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范文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

第1篇

睡眠障碍是我军飞行人员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影响飞行部队战斗力的主要疾病。近年来,我军在睡眠障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现综述如下。

1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的调查研究

为了解我军飞行人员的睡眠状况,有关单位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原空军大连疗养院敖景文[1]等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来院疗养的356名飞行人员的睡眠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测评,结果18.10%的飞行人员有睡眠质量问题,且睡眠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这一结果比国内刘贤臣[2]等人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13.9%)高出4个百分点,比于守臣[3]等人在国内6个城市对4种职业11 432人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9.38%)高出8个多百分点。他们还用PSQI量表和飞行人员心理健康量表(MHI)进行了测试和评定[4],结果显示,睡眠质量不同者,个性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飞行人员睡眠质量总分与自信性、充沛性、性格倾向性、过度自我关心、焦虑性、乐观性、敏感性、紧张性、心理健康和自我肯定等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r=0.311-0.469,P<0.01),与敢为性、律己性、情绪稳定性、外显行为和业绩成就等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r=0.504-0.249,P<0.01),从而得出飞行人员睡眠质量与个性及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性格外向、情绪稳定及心理健康水平好者,睡眠质量好,反之则差。 周锡江[5]等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和个别谈话形式,调查了523例飞行人员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结果显示,飞行人员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为7.5 h。其中8 h/d以上者占3.96%,7~8 h/d者占65.58%,5~6 h/d者占18.74%,不足5 h/d者占1.72%;睡眠质量好和较好者占94.26%,不良或失眠者占5.74%。同时了解到在睡眠质量不良或失眠者中,100%出现过飞行后疲劳、飞行前紧张和飞行中有错觉、黑视及错、忘漏动作,经χ2检验,与前两种睡眠质量者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1)。

王金虹[6]等采用PSQI量表对394名飞行人员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飞行人员自我评价睡眠质量较差和差的占12.7%;失眠症患病率为13.5%;并且在自觉睡眠质量较好的87.3%的飞行人员中,醒后自感困倦的比例高达31.5%,经常感到做事精力不足者占4.8%,还有极少数飞行人员使用药物催眠。杨军[7]等用微动敏感床垫式睡眠监测系统对飞行人员睡眠进行无干扰连续监测。在部队飞行员宿舍和医院空勤科对3组44名飞行人员545夜的睡眠进行连续监测,结果3组飞行人员的夜间睡眠时间差别显著(P<0.01)。其中,体检组平均夜间睡眠时间最长为(7.11±0.38)h,夜间睡眠时间短于6 h的占11.3%;南方组飞行员睡眠不足的比例比北方组高,其夜间睡眠时间短于6 h的占37.4%。以上调查研究表明:我军飞行人员中存在着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质量不良的问题,对飞行人员的心理健康和飞行质量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是影响我军飞行部队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值得深入研究。

2睡眠障碍的分类研究

国际睡眠障碍性疾病分类[8](ICSD)于1990年第一次出版,并于1997年作了修订。随着新的监测和治疗技术的出现,对睡眠障碍性疾病的认识也不断扩展和加深,2005年的新版国际睡眠障碍性疾病分类,将睡眠障碍性疾病分为8类:①失眠。②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③非呼吸障碍性白天过度嗜睡。④昼夜节律紊乱所致的睡眠障碍。⑤异态睡眠。⑥睡眠相关的运动障碍。⑦独立症候群,正常变异及尚未明确的问题。⑧其他睡眠障碍。此分类中不包含继发性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如由心理因素、神经系统疾患和其他疾病所导致的睡眠障碍性疾病,睡眠障碍只被作为主要疾病的一个伴随症状,不包含在上述分类中。另外新版的ICSD中对单个睡眠障碍性疾患没有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准。

我国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张宏金[9]等在查阅国内外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归纳了我军飞行人员中睡眠障碍的常见类型有:①心理生理性失眠。②昼夜节律性睡眠障碍。③缺睡综合征。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⑤发作性睡病。另外还发现有其他类型的睡眠障碍,因为例数太少而未列举。其中心理生理性失眠最常见,通常被诊断为“神经衰弱”,其特点是失眠为首要症状。 昼夜节律性睡眠障碍包括时差综合征和倒班性睡眠障碍。这两种睡眠障碍在国内外飞行人员中都很常见,前者见于跨时区长途飞行,后者见于夜航飞行。缺睡综合征在我军飞行人员中也有报告,因睡眠不足,出现身心疲劳,结果在飞行中出现身体不适,意识模糊,险发严重飞行事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在普通人群中流行率颇高,在我军飞行人员中也有发现,对飞行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同时它还是冠心病、高血压和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发作性睡病是以睡眠障碍为主的慢性疾病,此病在国内外的飞行人员中都有个别报告,主要表现为出现短时间不可抗拒性睡眠发作,部分病人伴有猝倒症、睡眠瘫痪和入睡性幻觉,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本病对飞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一经发现,应作停飞处理。

3睡眠障碍的检测研究

睡眠障碍的检测通常采用多导睡眠图(PSG)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PSG包括脑电图(EEG)、心电图(EKG)、眼电图(EOG)、肌电图(EMG) 和呼吸描记器等现代手段,已成为今天睡眠障碍研究的基本手段,可有助于失眠程度的评价及失眠症的鉴别诊断。PSQI[10]是Bussy 等于1989 年编制的睡眠质量自评量表,因其简单易行,信度和效度较高,并且与多导睡眠脑电图测试结果有较高的相关性,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睡眠障碍及临床评定的常用量表。

我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张宏金、杨军、俞梦孙[11]等人研制的微动敏感床垫式睡眠监测系统(SRM-6000),在不用黏贴电极、不用脑电图技术的情况下对睡眠进行监测,采用SRM-6000和PSG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检测的心率、呼吸率和睡眠时间无显著差异,SRM-6000检测呼吸事件的敏感性为92.6% ~95.3% ,特异性为92.7% ~93.6% ,表明SRM-6000是一种准确、简便的无干扰睡眠检测方法,能可靠的用于心率、呼吸率、睡眠时间和呼吸事件的监测。SRM-6000的研制,为睡眠障碍患者提供了一种无干扰检测的新技术。

4睡眠障碍的治疗研究

4.1药物防治研究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种类繁多,可分为6类: ①苯二氮类(BZD)。②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多虑平。③抗组织胺类,如安泰乐。④巴比妥及非巴比妥类,如巴比妥、鲁米那。⑤抗精神病药物及其他镇静药,如氯丙嗪。⑥中医中药。飞行人员用药首先应该考虑对飞行的影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飞行人员催眠与兴奋用药的航空药理评价方法与指标体

系[12],并研究制定了战时飞行人员催眠和抗疲劳用药方案[13],对药物治疗飞行人员的睡眠障碍具有指导意义。但由行中一般禁止用药,飞行间隔用药也有严格规定,致使用药物改善飞行人员睡眠状况尚未普遍展开。因此,研究易于接受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在临床中越发显得重要。

4.2非药物治疗研究运用物理疗法及中医疗法或将二者结合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睡眠障碍方面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光脉冲疗法[14]技术成熟,可以调整睡眠节律紊乱,用来治疗睡眠障碍。美军已将光脉冲计划作为飞行人员睡眠障碍防治的首选计划,并且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已开发出专用软件帮助人们按计划适时地进行光脉冲治疗,值得我军研究应用。王开辉等[15]用肌电皮温生物反馈仪对32例诊断为睡眠障碍的飞行人员进行了肌肉放松训练。结果显效率81.25%(26/32),好转率15.63%(5/32);放松训练后32例均能使肌电值下降,肌电下降幅度为2.08%~67.06%,治疗次数越多,肌电值下降幅度越大,治疗效果越明显。该治疗安全、无损伤,对飞行人员睡眠障碍的治疗是有效和切实可行的。李珠等[16]采用腕踝针疗法、纯中药(黄连阿胶汤加减)疗法以及此两种方法相加的综合疗法治疗飞行人员失眠症,得出综合疗法的效果优于单纯疗法的结论。尤阳[17]报告了针灸配合心理疗法治疗飞行人员睡眠障碍,徐

枫[18]报告了包括健康教育、保健按摩、心理治疗、运动治疗、自然因子及饮食治疗的综合疗法治疗飞行人员睡眠障碍,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王海军等[19]综述了电、磁、声等物理疗法治疗睡眠障碍,钟洁静[20]等介绍了行为疗法治疗失眠症,沙岩[21]综述了中医经穴疗法治疗失眠症,黄映君[22]综述了包括针刺疗法、灸法、腧穴疗法、推拿按摩、综合疗法等在内的中医外治疗法治疗失眠症等,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可以为我军飞行人员睡眠障碍治疗所借鉴。

中医对睡眠的认识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睡眠障碍的经验,将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治疗与西医的各种治疗相结合,创立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治疗睡眠障碍的理论体系和诊疗规范,将是我军航空医学乃至世界医学界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敖景文,刘军,陈强,等.飞行员睡眠质量的调查[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3,14(3):162-165

2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学生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因素.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4):148-151

3于守臣,等.黑龙江6个城市4种职业人群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神经疾病杂志,1995,21(4):207-209

4敖景文,刘军,陈强,等.飞行员睡眠质量与个性及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0):713-715

5周锡江,董洪平.飞行员睡眠调查.航空军医,2004,326):348-349

6王金虹,高国红.飞行员睡眠质量调查分析.临床军医杂志,2005,33(3):348-349

7杨军,俞梦孙,张宏金,等.飞行员睡眠时间的监测调查.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5,16(3):175-179

8吕云辉,韩芳.新版国际睡眠障碍性疾患分类.中国处方药,2006,47(2):6-9

9张宏金,杨军,俞梦孙.飞行人员常见睡眠障碍的类型、影响及对策.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2,13(4):267-270

10陈眉.睡眠障碍研究进展.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2):67-68

11张宏金,杨军,俞梦孙,等.微动敏感床垫式睡眠监测系统与多导睡眠图的比较研究.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4,18(6):476-478

12詹皓.飞行人员催眠与兴奋用药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1,12(1):59-63

13詹皓,关宏.精神药物在战时调节飞行人员睡眠与抗疲劳中的应用[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7,8(1):48-51

14Czeisler CA.来自时间生物学和生物节律医学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军队快速反应能力.张经伦,译.航空军医,1996,24(6):374

15王开辉,李凯,孙林.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飞行人员睡眠障碍临床观察.中国疗养医学,2005,14(3):195-197

16李珠,陈洪茂.飞行人员失眠症的三种疗法的疗效观察.中国疗养医学,2005,14(4):276-277

17尤阳.针灸配合心理疗法治疗飞行员睡眠障碍67例.中国疗养医学,2000,9(6):48

18徐枫,高春东.飞行人员睡眠障碍45例康复疗养观察.航空军医,1999,27(3):123-124

19王海军,曾芳,杨慎俏,等.电、磁、声等物理疗法治疗失眠.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7):559-560

20钟洁静,孙新芳,杜筱蓓.行为疗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1):97-98

21沙岩.中医经穴疗法治疗失眠症临床研究近况.中医药信息,2002,19(5):31-33

第2篇

关键词鼻咽癌;睡眠障碍;影响因素;护理

鼻咽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生于鼻咽腔顶部与壁侧,鼻咽癌的发病率位居鼻喉恶性肿瘤的首位,属于一种高发恶性肿瘤[1]。目前对于鼻咽癌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放射治疗,但放射治疗不可避免将出现一系列相关并发症,研究报道显示,在鼻咽癌患者的放射治疗过程中,睡眠障碍具有较高的发生率[2-3]。睡眠作为评价肿瘤患者基本生活质量的关键性指标之一,改善患者睡眠障碍,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与康复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本研究探讨分析我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期间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鼻咽癌放疗患者183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根据患者病理报告,首次诊断为鼻咽癌。(2)患者所接受的放射治疗全部为根治性的连续性放射治疗,患者肿瘤原发区域的照射剂量为70Gy。(3)放射治疗前已经存在睡眠障碍患者。(4)患者意识清楚,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且患者对放射治疗知情并愿意配合调查。排除标准:(1)发生放射性脑病或精神障碍患者。(2)合并心、肝、肾等机体其他疾病患者。183例患者中男104例,女79例。年龄≤50岁112例,>50岁71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5例,高中及以上118例。1.2调查方法采用我院自制基本情况调查量表调查患者疾病情况,并采用睡眠障碍相关因素调查表以及Athens失眠调查表[3]对患者失眠情况进行调查。其中睡眠障碍调查表主要包括心理、生理以及环境因素3个方面。Athens失眠调查表共包含8个条目,分别为入睡时间、比期望时间早睡、夜间苏醒、总睡眠时间、总睡眠质量、白天身体功能、白天情绪以及白天嗜睡。每个条目均有4个等级,分别按照0,1,2,3分进行评定,各条目总分即为患者的睡眠得分。总分>6分则为有睡眠障碍,总分4~6分为可疑睡眠障碍,总分<4分为无睡眠障碍。问卷在患者接受放射治疗2周后发放,由患者自行填写,不便填写患者由家属根据患者的选择进行填写,共发放问卷186份,回收有效问卷183份,有效率98.39%。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鼻咽癌患者睡眠情况183例患者中出现睡眠障碍98例(53.55%),可疑睡眠障碍患者45例(24.59%),无睡眠障碍患者40例(21.86%)。2.2睡眠障碍影响因素分析(表1)

3护理

3.1心理护理肿瘤患者面对沉重的心理负担以及经济负担,因此对于鼻咽癌放射治疗患者,护理人员要善于与患者交流沟通,理解患者内心的需求和苦恼,准确把握患者情感的变化,并找出患者的心理问题症结所在,并针对患者的家庭、经济情况以及病情,拟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同时需要重视对患者家属的教育,尽可能给予患者更多的社会支持,为患者解除后顾之忧。3.2疼痛护理疼痛是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晚上患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疼痛处,从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睡眠[5]。对于癌性疼痛患者,一般采取3级止痛方案,按时、按阶梯口服,给予患者个性化用药,在给药过程中需要注意评估治疗效果。此外,可给予患者一定的非药物止痛法,如放松止痛法、物理止痛法(按摩、热敷等)、转移止痛法(看书、冥想、听轻音乐)等。3.3并发症护理由于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容易出现口干舌燥、溃疡、咽部肿痛等口腔问题,护理人员需要注意对患者口腔的清洁护理,尽可能减少患者发生口腔相关并发症,并遵照医嘱处理患者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减少由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引起的疼痛不适。此外,护理人员可鼓励患者适当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休养、治疗的同时应尽可能满足患者娱乐、兴趣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需求,避免由于整日昏昏欲睡引起睡眠节律的紊乱。3.4改善睡眠环境由于睡眠障碍患者对气味以及声音较为敏感,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注意保持病区的安静、整洁、无异味,对晚间病房噪声需要进行有效地控制,各种仪器的音量调至最低,夜间需要注意走路、说话、操作声音轻,并注意合理安排治疗以及护理的时间;开窗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并注意床单及时更换,保持干净整洁。3.5催眠药物的使用根据患者的失眠类型合理运用镇静药物,此外,还需要合理安排患者的服药时间,可根据患者就寝时间以及药物的起效时间确定患者的服药时间;若患者睡眠障碍得到一定的好转,可逐渐减少药物的用量,注意不可以突然停止药物,以免产生药物的戒断反应。

4讨论

第3篇

关键字:睡眠障碍;发病机制;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研究进展

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系列疾病,其主要是指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造成人体的睡眠机制及觉醒机制出现异常,进而导致人头出现一系列的以睡眠过多或睡眠不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与睡眠状态及觉醒状态相关的疾病[1]。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睡眠障碍的认识亦在逐渐深入,如何采用科学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睡眠障碍已成为目前临床上重点关注的问题[2~3]。大量的相关报道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睡眠障碍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笔者现就中西医结合治疗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1 中西医对睡眠障碍病理机制的认识

1.1 中医对睡眠障碍病理机制的认识

中医医学认为,睡眠障碍属于“不寐”、“目不瞑”和“不得卧”,其主要是因为外感六淫、情志所伤、饮食不调及久病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营养失调、气血亏虚,进而使人们无法正常进行睡眠[4]。睡眠障碍的根本病机是阴阳不交,气血亏虚是导致睡眠障碍发病的内在因素,而本病发病的关键为脏腑功能紊乱而造成的机体气血失和[5]。睡眠障碍的病位在心,并且和脾、肾、胃、胆及肝等器官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1.2 西医对睡眠障碍病理机制的认识

西医医学认为,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除了与患者自身的性别、个性、年龄及遗传等易感素质有关外,还与其经济条件、生活质量、睡眠环境及人际关系等外界因素有关,其中躯体疾病、外界环境、精神疾病、生活节律不规律、药物不良反应及生理-心理因素等方面因素是主要的发病因素[6]。以上因素会导致人体大脑中的睡眠中枢功能出现异常,或使其产生神经生化变化,进而导致机体的睡眠进程及结构发生变化而引发疾病。目前,临床上对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主要认为和睡眠-觉醒周期有关。

2 睡眠障碍的检测方法

目前,临床上对睡眠障碍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3种:(1)多导睡眠监测:该方法主要是通过采用多导睡眠仪进行诊断,检测参数包括心电、脑电、肌电、眼电及呼吸描记等指标,可以将其用于对以下疾病进行诊断及评价疗效[7]:①发作性睡病;②睡眠呼吸紊乱;③部分伴有夜间低氧血症的神经肌肉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④不宁腿综合征;⑤睡眠期行为异常及癫痫;⑥伴有失眠症状的抑郁症;⑦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⑧昼夜节律紊乱性疾病。(2)多次小水潜伏期试验:该方法专门用于测定缺乏警觉因素下人体生理睡眠的倾向性,现今主要作为对白日嗜睡过度的诊断、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的客观评定指标。(3)量表评估: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量表:①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②阿森斯失眠量表;③睡眠卫生知识及习惯量表;④睡眠信念及态度量表;⑤爱泼沃斯思睡量表。其中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是目前临床研究及评定睡眠障碍时最常用的量表[8]。

3 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

3.1 西医治疗睡眠障碍

目前,临床上对失眠患者采用的药物大多围绕作用于多巴胺类受体或GABA受体。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用的镇静效果,临床上曾将其用于对抑郁引发的失眠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但是其安全性较差,故现今已经被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而代替,尤其是其中部分具有镇静效果的抗抑郁效果,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主客观睡眠质量,如帕罗西汀、米氮平、舍曲林、阿米替林、曲哇酮等[9]。褪黑素是由松果体腺分泌的一种具有诱发睡眠作用的物质,而阿法美拉汀属于褪黑素1,2受体激动剂,具有调节人体的睡眠觉醒周期的作用机制,因此能够有效调节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结构,达到促进睡眠的效果,临床上主要用于对多种因素引发的失眠进行治疗。临床上对白日过度嗜睡患者主要采用精神振奋药物进行治疗,如右苯甲酯、匹莫林、咖啡因、哌甲酯、莫达非尼及甲氯芬酯等,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醒觉,并对REM睡眠进行抑制[10]。但是此类药物常伴有较大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

3.2 中医治疗睡眠障碍

目前,中医治疗睡眠障碍的相关报道可分为以下两种:①从肝论治:包括龙胆泻肝汤加减、丹栀逍遥散加减、温胆汤加减等[11];②从心、肾、脾轮值:包括黄连阿胶汤、归脾汤加减、左归丸、知柏地黄丸将剑、酸枣仁汤等[12]。以上报道为睡眠障碍的中医治疗方案提供和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相关研究表明,中医诊断失眠可分为肝郁化火、心胆气虚、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痰热内扰及其他证型等6个证型,其中主要以心脾两虚和阴虚火旺等两个证型最为常见,约占失眠总数的60%左右[13]。近年来,我国中医治疗睡眠障碍的相关文献中主要使用的药物为行气活血、养心安神、滋阴降火及清热泻火类药物,用药频率最高的药物主要包括甘草、酸枣仁、柴胡、夜交藤、白芍、茯苓、川芎、当归、远志及合欢皮等,需要注意的是其中部分药物的用药剂量与相关中药教材有明显区别。目前,对睡眠障碍患者采用自拟经验方进行治疗已成为睡眠障碍研究的主要方法,某些药品甚至已获国家相关部门认可,获得了生产批号,如七叶安神片、乌灵胶囊及舒眠胶囊等。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的睡眠障碍情况在采用西药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如辩证寒热、虚实、气血和脏腑盛衰等[14]。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睡眠障碍的相关报道中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大多比较低,对于随机分配的方法及方案不够明确,从而导致可能出现实施、选择及结果偏差等情况。因此,以后临床上还需要设计更为严格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睡眠障碍的疗效,以为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有效依据。

4 结语

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主要受到患者的生理、心理及情绪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主要的病理机制为患者情志变化造成大脑睡眠中枢兴奋和抑制之间出现动态失衡。中西医结合治疗睡眠障碍对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15]。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的患者,且安全性更高,但是相关研究均属于小样本的经验性研究,因此需要构建循证医学模式的诊疗规范,以便对中西医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华.新疆克拉玛依市老年人睡眠障碍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5):586-589.

[2]胡蕊,王华丽,于鲁璐等.河北省城市社区老年人睡眠障碍的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5):369-373.

[3]陈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睡眠状况调查及三种方法改善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

[4]顾桂英,曾德志,樊学文等.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初期睡眠障碍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3):174-175,188.

[5]王红,于纪泽,王瑛等.军人睡眠障碍的检出率及相关因素[J].军事医学,2015,27(3):234-236.

[6]代晶晶,丁劲,李向丽等.高血压睡眠障碍及中医护理对策[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8):1448-1449.

[7]王静,滕晶.基于中医“五神”学说浅析睡眠障碍性疾病[J].江苏中医药,2013,38(8):6-6,7.

[8]裘昌林.睡眠障碍中医相关理论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2):158-159.

[9]唐艳华,贺苇玮,杨艳等.浅析亚健康态睡眠障碍的中医非药物干预情况[J].黑龙江中医药,2013,43(4):52-53.

[10]曾永青,谌剑飞.睡眠障碍中医现代病因病机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08(7):851-852.

[11],李红.肾阴虚型绝经前后诸证睡眠障碍中医治疗进展[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8):83-84.

[12]何宁一,张敬,洪月光等.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肿瘤患者睡眠障碍4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4,39(7):1003-1004,1005.

[13]高治国,杨中高.睡眠障碍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13,26(7):77-78,封3-封4.

第4篇

【关键词】脑卒中;睡眠障碍;相关因素

脑卒中是老年人中发病概率相对较高的一类疾病,其严重威胁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进行治疗,会给患者带来很多的后遗症,其中睡眠障碍就是其中的一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在患者白天瞌睡晚上却十分清醒。为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发生的原因进行有效的研究,本文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11年6月到2012年7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患者展开全面的研究,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有用的理论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基本资料本次选取的120例研究对象均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患者都是在发病3天之内通过CT或者MRI检查,最终确诊为脑卒中,并且所有患者满足一下条件:患者都是首次发病即出现脑卒中;患者的病灶均在大脑的一侧;患者入院时没有语言和智力方面的障碍;患者发病之前没有睡眠问题和精神障碍;患者的心脏、肝脏和肾脏等功能都正常。在1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76例,女性患者有44例,患者的年龄为42-83岁,平均年龄为62.3岁。其中脑梗塞患者有68例,脑出血患者有52例。患者卒中部位主要为大脑皮质卒中36例,皮质下也即软皮质卒中64例,小脑卒中20例。

1.2治疗方法被确诊为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白天全天嗜睡,晚上大脑十分清醒。对于这些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在晚上睡觉之情根据病人的病情状况服用1-3mg的舒乐安定片。对患者采用这种方法治疗一周之后,评定其临床治疗效果。对于治疗无效的患者增加用药使其晨起服用20mg的氟西汀,对患者治疗1-2周后评定其治疗效果。同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护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具体表现,积极的和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展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1.3治疗效果评定临床治疗效果可以分为显效、好转和无效三个等级,其中显效是指患者晚上睡眠的时间超过6个小时,好转是指患者晚上睡眠的时间为4-6个小时,但是没有超过6个小时,无效是指患者晚上睡觉的时间小于4个小时,并且白天睡觉的时间超过8个小时。

1.4统计学处理分析对患者的发病原因以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并对统计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进行分析。数据采用χ±s的形式。

2结果

120例脑卒中患者有22例患者出现了睡眠障碍发病的概率为18.33%,患者中有14例伴有精神症状(63.64%),经过HAMD评分得到有16例患者满足抑郁症的标准(72.73%)。对于脑卒中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具体结果。

2.1睡眠障碍发生概率和卒中部位的关系。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发生的概率和卒中发生部位的具体关系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是由于大脑组织受到卒中的影响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导致患者在发病之后出现长时间瞌睡不醒或者是睡觉规律被白颠倒的睡眠。这种疾病不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同时还使患者由于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心情烦躁、严重时会出现抑郁等症状。对于该病的治疗可以从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采取药物有效的改善患者睡眠的状况,另一方面通过心理治疗,使患者能够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对待病情同时积极的配合治疗。本次通过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睡眠障碍发生的概率与患者的卒中部位和性质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其中:与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当患者年龄超过50岁时发生的概率和患者的年龄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并且本次通过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到,对患者采用舒乐安定进行治疗之后治疗的有效率为31.82%,对于无效患者增加氟西汀之后治疗的有效率为86.36%。这说明对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并配合相应的心理治疗,能够对患者的状况进行明显的改善。因此,患者及其家人应该对脑卒中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防止预后症状的出现,同时,脑卒中患者也应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对于出现睡眠障碍的患者只要采取适当药物配合心理质量也能够极大的改善患者的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2 型糖尿病;睡眠障碍 匹玄堡睡眠质量指数

The Observation of Clinical Efficacy of Deproteinized Calf Blood Extract Treatment in Type 2 Diabetes with Sleep Disorders

TANG Jing-hua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Gaomi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Foshang 528500, Guangdo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eproteinized calf blood protein extract treatment in type 2 diabetes with sleep disorders. MethodsUsing single-blind method, 76 sleep disorders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 = 38) and control group (n = 38);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hypoglycemic,the therapy of deproteinized calf blood protein extract injection in observation group (0.8g, intravenous infusion, once a day) and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placebo (0.9%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250ml, intravenous infusion, once a day), a course of two weeks,observing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total efficien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1.1% in observation group and 7.9%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 = 31.7222, P = 0.000); after treatment, Sleep quality, sleep time, sleeping time, sleep efficiency, sleep disorders, hypnotic drugs, daytime function score and PSOI sco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an in observation group ,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in two groups ,no significant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treatment. ConclusionThe treatment of deproteinized calf blood extract was safe and effective in sleep disorders patients of type 2 diabetes and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Deproteinized calf blood extractives ;Type 2 diabetes; Sleep disorder;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睡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与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关系密切。研究显示,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抑郁症等疾病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1]。糖尿病患者常合并睡眠障碍,且发病率日益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目前,糖尿病睡眠障碍治疗多依赖于镇静催眠类药物,该类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临床上需要探索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具有改善代谢、抗氧化等药理作用,目前已广泛用于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治疗,对于糖尿病睡眠障碍的治疗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我院采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2型糖尿病睡眠障碍,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4月本院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睡眠障碍患者76例。入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价睡眠障碍,PSQI≥8分判断为有睡眠障碍[2];排除全身性疾病以及外界环境干扰因素引起者、心脑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近1个月内有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以及感染患者。

1.2方法采用单盲的方法,按入院来诊日期的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共38例,男22例,女16例;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降糖治疗、糖尿病饮食、糖尿病教育等,规定统一的就寝时间及治疗期间不再合用其他影响睡眠的药物。观察组加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0.8g((国药准字H20060120,0.8g,吉林康乃尔药业有限公司生产)+0.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加用安慰剂,即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2w。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PSQI量表进行调查。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1.3.1 PSQI中参与计分的18个项目整合为7个因子,分别表达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每个因子计分为0~3分,总分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3.2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晕、嗜睡、乏力、过敏等不良反应情况。

1.3.3疗效评价[3]临床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6h,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睡眠深度增加,但总睡眠时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空腹血糖、体质指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睡眠障碍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7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两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1.7222,P=0.000)。见表2。

2.3两组PSQI评分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评分和PSQI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评分和PSQI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药物不良反情况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恶心、头晕、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

3讨论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质或定时异常,或者是在睡眠中或睡眠一觉醒来时发生异常行为或生理事件,临床表现为失眠、频繁觉醒、早醒、睡中不宁、梦魇等。随着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加,睡眠障碍的发病率日趋升高,且与抑郁、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相关。近年来,流行病学以及临床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与糖尿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4],睡眠障碍可以引起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耐量降低,导致糖代谢异常,甚至糖尿病,同样地,糖尿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患病率较之正常人也显著增加[5]及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时间比正常人少[6]。国内一大样本调查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睡眠障碍发病率达52.5%[7],美国一项研究亦提示糖尿病患者的睡眠问题远多于非糖尿病患者[8]。因此,睡眠障碍日益成为影响糖尿病这一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睡眠障碍的病因非常复杂,糖尿病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与普通人群存在差异性。研究显示,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及糖化血红蛋白数值越高的患者睡眠障碍情况越明显,可能为血糖波动大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及神经内分泌改变,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极易引起失眠或出现焦虑或抑郁状态[9],机制可能与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导致脑供血障碍、氧自由基的损害、脑神经细胞胰岛素抵抗等病理改变有关。因此,改善循环、抗氧自由基、改善代谢等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糖尿病睡眠障碍临床症状。

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加重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使血糖控制的难度加大,糖尿病与睡眠障碍相互作用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糖尿病睡眠障碍的治疗关系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血糖的控制,重要性不亚于合理的饮食与运动[10]。目前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非常有限,且难度大,主要为心理干预、镇静催眠类药物治疗,国内亦有部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睡眠障碍的研究[11],但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是从发育旺盛的健康小牛血清中提取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含有天然氨基酸、小分子肽、糖脂、核苷、碳水化合物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显示,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具有促进细胞能量代谢、促进线粒体呼吸、提高组织对氧的利用和抗氧化等作用[12]。基于上述药理作用,目前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已广泛用于糖尿病多种慢性并发症的治疗,如糖尿病肾病[13]、糖尿病足[1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5],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对糖尿病睡眠障碍是否具有疗效,目前临床尚无相关研究。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实验方法,排除患者的心理因素干扰,采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短期治疗糖尿病睡眠障碍,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达71.1%,治疗后PSOI各因子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治疗期间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无明显改善。研究结果显示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对糖尿病睡眠障碍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总之,本研究为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糖尿病睡眠障碍临床疗效初探,临床疗效及治疗机理还需进一步类似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Garcia AD.The effect of chronic disorders on sleep in the elderly[J].Clin Geriatr Med,2008,24:27-38.

[2]马学毅,主编.现代糖尿病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5-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86-188.

[4]Gottlieb DJ,Punjabi NM,Newman AB,et al.Association of sleep time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J].Arch Intern Med,2005,165(8):863-867.

[5]Foster GD,Sanders MH,Millman R,et al.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mong obese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9,32(6):1017-1019.

[6]Vgontzas AN,Bixler EO,Lin HM,et al.Chronic insomnia is associated with nyctohemeral implications[J].Clin Endocrinol Metab,2001,86:3787-3794.

[7]宋静.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质量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4435-4436.

[8]Resnick HE,Redline S,Shahar E,et al.Diabetes and sleep disturbances:findings from the Sleep Heart Health Study[J].Diabetes Care,2004,27:282-283.

[9]师林,柯斌.乌灵胶囊对2型糖尿病伴失眠症患者PSQI量表及血糖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10):1491-1493.

[10]Hayashino Y,Fukuhara S,Suzukamo Y,et al.Relation between sleep quality and quantity,quality of life,and risk of developing diabetes in healthy workers in Japan:the High-risk and Population Study[J].BMC Public Health,2007,7:129.

[11]谌剑飞.糖尿病睡眠障碍中西医结合诊疗对策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2):219-221.

[12]王宏伟,孙中武.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抗缺氧及增强记忆力作用[J].药物分析杂志,2009,29(8):1287-1289.

[13]赵向阳,李红梅,韦晓娣.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对IV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3):114-115.

第6篇

【关键词】风湿病;睡眠障碍;原因分析;护理要点

风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多发于骨骼、关节、肌肉、关节血管及关节组织部位[1],该类疾病具有病程长、根治难的特点,而且风湿病发展过程中伴有多元影响因素,以致并发症多发,睡眠障碍便是其中一种常见多发并发症。风湿病患者住院受病情、环境、药物、经济等因素影响而产生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睡眠质量下降,严重的便会形成睡眠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威胁较大。笔者认为应该注重探讨风湿病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以指导患者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本文选取30例风湿睡眠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风湿病睡眠障碍发生的原因与护理要点,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5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30例风湿病睡眠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19-73岁,平均年龄为(46.7±3.8)岁,临床病症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发热及皮疹等。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实验组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5.8±5.7)岁,对照组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46.2±6.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实验组患者治疗前着重分析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后基于患者睡眠障碍病因制定完善的护理流程,指导患者临床护理工作开展;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化护理治疗。

1.3睡眠障碍原因分析风湿病患者住院后出现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身体疾病因素及经济因素等。具体说来:①环境因素:风湿病患者住院后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病房环境中同病房的患者因病痛或心理焦虑等因素会直接降低病房环境的舒适度,造成失眠;②身体因素:风湿病患者会伴有风湿关节部位红肿、疼痛等,这便增加了患者体积的不舒适度,再加上患者临床治疗中使用的药物副作用影响[2],也会增加患者睡眠障碍程度;③经济因素:患者住院治疗会增加治疗成本,患者经济负担会增加患者心理压力,影响着患者的睡眠质量;④心理因素:患者受疾病因素、药物因素及经济因素等影响会产生消极情绪,心理状况不佳将会直接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1.4护理要点分析实验组:该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心理护理干预,包括一般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一般护理主要针对风湿疾病的季节性特点来进行护理[3]:保证住院环境通风,保持被褥整洁干燥,洗漱等尽量用热水,另外风湿严重卧床的患者需要常翻身以避免褥疮的发生。饮食护理方面主要引导患者多食易消化食物,保证营养均衡,预防便秘。心理护理干预方面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疏导患者负面心理,缓解患者焦虑、担忧等情绪,引导患者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接受治疗。健康教育方面要注重向患者讲解患者风湿病发病与治疗原理,还要向患者讲解睡眠障碍的严重性,引导患者养成科学的饮食与睡眠习惯,以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

1.5观察指标按照患者睡眠状况好坏将其分为三级[4]:优秀:睡眠持续7小时左右,醒后无头晕、脑胀等症状;良好:睡眠持续5小时左右,醒后脑胀等症状减轻;较差:睡眠持续3小时左右,醒后症状严重。治疗结束后观察统计两组患者失眠率。

1.6统计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

实验组经过系统的护理干预治疗后,患者睡眠障碍情况优良率高达92.7%,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优良率为71.8%),两组患者睡眠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明显(P

现阶段,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睡眠障碍具有常见性与多发性,但是临床治疗环节对睡眠障碍并发症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以致风湿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有限,患者病情恢复与治愈进程较慢[5]。基于风湿患者睡眠障碍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与治疗,以全面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方能切实推进风湿疾病的临床治疗。

风湿疾病患者住院后会伴有睡眠障碍,其中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在风湿疾病临床治疗中医护人员多以临床医学为理论指导强化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6],这种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切实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提升患者对临床治疗工作的依从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30例统计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优良率达90%以上),可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本文统计30例睡眠障碍风湿患者资料发现,身体因素引起的睡眠障碍患者占70%,另外,影响较大的因素还包括环境因素与经济因素,这些因素在护理工作中应该着重进行细化护理关注,尤其要注重关注患者机体病痛,采取措施降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的用药副作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并给与患者以充足的心理关注,改善患者睡眠状况,以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春丽.风湿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广东医学,2010,31(6):797-798.

[2]张洁.风湿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分析[J].医药前沿,2012,18(20):1276-1278.

[3]李晶,李玲玲.常见疾病心理反应及其护理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6):166-167.

[4]杨会芹,魏平,陈君等.内科疾病中疼痛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7):348-349.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睡眠障碍 耳穴贴压疗法 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A

睡眠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生理现象。睡眠障碍是个体在睡眠过程中,因睡眠量的不正常,或睡眠质的不高甚至很差而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的身心状态。其包括睡眠不足、睡眠贪多、难以入眠、睡不安寝以及与睡眠相关的诸多异常心理和行为等。可使人产生心情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困难、疲劳、焦虑和抑郁等症状。而失眠是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症状。据报道:12.9%-25.6%在校大学生存在睡眠问题;对大学生来说,睡眠障碍严重时会影响到其正常学业。

1大学生睡眠障碍现状

据调查大学生的睡眠平均时间还不足7h,与所处年龄段应有的睡眠质量相比状况较差。其中医学专业的同学由于专业课程复杂,课程多,识记背诵的知识多,学习压力大等导致睡眠问题更加非常严重。石文娟等关于广州地区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报告显示,女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比男大学生差且现患率明显高于男大学生,这可能跟女性情感细腻,多愁善感等有关。在杨秀珍等人报道廊坊医学院480名医学生睡眠质量调查显示,19.17%的学生有睡眠障碍。总的来说,睡眠问题已成为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常见病症之一。

2目前失眠的治疗现状

2.1药物疗法

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失眠最常用的方法。其中应用最多的是苯二氮卓类药物。但长期服用此类药物会产生不良反应,比如药物依赖及反弹现象等,又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不建议大学生使用。

2.2非药物治疗

比较多见的非药物治疗主要有认知行为法、生物反馈治疗、放松训练、瑜伽及有氧运动等心理治疗或物理治疗。这类方法疗程较长,患者需长期坚持或定期就诊,当患者睡眠改善,依从性则会变差,难以坚持全程治疗。

3中医对大学生睡眠障碍的认识

中医对于失眠的认识较早,属中医“不寐”范畴。《诗经》中就有相关的记载,如《诗・邺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气血亏虚可能是失眠的主要病因。其病机主要有阴阳不交、营卫不和、气血亏虚和脏腑功能失调等。大学生体质大致可为平和质、阴虚质、瘀血质、气郁质等,阴虚质阴液亏少,机体失去濡润滋养;瘀血质血瘀内阻,血行不畅,气血不能濡养机体;气郁质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是影响大学生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

4耳穴贴压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

4.1耳穴贴压的病因病机

耳压疗法是用植物种子(王不留行子)或具有一定形状和质地的药物及制品粘贴在耳郭表面的穴位上,通过施加压力,刺激耳穴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中医认为耳部是人体特殊的组成部分,是经络、神经汇聚之所,耳郭与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相互沟通的部位,也是经络、气血内外输注的所在,因此刺激耳部穴位,能起到治疗疾病之效。

4.2耳穴贴压的作用机理

从西医角度来说,耳穴贴压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刺激耳区激活迷走神经,增强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以对抗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状态。Litscher用计算机控制的定量分析来测定脑血流量,发现刺激耳穴中与眼睛相关的穴位可增加眼动脉的血流量,而只有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以扩张血管和增加血流量。Haken通过心电图的观察发现刺激耳穴可以增加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单秋华等应用耳穴贴压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认为耳压能双向调节植物神经功能、通过丘脑-垂体系统影响内分泌激素的动态平衡。何伟根据耳-迷走神经反射对癫痫患者实施耳针以增强其副交感效应,降低交感神经功能的亢进从而缓和患者的症状。

4.3耳穴贴压疗法治疗大学生睡眠障碍现状

有关耳穴贴压疗法改善睡眠障碍的报道是比较多的。在穴位选择上,有选单穴治疗,有选多个穴位联用的,其中神门、心、皮质下三穴最常用,脾、肾、胃、胆次之;在按压手法的选择上,有泻法、补发、平补平泻法,根据病的虚、实和病人的体质情况,按缓(久病)轻(虚证)、重(实证)三种手法,适度揉按、捏压,使耳廓有发热、发胀、放散感;在按压时间上,一般每日压3~5次,每次3~5分钟,l~5日换贴1次,5次为l疗程,疗程间隔2~3天。在治疗具体方案上,耳穴贴压有关大学生睡眠障碍的与其他人群无异。

目前关于耳穴贴压治疗睡眠问题的文献大多从中医临床角度介入,以临床治疗和观察为主,或结合针灸、中药、按摩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单纯耳穴贴压治疗大学生睡眠障碍的文章仅查到陈晓云、尹辉和张琦三人的相关研究,文章约7篇。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睡眠问题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希望本文能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大学生的睡眠问题。

基金项目:2015年立项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编号:xs2015009。

参考文献

[1] Fernandez-Mendoza J,Vela-Bueno A,Vgontzas AN,etal.Nighttime sleep and daytime functioning correlates of the insomnia complaint in young adults[J].Journl of Adolescence,2009,32(5):1059-1074.

[2] 赵红勤.运动改善睡眠障碍的实验研究[J].浙江体育科技,2006(5):89-92.

[3] Gaultney J F.The prevalence of sleep disorders in college students:Impact on academic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2010,59(2):91-97.

[4] 石文娟,马绍斌,范存欣,王声.广州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06):470-471.

[5] 杨秀珍,陈景武,冯国双.医学生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分析[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5(02):100-102.

[6] 刘春梓,张黎明.改善睡眠障碍的非药物治理和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0):937-940.

[7] 骆晓林,龙浩文.耳穴压籽治疗大学生失眠症21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0,16(2):46-47.

[8] 刘智艳,姚小红.耳针疗法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4):62-63.

[9] 王建渝.耳针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关系的探讨[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7):48-50.

[10] Litscher puter-based quant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ear and Korean hand acu-puncture:needle induced changes of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J].Neurol Res,2002(24):377-380.

[11] Haker E.Effect of sensory stimulation of sympathetic andparasympathetic activities in healthy subjects[J].J Auto Nerve Syst,2000(79):52-59.

[12] 单秋华,孙冬梅,吴富东.耳穴贴压对女性更年期综合症患者血清内分泌素及 -内啡肽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3,23(11):677.

[13] 何伟.耳-迷走反射及耳针抗癫痫的效应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

[14] 陈晓云,沈梅.失眠患者的耳穴诊断及耳穴贴压疗效观察[J].大连大学学报,2003(02):86-88.

[15] 尹辉,李兰香,郑琨.大学生失眠与心理健康实验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03):330-332.

[16] 尹辉,兰健,郑琨.有氧运动结合耳穴贴压对大学生睡眠质量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06):558-560.

[17] 尹辉.有氧运动结合耳穴贴压法对医学生失眠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03):241-243.

[18] 张琪,张方方,韩慧.耳穴贴压治疗大学生考试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09):713-714.

第8篇

睡眠障碍危害健康

偶发性失眠对身体无伤害,但长期或严重的睡眠障碍对老年人的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首先,睡眠障碍会加重已有的器质性疾病,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例如,由于睡眠障碍产生烦躁不安、心身疲惫、焦躁、焦虑、抑郁等症,进而影响心脑血管及其他脏器功能的稳定,易导致心律紊乱、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发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也是导致老年人失眠的常见病症之一,而且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也较高。已发现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脑血管疾病如心律紊乱、猝死等均有直接的联系。此外,睡眠呼吸暂停伴随低血氧症,可进一步加重老年脑功能和其他器官功能的损害。

积极应对睡眠障碍

减轻老年人失眠的痛苦,使每个人都享有良好的睡眠,除针对各种失眠病因的治疗,还应在全社会开展睡眠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对睡眠障碍危害性的认识和增强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对降低睡眠障碍相关性身心健康的损害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那些患有多种器质性疾病且伴有睡眠障碍的老年人,如平时能保持良好的生活和睡眠卫生习惯,经过合理的睡眠治疗,对于稳定及控制原有病症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年人还应了解一些睡眠医学保健知识,这对良好的睡眠也十分重要,如起居要规律;睡眠环境要舒适、安静、光线暗,卧室温度要适宜,不宜过冷或过热;睡前避免兴奋性活动或饮用含有兴奋性的饮料;睡眠—醒觉紊乱的患者,要有意识地建立规律性睡眠—醒觉模式,平时无特殊情况不要卧床,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不要在床上阅读、工作,无论睡多久,早上准时起床,白天不打瞌睡等。

此外,平时应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参加老年集体性活动、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因为适当的日间活动和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睡眠仪,帮助恢复正常睡眠

虽然许多老年人有睡眠障碍,但很少有人去医院看病。一项调查显示,85%严重失眠的患者从未用药物治疗。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现象,是因为老人担心,使用药物治疗不良反应明显,依赖性强,长期使用易影响肝肾功能,而且担心花费很多。与药物治疗相比,睡眠治疗仪以其合理的价格和便捷的治疗手段深受老年人的喜爱。

睡眠治疗仪是以我国传统医学“耳针疗法”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对睡眠电波的研究成果,应用低频电子脉冲形式,通过特殊材质的皮肤电极,刺激距大脑很近的敏感耳穴,模拟中医针刺手法,达到调节神经、促进睡眠的目的。宜利用脉冲振穴、电疗调治、磁灸渗透为基本原理,在控制开关的自主调节下,恢复正常睡眠,患者只需睡前戴至手腕振六位穴,便可快速发挥治疗作用。

可以说,睡眠治疗仪为失眠患者提供了一种非药物治疗的手段,是一条帮助我们建立正常睡眠的绿色通道。

【选购建议】

第9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38.63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11-0965-02

【关键词】 睡眠障碍;研究;儿童保健服务

睡眠是人体的生理需要,足够的睡眠、良好的睡眠习惯是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育的重要保证。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体格发育、情绪、行为、认知及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近年来,睡眠障碍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越来越常见,儿童睡眠障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问题。为更好地了解儿童睡眠障碍,改变儿童睡眠现状,本文就睡眠障碍的定义和儿童睡眠障碍的流行现况、认知行为改变、影响因素以及防治进展简要概述如下。

1 睡眠障碍的定义和分类

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影响睡眠的异常表现,可由身体某系统生长发育和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功能失调引起,也可由呼吸、神经等各系统的疾病引起,能够直接影响儿童的睡眠结构、睡眠质量及睡眠后复原程度。常用的分类与诊断标准有《精神类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和《国际睡眠障碍分类指南》(ICSD)。ICSD-1(ICSD第1版)将睡眠障碍分为四大类,即睡眠失调、异态睡眠、精神、神经或其他内科疾患伴发的睡眠障碍以及其他睡眠问题。睡眠失调(Dyssomnias)指各种因素导致的睡眠量、质和时序方面的改变,即失眠、嗜眠或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异态睡眠(Parasomnias)指在睡眠中出现异常发作性事件,在儿童中的发生率要远高于成人,如睡行症、夜惊、梦魇等;伴发精神或神经或其他内科问题的睡眠障碍指由躯体、精神疾病或其他内科疾患伴发的睡眠障碍;其他睡眠问题如短时睡眠、长时睡眠、睡眠时多汗等。2005年了新的《国际睡眠障碍分类指南》(第2版)(ICSD-2),将睡眠障碍进行了更细的划分,共分为类,其逻辑性和临床实用性方面均有提高,并增强了与国际疾病分类法的通用性。我国多采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包括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障碍。

2 儿童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

儿童的睡眠障碍与成人有相同的地方,但更多表现出特殊的一面。儿童中许多睡眠障碍的存在更多地反映了其行为、心理及发育方面的问题。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普遍较高,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睡眠障碍的特点各不相同。婴幼儿期多发睡眠不安、夜惊、夜醒等;学龄前儿童易发生睡眠时频繁打鼾、磨牙症和梦魇;学龄儿童多发睡眠不足、睡眠期磨牙、不宁腿综合征;而青春期以后则以睡眠不足、失眠、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和发作性睡病等较为常见。

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中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可达25%~40%,在有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的青少年比例更高[1]。美国对6~12岁儿童睡眠情况调查发现,有37%儿童出现过睡眠问题,其中入睡困难占15%~25%,睡眠后移占10%,白天嗜睡占10%[2]。西班牙学者在对1 155名青少年进行睡眠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38.5%的青少年反映存在睡眠质量问题,入睡困难占23.1%,夜间惊醒占38.2%,易醒占15.9%,过度睡眠占53%[3]。刘贤臣等[4]对中国儿童、青少年睡眠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起床困难占43.5%,睡眠不足占41.4%,易醒占36.3%,白天嗜睡占21.0%,入睡困难占20.2%。武丽杰等[5]对哈尔滨市1 294名初、高中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显示,睡眠问题检出人数占调查人数的43.8%,不同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晨起困难(31.2%)、入睡困难(14.3%)、嗜睡(9.8%)、夜间醒来的次数增加(5.6%)、睡眠时间颠倒(5.5%)以及失眠(4.8%)。

在学龄期儿童以及青少年中,睡眠不足是常见的现象。Smaldone等[6]对全美学龄儿童及青少年睡眠状况调查结果显示,31.9%有睡眠不足现象,且随着年龄增加有明显增多趋势。在对美国12~18岁青少年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20%的青少年存在睡眠不足、睡眠匮乏的现象,仅有15%的青少年表示睡眠时间充足[7]。中国2005年进行的9个城市近2万名学龄儿童睡眠状况调查发现,我国城市学龄儿童平时睡眠不足发生率高达71. 4%(根据我国颁布的学校卫生标准GB/T 17223中规定小学生需10 h的睡眠时间为依据计算),白天嗜睡的学龄儿童占调查人群的75.3%[8]。王德强[9](2007)对900名中学生睡眠状况调查显示,中学生睡眠不足的发生率为52.31%。而长期的睡眠不足对白天正常学习、情绪、记忆、行为控制均有负面影响。

失眠是学龄儿童尤其是青少年越来越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半夜醒后难以继续入睡以及早醒。美国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近1/4的青少年有过失眠的经历,而青少年群体失眠的发生率达4%~5%[10-12]。在对欧洲15~18岁的青少年人群进行睡眠问题调查中发现,25%的青少年主诉有过失眠的经历,其中4%满足DMS-IV诊断标准[13]。李幼辉等[14]进行的高中生失眠状况调查发现,失眠的发生率为18. 06% ,同时失眠青少年更多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困难、厌食等症状。余巍等[15]对广州市1 734 名儿童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4.8%~8.7%调查对象存在失眠的问题。一些国外的研究发现,女孩失眠的发生率高于男孩[16]。

3 儿童睡眠障碍对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足够的睡眠、良好的睡眠习惯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睡眠障碍不仅阻碍儿童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影响其注意力、记忆力、情绪和学习能力,引起一系列行为改变。

大量的临床和观测的数据证明,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负性情绪阈值较低(易激惹、易受挫折)、很难控制冲动和情绪,提示睡眠不足可能会影响前额叶功能,包括执行功能和情绪控制。Alfred等[17]的调查研究同样表明睡眠问题和白天嗜睡是情绪问题、多动、行为问题、注意问题、社会功能的危险因素。Pesonen等[18]通过对入学儿童的睡眠问题的行为调查发现,注意控制及其他心理行为症状同睡眠不足和入睡困难有很大的关联。对睡眠障碍儿童认知功能的研究发现,睡眠障碍儿童在注意力、执行功能、词语记忆等神经心理测试的分数要低于对照组,提示该人群可能存在认知功能缺损[19]。

此外,睡眠问题还会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20],如失眠症、呼吸暂停、不宁腿综合征,对注意力和记忆力都有很大的影响[21]。因各种原因引起睡眠不足的青少年中,学习效率低、记忆力不良者所占比例比其他同龄者高2.5倍。功能影像学也证明,睡眠障碍者脑功能区域的改变对认知功能和学习有影响。

处于青春期的儿童由于课业负担较重,睡眠不足普遍发生,睡眠障碍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表现的更为突出。Paavonen等[22]对青春前期儿童一项为期4 a的纵向研究发现,睡眠问题是精神疾患的危险因素(OR=2.45),特别是情绪问题(OR=2.92)。睡眠问题如失眠、夜行症、不宁腿综合征等都与抑郁、焦虑得分相关联[23]。这些研究发现证明了一个理论框架,即睡眠是情绪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资源之一。

我国对睡眠障碍引起的儿童青少年神经心理问题研究较少,但就目前国外研究情况来看,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儿童青少年睡眠障碍会引起其认知、行为、情绪等方面的问题,但具体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4 儿童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导致儿童睡眠障碍的因素很多,且往往是多因素的共同作用。遗传、环境、心理行为因素以及器质性疾病是儿童睡眠障碍的几大重要原因,且不同年龄阶段,随着生长发育的程度不同、面临的压力和环境的变化,影响睡眠的因素和睡眠问题的种类也不同。以失眠为例,不同年龄的患者,其原因大不相同。婴儿的失眠常提示可能存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的疾患;幼儿的入睡困难往往与家长不正确的抚养方法和不安全依恋有关;而青少年失眠的症状与成人相类似,通常与情绪问题、过度服用含有咖啡因的物质以及学业压力负担有一定关系。

总的说来,影响儿童青少年睡眠的相关影响因素是多层面的,包括社会、传统文化层面等深层次的因素,也有家庭环境、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和个人习惯等因素。随着电视、计算机和网络的逐渐普及,对儿童的睡眠就寝习惯、睡眠时间都产生了新的、较大的影响,也是造成现阶段儿童睡眠不足的重要因素。此外,学业和考试的负担、竞争的加剧无疑也会增加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使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体会不到学习之余的其他乐趣。在睡眠不足原因的调查中,各国研究者都认为学业负担过重、过度使用电脑、卧室摆放电视机、就寝习惯不良等均是造成现阶段学龄儿童睡眠不足的重要因素。而不同的气质类型、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较差的睡眠环境以及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又是导致入睡困难和失眠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对于失眠症的患者,其自身的人格特征和不良的心理素质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产生的焦虑情绪会明显的影响睡眠,而数次失眠后对睡眠怀有恐惧和焦虑加重,从而形成习惯性失眠。

此外,某些生理和心理疾病都会伴发睡眠问题的发生,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睡眠质量。国内外研究显示,患有抑郁症的儿童青少年共病睡眠障碍很普遍。而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儿常伴有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减少、夜醒等一系列睡眠异常;哮喘患儿的睡眠质量明显低于正常儿童,患儿会表现为频繁夜醒,这又进一步影响患儿白天的情绪和行为能力。此外,肥胖儿易发生睡眠障碍,打鼾、夜间呼吸困难、嗜睡、出汗、夜尿等都是肥胖儿童常见的睡眠问题。因此,适当控制体重对避免夜间睡眠打鼾或睡眠呼吸障碍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5 儿童睡眠障碍的干预及治疗

儿童睡眠障碍会引起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障碍及学习能力下降,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儿童积极乐观的个性,提供温馨安静的睡眠环境,减轻课业压力,提高对影响睡眠的各种生理、心理疾病的认识,是改善儿童睡眠状况、降低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的重要措施。很多情况下,非药物治疗应是治疗儿童睡眠障碍的首选方法。其中,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被广泛应用。

5.1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疗法的重点是放在患者错误或歪曲的认知问题上,纠正患儿对于睡眠和睡眠不足的错误认识,从而减轻焦虑,改善睡眠。有资料表明,CBT治疗缩短入睡时间、维持睡眠均明显优于仅靠自我调节而无其他治疗的对照组。而且,CBT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在安全性、不良反应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实验证明,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睡眠障碍具有显著的疗效,且疗效较为持久,停止治疗1~2 a后随访,疗效基本不变[24]。

5.2 刺激控制疗法 被美国睡眠医学会推荐为治疗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困难的“标准”非药物疗法,其基本目标是恢复床作为诱导睡眠信号的功能,并减弱它和睡眠不相容活动的联系,减少对睡眠内源性唤醒的刺激,使患者易于入睡。主要操作要点:(1)只在有睡意时上床;(2)不在床上做睡眠以外的事;(3)卧床20 min后仍不能入睡就离开床;(4)无论夜里睡了多久,每天都坚持在固定的时间起床等。

5.3 渐进性放松训练 其关键是感知肌肉紧张并渐渐使之减弱,目的是使患者自己体验肌肉群从极度紧张到逐渐放松的全过程。首先感知到紧张的存在,随后鼓励其逐步放松,促使自律神经活动朝着有利于睡眠的方向转化并促使警醒水平下降,从而诱导睡眠的发生。

5.4 高强度光照治疗 主要针对睡眠节律障碍的患者,目的是在于调节生物周期节律,改变睡眠的周期和模式,从而使人体内的“昼夜节律起搏器”达到与明暗周期同步化。

一般方法:24 h光照度自动调节,上午高照度、高色度照射,午后为一般照度、高色度,晚上低照度、低色度。近年来,高强度光照治疗的有效性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证实。

5.5 教育支持治疗 将对儿童的教育和支持治疗融为一体,要与患儿充分咨询、交流,帮助患儿处理应激反应、改善情感表达,改进人际关系,了解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和引起焦虑、紧张等因素,并向他们做出耐心解释和指导,教给患儿有关的知识,帮助他们克服对睡眠的焦虑和恐惧。

5.6 加强卫生宣教 帮助患儿理解睡眠的生理过程,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如饮食要有规律,睡前尽量不吃东西,不服用含有兴奋剂成份的饮料或者药物;晚上不看带有刺激性的电视、电影节目;睡前不参加剧烈的体育活动等;家庭方面还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放松舒适的睡眠环境,调整学生的作息时间,睡觉前与孩子多些交流互动,减少周围噪声、刺激的光线等。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足够而良好的睡眠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改善儿童的睡眠现状,提高儿童的睡眠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有必要加强多个相关学科、专业的共同协作,开展针对儿童睡眠障碍的深入研究。同时,要理解儿童可能出现的各种睡眠异常,一经发现,必须及早采取措施,从社会、学校、家庭及患儿本身多角度入手,制定睡眠障碍儿童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消除可能影响儿童睡眠的因素,减少睡眠问题对儿童的负面影响,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

6 参考文献

[1] MINDELL JA, MELTZER LJ. Behavioural sleep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n Acad Med Singapore, 2008,37(8):722-728.

[2]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 Sleep in America Poll 2004. Washington, DC: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 2004.

[3] GARCIA-JIMENEZ MA,SALCEDO-AGUILAR F,RODRTGUEZ-ALMONACID FM,et al. The prevalence of sleep disorders among adolescents in Cuenca, Spain. Rev Neurol, 2004,39(1):18-24.

[4] LIU X, LIU L, OWENS JA,et al. Sleep patterns and sleep problems among school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Pediatrics, 2005,115(1):241-249.

[5] 武丽杰,孙彩虹,夏薇,等.中学生慢性疲劳综合症所致学校拒绝的现况调查.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1):39-41.

[6] SMALDONE A, HONIG JC, BYRNE MW. Sleep less in America: Inadequate sleep and relationships to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our nation's children. Pediatrics, 2007,119(1):29-37.

[7]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Task Force on Infant Sleep Position and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changing concepts of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Implications for infant sleeping environment and sleep position. Pediatrics, 2000,105(3):650-656.

[8] LI S, JIN X, WU S, et al. The impact of media use on sleep patterns and sleep disorders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in China. Sleep, 2007,30(3):361-367.

[9] 王德强.900名高中生睡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国校医,2007,21(6):621-623.

[10]OHAYON MM, ROBERTS RE, ZULLEY J, et al. Prevalence and patterns of problematic sleep among older adolescents.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0,39(12):1 549-1 556.

[11]JOHNSON EO, ROTH T, SCHULTZ L, et al. Epidemiology of DSM-Ⅳ insomnia in adolescence: Lifetime prevalence, chronicity, and an emergent gender difference. Pediatrics, 2006,117(2):247-256.

[12]ROBERTS RE, ROBERTS CR, CHAN W. Ethnic differences in symptoms of insomnia among adolescents. Sleep, 2006,29(3):359-365.

[13]OHAYON MM, ROBERTS RE, ZULLEY J, et al. Prevalence and patterns of problematic sleep among older adolescents.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0,39(12):1 549-1 556.

[14]李幼辉,宋志宇,吴国华.高中生失眠情况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3):375-376.

[15]余巍,胡嘉红,李莉,等.广州市2~12岁儿童1 734名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临床康复,2005,9(8):92-93.

[16]JOHNSON EO, ROTH T, SCHULTZ L, et al.Epidemiology of DSM-IV insomnia in adolescence: Lifetime prevalence, chronicity, and an emergent gender difference. Pediatrics, 2006,117(2):e247-e256.

[17]ALFRED HW,ALEXANDER RM,SUSANNE W, et al. Sleep disorders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 among 8-to 11-year-old children. Somnologie, 2005,9(4):210-214.

[18]PESONEN AK,RIKKNEN K,PAVONEN EJ,et al.Sleep duration and regularity are associated with behavioral problems in 8-year-old children.Int J Behavior med,2009,10,21.

[19]MASSICOTTE-MARQUEZ J, DECARY A, GAGNON JF, et al. Executive dysfunction and memory impairment in idiopathic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Neurology, 2008,70(15):1 250-1 257.

[20]BROWN ED, LOW CM. Chaotic living conditions and sleep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children's responses to academic challenge. J Fam Psychol, 2008,22(6):920-923.

[21]RAM S, SEIRAWAN H, KUMAR SK, et al. Prevalence and impact of sleep disorders and sleep habits in the United States. Sleep Breath, 2009:24.

[22]PAAVONEN EJ, SOLANTAUS T, ALMQVIST F, et al. Four-year follow-up study of sleep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preadolescents: Relationship of persistent and temporary sleep problems to psychiatric symptoms. J Dev Behav Pediantr, 2003,24(5):307-314.

[23]FROESE CL, BUTT A, MULGREW A, et al. Depression and sleep-related symptoms in an adult, indigenous, North American population. J Clin Sleep Med, 2008,4(4):356-361.

第10篇

关键词颅脑外伤后抑郁REM(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异常康复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94

颅脑外伤后抑郁是由创伤所致的脑部损伤。患者对外界刺激发生长时间的沮丧感受,反应在情绪的改变。近几年,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迅速发展,交通工具剧增,建筑工程迅猛发展。交通伤、高处坠落伤、工伤等不断增加,暴力性颅脑损伤也有增无减,尤其以15~45岁的青壮年为甚。在我国,颅脑损伤的发生率为200/10万。在颅脑损伤患者中,有40%的患者均留有中重度残疾。而抑郁障碍是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有研究表明,有无抑郁障碍直接关系到颅脑损伤的预后。本研究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评定和治疗,初步探讨REM睡眠异常的存在是否直接影响颅脑外伤后抑郁障碍的康复疗效。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6~2010年收治颅脑外伤患者,均为中度或重度损伤,除意识障碍、认知障碍、失语、不能配合量表检查者,共纳入患者200例,均为闭合性颅脑损伤,其中男122例,女78例,年龄38.5±18岁;病程25天~48个月,平均52±27天。病变部位在左侧、右侧和双侧分别为47例、82例和5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脑干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12例。

治疗方法:确定94例颅脑外伤后抑郁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单纯抗抑郁药物治疗,设为对照组。将106例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抗抑郁药物治疗,同时给予缩短REM睡眠药物治疗及给予心理干预治疗,设为观察组,并在治疗前后进行改良Barthel指数(MRI)、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等评定。两组的常规康复治疗,由物理治疗师给患者进行“一对一”Bobath技术,作业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ADL),言语治疗师进行言语训练,辅予理疗、针灸、高压氧等治疗。每日3~4小时,每周5天,疗程5周,同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缩短REM睡眠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治疗。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进行X2检验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损伤部位、抑郁评分在治疗前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抗抑郁药物治疗和缩短REM睡眠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治疗的观察组在记忆力减退的改变、脾气性格改变和抑郁障碍改变等方面康复治疗前后有显著性改变(P<0.05﹚,动作迟缓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对照组MMSE、MRI、PSQI评定在治疗后无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的MMSE、MRI、PSQI评定在治疗后有显著性改变(P<0.05)。

讨论

第11篇

一、睡眠是否充足并不绝对以睡眠时间的长短来决定

每个人的正常生理睡眠量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多数成人的生理睡眠量约7~8小时,但也有一些人生理睡眠量较少,不足6小时,这主要看个人日间的精神状态而定。如有些人夜间睡眠5个小时,其日间感觉疲乏、困倦、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则可认为其睡眠量不足,需要增加睡眠量;但如果其日间没有任何痛苦,仍然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社会功能正常,则可认为5个小时是其正常的生理睡眠量,不必为其睡眠不足7小时而担心患了睡眠障碍。

二、睡眠障碍是当今社会的新公害

有人把睡眠障碍比喻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新的公害。有人进行社会调查表明,由于睡眠不足所造成的各种事故如:车祸、工伤、医疗事故、机械事故等越来越严重,并造成严重的家庭伤害、人身和财产的损失以及社会的危害。睡眠障碍正在成为当今社会的新公害。这类公害不仅在中国,同时亦是世界性的。人不能不睡觉。研究表示且如果一个人连续72~90小时不睡觉,就会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容易激动,甚至产生幻觉、幻听、恐怖等精神失常的现象。

三、睡眠障碍与人体衰老

引起衰老的原因很多,但由睡眠障碍而引起的人体衰老是不能忽视的。事实证明,经久不眠会导致人体衰老或衰竭。有人做过实验:每天只给狗喝水而不给它食物,狗能活25天,但若连续5天不让其睡觉,体温就会下降4~5℃,再4~6天不让它睡觉,就会死亡。长期睡眠不足,对人健康的危害亦很大,首先表现为神经系统过度疲劳,发生神经衰弱,体力和脑力劳动效率降低,精力不足,记忆力减退,出现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全身乏力,严重者会影响到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功能,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四、睡眠障碍的定义

睡眠障碍最常见是失眠,是指人的入睡和维持睡眠的障碍,是有效睡眠量的减少。其包括三种形式:入睡困难、中途醒转增多、早醒等。根据中国精神障碍诊断分类与标准第二版修订版(CCMD-2-R),失眠症标准是:

1 以睡眠障碍为几乎唯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疲乏或白天困倦等;

2 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

3 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

4 无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

五、中医对睡眠障碍的认识

2000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内经》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等对睡眠障碍的论述。《景岳全书不寐》进一步对不寐的病因作了精辟的分析:“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我认为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主要与气,血,阴、阳功能失调有关,如:气滞血瘀、气血不足,阴虚阳亢、阴虚内热等。

六、睡眠障碍的中医辨证论治

1 气血亏虚型 失眠症标准+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唇甲淡白,舌淡胖、苔白、脉细弱。治疗应以补益气血,养心安神为主。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白术、黄芪、当归、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等)。

2 阴虚内热型 失眠症标准+心烦易怒、口干、盗汗、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疗应以补益肝肾,养阴安神为主。方药:知柏六味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熟地、山萸肉、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等)。

3 气滞血瘀型 失眠症标准+口干不欲饮,口苦,舌暗或暗红或舌边的瘀斑或瘀点、苔白或微黄,脉弦滑或涩。治疗应以行气活血,理气安神为主。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赤芍、白芍、甘草、熟地、当归、川芎、柴胡、枳实、牛膝、桔梗、珍珠母、煅龙牡)等。

4 痰火上扰型 失眠症标准+头晕头重、痰多胸闷。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而腻、脉滑数。治疗应以除痰降火,定志安神为主。方药:柴芩温胆汤加减(柴胡、黄芩、青皮、半夏、胆南星、龙胆草、石菖蒲、全瓜蒌、生礞石、大黄、珍珠母、竹茹、山栀子、郁金、石决明)。

第12篇

方法:选取自2010年8月到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在外院经过放疗后出现心理和睡眠障碍的肿瘤患者40例,采用调查问卷和交流谈话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得出患者放疗后心理和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临床护理,后观察分析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和睡眠水平,评价指标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

结果:导致肿瘤患者放疗后出现心理和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有疾病负性情绪(包括焦虑、悲观、抑郁、烦躁等)、放疗产生痛苦(包括疾病本身的疼痛和放疗后副作用痛苦等)、经济状况、其他因素(包括住院环境、婚姻家庭因素等);患者接受临床护理后的SCL-90评分和PSQI评分均低于护理前,护理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临床上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肿瘤患者放疗后的心理和睡眠健康,给予有效的护理。

关键词:肿瘤放疗 心理 睡眠障碍 影响因素 护理 比较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5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13-02

众所周知,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1]。受疾病影响,患者极易出现悲观、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生活质量大大下降。放射治疗对多种肿瘤疗效确切,通过放疗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存治疗,延长患者生命,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2]。但放疗后也极易产生很多副作用,如心理和睡眠障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自2010年8月到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在外院经过放疗后出现心理和睡眠障碍的肿瘤患者放疗后心理和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的给予了临床护理,证实临床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10年8月到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在外院经过放疗后出现心理和睡眠障碍肿瘤患者4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31-82岁,平均年龄(54.1±3.7)岁,根据患者的肿瘤类型分为:鼻咽癌3例,食管癌5例,肺癌6例,胃癌5例,肝癌7例,胰腺癌2例,结肠癌2例,直肠癌4例,乳腺癌5例,恶性淋巴瘤1例。所有患者放疗时间均≥2个月,并且通过问卷或谈话的方式确诊为心理和睡眠障碍。

1.2 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和交流谈话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得出患者放疗后心理和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临床护理,后观察分析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和睡眠水平。调查问卷和交流谈话时应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

1.3 护理方法。简要概括:①了解和熟悉患者;②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③增强病人战胜病魔的信心;④注重病情变化时的心理护理;⑤用心聆听患者疾苦等。

1.4 评价指标。运用SCL-90评分和PSQI评分分别评价患者接受临床护理前后的心理和睡眠状况水平。SCL-90量表共有9个分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每一个项目均采取1-5级评分,具体为:1分-没有症状或问题;2分-症状或问题很轻、不频繁;3分-症状或问题程度为中度;4分-症状或问题程度偏重;5分-症状或问题十分严重。PSQI评分的评价指标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次数(每周)、是否使用睡眠药物等,>7分则认为患者有睡眠障碍,分数越高睡眠障碍程度越强。

1.5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均在SPSS17.0软件上统计,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检验标准以P

2 结果

2.1 患者放疗后心理和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疾病负性情绪38例(95%),肿瘤放疗痛苦37例(92.5%),经济因素34例(85%),其他因素27例(67.5%)。因此可以看出影响患者放疗后心理和睡眠质量的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疾病负性情绪、肿瘤放疗痛苦、经济因素。

2.2 患者接受临床护理前后SCL-90各项因子评分比较。由表1可见,患者接受临床护理后SCL-90各项因子评分均低于护理前。

2.3 患者接受临床护理前后PSQI评分比较。由表2可见,患者接受临床护理后的睡眠质量有所提高。

3 讨论

影响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很多,其心理因素和睡眠质量对患者有显著影响,临床研究证实,合理有效的护理可以消除患者放疗后的心理和睡眠障碍问题[3]。因此我们认为,对肿瘤放疗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玲艳.我国恶性肿瘤护理存在的问题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4):128

第13篇

关键词:卒中后;睡眠障碍;睡眠质量;中药沐足;坎离砂

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卒中后并发症。卒中患者颅内神经递质失衡,影响了睡眠-觉醒调节系统,进而产生睡眠障碍[1]。睡眠障碍不仅影响患者功能恢复,且降低日常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近年来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广泛关注, 并为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本文应用了中药沐足加坎离砂外敷涌泉穴治疗卒中后患者睡眠障碍,收到了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6月~12月收住我科的30例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患者,疾病诊断基于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睡眠障碍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3],排除理解能力差、无法配合以及患有其他精神疾病的患者。30例临床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在58-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3.24±2.02岁。排除危急重症、糖尿病及足部皮肤破损等不适合沐足的患者。

2方法

2.1 中药沐足与坎离砂外敷方法

2.1.1 中药沐足 以本院自制的活络舒筋洗剂作为中药沐足主方。成分包含:桂枝、细辛、透骨消、乳香、没药等。性状呈黄色、黄橙色、棕褐色的粗粉。重要功效是温经散寒、舒筋活络。适用于中风、痹症之关节肢体麻木冷痛属寒症者。每包装105g,一次1包,一日1次,每包用清水3000ml浸泡20分钟,然后煮沸5分钟,倒入盆中,先以蒸熏治疗,至温度适宜时,一般不宜超过45℃,将双脚置于药液中浸泡30分钟后擦干。饭前、饭后不宜沐足,选择睡前30分钟进行。沐足过程中加强巡视,如患者出现不适立即停止沐足并报告医生。14天为1个疗程。

2.1.2坎离砂外敷涌泉穴

2.1.2.1定位取穴 沐足后由责任护士选择双涌泉穴,卷足时前部凹陷处,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2.1.2.1操作方法 拆开包装后,将坎离砂轻轻抖动直至发热,然后贴于患者双足底涌泉穴,药凉后即可取下,14天为1个疗程,与中药沐足联合应用。

2.2评价指标

2.2.1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量表进行睡眠质量评分。该量表共由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使用安眠药物及日间功能紊乱7个因子组成,共19个自评项目。每个成分按 0、1、2、3 来计分, 累积各成分得分即为 PSQI总分,以PSQI >7分为我国成人睡眠质量有问题的参考值, PSQI 总分 ≤7 分时认为睡眠质量较好, 总分>7 分睡眠质量差, 总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分别于患者入院后第2天、第15天进行PSQI评分。

2.2.2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显效:不需服用安眠药,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有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好转: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2.3 统计学方法 用 SPSS 16.0版的统计软包进行数据分析。患者年龄采用x±SD描述;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评分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

3 结果

经过1个疗程(14天)的治疗,30例患者中,睡眠改善情况:显效13例;有效10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6.66%。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前(入院第2天)PSQI总评分为12.31±2.51,治疗后(入院第15天)PSQI总评分为7.94±3.51, PSQI总评分下降(P<0.05),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4.1 中药沐足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作用

中医将睡眠障碍称为不寐。其病理机制为气血、阴阳失和、脏腑功能失调,以至心神被扰,神不守舍而不得寤[5]。脑卒中病人多见于中老年人, 由于肾气亏虚、肾阴耗伤,不能养脑生髓,髓海空虚则心神不得充养,脏腑气化失常.气血津液运行不利,化生瘀血、痰浊阻滞脑络,扰动心神,故不得卧[6]。本组患者采用我院自制的活络舒筋洗剂进行中药沐足,成分中所含的桂枝、细辛、透骨消、乳香、没药均是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之药品。脑卒中后患者使用后,可达到通达经络,血液循环加速的功效,从而更利于睡眠。

4.2 中药沐足加坎离砂外敷涌泉穴能有效改善卒中后患者睡眠质量

方中坎离砂由当归、川芎、防风、透骨草等组成,采用热传导给药方法,具有远红外理疗、热疗及药疗三重功效。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能行气养血,佐以当归补血,使心血充盈,心志安宁[7]。通过使用中药沐足加坎离砂外敷涌泉穴,一方面可以使患者的足底保持温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刺激涌泉穴,从而达到气血下行之功效。此种中医外治法,利用内病外治的原理,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与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5 结论

中药沐足加坎离砂外敷涌泉穴在治疗卒中后患者睡眠障碍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解除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症状,方便且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秋菊,石玉芝,尹学红等. 卒中后睡眠障碍影响因素及综合护理干预研究现状[J]. 中国卒中杂志,2013,8(9):760-763.

[2] 王新德,郭玉璞,谭铭勋,等.脑血管疾病[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6―129.

[3] 王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75-37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

[5] 马新梅,黄玉芬,黄雪屏. 中药沐足加穴位按摩治疗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2,19(7B):66-68.

第14篇

关键词:肝;创伤后应激障碍;睡眠障碍;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7.036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7-0128-04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PTSD and Sleep-disorder from Liver LI Yue-feng, ZHANG Ze-guo, XU Fu-ju, CAO Rui, LI Hai-yan (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natural disasters, incidence rate of PTSD and sleep-disorder is rising. So, how to treat them effectively has become a hot spo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literature about improvement of PTSD and sleep-disorder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othing and regulating liver, and primarily discuss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treating PTSD from liver, with a purpose to lay work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comm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of PTSD and sleep-disorder.

Key words: liver; PTSD; sleep-disorder; review

随着各种天灾人祸的频发,一系列灾难不仅给民众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也对精神心理造成了重大创伤。其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及睡眠障碍就是这些创伤的严重后果之一。其防治已成为关乎社会公众健康的重大问题。为此,笔者基于疏肝调肝角度对近10年来改善PTSD及睡眠障碍的相关文献加以综述,初步探讨从肝论治PTSD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为完善PTSD及睡眠障碍的一般诊疗体系奠定一定的基础。

1 创伤后应激障碍及睡眠障碍研究概况

1.1 流行病学调查

PTSD即个体遭遇重大创伤或灾难后出现并长期持续的一种精神障碍,属精神心理综合征范畴[1]。睡眠障碍是指机体在睡眠-觉醒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功能。其中入睡和保持睡眠障碍,是目前最为普遍的睡眠功能障碍[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60611);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12186);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4-1-188);甘肃省财政厅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3-2);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1010RJZA212、145RJZA076);2010甘肃中医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2010-3)

张氏等[3]对唐山地震后孤儿的调查显示,PTSD的发病率为23%。而在徐氏等[4]的研究中,发现特大爆炸事故后PTSD的发生率高达78.6%。2008年汶川地震,伤员PTSD患病率高达78.4%[5];“8.8”舟曲泥石流住院患者PTSD的患病率为70.16%[6];玉树地震PTSD发病率为60%[7]。灾区幸存者3个月后罹患失眠、梦魇、闪回等PTSD典型症状困扰的患者达18.4%[8]。据调查,我国军人PTSD患病率为0.485%,而特殊或参加紧急任务后的兵种PTSD发病率显著高于前者[9]。

国外研究显示,被后的妇女PTSD患病率接近47%[10]。美国精神病协会称,美国有超过50%的人在其人生中至少经历一次创伤性事件,其患病率为7.8%[11]。女性创伤暴露率低于男性,相应的PTSD患病率高于男性。而阿富汗、伊拉克等参战军人的PTSD患病率也达到了15.2%[12]。

PTSD患者中约有70%~91%存在严重的入睡或睡眠保持困难等症状,梦魇率约为50%~71%,睡眠相关呼吸障碍的发病率约为50%[13]。而且机体的睡眠障碍与其身体所受的创伤及PTSD的严重度密切相关,如果早期灾难经历者持续存在睡眠结构紊乱,那么未来患病程度可能会明显加重。

1.2 相关性研究

研究表明,PTSD与睡眠障碍存在正相关性,相互影响[14]。地震、泥石流等灾害性事件容易导致PTSD和睡眠障碍的发生,玉树震区中的伤员睡眠障碍者超过60%;汶川震区4个月后49%地震伤员及其家属存在睡眠问题[15],基本与2011年日本震后灾民创伤性症状研究的调查结果相类似。PTSD本身特点引起患者的睡眠障碍,而睡眠障碍又能从多方面影响PTSD的进展,二者互相影响,使患者病情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其康复。提示在治疗中有针对性地对PTSD患者进行睡眠指导和帮助,能有效缓解睡眠障碍的症状,共同完成PTSD及睡眠障碍的转归[16]。

另外,PTSD患者至少有1~3种类型的睡眠障碍,表现为持续警觉性增高、失眠、易醒、梦魇、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节律变化等症状,以噩梦和失眠尤为突出,并提示失眠和梦魇是PTSD最常见症状,属PTSD睡眠障碍的主要表现[17]。一些多导睡眠图也显示,PTSD患者的总睡眠时间减少、清醒时间增加、睡眠潜伏期延长,且PTSD患者的睡眠潜伏期与病程长短呈显著相关[18]。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以连续单一刺激(SPS)复制的PTSD大鼠模型易出现失眠,其睡眠总量减少且质量差,而经电击刺激的模型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19]。

1.3 神经生物学研究

1.3.1 创伤后应激障碍及睡眠障碍研究变化 根据人在睡眠过程中的脑电变化特征,可将睡眠分为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NREMS)和快速眼球运动睡眠(REMS)2个时期。NREMS由浅到深又分为4期:1期、2期及慢波睡眠(SWS)第1、2期(SWS1、SWS2)。SWS和REMS是睡眠时相中的2个重要阶段,SWS对机体发育和疲劳恢复起着重要作用,而REMS则与脑发育和智力的发达关系密切[20]。提示选择性增加SWS同时能够保证REMS正常比例药物的开发,将是治疗睡眠相关疾病的新途径。

1980年,美国精神病协会《精神障碍统计诊断手册》(第3版)确立了PTSD诊断标准。1993年,PTSD正式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我国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首次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一词[21],故相关研究并不多见。

1.3.2 病理机制 脑电图检查表明,PTSD患者比普通人有较长的睡眠潜伏期和较低的觉醒阈值,NREM睡眠频谱显著减少及REM睡眠β波增强。这预示与睡眠相关的脑区发生了PTSD相关改变,也意味着PTSD患者出现的应激反应和睡眠障碍可能具备生物学关联性[22]。

大脑作为应激的最高调控器官,同时也是重要的靶器官,PTS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相关脑区功能和结构的异常改变有关[23],而负责学习和记忆的脑区――海马,因其功能的特殊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海马是应激反应的高位调节中枢,也是受影响最敏感的脑区之一。过度应激损伤海马,其对应的负反馈调节也会消失,进而加重应激反应的程度[24]。影像学研究表明,海马的功能障碍在PTSD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且海马体积与PTSD症状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表明海马体积变化与PTSD恢复有关[25]。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紊乱是目前被公认的PTSD患者神经生物学特征,海马是HPA轴的上位调节中枢,而海马与睡眠调节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与中杏仁核、缝核、蓝斑等睡眠神经调节的结构间有着复杂的纤维联系;其中还含有许多与睡眠调节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A)等。睡眠对记忆的整合和巩固起着重要作用,REMS可以增强机体学习能力,维持和巩固记忆功能,而REMS剥夺则可明显损伤海马神经突触可塑性,降低神经元兴奋性,使学习记忆能力下降[26]。

1.4 治疗研究

1.4.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的重要手段之一。药物治疗能缓解某些症状,减少患者的痛苦体验,通常是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措施。在临床实践中,5-HT再摄取抑制剂、苯二氮卓类等使用较多[27]。盐酸帕罗西汀和盐酸舍曲林均属5-HT再吸收抑制剂范畴,是2种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PTSD的药物,也是临床治疗失眠的常用药[28]。但此类药物存在一定不良反应,不宜长期使用。

1.4.2 非药物治疗 其种类较多,常见有暴露疗法、系统脱敏法、认知行为疗法、眼动脱敏和再加工及应激免疫训练等[28]。暴露疗法对PTSD的治疗重点在于环境线索和创伤记忆。2010年一项关于延长暴露疗法治疗PTSD的Meta分析研究显示,结束治疗后依然能持续减少PTSD的症状[29]。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PTSD的一种主要疗法,且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疗法是一种整合心理疗法,以构建加速信息处理的模式,使患者达到理想的行为和人际关系改变。此外,对于PTSD所伴发睡眠障碍,可用肌肉放松、睡眠限制等行为疗法予以干预,也可采用暴露疗法,通过习得性认知应对痛苦经历,此举可有效降低梦魇发生率,提高睡眠质量,有效缓解PTSD的核心症状[30]。

2 从肝论治的思想发展

2.1 中医在睡眠障碍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方面的研究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脾肾主意志,肝藏魂,使心神潜息,魂魄相合,随之心神安宁,睡眠得矣。在此过程中,五脏协同维持人体的阴阳和谐。五脏功能协调,则“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心神得养,魂魄乃安”。五脏气化和调,营卫气血充实,升降出入有序,使气顺神灵,睡眠得以沉酣[31]。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眠”等。中医认为,当机体受六淫之侵,内伤七情,使正常生理机能失调,导致营卫之气运行不畅,神所扰动,五脏六腑功能失常产生了火、虚、痰、瘀的病理变化,致使气血阴阳失衡而导致失眠。可见,外邪侵犯,可导致卫气运行不能入阴分,形成阴气虚,阴虚不能敛阳,以致失眠[32]。

尽管中医理论没有“应激障碍”概念,但很早就认识到不良的精神或环境刺激在机体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影响。故将其归属于情志异常的范畴[33]。PTSD是由于各种威胁突然发生,精神刺激过于强烈,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而导致的神气失常。肝主疏泄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畅情志,“肝主疏泄”功能在机体心理应激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医的肝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激的核心,对于情志失常的病变,中医治疗从肝入手,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对机体创伤应激反应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全身气机的运行主要靠肝之运行,一旦气机逆乱,则影响肝功能的正常发挥。如“惊则气乱”(《素问・举痛论篇》),气乱则肝之疏泄功能失常,而见肝气郁滞、久之化火等病理改变。因此,调肝(“肝主疏泄”功能)以安神(“调畅情志”功能)便成为治疗PTSD及睡眠障碍的基本思路[34]。

2.2 从肝论治的核心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属心、脑神经活动的范畴。由于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故心、脑神之变与肝主疏泄状况有着密切关系。而PTSD是因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威胁,强烈的精神刺激超过自身调节能力而导致神气失常,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经湿热,或胆气不足,均能扰及心、脑,导致睡眠节律紊乱而发生睡眠障碍[35]。中医的肝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激反应的核心,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在机体心理应激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从肝论治PTSD及睡眠障碍的疗效可能会更佳。

正常情况下,肝疏泄功能正常,肝气升发,既不亢奋,也不抑郁,舒畅条达,则机体能较好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清朗、思维灵敏、气和志达、血气和平。当机体长期受到精神或心理刺激,且超过自身调节能力的程度时,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焦躁易怒、夜不能寐等,日久则肝失疏泄,或气郁化火,导致肝气亢逆,升发太过。同样,随着自然灾害、战争、交通事故等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患者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或压抑状态,由此导致长期夜不能寐,反过来又加重PTSD的严重程度。

2.3 调肝方药及针刺疗法

中医对PTSD及睡眠障碍的治疗具鲜明特色,如中药内服(百合地黄汤、补肝汤、四逆散、加味四逆散、逍遥散等)和针灸外治。针灸理论体系体现了心身相关的整体性,在治疗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全身性精神心理疾患上有明显优势。在相应腧穴上施以毫针刺激,能调节神经功能,改善精神异常,有效缓解PTSD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等核心症状,且无不良反应,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36]。

3 展望

PTSD及睡眠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心理障碍,随着国内外自然灾害、战争和重大交通事故等突发性事件的发生,PTSD发病率显著上升。目前PTSD及睡眠障碍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关注,但有关PTSD及睡眠障碍的发病特点、规律、机制等方面有待完善。虽然早在10余年前国内就有研究者注意到并从事该领域的研究,但直到近几年才真正引起广泛关注,虽弥补了不少空白,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对该领域的研究无论内容还是方法上仍是一个弱项。今后应需进一步加强有关的研究,并积极拓展行之有效的诊疗措施。

“从肝论治”的观点在治疗睡眠障碍文献中已有记载。“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在机体心理应激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从肝辨治PTSD及睡眠障碍疗效可能更佳。目前,国内主要通过药物、心理、及针灸等或多种方法结合进行诊疗。西药所占比例较大,但因其不良反应较大并产生耐药性及成瘾性,且价格昂贵,很难在临床普及。心理疗法不能单独实现治疗,必须结合其他方法。中药、针灸等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但相对起效慢、疗程长。因此,应综合多种方法的优劣势,取长补短,以达到最终治疗目的。

目前,在体多通道神经信号采集技术(M-NEMEA)是国际脑科学研究领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新兴技术,其采用电生理的技术-细胞外记录的方法来监测神经元群的同步电活动。实验室可在动物模型清醒、自由活动的状态下,同时观察和记录大脑局部区域几十乃至上百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因此,基于目前对PTSD研究进展,利用M-NEMEA检测并观察PTSD大鼠的相应脑区神经元集群电活动的变化,能初步揭示PTSD睡眠障碍模型的电生理调节机制,进而为该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丁薇,郑涌.创伤与创伤后的应激障碍[J].中国临床康复,2008, 18(10):145-146.

[2]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ate of the Science Conferce Statement on Manifestation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in Adults[J]. Sleep,2005,28:1048-1057.

[3] 张本,王学义,孙贺祥,等.唐山大地震所致孤儿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3(2):111-114.

[4] 徐唯,宋瑛,梁爱民,等.特大爆炸事故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初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9):603-606.

[5] 耿富磊,范芳,张岚,等.汶川地震后18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睡眠问题共患PTSD、抑郁、焦虑状况[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2012,20(2):172-175.

[6] 马彬,齐国卿,李伦,等.舟曲泥石流灾后住院幸存者心理健康与应激障碍调查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2):147-149.

[7] 吴学华,李小麟,陶庆兰,等.玉树地震伤员急性应激反应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7):857-858.

[8] 赵高锋,杨彦春,张树森,等.汶川地震极重灾区780名受灾群众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10):815-819.

[9] 王焕林,崔树,陈继军,等.中国军人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2):69-72.

[10] FOA E B, STREET G P. Women and traumatic events[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2001,62(suppl 17):29-34.

[11] BRESLAU N. The epidemiolog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what is the extent of the problem[J]. Journal of the Clinical Psychiatric,2001,62:16-22.

[12] HOGE C W, CASTRO C A, MESSER S C, et al. Combat duty in Iraq and Afghanistan,mental health problems,and barriers to care[J]. N Engl J Med,2004,351(1):13-22.

[13] MORIN C M, HAURI PJ, ESPIE C A, et al. Nonpharmacologic treatmeat of chronic insomnia. An America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review[J]. Sleep,1999,22(8):1134-1155.

[14] 张利萍,王培席,李彦芳.“5.12”两年后地震亲历者睡眠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联性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8):79-81.

[15] 王震宇,沙伟伟,顾小杨,等.四川汶川地震灾区伤员和伤员家属心理状况调查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9,22(3):193-194.

[16] 钱蕾,梅鸾仙,龚艳艳,等.珠三角地区创伤患者睡眠障碍与PTSD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9):1190-1193.

[17] 黄流清,尹又,赵忠新,等.PTSD相关睡眠障碍的概述[J].四川精神卫生,2008,21(4):251.

[18] 黄国平,张亚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睡眠障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4):245-246.

[19] PHILBERT J, PICHAT P, BEESKE S, et al. Acute inescapable stress exposure induces long-term sleep disturbances and avoidance behavior:a mouse model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J]. Behav Brain Res,2011,221:149-154.

[20] 马颖颖.脑电信号的特征提取和睡眠分期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7.

[2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7-98.

[22] MELLMAN T A. Sleep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a roadmap for clinicians and researchers[J]. Sleep Med Rev,2008,12(3):165-167.

[23] SAPER C B, SCAMMELL T E, LU J. Hypothalamic regulation of sleep and circadian rhythms[J]. Nature,2005,437:1257-1263.

[24] SOSSALLA S, FLUSCHNIK N, SCHOTOLA H, et al. Inhibition of elevated Ca2+/calmodulin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Ⅱ improves contractility in human failing myocardium[J]. Circ Res,2010, 107(9):1150-1161.

[25] APFEL B A, ROSS J, HLAVIN J, et al. Hippocampal volume and resilience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 Biological Psychiatry,2011,69(6):541-548.

[26] PAYNE J D, Learning, memory and sleep in humans[J]. Sleep Medicine Clinics,2011,6(1):15-30.

[27] 王成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与干预治疗[J].实用医药杂志, 2012,29(2):163-164.

[28] 袁红,刘惠亮.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策略[J].中国灾害救援医学, 2014,2(1):54-55.

[29] POWERS M B, HALPERN J M, FERENSCHAK M P, et al.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prolonged exposure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10,30(6):635-641.

[30] LAVIE P. Current concepts:sleep disturbances in the wake of traumatic events[J]. New Engl J Med,2001,345:1825-1832.

[31] 烟建华.《内经》睡眠理论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8):765-767.

[32] 张志明.从调和五脏阴阳论治失眠[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 16(4):99-100.

[33] 李晓红,李晶晶,刘h芸,等.从慢性应激探讨肝郁脾虚证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1):1-6.

[34] 史亚飞,张彩霞,徐志伟,等.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轻度不可预计性心理应激模型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作用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2):362-365.

[35] 王坤山,王慧燕.失眠从肝辨治八法初探[J].陕西中医,l996,17(3):116.

第15篇

【关键词】 奥氮平;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 神经功能

脑卒中急性期伴发睡眠障碍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这不但妨碍神经功能的恢复,还会引起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躯体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症状加重,增加躯体疾病治疗的复杂性,延长住院天数,并可使死亡率上升,因此引起医务工作者广泛重视。本研究使用奥氮平辅助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58例脑卒中患者均于2005-2012年在本科住院治疗,均伴有睡眠障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奥氮平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58例脑卒中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均在发病后经脑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并符合以下条件:首次卒中;单侧病灶;卒中前无睡眠障碍、抑郁等精神疾病史;心肝肾功能正常。排除标准:(1)有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者;(2)严重认知障碍与失语,不能完成问卷者;(3)年龄>75岁;(4)严重心、肺、肝、肾功能衰竭及严重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伴发疾病、既往史、睡眠障碍程度和神经功能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量表评定 所有研究对象在住院1周内采用SPIEGEL睡眠情况量表进行评定,其内容包括睡眠时间、夜醒次数、睡眠深度、做梦情况、醒后感觉等6项。SPIEGEI 睡眠情况量表评分≥12分者定为睡眠障碍。

1.2.2 睡眠障碍的治疗 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除接受原发病的治疗外,均给予系统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肌电刺激、针刺运动等,对照组使用艾司唑仑(舒乐安定)1~2 mg,睡前30 min口服,疗程4周,实验组给予奥氮平(再普乐,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80287)治疗,2.5~5 mg,每晚一次,疗程4周。

1.3 疗效评定 睡眠障碍的改善采用SPIEGEL量表减分率方法作出疗效评价,临床痊愈:指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SPIEGEL量表减分率≥ 80%;显效:指症状基本消失,SPIEGEL量表减分率≥50%;有效:指症状有改善或部分症状改善,SPIEGEL量表减分率≥30%;无效:无变化或加重,SPIEGEL量表减分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l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睡眠障碍改善的比较 4周后奥氮平组睡眠障碍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 奥氮平组治疗4周后的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一般认为,有20%~40%脑卒中患者会并发睡眠障碍[2-3],但也有报道提示脑卒中后睡眠障碍远高于此,Palomaki等[4]发现卒中患者入院时失眠高达68%。因此临床上有效解决患者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显然非常重要。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与精神状态、抑郁、焦虑、日常生活能力,与脑卒中的部位等有密切关系[5],因此如果单纯采用常规治疗失眠的药物或手段处理脑卒中后的睡眠障碍,往往不能奏效。二氮卓类是最常使用的治疗失眠的药物,虽然安定可以使患者镇静,但其缩短慢波睡眠,改变了正常睡眠的结构,长期应用可以引起头昏、肌无力、记忆力减退,并易于成瘾和对认知功能有影响,过量时可导致昏迷和呼吸抑制,而且临床实践中常常发现单纯使用安定类药物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疗效往往较差。本研究中舒乐安定总有效率仅为53.6%,也反映其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不足。奥氮平(Olanzapine)是一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能改善脑内多种神经通路功能,因其疗效好,且副作用少,安全性高,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已被用于多种精神病。本研究采用奥氮平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不仅明显改善睡眠状态,而且有效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考虑与奥氮平的多方位的药理作用有关。奥氮平在体内、外与H1受体有较高亲和力,因此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脑卒中后往往伴有程度不一的焦虑和抑郁,而焦虑和抑郁可加重睡眠障碍,而奥氮平具有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多重受体拮抗作用,与这些受体有亲和力,对5-HT 受体拮抗作用与改善高级情感活动有关,小剂量奥氮平具有明显的快速抗抑郁、焦虑的作用[6],所以可有效控制脑卒中后的睡眠障碍伴有的焦虑和抑郁,稳定患者情绪和心境,可大大提高患者的康复欲望,增加其康复训练的配合度,提高了医患关系的依应性,使康复计划得以有效的实施,这是其他抗失眠药物所不能比拟的。另外有体外研究报道认为奥氮平可改善神经功能[7];奥氮平能够抵抗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损伤,提高神经元存活率,减少LDH的释放,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减少神经元的凋亡和坏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而脑卒中后尤其是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水肿逐步消退,神经细胞尚处于修复阶段,因此奥氮平的这种神经保护作用对于脑卒中后神经细胞的修复应该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这对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的改善应非常有益。国外文献报道,奥氮平通过抗5-HT2a 受体引起多巴胺脱抑制性释放,通过抗a2 受体引起去甲肾上腺索脱抑制性释放,加上拟谷氨酸能,改善认知功能[8]。再分析证据初步显示,奥氮平可改善语言学习、记忆、语言流畅性和实施功能[9],脑卒中后患者可伴有程度不一的认知和记忆及语言方面的损害,所以奥氮平的这方面的药理作用,对于认知能力的改善和言语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可全面加强康复治疗效果[10]。4周后奥氮平组患者的改良的Barthel指数均值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与该量表的评分等级较少,灵敏度不高有关,也有可能与样本量不大有关。此外本研究所选取的脑卒中患者相对较轻,而且睡眠障碍多为轻到中度,所以对于重度的脑卒中患者伴有严重睡眠障碍的,奥氮平是否有相同的临床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Leppavuori A, Pohjasvaara T, Vataja R, et al.Insomnia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 Cerebrovasc Dis,2002,14(2):90-97.

[3] 蒋安杰,裴正斌.急性脑卒中病灶发生部位与患者的睡眠障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0):80-81.

[4] Palomaki H, Berg A, Meririnne E, et al. Complaints of poststroke insomnia and its treatment with mianserin [J]. Cerebrovasc Dis,2003,15(1-2):56-62.

[5] 苟婴如,袁强,彭蓉,等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J].华西医学,2004,19 (1):51-52.

[6] 孙华,闰月敏,吴刚等 奥氮平在抑郁症伴焦虑治疗中的增效作用 [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5,30(2):172.

[7] 王珍琦,张萱.精神病药奥氮平的神经保护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4(4):556-559.

[8] Brodaty H, Low L F. Aggression in the elderly[J] .J Clin Psychiatry,2003,64( Suppl 4):36-43.

[9] Lalonde P. Evaluating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predictors of clinical effectiveness [J]. Can J Psychiatry, 2003,48(3 Suppl 1):3S-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