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

绿色消费论文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绿色消费是绿色营销产生和发展的时代基础和思想基础,绿色营销能有效引导和促进绿色消费。文章基于绿色消费和绿色营销的互动发展机制,从消费者感知效力、利他主义、自由主义和环境保护意识四个细分变量分析了绿色消费行为,揭示了其间隐含的营销策略启示。

关键词:绿色消费;绿色营销策略;启示

一、绿色消费的内涵

关于绿色消费的内涵,迄今为止学术界和业界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易必武(2003)认为,绿色消费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资源效率、消费者权利的现代消费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在消费与回收处理过程中对环境与消费者的负面影响最小,实现资源利用与生存环境的“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消费的本质特征直接体现在5R上,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五个方面。井绍平(2004)认为,绿色消费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为了满足生态和环境需要而消费对环境无害或少害的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方式。罗永泰(2004)认为绿色消费必须符合“三E”和“三R”原则:究经济实惠(Economics);讲求生态效益(Ecological);符合平等、人道原则(Equitable);减少非必要的消费(Reduce);修理旧物(Reuse);提倡使用再生资源制造的产品(Recycle)。

中国消费者协会认为,所谓绿色消费是指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这包括有三层涵义:一是倡导消费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方面转变。

国外学者将避免使用下面六大类商品的消费者视为绿色消费者。这六大类商品是:1)危害消费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2)在生产、使用和丢弃时,造成大量资源消耗的商品;(3)因过度包装,超过商品有效期或过短的生命周期而造成不必要消费的商品;(4)使用出自稀有动物或自然资源的商品;(5)含有对动物残害或剥夺而生产的商品;(6)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不利影响的商品等。

综合上述界定,我们认为,绿色消费首先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消费行为上的体现,绿色消费承认资源的稀缺性,强调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其次,绿色消费力求实现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协调与优化,绿色消费充分考虑消费者自身的权利,同时也考虑他人和“下一代”的生存权利的公平性;第三,实现绿色消费的途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绿色流通体系,从生产、采购、配送、销售、消费、回收等所有环节的绿色化。绿色消费要求企业提供绿色产品,选择绿色生产模式,建立绿色流通体系予以支撑。

二、绿色消费和绿色营销的互动发展

任何一个营销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息息相关的,反之营销观念又能引导和促进消费需求。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营销策略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市场导向首先是顾客导向,即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必须以消费者为核心,顺应消费需求变化,识别顾客认知价值,最终满足消费需求;其次是竞争导向,即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要考虑竞争者态势;第三是协同,即企业需要协同其利益相关者形成合力,提高企业营销活动应对环境变化的整体灵活性。可见,企业营销活动的计划、执行和控制是企业能动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有机过程。其中,消费需求始终是推动企业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活动调整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从营销实践来看,绿色营销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从一开始就与绿色消费的兴起休戚相关。从理论研究来看,绿色消费是绿色营销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企业的绿色营销活动引导和促进了绿色消费。

(一)绿色消费是推动绿色营销产生和发展的动因之一

全球绿色消费的兴起,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细分市场。绿色消费细分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为企业的市场拓展提供了机遇和平台。顺应这一要求,绿色营销首先在企业营销实践中逐渐传播开来。绿色营销是伴随全球绿色消费兴起的一种市场营销新思维,要求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注重把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寓环保意识于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重视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消费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细分市场,绿色消费者是推动绿色营销的原动力,消费者是否采取绿色消费行为是绿色细分市场存在的先决条件,并直接决定着绿色营销的发展。

(二)绿色消费是绿色营销重要的研究视角之一

关于绿色营销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围绕两条主线进行,一是以了解绿色消费者为基础的研究,重点研究绿色消费行为;二是以提高绿色营销绩效为基础的研究,重点研究如何制定有效的绿色营销策略。虽然研究视角不同,但研究目的主要是提高绿色营销的有效性。国外有关绿色消费行为的研究出于两个目的,第一,绿色营销的观念虽然已经被广泛接受,但从营销实践来看,企业长期以来普遍感觉绿色营销不易操作,原因之一在于对绿色消费行为把握得不够,因而绿色营销策略就很难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有效性,因此推动了绿色消费行为的研究;第二,有效的细分市场应该同时具备可衡量性、规模性、可接近性、差异性和行动可能性,为此,必须努力识别刻画绿色消费市场的有效细分变量。因此绿色消费行为研究能帮助识别绿色消费市场的有效细分变量,成为绿色营销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绿色消费行为研究是深入开展绿色营销研究的基础,同时,深刻理解绿色消费行为是实施有效营销策略的先决条件。

(三)绿色营销能有效地引导和促进绿色消费

现代意义上完整的营销过程包括对消费倾向和消费行为的引导和培育。一方面,企业通过对资源的有限性、生态破坏的严重性、绿色消费的伦理价值与经济价值等方面诉求点的挖掘、展示和宣传,告诫人们使用绿色产品,支持绿色营销,使消费者进一步加强绿色消费观念。同时,企业通过营造绿色消费时尚,成立绿色消费组织,促进绿色产品的推广和绿色文化的广泛传播,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受人尊敬的社会行为,培育人们的绿色消费倾向,引导和促进人们的绿色消费行为,形成有效的绿色需求。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第2篇

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末,西方一些国家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政府及国际社会开始关注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众多学者纷纷对此进行研究和探索,其中以美国学者米都斯等人写的《增长的极限》反响最大。该书以大量的事实和系统的分析说明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必然会导致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人类要认真对待环境问题,使地球不仅适合于我们自己居住,同时也要适合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居住。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挪威前首相、当时的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格•H•布伦特兰的主持下,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明确指出,人类的发展应当走一条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兼顾之路。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大会结束后,各国对《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做出积极反应,根据本国的实际制定了各自的《21世纪议程》。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约有100多个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1600个地方政府制定了当地的《21世纪议程》,许多国际组织将环境问题纳入了其优先工作领域。国际消费者联合会从1997年开始,连续三年开展了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为主题的活动。

从此,绿色消费应运而生,并且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绿色消费的内涵与特征

绿色消费的内涵

绿色消费指人类为了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自身生存环境而提倡的一种新型消费模式。它指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态的需要,选择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商品和劳务,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意识,要求人们的消费活动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它体现了消费者科学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绿色消费的特征

绿色消费是理性消费如何评价合乎理性和道德的消费行为,可以从三个因素来分析:第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和内容是否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是否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第二,个人的消费目标和利益的实现是否损害他人的目标和利益的实现,即一个人的消费行为有没有妨碍他人的学习、生活、健康和安全,损害他人利益的消费行为就是不道德甚至是不合法的行为。第三,个人的消费行为是否败坏社会风气,损害社会利益,影响社会风尚。

和上述诸因素相联系,可以认识到,首先,绿色消费与适度消费紧密相连,是与现阶段生产力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因而更符合道德原则与审美意识,有益于社会、环境的和谐,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其次,绿色消费注重生态价值导向,人们对生态生活的追求,是人类健康生存、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符合人类本性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使我们的生命更具质量和意义。再次,相对于物质型消费和精神型消费而言,绿色消费更注重精神型消费的比重。因为人的精神、灵魂等心理建构会促使人类在生命的更高层次上提升自己。我们的生活目标不仅仅是越来越高的物质享受,而应该加上更高的道德水平,以及更高的文化素养。消费应成为人类“一种有意义的、有人情味的、创造性经验”。

绿色消费是公平消费消费公正指消费主体在消费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料时,应充分考虑到其它消费主体的消费权益和消费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消费公正应包括代际消费公正与代内消费公正两大层面,不公正的消费行为理应受到伦理的谴责。

就代内公平而言,在自然面前,人类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所有人,尽管国籍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但在“只有一个地球”问题上都是平等的。因而要求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应以一种平等公正的关系共同履行对地球的责任,不能单纯从一己私利出发,对生态资源进行破坏性开采和利用,损害人类共同的、长远的利益。

就代际消费的公正与平等而言,生态伦理认为,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发展、繁衍,就要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就是当代人在满足其需要的同时,不能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当代人应尽可能给后代人留下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当代人的合理权益,如果因照顾后代人的消费而消极克制当代人的消费,也会由于消费需求的不平等而扼杀当代人在环境开发与利用上的能动性,重新使人沦为环境盲目性的奴隶。

绿色消费承认后代人与当代人享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要求我们在进行生活消费时,以维持整个人类的长远生存利益和根本利益为道德准则,保障后代享用能持续生存下去的自然环境和资源。这是当代人自觉意识不断提高、忧患意识不断增强,立足当代、放眼未来的明智之举。

绿色消费是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顺应了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这一趋势。绿色消费要求在承认并尊重生物和自然界价值的基础上,承认并尊重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权利,把人以外的其它生物当作人类的朋友和伙伴,与它们共享地球与生态资源,以维持人与其它生物的共同生存,促进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改变“人类中心论”、“万物皆备于人”的传统观念,重新确立人对自然的道德准则,把了解、尊重、爱、友谊、责任、权利与义务等等运用到改造自然的活动中,真正达到生态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绿色消费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资源效率、消费者权利的消费模式。具体来说,从消费对象上,要求消费者选择的是未被污染或有益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从消费过程来看,节约资源、注重环保、注重生态平衡及其良性循环。从消费结果看,本着自然、健康的原则,对自己有益,对他人无害,同时对环境不会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实现可持续消费。在这种绿色消费模式下,要求消费终端避免产生垃圾并对已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利用,使得垃圾成为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促使整个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因此,绿色消费是一种顺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模式。

现阶段推行绿色消费的障碍

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意识

消费者在购物时,往往只考虑质量、价格等因素,很少考虑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更不会考虑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因而大多数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并未产生购买欲望,绿色消费者甚少。

绿色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

尽管大多数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意识,但还是有少数消费者对诸如绿色食品的绿色产品有强烈的需求,但由于没有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使绿色产品的开发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最终导致企业普遍缺乏绿色产品的开发力度,从而使有限的绿色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绿色产品价格偏高

绿色产品中包含着绿色成本,因为它要求企业从技术的选择、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包装方式的采用、运输仓储方式的选用、废弃物的处理,直到产品消费过程都必须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做到安全、卫生、无公害。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生产绿色产品一般要比生产传统产品多支付成本费用。因此绿色产品的成本

较高,售价也比一般产品高出30%~100%,这就会直接制约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绿色产品流通渠道不健全

目前在我国,绿色产品流通中还存在一些不必要的关卡、收费,运输中缺乏统一标志和标准,在途污染时有发生;全国尚未建立从批发到零售的绿色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绿色产品的专营商店、绿色食品和蔬菜专门摊位、绿色产品连锁店在市场上很少见甚至是空白,尚未举办影响力较大的绿色产品的展销和贸易活动。

绿色产品市场市场秩序不规范

判别绿色产品的唯一依据就是产品合法的绿色标志。但由于有关部门对“绿色食品”标志、“我国环境标志”等绿色标志宣传不力,使消费者难以认清真正的绿色产品;加上认证部门尚未形成方便、快捷、经济、易普及的检测手段;国家没有成立专门的绿色管理部门,没有一个行政机构专门负责制定绿色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等等问题,使绿色产品市场尚未形成一个完善、规范的管理体制,从而影响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

推行绿色消费的对策

政府应发挥调控作用,创造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

政府应完善并严格执行绿色核算体系,把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绿色环保等各项指标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并将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命、晋级提升的重要标准。

政府应加强绿色产品的标识管理,统一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判别标准,完善绿色法规,加强绿色监管,创造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要承担起对全民进行绿色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知识水平,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意识。

政府应将绿色产业列入国家支持性产业政策范围进行扶持,增加对绿色产业的投资,提高企业的科研与开发能力,并促进绿色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绿色企业,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清洁生产设备。完善绿色奖励政策,使绿色企业享有减免税、优惠贷款等权利。建立绿色产业发展专项投资基金和绿色银行,支持创建和发展绿色企业。

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强化绿色消费的内在驱动

政府有关部门要承担起对全民进行绿色教育的责任,使消费者能学习有关绿色消费和绿色产品的知识,正确理解绿色消费的内涵,让消费者认识到绿色消费不仅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健康的保障,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人们的生活消费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模式才能得以实现。

政府可出面组织成立具有权威性的绿色组织,通过绿色组织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消费理念的教育宣传推广工作,让广大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念,追求绿色消费时尚,主动选择绿色消费。

加强对消费者行为的监督控制,强化环境意识。

优化企业的绿色营销策略,提高绿色消费效果

企业要从可持续发展出发,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实施绿色营销组合策略,尤其要加强绿色产品的开发,真正保证绿色产品的绿色效果。

企业应以市场经营为导向,在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保管和运输各方面坚持绿色标准,加强对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安全控制,为消费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产品。

企业应以产业化经营为切入点,加强技术创新,努力降低产品成本,制定合理的绿色产品的价格,激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动机。

企业应坚持诚信原则,客观宣传绿色产品,科学介绍绿色产品,提高顾客的绿色消费满意度。

强化消费者协会职能,维护消费者绿色消费权益

消费者协会应该从维护消费者权益出发,继续深化绿色消费主题活动,找准活动的切入点,注重活动效果,尤其要注意对广大农村消费者和城镇中、低收入消费者的绿色宣传与教育,真正使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

消费者协会要积极受理消费者在绿色消费中的投诉,加大维权力度,维护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权益,增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信心,促进全社会的绿色消费。

内容摘要:本文在阐述绿色消费的起源、涵义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推行绿色消费的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参考文献: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提出了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即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构建绿色消费模式综合评价体系,构筑绿色消费的产业基础,开展绿色消费试点,构建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西安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机制。

2005年2月28日,陕西省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颁布了《西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报告》,指出生态化是保证城市生存安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

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西安生态文明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完善生态教育机制,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生态文明正成为人类发展的主导性、前瞻性的文明形式,也是现代及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但是,如果没有普及性的环境保护观念和生态意识,没有全民生活、消费等行为模式的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工程健康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要坚决制止和杜绝掠夺性开发资源的行为,实施“最小损害”甚至“零排放”、“零损害”方略,努力维系生产、生态和生活的和谐与协调。

实施生态经济,力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经济是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相一致的经济,不仅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目标,还力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建立政策和法律体系,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运行机制。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最根本的是对政府的制度设计。政府必须遵循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顺序,大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大环境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绿色消费做为一个切入点,能对生产、流通、消费、处理全过程的生态化起推动作用。绿色消费模式是绿色消费内容、结构和方式的总称,是一定社会形态和生产关系下绿色消费者(包含生产性消费者和生活消费者)与绿色消费资料的结合方式,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和防止污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考虑保护自身健康和群体利益,对绿色产品和服务进行的一种理性消费方式,是一种体现绿色文明、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消费模式。

绿色消费体现了西安“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和本质。绿色消费的特征是保护生态和最有效地利用资源,绿色消费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结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向绿色化转型。西安市工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水平不高。同时工业内部的污染排放量不断上升,资源利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在全球经济绿色化、生态化的趋势下,西安要想发挥后发优势,就决不能再重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应将绿色消费贯彻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品,探索一条符合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物质和能量有效组合利用以及工业生态系统稳定协调的工业发展新模式,为区域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利润源,在保证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同时,确保质量和效益的稳步提高。

绿色消费是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动力。首先,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生产者放弃高能耗、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模式,努力节约资源,推动清洁生产,采取措施对资源及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绿色消费的导向作用下,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其次,新绿色产业的涌现,通过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形成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

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和消费行为的成熟,进而推动企业的绿色营销活动及构建西安生态文明的微观基础,应该从政府、企业、消费者等不同层面出发,明确各自的定位,发挥各自的职能,建立起西安城市圈绿色消费体系。

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并加强规划指导。政府应将绿色消费模式列入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绿色消费的发展目标、重点、措施、推进步骤等。鼓励引导各区结合实际,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绿色消费模式。组织开展立法调研,尽快制定有关废弃物再生、垃圾分类回收、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加大财税、融资政策扶持促进力度,激发企业有效利用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建立绿色营销鼓励基金,对评比达标的绿色商业企业给予资金补贴,降低绿色商品销售价格。运用价格杠杆促进绿色消费,探索实行差别电价、差别水价政策。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及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绿色产业。完善绿色奖励政策,通过建立“西安绿色产业发展专项投资基金”和“西安绿色银行”等方式,支持创建和发展绿色企业。

营造绿色消费氛围以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进行绿色消费宣传教育,全面推广节约资源模式和文明健康、简约环保的生活方式。注重对市民的环保教育,将资源环境课程纳入社区宣传教育体系。注重对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鼓励公众,特别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士,建立和发展致力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社团组织、志愿者组织,从事环保知识的普及宣传、环保活动的组织开展等社会工作。只有让全社会充分认识绿色消费的意义和绿色消费带来的好处,才能使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才能在陕西省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构建绿色消费模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科学的绿色消费模式综合评价体系,以这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评价体系引导各级部门的工作。该体系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绿色消费环境状况,包括绿色化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指标;区域绿色产业机构指标;绿色经济及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二是绿色产品经营状况和效率质量状况。包括绿色产品结构和数量;绿色资产收益率;绿色生产效率等指标。三是绿色流通渠道状况。包括绿色产品流通的种类、数量、规模,及其绿色销售专店的设立,建立绿色网络流通体系,绿色通道的建立。四是法制环境状况。包括价格法律及各种法规对绿色产品发展的支持政策规章等。五是地方政府支持绿色产品研制开发的情况。包括地方政府参与制定的绿色产品发展战略情况;地方政府改善绿色消费投资的环境,支持绿色商品发展的具体措施等。

构筑绿色消费的产业基础。培育引导绿色消费,建立适应绿色消费要求的现代产业结构是基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制造业,加快推进节能环保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推广和应用,开发出一批绿色工业产品,促进西安市绿色消费的提档升级。要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农业,促进生态农业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绿色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运用,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绿色农产品和安全食品。要抓住新能源成为世界投资新热点的机遇,成立负责新能源招商引资的工作专班,加大对世界新能源投资动向的关注和研究,策划、引进、实施一批新能源项目,促进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陈建锋.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J].求实.2008(8)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绿色消费;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方程模型

一、引言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保护压力也将越来越大,绿色营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营销战略选择。绿色营销需要克服的主要困难是绿色产品价格相对较高的问题;企业成功说服和激励消费者购买比普通产品相对贵一些的绿色产品是绿色营销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掌握外部因素影响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的规律。Ajzen(1991)的计划行为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解释了人类行为的一般决策过程,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行为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得到了大量研究结果的支持,对人类行为具有很好的解释力和预测力。因此本文将计划行为理论引入绿色消费行为研究,探索外部环境影响消费者绿色购买决策的规律,从而为绿色消费市场的引导和培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绿色消费行为是消费者在商品的购买、使用和后处理的过程中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并使消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的消费行为。已有的研究分别从不同的消费环节和不同的角度探索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曲英和朱庆华(2010)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角度研究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绿色消费意向在作用于绿色消费行为的过程中受到情景因素的影响。贺爱忠和李韬武等(2011)的研究则表明,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态度正向影响着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罗丞和邰秀军等(2009)对绿色食品的研究和Kiln(2011)对绿色个人护理产品的研究都表明,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地影响着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向和行为。于伟(2010)的研究也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绿色消费意向影响显著,而绿色消费意向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显著。然而,陆莹莹与赵旭(2009)以旧家电回收为对象的研究却表明,虽然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显著,但是主观规范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不显著。Tarkiaimen(2005)对绿色食品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消费者绿色消费的主观规范是通过态度而影响绿色消费意向的,主观规范对意向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而罗丞(2010)以无公害猪肉为主题的研究则表明,虽然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态度、主观规范正向影响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意向,但是知觉行为控制对消费者绿色消费意向的影响并不显著。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以及意向等因素都有可能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但是这些因素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的机制目前仍然无法确定,因而有必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二、理论模型和基本假设

绿色消费是一种具有一定利他性的人类行为过程。关于人类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的研究可以追溯到Fishbein(1963)的多属性态度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的态度决定行为的意向,预期的行为结果和结果评估又决定行为的态度。后来Ajzen和Fishbein(1973)又提出了理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决定行为的直接因素,它受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Ajzen(1991)发展出了计划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非个人意志可完全控制的行为不仅受到行为意向的影响,还受到行为人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在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行为意向直接决定实际行为;行为态度、主观行为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3个主要变量,这3个主要变量相互独立又彼此相关;而个体信念(包括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中的突显信念是这3个主要变量的认知与情绪基础(如图1)。计划行为理论对理性且非个人意志可完全控制的人类行为具有很强的解释效果,在提出后的二十多年里被应用于多种领域的人类行为研究,得到了大量调查数据和研究结果的支持,因而被行为科学研究者所广泛接受并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人类行为决策过程模型。因而,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的结构模型为基础构建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的观点,作为一种自利性与显著利他性并存的人类行为过程,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是: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态度、绿色消费主观规范和绿色消费知觉控制相互影响并共同影响绿色消费意向进而影响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如图2);其中绿色消费态度是消费者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喜欢和不喜欢的程度;而绿色消费主观规范则是消费者在思考是否和如何进行绿色消费时所感知的社会压力,是他人或团体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绿色消费知觉控制是消费者感知的执行绿色消费的可能性和容易程度,是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促进或阻碍因素的知觉。绿色消费意向则是消费者执行绿色消费行为的倾向;绿色消费行为则是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具体行动实施。这一理论模型包含以下7个假设:

假设1(H1):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态度与绿色消费主观规范之间正向相互影响。

根据Ajzen(1991)计划行为理论的观点,人对特定行为的态度与主观规范之间是相互正向影响的。绿色消费作为消费者的一种理性且受客观条件约束的行为,消费者的态度与消费者的主观规范之间也会相互影响,消费者对绿色消费越积极,也越容易感受到比较大的社会环保压力,而消费者感受到的环保压力越大,对环保的态度也越积极,绿色消费态度与绿色消费主观规范的相互影响是正向的。

假设2(H2):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主观规范与绿色消费知觉控制之间正向相互影响。

Ajzen(1991)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对特定行为的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主观规范越强,消费者越有可能为绿色消费做更多的条件准备,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知觉控制也越强;而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条件越充分,越希望环保规则得到更多人的遵守并形成更好的生态环境。因而绿色消费主观规范和绿色消费知觉控制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而且这种相互影响是正向的。

假设3(H3):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态度与绿色消费知觉控制之间正向相互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Ajzen,1991)认为,人对特定行为的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是相互影响的。对绿色消费行为采取积极态度的消费者往往愿意为绿色消费准备更多的条件,因而对绿色消费的知觉控制会比较高;而绿色消费知觉控制比较高的消费者更强烈期待一个美好的生态环境,对绿色消费的态度也更积极。因而绿色消费态度和绿色消费知觉控制之间具有正向相互影响的关系。

假设4(H4):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态度正向影响绿色消费意向。

人对特定行为的态度会影响人的行为意向,这是Ajzen(1991)计划行为理论的重要观点。绿色消费行为的发生首先取决于消费者对绿色行为的态度,消费者对它的态度越积极,他进行绿色消费的愿望也越强烈;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态度对其绿色消费的意向具有正向的影响。

假设5(H5):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主观规范正向影响绿色消费意向。

Ajzen(1991)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对某种特定行为的主观规范会正向影响人的行为意向,这是理的重要特征。绿色消费行为大多数时候也是一种理,消费者知觉的社会环保压力越大,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意向也越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主观规范会对其绿色消费意向产生影响,而且其影响是正向的。

假设6(H6):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知觉控制正向影响绿色消费意向。

Ajzen(1991)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对某种特定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地影响人的行为意向,这是客观条件约束影响个人行为的重要体现。绿色消费行为是一种受一定客观条件约束的行为,消费者感觉自己进行绿色消费的能力和条件越好,障碍越少,进行绿色消费的意向越强。因而绿色消费知觉控制对绿色消费的行为意向具有正向的影响。

假设7(H7):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向正向影响绿色消费行为。

在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都是人的行为意向的具体行动表现(Ajzen,1991),绿色消费行为也不例外,也是绿色消费行为意向的行动表现;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意向越强烈,消费者越有可能执行绿色消费行为,绿色消费意向对绿色消费行为具有正向的影响。

三、问卷设计和调查开展

(一)问卷设计

为了让受调查者更容易理解绿色消费的概念,本问卷把绿色消费具体化为绿色空调机的购买和使用,这主要是因为:首先,绿色空调可以显著减少氟利昂的排放并有效保护大气臭氧层,从而显著减少太阳紫外线照射导致的人类皮肤癌症;它不但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和推广,而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市场知晓度和接受度。其次是绿色空调是一种金额较高的耐用消费品,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时一般比较理性;最后,绿色空调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特征,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时一般都需要考虑其客观环境和经济条件的约束。因而绿色空调的购买和使用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绿色消费行为。

本问卷除了征询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和收入水平等基本信息外,主要征询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控制和意向以及绿色消费行为。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态度设置X11、X12和X13共3个问题(变量),分别体现消费者对绿色消费行为结果的重要性信念和评价;主观规范设置X21、X22、X23和X24共4个问题(变量),体现消费者对绿色消费行为的规范信念和社会压力依从动机;知觉控制设置X31、X32、X33和X34共4个问题(变量),体现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内在控制因素的经济能力和外在控制因素的信息和技术依赖;行为意向设置X41、X42、X43和X44共4个问题(变量),绿色消费行为设置X01个问题(变量),也都分别依据Ajzen(1991)的计划行为理论进行设置(如表1)。

本问卷的受访者应答选项采用7点李科特量表(Liken scale)。问卷中体现绿色消费态度(X11、X12和X13)、绿色消费主观规范(X21、X22、X23和X24)、绿色消费知觉控制(X31、X32、X33和X34)和绿色消费意向(X41、X42、X43和X44)的问题(变量)的选择项及对应赋值分别是:非常不赞同(0.5)、很不赞同(2)、不太赞同(3.5)、难确定(5)、比较赞同(6.5)、很赞同(8)、非常赞同(9.5)。问卷中体现绿色消费行为的问题(变量x0)被设计为多选题并按照最高的选项计分,其选项和对应赋值分别是:没在意是否是绿色空调(O.5)、偶尔关注绿色空调(2)、阅读过绿色空调的资料(3.5)、曾经向亲戚朋友推荐绿色空调(5)、已买1台绿色空调(6.5)、已买两台绿色空调(8)、已买3台绿色空调及以上(9.5)。

(二)调查方法和结果

本研究的预调查于2012年4月2日和3日(周末)在南宁市大学路的城市碧园商业街进行,由两名研究生执行,共收回有效问卷33份。问卷除了基本信息的征询外,分别根据绿色消费态度、绿色消费主观规范、绿色消费知觉控制、绿色消费意向和绿色消费行为等设置16个问题。预调查的结果为本次调查问题设置和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数据采集于2012年4月21日和22日(周末),采集地点是在广西南宁市的南城百货中心、百盛商业中心、江南华联超市、梦之岛百货中心、五象广场和巴黎春天百货中心等6个主要商业中心的周围。本次问卷调查的执行者是广西大学的17名研究生和本科生,调查方式是顾客接受随机抽样调查并现场填写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年龄处于30岁至60岁之间的青年和中年人。本研究发放问卷939份,共收回有效问卷909份。

四、模型拟合和假设检验

(一)数据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以909份有效问卷为基础,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16个观察变量进行信度检验,所获得的信度检验指标Cwnbachα值为0.905。此外绿色消费态度(X11、X12和X13)、绿色消费主观规范(X21、X22和X23和X24)、绿色消费知觉控制(X31、X32和X33和X34)和绿色消费意向(X41、X42、X43和X44)等4个潜在变量的分组信度检验指标Cronbach α值分别是0.826、O.838、0.696和0.867(如表2),都基本达到或超过了0.7的高信度值(荣泰生,2009)。而绿色消费行为由于只有1个测量变量XO(潜在变量和测量变量重合)而未做分组的信度检验。因此本研究的数据具有比较好的信度。

本研究用AMOS17.0软件对909份有效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绿色消费态度、绿色消费主观规范、绿色消费知觉控制和绿色消费意向分别对应的观察变量的标准化估计值(Std.Estimate)都超过了0.5的基准值,绿色消费行为对应的观察变量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910,而且所有估计值都在P

矩阵对角线中的数据为AVE平方根(有下划线),其他为对应的相关系数。

(二)拟合结果和假设检验

本研究以AMOSl7.0为工具,将调查获得的909份问卷数据和绿色消费行为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拟合的主要适配度检验指标如表4。本研究的卡方值自由度比为4.031,处于理想边界值3和宽松边界值5之间,效果不甚理想。这主要是由本研究的卡方值较大(689.934)引起的。而卡方值比较大的根源可能在于本研究的样本量比较大,吴明隆(2009)认为,结构方程模型适配度的卡方检验最适用的样本数为100至200,当样本数较大时,往往造成卡方值偏大;邱皓政(2009)也认为,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所用的样本越大,其卡方值也越大,因而结构方程模型的适配度检验除了卡方统计量外还需同时参考其他指标(荣泰生,2009)。所以不能够仅凭卡方值自由度比不理想而判定本研究理论模型的拟合效果不佳。

吴明隆(2009)认为RMSEA是最重要的模型拟合适配度评价指标。本研究的RMSEA值为0.058,而处于0.05和0.08之间的RMSEA值已属于良好范围。此外,本研究的其他重要适配度检验指标NFI、GFI、CFI、RFI、IFI、TLI和AGFI的值都大于0.9,而大于0.9属于非常好的拟合评价结果(荣泰生,2009)。本研究的其他主要适配度检验指标包括RlVlR(指标值为0.122)、NCP(指标值为297.080)、FIg_IN(指标值为0.435)、AIC(指标值为471.080)、EVCI(指标值为0.519)都处于比较好的适配度范围。上述主要适配度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和调查数据可以进行良好地拟合。

本研究的假设模型与调查数据的拟合结果还表明(如表5),绿色消费态度、绿色消费主观规范和绿色消费知觉控制相互影响的3个向量都在p

(三)检验结果分析

根据A{zen(1991)计划行为理论,人对特定行为的态度对人的行为意向具有直接的和重要的影响;然而本研究的结果却表明,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态度对绿色消费意向的影响并不显著;而Vlosky(1999)、Yam-Tang(1998)和Paeo(2009)的研究也有相似的研究结论。绿色消费行为的这种特殊性可能来源于绿色消费的正外部性:消费者要为环境保护支付额外的高价而自己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好处。因为在罗丞(2010)、Tarldaimen(2005)、Kim(2011)以及罗丞和邰秀军等(2009)的研究中,绿色消费态度对绿色消费意向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他们都是以绿色食品或绿色个人护理用品等外部性较小的消费行为作为研究主题。而绿色空调的购买和使用是一种正外部性比较大的绿色消费行为,这种正外部性可以使得消费态度和消费意向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不确定,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不确定性。

五、研究结论与实践意义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大学生 绿色消费观

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关于环境问题所引发的全球性灾难的警告已经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特别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低碳革命”、“低碳消费”、“低碳技术”、“低碳旅游”、“低碳人生”、“碳足迹”、“碳中和”等一系列时尚的新概念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并为人们所熟知。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且成为我国的战略重点和全民教育的重要方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倡导低碳消费也已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绿色消费观也显得愈发突出,然而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个动力系统中,大学生消费群体所暴露出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因而,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重建显得尤为重要。

一、低碳经济内涵和时代要义

所谓“低碳”是指以二氧化碳为主要成分的低温室气体排放。“低碳”一词早在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就已经被提到,在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也全面阐述了全球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背景下的全球气候变化。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开采、燃烧能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急剧增加,再从当前的经济社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三高一低难循环”发展方式来看,低碳将是未来经济生活的主流,低碳经济是在人口的剧增,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工业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核心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政府在2009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通过了应对气候变化决议,明确提出: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这一决议表明了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革命,同时也表明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标志着发展低碳经济、树立科学发展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提倡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了我们落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二、低碳经济之于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理性分析

绿色消费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绿色消费观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以低碳为消费基础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持人与自然良性循环发展的生态消费理念,是人类在资源匮乏、环境危机、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状况下兴起的一种兼顾代内与代际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消费理念。未来绿色消费可能会深入到个人的生活、工作休闲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的国民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更新自己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我们要从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方式入手培育全民的绿色消费观,绿色消费无疑成为了对低碳经济发展引擎和拉动作用的重要环节。

1.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

(1)个人主义的消费倾向

90后的大学生个性张扬,社会责任意识缺失。有些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不顾及他人的利益,过分的最求个性化、时尚化,根本不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在消费上表现出唯恐落后于潮流的态势,肆意妄为的放纵自己,存在不理性消费冲动和消费行为。

(2)消费主义的消费倾向

当代的大学生追求高物质消费,存在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占有的消费理念,节俭意识极其淡薄,甚至把消费作为一种生活的目标。有很大一部分群体的学生重视当前享乐从而轻视了精神价值,导致在大学校园奢侈品消费、透支消费、炫富消费、过度社交娱乐消费等消费形式的产生,与绿色消费背道而驰。

(3)功利主义的消费倾向

当前的大学生应把节俭视为品德养成的基础,但是却有学生在人情消费和学习消费等方面的消费上表现出了不择手段、自私自利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和功利倾向。高度的物质文明和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给学生带来时尚生活的同时,也功利主义思想带到了学生群体中。

2.树立绿色消费观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需求的重要拉动群体,及时了解他们消费行为的特点并帮助其树立绿色消费观,对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建设低碳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1)有利于全面构建低碳社会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应该从自身条件出发,在社会生活中起示范作用,树立绿色消费观。杜绝盲目消费对资源环境的破坏,用实际行动促进低碳经济、低碳文化、低碳生活的发展。

(2)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消费质量

绿色消费观可以使大学生感知环境保护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践行绿色消费,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三、低碳经济主导下的大学生消费观重建的路径选择

1.理论路径

构建完整的绿色教育体系,将绿色消费观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显而易见也是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主阵地,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要加强大学生的绿色消费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营造绿色消费观的氛围,使绿色消费观深入人心。

大学生群体相对于社会群体来讲,其绿色消费观念的整体水平是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正确理解绿色消费的理论意义,帮助大学生提高消费道德水平、形成正确的消费方式,是大学生遵循绿色消费观的前提保障。因此首先要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战略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以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在加强国情和民情教育的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消费观。其次要在高校的课堂开设绿色消费课程,加强绿色消费教育,将绿色的消费观基础理论教育融入到课堂教育并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我们宣传低碳理论、传授低碳知识的有效路径之一。最后是积极开展宣传教育,舆论工作也是一种思想政治工作,利用校园主阵地的网站、宣传栏、报刊杂志等媒介,为大学生营造出强大的舆论氛围,形成人人讲低碳、人人讲绿色消费的校园舆论常态。

2.实践路径

自觉践行低碳标准,把加强消费道德教育纳入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总体当中。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地方,而大学的校园是培养绿色消费观的主要环境,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校的绿色消费教育的科学程度,将决定着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的科学合理的绿色消费观。

绿色消费作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要让其真正成为个人的需求满足和经济发展动力,一方面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科学的策划和精心的组织,让广大学生成为新思想、新观念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并参加到低碳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低碳经济的概念以乘倍数增长的速度在学生群体中广泛推广,从而形成合理的、绿色的消费观。另一方面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体系,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关于大学生消费观的活动专题,依托学生团体开展消费观辩论和研讨、消费知识竞赛等活动,这样不仅仅让受教育者停留在知理层面,还能够在更深层次的导行过程中表现,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

3.生态路径

创新视阈建设低碳校园,营造低碳环境,让绿色消费成为生态文明构建的重要途径。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高校应将低碳发展和低碳管理的思想融入到学校的各个方面,让受教育者培养低碳意识,获得低碳技能。在高校绿色消费是倡导改变传统的高碳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大学生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提倡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到倡导空调适度开放;从提倡少用一个塑料袋到倡导多带一个帆布包;从提倡网上办公到倡导减少纸张利用;从主动收集垃圾到积极进行垃圾分类;从反对自私的享乐观到拒绝挥霍铺张。通过环境教育平台,加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低碳知识教育,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了解到绿色消费观既是一种理性的消费观,也是一种文明化消费,因此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潘家华.澄清对低碳经济的几种误解[N].北京日报,2010-01-04(18).

[2]郭晨.低碳经济时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构建[D].浙江工业大学,2011(5):41-42.

[3]韩春.浅论低碳经济下大学生消费观的重塑[J].茂名学院学报,2010,20(2):14-15.

[4]熊小青,郭伟.论低碳经济下大学生消费观的重塑 [J].科教导刊,2011,4(11):128-129.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绿色认证;品牌信任;购买意愿;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12-0066-05 收稿日期:2008-07-14

一、引言

在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危机频发的背景下,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和谐生存环境已成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都关心的问题。从企业的角度看,生产绿色产品,树立绿色品牌形象不只是企业的营销行为,也不只是政府的政策问题,绿色产品和品牌必须能够超越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价值期待,鼓励消费者优先购买绿色产品和品牌。

目前,对绿色品牌的研究多集中在传统的营销组合策略上,其出发点是认为只要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助于环境保护,有助于保护消费者健康,消费者自然会乐于接受。然而,在全球竞争环境下,企业不仅要保证绿色品牌对环境友好,还要向消费者传播绿色品牌的绿色价值,让消费者确信绿色品牌具有绿色价值,激发消费者主动购买绿色产品品牌的意愿。

在绿色品牌传播过程中,突出绿色价值定位的战略被称为“绿色品牌化”(greenbranding),企业有意识突出品牌传播中的绿色识别(brand identity),使绿色的品牌能够在功能属性(functional attributes)和情感利益(emotional benefits)方面更加优于非绿色的普通品牌(Patrick Hartmann,Vanessa Apaolaza Ibd?ez and F,Javier ForcadaSainz,2005)。企业在实施绿色品牌策略时,基本路径是获得相应的绿色认证,并在包装或产品上显示绿色标志,使这些绿色标志成为消费者比较产品绿色属性和利益的重要线索。

绿色标志的积极作用已在发达国家受到广泛重视。绿色标志常被标识在产品包装上,或以证书形式连同产品说明书等文件一起被放置在产品包装内。许多公司在网站上宣传介绍获得的绿色认证标志或证书。在国际贸易中,绿色认证制度是一种绿色壁垒,它把那些没有通过绿色认证的产品拒之门外,使本国企业和消费者利益都得到保护。

绿色认证机构主要有两类,一是政府职能部门组织的认证,如我国消费者熟悉的绿色食品认证和标志。二是第三方的民间机构组织的认证,如我国的节能节水标志和绿色之星标志等。政府部门的绿色认证因具有某种强制性而影响力最大。欧盟国家的绿色认证制度堪称典范,一方面,欧盟委员会制定了针对所有成员国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如“欧洲之花”生态认证制度是欧盟国家在1992年制定的一种独特而唯一的生态标签认证制度,旨在帮助欧洲消费者更好地识别绿色的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欧盟各国也设立了适合本国利益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如德国使用“蓝色天使”标志,北欧诸国使用“天鹅”标志等。所有这些绿色认证制度都在不断强化欧盟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积极态度。从而坚定了消费者优先购买绿色产品的信念。

近年来。我国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且正在与国际上通用的绿色认证接轨。然而,在学术研究领域,绿色认证和绿色标志对绿色品牌的价值增值作用还没有被充分认识。本文旨在探讨绿色标志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尝试回答三个问题,一是绿色标志是否会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心:二是绿色标志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有什么样的影响;三是价值观是否会影响绿色品牌信任,影响消费者对绿色品牌的态度和意愿。

二、文献回顾

(一)绿色认证

早在1990年代初,学者们已注意到绿色认证在企业绿色营销中的作用,当时讨论的一个焦点是绿色认证应当由什么性质的机构进行,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是两个基本选择。另一个焦点是,一个国家应该设立单一的认证标志,还是设立多个认证标志(Marc Lampe and Gregory M.Gazda,1995)。在实践中。对这两个问题仍然没有统一的认识,各个国家的绿色认证往往由多种性质的机构进行,并且很难对所有产品都授予一个统一的认证标志。

从营销角度讲,企业最关心的是绿色认证是否会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产生积极影响,因此,近年来的研究焦点开始重视绿色认证对绿色品牌形象和购买决策的影响。作为绿色品牌的符号,绿色标志有助于提高消费者为绿色品牌支付高价的意愿,但是,当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不够强烈时,因获得绿色认证的品牌价格过高可能会使消费者望而却步,从而寻找替代品,其结果是消费者购买绿色品牌的意愿受到影响(彭志勇,2006)。

有研究认为,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与教育程度、收入、性别、年龄、价值观等个性心理因素有关(Andrew Gilg,et al.,2005),在这里,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仍然是个含糊的概念,由于没有在消费者环境意识这个概念上取得一致,在回答什么样的消费者会对绿色认证产品更加偏好这个问题时就遇到了麻烦。实际上,消费者的环境意识是个多维度的变量,一方面,消费者环境意识是指称消费者对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又是指称消费者对自己生存社区环境的关注程度,还有,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仅仅局限在对与个人生存环境直接相关的环境问题的担忧。可见,从环境意识角度研究绿色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存在概念上的缺陷。事实上,绿色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消费者对绿色品牌的信任,如果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绿色属性和绿色价值存在顾虑或不信任,就不会轻易做出购买高价的绿色产品和品牌的决策,例如,如果消费者不相信某个品牌的绿色食品真的会是对健康和环境有利,任何形式的绿色品牌营销也很难打动消费者。由于绿色认证源自政府或第三方的权威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消费者对获得绿色认证企业和产品的信任,绿色标志是消费者信任绿色品牌的触发器。

(二)品牌信任度

信任(trust)是用来描述人际关系的概念,但它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营销学领域的应用很广(Elena Delgado-Ballester,2004)。在品牌管理研究领域,品牌被认为具有某种人性的特征,即所谓的品牌个性。许多学者都认为。消费者很难与品牌制造商之间建立直接的信任关系,但是,通过实施适当的品牌形象传播策略,在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建立类似人际之间的信任关系则是可能的。根据Elena Delgado-Ballester(2004)的研究,品牌信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相信品牌履行其价值承诺

的可靠性,二是消费者相信在产品消费过程中如果出现出乎意料的问题,品牌会首先考虑消费者利益的可能性。根据这两个方面的内涵,消费者对取得绿色认证的品牌的信任度是指相信该绿色认证品牌履行其“绿色”价值承诺的程度,而第二个方面的内涵则是对所有品牌,无论是否取得绿色认证都是适用的。本文研究的品牌信任度就是指消费者相信取得绿色认证的品牌履行其“绿色”价值承诺的可靠性。

(三)购买意愿

与没有取得绿色认证的品牌相比,当消费者在作出购买决策时。由于已取得绿色认证的品牌多了一个绿色识别标志,使消费者更加有信心选择这样的绿色品牌,因此,可以推测取得绿色认证的品牌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度,消费者会更加愿意购买已取得绿色认证的品牌。然而,是否会信任绿色认证和绿色认证标志,也与消费者价值观因素有关,对于那些坚信权威、个性顺从的消费者可能会增加对绿色认证品牌的信任度,而对于那些个性独立,不太相信权威的消费者,绿色证书对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的影响会小一些。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图1):

假设一:消费者会更信任取得绿色认证的品牌。

假设二:消费者对取得绿色认证的品牌信任度与态度和购买意愿正相关。

假设三:消费者对取得绿色认证的品牌的信任度与个人价值观有关。

假设四:消费者对购买标志品牌的态度和购买意愿与个人价值观有关。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测量与问卷设计

本文的重点是检验绿色标志对消费者品牌信任度和购买意愿的影响,因此,根据品牌信任度的内涵及前人的测量方法(Elena Delgado-Ballester,2004),通过设计自填式问卷调查了广州市居民500人,共收回有效问卷470份,其中,男性占42.8%,女性占57.2%;年龄35岁以下的占65.5%,35岁以上的占34.5%;未婚者占51.7%,已婚者为48.3%。

在测量消费者对取得绿色标志的品牌信任度和购买意愿时,均以5分李科特量表测量(“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用语句“我信任取得绿色认证的任何产品”来测量品牌信任度;用语句“我喜欢取得带有绿色标志的品牌”来测量消费者对待获得绿色认证的品牌态度,用“我喜欢购买带有绿色标志的品牌”来测量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二)数据分析

在被调查者中,除中立者(90人,占19.1%)外,表示信任获得绿色认证的产品的人数(329人,占70.0%)是表示不信任(51人,占10.9%)的6.5倍,因此,假设1得到支持。

表1是数据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绿色品牌的信任度与消费者态度和购买意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越是信任绿色认证的产品,就越可能喜欢绿色认证的品牌。并喜欢购买通过绿色认证的商品,假设2得到支持。

为了检验消费者价值观与品牌信任度和态度以及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除了测量被调查者的人口统计变量外,还运用跨文化研究中常用的普世性Schwartz价值观量表(SVS)测量被调查者的价值观(Marjaana Lindemanand Markku Verkasalo,2005)。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巴特利球体检验结果显著(KMO=0.757),表明SVS量表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SVS量表共提取4个因子,因子命名和负荷见表2;4个因子累积解释方差为65.329%。

为了检验个人价值观与对取得绿色认证的品牌信任度和态度以及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将4个价值观因子与品牌信任度和品牌态度以及购买意愿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在绿色品牌信任方面,4个价值观因子中,只有“平等和谐”与“服从权威”价值观与品牌信任度正相关,而“新奇刺激”和“财富权力”这2个价值观与绿色品牌信任度相关性不明显。这表明,消费者是否信任绿色产品和品牌,受个人价值观影响,假设3得到支持。在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方面,只有“平等和谐”价值观与绿色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方面,主张“平等和谐”价值观和“服从权威”价值观的消费者都可能成为绿色品牌的偏好者和购买者。假设4得到支持。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一方面,验证了绿色认证对增强消费者对品牌信任度的假设。另一方面,通过相关分析,也验证了消费者对获得绿色认证品牌的信任度对消费者态度和购买意愿有强化作用。这说明企业在绿色营销过程中,要增加绿色认证意识,充分认识到绿色认证对消费者态度的积极作用。

在品牌差异化日益困难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利用所获得的绿色认证标志向消费者传播本企业的绿色品牌形象,有助于确定差异化定位,为消费者创造绿色产品价值。具体来说,在品牌识别过程中,不妨在包装上、包装内或公司网站上突出绿色标志,加强对绿色认证制度的介绍和对绿色认证标志的解释和说明,使消费者真正懂得企业获得的各种绿色认证的含义和给消费者带来的附加利益。还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绿色认证制度不仅是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绿色程度进行评价,也不仅是对产品的消费价值的绿色程度的评价,它更是一种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评价。在说明绿色认证制度和标志内涵的过程中,要特别突出购买绿色认证产品和品牌所产生的社会福利。

通过对消费者价值观的测量,本文还进一步验证了消费者价值观与绿色认证品牌信任度和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其中,“平等和谐”价值观与品牌信任度、购买意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坚持“平等和谐”价值观的消费者是绿色产品和绿色品牌的主要目标顾客群,企业在宣传绿色认证及其标志的涵义时,要特别突出产品对社会和对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平等所作出的贡献,让消费者感到自己购买通过绿色认证的产品和品牌也是在对人类社会的平等和谐做贡献。

有趣的是,只有“服从权威”这个价值观因子与绿色品牌信任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对于那些坚持服从和相信权威的消费者,绿色认证标志就是一种权威的符号,它意味着品牌已通过权威部门的认证,自然值得相信。这一结论的意义在于,绿色认证不仅可以吸引那些强调平等和谐价值观的消费者,也可以吸引那些相信权威、喜欢服从的消费者。在跨文化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中国消费者往往被认为权力距离较大,有相信权威和服从权威的倾向,因此,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绿色证书和标志也许更有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新奇刺激”和“财富权力”两个价值观因子与消费者的品牌信任度和购买意愿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如果绿色认证的产品和品牌不能满足那些强调新奇刺激的消费者的需要,即便取得了绿色认证的品牌也很难打动这群消费者。对于那些重视财富和权力的消费者,如果绿色认证产品和品牌不能让他们感到自己的财富增加了,或者是能够通过购买和消费绿色认证的产品和品牌让他们感到一种优越感,那么,这群消费者也不会对绿色认证品牌感兴趣。由于绿色产品和品牌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从而提高产品的成本,较高的价格会让这群消费者感到自己的财富受到威胁,因此,可能会拒绝优先购买绿色认证品牌。另一方面,绿色认证产品和品牌具有公共财富的性质,绿色认证品牌很难在奢侈品中出现,因为奢侈品往往是象征权力的符号,显然。重视财富和权力的消费者也很难成为绿色认证产品和品牌的重度消费者,除非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崇尚绿色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奢侈。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绿色消费;产品战略;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F713;F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2-0056-05

1 引言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爆发了以“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宗旨的环保运动,并由此成立了“地球之友”、“绿色和平组织”、“绿友会”等跨国环保组织[1],倡导人们关注家园地球,拒绝消费污染环境的产品。从此,绿色消费开始作为一支力量对企业环境行为施加约束。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领域已由一般消费品逐步延伸到耐用消费品市场,绿色消费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2]。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意愿为绿色产品支付环境溢价;二是绿色消费者群体数量扩大。根据现有文献中的绿色需求信息,笔者对此进行了整理(表1)。

绿色消费力量的加强诱使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调整其产品战略,努力为消费者提供具有更好环境属性的绿色差异化产品,这主要表现在企业自愿进行生态贯标(Eco-label)以及积极进行ISO14001环境认证等方面。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全部实施了生态标签制度和ISO14001环境认证制度,我国也已颁布72类产品环境标志标准,有1600多家企业35000多种产品通过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超过7万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认证,ISO14001环境认证几乎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通行证。

ISO14001环境认证制度以及生态标签制度为消费者提供了关于绿色产品可辨识的信息,客观上也促使企业产品市场划分为传统市场和绿色市场两部分,为企业实施绿色差异化战略提供了条件。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企业无视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依旧维持原状进行生产。面对绿色消费的兴起,导致企业采用不同产品战略的理论条件是什么?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文的研究主题。

2 文献述评

现有文献有关绿色消费对企业产品战略引致机制的研究,是建立在差异化产品质量模型基础之上的。主要分析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条件下,绿色消费对企业产品质量决策和均衡价格的影响。在寡头垄断方面,Arora和Gangopadhyay在消费者具有不同收入水平,但具有相同环境偏好的假设前提下,研究了企业依据消费者收入水平细分市场下的绿色产品竞争问题[6]。Conrad利用该建模思路分析了绿色消费对双寡头企业价格竞争和市场份额的影响[7]。在完全垄断方面,Mussa和Rosen、Moorhty以及Moorthy和Png将产品质量作为连续变量,建立模型分析了垄断厂商的垂直差异化问题。其研究结论表明:在消费者可以划分为高端、低端两种类型且自由购买的情况下,如果低质量产品对高端消费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则高端消费者将会转而购买低质量产品,即市场间存在消费者转移购买效应;为削弱消费者市场间转移购买效应,企业将为高端消费者提供其最偏好的产品质量,并使低端消费者的产品质量低于其最优偏好[8~10]。

Lancaster和Rosen认为,企业产品可以看作是一系列物理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组合,是产品属性本身导致了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行为,企业产品的价格与其各种属性的需求、供给条件密切相关[11,12]。在这种观点影响下,Chialin Chen 拓展了Moorthy和Png的研究,他将企业产品依据其属性特征划分为“环境属性”和“功能属性”两个维度,在产品“环境属性”和“功能属性”可以完全替代的假设下,建立线性“双维度”质量差异模型,分析了企业实施绿色差异化战略时的质量决策问题。其研究结论指出:在产品属性存在完全替代的情况下,同样存在消费者跨市场转移购买效应;企业为能够有效分割市场,总是以牺牲绿色产品的功能性属性来阻碍消费者的跨市场购买行为,结果使绿色产品更“绿”或原有产品的功能性属性更“强”[13]。Krishnan 和 Zhu认为,Chialin Chen的线性模型使产品的两个属性沿着对角线移动,这种处理相互冲突的产品属性方法仅仅得到角点解,缺乏普遍性[14]。

国内文献方面,学者们大都强调了绿色消费对企业污染减排的重要作用,对绿色消费如何作用于企业的研究相对匮乏[2,15]。

基于此,本文将Chialin Chen的线性理论模型拓展至非线性情况,从而将绿色消费对企业产品战略的引致机制分析推广至一般情况。为简单化,本文将企业维持原状的生产定义为专业化生产,即企业只为市场供给单一产品;将企业通过产品设计、材料替代等措施实现的绿色生产定义为绿色差异化生产,因为这些企业不仅通过绿色差异化产品满足绿色消费者的需求,同时生产原有产品以满足传统消费者需求。并且,本文只分析企业为所有消费者服务(即完全覆盖市场)的情况〖ZW(DYB〗如果企业不为所有消费者服务(不完全覆盖市场),企业市场规模将成为企业的选择变量,企业通过定价机制选择性地为部分消费者服务,这将使问题更为复杂化。 〖ZW)〗。

3 模型建立

31 消费者效用函数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物质主义;集体主义;计划行为理论;绿色消费行为

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价值观、环保态度、环境知识等等。其中,价值观是个人或实体所期望的超越情景的目标,这些目标的重要性有差异,能够作为个人生活或其它社会实体的指导原则。价值观对人们绿色消费行为时具有指导意义。学者们关于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较多研究(Schwatrz,1994;Homer,1988;Follows,1999;Chan,2001),大多数侧重研究集体主义价值观、内部导向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而关于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及融人计划行为理论进行的研究则较少。

一、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

物质主义定义为:“全心沉迷于追求物质的需求与欲望,导致忽视精神层面的生活方式,对物质的兴趣完全表现在生活方式、意见及行为上”(Belk,1986)。换句话讲,物质主义是“消费者对获取和拥有物质财富所持有的一种价值观”。Belk对物质主义的维度研究中,将物质主义分为三种特性,其为占有欲(possessiveness)、心胸狭窄(nongenerosity)和妒忌(envy)。而在Schwarz(1992,1994)看来,集体主义社会就是公共社会,其特征是社会身份、共同承担义务和社会期望。在集体主义社会里,社会组织(团体经过集中,形成了共同的命运、共同目标和共同价值观)、个人是社会小成分,组成可供研究的组织结构。如果将个体价值观体系的结构按两个方面,即自我提升价值观(如成就、享乐和权利)和自我超越价值观(如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物质主义则属于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提高的生活价值观,它容易与其他强调集体主义(普世、仁慈和宗教)导向或自我超越的生活价值观产生冲突。在此研究基础上,William等(2005)对物质主义与个人其他价值观之间关系进行了跨文化的研究。结果显示,物质主义和个人价值观中自我超越(如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呈负相关关系。

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某些国家表现的十分突出,且物质主义带来不良后果尤为明显。目前东亚国家的文化中主要表现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然而伴随各国经济的对外开放,这些国家也遭受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侵袭。因此,有必要远离物质主义,将自身的价值观引向集体主义的精神层面上来(Aric和James,2002)”。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趋向于通过追求更多的物质来提升自身地位,而宗教价值观把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放于首要地位,强调节俭,它正好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冲突(Mark和William,2008)。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人们作为消费者是一个物质主义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结合体,他们在作出消费决策,内心是十分复杂的,而不简单受那种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将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作为一对矛盾的价值观来研究,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自我超越价值观)发生冲突并共同影响消费者的决策选择。

二、价值观(物质主义、集体主义)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过程

研究者已经证实了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有影响,Li(1997)发现集体主义导向对中国香港消费者的绿色产品信息搜寻和实际绿色消费行为有显著的直接影响];Larouche和Barbaro(2001)以美国北部消费者为例,研究了价值观与消费者溢价绿色消费意向之问的关系,发现只有集体主义和安全感两个价值观对溢价绿色消费意图有显著的直接影响。目前学术界主要是将环境态度、环境信念及个人规范作为中介变量来研究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价值观(物质主义、集体主义)通过环境态度影响绿色消费行为

西方研究者根据合作、帮助以及个人是否考虑组织目标等方面对集体主义进行了测量;他们对东方国家中集体主义导向的测量,表明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东方传统文化价值观,反映了群体导向、和谐性质以及与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在这些研究中,集体主义导向包含了群体目标优先、感知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和他人一致。集体主义(如普世价值、f_爱与宗教)和环境态度呈正相关关系,因为他们反映了集体的利益、对他人提升的关心、自身利益的自我超越和赋予生活意义,亦即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他们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具体评价。McCarthy和Shrum(1994)研究表明,消费者集体主义价值观对再循环利用行为的评价有显著影响,这种对再循环利用的积极的评价直接影响再循环行为。这一过程巾,集体主义通过再循环态度对再循环行为产生间接影响。价值观对具体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一般通过具体的环境态度调节,当涉及普遍意义上的绿色消费行为时,学者们引用了环境关心的概念。Kilbourne和Pickett(2008)研究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绿色消费行为关系时,发现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影响个人的环境信念,进而环境信念又对环境关心产生影响,最后环境关心对个人的绿色消费行为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作用。

因此,价值观通过态度这一中间变量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般的环境态度和具体的环境态度,至于选择哪种态度来测量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根据学者们选择的具体的绿色消费行为而定。从价值观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的结果看,物质主义价值观产生对绿色消费行为的消极的评价,最终不利于绿色消费行为的实施;而集体主义价值观产生对绿色消费行为的积极的评价,促使积极的实施绿色消费行为。

(二)价值观(物质主义、集体主义)通过环境信念、个人规范影响绿色消费行为

环境行为领域对“环境态度”的研究更偏重于考查“个体对环境和环境问题持有的普遍态度”,即考查一般层面上的态度。相关的环境态度概念,还包括环境信念、环境意识、环境关心、环境情感等等。这里环境态度变量亦指环境信念,环境信念受个体的价值观体系影响,它包含行为后果的意识和责任归属,信念再影响个人规范,个人规范是在特殊情境下对特殊行动的自我期望。个人规范来源于内在化的价值观,这种内在化规范是建立在对行为结果的意识反映和评价的基础上。

学者们研究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时,更多的是研究一般性的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一般性价值观的选择大多采用Schwatrz(1992)对价值观的分类方法,即将一般的价值观划分为两个方面:自我提升价值观和自我超越价值观,自我提升是个人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自我超越则是个人超越自身利益,强调他人的利益;William等(2005)对Schwartz价值观划分方法进行了验证,将物质主义归于自我提升维度下,而集体主义属于自我超越范围内。学者们研究一般的价值观(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为我们研究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因此,自我提升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有负向影响说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有负向影响,自我超越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有正向影响说明集体主义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有正向影响。Nordlund和Gar.viii(2002)验证了自我超越价值观、自我提升价值观和环境价值观(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问题意识以及个人规范对绿色消费行为关系的层次模型,其中个人规范调节价值观、问题意识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人规范受到自我超越(集体主义)及问题意识的激励,进而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Nordlund和Garvill(2003)进一步验证了“价值观一信念一规范”理论在减少私人汽车使用行为方面的应用,他们用路径分析方法检验价值观、问题意识、个人规范与合作意向关系这一层次模型,数据支持了假设模型:自我超越(集体主义)影响个人规范,同时义反过来影响减少私人汽车使用的意向“。Linda等(2005)将“价值观一信念一规范”理论运用到消费者对能源政策接受程度的方面,并对荷兰112个受访者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利他主义(集体主义)和利己主义(物质主义)价值观通过个人规范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三)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影响绿色消费行为

从上面分析看出,价值观通过态度、信念及个人规范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但是,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是复杂的心理过程,作为矛盾价值观的结合体,消费者作出决策并不是完全由哪种价值观占主导,决策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等凶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引人了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加以分析。Ajzen与Fishbein(1985)将理理论加以延伸,提了计划行为理论,TPB分析了行为的形成过程,首先行为决定于个体的行为意图;其次,行为意图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所决定。TPB中除了前面提到的态度外,还包含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指的是个体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个体行为时,那些个体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他人或团体对于个体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感知行为控制指的是个体知觉到采取某一行为的难易程度,反映个体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对于绿色消费行为,中国消费者的内部社会影响(如家庭)和外部影响(如朋友、邻居和亲戚)是主观规范的重要决定因素。当个体认为自己拥有的资源与机会越多、所期望的阻碍越少时,对行为的认知控制就越强,感知行为控制凶素发挥重要的作用。消费者消费决策时,行为不仅仅与态度、个人规范有关,还与个体主观规范、感知到的行为控制有关。

消费者做出消费决策时,往往存在物质主义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共存的现象,很难说清是哪种价值观支配他实施行为。作为一对矛盾价值观的结合体,具有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暂时不会实施绿色消费行为,但同时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主观规范,强烈的主观规范可能迫使他实施该行为,此外,带有物质主义观的人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自信心非常强,对自己采取某一行为的难易程度也有较轻的估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采取绿色消费行为;对带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人而言,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感知采取某一行为具有困难的程度,将会遏制绿色消费行为的发生,同时,物质主义价值观使得其主观规范性很低,较低的主观规范将无助于绿色消费行为的发生。因此,消费者实施绿色消费行为还要考虑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素。

(四)自信度作为调节变量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绿色消费行为指消费领域中一切能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与作为,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绿色购买。Vermeir和Verbeke(2008)将自信度(confidence)作为态度和绿色消费倾向之间的调节变量,自信度即相信产品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功能,如果自信度很低,消费者不会特意去购买某种绿色产品。自信度作为态度和绿色?肖费倾向之间的调节变量同样适用于其他绿色消费行为当巾,如果消费者感知自身的绿色消费行为将减少环境污染,并维持环境可持续发展,该行为实施的可能性很大。

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重视和关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烈,对绿色食品质量的怀疑态度增强。将自信度作为调节变量衡量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更能动态的、切合实际的反映消费者对现实的关注态度。如果消费者对绿色消费食品质量带有~定的怀疑态度,无论是何种价值观的消费者,实施绿色消费行为的可能性将较弱。

三、价值观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的作用模型

以上的分析,价值观一方面通过态度、信念及个人规范这两个变量来影响绿色消费行为,但是现实生活当中,消费者决策是复杂的心理过程,绿色消费行为同时还受到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自信度的影响,自信度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当消费者面临两难抉择时,最终作出的决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物质主义;集体主义;计划行为理论;绿色消费行为

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价值观、环保态度、环境知识等等。其中,价值观是个人或实体所期望的超越情景的目标,这些目标的重要性有差异,能够作为个人生活或其它社会实体的指导原则。价值观对人们绿色消费行为时具有指导意义。学者们关于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较多研究(schwatrz,1994;homer,1988;follows,1999;chan,2001),大多数侧重研究集体主义价值观、内部导向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而关于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及融人计划行为理论进行的研究则较少。

一、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

物质主义定义为:“全心沉迷于追求物质的需求与欲望,导致忽视精神层面的生活方式,对物质的兴趣完全表现在生活方式、意见及行为上”(belk,1986)。换句话讲,物质主义是“消费者对获取和拥有物质财富所持有的一种价值观”。belk对物质主义的维度研究中,将物质主义分为三种特性,其为占有欲(possessiveness)、心胸狭窄(nongenerosity)和妒忌(envy)。而在schwarz(1992,1994)看来,集体主义社会就是公共社会,其特征是社会身份、共同承担义务和社会期望。在集体主义社会里,社会组织(团体经过集中,形成了共同的命运、共同目标和共同价值观)、个人是社会小成分,组成可供研究的组织结构。如果将个体价值观体系的结构按两个方面,即自我提升价值观(如成就、享乐和权利)和自我超越价值观(如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物质主义则属于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提高的生活价值观,它容易与其他强调集体主义(普世、仁慈和宗教)导向或自我超越的生活价值观产生冲突。在此研究基础上,william等(2005)对物质主义与个人其他价值观之间关系进行了跨文化的研究。结果显示,物质主义和个人价值观中自我超越(如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呈负相关关系。

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某些国家表现的十分突出,且物质主义带来不良后果尤为明显。目前东亚国家的文化中主要表现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然而伴随各国经济的对外开放,这些国家也遭受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侵袭。因此,有必要远离物质主义,将自身的价值观引向集体主义的精神层面上来(aric和james,2002)”。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趋向于通过追求更多的物质来提升自身地位,而宗教价值观把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放于首要地位,强调节俭,它正好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冲突(mark和william,2008)。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人们作为消费者是一个物质主义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结合体,他们在作出消费决策,内心是十分复杂的,而不简单受那种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将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作为一对矛盾的价值观来研究,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自我超越价值观)发生冲突并共同影响消费者的决策选择。

二、价值观(物质主义、集体主义)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过程

研究者已经证实了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有影响,li(1997)发现集体主义导向对中国香港消费者的绿色产品信息搜寻和实际绿色消费行为有显著的直接影响];larouche和barbaro(2001)以美国北部消费者为例,研究了价值观与消费者溢价绿色消费意向之问的关系,发现只有集体主义和安全感两个价值观对溢价绿色消费意图有显著的直接影响。目前学术界主要是将环境态度、环境信念及个人规范作为中介变量来研究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价值观(物质主义、集体主义)通过环境态度影响绿色消费行为

西方研究者根据合作、帮助以及个人是否考虑组织目标等方面对集体主义进行了测量;他们对东方国家中集体主义导向的测量,表明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东方传统文化价值观,反映了群体导向、和谐性质以及与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在这些研究中,集体主义导向包含了群体目标优先、感知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和他人一致。集体主义(如普世价值、f_爱与宗教)和环境态度呈正相关关系,因为他们反映了集体的利益、对他人提升的关心、自身利益的自我超越和赋予生活意义,亦即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他们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具体评价。mccarthy和shrum(1994)研究表明,消费者集体主义价值观对再循环利用行为的评价有显著影响,这种对再循环利用的积极的评价直接影响再循环行为。这一过程巾,集体主义通过再循环态度对再循环行为产生间接影响。价值观对具体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一般通过具体的环境态度调节,当涉及普遍意义上的绿色消费行为时,学者们引用了环境关心的概念。kilbourne和pickett(2008)研究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绿色消费行为关系时,发现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影响个人的环境信念,进而环境信念又对环境关心产生影响,最后环境关心对个人的绿色消费行为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作用。

因此,价值观通过态度这一中间变量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般的环境态度和具体的环境态度,至于选择哪种态度来测量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根据学者们选择的具体的绿色消费行为而定。从价值观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的结果看,物质主义价值观产生对绿色消费行为的消极的评价,最终不利于绿色消费行为的实施;而集体主义价值观产生对绿色消费行为的积极的评价,促使积极的实施绿色消费行为。

(二)价值观(物质主义、集体主义)通过环境信念、个人规范影响绿色消费行为

环境行为领域对“环境态度”的研究更偏重于考查“个体对环境和环境问题持有的普遍态度”,即考查一般层面上的态度。相关的环境态度概念,还包括环境信念、环境意识、环境关心、环境情感等等。这里环境态度变量亦指环境信念,环境信念受个体的价值观体系影响,它包含行为后果的意识和责任归属,信念再影响个人规范,个人规范是在特殊情境下对特殊行动的自我期望。个人规范来源于内在化的价值观,这种内在化规范是建立在对行为结果的意识反映和评价的基础上。

学者们研究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时,更多的是研究一般性的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一般性价值观的选择大多采用schwatrz(1992)对价值观的分类方法,即将一般的价值观划分为两个方面:自我提升价值观和自我超越价值观,自我提升是个人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自我超越则是个人超越自身利益,强调他人的利益;william等(2005)对schwartz价值观划分方法进行了验证,将物质主义归于自我提升维度下,而集体主义属于自我超越范围内。学者们研究一般的价值观(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为我们研究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因此,自我提升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有负向影响说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有负向影响,自我超越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有正向影响说明集体主义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有正向影响。nordlund和gar.viii(2002)验证了自我超越价值观、自我提升价值观和环境价值观(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问题意识以及个人规范对绿色消费行为关系的层次模型,其中个人规范调节价值观、问题意识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人规范受到自我超越(集体主义)及问题意识的激励,进而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nordlund和garvill(2003)进一步验证了“价值观一信念一规范”理论在减少私人汽车使用行为方面的应用,他们用路径分析方法检验价值观、问题意识、个人规范与合作意向关系这一层次模型,数据支持了假设模型:自我超越(集体主义)影响个人规范,同时义反过来影响减少私人汽车使用的意向“。linda等(2005)将“价值观一信念一规范”理论运用到消费者对能源政策接受程度的方面,并对荷兰112个受访者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利他主义(集体主义)和利己主义(物质主义)价值观通过个人规范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三)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影响绿色消费行为

从上面分析看出,价值观通过态度、信念及个人规范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但是,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是复杂的心理过程,作为矛盾价值观的结合体,消费者作出决策并不是完全由哪种价值观占主导,决策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等凶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引人了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加以分析。ajzen与fishbein(1985)将理理论加以延伸,提了计划行为理论,tpb分析了行为的形成过程,首先行为决定于个体的行为意图;其次,行为意图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所决定。tpb中除了前面提到的态度外,还包含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指的是个体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个体行为时,那些个体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他人或团体对于个体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感知行为控制指的是个体知觉到采取某一行为的难易程度,反映个体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对于绿色消费行为,中国消费者的内部社会影响(如家庭)和外部影响(如朋友、邻居和亲戚)是主观规范的重要决定因素。当个体认为自己拥有的资源与机会越多、所期望的阻碍越少时,对行为的认知控制就越强,感知行为控制凶素发挥重要的作用。消费者消费决策时,行为不仅仅与态度、个人规范有关,还与个体主观规范、感知到的行为控制有关。

消费者做出消费决策时,往往存在物质主义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共存的现象,很难说清是哪种价值观支配他实施行为。作为一对矛盾价值观的结合体,具有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暂时不会实施绿色消费行为,但同时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主观规范,强烈的主观规范可能迫使他实施该行为,此外,带有物质主义观的人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自信心非常强,对自己采取某一行为的难易程度也有较轻的估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采取绿色消费行为;对带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人而言,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感知采取某一行为具有困难的程度,将会遏制绿色消费行为的发生,同时,物质主义价值观使得其主观规范性很低,较低的主观规范将无助于绿色消费行为的发生。因此,消费者实施绿色消费行为还要考虑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素。

(四)自信度作为调节变量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绿色消费行为指消费领域中一切能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与作为,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绿色购买。vermeir和verbeke(2008)将自信度(confidence)作为态度和绿色消费倾向之间的调节变量,自信度即相信产品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功能,如果自信度很低,消费者不会特意去购买某种绿色产品。自信度作为态度和绿色?肖费倾向之间的调节变量同样适用于其他绿色消费行为当巾,如果消费者感知自身的绿色消费行为将减少环境污染,并维持环境可持续发展,该行为实施的可能性很大。

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重视和关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烈,对绿色食品质量的怀疑态度增强。将自信度作为调节变量衡量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更能动态的、切合实际的反映消费者对现实的关注态度。如果消费者对绿色消费食品质量带有~定的怀疑态度,无论是何种价值观的消费者,实施绿色消费行为的可能性将较弱。

三、价值观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的作用模型

以上的分析,价值观一方面通过态度、信念及个人规范这两个变量来影响绿色消费行为,但是现实生活当中,消费者决策是复杂的心理过程,绿色消费行为同时还受到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自信度的影响,自信度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当消费者面临两难抉择时,最终作出的决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发展绿色商业 对策 思考

绿色商业的内涵及特征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在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物质满足的同时,也感受着地球资源日益减少、社会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存环境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于是引起了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为宗旨的环保运动在全球蓬勃兴起,进而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最终于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绿色营销和绿色商业的观念与理论。

我国在长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受到束缚。在商品极度匮乏的经济条件下,绿色商业无从谈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注意到环保问题,但终究还是重蹈了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覆辙,出现了生态恶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物种消失、SARS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的灾害以及那些斥诸于媒体频频曝光的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和破坏自然环境的恶性商业营销事件,这些既在不断地侵蚀着人们的既得利益,又不断地侵蚀着人们长远的根本利益。因而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意义重大、刻不容缓。中央就2006至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明确指出:“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任务之一。要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的目标,必然要发展绿色商业。

所谓绿色商业是指企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充分体现环境保护意识、资源节约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以科学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文化性。绿色商业的文化性首先表现为一种商业经营哲学,是指导商业企业从事市场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企业在绿色商业观念指导下,必然会积极开发和自觉组织绿色产品营销,采用绿色包装,提倡绿色消费,进行绿色市场定位,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其次是彻底改变传统商业文化。传统的商业文化在本质上是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竞争文化,绿色商业要求实施绿色文化,即要求企业更多地注意“人”的导向和价值、“人”的安全、健康和发展,企业应把竞争对手更多地看作伙伴,尤其是环境合作的伙伴,重塑富有绿色商业特征和共处共赢、和谐发展的商业文化。

系统性。绿色商业的系统性是指企业的经营行为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施整体管理原则指导下,全面协调企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采取相应的经营行为。用系统论的观点把绿色商业贯穿于商业企业决策过程和整个企业经营过程,不仅尽可能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环保、健康”的绿色产品,确保商业经营场所与设施无污染,而且在商流和物流上坚持以绿色文明和环境保护为导向的绿色流通,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性。绿色商业的可持续发展性是指商业企业的经营在充分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争取适当利润和发展水平的同时,从充分满足子孙后代消费需求出发,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企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及长远发展。正如英国威尔斯大学肯·毕提教授在其所著的《绿色营销——化危机为商机的经营趋势》一书中所指出的:“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识、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

和谐性。安顺为和,协调为谐。绿色商业的和谐性是指商业企业经营过程始终重视规模、速度、效益的协调;内部关系与资源配置的协调;企业与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企业实施绿色商业,除给自己带来经济利益外,也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正面影响,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其他企业的导向作用,给消费者带来的福利和对健康的社会文化、伦理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推动作用等等。显然是企业与其他经济主体的共赢共兴、同存同荣的和谐之举。

发展绿色商业的必要性

(一)优化资源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产品都要经过流通领域才能成为实际的消费品。发展绿色商业,必然要经营绿色产品,从而促进生产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包括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资源节约的生产技术;选用无公害、养护型新能源、新材料;进行可拆卸、可分解,零部件可翻新、可重复利用,包装物可回收的产品设计;组织清洁生产,防止生产过程造成环境恶化和资源的浪费等等。发展绿色商业是促进绿色生产,优化资源配置,节约和利用资源,把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运用于改善和提高消费者及人类社会福利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世纪80年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20世纪90年代人民生活由温饱达到小康,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迅速提高,引起了消费领域的拓宽、消费结构的优化、消费质量的提升,于是“安全、环保、健康”成为消费主流。现阶段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要,在满足消费需要的过程中发展,是商业永恒的主题。绿色商业正是适应我国消费发展的趋势应运而生。发展绿色商业,实施绿色营销,引导和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有利于提高营销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扩大销售规模,促进企业发展。

(三)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这样美好的愿望,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采取切实可行的途径。而发展绿色商业,正是实现和谐社会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因为绿色商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观念和营销方式,是建立在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基础上,本着对消费者生存环境负责,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负责进行营销活动,最有效地减少商业行为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无疑对构建和谐社会起了最重要的微观基础作用。如果商业行为不符合环保要求,也会引起其他种种的社会矛盾。因此可以说,绿色商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发展绿色商业的对策

(一)加大绿色商业理论研究和宣传力度

众所周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绿色商业,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绿色商业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绿色商业的实践。何为绿色商业,它的内涵、特征、功能、价值是什么,如何发展绿色商业,尚无比较清楚统一的认识。虽然也有一些绿色营销的研究,但它多半仍然停留在引进和比较肤浅的层次上,况且绿色营销只是绿色商业的一个部分,并不是绿色商业的全部。没有绿色商业的理论指导就没有科学的绿色商业的实践。因此,绿色商业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同时,要加大绿色商业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绿色商业的认识,并转化为人们内在的行为指导理念。这样,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就成为大势所趋,发展绿色商业便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加大政府推动的力度

发展绿色商业仰赖于良好的宏观环境。能够承担改善和优化发展绿色商业宏观环境责任的是政府。一是政府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对现行的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污染防治和环保行政等30多部法律法规进行认真的清理,并根据国际社会绿色商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现状,进行必要的填补和修订,形成完善的绿色商业法律法规体系,并督促各级执法部门加强执法监督与检查。对违反绿色商业法规行为严惩不怠。二是制定和完善发展绿色商业政策。目前我国政府应用优惠的政策引导和调动商业企业开展环境保护和绿色营销的积极性。三是加强绿色商业管理。商业管理部门要把绿色商业纳入商业发展规划,在商业网点布局、绿色商业设施、绿色产品、绿色渠道、绿色价格、绿色促销、绿色服务管理等等方面加大力度,促进企业在经营战略上将企业、消费者和社会三方面利益有机统一和兼顾起来,在产品开发、加工、运输、宣传、促销分销、售后服务等方面注入环保因素,注重新的绿色策略。四是建立绿色商业评价体系。对绿色商业设施、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公正统一的评价标志体系,并通过定期与不定期评价,推动绿色商业的发展。五是通过绿色教育,传播绿色商业知识,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环境意识 绿色购买 感知绿色价值

一、引言

绿色购买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对产品相关环保属性或特点的考虑及其购买活动,特别是指对环境友好产品或者绿色产品的购买行为。绿色购买是消费者践行环保责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一。洞悉消费者绿色购买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政府制定相应的环境政策以引导社会的绿色消费,也有利于企业开展有效的绿色营销。

二、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1.环境意识与绿色购买行为

美国学者Roth最早提出了“环境素养”(Environmental literacy)的说法,这是环境意识的雏形。在之后的研究中,环境意识的内涵逐渐扩大。广义上环境意识覆盖面广,包括了地理学、生态学、哲学、环境学、伦理道德、法律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从狭义上来说,环境意识指对大自然及与自然有关的人类行为的价值的认识。

对环境意识的研究,主要是为了通过环境意识来预测和引导人们的环境行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环境意识正向影响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

2.环境意识与感知绿色价值

对顾客感知价值的界定,被普遍接受的是Zeithaml(1988)的观点,他认为顾客感知价值是顾客所能感受到的利益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本文采用的也是这一概念。

Sheth,Newman和Gross(1991)提出的消费价值包括五个方面:社会价值、情感价值、功能价值、认知价值和情境价值。针对日益盛行的绿色产品,Ottman(2006)提出其应包括效率与成本节约、健康与安全、性能、象征性和方便五个维度。经济学外部性理论认为绿色产品可以分为自利性产品和利他性产品,这意味着感知绿色价值应该包含自利性价值和利他性价值,本文以此为基础,尝试将Sheth(1991)和Ottman(2006)的理论相结合,概况出绿色产品感知绿色价值的一个较为全面的内容。

基于价值观层面的环境意识是一个一般性态度感知绿色价值是消费者针对绿色产品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具体的心理感知,是对绿色产品产生的具体的肯定的态度倾向。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环境意识正向影响感知绿色价值。

3.环境意识、感知绿色价值与绿色购买

Zeithaml(1988)的研究发现,高质量并不能直接促使顾客产生购买行为,顾客感知价值会作为中介变量影响质量和顾客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一结论的到潘煜(2009)的支持,他在其实证研究发现顾客感知价值既可以直接作用于消费者行为,还可以作为中介变量来解释中国传统价值观跟消费者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根据价值观-态度-行为关系理论,感知绿色价值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影响消费者行为,促使具有环境意识的消费者形成绿色购买动机,所以,文章提出如下假设:

H3:环境意识对绿色购买行为的影响会受到感知绿色价值的中介。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通过专业问卷网站--爱调研网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49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7.25%。本研究涉及环境意识、感知绿色价值和绿色购买行为3个变量,采用7级李克特量表。环境意识参考洪大用(2006)的问卷并在10名大学生中进行针对绿色产品的深度访谈,调整后的问项交由企业管理系的教授进行讨论修改,最后形成问卷。本文采用SPSS16.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数据分析

1.信度和效度分析

2.回归分析

3.中介作用分析

五、结论和启示

1.研究结论

本文尝试加入感知绿色价值这一中介变量,深入剖析环境意识对绿色购买行为的作用机制。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从描述性统计分析来看,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和绿色购买行为的平均得分分别为5.665、5.278,均高于中值,消费者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和积极的环保行为倾向。感知绿色价值的四个维度中,健康价值、情感价值的得分要明显高于形象价值、环保效能价值,这说明消费者在绿色消费动机,以利己成分为主,虽然他们会考虑产品或服务对环境和自身形象的影响,但是更重视绿色产品在多大程度上有益于自己的健康。对绿色产品进行判断时,其标准是产品多大程度上能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2)环境意识对感知绿色价值、绿色购买行为的直接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消费者如果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则会主动给产品的绿色价值赋予较大的评价权重,容易感受到不同于普通产品的绿色价值,因而对绿色产品产生购买偏好,这一结果证实了具有环境素养的个体有能力和意愿采取环境友好的行为。(3)绿色产品的感知绿色价值,不同于传统产品的感知价值维度,仅仅在传统模式上加入“绿色价值”这一维度不够准确,绿色产品是一种新的产品形式,人们在选购时会看重其含有的健康价值、情感价值和形象价值这3个对消费者自身有益的及环保效能价值这一利他性的价值。相对形象价值和环保效能价值,健康价值、情感价值更受消费者青睐,且对绿色购买行为存在预测能力。(4)感知绿色价值是环境意识对绿色购买行为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环境意识可以直接作用于绿色购买行为,也可以部分通过感知绿色价值的中介作用于绿色购买行为,这符合消费者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模式。

由此可见,环境意识到绿色购买行为有两条作用路径,一个是直接作用,另一个是通过感知绿色价值的中介产生间接作用。在直接作用中,环境意识作为一种价值观,是一种较为宽泛和抽象的普遍态度,它不是具体的态度或者行为倾向,它会正向促成消费者产生绿色购买行为,但这不是全部的,有些消费者需要通过对绿色产品价值的感知这一个实际的利益刺激,才能促使其产生绿色购买行为。如果绿色产品的特征不鲜明,让消费者感知的绿色价值不明显、不强烈,那么一般层面上的普通意识还不足以推动消费者采取绿色购买行为。

2.实践启示

根据以上结论,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其一,对政府而言,为了让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绿色产品,从行动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政府需要改善、强化环境教育,增加环境保护的公益宣传,引导消费者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负责任的环境价值观,达到提高消费者的生态环境意识的目的,让他们潜意识里有环境危机意识和保护环境的倾向;

其二,对企业而言,需要重新调整绿色营销策略。对绿色产品的宣传,要充分考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时的评判标准,对绿色产品的诉求点要着重于有利于消费者自身的健康价值和情感价值,附带提出绿色产品的形象价值和环境保护价值,要有所侧重,才能在广泛环境意识的基础上,促使消费者形成具体的对绿色产品的肯定的价值感知,通过这一具体的感官态度的刺激促进消费者的环境意识最终形成绿色购买行为。

参考文献:

[1]黎建新,詹志方.消费者绿色购买研究述评与展望[J].消费设计,2007(4):9

[2] V.A.Zeithaml.Consumer perception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 Journal of Marketing,1988,52(7):2-22

[3] Peattie K, Golden Goose or Wild Goose? The Hunt for the Green Consumer[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1,10(4):187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消费者;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科特勒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123

1引言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来,绿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绿色发展理念充分体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的宗旨,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及实现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导航。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一直强调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加快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等。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步提升,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多。但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农业自然生态环境污染的状况越发严峻,加之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等,这些都引起了社会大众及政府的关注,也影响了消费者购买绿色农产品的行为。而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是促进绿色农产品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对绿色农产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可以为促进绿色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也有利于引领人们由传统的消费观念向科学、文明、理性、绿色的消费观念转变。

2文献回顾

绿色食品指的是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食用农产品及加工品。本文研究的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农产品。由此看出,绿色农产品是绿色食品的主体,并且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发现,我国学者在研究绿色农产品大多都是从绿色食品的角度进行研究讨论。

21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国外关于绿色农产品或绿色食品的说法是不存在的,而c绿色食品类似的产品有“有机食品”“生态食品”等,但其标准水平更高。国外学者关于有机食品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初期阶段,并且研究的内容较为全面,领域也较宽泛。其中最早提出“有机食品”这一概念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则称之为“自然食品”。世界第一个有机农业组织1924年在德国成立。1938年美国人J・Rodeel进一步对有机农业进行试验研究并开办了有机农场。1972 年国际有机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立,并制定了有机农业组织必须遵守的基础准则。1980年英国学者TollnElkington和JuhaHailes出版了《绿色消费指南》一书,自此掀起了人们绿色消费的一阵热潮。

自21世纪开始,国外学者对绿色有机食品的研究又步入了一个更深入的层次。M・Yussefi(2003)指出,对于企业发展市场来说有机食品需求的增长是个很好的机遇,企业应该紧紧抓住它,通过应对市场需求去调整产品的生产结构和营销策略,从而促进企业发展。Masahisa Fujita(2006)表示,当人们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有利于发展扩大有机食品市场的空间。Carriquiry、Miguel(2007)认为应该积极开阔市场创新产业政策、组织、管理、技术等,从而有效调节有机食品市场的供需。Bum SM(2008)认为消费意见的导向者正是有机食品的消费者,为此应该重视消费者彼此间的口传效应。DavidBAudretsch(2008)研究发现,要想提高有机食品产业的竞争力就要注重技术创新和相关产业政策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国外学者对有机食品的研究由早期的基础理论研究到后来的多层次多方面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质量安全、政策体系、消费者及市场等,可以看到,国外关于有机食品研究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22国内相关文献回顾

国内学者针对绿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方面的研究起步则比较晚,并且研究的内容和领域没有国外研究的完善和宽泛。我国农业部首次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是在1989年,1990年我国对绿色食品进行研究和开发,1992年成立了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并且建立了绿色食品的经营模式,1993 年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学者的研究从起初的浅层研究向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发展。

(1)从消费者出发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张海英(2010)根据广州市的调查研究发现,购买习惯对于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影响最大,并且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赵昶等(2011)基于杭州地区的研究发现,女性的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比男性的要强。薛永基(2016)在计划行为理论研究基础上,加入感知价值、预期后悔两个变量对理论模型进行扩展,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意向进行实证研究,并依据研究结论提出影响绿色食品消费意向的“三因素模型”。

(2)从营销方面进行研究。于浩淼(2013)经过对绿色农业和农产品的限定进行研究,得出“云营销”应用于绿色农产品营销的策略。余娟(2014)通过研究发现绥化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许多弊端,诸如网络营销渠道不畅,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农民互联网知识匮乏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田嘉(2015)认为在实施绿色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需要社会各方面给予支持并大力推进其实施。

(3)从品牌角度进行研究。赵晓华、岩甾(2014)以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普洱为例,通过SWOT分析探讨了该市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同时对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王运浩(2015)提出了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2015年的品牌发展思路,还指出了工作重点以及推进策略。秦宇琪、于振伟(2016)从企业、政府、消费者三方面提出有效对策,进而提高绿色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4)从产业发展、结构、竞争力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赵大伟(2009)研究了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受制度结构与供给的影响状况。韩杨(2010)认为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会遭受生产基地小、产品科研能力不足等方面的不利影响。王德章(2011)认为绿色食品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资源、需求、市场和政策等因素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不同。宋国宇、赵莉(2012)指出通过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演化是绿色食品a业的发展过程。张玲玉(2015)研究提出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产业链的整合策略。常筱磊、赵辉(2015)通过分析我国绿色食品信息化业务平台建设现状,探究了绿色食品信息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思路。张志华等(2015)研究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精品形象、促进市场机制、提升国际竞争力4个方面的产业战略布局。

总体来看,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绿色食品产业品牌、竞争力、消费者、营销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关于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研究比较少,有关的理论专著也较少,虽然已有学者对绿色食品或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进行研究,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因此本文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基础上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研究。

3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研究设计

31科特勒模型在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应用

311科特勒购买行为模型的基本内容

美国菲利普・科特勒教授提出一个强调社会两方面的消费行为的简单模型,此模型说明了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反应不仅仅会受到营销产生的影响,还会受到外部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并且指出了不同特征的消费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再通过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形成一定的购买决定,最终形成了消费者对产品、品牌、购买时机、购买数量的选择。模型如图1所示。

图1科特勒购买行为模型

312针对绿色农产品进行模型修正

科特勒的购买行为模型是针对消费者的普遍消费购买行为所构建的一种模型,但本文研究的是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因此要基于绿色农产品的相关特点对科特勒的购买行为模型进行一定的修正,去掉一些不相关或影响较小的因素,增加一部分相关或影响较大的因素。经过修正的购买行为模型划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刺激因素、决策过程、购买过程和分享。刺激因素主要强调来自企业、社会和消费者自身这三方面因素对消费意识产生的刺激;决策过程主要强调从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再到信息搜集,最后进行评估决策的过程;购买过程主要强调购买时对产品、品牌、地点、时间以及数量的选择;购买后分享主要强调平时生活中对绿色消费理念的分享、消费绿色产品品牌的分享,以及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分享的方式。购买行为模型结构修正结果如图2所示。

图2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模型

32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模型分析

321刺激因素的分析

消费者在进行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前会形成一定的消费意愿,而消费意愿会受到多方面刺激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企业营销的刺激、社会外部的刺激、消费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在企业营销方面的刺激主要是营销策略,营销策略当时就会刺激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意愿增加,主要包括绿色农产品的宣传、价格的合理性、售卖地点的选址、促销手段和程度等。社会外部的刺激则包括很多,如政府对绿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社会关于绿色农产品的舆论导向、身边他人的积极意见等都会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增加,最重要的还是来自消费者个人的影响,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婚姻状况等。

322决策过程的分析

当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产生消费意向后就会进入决策过程,决定是否要购买绿色农产品,这首先取决于消费者自身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程度。如果认知程度较高的话,就会减少信息搜集和评估决策的过程,并会较快做出是否购买绿色农产品的决定,但如果认知程度较低,消费者就会根据自身需求情况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例如什么是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的标准是什么,质量认证的标准如何等信息,经过对这些相关信息有所了解后,会评估并决策最终是否购买绿色农产品。

323购买过程的分析

购买过程是在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产生了消费意愿并做出购买决策后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消费者会考虑购买哪些种类的绿色农产品来替代平时生活所必需的普通农产品,选择种类时还会考虑选择哪种品牌的绿色农产品。做好上述选择后,还要继续选择购买的地点,菜市场、大型农贸市场、超市等场所的距离、规模以及是否设有绿色农产品专柜等都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除了品种品牌、地点的选择,还有时间和数量的选择、销售方的促销力度等因素会影响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进而决定消费者购买的时间及数量,此外,消费者愿意替换掉平时生活所需普通农产品种类数量也是数量选择的一部分。

324购后分享的分析

消费者在购买绿色农产品后会有自己的使用体会和评价,在社会生活交往的过程中自然会与他人进行分享。分享的内容以绿色农产品的品种和品牌为主,也会分享购买的地点和自身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在分享方式上以前主要是以生活中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分享,或是口口相传进行分享,但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网络平台问世,例如微信、微博等,这些网络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分享绿色农产品的渠道,同时也扩大了消费者对消费者的影响速度和范围。

4研究结果及建议

41研究结果

文章将科特勒购买行为理论模型应用于研究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对原模型进行了部分的修正,使之与绿色农产品消费行为更适应。又结合现实的社会状况针对改建后形成的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模型进行各环节的分析,并对各环节的影响要素和内容进行了理论性的阐述。厘清了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整个过程的思路,从消费者受哪些方面刺激、产生了消费意愿后又进行消费决策,经过认知判断、信息搜集到做出决定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再到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做出的选择过程和内容,最后是购买行为后的分享内容和平台方式,这些前后过程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厘清这一过程为本文提出相关建议奠定良好的基础。

42研究建议

(1)基于政府的视角。政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障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维护好消费者的权益,这要求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做好标准的制定工作,同时也要监管相关企业对标准的执行与落实,对于不严格执行标准的相关企业实施处罚,还应该在目前的基础上加大处罚力度,对于各环节的责任单位加强问责力度。此外,政府还应做好社会宣传工作,加强人民群众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识与了解,引导人们的消费理念向健康绿色发展转变。

(2)基于企业的视角。企业首先要确保的自然也是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这关乎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其次企业还应加强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任务,建设有特色有保障的自己的品牌,提高品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从而推动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和产业发展。最后企业还应重视营销策略,根据所在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或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拉动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推动绿色农产品市场的繁荣。

(3)基于消费者的视角。消费者购买的前提是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只有在对绿色农产品了解后才会影响自身的消M理念,向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转变,因此,应该从日常生活别是利用互联网关注食品安全和绿色食品的相关信息。在当今互联网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更应该注重分享,发达的互联网使以前的口口相传式分享转变为网络化分享。网络增加了消费者的分享方式和分享平台,提高了消费者的影响速度,扩大了消费者的影响范围。因此,消费者应该利用好多样化的网络平台分享自己对使用绿色农产品的心得,以及绿色农产品对我们生活和健康的有利影响。这种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分享,会全面提高消费者对所购买的绿色农产品的信任度。

参考文献:

[1]张海英广州市绿色农产品的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2-56

[2]赵昶,靳明,赵敏女性群体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结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5):44-54

[3]薛永基,白雪珊,胡煜晗感知价值与预期后悔影响绿色食品购买意向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6(11):131-135

[4]于浩淼“云营销”在绿色农产品营销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190-11192

[5]余娟电子商务环境下绥化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1):6-7

[6]田嘉以绿色农产品营销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J].农业经济,2015(6):116-118

[7]赵晓华,岩甾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探析――以普洱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4(11):93-96

[8]王运浩推进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2):10-13

[9]秦宇琪,于振伟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7):79-80

[10]赵大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阶段与转变增长方式研究[J].学术交流,2009(2).

[11]韩杨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演进及其阶段特征与发展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0(2).

[12]王德章,李翠霞,杜会永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

[13]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的结构调整对策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2

[14]张玲玉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产业链整合模式及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15]常筱磊,赵辉绿色食品信息化业务平台建设现状及发展思路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3):23-25

[16]张志华,余汉新,李显军,等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35-38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字:市场营销;绿色营销;现状;策略

一、 绿色营销的内涵及其意义

关于绿色营销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学者进行了定义,绿色营销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绿色的含义是丰富的,既可以表述为一种经营哲学或者行为观念,用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可以表示是一种产品、行业或产业。

1、绿色营销的内涵

绿色营销,是指在绿色消费的驱动下,企业从保护环境,反对污染,充分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通过市场调查、产品开发、产品定价和分销、促销以及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经营活动,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实现自身的盈利。实施绿色营销的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除或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危害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为出发点,创造和发掘市场机会,并采取适宜的营销手段获取盈利和谋求发展的一种新型营销观念与营销策略。

2、实施绿色营销的意义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出现了绿色营销理论的萌芽,在20世纪80年代绿色营销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在欧洲首次提出。作为新世纪的主流营销方式,绿色营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微观扩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可以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创新企业的发展模式,重新定义企业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实施绿色营销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力。

(1)实施绿色营销有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企业的各个层面得以落实,企业通过绿色管理对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地监控,从而带动了企业的绿色供应、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创新等一系列绿色管理活动。实施绿色营销有助于企业追求合理的经济效益,通过绿色营销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又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随着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消费绿色产品日益成为时尚和趋势,实施绿色营销的企业可以占领有限的市场份额进而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方便和保障。企业可以通过绿色营销提高市场的进入壁垒,提高竞争力,改革企业的生产经营习惯,减少各种不必要的违规成本。

(2)实施绿色营销有助于为企业带来增长机会

经济全球化决定了全球市场一体化,竞争的全球化对各国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开始迈向跨国经营,这些企业将面对全世界注重环保的绿色顾客,因此,绿色营销必将成为企业跨越国界实施全球营销的主流,为企业运用无国界营销、构建国际绿色竞争力,迎接国际化的竞争提供良好的驱动力。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必将推动绿色生产,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还能降低各种成本进而提升产品的性价比。保护生态环境,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同时,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过程也是企业提升绿色形象的过程,这必将为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3)实施绿色营销有助于企业构建绿色伦理优势

从长远来看,企业构建绿色伦理可以超越绿色壁垒为自身带来竞争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步骤的加快贸易保护和绿色壁垒日趋强劲,为此企业应该加强培育道德意识、民族意识、竞争意识、信誉意识、利益意识、国货意识、质量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努力构建自身的伦理优势应对各种绿色壁垒,从而实现绿色壁垒的伦理跨越以占据强势经济地位。

(4)实施绿色营销有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必须顺应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统一。绿色营销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绿色营销是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和主要的途径。

二、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1、我国绿色营销发展现状

我国企业绿色营销起步较晚,至1993年才批准并了环境标志图案,并于1996年开始进行IS014000国际环境标准管理体系认证,同年只有50家企业通过了该项认证。1996年海尔集团成为我国第一家全部产品整体通过绿色产品论证的企业,以绿色产品开发为中心,我国企业全面展开了绿色营销。1997年我国第一部《绿色营销》专著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绿色营销理论的形成。

近年来,我国政府从环保角度出发,为绿色营销制定了基本的政策框架。随着绿色营销逐渐成为国际上企业营销的主流,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绿色营销,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开始增强,清洁生产和绿色食品已成为部分企业生产的宗旨,绿色营销技术和环境标志认证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目前,绿色营销己开始走进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绿色产品也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树立企业绿色形象,追求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己成为许多企业的经营理念。

2、制约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主要因素

(1)企业因素

我国许多企业在营销手段上仍局限于传统方式,企业生产管理落后。到目前为止,我国很多企业由于生产方式滞后,投入高、产出低,不仅浪费能源,同时还产生大量的工业“三废”。如果继续沿用这种旧的生产管理方式,必然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所生产的非绿色产品也将逐渐失去市场。此外,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与绿色营销不相适应。一是企业普遍缺乏开发优质绿色产品的紧迫感,现有绿色产品的绿色含量也有待提高;二是产品的包装一味追求精美和豪华,很少考虑所用材料的环保性;三是企业没有把环保费用科学的计入成本,没有合理的制定绿色产品价格;四是在销售渠道的选择上,还未能从产品的绿色特征出发来考虑怎样简化分销环节,如何防止绿色产品在分销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五是促销方式陈旧,企业还未能负担起绿色信息的传播者、宣传者的责任,在很多方面没有正确引导绿色消费,没有真正带动消费者的需求。

(2)政府因素

西方国家通过环境收费制度,如设立环保标准、排污收费或收税以及可转化的许可证制度来控制污染,治理环境。在这样的经济手段下,企业会自觉地根据成本收益核算来选择对环境友好的技术,从而推动企业绿色营销活动的开展。目前我国政府尽管也制定了一些有利于环保的法律法规,以及促进绿色营销开展的措施,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尤显不足。我国的环保规则虽已初步构成体系,但还不够完善,一些细节尚不明晰,特别是缺乏可操作性和执法力度。对于企业环境行为的宏观检测和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改善。我国亦实行了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对企业排污作明文规定,但由于范围有限,各种具体措施还不够完善,执行效果还不够理想。例如在政府规定排污收费制度中,由于收费标准低,处罚力度较小,不足以制约企业,所以致使排污者宁愿支付排污费而不愿投资于污染治理。另外,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负外部性环境有偿使用制度,难以从根本上约束和规范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对非绿色消费与生产的制度约束和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的制度激励不足。

(3)消费者因素

消费者是理性的经济人,其在消费时目标是尽量减少自己的成本而使自身的效用极大化,这样,只有在绿色消费的效用费用大于非绿色消费的效用费用时消费者才会实施绿色消费行为。然而,由于消费绿色产品会增加消费者的支出、减少消费者的剩余,进而使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下降而又得不到相应的补偿,这种绿色消费对消费者自身造成的负效应使得绿色营销缺乏广泛的消费群体。就当前而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并不太高,对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和高质量的消费不可能产生迫切而实际的要求;绿色产品从价格上相对非绿色产品较高,许多消费者为了图便宜未考虑其产品是否环保;我国很多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仍十分薄弱,对于绿色营销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绿色营销为何物;消费者还没有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环保舞台,难以对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有理、有度的监督。调查显示,我国真正符合绿色消费定义的消费者的人数不多,有44.3%的被调查者会特意选择绿色产品,有55.7%的被调查者对是否选择绿色产品表示无所谓,绿色消费市场失灵必然导致绿色消费群体的缺失。我国居民对绿色商品需求明显不足,绿色消费不足必然影响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信心,进而影响企业绿色营销体系建立的速度和质量。

三、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及建议

1、企业策略

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要与绿色营销要相适应。一是企业要增强开发优质绿色产品的紧迫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会发生重大变化,在购物时,更加注重企业及其商品对环境保护和自身健康的有益性,在这一观念指导下,绿色产品将备受青睐;二是产品的包装首先考虑所用材料的环保性,而不是一味追求豪华和精美;三是企业制定绿色产品价格时,在绿色市场尚不成熟时期,绿色产品就要实行高价策略,以与非绿色产品相区别,随着绿色市场的成熟,科技的发展和绿色社会分工的完善,绿色产品的成本会逐步下降,绿色产品价格趋向稳定;四是在销售渠道的选择上,善于启发和引导中间商的绿色意识,建立与中间商互利、互惠、共赢的利益关系,逐步建立稳定的绿色营销网络。为了真正实施绿色营销,从绿色交通工具的选择,绿色仓库的建立,到绿色装卸、运输、贮存、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实施,认真做好绿色营销渠道的一系列基础工作。尽可能建立短渠道、宽渠道,减少渠道资源消耗,降低渠道费用和绿色成本;五是选择绿色广告、推广和公关的促销方式,传递绿色信息,指导绿色消费,启发引导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最终促成购买行为。

2、政府策略

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发展困境,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的宏观调控是解决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发展困境的重要力量。绿色营销的主体是企业,政府的作用则是为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提供一种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公平、完善的市场环境。

一是政府要通过价格、税收等手段来影响消费行为。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在消费环节开征垃圾税、生态税,对商品包装实行回收制度和押金返还制度。另外,政府应对实施绿色营销的企业提供补贴,根据对象的不同,实施不同的补贴额度消除产品的比较成本劣势;二是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和宣传,在新闻媒体和社区建立更多的环境知识和绿色消费宣传窗口,大力支持民间环境组织的发展,发挥其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及社会监督的作用;三是推进绿色产业结构升级,政府应通过高科技产业和绿色产业来加快和优化工业化进程,同时要鼓励外商投资绿色产业,鼓励企业进行排污技术研究,并大力引进和利用国外绿色技术,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四是制定和完善相关环保法规,政府有效的建立绿色法规能够促进企业以法律的形式来约束自己开展绿色营销,通过法制程序强制性地引导企业行为朝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方向转化;五是改善市场环境,消除虚假绿色营销,政府应该更多的重视虚假绿色营销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有效地打击虚假绿色营销。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绿色认证系统,通过建立完善的绿色认证系统,对经过认证的企业在市场上使用绿色认证标志的情况实行严格的监督,维护公正的绿色营销秩序。

3、消费者策略

(1)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强化绿色消费意识

消费者应当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多关注环境方面的知识,提高消费者的自身素质,多了解绿色营销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商家举办的绿色营销活动,对企业生态环境等不合理行为进行有理、有度的监督,从实际行动上支持绿色营销。消费者也要积极与企业沟通,把一些信息反馈给企业,共同促进绿色营销的发展。

(2)发挥消费者协会作用

消费者协会是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并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绿色营销的发展,离不开消费者协会的支持。在绿色营销实施的过程中,消费者协会须认真履行其职能,定期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把绿色信息及时传达到消费者手中;开展消费教育,指导消费者的正确消费;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评,给损害消费者的企业以应有的惩罚,并给消费者以警示作用;认真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并对投诉事项进行调查、调解,真正的为消费者和社会服务,积极支持绿色营销的发展。

(3)强化绿色营销中环保NG0的作用

环保NGO作为消费者的一部分是社会中对环境问题最敏锐的部分,它们时刻关注环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对政府和企业施加压力。与国外相比,我国自从1994年3月31日,中国首家环境NGO——“自然之友”成立以来,各种民间环保组织也不断涌现。但是和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作为消费者自己的群体组织,推动绿色营销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的环境NGO应该努力发挥自己督促并协助政府执行环境政策的职能,同时教育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意识,提高绿色消费需求,并通过政府间接的给企业施加压力。

参考文献:

[1]武永春.绿色营销促成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颜弘. 从“两个维度”重新审视发展绿色营销的意义[J].科技创业月刊,2006,20 (8)

[3]王磊.论绿色营销与可持续发展[J].商业时代,2007,26(21)

[4]何晓民,黄丽华.论绿色营销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企业经济,2007,28(7)

[5]徐大佑,韩德昌.绿色营销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流通经济,2007,21(4)

[6]李建蓉.基于SWOT分析的绿色营销策略研究.企业活力,2008,(03)

[7]刘宇涵.论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的发展战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1)

[8]李夙文.浅议企业绿色营销新模式.财经界(中旬刊),2008,(1)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绿色营销;房地产;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1

一、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概述

(一)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的概念

房地产绿色营销是绿色营销理论在房地产行业中的实际应用,房地产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更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贯彻绿色环保的理念,采取各种绿色营销策略来满足房地产市场中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从而同时为企业、消费者、社会和生态环境创造收益。

(二)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的特点

房地产绿色营销策略和传统房地产营销策略的不同之处在于房地产绿色营销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向消费者推广时着力于展现其产品绿色环保的特点。

从获益对象方面来说,传统房地产营销只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以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房地产绿色营销还考虑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所面临的问题

(一)房地产项目成本增加

房地产企业开发绿色住宅势必会造成开发成本的大幅提高。首先,扩大项目绿化面积就会导致建筑面积的减少,从而使得商品房收益降低,房地产项目的成本也相应提高,这样的结果是房地产企业所不愿意见到的。其次,为了满足绿色住宅的要求,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各种环保设施,考虑到我国在环保技术方面水平有所欠缺,不能以较低的投资建设令人满意的设施,同时又缺少相关的研究资金,为绿色住宅的建设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

(二)绿色消费观念普及性不高

在当前的房地产消费观念中影响消费者购房的因素主要集中体现在价格、商圈、配套和环境几个方面上。消费者固然会考虑住宅周边的生态环境,但此时消费者对生态环境的考量仅仅停留在绿化、空气质量层面上,并没有真正了解绿色住宅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虽然绿色消费观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深入人心,消费者也愿意在挑选商品时选择更为环保的商品,但住宅作为一个高消费产品,已然给大部分需求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因此在当前房地产市场环境下,绿色住宅往往供大于求,在房地产绿色营销过程中如何普及绿色消费观念也成了房地产企业所需克服的一个艰巨挑战。

三、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对策

(一)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支持绿色住宅相关技术的研发,提升环保设施的建设能力,增强环保设施的环保效果,向房地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减少企业自身的研发费用。为了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研究创新环保技术,政府可以减少绿色房地产企业相关的税收,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政府应该完善房地产行业的各项技术指标与绿色认证,对达到标准的房地产项目颁布由政府部门提供的绿色认证,加强人们对绿色住宅的认同,这样一来就能形成技术和营销相互促进的局面,加速房地产绿色营销的发展。

(二)实行绿色定价

绿色定价是指与绿色产品相适应的定价方式,它是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模式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绿色住宅的设计与开发与传统住宅相比增加了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施工环节实施环境保护而增加的成本;二是绿色住宅的生态运营和维护所增加的成本;三是采用绿色建材和绿色施工技术而增加的成本等。绿色住宅的定价方法可以使用成本加成定价法,在绿色住宅的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利润;也可以使用竞争定价策略,通过比较绿色住宅与相近地段的传统住宅,利用住宅差异化带来的竞争优势进行定价。绿色住宅由于其成本及价值特殊性,其绿色定价策略要尽可能把握绿色住宅和消费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定价方法,才能赢得竞争优势。

(三)发展绿色科技

对房地产企业自身来说,为了能使房地产绿色营销的成效更显著,必须要在绿色科技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目前房地产市场中的绿色住宅品质良莠不齐,一些房地产绿色项目在宣传其绿色环保特点时夸大其词,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就是没有相应的技术支持,只能通过简单注入绿色生态环保的概念而与绿色住宅打一个球。

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结合本土环境的特定情况,研发适合国内绿色生态理念的技术和设备。掌握先进环保技术的房地产企业往往在消费者心目中拥有更强的影响力,在足够影响力帮助下便能更有效的向消费者传达绿色消费观念,这样一来消费者对绿色住宅的消费需求就会增加,提升企业收益,从而为企业环保技术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四)开辟绿色分销渠道

绿色物业管理和传统房地产开发企业最好建立自己的绿色分销系统,因为这样可以直接面向消费者,并获得对分销渠道的完全控制,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分销过程中资源的损失,同时可以直接在市场上建立知名度向顾客直接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所以如果企业的经济实力雄厚,并试图直接在市场建立知名度或向顾客直接提供完善的服务,就应建立自己的销售系统,直接控制分销渠道。

四、结论

房地产行业倡导绿色理念,实行绿色营销,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无疑在房地产行业中,随着时代的变迁都有着属于这个时代最合适最有效或者说是最赚钱的营销方式,但房地产绿色营销却是任何时候都不应改变的中心思想,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政策和形式的不变导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房地产企业将一改原来资源高消耗的特点,成为保护环境,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最强劲的一股力量,房地产绿色营销终会在不断摸索,不停进步的过程中发展成熟。

参考文献:

[1]梁丽.绿色营销理论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5.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创新 绿色生态消费

国内学者对商贸流通业的先导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对商贸流通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商贸流通业促进社会分工、商贸流通业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商贸流通业促进社会就业、商贸流通业拉动内需等领域的研究都是层出不穷。但是,目前我国也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生态建设无疑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在消费领域,如何推进绿色生态消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商贸流通业对绿色生态消费的影响也值得研究。但目前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甚少,基于此,本文从我国国情出发,系统地研究商贸流通业创新对绿色生态消费的影响。

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对绿色生态消费的作用机理

(一)直接作用机理分析

商贸流通的基本功能在于将产品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渠道传给需求者,从而实现流通的目的。在当前低碳经济大背景下,商贸流通业创新的目标在于寻求绿色生态型流通方式和渠道,引导生产和消费不断绿色生态化。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对绿色生态消费的直接作用有:

首先,在技术方面,商贸流通业能通过技术创新,使自身向流通生态化发展,为低碳商品提供绿色生态流通渠道,从而为消费者提供绿色生态型商品;也可以通过广告、促销、展会等销售方式创新,加强绿色生态产品的品牌宣传,快速地向消费群体传导绿色生产、绿色流通和绿色消费的理念和发展模式,诱发消费者绿色生态消费的动机,进而促进社会消费向绿色生态发展。其次,在效率方面,商贸流通业能通过创新,为市场带来更新的商业模式和更广阔的购物空间,促进商品在多层次的空间广泛流通,这便促使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不断扩大,使商品生产商的跨区域销售成本和宣传成本不断减少。广阔的购物空间也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个性化需求,商贸流通企业可以提供不同层次的销售平台,加速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之间的对接,节省大量资源,从而达到绿色生态消费的目的。再次,在经营观念上,商贸流通业通过经营创新,形成不同类型的生态经营观念来引导绿色生态消费,比如批发零售企业和住宿餐饮企业都可以通过将绿色生态经营作为自身的经营目标,来诱导消费者不断进行绿色生态消费,物流企业可以通过绿色生态化配送经营作为经营理念,引导消费者的绿色生态消费。最后,商贸流通方式的创新可以改善社会消费环境,并通过信息传递,诱导生产企业通过绿色生态技术和绿色生态原料进行生态生产,从而提升产品的生态性。如,商贸流通方式的创新可以诱导产品不断向可循环利用发展。

(二)间接作用机理分析

渠道资源整合效应。随着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式不断现代化,流通领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于是商贸流通业务各个功能在不断深化的同时,商贸流通渠道的信息承载量也将不断增加。此时,商贸流通业的运作就是整合渠道内的各个环节,以提供包含生产、技术、商业性质的综合。而商贸流通创新发展的前提是适应高层次消费需求和可持续发展,其任务之一就是从战略上优化消费形式,引导高质量消费,虚拟性参与商品生产。商贸流通创新发展中的绿色生态理念也将通过综合对社会的生产和消费产生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商贸流通业的创新发展能通过不断整合渠道资源,间接地对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产生影响。

节约社会成本功能。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而此时商贸流通业的转型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节约社会成本、提高就业水平等方面对经济产生外部性,推动我国社会其他方面的改革。一方面,商贸流通领域的绿色生态经营可以引导社会绿色生产和消费,通过创新来实现生产、消费各环节的信息完整性和及时性,减弱流通环节的滞后性,降低库存,平衡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优化配置社会资源,促进国内总福利得到实质性提高和消费模式的改革。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业发展创新可以通过就业效应,不断吸纳劳动力。由于我国商贸流通业是产业关联面较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吸纳空间较大,而且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对关联产业存在较强的中间需求,于是可以推动关联产业扩大规模,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创新乘数效应。而这种创新乘数效应必然促进社会生产高效化,进一步推动绿色生产,从而也起到促进绿色生态消费的功能。

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对我国绿色生态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与基本数据选取

根据目前学术界对商贸流通领域较为公认的范围界定,本文选取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三个部门的指标总和来反映商贸流通业对应指标。采用的样本范围为1991-2012年,其中1991-2004年商贸流通业采用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交通运输和仓储邮电通信业表示。

参考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采用商贸流通业的创新指数来反映商贸流通业的创新发展程度。具体选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规模、商贸流通业的流通结构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效率三个指标,并采用熵值法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从而综合计算商贸流通业的创新发展程度。其中,商贸流通业的规模采用三大部门的增加值之和表示,流通结构采用商贸流通中主要业务的营业收入与流通总量的比值表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效率采用单位劳动力的产量规模表示,原始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CSMAR数据库。

根据目前我国绿色生态消费的相关要求和绿色生态消费指标的可获得性,部分参考李杰兰等人(2009)的研究方法,选取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指标、资源环境指标、环境保护指标和消费可持续性指标,并采用熵值法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从而综合衡量我国绿色生态消费水平。原始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首先,绘制我国商贸流通业创新指数和绿色生态消费指数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创新发展程度基本上处于不断提升的趋势,尤其是1999-2000年和2010-2012年这两段时期的商贸流通业创新程度进步相对较快。而我国绿色生态消费指数呈现了平缓的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转折点为2007年。

以绿色生态消费指数为因变量,记为GEC;以商贸流通业创新指数为自变量,记为CCI。为体现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流通规模增加,引入商贸流通业规模变量,同时取对数,记为lnSCA,原始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构建计量模型如下:

GECt=α0+α1lnSCAt+ α2CCIt+εt (1)

其中,下标t表示序列, αi(i = 0,1,2)为待定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另外,根据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理论,即使商贸流通业创新可能促进绿色生态消费,但也可能符合“倒U型”规律。为此,在式(1)基础上引入商贸流通业创新指数的平方项,扩充为如下计量模型:

GECt=α0+α1lnSCAt+α2CCIt+

α2CCIt2+ξt (2)

对式(1)和式(2)分别进行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中(一)可知,CCI的系数为0.3035,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我国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对绿色生态消费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前面的理论分析可知,商贸流通业可以从技术和非技术两个层面对绿色生态消费产生推动作用,显然,本文的实证结果基于我国的数据验证了这种推动作用的存在。另外,lnSCA的系数为0.0115,且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规模增长对绿色生态消费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作用程度远不及商贸流通业创新带来的推动作用。这显然是符合我国的实际的,单纯的数量式的扩张虽然在短期内能促进生态消费,但随着规模不断上升,边际生产率递减,资源利用率不断降低,随之出现对生态资源的浪费,因此不利于绿色生态消费。

由表1中(二)可知,CCIt2的系数为 -0.7892,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我国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对绿色生态消费水平的影响符合“倒U型”曲线规律,即支持了绿色生态消费的库兹涅茨曲线观点。根据这个结论,本文给出以下解释:商贸流通业的创新发展通过改革流通渠道,节约流通资源,促进生产和流通消费,从而对绿色生态消费带来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科创技术的不断提升,根据边际产出递减规律,当技术水平到达某一水平后,每一份科技产出带来的绿色生态消费增量逐步减少,甚至由于过度的技术增加而产生资源浪费或技术冗余,出现不利于生态环境消费的状况。这个结论带给我们以下启示:即使技术条件允许,商贸流通业的创新发展也并不是无止境的,应该充分重视商贸流通业创新与绿色生态消费的平衡。

此外,计算可得到“倒U型”曲线的拐点为CCI = 0.9685,而由图1可知,目前我国商贸流通业创新程度尚未达到该水平,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把握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的方向,积极促进商贸流通业创新与绿色生态消费协调发展。

结论

本文在分析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对绿色生态消费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定量研究了我国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对绿色生态消费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我国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对绿色生态消费水平的影响符合“倒U型”规律,即在一定的创新程度下,我国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对绿色生态消费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是当商贸流通业创新程度超过一定范围时,创新程度的增加只可能带来绿色生态消费水平的降低。

综合本文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我国各级政府应充分重视商贸流通业对绿色生态消费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适当通过技术升级,促进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进一步促进绿色生态消费;第二,应充分认识我国商贸流通业创新对绿色生态消费推动作用的有条件性,积极促进商贸流通业创新与绿色生态消费协调发展;第三,应充分挖掘我国其他绿色生产、服务等领域的生态积极性,以此推动绿色生态消费进一步发展,与商贸流通业一起构成支持我国绿色生态消费的绿色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霞.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我国流通经济与消费协调性评价[J].商业时代,2013(36)

2.刘鹏.流通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3(22)

3.Robert M. Solow.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 (3)

4.肖军,文启湘,王贵森.陕西省生态消费模式发展状况评价与对策研究[J].消费经济,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