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技术创新的方法范文

技术创新的方法范文

技术创新的方法

技术创新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竞技 武术发展 创新

中图分类号:TE933.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177-01

在20世纪的末期,竞技武术套路是中国史上新旧的交替时期,武术套路即将开始了由近代武术向现代武术的历史转变,从发展的进程来看,武术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而中华民族新中国的诞生,推动了中国武术套路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标志着武术的巨大变化。从现代武术的成立到至今经历了50多个春秋,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武术套路运动发展非常迅速,这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和新内容。学者和专家们为此付出了很多艰辛和努力。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大量的武术研究工作,论文的发表达到了上百篇。主要研究以下几个大问题:武术套路的发展问题;攻防实用技术的组织;武术普及推广问题;奥运战略问题;武术的市场化问题。

一、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和特点

1.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过程

武术在中国发展历史悠久,武术的产生起缘于远古时代的生产劳动。远古时期人们的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为了保证生存下来,这样就自然引起了同自然界进行搏斗的现象。

在现代,国家体委和武术协会指导各省、市建立武术协会、包括各大武术馆、研究协会和武术社等。形成了广大的武术活动网,为武术能更好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

2.竞技武术套路的特点

(1)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套路在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之一,同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在一起,另外,武术还作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在技术上也具有功防的特点。

(2)能够磨练自身的意志、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操

武术的练功和学艺过程,要有足够的意志力和坚持不懈的吃苦耐劳精神,要持之以恒。另外,在中华民族武术还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更能显现出武术功力和技巧的演示,都会引人注目,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更能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3)提高自身保卫的能力

通过武术的几大特点和技击的方式方法,能够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持之以恒地练功,还能增长劲力、抗击摔打,克敌制胜,具备防身自卫的能力。若系统的训练,掌握技击术,可以为国防、公安建设服务。

二、攻防实用技术的组织与方法

武术运动的技击术就是攻防实用技术。武术的功击方法和流派更为繁多、丰富。在武术中徒手的攻防技术方法主要是以踢、打、摔、拿为主。人体各个部位的功能在相互对战中充分体现出来,增强了防卫功能和进攻对方的武器。

1.攻防实用技术的策略

功防实用技术一般是通过两人进行一攻一防的对抗性训练,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攻击的基本方法。根据两人对练的特点,需采用配对的形式进行有利教学。

(1)由于男女学生生理上的差异不适合相互配对的训练,这样可采纳男女分别进行分组训练。

(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按照体重情况进行配对练习,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2.攻防实用技术的方法

功防实用技术的技术结构非常完整,包括几个不同的动作。通常采用先分解的动作,再使用完整连贯的方法。把基本的动作掌握以后,再进一步掌握动作的内外结合法和虚实变换的方法,使学生一气呵成地掌握动作。

(1)整体训练,通常是按照教师口令的指示,再加上基本的功防技术方法整体的进行训练。

(2)小组训练,把整体划分成各个小组进行训练,做到互帮互助,做到相互促进的训练原则,把学生能够培养成自觉训练和对错误的动作进行识别的能力。

(3)模防实战训练,在课上通过教师的认真指导,让学生进行有条件的实战训练,达到教师规定部位来实现进攻和防守,做到即可。

三、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基层武术竞赛的组织一般由成立组织机构、制定竞赛规程、组织裁判队伍、宣传动员工作等部分组成。

(一)成立组织机构

组成竞赛委员会,领导竞赛工作。竞赛委员一般设竞赛组、裁判组、总务组。

(二)制定竞赛规程

竞赛规程应在竞赛前加以制定,并提前发到各有关单位。它应包括下列内容:(1)竞赛名称。

(2)目的任务。(3)比赛日期和地点 。(4)比赛方法 。(5)比赛项目。 (6)报名办法。 (7)奖励办法。 (8)注意事项。

(三)竞赛裁判法

评判时,裁判员须独立进行评分,并应在评分记录表上用数字或符号作简明的扣分记录。由于武术竞赛主要依靠裁判员掌握规则的精神,根据运动员临场发挥的技术水平定成绩。一个完整的套路数十个动作,时间短而变化快,裁判员要在短时间内看清和记准每一个错误动作有一个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劲力、协调、风格、精神、节奏等的扣分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所以,为了能较正确的评判,在评分时必须注意:动作规格错误随时记录,具体实扣;劲力、协调与精神、节奏、内容、内格、布局、结构等整体性错误综合比较,一次总扣;其他错误出现扣。

(四)预访伤害事故

在攻防实用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严格要求,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在练习前必须育分做好准备活动,活动开各个关节。在配对模拟练习时,要注意先轻打近着;在接近实战的练习中,用力也要注意掌握分寸,不得用蛮力,更不能情绪冲动地施暴力。练习难度较高的摔、拿动作,没有掌握技术要求之前不要过于用力,避免伤害对手。另外,练习要集中精神,认真练习每一个动作,上课时切忌学生身上佩带铁质硬物等易伤人体的东西,练习前要进行检查,防止意外的伤害事故。

近年来,全国性的武术竞赛活动除相关的锦标赛以外,还有一些业余的武术比赛和武术观摩交流比赛,散打比赛,太极拳、剑比赛等。根据竞赛性质不同,也有不同的竞赛规程、规则和相应的组织、编排方法。

参考文献

[1] 武术.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6

[2] 薛晓媛.大学体育概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11

技术创新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方法 兽医技术 应用

整个兽医行业虽然不断向可持续、高效的良好方向发展,但目前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尤其是原始创新技术的匮乏,从而使整个行业的进步显得动力不足。如何使兽医技术创新问题解决,从而使行业的高速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并且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的兽医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1.兽医行业管理的机构不健全

仍然有大部分地区的兽医行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不健全,特别是在基层畜牧兽医的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基层的兽医管理机构比较的分散,很多管理机构根本不清楚自己的管理责任,而且由于管理机构不是集中在一起进行行业管理,导致管理部门之间的配合和衔接存在弊端,兽医行业的管理体制中也并没有明确规定每一个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最终致使兽医行业管理体制运转不灵活,管理机构配合不密切,从而影响了整个兽医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2.兽医行业内部不重视管理以及技术改革

首先,兽医行业的从业人员本身就对兽医行业的了解程度不高,不能认识到兽医技术和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所以从业人员主动对兽医行业的管理体制和兽医技术的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兽医行业的领导因为惧怕兽医技术和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未知性的结果,并没有对从作人员进行正确的改革性指导。

二、创新方法在兽医技术方面应用

1.完善并规范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相关体系

要强化畜牧兽医行政执法职能,重点负责畜牧业种畜禽管理、饲料饲养、草原管理等工作,要加强县镇政府、兽医院、兽医站、村级防疫员之间的衔接纽带,在各自职责明确的前提下,进行密切的合作和协调,必须建构并完善基层动物防疫、防疫检测、动物疾病诊治的统一性机构,做好日常畜牧生产及免疫动物的登记工作;要以《动物免疫法》为依据,对档案内的所有动物都要进行强制免疫,包括禽流感、口蹄疫等,还要关注动物免疫的效果,要达到动物免疫抗体水平在100%合格率的标准,对于不符合规定进行动物免疫的要进行制度处罚,确保动物免疫工作的依规、有序发展。

2.强化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提升畜牧兽医人员的素质

为了实现畜牧生产的大跨越,要建构一支专业水平精湛、素质较高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要对“进口”加以疏畅,引进全日制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对于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到县镇畜牧事业单位可以带编进人,不受编制的限制。同时,要建立明确而统一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责任制度和激励机制,对畜牧兽医人员实施优选劣汰,要通过各种培训手段提高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素质,如以会代训、岗位培训班等,提高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在畜禽品种改良、饲料喂养、防疫检疫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并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实施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绩效核算和奖惩,科学合理地评定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职称,使更多优秀的畜牧兽医技术人才进入基层进行锻炼和提高。

3.加强兽医领域中生物技术的应用

(1)动物育种

生物技术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主要是胚胎技术、DNA技术、克隆技术和转基因等的应用,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对传统人工育种的形式加以改善,加快培育和品种优选的时间,缩短培育的周期,提高育种质量,实现分子级的培育效果。例如通过生物技术可提取特殊基因,在插入基因簇的基础上开展生物的遗传性再造,这样能够对品种的某一特性加以改变,优化品种或改造种群。然后利用相关的生物技术,有效进行检测与诊断,对遗传改造效果进行科学分辨,保留达到预期的小组,提高育种过程的速度与准确性,提高畜牧业的生产能力。

(2)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治

运用生物技术来诊断与防治动物疫病,其主要是通过该技术培育基因工程兽用疫苗,其培育时间比常规疫苗生产时间要短,并且疫苗具有更加强大的效果和更多的种类,降低因污染或残毒而导致的生物污染几率。一般来说,常见的包括预防禽痘病毒的核酸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活病毒载体重组疫苗等。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型有效的诊断方法用于畜禽的疾病诊断中,尤其是多种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如聚合酶链反应法、核酸探针法、免疫印迹法、限制酶分析法等。

(3)饲料资源开发

动物的养殖需要以饲料为基础,其直接关系到畜牲畜的成长和畜牧业的经济效益;而生物技术的应用发展有效推动了畜牧业与农业的技术变革,为饲料资源的研发提供了有力条件。将生物技术应用在饲料研发中,能够促进饲料营养成分的提高,减少因饲料短缺而产生的压力情况,为畜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基础。如生物技术在发酵饲料中的应用,其对传统饲料来源加以改变,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畜禽的适应性和抵抗力,减少畜禽的发病率。澳大利亚的部分科学家已经研制出新的首蓓,其含有十分丰富的蛋白质,去除相关基因之后可作为新型的高蛋白质含量的饲料。

4.纳米在畜牧兽医方面的运用

(1)纳米饲料

动物饲养业的可持续发展计划一直受到可利用资

源短缺的影响,如何提高饲养动物所需饲料的营养物质的含量就成了动物学家以及相关饲养人员应当率先思考的问题。而纳米技术在饲料方面的应用无疑是给饲养员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因为纳米微粒的细小特质能够融合更多的营养元素,并且能够提高动物肠胃的吸收能力,促进动物的消化能力,使其能够更好更安全的成长。除此之外,纳米技术还大幅缩减了动物饲料的料肉比以及料蛋比,这就保证了动物饲料的营养物质。增长了动物的安全性以及健康性。

(2)纳米技术在兽药的研制以及生产中的应用

疾病的肆虐向来是无可避免的问题,无论是在人类领域还是在饲养方面。因此,如何能够保证药效的快速有效成为了现代医学最为头疼的问题。纳米技术的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畜牧兽医方面,纳米技术对兽药的研制以及生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物的使用也越来越为广泛,抗菌以及抗寄生虫的药物在畜牧兽医方面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大量的使用,甚至于说是滥用和不合理的运用抗生素以及抗菌药,导致了动物体内抗药性的提升,从而使得药的作用越来越低下,大幅增加了动物的健康风险。而在畜牧兽医领域采用纳米技术以后,因为纳米微粒的细小,不仅仅是减少了药物的剂量而且还增加了药物的效力,为动物的健康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纳米机器人的运用也能够有效的清除药物在动物体内留有的残渣。比如说已经上市的“正清”消毒剂,就是纳米技术在畜牧兽医界的应用典范。

结语

我国要重视对兽医行业的管理,针对兽医行业要制定出更详细的法律法规来对兽医行业进行约束,加强兽医行业的规范化管理,总之,我国的兽医行业要想实现飞速发展,就必须重视行业的创新改革,各个地区都要针对兽医行业的创新改革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创新方法在兽医技术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的方法范文第3篇

1企业技术创新流程

由于该应用模型基于企业创新流程设计,本文首先对企业创新流程进行确定与分类。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中指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创新是企业行为。创新不等于发明,一种发明只有成功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能算是创新。创新者不是实验室的科学家,而是有胆识,敢于承担风险又有组织实干才能的企业家。一般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应该包括创新构思产生、研究开发、技术管理与组织、工程设计与制造、用户参与、市场营销等一系列活动。在创新过程中,这些活动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形成循环交叉或并行的关系。学界对创新流程也有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创新流程模型的构建。新产品开发及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敲开未知世界大门的钥匙。创新过程模型的建立基于创新的基本定律,可以解释管理创新流程中的过程、顺序、路径。(1)创新漏斗模型。近年来,创新漏斗(Innovationfunnel)(见图2)是应用较多的创新过程模型。该模型将创新分为模糊前端、新产品开发及商业化等3个阶段。(2)技术创新过程分段。张武城[3]在《技术创新方法概论》一书中提出产品技术创新的3个阶段,即制造前端、生产制造和制造后端(见图3),是从企业生产活动的视角对创新过程的一种阐述。(3)制造业“6+1”模型。郎咸平指出现代制造业可以用“6+1”模式涵盖其整条产业链(见图4)。产业链当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为大物流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和零售等6个环节,也就是“6+1”中的“6”。谁掌握了这6个环节,谁就掌握了定价权,而这6个环节往往掌控在发达国家手中。“6+1”中的“1”是制造环节。中国玩具业正是因为只掌握了“6+1”中的“1”,即“制造”环节,导致中国完全丧失定价权;而欧美通过定价控制了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毛利率。所以中国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越辛勤地制造,越使发达国家富裕。参考已有创新流程模型,本文将企业技术创新生产流程分为计划与概念开发、产品设计、测试改进、生产制造等4个阶段(见图5)。如果能够找到有效的方法推动这4个技术创新环节的顺利开展,将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效率。

2创新方法应用模型构建

在梳理技术创新方法和工具的基础上,依据各创新流程的需求以及各创新方法的作用,构建基于企业创新流程的创新方法应用模型如下(见图6):该模型通过生产过程与不同类别创新方法一一对应,勾画出创新流程对应的创新方法,及其应用的可能性和效能。(1)在计划与概念开发阶段,一项重点工作是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和识别客户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产品研发方向,形成产品开发创新。通过有效用户需求分析、技术战略管理等创新方法为企业决策提供高效率的分析工具,辅助企业决策行为。(2)全流程管理方法覆盖创新流程各个阶段。该方法着眼于企业创新全流程的监控和统筹,确保企业生产每一个环节都在为企业创新活动及企业终极目标服务。因此全流程管理方法适用于企业创新的所有环节。(3)逻辑思维方法适用于全流程。现代技术研发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系统中的问题不会都有最优解,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不断形成新的问题。面对任何一类创新问题,都要基于现存状况、逐层分析直到本质问题出现;在实践验证过程中对已有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分类排序,并对问题解决的程度进行评估,将最优方案应用于系统中;在解决旧问题的过程中,对新问题进行提炼,进入下一个解决问题的循环。因此逻辑思维方法适用于创新各流程。(4)非逻辑思维方法重在对创新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在新产品研发初期具有重要作用。创造学方法是对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成功经验的提炼和总结。创造学方法中的非逻辑思维方法能提升创造性活动的效率,在概念开发、产品设计、测试改进各阶段,可帮助企业高效解决问题。(5)基于创新规律的方法重在探寻技术系统规律,在此基础上找到符合技术系统进化方向的技术难题解决方案,使技术系统进化方向可预期;解决技术难题的方法系统化、可掌握;企业技术难题、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有经验可循、有方法可依,极大地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目前,技术难题解决方法的研究逐渐成为一门科学,对企业产品研发、设计和测试改进具有重要意义。(6)创新活动管理方法重在改进与提升常规生产制造活动的效率能够辅助提升创新活动的整体效率。

3验证:全浸液精密数控转台研制中创新方法应用

3.1技术研发背景

北京市电加工研究所主攻研究课题是难加工材料的复杂曲面零件制造问题,课题组通过自主创新,攻克了五轴联动精密数控电火花加工技术及装备关键技术,自主开发出五轴联动精密数控电火花加工系列机床,主要技术参数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产品指标。在技术研发过程中,课题组首先应用TRIZ抽取/分离原理,将所要研制的电火花加工机床分割成6个独立技术系统:①五轴联动电火花加工数控;②难加工材料电火花加工;③高效精微脉冲电源及其控制;④电火花精密数控转轴;⑤全浸液精密数控转台;⑤复杂曲面零件五轴联动精密电火花加工工艺。下面以全浸液精密数控转台研制为例,介绍产品研制过程中技术创新方法的应用,以验证模型效果。

3.2全浸液精密数控转台研制中创新方法应用

3.2.1产品概念生成阶段创新方法应用

在概念生成阶段,课题组依据任务书规定,仔细研究了五轴联动电火花机床的各项考核指标,并对其中涉及专用全浸液数控转台的指标进行提取。在提取过程中,运用“客户心声法”,即聆听客户心声,收集确认客户需求,最终迎合和满足市场需要。通过提取和研究机床考核指标,课题组明确了课题目标、任务和要求。

3.2.2研发设计阶段创新方法运用

研发设计是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阶段,课题组按照图7所示的流程完成了研制方案的制定。(1)信息收集。在方案调研环节,课题组运用信息收集方法,对国内外同类产品进行了调研,同时通过各种电子数据库搜集相关资料。通过信息收集和整理,课题组了解到目前先进机床主要采用的是力矩电机式数控转台,其结构简单、精度较高,代表了未来转台的发展趋势。根据调研得到的产品信息和实际操作人员的使用反馈,结合电加工所现有电火花加工设备的技术特点,课题组多次召开研讨会,最终确定转台研制方案。(2)运用类比分析和创意十二诀技法开展技术指标设计。国内外数控转台产品很多,课题组首先运用类比分析,对代表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瑞士3R、日本松本机械、德国JS等国际高端旋转轴附件进行解剖分析、检测及试验,为设计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浸液数控转台提供技术指标参考。在降低成本并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的指导思想下,课题组运用创意十二诀技法中的“加一加”、“学一学”理论,在电加工所现有的三轴、四轴联动机床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参考对比分析得出优势指标,设计与现有结构匹配的、增加高端设置又能够满足新要求的全浸液数控转台。(3)应用TRIZ40发明原理进行全浸液数控转台整体开发。全浸液数控转台开发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在制定研制方案的过程中,课题组应用TRIZ抽取/分离原理将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进行分解和抽取,将整体研制方案分解为4个相对容易的子难点,分别为:①转台结构设计;②回转工作台密封技术研发应用;③回转工作台高精度零件加工技术研发应用;④回转工作台可靠性技术研发应用。

3.2.3详细设计阶段创新方法运用

在此阶段,课题组着手转台机械结构设计。主要包括:转台采用的整体结构设计;高精度零件加工技术设计;转台密封技术开发。(1)转台整体结构设计中属性列举法应用。课题组成员在确定转台结构的过程中,集中列举了现有转台结构的优势特性,并比较优劣后作出最终选择。第一种:蜗轮蜗杆结构,可承载大型零件加工,具有较高的刚性,但其体积很大,传动效率低,蜗轮和蜗杆的精度制作要求很高。第二种:谐波减速器结构,结构体积小、传动效率高、传动精度高、间隙小,维护保养简单,但刚性较低,不耐冲击。第三种:全闭环力矩电机直接驱动结构,其机械设计简单,运动准确性高;应用力矩电机,对轴承偏摆精度要求小,但是大力矩、大半径的力矩电机很难保证偏摆精度。由于电火花加工属于非接触加工,没有切削力,对承载能力要求不高,专用数控转台只要能满足工件质量与动静态性能要求即可,因此最终选用力矩电机直接驱动结构的小型号(直径≥100mm)专用数控转台。(2)信息交合法(魔球理论)在转台设计中的应用。在转台设计过程中,课题组运用信息交合法思路,从以下5个方面对机床转台的设计进行了研讨:①有无类似的转台结构,原有结构与新设计转台结构在原理、结构、性能、制造工艺、材料、用途、价格、寿命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是否有耦合或超越;②该结构被成功采用后,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企业的贡献如何;③完成结构革新需要涉及哪些知识和技术,哪些技术是关键性的;④产品设计完成后,根据国内生产加工水平,能否完成机床主机的加工制造;⑤研究确定产品开发的近期任务和长期计划。(3)转台密封技术中组合法应用。全浸液数控转台密封问题是方案中的关键问题,课题组成员利用组合创新方法,将基于气室加压静密封和多层复合动密封、磁流体动密封等多种密封方案相结合,提出了满足全浸液数控回转工作台密封要求的设计方案(见图8)。

3.3模型验证效果

技术创新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技术创新 能力 topsis方法 广东

一、研究背景

技术创新是使国家经济获得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对促进社会进步与增强综合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朱勇等,2005)。某种成功的技术创新,经过普遍的推广,必然导致一国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外贸结构的变化,刺激新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带动新一轮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据有关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实现的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只占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40%左右,70—80年代达60%左右,90年代已高达80%左右(董景荣,2000)。因此,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创新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和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国经济增长和国际技术经济关系中所起的作用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维持了长期的高增长,这得力于低成本的劳动力、巨大的国内外市场及政府投资。时至今日,经济要想持续保持大幅度增长,惟有依赖于技术创新。这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要素推动型经济增长——资本推动型经济增长即资本深化——技术推动型经济增长),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历来重视技术创新。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随后党的十七大又将这一战略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的高度,并针对广东经济发展情况,在2009年制定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因此,研究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水平,找出其不足之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西方国家试图利用topsis方法个来对广东省各市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二、模型建立

topsis法的基本思想是:基于归一化后的原始数据矩阵,找出有限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然后分别计算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间的距离,获得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相对接近程度,以此做为评价优劣的依据。其主要步骤如下。

1、同趋势化

综合评价中,有些指标是高优指标,有些指标是低优指标。用topsis法进行评价时,要求所有指标方向一致。通常采用将低优指标高优化。

2、指标无量纲化

为了消除指标计量单位的影响,要对指标实测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即无量纲化。设(x)n×m为同趋势化后的指标矩阵,(aij)n×m为归一化后的数据矩阵,则:

aij= (j=1,2,…,m)

3、求有限方案中的最优方案a+和最劣方案a-

若原始数据经同趋势化统一为高优指标,则:

最优方案为:a+=(a,a,…,a)

最劣方案为:a-=(a,a,…,a)

式中,a、a分别为第j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4、求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间的距离d和d

5、求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的接近程度ci

ci=

ci∈[0,1],ci愈接近于1表示第i个评价对象越接近于最优水平;反之ci愈接近于0,表示第i个评价对象越接近于最劣水平。即ci值越大评价结果越优。

三、指标选取

为了考察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特征又根据统计分析的需要,本文将选取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结构、创新效率作为二级指标。以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科技人员数、r&d经费、发明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收入、科技活动人员数与年底从业人员数之比、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r&d经费与gdp之比、发明专利数/年底从业人员数、新产品销售收入与工业总产值之比作为三级指标(谷泓睿,2009)。我们选取2009年广东省各市作为样本数据引入topsis方法进行分析,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四、研究结果

分析前述的topsis研究方法,对广东省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的评价指标有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结构和总体评价,具体的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评价结果显示,创新能力总体评价排名中,深圳、广州、韶关、佛山和东莞排在前5位,可见广东各市创新能力总体评价基本与其经济总量的地位相称,经济势力超强,其技术创新能力也越强。在创新投入排序中,深圳、韶关、广州、佛山和汕头排在前5位;在创新产出排序中,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和中山排在前5位;在创新结构排序中,深圳、韶关、佛、中山和广州排在前5位;在创新效率排序中,深圳、佛山、珠海、中山和广州排在前5位。这说明,在技术创新方面,深圳市各方面都排在前列,显示出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也预示着其经济增长是有保证的。

(注:本文系东莞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计划项目“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重构研究”(2010108156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solow,r.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e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eonomies,1956(70).

[2] 董景荣: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的模型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2).

[3] 谷泓睿、胡汉辉:区域金融环境与科技创新相关性评价[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 哈罗德:动态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5]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技术创新的方法范文第5篇

首先,在工业技术方面,计算机的应用很普遍,很多大型机器都是通过计算机来操作的;其次,在科技研究中,一些精细的测量、计算也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再次,信息技术还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可将教师要讲的内容全部呈现在投影仪上,使教师不必大篇幅地在黑板上书写,不但节省了教学时间,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留给学生充足的交流、思考时间。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如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去欣赏视频、倾听音乐等。所以,教给学生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培育出更多的新型人才。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合理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在辅导学生时,教师方法要正确,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伟大和神奇之处,让学生对其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学习兴趣,从而深入地去了解信息技术。另外,我们要紧跟形势,不断地开发新的选题,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有意识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不断地想出新的想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问题,小组讨论中难免会产生争鸣,争鸣可以让学生发现新的创意、发展新的想法。

有益的争鸣,值得提倡和肯定。其次,使学生学会比较。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积累的材料,还要对其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比较。把不同的想法进行对比,可以起到贯通思想的作用,并有助于搞清信息技术的特征,掌握的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内涵,从而引出新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不能一味地传教,这样不但不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抑制他们的创新能力。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探索,才会开启他们的大脑,使他们善于去思考。最后,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使他们明白创新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去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技术创新的方法范文第6篇

首先,在工业技术方面,计算机的应用很普遍,很多大型机器都是通过计算机来操作的;其次,在科技研究中,一些精细的测量、计算也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再次,信息技术还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可将教师要讲的内容全部呈现在投影仪上,使教师不必大篇幅地在黑板上书写,不但节省了教学时间,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留给学生充足的交流、思考时间。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如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去欣赏视频、倾听音乐等。所以,教给学生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培育出更多的新型人才。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合理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在辅导学生时,教师方法要正确,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伟大和神奇之处,让学生对其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学习兴趣,从而深入地去了解信息技术。另外,我们要紧跟形势,不断地开发新的选题,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有意识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不断地想出新的想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问题,小组讨论中难免会产生争鸣,争鸣可以让学生发现新的创意、发展新的想法。

有益的争鸣,值得提倡和肯定。其次,使学生学会比较。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积累的材料,还要对其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比较。把不同的想法进行对比,可以起到贯通思想的作用,并有助于搞清信息技术的特征,掌握的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内涵,从而引出新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

技术创新的方法范文第7篇

建筑工程;创新;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Q63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36-01

1传统技术与新型技术的对比分析

1.1新型技术更具科学性

新型施工技术较传统技术来讲,科学性更强。虽然新型的施工技术是从传统技术发展而来,但是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的总结和分析,并加入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元素,因此新型施工技术更加利于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1.2新型施工技术更利于工程造价工作

新型的施工技术对施工中的各项数据的统计要求较传统技术更高一些,要求技术数据的统计要有准确性、客观性和正式性,施工数据越来越明确和具体,使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也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且对施工成本控制也有一定的帮助。

1.3新型施工技术更利于建筑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在建筑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应用历程中,施工阶段的技术水平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传统的施工技术往往会由于管理等因素,不会对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新型的施工技术用合理、科学、稳定的技术理念和技术措施,使施工阶段的每一项工作任务都能够完美的完成,从而对建筑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新型施工技术在工民建中的具体应用

新型的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例如在环保工程中,会应用到新型的环保技术等,下面我们针对逆作法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来进行分析。

逆作法是用基坑围护墙和工程桩、受力柱来作为工程中的垂直承重构件,利用主体结构的楼板和顶板来做支撑系统,必要的时候可以加临时支撑,采用地下和地上同时施工的方式,或是从地下到地上的施工方法来进行施工。逆作法分为全逆作法、半逆作法和部分逆作法。一般来讲,部分逆作法和半逆作法在工民建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1.1逆作法的施工工艺和技术

逆作法的维护结构多采用地下连续墙,既能够作为挡土防渗的结构,还能够作为主体结构中的一个部分,也就是“两墙合一”。在逆作法施工时,要注意测量土压强度,例如计算静止的土压力强度,可以按照这样的公式:p0=(Σγihi+q)K0来进行计算,其中p0是静止土压力强度,γi是各层土的重度,hi是个土层的厚度,qshiite地面的均布超载,K0是静止土压力系数。另外在钻孔排桩挡土结构的建筑工程中也可以利用逆作法来进行施工。一般来说,建筑施工时首先要进行地下连续墙与中间支撑住的钻孔灌注桩的施工,然后将地下一层土方进行挖掘,构筑顶部的圈梁、腰梁、被扣和纵横支撑,并进行一层楼板的施工,在施工地向各层梁、板、柱结构完成后,进行地下二层的土方挖掘工作,土方开挖工作完成后进行楼板的施工,等到地板养护一段时间之后,继续进行下面的施工,与之前的施工过程大体相同。

1.2逆作法的施工特点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逆作法,能够有效的缩短工期,因为逆作法是地下和地上同时施工的方法,同步进行作业,立体交叉,能够使工期缩短。另外,还可使基坑变形小,因为逆作法采用的是封闭地下围护的结构,因此能够有效的保证基坑的变形小,也会减少对周围建筑物和环境的影响,封闭的地下维护结构能够作为工程中的挡土墙,有挡土防渗的功能,也可以作为地下室的外墙,承重作用也较好,地下室的柱、墙、板还能够当做水平支撑系统,减小基坑的变形。另外,采用逆作法进行施工,能够使建筑工程的底板设计更加合理,通常采用的明挖开槽施工,当坑基开挖达到坑底的设计标准高杜师,要立刻浇灌底板的钢筋混凝土,使地下室底板能够进行支撑,从而解决施工时地下室的抗浮问题。利用逆作法进行施工,在地下室板封底的时候,地上的主体施工已经进行了一部分,因此,地上结构能够起到平衡施工地板浮力的作用,地板结构的配筋量和厚度也可以达到较为合理的状态。

1.3逆作法在工民建施工各个方面的具体应用

1.3.1逆作法对施工中变形和沉降的控制。采用正做法进行工民建的施工,一般墙体和楼板以及柱都是在混凝土地板封闭之后再开始施工,维护的结构在开挖中的变形都已经结束,并能够为施工提供空间,经过测量之后,进行支模、绑钢筋等工作,而采用逆作法进行施工时,由于楼板和柱是临时支护结构,也是结构墙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变形和沉降的控制必须要按照要求来进行,在施工中药注意加强施工监测的力度,精心负责的进行地下和地上的施工工作。

1.3.2逆作法在施工中的挖土工作。挖土是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在有顶盖的地下工程中,挖土工作的难度较大,且施工安全系数较低,因此进行挖土工作时要特别进行注意。

1.3.3逆作法在施工中通风、照明、用电的应用。在进行浇筑地下室的各层楼板时,要预先留好通风口,因为如果在挖土工作向前进展时,一旦露出通风口,要立刻安装大功率流风机,并及时的启动风机进行送风工作,只有保持地下能够有清新的空气,才能够保证施工作业人员在施工时有足够的空气。

3创新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意义

在建筑施工时,利用新型的施工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工程施工新型施工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保证工程项目的进度和施工质量,还能够促进建筑工程行业整体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并且建筑施工新型技术也是现代工程技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新型施工技术的发展对于现代工程技术的研究和探索有着重大的推动意义。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体系的构建,要本着科学合理有效的原则,施工技术体系的构建与新型技术的应用是息息相关的。建筑工程中利用新型的施工技术能够实现地域化倾向的完美结合,提倡人性化的、科学的、整体的、创新的施工技术理念。在对传统的施工技术进行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之上,与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相互结合,逐渐形成一种新型的施工技术,来满足现代建筑行业的需求,且能够表达出具有地域特点的新型工民建筑技术体系,并积极的将其应用在建筑工程中,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技术创新的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教育方法;创新

目前我国社会上的电器与电气、电子技术等专业的就业机会也在逐渐增多,但是,很多学校的学生都存在就业困难这个问题,这也就说明传统的应用电子技术教学模式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就必须要进行大胆创新,研究出一条新的教育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将这个核心思想贯穿于整个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的全过程中。

1 加强应用电子技术教育创新的背景

高素质的专业劳动力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所越来越重视的,尤其是加强对应用电子技术的教育的方法,由于我国应用电子技术的教育起步较晚,与世界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近几年来在我党和政府的强力支持下,我国的应用电子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从应用电子行业的发展形势来看,电子信息技术开始逐渐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它的重点发展趋势是进一步以电脑计算机和微电子为依托的模拟数字化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处理、接受和处理、发送和传输等显示与执行都将开始全面进入到数字化的发展阶段,从而也就由此衍生了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器件以及新方法。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以及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应用电子技术的产品制造工艺也随之发生的很大的变化,计算机的嵌入式应用系统也开始逐渐转变为电子技术为核心,并根据应用系统的相关具体要求,对电子系统的硬件做出剪裁和选择。而目前我国的应用电子技术教育内容都相对落后,对于数字应用电子技术的培训也十分欠缺,所培养的人才更是与社会实际情况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存在很大差距随着全国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每一届毕业生的人均数量都在不断上升,而且,由于每一年都会有未就业的大学生不断累积,也就使得就业趋势日益严峻,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应用电子 技术的教育进行创新改革。

2 现阶段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实践教学的认识程度不够

虽然我国素质教育提前了很多年,但是在我们的传统意识里仍是重视教学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从而也就轻视了实践教学的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的教学还是需要投入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而且也较难进行组织,加之所要进行的实践课程都不被重视,而这门新兴的应用电子技术教育又多是以基本实验、重点实验对象、内容以及范围进行学习的,实验的内容的制定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由此也就造成了学生们轻视实验的现象出现。而且,我们又不能只重视实验课程的教学,而是应用有机地把知识总结和实验培养相结合,同时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动手操作的训练一样重要。

2.2 教学实践中存在实质性问题

由于应用电子技术的教育存在一定必须要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合格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可是,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往往也是学生最为缺少的能力,教师在进行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的时候需要着重对这一点进行培养,这样才能够使实验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缺少对学生实验要求的严格管理,其中学生的实验管理组织、实验中的设备设施等都存在着管理不严格等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灌输,而没有注意到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有时甚至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

2.3 实践教学内容落后

应用电子技术的教育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存在,而我们的实践操作手法和手段仍旧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并没有把实践教学中的计算机仿真实验与电子产品的实习经验等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结合,从而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另外一般教学中教材内容还是相对较为滞后的,缺少正规合适教材指导,甚至没有严格而配套的指导教材书使学生进行学习。

3 应用电子技术创新的方法

3.1 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中

长期以来,我国在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中在理论上、思想上都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多数都认为普通高校的教育是长期而正规的,因此,就出现了重学历而轻经历的现象出现,经过几年的教育课程创新,对于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来说,很多课程的理论性较强,而它又和实际应用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等课程的理论教学,这些实践性较强的科研项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随着章节的逐层展开也会将所要讲述的课程内容变为核心内容,而不同的教材内容中的例子又较为零散。教学的实践表明,我们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该教材和课程的重点要点。

3.2 循序渐进进行专业课程培训

传统的实践教学都是单独的以某门理论课程来设定的,学生进行多次的实验都以验证性为主的,而专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也就得不到系统专业的训练与培养,要想改善这个状况,我们就需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培养和训练,并按照教学的内容与规律制定出详细而又层次的规划,合理组成教育内容体系,形成既独立又互为联系的教学内容。并在形成的过程中结合专业性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课程的设计和认知更为专业,使学生在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能够进行系统综合的培训。

3.3 突出创新核心能力的培养

我们要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将专业的核心能力作为教育的培养主线,将技能的考核作为主要培养内容,并整合传统的学科内容,构建一个以核心培养能力为主的中心目标而努力。而且还要坚持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原则,对于实时操作性强的课程,学生要掌握好知识与技能的统一,教师要做到边讲边演示,学生做到边学习边练习。还要坚持实践能力与考证相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职能素养,充分利用应用电子技术的培训多多进行资格证的考核,

4 结语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能力培养这一核心内容,这样既符合我国的创新教学的核心思想,还符合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现状,也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情况。但是,在实际的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中,我们对教学的改革还只是出于初步阶段,要想真正落实的具体教学内容还有很多,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不断地完善和改革现阶段的应用电子技术教育方法。总而言之,现存的教学体系改革是需要我们统一改革思想,提高改革认识,明确改革目标,不断进行探索来完成的,在实践的过程中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顺利实现我国应用电子技术的教育。在实训的课程安排上要对学生着重强调职业资格证的重要性,积极推行“一个原则、两个合一”的理实一体化得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晓敏.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课程创新教学之思考[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4).

[2]周光礼,姜嘉乐.研究性学习本科教学改革的主导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8).

[3]周政新,何学仪.电子设计自动化实践与训练[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8(1).

技术创新的方法范文第9篇

Abstra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 kind of typical project activities, project management 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its application has been gradually extended to all fields, and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management practice, caused wide attention.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oretically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project management to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tool, through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process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mote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level.

关键词:项目管理 技术创新 企业

中图分类号: TU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当今时代企业面临着相当激烈的竞争,随着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依赖技术创新来取得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则是企业的生命之源。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加快科技进步、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是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过程中,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技术的可持续创新,对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与竞争力,获得市场和生存空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尚处于初级阶段,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到40%,有的发达国家则已经达到90%左右。面对差距,我国企业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之本和第一增长点,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获得市场和生存空间。技术创新还是一个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过程,失败的状况常常存在。因此,如何有效地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管理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技术创新活动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1、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类典型的项目活动

企业的活动可分为两种类型:运作(operations)和项目(projects),纯粹的只有运作活动或项目活动的企业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至多是把项目当作运作或把运作当作项目来处理。企业通过一个项目使其形成某种提品或服务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重复运作。经过一段时间,由于环境的变化,企业需要通过新的项目来形成新的能力,其运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如此螺旋上升,推动自身不断的发展。

在外界环境变化不大的条件下,运作的持续过程一般比较长,企业经营的重点是运作,项目在企业中的作用相对较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的特征是市场需求的迅速变化及较高的不确定性,这种环境给企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且周期自身的长短难以预测,在这种情况下,一种产品(或一项创新)从创意到退出市场的过程也就具有了项目的特性,项目在企业中的作用也随之突现出来,促进了“按项目管理”思想的产生。

分析技术创新活动的性质,企业的一次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类典型的项目,项目管理理论也正是在诸如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等大型的技术创新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此分析,企业的项目可以分为技术创新项目与其它项目。

2、运用项目管理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企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项目管理,其原因如下:

(1)宏伟的企业技术发展战略要靠一个技术创新项目来实现

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众多项目诞生、实施、运作过程的集合,企业需要不断开展技术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项目也就不断产生。每一个创新项目都可以构成技术进步的载体,成功的项目为企业带来了活力,也构筑了企业发展的阶梯。

(2)项目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实践

项目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载体,项目开发的成败也就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实力。随着项目规模的日趋扩大、技术工艺复杂程度的日益提高、专业化分工愈加精细,以及涉及的项目利益相关方和管理层越来越复杂,投资者必然对项目的质量、工期、投资效益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就必须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

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创新能力薄弱。借鉴国外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并密切结合中国实际,将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创造性的实施到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工作中去,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有效的规划、控制、实施和管理,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实现技术的可持续创新,对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获得市场和生存空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应用项目管理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的着手点

1、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计划

在项目管理中,计划编制是最复杂的阶段,但往往最不受重视。许多人对计划编制工作都抱有消极的态度,因为编制的计划很多时候没有用于促进实际行动。然而,项目计划的主要目的,就是指导项目的具体实施。为了指导项目的实施,计划必须具有现实性和有用性。为了做出一个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的计划书,需要在计划编制过程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工,而且还需要有计划经验的人员来进行计划编制工作。

2、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实施与控制

项目实施包括采取必要的行动,来保证完成项目计划中的各项任务。项目实施阶段生产的产品通常要花费掉大部分资源。控制是一个过程,衡量朝向项目目标方向的进展;监控与计划的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使项目按计划进展顺利。

(1)策划阶段

技术创新的策划阶段是技术创新的建模阶段,之前的调研、原因分析、技术创新计划安排等工作都是为这部分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其进度和开发质量取决于项目经理和项目组成员的经验、理论修养、技术技能、管理技能、所掌握的资源以及一些不确定性因素。

(2)验证阶段

所谓验证阶段就是指为了使创新成果符合技术规范需求、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率而进行的验证过程,其目的在于筛选、验证、改进、完善技术创新理论成果,分析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要因,取得必要的数据,优化技术创新成果,使之与其他相关技术匹配,与生产实际相符合,与业主需求相一致,保证新技术顺利应用到生产中,将新技术成功推广应用。

(3)实施阶段

经过验证阶段决定了技术创新的可行性。同时,项目必须通过反复的进行第二阶段试验和技术创新效果优化,从而更新成本估计和预测技术数据以反映最终的创新成果。

(4)技术推广阶段

技术推广阶段就是看新技术投入项目后会有什么反响。换句话说,就是以创新技术目前的水平投入项目能否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新项目采用不同的形式对新技术进行利用。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主要在于如何使创新产品在更短的时间内为用户所认识、所接受,更重要的是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

3、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收尾

项目收尾是一般项目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可分为:项目中止和项目后评价。

一个项目既可以因为完成而结束,也可能因为被中止而结束,被中止的原因可能是项目不再可行,或是因为与之相关的风险变得不可接受。技术创新项目中止是二个项目的正式“终点",不管它是顺利完成,还是被中止的。项目中止的目标是:一个项目以一种在控制之中的、有组织的方式中止;所有与之相关的责任都已经被清除或移交给顾客。项目收尾要进行收尾审查,包括根据技术创新项目是否满足原定时间、成本和资源目标来审查其效率,记录并传达对未来技术创新项目有益的经验教训。

四、小结

本文从现状入手,从技术创新活动与项目管理的关系分析,通过项目的计划、实施与计划、收尾等各个环节的研究,对项目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应用开展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单位有所启迪、帮助。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 华夏出版社 1987

[2](美)小詹姆斯基等 管理学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2

[3] 张昭仁 《研究发展管理》 翰芦图书出版社,1994

[4] 蔚林巍 《成功的项目管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 戴大双 《现代项目管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 韩辉、陈静 《新产品开发人员培训与管理教程》 经济管理出版社

[7] 戚安邦 《项目管理学》 科学出版社,2007.07

[8] 王伟光、吉国秀 《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理论、实务、案例》 经济管理出版,2007.04

[9] 赵惠芳 《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 科学出版社,2004.6

技术创新的方法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 电工技术课程是高等学校本科非电类专业基础课。目前,电工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发展非常迅速并且日益渗透到其他学科,促进其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程的作用与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必要的计算方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电工技术技能,打造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本文结合了当前电工技术发展的实际,对电工技术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要体现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充分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强的思路;探讨了多媒体教学为基础,项目教学为载体,点滴激励、实物展示、参观学习教学为辅助的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电工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电工技术课程的改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本文针对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电路的分析方法,掌握用相量法分析简单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的方法,理解电路的暂态、换路定律和时间常数的基本概念,掌握用三要素法求解一阶动态电路,并能了解异步电机的工作原理和常用低压电器的功能,能读懂简单的控制电路原理图。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首先电工技术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对理论讲述要求必须透彻,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在巩固完善过去粉笔与黑板的固定模式外,近几年,我们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现列举如下,与大家一块探讨。

1.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多媒体教学由于其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的特点采用现代技术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借助教材附带的课件加以按特点要求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另外,要求每位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建立自己的教室工作室,进行网上交流、答疑、辅导教学。例如讲解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这一章,有原理图进行原理分析判断改错,答案不唯一,还有原理讲的通,实践中由于接线或者器件位置不合理,导致电路不能正常工作,教师、学生通过网上查询、互动就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学生也能学到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正是由于多媒体的应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方面教学方法现在基本得到普及。采用多媒体教学贯穿全课程。

2.项目驱动教学法

课程整体采用项目的制作与测试过程来丰富教学内容,即整个课程采用了个体项目的方式驱动课程教学,即在每个知识点讲完后提出相应的训练项目,来训练学生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并按照项目的工作任务需求设定不同的目标;诸如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学生在完成项目中训练能力、学知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通常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采用分析解答的项目。例如戴维南定理和叠加原理,他们属于电工技术理论解题占有重要地位,理论考试是常考的知识点,理论讲授完之后,由于两定理解题各有千秋,因此我们就提出项目:每位同学至少找出两个例题来分别说明采用两种方法解题那种为好;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明确两定理应用时注意事项,培养阅读能力,达到解题方法能灵活应用。而对于实践性强的知识点,例继电器控制系统,我们就安排原理说明做项目,要求每位同学观察身边事物,至少找出一例控制电动机工作的事例,并能说明其工作原理,结果丰富多彩,五花八门,既有工地运送物料的升降机、砖窑用的拉车系统,更有的同学观察仔细,发现教室里的多媒体屏幕上下运动、上下课的电铃系统等,都含有电机正反转控制原理或者时间控制原理的知识点,通过感性认识,加以理论知识辅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开动脑筋思考,使书本的知识得以充分理解和贯通,达到我们课堂讲授控制系统的目的。

3.点滴激励教学法

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表扬和尊重,学生正处于人生最敏感时期,更是如此。“成就感”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非常好的能动力和润滑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学生完成一个任务或一个项目都鼓励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佳品,对主动展示作品并介绍作品特点的学生教师会加于表扬,并在项目评议中作为成绩记录的一部分,对没有做出作品或作品做得不够理想的、知识点欠缺的学生,教师会加于引导,这样学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每一点滴的进步,都可以通过同学的鼓励和教师的评分得到体现,使学生在自己的成果得到认可的过程中得到激励。在这方面,我们采用把学生分成甲乙两方对垒的方式进行,例制作转动变平动标本,有的同学采用齿轮转动原理来实现、而有的同学则采用的是不同轴心的两个转轴加一连杆来实现,说灵感来源于小时候好奇,看脱粒机在农田工作时,认识到的知识,双方互评,看看对方的优缺点,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而理论性强的知识点,采用两方通过业余时间收集五到八个相关例题,定好时间,以擂台的方式pk,最后老师评议,优胜者给予一小礼物,以资鼓励,其他者均给予口头表扬。时间掌握在一百分钟(两小节课)以内;最后,大家鼓掌表示结束,同学们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4.现场观摩教学法

对这一方面,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我们对变压器和三相异步电动机以及继电器控制系统这三章的理论讲授难度大,尽管有多媒体、或者小型模具课堂演示,都不如走出去到相应的企业现场参观、现场提问、现场解答,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在当地联系两家企业,一家调压器厂,一家电机厂,事先通过要求学生预习课本,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到现场后随机向相关技术人员提问,通过两个下午,即八个小时同学们就亲眼目睹关于调压器绕线、抽头;硅钢片的制作、铁心的锻压、线圈的制作与放置、三相电机线圈的接法;等(下转第293页)等;一清二楚,在此通过技术人员的现场解答,知道有关抽头、绕组接法、转子截面的铁片、铅豆等相关用途或者发生故障时有何现象伴随产生,又如何处理?事先应如何才能避免等等书本根本讲不到或者讲不全的知识。而且一次在电机厂参观时,有一位同学问到能把单相变三相使用吗?如果能结果又如何?技术人员一一解答,同学们收获颇丰。

三、存在的问题

电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大部分电工技术的课程都存在理论知识过多,而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的现象。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其二,走出去经费和学生的安全也是一个重大问题;其三,教改后计划学时数很少,需要讲的知识点又很多,等等,这一切还有待于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去寻找更好地解决方法。

四、结论

针对学生的特点,结合《电工技术》这门课程,通过本人和其他老师从事教学这些年的心得,和大家交流以上方法。总之,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课程的实践性。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大势所趋,下一步我们尝试在课程结业考核中,增加技能测试,并将项目操作考核所占比例加大,重在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总而言之,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与学的方法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我们会继续探讨下去。

参考文献

[1]高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中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2]梁碧勇.高职高专电工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考试周刊,2009(5)

技术创新的方法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 电工技术课程是高等学校本科非电类专业基础课。目前,电工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发展非常迅速并且日益渗透到其他学科,促进其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程的作用与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必要的计算方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电工技术技能,打造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本文结合了当前电工技术发展的实际,对电工技术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要体现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充分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强的思路;探讨了多媒体教学为基础,项目教学为载体,点滴激励、实物展示、参观学习教学为辅助的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电工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电工技术课程的改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本文针对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电路的分析方法,掌握用相量法分析简单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的方法,理解电路的暂态、换路定律和时间常数的基本概念,掌握用三要素法求解一阶动态电路,并能了解异步电机的工作原理和常用低压电器的功能,能读懂简单的控制电路原理图。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首先电工技术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对理论讲述要求必须透彻,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在巩固完善过去粉笔与黑板的固定模式外,近几年,我们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现列举如下,与大家一块探讨。

1.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多媒体教学由于其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的特点采用现代技术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借助教材附带的课件加以按特点要求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另外,要求每位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建立自己的教室工作室,进行网上交流、答疑、辅导教学。例如讲解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这一章,有原理图进行原理分析判断改错,答案不唯一,还有原理讲的通,实践中由于接线或者器件位置不合理,导致电路不能正常工作,教师、学生通过网上查询、互动就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学生也能学到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正是由于多媒体的应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方面教学方法现在基本得到普及。采用多媒体教学贯穿全课程。

2.项目驱动教学法

课程整体采用项目的制作与测试过程来丰富教学内容,即整个课程采用了个体项目的方式驱动课程教学,即在每个知识点讲完后提出相应的训练项目,来训练学生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并按照项目的工作任务需求设定不同的目标;诸如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学生在完成项目中训练能力、学知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通常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采用分析解答的项目。例如戴维南定理和叠加原理,他们属于电工技术理论解题占有重要地位,理论考试是常考的知识点,理论讲授完之后,由于两定理解题各有千秋,因此我们就提出项目:每位同学至少找出两个例题来分别说明采用两种方法解题那种为好;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明确两定理应用时注意事项,培养阅读能力,达到解题方法能灵活应用。而对于实践性强的知识点,例继电器控制系统,我们就安排原理说明做项目,要求每位同学观察身边事物,至少找出一例控制电动机工作的事例,并能说明其工作原理,结果丰富多彩,五花八门,既有工地运送物料的升降机、砖窑用的拉车系统,更有的同学观察仔细,发现教室里的多媒体屏幕上下运动、上下课的电铃系统等,都含有电机正反转控制原理或者时间控制原理的知识点,通过感性认识,加以理论知识辅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开动脑筋思考,使书本的知识得以充分理解和贯通,达到我们课堂讲授控制系统的目的。

3.点滴激励教学法

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表扬和尊重,学生正处于人生最敏感时期,更是如此。“成就感”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非常好的能动力和润滑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学生完成一个任务或一个项目都鼓励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佳品,对主动展示作品并介绍作品特点的学生教师会加于表扬,并在项目评议中作为成绩记录的一部分,对没有做出作品或作品做得不够理想的、知识点欠缺的学生,教师会加于引导,这样学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每一点滴的进步,都可以通过同学的鼓励和教师的评分得到体现,使学生在自己的成果得到认可的过程中得到激励。在这方面,我们采用把学生分成甲乙两方对垒的方式进行,例制作转动变平动标本,有的同学采用齿轮转动原理来实现、而有的同学则采用的是不同轴心的两个转轴加一连杆来实现,说灵感来源于小时候好奇,看脱粒机在农田工作时,认识到的知识,双方互评,看看对方的优缺点,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而理论性强的知识点,采用两方通过业余时间收集五到八个相关例题,定好时间,以擂台的方式PK,最后老师评议,优胜者给予一小礼物,以资鼓励,其他者均给予口头表扬。时间掌握在一百分钟(两小节课)以内;最后,大家鼓掌表示结束,同学们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4.现场观摩教学法

对这一方面,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我们对变压器和三相异步电动机以及继电器控制系统这三章的理论讲授难度大,尽管有多媒体、或者小型模具课堂演示,都不如走出去到相应的企业现场参观、现场提问、现场解答,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在当地联系两家企业,一家调压器厂,一家电机厂,事先通过要求学生预习课本,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到现场后随机向相关技术人员提问,通过两个下午,即八个小时同学们就亲眼目睹关于调压器绕线、抽头;硅钢片的制作、铁心的锻压、线圈的制作与放置、三相电机线圈的接法;等(下转第293页)等;一清二楚,在此通过技术人员的现场解答,知道有关抽头、绕组接法、转子截面的铁片、铅豆等相关用途或者发生故障时有何现象伴随产生,又如何处理?事先应如何才能避免等等书本根本讲不到或者讲不全的知识。而且一次在电机厂参观时,有一位同学问到能把单相变三相使用吗?如果能结果又如何?技术人员一一解答,同学们收获颇丰。

三、存在的问题

电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大部分电工技术的课程都存在理论知识过多,而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的现象。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其二,走出去经费和学生的安全也是一个重大问题;其三,教改后计划学时数很少,需要讲的知识点又很多,等等,这一切还有待于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去寻找更好地解决方法。

四、结论

针对学生的特点,结合《电工技术》这门课程,通过本人和其他老师从事教学这些年的心得,和大家交流以上方法。总之,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课程的实践性。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大势所趋,下一步我们尝试在课程结业考核中,增加技能测试,并将项目操作考核所占比例加大,重在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总而言之,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与学的方法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我们会继续探讨下去。

参考文献

[1]高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中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2]梁碧勇.高职高专电工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考试周刊,2009(5)

技术创新的方法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 电工技术课程是高等学校本科非电类专业基础课。目前,电工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发展非常迅速并且日益渗透到其他学科,促进其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程的作用与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必要的计算方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电工技术技能,打造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本文结合了当前电工技术发展的实际,对电工技术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要体现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充分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强的思路;探讨了多媒体教学为基础,项目教学为载体,点滴激励、实物展示、参观学习教学为辅助的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电工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电工技术课程的改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本文针对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电路的分析方法,掌握用相量法分析简单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的方法,理解电路的暂态、换路定律和时间常数的基本概念,掌握用三要素法求解一阶动态电路,并能了解异步电机的工作原理和常用低压电器的功能,能读懂简单的控制电路原理图。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首先电工技术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对理论讲述要求必须透彻,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在巩固完善过去粉笔与黑板的固定模式外,近几年,我们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现列举如下,与大家一块探讨。

1.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多媒体教学由于其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的特点采用现代技术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借助教材附带的课件加以按特点要求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另外,要求每位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建立自己的教室工作室,进行网上交流、答疑、辅导教学。例如讲解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这一章,有原理图进行原理分析判断改错,答案不唯一,还有原理讲的通,实践中由于接线或者器件位置不合理,导致电路不能正常工作,教师、学生通过网上查询、互动就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学生也能学到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正是由于多媒体的应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方面教学方法现在基本得到普及。采用多媒体教学贯穿全课程。

2.项目驱动教学法

课程整体采用项目的制作与测试过程来丰富教学内容,即整个课程采用了个体项目的方式驱动课程教学,即在每个知识点讲完后提出相应的训练项目,来训练学生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并按照项目的工作任务需求设定不同的目标;诸如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学生在完成项目中训练能力、学知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通常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采用分析解答的项目。例如戴维南定理和叠加原理,他们属于电工技术理论解题占有重要地位,理论考试是常考的知识点,理论讲授完之后,由于两定理解题各有千秋,因此我们就提出项目:每位同学至少找出两个例题来分别说明采用两种方法解题那种为好;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明确两定理应用时注意事项,培养阅读能力,达到解题方法能灵活应用。而对于实践性强的知识点,例继电器控制系统,我们就安排原理说明做项目,要求每位同学观察身边事物,至少找出一例控制电动机工作的事例,并能说明其工作原理,结果丰富多彩,五花八门,既有工地运送物料的升降机、砖窑用的拉车系统,更有的同学观察仔细,发现教室里的多媒体屏幕上下运动、上下课的电铃系统等,都含有电机正反转控制原理或者时间控制原理的知识点,通过感性认识,加以理论知识辅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开动脑筋思考,使书本的知识得以充分理解和贯通,达到我们课堂讲授控制系统的目的。 转贴于

3.点滴激励教学法

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表扬和尊重,学生正处于人生最敏感时期,更是如此。“成就感”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非常好的能动力和润滑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学生完成一个任务或一个项目都鼓励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佳品,对主动展示作品并介绍作品特点的学生教师会加于表扬,并在项目评议中作为成绩记录的一部分,对没有做出作品或作品做得不够理想的、知识点欠缺的学生,教师会加于引导,这样学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每一点滴的进步,都可以通过同学的鼓励和教师的评分得到体现,使学生在自己的成果得到认可的过程中得到激励。在这方面,我们采用把学生分成甲乙两方对垒的方式进行,例制作转动变平动标本,有的同学采用齿轮转动原理来实现、而有的同学则采用的是不同轴心的两个转轴加一连杆来实现,说灵感来源于小时候好奇,看脱粒机在农田工作时,认识到的知识,双方互评,看看对方的优缺点,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而理论性强的知识点,采用两方通过业余时间收集五到八个相关例题,定好时间,以擂台的方式PK,最后老师评议,优胜者给予一小礼物,以资鼓励,其他者均给予口头表扬。时间掌握在一百分钟(两小节课)以内;最后,大家鼓掌表示结束,同学们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4.现场观摩教学法

对这一方面,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我们对变压器和三相异步电动机以及继电器控制系统这三章的理论讲授难度大,尽管有多媒体、或者小型模具课堂演示,都不如走出去到相应的企业现场参观、现场提问、现场解答,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在当地联系两家企业,一家调压器厂,一家电机厂,事先通过要求学生预习课本,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到现场后随机向相关技术人员提问,通过两个下午,即八个小时同学们就亲眼目睹关于调压器绕线、抽头;硅钢片的制作、铁心的锻压、线圈的制作与放置、三相电机线圈的接法;等(下转第293页)等;一清二楚,在此通过技术人员的现场解答,知道有关抽头、绕组接法、转子截面的铁片、铅豆等相关用途或者发生故障时有何现象伴随产生,又如何处理?事先应如何才能避免等等书本根本讲不到或者讲不全的知识。而且一次在电机厂参观时,有一位同学问到能把单相变三相使用吗?如果能结果又如何?技术人员一一解答,同学们收获颇丰。

三、存在的问题

电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大部分电工技术的课程都存在理论知识过多,而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的现象。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其二,走出去经费和学生的安全也是一个重大问题;其三,教改后计划学时数很少,需要讲的知识点又很多,等等,这一切还有待于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去寻找更好地解决方法。

四、结论

针对学生的特点,结合《电工技术》这门课程,通过本人和其他老师从事教学这些年的心得,和大家交流以上方法。总之,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课程的实践性。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大势所趋,下一步我们尝试在课程结业考核中,增加技能测试,并将项目操作考核所占比例加大,重在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总而言之,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与学的方法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我们会继续探讨下去。

参考文献

[1]高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中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梁碧勇.高职高专电工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考试周刊,2009(5)

技术创新的方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无线电技术;通信方法;创新

目前我国拥有较多的通信技术,这些通信技术各具特色,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但是在众多信息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要数无线电技术,这一技术在我国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相对于有线电技术而存在的。因为无线电技术具有简便,占用空间小,并且传输灵活的特点,所以在成本方面要远远低于有线电技术,因此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在应用中也会发现,无线电通信技术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自身也会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周围因素对信号产生干扰就会造成传输结果失真,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加强对无线电通信技术的方法研究是工作的重点。

1 无电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无线电通信技术最早始于1885年,由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最早发现,他制造了第一台无线电接收机。可以说在此时,标志着无线电通信技术已经出现了,后来世界各国的专家开始对无线电通信技术进行研究,包括无线电通信可以达到的最远距离,当无线电通信能够在海上得以实现后,标志着进入了无线电通信的时代。在1901年,两个国家采用无线电通信技术得以联系,这一行动进一步推动了无线电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远距离无线电通信的阶段。在此之后,世界各国又不断涌现出无线电通信的相关发明,发明出无线电信号接收器,这是无线电通信发展历史上的一大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更加印证了无线电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其质量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不仅要发明更多的衍生产品,更重要的是要令无线电通信技术质量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计算机为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这是通信的基础,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更多的通信应用软件不断涌现,不仅是在生活中,就连军事领域中也不能离开无线电通信技术。所以当前的当务之急是弥补无线电通信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将通信质量得到提升,将高质量的通信技术应用在工作与生活中。

2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优势

在当前的无线电通信技术研究中,无线电通信技术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令人们愈发关注起这一技术。首先,无线电通信技术可以在各种环境中得以实现,在上文中的发展历程也有所提及,无线电通信技术最早是短距离传输,逐渐能够在海上进行传输,紧接着实现了远距离传输,甚至在两国之间也实现了无线电通信。其次,在通信设备的应用上,无线电通信技术并不需要大型的设备才能实现,而是具备了智能化以及简约小巧的特点,虽然通信设备具有小巧的特点,但是这绝不影响其自身的容量存储,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愿意将无线电通信技术作为研究的课题。第三,即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如洪涝灾害或者泥石流下,无线电通信技术也可以得到应用,这就为抢险救援工作带来了极为重要的帮助,没有无线电通信技术,救援信息也许都无法传播出去。但是无线电通信技术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相对于其他通信技术而言,虽然其具备了一些通信技术没有的优点,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电磁波信号对无线电信号会产生阻断的作用,影响到无线电的正常传输,这也是目前世界各国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

3 无线电通信方法的创新发展

在信息化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解决无线电通信技术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成为必要。解决这些复杂问题并切实满足民用通信、军事通信上的各种需求成为我国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前进的方向。因此,在对无线电通信技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各种改革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现阶段,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重点进行创新研究。

3.1 提高无线电通信网络的可持续性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各种设备如果没有较好的安装、配置与部署,那么无线电通信网络一旦受到外界的干扰,就容易导致整个网络系统的瘫痪。因此,在无线电通信的整个网络布局上,我们必须保证网络的设备性能,优化各种设备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用来保证网络通信的可靠性。

3.2 采用无线电数字通信技术

数字通信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外界的干扰,保证通信的质量。因此,无线电通信技术要保持系统信号的稳定、提高系统频谱的利用效率、增加系统通信上的质量,就必须采用数字通信技术,以确保提高通信质量。

3.3 改进接入网络的方式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网络技术的融合,无线通信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在市场发展中,无线传统网络与新兴网络接入技术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撑下,快速地推动了无线接入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蜂窝接入,无线本地环路等接入技术的实际应用,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通信上的各种需求。

3.4 推动无线通信技术宽带化发展

信息技术的宽带化发展对于光纤传输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最近几年,光纤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是在全国各大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方向上,我国无线通信正朝着无线接入宽带化的方向逐步演进,无线通信技术的宽带化成为无线电通信的重要方向。

3.5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推广

在无线电通信侦察方面,软件无线电具有重要的应用。软件无线电在军事通信领域的运用,如果能够推广到大众生活市场,那么对于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保密性研究也将是重大创新。

3.6 个人信息化技术的推广

个人信息化通信在全球上已经有着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在通信上,个人信息化能够有效地降低无线通信传输路线的信息量,提高无线通信的传播速度。

3.7 电路交换网络的过渡

过渡电路交换网络,IP网络都将是无线通信技术的核心。在数据的处理能力上,电路交换网络的数据处理能力将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无线通信信号易受到干扰的难题。

结束语

本文从无线电通信的发展进程为落脚点,阐述了无线电通信所具有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希望能够令无线电通信的发展越来越好,为人们的正常生活提供基本的需求。同时,提高无线电通信的质量还能进一步提升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本文的论述下,希望可以实现全方位与多层次的发展,令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相关通信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钱沈廉.无线电通信技术之通信方法拓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

技术创新的方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一、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亦有称作技术革新的,是技术变革过程中继发明之后的 一个阶段,是一个改造世界的实用阶段。早在1776年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一书中就明确指出:国家的富裕在于分工,而分工之所以有助于经济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助于某些机械的发明,实际上对技术创新的来源做了初步的探讨。技术创新是由“创新”一词演变而来的。最早提出“创新”一词演变而来的。最早提出“创新”(Innovation)的是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于1921年在《经济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认为创新是指经济中的某种“新的组合”,它包括以下五种情况:引用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实施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继熊彼特之后,索罗(S.C.Solo)在1951年发表的《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对技术创新理论重新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提出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的来源和以后阶段20世纪80年代穆尔塞(R.

Muese)做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分析,基于此基础他吧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徐庆瑞(2000)在《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一书中指出:“技术创新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对现有知识的新综合,是新技术的第一次商业性应用,也是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阶段。笔者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对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做了以下总结。

二、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各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的强弱也已经成为提升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因此,技术创新能力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尽管目前为止,关于技术创新能力涵义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但是究其实质是一致的。

赛文穆勒(1992)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产品开发的能力、改进生产技术的能力、储备能力、组织能力的综合;巴顿(1992)认为,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技术人才、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侧重揭示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

我国学者中,曹崇延、王准学(1998)解释,技术创新能力实际上是企业整体系统的能力,并且是以产品创新能力、生产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管理技术创新能力为主体,协调发挥以实现经济利润的能力。他们技术创新的过程,将其分为7个方面,即研究与开发能力、生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产出能力;傅家骥等(1998)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

综合各学者的观点,我个人认为技术创新能力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只是由于不同学者的视角不同,对技术创新能力要素的分解方式也各有差异而已。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及其方法鉴于技术创新能力在企业等部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技术创新能力的衡量问题也就是十分重要的,一直受到理论界、企业以及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较早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是斯替尔(Steele),他曾经用核对表的形式对研究开发活动进行了评价,随后黑尔(Hill)则用4种间接指标来反映工业技术创新活动。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的理论依旧比较缺乏,使用的指标也没有统一标准。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国内对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研究方法也日趋丰富。魏江等对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区分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通过与行业先进水平进行比较来评价技术能力的高低。史晓燕提出了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AHP法。赵奥等应用DEA模型族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效率进行了相应指标建立和度量。

三、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新进展

(一)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日趋丰富

王慧运用BP神经网络构造了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侯玉君综合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主成分分析评价了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徐晟等提出了应用灰色模型测度技术创新能力效率的实证。此外还有学者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了此方面的研究。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新视角

此外由于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最终面向市场的、面向用户的需求转化过程,笔者认为技术创新能力还受到市场、技术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

四、总结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发展与评价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不够全面,有些问题依旧处于空白。比如对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迄今为止尚未出现统一的选择标准,此外,关于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也没有统一的认识,甚至分歧较大。虽然近期把环境、时间、市场、政策等因素也逐步纳入了对其影响因素的考虑范畴,但现在依旧没有学者把它们纳入实证的范畴,从而使评价结果的使用价值大打折扣。

因此,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依旧需要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以提高其的实际应用的意义,指导技术创新能力快速稳定的发展,为企业、政策制定者以及理论界提供有效的方法,这也是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必然趋势。

参 考 文 献

[1]袁庆明.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分析[M] .2002(9):1~2

[2]徐博英.技术创新能力及其评价方法的发展变化[J].科技和产业.2006(11):2~3

技术创新的方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校;创新方法;TRIZ;推广模式

Discussion on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mode of

TRIZ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Method in Colleges

ZHAO Xue-jun LI Juan

(Kunming Metallurgy College Yunnan Kunming 650000 China)

Abstract: Colleges is the main front of cultivate and export the Innovative talents, TRIZ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ethod as a practical tool, is more effective to solve technical problems. TRIZ theory is the basic tools that modern creative talents should be have.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college, a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mode of TRIZ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method was put forwarded.

Key words: College; Innovation Method; TRIZ; Popularization mode

1、引言

2006年1月9日,国家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了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2007年7月总理作出“自主创新、方法先行”的重要指示,同年,科技部正式启动了以TRIZ为主的创新方法推广工作。2008年4月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协联合了《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TRIZ等国际先进技术创新方法与中国本土需求的融合。科技部对于推行创新方法的总体指导思想策略中提到了三个对象,其中就包括了教育系统,可见,高校作为知识和人才的聚集地,在创新大环境下更应该发挥其资源优势,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同时,结合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成为专业的技术创新人才,服务社会。

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均已不同程度的开展了TRIZ相关的技术创新方法的推广和应用工作,而推广应用领域多集中在企业和科研机构,教育系统内的推广应用还处在摸索阶段,涉及到TRIZ技术创新方法的高校也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推广范围较小,专业覆盖也相对较窄,主要是机械工程、工业设计、创新管理等。要在高校广泛推广TRIZ技术创新理论,并参与实践应用还有很多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的,因此,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而有效的高校版TRIZ技术创新方法高校推广应用模式,及相应的实施策略,对于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及推动“双创”具有重要意义。

2、在高校推广TRIZ技术创新方法的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小到个人成长、企业发展,大到社会进步、国力竞争都离不开科技,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竞争水平的高低,而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竞争实力的强弱。因此,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这个时代的迫切需求。总书记指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而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关键是要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

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主要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除了注重专业素质、专业技能的培养外,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也必将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这不仅是市场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国家兴旺的必然要求,对于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深远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一词开始走红。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自此,“高校双创”正式拉开帷幕。创新创业听起来是一个词,实际上,二者存在主次之分,“双创”并不是鼓励大学生盲目创业,而是要自主创业,如何自主,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既在掌握了优势技术技能的前提下,再配合创业技能的培养,才能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目前,高校创新课涉及到TRIZ技术创新方法的还很少,课程也多被设置为基础性选修课,内容基本上都是从传统创造学衍生而来的,旨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缺乏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另外,师资严重不足,而且大部分教师对创新的理解还停留在意识和思维层面,有的甚至没有听说过TRIZ相关的实用型技术创新方法,无法指导实践,于是造成课程与实践分离,因此就算开设了创新课,仍不能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最终目的。

3、高校TRIZ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模式分析

TRIZ技术创新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庞大的理论体系,不仅是理论的学习还是实践的锻炼,要想掌握并运用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TRIZ的推广也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要想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这样一套复杂的工具体系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安排一个合理的推广战略周期,引导和支持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专业领域或专业交叉领域展开技术性的探索及尝试。本文将TRIZ技术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模式分为两大模块:

第一模块:理论推广模块

TRIZ技术创新方法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在理论推广过程中就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分阶段进行。可分为知识普及阶段和理论培训阶段。

(1)知识普及阶段

高校是知识最集中,也是人才最集中的地方,而且院系分立,专业特色,各有优势,要想在知识和专家密集的高校大范围的推广TRIZ技术创新方法,一方面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任何新颖的变革,要想成功,往往取决于领导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高校宣传阵地的优势,利用课堂、讲座以及网络,让TRIZ在大家的生活中从未知到已知,从被动到主动,从了解到熟悉,不断转变,深入人心。

TRIZ技术创新方法在俄罗斯、美国、欧洲以及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在这些发达国家的很多行业和领域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成就,其中,通用电气、三星公司、西门子等均受益于此。随着研究和运用的深入,又开发出了一些新的工具和方法,从而很好的促进了TRIZ理论的扩展和完善。基于这些经验,可以证明,TRIZ在解决很多技术性问题的时候是非常有效的,其有效性也被我国最早推行TRIZ的很多企业所证实,如:现代汽车、中国神华等。很多人一开始总是持怀疑态度,或者不屑一顾,有效的宣传和知识的普及,可以打破人们的疑虑和思维定势,真正去了解TRIZ,主动的去学习TRIZ。

(2)理论培训阶段

目前,涉及到TRIZ的几所高校,重点都放在理论研究方面,要在高校大范围的推广TRIZ,就不能只满足于几个人,或者几个团队的内部学习和探索研究上,扩大范围和影响才是关键。

可分两步走。首先,从培养师资入手,挑选具备理工科背景,专业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以点带面,形成专业教师团队,再结合课题,扩展到专业知识层面,深化理论学习效果。其次,是学生培训,高校可以“校园双创”为契机,将TRIZ理论纳入创新教育的知识体系中,但是,学生培训应该与教师和企业的培训有所区别,TRIZ体系相对比较复杂,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知识的积累尚浅,因此,培训内容可进行简化以降低门槛,仅涉及TRIZ的基础内容和简单工具,使学生在发展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能运用TRIZ解决一些相对比较简单的技术问题。

针对不同的培训目的,上述两个阶段的培训内容不尽相同,如表1所示:

第二模块:实践应用模块

教育永远都是有针对性的,实践应用模块的实施就是针对理论培训中具有强烈创新意愿,学习效果较好的教师及学生,按学院组成TRIZ实践应用团队,结合课题或专业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理论学习,这一过程应完善TRIZ技术创新方法中的复杂工具,学会将问题转化为功能模型,并进行分析和解决。

高校TRIZ实践应用模块的开展可以与“挑战杯”及各种创新大赛接轨。创新团队的持续性发展,不但对高校的TRIZ师资是一种有效的锻炼,同时,学生一届一届的传帮带,更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既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又推动了创新项目的可行性,真正做到了素质教育的深化实践。

4、高校TRIZ技术创新方法推广模式设计

高校的TRIZ技术创新方法推广模式必须依托学院,充分挖掘各个学院的人才、知识、技术和资源优势,由领导牵头,积极推动,统筹协调,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平行交流的TRIZ推广互动平台,确保每一个模块的连续运行和独立管理。本文设计了一个高校TRIZ技术创新方法推广模式,如图1所示:

该模式按以下方式运作:

(1)以学校为主,设立TRIZ创新推广互动平台。平台建设可以多学科交叉,多渠道并用,在学校营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平台的功能是:定期组织TRIZ相关理论的宣传及推广,并且针对各个学院以及专门的TRIZ社团进行活动的召集和信息的共享。

(2)以学院为主,推荐专任教师参加TRIZ理论系统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国际TRIZ协会的认证考试,以加强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形成高校TRIZ师资团队。

(3)以TRIZ实践应用团队为主,深化TRIZ理论学习,强化实践锻炼,结合专业特色,完成创新项目。

5、结论

高等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成为TRIZ技术创新方法推广与应用的重要阵地,为了提高推广应用的效率,本文针对高校TRIZ技术创新方法推广与应用的现状,提出了一套推广应用模式,该模式对高等院校推广TRIZ技术创新方法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英〕卡伦・加德.TRIZ――众创思维与技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

[2] 孙永伟,谢尔盖・伊克万科.TRIZ: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 张国会,于浩.北京TRIZ方法推广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3):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