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法;案例教学;微课电子

商务法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也是仅有的一门法学类课程。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以后要从事法律相关工作,而是了解与电子商务活动有关的法律,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到知法守法,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也要懂得利用有关法律解决问题。本课程的实际应用性强,很多法律尚处于亟待完善阶段,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来说法律课程又存在一定理论专业性,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分析能力,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1、电子商务法的课程特点

知识涉及面广,更新快。电子商务法调整的是电子商务活动或行为的法律规范总和。电子商务活动涉及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经济贸易等各方面知识,电子商务法所涉及的知识除了上述外,还包括很多法律制度方面,因而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新的信息技术、商务模式和管理理念的不断出现,使得电子商务活动中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而国内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相对滞后,电子商务法教材编写又有滞后期,课程教学中需注意这点,及时关注新的问题以及补充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内容相对独立,实践性强。电子商务法解决关于电子商务主体、电子合同、电子支付、知识产权、个人隐私等不同方面的问题,各章节之间理论内容逻辑联系不强,内容相对独立,基于此有教师采用项目管理模式来讲授这门课程[1]。另一方面,所涉及理论都与实际电子商务活动紧密联系,如果没有电子商务实践的支撑,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运用相关法律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物流快递法律学习中,学生只有对不同快递公司的不同快递服务有体验,才能更好理解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物流相关法律条款。在电子合同法律学习中,只有学生参与过不同模式的交易,才能对电子合同成立的相关法律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学生法律基础不足。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开设中,电子书商务法是仅有的法律类课程。在上此课程时,学生的法律基础薄弱。虽然学生对电子商务活动非常了解,但常因为法律专业知识不足无法理解本课程学习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存在难度。因此,教学中需补充法律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

2、电子商务法案例教学中引入微课必要性

大多数教师在电子商务法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但是课堂教学形式所存在的局限性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出现案例与理论脱节,无法通过案例分析达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2.1电子商务法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教学资源不足选取案例一般源于教材、网络或报刊。现有的电子商务法教材中理论比例较重,案例设置较少。虽然有些教材有案例,但案例内容十分陈旧,往往是根据电子商务发展初期出现的一些问题所编写的案例。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电子商务法》第三版(张楚主编)一书中第1章的第1个案例,即某女大学生因购买假货状告某网络信息服务公司的案例发生时间是2000年,当前的电子商务模式发展已与当时完全不一样,学生对电子商务的理解和认识也更为深,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可能已不是问题。2011年出版的电子商务法的案例教材的《电子商务法案例评析》里面每章都编写了一些相关案例,但同样存在案例陈旧的问题[2]。如近几年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余额宝冲击、虚拟信用卡夭折、滴滴专车纷争等都没有成为与相关知识点对应的案例,并在上课时供学生使用。(2)案例教学应用不当采取的案例教学方式有:例举式案例教学、讨论式案例教学、模拟法庭式案例教学、多媒体案例教学。例举式案例教学由于学生参与程度较低,被认为与讲授式教学方式区别不大。模拟法庭式案例教学由于需要学生一定的法律基础,被认为不适合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3]。讨论式教学是常采用的案例分析方式,使用过程中老师容易引导或者矫正学生思路,容易最后给出相应的标准答案,忽视对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综合案例采用此种形式时,容易出现学生准备不足,在课堂有限时间内难以提出分析见解的情况。多媒体案例教学的时间难以把握,学生容易流于多媒体形式本身,对相关问题和知识重点的注意力难以维持。(3)案例教学认识偏差案例教学学时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理论讲授的学时。有的教师在强调案例教学时会忽视理论教学。由于电子商务法案例的专业性,如果学生不事先对相关基础法律有一定认识和理解,很难在案例分析时对相关知识点有更深理解。以项目驱动来进行案例教学时尤其需要注意这点。教师在进行理论讲授时不仅需要突出启发与引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还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如微课形式,以提高单位时间的信息传递量,为实施案例教学打好基础。在案例教学实施中,也需穿插难以理解或容易出现错误认识的基本概念原理等的理论讲解。

2.2探究教学模式下的微课

高等教育强调对学生思考分析能力、科学研究方法和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特点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课堂教学当中[4]。电子商务法由于课程性质,针对许多新出现的有争议的法律问题,更应鼓励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在寻求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实际上这也是进行案例教学模式的初衷。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包括以下五个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总结提高。而在创设情境和启发思考等环节,微课具有极大的优势[5]。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视频长度一般在10分钟左右,内容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个短小的教学主题,要求内容精简、主题突出,一般在讲相关理论时,砍去冗长的前奏后奏,仅保留课堂难点热点内容。微课常采用问题式的、案例化的教学手段,以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注重提供启发学生思考的真实情境,以在课堂有限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微视频外,微课平台还围绕相关教学主题提供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素材、练习测试、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这些教学资源是开放的、共享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通过微课网络平台学习浏览已有的资源,并上传分享新的资源,能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交流互动,促进学习效果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学生在微课平台下开展自主探究和学习,是教学的主体,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学生可以在课外通过微课预习或者回顾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内容,还能够利用平台上更多的学习资料,以解决不同学生对课堂知识理解程度不同的问题,成为课堂教学一种良好补充。针对微视频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和提出的问题,每个学生在微课平台中自主探究并获取不同资源,学生可能针对同一问题会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甚至得到不同的结论。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更多的思想碰撞,从而更大程度地开拓学生的思维。而且这种讨论和互动也能在课外通过微课平台在更大的范围持续下去,对于课内讨论中不能深入展开的问题或者处于不断更新的问题,这种互动交流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

3、案例教学和微课的结合

针对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微课的特点,笔者建议将案例教学和微课相结合,把案例教学中一些无法在课堂内完成的环节以微课为载体加以实施,使案例教学能够得到更充分地开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并根据案例所涉及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在微课的结合和应用上采取不同的方式。

3.1一般案例

一般案例篇幅较小,涉及的知识点较少,只提供了少量的核心关键数据资料,学生可以容易的知道所涉及的知识点,并能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得到问题的答案。此案例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对某个法律法规知识点的理解,运用有关的理论和知识对案例中所描述的现象进行论述和评价。此类型案例采用课堂讨论式和微课结合的方式,结合方案如图1所示。微课提供一个围绕某个知识主题的微视频,视频中介绍相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然后设计一个案例情境,抛出相关问题,微视频在课堂开始时播放。根据案例的长度,小微型案例直接投影到多媒体课件上,中型案例需打印到一张A4纸上并分发给每个同学。然后指出参考的课本资料,根据案例大小留出相应的时间供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最后学生发言回答案例中所提问题,老师围绕知识点进行适当点评,并对现实困境继续抛出一两个问题进行知识点的拓展。

3.2综合案例

综合性篇幅较长,涉及知识点较多,案例中侧重设计丰富而复杂的情景信息,有些信息是有效的,而有些信息是干扰性的,学生需要自己从中提炼出关键点或者理顺其中的逻辑关系,进而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从法律政策等不同方面提出应对的策略。这类案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在寻求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类案例往往不会像上述的一般案例中是已判决的电子商务法律案例,里面已有明确的判决结果,而你只需用找出对应的法律法规来分析它。综合案例更适用于当前新出现的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法律问题。结合当前出现的热点事件或典型问题,自己编写为综合案例并制作微视频,在案例讨论前放置于微课平台上。由于综合案例信息大,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事先准备,而且是针对新出现的电子商务法律问题,一个学期的课程中综合案例分析设置2次左右即可,即教师编写准备的综合案例2个左右。此类型案例和微课结合的方案如图2所示。图2综合案例结合方式教师在课前精心编写综合案例,注意时效性、典型性和可讨论性。案例讨论的问题最好处于电子商务法律空白,对电子商务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或者反映电子商务中的阴暗面,属于电子商务的“黑洞”,学生感同身受,最后能够与电子商务法中某几章的主题相关。如融合电子合同、物流快递服务和个人隐私保护等相关知识的综合案例,以“骗子总敲两次门”的法律案例为故事情境的基础,并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符合案例的相关特点和要求。然后制作微视频,对情境主线进行描述,从而创设案例情境。然后串讲相关理论点,并附上详细的案例文档,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效率,除了在微课平台上上传一些课外学习资料外,还提供相关资料搜集的途径和方式。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展开团体协作研究,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平台回答学生在团队协作研究中的问题,注意回答的问题不涉及案例分析对象本身,更多关于团队协作、资料搜集方法和课堂汇报注意事项等,帮助学生将主要精力引导到案例分析和讨论本身上。以上环节都是在课堂实施之前进行。课堂实施环节中,教师先展示评分的方式和原则,采取一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同学打分的方式,并分发评分表。教师要注意营造一个平等、开放、轻松的氛围,通过激励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小组成员都能够参与汇报展示和相关问题回答,确定展示人员越多小组打分越高的原则。当每一个小组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教师均应给出鼓励性的评价,评价不涉及观点对错,而在于相关问题的延伸和拓展,进一步启发学生对案例汇报内容的思考和总结。最后对得分最高的小组予以奖励。在课堂案例汇报结束后,对于其中一些没有深入展开的问题,学生能在课外通过微课平台继续讨论下去,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并与学生互动,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有更多的人进行互动。

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和探讨,微课十分适合电子商务法的课程特点,符合电子商务法不断完善的现状。在课程案例教学中根据不同案例来设置与微课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

作者:别黎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

参考文献

[1]彭荣华,陈玲霞.基于项目驱动大案例教学模式的“电子商务法”课程标准的开发[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4):199-200.

[2]李晓秋.电子商务法案例评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3]胡治芳.“电子商务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73-74.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第2篇

32学时 2学分

《网络法概论》课程属于法学本科专业的选修课程。该课程主要适用于法学本科专业,也可适用于非法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将系统地讲述网络法的基本范畴、基本制度和基本原理,网络法的概念、特征、体系、渊源,国外电子签名法,中国电子签名法,电子商务主体制度,电子商务合同制度,电子商务消费者保护制度,电子政务法律制度,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国外的网络安全法律制度,我国的网络安全法律制度,网络金融安全保护制度,网络人格权保护制度,网络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网络虚拟财产保护制度,网络犯罪制度,网络管辖权制度,网络证据法律制度等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学科性质,熟悉学科的基本框架,准确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灵活运用学科知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的法律问题。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力求以课程内容体系为纲,结合国内外网络法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和前沿观点,及时反映中国网络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实践探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网络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方法和发展动态;在传递知识和思想的同时,引导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网络法实践中的问题,对当代中国进行的法治建设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判断;结合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相关的话题、案例和讨论,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1.主要教学内容

序号

章节

内容及要求

学时

备注

1

第1章

网络法导论

理解网络法的基本概念

了解网络法的法律体系、法律渊源和基本原则

掌握网络法的调整对象和内容体系

2

2

第2章

电子签名法

掌握电子签名和电子签名法的基本概念

了解国外的电子签名法

掌握我国的电子签名法律制度

4

3

第3章

电子商务法

掌握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法的基本概念

掌握电子商务主体制度

掌握电子商务合同制度

掌握电子商务消费者保护制度

4

4

第4章

电子政务法

掌握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务法的基本概念

掌握信息公开法法律制度

了解电子政务法的立法趋势

4

5

第5章

网络安全法

熟悉网络安全与网络安全立法的基本概况

了解国外网络安全法的立法和发展

掌握我国网络安全法律制度

4

6

第6章

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法

掌握网络环境隐私权保护制度

掌握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

4

7

第7章

网络财产法律制度

掌握网络中的知识产权:版权、商标、域名等等

掌握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

6

8

第8章

网络犯罪与网络法律纠纷的解决

掌握网络犯罪法律制度

掌握网络管辖制度

掌握网络证据制度

4

合 计

32

2.实验安排内容

序号

实验名称

内容及要求

学时

合 计

三、师资队伍

本课程负责人应具备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原则上必须毕业于法学专业,多年从事法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具备五年以上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

本课程的教学队伍可由2~4名教师组成。主讲教师师资队伍应该年龄层次合理,学历层次为研究生,并且系统具备法学的基础理论及良好的研究能力。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

1.建议教材

刘品新.网络法学(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教学参考资料

1)李艳.网络法(第2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

2)马克·A.莱姆利.软件与互联网法(上).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罗胜华.网络法法案例评析.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12

3.其他教学资源

1)网络教学资源:亚太网络法研究中心、最高人民法院网、中国裁判文书网等

2)微信公众号:审判研究、法学学术前沿、法律读库、首席法务等

3)研论文资料(由任课教师指定)

五、教学组织

总体而言,本课程将以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落脚点,以问题引导教学,以互动启发思考,以讲解释疑解惑。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最新的立法和司法动态做必要的调整和更新。

本课程将突出参与、对话和分享的理念,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更加关注教学过程。课上讲授和课下学习相结合,主讲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认真备课,学生根据教学日历提前预习所学内容、阅读所提供的教学材料。在对基础知识、概念和理论进行讲授的基础上,突出每章的重点和难点,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如分组讨论、辩论、案例教学、专题教学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积极挖掘课堂教学中的隐性知识和潜在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和反思式教学,既可以举一反三,又能够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课堂讲授面向所有学生,梳理课程内容的基本体系和轮廓,突出课程内容的思路和方法,强调重点和难点问题。结合网络法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征,及时选取最新的话题、案例和立法政策等,同时鼓励学生自行寻找相关素材,尤其是发生在现实身边的物权法问题,进行研究型学习。

本课程安排至少两次次正式的集中答疑,时间拟为课程中期和课程结课。根据实际教学进程开展至少2次课程作业,作业可以是针对讲授期间的需求安排课上进行,也可以是受时间所限课上没有展开的内容。作业形式,可以是问答式、是非判断、小论文、个人读书报告等。教师的批阅反馈,可以是作业本批阅、PPT课堂展示、个人速递反馈等形式。

六、课程考核

本课程采取开卷考试或考查的方式,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成绩(70%)构成。

其中,平时成绩可以由考勤、平时作业、讨论、课堂表现等组成。

七、说明

1)本课程标准从法学类2016级开始使用,课程标准的变更应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审批并报学院和教务部备案。

2)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应及时了解网络法理论或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熟悉网络法的立法和司法的最新进展,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网络法律问题,并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参与相关司法活动。

制定者:×××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市场营销;微信营销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05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36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手机通信的普及,使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正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沟通方式。信息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速度是传统媒体的数十倍乃至更高,新媒体引发了信息的大爆炸。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也给营销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因此在职高电子商务专业中开设新媒体营销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在职高电商专业开设新媒体营销课程的必要性

从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的一项数据可以看出,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6.49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同时,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1.85万亿元。在当前,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资讯,并进行购物,这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企业需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展开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媒体营销,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新媒体营销是一种成本相对较低、效率相对较高的新型营销方式,这种方式受到了企业的青睐和欢迎。但是新媒体营销毕竟是一个新兴的营销模式,需要既懂得网络技术,又懂得网络营销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在市场上十分缺乏。各大企业、公司往往高薪招聘,却还是人才难找,这成为制约企业开展新媒体营销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一块短板。相对于其他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新媒体营销人员往往有着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在职高学生中开设新媒体营销作为电商专业的选修课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职高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进入社会应具备的一项新技能。

二、新媒体营销选修课的范围和内容

新媒体营销课程范围应包括各种新媒体营销的方式。新媒体选修课的内容大致可以有六大块:

第一模块为新媒体的概述,包括新媒体的概念、发展状况和作用。新媒体指的是基于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等设备为终端媒体,能够实现个性化、互动化的传播,包括微信、微博、博客、微电影、社交网站等。学生通过本块内容的学习,能了解新媒体营销的重要性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模块为微信营销,包括微信营销的概念和优势、微信营销的方式及相关案例。根据新数据了解, 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将达到19.1亿,到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将超过20亿。据《2013-2014年中国手机/智能手机市场研究年度总报告》预测,到2018年,全球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将是智能手机用户,总数超过 25.6亿人。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第一应用,凭借其独特的产品定位及良好的用户体验,已经成为移动端用户的必备应用。微信营销方式丰富多样:草根广告式――查看附近的人;品牌活动式――漂流瓶;O2O折扣式――扫一扫;互动营销式――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开店等模式适合不同规模的企业,帮助企业实现点对点精准化营销。通过本块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微信营销的方法并能进行实践操作。

第三模块为微博营销,包括微博营销的概念和优势、微博营销的原则和技巧、微博营销的运作及相关案例。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和搜狐微博的注册用户总数已经突破6亿,日登陆数超过了4000万。微博营销门槛低,传播效果好,速度快,覆盖广,针对性强,方式多样化。因此微博营销已成为一种常见必备推广方法之一。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奥巴马就是利用微博作为参选工具的。因此,要通过本块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博营销的方法并能进行实践操作。

第四模块为博客营销,包括博客营销的概念和优势、博客营销的原则和步骤、博客营销的技巧和方式。企业可以利用博客这种网络交互性的平台,并更新企业概况和新闻、新产品信息和促销信息,还可以密切关注消费者对产品的疑问,及时回复消费者对产品的咨询。通过较强的博客平台帮助企业零成本获得搜索引擎的较前排位,从而达到产品宣传的目的。通过本块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博客营销的技巧,开个人博客,撰写文稿。

第五模块为微电影营销,包括微电影营销的概念和优势、微电影营销的创作要素、优秀微电影营销欣赏。微电影的逐步兴起,打开了营销创意新视野。微电影既是加长版的广告片,也是精华版的电影;它是广告,同时传递了电影的剧情;它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快速地如同快餐一样满足了受众的某种精神需求。凯迪拉克微电影《66号公路》的火爆再次将营销的模式变得温情而抢眼。

第六模块为其他新媒体营销,包括网站营销、网络杂志、TAG、SNS、RSS、WIKI等这些新兴的媒体的介绍。

三、职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学习新媒体营销的优势

1.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感兴趣,才能学好,但是职高生在学习上往往缺乏兴趣。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体的形式大多是职高生平时生活接触和喜欢的,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为新媒体营销的教学打下较好的基础。

2.易动手操作。职高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但是他们动手能力强。微信、微博、博客等新媒体形式需要文字编辑、图片处理等实践操作技能,因此适合高职生学习。

3.电子商务的职高生已经学习了商品拍摄、图片处理和网络营销等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对他们来说学习新媒体营销是本专业的一种拓展,在选修课中开设也是对基础课程的一种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小永,李国建.微信营销解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媒体出版;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16-01

一、全媒体出版实验教学的能力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

全媒体出版又称“复合出版”或“跨媒体出版”,它是指以内容为核心覆盖尽可能多的媒介,覆盖的媒介种类包含纸质出版物(报刊、图书)、广电媒体、手机媒体、互联网媒体和手持阅读器五类,是一种整合多种介质形式对同一主题进行多媒介同步发行的全新出版理念。它对我们国家出版产业最大的影响力打破了以往根据介质成立经营实体,各类型出版单位相互融合,跨界经营。

全媒体出版对教学能够显而易见的影响主要在于颠覆了编辑出版学专业几十年来根据媒介种类和业务流程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配备等工作,它要求我们以全新思路出发建设全媒体出版实验教学。

全媒体出版实验教学的能力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实验平台、数个受众群体、数种媒体展示形式、综合出版能力”,即以“浙江万里学院传媒实验中心”下属数字编辑出版实验室拥有的社区全媒体实验平台为基础,学生通过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训,掌握受众阅读行为确定、信息查询与确认、不同载体的加工技巧与等专业核心能力和技能,能够针对不同的受众人群,以报纸、杂志、网站、电子杂志、广播、电视为载体,选择具有价值的媒体内容进行加工。

二、全媒体出版实验教学主要内容和评价方式

(一)掌握社区全媒体实验教学平台

社区全媒体实验教学平台是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和《东南商报》以数字编辑出版实验室基础上建成。实验硬件基础是两台服务器与四十六台计算机的局域教学网、短版印刷全套设备,软件主要包括Adobe系列软件、方正飞腾排版软件、Zinemaker电子杂志制作软件等。实验平台包括公开发行的《东南商报》社区周刊(每周一两版)、《宁波社区》电子杂志、宁波社区网(省略)、东南商报社区周刊系列微博(新浪微博省略/207899789、腾讯微博t.省略/dnsbshequ),与往常的虚拟演练不同,这些实践平台的产品都要最短几秒钟,最长一周时间内与用户见面。

对平台掌握熟练与否的评价方式是通过学生注册率、每天上线时数、内容率、互动度、软件熟练度等指标来考核。

(二)认知分众时代用户需求

传统出版时的读者概念慢慢消退,取而代之的满足用户需求慢慢成为全媒体出版运营的出发点。用户因为年龄、性别、工作种类、收入、社会地位等不同,对出版内容、展示形式、媒体类别需求差别极大,80:20法则和长尾理论并行不悖,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树立“用户池”、“资讯流”、“媒体端”等概念,不断追踪热点需求,迅速转化为课堂实验内容。

考核学生是否认识到分众时代用户需求的办法是通过多种方式来完成,目前最重要方式是以互动策划书征集形式完成。以满足亲子人群资讯需求为例,社区全媒体根据最近热点,提出互动策划书规范及要求,学生做出策划书并在宁波社区网网站上,由爸爸妈妈们即时点评,最受好评(论坛中打分最高的)入围,并作为《东南商报》社区周刊亲子汇栏目的策划方案。

(三)熟练交叉使用各种出版工具

传统出版时代的出版实验课是基于出版形态不同、内容不同分别训练的。全媒体出版实验教学是立足于用户用一个账号(论坛注册,并与新浪腾讯微博、Q号捆绑)、使用多种媒体前提下开展的。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让学生首先以隐形用户身份注册账号,使用各种媒体,寻找出该媒体的卖点、技术特征,然后才是作为学生学习如何制作电子杂志,如何采编报纸内容,如何微博信息,如何做好网站互动。

考核学生是否熟练交叉使用各种出版工具的办法是将全班学生分组列为实战全队,定时交换媒体类别,共同制作和各种媒体内容。考核是以阅览量、下载量、转发和评论量等评价指标来完成。

三、全媒体出版实验教学开展情况

全媒体出版实验教学项目的组成人员由浙江万里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和《东南商报》社会新闻部记者组成,以双师双挂(校媒互派人员进入对方单位挂职,互相参与实际业务)形式介入教学环节。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网络营销 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econdary Vocational Network Marketing Course

Teaching Based on the Business Needs

LI Qiudi

(Guangdong Farm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 Zhanjiang, Guangdong 510507)

Abstract According to CNNIC "Report" shows that in 2010, China's online shopping market, the annual turnover is 523.1 billion, 756.6 billion in 2011, 2012 was 1.26 trillion. Series of online shopping data all cl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marketing.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urgently needs a large number of highly skilled application-oriented network marketing professionals to meet the needs of commercial enterprises, while also promoting vocational employ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lectricity supplier network marketing business needs talent, targeted e-commerce talent in vocational training. Finally, effective teaching program on "Network Marketing" course.

Key words applied talents; network marketing; course innovation

1 了解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明确中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

一般来说,电子商务企业人才需求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战略层人才,这类人员大部分从IT领域转行,并且掌握丰富的商业管理知识,具备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他们主要从事电子商务战略规划、总体运营;第二层次是实施层人才,主要包括美工人员、IT技术人员,网店运营人员。这层次的人员能够根据企业的规划实施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后台技术的开发和维护以及完成相关商业项目活动的策划及执行。第三层次是操作层次人才。这类人员需要熟练使用互联网,能综合应用自动化办公软件,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基本模式,具备文秘人员的基本素质,全面了解当前网络营销中的推广渠道,关键词的优化方法。他们主要从事网络营销推广、网络营销售前及售后客服、数据信息收集等工作。

以上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为我们培养中职电子商务人才提供了方向。首先,中职学校学生基础教育普遍较为薄弱,不具备学习软件开发、数据库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分析与管理等学科的文化基础,所以将中职学生定位在战略性人才层面的培养方向显然不适合。笔者认为,就中职电子商务学生而言,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应侧重于网络营销中的销售环节,而非技术开发方向。根据教育部给出《关于中职学校电子商务课程安排建议》,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课程有:电子商务基础、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安全、网上支付与结算、网络营销等,再加上辅助课程计算机基础、文秘。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中职学生吸收了电子商务基础性知识,懂得电子商务能做什么,并且掌握网上工作的基本技能,他们毕业后,可以进入企业从事网络营销中基础层面的工作,例如:网络推广,网络客服、网络销售等。假以时日,他们充发挥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电子商务从业经验,再逐步向综合性的电子商务管理层发展。

2 理论与实践并重,因地制宜选用教材

网络营销的课程教学应当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掌握基础性营销理论知识点的同时,积极探讨适合企业,迎合市场的企业网络营销方案。因此,在教材的选用方面,笔者分别启用了两本教材。一是《网络营销学》,这本教材囊括全面的网络营销基础性理论知识,包括:网络营销概论、网络营销市场调研、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网络营销价格策略、网络营销战略管理等内容。二是《网络营销实践推广》,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种网络推广方法,例如:IM推广、软件推广、论坛推广、微博推广、问答推广等等。它还包括事件营销、口碑营销、邮件营销等多种营销方法以及SEM的操作规则。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学完后立马可以实操,甚至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实用性非常强。

3 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让理论教学不再枯燥

作为网络营销课程教师,笔者引导学生以理论学习为前提,扎实学习专业基础知识。首先,在正式讲授网络营销课程内容之前,笔者把网络营销是基于互联网平台,不受时空限制的市场营销概念植根于学生脑海,让学生突破传统市场营销的思维限制。此外,笔者积极丰富教学手段,创新理论课堂授课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 、案例分析,学生不但全面理解基础性的理论知识,还及时通过案例补充了当前网络营销发展的最新动态。例如:在讲解网络消费者行为分析这章内容时,笔者没有按照教材上总结的若干网民特征去讲授,而是直接引用CNNIC最新的互联网现状调查数据当堂进行分析,把网络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知识点穿插其中,同时也要求学生针对具体的营销细节发表评论。这样,教师就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教学效果远远好于先介绍结论,然后通过案例来证明这个结论的传统做法。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活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 以企业岗位需要为出发点,加强网络营销实训课程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浏览企业招聘电子商务工作人员的基础岗位要求,总结起来主要有:熟悉网店规则和后台操作流程度;熟悉各种推广渠道,掌握各种推广方法。这些岗位要求为笔者上网络营销实训课程提供了方向。

在实训课堂上,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利于推动学生主动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并获取实操性工作经验。例如,在讲解淘宝开店与维护的内容时,首先将全班以团队的形式分成四组,每组负责一个淘宝店的构建与运营。学生在淘宝上分别注册四个用户,并以组长的身份通过实名认证,获得开店资格。可是,没有营销产品,怎么上架呢?笔者引导学生借势淘宝客,也就是帮助有产品的店家代销。这样,四个淘宝店就顺利地运营起来,从店铺的装修,商品上架,商品展示与推广,网络支付与结算,售后服务,学生全程掌握了网店的操作流程,同时也积极把之前学习的各种推广方法贯穿到这次任务当中,收获颇丰。

5 实践考核检验实训课程教学效果

为期一个月的营销实训任务结束,我们通过一系列指数考核实训效果。首先,由老师主持评估店铺装修效果,分析装修风格是否与经营产品相符,产品分类是否合理 ,产品描述是否恰当;第二,运用具体数据考核。比较四个店铺的浏览量,店铺的收藏量,成交量以及好评指数以及淘宝内部免费推广工具的使用情况;第三,比较四组学生利用淘宝外部免费推广情况。尽管得出的综合评估结果不尽满意,但通过此次简单的开店活动,学生边学边做,体验了真实的网络营销,掌握了网店的运营流程。

6 结语

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主动出击,不断学习网络营销中出现的新模式和新动态, 把握电子商务企业人才需求的新动向,创新式地开展网络营销教学。

参考文献

[1] 江礼坤.网络营销推广实战宝典(第一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 钟强者.网络营销学(第一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第6篇

一、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该课程为专业启蒙课,涵盖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电子商务早已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发展更加迅猛,其基础理论、技术支持、商业模式、产业实践等方面日新月异,传统教科书滞后于电子商务发展。为了培养出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教师要时时关注电子商务教育中的新热点、新理论、新问题和新技能。

中职学生以前没有受到系统的电子商务专业学习,基础薄弱,理论学习热情不高,求学路上易受外界环境干扰,但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教师应正视中职生的特点和多样性,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努力引导学生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

在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皆发生变化。作为时下受网民青睐的免费社交平台,微信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服务功能丰富实用,可以深入挖掘其教育功能,以为教学的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

二、微信平台教育功能的挖掘

微信具有丰富、免费的功能,它为移动开放教育创设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平台。如信息即时推送功能,可以让师生随时随地的进行文字、图片、语音、视频或表情的交流分享;也可建立讨论小组,针对课题,组织学生发起文字讨论、语音讨论及发表评论等;多人群聊、视频聊天、实时对讲机等功能方便了师生即时互动;教师还可以通过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将了解到的最新电商动态及时分享给学生。

教师可以搭建微信公众平台,以各种不同媒体形式的图文信息,也可设置网页链接,为学生推送丰富的专业学习资料,完成课前导学或课后复习等过程。

教师可通过编辑内容或关键词规则,快速进行“自动回复”设置,比如设置重要话题、难点章节或概念的交互式检索,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输入关键词进行预习或复习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回复”以消息或语音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

利用“投票功能”可以设计各种问卷调查,如电子商务发展前景的问卷调查、电子商务教学问卷调查等,收集学生的良言妙策,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除了进行意见建议收集外,还可应用“投票管理”功能设置预习或复习题目,用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后测和微课程拓展内容检测等。

三、微信平台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翻转课堂对技术支持的需求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课前的“微课、导学案等学习材料呈现”,课中的“探究问题的确定、教学情境的创建、总结评价与反馈”,课后的“检测、反思与提升”,以及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个性化指导、“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 。

1.课前准备

首先是构建移动网络学习环境。师生互粉成为好友,教师创建班级微信群,注册微信公众平台账号,从而构建一个“即时通信―微信群―公众平台” 的移动网络自主学习环境。其次是组建学习小组。教师把学生按照性别、年龄、兴趣特长等合理搭配,组建学习小组,并推选出组长,带动本组学员进行课前、课中及课后的讨论学习。再次是收集整理学习资源。教师应熟悉教材,确定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点和必须由教师指导学习的知识点,设计教学方案,分析重难点,围绕学习目标收集整理学习素材,特别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当前业界新动态、专家新观点和成功案例等。还有录制微课。将适合于翻转的知识点或技能以图片、文字、语音或频的方式归类,制作成微课,为翻转课堂教学做准备。最后是及时推送微课、导学案等学习资源与任务。通过微信群或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学习资料与任务,供学生随时随地下载、学习、讨论和交流。为方便学生准确调取所需学习资料和任务,可以利用“自动回复”功能,按章节分类别绑定特定数字和关键词。

2.课前移动学习

教师群发学习资料和学习任务后,学生会立即收到信息提示,在适宜环境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打开微信自主学习,并思考完成教师布置的问题。若遇到难题,可随时与老师、同学探讨交流,也可以通过创建讨论组开展协作学习来完成。教师也可从公众平台管理后台,跟踪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指导学生。

3.课堂知识内化

教师创设与真实工作环境相似的教学情境,改变传统教师垄断整体课堂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课堂局面,重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任务引入、任务讨论、检查反馈、汇报交流、评价过程、归纳总结等教学环节,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分组合作学习,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课后反思提升

通过公众平台布置复习巩固作业和课后研讨主题,通过微信讨论小组,课后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和思维碰撞,助推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反思,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师生课后群讨论过程其实也可以作为一个评价反馈过程,教师可以从中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等,从而从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方面,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

四、实践中的不足与展望

微信平台为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维和学习工具,以微信为支持的翻转课堂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不足

一是移动网络学习效果不一 。移动网络不仅可以学习,也可娱乐休闲,若学生意志力不强,课前很可能无法完成自主学习阶段的任务,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混水摸鱼,导致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微课程制作不尽人意。因个人时间、技术和经验等原因,对自主学习材料收集、整理、“微”化处理的结果不尽人意;微课画面过于简单,呈现方式单一,效果不够理想,因此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课前课后有效学习。

三是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微信公众号平台可能存在界面色彩不够鲜明、结构排版呆板、内容不够丰富、更新不够及时等不足,学生看多了容易出现“审美疲劳”。

2.展望

一方面,加强微信在学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腾讯微信平台的服务功能不断推陈出新,今后将继续应用微信平台的新开发模式进行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并充分挖掘其移动学习支持功能,拓宽教学资源共享和学习效果考查渠道,促进教学的信息化和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能力的提升。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第7篇

关键词:社会化商务;信息管理;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33-02

社会化媒体逐渐成为民众社交的主旋律,LinkedIn、Facebook、Twitter、SNS、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这种融合社会化媒体与电子商务形成了Social Commerce(社会化商务,也被称为社交电子商务、社会化电子商务)。新型的社交方式为电子商务新的商业模式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近两年来,社会化商务一直在茁壮成长。

社会化商务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使用Web2.0社会媒体技术支持在线互动,二是用户在获取商品和服务时相互帮助做出贡献。Web2.0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其中社会媒体技术地不断发展变革正伸向电子商务领域,这催生了一个未来十年最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社会化商务。Facebook,LinkedIn,Groupon和Twitter等公司也在不断更新电子商务商业模式。自2011年起,社会化电子商务概念在国内兴起,一时间,资本热捧,互联网巨头跟进。除了美丽说、蘑菇街、知美网、堆糖等独立的社会化电商网站,淘宝网、当当网、凡客、开心网等电子商务网站和社交网站也纷纷涉足。根据Gartner的报告显示[2],到2015年,网络销售有一半是通过社交网络和移动产生;而Booz&Company则预计,到2015年,人们通过社会化电子商务的花费将达300亿美金。社会化电子商务这个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更有很多企业意识到了它的商业价值并付诸实践,终将逐步走向成熟。

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趋势。社会媒体环境既为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也带出了很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高校的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培养新型社会化商务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一、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学科特点

电子商务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延伸和发展,反过来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和前提。电子商务方向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向在培养目标上是相通的,是两个互相补充、互为因果的专业学科。依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加速电子商务的发展。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实际上是一门涉及知识范围广,覆盖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数理、管理、经济知识,宽广实用的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的理论与方法,丰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另一方面,由于本学科的管理导向,要求学生对营销、市场调查、战略理论有较深刻的掌握和领会。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以期更好地服务新型时期的管理与商务活动。在人才的培养层面,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管理理论,借助计算机技术,以现代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理念,在大数据背景下的社会化商业环境下将信息管理、电力商务等结合起来,并在企业实践中发挥作用。

二、社会化商务环境下的信息管理人才培养

LinkedIn、Facebook、Twitter、SNS、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蓬勃发展,大数据在电子商务中无处不在,传统的信息管理的软硬件设施在使用时让人觉得力不从心,存在智能化不足、信息共享性与一致性较差等实际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化商务的发展要求。如何在新型的社会化商务环境中升级管理体系的功能,是计算机技术的挑战,同时也是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电子商务用户购买意愿及行为研究过多拘泥于技术接受模型。技术接受模型诞生于“任务导向”的管理信息系统背景下,而社会化商务中虽然包含有功利性要素,但绝非完全“任务导向”,技术接受模型中的某些变量在社会化商务用户购买情境下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检验,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任务导向”的信息管理系统升级。

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社会需求的产物,旨在培养能够适应各级企事业单位、科研部门、管理机构、金融部门等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的专门人才。社会化媒体促进电子商务向社会化商务发展,同时也创造了社会化媒体进一步支持社会化电子商务应用发展的服务需求,在专业培养层面也要不断转变培养观念,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此推进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和谐社会的稳步前进。

三、信息管理专业与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国家深化以“协同创新”驱动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内涵发展的新形势下,尤其是高等教育跨入到普及化阶段,信息管理专业与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条件的完善与优化,国际化办学的拓展与加强等方面。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力度不足。新型社会化商务背景下,对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还停留在电子商务基础上,有的甚至还停留在传统市场基础上构建的信息管理培养模式上,导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未能有效地与信息化社会对信息管理高级人才的实际需求对接,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上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力度不足导致社会紧缺实用的信息管理人才与就业难两大现状共存。

2.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目前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实验课程内容,大多是以“教”和“模仿”为主的演示型实验,缺乏“做”以及“探索”的开放型教学实践。在面临社会化商务瞬息万变的商务环境,固定的模仿已经落伍,毕业生在校期间的被动式学习,未能很好地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与社会化电子商务对接时严重脱节。

3.国际化办学拓展不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置了一些前面冠以国际化字样的课程,这些课程选用的教材一般是本国学者编著或翻译的,外国原版教材的使用没有得到普及,这样的国际化课程的学习无法满足国际化的要求。此外,全英文课程的建设工作虽然已经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未能形成示范效应。

4.各专业方向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不平衡。社会化电子商务方向国际化发展迅速,对外开放程度高,带动了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但在合作办学方面尚有待深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具有长期的合作办学经验,但仍需加强国际交流。需要两个专业方向之间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四、社会化商务环境下的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社会化商务为实践背景,在深入市场调研、全面分析当前社会化商务用人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化商务用人市场需求,强化人才培养实时性高等教育要密切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教育过程中,专业课程、实践途径都要准确地反映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要与社会发展同步,实时、准确、及时地修正培养方案,保证培养目标的准确性。

2.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平台搭建,打造实用性人才,优化专业结构,构筑有宽度、深度及灵活度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理顺开放式人才模式下本专业与相关专业之间课程的支撑关系,然后依据宽基础、重实践、突出创新能力为原则完善本专业现有的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及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建立社会化商务实践平台,在LinkedIn、Facebook、Twitter、SNS、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的环境下,有步骤、专项性的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培养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水平。

3.调整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内容。本专业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增强了对建设繁荣和谐社会的贡献力。在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高度重视教学质量,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4.国际化办学。目前多数管理信息系统的培养方案倾向于围绕技术与方法组织课程内容,但是少有人将研究范围扩展到用户需求、学生的特点到国际化层次。以新型媒介为背景的社会化商务的人才,需要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并且这些能力都能够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必须要走国际化办学的思路,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利用社交媒介加强跨文化沟通能力,较强的运用和社会化大数据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结束语

随着社交网站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崛起,社会化电子商务是现代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社会化商务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合新环境下高校对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教学方面存在的误区,对信息管理新型人才培养探索式提出几点建议与思考。以期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撑,为培养合格的现代社会化商务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田雨晴.社会化电子商务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第8篇

电子商务专业是计算机技术、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学科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电子商务内容的同时,加大信息技术、商务课程的力度,增加了网络营销、企业流程再造、商务等方面的课程。专门培养具备较扎实的数理基础,掌握现代管理学基本理论、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精通电子商务技术,掌握电子商务技术的最新进展,同时具备足够的现代商务知识,善于理解商务需求,能够以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予以实施和满足;以及精通本行业业务,熟练运用电子商务方式开展业务活动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电子商务专业主要课程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西方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积分、电子技术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管理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网络信息系统管理、电子商务导论、经济学、电子商务技术、网络营销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务网站设计与开发、供应链管理、基础会计、电子商务法律与规范、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电子商务案例等30多门课程。

经过大学本科近四年的学习,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出色的完成专业课程以及计算机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严谨的逻辑思维,扎实的理论基础配以管理、经济、外语、电脑已初具T字复合型知识体系。而且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

该班绝大多数学生都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现有中共党员1人,预备党员6人。14人通过重庆计算机一级考试,占全班的35%,15人通过重庆计算机二级考试,23人通过全国计算机二级,占全班的57.5%,4人通过计算机三级考试,占全班10%,计算机过级率名列全院第一,在全校也名列前茅。28人通过全国英语四级考试,占全班70%,7人通过六级,占全班17.5%,英语过级率名列全院第二。2人获重庆师范大学“三好学生”称号; 2人获校“优秀学生干部”称号;2人获校“优秀团干部”称号;1人获校“优秀团员”称号;3人获校暑期“三下乡先进个人”称号,1人获市“三下乡先进个人”称号,该班还被授予重庆师范大学2003-2004年度“一级团支部”称号;2003-2004学年度重庆市普通高校“先进班集体”称号 。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第9篇

电子商务专业是计算机技术、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学科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电子商务内容的同时,加大信息技术、商务课程的力度,增加了网络营销、企业流程再造、商务等方面的课程。专门培养具备较扎实的数理基础,掌握现代管理学基本理论、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精通电子商务技术,掌握电子商务技术的最新进展,同时具备足够的现代商务知识,善于理解商务需求,能够以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予以实施和满足;以及精通本行业业务,熟练运用电子商务方式开展业务活动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电子商务专业主要课程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西方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积分、电子技术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管理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网络信息系统管理、电子商务导论、经济学、电子商务技术、网络营销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务网站设计与开发、供应链管理、基础会计、电子商务法律与规范、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电子商务案例等30多门课程。

经过大学本科近四年的学习,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出色的完成专业课程以及计算机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严谨的逻辑思维,扎实的理论基础配以管理、经济、外语、电脑已初具T字复合型知识体系。而且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

该班绝大多数学生都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现有中共党员1人,预备党员6人。14人通过重庆计算机一级考试,占全班的35%,15人通过重庆计算机二级考试,23人通过全国计算机二级,占全班的57.5%,4人通过计算机三级考试,占全班10%,计算机过级率名列全院第一,在全校也名列前茅。28人通过全国英语四级考试,占全班70%,7人通过六级,占全班17.5%,英语过级率名列全院第二。2人获重庆师范大学“三好学生”称号; 2人获校“优秀学生干部”称号;2人获校“优秀团干部”称号;1人获校“优秀团员”称号;3人获校暑期“三下乡先进个人”称号,1人获市“三下乡先进个人”称号,该班还被授予重庆师范大学2003-2004年度“一级团支部”称号;2003-2004学年度重庆市普通高校“先进班集体”称号 。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材建设;教材网络资源平台

“互联网+”时代下,云概念下的信息库、快捷的网络通道和虚拟的影像技术促使人们对“信息的表达形式设计”和“内容接收方式”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日常阅读和生活信息的获取中,更直接而深刻的刺激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神经。教材建设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内容,传统教材建设包含教材内容、版印形式、定价和营销四大项目,而今“互联网+”时代已对此作出全新解读。因此顺应时代变迁、引领未来需求、建构新型模式成为今天高校教材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建设“互联网+”下的高校教材信息平台或可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之一。

1 环境・改变

新型技术的正快速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智能产品的高集成性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携带”习惯。国内外多款电子阅读器的日益风行,比如从独立阅读器辐射到智能终端内置APP的KINDLE,再如从APP发展成独立阅读器的掌阅,都是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改变人类阅读方式的精彩个案。传统纸媒教材虽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但青年一代对教材的需求中增加了“电子化”和“互动性”的选项。

“互联网+”技术下,教学的方式、手段和组织方式已经在发生改变。2013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推出了ConnectED计划,瞄准在2018年前确使全美99%的K12学校使用WiFi。学校网络联盟(Consortium for School Networking)和教育高速路(EducationSuperHighway)对该计划的成本估值高达32亿美元。网络的普及促进了教学新产品的研发,学习管理系统(LMS)在美的教育活动中广受欢迎,它可以为教育机构和教学者提供从文档跟踪到教师在线教育培训等任何事情的数字空间。目前,LMS中口碑排名首位的是谷歌教室(GOOGLE CLASSROOM),这款暂时免费开放的LMS系统支持教师在网上完成“制作和收集学生的课外作业”“跟踪学生完成进度”、“实时评价”等工作,相应的,学生也可以基于该系统完成“课业内容”“获取教学信息”“获得作业点评”等常态学习任务。[1]

VR、AR和MR等虚拟技术正蓬勃发展,人们已经可以从那些初露头角就引发狂热关注的新技术产品中,嗅到信息传播变革的气息。处于领先地位的LMS们已经发力于虚拟教室的建造和新教学模式研发。2016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专题报道了利亚德集团黑晶科技产品“VR超级教室”。这款VR技术下的教育产品,充分利用VR、AR、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信等技术,联合“智能硬件品牌+权威教材IP资源+AR/VR课程研发+VR Super Class云平台”构建的全体系生态链,形成的软硬件一体化教育解决方案。这一技术冲击着传统教学形态组织和运行规则。[2]

高等教育身处于变革之中。未来的高校教育应更加放眼方法论、学科专业知识结构架构、自主自助学习习惯养成、继续学习能力培养、视野与思维开拓以及健康人格构建。“互联网+”技术能够提供的恰是建构一个更多信息选择、自学机制深化的技术平台。教材网络化平台建设思路应基于未来重新思考。

2 应变・局限

近日,新华书店的新店设计风格怒刷各类网络信息平台,昭示着传统出版业和图书销售业正积极应战前所未有的革新挑战。教育全领域也在积极应变。已有多年运营经验的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http://.cn)日渐活跃,并开设了“二手书交易平台”,拓宽了教材流通、交易的渠道和方式。同时多家大型出版社着手打造配套资源的网络平台。这是对纸质媒介的拯救,还是对纸质出版物的丰富和再造。不仅为纸质媒介出版物搭建了多种科技化数据平台和传播方式,更给出了顺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建议与样本。

但是,目前大多数的教材网络平台内容仍仅限于“教材售卖”,所谓结合互联网特性的内容建设只是增设教材对应的电子书、PPT、范例视频等内容。换言之,此种教材网络化资源建设仅仅是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电商平台,虽是对时代需求的应变之举,却也充满局限,难以满足未来“互联网+”时代教育形态的革新和需要。

3 创新・引领

高校教材资源平台不等于高校教材售卖或出版社产品售卖的网络电商。高校教材资源平台的建设应基于三个“有效”:有效互动、有效学习和有效融合。

有效互动。学习者在平台上可以快捷、有效、精准获取教材资源以及对应课程信息,并能与教育者达成有效、及时的答疑解惑、意见交换等互动交流。

有效学习。从目前公布的信息中可以相信,基于虚拟教室技术的“互联网+教育”将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组织中也必然会出现全新的“课堂形态”,“自主学习”与“自助学习”或将成为亮点和需求高地。因此,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教材网络化资源平台,不仅是提供“学习内容”还要提供“学习行为”。

有效融合。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跨媒介的技术融合、跨技术的信息融合等等,“互联网+”使得一切“跨界融合”成为新常态。因此未来教材资源的种类和相应的技术支持也必须能够有效满足“融合”需求。

2016年10月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董事局主席马云提出:“电商”概念已死,未来将面临的是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和新资源这“五新”概念。其中“新零售”就是把线上、线下业务与物流结合起来,改变过去依靠房地产做零售的模式,走向“去店铺”模式。[3]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将受到“新零售”观念的影响,从现有传统课堂+网络课程,到传统课堂+虚拟课堂,甚或更加全新的组合模式。

只有充分了解未来教育模式的技术特点,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产品创新、教材研发和平台搭建。以创新替代迎合,以引领创造机遇。

4 网络化资源平台的模型

基于对现有信息的理解,尝试设计高校教材建设资源平台基础模型。

4.1 平台类型

除却传统的网站,建议在新一轮网络平台建设时同步建立易于人际传播的信息平台,如早期微博官微、和现在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并进一步整合出版社资源,创建易于扩展增值服务的智能终端产品。

传统网站:使用平台广泛,传统技术类型。

微信公号平台;适于人际传播,信息达到率高,利用新型人际网络推广、用户培养等方式,打造品牌形象、提高品牌认知度。

APP终端系统:适用于现代智能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阅读器和其他电子教学产品等;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如单手操作、易于识取信息,易于随身携带等;同时便于在不同终端设备上进行下载、操作和品牌合作。如,与某知名学习机品牌间实现嵌套、自带软件和课程教材出版的互动合作、与小米盒子等家用智能终端合作,实现资源整合等。

4.2 账户类别,根据不同标准设计账户类别,便于资源分配和服务供给

按照使用者的身份,建立游客、教师和学习者三种类型账户。为不同类别账号分配不同的资源入口,享有不同资源类型。其中游客账号用户只能浏览书目、目录、少量试读篇章和部分评论;教师账号用户可以享受指定教材的PPT及配套资源,便于教学活动;受众账号用户则享有广泛阅读、搜索和指定教材辅助资源+作业递交等服务。

按照收费标准,设立免费用户、普通用户、中级用户和高级用户不同账户类型。根据付费情况,提供不同种类或数量的服务内容。例如,免费账户从网络端口直接注册的用户,可以免费获得书目、出版动态、学习贴、试读篇目以及促销活动时的免费书目;普通账户是购买过我出版社读物并获取了读物配套代码(如读物内置二维码,扫码添加注册)的用户,通过技术设计,使其享有相关书籍一对一的信息获取通道。中高级用户则是付费级用户,可以享受更多互动教学的机会和资源。如线上教学、购买或免费现在我出版社电子书、慕课类课程资源等。

按照合作方式,设立作者账户、管理账号和其他用户账号等。根据合作方式不同,享有不同资源权限。

但是不同账号类型只作为权限区分,内容上或有交叉、但不重叠,可以在一个账户上同步实现。比如作者账号本身可以是教师账号和中级账号。作为作者账号,享有补充、更新相关教材配套资源的权限;作为教师账号,拥有提供相应课程的线上教学服务的权限,并实现与购买增值服务的手中账号用户间实现教学互动;该用户如果自费充值,则可以购买中级、高级账号的其他权限,享受不同层次的站内服务。

4.3 增值服务

拥有了APP系统后,可以集成出版书目信息浏览、优惠信息分享、配套教学资源享用等功能。同时可以实现广告投放、数据利润分成等方式的盈利。更可以依托账号管理,提供增值服务,比如电子书购买和下载、电子课程观看、线上互动教学、作品。用户达成一定级数后,建立名师团队和人才库等人力资源系统等。

开发独立的电子终端设备,基本类型可参考亚马逊网站推出的kindle、网络阅读APP“掌阅”推出的iReader、国内知名电子书阅读器汉王电纸书等。但功能远超“阅读”,更可以实现视频、互联互动等功能。配合各大学、各专业的实际需求定制“建议书单”和“个人书单”、“必修书单”和“选读书单”等个性化服务。

5 结语

建立“互联网”+技术模式下的高校教材资源共享平台,既可以满足传统教学和网络课程线下教学活动的需要,又可以配合国家有关“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更有望在新教学形态出现之前,做好教材资源的配套与整合工作。“高等教育”的含义应该不仅于文凭的类型之一,更应是一个可以开启新时代的理念和力量。

以上内容,仅基于个人经验、需求和有限思考。关于网络数据平台建设的思路,应以前瞻、前沿、顺应和引领四个关键词作为指导意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类型,充分发挥现有技术功能,充分满足用户需要,充分调动用户愿望,实现“以纸质媒介、传统出版物为核心,以网络科技平台为后盾、以建立前瞻使用需求为目标、建立新型文化资源整合品牌”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 美国K12教育学习管理系统谷歌教室列第一[DB/

OL].多知网,http:///industry/20140617/1

548.shtml,2014-06-17.

[2] 黑晶科技VR超级教室1.0,定义VR教育行业标准[DB/OL].搜狐网,http:///20160920/n46

8789484.shtml,2016-09-20.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物理教学;学科联系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7–000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之一:“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和地理学的联系”。

“物理和化学不分家”,有些城市就将物理、化学和生物合并为“科学课程”。南京地区初三化学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初中物理使用的是苏科版教材,二者在很多内容上都有交叉重叠,也有少数不尽相同的内容。

1 初中物理和初中化学有联系的内容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著名的“同化理论”创造人奥苏泊尔认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在学初三化学之前,学生已经在物理课上积累了很多化学知识,表1中列出了苏科版《物理》比人教版《化学》先学习的知识内容。

化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有效地重组和整合,必要时可以改变原有教材的教学顺序和内容,把时间花在更需要的地方,以便提高教学的效率。下面就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内容阐述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的相关改进。

1.1 物理性质

学生在“苏科版”初二《物理》第二单元、第六单元中重点学习过“物质的物理属性”,其中包括硬度、密度、熔点和沸点等等,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题一中又用了较大篇幅介绍这些知识。化学教师应该了解这点,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时更正为“能初步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从而避免无谓地重复,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同化新知识。

1.2 分子的三特征

在学习初三《化学》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之前,学生在“苏科版”初二《物理》下册通过“放大率达1500万倍的超级电子显微镜获得的碳化硅分子的结构示意图”、“用鼻子嗅气味鉴别醋和酱油”、“酒精和水的混合”等等事例重点学习过分子的三特征,所以化学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分子的三特征应尽量简化处理,可以通过球棍模型或者动画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强调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分裂和原子的重组,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突出教学重点。

1.3 原子的构成

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初三《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一的教学重难点之一就是“原子的结构及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在初二《物理》“探索更小的微粒”这部分内容中,书中不仅详细讲解了原子的结构,还把探究微观粒子的历史人物从汤姆生到卢瑟福都比较系统地列出。因此学生在学习化学这部分内容时已经具有了较好的原子结构的知识储备,化学教师可以借用物理书上的“卢瑟福用巧妙的实验方法收集到原子内部的信息”这句话作为这节课的引言,把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故事结合图片或动画娓娓道来,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实验的三个现象。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又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物质的导电性

在“苏科版”的初三《物理》上册85页,书中提到“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石墨、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并且学生通过相关习题强化巩固过溶液的导电性。这对初三化学“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是一个很好的知识铺垫,所以化学课上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换个角度从微观解释酸碱溶液导电的原因,在这里甚至可以把教材内容灵活处理一下,将盐的概念提前到这里,便于酸碱盐知识的对比,这样的更改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系统化。

1.5 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学习中明确提出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某个因素的影响时,只改变这个量的大小,而保持其他量不变,从而确定这个因素是否影响实验结果”,并且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等很多初中物理实验中,学生曾多次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物理实验方案,对这个方法非常熟悉。因此化学教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涉及到有关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时,比如在实验“CO2溶于水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中,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变量、设计实验,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才能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2 初中物理中值得商榷的内容

由于学生知识所限,初中物理教材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严谨的知识,化学教师要及时更正可能有的前概念,避免学生可能出现的混淆。

(1)对于“物质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学完初二物理后都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因此在进行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时,必须强调“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等粒子构成”,必要时可以展示相关的球棍模型或者图形予以强化更正。

(2)对于“化合物分子”和“单质分子”,“苏科版”的初二《物理》下册是这样定义的:“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如碳原子构成的金刚石就是一种单质。”这部分内容有这样两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其一,对于“化合物分子”和“单质分子”的定义有些狭隘,因为有些化合物和单质根本不存在分子,比如常见的氯化钠及金属单质。所以初三化学中并不需要从微观角度给化合物和单质下定义,只要求学生会辨别化合物和单质的微观图示。

其二,对于“单质分子”,物理书中出现了“金刚石分子和石墨分子”,并且注明“这些就是碳原子构成的不同结构的单质分子。”这样的说法在化学上是不准确的,因为金刚石和石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不存在单质分子。所以我们化学教师在初三《化学》第六单元讲到碳单质这部分内容时,要特别注意纠正学生这种错误认识,强调金刚石和石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初三化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认真研读教材及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要去了解学生学过什么、知道什么;不仅要加强初中化学和物理、生物、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还应注意化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沟通“教与学”,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全面的认识,形成良好的教学共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九年级化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八、九年级物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电子课本;电子书包;数字化学习;数字出版;生态发展;标准研制;产业发展;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3)01-0017-12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学习终端发展及其学习环境逐步完善。电子书包(课本)开始试点应用。全球知名机构新媒体联盟的2010 Honzen和2011 Horizon的两个报告中。都指出对学习科学技术发展影响巨大的技术之一——电子书技术将在未来2到3年内发展成熟,电子课本(e-Textbook)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专用电子书.代表了电子书的教育应用方向,逐渐进入出版行业和教育领域。据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迄今世界上已至少有80个国家计划推广电子课本,其潜在市场规模达500亿美元。谷歌、亚马逊、苹果、索尼等全球信息产业新贵和巨头都纷纷进军电子书及其阅读器市场,抢占相关技术市场先机。在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肯尼亚等国,中国的上海、江苏扬州、深圳、香港、台湾等地区已开展教育应用及研究。同时国外的谷歌、亚马逊、苹果、英特尔、戴尔、微软、索尼、松下、飞利浦、Course Smart,国内的汉王、方正、盛大网络、大唐电信、中国电信、紫光、长城计算机、TCL、易方、华师京城、江苏梦兰、壹人壹本、中文在线、微创、浙江万朋、明博、福昕软件、天津津科、外研社、天闻传媒、大象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人教和高教出版社,台湾地区的明基、元太科技等企业都在关注电子课本的研究。但目前研究均处于初级阶段.教育应用还处于探索试点期。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数字媒体内容平台是重点发展项目;电子书和电子课本是数字媒体内容、数字出版、数字阅读、现代教育信息服务等产业的重要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强调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提出,要“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2012年9月.杜占元副部长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将“三通二平台”的建设作为今明两年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是教育资源的新形态、新载体和新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体系。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已成为整体推动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抓手。2012年2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呼吁在中小学使用电子课本.教育部长Ame Duncan建议各州允许花钱买Kindles。Nooks和iPads的电子课本,而在过去对此未曾同意。

国际标准组织也很关注电子课本.ISO/IEC JTCl SC36(学习、教育与培训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以下简称“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8年3月在韩国召开关于电子课本的国际论坛。虽然中国占据全球电子书市场的第二位.但却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整个产业链尚未形成。如,以汉王为代表的电子书企业,虽在国内电子书市场上取得了相当的份额,但是其后续发展也受到标准制定滞后的严重制约.急需标准层面规范指导。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规划和规范我国电子书产业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和出版总署都成立电子书标准研究机构开展电子书标准研究工作。台湾成立了电子阅读产业推动联盟,上海也成立了电子书产业发展联盟,并且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启动电子书产业专项研究。同时.上海市教委将电子课本/电子书包纳入“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华东师范大学于2010年10月向全国信标委申报成立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专题组设立了电子课本标准专题项目组。国内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方正在研发CEBX标准、汉王提出电子书终端标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标准专家代表中国在第22届国际标准组织ISO/IEC JTCI SC36国际会议上提交电子课本、电子书包等标准研制提案。目前,电子课本国家标准草案已提交,国际标准己立项,因此,立于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这一标准的制高点.与国际水平持平.与国内外产业对接.开创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新景象.并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首先分析国内文献研究。与电子课本相近的关键词有电子教科书、电子教材、数字化教科书和数字化教材,到2012年12月9日.在中国知网上以上述五个关键词检索.共得到文献612篇,分别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368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5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9篇)。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4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144篇),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72篇)。

按照上述关键词的年度命中数来看本领域的研究趋势.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电子课本的研究在2010-2012年期间明显增多。

本研究筛选出与电子课本紧密相关论文和报告160多篇(其中英文40多篇)进行分析,主要围绕着电子课本的定义、特征和功能、内容制作、标准格式、服务质量、教育案例与影响、出版模式等。其中徐丽芳,方卿等梳理了2006-2010年国内外研究情况.在电子书出版方面围绕媒介、内容、文件格式、设备和传播四点展开;电子课本开发方面,美国苹果开发电子书著作工具iBook Author、方正利用HTML5技术开发电子课本、英特尔和华东师范大学一同开发基于标准的电子课本的范例。

较有影响的研究课题方面;国外有英国的国家电子书观测项目NEBOP、韩禹的“电子教科书”中小学普及项目、新加坡的iN2015教育项目、intel的Classmate PC产品项目等;国内有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手持式电子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本研究团队成员周宏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0年国家青年项目“多媒体互动电子书包系统研制及教学成效研究”、本交作者吴永和主持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电子课本出版与生态发展的研究”、本文作者马晓玲主持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电子课本生态发展的研究”、本研究团队核心成员顾小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国家一般课题“以‘语义图示’实现可视化知识表征与建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

电子课本所要研究内容很多,本研究将从标准研究、产业发展和教育创新三个视角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问题

采用生态理论来研究.电子课本的发展是演进的过程.涉及产品多样性、技术多样化、产业链。电子教科书市场是一演进过程,史蓉蓉总结电子书发展阶段,从萌芽阶段到第二次热潮.对于电子课本发展同样存在着一个演化进程。

理论研究方面.吴永和等吨《基础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白皮书》中对基础教育信息生态系统进行较深入地分析,吴永和利用教育信息生态学理论研究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上海教育资源库知识管理及运行机制研究”,杨晓露、陈斌、孙传远等用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了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罗勇为从生态角度分析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构建方案及策略方面,王佑镁、吴永和、祝智庭提出教育信息化开放生态系统模型和建设策略,丁弦提出生态环境的构建方案.程艳林阐述数字出版生态的维护与治理的措施.张豪锋等研究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构建策略。

生态框架方面.Open eBook Forum电子出版生态框架。张学霞等构建出数字生态总体框架体系。吴永和的《学习资源服务生态环境构建的研究》一书中研究了生态相关理论,并形式化描述构建学习服务的生态环境模型。总之,电子课本缺少生态发展框架来清晰系统地描述其演化发展。

(二)电子课本发展中的融合问题

韩绍伟提出出版产业空间的重构。包括出版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边界的融合,出版与媒介产业的集中。吴永和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技术标准需求分析研讨会》提出电子课本作为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领域的融合产物。祝智庭提出电子课本的阅读性和教学性,并具有互动性、关联性、富媒体性、开放性,并从融合角度研究了电子课本(书包)系统的思维框架等。

技术路线方面.方正的CEBX内容格式融合出版的版式和流式技术:钱冬明在现有二条技术路线上提出了四套解决方案;龚朝花等、陈桄等研究了电子课本关键的技术问题。

标准研究方面,马海群、夏兴通、Mihye Kim研究了标准研制的问题:吴永和在美国召开的第22届国际标准组织ISOBEC JTCi SC36会议上提交电子课本、电子书包等标准研制提案.给出融合相关标准组谱的框架:吴永和等从标准体系框架研究视角给出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体系框架:吴永和阐述了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相关标准组谱中4个方面的互操作:顾小清等从连接阅读与学习的角度.给出了电子课本信息模型规范。

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龚朝花等从电子教材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张鹤从从学习伦理和道德知识的角度.毕诲滨等从教材内容、资源支持、环境搭建的角度,展开兮析。吴汀文综述产业融合发面,提出融合要以媒介融合为出发点,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新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龙敏、施威等提出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对策措施。总之.深入地研究电子课本发展中的融合问题还不够,仍需进一步更深入地研究。

(三)电子课本的产业发展模式问题

2003年2月,英国JISC(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做的关于英国高校电子教科书发展战略与前景的研究报告,包括产业分析、市场分析、未来的前景、结论和战略建议,重点研究了电子教科书的生产和发行模式。Robed Polding等人采用设计研究方法研究了《电子书模式的可持续性评估》。冯晗提出以产业联盟为基础.以商业模式创新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模式。英国JISC究了电子课本在英国高等教育应用的商业模式第一阶段情况。吴永和给上海市科委提交的2011年信息技术支撑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议书《关于电子课本的服务模式研究及应用》,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教育服务运营模式与服务业态。建立三网融合与多屏融合下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示范系统。

在研究方法方面.梁玉珠基于SWOT分析法研究产业发展,李听烨、苗地、吕欢等从云计算的角度对产业进行分析.肖洋从经济学的市场导向角度来剖析转型数字出版业务的驱动力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内涵。

在发展态势和改进意见方面。黄孝章、张志林研究了北京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态势.刘灿姣等从总战略定位和盈利模式两方面对电子书产业提出改进意见.李华提出教材数字出版的方向是在线学习,向飒对产业的未来走势作出预测。但还缺乏系统地研究我国的电子课本产业发展模式。

本研究将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的背景下,从教育创新、产业发展和标准研制等三个视角,来研究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框架、发展中融合问题和产业发展新模式.为促进电子课本的出版与生态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进步.带来了文化生产方式三次革命。第一次是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图书生产方式的革命.使图书生产成为产业:第二次是19世纪电子技术的发明,对视听产品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使视听产品生产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对文化生产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使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新媒体成为新兴的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产业。电子课本就是其中产业之一。在电子课本领域。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将推进电子课本相关领域学科发展。促进该领域的技术与标准研究水平

在数字时代下,电子课本将赋予课本的新生命,是人类知识载体新探索,该课题研究将带动电子书、数字阅读、数字内容、数字出版等方面研究水平(包括理论与方法)和相关技术与标准的发展。

(二)将促进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领域的融合。推进产业发展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数字媒体内容平台是重点发展项目。电子课本是数字内容、数字出版、数字阅读、数字教育服务等产业的重要部分:指导电子书标准建设.探索未来电子课本的出版模式和架构。进行模式创新,以推进电子课本相关产业发展。

(三)创新教学模式、重构学习形式、推进人类数字学习水平。促进教育的公平、改革和创新

电子课本是教育资源的新形态、新载体和学习新的环境.将作为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探索教育信息化创新的手段,加强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和发展.推进学习方式创新和教学模式的革新,有利于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四)作为国际交流、合作与对话的平台。将提升国际影响和产业地位

在电子课本标准研究中,联合电子书(课本)的相关企业,关注产业化:依托主导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WG6电子课本工作组.积极开展电子课本的国际标准研制工作.并与SC36中各成员国(如,英国、法国)密切合作,关注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四、领域研究分析

从电子课本出版和发展所涉及的领域进行分析.包括概念术语表、参考模型、利益相关者组谱、电子课本生态系统和生命周期,构建研究框架模型。

(一)概念术语表

笔者所负责的研究《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术语规范》标准,对该领域术语进行定义,包括电子书、电子课本、电子书包、电子课本阅读器、数字化学习终端、学习平台、学习服务、虚拟学具等。其中电子课本是一个集中了在学校中的教学和学习领域里的数字模拟的媒介(有在线和离线媒体的优势),将教学需要的教材、教辅、工具书等按照科学的结构整合而成的综合教学资源包。

电子课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专用电子书.是教科书电子化或数字化之后形成的具有教育教学属性的数字出版物.是学习者使用电子书包进行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功能上兼具阅读性与教学性,还具有关联系、富媒体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四个属性。如图2所示。从不同层面展示了电子书和电子课本的内在关系;从特性、功能层面上阐述,电子课本是一种特殊的电子书,电子课本不仅继承了电子书的要素以及基本特性,还由于其主要应用于教育领域。丰富了自身的其他教育特性。

(二)参考模型

从研究领域、元素类型和框架视图,来构建电子课本出版和发展的参考模型。

1 研究领域

电子课本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出版、商业、非盈利、政府、教育、学术等。其中制作、出版发行过程是在出版领域,而应用又是在数字教育领域。

2 元素类型

一个领域抽象出四种类型的元素:对象(object)、角色(role)、交互(Interaction)和权威(authority)。角色由个人、组织和系统扮演:交互发生在角色扮演者之间:对象是在角色扮演者之间的交互中流动的事物:权威提供交互发生的监管情景。简单地说,对象在权威监管的角色扮演者的交互中流动。

这四种类型的元素可以结合起来描述特定的场景。如图3所示,领域中对象、角色、权威和交互的描述模型用于场景建模。

3 框架视图

分别从社会、法律、技才和教育的角度,构建研究电子课本的框架视角,如图4所示。技术视角涉及数字化学习技术和数字出版技术,社会视角涉及出版、商业、组织等,法律视角涉及版权、认证等.而教百视角涉及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等,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班级等。

对象为电子课本及内容、电子书包终端、学习工具、学习服务平台等;角色为学习者、教师、出版者、服务提供商、技术提供者;权威为权威提供功能执行的监管情景:交互包括内容交互、服务交互、工具交互、人机交互等。

建立此研究参考模型,下一步将分别从社会、法律、技术和教育的角度系统研究电子课本的出版和发展问题。

(三)利益相关者组谱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一个实体(人、组织等),与电子课本存在教育、金融、经济或道德方面的利益关系,或者在电子课本生态系统中执行一个或多个功能。在制作一个电子课本或创建在生态中使用的系统或标准时.要考虑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及其所扮演的角色)。可以将电子课本中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九大类。(1)教材编审者:设想、创建或电子课本提供内容的实体,包括教材主编、编辑、审查者等;(2)权利所有者:拥有或被授予电子课本的数字权利的实体;(3)出版商:引出电子课本的制作,准备、提升并将它们分发给批发商、零售商或终端用户的实体;(4)服务提供者:提供辅助服务,例如,帮助制作、分发或保护电子课本或收集或分发消费者信息的实体;(5)技术提供者:提供软件或硬件,能够使内容安全地进行电子分发的实体;(6)销售商:吸引终端用户,能够使他们浏览和搜索元数据.并最终将电子课本卖给终端用户的实体;(7)发行人:将电子课本直接提供给终端用户的实体,或者受保护的交易中的其它分发者;(8)终端用户:电子课本生产的受众实体。通常是购买或租借并阅读电子课本的人,主要有学生、教师和家长;(9)监管者:对电子课本使用过程进行管理的实体,如教育主管部门。

在这条潜在“价值链”中的每一类利益相关者都包含很多子类。有时候,一个特定实体可能属于一个或多个利益相关者类别。

笔者将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分析电子课本出版和发展中各个角色。在电子课本的生命周期分析中就涉及利益相关者。目前,电子课本国际标准研制从利益相关者进行需求分析。

(四)电子课本生态系统

电子课本是电子书和课本融合的产物,那么,电子课本生态系统的发展.也必然是数字出版生态系统和教育生态系统走向融合的最终产物。电子课本的生态系统涉及的要素包括内容提供者(即生产者)、出版社、技术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电信或移动等网络运营商、硬件生产商、渠道商、用户等,构成电子课本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系统所涉及生态的环境包括学习课本、学习终端、虚拟学具和学习(服务)平台,电子课本作为学习内容核心部分。学习终端为电子课本的内容承载提供设备。虚拟学具为电子课本提供工具支撑,学习平台为电子课本提供服务支持(如图5)。

(五)电子课本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是指生物在形态或功能上所经历的一连串阶段或改变,其本质上是从出生、成长、衰老到死亡的过程。电子课本是一种资源,像自然界生物一样,从其形成到最后消亡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处于一种可持续再生的生态循环之中.具有再生属性.即可在特定环境下按特定方式进行的组合与呈现,实现二次开发与利用。

在内容层面上。电子课本的生命周期可以描述为:从原稿到用户获得产品XⅠ的使用权的过程是电子课本的初始生命周期阶段。主要经历了教材编写、出版商编辑出版、发行商发行、用户购买使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内部有各自的小过程,如出版内部的编辑、校验等;各个阶段之间的过渡也存在反复与融合,如,作者与出版商之间会不断协商稿本,直至定稿;整个初始生命周期里面也涉及一些、审核认证与费用支付机制。如图6所示。

从产品XⅠ到产品XⅡ的过程.是出版商对电子课本产品进行修改、更新与维护的过程,修订为产品XⅡ版本的电子课本。在产品XⅡ之后,遵循同样的周期,进入销售与使用阶段。生命周期就是这样循环、迭代,周而复始的进行下去。电子课本不断进行版本更新和生命周期循环.也可能更新到版本Xn的时候就不再改版或因某些原因不再出版(绝版)了。

五、研究框架

本研究从研究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来构建其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1 研究电子课本的生态框架模型

明晰和全面地定义电子课本所有领域中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建立电子课本的研制、教育应用、出版发行等生态发展框架模型,指导标准研制、应用实践和产业发展。

2 研究电子课本发展的融合问题

在数字内容产业方面.数字出版业和数字学习产业的技术的发展逐步走向融合.数字内容的格式标准如何融合出版产业标准和学习技术标准,如何支持合适的教育创新(应用)的公共服务环境。

3 研究和探索未来电子课本的出版模式和架构

涉及电子课本的定价机制、商业模式、数字版权(购买协议、服务许可),构建适合电子课本的出版的教育信息化新机制(如,整合图书馆系统、信息服务中心、教材管理功能),构建产业联盟和产业链等内容。

(二)基本观点

1 生态观

应用生态理论研究方法.构建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框架模型,从理论角度和研究方法上指导研究,在技术与标准、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三个方面来具体体现。

2 融合观

从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个领域的融合视角.考虑电子课本的技术与标准融合、产业发展融合和教育应用融合。

3 产业观

从科研、学术和产业化统观电子课本的出版和发展,从电子课本的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构建电子课本的未来出版模式和架构。

(三)研究思路

第一,采用生态观、融合观和产业观,分别从教育创新、标准研究和产业发展等三个视角着手,进行系统的文献分析研究和社会调查研究。

第二.基于生态理论前期研究成果和分析电子课本领域研究成果,构建电子课本的生态框架模型,指导标准研究、教育应用和产业发展.并从这三个方面反馈信息.修订完善该框架模型。

第三,系统地分析数字出版业和数字学习产业的二套标准体系,梳理出标准组谱,从技术、应用和产业三个方面确定融合的技术路线.指导研制电子课本标准.示范指导支持教育应用的公共服务环境,如,电子书包系统、支持电子课本服务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并反馈来完善融合的技术路线。

第四,开展示范性项目,如,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地区应用项目,特别与英国Bolton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美国宾州Shippensburg大学。选择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合作研究电子课本教育中的数字版权问题.探索构建电子课本出版的教育信息化新机制。

(四)研究框架

基于前面的研究内容、研究观点和研究思路等三个方面。再从教育创新、产业发展与标准研究的视角考虑。以教育创新为应用需求,以产业为发展目标;以标准研究为抓手,一方面标准作为技术来规范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示范指导教育应用.创新作为生态发展的原动力.标准作为生态发展的规范力。此研究框架如图7所示,包括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观点和研究内在关系。

六、标准研制

电子课本标准研制涉及研究组织架构、标准体系框架、目前研究进展和电子课本标准研制状况等方面内容。

(一)标准专题组组织架构

2010年10月.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向工信部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信标委”)申报成立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以下简称“专题组”),由全国信标委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委员会来共同指导、联合组建,专题组是全国电子书标准工作组下的一个关于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的工作组。成立秘书处负责处理专题组的日程事务。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的具体研制工作由五个专题项目组分头负责,分别是电子课本标准、电子书包终端标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框架、虚拟学具标准和学习服务标准共五个专题项目组。每个专题项目组包括项目组召集人、技术专家和相关成员单位。专题组的研究组织架构,如图8所示。

其中。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委员会主任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委员会主任祝智庭教授作为专题组组长。由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吴永和博士、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余云涛女士、华东师范大学何超工程师等负责专题组秘书处工作。并于2011年8月确定各专题项目组召集人。

(二)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框架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框架如图9所示.由五个类别的标准组成,分别是: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体系框架标准。电子课本标准,学习终端标准。虚拟学具标准,学习服务标准。作为首期研发技术标准。另外,还涉及服务质量与管理、教育应用规范等是第二阶段研究应用层面的标准规范。

其中电子课本标准包括电子课本信息模型、格式规范、元数据、内容包装规范、XML绑定以及实践指南等。

(三)标准专题组目前研究进展

专题组召开了六次专题组工作全会、三次大的调研会、二次应用研讨会、一次专题组联盟参展,参加三次电子书工作组会议,参加三次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作会议。并且各专题项目组也召开了会议。专题组和各专题项目组积极地推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研制和应用示范工作。

目前,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总体框架、电子课本信息模型和电子书包学习终端规范三个标准作为第一批立项的重点优先研制的标准。已完成标准草案。报全国信标委立项。同时完成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研究报告.并于2012年12月21日。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总体框架标准。是制定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的基础。它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抽象概括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的信息模型框架.描述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电子课本信息模型规范规定了电子课本的描述方法。目的是帮助实现电子课本内容的复用、互操作以及与应用电子课本的学习技术系统之间的交互。该规范定义了一个基本的电子课本信息模型.包含描述电子课本内容的元数据。

电子书包终端技术规范为制定电子书包终端产品提供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本规范不对实现产品功能的技术路线及产品试验方法进行限制。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研究报告.分析了我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发展状况,给出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以及标准建设方案。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技术指导。

(四)电子课本标准研制状况

1 相关标准发展时间线

电子课本标准涉及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领域。包括国内外相关标准,笔者着重研究_.IMS的学习资源标准、ADL的SCORM、方正的CEBX、IDPF的ePub标准,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出版的元数据和格式等相关标准发展情况.如图10所示;

在数字化学习方面,1996年,IEEE学习对象元数据(LOM)标准;1997年,ADL SCORM学习资源包装标准;2000年,我国开始制订国内的学习资源相关标准;2007年,IMS和ADL分别了新一代的资源包装标准IMS CC和SCORM 2.0:2010年,电子课本标准开始制订。

在数字化出版方面.2001年IDPFePub 1.0:2008年IDPF ePub 2.01;2011年10月IDPF ePub 3.0:在2010年,我国的数字出版格式企业标准方正CEBX制订。2010年.电子课本分别在国内CELTSC和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展研究。目前电子课本的国内标准已形成标准草案。国际标准于2012年5月正式立项.9月在韩国召开第二十五届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明确了该标准的联合召集人,并确定该标准作为技术报告(TR)来开展研制工作。

2 标准引用组谱

电子课本标准包括电子课本信息模型、内容包装、XML绑定和应用指南等标准规范。还涉及引用现有一些标准。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研究中.涉及的数字化学习和数字出版的相关标准,如图11所示,标准来自于CELTSC、IMS、IEEE、ADL、ISO/IEC SC36等组织。学习资源类标准,包括元数据、包装与遍历、电子书、资源制作、学习资源集成标准。

在电子课本标准中,引用或参考了以下标准:DC元数据标准、IEEE LOM学习对象元数据、ISO/IEC MLR学习资源元数据、IMS CP.IHS CC、SCORM、CELTS-3、CELTS-8、CELTS-9、CELTS-10、cELTS-41、CELTS-42和IDPF的EPUB 3.0。其中EPUB 3.0标准包括EPUB Publications 3.0、EPUB Content Doeume+nte 3.0、EPUB Open Container Format(OCF)3.0和EPUB Media Overlays 3.0等四个部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电子课本使用者或者潜在用户的需求。我们通过用例征集、分析,以及实地调研和用户访谈的方式,对电子课本的教育应用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项目建议书、用例和技术报告等需求文档。在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员国家中进行用例征集.征集活动从2010年10月开始.分别进行了二个阶段6个月的新工作项目研究期.共收集到电子课本的国内外应用案例32个,分别来自中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肯尼亚等国家闻,以推动电子课本的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研制。

七、产业发展

从出版层面看.传统出版呈现向数字出版发展的趋向.出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与互动发展。而教育出版占整个出版的70%以上,教材出版是中心,电子课本又是重中之重。同时。电子课本产业还涉及教育和文化领域。即涉及内容(电子课本)、终端、虚拟学具和平台服务等产业链。

(一)透视标准研究成员单位情况

到目前为止.参与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的48个成员单位(包括在理注册手续四家单位),构建标准研发的产业联盟,如表1所示。该联盟由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等构成,以企业为主体,有44家,占91.7%,企业涉及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产业中内容(电子课本)、终端、虚拟学具和平台服务等四个部分.这些企业基本上是整个产业中主要单位.可以看作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一个产业链体现。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电子课本的产业链已有一定的规模。外研社、华东师大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创而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主要参与电子课本内容制作方面:华东师大、英特尔、外研社、方正等开发基于电子课本标准的内容工具:汉王科技、易方数码、壹人壹本、戴尔、英特尔等主要是终端设备供应商;浙江万鹏、中文在线、微创、中国电信等为平台服务提供商;华东师大工程中心、中科梦兰、杭州源朝开发电子书包相关平台环境;华东师大、明博教育、华师京城、福听软件等在参与虚拟学具标准和产品的研发。所有的单位围绕着电子课本。加上最终的使用用户。基本上构成了电子课本较完整的产业链。

(二)国内外产业模式研究情况

柳建尧和沈楠研究了培生集团、励德爱思唯尔集团、汤姆森路透集团、阿克塞尔施普林格集团等国际领先出版企业数字出版的发展态势及成功做法.徐曙宁分析了美国数字出版业成功之道.王安琳和毕海滨综述了德国中小学教材的出版.主要是分析德国三大教育出版社——克莱特出版集团(Klett Group)、康乃馨出版集团(Cornelsen Vedag GmbH&Co.OHG)和韦斯特曼出版集团的相关内容。

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方面.施威将数字出版产业的运作模式分为三类:单一主题模式、双主体模式、多主题一体化模式.齐学进根据人民军医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五种赢利模式.张宏则总结出七种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及其对应的运作模式。陆臻以苹果和盛大文学为例分析了成功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所需具备的基本特质和所应满足的核心价值,郝志舟提出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的构想:“以技术为驱动。以平台为依托,以内容为策源,以硬件为支撑,以资本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

其中,2003年2月英国JISC(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做的关于英国高校电子教科书发展战略与前景的研究报告.包括产业分析、市场分析、未来的前景、结论和战略建议,研究了电子教科书的生产和发行模式。英国对电子课本的商业模式的研究开始于2009年,并在2011年年初完成。该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回顾了现时的电子教科书景观和提出可能的商业模式,以指导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协商后提出的建议:第二个阶段是一个与10个英国高等教育机构。8个教科书出版商和3个整合者合作的.有关4个电子课本的商业模式的进行为期一年的实地试验,在10所高校的图书馆进行的24个独立的实验中将涉及17种课本类型。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面向出版商涉及定价、销售量、制作损耗、销售额等问题,面向图书馆涉及购买印刷版教科书数量、印刷版和电子版教科书借阅量、若为学生提供电子课本对图书馆预算的影响等问题。面向学生涉及电子课本获取途径、如何使用、使用频率和每次使用时间、选择意向、电子课本的优势和不足等问题。

(三)电子课本商业模式研究

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Osterwalder在综合了各种概念的共性的基础上.提出商业模型包含九个要素:价值主张、消费者目标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价值配置、核心能力、合作伙伴网络、成本结构、收入模型。

电子课本出版必然是在传统教育出版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的改进,以便符合新一代学生“数字土著”的特点。在内容方面.电子课本与教科书更为贴近.在形式或者技术上与数字出版的电子书更为相同。电子课本产业链及其出版的一般流程显示,其商业模式可以从价值主张、消费者目标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合作伙伴网络、收入模型六个方面进行研究。

(1)价值主张:即通过产品和服务能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电子课本的产生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教与学。电子课本使教育出版进入下一个阶段。也使教科书向数字化发展成为必然。而在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的数据中显示,全国纸质图书出版产值达到936.01亿元.其中教材出版的产值占316.86亿元.加之教辅出版.业内保守估计教育出版有着70%的比重。电子课本的出版使用。必然会带来更大的价值。

(2)消费者目标群体:即所瞄准的消费者群体。根据我国的基本情况.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主要是在中小学试点应用.因此.电子课本出版的消费者目标群体我们定位为中小学的学生和教师。

(3)分销渠道:即用来接触消费者的各种途径。传统出版时代,发行商、零售商在分销渠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数字出版时代,电子商务平台、通信运营商等加入了进来。畅通的分销渠道保证出版产品可以顺利传递到消费者手中.实现价值的实现和资本的回收。电子课本出版是在传统出版基础上的发展.也是数字出版在教育领域的一方面.其分销渠道可能包括:发行者、零售商、电子商务平台、服务运营商。

(4)客户关系:即同其消费者群体、合作伙伴等之间所建立的联系。对电子课本出版企业而言.客户关系主要是指与中小学的学生和教师、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渠道运营商以及其他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

(5)合作伙伴网络:即同其他公司之间为有效地提供价值并实现其商业化而形成的合作关系网络。电子课本出版商掌握的大部分是内容资源,需要技术、服务运营等方面的支持,必须和这些伙伴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6)收入模型:即企业通过各种收入流未创造财富的途径。获得财富是企业运营的经济追求,电子课本出版企业的收入模型可以从版权管理、定价模型、销售模型方面分析。

版权管理分为内容版权和使尉版权。出版社在制作时可能没有内容资源。需要从作者或内容商哪里购买,这就涉及内容版权的问题。制作完成进入销售阶段,为防止盗版等问题.使用版权也应该得到保护。定价模型是从成本构成方面获取利润的途径.既要确保出版商的盈利又要比之纸质教科书便宜节约。销售模型主要是体现在销售方式上,目前电子课本可能有传统销售和网络直销两种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电子课本的产业发展现状.本研究团队对电子课本出版进行调查,已完成问卷的设计,主要围绕着电子课本的内容来源、设计制作、生产流程、定价模式、销售模式以及用户服务等几个方面.试图了解电子课本出版行业的基本信息,以提出未来电子课本可能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

八、教育应用

电子课本的教育应用根据其经历的时间和所使用的终端变化。分为二个阶段:

早在2001年就已经开始初步试点教育应用.北京实施“绿色电子书包”计划在20所学校进行试点.同年.在台湾也首度展出当地研发的中文电子书包“文昌一号”并与北京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展开高中电子书包测试;2002年.上海黄浦区在区部分优质资源学校内进行试点.辽宁出版集团等举办“电子书包联盟签约仪式”。至此,电子书包第一阶段的试点工作全面展开.但当时的电子书包主要是依托于笔记本电脑的移动终端。

到2010年,开始新一轮的电子书包项目试点。即第二阶段。较为典型的有上海虹口地区于2010年首批覆盖8所幼儿园,同年,江苏扬州市、广东的佛山市、江门市等开始在小范围内试点电子书包.台湾教育部也推出“电子书包实验教学计划”在台湾5所小学开始试点。本阶段的电子书包终端除了笔记本电脑之外,还有各种系列的平板,如Kindle、汉王、ipad等。

2011-2012年.电子书包因在小范围的成功尝试而得到较大范围的扩展.全国各个地区基本都已经开始或者在计划中,如江苏、陕西、重庐、云南、四川、山东、福建等。

到目前为止.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试点应用情况.经统计有以下地区、如表2所示。

2010台湾教育部门推动“电子书包实验教学计划”.在台湾五所小学开始试办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应用实践中.已有一定的基础和实践的积累.形成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和成果,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典型。为进一步推进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示范应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专题项目组开展“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应用与教育创新示范校”建设项目.不断探索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项目应用的经验,引领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应用。目前,该项目的讨论会已于12月4日在北京召开.12月20日专题组第六次会议中。笔者主持讨论本项目草案修订稿。并于21日宣布该项目正式启动。

九、总结与展望

本文从标准研究、产业发展与教育创新的视角,阐释电子课本出版与生态发展的研究。分析了电子课本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关注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电子课本发展中的融合、电子课本的产业发展模式等三个方面问题。从电子课本概念、领域框架视图、电子课本生态系统和生命周期等方面进行领域研究分析。从研究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等方面确定了本研究的框架:其研究主要内容为电子课本的生态框架模型、电子课本发展的融合问题、研究和探索未来电子课本的出版模式和架构,基本观点为生态观、融合观、产业观。重点在电子课本标准研制、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从标准研究组织架构、标准体系框架、目前研究进展和电子课本标准研制状况剖析了标准研究:从透视标准研究成员单位情况、国内外产业模式研究情况和电子课本商业模式剖析了产业发展:从国内和港澳台地区的教育应用状况,探索电子课本示范应用。

本课题组凝练出本研究创新点.找到研究的难度和重点.配合全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工作.确定下步工作和相关计划。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

(1)理论研究的创新:电子课本发展缺乏理论模型,构建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框架模型,从理论层面,指导电子课本的技术与标准、教育应用和产业发展。

(2)统合实践的创新:从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领域的融合基点,在实践中,统整融合电子课本的技术与标准、教育应用和产业发展。

(3)产业设计的创新:从电子课本的产业化(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方面,设计和构建电子课本的未来出版模式和架构,探索电子课本的定价机制、商业模式、数字版权、出版的教育信息化新机制.乃至构建电子课本的产业联盟和产业链。

(4)研究方法的创新:采用生态研究和设计研究等方法,创新性地从在技术与标准、教育应用和产业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第13篇

数字媒体艺术包括传统艺术形式的数字化和新的艺术形式,传统艺术形式的数字化主要指产品以数字化方式表现,如数字报、电子书、电子杂志等。新的艺术形式主要指建立在二维、三维动画技术、视音频和网络技术上的艺术形式。数字媒体技术涉及计算机程序语言、数字图文技术、视音频处理与合成技术、虚拟空间展示技术、网页设计等。广告设计包含了艺术性和商业性,具有艺术审美和技术呈现的特点。广告设计的主要任务在于有效地传达服务或者商品信息,构建企业和商品品牌形象,促使消费者购买。数字媒体时代媒体的交叉性和融合性给予了现代广告设计更大的表现空间。互联网与手机的普及使广告设计表现更丰富、操作更简便。基于数字媒体环境研究广告创意能拓展广告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如创建数字报,甚至是创建交互式的数字报刊阅读平台,用户可以直接在信息板块上点击广告信息,与相关企业或者个人交流,也可以增加数字报刊的收益,这样的数字报刊广告在创意上体现了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特色,传播效果好且成本低,还能创造利润。从我校广告设计实践教学来看,广告设计实践教学不够全面,学生没有全面掌握数字化传播环境下的广告设计方法,文化底蕴、广告学专业素养、媒体传播理论都比较欠缺。另外,要鼓励并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问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可将数字媒体艺术和技术的相关理论融合在广告设计的实践教学中,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广告设计实践应用能力。可由学生自己组建模拟广告公司或者创建推广平台,由学生们自己负责相关职位,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并组织学生一起对完成的项目进行评析,如我校学生创建的微平台‘鬼才密码’,通过微信、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广告信息的传播。课程考核方式也需要改革,可分为3个部分,即平时实践设计项目、广告设计理论知识转化能力、期末广告设计项目。

广告设计实践教学应重点放在复合型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我校广告学专业开设课程包括广告学基础理论课程、广告设计实践应用课程和辅助课程。广告学基础理论课程重点讲授广告学概论、广告调查、广告心理学、广告美学、广告文案、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管理与法规、市场营销等;广告设计实践应用课程重点讲授数字图文设计、多媒体广告设计、影视广告设计等;辅助课程讲授文学写作、传播学相关课程。可见,广告学基础理论比较扎实,但在广告设计实践应用方面跟不上社会发展,应在数字媒体环境下重新构建广告设计实践应用课程体系,适应数字媒体时代的发展。广告设计实践应用课程应该包括数字印刷与出版、数字图文广告设计、数字音视频广告设计、数字绘画应用、网页设计、数字动画广告设计及虚拟现实应用。数字印刷和出版中,桌面出版系统DTP逐渐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和由纸张向电子出版、多媒体出版发展,广告设计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学习电子报、电子书、电子杂志、多媒体出版中的广告设计策略。数字图文广告设计应考虑图文在各种数字媒体中的应用与转换。数字图文处理和数字音视频是相关联的,数字影视广告设计中很地方就需要数字图文设计技术和数字音视频设计技术。数字绘画与数字动画广告设计关系紧密,需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数字绘画也常用来制作广告招贴设计和广告插画。互动广告设计成为现代广告设计新趋势,数字媒体环境下,互动广告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审美性、娱乐性和引导性的特点。互动广告涉及更加丰富的广告学、心理学、艺术学、文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

互动广告应该包含相关媒体技术互动和广告心理互动两点,与展现互动广告的媒介及其媒介上的表现形式相适应。广告心理互动应通过广告内容引导消费者购买心理,使消费者也产生广告设计中呈现的相同心理。广告在数字媒体上的互动多是通过受众的行动参与,获得认知并促进商品销售。如在Flash广告设计教学实践中通过Actionscript语言可以进行更复杂的广告交互设计,需要学生掌握如何通过元件和AS语言展示、控制广告设计中的内容、节奏与互动,也可以通过Flash制作网站广告、手机广告,结合网页设计技术展现虚拟现实环境。数字媒体时代广告设计实践教学中的各部分课程是相互关联的,广告设计教学要实现广告理论与设计实践并行。既要有广告理论课程的支撑,也要考虑数字媒体时代广告设计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广告设计综合素质,培养懂市场、擅经营、能设计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作者:严卿方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谢晓昱.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流行文化;新媒体艺术;微电影。

中国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65-2

流行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在维基百科中把流行文化定义为:“一个时期的流行风气与社会环境,是流行文化的表现。一个时期内社会环境崇尚的流行,特点是年轻、个性、多变和公众认同和仿效。”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流行文化的普遍性

流行文化不仅全面地显示了新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新特点,也暗示着未来社会的文化发展趋向。现在,这个以视觉文化发展为重心的趋势包括了海报、广告、影像、计算机等等,这些内容都与美术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性。

高宣扬在他的《流行文化社会学》书中提到:流行文化成为当代人类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社会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于它在社会生活中的极度普遍性,以至于可以说它真正地在整个社会中无孔不入。

(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相关论述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美术课程应关注文化与生活。“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术与文化具有密切的联系,美术的学习是在文化情景中完成的。身处于当今社会,流行文化以直接的方式包围着学生的生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融入流行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开发目的

1.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造力

对流行文化的体验实质上是对生活中美的发现,通过实地考察、作品鉴赏以及制作过程,潜移默化的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在创作过程中,结合开放的资源,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对于新媒体的应用能力

当今是数字化的时代,在课程设计中加入微电影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多媒体应用技术的能力,紧跟时代变迁的脚步。

3.增强小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开发的整个课程中、均采用了小组协作的模式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协作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开发内容

流行文化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

微电影是这个网络时代流行的新热潮,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是短片的其中一个类型、小型电影。从视觉停留的角度来讲,微电影有其特殊的意义,它能更清楚地让观众记得发生在30分钟以内的故事,而且在长时间内,依然记忆犹新。

本课程的中心在于以流行时尚元素为主题的微电影,用新媒体艺术的形式开展《时尚上海微电影》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用影像工具拍摄微电影,表现对上海时尚的独特理解。

三、单元教学设计

《时尚上海微电影》

(一)教学设计思路

由教师带领学生考察上海各大时尚地标,如上海新天地,K11和田子坊。上海有一种独特的风情,可以让人们在极端现代与传统两种气质中穿梭,大到如外滩、新天地的地标建筑,小到田子坊的窄弄堂,展现了融合在田子坊身上的“东”和“西”,即传统和现代时尚的结合。在考察过程中让学生从多方面艺术的角度出发,从中挖掘探索该地标的艺术特点与内涵,并用摄影摄像等方法记录下来,利用手绘的方法,设计绘制学生自己拍摄电影的宣传海报,课程最后以电影首映的会模式来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体验到当电影制片人的特殊体验。

(二)教学资源:照相机、摄影机、马克笔、卡纸、蜡笔、水彩颜料、铅画纸、剪刀、铅笔、直尺等。

年级: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

课时:5课时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考察地标基本信息与文化历史背景,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础简单的摄影摄像技巧,了解微电影的基本概念与摄像的基本技巧,利用电子设备能拍摄出简单的影片。

2.学会运用基本的综合材料和基础工具创作海报,初步懂得海报的基本分类和艺术风格、创作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

第一第二课时,教师首先通过拍摄技巧等方面知识的讲解,同时搭配软件的应用来讲解和实拍如何制作微电影。教师带领学生考察上海时尚地标新天地、k11和田子坊,仔细观察其地标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表现,用影像艺术来创造微电影。

第三课第四课时,教师在课时展示播放回顾同学们考察时所拍摄的影片,并从中进行初步指点以便学生的修改。在上两节课的微电影拍摄基础上,进行绘制宣传海报。教师首先通过鉴赏考察中商场里的优秀海报案例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并在此基础上讲授海报的基本分类和艺术风格、创作的基本知识。最后引导学生绘制宣传海报。

第五节课时开展微电影首映的会,将学生的微电影作品进行播放与海报的招贴展示,邀请学生家长来参观并一起参与评价,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微电影,教师进行评价。

四、总结

本研究统合了新媒体和现代设计的领域,对“流行文化”为核心的创意课程开发进行研究,研究了关于上海的传统建筑与现代时尚结合、高楼大厦里老上海的新时尚的课程,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学会绘画、设计、影像等方面的知识,从学习中发现美感,培养构建良好的视觉经验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资料来源维基百科[E]http:///wiki/%E6%B5%81%E8%A1%8C%E6%96%87%E5%8C%96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钱初熹.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学校美术教育的研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4]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分子和原子;学情诊断;模型方法;核心概念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6)10C0028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教材解析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的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起始课。教材安排在学习空气、氧气等宏观物质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经验,通过观察、实验来了解分子基本性质为突破口,进而通过分析化学变化过程的本质,初步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

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是构成物质微粒”以及“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这一课标具体要求[1]。

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而教学难点则是形成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想象,以及从微观分析宏观物质性质的意识与能力。如何落实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以往我们的教学思路如图1所示。

2 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2.1 教材探究活动的设计远离学生经验,忽视学生已有知识,且易产生模糊概念

教材设计有两处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是简单重复的设计忽视学生已有知识。在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中刚学过了“分子作无规则的运动,温度高热运动加快;分子和原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隔较液体和固体大”等知识,教学要求比化学教材只会高不会低,化学教材仍然当作新课来编写,这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仅仅换了一些例子而已,重复的设计不能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分;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等内容。

二是教材实验探究设计远离学生经验,且易形成错误观念。教材有关“分子运动现象”探究,实验药品及原理(氨水使酚酞变红)学生太陌生,远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因为导致酚酞溶液变红的粒子是氢氧根离子,而不是氨分子。然而,就学生当前有限的化学知识及陌生的实验内容(氨水、酚酞)而言,不利于学生建构新知识,反而极容易形成“氨分子使酚酞溶液变红”的错误推论,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形成错误观念,转变起来可就困难了。

2.2 教学设计忽视学生对原子、分子已有的认识,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而是带着原有认识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当原有认识与科学概念存有偏差时,对后续的学习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新知识的教学应该从揭示学生原有认识开始。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对于原子、分子概念的正确认识程度关系到学生能否深入认识物质的变化本质,进而认识化学的本质。

图1所示的“原教学思路”显然是忠实于教材,却忽视了学生头脑中关于分子原子的已有认识(即有关分子原子的心智模型)。这样的教学,对于“什么是原子、分子?”、“分子和原子共同特征和区别是什么?”等问题,学生也能说出跟教材一样的“标准答案”,但是并没有揭示和转变学生对分子、原子的原有认识。

3 新的教学思路

新的教学思路如图2所示。

3.1 创设真实情境,揭示原有认识,促进概念转变

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具有一定操作程序的探究学习方式(或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建构知识实现概念转变的认识过程[2]。因此,学生在实施科学探究的同时是以概念转变的方式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形成新的理解,即是一个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认识过程。

为促使概念转变学习的发生,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对一些现象所包含的原有概念明朗化,自主发现原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或事实之间的不一致,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反思并修改自己的原有认识,提出或接受(重建)科学的观念(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

[任务一]

(1)塑料袋的变化

(演示)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如图3所示)。

①填表:你会观察到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些变化?仿照示例把你观察到的现象和解释填入下表。

②画图:图4a表示实验初变化前的部分酒精,“”表示一个酒精分子,请在图4b的横线上画出变化后该部分酒精微观模型示意图。

③拓展:如果降温变成固态,酒精分子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实录整理

①填表(见表中下划线部分)。

②呈现三幅较为典型的学生作品(如图5所示)。

师:你画的与哪幅图接近?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是哪一幅?说说其他不合理的理由,把你的想法跟同组同学分享。

生1:甲不合理,变化后分子的体积不变。

师:(追问)塑料袋不是膨大了吗?

生1:塑料袋膨大是由于酒精分子的间隔增大,而酒精分子本身大小不变。

生2:乙、丙都正确,变化过程中酒精分子的数目和大小都没变,改变的仅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了。

生3:乙也不合理,由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在气态时酒精分子不可能排列那么整齐。

“任务一”在真实情境(酒精挥发)中运用列表来复习旧知(分子的基本性质),采用画图的方式对学生有关分子的心智模型进行探查和纠正。初步建立起“宏观-微观”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为下一阶段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扫清障碍。

3.2 运用模型方法,注重学习评价,建构核心概念

[任务二](模型示范)

[教师](投影)

(3)图6是氧化汞分子受热分解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汞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氧化汞分子。

①从物质微观构成的角度发现了什么?

②从变化的角度,氧化汞分解属于什么变化?是如何变化的?对比酒精汽化,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比较、思考、讨论)归纳出新认识: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有的是由分子(如氧化汞、氧气)构成,有的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汞);

分子(氧化汞分子或氧气分子)是由原子(如汞原子、氧原子或氧原子)构成的;

在化学变化中,氧化汞分子可以再分,分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氧分子(新的分子),多个氧分子聚合构成新物质氧气,许多汞原子聚合成新物质汞。

[任务三](仿模、画模、评模)

[教师](投影)

(4)请在横线上以相应的方式(名称、符号或模型图)表示三个变化。其中,“”、“”分别表示氢原子、氧原子。

①水沸腾

(i)在横线上填上变化后相应物质的名称、符号并画出其微观示意图;

(ii)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依据是 ;

(iii)从宏观、微观、性质的角度思考物理、化学变化前后哪些变了?哪些没变?宏、微观间的改变有何关联?

[学生]画模、展模、评模、修模(见图中横线部分),思考、讨论并归纳出新认识: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过氧化氢分子、水分子)可以再分,分成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新的分子聚合构成新物质(水、氧气、氢气);

原子是化学变化的基本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性质相同。

“任务二”以氧化汞分解微观模型图为例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

“任务三”以多重表征(名称、符号、模型)典型物质的宏观组成、微观构成及其变化过程,学生在画模、展模、评模、修模中建构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建立起宏观现象微观解释的观念。

4 教学反思

4.1 关注已有知识经验,揭示日常概念,是有效实施化学教学的起点(基础、前提)

研究表明[3],对科学概念学习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除了教师和教材以外,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其他学科知识也起着更为强烈和持久的作用。

当原有认识与科学概念存有偏差时(也叫模糊概念),对后续的学习会产生消极影响。

即使在概念的改变发生的时候,学生仍然保留了他们原来的认知和想法,只不过新的知识抑制了他们原来的认知。

因此,化学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揭示学生原有认识即日常概念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建构,同时在教学中尽量避免形成新的模糊概念。

本案例在“新教学思路”中果断放弃各种教材广为“流传”的“氨水使酚酞变红”探究实验,转而创设“(酒精使)塑料袋胀大”这一普通而又熟悉的真实情境,以及后面环节精心选择的双氧水分解、水通电、水沸腾、氧化汞受热分解等在教材中已出现过的素材,意在唤醒和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进而在这些熟悉的情境中用模型方法进行微观表征,在揭示出学生日常概念(即心智模型)的同时,初步形成“宏观现象微观解释”的化学独特思维方式,从而建立起“宏观―微观”相互联系,以及形成“知微显著”的化学观念。

4.2 运用科学方法,建构核心概念,是有效实施化学教学的关键

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堆由具体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该是实现一个趋向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4]。

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也包括对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5]。

由于化学是主要研究物质的分子转变规律的科学,因此,分子、原子是初中化学的核心概念,学生对于原子、分子概念的正确认识程度关系到他们能否深入认识物质的变化本质,进而认识化学的本质。

然而在如图1所示的原有教学过程中,有关分子原子的教学常常侧重在“分子的特征”和分子、原子概念的文字辨析上,而忽视分子、原子概念的建构,学生获得的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有关分子原子的知识,难以建立起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

科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力的提高。模型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某些变化过程或某方面的本质属性,有助于建立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在本案例的“新教学思路”中,在不同的阶段分别通过不同水平层次的模型方法(观模、画模、评模、修模)促进分子原子概念的建构:在[任务一]酒精汽化这一真实情境中运用画模、评模的方式进行有关分子前概念的诊断与修正;在[任务二]中通过观模(观察氧化汞受热分解微观示意图)进行分子原子概念的初步建构;在[任务三]中对多个变化(水沸腾、水通电、过氧化氢分解等)通过画模、评模中诊断、整合片段有关分子原子的认识,归纳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从而建立起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形成“宏观-微观”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应向东.“科学探究”教学的哲学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6,(5):64~68.

[3]魏冰.关于中学生的原子、分子心智模型的研究[J].化学教育,200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