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范文

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范文

生态旅游建设项目

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范文第1篇

概 况 1.1项目概况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欧亚两洲陆路贸易往来交通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武威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道312线改建工程完工,达到了国家一级公路标准;自筹建设了武威至武南宽幅公路;武民公路建成通车,兰新铁路西陇海线武威段建设工程业已开工建设,以上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的改善了武威的交通状况。截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城乡公路四通八达,路网林带和相应设施配套的公路交通网络。近年来,武威市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以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农业设施和沙漠探险为内容,以东南西北中五条旅游线路为主的旅游格局。为不断适应现代旅游者的个性化、特色化的需求,加快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尽快把我市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武威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和沙漠探险旅游定为我市特色旅游产业,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由凉州区具体负责实施。凉州区以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和沙漠探险作为旅游业开发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区域游,规划建立一个以民俗风情观光旅游为主线,历史文化风景区、农业科技示范区、莫高旅游度假区、沙漠绿洲游览区、珍奇动植物观赏区、沙漠腹地探险区、沙漠生态旅游区和农耕饮食品尝区等相对独立、彼此衔接、功能各异、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的“一线八区”综合旅游风景区。这里既有迷人的西部戈壁和田园风情、古老的汉、明长城遗址、古丝绸之路的驼队足迹、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也有以反映历代诗人有关《凉州词》内容的葡萄长廊和葡萄酒文化。尤其主要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藏归属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遗址和有“石窟鼻祖”之称的天梯山石窟也坐落于此。在这里,不但可以观赏戈壁风光的雄浑与壮美,感受沙漠绿洲的旖旎与灵美,追寻古代文明的遗踪与旧梦,领略戍边将士的豪迈与风流,还可以品尝葡萄美酒的醇厚与清爽,亲近西部农村的泥土与乡俗,体验沙漠探险的惊险与刺激。国家、省、市先后投资对这里进行开发建设,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这里的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旅游交通条件很差,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景区发展。为此,整修现有道路,提高道路等级,缩短旅游交通时间已经成为当前工作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经过认真调查,建议对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进行改造扩建。 1.2项目的必要性 1.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的号召,设立了旅游国债基金,在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对生态旅游、西部旅游和扶贫旅游重点扶持,争取和利用好国债资金来开发建设武威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2.2旅游路网改造扩建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关联度高,辐射带动性强的产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业在一、二、三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旅游给人们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愈来愈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路网改造扩建会促进区域内旅游业和其它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2.3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的改造扩建,旨在建立快捷、便利的高标准旅游公路,以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拉近景区(点)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起到了增大旅游者的选择性,刺激旅游消费的目的。 1.2.4旅游路网改造扩建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旅游公路的建成,将带动沿线乡镇经济的发展,加之,公路两侧的绿色通道、小康住宅、灯箱广告等风景线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旅游景观,从侧面丰富了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内涵。 1.3项目的可行性 1.3.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现有的路网设施为区内旅游公路改造扩建提供了基础条件,项目实施后,可逐步改造旅游道路等级,提高交通便利,扩大旅游客源。 1.3.2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到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实地调研、规划,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统一指导、管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规划和建设。 1.3.3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旅游景区(点)建设初具规模,许多旅游景区(点)在本省已家喻户晓,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率,旅游公路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省外甚至国外打响旅游区的品牌。 第二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 2.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现状 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涉及旅游点23处,沿途道路主要有312国道、凉古公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8条,公路总里程近150公里,其中:凉古公路(凉州至古浪)前5公里凉州至清水三级公路已于2002年8月建成,清水至长城段38公里已立项待建;白塔寺至312国道2.5公里道路正在建设,2003年7月底可完工;黄羊至王景寨5公里道路为土路;长城乡通往邓马营湖前4公里为沙砾路,其余为土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均为无等级公路,以上道路路况较差,且年久失修。 2.2项目建设内容、规模 2.2.1通往黄羊河农场、十八里葡萄长廊的黄吴公路(黄羊至吴家井)全长约20公里,以现路为基础拓宽改造为二级公路;黄羊河农场──吴家井乡──长城乡道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长城路段公路两侧主要种植风沙防护林带。。 2.2.2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约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3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约3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4沿明长城边沿便道,总长约10公里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 2.2.5通往葡萄基地、延寿寺的双清公路(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6通往黄羊绿色食品科技园区、天梯山石窟的黄哈公路约3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7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牌。 第三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3.1投资估算 3.1.1该项目预计总投资7196万元,详细预算见附表。 3.2资金来源 3.2.1申请旅游国债资金3000万元,银行贷款1000万元,地方自筹3196万元。 第四章

项目实施步骤 4.1建设周期安排 4.1.1第一阶段(2003年5月——2004年7月) 完成黄吴公路20公里道路拓宽改造,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3公里道路拓宽改造,黄哈公路35公里路面改造;黄吴公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建设;完成长城路段风沙防护林带建设。 4.1.2第二阶段(2004年8月——2005年12月) 完成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5公里道路拓宽改造,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道路路面改造,沿明长城边沿10公里便道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 4.2建设投资安排 4.2.1 2003年5月 前期准备工作

投资100万元。 4.2.2 2003年8月 施工准备工作

投资500万元。 4.2.3 2003年8月──2005年10月施工  投资6000万元。 4.2.4 2005年12月 工程收尾

投资696万元。 第五章

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范文第2篇

概 况

1.1项目概况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欧亚两洲陆路贸易往来交通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武威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道312线改建工程完工,达到了国家一级公路标准;自筹建设了武威至武南宽幅公路;武民公路建成通车,兰新铁路西陇海线武威段建设工程业已开工建设,以上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的改善了武威的交通状况。截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城乡公路四通八达,路网林带和相应设施配套的公路交通网络。近年来,武威市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以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农业设施和沙漠探险为内容,以东南西北中五条旅游线路为主的旅游格局。为不断适应现代旅游者的个性化、特色化的需求,加快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尽快把我市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武威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和沙漠探险旅游定为我市特色旅游产业,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由凉州区具体负责实施。凉州区以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和沙漠探险作为旅游业开发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区域游,规划建立一个以民俗风情观光旅游为主线,历史文化风景区、农业科技示范区、莫高旅游度假区、沙漠绿洲游览区、珍奇动植物观赏区、沙漠腹地探险区、沙漠生态旅游区和农耕饮食品尝区等相对独立、彼此衔接、功能各异、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的“一线八区”综合旅游风景区。这里既有迷人的西部戈壁和田园风情、古老的汉、明长城遗址、古丝绸之路的驼队足迹、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也有以反映历代诗人有关《凉州词》内容的葡萄长廊和葡萄酒文化。尤其主要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属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遗址和有“石窟鼻祖”之称的天梯山石窟也坐落于此。在这里,不但可以观赏戈壁风光的雄浑与壮美,感受沙漠绿洲的旖旎与灵美,追寻古代文明的遗踪与旧梦,领略戍边将士的豪迈与风流,还可以品尝葡萄美酒的醇厚与清爽,亲近西部农村的泥土与乡俗,体验沙漠探险的惊险与刺激。国家、省、市先后投资对这里进行开发建设,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这里的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旅游交通条件很差,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景区发展。为此,整修现有道路,提高道路等级,缩短旅游交通时间已经成为当前工作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经过认真调查,建议对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进行改造扩建。

1.2项目的必要性

1.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的号召,设立了旅游国债基金,在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对生态旅游、西部旅游和扶贫旅游重点扶持,争取和利用好国债资金来开发建设武威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2.2旅游路网改造扩建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关联度高,辐射带动性强的产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业在一、二、三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旅游给人们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愈来愈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路网改造扩建会促进区域内旅游业和其它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2.3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的改造扩建,旨在建立快捷、便利的高标准旅游公路,以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拉近景区(点)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起到了增大旅游者的选择性,刺激旅游消费的目的。

1.2.4旅游路网改造扩建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旅游公路的建成,将带动沿线乡镇经济的发展,加之,公路两侧的绿色通道、小康住宅、灯箱广告等风景线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旅游景观,从侧面丰富了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内涵。

1.3项目的可行性

1.3.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现有的路网设施为区内旅游公路改造扩建提供了基础条件,项目实施后,可逐步改造旅游道路等级,提高交通便利,扩大旅游客源。

1.3.2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到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实地调研、规划,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统一指导、管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规划和建设。

1.3.3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旅游景区(点)建设初具规模,许多旅游景区(点)在本省已家喻户晓,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率,旅游公路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省外甚至国外打响旅游区的品牌。

第二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

2.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现状

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涉及旅游点23处,沿途道路主要有312国道、凉古公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8条,公路总里程近150公里,其中:凉古公路(凉州至古浪)前5公里凉州至清水三级公路已于2002年8月建成,清水至长城段38公里已立项待建;白塔寺至312国道2.5公里道路正在建设,2003年7月底可完工;黄羊至王景寨5公里道路为土路;长城乡通往邓马营湖前4公里为沙砾路,其余为土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均为无等级公路,以上道路路况较差,且年久失修。

2.2项目建设内容、规模

2.2.1通往黄羊河农场、十八里葡萄长廊的黄吴公路(黄羊至吴家井)全长约20公里,以现路为基础拓宽改造为二级公路;黄羊河农场──吴家井乡──长城乡道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长城路段公路两侧主要种植风沙防护林带。。

2.2.2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约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3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约3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4沿明长城边沿便道,总长约10公里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

2.2.5通往葡萄基地、延寿寺的双清公路(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6通往黄羊绿色食品科技园区、天梯山石窟的黄哈公路约3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7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牌。

第三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3.1投资估算

3.1.1该项目预计总投资7196万元,详细预算见附表。

3.2资金来源

3.2.1申请旅游国债资金3000万元,银行贷款1000万元,地方自筹3196万元。

第四章

项目实施步骤

4.1建设周期安排

4.1.1第一阶段(2003年5月——2004年7月)

完成黄吴公路20公里道路拓宽改造,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3公里道路拓宽改造,黄哈公路35公里路面改造;黄吴公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建设;完成长城路段风沙防护林带建设。

4.1.2第二阶段(2004年8月——2005年12月)

完成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5公里道路拓宽改造,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道路路面改造,沿明长城边沿10公里便道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

4.2建设投资安排

4.2.1 2003年5月 前期准备工作

投资100万元。

4.2.2 2003年8月 施工准备工作

投资500万元。

4.2.3 2003年8月──2005年10月施工  投资6000万元。

4.2.4 2005年12月 工程收尾

投资696万元。

第五章

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范文第3篇

概 况

1.1项目概况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欧亚两洲陆路贸易往来交通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武威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道312线改建工程完工,达到了国家一级公路标准;自筹建设了武威至武南宽幅公路;武民公路建成通车,兰新铁路西陇海线武威段建设工程业已开工建设,以上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的改善了武威的交通状况。截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城乡公路四通八达,路网林带和相应设施配套的公路交通网络。近年来,武威市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以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农业设施和沙漠探险为内容,以东南西北中五条旅游线路为主的旅游格局。为不断适应现代旅游者的个性化、特色化的需求,加快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尽快把我市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武威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和沙漠探险旅游定为我市特色旅游产业,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由凉州区具体负责实施。凉州区以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和沙漠探险作为旅游业开发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区域游,规划建立一个以民俗风情观光旅游为主线,历史文化风景区、农业科技示范区、莫高旅游度假区、沙漠绿洲游览区、珍奇动植物观赏区、沙漠腹地探险区、沙漠生态旅游区和农耕饮食品尝区等相对独立、彼此衔接、功能各异、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的“一线八区”综合旅游风景区。这里既有迷人的西部戈壁和田园风情、古老的汉、明长城遗址、古丝绸之路的驼队足迹、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也有以反映历代诗人有关《凉州词》内容的葡萄长廊和葡萄酒文化。尤其主要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藏归属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遗址和有“石窟鼻祖”之称的天梯山石窟也坐落于此。在这里,不但可以观赏戈壁风光的雄浑与壮美,感受沙漠绿洲的旖旎与灵美,追寻古代文明的遗踪与旧梦,领略戍边将士的豪迈与风流,还可以品尝葡萄美酒的醇厚与清爽,亲近西部农村的泥土与乡俗,体验沙漠探险的惊险与刺激。国家、省、市先后投资对这里进行开发建设,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这里的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旅游交通条件很差,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景区发展。为此,整修现有道路,提高道路等级,缩短旅游交通时间已经成为当前工作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经过认真调查,建议对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进行改造扩建。

1.2项目的必要性

1.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的号召,设立了旅游国债基金,在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对生态旅游、西部旅游和扶贫旅游重点扶持,争取和利用好国债资金来开发建设武威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2.2旅游路网改造扩建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关联度高,辐射带动性强的产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业在一、二、三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旅游给人们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愈来愈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路网改造扩建会促进区域内旅游业和其它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2.3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的改造扩建,旨在建立快捷、便利的高标准旅游公路,以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拉近景区(点)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起到了增大旅游者的选择性,刺激旅游消费的目的。

1.2.4旅游路网改造扩建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旅游公路的建成,将带动沿线乡镇经济的发展,加之,公路两侧的绿色通道、小康住宅、灯箱广告等风景线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旅游景观,从侧面丰富了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内涵。

1.3项目的可行性

1.3.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现有的路网设施为区内旅游公路改造扩建提供了基础条件,项目实施后,可逐步改造旅游道路等级,提高交通便利,扩大旅游客源。

1.3.2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到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实地调研、规划,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统一指导、管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规划和建设。

1.3.3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旅游景区(点)建设初具规模,许多旅游景区(点)在本省已家喻户晓,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率,旅游公路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省外甚至国外打响旅游区的品牌。

第二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

2.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现状

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涉及旅游点23处,沿途道路主要有312国道、凉古公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8条,公路总里程近150公里,其中:凉古公路(凉州至古浪)前5公里凉州至清水三级公路已于2002年8月建成,清水至长城段38公里已立项待建;白塔寺至312国道2.5公里道路正在建设,2003年7月底可完工;黄羊至王景寨5公里道路为土路;长城乡通往邓马营湖前4公里为沙砾路,其余为土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均为无等级公路,以上道路路况较差,且年久失修。

2.2项目建设内容、规模

2.2.1通往黄羊河农场、十八里葡萄长廊的黄吴公路(黄羊至吴家井)全长约20公里,以现路为基础拓宽改造为二级公路;黄羊河农场──吴家井乡──长城乡道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长城路段公路两侧主要种植风沙防护林带。。

2.2.2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约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3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约3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4沿明长城边沿便道,总长约10公里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

2.2.5通往葡萄基地、延寿寺的双清公路(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6通往黄羊绿色食品科技园区、天梯山石窟的黄哈公路约3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

2.2.7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牌。

第三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3.1投资估算

3.1.1该项目预计总投资7196万元,详细预算见附表。

3.2资金来源

3.2.1申请旅游国债资金3000万元,银行贷款1000万元,地方自筹3196万元。

第四章

项目实施步骤

4.1建设周期安排

4.1.1第一阶段(2003年5月——2004年7月)

完成黄吴公路20公里道路拓宽改造,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3公里道路拓宽改造,黄哈公路35公里路面改造;黄吴公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建设;完成长城路段风沙防护林带建设。

4.1.2第二阶段(2004年8月——2005年12月)

完成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5公里道路拓宽改造,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道路路面改造,沿明长城边沿10公里便道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

4.2建设投资安排

4.2.1 2003年5月    前期准备工作  

投资100万元。

4.2.2 2003年8月    施工准备工作  

投资500万元。

4.2.3 2003年8月──2005年10月施工  投资6000万元。

4.2.4 2005年12月   工程收尾

投资696万元。

第五章

项目效益评估及分析

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范文第4篇

一、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

生态农业旅游是指在乡村的生态环境中,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旅游资源基础,通过综合运用生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产品开发理论以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等对当地农业资源进行整体的布局和规划,将其开发成为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

生态农业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业旅游的主要内容,它的发展既要依靠生态农业的科学建设,也离不开生态旅游和农业旅游的健康运行,是从生态农业旅游系统的角度对三者的优化结合。

二、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类型雷同、缺乏特色

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往往投资之前没有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做出周密的发展规划,只是一味模仿他人,进行了重复建设,导致很多开发的项目类型单一,地域特色不突出,缺乏文化内涵,很难形成长久的吸引力。

(二)对乡土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

乡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美。但是许多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只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旅客,没有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传统作物、动植物、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手工艺品及劳作方式进行深入的挖掘,结果导致没有形成生态农业旅游应有的乡土特色。甚至有的经营者将原本古朴典雅的乡土建筑拆除,以新建的现代设施和现代服务接待游客,缺乏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美。

(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

一些开发商和经营者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对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进行无序过度地开发,对环境任意破坏,更有一些开发商打着“生态农业旅游”的招牌开发一些一般的旅游项目,使自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再加上一些游客素质不高,生态保护意识不强,在旅游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比如随意摘花采草、随地吐痰、随处吸烟、乱丢垃圾等,忽略了对生态的保护,与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宗旨背道而驰。

(四)行业监管不力,市场混乱

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很多都是农村地区的村民,他们缺乏旅游、营销知识理论和科学的管理理念,而相关的旅游管理机构也没有为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制定出统一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条例,导致经营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无法可依,随意性强。许多地方发展的并不是真正的生态农业旅游,只是打着“生态”的幌子,一味迎合旅游者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靠一些娱乐设施、餐饮美食等随处可见的项目充数,宣传与实际产品不相符合,“生态”仅存于项目表面,缺乏深刻的生态内涵建设。还有部分商家进行恶性竞争,经常出现“宰客”、“欺客”现象,造成经营者与游客之间的矛盾纠纷,给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带来极其消极的负面影响。

(五)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改善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薄弱,硬件不足、软件缺乏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因为,一些主要的生态农业旅游景点大都离市中心较远,需1-2个小时车程,景点分散、点多面广,旅游交通不甚发达,雨雪天道路泥泞不堪,造成散客出行难。旅游区内水电、通信、卫生间等设施也不够完善。再则,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水平较低,精品度不高,绝大多数产品重复,游客的兴趣和重游率不高。此外,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从业者中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特别是旅游规划、营销、外语、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人才不足,这些都是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发展的“软肋”。

三、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策略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生态农业旅游设置的项目、定价、提供的服务等都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在建设时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为目标,不能破坏自然的乡村风格,污染当地环境。在设计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本地的资源、气候、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居民的需求情况,因地制宜,做好开发设计规划。各经营者不能盲目重复建设,要遵循生态学和工程学原理建设具有大连特色的项目,并且使旅游区内的人、景、物合理组合运转,既要提高整个旅游区的经济效益,又要兼顾景区的美观和生态环境。

(二)保持独特的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

景区建设必须十分注意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避免使之成为城市公园的乡村版。游客到旅游地来就是为了寻找与城市生活完全不同的乡村味,体验乡野乐趣、田园风光,假如将生态农业旅游区建成与城市公园相同的模式就会失去其特有的魅力。因此,景区布局与设计都必须从“土”字出发,从“新”字着眼,下功夫营造一个乡土气息浓郁的环境空间。

(三)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保护

首先,经营者应保护生态坏境,保持旅游区的农村风味、乡土气息,“农业区内的布景不适宜效仿城市,追求设施与农业系统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避免农业生态环境城市化”,突出绿色、自然、传统的特点。在开发旅游项目之前要制定合理的规划以及相应的规定,使游客在限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其次,经营者要科学预测旅游区游客容量,严格控制好游客数量,以保证旅游区内生态环境的质量。最后,经营者应该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在景区醒目位置张贴提示标语,在游客游玩的途中不断强化环境保护教育。

(四)完善政策法规,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增强约束。

政府必须尽快出台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有关生态农业旅游的地方法规和政策,以此来确实保证生态农业旅游从项目审批到开发经营一直有政府的监督和法律的约束。首先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要贯彻旅游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采取生态保护型的开发模式,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把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其次,要建立定期环境监测与预报制度,即通过定期的预测与预报,及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

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

生态农业旅游是指将传统的农业旅游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在传统农业旅游区实行可持续的、集约型的农业旅游发展方式。江苏省的农业生态旅游集特色农业资源、地方文化劳动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探索出一条有利于优化我国农业旅游结构、有利于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有利于保护农业环境的生态产业链道路。

一、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影响因素

农业生态旅游中影响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因素有三方面:农业产业文化、农业规模建设以及农业特色内容。农业产业文化的内容是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受历史因素和地理位置影响,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风俗,这对于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讲,具有神秘的吸引力,其独特的文化,带给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是维系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的支柱。实际上,农业产业文化被认为是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精神内涵,只有重视发扬特色农业产业文化,才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内在。具体来说,农业产业文化包括劳作环境、耕种模式、劳动工具、劳动产品、地方的生活习俗文化等。[1]因此,农业产业文化在灵魂上影响着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是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的重点。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另一影响因素。首先,农业生态旅游应该呈现规模化特征,表现在某一地区的农业旅游产业链囊括吃、住、行一系列接待服务,这是在服务上的规模化。[2]其次,田园景观的规模化,多数游客参观农业地区,都希望深入农业耕作、农产品加工的环节,而非浮于表面的参观,更多的是参与其中,因此,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规模化,既是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影响因素,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中的生态产业链,实际上就是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将农业的生态性展现给游客。因此,农业旅游的内容应体现出地方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发展特色,将农业生态旅游进一步升级为农业生态产业链,包括地方生态农业的特色产品、特色经营模式、特色游客体验等。[3]总而言之,“与众不同”是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优势所在,满足游客的好奇、吸引游客的兴趣,是农业旅游特色内容的目的所在,也是实现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与生态产业链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构成

农业生态旅游要想进一步扩大市场、升级到生态产业链,离不开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以及农业生态旅游的营销。

(一)基础——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基础。农业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农业生态旅游景观的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景观能够为游客提供全新的休闲娱乐场所,能够帮助都市人融入自然、体会自然,此外,还能够提高农业生态景观园区的经济效益,提高其园区景观利用率,实现农业生态园区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赢,符合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建设初衷。(2)农业生态旅游园区的开发,所谓农业生态旅游园区则更偏向于农业的劳作过程,更注重游客农业劳动方面的参与和体验,为现代人感受农业提供了机会,在此过程中,还能够激发现代人对农业生产的热爱,并唤起游客保护生态、保护土地的意识。[4]

(二)核心——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

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是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构建核心。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丰富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多种多样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可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旅客,另一方面,独特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可提升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力和市场形象。以江苏省苏北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为例,为增加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达到生态产业链建设的规模,该地针对农业的互动项目建设了花卉观赏、游船垂钓、采摘果实等项目,[5]此外,在人文项目方面,苏北地区依托当地特有的产业文化,进行文化要素方面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如乡村艺术节、旅游纪念日等等。

(三)推广——农业生态旅游的营销

在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和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两方面,不同地区依托自身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都进行了广泛的尝试与深度创新,但脱离了大范围的营销推广仍达不到预期的产业链规模,因此,推广对于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连接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与游客的桥梁。传统农业旅游宣传方式以旅游交易会、农业风光图片、新闻媒体等为主,而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农业生态旅游的宣传途径十分丰富,如何利用好广泛的媒体资源,增加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避免酒香难出深巷,至关重要。为扩大农业生态旅游的规模、吸引更多旅客,今后的农业生态旅游可加强网络营销、微平台营销等方面推广力度,更好地促进农业生态产业链发展。[6]

三、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关键

通过与城市旅游、自然景观游览等产业相比,不难发现,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生态旅游中的生态产业链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地方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必须有法可依、法度完善。首先,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对农业资源的无度开采,则有违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建设理念,无异于杀鸡取卵。其次,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不仅能够在理念上指导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还能在实践上规范其建设工作,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严格划分了农业生态旅游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在保障基本农业生产劳动情况下,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业,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能够有效限制每一季度前来旅游的游客,地方农业生态旅游区的承载力有限,普遍为其生态容量的30%-50%,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前去旅游的游客也呈翻倍趋势,表1为2015年江苏省三大区域的综合经济情况统计。由表可知,仅江苏一省的旅游业产值即可达到1400亿元以上的规模,全国的旅游人口、旅游产值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势在必行,必须为保护农业生态发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工作开展地更好更有序。

(二)深化农业生态旅游与生态产业链的融合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内在要求,二者的有效融合必不可少,在融合过程中,地方政府可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政策和方向上给予生态产业链建设帮助,具体实施则由农民合作社、社会团体或个人、民营企业等多种主体积极参与,在发展模式上吸纳了新鲜血液,有所创新和突破(见图1)。由于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社会关联度大、产业投资规模大和收益期长的特点,政府需要简政放权,调动市场的参与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吸纳社会资金、转移生态产业链建设风险,如开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合作社、建设互质的经济联合组织等等。总之,鼓励国有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广泛参与是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关键之一。[8]

(三)建设区域内生态旅游产业联盟

根据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特点,笔者提出建设区域内生态旅游产业联盟的建议,一方面,每一地区的特色农业旅游既是其优势,也是发展瓶颈,任何一个农业生态旅游景区仅凭一招鲜是难以吃遍天的,只有优化区域内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配置,才能实现互相取长补短、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地方可依托自身的优势,集中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产业链的某一环节,不同地区之间形成环节对接,提高区域的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效率。[9]总而言之,建设农业生态旅游联盟,其目的都在于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农业生态旅游体验,同时扩大生态产业链的经营规模,增加区域的旅游效益。

四、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对策

(一)保护生态,夯实生态产业链基础

首先,江苏省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承载力有限,且江苏省是国内旅游热点地区,因此,在农业生态产业链建设过程中切忌求成,要严格遵循生态环境保护原则、遵循“保护大于开发”的原则,在农业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开发多种旅游项目和旅游内容,做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不误。其次,要对已经污染的农业环境资源进行及时的修整和治理,彻底改变不科学的耕作方式和破坏性的农业旅游服务,为实现地方可持续发展不断努力,夯实生态产业链建设基础。总之,加大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范围,清除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劳动方式,是江苏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产业链的根本,是构建长期有效农业生态旅游机制的基础。[10]

(二)农业为本,展示江苏农业特色

与普通的自然景观观光和人文古迹游览不同,农业生态旅游的根本在于农业,无论是道路的设计还是项目的规划,以及旅游时间的开放,都是围绕着当地农业特点进行的。江苏省地处中国南部,一年四季都有不同农作物的耕种,在地势地貌方面,江苏省苏南、苏北地区差异较大,既有平原又有山地,可开发的农业旅游项目种类丰富。此外,江苏省的农作物丰富,丰富的地面作物以及水资源作物都称为建设该地区农业生产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优势。因此,展示江苏农业特色、以农业发展为本,是建设并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总体思路,要本着“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项目的开发和旅游内容的设计,兼顾经济收益同时,更多关注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展现当地的天然本色,真正做到人与农业、与自然的深度融合。

(三)文化指向,重视地方农业文明建设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的居民、同时也赋予了一方的农业资源,江苏省的农业除了拥有美丽的农业旅游风光之外,还蕴藏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在江苏省生态产业链建设过程中,可充分发挥这种文化特色,给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旅游体验,如临水而建的农民住宅、呈梯田状的耕种土地、独特的茶叶种植与采摘、充满神秘色彩的风水池,这些都是江苏省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的乡土文化景观,除此之外,一些农业方面的技艺也是生态产业链建设的瑰宝,如地方菜品的烹调、关于农业的民歌民俗等等。总之,这些实物或非实物的文化遗产,可以称为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建设的优势,在发扬地方文化资源的同时,提高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四)农民主体,增加江苏农民收益

江苏省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目的在于发展农业、造福农民。实际上,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农民带来的利益是有限的,大力开发农业副业和以农业为依托的旅游业,是增加农业收入的必经之路。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民的参与是提高农业生态旅游效率的重要因素。首先,开发农业资源需要农民的支持,农民是农业最原始的接触者,能够给游客带来最完整的旅游体验。其次,以农民充当服务人员,解决了当地农业服务短缺的情况,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发展。最后,农民也是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参与者,可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他们的智慧带动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总而言之,只有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以农民为主体并增加其经济收益,才能提高农民的农业生态旅游参与度,提高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效率、完善其建设模式。

五、结语

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受到农业产业文化、农业产业项目及农业产业内容三方面的影响,在建设农业生态产业链过程中,要兼顾产品开发、项目建设和营销推广几个方面,简而言之,既要关注农业生态旅游的硬件构成,也要不断推进其软件实力。在未来的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产业链建设方面,法律法规制度上的完善必不可少,农业生态旅游与生态产业链也应不断深化,而行之有效的途径则是建立起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区域农业生态旅游产业联盟。最后,江苏省的农业生态产业链建设,一方面要立足生态、发展农业,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农民为本,在发展农业产业链同时,重视文化指向,总之,双管齐下,实物与非实物的农业资源都作为农业生态产业链建设的优势不断开发应用。

参考文献

[1]白延飞,等.江苏省农业旅游中的生态保护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32):11406-11408.

[2]魏玲丽.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研究[J].农村经济,2015(10):84-88.

[3]何海真.基于产业链延伸与融合的江苏休闲农业星级企业产品开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4]吴晓妍.南京市农业旅游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5]宋立.基于生态循环理论的城市水休闲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6]张翼.江苏省“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7]刘航.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农业旅游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8]徐胜.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及规划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范文第6篇

一、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农业之“生态”难体现。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空有“生态”之名,其实与“生态”理念的内涵相差甚远,以至于形成了“生态”一词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一部分农产品种植者或经营者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不惜丧失道德,使用过量的化学制品和农药,造成了当前多数的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毒韭菜、毒豇豆、毒豆芽等,农产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2.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理念。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通过生态农业旅游来发家致富,在经营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对经营方式、理念、项目等纷纷效仿,出现了经营项目单一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区域重复度提高、深层次开发欠缺等多种情况的发生。以农业生态旅游中的采摘和观光等项目为例,多数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种类高度雷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3.经营项目分散,缺乏专业性能。农业项目和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到充分地结合发展,如农作物的种植、生产等项目和旅游业当中的种植体验项目、生态农业项目等相互分离,还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态旅游度假村,大力提高服务水平,与农业项目联系不大。正如上文所说,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项目的进行,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能。与此同时,旅游者难以真正享受到生态农业旅游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实质,农村经营者也无法获取更高的实际效益。

4.管理制度疏漏,缺乏有效规范。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如对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约束与规范,多数农村地区在这两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极大的疏漏,直接造成旅游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此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各类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如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监督等,很难保证旅游区域内旅游者的安全。

5.配套设施简陋,缺乏高效服务。我国农村普遍经济实力不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面临严峻的基础生活问题,农村村民还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生态农业旅游是不二选择,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其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素质不高,缺乏高效服务。如在旅游区域内经常可以看到道路等基础设施破烂不堪,致使旅游交通不便;相关娱乐、休闲、餐饮等配套设施简陋;农村村民未受到系统地专业性的培训,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生态意识薄弱,缺乏保护理念。

二、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1.突显生态,重点建设。在现在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合理经营农业项目与旅游项目,使之尽显生态示范,并且进一步扩大生态示范的建立范围,提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农业生态园的观光业务,打破原有沉闷的项目建设,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征以及“绿色产出”优势;第二,针对“生态”这一理念,建设相关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项目,并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培植“精品”,增强特色优质产品的开发能力。如建立旅游区生态和农业用具化石展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理念,还可以让经营者与旅游者共同感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社会效益。

2.保持特色,勇于创新。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高速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其具有与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同的特点,即拥有自然风情、本土特色以及乡村人情。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充分结合,必须要保持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首先,在经营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应尽可能努力创新,一改传统农业旅游中观光、体验、采摘等单一的经营项目,进而推出更新更能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如在各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融入文化和艺术气息,提高旅游精神高度,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在技术方面。加强改革创新,建立生态农业旅游胜地,将效益旅游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了各类技术栽培,引领健康时尚生活,促进旅游区的特色化发展。

3.科学规划,统一布局。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势必要以自然和经济规律为根本要素,以全局规划为重要目标,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关键方式,才能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统一布局。首先,科学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旅游园,充分挖掘现代生态园中的丰富内涵和资源,健全旅游路线设计方案、明确旅游区分工、增加产品结构等;其次,准确进行整体定位与科学思考,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划力度,建立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合理规划旅游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和布局,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文化内涵。

4.完善管理经营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应当从管理制度和服务培训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规范的行为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区域内所涉及的各项旅游与农业项目运行管理落到实处,并且对经营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其次,在服务培训方面。利用专业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文化与职业素养,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范文第7篇

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加强分类指导,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保持了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势头。实践证明,这种分行业、分区域的研究,突出重点抓落实的工作方式取得了较好成效,应该长期坚持下去。为统筹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5月15日,省委、省政府在驻马店召开了加快黄淮四市发展工作会议。从5月16日起,我和李克、大卫及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用两天时间,再次深入信阳、南阳、洛阳等市,实地考察信阳南湾湖、内乡宝天曼、西峡老界岭、栾川龙峪湾、嵩县白云山等景区,察看旅游交通项目、景区建设等情况。今天,我们在栾川专门召开座谈会,主要是检查去年安排项目的执行情况,安排今年的项目,强力推动伏牛山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全面提升我省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刚才听取了省旅游局、交通厅、洛阳市、南阳市和有关县市关于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况汇报,李克、大卫同志结合分管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再强调几点:

一、要充分认识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发展旅游业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我省产业结构总体上看还不尽合理,主要是产业层次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下降,去年仅为2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与先进省份相比差距更大。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我省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通过强力打造“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加快南太行山水旅游精品景区建设,推动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全省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去年旅游总收入103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业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信心。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努力做大做强,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人均生产总值将向3000美元跨越,消费市场、消费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旅游消费需求也将大幅度提升。大家知道,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既能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又能带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为其他服务行业拓展市场。据有关部门测算,旅游产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商业、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产值就会增加4至5元;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间接增加5个就业机会。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互相渗透和共同发展。同时,旅游业还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旅游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进形成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实践表明,历史文化厚重的人文景观和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一旦形成知名的旅游品牌,不仅收益颇丰,而且惠及子孙后代。像云台山、少林寺、龙门石窟这些景点,旅游异常火爆,去年仅门票收入就分别达到15亿元、13亿元和8500万元。可见,旅游业大有文章可做,我们要充分认识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抓住关键环节,强力实施突破,全面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二、生态旅游具有无限吸引力和广阔市场

生态旅游是一种崇尚自然、体验自然的旅游产品,发展空间广阔,市场潜力巨大,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去年8月份,国家旅游局、环保总局、建设部在九寨沟召开了全国生态旅游现场会,总结、交流生态旅游工作经验,推动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在一些生态环境好的贫困地区,如果没有其他有效的发展途径,当地群众为了生存,往往会出现砍伐林木、过度开垦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但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既可以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对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作用。如西峡县为了发展生态旅游,去年在全县境内全面禁伐天然林,封山育林40万亩,植树造林57万亩,同时利用外调菌材发展香菇,实现了原料和产品两头在外,从根本上化解了林菌矛盾,有效地保护了山体植被和生态环境。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世纪将是生态旅游的世纪,全球旅游总人数中有一半以上的旅游者要走进森林参与生态旅游,其人数将高达4亿~5亿人。在今后的20年里,我国生态旅游人数将会呈现两位数的增长,生态旅游年收入可达3000亿~4000亿元,占全国旅游市场的50%~60%。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促进旅游产品多样化,改善旅游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我省“三点一线”分布着大量的历史遗迹,古建筑、人文景观众多。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这一旅游资源优势,强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全面整治景区环境,推动了我省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但随着旅游观念的变化和旅游产品的扩大,单一的文化旅游已不能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日益火爆的生态旅游,便是一种深度体验型的旅游方式,可以改善目前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体的局面,提高旅游的科学含量,提升旅游的消费水平,优化旅游的产品结构。如焦作的云台山景区,已成为全国的一个亮点,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很好典范。伏牛山区作为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是我省平均海拔最高、森林面积最大、植被覆盖率最高、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具有生物多样性和山水独特性。在继续打造“三点一线”精品旅游线路的同时,充分发挥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打响生态旅游品牌,有利于实现我省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培育我省旅游业新的增长极,使之与“三点一线”文化旅游交相辉映,形成和旅游资源大省地位相匹配的产业格局。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增加群众收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现在,一些地方发展城市经济、抓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工程投入的精力多,研究农村经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不够。从全省范围看,伏牛山及其周边地区集中了我省240多万贫困人口,是我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地处伏牛山区的一些县市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加快了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如西峡县双龙镇华山村,过去是个贫困村,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积极发展农家宾馆,现在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办起了家庭宾馆,日接待能力3000多人,年综合收入达500多万元,去年该村人均现金收入6000元,其中85%来自旅游业。昨天我们参观的中原第一漂集团有限公司,总共吸纳3000多人就业,员工月收入达800多元。可见,发展生态旅游,不仅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而且有利于转移贫困山区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三、整体推进,打响品牌,促进伏牛山生态旅游快速发展

去年8月4日,省政府召开了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进一步加快伏牛山生态旅游发展的意见,全面启动了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会后,省直有关部门和伏牛山区各市县积极行动,千方百计加快交通及山道安保工程建设进度。去年安排的13个项目,除宝天曼隧道外,其余12个项目均在去年年底前开工,所有的道路项目预计今年9月底前可以完成;4个安保工程已完成3个,剩余的1个也可以在今年5月底前完工。此外,旅游交通标识设置已全部完成,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从中可以看出,大家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思想认识高度一致,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形成了整体开发建设热潮,尤其是西峡、栾川等县,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发展途径,呈现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去年省里投入伏牛山旅游开发的9700万元,共吸引市县政府和社会资金136亿元,投入伏牛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形象宣传推介。今年“五一”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游客2925万人次,其中伏牛山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占全省游客总量的394%。可以说,伏牛山生态旅游整体开发开局良好,为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部分景区规划滞后,精品意识不强,特色不突出,同质化倾向明显;资金投入不足,项目进度不平衡,一些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存在依赖思想;个别景区对资源环境保护不力,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都影响着伏牛山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尽快改进。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解放思想,创新体制,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构建配套服务设施体系为重点,坚持区域整体规划,统一品牌形象,着力把伏牛山生态旅游打造成知名品牌。

要创新体制机制。现在,不少兄弟省市都非常关注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我省发展旅游业创造了一些成功经验,探索了一些发展模式,找到了一条符合省情的发展路子。这得益于我们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最近,国家旅游局将在我省举办全国旅游局局长培训班,这就是对我省旅游工作的充分肯定。各市县地要借鉴焦作、登封、栾川、西峡等地发展旅游业的经验,取长补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按照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在这方面,西峡做得就非常好,鹳河漂流、老界岭开发、恐龙遗址园等项目,单个项目投资都在几千万元,又都是社会融资,既解决了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又激活了景区的体制机制。还有,南湾湖景区理顺了管理体制,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新修了143公里的环湖公路和17公里通往景区的道路及其桥梁,引入民间资金新增了2艘大型游船,规划论证了一批市场潜力大的旅游项目,有效地提升了景区整体服务水平。石人山生态旅游在我省起步较早,曾经红火了一阵,但由于体制问题,一度出现了萧条,经过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开发,景区恢复性建设开始起步,新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要加强项目建设。加快旅游环线建设,构建旅游快速通道,是开发伏牛山生态旅游的基础和条件。要加快连接伏牛山各景区的道路建设,改善景区通达条件,满足游客安全、舒适、快捷的出行要求。去年安排的基础设施项目,凡未完成的,要抓住当前天气较好的有利时机,加强施工管理,合理排兵布阵,投入足够的机械设备,抢天夺时,加班加点,迅速掀起施工高潮,争取早日完工。今年的旅游建设项目要早安排、早部署、早开工。项目资金要优先保证景区道路建设,打通连接各景区的“卡脖子”路段;规划建设的游客服务中心要早日启动,尽快有实质性进展;要完善停车场、标志牌等相关配套设施,搞好公路及其两侧的环境整治。修路不可能不动土,修山路不可能不挖山,也不可避免地要砍一些树,但是,在设计和施工中,要做到精心设计、文明施工,尽量少挖山、少砍树、少破坏植被,要有集中的弃土弃料场,有些地方要恢复植被,真正把旅游道路打造成一条景观亮丽的风景线。

要严格规划管理。省里制定的伏牛山生态旅游整体规划,对沿线各景区已有明确定位,必须严格遵循,切实维护其严肃性和权威性。现在,大家都在搞专项具体规划,但决不能把省里的规划搁在一边,必须在省里总规划的前提下,搞各景区的详细规划。如果出现景区规划各自为政,盲目开发,我们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然,省里的规划也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科学性、合理性,做到保护与发展相统筹。当前,受西峡鹳河漂流热的影响,一些地方纷纷规划建设漂流项目。对此,一定要慎重决策。漂流项目过多,不仅需要搞水坝工程,影响环境,而且会导致无序竞争,破坏旅游业发展秩序。在这方面,我省的教训可谓比较深刻。伏牛山所在市县都要严格按照省里的整体规划,制定实施区域规划和景区景点专项规划,在环境容量和生态承受能力范围内,完善基础设施,严禁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尤其要合理控制索道和漂流项目建设,避免雷同化和一般化。

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生态旅游有多重功能目标,经济性、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都很强,一定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系统的独特性、敏感性和脆弱性等特点,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切实提高生态旅游良性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过去我们缺乏这种意识,现在来看一些景区的建筑过于密集了。景区项目建设一定要适度,建筑物要合理布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避免过于密集、破坏景观。昨天看了老界岭旅游休闲地小木屋建设,原料是东北的,由人家工匠来组装,基本上不动土石。尽管一次性造价较高,但与周围植被、环境相和谐,品位很高,而且在景区开发中,建筑物点缀得非常好,对生态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此外,景区景点所有项目都要配套建设环卫设施,严防垃圾、污水污染环境。

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范文第8篇

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加强分类指导,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保持了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势头。实践证明,这种分行业、分区域的研究,突出重点抓落实的工作方式取得了较好成效,应该长期坚持下去。为统筹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5月15日,省委、省政府在驻马店召开了加快黄淮四市发展工作会议。从5月16日起,我和李克、大卫及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用两天时间,再次深入信阳、南阳、洛阳等市,实地考察信阳南湾湖、内乡宝天曼、西峡老界岭、栾川龙峪湾、嵩县白云山等景区,察看旅游交通项目、景区建设等情况。今天,我们在栾川专门召开座谈会,主要是检查去年安排项目的执行情况,安排今年的项目,强力推动伏牛山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全面提升我省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刚才听取了省旅游局、交通厅、洛阳市、南阳市和有关县市关于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况汇报,李克、大卫同志结合分管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再强调几点:

一、要充分认识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发展旅游业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我省产业结构总体上看还不尽合理,主要是产业层次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下降,去年仅为2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与先进省份相比差距更大。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我省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通过强力打造“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加快南太行山水旅游精品景区建设,推动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全省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去年旅游总收入103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业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信心。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努力做大做强,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人均生产总值将向3000美元跨越,消费市场、消费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旅游消费需求也将大幅度提升。大家知道,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既能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又能带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为其他服务行业拓展市场。据有关部门测算,旅游产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商业、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产值就会增加4至5元;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间接增加5个就业机会。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互相渗透和共同发展。同时,旅游业还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旅游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进形成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实践表明,历史文化厚重的人文景观和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一旦形成知名的旅游品牌,不仅收益颇丰,而且惠及子孙后代。像云台山、少林寺、龙门石窟这些景点,旅游异常火爆,去年仅门票收入就分别达到15亿元、13亿元和8500万元。可见,旅游业大有文章可做,我们要充分认识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抓住关键环节,强力实施突破,全面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二、生态旅游具有无限吸引力和广阔市场

生态旅游是一种崇尚自然、体验自然的旅游产品,发展空间广阔,市场潜力巨大,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去年8月份,国家旅游局、环保总局、建设部在九寨沟召开了全国生态旅游现场会,总结、交流生态旅游工作经验,推动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在一些生态环境好的贫困地区,如果没有其他有效的发展途径,当地群众为了生存,往往会出现砍伐林木、过度开垦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但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既可以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对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作用。如西峡县为了发展生态旅游,去年在全县境内全面禁伐天然林,封山育林40万亩,植树造林57万亩,同时利用外调菌材发展香菇,实现了原料和产品两头在外,从根本上化解了林菌矛盾,有效地保护了山体植被和生态环境。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世纪将是生态旅游的世纪,全球旅游总人数中有一半以上的旅游者要走进森林参与生态旅游,其人数将高达4亿~5亿人。在今后的20年里,我国生态旅游人数将会呈现两位数的增长,生态旅游年收入可达3000亿~4000亿元,占全国旅游市场的50%~60%。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促进旅游产品多样化,改善旅游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我省“三点一线”分布着大量的历史遗迹,古建筑、人文景观众多。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这一旅游资源优势,强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全面整治景区环境,推动了我省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但随着旅游观念的变化和旅游产品的扩大,单一的文化旅游已不能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日益火爆的生态旅游,便是一种深度体验型的旅游方式,可以改善目前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体的局面,提高旅游的科学含量,提升旅游的消费水平,优化旅游的产品结构。如焦作的云台山景区,已成为全国的一个亮点,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很好典范。伏牛山区作为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是我省平均海拔最高、森林面积最大、植被覆盖率最高、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具有生物多样性和山水独特性。在继续打造“三点一线”精品旅游线路的同时,充分发挥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打响生态旅游品牌,有利于实现我省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培育我省旅游业新的增长极,使之与“三点一线”文化旅游交相辉映,形成和旅游资源大省地位相匹配的产业格局。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增加群众收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现在,一些地方发展城市经济、抓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工程投入的精力多,研究农村经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不够。从全省范围看,伏牛山及其周边地区集中了我省240多万贫困人口,是我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地处伏牛山区的一些县市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加快了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如西峡县双龙镇华山村,过去是个贫困村,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积极发展农家宾馆,现在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办起了家庭宾馆,日接待能力3000多人,年综合收入达500多万元,去年该村人均现金收入6000元,其中85%来自旅游业。昨天我们参观的中原第一漂集团有限公司,总共吸纳3000多人就业,员工月收入达800多元。可见,发展生态旅游,不仅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而且有利于转移贫困山区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三、整体推进,打响品牌,促进伏牛山生态旅游快速发展

去年8月4日,省政府召开了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进一步加快伏牛山生态旅游发展的意见,全面启动了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会后,省直有关部门和伏牛山区各市县积极行动,千方百计加快交通及山道安保工程建设进度。去年安排的13个项目,除宝天曼隧道外,其余12个项目均在去年年底前开工,所有的道路项目预计今年9月底前可以完成;4个安保工程已完成3个,剩余的1个也可以在今年5月底前完工。此外,旅游交通标识设置已全部完成,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从中可以看出,大家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思想认识高度一致,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形成了整体开发建设热潮,尤其是西峡、栾川等县,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发展途径,呈现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去年省里投入伏牛山旅游开发的9700万元,共吸引市县政府和社会资金136亿元,投入伏牛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形象宣传推介。今年“五一”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游客2925万人次,其中伏牛山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占全省游客总量的394%。可以说,伏牛山生态旅游整体开发开局良好,为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部分景区规划滞后,精品意识不强,特色不突出,同质化倾向明显;资金投入不足,项目进度不平衡,一些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存在依赖思想;个别景区对资源环境保护不力,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都影响着伏牛山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尽快改进。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解放思想,创新体制,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构建配套服务设施体系为重点,坚持区域整体规划,统一品牌形象,着力把伏牛山生态旅游打造成知名品牌。

要创新体制机制。现在,不少兄弟省市都非常关注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我省发展旅游业创造了一些成功经验,探索了一些发展模式,找到了一条符合省情的发展路子。这得益于我们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最近,国家旅游局将在我省举办全国旅游局局长培训班,这就是对我省旅游工作的充分肯定。各市县地要借鉴焦作、登封、栾川、西峡等地发展旅游业的经验,取长补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按照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在这方面,西峡做得就非常好,鹳河漂流、老界岭开发、恐龙遗址园等项目,单个项目投资都在几千万元,又都是社会融资,既解决了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又激活了景区的体制机制。还有,南湾湖景区理顺了管理体制,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新修了143公里的环湖公路和17公里通往景区的道路及其桥梁,引入民间资金新增了2艘大型游船,规划论证了一批市场潜力大的旅游项目,有效地提升了景区整体服务水平。石人山生态旅游在我省起步较早,曾经红火了一阵,但由于体制问题,一度出现了萧条,经过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开发,景区恢复性建设开始起步,新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要加强项目建设。加快旅游环线建设,构建旅游快速通道,是开发伏牛山生态旅游的基础和条件。要加快连接伏牛山各景区的道路建设,改善景区通达条件,满足游客安全、舒适、快捷的出行要求。去年安排的基础设施项目,凡未完成的,要抓住当前天气较好的有利时机,加强施工管理,合理排兵布阵,投入足够的机械设备,抢天夺时,加班加点,迅速掀起施工高潮,争取早日完工。今年的旅游建设项目要早安排、早部署、早开工。项目资金要优先保证景区道路建设,打通连接各景区的“卡脖子”路段;规划建设的游客服务中心要早日启动,尽快有实质性进展;要完善停车场、标志牌等相关配套设施,搞好公路及其两侧的环境整治。修路不可能不动土,修山路不可能不挖山,也不可避免地要砍一些树,但是,在设计和施工中,要做到精心设计、文明施工,尽量少挖山、少砍树、少破坏植被,要有集中的弃土弃料场,有些地方要恢复植被,真正把旅游道路打造成一条景观亮丽的风景线。

要严格规划管理。省里制定的伏牛山生态旅游整体规划,对沿线各景区已有明确定位,必须严格遵循,切实维护其严肃性和权威性。现在,大家都在搞专项具体规划,但决不能把省里的规划搁在一边,必须在省里总规划的前提下,搞各景区的详细规划。如果出现景区规划各自为政,盲目开发,我们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然,省里的规划也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科学性、合理性,做到保护与发展相统筹。当前,受西峡鹳河漂流热的影响,一些地方纷纷规划建设漂流项目。对此,一定要慎重决策。漂流项目过多,不仅需要搞水坝工程,影响环境,而且会导致无序竞争,破坏旅游业发展秩序。在这方面,我省的教训可谓比较深刻。伏牛山所在市县都要严格按照省里的整体规划,制定实施区域规划和景区景点专项规划,在环境容量和生态承受能力范围内,完善基础设施,严禁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尤其要合理控制索道和漂流项目建设,避免雷同化和一般化。

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生态旅游有多重功能目标,经济性、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都很强,一定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系统的独特性、敏感性和脆弱性等特点,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切实提高生态旅游良性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过去我们缺乏这种意识,现在来看一些景区的建筑过于密集了。景区项目建设一定要适度,建筑物要合理布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避免过于密集、破坏景观。昨天看了老界岭旅游休闲地小木屋建设,原料是东北的,由人家工匠来组装,基本上不动土石。尽管一次性造价较高,但与周围植被、环境相和谐,品位很高,而且在景区开发中,建筑物点缀得非常好,对生态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此外,景区景点所有项目都要配套建设环卫设施,严防垃圾、污水污染环境。

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范文第9篇

一、国有林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经营与管理体制滞后

国有林场长久以来一直在国家的主导下发展,而在上世纪90年代后,国内林场的大面积改革导致整体发展方向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改革的核心方向是积极的,但不可避免的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林场盲目的跟风现象,而这一现象导致林场经济受到了一定的限制[1]。当前多数国有林场都延续着原有的造林、采伐、养护等为主要的经营模式,其中多数林场又处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较差,价值国家财政支持的减少,导致其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上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紧缺问题。

(二)对生态旅游缺乏正确认知

基于现阶段部分政策条件的现状,多数国有林场管理人员或是其他项目负责人员仅仅能够关注到短期的利益,认为当前生态旅游效益较差,此项目的开发所能够获取的经济价值不高,为此,对生态旅游项目一直没有过多的关注,导致项目开发陷入到停滞不前的状态中[2]。另外,相关负责部门并没有切实的考虑到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前期基础工作,包括对周边居民的动员、对林场管理模式的调整等,这些前期工作的缺失也导致国有林场生态旅游项目陷入到发展困境。

(三)生态旅游产品创新性不足

从当前国有林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来看,普遍林场都存在着缺乏对自由特色资源的应用,这与上文所分析的缺乏对生态旅游正确认知问题存在着必然的联系[3]。多数林场管理人员在进行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仅单纯的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开发当下比较受到关注的项目,但其实生态旅游项目的核心价值是自有特色,而国有林场管理人员并没有能够将生态旅游与当地的特色产业进行相互融合。一个缺乏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自然不会引起游客的兴趣,这会直接影响到国有林场生态旅游项目的经济效益。

(四)管理与服务职能不够完善

基于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不合理等原因的限制,导致部分地区的国有林场并没有借助于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展而获取到经济效益的提升,由此导致林场生态旅游负责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着过于消极的态度,导致生态旅游项目较难得以进一步发展[4]。另外,国有林场的管理人员对于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展情况也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导致景区内服务质量难以得到提升,而这一点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游客对国有林场生态旅游景区的评价。

二、国有林场生态旅游的加快发展建议

(一)加强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合理性

国有林场与其他生态景区的经营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首先,国有林场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必须要建立在林区保护的基础之上,需要立足与长远的视角进行相关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其次,因地制宜,在国有林场中明确具有特色的经典或是地区产业,将此作为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标志,并能够将其形成旅游产品。最后,在进行景区开发过程中,不能够单纯的考虑到后期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应该考虑到生态效益,为此,在国有林场中开设生态旅游项目,不必要过多的进行开发,而是能够直接利用到林场内的现有资源,将原生态与自然作为景区开发的基础原则。

(二)完善林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林场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主要工作,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对后期景区的吸引力以及游客体验感具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基于此,需要加强林场内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但需要注意的是将环保作为开发基础原则。另外,在生态景区之外可建立先关服务的配套设施,包括餐饮、银行、住宿等均可作为附加项目进行开发,借由此来提升国有林场生态旅游景区服务的完善性。

(三)加强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范文第10篇

一、我县旅游在全省旅游规划中的定位

(一)我县旅游在《控规》中的定位

《控规》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大量扎实的基础工作,提出了把库区旅游作为地区第一支柱产业尽快实现突破性发展的总体定位与目标战略、支撑体系与发展重点、资源整合与控制协调、重点项目与投资安排以及实施保障与政策措施。那么,县在这些规划内容中定位又如何呢?

1、在发展目标上,规划在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就业人数以及为农民纯收入贡献量等发展目标上,都参考了县的发展数据。

2、在支撑体系与发展重点上,一是骨干景区体系建设项目,灵龙峡-山生态旅游区在规划建设12个4A级旅游景区中被列第三位。规划中指出:县要“充分发挥省绿化达标第一县,部级生态示范县的绿色环境优势,建成融白水漂流、原始森林观光、奇观地缝穿越、母系嫘祖部落体验、玄庙观道教养生修性、灵龙生态农庄乡村游等休闲度假产品于一体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二是关于旅游专线公路建设项目,规划认为“灵龙峡生态旅游区公路是连接和神龙架的重要通道,对于开发建设新的旅游景区、促进旅游向腹地延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争取尽快打通。”三是对于旅游城镇体系建设,我县镇、镇被列为服务重点景区规划建设系列特色旅游专业镇。四是旅游服务要素体系建设,县要配套建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加强嫘祖庙会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3、在资源整合与控制协调上,作为库区四县一区之一的县,在长江流域规划建设的12个各具特色的度假基地项目中,县灵龙峡-山休闲度假基地被列在第9位;在打造9个中国最佳漂流旅游目的地项目中,灵龙峡漂流产品被列在九畹溪、神龙溪、杨家溪、青龙峡之后,处于第5位。与神龙架、巴东小神龙架,“是森林植被覆盖最好的区域,以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为重点,严格控制污染产业布局,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环境旅游”,“重视培育和发挥新节点作用,提升灵龙峡-山生态旅游目的地价值”。

4、在重点项目与投资安排上,纳入政府近期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有灵龙峡旅游公路提升与安保工程400万元;灵龙峡-山生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740万元,其中: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1130万元,道路、码头、安全及标识建设1506万元,主要景区建设4898万元,游客中心及生态停车场建设1206万元。年5月,省政府在召开了旅游发展现场办公会,安排我县旅游重点建设项目6个,涉及扶持资金1175万元。

(二)、我县旅游在《西总规》中的定位

《西总规》及旅游专项规划已基本定稿,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涉及到旅游的描述和项目很少。

1、在资源分析与评价中,作为江河、溪流、峡谷景观提到了的灵龙峡;作为文化景观资源提到了嫘祖文化节的节庆旅游资源、山的宗教文化特色资源和嫘祖的名人文化特色资源。

2、在以“一江两山”为龙头,形成“三大集散地、三大旅游板块、六大精品旅游区”的空间格局上,只在六大精品旅游区之五--楚文化及三国文化旅游区中提到了的回马坡。

3、在旅游产品体系规划上,作为以丹霞山水、生态养生观光为主的山-灵龙峡景区列入了生态类产品。

4、在旅游精品线路规划上,(山、回马坡等)列入了“精彩三国”文化体验旅游线。

5、在文化旅游产品规划上,指出山作为宗教文化旅游产品,要引导其与周边其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形成旅游线路,丰富文化内涵。嫘祖故里作为名人文化旅游产品,要与灵龙峡、神龙架组合,共同构建精品线路,使其成为精品线路上的龙头景区。

6、在公路旅游交通建设上,提出了建设武汉荆门至神龙架高速公路,打通荆门--神龙架公路交通。

7、在旅游强县市(区)建设和旅游名镇、名村建设上,提出了县要开展创建“旅游强县市(区)”活动,县荷花镇积极开展旅游名镇创建工作。

8、在重大项目上,县灵龙峡大拐弯生态旅游区和县山风景区综合开发项目列入了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县旅游连接道建设列入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二、我县旅游现状分析

《西总规》和《控规》将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指导全省、全市旅游发展的两个十分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我县旅游在这两个规划中处于什么地位,发挥多大作用,将直接影响到我县旅游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我县旅游从总体上看,近几年有了很大发展,但发展水平滞后,旅游产品单一(主要以观光为主),旅游设施小、散、弱、差等问题仍然相当突出,旅游业的比较优势难以显现。如果不认真加以解决,我县旅游将在大旅游发展背景中很可能被边缘化,被周边同质的有相当知名度和接待规模的旅游目的地所替代,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1、旅游产业结构单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旅游业以旅游景点、景区开发和收入为主,对区域经济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住宿、餐饮、娱乐、旅游商品及区内旅游交通的发展相对滞后,对我县丰富的土特产等特色资源开发严重不足,缺乏有个性、有特色、品味高的旅游购物场所和具有规模效益的旅游商品。旅游行业结构仍处于较低层次,旅游收入来源还属于高投入、低产出型,投入少、综合效益高的旅游商品、旅游餐饮等还有待提高。

2、旅游的产品化程度低,旅游市场整体竞争力弱。目前我县仅开发出两个观光景区(山、太清洞)和一个参与景区(灵龙峡漂流),还处于分散开发、单打独斗、粗放经营阶段,处于“有说头,没看头,更没玩头”的尴尬境地,没有能够在市场上叫得响、能够主打并产生经济效益的顶级产品。

3、旅游企业规模不大,实力弱,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已开发的三个旅游景区,除了山景区外,其它两个景区因为自身实力已处于歇业、半歇业状态,企业的规模很难做大做强,且所有景区对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旅游接待设施档次偏低,接待能力较弱,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市场份额明显低于周边地区,年山景区共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仅占全市旅游景区接待游客427.5万人次的2.3%,未进入全市前十位。

三、明确整合我县旅游资源的基本思路和空间布局。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产业,只有整合旅游资源,理清基本思路,突出建设重点,合理空间布局,才能破解当前制约我县旅游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以旅游业的突破性发展带动其他产业,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1、基本思路。以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基础,以深厚的嫘姐文化底蕴为灵魂,以旅游方式创新为先导,以资源整合、整体开发为手段,努力打造“嫘祖故里生态游”精品旅游线路,以促进旅游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互利共赢,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范文第11篇

一、生态旅游的特点

一是保护性。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保护性是它区别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生态旅游保护性的实质是要求旅游者和旅游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

二是专业性。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以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回归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满足,启发和提高游客热爱和保护大自然意识,进而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三是普及性。在我国生态旅游的普及性不仅体现在生态旅游者的普及,也体现在旅游资源的普及。生态旅游是建立在传统旅游基础上的。因此,普通的工人、农民、职工、学生等都可以成为生态旅游者。

二、**生态旅游的现状和问题

(一)资源现状

**县位于**省东南部,是**市的西大门,区域面积2000平方公里,人口*万人。**历史悠久,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立县,原名乐安、永安。北宋景德四年(10**年),宋真宗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下诏改名为**,意为“仙人居住的地方”。现在的**已成为华东地区闻名的生态旅游县,并享有“部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中国工艺品之都”、“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社会经济得到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

根据2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县有林地面积236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113万亩),山高林密,全县森林覆盖率77.2%,林木蓄积量400万立方米,居**省前列。由于森林效应,加上市县域内基本没有污染企业,整体空气质量等级很高。水质优良,溪流清澈见底,饮用水断面水质达到I级标准。此外,**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生物多样性十分突出。淡竹景区,清山绿水,十分苍翠;景区内的俞坑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是省内乃至全国少有似的原始林沟谷常绿阔叶林保护区之一,有25种国家重点保护树种和近百种珍禽异兽,百年以上的古树有几千棵;朱砂坑原始林区是保持自然状态最长的林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林相完整,根据初步调查,有种子植物近千种,从而有“森林王国”美誉。**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又为境内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保障,**风景名胜区为部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级旅游区,还拥有两处省级文化保护区、一处市级风景名胜区和十大县级风景名胜区,这些都使得**境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展现出十分优异的生态环境资源质量。

**旅游资源门类齐全,既是观光揽胜、回归自然的好去处,又是体验民俗、寻文访古的好地方,更是休闲度假、养生保健的天然氧吧,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明显优势。

(二)发展现状和优势

近几年,**生态旅游紧紧围绕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和**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一发展目标,以“生态**、休闲胜地”作为主题品牌,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20**年,全县各景区共接待游客215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达2160万元,旅游经济总收入达9.2亿元。**旅游目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一是旅游产业的框架初步形成。共有7个景区(点)对游客开放;旅行社已发展到12家,旅游星级标准饭店15家,规模较大的旅游商品企业6家,农家乐示范村16个,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员近4000人,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基本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目前旅游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些具有潜力和特色的旅游产品,也正在积极地筹划、建设和逐步开放之中,旅游整体实力不断壮大。

二是基础设施正逐步改善。交通方面,今年称得上是**交通的“翻身年”。台金高速公路**东段于20**年底建成通车,**告别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目前,**有台金、诸永两条高速公路,一条35省道干线和乡村康庄工程、乡道硬化等多项主要工程在建,道路总长700多公里,计划总投资75亿元,是**有史以来交通建设投资最多的时期。高速公路修通后,**的区位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县坚持“拓东—改中—扩西”的总要求,继续拉开城市框架,加快县域中心城市建设。目前,作为城市主干道的西二路、西三路已完成了路基工程,计划于今年完工。西门片区拆迁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此外,还扎实推进官路镇220千伏安洲输变电工程和县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项目,为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崛起夯实基础、提供保障。

三是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加大。近几年来,旅游管理部门开展了多种方式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通过在主要城市散发宣传资料,投放广告,举办大型旅游活动,参加旅游交易会等定期项目和邀请影视剧组前来拍摄等不定期项目的开展,有力拓宽了客源市场。目前**的知名度已经得快速提高,旅游客源市场稳定,新兴客源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四是生态旅游建设已初见成效。景区开发保护方面,在景区的开发过程中,始终把景区的资源保护工作放首位,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方针,正确处理好景区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在景区建设材料的选用方面,尽选用石料、木林等原生态材料。目前,围绕“生态旅游”建设,神**、景星岩等景区都进行了标识标牌更换,建造了生态停车场、景区污水生态化处理工程等项目。品牌建设方面,神**景区获得“省级环境教育基地”称号,淡竹原始森林景区获得“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称号,神**山庄和竺梅度假村被授予绿色饭店称号。各类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0个,面积11.67万亩,无公害农产品31个,**绿色农产品19个,绿色食品9个,有机食品8个,基地1万亩。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到目前为止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知之者甚少,生态旅游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当地群众与游客这方面理念与要求差距甚远。

二是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景区和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特别是私企成份比重大的开发项目。在旅游开发和经营当中如何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是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建立。资金短缺一直是我县旅游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也是我且生态旅游建设的一个难题,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今后要加强投入。

三、**发展生态旅游的措施

(一)加强旅游环保宣传工作

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应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首先,在开发经营上,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应该在科学技术的密切参与下运作,要求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必须要对所处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非常了解,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知识。其次,在市场方面,真正意义上生态旅游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因此,风景旅游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与培训。加强旅游科普工作,提高旅游者、旅游管理者和旅游活动其他各方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旅游行为。目前可以采取的有效方法是配合新闻媒体搞好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景区内增添有特色的宣传生态环保知识的标志牌、印发宣传小册、开展义务环保活动等。

(二)理顺管理体制,促进各部门的协调合作

生态旅游建设不是风景旅游管理单个部门任务,而是关系我县今后发展的全局大事,它涉及到环保、林业、交通等多个部门,只有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促进**生态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各级旅游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联合协调工作机制,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建设,积极推动生态旅游,进一步加快有关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工作,要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一要建设旅游交通网络。旅游区的可进入性,是以旅游交通为先决条件的,而旅游交通可分为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服务设施,是旅游者进入旅游区的第一形象,也是旅游消费者的一种基本需求,是评价旅游区和进行旅游开发的基本要素之一。**公路交通要按照旅游发展规划,将重点景区道路纳入全县公路交通网络建设,重点要把**风景名胜区交通环线和城镇与主要景区的连接线尽快列入建设规划,并按规划要求抓紧落实资金进行建设,以此来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景区开发。

二要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能源方面,重点加快220KV安洲输变电工程、110KV下各输变电工程、110KV城中输变电工程、110KV横溪输变电工程建设,同时加快150KV**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进一步拓展小水电及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其它应在文化体育、环境整治和保护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对旅游经济发展的保障。

三是加快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在保证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下加快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在县城和白塔等旅游重地建设大型综合物流区,加大高档宾馆饭店的引资力度,加快神**旅游度假区和**风景名胜区游客中心项目建设,推进农家乐休闲项目的开发,这些项目的建成将大力促进**的旅游业和其它产业的发展。

四是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县城作为**旅游的游客集散中心,要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资,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为县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

(四)促进品牌建设

一是要建设精品景区。要进一步加大重点景区景点建设力度,加快老景区的改造和挖掘,不断提高景区景点档次。农家乐的发展的基础在于项目开发、建设和经营的规范化,亮点在于打造有特色、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

二是加速品牌建设。重点是**县申报“全国生态示范县”、“部级生态示范区”;淡竹原始森林景区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杨梅果园创建“全国工农业示范点”。通过品牌建设提高**生态旅游发展的吸引力。

三要以**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加快相关基础设施的改造,完善城市旅游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为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打造多样化生态旅游项目

以已经开发的神**、淡竹原始森林等生态旅游区为基础加快其它项目开发。

一是建设以下岸水库为主要旅游地的“亲水生态旅游区”,充分利用水库4.6平方公里的水资源和水库附近的安岭乡特色高山蔬菜和小吃以及今后建成的抽水蓄能电站,建立“品高山蔬菜、观中山树林、摘低山水果、玩水上项目、钓水下游鱼”这样一个生态格局。

二是开发淡竹原始森林周边的森林生态旅游,开展森林探险游和动植物科普游。

三是开展休闲养身游,利用现在的农家乐发展较好的形式,选择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区域和农民积极性比较高的地方作为重点培育,做好休闲文章。

四是培育几个有影响力的农场生态体念基地,并配套建设生态农庄、生态饭店和生态旅馆,目的是供应自己生产、加工的植物类食品,旅馆的建筑材料可部分地利用再生原料,房间内设施基本以原生态的材料为主,产生废水、粪便可直接用于浇灌农作物,形成良性循环。

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范文第12篇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全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我县生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根据《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浙委[2004]23号)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委发[2005]5号)的精神,现就加快我县生态旅游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旅游发展总体目标

1、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发挥我县区位、生态、人文和人力资源优势,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把生态旅游业培育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新兴支柱产业,逐步使其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2、明确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生态旅游业要实现“三步走”的发展目标:第一步,夯实旅游产业基础,力争到年全县旅游总收入达到4亿元,把我县建成交通基本贯通、接待设施初具规模、开放程度较高的“蓝天白云、山青水秀”的休闲度假区,使生态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第二步,完善旅游产业设施,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力争到年全县旅游总收入达到8亿元,把我县建成交通便捷、景区基本完善、接待设施较上档次、旅游产品较为丰富的休闲度假胜地,使生态旅游业成为我县新兴的支柱产业;第三步,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力争到年全县旅游总收入比年翻一番,基本建成旅游产业发达、旅游设施完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服务优良、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旅游经济强县,使生态旅游业基本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3、坚持协调统筹发展旅游业。坚持旅游与一、二产业协调发展,把旅游业发展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依托,互促共进。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各种旅游资源,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等不可再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4、整合资源,打响特色旅游品牌。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整合全县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突出生态特色,深入挖掘弘扬钱江源头文化、三省边界文化、革命老区文化,科学开发山水生态和自然景观资源,围绕“钱江源头、休闲天堂”主题形象,重点培育“四区一线一中心”的旅游格局(钱江源风景旅游区、古田山风景旅游区、南华山风景旅游区、南湖风景旅游区,百里绿色长廊旅游风景线,县城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建设休闲度假基地、环境教育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民间艺术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响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美食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五大品牌,推出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推动我县旅游从以观光型为主向以休闲度假型为主的转变。

二、创新体制,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

5、切实加强对生态旅游业的领导。把旅游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定期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要求,县旅游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旅游工作的调研,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督促落实旅游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各部门要树立大旅游观念,密切协作,配套联动,形成发展旅游业的合力。各相关乡镇也要建立健全相应机构,充实力量,加强领导,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6、创新旅游体制机制。深化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打破部门界限和景区多头管理格局,建立统一的景区开发管理机构,大力培育有利益冲动的经营主体。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谁投资,谁受益”,以特许、转让、承包、租赁等方式,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机制。强化借力发展意识,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思想,策划、推出一批优秀旅游项目,降低门槛,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县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我县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深化旅游企业运行机制改革,摒弃不合时宜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引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充分激发旅游企业的发展活力。

7、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要把旅游发展规划作为重点专项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切实加快编制旅游发展规划、风景名胜区和重点景区详细规划。城市建设、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文化等产业规划要充分考虑与旅游发展规划相协调,并充分考虑旅游景观和综合配套功能的均衡发展。要切实加强旅游规划的执行和管理力度,旅游项目以及在景区内各类建设项目在立项前应征求旅游部门的意见,凡是不符合旅游规划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发,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8、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区域协作机制,加强与省内地区及赣皖周边地市的合作与交流,借助周边三清山、千岛湖、黄山等景点的品牌和先发优势,组合推出区域合作线路,完善区域旅游线路网络,借势发展我县旅游业。

三、政策扶持,促进旅游产业新发展

9、重大旅游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各有关单位要加快策划、包装一批重点旅游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吸引县内外资金参与我县旅游资源开发。对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或意义重大的旅游建设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优惠政策;要成立项目推进小组,进行全程跟踪协调推进。

10、积极鼓励引进旅游项目。对引进投资主体直接投资旅游建设项目的,要参照工业项目标准考核和奖励。奖励的具体办法按县政府当年的招商引资奖励政策执行。

11、大力支持旅游建设项目用地。要把旅游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纳入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范围内的旅游建设项目用地,国土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确保优先供地。旅游建设项目应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或租赁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可以依法转让、出租和抵押。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租金可以按年度缴纳。对投资兴办符合产业导向的旅游项目,可根据不同项目和不同投资规模,经县政府审批,项目建设用地土地出让金的50—100%返回投资者用于旅游项目建设。

12、扶持旅游项目开发和经营。对新建景区(点)、旅游设施项目,从经营年度起5年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中地方财政留成部分由县财政全额给予补贴扶持。对新投资景区(点)开发建设所涉及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凡属县城规划区范围外的予以免收;属县城规划区内的减免50%。在立项、审批、登记过程中所涉及的属县政府权限内的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均以低限的基数减半收取。新投资的景区(点)建成后实行税后无费,属县政府权限内的所有行政事业性规费一律免收。

13、加大旅游服务企业扶持和奖励力度。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逐步把公务接待推向市场,探索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委托旅游企业。对旅游企业符合标准的非线路营运旅游车辆免征客运附加费,并可根据实际需要按规定申办临时报停手续,经审批报停期间免收有关规费。旅游企业自发电部分享受工业企业同等的补贴政策。旅游企业宣传促销费的税前列支比例按规定的上限执行。

14、积极鼓励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凡被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奖励申报单位5万元;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的,奖励2万元;被评为AA级旅游景区的,奖励0.5万元。新建或改建旅游饭店,被评为四星级旅游饭店的,奖励3万元;被评为三星级旅游饭店的,奖励2万元;被评为二星级旅游饭店的,奖励0.5万元。开展旅游推荐餐馆评定,引导餐饮服务业上档次、上水平。凡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风景名胜区,奖励1万元。

15、积极引导和鼓励旅行社拓展旅游市场。充分鼓励和发挥旅游企业在市场促销方面的主体作用,经审核确认,对本县旅行社接待境内外游客来开化旅游并住宿过夜,累计1家全年达到2000人天及以上的奖励1万元,累计达到5000人天及以上的奖励3万元;对组团到开化旅游并住宿过夜的外地旅行社,累计组团一家全年达到2000人天及以上的奖励1万元,累计达到5000人天及以上的奖励3万元。对年度进入全省50强的县内旅行社给予3万元的奖励。

16、大力开发旅游特色商品。鼓励和支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纪念品。每2年开展一次开化“十佳旅游商品”评选活动,对研制、开发“十佳旅游商品”的企业和个人,由县政府给予奖励。对新办的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和景区内新开的旅游商店,从经营年度起5年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中地方财政留成部分由县财政全额给予补贴扶持。

17、积极开展旅游文化娱乐活动。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地方民俗风情等特色文化优势,提升文艺节目创作水平,形成娱乐亮点,为游客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在旅游重点景区设立特色文化表演中心的,给予一定的扶持。

18、不断拓宽旅游资源开发范围。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探索和建立旅游扶贫开发机制。要充分利用农业、林业、水利等行业的各种设施,大力发展采摘、垂钓等生态观光农业特色旅游项目,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支持和引导乡村旅游设施建设,大力开发农业旅游商品、农民旅馆、农村特色餐饮等服务业,加快乡村农民脱贫致富。在“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作中,对适合发展农家乐活动的景区内村庄的环境整治和建设项目,各项资金补助予以重点倾斜。经县旅游部门认定的适合发展农家乐活动的村庄的测量费、规划费,由县财政予以适当补助。经县旅游部门认定并颁证、正式对外营业的农家乐经营户,从经营年度起5年内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中地方财政留成部分由县财政全额给予补贴扶持。

19、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县财政设立旅游发展资金,每年安排不少于50万元,并逐年有所增加。县旅游发展资金重点用于整合旅游资源、打响旅游品牌、开发旅游商品、培训旅游人才等使用和奖励。同时,在县内外举办的全县性重大旅游宣传活动,经费由县财政统筹解决。

四、合力兴旅,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20、发展旅游交通。交通等部门要按照市场需要,开设直通重点景区(点)的旅游专线车。要把旅游公路建设作为我县交通建设的一大重点来抓,优先安排通往新开发景区(点)的道路建设。交通、公安等部门要在公路主干道及通向重点景区(点)的道路上设置景区(点)指示牌,统一纳入道路建设规划,并抓好组织实施。县长途客运站要在候车厅设置统一规范的开化旅游交通示意图,加强客运站工作人员旅游知识培训。公安、交通、城管等部门要为旅游车的运行提供方便,更加友善地接待外地游客,对外地进入我县的旅游客车发生违章或事故,要依法从快从简进行处理,尽可能减少游客滞留时间。

21、提升城市旅游功能。利用地处浙皖赣三省边界地区的区位优势,把我县建设成为旅游中转集散地,发挥大集聚、大辐射的旅游功能。按照旅游发展的需要,规划和建设城市各项功能。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公交、旅游公共信息标志标识、旅游公厕等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车站等城市窗口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向游客提供咨询服务。

22、改善旅游生态。把环境保护和发展旅游紧密结合,加大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在旅游区(点)从事污染环境、破坏景观和生态的生产经营活动,严禁开石采矿和伐木,防止工业“三废”污染和人为破坏景观。加大对景区内村庄生活污水、垃圾、农药化肥等农村面源污染的整治力度,确保景区内水质都达到一类水标准。大力建设生态旅游区,积极推广“绿色饭店”标准。加强旅游生态教育,开展“文明旅游、清洁旅游”活动,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及游客的环保意识。

23、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积极探索建立旅游企业与政府联动的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大规模、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打响“钱江源头、生态开化、休闲天堂”的旅游宣传促销口号,不断提高开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加快建设我县的旅游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网上咨询和预订服务。加强对开化旅游整体形象的公益性广告宣传,充分利用影视、报刊、互联网等宣传媒体,开辟旅游宣传专栏,提高旅游宣传覆盖面,增强宣传实效。县内各新闻单位应安排专版、专题,刊播开化旅游形象主题口号、形象广告宣传片和旅游公益广告,宣传开化旅游。

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业化;林区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3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01

在世界生态环境整体面临挑战的时期,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政府从顶层设计出台了全面退耕还林的生态修复政策,打造生态林业已经成了林业发展的常态。环境要保护,生态要治理,但是林区经济也要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生态旅游将是林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最佳方向,在我国各林区打造生态旅游产业是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之策,值得我们分析研究。

一、我国目前林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随着服务业在我国的迅速崛起,旅游经济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全面发展。从多数林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由于从经济林建设转型成了生态林建设,整w实行不搞大开发的护林发展政策,使得林区的经济状况一度拮据,要谋发展就必然要解决经济收入的问题。在最近几年,各林区凭借有利的生态资源,逐渐向生态旅游业发展,正在打造具备林区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林区通过生态旅游业收获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带来的经济收入在GDP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以大兴安岭为例,2013年的生态旅游总收入就达到了35.9亿元,并且始终保持8%的速度在增长,发展势头强劲。在我国的生态旅游业中,林区生态旅游业一直是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其呈现的形式丰富多样,从下表的内容可以明显看出:

在我国整体经济增长放缓的时期,生态旅游经济却在高速增长,已经成了当今的朝阳产业。林区作为生态资源的聚集地,打造、完善生态旅游产业,推进林区经济转型发展不但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意义重大。

二、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化推进林区经济转型的有效措施

生态旅游的市场已经形成,生态旅游的产业化发展迫在眉睫。在林区的经济转型发展中,应加快对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打造符合林区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建立并完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在我国的林区转型升级过程中,如果要打造出经济效益良好的生态旅游产业,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加快生态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产业

在林区经济转型发展中,我么要利用好国家的转型升级政策,结合环境保护的林区发展定位,争取并建设好生态旅游项目。在打造生态旅游产业时,我们首先应加快生态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从现阶段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来看,基础交通网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是有的林区道路还相当狭窄、陡峭,不利于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必要重新规划、拓宽对接生态旅游项目的基础道路以及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也需要全面展开建设。然后,应结合林区发展的历史经验,乡土特色,打造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并形成相关的产业,以独具魅力的生态旅游项目来吸引四方游客。最后,应注重品牌文化的建设,实现林区生态旅游的口碑效益,让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支撑起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加快推进生态旅游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实施现代化的经营管理

随着旅游业在世界各地的快速发展,专业的接待服务已经越来越普及,游客对生态旅游过程中的接待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市场需求已经提出要求的前提下,要想发展好林区生态旅游产业,我们必须调整供给侧的结构,加快推进生态旅游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引进高水平的专业管理、服务人才,全面实施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日常的接待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提高服务接待水平,为游客提供贴心舒适的全方位服务。同时也应贯彻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倡导低碳旅游消费,在为林区经济转型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也为保护好绿水青山作出贡献。

(三)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精准定位生态旅游的服务市场

在林区的转型升级中,我们要把精力放在打造生态旅游产业上。应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建成服务于百姓,大众对生态旅游认可的产业。在生态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上,林区应贯彻落实国家的精简节约政策,实施开放透明的大众化旅游消费管理。在生态旅游产业的建设中,应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减少特权设施的建设,精准定位生态旅游的服务市场,开发既有林区特点又比较亲民的生态旅游环境,不断地丰富林区的生态旅游内容,建立长远的发展机制。

三、结语

打造生态旅游产业既是我国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运用好林区丰富的生态资本,加快生态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加快推进生态旅游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实施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精准定位生态旅游的服务市场,促进我国林业在经济和生态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范文第14篇

省、地相关领导感慨地说:“江口县为迎接第五届全省旅发大会,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干了原本需要五年才能完成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创下了令人震惊的‘江口速度’。”

初秋,沿江口县境内至梵净山公路一直前行,只见沿线村庄整治一新,马头墙、宝顶、翘角、木制花窗……一座座充满民族特色的民居焕然一新,一排排旅馆林立,一张张笑脸渐次展现。自去年以来,江口县城变化很大。“树栽了不少,花多了,路宽了,灯亮了,地也干净了!”县城居民对生活环境的改变感到由衷的高兴。

自全省旅发大会主会场敲定在江口后,该县围绕“登梵山、游净水、拜古寺、踏土村、体民俗”,做足山水、寺庙、村寨文章,着力抓好景区建设、游客集散中心的建设和生态自然环境建设。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城市环境;加强景区建设,规范景区管理;完善配套服务,增强城市现代旅游功能,健全交通网络,确保交通顺畅。该县重点打造“中国生态园林旅游城市”,梵净山――寨沙生态佛教游、黑湾河休闲度假游、转塘――平贵――云舍――梭家乡村体验游、太平河漂流――攀岩――冲底户外运动游等旅游四大品牌显山露水展魅力,围绕大力推进生态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的挖掘与保护,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努力做好山、水和文化这三篇文章,如今形成了“山与水相互辉映、城市绿化与公共设施相得益彰、城市建设与文化特点相互交融”的生态江口崭新形象。

省、地相关领导感慨地说:“江口县为迎接第五届全省旅发大会,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干了原本需要五年才能完成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创下了令人震惊的‘江口速度’。”

创新机制成效显

多方融资引张力

近年来,江口县委、县政府围绕铜仁地委、行署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打造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率先取得突破的重要举措,确立“以梵净山文化旅游为龙头,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园林化、新型工业化”即“一业带三化”发展战略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县委书记冉晓东、县长袁刚认为,引领梵净山旅游走向世界,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必须举全县之力办好“旅发大会”。

2009年初,该县就紧紧围绕地委、行署提出的打造“四大景区、四条核心带”的目标要求,结合该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民族民俗文化内涵,明确了文化旅游开发的总体目标。到2012年,使该县旅游景区(点)的品位明显提高、功能趋于完善、品牌更加响亮、旅游竞争力逐步增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旅游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每年由县财政筹集资金1000万元,用于集中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该县按照保护生态、呵护环境、突出特色、挖掘文化的总体要求,高起点编制和完善了《江口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梵净山――太平河风景名胜区建设规划》、《黑湾河旅游服务小区开发建设规划》等规划。在重点打造江口旅游四大品牌的基础上,坚持在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的指导下,优先发展太平河旅游经济带,完成了佛教文化苑、生态植物园、国际休闲度假村、龙泉寺等重点景区的建设规划和云舍、平贵、寨沙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了全县重要旅游景点、乡村旅游开发等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加强了文化旅游规划管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旅游规划编制和评审程序,做好旅游规划编制管理和成果审查,确保旅游规划质量。加强了对旅游规划实施的指导,突出规划实施的综合监管,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促进该县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金不足是江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瓶颈”。为此,该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银行贷款及国家、省、地的扶持,争取国家旅游局旅游专项扶贫资金608.5万元,争取省农业发展银行贷款1.395亿元用于旅游服务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2002年伊始,县里每年安排200万元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009年后增加到500万元。同时,积极招商引资,鼓励企业投入和社会融资。近几年来,引进了梵净山索道、龙泉寺、佛教文化苑、生态植物园、国际休闲度假村等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引资近10亿元,在旅游投入上形成了国家、企业、个人一起上的旅游开发局面。今年,由该县负责实施的涉及旅发大会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共投入建设资金42900万元。

突出重点强势推进

显山露水展魅力

为抢抓全省第五届旅发大会在铜仁召开的机遇,该县围绕“吃、住、行、游、娱、购”旅游六要素,按照国家5A级标准重点抓好以黑湾河景区的道路、停车场、公厕、垃圾及污水处理、供电、通讯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饭店、宾馆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逐层落实责任,以保证项目按期完成,进一步提高接待服务能力。

目前,该县共实施29个旅游服务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其中,招商引资企业投资项目9个,政府投资项目20个,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中由我县负责建设的项目18个。为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进度,县委书记冉晓东每天都要到黑湾河工地检查督促工程进度,帮助施工企业排忧解难。同时,县委成立了三个工作组,分别由四家班子领导组成。按照一个企业、一名县领导亲自蹲点指挥、一个技术骨干亲自负责的方式,倒排工期、争分夺秒,抢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加快了旅游基础项目建设的进度,各项目业主都作出了完工期限的承诺,游客服务中心、梵管局管理用房更是创下了三天一层楼的“江口速度”。

目前,已竣工项目6个。梵净山索道已投入营运,江梵旅游公路改造工程和龙泉寺修缮项目已完工;拟投资4.6亿元的梵净山佛教文化苑完成金殿主体工程建设并举行了开光仪式和佛教文化研讨活动;拟投资1亿元的梵净山生态植物园项目山门建设已竣工,主体工程正在建设;黑湾河旅游度假村暨星级宾馆建设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并进入施工阶段;开工建设了黑湾河旅游服务小区、黑湾河大型生态停车场、麻栗湾乡村旅馆群、梵净山旅游环线公路建设工程等。按照优秀山水园林城市规划要求,开工建设了梵净山大道、回龙寺大道、环城西路二期等主干道工程,完成了梵净山公园、滨江休闲街区、龙井广场、政府广场、杨澜桥小区、坝上片区、人行片区等新区建设。此外,云舍民族文化村深度开发、省溪土司文化城开发等旅游开发项目已顺利启动。

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范文第15篇

一、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1.发展全域旅游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龙头产业,抓旅游就是抓“强富美高”。旅游能拉动经济强:“十二五”期间,我市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5%,2015年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27%。旅游能帮助百姓富:据统计测算,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就能带动社会就业7-8人;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就能带动相关产业增加收入4-5元。如句容的樱花节、葡萄节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期间,当地农产品被抢购一空,周边餐饮住宿爆满。旅游能促进环境美:A级以上旅游景点打造首先打造环境,环境越美越能吸引游客,旅游兴旺反过来也能促进环境建设。如丹徒世业洲、江心洲旅游开发,带动环境不断美化。旅游能助推社会文明程度高:城市游客带来良好的卫生、饮食等习惯,带来文明旅游、和谐生活等新风,助推农村社会文明;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又进一步改善了旅游环境,吸引更多人气,促进旅游发展。

2.发展全域旅游是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需要。一是扩大消费。研究表明,人均收入达到3500-4000美元,旅游消费将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升级,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度假旅游将增加目的地逗留天数,会产生巨大消费需求市场。旅游消费涵盖“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业每消费1美元,可带来3-4美元的经济增长。“十二五”末,我市旅游逗留天数1.82天,比“十一五”末提高0.91天;游客人均消费1316元,比“十一五”末提高251元。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新业态项目游客爆发式增长,宝华千华古村、金山国际房车露营地等游客增长108%以上。二是拉动投资。经济新常态下,不少行业产品、产能过剩,而旅游则是供给不足。我市旅游最大短板,也正是度假休闲游、亲子体验游等新业态项目供给不足。今年上半年,全国旅游投资增长30.5%,我市重点旅游项目投资增长19%。补上这一“短板”,正是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3.发展全域旅游是生态建设的需要。一是促进生态建设良性循环。区域生态建设,必须实行主体功能区制度,坚持适度开发,改善生态平衡,光靠财政转移支付不可持续,只有因势利导发展旅游,把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群众得实惠、财政得收入,才能实现良性循环。二是共享生态建设成果。按旅游A级以上景区来组织生态建设,配套集散中心、咨询中心、服务中心以及厕所、停车场、游览标牌标识、无线网络全覆盖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游线、交通线路等服务内容,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共享。

4.发展全域旅游是美丽乡村(街区)、特色小镇建设的需要。一是旅游能促进美丽乡村(街区)、特色小镇建设。为什么坚持多年的美丽乡村(街区)建设难以推动,经常回潮反复,问题就出在动力机制上,一直是“要他搞”;浙江等地把美丽乡村(街区)建设同旅游结合,带旺人气、带来收入,充分调动起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变成“我要搞”和地方的自觉行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二是旅游能促进本土文化挖掘和弘扬。本土的才是世界的。旅游要发展,要有吸引物,本土文化是一个地方难以模仿和复制的特色亮点。通过本土文化的挖掘带动旅游发展,而旅游又反过来促进本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

5.发展全域旅游是精准扶贫的需要。一是“种风景”既能扶贫又能扶志。旅游业带动性大、就业门槛低的特点,有利于贫困村和贫困村民增强造血功能,依靠“种风景”赚钱,依靠自身能力致富脱贫。特别是一些贫困村,山水自然资源、农业资源等很丰富,只要解决交通问题,就可以筹划发展乡村旅游,举行农事采摘体验、花卉欣赏、垂钓休闲、民宿度假等,实施“无景点旅游”。二是发展旅游能促进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高、规范配套,将有力提升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发展全域旅游是打造城市品牌的需要。游客的口碑就是城市形象。据调查统计,1个游客能影响13个人,一个人说好,会带动一群人说好,会带动一群人来、来了再来。同时,旅游也是有效监测城市管理与服务的传感器。旅游是体验、是服务,一个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水平,游客亲身感知,最有话语权。要利用旅游传感器,推动居民和游客和谐相处,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二、发展全域旅游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一是受政绩观影响。工业项目短平快,有直接的税收和就业,投资回报期短,可观可感;旅游项目往往投资大、回收期长,卖的是体验和服务,“吃住行游购娱”虽然带动性大,但直接税收和就业少。特别是旅游统计方法还不完善,旅游对当地政府财税的贡献无法计算,综合收入、旅游人次的统计与老百姓的感觉往往有很大差异,因此一些地方对旅游业发展重视不够。二是受部门观影响。部门工作、项目建设往往按职能完成就行了,在把工作、项目加上旅游,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百姓致富上统筹考虑不多,做方案时很少考虑旅游元素,更谈不上从满足游客需求上设计、建设、营运以及提供服务。

2.组织引导不力。一是缺乏旅游规划及配套。有的地方发展旅游条件很好,但多年来没有就旅游专门作出系统性的规划;有的虽然建设了一些景区,但道路、交通、游客集散等功能不配套,景区抱怨没有游客来,游客苦叹不知如何去。二是缺乏典型引导。有的地方完全交给市场,让旅游自发发展。从国情看,每个产业的发展、每项工作的推进,都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引导、典型引路。特别是发展之初,人们不会做、不敢做,更需要政府组织引导。三是缺乏政策创新。民宿的消防问题、乡村旅游的点状供地问题等,是旅游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国家目前没有统一规定,只有靠地方政策创新。浙江旅游发展迅猛,就在于他们敢负责善担当求突破,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政策创新。

3.市场化水平不高。一是本土老百姓和企业家自发从事旅游少。这与一个地方民营经济活力有关系,与一个地区老百姓创业意识和氛围有关系。二是旅游项目和人才招引成效不明显。现在招商往往多是开发区工业项目、商业地产和基础设施项目,真正专业做旅游的项目少之又少,项目成熟度也不高,有的地方没有一个项目签约。而人才随着项目走,项目少,引进的专业人才就少。三是国有景区改革创新不够、活力不强。一些国有经营的景区,体制僵化,队伍老化,思维固化,守着金饭碗没饭吃。

4.旅游产品供给不足。一是休闲度假游、亲子体验游等产品供给不足。有的地方旅游产品仍以观光型为主,已远远不能满足大众时代升级的旅游需求,特别是缺乏具有远程号召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二是散客游、自驾游、房车游等私人定制游线路供给不足。接待团队游是旅行社的优势,编排的都是团队旅游,花最少的钱、看最多的景,走马观花,对散客游、自驾游、房车游等私人定制游的线路编排不能满足需求。三是以市场化打造旅游产品不够。政府投资平台为旅游项目建设作出了贡献,但有的却不能按市场模式、游客需求来策划建设项目、营运项目,结果往往是领导说好、自己说好,而游客不说好,不能形成新的旅游引爆点。

5.配套服务不完善。一是要素配套不够。从团队游到散客游转型,对“吃住行游购娱”配套要求更高,要求吃得好、住得舒适、行得方便快捷、游得心灵收获、购得放心称心、娱得开心快乐。而我们往往因为服务不配套,导致不能提高游客过夜天数和平均消费。二是旅游服务水平跟不上。旅游是服务性行业,服务的特点是双向选择性。服务不好,游客不会来;游客不来,景区、交通等服务更难可持续,服务更加跟不上,往往会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甚至对地方经济、地方形象产生负面影响。三是智慧旅游建设跟不上产业转型发展。互联网时代,游客的出行习惯正在发生改变,需要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旅游服务,一部手机在手,就能了解、解决旅游出行的所有服务。这方面,我们要花更大力气,从基础抓起,进一步打造旅游云平台。

三、发展全域旅游的重点措施

发展全域旅游要作为区域发展战略,强化政府主导和引导,真正做到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两手抓、两手硬。

1.进一步提高认知,形成共识。一是辖市区担起主体作用。充分认识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全域旅游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在重要位置,像抓工业一样抓旅游,加强政府推动。二是部门要当好主角。积极树立“部门+旅游”意识,凡是能结合旅游的工作和项目,都作为旅游项目来策划、建设、配套,把固化的活动、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从而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助推全域旅游。

2.统筹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一是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八个方面的认定标准,编制全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辖市区编制分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确保“十三五”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5%,到2020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50亿元,打造千亿级产业。二是落实年度实施计划。分年度制定阶段实施计划,抓好任务分解、日常考核,确保实现年度目标任务。三是鼓励辖市区自加压力,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帮助句容做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帮助丹阳等辖市区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3.以项目为抓手,加大市场主体的培育和招引。一是培育一批本土项目、人才、企业家。组织好明年旅游重点项目,继续保持投资高位增长。以新业态项目补短板、促转型,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招引一批项目、专业人才、企业家。围绕旅游新业态包装一批项目,加大对外招引,吸引品牌旅游企业落户。出台鼓励政策,招引旅游策划和规划、营销等专业人才以及优秀的旅游企业家加盟,创新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三是着力推进国有景区改革。坚持走市场化之路,采取公司化管理制度,推行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激发国有景区活力。进一步提升国有旅游投融资平台,更好地在重大项目、重要活动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4.以“旅游+产业业态”和“旅游+互联网”模式创新,增加产品供给。在“旅游+产业业态”上,重点推进8个“旅游+”(包括文化、宗教、体育、农业、工业、科技、会展、养生),积极发展亲子体验游、休闲度假游等新业态产品,加快魔幻海洋世界、奥悦冰雪世界等重点项目建设。在“旅游+互联网”上,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建好“一个中心、三个体系”(旅游大数据中心,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网络营销体系、行业管理体系),抓好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互联网+旅游目的地”运营服务中心建设,为政府、企业、游客提供“互联网+”一站式服务。强化网上在线营销,加强与携程、同程等大型OTA企业(在线旅游社)合作。利用镇江智慧旅游、遇见镇江、江苏微旅游等微信平台促销。

5.以乡村旅游和特色小镇(街区)为两大载体,推动旅游全域化。一是发展乡村旅游。制定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指导意见,辖市区分区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培育一批乡村主题度假酒店、乡村精品民宿、乡村度假庄园、乡村民俗体验馆等新产品。探索民宿消防、点状供地等审批办法,制定乡村旅游服务标准。二是建设特色小镇(街区)。按照国家3A、5A级景区标准,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特色小镇、旅游风情小镇。“十三五”期间,创建市级旅游风情小镇15个左右,其中省级5个以上。

6.打造品牌,强化城市整体形象宣传和营销。一是品牌产品。积极创建部级、省级品牌,西津渡创成国家5A级景区,茅山湖、世业洲创建部级旅游度假区,长山、??酱唇ㄊ〖堵糜味燃偾?4唇ㄒ慌??摇⑹〖断绱迓糜蔚恪⒚袼蕖⑽氯?⒎砍底约莩涤?亍2亮料钟薪鹱制放疲?ズ?ldquo;三山”5A、南山4A、水晶山省级旅游度假区整改提升。二是品牌线路。请专业人士策划推出镇江一日、二日、三日游精品线路,以及个人订制线路;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合作,推出自驾休闲养生游、休闲度假亲子游、诗歌之旅游,列入“华东精品游、扬子江名城之旅、长三角自驾游”等国家、省级线路。以一卡通、游线、项目合作,推进宁镇扬旅游一体化。三是品牌节庆。重点打造长江国际音乐节、江苏航空体育旅游季以及乡村旅游文化节等品牌节庆,争取承办国际性以及部级或省级大型旅游活动。依托国际低碳产品技术交易会、海峡两岸农产品展等大型会展、论坛活动,发展国际商务旅游。借助国际友城平台,打造赛珍珠文化纪念活动等品牌活动,推动入境游。四是加强城市形象宣传和营销。整合全市资源,开展城市整体形象宣传,推动城市整体营销,如在央视宣传镇江城市形象,集中在京沪、宁杭等高铁沿线城市宣传镇江旅游产品。落实旅游奖励政策,鼓励市内外旅行社广招游客。

7.优化线上线下公共服务环境,提高游客满意度。一是线上。建立旅游大数据中心、智慧旅游综合服务体系,打造镇江“旅游云”,让游客通过手机终端,一键搞定镇江旅游。二是线下。打造市、县、乡、景区四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以及旅游集散中心体系,设计旅游线路,完善旅游公交、旅游厕所、停车场、标牌标识等基础设施,实现游客零换乘,让游客宾至如归。三是打造“平安旅游”。加大旅游安全监管力度,强化旅游综合执法,抓好市旅游园林执法支队建设。探索设立全域旅游综合执法办公室、旅游巡回法庭、旅游警察等改革创新,做好旅游投诉受理。四是倡导文明旅游。加强文明旅游宣传,引导游客和市民文明出行。加强导游队伍管理,不断扩大文明旅游志愿者队伍,培育一批诚信旅游企业、文明市民、金牌导游、优秀旅游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