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商业经济研究范文

商业经济研究范文

商业经济研究

商业经济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商业经济;创新;研讨

一、搭建循环经济下商业经济制度的意义

建立良好的生态商业环境,一方面能推促商业区内的各个生态环节彼此配合,相互之间协调,让企业之间形成持续发展动力,进而带动行业的全方位发展。另外一方面,由于绿色商业发展中,是要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看成发展的主线,因而在发展中要秉承经济和环境协调的原则,故此,循环经济开设中要融合生态学理念,这对商业经济的发展而言可谓至关重要。且商业经济生态创新机制的推行要从多方面入手,目的是让循环经济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到今天,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正确,通过总结十多年盐湖循环经济建设尤其是金属镁等一体化项目,总结出很多经验和教训,通过创新发展,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改革中要以侧结构为主要抓手,并化解规模与产能过剩的矛盾,不但能解决化工产品高进低出的问题,也能实现十三五规划中镁锂钾项目,使生态特色更好的凸显出来,继而让生态镁锂钾园成为国家柴达木混合经济试验区的升级。

二、分析循环经济下的商业制度

商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要以人们生活物资的循环为基础,为此,要想让商业经济飞速前行,就要分析影响商业经济的各个要素和细节,让商业经济处于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下,以期让经济能合理的进行资源整合与分配,然后将各个有效环节组合在一起,形成新型的商业经济发展规划模式,这是保障商业经济能够持续运作的必要前提,也是商业经济能获取最高利益的保证。1.构建企业消费系统构建企业消费体系是从微观层面推进商业经济制度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建立清晰明确的消费系统和消费项目,让商业经济制度更为细化,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推助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要细化企业的各项消费细节,并评估消费过程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让其形成消费系统,进而开展系统化的评估活动,以期将不同的发展机制纳入到发展范围内,让经济体制在发展中可形成新的合力,且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让企业消费系统构建的更具全面性。企业层面的清洁消费体系也需要借助于微观层面的协调发展模式,促进循环经济持续前行,让企业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考虑问题,探究问题的实质,这样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的契合要点,如建立清洁型消费科技项目的进程中,应推助商业经济在发展中运用积极措施应对问题,企业为发展必然将新的科技应用在商业活动中,满足商业活动更具实效性的同时,使新科学技术方式融入到日常生产中,提高生产效率。然后在评价中综合各方要求,做好清洁消费的细节方面评价,事无巨细这样才能让评价更为全面和高效,进而让发展机制全部纳入到法制化轨道内,满足商业经济的长远发展。2.构建完善的生态发展体系商业经济的正常发展要以生态商业发展为前提,借助于循环经济建立与之相配合的措施,并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依据,设计、构造商业区域环境,让消费者结合自然环境,打造完整和系统化的组合模式,形成系统化运作模式。另外,应不定期的检测商业生态系统的状况,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经济运行模式处于合理的运作状况。在分析循环经济环境下商业经济的发展,能进一步发现新的循环模式,开拓新的渠道,在形成合理链条系统后,为网络系统的互利共生寻求最佳方案。目的是让资源建设和动力消耗达到最优,产生最小化的废物,消耗最小化资源,让商业经济处于循环状态,进而可形成完整的经济、社会框架体系,保障生态系统链条化,优化生态经济系统。发展中我们需熟悉的讲话精神,制定正确的战略发展方向,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开发与利用,由于循环经济的利用是转变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前提,所以全国都应走此道路。青海就要先做好这件事情,发挥其示范作用。青海的资源也是全国的资源,就应有全局思想,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资源利用,受益后代。3.搭建微观商业经济循环模式微观商业模式的构建是基于商业经济创新建设的基础而来的,如德国为让经济呈现出可持续发展态势,就在经济建设的初期开展新型经济循环双元模式进行回收系统的综合利用,这在商业经济发展中将有着直观性作用。该系统对资源或者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意义重大,其涉及到的细节不仅有消费,流通还有资源的可利用等方面,通过上述几个方面整合资源,能从本质上进行商业经济的循环利用模式,这将在本质上实现经济的可循环利用,让商业经济发展更为长远和更具持续性。4.建立商业生态创新制度商业生态创新制度的建立包括:科技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这四个方面,这四项制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发展,彼此之间既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有制约关系,通过彼此之间的配合可以让商业生态系统满足制度化建设的要求。在创新机制开设初期从观念创新角度建立生态创新机制对于商业经济的循环发展意义重大,生态商业园林的建设需要企业之间树立可持续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并要求企业在建立初期就切实考虑清楚三废的处理反思,这将让企业从根本上解决有关资源浪费的诸多问题,且对转变环境建设意义重大。

三、结束语

循环经济模式下,商业经济需不断创新,是让商业园区的经济水平得到提高的前提,故此就应针对园区的发展情况做好针对措施,特别是真对薄弱环节要重点推行针对措施。与此同时,随时随地关注提高商业经济创新园区的各个小环节,满足商业经济区域的物质和经济双循环。实现商业经济的多层面利用,建立商业经济新模式,力争提升商业经济园区的竞争潜力。

参考文献

[1]孙玉敏.商业经济生态创新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建设与发展[J].改革与战略,2015,(8):34-37.

商业经济研究范文第2篇

摘 要:翻译与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翻译的商业经济价值在翻译史上很早就有体现。目前企业外宣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策略、翻译技巧等方面的探讨,而对其商业经济价值的研究较少。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翻译经济价值研究现状,从翻译学、政治经济学、语言经济学角度,对翻译的商业经济价值在理论层面进行了探索,最后结合企业外宣翻译实例进行分析,以期丰富企业外宣翻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企业外宣翻译;商业经济价值;企业形象;企业介绍

一、引言

企业外宣翻译是职业英语教育与应用翻译经常要面对的问题。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鹇缘氖凳,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快“走出去”的速度,企业对外宣传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企业对外宣传的目的是在海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最终是企业产品为海外消费者所接受。企业外宣翻译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如何实现企业外宣的经济价值,因为翻译稍有不慎,就会错译误译,损害企业形象,影响企业声誉,造成经济损失。“一条标语,吓走外商”并非耸人听闻的个案;出口商品的译名造成产品滞销,甚至影响企业形象的事例屡见报端。对企业外宣翻译的商业经济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对职业英语教育与应用翻译在理论和现实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回顾

翻译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繁荣。在中国,很早就存在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翻译活动,比如:

“从西汉起,中国就有译长、译使从徐闻(今广东海康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出海,与应募的人航行在南海和印度洋上,同外国通商。”

从这一考据来看,从西汉开始,中国就出现了为经济贸易服务的翻译活动。翻译是不同语言的国家、商人进行经济贸易的语言桥梁。几乎所有国家,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都离不开语言翻译服务。

国外学者Liebesny在1958年3月5日于伦敦举行的科技翻译学术会议上作了题名为“翻译经济学(Economics of Translation)”的发言,首次正式提出“翻译经济学”这一个命题。后来有学者用一些经济学理论解释某些翻译现象或翻译问题,如分析文学翻译的经济学价值,探讨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在职业译者、语言服务提供商及译者培训机构中的应用。

对中国来说,翻译的作用不仅限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翻译在中国经济建设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翻译人员的贡献密不可分。引进外企,需要翻译为他们提供语言翻译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沟通问题。开放型的经济需要大量的外宣翻译人才,企业外宣翻译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频繁遭遇反倾销,原因之一是对贸易对象国的相关法律制度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高水平的法律翻译人才。企业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需要清楚认识目的受众的语言文化,明确企业外宣翻译的经济价值,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翻译中的价值增值。比如影视企业引进海外影片,需要对字幕进行翻译。电影字幕的翻译问题屡见不鲜,对电影的商业经济价值影响很大,有时候连电影片名的翻译都出现问题,对电影经济价值的影响可想而知。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外宣翻译的经济价值研究较少,而国内学者虽有涉及,但是缺少理论支撑,而且鲜见研究企业外宣翻译的商业经济价值。

三、理论基础

在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中,学者们常常将翻译价值和翻译功能放在一起,很少将翻译价值从翻译功能中独立出来进行专门研究。Chesterman在论述翻译规范中的道德规范(ethical norms)时将翻译的价值分成了4类,分别是晓畅(clarity)、真实(truth)、信任(trust)和理解(understanding),他们构成了道德规范的4个价值标准。Nord认为,价值系统受到文化规范及传统的限制,原语文本作者的价值观可能和译语文本的接受者的价值观有所不同,由于表情功能类文本以发送者为取向,所以在翻译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类文本时,需要根据原语文本的文化价值观进行表情功能的翻译;而感染功能(appellative function)类文本以接受者为取向,所以翻译时以译文价值系统为主。例如,如果我们想让顾客购买某个产品,我们要根据顾客的实际需求,或揣测顾客的需求,在描述该产品的质量时假设其在顾客的价值系统中具有能满足顾客需要的价值。Toury认为,翻译的价值由翻译的两个原则构成,他们是翻译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和翻译的充分性(adequacy)。

语言经济学认为语言具有价值、效用、费用、收益等经济特性。语言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宏观层面,语言在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使用频率、所得到的评价、相关语言政策不尽相同。不同时期的同一种语言,其经济价值会有差异。同一时期,不同语言的经济价值有所不同。在微观层面,语言通过其交际功能,满足了语言使用者的预期,为语言使用者带来经济效益或产生经济效应。具体来讲,语言通过其所表达的意思,使得经济交往双方达成共识,产生协同效果,并实施相应的经济行为。就翻译来说,使用不同语言的经济行为主体发出语言符号(原文),译者将其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译文)并提交给接受译语经济行为主体,这时的翻译的经济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翻译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程度以及译文的使用人数和频率。

四、实例分析

企业外宣翻译主要指的是对企业对外宣传资料的跨语言的语际翻译。企业宣传文本一般指的是企业对受众宣传企业时所使用的语言文本,如企业介绍、企业广告、商标品牌名称、产品说明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年报等。企业对外宣传文本信息含量丰富,包括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规模、企业生产、销售、研发等多方面信息,其宣传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企业及企业的产品,并说服潜在消费者购买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

企业外宣翻译对企业形象的建构和传播非常重要,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桥梁。优秀的企业外宣翻译能给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比如企业介绍,其语言特点是简洁、精炼,让读者以最低的成本(获取信息的时间及精力)最快的速度获取信息,语言既要包括有关企业的实质性的信息,还要体现出其感染功能,具有自我推销和鼓动性。中国和英文国家在文化价值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得中西方企业在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宣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中国的企业文化中,人们对一个企业是否优秀的判断之一是,该企业是否获得各种“先进......”,如“先进模范”、“先进集体”,各种“进步奖”、“优秀奖”等。所以,在中文的企业宣传中,几乎都将企业所获得的各种奖项作为企业的光辉历史和企业实力的证据进行大力宣传。但是,在西方的文化中,企业制度里并没有类似中国的各种企业奖项,企业重点宣传的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翻译时,如果忽略了读者的价值观差异,将中文的全部信息逐一翻译成外文,并不能引起外文读者的兴趣,更无法说服外文读者进一步了解企业的欲望,进而做出购买产品的行为。这样的翻译,翻译的经济价值无法实现。比如天业集团官网上的关于该企业所获得的荣誉的英文介绍:

Enterprise honour for Tianye: Four-Good Leadership; May 1st labour certificate; The National Innovative Enterprise; The Five-Star Copmany of China’s Industry On Fulfill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Demonstration Enterprise On Brand Cultivation of The National Industr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Management System Standards Implementation Of Pilot Enterprises; The National Implementation Of Performance Mode Of Advanced Enterprise; The National Advanced Group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企业所述以上这些奖项,即便是中国读者,也不一定全部都知道,更不用说外文读者了。笔者在100多位大学二年级的来华留学生中进行了调查,没有一位留学生能够全部理解这些奖项,大部分留学生几乎不明白这些奖项指的是什么。而且,该段翻译还存在一些低级语言错误,“The Five-Star Copmany of China’s Industry On Fulfill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中“公司”的英文拼写有误;介词“of”的大小写不一致,前面都是用小写,后面首字母大写。这些低级的语言错误让读者对公司的形象大打折扣。为了有效的推广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微观层面字母书写及单词拼写,到宏观层面的不同语言的语言文化价值差异,翻译时都必须一一关照。因为,企业对外宣传文本以接受者为取向,所以翻译时必须以译文的文化价值系统为参照。

企业对外宣传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推广企业的商标品牌,构建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商标品牌名称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商业经济价值,在进行商品品牌名称翻译时,翻译的商业经济价值非常明显。准确、优秀的商品品牌名称及其翻译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反之,则可能导致企业的产品滞销,产生亏损。正如美国学者艾?里斯所言:“一个译名的好坏,在销售业绩上有千百万美元的差异”。

以Coca-cola的翻译为例,其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以“口渴口蜡”等为品牌译名,给人的感觉是干涩无味,难以下咽,有可能使人们对其产品产生不好的印象,其市场反映不言而喻,最终导致Coca-cola在20世纪20年代刚进入中国市场不久,就失败而归。但是,后来Coca-cola卷土重来,将其翻译成“可口可乐”,不仅在发音上与原语高度统一,在意义上也是内涵丰富,赏心悦目,给消费者许多美好的联想,传递良好的企业形象,最终在中国市场取得巨大成功,其翻译的经济价值实现了巨大的增值。再如中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White Elephant”就出现了问题,“白象”意喻“吉祥如意”,而“White Elephant”在英语文化中指的是“没有价值、昂贵又累赘的东西”。

五、结论

企业外宣翻译涉及语言学、翻译学、经济学、营销学等多学科。成功的企业外宣翻译能够帮助企业在海外市场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协助企业宣传其产品,开拓海外市场,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是,如果翻译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甚至肯能影响到国家形象。因此,深入研究企业外宣翻译的商业经济价值,不仅对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对外宣传和企业形象对外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当今的职业英语教育与应用翻译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祖毅.中国翻译通史(全五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2]刘先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企业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1994(01).

[3]田国立,孙斌,荣晶.区域经济发展与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J].河北学刊,2014(04).

[4]刘卫红.经济建设视域下外宣型翻译人才培养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

[5]顾维忱.论法律翻译人才在涉外经济中的作用[J].河北学刊,2011(04).

[6]兰美卓.从语言经济价值角度看企业对外宣传资料翻译策略[J].中国商贸,2011(09).

[7]项东.翻译中的价值增值[J].中国翻译,2014(05).

[8]李颖.网络影视字幕翻译的策略分析及价值定位[J].电影文学,2012(02).

[9]田路.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中的信息传达、审美艺术及商业价值[J].电影文学,2009(15).

[10]马云霞.语言在国际交往中的经济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11]艾・里斯.刘毅志译.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12]Liebesny, F. Economics of Translation [A]. In Aslib Proceedings [C]. 1958.

[13]Ginsburgh, V., S. Weber and S. Weyers. The economic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Some theory and evidence [J]. Poetics, 2011(3).

[14]Chan, A. L. J. Moving up the value chain?[J]. Translation Spaces, 2014(1).

[15]Chesterman, A. 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2.

[16]Toury, G.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2012.

商业经济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Abstract:Applying the Generalized Translog Cost Function,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panel data of 14 commercial banks from 2001 to 2010.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neral economies of scale of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 is slightly better than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but,in terms of specific economies of scale on loan,the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 is inferior to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The economies of scope of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re better than the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in respect of specific output economies of scope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there are cost compensations between loan and deposit,investment and deposit; but there are light scope diseconomies between loan and investment.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economy of scale,economy of scope

中图分类号:F830.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2-0064-04

一、引言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一直是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热点。商业银行规模扩大导致长期平均成本递减就是规模经济;反之,就是规模不经济。如果银行的经营范围扩大导致平均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则存在范围经济;反之,则存在范围不经济。对于该问题,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样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本斯顿(Benston,1972)最早提出了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认为无论银行自身规模大小如何,给定其它条件不变,只要银行规模扩大一倍,银行的平均成本将下降5―8%。本斯顿等人(1982)采用中介法实证分析了1975―1978年美国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情况,发现美国商业银行存款规模在100―250万美元之间存在着最有效规模,偏离这个规模则表现为规模不经济。卡瓦略(Cavallo,2002)等人利用1992―1997年法国等欧洲六国的商业银行数据研究发现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伯杰等(Berger等,1994)发现全能银行的效率更多地来自收入的增长而非成本的降低。克拉克(Clark,1996)对日本、以色列、欧洲国家的银行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金融服务联合生产中存在显著的范围经济。曾(Tseng,1999)利用二次成本函数对美国加州不同类型的银行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加州银行业由整体的规模不经济过渡到了部分规模经济,在存款和贷款两项业务上并不存在范围经济。

国内的研究侧重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比较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采用指标分析法比较不同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和经营绩效(于良春等,1999)。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使用计量经济模型或非参数分析方法。徐传谌等人(2002)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研究了1994―2000年我国的商业银行,得出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规模不经济的结论。成刚(2006)利用复合成本函数估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1998―2003年的成本函数,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存在着轻微的规模不经济和范围不经济,国有银行略好于股份制银行。陈宇峰(2007)利用1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1993―2003年的面板数据,通过计算规模经济系数SCE和扩增型规模经济系数AS-CE,对我国银行业规模经济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分支机构数量变动影响时,所有银行均呈现显著的规模经济;增设分支机构这种粗放型扩张模式,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效应。邹巍(2010)通过建立测度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计量经济模型,利用我国12家上市银行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发现2006-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但3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呈现规模不经济情况。杨大强(2008)的研究表明,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范围不经济,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着轻微的范围经济。张成、李敏(2010)运用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分析了我国8家商业银行1996―2007年的面板数据,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程度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综上分析,不同的经验分析方法和研究样本将会导致差异性较大的结果。本文拟采用能更好拟合现实中银行成本曲线的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选取我国14家商业银行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以期较为准确地描述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状况,并对特定产出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进行分析。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

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GTCF)是用Box-Cox因子替换出现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TCF)中的独立产出的对数值 而得到的:

(1)

对称性要求: ; ;

在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中,总体规模经济(GSOE)定义为:

(2)

特定产品规模经济(PSSE)定义为:

(3)

总体范围经济(GSOE)定义为:

(4)

任意两种成本互补特定产品的范围经济(PSSOE)定义为:

(5)

本文选取4家国有商业银行与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001-2010年的数据来进行检验,所选取的银行包括工、农、中、建4家国有商业银行及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深发展、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析的数据是截面和时间序列的混合数据,数据经价格调整至2001年,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2001-2010)。其中,各个变量的定义如下:

TC是总成本(亿元), 为未清偿贷款(亿元), 为投资(亿元), 为银行存款(亿元), 为劳动价格, 为资本价格,R为利息成本。

结合选取的指标及式(1),并按限制性条件整理,得出以下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由于4家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和负债水平上均居垄断地位,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成本函数有可能不同。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将整个样本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全部14家银行、第二组为4家国有商业银行、第三组为剩下的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三、实证结果

利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中的似然非线性回归方法,在Eviews3.1软件中对三组样本成本函数的系数进行估计(见表1)。

表1:三组样本银行系数估计结果

Vari-

able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Coeffi-

cient Std.

Error Coeffi-

cient Std.

Error Coeffi-

cient Std.

Error

C -3.6604 0.0486 -6.1422 0.4580 -2.2354 0.1289

6.1663 1.8285 2.4656 1.3028 14.9656 9.6195

-0.5266 9.2201 -0.8419 1.1926 1.9743 7.7506

-3.0511 1.4021 -0.3788 7.3553 15.7431 10.4204

0.1597 0.0439 0.3715 0.4274 0.1754 0.1166

-2.5969 1.0300 -2.1388 6.4194 13.8196 7.6791

-1.6480 1.2800 0.2931 3.2237 -28.8032 2.8862

-3.7468 6.3654 -1.0617 4.7975 19.7040 3.7611

-1.1867 8.1067 -0.8696 2.2951 -60.5132 1.2182

0.7822 6.7321 0.4523 4.0769 -17.5436 4.7250

1.3083 7.9054 0.7359 2.6703 33.6413 7.6123

-0.0951 0.0642 -1.5399 0.4532 -0.096 0.2092

1.1915 4.2189 0.3926 6.1292 -5.7058 6.9927

-0.1992 1.4676 -0.4695 2.3950 2.2951 2.6168

-1.0861 2.1313 -0.3398 4.0391 -1.5230 4.7788

-0.2729 1.8574 0.0404 1.8196 -0.5344 2.0394

将各组系数代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衡量公式,求得各组银行的总体规模经济、特定产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特定产出范围经济(见表2―5)。

表2:总体规模经济分析结果GOSE

第一组样本 第二组样本 第三组样本

总体规模经济GOSE 0.9347 0.9601 0.8803

表3:特定产出规模经济分析结果PSSE

第一组银行 第二组银行 第三组银行

存款的规模经济PSSE(Y3) 0.9142 0.9540 0.6046

贷款的规模经济PSSE(Y1) 0.8209 0.7915 0.8852

投资的规模经济PSSE(Y2) 0.1155 -1.3402 0.2280

表4:总体范围经济GSOE

第一组银行 第二组银行 第三组银行

总体范围经济(GSOE) 1.3491 1.8577 1.1658

表5:特定产出范围经济PSSOE

第一组银行 第二组银行 第三组银行

贷款与投资的范围经济 PSSOE(Y1Y2) 1.3552 1.0679 2.5580

贷款与存款的范围经济PSSOE(Y1Y3) -0.8192 -0.9023 -0.7963

投资与存款的范围经济PSSOE(Y2Y3) -0.5185 -0.7524 0.1092

四、分析与建议

(一)规模经济

对于总体规模经济(GOSE)与特定产出规模经济(PSSE)的衡量,当OSE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组样本总体规模经济数值0.9347

对特定产出规模经济的分析,三组银行特定产出规模经济数值均小于1,说明银行在特定的存款、贷款、投资方面均存在规模经济,但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规模经济的数值小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较快。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经济的数值大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这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客户较分散相关。受分业经营的限制,两类银行投资规模经济数值都相对较低,拓展的潜力很大。

(二)范围经济的结果

对于总体范围经济的衡量,若总体范围经济GSOE>0,则存在总体范围经济,反之不存在总体范围经济。对于特定产出范围经济,本文从任意两种产品之间成本互补性方面对两者是否存在范围经济进行界定,即当PSSOE(Y1Y2)

从表4中可以看出,这三组样本银行均存在范围经济,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优势更加明显。4家国有商业银行联合生产时总成本的相对减少量要远大于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联合生产时总成本的相对减少量,这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大、网点广有关。从时间序列上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国有商业银行则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表5显示的是各种产出之间的成本互补性,三组样本中贷款与投资均不存在互补关系,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贷款与存款、投资与存款存在互补关系,但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特定产品的范围经济明显好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三)建议

一是适度控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规模,促使其尽快由不明显的规模经济向规模经济转变;二是加快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发挥规模经济相对优势,优化银行业结构,提高银行业效率,满足多层次的资金需求;三是在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下,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使更多的银行享受范围经济的优势。

参考文献:

[1]Allen N. Berger,David B. Humphrey.1994.Bank Scale Economies, Mergers, Concentration,and Efficiency: The U.S.Experience.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Pennsylva-

nia:94-25.

[2]Benston G. 1972.Economics of scal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5):255-268.

[3]Benston G,Hanweck A,Humphrey B.1982. Scale economies in banking:a restructure and reassessment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4(5):435-456.

[4]Cavallo L,Rossi S.2002.Do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ffect the performance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he European banking systems? A parametric analysis using the 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J].European Journal of Finance, 8(1):123-146.

[5]Clark,J.A.1996.Economic cost,scale efficiency,and competitive viability in banking[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Vo.l3:342-365.

[6]Tseng.K.C.,1999:Bank Scale and Scope Economies in California,American Business Review,Vo.l 17:79-85.

[7]成刚.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基于复合成本函数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7).

[8]陈宇峰.分支机构数量、资产规模与银行规模经济――基于扩增型规模经济方法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9]吴奉刚,陈国伟.金融效率研究评述[J].金融发展研究,2008,(10).

[10]徐传谌,郑贵廷,齐树天.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问题与金融改革策略透析[J].经济研究,2002,(10).

[11]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与发展[J].经济研究,1999,(8).

[12]杨大强.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研究――基于范围经济视角的分析[J].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学院,2008,(4).

商业经济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转型 商业经济 创新发展

在这几十年中,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而目前也正处于一个较为关键的经济转型时期。如果我们回顾以往经济发展的大体状况,不难发现,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多依靠社会劳动力,并以环境污染以及能源大程度损耗作为代价,而面对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过去的模式显然无法适应当前时代。所以,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努力转型,以求建设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经济模式。

一、经济转型

(一)概念

经济转型主要是在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发展方式上的转变,通俗来说,就是将现有的经济运行状态转向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变的关键因素为:转型目标模式、转型初始条件、转型过程方式以及转型重要条件。而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的模式、发展的要素、发展的路径等等。纵观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新型工业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是在经济转型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而我国在九五计划的时候也已经提出了经济转型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转型并不是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会发生的情况,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实现现代化的过程都需要经济转型。即便是拥有完善的市场体制、经济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他们的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结构也并不是十分完美,仍然需要通过经济转型来让自己的经济制度趋于更合理、更完善的状态。

(二)内涵

经济转型需要依附于每个国家,这也意味着每一个国家经济转型的内涵就各不相同,本文主要对我国的经济转型内涵进行一定的探讨:

首先,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正在逐渐放缓,其目的在于有充分的时间精力来对我国经济产业进行优化升级,更能够保证优化的全面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得到充分的调整。同时,因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增幅还不能够到达转型之前的经济增长幅度,所以还需要依据当前的经济机制以及发展状况来寻找一个新的增幅平衡点。

其次,我国所谓的步入新的经济发展机制以及发展状态还仅仅是一个表象,仍然有一些旧的经济发展机制以及发展状态需要彻底摒弃。因此,当前中国面临经济发展较为动荡的局面。不仅需要尽快找到合适的定位,还需要将经济转型的时限缩减。

二、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的商业经济发展

首先,我国的商业经济曾在较长的时间段里以一种病态的方式运行。在计划经济中,我国希望通过政府补贴来扩大销售,但是这只能够实现空间上的购买转移,却没有从本质上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这也表示,我国还没有真正的应用经济转型思维来面对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所以,在经济转型这一条件下,我国商业经济在进行创新发展时一定要拥有适合经济转型的指导思想和思维观念,商业经营活动以及政府的商业制度安排也要符合市场的规律。

其次,在经济转型这一条件下,我国商业经济的发展正朝着时尚、高质量、高服务的方向前进。而随着服务质量与商品品质的提高,消费质量也将进一步升级,我国的经济也就能够得到良好的转变。

三、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的商业经济发展的创新方向

我国的商业经济发展的创新方向首先就需要符合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能够满足商品的流通产业发展以及宏观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具体来说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的商业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需要重视政府的职能以及市场的调节对商业经济创新发展的影响。因此,可以下面几部分的概括内容中来考虑如何科学处理政府调节职能同市场配置之间的关系: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通过调整经济增长的速度能够保证商业经济的质量;通过提高建设诚信体系、优化商业环境、调整政府职能、提高商业经济法制等方面科学、规范协调政府职能同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加强政府在市场规划以及市场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以合理的措施来改变流通经济,进而打破市场的分割状态,最终推动市场经济的统一发展;协调好新出现的电子商务同实体商业之间的发展关系;明确适应未来消费者需求的零售商业销售的模式。这些都是在经济转型条件下发展我国的商业经济需要考虑与面对的问题。

需要重视诚信体系的建立以及商业模式在未来商业经济发展创新中的重要性。因此,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合理考虑:怎样有效发挥政府职能,进而确保商业经济模式调整,并最终实现商业环境的稳定与和谐;怎样落实家与卖家之间的诚信体系的建立;怎样提高适应商业发展趋势的改革发展,进而保证市场处于成熟的状态;面对新型电子商务的崛起,中国应当如何把握这一机遇;怎样在经济转型这一条件下,确保电子商业能够同实体商业相互平衡;怎样确保自营模式能够在经济转型的条件下本质不会改变;怎样优化当前商业经济环境;怎样改变思维模式,将“病态”模式转为常态。这些都是未来商业经济发展创新中需要考虑与面对的问题,而这也给未来经济创新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四、结束语

我国经济发展要做到合理创新形成新的动里,保证未来的商业可以适应时代要求。而我国商业经济的创新与发展在经济转型这一条件下在面临着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因此,中国只有勇敢的面对挑战并牢牢的把握住机遇,才有可能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明明.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交易机制与市场治理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0

商业经济研究范文第5篇

商业经济理论研究要重点抓住商业领域的难点和薄弱点,深入开展研究。比方说,现在从各个方面来看,一般比较重视对零售业的研究,相对来看较少对批发业的研究。很多研究商业网点的文章只讲零售网点,不讲或很少讲批发网点。有的甚至还把批发业理解为就是商品批发市场。这种情况,确实需要引起注意。我们先不说在计划经济时期各方面都比较重视批发,因为那时是紧缺经济、垄断经济,控制了批发就能控制整个市场。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批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据了解,美国、日本等经济大国,批发领域的交易额都大大超过零售业。美国批发额对零售额的比重约为2:1;日本约为4:1。据公布的材料,批发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有10家,其中美国7家,德国、英国、日本各1家,主要集中在电子产品、办公设备、食品杂货、健康保健等行业。当然他们的具体形式,和我们国家批发业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一般来讲,发达国家的不少产品,从出厂到零售环节,都要经过批发商、经销商或商,以至于经纪商、经纪人等等,都是不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中间商。当然,其中也有多种多样、多层次的批发市场、期货市场。也还有些批发行为,是一些大型的连锁零售商在做。再如日本,仅仅是农副产品和副食品,就有中央批发、一级批发,甚至二级批发。即使在东京一地,这种多层次的批发市场也是同时存在的。我国现在的许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也并不都是由农民亲自上市直接卖给消费者,多数也是通过市场里的一批专业经纪人来推销。至于工业品就更不用说了。工厂自产自销直接卖给消费者的还是少数,多数还是要通过中间环节,不可能都直接面对消费者。当然这里也要说明一下,我并不是要大家去研究与搬用旧的计划经济时期的那套批发形式。但是我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批发职能依然是存在而且是不可缺少的。只不过是改变了行为方式、经营样式和履行职能的主体,还是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的。上面讲的是要重视对批发业的研究。

再举个例子,我们如何重视中小商业企业的研究,特别是小店小铺。很多发达国家是比较重视保护中小企业的,他们对在市区包括闹市开办大型购物中心、大型超市都管得很严,而且都是通过制定法规和城市规划加以控制,一般只许开设在郊区。因为开设在市区,必然会要挤掉那些难以应对的中小企业。同时,在城市市区开设大型购物中心、大型超市等大的店铺,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可以扩大就业。恰恰相反,搞不好还会增加失业。而且,挤掉了小店,还会给老百姓带来很多不便。最近就有一个例子,我国到法国经商的一些人受到当地人的游行抗议,原因是中国商人收购了当地商铺,改成为全卖服装的网点,原来的一些小食品店、面包房、咖啡店消失了,不仅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失业。所以,让中小店铺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是保持商业多样性和活力的需要,也有利于安排就业。总之,商业网点既要管住大的,也要发展小的。现在不少城市都在提倡发展社区商业和便民店等等,都是很好的做法。但是据《商业时代》杂志粗略统计,也有不少城市已建、在建、包括正在酝酿上马的大型购物中心的规模和所需投资极为惊人,需要引起严重注意。

胸怀全局看商业

研究商业经济理论,必须首先要重视对经济全局的研究。最近,中央刚刚开过经济工作会议。会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明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以及必须把握的原则。会议还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最根本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切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会议精神,并且紧密联系商业工作的实际,着重研究在商业流通领域如何把体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总的目标,结合商业工作实际贯彻落实会议提出的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我个人体会,会议提出的六大任务,都和商业工作密切相关。比如:六大任务的第一条提出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我们就应研究如何加强市场物价的调控问题;六大任务的第二条提出要继续加强“三农”,我们就应研究商业怎么加强支农,包括改善农副产品收购和组织连锁网点下乡等问题;六大任务的第三条提出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就应研究商业服务业结构怎么适应生产结构、消费结构的调整,商业怎么支持城镇化、怎么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怎么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怎么进一步扶持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发展商品流通等问题;六大任务的第四条提出要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我们也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深化商业管理方式改革特别是商业企业改革问题;六大任务的第五条提出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我们就应研究怎样加快推进内外贸―体化,怎样在商业领域实施“走出去”战略,怎样首先破除国内贸易的市场封锁,怎样融合内外贸两种资源、国内外两个市场等问题;六大任务的第六条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就应研究怎样积极发展商业和各种服务业,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以及如何在市场领域建立健全商业全行业的信用制度,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等问题,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当然,这是就一般而言。大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因事制宜,选择重点课题进行深入调研。

加强商经学会建设

要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学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是我国商业服务业全面开放和提高整体水平的五年,也是深入开展商业理论创新的五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在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都有新的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学会的工作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更加重了。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的工作必须不断开拓进取,更好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此,我们一要进一步发挥学会在加强为党和政府服务以及为商业企业和商业工作者服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二要进一步发挥学会在团结商业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进行学术研究中的组织和协调作用;三要进一步发挥学会在促进商业理论研究成果转化方面的咨询和服务作用;四要进一步发挥学会在帮助广大干部职工增加商业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等方面的宣传普及作用。

商业经济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商业银行 实体经济 发展战略

一、引言

纵观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之路,2002年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步骤稳步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则成为中国银行业举足轻重的力量。各商业银行具体运行效率指标见表1。围绕普惠金融,重点关注“三农”、中小微企业、保障性安军工程不断加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如表2)。

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原因

(一)“三期叠加”提出整体要求

(二)实体经济提供根本动力

商业银行业务作为金融中心业务,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实体经济的根本需求;而实体经济发展形成的巨大融资需求强烈依赖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将推动其进一步转型和发展。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是商业银行提供信贷支持的现实依据,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日益突出。客观上,我国各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日趋紧张,为此其提高借贷门槛,挤压对小企业的信贷投放;主观上,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发展不成熟,资产有限,抵押手段缺乏,风险控制措施不足等,使得中小企业难以满足银行贷款条件。

(三)营改增存在潜在影响

“营改增”将企业承担的部分税负转向最终消费者,企业客户则可以借此降低融资成本,扩大盈利空间,增强竞争力,间接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体经济经营难、融资难的问题,帮助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对商业银行而言,“营改增”能否真正降低银行业本身和实体经济的税负,关键还要进行妥善的制度设计。此次改革增加了银行的税负压力,盈利空间进一步受挤压;再加上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面临的转型攻坚压力,商业银行将承担更加严重的税负,盈利能力也将受到冲击。

三、实证研究及分析

(一)变量说明

关于实体经济的定义与衡量,本文将在涵盖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在内的GDP或其相关指数此基础上拓展分析指标,并加以价格指数(包括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等6个代表性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分别进行研究。本文7个解释变量和6个被解释变量将选取2010-2016年各个季度的数据,具体定义见表3。

(二)线性模型检验结果

四、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转型

(一)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存在“唇齿相依”的关系,因此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主动融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实体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创新适时完善信贷机制,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

(二)加快信贷和服务模式创新

在供给侧改革和“营改增”背景下,商业银行要加快信贷方式转型和服务模式创新,创新开展中间业务和多元拓展表内外业务;同时避免“脱实向虚”,防范金融风险。商业银行要创新推进战略转型,完善体制机制,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等带来的挤压,实现服务实体经济和扩大盈利空间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商业经济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商业银行效率测度方法;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识别与评价模型;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014.35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研究

于良春,鞠源(2000)对中国银行主要业务种类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近年来的集中程度一直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前四家银行拥有的市场份额长期居高不下,但从各项集中率动态变化的角度来看,该市场的垄断程度有所下降,对中国商业银行市场H指数的估算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已初步具备垄断竞争型市场的结构特点。叶欣,郭建伟,冯宗宪(2001)运用目前国际上在银行业市场结构特点进行量化分析,得到中国银行业正由高度集中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向竞争性较强的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转变的重要结论。

从商业银行的起源发展历史看,商业银行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和效率:

(一)加强内部控制是外部刚性监管的要求

商业银行具有资金杠杆率高,信息不对称性高,利益关联度高,失败容忍度低的“三高一低”特征,因此,各国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管尤为重要,并依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新版《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建立了符合本国特点的监管体系,加强了对市场准入,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和市场退出等环节的监管,监管的严格性越来越强。

(二)加强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自身稳健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增强自控能力,保证金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走依法稳健经营的步子。

(三)加强内部控制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基础

金融业的经营对象是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弱专用性,相互转换十分便利,这些特性决定了金融业综合经营要比其他行业更能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但这也使得单个金融机构由于内部机制失控而产生金融风险,并往往通过连锁反映影响到其他金融机构、甚至酿成区域性或传统性的金融危机。

(四)加强内部控制是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需要

在世界各国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银行的跨境业务活动不断增长,并购不断增多,专业化和多样化趋势日趋明显,金融创新步伐的不断推进,金融创新日趋活跃的今天,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急剧加增,后果也更加严重,内部控制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商业银行稳定与发展的核心要素。

二、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竞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体之间争夺经济利益的斗争。银行竞争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安身立命并谋求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所系。运用竞争力研究两大先趋组织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竞争力方程的思想,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可以表示为:

商业银行竞争力=商业银行竞争力资产×商业银行竞争力过程

资产在这里不是会计学意义上的资产,是指商业银行“固有的或创造的”资产;过程是指商业银行“将资产转化为经济结果所产生的竞争力。”在资产一定的条件下,成功地转换过程以增加财富并为后人创造新资产是竞争力的核心。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升途径:

(一)从宏观层面而言

提高商业银行运营效率和竞争力必须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人手,推进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主要对策包括:

1,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培育多元化金融主题,促进同业竞争。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长期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当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2,构建完善的市场规则,促进金融体系的内生性约束机制的形成。3,明确政府在金融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弱化政府对金融体系运行的影响。弱化政府对金融体制的影响,应在政府促进市场规则上下工夫,政府应着力完善市场规则体系,营造公平合理的外部经营管理,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和提升核心竞争力。4,建立市场化政府宏观治理机制,大力推进存量改革,特别是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理顺政府与持股银行之间的委托―关系,塑造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银行主体。5,要在强化监管的前提下,探索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推进混业经营的发展,壮大银行机构的实力,提升银行机构的竞争力。金融控股集团是一家母公司控制多家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子公司的金融机构组织形式。与单一的金融结构相比,这种新的组织形式的优势在于通过科学的组织架构,金融创新优势,风险分散优势。

(二)从微观层面上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2,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三、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银行效率是指银行在进行货币经营和信用活动中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之间的比率,即银行经营活动中投人与产出之比,如果能以较少的投人取得较多的且有效的产出,则说明银行效益高,反之,银行效益就低。

银行效益作为银行货币经营和信用活动的评价、范畴,是要说明银行经营活动的效率和利益。

因此,一项货币经营活动,最终能给从事这一项货币经营活动的银行和社会带来多少利益,就是其概念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陈伟光,银行产业组织与中国银行业结构,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1

2 楼裕胜,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0

3 李文军,商业银行的效率与竞争力,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

商业经济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资本管理;资本市场

一、对经济资本管理理论的分析

经济资本管理主要是指通过计量、分配和评价银行及各分支机构、业务部门和产品等所需的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进行组合管理及总量控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风险调整后资本最大的回报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交易风险、操作风险及市场风险等,利用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度量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经济资本管理在提供可靠的管理框架的基础上,为各大商业银行提供了一套全新的风险调整定价机制,通过进行风险调整,尽量规避商业银行在进行资本投入时所面临的各种真实风险,并能够促使商业银行将稀缺资本投入到最大回报率的业务中去,通过优化商业银行的业务组合配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本利用率,实现资本回报率的最大化。另外,通过进行经济资本管理能够建立更好的业绩考核制度和设计薪酬激励制度,更好的让管理层和员工与整个组织的目标相协调。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上还处在最初阶段,资本管理的内涵和手段都比较单一和被动,虽然也获得一定的发展,但发展并不成熟,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概括。

1.从管理方法上来讲,我国商业银行虽然也采用了经济资本管理模式来进行资本的管理,但是由于所使用的管理机制还处在原地踏步,没有得到很好的进化,无法达到资源配置和预算管理,更别说去适应经济资本管理的管理方法了。对金融机构所产生的各种风险也无法做到规避,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

2.从分配方式上来讲,要采用经济资本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就要与其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和分配方式,可是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实际情况中了解到,银行在分配方式上还处于十分落后的阶段,在资源配置上无法达到经济资管理的层面,因此,也很难通过分配来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使其达到高效管理效果。

3.从考核方式上来讲,我国商业银行作为盈利性机构,需要定期进行资本效益核算,通过进行数据分析来明确其在某段时间的资本利用率,以此来调整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考核体系还比较守旧,不能与时俱进,还没有建立起实效的考核体制,在考核方面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总会出现许多让人难以想象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制的策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经济资本管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进行经济资本管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上的先进经验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水平很有好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1.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风险意识。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实际操作和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系统中对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尚没有形成利用经济资本进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并且商业银行在进行经济资本管理时并没有建立晚上的风险管理文化体系,只是简单的关注外部贷款业务的处理和自身的风险管理,而对于财务和资产风险管理却不太关注,还存在较大的空挡,特别是资产风险管理体系还迟迟不到位。主要进行风险资产经济资的定量计算,在资源配置和资源预算管理上还不太完善,商业银行经济资管理大多数只在意自身的风险管理,对其它账务和资产风险管理的衔接力度还不强,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风险管理意识。因此,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风险意识教育就迫在眉捷。

2.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与《新资本协议》中的内部评级法则相类似的是,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进行经济资本管理也是促使银行开发适合自身发展的风险管理法则和资本计量模型,这就要依赖于数据的累积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完善。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数据积累和数据库的建设上与先进的管理理念还相差甚远,不但没有建立高级的计量模式,在初级内部评级方法和风向计量模型建立上也存在不足。所以,要想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风险覆盖率和计量的准确率,就应该多收集各种风险损失数据,并不断加以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

3.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一般来讲,绩效考核系统的总体规划应该包括量化考核和经济增加值两部分,它是实现全行范围内全方位的考核体系,以机构、产品、客户为层面,以经营业绩、绩效评定、绩效预测为功能主线建立一个功能全面的绩效考核制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用的绩效考核制度虽然具有一些优点,但还不能完全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进行定量。因此,及时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也能为给银行的长远发展提升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正面临大变革,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经济资本管理时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和绩效观念,在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资本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薛楠,华武.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工作探讨[J].金融会计,2010,(03)

商业经济研究范文第9篇

关键词:规模经济;规模效率;非参数法;拟凹DEA;Translog生产函数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6)-0029-08

一、引 言

从实践的角度来讲,对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对银行规模的重视则意味着要相机做出扩大或者缩减银行规模的决策,扩张或者收缩业务发展以及增加或者取消营业网点的决定等等。并且随着商业银行广泛地深入证券和保险的领域,并购战略的实施又为规模经济评价提出新的课题。于是对银行进行的规模经济评价将不得不包括:对银行规模有效性的判断(又包括整体规模有效性和局部规模有效性)、对银行规模收益状态的判断以及各项投入的产出弹性的判断等等。管理决策者往往需要参考这些评价结果做出判断,以确定或调整银行的经营战略。

虽然Berger、Humphrey(1994)和De Young(2001)等人的研究试图证明规模或范围不经济导致的低效率成本不超过总成本的5%,然而正如产业组织理论所揭示的那样,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张,最终将导致协调、监督和管理的更加艰难。也就是科斯所说的交易费用增加了,从而使得经营管理效率降低。

另外,即使Berger、Humphrey和De Young的研究没有低估这种因规模或范围不经济所导致的成本增加,也不能因此证明对规模经济的研究缺乏经济意义。因为,5%的成本节省实际上意味着一个无成本获利的机会,没有哪个立足发展的企业会愿意忽视它。

商业经济研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商业银行 金融支持

一、商业银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考察

(一)商业银行金融支持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商业银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中介角色,决定了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信贷导向引导资金投向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企业和项目,可有效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另外,商业银行通过在信贷流程中加入绿色环保因素,促使企业遵从节能减排环保要求,客观上营造出一种发展低碳经济的外在环境。再者,商业银行通过开发各种绿色金融产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低碳绿色产业,既促进了低碳环保事业的发展,有为社会闲散资金找到了一个新的具有广阔前景的投资渠道。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

(二)商业银行对低碳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的现状

二、影响商业银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商业银行对低碳金融的认知不深刻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由 “高碳”向“低碳”转变,影响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竞争、客户、技术等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业务的项目开发、审批,以及运作模式,风险管理,交易规则和利润空间等缺乏应有的了解,熟悉低碳金融业务的专业机构和能效技术评估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导致金融机构对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缺乏内在的驱动力。

(二)社会效益与利润追求存在矛盾

目前低碳经济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许多的节能减排技术尚处于应用转化阶段,在特定情况下存在商业应用前景难以准确评估的风险,技术的不确定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放贷风险和相关中间业务的利润风险,而由于受现有税收制度、担保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商业银行无法获得相应的风险补偿,有可能造成经营成本的上升和盈利能力的下降。

(三)缺乏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手段及政策体系支撑

低碳经济项目往往开发周期相对较长,涉及风险因素较多。目前银行业大都没有根据低碳行业的整体风险特征,不能对应客户的现金流、物流,以融资产品组合来识别、分散和控制风险。此外,我国尚未出台完整的发展低碳经济的规划和系统性的引导支持政策、行业环保、健康安全评价指南和相关产业规划,税收、投资以及信贷规模导向等配套政策还处于研讨探究阶段,。这些因素放缓了其对低碳经济的支持步伐。

三、完善商业银行金融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重构商业银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科学理念

具体地说,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短期收益与长期效益的关系。支持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信贷,从眼前来看,可能会因限制或收回一些短期获利能力强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贷款,放弃一定的眼前利益。但从长期效益来看,因从这些“两高”领域及时退出,既贯彻执行了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又可降低这些产业或企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必然逐步萎缩过程中形成的潜在信贷风险,这对于确保银行未来的长期收益和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二是股东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银行既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也是社会关系的细胞,它既要体现和维护股东利益,更要把客户 员工、社会、环境和股东共同列为关键利益相关方,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外动力和整体合力,实现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加强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的硬件及组织建设

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业务首先要有组织和人才队伍保障。一是要成立专门负责低碳金融业务的部门或独立的碳金融投资管理公司,负责低碳金融业务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形成技术支持、产品创设、资产管理、业务合作、交易服务五大平台,为碳金融提供全方位的业务服务。二是培养专业化队伍,建立精通低碳金融业务的专业团队,参与项目评估、低碳金融产品开发及风险管理方案拟订和实施。

(三)创新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方式

根据低碳客户在行业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以及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影响力,分别提供差别化的低碳金融支持:对于列入国家低碳产业转型重点建设项目名录的特大型企业和重大项目,在项目建设期可主要由国家开发银行或其他大型银行牵头提供项目银团贷款;对于在低碳产业链中有较强辐射作用和行业带动性的核心企业,通过对其交易背景项下提供贸易融资,以及对其上下游提供产业链融资,带动整个产业链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对于掌握新技术的新材料生产企业,通过向其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未来货权质押等新型担保方式融资或并购贷款等新型融资品种,并对传统高碳产品形成替代能力;对于具有碳排放额度的企业,尝试开展排放权质押贷款、排放交易买方信贷、碳交易保函业务等融资支持,解决低碳经济转型中的资金瓶颈。

商业经济研究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商业银行 金融支持

一、商业银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考察

(一)商业银行金融支持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商业银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中介角色,决定了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信贷导向引导资金投向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企业和项目,可有效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另外,商业银行通过在信贷流程中加入绿色环保因素,促使企业遵从节能减排环保要求,客观上营造出一种发展低碳经济的外在环境。再者,商业银行通过开发各种绿色金融产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低碳绿色产业,既促进了低碳环保事业的发展,有为社会闲散资金找到了一个新的具有广阔前景的投资渠道。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

(二)商业银行对低碳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的现状

根据《2013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统计,截至2013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两高一剩”行业信贷规模14,041亿元,同比减少4,634亿元,同比降低24.8%,其中,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5.2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余额的8.7%,共计支持14,403个节能环保项目,有效支持了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2013年,商业银行积极推进电子化、信息化、低碳化的业务平台,创造性开发碳债券、碳基金、国际碳保理、低碳信用卡等“碳金融”产品,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力量。银行业通过实施绿色信贷、推广绿色环保文化等一系列工作,对我国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我国银行在资金运用方面,越来越倾向于支持节能环保项目的开发以及建设。但由于我国节能环保项目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银行的投入虽然增速较快,但总量依然很小。商业银行需要继续进一步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战略部署,着力支持节能服务等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发展,助力国家绿色经济发展。

二、影响商业银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商业银行对低碳金融的认知不深刻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由 “高碳”向“低碳”转变,影响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竞争、客户、技术等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业务的项目开发、审批,以及运作模式,风险管理,交易规则和利润空间等缺乏应有的了解,熟悉低碳金融业务的专业机构和能效技术评估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导致金融机构对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缺乏内在的驱动力。

(二)社会效益与利润追求存在矛盾

目前低碳经济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许多的节能减排技术尚处于应用转化阶段,在特定情况下存在商业应用前景难以准确评估的风险,技术的不确定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放贷风险和相关中间业务的利润风险,而由于受现有税收制度、担保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商业银行无法获得相应的风险补偿,有可能造成经营成本的上升和盈利能力的下降。

(三)缺乏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手段及政策体系支撑

低碳经济项目往往开发周期相对较长,涉及风险因素较多。目前银行业大都没有根据低碳行业的整体风险特征,不能对应客户的现金流、物流,以融资产品组合来识别、分散和控制风险。此外,我国尚未出整的发展低碳经济的规划和系统性的引导支持政策、行业环保、健康安全评价指南和相关产业规划,税收、投资以及信贷规模导向等配套政策还处于研讨探究阶段,。这些因素放缓了其对低碳经济的支持步伐。

三、完善商业银行金融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重构商业银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科学理念

具体地说,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短期收益与长期效益的关系。支持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信贷,从眼前来看,可能会因限制或收回一些短期获利能力强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贷款,放弃一定的眼前利益。但从长期效益来看,因从这些“两高”领域及时退出,既贯彻执行了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又可降低这些产业或企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必然逐步萎缩过程中形成的潜在信贷风险,这对于确保银行未来的长期收益和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二是股东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银行既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也是社会关系的细胞,它既要体现和维护股东利益,更要把客户 员工、社会、环境和股东共同列为关键利益相关方,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外动力和整体合力,实现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加强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的硬件及组织建设

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业务首先要有组织和人才队伍保障。一是要成立专门负责低碳金融业务的部门或独立的碳金融投资管理公司,负责低碳金融业务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形成技术支持、产品创设、资产管理、业务合作、交易服务五大平台,为碳金融提供全方位的业务服务。二是培养专业化队伍,建立精通低碳金融业务的专业团队,参与项目评估、低碳金融产品开发及风险管理方案拟订和实施。

(三)创新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方式

根据低碳客户在行业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以及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影响力,分别提供差别化的低碳金融支持:对于列入国家低碳产业转型重点建设项目名录的特大型企业和重大项目,在项目建设期可主要由国家开发银行或其他大型银行牵头提供项目银团贷款;对于在低碳产业链中有较强辐射作用和行业带动性的核心企业,通过对其交易背景项下提供贸易融资,以及对其上下游提业链融资,带动整个产业链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对于掌握新技术的新材料生产企业,通过向其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未来货权质押等新型担保方式融资或并购贷款等新型融资品种,并对传统高碳产品形成替代能力;对于具有碳排放额度的企业,尝试开展排放权质押贷款、排放交易买方信贷、碳交易保函业务等融资支持,解决低碳经济转型中的资金瓶颈。

(四)完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风险防范制度

建立信贷客户环保合规性审查检查制度。在信贷投放前,除审查项目立项审批手续和项目资本金落实情况外,还需审查项目建设环保手续落实情况,将环保审批手续合规性作为项目评估的前提条件之一。在信贷投放后,还需加强对环保配套项目建设情况的跟踪检查,并将项目建设环保落实情况作为后续信贷投放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Nicholas Stern,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2006,UK: 1-9.

[2]TaPio P.2005.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 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Journal of Transport Policy.2006,12:137-151.

[3]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3:14-19.

商业经济研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商业模式;利益相关者;交易系统

中图分类号: 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 (2016) 02-0005-xx

The Business Model Theory Refactoring in the Era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JI Jian-Yue LI Wan-Ying

(School of Economic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Shandong Qingdao 2661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more fields during the process of social production. Enterprises will confront with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these changes, it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establish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business model in the era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and features of the era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business model and its constituent elements on the perspective of stakeholders and transaction system.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business model, stakeholder theory, transaction system

一、引 言

21世纪以来,科技的巨大进步、知识经济的兴起及社会文明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需求以及满足需求的方式。在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心理需求的满足。在此背景下,企业既关注着人们需求的变化,也调整着满足人们各类需求的方式。例如可口可乐公司所推出的“昵称瓶”、“歌词瓶”,它利用饮料包装上所传达的信息吸引着年轻的消费者,同时满足了相应人群的心理需求。正如林左鸣(2010)所指出的,随着人的需求由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建立在满足人的全面需求(生理和心理的)基础上的经济活动必然出现,建立在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丰富性基础上的广义虚拟经济学说必然产生。他将广义虚拟经济定义为将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是以心理需求为主导的经济),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总和,它是一种基于生活价值论的以人为本的经济[1]。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知识、概念、品牌等信息态的力量逐渐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层次上融入经济社会生产活动中,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得到强化。林左鸣(2010)认为,没有微观层面上经济活动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就没有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壮大。一方面是来自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是广义虚拟经济发展壮大的需要。这都对企业在广义虚拟经济发展中创新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2]。

面临新的外部经济社会环境,需要企业采用新的竞争战略进行应对。Schumpeter(1939)指出:“价格和产出的竞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来自新商业、新技术、新供应源和新的商业模式竞争[3]。”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在国外,苹果公司凭借苹果手机等电子产品,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成功实现了其实物价值和虚拟价值的有机组合,大大增强了其客户的忠诚度,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价值。在国内,小米公司凭借其 “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的“铁人三项”的商业模式打造了最优性价比的手机,采用“为发烧而生”的饥饿营销赢得了大量用户。这些企业的成功表明,商业模式对于企业的成长至关重要,并且,随着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其重要性将更加突出。

然而,学术界正式研究商业模式的时间并不长,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商业实践。原磊(2007)研究指出,虽然商业模式一词最早于1957年出现在论文中,但正式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却是1999年以后的事情[4]。迄今为止,商业模式概念仍未形成广为接受的理论框架。商业模式研究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对广义虚拟经济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的系统深入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拟对广义虚拟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的含义、构成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文章后续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研究广义虚拟经济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的含义;第三部分研究广义虚拟经济下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及框架;最后是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二、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模式目前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各种定义并存、莫衷一是。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回顾,根据所涉及的因素的多寡及其研究角度,本文将已有商业模式的定义分为两类,即单一维度类和整合类。在商业模式理论产生初期,多种新型的企业经营形态开始出现,学者们多从单一维度对商业模式的含义进行界定。可以分为以运营为核心的定义、以盈利为核心的定义、以战略定位为核心的定义等。此类观点认为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获得利润的方式,更多地涉及到成本和收入的问题。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及经济形势的变化,从单一维度研究商业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学者们开始从多要素整合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界定。整合类定义分为简单要素整合和系统整合两类。简单要素整合类是指将几个要素简单组合在一起构成商业模式的定义。系统整合类在简单要素整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它基于某一视角将多种要素协同整合成一个系统,比如基于制度视角、价值视角、利益相关者视角等。相关分类的典型观点汇总见下表。

从单一维度及简单整合的维度去描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路径逐渐暴露其片面性,研究者更多地选择从企业整个商业系统上去考察企业商业模式,将企业运行中的多个要素进行协同整合,这种系统整合性质的概念越来越成为主流。

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随着人们的需求由物质需求转向包含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全面需求,客户需求的易变性不断增强,为了尽快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企业必然快速识别客户的需求,并且快速与不同利益主体协作,这使得在商业模式研究中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Freeman(1984)指出利益相关者是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能被企业目标实现过程所影响的所有个人和群体[18]。早在2000年就有学者在研究商业模式时关注到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Boulton(2000)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用资产杠杆来为利益相关者产生价值的方式[15]。AMIT等(2012)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描述企业如同顾客、合作伙伴和供应商交易的经营活动体系,这一模型清晰反映了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超越了企业的运营边界,在整体的视角上同时关注了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和企业与外部界面的价值创造与传递的过程[16]。魏炜和朱武祥(2012)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其中的利益相关者指的是具有独立利益诉求、有相对独立的资源能力、与焦点企业存在交易关系的行为主体,它包括外部利益相关者和内部利益相关者,外部利益相关者是指企业的顾客、供应商和其他各种合作伙伴等,内部利益相关者指企业的股东、企业家以及员工等。商业模式要解决的是企业战略制定前的问题,同时也是连接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桥梁。他们指出,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打破了传统的企业边界,拓展了企业发现、创造价值的空间和渠道[17]。利益相关者视角有利于指导企业如何去更新和升级资源能力禀赋,企业的价值来源可以不受其内部资源能力禀赋的约束,更多决定于企业通过交易结构设计,能够撬动、调配多少利益相关者的资源能力禀赋,是否能够集约地、高效率地跨越多少利益相关者所在领域。赵洪江(2013)借用魏炜和朱武祥发展的商业模式模型,对我国广义虚拟经济商业模式的特点和类型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19]。

无论是在传统经济中还是在广义虚拟经济中,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协作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交易活动,魏炜和朱武祥(2012)指出商业即交易,商业活动都是由一系列的交易组成。而企业在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交易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价值的实现与分配。创造价值是企业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这也是商业模式存在的意义。随着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越来越关注利益相关者,这使得企业与市场上其他利益主体的联系日益复杂化,企业发展的范围和视角越来越宽广。企业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一条价值链中,而是逐渐置身于一个灵活多变的价值网络中,尽管商业交易活动日渐复杂,但是其本质没有变化,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的目的是与价值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价值、分享价值。

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广义虚拟经济背景下商业模式的含义研究具有以下特征:(1)单一维度类的定义逐渐被整合类概念所取代,商业模式的定义越来越强调系统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单一维度类的定义难以对现实进行很好解释,需要从系统整合的角度对商业模式的定义进行归纳和总结。(2)商业模式的定义越来越注重其核心内涵,强调从交易视角把握商业模式。已有的对商业模式概念的研究,通常是将战略、运营、制度等各种不同的概念进行组合后得到。魏炜和朱武祥(2012)指出,一个定义是否科学,其内涵和外延应该有别于已有管理学范畴的概念,而不是简单对原有概念体系的堆砌[17]。因此,涉及到客户(营销)、战略等的内容应该归属于原有的学科而非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从其核心内涵而言,应从商业即交易视角进行把握。在广义虚拟经济中,由于信息态的融入,企业的交易不再只局限于“资金―产品”的交易形式,交易内容、交易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这大大丰富了广义虚拟经济中企业交易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使其成为一种更广义的交易系统。(3)商业模式的定义越来越强调与组织外部的互动,需要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引入。战略、运营等维度的研究焦点集中在企业内部,而商业模式的研究强调从价值网络及利益相关者等视角将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看作一个整体与环境进行互动,强调整体性与外部性。在广义虚拟经济的背景中,由于企业之间更加复杂多变的联系以及虚拟价值形态的千变万化,将企业置于它与利益相关者构成的价值网中,建立商业模式的理论系统符合现代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同时它可以突破企业传统边界、建立全面的研究视角,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4)商业模式的概念要强调价值的创造与分享。同战略、运营、营销等管理学概念一样,商业模式的目的是创造价值。但与这些概念不同的是,商业模式不但强调创造价值,还强调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价值的基础上进行价值的分享,只有这样,在面对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才会体现其整体性,才会有生命力。

(4)产品/服务等。即交易内容,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它体现了企业的价值主张,是企业价值定位的具体实现。与传统实体经济注重商品质量、价格不同,广义虚拟经济中的交易内容方面更加突出品牌、题材等信息态的虚拟价值的重要地位及巨大作用,交易内容的形式更加多样,其中平台构建与交易越来越广泛。交易内容包括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赚钱工具、交易平台等。企业交易的内容会随着企业交易目的、交易定位的改变而进行调整,这在企业转型前后表现最为明显。以苹果公司为例,在苹果公司转型前后,其交易内容由以单纯的苹果手机等电子产品为主转为以平台建设及以产品品牌服务为主。在交易内容方面,同为电商的淘宝与京东、亚马逊也各有不同,淘宝主要通过搭建平台获得收入,向商家出售的是用户注意力;京东和亚马逊则不仅提供平台出售用户注意力,还与购货商及客户直接进行产品的交易。

(5)业务系统。即交易方式,指企业如何与其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易,是企业利用其核心优势与交易伙伴进行交易的具体操作的方式,这是企业整个交易系统运转的框架。企业通过业务系统确认各方角色,与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这个过程伴随着企业价值的创造与分享。交易系统和交易内容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不同的交易内容既可以采用同样的业务系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业务系统,相同的交易内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业务系统。渠道、伙伴关系是业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义虚拟经济中,由于各种类型的信息态的存在,业务系统也变得更加灵活。同样是为顾客提供食物而获得收入,有的企业选择顾客根据菜单自行点餐的形式,有的企业选择自助餐的形式,有餐馆这种实体店的形式,也有通过网上外卖平台提供食物的形式。同样是销售空调,格力选择通过建立自己的品牌及专营店铺销售空调,属于所有权交易;而其他诸如海尔等企业的空调则大多通过国美所建立的平台进行销售,属于市场方式交易。国美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销售渠道,一种是通过传统渠道即实体店铺进行销售,另一种是通过电子渠道即国美的网上商城进行销售。由此可见,业务系统灵活多变,是企业交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6)盈利模式。即交易计价,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看,交易计价涉及到成本和收入两个方向,即交易的成本控制和交易的收入来源。成本控制就是企业控制成本的方式,收入来源是指企业如何获得收入。成本支付及收入来源的主体和方式不同,企业的盈利模式也不同。传统的盈利模式多为直线型,即企业销售获得收入,同时支付成本,如图2中A图所示。

在广义虚拟经济中,企业交易方式、交易内容等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企业的盈利模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直线型,形式更加灵活、复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一种三角型的盈利模式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这种盈利模式中,企业并不直接向服务的直接使用者收取费用,而是通过向需要利用企业平台的第三方企业收取费用获得收入,但原企业成本的支出多是为了向使用者提供服务以吸引更多的关注,以百度为例,如图2中B图所示。焦点企业、使用者、第三方企业三者之间互相依赖、创造和分享价值。开放多变的盈利模式会为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构建一个互利共赢、持续发展的价值网络。

(7)关键资源与能力。即交易支撑,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交易系统的构建、企业交易目的的实现需要某些因素的支撑,这些因素就是企业的关键资源与能力。魏炜和朱武祥(2009)指出,企业的资源包括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金融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源、客户关系、信息、公司网络、战略不动产等;企业的能力包括企业的组织能力、物资能力、交易能力、知识能力等。在广义虚拟经济中,企业在关键资源能力的形成中会更加重视信息、客户关系、品牌等信息态的虚拟价值。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所拥有的关键资源能力构建业务系统,同时也可以根据已建立的业务系统等找到所需要的关键资源与能力,这时所需要的关键资源与能力随着企业交易定位、交易方式、交易内容等要素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企业在确认了交易系统各要素的形式后,考虑支撑以上交易所需要的关键资源和能力是什么以及如何形成、获取所需要的关键资源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步骤。如家在连锁经营中利用其业务的可复制性及能力不可复制性将其竞争对手远远抛在后面,它的关键资源能力是它的服务质量及管理的高度标准化及统一化。

四、结 语

随着科技进步及人们需求的日渐改变,广义虚拟经济不断得到深化,这给企业提供了机遇,也同时给企业传统的商业活动带来严重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中,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成为企业发展理论中重要的研究部分。本文结合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特点,基于利益相关者和交易的视角研究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企业价值、定位、利益相关者、产品/服务、业务系统、盈利模式、关键资源与能力七个方面分析了商业模式的框架。在未来的研究中,本文将在此商业模式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广义虚拟经济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的路径,及典型的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与微观层面的企业经营实践[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0, 1(1): 5-27.

[3] Schumpeter J A. Business cycles[M]. New York: McGraw-Hill, 1939.

[4] 原磊. 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 29(10): 17-25.

[5] Joan Magretta.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2,80(5):86-92.

[6] A. J. Slywotsky , M. David, A. Bob. The Profit Zone: How strategic business design will lead you to tomorrow ’ s profits[M] .Chichester: Wiley, 1998: 1~3

[7] Afuah A, Tucci C L. 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 Text and cases[M].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0.

[8] Morris M, Schindehutte M, Richardson J, et al. Is the business model a useful strategic concept? Conceptual,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sight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Strategy, 2006, 17(1): 27.

[9] Itami H, Nishino K. Killing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profit for now and learning for the future[J]. Long Range Planning, 2010, 43(2): 364-369.

[10] Mahadevan B. Business models for Internet-based e-commerce[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0, 42(4): 55-69.

[11] 马君. 互补与融合: 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关系新解[J]. 海峡科学, 2008 (9): 8-10.

[12] Scott M. Shafer, H.Jeff Smith, Jane C. Linder. The power of 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horizon.(2005)48,199-207.

[13] 原磊. 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 中国工业经济, 2007, 6: 70-79.

[14] 王琴. 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 (1): 79-88.

[15] Boulton R E S, Libert B D, Samek S M. A business model for the new economy[J].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2000, 21(4): 29-35.

[16] Amit R, Zott C. Creating value throug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12, 53.

[17] 魏炜, 朱武祥, 林桂平. 基于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的商业模式理论[J]. 管理世界, 2012 (12): 125-131.

[18] 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19] 赵洪江. 我国广义虚拟经济商业模式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国内外相关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3 (3): 37-44.

[20] Gary Hamel. Leading the Revolution: How to Thrive in Turbulent Times by Making Innovation a Way of Life[M].Boston, Massachusett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0.

[21] 栗学思. 卓越的商业模式[J]. 东方企业文化, 2008, 10: 022.

商业经济研究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 企业 商业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117-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无论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还是企业的组织结构、运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网络经济是以经济信息化为基础,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对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进行动态的整合,采取更利于企业发展和更利于消费者满意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活动的经济形式。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网络经济具有不同的经济特征、原理和规律。网络经济消除了企业经营环境的时空限制,使商业活动更加快捷和频繁,同时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渗透,促使产业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经济具有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效益递减的特征,而网络经济具有边际效益递增性的特点;按梅特卡夫法则还可以看出,网络经济具有外部经济性,而传统经济更多的具有外部非经济性。作为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网络经济深刻地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传统企业基于产品主导逻辑的商业模式不再适用,各种创新型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例如国外的Facebook、Twitter和国内的腾讯、阿里巴巴等公司,他们的运营模式、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在财务上都有更快更好的利润表现。因此,在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动因和创新路径的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一、商业模式创新

1939年,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提出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他认为:价格和产出的竞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来自新商业、新技术等商业模式的竞争。企业需要进行不断的破坏性创新,创造性破坏是新经济的核心内容。美国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曾指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时代华纳的CTO迈克尔・邓恩说:相对于商业模式而言,高技术反而是次要的,前者是企业能够立足的先决条件。以上学者和实践者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商业模式及其创新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但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商业模式新生代》的作者Osterwalder给商业模式下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定义,商业模式是由一系列组成元素构成的概念性工具,它表明了围绕企业的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顾客,企业发现价值、创造价值、价值传输和价值获得的逻辑。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实业界对企业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方面,却忽略了事关企业长期发展和长期绩效获得的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和产品一样,商业模式也具有生命周期,当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原有的商业模式会变得过时或不再适应,企业需要不断地对商业模式进行调整、设计、创新和实施。作为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一员,企业需要根据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培育自身的动态竞争能力,商业模式是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规划企业的动态竞争能力。由此可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当前网络经济环境下的研究主流方向。

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因分析

经济学界更多的是从企业经济租金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并非所有的资源可以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来源,因为在一个完全竞争或竞争较为充分的市场里,资源获取的价格和价值趋于一致,因此不太可能产生经济租金。商业模式具有不能被完全模仿、不能被替代、不可转移和稀缺性的特征,这种掌控和运用资源的运营模式、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会利于企业经济租金的获得和长期利润绩效表现。管理学界更多的是从核心竞争能力的角度去分析,企业具有生产性的稀缺资源或具有独特的资源操作能力都可以构筑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服务主导逻辑的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更加注重操作性资源的培育和获得,企业的商业模式是最重要的操作性资源。因为核心竞争能力获得的优势是暂时性相对比较优势,企业要想在更长时间里获得竞争优势,需要不断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能力,也就是动态竞争能力,这种动态竞争能力也会要求企业的商业模式不断地进行创新。

另外,在当前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也发生了激烈的变化,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瞬息万变都对企业的持续经营和永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其次,消费者市场也发生较大变化,在传统经济的卖方市场适用的商业逻辑不再适合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买方市场环境。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心理、消费方式等都有较大的改变,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更加注重个性化消费和消费体验。只有高效、灵活和个性化的商业模式才能适应消费者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三、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分析

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分析对传统经济的成功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一理论是在对竞争环境相对稳定假设前提下的企业在价值链条上的定位,在外部环境发生激烈变化的网络经济环境下,这一理论不再适用。很多的价值链条相互交叉作用构成了价值网络,企业经营的重点集中于在价值创造系统中与供应商、合作伙伴、顾客、竞争对手等进行合作共同创造价值。这种价值共同创造的商业模式要求企业应该围绕顾客的需求,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协同价值创造,同时注意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对企业知识的管理。

(一)明确顾客需求

企业的竞争战略不应放在如何消灭对手上,而应放在顾客的需求上,考虑如何发现顾客、服务顾客和维护顾客。一家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企业需要借助伙伴资源和能力来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而顾客需求和潜在需求的明确是前提条件,通常顾客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对顾客需求的定义需求不断的确认和更新。在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的红海里,迅速发现并明确顾客需求能力可以帮助企业走向更加广阔的蓝海。

(二)明确关键资源能力

企业的关键资源能力是指企业拥有的那些对其具体业务保持持续性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的基于能力的资源。关键资源既可能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企业的资源只有在与企业某种扩张后的能力相匹配时,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获得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成为企业的关键资源。明确顾客需求使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有了实现的可能,那么企业的关键资源能力可以保证商业模式创新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源能力去实现。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强网络协同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是创新的基础,知识是创新的源泉,学习是企业积累知识、培养技能和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这种学习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不断优化的过程,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内部流程能更好的保证与合作伙伴的协同和顾客需求的满足。在企业内部,长期的企业文化积淀、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对商业模式的创新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制约作用;在企业外部,企业真正动态的把握顾客需求的变化,快速适应市场的能力存在一些事实上的困难。建立学习型组织,利于消除企业内外部的阻碍因素和组织网络间的协同创新。

【参考文献】

[1]Timmers,Paul.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Electronic MarketsJournal,1998,8(2):3-8.

[2]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3]曾涛.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4]刘文波,陈荣秋.B2B商务模式中顾客参与对顾客感知价值、满意度影响实证研究[J].北京: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8):66-671.

商业经济研究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新商业经济;知识员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经济的发展是与具体的社会成员不可分离的,在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员工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何在更加有效的范围内,实现知识员工与经济发展相互适应,则是每一个管理者需要面临和思考的重要问题。知识员工不同于传统的农民、工人,而是一种具备特殊技能,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模式向着新商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主力军。在发展新商业经济的同时,需要不断思考如何在更加有效的层次上实现知识员工的管理。

一、新商业经济基本概念

新商业经济是一种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具备极大生命力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理解新商业经济,它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化的日益普及所产生的一种经济发展局势。新商业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独居特色、各国争相发展的经济模式,有必要深入研究。

(一)新商业经济的定义

新商业经济区别于传统大工厂思维禁锢下的由传统商业经济机构、企业主宰下的教条式的控制和发展,小规模化的迷茫探索,因受现实空间的限制而深囚商业经济牢笼。新商业经济革命了传统商业经济,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以互联网、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为载体、所有行业的名人明星为触发点,引领当下最火爆的科技、娱乐两大经济主体,分别从人的精神层面,人所生存的环境两个方面掀起新一轮的经济狂潮。

新商业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相促进而形成的新的经济形态。所谓新商业经济,是指按照知识经济的运行规律,具有现代知识、思想和最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能够主动学习知识、接受知识、利用知识和创造知识,并能不断进行创新,将知识高效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社会发展的经济,它是经济市场化和科技发展相结合的结果。可以这样说,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相互融合,由此形成的经济就叫新商业经济。因此,新商业经济既不同于非商业经济,也不同于商业经济,而是在商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壮大的经济发展形式。

(二)新商业经济的特点

新商业经济的基本内涵中,我们可以明确的分析出,商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却不同于传统的商业经济,而是借助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充分将其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支撑面向整个市场和未来的可能市场之中。新商业经济的特点表现的十分明显,也越发的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首先,新商业经济是一种高科技的经济发展模式。新商业经济对于科学技术十分依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将科学技术的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途径,在发展上将其转化为商业利润或者通过这种科技水平的提高,不断实现商业利润的增长。其次,在新商业经济中,对于网络与信息的依赖十分强势,或者说,新商业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与信息网络化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在很多的商业模式中,大量的网络化与信息化,使经济发展的很大一部分程序和内容必须通过网络的传播和信息化的处理才能够实现。再次,新商业经济是一种以高知识分子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方式或者模式。在新商业经济中,具备高等教育背景的企业员工,是新商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石。最后,新商业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会面临着知识产权的保护,将创新性的知识产业和产权,在合法的手段下转化为商业上的经济成果。

二、新商业经济下知识员工

(一)知识员工的定义

知识型员工《Know ledge Workers)是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发明的,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其实当时他指的是某个经理或执行经理。在今天,知识型员工实际上已经被扩大到大多数白领。

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知识型员工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作为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员工群体,激励他们的动力更多的来自工作的内在报酬本身。

知识员工是一种具备了丰富知识水平,能够有效地处理科技、网络、信息等领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知识员工往往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也能够较好的处理复杂的经济发展问题,在整体上拥有较好的思想品德和修养的群体。

(二)新商业经济下知识员工特点

较高的个人素质。今天的知识型员工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拥有较高的学历和其他方面的能力素养,不再是仅仅出卖劳动力的机械,不仅对于专业知识,而且对于经济、管理等都有较多的认识,掌握着最新的技术。很强的自主性。知识型员工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群体,与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被动地适应设备运转相反,知识型员工更倾向于拥有一个自主的工作环境,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而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高价值的创造性劳动。自我价值实现愿望。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一般在比较高的层次上,他们往往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单位或社会的认可。他们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他们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渴望展现自我价值。

三、新商业经济下知识员工管理

(一)注重管理方式的创新

众所周知,创新是一国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也是一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所不可获取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在当前中国的发展和未来的中国梦实现,都离不开在经济发展各个环节的创新。在面对新商业经济的挑战和满足更加有利的发展新商业经济的要求上,创新管理模式是有效面对新商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必须加以重视。具体而言,在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上可以吸收借鉴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网络信息的发展要求。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不断的创新,对于落后的知识员工管理方法和模式需要及时的加以变化和改善。

(二)在管理方法上重视公平正义

在新商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知识员工大多已经拥有了良好的经济条件,在基本的生活需要上都已经日益满足。在此时,知识员工可能面临的最大需求是在精神上的升华。企业中的知识员工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和理想的实现,在此种背景下,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手段的公平和正义便显得十分重要,或者说在新商业经济的要求下,在对于知识员工的管理上需要更加注重管理方式的公平和正义问题。只要这样,才能使知识员工在新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实现自我价值和对于社会和企业的信息,在更加美好的方式上期待着未来。

(三)注重协调知识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科学技术和信息网络的运用以及与此相关的要求越发的严格和重要。这也在一个侧面说明了新商业经济发展中,知识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新商业经济发展中,很多的科技成果日益的复杂,内容更加超出个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合作经济发展模式,新商业经济对于知识员工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等更加具有紧迫性。在具体的管理环节和方式上,要不断突出知识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和良好关系的培养。在知识员工之间产生矛盾和纠纷时,需要管理者运用良好的方法将其有效的化解,将知识员工之间的关系维持在更为良好的状态上。

(四)加强知识员工的自我管理水平

商业经济研究范文第15篇

摘要:本文了瑞士银行业。瑞士银行系统是众多种类银行并存,混业经营的体系。通过实证,作者有证据表明,中小银行规模经济而超级大银行未必规模经济。因此,商业银行有必要关注规模经济和混业经营。

Key words: Swiss bank scale of economy persification

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erformance of Swiss banks. Swiss banking system is a universal banking system with banks varied in their use of the option to engage in all financial activities. The author finds evidence that big banks are than super or small banks in term of utilizing the advantage of scale of economy. Comparing to Swiss banking system,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had better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scale economies, scope economies and persification.

当今世界,创新和金融深化不断突破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界限。随着金融机构的,金融机构的规模和结构日显突出。中国曾经效仿美国在80年代后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经营管理制度。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出现了四大国有银行,中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银行,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城市信用社,证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并存的金融层次和结构。然而,世界金融的潮流却指向了结构性重组和混业发展的方向,美国的 Gramm-Leach-Bliley法案,使得全美商业银行可以突破长久以来的限制,商业银行正在广泛地深入证券和保险的领域,其中以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并购最具有代表性。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金融机构的经营规模、领域扩张对于利润和费用的,这是中国银行改革实践中业已预见其意义但未有明确答案的问题。

欧洲银行业有着悠久的混业传统,商业银行涉足的领域广泛。而且随着欧洲二号银行法令(ESBD)和投资业务法令(DIS)的实施,随着今年来欧洲银行盛行的兼并和重组,欧洲的超级全能银行在欧洲银行体系中的地位日显重要。所以,对于欧洲银行业的观察,可以使我们认清金融混业的发展,借鉴制度的新架构,测量各种潜在的损失和收益,从而给中国金融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创新提供。

这种分析,以中国本土的商业银行为本位的,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瑞士银行业作为分析的样本。瑞士金融业不仅声誉卓著,发展健全稳定,本身信息透明充分,而且有着悠久的全能银行传统,兼并和重组又具有充分的典型性。

一、 当前瑞士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1、瑞士银行业概况

瑞士商业银行系统是典型的全能型银行系统。同大多数欧洲大陆国家一样,瑞士联邦对于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没有过多的区分和限制。银行类的金融机构都可以进行各种金融活动,有如借贷,证券业务,资产管理等。当然,商业银行仍然必须遵守诸如资本充足,流动性等要求以防范风险。

我们把瑞士银行按照涉足的金融活动和规模不同划分为十个种类。在瑞士,真正的全能银行同专门的借贷性质的商业银行,同专门从事金融市场业务的“银行”并存。瑞士主要的银行种类包括是:大型银行,州立银行,地区储蓄银行,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银行,证券交易银行,私人银行,外国银行,乡村银行(Raiffeisenkassen Bank in rural areas)和其他银行。下面对各类银行作简要说明。

2、瑞士各种银行的不同业务重点和基本规模

大型银行数目很少,却是国内金融市场的主体,涉足广泛,传统的银行业和银行业无所不包,同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业举足轻重。州银行是由地方政府出资的国有银行,有着政府信用担保。不同州银行涉足的领域差别很大,小型的州立银行,主要通过国内信贷业务盈利,而大型州银行主要通过提供各种金融市场服务赢利。地区储蓄银行以本地区抵押贷款作为资产的主体,业务局限在很小的地域内的信贷。乡村银行是一种特殊的坐落在乡村的金融机构,他们开展互助合作性质的金融活动。单个的信用合作社同一个类似乡村银行的中央监理机构相联系,1000余家小型的银行结成整体。

商业银行既经营工商业信贷,又涉及一些金融市场业务,从总体上来看是中等规模的银行。证券交易银行是小规模的,从事证券的自营、经纪等业务的投资银行。消费信贷银行规模同样不大,主要是提供个人耐用消费品信贷业务。外国银行是法律所规定的,非瑞士人所持有的,但受瑞士联邦法律所约束的银行。外国银行的规模和业务也千差万别,有些是综合全能银行,有些从事传统借贷业务。其他银行是由于从事业务过于庞杂,无法归于任何种类之中。私人银行是非公司制法人,其业主个人对所有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主要从事证券经营。因此,他们可以不接受瑞士银行监管法律中的大部分条文。因为乡村银行和私人银行面临的风险和收益和其他的种类的银行不相同,所以他们一般被排除在对银行业的分析之外。

3、瑞士银行业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重大变化

根据瑞士中央银行所积累的统计资料,90年代瑞士银行业存在两个显著的变化:

一是传统的借贷业务在银行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渐下降,金融市场操作的重要性稳步提升。利息收入在银行业收入中在1990年占总收入的86%,但是在1999年,利息收入仅占到总收入的63%。与此同时,证券业的收入由1990年总收入的11%上升到1999年的26%。银行的盈利面上也有相似的趋势:1990年,净利息收益等于金融市场业务的手续费和收益的102%,但是在1999年,这个比率下降到48%。

二是银行数目减少,规模扩大,并购成风。由于1990年到1995年经济的萧条和市场不景气,银行损失准备从1990占总资产0.56%上升到占1995年占总资产的1%,全瑞士1990年银行数为495家,1999年为372家。平均的银行资产规模从1990年的22.6亿瑞士法郎上升为60.29亿瑞士法郎。在萧条期,地区和州立银行的损失相对严重,大量的资产成为了不良贷款,偿付能力下降。混业经营的大银行因为金融市场的丰厚回报,损失相对较低。所以,大商业银行依靠稳定的利润,并购了一些陷入了困境中的中型银行。从统计数据上,地区性储蓄银行数目由204下降到了127,州立的银行数目从29下降到了25,而大型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以其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比率,从48%上升到了55%。

瑞士的宏观经济状况在1995年之后好转,市场的回报率稳定而缓慢地上升,银行业的整合却仍在继续进行。1995年到1997年,瑞士银行总数从413家下降到了372家。其中,地区性银行数目从127家下降到了106家。外资银行的数目由141家下降到123家,而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从55%上升到了67%,州立银行从19.8%下降到了13.2%,地区银行由5.5%下降到了3.3%。

毫无疑问,这种银行购并的趋势代表了较小的,主营传统借贷业务的州立和地区性的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下降了,大型的全能银行的地位日益提高。90年代的前半期,这种趋势是由于经济的萧条和地区性商业银行金融状况的恶化。但是1995年之后宏观经济转暖,地区和州立的银行也并不再面临累累的危机和坏账,这种持续的购并趋势有待继续的研究。

二.对于瑞士银行业规模经济的实证研究

根据Bertrend Rime, Kevin J Stioth规模经济参数RSE(ray scale economies), 经济规模扩张参数EPSCE(expansion path scale economies),经济规模折减参数EPSUB(expansion path subadditivity)测定评估瑞士银行业的规模经济,结论如表1

表1:瑞士银行业规模经济指标评价 1996年到1999年

级别

资产规模

百万瑞郎元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C/A

1 A

2 2003 2004 5005 15006 10000RSE

1 A

2 2003 2004 5005 15006 10000EPSCE

1 A

2 2003 2004 5005 15006 10000EPSUB

1 A

2 2003 2004 5005 15006 10000资料来源:

Banque nationale suisse ,2000 ,Les Banques Suisses.Direction de la Statistique ,Zurich

其中各个参数的含义如下:

 C/A 是增长一个单位的产出所耗费的可变成本乘100。

 RSE是衡量规模投入增长关于产出的弹性。显然存在如果RSE<1,投入同比例小于产出,规模经济。如果RSE>1,规模不经济。

 EPSCE则是考虑到大规模的银行和小规模银行再产出结构上的差异而对RSE作的修正,假设小银行A将按比例沿指定的路径上升到大银行B的投入关于产出弹性。显然存在EPSCE<1,规模经济,EPSCE>1,规模不经济。

 EPSUB用来衡量一种假定情况。假设大银行B被人为地拆分为两个小银行A, D时,如果小银行A, D地总产出较B 没有发生变化,A, D和B的成本开支变动差。

显然,EPSUB<0,两个小银行的成本开支小于拆分前的大银行,规模不经济。如果EPSUB>0,两个小银行的成本开支大于拆分前的大银行,规模经济。

相关参数的定义具体如下:

RSE=∑d ln C(W,Y,Z)/d ln Y

EPSCE=∑{[d lnC(W,YB,ZB)/d lnY]×[(YB-YA)/YB]}

×{[C(W,YB,ZB)-C(W,YA,ZB)]/C(W,YB,ZB)}

EPSUB= C(W,YA,Z)+C(W,YD,Z)-C(W,YB ,Z)

其中,W是投入的价格Y是产出量Z是固定的净投入或者固定的净产出C是可变成本。具体数学推求请参考相关文章。

对上述统计表格分析可以发现有趣的结论:

 根据最简单的C/A统计指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规模经济在瑞士银行业中的巨大威力,最小规模的银行显然为之承受着最大规模的成本,而最大规模的银行平均成本最低。

 根据高级的RSE, EPSCE统计指标来衡量,可以发现如下现象:中小规模银行实现了规模经济。相反,大型银行特别是国际知名的超级银行,反而存在规模不经济的现象。故而我们得出结论:规模经济的状况只有在银行规模不大的时候成立。

解释原因:超大银行过于松散、过于庞大,各大业务部门联系反而不如中小银行密切,资源共享在技术上、制度上、地理上反而难以实现,造成营运成本上升,反而规模不经济。

 根据 EPSUB的测算统计指标,结果表明:表明多元经营对于中小银行是有利的,但是对于大型银行不利。

解释原因:中小银行管辖区域比较小,在小区域内企业、个人的消费心理、投资模式比较一致,有利于中小银行开发统一的商业模式,来低成本地进行多元业务。相反,超大银行地域分布全球,全球企业、个人的消费心理、投资模式、文化背景千差万别,不能开发统一的商业模式,多元经营必须众多不同的商业模式,管理成本特别是风险管理成本由于制度不一而迅速上长,营运成本上升,反而规模不经济。

 同时,我们注意到,参数年度变动也不小,尤其以EPSUB 为甚。变化表明:随着宏观金融形势的好转,银行业不一定向规模经济的方向优化。

解释原因:中小银行对经济好转的灵敏度高于大银行。

三. 瑞士银行业的现实经营特征。

1、银行资本集中,业务全能化

瑞士银行业的资本主要集中在四个超级银行中。四家银行是瑞士业的支柱,并作为全球的大银行,参与国际金融的竞争。从地区上,银行资本集中于苏黎世和日内瓦两大城市。业务上,瑞士银行是典型欧洲全能的银行,不是国内意义上商业银行,经营诸如中长期的贷款,证券经纪业务,外汇买卖业务,贵金属业务,房地产业务等,满足了客户多样话的要求。

2、银行国际化程度高,充分参与国际竞争,外国银行云集。

瑞士银行充分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开展同业资金的拆放,参与国际银团项目融资,国际证券的买卖。同时,瑞士拥有苏黎世等国际金融中心。再者,瑞士政局稳定,金融发达,货币坚挺,外国银行大量进入设立合资或者独资金融公司。

3、银行业法制健全,技术先进。

瑞士银行制度本身的,就是银行法制的发展。1874年《瑞士联邦宪法》对银行初步立法,其后颁布了包括了最为重要的《国家银行法》在内的518条法案,管理严密。同时瑞士拥有瑞士银行委员会,中央银行,瑞士银行联合会的共同监督体系,权责明确。在技术上,瑞士银行的化已经相当完善。

4、四大超级银行规模未必合理,中小型银行面临经营上的困难,重组和并购盛行。

对于超级大银行,我们不能够认同规模的说法。综合业务和力求并购的这些金融集团,平均成本可能是随规模上升而递增的。

我们无从解释州银行和地区银行业的退步,因为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些以传统银行业务为经营方向的中型规模银行在成本和利润上由任何不利之处。可行的解释应该是,传统银行业务的预期收益率不如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业务,大型全能银行混业经营,从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获得的利润构成了其主要利润来源。随着技术和金融手段的发展,以及大型银行规模既定时本身的抵抗风险能力大,从而使之从事更能获取利润的金融市场业务。也就是说,和世界各地打造混业经营的大型金融公司的做法未必可以减少开支,但可以开拓新的金融创新领域。这种趋势的结果表明了金融业的剧烈竞争,某些成功的商业银行将更为成功,但是另一些银行都将在适应环境上出现障碍,这种趋势与银行是否规模经济没有多大的关系。

四、对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启示

1、中国银行业的总体结构和规模

中国四大国有银行是超级银行,排名都在世界银行前100名之内,他们是市场上的垄断力量。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小得多,但是仍不失为比较大型的银行。这两者经营的损失,即使从已经公布的来看,是面临着巨大风险的。但是由于国家信用的支持,也由于其他投融资渠道的缺失等制度原因,在分业得环境下,他们积极谋求金融市场业务的突破,利润的增长。城市商业银行类似于州立和地区银行,他们的经营也处在不利的境地,不仅资产的质量同样堪忧,而且规模和业务也不占优势。另外,也存在着小型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

中国银行业的规模大体如表2:

表2:1999年中国银行业的规模 单位,亿元人民币

存款余额 占比 贷款余额 占比 总资产 占比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69325.0 63.73 57456.2 61.3 89270.5 72.44

股份制的商业银行 8512.2 7.83 5848.2 6.24 14612.4 11.86

城市商业银行 4387.4 4.03 2704.0 2.88 4516.8 3.67

外资银行 431.6 0.40 1782 1.90 2638.67 2.14

资料来源:《2000年中国金融年鉴》

我们可以利用徐传堪等于2002年利用我国商业银行数据为样本,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基础上按“中介法”建立成本模型,的中国商业银行的成本规模弹性系数E。

E>1规模不经济E<1规模经济。

表3:中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情况

E 1997 1998 1999 2000

工商银行 1.126753 1.038867 0.931512 0.995059

建设银行 0.848419 0.968174 0.928174

农业银行 0.845809 0.992265 0.964106 0.967399

中国银行 0.979798 0.929517 0.927862 1.102968

兴业银行 0.861008 0.856627 0.839702 0.758695

广东发展银行 0.819267 0.699766 0.708812 1.051593

华夏银行 0.768153 0.800349 0.946483 0.678256

浦东发展银行 0.904669 0.817767 0.787578 0.894964

深圳发展银行 0.841083 0.840384 0.812029 0.799558

招商银行 0.790227 0.7734 0.719811 0.793518

光大银行 0.76602 0.733639 0.87486 0.800202

民生银行 0.809749 0.771285 0.807031 0.69486

中信银行 0.892236 0.726721 0.821059

银行 0.920362 0.952449 0.920805 0.707307

2、瑞士银行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通过对于中国商业银行的简单结构认识和规模分析,对照以瑞士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特别是混业的全能金融机构为主的金融体系,可以看到我国银行业中各规模银行权重差异很大。但是我国的金融在总体发展趋势上和世界无差异,总体的发展目标也是和国际主流金融业合流。因此,在全面的金融改革的形式下,作者对中国银行业发展提出了如下建议:

(1)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容许并鼓励向欧洲银行业,走多元化和混业经营的道路。

金融行业的标准本身就是相对不稳定的,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克服信息不对称,资产专用性,技术和规模的限制,加强金融机构的竞争性,多元化和混业经营成为了中国金融机构的重要选择。而且正如前面所提到那样,世界金融业并不是在强化分业壁垒,而是朝着类似欧洲银行体系的金融混业方向大步迈进,国内的分业体系在同国际金融集团的竞争中,风险和收益不对称。金融从分业到混业的过程,是打破传统的行业分工,重新配置金融功能的过程。在微观上表现为金融的兼并,联合和拓展,在实践上,我国金融界“光大”、“平安”、“招商”等金融集团已经作出了大胆尝试。在宏观上,金融分业到混业又是一种制度选择和制度变迁,在实践上,我国的金融监管却还不能适应多元经营混业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微观经营主体的金融创新和深化的欲望。所以,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当务之急是在和政策上给予混业经营以空间,修改《商业银行法》,制定类似与美国《金融服务化法案》的对金融混业予以肯定的法规。

(2)各类金融机构根据各自特点,合理利用规模经济开展购并、重组等方式,扩充各类金融资源,壮大业务,提高利润。

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规模化和多元化的优点。 因为股份制商业银行通常缺乏规模优势,海外业务基本没有,可以扩大规模,扩张业务,可以使银行的利润上升,加强我国的金融竞争力。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如果规模增长,明显有内部组织成本的增长将超过节约的交易成本。四大行机构庞大,人员众多,管理困难,许多分支机构处在亏损状态,重视数量发展而轻视质量进步,利用国家扶持和巨大的资产规模,经营效率不高。所以,国有四大银行可以引进多元的产权结构,优化管理,提升人才素质,使他的巨大资产规模和规模收益相匹配,而不是盲目扩大资产规模,进行金融市场操作。

城市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并入更有实力的金融集团,或者突破地域限制,结成统一的城市商业银行联盟。另外可以发挥小数额存贷款上的优势,解决地方小企业的融资。

(3)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给金融业更为宽松的监管空间。

我国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理的模式从基础上已经不适应金融混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金融机构本身业务交叉,衍生金融工具,金融深化,金融创新不断地增加监管的难度和协调成本,另一方面,国际金融业也逐步走向统一监管的模式,分业监管已经被全球73个主要国家中的53.4%淘汰。当然金融体系需要防范风险,有步骤地进行改革,那么现有的监管体制也可以审慎加强相互的合作。金融改革从根本上是金融制度的市场化,可以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放宽监管的手段。除了前述的法制建设和鼓励混业外,主要是明确和强化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的风险监管职能,对市场准入、业务模式、机构设立进一步放开,支持我国金融企业开发众多的金融创新产品,建设良好的信用体系,消除金融创新的系统性风险,为微观的金融改革提供良好的宏观政策保证。

(4)提高中国银行的国际化程度,加速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融合

随着中国加入WTO,在五年内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不可变的事实。根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论,中国的金融业在深化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了规避法律壁垒,节约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国际金融集团热衷于参股优质的中国金融企业,待熟悉中国市场状况后再行直接进入,事实上造就了我国金融体系国际化的前提条件。中国商业银行面临外国银行竞争时存在了更多选择。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使得原本相对独立的中国金融业卷入国际金融之中,当然加大了中国金融发展的风险,但是中国的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更为广大的市场拓展利润,选择资产,改进技术,达到规模最优。而且,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一国为了经济的相对稳定维持封闭的金融市场,会面临越来越大的监管难度和机会成本,当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卷入世界经济,可以说中国金融国际化的改革只存在时间表的问题。所以,我国银行业可以同时发展产权多元的金融机构,提高国外金融公司持有中国金融企业股份比例的上限,推进中国金融企业到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接受发达国家的金融制度监管,进一步提高中国金融业的规范运作,吸引国外的金融机构参与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给全面的金融改革以外生刺激,化解改革中的内生阻力。同时,对于中国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也是在国际金融集团的参与下金融混业的进程。

文章:

Bertrand Rime ,Kevin J Stiroh 2003 performance of universal banks :Evidence from Switzerland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72121-2150

Hughes,J.P.Mester,Moon,C.G,2001.Are scale economics in banking elusive or illusive? Evidence obtained by incorporating capital structure and risk-taking into models of bank production.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5(12),2169-2208

Cybo-Ottone , A,Murgia ,M,2000. Mergers and shareholder wealth in European banding.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4 831-859

Banque nationale suisse ,2000 ,Les Banques Suisses.Direction de la Statistique ,Zurich

梁立俊 银行的规模优势和市场分割性 财经 2003 4 109

冯嗣全 欧阳令南 银行规模与银行国际化 2003 7 1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