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效流通体系范文

高效流通体系范文

高效流通体系

高效流通体系范文第1篇

一、建立统一的宏观管理和协调机构,努力营造现代物流发展的体制政策环境

1、建立以国家发展改革委为主导的物流产业宏观管理和协调机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交通部门、流通主管部门和行业的工作,制定促进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定期研究现代物流发展中重大政策和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有关问题。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物流企业在跨地区经营中遇到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城市配送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验通关税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2、加快制定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规划。规划的内容应包括:各种运输方式总体规划;城市物流中心规划;物流现代化规划,包括信息化推进、物流技术开发、物流标准化推进、物流管理现代化开发、物流信息统计体系建设等;物流人才规划;物流企业发展规划,包括培育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引进国外物流企业,扶持国内中小物流企业发展。

3、建立物流统计和监测指标体系。各级统计部门,要会同有关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和有关物流管理部门研究制定科学的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现代物流产业统计信息收集、研究和监测体系。

4、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要放松对物流企业的市场准人,使各类物流企业能够平等地进入市场,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为企业、城市、区域及全国性物流服务网络的形成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二、精心培育现代物流市场,努力扩大需求

有关方面要共同努力,大力培育物流市场需求,提高第三方物流在全社会物流中的比重,这样,我国的物流产业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1、提高国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物流作为服务业,与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直接相关。近年来,遍及全球的连锁经销网络和采购配送网络逐步形成,成为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流通产业现代化程度还很低,面对这种形势,必须加快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加快发展流通产业。

2、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物流意识。优化物流供应链管理是降低生产总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获取新的利润源的重要手段。要鼓励工商企业树立起现代化大生产的意识,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加工、整理、配送等物流服务业务有效分离出来,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重组,培育和发展物流市场。

3、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加快物流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目前我国物流资源由于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不按物流市场规律进行组织和管理,造成物流环节衔接较差,运转效率不高。我国物流市场的培育与发展,要从两方面人手:一是政府要建立全国开放、竞争的全国统一市场,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二是要充分发挥各种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协调与自律,建立正常的物流市场秩序。

4、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要积极为推进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服务。其他有关物流方面的协会也要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共同推进物流产业发展。

5、物流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开拓市场的能力。物流企业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真正具备为用户优化物流管理提供策划设计、组织运筹和实际操作等综合服务的能力,努力开拓国内物流市场。

三、建立高效畅通的物流体系

1、继续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尽快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2、加强和完善大宗重要商品的储备设施和流通通道建设,建立高效畅通的各类商品物流体系。重点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加强粮食、棉花、食用油、食糖、化肥、农药、石油等重要商品的储备库建设和流通通道建设。二是在充分考虑集散途径、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及物流功能设施的综合配套的基础上,加快煤炭、钢铁等重要生产资料的流通通道建设。三是根据我国实际,通过继续完善批发和商业网络,规范和改造商品批发市场,加快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市场建设,规划指导各种物流企业,建立工业消费品物流体系。四是根据生鲜食品的流通特点和流向,建立“绿色流通通道”,形成高效畅通的物流体系,提高农产品和生鲜食品流通效率,缓解主要农产品“卖难”、“储难”的矛盾,为增加农民收入做出贡献。

3、在全面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现代化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积极推动以广州――深圳为轴线的珠江三角洲,上海、江苏、浙江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北京―天津为轴线的京津唐地区,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扩大开放、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促进海陆空等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和物流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高效率、高质量的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成为国内和国际双向物流和海陆空立体物流相结合的国际性物流中心。

4、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高效运作的物流模式。一是推广统一指挥中心、多个操作中心的运作模式。目前世界大型物流公司大多采取此模式。二是通过整合或并购,进军多种相关业务,提高利润。三是整合业务流程,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四是提供优质及个性化服务。

5、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随着现代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物流产业服务范围之广之细可谓空前,物流产业已经朝着“量身定做”的方向发展。物流公司要从为客户提供固定模式的服务转向“量身定做”的服务,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由物流公司和客户共同研究选择出一种或几种最理想的服务方式,最终找出能最大限度为客户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6、提高物流社会化程度,大力提倡混载配送。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倡导发展“城市内最佳配送系统”,即围绕某个标准轴心,将城市内无规则发生的各种方向、数量、时间的货运需求加以汇总,实行混载配送。

四、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加快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建设

1、高水准搭建物流信息平台。目前,国际物流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其发展趋势是建立智能化运输系统。通过发展运输实时跟踪定位系统、运输路径优化的地理信息系统、全球网络定位系统、三维条形码技术和红外线感应系统等新型信息技术,将运输仓储电子化管理过程与网络财务支持系统、电子商务融为一体。

2、完善配送中心来提高整体物流效率。配送中心应广泛采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如信息化管理系统、电

子数据监控系统、现代化立体仓库、条形码扫描等,同时还应包括整套的供应链方案设计、港口电子网络化管理、仓库进出货自动化管理、卫星定位系统等。

3、物流企业积极利用EDI、互联网等技术,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将企业经营网点连接起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通过网络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并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4、积极推进物流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的物流的标准化体系。从我国情况看,应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物流技术和服务标准,加快对我国物流服务相应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一是加快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机具设施及条形码等技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海运、集装箱、仓储、配送中心、物流信息等,都要尽快与国际接轨。二是对尚未形成通用标准的,要根据情况,采用主要发达国家和与我国经贸联系密切的国家标准,形成全国统一标准。

五、按照我国加入WTO承诺,加快物流产业对外开放步伐

加入WTO以后,将使中国的物流产业融入全球性物流产业跨国化、大型化和互联网经济化的潮流之中,对中国的贸易和生产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使我国物流企业尽快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提高国际竞争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积极稳妥的对外开放政策。

1、在规范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外商投资物流的市场准入制度。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将在三年内逐步开放物流产业。为了适应我国物流产业对外开放的要求,解决我国发展物流产业的资金不足和管理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的问题,建议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逐步扩大试点地区范围。

2、进一步完善国内法律和政策环境,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物流基地和专业化配送中心。适应目前制造业的全球发展趋势,跨国公司根据其全球战略需要,正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和营销进行统一布局,构建全球生产体系。我们要借此有利时机,与国际大型物流企业合作,对国际先进物流供应链技术加以转移,提高我国物流产业的科技含量。要尽可能吸引和争取大跨国公司把分拨、分销中心设在我国,提高我国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的集散能力。通过扎实工作,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集聚和辐射之地。

3、加快国内传统物流企业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步伐。我国物流企业与国际接轨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与服务标准的接轨;二是与服务规范的接轨;三是与服务体系的接轨;四是与服务管理方式的接轨。

六、加快物流法制建设,建立物流服务的诚信体系

1、对不适应物流业发展的各类法规和政策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实施的涉及物流业的法律法规有3万多件。在加入WTO以后,面临经济全球化、物流一体化、商务电子化的现代供应链模式,现有的物流法律法规必须全面进行审理、修正、补充或废除,对相互矛盾或冲突的法律文件进行合并和统一,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建立和完善促进物流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从目前我国物流相关法规的现状看,由于对于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存在许多法律真空,因此,必须加快相应立法:(1)推动综合性、跨行业、跨部门的物流法规和配套规章的制定,改变目前现代物流无法可依的局面。(2)以法律保证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3)在WTO机制和框架下合理进行司法保护。WTO尽管遵循贸易自由化,但在服务业中没有作特别严格的要求,原则上尊重WTO成员国内的法律和政策。因此,我国可以通过立法,在国民待遇的原则下,合法保护有关产业。(4)加快研究制定《多式联运法》。物流是在多式联运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延伸服务。目前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只在港口总吞吐量中占到极其微弱的比重,而很多发达国家80%甚至90%122上都是实行多式联运。要发展物流,必须先推动多式联运的发展。

3、建立物流服务的诚信体系。与生产销售不同,物流服务实际上是一系列委托与被委托、与被的关系,是完全以信用体系为基础的。服务的无形化特点,各种复杂的费率协商机制,服务的标准和衔接,物权的转移和控制,结算的主体常常涉及多方面的物流服务参与主体和复杂的规制。信用体系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物流产业的发展。为此,要大力提倡讲诚信、守契约、反欺诈,加快物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关物流企业信用方面的法规,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公平竞争,诚信经营。

4、加快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立物流企业的信用评价机构,完善健全信用担保机构,形成健全有效的物流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七、采取多种形式,加速物流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

1、针对我国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的突出问题,要采取多种形式,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产业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大专院校和专业物流咨询机构的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增加物流及相关专业招生数量,并通过多种渠道给予其资金及必要装备上的支持。

2、加强宣传引导和理论探索,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对物流理论的宣传引导,通过不断普及现代物流知识,使人们认识物流,接受现代物流的理念,应用物流的理论知识,为经济建设服务。

3、教育部门以及行业协会都要行动起来,启动物流人才教育工程,重点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物流工程人才、物流规划咨询人才;要加快引进国外物流师与采购师证书教育并设计中国自己的体系。

高效流通体系范文第2篇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对农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农资流通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农产品流通和农村消费品流通则更利于改善农民收入,据此文章给出了建设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政策启示。

 

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围绕“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我国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相对落后的农村流通体系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市场化进程,抑制了农村消费,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需要现代服务业的大力支持,农村流通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重要地位。

 

农村流通体系的发达程度决定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规模和效率,没有高效率的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将导致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消费品流通不畅,将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农民利益和新农村建设。因此,建立高效的农村流通体系对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关于农村流通服务的研究日益增多。如张学海(2007)、王斌(2009)等认为农村流通服务对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引导农业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具有巨大促进作用。郝爱民(2010)、李志刚(2013)、李骏阳(2015)等认为农村流通体系不完善是当前农民消费需求难以启动的原因之一,发展农村流通体系能有效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杨海丽(2010)、徐从才(2012)、商荣华(2014)等分别对农村流通业的发展和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了研究。现有文献围绕农村流通服务进行了大量研究,尽管在研究的内容、视角、路径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最终一致认为农村流通服务对农业发展有直接影响。但是,现有研究一般倾向于认为发展农村流通服务对农业发展有利,明显缺乏相应的实证支持,也缺乏从实证角度探讨农村流通服务对农业发展的深层次影响。

 

基于此,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试图从农村流通服务的角度,采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农村流通体系对我国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效率增长的影响效应。具体分析以下三个问题:农村流通体系是否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其与市场实时的沟通,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进而提升农业比较利益;农村流通体系是否有利于提高经营农业和在农村找到致富的更好路径,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村流通体系是否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指标选择、数据说明与模型方法

 

(一)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为了从整体上分析农村流通体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本文分别选用农业产业结构、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效率来衡量农业的发展状况。其中,农业产业结构用林业、牧业和渔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农民收入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表示;农业生产效率用粮食人均占有量来表示。我国农村流通体系主要包括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和农村消费品流通三大子系统,其中,农产品流通用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来衡量;农资流通用农用机械总动力来衡量;农村消费品流通用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额来衡量。本文选择2004-2013年我国31个省辖市的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原始数据均来自2005-201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二)模型方法

 

为了实证检验农村流通体系对农业产业结构、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效应,本文建立如下三个计量分析模型:

 

模型中,Eff、Str和Inc分别表示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收入。K和L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分别表示农业的资本和劳动投入。Pro、Cap和Con分别表示农产品流通、农资流通和农村消费品流通。截距项α为个体效应,包含了那些随个体变化但不随时间变化的变量的影响;系数m、n、β、δ、θ分别反映农业资本投入、农业劳动投入、农产品流通、农资流通、农村消费品流通对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收入状况的影响效应。

 

实证分析

 

在处理面板数据模型时,需要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实际应用中,通过豪斯曼(Hausman)检验进行选择,如果豪斯曼统计量大于临界值,则选择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时考虑到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工具变量法,在具体实现过程中,需要确定有效的工具变量。经过比较分析,模型1和模型2选择农资流通的滞后变量为工具变量,模型3选择农产品流通的滞后变量为工具变量,利用Stata12.0对三个模型进行估计。

 

三个模型的Hausmn(p)的值说明,所有模型均可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说明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更为适合,下文对估计结果分别分析。

 

由模型1可知,各系数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并且为正数,说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对于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具有正的影响效应。相比较而言,农资流通的系数最大,表明随着农资流通体系的优化,有助于种子、肥料、农药和农机等农业生产资料在农村的推广和应用,特别是乡镇农技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农民,推广技术、指导生产,有利于良种的推广和普及以及农业机械的使用,提高了农资流通效率,加快了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革新的步伐。

 

由模型2可知,各系数均在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并且为正数,说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正的影响效应。其中,农资流通的系数最大,反映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型增长转向科技型增长,农业新技术逐步取代常规技术。加强农资流通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加大农技推广服务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使农民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粮棉油技术、特产、畜牧、水产种养等技术,由于在众多农产品中,粮食的需求弹性最小,其它林牧副渔等产品的需求弹性相对较高,所以促进粮食单产提高的科技进步必然导致农业中传统种植业部门的相对收缩,其它部门相对扩展,从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由模型3可知,各系数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并且为正数,说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对增加农民收入有正的影响效应。其中,农产品流通和农资流通的系数较大,表明通过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改善我国农产品营销,发展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将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联成一体,多层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与高速、高效和低成本的农产品流通相结合,可以提高农民收入。而在我国农村,由于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相对落后,农村日用消费品市场远不能满足农民消费升级的需求,因此,流通渠道环节少、物流快、成本低、效率高的渠道结构和及时的市场信息提供可以引导农民扩大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虽然农村流通体系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正向影响效应,但是各系数比较小,说明农村流通体系对农业的影响效应比较小,其中的原因可能源于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

 

一是我国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村市场化程度低。由于我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形成了城乡二元市场结构,相对于城市市场体系,农村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农产品流通、农资流通和农村消费品流通等体系很不完善,市场功能不全,流通效率低下,导致农村农产品卖难和农业生产资料、农村日用消费品买难问题严重,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是我国农村市场流通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流通业态单一、滞后。近年来,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的推动下,我国农村流通主体和流通业态有了较大改观,但整体来看,农村流通主体仍以个体商户、运销农户和经纪人为主,流通业态也多以夫妻店、杂货店和代销店等为主,难以形成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批发市场,无法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是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落后,现代化程度低。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我国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基本满足农村流通的需要,但是,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数量较少,经营服务设施简陋,仓储制冷基本配套设施不足,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缓慢,不能适应现代农村流通的需要。最后,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农村农产品流通、农资流通和农村消费品流通很不协调,导致农村商品本应一体化的双向流通被人为分割开,造成流通效率低下,流通成本极高。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利用2004-2013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流通体系对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实证结论表明,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农村流通体系中农资流通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农产品流通和农村消费品流通更有利于改善农民收入。因此,发展农村流通服务体系是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繁荣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发展现状导致其对农业的影响效应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根据上述结论得出启示:短期内要把加强我国农产品、农村消费品的营销与流通服务以及农村信息系统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符合农村实际的高效顺畅流通网络。而长期来讲,需要加快发展农村流通服务体系,以统筹城乡流通体系为目标,培育多元化的农村流通主体,改造农村传统流通方式,推进流通业态创新,优化农村流通渠道,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以建立农产品市场、农村消费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农村市场流通体系。

高效流通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运维;流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F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2-0138-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电信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从较开放的全方位竞争阶段,即将进入行业制高点争夺的阶段,这对电信企业的语音、宽带等电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就要求铁通从传统的基础网络运营商转变为现代化的综合服务商,而转变的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

1 铁通运维现状

作为铁通重要的服务环节,业务开通、业务保障、障碍查修等方面的末梢服务,面对的是铁通的终端客户,更能体现运营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客户感知,因而如何加强末梢服务质量的管控,提升服务精确化管理的水平,合理降低服务管理成本,就成为铁通公司面对的首要问题。与此同时,面对增速加快的移动代维业务,新的领域,新的维护要求,日益增高的业务成本压力,还需要面对目前技术能力不均衡,人员流动较大等问题。因此,如何加强对代维服务过程的实时监控,对服务质量有效监督,保障好的服务质量,提高代维客户满意度,适应代维业务的特点,也是目前铁通公司面临的新

课题。

通过对铁通目前运维现状的分析,发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系统众多,服务人员需要面对固话营帐系统、宽带业务处理系统和移动的EOMS等多套系统,使用极不方便。

2)施工任务使用传统的纸质打印,没有及时通知和确认的手段,很难保证工单的及时率,效率较低。

3)调度和服务效率不高,生产过程可控度低。

4)前后端协调支撑效率低,信息杂乱,没有统一的对运维业务的集中管理平台,缺乏对系统的统一管理和跨区协调工作。

2 运维IT化建设目标

以IT方式固化标准运维作业流程,促进网络运行状态最佳化和价值最大化,实现规范、高效的运维生产作业,建立综合运维管理体系,需要实现以下建设目标:

1)建立统一的系统,实现统一界面。

建立统一的生产管理平台,即综合运维管理系统,对自维和代维实现统一的人员管理,避免服务人员面对多套系统,简化使用工具,提高生产效率。

2)通过IT手段,提高移动办公的能力。

通过综合运维管理的IT化,从技术上实现对整个外线施工的生产和管理进行强有力的支撑,提高工作效率。

3)建立有效监控管理手段,支撑精细化管理,提供考核数据。

引入施工调度管理的思想,做到集中派单,为管理提供有效的绩效考核数据,逐步实现在外线施工环节的精细化管理。

针对代维业务,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将对人员管理纳入系统范畴,对服务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其服务质量进行有效考核,逐步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

4)对客响在工单实施中的功能给予支持,高效支撑前后端的协调工作。

3 运维体系管理中的业务

铁通运维的各项工作,都是标准化的工作,运维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针对目前运维体系中的业务建立和管理问题提出以下思考:

1)运维管理是否涵盖了整个运维体系。铁通目前运维是自代维一体,运维管理的内容要求尽量系统化、科学化和可计量,以便各个岗位人员迅速定位分析问题。

2)计表作业是否可管理和监控。各类设备的日常维护是目前铁通运维中重要的工作内容,对铁通全网的正常运行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铁通客户良好使用铁通业务的根本。针对计表制定、调整、审批形成计表任务,到计表任务的执行、审核,需要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保证计表作业的正常完成,及时发现存在的故障和问题,将故障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3)运维过程的闭环是否可控流程。所有的运维规章制度是否被有效执行,形成闭环流程,在执行过程中是否持续的跟进、责任的落实、事后可查,是运维流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运维流程的设计和执行中,需要考虑三个方面:战略流程、运营流程和人员流程,在实际的流程制定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三个方面的综合与平衡,才能保证最后制定出来的流程能够顺畅执行、上下级能否有效互动、相关部门能够在流程中完全协调。

4)运维人员的管理和维护。自代维一体的现状,导致现有维护人员少且为宽口径分工。新的代维业务的持续增多,也造成现有技术人员,特别是骨干的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技术人才是保证运维体系有效良好运转的重要资源,运维工作中需要对不同级别技术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以调动运维队伍整体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保证运维团队的稳定性、协作性、积极性和高效性。

5)运维资源的管理。运维中涉及到的除人之外的资源包括:运维的设备、运维的工具、运维的备品备件、运维的仪器仪表等,建立一个健全完整的运维体系,对这些资源的管理缺一不可。

4 IT化运维体系建设的思考

要将目前铁通运维体系成功的进行IT化建设,首先要做到三点:

1)基于铁通现有业务的深刻理解。

2)有高效顺畅的运维流程梳理。

3)稳定高效的技术实现。只有上述三者的有效结合,才能充分保障运维体系的IT化取得良好的效果。

4.1 深刻的业务理解

运维管理是铁通整个运维业务运转的核心体系,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公司会对运维的过程有不同的维护特点和要求,因此运维系统的建立必须要基于对铁通业务的深刻理解。现有铁通自维和代维均为一体化管理,在运维系统的建立时,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针对每一类业务进行运维特点的梳理,以满足不同业务运维的要求。

4.2 顺畅高效的流程梳理

流程是整个运维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梳理出既运维高效,又能展现运维细节、运行又顺畅的流程,是运维系统IT化的重中之重。

业务流程是按先后顺序或并行的一整套活动或任务,它们基于指令完成特定的工作。这些工作将输入的指令变成一个或多个输出的结果,从而达到共同的目的。流程主要实现以下目的:1)业务流程规范提高工作效率,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2)业务流程规范使目标明确,能实现企业的形态由职能式管理向流程式管理模式的转变。3)全过程的透明,业务流程的IT固化后,流程上的每个环节都是完全透明的,有效实现对业务运行的实时监控。

实施流程管理,能体现员工的价值,有效考核员工工作效率,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4.3 稳定高效的技术实现

技术实现是运维系统IT化的落地,有深刻的业务理解和高效流畅的业务流程,形成最终的IT化系统,保证运维体系中的各级人员能够有良好的使用体验,需要有稳定高效的技术实现。在IT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现有的业务特别和要求,同时兼顾将来业务可能出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国铁通运维作业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范V1.0[M].

高效流通体系范文第4篇

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的现状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信息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也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目前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仍然薄弱,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

1.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我国政府在农村信息化方面的投资明显偏少,同时缺乏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从而使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信息化水平不高,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水平。一方面,互联网的用户和农业网站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相对发达地区,真正的农村地区的用户很少。另一方面,大多数农产品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及专门人员,致使市场信息、库存信息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2.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率低。有调查显示,几乎国内比较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都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但是,实际上这些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大多只是信息,展示企业形象,没有起到真正的交易作用。大多数农产品网站冷冷清清,即使有了初步的搭建,也形同虚设。并且信息化建设存在重技术轻内容的情况。

3.信息渠道不畅。在部分地市县没有建立互联网的信息平台,绝大多数乡村缺乏网络沟通手段。基层农业部门信息渠道少,媒体间在农业信息传播和方面缺乏必要的配合和沟通,信息利用不充分。同时,农业行政部门的管理服务工作电子化水平相对较低,政府和用户双向互动网上事务处理还没有开展,从而难以为监管主体和公众提供高效的网络化服务,尤其在产品和生产资料的市场监管方面,很难满足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的迫切需要。

4.农产品流通系统各个环节不协调。农产品流通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流通的各个环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效益背反现象,一个环节效率、效益的提高有时会降低其他环节的效率、效益,从而导致整体的效率、效益降低。所以一个高效率、高效益运转的流通系统必然是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系统。但我国由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信息流不顺畅,流通的众多环节各自为战、竞争无序。例如我国许多地方采取大量运输鲜活农产品的策略来提高运输效率,但因与其他环节协调不足,往往出现盲目运输的现象,使鲜活农产品一时供过于求而无法销售,又难以储存,最终导致大量浪费,使系统整体蒙受损失。

5.信息资源没有实现有效共享。由于农产品流通由分散的成员各自进行运作,缺乏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信息链是阻断的,农产品流通信息资源没有实现有效共享。由于没有形成连接市场、政府、用户、农产品生产加工者等之间的信息网络,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信息链是阻断的,各方信息不能相互共享,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各方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从而造成信息封闭、堵塞。具体表现为市场建设无序,批发市场间价格差异明显,波动剧烈,信息失真,导致批发市场的重要功能——“价格发现功能”不能很好发挥,市场供求信息指导生产与消费的作用也不能有效体现。

加快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

由于农业信息使用的“非排他性”和收集成本很高,加之其使用的边际成本很低,因此,单个企业和个人一般不主动去收集和信息,而是倾向于采取”搭便车”的做法。这就决定了农业信息化具有公益性特点,要求政府必须进行支持和投资。为此当前务必着重做好下列工作:

1.加大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要有大量投入用于农业信息系统酌硬件设施建设,还要有充足的系统运行经费,以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在这些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首先,加大农村广播、电视等信息载体的投入,合理安排农产品信息节目的播出时间,增加农产品流通方面的信息量。提高农产品流通信息载体的利用率。其次,加大农村电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加速改变目前我国农村的电信基础设施薄弱、通讯费用居高不下、农户电话普及率较低的实际状况。有关信息服务部门要开通农业信息咨询电话,方便农民及时了解信息。

2.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工作。目前我国农村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如果大量的市场和生产信息不由政府部门来组织,就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信息使用的公平性、及时性。并且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比较低下,对信息的分析辨别能力也比较差,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工作,推动农业信息网与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及期货市场建立联网,直接从信息源采集信息,配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信息分析和加工处理,及时向外和传播,不断增加信息服务内容,提高信息服务质量,使信息供给不断满足信息需求,并带动信息需求的发展。

3.密切农产品流通系统各个环节的信息沟通和协作。农产品流通系统由于信息的不畅致使整体缺乏协调配合,但由于流通系统的各个邹分分属不同的运作主体,具有不司的利益偏好和关注倾向,依靠本身的力量无法达到整个系统的信息畅通和有序配合,因此,政府必须主动担负起协调和服务的功能,及时搜集各方面的信息,主动搭建有刊于各方进行信息沟通和协调的平台,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乍,提高信息的沟通效率,完善沟通渠道,使农产品流通系统各环节能密切协作,相互配合,以整体的力量参与市场运行。

高效流通体系范文第5篇

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是现代农产品流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保障。构建完善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信息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可以大大降低市场运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改变农产品流通的传统模式,提高流通效率,使农业发生深刻变化。

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的现状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信息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也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目前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仍然薄弱,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

1.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我国政府在农村信息化方面的投资明显偏少,同时缺乏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从而使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信息化水平不高,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水平。一方面,互联网的用户和农业网站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相对发达地区,真正的农村地区的用户很少。另一方面,大多数农产品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及专门人员,致使市场信息、库存信息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2.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率低。有调查显示,几乎国内比较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都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但是,实际上这些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大多只是信息,展示企业形象,没有起到真正的交易作用。大多数农产品网站冷冷清清,即使有了初步的搭建,也形同虚设。并且信息化建设存在重技术轻内容的情况。

3.信息渠道不畅。在部分地市县没有建立互联网的信息平台,绝大多数乡村缺乏网络沟通手段。基层农业部门信息渠道少,媒体间在农业信息传播和方面缺乏必要的配合和沟通,信息利用不充分。同时,农业行政部门的管理服务工作电子化水平相对较低,政府和用户双向互动网上事务处理还没有开展,从而难以为监管主体和公众提供高效的网络化服务,尤其在产品和生产资料的市场监管方面,很难满足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的迫切需要。

4.农产品流通系统各个环节不协调。农产品流通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流通的各个环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效益背反现象,一个环节效率、效益的提高有时会降低其他环节的效率、效益,从而导致整体的效率、效益降低。所以一个高效率、高效益运转的流通系统必然是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系统。但我国由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信息流不顺畅,流通的众多环节各自为战、竞争无序。例如我国许多地方采取大量运输鲜活农产品的策略来提高运输效率,但因与其他环节协调不足,往往出现盲目运输的现象,使鲜活农产品一时供过于求而无法销售,又难以储存,最终导致大量浪费,使系统整体蒙受损失。

5.信息资源没有实现有效共享。由于农产品流通由分散的成员各自进行运作,缺乏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信息链是阻断的,农产品流通信息资源没有实现有效共享。由于没有形成连接市场、政府、用户、农产品生产加工者等之间的信息网络,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信息链是阻断的,各方信息不能相互共享,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各方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从而造成信息封闭、堵塞。具体表现为市场建设无序,批发市场间价格差异明显,波动剧烈,信息失真,导致批发市场的重要功能——“价格发现功能”不能很好发挥,市场供求信息指导生产与消费的作用也不能有效体现。

加快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

由于农业信息使用的“非排他性”和收集成本很高,加之其使用的边际成本很低,因此,单个企业和个人一般不主动去收集和信息,而是倾向于采取”搭便车”的做法。这就决定了农业信息化具有公益性特点,要求政府必须进行支持和投资。为此当前务必着重做好下列工作:

1.加大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要有大量投入用于农业信息系统酌硬件设施建设,还要有充足的系统运行经费,以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在这些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首先,加大农村广播、电视等信息载体的投入,合理安排农产品信息节目的播出时间,增加农产品流通方面的信息量。提高农产品流通信息载体的利用率。其次,加大农村电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加速改变目前我国农村的电信基础设施薄弱、通讯费用居高不下、农户电话普及率较低的实际状况。有关信息服务部门要开通农业信息咨询电话,方便农民及时了解信息。

2.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工作。目前我国农村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如果大量的市场和生产信息不由政府部门来组织,就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信息使用的公平性、及时性。并且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比较低下,对信息的分析辨别能力也比较差,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工作,推动农业信息网与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及期货市场建立联网,直接从信息源采集信息,配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信息分析和加工处理,及时向外和传播,不断增加信息服务内容,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使信息供给不断满足信息需求,并带动信息需求的发展。

3.密切农产品流通系统各个环节的信息沟通和协作。农产品流通系统由于信息的不畅致使整体缺乏协调配合,但由于流通系统的各个邹分分属不同的运作主体,具有不司的利益偏好和关注倾向,依靠本身的力量无法达到整个系统的信息畅通和有序配合,因此,政府必须主动担负起协调和服务的功能,及时搜集各方面的信息,主动搭建有刊于各方进行信息沟通和协调的平台,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乍,提高信息的沟通效率,完善沟通渠道,使农产品流通系统各环节能密切协作,相互配合,以整体的力量参与市场运行。

高效流通体系范文第6篇

1.流通主体发育不成熟,流通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运行效率低

我国流通业近年来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在企业增长、店铺建设、业态创新上有较突出的表现,但整体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仍难尽人意。其根源就在于我国流通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内部发展不平衡,不能集中优势资源实现规模效益。另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流通产业集中度低,流通产业分布分散;且由于资金和技术限制,进一步制约了流通产业的规模扩张,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专业流通企业严重缺乏,在整体上阻碍了我国流通业的前进步伐。

2.流通业服务功能尚不完善,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

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实现商品的流动,更重要的是提供覆盖流通全过程的服务。服务质量高低已经日益成为流通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和主要利润来源。但目前我国物资流通配送企业分散,未形成统一的物流配送网络,流通成本高、效率低,同国际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市场交易组织和中介组织发育不完善,在交易过程中无法有效代表市场主体利益,使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证。服务质量低使流通所创造的附加值较低,不仅不利于流通产业本身利润的实现,还会影响到生产价值和消费效用实现,阻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我国流通业信息化科技化程度较低

科技化和信息化程度低是我国整个流通产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物流业为例,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技术还十分落后,物流仓储仍以手工作业为主,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缓慢,物流国际化标准建设滞后。而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将科技广泛应用于流通产业,大大提高了流通产业的效率。

4.流通业的政策法规亟待完善

流通业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流通现代化和国际化政策的支持,离不开保证流通业有序发展的政策体系。然而在我国,这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度还不很完善,许多地区还存在着保护当地流通企业的区域政策,规范流通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相应政策法规还很不成熟。我国流通产业的政策导向力还较弱、体系性欠缺,需要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地加以完善。

二、针对我国流通业目前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发展要求

1.进一步建设现代化流通体系,提高流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通过整合商品市场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商业信用体系,市场法律体系,发挥协同作用,全方位建设和发展市场流通体系。

通过发展连锁经营,提高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通过供应链管理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促进流通企业的大型化专业化整合,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充分自由流通。进一步搞活中小流通企业,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科技创新资金等方面,支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并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扶持。

2.提高我国流通业对外开放程度,真正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流通体系。运用外资来扩大流通业规模,吸收跨国公司先进流通经验和技术,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利用,实现我国流通产业跨越式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到境外开展流通业务,提高我国流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提高我国流通产业的科技化和信息化程度,推动我国流通产业的全面升级。尤其是对于零售业来说,通过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规模化,构建与我国居民实际消费情况相适应的物流信息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4.积极推进物流配送发展。一是积极培育物流市场,建立社会化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二是塑造完善的物流配送格局,加强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整合物流资源,建设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要积极组织生产资料分销企业完善服务功能,为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及零部件配送业务,力争建成提供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服务的物流配送体系。

5.加大流通体制改革和政策协调力度,消除流通业发展中体制性和政策。政府在强调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时,应当采取适当政策扶植流通产业发展,给予必要财政支持;针对长期以来造成的条块分割和地方垄断现象,制定相应的反垄断政策,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解决各类企业在竞争环境上的不平等问题,促进流通现代化,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

高效流通体系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724

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流通体系需要明确两大前提要素:一是明确中国经济社会基本特征和当前经济社会形势对流通体系建设提出的发展要求,即中国特色现代流通体系的“中国特色”;二是以国内发展路径、国外建设经验和流通技术动态为参照系明确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流通体系的“现代属性”。本文将面向“十二五”乃至中国市场的中长期发展,基于“中国特色”和“现代属性”,确立中国当前建设和改进流通体系的目标任务和发展方略。

一、中国特色现代流通体系的战略目标定位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当前商品流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要加强商贸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然而,我国当前的商品流通体系却存在重重问题:一方面高效的商品批发体系尚未完备,高水平的大型商贸企业集团亟需成长,政府调控市场和稳定市场的机制有待完善;另一方面行业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建设滞后,流通领域理论研究、技术研发、管理创新滞后,舆论宣传和队伍建设也有所滞后。在当前国民经济体系推行创新发展、均衡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亟需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发展要求,明确当前及今后5-10年我国构建现代流通体系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未来5~10年,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攻坚阶段。这一阶段要求流通效率进一步提高,商品和资金周转速度进一步加快,发挥流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必须从认识层面与“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观念彻底决裂,把市场机制和流通体系的建设放在首位;从宏观层面完善中国特色的流通管理体制,形成法律、政策、规划、储备等外部保障体系;从中观层面构建和谐统一的现代流通体系,塑造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协调运作的大流通格局;从微观层面全面优化批发、零售环节的流通技术、设施装备、管理方法和运作流程,为现代流通体系的高效运作培育优质的市场主体。

概括而言,当前及今后5~10年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战略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四点:

(1)显著提升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水平和经济效益。

(2)加快流通速度,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便利居民消费,繁荣商品市场。

(3)完成流通体制优化改革,完备流通外部保障体系,实现流通市场化和国际化。

(4)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与满足新型工业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流通体系总体框架。

具体而言,当前及今后5-10年我国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主要应完成如下十大任务。

(1)面向小康社会建设推动下消费率的提高与消费升级,推进流通业种、零售业态和流通方式的升级,提高热点商品和先进业态的供给能力,提升消费便利度和满意度。

(2)适应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特别是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化推动流通量大幅增长的特点,以流通为先导引导并服务于生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3)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从模式到组织全面构建农村双向流通体系,并以流通体系为先导综合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工业品下乡的双重困境。

(4)面向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的城市化进程,适应交通出行方式、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的商业服务业中心功能,全面优化城市商业空间布局。

(5)在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围绕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国家战略定位,在进出口贸易、货物吞吐、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继续巩固和提升国际地位。

(6)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动流通体系迈入快节奏、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行状态,为我国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外需拉动向内需推动转轨作出贡献。

(7)彻底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实现流通企业的内部流程再造,推进流通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

(8)构建现代物流的总体布局,转变物流运作模式,压缩产品库存,加快资金周转,增强流通竞争力。

(9)大力发展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流通信息平台、冷链物流体系等流通基础设施和现代流通技术装备,降低物流费用,提升流通效率。

(10)构建应急供应和商品储备体系,确保突发事件后的物资供应。

二、中国特色现代流通体系的战略发展方向

现代流通体系是相对于传统流通体系而言的,但二者之间并非是简单的时间承接关系,更重要的一种“水平提升”关系:现代流通体系与传统流通体系相比要具有更高的经济技术水平,要更接近于国际主流运行方式,要融入更多的新型技术和先进流程。因此,在改造传统流通体系进而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的过程中,要围绕流通体系的现代属性确立如下四大战略发展方向。

(一)流通形式战略

将传统的“点流通”转化为“链流通”进而“网流通”,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的系统化建设。从流通形式上看,现代流通体系是一种网流通体系,它不同于传统流通体系的“点流通”形式。在流通价值链上,每一流通企业只能根据自己拥有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资源,从事某一环节、某一区段的流通职能。在现代流通体系中,只有融入有效价值链或价值网的流通企业才能获得生存发展。过去单个流通企业之间的竞争,现已变成了一个价值链(或网)与另一个价值链(或网)之间的竞争。而且一个流通企业融入的流通网络体系规模越大,运行平台越高,运行效率越快,运行成本越低,其流通竞争力就越强。

(二)流通配套战略

将传统的“狭义流通”拓展为“广义流通”,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的“四流合一”配套建设。传统流通体系只强调实体商品的流通,由于配套薄弱,流通效率的提升必然受制于信息条件、信用条件、支付条件、配送条件;而现代流通体系则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的广义流通体系,更强调广义流通配套资源的整合。

(三)流通区域战略

将传统的“商圈流通”延伸到“区域流通”、“全国流通”乃至“全球流通”,促进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内外贸管理一体化。现代流通体系就是要整合广域市场,促进地区间的分工和专业化,推动产业转移和升级,促进地区间比较优势转化为贸易利得,为经济全球化奠定流通基础。

(四)流通平台战略

将传统的“实体网点流通平台”升级为“信息化流通平台”,实现先进流通技术装备的普及应用。现代流通体系基于信息技术和流通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流通的限制,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流通产业的运作方式和盈利模式,提高了流通产业的效率和效益。从这个角度将,流通平台战略就是要推动流通技术现代代和流通管理科学化,大力引进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和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先进流通技术装备。

通过上述四大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战略,有望将流通体系的经济地位从传统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介”提升为引领生产、调整结构、配置资源和促进消费的“先导”,并依托国民经济体系运行效率的整体提升,不断优化现代流通体系自身的运作效率。

三、中国特色现代流通体系的战略推进体系

上述四大战略方向运用于中国特色现代流通体系的具体推进过程,可大致分解为如下三大战略推进体系:

(一)现代流通系统建设战略

1.现代贸工农流通系统

从当前的实践来看,通过这个系统可联接生产和市场,通过市场带动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使农村经济得到高效有序地发展。我国贸工农流通系统需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公司+农户。这个阶段主要是加工企业通过合同订单,向农民收购农产品,然后利用自身的销售系统组织加工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第二,公司+基地。这个阶段是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贸工农流通系统通过紧密型的利益机制把生产和流通捆绑在一起,开始将农产品育种、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统筹在一个经营体中考虑,放在一个品牌下来经营。第三,公司+产区+专业服务公司+市场。这个阶段通过公司形式对贸、工、农领域的生产要素组合,金融、外贸等领域的要素也将不同程度进入,流通组织规模趋于区域化,甚至国际化。

2.现代产供销流通系统

这个系统主要是通过物流、配送、、信息等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实现流通体系与工业体系的全方位结合。这一领域主要有三种发展模式:一是紧密型产销系统。这主要是大型生产企业内部派生出来的流通系统为自己服务。目前,国内石油、石化、家电行业以及IT产业中的大型企业,不少已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体系和流通网络。二是半紧密型的产销系统。这主要是大型或者特大型专业化生产企业与社会化流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相互促进发展。三是松散型的产销系统。这主要是大量的日用品生产企业,通过合同订单与流通企业建立销售或者关系。随着现代流通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半紧密型的产销系统将会获得更快速的发展,成为现代产供销流通系统的主体。

3.现代连锁流通系统

连锁经营的流通系统要获得快速发展除了必要的收入支撑和经营环境外,还需要实现三个关键点的突破:一是标准化管理,使复杂的流通过程管理简单化、规范化、高效化;二是网络化经营,基于连锁网络,不断降低经营成本、扩大流通规模、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信息化运作,只有通过高效的信息系统,连锁流通系统才能突破规模不经济形成的企业边界限制,均衡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4.现代网络流通系统

从目前情况看,未来5年,我国应在现代网络流通系统建设方面着力推进如下四项工作任务:与连锁经营系统相结合,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网络和实体网点网络结合的优势,扩大商品销售;与批发企业相结合,通过电子订货和合同订货,重振批发功能;与物流系统相结合,进一步延长产供销的产业链,使产销内在机制更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与专业市场体系相结合,使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流通主渠道的作用。

(二)现代流通环境建设战略

1.促进市场全面统一

现代流通体系是一个融合统一的流通体系,内贸与外贸融合发展,地区市场相互开放,各种经济成份的流通企业自由开展贸易;有形市场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零售、拍卖、租赁、旧货等市场形态,形成全国性的市场网络;无形市场利用现代流通技术和营销手段,向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方向发展;金融、商务服务、教育培训、技术研发等服务行业将与传统的流通服务企业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流通服务产业体系,并共同服务于我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2.优化流通资源配置

从运行方式来看,现代流通体系应通过三个层次的架构实现流通资源的有效配置:一是国家层。通过国家计划、调控、储备、进出口等形式,掌握一定比例数量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确保市场商品总量的平衡;通过有关法律法规,消除市场障碍,规范交易行为,保证商品高效有序的流通;二是商会与中介机构层。这个层次主要监督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协调经济关系,市场资源、价格和供求信息,提供各种服务,引导和促进商品流通;三是企业层。企业将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要求,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开展多元化流通运营。这三个层次相互独立,各自以市场为基础运行;但又相互联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3.规范市场运行秩序

主要着力于:进一步完善法制环境,健全法律法规对市场主体、客体、交易行为、调控方式的规范;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企业和个人的社会信用管理制度,加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道德体系建设;同时,完善市场经营环境,规范交易行为和市场秩序,强化市场的监督机制。

(三)现代流通体制建设战略

1.建立现代流通管理体制

这一体制主要包括商品进出口管理体制、技术进出口管理体制、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等。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一部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尚需继续根据这些法律法规来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并通过精简、调整、合并的方式推动管理机构统一化。从管理方式看,主要应依据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公布的方针政策以及世界贸易规则进行管理;而且,除了少数重要商品需要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严格审批外,一般只进行备案、登记或者实行自由流通。

2.建立现代流通保障体制

这方面的工作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第一,流通产业全面开放条件下的市场保障机制;第二,国家安全、环境保护、人体健康等方面设定流通技术标准;第三,根据现代流通体系的发展需要建设社会化的公共流通基础设施。

四、中国特色现代流通体系的战略实施重点

在落实上述宏观战略取向和中观战略推进体系的过程中,还需要着眼于我国流通体系现实存在的如下发展瓶颈和短板,设定有针对性的战略实施重点。

(一)加大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现代流通体系需要有现代化的流通基础设施为其提供物质基础,由于基础设施具有公共产品性质,所以需要国家参与和投资,以保证其足够的供给。一方面国家应积极建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改善长江航道,提高物流速度;另一方面由国家组建枢纽型物流中心,地方政府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形成一个渠道畅通、布局合理的全国流通网络体系,提高流通效率。

(二)积极扶持流通企业信息化改造

现代流通体系是以现代流通技术为支撑的,如前所述,信息化技术又是现代流通技术的核心。因此,要实现我国流通体系的现代化改造,必须加快我国流通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为此国家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来降低企业的信息化成本,使信息化的企业数量迅速达到临界规模,推动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国家对信息化的支持,除了通过税收、信贷等传统手段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如由国家出资兴办专门的机构,以租赁的方式向企业提供信息化的设备和有关技术,并对企业的信息建设给予技术指导。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减少企业信息化投资的风险,帮助广大流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迅速走上信息化的道路。

(三)通过流通产业政策创新推动现代流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依托反垄断法及其在流通法律法规领域的延伸,彻底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为流通体系的公平竞争和自由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制定推动流通企业兼并、联合的产业政策,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优化,并妥善解决在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出现的债务与职工就业安置问题,加速我国流通体系的组织化、规模化发展;制定市场壁垒政策,提高流通体系的市场进入门槛,确保流通体系的主体资质,防止因市场的过度进入带来的恶性竞争、流通失序以及外资企业过度进入引发的市场冲击。

参考文献

[1] 田博. 流通のダイナミックス―化の方向と条件[M]. 日本:文堂新光社,1984.

[2] 理查德・R・纳尔逊,悉尼・G・温特. 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 姜增伟. 在第二届‘中国现代流通(上海)国际论坛’上的发言[J]. 市场营销导刊,2006,(3):10-12.

[4] 刘国光. 发挥流通的先导性作用 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J]. 市场营销导刊,2005,(3):1.

[5] 万典武,李禧华. 新中国商业所有制改革历程回顾与总结[J]. 商业时代,2010,(2):8-10.

[6] 高铁生. 关于中国市场体系建设和流通现代化的几个问题”[J]. 中国流通经济,2005,(3):4-8.

[7] 陈文玲. 现代流通发展的理论内涵[J]. 商业时代,2004,(30):14-15.

[8] 丁俊发. 构建现代流通体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J]. 中国流通经济,2007,(2):8-11.

高效流通体系范文第8篇

[关键词]河北省;城市物流配送;系统优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F2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5-0005-03

1 引 言

融合了仓储业、运输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新兴复合型产业的现代物流业,之所以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是因为目前已成功进入基础性支撑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产业,在优化经济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增强竞争能力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对各种物流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实现物流整体水平的最优,这是城市物流配送系统研究的重点。这项研究旨在普遍降低城市物流成本、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解决城市就业压力,从而转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对外资的吸引,为发展区域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我省“三年大变样”的进展,各地城市化步伐迅速加快,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交通运输布局及城市经济发展来考虑,每个城市都面临一个对原有的物流配送系统进行改造、建设新的物流配送系统的问题。

我省发展现代物流业有着很强的区域优势和发展前景。像唐山、保定、石家庄、沧州、秦皇岛、邯郸等中心城市,交通体系发达,工业基础雄厚,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开放特别是全省实施“三年大变样”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具备了实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大,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等新的管理模式日趋普遍,我省的城市物流配送业现在和将来都会有旺盛的需求。

由于我省物流配送业处于起步阶段,城市物流配送系统规划与城市物流配送系统运营、管理、评价研究还十分欠缺,因此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率、低成本,在城市背景下运行的配送系统评价指标意义重大。

2 城市物流配送系统的本质和意义

城市物流配送系统的本质,是一个经济行为系统,即以信息为基础的物流系统。从功能角度考虑,是由城市物流配送政策与管理子系统、网络子系统、运营子系统、信息子系统构成。城市物流配送政策与管理系统一般由政府操控,是对行业的规范、监督、鼓励与引导。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系统,实质就是由配送中心把供应商提供的货品配送给客户,其核心是配送中心的选址。配送过程会形成三点多线的网络系统,即以供应商、配送中心、客户三点为中心,由供应商与配送中心的运输路线、配送中心与客户之间的配送路线、供应商与客户的直达路线连接成的网络构成。城市物流配送运营系统则完全由企业操控,通过实施供货、备货、储存、分拣及配货、配送加工、配装、送达服务等配送业务的各项环节来完成,其核心为分派配送中心以及调度配送车辆路线。城市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的作用主要是组织协调整个配送系统的工作,通过信息的采集、传输、储存、处理、输出等,对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信息交互、车辆路线安排及客户需求等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还要提供科学的系统优化。理想的城市物流配送信息网络是客户、配送中心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通过配送计划由信息代替库存。

3 配送系统优化研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和未来经济增长的重心在各大中心城市,这些中心城市又是交通运输枢纽的衔接点,是物流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是区域物流的集散和中转中心。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构建合理的中心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形成高效运转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对改善区域投资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1 物流配送体系对城市经济的推动

据统计,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中,物流业产值每提高2个百分点,城市GDP将相应地提高1个百分点。可见,城市物流对城市生产力布局、生产关系转变和经济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都具有拉动效应。换言之,城市物流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是城市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通过对各种物流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实现物流整体水平的最优,这是城市物流系统研究的重点。发展城市物流的好处前文已经说过,它通过普遍降低城市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率、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增加对外资的吸引、转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解决城市就业压力等,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2 物流配送体系对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完善

城市高效集约发展必须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减少交换距离、降低交换费用、缩短交换时间、确保交换安全。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是由三大系统组成的一个开放式系统:管理系统、道路系统和流量系统。新的物流管理设备和技术的应用,让货主对运输服务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运输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物流业整体服务水平。在物流的影响下,交通信息服务系统、车辆定位系统、行车路线优化系统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物流已成为提高物资流通速度、加速资本周转和节省仓储费用的一个有效手段。城市运输系统正在以最低耗能和费用、最佳路线与服务为标准,向系统化、规模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3.3 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

发展城市物流有利于扩大城市的辐射能力。大中城市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和产品的扩散能力较强,是区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也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心。合理规划城市物流,能够畅通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商品流通渠道,促进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高效增长,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互补互动发展。因此,发展城市物流有利于发挥城市对货物的集散和蓄水池作用,促进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合理发展。

4 城市物流配送系统优化的目标与评价

物流配送系统的目标就是尽可能提高效率、降低配送成本,可概括为以下目标。

4.1 配送效率高

所谓配送系统的效率是指“配送系统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只有提高配送的效率,才能提高配送系统的经济效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更多更好的产出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配送系统的投入体现为配送成本,是为提高配送能力所消耗的活劳动与物化劳动;配送系统的产出是配送服务,产出的多少可以用配送量来衡量与评价。企业所追求的目标是以最低的配送成本达到可以接受的服务水平,或以可以接受的配送成本达到最高的服务水平。

4.2 服务水平高

指完好无损地把货物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客户手中,为此需要做好配送工作的每个环节,做好各种服务工作,保质、保量为客户及时送货,并提供售后服务、技术咨询和信息支持。

4.3 配送质量高

以最快的速度及时供货是配送的第一要求,确保在配送中不能发生货物短缺、破损等问题,把货物保质保量地送到客户手中,这是配送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不二选择。配送企业的管理水平和配送设施设备等与配送质量密切相关,配送质量的高低对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有很大影响,它直接代表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4.4 配送成本低

配送的各个环节都会发生配送费用,配送系统的总费用是配送环节所发生的配送费用的总和,配送的总成本最低是配送成本低的精髓。配送系统的总费用最小即总成本最低,这就要求优化整个配送系统,优化各个单元,充分利用和节约资源,尽量利用各种优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配送成本。

4.5 环保性好

在城市配送系统运营作业过程中,对城市的交通环境影响小,车辆排放少,所产生的噪声少,相对出行次数少,即为环保性好。

总之,通过对配送系统的规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使配送过程的各环节实现最佳的协调和配合,提高配送服务水平,提供最大化的让渡价值。

5 物流配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及原则

5.1 物流配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衡量物流配送体系的主要指标是根据物流服务的最终目标确定的。物流配送系统评价指标应当有六项: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仓库系统评价指标、运输系统评价指标、包装系统评价指标、装卸搬运系统评价指标、流通加工系统评价指标。围绕这些指标,在运作环节中,各个系统又可以制定出实现分目标的一系列指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物流配送系统的评价体系。

由于物流系统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决策过程,在对物流配送系统进行评价时,要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并充分利用专家的经验,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配送中心的情况。物流配送中心地址的选择是否合理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配送中心应该处于交通枢纽或城市重要位置,同时要考虑其现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以及内部的布局、设备设施的建设情况,这也是一项评价指标。②配送路线、车辆安排。配送线路选择合理程度、车辆调度情况是主要评价指标。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将正确的货物送到正确的地点是物流配送的基本要求,车辆路线应当是运营总成本最小的车辆路线。③经济效益。主要的评价指标包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配送企业自身获得的经济效益。保证物流配送节点稳定运行和发挥最大效能的前提条件是提高经济效益。④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为准时交货率、顾客满意度和缺货率。好的物流配送系统离不开好的服务质量。⑤环境效益。满足环境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主要是指对环境的影响及废旧物处理的程度。⑥社会效益。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对解决就业问题的影响等。物流配送不仅仅要满足经济效益,还要满足社会效益。

5.2 物流配送系统评价原则

衡量物流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需要对物流系统评价有一定的量化指标。城市物流系统布局是一个人造系统,构成要素繁多,关系复杂、涉及范围广,这就为系统评价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城市物流系统布局评价是从系统的整体观点出发,利用模型和各种数据,对城市物流系统布局进行评价。城市物流系统布局的评价是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对建立的物流系统布局方案所进行的评价,通过论证得出该规划是否属于技术上先进可行、经济上合理最优、环境上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能对物流系统布局有一个科学的评价,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对物流系统进行评价的首要原则是:客观反映物流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更好地把握物流系统的现状,使综合评价结果真实可靠,确定改进方向。评价时必须弄清所用资料是否可靠、全面、正确,注意避免评价人员的主观意志或者领导意志决定论。指标的设置要尽量克服指标权重的主观性,在实际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选择和分级,要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2)局部效益服从整体效益的原则。城市物流系统布局追求的是系统整体最优,要求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在物流系统布局上要从整体效益出发,高屋建瓴。我们知道,物流系统布局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含多条物流通道和多个物流节点,局部效益和物流系统整体的效益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从局部收益来看是经济的,效益是好的,但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益并不理想,这种方案就是不可取的;或者对整体当前不利,但对长远有利,此时就需要通过全面分析再作决定。

(3)先进、合理和可操作性原则。先进合理和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指标的确定要坚持先进合理和可操作性。先说经济上的合理性。经济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这也是物流系统布局的目的所在。经济的合理性主要反映物流系统的物化劳动和劳动消耗情况;物流技术的先进性是影响物流速度高低、系统可靠性强弱的主要因素;环境上的可持续发展是决定物流系统布局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主要反映物流系统对环境的影响状况。在建立城市物流系统布局评级体系的时候,应当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尽量做到选取指标先进合理、可操作性强。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坚持定量分析,对系统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结果。

在对城市物流系统布局进行评价时,应当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而以定量分析为主,既要反映物流系统实现功能的程度,又要确定其量的界限,这样才能对系统布局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结果,进而确定最优方案。

参考文献:

[1]王转,张庆华,鲍新中.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2]欧耀文.浅析黑龙江省民营物流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及对策[J].物流科技,2008(2):88-90.

[3]蔡硕.企业物流系统评价[J].物流技术,2006(9):84-85.

高效流通体系范文第9篇

关键词:零售企业 跨区域 物流绩效 评价目标

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需要正视物流绩效评价

我国零售企业由于加入WTO后与国际零售企业的竞争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零售企业结构的必然调整,形成了业态转型与跨区域发展同步、经营服务延伸与市场区域扩张同步,制度创新与新技术应用同步的新特点。零售企业经营与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为消费者需求有新的发展变化;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有新的变化;商品及其相关经营技术有新的变化;市场竞争有新的发展变化。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物流绩效成为衡量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距离、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发展能力和发展效益的重要标志。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能系统整合现有资源,进一步创新零售企业物流管理,发展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能为跨区域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创造更多的物流价值和经济效益。为此,我国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评价十分重要。

现代物流为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提供新的组织方式与管理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地认为是企业降低内部成本和外部交易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又一可增加利润的方式。现代物流对于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一,现代物流是优化零售企业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零售企业跨区域经营通过市场重新优化组合的过程中,利用现代物流能节省采购时间,节约采购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降低产品价格,强化竞争优势。其二,现代物流能改变商品的传统流通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转速度加快,促进企业间的竞争,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三,现代物流能利用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缩短商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低成本、高效率地向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务,促进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

物流供应链为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提供新的管理理念和对策思路

物流供应链就是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将货物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联结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创造价值而形成的组织网络。物流供应链管理则是对商品、信息和资金在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的网络中的流动的管理。

物流供应链的核心思想就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前提,透过供应链内各企业紧密合作,有效益地为顾客创造更多附加价值;对从生产商、分销供应商、零售企业销售网点到顾客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对企业实体、信息及资金的双向流动做出管理;强调速度及集成,并提高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即时信息共享提高效率。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一般有三个标志:压缩时间。一个企业应该关心商品在整个供应链各区段周转时间的长短,最有效地压缩从下订单采购到运交最终客户的时间;降低成本。供应链成本取决于产品本身的价值、供应链路线的长短、产品的寿命期及其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敏感度,供应链管理追求高质量服务和总体低成本的最佳平衡;提高质量。高质量的供应链管理应该能够将数量准确的特定产品以合适的成本在规定的时间送到指定的地点交给特定的客户。

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就可以运用物流供应链思想,通过协作整合外部资源,按照市场需求,以品牌、知识、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所构成的网络系统来重新配置社会资源,提高整个集成化系统的运作效率,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为此,零售企业跨区域就有可能通过重建商贸流通和商品供应链系统的目标、运作流程、组织与管理方式、信息资源共享与协作、利益关系等要素,实现新的发展。

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客观需要建设物流供应链体系

一般来说,商品生产与消费存在时间和空间矛盾,解决的主要途径有赖于现代物流的发展;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市场竞争优势越来越取决于现代物流提供的速度、成本、服务以及效率;需要依靠商品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技术设施设备的发展;商品价值的实现需要物流信息的合理应用并与零售企业跨区域经营资源整合运用,创造更多的企业价值。

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评价目标

正确理解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评价

物流绩效就是一定时间内物流活动所创造的价值,是指物流活动过程中一定量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与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是对物流价值的事前计划与控制以及事后的分析与评估,以衡量企业物流运作系统和活动过程的投入与产出状况的分析技术和方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分析工具,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成为一个不断分析、控制和修正的动态过程。

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是对整个供应链体系中多个群体利益的协调、平衡和兼顾。为了建立起零售企业内部物流运作体系和各环节各部门和各个员工的激励机制,并建立起零售企业与供应商顾客等外部利益群体的利益分享机制,需要对物流绩效零售企业进行多角度评价的平衡和有机协调。

传统的评价系统是由成本和财务模式驱动的,是围绕财务评价和财务目标建立起来的。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虽然需要采用传统的财务与成本评价,但是,由于物流绩效成为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必须从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建立物流绩效的评价系统。

对影响零售企业物流绩效的外部要素需要进行价值评估,进行价值分类、竞争权衡,确定优势资源,共享优势资源,创造更大的物流绩效。为此,可以通过价值、吸引力、持久力的评价来完成物流绩效的整体评价。价值的评价就是零售企业物流资源与物流需求匹配的程度和形成的竞争优势;吸引力是促进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企业资源力量,包括资源的独特性、传递方式和转移效用;持久力是政府的政策环境与零售企业优势资源积蓄和提高的速度、等级以及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评价的原则

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以适当的成本实现高质量的顾客服务。应建立如下基本准则:

市场导向准则。物流服务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经营信息和竞争需要确定零售企业物流服务水准,并及时进行控制。

顾客满意准则。在决策物流服务要素和服务水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顾客满意度。

多样化准则。随着零售企业跨区域经营多样化的发展,需要制定物流服务的多样化组合。

灵活性准则。在制定物流服务要素和服务水准时,应依据顾客服务的变化所产生的物流服务新需求保证物流服务的差别化和灵活性。

一致性准则。物流服务不完全是一种零售企业独自的经营行为,必须与整个社会系统相吻合,要做到保护环境、节省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市场形势、竞争零售企业的状况、商品特征以及季节变化,建立能把握市场环境变化的物流服务管理体制。

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评价目标

从零售企业物流运作管理需要出发,物流绩效评价的目标就是对整个物流运作管理过程的监督、控制和指挥。零售企业物流绩效的目标首先表现为追踪现行物流系统绩效并不断与以往物流系统进行比较分析,主要就服务水平和物流成本的要素分析向管理者提供绩效评估报告。其次就是依据物流系统的标准化体系进行实时控制,追踪现行物流系统运作绩效,改进物流动作程序,及时调整运作方式。最后是通过物流绩效评估来评价物流组织和物流人员的工作绩效,实现更优化物流运作效率。

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评价目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交货可靠性。主要反映了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对商品运动的准时性、准确性以及有效性的要求,包括交货的时间评价、交货的数量评价和交货的质量评价。

柔性。主要反映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对顾客需求变化、时间变化以及商品种类变化的适应能力。包括顾客需求变化引起的数量柔性评价,时间柔性评价和因新产品开发变化引起的产品柔性评价。

服务质量。主要反映了顾客对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提供服务的评价,包括顾客抱怨比率评价、顾客抱怨解决时间评价和顾客满意度评价。

信息服务。主要反映了零售企业在整个服务过程中信息服务的正确性、及时性、有效性和信息系统先进性,包括信息正确性评价,信息及时性评价,信息有效性评价和信息系统先进性评价。

交易成本。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用IT系统和互联网整合的物流供应链应降低内部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高效的物流供应链管理能提高反应速度,将满足需求的商品送达,将缺货成本降至最小。

创新价值。通过组织边界的延伸和紧密的协作,增加了零售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提升市场竞争的核心优势,创造新的经营价值。

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准确测度物流绩效,需要建立科学的物流绩效评价体系。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评价指标,应分析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的构成要素,根据这些构成要素提炼相对应的评价指标,每一个或几个评价指标应该反映一个基本的构成要素。通过比较分析确定每一个指标的权重,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用层次分析法研究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方法是:将影响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的因素进行分层,设计出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采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各个指标可以进行加总,形成一个反映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整体水平的总和指标;根据一个指标在同一层指标中的相对重要性和在整个指标体系当中的位置,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出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水平的综合值.并进行必要的分析。

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物流绩效评价体系由物流绩效评价指标系统,物流绩效评价组织系统和物流绩效评价方法系统三个部分构成。

物流绩效评价指标系统,主要包含物流资源评价指标,物流管理评价指标和物流成本收益评价指标等二级指标;并在每个二级指标下又包含有如储存设备、运载设备等若干三级指标。

物流绩效评价组织系统主要是评价过程的科学组织,包括评价原则、评价人员、评价时间、评价目标以及评价过程控制等。

物流绩效评价方法系统就是借助现有数学模型如借助实体驱动模型y=f(a,b,c……)进行物流绩效评价指标要素的分析并确定各要素对物流绩效的影响力度的排序;借助非差异性网络定价基本模型D=m-ap2/(a-b)+bp1/(a-b)进行物流绩效评价指标要素的比较和优化研究;借助供应链成本仿真分析模型进行物流成本与物流绩效的综合分析;或者依据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物流绩效评价的实际需要重新建立数量分析模型,并结合科学的定性分析方法,形成一个完善的由多个数学模型构成的评价方法系统。

高效流通体系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流通现代化 方向 路径选择 

 

流通现代化的重点发展方向 

流通产业现代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到来,在商品流通领域所进行的变革、创新,以形成低成本、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商品流通体系的过程。目前我国流通业(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足9%,而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达到15%以上,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以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发展。通过运用先进的流通技术设施手段和现代化流通方式、管理方式,使商流、物流、信息流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提高流通企业的规模化程度和规范化水平,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的科技含量,提高流通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能力。今后应通过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努力提高现代物流业的规模化、组织化和规范化程度。连锁经营是一种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是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若干个企业,以一定的形式组成一个联合体,在整体规划下进行专业化分工,并在分工基础上实施集中化管理,把独立的经营活动组合成整体的规模经营,从而实现规模效益。连锁经营包括直营连锁、特许经营和自由连锁三种形式。连锁经营是现代流通业极具潜力的经营形式,是流通领域带有方向性的改革。应以“大众化、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为目标,加大工作力度,推进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 

积极推进物流配送,不断整合现有资源,完善服务功能。现代物流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到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被国际上称为继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国外现代物流配送业发展迅猛,国内现代物流配送发展也急剧升温。要坚持“市场引导、整合资源、企业运作、政府扶持”的原则,加快物流园区、综合物流配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培育,逐步构筑设施配套、运转高效、功能齐全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批发市场,努力提高交易、管理水平。发展现代流通离不开现代批发市场建设。现代批发市场的显著特征是交易主体组织化、交易商品标准化和交易方式现代化。要按照“统一规划、加强指导、分级负责、规范管理”的原则,集中力量发展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散功能强、辐射市内外、连通全国的大型现代批发市场,并逐步将其培育成一定区域内的商品集散中心、加工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中心。要结合发展现代批发市场,对现有各类批发市场进行高标准、高起点地改造,一要提高市场交易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场交易;二是要提高交易商品的标准化程度,特别是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化和包装规范化;三是要提高市场交易的现代化程度,引进和推进竞价拍卖、网上交易等现代化交易方式;四是要提高市场的综合服务功能,积极组织开展加工、包装和配送等增值服务,走批发交易和物流配送相结合的路子。 

实现商品流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第一,信息化是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的有效途径。商品流通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贸易流通是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市场经济以需定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消费决定流通、流通决定生产。现代流通充当生产与消费的媒介,一方面面向生产者,通过价格和信息传递,引导生产;另一方面面向消费者,通过把产品便捷、安全地传递到消费者手中,服务消费。可以说,流通在整个社会再生产和国民经济运行中居于组织者、引导者和调节者的地位,现代市场经济需要一个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现代市场流通已经从过去局部的、断续的、国内的商品流转过程,变成了全球化营销过程,流通的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与特征;流通对象从过去只有实体商品货物的流通,发展到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有形资本与无形资本、有形货币与无形货币、有形产权与无形产权的并存和交融;流通主体从生产与流通相对分离、相对独立,加快向日益融合的大流通状态发展。现代流通体系的复杂性对流通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要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过去主要依靠投资与出口拉动向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发展转变,为此,必须下大力气建设一个能够适应消费、出口和投资协调发展的现代流通体系。现代流通体系是由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共同构成的,尤其是基于信息化技术支撑的信息流已经成为现代流通区别于传统流通的最重要标志。信息流通的规模越大、速度越快、被重复使用的次数越多,对经济社会的价值就越大。 

高效流通体系范文第11篇

    一、前言

    物流(Logistics)作为一个经济行为系统,它通过广泛的信息支持,实现了以信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化,因而物流系统的机能可以划分为作业子系统和信息子系统,前者包括输送、装卸、保管、流通加工、包装等机能,以力求省力化和效率化;后者包括订发货、在库、出货管理等机能,力求完成商品流通全过程的信息活动。这两大子系统的机能不是互相分割、互不联系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六大要素的相互结合,利用必要的资源,开展物流服务,促进商流有效、合理地展开。系统是指为实现一个共同的目的的多种要素相互关联、有效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1]。

    作为一个系统的关键要素是: 1?系统所具有的目的; 2?系统由多种要素组成; 3?这些要素是相互关联的。物流系统的内在特征表现为:在目的上表现在实现物流的效率化和效果上,以较低的成本和优良的顾客服务完成商品实体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运动,在原则上具体表现为7R,即适合的质量(RightQuality)、适合的数量(Right Quantity)、适合的时间(RightTime)、适合的地点(RightPlace)、优良的印象(RightImpression)、适当的价格(RightPrice)和适当的商品(RightCommodity)。在要素及其运作上,通过上述的作业子系统和信息子系统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业,来实现物流系统的目的。很显然,要实现物流系统的有效运转,并达到目标,需要物流的系统化管理。所谓物流系统化管理,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物流系统目标提高向消费者和用户供应商品的效率,而对物流系统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活动。物流系统管理的高度化发展,能有力地促进物流活动的合理化和纵深化发展,否则,物流管理滞后,不仅无助于物流系统目的的实现,而且会对生产和营销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二、现代物流系统化管理的特征物流从PhysicalDistribution发展到Logistics的一个重要变革,是将物流活动从被动、从属的职能活动上升到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要求把物流活动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加以管理和运行。也就是说,物流本身的概念已经从对活动的概述和总结上升到管理学层次,具体来说,现代物流的系统化管理的内涵有以下特征

    (一)以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现代物流是基于企业经营战略基础、以顾客服务为目标设定的,它追求顾客服务的差别化战略。在现代物流中,顾客服务的设定优先于其他各项活动,并且为了使物流顾客服务能有效地开展,在物流体系的基本建设上,要求物流中心、信息系统、作业系统和组织构成等条件的具备与完善。具体来讲,物流系统必须做到:第一,物流中心网络的优化,即要求工厂、仓库、商品集中配送、加工等中心的建设(规模、地理位置等)既要求符合分散化的原则,又要符合集约化的原则,从而使物流活动能有利于顾客服务的全面展开;第二,物流主体的合理化,生产阶段到消费阶段的物流活动主体,常常有单个主体和多个主体之分,另外也存在自己承担物流和委托物流等形式的区分,物流主体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物流活动的效果或实现顾客服务的程度;第三,物流信息系统的高度化,即能及时、有效地反映物流信息和顾客对物流的期望;第四,物流作业的效率化,即在配送、装卸、加工等过程中应当运用什么方法、手段使企业能最有效地实现商品价值。

    (二)着重整个物流渠道的商品运动。以往我们认为的物流是从生产阶段到消费者阶段商品的物质运动;也就是说,物流管理的主要对象是“销售物流”和“企业物流”。而现代物流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销售物流和企业内物流,还包括调达物流、退货物流以及废弃品物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物流管理中的销售物流(如厂商到批发商、批发商到零售商到消费者的相对独立的物流活动),是一种整体的销售物流活动,也就是将消费渠道的各个参与者(厂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结合起来,以保证销售物流行为的合理化。

    (三)以企业整体的效益为最优目的。当今商品市场的革新与变化,如商品生产周期的缩短、顾客要求高效且经济的输送、商品流通地域的扩大等等,在这种状况下,如果企业物流仅仅追求“部分最优”或“部门最优”,将无法在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中取胜。从原材料的调达计划到向最终消费者移动的物流运动等各种活动,不仅是部分和部门活动,而且是将各部分和部门有效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现代物流所追求的费用、效益观,是针对调达、生产、销售、物流等全体最优而言的。在企业组织中,以低价格购入为主的调达理论,以生产增加、生产合理化为主的生产理论,以追求低成本为主的物流理论,以增加销售额和市场份额扩大为主的销售理论等理论之间仍然存在着分歧与差异,跨越这种分歧与差异,力图追求最优的正是现代物流理论。例如,从现代物流管理观念来看,海外当地生产的集约化,虽然造成了输送成本的增加,但是,由于这种生产战略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因而是可取的。

    应当注意的是,追求全体最优并不是可以忽略物流的效率化,物流部门在充分知晓调达理论、生产理论和销售理论的基础上,在强调全体最优的同时,应当与现实相对应,彻底实现物流部门的效率化[4]。

    (四)既重视效率更重视效果。首先在物流手段上,从原来重视物流的机械、机器等硬件要素转向重视信息等软件要素;物流活动领域方面,从以前以输送、保管为主的活动转向物流部门的全体,亦即向包含调达在内的生产、销售领域或批发、零售领域的物流活动扩展;从管理方面来看,现代物流从原来的作业层次转向管理层次,进而向经营层次发展。另外,在物流需求的对应方面,原来强调的是输送力的确保、降低成本等企业内需要的对应,现代物流则强调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等市场需求对应,进而更进一步地发展到重视环境、公害、交通、能源等社会需求的对应。所有以上论述表明,原来的物流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重点,而现代物流不仅重视效率方面的因素,更强调物流效果,也就是说,从成果的角度来看,如果它能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实现,那么,这种物流活动依然是可取的

    (五)以信息技术支持商品、需求的实时供给。现代物流活动不是单个生产、销售部门或企业的事,而是包括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有关联企业在内的整个统一的共同活动,因而现代物流通过这种供应链强化了企业间的关系。具体说,这种供应链通过企业计划的连接、企业信息的连接、在库风险承担的连接等机能的结合,使供应链包含了流通过程的所有企业,从而使物流管理成为一种供应链管理。所谓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Managemen:t SCM),就是从供应商开始到最终用户,整个流通全体商品运动的综合管理。如果说部门之间的产、销、物结合追求的是企业内经营最优的话,那么供应链管理则通过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联盟追求流通生产全过程效率的提高,并带来了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即从原来的投机型经营(生产建立在市场预测基础上的经营行为)转向实需型经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生产),同时伴随着各自经营方式的改变。在经营管理要素上,信息已成为物流管理的核心,因为没有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和信息的支撑,实需型经营是无法实现的[6]。

    (六)对商品运动的一元化管理。现代物流从供应商开始到最终顾客的整个流通阶段所产生的商品运动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因此,这对管理活动本身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具体来讲,伴随着商品实体的运动,必然会出现“场所移动”和“时间推移”这两种物理现象,其中“时间推移”在当今产销紧密联系、流通整体化、网络化的过程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经营资源。究其原委,现代经营的实需型发展仅要求物流活动能实现经济效率化和顾客服务化,而且还必须及时了解和反映市场的需求,并将之反馈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以保证生产经营决策的正确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所以说,缩短物流时间不仅决定了流通全过程的商品成本和顾客满意度,同时通过有效的商品运动为生产提供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流通网络或供应链价值,并保证商流能持续不断地进行。应当看到,现在所倡导的产、销、物三者的结合本质也在于此。如何才能缩短物流时间,如在库的时日数、材料工程滞留时间、计划变更允许日、新产品开发时间、汽车滞留时间,等等,任何局部问题的解决都无法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时间的效率化,只有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和控制相关的各种要素和生产经营行为,并将之有效地联系起来,才能实现时间短缩化的目标。显然,这要求物流活动的管理应超越部门和局部的层次,实现高度的统一管理,现代物流强调的就是如何有效地实现一元化管理,真正把供应链思想和企业全体观念贯彻到管理行为之中。

    三、结语

    现代物流系统化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以满足用户的物流服务需求,追求物流企业整体效益为目的,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对物流活动进行全程性一元化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我国的物流正处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阶段。物流发展的历史实践表明,物流固有的基本属性从古至今始终没有改变,但人们为了提高改善物流的效益和效率,对物流非固有属性的选择和变革却始终没有停止过,这些都体现在物流服务、物流管理、物流技术和物流经济由量变到质变的人类有智慧的活动之中,由此便产生了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区分。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其管理的系统化[7]。企业物流系统管理的有效展开,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储雪俭?现代物流管理教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2?7?

    [2]赵林度?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4?

高效流通体系范文第12篇

一是流通企业规模化程度低,竞争力不强。由于行政体制上的条块分割,造成我国流通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在全国1700多万个流通主体中,有93%为单体经营的个体商户,规模以上流通企业仅有1%,销售额上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仅有200多家,最大的流通企业的市场流通份额不足市场销售总额的3‰。也就是说,真正拥有可以信任的品牌、庞大的信息网络、先进的管理体制、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丰富的运作经验的流通龙头企业还是凤毛麟角。一般来讲,企业规模越小,运营成本往往越高,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及长远发展。从目前情况看,相当一部分流通企业都属于这类规模不大的企业,而且仓储设施比较陈旧落后,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不快,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装卸搬运包装的机械化水平低,严重影响了流通企业的运作效率和运行成本。流通企业这种实力不强、规模不大的状况,如果不加以改变,很难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二是流通企业信息化水平低。有关资料显示,流通企业信息化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平均不到2%,与国外大企业8%-10%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且仅有不到7%的企业基本实现了电子商务。绝大多数流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系还停留在电话和传真水平上,信息交流的手段比较原始,交换渠道不完善。采用条码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企业寥寥无几,信息管理的方式比较落后,导致运营成本高、服务水平差,无法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服务要求。据悉,我国的仓库周转率仅为发达国家的30%左右,配送差错率几乎是发达国家的3倍。我国流通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并参与国际竞争,迫切要求信息技术及其运用有大的提高和突破。

三是流通企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人才短缺是影响流通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受“重生产、轻流通”观念的影响,精英人才大多集中在生产领域而很少进入流通领域。流通领域中缺少能把握现代经营理念、善经营、会管理的高层人才,导致流通企业资本周转率低,经营过程成本上升,企业经济效益不佳。

创新是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解决上述问题,流通企业必须加大创新力度,通过体制创新,扩大企业规模,通过管理创新,提高企业效率,通过经营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具体讲,就是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来提升流通企业的竞争力。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现代流通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创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特别是在资本资源等产业要素的供给方面给予较宽松的环境;在基础设施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给流通企业以一定的优惠措施。流通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现代流通业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和推行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政策及相关的配套政策,改革现有的政府管理和税收模式,推进流通企业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为流通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政府还应该以法律建设和监督手段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现代流通业的发展以高度信用化的社会为基础,按照西方国家和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定位,信用体系的架构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以市场交易人为主体的基础信用;二是以法律制度、国际惯例和商业习惯为主导的制度信用:三是以政府监管为主的监督信用。政府应该着力在二、三层次上有所作为,进一步提倡讲诚信、守契约、反欺诈,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合法权益,强化诚信促销,切实保障消费者利益,从而树立中国流通企业在国内外的良好形象。

二是通过深化改革,增强流通企业活力。继续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引导流通企业采取联合、收购、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出售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加快国有流通企业改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外资等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流通企业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中型流通企业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引导中小流通企业重视基础管理工作,完善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和标准。

三是发展流通龙头企业,强化自我发展能力。流通业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难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同步实现,可先选择重点企业进行试点,培养一批龙头企业。由政府相关部门联手改善现有的企业结构,培育资金雄厚、有实力、有发展前途的大型流通企业,来面对市场新的需求,迎接新的挑战。通过行政或经济手段,通过竞争、兼并和强强联合等方式,形成少数大型、特大型集团企业,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以集中力量、抵御风险,在流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面推进流通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四是整合现有资源,提高流通企业效率。长期以来,流通企业的管理者一直着眼于企业内部效率的提升,许多企业采取降低消耗、减少福利费用等经营手段,大幅度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升企业内部效率。然而,由于存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企业内部的效率之源会日趋枯竭,单纯依靠内部效率的提高不可能营造出长久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应将着眼点转向企业外部,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寻求企业外部效率的提升和挖掘,通过连锁经营取得企业规模优势;通过网络化形成流通企业之间以及流通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稳定的产销关系,降低竞争风险,提升企业综合效率。

五是加快科技开发力度,培育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流通企业可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和实际状况,设计和实施企业内部互联网方案,力求以低廉成本和更高的效率,进行企业内外信息沟通和管理,帮助客户服务与支持部门共享客户的反馈信息,创建一个相应的支撑系统。流通企业还可以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管理和控制库存,做到随时掌握每一种商品在进货、储存、上架、运输、送货等过程的准确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在生产、供应、销售等环节之间及时传递,最大限度降低库存,以低廉的流通费用吸引生产企业的中间业务。由于电子商务打破了商品流通的时空界限,这就为流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高效流通体系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烟草;物流核心;整体效益

1、精益物流在烟草行业需求分析

烟草行业具有特殊性,其高税性、专卖性、垄断型等,决定烟草流通以下特征:烟草物流量和仓储量大;烟草物流给予信息系统可扩展性差,“信息孤岛”现象导致流通各环节不协调;烟草商业物流呈现零售客户数量众多、单一零售户订单较少,客户的离散型、客户需求的波动性;烟草配送呈现严格的时限性和运营安全性。具体体现为:

1、烟草商品小体积、小重量、多批次的特征对物流发展需求,使的精益物流的管理模式正好符合烟草物流发展方向。

2、发展精益物流可以改善仓储量过大以及由信息不畅引致牛鞭效应等烟草物流发展不协调问题。

3、发展精益物流是符合烟草物流的零售商客户需求特征的有效举措。

4、烟草商品的高附加值和流通时限的要求,决定了发展精益物流的必要性。

5、精益物流技术体系的建设内容符合烟草物流发展的技术要求(负责的系统项目,设计大量信息等)

2、合理改善作业过程,打造精益化物流

1、物流中心分拣系统优化。

分拣子系统是根据客户订单完成打包存放,等待配送的过程。目前大都采用半自动化的手动分拣作业,分拣过程极易成为提升物流效率的瓶颈。从成本控制角度看,手工分拣的人力成本较高,分拣效率过于依赖于分拣工人的熟练程度和注意力集中程度,且不能保证分拣不出错。虽然目前已经通过信息化手段,利用射频扫描技术检测分拣错误,但是由于人工的不确定性因素,工人状态直接决定了分拣效率。所以,一个集中的、一致的分拣效率监控既有必要。并且通过实习观察发现,目前分拣线的主要影响受到人工作业效率影响。

优化措施:

(1)合理根据EIQ分类方法分析货物订单及销售数据,通过利用平均值分析、柏拉图分析、次数分布、ABC分类等方法将订单按照不同批量大小及不同运送线路及区域划分;同理根据相同的分析方法,对烟草产品种类在备货区的存放位置优化,合理分布不同销售批量及销售数量的烟草,按照分类方案排列组合相关烟草在备货区的存放位置,提高取放人员的整体工作效率。通过以上分析,将有效的对货物订单处理原则、拣货系统规划、出货方式及出货区的规划,提升分拣效率。

(2)采用自动分拣系统,能够保证分拣的连续性与高效性,降低人员、时间等影响,提高作业效率,但是需根据具体的业务数量进行采用,目前自贡市烟草暂不实行。

2、物流中心信息化系统集成。

目前自贡烟草物流信息化程度较高,物流系统设计面广,使用的相关业务及管理软件较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完成相关业务。但是任存在较大提升与发展空间,目前信息系统的特性造成很多的信息流程,操作复杂,并且因为各种软件信息交互问题,导致物流作业效率存在一定影响,并且由于时间滞后,存在人员等待,设备闲置等情况。因此建立软件通道,提升信息交互是目前的重要改进方向,提升信息化程度的真实性,并且依靠信息化物流的建立,充分利用大量的业务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挖掘.

3、物流配送网络优化。

配送费用是物流成本总费用的40%左右,因此配送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物流成本及整个物流效率。目前自贡烟草的配送网络基本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合理优化。但是网络之间存在线路固定,车辆调度固定,区划划分固定等细节问题,同时争对车辆调度信息化,自动化,配送最优路径自动选择等均存在提升空间。人工经验决定着配送网络,争对科学合理的网络规划方案尚未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建立健全的配送网络,形成自动化的网络将有效改善配送现状,降低物流成本。

配送车辆调度是配送系统优化的关键,根据不同情形,采取最优的计算方式,充分利用现有GPS,将更容易处理货物运输、仓储、装卸、传递等各个物流环节。并且对于涉及的问题进行有效管理和决策分析。同时GIS技术已经在很多行业使用,但是争对烟草物流我们任然需要解决:如何利用GIS提升烟草物流的信息化程度,(如电子地图的输入、输出等);如何结合烟草物流特点找出最合理的线路选择方法。

目前许多企业已经使用GIS/GPS,并且取得极大效益提升。(中国烟草总公司、中国远洋集团、安吉汽车物流等),并且在物流了领域对空间信息的应用已经成熟,但是目前仅仅局限于地图显示和简单路径分析,空间信息服务主要可用于:车辆监控与调度、物流运输、设施规划、公共信息平台、连接分析与制图,数据挖掘和物流系统仿真等。通过GIS系统我们将有效的实现车辆在途跟踪、报警、在途调度指挥、动态线路选择、公共信息查询等。将在一等程度上消除固定线路、固定区域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等。结合科学算法(C-W算法、粒子群等算法)更加合理实现车辆路径优化,降低车辆行驶总距离,节约成本。同时更加合理运输线路网络将有效改善分拣方案规划,提升整体物流运作效率。

4、加强内部绩效考核,促进人工效率。

目前烟草物流行业中,各个环节均存在较大的人工费用,因此减少人工费用,利用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促进物流中心部门的科学合理设置。争对不同部门设置不同绩效指标,深度分析各个环节的重点影响因素及指标因素,消除目前使用的统一化标准。利用层次分析建立相关人员考核系统,实现绩效动态管理,人员实时管理,促进人员效率的提升。并且将更加有效的了解各个部门运作情况,了解运作环节瓶颈,提高烟草物流的科学性及高效性。同时加强精益物流体系建立,结合绩效考核与体系制度建立,让物流中心全员参与精益物流建设,通过最基层的业务人员在实际操作现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公司综合分析问题,才能各个环节改善优化物流作业,提升效率,实现物流循环优化,不断提升,最后达到精益化要求。

3.结语

烟草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文对其中的多个环节问题进行了研究。分别为分拣系统的优化、物流中心信息化系统集成、物流配送网络优化、内部绩效考核、其它相关环节优化。总体来说,研究还不够深入,表现在:1、相关算法都没有在真实数据环境中得到完全的验证;2、一些求解模型的假设损害了算法的实际可操作性或效果。

参考文献

[1]翁建红. 基于GPS的烟草物流配送线路规划[J]. 物流科技, 2008, (9): 18-20

[2]田景贺. 寄语RFID的烟草物流分拣系统设计[J]. 仪器仪表学报, 2006, 27(6): 1876-1878

[3]赵静远. 基于绿色物流的烟草物流管理探析[J]. 物流技术, 2012, 31(1): 60-62

[4]刘云飞. 浅论烟草物流由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转变[J]. 黑龙江省烟草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2004年学术年会专刊, 2004, (1): 74-76

[5]林国龙. 烟草配送中心多阶段物流系统分析及应用[J]. 设备与仪器, 2012, (10): 16-20

[6]付依良. 烟草商业企业构建“1434”精益物流体系研究[J]. 探索带, 2012, (8): 173-179

高效流通体系范文第14篇

融合了仓储业、运输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新兴复合型产业的现代物流业,之所以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是因为目前已成功进入基础性支撑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产业,在优化经济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增强竞争能力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对各种物流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实现物流整体水平的最优,这是城市物流配送系统研究的重点。这项研究旨在普遍降低城市物流成本、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解决城市就业压力,从而转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对外资的吸引,为发展区域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我省“三年大变样”的进展,各地城市化步伐迅速加快,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交通运输布局及城市经济发展来考虑,每个城市都面临一个对原有的物流配送系统进行改造、建设新的物流配送系统的问题。我省发展现代物流业有着很强的区域优势和发展前景。像唐山、保定、石家庄、沧州、秦皇岛、邯郸等中心城市,交通体系发达,工业基础雄厚,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开放特别是全省实施“三年大变样”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具备了实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大,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等新的管理模式日趋普遍,我省的城市物流配送业现在和将来都会有旺盛的需求。由于我省物流配送业处于起步阶段,城市物流配送系统规划与城市物流配送系统运营、管理、评价研究还十分欠缺,因此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率、低成本,在城市背景下运行的配送系统评价指标意义重大。

2城市物流配送系统的本质和意义

城市物流配送系统的本质,是一个经济行为系统,即以信息为基础的物流系统。从功能角度考虑,是由城市物流配送政策与管理子系统、网络子系统、运营子系统、信息子系统构成。城市物流配送政策与管理系统一般由政府操控,是对行业的规范、监督、鼓励与引导。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系统,实质就是由配送中心把供应商提供的货品配送给客户,其核心是配送中心的选址。配送过程会形成三点多线的网络系统,即以供应商、配送中心、客户三点为中心,由供应商与配送中心的运输路线、配送中心与客户之间的配送路线、供应商与客户的直达路线连接成的网络构成。城市物流配送运营系统则完全由企业操控,通过实施供货、备货、储存、分拣及配货、配送加工、配装、送达服务等配送业务的各项环节来完成,其核心为分派配送中心以及调度配送车辆路线。城市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的作用主要是组织协调整个配送系统的工作,通过信息的采集、传输、储存、处理、输出等,对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信息交互、车辆路线安排及客户需求等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还要提供科学的系统优化。理想的城市物流配送信息网络是客户、配送中心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通过配送计划由信息代替库存。

3配送系统优化研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和未来经济增长的重心在各大中心城市,这些中心城市又是交通运输枢纽的衔接点,是物流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是区域物流的集散和中转中心。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构建合理的中心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形成高效运转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对改善区域投资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1物流配送体系对城市经济的推动

据统计,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中,物流业产值每提高2个百分点,城市GDP将相应地提高1个百分点。可见,城市物流对城市生产力布局、生产关系转变和经济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都具有拉动效应。换言之,城市物流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是城市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对各种物流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实现物流整体水平的最优,这是城市物流系统研究的重点。发展城市物流的好处前文已经说过,它通过普遍降低城市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率、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增加对外资的吸引、转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解决城市就业压力等,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2物流配送体系对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完善

城市高效集约发展必须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减少交换距离、降低交换费用、缩短交换时间、确保交换安全。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是由三大系统组成的一个开放式系统:管理系统、道路系统和流量系统。新的物流管理设备和技术的应用,让货主对运输服务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运输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物流业整体服务水平。在物流的影响下,交通信息服务系统、车辆定位系统、行车路线优化系统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物流已成为提高物资流通速度、加速资本周转和节省仓储费用的一个有效手段。城市运输系统正在以最低耗能和费用、最佳路线与服务为标准,向系统化、规模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3.3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

发展城市物流有利于扩大城市的辐射能力。大中城市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和产品的扩散能力较强,是区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也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心。合理规划城市物流,能够畅通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商品流通渠道,促进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高效增长,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互补互动发展。因此,发展城市物流有利于发挥城市对货物的集散和蓄水池作用,促进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合理发展。

4城市物流配送系统优化的目标与评价

物流配送系统的目标就是尽可能提高效率、降低配送成本,可概括为以下目标。

4.1配送效率高

所谓配送系统的效率是指“配送系统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只有提高配送的效率,才能提高配送系统的经济效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更多更好的产出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配送系统的投入体现为配送成本,是为提高配送能力所消耗的活劳动与物化劳动;配送系统的产出是配送服务,产出的多少可以用配送量来衡量与评价。企业所追求的目标是以最低的配送成本达到可以接受的服务水平,或以可以接受的配送成本达到最高的服务水平。

4.2服务水平高

指完好无损地把货物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客户手中,为此需要做好配送工作的每个环节,做好各种服务工作,保质、保量为客户及时送货,并提供售后服务、技术咨询和信息支持。

4.3配送质量高

以最快的速度及时供货是配送的第一要求,确保在配送中不能发生货物短缺、破损等问题,把货物保质保量地送到客户手中,这是配送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不二选择。配送企业的管理水平和配送设施设备等与配送质量密切相关,配送质量的高低对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有很大影响,它直接代表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4.4配送成本低

配送的各个环节都会发生配送费用,配送系统的总费用是配送环节所发生的配送费用的总和,配送的总成本最低是配送成本低的精髓。配送系统的总费用最小即总成本最低,这就要求优化整个配送系统,优化各个单元,充分利用和节约资源,尽量利用各种优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配送成本。

4.5环保性好

在城市配送系统运营作业过程中,对城市的交通环境影响小,车辆排放少,所产生的噪声少,相对出行次数少,即为环保性好。总之,通过对配送系统的规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使配送过程的各环节实现最佳的协调和配合,提高配送服务水平,提供最大化的让渡价值。

5物流配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及原则

5.1物流配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衡量物流配送体系的主要指标是根据物流服务的最终目标确定的。物流配送系统评价指标应当有六项: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仓库系统评价指标、运输系统评价指标、包装系统评价指标、装卸搬运系统评价指标、流通加工系统评价指标。围绕这些指标,在运作环节中,各个系统又可以制定出实现分目标的一系列指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物流配送系统的评价体系。由于物流系统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决策过程,在对物流配送系统进行评价时,要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并充分利用专家的经验,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配送中心的情况。物流配送中心地址的选择是否合理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配送中心应该处于交通枢纽或城市重要位置,同时要考虑其现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以及内部的布局、设备设施的建设情况,这也是一项评价指标。②配送路线、车辆安排。配送线路选择合理程度、车辆调度情况是主要评价指标。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将正确的货物送到正确的地点是物流配送的基本要求,车辆路线应当是运营总成本最小的车辆路线。③经济效益。主要的评价指标包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配送企业自身获得的经济效益。保证物流配送节点稳定运行和发挥最大效能的前提条件是提高经济效益。④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为准时交货率、顾客满意度和缺货率。好的物流配送系统离不开好的服务质量。⑤环境效益。满足环境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主要是指对环境的影响及废旧物处理的程度。⑥社会效益。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对解决就业问题的影响等。物流配送不仅仅要满足经济效益,还要满足社会效益。

5.2物流配送系统评价原则

衡量物流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需要对物流系统评价有一定的量化指标。城市物流系统布局是一个人造系统,构成要素繁多,关系复杂、涉及范围广,这就为系统评价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城市物流系统布局评价是从系统的整体观点出发,利用模型和各种数据,对城市物流系统布局进行评价。城市物流系统布局的评价是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对建立的物流系统布局方案所进行的评价,通过论证得出该规划是否属于技术上先进可行、经济上合理最优、环境上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能对物流系统布局有一个科学的评价,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对物流系统进行评价的首要原则是:客观反映物流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更好地把握物流系统的现状,使综合评价结果真实可靠,确定改进方向。评价时必须弄清所用资料是否可靠、全面、正确,注意避免评价人员的主观意志或者领导意志决定论。指标的设置要尽量克服指标权重的主观性,在实际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选择和分级,要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2)局部效益服从整体效益的原则。城市物流系统布局追求的是系统整体最优,要求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在物流系统布局上要从整体效益出发,高屋建瓴。我们知道,物流系统布局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含多条物流通道和多个物流节点,局部效益和物流系统整体的效益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从局部收益来看是经济的,效益是好的,但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益并不理想,这种方案就是不可取的;或者对整体当前不利,但对长远有利,此时就需要通过全面分析再作决定。

高效流通体系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日本零售业 物流系统功能 理念 措施

一、日本零售业改善物流系统功能的根本动因

1.经济与流通环境的变化

经济与流通环境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成为促进零售企业改善物流系统的最大动因。目前,日本的流通结构正经历着大的调整,大店法的废止,大店立地法的实施,使得大型零售商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此外,家乐福、沃尔玛等欧美零售业巨头向日本市场的渗透会逐渐颠覆日本传统的商业习惯,进一步加剧零售市场竞争的残酷性。零售企业要想高效率地向所有的顾客平等地提供廉价、丰富的商品,就离不开高效率物流系统的支撑。零售与制造企业直通型物流以及配送中心直接交货型物流将会成为零售业物流的常态模式。

2.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变化

进入21世纪,日本流通业变革加剧。通货紧缩的深刻化、外资零售资本的侵蚀导致零售竞争日趋白热化。但是,对零售物流提出更高要求的本源问题还是来自消费者价值观的变化。日本人的价值观主要表现生活观、富裕观及时间观的变化。生活观由为国家经济的发展而献身工作转变为对个人生活及家庭的重视;富裕观由对财物的投资、拥有房产的梦想转化为对自身的投资及对住所利用价值的关注;时间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时间成本意识的提高,人们不再愿意消耗更多的时间到更远的地方购买更便宜的商品,而更多的利用能够提供场所和时间价值的便利商店。针对消费者价值观的诸多变化,如何适应他们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对零售业物流体制的弹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零售形态的变化

日本流通业结构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零售商市场主导地位的提高。由于日本零售业存在许多业种专门化、单独性和经营生鲜商品的家族性企业,这些企业通常规模较小,保持传统形态,因此日本零售业一直比较分散。但是,近十几年来,零售业通过业态化和组织化发展,提高了经营规模、扩大了经营范围、增强了销售能力,对零售商市场地位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业态化是指按照零售商的位置条件、经营品种、店铺规模、价格政策、销售方式等进行分类经营,比如食品超市、综合超市、便利店、廉价店等。业态化的发展使零售业态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零售业的组织化是指通过连锁经营方式将分散的零售店铺统一起来,实现统一品牌、统一采购、统一库存和统一管理。连锁化使中小零售商实现了共同化和协作化,适应了零售业规模增大的趋势。日本零售业通过业态化和组织化,降低了成本,实现了低价格运作,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大大增强,从而使零售商在流通渠道中获得十分有利的地位。业态化与组织化的发展为物流系统的革新创造了有利的内部条件,零售商地位的提高为其改善物流系统创造了便利的外部环境。

二、日本零售业改善物流系统功能的战略理念

1.物流系统结构的调整

基于以上的诸多环境变化,零售业必须对现有的物流系统结构加以调整和改进才能适应市场的竞争。日本传统的供应链结构是以批发企业为中心展开商流与物流活动的,批发商的商流与物流中介作用十分显著。但是,近年来,除了一部分零售商继续依赖批发商的中介作用以外,随着物流功能在企业经营中地位的提高,一些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在物流上与批发商争夺的趋势日益明显,从而排挤了部分批发商的生存空间。另外,一些涉及生态环境等物流社会问题也加快了零售业物流系统改善与调整的步伐,零售企业对批发企业物流配送的要求也越发苛刻。在这些背景之下,一些新型零售物流系统模式应运而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第三方物流依存型、厂家直送加第三方物流型、自家直营型物流模式等。

2.需求链管理理念

零售企业要达到吸引顾客长久惠顾的目的需要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顾客关系管理)系统的支持,而要实现向顾客提供顾客所期望的商品服务,最大化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提升顾客服务价值,DCM(Demand Chain Management:需求链管理)是制胜的法宝。DCM理念是指零售企业为适应消费者及环境的变化,在及时把握、预测消费者的现实和潜在消费需求的基础上,提出顾客服务解决方案。即,零售企业通过CRM搜集顾客及商品信息,然后把市场变化动向、销售预测等信息向位于供应链上游的批发商或制造商传递,以指导上游企业的商品采购、开发与生产,最后达到满足终端顾客需求,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优的目标(见图)。

DCM的效用在于提高顾客价值,而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消灭不能给顾客带来任何附加价值的时间和成本。两者把信息流与物流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实现顾客满意最大化的目标。

3.DCM与ECR的相互作用

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有效的顾客响应)概念最初是以美国食品营销协会为中心提出来的,它是一个在商品流通过程中通过提高商品的供给效率,最大化地增加消费者利益的系统。ECR概念是流通管理思想的革新,是SCM系统的一部分,是供应链各方通过推进真诚合作来实现消费者满意和实现基于各方利益的整体效益最大化的过程。ECR包含四个要素,即有效进行流体结构的调整、有效进行新商品的开发、有效的促销活动及有效的补货。有效追求的是效率和效果的和谐统一,是提高顾客满意度的衡量标准。

ECR的成功离不开从原材料的采购到面向终端消费者的销售,所有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紧密合作。DCM是使ECR在高效率运作的同时产生效果的根本保证。所以,ECR的有效性离不开DCM系统的支持和保障。

三、日本零售业面临的物流课题及改善措施

1.零售业面临的物流课题

(1)降低物流成本

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在于提高商品价格竞争力。由于零售业经营环境的恶化,零售企业的商品价格成为竞争的焦点。众所周知,物流参与了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形成和实现,物流成本在商品价格中的比重较高,因此,降低物流成本是提高商品价格竞争力最有利的法宝。

(2)压缩库存

压缩库存的目的在于及时剔除滞销商品,提高商品“鲜度”。随时保持商品新鲜度是零售企业吸引顾客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提高商品“鲜度”,必须对商品实施“鲜度”管理。其主要途径是通过有效的库存控制来压缩库存,或实现“零库存”的目标,以加快资金周转,提高店铺陈列新鲜商品的品种数量,改善经营业绩。

(3)提高店铺作业效率

提高店铺作业效率的目的在于减轻店铺作业负担。批发企业直送型物流系统主要问题是到达店铺时间的不确定性,实施综合配送物流系统会有效地改善这一状况,店铺工作人员的作业计划也会变得更加顺畅。在配送中心内部完成检品作业或按不同店铺需求进行配送,店铺的作业效率会大幅提高。

(4)构筑静脉物流系统

构筑静脉物流系统的目的在于减轻环境负担。大店立地法的实施,对停车场、噪音、废气排放以及废弃物都进行了严格的限制。零售企业要想在严格的环境规制条件下确保停车场的车位、减少配送车辆数量、削减废弃物,必须采取积极的环境对策,构筑有效的静脉物流系统。

2.加强配送中心运营,构筑综合物流体系

(1)配送中心的形态与作用

要有效解决零售企业面临的物流课题,加强和改善以配送中心为核心的物流系统成为关键。目前,日本零售企业运营的配送中心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TC(Transfer Center)型,即无库存中转型配送中心;②PC(Process Center)型,即以生鲜食品为主的加工型配送中心;③DC(Distribution Center)型,即具有储存功能的配送中心;④PDC(Post Distribution Center)型,即介于TC型与DC型中间的物流中心。各种配送中心均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适用于解决不同的企业经营课题和物流课题(见表)。

表 不同配送中心的功能与作用(Y=YesN=No)

(2)基于配送中心的综合物流体系建设

零售业物流革新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和通过店铺生产率的提高增加销售利益,确立低成本运营体制。以配送中心为依托,实现商流、物流与信息流的统一,构筑综合物流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日本零售企业在综合物流指标体系的设定方面,主要聚焦于:①缩短订货提前期,以此缩短销售预测时间,提高预测精度,从而进一步降低库存;②一揽子订货与交货,当日补货的商品根据不同的组别集中进货,其前提是需要一揽子集中订货;③定时定量订货,在所规定的时间发出订货通知,尽可能缩短订货提前期,固定订货批量;④店铺无验货,在配送中心完成对商品的集中检验,可以降低事务性成本,实现店铺作业的省力化;⑤应用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积极推广普及Web-EDI,提高信息传递速度,降低交易成本;⑥积极的环境对策,适应大店立地法的规制,并把自身作为地区的重要一员来积极改善物流对周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以配送中心为依托构筑综合物流体系的主要措施有:配送集约化。没有配送中心的零售企业每天要接纳大量卡车送货,所造成的噪音污染、废气污染以及交通阻塞相当严重。通过设立配送中心,根据不同的商品组别由少量卡车集中配送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从批发企业的角度看,把原来需要巡回所有店铺进行送货的方式改由向配送中心进行集中送货,其负担会大大降低。配送成本的降低会直接导致商品价格的降低,这一部分利益等于返还给了消费者,零售企业的竞争力会由此大大加强。另外,通过提高配送中心的分拣作业、提高配送效率会进一步增加企业利益。集约化的实施应保证与店铺的接货、验货、补货等作业连动。库存控制。没有配送中心意味着较长的订货周期,这样会加大每一个店铺的安全库存量,通过配送中心集中库存并提供每日订货、每日配送服务会降低整体库存数量,实现店铺订货与交货批量的适量化。垂直整合。日本传统的商业交易是依据厂商和批发商的商业习惯形成的多层次、多渠道的流通模式,效率低、效益差。通过零售配送中心的整合与集约,可以排除中间环节,缩短流通渠道,加强零售终端与生产厂商的垂直合作,降低商品成本,提高供应商交货频度,削减配送车辆数量。

参考文献:

[1]中小企取引流通.多度小口配送[M].东京:同友馆,1992

[2]田博:卸のロジスティクス略[M].东京:同友馆,2002

[3]金弘:小ロジスティクス略にする研究[J].玉学大学要,2003(3)

[4]柳:小店サイドからのSCM略[J].福女子短大要,20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