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1篇

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与区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就合作组建浙江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绿色食品事业进行了讨论。双方认为:

1、建设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构建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绿色消费是世界性的潮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浙江是全国的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浙江农业必须走绿色食品产业的道路,浙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成为全国发展绿色食品的先进省份。目前,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相对滞后水平,迅速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尽快形成绿色食品消费交易中心,是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迅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关键。这一体系应该由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绿色食品市场、绿色食品开发(或发展)有限公司四部分组成。其中,全省大部分农产品市场都以发展绿色市场为已任,开业在即的丽水市浙西南农贸城更是高举绿色市场大旗。全省开发绿色食品的企业也不断涌现,唯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尚未问世。从全国而言,目前只有青岛等城市已建成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

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两块牌子一个实体),将绿色食品的展示展销与绿色食品的发展培育有机结合,可迅速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可以认为,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仍是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

2、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丽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自然条件分析,丽水是部级生态示范区,是华东乃至全国少有的“生物基因库”,是浙闽六大水系之源(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交溪),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生态屏障。绿色生态是丽水的后发优势。从产业基础分析,丽水是沿海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地区,是沿海发达地区与WTO对接过程中产业梯级转移的Ⅰ级接受地带。在这一生态环境中生产的农产品,从广义而言,均为绿色食品。以此这基础,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丽水完全可以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现代科技为支撑,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具有区域特色,现代化特征明显的“绿色产业集聚谷地”,各种生产要素将向绿色产业集聚,产业结构朝着绿色经济的方向调整,经济战略重点向绿色经济倾斜。在培育绿色食品产业的过程中,势必会带动绿色市场的形成,促进生态旅游业等相关的绿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二、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框架

1、公司体制:双方决定共同发起并吸收志同道合者参加,组建一家股份制的“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重任,推动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

2、注册资本:本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元人民币,林方筹措200万元,陈方筹措100万元人民币。

3、驻地管理:本公司驻地:浙江省丽水市。归口莲都区管理。

4、决策经营:本公司按《公司法》实行规范管理,决策与经营分离。由投资各方选举的董事组成董事会,组成决策层。由经营者组成经理层。林方出任董事长,陈方出任总经理

三、主要业务

1、主要业务。本公司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依托绿色食品市场,集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集绿色食品科研、试验、推广为一体。主营业务:绿色食品基地开发、绿色食品配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绿色食品网站建设。兼营业务:绿色农业观光旅游。

2、经营目标。立足丽水,开拓沪杭。以丽水市莲都区为中心,建立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销售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发展中心和山水旅游基地;以上海杭州为中心,建立丽水方稳定的绿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和稳定的观光农业旅游客源网络。对促进丽水市莲都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丽水市莲都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丽水市莲都区农民收入,扩大丽水市莲都区在上海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上海、丽水两地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都将会发生重要作用。

实现这一经营目标,本公司也可获得应有的利润,成为莲都区仍丽水市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并争取成为浙江省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之一。

四、实施步骤:版权所有

第一步:2002年组建公司及所属机构,开展基地开发业务、展示展销业务、网站经营业务。

第二步:2003年,实施“一重二侧”战术。一重点:按陈方与上海方有关合作意向者经营的餐饮业的经营额1.5亿元的30%为基础,并努力开拓上海的其它“餐桌市场”,提出所需绿色农产品的订单,在丽水市莲都区为主组织生产配送。第一年销售额确保2000万元,争取3000万以上。二侧:一是积极开拓上海-丽水的旅游观光农业业务,争取实现零的突破;二是积极开拓杭温丽“餐桌市场”,争取实现零的突破。

第三步:在第二步运转成功的基础上,重点扩大杭州市场,精心策划,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三年之内销售额达到1亿元。

第四步:努力开拓市场,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实现销售额达到2亿元以上。

第五步:在沪杭甬温锡等大城市建立分公司,实现销售额达到3-5亿元。

五、财务预算(略)

六、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之一:充分利用产销差价。通过观察分析,我们认识到,农产品产地收购价与销区市场批发价之间,普遍存在1:1:5到1:2的价格差。也就是说,从产地收购到市场批发,一般农产品价格增长50%-100%,这就是中间环节虽然有5-6道但仍可获取高额流通利润的原因(其中包含部分不合理因素造成的高额利润)。本公司就是要将中间环节减少到最简,获取中间合理的高额流通利润。这是我们将配送确定为本公司主要业务的根据。为了保证实现毛利润40%,本公司产品的定价必须以上海市场批发价为基础。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2篇

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与区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就合作组建浙江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绿色食品事业进行了讨论。双方认为:

1、建设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构建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绿色消费是世界性的潮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浙江是全国的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浙江农业必须走绿色食品产业的道路,浙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成为全国发展绿色食品的先进省份。目前,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相对滞后水平,迅速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尽快形成绿色食品消费交易中心,是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迅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关键。这一体系应该由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绿色食品市场、绿色食品开发(或发展)有限公司四部分组成。其中,全省大部分农产品市场都以发展绿色市场为已任,开业在即的丽水市浙西南农贸城更是高举绿色市场大旗。全省开发绿色食品的企业也不断涌现,唯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尚未问世。从全国而言,目前只有青岛等城市已建成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

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两块牌子一个实体),将绿色食品的展示展销与绿色食品的发展培育有机结合,可迅速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可以认为,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仍是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

2、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丽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自然条件分析,丽水是部级生态示范区,是华东乃至全国少有的“生物基因库”,是浙闽六大水系之源(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交溪),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生态屏障。绿色生态是丽水的后发优势。从产业基础分析,丽水是沿海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地区,是沿海发达地区与WTO对接过程中产业梯级转移的Ⅰ级接受地带。在这一生态环境中生产的农产品,从广义而言,均为绿色食品。以此这基础,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丽水完全可以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现代科技为支撑,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具有区域特色,现代化特征明显的“绿色产业集聚谷地”,各种生产要素将向绿色产业集聚,产业结构朝着绿色经济的方向调整,经济战略重点向绿色经济倾斜。在培育绿色食品产业的过程中,势必会带动绿色市场的形成,促进生态旅游业等相关的绿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二、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框架

1、公司体制:双方决定共同发起并吸收志同道合者参加,组建一家股份制的“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重任,推动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

2、注册资本:本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元人民币,林方筹措200万元,陈方筹措100万元人民币。

3、驻地管理:本公司驻地:浙江省丽水市。归口莲都区管理。

4、决策经营:本公司按《公司法》实行规范管理,决策与经营分离。由投资各方选举的董事组成董事会,组成决策层。由经营者组成经理层。林方出任董事长,陈方出任总经理

三、主要业务

1、主要业务。本公司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依托绿色食品市场,集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集绿色食品科研、试验、推广为一体。主营业务:绿色食品基地开发、绿色食品配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绿色食品网站建设。兼营业务:绿色农业观光旅游。

2、经营目标。立足丽水,开拓沪杭。以丽水市莲都区为中心,建立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销售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发展中心和山水旅游基地;以上海杭州为中心,建立丽水方稳定的绿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和稳定的观光农业旅游客源网络。对促进丽水市莲都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丽水市莲都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丽水市莲都区农民收入,扩大丽水市莲都区在上海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上海、丽水两地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都将会发生重要作用。

实现这一经营目标,本公司也可获得应有的利润,成为莲都区仍丽水市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并争取成为浙江省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之一。

四、实施步骤:版权所有

第一步:2002年组建公司及所属机构,开展基地开发业务、展示展销业务、网站经营业务。

第二步:2003年,实施“一重二侧”战术。一重点:按陈方与上海方有关合作意向者经营的餐饮业的经营额1.5亿元的30%为基础,并努力开拓上海的其它“餐桌市场”,提出所需绿色农产品的订单,在丽水市莲都区为主组织生产配送。第一年销售额确保2000万元,争取3000万以上。二侧:一是积极开拓上海-丽水的旅游观光农业业务,争取实现零的突破;二是积极开拓杭温丽“餐桌市场”,争取实现零的突破。

第三步:在第二步运转成功的基础上,重点扩大杭州市场,精心策划,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三年之内销售额达到1亿元。

第四步:努力开拓市场,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实现销售额达到2亿元以上。

第五步:在沪杭甬温锡等大城市建立分公司,实现销售额达到3-5亿元。

五、财务预算(略)

六、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之一:充分利用产销差价。通过观察分析,我们认识到,农产品产地收购价与销区市场批发价之间,普遍存在1:1:5到1:2的价格差。也就是说,从产地收购到市场批发,一般农产品价格增长50%-100%,这就是中间环节虽然有5-6道但仍可获取高额流通利润的原因(其中包含部分不合理因素造成的高额利润)。本公司就是要将中间环节减少到最简,获取中间合理的高额流通利润。这是我们将配送确定为本公司主要业务的根据。为了保证实现毛利润40%,本公司产品的定价必须以上海市场批发价为基础。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3篇

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与区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就合作组建浙江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绿色食品事业进行了讨论。双方认为:

1、建设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构建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绿色消费是世界性的潮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浙江是全国的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浙江农业必须走绿色食品产业的道路,浙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成为全国发展绿色食品的先进省份。目前,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相对滞后水平,迅速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尽快形成绿色食品消费交易中心,是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迅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关键。这一体系应该由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绿色食品市场、绿色食品开发(或发展)有限公司四部分组成。其中,全省大部分农产品市场都以发展绿色市场为已任,开业在即的丽水市浙西南农贸城更是高举绿色市场大旗。全省开发绿色食品的企业也不断涌现,唯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尚未问世。从全国而言,目前只有青岛等城市已建成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

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两块牌子一个实体),将绿色食品的展示展销与绿色食品的发展培育有机结合,可迅速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可以认为,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仍是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

2、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丽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自然条件分析,丽水是部级生态示范区,是华东乃至全国少有的“生物基因库”,是浙闽六大水系之源(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交溪),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生态屏障。绿色生态是丽水的后发优势。从产业基础分析,丽水是沿海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地区,是沿海发达地区与WTO对接过程中产业梯级转移的Ⅰ级接受地带。在这一生态环境中生产的农产品,从广义而言,均为绿色食品。以此这基础,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丽水完全可以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现代科技为支撑,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具有区域特色,现代化特征明显的“绿色产业集聚谷地”,各种生产要素将向绿色产业集聚,产业结构朝着绿色经济的方向调整,经济战略重点向绿色经济倾斜。在培育绿色食品产业的过程中,势必会带动绿色市场的形成,促进生态旅游业等相关的绿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二、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框架

1、公司体制:双方决定共同发起并吸收志同道合者参加,组建一家股份制的“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重任,推动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

2、注册资本:本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元人民币,林方筹措200万元,陈方筹措100万元人民币。

3、驻地管理:本公司驻地:浙江省丽水市。归口莲都区管理。

4、决策经营:本公司按《公司法》实行规范管理,决策与经营分离。由投资各方选举的董事组成董事会,组成决策层。由经营者组成经理层。林方出任董事长,陈方出任总经理

三、主要业务

1、主要业务。本公司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依托绿色食品市场,集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集绿色食品科研、试验、推广为一体。主营业务:绿色食品基地开发、绿色食品配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绿色食品网站建设。兼营业务:绿色农业观光旅游。

2、经营目标。立足丽水,开拓沪杭。以丽水市莲都区为中心,建立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销售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发展中心和山水旅游基地;以上海杭州为中心,建立丽水方稳定的绿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和稳定的观光农业旅游客源网络。对促进丽水市莲都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丽水市莲都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丽水市莲都区农民收入,扩大丽水市莲都区在上海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上海、丽水两地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都将会发生重要作用。

实现这一经营目标,本公司也可获得应有的利润,成为莲都区仍丽水市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并争取成为浙江省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之一。

四、实施步骤:

第一步:2002年组建公司及所属机构,开展基地开发业务、展示展销业务、网站经营业务。

第二步:2003年,实施“一重二侧”战术。一重点:按陈方与上海方有关合作意向者经营的餐饮业的经营额1.5亿元的30%为基础,并努力开拓上海的其它“餐桌市场”,提出所需绿色农产品的订单,在丽水市莲都区为主组织生产配送。第一年销售额确保2000万元,争取3000万以上。二侧:一是积极开拓上海-丽水的旅游观光农业业务,争取实现零的突破;二是积极开拓杭温丽“餐桌市场”,争取实现零的突破。

第三步:在第二步运转成功的基础上,重点扩大杭州市场,精心策划,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三年之内销售额达到1亿元。

第四步:努力开拓市场,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实现销售额达到2亿元以上。

第五步:在沪杭甬温锡等大城市建立分公司,实现销售额达到3-5亿元。

五、财务预算(略)

六、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之一:充分利用产销差价。通过观察分析,我们认识到,农产品产地收购价与销区市场批发价之间,普遍存在1:1:5到1:2的 价格差。也就是说,从产地收购到市场批发,一般农产品价格增长50%-100%,这就是中间环节虽然有5-6道但仍可获取高额流通利润的原因(其中包含部分不合理因素造成的高额利润)。本公司就是要将中间环节减少到最简,获取中间合理的高额流通利润。这是我们将配送确定为本公司主要业务的根据。为了保证实现毛利润40%,本公司产品的定价必须以上海市场批发价为基础。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连地区 绿色物流 供应链

一、引言

大连地区大宗农产品与水产品主要是指没有经过深加工的初级农产品与水产品,比如水稻、果蔬、肉类、海鲜等。大连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农产品与水产品生产区域,大宗农产品与水产品地区消费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大宗农产品与水产品的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指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融入到物流与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强调物流管理的绿色化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以传统物流发展为基础的,能够较好的协调生产资料供应与产品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多元利益关系,进而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在供需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也为绿色物流与供应链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市场。

二、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SWOT分析对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的绿色物流及供应链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绿色物流和供应链的优势分析。首先,大连地区靠近海域,水资源丰富,同时土壤肥沃,因此境内种植较大面积的水稻与果蔬,海鲜资源也相当发达。由于区域内居民的消费水平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因此区域内农产品与水产品的消费量逐渐下降,而牛羊肉、蛋奶等食品的消费量日益提高,因此地区食品结构更加合理。其次,随着现代化高科技技术在农业生产与水产打捞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与水产品打捞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形成,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区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尤其是近些年以来,大连地区大宗农产品与水产品在其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相对合理的分配方式。最后,大连地区境内一些大型企业在其整个供应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大宗农产品与水产品供应链的优化,带动了地区绿色物流的发展。

第二,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绿色物流和供应链的劣势分析。首先,大连地区缺乏统一的物流与质量安全标准,大宗农产品与水产品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的管理通常会涉及到农业、工业与商业三部分,而这三部分在产业发展环境、信息传递与物流方面均有不同的标准,导致供应链即便在局部系统中表现的较为优越,但在集成时却展现出很大的困难。其次,供应链内部通通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沟通不畅,从大连地区分析,农产品与水产品的物流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且物流与供应链的不同节点之间也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与信息交流平台,因此不同节点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了解,信息滞后性的消极影响较为突出。再次,大连地区农民的自组织程度相对较低,农村普遍缺乏能够代表农民利益的基本经济组织,导致生产者通常以无组织的形式进入市场,无法充分全面的掌握市场信息,也就无法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实际的生产,导致无法介入到供应链系统中。最后,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的产销脱节以及物流成本问题均比较显著,农产品与水产品的物资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管理的状态,供应链出现产销脱节,加之农民缺乏市场营销的基本理念,信息不同进行有效的传递,因此导致产品损耗加重。

第三,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绿色物流和供应链的机会分析。首先,国内大环境相对优越,中国与世界的接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的国际贸易困境,推动了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市场的扩大。其次,国内外对大宗农产品与水产品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大,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产品的销售。

第四,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绿色物流和供应链的威胁分析。首先,大连地区大宗农产品与水产品的生产与经营本身存在较多的问题,长期以来,大连地区物流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导致产品的损耗增加,产品在运销过程中成本过高,导致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其次,地区市场体制发育不健全,传统的交易方式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加之产品的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且保鲜设备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发展滞后,无法保证大宗产品的充分销售。最后,外貌壁垒给大连地区产品出口带来严峻的挑战,由于环保技术相对落后,产品质量标准认知不科学,导致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经常被退货,影响了地区声誉与市场的开拓。

三、大连地区发展农产品与水产品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的战略价值分析

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是现代化物流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这种发展模式重视从长远利益出发,突出对环境的重视程度。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之所以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主要是由于其所需要的收益共享机制没有有效形成,加之农户对绿色理念的认识不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第一,经济价值。绿色物流与供应链均要求有一定的环境指标做为发展基础和原则,因为规范的环境标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企业选择更加环保的方式来充分的利用资源。虽然维护环境发展会增加一部分成本,但环境的有效改善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与经济机会,因此在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首先应该对处于核心位置的供应商设计出合理的奖惩机制,来提高供应商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要构建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环境为目标而增加成本的分担性机制,要求客户和供应商分担成本。

第二,社会价值。农产品与水产品的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是一项能够有效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进步的措施,实施绿色物流管理能够从根本上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经济发展层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另外还能进一步利用工业化发展与经营的理念来经营农产品与水产品,从而构建出更加深层次的供应链关系,推动地区经济的深入与健康发展。

四、大连地区发展农产品与水产品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的措施研究

大连地区大宗农产品与水产品的发展应该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发展优势,不断完善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第一,政府部门相关的保障性政策措施。首先,政府部门需要不断完善地区绿色保障机制与标准,制定出符合地区环境标准与生产技术要求的评价体系,要求评价体系要涵盖产品质量、食品卫生标准、绿色市场标准等,以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式。另外政府还需要强化信息建设,提高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重视品牌战略发展,不断推行良好的食品生产规范。其次要重视绿色消费市场的构建,政府部门需要根据国家统一的标准,加强对大连地区市场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保证环境对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性作用;同时还需要不断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比如农产品与水产品疲乏市场、冷藏设施、保险设施等,要强化现代化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应用,逐步配备有害物质残留检测设备,建立绿色食品专柜,发展连锁经营,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销售比例。再次,政府要开辟专用绿色流通通道,协调组织货源,建立产品运输网络,实行多式联运与直达运输,水产品要实行冷链运输,以防止变质及污染,同时还需要强化不同运输工具之间的有效衔接性。最后要建立完善的绿色运输模式,提高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并完善电子商务环境,积极应用现代化的生产与经营模式,推动农产品与水产品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深入发展。

第二,物流企业的相关管理措施。首先,企业内部要不断完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从资源的利用率角度出发,不断节约流程时间,提升顾客的价值,并以此为基本标准对绿色物流与供应链能力进行评价。这一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应将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同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通过分析企业的收益与资产运营来推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强化企业绿色运输管理,积极开展共同配送机制,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内部物流人员、物资、时间等资源的利用,同时还可以采用符合一贯制的运输模式,实现多种运输工具及多区段的衔接运输;再次,企业内部需要强化对绿色包装的管理,企业需要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要求生产部门采用更加简化的包装,或者积极应用先进的技术来开发新的包装材料,实现包装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包装实现大型化、集装化、模数化与反复性;再者,企业内部要强化对绿色物流的加工,一方面改变传统消费者加工的模式,引入专业集中加工,实行规模化的发展,比如建立大型的水产品深加工基地等,以降低分散加工导致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还要对消费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进行集中的处理,以降低废物污染,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最后,企业内部要实现对废弃物的物流管理,现阶段,企业内部大量的生产与消费经营模式,很大程度上导致废弃物的出现,因此应当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涵盖生产、流通与消费的废弃物回收、加工与再利用系统,比如水产品加工后的废料可以回收作为鱼饵继续应用于水产品的捕捞等,但这种体系的建立需要重新分析整个供应链系统,另外随着供应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还需要重点考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因此短时间内形成具有一定的困难,但不久的将来,这种模式一定会实现。

五、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系统的建立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内容,是21世纪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的新方向。是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增多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参与国际市场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发展绿色物流与供应链体系建设已经不再简单的局限在国内市场竞争中,更加体现在整个国际商场竞争中,因此在现有的物流与供应链体系的基础上,应强化政府引导,不断以保护环境为前提,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适应市场发展的绿色物流与供应链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凯波,丛皓.北京绿色物流中可持续供应链的设计及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1,(3).

[2]王婷睿.基于循环经济的辽宁省绿色物流体系构建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4).

[3]韩松.河南省大宗农产品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系统构建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8).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查哈阳农场;绿色产业;SWOT分析;对策分析

绿色产业是当今世界,全球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区域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市场化和生态化有机结合的经济,近年来查哈阳农场经济和社会取得了跨越发展,发展绿色产业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明显,但绿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观念上,长期以来沿用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形成了重发展速度和数量,轻发展效益和质量,重开发而轻保护,不利于查哈阳农场的可持续发展。对查哈阳农场绿色产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以扬长补短,趋利避害,寻找制定适合本系统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方法有助于查哈阳农场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加快绿色产业的构建和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查哈阳农场发展绿色产业的优势

(一) 资源优势

1.土地资源

农场现有土地总面积8.4万hm2,耕地面积5.8万hm2,境内土壤类型以草甸黑钙土为主,平原区黑土层0.5—1.0m,有机质含量4—6%,部分棕色森林土有机质含量均在3—4%。

2.水资源

查哈阳农场位于诺敏河—阿伦河的河间地带,水系比较发达,场内有黄蒿沟、白马河等河谷,拥有太平湖和白马河两座水库,汇水面积980 km2。灌区主要水源诺敏河全长367km,流域面积2.6万km2,年均供水量约为7—8亿m3。

3.旅游资源

查哈阳农场南靠鹤乡齐齐哈尔,北依尼尔基水库,拥有国家大二型水库——太平湖水库,东北最大的自流灌区——查哈阳灌区,白马河水库,800年历史的金界壕,旧称“老边壕”、“边堡”和日本开拓团本部“大烟筒”等。黑龙江省旅游名镇——“塞北水乡”将成为未来查哈阳绿色产业发展中最具潜力的“金字招牌”。

(二)绿色食品品牌优势

1993—1995年,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3年时间的严格监测检验后,查哈阳农场的甘龙牌优质粳米于1996年2月被批准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1994年在查哈阳农场召开的中国北方农垦水稻会议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查哈阳农场创造了“一个奇迹,三个典范”,即北纬48°线上超国际水平的奇迹,高寒稻作机械化创高产的典范,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典范,稻作实现两高一优的典范。1996年1月,查哈阳农场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中国首家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基地(A级)。1998—2000年,农场建立4万亩A级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基地,3年累计生产绿色食品大米4.5万余吨。2000年12月获取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大米的生产加工等4项证书。

(三)历史人文优势

查哈阳有过三次移民垦荒的历程:第一次标志是金太祖天辅五年,金界壕被蒙古族攻破;第二次是1906年至1931年东北沦陷前夕;第三次是日伪时期。历史上的三次移民在为查哈阳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

二、查哈阳农场发展绿色产业的机遇

(一)“十二五”突出“绿色发展”的历史机遇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黑龙江“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大绿色投入、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十二五”期间黑龙江垦区要基本形成北大荒绿色发展模式,加快建设绿色农业体系、绿色产业体系和绿色城镇体系。查哈阳农场地处黑蒙交界地带,远离工业区,空气质量优良,发展绿色产业条件得天独厚。

(二)国家、省区支持垦区带动周边的叠加机遇

黑龙江垦区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使命和艰巨任务,国家和黑龙江省非常重视黑龙江垦区绿色产业的发展。黑龙江垦区已经把“场县共建”上升到战略高度,从初始“三代”作业向深层次的产业融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延伸。国家、省区、农垦总局和周边地区对垦区带动周边都给予了很多政策、项目等相关扶持,这势必为查哈阳农场全面深入推进辐射带动周边带来叠加机遇。

(三)国家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的时代机遇

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要求监管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促进绿色安全生产,另一方面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和认识度都在不断提高,这为查哈阳农场绿色产业发展和绿色食品的品牌树立和市场开发带来了机遇。

三、查哈阳农场发展绿色产业的劣势

(一)场域经济存在“短板”

查哈阳农场场域经济以绿色水稻为支撑,呈现“水兴、稻兴、场兴”的经济格局,但是尚没有形成整体循环经济格局,产业单一,第一产业比例较大,且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以生产性建设为主体,所占比例最小;第三产业主要是个体私营经济。

(二)产业集群存在“软肋”

从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上看,其中,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13.12%;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75.34%;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11.55%。固定资产投资对第一、第三产业投入资金严重失衡,第二产业中加工业投入为零,直接影响到第一产业产品输出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农场整体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带来严重影响。

(三)交通瓶颈“桎梏”尚待破解

查哈阳农场初步具备了引领带动周边实现绿色发展的实力,但是农场没有高速公路、铁路系统,是全面推进“省区共建”、“场旗共建”和“场县共建”的一大“桎梏”,如何打通与S111省道、G301国道的交通连接,增强查哈阳农场的交通运输能力,进而发挥优势,扩大影响力,是需要省区、垦地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

四、查哈阳农场发展绿色产业的挑战

(一)实现绿色发展根本转变尚需时日

“十一五”期间,查哈阳农场实现经济国内生产总值的翻番跨越式增长,2006—2010年查哈阳农场GDP翻一番,年均增长速度为19.39%,虽然高于全国GDP年均增长率,但仍低于黑龙江垦区年均增长率,面对黑龙江垦区的跨越式发展势头,要实现农场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并行不悖任务比较艰巨。

(二)建设生产加工物流中心任重而道远

农场整体收益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销售层面,处于现代化大农业产业链的最低端,下游粮食仓储加工物流等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尤其是目前粮食仓储设施极其缺乏,吸纳自身与周边粮源能力严重不足,与绿色水稻8亿斤产能极不匹配,整体上处于低水平小规模重复建设阶段,现有的米业加工企业,产品雷同,但品牌各异,没有形成产业合力,缺乏规模粮食仓储能力和龙头加工企业的产业拉动能力。

五、发展对策建议

(一)重点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建立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根据市场机制来发展龙头企业(集团),依靠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带动基地发展和促进规模扩大,使企业与基地连结起来,基地与农户连结起来,构建“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要对已建成投产、管理好、有市场、有规模、有效益、有优势产品的企业和通过充分科学论证的在建项目加大培育扶持的力度。

(二)组织及人才激励政策措施

加大对人才培养和科技投入力度,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激发各级各类人才投身发展绿色产业的积极性。人才激励上,推行职称改革、创新创业扶持、收入分配、人才奖励等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查哈阳农场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加大人才利用和引进力度;加强开发绿色产业的人才培训工作,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提高人员的素质;对在发展绿色产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激发各类人才发展绿色产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重点发展有区域特色优势的绿色农业

特色就是独一无二,只要有特色,才能赢得市场,产品就会有竞争优势,才能有利于经济突破发展。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农业,就是谋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结合农场实际情况,应重点发展有地方特色的稻米产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

(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业

以查哈阳农场为中心,与周边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区、五大连池风景区、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汗马部级自然保护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大联合、大协作,充分展现查哈阳“水乡、水城、绿产业”的独特魅力,形成“蒙东黑西”独具特色的北大荒“大地景观中心”。

六、结论

通过对查哈阳农场绿色产业发展的SWOT 分析可以看出,查哈阳农场绿色产业发展既具备自身发展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存在制约其发展的劣势和面临严峻的威胁。应适时抓住其发展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农场特色的名、优、土、特、稀产品(以绿色水稻为主)以及生态旅游业;对农场职工进行绿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绿色消费意识;通过绿色产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绿色产品质量;通过绿色产业基地的建设,龙头企业的扶持带动,品牌产品的开发,绿色市场的培育和规范,提高查哈阳农场绿色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促进绿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秀云,卫立冬.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05(4).

2.王如松,周涛,陈亮等.产业生态学基础[M].新华出版社,2006.

3.李宗保.构造绿色和谐——发展绿色经济[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7(4).

4.田雨艳.东北地区绿色产业的构建和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5.刘薇.北京绿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政策研究[J].经济论坛,2012(4).

6.王永林.商洛现代中医药和绿色农产品抢眼西洽会[N].商洛日报,2005.

7.郭京福.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论[M]. 民族出版社,2006(4).

8.陆武成.甘肃的绿色农业之旅[J].中国报道,2006(10).

9.斯日古楞.内蒙古发展绿色产业的优劣势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10.王克西. 绿色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陕南绿色产业发展现状调查[D].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4).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营销;PEST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056-01

一、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PEST分析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分析,P指政治环境(Political System),E指经济环境(Economic),S指社会环境(Social),T指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这四项因素是衡量企业所处背景和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本文中对于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也适用PEST分析法来进行产业内营销影响的宏观分析。

(一)P政治环境

2001年黑龙江省颁布了我国首个地方性绿色食品法规,即《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2013年黑龙江省政府为了推动绿色食品市场推广颁布《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推广工作方案》《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纲要》,2014年6月,黑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绿色食品营销渠道建设的指导意见》。

(二)E经济环境

黑龙江省始终将耕地保护、农村土地整治作为重点项目狠抓落实。截至2013年,黑龙江省立项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达721个,新增耕地面积174万亩,增地率居我国第一位,土地总规模达2067万亩,累计资金投入量高达167.98亿元。其中“两大工程”实施的子项目达205个,整治规模达881万亩,新增耕地面积为68万亩,总投资资金量达99.01亿元。

(三)S社会环境

一是人口环境。营销市场的发展受人口、购买力的影响。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的营销不仅针对本省内部,更多的是销售到省外市场。截至2014年5月,我国大陆总人口数量达13.6亿人,黑龙江省人口数量为3835万人。伴随着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在市场的认知度被提高,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是人文环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偏向健康、营养、环保的绿色消费,这有助于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根据我国社会调查事务所报告得知,被调查的人中73%认为开发绿色产品非常必要,他们支持环保事业,在他们看来绿色产品有助于改善环境状况。根据我国消费者协会市场调查资料得知,76%~84%的消费者愿意主动购买绿色农产品。绿色消费的观念使得传统的消费观念,以及不关注社会环境利益的观念得到改善,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环保意识大大加强,环保作为一种新的消费观念,逐渐被我国公民所接受,这为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提供有利条件。

(四)T技术环境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发展。新型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方式能够减少产品流通的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营销将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紧密的联系到一起,通过无纸化贸易、信息贸易、电子广告、网上采购等方式,将产品销售到消费者。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具有全球化、个性化、价格公开化、渠道直接化等特点。

二、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对策

(一)提高绿色营销观念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企业应该树立绿色的营销观念,这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生产经营中将绿色营销的意识传承下去,将绿色营销的观念贯穿到经营的全过程,从原料农产品的定价、包装、宣传、服务到销售都需要进行绿化。同时注重培养绿色企业文化,使企业在全社会树立起关心社会、保护环境、对消费者负责的公众形象,提高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拓展绿色分销渠道

营销渠道的通畅对绿色农产品企业的营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绿色农产品的营销渠道依据中间环节方面分类能够分为零层营销渠道、一层分销渠道、二层分销渠道。企业绿色农产品零层营销渠道是指绿色食品企业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主要通过绿色农产品的销售部门、专卖店等实现农产品的销售。零层营销渠道是从产销一体化的方向着手,促进生产与销售的有机结合。黑龙江省在进行绿色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应注重发展多渠道的营销方式,做好售前宣传、售中使用、售后咨询的配套服务。

(三)提升品牌影响力

黑龙江省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较高,因此相关部门在进行绿色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应加大宣传,提高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这是进行绿色农产品工作的重要部分,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得到增强,绿色食品产业日益融入三农工作,成为食品安全工作重要内容,实现现代农业建设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打造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是必然选择。

(四)增强品牌竞争力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整体品牌形象良好,但知名大品牌数量不多,这极大影响了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造成产业效益整体水平不高。面对日益竞争的绿色食品市场竞争环境,黑龙江省相关部门应深入发展绿色食品产品,打造具有特色的产品品牌。这需要黑龙江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发展绿色农产品,打造龙江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1] 李崇光.农产品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产品 绿色营销 绿色品牌 绿色营销渠道

一、洛阳市农产品绿色营销现状

近年来,洛阳市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比重持续稳定增长。2012年洛阳市农业增加值223.8亿元,增长4.6%,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其中,绿色农产品比重增长3.2%,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从总体上来看,洛阳市各类绿色农产品的产量都取得明显增长。

洛阳市大力推进农业绿色产业基地化和规模化,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培育形成了现代烟草、畜牧养殖、花卉果蔬、油料作物、黑色杂粮、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2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668家,农业加工企业580余家,产品1500余种。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名牌产品10件,省著名商标51个,农产品原产地认证7个,有机食品认证5个,绿色食品认证4个,无公害农产品106个,无公害生产基地73个,面积达116万亩;经省、市级认定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达35个。

缘于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受到人们的青睐,一些营养价值更高、味道更美的特色农产品相继被开发出来。近年来,洛阳市已形成了以主食、奶业、食用菌、畜禽、果品、中药材、花卉等为主的七大绿色农产品加工体系。

1.以农户和个体经营户为营销主体

洛阳市的一项调查表明,集体运销组织运销的绿色蔬菜只占蔬菜总量的7.8%,加上农户联合运销的也只有12.9%,农民自己运销的占70.1%。目前洛阳市绿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小、产地分散、品种有限、结构单一、档次不高,难于保证满足市场需求,同时由于我国绿色消费市场尚且处于发育阶段,存在着多头经销、分散经营的自然发展状态。非企业化经营,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低,承担经济风险的能力低。洛阳市农户众多,他们难以根据市场营销理论的要求开展市场营销活动,难以履行市场营销主体的职能。

2.绿色农产品市场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洛阳市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逐渐形成,绿色食品需求增加,绿色农产品市场越来越受到市民的关注。人们喜欢购买未施农药和化肥的蔬菜、粮食,崇尚不破坏食物营养成分、没有污染的烹饪方式,关心居室的装饰是否会排放有害气体或辐射,愿意购买无氟冰箱以及使用纸制饭盒代替塑料包装等。同时消费者从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角度出发,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起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责任。

3.品牌和包装策略逐渐被人们认识

随着绿色产品需求增加,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品牌的消费意识逐渐觉醒,生产经营者注重对绿色农产品的视觉形元素如色彩装饰等进行包装,这些绿色农产品的包装往往健康简洁并尽可能说明包装废弃物处理方法,有效推广商品及其品牌形象和企业文化,促进销售的包装,实现现代包装的价值。绿色农产品生产者设计了美观实用的包装,消费者舍不得扔掉,挪作他用,用来盛放杂物、装饰、收藏、养花等。只要包装上的标示存在,就会让消费者时常想到该种品牌的产品,从而强化其品牌形象。

二、洛阳市农产品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1.假冒伪劣的绿色农产品充斥市场

由于绿色农产品市场不规范,商户的法律意识淡薄,一些不法生产经销商假冒伪劣或者采取掺假混杂、以次充好等不正当手段参与市场竞争,使用“绿色食品”标识欺骗消费者,把“绿色食品”商标直接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包装使用,造成市场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大,从而导致绿色营销常常受到来自不规范的市场行为激烈冲击,严重影响了绿色农产品的健康发展。例如,2012年洛阳市的土鸡蛋价格在每千克18元左右,而有些商户把普通鸡蛋当作土鸡蛋卖,从中牟利,他们的售价只有11元左右,这不但伤害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而且严重扰乱了绿色农产品市场的秩序。

2.绿色意识未被充分唤醒

绿色农产品要求每个生产环节都是绿色的,而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技术人员主要为农民,他们的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在生产过程中只注重提高产量来获取经济利益,忽略了由于农药、化肥、杀虫剂等物质的使用对环境及消费者健康带来的危害。总体上,农产品绿色消费未被充分唤醒,绿色消费需求未被充分挖掘出来。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客观上经济发展程度,相对发达地区消费水平较高一点,绿色消费的需求相对较高,而经济落后地区需求较低,绿色消费市场有限。二是绿色消费的市场环境不成熟、不规范导致绿色消费需求不能被充分挖掘出来,如绿色产品检验、绿色产品标志使用不规范、执法不力,引起绿色产品市场管理混乱,鱼目混珠,最终导致绿色消费意愿下降和消费市场萎缩。

3.绿色农产品价格定位过高

消费者购买绿色农产品时,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例如价格、口味、营养等,不同消费者在购买时所考虑的首要因素不同。影响绿色农产品市场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是绿色农产品的价格。但是,许多商户对绿色农产品的定位不准确,将绿色农产品视为高端食品,面对的消费者是高收入人群,从而制定高昂的价格,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价格敏感程度,导致了生产和需求的矛盾,阻碍了绿色农产品的普及。

一般来说,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一般农产品高出约30%,有的甚至高出1倍以上。若其流通环节成本再增加,则其最终价格很可能会高出普通产品3倍以上。在洛阳市大张盛德美超市里,0.5元/斤的普通大白菜成堆摆在蔬菜销售区;在旁边的有机食品专柜里,用保鲜膜包装好的有机大白菜售价为3.58元/斤。

4.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

由于销售渠道不畅通,绿色农产品滞销严重。以土鸡蛋为例,2011年洛阳市新安县磁涧镇曾因信息不畅,再加上多数养殖户各自为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造成土鸡“养热销冷”。在栾川、嵩县、伊川、汝阳、洛宁等县,“养热销冷”的土鸡养殖户也为数不少。土鸡含脂率低、蛋白质含量高且绿色无公害,而且土鸡蛋也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价格逐年走高。多数养殖户从购种、饲养到销售都是各自为战,这种分散的养殖方式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也不利于打造品牌效应。至于销售,大多数养殖户仍采取四处推销的“摆地摊”模式,各自为战,很难有多少卖多少,有些则把希望寄托在主动上门收购的商贩身上。另外,很多养殖户并未进行市场规划,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帮助养殖户进行销售渠道拓展,这都是造成养殖户养鸡容易卖鸡难的原因。

三、洛阳市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合理化建议

1.加强绿色管理,完善绿色标准体系

发展农产品绿色营销,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少不了政府的监管。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履行各自职责,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1)建立绿色农产品管理法规,为规范绿色农产品市场秩序提供法律依据。严厉打击违法商贩,维护绿色农产品市场的秩序。洛阳市的农产品绿色营销尚处于起步阶段,为大力推动其发展,政府应通过价格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发农民特别是农业企业的积极性。

(2)加强对绿色农产品生产厂家的抽检、监控,对产品质量不会格的厂家应限期整改或取消资格。加强打假工作力度,对造假者要严惩,通过取缔生产、重罚款等手段来维护“绿色尊严”。

(3)加快完善绿色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在我国19118项国家标准中,只有45%达到国际标准。因此应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加大认证认可体系建设,积极向HACCP、GMP、GAP、欧盟注册认证、ISO9000、ISO14000系列等质量认证和环境体系靠拢,提高检测检疫手段。根据有关“办法”和“规定”,进一步搞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名牌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无农药残留放心农产品”等的认定工作。

2.采用清洁生产,绿色包装。(1)农产品绿色制造,即清洁生产。农产品在制造过程中是否注意清洁、卫生、环保,这直接影响了企业形象。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要以有关国家和国际标准为指导,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易分解的农药,科学施肥。研发人员要不断加紧对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创新,用有机肥料取代农药化肥,进而开发生产出绿色农产品。

(2)农产品绿色包装。农产品包装设计时考虑残留物对环境的影响,做到易降解、易回收、易处理。目前,塑料包装及一次性饭盒造成的白色污染引起了世界性关注,纸质包装及可降解性塑料对其代替顺应了绿色包装这一时代潮流。产品包装应做到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易于降解处理。洛阳市应积极了解国内甚至国际最新包装技术,并致力于运用到本市绿色农产品的包装上,推动产品包装技术新变革。包装图案要充分体现绿色概念,让消费者联想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等。

3.加强绿色宣传,培养绿色品牌

广告是绿色农产品营销的一种重要手段,企业应摒弃传统的墙体广告的宣传方式,加大现代广告的投入和宣传,利用新兴的广告模式,如微博广告、视频植入广告等来提升市场竞争力。

农业企业要积极开展绿色促销活动,通过绿色广告开拓绿色农产品市场,例如销售展示、店内演示、品尝、上网宣传等,扩大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在对绿色农产品品牌促销时,除了宣传其核心产品和使用价值之外,应着力强调其绿色环保的一面,突出与一般产品的区别和优势。另外,企业应积极参与绿色环保事业,着力培养自己的绿色形象。

4.选择绿色农产品营销渠道

针对不同绿色农产品的特性,采用科学、卫生、环保的保鲜仓储技术,保证绿色农产品的储藏质量,减少对消费者的健康危害。由于绿色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所以企业应该缩短渠道,以免因渠道过长而增加销售价格,减少销量,造成企业利润的下降。由于洛阳市农产品绿色营销起步较晚,且中间商的绿色意识薄弱,因此有经济实力的农产品企业可以自行建立绿色销售渠道,或者着力培养中间商的绿色意识,使农产品到消费者手中经过的是一条绿色渠道,保证绿色农产品能尽快尽早的到达消费者手中。具体而言,洛阳市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可以根据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多寡,选择以下营销渠道策略:

(1)直接分销策略。自己设立绿色农产品专营店,或者在超市设立专卖柜,以回归自然的装饰为标志,招徕顾客,提高销售覆盖面。

(2)特许加盟经营的分销策略。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允许他人使用本企业的企业名称或品牌开设专卖店,销售生产者的绿色农产品。专卖店的资本全部由他人投资,但所有专卖店的名称统一按生产企业的名称或品牌命名,统一价格。

参考文献:

[1]刘昌勇.绿色营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J].长安大学学报,2002(2):24-25.

[2]施海智.绿色消费及其法制化探析[J].榆林学院学报,2010(2):12-14.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影响对策

一、绿色贸易壁垒理论概述

绿色贸易壁垒亦称环境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或地区以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健康为由,蓄意制定、颁布、实施一系列苛刻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和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对来自国外的产品加以限制从而保护本国市场的一种贸易保护措施。

绿色贸易壁垒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名义上的合理性。绿色壁垒恰好抓住了当下人们关住生态环境的这个心理,迎合了人们绿色消费的浪潮,使贸易保护在名义上具有了合理性。 (2)方式的隐蔽性。绿色壁垒是借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隐藏在各种复杂多样的标准之中,使进口国很难做出判断,具有很大隐蔽性。(3)内容的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在保护的内容上十分广泛,并且还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4)效果的歧视性。发达国家在制定绿色壁垒的标准时有较强的针对性,隐含着严重的歧视性和不公平性,在执行这些措施或标准时,一般是有利于本国生产者却不利于外国出口商。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1.保护环境、重视人类健康成为全球性潮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球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过度开发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引起的自然灾害给了人类足够的教训。各个国家开始关注环境保护,人们的消费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意识逐渐加强,“绿色”成为了时尚、健康的代言。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农产品的绿色标准有了新的要求,发达国家就在国内推行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实施绿色管理,并不断推出针对农产品检验的绿色标准和制度,这些绿色标准与制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在短期内很难适应或满足这些标准,使得农产品出口频频遭到禁运或者退货。

2.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强化

根据H-O理论,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该国生产要素丰富的产品。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大量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农产品的大量出口必然会对国外同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和冲击,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会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对本国农产品进行保护。由于世贸组织的协议,关税水平的进一步下降和数量限制措施的逐步取消,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取更加隐蔽的保护手段来对本国产业进行保护,绿色贸易壁垒正是实施本国产业保护的一种理想手段。

3.农业的生产经营缺乏协调和统一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缺乏协调和统一,例如在全国1600万亩茶园中,70%是分散农户经营的。生产的分散,使质量标准控制实施难以落实。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分散的生产方式与规模化、现代化间的矛盾日益严重。一户一家的生产方式已经很难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在分散经营条件下,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生产能力低,经济效益就会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时间、品种等不统一,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更无法进行科学统一的、大面积的质量控制及企业化的生产管理。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

1.有利于改善农产品产业结构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环境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关注环境、保护地球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人类的消费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一些危害环境的产品受到禁止和淘汰,产品更加绿色化。随着绿色消费运动的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商品的结构一定会改变,从而引导我国的农产品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促使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控制对化肥、农药等的使用量,使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逐步过渡。

2.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

绿色壁垒通常以先进的环保技术为基础,采用各种技术标准对不符合规定的产品设限,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者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就不得不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绿色贸易壁垒给农产品出口带来的巨大压力迫使农产品生产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带动产业的跳跃式升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强出口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长期来看,我国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了,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就相应提高了。

3.农产品出口成本增加,出口竞争力下降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廉,农产品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例如我国畜品价格一般都会低于国际市场,猪肉低40%、牛肉低50%、禽肉低30%、禽蛋低30%,然而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却削弱了这种优势。为了获得国外绿色标志,我国企业不得不支付大量的测试、评估、检验检疫等间接费用,还有认证申请费、标志使用费等直接费用。并且在包装、出口标签、商品广告等方面也必须做出大幅度的适应性调整,这就使我国的出口农产品成本加大,价格优势骤减,国际竞争力明显被削弱。在反补贴措施影响下,发达国家又对我国农产品征收绿色关税,使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丧失价格优势,彻底被绿色壁垒打垮。

四、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

1.加强环境教育,增强国民环保意识

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绿色经济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政府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作用,对环境保护以及绿色生产不断进行教育和宣传,使广大民众充分意识到绿色生产的重要性以及绿色经济的广阔前景,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使环境保护成为大家共同的事业。

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第一,政府要积极培育、扶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农业产业,特别是一些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产业。按国际市场的需求,坚持标准化、产业化和突出特色等原则,建立绿色产品出口基地,扩大高质量的AA级绿色食品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扩大出口,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第二,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政府应制定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

3.充分运用WTO规则,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一,要加强对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分析和研究,要努力使本国农产品符合其要求,充分利用WTO规则赋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维护自身合理的经济权益。第二,要充分利用WTO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熟悉这一机制的程序与步骤,在遇到环境贸易纠纷时,可以向WTO仲裁机构提出诉讼,力争以磋商或谈判加以解决。

4.积极申获相关国际认证

国际认证是企业产品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也是一种产品的质量标志。我国的农产品只有积极申请获得各种认证,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才能突破绿色贸易壁垒。ISO1400适用于一切企业的新环境管理体系,是当前国际通用的最权威、最广泛、最有影响力的环保标准之一,堪称国际贸易中的“绿色通行证”。所以,我国的出口企业要努力申获ISO1400国际标准认证,只有获得这个认证,才能使中国的农产品顺利的进入国际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另外,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的申请各种国际认证,如农药GLP(良好实验室规范)认证、兽药GMP(良好作业规范)认证等,为实现全程质量控制奠定良好的基础。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9篇

1引言 随着经济和市场型措施在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1],生态补偿成为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生态补偿最初仅限于自然生态补偿范畴,之后扩展到社会经济领域,被理解为促进资源环境保护的环境经济手段和利益驱动机制[1~3]。 国内研究的生态补偿接近于国外的生态服务付费(paymentforecosystemservice,PES)或生态效益付费(paymentforecosystembenefit,PEB)概念[2],但目前国内外学界仍没有对生态补偿的统一定义。卡普鲁斯(Cuperus)等认为生态补偿是对发展中受损的生态功能或质量的替代或交换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改进受损区域或创建新的生态功能和质量的区域[3],比利亚罗亚和普伊格(Villarroya&Puig)接受了这一定义,并强调生态补偿相对于环境赔偿来说,有利于避免出现诸如自然资源的损耗是易于被资金赔偿或支付的观点[4]。国内学者对生态补偿概念和内涵的界定具有共同之处,即理论来源是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原理,包括对自然的补偿和对人的补偿,应用一系列的经济激励手段,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2,5]。尽管生态补偿至今无明确定义,但其相关实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国内外展开。国际上较有代表性的生态补偿项目如世界银行在拉丁美洲开展的针对改善流域水环境服务功能的PES项目[6]、欧盟各成员国推行的生态税措施,目前生态补偿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农业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7]。国内的生态补偿实践从矿区生态恢复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逐步展开,20世纪90年代后陆续开展的大型林业建设工程、新能源建设、流域水资源管理、农田保护方面的相应补偿政策使生产补偿机制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5]。 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研究一直是该领域讨论的重点问题,本文在评述对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进行生态补偿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借助博弈分析手段研究了政府和供需双方在形成稳定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消费链条中的作用和冲突,其结果将为绿色农产品产业相关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提供一定参考。 2绿色农产品产业生态补偿的必要性讨论 本文所研究的绿色农产品指依照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特定方式生产,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三类经专门机构认证,具有绿色标志或环境标志认证的生态、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和食品。随着健康安全取代满足温饱成为农产品生产的主要目标,发展绿色农产品产业将是新世纪农业发展的必然走向。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过程避免或减轻了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及其消费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健康损害,提高了社会总体和消费者个体效用,其产生的正外部性及相应成本是对其进行生态补偿的前提和保证,而现阶段实施其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可归纳为如下思点。 (1)制度方面的必要性。现阶段我国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的条件下,仅依靠受益者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完全承担绿色农产品在生态建设上付出的成本仍较为困难,为维持绿色农产品产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必要建立一套包含政府支持的生态补偿制度,而类似的对低害或无害化农业生产的生态补偿方案(PES)已经在国外实现,如欧盟的“Agri-environmentMeasures”的操作中(此补偿包括用于弥补使用该技术所产生的额外成本的赔偿和应用这些环境友好的农业实践中符合农业环境合同所产生的收入,详细情况可见ec.europa.eu/agriculture/envir/measures/index_en.htm的介绍),农户若采用超出了法律义务的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则将获得补偿。 (2)环境安全方面的必要性。目前农业生产经营中已经付出了高额的环境成本,严重威胁环境安全。采用生态补偿手段建立生态管制政策引导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是扭转当前农业生产中大量负外部存在的形势,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有效途径。 (3)相关产业发展方面的必要性。其一,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成本包括了市场准入成本、生产环节的环保成本、流通环节的营销成本,实施生态补偿有助于化解高成本带来的绿色农产品高售价与消费者实际购买力之间的冲突;其二,也为生产方实行技术创新,提高绿色农产品产量提供了资金支持。 (4)国内外市场拓展方面的必要性。针对当今世界食品消费从满足温饱时代转向满足健康和营养需求时代的需求变化,实施绿色农产品产业生态补偿,使生产方有实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冲破与环境技术贸易相关的绿色贸易壁垒。 3补偿主体的博弈分析 生态补偿的主体问题即“谁补偿谁”的问题,一般认为国家或政府在生态补偿主体中占主导地位,但按照“受益者付费”原则,不应忽视其他主体存在。本文认为绿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既产生全社会共享的公共物品,又会在其被购买和消费过程中提高消费者在维持身体健康方面的效用,消费者对高于普通农产品售价的绿色农产品的购买,事实上即包括对绿色农产品在健康方面价值的实现,也包括部分对绿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公共物品的支付,是对生产方生产绿色农产品所造成的额外成本的一种社会补偿的实现形式,是一种隐含和间接的生态补偿。此外,政府对消费绿色农产品的行为进行经济杠杆和道德文化上的调节和倡导,可视为政府对消费者的一种物质或非物质的“补贴”。本文将通过一个博弈模型来说明实现绿色农产品的稳定供需关系下,生态补偿的主体设计及绿色农产品供需中政府、生产方(企业或农户)、消费者三方的相互关系。 假定绿色农产品供需过程的博弈主体为生产方和消费者,博弈双方均为理性决策主体,其目标是追求自己的利润或效用最大化,政府的目标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通过实施对生产方的生态补偿和可能对消费者的补贴来影响博弈双方决策。生产方的纯战略选择为生产或不生产绿色农产品(生产普通农产品),消费者的纯战略选择为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和不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消费普通农产品)。该博弈矩阵如图1所示。图1中,πgp表示政府对生产方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支付的生态补偿,Ugc包括消费者消费绿色农产品的行为而享受的政府的优惠或补贴、消费者认为表示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所能获得的认同及对自身环保和生态意愿实现的满足所带来的非物化的效用。π1为生产方在市场上售出绿色农产品得到的利润(收入-生产成本);π2为生产方在市场上售出普通农产品得到的利润;Uc1为消费者权衡消费绿色农产品所获得温饱和健康的满足和购买成本后,认为得到的效用;类似的,Uc2为消费者消费普通农产品所获得的效用。对照现实情况,消费者对等量的绿色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的效用判断与价格密切相关。#p#分页标题#e# 对博弈模型按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处理,分析如下:第一,当Uc1+Ugc>Uc2时,即消费者考虑消费成本后,认为消费绿色农产品的效用高于消费普通农产品,此条件下:(1)若π1+πgp>π2,即生产方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利润(包括政府支付的生态补偿和市场上出售实现的利润)高于生产普通农产品的利润时,有纯战略纳什均衡解(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生产绿色农产品),这是一个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理想状态。(2)若π1+πgp<π2,即生产方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利润小于普通农产品的利润时,有纯战略纳什均衡解(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不生产绿色农产品)。这体现为现实中对绿色农产品存在潜在需求的地区或消费群体,但生产方因绿色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而不愿生产的情况。第二,当Uc1+Ugc<Uc2时,即消费者考虑消费成本后,认为消费绿色农产品的效用低于消费普通农产品,主要体现为消费者对价格的不接受,这也是目前较常见的情况,此条件下: (1)若π1+πgp>π2,此时分两种情况讨论:①若πgp-Ce<π2,即当绿色农产品无法在市场上顺利出售时,生产方所实现的利润(政府支付的生态补偿与生产成本的差值)低于生产普通农产品的利润,由于存在Uc2+Ugc>Uc2,消费者仍表现出愿意接受的意愿,此时不存在纯战略纳什均衡,生产方-消费者考虑混合战略。假设此条件下消费者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的概率为P1,不接受的概率为1-P1;生产方生产绿色农产品的概率为P2,不生产的概率为1-P2,则:消费者的期望效用函数为:U1(P1,P2)=P1[P2(Uc1+Ugc)+(1-P2)(Uc2+Ugc)]+(1-P1)[P2Uc2+(1-P2)Uc2]生产方的期望效用函数为:U2(P1,P2)=P2[P1(πgp+π1)+(1-P1)(πgp-Ce)]+(1-P2)1[P1π2+(1-P1)π2]或联立U1(1,P2*)=U1(0,P2*),U2(P1*,1)=U2(P1*,0),均可解得:当生产方生产概率P2=P2*时,消费者效用U1(1,P2)=U1(0,P2),消费选择消费或不消费绿色农产品是无差异的,因此会选择混合战略或任意一个纯战略;解U1(1,P2)>U1(0,P2)可知,当P2<P2*,消费者会选择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反之,当P2>P2*时,消费者会选择不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可见,当P2*的值越大时,P2<P2*的可能性越大[13],越有利于消费者选择消费绿色农产品。类似的,当消费者接受概率P1=P1*时,生产方会选择混合战略;当P1>P1*,即P1*的值越小时,生产方选择生产;反之当P1<P1*时,生产方会选择不生产绿色农产品。同样的,当P1*越小时,生产者越趋向于选择生产绿色农产品。②若πgp-Ce>π2,即政府给予绿色农产品生产方高额补贴,此时有纳什均衡解(不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生产绿色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生产完全由政府“输血”,这种情况不具有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讨论中予以排除。 (2)若πgp+π1<π2,即政府及消费者购买实现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利润低于生产普通农产品的利润,此时有纳什均衡解(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不生产绿色农产品)。这种情况反映消费者难以接受绿色农产品的较高售价,但是消费者仍表示出对绿色农产品的认同,即消费者同时意识到Uc2+Ugc>Uc2的事实存在,这对应着目前调查中常出现消费者对购买绿色农产品的问卷中认同率高,但是转化为实际购买力却很少的情况。 在上述博弈分析的纯战略纳什均衡中只有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生产绿色农产品的情况才能实现绿色农产品供需关系的稳定,其要求对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方和消费者来说,生产与消费都是有利的,由于生产方在市场上获得的利润和消费者需要支付的成本是同步变化的,在绿色农产品生产成本难以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与政府相关的πgp和Ugc的调节相当关键:一方面,政府应核算生产方在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成本和出售的收益,以及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在此基础上制定生态补偿πgp的标准,使此补偿标准不低于π2-π1。另一方面,提高Ugc的水平,政府对愿意购买绿色农产品设计一定的优惠政策或宣传,并提升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在食品和健康方面的效用衡量,从而有效减少财政支付额度,提高政府补偿资金的效力。 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的情况较为接近我国现状,即消费者认为购买绿色农产品成本过高不合适,但对接受绿色农产品有一定意愿,绿色农产品必须在市场上顺利出售,即生产方在享受政府和市场双重生态补偿和利润实现下才较普通农产品有利。此条件下,实现绿色农产品供需关系稳定,应分别提高P2*,降低P1*,当农产品售价和成本固定时,类似上文可以论证现阶段政府进行生产补偿的重要作用。纯战略和混合战略博弈分析都可以看到生产方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当生产方从消费者处获利π1增大时(P1*减小),生产方越倾向于生产,而消费者则会因成本的提高而感受到效用Uc2下降(P2*减小)倾向于不消费,即现阶段通过消费者购买而在市场上实现的生态补偿额度是有限的。 通过上述博弈模型的分析可知,对绿色农产品产业的生态补偿由政府和消费者(市场购买费用的一部分)共同实现,但基于我国现实,依靠市场运用不可能完全购买绿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公共物品,政府在现阶段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政府对绿色农产品生产和消费都应进行一定的补偿或引导,对生产方补偿的设计合理的补偿标准,对消费方除货币补贴外应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消费的效用水平判断。而同样应认识到,政府对绿色农产品产业生态补偿的意义更多在于产业培育方面,长期依靠政府财政支付操作性不高,目前级差补偿是各国实践中常常采用的形式,在形成绿色农产品品牌和规模后,政府的投入可以逐步降低,直至取消。这是因为绿色农产品产业的瓶颈问题是生产规模问题导致的成本问题,由于技术进步的始终存在,绿色农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会逐渐降低,直至形成生产规模和更强竞争力,其价值最终可完全由市场实现。 4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前文博弈模型对绿色农产品产业中各相关主体的分析可知,现阶段实施绿色农产品产业生态补偿应着重考虑以下方面。 (1)建立和完善绿色农产品产业生态补偿制度和相应的核算、考核体系。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开展了对绿色农产品产业实施补偿的实践,如对绿色农产品相关认证实施奖励,但这些既有的补偿措施大多仍缺乏配套的科学合理高效的补偿标准量化核算方法,考核中补偿常不区分生产方环境公共物品的提供规模,导致对生产方分类指导作用不明显。应针对此情况建立量化的补偿标准体系和相应监督方案。#p#分页标题#e# (2)现阶段政府仍是绿色农产品产业生态补偿的主导方,应充分体现政府责任。通过政府对生产方的生产过程的生态补偿、建立价格补贴制度等全方位支持,保证绿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同时,政府应增强公众绿色消费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的宣传和培养,从而提高消费者对消费绿色农产品的效用值的衡量,规范认证市场从而解决消费者“信任”问题,这是远景上实现绿色农产品生态补偿由政府补偿主导转向社会补偿主导的重要途径。 (3)积极促使绿色农产品生产方实施技术创新,实现级差补偿。绿色农产品必须达到一定的技术效率,农户才不会因机会成本的存在选择利润更高的普通农产品生产,才能保证其生产的持续性。目前绿色农产品产量偏低导致单位产品成本和价格偏高,其生产关键技术瓶颈仍待突破,政府应提高对其技术攻关的奖励补贴、强化生产技术培训、拓宽投资机制,从而提高生产规模和市场利润,采用级差补偿形式逐渐降低政府介入程度,减少财政负担,而实现规模化生产也是绿色农产品产业逐步成为农业发展主导模式的形势下,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举措。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绿色农业经济 对策

在2003年10月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主办的“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绿色农业的概念后,得到了与会代表和亚太经社理事会官员的广泛赞同。引起广泛关注,因而促成绿色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基于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归属于农业经济发展的范畴,同时它又是传统农业经济的一种创新,是冲破传统农业经济藩篱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式。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更高层次和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必然产物。细致研究当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才能够准确分析和判断发展绿色农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找出症结,才能够扬长避短地探索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2004年,农业部在黑龙江省开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试点工作,并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近年,全国各省市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区域特点,发展适合当地的绿色农业产业基地。据国家农业部网站及中国绿色发展中心介绍,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340个单位建成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化基地,种植面积超过0.073亿hm2,生产总量超过1亿t,产品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出口额超过20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企业总数达6391家,对接龙头企业1256家,带动农户1686万户,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4亿元以上。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包括农林及加工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饮品类产品等四大类57个小类,覆盖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1000多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仅2010年,全国共有80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食品产品1387种,成为绿色食品发展的新兴主体,有效加快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1.2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绿色农业的不断发展,打造了诸多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绿色食品日益丰富和多元化,涌现了一大批绿色食品知名品牌,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目前,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不仅已在国内第1、2、3、5、29~33类等以食品为主的九大类产品上注册,而且在日本、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葡萄牙、芬兰、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注册。2010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在国内大中城市,绿色食品品牌认知度超过80%;在国际上已有法国、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4个国家的7个企业2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使用我国绿色食品标志商标,2009年国内年销售额达到3162亿元,出口总额达21.6亿美元,在国际市场日益显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1.3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为了引导和规范绿色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建立了认证管理基本制度。目前农业部绿色食品相关标准102项,地方标准235项。近年来,我国绿色农业经济以品牌带动龙头企业、促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着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了绿色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各省市陆续培育了一批绿色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其中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490多家,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190多家,湖南省绿色食品企业140多家。目前,江西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最大的绿色茶油基地、最大的绿色食品脐橙基地和最大的绿色水产基地。湖南省的天龙米业有限公司和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形成了现代化精米生产线和国内最大的集生产、研发、销售茶籽系列高档植物油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河南、山东、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区也因地制宜推进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体系。

2. 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上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2.1土地资源利用

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房地产用地和企业用地不断扩张,耕地面积大幅锐减,据《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2173亿hm2,人均耕地面积(1.38×667)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流失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设置了客观环境障碍,土地是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基础载体,怎样充分利用好仅有的耕地,是摆在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战略面前的一道天堑。

2.2市场能力适应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3082万t,比上年增长0.4%;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万t,比上年增加1559万t,增产2.9%。尽管在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化耕作技术的支撑下,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但农业的生产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农业生产效益并不高。主要是因为农作物生产成本高而品质不高导致农产品销售困难,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低价农产品的需求。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发展途径以适应市场需求,增强农业经济实体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关键环节。

2.3农业生产方式

传统小规模农业生产模式是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无序经营,在这种模式的主导下,农户势必以自身效益最大化来使用土地资源。这种短期效益的索取导致耕地质量的逐年降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不但极大地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竭泽而渔、饮鸩止渴的掠夺式生产也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不断降低,怎样转变这种生产方式,形成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合理生产方式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同时以农户为单位的耕作方式成为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重要障碍,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不利于集约化、集团化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3.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几点对策建议

3.1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创新,针对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问题,加快新技术研发和科研攻关;健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开展技术指导,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绿色农业产品的标准体系,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产品包装标准等。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完备的基地建设、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等管理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增强市场服务能力。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市场公平和效率。

3.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

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农业科研院所的作用,根据我国现有耕地分布情况,认真研究并制定详细可行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对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根据区域间不同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做到绿色农业产业合理布局。要根据规划制定出台相关的推进措施,来保障规划目标的稳步推进和最终实现,使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较强的操作性,将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纳入到各建议:

3.2.1中央和省市二级都应加大产粮大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提高对粮食主产区县财政转移支付水平,取消粮食风险基金配套,增强粮食主产区县特别是产粮大县的“造血功能”。

3.2.2建立粮食主产区县与主销区县的利益平衡机制,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实现粮食主产区县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省市)平均水平。

3.2.3建立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动态调整机制。由省级财政部门牵头,会同省级农业、统计等部门建立对产粮大县的动态监测制度,对每年分县的粮食生产等基础数据实行动态管理,根据跟踪结果调整每年产量大县奖励资金量,由中央财政直接转移到县,更好地发挥财政奖励政策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

3.2.4对“地方财力困难有较大缓解”进行进一步界定,督促地方政府在财力状况转好后,将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用于支持粮食生产。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将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发挥各级政府宣传引导作用,切实转变农户的传统生产观念和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夯实基础、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3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全力提高农业生产实力

绿色农业经济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常规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变的一次革命,不但需要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生产技术作为支撑,更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关键环节的统筹。因此,需要政府各个相关部门通力配合,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同时要在生产开发、市场开拓各个环节上给予必要的税收、信贷、财政等方面的支持,营造宽松的发展氛围。要通过减税、减费、补贴、财政转移支付等综合措施加大绿色农业开发与科研的投入,着力打造一支掌握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质量认证等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措施的科技人员队伍。为绿色农业生产、加工、贸易和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流通服务,不断增强绿色农业经济实体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3.4规模经营、集约管理,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要选择客观环境好、生态标准高的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抗病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农副产品率先进行试点,以试点引领基地建设,以基地推动区域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建立基地生产、科技院所研发、企业生产销售一条龙的绿色经济产业链条。逐步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和知名度,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主导促进绿色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结语:

总之,要力求把农业发展、保护环境、增进人们身体健康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绿色食品的投资力度,扩展绿色食品建设范围,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还须树立环保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循环利用为主要发展方式,以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地整合农业经济发展的有生资源。

参考文献:

[1]严立冬.绿色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J].

[2]赵艳春.浅谈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J].

[3]杨唐盛,张长厚.浅析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的发展[J].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消费者;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科特勒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123

1引言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来,绿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绿色发展理念充分体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的宗旨,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及实现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导航。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一直强调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加快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等。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步提升,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多。但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农业自然生态环境污染的状况越发严峻,加之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等,这些都引起了社会大众及政府的关注,也影响了消费者购买绿色农产品的行为。而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是促进绿色农产品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对绿色农产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可以为促进绿色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也有利于引领人们由传统的消费观念向科学、文明、理性、绿色的消费观念转变。

2文献回顾

绿色食品指的是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食用农产品及加工品。本文研究的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农产品。由此看出,绿色农产品是绿色食品的主体,并且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发现,我国学者在研究绿色农产品大多都是从绿色食品的角度进行研究讨论。

21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国外关于绿色农产品或绿色食品的说法是不存在的,而c绿色食品类似的产品有“有机食品”“生态食品”等,但其标准水平更高。国外学者关于有机食品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初期阶段,并且研究的内容较为全面,领域也较宽泛。其中最早提出“有机食品”这一概念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则称之为“自然食品”。世界第一个有机农业组织1924年在德国成立。1938年美国人J・Rodeel进一步对有机农业进行试验研究并开办了有机农场。1972 年国际有机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立,并制定了有机农业组织必须遵守的基础准则。1980年英国学者TollnElkington和JuhaHailes出版了《绿色消费指南》一书,自此掀起了人们绿色消费的一阵热潮。

自21世纪开始,国外学者对绿色有机食品的研究又步入了一个更深入的层次。M・Yussefi(2003)指出,对于企业发展市场来说有机食品需求的增长是个很好的机遇,企业应该紧紧抓住它,通过应对市场需求去调整产品的生产结构和营销策略,从而促进企业发展。Masahisa Fujita(2006)表示,当人们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有利于发展扩大有机食品市场的空间。Carriquiry、Miguel(2007)认为应该积极开阔市场创新产业政策、组织、管理、技术等,从而有效调节有机食品市场的供需。Bum SM(2008)认为消费意见的导向者正是有机食品的消费者,为此应该重视消费者彼此间的口传效应。DavidBAudretsch(2008)研究发现,要想提高有机食品产业的竞争力就要注重技术创新和相关产业政策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国外学者对有机食品的研究由早期的基础理论研究到后来的多层次多方面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质量安全、政策体系、消费者及市场等,可以看到,国外关于有机食品研究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22国内相关文献回顾

国内学者针对绿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方面的研究起步则比较晚,并且研究的内容和领域没有国外研究的完善和宽泛。我国农业部首次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是在1989年,1990年我国对绿色食品进行研究和开发,1992年成立了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并且建立了绿色食品的经营模式,1993 年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学者的研究从起初的浅层研究向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发展。

(1)从消费者出发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张海英(2010)根据广州市的调查研究发现,购买习惯对于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影响最大,并且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赵昶等(2011)基于杭州地区的研究发现,女性的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比男性的要强。薛永基(2016)在计划行为理论研究基础上,加入感知价值、预期后悔两个变量对理论模型进行扩展,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意向进行实证研究,并依据研究结论提出影响绿色食品消费意向的“三因素模型”。

(2)从营销方面进行研究。于浩淼(2013)经过对绿色农业和农产品的限定进行研究,得出“云营销”应用于绿色农产品营销的策略。余娟(2014)通过研究发现绥化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许多弊端,诸如网络营销渠道不畅,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农民互联网知识匮乏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田嘉(2015)认为在实施绿色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需要社会各方面给予支持并大力推进其实施。

(3)从品牌角度进行研究。赵晓华、岩甾(2014)以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普洱为例,通过SWOT分析探讨了该市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同时对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王运浩(2015)提出了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2015年的品牌发展思路,还指出了工作重点以及推进策略。秦宇琪、于振伟(2016)从企业、政府、消费者三方面提出有效对策,进而提高绿色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4)从产业发展、结构、竞争力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赵大伟(2009)研究了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受制度结构与供给的影响状况。韩杨(2010)认为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会遭受生产基地小、产品科研能力不足等方面的不利影响。王德章(2011)认为绿色食品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资源、需求、市场和政策等因素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不同。宋国宇、赵莉(2012)指出通过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演化是绿色食品a业的发展过程。张玲玉(2015)研究提出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产业链的整合策略。常筱磊、赵辉(2015)通过分析我国绿色食品信息化业务平台建设现状,探究了绿色食品信息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思路。张志华等(2015)研究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精品形象、促进市场机制、提升国际竞争力4个方面的产业战略布局。

总体来看,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绿色食品产业品牌、竞争力、消费者、营销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关于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研究比较少,有关的理论专著也较少,虽然已有学者对绿色食品或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进行研究,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因此本文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基础上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研究。

3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研究设计

31科特勒模型在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应用

311科特勒购买行为模型的基本内容

美国菲利普・科特勒教授提出一个强调社会两方面的消费行为的简单模型,此模型说明了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反应不仅仅会受到营销产生的影响,还会受到外部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并且指出了不同特征的消费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再通过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形成一定的购买决定,最终形成了消费者对产品、品牌、购买时机、购买数量的选择。模型如图1所示。

图1科特勒购买行为模型

312针对绿色农产品进行模型修正

科特勒的购买行为模型是针对消费者的普遍消费购买行为所构建的一种模型,但本文研究的是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因此要基于绿色农产品的相关特点对科特勒的购买行为模型进行一定的修正,去掉一些不相关或影响较小的因素,增加一部分相关或影响较大的因素。经过修正的购买行为模型划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刺激因素、决策过程、购买过程和分享。刺激因素主要强调来自企业、社会和消费者自身这三方面因素对消费意识产生的刺激;决策过程主要强调从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再到信息搜集,最后进行评估决策的过程;购买过程主要强调购买时对产品、品牌、地点、时间以及数量的选择;购买后分享主要强调平时生活中对绿色消费理念的分享、消费绿色产品品牌的分享,以及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分享的方式。购买行为模型结构修正结果如图2所示。

图2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模型

32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模型分析

321刺激因素的分析

消费者在进行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前会形成一定的消费意愿,而消费意愿会受到多方面刺激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企业营销的刺激、社会外部的刺激、消费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在企业营销方面的刺激主要是营销策略,营销策略当时就会刺激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意愿增加,主要包括绿色农产品的宣传、价格的合理性、售卖地点的选址、促销手段和程度等。社会外部的刺激则包括很多,如政府对绿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社会关于绿色农产品的舆论导向、身边他人的积极意见等都会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增加,最重要的还是来自消费者个人的影响,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婚姻状况等。

322决策过程的分析

当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产生消费意向后就会进入决策过程,决定是否要购买绿色农产品,这首先取决于消费者自身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程度。如果认知程度较高的话,就会减少信息搜集和评估决策的过程,并会较快做出是否购买绿色农产品的决定,但如果认知程度较低,消费者就会根据自身需求情况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例如什么是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的标准是什么,质量认证的标准如何等信息,经过对这些相关信息有所了解后,会评估并决策最终是否购买绿色农产品。

323购买过程的分析

购买过程是在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产生了消费意愿并做出购买决策后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消费者会考虑购买哪些种类的绿色农产品来替代平时生活所必需的普通农产品,选择种类时还会考虑选择哪种品牌的绿色农产品。做好上述选择后,还要继续选择购买的地点,菜市场、大型农贸市场、超市等场所的距离、规模以及是否设有绿色农产品专柜等都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除了品种品牌、地点的选择,还有时间和数量的选择、销售方的促销力度等因素会影响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进而决定消费者购买的时间及数量,此外,消费者愿意替换掉平时生活所需普通农产品种类数量也是数量选择的一部分。

324购后分享的分析

消费者在购买绿色农产品后会有自己的使用体会和评价,在社会生活交往的过程中自然会与他人进行分享。分享的内容以绿色农产品的品种和品牌为主,也会分享购买的地点和自身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在分享方式上以前主要是以生活中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分享,或是口口相传进行分享,但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网络平台问世,例如微信、微博等,这些网络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分享绿色农产品的渠道,同时也扩大了消费者对消费者的影响速度和范围。

4研究结果及建议

41研究结果

文章将科特勒购买行为理论模型应用于研究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对原模型进行了部分的修正,使之与绿色农产品消费行为更适应。又结合现实的社会状况针对改建后形成的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模型进行各环节的分析,并对各环节的影响要素和内容进行了理论性的阐述。厘清了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整个过程的思路,从消费者受哪些方面刺激、产生了消费意愿后又进行消费决策,经过认知判断、信息搜集到做出决定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再到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做出的选择过程和内容,最后是购买行为后的分享内容和平台方式,这些前后过程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厘清这一过程为本文提出相关建议奠定良好的基础。

42研究建议

(1)基于政府的视角。政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障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维护好消费者的权益,这要求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做好标准的制定工作,同时也要监管相关企业对标准的执行与落实,对于不严格执行标准的相关企业实施处罚,还应该在目前的基础上加大处罚力度,对于各环节的责任单位加强问责力度。此外,政府还应做好社会宣传工作,加强人民群众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识与了解,引导人们的消费理念向健康绿色发展转变。

(2)基于企业的视角。企业首先要确保的自然也是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这关乎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其次企业还应加强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任务,建设有特色有保障的自己的品牌,提高品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从而推动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和产业发展。最后企业还应重视营销策略,根据所在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或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拉动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推动绿色农产品市场的繁荣。

(3)基于消费者的视角。消费者购买的前提是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只有在对绿色农产品了解后才会影响自身的消M理念,向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转变,因此,应该从日常生活别是利用互联网关注食品安全和绿色食品的相关信息。在当今互联网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更应该注重分享,发达的互联网使以前的口口相传式分享转变为网络化分享。网络增加了消费者的分享方式和分享平台,提高了消费者的影响速度,扩大了消费者的影响范围。因此,消费者应该利用好多样化的网络平台分享自己对使用绿色农产品的心得,以及绿色农产品对我们生活和健康的有利影响。这种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分享,会全面提高消费者对所购买的绿色农产品的信任度。

参考文献:

[1]张海英广州市绿色农产品的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2-56

[2]赵昶,靳明,赵敏女性群体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结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5):44-54

[3]薛永基,白雪珊,胡煜晗感知价值与预期后悔影响绿色食品购买意向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6(11):131-135

[4]于浩淼“云营销”在绿色农产品营销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190-11192

[5]余娟电子商务环境下绥化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1):6-7

[6]田嘉以绿色农产品营销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J].农业经济,2015(6):116-118

[7]赵晓华,岩甾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探析――以普洱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4(11):93-96

[8]王运浩推进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2):10-13

[9]秦宇琪,于振伟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7):79-80

[10]赵大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阶段与转变增长方式研究[J].学术交流,2009(2).

[11]韩杨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演进及其阶段特征与发展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0(2).

[12]王德章,李翠霞,杜会永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

[13]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的结构调整对策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2

[14]张玲玉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产业链整合模式及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15]常筱磊,赵辉绿色食品信息化业务平台建设现状及发展思路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3):23-25

[16]张志华,余汉新,李显军,等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35-38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12篇

(1兵团第四师党校, 新疆伊宁835000;2伊犁师范学院, 新疆伊宁835000)

[摘 要] 在伊犁垦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绿色生态畜牧业、绿色生态新型工业和绿色生态服务业,形成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团场民生问题互动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通过生态产业提高职工收入,使农垦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改善成就成为当地示范的战略性任务。文章对伊犁垦区绿色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探析并提出了发展绿色产业促进团场职工增收的六条路径。

关键词 ] 伊犁垦区;绿色产业; 问题; 探析

[基金项目]新疆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BJY02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BJY129)。

[作者简介]张丽梅(1965-),女,新疆伊犁人,兵团第四师党校高级讲师、干训科科长,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农垦经济;王友文(1949-),男,伊犁师范学院伊犁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张军(1970-),男,甘肃人,兵团第四师党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1 ]。这是指导兵团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绿色产业,改善职工民生的重要战略方针。

绿色产业是指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的产业。人类进入20世纪末,在工业革命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其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付出了巨大代价。因此,绿色产业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系列主客观原因。

伊犁垦区属于生态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伊犁垦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绿色生态畜牧业、绿色生态新型工业和绿色生态服务业,形成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团场民生问题互动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通过生态产业提高职工收入,使农垦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改善成就成为当地示范的战略性任务。也是贯彻落实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关于“以建设高素质兵团队伍为重点,强化组织保障”,“发挥兵团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作用”精神的重要举措。

一、伊犁垦区绿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绿色种植业发展趋于规模化

截至到2013年末,第四师“三品一标”认证22件,绿色种植业发展趋于规模化。一是昭苏垦区的74团、75团、76团、77团四个团场被评定为国家“绿色食品春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可覆盖全部可耕地区域;二是以“伊香”、“伊河双六”为支柱的伊犁垦区米业,绿色稻米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1万余亩扩大到2011年的11.2万亩;三是61团“阿力玛里”果品、78团“伊帅”苹果、73团“金琪珊”葡萄等绿色林果业都已是团场的支柱产业,通过近几年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林果种植面积已占团场耕地面积的30%以上,基本达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状态①。

另外,部分农产品正处在绿色产品转换期或申报认证期,如66团500亩有机水稻,70团1200亩蔬菜基地、4000亩红提葡萄等。

(二)绿色生态畜牧业开始起步

截止到2013年末,伊犁垦区71团的“天香”猪肉获得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畜产品,年出栏率可达7000余头;76团获批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和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近几年,特克斯、昭苏县域的五个团场正在利用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环境和绿色草场资源进行规模化养殖,在“山区繁殖、山下育肥”思路指导下,2013年末,山区牧场存栏达到27.14万头(只),育肥出栏14.34万头(只),绿色生态畜牧业正处在起步阶段。另外,特克斯、昭苏两县在伊犁州“十二五”规划中被确定为以保护生态、发展绿色农牧产业和绿色旅游业为主的县域,这也为特克斯、昭苏县域内的五个团场持续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奠定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和政策制度保证。

(三)食品工业的绿色理念强于非食品工业

2002年9月伊力特系列产品全部通过国家“绿色饮品”认证,并获得“绿色饮品”环境标志使用权; 2009年3月,兵团第四师获得绿色认证的工业产品有伊力特乳业的四种乳制品(全脂乳粉、全脂加糖乳粉、全脂奶粉、全脂甜奶粉);绿华糖业的白砂糖;2011年12月新疆伊珠葡萄酒有限公司生产的伊珠冰葡萄酒、干葡萄酒通过兵团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有机产品认证。

综上所述,伊犁垦区农垦绿色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成就明显的集中在农业种植业方面。

二、伊犁垦区绿色产业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趋势

伊犁垦区绿色产业发展呈现规模逐步扩大、效益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据统计,2013年末伊犁垦区设施农业温棚3953个,面积8931亩;其中蔬菜面积3750亩,瓜果3097亩,花卉苗木290亩,食用菌159亩,其他3190亩。目前伊犁垦区绿色种植业在垦区绿色产业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已经成为垦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和职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以垦区米业为例:分析表1、表2数据可知:一是有机稻米品质高、售价高、利润增幅大;二是绿色稻与普通稻相比较,平均单产低15.4%,平均成本低22.8%、平均利润高9.8%,平均售价略高,但尚在大众消费的承受范围内;三是种植规模稳中略有扩大;四是“伊香”大米售价高于“双六”大米,应归因于品牌效益。从社会大众对安全食品的现实需求趋势来看,绿色、有机稻米均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从社会大众的消费水平来看,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有较大差异性,有机稻米售价仅适合国内少数高收入群体,销售市场应瞄准中亚、欧洲;绿色稻米售价适合大众消费,有稳定的市场、稳定的人群,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认知度的提升,其品质会被大众普遍认可,绿色稻米前景广阔,而且伊犁垦区的绿色稻米产业整合发展之路对于区域内的其他种养殖业也均具有借鉴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1.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体系有待完善。第四师工业强师战略之“八大板块”(伊力特板块、南岗板块、口岸板块、电力板块、金岗板块、硅产业板块、矿产板块、团企板块)的规划布局关于“绿色产业”发展的定位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立足资源优势的绿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规划布局尚未成为整体布局中有机子系统。

2. 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和质量追溯系统尚未建立。特殊的水土资源环境赋予伊犁垦区颇具特色的农业发展资源禀赋,然而由于欠缺“绿色农业工程”的规划与实施,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也比较缓慢,特色农产品生产管理总体水平跟不上农垦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无公害和绿色产品标准没有全面推开,质量追溯系统还没有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截至2012年末,唯有68团“伊香”大米国家质量追溯系统正式建立实施,垦区范围内尚无一家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

3. 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有待延长。伊犁垦区农林果蓄产品在加工、分级、包装、储藏、保鲜方面手段仍然落后,规模和能力偏小,上市产品大多属于初级产品;工业产品也多以工业原料型产品投放市场,成为内地大企业的原料供给地。这两种情形的结果是一致的——产品附加值不高,这也是伊犁垦区绿色产业化程度不高的瓶颈问题。

4. 品牌建设统筹合作机制尚未形成。截至到2013年底,伊犁垦区农垦系统注册品牌有53件,其中苹果的主打品牌有“阿力玛里”(61团)、“天伊”(61团)、“伊帅”(78团),葡萄的主打品牌有“伊珠”(70团)、“金琪珊”(73团)、“可可达拉”(64团)、“伊都园”(67团)。由于尚未建立兼顾各方利益的合作机制,导致各品牌产品生产、销售各自为政,无序竞争。

5. 以绿色产业为中心的人才与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做好绿色产业生产示范区标准化建设项目,推广应用新的农业科技,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品牌化,关键在人,但垦区缺乏农业标准化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研究人员,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的标准化意识及科技素质有待提高。同时,农垦绿色产业发展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财力有限,绿色产业发展资金紧缺,造成基地建设、品种改良、良种繁育、储藏保鲜、社会化服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于绿色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另一方面团场的职工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对农垦绿色产业发展的投入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目标的实现。

6.缺乏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顶层设计,沿边境口岸优势没有得以充分发挥。霍尔果斯口岸是中国西部综合运量最大、自然环境最好、功能最为齐全的国家一类公路、铁路两用口岸,与都拉塔口岸一起形成了向中亚、俄罗斯开放的扇形态势,但从伊犁州到兵团第四师均没有针对如何利用边境口岸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做出顶层设计,没有搭建起域内绿色农产品走出国门的绿色通道。截止到2013年,区域内尚无一家标准化外向型农产品基地。毗邻边境口岸,面对中亚俄罗斯巨大市场需求,却因缺少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农产品和食品而望洋兴叹。

三、发展伊犁垦区绿色产业的对策

(一)完善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体系

一要通过产业化使农林畜产品资源达到相当的数量和规模,再通过资源就地精深加工以充分提高商品的产值和附加值,打响“伊犁垦区农垦绿色食品”这张牌,并倾力拓展国内外市场;二要瞄准市场大力发展饮料(酒、葡萄汁、果汁)制造产业集群、干鲜果品等经济林果种植及其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三要有选择地发展外向型高品质高附加值、多样化绿色畜产品、果蔬产业集群等,坚持发展5-20年的时间,通过聚集要素、整合资源等方式,可持续培育和发展,使绿色食品工业为重点的绿色产业集群,成为伊犁垦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主导产业。这是推进伊犁垦区新型工业化、实现富民强师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最佳选择。

(二)创新发展思路,建立绿色农业发展新机制

一要有新思维,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走农产品深加工之路,以精深加工带动农业发展;用品质优势弥补规模劣势,伊犁垦区气候多样性、农作物多元化、特色化、中微化,相较于规模效益而言,特色这一优势更为凸显。二要有新定位,依托伊犁垦区自然环境的绿色性、农作物多样化、特色化优势,优先发展绿色农业,适度发展有机农业。三要有新目标,围绕“履行生态卫士职责、繁荣伊犁垦区经济、维护伊犁社会稳定”的基本目标,突出抓好“三精产业”,即精细化绿色种植业、精品化绿色畜牧业和精深化绿色食品加工业。四要有新方法,改变以往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做法,从基地建设到龙头企业、从市场开发到配套服务,实行一个产业制定一个发展规划、培植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套适用技术、明确一套扶植办法;坚持科学导向,采取“三维度”考评办法,一看绿色、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质量,二看加工企业的发展数量、规模、质量和效益,三看对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社会就业的贡献。

(三)抓紧落实绿色农业区划工作

规划的制定要根据各团的不同特点,重点围绕绿色农业“确保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确定绿色农业区划发展重点,加快构建规模大、带动面广,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向型的绿色龙头企业群。农区要重点围绕粮食和畜产品等大宗绿色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发展龙头企业。牧区半牧区要发挥绿色畜牧业的生产优势,重点发展以加工和经营畜产品为主的绿色龙头企业。城市郊区要面向城市需求,重点发展以加工和经营绿色蔬菜、乳品、肉类、水产品等为主的龙头企业。边境地区要以出口创汇为目标,重点建设外向型的加工和市场营销绿色龙头企业。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根据伊犁垦区绿色产业发展情况,建议按照“一团一品”(或二品)的基本原则,参照国家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创建以下农垦绿色农业示范基地:“阿力玛里”树上干杏生产加工示范基地(61团);“伊河双六”有机稻米生产加工示范基地(66团);“伊香”绿色稻米生产加工示范基地(68团);“益群”绿色设施蔬菜生产加工示范基地(70团);“伊珠”露地鲜食葡萄、酒葡萄生产加工示范基地(70团);“金琪珊”有机鲜食葡萄生产加工示范基地(设施农业,73团);“伊帅”苹果生产加工示范基地(78团);“格登山”有机蓄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76团)。

(五)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充分利用口岸大力开拓中亚市场,提高外向型绿色农产品的附加值。以霍尔果斯为轴心,与都拉塔口岸形成向中亚市场的扇形开放态势,利用口岸功能,借助政策平台,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互补优势,各口岸辐射区都应该抓紧发展绿色农产品包装出口和深加工出口产业,如霍尔果斯口岸辐射区(霍新尼垦区)和都拉塔口岸辐射区(查伊垦区)应发展地上蔬菜、地产水果和草原畜肉、木扎尔特口岸辐射区(巩特昭苏垦区)应发展地下绿色蔬菜、地产水果和草原畜肉等绿色农产品包装出口和深加工出口产业,精加工、精包装地产特色出口农产品,从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62团建立贸易信息流平台、物流集散中心和大型货物交易市场。

充分利用新亚欧大陆桥国内铁路交通大动脉,积极拓展国内绿色产品市场,提高伊犁农垦绿色产品在东、中部地区市场占有率。本着走名、优、特、精的发展思路,通过项目带动首先打造在中东部地区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新疆、全国知名品牌,如“伊力特”酒业、“伊珠”干红葡萄酒、“伊帕尔汗”薰衣草精油、“伊香”稻米等四大优质绿色产品,提升品牌形象,在产品拓展、加工、包装和市场细分及营销上下功夫,倾力开拓“四伊”在中东部地区市场空间;其次发展具有区域特色、规模较小或刚刚起步有比较优势的绿色农产品,如绿色果品、草原绿色畜肉、乳制品、蜂产品、马铃薯、大蒜产品深加工企业以及特色水果包装加工企业,在品质和规模上下功夫,做优继而做大,建立品牌向内闯中东部市场,向外拓中亚、欧洲市场。

(六)加强制度创新,为发展绿色农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 加强绿色农业的相关标准、管理、监督体系和质量追溯机制建设,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规和制度保障;切实落实基地组织管理体系、生产管理体系、农业投入品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产业化经营体系等各项管理制度,全力推进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的实施,以实现环境、品种、农业投入品、生产、流通、市场等全过程标准化管理。

2. 制订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倾斜和税收、费用减免等保护、扶持和鼓励绿色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引导绿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3. 建立人才成长、优化机制。优化软硬环境,集聚人才;加强各类培训,培养人才;搭建发展平台,用好人才;完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4. 加强农垦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规范品牌主打方向,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产品价值。鉴于伊犁垦区香料资源与品牌整合的成功范例,以及米业整合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加大垦区绿色食品品牌整合力度,宣传和打响“中亚第一绿色稻米”的牌子。

综上所述,有发展绿色产业的顶层设计,有发展绿色农业的目标定位,有依托优势整合资源的思路和措施,有确保绿色产业良性发展制度机制,发展绿色产业促进团场职工增收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同时对伊犁农业板块经济的发展具有低成本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8.

[2]张昌勇.我国绿色产业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D].武汉理工大学,2011.

[3]焦子伟,郭岩彬,孟凡乔,王开勇,吴文良.经济欠发达区绿色产业发展战略——以新疆伊犁河谷地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02):17-21.

[4]刘贵,王晓光,冯福忠.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与途径[J].现代农业,2010,(06):118.

[5]董淑芬.培育我国绿色消费模式的对策与建议[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01):187-190.

[6]卢良恕.绿色农业是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J].甘肃农业,2007,(06):8.

[7]袁慧湘,甄洪飞.利用环境优势发展绿色农业[J].科技资讯,2006,(14):7.

[8]张春梅.基于利益相关角度分析绿色农业发展机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1):29-30.

[9] 胡江川,胡国强.廊坊市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4):364-365.

[10]李学军.在中国共产党农四师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Z].2011-10-9.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

绿色农业是指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作装备和管理经验,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1],以促进农产品、生态安全以及提高农业综合经济的协调统一为目标,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2]。但是由于受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3]。笔者以济南市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济南市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发展绿色农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找出加快绿色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

1济南市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济南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大力提倡绿色农业的发展。随着政策扶持和技术推广,济南市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数量逐年增加,并结合现有资源发展特色济南农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典型示范、政策倾斜等措施,从整体上提升济南市现代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济南市坚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以减肥、控药、洁田、修复、循环为技术路线,2015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8.7万hm2,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完成农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900万hm2、统防统治面积120万hm2。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630”工程,着力推动多种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章丘市、历城区分别晋升为国家和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一区六园”和200个都市农业园区总面积近4万hm2,农高区“四园一校区”重点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彰显,逐步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综合体。2016年济南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36家,是2010年的1.5倍,实现销售收入469亿元。

2有利形势及存在问题

2.1有利形式

2.1.1政策支持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并在制度和政策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且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4]。政府部门的重视推动了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2.1.2旺盛的市场需求推动了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的教育水平有所提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广大群众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5]。目前,绿色农产品市场总体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形势,从中可看出绿色农业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1.3生态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逐渐受到重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6]。当今社会,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一种新的理念和趋势,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但改善了济南市环境情况,也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7]。2.1.4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必然趋势。绿色农业经济是农业发展的新的转变方式,它有利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实现农民增收[8]。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为济南市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9]。

2.2存在问题

2.2.1耕地减少。近年来,济南市耕地面积有所减少,2008年济南市耕地面积为360664hm2,而到2014年耕地面积为359725hm2,6年时间济南市的耕地面积减少了939hm2,再加上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污染、过度施肥等原因,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绿色农业的发展速度[10]。2.2.2环境污染影响绿色农业发展。工业中废水、废气、废渣成为发展绿色农业的障碍,造成水域、土壤、空气的污染比较严重[11]。小清河是发源于济南市的重要的农业灌溉河流,近年来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大量排入小清河,远远超出其自净能力,致使小清河严重污染,对济南市农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农业方面,2005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为197501t,2015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增长到229933t,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虽然近几年济南市加大了综合治理工作力度,但是目前仍然阻碍济南市绿色农业发展。2.2.3很难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济南市作为发展绿色农业较早的城市,在绿色农业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也带动了其他县市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但济南市绿色农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企业与农户的结合还相对松散,缺乏完善的市场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12]。2.2.4专业人才相对缺少。农业人才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3]。近几年来,济南市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但这与农村总人口相比,差距仍然偏大。专业人才的匮乏也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14]。

3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合理规划绿色农业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土地辽阔,各地区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各地发展绿色农业的经济资源和条件也有所不同[15]。济南市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依据当地自然和农业经济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基础条件,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做好绿色农业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特色产品[16]。

3.2加快绿色农产品开发和体系建设

加快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市场体系,并且健全基地建设、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等管理体系。科研部门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绿色农产品的研发,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提供技术支撑[17]。

3.3建设并推广绿色农业示范区和龙头企业

建设推广绿色农业示范区,并加大对农业方面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打造一批具有济南市特色的知名绿色农产品品牌,并利用绿色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及各种媒体,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18]。

3.4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原因;影响;对策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采用绿色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人民的利益。绿色贸易壁垒,就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竞争优势,以保护生态资源、环境和生命健康为借口,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达到的环保法规和标准作为市场准入条件。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农业是一个贴近生活,需要高质量的产业。中国是农业出口大国。许多的欧美发达国家,在面临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贸易冲击的背景下,纷纷通过立法将绿色贸易壁垒加入到贸易保护政策体系中,以达到限制对国外进口和增加本国出口目的。因此近几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屡遭碰壁。为此,对我国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进行分析是非常有意义的。

1.我国遭遇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1.1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内原因分析

1.1.1 我国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绿色经济观念。

尽管我国农作物的产量不断提高,但农业污染也日趋严重。然而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推出ISO14000标准认证,其环境管理体系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跳板,但我国企业并没有作出积极的反应。

1.1.2 我国环境标准过低,农业生产企业认证能力薄弱。

在我国已有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要进入国外市场,就需要获得国际上公认的和特定进口国家的绿色认证,一些企业担心认证会降低价格竞争能力,造成认证不积极,普遍存在侥幸的心理。

1.1.3 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不发达。

我国现在经营农产品出口的多数是出口产品品种单一,并且对国内外市场信息的掌握比较滞后的中小型企业。对于整个行业而言,也缺乏统一组织的机构来进行市场信息的集散,经常都只是某个企业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很长一段时间后,国内还有其他企业重蹈覆辙,再遭损失。

1.2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际原因分析

1.2.1 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日益强烈。

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卫生食品安全日益关注,促使发达国家政府通过立法满足国内居民的绿色需求,保护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同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它们制定了众多的环保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志,是想利用生产和销售绿色产品,发展绿色科技和相关服务,控制未来的世界市场。

1.2.2 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发达国家之所以不断抬高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原因是由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食品污染事件,形成严重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机,而根本原因在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以后,作为主要贸易壁垒形式的关税逐步降低,同时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也逐步拆除。因而,各国将TBT作为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加以应用。

1.2.3 我国产品遭受国外市场歧视。

发达国家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规定的非歧视性和国民待遇原则,制定一些针对我国出口的歧视性技术标准,限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2.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影响

2.1 农产品出口范围缩小,出口数量下降。

进口国家对某些商品质量、规格、性能和安全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和特殊的一些标准,且经常变化,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对产品进入出口国市场造成了严重影响

2.2 降低产品竞争力。

作为发展中国家,外贸企业力量相对弱小,由于产品包装要求严格,劳动力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需要进行大量投资,绿色保障产品比传统的包装产品成本高,如果包装不过关就影响出口,从而加大了厂商产品供给的总成本,不具备价格优势。为了符合包装要求要多耗人力、物力,减少了利润。大大的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我国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对策

3.1 强化绿色经济意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环保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的“绿色意识”,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观念。

3.2 实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

3.2.1出口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是我国产品屡遭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我国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有效突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

3.2.2 清洁生产是通过产品设计、原材料选择、工艺流程、技术管理、过程产物内部循环利用等诸多环节的科学化,使工业生产过程中不生产污染或产生量达到最小的程度,尽可能的在源头削减污染物的产生,防止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废弃物对人的危害。

3.3 加强信息沟通,了解国际市场,增强贸易谈判

我国出口企业应要建立一套信息获取系统,保持信息的真实和及时性,防止信息不准确而导致的损失。政府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过程中,要利用现有的WTO机制,通过各种渠道,要求我国农产品主要进口国取消对我国不合理的技术性限制。

参考文献:

[1]王星丽.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市场周刊,2006

[2]江虹.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策略:国际绿色营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8

[3]陈曙光.绿色贸易壁垒的WTO法律根源与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

[4]宫淑娜.对外贸易中警惕绿色包装壁垒[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7):1011

作者简介: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乳制品行业 宏观环境 SWOT分析

本文从多角度对所黑龙江省乳制品行业的宏观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对黑龙江省乳制品行业SWOT分析,找到了黑龙江省乳制品行业面对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根据本章所做的分析为黑龙江省乳制品行业营销中的解决方案的提供依据。

一、黑龙江乳制品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1.法律环境

目前,全球已签署与环保有关的法律、国际性公约、协定或协议多达200多项。环境标志制度在发达国家建立完善,乳品行业法律体系也很健全。1992年中国乳品行业发展中心成立,负责全国乳制品开发和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在全国组建设立了42个地方乳制品管理机构,定点委托了46个乳制品产品质量检测机构,72个乳制品产地环境监测机构。

2006年《乳制品质量安全法》全面实施,带动了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普及。不仅乳制品生产绿色乳制品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而且消费者对绿色乳制品质量安全意识的增强。黑龙江省为发展绿色乳制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农民的收入随着企业生产绿色乳制品的价值得到提高,带动农民生产绿色乳制品的积极性,为黑龙江省的绿色乳制品企业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2013年黑龙江省政府制定《黑龙江省绿色乳制品产业发展纲要》正式公布实施。《纲要》从产业布局、发展、科技、营销等多方面出台促进措施,以壮大黑龙江省绿色乳制品产业,在纲要中着重提出了要大力发展黑龙江绿色乳制品产业发展。《纲要》提出,绿色乳制品产.业是黑龙江省成长性良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黑龙江省集中8亿元至10亿元资金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及绿色乳制品行业发展,以后逐年根据发展需要适当调整。采用市场化方式,省政府每年在哈市举办一次“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博览会”,集中展示黑龙江省食品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省政府每年统一组织乳制品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进行品牌推介。

2.经济环境

2012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经济总量全国第一,总产值实现1330亿元,实物总量3150万吨,分别约占全国的16%和18%。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规模全国第一;“三品一标”认证数量全国第一。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企业发展到550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发展到68家,开发产品14大类、2000多种。

黑龙江省乳品企业为了进一步提高绿色乳制品生产能力,各乳制品逐渐加大绿色乳制品生产线的建立。黑龙江省绿色乳制品国家抽检合格率多年稳定在99%以上,拥有多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绿色、有机、无公害和农产品、绿色乳制品理标志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0807个,占全国的11.8%。2012年,绿色食品、绿色乳制品省外销售额达到470亿元,国内外绿色食品、绿色乳制品专营市场网点发展到2100多家,远销40个国家和地区。3.技术环境

绿色乳制品品同生物产业科技成果密切相关,绿色乳制品质量的保证技术体系的规范。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农文明史,累积了丰富的绿色有机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方法。这些都是提高乳制品企业市场竞争力有利因素。我国乳制品生产技术必要建立标准化的绿色乳制品技术体系。规范现代生物技术研制的绿色乳制品生产,明确绿色乳制品达到优良品质的自然条件。这样有利于我国绿色乳制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将建设省乳制品工业数据库和乳制品产业信息平台,为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提品和技术信息支持。同时建立绿色乳制品生产标准体系,实行乳制品生产全过程质量标准控制。并建设乳制品安全信息化监管追溯和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系统,鼓励企业建立追溯管理体系,力争使全部乳制品实现“来源可溯、流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查”。黑龙江省将补助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乳制品地理标志认证的费用。同发达国家的ISO1800、ISO9000、ISO14000等系列环保标准形成有效衔接。

二、黑龙江乳制品行业SWOT分析

1.机会分析

(1)交流学习

中国加入 WTO,伴随着国际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也为中国的企业进入国外市场提供了便利,在互相竞争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交流学习,逐渐地成长这对黑龙江乳制品企业来说是促进企业发展的良机。

(2)市场机会增大

世界人口基数的增长,影响着乳制品市场的扩大,消费者对物质生活质量的追求提高,也会导致对乳制品的多种需要,随之黑龙江乳制品企业的市场机遇也会增多。

2.威胁分析

(1)行业竞争激增

自从我国乳制品行业与世界接轨,很多国内外的乳制品企业纷纷涌入市场,黑龙江乳制品企业所面临着国内外众多企业的竞争。相较国内乳制品企业而言,跨国公司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更先进的管理经营与经营机制,科研技术与产品质量也具有优势。黑龙江乳制品行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2)行业有新的竞争者加入

由于绿色乳制品行业的前景看好,很多企业及私人投建公司,就开始生产加乳制品。而且我国食品卫生的质量标准和严格监督还不完善,也造成了鱼目混珠者有漏洞可钻,导致绿色乳制品市场混乱,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形象。

(3)消费者需要有所改变

如果黑龙江纸制品企业不能吸引消费者或者其口味偏好发生改变,黑龙江乳制品企业不能及时应对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便会降低市场份额,减少企业利润。

3.优势分析

(1)经营机制优势

黑龙江乳制品企业一直贯彻“企业+基地+农户” 产业链模式,多元化经营,多种品项经营,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产品的运营成本经营机制,快速拓展销售渠道,打开销售市场。

(2)技术资源优势

黑龙江多家乳制品企业拥有进口精密检测和专业检测检验多台,用于对产品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的保障。这些乳制品企业不断加强在绿色食品自主科研创新能力,如飞鹤乳业先后与齐齐哈尔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等大专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基地,通过产学研基地的建立合作进一步促进了公司的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研发能力。目前,公司汇聚了一大批长期从事本行业的精英人才和企业骨干,拥有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致力于绿色乳制品工艺的开发、研制和生产。

4.劣势分析

(1)产品结构没有重点,无单品项明星产品

黑龙江多数乳制品企业品牌仍属于地方性品牌,缺少一个在全国叫的响的拳头产品,让百姓欲购买乳制品品,脑海里就会想到的明星产品。

(2)开发新产品的投入不足

初级加工品多,缺少精深加工,产品附加价值低,效益不高。绿色乳制品行业竞争激烈,如果想保证企业持续发展,新产品的开发是维持企业生命力,保证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