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地震灾害防范范文

地震灾害防范范文

地震灾害防范

地震灾害防范范文第1篇

一、自我监测

落实县、乡、村基层群众组织的防灾责任人、确定监测方法与要求,如配发简易雨量筒、木桩、砂浆贴片和固定标尺等,人工巡视滑坡体内的微地貌、地表植物和建筑物标志的各种细微变化。以定期巡查测量和汛期强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纸介质记录监测数据并注意灾害发展趋势,必要时按程序逐级报告。在重大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应建立警示牌,并简要说明灾害类型、发生条件、威胁范围和避让方法。

二、自我预报

群测群防预警体系要使用尽可能简单的、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语言或方式预警,包括书面报告或通知、无线电通信、电视、手机短信、广播系统、信号旗、扬声器、警报器等。如泥石流可采用注意、警戒和警报三级。例如,以累积降雨量或日降雨量为预警判据,如我国东南丘陵区日降雨量50~60毫米为注意级,60~130毫米为警戒级,达到130毫米为警报级,当日累积降雨量小于25毫米时则解除警报。注意同一流域或同—区域的呼应联动,及时了解或吸收相邻监测预警点的动态。

三、自我防范

无论是农村社区,还是城镇社区,自我防范首要的是注意训练社区居民防灾的警觉性、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醒出入于山坡地警戒区的居民及游客,留心处所周遭环境的异常现象及天气变化,注意保障自身安全。

确定有危险、危害性的地质灾害点进行监测和重点预防,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确定危险点的监测预防责任人、预警信号与等级、人员和财产转移路线。危险区的划定主要考虑地质灾害体的规模、特点和危害对象及历史灾情等。一般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具体确定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的危险区,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

四、自我应急

当发现重大险情时,除立即上报上一级政府主管部门外,县、乡、村有关责任人应立即进行防灾应急的组织准备和物质准备。组织准备包括成立工作机构,包括领导小组及监测预警组、抢险救灾组、治安组、安置组、医疗救护组等,组织动员居民保持高度警觉,按照确定的避灾路线进行疏散等。物质准备包括集体大宗物质和家庭防灾应变包,应变包一般内装通信设备、医疗用品、随身衣物、贵重物品、照明设备、逃生用品(绳索、刀具)和方便食品等。

地震灾害防范范文第2篇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示精神,特别是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9次会议的部署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做好当前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意见的通知,进一步做好地震灾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区主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部党组决定紧急召开全国防范地质灾害电视电话会议。

首先,我代表国土资源部对今天在北京主会场出席会议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黄卫副部长、交通运输部徐祖远副部长、铁道部卢春房副部长、水利部鄂竟平副部长、国资委黄淑和副主任、中国地震局赵和平副局长、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表示感谢!对在各地分会场出席会议的政府领导、分管秘书长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表示感谢!对应邀参加这次会议报道的媒体朋友们表示感谢!

今天的会议邀请了7个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主要是考虑到这7个部门是我们防范地质灾害的服务对象,请他们向国土资源部和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就防范地质灾害工作提出要求。我们防范地质灾害服务工作,务必要密切掌握服务对象的需求,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提高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整体效用。刚才7个部门的负责同志都做了很好的讲话,提出了需求,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将会有力地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下面,我就进一步部署地震灾区和强降雨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讲两点意见。

一、各地高度重视,防范地质灾害工作有序展开

(一)中央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指示和部署。

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非常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是“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央领导同志对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指示和部署。*总书记在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时强调,一定要重视防范次生灾害。总理批示,预防次生地质灾害的各项工作要落实。5月份以来副总理对防范地质灾害工作作了11次批示。5月18日,*同志对防范地质灾害工作作了批示。*副总理和马凯秘书长也多次批示,要防范地质灾害工作。6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做好当前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意见的通知,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6月1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9次会议,专题研究了防范次生灾害工作。会议指出,由于余震持续时间长,进入主汛期后降雨量明显增加,随时可能引发新的次生地质灾害。必须高度重视,把防范次生地质灾害作为一项紧迫任务,采取切实有力措施,避免给人民群众造成新的损失,为灾后恢复重建奠定良好基础。对此,我们一定要抓好贯彻落实。

(二)受地震和气象等因素影响,防范地质灾害工作形势严峻。

刚才,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介绍了气象情况和今后一个时期气象趋势。中国地震局赵和平副局长介绍了5·12四川汶川地震后余震趋势。今年南方强降雨范围广、时间长、强度大。5月下旬至今,华南、中南、西南持续遭遇强降雨,发生了多起地质灾害引发的伤亡事件。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5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4196多处,造成294人死亡、失踪和57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15768亿元。其中,5月份发生地质灾害10888起,210人死亡和失踪,522人受伤。6月份以来,地质灾害已造成70人死亡和失踪。最近几天强降雨在北移,长江流域防灾形势趋紧。四川、甘肃和陕西即将迎来主汛期和强降雨,受余震和强降雨的影响,这些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也进入关键时期。“5·12”四川汶川地震使得灾区山体松动、岩石破碎,在强余震和强降雨的诱发下,很可能出现群发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灾区防范地质灾害的形势更为严峻。

(三)部门密切合作,防范地质灾害工作有序展开。

自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以来,气象、地震和国土资源部门主动合作,努力搞好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建设、交通、铁道、水利、国资委等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均给予极大理解、帮助和支持。国土资源部门也主动提供信息、加强服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序展开。进入汛期以来,我部已经多次发出通知,部署地质灾害防范工作。5月30日专门召开了视频会议进行部署。6月份以来,我部已派出10个专家组到8个遭遇强降雨的省份,配合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多数地质灾害高发区、易发区都积极开展工作。特别是四川、甘肃、陕西等地,及时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监测预警、群测群防,成效明显。5月16日,应急排查组在四川*市*区*镇*村发现滑坡险情,及时撤离人员,5月18日发生滑坡,避免了近400人的伤亡。5月17日,应急排查组发现四川青川县城后山狮子梁滑坡出现变形裂缝,当晚撤出人员,5月18日发生滑坡,避免了300余人的伤亡。截至6月16日,为避免大暴雨造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汶川县已紧急转移城镇、山区群众和学生7万多人。6月15日,重庆市及时启动地质灾害橙色预警,15-17日,全市发生41起地质灾害,无人伤亡。6月19日,由于提前监测,及时预报,贵阳市清镇市新店镇岩湾村44户人家、206人安全撤离,提前5分钟成功躲避了20万方的崩塌山体。总体上看,在各个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在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防范地质灾害的工作正在有序地展开。

二、主动服务,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防范地质灾害,当务之急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和指示精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做好当前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意见的通知和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9次会议精神,主动服务,加强合作,全力以赴做好防范地质灾害的各项工作。

(一)要迅速制订并提交防范地质灾害方案。

全国18个省(区、市)约有1600个县(市)处于山地丘陵区,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和易发区,其中有1400个县(市)已经做过地质灾害普查,共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23万处,威胁3500万人口安全。当地国土资源部门要组织综合分析地质灾害普查资料,收集各类相关信息,制订地质灾害防范方案。要针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危险程度,提出搬迁避让、撤离避险、监测预警等具体建议,提供给当地政府组织实施。对于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建筑物、公路干道、铁路、江河流域、工业设施等,要把现有的资料和形成的方案,及时向相关部门提供。同时,要继续实施已有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该治理的工程一定要立项并加快治理进度。

(二)要加强应急排查、巡查和监测预警。

四川、甘肃和陕西已经完成了灾区108个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应急排查,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12000多处,威胁到上百万人的安全。还有一部分省区,有的已经完成应急排查,有的正在做。希望各地尽快完成应急排查,形成图、表和报告,提交给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完成应急排查的地方,要对城镇、乡村等人口密集区,交通干道、江河流域和一些重要工矿设施,及时组织巡查并加强监测预警。预警信息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及时。在广大农村,乡村监测员靠敲锣吹哨预警信息,及时有效组织村民撤离。预警信息要扩大覆盖面、增强时效性。

(三)要完善并公布群测群防体系。

多年的经验证明,群测群防是防范地质灾害最有效的手段。各省厅都要加强组织指导,进一步完善市、县、乡、镇、村乃至村民小组的群测群防体系,明确并落实责任。各级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明确之后,要向社会公布,便于社会公开监督。与此同时,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努力为防灾抗灾创造良好工作条件,各专业监测点也要积极配合。一定要严防死守,避免群死群伤。如果说地震造成伤亡是天灾,那么地质灾害造成群死群伤,就既是天灾,也有责任问题。防范地灾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责任重于泰山。请大家务必高度重视,全力以赴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

各地都要有防范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并要根据变化的情况修改完善。组织专业人员给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讲解预案,让群众掌握应急避险知识。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织演练。各地都要加强防灾值班和信息速报。6月20日到9月30日,我部执行地质灾情日报制度,每天16时之前,要将过去24小时的灾情上报到部里。重要灾情、险情和成功避险的事例要随时上报。要充分利用媒体等多种手段,开展防范地质灾害基本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部已安排在6月24日利用视频系统进行培训。

(五)要积极主动地为相关部门服务。

地震灾害防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 ; 地震灾害; 防震减灾 ; 协调发展

Abstract: China is the world's one of the earthquake-prone country, seismic intensity, high frequency, wide area, weight loss, the old city, urban construction and population density, poor seismic capacity. City as a highly accumulation area population, economy, culture, but also a great bearing body, very fragile in the face of disaster appear. In case of a disaster, it will result in huge loss. Our country i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speed up construction in the city at the same time,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risk management of city disaster;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s a matter of social stability, social welfare undertakings relating to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afety. Adhere to the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social progress,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Keywords: city construction;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城市建设与防震减灾工作的几个关系

1.1经济发展与防震减灾事业的关系

促进防震减灾等社会公益性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经济的发展,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保障。防震减灾事业不仅服务于经济发展,还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经济发展与防震减灾事业既相互依存,有相互促进。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建设与防震减灾工作一起抓,相互推动、共同促进,才能协调发展。

1.2部门主管与公众参与的关系。

地震工作机构是履行政府防震减灾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防御、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承担具体的防震减灾社会事务,其作用是有限的。且防震减灾的大量工作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所以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共同努力、公众广泛参与、多部门配合协作,才能把政府主导的防灾意识和民众安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防震减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全社会的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才会得到加强和提高。

1.3城市建设与减灾设施的关系

减灾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将会使城市环境和减灾基础设施功能相得益彰,共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加快城市地震地质环境科学研究和城市地震危险性、危害性预测,为城市发展环境提供基础资料。在城市广场、绿地、公园建设中,增加应急避难设施,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转化功能,拓展城市防震避险空间,使社会公众在突发状态下能及时应急疏散。

2促进城市建设与防震减灾工作协调发展

2.1在社会和谐进步中融入积极防御、科学减灾的减灾文化。

先进文化是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以“积极防御、科学减灾”为主题的减灾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原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指出:“灾前预防比灾后救援更人道、更经济。”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也明确了“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可见,灾前的预防是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前提。只有通过持续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不断把地震科学知识渗透到社会各个层次,各个角落,切实提高广大公众防震减灾的意识,采取积极有效的防御措施,才能取得科学的减灾实效。因此,应建立常态化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机制,各级政府和地震、宣传等部门应开拓思路,开展形式多样、持久广泛的公益科普教育活动,大力提高全体公民的防震意识;建立城市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基地,通过科学性、实用性、互动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展示手段,向社会公众传授灾时应对、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提高公众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强化对领导干部地震形势的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防御灾害风险的管理水平;强化对在校学生的宣传教育,把科普教育的实用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小受到防灾减灾教育。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减灾效果。

(2)在建设生态园林化城市中确立全面防御、预防为主的核心理念。在城市建设中做好如下工作至关重要。一是应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所有改建、新建、扩建工程必须严格执行建设工程管理制度,确保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质量。二是要做好城市震害预测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工作。对已建工程,特别是城市重大建设工程和城市生命线工程,开展抗震性能排查,对低于当地抗震设防标准统一要求的,逐步加固改造,消除城市建筑物的安全隐患。三是需加快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在妥善安置的基础上,尽快搬迁城市中地处不安地段的居民,对城市死角和城乡接合部抗震设防较差的房屋要坚决拆除。四是要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村和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工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示范点的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城乡防御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

通过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达到基本防御的目标:遭受小地震时,城市功能正常,建设工程基本不被破坏;遭受中地震时,城市生命线系统和重要设施基本正常,一般建设工程可能被破坏但基本不影响城市整体功能,重要工矿企业能很快恢复生产和运营;遭受大地震时,城市功能基本不瘫痪,要害系统、生命线系统和重要工程设施不遭受严重破坏,无重大人员伤亡,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3)在坚持统筹协调发展中建立重点防御、主动减灾的应急体系。各级政府要在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中,加强重点防御、主动减灾的防震减灾工作措施。一是把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不断加大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切实保证把防震减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确保经济建设与防震减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二是健全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分级管理、协调一致的地震应急工作体系,根据现实情况发展变化,修订完善各级地震应急预案,地震应急准备方案和突发事件紧急疏散方案,适时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实战能力。三是结合城市发展建设一批应急避难场所,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之中,拓宽城市应急避险空间,满足社会公众紧急疏散和应急避险需求。四是发挥行业积极性和优势,组建专业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形成社会基础广泛、指挥协调统一的地震灾害救援力量。五是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形成应急物品储备,备足备全救灾物资,确保应急需求。

3结语

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一个遍布灾害的世界,与灾害共存是客观规律,同灾害抗争是必然选择。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城市防御灾害的功能,提高城市防范各种灾害的能力,不断激发人们依靠科学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勇气,才能正确面对灾害,运用科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坚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文献:

地震灾害防范范文第4篇

通过“一县一台一中心”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合理规划全市地震监测台站布局,增加地震台网监测密度,基本形成覆盖全市、观测手段多样、技术设备先进的综合性地震监测系统,为提高我市地震监测能力和分析预报水平提供有效保障。

(二)加强抗震设防管理,提升城乡综合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全面实施第五代地震动区划图,完善行政审批监督检查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实施农居地震安全工程,推广实施地震安全校舍和地震安全医院工程建设。推动建(构)筑物抗震性能普查、抗震隐患消减工程、结构健康监测诊断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强减隔震技术的宣传培训和推广示范,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对符合适用条件的项目积极推广使用减隔震技术,不断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性能。

(三)完善应急工作机制,提升地震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

加强各级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建设,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和地震灾害处置协调机制,提升地震应急救援处置决策效率和能力。提高政府和社会地震灾害应对能力。加强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完善应急指挥基础数据、地震快速评估与动态跟踪和辅助决策系统,建设地震信息处理和应急指挥系统,提升震后灾情快速获取与研判能力,为抗震救灾决策部署提供服务。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地震专业和社会救援队伍的协调调用机制,提高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的高效、规范、标准和实战水平。继续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心城区要加快建立完善室内避难场所遴选、建设、管理和补偿机制,完善地震应急救援物资保障系统,提升保障应急避难和救援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地震灾害保险、社会捐赠相结合的多渠道灾后恢复重建与救助补偿机制。

(四)创新服务平台,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

制定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清单,提供地震速报、灾情速报、地震预警、活断层分布、抗震设防要求、地震烈度分布等防震减灾公共信息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震害防御信息服务平台和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机制,为提高全社会的震害防御意识、专业知识水平和应用技术提供信息服务。,从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凝炼防震减灾核心理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弘扬防震减灾精神,丰富防震减灾文化内涵,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素养和能力,引领防震减灾事业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发展,推动地震灾害社会共治。

(五)加强科普宣传,提升防震减灾社会动员能力

以提高公众防震减灾综合素质和互救、自救、紧急避险能力为目标,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六进”活动,强化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创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模式,以学校、社区为重点广泛开展流动科普宣传。继续建设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防震减灾示范区市、示范社区,提高公众抗御地震风险意识和能力。为社会公众提供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防震减灾知识和防震减灾综合信息查询服务,为公众推送地震预警、地震烈度影响实时灾情分布等信息,提供避难场所实时引导等实用信息服务。

二、重点工程和项目:

(一)一县一台一中心和三网一员建设。按照省市地震局的要求,在现有观测台站的情况下,增加观测手段,建设完成一市一台的建设任务。不断完善三网一员队伍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群测群防网络

(二)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统筹考虑新农村建设、危旧房改造等项目,科学合理设置应急避难场所,提高综合防灾公共设施的抗震标准,对我市农村房屋进行摸底排查,落实防震减灾法中加强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的管理的具体要求。

(三)不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建立科学有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加强物资储备基地建设,科学合理规划应急避难场所,积极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地震灾害防范范文第5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省防震减灾条例》要求,为切实履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推进全市“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目标的实现,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防震减灾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快速发展,机构逐步健全,制度不断完善,地震监测预报等三大体系建设普遍提高,全市防震减灾能力不断增强。

(一)防震减灾组织工作体制进一步健全。“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加强了各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建设,组织落实,责任明确,确保突发地震灾害时,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能及时靠前指挥;调整充实了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确保了防震减灾日常工作顺利开展;修订完善了各级、各有关部门《地震应急预案》,确保地震发生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能够快速、有序、高效进行。

(二)推进了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相继印发了《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组成人员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落实〈市地震应急预案〉的意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基层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工作的通知》、《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等文件,防震减灾工作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积极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市地震监测能力有较大提高。新建了鄄城、巨野和单县3个数字测震台,测震台总数达到7个;新增了郓城、巨野和单县3个数字强震台,强震台总数达到8个;新增了一批地震宏观观测点,全市地震宏观观测点总数达到145个;电磁台通过省地震局验收并投入正式运行,观测项目包括地电阻率、大地电场、地磁FHD、电离层、强震、气象三要素和GNSS基准站等,是冀鲁豫交界地区唯一的地震前兆综合观测台站。

震害预防工作不断深化。进一步加大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力度,成立了地震行政监察大队,行政审批大厅设立了地震行政审批窗口,实施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和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完成市区和东明、成武、曹县、郓城县城区的地震小区划和活断层探测工作。

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取得了进展。完成了地震应急预案信息化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基本形成,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开展了地震应急工作检查,及时正确处置了发生在及邻近地区的多次显著性地震事件。

同时,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活动,利用大地震纪念日、科技活动周、减灾日等有利时机,通过报纸、电视、网络、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防震减灾知识,社会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震、自救互救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二、“十二五”防震减灾面临形势和发展目标

(一)面临形势。近年来,全球强震频发,特别是2008年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发生,对我国大陆地震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华北地区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增强。处于华北平原地震带东侧,历史震害严重,2006年以来,4级左右地震十分活跃,2007年被国家列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震情形势相当严峻。同时,随着全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战略的实施,“五大基地一大产业”建设稳步推进,大项目建设加快上马,如果忽略防震减灾工作,一旦发生5级以上地震,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做好“十二五”期间的防震减灾工作,不仅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自觉增强做好“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动员社会公众,树立对地震灾害的全面防御观;坚持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社会,强化地震安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防御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三)工作目标。夯实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基础,监测预报、震灾防御、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在全市所有县区全面覆盖,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进入省内先进行列。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上述目标,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要具备以下六个方面能力:

1.地震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实现每县区1个测震台、1个强震台和2个前兆台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市级地震台网中心,加强群测宏观观测网建设和管理,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努力实现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

2.震害预防能力。县级以上城区全部完成地震小区划,重大建设工程要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其它基本建设项目要根据地震小区划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开展对主要建筑物、构筑物的抗震性能鉴定;各县区要建设1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指导农村民居建设提高抗震能力。

3.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和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管理,提高政府对地震事件的处置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

4.震后救助与恢复能力。科学制定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和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县级以上城市至少建设2处地震应急避险场所,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的生活救助与安置,3日内地震灾区社会秩序基本恢复。

5.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广泛开展学校、社区、机关、乡村、企业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100%,社会民众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强化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增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的灾害防御意识。

6.地震安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地震安全的社会管理从静态预防型向动态预防型转变,防震减灾组织管理体系和法规体系更加健全。初步建成集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地震安全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震情、灾害等信息公开和地震科学数据共享。

三、“十二五”防震减灾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预报水平。

1.加强地震监测台网建设。科学规划全市地震监测台网,增建、完善各类地震观测和前兆观测台站,完善地震烈度速报系统,构建多学科、高精度、高分辨和实时动态的地震监测网络,获取更广、更多、更全面的地震监测信息。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障各类地震监测设施安全可靠运行。

2.加快推进地震信息共享。依托省地震台网中心和防震减灾信息平台,建设地震信息共享系统,提高震情、灾情、防灾减灾等地震科技信息服务能力,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及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

3.强化基层群测群防工作。继续推进地震宏观异常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各县区至少建成2个群测骨干点,配备地震专业设备,保证数据及时报送;各乡镇和远离主城区的街道办事处至少建立1处宏观测报点。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每个行政村(社区)要确定1名地震灾情速报员。依托各县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网点,构筑全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网。

4.加强地震会商和短临跟踪工作。创新完善地震会商机制,坚持专业地震监测队伍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积极捕捉地震前兆异常信息,努力实现有减灾实效的地震短临预报。充分发挥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成果的指导作用,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5.加强社会地震台网建设的指导。指导有关企业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提高大型煤矿、油田、化工厂和特大桥梁等重要工程的地震监测能力。

(二)加强震害预防管理,提高对地震灾害的综合预防能力。

1.加强震害预防基础性工作。全部完成县级城区地震小区划工作,加强震害防御基础性成果在城市防震减灾规划中的应用,严禁在地震断裂带上规划新建城市新区、学校、医院及重要基础设施工程。

2.提高农村抗震能力。继续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和建筑工匠培训,普及建筑抗震知识,推广抗震技术标准,为农民建房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3.严格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制度,切实把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并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必备内容,严格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各环节审批程序和监管措施,确保工程抗震设防质量。有计划地开展城市建筑物,特别是人员密集场所和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和加固改造,消除地震安全隐患。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配合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将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场所。

4.做好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新建超限高层、大型公共建筑、生命线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必须严格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做到“应评尽评”,并依据评价结果严格审定抗震设防要求,确保重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

5.加强地震次生灾害防治。开展病险水库、重点堤防、地震地质灾害和其他地震次生灾害源的排查,做好普查登记,督促落实除险加固和应急抢险抢修等防范措施,确保地震安全。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1.进一步加强全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和地震应急救灾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做到应急准备常态化。加强市、县级地震工作机构应急装备建设,保证应急车辆、应急通讯和应急供电设施等的良好运行。

2.做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着力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健全预案的备案、督查、评估和演练制度,定期进行地震应急检查,适时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促进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全面落实各项地震应急救灾措施,逐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结构完整、管理规范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3.建立和完善各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加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投入,加强专业培训和演练。加强各级各类专业抢险救援队伍联动机制建设,提高各类专业救援队伍承担抗震救灾任务的能力。积极推进县区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和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

4.切实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健全完善伤员救治、灾民安置、疫情防控、工程抢险、气象保障、次生灾害防范等地震应急救援救助体系,确保震后救治及时、救援有力、救助到位。加强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地震应急保障能力和保通抢修能力建设,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的交通运输通达、电力供应充足、通信联络畅通。加强医疗救援保障能力建设,配齐配全急救设施设备、检测仪器和常用药品,确保在震后能立即进入灾区,开展伤员抢救、转运和治疗工作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推进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促进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配置紧急救生避险设备。按照布局科学、种类完善、数量合理、调拨迅速的要求,加强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完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

5.完善地震信息报道、新闻制度和机制。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健全政府应对重大地震灾害事件的新闻制度,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原则,发挥主流媒体、政府网站和电子邮件采访系统的作用,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准确震情灾情信息,稳定社会。

(四)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扎实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的“五进”活动,继续搞好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规范示范学校管理;扩大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示范社区试点;逐步开展防震减灾示范企业试点;大力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纳入各级党校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加大对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宣传力度。

四、“十二五”防震减灾重点建设项目

(一)市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工程。

为有效提升全市地震应急指挥能力,须加快推进市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工程建设。一是建设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增设先进的音、视频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实现地震现场图像资料实时传输功能,为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实施指挥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建设地震台网中心,升级改造地震监测仪器设备和地震资料监测软件,实现地震监测实时监控、自动分析处理、自动异常报警等功能,有效提高地震速报水平;以此为平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将各县区地震台网中心组成网络,实现对全市地震监测台站的实时监控。三是建设地震科普教育中心,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使之成为面向群众普及地震科普知识和自救互救知识的教育基地。

(二)市地震监测台网加密建设项目。

针对全市地震监测台密度低和地震监测能力弱的现状,“十二五”期间,

一是加快地震监测台站建设步伐,实现每个县区建设1个深井数字测震台的目标;

二是加密地震前兆台站建设,选择映震能力好的观测仪器,每县区完成2个前兆台建设,扩大地震前兆台网覆盖面,增强对地震异常信息的捕捉能力;

三是加密地震群测骨干点和宏观测报点建设,完善优化现有地震群测骨干点观测项目和仪器设备,按照每个县区至少2个地震群测骨干点、每个乡镇至少2个宏观测报点的要求,切实强化地震群测群防工作;

四是推进强震观测台建设,每县区至少建设1个强震台,改造数据传输方式,全面实现强震信号实时传输,实现中强地震发生后的地震烈度速报。

(三)市城乡地震综合防御基础工程建设项目。

一是继续开展县级地震小区划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城区和东明、成武、曹县、郓城4县城区地震小区划的基础上,完成定陶、鄄城、巨野和单县4县城区地震小区划,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依据,增强城市的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二是继续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推广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经验,在全市9县区各建成1个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进一步引导广大农民建设抗震民居,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的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三是强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措施。加强县区地震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大防震减灾知识的阵地宣传力度;配合流动宣传教育设施,加强对广大农村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四是进一步加强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各县区在已建1处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创新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模式,使各县区的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达到2处、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达到10处,其余学校均要达到县区级地震科普宣传教育能力。

(四)市地震应急与救援基础工程建设项目。

一是大力推进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十一五”期间,各县区已完成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工作。“十二五”期间,要结合各县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加强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按照国家标准,增建应急避难场所基础设施,提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保证万人拥有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

二是大力推进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市级和县区级要分别建设各自的专业应急救援队和志愿者应急救援队,要做好应急救援装备配置和应急救援队演练。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不少于300人,志愿者应急救援队要达到1000人。县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不少于100人,志愿者应急救援队要达到400人。

三是大力推进地震应急装备库建设。市、县区要分别完成1个地震应急装备库建设任务,市级应急装备库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县级装备库建筑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并按照上级有关地震应急装备配置要求购置应急装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

1.依法履行职责。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全面落实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责任制。

2.完善管理机制。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设,推进军地协调、区域协作、部门联动,形成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管理机制。

3.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县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建设,充实工作力量,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切实保障防震减灾基层管理责任得到落实。

(二)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有效实施监管。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我市有关规范性文件,加强行政执法,建立完善市、县两级地震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抓好执法人员培训,开展法制宣传和咨询服务,加大执法的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地震执法管理、责任追究、听证告知、行政处罚、行政督察等制度。建立完善防震减灾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防震减灾需求,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保证地震监测系统正常运转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宣传教育等工作的开展,并优先安排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以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入,使全社会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积极改善防震减灾队伍的人员构成,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推进人才体制和人才机制的创新,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整体推进人才资源开发,形成不同层次,满足不同工作需求的人才梯队。建立激励机制、评价机制、流动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才资源的竞争力,提升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将防震减灾队伍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

地震灾害防范范文第6篇

一、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及全国地震局长会议精神,按照中国地震局、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及“主动、稳妥、科学、有效”的原则,以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为目标,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以全面提高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为主线,以强化防震减灾意识,营造防震减灾社会环境为目的,坚持防震减灾和经济建设两手齐抓的工作方针,从保障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作为抵御和减轻地震和火山灾害损失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在群测群防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抵御地震和火山灾害,最大限度的减轻灾害损失。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宣传活动,使干部及群众了解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提高全民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的意识,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主题、目标及宣传内容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主题:防震减灾与生态文明建设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地震局、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意见》,使防震减灾知识能够全面进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和家庭,按要求开展好全省“平安中国”防灾宣导系列活动。创建一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培养一批宣传骨干。通过面向全社会和基层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活动,使民众了解和掌握防震减灾工作的法律法规、制度和要求,增强公众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法律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调动民众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容及形式:

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朝鲜族自治州防震减灾条例》等防震减灾政策法规和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文化及新一代区划图宣传和贯彻。

形式:悬挂宣传横幅、利用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地震法律法规和宣传标语、电视台播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片、组织防震减灾知识讲座、到社区和学校送宣传资料、广场集中宣传、摆放防震减灾知识展板、发放防震减灾宣传单、组织地震应急避险和疏散演练等。

三、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时间

2014年4月至10月

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具体任务

(一)利用媒体和网络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

1.自5月2日—5月30日,在县政府电子滚动屏幕中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2.在电视台民生频道播放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专题宣传片。协调电视台自2014年5月2日起,在县电视台民生频道晚上7点的民生大讲堂中,增设防震减灾宣传栏目,每周安排2天播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片》及相关防震减灾知识。

3.协调防震减灾成员单位从5月份开始在本部门网站开辟防震减灾宣传专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防震减灾知识及防震减灾工作推进情况进行宣传报道,充分发挥公共网站宣传防震减灾知识的平台作用。

(二)与相关部门联合共同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联动宣传

积极与教育、民政、科协、党校等有关部门联系,组织好“科技周”、“5.12”防灾减灾日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提升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推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联合县防灾减灾办公室,协调县防震减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在5月12日防灾减灾日和“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当天,在我县明月镇中心地带(老明月镇政府前)开展集中宣传日活动。主要通过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挂图和标语、发放宣传材料、设置宣传展板、播放录音带、现场咨询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相关防震减灾知识。

(三)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社区、进学校活动。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是安全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结合省、州防震减灾安全社区建设,大力开展家庭避震,居民自救等知识宣传,组织开展社区地震应急演练,使防震减灾知识进入社区和家庭。结合县创建防震减灾安全示范社区活动,指导社区在显要位置设立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栏或者橱窗;到社区组织居民开展一次防震减灾知识专题讲座;组织社区干部和居民观看一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片。

目前我县已有一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县朝鲜族学校。我们要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规范示范学校管理,发挥好引领和示范作用。根据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的实际需要,再创建一批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组织全县各学校学生每月在班级观看一次防震减灾宣传片,开展一次防震减灾知识图片展。开展一次防震减灾主题班队会和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活动。协调学校每学期不少于二课时的防震减灾课程,科技局地震办到学校为教师和学生发放防震减灾知识手册和宣传单。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扩大防震减灾宣传面,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法律意识和应对灾害能力。

(四)组织全县开展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

利用全国学生安全教育日和国家防灾减灾日,组织县内各中小学校开展地震应急避险和疏散演练。每所学校至少一年内必须组织2—3次。在防震减灾宣传月期间,组织县内商场和企业进行一次防震避险疏散演练,提高民众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成立防震减灾宣传活动组织机构,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科技局成立由局长亲自挂帅,相关人员为成员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好宣传活动方案,报请州地震局和县主管领导批示。切实做到周密策划、广泛发动、精心组织、科学安排。

2、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原则,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采取不同的方式搞好学习宣传活动,引导和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自觉掌握地震科普知识,主动参与防震减灾事业建设,提高全社会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地震灾害防范范文第7篇

一、充分认识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市位于渭河强震带的南段,区域内有多条地质断裂经过,一是渭河断裂;二是灞河断裂;三是临潼—长安断裂。历史上地震表明,地区有着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和地震背景。年国务院再次将包括在内的关中东部地区列为部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烈度为8级。基层地震工作的管理、地震监测预报、基础设备的增加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十二五”始我区防震减灾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专家综合预测认为:未来一段时期关中进入新的地震活跃期。年市委、市政府已将防震减灾工作列入各区县考核指标。

二、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扎实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一)进一步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依法加强对我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认真履行地震监视与跟踪工作职责,强化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严格执行会商制度,按时上报会商结果。进一步做好我区自动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站的运行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市所有的地震监测资料开展综合分析预报工作,努力提高地震预测预报能力。

(二)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全区已在9个街办建立完善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网及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队伍,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管理的力度,继续推进“三网一员”(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街办防震减灾助理员)的建设,完善群测群防体系。研究制定支持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稳定的经费渠道,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群测群防活动。

四、切实提高城乡建筑物抗震能力

(一)全面加强安全农居工作。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农民自建房抗震设防的指导管理。村、街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三层以上(含三层)农村村民住宅建设,要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继续推进抗震安全农居工程示范点建设,通过示范带动,逐步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能力。

(二)积极创建地震安全社区。严格按照《市地震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方案》的要求,以园丁花苑为样板,采取措施全力推进我区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工作。

五、大力推进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一)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建立健全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的工作机制。完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平台,加强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地震灾情实时获取和快速上报系统建设,为抗震救灾指挥决策提供支撑。做好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完善工作,推进地震应急演练规范化、常态化,不断增强预案的科学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加强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建设。我区处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要依托驻军、民兵预备役、武警、公安消防部队,建设本地区地震灾害救援队伍。切实加强各有关行业抢险救援队伍地震灾害救援能力建设,提高医疗、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等相关行业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抗震救灾能力。积极推进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和社会动员机制建设,发挥志愿者和民间救援力量的作用。目前,地震局、团区委、区文明办已联合下发了《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并将招募信息在政府网站,现已招募160名志愿者。各部门、街道要广泛宣传,积极组织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

(三)继续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利用辖区内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必须的交通、供电、供水、排污、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学校、医院、商场、酒店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配置必要的救生避险措施。

六、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一)加大防震减灾投入。区财政局要将防震减灾经费纳入区财政年度预算,设立防震减灾专项资金,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

(二)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地震应急救援、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地方标准。加强防震减灾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防震减灾执法力度,强化对防震减灾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地震灾害防范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党的十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基础建设为主要抓手,切实贯彻中央、省、州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要求,不断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全力推进防灾减灾事业向深层次、宽领域、高水平发展。

二、工作计划

(一)组织开展非煤矿山企业应对自然灾害安全检查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对非煤矿山企业逐一开展应对自然灾害安全检查工作,重点对防洪设施、采场边坡、尾矿库坝体及下游人员设施等进行检查。督促指导非煤矿山企业对矿区安全设施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自查,建立地质灾害监测制度,指定专门机构、专门人员具体负责防范强降雨、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的工作,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

会同国土局,了解掌握辖区内地质灾害情况,对处在地震活动带、山区、河谷等易发生地质灾害重点区域的矿山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检查,真正把防范因强降雨、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二)认真全面排查整治灾害隐患

在汛期等重要时期,积极组织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深入广泛动员和组织干部群众,深入居民住房和学校、医院、工厂等各类公共场所,对地质灾害防御、消防、抗震防雷、卫生防疫、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环境安全等重点领域,进行实地检查。同时,根据排查结果,区分轻重缓急,及时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逐个消除安全隐患,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深化公众对防灾减灾工作的认知度

(一)抓重点,利用每年“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抗震设防宣传进企业,增强企业抗震设防的责任意识,规范施工。

(二)抓机会,建筑抗震设防宣传进头脑

结合“5.12”防灾减灾日活动、“4.18”地震日的宣传,以地震灾害实例向社会公众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地震灾害常识、防灾避震知识,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和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公众应对和处置地震突发事件和地震谣言的能力和水平。

地震灾害防范范文第9篇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运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手段,在校园内进一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发动广大师生共同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全面提高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努力构建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

二、目的要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使师生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应对地震灾害发生时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提高师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为防震减灾工作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让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进课堂、进家庭,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需要和行为。

三、活动安排

在2011年秋新学期开学后,集中安排一周时间,开展以“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地震科普进校园宣传活动,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大*力宣传地震科普知识,进一步加大学校防震减灾宣传力度,认真开展校舍抗震安全排查,组织师生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全体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广大师生应急自救自护能力。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结合9月份新学期开学各项工作,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加强地震科普知识教育(利用班会教育课和图文资料展示与分发、广播站结合此次汶川抗震活动经验与教训)开展校舍抗震安全排查。

2、开设地震科普知识专栏,组织学生集中观看防震减灾科普音像片;在宣传栏等醒目位置张贴宣传挂图,分发《地震知识百问百答》、《地震来了怎么办》等地震科普读本。

3、通过组织班队会等活动,在师生中宣传普及应急知识,让学校师生进一步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灾

害发生前的防范方法、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地震灾害防范范文第10篇

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全面提升防震减灾能力,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0年工作开展及完成情况

(一)加强地震监测设施管理。定期对地震监测场所、监测设施和仪器设备进行维护,确保测震仪器正常运转,信息及时准确传输。完善动植物观测站各项设施和规章制度,增加可用于观测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现有各类观测动物150只,各类植物上千棵。定期对四个观测站点观测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指导,有效提升我市地震宏观观测能力。

(二)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5月初,我局开展了“三网一员”人员核查工作,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对全市432名“三网一员”人员进行了调整,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体系,确保地震灾害突发时人员到位、上情下达、下情上报,为全市救灾抢险工作的安排和部署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

(三)加强地震知识科普宣传。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我局结合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要求,在避免人员聚集的情况下,加强与市应急局、市教育局、市红十字会、街道等部门的协作,创新宣传方式,由过去的传统的人员密集场所发放宣传品改为由街道、学校在适当时间向居民和师生代为发放宣传品,共向街道和学校发放各类宣传品1万2千份,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普及了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的基本技能。

(四)加强数字化观测井标定工作。我局指定专人对数字化地震观测井进行标定,不断提升观测数据的准确度,并把井房标定纳入工作日程,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长期性,准确性和实效性。

(五)加强地震安全监管检查。为进一步摸清全市重点建设工程地震安全风险底数,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我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检查,共排查学校43个、医院卫生院20个、加油站10个、应急避难场所7个,为下一步的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提供了可靠依据。

(六)加强疫情防控排查和值守。疫情期间,按照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要求,我局党员干部多次深入包保的新区物资局楼开展疫情排查和值守工作,所包保小区没有从疫区及其他风险地区回扶返扶人员,也没有吉祥码、体温及行程异常人员。

(七)加强弃管小区环境管理。将弃管小区环境治理和义务劳动纳入工作日程,定期组织开展义务劳动,对楼前楼后及楼道的垃圾、小广告进行清理,号召小区居民自行清理楼前的小菜园并组织人员恢复了原样,为居民创造了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六)加强精准施策,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以“入村入户”走访的方式,向贫困群众宣讲扶贫政策,让贫困群众知晓各类扶贫优惠政策。把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志气扶起来,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战胜困难和摆脱贫困的信心,让贫困群众努力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充分发挥贫困群众发展庭院养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确定养殖规模,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二、工作存在的问题

震害防御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防震减灾宣传力度不够,全民防震减灾意识仍待加强,必要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和地震监测设备不足,震害防御基础设施还很薄弱,综合防御能力不高。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加强地震前兆观测站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不断完善动植物观测站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可用于观测的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确保为地震宏观观测提供可靠、科学的资料。

(二)加强地震监测设施维护。每季度对数字化观测井进行一次标定,每月对强震动观测台维护一次,确保仪器正常运转,数据传输及时。加强对动植物观测站的巡查,确保动植物的异常变化及时收集、及时传递,为震情观测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三)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及时掌握“三网一员”人员变动情况,并做出相应调整,确保在发生地震时能够及时传递震情信息,为全市抢险救灾工作的安排和部署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证。

(四)加强抗震设防管理。结合重要时段,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增强市民防震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加强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建设,争取再创建一到两个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各行业抗震设计的衔接,努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

(五)开展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为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的转变,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评估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市应对地震灾害风险的防范能力。

地震灾害防范范文第11篇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矿震监测与矿震灾害防范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做好我市矿震监测及矿震灾害防范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加快推进地震监测台网建设

(一)各县区要加快推进测震台网和强震台网建设,2012年年底前,每县区要完成1个深井数字测震台和1个数字强震监测台的建设任务。要加快推进流动地震监测仪器的配备,强化地震现场流动观测。矿区所在地的县区,要进一步提高测震台网密度,努力增强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和矿震监测预警能力。

(二)大型煤矿企业要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煤矿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任务,保障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的正常运行,并将监测信息纳入全省地震监测系统。要结合各矿区地质条件,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对采矿层及岩体结构本身特性变化、重力场、区域应力场水平的监测,确保矿区生产安全。市、县地震部门要做好对煤矿企业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台网的监测作用。

二、加强矿震监测、防范及应急处置工作

(一)积极开展地质构造探测

各煤矿企业要积极开展对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构造探测,探明区域地质构造分布、采空区分布以及地质构造活动情况,建立煤矿采矿分布地理信息数据库,定期更新数据库内容,为快速判定地震类型提供依据。

(二)加强矿震分析研究

各级地震部门要加强对天然地震、矿震和工程爆破等地震波形的研究,建立区域精密速度结构模型,努力提高震源定位精度,提升矿震速报水平。要加强矿震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加强矿震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分析与研究,准确把握矿震灾害的发展演变趋势。

(三)加强矿震信息报送与资源共享

各煤矿企业要加强与地震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依托省、市地震监测网络,建立矿震信息报送和矿区地质构造、矿区开采分布等资料共享的机制,对易发生矿震灾害的危险地段、区域定期进行检测、评估和监控,并及时将相关情况报告煤矿安全监察、地震等部门,共同做好矿震监测与矿震灾害防范工作。市、县公安部门要对煤矿爆破作业单位资质进行严格审批、定期审核。煤矿爆破作业单位要将超限用药齐发爆破作业情况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并备案,以避免因人工爆破造成地震误传引发恶性社会事件的发生。

(四)完善矿震应急处置机制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矿震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认真做好矿震灾害事件的信息分析、灾害调查、人员疏散、医疗救护、搬迁安置、秩序维护、抢险调度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各煤矿企业要建立完善矿震应急救援预案,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应急培训和演练,完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定期对预案进行评估、更新和完善,保证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要做好地震观测技术和设备在矿震监测中的应用,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矿震监测与矿震灾害防范工作水平。

地震灾害防范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建筑; 工程; 抗震; 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35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49-01

地震是人类在繁衍生息、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种可怕的自然灾害。强烈地震常常以其猝不及防的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力给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会功能带来严重的危害。历史上各种自然灾害曾毁灭了世界各地52个城市,其中因地震而毁灭的城市有27个,地震之外的其他各种灾害,如水灾、火灾、火山喷发、风灾、沙灾、旱灾等毁灭的城市为25座。地震灾害占灾害总数的52%。可见地震灾害确系“群害之首”。研究表明,在地震中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房屋倒塌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约占95%)。无数次的震害告诉我们,抗震设防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最有效、最根本措施。然而,我国房屋抗震设防的现状不容乐观,防御与切实减轻地震灾害是我国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新建工程抗震设防任重而道远。

一、我国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工程设计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1.设计不合理。建筑物的破坏随建筑平面、布置、结构形式的不同和抗震措施的多少而有差别。房屋平面不规则、立面形状复杂,质量分布不均匀、钢度变化较大,地震时引起扭转或变形不协调,加重房屋局部震害;砌体房屋的高度、高度与宽度之比超过规范要求,地震时产生平面弯曲破坏;结构不合理、构件之间、节点构造不牢固,抗拉压、剪切强度不足、房屋整体性差,使构件丧失承载力而倒塌。

2.设计图纸质量较差。受经济利益的支配和不正之风的影响,设计粗糙、深度不够,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走过场的现象普遍存在,无计算书、对计算结果不分析不审查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人员重计算、轻构造,忽视对抗震设防节点做法的设计,对抗震设防既没有提供足够的详图,也未按设计规范规定提出对施工质量的具体要求,而仅笼统地概括为按抗震规范的要求施工,可操作性差。在接受工程变更时,不对抗震设防作通盘考虑,常常前后矛盾,不便施工。

(二)施工、监理方面的问题

1.施工队伍整体素质下降。施工队伍管理水平、技术素质的下降给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留下隐患。目前建筑工人当中,有一大部分是民工,没有经过专业技能培训,操作技术不熟练;施工企业的领导者中,还有不少人存在重效益轻质量的观念,自身质量意识差:监理部门需要旁站监理的工序不能做到现场旁站检查、监督;施工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和施工偷工减料现象仍然存在,劣质建材以次充好进入工地使用,这是目前造成工程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2.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突出表现在砖砌体的组砌方法不正确、构造柱与墙体之间缺乏可靠的连接、框架结构中的填充墙与梁柱之间连接不牢、框架节点施工质量差等方面。

二、对建筑工程进行抗震设防的探讨

(一)依法进行抗震设防的法律依据

近年来国家为了规范抗震管理工作,对建设工程依法进行抗震设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主要如下:(1)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3)《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4)《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5)《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6)地方行政法规:主要包括各地出台的防震减灾条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等等。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震减灾法律体系,使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对策

人类在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2种: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非工程性措施主要是指震后救援:工程性措施主要是对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计,使工程在承受所考虑的地震作用下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我国由于抗震设防工作起步较晚,依法进行抗震设防,建议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重视地震安全性评价

建筑工程首先要确定设防标准。设防标准定低了,工程设施安全度降低,地震时起不到抗震的效果。相反,设防标准定高了,会增加不必要的浪费,甚至工程项目因资金不足而缓建或停建。确定科学的、合理的抗震设防标准,只有通过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来实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抗震设计的一部分,它要求所设计的工程在常遇(使用期内可能遇到几次)的小震下,工程基本无损,无需修理即可继续使用;在难得一遇的中震下,经修理后仍可继续使用:而在不大可能遭遇的特大地震下,可以容许工程破坏,但仍不倒塌,以保证人身安全,即所谓“小震不坏、中震(设防烈度)可修、大震不倒”。地震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土层地震反映,直接提供不同年限、不同概率水准的基岩与地振动工程参数。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并切实做好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2.抗震设防措施要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要使建筑工程真正达到能够减轻以至避免地震灾害,必须把抗震防灾工作自场址选择、设计、施工、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贯穿始终,其中最重要的是选址、设计、施工三个环节。

首先,在选址时选择地震危险性较小的地段做为建设场地,因为场地条件对震害有明显的影响,新建工程一般不应在发震断裂邻近地段进行建设,不应在覆盖土层厚的冲击、淤积软土层及严重不均匀土层上进行建设,不应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的山包、非岩质陡坡上进行建设。其次,在抗震设计上,一定要严格按“二阶段”的设计步骤和“三个水准”的设防目标进行设计,不得马虎。此外,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上要全面贯彻抗震规范要求,充分体现抗震设计意图,使建筑物防御地震的能力得到保障,从而减轻地震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

(三)可靠度理论在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在进行构件强度设计时就采用了可靠度思想,尽管在设计过程没有直接采用可靠度理论,但是各设计表达式的分项系数是采用可靠度分析和优化思想确定的,这样就可以保证结构构件的可靠度水平保持在一定水平之间,对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由于要更明确地确定结构在不同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性能水准,就应该更合理地处理这些不确定因素,也就应该基于可靠度理论进行结构抗震设计,这点在美国联邦紧急救援署(FEMA)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框架应该是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我国学者也提出相同的看法。目前抗震设计在可靠度分析中考虑的不确定因素主要有结构反应的不确定性,另外一些不确定因素也应考虑进去,不过一些不确定因素对结构性能的影响需要做长期大量的统计调查和试验研究,所以要很完整地考虑这些不确定因素还需要做长期的工作。

地震灾害防范范文第13篇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基层防震减灾总体能力为目标,全面落实基层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和地震应急与救援基础工作措施,强化政府重视程度,完善部门协调机制,构建社会高度关注、民众广泛参与的防震减灾社会基础,带动全市防震减灾基层基础工作快速发展。

二、总体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总体目标:经过3到5年的努力,各项工作措施全面落实,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明显增强,达到抗御本地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即遭遇6级左右地震,建筑物基本不倒,人员基本无死亡,社会基本稳定。

(二)基本要求: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防震减灾试点市的各项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完善,工作机构和队伍健全,工作措施全面落实,地震监测能力、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地震应急与救援能力显著提高,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减灾实效显著。

三、主要任务

(一)机构设置与条件保障

1、设置独立的地震工作机构;

2、地震工作部门的人员编制不少于6人;

3、地震事业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保持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

4、建立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制度,成员单位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5、编制防震减灾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和重点建设项目纳入本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

6、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依法履行防震减灾法定职责,制定出台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规范性文件;

7、市地震工作部门依法行政、强化监督检查,在政府行政审批大厅设置地震行政审批服务窗口。

(二)落实地震监测预报措施

1、完成测震台、强震台建设,具有地震实时监控、速报和地震烈度速报能力;

2、建成地震监测中心,建立与省地震信息传输系统相连接的信息渠道;

3、制定震情定期会商、短临跟踪会商意见报送制度;

4、编制震情监视强化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5、加强地震宏观异常观测网点建设,各村普遍建立宏观异常观测点,设置宏观异常观测员,制定宏观异常信息报送制度;

6、开展地下水动态观测,建成不同深度的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实行专人定时观测、定时报送数据;

7、落实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措施,划定保护范围,设置保护标志,保护公告;

8、建立群测群防工作队伍和比较完善的群测群防工作机制,落实群测群防经费,执行社会观察员岗位津贴标准;

9、各镇街配备防震减灾助理员,制定防震减灾助理员工作职责,防震减灾助理员能够检查落实防震减灾各项措施,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活动。

(三)落实地震灾害工程性防御措施

1、城区、开发区及占地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的企业依法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

2、建设项目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市地震主管部门依据地震小区划结果审核确定一般建设项目的抗震设防要求,对在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的工程项目选址提出许可意见;

3、重大建设项目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依据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

4、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按照有关规定,提高一档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5、依据地震小区划结果,编制或者调整城市规划与建设布局;

6、组织开展城区、大中型企业、次生灾害源企业和生命线工程震害预测,建立震害预测数据库及其灾害快速评估系统;

7、对已经建成的建(构)筑物进行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并对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进行加固、改建或拆除;

8、组织开展主干公路的桥梁承载能力普查,并建立基础数据库;对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抗震性能差、承载能力低的桥梁进行抗震加固或者拆除重建;

9、对建设工程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落实抗震设防要求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0、把农村建筑抗震设防管理纳入村镇建设规划,组织编制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设计并推广使用地震安全农居地震科技下乡、农村民居建筑抗震技术指导与服务、农村防震抗震知识宣传普及等活动。

(四)落实地震应急与救援措施

1、建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

2、完成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市政府及其部门、学校、医院、商场、社区、企业、事业单位的预案有较强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适应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和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通过应急演练对预案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

3、建立跨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应急联动协调机制;

4、镇街和机关、社区、学校、医院、企业等部门和单位,定期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疏散和自救互救演练;

5、建立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及其技术系统,完善与其相配套的信息传递与处置、灾情速报、基层数据库等辅助决策技术系统;

6、建设地震现场应急指挥系统,购置卫星电话、手持GPS定位仪、发电机、摄像机、照相机、投影仪、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现场办公设备和地震现场工作人员野外宿营、用餐、照明、通信装备;配备地震现场监测设备、宏观考察备用图件和工具、灾情调查用表、越野交通工具等;

7、组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和医疗抢救、交通抢修、电力抢修、水利抢修、通信抢修、卫生防疫等专业紧急救援队伍,并配备救援技术装备和器材,部门或者行业定期进行培训和专项演练,市政府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综合演练;

8、组建不少于100人的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并进行定期培训和演练;

9、市财政预算安排有地震应急救援专项资金;

10、依托大型超市建立地震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应急物资储备与调用机制,建立地震应急物资储备目录与台账;

11、组织开展铲车、挖掘机、吊车、货物等能够用于应急救援的大型机械普查登记,建立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数据库与紧急征用机制;

12、组织编制地震应急避难所建设规划,利用城市绿地、广场、公园、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等建设具有安全避险、医疗救护、基本生存功能的地震应急避难所,并安装指引标志,落实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制定地震应急避难所管理制度和应急疏散预案;

13、建立灾情速报网,每个村至少1名灾情速报员,负责灾情信息的收集和速报;

14、制定地震应急监督检查制度,并组织开展地震应急工作检查。

(五)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1、制定年度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2、结合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建设,建立防震减灾宣传网络;

3、建立市地震部门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的沟通协调机制,依靠现代化传播手段,采取多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的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4、加强学校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全面推进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活动,中小学校在校学生100%掌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防震避震演练;

5、重视加强社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全面推进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做到社区有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场所、楼道有防震减灾宣传栏、家庭有防震避震宣传手册、备震包,定期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举行地震科普讲座、地震科普知识竞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6、积极推进企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宣传落实工程性防御措施和地震次生灾害防范措施,开展重要基础设施抗震性能普查和抗震加固,提高企业抗震能力和地震安全意识;

7、深入开展农村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地震科技下乡活动,利用“科普村村通”宣传栏张贴宣传挂图,发放宣传手册,播放宣传片,举办地震科普讲座,推动防震减灾知识进村入户;

8、建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经常性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9、建立地震信息报道、地震新闻、地震应急宣传制度与协调机制,制定应对地震谣传、误传事件工作预案,确定新闻发言人并进行培训和演练。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实施全市防震减灾基层基础工作示范市试点工作是贯彻落实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适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要、提高全市防震减灾整体能力和应对地震灾害事件实战能力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示范市试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立足于基层基础,着眼于全面防御,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提高地震安全保障能力。

(二)加强组织领导。防震减灾基层基础工作示范县试点工作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市发改、地震、住建、财政、民政、科技、科协、水利、教育、公安、国土、通信、卫生、公路、交通、规划等部门(单位)和各镇街、企业,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共同落实地震灾害防御措施。

地震灾害防范范文第14篇

例1 近年来,地震及其衍生灾害对我国造成的影响不断加重。2010年8月13日四川映秀等多地发生了汶川地震后最大的泥石流;2011年7月5日四川映秀因泥石流一天内两次组织居民紧急疏散;2013年7月10日四川映秀连续发生两次泥石流,映秀通往汶川、成都的道路全部出现不同程度阻断,映秀镇暂时成为了“孤岛”。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推测“5・12”汶川地震发生时映秀、北川两地的灾情程度,并说明判读依据。

(2)运用灾害的关联性原理,简述“5・12”地震对“8・13”泥石流爆发的影响。

解析 (1)灾情程度主要看图中的地表破裂程度和烈度的大小。映秀和北川两地位于地表破碎带附近,且烈度大,地面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大,所以灾情严重。 (2)泥石流的爆发主要具备三个重要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有大量水流。此题主要分析地震对泥石流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即地震后大量的碎屑物质。

答案 (1)两地灾情严重。两地皆位于板块移动造成的地表破裂带附近,烈度在X级以上(烈度大)。

(2)灾害的发生具有关联性,一种或一次灾害的发生会引发其他灾害的发生。汶川地震使得山体大范围断裂松动,岩石破碎;并触发崩塌、滑坡,造成大量的碎屑物堆积于沟谷和坡麓,为本次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点拨 地震烈度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受破坏的程度。同一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根据破坏程度由弱到强可以划分为1~12个烈度。烈度大小与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等因素有关。

例2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A地和B地受海啸影响较小的是何地,并回答判断的理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引起海啸的主要原因――地震。根据轮廓可以判断该地为东亚,A地位于我国东部沿海,B处位于日本群岛,二者都靠近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A处距板块边界较远,且近海为大陆架浅海,不利于海啸的形成和传播,所以A处受海啸的影响较小。

答案 A。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因,由于A地离板块边界比B地远,大的断层带较少,B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边界,地震发生的频率和破坏度都比较高,故A地震发生的频率和破坏度比B低;或B濒临深海,有利于海啸的形成和传播。而A地区沿海大陆架宽广,不利于海啸的形成和传播。

点拨 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或同时爆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灾害链归纳如下:

干旱――森林火灾、蝗灾

洪涝――滑坡、泥石流、流行疾病

热带气旋――狂风、暴雨、风暴潮、洪涝灾害

地震――水灾、火灾、海啸、滑坡、崩塌、瘟疫蔓延

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溃坝形成洪水

火山活动――火山爆发、冰雪融化、泥石流、大气污染

生物灾害――疾病传播、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例3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 (1)灾害甲位于美国西海岸,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应为地震。灾害乙位于美国东、南部沿海,临大西洋及墨西哥湾,是飓风影响的地区。(2)针对地震和飓风等自然灾害,应加强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减灾的应急预案,进行防灾的教育和培训,修建防御设施等。

答案 (1)甲为地震。(西临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乙为飓风。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源地。

(2)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等。

点拨 自然灾害的减灾措施虽有共性,但在具体实施时,应根据不同的自然灾害强调其减灾重点。

时间跨度大、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等,其减灾措施除了平时的防御措施及预警外,应强调遭灾时的抗灾。

时间跨度小、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等,其减灾措施除平时的防御措施及预警外,应强调灾后的救援。

时间跨度小、影响范围小的自然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其减灾措施重点是工程、生物措施的实施。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据此回答下题。

1.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震中位置同处龙门山断裂带,但芦山地震造成的损失较小,主要原因有( )

①震级较低 ②提前预报 ③防震意识强 ④救援及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 下列自然灾害与地震关联性较强的是( )

①台风 ②滑坡 ③干旱 ④寒潮 ⑤泥石流 ⑥海啸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3. 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下图为“5・12”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区示意图。结合有关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据图说明极重灾区空间分布的特点。

(2)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

4.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9月7日,云南省彝良县与贵州省威宁自治县交界地区连续发生里氏5.7级(震源深度14公里)和5.6级(震源深度10公里)的地震,震中位置如图所示,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后,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和多地发生滑坡严重影响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1)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震级不高但破坏性大的原因。

(2)据材料分析,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

5.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海岛,全岛海拔百米以下的平原低地约占全岛总面积的30%,其余为山地和丘陵。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山不下百余座,故台湾岛亦被称为“高山岛”。

(1)甲、乙所在地自然灾害类型有何不同?

(2)分析台湾岛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1. B 2. C

3. (1)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或沿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分布)。

(2)地质构造不稳定;岩性疏松;地形高差大、河谷陡峻(山高谷深);地震发生引发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降水较多,河流水量较大。

4. (1)①两个地震先后到来会有叠加效应,余震多; ②震源较浅,导致烈度大;③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建筑物抗震强度低,倒塌情况严重;④震中位于县城,人口密度较大。

(2)①前期发生多次地震,岩体破坏,土质疏松。②灾后持续的降雨,导致土层松动,易形成滑动面。

地震灾害防范范文第15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防震减灾服务人民群众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积极宣传党和国家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政策,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积极性,引导全社会主动、科学参与防震减灾工作,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工作目标

通过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特殊时段重点宣传和地震应急演练,达到省上提出的“力争5年内,全省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80%以上,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三、宣传内容

(一)方针政策。宣传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党和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发展方向、决策部署和工作措施。

(二)法律法规。宣传防震减灾法律、国务院防震减灾行政法规,中国地震局部门规章,以及我省防震减灾的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

(三)监测预测知识。宣传地震监测预测科普知识和技术方法,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在地震预测中的重要作用,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技术要求,我国地震预测的客观能力。

(四)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作用和意义,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减灾实效,我省地震应急预案及防震减灾规划,普及抗震设防、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地震地质灾害防范等知识。

(五)救助知识与应急演练。宣传应急避险、自救互救、医疗救护、卫生防疫、次生灾害防控、心理疏导等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地震应急演练。

(六)科技成果。宣传国内外地震科技创新进展,地震科技理论成果和技术创新对提高防震减灾能力的作用,地震科技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工作

(一)以规范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提高应急指挥能力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进机关活动。行政学院要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及主体培训内容,每期至少安排1次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培训,使参训人员对防震减灾相关知识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提高全体公职人员防震避震、自救互救和应急处置能力。各部门、各单位要引导全体职工学习并熟悉本级应急预案疏散撤离路线和避险地点。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每年都要组织开展1次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决策、指挥、服务、协调能力。

牵头单位:市地震局

配合单位:行政学院、各成员单位

(二)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提高紧急避险能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学校活动。教育部门要按照《防震减灾法》关于“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要求,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作为学生安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上、下半年分别安排不少于4个课时的防震减灾相关知识教育。地震、教育部门要指导、督促各学校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每周不少于2次的应急演练。确保在地震来临时能够做到科学避险,有序撤离,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学校要认真实施地震安全校舍工程,新建基础设施和各类建筑物必须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选址、设计、施工和验收,把学校建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震、教育等相关部门要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5年内力争建设5个省级科普示范学校,2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个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配合单位:市地震局

(三)以提升企业抗震能力、依法进行抗震设防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企业活动。发改、规划、建设、国土、房管、地震等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行政审批窗口的管理作用和信息优势,加大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重要性的宣传。地震部门每年要深入2家企业,宣传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重要性,并对有关人员如何加强安全措施进行培训,提高企业抗御地震灾害风险能力。

牵头单位:市地震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房管局

(四)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社区居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社区活动。地震、民政、三区等相关部门要以创建省级地震安全社区为目标,不断推动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活动。通过组织制定地震应急预案,设置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专栏,对社区管理人员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对居民进行专门培训,使社区居民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和救助技能,了解居住环境地震安全,熟知震时的撤离路线和避震地点。年完成对全市30个社区的防震减灾知识培训;争取通过5年的建设,在全市社区中创建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3个。到年使辖区内80%的居民基本掌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

牵头单位:三区

配合单位:市地震局、市民政局

(五)以增强农村居民地震安全意识、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农村活动。三区、建设、地震、科协等部门要把农村地区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与地震安全农居建设、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通过科技“三下乡”等活动,采取培训农村干部群众、播放科教片、赠发宣传资料、张贴挂图等多种形式,向农民普及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和民房抗震技术,帮助农民编制地震应急处置方案,开展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救援能力。今后5年内,每年要保证举办农村工匠抗震技术培训班1—2期。

牵头单位:市建设局

配合单位:三区、市地震局、市民政局、市科协

(六)以满足家庭自救知识需求、提高自防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为重点,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家庭活动。地震、文化广播电视、科技、卫生、妇联等部门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家庭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地震基本常识宣讲、地震仪器演示解说、宣传咨询台、宣传展版和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农家书屋专题图书、群发手机短信和以家庭为单位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为家庭提供丰富多彩的地震科普服务,引导家庭自备“防灾应急箱”,提高地震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市科协要设立地震科技科普展区,完善图片、录像和实物模型。

牵头单位:市地震局

配合单位: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局、市妇联、报社、市科协

(七)以提高公众应对地震灾害能力、依法开展信息公开为重点,做好地震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一是各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经常化的防震减灾公益宣传,建立与地震局信息交流的快速便捷通道,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二是市地震局、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要联合有关部门成立防震减灾公益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科学制定防震减灾公益宣传规划,确定宣传主题、工作目标、分解落实任务。其中,市地震局要每年确定防震减灾公益广告主题和重点时段,并及时提供制作防震减灾公益广告所需的素材和信息,确保防震减灾公益广告宣传内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要结合国家和本地区地震环境与防震减灾工作目标任务,将防震减灾宣传公益广告纳入公益广告宣传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定期。三是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要在主题宣传时期,如“5·12”、“7·28”、《防震减灾法》颁布纪念日、科普宣传周等时段调整增加防震减灾公益广告播出时间。有感地震发生时视具体情况进一步加大播出密度,确保社会公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是新闻单位要充分发挥网络、广播、电视、报刊、微搏传媒作用,及时准确向社会震情、灾情信息,澄清不实报道,维护社会稳定。地震局要建立完善“地震信息网”、科普网站和微博,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地震信息作为主要内容,提高防震减灾宣传的覆盖面和信息公开的时效性、权威性。

牵头单位:市文化广播电视局

配合单位:报社、市地震局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加强对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形式多样的宣传格局,并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纳入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依法履职,积极推进。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法定职责,精心策划,周密组织,深入开展常态化、特殊时段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文化部门要切实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做为一项重要的和长期的任务列入工作计划。地震部门要发挥主体作用,与文化部门共同研究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报道计划、宣传提纲、应急宣传方案,统一震情报道口径,建立联系协调制度,共同负责实施。同时,地震部门要按照《防震减灾法》关于“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指导、协助、督促有关单位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等工作”的要求,积极、主动服务于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指导相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法制宣传和科普教育,及时为防震减灾法制宣传和科普教育提供资料,确保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防震减灾宣传的组织、协调工作由文化部门牵头,地震部门参与;宣传内容、宣传口径由地震部门负责把关。重大地震事件的宣传要经党委、政府批准。有关地震预报的报道按照《地震预报管理条例》规定,由政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传播。

(三)精心策划,保障需求。地震、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科协等部门要协作配合,组织制作质地精良、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科普书刊、科教片、动漫片、折页、电子书等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产品,内容包括地震基本知识、防震避震、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自救互救、识别地震传言常识、心理疏导等,满足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