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营管理方式范文

经营管理方式范文

经营管理方式

经营管理方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鹰国际集团 “全生活”模式 财务管理

为分散经营风险、保证市场地位,传统百货商转变为百货类地产商,建立“百货+地产”“二元联动”机制,调整企业资金周转节奏。随着百货业的现代化,联动基础上的产品(含服务)及其组合多样化逐渐成为百货类地产的发展良方,而此举更需要以稳健的资金流动性为依托。本文以金鹰国际集团为例,对其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百货类地产发展历程与存在问题

(一)百货类地产发展历程

我国百货类地产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其发展经历了初步导入期、二阶成长期和现代成熟期。其中,二阶成长期分为单一经营和多元经营两个时期。1984年起,部分工商企业开始开展总经销业务,实施“分租模式”,以赚取租金和管理费获利,百货类地产商和房地产所有者之间仅是简单的租赁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4年,国内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百货商店为商厦所取代,百货业进入二阶成长阶段。在单一经营时期,百货类地产商拥有部分房产产权,采取“租售并举”的方式从事百货销售业务,各项商业活动均围绕百货。在21世纪初,百货业开始多元化经营,百货类地产的经营类型由单一的百货向“百货、休闲、娱乐”三位一体的多元消费转变。2004年,政府为抑制过热的商业投资和房地产投机,引导企业适度集中化、产品供应差异化,在土地和金融管控上制定系列政策,使国内百货类地产迈入现代成熟期。

(二)百货类地产现阶段存在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能源革命的到来,使我国百货类地产处于电商和国际百货巨头的双重冲击下,其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均快速显露,主要表现:

(1)购物平台化,实体店前景堪忧。现代信息技术使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在线购物平台凭借价格优势改变了客户的消费习惯,体验与下单的分离使各实体店被迫成为线下经营的“试衣间”,百货市场份额由线下向线上流动。因此,实体店的存续与管理便困扰着百货类地产商。

(2)项目资本化,资金流动性不足。一方面,大量资本沉淀在项目前期,大额融资带来的高额融资成本占用了有限的流动资金;另一方面,项目运营持续吸收流动资金,如物业管理、设备维修、人员培训等,进一步削弱资金流动性。因此,一旦资金链断裂,项目就极易早夭。

(3)定位模糊化,业态互动性缺位。定位模糊使项目整体或趋同,或分散,各业态的有机互动因此难以进行,项目系统性自然难以形成,多种业态有机集群的马太效应无法发挥。

(4)网点布局盲从化,市场开发能力弱。百货类地产商在网点布局时多盲目“跟风”,“扎堆”问题严重,造成项目商铺坪效每况愈下,有效市场开发力度不足,市场空置率常年居高。

(5)商业模式孤立化,匹配问题被忽略。百货类地产商业模式概括了项目开发运营的整体逻辑,企业软、硬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是落实这一逻辑的实际载体。商业模式与实际载体的不匹配,易使各项经营活动偏离战略目标,缩短企业寿命。

二、百货类地产案例分析――金鹰国际

(一)金鹰国际集团 “全生活”模式

金鹰国际集团(以下简称“金鹰”)是国内百货类地产的领军者之一。自1992年进驻中国以来,以百货经销为立足点扎根南京市场,而后通过新建南京金鹰国际集团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收购南京新百投资控股集团,确立“百货+地产”二元联动机制,实现单一化经营向横向一体化经营的一次飞跃。继而从纵向开发酒店管理、汽修服务、海外购物,辅之以信息管理智能化,完成从横向一体化经营向混合经营的二次飞跃。金鹰“全生活中心”作为其混合经营的核心产物,由汇集金鹰先进管理理念和管控策略的“全生活”模式进行管理。

本文所提出的“全生活”模式,其管理理念可以概括为“顾客导向、战略集成、流程优化”,融合了“顾客份额” “战略聚焦”和“流程管理”三大思想。三者分别服务于项目定位、业态整合和运营管理三大管理板块。“顾客份额”思想既能使项目定位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又能让经营者意识到与客户互动的重要性;“战略聚焦”思想通过强调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战略活动的协同性,敦促从事混合经营的百货类地产商,认真审视组织各业态、要素之间及其与环境的互动情况,确保企业发展战略与作业活动的有机连接;“流程管理”思想用于确定各项作业的开展次序、具体内容,使工程复杂性高、施工难度大、作业周期长的百货类地产项目能正常运转,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根据“安东尼模型”,这三种思想分别作用于企业管理的战略层、管控层和作业层,完整覆盖金鹰内外部环境。

(二)金鹰国际集团“全生活”模式与财务管理匹配1.金鹰国际财务管理框架。

财务管理作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须以一定的框架为根基。金鹰的财务管理框架是以“百货+地产”为核心的“全生活”模式。从流程角度看,金鹰“全生活”模式包括以下内容。

(1)分析项目环境。金鹰采用“边聚焦、边取舍”的方法,依次就“项目所在城市”“项目所在商圈”“项目所在地段”的发展规划、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文化程度、地方风俗特色、周边基建水平等多项内容进行调查与分析,以了解项目所在地的消费潜力与发展能力。

(2)确立项目主题,明确项目定位。金鹰坚持产品(服务)本土化策略,通过参考上述分析结果,锁定目标受众,建立独具地方特色而不失品位的项目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项目定位。

(3)引入主力店,多渠道融资。金鹰的融资渠道有:银行贷款、资本证券化和主力店投资。引入主力店可大大减轻前期投资压力,但此前要与主力店签订合作协议,避免后期利益冲突。

(4)联系当地政府,低价购入土地。主题、定位、品牌是金鹰获得当地政府认可,并以低价拿地的敲门砖,对亟待发展的二、三线城市而言更是如此。因此,金鹰可在土地拍卖外,享受一些优惠待遇。

(5)并行出售类房地产销售和持有类房地产招商工作。金鹰将部分土地用于出售类房地产建设,并对剩余待建持有类房地产土地进行招商签约。

(6)以售养租,持续开发项目。当出售类房地产土建封顶时,便将其快速出售,待销售所得的资金回流足以支撑“全生活中心”一期部分持有类房地产建设时,金鹰将随即按照所订的合约开始动工。在一期工程竣工且满足开业条件时,金鹰便开始筹划下一期的工程建设,仍依照上述步骤。

(7)着手二期工程,管理一期工程。在落实第二期工程施工的同时,金鹰会承担一期出售类地产的物业管理工作及持有类地产的人员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控制工作。

2.金鹰国际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由上述流程可知,资金贯穿金鹰项目开发与运营的全过程,所以适当的资金流动性,是各项工作有效展开的前提与基础。为此,金鹰设置了兼具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财务管理模式。该模式是一种以战略为导向,以分权管理为基础、以预算为主要控制手段、以结算中心为管理机构的资金管理方法集。既协调集团内的层级关系,也赋予集团各专业公司较大的经营自,在保证专业公司的相对独立性、异质性的同时,使集团在融资、投资和运营上均有较高效率和效益。

资金融通是金鹰进行项目定位的首要工作。资金需求预测、渠道开发与选择是资金融通的两大关键内容。第一,在资金需求预测上,金鹰建有健全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集团设置了单位预算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全面预算制度的拟定、调整和监管。集团预算分为集团总部预算和专业公司预算。总部预算包括以经营成果为核心的盈利预测,以内部现金流为基础的营运资金预算,以技术、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为主的投资预算。专业公司的预算主要是经营成本的估算。每类预算均采用“二下一上”的方法编制,以定量考核为目标,以数据和说明为依据,以财务指标为形式,保证预算中每个条目都能得到执行。第二,在渠道开发与选择上,金鹰结合项目资金需求预测状况,合理取舍融资途径。目前金鹰共有三种成熟的融资方式:一是主力店的直接投资,共同开创供销双赢格局;二是银行的低成本高额贷款,夯实借贷战略合作关系;三是通过REITs将高质量、稳收入的持有类房地产证券化,获取几倍甚至几十倍于资产现值的融资额。

资金筹备完成后,出资人资本报酬最大化迫使集团财务管理人员妥善安排各项投资活动。金鹰的投资活动分为:跨行业并购、相关项目施工和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首先,为使“全生活”涵盖高品质生活的各个方面,并购目标行业的标杆企业便成为金鹰有效配置资源的最满意选择,标杆企业的行业认可度和知名度,将为金鹰后续经销活动提供便利,也便于金鹰调节内部经济周期节奏;其次,高品质的百货类地产项目建设是金鹰发展的根本,是其营业利润的不竭源泉。低价购入土地及“螺旋式”滚动投资使金鹰的流动资金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并且实现增值;最后,金鹰的跨行业混合经营决定了信息化技术在其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金鹰自成立以来就未停止过信息化建设,不仅自建专业信息技术团队,还积极与业内领先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信息管理系统,ERP系统、SAP系统、金鹰购APP等相继落地。无论线上销售,还是线下管理,金鹰均能做到循序渐进、多而不杂。

资金运营是金鹰消化投资资金的过程,也是经营管理项目的过程。金鹰设有独立的结算中心,从事“五个统一业务”,即资金调配、构建固定资产、利润分配、内部结算和资金审查五项业务。集团的各专业公司资金周转周期不同,经济效益也不同。结算中心便将资金周转快且效益好的专业公司的闲置资金集中起来,贷给资金短缺的专业公司,实现内部资金的相互调节,并减少外部融资数额,降低财务风险。该结算中心还承揽了审查各专业公司资金运作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工作。“四查四建”是审查的重点内容,具体为:一查历年决策程序及结果,完善既有财务决策流程;二查赊销记录和应收账款结存状况,改进应收账款(货款)管理办法;三查存货流转状况,改善现有物流管理制度;四查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情况,调整目标成本管理办法。此外,金鹰为确保资金的“松入严出”,规定了“收支两条线”。各专业公司所获取的利润都将经由总部划拨的分账户直接转入总部账户;若专业公司要预支款项,则须提前填写提款审批单,经本公司财务部和副总裁审核并批准后,报集团总部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得到总部财务部核准的划拨款项。

从上述内容可见,金鹰的“全生活”模式与其财务管理模式是相互匹配的。下图可较为清晰地概括二者的匹配关系。

三、结语

百货类地产商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混合经营成为其突破瓶颈的最佳选择,但其成功与否受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直接影响。而百货类地产的财务管理活动作为一种内在资金运转机制,需要以一定的外部框架为支撑,二者的相互嵌套与匹配才能保证资金在企业内的高效流动。本文以金鹰为例,分析了混合经营模式下的财务管理模式,对模式的构成要素、运行机理和内在联系进行了剖析,为百货类地产财务管理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MICHAEL E P.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3-61.

[2] 彭玺.顾客份额研究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09(24):66-57.

[3] 戴娟萍.行业衰退周期中百货零售业企业发展策略探索[J].经济论坛.2010,4(476):136-138.

[4] 葛晨,徐金发.母子公司的管理与控制模式――北大方正集团、中国华诚集团等管理与控制模式案例评析[J].管理世界.1996(6):190-196.

经营管理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创新

引言

进入新世纪,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企业经营管理面临这很多新问题和挑战。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实现自身发展,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成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创新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性和适应性较强等特征,企业经营管理方式需要不断地进行观念创新、制度和组织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环保观念创新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式和需要。

一、创新的概念和分类

创新亦称革新,是指事物和认识向前发展变化的的过程,是我们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和深化。创新作为学术概念最早出现在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一书中,创新(Innovation)被定义为在生产体系中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熊彼特将其分为五个部分:新产品的引入、新生产方法的引入、新市场的开辟、新原材料的获得、新组织形式的产生。可以看出,熊彼特在讨论这个概念的时候没有对其内涵进行精确定义,而是很宽泛地在使用这个概念,但是,创新这个概念基本上涉及广义的技术创新和狭义的组织创新两部分。

由于这种概念的定义比较宽泛,在使用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误解。比如有时候会把创意误认为是创新,有时候也会出现偏重组织制度改革,忽视技术创新这种偏见,还会出现偏重技术,忽视技术人才的错误认识。这些问题都是没能全面把握创新概念造成的,也是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认识误区,这是我们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工作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创新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类型。创新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比较宽泛的概念,据此可以推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创新应该包括:意识和文化、产品和服务、制度和组织、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其中意识和文化的创新是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指导思想。组织和管理等创新是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基础和重点,是研究创新方法的重要部分。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了应对知识时代对技术发展和知识爆炸提出的挑战,应该从产品研制、市场开发、经营管理、制度规章建设、人事培训等方面来提高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内容

从狭义上理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在现代管理理论和创新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适应、对资源的配置和整合、对生产要素和生产过程的组合,来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目标的活动。

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一般包括渐进式和突发式两种类型,前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创新因素进行有意识地累积,后者是一个突发式的过程,通常情况下是外部条件的刺激导致内部结构突变,进而产生创新动力,并在此推动下实现创新。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经常出现的技术和组织管理两个方面。前者包括成产作业管理、质量品质管理、机器设备改进升级等方面,后者主要包括科学的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理念创新、企业经营战略和理念创新、组织架构和人事制度管理创新、管理沟通和管理架构创新等方面。

在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活动不仅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和整体竞争力,还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经验。

三、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重要作用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成功与否可以从表面上理解为产品是否适销对路,能够给企业带来较高回报,并使企业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这些目标构成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同样,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对这些目标的实现也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能保证企业有正确的经营方向,进而采取正确的经营方式和措施来开展经营活动,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如果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向跟市场需求和消费导向不一致,跟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脱节,那么无论企业多么努力都不可能实现经营目标。因此,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能保证企业经营的正确方向,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方式能够统一经营管理思想,协调企业发展同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步伐,使企业经营和宏微观经济形式相协调,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企业短期发展目标和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因此,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能够使企业内部各个部分和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协调,产生协同效应,发挥规模效益,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效益。

再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方式,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力保障。

因此,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将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我们要在现有经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方法,不断创新经营管理思维,实现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有的丰富内涵,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方法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实力,提升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措施水平,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首先,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观念,提高创新意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只有改变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所以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观和创新的观念来指导管理,实现以创新应万变,通过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应对市场变化,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中适应复杂多变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

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是企业面对的主题,也是企业经营管理面对的主要问题,企业要想在竞争激励的市场中生存发展下去,除了能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还要练就一身硬功夫,只有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了,才能保证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只有在创新意识的指导下,才能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其次,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制度,构建鼓励创新的组织结构。制度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只有制度允许创新、支持创新、鼓励创新,那么这样的制度才能促进经营管理创新的实现。在鼓励创新的制度下,势必出现相互学习的支撑体系,体系内部的员工之间也会形成相互的竞争机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竞争来实现制度所要求的创新。由此,通过制度鼓励和员工参与,实现制度和创新的良性循环,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为组织内部提供学习竞争的外部动力,推动组织内部的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推动组织的自我成长发展。这种富有创新竞争意识和创新经验的组织,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也会发挥重要的能动作用,肯定会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提供重要的支撑。

第三,创新管理机制,对企业发展战略、内部管理沟通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行创新管理。

企业经营管理创新要求企业重视发展战略的创新,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要格外重视全球发展战略创新,在重视全球资源开发和配置的基础上,对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进行创新配置,基于国际分工体系进行战略调配。同时,重视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利用新兴电子商务平台扩展国际销售体系,适应信息时代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提出的新要求。

在内部管理机制上面的创新,要集中在沟通协调和人事管理方面。在部门分工日益精准的今天,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于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人员的管理效率。所以,在部门沟通之间要注重效率和精度,尽量简化沟通环节。在人事管理方面,要尽量使用民主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既重视员工的参与性积极性,又关心员工的个人需求和价值追求,正确做到员工追求和企业经营目标保持一致,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也要通过合理的竞争实现知人善任,让有能力的创新人才得到展现自身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第四,创新环保理念,推行绿色化经营。当今社会的环保需求日益高涨,企业在经营管理的创新工作中,要不断强化绿色环保理念,通过内部的高度重视顺应消费者对绿色环保的需求,从而占领新兴的绿色环保市场。

五、结语

创新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崭新话题,也是一个不变的话题。企业经营管理自身的特点需要创新来支撑,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也需要创新来不断推动和完善,只有在创新的推动下,企业经营管理才能实现与时俱进,才能不断适应发展多变的市场环境,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经营管理带来飞跃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亚玲.当代企业的创新管理[J].河南科技,2009(6).

[2]吴焱,刘云彤,焦黎.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初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3]杨晓燕,刘诗卉.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初探与分析[J].企业导报,2010(5).

[4]毛跃军.浅论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J].经济师,2012(4).

[5]陶炼.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6]赵秀川.论我国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与创新思维[J].中国商界,2010(4).

经营管理方式范文第3篇

在日趋激烈的传媒竞争市场上,党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地位。但是,党报在经营实践中却始终没有形成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可操作性较强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党报经营的实践中,这种盲目性的弊端显露无疑,常常表现为如果哪一家党报的经营在实践中大获成功,其余党报则蜂拥效仿,这无疑助长了党报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如果党报能改变旧有经营理念中的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认真分析并有效采用全新的“新管理方格模式”,则很有可能改变目前党报无序竞争和无序管理的现状,进而可以达到为党报经营进行有益调理的效果。

首先,就“目的”而言,每个组织都有其自己的目的或目标,很难设想一个无目标的组织如何生存。从党报的经营实际出发,这种目的性则表现为两个方面的追求,即力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仍是党报长期追求的奋斗目标。这里的目的性相当于汽车中的方向盘,是一个朝着哪个方向行进的问题。

其次,就“人”而言,人是组织的另一特征,没有人就不可能达到组织的目标,组织也不可能在一个人单独行动的环境下存在,这里的“人”是组织践行目标的关键。在党报工作的人都是经过千挑万选出来的各界精英,不仅政治素质过硬,而且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这些人都是党报的前进动力和宝贵财富。换言之,如何管理人也就成为一个组织能否有效实现相关目的的关键因素。

最后,就“权力”而言,笔者认为这里应为一种等级性管理权力,即组织的等级制度。在一个组织内必定有些人会得到管理别人的权力,成为组织的领导者,但是如何利用权力管理别人却是不同的。权力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到面对竞争时,处于竞争漩涡中的相关组织的应对策略。这里的权力更倾向于一种组织的运行框架。如何各司其职维持组织的有效运转是组织权力的核心。

通过以上对组织特征的阐释,笔者认为三种组织要素的不同组合,或者说组织要素的侧重点不同都可以形成现实党报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同的管理模式。据此,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党报经营管理可分为五种,即“贫乏型管理”、“中庸之道型管理”、“团队型管理”、“任务型管理”和“俱乐部型管理”。这五种党报经营管理模式由于都与“目的”、“人”和“权力”这些组织要素有着紧密的联系,以此推之,这五种模式之间也必然存在着一些复杂联系,如下图所示,这些要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党报经营的“新管理方格模式”:

这两条纵轴即A-A'和B-B'代表着报社的经营目标,两条横轴C-C'和D-D'分别代表着从事经营的人员和管理过程中现存的带有等级层次的组织权力。从这个新管理方格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C-C'的这段由左至右的横轴,代表着对人员的管理越来越趋于向综合化和有序化发展。D-D'的这段由左至右的横轴,代表着报社的制度管理越来越趋于严谨和量化。而这两条代表着报社经营目标的纵轴即A-A'和B-B'由下至上分别代表着上述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向目标延伸的一个发展过程。从少有管理意识的贫乏型管理到和谐的俱乐部型管理方式,从讲求量化标准的个体任务型管理到讲求综合作用的合作型团队管理方式,这是一种管理方式上的进步,也意味着一种更接近最佳经营目标的管理形式在逐步形成。当有些从事党报经营的报社实在难于进行经营模式的优化取舍之时,其中的多数采取了中庸型的党报经营模式,力求组织与工作目标之间的平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是一种保守地维持现状的管理方式。

第一种,“贫乏型管理”,它是对必须完成的工作付出最小努力以期维持恰当的组织成员关系即可。这种管理方式类似于古人的“无为而治”。这种管理方式更像是传统党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作管理状态,无须付出过多的努力就可以维持组织和工作的正常运转。

第二种,“中庸之道型管理”,它是通过保持必须完成的工作和维持令人满意的士气之间的平衡,使组织的绩效有实现的可能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决定了它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中介状态,有着上行发展和下行发展的广泛空间。从上行发展来说,党报在管理方式上再改进一些就朝着更有绩效的方向发展了;从下行发展来说,再松散一些就会陷入组织的管理危机。换言之,这是一种可塑性非常强的管理方式。目前,大多数党报都处于这种过渡转型的管理状态之中。

第三种,“俱乐部型管理”,对员工的需要关怀备至,创造了一种舒适、友好的氛围和工作基调,没有过多的压力和利益刺激机制。这种管理方式也只有在和谐稳定的媒介环境下才能达到这种颇有些优雅的气氛。换言之,只有两种情况下存在这种和谐境界,一种情况是把新闻采编工作完全视为艺术化创作,让每位从事采编的工作人员都拥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另一种情况可视为变通式管理,和谐自由的工作氛围经常伴随着必须履行的工作责任,最终将演变为一种先松后紧型的任务型管理方式。

第四种,“任务型管理”,认为只要对工作条件加以恰当安排,组织就可以达到高效率的运作,人为的因素影响将降到最小的程度。在任务型领导方式下,上下级之间是一种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短期内可能取得较高的生产效率,但由于任务型管理导致的组织成员的不稳定性,长此以往会导致组织生产效率有下降的可能。换言之,就党报经营中“任务型管理”而言,其实质是一种组织量化竞争机制。如果追溯起来,在党报进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阶段就已经逐步开始引入这种内部竞争机制。早在2001年初,鞍山日报报业集团就在集团公司试点的基础上,实行了全员聘用制;人人竞聘上岗,一年一聘。两报编辑部还实行了年终考核末位流动和淘汰制。大众日报报业集团也逐步形成了招聘、试用、竞争上岗、考评、轮岗、诫勉、末位淘汰、待岗、辞聘、辞职等一套成型的行之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为了强化人事工作的规范性、连续性,从2003年起集团把每年的2月份作为“换届人事月”,2004年在“换届人事月”中完成了集团125个干部岗位的重新竞争上岗,调整率为27.2%。由此可见,“任务型管理”的优势和不足显而易见,其优势是使整个经营团队“优劣得所”;但不足也很明显,即难于做到“行阵和睦”。

第五种,“团队型管理”,认为工作的完成来自全体员工的贡献,由于组织的“共同利益”交织的“共同利益关系”,形成了相互的依赖,从而导致信任和尊重的关系。从组织领导的管理方式来说,采用团队型管理领导方式的领导者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管理,勇于承担责任。这种管理方式追求的目标是既要满足组织的共同要求,又要满足个人的需要,因而能激发其所属成员的献身精神。“团队型管理”应该属于这五种经营类型中的相对完美型,它集其中几种党报经营管理模式之精华,综合集纳“中庸之道型管理”、“任务型管理”和“俱乐部型管理”各模式之优长为己所用。为了长期保持整个团队的和谐奋进,“中庸”的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中庸”重在维持团队的利益平衡,但是在平衡的基础上,必要的激励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此,“任务型管理”的量化体制必然成为一种最佳的团队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换言之,组织团队经营目标实现的方式有很多种,唯目标是举而毫无人情味的团队是不能长久团结在一起共同奋进的。“团队型管理”力求组织利益和个体利益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整个团队和每个成员要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每一个团队都渴望成为精英团队,精英团队就应该是由精英组成的团队,因此,优秀的团队管理模式应积极完善员工的考评、聘任制度,这是非常重要的。党报报业集团的经营管理尤其要依赖于团结有力的精英团队,一家成功的党报报业集团就应该学会“两条腿走路”,即“一条腿”当然要靠实力过硬的新闻采编队伍走路;“另一条腿”更要走得坚实,这就需要有懂经营和善管理的企业运作团队作为有力支撑,不然只能是蹒跚而行或者是寸步难行。

经营管理方式范文第4篇

作为天津港集团骨干企业――天津港五公司自1983年成立以来,经过多年发展从设计吞吐能力200万吨,发展成为拥有天津港第一个深水泊位,年吞吐能力2800万吨以上,以接卸散杂货为主的天津港集团骨干企业。在保持吞吐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天津港五公司也面临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难题。

作为一个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变有多种途径。我们在充分分析公司现状的基础上,决定从管理人手,力求依靠管理的创新,积极践行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效率型向既重效率又重效益型转变,由单一经营型向开拓经营型的转变,坚持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安全、向管理要和谐,保持了企业良性发展态势。

经营精耕细作――转重生产为重市场

市场就是企业的战场,谁重视市场营销,谁就能第一时间抢占市场先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天津港五公司及时调整市场营销策略,将过去被动接受市场转变为主动抢占市场,确定了“以最佳方式组织生产,实现稳固货源,扩大市场份额”的市场开发战略,努力做到“三个坚持”:坚持树立市场开发信息先行理念。成立了专业的市场开发组织机构,加强市场调研和分析,提高市场反应能力。通过完善市场信息沟通平台,建立市场信息分析机制,及时扑捉市场信息,努力开发潜在客户和贸易合作伙伴,提高高附加值货类在吞吐总量中的比例;坚持强化客户关系管理。根据客户的综合实力和在公司生产经营重要程度,建立了客户经理负责制,对市场和客户进行细分,实行分类管理,加大扶植对公司贡献大、发展潜力大的重要客户;坚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不断优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引进实力强、管理规范的大型外租车队,进一步规范运输秩序、优化外租车队市场,严格落实“待客户有信有誉、保货物无差无损”质量方针,实现市场与现场的“无缝对接”,以优质的服务来维系客户、招揽货源、打开市场,以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构建起公司牢固的客户关系网,实现了以功能开发带动市场开发的经营模式转变。

组织精雕细刻――转快字当头为好字优先

近年来,天津港五公司大力构建流畅、有序、安全环保的生产组织体系。又快又好和又好又快一字之换映射出从“重量”到“重效”的深度思考和实践。天津港五公司坚持从改进作业流程人手,强化生产组织标准化管理,以制度先行和优化机制为核心,积极推行标准化作业时间考核机制,实行21点派工制度,加强船、货信息滚动计划兑现,提高船舶预编会和船前会质量,加大现场组织、货场摆布、疏运保障、交通疏导等作业环节的有效衔接与流畅的考核力度,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日作业计划兑现率达97%,船舶动态兑现率达99%,大大高于考核指标;同时,加大了货物流程监控。在保证效率的基础上,突出强化了货物安全质量优先理念。通过实行码头设置摄像头、倒运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和进出口门卫刷卡的“三位一体”全程监控系统,实现了矿石作业全封闭式管理;并通过严格实行安全区域负责制,推行定置化管理,坚持包船、包区域、包路段专人检查管理和定置、定位、定时安全作业方式,进一步明确了各作业区域职责,有效避免了人机交叉作业隐患,形成了公司全覆盖、无盲区安全管理机制。“预控无漏洞、把关无过失”的承诺构建起了既讲效率又讲效益,既好又快的生产组织保障体系。

成本精打细算――转追求量增为量效并重

“要效益”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面对货场不足造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局面,天津港五公司坚持效率和效益并举的原则,大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把效益优先观念渗透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面压缩经营管理环节的不合理开支,努力践行经营理念由单一追求作业量向既保吞吐量又追求效益最大化转变。为此,天津港五公司加大了财务部门的综合控制力,明确财务审批权限,逐步划小核算单位,细化、量化预算指标,建立基础数据,增强落实预算指标的执行力,形成了数据化管理的预算指标考核体系。并重新对人工成本进行分析、测算,强化人工成本的预算和考核,科学的控制人工成本,确保了预算指标有效控制。同时,加强了生产过程中成本核算和预控:通过建立单吨成本和单车成本预控机制,有效地强化了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核算与考核;通过推行矿石漏斗卸货工艺标准化作业模式,进一步优化了作业工艺流程、货场布局、人机配置标准;通过科学合理配置货场资源,加大外租货场和车队管控力度,降低了由于内部组织衔接不畅造成的成本浪费,有效地把生产过程中成本管理与公司经营目标有机的统一起来,实现了提高收入、节约成本目标。力足好与快的有机结合,天津港五公司找到一条量效并重、协调发展的路子。

管理精益求精――转粗放型为精细化

近两年来,天津港五公司坚持走精细化管理的发展之路,形成了精确计划、精确控制、精确考核的管理格局。通过建立科学的标准化管理模式,规范操作流程,减少管理的随意性,优化了生产组织管理流程;通过深化绩效考核机制,推行“岗位关键工作辨识”管理,进一步简化、细化和量化了绩效考核内容和环节,提高了工作执行力;通过理顺管理职能,明确职责分工,合理规范岗位设置,避免部分岗位人浮于事,部分岗位人员紧缺的矛盾,形成了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和配置,健全完善奖金考核办法和散矿船舶作业标准化考核办法,减少考核环节,发挥了激励机制的杠杆作用;通过安全管理机制创新,倡导“安全管理全员负责制”理念,推行定置化安全管理模式,建立区域负责制,开展“全员参与的危险源点辨识”,形成了公司全覆盖、无盲区安全管理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

“精”字引领――管理创新结硕果

经营管理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体系构成;功能与价值;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不断深化,企业如何通过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激烈的竞争中激流勇进,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营造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现实课题。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产物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社会的独特现象。农庄、城市、工厂、运河、铁路、绚丽的服饰、美味佳肴等等,这些属于物质性的文化形态;而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观念、风俗习惯、情感情绪、知识系统等等,则属于非物质性的文化形态。文化的产生和进步源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有外部自然的威胁压迫,如洪水猛兽、地震火灾等;也有来自人类社会自身的竞争冲突。人们既要从外部自然和社会系统中尽可能地获取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资源,又要最大限度地防范可能发生的侵害,这就必须进行两个方面的改造,即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和对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的改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实践和思考,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自身的行为方式,调校自己的生存轨迹,渐渐地创建了丰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系统,即所谓的物质文明体系;同时也创建了博大的精神系统,包括各式各样的认知成果、生存规范、行为方式、活动程序、文学艺术等等,即所谓的精神文明体系。物质文明要素和精神文明要素作为人类社会的遗传因子,经过不断地传承,不断更新完善并趋于稳定,就形成了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人类文化是这样形成和发展的,作为人类总体文化的一个部分,企业文化同样产生于企业本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在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外部竞争和内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调校和积累而逐渐形成和发育成长的。企业文化一经形成就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了积极能动的反作用,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式。

二、企业文化的体系构成

企业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也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一)企业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从外延看,企业文化包含有四个层次。

1.由企业各类物质设施和企业产品等等构成的物质文化。如厂区环境、生产生活建筑,生产技术装备,产品规格、质量、标识等等。这些物质性的东西既表现着企业现实的生产经营能力和生产经营状态,展示着企业的形象,也表现了企业员工对工作、对生活的情怀态度,表现了企业人的精神层次和追求。

2.由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生活学习等活动中产生的行为文化,包括了企业在组织协调、工作状态、接人待物、文娱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反映。一个注重诚信、关爱员工、纪律严明、雷厉风行、人际关系融洽自然的企业和一个唯利是图、队伍涣散、纪律松驰的企业,给人的文化冲击力是截然不同的。

3.由企业各方面规章制度构成的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是企业所制定的,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定或条例。企业制度是人与物、人与人、理念与行为、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中介与结合,是企业经营管理意志和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具有强制的约束力。制度在企业文化特别是员工行为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处于良性的稳定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4.企业的精神文化,这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逐渐形成和趋于定型的精神成果,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等等内容。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升华,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的上层建筑。

(二)企业文化的基本元素

从内涵上看,文化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即理念和行为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融和统一。什么是“主流”,就是企业所主张的,被员工普遍接受和奉行的东西,它体现的是企业法人的意志与企业员工自然人的意志的统一。例如,企业关于员工权利和义务以及企业利益分配的价值主张、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得到员工的普遍接受和奉行,就成为主流理念。行为方式是贯彻理念所应抱有的态度和所采取的实践方式,包括了员工做事的态度倾向和具体的行为过程,是理念落实在具体行为上的表现。企业制定的行为规范,如“遵章守纪”、“团结合作”,得到员工普遍的认同和践行,就成为主流行为方式。企业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统一,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心理和行为基础。

(三)企业文化的本质和现象

企业文化的运作系统,又可划分为企业文化的的本质体系和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

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包括了企业决策者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思维方式、核心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企业美学和管理宗旨等等,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部分。企业文化的本质深藏于现象中,需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部分,包括了企业环境、企业形象、员工行为、企业组织模式定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模范人物故事、企业标识和产品标识、企业内部宣传口号和对外广告用语等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着企业文化的本质。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理念的设计与升华,也要重视载体的选择与构建。

三、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其价值

如影随形,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从企业管理历史来看,实行不同管理模式的企业都有其相应的企业文化体系。奉行“泰罗制”的企业,有它“胡萝卜加大棒”的文化体系;实行行为科学管理模式的企业,有它“人性激励”的文化体系。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从企业产生的第一天起,企业文化就存在于、作用于其中。

从动机上看,资本的原始冲动就是追逐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是为了增殖,谁会进行投资?但主观动机是一回事,客观效果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仅仅以资金、成本、营销等等技术性操作来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事倍而功半,甚至南辕北辙。大家都承认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资金、技术、信息、时间等等都要靠人操作支配。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心耿耿、勇于负责、积极主动、奋发进取、富于创薪精神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才是最宝贵的。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金钱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积极主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熏陶、习惯养成,这就是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滋养。企业发展尤其是长远的稳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设备、技术,需要机遇机巧,需要监督控制,组织协调,但这一切需要有一个环境平台;企业要成长为顶风抗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百年长青大树,必须植根于丰厚肥沃的土壤。这个环境平台,这个土壤,就凸显出企业文化的价值。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技术,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一)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1.企业文化为企业提供长久深厚的发展动力。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和思想动力。2.企业文化是当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元点。由于各个企业在行业属性、地域背景、历史条件、组织体制、产品结构等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客观上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异。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如果企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比较优势,也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传播手段的发展,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越来越少,技术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同一行业的企业,其技术设备、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往往大同小异,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正是这样,企业才十分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文化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而企业文化本身就孕育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同样的操作流程、同样的管理体制、同样的业务范围下,不同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战略,能够最大化地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有效地团结和激发员工,从而造就出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3.企业文化能有效改善企业管理的观念和方式。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型管理方式、“泰罗制”管理方式、行为科学管理方式、理性主义管理方式到文化型管理方式的发展变化。前边的四种方式,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但也在管理实践中暴露了各自的缺陷。文化型管理方式,则是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文化主导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从而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约束,文化则是内在的自我认同的弹性约束,能够有力地驱动员工心甘情愿的行为。文化与制度都是规范,文化是引导性规范,启发员工忠于职守、追求卓越;制度则是底线规范,告戒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越线将会受到惩罚。在企业管理中,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包括了体能、智能、技能和文化。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体能、智能、技能,首先就要使员工与企业产生文化认同,依靠建立优良的文化体系来引导人力资源开发。一旦员工对企业的目标、愿景、战略、精神、价值观都认同,其职业生涯和企业的发展使命就会自觉结合起来,其个人的价值取向就会和企业价值观的引导统一起来,个人的体能、智能、技能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奉献企业。

一个企业,如果只注重知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就会形成反差,进而会给企业造成深重的创伤。企业有知识有技术,却缺少共同崇尚的价值准则,没有共同奉行的行为规范,知识和技术就无法有效地利用,甚至会反过来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人才流失、技术泄密,反映出企业文化的缺陷。没有共同的追求愿景,没有凝聚人心的事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和员工的联系就会简单化为雇佣关系,谁都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员工就会从心理上行为上与企业对抗。所以,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打造优秀员工队伍的根本途径。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本质上属于管理科学。企业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使它在企业管理中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1)引导效应。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也能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管理起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企业成员在价值和行为的取向上与企业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企业文化就会进行纠正并将其引导到企业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

(2)约束效应。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所谓“众怒难犯”,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企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行为的自我控制。

(3)凝聚效应。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受到多方面的调控,其中既有强制性的“硬调控”,如制度、命令等;也有说服教育式的“软调控”,如舆论、道德等。企业文化属于软调控,它能使全体员工在企业的使命、战略目标、战略举措、运营流程、合作沟通等基本方面达成共识,从而产生和谐统一的行为。企业文化所产生的巨大的向心力,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人际关系的和谐性、稳定性和健康性,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4)激励效应。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并能用它的“软约束”来调节各种不合理的需要。员工将企业文化内化为自我意识后,将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自我激励的标尺。一旦员工真正接受了企业的核心理念,他们就会被这种理念所驱使,自觉自愿地发挥潜能,为企业努力高效地工作。

(5)辐射效应。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稳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宣传、交往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将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将得到社会文化的认同,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企业文化建设是实实在在的工程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在实践中总有一种“虚而不实”、似是而非的感觉。在企业里,厂房矗立着,机器在运转,员工在忙碌,规章制度挂在墙上,产品、成本、产量、利润等等都有具体明确的量化指标,而企业文化却似乎无从把握。

其实,企业文化也是实实在在的,就存在于企业总体运转的每个环节中。如火之燃于薪,企业文化依附于企业的机体,但它又是企业的灵魂,引导着企业的发育成长。

就企业来说,有些根本性的思考是必须而且必然的,如“为什么办企业?…办什么样的企业?”等等,不同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作出不同的选择,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同的命运。就员工个人来说,同样存在着一些终极性的命题,如“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工作的意义是什么?”等等。由此引发的价值评判和选择,决定了一个人工作和生活的根本态度,从而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

经营管理方式范文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转型;财富管理

引言

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转型是指商业银行为应对激烈的同业竞争及不断变化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创造更多利润价值为目标,对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业务结构、收益结构等做出一系列主动调整的决策行为体系和动态演进过程。而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推进等,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加快推进战略转型,转变传统的以规模求发展的盈利模式,走一条低资本消耗、高经营效益的发展新路子,由资金提供型银行向国民财富管理型银行的战略转型,是摆在国内银行面前重大而迫切的现实课题。

1.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财富管理业务的SWOT分析

1.1 社会需求的变化为中国商业银行转型带来的机遇

随着现代消费者的迅速壮大、居民财富的日益集中、老龄化社会的加速来临、中小企业的强劲崛起,社会金融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个人财富管理、消费信贷、企业理财、中小企业融资等需求以超出预料的速度持续成长,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各家银行都看到了这一点,都力图通过变革传统的经营管理观念与模式赢得先机。

1.1.1 国内居民收入在迅速提高,财富管理成为必要

从国内居民的财富积累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已从1978年的343元上升到2011年末的21810元。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达34.8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迅速。美国花旗集团发表《2012财富报告》说,亚洲地区拥有至少1亿美元可支配资产的富翁数量首次超过北美地区,世界经济和财富重心持续向东方偏移。根据该报告,截至2011年年底,东南亚、中国和日本可支配资产至少1亿美元的富翁数量达到1.8万人,北美和西欧的同类富翁人数分别为1.7万人和1.4万人。中国已经成为财富最为高度集中的国家之一,为这些富有人群提供财富管理及投资建议服务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1.1.2 零售银行业务在蓬勃发展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投行、电子银行和理财业务发展较快。理财业务需求急剧增加,理财产品市场规模快速膨胀。批发业务在银行业务结构中的占比,也将从现在的80%左右下降到50%左右;而零售业务、中间业务所带来的收入,在银行收入结构中的占比将提高到50%以上。

1.1.3 金融市场体系在不断完善

经过多年来的金融改革,我国基本形成了现代金融市场体系的整体框架,这就在制度上和体制上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开展,特别是为证券类投资产品和结构性衍生产品的推出,以及跨市场、复合型的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了保证。

1.2 发展财富管理面临的外部挑战

1.2.1 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利差收入不断收窄

现在,我国已经放开了大部分市场利率,仅对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利率市场化不仅意味着商业银行将面临逆向选择、重定价、储蓄分流、债券资产缩水等诸多风险,而且意味着利差缩小。

1.2.2 资本约束更趋严格

资本约束不断强化将结束商业银行传统的以信贷快速扩张来抢占地盘的经营模式,要求商业银行改变经营理念与模式,加强资产业务及中间业务创新,而这恰恰是国内银行的弱项。

1.2.3 直接融资加速扩容,脱媒态势日益凸现

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大量从资本市场通过发行债券或股票来筹集发展所需资金,导致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减少,融资中介功能减弱。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商业银行面临着资金“脱媒”的巨大压力。

1.3 发展财富管理拥有的内部优势

1.3.1 地区优势

财富管理有时又被称作为特殊银行,这种特殊性往往表现在现代银行与财富管理同步发展,银行与居民收入同步发展。财富管理可以让国内商业银行在熟悉地区经济、特殊客户的前提下,抓住地区的每一个商机,抓住每一个特殊客户,从而以低成本参与竞争。

1.3.2 准入优势

近年来,随着人们财富的增长,一部分资产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超级富豪出现了,且每年都以一定速度增长。这部分超级客户是各个财富管理机构竞相争夺的目标,他们一般都有专门的财会师、律师、理财顾问、保险顾问为其服务,有时为其配备的私人银行家甚至多达十几位。

1.3.3 服务优势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经过几年的改革,基本确立了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服务更全面、更专业。国内各个金融机构都设身处地的从客户的需求出发,从更多的细节入手,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同时,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沟通,以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力图留住并发展其高价值客户。

1.4 发展财富管理面临的内部劣势

1.4.1 发展观念滞后

受体制、眼界、观念、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的制约,国内一些银行对国际银行业财富管理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与国际银行业相比较,中资商业银行目前以财富管理之名进行的理财活动还有待升级和完善。

1.4.2 产品创新不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特征可以用“靠硬件,而非软件”来概括。然而,这些优良的硬件设施并未配备与之相称的定制产品、服务水平和专业化顾问技能,理财中心不能提供度身定制的客户服务模式来满足各个财富群体的不同需求,而这些特质恰好是财富管理必备的要素。

1.4.3 人才储备不够

财富管理需要大量合格的专业人才,每名理财专家只能服务一定数量的客户。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目前缺乏大量的拥有综合财富管理知识与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只有快速提高财富管理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才能适应财富管理业务规模发展的需要。

2.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策略选择

2.1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核心,规划与明确经营转型的战略发展方向。

(1)业务结构调整应当由公司业务主导向公司业务与零售金融业务、小企业金融业务并重转型,由资产、负债业务主导向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并重转型,逐步构建起综合化的业务经营模式。

(2)收益结构转型要由以往过度依赖利差收入的传统盈利模式,向利差收入与非利差收入均衡协调发展转型,摆脱片面、盲目追求存贷业务规模扩张的惯性思维,积极探索存贷业务和增值服务并重的业务发展战略和盈利增长模式,逐步降低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中间业务收入水平和利润贡献度。

(3)客户结构转型要逐步改变片面追求大行业、大项目、大企业的营销思维,向更加重视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人客户,尤其个人中高端客户转型。

2.2 坚持以公司业务转型为阵地,以中小企业金融市场为突破口,推行差异化市场准入标准和审批模式,全面提升公司业务发展水平。

(1)要围绕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信贷资产的行业、地区与期限结构,努力提高信贷质量,降低负债成本。在具体营销策略方面,公司业务要进一步加强对铁路、电信、石油等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优势项目的市场营销力度;机构业务要以地方财政、社会保障、大型医院、高等院校、新闻出版等机构为重点目标,提供有针对性的现金管理和融资规划以及其他综合性金融服务;对大型企业集团要围绕企业兼并重组提供财务顾问、融资方案策划和债券承销等投行业务,抢占市场份额,保持并扩大领先优势。

(2)是要加快向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果断转型。面对中小企业市场旺盛的融资需求和大型优质客户市场挤压形势,要逐步转变传统的“大户”战略,果断向中小企业信贷市场转型,加快建立适应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发展要求的专业化组织架构,丰富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并通过产品组合营销、捆绑营销,提高客户综合贡献度,抢占优质中小企业市场制高点。

(3)是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不搞“一刀切”。信贷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客户资源差别,明确不同的信贷发展目标、业务重点和市场准入标准,优选重点支行、网点、贷款品种,适度扩大授权权限;大力推行网上审批作业,缩短审批周期,提高贷款审批效率。

2.3 坚持以个人金融业务转型为重心,以客户价值增值为目标,大举进军个人中高端客户市场,大力发展离柜业务,着力推进“大个金”产品高端化、规模化发展,切实打造“中国第一零售银行”品牌。

(1)全面深化服务渠道建设

坚持以信息科技为支撑,把网点整合为多渠道销售中心,加大物理网点与虚拟网点综合化改造力度,明确物理网点、自助终端、网络银行等渠道职能和流程,提高各渠道服务效能。

(2)以品牌战略为先导,实施交叉销售策略

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塑造完美而独特的企业形象,使国内商业银行在竞争激烈的财富管理业务领域脱颖而出。同时,要实行交叉销售策略,逐步树立财富管理业务考核是以利润和客户为中心的经营观,把每个客户看成是独立的利润来源,形成由财富管理业务部门抓前台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各相关部门提供后台产品支持、服务支持和技术支持的营销模式。

(3)以提高效率为目标,整合业务资源,改造财富管理架构

要推行集中化、标准化的后台管理模式,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架构。探索实行财富管理业务事业部制,缩短管理链条,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垂直化、专业化的财富管理业务营销服务队伍,统一管理所有财富管理业务,垂直管理所有营业网点柜台、个贷中心、理财中心、个人客户经理队伍、理财师队伍等,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独立核算、独立考核。

2.4 拓宽业务新领域,探寻中间业务“蓝海。

坚持以创新为手段,加强市场及同业信息研究,完善产品供给与营销体系,不断拓宽业务新领域,探寻中间业务“蓝海。

在产品设计端,要重视做好金融市场产品需求信息收集及金融同业尤其国际主流商业银行产品研究,既要确保新产品开发符合市场需求,又要提升产品设计的技术含量,并加强金融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产品定价模型,科学合理确定产品定价。在产品营销推广端,既要善于广泛借鉴吸取行内及同业先进营销策略与经验,推动各项业务产品的整合营销和捆绑营销,确保市场营销推广效果;又要加强对产品与业务创新的盈利能力客户群体、产品质量、市场认可程度等方面的事后评价与反馈,不断整合、完善现有产品与业务功能体系,提升产品与业务核心竞争力。

2.5 以服务客户为中心,加快培养专业人才。

财富管理业务是一项高技术、高智能的知识密集型业务,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这就需要大批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敢于竞争、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的人才作后盾。因此,打造专业化财富管理团队是发展财富管理业务的竞争力所在,应当加紧优选一批业务熟练、责任心强、对理财业务感兴趣的精英员工,进行经济金融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银行业务,同时具备各种投资市场知识、懂得营销技巧、又通晓客户心理的高素质理财管理队伍。

2.6 以金融创新为引领,加强风险预警管理。

目前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积极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在财富管理业务风险管理系统中,建立智能化的风险预警措施,开辟一套比较开放的前、中、后台的处理程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对财富管理业务的资产质量情况、财富管理业务部门执行风险管理规章制度的情况、风险管理窗口履行职责情况等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价,建立健全内控机制,保证财富管理业务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志宏.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几个问题认识[J].金融论坛,2006.

经营管理方式范文第7篇

一个企业是否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是否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能否在在同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管理者时候在面对市场竞争中是否具备对于市场的宏观把握能力,是否能够在面对其他同行业竞争的业务压力,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能够积极的把握市场变化的动态,积极的将消费和需求有机的结合,创新产品组合,建立创新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市场环境中,赢得竞争的先机。

二、商业银行的介绍

商业银行(CommercialBank),英文字母的缩写是CB,意思是存储储蓄银行。商业银行的有别分其他银行的,如中央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商业银行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普通的商业银行不具备货币的职能,只能通过其他的商业活动来运转货币。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主要就是吸收普通大众的存款和通过吸收的存款进行发放的贷款,即通过相对较低的利率吸引大众将存款存放在商业银行,然后商业银行在通过自身的业务,将存款放贷给部分需要资金的企业,收起贷款利息,在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形成必要的利息差额,从而形成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商业银行本身是储蓄机构,是吸收经营存款的机构,而不是投资机构。

三、商业银行的职能

由于商业银行本身是经营储蓄,经营存款的机构,由此可以引申出有五个主要基本职能:第一,调节经济。由于商业银行的手中握有大量的存款,可以通过商业银行本身的市场活动,可以将资金转移到相对欠缺的社会部门,从而到达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可以通过国家的经济货币政策对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消费投资进行合理分配。第二,信用创造。由于商业银行可以将居民企业的存款放贷给需要资金的企业,在放贷企业没有提现的情况下,依然会作为存款存放在商业银行,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新的资金数量,派生出新的存款和贷款。从而达到信用创造的职能。第三,信用中介。商业银行是一个将社会闲置资金通过自身的商业活动,进行重新的配置,将资金发放到新的经济领域,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而在这样的一个经济社会活动中,商业银行就是从分担任的一个中间人或者是代表,从而实现资金的有效转移,并从这样的商业活动中,实现自身的利润的增加。第四,支付中介。商业银行在担任信用中介时,就会充分的将自身拥有的储蓄货币进行有机的管理和分配,在新的资金进行转移变化时,通常是作为本商业银行的新的存款进行的,此时商业银行就是这些货币资金进行重新分配载体,对企业客户进行提现转账等资金转移业务,成为企业资金的保管者和对外支付的中介机构。第五,金融服务。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随着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而商业银行为了客观的将自身的放贷损失机率降低,会积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汇总不同的经济数据以及行业变化信息,从而实现对于经济社会的把握,也就为其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咨询,以及相关技术信息服务提供了可能。同时商业对于企业的资金有分配中介的作用,以此可以代企业做一些资金出纳的业务,比如说是员工工资等。

四、商业银行的业务

根据中国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以及中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中国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开展经营下列业务:吸收公众和企业的存款,并由此发放贷款;办理国内跨地区以及国外跨国家结算、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买卖外汇;提供信用证明服务及相关担保服务;从事款项管理服务及部分保险业务等。同时,商业银行不能经营除政府债券以外的证券业务和非银行金融业务。由此商业银行业务一般可以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第一,负债业务。所有商业银行吸引来资金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来源的业务都是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开展其他银行业务以及金融业务前提和条件。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商业银行的长、短期借款。第二,资产业务。商业银行对于已经吸收的存款或者自身保有的资金进行新的分配和规划活动就形成了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分为放款业务和投资业务两大类。开展有效的资产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从而银行的利润来源。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除了保留一部分的存款准备金以外,其他资金都可以用来贷款和投资。一是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二是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业务。第三,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间业务指那些与资产负债业务没有关系,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换成为资产负债业务,与银行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商业业务。广义的中间业务则除了上述的中间业务外,还包括为其他经济单位结算、其他经济体的经济业务、为其他经济单位提供行业咨询等无风险的经营活动。

五、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方式

(一)及时有效的转换公司战略,跟上时代政策发展

商业银行作为商业经济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经济发展以及商业变化而服务的。作为对于资金以及货币的管理和分配者,应当积极的将公司的战略进行更加细致的规划。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司的战略一定要能够跟上政策的变化,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面对国家的政策,商业银行应当积极的分析国家政策的变化,将工作经营的重心进行合理的变化,以适应国家政策要求。同时关注国家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财政的分配变化,对于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以及资金资源。对于国家可能放弃或者调整的产业,也要及时的做出相应的业务变化,不管是推出还是调整,都要在最快的时间进行规划,使得商业银行才能够在经济活动中起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二)优化服务流程,将客户在服务中的满意度提升

商业银行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服务机构,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如何更好的做好业务上的服务将会是提高其自身的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在存款方面,由于商业银行面对数量上较多的普通大众的存款业务,应当在简化服务环节,优化服务品质,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上着手。在放款方面,由于商业银行面对数量上较多的是资金上有需求的企业贷款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在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积极审核企业资格、提供专业的金融配资服务、提供多样的还款方式、延长还款期限、降低贷款利息、及时放款上着手。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必须要将服务的质量提升上去,让客户在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企业的专业度,提升客户在服务中的满意度,才能使企业在经营中不断发展。

(三)提升人才管理模式,完善企业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残酷,以及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因此对于企业对于人才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对于优秀的人才,公司要积极的引进,对于公司来说,要对于人才的管理要更加人性化,凸显以人为本的目标,积极培养公司自身的人才,让真正的人才同公司的成长一起成长起来。

六、结束语

商业银行由于其处于经济生活中的独特地位,是货币资金再分配的主体,只有在不断的完善自身的金融服务水平、完善自身的金融产品体系、完善对于经济竞争形式的把控、完善对于金融人才的管理,才能够在商业银行日渐激烈的竞争中将企业不断壮大,完成企业的成长。同时商业银行更要将社会责任担负起来,不能只看重利润的增加,应当更加注重对于经济社会的优化改造上去。

作者:周沛然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分行渠道与运营管理部

参考文献:

经营管理方式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宋东京饮食业盛极一时,茶坊酒楼遥布。指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酒店经营者从餐饮环境、人文服务等方面进行管理来吸引顾客,注重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研究表明,北宋东京的酒店经营者已初步形成一套经营理念。

北宋都城东京,即今天的河南开封,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当时城内居民达百万以上,商业繁荣,北宋词人周邦彦在《沛都赋》中写道:“褐五都之瑰宝,备九州之货略。”为维持众多人口的饮食需要,东京茶坊酒楼遍布,饮食业盛极一时。有关北宋东京饮食业的发展状况多有人论述,本文就有关东京的酒店及其经营管理方式做一论述,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东京的城市经济发展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并为现代的餐饮业发展提供一些绪益的借鉴。

一、北宋东京的酒店

随着宋代酿酒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东京的酒店业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彭乘《墨客挥犀》卷十云:“当时侍从文馆士人大夫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为游息之地。”这固然有夸张的成分,却也是东京酒店业盛况的写照。宋代的酒店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与前代相比都有了新的发展。

高级酒店。当时第一流的酒店称为“正店”,北宋末年东京有七十二家,“州东宋门外仁和店、姜店,州西宜城楼、药张四店、班楼,金梁桥下刘楼,曹门蛮王家、乳酪张家,州北八仙楼,戴楼门张八家园宅正店,郑门河王家、李七家正店,景灵宫东墙长庆楼。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这种高级酒楼建筑规模大,能容纳大量的酒客,装饰讲究。一般都是以高楼作为门面,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凡京师酒店,门前皆缚彩画欢门,唯此店人其门,一直主廊约百余步,南北天井两廊皆小阁子。,>遇仙酒店“前有楼子,后有台,都人谓之‘台上’。”高级酒楼中规模最大的要数樊楼,“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华丽壮观,成为“京师酒肆之甲,饮徒常千余人”。这些高级酒楼既经营餐饮,又兼营造酒。仁宗时矾楼每年卖官曲5万斤造酒,且向小酒店出鲁,“令在京脚店酒户内拨定三千户,每日于本店取酒沽卖。”

普通酒店。宋代一般的酒店称为“脚店”,经营中贵饮食,卖贵细下酒。当时东京著名的脚店有“州西安州巷张秀,以次保康门李庆家,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曹门砖筒李家,寺东般子李家,黄胖家。”当然东京的脚店要远远多于此数,仅樊楼就有脚店三千,而东京72户正店,其脚店之多,可想而知,所谓“燕馆歌楼,举之万数”

大大小小的酒店遍布京城,从开封府一直南去,州桥东南而后两条街,是酒楼最集中的地方。如东华门街有潘楼酒店、看牛楼酒店、铁屑楼酒店,州桥南有遇仙酒楼等。小桥流水地带的酒楼也比较多,如金明池桥上的集贤楼和莲花楼,金明池边有宴宾楼,龙津桥西的清风楼等。此外,东角楼街、马行街、九桥门街市酒店繁多,每家酒店的彩楼相对,彩旗迎风飘扬,遮天蔽日。

二、酒店的餐饮环境

无论是大酒楼还是一般的酒店,都比较注重饮食环境,力求营造出一个高贵、优美的进食佳处。

首先,来看酒店的内部装修,酒楼都设有“小室”,又称“小阁子”和“酒阁子”,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单间。王明清《投辖录》载:“都城楼上酒客坐所,各有小室,谓之酒阁子。”孟元老也有记载“凡京师酒店……南北天井两廊皆小阁子。店肆厅堂内常布置一些名人字画,以增添敞厅雅座的典雅气氛。“沐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另外还放置一些花草盆景,如用菊花摆设,以至“黄花满地照眼丽”中等档次的酒店,规模虽然不大,对此也很讲究,“诸酒店必有厅院,廊房掩映,排列小阁子,吊窗花竹、各垂帘幕”,以吸引顾客。

其次,从使用的饮具来看,当时的餐具,精巧雅洁,“凡百所卖饮食之人,装鲜净盘合器皿。许多酒店还使用贵金属餐具,“如州东仁和店,新门里会仙楼正店,常有百十分厅馆,动使各各足备,不尚少胭一件……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棵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虽一人独饮,碗遂亦用银盂之类。时人用“白银角盆大如斗”来形容餐具的特色。不仅大酒店用贵金属餐具,而且小酒店也使用这种餐具。虽然财力有限,但他们向大酒店租借,“其正酒店户,见脚店三两次打酒,便敢借与三五百两银器。以至贫下人家就店呼酒,亦用银器供送。有连夜饮者,次日取之。诸妓馆就店呼酒而已,银器供送,亦复如是。”说明当时人们对餐具比较讲究,反映了餐具对饮食经营的好坏也有影响。 最后,餐饮环境的优劣还表现在服务方面。酒店中一般备有酒谱和莱谱,任凭顾客挑选。顾客也可以根据个人所好,任意点叫佐酒菜肴,主人必按其意愿,顷刻立办。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客坐,则一人执著纸,遍问坐客。都人侈纵,百端呼索,或热或冷,或温或整,或绝冷、精浇、臃浇之类,人人索唤不同。行莱者得之,近局次立,从头唱念,报与局内。当局者谓之‘档头’,又曰‘着案’讫。须臾,行菜者左手权三碗,右臂自手至肩驮叠约二十碗,散下,尽合各人呼索,不容差错。一有差错,坐客白之主人,必加叱骂,或罚工价,甚者逐之。”他们对待客人的语言、态度以及叫菜、端菜、送菜的时间、姿态、技巧都有定制,由此可知他们的服务质量之高与管理之严,体现了顾客至上的原则。有些下酒菜如店中没有,还可以使人到店外去买。“凡酒店中不问何人……若别要下酒,即使人外买软羊、龟背、大小骨、诸色包子、玉板鲜、生削巴子、瓜姜之类。”我们知道提供优良的服务,待客热情周到,令顾客宾至如归的餐饮环境,自然能使顾客心情舒畅,从而招来更多的回头客,使生意更加兴旺发达。

三、酒店的经营管理方式

东京酒店的兴盛和发展,还表现在其经营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广告宣传。首先从酒楼的取名来看,酒楼取名颇有讲究,与众不同的名称能够吸引顾客的眼球。东京酒楼除了以姓取名之外,还有以神话取名的八仙楼、遇仙楼,有以喜庆取名的长庆楼、仁和店、丰乐楼等,还有以所卖货物得名的白矾楼、看牛楼、铁屑楼等。其次从酒店的装饰来看,前面所论述的酒店彩欢门楼及彩旗,其实都是商家的广告,目的是通过刺激人的视觉引起顾客的注意,从而使他们走进店铺。再者就是商家为了卖酒,用貌美女子劝诱消费者消费。王安石变法时期,官酒酒务卖酒,“丘散青苗钱于设厅,而置酒肆于憔门,民持(青苗)钱而出者,诱之使饮,小费其二、三矣。又恐其不顾也,则命娟女坐肆作乐以盅惑之。”这也说明了当时的商家已经认识到了广告的作用,并且充分利用这种宣传手段。

营业时间长。宋代,坊市制度彻底被打破,时间限制也消失了。酒楼一般晚上都营业,“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骄闻如此。”诗人刘子翟《汁京纪事》诗记樊楼云: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可知酒楼营业时间很长有的通宵达旦、彻夜经营!

饮食与娱乐结合。酒店经营者认识到歌舞声色对生意的影响,许多酒楼都用年轻貌美的女子吸引顾客。前面已经论述商家为了卖酒,利用貌美女子劝诱消费者进行消费。《东京梦华录》亦所谓:“诸酒店……命歌妓笑,各得稳便。”“凡京师酒店……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檐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

经营管理方式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北宋;东京;酒店;经营管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68-02

北宋都城东京,即今天的河南开封,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当时城内居民达百万以上,商业繁荣,北宋词人周邦彦在《汴都赋》中写道:“褐五都之瑰宝,备九州之货略。”为维持众多人口的饮食需要,东京茶坊酒楼遍布,饮食业盛极一时。有关北宋东京饮食业的发展状况多有人论述,本文就有关东京的酒店及其经营管理方式做一论述,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东京的城市经济发展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并为现代的餐饮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北宋东京的酒店

随着宋代酿酒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东京的酒店业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彭乘《墨客挥犀》卷十云:“当时侍从文馆士人大夫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为游息之地。”这固然有夸张的成分,却也是东京酒店业盛况的写照。宋代的酒店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与前代相比都有了新的发展。

高级酒店。当时第一流的酒店称为“正店”,北宋末年东京有七十二家,“州东宋门外仁和店、姜店,州西宜城楼、药张四店、班楼,金梁桥下刘楼,曹门蛮王家、乳酪张家,州北八仙楼,戴楼门张八家园宅正店,郑门河王家、李七家正店,景灵宫东墙长庆楼。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1] 这种高级酒楼建筑规模大,能容纳大量的酒客,装饰讲究。一般都是以高楼作为门面,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凡京师酒店,门前皆缚彩画欢门,唯此店入其门,一直主廊约百余步,南北天井两廊皆小阁子。” [2]遇仙酒店“前有楼子,后有台,都人谓之‘台上’。”[2] 高级酒楼中规模最大的要数樊楼,“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1]华丽壮观,成为“京师酒肆之甲,饮徒常千余人”[3]。这些高级酒楼既经营餐饮,又兼营造酒。仁宗时矾楼每年卖官曲5万斤造酒,且向小酒店出售,“令在京脚店酒户内拨定三千户,每日于本店取酒沽卖。”[4]

普通酒店。宋代一般的酒店称为“脚店”,经营中贵饮食,卖贵细下酒。当时东京著名的脚店有“州西安州巷张秀,以次保康门李庆家,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曹门砖筒李家,寺东骰子李家,黄胖家。”[1]当然东京的脚店要远远多于此数,仅樊楼就有脚店三千,而东京72户正店,其脚店之多,可想而知,所谓“燕馆歌楼,举之万数”[5]。

大大小小的酒店遍布京城,从开封府一直南去,州桥东南而后两条街,是酒楼最集中的地方。如东华门街有潘楼酒店、看牛楼酒店、铁屑楼酒店,州桥南有遇仙酒楼等。小桥流水地带的酒楼也比较多,如金明池桥上的集贤楼和莲花楼,金明池边有宴宾楼,龙津桥西的清风楼等。此外,东角楼街、马行街、九桥门街市酒店繁多,每家酒店的彩楼相对,彩旗迎风飘扬,遮天蔽日。

二、酒店的餐饮环境

无论是大酒楼还是一般的酒店,都比较注重饮食环境,力求营造出一个高贵、优美的进食佳处。

首先,来看酒店的内部装修,酒楼都设有“小室”,又称“小阁子”和“酒阁子”,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单间。王明清《投辖录》载:“都城楼上酒客坐所,各有小室,谓之酒阁子。”孟元老也有记载“凡京师酒店……南北天井两廊皆小阁子。”[1]店肆厅堂内常布置一些名人字画,以增添敞厅雅座的典雅气氛。“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6]另外还放置一些花草盆景,如用摆设,以至“黄花满地照眼丽”[7]。中等档次的酒店,规模虽然不大,对此也很讲究,“诸酒店必有厅院,廊庑掩映,排列小阁子,吊窗花竹、各垂帘幕”[8],以吸引顾客。

其次,从使用的饮具来看,当时的餐具,精巧雅洁,“凡百所卖饮食之人,装鲜净盘合器皿。”[5]许多酒店还使用贵金属餐具,“如州东仁和店,新门里会仙楼正店,常有百十分厅馆,动使各各足备,不尚少阙一件……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虽一人独饮,碗遂亦用银盂之类。”[9]时人用“白银角盆大如斗”来形容餐具的特色。不仅大酒店用贵金属餐具,而且小酒店也使用这种餐具。虽然财力有限,但他们向大酒店租借,“其正酒店户,见脚店三两次打酒,便敢借与三五百两银器。以至贫下人家就店呼酒,亦用银器供送。有连夜饮者,次日取之。诸妓馆就店呼酒而已,银器供送,亦复如是。”[5] 说明当时人们对餐具比较讲究,反映了餐具对饮食经营的好坏也有影响。

最后,餐饮环境的优劣还表现在服务方面。酒店中一般备有酒谱和莱谱,任凭顾客挑选。顾客也可以根据个人所好,任意点叫佐酒菜肴,主人必按其意愿,顷刻立办。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客坐,则一人执箸纸,遍问坐客。都人侈纵,百端呼索,或热或冷,或温或整,或绝冷、精浇、浇之类,人人索唤不同。行莱者得之,近局次立,从头唱念,报与局内。当局者谓之‘铛头’,又曰‘着案’讫。须臾,行菜者左手杈三碗,右臂自手至肩驮叠约二十碗,散下,尽合各人呼索,不容差错。一有差错,坐客白之主人,必加叱骂,或罚工价,甚者逐之。”他们对待客人的语言、态度以及叫菜、端菜、送菜的时间、姿态、技巧都有定制,由此可知他们的服务质量之高与管理之严,体现了顾客至上的原则。有些下酒菜如店中没有,还可以使人到店外去买。“凡酒店中不问何人……若别要下酒,即使人外买软羊、龟背、大小骨、诸色包子、玉板鲜、生削巴子、瓜姜之类。”[9] 我们知道提供优良的服务,待客热情周到,令顾客宾至如归的餐饮环境,自然能使顾客心情舒畅,从而招来更多的回头客,使生意更加兴旺发达。

三、酒店的经营管理方式

东京酒店的兴盛和发展,还表现在其经营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广告宣传。首先从酒楼的取名来看,酒楼取名颇有讲究,与众不同的名称能够吸引顾客的眼球。东京酒楼除了以姓取名之外,还有以神话取名的八仙楼、遇仙楼,有以喜庆取名的长庆楼、仁和店、丰乐楼等,还有以所卖货物得名的白矾楼、看牛楼、铁屑楼等。其次从酒店的装饰来看,前面所论述的酒店彩欢门楼及彩旗,其实都是商家的广告,目的是通过刺激人的视觉引起顾客的注意,从而使他们走进店铺。再者就是商家为了卖酒,用貌美女子劝诱消费者消费。王安石变法时期,官酒酒务卖酒,“丘散青苗钱于设厅,而置酒肆于谯门,民持(青苗)钱而出者,诱之使饮,小费其二、三矣。又恐其不顾也,则命娼女坐肆作乐以盅惑之。” [10]这也说明了当时的商家已经认识到了广告的作用,并且充分利用这种宣传手段。

营业时间长。宋代,坊市制度彻底被打破,时间限制也消失了。酒楼一般晚上都营业,“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1]诗人刘子《汴京纪事》诗记樊楼云: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可知酒楼营业时间很长有的通宵达旦、彻夜经营!

饮食与娱乐结合。酒店经营者认识到歌舞声色对生意的影响,许多酒楼都用年轻貌美的女子吸引顾客。前面已经论述商家为了卖酒,利用貌美女子劝诱消费者进行消费。《东京梦华录》亦所谓:“诸酒店……命歌妓笑,各得稳便。”“凡京师酒店……浓妆数百,聚于主廊檐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

酒店交易方式多样,讲究诚信。东京的酒店和现在一样,也是以现金支付,但是酒楼也允许顾客借物和赊账。前引酒店之间借用贵金属餐具,及连夜饮者隔日还餐具,这说明他们之间可以借物且有着牢固的信用关系。另外大多数酒店普遍开展“筵会假赁”业务,“凡民间吉凶筵会,椅桌陈设,器皿合盘,酒檐动使之类,自有茶酒司管赁。吃食下酒,自有厨司。以至托盘、下请书、安排坐次、尊前执事、歌说劝酒……主人只出钱而已,不用费力。”[5]服务比较周到。

综上所述,酒店业在东京是一个极其繁荣兴旺的饮食行业,分布广泛。这与当时良好的社会环境分不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和观念的变迁,为餐饮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酒店业的繁荣和兴盛,极大地丰富了宋人的饮食生活,也促进和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纵观宋代酒店的经营活动,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人文服务,温馨的饮食环境,诚信经营,让顾客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愉悦,从而达到赚钱的目的。这种经营理念,对我们今天的餐饮业经营者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孟元老.酒楼[G]//东京梦华录:卷2.邓之诚,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宋]孟元老.宣德楼前省府宫宇[G]//东京梦华录:卷2.邓之诚,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宋]周密.齐东野语:卷11[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20之7[M].北京:中华书局,1957.

[5][宋]孟元老.民俗[G]//东京梦华录:卷5.邓之诚,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6][宋]吴自牧.酒肆[G]//梦梁录:卷16.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7][宋]刘.王家酒楼[G]//彭城集:卷7(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8][宋]孟元老.饮食果子[G]//东京梦华录:卷2.邓之诚,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9][宋]孟元老.会仙酒楼[G]//东京梦华录:卷4.邓之诚,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宋]王.燕翼诒谋录:卷3[M].北京:中华书局,1981.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Dongjing’s Winesshop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SUN Jin-li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Xinxiang College,Xinxiang453000,China)

经营管理方式范文第10篇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长沙410131)

摘要院企业内部控制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应运而生的产物,是当代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方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企业内部控制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我国内部控制发展的历程,接着阐述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院内部控制;企业;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院F275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022-02

0 引言

从2012 年开始我国对上市公司全面实施了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其首要条件就是企业需先提交一份合格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现在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已实施了两年,内部控制流程梳理、风险识别与评估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中,从会计角度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料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1 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如下四个阶段:淤内部牵制制度阶段,这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早期发展阶段。该阶段最早是在1905 年由L.R.Dicksee 提出的,他认为内部牵制制度包括职责分工和人员轮换等内容,任何个人或者部门都不能绝对的控制某项业务,该阶段在整个内部控制制度理论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后来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基础。

于随后世界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的经济业务越来越趋于复杂,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多,第一阶段的内部控制内容已无法满足相关要求,面对这种形势,美国职业会计协会下属的程序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概率,他们认为内部控制是一种协调要素,直接影响着管理当局和审计独立性,这个阶段是内部控制制度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盂内部控制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阶段,这个阶段是在1963 年被提出来的,它在整个企业内部控制发展历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第三阶段的提出完善了内部控制体系。

榆第四阶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一体化阶段,该阶段实现了内部控制由对既定法律的遵循演变成了对企业风险的预防控制和评价。

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四个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内控规范模型如图1 所示。

2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领导层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由于我国关于内部控制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比较缺乏,使得企业内部控制一直没有取得长足的进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相关领导层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未从根本上意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就没有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这就使得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影响了企业正常的运营。

2.2 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目前为了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被贯彻执行,企业大多制定了各种措施和程序,但是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是很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突出表现在企业内部控制主次不分,对于一些重点控制环境没有给予重点关注等,并且内部控制机制还缺乏监督,容易流于形式。

2.3 监督机制不健全现阶段虽然很多企业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监督机制,使得内审部门自己负责自身的监督评审,缺乏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长此以往下去,内部控制机制很容易就流于形式,无法真正的发挥其作用。

2.4 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滞塞现阶段,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全面,一般来说很多内部控制制度是亡羊补牢,哪里出了问题,才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再加上企业各领导之间沟通的机会有限,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存在许多内部控制的盲区,弱化了内部控制效果。

2.5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是以员工目标责任制为前提、以绩效考核制度为手段、以激励约束制度为核心的一整套激励约束管理制度。很多企业没有把部门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和风险控制效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无法调动各部门内部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它离不开企业每个部门的支持,需要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

3.1 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要素包括价值观念、员工能力、人事政策、组织结构等,但对于企业来说,这些要素都不是可以在短时内改变或形成的,需要长时间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努力营造的。淤加强企业法人及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就要加强企业法人及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使企业法人和全体员工真正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自觉地制定和实施内部控制的诸项措施,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企业法人及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更重要的是可有效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于加快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又被称为“所有制改革”,简称“产改”或“改制”,指中国经济市场化道路上对所有制具体实现形式进行的改革。通过加快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可使我国的企业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经营权,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盂要有明确的内部控制主体和控制目标。要想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应明确企业的内部控制主体和控制目标,只有明确了内部控制主体和控制目标,企业内部控制才有意义,才不会迷失方向。通常企业的内部控制主体是董事会,企业的控制目标是指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榆采用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管理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制定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编制各项预算计划、业绩计划考核与奖惩等,它是对整个公司活动实行有效监督的一种方法,通过采用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可有效促进企业的内部控制。同时,企业还应该广纳良才,积极的引入管理方面的人才,组建优秀的管理控制人才团队,通过培训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意识,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为顺利推行内部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控制环境中包括很多要素,但是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在实际的项目中很难对每一个风险都采取应对措施,否则将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在这种情况下,应分清主次,对各控制环境要素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重点控制那些风险水平较高的可控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全面的风险评估按以下流程进行评估:工作目标—风险评估—控制风险的措施。

3.3 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强制性外部专项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强制性外部专项审计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企业首先对自身的各项内部控制要素进行全面深入的自我评价,并出具相关报告,然后聘请专业人士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专项审计,并提出审计意见。如此一来,通过分析企业内部存在的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科学控制风险的措施,风险控制的效率更高。

3.4 建立统一的信息控制系统企业应采用统一的内部控制信息软件平台,实现各部门信息的相互兼容,以实现企业上下级之间及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并保证企业拥有完善的“双向沟通通道”,有利于内部控制管理的顺利进行。同时,统一的内部控制信息平台有助于减少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

3.5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目前已经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结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尽快组建专业的团队负责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工作,避免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仅仅成为一种形式。同时,企业还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做到奖罚分明,真正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的全面深入落实。

4 内部控制的典型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在1984 年曾一度亏损147 万元,甚至到了倒闭的边缘,但是经过多年努力,海尔集团在2001 年的全球营业额就已经超过了六百亿人民币。目前,海尔集团在49 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8000 多个营销点,产品销往87 个国家和地区。海尔集团之所以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跟其具备非常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海尔集团的管理当局重视内部控制,并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了企业内部,同时还将西方精神和中国传统思想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海尔管理体系。其次,人事政策合理有效。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海尔集团通过实践,制定出了合理的员工聘用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第三,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及明确的职责划分方法。海尔集团经过多年的探索最终形成了责权明确的四个层次的管理体系,形成了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体系。

经营管理方式范文第11篇

【摘要】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对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我国企业融资决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便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MM定理,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的价值创造取决于其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完全不受其所需资本的融资方式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融资决策对其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关系。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及选择不同方式进行融资所形成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市场价值、经营效率、治理结构以及稳定性都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内部融资;直接融资;优序融资

一、前言

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传统公司财务理论认为,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的价值创造取决于其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科学的投资决策,创造出理想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结合合理的风险控制,从而实现其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关于企业的融资决策,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条件下,公司的财务结构与其投资决策无关,这意味着外部资金和内部资金是完全可以替代的。然而,完美资本市场假设条件虽然有利于降低理论分析的复杂性,但也削弱了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在现实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融资决策对其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1988)①合作发表了“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一文,在文中,他们用股利的支付率来度量企业所受的融资约束程度,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的融资约束与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呈正向关系。之后,许多理财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经验证明,并得出了相似的企业投资具有融资约束②的结论。后来,大量实证研究又表明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及选择不同方式进行融资所形成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市场价值、经营效率、治理结构以及企业的稳定性都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而且,不同的融资方式选择与组合所体现的融资效率的差异是可以比较的③。既然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具有效率上的差异,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对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外部筹资方式和内部筹资方式。所谓内部筹资是指从企业内部开辟资金来源,筹措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主要有企业的折旧和留存盈余;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节省交易费用,可以避免同外部投资者的交涉及签署相应的条款。所谓外部筹资,是指从企业本身以外的对象筹集资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实现的④。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债务融资,即通过银行或者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从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二是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其中,债务融资还可以分为间接债务融资和直接债务融资。间接债务融资是指通过银行进行贷款融资;而直接债务融资一般是指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债券来进行融资。外部筹资中的直接债务融资与发行股票融资又统称为直接融资。外部融资既是企业融资的一种途径,也是公司所有者向外转移风险的一种途径。

可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各种直接融资工具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日益多元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为企业自主融资提供了条件。然而,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信息传递效率、市场竞争结构、社会大众的成熟度等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企业对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和组合方面存在一定的低效率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对内部融资方式和外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我国企业比较依赖内部融资,但是缺乏对资本成本的正确理解,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的偏好

在我国,自1993年税收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很长时间都没有向国家股东进行过红利分配⑤。国企将大量的利润予以留存,国有企业即使已成为上市公司也大多选择不支付或少支付现金股利而将大量现金予以留存。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企业的需求,出于减轻外部融资约束的考虑,企业倾向于不支付或少支付现金股利。同时,由于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不稳固,对外部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渠道还没有充分的选择权。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如果企业的内部资金来源不足以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而实际上资本市场对他们并不开放,申请上市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难度很大,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比较依赖内部融资方式的现状。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资本成本的理解往往只是基于表面的观察。即借来的债务是有资本成本的,借款利率是资本成本的典型代表;而不分派现金股利形成的留存收益是自有资金,是没有成本的。这是对资本成本概念的错误理解,它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的偏好,资产负债率低,资本使用效率低。

(二)在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中,直接融资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来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间接融资仍旧是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途径。严格来讲,银行贷款属于“私募”融资方式,是企业与银行之间经过一对一的谈判而达成的信贷协议。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银行贷款不仅在企业发展的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即使是现在,银行贷款仍是最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993年至2004年,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情况为:境内股票融资额为8983.46亿元,占境内股票、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三者的比重为5.21%;银行贷款融资额为161299.98亿元,占三者的比重为93.59%;企业债券融资额为2063.49亿元,占三者的比重为1.20%⑥。

虽然,在我国企业可以采用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向投资者发行证券,比如发行股票、公司债等来获得资金的直接融资。即采用通常情况下所谓的“公募”形式⑦,面向公众发行证券。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这种直接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很高。例如:我国企业如果选择直接融资,不仅需要达到一个上市公司的门槛,还需要在融资时支付昂贵的手续费用等酬资成本。另外,为了获得较高的公信度,从而便于证券的发行,还要求:1.准备直接融资的企业要向社会公众公布企业的财务信息,以便让潜在的投资者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发展的前景有一个概括的了解。2.企业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资格验证,确认其可以负担必要责任的能力等等。因此,目前,大多数企业外部融资可能更多的还是通过间接融资的途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很大,直接融资尚不能成为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模式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

(三)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上市融资行为的一大特征

我国企业债券的出现是在1984年下半年以后,1986年我国开始正式批准发行企业债券,随着金融市场的出现和发展,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在我国得到稳步发展。然而,就目前情况看,我国企业选择的外部融资方式顺序是: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融资,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一大特征。造成我国企业关于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优序与国外存在如此明显差异的原因如下:一是我国企业债券的计划管理体制约束了债券的发行。债券市场不发达,债务融资工具单一,市场化创新不足,以及社会信用水平较低,债权人企业申请发债的审批程序比申请上市发行股票还要复杂、条件更加严格。二是市场基础不完备,当前股票融资非正常的低成本,使不得不还本付息的股票融资相对于既要还本又要付息的债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关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几点建议

关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安排内部融资、外部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

(一)在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下,按照剩余股利原则确定企业的股利支付率,按自由现金流原则来确定企业内部融资的比重

由于企业的留存盈余内部融资事实上是企业股利政策的另外一种表述形式,因此,按照现代股利理论,基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财目标的企业股利政策应该依据剩余股利原则来制定。所谓的剩余股利原则,是指企业制定股利政策时,首先必须依据资本预算决定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然后按照目标资本结构来安排股利政策和融资活动。在此原则指导下,只有企业所有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均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时,企业才会发放现金股利。企业应该把税后净利润首先用来满足那些收益率高于股东最低要求报酬率的投资项目,然后将剩余的现金流发放给股东。而这所谓的“剩余的现金流”也称为自由现金流量。

詹森(Jensen)教授在研究冲突的时候,首次对自由现金流量进行了定义。他认为: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满足了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资金需求之后剩余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的所谓“自由”,即体现为管理当局可以在不影响企业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将这部分现金流量自由地分派给企业的所有投资者,既可以利息的形式支付给债权人,以满足债权人的报酬率要求,也可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给股东,保证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实现。

因此,依据剩余股利原则与自由现金流量原则,为了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保障股东要求报酬率的实现,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的冲突,防止经理人员不经济地运用现金流量(比如投放到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上)甚至是非法地挪用现金流量,一方面,企业必须依据资本预算决定的目标资本结构来安排企业的内部融资比重;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将自由现金流量完全地分派给股东。

(二)依据直接、间接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结果,积极发展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

在对不同国家企业的融资结构比较时,许多学者以直接和间接融资方式所占比重的不同,将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融资模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市场导向型融资模式,主要以美国为代表;另一类是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主要以日本、德国为代表。根据测算,美国的融资效率平均高于日本和德国1/3。虽然美国的储蓄率一直不高,但其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达,直接与间接金融相互竞争,资本的积累、形成、再生和重组水平很高,因而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较高。而日、德两国过分倚重间接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直接融资的发展,没有形成两种融资方式的合理配置和组合。

在我国,由于目前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直接融资尚不能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融资的模式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但是,从长远来看,为了加强社会盈余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应当加强资本市场的发展,通过发展直接融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减轻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压力,增强融资工具的流通性。

(三)以优序融资理论为指导,借助我国不断完善的债券市场,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债券融资比重

按照优序融资理论以及发达资本市场国家的经验,我国企业应该更加重视企业的债券融资方式,在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债券融资的比重。

关于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梅耶斯教授的优序融资理论在西方资本市场的实证中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验证。即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司按照如下的优先次序选择融资方式,形成自身的资本结构:1.公司首先偏好于内源性融资;2.由于公司股利政策具有刚性,分红比率很少变动,而公司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而经常会出现公司内源性融资无法满足投资支出的情况,公司由此产生了外部融资的需求;3.在外部融资方式中,公司往往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证券,即首先从公司债开始,其次选择可转债等混合型债券,最后才选择股权性融资。可见,依赖内部融资与债务融资已经成为西方现代企业融资行为的一个基本特征。“有资料显示,全球债券市场在2001年上半年共集资9240亿美元,而同期通过发行股票和可转换债券只筹集了1027亿美元,债券市场融资的规模约为股市融资的9倍。”⑧正所谓,公司债券是成熟证券市场的“宠儿”。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昕,主编.中国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方晓霞,著.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

[3]魏明海,等.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4).

[4]张维迎,著.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胡凤斌,主编.资本结构及治理优化——现代公司理论与国企改制实务[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经营管理方式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手工模拟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一、引言

管理类专业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理论抽象的特点,实践类课型是专业教学的重要手段与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的发展发向。目前,实践类课程在高校受到高度重视,尤其在管理类专业中,各种实践课程,如:认知实习、实验、实训、模拟等得到普遍开展,但培养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二点,第一,由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抽象性与非显性,这类实践课程并未真正营造出近似于真实的企业经营环境与经营状况,学生难以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解决问题,因此,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大打折扣。第二,这类课程设计往往强调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的某一方面的问题,割裂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学生在实践课程中,不能也不需要运用系统的理论知识去处理复杂的实际问题,这样,导致了学生认识上出现偏差,其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并符合管理类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和研究平台,这是拥有管理类专业的院校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1]。

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训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实践教学方式,是基于ERP的沙盘模拟课程。沙盘模拟课程在国外被称为simulation课程,是通过仿真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而进行的一种实践课程,具有实战性、直观性、竞争性、团队合作性、娱乐性等特点,在国内也被称为“沙盘模拟”、“模拟经营管理”、“商业模拟”等。Simulation课程可以分为物理沙盘(board―based simulation)和软件模拟类沙盘(software simulation“电子沙盘”)两大类。无论是物理沙盘,还是电子沙盘,都是利用计算机控制平台来设置各种参数,从而模拟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学生根据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软件自动计算这些决策所带来的结果,并对结果自动进行分析,以财务报表与财务指标的形式反映出来。通过这样反复的操作与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决策能力。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在开展“沙盘模拟”实践课程教学,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对于如何在手工操作下,非计算机模拟的全仿真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训问题,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还非常少。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基于手工方式下的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手工模拟),对其设计思想、实施方法等进行研究。

二、沙盘模拟方式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现有沙盘模拟课程是通过计算机软件设置企业市场需求、财务状况、生产能力、技术能力、营销状况等。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并决策,软件自动计算这些决策所带来的结果,并对结果自动进行分析,并以财务报表与财务指标的形式反映出来。软件模拟方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软件模拟也存在着重大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算机完成过程分析与结果计算,学生未实质参与企业经营全程。由于计算机软件按照一定的计算模型,对企业经营参数进行设置,对决策的过程进行计算与分析,对结果最终确认并以各种报表与指标的形式反映,学生实际上并未参与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仅仅是作决策,换句话讲,计算机完成了应该由学生完成的工作。这样一来,学生就没有系统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也不清楚企业管理各职能的内在联系,对经营结果产生内在原因并不知晓,因此,学生往往随心所欲的作出决策,而这种决策基本上是盲目的,实训变成游戏,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企业模拟经营环境简单,缺乏应用训练价值。企业模拟经营实训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在于高度仿真企业经营环境,使学生能在类似于真实的情况中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与决策。这样,才能通过“实战”训练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素质进行综合培养。而现有计算机软件模拟过于简化的处理了企业的客观环境,简单的几个指标未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学生在这种非企业经营环境的环境中,根本没有真正去分析与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的实践也就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模拟实践也就缺乏相应的应用训练价值了。

(三)实训规则与程序固化,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由于计算机模拟技术的限制,采用计算机模拟企业经营的前提,就是对相应规则进行固化并简化处理。在这种一成不变并简化处理的规则下,学生只能机械地按照计算机的规定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按照规定程序处理实际问题,实际上成为计算机的一部分,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知道,在企业实际经营工作中,经营环境复杂多变,新的问题与矛盾层出不穷,恰恰需要创造性的解决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为规则与程序的固化,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模拟实训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手工模拟设计思想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手工方式的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以实际企业为平台,根据企业某一时期真实的经营状况,在对其财务、生产、人力资源、组织、技术与质量状况、行业竞争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经营管理决策,并对决策的结果进行手工计算,以预测财务报表与财务指标的形式来反映决策结果。

这种模式是以“真实企业+模拟决策+手工计算”的方式来进行实践教学。“真实企业”就是通过公开的企业的经营资料,如某上市公司年度经营报告、财务报表、资本结构等资料,对企业的产品市场需求量、财务状况、生产能力、技术现状、销售情况、人力资源、投资项目等进行分析与梳理,提炼出综合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各种指标。“模拟决策”就是对市场开拓、销售、厂房交易、设备交易、产品技术投资、产品加工、原材料采购、筹资、运营、设备折旧、投资、人员招聘等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进行分项决策,最终形成综合性的决策。决策按照相应规则进行,经营规则依据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来制定,尽量避免人为任意限定。“手工计算”就是根据各经营管理活动的内在联系与经营规则,利用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对各项决策结果进行手工计算,并形成各种综合指标体系的统计表。以此来表明决策结果,其决策结果又成为下次决策的基础与依据。

图一 基于手工方式的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践模式

基于手工方式的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仿真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并对其经营与管理活动进行模拟决策,利用手工计算方式对决策结果进行计算。这种模式进行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从战略的高度,全面的审视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手工记录与计算每一个过程,如,制作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弄清资金流、实物流、产权流、信息流的来龙去脉,深刻理解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内在逻辑联系,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与应用能力。由于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具有极强的体验性、互动性、竞争性、实战性、综合性、有效性等特点,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

四、手工模拟实施方案

(一)企业经营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手工方式的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方法能顺利、有效开展的关键,就是构建全面反映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状况的指标体系。由各种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要能准确、全面的反映企业某一时期的经济管理现状,这是进行手工模拟实践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指标体系应能综合反映企业内部、外部的实际状况,应该能通过一定的计算程序或确定方法加以明确。各指标与各类模拟决策内在逻辑关系应该明确,并能通过计算确定。例如,企业决策是增加某产品产量,根据决策与结果的内在联系,我们知道“商品库存”指标或“产品销售量”指标必然增加,而且增加量是可以计算或加以确定的。指标与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也应明确。例如,“销售量”与“产品价格”两个指标增加,那么“应收帐款”或“现金”就必然增加,其增加量是可以计算或确定的。

构建企业经营管理的指标体系应该从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考查,分为企业外部环境指标与内部环境指标两大类,外部环境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经营的市场环境状况与政策环境状况,一般来讲可以设计这样一些指标:市场产品需求量、市场竞争程度、行业发展程度、国家扶持力度、税负水平等。有些指标可以直接计算,例如“税负水平”就可以根据国家现行税收政策与法规来计算,有些指标需要综合评定来确定,例如“国家扶持力度”。企业内部环境指标主要由:财务指标、生产指标、销售指标、人力指标、管理指标等类别。无论是外部指标,还是内部指标,可以是总量指标,也可以是相对指标。总之,应综合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结果与状态,形成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

(二)手工模拟的实施程序

为了使手工模拟实践教学顺利的开展,必须预先确定程序,按步骤进行实践。手工模拟可分为:选定企业、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指标、数据分析、模拟决策、结果计算、数据反馈几个阶段。

选定企业即选取某实际企业作为解剖对象,可以考虑选取信息公开,透明度高,行业内典型的企业,如某上市公司。这个阶段应该由指导教师来完成。收集资料即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收集企业某时期的经营管理活动的资料,应包括:年度财务报表、股本结构、人员构成、生产能力、经营战略、行业评估、市场需求等内外部全部资料,资料收集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最为核心的资料就是财务报表。分析资料与形成指标即根据收集的资料对应已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并计算确定各指标值,量化表达企业整个经营状况。这个工作应该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评价并指导修改。数据分析与模拟决策即根据指标对企业盈利能力、债务水平、行业地位等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方案进行决策,这个过程应该由学生以团队方式来独立完成。结果计算与反馈即根据决策计算各指标值,把已更新的指标作为下次模拟经营的起点。教师应对决策及结果进行分析点评,帮助学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五、结论

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训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的发展发向。本文通过分析,指出了基于软件的沙盘模拟方法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一种“真实企业+模拟决策+手工计算”的手工模拟的企业模拟经营实践教学方法,即以原型的企业为平台,根据企业某一时期真实的经营状况,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经营管理决策,并对决策的结果进行手工计算,以预测财务报表与财务指标的形式来反映决策结果的实践教学方法。经过长期实践,这种方法实用、灵活、简便,能系统的培养学生经营管理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成等.基于ERP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3):136

[2]陈朝晖.ERP沙盘模拟对抗教学方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

经营管理方式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超市,训练考核,企业化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超市经营管理专业是根据我国当前社会需求而来的一个新兴专业,自从“诞生”以来,各个中职学校一直都在做各种尝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目的就是培养符合超市企业需要的合格中专生。笔者有幸同我校超市专业实习学生一同深入湖南长沙新一佳超市,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希望能探索出一条超市经营管理专业训练考核方式企业化之路。

1 超市经营管理专业训练考核方式企业化的必要性。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同志曾提出了新时期职业教育新概括:职业教育必须要跟上产业化发展,必须随着经济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化升级而走,围着企业生产而转,适应市场需求而变。

1.1 超市企业的烦恼。当前连锁经营已是我国零售业的主流业态,各大超市为了争夺市场抢占份额纷纷开设连锁分店,营业规模扩大的同时企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供给。以长沙为例,新一佳在进入长沙一段时间后意识到,开设新店是企业发展的要领之一,这就需要大量专业对口人才的有效输入。然而随着超市员工招聘,企业发现进入公司的人员往往缺乏超市基本技能,甚至从中职学校超市专业引进的学生,也无法让企业满意。究其原因,学生在日常的教学中只是对书本知识进行机械的学习,对超市中实际工作缺少直观的认识,因而无法有效的掌握超市日常工作程序中的各项基本技能,实际动手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和锻炼。可以说中职学校以书本教学和课堂训练方式为主的超市专业培养机制和超市企业的人才需求并不匹配,更体现了超市经营管理专业训练考核方式企业化的必要性。

1.2 超市实习中反映的问题

笔者带领学生在长沙新一佳超市进行长达六个月的实习,在实习前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单一能力强,综合能力欠缺。大多超市对工作主要分为收银、客服、理货、防损、收货、宣传促销等六种岗位,而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往往一名学生能够优异的完成超市中的某个岗位工作,但面对另一种或几种工作时又错误连连。

(2) 部分学生组织纪律意识较为薄弱。有的同学就曾经因个人原因,私自从粮油部跳到干杂部上班,发生了旷工事件。事件惊动了超市人力资源部经理,给自己和学校都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3)缺乏考核机制,相同错误重复发生。实习期间经常有培训人员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后,马上就有另一名学生犯了一样的错误,甚至被纠正的这名学生很快也重复犯下了先同的错误。这是因为没有对学生在实习训练期间的表现制定具体考核机制,无法让部分学生认识到各种错误的严重性行和实训工作本身的重要性。

1.3 应对超市经营管理专业进行训练考核方式的企业化改革根据我校学生在实训期间的表现和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出仅经过书本知识教授和少量课堂训练的学生,在超市实际工作中,由于对工作熟悉性不够,工作掌握不全面,纪律性薄弱等原因,难免出现各种错误。

因此,超市专业可以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传授知识的模式,按照企业目前的岗位设置对每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训考核,加快超市经营管理专业考核方式的企业化进程。

2.超市经营管理专业训练考核方式企业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2.1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企业化实训氛围,搭建实训平台,革新训练考核形式。在校内为学生创设全仿真的超市实践环境,超市的经营与管理工作全部由学生承担,教师只负责监督管理,遇到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为革新训练考核形式创造背景条件。

2.2考核模块化,考核形式多样化。教师可通过走访各大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制定具有校园特色的企业化管理和考核机制,例如将每个岗位的岗位职责进行细分,将技能要点模块化,以任务书、指导书的项目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并逐一考核等。考核的形式则可以多种多样,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评甚至面向全校模拟社会行评,考核面可以拓宽,不仅局限于校内考核,还可延伸到校外企业实训考核,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每名学生对超市具体工作的认知程度,让学生熟悉各个岗位工作,了解其工作特点、重点和常见错误,在训练考核中让学生不断锻炼、螺旋前进式提高。

2.3将超市企业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全面引入学校

(1)将超市企业管理制度引入班级管理。统一穿着工作服,带好工牌,成了每天上课必须的准备工作;班干部的建制不再是以“班长”形式出现,转而变成“经理”“主管”;寝室卫生评分标准已远远高于五星流动红旗,转为按企业制度检查、管理;爱美的小女孩们统一扎起马尾、盘起头发,因为员工这样才最大方得体。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着、工作着,由不理解到理解、由不适应到适应、由普通变得专业。

经营管理方式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出发,探讨了连锁经营管理的能力结构,着重剖析了连锁经营所要求的职业技术能力,进而引发了对高职高专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题的改革的呼声,在课程改革中加大实践实训的学时,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筹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一、连锁经营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的现实偏差

连锁经营是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现代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据国际连锁零售店发展的经验,人均收入超过300美元时,连锁店即可发展。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已接近小康水平,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22元,比上年增长了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936元,比上年增长了6.8%,连锁店在我国的发展已具备条件,近几年,连锁零售业在我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特大和部分大城市中。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中小城市也将成为连锁企业新的发展空间。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整个“十五”期间,全国连锁企业门店数达到10万个,销售额达到7000亿元,年均递增约35%,占全社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年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连锁企业达到20户,销售额在20-50亿元的连锁企业达到40户。由此可见以连锁经营为核心的现代流通业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我国连锁经营人才培养工作却相对落后。

一般而言,新开一个连锁店需要人员从数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而且要高中低各层次人才配备齐全,可见,我国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更有甚者,按照我国的入世承诺,我国已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国际连锁业巨头加快了拓展我国市场的步伐,这些国际连锁业巨头进入我国后一般都采用本土化的人才战略,比如沃尔玛每在中国开一家分店,就会给当地带来500个以上的就业机会,沃尔玛早期都是从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等地高薪聘请中层以上管理人才到中国工作,但近年来却开始在中国本土招聘管理人员,这就是他们的人才本土化策略。近年来外国连锁业巨头用高薪从本土连锁业挖走人才的现象经常发生,使得原本就很紧缺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变得更为炙手可热。

综上所述,从我国连锁经营迅速发展的现实及未来发展空间、国外连锁企业人才本土化的实际来看,我国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规模巨大,而我国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却与企业对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由于我国连锁经营起步较晚,对零售学和连锁经营有研究的教授学者少,双师型人才更少。师资的严重不足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的僵化,使得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严重滞后。作为一所以培养国际通用商务人才为办学方向的高校的专业教师,感到有必要对原有的教学体制、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调整,探讨面向21世纪的连锁经营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二、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和能力结构

1、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

连锁经营的三大核心技术是商品采购技术、物流配送技术和信息技术。其中商品采购技术包括交易制度、业务流程、商品策略、定价方法、促销手段的制定等在内;物流配送技术包括总部配送、社会配送、配送中心配送等不同配送模式条件下的配送方案制定和执行;信息技术包括POS技术、数据分析技术、连锁经营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专业特色极为浓厚的经营管理技能。可见,连锁经营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上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比传统流通业更高、更专的要求,形成了连锁经营管理的一大专业特色是:起点高,科技含量大。为了让学生掌握连锁经营的核心技术,就要改革传统教学那种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老师上课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出来后,企业用不上、留不住,成了压缩型的本科教育的牺牲品。为此,在连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就要发扬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优良传统,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具体而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连锁经营管理和贸易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类工商企业、社会组织从事市场调查研究、连锁推广、商务谈判、连锁购销业务、连锁店营销策划与管理、酒店连锁经营管理、连锁店现场管理、连锁店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连锁店物流管理、公关与广告策划等经济管理及连锁经营管理工作,具有英语翻译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市场营销策划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熟悉国际、国内市场行情,懂得商品知识,具有电子商务技能,胜任营销管理与策划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这又形成了连锁经营管理的另一专业特色:“ 专业+外语+能力"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能力结构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必须要设置明确的教学模块,按照职业能力结构建立课程体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能力结构,由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块来组成。(如下图所示)

这个教学模块的形成,凝聚了市场流通系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我们抱着科学和慎重的态度对课程的结构、比例权重、内容的衔接等进行认真推敲,力争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相统一,探讨以模块形式组合课程,形成模块化教学体系,突出体现抓基础、重实践的特点。所有专业课程都体现着为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而开设的理念。为此,我们准备在新生入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就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加各类型的国内、国际连锁企业及日常的门店管理,其中实践教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将争取达到50%以上,形成实践课程突出,与理论教学相铺相成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体系。比如连锁经营的三门主干课程:《连锁经营管理》、《连锁企业市场营销》和《连锁经营促销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课课时,都是各占一半,使实训环节教学比重达到50%,充分强调和突出了该专业对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视培养。

在进行课程改革与调整时,强调“理论以够用为度”及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原则。我们适当减少了难度大、对操作技能影响小的理论内容教学的学时数,加大实践案例教学和直接进店的实习学时,保证每学期有实习,每门课程有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管理门店。产学研相结合,鼓励教师积极争取各级课题,配合教改科研项目,同时采用现代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突出“三型”(实践型、操作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建设,重构实践性教学体系

我们认为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经历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按照连锁经营职业能力的要求,把实践教学环节分成三个模块,形成一个有机的实践教学体系,它们是: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岗位综合技能训练模块,三个层次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能力表

序号 模块名称 技能训练内容 能力及证书要求

1 基本技能训练模块 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围绕专业技能设置:编制营运手册、收货与验货作业、收银作业、理货作业、盘点作业等环节。学生通过实训教学环节、操作技能鉴定后基本能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学生必须获得外语B级证书和计算机一级证书。

2 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训练模块 连锁经营实训,通过演示、模拟操作让学生了解连锁经营的运作流程,学习先进的连锁经营管理理念及经营技巧,并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门店模拟实验、社会实验、商品陈列、物流配送实训、电子商务模拟实训、毕业实习、计算机操作实训、英语职业技能鉴定等。

该专业毕业生经考核可获取电子商务证书、市场营销师资格证书、物流师资格证书、营销策划大师等上岗证书及外语四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

3 岗位综合实践模块 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实践,特别是在南宁沃尔玛这样的综合性的国际连锁超级航母门店的顶岗实习,全面培养学生的经营能力、管理能力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敬业精神。培养我国未来的零售业中坚力量。

为了落实这些教学环节,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中实践性教学环境和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境又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不能除了机房还是机房,或者只是一些子虚乌有的模拟实验室。我们应该让学生不出校门就有真刀实枪的实习场所。根据连锁经营的专业特点,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是筹建校内实习商店。校内实习商店选在学校综合楼的地层,开设由市场流通系老师和学生共同管理的超市,在这个教学商店中进行超市项目教学的实习,我们设计了下面这个实训方案:

第一、连锁经营环节的分解。针对超市经营的特色,对超市的具体岗位进行划分,将实习学生进行岗位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任与工作岗位相挂钩,按正规超市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要求学生,使学生通过实习,真正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

第二、将学生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有选择的进行组合,综合运用到实践中来。例如,在上学期期末,在圣诞和元旦两节来临之际,指导学生结合市场营销,基础会计,连锁经营管理等课程的理论知识,以教学商店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了“两节”的义卖活动、促销方案和营销策划活动。

第三、在教学实习过程中,进一步渗透专业以外的的知识,如项目团队管理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增加学生的竞争能力。

第四、实习以班组为团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团队之间的协调沟通能力。在实践中,超市的大量工作,学生都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的,各班之间的业绩进行比较,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通过实习,学生熟悉了超市经营的整个流程以及超市管理的ERP系统。同时,熟悉了商品的流通渠道,以及和供应商谈判的技巧等。

我们这个校内实训计划是,每学期都安排学生进店实习,从最基层的店员做起,一直到店长助理,经过这样的流程,实习过后,学生再带着问题回到学校,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实践的重要和理论的不可缺,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主要赴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校外实训基地除了无偿提供实训场所外,还提供富有实践经验的零售连锁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共同参与或指导学生实习。使经过实训的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实现了工作能力与企业用人要求的零对接,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对连锁经营管理的学生而言,毕业实习就是学生在毕业之前还要分配到各个校企共建的连锁店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综合实习。所谓的校企共建即学院与企业联合,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将教学的实习环节延伸到企业中去, 这样不仅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技术力量和文化环境,而且大大降低了学院的办学成本,克服了学院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提高了办学效益。为了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进程,我们主动与南宁利客隆超市、广西南宁思科赛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柳州工贸大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佳用商贸股份有限公司、谅山金源联营公司、桂龙新闻网、广西德意数码股份有限公司等联系,目前正筹备与南宁沃尔玛购物中心、梦之岛购物中心,南宁南城百货、人人乐商业集团等企业签订实训基地协议。

校企携手共建职业素质拓展培训基地,对于企业品牌推广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双方在拓展学生素质教育、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推广企业就业品牌、合理发现储备企业人才四个大方向上达成共识。基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成为学生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补充,成为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企业也很好地利用了学校的资源,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上,达到 “选、用、育、留”并重的人才战略,可以为连锁企业员工的素质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家俊.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19-21.

[2]江明光,陈文.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引进与咨询,2005,(5):32-34.

经营管理方式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出发,探讨了连锁经营管理的能力结构,着重剖析了连锁经营所要求的职业技术能力,进而引发了对高职高专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题的改革的呼声,在课程改革中加大实践实训的学时,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筹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一、连锁经营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的现实偏差

连锁经营是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现代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据国际连锁零售店发展的经验,人均收入超过300美元时,连锁店即可发展。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已接近小康水平,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22元,比上年增长了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936元,比上年增长了6.8%,连锁店在我国的发展已具备条件,近几年,连锁零售业在我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特大和部分大城市中。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中小城市也将成为连锁企业新的发展空间。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整个“十五”期间,全国连锁企业门店数达到10万个,销售额达到7000亿元,年均递增约35%,占全社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年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连锁企业达到20户,销售额在20-50亿元的连锁企业达到40户。由此可见以连锁经营为核心的现代流通业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我国连锁经营人才培养工作却相对落后。

一般而言,新开一个连锁店需要人员从数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而且要高中低各层次人才配备齐全,可见,我国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更有甚者,按照我国的入世承诺,我国已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国际连锁业巨头加快了拓展我国市场的步伐,这些国际连锁业巨头进入我国后一般都采用本土化的人才战略,比如沃尔玛每在中国开一家分店,就会给当地带来500个以上的就业机会,沃尔玛早期都是从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等地高薪聘请中层以上管理人才到中国工作,但近年来却开始在中国本土招聘管理人员,这就是他们的人才本土化策略。近年来外国连锁业巨头用高薪从本土连锁业挖走人才的现象经常发生,使得原本就很紧缺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变得更为炙手可热。

综上所述,从我国连锁经营迅速发展的现实及未来发展空间、国外连锁企业人才本土化的实际来看,我国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规模巨大,而我国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却与企业对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由于我国连锁经营起步较晚,对零售学和连锁经营有研究的教授学者少,双师型人才更少。师资的严重不足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的僵化,使得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严重滞后。作为一所以培养国际通用商务人才为办学方向的高校的专业教师,感到有必要对原有的教学体制、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调整,探讨面向21世纪的连锁经营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二、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和能力结构

1、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

连锁经营的三大核心技术是商品采购技术、物流配送技术和信息技术。其中商品采购技术包括交易制度、业务流程、商品策略、定价方法、促销手段的制定等在内;物流配送技术包括总部配送、社会配送、配送中心配送等不同配送模式条件下的配送方案制定和执行;信息技术包括POS技术、数据分析技术、连锁经营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专业特色极为浓厚的经营管理技能。可见,连锁经营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上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比传统流通业更高、更专的要求,形成了连锁经营管理的一大专业特色是:起点高,科技含量大。为了让学生掌握连锁经营的核心技术,就要改革传统教学那种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老师上课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出来后,企业用不上、留不住,成了压缩型的本科教育的牺牲品。为此,在连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就要发扬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优良传统,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具体而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连锁经营管理和贸易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类工商企业、社会组织从事市场调查研究、连锁推广、商务谈判、连锁购销业务、连锁店营销策划与管理、酒店连锁经营管理、连锁店现场管理、连锁店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连锁店物流管理、公关与广告策划等经济管理及连锁经营管理工作,具有英语翻译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市场营销策划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熟悉国际、国内市场行情,懂得商品知识,具有电子商务技能,胜任营销管理与策划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这又形成了连锁经营管理的另一专业特色:“ 专业+外语+能力"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能力结构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必须要设置明确的教学模块,按照职业能力结构建立课程体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能力结构,由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块来组成。(如下图所示)

这个教学模块的形成,凝聚了市场流通系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我们抱着科学和慎重的态度对课程的结构、比例权重、内容的衔接等进行认真推敲,力争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相统一,探讨以模块形式组合课程,形成模块化教学体系,突出体现抓基础、重实践的特点。所有专业课程都体现着为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而开设的理念。为此,我们准备在新生入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就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加各类型的国内、国际连锁企业及日常的门店管理,其中实践教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将争取达到50%以上,形成实践课程突出,与理论教学相铺相成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体系。比如连锁经营的三门主干课程:《连锁经营管理》、《连锁企业市场营销》和《连锁经营促销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课课时,都是各占一半,使实训环节教学比重达到50%,充分强调和突出了该专业对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视培养。

在进行课程改革与调整时,强调“理论以够用为度”及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原则。我们适当减少了难度大、对操作技能影响小的理论内容教学的学时数,加大实践案例教学和直接进店的实习学时,保证每学期有实习,每门课程有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管理门店。产学研相结合,鼓励教师积极争取各级课题,配合教改科研项目,同时采用现代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突出“三型”(实践型、操作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建设,重构实践性教学体系

我们认为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经历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按照连锁经营职业能力的要求,把实践教学环节分成三个模块,形成一个有机的实践教学体系,它们是: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岗位综合技能训练模块,三个层次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能力表

序号 模块名称 技能训练内容 能力及证书要求

1 基本技能训练模块 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围绕专业技能设置:编制营运手册、收货与验货作业、收银作业、理货作业、盘点作业等环节。学生通过实训教学环节、操作技能鉴定后基本能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学生必须获得外语B级证书和计算机一级证书。

2 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训练模块 连锁经营实训,通过演示、模拟操作让学生了解连锁经营的运作流程,学习先进的连锁经营管理理念及经营技巧,并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门店模拟实验、社会实验、商品陈列、物流配送实训、电子商务模拟实训、毕业实习、计算机操作实训、英语职业技能鉴定等。

该专业毕业生经考核可获取电子商务证书、市场营销师资格证书、物流师资格证书、营销策划大师等上岗证书及外语四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

3 岗位综合实践模块 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实践,特别是在南宁沃尔玛这样的综合性的国际连锁超级航母门店的顶岗实习,全面培养学生的经营能力、管理能力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敬业精神。培养我国未来的零售业中坚力量。

为了落实这些教学环节,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中实践性教学环境和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境又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