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医药基础概论范文

中医药基础概论范文

中医药基础概论

中医药基础概论范文第1篇

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点。根据西医院校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做了大胆的尝试和研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影响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效果的三点不足

1.1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教学时数明显不足中医药学概论的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和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安排通常已占去50%左右,留给中药学和方剂学的时间甚至只有24~26学时。要在这短时间内介绍清楚中药学(介绍常用中药180种)和方剂学(介绍常用方98首)的最基本内容都是很困难的,更谈不上通过实例讲授有关研究方法和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关注。

1.2兴趣淡薄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有关调查表明,西医高等院校学生学习中医药课程的兴趣淡薄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它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并由此面临日益严重的困难,日益严重的困难对自信心的打击,反过来又进一步抑制了兴趣,这样,形成恶性循环,随之而来的便是知识结构残缺,视野狭窄,创造力低下等等。可见,不解决兴趣问题,素质教育则无异于画饼充饥。导致兴趣淡薄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思维方法在过渡环节上出现障碍,这是药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衰落”的现实在心理上的投射。勿庸讳言,步履蹒跚的中医药学和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现代科技之间有着强烈的反差,兴趣的缺乏无疑也来自这一反差在学生心理上的投射。第三,封闭而又细腻的教学风格。这样的做法使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兴趣”则让受教育者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可见,这一教学风格与“兴趣培养”是背道而驰的。

1.3中医药学概论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投入不足如中药学需要大量的中药样品实物做教学演示,然而,在课堂上不可能把某种中药所有的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和不同规格的样品都展示给学生,但使用多媒体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这方面的软件应加紧开发,硬件也应适当配备。

2我们对提高中医药学概论教学质量的四点做法

2.1提高对中医药学概论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必要的教学时数由于现代中药符合世界发展,现转向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潮流,消费观向重视生活质量方向发展的潮流,医疗保健观转向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整体医疗保健的潮流,体现为崇尚自然。因此,我国已从国家角度提出发展战略支持该产业发展,以回应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在传统药物(天然药物)对我国提出的挑战。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医药是极具高科技含量和巨大增长潜力的产业。中医药是最具我国民族特色和独特优势的领域,最有希望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在我国21世纪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西药的研发难度将更大,而以中药为基础的天然药物研究必将成为研究对象的中医药学概论在药学中的重要地位将更加凸显出来。

我省是中药的资源大省,居全国首位,中药材的品种和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古往今来,云南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药物宝库”的美誉,而且许多地道名贵中药材云南比较具有优势。民族医药是云南的一朵奇葩。1998年,云南拥有药品生产企业109家,生产中药材及中成药的企业数为36家,而云南医药工业总产值中56%是中药(包括中成药和植物提取物),大大高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而且逐年有所提高。

中医药学概论是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成药学等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同时肩负着为中药产业培养科技人才的直接责任。要完成这个任务,最基本条件就是要有足够的学时。没有足够的学时,不可能掌握中医药学概论的主要内容,也不可能深入了解中医药的前沿研究内容。

我校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已将中医药学概论由原来的选修课改为必修课,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重视度;同时教学时数增加为64学时,并且增加了后续分化课程——中成药学。

2.2课程体系内容的调整如中药学与方剂学是较为成熟的中医基础学科,彼此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分别进行授课,既过多占用学时,又显啰嗦重复,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对此,我们根据中药、方剂讲解的基本结构(如都讲功效与应用)相似、分类基本相同的特点(如都有解表类、清热类、泻下类……)把同一类药、剂归为一个章节进行讲解。在每个章节讲完药物后,跟着讲本类中具有代表性的方剂(如讲完辛凉解表药后再讲银翘散等方剂),然后演示自制课件——《生药学》中的中成药照片,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其及早了解医药市场情况,打破了两门课程间的界限,使之系统条理化。这种调整减少了篇幅,精练了内容,较好地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2.3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药学专业的培养对象是从事一般药物制剂、鉴定和临床合理用药等工作的执业药师,教学内容应侧重在药而不在医。例如,中药学部分很多内容(如药物的来源、产地、采制等)将要在药用植物学、生药学中系统学习[6],中药学中可不讲或少讲,中药的理论、功效与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而重点讲授。因而课程内容及课时均可相应减少。

2.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在沿海及京、津、沪等发达地区,中医药学概论大量使用了多种教学媒体,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突出直观性、生动性和应用性,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明显提高了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近年来,我们注意广泛收集适于中医药的影像资料,并把它们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多种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应用。其结果,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教学改革是时代前进的需要,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改革更势在必行。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应不断探索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以致用,更能胜任今后的工作。

中医药基础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民族药; 药性; 标准化

Standardized investigation on medicinal nature of ethnomedicine

LI Zhiyong1*, YANG Yongqiang2, LI Linsen1, LI Yanwen3, LIN Ling1, CHENG Yangyang1

(1.China Minority Traditional Medical Center,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2.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

3.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corded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edicinal natur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and ethnomedicine(EM) The vocabulary of "medicinal nature" was suggested to indicate the properties of ethnomedicine Based on the influence of TCM medicinal nature theory on EM in China, the application of medicinal nature theory in EM was divided into 3 classes, and the standardizing principles for EM medicinal nature were proposed It was suggested that medicinal quality, flavor, tendency, tropism, degree and efficiency can be used for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for EM medicinal nature

[Key words] ethnomedicine; medicinal nature; standardization

doi:10.4268/cjcmm20161230

民族药是指我国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指导的植物、动物及矿物类药材,也包括少数民族习惯使用的天然药物,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传统,一般以文字记载、民间习用、口耳相传的形式活跃于少数民族地区,并与我国少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1]。民族药(以下简称“民药”)是对我国55个少数民族使用药物的统称,其定义相对中药而存在。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具有与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并结合药材自身特点,形成了四气五味、归经、功能主治与配伍(君臣佐使) 等中医属性,讲究道地性、采集与贮藏、炮制后应用等[2]。

中药和民药都源于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植物、动物、矿物或其加工品,它们的发现依赖人类先天本能和后天生产生活[3]。每一种药物都体现了一种医学标准,这些标准有可能在不同的传统医学中是不可比较的[4],然而,包括汉民族在内的我国各民族传统医药发展史上的相互依存[5]、互融与互鉴,又促使传统医学之间形成了“理论互补、品种交叉、使用有别”的交互格局。据报道,藏汉共用的药物有300多种,蒙汉共用的400多种,共用的150多种,诃子有7个民族使用,天冬有18个民族使用……[6]。传统药物依托不同的地域环境、文化习俗,形成了不同的用药理论与经验特征,或因医药理论的成型而迈向成熟[3],或仅是承接了治疗疾病原始信息的天然药物。

由中药治病多样性质和作用概括出来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被称为中药的药性。据统计,藏、蒙、维、傣、土家、畲、基诺、回、朝、瑶、苗、黎等民族医药理论体系,也含有对药物属性的认识。基于不同传统医药理论认知,即使是基源相同的药物也可能有不同的药性表征内容,然而药物从来都是沟通不同医学体系标准的桥梁。传统医学使用的药物一直是新药发现的主要来源[7],中药药性组合规律被认为是发现药物物质基础、阐明药效特征和新药创制的重要途径之一[8],民药药性理论同样也应具相似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加强对民药药性理论的整理与规范就显得十分迫切。

1 药性的概念与内涵

中药理论是指中药由取至用过程中所有相关的理论,包括采制理论、药性理论、制用理论、制剂理论及服用理论等五大基本范畴[9]。中医学认为,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的特征或属性[10],其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11];并概括中药药性是中药秉承自然环境因素变化,用于调整机体状态,便于临床辩证使用,运用中国哲学方法高度概括而形成的药物属性,其包括自然属性和效应属性2个方面[12]。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有2条重要途径:一是实践经验的规律总结,一是传统思维方式下的理论(气、阴阳、五行学说等)推导[9];而对中药药性的认识源于对中药自然属性(如形状、颜色、质地、气味等)、作用于机体产生的效应(临床元素)等的观察与归纳。综上可知,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辨采制用”的指导性理论[13],其相对中药的其他理论独立存在,有清晰的内涵界定。

在有明确药物属性记载的民族医药中,由于语言翻译、理论基础等差异,对药性概念及内涵的定义并不一致。本文择其代表论述。藏医典籍《月王药诊》首先提出藏药六味、八性、十七效概念,《四部医典》又进一步阐明和完善[14],《晶珠本草》则将藏药的性味功效具体化,每味藏药均论述其性、味、效、品质、毒性、加工方法等。《中华本草・藏药卷》、《中国藏药》没有明确提出藏药属性概念,只以“藏药学基础理论”概之,《云南藏医药》将药物的属性命名为“药物性能”。当代学者提出:基于藏医五源学说的六味、八性、十七效理论,重点阐明了藏药的性质、属性及用药规律等特点,与中药药性理论有很多类似之处,基于此将其归为藏药药性理论的核心要素,并提用“药性”概之[15]。土家、瑶、黎、回医药中,亦将药物属性称为“药物性能”,土家医认为药物之所以能防治疾病是因其偏性,这种偏性就是药性[16];黎医认为“药物性能”与地理、气候有密切关系,阳光强烈照射下的植物药属热,生长在阴凉地方的植物药属寒性[17]。苗、基诺、壮医将药物的属性称为“性味”,基诺族的药物性味来自“看、闻、嚼”的感官认识和经验总结[18];壮药的“性味”包括药性和药味,药性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反映出不同的性质,药味是人直接品尝出的药物味道,也有据临床经验推测所得。壮医在实践中用感官识别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形、色、气味,从而形成对药物的认识[19]。

显然,民族医药对药物属性的概念用词并不统一,其内涵定义也比较模糊,中药药性概念的提出与明确也经历类似过程[12]。笔者建议,为便于我国各传统医药体系比较,并有中药药性概念与内涵研究“珠玉在前”,民族药属性的“性味”、“性能”、“偏性”、“气质”、“禀性”等用词应统一规范为“药性”一词,而内涵界定则须各民族医药在理论文献整理挖掘时进一步明确;特别建议的是要明确“药性”是对药物属性特征的高度概况,厘清民药的自然属性和效应属性,并与药物的采、制、用理论区分。

2 民族药药性要素组成规范化

组成中药药性的核心要素分别表征了药物的作用基础(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作用趋势(升降浮沉)和作用部位(归经),其由药物的形、质(如厚薄、轻重、燥湿、滑腻)、气(如膻、香、臊、臭、腥)、味、色(如青、赤、黄、白、黑、紫、苍)等自然属性渐进发挥,并与药物的治病效应相呼应,构成了自然属性与效应属性融合,又高度概括的要素内容并固定下来。在对民族医药的药性知识整理中,笔者通过与中药药性理论比较,以要素组成内容与数量为标准,将各民族医药中的药性理论划分为3个类层:第1类,借鉴中药药性理论并发挥,形成本民族的药性理论体系,以藏、蒙、回、苗、维吾尔医药为代表;第2类,吸纳并使用部分中药药性理论,将其纳入本民族的理论体系内,如土家、朝、瑶、傣医药;第3类,吸纳中药药性理论,用于解释本民族的用药经验,如畲、基诺、黎医药等。

在所有药性要素中,以气味药性为各民族医药所常用,但要素组成数量、内容及与药物功效的表征联系(性效关系)略有差异。在本文统计的藏、蒙、维、傣等12个民族医药中,有土家、瑶、基诺、苗、黎、傣、蒙(称为寒热“药力”)医药设有药物的寒热属性,其或分寒(冷)、热两性,或分寒、热、平三性,或为寒、热、温、凉、平;维药与回药药性中的“四气”除寒、热外,另有干性、湿性,且部分维药兼具干热、湿热、湿寒、干寒的混合属性。藏药药性理论体系中无似中药的“四气”要素,但藏药“十七效”中有寒热、温凉对立属性。

中药“五味”药性实为七味或多味,因受“五行学说”影响,将“涩”、“淡”味分划归“酸”和“咸”,统称“五味”。不同的民族医药中,药“味”要素在内容和“味”数上也不尽相同,回药有“十二味”,藏、蒙、黎药为“六味”,维药为“九味”,土家、瑶、基诺、傣、苗药为“八味”。苗药和傣药还将鼻嗅到的药物气味单列,苗药“气(嗅)”有香、臭、腥;傣药“气”有香、微臭、恶臭与腥。民药与中药的“五味”药性及性效关系比较见表1。

值得讨论的是,导致民药的“味”要素描述不同原因,笔者认为可归咎于语义转换及感官反应的差异,对“油”(维吾尔)、“锥”(瑶)、“烈”(维吾尔)等特殊“味”要素仍须更精准描述。在性效关系上,以藏、蒙、维吾尔药的对应关系最为复杂,而土家、苗、瑶、黎、基诺医药都遵循了化简策略;性效关系是沟通药物药性与功效的纽带[26],而以药为线,寻找不同传统医药体系之间的互融会是解开民药药性本质的可行途径。

现有文献及学者已对各民族医药的药性理论进行了梳理,如藏药药性理论包括六味、八性、十七功效[15],维吾尔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性、四级、九味,傣药药性包括五性、四气、八味等。笔者发现民药药性理论中存在要素内容涉面较多,要素机制宽杂的现象。如苗药药性理论包括三性、八味、入架、走关理论,又有五性、公母性、属经、十七质征(黏、糯、沙、硬、松、散、滑、腻、绵、脆等)理论[23],审其“五性”实为对药物来源(水、土、岩、矿、动)的分类,“公母性”反映了苗药的阴阳属性,“属经”(热、冷、快、慢、夜五经)是对苗药适应症的概括,“十七质征”是对苗药材质属性与服药注意的归纳。再如蒙药药性的“六味”理论除有单味6种外,还涉复合味46 656种,“味源”由土、水、火、气、空“五元素”二素合成一味;“味能”除了有对“三根”的“赫依”、“协日”、“巴达干”总能外,还有各味对应的细化效能;蒙药“八性”在“六味”之中,且因生味元素不同而“八性”成分含量有别;“十七功效”与“六味”及“八性”也有量化的对应关系……[27]。

从中药药性概念和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药性要素组成的高度概括及关系简化,更利于对药学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民药理论形成中对其他传统医学知识的吸纳[2830],导致药性理论的多元表达,如维吾尔药理论的药性分级、蒙药药性“分值”划级等现象可能有受域外文化影响。当代的民族医药,不论是医药理论整理还是复建,笔者都提倡医理的二次重构与提升,不以变更传统知识所依托的哲学“内核”[31]或向中医“归一”化为目标,对传统知识做必要的取舍。对民药药性理论的规范化,笔者提议可遵循以下原则:①“寒热”和“味”药性在传统医药中具有通识性,应以中药“四气”、“五味”药性为参照,统一其要素描述,据此可对无药性理论的民药进行“赋值”;②在各自传统医学理论或经验框架下,按作用基础、作用趋势、作用部位和作用效力分类,科学划裁要素内容;③对药性理论中的性效关系和要素关系要降维化繁,提高实践操作性,合理降低理论冗余。

3 中药与民族药药性要素分类

当今科学技术正深度介入并变革着医药领域,“民族医药理论与经验特征讲清楚”应是民族医药研究的重要原则[32],而药性理论因其是“药”“理”结合、沟通医理与用药实践的桥梁,有助于对传统医学理论本源的追溯,或通过比较和“求同解异”,有利于传统药物研究创新。国内已有学者根据民药药性特征进行用药规律研究[33],并在积极搭建包括药性、基源、功效、临床应用等信息在内的民药基础数据库[34],因此,有必要纵观中药、民药药性理论,统一药性要素分类标准,为不同传统医学体系下的药性特征研究奠定基础。为此,笔者在分析与比较中药和民药药性理论基础上,提出以“药质(气)”(medicinal quality)、“药味”(medicinal flavor)、“药势”(medicinal tendency)、 “药属”(medicinal tropism)、“药力”(medicinal degree)、“药能”(medicinal efficiency)为划分依据,实现对中药及藏、蒙、维、傣等12个民族医药的药性要素分类,结果见表2,该分类标准及概念见表3。

综上,任何一种医学形式都不可能孤立发展,正如倡导中西医学结合一样,我国各民族医药之间也需要合和与互通。对民族药药性理论的整理与规范化探讨,旨在从宏观层面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药性要素及分类标准,或仍需深入讨论;但“引玉”琢器,期冀由药物所承载的药性理论能成为沟通不同传统医学体系的衔接点。

[参考文献]

[1] 李志勇,李彦文,庞宗然,等民族药特色与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5):17

[2] 李志勇,李彦文,朴香兰,等论中药与民族药的关系[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1):26

[3] 骆和生 中药起源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4(1):15

[4] Ruiping Fan,Ian Holliday Which medicine? Whose standard?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medical integration in China[J] J Med Ethics,2007,33(8):454

[5] 李志勇,李彦文,崔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简史[J].医学与哲学,2011,32(7):78

[6] 韩立炜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谈民族医药基础研究的特色与创新[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379

[7] Hong Liya,Guo Zhiyong,Huang Kunhui, et al Ethnobotanical study on medicinal plants used by Maonan people in China[J] J Ethnobiol Ethnomed,2015,11:32

[8] 王耘,张燕玲,史新元,等基于药性组合的中药性效规律研究框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2,14(4):1798

[9] 张立平,汤尔群中药药性理论源流和内容范畴分析[J] 世界中医药,2014,9(8):998

[10] 高晓山中药药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6

[11]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4

[12] 唐仕欢,杨洪军,黄璐琦论中药药性的概念、形成及其意义[J]中医杂志,2010,51(4):293

[13] 金锐,张冰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中药药性理论――药性形成的多源性[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11):1198

[14] 郑进,祁继光云南藏医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120

[15] 王学勇,吾布力・吐尔地,赵保胜,等藏药药性理论探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7):1199

[16] 赵敬华土家族医药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57

[17] 钟捷东黎族医药[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192

[18] 杨世林,郭绍荣,郑品昌 基诺族医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18

[19] 梁启成,钟鸣中国壮药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16

[20] 覃迅云,罗金裕,高志刚中国瑶药学[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7

[21]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 中国藏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

[22] 佟海英,高学敏,王淳,等中药与蒙药药性理论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5):606

[23] 李飞雁,顾浩,郑虎占,等 苗药与中药药性理论之比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4):1812

[2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

[2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傣药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26] 肖斌,王耘,乔延江 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31

[2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蒙药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28] Ma Zhiqiao, Hu Hao, He Tiantian,et al An assessment of traditional uighur medicine in current Xinjiang region(China) [J] Afr J Tradit Complement Altern Med,2014,11(2):301

[29] Paolo Roberti di sarsina, Luigi Ottaviani Joey Mella Tibetan medicine: a unique heritage of personcentered medicine[J] EPMA J,2011,2:385

[30] Bernstein J A,Stibich M A,LeBaron S Use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Mongolia: a suvey[J]Complement Ther Med,2002,10(1):42

[31] 麻勇斌论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缺陷[J]贵州社会科学,2006(1):29

[32] 周文斌,林力,李志勇,等土家药天珠散防治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成分与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3):2668

中医药基础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医药学概论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Vocational

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U Jing, ZHAO Bin, WANG Qiong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Zhongshan Torch Polytechnic, Zhongshan, Guangdong 528436)

Abstract "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urse is the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biopharmaceutical technical expertise, beauty and image of the design professional, food biotechnology. From a reasonable choice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exploration the teaching methods two aspect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reflects the principl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practical, skilled personnel.

Key words 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 high vocational

中医药概论是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美容与形象设计专业以及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健康行业工作所必需的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态度,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本课程整合了中医基础和中药方剂的基本知识,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本课程教学内容较多、知识点多、需要记得东西多、学时却相对较少的矛盾使教学面临比较大的困难,很多学生反应知识点多,不容易记忆,记后易忘记。因此,急需改进教学模式,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教学以理论够用、应用为主、注重实践和能力培养及面向基层为指导思想,与传统的教学有一定出入,因此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及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笔者对我校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内容及方法做了以下探索:

1 中医学基础知识教学内容选择和中医思维方式的建立

中医学基础注重理论和概念的理解记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阴阳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及在病理上的应用,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属性归类、和生克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学说,重点掌握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系统联系;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动、功能、分类。掌握血的概念、生成、功能和运行。掌握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和排泄及功能,以及气血津液的关系;掌握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和致病特点;掌握脏腑辩证的要点。

中医药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其思维形式现代人习惯的思维形式不一致,造成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困难。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中医的思维方式:其一,引导学生理解中西医理论的巨大差异。①中医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整体观念,诊病上是通过表现于外的征象,推测人体内在脏腑、气血津液的病变,这种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经验性;而西医理论则是从微观上探究机体生理机能和病理状态。其二,把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生活化。例如讲解五行相克理论时,联想生活中用金属工具砍树(金克木),小树长在土里(木克土),土能掩水(土克水),水能熄灭火(水克火),火能够将树木燃成灰烬(火克木)。在讲解心主神志理论时,联系网上报道有人做了心脏移植术,兴趣爱好、性格都改变了,让深奥的理论在现实中找到依据,讲藏象理论时尽量多引用病案故事,脏腑辩证多总结、联系,并结合具体病案进行辩证分析,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让学生对各个证型有较深刻的印象等等,这样慢慢使学生建立中医的思维方式,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常用中药及应用知识部分根据专业不同重点也不同

中药总论中的四气五味、中药的配伍、用法以及用药禁忌是重点掌握内容。各论内容则根据专业不同,岗位需求不同,讲解重点也不同,如美容与形象设计专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中重点讲解中药的使用方法及功效,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要突出中成药原料品种,具体讲解时结合本地特色,重点讲授本地区的常用药材。教学中采用采用分类、归纳、直观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如安胎药有理气安胎药苏梗、清热安胎药黄芩、补肾安胎药桑椹等,清热药中黄芩善于清上焦热、黄连善于清中焦热、黄柏善于清下焦热。这样把复杂难记的中药归纳总结,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药物功效的大方向,增强记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总结,比如具有清肝明目作用的药物有哪些?活血止血的药物有哪些,凉血止血的药物有哪些等等。教学中建议学生们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互问互答,进行知识竞赛等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3 常用中药与方剂学知识部分强调基本概念、常用品种与地方多用品种的讲解相结合

常用中药与方剂学只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能讲解。据调查,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多在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从事基层业务工作,这些岗位旨在为患者提供用药服务,进行导购零售和调剂。我们从岗位需求出发,以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本位,遵循“合理选用基础,注重实践应用,增强职业素质,培养业务能力”的原则,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中医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解读中成药说明书和中医处方的审方能力,致力于学生能够安全、合理指导患者用药。比如讲感冒时,感冒最常见的症型是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广东这里还常有暑湿感冒,上课时首先将这些感冒的临床表现和证型复习一下,再将处方用药的原则讲解一下,然后将各证型的临床表现、处方和常用中成药设计出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析讨论,得出适当的处方及成药,完成“感冒”问病荐药的情境设计,为以后顶岗实习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高职的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应该从各个专业的不同岗位需求出发,抓住重点,课堂形象生动,结合启发引导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交叉运用,从而改变传统满堂灌教学方式导致的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不符的状况。

中医药基础概论范文第4篇

中药学专科课程主要分为三类:中药学、化学、中医学。

具体课程有: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英语、形态学概论、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学概论、医学生物学、药理学、无机化学、定量分析、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物的波谱分析、中药化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分析和药事管理学等。

补充资料: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药材的概念,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药性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用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等内容。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医药基础概论范文第5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7.051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7-0110-03

本体(Ontology)是针对领域概念体系的精确规范,用以指明概念的定义以及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它能使交互各方对特定领域内共用的概念、词汇以及概念分类达成一致,支持知识的共享和重用,解决系统之间的互操作问题。近年来,本体工程成为中医药领域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1]。笔者围绕中医药本体工程,通过查阅近10年相关文献,探讨中医药本体工程的方法、技术、覆盖范围和应用,以期为中医药本体开发人员提供参考。

1 概述

中医药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医药信息学的一个核心任务,是实现中医药知识体系的数字化,从而面向中医团体提供准确、详实的知识服务。中医药知识资源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包含大量古汉语成分,难以精确描述。现代医学所使用的知识建模方法并不完全适合于中医药领域。因此,迫切需要提出创新的知识建模方法,以支持中医药知识的数字化建设。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尝试基于领域本体,研制符合中医药领域特点的知识表达框架,解决中医学知识的获取、分析和推理等问题,包括在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NKI)的建设过程中,构建了中医领域本体,如中医诊断方法、中医术语、中医证候、中医脉象、中医病机等30多个中医本体类,用于实现中医学知识的获取、分析和推理[2-3]。尹氏等[4]针对中医药术语标准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使用本体工程方法,研制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TCMLS)。此外,本体还被用于阴阳理论[5]、五行理论[6]、中医诊断[7]、证候学[8]、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2009ZX09301- 005-01);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1A122);第52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2M520559);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zz060303)

通讯作者:崔蒙,E-mail:

中药学[9]、方剂学[10]、治则治法[11]、针灸学[12]、中医古籍[13]等领域的知识建模和知识获取。这些研究表明,领域本体为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形式化表达和系统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2 中医药本体工程方法学研究

本体工程多是面向特定领域开展的,其方法在各个领域中不尽相同。中医药领域的本体建设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其方法学体系尚未成熟、亟待完善。目前,国内外尚缺乏构建中医药领域本体的成熟流程、方法和标准规范。中医药领域的知识体系独具特色,极为复杂。中医药本体建设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中医团体的广泛参与和密切协作。若没有合适的方法学作为指导,就难以在不同的本体工程中贯彻一致的设计原则,这不利于本体的规模化和互操作。因此,需要对中医药本体工程方法学进行深入研究。

在方法学研究中,学者们首先提出了一些构建中医药本体的基本原则。如林氏[10]提出对中医药概念的表达不必单纯强求标准化和一致性,而应在本体的启发和应用上,完整、忠实、准确地表达中医药传统理论的语义,并做到机读、通用、可共享,为实现中医药资源数字化奠定基础。方氏[14]提出,中医药本体的建立必须在深入理解中医药领域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这些原则对本体工程的实施都具有指导意义。

本体工程方法学中的一项关键任务是顶层本体的设计。中医顶层本体不仅为中医本体的构建提供了框架,而且有利于实现中医本体同其他领域本体之间的整合,是构建完整中医本体的基础。高氏等[15]对中医顶层本体的构建做了初步探索,并指出中医顶层本体必须包括一般科学的概念接口、一般生物医学的概念接口和中医的最高层的抽象概念。另外,TCMLS的语义网络中包括层次化的语义类型和通用的语义关系,为TCMLS的构建提供了框架,也可被视为一个顶层本体[16]。

TCMLS是在本体论指导下构建的大型术语系统,旨在提供一套计算机化的术语系统,支持中医药数字资源的系统整合和深度利用,向中医团体提供开放、智能的知识服务[4,16]。方氏[14]提出了一套基于本体构建TCMLS的方案,其中涉及本体类及其层次结构、语义系统、概念集合、术语规范、通用编码等诸多方面,并提出了本体规范存储和查询的方法,以帮助用户管理和获取中医药信息。曾氏[17]论述了TCMLS的构建思路、设计原则、架构与方法,包括术语及定义的采集范围及标准、定义类(Class)和类的层次结构(Hierarchy)、语义关系等。谢氏等[18-19]对TCMLS的语义网络作了深入分析,并将其与一体化医学语言系统(UMLS)的语义网络进行了比较研究。汤氏[20]提出了面向中医药本体工程的协作方法,据此构建了TCMLS的共建平台。Mao等[21]提出基于子本体模型的本体演化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TCMLS的管理和重用。TCMLS的建立是一种创新性工作,对中医药学数字化、标准化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在目前国内外缺乏构建领域本体的成熟流程、方法和标准规范的状况下,TCMLS为中医药本体工程方法学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构建大型领域本体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为降低成本,学者们开始研究领域本体的自动构建方法。刘氏等[22]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中医药领域中已有的公认领域知识进行了重构与利用,并利用领域专家知识实现了受限文本的本体自学习机制,从而成功实现了中医药学知识描述体系的自动构建与获取。这项工作初步证明了中医药本体工程自动化的可行性,为解决本体构建的瓶颈问题提供了另一途径。

3 中医药本体的覆盖范围

如上所述,本体技术已被引入中医药的诸多领域,在知识建模和获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氏等[8]分析了证候的语义特点,将证候的组成要素拆分成中医意义下的基本语义单元,对语义单元如何组合成证候名称的规律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证候本体。曹氏等[7]在NKI本体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医舌诊本体,该本体划分为“舌质”和“舌苔”2类:在“舌质”类下建立了“舌神”、“舌色”、“舌形”、“舌态”4个子类;在“舌苔”类下建立了“苔质”和“苔色”2个子类。该本体已被用于中医舌诊知识的获取。

在中药方剂学领域,周氏等[9]构建了面向中药学的领域本体,以全面描述中药的本质,揭示中药本身及中药间复杂的功效与物质关系,澄清中药的知识结构,为中药的知识表达提供数据基础;林氏等[10]在分析中医药领域概念表达的特点和中医药检索的现状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了方剂学本体,其内容包括方剂分类、主治、功效、禁忌、配伍等。

此外,高氏等[5]对气的失常与阴阳失调病机的逻辑联系进行了本体建模;朱氏等[12]基于语义网络技术研发了面向传统针灸知识体系的顶层本体;吴氏等[6]对五行理论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本体建模;于氏等[23]对中医基础理论体系进行了本体建模;纪氏等[24]探讨了基于本体理论的针灸学知识组织方法,初步建立了一个针灸学领域本体框架,并验证了该本体应用于古籍检索的可行性;李氏等[25]参照中医脑病学的理论体系,复用已有中医学本体和国外生物医学领域本体,构建了包括概念及其概念间相互关系在内的中医脑病学本体。

领域本体在中医药国际化方面也发挥了作用。如韩国Jang等[26]构建了面向“传统韩国医学”的本体,描述了药材的名称、用药部位、功效等知识,并刻画了药材、症状、疾病和疗法之间的关系。该本体中包含60000多条陈述,这些知识是由领域专家从韩国药典、传统医学经典和教材中获取的。这项工作对于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医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4 中医药本体的主要应用

近年来,中医药本体被广泛用于从文献等知识资源中获取中医药结构性知识。中医知识获取是计算机自动实现知识管理、知识重组的前提,也是知识工程领域的一个难点问题。郑氏等[27]采用本体技术及数据挖掘分析技术,通过对中医医案与中医经典著作文献进行关联研究分析,实现了名老中医的知识获取和传承。蒋氏等[28]提出了一种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获取方法,对医案中蕴含的知识进行形式化表示,构造中医领域的语义网络,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抽取中医领域的概念语义场。刘氏等[29]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中医专家临床病案的知识获取方法,这种方法基于中医学本体,通过电子病案获取专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诊疗知识,并将病案蕴涵的知识转化为形式化的知识,存入NKI知识库和NKI病案库。

中医药本体也为中医药古代文献的数字化作出了贡献。朱氏等[13]构建了面向中医古籍的语言系统(包括语义类型和语义关系)。林氏[30]从收集的中医骨伤资源(主要是中医骨伤古籍)中提取骨伤相关的术语,然后设计本体的框架并构建了中医骨伤古籍小本体。谷氏[31]基于中医古籍文献叙词表,构建了面向中医古籍文献的领域本体。这些本体已被用于从中医古籍中获取结构性知识,从而支持古籍的语义检索和深入分析。

构建中医药本体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解决中医领域知识同其他领域知识的融合,以及中医领域知识内部的融合问题。在中医药领域中,存在大量富含中医药领域知识的数据库,但它们之间存在严重的异构性,这增加了中医药知识融合的难度。Chen等[32]基于领域本体实现了中医药异构数据库的集成,从而将中医各科知识融合为计算机化知识体系,以支持知识的统一访问。此外,中医药领域本体在知识检索[30]、专家系统[33]、中医百科[34]、智能系统[3]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5 小结

本体是一种新型的知识组织技术,主要源自人工智能(尤其是知识表达与推理)领域,也涉及到哲学、语言学、术语学和认知科学等。近年来,本体成为中医药领域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中医药学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知识体系,具有复杂的概念层次结构和网状的知识结构,并且与其他的自然、人文学科之间存在着交叉融合的关系。传统的知识组织系统结构简单、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完全解决中医药知识表达中的复杂问题,而本体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知识表达和推理能力。上述研究表明,领域本体能够准确定义中医药领域概念,系统表达它们之间复杂的语义关系,并支持知识展示、决策支持、知识发现等中医药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兵,裘俭,张华敏,等.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3):100-101,106.

[2] 曹存根.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6(4):255-259.

[3] 曹宇峰.病案分析引导下的中医智能教学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4] 尹爱宁,张汝恩.建立《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3):90-91.

[5] 高博,崔蒙,宓金华,等.气的失常与阴阳失调病机的逻辑联系及三维展示模式[J].中国数字医学,2010,5(5):50-53.

[6] 吴朝晖,陈华钧,姜晓红.Modern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09- 124.

[7] 曹宇峰,曹存根.基于本体的中医舌诊知识的获取[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23(3):31-34.

[8] 李明.证候本体的构建及其应用[D].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2009.

[9] 周扬,王振国.中药Ontology概念关系体系的构建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3):96-97.

[10] 林丹红,钟伶.Ontology在中医药概念表达中的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7,28(6):545-549.

[11] 侯玉,张昌林,车立娟,等.构建中医治则治法本体的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0,23(5):603-606.

[12] 朱玲,崔蒙.传统针灸知识体系语义网络的构建探讨[J].中国数字医学,2010,5(5):47-49.

[13] 朱玲,崔蒙,贾李蓉,等.中医古籍语言系统中的语义类型分析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2,7(4):5-7,14.

[14] 方青.基于本体论的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D].杭州:浙江大学, 2004.

[15] 高成勉,包含飞,,等.本体构建原则及其在中医顶层本体构建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8,21(5):581-583.

[16] Zhou X, Wu Z, Yin A, et al. Ontology development for unifi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language system[J]. Artif Intell Med, 2004,32:15-27.

[17] 曾召.本体论在中医药学语言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6(1):4-6.

[18] 谢琪,崔蒙,曹存根,等.基于领域本体方法构建中医概念信息模型的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4):621-625.

[19] 谢琪.基于本体方法构建中医药概念信息模型的方法学示范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

[20] 汤萌芽.中医药本体工程及相关应用[D].杭州:浙江大学,2007.

[21] Mao YX, Wu ZH, Tian WY, et al. Dynamic sub-ontology evolution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b ontology[J]. 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2008,41(5):790- 805.

[22] 刘耀,穗志方,周扬,等.中医药本体构建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26(4):58-62.

[23] 于琦,崔蒙.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知识表示[J].中国数字医学,2010,5(5):25-26,29.

[24] 纪军,徐鸣曙,杨韵华,等.针灸学领域本体构建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29(5):25-28.

[25] 李毅,张梅奎,杜侃,等.中医脑病学本体的探讨及其构建[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6):96-101.

[26] Jang HC, Kim JY, Kim SK, et al. Ontology for medicinal materials based on traditional Korean medicine[J]. Bioinformatics,2010, 18(9):2359-2360.

[27] 郑健,林丹红,李其铿,等.基于本体的名老中医医案研究应用系统[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18(6):48-50.

[28] 蒋宏潮,王大亮,张德政,等.基于领域本体的中医知识获取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8,34(12):16-18,21.

[29] 刘和洋,曹宇峰,秦丽娜,等.基于本体的中医专家临床病案的知识获取方法[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15(8):80-83.

[30] 林尔正.基于中医骨伤古籍本体的语义检索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学院,2008.

[31] 谷建军.基于叙词表的中医古籍文献领域本体建模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

[32] Chen HJ, Mao YX, Zheng XQ, et al. Towards semantic e-scienc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BMC Bioinformatics,2007, 8(Suppl 3):S6.

[33] 张德政,彭嘉宁,范红霞,等.中医专家系统技术综述及新系统实现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24(12):6-9.

中医药基础概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药学概论;公共选修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药学概论”课程是一门药学启蒙课,在药学类大学中,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属于专业基础课的范畴[1]。该课程是对药学整体内容进行介绍,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其目的意义在于给出药学相关学科的发展背景、特点和趋势[2]。在药学、中药学类专业,其作为专业入门的一门课,已经在药学类、中医药类、综合性等高校如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四川大学都有开设[3]。对于非医药专业的学生来说,药学知识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是药品又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药学概论课程像一扇窗口,作为一门药学启蒙课,展示给学生药学学科领域的全貌[4]。因此,对于非医药类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能了解药学各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范畴、沿革、主要成就与发展,还能在药学分支学科中,初步地了解各学科间的联系。为此,有必要在本校针对非医药类专业学生开设药学概论校选课程。

1药学概论校级公共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

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其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可以治病救人,另一方面,我们知道“是药三分毒”,使用不当也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关系到广大用药群众的身心健康。所以,有必要普及药学基础知识、药物的特性和合理用药知识等[5]。如果药物不能合理使用,就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如抗菌药物,其不合理使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了,它的影响在扩大,已经影响到了国际经济[6]和社会其他领域。在我国,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也比较突出,所以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非常有必要。如所有的临床医师都可能会用到抗菌药物,是抗菌药物潜在的处方者,所以医师所需知识之间的不平衡,造成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这是普遍性问题[7]。抗菌药物在使用前,首先要留取相应标本,明确病原菌和药敏情况,明确是否是细菌感染,从而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另外还要考虑感染部位[8]。为此,有必要在大学生中普及药物的特点、作用和使用方法以及药学相关知识,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避免药物不合理使用等,药学概论校选课正是为适应这种情况,在综合性大学除医药类专业外的学生中设置的一门药学综合性课程,目的是在短时间内,使非医药类专业学生掌握药学各学科的发展、特点和体系,掌握药学的基础知识,进而对药物的特性、使用及作用情况有比较系统的认识,促进药物合理应用,避免药物不合理应用。

2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

燕山大学校级公共选修课是为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推进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面向全校不同专业(除药学专业)学生的跨院、系的公共选修课,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药学概论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校选课药学概论学生人数限制为120人,选修的学生主要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涵盖全校各个专业,如电子商务、产品设计、工商管理、工业设计、会计学、经济学、材料物理是、金属材料工程等。

2.1课程的教学内容

最早是1998年,在沈阳药科大学,给本科所有专业的大一学生开设了药学概论必修课,是一门在全国范围内创立的药学专业教育先导性课程,共34学时,课程内容包括绪论、药物化学、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与生物制药和药事管理几个部分的先导性介绍[3]。我们学校的药学概论作为一门校级公共选修课,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设置的,因此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药物滥用与不良反应内容,以引起学生对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视,课程内容详见表1。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公共选修课来说,重点介绍各学科性质、学习任务、学科历史,发展现状,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等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药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对药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理解,重视药品安全性的问题,合理理解、使用药物。

2.2课程教学方法

该门课程共计32学时,2学分,以教师讲授为主。为了有效利用时间,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药学学科的理论知识,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板书只写总领性内容、推导和计算内容,其他相关内容制成PPT提前给学生,学生结合教师的板书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授课过程中,经常引用药学相关的案例进行案例式[9]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围绕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对待特定案例的分析中掌握药学相关知识,注重药物的特性、使用及作用效果方面的简述,引起学生对药品质量的重视,进而合理、有效的使用药物,避免药物的滥用。这是一门校选课,各个专业的学生均有,所以同时把保证产品质量的理念折射到各行各业,让学生们做诚实、守信的人。(1)关注热点问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大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报道国内外各类药品事件、疾病的出现等。因此,要在课堂上与学生探讨当前的药品事件、疾病问题等。引导学生去查找资料、综合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讨论如何避免药物的不合理应用。(2)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参照其他学校药学概论的课件,以本学校药学概论需要讲授的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收集大量的药学相关知识的影响资料(纪录片、事件案例),在相应的知识点处有选择地给学生进行讲解,方便学生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如,在讲药剂学的缓释制剂的时候,可以利用动画来演示一个片剂进入消化道,穿过口腔、胃,最终在小肠溶解吸收的过程[10],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缓释肠溶制剂的吸收过程,从而提高授课的效果。

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由于广大学生对公共校级选修课本身不够重视,多半是抱着修学分的初衷来的,只有少数同学是对药学相关知识感兴趣而选该门课程,使得课堂上认真听课的学生较少。为此,教师应该在主体内容不变的基础上,根据近期发生的一些药品事件、新产品的出现、新疾病的出现等灵活加入相关的内容,给学生讲述前因后果,以及造成的危害或者带来好处等。同时考核要严格地进行,与必修课的要求一样,同等对待校选课,要求学生不能无故旷课、逃课。改变过去单一的考核方式,增加考核环节,采取签到、随堂问答、章节测试、结课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使学生掌握药学相关知识,掌握如何学以致用。

结语

中医药基础概论范文第7篇

近年来中药学学科迅速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中药学”一级学科之下,逐渐细化形成了中药学(临床)、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商品学、中药制剂学、中药资源学、中药药理学等学科分支。而这些衍化内容,在多数中医药院校中已被纳入到中药学院或药学院(系)的学科建设范畴;唯独中药学(临床)仍多隶属于“基础医学院”或“中医学院(系)”。为了更好地区别于“中药学院”的中药学相关分支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专门组织有关专家论证,提出了“临床中药学”的名称,并对其学科概念给予了初步的界定[1-4]。笔者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临床中药学》的相关概念,提出了《临床中药学》学科的三个桥梁作用,并初步探讨与之相适应的学科建设发展方向。

1临床中药学及其三个桥梁作用

众所周知,所谓中药是指“以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为主要基源,以主产于中国并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类药物”。而中药学是指“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炮制、性能、功效以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包括临床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商品学、中药制剂学、中药资源学、中药药理学等多种分支学科”。临床中药学,属于中药学学科的研究范围,但又明显有别于中药学其他分支学科内容。笔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概括为: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研究中药性能、功效特点、应用规律、治病原理、用药禁忌等为主要内容,并注重研究临床药效与中药资源、加工、制剂等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临床中药学历经多年的发展,日益完善,为中药临床安全有效、合理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临床中药学双栖于中医学、中药学学科群中,既属于临床基础学科,又具有药学基础学科性质,是一门医药交叉的二级学科。其在中医基础、中医临床,以及中药学科中发挥着三个重要的桥梁和枢纽作用。

第一,是中药学与中医学密切结合的桥梁和纽带。临床中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基础理论“理法”为指导,又是方剂学组方配伍的药学基础。因此,临床中药学也属于中医学学科的分支学科,成为中药学联系中医学的桥梁和纽带。

第二,是中医基础理论联系临床的桥梁和纽带。作为与中医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中药学“以研究与临床应用相关的中药性能理论、功能特点、应用规律、治病原理,以及用药方法、配伍禁忌等知识为主要内容”。其理论为临床组方、防治疾病奠定基础,是中医临床各科防病治病的重要武器。因此,也就责无旁贷地发挥着中医理论联系临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第三,是中药学各分支学科联系临床的纽带与桥梁。临床中药学与中药学密切相关,既是中药“资源学、鉴定学、药理学、炮制学、制剂学”等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并与之共同完成研究中药的科学任务,又极为注重研究临床药效与中药资源、加工、制剂等的相互关系,是中药学各学科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医临床的桥梁和纽带。

2临床中药学学科的建设目标

为了充分体现《临床中药学》学科的基础性质,紧密围绕其中的三个桥梁作用,适应临床发展的需求,总结本学科多年来的教学、临床和科研经验,制定如下建设目标:将《临床中药学》学科,分别在中药性能、中药应用药理、中药临床毒理、中药配伍、药材药效学等方面进行深入发展和建设。

2.1中药性能方面主要研究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基础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理论,以及各个药物性能特点、变化规律等内容。中药性能理论为临床中药学的基础理论,其内容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经几千年临床实践,不断完善发展而来。其中,四气五味和毒性理论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而升降浮沉、归经理论则形成于金元时期。随着现代研究的逐步深入,其理论更加丰富,如毒药使用原则日益完善,四气五味理论的药学基础正在得到进一步揭示等,将为更好地正确认识药物,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2.2中药应用药理方面主要研究中药的临床应用规律和治病药理机制。几千年来,随着临床疾病的变化,尤其是复杂疑难疾病的日益增多,中药学者研究发现,探讨药物的治病原理是临床中药学的重要内容。若秦汉唐宋时期本草学还主要侧重于用药经验总结,而到金元时期则已开始重视探讨治病原理。尤其是近现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深入和扩大,治病原理研究已由简单到复杂、由宏观到微观,相关研究也已涉及到动物实验和临床药理,明显提高了中药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开拓了中药防治新的疑难病疾病的应用领域。

2.3中药临床毒理方面研究药物毒副作用及其与治疗作用的相互关系,以及有毒中药的使用原则与方法等相关理论。其中包括以毒攻毒原则、配伍炮制等控毒方法与原理、药后监控原则、药物中毒机制和抢救方法等。中药不良反应、毒副作用及中药药源性疾病研究,也将为临床安全有效与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中医药基础概论范文第8篇

中医药学概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3大板块。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入门课,重点阐述中医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语言简练,博大精深。中药学是为临床服务的,介绍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大量中药的药性、功效及应用。方剂学是联系中医基础与临床实践的桥梁,重在阐明方剂的配伍原理及其临床应用。这3部分归根结底都来自于实践,最终也要回到实践中去。在案例教学中,以案例为素材,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使学生在案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一教学模式决定了案例教学具有实践性、亲验性、主动性等特征,而这与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要求是基本一致的。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可以模拟疾病的诊疗过程,学生作为医生参与其中,可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对中药功效及主治病症的认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运用方剂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2.1案例设计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基础,也是教学目的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选取的案例要有代表性、针对性、真实性。可以是古今名医治疗验案,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临床常见病症来组织案例,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讨论的兴趣。根据3部分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案例,并进行整理汇编,突出教学目的。对中医基础理论部分,要选择能够论证和解释关键理论的案例,至于如何用药和治疗则可以淡化。在中药学部分,要选取能突显中药性能、功效及主治病症的案例。而方剂学部分,则选择能阐明方剂配伍理论和主治病症的案例。

2.2查阅资料案例教学能否成功,课前的认真准备非常重要。当教师把设计好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后,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案例,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准备好解决方案。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对案例的理解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从而为后面的案例讨论奠定基础。同时,资料查阅也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从海量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3案例讨论课堂讨论是否积极有效,也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一般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每组人数不宜过多。由于学生已经有相关资料的准备,讨论会比较热烈,同时教师也要参与其中,把握课堂气氛,适时给予引导,将问题由表及里引向深层,使讨论能围绕一定的问题进行,并鼓励每位学生发言,创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4案例的反馈与评价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会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相对明确的观点或结论,让学生代表讲述他们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处理过程,并提供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及时、准确的点评与总结,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进行梳理,正确的给予充分肯定,错误的要及时纠正,未讨论到的问题要补充进去,同时对学生准备的资料及课堂发言情况作出客观评价。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学到了很多知识,得到了充分锻炼,并对自己的表现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实施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案例编写的有效性案例是基于事实而整理加工的故事,但不是随意编造的,它最终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好的教学案例,要实现它的教学价值,就应该能够说明一个理论,说明教学内容,指向教学目标。片面强调案例的事实,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选取的案例要包含问题,具有挑战性,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中医药学概论包括3大部分内容,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针对不同的内容,要选取不同的案例,侧重点要区别开来,能够说明各部分的特点。

中医药基础概论范文第9篇

中药的概念

一些权威著作定义的中药概念与范畴:①《现代汉语词典》:中药是中医所用的药物,其中以植物为最多,也包括动物和矿物。似可涵盖传统中药的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民间草药、民族药、现代中药、洋中药、植物药,甚至普通的西药(为中医所用)也可纳入其中。②《中药学》: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物质。可包括传统中药、民间草药、民族药、现代中药、洋中药、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甚至西药中用等。无确切中医依据的民族药、民间草药、引自国外传统药物、植物药、洋生药,难以包含于其中。

现代中药的概念和内涵:现代中药是相对传统中药而言,它包含现代化中药,但不等于现代化中药。根据现代化程度,中药可分为以下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现代中药又可再分为近现代中药、现代化中药、后现代中药(亦称创新中药)。传统中药包括中药材、草药、饮片和一些古方经典制剂等。这些制剂主要以生药粉人药,剂型古老,主要为药膏、丹、丸、散等。近现代中药主要指1960年以来的中成药制剂,多以粗提物入药,以片剂、胶囊、冲剂、口服液等剂型为主。现代化中药严格说目前尚无一个“狭义”的现代化中药。近年来成功开发的个别一类、二类和四类中药基本接近现代化中药水平。主要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入药,药效物质基础基本明确。部分洋中药、植物药、天然活性单体药物,均可纳入现代化中药的范畴。后现代中药亦称创新中药,由于非自然因素的作用,属性(形态、结构、性质、成分和作用等)发生明显改变的中药。它可包括:①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的合成和半合成化学药物以及成盐衍生物:如二氢青蒿素和蒿甲醚(均以青蒿素为基础的结构改造产品)、联苯双酯(以五味子丙素为先导物的半合成品)、双环醇(联苯双酯的换代改进产品),甲基斑蝥胺、羟基芦丁、盐酸小檗碱、盐酸麻黄素等;②以生物技术生产的天然活性物质和生物制品(如组培人参毛状根及其制品、黄芪毛状根及其制品、虫草发酵菌丝及其制品、重组水蛭素等);③人工化学调配药材(如人工牛黄、人工麝香等);④药材代用品:塞龙骨(代虎骨)、水牛角(代犀角)、虫草菌丝粉(代冬虫夏草)等;⑤转基因药用动植物:在转基因烟草中表达和生产天然药用成分,在转基因奶牛中表达和生产天然药用成分。鉴于中药现代化程度的不同,笔者认为,中药的概念和范畴不仅包括“粗、大、黑”的传统中药,也包括“半粗、半黑”的所谓现代中药(如中药有效部位制剂,也仅有50%的大类成分清楚,还有50%的大类成分不清楚。即使50%的大类成分清楚,但究竟含有哪些单体成分、它们之间组成关系如何、作用机理如何等问题都不清楚),更应包括“不粗、不黑”的基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化学药(既包括未经修饰中草药有效成分及其制剂,也包括经过修饰中草药有效成分及其制剂,甚至以中草药有效成分为先导化合物的合成和半合成药物也不应被拒之门外)。“不粗、不黑”的中药是中药创新与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新境界。正如基因、基因组学等新概念、新知识,传统西医学教科书中是没有的,现在很自然地被纳人现代医学(西医)范畴之中。同样,中医药学也不应拒绝新的东西,要及时吸纳新的东西,否则中医药学永远停留于传统,难有真正的出路。

中药的现代化发展

中药现代化的基本概念:目前比较权威的定义当属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在联合制定的《中药科技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定义:即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但是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究竟是什么,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能否与现代科技结合,如何结合,这是很难明确回答的问题。中药现代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为基础,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中药。同样,这里的中医药理论和经验是指广义的中医理论,中医药理论和经验在中药现代化的地位和作用既包括严格意义上的理论指导,也包括基于中医药理论和经验的各种启示、提示、借鉴和参考。相关的国际标准和规范包括GAP,GEP,GLP,GCP,GMP,GUP,GSP,贯穿于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药现代化既包括行为、过程,也包括结果。

中药现代化的基本模式:目前中药现代化模式主要有3种:一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现代中药模式;二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的化学药模式(包括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结构修饰);三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的植物药(洋中药)模式。在中医药界,普遍认为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并具备有传统中医药内涵的现代中药模式才是真正的中药现代化模式,化学药模式和植物药模式都不是中药现代化。人们不禁要问,中药现代化的内涵和核心是什么,是医学理论体系还是物质基础,是科技含量还是临床疗效。也许都应包括,但首先应是临床疗效。因此,中药现代化的模式并不十分重要,临床疗效是检验中药现代化成功与否的最好标准。将中药现代化模式分为现代中药模式、化学药模式和植物药模式,实质上是“惟医学体系论”,夸大了中西医对立性,对新形势下中医药事业的多元化发展、跳跃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很不利的。

中药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中药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就是:中药现代化(科学内涵建设)和现代化中药(医药产业开发)。也就是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医疗保健需求,全面提升我国民族医药产业,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不少人士认为,中药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国际化。笔者认为中药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这是一个长远的目标,若作为近期目标,尚不现实。中国国内的医药市场如此巨大,面对入世的挑战,中药产品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能牢牢把握国内医药市场并辐射到海外华人市场,这就是了不起的胜利和成功。

中药现代化的主要措施:针对不同的环节,中药现代化可采取不同的途径和对策。最主要的应该是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推进中药产业化国际化。下面,仅就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常常面临或常常忽视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⑴关于中药现代科学化:①中药药效物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瓶颈,也一直是中药科研的热点和难点。任何一种中草药所含成分成百上千乃至上万,更不用说中药复方成分的复杂性了。要想从中获取微量乃至微微量级的有效物质,无异于大海捞针。虽然可采用活性示踪的化学分离方式,但工作量浩繁,并且假阳性、假阴性、亦彼亦此等试验结果,止人难以定论有效物质。可否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多快好省地验证中药药效作用或筛选中药活性物质。一是“去伪存真”法筛选中药活性物质:在肯定其药效的情况下,可先分离除去较易确定的无效(无活性)物质,然后确定和除去可能的有害(毒性)物质,剩下的可能就是药效物质。这与传统的大海捞针式分离筛选活性物质的方式有所不同。一是“无心插柳”法筛选或验证中药药效作用:对正常健康动物进行阶段性或长期给药,即主要采取一般药理学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观测动物有无异常反应,一些重要的或特殊的异常反应可能是该中药的主要药效作用,也是研究者可以深入研究开发的药效作用。近年来我们在开展一个二类新药(有效部位入药)的长期毒性试验时,发现该药的新作用新适应症,且疗效颇佳。“无心插柳”在国际医药研发中有很多成功的范例,这对多成分、多作用、多靶点的中药药效药理研究是值得考虑和借鉴的。②中药提取、分离、分析共性技术平台:建立规范化的中药提取、分离、分析共性技术平台,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建立技术平台,要防止片面求新求异,要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和实用性。要清楚地认识到,高科技不一定带来高品质,高品质不一定产生高疗效,高品质也不一定产生高效益。③囿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技术平台本身的成熟性,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提取、分离和分析的实际应用中进展缓慢。笔者认为,在中药现代化中,一方面不仅要积极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而且要加强对新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对简单易行的中药传统提取分离分析技术实现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和提升,也是非常必要的,以保证制剂质量和临床疗效的稳定性。④新药开发的临床试验在中药研制和审评中,重基础(药学、药理、毒理)轻临床的现象较普遍,新药临床试验的中心地位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新药上市后的临床再评价更是稀有。鉴于中医药的优势与劣势,目前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普遍采用与西药并无二致的临床试验策略,可能会抹杀中医药治病的特色和优势,损害中医药医疗地位和作用。为了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中医药临床适应症定位及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显得非常重要。中医药长于对证治疗,亦可对症治疗,但全能型的对病治疗已是不可能的了。中药临床试验治疗方案既可采取单独治疗,更应考虑联合治疗(特别是与西药联合);既可重在对抗治疗,也可强化辅助治疗;既可采取序贯治疗,也可考虑替代治疗(中药替代西药)。中医药治疗指数既要重视有效性,也要重视安全性;既要考察近期效果,更应考察远期效果。⑤中西复方新药研发应是中西医药结合最佳有效切合点之一,也可作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新药审批办法对中西复方新药要求较高,许多人望而却步,近年来中西复方新药的研发几乎是一个空白。

⑵关于中药现代产业化:近年来国家对中药产业化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设立一批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对中药现代化、全面提升中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存在着重产业化轻示范性、重硬件轻软件、重市场轻生产、重广告营销轻科研支持等倾向,甚至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中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一是要加大产业化开发力度,二是要突出示范性、前瞻性,二者缺一不可。具体来说,一是要通过中药生产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建设,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工艺、质量和药效的稳定性;二是要开展并加强药品上市后的再研究,以进一步夯实临床基础,突出特色和优势,阐明作用机理,了解不良反应,建立和优化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中药-中药;中药-化学药;中药-生物制剂);三是要加强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的科研攻关与技术装备,实现工艺再优化、质量再提高、剂型系列化。四是在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各个环节,要全面制定和实施GAP,GEP,GLP,GCP,GMP,GUP,GSP等各种标准和规程。

⑶关于中药国际化:我国加入WTO后,中医药国际化将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让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二是如何有效地应对“洋中药”的冲击。当今,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的前景可谓喜忧参半。近年来美国FDA颁发的《植物药研究指南》为中药(植物药)开绿灯,欧盟新近修订出台的《欧洲传统药法论》却为中药(植物药)亮黄灯、红灯。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抵御“洋中药”对我国医药市场的“入侵”甚至比让中药走向世界更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如何保护民族医药工业、实现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课题,目前国内尚未找到特别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模式和目标多种多样,中医药进军国际市场的途径和策略也是多种多样。一个中药作为药品,得到美国FDA的认证,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流医药市场,当然应是我们始终努力追求的目标;但同时不要忘记中药作为食品补充剂进人全球市场特别是海外华人市场可能是中药国际化的最便捷、最有利的途径:更不能忽视的是与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相同或相似的广大东南亚地区,将可能是中医药走向世界主流医药市场的最佳的起跳板。作为祖国医药宝库的精髓,在应对“洋中药”大肆进口的反击战中,中医药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可以起到桥头堡、护身符和杀手锏的作用,可用以制定中医药、植物药国际技术贸易措施,营造一个缓冲地带,为民族医药工业发展赢得宝贵时间和空间。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好“一个标准、一个法规、一个专利”。具体来说:一是制定具有中国特色并符合国际规范的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一是制定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不违反国际惯例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有一定的“外严内松”的倾向;一是申报好中医药及其相关产品的专利,保护我国民族医药知识产权。在制定相关标准和法规时,可以通过突出中医药理论指导或强化中医药学的科技文化内涵建设(包括处方依据、用药历史习惯和经验、复方配伍关系、药物相互作用、中草药来源道地性及其安全质量标准等),这样做一方面将是基于保护我国国民、动植物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同时将有效地缓冲洋中药的长驱直入;此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洋人对中医药的偏见,使洋人对中医药理论变歧视为正视,变被动适应为主动适应,有助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

讨 论

中医药基础概论范文第10篇

2014年10月吉林自学考试科目表(专科及基础课段)已公布,具体内容请各位考生查看如下:

专科及基础课段(40个专业) 国际贸易020109 基础英语00088 国际金融00076 国际贸易实务(一)00090 中国对外贸易00092 中英合作金融管理020116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 会计020203 财务管理学00067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成本会计00156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市场营销020207 企业定价00180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广告学(一)00181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中英合作商务管理020214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 物流管理020228 物流经济地理03995 物流英语05362 国际物流导论05372 劳动和社会保障020231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03312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与计算机应用03320 劳动和社会保险业务案例分析03321 电算会计020242 财务管理学00067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成本会计00156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采购与供应管理020265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物流英语05362 酒店管理与导游020290 旅游学概论06011 旅游政策与法规03959导游实务01525 旅游职业道德01527 旅游礼节礼仪01520旅行社业务01526 法律030112 民法学00242 中国法制史00223行政法学00261 民事诉讼法学00243 经济法概论00244 社会工作与管理030202 社会政策与法规00274人类成长与环境00276 社会问题00275 公共关系学00182 社会工作概论00272 机关管理及办公自动化030307 管理心理学00163秘书学概论00345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二)03204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公共关系学00182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心理健康教育040109 心理咨询与辅导(一)05619团体心理辅导03372 心理测量与评估05616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 心理学史05952 秘书050102 秘书学概论00345管理心理学00163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公共关系学00182 外国秘书工作概况00514机关管理00509 汉语言文学050114 文学概论(一)00529心理学00031 古代汉语00536教育学(一)00429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00531外国文学作品选00534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00533 朝鲜语言文学050119 中国古代文学00559外国文学00598 中国现代文学00546 朝鲜文学00588 朝鲜语翻译00630 俄语050209 现代俄语05019 外事外贸俄语01142 基础俄语(二)00614 俄语阅读(一)00846 朝鲜语050211 朝鲜语语法00631 朝鲜语国家概况00632 朝鲜语基础(一)00627 朝鲜语基础(二)00628 视觉传达设计050406 设计概论(一)03521 美术教育050409 心理学00031 教育学(一)00429 数字媒体艺术050420 数字影视三维动画07889 数字媒体视频编辑07891 艺术设计(特教)05043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聋哑试卷) 视觉传达设计概论05549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聋哑试卷) 服装设计与工程050442 应用文写作02126 服装设计05334服装画技法03903 服装品质管理03906 服装市场与营销00683 游戏艺术设计05045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大学语文04729 地铁电动客车技术080312 机械知识05464 电子电路07439 客车工程05465 车辆修造工艺与装备05466 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080326 机械制造02230 电气传动与可编程控制器(PLC)02207 计算机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05517 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04080 汽车车身数字化设计080331 车身二维数字化设计技术01880 汽车设计形态美术基础01882 工业设计美学基础01883 车身构造01885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080619 发动机原理02577 汽车电器基础06923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06931 汽车制造基础06919 数控技术应用080744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04070 数控机床操作05789 机械设计基础(一)07743 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0408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748 电子商务技术04614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00898电子技术基础(三)04730 数字逻辑06626 物流信息技术(一)11180 地铁运输与管理081721 电子电路07439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05774 客运市场营销05775 汽车服务工程082229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05877汽车保险与理赔05873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05875汽车营销案例分析05872汽车应用英语05869 汽车营销技术05871汽车诊断与维修05881 职业道德与礼仪05868汽车售后服务管理05870 兽医公共卫生090415 有机化学及动物生物化学04786 食用动物寄生虫病学01413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学01417 动物性食品微生物检验学01416动物生理学06663 兽医诊断学及内科学01411 眼视光技术100310 角膜接触镜03766 物理光学03753 眼视光器械学03764 低视力康复学03768 康复治疗技术100313 运动治疗技术12510 作业治疗技术12512 言语治疗技术12518 护理学100701 病理学02901 药理学(一)02903护理伦理学02996 医学心理学02113内科护理学(一)02998 外科护理学(一)03001妇产科护理学(一)03002 社区护理学100704 病理学02901 药理学(一)02903社区常见健康问题03624 社区特殊人群保健03623 社区护理技术03625 中药学100803 中药学(一)02974 中医基础理论(一)02972中药鉴定学03040 医古文(一)02976 方剂学(一)02975 生物制药100906 生物制药设备原理及操作01400 口服药品制剂学01408 药用微生物01402生物制药工艺学01396 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01394生物药品分析01404

中医药基础概论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医药营销专业;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改课题(项目编号:YK201203)

《中医药学概论 》是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针对高职医药营销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理解和应用的课程,其内容包括中医基础、中药学和方剂与中成药三部分。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只是对中医基础、中药学和方剂与中成药三门学科按部就班的讲授。由于学时少,内容多,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毫无中医药基础的医药营销专业学生来说,无疑就是一部天书。为此,笔者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思索,根据“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知识“实用”“够用”的教学原则,结合市场需求,对该门课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改革内容

鉴于营销专业主要就业方向――药房销售岗位,其所需技能主要是问病荐药,本项目即围绕如何问病,如何推荐最合适的药为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对就业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选取临床常见的七大病种为主线:感冒、咳嗽、胃痛、便秘、风湿痹病、痛经、小儿腹泻。即构成七大项目,分别为感冒的辨症与问病荐药、咳嗽的辨症与问病荐药、胃痛的辨症与问病荐药、便秘的辨症与问病荐药、风湿痹病的辨症与问病荐药、痛经的的辨证与问病荐药、小儿腹泻的辨证与问病荐药。每个项目下分为岗前必备知识模块和技能模块。在知识模块中了解该病的分型、病因病机和症状特点,以及如何问病和辩症、相关的中药知识和中成药知识;在技能模块中采用具体任务的形式,由若干个小任务组成,包括病例分析、方药分析、情景模拟问病荐药、处方审核等技能的训练。

以其中一个学习项目为例,具体改革后内容见表:

表:项目一 感冒的辩证与问病荐药

模块一 岗前必备知识 模块二 技能训练

相关中医基础:

中医分型、病因、病机、症状特点 任务一:具体病例分析

相关中药知识: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等;发散风热药:薄荷、蝉蜕、桑叶、等 任务二:方药分析

相关方剂与中成药知识: 任务三:角色扮演(情景模拟)

风寒感冒用药:午时茶颗粒、川芎茶调丸、感冒清热颗粒等;风热感冒用药:银翘片、双黄连口服液、桑菊感冒片等 任务四:处方审核

二、教学过程 (以项目一 感冒的辩证与问病荐药为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高职医药营销专业的岗位性质,充分运用了情境化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

根据药房销售岗位的特点,假设学生是一名药房中成药柜台销售员,为前来购药的顾客推荐合适的中成药。

(二)提出任务

在疾病的分析理论体系中,中医和西医是截然不同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感冒的辩证与问病荐药过程中针对顾客自诉的症状,从中医角度进行合理的正确的判断,为其推荐并介绍合适的中成药,以及嘱其注意事项等。

(三)基础理论的学习

原则上应该让学生带着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但因为学生没有中医的基础,而且中医知识抽象难懂,让学生自主学习不太切合实际,本部分主要由教师将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尽量结合生活实例,以求通俗易懂。具体讲授过程如下:

1.感冒的中医知识。在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习中医上关于感冒的概念、分类、病因病机、治法、预防和保健措施等。

2.感冒的中药知识。针对感冒的分类和病因病机,让学生学习相应的中药都有哪些,每味中药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事项。

3.感冒的方剂与中成药知识。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这一环节关于感冒常用的方剂,尤其是中成药都有哪些及各自的功效主治,分别用于何种感冒,主要针对的症状是什么,类方之间的区别,以及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事项。

(四)项目实训

采用具体任务的形式,由若干个小任务组成,包括病例分析、方药分析、情景模拟问病荐药、处方审核等技能的训练。

①任务一:具体病例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辨症的技能,了解常见病证的症状特点,以便更好地问病荐药)

②任务二:方药分析(使学生能对一些常见中成药药物组成简要分析,提高解读该药品说明书的能力)

③任务三: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

④任务四:处方审核(培养学生中药调配岗位能进行审方的能力)

其中病例分析、方药分析和处方审核主要采用自主思考或讨论发言的方式,情景模拟问病荐药采用课堂演练的形式,学生分组,并分配销售员和顾客(患者)的扮演者,实战演练问病荐药的整个过程。这种表演方式既可考验顾客扮演者是否能将病例的内容充分理解并正确的表达,也可考验销售员扮演者是否能合理地问病,是否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等,并可考验学生对该项目的整体认识和掌握。

(五)教师评价和总结

每个项目教学完成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学习、技能实训等环节对他们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满恩.中医药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侯志英,张金莲.中医药学概论[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1.

中医药基础概论范文第12篇

现在卫校基本上在基础课程方面都是和很多的医学院是一样的,基本上都会涉及到大学英语,如果是卫校的中职的话是不会学习高数的,而且卫校专业的很多基础课程都有马克思思修等等基础思想专业。

2、专业课程。

人体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医学心理学基础、诊断学基础、内科、外科、神经科、康复医学概论、中医康复、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言语治疗、假肢与矫形器等核心课程。

3、护理专业课程。

主干学科为伦理学、心理学、护理学。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诊断学基础、药物治疗学、护理学基础、急重症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精神护理学、预防医学、护理管理学等

4、临床医学课程。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

5、助产学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病理学基础、药物应用护理。

7、药学专业课程。

中医药基础概论范文第13篇

护理(三年制高职)

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基本知识及现代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中医特色,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主要课程: 解剖组胚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中医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护理管理学、社区护理学、康复护理学、护理心理学等。

三、修业年限:三年

四、就业方向:在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等工作。

五、职业资格:本专业毕业生可获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保健按摩师中级职业技术证书、养老护理员中级职业技术证书。

市场营销(药品营销)(三年制高职)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药学和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药品营销业务与管理实践能力,能在各类医药工商企业、药品监督管理及相关机构从事有关药品、生物制品营销业务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主要课程: 实用药物学基础、药剂学、药品市场营销学、中医药学概论、临床药物治疗学、药品经营企业管理学基础、市场调查与预测、医药营销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商务谈判与礼仪、物流管理学等。

三、修业年限:三年

四、就业方向:在医药生产经营企业、医药外贸企业、医院药房及社会零售连锁药店等部门从事医药行业市场营销业务,药品经营、保管、养护及管理工作。

五、职业资格:本专业毕业生可获取高级营销员、物流师、电子商务师、营销师、市场营销经理助理。

药物制剂技术(三年制高职)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药行业从事药物制剂的生产、质量控制、生产工艺改进及其企业管理与药品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医学基础、中医药学概论、实用药物学基础、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制剂技术、药物检测技术、药物制剂设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药物制剂辅料与包装材料等。

三、修业年限:三年

中医药基础概论范文第14篇

1.1传统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公共管理、物流专业共56名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同步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进行同时实施文献教学法,在文献教学法实施之前,向学生开设文献研究方法讲座,学生根据自我兴趣选择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文献进行网上检索,收集文献并整理,之后撰写论文。完成传统教学法内容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内容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理论考试。两组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与论文成绩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论文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6.54,对照组的成绩是77.26,统计结果表明,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1.2传统和自主授课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信息、英语专业共54名学生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的同时,实施学生自主授课方法。学生自主授课方法主要在传统教学进度的前1/3后进行,此时教师限定一定课时数,由试验组学生自主选择讲授内容,自主选择授课方式,每位试验组学生都要参与授课,进度和时间由教师全程控制,教师在学生自主授课结束后,总结和梳理知识体系,并对授课的学生进行点评和打分。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和自主授课打分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自主授课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结果证明,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8.23,对照组的成绩是75.31,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明显差异。

2对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改革的认识

2.1培养成就意识促进知识掌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情境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1]。通过对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法改革,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2010级公共管理、物流专业的学生教学法的改革试验充分证明,传统教学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对中医学基础内容的认识,勤加思考,激发学生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求知欲望,同时促进学生利用学校网上图书馆资源拓展知识广度和深度,通过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尝试撰写论文,最终获得中医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享受成功的喜悦。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的改革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成就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达到学生主动要求学习中医知识,主动探求中医知识的目的。

中医药基础概论范文第15篇

1.1传统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公共管理、物流专业共56名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同步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进行同时实施文献教学法,在文献教学法实施之前,向学生开设文献研究方法讲座,学生根据自我兴趣选择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文献进行网上检索,收集文献并整理,之后撰写论文。完成传统教学法内容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内容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理论考试。两组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与论文成绩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论文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6.54,对照组的成绩是77.26,统计结果表明,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叭)。

1.2传统和自主授课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信息、英语专业共54名学生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的同时,实施学生自主授课方法。学生自主授课方法主要在传统教学进度的前1/3后进行,此时教师限定一定课时数,由试验组学生自主选择讲授内容,自主选择授课方式,每位试验组学生都要参与授课,进度和时间由教师全程控制,教师在学生自主授课结束后,总结和梳理知识体系,并对授课的学生进行点评和打分。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和自主授课打分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自主授课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结果证明,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8.23,对照组的成绩是75.31,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O.01),有明显差异。

2对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改革的认识

2.1培养成就意识促进知识掌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情境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对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法改革,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2010级公共管理、物流专业的学生教学法的改革试验充分证明,传统教学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对中医学基础内容的认识,勤加思考,激发学生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求知欲望,同时促进学生利用学校网卜图书馆资源拓展知识广度和深度,通过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尝试撰写论文,最终获得中医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享受成功的喜悦。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的改革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成就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达到学生主动要求学习中医知识,主动探求中医知1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