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商业模式的分析要素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摘要:横店影视城被誉为“东方好莱坞”,它是我国影视拍摄基地和影视旅游经营单位中的一朵奇葩,其商业模式对影视城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以哈默尔的商业模式组成要素理论为基础,从核心战略、价值网络、战略资源、客户界面四个方面分析了横店影视城的商业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改进横店影视城商业模式的措施。
一、哈默尔商业模式组成要素理论
学者们普遍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一个企业通过对产品、价格、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安排,为客户、股东、员工创造价值。在商业模式研究领域较有影响力的学者盖伊·哈默尔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应用于实践的、简单的商业观念。他识别了四种主要的商业模式,包括客户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四大要素。而这些因素两两之间都形成一个界面,这些界面将四个要素紧密地连成一个协调运作的整体。此外,模式还要达到效率、独特性、一致性,并在利润助推因素的作用下才能充分发挥效力。
二、横店影视城商业模式分析
自1996年以来,经过了十多年发展的横店影视集团,主要形成了旅游休闲、旅游开发、酒店服务、影视管理服务这几个业务。从哈默尔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理论角度来分析,横店影视城的商业模式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特点:①核心战略,2001年,在对影视城的资源特色、优势劣势分析之后,经营者提出了“影视为表、旅游为里、文化为魂”的经营理念,明确了影视是基础性资源,要利用影视宣传企业,利用影视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题材、手段等元素,使影视、旅游、文化三位一体,互相融合。②价值网络,政府的支持是横店影视城得到快速发展强有力的保障。浙江省委领导明确表态,要举全省之力,把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建好,使之成为中国影视产业的要素平台。横店发展影视产业,不仅能够享受国务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还有浙江省人民政府和东阳市人民政府的多项优惠措施。旅游商是横店影视城扩大市场的利器。横店影视城始终坚持“三赢理念”,让商、公司及游客三者共赢的市场开发思路,通过反利大会及活动奖励,达成与各商的诚信合作。横店影视城还在人才储备、培训和教育上狠下功夫,主动与高校合作,如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外高校,共同创办了横店影视科技学院,培养影视表演、影视工程技术及影视制作现场管理等应用人才。③战略资源,横店影视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影视资源为基础,开发与影视结合的梦幻、快乐的旅游产品,形成了具有“中国的、影视的、原创的、高科技的、充满魅力的、轻松愉悦的”产品特色。清明上河图,一派繁华媚俗的大宋市井图;秦王宫,气势恢弘;广州街·香港街,可让游客感受粤港风情;明清宫苑,再现堂皇的京都风貌。梦幻谷,堪称国内规模第一的大型夜间影视体验主题公园,其中有《暴雨山洪》、火山实景演出《梦幻太极》。为了维护影视基地良好的环境和旅游秩序,横店影视城制订了详细的《影视拍摄管理规定》,针对影视拍摄的各个环节,从制度上规范了管理和服务行为,健全了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事后控制制度,使横店的影视拍摄与旅游走上了规范、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④客户界面,横店影视城的客户有两大类,一类是影视摄制组,另一类是大众游客。为了更好地维护客户,横店影视城在客户界面主要有以下亮点:拍摄免场租。从2000年开始对所有前来拍摄的剧组免收场租。这一政策降低了影视剧组的成本,提高了他们前来横店影视城拍摄的积极性。“一城一策”。“一城一策”就是要分析不同的市场客源地的人的经济水平、旅游意识、旅游习惯和适时发展,结合横店影视城的资源特点,提出不同的旅游概念,进行不同的旅游策划,组合不同的线路,制订不同的旅游价格,提高客源地对横店影视城的认知,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 三、横店影视城商业模式提升对策
①实现横店影视城的国际化,要有全球化的意识,把握经济和政治的宏观形势,在影视发展上准确把握全球最新的影视文化动向、影视技术发展方向。主动与全球上先进的影视城合作,借鉴他人的先进管理经验。寻求国际合作,与国际上影视巨头合作,为他们来横店影视城拍摄提供优惠条件,通过更多国际化影片的制作,达到让国外影视界认识横店的宣传效果。加强海外营销,吸引更多海外游客来横店旅游,体验中国特有的影视文化。②延长产业链,增加创收点,“影视+旅游+文化”依然作为横店影视城的核心战略,但为了增加创收点,使横店影视产业集聚效应加强,实现影视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要在延长产业链上狠下功夫,将多个产业链环节当中的交易费用转化公司的利润。在产业链的上游,集中影视策划与创作的优秀人才,编写高质量的影视作品;完善影视制作的统筹安排服务。在产业链的下游,加强影视后期制作和发行宣传,与更多的网上在线影院和大中小城市的电影院加强合作,在新电影作品的发行上分享到利润。纵向一体化不仅增加创收点,也使影视城拥有更多的影视核心技术,减少对产业中其他合作伙伴的依赖,提升影视城的竞争力。③持续不断地进行影视旅游产品创新,任何一项旅游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从生产,成长,成熟再到衰退,短则一个月之内,长则数十年。横店影视城的小型影视旅游产品基本依托于经典的影视片段,如的《英雄比剑》、《秦军剑雨》,但随着观众对电影热情的消退,此类影视旅游产品难以再引起他们的兴趣。横店旅游产品开发部门要根据最新的、火爆的电影,开发出经典的影视旅游产品,不断对影视旅游产品进行创新。④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横店影视店所展现的中华历史文化,如秦王宫的秦文化,明清宫苑的明清文化,清明上河图的宋文化以及大智禅寺的佛教文化、屏岩洞府的道家文化,但大都以建筑为依托,少有重现历史生活原态,更是缺少浙江当地文化、越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因此有必要深入挖掘浙江的古越文化,以“建筑+演艺”的形式表达出来,使游客不仅在横店可以感受影视文化,还可以感受浙江本土文化。⑤提高旅游产品的游客参与度,横店的影视旅游产品都以静态为主,游客只能从视觉和听觉来感受节目的精彩,身心上的共鸣有限,有必要开发一些能让群众充当主角的影视片段表演节目;在影视旅游中运用高科技的声、光、电手段,充分调动游客的感观;将表演中使用的道具以记念品的形式送给游客等等。⑥注重网络营销。网络营销就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随着国家信息建设的发展,网民已成数量级增长,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网络营销将是营销的利器。网上营销还要借助其它网络平台,如携程、驴妈妈、途牛网等,与它们合作,利用它们的渠道向更大的受众提供横店的信息,共享营销收益。
参考文献:
[1]HamelG.Leading the revolution.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0.
[2]胡盛强.商业模式的结构探索与创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7.
[3]曾毓琳.横店传奇——横店影视城发展的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许永安.打造横店影视产业链的成功尝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3):24-25.
关键词:商业模式构成要素;Osterwalder模型;魏朱模型;创新
一、Osterwalder和魏朱关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观点
(一)Osterwalder的九要素模型
该模型由Osterwalder提出,他指出商业模式应该包含四大支柱――产品或服务、资产管理界面、客户界面和财务,这些支柱下还包含九个构成要素――价值主张、目标消费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资源配置、核心竞争力、合作伙伴网络、成本结构、盈利模式。这个模型用于分析公司经营中的商业逻辑,它描述了该特定实体所能为其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实现(创造、推销和交付)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要素(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等)。他还给出了各要素的内涵及之间的联系及每个要素的内在含义。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所建立的商业模式关系图如下:
其中,箭头指向部分表示分析时需要考虑的子要素,比如:对消费者分析时应该明确其分类标准,才能找到目标客户;对渠道讨论时要分析公司与消费者如何建立联系等。实线表示要素间存在的联系,对一个要素分析时应该连带考虑与之相连的要素。〖BP(〗比如:对渠道进行讨论时,应该结合价值建议和消费者的情况来考虑,他们会对渠道产生影响;对价格进行研究时,应该考虑产品或服务能为消费者提供什么,其在渠道链中处于什么位置,这些都对价格的制定产生影响。虚线框表示四大支柱各包含的要素,比如:消费者界面包括:渠道和消费者分析。
该模型由于要素概括全面,关系表述清楚,四大支柱可以单独作为一个独立分析模块使用,简明扼要的表示出组织的商业模式的优点,当时被应用于诺基亚研究院《诺基亚研发体系商业模式改进实施方案》项目。但运用者该模型进行分析时,需要对各模块的要素予以澄清;各个要素之间存在联系,容易造成归类不清楚;模型要素较多,较为复杂,对于商业模式较为简单的组织适用性较差,因此提高了应用了难度,并且有些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还有待商榷。
(二)魏朱六要素模型
该模型由魏炜、朱武祥、林桂平(2012)提出,他指出商业模式应该包括以下6个要素:定位、业务系统、盈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现金流结构、企业价值,如图2。其中定位指企业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产品、客户、需求和方式);业务系统指企业选择哪些行为主体作为其内部或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构型:连接的结构;关系:交易内容、交易方式、交易性质;角色:〖JP3〗有一定资源能力的利益相关者);盈利模式指以利益相关者划分的收入结构、成本结构以及相应的收支方式;关键资源能力指支撑交易结构背后的资源和能力;现金流结构指以利益相关者划分的企业现金流流入的结构和流出的结构以及相应的现金流的形态;企业价值指未来净现金流的贴现,对上市公司而言,直接表现为股票市值。
把商业模式定义为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打开了企业黑箱,能够为理解、诊断、设计、调整企业商业模式提供全面的视角,也使我们可以把商业模式与战略、管理等概念加以区别,凸显了商业模式概念和理论体系可以,而且需要作为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但将商业模式定性为一种交易结构,本身值得商讨。如果说商业模式是一种交易结构,即商业模式里所谓的利益相关者的交易关系的一种列举和排序,仅仅是概括了商业活动的参与者的角色,较少的反应角色之间的关系。〖BP(〗其次,这种商业模式模型包括定位、业务系统、盈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等六个方面,这类似商业计划书或者构建商业模式的框架,不能全面的反映商业模型的内涵。最后,从外延看,这种定义容易造成商业模式的狭义和趋同,企业有商业模式,其他组织也有商业模式,而对于有些非盈利性组织而言,它不一定必须是什么交易结构,也不一定非要什么盈利模式。商业模式是为研究和实践独特的商业活动而诞生的,是一种有明显特征的个性的,是鲜活的,而不是共性的,也不应该成为一种概述商业活动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大而泛、广而全的定义。
二、创新视角选择
目前而言,有关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研究主张非常庞杂,从不同企业实际出发,自然会衍生出多种研究流派和观点,究其原因还是学者在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时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视角的好处在于帮助我们拨冗去繁,有效地避开细枝末节,准确地抓住所要研究问题的关键和要害。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研究可以基于不同的参照系或基点开展研究。而商业模式创新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各要素的作用及其关系,更要考虑到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商业模式创新也可基于不同的视角:(1)基于不同类别的商业模式创新。原磊(2007)认为包含四大类商业模式,即经济类、运营类、战略类和整合类商业模式,出现以上分类,均来源于研究学者的侧重不同,基于不同类别的商业模式创新将更有针对性。(2)基于外部环境视角。由于企业经营都有一定的外部环境,本文提及了技术、消费者、竞争、商业环境,及它们构成的系统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基于外部环境视角能够关注到外部驱动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3)基于要素视角。对于系统类的商业模式,其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系统,系统有各个构成要素,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Alexander Osterwalder的九要素模型和魏朱的六要素模型较能反映商业模式的实质,因此要素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可以拿以上两个观点做参考。(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Afuah,A.,Tucci,C.L.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cs:Text and Cases[M].NY:Graw一Hill,2001.
[2]Osterwalder,A.The business model ontology -A proposition in a design science approach[D]1University de Lausanne,2004.
关键词IT服务外包 商业模式 分析框架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01-02
20世纪70年代中期,Konczal和Dottore在讨论数据和流程的建模时,开始使用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这一术语;20世纪80年代,商业模式的概念开始出现在反映IT行业动态的文献中;1999年以后,商业模式才正式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引起研究者广泛关注。
一、 商业模式的研究视角
商业模式具有概括性和整合性的特点,而研究者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来开展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呈现出见仁见智的现状,仍可以将现有研究按照其核心逻辑将分为以下4类:
(一)财务逻辑的视角
Stewart and Zhao (2000)认为,商业模式就是说明一个企业是如何赚钱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地维持其利润来源。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一种模式。
(二)组织运营的视角
Amit and Zott(2001)描述商业模式是一种事务组成要素的体系结构,用来设计并利用商业机会,用来描述了由公司、供应商、候补者和客户所组成的网络运作事务的方式。
(三)战略选择的视角
Michael Morris(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简单化的描述,描述企业在战略方向、运营结构和经济逻辑相关领域的决策变量,以及他们如何定位和配置这些变量并在确定的市场上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Scott M.Shafer等(2005)认为商业模式就是创造价值并能从这个价值中获得回报,他们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在一个价值网络中创造和获取价值的潜在核心逻辑和战略选择。
(四)价值系统的视角
周辉和刘红缨(2007)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以在网络价值中的定位为基础,设计出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内在逻辑关系,并通过内部管理的整合谋求自身价值链的协调一致性,以确保企业获得持续利润的企业战略实现的一整套具体范式。
综上,不同视角的研究侧重点均有所不同。财务逻辑的视角从企业的收入和成本等核心财务要素方面来研究商业模式,使商业模式的研究易于聚焦并容易理解,但是仅仅从财务要素进行研究视角过于狭窄,对如何引起财务要素变化及变化过程重视不足;组织运营的视角从企业的产品、服务、流程等运营方面来研究商业模式,开始重视财务和价值创造的载体和过程,但是其对市场环境和价值主张的选择不甚明了;战略选择的视角从企业的战略要素方面来研究商业模式,能较好的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体系,但是对价值的收割和获取重视不足;从价值系统的视角来研究商业模式,通过追踪价值流的思路来进行分析和研究,能较好地揭示和反映整个价值过程。这四类研究呈现出研究范围不断延伸扩展,整合性不断提高并各有交叉的特点,因此本文将从价值系统的角度来开展商业模式分析框架的构建。
二、 商业模式要素结构
商业模式是一个结构或体系,包括组织内部结构和组织与外界要素的关系结构,这些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存在内在联系,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模式的各种运动(罗珉等,2005)。因此,对商业模式要素的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
(1)横向罗列式阶段。研究者对商业模式要素进行横向罗列的方式开展研究,对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重要性不加区分,属于商业模式研究的初级阶段。
(2)分层细分式阶段。研究者对商业模式要素进行分层细化的方式来推进研究:首先分为几大主要素,进而细分为子要素,体现出要素结构上的细分层次性,如原磊(2007)的3-4-8体系;这一阶段的研究更加深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思考和分析的框架,为理论研究者进行网络建模提供了要素理论基础。
(3)网络建模阶段。重点研究商业模式要素的价值地位,要素间的影响关系,通过模拟建模的方式分析商业模式中价值要素间的关系,并研究要素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如Gordijn(2003)基于-value、Osterwalder A.(2004)基于BMO(business model ontology)的商业模式研究。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商业模式一种建立在价值构成要素及其联系结构之上的,用来概括性描述企业价值逻辑的理论工具,以反映企业如何进行价值选择,并通过价值网络实现价值创造过程,最终实现价值传递和获取。
三、 IT服务外包
IT服务外包就是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交给外部专业化服务公司来做,从企业内部剥离,通过签订服务水平协议交由专业服务商完成的一种管理模式。IT服务外包企业是指向提供IT外包服务的供应商,根据其与客户签订的中长期服务合同,基于已详细定义和可测量的方法来执行。IT服务外包企业具有区别于一般企业的特点:(1)服务导向型,非产品导向型;(2)客户来自不同的地域和行业领域;(3)处于并行、协同创造价值的网络中。
IT服务外包企业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与后端的互补商、前端的客户企业协同、并行进行价值创造,嵌入了外包方的原有价值创造系统,或履行着客户某一职能板块的功能,或者互补实现某一流程的顺利运营,服务的网络协作直接影响到客户企业的业务运营。因此,IT服务外包企业的价值网络能力(包括嵌入和构建)和整合能力将对其价值实现尤为重要;具有较强的网络扩展性,才能覆盖更多的价值域。
四、 IT服务外包企业商业模式分析框架
IT服务外包企业更多的体现出价值网络特性。Shafer的商业模式要素体系以价值为中心,提出商业模式要素包括战略选择、价值网络、创造价值、获取价值等主要要素,并将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平台--价值网络置于同价值创造同等的地位。Morris et al.的商业模式要素层次框架具有较强的整合性,通过将要素在不同层的具体表现来研究商业模式,从基础层向规则层的演进能阐述商业模式的动力演进机制,能更好的对企业商业模式的要素、组合、执行进行分析研究。因此,本文基于Shafer和Morris et al.的商业模式理论基础,并结IT服务外包企业特点,构建其商业模式分析框架,见表1:
纵向上,包括IT服务外包企业商业模式的主要要素及细分要素,而横向上表示各要素在不同层次的不同表现。其中细分要素有:
(1)目标市场:是指选择服务的目标企业客户;(2)价值主张:是指对客户企业的价值承诺,与目标市场密切相关;(3)资产/资源:是指自身所拥有的资产,以及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其可以调用的资源,IT服务外包企业中人力资源和创新技术是其重要资源;(4)流程/活动:是指基于资产/资源,进行价值创造的流程及流程中的价值活动,是否有对资产资源的独特性利用;(5)价值主体:是指价值网络中,与IT服务外包企业协作的个人或机构主体,可以反映IT服务外包企业的价值整合能力;(6)治理机制:是指价值网络中价值主体的协同、运行机制,如股权控制、技术协议等;(7)收入模式:是指实现价值获取的方式,包括收入来源、收入结构、收入时限等;(8)成本管理:是指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对成本的管理控制,如成本要素、成本结构、成本管控等。
五、 小结
IT服务外包企业可以基于此分析框架,进行要素独特组合的创新探索,进而创新商业模式;也可以基于此框架,建立企业的商业模式评估体系,以进行历史和横向的对比;也可以基于此框架提高商业模式的执行力和成熟度,完成从特有层到规则层的构建和完善。
参考文献:
[1]Amit,R. and C, Zott.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 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2001,22(6/7):493-520.
[2]Jaap Gordijn, J.M.Akkermans. Value-based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exploring innovative e-commerce ideas. Requirements Eng(2003)8:114-134.
[3]Michael Morris et al. 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ournal of Business Reaserch,58 (2005) 726-735.
[4]Rappa, M. Managing the digital enterprise-business models on the web[EB/OL].省略/models/models.html,2004.
[5]Scott M. Shafer, H.Jeff Smith, Jane C. Linder. The power of 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horizon.(2005)48,199-207.
[6]Stewart, D W, and Ghao,Q. Internet marketing, business models, public policy.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Marketing, 2000, 19( 3):287- 296.
[7]罗珉,曾涛,周思伟.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 中国工业经济,2005(7).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