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第1篇

(一)培养大学生科学的生活理念和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家庭生活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如何把复杂的家庭生活处理得简单,使家庭生活健康和谐,积极向上,考验家庭成员的智慧。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科学的生活理念和正确的生活观念,使其在现有家庭尤其是毕业之后组成新的家庭后,能够以鲜活的姿态把家庭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二)培训大学生必备的家庭生活知识和技能。家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千千万万,包罗万象,大体可分为家庭生活技术、家庭生活科学知识、家庭生活艺术。1)这些知识和技能掌握得多少和质量高低对家庭生活和谐影响重大。通过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培训大学生家庭饮食和烹饪、家庭服装和保管、家庭装饰和环境、家庭健康、家庭教育、家庭理财、家庭生活艺术、家庭沟通艺术等,能够使大学生在现有家庭尤其是毕业之后组成新的家庭后把家庭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三)培育和谐家庭建设的主导成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家庭中受过大学教育的成员越来越多,并成为家庭建设的主导成员。开展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是对和谐家庭建设的主导成员的教育。可以说,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家庭建设的和谐程度。

二、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整体情况。相对于发达国家家政素质教育的成熟和各具特色,我国家政素质教育还相当落后。比如,美国的家政素质教育已经形成了规模,3000多所高校中有1/3开设了家政专业,其余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家政教育课程,有的家政专业还可以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2相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速度,我国家政素质教育正在被越甩越远。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在很多领域也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作为社会发展最小单位的家庭,其成员的家政素质远远无法满足和谐家庭建设的需要,亟需家政素质教育的培养。相对于家政职业教育的缓慢发展,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尚在萌芽阶段。家政教育分为家政职业教育和家政素质教育,前者是开设家政专业,为家政服务行业培养专业人才;后者是运用家政学研究的实证和理论成果,通过教育与培训,使人们树立科学的生活理念,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掌握尽可能多的家庭生活知识与技能,健全家庭昔理,调节人际关系,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口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使婚姻家庭生活更加和谐幸猫,并以此促进社会的文明进程。3我国已有30多所高职和本科院校开设了家政专业教育,但是其他学校基本没有对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培养。

(二)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非常薄弱,在整个教育体系和家庭建设中处于一种基本没有地位的状态。一是教育行政部门不重视。我国教育体系从小学到高中偏重应试教育,大学阶段偏重理工人文社科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前者是以高考为导向,后者是以就业为导向,缺乏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中小学多少还有家政素质教育的一点课程要求,而高校基本没有对家政素质教育的要求。二是高等院校不重视。在当前招生和就业形势下,高校普遍不重视家政素质教育,除了开设家政专业的高校外,基本没有高校开设家政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三是家政行业不重视。当前中国家政行业入门门槛很低,家政企业多如牛毛,家政行业乱象丛生,处于行业洗牌前的混乱状态,整个行业以生存为目的,尚未到迫切需要高素质家政人才的阶段。四是大学生自身不重视。在就业压力和学校的引导下,大学生把全部精力放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英语过级考试、各种资格证书考试上面,忽略了家庭生活素质培养的需求。

(三)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体系尚未建立。一是缺乏社会认同的适应我国高校教育和家庭生活需求的家政素质教育科目和教材。我国家政素质教育的科目没有明确确定,缺乏认同。目前我国家政职业教育教材数量很少,家政素质教育教材只有针对初中和小学生的单一教材,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教材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二是缺乏从事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教师资源。整个家政教育的教师数量都远远不够,毋宁说家政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到数量微乎其微,专业背景更是少之又少。三是缺乏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条件。长期不重视家政素质教育的后果之一是,学校缺乏家政教育的实训场地、实训器材。

三、开展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社会力量推动。需求是最大的动力,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社会力量的推动。可以说,我国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理念、家庭生活知识和技能、家庭生活艺术等方面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发展,难以满足和谐家庭建设的需求。对于建设和谐家庭来说,如何发展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需求。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把这种需求转变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专家学者加快构建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

(二)专家学者论证。教育的发展要有前瞻性,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已经落后了,亟待相关专家学者大力探索,积极研究,详细论证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策略。专家学者论证既要有理论分析,也必须要有实证研究,后者在当前尤显重要。要拿出事实和数据,向高等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整个社会证明,接受过良好的家政素质教育的社会成员更好地组建和构建和谐家庭的可能性更大。

(三)教育行政部门推行。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是行政力量强大,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行是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发展的保障。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第2篇

当前,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众多的教育问题中,家庭教育问题又无疑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却又不能被忽视的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同样是城市社会的“细胞”,如果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处于主流视野之外,是不利于他们家庭自身和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但同时,也有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的自身素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惑,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有利于增加城市社会的稳定,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稳定以及自身的素质提高,最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作为江北区一所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占80%的公办学校,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和无数事例都告诉我们,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关注和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因其家庭教育的自身特点和独有功能,对孩子成长会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角度出发,要努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整体素质,必须注重对家庭教育情况的全面研究并予以有效指导。我们从“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自主学习对策研究”、“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自主学习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的课题研究中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智慧性习惯培养是养成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单单靠学校一方来开展教育是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的。学生的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良好行为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特点,然而,目前学校教育的强势地位和家庭教育的弱势地位出现不对称现象,(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非常薄弱)削弱了教育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实践证明,很多孩子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均来自好家庭教育。

事实告诉我们,必须十分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问题,因其家庭教育的自身特点和独有功能,会对孩子健康成长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从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角度出发,要努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必须注重对家庭教育情况的全面研究,必须注重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必须注重家校教育结合形成合力的研究,才能达到家校教育共同和谐发展的目标。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政策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家长应当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讲究教育方法,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也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这些教育政策为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护。

(二)理论依据

现代家庭教育理论提出:学会向孩子学习,家庭伴随着孩子的出生、成长,是孩子学做人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课堂,学会和孩子平等交流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基石;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作为人有自己的感受性,有被尊重、重视、表达、渴望倾听等需求,没有优良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家庭教育重在塑人,教会孩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家庭教育如若不科学,不能够把握目标,有的放矢,必然培养不出拥有健康身心的孩子,这样的教育是不合格、不完整的;仅靠本能的爱,朴素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是不对的,不够的,必须重视现代化家庭教育理论的学习并不断付诸实践,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改善家长自身素质,只有家长素质提高了,才谈得上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引导和影响?,亲子教育要向亲职教育转变。亲子教育是朴素的,表现为人类天性中就有的爱和责任,是无意识的,自发的。亲职,却是有目的、有计划,讲究方式方法的教育,是有意识的,自觉主动的。家长要认识到自身对孩子所承担的教育责任,而不仅仅是抚养。

(三)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各级政府和学校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作了大量工作,孩子的教育问题得到了解决,然而,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够,目前国内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也是研究刚刚起步,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家校教育模式,少量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这一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手段上,或者是研究家庭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问题的原因等开展研究的,而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方法及策略的研究还不多见,专门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策略究基本没有。中国民主促进会重庆市渝中区委科研课题组开展的“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主要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环境差,学习环境缺乏;家长素质偏低,家教能力欠缺;教育观念滞后,教育内容单一;家庭沟通欠缺,与学校联系少;社会关注不够等进行调查并提出加强政府行为、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能力、融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等的对策建议,只是对调查结果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基本未涉及学校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实质性的研究。

三、本课题的实施过程(简略)

(一)创新意义

通过进城务工人员子家庭教育策略研究,促进家长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并能让家长在实际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让进城务工人员与当地学生在祖国的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全面提高外来人员的整体素质,推动城市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从而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

(二)研究假设

1.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是以儿童和儿童家庭为本的一种教育。

2.进城务工子人员女家庭教育观念影响教育的“走向”及家庭教育对策。

3.家庭与学校共同参与对孩子教育的全过程,建立双向交流和支持的机制并制度化,形成教育合力。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质量家庭教育因素

一、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例如,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资认识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1)“全面发展观——利用各种因素促进动态生成;与“成绩至上观”

“全面发展观”即德、智、体、美、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要进行智育,而且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形成来那个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杜威曾言:“教育历程本身以外别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蔡元培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一些家长不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受教者的期望过高,把考上大学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教育无用观”与“教育有用观”

“教育无用观”是在大学扩招以后才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毕业论文答辩。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确实存在,但也应该看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民族素质和自身发展的深度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3)“女子无才便是德”与“教育平等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农村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引用龚继红,钟涨宝的“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直接投资的影响”调查资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项事务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农村长期以来积淀的思想观念是不无关系的,以男为重、重男轻女的行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发生的,团体核心凝聚力的打造。“教育平等观”与之相对立,许多城市家庭是独生女,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观,并且在教育中实践了教育平等观。

3.家庭教育者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来实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地位等因素也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因素

家庭教育者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上直接发生,而且职业习惯也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经验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还需要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各类刊物中汲取经验教训,论文范文素质拓展活动在高职学生干部培训中的运用实例,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而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养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MPA,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3)与学校合作态度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及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合作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家庭教育者与学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通过改善农村家庭教育来提高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的建议

1.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不转变,家庭教育将难以有大的发展。“成绩至上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教育无用观”等观念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使家庭教育者转变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2.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

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甚至已经赶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想上农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投资的意义,量力对家庭教育增加投资。

3.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多为严厉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包容其个性发展但不可过于放任,促使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4.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家庭教育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特别是实施这种教育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无论是在领导、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济方面的保障上都还存在薄弱环节。长效机制能帮助家庭教育者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庭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家庭教育者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参考文献:

[1]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4.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10.

[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4]龚继红,钟涨宝.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J].亲年研究,2005,(3):19.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咨询机构 家长学校 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咨询机构,是为准爸爸妈妈、为学生家长或其监护人开办的以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为宗旨的咨询机构。它的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向家长介绍抚养子女的科学知识,组织家长交流成功教育子女的经验和研究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探索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沟通家庭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联系,为有疑难问题孩子的家庭和学校班级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咨询。它的咨询业务包括一系列的内容:孕妇的胎教咨询、1-3岁小孩的教育咨询、3-6岁小孩的教育咨询、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咨询、中学生的家庭教育咨询。其咨询人员由来自曾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组成,教育理论专家给予理论指导。在家庭结构、家长观念发生较大变化的今天,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孩子大部分时空将会置于教育的盲点中,学生单纯在学校取得的教育效果,将会在家庭的漠视中淡化。因此,很有必要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质量取决于家长自身的素质。家庭教育咨询机构便是提高家长素质的有效途径。鉴于目前这方面理论发展的需要,本文将从家庭教育问题、家长学校的发展及终身教育的趋势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开办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的重要性。

一、开办家庭教育咨询机构是解决目前家庭教育问题的需要

近些年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父母亲叹息不知道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常常面对自己的小孩感到头痛不已。从报刊杂志上也不难发现不少发生在家庭中的触目惊心的案例,其中因为教育冲突,有关父母亲被子女杀害、子女离家出走、跳楼、服毒自尽等的家长与子女关系不协调的案例,以及许多未被报道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问题孩子”,都集中反映了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弊端。具体表现有以下:

(一)家庭教育好走“极端”

第一,家庭教育好走“极端”主要是棍棒教育法。中国有句俗语叫“棍棒出孝子”。不可否认,古今中外,一些家庭“棍棒”式教育也有其积极的作用,的确出了不少人才,但“棍棒”未必就能出人才。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动不动以棍棒相加,以分数压小孩学习。或加倍罚作业、罚站、罚跪,双休日逼孩子上“家教补课”;或逼学钢琴、跳舞、书画等五花八门的项目,剥夺孩子的休息时间,导致一些孩子被严重摧残了身体和幼稚的心灵,致使部分孩子对其父母产生厌恶和恐惧感,有的甚至自杀、离家出走,有的还有杀亲人的念头和恐怖行为。如发生在2000年的浙江金华徐力杀母事件,震惊了中国教育界。第二,“溺爱宝贝”。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向“溺爱”的倾向发展也在不断蔓延,成了众“亲”捧月!由于家长缺乏科学的教子观念,有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有的家长将孩子置于“保险柜”里,整天捧着哄着,舍不得让孩子受到各种委屈或挫折;有的家长双方教子观念不协调,你管我宠,时常在教育孩子面前发生冲突、摩擦等等。这些做法往往使孩子养成许多坏习惯和不良品质,变得自私、孤独、怯弱、冷漠,捣蛋、搞破坏、说谎等,从而偏离全面发展轨道。马卡连柯说过:“溺爱虽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是会使孩子遭到毁灭。”第三,放纵不管型家庭教育。有的家长在严教与溺爱间无法把握其适度的分寸,或是自身根本不知道家庭教育的意义与作用,对孩子不闻不问,犯了错误轻描淡写地说两句,对孩子物质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要置若罔闻,来一个折中主义。这样的折中不仅有愧于为人父母,更有愧于社会。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的开办,可以为家长纠正这些错误的教子观念,为有疑难问题孩子的家庭和学校班级提供针对性强的教育咨询,帮助孩子和家庭回到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轨道上。

(二)家庭教育的教养环境不良

家庭教育的教养环境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家庭环境虽不是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施加教育影响而精心设置的,它是家庭各种生活活动空间的载体。但这些客观环境会不知不觉地刺激孩子。目前部分家庭的教养环境存在相当大的弊病,从而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第一,部分家庭父母离异,无法给孩子完整的爱,使孩子健康的心灵蒙上阴影。缺乏父爱或母爱的孩子都会影响孩子个性的良好形成。据某些教育实践调查表明,离异家庭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双差生。许多到教育咨询室咨询的家庭也是单亲家庭。第二,家长的道德水平不高。家长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例如,父母亲爱说脏话,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也学会了脏话连篇。父母亲爱占便宜,随地扔垃圾、吐痰、在家聚赌、搓麻将等低素养的行为严重干扰着孩子向良好方向的发展。

对于家庭教育的种种弊端,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的开办可以发挥查找家长教育方法和态度、家庭教养环境等多方面的失当之处,纠正教育孩子的过激行为和过高要求,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杜绝“高压”粗暴做法,尽量多一些理解、鼓励、关爱孩子的身心发展。家庭教育咨询者充分运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对前来咨询的家庭人员查找孩子成长困难的原因所在,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并长期跟踪建议的执行情况,耐心地帮助孩子和父母正确成长。

二、开办家庭教育咨询机构是家长学校的补充

家长学校是业余性质的成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八十年代中期,家长学校作为教育战线的新生事物出现后,各地纷纷效法,几乎遍及城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真正能坚持下来,并对家长进行科学家教知识和方法教育的却不多。原因在于,第一,办学主体认识不足。家长学校按办学主体分为两种:社区家长学校和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各个办学主体对举办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和目的性认识不足,有的在办学过程中遇到困难,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甚至有人认为学校每学期都召开家长会,平时教师进行家访,就叫做办家长学校。其实为名不副实。第二,不切实际,效果难以体现。开始,许多学校为了追求“百分之百”的教育面,而将各年级全部家长都请进家长学校接受理论教育,时间一长,矛盾逐渐暴露。如此一来,教学不能从实际出发,不突出重点,满把抓,家长学校的实践性就不得以很好地发挥。第三,家长学校的管理缺乏物力、财力和师资上的支持和保障,使其难以坚持有效地办下去。第四,家长学校在分析和帮助问题孩子上,没有切实地能够从细致上帮助其走出困境。

开办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对家长和孩子进行一对一的教育咨询和辅导,可以补充家长学校办学及其功能发挥的不足。曾有老师如是说:“我们这个时代不缺乏众多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也不缺乏能力超群的教师,但十分缺少对家长成长的一对一的教育咨询和辅导!”本人曾在一教育咨询机构见习,聆听咨询者对父母和孩子的咨询过程,并跟踪其结果,认为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可以起到有效教育父母和孩子的作用。另外,开办家庭教育咨询机构,还为家长获得家教知识开通了一个新的渠道,针对困难的问题把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向家长进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之家长学校可以促进家庭教育理论得以更深刻地运用与发展。这也是我们每一个致力于教育理论研究工作的人的研究初衷。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构架中介的作用。

三、开办家庭教育咨询机构是终身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

教育它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人在学龄阶段所接受的学校教育,而包括了他终身成长所能受到的各种形式的教育。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的开办有其重要性。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首先提出终身教育的主张,认为受教育应当是每个人一生的过程,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随时都可以以最好的方式获得必要的知识。纵观一个人的一生的角色变化,大多数人都要经历着孩子、学生、劳动者、夫妻、父母、爷爷奶奶、亲朋好友角色等。且在大多数角色时期,人都可以在那一时段接受到为适应与发展角色所需要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如在学前期,接受幼儿教育,在学龄期接受学校教育,在工作期间接受劳动和职业培训,在进入老龄期,有老年人教育。但甚少有正规的家长教育。社会开办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当人们在担当父母亲(家长)的角色时,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指导,以帮助他们成功地实现角色转变,使孩子能够在家庭里健康成长。“终身教育的概念,重要一点是教育要贯穿于人生的始终,所以要使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终身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承认人的个性因素,遵循人的个性发展规律,让所有的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学习的机会。它消除了一次性教育带给人的失败的苦恼,允许并提供人们多次选择的机会,使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机会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的开办,使众多没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的父母有机会再次学习,清楚地认识自身的不足,认识到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教育好下一代。

终身教育的落实,家庭教育是根基,父母自身不仅须有终身教育的观念,也要支持孩童的学习,一起营造家庭的学习氛围。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的开办与发展,为父母成长为有素养、高素质的家长提供可能的机会。从准父母到父母,从缺乏科学家教知识的父母亲成长为成熟的家长,家庭教育咨询机构是一个家长成长的好地方,符合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终身教育的需要。

家庭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启蒙之地,父母亲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把启蒙老师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素质、科学的教子观念的家长,家庭教育咨询机构能够担当此任。国家教育机构及社会组织应大力倡导这种机构的开办和发展,并帮助其成长壮大,让其为我们的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家庭的和谐幸福尽一份力量!“我们的教育不应是也不可能是培养少数的成功人士,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代又一代合格的父母亲!”合格的家长,从家庭教育咨询机构走出来!

参考文献

[1]持田荣一等著,龚同等译.终身教育大全[M].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6.480.

[2]张玉林.论目前家庭教育的弊端与对策[J] .贵州教育(半月刊),2005,(15):21-23.

[3]纪森,韩永炼.谈如何巩固家长学校[J].镇江高专学报,1995,(2):71-74.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第5篇

 

此外,还从家庭教养方式的角度对幼儿的学习品质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幼儿学习品质的提高方式和增强幼儿学习品质的方法,这些都使幼儿能够在家庭教养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实现幼儿学习品质的有效提升。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保证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能够很大程度上保证幼儿的学习品质。目前,很多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将家庭教育的研究与分析作为工作的重点。

 

一、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基本状况分析

 

(一)5-6岁幼儿的心理特点

 

5-6岁幼儿正处在心智发育的关键性阶段,这一时期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对外部环境的基本理解,但尚不能独自完成一些社会活动。因此,学习品质的塑造在这一时期最为关键[1]。此外,幼儿在这一年龄段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在家庭教育中逐步加深幼儿的心智培育质量,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幼儿得到自信心的提高,使幼儿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品质的教育活动当中。5-6岁的儿童不具备同成年人一样的理性思维[2]。因此,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比较容易凭借直观的感受对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并且建立起更高水平的学习品质,为后续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

 

(二)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性

 

5-6岁幼儿的学习品质已经初步形成并且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幼儿的学习品质更多的受到学习态度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影响,因此,幼儿的学习品质受学习方法的影响较多[3]。在基本素质的影响下幼儿的常规活动更容易进行塑造,并且能够在长时间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更高水平的学习方法。

 

此外,关于幼儿学习品质的研究已经在很多领域展开,并且受到世界范围内的理论界的关注。在教育研究领域,更多的学者将学习品质因素的研究分析作为一项基础性内容[4]。因此,幼儿学习品质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具备一定的独立性特点。对幼儿的学习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可以对相关理论进行完善,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幼儿教育领域其它教学模式的完善。另外,5-6岁的幼儿在教育领域需要对进入小学做好充足的准备,而幼儿对学习有效性的关注也是保证幼儿学习质量的核心。良好的学习品质,即是影响幼儿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学习品质需要得到有效性的充分保证。

 

二、家庭教育与家庭教养方式对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主要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5-6岁儿童学习品质的影响

 

5-6岁的幼儿最主要的思维养成来自于家庭教育,因此,在进行5-6岁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因素是决定幼儿学习品质的核心因素。虽然目前很多幼儿教育机构占据了幼儿的大部分生活时间。但是,这些幼儿教学机构依然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加以灌输,使得幼儿必须在固有的模式下开展教育活动,幼儿在学前教育机构的带动下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并通过有效的基础知识学习增强知识储备。基于此,这就使得家庭教育成为了对幼儿学习品质影响最为强烈的因素。此外,家庭教养的主要方式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各类家庭教育的方式都很有可能在幼儿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发挥一定的影响。

 

因此,家庭教育直接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方法科学性,也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品质质量。家庭教育活动还会树立起幼儿心中的主观学习意识,使幼儿可以从个性塑造和兴趣培养等方面适应学习品质养成的要求,保证后续的学业活动拥有良好的行为模式基础。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5-6岁幼儿接收到的最主要的教育,将启发诱导式教育应用于家庭教育领域,可以使幼儿很好的提升学习品质的质量,并且保证幼儿得到更高水平的学习质量[5]。除此之外,幼儿的家庭教养方式还存在一定的溺爱因素,使得很多幼儿的教育活动比较容易在溺爱的过程中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家庭教养方式具备高水平的文化因素,将会使5-6岁的幼儿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并且将学习内容融入到家庭教育工作当中,使幼儿可以更好的实现学习品质的塑造[6]。沟通教育的模式也是影响幼儿学习品质的关键性因素,如果家庭经常以严厉的指令要求幼儿进行行为约束而没有对儿童进行思想观念的管理,则很有可能危害到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使幼儿只能在较为被动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品质的有效塑造,并且不能保证幼儿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养成环境。

 

三、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具体体现

 

(一)5-6岁幼儿主动性差异

 

从当前的儿童家庭教育主体环境来看,能够以启发诱导方式进行幼儿教学的家庭可以有效的保证幼儿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但是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形成因素并不能通过当前的社会性评价体系进行观察[7],幼儿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并不能直接决定家庭教育使用何种教育模式。

 

从目前的家庭教育整体情况来看,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开展家庭教育能够更好的进行幼儿的学习品质培养。此外,有一些家庭依然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对幼儿实施惩罚式教育,使得幼儿虽然能够按照父母的具体要求进行行为的约束,却不能够按照具体的环境特点进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造成很多幼儿难以在学习品质方面获得主动性的有效行为。虽然5-6岁的幼儿并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按照强有力的理性思维进行主动性的分析,但是,5-6岁的幼儿很有可能在简单思维引导之下产生行为的设计[8]。

 

因此,如果不能将惩罚式教育进行必要的改良,将会直接危害到幼儿学习品质主动性的建设质量。还有一些家庭目前依旧采用溺爱式教育的方式应对一些幼儿的主动性学习行为,使得幼儿不能对学习品质当中的主动性因素进行深入的理解。虽然幼儿能够保证在家庭成员的指导之下进行一些学习行为的开展,但这种行为属于一种溺爱环境下的利益交换行为,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主动性。

 

(二)5-6岁幼儿学业成绩差异

 

幼儿的学习成绩目前一直是很多家庭关注的首要问题,但是,从幼儿多年的学业活动来看,5-6岁幼儿阶段的学业行为并不能对幼儿的学业成绩产生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习惯和其养成方式需要成为教学设计工作的重点[9]。此外,幼儿的学习成绩比较容易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之下产生深刻的变化,造成幼儿的抵抗挫折等方面展示出更加激烈的心理抵触情绪。因此,幼儿在家庭较为放任的环境下开展学习活动,并不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也会直接造成幼儿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业成绩。

 

(三)5-6岁幼儿抗挫折能力差异

 

目前,在家庭的经济能力的影响下实现了物质生活的快速改善,因此,在幼儿的家庭环境方面,社会各领域产生了溺爱式教育和惩罚式教育两种极端的教育形态,使得幼儿在抗挫折能力方面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状态。如果惩罚式教育过于严厉,则会使幼儿在形成抗挫折能力的过程中产生较大的疲劳,最终导致幼儿形成较强的被动性,不利于后期的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而过于溺爱幼儿也很有可能导致幼儿在抗挫折能力的建设方面缺乏外部环境的支持,造成幼儿难以在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带动下对学习品质有所提高。另外,家庭教育是一项循序渐进的渗透过程,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也很大程度上同家庭的日常生活相关,因此,家庭教育是幼儿抗挫折能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四、5-6岁幼儿学习品质较为理想的原因

 

在进行5-6岁幼儿的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理论界经常从幼儿的非智力性因素入手展开对幼儿学习品质的研究。由于幼儿的先天智力因素并不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而幼儿后天的智力发育情况也不属于教育品质的设定范畴,因此,关于幼儿的学习品质的研究,更多的从家庭环境的理念和模式出发,对诸多非智力性因素进行分析。在进行儿童学习品质培养的过程中,儿童的真实想法是儿童进行学习活动的核心。因此,儿童的实际心理状态是决定儿童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除此之外,儿童心理状态的形成和发展还会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儿童比较容易在应对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较为强烈的警惕性心态,并且很有可能在后续的学习习惯形成过程中产生抵触性思维。因此,家庭教育环境的模式科学性和理念正确性是保证儿童形成理想的学习品质的关键。

 

五、5-6岁幼儿男女学习品质差异分析

 

男女幼儿的成长特点不同,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习品质的差异。因此,在家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男女幼儿实施差别对待,保证男女幼儿可以通过合理的家庭教育环境提升学习品质质量,使家庭教育工作的质量能够得到充分的提高。另外,男性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往往展现出较强的探索精神,能够在教育活动中进行各项教育方式的适应,而女性幼儿则很有可能在学前教育阶段表现出较为保守的处理模式。不同性别的幼儿必须在家庭教育环境的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学习品质培养,使家庭教育工作的环境能够有效的适应幼儿的学习要求。

 

六、提高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建议

 

激发幼儿的兴趣是提升家庭教育工作质量的重点。因此,要从5-6岁幼儿感兴趣的因素入手,使每一次家庭教育活动都能在幼儿的积极配合下进行高水平的提高。要对5-6岁儿童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因素加以利用,例如,可以对儿童喜爱的动漫人物进行处理,并将其与儿童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联系,使儿童在兴趣的驱使之下展开学习品质提高的工作。

 

此外,还要加强对幼儿生活环境的关注,尤其要保证教育人员能够与儿童的家长进行频繁的沟通,以便将正确的教育理念进行传达,使幼儿的家长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加理想的生活环境,并且保证幼儿在生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影响儿童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对幼儿学习品质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幼儿的学习品质不仅包括了基础性学习行为和学习方法,也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能力特点的现实。使教学工作者都能具备幼儿的学习行为是影响幼儿学习成绩的关键性因素的理念,保证幼儿能够得到科学的评估体系的支持。

 

七、结论

 

幼儿的学习品质是影响幼儿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深入分析家庭教育对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性,并从5-6岁幼儿的学习品质形成特点入手进行家庭教育具体影响的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5-6岁幼儿的学习品质质量,并保证幼儿能够建立起更加理想的学习基础。

 

作者:吕卓健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20期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支持;特殊教育

近年来,特殊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发现传统的学校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弊端与不足,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单位,同时家庭更是特殊需要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位。同时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家庭教育。由于其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大部分特殊儿童大量的时间都是待在家里与父母共同度过的,父母对其实施的补救措施和教育直接关系到他未来的康复情况及后续发展。相关的研究开始出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影响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了解目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情况能够有效的反映目前社会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有效的投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庭教育与及家庭支持

(1)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特殊教育的组成部分,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家庭教育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家庭教育早已存在,最有影响力的是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家庭教育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而特殊需要儿童由于其身心的缺陷与障碍,他们比正常儿童更需要家庭教育。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对身心异常儿童进行的教育,包括两种形式:由特殊教育教师或其他专业人员进行个别教学和辅导,对象是因某些疾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到校学习的学龄特殊需要儿童和学龄前特殊需要儿童,同时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由家长或其他家庭成员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教育和训练,其重点在于通过儿童日常生活,养成良好习惯,配合学校做好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

(2)家庭支持是社会生态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微观支持系统。家庭支持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家庭资源、家庭的关系、家庭功能、生命周期等内容。家庭资源方面设计到家庭的特征、家庭背景、家庭规模、家庭的形式、家庭成员的个人特征。家庭资源在家庭支持系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包括物质资源与精神方面的支持,涉及到特殊需要儿童的生存的各个方面和学习方面。家庭关系是指存在家庭中的各种关系,例如夫妻关系、亲子系统、兄弟姐妹系统,不过还要包括家庭以外的亲戚、社团、同事、社区人员、专业人员的系统。近年来,亲子关系的协调已经成为普通家庭和谐的重要方面,对于特殊需要儿童来说,这是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发展是否良好的重要方面。

二、家庭教育及家庭支持的原因

(1)家长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家庭作为特殊儿童的生理发育和身心养护的主要场所,家长也是老师,也可以并且应该支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长拥有自己的教养方式,同时有他们自己一套运用于校外学习情境的课程和教学风格,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家庭教育。因此,如果特殊需要儿童想要获得校内外充分的潜在的学习体验,就需要家长和教师之间紧密合作。

(2)家长对儿童的学习情况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在专业人员试图帮助儿童学习的时候,经常向家长传递这样的信息:教师比家长更关心儿童。

(3)家庭可能是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中唯一的一个成人团队,在持续教育的所有进程中:在儿童教育生活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专业人员。我们应该树立以一种持久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4)家庭比任何人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某些方面,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每年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有限,校外时间可能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信息,促成他们兴趣的培养、动机的形成、习惯的养成、纪律与规则的训练。需求的产生以及健康状态的保持甚至忧虑及压力的出现等。

三、中国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现状

要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就必须考虑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客观困难。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制约因素包括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子女的态度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几个方面。目前,我国在这几方面都不容乐观:

(1)家长的素质及文化修养有待提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父母,他们是特殊需要儿童的启蒙老师,是与儿童朝夕相处的人,了解儿童所有的习惯与爱好,为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可能。然而家长的素质及文化修养显得尤为重要。家长自身素质的高低,是直接关系着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目前,我们特殊需要儿童的家长无法接触专业的特殊教育理论,没有科学的、合适的教育方法,文化素质低等这些因素成为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

(2)家长的教育态度不积极、教养方式有待改变。在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中,亲子关系成为重点。很多研究都表明,特殊儿童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环境的剥夺而致使儿童早期经验的缺乏,如缺乏母爱、缺乏社会性接触、缺乏有益于智力发展的感官刺激等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同时,其他服务机构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不够,而已有的支持也是散漫的、无组织的支持,缺乏指导或统一的指导。

四、开展家庭教育与家庭支持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的特殊教育理论的学习。家长通过学习理论,可以了解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就不会盲目的采取不当方法与措施教育儿童。同时家长多参加相关的培训与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可以制定合适的家庭教育计划,传授文化知识,帮助儿童更好的融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

(2)改变家长的不良态度。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素。加大传媒的宣传,教育部门要向家长讲授对特殊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子女教育。

(3)帮助解决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经济能力低的情况,主要是指解这些家庭家长的就业问题,这样提高他们的家庭收入,提供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所需的费用。

(4)相关教育部分积极配合。整合资源,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学校、幼儿园、福利企事业单位、残疾人活动场所等现有机构、设施和人员的作用,将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支持纳入社区建设和基层卫生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左玉婷,卢珊,周芸芸,曹梦希.孤独症儿童家长亲职压力及焦虑抑郁状况――融合教育与特殊教育机构的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德育教育 家庭教育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将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是否能够实现,而德育教育对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承担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其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建立全新的教育体系,推动高职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本文以家庭德育环境的现状作为出发点,指出了现代高职德育教育的不足,并提出构建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的德育教育体系的相关建议。

一、 高职院校学生的家庭德育环境问题

虽然家庭德育一直受到我国教育的重视,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许多学生自升入高等学校后,与父母的日常生活都分开了,家庭德育也不得不中止。

1.家庭德育环境没有受到重视

尤其在我国的农村,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小学阶段就与父母分开,使得父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根本就无法实施。升入高校后,即使之前在一起生活的学生和家长也不得不分离,离开家庭后,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有限,不少家长认为教育的重担应该是学校,便逐渐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2.家庭德育与高职德育教育脱节

高职的德育教育离不开家庭德育的辅作用,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包含了家庭要素在内的方方面面。许多学生学习的地方与家庭都不在同一城市,甚至还非常远,距离阻隔了学校与家庭的信息沟通,所以,出现家庭与学校德育教育相对隔绝,以致两个环节的德育教育出现较大的偏差。

二、 目前高职德育教育现状

由于高等院校商业化的趋势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高职院校为了求得发展,在教育的方向上逐渐偏向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等理论基础的教育,以致暴露出不少问题。

1.德育教育方法落后

我国许多高校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弊端,以传授模式为主,对知识的传播是一味地课堂传授和卷面考核,更别谈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要求。所以高职对德育的教育没有根据时代的要求而做出变化,诸如一些理论和社会热点等,都是书本多年以前发生的事情,教育内容沿袭老套,隔离了高职教育的初衷: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培养方法。所以,高职院校整体上是重视理论,忽视道德修养的培养。高职办学理念的变化也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使得他们认为理论知识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表现为追求掌握技术、注重技能操作,在道德修养方面没有形成效益意识。

2.家庭偏重于学生的技能学习要求,影响高职学生德育教育力度

目前,许多家庭更关心学生的就业问题,所以更加强调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对德育的重视,同时社会企业的类似观点也给学生造成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懂技术,就不愁找不到工作。所以,为了招到更多的生源,高职也以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强化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这样使得系统的德育教育无法实现,也达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三、构建高职与家庭环境相结合的德育教育体系

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庭的责任,因此,高职院校应尽快整合学校与家庭相融合的管理类网络,合理利用德育教育资源。

1.优化家庭德育教育环境

虽然影响家庭德育教育的有一些客观不可调控的因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也在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可以对学生的家庭环境进行层次分析,然后根据详细的情况探索和提高学生家庭德育教育的能力与途径。高职院校应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的信息沟通,建立学生德育教育咨询平台,为家长对学生德育教育提供方便。

2.以德育教育为先,培养双高人才

高职要树立德育教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并适时与学生家庭开展交流会,让学生家长树立德育教育为先的意识。同时,高职院校要正确处理教学中重点工作与教学核心的关系,重点在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核心指的是培养学生高素质,这样才能为社会提高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另外,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社会需求方向,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3.构建高职与家庭德育教育互动的教学环节

在德育教育中,家庭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而家庭与学校的德育教育又构成了学生终身道德素养的桥梁。所以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既要发挥家庭德育教育的基础作用,又要通过两方面的桥梁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职业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德育教育离不开学生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只有结合高职学校与家庭,构建两种因素内在的德育教育体系,才能取得更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科峰.浅议高职院校“家庭—学校—企业”三维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世纪桥:理论版,2012(7).

[2]李大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体系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10(23).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第8篇

未成年人是青少年时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由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不成熟的特点,对他们的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学校和家庭关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教育培养好未成年人,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共同的努力,其中家庭教育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为了如实了解我市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的现状,讨论家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从宏观上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促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我们下发了《____x市关于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以我市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市四所中学、6所小学五、六年级的30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下发调查问卷3000份,收回问卷2988份(问卷由学生本人填写),收回率为99.6%。通过调查,对我市家庭教育状况有了较为全面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家长要更新观念,具备现代家教知识。而开办家长学校,则可以帮助家长提高这方面的素质。目前,我市现有家长学校1159所,其中中、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631所,社区家长学校115所,农村中心户家长学校413所;家庭教育机构网络健全,市、市(县)、区、镇、村、社区都成立了家庭教育领导小组,每所家长学校都设有家教研究会,并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家庭教育活动,基本做到有师资、有教案,每季活动一次。为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长理性、科学的教子水平和能力,不断扩大家庭教育指导的覆盖面和家庭教育知识的知晓率,我们与市计生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依托农村计划生育中心户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意见》,在社区、学校、农村中心户建立家长学校 ,广泛利用家长学校这块阵地,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引导他们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做好我市家庭教育工作。

从调查中反映出以下问题:

1、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仍然存在,影响了家庭教育效果。简单、粗暴式家庭教育方式还普遍存在,调查中显示:33%的学生不希望父母用打骂的方式教育自己,甚至的有父母对孩子说,“如果这次考试成绩不好,就将你赶出家门”,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孩子是不会接受的。

2、父母自身素质有待于提高。家长的人格和言行是一种最有力的教育手段,它对子女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特别是家长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子女学习的内容,也是子女学习的直接榜样,家长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对父母是否满意一栏中,满意占60%,基本满意占38%,不满意占2%,父母经常不回家、回家晚、不关心自己是学生对父母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有30%的学生看不惯父母打仗、骂人的行为。

3、家长注意孩子思想品德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现在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考试分数最终决定升学的因素,使得家长更加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调查中,一方面对于“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种选择中,95%的学生选择的是父母注重对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只有1%的学生选择父母注重他们的学习成绩。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思想品德的占4%。而另一方面“在你记忆中父母对你伤害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中,回答“不好好学习,长大就没出息”“学习成绩这么差,你还能干什么”占9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上一度出现的重智轻德倾向并非出于家庭或家长的本意,而是与应试教育中的某些弊端有紧密关联。

4、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包办较多,孩子自主自立较少,应该给孩子一定的空间。父母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对孩子宠爱有加,娇生惯养,形成孩子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善待他人,追求享受,不能吃苦等思想品格方面的缺陷。调查中最不希望父母为你做什么一栏中:“不希望父母过分爱我”、“不希望父母太过分关心我”占55%。“不希望父母让自己做一些自己不爱做的事”占40%,“不希望父母为我做我做会的事”占5%。

5、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正确的家庭教育。有的父母离婚后,在生活、学习上很少关心他们,教育不好,他们就会走极端,成为问题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家庭的温暖。调查中显示,“我不希望父母离婚,好让他们多给我一点关爱”、“我希望父母能够给我一个完整的家,让他们一起来爱我,不要不管我”占3%,单亲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照顾。

三、 对策与建议

1、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职责,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一定要深刻领会《意见》的精神实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自觉性。

2、要继续办好各类家长学校,加大管理工作力度,对家长学校进行分类管理,以学校、社区、农村中心户为依托,办好家长学校,将家庭教育纳入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家长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家长的素质。定期监测评估,使家长学校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保证家长学校持续、稳定地发展,为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创造条件。

3、要加强家庭教育方面的调查研究。各级妇联和家庭教育学会要组织家庭教育理事和社会热心人士,认真研究当前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趋势,针对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和理论研讨,将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家庭教育工作实践中去,缩短理论与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第9篇

社会教育的多样化是以公民为教育对象,以社会、家庭、学校诸多教育资源对公民产生影响的多元教育。公民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之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有公民是构成社会的元素。当把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有机整合之后,这种强大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家庭成员中的公民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有效的提高公民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长期以来,公民教育以政治说教的形式为主,公民的行为以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及道德来制约,使公民素质教育显得单一。把学校、家庭、社会诸多教育资源的融合,使公民不自觉地置身在一个多元的教育环境之中,公民在有意和无意中接受了教育。于是,这种多样化的教育功能就得以彰显。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促使家长自我素质的提高。任何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积极进步,那么,家长就得给孩子一个积极进取的家庭环境,这便促使家庭中的成员提高自己的修养,改掉自己不良习惯。(2)学校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对家庭中的成员产生隐性的、积极的教育作用。(3)学生良好的行为对社会产生巨大的震撼作用。(4)电视、网络平台、社会舆论等途径,对社会公民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5)教师长期与家长的沟通、对话,影响着家长对教育及自身素质的关注。(6)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影响着家庭的和谐发展。

二、家庭学校结合共同提高

在教育各个阶段,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实施三结合教育实践中,各小学、中学,大学都应重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充分依靠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逐步探索出各种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途径,指导和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各学校努力探寻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结合点,形成家校育人的合力。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举办家长学校,有计划地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主动了解家长的需要和能力,介绍科学的教育方法,主动为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利用教育互联网络,交流家教体会。也可以利用学校开放日、校长信箱、家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反馈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的师德、师能水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三结合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推进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和家庭生活质量的提升,从而也有力地推进了社区文明的发展。

三、良好的教育环境需要统一的教育理念

要使人得以全面健康发展,必须具备和谐的教育环境。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出现严重的分离,其各自的教育功能无法形成合力。要全方位全面推行教育的步伐,必须得到政府的调空和指导,必须以学校教育为基础,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发挥诸教育功能的互动作用,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确保学生所受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一致性。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对社会建设的重要价值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第10篇

一、“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现实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是加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素质教育,坚持“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学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体现了育人工程的基本途径,反映了家庭教育育人工程的主体性,突出了对广大家长的素质要求;同时也把家庭,特别是家长的教育作为育人工程的前提。从而营造了学习型家庭的良好氛围,达到两代人学习,两代人提高,两代人双赢的效果。

(三)社会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主题鲜明、要求明确。这项活动不是一般的创先达标活动,标准不是高不可攀,它是以家庭和做人基本准则为依据,普通家长和孩子都能做得到的要求制定活动计划,从而促进社会群体的进步,这一活动抓住宣传、教育、实践三个环节,能够得到广大家庭的积极参与。

(四)创新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又一创新。这一活动与“六个一”工程、原创:“五小”活动结合在一起,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还为家长学校增添了活力,使家长学校不再流于形式。同时,拓宽了企业家长学校、新市民家长学校、流动人口家庭学校的空间。

(五)指导性。家庭教育工作经过20多年努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知识健全、理念更新、宣传普及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引起关注:社会的炒作、商业化的运作、家庭教育误区也还困扰着家庭教育。“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无疑是一个适合广大家长教育实践的良好平台,对指导家长科学教子,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差距

“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的地区、城乡、职业等诸多生存状况不同,也造成了明显的差异,制约着这项活动的发展,表现出这项活动的不平衡性和间断性。

(一)认识差距。“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缺乏广泛宣传。不少群众、不少家长还不甚或不了解“双合格”的活动要求。有些地方这项实践活动还仅限于妇联组织实施落实。党委、政府部门还没有将这项活动与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学习型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缺乏应有的重视。

(二)城乡差距。“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在城市开展较为广泛,在农村却不尽人意。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约有六成家长外出打工,这些为父母者,迫于生计基本上或完成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而祖父母大都受文化局限,只能给儿童衣食上照顾。一些农村除贫困外,受到重男轻女和读书无用论影响,使儿童、特别是女童辍学,家庭教育出现弱化或虚化现象。由于农村基层干部的压缩,有些农村村一级妇联组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成了空中楼阁。

(三)实践差距。“教无定法”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因人因家庭而异,它只能有普遍的认知规律,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近来,由于媒体的炒作,家庭教育有简单化、教条化的趋势。如媒体炒作“哈佛女孩”、“高考状元”,把成才和家庭教育成功局限于升名牌大学。我们不能用特定教育方法去指导所有的家庭,成为教育儿童一成不变的模式。

(四)理论差距。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教育理论呈多元化态势,也不乏商业运作,有意作秀,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状况,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理论“瞎教育不如不教育”、天津“郝氏协议书”等等。这里在有的仅仅是自我感知,家庭教育理论目前还存在着“老方法不灵,新方法不明”的特征,要让家长有普遍的认同感就要建立科学的理论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断章取义,使家长处于难辩真伪,无所适从的境地。

(五)家长差距。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出现了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流动人口儿童家庭、特困儿童家庭等,这些家庭在一些地区约占儿童家庭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些家庭比一般家庭的儿童更需要关爱,一些单亲家庭缺少父爱或母爱,一些特困家庭忙于生计,儿童缺少基本的教育条件。一些失去双亲的家庭,有的与祖父母生活,生活拮据;有的与叔叔等亲戚生活,受到歧视等等,更谈不上家庭教育。

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特点缺乏足够重视,这些捧出来的儿童往往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

(六)两种教育差距。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应对,始终对家庭教育的形成新的挑战。应该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是对立的两种教育,素质教育更侧重人的德与才的培养,而应试教育注重识记、理解力的培养、缺乏一定的创新性。目前,儿童学习没有彻底减负,过重的升学负担使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负担;家庭教育支出;校外教育支出;

作者简介:迟巍,山东文登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经济、劳动经济学;;钱晓烨,江苏无锡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经济;;吴斌珍,浙江东阳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

一、研究意义

近年来,教育支出为家庭造成的负担日渐成为各方关注的话题。在我国,教育支出已成为家庭支出的重要部分。2007年我国大陆地区家庭教育支出约占家庭收入的5.2%,是美国的2.1倍。(1)家庭之所以如此重视对子女教育的投入是由于,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直接影响个人及家庭的未来收入。加之受我国重视教育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父母不论收入高低,都愿意投资子女的教育,令其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然而,当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或总支出超过一定比重,家庭教育负担就会过重,将影响家庭的财富积累、挤占家庭的其他消费支出、降低居民生活质量,也将削弱居民的消费能力和储蓄能力,不利于我国从外贸推动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的成功转型。

作为一个影响国家发展和民生质量的重要议题,现有的关于家庭教育负担的研究仍显不足,需要更深入的分析和更多的实证证据。本研究重点关注居民家庭教育负担的现状和原因,采用国家统计局在2007年对21个城市的城镇居民家庭入户教育调查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家庭校内教育支出负担主要受到家庭收入的影响,而家庭校外教育负担则源于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与教育资源不足双重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投入竞赛。

二、相关研究

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支出对子女的教育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早在1976年,贝克尔和汤姆斯就提出,家庭资源禀赋对子女的教育获得和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为子女教育提供资金时,贫困家庭由于受到信贷约束的制约,其子女往往更难继续求学或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1)为进一步证明子女教育成功与家庭收入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学者还采用自然实验的方法,在控制父母能力的代际传递之后,依然发现了家庭收入对子女教育成果间的正相关关系。(2)

相较于家庭收入对家庭教育结果的影响,我国学者更关注家庭教育支出。在我国家庭教育支出的相关研究中,一部分关注家庭教育支出的分布与效应,如楚丽红探讨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在城乡、不同教育阶段、校际、不同群体间的不均等分布。丁小浩讨论了高等家庭教育支出增加会挤占或替代家庭其他开支,导致家庭消费结构变化。另一类研究关注影响家庭教育支出的因素。如李红伟采用1999年城镇居民调查数据,研究了家庭收入、地区、父母教育程度、家庭层次等指标对父母教育支出的影响。李文利采用农村居民教育支出入户调查数据,研究了家庭收入、子女年级对父母教育支出的作用。孙彩虹则在家庭收入、父母教育程度之外,考虑了地区、教育政策改变等影响教育支出的因素。(3)

对于家庭教育负担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讨论家庭教育负担对入学率的影响。如杰克逊和维瑟斯比研究了1994年美国家庭面对高校学费变化时的反应,并估计出,在家庭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学费每提高100美元,会导致入学率降低1%。戴尼格尔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也发现,对低收入家庭提供小学教育的补助,有助于减轻家庭教育负担、提高入学率。米勒和赫然克斯特估计了1983年至1984年美国家庭在不同教育资助方案下的学费负担,发现低收入家庭负担的学费比例要低于中等收入家庭。(4)我国对教育负担的研究刚刚起步,已有的研究计算了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水平和不同家庭收入组的教育负担率,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家庭投入负担过重、教育过度投入的现实。(5)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外的文献中,对影响家庭教育负担主要因素的研究都相对缺乏。涂瑞珍和林荣日(6)的研究采用了单个城市的数据考察了家庭收入和家庭城乡背景对家庭教育负担的影响,但没有检验父母的特征变量、地区差异等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除再次检验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之外,将重点对影响家庭教育负担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力图为我国居民家庭教育减负的这一重要议题提供实证证据。

三、数据描述

本文使用了2007年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教育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覆盖全国东中西地区的21个城市(7),采用严格的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出1000多个家庭,收集3000多个个体样本的调查结果。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人口信息、教育背景、职业信息、收入情况、教育支出等。样本中幼儿园阶段子女占8.16%,小学阶段占30.92%,初中阶段占19.03%,高中阶段占20.64%,其他(包括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占21.25%。由于高等教育支出的情况相对独立,多数学者都选择将其区分研究。因此,我们选择了子女在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四个阶段就读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

由于考察以家庭为单位的支出情况,因此我们合并了同一家庭的数据,得到样本1006条。在保留幼儿园、小学、初高中阶段的数据后,剩余样本882个。此外,当家庭有两个子女时,因父母仅报告对其中一个子女的教育支出,有两个及以上子女的家庭样本也被删去。最终的有效样本为780个。

调查问卷中的“家庭教育支出”一项报告了调查时点之前一个学期家庭对子女的9类教育支出(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幼儿园和高中阶段的学杂费均值较高,分别达到每学期1095.8元和772.8元。幼儿园和高中阶段报告的义务学杂费,可能是由于父母对问卷问题的理解不够准确。

因此,为了清晰起见及改善测量误差,本文对9个类别进行合并,将9(1)个类别划分为校内支出、校外支出、住校和生活费支出、其他支出,四项支出之和为上学期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总支出(2)。其中校内支出包括教材费用、非义务教育学杂费(包含托幼费)、义务教育学杂费。学校的住宿费以及子女的平均住校生活费按四个月计算。校外支出则包括家教费(按四个月计算)和培训班费用。表2列示了各教育阶段、总教育支出与各类教育支出的平均值。高中阶段是教育总支出最高的阶段。在幼儿园和高中这两个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校内教育的支出明显高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内支出,特别是幼儿园阶段家庭在校内教育方面的支出最高。校外教育支出最高的是初中阶段。在小学和初中这两个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家庭在校内教育方面的支出相对不高,但校外教育的支出相当可观,均已超过了同阶段校内教育支出的水平。

已有的研究中,家庭教育负担率有两种常见的计算方式,分别用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衡量和用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来衡量,其中第一种衡量方法更为多见。因此我们计算了家庭教育负担率如下:

家庭教育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总收入

表3展示了家庭教育负担的总体情况及分教育阶段的分布。家庭教育总支出的负担率为15.23%,说明我国平均每个家庭大约15%的收入用于子女教育。其中,子女在高中阶段的家庭,教育负担最重,达到了24%。此外,校内教育支出负担仍是教育总负担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校外教育支出的负担已与校内教育支出的负担持平甚至略微高出校内支出。

四、教育负担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首先建立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考察影响家庭教育支出水平的主要因素。家庭教育支出的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lnEduExp是家庭教育支出的对数值,在模型中除了考察家庭教育总支出,我们还关心家庭校外支出,这是由于家庭校外支出往往表现出与家庭教育总支出不一样的模式。

lnIncomeCap代表家庭人均收入。由于收入是支出的来源,家庭收入往往与家庭支出以及教育支出高度相关。

HhSize代表家庭规模,较大规模的家庭能为子女教育提供的资金往往较少,诺德尔的研究特别论证了这一点。

EduLevel代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教育阶段的家庭消费支出差异很大。在模型中,我们建立了四个教育阶段的虚拟变量,分别是家庭是否有就读于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的子女。小学子女的家庭作为回归中的基准组。

Parental代表了父母的背景因素,包括父亲和母亲的年龄、教育水平、户口类型、职业类型、行业类型和就业情况。由于父亲和母亲的特征变量往往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我们建立不同的回归模型,分别考察父亲和母亲特征变量对家庭支出的作用。

Region为地区变量。作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家庭教育支出的分布有着显著的地域差异,因此将地区变量纳入模型进行控制也十分必要。由于样本量足够,我们建立了21个城市的虚拟变量,以求更精确地反映地区之间的差别。

与考察家庭教育支出的绝对值相比,一个家庭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更能反映一个家庭的教育负担。出于对教育的重视,即使收入不高的家庭,仍倾向于抑制其他消费意愿而为教育付费,许多家庭对教育的支出虽然绝对值不高,但已经占整个家庭收入的很大比例。这种情况下,仅考察家庭教育支出的绝对值,无法反映出居民家庭教育负担的真实情况。因此,我们建立了教育负担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

其中EduBurden为教育负担,由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来衡量。其他影响因素与教育支出模型相同。

1.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

表4报告了家庭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前两列为各项因素对家庭教育总支出的影响,后两列为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首先,家庭收入对教育支出有着显著的正影响。在分别控制父亲和母亲特征变量和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家庭人均收入对家庭教育支出的系数达到0.32和0.34,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收入越高的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越高。其次,家庭教育总支出的水平与子女受教育的阶段有关。以小学阶段为基准组,幼儿园、初中、高中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这三个阶段的家庭教育总支出显著高于小学阶段。这可能是由于幼儿园、高中处于非义务教育阶段,主要依靠家庭承担学费;而在初中阶段,与小学相比虽同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然而面对升学压力,父母在课外补习、课外资料等方面的投入很可能会大大增加。此外,从分别控制了父母的特征变量的模型(1)和模型(2)中可以看到,父亲的教育水平对家庭教育总支出有显著的影响。父亲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家庭,教育总支出和校外教育支出要比父亲教育水平较低的家庭更高。在控制了家庭人均收入的情况下,这种正相关关系反映出高学历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

模型(3)(4)估计了影响校外教育支出的主要因素。除了主要变量的作用方向和强度与模型(1)(2)类似以外,我们发现了一些校外教育支出特有的规律。相比小学阶段,幼儿园阶段对校外教育支出的影响不再显著,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回归系数正显著,这说明进入中学阶段,家庭校外教育支出显著增加,这很可能是源于高考的升学压力。

2.家庭教育负担的影响因素

表5反映了影响家庭教育负担的主要因素。与表4中家庭教育支出绝对值的回归结果相比较,可以得到几个重要的结论。首先,家庭教育总支出的负担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家庭人均收入对教育负担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对于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教育支出负担较重。其次,校外教育支出的经济负担并不显著地受到家庭收入或父母特征的影响,并没有观察到随着家庭收入增加,家庭校外教育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的特征。这可能是因为,各收入阶层的父母对子女的课外补习与兴趣培养都极为重视,校外教育支出的规模与其收入成比例增长。此外,子女处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家庭承受的教育负担不同。从总支出的负担来看,小学阶段子女的教育负担最低,幼儿园和高中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负担明显高于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负担虽然也高于小学,但系数为0.056,明显小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估计值。从校外教育支出的负担来看,除幼儿园阶段家庭校外教育负担显著低于小学阶段,在其他教育阶段,校外教育负担没有明显的区别。

表6报告的是表4、表5回归模型的城市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绝大多数城市居民家庭的教育支出都低于上海(基准组);东部和中部城市,如绍兴、大连、宜昌、怀化的教育支出都明显高于西部城市,如西宁、和田、石嘴山。另一个发现是,虽然有的地区家庭教育支出不高,但家庭教育负担较重,如重庆。此外,与表4、表5相吻合,表6的结果也支持了家庭校外教育支出与教育总支出具有不同的规律。比如,无锡的教育总支出居于全国调查城市的前列,高于上海,但校外教育支出则明显低于上海。

五、结论与建议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第12篇

一、“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现实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是加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素质教育,坚持“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学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体现了育人工程的基本途径,反映了家庭教育育人工程的主体性,突出了对广大家长的素质要求;同时也把家庭,特别是家长的教育作为育人工程的前提。从而营造了学习型家庭的良好氛围,达到两代人学习,两代人提高,两代人双赢的效果。

(三)社会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主题鲜明、要求明确。这项活动不是一般的创先达标活动,标准不是高不可攀,它是以家庭和做人基本准则为依据,普通家长和孩子都能做得到的要求制定活动计划,从而促进社会群体的进步,这一活动抓住宣传、教育、实践三个环节,能够得到广大家庭的积极参与。

(四)创新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又一创新。这一活动与“六个一”工程、原创:“五小”活动结合在一起,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还为家长学校增添了活力,使家长学校不再流于形式。同时,拓宽了企业家长学校、新市民家长学校、流动人口家庭学校的空间。

(五)指导性。家庭教育工作经过20多年努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知识健全、理念更新、宣传普及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引起关注:社会的炒作、商业化的运作、家庭教育误区也还困扰着家庭教育。“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无疑是一个适合广大家长教育实践的良好平台,对指导家长科学教子,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差距

“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的地区、城乡、职业等诸多生存状况不同,也造成了明显的差异,制约着这项活动的发展,表现出这项活动的不平衡性和间断性。

(一)认识差距。“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缺乏广泛宣传。不少群众、不少家长还不甚或不了解“双合格”的活动要求。有些地方这项实践活动还仅限于妇联组织实施落实。党委、政府部门还没有将这项活动与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学习型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缺乏应有的重视。

(二)城乡差距。“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在城市开展较为广泛,在农村却不尽人意。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约有六成家长外出打工,这些为父母者,迫于生计基本上或完成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而祖父母大都受文化局限,只能给儿童衣食上照顾。一些农村除贫困外,受到重男轻女和读书无用论影响,使儿童、特别是女童辍学,家庭教育出现弱化或虚化现象。由于农村基层干部的压缩,有些农村村一级妇联组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成了空中楼阁。

(三)实践差距。“教无定法”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因人因家庭而异,它只能有普遍的认知规律,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近来,由于媒体的炒作,家庭教育有简单化、教条化的趋势。如媒体炒作“哈佛女孩”、“高考状元”,把成才和家庭教育成功局限于升名牌大学。我们不能用特定教育方法去指导所有的家庭,成为教育儿童一成不变的模式。

(四)理论差距。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教育理论呈多元化态势,也不乏商业运作,有意作秀,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状况,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理论“瞎教育不如不教育”、天津“郝氏协议书”等等。这里在有的仅仅是自我感知,家庭教育理论目前还存在着“老方法不灵,新方法不明”的特征,要让家长有普遍的认同感就要建立科学的理论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断章取义,使家长处于难辩真伪,无所适从的境地。

(五)家长差距。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出现了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流动人口儿童家庭、特困儿童家庭等,这些家庭在一些地区约占儿童家庭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些家庭比一般家庭的儿童更需要关爱,一些单亲家庭缺少父爱或母爱,一些特困家庭忙于生计,儿童缺少基本的教育条件。一些失去双亲的家庭,有的与祖父母生活,生活拮据;有的与叔叔等亲戚生活,受到歧视等等,更谈不上家庭教育。

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特点缺乏足够重视,这些捧出来的儿童往往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

(六)两种教育差距。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应对,始终对家庭教育的形成新的挑战。应该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是对立的两种教育,素质教育更侧重人的德与才的培养,而应试教育注重识记、理解力的培养、缺乏一定的创新性。目前,儿童学习没有彻底减负,过重的升学负担使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大学生 挫折教育 应对策略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挫折教育中,应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1 将挫折教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它将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合二为一,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与法律素质的提高有机统一起来。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通过传授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围绕大学生的成长展开了丰富的内容,是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主渠道和中心环节。在这门课中,我们可以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面对的主要挫折类型,即学习上、生活上、恋爱上、人际交往上以及就业和择业上的挫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疏导,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挖掘自身潜力,有意识地防范挫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挫折面前适时进行调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因此,把挫折教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课程体系,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2 开辟第二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必要的延伸,是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以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对于挫折教育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的作用,通过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与综合素质,同时又要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虽然,把挫折教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课程体系,确保了其在第一课堂的理论学习的实施,在此课程体系中,通过对挫折教育的理论学习,大学生对挫折教育的必要性、目标、任务以及自身面对的挫折心理类型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应对挫折、提高耐挫能力的方式方法也有所了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的耐挫能力因而可以得到实际的提高。因此,在对广大青年学生加强挫折教育的理论教育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重要的育人渠道作用。

二、发挥学校挫折教育的主导作用

1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大学生挫折教育是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展现其个人能力的平台,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挫折容忍力、磨练大学生的意志、指导大学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从而指导大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去战胜挫折,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素质与能力,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 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之所以产生各种挫折心理,除了缺乏有关挫折的理论知识外,社会经历少,阅历短浅,对挫折缺乏心理准备是他们产生挫折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社会经验多、文化修养好是增强挫折容忍力的保证因素。生活经历曲折、社会经验丰富、文化知识渊博的人,一般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认识挫折产生的原因,找到摆脱挫折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经历简单,缺少对挫折的体验等特点,要让他们学会战胜挫折,提高耐挫能力,除了家长和教师的熏陶、光辉典范的鼓舞外,还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 3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挫折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必须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起关键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提供组织保证。

三、发挥家庭挫折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始和基础,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虽然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同的年龄阶段所发挥的功能不一样,但是父母的德育者的角色是其他角色难以替代的。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明确的教育计划、那样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家长也不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然而,家庭教育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其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加上高校的教育是有限的,即使到了大学阶段,家庭教育仍是十分重要的德育渠道。因此,大学生挫折教育,单靠学校教育是无法达到目标的,它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努力,需要发挥家庭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策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思考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课程进行了几次改革。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使各种现代思潮与价值理念不断涌入,人们的思想认识,尤其是作为吸收新思想、新观念较强的青年学生群体,思想素质呈现出了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因此,在社会中出现了一种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冷漠的态度。其原因之一,“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一些青年学生中间,‘有用就学’、‘急用先学’的轻德育、轻人文的思想明显抬头;‘不谈空的,讲求实的’、‘重实惠、讲实用’等价值在青年学生中普遍存在;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周期长、未来性、教育效益迟效性等特点它通过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来影响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发生作用,难以立竿见影。它的效益不可能像资金、物质投入那样直接、明显,短期内就见成效。”以实际效益衡量一切,以实用作为衡量标准,其结果是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但又不得不学。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无论是在高中还是在大学都是一门必修的公共课程。使思想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导致他们学习上只追求对就业有帮助的课程,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冷漠化。其原因之二是思想政治课自身的问题——理论脱离实际。据调查显示,“‘认为人生观教育’大道理多,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占61%,很多学生反映学校的思想教育‘不联系我们的实际’,课堂教育讲大道理得多;不能及时有说服力、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困惑并对热点问题加以引导。”学生们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在考试前把各种原理、概念背得滚瓜烂熟,考试后这些内容便被抛到九霄云外,考试就是背书背笔记,学生们戏称“背多分”。当然,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处在尴尬境地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教育环境,教育主体的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并发展几十年,取得的成果也是不可忽视的,曾被人们认为浮躁、以自我为中心、不懂感恩、缺乏责任感的“80后”、“90后”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在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中给了社会一个满意的答复。正如黑格尔所说:“存在即合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必然有它的合理之处。从宏观方面讲,在任何一个社会时代统治阶级的思想都是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要使自己的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必须加强对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遗传到主流意识形态中。在社会生活中,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无论是政党还是民间组织,不管做什么事,都首先要确定目的,有了目的,人的活动才能有明确的指向、持久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它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从微观方面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个人的政治认识能力,是非判断能力,使其走上社会后,能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中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一种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标准,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态的人,从而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对社会没有重大危害的人。笔者认为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毋庸置疑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我们不仅要使其功能更进一步、更深层次的发挥,而且还要认真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实效性低的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

人的繁衍生息与外界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其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也与环境密切相关。孟母三迁的故事其实就是讲环境与人的思想行为关系的例子。

从国内社会环境来说,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势也呈现多样化。青年学生面对多样的价值观念,其理想、信念、道德等都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抉择,出现了许多困惑和冲突,尤其在市场经济大潮涌来时,他们常常要思考、要抉择“我”怎么办,在生活中,“我”怎么找到自己的位置,怎样规划自己未来的目标,怎样选择自己今后的道路,甚至怎样报考一个学校、专业,怎样对待自己的家庭、婚姻、职业、交友、兴趣爱好,怎样确立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怎样看待与周围人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在他们的脑海里掀起大大小小的波澜。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担负着对儿童传授文化知识、培养道德品质、指导行为规范、帮助个体独立等责任。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主要指家长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子女思想平的的形成、发展的影响氛围。婴儿出世后逐步具有社会性,这主要是家庭成员相互影响,并不断在社会中学习的结果。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往往给子女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并不是说,家庭环境好,子女的思想水平的一定就好,因为影响子女思想品德形成的还有其他因素。但是一般来说,亲切和睦、温暖、充满爱心、奋发向上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育。反之,则会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障碍。大量统计数字表明,青少年犯罪往往与有严重缺陷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比如单亲家庭、暴力家庭。尽管现在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把孩子的成才与否同自己的荣辱联系在一起,不顾孩子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一味地按自己的意志来培养孩子。在教育方法上,由于越来越多的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家长过分的溺爱孩子,导致孩子懒惰、自私、骄横等等,而这些问题直接给青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造成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

(二)教学资源因素

个人性格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但他们看待事物的态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却与学校的教学联系密切。笔者认为,人一生的受教育过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受教育的第一阶段为家庭教育,第二阶段是在学校接受系统理论教育阶段,而这一阶段主要是青年阶段(14岁、15岁-25岁),第三阶段是将前两个阶段所学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验证并从中进一步学习的阶段。

从教育大环境来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教育界提出了中国的教育模式应该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观点,经历了20多个年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问题依旧存在。2002年3月13日,《光明日报》以“破解素质教育难题”为题,报道了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素质教育改革的看法。“大家普遍认为,‘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理论口号一大堆,名词概念漫天飞,经验总结立马有,就不知实践怎么走。’处于一种美好的愿望,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出现这种情况有很多因素,现在尽管提倡素质教育,但很多学校仍然是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估学生的标准。特别是在高中,成绩的好坏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思想政治教育被认为是一门副课,在总分中占比重小,学生根本不重视,比较普遍的表现就是上课看英语书籍、读小说、打瞌睡等。在高校则采用“大课堂”教育,上课“一锅煮”,可以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表里两重天’。作为与教学、科研、管理同等重要的工作,在受重视程度上、支持力度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工作相比,还存在很大的距离。“思想政治教育似乎仅是一项务虚的工作,至多只能在舆论宣传上与教学、科研享受同等的待遇,而在人、财、物的投入上却有着天壤之别,重教学科研、轻思想政治教育;重学术骨干培养、轻政治队伍建设;重学生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培养,轻思想素质提高等现象。”

从思想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来看,课程内容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仍然存在时代感不强、针对性不高、时效性低、主动性差的缺点。具体表现在:学科化、概念化、成人化的问题依然存在;“有知识,缺文明”、“有学问,缺教养”、“有理论,缺实践”的偏颇依然存在着;目标设置与实施依然缺乏递进层次,部分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的问题;教学偏重书本知识,偏重知识的传授,偏重课堂教学,导致形式主义、急功近利、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教材忽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的参与活动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忽视社会实践环节等等。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为青年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生存发展依赖于社会,社会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社会中某些“假、丑、恶”现象对人,尤其是对青年学生影响较大。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才不会出现“学校教育半年功,不抵社会三分钟”的现象,要重视利用大众传媒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大众传媒的教育宣传与正规的学校教育相比,具有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特点,更容易被接受。不仅传播途径广,可以通过广播、报纸、电影、电视乃至电脑网络等媒介宣传其政治观、文化观、价值观,而且影响面较宽,可以面向国内公民,同时其他国家的人民也成为现实的或潜在的教育对象。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开展网上宣传,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另外,社会要给学校特别是高中一个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由于社会对一个学校评价的好坏只看每年的高考升学率或科研成果,这种来自社会的压力也是导致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的原因之一。

(二)为青年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第15篇

其实,每个家庭都应该,而且也可能站立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起跑线上。只要我们在实施以“母亲素质工程”为先导的“父母素质工程”中,循着从亲职教育向父母教育发展的路线,明确并完成以下三个“定位”的话,就会很快地提高父母自身素质以及教育素质水平,就会顺利地实现家庭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并取得成功。

定位一 父母教育与亲子教育并举

“亲职教育’的概念源自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究与交流,我们称之为“父母教育”,台湾称之为“亲职教育”,表述不同,其主体都是父母素质培养问题,都认为父母要从思想观念、理论水平、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等方面跟上现代家庭教育的发展。

所谓亲职教育主要是帮助父母学习有关新理论新知识,帮助父母树立教育好孩子的信心等。所谓父母教育,与亲职教育内涵有所不同,不仅强调父母要把注意力放在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能力上,而且强调父母要十分重视自身学习文化知识,提高综合整体素质。

当家庭的所有成员都成为家庭教育的对象时;当家庭内所有成年人都与孩子站在终身学习的统一阵线上,一种新型的亲子关系形成时,家庭实施素质教育也就走上了必胜之路。

定位二 进取意识与成功心态互激

许多事实表明,当今中青年父母是最肯学习、最有希望的一代父母。一项大型抽样调查表明,在0—18岁孩子的父母中,年龄30—45岁的占七成。尽管这些父母自己在青少年期没有接受到完整的基础教育,但他们的进取意识十分强烈。在他们身上蕴藏着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也保持着学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调查显示,上海O—18岁孩子的父母,或多或少地处在继续学习与进修过程中,其中60%一直处在“学历进修、技能证书学习和上岗培训”之中,从未间断。

在20世纪里,人们最引以为自豪的发现是:“人能改变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一生。”只要父母们树立起成功的理念,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就会转化为不可估量的家庭教育力。

定位三 成功教育与发现教育共振

家庭教育总是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模式去实施的。多年来,已经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可供推介的教育模式有许多,如创造性教育模式、成功教育模式、愉快教育模式、合格加特长模式等等。这些教育模式有不同的适用性。对于家庭教育而言,都可以尝试兼用。但是,成功教育与发现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不可缺少的。

所谓家庭实施成功教育,就是父母要树立成功教育理念:“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无完人,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实行“小步子”,“多活动”,“积小成为大成”等教育策略;积极创设支持性家庭教育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怀有成功的心态。所谓家庭实施发现教育,就是父母要善于发现并引导孩子自我发现独具个性的潜在资质,同时家长也要善于发现自己独具个性的教育潜能并自我完善与优化,使家庭所有成员都进入一种放松与开放的学习状态。

成功的关键在于发现,当成功教育与发现教育相互促进时,未来的家庭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