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很高,且多数睡眠障碍的发生和持续与心理因素有关,如果这种心理因素长期存在,则导致睡眠障碍迁延而形成慢性失眠[1]。因此心理因素对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给予了心理治疗,旨在观察其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入组标准:①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②既往无睡眠障碍、意识障碍及言语障碍;③无严重心、肝、肾疾病;④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总分>7分。共入选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51~82 岁;脑梗死29例,脑出血11例。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47例,年龄52~80 岁;脑梗死31例,脑出血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原发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
1.2.1睡眠质量评定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患者的睡眠质量。量表由18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18个自评条目参与记分,组成7个成分,包括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困难、睡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每个成分按0~3分等级记分,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判断标准:PSQI总分>7分为睡眠质量差。
1.2.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脑血管病药物治疗,治疗组加心理治疗,1次/d,疗程4w。方法:①认知行为治疗:主要对患者存在的错误认识和不利的应付方式从心理上给予疏导、安慰、支持、鼓励等,以减轻或消除其不良情绪,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树立信心;②渐进性放松训练:包括抗阻等张收缩、无张力活动和等长收缩,使患者感知到紧张的存在,随后鼓励其逐步放松,促使自律神经活动向着有利于睡眠的方向转化并促使警醒水平下降,从而诱导睡眠的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患者的睡眠质量。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评定参数比较,见表1。
表中数据显示,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睡眠参数评定差异明显,治疗组治疗后睡眠质量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睡眠参数评定结果变化不明显。
3 讨论
脑卒中导致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脑卒中损害的部位有关:目前认为和睡眠有关的解剖部位包括额叶底部、眶部皮质、视交叉上核、中脑盖部巨细胞区、蓝斑、缝际核、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以及上行网状系统等[2]。如病变部位直接影响到上述结构即可出现睡眠障碍;②脑卒中后神经递质失调: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单胺类递质的功能或其受体的功能下降;③社会心理因素:脑卒中并发焦虑、抑郁或其他精神症状,脑卒中后伴发的抑郁情绪与睡眠有较大的关系[3]。认知理论认为,造成人类情绪困扰的来源并非事件或刺激本身,而是人体的认知历程如何来解释这个刺激或事件。每个人的情感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认知世界以及处世的方式和方法决定的。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其内心的体验和反应,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认知疗法就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行为和理论的假设,改善不良认知达到纠正不良行为的心理疗法,其目的是协助患者找出僵化、偏颇、悲观的思考方式,提供多样性的、较为切合逻辑的思考方式来处理事件、改变情绪,进而消除情绪的困扰。行为治疗技术实际上是获得、消除和改变行为的学习程序。为了改变患者“只要一躺床上就想事情、情绪低落”这一程序性知识,就需要运用放松训练。放松反应是下丘脑的基本反应,可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减少,使耗氧量、心率、呼吸节律、动脉血流速度及骨骼肌血流量降低。
本结果显示,治疗组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后,睡眠参数评定差异明显,治疗组治疗后睡眠质量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睡眠参数评定结果变化不明显,表明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与国内外研究一致[4]。国内外很多精神科专家研究发现,入睡前的心理生理唤醒会提高患者在整夜间的基础代谢率,出现更多的片断性睡眠,使患者不能保持正常的睡眠。心理治疗能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消除不良情绪影响,减轻焦虑,促进睡眠。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会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减少脑卒中后记忆障碍的发生。因此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应重视睡眠质量,及时给予心理干预,使肢体功能尽快恢复,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萱,宋景贵,籍玉红.急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4):342-344.
[2]苏文智,彭方,陈森福.90例急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1):22-23.
“睡觉睡到自然醒"是多少人的梦想?可你会发现,白天忙忙碌碌,回家后却辗转难眠;明明身体乏累,却总是天未亮就醒了。为何你总是睡不好,运动服药都不管用,若真如此,你就要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心病”。
当坏睡眠严重影响了日常学习生活,并持续一段时间,这就是睡眠障碍的表现。但是,睡不好的诱因很多。独揽大奖、考试第一、升职加薪,这些因素也时常让一些人激动得睡不着觉。但是,一过性的事件对睡眠质量往往不会有太长远的影响,不足以构成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替紊乱的表现,如失眠、嗜睡、睡眠倒错、梦游等都是睡眠障碍。据研究,80%的睡眠障碍与精神障碍有关。很多心理和精神疾病的症状之一就是失眠,比如90%的抑郁症病人首发临床症状是睡眠障碍。另外,精神分裂、躁狂症、强迫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焦虑症和抑郁症是导致睡不好的主要精神障碍,这两种疾病都是由于情绪紧张和精神过度活跃,导致高级中枢神经的情绪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
【关键词】综合康复疗法;老年患者;疗效;睡眠障碍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389-01
对于老年人来说,睡眠障碍是常见病症,我国有45.5%的人存有睡眠问题,其中,有56.7%的中老年人睡眠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与身心健康[1],我院对128例睡眠障碍老年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尤其是对80例老年患者实施了综合康复疗法,获得了良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们收治了128例患老年睡眠的障碍患者。其中,男患者78例,女患者50例,年龄在60岁-78岁之间,34例高血压患者,24例肺心病患者,45例冠心病患者,25例糖尿病患者,病程在3个月-12年之间。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患者48例,行常规疗法,实验组患者80例,行综合康复疗法。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差异不明显,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在观察前,让患者停止服用任何镇静性的催眠药物。①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主要给予低频交流高压电场治疗,治疗仪是日本的BIOS9000型号的治疗仪,同时给予日常护理。②实验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再结合自助式治疗、音乐治疗、非药物治疗及体育锻炼等综合性康复疗法[2]。A自助式治疗是患者能独自完成的一种心理治疗,允许各类形式的自助干预,例如网络、书籍及录音带等,经自助干预疗法,可有效改善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与心理状况。B音乐治疗是利用音乐来治疗睡眠障碍的,在老年睡眠障碍方面的研究不多,但音乐对睡眠障碍患者具有改善作用。C体育锻炼也能促进患者睡眠,对老年人实施体育锻炼,可缩减患者睡眠的潜伏期,增加老年患者的持续睡眠时间[3]。D非药物治疗主要包含CBT治疗、光疗、针灸、音乐治疗及催眠术等综合治疗方式,其治疗风险小,具有长期疗效,更适合老年患者。E心理治疗,要消除老年患者的思想负担,需要正确了解患者的疾病病因,让患者不要存在过度的思想负担,并叮嘱患者管理好自身的睡眠,睡前不要饮水过多,不要饮用咖啡类饮料。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实施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x(_)±s表示,而组间比较为LSD-t的检验,P
2 结果
将患者治疗后的夜晚睡眠时间延长性作为评判标准,经治疗后,对照组老年患者有效30例,有效率为62.5%,实验组治愈12例,有效65例,有效率为93.75%,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对于老年人来说,睡眠期间容易出现失眠、阻塞睡眠呼吸暂停及快速动眼等睡眠障碍行为,老年人一旦出现睡眠障碍,会出现白天睡眠、意外事件发生几率增大及心境障碍等[4],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所患的疾病多为慢性疾病,其病程较长,治疗效果交差,容易出现并发症,这使得患有睡眠障碍的老年患者,因长期住院会出现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再加上住院环境不适应,社会功能下降,家庭经济因素等,使得老年患者易存在睡眠障碍问题,为了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的睡眠问题,除了采取电场常规治疗外,还可采用音乐治疗、针灸、按摩、体育锻炼及心理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方法[5],如足底按摩可促进老年患者的气血经络畅通,积极缓解患者躯体的各类不适应。音乐疗法能够让老年患者的情志得到舒畅,有效改善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心理治疗可减轻患者的思想包袱,让患者在生心理方面得到有效改善,能安然入睡。在我院治疗中,有128例睡眠障碍患者接受治疗,其中,实验组为80例睡眠障碍老年患者,有75例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老年患者有效30例,有效率为62.5%,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
综上所述,对于睡眠障碍老年患者,住院环境、心理健康及辅助治疗等均会影响患者睡眠,为了提升老年患者睡眠质量,除了采取常规康复疗法外,还应采取适当的自助式疗法、音乐疗法、针灸推拿及心理治疗等综合康复措施,实施综合康复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睡眠障碍,提升老年患者睡眠质量,促进老年睡眠患者身心健康的有效恢复。
参考文献
[1]徐巧玲,徐立宏,谢淑华.老年睡眠障碍患者服用咪达唑仑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14)2:120-121.
[2]张柳娟,张荀芳,郑彩娥.护理干预对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7,(9)7:3-4.
[3]林梅兰,洪音,徐俊.护理干预对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21)6:87+89.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