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措施范文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措施范文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措施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情景教学

历史课程是初中阶段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以及生本教育观念,体现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有效措施。情景教学法是众多教学实践条件下的有效教学方法,较其他教学方式而言,在生动形象还原教学内容及素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现状及情景教学应用必要性分析

课程教育改革及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初中历史课程也随之进行了系列的调整,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从目前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学生兴趣程度不足

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兴趣不足的问题是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和方式逐渐增多,历史教材的信息对学生来说,已经失去了足够的诱惑力,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总是难以激起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与现实的脱离

除了学生学习兴趣程度不足的问题之外,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的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与现实关系的脱离。以史明鉴指的是透过历史现象对现今的情形以及形势进行有效的分析,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尽可能的节约时间,通常都是利用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并不对教学途径进行创新设计,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去建立历史教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同时,还缺乏一定的现实感,进而加重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厌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综合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初中历史教学来说,虽然是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重点课程,但是从具体的教学过程来看,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基于这样一种教学现状,情景教学法的有效应用,不仅是丰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手法,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为学生营造良好历史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必然途径。

二、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及策略

通过前文论述,我们已经对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现状以及情景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那么结合初中历史的教学现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采取措施对情景教学法进行充分利用呢?

(一)材料的充分收集

情景教学法与一般教学模式不同,它重在对当时当地情景的还原,具有生动形象、深刻明了的特点。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虽然情景教学法具备这样独特的优势,但是如果材料收集不够充分,准备不到位的话,极有可能收到相反的效果。因此,针对这一不确定性,建议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最好能从教材内容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社会问题入手丰富情景题材和素材,为情景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充分的条件,激发学生对情景教学的参与兴趣和热情。比如就《文成公主入藏》这一活动课程情景教学模式的开展来说,建议教师可以提前收集一些文成公主入藏历史时期的背景和主要的大事;除此之外,最好能从现阶段友好外交的典型事例出发,奠定学生对"和亲"一词的认识,从而为情景教学的顺利开展及氛围的合理营造创造基础。

(二)氛围的良好营造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程中的有效应用,除了上文提高的策略和措施之外,教师还应从情景教学的氛围入手,着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轻松的教学氛围,降低学生的紧张程度,为情景教学教育功能及价值的充分发挥提供基础。比如就《模拟实时报道》这一教学内容情景教学的开展来说,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实时报道闹笑话选集,让学生娱乐放松的同时,提醒学生实时报道中应注意的系列问题,既能发挥教育功能,同时也能起到缓和氛围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在情景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评价环节的有效开展,作为情景教学评价来说,建议教师应坚持鼓励为主的评价原则,促进评价的灵活性和激励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总结

情景教学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是从历史课程本身特点出发,生动呈现教材内容的有效途径,同时更是新课程标准条件下,课程教育改革对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模式的客观要求。历史课程是初中阶段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采用情景教学模式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以及生本教育观念,体现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有效措施。结合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现状,建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措施,充分发挥情景教学法的积极作用: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最好能从教材内容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社会问题入手丰富情景题材和素材,为情景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充分的条件,激发学生对情景教学的参与兴趣和热情;教师还应从情景教学的氛围入手,着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轻松的教学氛围,降低学生的紧张程度,为情景教学教育功能及价值的充分发挥提供基础,争取为初中历史课程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建勋.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杨译. 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于秀兰.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历史概念;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历史概念包含历史知识概念和历史理论概念。历史理论概念是对同类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共同特征的进一步理论概括。加强历史理论概念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理论概念,进而形成历史思维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因而历史理论概念教学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中心任务。学生如何理解抽象的历史理论概念?通过历史教学的基础功能来实现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历史教学的基础功能是通过描述基本历史史实,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历史概念,这可以通过历史再现教学来实施。历史再现教学的实施能以文字材料、视听辅助手段为载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运用历史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把握历史内涵,从而出色地完成历史课堂教学的任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出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概念,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他们来说是学习的难点。如何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本课的历史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判断、推理,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概念,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问题本质和自主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成为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针对此问题,我校初中历史备课组老师进行了以下探讨研究。

一、分析教材,提取历史概念,进行理论学习,掌握“专制主义”和“中央 集权制度”的概念

本课与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都是有关秦朝的历史,第13课重在了解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和灭亡的历史进程;本课重在突出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后世的影响。教材内容分为为四个学习子目:一、“废分封,立郡县”,二、“车同轨,书同文”,三、御匈奴,筑长城,四、焚书坑儒,分别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军事、思想等方面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了阐释。

其中第一子目包括秦始皇首创皇帝称号,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机构郡县制度的建立,这是秦始皇为建立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涉及到的历史概念不仅有“中央集权制度”,还有“君主专制主义”。完整地理解“中央集权制”和“君主专制主义” 这两个不同概念的含义 ,各项措施与建立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关系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定义这两个历史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大家通过查找资料,进行斟选讨论后达成共识,给出了这两个概念的定义。“中央集权制”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将国家统治权利集中,统一于中央政府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根据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履行各项职责。“君主专制主义”是一种中央决策方式,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的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皇帝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特点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二者联系十分密切,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但二者又是不同的,不仅内容不同,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也先后有别,中央集权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专制政体早在夏、商、周三代就已确立,到秦汉已经趋于完备而形成前所未有的皇帝独裁制度,为后代王朝所承袭直至清末。

二、分析学情,整合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思路,通过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历史概念

初一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历史知识学习,但是对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很感兴趣(古代史历史故事比较多)。本课是在学习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秦朝的短暂历史和秦始皇的业绩与暴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史实,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本课内容学生需要掌握“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历史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应用本课历史知识引出这两个概念呢?第一次设计教学思路时,我们从课题《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入手,由执教教师直接解释中央集权的概念,然后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思想方面对这些措施进行总结归纳。但有老师提出异议,这两个历史概念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很陌生,是学习的难点,如果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来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效果会更好。经过多次商讨之后,大家达成共识,决定通过创设历史情景,以西周分封制的一段史料来引入新课,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创设历史情景。史书记载:“在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子向周武王之弟康叔分赐疆土,司徒(官名)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平民、奴隶。”这反映出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第二步,西周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第三步,这一战乱局面的出现给秦朝带来了什么教训?最后水到渠成的过渡到新建立的秦朝,为统治辽阔疆域,应加强中央权力,限制地方权力,又衔接了本课学习内容:秦始皇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引入新课完成后进入新课学习阶段,如何帮助学生提取历史概念,成为教学设计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吸取第一次教训,我们首先考虑到学生应该储备一些历史知识,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理解历史概念。于是课文的第一子目由学生先看课本,再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秦始皇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皇帝制的确立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秦朝的一切政治、军事、经济等大权都集中在他自己一个人手中,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从这一历史知识中引导学生提取了“君主专制主义“的历史概念。

为帮助学生理解“君主专制主义“的历史概念,教学设计中加入播放《秦始皇》主题曲,让学生从歌词“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中体会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中央机构的三公制

在中央设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协助皇帝处理国政。介绍他们的主要职责丞相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公都由皇帝任免,都对皇帝负责,国家大事都由皇帝来决定。学生再度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理解“君主专制主义“的历史概念

3.地方机构的郡县制

秦始皇废除西周分封制,在地方实行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成36个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郡守、县令都是由朝廷任免,都向中央负责。学生理解郡县制后将郡县制与分封制进行对比,看下表:

说说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什么不同?

最终突出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一种表现形式,皇帝把地方上的权力也集中到了中央。

4.解释中央集权制的概念

透过课本《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出皇帝成为最高领导者,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构成中央政府,直接对皇帝负责,郡、县是地方政府,受中央管理。最终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逐步理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历史概念,就是皇帝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都集中在自己一个人手中,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并把地方上的权力也集中到中央,用这样的一套制度来维护国家统一,这一套制度就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5.讨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与影响

(1)有助于中央对地方控制, 巩固了全国的统治;

(2)权力集中,便于皇帝专权;

(3)此后的历代王朝基本沿用了这种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至此,通过第一子目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概念这一教学设计圆满完成。在二、三、四子目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关注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孔虚经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和“焚书坑儒“的视频片段顺利的完成了秦始皇在经济文化方面、军事方面、思想方面建立中央集权措施的教学设计。

三、观察课堂,反思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只按照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不断观察学生的表现,这包括观察学生的表情、行为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声音。教学设计时,大部分老师都认为第一子目中涉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历史概念学生难以掌握,其它三个子目应该不会有问题。但事与愿违,引课时当执教教师抛出西周分封制的问题时,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很快参与课堂学习中,表情兴奋,主动回答,充满了自信。学习第一子目时,学生也通过课堂储备的知识,顺理成章的归纳出了秦始皇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在建构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理解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历史概念。尤其在播放《秦始皇》主题曲时,学生更是兴奋不已,纷纷从歌词里面寻找并体会皇帝的权力之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这节课的课堂观察,引起了我们对初中历史概念教学的思考。概念学习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将信息整合进综合的、复杂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历史概念教学应该是一个促使学生主动的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而不应该是由教师简单传递客观而确定的定义的过程。历史概念是抽象的,各个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对初一学生来说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史实;知识的迁移;生活中学生能接受的事例以及教学辅助手段来阐释概念,历史概念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历史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总尊重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为他们得出认识和结论创造条件,通过历史知识的掌握构建起历史概念。教师的“语言魅力”是调动学生感官的调味剂,浅显易懂的语言,适中的语速,风趣幽默的对比(语言表述必须准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达到对历史概念理解有效途径。不仅历史概念教学如此,其它历史知识的教学也应如此,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达到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以上是我校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的浅显尝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将继续进行这样的探讨,以期促进我校初中历史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年.秦汉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12.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纵横联系法;历史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84-01

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方面:纵向发展方面和横向发展方面。可见,历史它本身就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历史课堂中“横向”与“纵向”知识的联系教学尤为重要。横向联系便于学生做出比较,纵向联系可以使学生看清历史的发展规律。

历史的横向与纵向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个人认为,在历史的教学中,历史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要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

纵横联系法是指在教学中将知识前后贯通,左右并串,中外交错,纵横比较,异同对比,从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教学方法。适当运用这一教学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能力。

1.纵向联系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联系的观点,而历史这门学科决定了它联系的多方面和多层次,纵向联系就是从时间推移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因果关系,从而探索历史发展趋势。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为了使学生准确、全面的认识每个朝代中央集权的措施和每个朝代君主专制演进的过程,突出明清这个时期君主专制达到空前加强。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列表法,把各个封建王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作了纵向比较。通过列表纵向比较,既要使学生从比较中看出各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不同措施,亦即各自的特点,同时要启发学生看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基本趋势是: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历史作用时,也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明清以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有力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有利于组织生产、发展经济,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明清时期皇权的高度集中除了看到它有利的一面,我们还应看到,这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2.横向联系

横向联系就是通过空间拓展的方式将某一历史现象与同一时间其他地区出现的类似或相反的现象进行类比分析;或者是将某一历史现象与同一时期的其他相关历史现象进行有机的联系和综合。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中,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内阁制度”、“军机处的”相制度有什么不同?运用横向联系的方法,进一步探究这时期中西君主制度演变的区别?再引导学生从中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的不同发展,得出这时期,特别是16世纪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诞生了几个资本主义法制国家,成为世界的强国。而这时期的中国,君主专制得到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在这些制度下,虽然也有康乾盛世,但也是“落日的辉煌”。

3.纵横联系法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感教学;措施

重视情感与情感教育在人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情感既然会影响到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进步,毕竟个体是社会中的个体,而社会也是由这些个体所组成的。由此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自身教学的质量以及效果,就必须及时地认识到情感教育的必要性,进而根据自身教学的特点、条件,探索出有效的措施,这样才能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才能够以情感为基础,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进步,最终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合适的人才。

一、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学科教育自身的要求

历史学科的本质是将已经成为历史的客观事物以教学内容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历史,更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换句话说,历史教学自身存在着一定的感性影响,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师必须积极地在自身教学中有机地融入情感教育,这样才能够满足历史这门学科的需求,也才能够满足历史教学发展的要求。

2.当下教学发展的要求

教学不是盲目地为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知识让学生切实有所收获,而在教学质量、教学效果难以得到实现的当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着重考虑情感教育,因为情感的融入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更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最终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的开展。

二、加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

1.运用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情感教育

教学方法是教师开展具体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而情感教育的融入,也必须具有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得以顺利开展。由此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还必须着重考虑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以有效、适合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推动情感教育的顺利开展。举个例子来说,在讲到港、澳成功回归的时候,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港、澳为什么能够成功收回?台湾为什么还未统一?等等,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两段话作答。邓小平说:“香港问题为什么能谈成呢?……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撒切尔夫人回忆录片段:“……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从材料中有所感悟,而这样一堂课就涉及了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说问题教学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及情感调动法等等,不仅全面为学生展示、诠释了教学内容,更保证了学生思维的集中性。

2.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氛围来实施情感教育

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氛围是开展情感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因为情感教育是感性的,而感性因素必然会建立于感性条件之上。由此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师要想推动自身情感教育的发展,还必须着力于对客观环境的建设,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以下几点:(1)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即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从上第一节历史课开始,就要通过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自己的历史”,体会“什么是历史”“学习历史有什么用”“如何学好历史”这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别出心裁的第一节历史课,有利于改变学生对传统历史的看法,体验到学习历史并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而历史老师也并不都是“老古董”,从而体验到历史课也可以不枯燥、不乏味。这样一来,就能够成功地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2)历史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沟通。良好的沟通、交流不仅能够将师生关系和谐化,更能够帮助高中历史教师了解自己的学生,而充分的了解是保证后续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3)历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性、实际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没有兴趣的教学无疑是枯燥的、乏味的,并且是毫无意义的,更不用说取得预期的效果。(4)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历史课堂教学源于教材但是又高于教材,因为照本宣科的教学不仅教师觉得没有意思,学生也是如此。正因为这样,在开展具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对教材内容做出必要的、适当的延伸以及拓宽,以确保学生能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这一点绝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氛围。

总而言之,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情感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优势,如果能够及时、积极地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效果,更能够全面推动学生的成长、发展。正因为这样,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正面地分析情感教育,进而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有机地融入情感教育,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困难和应对措施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实施将近两年。在这将近两年时间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本人既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欣喜和参与其中的动力,又产生了一些教学困难和面对教学困难无所适从的烦躁,时时反思,经常与同行探讨,并初步制订了一些应对措施,与广大教师共同交流和探讨。

一、教学困难

1.新旧课程编排模式的不同,而对历史教学产生的困难

普通高中新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历史分为历史(I)、历史(II)、历史(III)三个学习模块,而选修历史四个模块可根据教学实际任意选择三个模块。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有中外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民主、人物等,采用了贯通古今、中外历史合编的专题编排模式,其以开放性强、专题突出、知识容量大、教学目标高为特点,与旧教材以时序性为主的通史编排模式存在很大差异,而这对于长期从事通史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带来极大的困难。教师要按要求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必须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用来查阅资料,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进行备课,尽管如此,在把握和驾驭教材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而言,由于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有效的学习方法,组织专题史的新课程历史教学,短时间内对探讨式的教学方法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难以接受,不易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学科知识体系,也很难让他们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2.新课程的要求与学生认识水平不同,对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

由于很多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历史基础知识薄弱,习惯于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尚未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历史素养,对探究性的专题学习缺乏了解,其知识储备、语言表达能力都不足以在新课程教学中发挥出“主体”的作用,加之一些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对新课程历史教学显得不太适应。

3.新课程知识容量大、教学难度高,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目标有较大的困难

知识容量大、探究性强是历史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则是课时严重不足,按照新课程的课时要求,高一历史每周两课时,高二高三各三课时。但由于新课程教材内容多、涉及面广、补充内容多,一个课时要完成新课导入、授课、讲练习、复习巩固等教学环节,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难度实在较大。

4.落实探究性学习方式有较大的困难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对历史教师而言,落实探究性学习面临较大的困难。一是班额人数多,分成若干小组对某一问题进行探究时,课堂秩序混乱,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难以进行有效的指导。二是探究性学习耗时过多,势必影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造成经常拖堂的现象。

二、应对措施

1.积极钻研教学理论,灵活处理教材

广泛订阅《中学历史》《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参》等教学理论性强的报纸杂志。努力钻研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转变教学方法,灵活处理教材,力求做到“学生需要一杯水,教师必须储备一桶水”的态度对待教学。课程标准是开展课堂教学的指针,作为历史新课程的执行者,高中历史教师应努力钻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并结合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增补,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调整专题教学的顺序,以解决专题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2.加强备课力度,用集体智慧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由于历史新课程知识容量大、学术性强,加之课时紧张等因素,以往那种历史教师各自备课模式已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迫使历史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在历史教研组活动时提出,群思群策,集思广益,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探讨解决。

3.紧抓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工作,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与社会 教学关键性问题 历史情景教学 学为中心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把握对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与社会核心内容、学科本质、核心思想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是高效课堂改革的必然趋势。面对历史教学,现实中的大多数教师以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历史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特定的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现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主动思考与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历史的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历史的小主人。那么如何在历史情境教学法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回到学生喜爱的“历史现场”

要使历史情境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在课前历史情境的选择与设置环节就要选择真正从学生主体出发的历史情境。

首先,历史情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心理上迅速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在设计八年级《秦朝一统》中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内容时,我预设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可能会遇到的难题,设计了秦始皇内心的独白与大臣们的对话,邀请学生进行秦始皇与大臣们的角色扮演,并用漫画形式展示了秦始皇与大臣的形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对于本课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立即进入历史角色,整堂课在愉快热烈的气氛中解决了秦始皇所遇到的难题,成了学习历史的主人。

其次,历史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自然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在设计九年级《改革开放》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家采访长辈,听长辈讲述改革开放以前家里生活的方方面面,然后对比如今自己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通过对比具体生活实例亲身体会改革开放的意义。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调查,细心观察,最后对比总结,真正身体力行地感悟历史、总结历史,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

二、回到学生自己运用的“历史现场”

首先,穿越时空,角色体验。学生在以为自己创设的情境中迅速进入角色,主动发现探究、解决历史问题。如组织八年级《面临挑战的中国――最后的盛世》教学时,我从学生角度出发,创设具体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时空隧道分别来到了明清时期的湖广地区(湖南、湖北)、松江、江南地区及安徽和山西。要求学生根据史实,展开想象最有可能会从事的工作,并说明原因。通过学生进入角色的自主学习与思考,在多样的工作中了解了明清时期不同地区丰富的社会经济种类(农业、手工业、商业),感受到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其次,由易到难,梯度探究。在历史情境的创设中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又不能过于深奥,应有知识层次,有难度梯度,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八年级《面临挑战的中国――最后的盛世》中要让学生对中国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有所察觉,我设置了“我眼中的盛世”历史情境探究环节,先由学生总结本课已经学习的中国明清盛世繁荣的具体表现,再由学生分析所给资料总结这一时期西方各方面的变化,最后通过东西方各方面的对比,得出中国盛世背后隐藏危机,面临西方的严峻挑战。这样学生由易到难,逐步在历史情境中探究历史问题。

最后,竞争合作,相互促进。在运用历史情境的过程中遇到较难的问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

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体现学习历史的主人地位。在八年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发展》的教学中,我将清朝前期疆域划分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四个区域,以小组探究合作的形式,小组合作解决清朝各对这些地区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作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分工、有记录、有帮助、有竞争,使得本堂课清朝前期采取了哪些维护统一的措施的教学任务高效地完成,而且学生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技能。

三、回到学生自主反思的“历史现场”

对于历史情境的评价与总结是提高学生反思学习能力、提高学为中心课堂实效的重要措施。由学生课后对历史情境学习进行自主归纳,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总结与评价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在八年级《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图表形式对本节课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分析归纳出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异同,在学生自主回顾总结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归纳与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奎文.历史教学中的情景教学[J].学周刊,2011(31).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措施范文第7篇

本节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第二节:罗斯福新政。

二、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设计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课堂充满活力。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第二节内容,它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由放任”的美国》是《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它对战后的资本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罗斯福新政》也对美国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新政的措施也有现实意义,对于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

3、学情分析

从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征来看,高一的学生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已经初步具有了用抽象符号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但历史教学不能过度强调逻辑分析,还要注重历史学习的生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及相关内容;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教师提供的相关史料及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理解新政特点,全面客观地评价新政;进一步学会使用比较法(如胡佛自由放任与罗斯福新政等)、阅读法(教材、史料、图片等)、想象法、探究法等方法学习有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当选总统的背景,培养学生“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通过新政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改革,“新政”对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实干家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五、教学难点

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六、教学准备

教师布置课前预习,学生收集有关罗斯福的材料。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思考: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各国都在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那么美国总统胡佛是如何对待这场危机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入新课:美国历史上杰出的罗斯福总统,带领美国人民改革弊端,实行新政,从而摆脱了危机,使美国的资本主义统治趋于稳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节“罗斯福新政”。

【设计思路】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探究思考本课的教学主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干家罗斯福

教师:结合罗斯福生平资料及教材,介绍:罗斯福生于1882年,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1912年患脊髓灰白质炎,双腿残废,拄着双拐继续参加政治活动,1928年竞选为纽约州州长,1932年参加总统竞选,并以绝对优势击败了当时的总统胡佛,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1944年再次连任,1945年因脑溢血去世,是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提问学生对罗斯福有何印象?

学生:比较有亲和力,意志力坚强。

教师:身残志坚的罗斯福总统面对危机和胡佛的做法一样吗?

学生:罗斯福就开始了大胆的试验,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新政的内容。

二、实施新政

教师:先讲清新政的两个阶段:(1)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2)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然后再引用材料,让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新政的内容。

材料1:据统计,到1933年初,美国银行倒闭事件已经上升到五千五百家,有九百万储户失去了自己的存款。1933年3月3日,就是新任总统罗斯福宣誓就职的前一天,全国已有32个州的银行全部关闭,整个金融系统瘫痪,人们手拿支票,却无法兑现。

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罗斯福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据材料分析其目的是什么?

学生:措施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目的:恢复银行信用。

材料2:1933年《全国工业复兴法》:由政府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各个工业企业制订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问:《全国工业复兴法》是对什么进行调整?目的是什么?

学生:措施2: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目的:防止盲目竞争

材料3: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

材料4:1933年《农业调整法》:减少耕地,缩小现有的耕地面积,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来补贴农民的经济损失。

问:根据材料二,罗斯福是如何调整农业的?根据材料一,其目的是什么?

学生:措施3: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目的:稳定农产品价格

材料5:1935的《社会保险法》: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图片:田纳西水利工程中的水坝。

问:根据课本和提供的材料,在社会福利方面,罗斯福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生:(1)举办救济;目的:稳定社会(2)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目的:稳定社会(3)推行以工代赈;目的: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总结】新政内容:整顿银行,恢复工农业生产,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探究问题一:罗斯福总统为克服危机采取的措施,与以前的政策相比,有什么独到之处?

学生:讨论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新”特点。认识到: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期下,运用政权的力量全面对国家经济进行干预,是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设计思路】本环节补充了几段材料,可以弥补教科书的局限,也培养了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法和讨论让学生对新政有了全面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

三、新政的影响

教师:在罗斯福的领导下,美国逐步走出了噩梦般的经济危机,经济也得到回升。美国人民高高兴兴地唱起了“幸福的日子又来了”的歌谣,庆祝经济危机的过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新政的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对新政的影响认识不够全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1)积极性:对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消极性: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以“国家干预”的办法,插手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社会生活进行调节、控制,将混乱的经济纳入到一定的秩序之中,把偏离的路线拉回正常的轨道上。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认识新政的影响,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回顾本课知识要点,让学生回答,然后呈现本课框架。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措施范文第8篇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系,是和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体系相接轨的,高中历史的学习是建立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之上的,初中历史的基础知识一旦被弱化,高中的专题化,学术化知识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蜻蜓点水式的初中历史学习,无疑对要求更进一层的高中历史学习增加了难度,出现了断崖,使学生的学,老师的教无法衔接。由于孩子在初中时缺少必要的历史知识积淀,最基础的历史知识、最基本的历史概念,孩子都没记住,弄清,高中老师在上课时往往出现:学生要么问题答不上,要么对问题张冠李戴、教师教不下去的尴尬局面。由于初中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后才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学生就不知道该如何下手,部分学生的书使用一个月了,如同新书,出售就不用折价,让人感慨。当然其中也有同学是想学好历史的,这一部分孩子,上课虽能认真听讲,但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是一头雾水、一片茫然、不得要领以至于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听不懂、跟不上、学不会!其中更不不乏一部分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完全没有用,只要教材熟悉就行了中招不也是开卷考试。

教育部进行新课改的初衷是好的,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的 编写体系也很完整。避免老教材中初高中历史知识重复、热剩饭的现象。但是好的愿望,在结合到实际情况时往往出现偏差,像上面说说的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问题。有好想法,更要有好的措施,特别是相应的配套措施。措施到位,保障有力,使良好的愿望不在成为“怨惘”!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抱怨、不埋怨;不坐等,不观望;要多为成功找方法,少为失败找理由。要立足现实,争取主动。针对孩子历史基础差,方法不当的特点,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那个授课方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填鸭式为自觅食式,采用多方法、多手段,尽力弥补初中历史的遗漏!教师要加强备课、议课、评课,力争打造精品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孩子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创造性。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措施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师生互动 教学

一、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一)授课形式单调,以教师讲课为主

目前我国初中历史课程的授课方式是非常刻板、单调的,绝大多数教师依然遵循着以讲述为主,学生负责记录知识点,并对教师强调的重点进行背诵,在课堂上很少出现师生互动的环节,学生对一切历史知识的掌握都通过教师的讲述来获取。

(二)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普遍偏低

由于历史知识本身就比较单调、乏味,没有灵活多变的东西来吸引学生,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使学生无法积极学习历史学科,甚至会对历史产生厌恶感,大多数学生对待历史的态度则是通过考试即可。

(三)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掌握性低

受传统的历史授课模式影响,学生只会对固定的知识点进行背诵,而不会去发掘知识。笔者通过对部分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可以对固定的历史事件时间、重要历史人物进行背诵,但是如果将同一历史事件转换角度,学生就感觉很陌生,甚至是无法回答。

以上种种现状表明,目前我国初中历史学科的授课方式并不利于我国素质教师的实行,因此,加强师生互动成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举措。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就历史课程内容本身而言,是非常枯燥的,加上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使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不会产生兴趣。如果教师在历史课上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就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讨论,会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使学生对课程的学生产生兴趣,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还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

(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果教师只是将历史课本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灌输,只会使初中历史课堂变得越来越枯燥,同时,学生不会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只是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机械记忆就可以了,这违背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加强师生互动,可以使学生对问题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就自己的想法和教师进行沟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学生通过历史教师的讲述来了解每一课的知识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划出本课重点,进行背诵,在考试的时候将答案填在固定的位置就算是通过了考试,而事实上,就很多历史事件而言,学生对事件发展的具体原因、背景等都没有很清晰的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学生暂时记住了答案,也不能永久保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师生互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三、加强初中历史课堂师生互动的可行性措施

(一)教师端正态度,转变观念

大多数教师认为课堂就应该是严肃的,教师有义务并且有责任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学生就应该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方面,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到课堂师生互动对学生能力提升、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从而在历史课堂上用正确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互动。

(二)积极为学生创造互动氛围

在初中历史课上做到教师互动,需要教师的积极配合。教师如果在课堂上不停地讲述,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互动,因此,互动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可以就某一具体历史事件向学生展开互动讨论,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的时候,如果光靠口头讲述,让学生记住措施有些难度,教师可以引发学生积极互动,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表演,让几个学生分别饰演秦始皇和大臣,通过幽默诙谐的表演把措施给引出来,在课堂重现历史事件的发生场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古代的生活气息,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背景,这样远远比死记硬背更能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三)鼓励为主,激发互动主动性

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起师生互动,也可以充分鼓励学生参与互动,例如在学习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时候,书上对于武则天的描述非常客观,而且都是有关政纪上的举措,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武则天到底是因为能力还是因为耍手段当上皇帝的?”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并以此展开互动,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把电视中的情节拿出来说,有的同学根据书上的史实来说,最后得出结论:武则天是有一定能力的,因为她提出了很多有利于民生的做法,通过一些措施使其统治期间的社会和谐而安定,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更通过互动使学生牢固掌握了课本知识。

【参考资料】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措施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思维能力;多媒体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培育高品质的思维是我们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在现代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模式,为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多媒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再现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历史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自己处于一个讲述者和观察者的位置去教学,客观地讲述教材内容,然后去总结结论。师生都没有对历史的体验,对于结论也只是机械地接受,没有认同感,因此,无论是课堂效果还是学生的记忆效果都不甚理想。

古人早就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无法通过实践去加深理解和印象,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通过画面、声音、视频等形式为学生展示知识。这样,通过直观、形象的表现手段创建的教学情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能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帮助师生创设特定的历史情景的最有效工具,从而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课,通常教师按教材把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各项措施一一列举出来加以叙述,包括“采取了哪些措施,每项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起到哪些作用,有何历史意义等”。然而,学生的记忆、理解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让学生参与教学,亲眼目睹秦始皇颁布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过程,然后据此理解这些措施的历史意义。课前教师设计一个历史剧,让学生扮演秦朝的官员到全国去考察,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放映,根据官员的经历让学生说出当时秦朝面临哪些问题。①一个官员想游历一下秦国的广阔河山,他首先出了原来秦国的边界来到前赵国的地界,车在路上行驶得很慢,而且有些地方还得下来步行,原来秦国的车比赵国大,赵国的路太窄,车很难通过。②官员好不容易到了前韩国的都城郢,城市很繁华,这个官员看到一个卖栗子的,想买2斤,结果用秤一称,只有一点,还以为少给了他,旁人解释,他才明白是韩、秦的度量衡不一样。③付钱的时候,买者不收秦国的圆形方孔钱,只收原来韩国的钱币。④不久,他来到楚国看到了一张官文,上前一看,一个字也不认识,这名官员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当地人解释,结果一句话也听不懂,只好扫兴而归。然后,教师设疑:通过这段课本剧你看出秦朝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秦始皇应采取哪些办法?看秦始皇采取的办法是否与你的办法相同呢?他的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观看多媒体剧,让学生如同亲历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过程,这种体验式学习不仅激活了学生情感上的认知,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设情境,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新能力的发展需要对学生思维进行训练,尤其是发散性思维。没有发散性思维,就谈不上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创造性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质疑问难,异想天开,发表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对问题提出假设,进行逆向推理和猜想,看是否能得出新的结论。高中学生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根据学生的特点,课堂中设计开放性的题型,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来拓展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活跃历史课堂。如在《洋务运动》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讲解了洋务运动的有关内容。学生兴趣高涨,我借机就洋务运动的评价,设计这样的问题:有人说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有人说洋务运动只是一场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你如何来评价?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讨论发言过程中,课堂气氛轻松自如,发言的内容体现了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独特的价值判断,同时闪现了智慧的火花,我及时捕捉这些火花,只要言之有理,都加以肯定和鼓励,这如同一剂催化剂,学生的灵感在我的引导下如泉水般涌现,发表了深刻的见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开放性试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历史课所展示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远离现在,与现实有隔离感、陌生感,使传统的历史课堂无法摆脱抽象乏味的历史说教,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材变得更美观丰富,但另一方面课文容量也更大,而学生对课文中大量的历史信息是比较陌生的。历史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就必须创设历史情境,优化历史环境,而现代化多媒体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逼真的历史环境,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让学生直接地感观历史的魅力,使历史学习简单化。比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二战的战况。在看完短片之后,当学生处于思维的兴奋点的时候,我提问:如果你是当年的战地记者,你将怎样报道这场战争?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培养了抽象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措施范文第11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秦朝疆域。

二、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课外书籍的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正确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通过对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从而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学生明确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祸根。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一个是中央集权制的概念,一个是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关系。把对“中央集权制”概念的理解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考虑初中一年级学生对这一政治术语的学习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关系这个问题,则更属于政治学范畴的内容,如何帮助学生把这个比较艰深的问题转化为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加以掌握,也是个难点。

地位分析:

“秦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一课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局面;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维护了统一的成果,加强了秦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的专横、残暴。正是这种严酷统治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这些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教法建议:

1.关于"秦灭六国"的讲授。

方法一:教师可利用幻灯片《秦灭六国图》,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从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

方法二:教师可在导入本课时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建议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战国七雄的方位图。教师可利用这个方位图,边讲边擦,灭一国,擦一国,直到六国全被擦掉,只剩秦国。指出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

2.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内容的讲授。

教师可用谈话法,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权"?"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用图示在黑板上归纳出或出示幻灯片--秦中央重要官职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职,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中央集权"。

3."巩固统一的措施"一目。

教师可利用幻灯片,或模型、实物,与学生讨论国家统一后,文字、货币统一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的理解此举与巩固统一的关系,突破难点。至于"焚书坑儒",教师讲明"焚书"、"坑儒"的概念,指出此举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重要措施即可。讲课时可配合使用幻灯片。

4.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从商到秦的文字演化,用示意图表示出来(教师可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注意提醒"篆"字的写法):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

5.如何讲授秦疆域图与国家的疆界四至。

《秦朝疆域图》是我们在历史课是接触到的第一幅历史疆域图,如何通过疆域图了解一个国家的疆界四至呢?

(1)指导学生从图例中了解秦朝国土在图中的颜色,并准确地找出秦的都城和国界线。

(2)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识图方法,找出秦朝疆域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最远到达的地点,准确地说出这些地点的名称。

(3)为了便于掌握,可以在地图旁边设计一个《秦疆域》的简单示意图,如:

秦灭六国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第二,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主要包含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方面,即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的三公制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阐述了秦朝中央集权制与以前分封制的关系,分析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对后世历代政治制度的影响。通过学习本目,学生可以对什么是中央集权制,秦朝中央集权制是如何建立的,对后世历代政治制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有比较明确的了解。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难点: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关系。

教学思想:

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利用课件和幻灯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手段: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复习: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

2.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

3.为什么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导入:

战国时期,七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奴隶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因此,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

一、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灭六国(前230--前221年)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出处吗?

(学生回答:略)

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从公元前230年兼并韩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兼并齐国,十年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提问:秦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略)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方法。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位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君的风采。出示幻灯片:秦始皇画像及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让学生讲述对秦始皇画像的印象和感受。)

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22岁(公元前238年)亲政后,平定了宦官醪暧发动的叛乱,免除了相国吕不韦的职务。任用李斯、王翦等进行统一战争。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都城定在了咸阳。李白的诗句描述了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雄姿和气概。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仿效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明智之举?请大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为秦王嬴政设计一个统治方案。(提醒学生注意:秦应该或者完成哪些方面的统一,例如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巩固这种统一局面?)

下面我们看看秦始皇是怎么做的。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权"?"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件--秦中央重要官职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职。)

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员,他们都由皇帝任命,构成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

在地方,秦朝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郡县制所取代,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秦始皇通过这一套专制集权制度,把全国一切大权控制到了皇帝手中,它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总之,这种君主专制,皇帝独裁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以及中央对地方政区管辖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自秦开创后,历代封建王朝基本沿袭下这种政治体制。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专制,在文化、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教师可出示相关的秦统一六国货币图、文字图(见媒体资料),由学生讨论回答:统一的必要性;使用圆形方孔钱的优点;我国文字发展的源流。教师向学生讲解度量衡。度,是指尺寸的长短;量是指升斗的容积;衡,是指斤两的轻重。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巩固秦的统一,加强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焚书坑儒

请学生看书回答:什么是"焚书坑儒"(出示"焚书坑遗址"和"坑儒处遗址",见媒体资料),秦始皇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么样?

教师归纳:焚书坑儒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合称,秦始皇用焚书坑儒的方法,目的是通过这种做法来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但他却采取极其残暴野蛮的手段维护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威。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对于这一点,我们要予以否定。

三、修建长城和开发边疆

1.秦长城的修建

教师首先简介匈奴族。提问:秦统一后为抵御匈奴族的进攻采取了哪些措施?

教师最后指出:秦把原来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再向东西延伸,使其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1万多里,用以抵御匈奴的进攻。这座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显示着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2.越族地区的开发

教师介绍越族。提问:秦是如何统治越族地区的?

重点介绍灵渠(出示相关图片,见媒体资料)。指出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流域。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比巴拿马运河早两千多年。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还能灌溉四万多亩田地。

3.秦的疆域

详见教法建议。

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篇章。他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下面,请大家归纳秦朝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措施。

板书设计

秦的统一

一、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灭六国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2.焚书坑儒

三、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1.北击匈奴,筑长城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措施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200

初中历史教师除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外,更应该从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中发现问题,进而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以此来升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通过对学生思想与情感教育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初中历史在宏观视角下为学生展现了人类的发展进程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和寻找人生意义,并且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得到大范围的认可和重视,初中历史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下,初中历史教师也纷纷响应,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实现突破与创新,这无疑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但是,在已取得的傲人成果面前,初中历史教师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一鼓作气,继续突破初中历史教学的弊病,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真正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质的飞跃。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

初中历史知识面广、有趣生动,却在学生中遭受冷落,学生普遍将初中历史视为记忆性的课程,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更偏向于语数外,或者思维性较强的物理、化学。不少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仅仅对一些趣味性强的历史故事感兴趣,简单地认为历史学习看看书,抽时间背一背、记一记即可,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初中历史没什么可学的。更有甚者,学生在历史课堂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而历史作业却存在抄袭、应付的现象。这一系列现状表明,学生尚未真正认识到初中历史的重要性,对初中历史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足。

(二)陈旧的教学方法制约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一方面与学生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与教师有着紧密的关系。初中历史教学令人堪忧的现状,也与教师有直接的联系,教师的教学直接影响甚至制约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少初中历史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素养较低,教育理念落后,导致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方法陈旧,阻碍了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步伐。教学模式死板单一,必然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代替学生的思考,压制学生思维的发散;还有教师缺乏教学热情,为教学而教学,不善于主动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消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学科设置不科学,教学资源^少

初中历史一直以来被不少教师和学生视为“副科”,在学科设置上,我们可以发现初中历史课的课时量较少,而且在一些学校,不少历史课被用来上语文、数学或者英语等其他课程,尤其是在临近考试时,历史课被占用率极高。这反映出不科学的学科设置,导致初中历史课时量紧张。而教学资源较少,也是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因素之一,一方面,不少学校的历史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师资力量较弱,一部分历史教师并非历史专业毕业,而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另一方面,教科书和练习册既是仅有的教学资源。有限的教学资源不利于教师教学,更不能为学生学习助力。初中历史在学科设置上处于弱势,教学资源也较贫乏,制约着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利于初中历史教学的长足发展。

二、针对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改善措施

(一)转变学生的错误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净化学生的心灵具有积极作用。在思想层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学科,纠正原有的错误观念,帮助学生较好地学习历史。比如,教师发现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做其他科的作业,不宜马上批评,而应该温和地提醒,在课后找学生了解情况,看学生是否是对历史缺乏学习兴趣,还是其他原因,再引导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帮助其改正。要想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教师不妨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得学生逐渐喜欢上历史。比如,教师在课前几分钟讲历史趣味性的小故事,或者让学生来分享,以此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二)实现创新教学,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一堂初中历史课的好坏主要是看学生表现,因此,在新课程理念倡导下,教师应该实践创新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师的创新教学离不开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再结合教学实际做一些改善,使之满足于教学活动的需要。教师应该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充分的保障。比如讲人教版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先观看老兵回忆抗日情景的视频,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情感上得到感染。接着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归纳,作几点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看,积极发言,能够感受到学生较好地融入了课堂教学之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

(三)联系相关学科,整合教学资源

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密切,教师应该主动整合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形成教学合力,促进初中历史提高其教学有效性。同样是在上《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笔者联系初中地理知识,通过地图来分析战争局势等。其实,不难发现初中历史与各个学科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应该主动运用各学科的教学资源,为初中历史所用,这样既能够弥补初中历史教学资源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深化学习,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措施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层进式;教学

这种解读、挖掘和整合是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一方面,它要求历史教师在新课改下批判地创造地运用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提出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课堂动态的生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联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

一、巧设问细读教材,追溯历史来龙去脉。

法国年鉴学派大师马克・布洛克说过“统帅和启迪历史研究的是理解。”“细读教材”区别于蜻蜓点水、水过无痕似地“泛读”,也不同于一遍又一遍地机械地“复读”。“泛读”和“复读”教材仅仅是停留在知识表层,只能重复一看就懂的浅显信息。“细读教材”就是对教材进行彻底地深入地解读,读出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读出字里行间的隐性信息,读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读中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

如某教师在讲授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时,用问题串引导学生细读教材,梳理历史知识网络:在金融方面为什么要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在工业方面为什么要限制企业的规模,规定最高工作时间和最低工资水平?在农业方面为什么要减耕减产?这些措施都是围绕解决什么矛盾?这些措施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实行美元贬值,就使得国际市场上美国产品变得便宜,从而刺激出口;限制企业规模是为了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规定最高工作时间和最低工资水平是为了保护工人阶级的利益,缓和社会矛盾;农业方面减耕减产是为了提高并稳定农产品的价格等等。而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缓解“生产与销售”这一主要矛盾,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通过层进式追问,学生深入细读教材,读后水到渠成地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网络。

二、引史料深挖教材,探究历史本质规律。

后现代主义史学认为,历史是一种思维的产物。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提出:“如果你想教你的“头脑迟钝”的学生学会思考,那就请你把他们领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只要点燃思考的火花,学生就想知道更多,就想更深入地思考新的现象。这种意愿、愿望就是加速思维过程的活动性和推动力。”

“挖掘教材”是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思考历史事件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搜罗史料,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联系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式,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及其所反映的历史规律,点燃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某教师在教授《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时,呈现材料:

维多利亚18岁成为英国立宪君主,她学会了心平气和地与首相共事,哪怕她心底里非常讨厌这个首相,但仍然尊重政府的决策。

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是英王维多利亚的外孙。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当中,首相俾斯麦成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但是在1890年,因为威廉和俾斯麦两人在外交政策上发生分歧,虽然俾斯麦一肚子委屈,威廉依然解除了他的首相职务。

探究的问题是:同样作为立宪君主,祖孙二人的表现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这就要学生联系所学的,并进行联系比较。

从具体的历史故事(情境中)提出探究问题,自然、贴切,既明确指向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英国和德国的君主立体的内容和区别),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深度挖掘,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释这些历史现象,从而揭示出历史事件的本质。

英: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内阁首相只对议会负责;

德: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君主是实、立宪为虚;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三、定主题整合教材,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由于教材专题式编排体例的限制,使得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人为地割裂开来,或者某一主题的内容出现分离,跳跃,使其零散的隐蔽的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中。“合理整合”就是围绕某一主题将蕴藏的历史信息进行重新挖掘、整合,按历史的内在联系将其有序的联结起来,使这些知识在更高层面系统化,形成一个简明的、直观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关于现代世界的两种现代化模式,分散在必修二的第四、六、七单元中,某位教师指导学生对教材整合、构建了如下的知识体系:

通过对教材的整合,打破原来的单元隔阂,把与“现代世界两种现代化模式”相关的历史事实有机串联起来,将知识点化繁为简,既提高了学生对“现代化模式”的整体感知能力,又能从两种模式的联系比较中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归纳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措施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层进式;教学

这种解读、挖掘和整合是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一方面,它要求历史教师在新课改下批判地创造地运用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提出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课堂动态的生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联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

一、巧设问细读教材,追溯历史来龙去脉。

法国年鉴学派大师马克·布洛克说过“统帅和启迪历史研究的是理解。”“细读教材”区别于蜻蜓点水、水过无痕似地“泛读”,也不同于一遍又一遍地机械地“复读”。“泛读”和“复读”教材仅仅是停留在知识表层,只能重复一看就懂的浅显信息。“细读教材”就是对教材进行彻底地深入地解读,读出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读出字里行间的隐性信息,读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读中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

如某教师在讲授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时,用问题串引导学生细读教材,梳理历史知识网络:在金融方面为什么要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在工业方面为什么要限制企业的规模,规定最高工作时间和最低工资水平?在农业方面为什么要减耕减产?这些措施都是围绕解决什么矛盾?这些措施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实行美元贬值,就使得国际市场上美国产品变得便宜,从而刺激出口;限制企业规模是为了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规定最高工作时间和最低工资水平是为了保护工人阶级的利益,缓和社会矛盾;农业方面减耕减产是为了提高并稳定农产品的价格等等。而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缓解“生产与销售”这一主要矛盾,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通过层进式追问,学生深入细读教材,读后水到渠成地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网络。

二、引史料深挖教材,探究历史本质规律。

后现代主义史学认为,历史是一种思维的产物。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提出:“如果你想教你的“头脑迟钝”的学生学会思考,那就请你把他们领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只要点燃思考的火花,学生就想知道更多,就想更深入地思考新的现象。这种意愿、愿望就是加速思维过程的活动性和推动力。”

“挖掘教材”是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思考历史事件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搜罗史料,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联系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式,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及其所反映的历史规律,点燃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某教师在教授《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时,呈现材料:

维多利亚18岁成为英国立宪君主,她学会了心平气和地与首相共事,哪怕她心底里非常讨厌这个首相,但仍然尊重政府的决策。

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是英王维多利亚的外孙。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当中,首相俾斯麦成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但是在1890年,因为威廉和俾斯麦两人在外交政策上发生分歧,虽然俾斯麦一肚子委屈,威廉依然解除了他的首相职务。

探究的问题是:同样作为立宪君主,祖孙二人的表现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这就要学生联系所学的,并进行联系比较。

从具体的历史故事(情境中)提出探究问题,自然、贴切,既明确指向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英国和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的内容和区别),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深度挖掘,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释这些历史现象,从而揭示出历史事件的本质。

英: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内阁首相只对议会负责;

德: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君主是实、立宪为虚;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三、定主题整合教材,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由于教材专题式编排体例的限制,使得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人为地割裂开来,或者某一主题的内容出现分离,跳跃,使其零散的隐蔽的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中。“合理整合”就是围绕某一主题将蕴藏的历史信息进行重新挖掘、整合,按历史的内在联系将其有序的联结起来,使这些知识在更高层面系统化,形成一个简明的、直观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关于现代世界的两种现代化模式,分散在必修二的第四、六、七单元中,某位教师指导学生对教材整合、构建了如下的知识体系:

通过对教材的整合,打破原来的单元隔阂,把与“现代世界两种现代化模式”相关的历史事实有机串联起来,将知识点化繁为简,既提高了学生对“现代化模式”的整体感知能力,又能从两种模式的联系比较中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归纳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措施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历史知识 基本线索 知识体系

一、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知识性、关联性很强,除了要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外,还要再认再现历史概念、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所以在历史学习中,不能把基本历史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是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的多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加深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消化进而形成清晰的脉络,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观思维。所以,以课本为中心,在整理并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学习中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也是学“活”历史的途径之一。

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作为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亲身感受,在讲述完一系列的历史基本史实后。大部分学生会出现掌握了新的知识,却又遗忘了旧的知识这样的情况。这其中固然有学生记忆力不强的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学习方法上存在着严重的误区!他们的错误在于把一个个历史事件看成是单独的、孤立的,而没有意识的到,这些历史事件中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把握住其中关键的联系,自然而然的就能够从整体上来学习历史,从全局来把握这些历史事件。这样,学习历史就会变得更快、更好、更轻松!这就是历史教学中或是历史学习中历史知识体系建立产生的影响!

二、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方法

所谓历史知识体系,即历史知识自身固有的总分、主次、前后、内外和因果等既区别又联系的层次结构形式。它们共同联接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历史知识的点、线、面、体系统。

第一、教学过程中注意对知识点的梳理

由于历史知识体系中的点,指的就是历史教学中的历史基础知识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讲述基础的历史知识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没有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就不可能建立起历史知识体系!就好比一幢房子,没有地基,这房子也就无从建立!《历史课程标准》对点的基本要求就是准确的记忆,在记忆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理解。历史基础知识点是历史知识体系的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核心是要实现鲜卑少数民族的汉化,是整个鲜卑民族融入汉民族当中。因此,变法的内容都离不开学习汉族文化这个核心。那么这六点改革的内容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汉礼、尊孔、尊老,以孝治国等。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记忆起来就会相对简单,达到很好的效果,教师也在教学中梳理了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了历史知识体系中的点。

第二、教学中引导学生串联相关知识点

历史知识点具备以后,需要的就是找出历史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要找到线,掌握线索,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比如,在讲述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时期是采取不同的政策的!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和亲——战争——和亲。汉初,汉朝国力弱小,匈奴国力强大。所以,汉初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卑微的和亲政策,将皇室公主远嫁匈奴,同时每年提供匈奴大量的粮食和丝帛!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强盛,具备了强大的实力,于是对匈奴展开了反击,一举收复失地,并把匈奴赶回了漠北大草原,最终使匈奴发生了分裂,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汉元帝时期,由于匈奴分裂,其中一部分进入中原地区,开始逐步与汉民族进行融合,为了使匈奴更好的融入汉朝,实现汉朝的稳定,汉元帝同样采用了和亲政策,昭君出塞,留下了千古传颂的故事!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变化,是受汉朝和匈奴实力对比影响的,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就体现出了这一时代的阶段特征!

第三、注重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各个方面

历史知识的整体上的把握,也就是在具备点、线的基础之后,我们在教学中,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要使学生学会站在全局的角度去看问题。

例如:在讲述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形成时,我们需要的是要求学生整体的把握整个的这一历史事件,包括它形成的原因、采取的措施以及最终的影响。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当时汉朝国力的增强,而武帝时期国力的增强,则离不开汉初修生养息的政策形成的“文景之治”的局面,“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为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从四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即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四个方面。政治上汉武帝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的措施是将全国的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国用,同时铸造五铢钱;军事上的大一统措施就是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征匈奴,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思想文化上则是采取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完成了思想上的统一,四个方面缺一不可。这四个方面就构成了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最终,在这一系列措施的影响下,汉朝出现了鼎盛的局面,这就是大一统局面出现的结果!这样,对于汉武帝实现汉朝大一统局面,学生就可以在全局上进行很好的把握!

历史教学绝不是单纯地复述历史,而是在科学的认识上阐述历史。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客观地再现了历史的进程。在帮助学生建立这个体系的过程中,改变过去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病,培养学生的记忆、理解、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是学生轻松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