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商业模式论文范文

商业模式论文范文

商业模式论文

商业模式论文范文第1篇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电子商务日益繁荣的大环境,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催生出来的各种商业模式创新就成为市场竞争的热点。因此,企业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顺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大趋势,以推动企业模式创新,培养持续竞争优势。

(一)技术进步加快新兴行业的产生

在电子商务时代,由于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进步,加快了很多新兴行业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虚拟经济与虚拟社会的产生。互联网中流行的信息交流方式也在对传统的商业模式起着直接的影响,如传统的信件交流就被电子邮件逐步取代,传统的电信产业也存在被即时通讯工具取代的可能、网络传播逐渐取代平面传媒而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力和传播面。这些都将直接导致传统商业模式被改变甚至被取代。面对这种现实情况,商业企业要想保持以往的竞争优势,必须顺应时展,积极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

(二)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步骤是:搜集商品信息选购商品商品运送。其购买成本不仅包括商品本身的零售价格,还包括运输费和交易的时间、精力成本。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只包括商品费用(电子商务大都提供送货业务,减少了运输成本)、上网的费用及时间、精力等,这就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并且,电子商务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电子通讯,这使得整个世界在网络环境中成为一个地球村,人与人的信息交流不再是远隔千山万水,而是在瞬间就能实现信息的传递,这就使得让顾客能及时掌握着不同区域之间的价格优势,从而增强了顾客的议价能力。最后的结果是商业经营者的利润空间下降。对于这种情况,企业只有不断在产品的差异性上下功夫,从不同程度和层次上刺激个性化的需求模式,才能扩展盈利的空间和渠道。

(三)加快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周期

电子商务时代,供求关系依然存在,“有求有供、有供有求”才是一条良好运行的商业链条。因此,在上文的论述中,消费者购买成本的降低必然促进企业为了保持盈利水平而开发新的产品,更加注重产品的差异化生产。

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日益重要,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习惯。网络提供的方便性和随意性,使得消费者深陷其中,特别是都市的上班族们,无论是理财,还是购物休闲,都会借助互联网,即时通讯软件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看电影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电脑前实现,而不用去电影院了,这些也使得企业必须持续不断提供独特的服务,以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从不同的方向影响和改变着传统商业模式的竞争结构。对于这种改变和冲击,我国企业必须适时调整战略方向,及时创新商业模式才能使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思路(一)树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主体,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成败。尽管已经确认了在电子商务时代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作用,仍需进一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由渐进式的产品创新扩展到突破式的商业模式创新。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要注重企业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发展,据统计,美国企业40%的创新是技术创新,60%的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现阶段我国商业模式的创新必须借助信息化技术,从而提升传统产业,开发新市场。因此,新商业模式并不排斥传统产业,正是传统产业通过信息化技术能够开发出新的市场空间,再造新优势。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新

积极引导企业注重新技术的市场开发,通过互联网把有限市场变成无限市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传统的商业模式才能进一步的解放生产力。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成果难以在市场获得成功,然而没有市场的技术等于一纸空文。商业模式创新有赖于新技术的推陈出新,但它比技术创新更为现实。注重科技与市场的结合,关键在于创新商业模式,让市场接受技术研发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

(三)完善政府服务

除了企业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之外,各地政府部门应该健全审批办理协调机制,推行行政审批代办制。政府对商业模式创新要积极培育、用心呵护,并且要善于通过孵化器来培育新商业模式,合理规划,引导投资资金。对于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可设立相应的评比称谓,同时享受相应优惠政策,以充分享受政策扶持。并且,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将政府的公共服务产品外包给企业,这样一方面推进了政府服务机制的改革,另外又为新商业模式提供发展空间。

(四)重新定义顾客价值

过去的创新主要集中体现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领域,而在今天,商业模式的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商业模式之争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新的商业模式可以通过细分市场重组流通渠道,以新技术为手段创造新的市场,把人们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宝洁公司创造性地改变产品服务的路径,将薇姿护肤品的销售渠道只限于药店,从而取得成功;苹果公司通过重新定义顾客价值,成功开发iPod产品并使企业重新焕发活力;五粮液通过与金六福的品牌联盟进行市场运作,则是改变了其收入的模式。

(五)坚持人才创业的理念

人才集聚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成功的商业模式往往不可复制。而人才才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商业模式创新依靠人才的好的商业创意。很多企业都认为现在最稀缺、最宝贵的是“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三懂人才”。现在,大多数成长型企业都在培养和收集有实践经历的人才,以适应商业模式创新的需要。

创新商业模式只是一种发展手段,电子商务中的互联网也只是一个途径,因此互联网不可能颠覆传统渠道。然而,创新的目的在于发掘新的市场需求,同时建立新的竞争优势,但是创新不是万能药,也并非任何企业都要打着创新的旗号对自己原有的模式全盘否认。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只有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培养持续竞争优势,获得成功。

总之,对商业模式分析的价值在于让企业集中考虑构成商务活动中各方面的元素如何有效组织在一起,结合公司战略,使企业区别于竞争对手。电子商务所具有的高效与优势,使任何想继续生存下去的企业都将从市场地点向市场空间过渡,企业在向电子商务迁移过程中,或通过新渠道提供现有的产品与服务,或捕获企业现有能力与Internet结合创造新的产品与服务,企业都需将注意力集中于确定客户所需的产品与服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Internet结合,把核心业务流程变成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为客户提供超值服务,成功的商业模式不是一掷而就的,来源于不断实践与用户的反馈。

本文通过对商业模式及其组成要素的分析,帮助企业在电子商务模式的设计过程中,结合所处的商业环境,应用新技术促进管理模式的变革,探索适合自身特点及所处环境的电子商务模式,同时注意商业模式的专利保护;电子商务模式不是静态的,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竞争对手的模仿或模式创新使商业模式的竞争优势难于长时间保持,无论多么合适的电子商务模式都会随着客户需求、市场状况和竞争威胁的变化而失去存在性,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商业模式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研究状况

近十多年来,农业电子商务研究领域逐渐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这些研究中,针对农业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比较丰富。彭璧玉(2001)等学者提出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在实践中形成了MtoM模式、战略联盟模式、中介模式、会员模式;李兵(2006)认为目前我国农业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是信息服务模式;万全亭(2007)认为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应该着重发展B2C模式;莫宏建(2006)认为B2B是中国农业电子商务的主导模式。郭娜、刘东英(2009)认为我国B2B电子商务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买方集中模式、卖方集中模式、中立的网上交易市场模式,并认为近期内农产品网上交易的C2C模式不会成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主要模式。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仍然难以从全面和整体上反映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市场状况及发展模式,也鲜有针对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效率不高问题的理想解决方案。我国当前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是生产和消费环节信息难以衔接,存在成本制约和可操作性差的问题,因而很难体现出电子商务的真正优势。综合来看,虽然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仍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三农”经济是大势所趋。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客户关系管理等先进技术都将在农业电子商务领域发挥作用。

农业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是以政府或行业组织为主体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提供服务和提供信息。通过短信服务平台、互联网以及国家农业部在全国推广的“三电合一”建设项目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面向“三农”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将农业政策、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送到千家万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产品质量,最终达到促进流通、增加收入的目的。

(二)农民经纪人模式

以农业企业、农业组织或掌握农业信息技术的个人为代表的农民经纪人,作为分散经营的农户的电子商务人,对内联系、指导、组织或农户的网上经营,对外通过互联网和推广农产品和服务。农民经纪人通过对农户提供的农产品和服务进行组织和协调,成为农户与农业电子商务的中间桥梁。由于我国农村信息化条件的落后,农民一家一户进行信息交流的成本是相当大的,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民上网难和缺少技术条件的问题,使分散的农户生产和销售变得相对集中,加强了信息的服务能力,使参与者能得到比较全面的相关交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信息的不对称性。

(三)电子商店模式

农产品电子商店模式是农户组织或小型农业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借助农业电子商务门户网站提供的网站平台,在互联网上展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信息,在网上推销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利用电子商务技术从事商品批发、零售业务,提供商品在线订货和在线服务等基本功能。农产品电子商店模式投资小、成本低、运营简便灵活,对设备、人员和技术的要求都较低,适合于农业合作社、农村联产承包户或小型农业企业等小型农业组织。

(四)电子商场模式

农产品电子商场模式是针对农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地域性特点显著、以区域服务为中心、通过区域“龙头”企业或农业组织建立的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区域农产品的门户网站,整合当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各种农业资源,实现农业销售、加工、生产一体化经营,形成网上农产品和农业服务的批发零售市场,下联广大农户、上联国内外市场,具有开拓市场,带动生产,深化加工,延展农产品销售空间和时间,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等综合功能。

(五)电子市场模式

农产品电子市场模式旨在建立大型综合网上交易市场,这种由大型农业企业或农业行业组织创办的包含农产品交易的综合网上交易市场,可通过购买、出售、拍卖等方式交易水产品、肉类、蔬菜、面类、大米等众多商品,以BtoB经营为主要模式,销售方是生产者、农协、经济联合会、批发商等,购买方是中间批发商、零售店、量贩店、加工业者等,服务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农产品电子市场模式下可以建立农产品电子交易所、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等大型农产品交易平台,具有完善和强大的交易功能,各类农产品信息公开,信息标准统一,价格透明,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即可实现实时交易,大大削减了中间流通费用。

以电子商务链为核心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对于各种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在应用层面要使各种模式充分发挥作用、相互协调配合,就需要以电子商务链为核心将各种农业、农产品市场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农业组织与由各级各类市场组成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业信息服务平接起来,三者形成三足鼎立态势,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换,并互相支撑、互相监督,保证农业和农产品信息及时准确的投放和交互。利用电子商务的手段,将这些农业和农产品信息电子化,对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及信用流的相互关联以电子商务链的展示与沟通、谈判与签约、物流与配送等环节的实际联系进行整合,可以有效降低商家与消费者沟通的成本,提高效率,节省社会资源,创造社会效益。以电子商务链为核心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建立以电子商务链为核心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框架,可以有效实现农产品和服务的电子商务应用。在这一框架下,包括各农户、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等的农业组织是农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得到丰富的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包括电子商店、电子商场和电子市场在内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是农产品和服务信息的和交易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承担着电子商务链中沟通与展示、谈判与签约的功能,并实现最终交易,是信息流和商流的主体。在农业组织内部,农户与农业企业、农民经纪人、农业合作社可以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委托关系的建立寻求最佳合作模式。银行与金融机构承担着支付结算功能,是资金流的主体,物流服务企业或部门承担着物流配送的功能,是物流的主体;CA中心认证机构担负着信用保证功能,是信用流的主体。农产品中间商可以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从事农产品的批发、零售业务,并实现交易功能;农产品消费者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店或电子商场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得到信息流、信用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各环节的服务。考虑到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尚低及从事农产品流通工作的人员一般是户外和移动作业的特点,在以电子商务链为核心进行农业电子商务体系的整合过程中,在技术层面应该综合考虑到多种技术的采纳和对接,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平台搭建,要综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实现系统的集成,实现短信息、WAP网与互联网信息的对接,让分散的农户、集贸市场的个体商户都能够简单便利的和收集农产品供求信息,打破农产品交易的地点和时空限制,无论在家、在田间地头、还是在集贸市场都能方便地进行交流和交易。建立以电子商务链为核心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应该在政府引导下以市场为驱动、以企业为主体循序渐进。政府不仅要加强对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的扶持,而且要引导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体系,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加强农业电子商务的宣传教育,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农业电子商务人才。我国现阶段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应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和市场培育:

(一)进一步完善和整合农产品信息化平台

由于农产品经营分散性的特点,农民的市场意识、信息意识、风险意识淡薄,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以及农民的信息获取成本较高等原因,都导致现有的农业网站和农产品交易平台所提供信息的受益对象非常有限。同时,农村市场信息采集困难重重,布点不尽规范,标准也不统一,指标体系不够完善。因此,进行农产品信息化平台的整合与开发十分必要。进行信息化平台整合,首先要整合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改进信息采集和信息手段,提高信息平台的交互能力。以现有农业系统信息采集渠道和采集点为基础,形成统一规范的市场供求与价格、科技、政策、生产、资源环境等信息采集系统。统一信息采集标准,调整信息结构,重点加强农村市场供求与价格、农业科技等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扩大信息量。其次要抓好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信息上网,扩大信息来源,引入竞争机制。此外,要加强信息资源的加工、整理、分析,建设农产品信息大型数据库,重点解决各级数据库之间联网运行、资源共享的问题。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移动电子商务平台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09年6月,中国农村手机网民人数达到5270万人,半年内农村手机网民占农村网民的比例提升了7.7个百分点,半年内净增用户1260万人,增长率为31.4%。对于经济发展滞后、网络基础设施尚未完善、信息资源匮乏、农民互联网价值认知较低、网络应用尚浅的中国农村地区而言,手机已经成为农村网民上网的有益补充,成为广大农民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重要平台。鉴于农产品经营分散的特点,通过移动通讯技术将农户、中间商、农产品批发零售商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供求信息进行收集整合,通过数据标准化的方式将短信息、WAP数据与互联网数据进行统一和标准化,将移动信息平台与互联网平台进行对接,会给农产品信息的采集与带来更多的方便,同时也会大大缩减农产品信息沟通的成本。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不仅可以使众多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及时了解农产品的信息和供应信息,同时也为更多农户的商业之路打开了更广阔的通道。将移动电子商务发展为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主流模式,不失为一种节约投资、提高效率、符合行业特点的明智之举。

商业模式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文章从价值创造角度,探讨了我国商业模式的创新,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对我国企业发展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文章研究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背景,并给出创新商业模式的五个核心战略。

一、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背景

所谓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市场价值的实现模式。当今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激烈的变化。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传统的商业模式受到严重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以适应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

1.企业经营环境的第一个变化是信息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日益关注于企业在网络环境的生存与发展。很多现实中的经营活动正复制到虚拟世界中,例如网络银行、网络教育、网络购物、网络拍卖等等。这些以无店铺经营、与客户直接双向沟通等为特征的商业模式,将会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流通费用和经营成本,提高运作效率。

2.企业经营环境的第二个变化是市场化。当今市场已进入全方位的买方市场,顾客追求个性的张扬和标新立异的愿望得以实现,已成为新的趋势。仅仅依靠以往的价格优惠和单纯的质量优势已不够,消费者更加注意产品的设计、造型等方面的创新,消费者对商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产品本身符合标准,而且对各种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3.企业经营环境的第三个变化是全球化。近10年来,世界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生产经营的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使得技术、资金、劳务、专利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转让。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战略

1.商业模式以价值创新为灵魂。商业模式的灵魂在于价值创新。企业必须借助商业模式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商业模式应该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向什么顾客提供价值,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怎么样为顾客提供价值等。

(1)注重轻资产经营。追求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并不是要求企业的资产最大化,有效的资产必须能高效地创造价值,轻资产经营即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所谓轻资产经营,是在资源有限的基础上科学配置各种资源,以最少投入的商业模式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轻资产是知识经济时代奠定企业竞争基础的各种资产,包括企业的品牌、企业的经验、规范的流程管理、治理制度、与各方的关系资源、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等等。通过企业的优势资源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许多跨国企业把投资投向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而间接创造效益的土地、厂房、汽车、电脑甚至办公桌椅等都是租用。因此真正决定企业创造财富能力的,是企业资产经营水平的高低。以轻资产模式经营,可以获得更强的盈利能力,更快的速度和更持续的增长力。

(2)加强企业市值管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必须加强市值管理,以稳定和提升公司市值为出发点,提升自身价值水平,获得投资者认可,使股价充分地反映公司的价值。上市公司的一切经营行为,无论是投资、融资、再融资或是股利政策等等,都必须围绕以市值最大化这个核心的目标来进行。

(3)构造企业价值网。今后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是单一线性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企业正从独立创造价值走向合作创造价值,有多条价值链构造企业价值网。在价值网中,企业可将众多的合作商连在一起,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构成快速、可靠、便利的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价值网通过网络的弹性适应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增强价值创造方式来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4)为广义的客户创造价值。价值创造的目的是让企业价值链上的所有利益共同体受益。广义的客户包括顾客、股东、员工、社会。这就要求商业模式能创造四种价值:为顾客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为股东提供持续、稳定、高水平的价值回报;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回报社会。其中,创造顾客价值是创造其他价值的基础和保障。

2.商业模式以占领客户为中心。商业模式创新必须以客户为中心,由企业本位转向客户本位,由占领市场转向占领客户,必须立足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认真考虑顾客所期望获得的利益,只有把竞争的视角深入到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层面中,才能进入到游刃有余的竞争空间。

(1)精心研究客户需求。以客户为中心,就是要精心研究客户需求,要从客户角度出发,重要的不是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什么,而是客户希望得到什么。客户的期望值比产品本身更重要,提高满意度的关键是企业必须按照客户的要求,有效地满足客户对自己产品或服务的期望值。

(2)实施大客户管理。无论什么样的行业,大客户都具有收入贡献大和业务增长潜力大的特点,是企业的“黄金客户”,必须锁定大客户,建立客户经理制。对大客户由专人实施,定人服务、顾问服务、终生服务。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在实施大客户管理,最为典型的是电信行业,如中国移动针对年轻的客户群开发了移动梦网,中国电信开发了全球眼、新视通、会易通等产品,以满足特定大客户群的需求。

(3)实施客户互动管理。以客户为中心必须深化服务,实施客户互动管理。让顾客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将客户前置,让其参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制作、定价等过程。企业可以运用因特网、电子邮件与顾客交流,让顾客提供意见、建议,参与产品开发。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新产品才能真正满足顾客的需求,有效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4)创造新的附加值。一个产品的价格,实际上是由“产品成本+附加值”构成的。为什么同类型的产品,譬如手表,有的售价仅几十元,而有的却可以卖到数万元?这其中,“附加值”起着关键作用。当今企业,创新附加值已不在产品之中,而在产品之外。在实践中有三条途径:①文化附加值;②服务附加值;③附件附加值。

3.商业模式以经济联盟为载体。据统计,目前企业创造的价值曲线,1/3源于企业内部,2/3源于企业之间。新的商业模式不再是企业的孤军奋战,必须以联盟为载体,发展联盟经济。通过合作,聚合彼此价值链上的核心能力,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形成更强的群体竞争力。

企业发展联盟经济,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1)强化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由消费者的需求出发,经过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批发、零售、售后服务等环节,到最后把产品送到最终用户的各项制造和商业活动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提供的是一种新的思考方法和发展途径,它可使企业创新经营理念、再造业务流程。因此,打破区域、行业限制,强化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整体运作,尽快形成供应链,是当前企业必须共同解决的课题。

(2)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的力量。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为了赢得竞争优势,势必要把主要精力聚焦在主业上,集中在供应链中最具优势的环节上,把优势强化到最大,以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核心能力要素的价值潜力。

(3)外包非核心业务。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企业仅保留最为关键的核心业务,而将所有类似于枝叉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交由专业的公司打理。今后,凡是离市场较远的后台业务,凡是机械重复能数字化的业务,凡是可以离开现场在网络能运作的业务都可以外包。由此,将使企业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扩大企业支配资源的范围。

4.商业模式以应变能力为关键。如果说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应变能力则是商业模式成败的关键。应变能力是企业面对复杂多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策略,是竞争力的基础。(1)时间是第一成本。时间是第一成本,企业必须因时、因地,因竞争对手、因顾客消费心理的变化等作出快速调整,要在变化中把握方向和机遇加快发展自己。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企业搜集市场信息时要突出“早”和“全”,做应变决策时要突出“快”和“准”,这样才能争取主动,抢占先机。在实践中要把握以下五点:①灵敏信息;②准确判断;③正确决策;④快速行动;⑤敢冒风险

(2)JIT随需而变。JIT是一种应市场需求而变的“拉动式”管理体系,这一观念的确立可以促使企业按市场规律办事,要求企业在各个环节做到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提供准确的产品,达到消除浪费、节约时间、节约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目的。JIT从顾客的角度而不是从企业或职能部门的角度来研究什么可以产生价值;按整个价值流确定供应、生产和配送产品所有必须的步骤和活动;创造无中断、无绕道、无等待、无回流的增值活动流;及时创造仅由顾客拉动的价值;随市而变,不断消除浪费,追求完善。

(3)个性化定制。个性化最为典型的产物就是大规模定制。它集企业、客户、供应商和环境等于一体,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用整体优化的观点,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各种资源,在现代设计方法学、模块化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的支持下,以大批量生产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提供定制的产品和服务。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全面考虑了制造运作系统控制的需求集合,包括:产品品种的迅速增加、批量变小和订单的随机性增大等。

5.商业模式以信息网络为平台。新的商业模式必须重视信息网络的力量,脱离信息网络平台,企业将无竞争力可言。

(1)构造虚拟经济的竞争力。信息社会,网络平台可以造就无数神话。企业必须具有敏锐的商业意识,抓住商机,驰骋在网络世界,同时很好地与现实相衔接。号称网络第一食品的“QQ能量枣”,以“虚拟+现实”的商业模式被业界广为称道。传统食品企业绿盛公司与天畅科技公司合作,首次在网络游戏中销售真实物品,游戏玩家可以在游戏中的虚拟食品店,下单购买真实物品,通过专门配送系统,可立即送到购买者手中,买家还可选择事前信用卡付款或货到再付款。这是国内首次将传统产业嵌进网游产业,形成网络内外的互动对接,在网络时代首次实现了“真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的对接。

(2)加快企业商务电子化。企业商务电子化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它将企业经营的全部商务活动,通过信息技术实行电子化、数字化运作,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缩短周期,增强竞争能力。

(3)推动流程再造。重构企业组织结构的核心是实施流程再造:原有的塔型结构正在被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监督协调成本,使市场信息与决策层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学习型组织,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以上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五条核心战略,这是创新商业模式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当然,在实践中应当因企制宜,灵活应用,结合实际进行创新。任何商业模式都有其适合的环境和生存的土壤。好的商业模式必须始终保持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只有具有动态匹配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获得成功。

三、商业模式创新是制胜关键

商业模式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和兴衰成败。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从制定成功的商业模式开始,新兴的新企业是这样,传统的老企业更是如此。未来企业的竞争,将是商业模式的竞争。

中国企业的发展经历了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两个阶段后,现在已经进入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必须以商业模式创新为先决条件,否则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将无法实现。现在,中国企业最缺的是成功的商业模式,因此商业模式的创新就已成为当今中国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PorterME.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吕本富,张鹏.77种网络经济创新模式.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丁乃鹏,黄丽华.电子商务模式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中国软科学,2005,(1):44-47.

4.(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竟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5.(美)大卫·波维特,约瑟夫·玛瑟,R·柯克·克雷默著.仲伟俊等译.价值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6.(美)哈维·汤普森.创造顾客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7.王雪梅,张凤环,无光耿编著.新经济中的商业模式.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商业模式论文范文第4篇

国外学者基于实证分析,从商业环境下的供应链角度提出弹性商业模式[三],其主要从商业模式形成及模式导向俩者的结合,引导弹性商业模式,认为商业模式形成包括供应链网络,即上下游以及供应链成员的瓜葛类型,还包括了交易契约、利益相干者影响,所有权相干方面。而模式导向集中体现在解决营销问题,由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跨职能整合3个形成要素形成,此处的顾客导向包括了供应链上下游厂家、商、经销商及终究消费者。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为终究消费者创造价值。为企业设计商业模式是无比不容易且繁杂的,本文认为,企业商业模式形成主要从企业所处供应链网络的外部性影响、渠道节制、各方信息活动的畅通、以终究消费者价值实现为主的市场导向、内部运营管理、本钱营收几个方面进行钻研(见图一)。而营销模式则基于内外部的企业运营支撑、终究市场的深度分析、终究消费者的紧密瓜葛保护、执行策略几个方面进行钻研(如图二)。基于此,本文将营销模式概括为企业为解决在与目标市场交互进程中所发生的营销问题,运用分析工具洞察企业所处宏微观环境,在企业现有产品以及资源的基础上,制订针对于特定营销问题的解决法子体系,主要包含战略分析、流程支撑、执行驱动的3个方面,战略分析触及到战略层面,将营销的作用放到战略层面斟酌,重视分析;而对于于流程支撑则是需要内部管理流程的优化,更快更好的在战术层上提高营销优势,执行驱动触及到具体营销方案的施行,更为细节化的实际操作,即如何将营销规划落实到具体。

二、营销模式3要素设计

作为商业模式市场前真个营销职能愈来愈首要的时期,营销问题的凸起使患上企业营销职能愈来愈体系化,为了解决这些营销问题,企业做了至关多的尝试,从而也构成了营销模式的多样性。本文初步提出营销模式要素为包括以终究消费者价值主意为核心的驱动模块、分析模块、支撑模块3大要素(如图三)。分析模块:重视市场分析以及营销工具的开发及使用,针对于消费者、竞争等不同的导向为企业量身定做切实可行的营销思路以及数据支撑。体现在企业对于市场的战略性关注、及时定位以及调剂企业经营战略方向,在营销部门则体现在更为有效的策动以及分析能力,为领导层制订战略决策提供高效的分析支持,在与消费者互动的进程中,更多的重视消费者体验和与品牌互动等进程,如何从全局动身,提高企业的动态营销能力,分析模块是企业对于营销战略制订能力的体现。支撑模块:贯穿营销模式始终的统1路径,在企业及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肯定合适企业本身的营销思路,用来指点企业管理实践进程中如何紧密缭绕顾客价值主意这1核心进行。体现在营销进程的统1性,需要将营销思路内化为企业流程,支撑营销流动及营销战略的正确切施。本文认为资源支撑不但包含人力以及财务层面,还涵盖企业现有的渠道范围及平台资源,作为基础设施等硬件层面也是首要的支撑。要将营销理念以及企业历史经验相结合,使患上企业面向市场时成为统1的总体,紧密的流程使企业总体能够快速使用动态的市场,在面向消费者时,企业品牌能够始终维持统1的集体。驱动模块:营销模式的胜利施行不单单取决于企业对于市场的竞争定位和本身营销管理的统1性,还取决于支撑营销模式运作所需要的行为。企业通过各种各样的服务及营销流动与顾客发生关联,营销流动作为无比首要的营销手腕,不管哪种营销模式都需要借助营销流动实现其目的以及解决营销问题,那末营销流动的执行效力及效果就是使企业营销模式胜利的必不可少的症结环节。而执行流动的主体是人,即使是企业或者虚拟网络,终究操作也是由人来执行,所以人作为执行主体,其态度以及能力将对于流动执行进程发生首要影响。在实际操作进程中,还需要掌控症结节点管理及动态纠偏,在对于消费者行动的深入解析的基础上,制订营销流动,并优化执行进程的灵便变动,针对于消费者的兴奋点进行营销流动设计及执行[四]。

商业模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框架

一、引言

对商业模式的研究热潮始于20世纪末期的互联网创业潮。互联网兴起之后,涌现出许多新的公司经营模式,同时网络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业务流程、不同的收入模式、不同的信息流通方式,迫使企业重新考虑竞争优势的来源、结构以及过程,这使商业模式受到了从业者和投资家的广泛关注。

人们认识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必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和成功的商业模式,并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才能获取持续的竞争力,从而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许多知名的商业杂志和管理期刊,已经广泛使用商业模式这个词语,来陈述成功企业的经营典范。尽管“商业模式”被广泛提及,它却缺乏一个明确公认的概念体系。业内人士对于他们所说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含义以及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等关键性的概念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清晰的认识,商业模式似乎什么都是、无所不包,这使人们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些混乱,从而削弱了其对企业经营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通过对商业模式基本概念等相关文献的考察,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和构成要素等关键问题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基本概念进行简要分析。

二、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模式从全新的角度来考察企业,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新的理论和操作体系,因此在相关的文献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商业模式的定义。根据研究者们定义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笔者将其概括为三大类:财务角度的定义、系统角度的定义和战略角度的定义。

1.财务角度的定义

Hawkins(2001)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与其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商业关系,认为商业模式界定了一种可行的成本/收入结构,使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收入生存。与此类似,Elliot(2002)的定义同样关注了商业关系和成本/收入流,认为商业模式明确了商业投资中不同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参与者各自的利益、成本状况以及收入流。

Rappa(2001)则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公司通过创造收入而维持自身生存的商业方式,认为商业模式表明了公司如何通过明确自己在价值链中的位置赚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也认为“赚钱了才是商业模式”。

2.系统角度的定义

PaulTimmers(1998)将商业模式看作是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并对商业模式做出了如下定义:“一个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框架”,其中包括“对商业活动及其作用的描述”、“对不同商业参与者潜在利益的描述”、“对收入来源的描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Amit和Zott(2001)则进一步以网络为中心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他们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为了开拓商业机会而设计的交易活动各组成部分的组合方式。在他们的框架中,详细描述了通过公司、供应商、渠道和顾客的网络协作来实现交易的方式。为了定义商业模式,Tapscott和Ticoll(2000)还提出了B-Webs的概念。B-Webs是指基于网络的商业,代表了一种供应商,渠道,商业服务的提供方,设备供应商,以及顾客都以网络作为主要的沟通和交易手段的独特的系统。

3.战略角度的定义

Magretta(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解释企业如何运作的故事”,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企业对如何通过创造价值,为客户和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所有参与者服务的一系列设想”。她认为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应包括对参与者及其角色的识别,对价值的认识,以及对市场运作和市场关系的把握。Magretta将商业模式创新与价值链理论相结合,认为新的商业模式都是对现有价值链的调整,即对价值链中的两类基本活动(一类是与制造有关的商业活动,另一类是与销售有关的商业活动)的创新。此外她还进一步区分了商业模式和战略的概念,指出商业模式描述的是公司的各个部分如何作为一个体系相互协调,而战略描述的是影响绩效的关键要素。

清华大学雷家肃教授也从战略角度给出了定义,他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在一个特定的包含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商业流程中,将最终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并收回投资、获取利润的解决方案。企业把上述一系列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反复运用,进行集成与整合,从而形成的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和操作系统”。

4.总结

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现有商业模式概念研究中存在的分歧主要源于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差异,前两种角度的商业模式定义都是突出强调了商业模式的部分特征,而战略角度的观点则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商业模式的内涵。综上所述,本文对第三种观点的定义进行整合,提出如下商业模式定义:

商品社会里的任何一个商业组织,都有其特定的商业活动业务流程,这一业务流程汇集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最终将增值的商品和服务传递到客户,并产生每个组织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收益。这一与每个商业组织相联系的业务流程和其核心环节的抽象,就是它的商业模式。

三、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与对商业模式定义的研究类似,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并取得了在深浅程度和严密度上差异较大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多种商业模式构成框架。根据各构成框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不同,本文从整体上将这些构成框架概括为3类:一类以价值创造为研究重点,一类以网络为中心,另一类则以市场为出发点。

1.以价值创造为研究重点的商业模式框架

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0)从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从技术中获取价值而建立的合理收益架构的认识出发,认为是商业模式概念与钱德勒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安索夫等的战略管理、波特的竞争战略等理论一脉相承,因为这些理论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将企业的经营机会及威胁联系起来,从而极大限度地获取技术提供的价值。他们通过案例研究说明企业通常倾向于对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技术进行投资,而对于不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技术则不会投资。这是因为商业模式决定了以多大的成本、从何处取得收益,所以需要在一定的商业模式框架下对技术投资进行评价。因此,他们将商业模式视为“技术开发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协调和转换机制”,并通过界定商业模式的6项主要功能来揭示商业模式组成要素,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具备如下的6项功能:(1)明确价值理念;(2)识别细分市场;(3)界定公司内部价值链结构;(4)定义成本结构和潜在收益;(5)描述公司在价值网络中的位置;(6)明确陈述竞争战略。

Afuah和Tucci(2003)的研究同样是以价值为中心,并考虑参与者的价值创造。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向哪些顾客提供价值,怎样为所提供的价值定价,由谁收费,在提供价值时采用什么样的战略,怎样提供价值,以及怎样通过提供价值维持竞争优势。他们所描述的商业模式包括如下组成部分:顾客价值,范围,定价,收入来源,相关活动,执行,能力,持续性。Mahadevan(2000)也曾指出,商业模式包括3个关键的组成部分:一是价值,识别业务伙伴和买主的价值主张;二是收入,商业模式中需要包括用以确保产生收入的规划;三是后勤,致力于与公司的供应链设计相关的多方面事项。

2.以网络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框架

Papakiriakopoulos和Poulymenakou(2001)提出了一种以网络为中心、关注参与者和关系的商业模式框架。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包括4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协调事项——定义对各种活动的相互依赖的管理;整合竞争——描述与其他公司的关系;顾客价值——使公司的商业模式与市场和顾客的需要相联系;核心能力——面对市场机遇公司如何利用资源。

Alt和Zimmermann(2001)将使命、过程、法律因素和技术也纳入了商业模式框架,提出了6种一般性因素。使命对于愿景、战略目标、价值主张以及基本产品或服务特征的深入理解;结构决定了不同参与者的角色和对产业、顾客和产品的关注;过程提供对于使命和结构的更具体的观点,揭示价值创造过程的元素;收入;法律因素影响商业模式和总体愿景的所有方面;技术技术是基于IT技术的商业模式的驱动力和限定条件,技术的变化影响着商业模式的设计。

3.以市场为基点的商业模式框架

Hamel(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实际应用中的商业概念,并定义了商业模式的4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客户界面。这一概念提供了一种对公司全貌的描述。

Linder和Cantrell(2000)提出了一种描述商业模式的全面的方法。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包括以下多个组成部分:定价模式,收入模式,渠道模式,商业过程模式,网络商业模式,组织模式和价值主张。他们指出,许多人在谈论商业模式的时候,实际上仅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类似地,Petrovic和Kittl(2001)将商业模式划分为7种子模式,包括价值模式,资源模式,产品模式,客户关系模式,收入模式,资本模式,市场模式。这些子模式及其相互关系描述了商业系统在实际过程中的创造价值的逻辑。

4.总结

不难看出,前两类对商业模式构成框架的研究拘泥于商业模式的部分性质,得到的研究成果难免有些片面。相比而言,第三类商业模式框架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提出了清晰明确的商业模式架构。

可见,商业模式是由多个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元素所组成的整体结构。企业正是依靠这样的整体性结构来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的内容十分广泛,凡是与企业活动有关的内容,几乎都可以纳入商业模式范围。

四、结束语

商业模式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在全球引发了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随着企业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当代企业竞争的关键手段。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电子商务日益繁荣的大环境,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催生出来的各种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市场竞争的热点。本文基于此,分析了电子商务环境对企业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及其创新思路。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推动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状态,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企业为了生存下去,就要不断创新商业方法和产品,使自己和竞争对手相区别,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并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成本,增加客户价值,而这一过程也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电子商务整合了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商务流,协调并减少物流成本。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具备敏锐的意识、利用电子商务创新商务活动,获取长期利润,对商务模式分析的价值在于让企业集中思索在商务活动中各种要素如何有效组织在一起,如何整合内外部资源。

1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

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电子商务日益繁荣的大环境,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催生出来的各种商业模式创新就成为市场竞争的热点。因此,企业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顺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大趋向,以推动企业模式创新,培养持续竞争优势。

(一)技术进步加快新兴行业的产生

在电子商务时代,由于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进步,加快了很多新兴行业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虚拟经济和虚拟社会的产生。互联网中流行的信息交流方式也在对传统的商业模式起着直接的影响,如传统的信件交流就被电子邮件逐步取代,传统的电信产业也存在被即时通讯工具取代的可能、网络传播逐渐取代平面传媒而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力和传播面。这些都将直接导致传统商业模式被改变甚至被取代。面对这种现实情况,商业企业要想保持以往的竞争优势,必须顺应时展,积极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

(二)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步骤是:搜集商品信息选购商品商品运送。其购买成本不仅包括商品本身的零售价格,还包括运输费和交易的时间、精力成本。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只包括商品费用(电子商务大都提供送货业务,减少了运输成本)、上网的费用及时间、精力等,这就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并且,电子商务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电子通讯,这使得整个世界在网络环境中成为一个地球村,人和人的信息交流不再是远隔千山万水,而是在瞬间就能实现信息的传递,这就使得让顾客能及时把握着不同区域之间的价格优势,从而增强了顾客的议价能力。最后的结果是商业经营者的利润空间下降。对于这种情况,企业只有不断在产品的差异性上下功夫,从不同程度和层次上刺激个性化的需求模式,才能扩展盈利的空间和渠道。

(三)加快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周期

电子商务时代,供求关系依然存在,“有求有供、有供有求”才是一条良好运行的商业链条。因此,在上文的论述中,消费者购买成本的降低必然促进企业为了保持盈利水平而开发新的产品,更加注重产品的差异化生产。

和此同时,由于互联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日益重要,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习惯。网络提供的方便性和随意性,使得消费者深陷其中,非凡是都市的上班族们,无论是理财,还是购物休闲,都会借助互联网,即时通讯软件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看电影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电脑前实现,而不用去电影院了,这些也使得企业必须持续不断提供独特的服务,以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从不同的方向影响和改变着传统商业模式的竞争结构。对于这种改变和冲击,我国企业必须适时调整战略方向,及时创新商业模式才能使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2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思路

(一)树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主体,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成败。尽管已经确认了在电子商务时代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功能,仍需进一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由渐进式的产品创新扩展到突破式的商业模式创新。另外一点值得注重的是,要注重企业和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发展,据统计,美国企业40%的创新是技术创新,60%的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现阶段我国商业模式的创新必须借助信息化技术,从而提升传统产业,开发新市场。因此,新商业模式并不排斥传统产业,正是传统产业通过信息化技术能够开发出新的市场空间,再造新优势。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新

积极引导企业注重新技术的市场开发,通过互联网把有限市场变成无限市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传统的商业模式才能进一步的解放生产力。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成果难以在市场获得成功,然而没有市场的技术等于一纸空文。商业模式创新有赖于新技术的推陈出新,但它比技术创新更为现实。注重科技和市场的结合,关键在于创新商业模式,让市场接受技术研发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

(三)完善政府服务

除了企业自身的主观能动功能之外,各地政府部门应该健全审批办理协调机制,推行行政审批代办制。政府对商业模式创新要积极培育、专心呵护,并且要善于通过孵化器来培育新商业模式,合理规划,引导投资资金。对于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可设立相应的评选称谓,同时享受相应优惠政策,以充分享受政策扶持。并且,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将政府的公共服务产品外包给企业,这样一方面推进了政府服务机制的改革,另外又为新商业模式提供发展空间。

(四)重新定义顾客价值

过去的创新主要集中体现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领域,而在今天,商业模式的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商业模式之争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新的商业模式可以通过细分市场重组流通渠道,以新技术为手段创造新的市场,把人们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宝洁公司创造性地改变产品服务的路径,将薇姿护肤品的销售渠道只限于药店,从而取得成功;苹果公司通过重新定义顾客价值,成功开发iPod产品并使企业重新焕发活力;五粮液通过和金六福的品牌联盟进行市场运作,则是改变了其收入的模式。

(五)坚持人才创业的理念

人才集聚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成功的商业模式往往不可复制。而人才才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商业模式创新依靠人才的好的商业创意。很多企业都认为现在最稀缺、最宝贵的是“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三懂人才”。现在,大多数成长型企业都在培养和收集有实践经历的人才,以适应商业模式创新的需要。

创新商业模式只是一种发展手段,电子商务中的互联网也只是一个途径,因此互联网不可能颠覆传统渠道。然而,创新的目的在于发掘新的市场需求,同时建立新的竞争优势,但是创新不是万能药,也并非任何企业都要打着创新的旗号对自己原有的模式全盘否认。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只有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培养持续竞争优势,获得成功。

商业模式论文范文第7篇

调查发现,实践者很难表达清楚自己的企业为什么会赚钱或不赚钱。那是因为他们并不真正会以商业模式概念作为分析自己企业的认知框架。商业模式成分理论正好是学者们提供的帮助人们理解商业模式概念的阶段性成果。新近发展的五种重要的商业模式理论。这些理论中,有的侧重阐述公司营利的核心逻辑。认为商业模式就是要寻找企业如何成功盈利的深层“因-果”关系。有的则是更注重商业模式的成分与企业家现实的基本经营决策之间的关系。总体来看,六问题理论更加突出具体的决策,而四成分理论更加注重内在机制的设计。因此,四成分理论更具有理论深度,而六问题理论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交易过程理论与前四种理论差异很大,主要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讨论交易过程的设计如何影响开放式创新。因此我们主要分析前四种理论。我们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将前四种理论加以融合,提出本研究所采用的商业模式结构理论。取四种理论中共同的要素并分别命名为“价值链定位”、“顾客与声誉”、“竞争策略”和“经济模式”。以下将依据共同要素框架讨论知识型企业的商业模式。此外,为了便于聚焦,本文仅讨论“价值网络定位”、“顾客与声誉定位”和“经济模式选择”这三个成分。

二、知识型企业的商业模式构成分析与创新途径

本文所定义的知识型企业概念不完全等同于高科技企业,这里将知识型企业定义为以知识为主要产出的企业。常见的知识型企业包括咨询公司、制药研究单位、石油矿藏勘探公司、医疗机构、猎头公司、法律事务所、设计工作室、广告商、建筑公司以及风险投资公司。

(一)价值链定位

尽管都以提供知识(产品)作为创造价值的方法,但知识型企业也存在不同。有些企业通过定义和识别问题,或者通过提供相应的对策来为顾客创造价值。例如律师事务所、审计公司、验光师、心理治疗师、兽医以及建筑监理服务公司;有的企业为顾客识别或定义机会,比如,医药研发机构以及药品开发机构、矿藏勘探单位、猎头公司、人才中介以及风险投资公司都属于这一类;还有些企业是通过产品概念创新或者产品原型创新为顾客创造价值,典型的是建筑公司、广告公司、工程服务公司、图纸设计公司、软件工程公司和室内设计公司。有研究者分别将上述三类知识型企业称为“诊所型”、“搜索型”和“设计型”。从一个完整的价值网络来看,还需要有一种为上述三种知识企业提供渠道的“渠道型”企业,如出版发行公司和网络传播公司。这样我们可以用四类知识型企业构成一个从问题定义和信息原料供应、到应对策略搜索、再到解决方案(最终知识产品)形成、最后到知识产品提供渠道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价值链。换句话讲,知识类企业大致都可以以上述四个典型来给自己定位。不过,现实中具体的企业可能同时覆盖其中一种以上的价值环节,这主要取决于行业发展的状况。一般讲,在产业的新兴期,由于行业内的企业少并且分工程度低,所以有些企业甚至覆盖了从价值链开头到结尾的全部过程。

(二)顾客定位与声誉建设

知识型企业中,除了某些借助网络平台的企业,多数企业都属于BtoC型的。企业选择为谁(顾客)提供价值将直接影响其采取的声誉营造策略。而声誉往往是顾客识别和选择知识型企业的主要影响因素。知识型企业提高自己声誉主要依靠提高知识类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但是对于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的侧重,不同类型的知识型企业情况有所不同。比如,诊所型公司侧重过程质量胜过结果质量;搜寻型公司的高风险性质使得其很难通过结果来获得持续的声誉,因此同样更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对投资者的回馈是这类公司持续成功的关键。又比如,小型独立的石油开采公司或生物科技公司必须通过外部的股东来获得声誉。此外,如果是隶属于一个大公司,这类公司最重要的是赢得在其母公司内部的声誉。对于设计型公司,主要通过方案产品或结果引起的受关注程度来决定其声誉。并且终端客户的支付者是其长期成功的关键。对于渠道型公司,掌握战略资源以及稳定上游客户是声誉营造的重点。

(三)经济模式选择

经济模式应该由六个方面的决策构成。文献中讨论比较多的是“费用收取方式”、“费用付用一致性”和“经济批量”。其实有些研究实质上涉及到了“支付单位划割”、“盈利深度”和“要价方式”。首先,知识产品不像有形产品,必须确立好交易时支付所依据的单位,比如,有根据时间进行收费的(或者确立一个付费表)、有以项目为单位进行收费的、还有依据产权或开采权或转让权进行收费的;其次,“盈利深度”是指是否对所有的产品(或服务)都收费。比如,腾讯公司的网络服务中,对某些服务的基本功能用户不收取费用,而只对少量的高级用户收费。因此,腾讯的“盈利深度”比较低。相反,有形产品在没有折扣时,是按照消费者消费单位的多少收取对应的费用,因此“盈利深度”比较高。“经济批量”一般是指能实现盈利的最小(单次)销售量,而在知识产品(服务)情况下,更多地是指单次提供付费产品(服务)的最低价质量,对于诊所型企业比设计型企业的经济批量要小;经济模式中的“付用一致性”是指产品的享用者与产品价格的支付者是否是相同的,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消费者就是支付者本人;另外一种情况是存在一个愿意替代那些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消费者支付的第三方。比如,某些公益文化活动赛事得到支持此类事业的基金会的赞助;另外,经济模式还包括“要价方式”。要价方式有两种:卖方出价和多个买家竞价(拍卖模式);最后,对于费用的“收取方式”,一种是“直接式内容收费”,也即根据消费者使用的内容量收取费用,比如翻译公司就采取这种收费方式。另外一种是“间接式渠道收费”,指通过渠道型公司收取费用。比如,知识型的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网站或电信类公司收取会员费、热线费或短信费用等。一个典型的设计型企业的常规经济模式通常是,以项目为单位的“支付单位划割”,较大的“盈利深度”,较大的“经济批量”,通常较高的“付用一致性”、两种“要价方式”均可、多为“直接式内容收费”。

(四)利用商业模式赢得竞争地位的步骤

开发新的商业模式以强化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竞争地位包括三个步骤:第一,分析现有行业内存在的商业模式,分析商业模式各个成分的特征,这里尤其强调“价值网络定位”、“顾客与声誉定位”和“经济模式选择”这三个成分。第二,以上述三个成分为特征绘制成一个三维空间,将分析对象企业及其竞争对手描绘在竞争空间上。第三,评估如何通过改变上述成分特征来促进公司对商业模式的优化,并讨论做各项改变时所需要具备的前提条件是否成立,同时分析各个成分之间是否存在对立或不协调。值得指出的是,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其价值链定位影响的,以下将在对网络教育的商业模式分析中加以讨论。

三、网络教育行业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随着社会对远程教育的需要、信息接受与处理技术设备的普及、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资源整合管理技术的规范化这四大条件的日趋成熟,中国的网络教育正在经历快速发展的阶段。截止到2013年,教育部批准可以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的试点高校一共是68所,在读学生人数已超过570万人,其中97.4%为在职学习者。网络学院在母体高校的管理监督下享有很大的办学自:自己制定招生标准并决定招生规模,可以开设专业目录之外的专业,有权发放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等。一般认为,从国家层面看,网络教育的功能之一是在教育资源短缺情况下有利于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功能之二是提供构筑开放式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手段。从个人层面看,网络教育为国内占八成的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同时能够使得在职人员得到柔性化的接受培训的机会以及接触优势教育资源的机会,还能降低接受教育的费用开支。从热捧e-Learning到接受混合学习的思想,人们发现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人们对网络教育的认识回归于理性;从CERNET的建设到其与教育科研机构结合,再到各种网络技术网络标准的发展,网络教育的技术基础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随着2004年“普通高校网络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出台,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在逐步完善;此外,高校与电信和企业的日益密切的合作,标志着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在不断进行。最后,具有面向市场的课程设置表明网络教育正在趋于市场导向,这将有助于加强继续教育的品牌营造。上述关于网络学习理论研究、网络教育硬件研究、网络教育质量研究、优秀教育资源整合研究、课程内容设置研究等方面成为网络教育研究中的绝对主体。而要实现网络教育的大发展,尤其对于某个网络学院的发展来讲,如何发展合适的商业模式是理论研究中缺乏重视但在实践中却非常重要的问题。当前网络学院的运作存在两种基本模式。第一种是商业化运作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中国人民大学与万通集团合作成立东方兴业远程教育网络公司。除了办学政策、教学计划、师资由人大网络学院决定外,其他的招生、管理由公司运作;第二种是传统院校模式,以北师大等院校为代表,校内分工合作,成教、继续教育部门主管办学,计算机网络中心主管课件制作和网络传输。前一种模式的优点是效率高,动作快,占有市场能力强,有利于远程教育的创新,特别是有利于培育个别化学习模式。并且美国阿波罗国际教育集团的成功也说明,强大的培训系统加上企业化运作方式,就能实现低成本提供教育服务的目标。阿波罗甚至不追求最先进的网上教学系统,却非常重视利用商业模式营造一种良性循环的“造血机制”,以保障能够实现以低成本提供有效的职业教育。我国的网络教育不受国家招生计划的限制,因此,网络教育的市场规模没有天然限制。同时我国的网络教育也没有国家财政预算报款支持。因此,网络学院的发展需要自己营造“造血机制”。从自身发展速度来看,中国人民大学(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的模式是更有前景的。至此可以认为,如果说下一阶段网络学院教育将进入竞争时代,则竞争的焦点不仅仅限于背靠学校的品牌、网络硬件设施、教学网点的数量或者教师资源,而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角逐谁的商业模式更加有效。

四、通过系统改变商业模式实现网络学院运营创新

(一)根据价值链定位寻找顾客定位与声誉建设的创新方向

除了学历课程教育外,我国网络学院还接受公务员培训、行业培训、远程教育业务、农业高科技培训、远程教育接入等业务。可以将学历教育看作是为受教育对象提供增加某一专业领域的方案,所以学历教育业务的创造价值方式主要是通过设计适当的课程和组织优秀的教学形式来为学员输送知识。因此,我们可以将包含这一类业务的学院叫做设计型的网络学院。可以说国内所有教育学院起初都属于设计型的,因为他们都是在国家教育部门的主导下从学历教育起家的。但是在学历教育之后,网络教育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以行业在职人员为服务对象的继续教育的市场竞争旋涡之中。因此网络教育中的学历教育表现出向市场导向转化的特点。网络教育的市场导向从其开设的专业就可见一斑。例如,普通高校举办网络远程教育的前6种热门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工商管理、英语、会计、国际经济和贸易。除了设计型以外,有些网络学院在价值创造方面还表现出提供平台和传播渠道的功能,比如远程教育业务和远程教育接入业务。侧重发展渠道型功能的网络学院实际上依托两种资源。其一是网络硬件资源,硬件资源正是目前网院与电信运营商以及不同区域间或校际合作的目的;其二是软资源,软资源就是指内容资源,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开发精品课程以及校际课程资源的共享等。而目前缺乏的是一种利于软资源脱颖而出的具有筛选功能的渠道。应该说当前网络学院注重发展的是硬资源渠道,而未来比较有潜力的是软资源渠道。价值链定位与顾客定位的对应关系,即最初的设计型所选择的顾客定位是那些希望实现学历教育的消费者。而对于市场化的设计型,应该将那些注重内容培训的学员或用人单位作为目标顾客。与此相类似,硬资源渠道型网院有利于对学历教育客户的争夺,而软资源渠道型网院更能吸引以内容培训为主要目的的客户。市场化的设计型网院和软资源渠道型网院在声誉建设中应该更注重加强结果质量,而另外两类型更应该通过过程质量的提升来获得良好的声誉。所谓结果质量是指最终用户对质量的感知。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服务,有时受教育人并非是最终用户,而有时可能是用人单位,当然要看这种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是属于哪一类(比如价值观、审美知识、科学知识、技能或技术等)。因此,注重结果质量的网院应该加强对潜在终端用户的影响。对于注重过程质量的网院,不仅应该重视学员感知到的学习过程的质量,还要重视学员对接受教育后的市场增值的感知。另外,切实让投资人、合作对象在整个过程中得到可观的收益也是过程质量的必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当前网络学院商业模式的蓝海区域。网院可以从设计型转变成诊所型,即主动为客户诊断当前的教育或培训需求,并推荐给其他满足其需要的网络教育项目。这些业务的产生可以被看作是网络教育渗透进入传统培训行业的结果。此外,渠道型的网院可以转变为搜索型的。渠道型的网院是在既有的专家库或知识库中提取教育资源,而搜索型网院是在未知的范围中挖掘或识别有价值的资源(包括软硬资源),搜索型的网院致力于通过探索突破某一类客户自身发展局限所需要知识产品来实现未来的潜在的获利机会。因此,他们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搜索型网院要承担更大的运作风险,因此这类网院在声誉建设中更应该注重对投资方的利益回报,以及提高教育接受者感知的服务质量。

(二)经济模式的变革策略空间

有人认为,网络教育一般比传统教育的学费低10%左右,实际上网院有两种价格策略取向,一是与全日制普通高校收费持平,二是低于这一水平。网络学院一般采用按学分或学年收费两种方法之一,部分试点高校同时采用两种收费方法。应该说面对学历教育情形下,由于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引导,加上网络教育行业分化程度比较低,所以当前网络学院的经济模式比较简单。不过不同的价值链定位适宜采用不同的经济模式。比如,设计型的网院可以以项目作为支付单位划割的方法。具体项目的价格高低是靠事前谈判形成的。而渠道型网院可以根据服务客户使用渠道的时间,也可根据授予客户不同程度的权限(比如会员资格)来收取不同量的报酬。设计型网院可以安排比渠道型网院更富有弹性的盈利深度和经济批量,而渠道型网院则不行。学历教育情形下,网络学院普遍具有高度的付用一致性,并用买方定价的要价方式,还采用直接收费的收取方式。我国网络学院开展的学历教育还在进一步营造自己的生存环境,有调查表明,许多就读网络学院的学员主要是受其挂靠学校的名气的吸引,而不是看中e-learning这种新形式的优点。因此,当前形势下学历教育与内容培训对于网络教育来说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而目前国内网络学院在内容培训式网络教育方面发展相对滞后。不过,当我国的网络教育发展成为英国那样,能成为学习商店时,或者推行课程超市和学分银行的条件成熟时,学历教育与内容培训之间的界限将逐渐变得模糊。可以预见,上述发展过程中要求网络学院给潜在网络教育消费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当处于内容培训的情况下,挑剔的消费者对网络学院经济模式的便利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支付单位的划割方法可以采用依据项目和产权以外,除了盈利深度比较低以及经济批量的要求比较低以外,付用的一致性也要求比较低,这些经济模式的安排非常不同于学历教育情形下。另外,内容培训情形下其要价方式和费用收取方式须灵活,这要随所为“内容”的性质而定。例如,如果网络学院所提供的内容是工具类知识(比如技术和技能知识),这种知识的掌握的效果比较容易被确定,因此可以由网络学院根据同类竞争者的要价制定竞争性价格(卖方定价),同时可以采取直接式的费用收取方式;而当网络学院所提供的内容是非工具类知识(比如文学修养类知识)时,可以采取多个买方竞价的要价方式,并采用电信增值的费用收取方式。其实,不断增加的网民数量以及在线支付系统的普及已经为上述渠道式收费和买方竞价准备了前提条件。根据不同类型网络学院的价值链定位,结合上述消费者对学历教育和内容培训所提出的不同要求绘制出来的。它揭示了四类网络学院在经济模式上表现出的差异。具体说来,以内容培训作为目标的网络教育比起学历教育来更加市场导向。表现为更多地提供免费的服务,对经济批量的要求更低,可以由消费者自己给产品或服务定价并由拍卖机制抉择出最终价格,收取方式也可以更加多样化,并且允许第三方为直接消费者付费。同时,为了保护价值原创者的利益,支付单位的划割方法更多地从以时间为单位转变为以项目和产权数量为单位。上述分析让我们知道,如果某个网络学院希望从学历教育形式拓展到内容培训形式,或者是加强内容培训形式。值得说明的是,同样的思路还可以用于分析未来可能出现的诊所型网院和搜索型网院所匹配的经济模式。

五、关于网络学院商业模式创新的总讨论

作为商业化运作的网络学院,可以被看作是一类知识型企业。根据前面的分析,当前的网络学院在价值链定位方面没有形成差异化,都聚集在设计型和渠道型这两大类上。因此,知识型企业中的诊断型和搜索型就成了网络学院未来发展中的蓝海区域。围绕这种价值定位的差异化,网络学院应该精心组织自己商业模式中的其他成分。比如,要思考诊断型网络学院如何构建自己的经济模式以及如何选择自己的竞争策略。当前网络学院的价值链定位很多情况下是复合型的,因此,如果要实行聚焦化战略,则应该纯化自己的价值定位;与此相反,如果要实行市场扩张战略,则应该扩大自己的价值定位,甚至使一个网络学院中包含上述四种模式。当然,哪种做法好也是视竞争对手的策略而定的。既然单个网络学院可以是多种知识型企业的复合模式,那么,网络学院的经济模式可以比现在更加复杂和灵活。尤其是对于以内容培训为目标的情况,更应该以其提供的内容的特性来确定其经济模式,而不是采用单一的经济模式。比如容易判断其市场价值的技能性培训,则可直接根据网络学院对其受众的“贡献”来定价。而有些培训内容不容易做价值判断,那么就可以采用由消费者竞价的方式来定价。消费者竞价本质上是将对知识产品的价值判断权交给了消费者,因此这种经济模式有利于形成选拔优秀教育资源的机制。可以预计,在相关条件(比如在线竞拍和支付系统的普遍应用)具备之后,这种经济模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另外,国家开展网络教育就是希望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更多的人更容易地接受教育,所以网络学院与传统学院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尽量利用网络渠道的开放性而不是形成一个封闭的象牙塔。因此,从侧重学历教育的形式走向侧重内容培训形式是网络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换句话讲网络教育本质上不是精英式教育。不过,即使是学历教育的形式,网络学院在运作的过程中也可以更加市场导向一些。比如,网络学院可以在当今学生比较普及个人电脑时,充当传统学院的人。比如传统学院可以用网络学院中的某些精品课程代替自己的相同课程。或者传统学院也可以通过网络学院的平台将自己的精品课程“销售”到校外。假如真是如此,传统院校应该更加淡化其教学功能,这有利于凸显其研究功能。

六、结语

商业模式论文范文第8篇

鉴于我国金融业尚不发达的现实情况以及实行严格分业经营的基本法律框架,目前我国不宜拆除在银行业务和证券、期货等业务之间的“防火墙”,直接采用德国全能银行模式。比较而言,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具有“集团控股、联合经营;法人分业、规避风险;财务并表、各负盈亏”的特点,是推进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一种现实选择。

根据我国目前的金融环境,以银行为主构建金融控股公司将成为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这是因为:

(一)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个企业集团,必然要有一个足以控制和有效影响其他子公司的核心公司一一母公司。这个母公司通常是主导组建者或者说是组建的牵头人。在中国金融体系中,行业结构仍不平衡,目前金融资产中银行业占绝对优势,远非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所能比拟。但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凭借专有的经营垄断,却享受着令商业银行心动的高利润率,因此商业银行通过并购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动力极强。

(二)从发展趋势看,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金融业中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利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集团化改造和综合经营。对银行而言,通过控股公司的架构,即可保持原来商业银行业务的独立性,又可通过设立其他非银行子公司发展具有潜力的新业务、分离优质资产或用于其他特使目的。国内尚未集团化的银行,都表示集团化是其发展方向。中国银行的高层在不同场合表明,中行的目标就是金融控股,最终实现综合经营。招商局集团董事会主席、招行董事长秦晓也表示,如政策允许将把招商局旗下的保险公司交给招商银行运营,招商银行未来将成为综合经营银行、保险、基金业务的金融控股公司。

(三)监管层目前对我国以控股公司方式发展的金融集团也采取默许、鼓励态度,2004年6月28日,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正式公布的《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对金融控股公司身份作了直接认可。央行的2006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我国部分有实力的大型金融机构已经具备一定的资本运作、风险控制、交叉销售和业务整合能力,其中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也可探索通过跨行业投资其他金融机构的方式开展综合经营。”

二、中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监管模式的问题剖析

随着国内金融业综合经营态势的日趋强烈,机构监管中存在的监管漏洞、板块割据、制约创新等缺陷以及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综合来讲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分业监管格局不能覆盖金融控股公司,可能促使其将一些特别的服务项目或产品置于监管成本最小或监管最宽松的领域,从而产生“监管套利”现象。金融控股公司没有统一的监管法规,存在监管真空。

(二)不同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监管重点不同可能导致冲突。证监会的目标是维护市场的公平与秩序,特别强调证券发行人和经纪人充分披露信息,不得有欺诈行为。而银监会注重审慎监管,关注银行系统的安全与稳健经营。保监会维护保险业的稳健经营与被保险人的利益,关注各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由于各个监管机构的目标不同、指标体系不同、操作方式不同,各监管机构的监管结论可能存在较大差别。当对金融控股公司有双重目标要求,又只受某一机构监管时,单个监管者可能不会去承担其他监管者的工作和责任。

(三)在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上三家监管部门协调难度大。“三会”及其派出机构是平级的,若金融控股公司发生风险,确定由谁作最后裁决等存在一定现实困难。尽管可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但仍会存在沟通不足和信息共享度低等问题,影响监管的有效性。

(四)我国监管当局对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关注不够。在分业监管体制下各监管者的监管对象只是一个金融机构,而对集团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的透明度并不关心。因此,在分业监管体制下,监管部门难以将监管对象和控股公司其他成员隔离,而且也难以综合性地审视控股公司的风险。

三、对中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监管模式的设计

国内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如何监管,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在我国尚不具备实施统一监管模式的条件下,美国伞型监管模式是最有可能解决我国分业监管体制和有限度综合经营矛盾的手段。这种模式一方面通过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分业监管体制下形成的机构监管优势,符合我国现有的制度约束;另一方面,通过伞型监管者的机制(在我国目前可以考虑有人民银行来充当)实现了各监管者间的协调,通过功能型监管避免了分业监管体制面临综合经营可能带来的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走向综合经营的过渡期间,这种模式无疑是一种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适合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监管体制。

(一)监管主体、职能及监管体制框架

监管主体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信托投资管理局。

主要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伞型监管者负责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包括市场准入、资本充足率、风险评估、信息披露等。银监会和信托投资管理局,分别负责对银行和信托投资业务的监管;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别负责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同时证监会将投资业务的监管职能移交信托投资管理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及信托投资管理局均是功能监管者。

(二)基于伞型监管体系下的监管措施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以及机构之间的监管数据的共享建设。在现阶段,可考虑在强化各监管机关的责任、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各监管机关间规范化的协调制度和有关负责人定期联席制度。通过有关机关负责人的定期联席会议,解决监管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同时,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金融监管资料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监管效率。

2.监管者应从控股公司层次强化对控股公司的外部监管措施,包括对金融控股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和谈话机制,控股公司信息披露的方式和规格以及控股公司各子公司间的防火墙措施,如业务限制、人员限制和信息限制等。通过这些措施,配合其他功能型监管机构的工作,实施对金融控股公司整个业务流程的控制。

3.督促和鼓励控股公司建立基于自身业务风险管理的内部风险控制的机制和评价体系,实施自律性质的风险约束。防范经营风险不仅是外部监管对公司的强制要求,也是公司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监管者应积极支持公司的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并充分了解这一体系的运作和有效性。

4.监管当局应建立资本金与控股公司运作风险相联系的计算方式,迫使金融控股公司加强内部管理,降低风险资产的比重。综合监管者可以在各功能型监管者对各自监管对象所需要资本金的总量评估基础上确定控股公司应该交纳的资本金。

5.健全金融自律型组织,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金融自律型组织是金融业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一种民间管理形式,它可以通过行业内部的管理,有效的避免不正当竞争,规范其行为,与监管当局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金融自律组织参与监管,主要负责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会员的管理、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及时与监管当局沟通情况,及时向社会有关监管信息等。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我国综合经营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针对我国实际,我国银行业向综合经营逐步发展的现实路径是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它具有协同效应、风险分散和业务多元化的优点,并且这种模式也已得到了监管层的确认,适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监管模式是多样的,并且与其经营模式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而且各种监管模式的划分界限也并不明确。这意味着金融监管模式并未因经营模式的趋同而统一化。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简单的分业与统一的争论,而在于监管的有效性和前瞻性,这取决于监管手段和监管目标的兼容性以及监管的内控制度。

商业模式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实体企业电子商务管理改进

实体企业是指拥有自己的机器厂房等实体资产的企业,它是同电子商务运作中的网站型企业相比较而言的。电子商务活动主要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营销环节、生产环节、物流环节和资金结算环节。科学地对企业活动的四个环节进行改造,是企业推行电子商务实现盈利的基础。电子商务企业在推行电子商务的过程中,由于侧重点不同,主要业务领域各异,他们推行电子商务时的实施方式、业务模式也是不一样的。对不同的企业业态、不同的行业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实体企业在推行电子商务时企业改造的主要模式。

1网络营销模式

加利福尼亚红杉城的里奇设计公司是一家小型的山地车零件设计和制造公司。公司将产品卖给中间商,再由他们销售给顾客。1995年末,里奇公司的首席运营官兼信息系统总监艾林吴德决定将网站改版,使公司能直接听取顾客的意见。他找到了一种网络商务软件,公司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和7,500美元,将静态的网站变成了交互式的营销工具。

里奇公司在网站上进行了顾客调查。为了让消费者和零售商了解里奇公司高档产品的技术优势,艾林吴德建立了一个电子目录。浏览者进入目录后可以看到产品的详细信息和图片资料。经销商可以通过网站来下定单,还能迅速了解新产品的情况,这样他们推销的范围就不再局限于以前熟悉的产品了。这一策略使公司每年节约100万美元的营销费用,公司盈利也因此大幅度提高。

以上事例说明有效地利用网络营销这一商务工具,可以帮助企业赢利,营销环节是企业电子商务改造所需注意的一个重要环节。实体企业在营销环节上的电子商务改造一般需做好如下工作:

1.1建立企业网站

企业建设网站的方法很多,许多企业认为企业建设网站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的工作,因此望而却步。事实上,企业网站建设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主要方式有这样三种:

1.1.1自建网站。这种方式花费最高,技术要求也最高。企业自己建设自己的网站服务器,将internet的光缆接入,使网民可以访问企业的网站。作为中小企业,不宜选用这种方式。

1.1.2服务器托管。就是将自己搭建的服务器放到网络运营商的办公场所,让拥有雄厚网络技术的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网络运营商)负责网站的技术工作,而企业只是远程对网站的内容进行更新。

其费用大概为百兆网线接入年费用7000元左右,服务器的费用大约为40000元。中型企业可以选用这种方式。

1.1.3空间租用。即租用网络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器的空间来运行自己的网站。这种方式不需要自己搭建服务器,只需准备网站内容就可。一般费用为100兆动态网站空间200元左右,但ISP不同,费用相差很大。这种方式适合小型企业使用。其优点不言而喻。

企业搭建网站只是网络营销的第一步,为了使网站发挥作用,还需做好网站的推广工作。

1.2网站推广

互联网虽然内容很多,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许多信息,但是,互联网也有其“内在”的缺陷——内容庞杂、结构混乱无序!企业要使自己的服务、产品等不被淹没在这信息的海洋里,就需要进行网站推广,也即对网站进行宣传。

网站推广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旗帜广告、电子邮件、论坛、新闻组、网上路演、传统方法等多种方式,这些方式,有许多是免费但却非常有效的。企业使用这些方法,关键是拥有掌握这些技巧的人才。

1.3网站交互模式的设计

将企业网站用做自己的营销工具,还要设计网站的交互模式,即企业与顾客交流的模式。在网上商店的经营模式中,顾客可以在线浏览产品,在线购物,在线支付。通过使消费者在线消费,企业可以迅速收集消费者的信息,同时也大大减少了营销费用,使企业实现赢利。

1.4以交互式网站为平台,组合其它的网络营销方式

比如利用网络提供客户服务、电子产品的在线下载等。当企业能以网站为中心,综合利用多种网络营销方式进行企业的营销活动时,企业营销环节的电子商务改造就完成了。

2管理改进模式

对企业推行电子商务来说,主要问题不在于如何使用好现有的电子工具、应用程序,而在于如何对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改造,使之适应电子商务的要求。现在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技术问题都已解决,有些技术已日趋成熟。电子工具和应用程序学起来容易,理解也不难,但是管理问题不解决,实施电子商务的企业也只能发挥电子商务本身效率的百分之五,根本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也不能为企业赢得更多利益。

电子商务企业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改进的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模式,即组织改造模式和流程再造模式。

2.1组织改造模式

传统企业的管理由于工具的限制,使管理幅度相对较小,而管理层次相对较多,从而使企业呈现一种垂直型组织的结构形态。这种结构形态,由于大量的中层管理者的参与,使管理效率不高,而管理成本却居高不下。如果改变企业的这种结构形态,必然在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盈利。

电子商务企业由于借助了计算机和企业内部网络,使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成倍增强,基层人员通过简单操作,可以使企业运作过程中的数据适时进入企业内部网络,高层人员可以非常方便地了解企业目前的运行状况,这种管理活动不需要中层管理人员的参与;借助于大型的经理软件,在总结企业运作的大量信息的前提下,软件可以进行周到地分析,协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做出决策,而不需要高层管理人员召集中层管理人员共同决策。如此一来,中层管理人员就变得不再必要。企业将演变成为一个扁平结构的组织形态,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形态,在有效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能有效降低管理成本,于是组织的电子商务改造就在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基础上成为电子商务企业的赢利手段之一。

2.2流程再造模式(BPR模式)

商业流程是指商业活动中物质实体从原材料供给到消费者获得产品的过程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所产生的事务流。在电子商务活动的过程中,消费者向商家发送定单就该是商业流程的开始。接受定单后,按单生产,从原材料购进到产成品入库是企业的生产流程。生产厂家发货或委托第三方物流(TPL)供货构成厂家的销售流程。消费者支付和厂家收取货款是电子商务过程中的资金结算业务流程。

对实体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或再造,可以使企业更贴近市场,由于业务流程更加合理,产品的生产成本能够被成倍压缩,产品质量将得到全面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更趋完美。

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或再造是电子商务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合理设计企业的业务流程,是实体企业进行电子商务改造的必要工作。

3ERP模式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一整套统筹管理企业内部所有部门的管理系统,它根植于早期企业生产管理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是适用于生产制造企业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MIS)。

企业借助于ERP的生产和企业管理模式,一是可以按需生产,即没有定单就不进行生产,DELL的需求触发式生产就是如此。在这种生产模式下,企业按单制造,不存在产品滞销的问题;二是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库存,由于物料采购时间的规定性,使企业的原材料库存可以始终维持一个较低水平,由于按单生产,企业的产成品库也始终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三是可以合理利用企业的资源,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这些优点使电子商务企业为使企业赢利必须用这样的理念组织企业的生产和运营。

4供应链管理模式(SCM模式)

根据美国俄亥俄州的州立大学供应链管理论坛的定义,供应链管理是指从最终用户到最初供应商的商业流程的整合,它提品、服务和信息,从而为客户带来价值。它包括许多活动,如采购、原料处理、生产计划和控制、物流和仓储、存货控制以及分销和运货。

有效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诸多效益,企业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客户服务水平、加快资金周转、增加市场占有率。从而使企业赢利。供应链理论是目前最流行的企业协同的方式,上下游企业之间通过有效的信息交互,可以更加快速生产的进行业务往来。正如当今流行的客户关系管理用来改善与客户的关系一样,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供应商关系管理是一种用来改善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管理理念和软件系统,即如何与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实现业务往来的紧密联系和协同运作,如何既经济又准确地获得最好的策略资源,如何与其结成长期稳固的战略伙伴,及时供应原材料和半成品,更有效地参与自己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降低成本、减少库存、缩短产品开发、生产和投放市场的周期。

参考文献

[1]黄敏学等.企业电子商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商业模式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反思

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一方面,“在夹缝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业务和分支机构在东南沿海迅速扩张,在一些地区甚至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从而促进了在全国范围内新的银行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本着作为银行改革“试点”的初衷,这些银行也不同程度地在建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历史地看,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商业银行对于我国体制转轨时期的经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在打破市场的条块分割,推动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增加新的融资渠道,推动银行竞争性市场的形成,促进金融创新和银行服务水准的提高;建立按市场机制调控金融的市场传导基础;形成有利于增强银行竞争力的激励机制等诸多方面,确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也毋庸讳言,商业银行的改革不可能脱离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没有作为“合格的”市场主体的企业,没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的成熟构建,就不可能有所谓“规范的”商业银行。因此,这些建立并发展于体制转轨时期的商业银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一时期的强烈印记。

一、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1.缺少明确、科学的战略规划

从10多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大都以短期内自我扩张迅速“做大做强”为主要经营指导思想,同时却缺乏明确的银行定位及长期战略构想。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年来,仅仅通过自我扩张,即在很短的时间内跻身于世界前500家大银行的行列,规模扩张速度惊人,快的平均增长70%以上,最慢也近50%。与此同时,在经营方针、产业定位、业务定位、功能定位及与之相应的信贷政策;在收益与风险、近期与远期平衡机制的建设;在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符合现代管理理念的管理架构的建设;在构建系统竞争力的整体营销机制的建设等长期战略规划的诸多方面,却十分粗疏甚至模糊不清,乃至于造成商业银行之间在市场、客户、业务功能、产品服务等方面同构化倾向严重,竞争异常残酷,风险隐患巨大且难以有效监管和调控。

2.缺乏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股份制商业银行构建系统竞争力的能力大都十分薄弱,往往主要依赖于对业务的所谓目标考核机制,通过层层分解,对各项业务进行推动。结果催生了一种以客户资源“个人化”为特征,急功近利、单兵作战的营销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强调银行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现金管理、综合服务等有利于降低客户经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满足客户需要的服务争取客户,而是强调通过员工个人能够为银行带来的“资源”来扩大业务;不是强调通过整个银行专业化的团队提供高效、高质的专业化组合服务来赢得市场,而是强调通过员工个人“复合型”的服务技能来争取客户。在这种营销模式下,银行经营上的竞争,逐步“简化”成了通过不断加大的所谓“激励”,对拥有“客户资源”的员工个人争夺的竞争,从而形成了一种系统竞争力不断“淡化”,银行员工个体“竞争力”不断“强化”的经营模式。

3.内控管理的方式过于陈旧

脱胎于传统银行管理模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实行的仍主要是以比较粗疏的岗位分工为基础,通过制订制度颁布制度检查执行对违反制度行为处罚纠正这样一种方式来进行内控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形成的工作状态是:虽然有制度及违反制度的处罚规定,但大量是否执行制度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岗位员工手中;管理层和员工面对的管理或业务操作领域跨度过大,不仅专业能力受到限制,且管理和操作也过于粗疏;各岗位的员工需要面对的“内控”制度繁多且还在不断修订和增加之中,使之往往难以全面、准确、有效地掌握,经验的积累为此显得十分突出。由于上述原因,加上员工流动频繁,管理层不得不日益增加培训、检查的频度和强度,并对违规处罚不断加码。这样一种“内控”管理的工作状态,其所造成的结果是:普通员工和管理层虽不得不面对超负荷的工作压力疲于奔命,内部控制水平却难有根本性的提高,而工作的效率乃至整个银行运行的效率却不断下降,进而系统竞争力也不断受到削弱,整个银行最终不得不日益依赖于对员工不断加强的“道德教育”。

由于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存在上述问题,相当一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形成了因发展过快且无序,案件频发、控制力与发展不相适应而产生大量不良资产,为了解决这些不良资产,又不得不通过进一步“加快发展”以“稀释”这些不良资产,而“加快发展”又导致更大的风险这样一种怪异的发展轨迹,从而使得金融杠杆对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的有效性受到很大影响,支撑经济高效运作的金融基础亦受到削弱。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模式上产生的这些问题,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包括本身体制问题、市场体系问题等等,限于篇幅,在此暂且不表,仅就下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略做剖析。

从客观原因分析,这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时的产业基础有关。综观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跨国商业银行大都曾经历了从最初主要为区域中小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贸易融资或“自偿性”融资服务,到逐步参与大型制造业及投资项目的融资服务,再到工业资本逐步与银行资本紧密结合,形成以明确的产业支柱为基础的“全国性”乃至“跨国性”银行兼并和业务扩张的过程。虽然嗣后在经济、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在一些国家又经历了一个适度分离的过程,但是商业银行大都仍继续维系着与业已形成的传统产业支柱的紧密关系。由于这种关系,基于其产业支柱的特点,商业银行进而又出现一些功能性分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十分明确的战略管理模式。由此可知,商业银行对产业支柱的依托,对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财务基础、经营特征、专业水准、战略管理乃至经营管理模式,实际上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决定性意义。有鉴于此,对照我国,近年来组建的商业银行,除招商银行外,从建立之初,即面临内无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外有几大银行超大规模强势竞争,生存缺乏基本保证的恶劣局面。在这种局面下,这些商业银行若要生存,除了单纯地以尽快“做大”为主要目标且主要通过对员工的强力激励来实现这一目标外,别无他途。因此,正是这种生存困境造就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以维持生存为基本出发点的指导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有严重缺陷的经营模式。事实上,以全国通系统为强力产业支撑组建的招商银行,尽管始于南海边陲的蛇口,却以初具系统竞争力的经营模式迅速发展起来并领先于其他商业银行,或可为此提供国内银行发展的历史佐证。反观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往往从建行初始就一直试图建立自身的产业支柱却始终无法如愿,恰恰就是因为这些银行未能从资本形态上获得工业资本的强力支撑,“省略”了金融资本这个商业银行历史发展必经阶段的结果。

从主观原因分析,我们知道提高银行竞争力需要有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却不知道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来源于专业化的精细分工,反而要求员工成为“复合型”人才;我们知道提高竞争力需要提高银行运行效率,却不知道提高效率必须以更精细的专业化分工结合对新技术的有效运用为依托,反而在权限的“放”与“收”之间徘徊;我们知道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必须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却不知道现代内控是建立在更为精细的分工并将业务流程的内控要求计算机化的基础之上的,反而在不断增加制度和不断提高对员工道德素质要求之间苦苦挣扎,乃至于最终将全面控制员工八小时内外的言行并辅之以日益严厉的处罚,作为“内控”的主要诉求。由此,期望重点依靠制度管理的“制度管人”的良好初衷,由于认识上的肤浅及基于此的管理构架的缺陷,最终却蜕变成了更多地依靠人的主观条件管理的“人管制度”的主观要求。

三、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在新一轮改革中重塑科学、现代的经营管理模式

1.遵循银行发展的历史规律,考虑引进工业资本,以使股份制商业银行取得产业支柱的强力支撑

由前述可知,引进工业资本,以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对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容营造一种良性的经营管理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现实条件看,如果说在以往转轨时期一些支柱性产业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框架之内,相关条件尚不够成熟的话,那么经过近十多年的改革,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为代表的石油产业,以宝钢、鞍钢为代表的钢铁产业,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为代表的通讯产业,以联想、海尔、TCL为代表的电子产业,等等,企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且具有相当大的实力,已完全有条件成为商业银行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而要真正促成银行这种产业支柱的形成,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融合并形成所谓“金融资本”,将是一个无法跨越的历史阶段。

通过这种资本的融合,一方面,商业银行以资本为纽带,可以较为顺利地获得产业支撑,按资本构成形成不同的产业支柱,进而解决银行的后顾之忧,银行有条件将重点和精力从确保生存,转到构建新的科学、现代的经营管理模式上来,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借此解决目前存在的行业专才严重不足,对行业变化导致的风险缺乏掌控能力的困境,大大提高自身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资本融合,工业资本则不仅可能获得更有力的金融基础的支撑,而且也有可能大大改善金融服务的条件,提升资金的使用效能。总之,通过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优势互补,整个经济、金融运行的质量和效率,都有可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当然,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这种融合,也会产生一些可能的弊端,引起一些专业人士的忧虑。如:工业资本的介入可能会影响商业银行做出非专业化的决定;银行决策层无法得到丰富的银行专业经验的支撑;过于紧密的业务关系可能导致风险难以控制,等等。但笔者以为,任何有利的改革举措,都难以避免产生一些新的问题,这是其一;其二,由于这种资本融合在国际上曾有广泛经验,完全可为我借鉴,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界定和监管制约进行控制;其三,工业资本的进入并不会妨碍商业银行按照监管要求聘用专业团队对商业银行进行专业经营。总之,权衡利弊,像目前这样跳过商业银行历史发展必经的阶段,同时又希望以当前形势的要求来改造现有商业银行的做法,可能遇到的问题会更大。因此,以为商业银行建立产业支柱为目的引进工业资本,对于重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模式,应当是当前新一轮银行改革的一个关键性的战略选择。

2.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依托,以更为精细化的分工为基础,重塑商业银行的内控模式

认真观察一下外资银行的经营管理,可以发现,即便是在一些不成熟、不发达的市场,包括在中国的市场上,这些银行雇佣的也是当地雇员,且对员工也并无8小时之外的监管要求,其基层行却很少有案件或严重的违规发生。与我国的商业银行对照,为何同样的人进了外资银行就变得循规蹈矩?盖在于外资银行建立在精细化分工和全方位计算机管理及操作系统之上的管理模式,使基层的员工很难作案或有重大的违规。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现代银行管理不仅要建立在不准员工违规的主观规定上,更要创造使员工无法违规的客观条件。

电子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上的运用,对于商业银行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从电子计算机的功能上看,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至少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有助于实现整个银行系统即时的信息共享;第二,有助于银行大大提高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第三,有助于银行更有效地监督和控制操作及其他风险;第四,有助于银行为客户开展组合式服务或“一站式”服务,并为银行的业务创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从西方的情况看,伴随着现代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商业银行,其内部根据风险控制和专业化经营的要求,业务分工日益精细化,成为电子计算机大规模引入的重要管理基础。正是在此基础上,西方商业银行设计了以中央会计系统为核心的综合业务操作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反观我国的商业银行,电子计算机的引入,基本是在十分陈旧的业务操作框架中逐步推进的。从以计算机取代算盘,到计算机复制手工操作流程,到形成计算机单项业务的操作系统,到分行一级的综合业务系统,再到总行一级的综合系统,其间由于对计算机和通讯可靠性的疑虑问题、系统兼容性问题、功能不全问题、流程缺陷问题等等,走了许多弯路,且不断重复建设,耗费巨大。而在这一推进过程中,由于业务和技术专业人员互相之间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沟通困难,并未对业务操作和技术从前述四个方面的角度进行重新整合,而是仅局限于相互的迁就,进而使得整个经营管理框架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造。由此可知,若要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框架进行改造,使之能够将新技术的引进效能充分提升,首先需要立足于对整个银行业务操作和管理系统的整合,对所有业务的流程进行重新疏理,明确其中需要相互制约及专业分工的各个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厘清岗位设置。然后需要将所有各项相关的制度规定,分解成各个岗位的操作要求与岗位标准,由此形成基本的需求,结合计算机的特点,通过充分沟通,从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功能的角度出发编制相关程序,最终在全行形成一种通过技术达到相互制约和专业化管理目的的新的经营管理框架。毫无疑问,这项工作工程浩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综合性人才的统筹协调及高度敬业的专业人才的协同努力,决非是一项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只要真正有清楚的思路,以一定的实力为支撑,有效组织,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现有的基础上是能够完成这项工作的,也是必须作出努力的。因为无论如何引进战略投资者,企图以此轻易地依靠外资实现这种改造,由于这种系统对于任何一家商业银行而言均关乎“核心商业机密”,因此是不可能的。

3.以新的经营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自上而下的专业化培训、技术评价和考核体系

商业模式论文范文第11篇

小米公司正式成立于2010年4月,是一家专注于智能产品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其核心业务是小米手机、MIUI、米聊。值得一提的是,MIUII是一款基于Android原生系统深入优化定制的一款手机操作系统,而正是利用了MIUII,小米公司首创了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发烧友参与开发改进的模式。这种模式增强了用户的粘性和忠诚度,为后来的“米粉文化”奠定了基础。从2010年到2015年,小米经历了5轮融资,从最初估值2.5亿美元到最新估值450亿美元,小米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奇迹。也引发我们的思考,小米模式与传统的手机公司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小米如何凭借一己之力异军突起,在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还能抢占到一定的市场份额,成为现在销量继三星、苹果之后的公司。

二、案例点评

雷军曾在小米第三轮融资时对媒体说道,投资者愿意创投小米,是靠着“市梦率”,梦有多大,企业的价值就有多大。然而没有真金白银,仅仅凭雷军讲了一个梦的故事就吸引了海内外资本的青睐么?事实当然不是如此。在下文中本文将从小米的前三轮融资中逐渐剖析小米的商业模式。

1.首轮融资

天使投资人和风投机构在首次选择投资小米时,小米手机一代还没有,此时的小米可以说仍处于种子期或者说创立期,此时的风险是相当大的,本文认为风险资本在项目选择上看中了小米以下三点:(1)创业者的信誉雷军从2007年金山上市后退出金山,天使投资做得风生水起,雷军一个人把整个投资机构几十人的工作全包了,投资成绩斐然。这次高调亮相,创业小米。说明雷军对小米手机的商业模式已经有了充分的把握,不然不至于把半世英名赌上去。基于雷军以往的成绩,风险资金即使抱着玩玩的态度也应该赌上一把。(2)小米的互联网思维现有的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已然十分激烈,再靠着传统手机公司的模式去做智能手机显然不能打开市场。然后小米从一开始就是看准了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流,它的铁人三项“硬件+软件+互联网”也解释了,小米公司从一开始就是从互联网着手去增加用户粘性和忠诚度。先着手做服务和软件,在积累了一定的客户群体的基础上再做硬件,打开市场的缺口,不得不说这确实十分精明。(3)MIUI的魅力MIUI就是小米公司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发烧友参与开发改进的创新模式。这种模式让用户有参与感,它每周五雷打不动的更新。对于热爱MIUI的用户而言,每个周末,都有一份期待。也正是这种参与感和期待感,让小米有了自己的客户基础,也正是这份基础,既奠定了小米的商业模式,也奠定了小米模式的成功。

2.二轮融资

小米科技的第二次融资是在小米手机首发不到半年的时间完成的。从小米首发的盛况来看,小米手机踏入市场的第一步是成功的,这也直接证明了雷军的铁人三项“硬件+软件+互联网”模式是行的通的,除此之外,此次风险资本追投的一个很大原因,本文认为应该归因于小米的销售策略。(1)预售的销售策略小米的做法是预订聚合购买需求,预估出整体销量,然后通过限量发售的方式,在新品几个月后待成本下降再交付到消费者手上。这其中的重要原理就是硬件生产中一个重要的规律:生产数量越多,摊薄到每一部手机的成本也就越低。而对小米手机来说,分轮进行销售,策略在于手机前的几个月要控制销量,因为那正是利润极薄时。此后小米要持续不断挤牙膏式地预订造势,不断提醒用户来抢购产品。等到几个月后,硬件的成本真正降下来,才进行批量交付,这也是每部手机利润率最高的时候。因此,其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大多是小批量生产,然后再视销售情况来选择是否继续加码生产。这种在网络进行预售的方式,能让手机厂商在第一时间掌控整体销售量以及迅速回笼资金,相比传统手机厂商的模式,雷军显然少了库存的烦恼。当然,小米销售策略的本质,仍然是基于小米手机的互联网思维,这是毋庸置疑的。

3.三轮融资

2012年6月底,小米完成第三轮2.16亿美元融资,估值40亿美元。在项目估值上,40亿美元的估值,只能说取决于投资人评估时采取何种参照。如果按手机公司和移动互联网公司,40亿美元的估值显然是高得离谱。但如果小米未来转向电子商务,就像与雷军有关系的凡客和原金山卓越那样,则参照的标准就变成京东商城,而在2012年,京东的估值大约在80亿到100亿美元之间,如此看来,40亿美元的估值似乎也不为过。当然,如果说第一轮和第二轮的融资,风险资本可以因为创业者的故事而掏钱,那么到了第三轮融资,如果没有真金白银的话是断然吸引不了投资者的。此时,本文认为小米的魅力主要有一下几点。(1)智能手机的想象空间iPhone单款手机2011年全球销量突破9000万台,预计2012年可以达到1.3亿台至1.5亿台,营收将突破1000亿美元但是,若把2012年500万台原定出货量的小米扔进智能手机的洪流中,这又是一个尴尬的数字。国内品牌中,华为2012年全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也在2000万台。按照业内说法,在没有达到1000万台的年出货量之前,小米根本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但同时也说明了小米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B2C电子商务网站的现实战斗力基于小米手机的互联网思维,利用电子商务网站网络直销也是小米扩大销售渠道的一条很好的路径。由于没有实体店,在销售渠道这一块,小米节省了许多的渠道成本,也正是如此,它才能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产品的研发和快速换代以及增加互联网用户的粘性。这个小米的互联网基于,无一不是契合的。

三、总结

商业模式论文范文第12篇

摘要]汽车行业本身的特点和国际形势决定了电子商务是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供应链的电子商务模式是汽车行业电子商务的理想模式,它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营销。

[关键词]电子商务;汽车行业;供应链;ERP

0引言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推动了世界范围的信息交流和经济交流,近年来,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正逐渐成为商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电子商务以不受地域时间限制、成本低、效率高、快速、方便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企业和用户的欢迎,在世界范围内保持着快速、持续发展的态势。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于1996年12月制定了“电子商务示范法”,这预示电子商务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贸易方式,未来的工业采购将普遍参与跨国界的网上竞争。某市场调查公布的一份报告表明,美国2004年电子商务销售额增长26%,达到了1170亿美元。目前,电子商务应用已经从零售、运输、外贸等个别领域扩展到各类企业和各个行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1电子商务是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1当前国际上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形势逼人

电子商务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其中最权威的当属国际商会在1997年世界电子商务会议上给出的。电子商务是指对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即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是一种现代商业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传递速度,满足政府组织、厂商和客户降低成本的需求。运用这种方法,交易双方可以随时进行销售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并且进行双向互动,极大地缩短交易时间。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广告宣传、介绍产品。通过网络营销,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要求在全球范围内不受地域,时间限制进行充分比较与选择,还可以直接让顾客参与产品的设计开发等环节,使顾客享受到良好的个性化服务。

电子商务在欧美一些国家已经相当发达,而且得到政府的鼓励。美国在1997年就规定政府各部门必须在Inter—net上购买不少于450万件的商品,并把指标分解到各地方政府和各部门,以培养网上购物的习惯和环境。正是由于美国及早将网络开发列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才在全球取得明显优势。1999年,通用与CommerceOne合作建立了名为TradeXchange的电子商务中心,其目的是为了加速零部件采购过程和降低采购成本,并强制性地要求所有零部件供应商使用该系统。如今,在密歇根州福特公司总部以南16千米处,已经由通用、福特和戴姆勒一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联合组建了一家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采购网络一科维森特(COVISINT),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和法国雷诺公司也加入了这一采购系统。各大汽车公司通过该中心同他们的几万家供应商进行联网。

1.2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

我国的信息产业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据2004年4月第八届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大会公布的消息,中国电子商务的交易总额在2004年达到4400亿元人民币,预计2005年将增至6200亿元人民币。

2005年1月8日,我国第一个专门指导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它针对国内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六大举措:第一,完善政策法律环境,包括组织建设、法律法规、财税、投融资环境的完善;第二,加快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包括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信用、认证、标准、支付、物流等体系;第三,推进企业信息化,分别从推进面向企业、行业、中小企业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应用入手;第四,提升电子商务技术与服务体系;第五,加强宣传教育培训;第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纵观国内外的形势,我国汽车工业要保持支柱产业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这一先进的商业方法。

2汽车行业应用电子商务的优劣分析

2.1优势分析

2.1.1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利于电子商务的应用

随着汽车工业自身的发展,汽车工业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支柱产业。正是由于它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汽车企业一般都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实力,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这就为汽车行业应用电子商务提供了经济和技术基础。

2.1.2汽车工业行业特点适合电子商务的应用

汽车的零部件较多,也就决定了它的供应商较多,产业链较长,是一个大规模的协同产业,它需要有整车厂商、各级供应商、经销商的协同作业,需要广地域的全球采购。要实现广地域的全球采购只有利用信息技术连接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各项业务,形成订单流程,缩短订单处理的时间,使销售、制造与供应商集成一体化,实现快速反应,及时采购、生产和装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据福特公司统计,通过网络采购,每笔交易的费用只有15美元,而传统方式采购的交易费用是150美元。

2.1.3汽车工业产品特点适合电子商务的应用

汽车工业的许多零部件都是规范化的产品,有严格的技术标准,是标准件,即只要关心它们的规格,而不必担心它们的质量。这就使电子商务的风险减少了很多。

2.2劣势分析

2.2.1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能力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应用

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还比较传统,消费能力还有限。对于消费者而言,汽车还是高档商品,消费者会花上千元去尝试网上购物,但他们不可能仅凭感性认识就做出购车决定,他们只可能通过网络这个窗口,了解汽车行情、市场变化情况及时尚车型、款式及价格等等,最后还必须亲自到现场看车、验车、试车、讨价还价、办理相应购车手续。

2.2.2网络交易的安全问题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

在我国目前商业信誉还较低的情况下,网络交易的安全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另外,还有网上交易的支付等问题,虽然支付系统在不断完善,银行卡、在线支付等已经在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实现,但从技术和方便易用性上讲,它还存在许多弊端和漏洞,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此,我国汽车电子商务的发展应兴利除弊,先致力发展BtoB模式,只有在汽车企业自身产品技术逐渐成熟,网络技术与交易手段逐渐完善了,才可能真正实现基于价值链的电子商务模式。

3汽车行业电子商务的模式分析

对汽车企业而言,真正的电子商务是利用以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活动和企业资源管理。它的

核心是高效率地管理企业的所有信息,帮助企业创建一条畅通于供应商、企业内部、经销商、客户之间的信息流,并通过高效率的管理、增值和应用,把供应商、企业、经销商、客户连接在一起,形成企业供应链。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基于功能的网链结构模式。

汽车行业电子商务应用一般可分为5个层次:一是企业上网宣传;二是企业网上市场调研;三是企业与分销渠道网络联系模式;四是企业网上直接销售模式;五是供应链网上营销集成模式。国外汽车电子商务已经从第一、第二层次逐步发展到第四、第五层。我国汽车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也已逐步展开,但现状不容乐观,基本处于第一、二层。

基于上述电子商务的5个层次,我们不能把电子商务片面理解为电子商店或建立网站,这种有电子无商务的前两个层次不能算作真正意义的电子商务。下面主要分析汽车电子商务的后3种不同层次和阶段的模式。

3.1BtoB模式

美国汽车行业BtoB的电子商务中心模式主要用于改善汽车生产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的关系,通过集成供应链的上游企业,达到降低采购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的。例如CU公司的Tradexchange,Ford公司的Autoxchange,以及前面提到的COVISINT,都是Bt。B电子商务中心采购模式的成功典范。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各大中型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基本上都有自己的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系统,在其内部已有了较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何时何处采购、采购多少都可直接由MRP(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根据生产计划自动决定,为生产提供及时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另外,大型汽车集团公司采购的原材料及零部件量大面广,其中直接采购约占总采购量的60%~80%,电子商务采购使买卖双方的交易费用大大降低,效率大大提高。因此,Bt。B的模式是我国汽车电子商务最有效、最直接的模式。

3.2BtoC模式

企业对消费者的模式基本等同于电子零售商业,由于受消费者观念和能力以及汽车本身产品特性的影响,这一模式不是现在汽车电子商务的主流。但由于其营销方式的特殊性,它在汽车销售方面仍有一定的优势,如它能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加强和终端客户的联系,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消费的需求。

3.3供应链集成模式

电子商务的任何一笔交易,都包含着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其中信息流既包括商品信息的提供、网络营销、技术支持、售后服务,也包括各种商业活动凭证,还包括交易方的支付能力、商业信誉等。资金流主要是指资金的转移过程。在电子商务系统里,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处理可以通过网络本身解决,但物流是商品的实体流动,只有通过传统的物理方式才能解决。在汽车行业实现电子商务,就是要高效率地管理企业的所有信息,创建一条畅通于供应商、企事业内部、经销商、客户之间的信息流,把他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供应链。只有这样,才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供应链集成模式电子商务。

这一集成模式运作方式如图所示:

各制造厂商利用ERP系统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完成整个过程的各种资源计划与控制,主要目标是以产品生产为导向的成本控制。企业各种资源共享的计划与控制通过信息系统集成,形成企业内部各业务系统间通畅的信息流,通过iProcurement与上游供应商连接,通过CRM与下游客户连接,形成供应链中各企业的信息集成,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基于网络技术,企业在应用ERP系统实现内部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借助iProcurement、ERP和CRM集成一体化运行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

汽车制造商与上游供应商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组成一个高效的上游零部件产品供应链,上游供应商包括原材料供应商、零件供应商和部件供应商。汽车零部件的供应十分复杂,分为好几层。如福特公司,它将大型集成系统、座椅、车轮和制动器等列为第一层,第二层是向第一层提供部件的公司,此外还有第三层供应商。福特通过它的电子商务采购平台,同各层供应商建立密切的联系。这样,当福特公司通知第一层供应商需要多少红色、蓝色和紫色座椅的时候,属于第二层的皮革供应商也能在网上随时看到福特对各种颜色座椅的需求变化,并开始准备存货,而不必等待座椅制造商告诉它需要什么皮革。从而使汽车部件供需关系改善,大量节省交易费用,降低成本,减少库存。

在这一模式中,汽车的销售模式削弱了传统销售渠道的中间环节,汽车生产厂商从传统多级销售体系的身后走出来,直接面对消费者。通过完善的同消费者联系,掌握顾客信息,提供符合消费者需要的汽车和相关服务,形成批量定制。汽车生产商将直接接受消费者网上订货,然后组装汽车,打上自己的品牌,通过完善的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足不出产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

商业模式论文范文第13篇

对替代能源的需求使生物质能成为全球热点,中国也不例外。众多企业进行了尝试,但投产之后,原料涨价、政策反复、销售不畅、融资困难、产业环境恶劣等问题很快暴露出来。表面上看生物质取之不尽,其实在现有条件下,能量转化效率低、中间成本高、外部性显著,原料“稀缺”的门槛更是难以逾越。而第二代技术仍存在不确定性,生物质能无疑还是一个幼稚产业。 大型国企在资源、技术以及渠道上更具实力,而中小企业目前难以构建有效的商业模式。面对种种困局,政府态度犹豫不决、支持乏力,产业风险很大,短期内,投资者的掘金前景黯淡。 从复兴到狂热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估计,地球上每年新增生物质量约1700亿吨,存储能量3×1021J,相当于目前全球能耗的10倍。中国每年新增有机废弃物约13亿吨,折合3.71亿吨标准煤,另外边际性土地种植能源植物潜力折合4.25亿吨标准煤。 毫无疑问,生物质的资源量足够巨大,而更重要的是,生物质是物质型能量源,这一点是其他几种可再生能源所不具备的。因此开发生物质能意义重大,欧盟首脑会议明确提出:生物燃料是唯一可以大规模替代汽油和柴油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替代石油化工产品的唯一渠道,在美国、巴西、日本等国也高调倡导生物质能源。中国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和规划,扶持生物质产业。 产业“大发展”俨然就在眼前,社会各界躁动起来。 地方政府开始“拓荒”。海南省研究打造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贵州各地抢种麻风树;新疆规划种植近万平方公里甜高粱制乙醇。 国有企业积极“圈地”。中粮集团高调收购丰原生化,控制燃料乙醇市场;中海油、中石油和中石化纷纷启动麻风树柴油产业化示范项目;国能生物质先后建成15家生物质直燃电厂,获得政府核准建设的项目达40项,等等。 民间资本也不甘落后。2005年5月,从事生物柴油提炼的四川古杉集团在纽约交易所上市(NYSE:GU);2006年6月,同样从事生物柴油业务的福建卓越通过在BVI的离岸公司ChinaBiodieselInternationalHoldingCo.,Ltd.在英国伦敦证交所二板市场挂牌(AIM:CBI) 一个又一个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宣布”投资数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进军生物质市场。 一时间,“21世纪生物能源产业迅猛崛起”迅速成为舆论的主旋律。甚至有人拿奥巴马当选总统大做文章,畅想美国政策如何带动中国生物质产业的发展。 窘迫的幼稚产业 尽管理论上生物质是可行的替代能源,但实际应用并不尽如人意。 2012-2007年,许多欧美生物柴油厂的利润被原料价格的上升侵蚀殆尽,不得不依靠政府补贴维持,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 中国的情况更糟,根据《2008年中国生物柴油行业投资价值研究报告》,现有的300万吨生物柴油产能的利用率仅有10%,而在建项目总规模却有至少300万吨。 对生物质的质疑也开始出现,有人提出了生物燃料的“五宗罪”:与人争粮、能效低、环境污染、经济性差、规模不经济。这些并非空穴来风,生物质能开发在原料、技术、政策和商业环境方面都存在问题,额外的能耗和环境污染、乙醇燃料使空气质量恶化、大面积单一作物对生态的破坏等严重的副作用也暴露出来。客观地看,这是一个幼稚产业,大的突破还要假以时日。 对替代能源的需求使生物质能成为全球热点,中国也不例外。众多企业进行了尝试,但投产之后,原料涨价、政策反复、销售不畅、融资困难、产业环境恶劣等问题很快暴露出来。表面上看生物质取之不尽,其实在现有条件下,能量转化效率低、中间成本高、外部性显著,原料“稀缺”的门槛更是难以逾越。而第二代技术仍存在不确定性,生物质能无疑还是一个幼稚产业。 大型国企在资源、技术以及渠道上更具实力,而中小企业目前难以构建有效的商业模式。面对种种困局,政府态度犹豫不决、支持乏力,产业风险很大,短期内,投资者的掘金前景黯淡。 生物质能与风能、光伏的最大差别,在于其原料更加“稀缺”。尽管生物质资源量巨大,但原料获取和转化过程中需要额外投入,导致原料总成本居高不下。 能量密度低

商业模式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在于应该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重构的基础是深入理解“工商管理”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并使其具体化和实用化。”同时强调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检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的尺度。

几年前,大学本科招生时,工商管理专业较为抢手,考生报考踊跃,招生人数甚众。但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市场上的说辞较多。认为如果是搞具体工作他们不像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如果是搞管理又嫌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有鉴于此,人们(包括教师和本专业学生)议论纷纷,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会计技能和营销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咋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适应市场需求”。仔细一想,或许还可商榷。如果用人单位只强调会计或营销的一技之长,这些学生何不原来就报考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难道就业市场就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或许这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就业市场需要怎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一个本科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就在于能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工商企业的专业管理人才。

一、市场是否需要工商管理人才

或许有人会认为提这种问题简直是幼稚。回答绝对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招收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位比例远远低于营销专业和会计专业。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概念发展,以使人们现在对这个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得到说明。

应该说“工商管理”的概念在范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现在已经独立成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原来的人事管理)和物流管理。狭义的工商管理应着重强调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以及决策,当然也包括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广义的含义包括狭义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认识和强调工业企业管理和商业企业管理的时候,所意识的工商管理的概念是广义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其毕业生什么都能干,哪里都能用。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概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一般化、越来越抽象,甚至连这个专业最主要的课程“管理学”都不针对工商企业了,已经抽象到面对一切组织的管理了。或许对这种发展的理解从专业上说有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应该说,纯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抽象(其实是“管理”概念的抽象)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实用,各种子学科从广义的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科门类,支撑各具特色的专业。其实“工商管理”作为专业,也应该具体化,实用化。这种具体化和实用化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

那么市场是否需要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支撑的工商管理的专门人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管理的职能和工商企业中一些职位的性质说起。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在工商企业中,从组织的结构上说存在许多不同层次的组织,如班组、工段、车间、各职能部门及高层组织。这些组织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职位。从性质上说,这些职位的功用不过是执行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及决策。这些职位需要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专门管理人员来充任。从数量上说,一个工商企业在这方面的职位数,远远多于财务管理的职位数。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数量,也远胜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那么这种数量优势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得到相应的反映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二、经济发展模式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纵观20多年的经济发展,其发展模式在宏观上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阶段。8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恢复性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国营企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改善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工商管理吃香的主要原因。9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扩张性的发展。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开放引进投资,形成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发展。当发展依赖于投资时,投资主体的明晰化则变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成为了90年代改革的主旋律。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主体逐渐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及私营企业。现在的经济总量中,非公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60%。90年代形成的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在就业市场上营销人员一直受到青睐便是明证。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发生转变的重要信号。总理2004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在这种转折时期,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折的开始阶段。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如果说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表现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的话,那么内涵式管理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不忽视市场营销的前提下,更应该强调对狭义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便向管理要效率。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90年代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刚处于转折的开始阶段,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还未转变,这种“应该”还未发生。事实上,这不只是观念转变的问题,还有个产权基础的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中,非公经济占有很大比例。非公企业的产权基础一般是家族。由此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是家族成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族企业对外人的不信任之外,还有对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的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管理理论基础的掌握,还取决于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消除这种怀疑,不得不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着手。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商业模式论文范文第15篇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还不太科学,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错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全面

尽管近年来各高校普遍认识到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但大多数的工商管理教育仍然停留在理论灌输和简单的案例讨论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归根到底是能力培养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较为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则不够重视;较为注重培养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进行分析的能力,而对培养学生针对问题提出独到见解的能力则不够重视;较为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采取稳定可靠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对培养学生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则不够重视。

(二)企业家精神培养缺位

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它涵盖了企业家才能,同时又有着更多的内涵,如冒险精神、效率精神、诚信精神、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等,这些都是企业家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调查显示:在美国,每16个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欧洲,每2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日本,每3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而在我们中国,每200人中还找不到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2]这个调查结果为我们的工商管理教育敲响了警钟。当前毕业生就业都倾向于到现有的大公司去任职,而不愿到小企业去工作,更不知道自己如何兴办企业。这与他们在校期间学校没有为他们作好充分准备不无关系。

(三)忽视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化是永恒的。企业经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所以有人认为如今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年代”。“管理无定式”,究其原因就在于环境是随时变化的,因此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是企业和企业管理者关键的能力之一。反观我们的工商管理教育,只注重教给学生关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如何运作、如何管理的知识,而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对企业外部环境(如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而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企业所遇到的重大问题都是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

(四)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关注不足

当前,两个互相联系并正在加速的趋势是:经济向服务型发展和企业向信息密集型发展,这种趋势对工商管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中的各个部门(财务、会计、营销、管理)都要应用信息技术,都要搜集、处理、传递和利用大量的信息。今后的商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据于信息技术。显然,在工商管理教育中,仅仅开设一两门信息管理与技术课程是不够的。

二、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针对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各高校纷纷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创新意识培养,是指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2)创新思维培养,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方法,用来处理某种事情或事物的思维过程。(3)创新技能培养,是指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4)创新情感培养,是指创新的情感动力,包括独特的创新目标,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创新的高尚情操,为优化个体创新功能而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3]

结合专业特点,我们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培养自由精神和主体意识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与主体意识。自由包含了思想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和生命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自由。[4]自由探索的热情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竞争意识、协作能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竞争能激活人的活力,是开拓创新的动力。竞争离不开协作。现代工业与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学科交叉、知识融通、技术集成”,这种特征告诉人们,发展需要超越个人知识的局限性。团队合作已经成为竞争取胜的必要手段。所以,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竞争意识、协作能力已迫在眉捷。

(三)培养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复合的能力结构

从知识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既要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较宽的学术视野,又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既要具备生产运营、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有关国际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从能力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是多元复合型人才。既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工商管理人才应具有立体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复合的能力结构。

三、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创新型管理者。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铸造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是刻不容缓的命题。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培养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求转变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观念,注重人才素质的特质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所有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学计划,同一种教学方法,结果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其实,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实践证明,某些独特的品质往往是其创新素质的表征。因此,强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就首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大学应该更多强调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一种终身学习的兴趣,一种探索问题的意识。

(二)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

在课程体系上,从学生应有的管理知识、能力、素质来总体优化设计,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加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建设时,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新型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破现有课程的界限,注重系列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构建“能力主导型”管理系列课程的新体系,引入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的课程,比如《中小企业创业管理》《三国演义与孙子兵法》《商务沟通》等中西结合、融会贯通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精选教学内容,吐故纳新,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在传授经典内容的同时,必须渗透现代管理的观点和方法,为现代管理适当地提供展示的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倡体验式教学等现代管理教学方法

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和“鼓励创新”的社会背景下,用人单位更注重大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掌握与运用知识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学生越来越注重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及实践活动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享受获取信息的乐趣并培养专业情感,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并被主动掌握,这就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去亲身经历,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并成为具有团队协作、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相比,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将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融合与统一,从而形成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综合创新。

(四)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

教育能否为新世纪培养出理想的创新型人才,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创新型的教师来培养。创新型教师要具有如下特征: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具有创造性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具有远见卓识,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和喜欢学生求异、创新,等等。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组织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能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五)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弱于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出现极强的求同现象。要想打破这种“趋同现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一是要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二是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学习评价上,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作品评价、学生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多元化评价更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统一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弹性,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参考文献

[1]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7~18.

[2]张建华.生存——20个卓越的企业领袖20家有影响力的企业25年生存发展历程[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3]岑丽阳,黄河,魏格坤,等.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高教论坛,2007(4):52~54.

[4]向秀英.地方商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思路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