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范文

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范文

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

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监理; 风险管理 ;经营风险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U4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监理企业作为工程建设的主体之一 ,在当前建设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的大环境下, 所承担的各类风险系数愈来愈高 。对监理企业进行风险研究, 其目的在于确保企业在稳定中不断发展, 而发展就离不开企业的基础 —效益 。监理企业的经营工作包括业务的承揽,监理合同的履行, 其中包括了监理企业的工程来源与监理费回收。因此可以说 ,经营工作是监理企业效益的源泉 ,是监理企业生存、 发展的龙头。 同时 ,企业的财力对经营工作的开展也会产生很大的制约。

经营风险可谓监理企业风险中的龙头。 如何直面风险,控制 、回避和化解经营风险, 是当前监理企业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下面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 ,就提高监理从业人员的经营风险意识, 加强监理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及防范对策, 谈几点认识。

1 宏观环境造成的经营风险及应对策略

1.1宏观政治环境造成的经营风险及对策

在一定时期国家会根据发展需要对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如 ,九十年代, 国家增加对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政策导向 。近几年, 为加快部分区域经济发展, 加大对高速公路 、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减轻水资源紧张 ,国家加大了对水利工程的投入 。在部分行业受到扶持的同时 ,势必会对另外一些行业造成影响 ,如化工等污染行业。 因此 ,如果企业一直从事某个领域的项目( 如, 一些监理 (建筑施工) 企业只做或主要做房建项目的监理 (施工 )),那么, 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整、 国家和地方基本建设规模的变化, 监理企业的经营活动也必然随之波动。2010 到 2011上半年, 由于,国家采取了宏观调控的政策 ,高速铁路规模大幅减少, 监理行业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某监理企业2011 上半年监理业务量比去年同期下降 1/3。因此, 国家政治环境造成的风险不容忽视。

国家的政策导向是为了国家长远发展而做出的控制性调整, 而非市场因素。 所以 ,作为监理企业 ,应关注政治, 关注社会, 只要保持一颗服务社会之心, 那么就一定会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 保证与时俱进, 紧扣社会发展之脉搏。风险将会因此而大幅度降低。

1.2宏观经济环境造成的经营风险及对策

市场经济形势下, 经营活动自然要受到经济规律的影,响 。正如近年因美国次贷危机所波及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而2010下半年以来,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许多建设项目尤其是地产类项目由于资金链断裂使项目进展举步维艰, 监理费拖欠严重 ,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

在此环境下, 需要加强企业经营方向的分析, 势必要做出有倾向性的调整, 规避风险 。比如, 针对目前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公司可减少地产类监理项目的业务量 、加大监理费回收的力度以及开拓新兴业务范围等风险控制措施 ,以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2因开展业务量大小不当所造成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经营业务量不当包括经营规模不足与盲目扩张两方面,业务量过小会造成企业亏损 ,企业不能维持正常运转 ,而盲目扩张则会因管理等其他原因造成监理企业风险的增加。

2.1业务量太小所造成的经营风险及对策

任何行业的任何企业一般情况下都是在一定规模下进行经营的, 只有盈利大于亏损, 即收入大于成本 ,才能有利润 。监理企业也是如此。 只有超越盈亏平衡点, 才能盈利 ,企业才能生存。 另外 ,企业规模太小, 监理人员不能有效调剂,必然会造成项目人员配备不及时的问题, 影响工作质量和企业形象。郑州市就曾有数家监理企业因经营规模太小 、不能维持正常运转而退出监理行业。

针对监理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 可采取如下途径进行分析、 控制或转移。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监理企业的经营也是如此, 不同企业因抗风险能力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故首先监理企业应做好自身经营能力分析, 找到本企业的经营盈亏平衡点 ,然后确定企业的保本收益。

2.2业务量盲目扩大所造成的风险及对策

监理企业不顾企业自身实力盲目扩大业务量 ,造成监理人员不能满足工程项目的需要, 一人身兼数职 ,跨专业兼职、跨项目兼职 ,监理班子形同虚设, 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监理组织对工程项目的质量、 投资、 进度、 安全处于失控状态 。由于监理工作不到位由此带来工程质量 ,工程安全等方面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 ,给监理单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 同时, 由于项目急剧增多 ,公司管理不能及时跟上, 势必造成公司对项目监督检查不到位。 安全 、质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将增大。 一旦因监理不到位而造成安全 、质量事故发生,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各个企业经营状况各不相同, 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又不完全相同 ,加之业主各有特点, 所以很难像确定盈亏平衡点那样确定饱和度。 但是在日常工作中, 我们可以用现场实际效果进行客观衡量, 即 ,只要保证项目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之下, 利润还在增加, 那么饱和度还没有达到。 同时需要关注的是 ,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

3合同管理造成的经营风险及应对策略

3.1因签订合同不当而造成的风险及对策

我国目前正处于向法制社会的转变过程中, 经济合同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 监理合同是监理企业保障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监理合同过于草率和签定人情合同是企业经营的大忌。 有些监理合同在监理工作范围 、监理工作内容 、以及监理服务周期等方面约定不明确, 监理费支付方式含糊不清。有的企业为了迎合业主的意图 ,对工程质量 、工期及投资控制进行不切实际的盲目承诺。这些作法对监理企业都将隐含着较大的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 ,有很多业主和监理企业的合同谈判时提出许多很苛刻的霸王条款,监理企业在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很难和对方进行平等的谈判 ,但如果盲目地屈从就有可能带来很大的风险。

作为建筑行业三大主体之一的监理企业 ,其受国家政策导向影响较大。 故, 应把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了解、 分析作为确定经营方向的前提。 同时,在进行项目跟踪、 监理投标、 合同谈判中充分考虑到项目本身特点所可能的潜在风险, 如雨期 、冬季施工可能造成的工期延长, 安全、 质量事故发生频率的增大, 从而使自身风险增加。 如有此方面风险 。可以在合同签订时, 予以充分考虑, 尽量降低自身风险。 加强对合同法的熟悉掌握, 采取合同评审制度, 对合同内容 、形式等进行严格把关, 审查。 在合同签订时, 对一些原则性问题寸步不让 ,不能无原则地妥协。

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政治风险;风险防控;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016-04

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雄厚的资金,企业家们也都渴求着更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实现国际化运作。金融危机的洗礼,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普遍遭受重创,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第二梯队虽未能幸免,但毕竟影响有限,这似乎也预示着全球经济的重心首次向东方敞开了大门。当下正是企业家们开疆拓土、进行海外抄底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赶超的机会就在眼前。

不过,在走出去之前,企业家们应在审慎地考量自身的同时,格外关注国际化经营中的风险,尤其是政治风险的管理。因为,一旦国际化经营,就犹如驶入大海,面临更为广阔的战场,环境更加复杂和多变,各种风险将潜伏于四周,哪怕是细微的气候变化,下一刻也可能是不期而至的惊涛骇浪。

本文将就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政治风险进行分析,对政治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进行研究,以便为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企业的政治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一、国际化经营及其模式

企业层面的国际化,往往被称为国际化经营。所谓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更好的资源、更多的利润,突破国家限制,以世界市场为导向,国际性地利用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实现产品交换国际化、生产过程国际化、信息传播与利用国际化以及企业组织形态国际化的过程。其特征是将地区性、传统型、封闭型的国内经营活动发展成为全球性、创新型、开放型的跨国经营活动。国际化经营的重要衡量标准是企业在其注册地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程度。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企业国际化经营基本模式有不同的划分。按企业对其海外分支机构的控制程度不同,企业国际化经营基本模式可分为贸易式国际化经营、契约式国际化经营和投资式国际化经营三种。

贸易式国际化经营模式是指通过商(经销商)或直接设立境外销售分支机构(子公司)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这是对外国市场介入程度最小的一种国际化经营模式。其目的是在目标投资地区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机构,借此构建自己的海外销售渠道和网络,以增强对产品销售市场的直接了解,与目标投资地区消费者直接见面,减少中间环节,扩大盈利空间。

契约式国际化经营模式是指通过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技术协议、服务合同、管理合同、工程合同、生产合同、合作生产协议等方式,转移技术、商标、经营方法、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其中,对外承包工程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目前常用的方式,特许经营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最有发展前途的方式。

投资式国际化经营模式,即通常所说的对外直接投资,通过采取绿地投资、跨国并购以及战略联盟等形式转移各种经营资源的方式,在目标国家或地区建立子公司,并享有一定的控制权和所有权。企业国际化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海默(hymer,1976)就把对外直接投资看作国际化经营的一种重要手段。不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绿地投资在投资式国际化经营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跨国并购及战略联盟已成为企业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保持有利竞争地位而更乐于采用的国际化经营方式。随着全球投资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

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再加上在宏观政策层面我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据统计,2008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为14 285亿美元,从1979-2008年,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8.1%;2008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为407亿美元,而2003年仅为29亿美元,2004-2008年,年均增长69.6%;2008年,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由1989年16.9亿美元增加到651.2亿美元,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由14.8亿美元增加到566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由2亿美元增加到80.6亿美元。

为了比较详细地考察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考虑到资料的可取得性,以2007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为例。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2007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FDI,非金融类)总额为248.4亿美元,同比增长40.9%,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65.8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29.5万人,境内投资主体通过境外企业实现进出口额1 189亿美元。

从行业看,行业分布比较齐全,流向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的投资为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前三甲,占比达61.5%。

从地区看,境内投资主体设立的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3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2%,亚洲、拉丁美洲地区仍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集中的地区,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较集中的前三位国家(地区)。

从投资主体看,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继续凸显,国有企业占整个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较上年下降6个百分点,达19.7%,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较上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达43.3%,私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主体数量占11%。浙江、广东、山东、江苏、北京、福建、上海、黑龙江七省一市投资设立的境外企业数量占境外企业总数的55.7%,其中,浙江省是中国拥有境外企业数量最多的省份。

从投资方式看,方式日益多样,包括境外工程承包、资源开发投资、特许经营、全散装件(CKD)和半散装件(SKD)、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为规避贸易壁垒和分散经营风险的各种策略(如离岸注册等)、跨国并购等。

“走出去”既是贯彻中央的大战略,也是企业自身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以及多样化经营贴近资源和客户、分散风险的需要。企业国际化经营可以提升国家的产业结构、稳定国家的经济发展、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其经济和社会效应均十分明显。

三、国际化经营政治风险及其产生根源

朱淑珍(2002)在总结各种风险描述的基础上,把风险定义为: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而导致行为主体遭受损失的大小以及这种损失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可见,风险可采用损失发生的大小与损失发生的概率两个指标进行衡量。鉴此,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可定义为企业在其进行国际化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和经营失误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程度与可能性。综合世界各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一般据风险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可将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划分为政治风险、外汇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七大类,而每类风险又可分解为若干子风险。实际上,除了自然灾害风险外,其余风险大体可划分为商业性风险和政治性风险两大类。

所谓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政治风险是指目标投资区政府因政治、社会形势或国际关系的变动所产生的政策改变、政权交替或社会活动对国际化经营企业造成不利影响的程度与可能性。国际化经营中的政治性风险主要有政治暴力风险、征收风险、汇兑限制风险和第三国干预风险。

政治暴力风险,指目标投资区发生革命、战争、内乱和其他事件,致使外商及其财产蒙受重大损失,直至无法继续经营。就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主要政治暴力风险不是传统的战争、内战、恐怖行为等,而是和平环境中贸易保护主义和劳工权益问题驱动的政治暴力风险。

征收风险,即目标投资区政府对外国企业实行征用、没收或国有化的风险。目前各地区政府为发展经济吸引国际投资,公开、直接的征收风险已很小。较为现实的征收风险将是间接的、蚕食式征用风险,即目标投资区中央、地方政府不公开宣布直接征用企业的有形财产,而是以种种措施阻碍外国投资者有效控制、使用和处置本企业的财产,使得外国投资者作为股东的权利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等,构成事实上的征用行为。

汇兑限制风险,也称转移风险,即目标投资区国际收支困难而实行外汇管制,禁止或限制外商、外国投资者将本金、利润和其他合法收入转移到目标投资区外。随着世界性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大多数国家与地区逐步开放了外汇管制,转移风险相应大幅度降低。然而,由于目前国际货币、金融危机频频,发展中国家和某些转轨国家的转移风险仍不可低估。

至于第三国干预风险,一般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第三国政府直接采取制裁措施的风险,这种风险目前主要来自美国。企业如果与伊朗、苏丹、朝鲜等美国列举的所谓“无赖国家”开展经贸往来,就有可能面临这项风险。另一类是在第三国干预行为的压力或引诱下(并非由第三国直接采取制裁行动),目标投资区政府违约的风险。由于日本参与,中俄石油管道工程方案多次反复,就是这一风险的典型案例。

走出国门承包工程、进行劳务合作、开展海外投资,要面对国际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由于外汇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和技术风险等商业风险发生的几率较高,投资者往往会在考量这些风险后作出投资决策。而政治风险发生几率相对较小,容易被投资者忽视,但是风险一旦发生,投资者的损失更为惨重。

政治风险之所以产生,除某些国别因素外,尚有以下四大根源:

第一,目标投资区政策的不稳定性。稳定、连续的目标投资区政府政策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所期望的理想的环境。遗憾的是,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加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围绕产业调整的政策行为有可能改变投资项目运作的政策环境,使已实施的投资项目所享受的优惠条件或待遇不再存在。

第二,区域经济体的政治经济行为。实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往往会造成事实上的“对内自由,对外保护”。比如,区域经济体为内部利益而进行的内部协调,可能打乱区域内外资企业的经营步伐,给区域外的他国企业在区域内的其他业务活动带来负面影响。还有区域保护、区域经济体的经济报复和政治报复等。

第三,民族主义与宗教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问题。目前,民族主义和宗教正日益上升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力量。俄罗斯车臣战争、印度国内冲突、索马里内乱、刚果(金)国内冲突、中东巴以冲突、斯里兰卡国内冲突等,其祸根均为历史纠结的民族怨恨或宗教矛盾。这类事件带来的政治风险势必在经济领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四,目标投资区政府目标与企业存在冲突。目标投资区政府出于地区和民族的利益,可能担心国际化经营企业在本地区的投资经营活动会影响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会侵犯其,会控制国民经济的关键产业,等等。这一担心可能会导致目标投资区政府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限制国际化经营企业在本地区的投资活动。

正因为这样,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与其他经济风险相比,政治风险差异在增大且规避难度在增加。比如,由于民族矛盾冲突带有很强的文化冲突特征,与历史、文明进程及宗教价值观密切纠结,因此,其外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所诉求的解决方式也千差万别。民族矛盾和冲突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使国际化经营企业在判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政治环境时的不确定性大为增加。

四、国际化经营中政治风险的评估

为避免和减轻政治风险造成的损失,企业应在实施国际化经营前进行充分的政治风险评估。其程序一般是收集目标投资区对外直接投资、 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收支状况、政局稳定性、投资项目与目标投资区经济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其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听取专家意见和利用专业风险评估机构资讯等。

实地考察,是指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经营决策时,派遣高级治理人员到目标投资区做实地调查,通过现场参观和与当地政府官员、企业家的接触,以了解该地区的经营环境和风险状况。

听取专家意见,就是向外部专家(如外交官、商人、其他企业的治理者、记者、政治家等)请教,还可以设立专门的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向专家咨询获得有关资料,以对目标投资区的经营环境和风险状况作出评判。

目前,比较流行的专业风险评估机构资讯有:(1)美国BERI公司定期在《经营环境风险资料》(Business Environment Risk Information,BERIS.A. Washington,D.C)上公布的世界各国的政治风险指数。它动态考察了不同国家经营环境的现状以及未来5年后和10年后的情况,它是国际上公认的权威性政治风险指数。(2)美国纽约国际报告集团制定的国际国别风险指南(ICRG)。ICRG 是最专业的、唯一每月测量结果的国别风险测量机构。政治是ICRG 国别风险评价所包括的三个范畴之一,其主要组成因素包括政治领导人表现、有无外部冲突、政府腐败状况、军队和军人在国家政治中的位置、宗教在政治中的位置、法律和秩序传统、种族和民族压力、政治恐怖主义状况、有无内战、政党发育情况、等多项。(3)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报告。在该报告的政治风险指标中,将国际和平和国内稳定因子纳入贸易投资风险评估体系,并赋予政治风险30%的较高权重,此外,法律效率、社会安全等也均纳入了评估体系。

要注意的是,在评估政治风险时, 应重点关注目标投资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变化趋势、征收或国有化的历史记录、其他公司在该地区经营的历史、目标投资区所在地区的政治活动和趋势、目标投资区整体经济状况以及政府当前活动可能对社会稳定性的影响等;应主要关注政府权力行为的合法合理性、政府制定和执行法律的能力、政府机关的廉洁状况等;应重点关注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政府的外债负担、利益集团之间斗争的程度以及这种斗争影响决策制定的程度。以便对国际化经营中的政治风险作出比较科学的评估。

五、国际化经营中政治风险管理策略

由于国际化经营不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简单外延,而是企业经营组织和经营要素的跨国、跨地区拓展和优化,它的经营系统直接置身于国际市场环境之中,因此,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深入,其经营风险在逐步加大,尤其是此次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政治风险在放大,平安投资富通损失就是建国以来我国企业在海外遭遇的最大政治风险案件;在中铝增持力拓交易中,政治风险更是从一开始就如影随形,最后由于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核委员会延长审查周期,而市场行情期间再次发生显著变化,中铝增持力拓交易最终流产。所有这些均凸显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防范能力有待加强。

政治风险之所以为风险,就是源于它的不确定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政治风险发生的时间不确定。即使通过使用上面这些评估方法可以预计会有什么类型、什么程度的政治风险发生,却不知道具体会在什么时间发生,或者会不会发生。所以,在对政治风险进行评估之后,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或降低在未来可能发生政治风险造成的损失。

实际上,国际化经营企业对政治风险的处理,可分为进入投资前和进入投资后两个阶段。

1.进入投资前

国际化经营企业应在考察所冒政治风险程度的基础上而对进入策略进行调整。在调整进入策略方面,主要有下列做法:

(1)调整进入方式。经由事先的风险评估,经理人可以决定是否进入某一国投资。若风险过高,则不进入或延缓进入目标投资区投资;若进入投资,则可以采用合资或技术授权的方式来降低风险。

(2)选择当地的合作伙伴。与当地企业进行协作虽在决策上较难控制,但可减少目标投资区对外资企业所感受到的威胁,而合作伙伴必然会积极保护其投资事业不受当地政府管制的侵害,倘若协作对象与政府关系良好,则保护效果更强。而在选择当地的合作伙伴时,除多方的征信外,合伙人的、种族、个人特质可能也需要考虑。

(3)扩大投资基础。即股权多国籍化。国际化经营企业可通过分散投资者国籍来增加谈判力,这样受到目标投资区的不利管制将减少许多。因为采取了这一措施,如果目标投资区政府企图征收,考虑到这要涉及多国的利益,而不敢贸然行事。

(4)以第三国子公司的名义进行投资。基于政治、法律、税赋或管理上的需要,国际化经营企业可以第三国子公司的名义进行海外投资。此一调整资本输出国国籍的方式,有时反而能取得比由母国资本输出更有利的地位。

2.进入投资后

国际化经营企业在进入目标投资区投资后,可实行以下策略:

(1)规避。规避是指主动避开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比如,考虑到游泳有溺水的危险,就不去游泳。这是当国际化经营企业不愿再继续留在当地发展时所实行的方式,比如撤资。

(2)经济威慑。经济威慑是指用经济手段来威胁对方以达到其预期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国际化经营企业以继续留在当地为目的所采取的对策。

(3)购买保险。这是防范和化解国际化经营中政治风险的最常见也较为有效的措施。购买政治保险可将风险转移给承保机构承担。承保机构包括各国、各地区政府开办或代表政府的出口信用机构以及国际多边担保机构、其他商业性保险公司,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和世界银行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其承担的风险主要有:转移限制、没收、毁约、战争和民变等。保险方面要注意的是政治风险造成伤害的举证、注意时效及尽量提出有利理赔的证明。

(4)实行多样化政策分散风险。业务多样化,包括行业多样化和地区或国别多样化,这可分散并降低单个业务风险形成的总体风险水平。在国际化经营中,业务多样化的关键是选择好海外项目,确保它们不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在运作上,不同的项目不应在同一时间出现失利。当然,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的限制是投资产业和投资规模,有限的投资不能无限分散,否则会导致管理成本过高,或失去投资的产业机会。

(5)依靠法律。法律方面要注意的是把握时效与机会,不随便放弃任何申诉或救济请求的机会,当然雇用当地的律师以及熟悉当地的法律规定也是有效的做法。

(6)增加个人安全保障。国际化经营企业驻外人员个人生命安全的威胁,有大部分是来自于当地的社会情况不稳定所致,而企业可以透过人寿保险(意外险)来保障个人的安全。此外,投资者及驻外人员应尊重当地文化、行为应谨慎,避免引起当地人的反感,则有助于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

六、结语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否健康发展,最关键的是国际化管理水平能否提高,能否抵御国际化经营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巨大风险。

总书记曾指出,越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越是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就越不能忽视可能发生的风险。李嘉诚先生曾说过:我不仅要考虑能游到对岸,还有考虑有没有能力游回来。因此,在国际化经营中,我们要把风险估计得更充足一点,更谨慎一点。要始终忧患在心、准备在先,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为此,国际化经营企业除了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外,还应加强自身的风险特别是政治风险的管理工作,制定风险防范措施,使企业具有及时应变的能力,以备在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时,自己不被国际化战略的大潮所淹没,在国际市场上赢得预期的收益,不断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朱淑珍.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发展中的两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 于卓民. 国际企业环境与管理[M].台湾:华泰文化出版社,2008.

[3] 国际化的风险意识[EB/OL].省略/2008/84086.shtml.

[4] 吴江. 应对突发事件读本[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8.

Intern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the Political Risks and Countermeasures

HUANG Yong-xing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hool of Economics Ma'anshan, 243002,China)

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汽车工业贸业风险

我国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不断提高,2005年产销各类汽车超过570万辆,汽车业产值约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1.4%,实现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出口81.6亿美元,首次实现了出口规模大于进口规模的历史性突破。但是,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及技术水平与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业规模提升和海外经营。如何加快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走国际化经营道路.是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现实选择。

1我国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的现状分析

入世以来,中国汽车产业日益发展成为世界汽车工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及零部件的生产、服务、销售和研发体系,具备了强大的与汽车产品相关的钢铁、机械产品、纺织材料、加工设备、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等制造业配套能力和汽车制造技术,并具有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开始参与在全球汽车市场上开展竞争。

1.1进出口规模

人世以来,我国进出口汽车规模迅速扩大,在2005年实现了机电项目下汽车产品贸易顺差,汽车产品出口金额首次超过进口金额,实现了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历史性突破。据统计,我国汽车整车出口情况(如表1),

2001—2005年,我国出口汽车数量由2.61万辆增加至16.43万辆,增长了6.3倍;金额由2.06亿美元增加至15.10亿美元,增长了7.3倍。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如表2),2001年也由2.61亿美元增加至2005年的16.43亿美元,增长了6.3倍。同时,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速度快于进口速度,汽车产品的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并在2004、2005年实现分别净出口10.11亿美元、58.89亿美元。

1.2实施主体

2004年国内汽车市场开始步人增长期,我国汽车企业加快实施海外经营的步伐。目前,从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实施海外经营的主体看,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跨国汽车公司在华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如美国通用在华合资企业上海通用向菲律宾出15GL8多功能车、向澳洲和加拿大出51大功率发动机;日本本田在华合资企业广州本田向欧洲出口3~5万辆飞度小轿车;德国大众在华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向澳大利亚批量出51波罗轿车。据统计,2005年此两类企业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出口金额占国内出口总金额的56.35%。同时,其产品一般科技含量较高,销售渠道相当部分是根据原来投资计划所安排的,即反销其母公司或母公司所属的世界其它地区的企业。二是国内资本投资的企业,包括部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2005年此两类企业所出口零部件产品的占有率分别为17.6%和46.26%。由于没有合资企业外方的限制,国内汽车企业能积极开展海外经营,自主输出品牌。如长城汽车拟与俄罗斯公司合资设立公司,组装生产2.5万辆运动型轿车;江铃汽车拟向欧洲出口SUV“陆风”。

1.3经营方式

(1)出口商品贸易方式。2005年我国汽车出口的贸易方式仍以中国境内有进出15经营权的企业单边进口或单边出口货物的“一般贸易”形式为主。一般贸易出口金额11.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2.5%,占比72.8%;出51数量l3.24万辆,同比增长105.9%,占比83.1%。“进料加工贸易”增长突出,出51金额2.29亿美元,同比增长400.2%,占比14.9%;出口数量1.9万辆,同比增长481.3%,占比12.1%。以上是整车出口主要贸易方式。

(2)股权收购式,即直接收购目标企业的股权。①生产类,直接收购生产企业,在东道国生产产品,如万向收购UAI(汽车零部件);②投资参股类,与跨国汽车公司联手收购国外汽车企业,如2001年上汽集团参股韩国大宇汽车技术有限公司10%股份,开始实施海外经营;③投资控制类,如上汽集团通过支付约5亿美元收购了韩国双龙汽车公司48.92%股份,并通过在韩国证券市场上增持股份,实现了其绝对控制,南汽集团收购英国罗孚汽车公司破产资产,实现对其整体性重组;④海外收购类,通过收购、兼并外国企业来获得技术资源,如上汽集团出资收购英国罗孚汽车公司知识产权,并在其破产后收购有关研发人员,组建设立欧洲研发机构。

(3)绿地投资式,即直接投资建立分公司或子公司。①海外建厂,国内汽车企业根据海外市场多样化及有效规避政策风险的需求,通过品牌输出,开展技贸合作项目,在劳动力多、价格低、需求大或出口能力强的地区寻找合资合作伙伴,通过直接合资投资设厂,实现本地化生产。如奇瑞汽车与23个国家签约出口整车或CKD方式生产汽车,并计划2007年出口美国;中兴汽车计划在北非、南美、俄罗斯等地建立4~5个CKD工厂。②设立海外经营子公司,在世界各地自由港、转口城市寻找合资合作经营的伙伴,设立海外经营子公司,扩大产品辐射力及渗透力,提高国际市场覆盖率及影响力,以扩大企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及经营成本。如上汽集团在海外设立子公司,扩大海外影响,有效整合资源。

1.4经营区域

从出口区域看,我国企业海外出口的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中东和南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据海关统计数据表示,2005年我国共向世界上179个国家(地区)出口汽车,其中向亚洲43个国家(地区)、非洲49个国家、欧洲30个国家、南美洲42个国家、北美洲3个国家和大洋洲12个国家出口汽车。按国别统计,出口金额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3个,阿尔及利亚、叙利亚和比利时(主要是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金额在1亿美元以下50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为5个,分别为苏丹、伊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越南。在2005年汽车零部件出口值中,美国达到54.05亿美元,占27.4%,同比增长53.77%;第二位是日本20.86亿美元,同比增长42.62%;其余依次为加拿大、韩国、德国、尼日利亚、阿联酋、香港(地区)、英国、伊朗等国。

2国内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战略的风险分析

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既面临着国际汽车产业大转移的历史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国内竞争国际化、白热化的严峻挑战,国内汽车及零部件市场将日益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为提高竞争实力,国内企业必须主动参与世界汽车业的国际分工,利用在技术、资本、管理、市场方面的优势资源,积极开展海外经营,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化效益。但应清晰地看到目前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实施海外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2.1政治风险

一些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或者国家利益的考虑大肆鼓吹“中国”,并多方位强化对华遏制战略,试图阻碍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东道国采取某种干预性措施比如制裁、国有化、没收、财产毁损等手段,限制某些行业、区域或某种类型外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面临内战、边境战争、骚乱以及与政治因素相关的恐怖事件所造成人员伤亡或人身安全失去保障等非企业自身行为所引起的政治风险。

2.2反倾销风险

从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出发,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量非常少,技术含量不高、相互替代性强,技术壁垒程度低;同时东道国产品市场准入壁垒较低,为了争夺国际市场,国内企业大多采取“低价竞销”的营销策略,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一旦东道国出于保护其国内产业的需要,认定中国汽车企业有出口倾销嫌疑,招致东道国的反倾销。而企业的倾销行为一旦被裁定成立,就会被东道国施加高额反倾销税,可能会使从事该项产品海外经营的中国企业不得不选择放弃培育多年的目标市场。

2.3汇率风险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汽车及零部件的价格一般是用外汇或国际货币来计价。在国内实行人民币管理浮动汇率制的今天,存在人民币汇率的不规则波动,国内汽车企业在进行进出口业务及对外投资时,就难以估算费用和盈利,由此产生的汇率风险称之为汇率的贸易性风险。同时,对于出口型或有部分出口业务的零部件企业而言,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在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减弱,直接影响到产品出口。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国内汽车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活动使用的是外汇,如果外汇汇率上升,就会使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汇率的剧烈变化甚至可以吞噬企业利润,此种汇率风险称之为金融汇率风险,由于汇率波动频繁,难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管理汇率,国内汽车企业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

2.4技术风险

在世界汽车工业实施平台战略、全球采购、模块化供货渐成趋势的条件下,国内汽车企业因在技术、服务、成本等方面的弱势,难以在产品、价格、质量、服务等全方位竞争定位,难以全面形成全球供货配套能力。当前国际汽车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节能、环保、安全成为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特别是世界各大汽车企业围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重点领域,把主攻方向从以寻求规模效应转向以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汽车工业,不断开发研制各种新车型的汽车零部件,抢占技术竞争置高点。对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来说,2004年750多家重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费用只占销售额的1.75%,较2003年有所下降,难以形成有效的技术开发能力和积累,不能适应国内外汽车市场发展的需要。

2.5出口风险

国内部分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尽管整体外向度低,但发展极不平衡。一是国内制造的整车出口实力不强,零部件企业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出口产品结构中科技含量大、效益高的电子类产品比例较低,产品结构缺乏国际竞争力。二是产品质量还不过硬,尤其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大部分汽车出口企业未建立独立的售后网点和体系,难以开展有效的售后服务。三是质量标准认证、成本竞争力及运输交货是目前制约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重要影响因素。

2.6商业信用风险

国内汽车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涉及进出口、中介、汇兑、保险等诸多环节,任何环节的失信行为都可能使交易失败,进而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同时,国内汽车企业急于消化过剩产能,可能急于开拓国际市场,不注意考察合作伙伴的资本实力和商业信用,没有建立风险防范控制系统,就大幅度地开展海外贸易投资,最终因为商业伙伴的失信甚至诈骗行为而蒙受巨额损失。

2.7知识产权风险

跨国汽车公司以其强项技术专利为基本专利,对其改进技术及相关技术均申请专利,形成一个由基本技术同相关技术一起构成的专利网,从而形成专利壁垒,使国内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面临知识产权壁垒。同时,国内汽车企业面临着跨国汽车公司恶意申请专利,在获得专利授权后用于不正当竞争或者直接攫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并使用知识产权专利侵权诉讼国内汽车企业,在国际汽车市场上面临着较大的知识产权风险。

3国内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战略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纷纷实施海外经营战略,应积极指导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开展风险综合评估,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同时加强海外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出口基地,搭建跨国经营专业化信息平台,并加紧扶植自主品牌企业,支持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鼓励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开展海外直接投资,扩大市场经营范围,进一步适应汽车生产全球化趋势。

3.1加强做好跨国经营风险评估,提高海外经营抗风险能力

按照东道国政府与我国政府关系亲疏程度,综合分析判定目标国的总体政治、经济及市场形势,据此以筛选相对适宜的海外经营目标国。一是从宏观方面,注重东道国政府目前的能力、政治风险的类别及稳定程度的风险评估,以确定政治风险程度,力避政治风险。二是从产业方面,注重东道国产业发展环境、产业政策等方面的评估,以确定进入壁垒程度,力避政策风险。三是从市场方面,注重分析评估市场准人条件、潜在竞争对手情况及产品结构变化趋势等因素,以确定市场竞争程度,力避市场风险。

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范文第4篇

[中国石化湖南郴州石油分公司郴州423000]

摘要:高速公路加油站具有车流量大、加油量大、资金流动大等特点,经营风险大于其他一些加油站,其主要表现形式有跑单(加油不付款)、加油枪脱落、撞坏加油机、撞车

和遭到抢劫等。针对这些经营风险应采取尽量让加油员收取货款,在同一时间只守一支加油枪,加强对加油车辆的导和加大保安力度,安装摄像头和自动报警器等措施。

关键词:高速公路加油站安全管理风险对策

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大都年加油量在万吨以上,属于大站要站,是石油公司重点管理的站。处于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具有机动车流量大、加油量大,资金流动大等特点,其经营风险明显大于其他一些站。针对具体风险,应及时采取相应对策。

1跑单风险

跑单是指车辆加了油,未支付货款而逃逸的现象。由于高速公路加油站生意较好,车辆较多,加油员很难监督每一个司机的付款情况,如果司机有意不支付货款,则较容易逃脱加油员的视线,产生跑单现象。杜绝这类风险的办法是在加油完毕要立即提示客户付款,并且尽量地能够让加油员来收取货款。因为如果司机到营业厅去交纳货款,会因车子比较多而且大,挡住加油员的视线,不容易监督司机的付款行为。其次,加油员要提

高警惕,能够判断出司机是否有跑单的迹象,在加

完油之后,应尽可能地站在车子的前方,使其不容

易迅速开走。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还需要相互之

间配合,当发生跑单事件的时候,可以通知下一个

加油站进行拦截。

2加油过程中油枪脱落的风险

这类风险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在高速公路上的

加油站,加油的车辆较多,一个加油员往往要同时

守住两把或两把以上的加油枪,造成不能完全把

·20·

精力放在一把枪上,就可能发生客户去碰加油枪,

不管其有意无意,都可能导致加油枪脱落,有时也

可能是加油员自己因为慌乱而把加油枪碰掉,也

可能是大风把加油枪吹落。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

会使客户的利益受到损失,客户必然会要求一定

的赔偿,加油员也可能申辩,因此,发生争执,影响

后面的车子加油,产生车子拥堵的现象,严重的还

可能导致客户和加油员厮打起来,而且油洒在地

上,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增加打扫卫生的难度。

减少这类风险的措施是尽可能地在同一时间

只守一把加油枪,特别是在有大风的时候,如果实

在要守两把枪,要注意提醒客户不要去碰枪,加油

员也要小心谨慎,不能掉以轻心,要在忙中求稳。

当发生油枪脱落时,要快速地关掉加油枪,减少损

失,同时不管是否是客户的原因,都尽量道歉,争

取客户的理解和同情,免受赔偿之苦。

3撞机风险

撞机是指加油机被货车撞坏。同样的,因为

高速公路上的车子流量大,进站加油的车辆多,且

来加油的车辆基本上是货车。货车的体积大、车

身长,在加油的高峰,货车在站内的移动容易撞

坏加油L。

减少这类风险的措施是正确引导进站车辆的

移动,特别是在加油的高峰期,站内的车辆较多

时,安全员、站长、甚至是经理,都应该腾出手来正

确引导车辆的进站以及在站内的移动,尽量避免

加油机被撞。

4撞车风险

撞车风险是指两辆货车在站内相撞的风险。

收稿日期:20__—09—13。

作者简介:潭勇(1978一),男,硕十研究,毕业于四川人学

经济学院,现从事石油零售管理I:作。

_

石油库与加油站

Q!堕!垒婴箜曼!垒Q筮!鲞第盟总第84期20__年4月出版

油料储运场所安全管理的人性化工作方法

周云利杨晓婕周荣

[海军工程大学天津校区]

摘要:介绍了做好油料储运场所安全管理人性化工

作的方法:作为安全管理者应建立健全安全法规,并严格

按规章制度办事;鼓励员工学习,以提高安全素质;关爱

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以身作则,用人格的魅力感召员工;

强化安全教育和监督,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石油库安全管理人性化

在油料储运场所中有很多属易燃易爆危险场

所,员工在作业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事故,

不仅影响生产,而且可能造成设备、设施损毁,甚

至人员伤亡。因此,为保证生产安全,各单位均把

安全管理工作放在首位,并把建立良好的安全生

产秩序和环境当作安全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管理的对象主

要是员工。一旦员工的思想和感情出现问题,处

理不当,就会使矛盾层出不穷,工作中的失误将不

可避免,甚至出现违章违规操作,留下事故隐患。

这就要求安全管理者在履行管理职责时关注人性

特点,开展人性化的安全管理工作。

1关于安全管理人性化

安全管理

人性化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指安

全管理者在管理工作过程中,从满足油料储运场所

员工最根本的需要出发,通过安全道德引导,理解、

认同、尊重、关爱人I生化因素,充分调动员工安全工

作的激隋与活力,使每个员工的安全工作能力都得

到最佳发挥,自身安全价值得到最大体现,从而产

生巨大的安全生产凝聚力和创造力;而通过安全法

律与法规、安全道德约束来限制人性弱点,减少安

全工作中的错误,提高安全工作效率。

2做好安全管理人性化工作的方法

2.1提高员工安全素质

日常工作中,员工进出油料储运的各个场所

收稿日期:20__⋯1025。

作者简介:周云利(1970一),男,本科,1994年毕业于大庆石油

学院,讲师,从事油库与化验室教学上作。

货车相撞,常常会导致争执的发生,严重的还会发

生武斗,造成流血事件,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影响

到加油站的正常经营,同时也会给加油站的员工

造成恐慌。

货车相撞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进站加油的车

辆较多,而来加油的又以货车居多。货车车身叉

大又长,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如果司机争抢道

路,货车相撞的风险就会很高。而一旦货车相撞,

加油站的经营就要受到影响,小则堵塞道路,大则

加油站无法继续经营。所以,这类风险也应该尽

量避免。

预防这类风险的措施和撞机风险有些类似。

所不同的是文秘站 ,如果发生了撞车风险,加油站的管理

人员应协助处理纠纷,最好是尽快和服务区的治

安管理员取得联系,尽快处理纠纷,避免事态扩

大,疏通车辆,维持秩序,保证经营的正常化。

5抢劫风险

由于高速公路加油站加油量大,资金流通大,

离市区较远等因素,常会诱发抢劫事件的发生。

预防这类风险的措施在于增加加油站的保安

力度,保安人员要保持24h值班,要改进保安人员

的装备,为他们配备先进的“武器装备”,改进加油

站及其整个服务区的照明设施,保证夜间灯火通

明。安全员在值班期间要保持高度警惕,尤其在夜

间值班。同时,要尽一切可能减少资金在站内过夜

的数目,当天的营业款尽可能全部上缴银行。并

且,尽可能地安装摄像头和自动报警器。另外,对

加油站的员工要进行详细的个人资料登记,加油站

进行备案。平时要多对员T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耍

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范文第5篇

影响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风险因素

明确地辨识战略管理的风险并加以控制,被作为组织战略管理的一个目标。公司的风险通常被认为与不确定性输入有关。根据风险理论的一些研究成果,公司风险可以从风险造成的收益和损失、风险的性质、环境、对象,风险形成的原因,风险发生的范围、可控程度、存在的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但作为公司战略管理所研究的风险因素,应从公司整体系统上加以考察:

(一)战略环境的风险因素

集团公司战略管理首先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战略管理环境的重要风险因素,有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行业结构特点,技术发展趋势,公司及子公司所处的文化环境,竞争结构,主要竞争者的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市场潜在能力等。外部环境因素是通过输入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程度及其企业经营业绩可能带来的影响难以把握。

按照帕尔漠的观点,公司或组织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市场的潜在发展能力、环境的变化程度对组织风险有重要影响:首先,环境越复杂,组织的风险就越高;其次,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为相关的市场增长,处于一个快速成长行业中的公司风险就高,而处于成熟和衰退行业中的公司,风险相对较小;再次,环境的变化越大,如技术发展变化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行业市场增长率不确定,环境因素变化难以预测等加大了公司经营的风险。

(二)公司战略经营方向和经营范围的风险因素

战略经营方向决定了公司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集团公司战略管理的特点与环境的复杂性,要求对公司战略不断加以审核和评估,以便及时做出局部和根本性调整。因此,高度复杂的环境增加了公司经营的风险。一般来说,正确的公司战略加上有效的风险控制,可以使公司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稳健地发展并取得预期的业绩目标。

公司战略按经营范围可划分为单~产品战略。相关多元化战略和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研究表明,相关多样化公司实际运行最好,单一业务公司其次,不相关多样化公司从长远来看运行得不好,因而在集团公司经营范围中,单~业务经营和不相关多样化经营都存在较高的风险。经营的不相关程度越大,业务越多,经营风险也就越大。

(三)管理者的前期战略选择对未来战略的影响

管理者的前期战略选择或重大决策,对公司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前期涉及资源分配和经营战略方向等战略性决策对公司发展有深远影响,有时那些涉及到公司战略经营结构和经营领域的重大决策是不可逆转的。因而其对公司经营业绩及以后阶段的战略管理将产生重大影响。

(四)高层管理者结构、决策者偏

好与管理冒险行为对公司战略管理风险的影响

高级管理层的构成是影响冒险行为的重要因素,高层管理者理论指出了决策者特征,战略选择与业绩之间的关系。高层管理者的构成及知识结构,反映了其对所从事的经营业务领域竞争规律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能力和对公司发展的驾驭能力。经理层的个人特征和历史背景、决策者偏好,直接对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公司某一特定发展阶段的经营业绩。决策者性格和偏好不同,导致决策的风险程度不同。根据风险决策理论的研究成果,高风险决策可能带来高额的回报或更大的损失。

(五)公司战略管理的复杂性和组织结构的适应性对组织战略贯彻的影响

集团公司的组织,因职能和事业部或子公司的存在,使得组织因战略管理需要运筹规划和资源分配的正确性方面难度加大;公司总部对于公司的战略协调与管理控制因区域文化差异提高了难度。集团公司业务的发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其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的不适应,将直接对公司的战略管理产生影响。因而公司战略管理的复杂性越高,组织结构对管理的章应性越差,战略管理的风险就越高。

(六)战略经营计划管理组织体系的有效性对公司战略管理的影响

集团公司,因其经营范围、经营管理的层次和结构的复杂性、于公司的区域分布和文化的差异性等,使公司战略管理协调控制需要公司建立战略管理的规范化的运作模式,以准确把握影响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或关键环节,促成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管理过程中,及时评估战略风险因素,进而形成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降低因缺乏对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给公司发展带来的管理风险。

二、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战略管理机制是保证制订出组织卓越的战略,并确保战略经营计划的执行得到有效的贯彻,实现其组织目标。由于公司经营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变化,以及集团公司内部组织管理体系的复杂性,使得公司战略管理的过程受到由此引起的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

从而影响战略的有效性。因此,如何辨识公司的战略风险因素,并采取措施规避由此引起的风险,成为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许多公司战略研究的专家自80年代中期就注重对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的研究。许多战略专家认为,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公司风险,公司就有可能产生灾难性后果。战略实施受战略风险因素的影响带来的效果的不确定性,要求在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中不断分析、研究风险因素的影响,并形成分析和辨识战略风险因素的系统方法和相应的控制机制。

对集团公司来说,战略风险的存在直接影响公司的业绩。为确保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得到管理控制,并实现良好的业绩,战略研究的专家对公司的风险因素进行了研究,并从公司系统化风险(beta)、非系统化风险、资产负债率、资本密集度、研究与发展程度、资产回报偏差(ROA)、资产回报(ROE)、股票分析专家的收益预测等方面来分析,找出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资本资产价格模型(CAPM),从公司股票的回报与一般市场变化的敏感度方面反映公司的风险。引起公司经营风险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为了便于从战略上分析公司的风险因素,帕尔漠(TIMOTHYB。PALMERT)把战略风险分为组织风险和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指管理者预先采取的涉及资源分配的战略选择,而这些选择促使组织变化带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从而最终影响公司业绩目标的实现;组织风险是指组织输入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组织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一般指环境因素和管理者风险行为对组织产生的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帕尔漠提出风险整体分析模型,对公司战略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并从公司环境的动态性、复杂性及组织内部影响风险的因素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辨识。使战略风险因素和战略管理研究在分析过程中更紧密结合。笔者结合集团公司战略管理的特点,以有关战略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的理论为指导,在集团公司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过程中,对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公司业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集团公司如何进行战略经营风险的管理及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进行了探讨。

三、建立战略风险因素的管理控制机制

(一)战略管理风险因素的辨识

从公司战略管理的需要出发,对公司战略风险按管理风险和组织风险加以分类和辨识,并把重要风险因素纳入战略管理的过程是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的重要步骤。

1.管理风险的辨识辨识管理风险,主要是评估前期决策对公司当前和今后的经营业绩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因素见表1。

管理风险因素分析评估的基本步骤是:

(1)审核评估公司战略经营的方向和决定企业发展的重大投资决策。分析每一项重大投资对公司发展的环境适应性,及其适应性程度对未来公司业绩所能产生的影响。分析每一项重大投资可能给公司竞争地位带来的变化,进一步明确决策和投资效果对公司动态核心竞争优势产生的影响。分析公司投资方向可能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及由于公共政策的出台可能带来的危机。

(2)审核评估领导知识结构、经验结构和决策偏好,及其决策水平,系统驾驭和控制能力,对公司发展的适应性程度或可能带来的风险因素及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通过与竞争者比较、评价公司的战略领导能力强弱程度对未来公司竞争力的影响。

(3)审核评估公司的管理系统,特别是重点分析公司战略经营计划管理控制系统,预算与成本控制系统、质量改进与控制系统、科研与开发能力、营销管理系统及其它对公司战略有重要影响的管理系统的完善程度及存在的问题,及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导致的经营风险趋势和对业绩的影响程度。

(4)审核评估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及公司前期人才政策对公司未来发展产生的影响,评估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人才结构,各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结构对公司发展、公司业绩的实现经营战略,或是公司战略的适应性影响。及因公司扩张与人才储备之间的矛盾对公司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5)评估公司的综合经营状况,具体表现为公司财务状况。从盈利类指标、成长类指标、稳健类指标、效率类指标和现金流量等各项财务指标,通过与同行业与竞争者进行分析比较,来分析公司在经营运作中的重要风险因素。

(6)审核评估子公司或各事业部的经营业绩及其发展态势,重点分析每个战略经营单位的发展阶段、发展态势对公司战略经营结构和未来公司经营业绩产生的影响。

2.组织风险的辨识组织输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由于组织输入的变化可能给公司整体经营结果及对管理者产生负面影响,因而组织风险对战略管理有重要影响。而组织输入一般指环境因素和管理者冒险行为。环境复杂程度越高,组织风险就越大。高速成长的行业,行业竞争的集中程度及竞争激烈程度高,组织风险就大型管理者的冒险性决策(即高度不确定性选择),决策者期望与预期效果的差异,管理层的特征,管理者在公司的持股状况,所处行业的资源短缺程度对管理者的冒险决策产生直接影响,从而使公司业绩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管理者冒险性决策涉及的不确定性程度越高,组织风险就越大。

因此,辨识组织风险,需要从分析公司战略环境人手,既要分析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等环境因素,还重点分析公司所处的行业结构特点,市场需求趋势、技术发展趋势及产品生命周期变化规律和特点、竞争者的策略、市场及供应者等,从而找出影响系统目标实现的组织风险。具体步骤是:

(l)分析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对公司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程度。

(2)分析行业结构特点,重点分析行业市场增长程度、发展阶段、竞争者及其实力,公司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及成长速度和内部能力,应用SWOT法进行分析与重要竞争者相比较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及其各因素变化的程度和不确定性。

(3)分析公司环境的复杂性,重点分析行业规模和竞争激烈程度,行业竞争者的数量,影响行业各竞争者的重要外部因素的变化程度与可预测程度等。

(4)分析行业市场需求的规模及其增长周期的阶段。一般来说,高速成长的外部需求和丰富的外部资源的供应,增加了决策者的冒险行为决策。特别是为增加市场份额使决策者增加了市场扩张和资本投入的冒险和行为,则组织风险高。但经济低速期,使公司的前景降低,现金流量减少,经营风险加大,因而这一时期,使高层管理者谨慎决策,经营组织风险降低。

(5)分析公司环境中所有重要影响因素的变化频度,如技术的变化频度,经济环境或政策的不稳定因素,消费需求的变化,竞争者通过并购或联盟导致的行业竞争结构的变化,并评估由此引起的风险因素。技术的变化频度越快,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的成功率就越低。

(6)分析决策者期望与预期的效果差异,管理层特征,持股状况,所处行业资源的稀缺程度等因素对管理者冒险行为或高度不确定性决策的影响,及冒险性决策行为对后续公司业绩产生的影响及风险性程度。

(二)公司战略经营风险因素的评估、预测和计量

对公司经营风险因素进行评估、预测和计量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战略风险因素对公司当前和未来经营状况的影响,并通过对将要采取的防范风险的措施所需资源的投入和规避风险后的效益的预测分析。

1.建立公司业绩评估标准(l)反映经营业绩的主要经营指标衡量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最终反映公司的经营风险,主要指标包括;经营利润、现金流量、销售收入利润率、未来现金流量、总资产利润率、销售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和净资产增长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市场占有率等。(2)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定性指标,有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为领导能力,管理控制能力,人力资源储备,科研与开发能力,市场开发能力等指标。(3)公司对财务指标根据行业情况和财务运作要求设立标准建立评价体系。对以上各能力要素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以综合评估战略风险因素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非定量指标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

2.分析评估战略风险因素对公司各业绩指标的影响,明确重要风险因素由于公司前期业绩对后续风险因素产生影响,风险因素又对公司未来业绩产生影响。

对各风险因素对业绩的影响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相应的变量分析模型,分析各风险因素造成的影响。明确重要风险因素。

3.对提出的风险因素,采取规避风险的措施,并纳入下阶段战略研究和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过程采取的规避风险的措施作为战略管理的重点,其中需技战略管理的要求分配资源,定期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并建立相应的投入和产出分析模式,保证所制定的措施和对策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司目标,达到预期的业绩,又能有效地化解风险。

4.建立研究、分析和控制战略风险因素的组织机制对正式引入正式战略经营管理控制系统的公司,建立正式的战略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跟踪评估风险因素对公司业绩和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影响。战略风险控制的组织机制的建立要和战略经营计划管理控制的组织体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公司总部建立战略经营计划管理委员会,设计正式的组织在研究战略经营计划的过程中,研究分析和明确战略风险因素。各职能领域和事业部要在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过程中,研究探讨风险因素的管理机制。

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公司和职能领域及各事业部或子公司,通过建立内部专业管理系统,如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战略经营计划管理系统、目标责任成本控制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评价系统等,可有效地管理管理风险因素。

四、结论

在公司战略管理的过程中,明确地辩识战略管理的风险因素并加以控制,被作为组织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集团公司战略风险因素的管理,因其特殊性与复杂性,需要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战略风险因素加以辨识。

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范文第6篇

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战略管理机制是保证制订出组织卓越的战略,并确保战略经营计划的执行得到有效的贯彻,实现其组织目标。由于公司经营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变化,以及集团公司内部组织管理体系的复杂性,使得公司战略管理的过程受到由此引起的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战略的有效性。因此,如何辨识公司的战略风险因素,并采取措施规避由此引起的风险,成为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许多公司战略研究的专家自80年代中期就注重对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的研究。许多战略专家认为,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公司风险,公司就有可能产生灾难性后果。战略实施受战略风险因素的影响带来的效果的不确定性,要求在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中不断分析、研究风险因素的影响,并形成分析和辨识战略风险因素的系统方法和相应的控制机制。

对集团公司来说,战略风险的存在直接影响公司的业绩。为确保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得到管理控制,并实现良好的业绩,战略研究的专家对公司的风险因素进行了研究,并从公司系统化风险(beta)、非系统化风险、资产负债率、资本密集度、研究与发展程度、资产回报偏差(ROA)、资产回报(ROE)、股票分析专家的收益预测等方面来分析,找出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资本资产价格模型(CAPM),从公司股票的回报与一般市场变化的敏感度方面反映公司的风险。引起公司经营风险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为了便于从战略上分析公司的风险因素,帕尔漠(TIMOTHYB。PALMERT)把战略风险分为组织风险和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指管理者预先采取的涉及资源分配的战略选择,而这些选择促使组织变化带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从而最终影响公司业绩目标的实现;组织风险是指组织输入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组织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一般指环境因素和管理者风险行为对组织产生的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帕尔漠提出风险整体分析模型,对公司战略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并从公司环境的动态性、复杂性及组织内部影响风险的因素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辨识。使战略风险因素和战略管理研究在分析过程中更紧密结合。笔者结合集团公司战略管理的特点,以有关战略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的理论为指导,在集团公司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过程中,对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公司业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集团公司如何进行战略经营风险的管理及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进行了探讨。

二、影响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风险因素

明确地辨识战略管理的风险并加以控制,被作为组织战略管理的一个目标。公司的风险通常被认为与不确定性输入有关。根据风险理论的一些研究成果,公司风险可以从风险造成的收益和损失、风险的性质、环境、对象,风险形成的原因,风险发生的范围、可控程度、存在的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但作为公司战略管理所研究的风险因素,应从公司整体系统上加以考察:

(一)战略环境的风险因素

集团公司战略管理首先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战略管理环境的重要风险因素,有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行业结构特点,技术发展趋势,公司及子公司所处的文化环境,竞争结构,主要竞争者的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市场潜在能力等。外部环境因素是通过输入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程度及其企业经营业绩可能带来的影响难以把握。

按照帕尔漠的观点,公司或组织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市场的潜在发展能力、环境的变化程度对组织风险有重要影响:首先,环境越复杂,组织的风险就越高;其次,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为相关的市场增长,处于一个快速成长行业中的公司风险就高,而处于成熟和衰退行业中的公司,风险相对较小;再次,环境的变化越大,如技术发展变化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行业市场增长率不确定,环境因素变化难以预测等加大了公司经营的风险。

(二)公司战略经营方向和经营范围的风险因素

战略经营方向决定了公司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集团公司战略管理的特点与环境的复杂性,要求对公司战略不断加以审核和评估,以便及时做出局部和根本性调整。因此,高度复杂的环境增加了公司经营的风险。一般来说,正确的公司战略加上有效的风险控制,可以使公司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稳健地发展并取得预期的业绩目标。

公司战略按经营范围可划分为单~产品战略。相关多元化战略和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研究表明,相关多样化公司实际运行最好,单一业务公司其次,不相关多样化公司从长远来看运行得不好,因而在集团公司经营范围中,单~业务经营和不相关多样化经营都存在较高的风险。经营的不相关程度越大,业务越多,经营风险也就越大。

(三)管理者的前期战略选择对未来战略的影响

管理者的前期战略选择或重大决策,对公司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前期涉及资源分配和经营战略方向等战略性决策对公司发展有深远影响,有时那些涉及到公司战略经营结构和经营领域的重大决策是不可逆转的。因而其对公司经营业绩及以后阶段的战略管理将产生重大影响。

(四)高层管理者结构、决策者偏好与管理冒险行为对公司战略管理风险的影响

高级管理层的构成是影响冒险行为的重要因素,高层管理者理论指出了决策者特征,战略选择与业绩之间的关系。高层管理者的构成及知识结构,反映了其对所从事的经营业务领域竞争规律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能力和对公司发展的驾驭能力。经理层的个人特征和历史背景、决策者偏好,直接对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公司某一特定发展阶段的经营业绩。决策者性格和偏好不同,导致决策的风险程度不同。根据风险决策理论的研究成果,高风险决策可能带来高额的回报或更大的损失。

(五)公司战略管理的复杂性和组织结构的适应性对组织战略贯彻的影响

集团公司的组织,因职能和事业部或子公司的存在,使得组织因战略管理需要运筹规划和资源分配的正确性方面难度加大;公司总部对于公司的战略协调与管理控制因区域文化差异提高了难度。集团公司业务的发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其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的不适应,将直接对公司的战略管理产生影响。因而公司战略管理的复杂性越高,组织结构对管理的章应性越差,战略管理的风险就越高。

(六)战略经营计划管理组织体系的有效性对公司战略管理的影响

集团公司,因其经营范围、经营管理的层次和结构的复杂性、于公司的区域分布和文化的差异性等,使公司战略管理协调控制需要公司建立战略管理的规范化的运作模式,以准确把握影响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或关键环节,促成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管理过程中,及时评估战略风险因素,进而形成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降低因缺乏对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给公司发展带来的管理风险。

三、建立战略风险因素的管理控制机制

(一)战略管理风险因素的辨识

从公司战略管理的需要出发,对公司战略风险按管理风险和组织风险加以分类和辨识,并把重要风险因素纳入战略管理的过程是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的重要步骤。

1.管理风险的辨识辨识管理风险,主要是评估前

期决策对公司当前和今后的经营业绩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因素见表1。

管理风险因素分析评估的基本步骤是:

(1)审核评估公司战略经营的方向和决定企业发展的重大投资决策。分析每一项重大投资对公司发展的环境适应性,及其适应性程度对未来公司业绩所能产生的影响。分析每一项重大投资可能给公司竞争地位带来的变化,进一步明确决策和投资效果对公司动态核心竞争优势产生的影响。分析公司投资方向可能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及由于公共政策的出台可能带来的危机。

(2)审核评估领导知识结构、经验结构和决策偏好,及其决策水平,系统驾驭和控制能力,对公司发展的适应性程度或可能带来的风险因素及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通过与竞争者比较、评价公司的战略领导能力强弱程度对未来公司竞争力的影响。

(3)审核评估公司的管理系统,特别是重点分析公司战略经营计划管理控制系统,预算与成本控制系统、质量改进与控制系统、科研与开发能力、营销管理系统及其它对公司战略有重要影响的管理系统的完善程度及存在的问题,及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导致的经营风险趋势和对业绩的影响程度。

(4)审核评估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及公司前期人才政策对公司未来发展产生的影响,评估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人才结构,各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结构对公司发展、公司业绩的实现经营战略,或是公司战略的适应性影响。及因公司扩张与人才储备之间的矛盾对公司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5)评估公司的综合经营状况,具体表现为公司财务状况。从盈利类指标、成长类指标、稳健类指标、效率类指标和现金流量等各项财务指标,通过与同行业与竞争者进行分析比较,来分析公司在经营运作中的重要风险因素。

(6)审核评估子公司或各事业部的经营业绩及其发展态势,重点分析每个战略经营单位的发展阶段、发展态势对公司战略经营结构和未来公司经营业绩产生的影响。

2.组织风险的辨识组织输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由于组织输入的变化可能给公司整体经营结果及对管理者产生负面影响,因而组织风险对战略管理有重要影响。而组织输入一般指环境因素和管理者冒险行为。环境复杂程度越高,组织风险就越大。高速成长的行业,行业竞争的集中程度及竞争激烈程度高,组织风险就大型管理者的冒险性决策(即高度不确定性选择),决策者期望与预期效果的差异,管理层的特征,管理者在公司的持股状况,所处行业的资源短缺程度对管理者的冒险决策产生直接影响,从而使公司业绩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管理者冒险性决策涉及的不确定性程度越高,组织风险就越大。

因此,辨识组织风险,需要从分析公司战略环境人手,既要分析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等环境因素,还重点分析公司所处的行业结构特点,市场需求趋势、技术发展趋势及产品生命周期变化规律和特点、竞争者的策略、市场及供应者等,从而找出影响系统目标实现的组织风险。具体步骤是:

(l)分析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对公司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程度。

(2)分析行业结构特点,重点分析行业市场增长程度、发展阶段、竞争者及其实力,公司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及成长速度和内部能力,应用SWOT法进行分析与重要竞争者相比较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及其各因素变化的程度和不确定性。

(3)分析公司环境的复杂性,重点分析行业规模和竞争激烈程度,行业竞争者的数量,影响行业各竞争者的重要外部因素的变化程度与可预测程度等。

(4)分析行业市场需求的规模及其增长周期的阶段。一般来说,高速成长的外部需求和丰富的外部资源的供应,增加了决策者的冒险行为决策。特别是为增加市场份额使决策者增加了市场扩张和资本投入的冒险和行为,则组织风险高。但经济低速期,使公司的前景降低,现金流量减少,经营风险加大,因而这一时期,使高层管理者谨慎决策,经营组织风险降低。

(5)分析公司环境中所有重要影响因素的变化频度,如技术的变化频度,经济环境或政策的不稳定因素,消费需求的变化,竞争者通过并购或联盟导致的行业竞争结构的变化,并评估由此引起的风险因素。技术的变化频度越快,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的成功率就越低。

(6)分析决策者期望与预期的效果差异,管理层特征,持股状况,所处行业资源的稀缺程度等因素对管理者冒险行为或高度不确定性决策的影响,及冒险性决策行为对后续公司业绩产生的影响及风险性程度。

(二)公司战略经营风险因素的评估、预测和计量

对公司经营风险因素进行评估、预测和计量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战略风险因素对公司当前和未来经营状况的影响,并通过对将要采取的防范风险的措施所需资源的投入和规避风险后的效益的预测分析。

1.建立公司业绩评估标准(l)反映经营业绩的主要经营指标衡量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最终反映公司的经营风险,主要指标包括;经营利润、现金流量、销售收入利润率、未来现金流量、总资产利润率、销售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和净资产增长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市场占有率等。(2)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定性指标,有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为领导能力,管理控制能力,人力资源储备,科研与开发能力,市场开发能力等指标。(3)公司对财务指标根据行业情况和财务运作要求设立标准建立评价体系。对以上各能力要素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以综合评估战略风险因素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非定量指标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

2.分析评估战略风险因素对公司各业绩指标的影响,明确重要风险因素由于公司前期业绩对后续风险因素产生影响,风险因素又对公司未来业绩产生影响。

对各风险因素对业绩的影响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相应的变量分析模型,分析各风险因素造成的影响。明确重要风险因素。

3.对提出的风险因素,采取规避风险的措施,并纳入下阶段战略研究和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过程采取的规避风险的措施作为战略管理的重点,其中需技战略管理的要求分配资源,定期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并建立相应的投入和产出分析模式,保证所制定的措施和对策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司目标,达到预期的业绩,又能有效地化解风险。

4.建立研究、分析和控制战略风险因素的组织机制对正式引入正式战略经营管理控制系统的公司,建立正式的战略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跟踪评估风险因素对公司业绩和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影响。战略风险控制的组织机制的建立要和战略经营计划管理控制的组织体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公司总部建立战略经营计划管理委员会,设计正式的组织在研究战略经营计划的过程中,研究分析和明确战略风险因素。各职能领域和事业部要在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过程中,研究探讨风险因素的管理机制。

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公司和职能领域及各事业部或子公司,通过建立内部专业管理系统,如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战略经营计划管理系统、目标责任成本控制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评价系统等,可有效地管理管理风险因素。

四、结论

在公司战略管理的过程中,明确地辩识战略管理的风险因素并加以控制,被作为组织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集团公司战略风险因素的管理,因其特殊性与复杂性,需要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战略风险因素加以辨识。

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体育产业经营在企业筹措资本、运营资本乃至投资回收分配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给经营体育产业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因此,分析体育产业经营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对提高体育产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管理的特点

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管理,是指参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企业识别体育产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的整个过程。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三个:

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管理是一种柔性化管理。体育产业经营主体应该根据各种不同的风险状态,通过改变经营中的某些关键环节及要素结构,实现功能的转换和重整,使经营管理活动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的风险环境要求。为此,企业应当在经营决策时,一方面应有相应的硬性指标要求,如预期的收益值、资本经营的增长比率等;另一方面又要使经营规划留有余地,以便在遇到风险时企业的整体经营活动能随机应变,尽量减少风险损失。

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管理是一种弹性化管理。由于风险属于非结构化问题,这类问题本身很难精确定义,因此,为了方便企业处理风险,在体育产业经营的风险管理活动中,从目标设置到标准选择都有较大的弹性,一般只是追求一个满意的区域,而不是常规意义下的最优化。即是说,体育产业经营的决策主体可以确定企业在资本运作过程中能接受的风险承受区间,从而避免由于一味追求最优化而导致过于烦琐的工作量及高额的相关成本。

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管理具有突变性。风险是一个充满突变性的过程,由于受到风险因素的影响,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活动会随着风险的突然爆发而呈现波动态势。在体育产业经营的实际过程中,这种突变的行为是经常遇到的,例如在筹资过程中遇到了大的风险,就必然导致下一步的运作安排发生大的调整,使经营行为出现跳跃式的变化。一般来说,体育产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关键的风险点,这些关键风险点就是管理活动中的突变点。鉴于此,风险管理要特别注重对各个关键风险点的控制,以促进整体过程的优化。

二、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管理机制

(1)风险辨识机制。风险辨识是指辨别、判定参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风险辨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识别运行环境下的风险威胁,二是分析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其概率。风险辨识主要体现在风险的类型、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风险对企业投资经营行为可能导致的影响、判断风险发生的几率、分析风险影响的范围、测量风险的强度等六个方面。

(2)风险防范机制。风险防范是在风险发生之前,对参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防范设计,以降低企业面对风险的概率或者是减小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范围和强度。风险防范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适应性防范。主要根据体育产业经营运作的实际环境状况以及可能承受的风险因素,被动地选择自身的适应对策,使企业最大程度地避开风险的影响。二是消除性防范。即主动地通过企业经营行为本身对环境进行反作用影响,改善环境的结构,以减少风险发生概 率。

(3)风险控制机制。风险控制主要是指当风险发生以后,企业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转移、分散或者控制风险的影响,减少风险造成的实际损失。尽管风险控制是针对风险发生的事后处理工作,但是,对于不可抗拒的、不可避免的风险,这样的工作是必要的,而且有效的控制机制在降低风险损失方面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风险控制机制主要由两部分功能组成:一是风险转移,通过一些手段将风险进行转移,从而使自己将要面对的风险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方,以避免或减小风险;二是风险分散,就是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通过分解企业承受风险的压力,以减轻企业经营负担。

三、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管理的操作程序

(1)目标的确定。参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企业要从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出发,建立经营风险管理的总目标及各阶段的分段目标。同时,还必须进行风险分析,然后根据潜在的风险调整目标体系结构,最终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目标系统。

(2)风险的分析。风险分析就是指风险专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各项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的种类、性质、大小及造成损失的概率和数额进行分析和研究。具体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分析风险成因,识别风险类型。在这一阶段,主要应根据目标要求认真研究体育产业经营的内、外环境,找出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并据此划分风险的种类,从而为寻找防范风险的对策提供思路;二是判断风险概率及风险强度。风险概率是指风险实际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强度是指风险的影响程度,即风险值。这两个指标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定量方法计算出来。

(3)风险效用的评估。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根据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确定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本运作主体对待风险的效用值。通过风险效用评估确定出经营主体的风险收益效用值后,就可以制定出相应的应付风险的对策。

(4)风险规避方案的设计。根据不同的风险—收益对应关系,设计出控制和对付这些风险的多种对策,并形成报告,供企业领导裁决。同时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必要的跟踪和调整。风险规避设计是风险管理的核心,主要由预警、防范、控制、应急等子系统所组成。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监控可能的风险因素。

(5)风险的决策。根据企业和领导人的特点,企业决策层在不同风险—收益对应关系中作出选择。在西方国家的企业中不同的风险偏好有不同的风险决策管理机制。企业经营业务主要是围绕风险和收益的对策性展开的,在给定的风险约束下应把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

(6)决策的执行。在管理层作出决策之后,必须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让企业有关部门负责实施,具体包括:判别和核定企业各部门和业务的风险大小、风险限额,明确各环节、各部门的权利和责任。

(7)风险的监督与控制。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风险管理的监督及对风险跟踪控制的有效途径的选择。对具体实施的各部门实行定期报告制度是企业实施风险监控的有效办法。

(8)风险管理效果的评价。进行风险管理不是说风险越低越好,当风险管理的费用超过了因为这种风险管理减少风险而带来的效果时,这种风险管理就是不值的。风险管理的效果一般采用费用—效益比值法进行评价判断,即比值=效益/费用。

参考文献:

[1]黄银华.我国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风险管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4):78-80.

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财务分析;财务风险预警;管控机制

1企业财务分析与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概述

1.1企业财务分析概述

目前,社会对于财务分析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美国南加州大学著名教授WaterB.Neigs指出,财务分析的本质就是搜集与决策有关的各种财务信息,并加以分析和解释,进而为利益相关者做出准确决策提供参考信息。财务分析作为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其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统计学、经济分析等专业学科,以企业财务报表、附注信息、记账凭证等为分析对象,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历史和当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进行分析,对其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等进行评价和预测。通过财务分析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有用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企业过去的经营情况、掌握企业目前的运营动态、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目前,财务分析的方法与分析工具众多,具体应用应根据分析者的目的而定,最经常用到的分析方法主要围绕财务指标进行单指标分析、多指标综合分析等,借助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图表、文字等形式向信息使用者描述分析结果。

1.2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概述

财务风险预警分析又被称为“破产预警分析”,将企业的各财务报表及附注资料作为分析研究对象,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权益净利率等财务指标或借助数学技术构建模型,对企业日常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测,预测企业经营失败的可能性,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恶化,从而发出预警信号。美国学者Fistpatrikc最早发现了财务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预测风险作用,他在1932年开展单变量破产预测研究时,以19家公司为分析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划分为失败和非失败两组,并发现预测判断能力最强的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和产权比率。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Beaver将统计学方法正式运用于财务风险预警机制,1966年,Beaver在美国会计评论上发表了《可以预测失败的几种会计手段》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运用单一的财务比率变动趋势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并得出“财务失败的时间越近,财务指标的预测能力就越强”的结论。1968年,美国学者Altman提出了Z-score模型,该模型通过统计方法将多个指标变量建立成一个多元线性方程,开始对财务风险进行多变量综合分析。随后,越来越多的预警模型被提出来,影响较为广泛的有Logistic回归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统计学方法以及人工智能分析法所建立的预警模型。

1.3财务分析与财务预警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财务分析可以判断一些财务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发现需要预警的事项,财务分析和财务预警分析有相同的作用,都可以对企业财务状况好坏进行诊断分析,但财务分析和财务预警并不完全等价。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表为主要依据进而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等进行的一种系统分析和判断。而财务预警最核心、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过程进行预测,从而帮助企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般是当企业财务状况出现较大风险时向企业管理当局提出的预警。财务预警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方面、市场状况等进行分析预测,不仅可以帮助企业监测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还能使企业经营管理者事先了解企业经营中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制定针对性应对策略,最终有效规避风险,以免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2企业进行财务分析与财务风险预警的意义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务,需要做好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控制,将其限定在可允许的风险水平内。在此过程中,需要经营管理平衡好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避免决策不当陷入经营困境。引发财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产成本过高、存货积压、产品质量不达标、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战略多变和资不抵债等都会引发财务风险,如果企业不能及时予以有效回应,就可能导致这些财务风险进一步恶化,使企业陷入更大的财务困境。由此可能引发企业客户黏性降低、市场份额减少、企业信誉受损,甚至企业破产、清算等。财务预警可以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状况进行检测、诊断,因此,企业有必要在经营过程中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财务分析和监控预警,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制定准确的决策提供支撑,防范危机发生。财务分析和财务预警能够帮助企业利益相关者在风险或危机尚未来临或者处于萌芽阶段时,制定积极有效的投资、筹资或生产经营决策。如对于政府部门,可以依据某行业企业的经营情况、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等制定有利的方针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推动或抑制某一行业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水平提升和企业发展;对于投资者,则可以根据企业的财务分析或预警结果,做出是否投资、投资多少、是否撤资等决策,从而降低损失、保证收益最大化;对于企业的经营班子,可以监测企业运营是否正常,根据出现的异常情况或数据偏差问题,制定及时有效的应对之策,防范和预防危机发生,制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经营战略。

3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管控机制研究

财务分析和财务预警对任何企业来说,都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特征、与自身经营现状相适应的管控机制,从而更好地监测经营风险和财务危机。

3.1构建完善的财务预警体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要想更好地发挥财务预警的风险危机警示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预警体系是重中之重,从财务和非财务的角度对企业进行定量及定性的全面、系统预警分析。在选取确定的预警分析指标时,不能盲目跟从,亦不能固步自封,应当从企业实际出发,结合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技术环境等,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增强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这是企业及时发现和管控风险危机的基础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实力。

3.2提高财务风险预警意识

树立风险预警意识不是只喊口号,也不只是企业管理层自身的事情,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其中。企业应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企业全体员工进行风险预警意识的宣传工作,逐渐培养并不断增强员工的风险防范预警意识。同时,企业经营班子要积极构建专门从事财务分析与财务风险预警的机构,配备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人员,加强财务数据等预警分析,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源并实施有效管控,帮助企业规避财务风险或降低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

3.3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

公司的发展与相关工作开展都需要一定的理论、制度和方针战略指导,因此,要提高企业财务分析和财务风险预警能力、规避和降低风险的能力等,要求企业高度关注相关领域和业务部门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企业制度规范,形成具有一定刚性、适当灵活的财务预警管控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企业发现日常运营中存在潜在风险的效率,以及时予以应对和防范,避免企业或其他利益相关者遭受重大损失。好的制度规范是企业成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确保企业完成宏伟战略目标的前提,因此,企业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来开展财务风险预警管控工作。

3.4有效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技术、Python和R语言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企业处理海量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提供了可能。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等方法的出现,为数据挖掘分析研究数据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提供了支撑,借此进行数据分析可以提高数据的价值,能够为利益相关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因此,企业要积极引进并有效运用这些现代化技术手段,向其借力,以更好地发挥财务分析和财务风险预警的作用,加强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

4结语

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范文第9篇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过程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最为基础的工作。只有正确识别了风险的种类及其原因,才能对风险的大小做出准确的评估,然后才可能采取可行的对策和措施。风险识别要求对于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面临的特殊风险有明确的了解,密切注意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所带来的新风险,提高对风险可预见性的认识,掌握风险管理的主动权。企业进行风险识别的方法很多,如流程图分析法、财务状况分析法、分解分析法、暮景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保险调查法、专家调查法。从便于操作的角度看,比较适合中小企业使用的主要还是流程图分析法、财务状况分析法以及保险调查法,前两种方法能有效地从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两方面对企业风险进行识别,第三种方法则能从第三方的角度进行专业的风险识别,这三种方法相互补充,只要综合运用好这三种方法,就可以比较全面地对中小企业的风险加以科学的识别。

二、风险评估

企业的风险识别确认后,接着要做的工作就是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及其影响进行评估。评估损失时,不仅要评估直接损失,而且要评估间接损失。评估方法分为定性与定量两种,其中定性分析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系统分析调查法、“四阶段症状”分析法、“三个月资金周转表”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情景模拟分析法、管理评分法和专家决策法等;定量分析法主要有单变量模式法、概率分析法、期望值分析法、“利息及票据贴现费用”判别分析法、Z计分模型法和企业经营安全率及资金安全率计算法等方法。

现代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主要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的关键是选择恰当的评价指标及其值域和临界点。例如,反映市场风险的关键指标有:市场占有率、销售利润率、销售费用率、产品差异度、替代品的性价比。反映顾客风险的关键指标主要有:合同履约率、顾客投诉率、赊销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供应风险的关键指标主要有供应品价格增长率、采购合格率、供应商对价格和品质的控制能力;反映财务风险的关键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比率、负债权益比率、毛利率、总利润率、纯利润率、投资收益率、投资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收入利润率等。从实际情况看,中小企业最好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因为这样的风险评估方法直观、针对性强,便于中小企业准确迅速的找到问题所在,从而准确地对风险进行评估。当然这要求中小企业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注重搜集各种资料并定期对资料进行整理并妥善保存。

三、风险处置

企业风险处置阶段是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整个风险管理成败的关键所在。它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概率和具有不同损失程度的风险,制定应对风险策略。

(一)风险转移。企业以一定代价(如保险费、赢利机会、担保费和利息)采取某种方式(如参加保险、信用担保、租赁经营、套期交易、票据贴现等等),将风险损失转嫁给他人承担,以避免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损失。首先是向专业性保险公司投保。企业只需定期交纳一定数额的保险费即可在巨额风险损失发生时获得保险公司的补偿。其次是风险共担,如实行合资、联营、增发新股、发行债券、联合开发等。第三是风险主体转移。即把全部的风险全部转给另一主体。如通过技术转让、特许经营、战略联盟、租赁经营和业务外包转让经营风险;通过委托开发、购买专利来转移技术风险。由于风险转移必然带来利益的流失,因此,企业应当在识别风险的类型和大小,权衡得失后,选择恰当的方式转移。对中小企业而言,自然风险宜用投保,现代保险制度是转移风险的最理想方式,中小企业应增强保险意识,加大在财产、医疗等方面的保险力度,把可能存在的风险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此外,中小企业还可以在对自身风险进行充分识别与评估的基础上,把那些较大的风险通过合同条款转移给对方承担。实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

(二)风险自留。如果企业有足够的财力和能力承受风险损失时,可以采取风险自担以及风险自保的形式自行消化风险损失。风险自担就是在风险损失发生时,直接将损失摊入成本或费用,或冲减利润。风险自保就是企业预留一笔风险金或随着生产经营的进行,有计划计提风险基金,如呆账损失、大修理基金等。这适用于损失较小的风险。中小企业在实施时应充分考虑自己的财务状况,再做决策。

(三)风险组合。将具有不同风险且没有相关性的产品和投资项目进行优化组合,通过产品或项目的盈亏补偿,达到减少整体风险损失的目的。第一,高风险项目与低风险项目适当搭配,以便在高风险项目遭受损失时,能从低风险项目受益中弥补。第二,所选项目数适当。第三,要根据企业的核心能力给定一个风险承受的临界点,以此作为风险组合的标准。当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多种原因所形成的产品单一性和趋同性,尚不具备开展多种经营的条件,因而一般中小企业应慎用该策略,即使选用这种策略,也必须围绕自己的优势,结合企业资源条件来进行,不违背自身的经营战略。

(四)风险规避。对突发性、高风险,其损失巨大而又难以回避的,有意识地采取避险措施。风险规避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战略风险规避、项目性风险规避和方案风险规避。过多消极的规避风险,会使企业安于现状,丧失争取发展的主动权。中小企业一方面要积极进取,增强同大企业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又因为风险承受能力差,必须避免过大的风险给自己造成沉重打击,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对中小企业决策者是一个考验。

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型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财务决策能力;风险防范机制

作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财务管理是影响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的关键性因素。尤其现行企业在面对严峻的竞争环境下,承担的财务风险也日趋增多,若忽视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将难以应对来自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各种风险,更无从谈及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因此,正确认识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并做好相关防范工作,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型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概述

关于企业财务风险,其多发生在企业财务管理环节中,是现代许多大型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看,其主要体现为:

第一,企业负债在总资产中占有过高比率。一般大型企业往往负债率较高,出现行业性的政策性因素,或较为严重的市场和经营问题后,往往难以按合同约定偿还到期债务,此时在债务危机下便可能将企业带到财务困境中,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甚至引发经营危机。同时,在负债比率过高的情况下,企业还需考虑利息问题,一旦企业出现经营问题,或财务统筹不善,现金流不足支付,将严重影响企业资信,甚至直接爆发资不抵债,甚至破产的可能。

第二,投资失误风险。大型企业为扩张市场,扩大企业规模,通常会采用项目建设、并购、联营、金融工具等投资策略。企业对项目进行投资,需依托较为准确的经济信息,通过专业的市场分析和项目调研分析,制订详实可靠的投资方案,并对项目运作的组织实施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若决策前忽视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便很可能出现决策失误风险,若在项目运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统筹,也很可能出现资金和成本的失控。上述风险不仅导致投资难以获取实际收益,甚至可能导致本金无法收回,最终出现重大财务风险。

第三,现金流不足支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采取多种融资方式,融资周期和融资成本便会涉及债务问题,针对这些债务,若企业经营性现金流不足偿还,就不得不继续扩大债务规模,如总现金流不足偿还,债务将直接演化为财务风险,严重情况下将致使经营管理活动失败。

第四,较低的存货周转率。大型企业中关于存货问题,主要体现在流动性较差方面,会导致存货出现积压,企业流动资金将被大量占用,同时存货保管中涉及的风险和费用会逐渐上升,存货减值会逐期增加,利润不断降低,财务风险相应不断加大。

二、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财务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

大型企业自身内部管理不善是导致财务风险出现的直接原因。而这种管理不善多表现为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缺失以及决策的失误两方面。

其中在管理人员意识方面,大多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部分财务人员仍不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不能识别和防范财务风险。以企业选择扩大经营规模与增加销量的战略为例,此时企业产品销售策略更倾向于选择赊销方式,能够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但所产生的应收账款也会由此增加。此时,赊销方式可作为企业营销策略之一,但在与客户合作过程中应做好前期调查工作,了解客户经营及信用情况,如直接盲目赊销,将会导致应收账款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管理,坏账风险加大。企业会因流动性资产被客户长期占用,面临资产安全性及售后问题,形成财务风险。

同时,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若财务决策出现失误,也容易造成财务风险的发生。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在财务决策上倾向于以个人主观、经验进行决策,忽视具体业务的分析评价,一旦决策偏离实际情况,便会诱发财务风险出现。另外,企业中存在的复杂的财务关系也是导致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如大型企业母公司与子公司间的权责问题、利益分配问题以及资金使用问题等,若管理混乱,便容易影响资金的流动性与安全性,最终出现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形成的外部因素

财务风险管理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家相关经济政策、法律规定等方面,有些企业财务管理也会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综合来看,财务风险形成的外部因素主要表现在因宏观环境过于复杂而使财务管理系统受到影响。其中的宏观环境指企业所处的市场、经济、文化以及法律等环境,由于这些环境的变化都难以预测,若企业不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与风险防范意识,就可能产生财务风险问题。例如,在控制房地产行业盲目扩大发展的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环境下,房地产企业面临巨大的销售、利润与现金流压力,许多房地产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尤其是规模较小、抵御市场和财务风险能力较弱的房地产企业,甚至纷纷出现了破产;与此同时,与房地产行业存在相关性的产业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比如钢材、水泥、煤炭等行业,由于市场萧条,销售收缩,利润下降,许多企业面临难以实现盈利、现金流不足等财务问题,尤其是此前盲目上马项目、产能过剩、大量赊销及负债率过高的企业,大多是未能对外界宏观环境及时有效进行预测所导致。同时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许多企业也存在经营管理者与财务人员不具备较高的经营和财务管理能力、企业内部各机构缺少有效的沟通以及相关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等。例如,企业销售部门未及时将市场环境中的相关信息与财务部门分享,财务管理人员因信息获取过于滞后,便难以应对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容易引发财务风险。

三、防范财务风险的具体策略

(一)注重企业应变与适应能力的提升

应变与适应能力的提升是企业减少外界宏观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的关键所在。大型企业在发展中应注意做好财务管理系统构建与完善工作,以相应的财务管理战略为依托,保证内部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较为高效,且相关规章管理制度逐渐健全,并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保障。这样在应对外界环境变化中,企业能够利用较为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达到风险防范的目标。

(二)财务决策能力的提升

财务决策能力的提升主要解决决策失误下出现的风险问题。实际决策中,相关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需对影响决策的因素进行综合全面的判断,将定量分析或计算等方式引入其中,且构建相应的系统模型,这样可避免完全以个人经验进行决策的问题出现。以筹资决策为例,企业应当以自身实际经营状况为依据,对所需资金做好预测分析工作,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筹资中的成本问题以及筹资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最后进行资金结构与筹资方法的确定。再以企业资金流动为例,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都需以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要求在应收账款、存货等各方面做好管理工作,使其周转率得以保证,这样资产的流动性将得以提高。

(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首先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风险意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对于各环节都应引入相应的会计策略,这样可防止财务管理活动中出现过多的失误问题。同时,需考虑进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具体包括:第一,进行内控制度的完善。重点是涉及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监控与风险预警相关制度,以这些制度为依托达到风险防范的目标。第二,风险分析规范化。规范化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引入相关的风险报表,利用其对企业负债情况、资产情况以及资金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确保所有重大风险内容都可在报表中体现出来。第三,注重风险监管中社会中介机构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可直接由资产评估、律师或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参与其中,其作用在于为风险防范提供更为可靠的信息。

除此之外,为使企业财务风险得以有效监控,还需做好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可根据实际的财务资料,如企业经营计划、报表等,选择相应的管理理论,如市场营销或金融理论,并结合具体的分析方式,如数学模型或定量分析法等,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与业务特点的风险预警模型,进而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使企业面临的风险能够被快速识别。需注意,该预警系统中应将相关企业经营指标融入其中,如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以及现金流指标等,一旦实际财务管理中出现指标趋势相悖的情况能够发出异常预警,以此使风险发生的概率控制到最低。另外,对于已发生的风险问题必须采取事后控制措施,如对风险基金的利用或流动资金管理策略等,有利于将财务风险危害降至最低。

四、结论

做好财务风险管理与防范工作是提升大型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与迫切要求。在实际进行财务管理中,应正确认识财务风险的表现特征,分析财务风险形成的内部原因与外部因素,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防范策略,包括企业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的提升、财务决策能力的提升以及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进而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旭玲.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5):87、89.

[2]商瑾.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3]薛绯.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与优化研究[D].东华大学,2013.

[5]冯程程,林艳.国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中国集体经济,2010,(9):160-161.

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经营风险 因素分析法 指标体系

在市场经济中,对产、供、销各环节产生影响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常见的有经营环境的变动、经营方式的改变或经营决策的失误等等。任何一种或几种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对公司经营产生很大的风险。要想了解公司经营风险的状况,就必须对经营风险进行计量,通过具体数值来判定公司经营风险的大小。本文从经营风险的影响因素出发,构建指标体系并计算公司经营风险,为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和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经营风险状况,加强风险控制或规避风险提供重要参考。

一、传统的公司经营风险计量方法分析

(一)传统的公司经营风险计量方法

(二)传统公司经营风险计量方法的局限 (1)计量的风险缺乏全面性。传统的三种方法,都只能对定量的数据进行计量。而风险本身比较抽象,除了定量来表示之外,许多定性因素,对风险的影响也很大,甚至非常突出,这时,如果仅仅应用上述三种方法,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公司目前所面临的经营风险的大小,甚至有时会做出错误的判断。(2)传统方法缺乏较强的实用性。对于风险的影响,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定量因素,而是定性因素,这时传统计量的结果无法正确地判定公司风险状况,此时计量方法失效。而且,传统的方法都是基于已经发生的事实来计量风险,只能分析过去的风险,对于未来的风险如何,无法判断。而判断未来的风险,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来说,无疑更具有实际意义,因而传统的计量访求缺乏较强的实用性。(3)传统方法带有主观性。对于公司经营利润的可能结果及其相应的概率,以及置信水平的设定,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而这种主观性对于风险爱好者和风险厌恶者来说,偏差会比较大从而在计量的风险上,也存在较大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计量的准确度。

二、基于因素分析法的经营风险计量模型

(一)公司经营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把反映公司经营风险最直接的因素设定为一级核心指标,分别是销售价格、销售量、产品成本和税收。这些因素只要出现不利影响,都将直接威胁到公司的利润。造成这些指标发生变化的因素很多,其中的政治环境对上述一级核心指标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直接影响公司的生存。因此一级核心指标下的二级核心指标都有政治环境。其它影响影响因素,如下:(1)销售价格。销售价格是所有核心指标中最敏感的指标,其分值设定为40分。影响销售价格的因素非常多,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看: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产品销售价格含金量最重的一个因素,主要看生产技术是否先进,产品品牌是否有名气。竞争对手。竞争对手主要是指在产品质量上与公司相近的竞争对手,常见的价格战,往往会对产品的销售价格产生重大威胁。经济环境。经济环境会影响到居民的消息能力,不同的经济环境,产品的定价也各不相同。消费偏好。消费偏好会影响居民的消费结构,如果居民的消费偏好发生改变,也会对产品的销售价格带来不利影响。行业环境。行业环境只要是从同一行业的产品市场供需状况来看,如果是出现卖方市场,即供不应求,必然利好销售价格;反之,如果是买方市场,这时,对销售价格直接不利。(2)销售数量。销售数量的多少直接体现公司在市场上份额的大小。是影响利润较敏感的因素,其分值设定为25分。影响销售数量的因素也非常多,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同样也是影响销售数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先进的技术,良好的管理与决策,国内外名优品牌,都将是产品销售的重要保证。经济环境。良好的经济环境,为居民消费提供动力,有利于增加销售数量;但恶化的经济环境,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进而影响销售数量。人口环境。人口因素直接影响到消费市场,稠密的人口环境为产品提供消费市场,为公司销售数量的提升创造一个潜在的环境。收入。居民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产品消费数量。消费偏好。居民的消费偏好同样影响产品销售数量。如果公司产品是属于市场偏好,对公司销售数量产生利好,有利于提升销售量。公司服务。良好的服务,可以消除人们消费产品的后顾之忧,提升产品的销售量。其敏感度与销售数量比较接近,其分值也设为25分。影响成本的因素同样非常多,在此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市场环境。市场环境是指资源市场环境,即生产者进行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原材料市场。当公司需要购买生产所需要的资料时,这些资料属于卖方市场还是买方市场,如果是卖方市场,将会对公司的成本构成重大影响,从而形成风险。这主要看资源市场的垄断程度。经济环境。如果生产资料来源于良好的经济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的生产成本,产生风险。政策环境。生产资料受国家政策的限制或控制,必然对公司的成本带来风险。如果政策加以限制,必将有利于下游公司降低生产成本。(4)税收。税收因素是影响公司利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四大因素中,其对公司利润的敏感度相对较小,因此税收分值设为10分。除了政治因素外,税收还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如果是国家政策所扶持的产业,必然利好于公司,但反之,其生产经营受国家政策的限制,在税收上得到反映。

(二)经营风险标准分值及风险程度的设置 经营风险标准分值按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设置四级,每个影响因素最高分均为5分,最高总分为100分。从第1级到第4级,分值分别为1分、2分、3分和5分。具体如表(1)所示。将表(1)的各项核心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合计,得到各一级核心指标的风险分值,然后将各一级核心指标的分值汇总,得到公司经营风险分值。分值越大,风险越小。根据分值设定6档经营风险程度,具体标准如表(2)所示。

(三)经营风险指标体系间的关系 四个一级核心指标尽管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影响公司的利润,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也即是说,如果所有的一级核心指标都存在经营风险,那么这种风险将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其中部分核心指标存在经营风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其它核心指标来部分或全部化解。比如,由于市场上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必将对下游的公司的经营带来成本方面的风险;如果政府给予下游公司政策优惠,减免税收;或者整个行业产品价格提高;或者开辟新的销售市场,增加销售数量,那么一些优势的核心指标可以部分化解因成本指标的风险带来利润的损失,有时甚至可以全部化解。一级核心指标及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非常紧密。这些影响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一级核心指标,有些影响因素会直接涉及到多个一级核心指标,如果这样的影响因素出现风险,那么,带来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四)公司经营风险计量模型

三、经营风险计量方法的应用

(一)样本选取 从现已上市的中小企业中随机抽取10家作为样本,并从已公开的财务报表中,抽取2007年、2008年和2010年度的净利润资料,并以2007年度为基础,分别计算2008年度和2010年度净利润变动比率,如表(3)所示。

(二)经营风险分值及其风险程度分析 从变动比率来看,许多上市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较大幅度的波动,可能存在较大的风险。根据表(3)的资料,参照表(1)经营风险分值标准表,确定其影响因素的分值。从抽取的上市公司来看,其主要业务在国内,也有部分涉及国外业务,不过业务所涉及的国家政局稳定,政治环境良好,不存在风险,因此分值均为5分。经济环境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人们收入的减少,对消费偏好产生影响,另外,产品原材料市场,政策环境都产生不同的影响,2010年情况有所好转,详见表(4)。根据表(4)的资料分别按照核心因素进行汇总,并根据表(2)的标准判断各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程度,如表(5)所示。2007年度,10家上市公司中,有6家公司属于低度风险,占60%;有4家公司属于中等风险,占40%。2010年度,10家上市公司中,有4家公司属于低度风险,占40%;有3家公司属于中等风险,占30%;有3家公司属于显著风险,占30%。2008年度,10家上市公司中,有2家公司属于中等风险,占20%,有8家公司属于显著风险,占80%。可以发现,2008年度与2007年度和2010年度相比,无论在销售价格、销售数量,还是在成本核心指标方面,都明显处于劣势。由表(5)资料分别计算10家上市公司各年度的平均经营风险分值及其年度的风险程度,如表(6)所示。资料显示2007年度为低度经营风险,2010年度为中等经营风险,2008年度为显著经营风险。

四、结论

本文从经营风险的影响因素出发,构建指标体系用因素分析法计算公司经营风险。相比传统的风险计量方法,因素分析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可能弥补传统方法存在的缺陷。(1)计量的风险更加准确。因素分析法既考虑定量因素,也考虑定性因素,因此计量的风险涵义更加全面,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公司的经营风险状况。尤其是当定性因素所产生的风险巨大时,传统的计量方法会因为其计量风险的非全面性而降低准确度,而因素分析法却能更加全面、准确、真实地反映公司目前所面临的经营风险的大小,突显其优势。(2)具有更强的实用性。正是由于因素分析法所计量的风险更加全面,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另一方面,由于因素分析法设置了详细的因素指标,可以根据每一指标的时时变化,及时判定目前和未来的风险状况,因此它摆脱了传统方法基于过去事项来度量风险,为管理者规避或控制风险,以及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及时的风险信息,具有更强的实用性。(3)适度降低了主观性。尽管因素分析法中,各项指标及风险程度在设定标准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由于标准是事先设定,而且通过长期经验的积累来设定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观性,尽可能使计算的结果更加准确。因素分析法也无法尽善尽美,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观性,无论如何调整,都不可能消除主观性因素。因为在因素分析法中,考虑了定性因素,因此主观性必然存在。但可以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对相关的标准进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必要时也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调整设定的标准,确保量化指标尽可能贴近现实,尽可能地降低主观性,充分发挥该方法的优势。

参考文献:

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范文第12篇

市场历来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的。低风险低收益的谨慎和高风险高收益的诱惑,往往使企业在决策面前进退两难,因此,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衡量风险的程度,结合自身的承受能力,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权衡得失,选择最佳方案,以较小风险取得较大效益,是现代企业所共同追求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作出决定之前要针对不同风险制定一系列防范和补偿措施,使企业在风险出现时不致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企业的风险主要有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行业风险、制度风险、管理风险及财务风险,上市公司还有股市风险。财务风险是以上风险住要是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广义的企业财务风险指财务方面的风险,包括由财务活动引发的企业风险和由各方面活动引发的财务所面临的风险。狭义的财务风险就是指企业现金支付风险和筹资风险。本文分析的是广义的财务风险。

按照成因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资产风险,包括资产质量风险,如不良资产(三年以上应收帐款、长期亏损的对外投资、长期闲置的存货和固定资产等)比例失调;资产结构风险,如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比例失调、速动资产比率失调等。

2.资本风险,包括资本结构风险,如股本构成比例不当、所有者权益组成畸形、负债与权益比例失调等;分配风险,如是否分配的选择、派现与送股的选择、是否资本公积转赠股本的选择;筹资风险,如是否发行股票或债券及不同发行方式的选择、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的选择、股东的选择及信誉等级的评定。

3.支付风险,现金短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4.投资及投资控制风险,如投资方向、投资品种、投资方式的选择,对投资项目的控制能力及效果。

5.机会风险,即机会收益或机会成本,指选择这一个放弃另一个从而失去一个机会。

6.纳税风险,如纳税品种的选择、纳税时机的选择、税收政策水平等,也称纳税筹划。

7.资产、债务重组风险,如重组类型、重组内容、重组方式、重组伙伴的选择。

8.财务政策、会计政策与财务预测、决策风险。指选择不同的财务会计政策的风险和进行近、中、远期财务情况预测(引导经营行为)偏差及财务决策失误的风险。

9.内部控制风险,指内部控制不到位,制衡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导致的风险。

10金融风险,主要是来自资本市场的利率、汇率、股票和债券价格波动风险。

11.对外担保风险。

不同类型的财务风险对公司经营的影响一般不是同时发生,而是各在公司所处的不同阶段产生影响或相对重要的影响。如公司初建期的筹资风险、资本结构风险,成熟期的纳税风险、资产结构风险、分配风险、投资风险,衰退期的支付风险、资产质量风险、资产结构风险、分配风险、投资控制风险、资产重组风险。

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密切相关,财务活动本身就是经营与管理的结合。经营、管理决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伴随经营、管理风险,同时又对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起抑制或加速作用。

电力企业(省级电力公司)由于是国有独资垄断经营,长期作为政府机关发挥职能作用,造成财务风险意识薄弱,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因此应该加强财务风险的研究和管理,认真分析、及时防范、化解。目前阶段主要是加强筹资风险、资产结构风险、投资及投资控制风险、支付风险、资产质量风险、担保风险的研究和管理。天津市电力公司今年提出了高度重视回避财务风险,加快建立预算、投资、担保、贷款和合同管理的内控机制,强化合同管理,严格控制对外担保。

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甚至破产清算的现象不断增加。因此有必要全面分析企业内外资料,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以财务指标数据、分析报告的形式,将企业面临的潜在危险预先告知决策者、经营者,同时,寻找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和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隐藏的问题,以便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企业可以及时采取对策,制定正确的战略性的财务计划,编制合理的财务预算,对生产经营进行控制,进行风险防范(预警),化解风险;同时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可用来帮助决定是否投资或发放贷款,使企业进一步获得融资空间。

二、风险预测

财务风险预测主要方法是充分认识、分析企业内外部的经济信息,利用财务比率,建立财务风险评价模型,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及时向决策者提交风险分析报告,形成财务风险防范(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分析报告应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现状评价、当前财务风险分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应对方案,附必要的发展计划、规划、财务、会计、审计资料。企业可根据财务风险情况制定报告间隔,如正常情况下可以年度报告,特殊时期可以月度报告或随时报告。

预测财务风险首先要设定财务安全系数(或财务风险系数),由于风险的未来不确定性,因此要测定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的安全系数。

财务安全系数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根据木桶理论和重要性原则确定的单一因素(比率)安全系数,二是根据权重确定组合因素(比率)安全系数。

单一因素(比率)安全系数的设定,是在某一风险因素(比率)比较突出、对公司影响较大,而其他风险因素较为正常的情况下,将这一因素的风险值作为企业财务风险系数。这就要求预先设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在这个基础上,设定风险级次,由此测定安全系数。

假设:某省级电力公司生产经营连续数月平稳进行,预先设定支付风险的安全系数如下:货币资金余额为5亿元,安全系数为1;4亿元时安全系数为0.8;3亿元时06;2亿元时为0.4;1亿元时为0.3*亿元以下时为0.1。如果货币资金到2亿元以下,可以说,公司财务处于高风险状态,领导层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化解。

其他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借款比率、资产变现率、债务保障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负债比、资产收益率、应收帐款与经营活动现金比等比率的安全系数也是如此。

单一因素(比率)的风险分析,优点在于简单明了,但无法全面揭示企业财务状况,所以其有效性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也需要对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或有事项、盈利能力、筹资能力、投资控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的综合分析,要求分析人员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判断能力。

组合因素(比率)系数,是根据各个风险因素的权重设置的数学模型,即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公式,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需要预先设定一些重要因素及其标准值,并确定权重分布。假设:

z=0.sa+0.sb—1.co+4.cd+l.oe+5.of+5.og+5.oh-2.oi

a流动比率(标准值2)、b速动比率(标准值1)、C债务资本比率(标准值1.0)、d最近三年平均债务保障率(现金债务比(标准值0.25)、e利息保障倍数(标准值2)、正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负债比(标准值0.2)《资产收益率(标准值0.l)、h投资收益率(标准值0.2)一担保与权益比率(标准值0.5)。

财务安全系数Z一般应大于5(标准值)、低于5时,财务风险较大;达到3以下为高风险。

另外,从内部控制预测的财务安全系数模型可设置为Z=RkN

R金额,按影响资金额度预分5档次,由大到小代表资金量大到小;N内部控制评价,按评价结果分5档次,由大到小代表内部控制有效程度大到小;财务安全系数Z标准值为9、低于9为高风险。

组合因素分析的优点是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企业财务风险程度,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可能挂一漏万,尤其有些风险因素不便于以比率的形式反映,也就不可能建立在模型中,因此可能掩盖最严重的因素;二是通过历史数据评价过去,不能推测将来;三是要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性质的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初建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修订因素组成及其权重。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需要借助概率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合公司的行业分类、经营状况、分配政策、经营环境,分析重要项目的特性及变动趋势。另外,各项指标应建立在合并报表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母子公司风险叠加的影响,如资产负债率因素,母公司60%,子公司60%,孙公司60%,合并后的资产负债率一般要超过60%,超过多少要看被投资企业的资本和负债规模。

三、化解风险

化解风险的途径:

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风险预警 房地产企业 财务风险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e-war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real estate enterprise financial risk.

财务风险是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与可能。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市场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加,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必须要全面分析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健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搞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与控制,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1.建立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预警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进行预报示警。它通过收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状况、企业本身的各类财务和生产经营状况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是否预警。经过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当出现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时,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预先发出警告,提醒经营者早做准备或采取对策,避免潜在风险演变成现实损失,未雨绸缪,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当财务发生潜在危机时,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还能及时寻找导致财务状况不佳的根源,使经营者有的放矢,采取有效措施,阻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通过财务风险预警分析,企业能够系统而敏锐地发现企业潜在的财务危机,从而有效地避免和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同时,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还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层了解财务危机发生的缘由、经过,提供解除财务危机的措施以及改善管理的建议,作为企业未来经营之借鉴。

2.建立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程序

2.1选取预警指标。在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中,任何一个财务指标,都难以全面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要想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一个总的评价,就必须将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运营能力、现金能力等多方面的财务指标纳入一个有机整体中,才能全面地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解剖和分析,从而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做出评价和判断。

2.2分析预警指标。企业可以采用财务报表指标分析法、单变量模型分析法、多变量模型分析法、根据经验主管判断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对财务状况进行诊断,是否存在财务危机,以及危机的程度。各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对企业而言,在实际运用时,要考虑到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地域、行业等诸多因素的差异,选择适合企业特点,并能满足自身经营和财务管理需要的方法和模型,才能达到动态监测、及早防范、有效阻止及避免财务危机发生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

3.财务风险预警的构建

3.1加强信息管理。企业预警需要有一定的管理基础和功底,仅靠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就只是杯水车薪。首先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并遵循“专人负责、职责独立”的原则,确保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的工作能够有专人落实,且不受其他组织机构的干扰和影响。而且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该是开放性的,不仅包括内部财务信息,还包括外部相关信息。最为关键的是,系统信息要不断刷新,资料系统要不断升级,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3.2健全财务风险分析与处理机制。高效的财务风险分析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和关键。财务风险处理主要包括应急措施、补救方法和改进方案。其中,应急措施主要是指面对财务危机和财务风险时,应该采用何种手段规避,以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补救方法主要是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改进方案主要是指如何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杜绝和避免类似的财务风险再次发生。

3.3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风险防范意识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得以成功建立并有效运行的前提。这就要求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领导层在思想上对潜在的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合理建议应给予重视和采纳。

3.4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与企业各项制度建设相结合。企业是一个整体,任何一项活动都会影响客户的满意度,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保持与其他管理活动的良好沟通和衔接,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该与其他子系统保持协调一致,实现数据共享。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与企业各项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互相促进。

3.5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还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使产生预警信息的价值大于产生预警信息的成本,保证该系统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在正常情况下公司的偿债能力也即财务风险程度首先取决于现金流量状况。财务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公司在进行各项财务活动时,其实际财务收益由于受到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因素的影响,而偏离了预期财务收益,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它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本运营风险以及利益分配风险等,是企业经营风险的财务表现形式,使得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充满了不确定性,不利于公司的稳健协调发展。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它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公司对于其财务风险进行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对财务风险做出正确的预测并熟悉风险的来源,通过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来适当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从而将其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确保企业财务的安全性,保障公司价值最大化,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4.加强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4.1增强企业应对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

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是公司遭受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房地产企业日常财务管理受到这些存在于企业之外的经济环境因素的深刻影响。虽然外部经济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但公司难以预见和无法改变这种外部变化,无法对其施加直接影响。但是,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公司并非无所作为。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趋势,通过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公司可以把握环境可能将要发生的变化,预测公司将要面临的风险。针对环境变化的预测,公司应制定多种应变措施,对财务管理政策和管理办法适当调整,从而增强公司应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能力,减少环境不利变化对财务管理活动的冲击,以此降低企业面临的外部财务风险。

4.2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

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大大增加了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而错误的财务决策必定会导致公司财务管理的失败,增加公司财务风险。因此,为了防范财务风险,公司必须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为了实现公司目标,首先要明确企业财务决策的目标,确定与公司目标一致的财务目标是科学财务决策的前提。在充分考虑财务风险的前提下,科学评价财务决策,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财务风险分析方法来确定最优的决策方案。在财务决策的实施阶段,应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监督,此时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是积极控制财务决策实施中的财务风险,从而合理控制公司总财务风险,保障公司决策顺利实施。

4.3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公司财务风险与其资本结构与理财目标密切相关,因此,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公司规避财务风险。公司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取决于筹资决策,公司在筹资时应结合自身实际,对有关影响因素综合考虑,以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并在长期筹资决策中保持该最佳比例。公司筹资决策需要选择适当的筹资方式、筹资对象、筹资金额以及筹资期限。管理者应权衡成本与收益,比较分析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与筹资对象;恰当的筹资金额和筹资期限有利于公司降低偿债压力,保证正常的资金运转,因此,为了健康、稳健的发展,公司应保持适当的资产负债率和债务期限搭配。总之,公司应优化资本结构,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和财务风险。

4.4完善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公司如果没有明确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就会模糊,势必造成财务风险管理效率的低下,因此,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是防范财务风险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内部控制是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核心,为了完善公司财务管理制度,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和强化企业内控机制,加强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首先,全面梳理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寻找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风险及相应控制措施;其次,对现有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进行审核,并补充和完善相关监管漏洞,健全内部控制措施。同时,加强对主要业务节点的控制,例如对现金管理建立资本预算体系,对公司的现金实行预算控制管理,这可以为公司提供预警信号,公司管理者就能够及早采取防范措施,提高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贾明月。改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J].商业时代,2004(32).

[2] 徐淼.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预警初探[J].会计之友(上),2006,(7):8-9.

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范文第14篇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which causes the travel difficult of peopl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convenience of urban transport, many cities use the way to build the subway to alleviate the traffic pressure and ensure smooth traffic. However,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subway,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assengers, there will be some security risks, which have a serious threat to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o we need to mak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e safety risk in subway operations to avoid the security threats faced during subway oper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subway operational safety.

关键词: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Key words: subway operation safety;risk assessment;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054-03

0 引言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巨大的交通压力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在许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都将地铁建设作为重点内容。近几年,我国地铁事故发生率逐渐升高,这些事故不仅为地铁运营部门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地铁运营过程中,必须对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与管理,提高地铁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确保地铁的作用能够得以发挥。

1 地铁运营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与方法

运营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及风控技术的一门科学,具有前瞻性、目标性、计划性、经济性和管理性等特点。一般来说,地铁运营风险管理过程不外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划分和风险控制四个关键环节:

1.1 风险识别

地铁运营风险识别就是找出地铁运营过程中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是风险管理流程中的第一个步骤。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必须确定地铁运营系统的组成、特点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并全面检查这些环节中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还要分析不同种类风险对地铁正常运营造成的威胁,并确定风险作用范围,以便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

1.2 风险分析

地铁运营风险分析就是对地铁运营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全面分析。风险分析需要对个别的风险元素进行分析,并量化这些元素,形成一个风险清单,以便针对这些风险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对地铁运营分析的难度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提高风险分析水平,才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

1.3 风险评估

地铁运营风险评估就是对地铁运营风险能够导致的后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这些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排序,同时考虑与其对应的处理措施,去顶风险、成本与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关键在于考虑风险对整体目标的影响。综合评估地铁运营风险时,首先应该充分预测管理决策在实施期间所伴生的后果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是否可以被接受等等。风险的严重程度不同,就会造成优先处理的顺序不同。

1.4 风险决策

地铁运营风险决策就是以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估的结果为基础,针对风险制定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对地铁运营的影响。一般来讲,风险策略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采取合理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带来的影与危害,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第二,采取适当的措施转移风险,降低风险对运营主体的危害,但是,不是所有风险都能够被转移。在风险决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确保风险决策成为最佳效益方案。

此外,在地铁运营风险中,一些风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对这些风险进行跟踪,才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风险决策。

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范文第15篇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件,这些事件可能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或者有利影响。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代表了风险,可能阻碍企业价值创造;产生正面影响的事件能够抵销不利影响或者为企业带来机会。风险管理就是对上述风险和机会的管理,它是企业从战略制定到日常经营过程中对待风险的一系列信念与态度,目的是确定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进行管理,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两大工具,各自经历了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实务操作的发展。内部控制由传统的内部牵制制度逐步发展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风险管理也由分散的财务、经营和战略风险管理逐步发展为整合风险管理。实践证明,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而风险管理离开了内部控制作为手段支撑也将流于形式。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为一体。

三、企业风险管理要结合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要素进行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件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1.目标设定

风险是指一个潜在事项的发生对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可能性。风险与可能被影响的控制目标相联系。企业必须制定与企业投资、筹资、资金营运、利润分配等业务相关的目标,设立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企业所面临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不同风险。

2.风险识别

企业要识别与控制目标相关的各类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企业识别内部风险,一般关注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组织架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境因素;等等。企业识别外部风险,一般关注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环境、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法律法规、监督要求等法律因素;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等等。

在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和内部控制目标的前提下,识别企业各类潜在的风险是履行具体控制程序的基础和起点。常用的风险识别技术和方法有行业风险组合清单、职能部门风险汇总、头脑风暴、SWOT分析、调查问卷、价值链分析、流程分析、情景分析等。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其中一种或多种方法识别风险。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外部专业咨询机构的力量提高风险识别的效率和效果。

3.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描述、分析、判断,并确定风险重要性水平的过程。它是风险应对的直接依据。

风险分析的程序:(1)分析风险可能性。(2)分析风险影响程度。(3)确定风险的重要性水平。

风险分析的方法包括定性方法、定量方法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法,比较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L谈、集体讨论、专家咨询、问卷调查以及标杆分析等。定性分析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判断能力和对潜在事项的了解。

定量分析法,比较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概率技术、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敏感性分析、计算机模拟等。进行风险定量分析时,企业需要统一制定各风险的度量单位和风险度量模型,并通过测试等方法,确定评估系统的假设前提、参数、数据来源、定量评估程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企业应当根据环境的变化,定期对假设前提和参数进行复核和修改,并将定量分析系统的估算结果与实际效果对比,据此对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和改进。

不论是定性方法还是定量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企业通常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分析,确定各类风险的重要性水平。具体的分析方法有敏感性分析、行业标杆比较法、风险价值、情景分析、压力测试、风险矩阵等。

在充分识别各种潜在风险因素后,要对固有风险,即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分析。同时,重点分析剩余风险,即采取了相应措施后仍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

4.风险应对

企业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合理选择应对策略。企业在选择风险应对策略时需关注:(1)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依据是企业风险分析的结果,企业通过风险分析了解风险的重要性水平,针对不同的风险级次分别选择应对策略。(2)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必须能将企业的剩余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以内。(3)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必须在技术和资源上具有可行性。(4)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必须权衡成本与效益。(5)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应该考虑不同岗位人员的风险偏好,避免出现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整体战略和经营带来损失。

企业在分析了相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后,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有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

(1)风险规避是控制风险的一种最彻底的措施,是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将所有风险因素完全消除,从而彻底排除某一特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规避策略是相对消极的风险应对策略,选择这一策略意味着放弃可能从风险中获得的收益,同时企业在该业务或事项上的前期投入也将成为沉没成本。因此,企业应当谨慎选择风险规避的策略。企业在选择风险规避策略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①风险规避是否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②风险规避的成本效益;③风险规避是否导致产生新的风险。

(2)风险降低策略是风险应对策略中最为积极和常见的方法,包括风险预防和风险抑制。

风险预防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采取消除风险因素的措施,达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轻潜在损失的目的。

风险抑制是指企业针对不愿完全规避又无法顺利转移的风险,采取各种控制技术和方法来减少风险事故发生之后的不利影响和损失。风险抑制策略主要有风险分散和风险复制两种方法。

风险分散是指通过增加风险单元的数目,将特定风险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分散,以此减少单个风险单元的损失。风险分散是金融证券投资领域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例如,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选择不同类型的证券,通过证券组合来分散证券投资的风险,某一只或某几只股票出现的损失可以通过其他股票的收益来弥补。对于企业而言,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投资项目来分散企业总体的投资风险。

风险抑制是指企业对某些资产或设备进行备份,在原有资产或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动用这些复制品。例如,企业储备一定数量的零部件以备设备出现故障时及时更换,从而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

(3)风险分担是指企业为避免承担风险损失,有意识地将可能产生损失的活动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移给其他方的一种风险应对策略。常见的方法有业务分包、购买保险、出售、开脱责任合同、转移责任条款等。

(4)风险承受是指企业不采取任何措施干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无意采取进一步控制措施的,可以采取风险承受策略。

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与企业风险偏好密切相关,为此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和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p失。风险应对策略往往需结合运用。

四、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和调整

风险规避策略在采取其他任何风险应对策略都不能将风险降到企业风险承受度以内的情况下适用;风险降低和风险分担策略是通过相关控制措施,将企业的剩余风险与风险承受度保持一致;风险承受则意味着风险在企业可承受范围之内。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业务拓展情况、整体风险承受度等实际情况,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在权衡成本效益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并根据业务开展情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

企业在选择或调整风险应对策略时应当采用风险组合观。风险组合观要求企业在管理风险时应当着眼于企业整体层面,致力于将风险控制在总体风险承受度之内。例如,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业务单元的风险可能处于各自的风险承受度之内,但汇总后可能超出了企业整体的风险承受度,此时企业必须调整风险应对策略或者增加风险控制措施;相反,如果企业内部某些职能部门或业务单元因风险偏好较高而承受较大的风险,而其他部门或业务单元则由于厌恶风险而承担较低的风险,这样只要整体风险处于企业风险承受度范围之内,企业管理层就不需要调整风险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