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茶文化的礼仪范文

茶文化的礼仪范文

茶文化的礼仪

茶文化的礼仪范文第1篇

1、鞠躬礼:分为站式、坐式和跪式三种。

2、伸掌礼:这是品茗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节,表示"请"与"谢谢",主客双方都可采用。

3、叩指礼:此礼是从古时中国的叩头礼演化而来的,叩指即代表叩头。

4、寓意礼 这是寓意美好祝福的礼仪动作,最常见的有:凤凰三点头、双手回旋。

(来源:文章屋网 )

茶文化的礼仪范文第2篇

目前,高校学生礼仪素质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在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推广茶文化实践活动,可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丰富高校礼仪教育的形式,加速礼仪教育的内化过程,有效提升大学生礼仪素质。

[关键词]

茶文化;礼仪素质;礼仪教育

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12月30日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凝聚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更赋予了时代的生命力。

一、高校推广茶文化的内涵及主要方式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浸润着幽幽茶香。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茶已然从士大夫的高阁上走入寻常百姓柴门中,茶文化也已成为一种大众文化。中国人饮茶,不在饮,而在品。品茶,不仅是一种生理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谓“茶品如人品,茶道即人道”,说的正是茶与为人之道的关系。茶文化融合儒、释、道思想精华,表达了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对人生态度、心理情感的影响。我们在大学校园推广以“廉、美、和、敬”为核心的茶文化,引导大学生学习茶文化知识,展示茶艺,遵循茶礼,用这种古老而又时尚的健康文化形式,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文化审美情趣,提高文明礼仪素养。目前,多所高校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在校园推广茶文化。1.开设茶文化选修课程目前,茶文化课程不仅仅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很多高校也开设了茶文化相关选修课程,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因此对茶文化产生兴趣,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形成茶文化知识的储备,并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礼仪的养成产生影响。2.建立茶文化学生社团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学生社团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审美情趣、培养健康业余爱好的学生组织。在一些高校中,大学生或者组建茶文化社团,或者通过社团活动举办茶文化培训、讲座,或者在校园活动中进行茶艺表演,通过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校园中传播茶文化的美,感受并传递着茶文化的美。

二、大学生礼仪素质现状及特点

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较高的文明礼仪素养是高素质人才标准的基本要求,然而,校园中仍常有许多不文明现象,探究原因,大多与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有关,而这种缺失同时又具有大学生特有的特点。

1.大学生礼仪基础素养相对薄弱

目前,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基础教育阶段文明礼仪教育相对程式化,走入高校的青年学子高分低能的现象有之,高智商、低情商的现象有之。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家长常常一味追求学生的高分数,相对忽视了基本文明礼仪素质的养成教育,造成了目前大学生基础礼仪的相对薄弱。

2.大学生礼仪情感认同相对淡漠

青年大学生在面对高校礼仪教育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审视、质疑、不屑,甚至是反感的态度。他们更乐于接受时尚的、潮流的、新奇的事物,更喜欢标榜自我、张扬个性、做另类自我,似乎打心眼里对于高校礼仪教育不屑一顾,缺乏应有的情感认同。因而造成无论礼仪课的老师如何努力调动课堂情绪,学生都淡漠不买账的情况。

3.大学生礼仪技能学习相对功利

随着经济体制发展和西方功利主义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于功利化,更加讲实际、追实效。礼仪作为社会立身之本,大学生在即将直面激烈的社会竞争时,也会有不得不重视的时候。例如,毕业前会比较热衷面试礼仪学习,从毕业季招聘会上整齐的职业装就可见一般。但是,这种礼仪技能的学习充斥着明显的功利性,递交简历时可以着正装,并不代表录用后认可企业工装;面试时彬彬有礼,并不代表对领导真正心生敬意。高职生礼仪学习只重形式实用,不重思想认知和内化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以推广茶文化促进礼仪教育的途径

现代茶学大师庄晚芳先生提出的中国茶文化之茶德“廉、美、和、敬”,从中国茶德之核心出发,在高校推广茶文化有利于促进高校礼仪教育的发展。

1.以推广茶文化提高大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

“茶文化”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追捧,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开设“茶文化”课程,在拓展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优雅气质,激发大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自我认知。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实用的一种艺术,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是个体适应社会、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茶之和,和睦相处”,一杯清茶中,与时气和、与境和、与人和,“品茶如品人生”,做人亦如此,遵循礼仪规范是个人与社会和谐共发展的正确方式。大学生学习礼仪必须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

2.以推广茶文化加深大学生礼仪思想内涵的理解

茶文化最突出的艺术表现就是茶艺,是泡茶的技艺和饮茶的艺术。在高校推广茶文化,传播茶文化知识,展示茶艺之美,品饮茶汤之味。通过一杯中国茶以热水冲泡,细品慢饮,以视觉之美和味觉之美更直观感受茶的“有礼有节”。学生身处其中不可急、不可躁,从茶的采摘、制作、运输,到为酌一杯茶而备水、备器、备茶,体会一杯茶中对自然、对生活、对他人的敬意,“茶之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相得益彰,从而深刻理解礼仪思想的核心,即“尊重”。

3.以推广茶文化形成大学生礼仪行为规范的自觉

茶礼是茶艺活动中所遵循的礼法、礼貌、礼节、礼仪等。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茶礼仪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习惯以茶待客,并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学生在参与茶事活动中,通过对“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凤凰三点头”、环抱手势、奉茶礼等礼仪规范的切身感受,体会礼仪行为规范的重要作用。“茶之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通过接纳茶文化这一健康生活,不以虚华为荣,而以廉俭为风尚,自觉接纳现代礼仪规范,做新时代的“翩翩淑女、谦谦君子”。

4.以推广茶文化激发大学生礼仪高尚情趣的追求

茶文化精神是把茶的自然属性与传统美德联系在一起,在人们崇高的道德情操、追求的高尚品质及人格赋予具体的茶及各种茶事活动中,茶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全方位的,不局限在某一个层面上,它在人格塑造、情操追求、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对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实现人生幸福目标具有重大意义。“茶之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茶的美好,不仅仅在于茶汤的色、香、味,更在于与至亲好友的珍贵情感,在于品味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茶文化渗透着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国是茶宗主道国家,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是茶与礼仪相结合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细节,无一不彰显着我国的文明。在高校中推广茶文化,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放异彩。

作者:刘钰 单位:烟台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灿.当代高职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反思与建构[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

[2]王化.中华茶文化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5(8).

茶文化的礼仪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2

“中国西南是茶文化最早产生的地区”1,人们将野茶经过栽培转化为家茶,并制定一套制茶工艺,由此,茶文化也随之继承和传播。茶文化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文明的传承和熏陶,集合了众多人的智慧,使得茶文化的历史积淀更加厚重。据资料显示,英国的茶是由中国引进并传播的,最早起源于18世纪50年代2。经过了几百年的研究,英国人将茶进行改革,并产生了最早的下午茶的传统。“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承袭下来的行为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3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导致了中英两国在茶礼仪上的差异。

一、中英茶礼仪交际差异

中国茶礼仪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从对象看,有接待亲戚朋友的,有接待单位领导同事的;从内容上看,有婚俗茶礼仪,俗称倒茶礼,即男女结婚当天,新娘到新郎家中,见叔叔伯伯婶婶等亲戚时,亲自给长辈倒茶以示尊敬,同时长辈也会相应地把包好的红包放在茶盘上以示谢意。也有亲戚朋友互相走访的,中国人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主人会将客人请到客厅,坐在茶几旁,一般是男主人作陪,女主人给他们倒茶,以示欢迎,当然,茶叶选的是好茶叶。还有工作上的你来我往,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的改变,中国人请同事饮茶打破了传统在家接待的方式,一般带着客人去茶厅饮茶,边饮边聊,给彼此提供一个休闲放松的环境。从倒茶程序看,在中国,倒茶一般遵循晚辈给长辈倒茶,下级给上级倒茶,主人给客人倒茶,讲究谦卑恭逊,这是继承了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传统礼仪模式。

英国的茶礼仪体现了本民族的特色,它没有中国的茶礼仪那么多程序和讲究,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创造性。从对象上,饮茶最初在英国的贵妇人中进行,目的是为了打发下午的无聊时间,起到交际作用。后经过普及,饮茶逐渐地扩展到一般的家庭。从饮茶时间看,英国人饮茶一般是在下午进行,现在的英国人也有一部分人在早上起床后饮一杯茶的习惯。从饮茶的地点看,英国的下午茶是有专门的时间进行的,人们一般是在下午3点到4点左右进行,他们抽空去咖啡厅或茶厅饮下午茶。从饮茶目的看,英国人喝下午茶,或是为了工作的需呀,或是为打发时间,或是为了约会,或是一种习惯等等。但是到了周末,英国人会在家里举行宴会,邀请朋友和同事来家里喝茶、吃点心等。在宴会上,男士穿正式的燕尾服,女士着正式服装,人坐得很端正,一般是小口抿,男士显绅士风度,女士显淑女气质,切忌喝茶出声音,显得不文雅。在个人的礼仪上,英国人是比较讲究的。

中英两个民族在茶礼仪交际中也体现着不一样的特征。中国人请人喝茶要么在家里进行,要么在茶楼进行;喝茶的目的有多种,一种是出于一种敬重;一种是出于功利性;一种是出于关系友好。这些属于常规的茶礼仪。另外,在中国,家里办大事的时候,讲究茶礼仪,如办喜事或办丧事或办寿宴等,这种茶礼仪出于对客人到来的一种欢迎和尊重。中国的茶礼仪从古至今传承下来,历史悠久,继承着中国古文化的精华,比如晚辈给长辈倒茶;主人给客人倒茶;下级给上级倒茶。同时,茶礼仪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最特别的是,在中国,传承着品茶、论茶;以茶论诗;以茶作赋等等。古代帝王品茶论茶并作诗作赋的比较多,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喜好诗赋,和大臣讨论国家大事时,以茶代酒,从茶中获得启发。这不能不说茶礼仪在提升人生境界和开阔视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英国人请人喝茶一般是在咖啡厅或茶厅,也有在家里请人喝茶,一般是在周末,邀请很多朋友,举行一种宴会的模式。英国人请人喝茶当然也有交际的需要,多数时候,英国人喝茶已经成了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下午茶是英国人每天必须要进行的程序,在下午茶中,人们为了舒缓工作的压力,或是为了公事,或是为了约会等,他们会在咖啡厅或专门的茶厅请人喝茶。据调查,英国人的下午茶一半以上的人是为了打发时间或是为了放松心情。另外,英国人喝茶过程中,忌讳谈及个人隐私,多数时候聊一些天气、文学、书画等等。

二、中英茶礼仪差异形成的原因

虽说茶最早是由中国传播到英国的,但是,经历不同的环境、气候、历史、文化等等因素的影响,中英两国在茶礼仪上显示出自身的特点。其中两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是导致茶礼仪差异的客观原因。在中国,地大物博,占地960万平方公里,由56个民族组成,以汉族居多,南暖北寒,以陆地为主。中国的茶礼仪凸显着不同地域及民族的特性,如云南的普洱茶,西湖的龙井茶,安溪的铁观音;又如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以藏族的酥油茶为例,相传唐文成公主把茶叶带到了出嫁的地方,在茶中加上奶酪和酥油,奖赏给大臣们喝,后来在藏族传承下来,主人以酥油茶来招待客人。可见,酥油茶具有藏族的显著特色。在英国,地理上是由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及附近岛屿组成的岛国,气候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人口比中国少得多,潮湿、寒冷、多雨的气候,促使了英国人饮茶选择热的红茶。另外,英国人选择红茶还因为红茶具有消除疲劳、助于健体的功效。

中英两国不同的性格特征是导致茶礼仪差异的主观因素。中国人性格内敛、含蓄,以集体为中心,受到传统文化熏陶较重,虽然各地的茶礼仪有一些区别,但是种茶、摘茶、泡茶、饮茶的工序类似,茶水内容单一。如,请客人到家里喝茶,一般为男主人陪同客人,女主人或家里的晚辈负责泡茶。而英国人性格开放、自由,以个体为中心,注重创意,他们在茶中加奶油、糖或果汁等等,以显示茶水的丰富多样。若是正式的宴会,主人给客人饮茶时,他们会配一定的点心,让客人体会不一样的饮茶感受,宴会显得更加温馨暖人。

中英两国茶礼仪的差异也与一定的历史原因有关。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人沿袭了古代的等级、尊老爱幼等传统观念,这种影响在茶礼仪中也是比较鲜明的。如在工作单位,倒茶的礼节是下属给上级倒茶;在家里,倒茶的礼节是晚辈给长辈倒茶,或是家里来了客人,倒茶的礼节是主人给客人倒茶。相对的,英国人继承了古英国人的自由、探险及骑士精神,还传承着基督教的原罪说。因而体现出尊重自我,女士优先,自我救赎等等特性。这些在茶礼仪中表现也是很突出的。如茶中加糖、奶油、果汁等等进行创新;宴会时,男士和女士着正式服装,男士主动为女士服务;整个饮茶过程是民主的,也是自由的,更是优雅的。

“每一种传统礼仪原则都反映了他所代表的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4茶礼仪也反映着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这是中英两国茶礼仪差异形成的深层次的原因。中国的茶礼仪受了很深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万事万物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在人与自然的矛盾斗争中,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现代社会中提倡的“和谐社会”也是从儒家精华中提取出来的。中国人追寻集体意识,行事以集体为中心。中国人在茶中品味人生,在茶中提升自我的境界,也在茶中体现中国的儒家思想。而英国人崇拜古代的骑士精神,信奉基督教,相信“原罪说”,认为人生来是赎罪的,只有通过个人的不断努力,不断赎罪来完成自己的一生。英国人喝茶时高雅、贵族气质也是受了基督教文化和骑士文明的影响。同时,英国人崇尚个人主义,与人交际时忌讳与人谈及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行事以个人为中心,通过个人的奋斗和努力来实现远大的理想和目标。饮茶是英国人生活休闲的一种习惯,也是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

三、跨文化交际中茶礼仪的教学原则

中国的明清时期,曾经发生过“礼仪之争”,5这种中英文化的分歧对现在的跨文化礼仪交际起到一种借鉴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分歧不再是刀枪相见,而要找寻彼此都能适应和接受的方式。那么,茶礼仪在跨文化教学中应遵循怎样的原则,从而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在此,对一名跨文化教学人员,要在接受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分析,使不同的学员很好地理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带来的客观差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尊重原则

世界上的任何一种事物不是随意而生的,每一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客观性,也有它存在的可能性。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这种语言的存在都有它的客观性,不随任何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改变,茶文化也是一样,在各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形式不完全一样,在中英两国,茶礼仪中体现着不同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作为跨文化教学人员,应该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尊重对方民族的茶礼仪,尤其是和本民族存在分歧和差异的地方。承认两国茶礼仪有它存在的原因和价值,在理解中尊重别国的茶礼仪,这是每一个汉语教学人员最起码遵循的原则,也是进行跨文化交际所具备一种良好的心理习惯。在跨文化的教学语境中,尊重原则是很有必要的,这种原则可以包括对问题的客观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及彼此表现出的礼貌等。

2、多样性原则

哲学对不同的事物采取“多样性”原则,认为事物存在多样性是客观的,也是可以接受的。将这一原则运用于两国的茶礼仪教学中也有一定的可取性。这就要求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人员不仅要承认茶礼仪种类的多样性,更要深刻地理解两国茶礼仪不同细节、形成原因及内在价值等等;结合一种茶礼仪的多样性和多种茶礼仪的不同性进行教学。教学人员将不同民族的茶礼仪更全面地呈现给不同的学习者,教学效果好坏会在每一个学员的脸上得到体现。文化多样性的核心内涵在于:大自然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状态的环境赐予了不同民族,环境多样化滋生了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哺育了各具形态和个性的文化。正如多种多样的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相互弥合造就了生机盎然的全球生物圈,世界上各个文化都有独立创造和发展自己文化的能力,对人类文明作出过各自的贡献。保护文化多样性是不同文化和国家维护自身利益、捍卫和承继自身成就和价值、维护本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乃至保持世界相对稳定的必要前提。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个文化正由于内部各种文化因素的对话以及与外部文化的接触交流而处在不断变动之中,尤其是那些与全球性生产相联系的文化要素正在世界各个区域扩散,与之相应,不同文化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

当然,“多样性”原则还体现在中英两国之外的学习者中,教学人员在讲解茶礼仪时,会遇到来自除英国之外的国家的学习者,对于他们民族的茶礼仪,也需要实行“多样性”原则,这也是对他国茶礼仪的一种尊重。

3、和谐原则

和谐原则,这原本出自儒家思想,同样可以运用到跨文化交际教学中;这也是教学人员学习者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和谐的范围既包括人与人之间,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还包括人与社会之间。在多元文化存在的前提下,教学人员要把握好和谐原则,既要看到两国茶礼仪存在的分歧,也要看到它们存在的相似性,将两种不同的茶礼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习者在接受和理解中各取所需,既增长了他们的见识,也让他们深刻地认知到本民族茶礼仪中存在的不足。给学习者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教学人员必须考虑的因素。具体来说,这里的和谐原则包括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和谐、学生之间的和谐、课堂环境和谐以及教学内容的和谐。

简单地说,和谐原则是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学习者能在一种温馨的气氛中了解本民族的茶礼仪,也了解别国茶礼仪,避免学习者对不同文化产生的不理解和冲突。

茶文化的礼仪范文第4篇

“王夫人随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红楼梦》第三回)这是黛玉进贾府后和贾母第一次一起家宴的一个片段,从宴会开始的入座,到在一旁伺候的夫人丫鬟们站的顺序,还有严肃紧张、悄然无声的氛围,足见贾府的礼仪规制是何等的严格明晰。黛玉第一次到贾府,作为客人的她应该坐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这同时也是因为她是贾母嫡亲的外孙女,而且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母唯一的女儿,贾母对这个亲生的外甥女肯定十分疼爱,在座次上高看一眼也是正常的,黛玉坐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这也体现了“客人上座”的待客礼仪,这种待客之道体现了中国人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客人上座”的礼节作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一直保留至今。黛玉坐下之后,迎春姊妹三个依次坐上座位。王夫人、王熙凤、李纨在一旁拿筷盛饭伺候着,尽管后来贾母命王夫人坐下了,但是王夫人也没有同桌坐下来吃饭,而只是在旁侧陪着贾母而已。

还有在很多宴会中,王熙凤和李纨一直站在边上伺候着,这是当时“妇姑不同席”的风俗,应该是满族的礼制,即便是深得贾母欢心的王熙凤也是要遵守做儿媳的规矩的。《红楼梦》讲述的是“富贵百年望族”的生存流变,其中包括很多传统习俗和礼仪规矩,但它更大的意义是通过这些风俗人情的描写塑造了很多经典的文学形象,黛玉初进贾府,事事留心,处处在意,生怕自己出错,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心思缜密之人,从就座进餐到饭毕漱口吃茶,她一直在察言观色,言行谨慎没有半点不妥之处,这也是她多愁善感性格的一个侧面衬托。黛玉外表形象弱柳扶风、但是性格刚强、心思缜密,在贾府,她是一个没有父母双亲在身边陪伴,没有家族势力在身后支撑的“孤女”,处在寄人篱下的生存状态中,但是论相貌、论才学她都是当之无愧的头筹,在百花争艳、美女如云的贾府,宝二爷最为衷情的也是她,在逆境中生存是最磨炼心智的,如此高傲倔强的性格要想在纷繁芜杂的大家族中生存,没有时时留心、处处在意的缜密心智是不行的。黛玉进贾府第一次宴会的表现,就足以让黛玉的文学形象和性格特点“先声夺人”了。

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客来敬茶”已经成为我们招待客人的一项基本礼仪活动。《红楼梦》中客人来了也都要先上一盏茶表示主人对客人的欢迎和重视。林黛玉初到贾府时,王熙凤首先捧茶献客;贾母八十岁寿宴时先请客人入大观园用茶,用茶更衣后才开始宴席。如果是尊贵的客人,还要献多道茶。贾元春省亲到达贾府省亲别院正殿时,贾家人首先是献了三道茶,如今“客来敬茶”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礼仪活动,寻常百姓家来了客人无论是否宴请,都是要先沏茶送到客人手上。贾府还有一个规矩就是饭后献茶,共献两道,第一道茶是漱口茶,饭后茶水漱口是多多益处的,可以达到口腔保健的功效。那时尚无牙膏牙刷之类的东西,“以茶漱口”就相当于咱们现在刷牙的功用,那时,但凡用得起茶叶的名门贵族睡觉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以茶漱口”,不同的是,王宫贵族们一天要“以茶漱口”很多次,而且在很多不同的场合之后都会“以茶漱口”,在黛玉进贾府的这场宴饮中,饭后送来的第一道茶,黛玉不知是漱口的茶,但感觉和自己家中礼仪规制不同,她自然明白贾府规矩讲究很多,留心观察便知这是饭后漱口用的茶,幸亏黛玉心思缜密,不致于闹出笑话,试想如果当时黛玉把那该吐出来的漱口茶咽了下去,是要落下一个多么大的笑柄啊!《红楼梦》中很多场合都提到了“以茶漱口”,在第十四回中,凤姐哭秦可卿之后,来旺媳妇献茶漱口,宝玉在说“女儿”二字之前,都必用“清水香茗”漱口,不然“浊口臭舌”唐突了“女儿”二字是会被“凿牙穿腮”的。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用茶漱口”可谓益处良多,一是可以消除异味,二是可以保护牙齿,这功用相当于现在的牙膏,但是“以茶漱口”的其他功能却是牙膏所达不到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预防流感,经常用茶水漱口,儿茶素覆盖在口腔咽部的黏膜细胞上,能防止流感病毒和黏膜细胞结合,达到预防流感的作用。还有研究证明,哺乳期妇女用茶水漱口,有预防牙龈出血,提高乳汁质量的功效。临产期的孕妇用茶水漱口,能增加食欲,提高睡眠质量。由此可见,“以茶漱口”不仅是王宫贵族的一种宴饮礼仪,也是一套科学的养生之道。

“以茶漱口”是符合养生保健和有益健康的,但是饭后立刻饮热茶却是不科学的。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与食物中的铁结合会形成不溶性的铁盐,影响人体对铁的吸收,时间长了会导致缺铁性贫血;茶叶中的鞣酸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鞣酸蛋白,会干扰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正常吸收;饭后立即饮茶,还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消化。最科学的饮茶时间是餐后一小时饮茶,由此看来,黛玉在家中林如海教女饭后过一时再吃茶是符合养生之道的。但是作为王宫贵族的贾府的宴饮规制是不是对身体不利呢,这就要提到饮茶的种类、功用甚至是烹茶的火候了。茶在宴饮聚会中扮演着随处可见的角色,但在什么样的场合用什么样的茶是特别有讲究的。贾府中饭后饮用的茶肯定也是有不同功效的。在《红楼梦》中,光是茶的品种就有很多,如老君眉、普洱茶、六安茶、龙井茶、枫露茶、茉莉花茶等等。贾母最爱喝的是老君眉,在第四十一回中,妙玉给贾母献茶,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着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便吃了半盏。六安茶是前清名列御制贡茶六品之一的好茶,贾母为什么不喝呢?原因在于六安茶属于绿茶,老年人肠胃功能虚弱,吃过荤腥食物之后饮用绿茶可能引发腹泻。而老君眉口感清淡,滋味温和,有降血脂、降血糖的功效,老年人饭后饮用较为合适。《红楼梦》中提到较多的一种消食茶就是普洱茶。在第63回中,宝玉吃了面食,怕他积食,让他喝了一茶缸子普洱茶。要煎出一壶好茶,需要茶好、水好,还要掌握好火候。烹茶的水要以贮藏的天然泉水、雪水最佳。在《红楼梦》中,烹茶高手当属妙玉,妙玉用旧年的雨水烹好老君眉奉与贾母,用梅花上的雪水烹茶,招待大家。那时的雨水和雪水是天泉,没有污染,是最好的洁净水,最适合沏茶,和现在的雨水是不同的。烹茶的火候也是有一番讲究的,不能用刚煮开的沸水沏茶,一般要用80度左右的开水沏茶,这样才能保持茶的清醇幽香。品茶除了要看茶品茶器茶水之外,还要营造饮茶的环境和景致,可谓一杯茶关乎一场礼。曹雪琴借“红楼茶仙子”妙玉之口详细地论说了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博大精深。在《红楼梦》中,喝茶品茶在很多场合被赋予了风俗和礼节的含义,“吃茶定亲”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礼仪,虽然黛玉和宝玉最后没有走到一起,但在会开玩笑的王熙凤口中却是这样说给黛玉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原来,古代茶叶种植采用播撒菜籽的方法,人们希望出嫁以后的女儿能够像茶树一样,在丈夫家里落地生根、繁衍子孙、并且能“饮子之茶、与子偕老”,相依相守、直至白头,所谓“女子不吃两家茶”便是此意了,吃茶和定下姻缘就有了这样的关联。

茶文化的礼仪范文第5篇

摘要:生活在辽宁西部蒙古贞地区的蒙古族由于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在近百年间经历了从游牧方式到农耕方式,从草原文化到平原文化的转变。农区蒙古族日常生活中的待客礼仪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饮食上不在是炒米、奶茶、手把肉,穿的住的也不再是蒙古袍和蒙古包。在其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点并融入了民俗,研究农区蒙古族待客礼仪的内容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蒙古贞地区;佛寺镇;待客礼仪

佛寺镇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边缘地区,隶属辽宁省阜新市。佛寺,蒙古语称之为“葛根苏木”,位于县城西南28公里处。镇政府驻地佛寺镇,伊玛图河穿境而过。该镇面积118.7平方公里,有自然村28个,人口12130人,其中蒙古族人口9300人。①在近百年间经历了从游牧方式到农耕方式,从草原文化到平原文化的转变过程中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在待客礼仪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研究这一内容笔者以当地的蒙古族为研究对象,从当地蒙古族的迎宾、待客、送客三方面进行浅析。

一、迎宾

蒙古民族自古以来不仅淳厚、朴实,而且是非常讲究礼仪的民族。蒙古谚语“有朋友的人,社交遍草原;无朋友的人,涉足地窄小。”②在当代,这种礼仪文化也无处不体现在蒙古贞地区的每一个蒙古家庭当中,佛寺镇的蒙古族人也无不例外的传承着这一传统的礼仪文化。

迎宾,在当地蒙古族人中称之为“召沁陶斯呼”(相迎、迎宾)。来客需由家主人出门迎宾,如不出门迎宾则为失礼。出门迎宾的人可为家中的长辈、晚辈均可,大多数为晚辈与长辈同时出门迎宾。主人和客人相见,主客互致问候:“赛依热珠”(路上还好吗?),“赛萨古珠百纳哟”(您还好吗?),同时晚辈要向长辈行问候礼。之后客人由主人陪同走到房子门外,主人站在门的西侧左手指向屋里(如果有门帘则主人用左手托起门帘),请客人先进。进屋后,如果来客是长辈则请长辈靠西为坐,如果是冬天则请长辈上炕头,以表尊敬。男主人要陪同客人一起坐下,待客人和主人坐下后女主人或是晚辈则要敬茶。

二、待宾

农区蒙古族待宾礼仪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席前、席中、席后。

1、席前

席前,在当地蒙古族人中称之为“贺勒沁萨古那”(唠家常、说家常事)。在这个阶段客人和家主人围坐在炕上,由女主人或晚辈给来客敬茶。敬茶也是当地蒙古族席前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接待客人的重要礼俗。据常宝《蒙古族茶文化探析》中:“……蒙古族茶文化习俗形成与发展历史起于13世纪初的民族大融合时期。”由于蒙古族生活的地理区域不同,在牧区、半农半牧区多以奶茶,农业区多以红茶。来客人时,女主人或晚辈必须沏茶给客人。沏茶时,先用热水过一下壶意为“暖壶”,然后进行沏茶。沏茶时家主人会根据来客的多少分为“独碗茶”和“大茶壶”。所谓“独碗茶”就是来客是自己的情况下,家主人特意的会在一个杯子里给客人沏茶饮用。所谓“大茶壶”就是来客人数多的情况下,家主人会在一个大茶杯里先给客人沏茶,在由大茶杯分别匀给每位来客斟茶饮用。敬茶时,第一杯茶水都要先敬给客人,以表对客人的尊敬。饮茶期间,晚辈要时不时的对客人的茶水进行填充,保证茶杯中的茶水与杯口接进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显示主人的热情、诚恳、实惠,直到客人不饮为止。在这期间也是家主人和客人之间畅饮畅谈的最佳时候,所以在当地蒙古人之间被称之为“贺勒沁萨古那”(唠家常)。

2、席中

席中,在当地蒙古人当中被称之为“乌古珠萨古那”(入席、进餐)。在这个阶段由席前的贺勒沁萨古那”进入席中的“乌古珠萨古那”,客人由家主人的陪同下入席进餐。入席时,首先是对座位的排序。蒙古人自古以来就有“以西为大、以长为尊”的习俗,在座位的安排上也是遵循着这一习俗。如果来客是长辈则要靠西而坐,如果来客是晚辈则要让出西面的位置给家主人,之后沿着顺时针的方向客人、家里人依次入座。进餐时,大多数都是家里的晚辈把第一杯酒献给客人而且吃饭、吃菜也是先请客人品尝。如果来的客人是晚辈,他会把第一杯酒、第一口菜先请长辈享用而不是自己享用。进餐期间,家庭里的晚辈时不时的要给来客斟酒、倒茶直到用完餐为止。期间自然少不了歌声,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是能歌善舞一直传承至今,蒙古贞地区虽然从游牧文化演变成现在的农耕文化,但是这里的蒙古族人民一直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蒙古贞素有“歌海”之称,一直有“三人同行必有二人是歌手,一人是乌力格尔沁”的说法,所以理所当然的少不了歌声。还有进餐期间是不允许小孩上桌,不允许来回跑动,这是对客人的尊敬与礼貌。

3、席后

席后,在当地蒙古人当中被称之为“阿巴珠萨古那”(留住、留宿)。席中完毕后,家主人会再次邀请客人喝茶。席前的茶叶会被新茶叶所换掉,而且茶具也要清洗一遍,按照席前的习俗“贺勒沁萨古那”(唠家常)。在这期间,最主要就是家主人会尽量要求客人留下,在家住宿一宿,还有就是客人会盛情邀请主人及其家庭成员去他们家做客,期待他们回访。席中完毕后,如果客人赶时间或者是有急事的话“阿巴珠萨古那”(留住、留宿)这一环节可以在席中进行。如果客人吃完饭餐具还没来不及收拾的情况下动身要离开的话,家主人必须要动一下或者是挪一下用餐的桌子,这是对客人的尊敬最重要的是祈祷,祈祷客人一路平安、平安的到达目的地。

三、送宾

送宾,在当地蒙古族人中被称之为“召沁矛日答古鲁呼”(相送、送宾)。送宾是在当地待客礼仪文化当中的最后一项民俗,也是及其重要不可缺少的一项。当客人要离开时,家主人及其在场的每个家庭成员都要以身相送,客人由家主人及其家庭成员的陪同下走出院落大门。在大门口客人和家主人握手相拥,客人会再次盛情的邀请主人及其家庭成员光顾自己家并对家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谢谢,家主人则会邀请客人再次来自己家做客。

四、结束语

蒙古贞地区在近百年间经历了从游牧方式到农耕方式,从草原文化到平原文化的转变过程中其传统的待客礼仪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与蒙古族传统的待客礼仪文化相比较其内容与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不是传统的炒米、奶茶、手把肉,而是具有农耕文化特点的红茶、小米、蒙古馅饼。蒙古贞待客礼仪文化演变成如今带有地域特点的民俗文化,虽然在形式与内容上发生了变化但是笔者认为其传统文化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不同的文化经过长期的接触、联系、调整而改变原来的性质、模式的过程进行文化适应。蒙古贞待客礼仪文化适应农耕文化,发展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蒙古贞待客礼仪文化民俗。(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五楼呼日勒巴特尔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暴风雨.蒙古贞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8月第一版.

[2]王迅,苏赫巴鲁.蒙古族风俗志[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1990年3月第一版.

[3]邢莉.蒙古草原待客礼俗[J].黑龙江民族丛刊.一九九二年第四期(总第三十一期).

[4]苏立贤,朱宝珍主编.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志[M].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1998年6月第一版.

注解

茶文化的礼仪范文第6篇

从古至今,茶是中华传统礼仪最好的传承者。茶是灵魂之饮,茶道即人道,以茶载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无道就算不得“茶道”。不懂品茗技巧,也不理会饮茶修身养性的作用,亦算不得华夏人。

照理说,茶人不必言资格,论贵贱,但茶既出在道德立国的中华民族,也就给茶道赋予了浓厚的道德色彩,茶人也便有了茶德礼仪的标准。中国茶道推崇茶人的神韵,即茶人应具有外观形象美和气质美。中国茶人在长期的茶事活动中,借助中华传统礼仪标准来要求自己,即茶人遵守的”廉,美,和,静”。虽然纵览礼记中,描述茶仪的文字寥寥,但是在礼记“冠仪”中开篇就提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

礼义之始――冠礼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礼义。礼主的起始在于举止端正,态度端庄,言谈恭顺。做到以上三点,才算是礼义全备的人。正如茶道文化中,要求泡茶者仪容端庄,气定神闲,要求品茶者言辞恭顺,虚怀若谷,情趣高雅。茶道与中华传统礼仪的相同之处正在于其要求从事者“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又有几个人能放下不断膨胀的物欲,平心静气地品茶论道呢?

美好的事物人人渴求。如今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努力复兴华夏民族的礼仪文明和传统文化,冠礼首当其冲成为人们复兴汉文化的第一件事。礼记上讲“冠者,礼之始也”,因为冠礼是礼的开始。

冠礼流程:

冠者年龄及行礼日期

18-20岁。父母提前为冠者取好表字,在冠礼上由正宾命与冠者。

冠礼地点及场地布置

室内环境或露天环境均可。按照操作示意图布置场地。不用东房。

所需礼器及布置方法

香案一张:普通小几案,摆放在场地北端中间,茶几即可。

香炉一盏:普通小香炉,改用红烛两支。

盥洗:盥器,洗器,巾各一。

托盘三个,分别盛布巾、儒巾,梁冠三位执事托着,在场地南端西侧从西向东排列。

席子若干张普通席子,席上可加软垫供正坐用。东房内放一张,从北向南依此摆放玄端服,皮弁服、爵弁服(或深衣、皂衫,公服),衣领朝东,香案前侧方放两张,分别为主人及冠者母亲席,正宾席:场地北端西侧放一张,为乐者席;场地中央一张,为冠者席(加冠,命字,醮礼皆用此席,稍大一些,正宾及赞者跪皆须借此席),观礼客人席两列,排列在场地两侧。

酒爵一个用瓷杯或瓷碗。

轩辕黄帝像。国旗+一幅画像,一面国旗。并列挂于香案上方墙上或摆放在香寨上。

乐器:电脑。

人员

主人,冠者母亲、冠者、赞礼一人、正宾一人、赞者一人、摈者一人(布置场地,摆放席子,协助正宾盥洗)、执事三人、乐者一人(用电脑播放音乐,曲目酌定。推荐传统经典古琴曲目,有励志等涵义曲目为佳。可在冠礼开始后即循环演奏,主人致辞时暂止)。众宾若干其他观礼者。

冠服

《家礼》冠礼冠服:减少为一套汉礼服,用三冠代三套衣服。

其他人均穿正装。

冠礼仪程

冠礼日,按图示完成场地布置。所有参礼者整理着装。摈者点燃蜡烛,等候在盥洗位旁边。赞者先洗手。乐者放音乐。三执事托盘按顺序排列。将冠者着礼服在房内等候。赞礼立于香案旁做好准备。将冠者沐浴更衣。

1 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

所有观礼者各就其位正坐。正宾到达,主人到场地边迎接。主人在东正宾在西,相互行揖礼,主宾相继进入冠礼场地,就位。

2 就位: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

3 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

全场肃静。奏乐停止。赞礼唱:”xx20岁成人冠礼开始。”

赞礼唱:”请冠礼主人xx先生致辞。”主人及冠者母亲起席,到场地中,向全场一揖。致辞。内容酌定。

参考致辞:“今日拙子xx20岁成人冠礼。鄙人携内子及拙子衷心感谢并热忱欢迎诸位亲友嘉宾的光临。感谢正宾xx先生为拙子加冠。感谢赞礼xx先生、赞者Xx先生、摈者xx先生,乐者,xx先生,执事xx(三位)先生为拙子行礼。”

致辞毕,再向全场一揖,向正宾一揖,正宾答礼。主人及冠者母亲归位。

4 就位冠者走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

5 宾盥:正宾洗手做准备。

赞礼唱:“三加开始。”乐者奏乐。正宾起席。主人起席。正宾一揖将冠者,将冠者正坐于冠者席上,面向香案。赞者把梳子等物奠在冠者席的南端。正宾去盥洗处,主人随之。正宾在摈者协助下洗手,拭干。完毕,与主人相对~揖,主人回到原位。

6 初加正宾跪坐下(膝盖着席)为冠者梳头加布巾。

赞礼唱:“初加布巾。”赞者跪,为将冠者梳理头发。

正宾在冠者席前端跪,为将冠者略微整理头发。然后站起,到奉布巾的执事面前,奉布巾的执事略向前,奉上布巾。正宾右手持冠的后端,左手持冠的前端,仪容舒扬行至冠者面前立定,然后致祝辞,祝辞为:“令月吉日。始加布巾。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然后,在席上跪下,郑重地为将冠者加上布巾,然后起立。

7 一拜:冠者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一次拜,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赞礼唱:”冠者拜父母,感念父母养育之恩。”冠者面向父母,庄重地行拜礼。

8 二加,正宾为冠者着儒巾。

宾不再盥,宾主不再辞洗。将冠者摘下布巾,交予执事。赞礼唱辞为:“二加儒巾。”正宾加冠祝辞为:“吉月令辰,乃串尔冠。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9 二拜:冠者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二次拜,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赞礼唱:“屉者拜师长,勉力求学、发奋进取。“冠者面向正宾,庄重地行拜礼。

10 三加:正宾为笄者冠者着梁冠。

赞礼唱辞为:“三加梁冠。”正宾加冠祝辞为,“以岁之正,以月之令,成加尔冠。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奇无疆,受天之庆。”

11 三拜:冠者面向轩辕黄帝像和国旗,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三次拜,表示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决心。

赞礼唱:“冠者拜轩辕黄帝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传承文明,报效祖国。“冠者面向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像,庄重地行拜礼。

12 醮子:冠者跪着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

摈者撤去梳子等物。赞者斟酒爵。赞礼唱:“醮冠者。”正宾起席,一揖冠者,冠者在冠者席后端正坐,面向香案。

赞者递上酒爵,正宾接过到席前面向冠者祝辞日,

“旨酒既清,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冠者向正宾行拜礼,直身,接酒。祭酒,象征性沾嘴唇,然后把爵递给赞者。向正宾行再拜之礼(拜两次),以感谢正宾为自己完成加冠之礼。正宾答拜,然后起身归位。冠者拜赞者。赞者答拜。

13 字冠者:给冠者取“字”。

赞礼唱:“字冠者。”命字的祝辞可在宣纸上预先写好,以示庄重。正宾到冠者席前,展开祝辞,致辞日:

“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於嘏,永受保之,日xx甫。”

冠者对日:“xx(自己的表字)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然后向正宾拜谢。

14 聆训:冠者跪在父母面前,由父母对其进行教诲。

赞礼唱:“聆训。请冠者父亲xx先生向冠者示训辞。”主人起席,到儿子席前,冠者端坐,面向父亲。主人示训,训辞自定。内容建议为:祝贺儿子成人、提醒儿子今后应担负的家庭和社会责任,鼓励成长等。

冠者对曰:“儿虽不敏,敢不祗承。”然后向父亲庄重地行拜礼。

15 揖谢:冠者向在场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

赞礼唱:“冠者拜有司及众宾。”摈、赞、执事排成一列,冠者向其行揖礼。然后分别向场地两边的众宾行揖礼。众皆答礼。

16 主人致谢词:主人对到场众人表示感谢。

赞礼唱:“请冠礼主人xx先生致辞。”冠者及父母皆离席,到场地中,面向众宾。主人致辞感谢,内容酌定。

参考谢辞:“感谢诸位亲友嘉宾参加xx(儿子的表字)的成人冠礼,感谢正宾xx先生及诸位有司先生,感谢赞礼xx先生,乐者xx先生。”

17 礼成:冠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宣布礼成。

赞礼唱”xx(冠者的姓+冠者的字)先生冠礼成。”冠者携父母向所有参礼者分别行揖礼,顺序为右侧的众宾、左侧的众宾、摈赞执事等有司、正宾。赞礼、乐者。众皆答礼。

至此,冠礼结束。

16 冠后礼

内容酌定。比如为父母敬上一杯自泡的茶以示孝道,为社区做一天义工以示自己对社会的义务等。

在现代社会,人们都说应该使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样能够提高办事效率,可是作为礼义之始的冠礼却不能简单了事,毕竟这是对一个男子进行的成人仪式,就是要求他作为儿子,兄弟、臣子、晚辈。有合乎礼的行为,要求他以这四种身份的行为待人。如此,冠礼怎么可以不重视,不隆重,不复杂呢?

为人子要孝,为人弟要悌,为人臣要忠,为人晚辈要顺,这样才可以处世为人,可以为人了就可以管理别人了,所以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贫民百姓都很重视冠礼,故曰“冠礼,礼之始也,嘉事之重也。”

茶文化之魂――茶道

其实华夏千年璀璨文明,能够称为其代表的也不仅仅是冠仪一项。礼义是抽象又实在的事物,需要口传身授地传承下去,茶道,则是最好的载体。深远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茶文化的礼仪范文第7篇

[关键词]饮茶 品茶 礼仪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78-01

一、饮茶的精神内涵

饮茶的精神内涵是“和、静、悦、真”。“和”,一切恰到好处,由礼仪引控;“静”,安静的氛围和境界;“怡”者,和悦、愉快的心理体验;“真”,真茶、真香、真味、真情。虽然,我们这里所指的社交饮茶,不是纯粹的茶会——欣赏由茶艺家设计表演的“茶道作品”有特定的仪式规范守则,但也不是随心所欲、言语可无顾忌的事,只有在饮茶过程中通过遵守基本的茶礼,一方面使自己表现得体,另一方面也能让别人以更舒适的心态来进行交流。

二、饮茶前礼仪

(一)形象整饰

“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中国喝茶讲究通过茶事制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因而我们在仪容、仪表、仪态上也要求突显闲静雅致。去品茗场合时,建议着装上以舒适、淡雅为宜,不宜紧身、过于时尚,更不能衣冠不整。女士可化淡妆,使用清淡、柔和的香水(去比较高档的茶室时,最好盘起长发)。入座起座、放物取物时均要轻稳。坐时东倒西歪、站时碰撞物品、交谈时左顾右盼、大声喧哗等情况,都会让品茶人兴致骤减,茶室和静的茶气也被破坏。

(二)讲究座次

茶道讲究“主随客便”,但在一些比较正式的社交场合应遵循以左为尊的座次原则,即主人的左手边是“尊位”。面对主人,从主人的左手位顺时针旋转,由尊到卑,直到主人的右手边。地位高者、年长者和女士坐尊位。只有自己和主人两个人时,知礼的客人应做主人右边的“卑位”,还应避免面对面坐。

三、品饮中的礼仪

(一)主人待客

茶礼在待客时要求体现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因而主人在待客时要注意如下几点:

1.奉茶之人。以茶待客时,何人奉茶,往往体现了对来宾的重视程度。在工作单位待客,一般由秘书或专职人员为客人上茶,接待重要的客人时,则应由本单位在场的职位较高者甚至是最高者亲自上茶。其他场合接待重要客人时,则由女主人或主人亲自奉茶。

2.奉茶顺序。应为先客人,后主人;先主宾,后次宾;先女士,后男士;先长辈,后晚辈的次序上茶。要是来宾较多且差别不大,则可按下面的顺序上茶:(1)以上茶者为起点,由近而远依次上茶;(2)以进客厅之门为起点,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上茶;(3)上茶时以客人的先来后到为先后顺序;(4)上茶时不讲顺序,或是由饮用者自己取用。招待众多客人的茶水应事先沏好放入茶盘,再一一上茶。

3.上茶续水。泡茶应用热水,且以七分满为佳。上茶时应右手拿持杯托,左手放杯托近处,茶杯递上去。若使用无杯托的茶杯上茶时,亦应双手捧上茶杯。两种方式均应并致“请用茶”。上茶后则要为客人勤斟茶,勤续水。客人喝过几口茶后,即应续上,绝不可以让其杯中茶叶见底,取意为“茶水不尽,慢慢饮来,慢慢叙”。

(二)客人谢茶

主人在以茶待客时以礼待人,作为客人在饮茶时也应态度谦恭,及时表示谢意和敬意。如辈分较高的人、男女主人为自己上茶续水时,一般应立即起身,双手捧接并致谢,而不要坦然受之甚至视若不见。普通人员或服务员为自己上茶、续水时,也应及时轻声答谢或扣指向其示谢。此外,社交活动中,与一方正在交谈时,最好不要饮茶,否则显得自己用心不专。只有在自己不是主要的交谈对象或与他人的交谈告一段落之后,方可喝茶。而发现茶具很考究、布置雅致或主人茶艺娴熟等情况时,客人都应该及时赞美。

(三)品茶礼仪

饮茶时应小口品尝。每饮一口茶汤后,应使其在口中稍作停留,再慢慢地咽下去,一饮而尽称为“牛饮”。若不小心把茶叶喝到嘴里,应吃掉或不明显地吐到纸巾里处理掉。茶太烫的话,不要去吹应待茶自然冷却。饮用红茶或奶茶时,不要用茶匙舀茶,也不要将其放在茶杯中。而当主人告之所饮是名茶时,则应在饮用前应先观赏一下茶汤,并在饮用后加以赞赏。这样做,一方面体现了自身的教养,另一方面也是对主人的尊重。

(四)其他礼仪

1.茶点:正式的社交场合,品鉴好茶时不宜食用茶点,否则视为对茶的不尊重。一般情况下要备茶点,则首推坚果类食品,重口味的蜜饯奶糖类茶食不太适宜。

2.交谈:茶道求真,真人真性,因而以茶会友时,所谈话题不宜说人是非,语气、语音、语态上以平和、适度为好、气氛安静为上,方能品出茶之真味。

3.抽烟。喝茶时不应抽烟。实在难忍,应到茶室外抽,或是在征得主人同意后抽,未经同意就抽烟则为失礼。

社交喝茶时,应遵循的礼节还有许多。礼的本质是诚和敬,诚为义,敬为仪。只要能表现出对他人尊重的行为、语言,都应是值得肯定的。遵守茶礼,既符合了茶的精神、茶的文化,又使喝茶的过程成为了一个以“茶”修行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于立文.现代生活百科知识[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8.

[2]羽生.中国茶礼的四大流派[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

(17).

茶文化的礼仪范文第8篇

关键词:茶文化;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国际性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197-01

一、中国茶文化的特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一)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二)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采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三)地域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四)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

二、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国际性等特点,确实是博大精深,意蕴深厚,留给我们后人无穷的财富,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

参考文献:

[1]金珍淑.关于陆羽《茶经》中饮茶观点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茶文化的礼仪范文第9篇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园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特色主题活动。高淳的慢城气候温和,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是有名的绿茶产区。“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提出的“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主要民族的文化……在观看和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我们开展了大班社会活动“慢城茶”。

活动目标

1.了解慢城绿茶,初步体验绿茶的品茶礼仪。

2.知道泡功夫茶的基本步骤,尝试用“三龙护鼎”的品茗手法品茶。

3.初步感受、体验中国的茶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与家长共同完成“茶叶”调查问卷,了解有关茶叶的知识。

2.物质准备:茶叶、茶壶、茶具、品茗杯,关于慢城茶的多媒体课件,音乐《高山流水》。

活动过程

一、了解慢城绿茶

1.说说慢城特产,引出“慢城茶”。

2.观察慢城茶叶,看看、闻闻、摸摸、说说。

小结:慢城绿茶形状短短的、细细的、尖尖的,像银针一样。叶片卷曲,墨绿色。摸一摸,感觉干干的,闻起来香香的。

3.出示茶园图片,了解慢城绿茶的生长环境。

师:茶树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慢城气候温和,十分适宜茶树生长,一亩一亩的梯田上种了大片大片的茶树,景色可美啦!欢迎小朋友来做客。

(分析: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慢城满园的茶叶葱翠碧绿,教师充分利用这一自然资源引出活动内容“慢城茶”)

二、欣赏茶艺表演,了解泡功夫茶的基本步骤

1.请幼儿说说怎么泡茶。

2.幼儿欣赏茶艺师表演。

3.讨论泡茶的基本步骤(温杯――拨茶入壶――洗茶――冲泡),鼓励幼儿请教茶艺师。

师:茶艺师往壶里倒入开水,然后把壶拿在手上干什么呢?为什么这样做?用什么把茶叶拨入壶里?第一道茶有没有倒入杯中给客人喝?最后一步是在做什么?茶艺师冲泡的时候水壶拎到哪儿?为什么要把水壶拎得高高的?

4.教师一边出示相应图片一边总结:要泡好一壶功夫茶,首先要温杯,接着把茶叶拨入壶里,倒上水洗茶,最后冲泡。冲泡时把壶拎得高高的,用高冲的方法来冲泡。

(分析:教师提出“怎么泡茶”的问题,让幼儿先结合生活经验发表意见,随即请出茶艺师现场表演。孩子们通过现场观赏以及与茶艺师互动,对如何泡功夫茶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观茶、闻茶、品茶,感受茶文化

1.欣赏茶艺师如何品茶,初步了解品茶礼仪。

2.师幼一起品茶,体验绿茶的品茶礼仪。

(1)奉茶:双手端杯送给客人。

(2)品茶:观茶、闻茶、品茶――看汤色,轻轻吸气闻香,尝试“三龙护鼎”品茗手法品茶。

3.说说慢城绿茶的味道。

4.讨论:除了绿茶,还有哪些茶叶?

(分析:品茶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结合幼儿园开展的“八礼四仪”教育,此环节通过品茶学习礼仪)

四、幼儿尝试泡茶,奉茶给客人老师品尝

1.小组操作:尝试合作泡茶。

2.奉茶给客人老师,把“三龙护鼎”品茗手法教给客人老师。

(分析:除了“开水冲泡”这个步骤由教师操作,其他如“温杯、拔茶入壶、洗茶、倒茶”等程序全由孩子们分工完成。最后,在与客人老师的互动中,活动难点“三龙护鼎”的品茗手法得到巩固)

活动感悟

1.活动氛围轻松愉悦。活动中,师幼围坐在一起认识茶叶、欣赏茶艺、品味茶香、泡茶奉茶,形成了热烈、温暖、愉悦、平等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

茶文化的礼仪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茶文化;礼仪;精神取向

【中图分类号】 TS9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330-1

一、西方国家茶文化的历史凝定

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也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日本茶道文化与英国下午茶文化。由于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的和政治体制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很多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将日本划入到西方国家的范围。虽然日本的茶道文化源出于中国佛教临济宗“茶禅一味”思想,但日本对茶道的理解和认知却与中国茶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同时,为了行文的便利,本文将日本茶道文化划入西方国家茶文化的范畴内。

茶传入到日本是在中国唐代,由于唐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日本曾先后十三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正是在两国的交流和往来中,大量的日本贵族和文人在唐朝了解、认识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伴随着他们一起回到日本的不仅有中国的政治制度,还有中国的茶文化和中国的佛教思想。早期的日本茶文化仅仅停留在统治者和贵族的范围内,未能取得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随着唐王朝的灭亡,中国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陷入到了低谷。进入到十三世纪,随着中日两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逐渐步入正轨,部分日本人再次来到中国,在经历的长期的游历、学习、生活之后,他们再次将中国文化的先进成果带回到日本,从而掀起了中国茶文化在日本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生活了近三十年的荣西和尚不仅深谙中国茶文化,在带回茶种和种茶之法的同时,由他本人执笔撰写的《吃茶养生记》直接引领了日本社会的饮茶之风的盛行,从而直接奠定了日本茶道文化的诞生。

夹山和尚自号“佛日”,人问:“日在什么处?”对曰:“日在夹山顶上。”……问:“如何是夹山境地?”对曰:“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祖堂集》)

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寿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命长也。天竺唐土均贵重之,我朝日本曾酷爱矣,古今奇特之仙药也……

日本茶道文化的思想源头是中国佛教临济宗“茶禅一味”,当禅宗僧侣追求禅定的过程中,为了帮助自己获得精神的振奋和肉体的兴奋,茶成为他们最重要的辅助工具之一。同时,“百丈僧规”的制定在保证寺庙获得稳定经济收入的同时,使得茶成为禅宗僧侣修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正是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日本文化最终凝定为具有日本本土色彩茶道文化体系。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中西方的交流方式逐渐增多。自汉以来的丝绸之路逐渐不能满足中西方日益频繁的货物交换,而新大陆的发现更促使欧洲人去寻找属于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世界。当十六世纪的大英帝国在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获得海上霸权之后,英国人开始谋求通往神秘东方的道路。最早将茶叶引入英国的是具有浓厚官方色彩的东印度公司,他们将从中国获得的绿茶作为贵重的商品销售给英国上流社会。在历史的偶然和商业利益的共同作用之下,茶在英国社会的传播在早期仅仅限制在较为狭窄的贵族圈中,绿茶的昂贵使得普通民众与茶是绝缘的。发展到十七世纪,随着英国完全掌控印度次大陆、以及红茶在印度引种的成功,为英国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货源,从而开启了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英国人对茶的理解和认知是英国社会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于中国、日本以农业文明作为经济的基础的文化形态,重视商业利益获得的英国人对红茶情有独钟。一方面,英国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的他们的社交活动往往限制在室内,贵族妇女往往借助文化沙龙和茶会结交各阶层的社会人士;另一方面,英国人对茶的理解并非为追去共同的精神境界,而是细细的品茗中追求自我的精神享受,这也符合以个人为中心的西方商业文明。

对比中西方各国茶文化的表现形式,笔者认识到茶对于饮用他们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而言,并非是一种生理层面的必需品,而是一种文化的媒介。正是借助于茶的桥梁作用,中国人从茶中获得了文人雅士的风度和“茶禅一味”的境界,日本人则从茶中收获的“茶道”的精神依归,英国人更是从“英式下午茶”中找寻到了现实生活的伴侣。

二、茶文化与礼仪

无论是在茶的故乡――中国,还是远渡重洋的日本、英国,茶都已经从单一化的物质享受中超越出来,成为了每一个饮用茶的民族人们的精神追求。作为他们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载体,茶不仅衍生出茶文化的庞大体系,也逐渐物化为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物质形式,这就是附着于中西方茶文化之上的茶礼仪。

茶叶的烹制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且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一方面,由于“茶禅一味”和茶道思想的影响,中日两国十分注重茶水的选择,他们希冀通过水的引领获得茶的最本质特征;另一方面,茶杯、茶夹、茶盘、闻香杯也是中日两国茶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构件。通过茶杯的选择,他们希望获得最好的茶汤;借助于茶夹,他们渴望隔绝人与茶之间的气息;而闻香杯的使用更是直接超越了满足物质诉求的饮茶模式。反观英国人对茶叶烹制的规定,则十分简单,他们往往是根据个人的经验选择某一品茶的红茶,在特指的骨质茶杯中慢慢品茗茶的清冽。

茶叶的器具是最能体现中西方各国对茶叶理解的物质媒介。“中国茶类丰富,各民族和地区的饮茶习俗也多样化,茶具的具体配备有差异。加上这里还包含有个人的爱好与品位也大都不一。先看主茶具,它有茶壶、茶船、小茶杯、杯托、茶盅、盖置、茶碗、大茶杯、盖碗、冲泡盅和冲泡器、水注。辅助用品有奉茶盘、茶巾、茶盘、泡茶巾、茶匙、渣匙、茶荷、茶针、茶著、计时器。备水器有煮水器、保温瓶、水盂、水方。备茶器有茶样罐和茶瓮。”日本人则习惯于使用陶制茶具,进而形成了本国对陶器的特殊喜好,他们往往是使用较为宽大的陶器来饮茶。英国人在使用骨质茶杯的同时,还在下午茶中加入了很多的新元素,比如茶点等。

参考文献:

[1]简伯华.茶与茶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55.

茶文化的礼仪范文第11篇

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应该突破只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摆脱“技能至上”的误区,全面推进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将来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适应旅游产业竞争需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优良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服务效果,敬业精神,对行业的热爱等。笔者在“中华茶艺”的第一二课堂的各项教学等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茶礼,提升茶艺操作能力,陶冶“和、清、敬、融”的性情,涵育审美情趣,培养道德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养成自信、耐心、宽容、注重细节的品质,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为将来从事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职业素养基础。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欠缺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业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尽管中国旅游业没有放弃全面整顿旅游秩序的努力,但频频发生的旅游乱像,使得社会对旅游业、对导游的印象不容乐观,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专业的第一志愿率比较低,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也不支持学旅游专业,导致有些学生身在旅游专业,心在游荡徘徊,因此,谈不上对旅游业的热爱和对旅游知识技能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为游客提供主动积极旅游服务的意识。2014年新《旅游法》开始实施,这种现象有望得到逐步解决。

(二)文化素养和人文知识欠缺

旅游业是应用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行业,它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又是一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事业。因此,旅游从业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外,更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与良好的艺术修养,为游客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内容。而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通常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对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本身就知之甚少,同时,面对巨大就业压力,以及社会上功利性价值取向,许多学生更注重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而对于理论、人文科学等课程及相关活动不感兴趣。

(三)功利性强,缺乏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新一代的高职学生在道德观、价值观取向上也更趋向于多元化。目前高职学生多为“90后”,绝大多数是家中独生子女,性格上自信又脆弱,敏感又自私,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而较少考虑他人、集体的需要,有强烈的反叛意识,喜欢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容易斤斤计较,重索取轻奉献,想问题做事情过于追求功利化,不愿意学习或做一些不能带来实际经济利益的事情。

(四)礼仪礼貌修养的缺失

礼仪礼貌主要表现在仪容仪表、仪态和礼貌等方面。旅游服务要求服务者具有干净整洁清爽的外表和容貌,在日常工作中的举止、姿态得体大方,礼貌待人,和气恭谦。微笑和敬语是旅游从业人员与宾客之间心灵沟通的金钥匙,在服务中,客人可以原谅服务员的操作失误,但绝不能容忍服务人员的无礼、冷漠。

二、“中华茶艺”对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分析

(一)取道茶艺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强化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是与特定职业相适应的职业行为规范总和。任何个人在职业道德活动中都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这是职业道德准则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茶艺师的职业道德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文明经营;礼貌待客,热情服务;诚信无欺,真实公道;专研业务,精益求精。热爱本职工作,是一切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对茶艺从业人员的培养,必须从一开始就培养其对茶艺、茶文化的热爱,摒弃轻描淡写的“泡泡茶而已”的思想,摒弃“茶艺只关乎美女”的看法。

茶艺事业的道德价值表现为: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得到了茶艺从业人员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不仅品尝了香茗,而且增长了茶艺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更看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茶文化。对于茶艺从业人员来说,只有真正了解和体会到这些,才能从内心激起热爱茶艺事业的道德情感。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主要是旅游服务工作,服务业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我们取道茶艺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强化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强化服务意识,践行“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企业核心价值观。

(二)普及茶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起源、发展、经历了几千年,其间产生的茶文化知识博大精深。普及茶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茶的起源、发展、传播的过程,了解茶叶的种类和特点、掌握如何使茶叶、茶具、用水完美结合沏出可口的茶汤,如何将插花、茶席布置、文案、挂画、服装、音乐、表演神态等融入到茶艺表演中,带观众进入审美的意念,让学生在学习茶艺过程中弥补他们的最为缺少的史学、文学、艺术知识。可见茶学是一门学科,茶艺是一门人文的文学。所以,它的可塑性也非常的强,通过学习茶艺,让一颗躁动的不安的心,茶的境界是安静下来。更重要的是茶文化对他们每个人来说起点是一样的,这就等于给了很多放纵自我的孩子再一次站起来的机会,让每一个自信心不足的或丧失自信心的孩子在茶文化里再树立信心,并把这份自信心带到生活中,在不知不学中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实践证明,茶艺教学以其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心。

(三)同台茶艺表演,培养高职学生团队精神

在日常中华茶艺教学中,安排2-3人一组一台茶席学习茶艺,教学做合一。小组成员可以轮流操作,互相讨论和交流,从沏泡知识技能、动作要领到沏泡流程,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茶艺表演过程中,一位同学表演,一位同学根据现场表演进行台词解说,特别是创新茶艺环节,一台茶艺表演四名同学不同分工,或弹奏古筝,或茶艺表演,或现场讲解,把插花,茶席布置,文案,挂画,服装,音乐,表演神态等融于一体,把观众引入诗情画意般审美的意境,带给客人精神上的盛宴享受。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勇于表现,乐于交流,融于合作,养成了与人为善、和谐乐观的品质和高度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不断修正和强化茶艺礼仪,培养恭谦、自信、从容、典雅气质

对于茶艺师而言,不仅要懂得茶艺表演,还须掌握接待的礼仪。茶艺师的礼仪有服饰礼仪,对人的仪表起修饰作用;形体容貌,要求大方、恬静、素雅;装饰与化妆,侧重自然与纯粹美。茶艺师的仪态礼仪是日常教学的一个重点,从站姿、坐姿、行姿到表情、眼神、手势、手法,一个个动作反复操练,不断修正和强化,培养学生恭谦、自信、从容、典雅的气质。

内在的气质还须内养。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廉、美、和、敬,这是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把时代精神用恰当的形式、完整的形态体现出来,使茶道成为体现时代精神的一种载体。宣扬中国茶艺精神,不仅有助于发扬茶道的“和谐”精神,使人与人之间增进团结,使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而且有助于弘扬茶道的“审美”情趣,为人们带来精神的享受;培育茶道的“高洁”意境,提高人的风度与品位。总之,以清、静、雅、和的中国茶文化精神陶冶学生,对培养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能起到一般德育无法比拟的作用。

三、“中华茶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对策分析

综合国际旅游市场和杭州市旅游市场产业发展状况,无论是国际权威组织,还是国内业界声音,一致认为“旅游是个大产业、大市场、大消费”,“旅游发展的黄金期没有变”。当前,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开放,旅游者品味也将越来越高,旅游企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旅游企业对旅游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旅游从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提到了新的日程上来。作为一门新兴课程――“中华茶艺”,顺应时展,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作如下对策。

(一)加强与茶馆茶楼酒店等企业的合作,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以中国茶叶博物馆、益壶金沙茶艺馆和青藤茶楼等作为学生的实践实习基地,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加强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紧密联系。定期安排教师和学生实地参观、实习,了解和掌握企业最先进的经营理念、行业动态和职业素养要求,从而及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职业素养培养目标。

(二)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和评价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融教学做于一体,并且把学习者视为主动的工作者的教学模式,即情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华茶艺”课程的教学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情境模拟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吸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茶艺表演者与茶客的角色互换情景再现,又如以公司的采购员的角色如何挑选合适的茶品等。除了要创建“仿真”的教学环境,而且要求所有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模拟茶楼酒店、旅行社的正式员工,如着装要规范整齐、用语要使用服务业中的惯用称谓“您”以及礼貌服务的肢体语言等,这对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评价模式上,也改变以往考勤加职业技能模块测试的方式,而是在此基础上增加茶文化知识理论测试和学生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评分,更加全面评价学生。

(三)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视

茶文化的礼仪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幼儿茶艺 区角活动 礼仪教育

一个国家的未来在于孩子,一个孩子的未来在于教育。在所有幼儿的教育中,礼仪、品格、素质教育无疑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然而我国几乎所有幼儿园在儿童教育的黄金期,针对其开设的品格、礼仪素质课程却近乎于零,这既有历史的原因,又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有直接关系。

幼儿园是怎样教学的呢?教材应由茶文化知识、茶艺、实践活动三部分组成。在中、大年级,课程安排分为两个阶段:中班年级为第一阶段,大班年级为第二阶段。每周每班集中上一次茶艺课,每个月进行一次区角活动,有目标、有计划、有内容地组织幼儿进行茶艺活动学习,让每位小朋友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能动性。

“幼儿茶艺”初始学习的是比较简单的茶叶冲泡知识,茶学文化知识以及冲泡技能。教学时,老师要考虑到发挥幼儿爱玩的天性,不是让他们生搬硬套地模仿大人的冲泡技巧,而是以少儿为表演主体,让小朋友以天真、可爱、活泼的形象动作来进行赏茶、备器、泡茶、敬茶、品茶等程序。加上精心设计的环境,配以教师演奏的动听轻悠的古典、民族民间音乐,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出奇地好。

幼儿茶艺在我园开展一年来的教学实践,教学中又遇到过好多问题,总结有以下几点:

第一,小朋友天玩、好动,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因此,我们要抓住幼儿的特点,在教学中用实物操作,争取每位小朋友都能人手操作一套,这样小朋友就不容易分心。茶艺要求三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这对那些好动的小朋友来说,是让他们安静下来的好办法。

第二,泡茶需要开水或烫水,这是许多家长担心,也是小朋友畏惧的的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让小朋友用温水来操作练习。如果一定要用开水,必须由教师帮助操作。

第三,如若在操作过程中不小心打碎茶具,教师不但不能对小朋友指责与喝斥,反而要对小朋友进行鼓励及安慰,不能让其产生恐惧心理。

茶文化的礼仪范文第13篇

日本茶道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规矩多。时间控制、流程安排、动作要求、言谈对答等处处顾虑。其繁缛、隆重而似乎缺乏实质口腹内容的茶事活动,在不了解日本茶道文化魅力的人们看来,堪称“枯‘水厄’”。然而,这些拘束的表面现象传达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正是日本茶道强烈的仪式感。如何去理解这种仪式感的存在,是理解日本茶道的重点之一,对于中国茶文化的推广方式,也会产生有益的启示。

所谓“仪式”,是对具有宗教或传统象征意义的活动的总称。“仪式”之所以成为“仪式”,是源于它控制的是人们思想层面的象征意义,而非生活中的直接实用价值。“仪式感”则是近年来网络上的流行语,“好生活需要仪式感”、“应设立国家阅读节,用节日唤起阅读仪式感”等创意性网文标题,暗含着“仪式感”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潜台词。那么,具体到日本茶道,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仪式感存在的意义呢?

1977年,古川彻三在《茶道美学》一书中,以艺术的隔离性为根据,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的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他指出:所谓艺术的隔离性是有意识地与自然的世界和日常的世界隔离开,以此来确立艺术世界自身的独立性。这个定义既可以用于对茶道文化的阐释,也可适用于各种艺术性活动。如京剧需要夸张的扮相、身段和唱腔;交响乐需要明亮的舞台和观众的盛装。就连时下流行的行为艺术。也要借助道具和超乎想象的夸张创意,来将自己的艺术与生活闹剧相区分。

在日本的日常饮食习惯中,正如同中国的“开门七件事”一样,茶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世俗饮料。日本惯用语中,用“日常茶饭事”一词来形容生活的琐碎庸常之事。甚至有字面意思为“用肚脐煮茶”、“茶叶袋子压咸菜缸”这样的俗语存在。可见饮茶习惯,贯穿着日本人生活的各个细节,茶在日本民众生活中也并不是高高在上。

那么,一直定位于贵族化的交际与修养方式的茶道文化中,又是如何将茶与现实生活相区隔,赋予茶事活动以应有的艺术性呢?如同书法前要静心研墨,礼佛时要上香跪拜……这些用固定的仪式性步骤来调整心态,进入境界的手段。它们符合人们的心理习惯、审美取向甚至生理科学。

同样,一场茶事活动中,从客人们开始步入主人精心设置的茶庭,便已经进入了暂时脱离俗世生活的心理准备阶段。进入了一个只有主人、客人、各种等待着被鉴赏的珍贵茶道具、茶饮食所组成的小世界,融入了一种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去感受彼此之间平等敬重、珍视诚意的氛围之中。当客人进入主人精心设计的、清幽雅致的茶庭中,曲径通幽,欣赏了处处别致的景致,再进入茶室特意设置得非常低矮的小门,以示放低身姿之后,眼界另开,茶室内各种和风精妙的道具,禅意的挂轴,庄重奉客的主人,尽在眼前。一系列颇具戏剧性的情节安排后,大家都完整地进入了自己扮演的角色中。

茶事活动的进行中,有很多看似无端的规矩。细细深究,均有其背后的深意,也参与了这种仪式感的造就。如主人撤污水罐要从身子左侧进行;并排而坐的四名客人,位首的主要客人离席时要左转身,其余两名次要客人转身时要向右转身。左右之别令人迷惑。其实这皆出于“代表脏污或隐私部分要尽量少停留在别人的视线中”这一原则罢了。欣赏茶碗、茶勺、茶罐等茶具的时候,要先向茶具鞠躬致礼;有图案的茶具摆放的时候。要将美丽的正面图案面向别人,让茶具的背面朝向自己;用有图案的茶碗喝茶时,应避免在茶碗有图案的一面“下嘴”;吃小巧而精美的茶点心时要一口吃尽,不可把咬得破败的点心放回盘中……只要你能以一颗体贴而敬重的心,把茶具茶点也当做灵物来敬惜,将它最美好的形象展示给别人,避免将它不美的状态曝露于众,那么就会发现,这些看似繁琐的规矩其实是理所应当的习惯。

至于点茶的手法、拿茶具的方式、甚至主客在茶席上行走的步伐、品用茶汤茶食的具体步骤……这些环节,是在长久反复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为稳妥有效的路径和程式,可以在最大的限度上消弭人们的慌乱、避免拿递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失手,防止自己的行动干扰了下一个步骤,将自己的所有举止都包含在一个最为配合默契、行进顺畅的、有效率的流程中。

类似的“规矩”,在茶道活动中数不胜数。茶人们在茶事活动中,按部就班的加以演练,习惯成自然后,不明就里的人们会忘记了他原本真实的用意,而当做机械的规矩来学习。一方面,这增加了学习与演练的难度,但是,一丝不苟的仪式感,也增加了人们对茶事的敬畏之心,而将茶道中的茶,与浸泡在日常凡间生活中的“茶”形成了有效的区隔。

茶文化的礼仪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新媒体;茶学思想;高校;创业教育

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因此,高校需要重视茶学思想的挖掘以及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渗透。在新媒体环境下,茶学思想的传播体现出了新的特征,同时也为提升茶学思想挖掘与渗透深度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此背景下,高校需要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茶学思想传播特点做出认知,并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做出探索。

1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价值

茶学思想在创业教育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礼仪素养、个人修养、诚信水平、吃苦耐劳精神、创业思维等方面,因此,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充分挖掘茶学思想内涵,并将茶学思想渗透到高校创业教育当中,这对于推动大学生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成功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交教育方面来看,唐宋时期,茶宴、茶话会等庄重而活泼的社交方式被广泛的运用到社会大众的社交活动当中,特别是在饮茶流行于宫廷的背景下,“清茶一杯谈国事”的现象也逐渐出现,由此可见,茶学,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宫廷的社交体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我国社会大众之所以爱茶并将茶学运用到社交活动当中,是因为茶学承载着很多传统思想文化,这些传统文化能够让交际双方产生高度的文化认同,并在拉近交际双方心理距离的基础上推动交际双方了解程度的深化,继而促使友情或者合作关系朝着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在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中,社交能力是学生创业能力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在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基础上,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才能够与他人开展顺畅的沟通并构建和谐的关系,从而为创业过程中的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饮茶这种交际方式,并引导学生对茶学中蕴含的礼法文化和传统文化思想做出深入认知,从而有效丰富学生在开展创业实践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方式,促使学生在与他人的沟通中更好的产生文化认同与文化共鸣,继而促使学生更加合理的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交和谐。在礼仪教育方面,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而茶礼仪则是中国礼仪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茶礼仪所涉及到的方面十分广泛,如在饮茶过程中具有泡茶礼仪、敬茶礼仪等,这些利益对于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茶文化中的礼仪文化虽然看似复杂,但是却是茶人通过饮茶实践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在饮茶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礼仪不仅没有任何多余成分,并且可以彰显出茶学、茶文化所具有的技艺美与和谐美。创业活动是劳动方式中的一种形式,创业者要创业成功,不仅需要依赖于运气、思维以及技术,而且需要面临许多复杂且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欠缺资金支撑、经验支撑等,都会制约大学生创业成效的提升,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大学生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进行接触,为了能够与他人构建起互相尊重的关系,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礼仪素养。由此可见,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可以将凝聚传统礼仪文化的茶礼仪渗透到高校创业教育过程当中,从而推动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升,确保大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稳妥的方式方法与他人开展交流与沟通。在此基础上,良好的举止礼仪、谈吐礼仪,都能够让大学生为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并在构建起顺畅的人际沟通关系基础上对个人形象和企业形象进行有效维护。在个人修养教育方面,茶不仅能够为受众带来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而且也能够成为一种提升个人修养的有效手段。在唐朝时期,饮茶已经被社会大众当作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与此同时,许多茶人也通过自身的茶著作,对饮茶之人所应当具有的品行做出了论述,如陆羽在《茶经》中提到:“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所提出的这一观点,不仅将饮茶从物质层面升华到了精神层面,而且也是对我国茶学思想中“茶德”的精辟总结。另外,饮茶追求宁静的氛围与心境,从饮茶氛围来看,茶室需要干净、整洁且具有平静的环境,而室外环境则需要体现出亲近自然的特征,从饮茶心境来看,饮茶之人需要与自然融为一体,追求宁静致远的境界。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大学生所具有的个人修养、人格品质等都是影响创业成功率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高校创业教育需要强调大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而将茶学思想渗透到高校创业教育当中,不仅能够有效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提升个人品德修养,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心态,始终使用冷静的态度对待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抗压水平,并让学生处于宠辱不惊的心境当中,这对于强化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消除大学生在开展创业过程中的负面情绪、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诚信水平方面,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儒释道精神对茶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产生着明显的影响。其中,儒家学者强调修身,提出了“为人谋而不忠乎?传不信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并将自省自律作为对自身的严格要求,而这种思想在茶文化中的渗透,不仅让茶学思想具有了济世救人的情怀,而且也具有了诚信廉洁的内涵。诚信廉洁是一种修养、一种风格,更是创业者立身处世、开展创业实践的根基,诚信廉洁要求社会大众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并肩负责任,也要求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做到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一诺千金、始终不渝,只有如此,大学生才能够在创业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与企业形象,也才能够为自身企业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将茶学思想渗透到茶学教学当中,能够让引导学生将自身自律当作自身习惯,并对自身行为做出严格规范。为此,教师有必要对茶学思想中的诚信文化做出充分挖掘,并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及经典案例渗透到高校创业教育当中,从而充分发挥出茶学思想在强化学生诚信素养方面的作用。在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方面,茶人精神是茶学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吃苦耐劳的品质则是茶人精神中重要的体现。在千年茶马古道上,脚夫行走于几寸宽的悬崖、身负上百斤的茶包,将茶叶送到千家万户当中。正是这些劳动人民的脚印,在“世界屋脊”上描绘了茶文化发展历史中最为雄伟的篇章。当然,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存在于茶马古道之上,而且也存在于每一个茶农身上,这种精神的代代传承,为我国茶文化、茶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由于当代大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或者家庭中仅有两个孩子,因此,家人对孩子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与宠爱,这导致了部分学生产生了坐享其成的思想,而欠缺努力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吃苦耐劳精神是学生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这是大学生在面临诸多困难时仍旧能够努力实现目标的重要动力。将茶学思想渗透到高校创业教育当中,能够引导学生对茶人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精神做出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知,这对于提升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推动学生在未来的创业中能够坚持努力前行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生创业思维的培养方面,茶学思想同样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茶具有质朴无华、自然醇和的特征,这种特征不仅彰显着茶的中和之美,而且对我国儒家文化中的中庸和谐之道做出了反映。中庸和谐之道,引导着社会大众使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方式实现自我提升,以“中和”作为标准对自身价值、自身行为做出衡量。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认为中庸之道难以发挥出推动创业教育成效提升的作用,但是事实上,中庸之道不等于平均主义,而是要做到恰到好处。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具有中庸思维的大学生能够对创业环境和自身所面临的整体局面做出细微观察,并能够对不同利益主体所具有的需求做出考虑与平衡,从而实现创业工作的和谐发展。另外,中庸之道属于一种整合性思维,强调在了解矛盾的基础上利用折中方式对矛盾进行缓解,因此,中庸之道对于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将茶学思想渗透到高校创业教育中,能够促使学生对茶学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做出更好的理解,从而在掌握中庸之道的基础上,推动自身创业能力的提升。

2新媒体环境下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2.1新媒体环境下的茶学思想传播

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推动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与传统的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展现出了更多的优势。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形式呈现出了综合化的特点。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电视、广播以及纸媒等所具有的信息传播形式相对单一,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实现了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元化形式的融合与交叉,同样的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完成多样化的传播。对于信息受众而言,多元化信息传播形式不仅优化了信息受众的信息接受体验,而且不同信息传播形式之间的互补关系也有利于更好的展现信息内容所具有的深刻性和丰富性,这对于降低大学生对茶学思想的接受门槛、提升茶学思想在高校中的传播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内容呈现出了全面性的特征。相对于传统媒体平台而言,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容量方面展现出了明显优势,在此基础上,高校大学生的信息阅读视角可以突破特定媒体的束缚,通过超链接对茶学思想以及茶学思想对自身创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做出认知。与此同时,新媒体中的新闻图片和新闻视频等传播形式,也强化了茶学思想传播所具有的立体感、冲击感和张力,这对于吸引更多学生关注茶学思想以及满足大学生对茶学思想做出深入了解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2.2利用新媒体挖掘与传播茶学思想,提升高校创业教育成效

首先,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可以通过设置茶学课程的方式,推动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渗透。在开展茶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升茶文化思想呈现效果的立体化、直观化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将茶艺文化引入创业教育课堂,通过引导学生对茶文化做出近距离的接触与体验,深化学生对茶学思想的了解。另外,在课堂之外,高校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构建茶文化社团以及开展茶文化讲座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对茶学思想做出认知的机会;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需要重视使用互联网对茶文化、茶学思想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通过找出茶文化、茶学思想中与高校创业教育相关的内容,挖掘这些内容中的创业教育价值,确保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推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最后,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运用新媒体拓展自身的茶文化视野、提升自身的茶文化素养,从而更好的满足高校创业教育需求。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并通过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与其他教师或者茶文化学者开展交流与互动,从而丰富自身的茶文化知识、深化自身对茶学思想的认知。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重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茶学思想传播,在此方面,教师可以围绕茶学思想以及创业教育构建QQ群、微信群组等,并在微博中发表与茶学思想和创业教育相关的话题,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升茶学思想传播成效、彰显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价值。

3结语

茶学思想对于提升学生创业能力与高校创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需要重视茶学思想的挖掘,并将茶学思想渗透到高校创业教学当中。在此过程中,高校与教师需要抓住新媒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新媒体在茶学思想传播中的优势,从而有效促使大学生对茶学思想做出深入的认知与了解,继而对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教育成效的提升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黄扬.茶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研究[J].福建茶叶,2017(9):167.

[2]刘莹,徐文杰.关于大学生茶文化创业项目的思考[J].福建茶叶,2017(9):244-245.

[3]何祖润.传统茶文化融入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模式分析[J].福建茶叶,2017(8):203-204.

茶文化的礼仪范文第15篇

记得我读高中的时候,经常应邀去和我的英国朋友一起喝下午茶。我坐在漂亮的桌子旁,上面放着精美的瓷器、精致的糕点和三明治。这些场合要求表现得很优雅,我学习如何沏茶、端茶,如何像一位尊贵的夫人那样进餐。所以,我也希望能通过和儿子凯文一起喝下午茶,将一些绅士的礼节传授给他。

从我和凯文第一次喝茶的时候开始,我们共度的时光就变得妙不可言了。茶室环境高雅,古典音乐环绕,女服务员穿着维多利亚时期的少女服装。这样的氛围使我们自然降低了讲话声音,举手投足间都很优雅。之前,我向凯文大致讲解了一个绅士的言行举止:诸如为女士开门,让女士先入座,并在入座后适当为她调整椅子等。开始进餐前,我们就开始回想一遍用餐礼仪,以及各种餐具的用途。

我们是下午早些时候到达那里的,所以有充足的时间来从容享用茶点。利用这段时间,我和凯文分享了一些用正餐的基本礼仪,我通过示范来教导他如何像一个绅士那样去用餐。我们还分享了礼仪的重要性,好的礼仪如何能使人感觉轻松而尊贵;相反,不恰当的举止或者欠考虑的用餐方式,不仅会使自己尴尬,也迫使对方不得不和一个令人生厌的同伴共进糟糕的晚餐。

有时候,我们甚至假装和英国女王或者美国总统一起用餐。凯文因此得到锻炼,他以优雅的姿态吃着烤饼,每咬一小口,都抹上一点德文郡的奶酪和果酱。他立即迷上了烤饼。

我们都非常期待每周的茶室之约。那时候他是我世界的中心。我可以倾听他提那些各式各样的奇怪问题。在谈话的间隙,我们会很放松地靠在椅背上,欣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有时,我也给他讲解正在播放着的不同时代背景的音乐,给他讲这些作曲家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