料对分析师的分析过程是极其重要的、基本的和必需的。分析师要理解一个有多个侧面的企业的不同组成部分是如何有效运转的,就必需对企业以合并报表为基础的整体信息进行分解,以了解整个企业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即使没有薄弱环节,不同分部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由不同风险形成的、具有独特价值的现金流量,没有分解,就不可能用合理的方式来预测整个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总数、时间或风险。

1997年,为改进现行的财务报告,以适应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美国FASB和IASC相继修订了与分部报告有关的准则,我国证监会也在1997年首次要求跨行业上市公司在其年报中披露分行业信息。其后,财政部在的《股份公司会计制度人《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征求意见稿)中对分部报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目前,我国分部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规则,已非常接近国际会计准则。

在我国,分部报告对于编制者和使用者来说尚属新兴事物,这与我国企业规模较小、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的企业不多有一定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以及入世的影响,这种类型的企业在我国将日益增多。信息使用者为了更好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也日益认识到分行业、分地区表述的信息的重要性。但是,报表信息使用者,甚至证券分析师对企业的分析,仍然停留传统的行业分析和地区板块分析上,而对以财务报表形式表现的分部报表进行分析,不论是非财务人员,还是财务人员大都未掌握系统的分析方法。本文试图给报表分析人士提供分部报表分析的切入点,以及较为系统的分析方法,以供报表分析者参考。

首先,分析企业分部财务报告,必须判断企业分部确定的合理性。当前,对于分部的确定,有两种流行的方法,即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代表的“风险与报酬法”和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代表的“管理法”。“风险与报酬法”强调企业不同的业务和不同地区(包括生产地和销售地)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报酬,应将风险与报酬相同或相似的业务和地区合并为一个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而将风险与报酬不同的业务和地区分别划分为不同的分部。以这一标准划分分部,看起来很合理,但实际运用起来确有很大的困难。首先,业务和地区所表现出的风险与报酬差异不易区分;其次,以这种方式所划分的分部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相脱节。这就使分部的划分掺杂了较多的人为主观因素,表现了较大的随意性,从而为企业管理层掩盖其不良经营提供了可操纵空间。纵观各国所披露的分部财务报告,就会发现,企业不良分部的划分,屡见不鲜。例如,美国排名前十位的一家大公司,居然将其所有的经营作为单个分部,以一个非常宽泛的行业分部来报告。这种做法,就使分部信息失去了意义。目前,我国企业确定分部的方法,采用的也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的“风险与报酬法”。从上市公司公布的报告看,分部的确定随意且五花八门,这明显增加了报表分析者获取有用信息的难度。分析人士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需要通过其它渠道充分了解企业的相关行业、地理环境以及经营特点等有关情况,而这些信息仅仅依赖于管理当局的定期报告是远远不够的。

“管理法”确定的经营分部是指高级决策人员出于资源配置的目的而确定的组织单位。建立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基础上的分部至少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首先,能够“通过管理层的眼光”看企业,增强了信息使用者预测管理层的行动和反应能力,而这些行动和反应能力极大地影响着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其次,因为这些分部信息是为管理层的使用而产生的,所以为外部报告提供信息而增加的成本就相对较少。再次,实践已证明行业一词是主观的,而以现有的内部结构为基础的分部大大减少了主观性(SFAS131,1997)。分部的划分采用“管理法”,减少分部划分的主观性,降低报表分析人员的分析难度,是促进分部报告发展的较好途径。

其次,在分析分部报表时,还必须判定企业可报告分部的确定是否恰当。对于可报告分部的确定标准,国际上已达成共识,即:(1)其报告的收入,包括对外部客户的销售和分部间销售或转移,占所有报告经营分部内部和外部总收入的10%以上。(2)其报告的盈利或亏损的绝对额占下列两者绝对值较大的10%以上:所有盈利经营分部报告的总盈利;所有亏损经营分部报告的总亏损。(3)其资产占所有经营分部的总资产的10%以上。某一分部按上述标准递次检验,符合条件之一即可作为可报告分部。为防止企业披露较少的分部,一般要求可报告分部的合并外部总收入应不低于企业合并总收入的75%,否则应增加可报告分部。尽管可报告分部的判定标准比较完善,但在确定可报告分部时,仍有不少企业因不愿披露经营亏损分部或资源占用较多而业绩不良的分部,避开上述判定标准,不作为可报告分部,而将其合并为“所有其他”类别中披露,这种做法,就会掩盖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令报表分析者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1997年我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首次披露分行业信息,确定行业分部的标准只有一个,即某行业的收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含10%)以上,则应按该行业类别披露有关数据。省去了盈利或亏损及资产两个判定标准,这会对分部信息披露产生重大遗漏,因为当一个分部的收入较少,而盈利较高或亏损较大时,或者新投入一个分部,占有大量的资产,而尚未形成较多的收入时,这些分部因为判定标准的不完善,就不能披露在信息使用者面前,而这些分部恰恰对信息使用者判别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及现金流量方面是非常重要的。2001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制度》对可报告分部判定标准作了进一步修订,基本上与国际惯例相同。但对于第二个判定标准:“分部营业利润占所有盈利分部的营业利润会计的10%或以上;或者分部营业亏损占所有亏损分部的营业亏损合计的10%或以上,”与国际惯例不同。笔者认为《企业会计制度》中列示的判定标准不够准确,当一个企业盈利分部或亏损分部较少时,按照这一标准,很容易将并不重要的分部列为可报告分部,而一些相对重要的分部却无法单独披露。

可报告分部确定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报表使用者对企业分析的准确性。因此,分析者在分析时,应检查企业选择可报告分部的标准是否适当,以及在确定可报告分部时对这些标准的遵从程度。

第三,关注报告分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以及分部主要项目的确认与计且是否合理。关于分部报告的信息采用什么样的政策作为确认和计量的基础,目前国际上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分部信息的编制,应遵循与企业集团或母公司财务报表编制和报告相一致的会计政策(IAS14,1997)。这种选择的原因是分部信息主要是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好地从整体上理解企业,当分部信息与合并报表或母公司报表采用一样的会计政策时,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更有依据的判断。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选择分部报告信息的会计政策时决定:对各个分部所报告的信息应采用与主要经营决策者为向分部分配资源和评估分部业绩所用的信息同样的计量基础,这就是计量分部信息的管理法(SFAS131,1997)。FASB认为按照合并层次使用的公认会计原则来编制分部信息是困难的,因为一些公认会计原则并没有打算在分部层次上运用,此外,也不存在向分部分配共同成本、共同使用资产、共同承担的负债以及针对分部间转移定价的公认会计原则。因此,他们认为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提供分部盈利性信息通常是不可行的。

按“风险与报酬法”确定的分部,与企业的管理报告单位一般不一致,所以对报告分部采用的会计政策只能是合并报表或母公司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按“管理法”确定的分部,由于其企业管理报告单位基本一致,所以报告分部所选用的会计政策,可以是企业内部报告所采用的政策,也可选用合并报表或母公司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

报告分部信息采取什么样的会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分部报告目的的不同理解和选择。分部报告的目的主要是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企业的业绩,以及更好地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净流量,这实际上表现了分部信息的两个重要的质量特征,即可靠性和相关性。当企业报告分部信息选择对外报告所采用的合并报表或母公司会计政策时,分部信息的可靠性就高一些,对企业过去业绩的评价和理解也就更准确一些。当企业选择对内报告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时,分部信息的相关性就高一些,也更能帮助分析人士把握企业的未来。就分部信息本身来看,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其中一些信息可能不具有与其他财务信息同等程度的可靠性,对于用户而言,显然愿意牺牲一定程度的可靠性而换取更为相关的信息。所以,从决策有用现出发,企业报告分部信息的会计政策与对内报告所采用的政策相一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当前财务会计发展的一大趋势是:提倡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而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核心是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而不能过分强调相关性而忽略了信息的可靠性。缺乏可靠性的信息,也同样不具有相关性。从这一点出发,企业分部报告信息选择与合并报表或母公司报表相一致的会计政策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主流。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也重申分部报表在母公司报表或合并报表的基础上编制,当母公司的会计报表和合并报表一并提供时,分部报表只需在合并会计报表的基础上编制。

分部报告选择什么样的会计政策,直接影响到分部报表项目的确认与计量。在确定的会计政策下,报表使用者需要详细分析分部收入、费用、盈利或亏损、资产、负债、现金流量等有关项目的确认与计量是否正确。尤其对于一些需要分配的事项,要判断企业选用的分配标准是否合理。如果分部报表中的项目确认、计量不准确,对分部报告的深度分析就失去意义。

第四,分部报告的分析和利用。在企业分部、可报告分部确定合理,分部报表项目确认、计量恰当的基础上,就可以采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对分部报告进行分析,以获取有用的信息。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如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也适合于分部报告的分析。从分部报告的目的出发,结合企业管理部门的设定目标、管理战略,分析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可报告分部业绩进行更好地分析,并加以利用。

(1)通过可报告分部确定公司内部与外部销售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该分部销售业务对外部客户的依赖程度。一个分部的销售可能全部为内销,表现为企业集团内部的资源流转,可能部分内销部分外销,也可能全部为外销。在确定可报告分部时,没有将内销收入剔除,主要考虑到内销对整个企业来说也是重要的。如果一个分部的销售主要来自于外销,那么,该分部对外部客户的依赖程度就很高,随时存在着来自客户的风险。因此,对于外销业务较多的分部,要慎重地分析相应客户的情况,以确定其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在美国要求分部报告应提供其依赖主要客户程度的信息,如果与某个外部客户交易的收入达到企业收入的邓叽以上,则企业应披露该事实。

(2)计算每一个可报告分部的非公司间销售和利润对整个公司销售和利润的贡献大小,以确定每一分部的相对重要性。企业最终的利润来自于外销,而非公司间销售。公司间销售在集团内表现为末实现的内部销售,在编制合并报表时会予以消除。外销收入和利润越多的分部,对整个集团的收入和利润的贡献也就越大,这一分部也就越重要。通过这种对比,对管理层来说,可以影响到公司战略计划的调整,使资源由外销收入少、获利能力小的分部向外销收入高、获利能力强的分部转移,以达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可以了解到公司的收入和利润主要来自于什么业务、什么经营部门、什么地区,使信息使用者在对这些业务、部门和地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公司做出有依据的评价,以决定资源是否投向他处。

(3)确认和比较不同报告分部的增长率水平、销售水平、利润水平以及整个公司增长率变动的原因。可以采用趋势分析法来计算各分部的增长率水平,销售水平和盈利水平的变化,以此为基础可以解释整个公司增长率变动的原因。因为整体是由分部构成的,分部的增长率就会影响到整个公司的增长率水平。通过这一分析,可以帮助管理层判断哪些分部发展较快,哪些分部发展较慢,哪些行业属于朝阳行业,哪些行业属于夕阳行业,哪一分部的管理水平高,发展速度快,哪一分部的管理水平低,发展速度慢。这可能会导致管理层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管理人员的变动。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促协会研究整个公司增长率变动主要是由哪些分部的增长率变动引起的,而这些分部的前景和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存在的潜在风险,是外部信息使用者在这一分析过程最为关注的问题。

(4)计算每一可报告分部的经营收益率和资产经营报酬率,以确定每一分部的相对获利能力和整个公司获利水平的关系。应报告分部的经营成果构成了整个企业的经营成果的主要部分,计算每一应报告分部的经营收益率和资产经营报酬率,主要是判断每一报告分部经营成果对企业整体业绩水平变动的影响程度,借以判断可报告分部的重要性。报表使用者在阅读企业的母公司报表及合并报表时,面对公司的整体收益,必须通过分部收益的分解,才能得到较好的评价结果,离开分部信息,合并收益往往会误导信息使用者。借此分析,信息使用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公司的盈利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公司盈利水平的提高或降低主要是由哪些分部引起的。对那些盈利水平较高或亏损较大的分部,信息使用者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它们往往是促成企业将来成功或失败的关键。

(5)计算每一可报告分部的总资产变动趋势,借以更好地理解管理层的有关资源配置决策以及每一报告分部和总公司对资本的要求。采用趋势分析法可计算出每一报告分部的总资产变动趋势,一般而言,总资产不断增加的分部,应是那些有发展前景、销售收入和获利能力较高的分部。而对于发展前景不被看好的分部,甚至经营亏损分部,即使当前不被关停并转,管理层也不会较多地追加投资,通常会减少对这些分部的投资。体现了管理层资源配置的有序性,以及经营战略的不断优化组合。对于发展速度较快的分部,往往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计算出每一可报告分部对资本的需求,通过全面预算,也就可以计算出整个公司发展对资本的需求。这一分析,有利于公司战略计划的安排,对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则有利于了解公司管理层资源配置的情况,以及工作重心的转移情况。

(6)比较每一个报告分部的资产相对分布百分比,以评价公司资产的变动特点。分部资产的分布百分比对整个公司而言,是指每一报告分部的资产占公司总资产的比重,占有资产比重较大的分部,一般是管理层较为重视的分部,代表着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趋势分析,可以从资产分布百分比的变化看出企业资产的流向。

(7)计算每一可报告分部的资产周转率,以确定每一可报告分部资产利用的效率,以及不同分部对整个公司资产利用效率的影响。分部资产周转率的快慢,反映了每一分部的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一般而言,资产周转率快的分部,资产管理水平也就越高,反之资产管理水平也就越低。但资产周转率过快,应视为异常现象而予以特别关注。这一分析,可帮助管理层评价分部管理人员资产动作的能力,也是内部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摘要]分部报告作为财务报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作用正日益受到报表人士的关注,但如何分析和利用分部报告,对于大多数分析者来说还很陌生。本文从分析企业分部的划分标准、报告分部的测试标准和分部报告所选用的政策入手,把握分部报告分析的切入,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分部报告中主要财务指标对企业内部管理层和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时的指导意义。同时,本文还对财政部和证监会有关分部信息披露的要求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企业分部;可报告分部;会计政策;报告分析

关于分部报告的作用,SFAS131《企业分部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进行了精辟的描述,即:可以帮助财务报表用户:更好地理解企业的业绩;更好地评估其未来净现金流量的前景;对企业整体做出更有依据的判断(SFAS131,1997)。在表述中使用了“更好”、“更有依据”等词,这主要是建立在这一内在的假设前提之上,即:分散信息比合并信息在评价企业过去和预测未来方面更有意义,这一假设的合理性已得到多位学者的证实。对于分部信息的作用,具体地说,分部资料对分析师的分析过程是极其重要的、基本的和必需的。分析师要理解一个有多个侧面的企业的不同组成部分是如何有效运转的,就必需对企业以合并报表为基础的整体信息进行分解,以了解整个企业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即使没有薄弱环节,不同分部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由不同风险形成的、具有独特价值的现金流量,没有分解,就不可能用合理的方式来预测整个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总数、时间或风险。

1997年,为改进现行的财务报告,以适应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美国FASB和IASC相继修订了与分部报告有关的准则,我国证监会也在1997年首次要求跨行业上市公司在其年报中披露分行业信息。其后,财政部在的《股份公司会计制度人《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征求意见稿)中对分部报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我国分部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规则,已非常接近国际会计准则。

在我国,分部报告对于编制者和使用者来说尚属新兴事物,这与我国企业规模较小、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的企业不多有一定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与,以及入世的,这种类型的企业在我国将日益增多。信息使用者为了更好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也日益认识到分行业、分地区表述的信息的重要性。但是,报表信息使用者,甚至证券分析师对企业的分析,仍然停留传统的行业分析和地区板块分析上,而对以财务报表形式表现的分部报表进行分析,不论是非财务人员,还是财务人员大都未掌握系统的分析。本文试图给报表分析人士提供分部报表分析的切入点,以及较为系统的分析方法,以供报表分析者。

首先,分析企业分部财务报告,必须判断企业分部确定的合理性。当前,对于分部的确定,有两种流行的方法,即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代表的“风险与报酬法”和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代表的“管理法”。“风险与报酬法”强调企业不同的业务和不同地区(包括生产地和销售地)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报酬,应将风险与报酬相同或相似的业务和地区合并为一个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而将风险与报酬不同的业务和地区分别划分为不同的分部。以这一标准划分分部,看起来很合理,但实际运用起来确有很大的困难。首先,业务和地区所表现出的风险与报酬差异不易区分;其次,以这种方式所划分的分部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相脱节。这就使分部的划分掺杂了较多的人为主观因素,表现了较大的随意性,从而为企业管理层掩盖其不良经营提供了可操纵空间。纵观各国所披露的分部财务报告,就会发现,企业不良分部的划分,屡见不鲜。例如,美国排名前十位的一家大公司,居然将其所有的经营作为单个分部,以一个非常宽泛的行业分部来报告。这种做法,就使分部信息失去了意义。目前,我国企业确定分部的方法,采用的也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的“风险与报酬法”。从上市公司公布的报告看,分部的确定随意且五花八门,这明显增加了报表分析者获取有用信息的难度。分析人士解决这一的有效方法是:需要通过其它渠道充分了解企业的相关行业、地理环境以及经营特点等有关情况,而这些信息仅仅依赖于管理当局的定期报告是远远不够的。

“管理法”确定的经营分部是指高级决策人员出于资源配置的目的而确定的组织单位。建立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基础上的分部至少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首先,能够“通过管理层的眼光”看企业,增强了信息使用者预测管理层的行动和反应能力,而这些行动和反应能力极大地影响着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其次,因为这些分部信息是为管理层的使用而产生的,所以为外部报告提供信息而增加的成本就相对较少。再次,实践已证明行业一词是主观的,而以现有的内部结构为基础的分部大大减少了主观性(SFAS131,1997)。分部的划分采用“管理法”,减少分部划分的主观性,降低报表分析人员的分析难度,是促进分部报告发展的较好途径。

其次,在分析分部报表时,还必须判定企业可报告分部的确定是否恰当。对于可报告分部的确定标准,国际上已达成共识,即:(1)其报告的收入,包括对外部客户的销售和分部间销售或转移,占所有报告经营分部内部和外部总收入的10%以上。(2)其报告的盈利或亏损的绝对额占下列两者绝对值较大的10%以上:所有盈利经营分部报告的总盈利;所有亏损经营分部报告的总亏损。(3)其资产占所有经营分部的总资产的10%以上。某一分部按上述标准递次检验,符合条件之一即可作为可报告分部。为防止企业披露较少的分部,一般要求可报告分部的合并外部总收入应不低于企业合并总收入的75%,否则应增加可报告分部。尽管可报告分部的判定标准比较完善,但在确定可报告分部时,仍有不少企业因不愿披露经营亏损分部或资源占用较多而业绩不良的分部,避开上述判定标准,不作为可报告分部,而将其合并为“所有其他”类别中披露,这种做法,就会掩盖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令报表分析者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1997年我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首次披露分行业信息,确定行业分部的标准只有一个,即某行业的收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含10%)以上,则应按该行业类别披露有关数据。省去了盈利或亏损及资产两个判定标准,这会对分部信息披露产生重大遗漏,因为当一个分部的收入较少,而盈利较高或亏损较大时,或者新投入一个分部,占有大量的资产,而尚未形成较多的收入时,这些分部因为判定标准的不完善,就不能披露在信息使用者面前,而这些分部恰恰对信息使用者判别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及现金流量方面是非常重要的。2001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制度》对可报告分部判定标准作了进一步修订,基本上与国际惯例相同。但对于第二个判定标准:“分部营业利润占所有盈利分部的营业利润会计的10%或以上;或者分部营业亏损占所有亏损分部的营业亏损合计的10%或以上,”与国际惯例不同。笔者认为《企业会计制度》中列示的判定标准不够准确,当一个企业盈利分部或亏损分部较少时,按照这一标准,很容易将并不重要的分部列为可报告分部,而一些相对重要的分部却无法单独披露。

可报告分部确定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报表使用者对企业分析的准确性。因此,分析者在分析时,应检查企业选择可报告分部的标准是否适当,以及在确定可报告分部时对这些标准的遵从程度。

第三,关注报告分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以及分部主要项目的确认与计且是否合理。关于分部报告的信息采用什么样的政策作为确认和计量的基础,目前国际上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分部信息的编制,应遵循与企业集团或母公司财务报表编制和报告相一致的会计政策(IAS14,1997)。这种选择的原因是分部信息主要是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好地从整体上理解企业,当分部信息与合并报表或母公司报表采用一样的会计政策时,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更有依据的判断。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选择分部报告信息的会计政策时决定:对各个分部所报告的信息应采用与主要经营决策者为向分部分配资源和评估分部业绩所用的信息同样的计量基础,这就是计量分部信息的管理法(SFAS131,1997)。FASB认为按照合并层次使用的公认会计原则来编制分部信息是困难的,因为一些公认会计原则并没有打算在分部层次上运用,此外,也不存在向分部分配共同成本、共同使用资产、共同承担的负债以及针对分部间转移定价的公认会计原则。因此,他们认为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提供分部盈利性信息通常是不可行的。

按“风险与报酬法”确定的分部,与企业的管理报告单位一般不一致,所以对报告分部采用的会计政策只能是合并报表或母公司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按“管理法”确定的分部,由于其企业管理报告单位基本一致,所以报告分部所选用的会计政策,可以是企业内部报告所采用的政策,也可选用合并报表或母公司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

报告分部信息采取什么样的会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分部报告目的的不同理解和选择。分部报告的目的主要是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企业的业绩,以及更好地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净流量,这实际上表现了分部信息的两个重要的质量特征,即可靠性和相关性。当企业报告分部信息选择对外报告所采用的合并报表或母公司会计政策时,分部信息的可靠性就高一些,对企业过去业绩的评价和理解也就更准确一些。当企业选择对内报告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时,分部信息的相关性就高一些,也更能帮助分析人士把握企业的未来。就分部信息本身来看,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其中一些信息可能不具有与其他财务信息同等程度的可靠性,对于用户而言,显然愿意牺牲一定程度的可靠性而换取更为相关的信息。所以,从决策有用现出发,企业报告分部信息的会计政策与对内报告所采用的政策相一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当前财务会计发展的一大趋势是:提倡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而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核心是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而不能过分强调相关性而忽略了信息的可靠性。缺乏可靠性的信息,也同样不具有相关性。从这一点出发,企业分部报告信息选择与合并报表或母公司报表相一致的会计政策已成为当前国际的主流。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也重申分部报表在母公司报表或合并报表的基础上编制,当母公司的会计报表和合并报表一并提供时,分部报表只需在合并会计报表的基础上编制。

分部报告选择什么样的会计政策,直接影响到分部报表项目的确认与计量。在确定的会计政策下,报表使用者需要详细分析分部收入、费用、盈利或亏损、资产、负债、现金流量等有关项目的确认与计量是否正确。尤其对于一些需要分配的事项,要判断企业选用的分配标准是否合理。如果分部报表中的项目确认、计量不准确,对分部报告的深度分析就失去意义。

第四,分部报告的和利用。在分部、可报告分部确定合理,分部报表项目确认、计量恰当的基础上,就可以采用一定的分析,对分部报告进行分析,以获取有用的信息。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如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也适合于分部报告的分析。从分部报告的目的出发,结合企业管理部门的设定目标、管理战略,分析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可报告分部业绩进行更好地分析,并加以利用。

(1)通过可报告分部确定公司内部与外部销售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该分部销售业务对外部客户的依赖程度。一个分部的销售可能全部为内销,表现为企业集团内部的资源流转,可能部分内销部分外销,也可能全部为外销。在确定可报告分部时,没有将内销收入剔除,主要考虑到内销对整个企业来说也是重要的。如果一个分部的销售主要来自于外销,那么,该分部对外部客户的依赖程度就很高,随时存在着来自客户的风险。因此,对于外销业务较多的分部,要慎重地分析相应客户的情况,以确定其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在美国要求分部报告应提供其依赖主要客户程度的信息,如果与某个外部客户交易的收入达到企业收入的邓叽以上,则企业应披露该事实。

(2)每一个可报告分部的非公司间销售和利润对整个公司销售和利润的贡献大小,以确定每一分部的相对重要性。企业最终的利润来自于外销,而非公司间销售。公司间销售在集团内表现为末实现的内部销售,在编制合并报表时会予以消除。外销收入和利润越多的分部,对整个集团的收入和利润的贡献也就越大,这一分部也就越重要。通过这种对比,对管理层来说,可以到公司战略计划的调整,使资源由外销收入少、获利能力小的分部向外销收入高、获利能力强的分部转移,以达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可以了解到公司的收入和利润主要来自于什么业务、什么经营部门、什么地区,使信息使用者在对这些业务、部门和地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公司做出有依据的评价,以决定资源是否投向他处。

(3)确认和比较不同报告分部的增长率水平、销售水平、利润水平以及整个公司增长率变动的原因。可以采用趋势分析法来计算各分部的增长率水平,销售水平和盈利水平的变化,以此为基础可以解释整个公司增长率变动的原因。因为整体是由分部构成的,分部的增长率就会影响到整个公司的增长率水平。通过这一分析,可以帮助管理层判断哪些分部较快,哪些分部发展较慢,哪些行业属于朝阳行业,哪些行业属于夕阳行业,哪一分部的管理水平高,发展速度快,哪一分部的管理水平低,发展速度慢。这可能会导致管理层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管理人员的变动。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促协会整个公司增长率变动主要是由哪些分部的增长率变动引起的,而这些分部的前景和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存在的潜在风险,是外部信息使用者在这一分析过程最为关注的。

(4)计算每一可报告分部的经营收益率和资产经营报酬率,以确定每一分部的相对获利能力和整个公司获利水平的关系。应报告分部的经营成果构成了整个企业的经营成果的主要部分,计算每一应报告分部的经营收益率和资产经营报酬率,主要是判断每一报告分部经营成果对企业整体业绩水平变动的影响程度,借以判断可报告分部的重要性。报表使用者在阅读企业的母公司报表及合并报表时,面对公司的整体收益,必须通过分部收益的分解,才能得到较好的评价结果,离开分部信息,合并收益往往会误导信息使用者。借此分析,信息使用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公司的盈利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公司盈利水平的提高或降低主要是由哪些分部引起的。对那些盈利水平较高或亏损较大的分部,信息使用者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它们往往是促成企业将来成功或失败的关键。

(5)计算每一可报告分部的总资产变动趋势,借以更好地理解管理层的有关资源配置决策以及每一报告分部和总公司对资本的要求。采用趋势分析法可计算出每一报告分部的总资产变动趋势,一般而言,总资产不断增加的分部,应是那些有发展前景、销售收入和获利能力较高的分部。而对于发展前景不被看好的分部,甚至经营亏损分部,即使当前不被关停并转,管理层也不会较多地追加投资,通常会减少对这些分部的投资。体现了管理层资源配置的有序性,以及经营战略的不断优化组合。对于发展速度较快的分部,往往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计算出每一可报告分部对资本的需求,通过全面预算,也就可以计算出整个公司发展对资本的需求。这一分析,有利于公司战略计划的安排,对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则有利于了解公司管理层资源配置的情况,以及工作重心的转移情况。

(6)比较每一个报告分部的资产相对分布百分比,以评价公司资产的变动特点。分部资产的分布百分比对整个公司而言,是指每一报告分部的资产占公司总资产的比重,占有资产比重较大的分部,一般是管理层较为重视的分部,代表着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趋势分析,可以从资产分布百分比的变化看出企业资产的流向。

(7)计算每一可报告分部的资产周转率,以确定每一可报告分部资产利用的效率,以及不同分部对整个公司资产利用效率的影响。分部资产周转率的快慢,反映了每一分部的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一般而言,资产周转率快的分部,资产管理水平也就越高,反之资产管理水平也就越低。但资产周转率过快,应视为异常现象而予以特别关注。这一分析,可帮助管理层评价分部管理人员资产动作的能力,也是内部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一、要清楚明白地知道报告阅读的对象(内部管理报告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公司管理者尤其是领导)及报告分析的范围。报告阅读对象不同,报告的写作应因人而异。比如,提供给财务部领导可以专业化一些,而提供给其它部门领导尤其对本专业相当陌生的领导的报告则要力求通俗一些;同时提供给不同层次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则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再如,报告分析的范围若是某一部门或二级公司,分析的内容可以稍细、具体一些;而分析的对象若是整个集团公司,则文字的分析要力求精练,不能对所有问题面面俱到,集中性地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

二、了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会领导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记得有一次与业务部门领导沟通,他深有感触地谈到:你们给我的财务分析报告,内容很多,写得也很长,应该说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遗憾的是我不需要的信息太多,而我想真正获得的信息却太少。我们每月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分析报告原本是要为业务服务的,可事实上呢?问题出在哪?我认为,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是财务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多与领导沟通,捕获他们“真正了解的信息”。

三、报告写作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和分析思路。财务分析报告的框架具体如下: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报告目录”告诉阅读者本报告所分析的内容及所在页码;

“重要提示”主要是针对本期报告在新增的内容或须加以重大关注的问题事先做出说明,旨在引起领导高度重视;

“报告摘要”是对本期报告内容的高度浓缩,一定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无论是“重要提示”,还是“报告摘要”,都应在其后标明具体分析所在页码,以便领导及时查阅相应分析内容。以上三部分非常必要,其目的是,让领导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对报告的整体性认识以及本期报告中将告知的重大事项。

“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一方面是对上期报告中问题执行情况的跟踪汇报,同时对本期报告“具体分析”部分中揭示出的重点问题进行集中阐述,旨在将零散的分析集中化,再一次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

“具体分析”部分,是报告分析的核心内容。“具体分析”部分的写作如何,关键性地决定了本报告的分析质量和档次。要想使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分析思路。例如:某集团公司下设四个二级公司,且都为制造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思路是:总体指标分析—集团总部情况分析—各二级公司情况分析;在每一部分里,按本月分析—本年累计分析展开;再往下按盈利能力分析—销售情况分析—成本控制情况分析展开。如此层层分解,环环相扣,各部分间及每部分内部都存在着紧密的勾稽关系。

四、财务分析报告一定要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深刻领会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财务人员在做分析报告时,由于不了解业务,往往闭门造车,并由此陷入就数据论数据的被动局面,得出来的分析结论也就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因此,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各种财务数据并不仅仅地通常意义上数字的简单拼凑和加总。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寓示着非常生动的增减、费用的发生、负债的偿还等。财务分析人员通过对业务的了解和明察,并具备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即可判断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由此写出来的分析报告也就能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财务数据毕竟只是一个中介(是对各样业务的如实反映,或称之为对业务的映射),因而财务数据为对象的分析报告就数据论数据,报告的重要质量特征“相关性”受挫,对决策的“有用性”自然就难以谈起。

五、财务分析报告的分析手法。如何才能将报告写活并有自己的特色?这里仅介绍本人在报告写作过程中几点所悟:

1.分析要遵循差异—原因分析—建议措施原则。因为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反映问题、揭示问题上,而是要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真正担负起“财务参谋”的重要角色。唯此,报告的有用性或分量才可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2.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采用交集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并存手法揭示异常情况。例如,某公司有36个驻外机构,为分析各驻外机构某月费用控制情况和工作效率,我们以“人均差旅费”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在分析时,我们采用比较分析法(本月与上月比较)从增长额(绝对数)、增长率(相对数)两方面比较以揭示费用异常及效率低下的驻外机构,我们分别对费用增长前十位(定义为集合a)及增长率前十位(定义为集合b)的驻外机构进行了排名,并定义集合c=a∩b,则集合c中驻外机构将是我们重点分析的对象之一,这就是“交集原则”。然而,交集原则并有一定能够揭示出全部费用异常的驻外机构,为此“重要性原则”显得必不可少。在运用交集原则时,头脑中要有重要性原则的意识;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同样少有了闪集思想。总而言之,财务分析人员要始终“抓重点问题、主要问题”,在辩证法上体现为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

3.问题集中点法亦可称之为焦点映射法。这种分析手法主要基于以下想法:在各部分分析中,我们已从不同角度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零散分析。这些问题点犹如一张映射表,左边是不同的分析角度,右边是存在问题的部门可费用项目。每一个分析角度可能映射一个部门或费用项目,也可能是多个部门或费用项目。由于具体到各部分中所分析出来的问题点还不系统,因而给领导留下的印象比较散乱,重点问题不突出;而领导通过月度分析报告,意在抓几个重点突出的问题就达到目地了。故而财务分析人员一方面在具体分析时,要有意识地知道本月可能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数据整理时具有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财务分析人员能感觉到本月可能存在的重大异常情况),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前面零散的分析中筛选出一至两个焦点性问题

六、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1.对公司政策尤其是近期来公司大的方针政策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吃透公司政策精神的前提下,在分析中还应尽可能地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使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

2.财务人员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多一点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尽可能捕捉、搜集同行业竞争对手资料。因为,公司最终面对地是复杂多变的市场,在这个大市场里,任何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行业竞争对手政策的改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公司的竞争力甚至决定着公司的命运;

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一、要清楚明白地知道报告阅读的对象(内部管理报告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公司管理者尤其是领导)及报告分析的范围。报告阅读对象不同,报告的写作应因人而异。比如,提供给财务部领导可以专业化一些,而提供给其它部门领导尤其对本专业相当陌生的领导的报告则要力求通俗一些;同时提供给不同层次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则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再如,报告分析的范围若是某一部门或二级公司,分析的内容可以稍细、具体一些;而分析的对象若是整个集团公司,则文字的分析要力求精练,不能对所有问题面面俱到,集中性地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

二、了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会领导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记得有一次与业务部门领导沟通,他深有感触地谈到:你们给我的财务分析报告,内容很多,写得也很长,应该说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遗憾的是我不需要的信息太多,而我想真正获得的信息却太少。我们每月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分析报告原本是要为业务服务的,可事实上呢?问题出在哪?我认为,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是财务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多与领导沟通,捕获他们“真正了解的信息”。

三、报告写作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和分析思路。财务分析报告的框架具体如下: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报告目录”告诉阅读者本报告所分析的内容及所在页码;

“重要提示”主要是针对本期报告在新增的内容或须加以重大关注的问题事先做出说明,旨在引起领导高度重视;

“报告摘要”是对本期报告内容的高度浓缩,一定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无论是“重要提示”,还是“报告摘要”,都应在其后标明具体分析所在页码,以便领导及时查阅相应分析内容。以上三部分非常必要,其目的是,让领导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对报告的整体性认识以及本期报告中将告知的重大事项。

“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一方面是对上期报告中问题执行情况的跟踪汇报,同时对本期报告“具体分析”部分中揭示出的重点问题进行集中阐述,旨在将零散的分析集中化,再一次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

“具体分析”部分,是报告分析的核心内容。“具体分析”部分的写作如何,关键性地决定了本报告的分析质量和档次。要想使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分析思路。例如:某集团公司下设四个二级公司,且都为制造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思路是:总体指标分析—集团总部情况分析—各二级公司情况分析;在每一部分里,按本月分析—本年累计分析展开;再往下按盈利能力分析—销售情况分析—成本控制情况分析展开。如此层层分解,环环相扣,各部分间及每部分内部都存在着紧密的勾稽关系。

四、财务分析报告一定要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深刻领会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财务人员在做分析报告时,由于不了解业务,往往闭门造车,并由此陷入就数据论数据的被动局面,得出来的分析结论也就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因此,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各种财务数据并不仅仅地通常意义上数字的简单拼凑和加总。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寓示着非常生动的增减、费用的发生、负债的偿还等。财务分析人员通过对业务的了解和明察,并具备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即可判断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由此写出来的分析报告也就能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财务数据毕竟只是一个中介(是对各样业务的如实反映,或称之为对业务的映射),因而财务数据为对象的分析报告就数据论数据,报告的重要质量特征“相关性”受挫,对决策的“有用性”自然就难以谈起。

五、财务分析报告的分析手法。如何才能将报告写活并有自己的特色?这里仅介绍本人在报告写作过程中几点所悟:

1.分析要遵循差异—原因分析—建议措施原则。因为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反映问题、揭示问题上,而是要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真正担负起“财务参谋”的重要角色。唯此,报告的有用性或分量才可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2.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采用交集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并存手法揭示异常情况。例如,某公司有36个驻外机构,为分析各驻外机构某月费用控制情况和工作效率,我们以“人均差旅费”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在分析时,我们采用比较分析法(本月与上月比较)从增长额(绝对数)、增长率(相对数)两方面比较以揭示费用异常及效率低下的驻外机构,我们分别对费用增长前十位(定义为集合a)及增长率前十位(定义为集合b)的驻外机构进行了排名,并定义集合c=a∩b,则集合c中驻外机构将是我们重点分析的对象之一,这就是“交集原则”。然而,交集原则并有一定能够揭示出全部费用异常的驻外机构,为此“重要性原则”显得必不可少。在运用交集原则时,头脑中要有重要性原则的意识;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同样少有了闪集思想。总而言之,财务分析人员要始终“抓重点问题、主要问题”,在辩证法上体现为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

3.问题集中点法亦可称之为焦点映射法。这种分析手法主要基于以下想法:在各部分分析中,我们已从不同角度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零散分析。这些问题点犹如一张映射表,左边是不同的分析角度,右边是存在问题的部门可费用项目。每一个分析角度可能映射一个部门或费用项目,也可能是多个部门或费用项目。由于具体到各部分中所分析出来的问题点还不系统,因而给领导留下的印象比较散乱,重点问题不突出;而领导通过月度分析报告,意在抓几个重点突出的问题就达到目地了。故而财务分析人员一方面在具体分析时,要有意识地知道本月可能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数据整理时具有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财务分析人员能感觉到本月可能存在的重大异常情况),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前面零散的分析中筛选出一至两个焦点性问题

六、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1.对公司政策尤其是近期来公司大的方针政策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吃透公司政策精神的前提下,在分析中还应尽可能地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使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

2.财务人员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多一点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尽可能捕捉、搜集同行业竞争对手资料。因为,公司最终面对地是复杂多变的市场,在这个大市场里,任何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行业竞争对手政策的改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公司的竞争力甚至决定着公司的命运;

分析报告范文第6篇

一、要清楚明白地知道报告阅读的对象(内部管理报告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公司管理者尤其是领导)及报告分析的范围。报告阅读对象不同,报告的写作应因人而异。比如,提供给财务部领导可以专业化一些,而提供给其它部门领导尤其对本专业相当陌生的领导的报告则要力求通俗一些;同时提供给不同层次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则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再如,报告分析的范围若是某一部门或二级公司,分析的内容可以稍细、具体一些;而分析的对象若是整个集团公司,则文字的分析要力求精练,不能对所有问题面面俱到,集中性地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

二、了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会领导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记得有一次与业务部门领导沟通,他深有感触地谈到:你们给我的财务分析报告,内容很多,写得也很长,应该说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遗憾的是我不需要的信息太多,而我想真正获得的信息却太少。我们每月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分析报告原本是要为业务服务的,可事实上呢?问题出在哪?我认为,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是财务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多与领导沟通,捕获他们“真正了解的信息”。

三、报告写作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和分析思路。财务分析报告的框架具体如下: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报告目录”告诉阅读者本报告所分析的内容及所在页码;

“重要提示”主要是针对本期报告在新增的内容或须加以重大关注的问题事先做出说明,旨在引起领导高度重视;

“报告摘要”是对本期报告内容的高度浓缩,一定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无论是“重要提示”,还是“报告摘要”,都应在其后标明具体分析所在页码,以便领导及时查阅相应分析内容。以上三部分非常必要,其目的是,让领导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对报告的整体性认识以及本期报告中将告知的重大事项。

“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一方面是对上期报告中问题执行情况的跟踪汇报,同时对本期报告“具体分析”部分中揭示出的重点问题进行集中阐述,旨在将零散的分析集中化,再一次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

分析报告范文第7篇

财务分析报告(本文主要指内部管理报告)是对企业经营状况、资金运作的综合概括和高度反映。然而要写出一份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并非易事。笔者认为,撰写财务报告以下六点值得注意:

一、要清楚明白地知道报告阅读的对象(内部管理报告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公司管理者尤其是领导)及报告分析的范围。报告阅读对象不同,报告的写作应因人而异。比如,提供给财务部领导可以专业化一些,而提供给其它部门领导尤其对本专业相当陌生的领导的报告则要力求通俗一些;同时提供给不同层次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则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再如,报告分析的范围若是某一部门或二级公司,分析的内容可以稍细、具体一些;而分析的对象若是整个集团公司,则文字的分析要力求精练,不能对所有问题面面俱到,集中性地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

二、了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会领导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记得有一次与业务部门领导沟通,他深有感触地谈到:你们给我的财务分析报告,内容很多,写得也很长,应该说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遗憾的是我不需要的信息太多,而我想真正获得的信息却太少。我们每月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分析报告原本是要为业务服务的,可事实上呢?问题出在哪?我认为,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是财务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多与领导沟通,捕获他们“真正了解的信息”。

三、报告写作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和分析思路。财务分析报告的框架具体如下: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报告目录”告诉阅读者本报告所分析的内容及所在页码;

“重要提示”主要是针对本期报告在新增的内容或须加以重大关注的问题事先做出说明,旨在引起领导高度重视;

“报告摘要”是对本期报告内容的高度浓缩,一定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无论是“重要提示”,还是“报告摘要”,都应在其后标明具体分析所在页码,以便领导及时查阅相应分析内容。以上三部分非常必要,其目的是,让领导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对报告的整体性认识以及本期报告中将告知的重大事项。

“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一方面是对上期报告中问题执行情况的跟踪汇报,同时对本期报告“具体分析”部分中揭示出的重点问题进行集中阐述,旨在将零散的分析集中化,再一次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

“具体分析”部分,是报告分析的核心内容。“具体分析”部分的写作如何,关键性地决定了本报告的分析质量和档次。要想使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分析思路。例如:某集团公司下设四个二级公司,且都为制造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思路是:总体指标分析—集团总部情况分析—各二级公司情况分析;在每一部分里,按本月分析—本年累计分析展开;再往下按盈利能力分析—销售情况分析—成本控制情况分析展开。如此层层分解,环环相扣,各部分间及每部分内部都存在着紧密的勾稽关系。 .cn

四、财务分析报告一定要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深刻领会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财务人员在做分析报告时,由于不了解业务,往往闭门造车,并由此陷入就数据论数据的被动局面,得出来的分析结论也就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因此,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各种财务数据并不仅仅地通常意义上数字的简单拼凑和加总。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寓示着非常生动的增减、费用的发生、负债的偿还等。财务分析人员通过对业务的了解和明察,并具备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即可判断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由此写出来的分析报告也就能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财务数据毕竟只是一个中介(是对各样业务的如实反映,或称之为对业务的映射),因而财务数据为对象的分析报告就数据论数据,报告的重要质量特征“相关性”受挫,对决策的“有用性”自然就难以谈起。

五、财务分析报告的分析手法。如何才能将报告写活并有自己的特色?这里仅介绍本人在报告写作过程中几点所悟:

1.分析要遵循差异—原因分析—建议措施原则。因为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反映问题、揭示问题上,而是要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真正担负起“财务参谋”的重要角色。唯此,报告的有用性或分量才可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2.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采用交集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并存手法揭示异常情况。例如,某公司有36个驻外机构,为分析各驻外机构某月费用控制情况和工作效率,我们以“人均差旅费”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在分析时,我们采用比较分析法(本月与上月比较)从增长额(绝对数)、增长率

(相对数)两方面比较以揭示费用异常及效率低下的驻外机构,我们分别对费用增长前十位(定义为集合A)及增长率前十位(定义为集合B)的驻外机构进行了排名,并定义集合C=A∩B,则集合C中驻外机构将是我们重点分析的对象之一,这就是“交集原则”。然而,交集原则并有一定能够揭示出全部费用异常的驻外机构,为此“重要性原则”显得必不可少。在运用交集原则时,头脑中要有重要性原则的意识;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同样少有了闪集思想。总而言之,财务分析人员要始终“抓重点问题、主要问题”,在辩证法上体现为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

3.问题集中点法亦可称之为焦点映射法。这种分析手法主要基于以下想法:在各部分分析中,我们已从不同角度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零散分析。这些问题点犹如一张映射表,左边是不同的分析角度,右边是存在问题的部门可费用项目。每一个分析角度可能映射一个部门或费用项目,也可能是多个部门或费用项目。由于具体到各部分中所分析出来的问题点还不系统,因而给领导留下的印象比较散乱,重点问题不突出;而领导通过月度分析报告,意在抓几个重点突出的问题就达到目地了。故而财务分析人员一方面在具体分析时,要有意识地知道本月可能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数据整理时具有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财务分析人员能感觉到本月可能存在的重大异常情况),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前面零散的分析中筛选出一至两个焦点性问题

六、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1.对公司政策尤其是近期来公司大的方针政策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吃透公司政策精神的前提下,在分析中还应尽可能地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使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

2.财务人员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多一点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尽可能捕捉、搜集同行业竞争对手资料。因为,公司最终面对地是复杂多变的市场,在这个大市场里,任何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行业竞争对手政策的改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公司的竞争力甚至决定着公司的命运;

分析报告范文第8篇

    一、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1、财务分析报告的分类。财务分析报告从编写的时间来划分,可分为两种:一是定期分析报告,二是非定期分析报告。定期分析报告又可以分为每日、每周、每旬、每月、每季、每年报告,具体根据公司管理要求而定,有的公司还要进行特定时点分析。从编写的内容可划分为三种,一是综合性分析报告,二是专项分析报告,三是项目分析报告。综合性分析报告是对公司整体运营及财务状况的分析评价;专项分析报告是针对公司运营的一部分,如资金流量、销售收入变量的分析;项目分析报告是对公司的局部或一个独立运作项目的分析。

    2、财务分析报告的格式。严格的讲,财务分析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和体裁,但要求能够反映要点、分析透彻、有实有据、观点鲜明、符合报送对象的要求。一般来说,财务分析报告均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提要段、说明段、分析段、评价段和建议段,即通常说的五段论式。但在实际编写分析时要根据具体的目的和要求有所取舍,不一定要囊括这五部分内容。

    此外,财务分析报告在表达方式上可以采取一些创新的手法,如可采用文字处理与图表表达相结合的方法,使其易懂、生动、形象。

    3、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如上所述,财务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现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部分提要段,即概括公司综合情况,让财务报告接受者对财务分析说明有一个总括的认识。

    第二部分说明段,是对公司运营及财务现状的介绍。该部分要求文字表述恰当、数据引用准确。对经济指标进行说明时可适当运用绝对数、比较数及复合指标数。特别要关注公司当前运作上的重心,对重要事项要单独反映。公司在不同阶段、不同月份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所需要的财务分析重点也不同。如公司正进行新产品的投产、市场开发,则公司各阶层需要对新产品的成本、回款、利润数据进行分析的财务分析报告。

    第三部分分析段,是对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在说明问题的同时还要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原因和症结,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财务分析一定要有理有据,要细化分解各项指标,因为有些报表的数据是比较含糊和笼统的,要善于运用表格、图示,突出表达分析的内容。分析问题一定要善于抓住当前要点,多反映公司经营焦点和易于忽视的问题。

    第四部分评价段。作出财务说明和分析后,对于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盈利业绩,应该从财务角度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和预测。财务评价不能运用似是而非,可进可退,左右摇摆等不负责任的语言,评价要从正面和负面两方面进行,评价既可以单独分段进行,也可以将评价内容穿插在说明部分和分析部分。

    第五部分建议段。即财务人员在对经营运作、投资决策进行分析后形成的意见和看法,特别是对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改进建议。值得注意的是,财务分析报告中提出的建议不能太抽象,而要具体化,最好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积累素材,为撰写报告做好准备

    1、建立台账和数据库。通过会计核算形成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但是编写财务分析报告仅靠这些凭证、账簿、报表的数据往往是不够的。比如,在分析经营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增长原因时,往往需要分析不同区域、不同商品、不同责任人实现的收入与费用的关系,但这些数据不能从账簿中直接得到。这就要求分析人员平时就作大量的数据统计工作,对分析的项目按性质、用途、类别、区域、责任人,按月度、季度、年度进行统计,建立台账,以便在编写财务分析报告时有据可查。

    2、关注重要事项。财务人员对经营运行、财务状况中的重大变动事项要勤于做笔录,记载事项发生的时间、计划、预算、责任人及发生变化的各影响因素。必要时马上作出分析判断,并将各类各部门的文件归类归档。

    3、关注经营运行。财务人员应尽可能争取多参加相关会议,了解生产、质量、市场、行政、投资、融资等各类情况。参加会议,听取各方面意见,有利于财务分析和评价。

    4、定期收集报表。财务人员除收集会计核算方面的有些数据之外,还应要求公司各相关部门(生产、采购、市场等)及时提交可利用的其他报表,对这些报表要认真审阅、及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养成多思考、多研究的习惯。

    5、岗位分析。大多数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往往由财务经理来完成,但报告注材要靠每个岗位的财务人员提供。因此,应要求所有财务人员对本职工作养成分析的习惯,这样既可以提升个人素质,也有利于各岗位之间相互借鉴经验。只有每一岗位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才能编写出内容全面的、有深度的财务分析报告。

分析报告范文第9篇

产品质量分析报告格式产品质量分析报告一般由五部分组成:标题、主送单位、正文、附件和签署。

(一)标题

质量分析报告的标题有以下三种写法:

(1)单一性标题。即只写文种名称,如“质量分析报告”。

(2)两要素标题。由被分析对象和文种组成,如“印刷品质量分析报告”。

(3)三要素标题。由年度、被分析对象和文种组成,如“20xx年电视机质量状况分析报告”;或由企业名称、被分析对象和文种组成,如“重庆江陵摩托车集团AS 100型摩托车质量分析报告”。

(二)主送单位

质量分析报告一般是写给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或者企业领导层的,所以,要有主送单位。主送单位即质量分析报告的呈送单位。

(三)正文

质量分析报告的正文一般由前言、主体和结语组成。

1前言

前言简要说明产品质量分析的缘由、目的、依据;或概述产品质量检查分析情况,如检查的范围、时间、地点、参加检查的有关人员、以说明报告的严肃性和可靠性。

2主体

主体部分是质量分析报告的核心。由于企业单位的性质、生产产品或承担的工程项目的不同,其写法有一定的区别,大体上可以分为检查的基本情况、剖析原因和提出建议三部分。

(1)检查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检查的内容、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检查的结果。检查的内容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三章“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规定的内容进行。如果是检查工程质量,检查的内容应按照国务院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二章“建设单位的质量责任”的有关规定进行。

(2)剖析原因。主要针对检查过程中的成绩或问题,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揭示其原因。分析过程中,要抓住主要问题或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如产品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产品质量下降的原因是什么等。具体可以写明:企业组织机构、生产和质量;主要管理人员以及生产、施工、建设、检验条件的变动及审批情况;当年各次GMP自查报告及接受监督检查报告;每次检查的整改落实情况;全年生产品种、批号、数量或承担的施工、建设项目;全年生产偏差调查及结果.全年退货情况及处理情况;全年施工、建设工程项目投诉情况;全年不合格产品情况及处理情况,特别是不合格产品被质量公报通告后的整改情况;产品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的内容等。

(3)提出评价及建议。针对产品或工程项目质量优劣形成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3结语

如果质量分析报告有主送单位,与此相适应的,正文之后就应该有结语。一般是“特此报告”或“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指示”。

(四)附件

有些很重要的具体资料,如检查数据、原始资料、有关质量标准等,由于篇幅较长,不宜放在正文里,可以作为附件,附于文后。

分析报告范文第10篇

本文档明确性能测试分析报告的评审行为,明确评审过程中使用的各项指标,使性能测试分析报告评审相关人员能够依据此规范检查性能测试分析报告的内容填写是否符合模版要求,检查性能测试分析报告是否正确反映了性能测试的完整过程,检查性能测试分析报告是否符合本规范中规定的质量标准。

1.2适用范围

性能检测测试分析报告评审

性能诊断测试分析报告评审

性能调优测试分析报告评审

容量规划测试分析报告评审

1.3预期读者

参与性能测试分析报告评审的各方面人员,包括:

测试管理部测试经理

技术测试部技术测试经理、技术测试分析师、技术测试工程师

项目(群)组项目经理、技术经理及其他相关人员

业务部门相关人员

数据中心相关人员

1.4参考资料

《信息技术管理部测试管理办法》

《信息技术管理部性能测试规程》

2与评审规程的关系

在评审规程中规定性能测试分析报告的评审过程和具体活动,包括评审内容的准备、评审会议的召集、评审会议、评审结果的、评审结果的跟踪。

本规范为评审规程中的具体活动提供可依据的方法、判断标准以及相关模版。

3标准与模版

3.1活动:评审内容的准备

3.1.1准入标准

性能测试计划中的任务完成率=100%,包括所有开发任务、所有执行任务、所有分析任务

3.1.2准出标准

性能测试分析报告经过技术测试经理审核并签字

性能测试相关所有文档已经放置于可供获取的位置,包括性能测试计划、性能测试方案、性能测试场景/脚本、数据文件、执行日志、性能测试分析报告。

3.1.3模版

N/A

3.2活动:评审会议的召集

3.2.1准入标准

3.2.2准出标准

会议召集通知书已经发送给所有相关评审方,包括:被测应用系统所属项目(群)组、业务部门、数据中心、测试管理部、技术测试部、业务测试部。

性能测试分析报告和所有相关文档同时随会议召集通知书发送给了所有相关评审方。

3.2.3模版

名称:《性能测试分析报告评审会议通知书》。

内容:

发送信息,应包括姓名、Email、座机、手机、角色、所属部门

项目(群)组名称

会议召集时间

会议持续时间

会议地点

参加人员和角色及部门名称

主持人和角色及部门名称

记录人和角色及部门名称

会议议程

期望达成目标

附件名称及简要说明

初审意见

3.3活动:评审会议

13.3.1准入标准

所有与会人员准时到场(现场/或视频)

所有与会人员已经预先审阅了性能测试分析报告及相关文档

所有与会人员已经在《性能测试分析报告评审会议通知书》中填写了初审意见并发送给会议主持人

会议主持人已组织性能测试实施人员对各方与会人员的初审意见进行了汇总和分析

3.3.2准出标准

性能测试背景评审完成

o应具备详细的、明确的性能测试工作背景描述

性能测试需求评审完成

o性能测试需求应明确表明本次性能测试的类型,应为性能检测测试、性能诊断测试、性能调优测试或者容量规划测试

o性能测试需求中应具备明确的性能测试范围

性能测试目标评审完成

o性能测试目标中应具备期望达到的明确的响应时间指标

o性能测试目标中应具备期望达到的明确的处理能力指标

o性能测试目标中应具备期望达到的明确的资源利用率指标

o性能测试目标中应具备期望达到的明确的稳定性测试时间长度指标以及交易成功率指标

o性能测试目标中应对响应时间和处理能力指标进行明确的定义

性能测试模型评审完成

性能测试模型中应具备明确的测试场景名称以及使用该场景的原因说明

测试场景中应具备明确的虚拟用户名称、数量/百分比、思考时间(ThinkTime)、检查点、测试数据说明

测试场景应具备明确的测试环境说明,包括应用版本、网络架构、应用技术架构、服务器硬件设备信息、应用平台的版本和关键参数设置信息

测试场景应具备明确的被测应用系统基础数据信息,包括基础数据量、类型(模拟数据/生产数据)

性能测试过程评审完成

性能测试过程包含了性能测试规程中规定的所有不可裁减的测试任务

每项测试任务应具备明确的测试方法说明

每项测试任务应具备明确的状态(完成/未完成)

若某项测试任务未完成,则该项测试任务应具备明确的未完成原因以及解决方法说明

性能测试单项任务数据分析评审完成

每个单项任务应具备明确的测试目的

每个单项任务应具备明确的测试数据分析

性能测试结论评审完成

每个性能测试目标应具备至少一条结论

每条结论应针对一个具体的性能测试目标

性能测试缺陷评审完成

所有已发现缺陷都具备了明确的状态(已解决/未解决)

所有遗留缺陷都具备了明确的追踪解决方案(监督责任人、期望解决结果、期望解决时间、解决方法、解决责任人)

性能测试分析报告评审完成

若有一项评审结果为“不通过”,则此项为“不通过”

所有与会各方人员签字认可评审结果

若有一方人员未到场,此次评审视为无效。评审会议结束后,将会议记录与会议结论发送给缺席方人员进行离线评审。

获得缺席方离线评审意见后,修订评审结果,此次评审方可视为有效。

3.3.3模版

名称:《性能测试分析报告评审报告》

内容:

项目(群)组名称

会议召集时间

会议地点

与会人员、角色及部门名称

主持人员、角色及部门名称

记录人员、角色及部门名称

性能测试背景评审结果:通过/不通过

性能测试需求评审结果:通过/不通过

性能测试目标评审结果:通过/不通过

性能测试模型评审结果:通过/不通过

性能测试过程评审结果:通过/不通过

性能测试单项任务数据分析评审结果:通过/不通过

性能测试结论评审结果:通过/不通过

性能测试缺陷评审结果:通过/不通过

性能测试分析报告评审结果:通过/不通过

性能测试评审会议有效性:有效/无效

参与各方人员签字

3.4活动:评审结果的

3.4.1准入标准

性能测试评审会议有效性:有效

性能测试分析报告:通过

3.4.2准出标准

性能测试分析报告评审报告已经发送给所有相关各方,应包括:项目实施管理条线、业务IT管理条线、相关业务部门、数据中心、项目(群)组、测试管理部、技术测试部、业务测试部等

性能测试分析报告评审报告由技术测试部备案

3.4.3模版

N/A

3.5活动:评审结果的跟踪

分析报告范文第11篇

一、影响财务会计报告质量的因素

1、会计自身特点制约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会计学的本质是以精确的数字运算形式计算来源于估计和判断的数据。首先,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是通过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来实现的。会计所运用的确认和计量方法肯定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如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是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这就使会计反映的当期利润与当期实际现金净流入可能不一致;其次,对相同的会计事项,往往可以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这种可选择性虽然也有一定原则以供遵循,但由于选择何种会计处理方法才最合适完全取决于客观环境的要求和当事人对其合理性的判断,因而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再次,会计处理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参数需要估计和预测,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残值、或有事项等,这种预计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预计的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吻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局限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这种以会计报表为主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并且统一运用货币计量,一些目前无法确认和不能通过货币计量但是能反映企业未来前景,对使用者未来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如预测信息、人力资源价值、主要管理人员的素质等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会计报告之外,这些非货币性信息的短缺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3、会计人员素质影响信息的准确性。在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人为的主观判断和估计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在会计处理的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最好的一个,如何把握谨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如何对一些新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这些问题都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经验、知识水平和实际驾驭能力,不同阅历、知识背景的会计人员对同一经济事项的判断往往是不同的,其结果也就必然不同。如果判断和估计不正确,或者是掺杂了个人偏见,会使财务会计报告大打折扣,甚至于对信息使用者来说毫无价值可言。

二、财务会计报告质量分析方法

1、识别关键会计政策。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在该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方面取得竞争优势。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主要是为对企业未来情况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而企业未来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关键成功因素方面的表现,比如银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利息和信贷风险管理,零售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库存管理。分析人员应从动态角度来评价企业在关键成功因素方面的表现及其蕴含的风险,找出哪些会计政策和估计是计量和反映这些关键成功因素的,并对这些会计政策和估计进行评价,以分析它们对财务报告的影响程度。

2、判断企业会计政策的灵活性。由于会计政策具有较大的可选择性,可选择性的会计政策增大了会计实务处理的灵活性,几乎在所有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入和费用项目中,都存在着可供会计人员选择的惯例和原则,如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这种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对企业财务报告有很大的影响,从而为管理者操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因此作为财务报告分析者来讲,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要对同一个企业不同时点或不同企业之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比较,必须分析其会计政策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3、评价企业会计政策的适当性。对某一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根据现有会计准则有很多种备选的方法,这时企业往往会借助于会计政策选择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比如,变更折旧政策、存货计价方法、坏账计提政策等,是企业盈亏管理过程中常采用的手段;再有,从分析者的角度看,谨慎的会计政策不等于“好”的会计政策,过于“谨慎”和过于“激进”一样会产生误导。因此,在进行财务报告分析中,应就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适当性做评价,进而明确管理者选择会计政策的意图。

4、评价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由于会计信息存在不均等或不对称性,管理者可以利用披露的信息来影响分析人员评价会计质量和使用会计信息理解企业经济实绩的难易程度,会计准则对披露的最低要求进行限定,而管理者在最低要求以外是否进行自愿披露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因此披露质量是体现企业会计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使用者在取得相关信息进行决策时,应注意评价企业会计信息是否被充分披露。

分析报告范文第12篇

本报告中所采集的数据均为统计期间(1个季度/年度内)的有效求职人数和需求人数。

一、供求总体情况

表1 供求总体人数

上期结转 本期新增 合 计 需求人数 求职人数 求人倍率

注:上期结转:上期登记但仍在有效期内的供求数据

本期新增:本季度新登记的供求数据

合计=上期结转+本期新增

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

二、各产业劳动力需求情况

表2 按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

产 业 需求人数 所占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合 计

三、行业需求情况

表3 按行业分组的需求人数

行 业 需求人数 所占比重 农、林、牧、渔业 采掘业 制造业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金融业、保险业 房地产业 社会服务业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其他行业 合 计

注:“农、林、牧、渔业”数等于表2“第一产业”数。

“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合计受数等于表2中“第二产业”数。

其他各栏除“其他行业”外合计等于表2中“第三产业”数。

为保持表2和表3间数据平衡,“其他行业”如出现数据,各按照表中各栏(除其他行业外)的实际需求人数所占权数分配到各栏,按上述对等原则再汇总计算产业合计数。

·英文报告格式 ·会议报告格式 ·读书报告格式 ·工作报告的格式

四、用人单位需求情况

表4 按用人单位性质分组的需求人数

单位性质 需求人数 所占比重 企业 其中:(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私营企业 联营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 外商投资企业 港、澳、台投资企业 其他企业 事业 机关 其他 合 计

五、各类职业供求情况

表5 按职业分组的供求人数

职业类别 劳 动 力 供 求 人 数 比 较 需求人数 所占比重 求职人数 所占比重 求人倍率 单位负责人 专业技术人员 办事人员和

有关人员

商业和

服务业人员

农林牧渔

水利生产人员

生产运输

设备操作工

其 他 无 要 求 合 计

注:关于出现“无要求”时求人倍率的计算,表中求职“无要求”一栏如出现数据,可按照表中前七栏的实际需求人数分配到各栏(小数点四舍五入),再以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实际)+加权计入数],得出求人倍率。但表中不需体现加权分配后的人数,仍只填写实际求职数。

表6 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十个职业(职业小类)

职业 职业代码 劳 动 力 供 求 人 数 比 较 需求人数 求职人数 缺口数 求人倍率

表7 需求小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十个职业(职业小类)

职 业 职业代码 劳 动 力 供 求 人 数 比 较 需求人数 求职人数 缺口数 求人倍率

六、求职人员构成情况

表8 按求职人员类别分组的求职人数

求职人员类别 求职人数 所占比重 新成长失业青年 就业转失业人员 其他失业人员 在业人员 下岗职工 离退休人员 在学人员 其他人员 合 计

注:新成长失业青年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从未就业,目前正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包括初高中、职业高中、技校及大中专毕业生中未能升学、参军、被国家统一分配或单位录用以及其他初次失业的人员;就业转失业人员是指在登记的失业人员中,从就业状态转为失业状态的人员.

失业人员=新成长失业青年+就业转失业人员+其他失业人员

七、招聘、应聘条件情况

1.性质

表9 按性别分组的供求人数

性别 劳 动 力 供 求 人 数 比 较 需求人数 所占比重 求职人数 所占比重 求人倍率 男 女 无要求 - - - - - - - - - 合 计

注:关于出现“无要求”时求人倍率的计算,表中需求“无要求”一栏如出现数据,按照表中男、女的实际求职人数比例所占权数分配到各栏(小数点四舍五入),再以{需求人数(实际)+加权计入数}/求职人数,得出求人倍率。但表中不需体现加权分配后的男女需求人数,仍只填写实际需求人数。以下“年龄”、“文化程度”、“技术等级”中需求“无要求”栏处理方法同此表。

2.年龄

表10 按年龄分组的供求人数

年龄 劳 动 力 供 求 人 数 比 较 需求人数 所占比重 求职人数 所占比重 求人倍率 16-24岁 25-34岁 35-44岁 45岁以上 无要求 合 计

注:16-24岁组人数指的是满16岁而未满25岁的人数,例如1975年1月1日出生的人口,在2000年1月1日前均应计入16-24岁组。

出现跨年度分组的需求时,手工统计可按照采取平分到所跨越的分组中,余数按照“就低不就高”逐一加到分组中,也可采用“性别”中“无要求”的处理办法。按照需求所跨年龄组各组实际求职人数比例分别加权后(小数点四舍五入),再以“[需求人数(实际)+加权计入数]/求职人数”,得出求人倍率。但表中不需体现加权分配后的需求人数,仍只填写实际人数。

3.文化程度

表11 按文化程度分组的供求人数

文化程度 劳 动 力 供 求 人 数 比 较 需求人数 所占比重 求职人数 求职人数 求人倍率 初中及以下

普 高 职业高中 技 校 中 专 小 计 大 专 大 学 硕士以上 无要求 合 计

注:高中含普高、职业高中、技校和中专。

4.技术等级或职称

表12 按技术等级分组的供求人数

技术等级 劳 动 力 供 求 人 数 比 较 需求人数 所占比重 求职人数 所占比重 求人倍率 职业资格五级

(初级技能)

职业资格四级

(中级技能)

职业资格三级

(高级技能)

职业资格二级

(技 师)

职业资格一级

分析报告范文第13篇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结构,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标题制作有两种:一种是报告类实用文所通用的形式,包括单位、时间、事由、文种四个项目,一种是论文式标题。

正文,包括开头、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

正文的开头如新闻的导语,概括点明基本情况,提出分析的问题、分析的意义和目的。由于经济活动分析的种类不同,其分析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开头的部分应有所侧重。

正文的主体部分根据分析的对象,写明具体情况,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具体情况主要是指基本情况的文字说明和具体数字说明,如指标、百分比、有关数据等。分析原因就是依据国家政策和经济规律,对有关数据进行数学运算推导,或对有关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通过对比等手段,找出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看法,作出评论。综合分析报告侧重写对各项经济指标的分析;专题分析报告侧重写对某一事项或问题的分析。

正文的结语写分析后的结论,提出的建议或措施;或者写对全文的概括、总结;或写分析后的预测。

写经济活动分析报告,观点要鲜明,数据要准确,主旨应突出集中,论述应精要。

范例

财务分析报告

在上级党委和各级领导机关的关怀下,在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站全体干部职工在适应商品流通渠道的变化方面,发挥了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企业整顿,建立健全了以经济责任制为中心的各种规章、制度,把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超额10.1%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利税计划。现将各项主要指标执行情况综合分析汇报如下:

一、主要经济财务指标执行情况

本年度进货总值××××万元,与去年××××万元相比下降×××万元,即13.97%。其中:地产收购总额×××万元,省内调入××××万元,省外进货××××万元。

本年销售总值××××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万元,即1.06%,其中,批发销售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调往省内外都略有下降。

年末商品资金总额××××万元,比去年同期××××万元下降××××万元,即16.5%;比前年同期××××万元下降×××万元,即30.44%;库存结构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布局逐步趋向合理。

本年商品流通费总额×××万元,比去年同期×××万元下降××万元,即17.32%;费用水平为5.16%,比去年5.55%下降0.39%,其下降幅度为7.03%。

本年度实现利税总额为×××万元,超额10.1%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整个年度进货正常,销售达到预期效果,库存下降,费用降低,经济效益较为理想。

二、流动资金占用的分析

年末全部流动资金占用为××××万元,比去年同期××××万元下降×××万元,即8.93%;本期平均流动资金占用为××××万元,比去年同期××××万元下降×××万元,即17.74%;本期平均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2.309次,比去年同期2.136次加快了0.173次,即加快8.1%;期末银行贷款为××××万元,比去年同期××××万元下降×××万元,即12.22%。

(一)商品资金

年末资金为××××万元,比去年同期×××万元下降×××万元,即16.59%,从而达到了整顿企业时制定的库存压缩计划。

年末商品资金结构情况如下:

在途商品为×××万元,比去年同期×××万元上升:造成的主要原因,年末五六天内承付托收的贷款近××万元之多,商品尚未能验收入库(由于我们的努力,兄弟单位配合,现已基本解决)。库存商品为××××万元,比去年同期××××万元下降××××万元,即20.6%;移库下放商品为××万元,比年初×××万元下降27.6%;省内外十几个联营点年内共销售××万元,占我站销售额的0.59%。移库代销商品大部分是处理商品,削价损失已经近××万元。对此我们现在已研究决定在下年一季度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办法,把移库下放联营商品统统解决。

(二)结算资金占用

年末结算资金占用×××万元,占全部流动资金的15.77%;其中:委托银行收款×××万元,应收款××万元,分期应收××万元,待决应收款××万元,待处理损失××万元,银行存款××万元。

主要情况分析如下:

1.应收款项中有一笔××万元是由于外单位因缺乏资金,经有关方面暂时借给的,其它则属于内部和外部业务正常往来的款项。

2.分期应收贷款属于我单位与所属集体单位商店联营的铺底资金。

3.待决应收款我们组织多次清理,已处理解决×××笔,金额为×××万元,从而使待决应收款压缩到××万元。

我们决心在下年度积极主动地清理各种结算资金的非正常占用,并且采取一系列办法,防止待决款项的增加,压缩不合理的资金占用,努力降低结算资金。

三、商品流通费的分析

本年商品流通费总额为×××万元,比去年×××万元下降××万元,下降幅度为17.32%;本期费用水平为5.16%,比去年5.55%下降0.39%,下降幅度为7.03%。其中:

(一)直接费用

本年直接费用为×××万元,比去年×××万元减少××万元,下降19.8%:其中:

1.运杂费××万元,比去年同期××万元下降××万元,下降幅度为20.02%。本年进销总额比去年下降12.45%,因而运杂费下降×万元,同时不少大宗商品就厂发货,节约市内搬运费达×万元,另外进货渠道有所改变,节约运费近×万元,对外争取优惠不付费用或不付运费达×万元左右。

2.保管费××万元,比去年同期××万元下降××万元,下降幅度为18.57%。主要是:S本年度平均库存××××万元,比去年同期××××万元下降22.5%;为此应该下降1.91万元。由于21仓库改为批发商场,全年增加保管费×万元。本年又增加部分商品存厂,节约保管费×万元左右。

3.利息为×××万元,比去年同期×××万元下降××万元,幅度为9.46%;本年度每天平均贷款余额为×××万元,比去年同期×××万元下降775万元,节约利息××万元。

(二)间接费用

本年间接费用为××万元,比去年××万元增加××万元;主要原因:工资增加×万元;折旧费增加×万元;由于人员增加福利和其它费用有所上升;特别是旅差费有所增加。总之,我们在间接费用开支方面,基本上按国家财政制度,财经纪律和会计制度办事。我们也注意防止一些不合理的费用开支,努力降低间接费用水平,为国家增加积累。

四、利润的分析

本年实现总额××万元,超额10.1%完成上级下达的利润计划。具体分析如下:

(一)进销差价

本年毛利额为×××万元,比去年同期×××万元增加×××万元;本年毛利率为5.48%,比去年同期2.53%上升2.95%。具体情况如下:

1.我站全年处理有问题商品×××万元,其中低于进价损失××万元,为此影响毛利××万元;

2.全年争取优惠价格和扩大批发增加毛利达××万元左右。

(二)商品流通费本年减少××万元。

(三)营业外收支净值为负×万元。

(四)利润总额本年为××万元,超额10.1%完成年度利润计划。如果在本期不处理有问题商品,就不存在于进价损失××万元,那么全年利润将是××万元。

分析报告范文第14篇

党性分析报告 文章作者:流星物语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7月20日12:17 在全党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举措,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回顾自己自2002年党的八次党代会以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总的认为:在党组织的关怀、培养和领导下,在党内和处内同志们的帮助下,能够坚持学习*理论,不断加强修养、增强党性觉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在*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本职并力求创造性地【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分析报告范文第15篇

一、财务分析的含义及作用

上市公司公之于众的财务报表及相关的会计信息是用以沟通、传递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重要工具,故其规范性和真实度直接影响人们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和判断。财务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公司的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目的是为了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帮助相关利益集团改善决策。财务报表分析的最基本功能,是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的综合水平的不断提升。不同的使用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有不同的要求。

(一)管理者公司经营管理者必须通过财务分析,发现公司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把公司经营得更好。

(二)投资人公司的投资人包括公司股东及潜在的投资人,他们通过分析公司定期公布的财务资料,获得各自关心的财务信息。例如,股东中的优先股东更关心公司的偿债能力;而普通股东则关注他们投资的增值能力。不同的投资策略使投资人对公司财务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例如,短期投资人通常比较关心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以及其他可作为“炒作”题材的信息,以谋求股价较大的提升空间,以便套现。长期投资人则比较关心公司的发展前景,他们能够接受上市公司暂时不发放股利,以使公司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经营。

(三)债权人公司的债权人包括贷款人、公司债券的购买者和其他债权人,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给公司融资,收取利益因而他们最关心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和信用度、此外,政府有关部门(包括财政、税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公司主管部门等)也需通过汇总分析各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调整相关政策,加强宏观管理。可见,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能向各类群体提供有用信息。

二、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内容及方法

(一)财务报表可信度分析财务分析的第一步就是要对财务报告的可信度进行分析。由于虚假财务信息的蔓延,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对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一般情况,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判断。广泛搜集资料:财务分析的基本依据是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如经济环境、管理层变化、竞争对手的活动、先进科研对公司的经营的影响。这些资料,投资者可以从证券交易管理机构、有关经济新闻媒介等其他来源进行分析得到。关注公司治理机制: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和“内部人员控制”现象严重影响资本市场。由于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中小股东又没有合适的方式监督管理当局的行为,一部分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往往被上市公司大股东或经营者所控制,公司内部无法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导致经营者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肆无忌惮地造假,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关注财务报告是否规范:首先,要注意财务报告重要项目是否有遗漏,遗漏通常是上市公司隐蔽信息的主要行为,应引起注意。其次,如果某些重要会计项目出现异常变动,投资者也必须认真对待,考虑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利用这些项目进行盈余操纵的可能性。例如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上市公司对于持有股权比例在20%以下的子公司,一般采用成本法核算,对于持有股权比例在20%以上的子公司采用权益法核算。因此对于连年亏损的子公司,上市公司可能会将其股权减持至20%以下,以暂时隐藏该项亏损。最后,还要关注审计报告的意见及注册会计师的声誉。注册会计师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偏不倚各方利益,正确披露出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出具真实有效准确的财务报告。

(二)公司经营战略分析对上市公司来说,战略是为了实现总目标所制定的活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规划。发展战略弱化将造成企业相对他的竞争对手的地位恶化,危及企业的发展生存。因此,公司经营战略的正确与否非常重要。现对上市公司经营战略分析做以下总结。公司核心能力分析:核心能力是一个组织内部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它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进程中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企业应该培育其基本的核心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在进行核心能力分析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只涉及正常的经营情况,非正常的经营情况虽然也会给企业带来收益或损失,但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个别结果,不能反映公司的核心能力,在分析时应当剔除。常见的非正常经营情况有:证券买卖、将要停止的营业项目、关联方交易、会计制度变更带来的影响因素等。公司发展阶段分析:根据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将上市公司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及衰退阶段。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盈利能力、股价水平,产生现金的能力等方面是有显著差异的。

(三)辩证分析策略会计信息的辩证分析一直是信息使用者必备的素养,既要充分看到发展前景也要紧抓实际生产经营弊端短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是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方法,通过数字表达静态状况。定性分析是要求投资者跟随国家政策为前提对呈报出来定量分析指标进行判断审核。例如:上市公司对经营者、投资者的股权激励机制出现的正反两方面影响。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出现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仍存在财务分析的局限性。以下我们从会计信息质量以及财务分析方法两大主要方面进行讨论。首先,经营者或利益集团为达到自身利益对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或不及时严重影响使用者的利益,错误信息将严重误导投资者的判断。《公开发行股票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中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中不少于两次向公众提供定期报告,中期报告应于每个会计年度的前6个月结束后,60日内编制完成,年报应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120日内编制完成。此规定给上市公司提供了宽松的时间,使信息未公开阶段的时间较长,知道未公开信息的内幕人容易进行内幕交易,并且多数上市公司均在报表截止日前才刊出,给投资者及时掌握公司信息,正确进行投资分析带来了困难。其次,分析方法的滞后性对会计信息质量带来的影响。相对美国等西方国家财务分析方法的规定,我国现行财经法规过于一致单调,不能做到财务报表中凸显出的行业规律和特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报送的相关信息并没有体现出时代网络化、信息化特点。

三、提升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质量的措施

(一)提高财务分析依据资料的质量拓展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首先应该把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做修改;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实现实时报告与定期报告并存,企业要及时的把相关的信息在自己的网站上,用户随时可以查找该企业的财务信息,选取有价值信息,提高会计信息的效率和使用价值。

(二)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培养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一方面要重视对分析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在人员培养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其综合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如,分析人员要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特点建立适用的分析指标体系,从而才能实现高质量的财务分析。另一方面对出具报告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职业操守学习和职业道德培养。对其所出具的财务分析报告本着真实有效、公平公正的专业态度。

(三)“国际趋同”背景下财务分析的提升不同于中小型企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战略多基于国际间合作。因此在财务分析工作中我们应多学习先进国家优点长处。在2011年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议程咨询中,IASB就强调“IASB一直在制定可以应用于财务报表编制的原则,以确保适当的列报分析式信息以及报表中的信息内在一致的反映主体的活动”,可以看出,IASB在改革财务报表列报方面的决心。对国际会计机构及主要国际财务报表的变革可以看出,财务报表列报的国际趋同已是大势所趋,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国际趋同背景下我国应该采取渐进式的方式对现行财务报表进行变革,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现代财务分析正在出现一些新的特征:第一,财务分析与公司战略紧密结合;第二,单个公司的财务分析与整个行业紧密结合;第三,从财务状况一般性的整体分析到重要事项深度分析;第四,从财务数据的一般分析到数据深度综合加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