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家庭教育探讨范文

家庭教育探讨范文

家庭教育探讨

家庭教育探讨范文第1篇

1、家庭教育仅仅是辅导孩子学习

调查显示,10%的家长对“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态度,大部分家长对此观点总体上倾向于认同,只有27%的家长完全不同意此说。对“孩子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情绪比学习还重要”这项调查,完全同意的家长仅占5%,有32%的家长完全持反对态度。少儿部工作人员指出,这种只关注孩子学习,而忽视了孩子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劳动技能等方面培养的家教方式,不利于孩子正确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孩子全面发展。

2、儿童教育中父亲参与程度低

调查表明,持有“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传统观念的父亲大有人在。接受调查的家庭中,60%的母亲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有15%的家庭家教任务由祖父母承担,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过25%。很多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是态度简单粗暴,缺少耐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调查的家庭中,孩子父亲的学历总体高于孩子母亲,他们培养儿童兴趣、开发儿童智力方面比孩子的母亲有优势。父亲在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双方都参与家庭教育,父母行为方式互补,孩子能从父母双方身上吸取优点,有利于孩子完善的人格的形成。父亲游离于家庭教育之外,对儿童性格的培养也不利。

3、父母缺少科学系统的家教知识

调查问卷中有“家长列举自己读过的有关儿童教育方面的书”这项内容,只有5%的家长读过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25%的家长读过《卡尔·威特》和《哈佛女孩刘亦婷》;23%的家长在这一项中列出的是《唐诗三百首》、《育儿家典》一类书籍;17%的家长的教育知识是从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中获得的;25%的家长在这项调查中留下空白。

专家认为,由此可见目前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虽有较高的积极性,但还缺乏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方法,处于盲从状态。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智力水平也不同,兴趣爱好也有差异,家长应以科学的态度,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及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家教方法,这样的家教才能成功。

4、儿童消费过高

这次接受调查的0至6岁儿童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调查发现,出于对孩子的爱护,家长都是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消费额占家庭总收入的35%以上,有的家庭甚至超过了50%。父母们在孩子们身上花钱不吝惜。有些家长因企业不景气下了岗,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的奢求。太高的儿童消费不仅加重了家庭的负担,更使儿童从小不懂得勤俭节约,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吃不得一点苦,容易使他们养成惟我独尊和自私自利的性格。

二、专家提出家庭教育新理念

“高雅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高雅的孩子!”在无锡召开的全国德育工作年会上,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教授以“现代家庭教育新理念”为题,给来自全国的近千名教育工作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家庭教育启蒙课。

1、“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内核。”关教授首先用四句话概括了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智育抓不好会出次品;体育抓不好会出废品;美育抓不好会出低档品;德育抓不好就会出危险品。关教授认为,现在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困惑是“知行脱节”,家长们老是抱怨,他们一直把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告诉孩子,可社会上的干扰太多,总把他们设想的计划毁掉。关教授认为,在家庭教育中,与其把一大堆孩子无法理解的道德训条灌输给他们,还不如培养孩子的道德选择能力,让他们自己去辨别,去比较,去批判。2、“凡是孩子喜欢的,家长也要适当涉猎。”关教授讲了一个故事,一名初中女孩迷上了言情小说,母亲知道后大加贬斥。女儿反问母亲:“妈妈,你看过言情小说么?”母亲一时语塞,女儿立刻顶了一句:“你没看过怎么知道不好?”关教授说,“相近的思想相吸”,现在的孩子喜欢流行歌曲,喜欢电视剧,喜欢卡通,喜欢F4,如果家长一点都不了解,就很难与子女沟通。他建议,父母应适当走进孩子的世界,就他们关心的东西展开交流、探讨甚至争论,在亲子互动中明辨是非。当然,家长的“进入”并不是给孩子绝对的自由,主张用名剧、名著、名画、名曲来约束孩子的生活轨道,这不仅对孩子,就是对整个家庭都是有益的。

3、“孩子提十条要求,最多只能满足七条。”关教授指出,现代社会诱惑太多,竞争太激烈,要鼓励孩子竞争,但不要攀比,要教会孩子“节制欲望”。“贪官十个有九个都是欲望膨胀,”关教授说,“现在的孩子容易狂妄,家长要让他们知道,世界上不是什么都可以得到的。”因此,家长给孩子设定的目标也要适当高一点,让他们伸手摸不到,跳一跳又能够摘到。

4、“天天干才能有义务感。”现在很多家长用家务劳动来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关教授指出,家务劳动不应是救火式、临时性的,应该通过长期的、规律的家务劳动培植孩子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关教授特别欣赏日本的一句教育口号:“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这和中国古代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蕴含着相似的家庭教育理念。关教授主张,家庭中应实行家务劳动承包制,父母和孩子都要有明确的分工,谁没干活就要得到相应的惩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对家庭、对社会的义务感。

5、“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笔者主张对不听话的孩子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在道德问题上不听话,要坚决反对;如果是因为淘气不听话,家长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是思维上不听话,则要予以支持和鼓励,甚至允许标新立异。关教授认为,总的说来,对于孩子听话的问题,家长应该遵循“行为上严,思维上宽;小时候严,长大了宽”的原则。

6、“父亲是高山,母亲是大海”。中国的孩子从小到大几乎都在女性的关怀下成长,从妈妈、幼儿园阿姨到学校老师,女性教育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关教授认为,父亲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男性所具备的自立、勇敢、逻辑思维、活动能力等品质,对于孩子成长来说甚至更为重要。大海带给人温情和浪漫,但高山的挺拔和坚强却能够撑起孩子成长的脊梁。

7、“教子弟求显荣,不如教子弟立品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不光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感染着孩子,同时在家庭教育方面也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宋代学者郑樵,平时喜欢读书,也喜欢藏书。当时,当官的都忙着买田置房,为子孙谋安乐。唯独郑樵,用钱为其子买书,让其知书明理;马克思从不勉强自己的孩子去做什么,而只是劝说他们不要去做什么;同志更是严于教子。年少时,规定儿子每天要清扫一块院子,凡是自己能做的都要自己做,不准让警卫员帮忙。有时还带儿子打扫厕所,并要求儿子坚持下去。

家庭教育探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自发零散;常规化

一、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基于对番禺区的家长和学生的抽样调查

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对家庭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更好的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首先必须清楚了解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现状和需求。基于对番禺区的家长和学生的抽样调查,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1.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成正比。大部分家长虽然很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但却发现自身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有限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问题上,91%的家长表示自己很重视或重视家庭教育,同样,在学生卷中有73%的学生认为家长很重视对自己的教育。但是在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的调查数据中,只有7%的家长认为自己掌握了丰富系统的相关知识,说明大部分家长虽然很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但也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成正比,使家庭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为了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家长的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变得至关重要。

2.家长有学习教育子女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但却缺乏统一、科学的引导。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是否需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问题,有79%的家长认为比较需要和非常需要;有15%的家长没有想过这一问题;而仅仅有6%的家长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够胜任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比较不需要和完全不需要学习相关知识。这说明大部分家长和子女都意识到家长需要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关于是否考虑改变现有教育方式的问题,有40%的家长表示想改变,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有14%尝试过改变,但是效果不明显;只有22%的家长认为现有的教育方式很好,不需要改变。说明家长在尝试提高家庭教育技能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而科学有效的引导是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关键。

3.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总体来说比较少是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关于教育孩子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有30%的家长觉得是缺少时间,同样,在学生卷中认为父母平均每天陪伴自己的时间在0~1小时的有63%,1~2小时的有24%,2~3小时的有10%,3小时以上的只有3%。综合来看,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整体上还是比较少的。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更不用说花时间来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技能了,所以要想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必须考虑到并解决好时间的问题。

4.大部分家长和子女都偏向于通过简单方便的途径获取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调查数据显示,在家长卷中关于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问题,27%的家长选择通过与他人的经验交流,22%的家长选择通过阅读育儿书籍,19%的家长选择通过观看电视节目,17%的家长选择通过互联网,12%的家长通过参加亲子活动,而只有3%的家长是通过专业培训机构获得。可见家长比较容易接受简单方便的途径,这对下文中的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提供了参考价值。常规化培养是一种状态,但形式可以多样,为了切实可行,可以采取家长喜闻乐见的简单方便的途径。

二、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当前我国内地的亲职教育仍处于局部的而非普及的、零碎的而非系统的、民间的而非官方的、兼职的而非职业化的状态。”从我们搜集整理的资料和实地调查中可以发现,目前的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所谓自发零散状态就是一种没有规划、没有组织、不系统的状态。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具体体现为四点:第一,形式多样,但大多数仅停留在形式层面;第二,内容丰富,但不统一、不成体系;第三,家长教育指导师不专业、无组织;第四,家长参与显现出很强的随意性和不连续性。

2.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没有得到统一的引导和规范。“当前我国亲职教育发展中存在‘需求’与‘约束’的结构性张力,表现为知识性需求、技巧性需求以及特殊群体需求较大,而政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支持力度不足”,也就是说相比较需求而言,当前的政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的支持不到位。而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之所以处于自发零散状态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的缺位,是政策和制度的缺失。因为缺少了这引领和规范的一环,后面一系列工作只能处于无组织的自发零散状态。赵刚在主编的《家长教育学》中提到,“从法律和政策上确立家长教育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教育获得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必要性

由于政府的缺位、政策和制度的缺失,目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

1.市场上出现的形形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因缺乏统一的规范与引导而难保证其科学性。市场的方向盘是随着需求转动的,因为看到了家长对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培养内容,包括各种书籍、报刊、杂志、教育机构、网络平台等。但市场本身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同时充斥着竞争的因素,使这一过程很难形成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体系。市场发挥作用无可厚非,但教育事业是一项公共性的关系民生福祉和民族希望的事业,所以仅依靠市场发展而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是不行的,依靠政府的统一规划而常规化发展才是出路。

2.家长参与表现为随意性和不连续性,实际效果不显著。调查显示,金钱和时间是制约家长去参加教育技能培养的主要因素。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忙于工作,他们对孩子的付出很多是通过金钱的投入,让孩子多学习。虽然逐渐认识到自身也需要学习,但由于政策、法律、制度的缺失,这种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浅认识层面,一般家长不愿耗太多时间去了解各种教育形式和内容,所以即使一部分家长愿意抽出时间去学习,也不太清楚如何选择。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表现为偶尔性、间断性、随意性和不连续性,从而实际效果不显著。因此这种自发零散的状态急需政府的改变,一方面对教育形式和内容加以引导和规范,方便家长的选择;另一方面,用政策和制度引导和保证家长参与培训的时间、金钱和实际行动。

3.许多形式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40多万所家长学校,但这些家长学校实际上只是一些现有的学生学校同时挂了“家长学校”的牌,更多的是倡导家校合作,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与家长沟通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这一形式对于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技能有所帮助,但是帮助并不大。因为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事业,家长并不能通过这种形式学到系统的教育知识,所以这种附带性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流于形式的,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4.各种形式的教育难以形成合力。教育资源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而教育资源要想形成合力就必须通过整合。目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教育的价值观、内容都需要整合,政府的缺位使教育资源难以得到整合,所以才会出现虽然资源丰富,但实际作用却并不明显的现象。为了克服这种自发零散状态引发的种种缺陷,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切实落到实处,进而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寻找出路,改变这种状态,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常规化。

四、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

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就是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从目前自发零散状态提升为有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的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常规教育。在管理层面走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之路。

(一)设立专门家长教育机构,由专门部门管理,而不依附于学校等其他主体

目前的家长教育机构基本是以学校为主体承办的家长学校,这样的家长学校容易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染上应试教育的色彩,专门设立的家长教育机构由专门部门管理可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设立的专门机构可以由教育部门或者妇联等其他部门的专人管理,也可以由专门培养的家庭教育导师管理。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课程以及家庭教育问题咨询和帮助,甚至可以举办家庭亲子活动等。

(二)家长教育指导师专业化和职业化

1.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师专业化的岗位资格认证制度。实施家长教育指导师的资格认证制度,是克服当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自发零散状态的缺陷、确保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一个重要举措。目前正是由于指导师没有进行资格认证,他们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规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各持己见,各成一家之言,因而也给家长带来了不少困惑。许多家长在众多的所谓的专家观点中迷失了方向,只能是获取零散的很不明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实施家长教育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将改变这一零散、自发的现状。

2.在大学设置相关专业,专门培养家长教育指导师。资料显示,在欧美国家每300人就拥有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全美国拥有80万名家庭教育指导师,而目前我国拥有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专家不到2万人,市场需求具有极大潜力。在大学设置这一方向的专业,一方面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为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提供专业化的人才,更好的为我国教育事业服务;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宽专业选择渠道和就业渠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三)家长资格化

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做家长也需要家长培训证书的家长资格认证制度。马克思说,做教育孩子的父母是门职业。做家长也要具备资格证书,这一做法已经在许多国家中实施,目前我们国家也应该逐步推行这项证书制度,并且明确家长资格证的获得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根据子女所处的年龄段及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常规化培养分为7个阶段,分别是准父母培养阶段、学前儿童父母培养阶段、幼儿园至三年级父母培养阶段、三年级至六年级父母培养阶段、初中父母培养阶段、高中父母培养阶段、大学及以上父母培养阶段。因为每一阶段孩子的成长特点和需求不同,所以也对做父母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家长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取得相应的家长资格证。

(四)课程设置与管理

针对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我们对专门培养家长教育技能的课程设置与管理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1.课程设置。第一,根据子女所处的年龄段及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常规化培养分为7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第二,为了适应不同家长多样化的需求,将每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分为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针对同一阶段的所有爸爸妈妈而设置的,内容是一些基本的教育孩子的价值观和教育方法。选修课程针对爸爸与妈妈的不同和每个家长的区别进行多样化的设置,给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选择。2.课程管理。第一,采用学分制,在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每一阶段规定爸爸和妈妈分别应修够具体的必修课的学分和选修课的学分。第二,采取家长资格认证制度,家长只有在每一阶段修够所要求的学分,才可以取得相应的家长资格。

作者:李金梅 吴永平 杨凡 洪叶 江绮颖 单位:广州大学

参考文献:

[1]范辰辉,彭少峰.现代亲职教育:发展现状与未来取向———社会工作介入初探[J].社会福利期刊,1994-2014.

[2]赵刚主编,家长教育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李俊.家长教育培训研究:从家庭教育到家长教育(下)[J].成人教育,2008,(262):12.

家庭教育探讨范文第3篇

在学校,老师和其他孩子对其个性和学习活动的影响即中级社会化也是其成长的重要环节,小小的课堂里学生听到看到的是大大的世界——对远古社会的回响,对未来社会的展望。过去,很多家长信仰“武力”解决问题,认为要控制子女,让他们顺从,听话子女才能成才。殊不知,暴力行为不管是语言的过激还是行为的粗暴,打骂子女,都将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教师可以启迪家长,建议家长看一下周宏教授的赏识教育的书或光碟,充分体会到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本身是没有优劣之分的。优劣是后人对生命的涂鸦。对生命信任尊重理解,对生命充满赏识,本来是每个生命都应享有的待遇。所以要充分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链接。

家庭教育可以把学校教学脱离生活的倾向有机的补充。教育教学的家校联合本来就意味着校内外、课内外的沟通,这样,学校教育的去情景化就可以通过家庭教育中的生活化得以纠正。具体来说,一方面,学校教学要善于吸收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的积累,使之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起点和智慧资源;另一方面,老师在教育中要鼓励、提倡学生把课堂所学运用于生活实践,使书本上死的知识在生活的活水中涌动起来。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成功的家庭教育离不开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尤其是对职校生。家长更要讲究教育的艺术性。(1)对子女的期望要合乎实际,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兴趣范围,能力和个性特点,帮助孩子确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和目标;(2)对孩子的期望不能太低,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他自身的特殊才能。家长要善于发现并及时引导;(3)与孩子交朋友。第四,严格要求与耐心说服相结合;(4)在对待孩子上,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上要与学校保持一致。这里的所谓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指广义的成为什么样的人,狭义的则是具体科学学习的目标。在这一方面,理解的角度也有所差别,常常会出现彼此脱节,甚至矛盾、冲突的情况。家校结合,使得教师和家长在对学生的了解上达成了共识,对学生提出一致性的要求提供了前提保证。这就有利于孩子明确目标,方向,专心学业与发展本身,从而减少心理内耗,健康、顺利地成长。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列成为影响人发展的三大教育因素之一”。因此,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教育过程中,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普遍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家长将教育责任完全放在学校和老师身上,或者认为只要“学校教育的好”,孩子就会学的好。其实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结合开展工作呢?具体做到:(1)做好家访工作。家访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共同商讨如何教育学生最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家访时的谈话时最讲究技巧方式的,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方法,通过谈话可以更有意义地、主动地探索学生的情况及其内心活动。谈话要有目的、有准备、更讲究技巧;(2)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和家长座谈会。召开家长座谈会时,家长、学校都可以介绍和了解学生近期思想状况、心理状况。对待学生,既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其不足。在学校座谈会上除开导家长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引导家长跟上时代的步伐,多读有关现代家庭教育的书籍,更新观念之外,尤为重要的是引导家长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关心了解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然而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多方面掌握学生的动向亦必不可少,这要求我们应使家访工作经常化,我们可以通过电访、或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利用空闲时间去家访等形式确保学生的稳定、健康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探讨范文第4篇

1.注重情绪、情感教育

和上几代父母不同,当代年轻的中国爸妈们在被问到“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时,绝大部分家长会说,希望孩子健康、幸福成长就好。这个回答与几方面因素有关,其一,当前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家长的观念正在产生变化,特别是父母的学历层次和职业层次在上升,这使得家庭教育摆脱了知识教育唯我独尊的樊笼,重视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健康、丰富统一、旷达幸福的内在情感机制;其二,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使人的存在越来越复杂,在浮躁的社会中如何寻求长远的发展,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新生代父母更重视儿女的情绪、情感教育,毕竟,考大学只是漫长职业生涯的起点,而情商考试才伴随职业生涯的全程。其三,今天的00后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伴随新媒介成长,具备与新媒介技术互动的天赋,但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却出现退化的兆头。这也使明智的父母把目光聚焦到情绪、情感教育上来,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当他们需要愉快、、自足、憧憬、希冀的时候,给出相应的情感应答方式,当他们产生厌恶、痛苦、惧怕、伤感的时候,及时给予疏通和引导。

2.注重亲子互动

近日来,湖南卫视一档“爸爸去哪了”节目引发了收视热潮,热潮背后,可以看出,中国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亲子互动环节。这个节目原版权属于韩国,湖南卫视买下版权并进行本土化运作,也体现出中国式家庭教育迈向国际化的趋势,当然也反映出湖南卫视在节目选题方面的社会敏感性。70、80后父母较多抛弃“家长权威”思想,不再把子女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待,更重视平等地对待孩子,让他们有自尊和自信。他们希望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心理素质,为子女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他们认为,这种渗透的身教往往比灌输式的说教更有效、影响更深。相比上几代,当代中国儿童家长更渴望接近孩子,了解孩子所追逐的潮流文化,多掌握与孩子沟通的知识和手段。也正因此,年轻的中国爸妈们和孩子的亲子互动来得更频繁、更亲密。

3.注重个性化教育

日前,有关孩子教育的“虎妈PK猫爸”之战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一边是“大棒教育”,另一边是“圆舞曲教育”,双方各执一词,自成一派,支持率不相上下。而“虎妈”与“猫爸”之所以能在中国家长中掀起讨论,其背后也反映出中国家庭教育的个性化趋势和探求,未来可能还会出现“骆驼爸”“狮子妈”等。

4.注重家庭教育技能

几年前,一本引进版家庭教育读物《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在国内的畅销反映出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转变:从寻求教育理念到教育方法、技能的转变。这其实也是一个必然的成长阶段。中国新生代父母们越重视家庭教育、早期教育,未来就更需要家教技能的支持。中国家庭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反映在很多特征上,这里就不更多列举。呈现这些趋势,其目的,是为分析它与中国童书的国际化走势做一个铺垫。

二、家庭教育理念国际化促进童书出版国际化

考察童书版权输出大国,几乎都是家庭教育强国。先进的、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技能保证了童书出版的国际化水准,同时,童书出版的质量也反映了这个国家家庭教育的实力。在我国,随着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逐步向国际化靠拢,童书出版的品味也呈现出国际化趋势。而这种趋势必然会对童书版权输出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下文从选题、营销和延伸服务三个方面,结合我国目前一些试水海外的童书,简要阐述家庭教育理念与其微妙联系。

1.选题:更重视儿童情绪、情感

既然童心无国界,为什么多年以来,我国童书一直难以迈进欧美门槛呢?其原因与我们的出版选题常常忽视儿童的情绪、情感有关。我国并不缺乏儿童文学作家,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不仅要有好的文笔,好的故事,更要了解儿童的想法、兴趣,关心儿童的发展,确切地说,她的贡献一定不小于儿童心理学家。畅销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正是因为探索童心,才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在版权输出的道路上进行了尝试。但是,是不是“笑猫”“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就代表了童书国际化的深度和成熟度呢?当然不是。情绪、情感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孩子学会它,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会变得通透与明亮。当前,我国原创图画书领域的国际化起步离不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比如说曾荣获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画书的《团圆》,很多人认为英国出版社之所以购买它,是出于有新年背景的中国元素,但事实上,吸引他们的不是那些中国元素,而是书中一年只回家一次的父亲,和小女儿之间彼此关心的情感。简单来说,文化意象只是外在形式,重要的是故事里的情感,和相得益彰的插图,那样的书才能打动人心。随着当前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出版社和作家也或主动或被动地将目光投射到这个焦点中来,这是一种进步现象。

2.营销:更强调内容、媒介的交叉跨界

中国式家庭教育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亲子互动化的趋势,这也使得童书的营销思路向跨界转移。而玩转跨界,本身就代表了童书出版的国际潮流。这种跨界不仅体现在内容上,媒介呈现上,更体现在阅读年龄上。比如说,天天出版社推出的《杯子的故事》,邀请两国作家对同一题材用、同一体裁之下进行创作,同时邀请两国顶级翻译家与插图画家为对方国家作家的作品进行翻译和配图,最后两部作品将被装订成一本完整的图书,分别以两个国家的语言在各自国家出版发行,从而,使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作品在同一本书中实现跨语种、跨国界、跨艺术形式的立体演绎。这种跨越地理疆界的营销思路,和家庭教育的多元化、全球化理念恰好相得益彰。再比如说,新媒介技术时代,新生代爸妈们和孩子一起共读PAD,这种亲子教育的模式也无形中促进了童书营销的转变,不少童书从营销开始,就考虑到电视剧、电影、网络、电脑游戏、移动设备、授权产品(服装、玩具)等多媒体的整合开发。

3.延伸服务:针对家庭亲子互动的多渠道阅读推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所有那些有教养、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这点已渐成很多中国家长的共识。新生代父母逐步意识到:通过共读,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父母可以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传递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家庭亲子阅读理念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完善了童书的推广服务,日前上海童书国际展上丰富多彩的亲子阅读活动就是一个例证。越来越多的专业出版社,联合文化、教育等部门,链接家庭、图书馆、民间组织、学校,多渠道开展亲子阅读推广,不仅针对单独一本书,更延伸多重服务,包括向家长推荐阅读书目,指导家长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亲子阅读,如:亲子共读、交流分享、悬念吸引等,使孩子在长期的亲子阅读实践中逐渐养成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三、好童书带给我们的思考

好的童书应该是什么标准?本届上海国际儿童书展第一场重要论坛“中外童书出版人5+5圆桌会议”的讨论主题之一就是“什么是好的童书”。那么,从国际视野下的家庭教育需求来说,好的童书应该具有哪些特征,回答好这个问题也许能为我们思考这个主题提供新的思路。

1.增加全球化、多元化主题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媒介多样化日益显著,儿童阅读也呈现出全球化、多元化等特性,中国儿童图书出版企业要适应这一新挑战和新机遇,就必须放开视角,尝试较大的拓展和调整。而且,从家庭教育视角看,要提供给孩子多元化的食物,必然包括多元化的精神食粮——童书,很多家长不惜重金购买引进版高端童书,也有一份希冀,希望书籍可以增强孩子的国际视野,培养多元思维模式。为儿童创作,主题有禁忌吗?德国著名作家米切尔•恩德曾说过的一句话,没有什么写作主题是孩子们不能接受的,关键看作家如何选择切入主题的角度。稍微研究一下国外童书的创作题材就会发现,外国作家普遍关注跟儿童心灵成长有关的多元主题,这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儿童文学主题。遗憾的是,很多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或受限于眼光,或受限于市场,创作主题亟待突破。近年来,中国少儿出版所提倡的与世界同步,包括本次上海国际童书展提出的“为全世界小朋友打造书橱工程”,对延伸童书出版国际化、多元化等内涵要素具有重要意义,而外国出版商也对中国童书的未来抱有极大兴趣,因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理应是多元童书的富矿。

2.增强审美功能

童书版权输出之路,其实也是一条审美探索之路。如果打开世界图画书的发展史来看,并把焦点对准日本部分,我们会发现,日本的图画书最早出现在1936年,当时由讲谈社花很大经费请了当代著名的插画家,出版了“讲谈社的绘本”,内容包括:童话、童谣、史地、科学、艺术等。欧美很多国际性的图画书展览或比赛,更推动了全世界插画家在创作方面的努力。比如,19世纪后半的英国画家埃凡斯,为了提高他想要的印刷效果,采用木版印刷,有时候在一幅画上使用了九张木版,并且用画家专用的油画颜料作为印刷颜料。他的信念是给孩子们的书籍不仅要漂亮、廉价,而且要富于艺术性。中国童书版权输出的瓶颈,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审美观。早些年,国内的童书大多还比较简陋,何曾想国外的图画书根本就是艺术品。毫无疑问,好童书永远都离不开一个好故事,但此外,还必须有一个新颖的风格和形式。美的童书能够激发孩子和书本之间良好的互动,譬如,可以让孩子翻翻、插插、玩玩;可以让孩子打开、关闭;能够让孩子粘粘贴贴等。这些,把故事推上全新的审美层次,引领孩子进入更广阔的艺术想象。

3.注重科学

家庭教育探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缺失 不良后果 弥补措施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很多农民为改变贫困的生活而进城务工,但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他们往往没有办法和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值得大家关注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而留在户籍所在地,并需要其他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1]据最新全国妇联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关心和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农村,在父母离家的情况下,家庭结构往往处于不稳定状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容乐观。孩子的家长由于长时间与孩子分离,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造成父母教育的缺位。

(一)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自身文化素质水平的限制,缺乏对孩子的科学指导,在教育的内容上多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缺乏与孩子的耐心沟通;由于感觉对孩子亏欠,很多父母用物质的方式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于是就形成了“重物质,轻精神;重学习,轻德育”的家庭教育局面。

(二)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孩子在缺乏父母耐心指导和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容易放纵自己,而由于工作辛苦和忙碌,农村家长采用得更多的是消极、粗暴的教育手段,大部分家长意识到打孩子并非是特别有效的方法,但只有小部分的家长明确意识到打孩子是不好的,并能真正做到不打孩子,大部分的家长对“打”、“骂”等教育方式的采用是随机的,没有考虑这些方式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不良后果

社会是由家庭构成的,在任何社会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留守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代管人有时监管不力,会出现一系列“留守综合征”,这对农村留守儿童本身,以及他的家庭和社会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一)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个体产生的不良后果。

1.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学习。

父母外出进城打工,孩子由于常常思念父母,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没有父母的管教,自控力差,难以完成课外作业,根本谈不上主动预习或复习功课,学习成绩显著下降,厌学情绪严重,最终逃学甚至辍学。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占80%以上。[2]学习困难成为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此外,辍学现象也比较严重。

2.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

留守儿童处在未成年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亲情的缺失使不少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缺少和孩子在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忽视对孩子心理的教育和疏导,使他们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内心缺乏亲情和信任。留守儿童常表现出情绪紊乱、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情绪烦躁、有失落感、不愿与人交际、封闭自己,有时还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甚至有暴力倾向。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心理问题。[3]

3.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家庭教育是孩子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4]在孩子社会化过程的阶段中,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就面临着与父母分离的情况,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不能接收到父母过多的言传身教式的社会化信息,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外在表现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较差。

4.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调查研究发现,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行为在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有些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变得脾气暴躁、任性、好勇斗狠等。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不少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着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习惯行为不良的问题,例如不讲卫生、挑吃挑穿、大手大脚;部分留守儿童习惯行为较差,不听长辈教导,我行我素,说谎骗人,小偷小摸,等等。

(二)家庭教育缺失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后果。

留守儿童终有一天要成为“社会人”,可是如果他们在成长初期,在家庭这个初级群体中社会化缺失,社会角色培养失败,将来在融入社会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由于在童年期间家庭教育缺失,不少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内心压力较大,踏上社会后总是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无形之中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在未成年人犯罪率中比例较大。亲情关爱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犯罪率剧增。这些儿童如果不能得到家庭及社会的有效管教,以后将对社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职能,不仅关系到子女成长、家庭兴衰,而且影响着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整个社会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一)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增强家长监护职责。

1.留守儿童父母要提高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父母外出后应尽量参加诸如“家长学校”等培训活动,听听专家们的教育经验和指导。要教育好孩子,父母或监护人首先要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完善自己,多学点家庭教育理论知识,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征,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父母要有高度的家庭教育责任感,关心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子女良好的习惯、独立自强的精神、遵纪守法的观念。

2.留守儿童父母应尽量与孩子加强亲子互动,做到缺位不缺职。

留守儿童的父母要用一颗温暖诚挚的心去和孩子沟通,加强亲子情感的交流融合。父母应努力协调好外出务工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把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地方一起生活。这样既可以和孩子增进感情,又可以让孩子见见世面,同时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以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父母尽量通过各种方式与孩子做心灵保健互动,多鼓励孩子写信,多听听孩子的倾诉,真正做到缺位不缺职。

3.留守儿童父母应改进家教方法,调整家教内容。

父母或监护人应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深信“没有教育不了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争取用较为民主和谐的教子方式教育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加强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孩子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在家庭教育的内容方面,美国家庭教育专家史蒂文先生对此说得非常透彻:“家教最基本的内容不是教孩子掌握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孩子怎样与他人建立联系,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5]父母和监护人应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同时还应与时俱进,对新事物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及时调整教育内容。

(二)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发挥主渠道教育管理作用。

学校应多开设一些培养孩子素质能力的活动,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利用同伴友谊、师生情谊弥补家庭缺失的亲情,增加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机会。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在乡镇中心区域或者人口密集区建立寄宿制小学。近年来,重庆已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作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2010年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480所,加上此前已建成的1600所,重庆提前两年高质量解决了101万农村留守儿童的读书问题。同时,要改善寄宿学校的设施,切实解决学生宿舍、食堂、厕所等设施不足的问题,改善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环境。学校可以安装“亲情电话”,为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和交流创造条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办心理辅导室,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三)政府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充分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关心帮扶农村留守儿童。

政府为主导,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是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中,从宏观政策方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建议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确保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设法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子女教育方面的难题,为外出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另外,政府部门应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改善务工人员待遇和居住条件,加强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指导。二是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加强监管,专款专用,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要大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三是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并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创业的机会,为他们的子女创造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宝中,闭文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9).

[2]徐宏升.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示范学院学报,2008,(5).

[3]徐梅.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07,(5).

[4]波普诺著.李强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家庭教育探讨范文第6篇

家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教育力量和优势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忽略对中职校学生家庭教育的引导,使一些学生家长以为教育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漠不关心。有鉴于此,我们通过调研,诊断和发现中职学生家庭教育中的存在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为家长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和指导,不仅有利于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丰富和完善家庭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诊断

目前中职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纪律观念不强,行动过于自由;目标意识不强,缺乏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持恒精神;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吃苦耐劳精神;抱怨家庭不幸福,和父母之间有代沟,缺少交流。同时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了解,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或者关心不够。这些状况的形成,除了受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影响之外,主要还是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一)家庭环境不和谐

当前中职学生大多数来自社会中下层群体的家庭,单亲再婚家庭或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占18.27%,学生及其家庭的生存状况处于相对弱势,具有明显的不和谐特征。

1.由于家庭中父母不和、关系失调,使孩子处于焦虑不安和恐惧之中,形成孤僻冷漠、自私偏执、玩世不恭等不良性格特征。

2.由于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需要,孩子也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对家庭充满怨恨和敌意,有的产生逆反心理,有的感到自卑,把对家庭的不满转向社会,形成反社会倾向。

3.由于中职学生的父母多数仅有中等以下文化水平,工作岗位主要集中于工人、个体户和办事员,有些父母有喝酒、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家长的素质,对孩子产生一定影响。

(二)教育方式不恰当

1.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有的家长以自己工作繁忙为由忽略孩子的沟通诉求,有的在和孩子交流时不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往往不能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从而导致亲子关系不协调。

2.期望值出现两极分化。有的家长把中职教育视为是一种低层次教育,不认可中职生的发展前途,读职业学校只是混时间,拿个文凭。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责任就是交钱,忽视对孩子的感情投入和精神关怀。更有些家长完全把孩子的教育交给学校,对孩子采取放任自由、撒手不管的态度。

(三)家校联系不密切

我们通过个案访谈,了解到目前中职校家校关系中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1.家校合作肤浅表面、流于形式。由于一些中职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低(问卷统计48.72%的学生家长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出现学生有家无教的现象。学校和家长之间也缺乏相互理解与信任。

2.家校合作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许多学校成立的家长学校,很少形成系统的培训课程。一个学期开一、二次家长会,都成了学校的工作报告会、学生在校表现和学习成绩的通报会,缺乏家校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3.家校之间存在挑剔多、合作少的现象。学校埋怨家长不懂教育,不会教育孩子。家长指责学校没有尽到责任,教育不到位。

建设策略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它既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起点和水平,又决定着社会教育的基点和发展。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理念、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于提高家庭教育效果至关重要。

(一)家庭教育的家长策略

1.代沟≠鸿沟

由于时代和生存背景的不同,父母与孩子之间在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于是往往形成一道沟。要使“代沟”变浅、变窄、直至填平,就要建设民主型家庭。父母要以平等、民主的姿态与孩子相处和交流,要留出和孩子接触的时间,听孩子讲话要专心、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父母要带头学习,解答孩子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和人生的引路人。

2.成才≠成人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指出:理想的父母应该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质和良好习惯。家长培养孩子的理念应是先成人后成才。应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训练,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反复抓、抓反复,使孩子努力实现由他律向自律转化,做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3.身教>言教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正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言传身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准则,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潜移默化。孩子可塑性大、模仿力强,这是孩子获取认知的一个途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主要对象,父母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为人处事、是非标准、道德观念等时时刻刻对孩子产生影响,不是积极的、就是消极的,不是正面的、就是负面的,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4.鼓励>惩罚

家长应学会鼓励和赏识孩子。孩子在智力、能力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在成长过程中也容易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正常现象,需要家长多理解、多关心、多引导。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适时给予肯定与鼓励。中职学生这一年龄阶段容易急躁,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与孩子沟通时,家长的态度要温和真诚,千万不要用责备或质问的语气跟孩子说话,更不能采取打骂的粗暴方式,那样只能使矛盾激化,既解决不了问题,又加深彼此的隔阂。

(二)家校教育的整合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因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是必不可少的。

1.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学校要制定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计划,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开展活动,如研讨经典案例、现场观摩等。可以邀请专家作专题讲座,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在教研组或年级组内总结和积累家庭教育的做法与经验,相互学习借鉴,提高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2.探索家访新思路,提高家校整合效应

要发挥家访在加强家校教育中的作用。在家访中班主任要主动预约,由家长确定拜访时间,让家长从内心感到教师的热情真诚、认真负责,这是班主任得到家长配合的情感基础。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分析,查找原因,寻求对策,考虑如何与家长相互协作。同时,要留心观察,捕捉家访的最佳时机,而不能在学生出了问题才家访,以致降低教育效果。要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形成双向互动。

3.创新家长会形式,提高会议实效性

创新家长会的形式,要从一人唱“独角戏”到老师、家长、学生同唱一台戏。开会时不再是班主任站台上家长坐台下,而是围成一圈,相邻而坐。学生也不能一概被排斥在家长会之外。会议可以就教育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理论探讨,或做个案分析,或开经验交流会,或就一、两个突出问题对话交流,或就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请专家做报告并现场答疑,努力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家庭教育探讨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育;缺失;应对策略

前言

通常情况下,家庭教育指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及产生的相应影响,其中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特质,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一种拓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多方因素影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

1、家长过分娇宠学生,家庭教育力度较低

现阶段,我国家长普遍宠溺子女,在家中对孩子百依百顺,导致学生养成诸多不良习惯。甚至很多学生在学校犯错误后采取说谎或者逃避的措施,毫无担当与责任意识。并且很多家长在知道学生犯错误后,还极力为学生辩解,并未对子女的错误进行反思和检讨,而是偏袒和维护孩子的错误。此外,还有很多家长认为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教育便是学校的问题,学生犯错应该是学校教育缺失的责任。在这样的形势下,学生的家庭教育处于严重缺失状态,并且家长一味地袒护学生,使得学生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如此恶性循环,势必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2、家长期望过高,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当前,很多家长将自身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干涉学生的专业选择和学校选择,如果学生与家长发生意见冲突,家长则采取强制或者物质诱惑的手段,致使学生遵循家长的意愿。这样的教学形式严重缺乏家庭情感,极易造成学生厌学、情绪低落,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校教育的难度,甚至会威胁到社会和谐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的应对策略

1、建立家长沟通机制,转变家庭教育理念

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辅导员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例如针对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高职院校可通过辅导员与家长联系,以“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为宗旨建立家长沟通机制,定期向家长告知学生在学校中的相关情况,其中以生活人机关系、思想政治状态和情趣情感状况等方面为主。并且,如果学生家庭特殊或者自身存在某些特殊情况,辅导员必须采取跟踪管理模式,在与家长有效沟通的过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此外,辅导员应组织以“创新教育目标,树立生活教育理念”为主题的座谈活动,邀请心理咨询专家参与其中,在座谈会中以案例的形式为学生家长传达“生活教育理念”,引导家长注重教育与生活的融合,而不是单纯地以分数、升学率和就业情况衡量教育成果,同时在座谈会中心理专家就高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辅以详细的疏导方法,以此为家长与学生开展有效沟通提供了专业性的意见。并且家长也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殊情况向专家进行咨询,进而找出学生问题的根源,辅以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

2、发挥学校教育作用,注重学生身心发展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拓展,家庭教育的缺失必然会增加学校教育的难度,为了有效缓解家庭教育缺失情况,高职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校教育的创新性与科学性。例如在学校教育中,高职院校应妥善处理知识教育与身心健康教育的关系,以德育作榻萄У母本,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比如学校可创新性地组织“引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活动,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引进来”,学校从不同角度邀请社会专业人士为学生开设专题报告,其中包括抗战老兵,为学生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包括公安干警,为学生讲授安全防护常识,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二是“走出去”,学校为学生提供走出校园的机会,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之中,进而增加其社会适应能力,比如学校可在重大节日时组织学生开展公益活活动,以“父亲节”或者“母亲节”为例,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要求学生与中小学生互动,在互动中接受感恩教育,以此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改变自身的思想及行为。

3、理应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家庭远程教育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进步,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中,很多学生并非本地生源,学生家庭分散且间隔较远,为了便于家庭与学校和学生沟通,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家庭远程教育平台。例如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可在高校网站增设家庭教育管理系统,并以学院或者科系为单位进行管理,家长通过该功能模块可以了解到学校的基本情况,并获取学生在校情况信息,保证了信息的畅通性。同时学校创设微信公众平台,针对校园活动或者学生情况设置互动环节,给予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某个环节的机会,

从而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长可向学校提出具体建议,学校在整合家长有效意见的基础进行调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在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缺失严重的现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并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融合,为学生提供和谐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谭亚欧.高职院校重点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学理论, 2014(36):192-193.

[2]窦海英.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与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关系探析[J].教育:文摘版, 2016(8):262-262.

家庭教育探讨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个性化;连续性;孕期健康教育;网络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7-0160-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aternal and their families' participation and satisfaction rate in the use of network personalized healthy education modal. Methods After completed 11 courses during pregnancy, 296 primipara and their families from May 2012 to November 2014 were assign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egistration number randomly. Experimental group(n=162) was accepted the fixed midwife team's health education in their homes by use the modern information social network tools from 28 weeks to postpartum 28 days with the continuity, personalized consulting. Control group(n=134) was accepted the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pregnancy school and institutional delivery, postpartum telephone follow-up as usual. Participate in pregnancy course and satisfaction of prenatal education mode of two groups of pregnant women and their famili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pregnancy course particip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education mode part, experimental group of pregnant women and family member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obviousl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Key words] Personalization; Continuity; Health education during pregnancy; Network

现代产科服务以健康模式为基础,从孕产妇为中心转变为孕产妇及其家庭为中心的服务。生育是家庭事件,需要家庭参与和决策。国内外研究表明,孕期健康教育对降低社会原因剖宫产、促进正常分娩具有重要作用[1,2]。分娩对于孕产妇来说是一个受社会心理等因素影响的特殊的生理过程,由于产妇在分娩过程存在不适及风险,因此很多初产妇在分娩前及分娩过程中会产生焦虑情绪,而不良心理因素的产生在分娩期易产生宫缩乏力、疼痛感强烈、从而使产程延长等不良后果[3,4]。施行个体化的“一对一”健康教育和产时指导在初产妇各个产程中的应用都意义重大,其使孕产妇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放松,缓解产妇焦虑和不安等不良情绪,产妇在产前增加分娩健康知识的教育,在产程中根据教育过程中所学心得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完成分娩,可大大缩短产程,取得较理想效果[5]。但是,许多孕妇因各种原因不能参加孕妇学校的教育,且孕妇家人对课程教育的参与更是不够重视。我们自2012年5月对孕产妇及其家庭在家里进行个性化网络健康教育,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高危和低危孕产妇筛选标准,将孕28周的低危孕妇纳入研究对象,排除高危孕产妇,排除标准[6]:资料不齐全的孕产妇;有精神障碍、意识不模糊者;心、脑、肾等重要脏腑器官病变者;孕妇年龄35岁;有习惯性流产史;产妇骨盆狭小或畸形;孕期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位不正、胎儿发育异常;孕妇合并心脏病、慢性肾炎、糖尿病、重度贫血等妊娠合并症。选择2012年5月~2014年11月我院初孕妇296例,年龄22~34岁,按照来医院门诊产前检查时间段,以孕妇就诊当日前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有效孕妇162例,对照组有效孕妇134例。两组孕产妇在年龄、学历(本科以上43例;大专及本科184例;高中56例;初中或以下13例)、孕周(37周以下38例;37周~42周以下256例;42周及以上2例)、分娩方式(顺产234例;剖宫产62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定期在门诊产科检查,填写知情同意书,从孕28周至产后28 d的孕产妇,由固定助产团队通过现代信息化网络社交工具,实现助产士和家庭双方在家进行孕期健康教育以及连续性、个性化网络咨询为主的产科支持。

1.2 助产人员

由5位助产士组成小组团队,助产工作20年以上主任护师1人;助产工作8~10年主管护师2人;工作5年以下护师2人。家庭成员:把15~20个预产期在同一周内的孕妇家庭设立成组。

1.3 形式

通过手机、电脑网络工具,利用QQ群、YY、微信群,孕产妇网站视屏等网络系统实现网络沟通服务。网络上课:每周1次,选在周日20:00~21:00网络上课,要求孕妇及家庭成员参与。录音回放:网络上课内容录音上传群里,供不能及时上课的孕产妇及其家庭成员下载收听,学习知识。网络咨询:助产士和家庭“一对一”个性化网络咨询,根据家庭意愿,选择公开平台或隐私平台解答相关问题,每周2次,分别在周二和周五20:00~21:00固定时间咨询,直至产后28天;在分娩前期,即37周至分娩前实行24 h个性化咨询。网络交流:qq群孕产妇及其家庭间的互相交流。

1.4 内容

1.4.1 课程内容 主要包括11项课程:“孕期保健”主要内容为如何在怀孕的不同时期进行自我保健,使孕妇保持健康的身体,使胎儿健康成长,在怀孕的什么时间进行何种健康体检,如果有问题应该如何应对。“分娩方式的选择”主要内容为患者应该如何选择适应自己和胎儿的分娩方式,在什么情况下适合顺产,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剖宫产。“自然分娩信心的建立”主要内容为消除产妇对分娩时的恐惧,讲述各个产程的经过以及应该如何调整自己,帮助孕妇打消疑虑。“孕期体重的管理”主要内容为正确对待饮食和运动,使体重在不同月份均处于正常范围内,这样既有利于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又有利于健康分娩。“认识分娩过程”主要内容为对分娩过程的详细讲述,使孕妇在分娩过程中积极应对。“分娩疼痛的本质及应对”主要介绍如何应对分娩疼痛,使胎儿顺利分娩。“家庭如何陪产”主要内容是为孕妇的家庭树立正确的陪产观念。“自由分娩”主要内容为介绍自由分娩的优点和所需条件。“新生儿护理”主要内容为如何护理新生儿,使新生儿健康成长。“母乳喂养”主要内容为介绍母乳喂养的优点以及需要注意事项。“科学坐月子”主要内容为如何使产妇健康地度过产后30 d,恢复身体,保证身心健康。

1.4.2 咨询内容 孕期检查结果的个性解读、课程内容的个性解答、个人需求的健康教育等。

1.5 评估方法

评估家庭在不同阶段的意向分娩方式:孕28周帮助家庭建立意向分娩方式;孕34周确立较稳定的意向分娩方式;孕36周与其家庭一起拟定分娩方式;孕38周和孕产妇及家庭一起讨论分娩计划;住院时再次评估产科情况,帮助家庭作出分娩决策。对照组初产妇134例,定期在门诊产科检查,在孕妇学校完成与实验组相同的11项孕期课程,要求家属一起参加。按照常规住院待产,自由选择助产士和家属分娩陪伴,产后常规护理,出院一周电话回访,予以指导。观察所有孕妇和新生儿结局。

1.6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孕妇及家属的孕妇课程参与度、家属课程参与度、孕妇满意程度(包括授课形式、授课内容、授课老师的态度、技巧、孕妇认为听课有无用处)、家属满意程度(包括授课形式、授课内容、授课老师的态度、技巧、家属认为听课有无用处)、顺产率、剖宫产率、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指标(新生儿心跳、呼吸、肌肉张力、反应、皮肤颜色)情况。孕妇满意程度及家属满意程度采用发放满意度调查表,根据调查结果(满意、一般、不满意)统计。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及其家属参与孕期课程的比较

实验组162例孕妇及家属应参与课程11项,共参与1782次课程,孕妇听课1182人次,课程参与率为66.33%,家属听课771人次,课程参与率为43.27%,对照组134例孕妇及家属应参与课程11项,共参与1474次课程,孕妇听课836人次,课程参与率为56.72%,家属听课495人次,课程参与率33.58%。实验组孕妇与家属课程的参与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孕妇及其家属对孕期教育模式满意率的比较

实验组162例孕妇中有151例孕妇满意,孕妇满意程度为93.21%,155例家属满意,家属满意程度为95.68%;对照组134例孕妇中有100例孕妇满意,孕妇满意程度为76.63%,57例家属满意,家属满意程度为42.54%。实验组孕妇与家属对教育模式的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孕妇的生产方式以及新生儿评分比较

实验组顺产产妇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新生儿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便利”的网络健康教育,孕产妇及其家庭参与率增加

分娩方式的认知误区是持续高剖宫产率的原因之一,健康教育是解除认知误区的重要方法。然而研究表明许多孕妇因交通不便、工作繁忙等原因不参加孕妇学校的健康教育,家庭成员参与率更低。段成钢等[7]和陶水英等[8]研究,亲人、朋友对分娩方式的态度及建议,显著影响着初产妇对分娩方式的选择,需要将家属纳入到妊娠期健康教育中来。为了提高健康教育的参与率,我们探索“便利”方法,利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教育者及被教育者在家里或行路时,随时可接受健康教育,由于网络便利及选择休息时间,孕妇及其家庭成员参与率增加,真正做到以孕产妇及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使家庭满意度提高[9-10]。家庭网络个性化健康教育的实现离不开现代的信息技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远程医学成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手段,凭借如今先进的网络和通讯技术,远距离亦可通过卫星、电话线等网络通讯技术来实现,使两端的视频、音频达到同时接收,医生与患者面对面进行交流、互动。通过计算机对孕产妇健康信息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应用网络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能够便于医生对患者健康的管理且有效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并为个体化教育模式的改进提供了科学的、可应用的数据资源,通过电话或者网络实现医患双方的相互交流指导,使真正意义完整地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成为可能[11-13]。此模式便于健康教育知识的推广,利于家庭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减少社会原因剖宫产。

3.2 探讨个性化分娩方式,帮助家庭科学决策,减少医患纠纷

传统观念认为分娩过程对于孕妇来说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生理性应激源,如今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神经生理学家以及心理学家都认为分娩应激均可产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应激[14-16]。而分娩方式是指终止妊娠的形式,分娩方式根据分娩的途径不同分为自然分娩和剖宫产。近年来剖宫产率在我国有急骤上升的趋势,最佳分娩方式是根据孕妇个体的分娩条件及时间、产程进展、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和胎儿情况的综合分析的结果来选择[14,17-18]。

决定分娩方式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踌躇和艰难的,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有一个认知、反思、接受的过程。临床上,门诊医生谨慎提供经验,且不同医生之间有时观点不一致,孕妇及其家庭把决策寄望在住院以后。但是住院医生给予建议不够透彻,对没有充分接受过孕期教育的家庭,需要在短期内作出决策,使仓促的决策在不良分娩结局面前,医患互不信任,纠纷不断。周英凤等[19]也认为产前的意向分娩方式是初产妇选择剖宫产的重要因素。研究中,我们在孕28周至住院分娩前的不同阶段,多次与家庭探讨孕妇的分娩方式及分娩计划,最后在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帮助下,让其家庭决定分娩方式。经过几轮的深入探讨,孕产妇及其家庭,在全面认知基础上形成较科学的分娩决策,更容易了解各种分娩方式存在的风险,理解医学的局限性。

3.3 连续性、个性化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家庭、助产士的满意度

固定助产士与家庭连续四个月的探讨、交流、支持和帮助,不仅解决孕产妇和家庭在孕期的个性化知识需求,而且还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和依赖。在信任的基础上,分娩时产妇身心放松,利于产程进展;家庭成员在不同观点上更容易沟通,并达成理解,共同鼓励和督促孕妇的体重管理和孕期运动,为分娩做准备[20-22]。助产士在家做网络健康教育,工作环境轻松,同时在孕妇家庭信任中体会职业价值,提高社会地位,利于助产队伍稳定和发展。本次研究中显示,实验组162例孕妇及家属应参与课程11项,听课次数分别为1182、771人次,孕妇课程参与率为66.33%,家属课程参与率为43.27%;对照组134例孕妇及家属应参与课程11项, 孕妇课程参与率为56.72%,家属课程参与率为33.58%,听课次数分别为836、495人次。实验组孕妇与家属课程的参与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通过网络平台对孕妇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个性化健康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与临床护理的工作内容、服务方式不同,从事家庭网络个性化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专业的知识和熟练的沟通技巧,同时需要更多的是积极和热情,由于孕期孕妇情绪波动较大,许多孕妇会出现在预约好的网络指导时间内情绪不好,不配合教育指导,如不接听电话、要求家属接听电话等,这对于教育指导老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指导医师应具有很好的耐心,从事网络个性化健康教育的医护人员如果没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对工作的热情则很难保证对孕妇健康教育的质量。在对孕妇实施家庭网络个性化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证实,现代信息化健康教育模式可完成系统孕期教育,并实现产前、产时、产后连续性个性化的咨询,使孕妇和家庭参与率及满意度提高,临床上值得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荣. 孕妇学校在孕产期的重要作用[J]. 中外健康文摘,2012,9(23):386-387.

[2] 郑燕,罗晓红,秦艺畅. 系统化产前健康教育对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影响[J]. 四川医学,2012,33(4):574-575.

[3] 袁晓梅,周美珍,丁继红,等. 行为转变理论在农村产妇产褥期生活方式改变中的应用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2013,13(8):600-602.

[4] 莫洁玲,黄颖红. 孕妇学校教育模式及教育效果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4):9-12.

[5] 杨雪莲. 对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孕产妇实施围生期个性化阶段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 当代医药论丛,2014, 12(12):169-170.

[6] 王静夷,蔡军,陈美萍,等. 上海市产科和妇保医务人员对孕产妇产后抑郁和精神分裂症的识别情况调查[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4):2748-2753.

[7] 段成钢,章宇,吴擢春. 上海剖宫产率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378-381.

[8] 陶水英,孔桂花. 社区卫生孕产妇保健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4):589-590.

[9] 周亚莉. 个性化健康教育在产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2):120-121.

[10] LUO RH. Individual health education on birth process and application effect[J]. China Prac Med,2013,8(9):172-173.

[11] ZHOU YL. Application of individualized health education in clinical nursing for pregnant women i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2013,17(12):120-121.

[12] 王秀宣,张晓菊. 孕期系统化健康教育对孕妇选择分娩方式及纯母乳喂养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14,25(7):1060-1062.

[13] Moghani Lankarani M,Changizi N,Rasouli M,et al. Prevention of pregnancy complications in iran following implementing a national educational program[J]. J Family Reprod Health,2014,8(3):97-100.

[14] 王红玲. 孕期健康教育在妇产科护理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5,5(3):140-142.

[15] 廖丹. 孕期健康教育在妇产科门诊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4):190.

[16] Yu LS. Application of family-centered maternity care mode on health education in perinatal period[J]. Nurs J Chin PLA,2014,31(9):67-68.

[17] LI LL. Discussion on the mode of health educ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pregnant women in hospital[J]. Proceeding of Clinical Medicine,2015,24(4):298-299.

[18] 刘兴爱. 孕期健康教育在妇产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12):2226-2227.

[19] 周英凤,盂醒,顾春怡. 上海市初产妇分娩意向及方式影响因素调查[J]. 护理学杂志,2012,27(4):36-39.

[20] 姑丽克孜・尼亚孜. 孕期健康教育在妇产科护理中的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4,14(13):368.

[21] 戎惠娟,刘杰,许艳蕾,等. 孕期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活跃期分娩方式的影响[J]. 河北医药,2014,35(16):2528-2529.

家庭教育探讨范文第9篇

一、当前高中生家庭http://伦理道德教育现状

(一)当代高中生家庭伦理道德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当今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娇惯,导致高消费浪潮席卷中学校园。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特别是城市的孩子们跻身“贵族学子”的行列,他们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人情消费跟着成人走。他们把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大把大把的钞票毫不吝惜的掷向商店、酒楼、溜冰场和歌舞厅。高消费不但增加了家庭负担,而且滋长了校园的奢侈作风,导致拜金思潮的泛滥,这不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而且还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

当今学生中出现的铺张浪费、不孝敬父母、父母与子女关系紧张,甚至出现父母杀死自己的子女、或者是子女杀死父母、的违背家庭伦理道德的现象,以及早恋、早孕等,都体现出当代学生普遍缺乏家庭责任感,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认识上的误区

在学校教育中,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主体无关论。一些人认为,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与高中生无关,与高中教育无关。这种观点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教育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社会文化素质,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素质。这对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是必不可少的。家庭与社会,家庭伦理道德与社会公德是密不可分的。家庭伦理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整个社会道德水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陈旧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需要我们去破除,许多新的家庭伦理道德现象需要我们研究。条件限制论。一些人认为,对高中生进行较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很有必要,但是学校远离家庭,条件限制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片面地,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积极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高中文科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家庭伦理道德资源,需要教师用心挖掘。

二、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策略

(一)注重暗示、陶冶的外部因素,潜移默化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伦理道德采用暗示教育。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和控制各种暗示信息,使其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暗示中潜移默化地进入“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教师的言传身教在语文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它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说服力,最易激励学生模仿,教师应以知传知、以情传情、以行导行,取得育德的高效。其次,积极营建暗示教育环境,让学生从教材资源和教学环境中获得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信息。因为优美的暗示环境,能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比如教学《我与地坛》,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暗示,让学生听《懂你》这首歌中联想到母亲在史铁生身后复杂而感人画面,使学生感受到母爱的深沉和伟大。

转贴于 http://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不是单纯的政治灌输或道德说教,它是一种人文陶冶,它改造着学生的意识与心灵,积淀着价值规范,丰富着思想感情,提升着道德质量,熔铸着意志品格,强化着心理精神。文质兼美的课文孕育着丰富的育人因素,它们的具体形象又为学生乐于接受。凭借教材,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给http://予有益或良好的影响,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渗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将会喷发巨大的能量。也就是说: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努力营建情感氛围,制造一个熔铸精神与灵魂的大“火炉”,把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点化出来,呼唤出来,以打动学生的心弦。

(二)和谐共振,双边互动

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这里面存在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学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渗透要达到艺术境界就是要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之渐趋和谐,同处共振状态。教师和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达成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目标;在一种共振状态下,大幅度地提高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实效。可以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共振,是语文教学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渗透的最佳境界。对语文教师来说,欲求这种和谐共振境界,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了学情,把握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脉搏”和“频率”,深入研究教材中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因素,因人善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而且,本人觉得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种方式,对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渗透来说,是极其自然地突出了重点,有机地统一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最终达到作品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效果。

家庭教育探讨范文第10篇

1.问题分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由此家长在小学生教育中的角色应是至关重要的,而并非无关紧要,甚至有观点认为,在小学阶段,学校教育应是家庭教育的延续。但实际情况是,随着近年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大量进城,正是身为小学生父母年龄的青壮年通常把孩子放在农村由爷爷奶奶照顾,造就了大量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统计,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0多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部分留守儿童面临情感慰藉缺失、家庭监护缺位、安全保障缺乏、心理健康缺护等突出问题,教育过程中缺乏家长参与,令“家庭教育”在农村小学教育中严重缺失,已成为我国农村教育的一大难题。面对农村留守小学适龄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和监管,已引起严重社会问题的现状,部分地区尝试全寄宿制,以预防留守儿童被社会不良因素侵害,但在大部分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已十分紧张,几乎不具备多余的人力物力照顾小学生课堂外的生活,从而实施效果不佳。在当前农村小学家长普遍无法直接参与小学生教育,同时教师资源不足,硬件条件有限和教学投入不均衡的客观情况下,如何尽量做到“家长教育”不至过度缺失亟待解决。

2.对策探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加强学校管理、建立有效的学校和家长沟通机制、实施帮扶结对制度,以及丰富校园生活等多方面入手,才能从根本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

2.1强化学校教师的关爱在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地位

与城市小学适龄儿童通常能够得到家长足够关爱不同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大都不在身边,从而普遍缺乏家庭温暖,甚至造成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卑心理,不利于未来的健康成长。在家庭教育无法发挥正常功能的情况下,学校就变成了留守儿童获得关爱和温暖的重要场所,也即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农村小学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关怀,例如对成绩不好的学生课外辅导,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生活困难的学生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等。事实证明,对于严重缺乏安全感和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一点点关怀或者一句温暖的话,可能带给其巨大的鼓舞和促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为了促进教师课外时间关爱学生的意识,学校可建立相应制度,必要时刻出台相应激励政策,以促进教师多关爱留守儿童学生。

2.2建立畅通的家长和学校沟通机制

虽然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均不在身边,无法通过“家长会”或“家访”的形式沟通学生在校的表现。但在通信工具已极为发达的今天,充分利用电话、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建立畅通的家长和学校沟通机制是可行的。QQ或微信目前已在农村中青年群体中较为流行,从而可考虑建立家长QQ群或微信群,通过群聊的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情况。此外,可通过私聊与个别家长单独沟通,达到实时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的目的,并为及时解决学生在校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良好途径。笔者通过建立QQ群的方式,将所在班级家长联系在了一起,收到了良好效果。

2.3实施结对帮扶制度

结对帮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家长之间的结对帮扶,二是同学之间的帮扶。目前大部分留守儿童学生由爷爷奶奶看管,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定困难,可有效利用建立的QQ或微信群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比如班上有一个学生感冒发烧,但是爷爷奶奶由于农忙没有时间带他去看病,群里另外一个学生家长看到后,主动要求带他看病。此外,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也相当重要。虽然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但小学生同样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如果引导得当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针对此,笔者有意识地让成绩好的学生辅导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安排品学兼优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同桌,多组织课外活动,多给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机会,这次措施大大加强了班级团队意识,让留守儿童获得了自信,学习成绩也明显提升。

2.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农村小学硬件条件有限,没有钢琴、专业运动场等体育设施,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开发娱乐项目,尽可能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文化生活。比如农村小学具有的宽阔的田野和丰富的野外教学资源,可充分利用野外场地开展体育活动,比如跑步、跳绳、踢沙包等,野外的树木、花草、动物也可以为丰富语文、常识课等教学内容提供条件。此外,多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缺乏家庭关爱的阴影中走出来。

3.结语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小学教育的重大难题,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参与度,在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在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均与城市小学适龄儿童存在较大差距,并因此严重影响我国的教育公平基本原则。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针对目前农村留以供同仁参考。

作者:王洪灵 单位:凤台县尚塘乡南李小学

参考文献:

[1]赵霞.小学家长学校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高宇婷.农村家长参与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冯仕成.新时期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管窥[J].吉林教育,2015,2.

[4]董晓玲.农村家长参与中小学子女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新课程研究,2016,6.

[5]汤岚.农村小学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家庭教育探讨范文第11篇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一方面教育对贫困家庭意义重大,是他们未来改变贫困状况的有利机会;另一方面贫困家庭难以承担高费用的的教育负担,这个矛盾在政策支持与社会救助的情况下将会持续并激化,不仅不利于贫困群体的发展,甚至有可能威胁到国家的安定团结。普及义务教育不仅是提高全体国民人力资源能力的基础,也是彻底改变贫困群体弱势地位的基础,而城市贫困的具体问题最终能解决到何种程度,又直接取决于政府是否实施了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①因此,十分有必要对现有相关政策进行评估与改进。

本研究在已有的城市贫困研究成果和社会救助理论基础上,借助对北京市朝阳区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通过揭示城市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状况,分析现有社会救助政策和教育政策的不足,发现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需求,从而得出需要对贫困家庭实施全方位、系统性、制度性救助的结论,目的是为政府部门提供改善和利用现有政策的依据,进而不断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研究内容

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义务教育阶段城市低保家庭子女的教育情况、享受教育救助情况和救助政策认知等方面的调查,了解其需求状况、政策受惠程度以及享受救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其他问题,了解政策实施满意度,分析制度实施的制度与非制度影响因素,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让好的政策能真正发挥应有之义,提高救助效率。本研究从社会政策评估理论出发,主要采用侧面影响模型进行分析,见图1。

1.2.2样本选取

调查总体为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学区、八里庄学区和酒仙桥学区子女正接受义务教育的城市“低保”家庭。本次调查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操作性定义是当时当地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市居民家庭,其子女正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做出这样选择原因是:首先,这些家庭已经从政府的行政程序上和其他相关方面都被社会以及他们自己确认为是“贫困的”,即他们已被贴上了“贫困”的标签。其次,由于我国在居民收入、财产和纳税等方面,政府和社会都还没有积累起可供实际研究操作使用的资料,目前没法根据其他方面来做出更合适的定义。当然,我们不能说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家庭就等于全部的城市贫困家庭,边缘困难家庭、临时困难家庭都应符合“贫困”。但是,这些受助对象无疑是贫困家庭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选取朝阳区的原因在于它作为实现和拓展首都城市性质功能的重要区域,综合实力雄厚,在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上也走在前列,因此,研究朝阳区的城市贫困问题可以为北京市整体性救助事业提供前瞻性借鉴作用。

1.2.3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采用调查问卷形式。根据朝阳区教委所提供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贫困生名单,对朝阳区垂杨柳学区、八里庄学区和酒仙桥学区小学部的“低保”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223份问卷,回收220份,回收率为98.7%,其中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为89.5%。调查问卷主要按照贫困家庭基本情况,享受教育救助实际情况和政策执行对贫困家庭的影响三大类收集资料。同时本文也将结合官方数据来说明一些问题。全部问卷资料由笔者核查后进行编码录入,利用SPSS17.0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2.教育救助理论与城市方面的义务教育救助政策

2.1教育救助理论

社会救助体系是通过一定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实施,为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以及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而建立的各项救助制度的总和。②教育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主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同时兼顾高中和大中专教育阶段的弱势群体家庭成员而设立的一项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对于保障弱势群体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特别是对弱势群体家庭的脱贫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一般意义来讲,教育救助的对象主要是贫困家庭子女,在他们不同的学习阶段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

2.2城市方面的义务教育政策

2.2.1全国义务教育政策

20世纪80年代,我国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开始进行教育改革,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与此同时开始了义务教育阶段救助政策的探索。1986年7月1日起执行的旧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1992年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作出了“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以收取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当酌情减免杂费”的规定。1995年,国家教委和财政部颁发《关于健全中小学学生助学金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初级中等学校(含职业初中)和部分小学(主要是有困难的少数民族地区、其他贫困地区和需要寄宿就读的地区)实行助学金制度”。③1997年,国家教委、财政部了关于印发《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助学金实施办法》的通知。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做出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改革逐渐从农村扩展到城市。2008年,国务院了《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至此,我国全免费的义务教育以及惠及全国范围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救助政策初步形成。

2.2.2北京市义务教育政策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关于“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的规定。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在全市普及免费的义务教育”,《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提出“逐步在全市城乡统一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京教财[2007]33号文规定了从2007年秋季开学起进一步完善“两免一补”政策的范围:在城八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有本市户籍的学生免收杂费,其中本市农村户籍学生免交教科书费,并规定了资金来源及分担机制。为进一步加大对城乡低收入家庭的救助力度,明确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临时救助范围,2008年,京民救发[2008]546号文件明确了教育救助临时救助范围:城乡临时救助家庭中,在校就读学生符合条件的,可按照教委、民政、残联等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定申请享受教育救助。

3.北京市城市贫困家庭子女教育现状分析

3.1贫困家庭的基本情况

在本次调查有效问卷中,共197户家庭,其中独生子女家庭为141户,占总家庭数的71.6%;非独生子女家庭为36户,所占比例为18.2%;单亲家庭为20户,所占比例为10.2%。根据2006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分类救助指标体系,城市单亲或多胞胎“低保”家庭至少可以获得本市“低保金”标准额度10%的额外补助,主要用于孩子的教育和生活开支。

从年龄上看,全部贫困家庭中父亲的平均年龄为44岁,母亲的平均年龄为38岁。父母平均年龄为41岁,对父母平均年龄进行分组可知父母年龄主要集中在36岁到45岁之间,占全部家庭的60.4%。父母文化结构来看,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中专)到高中水平。家庭收入状况来看,按照2009年5000户城镇居民家庭每人每年现金收入数据,低收入家庭总收入平均为14111元,由于本次调查主要针对“低保”家庭,2010年北京市城市“低保”标准为430元/月。工作状况上,父母处于失业和无业状态的居多,其中父亲无业人数占全部贫困家庭父亲人口的51.3%,其次是失业,所占比例为21.3%。母亲无业人数占全部贫困家庭母亲人口的58.9%。另外,在全部家庭中,父母全部在职的比例仅为4.6%,父母有一个在职的占13.7%,父母均非在职的占67.0%。子女性别结构来看,本次调查显示所有贫困家庭中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男孩有104位,占52.8%;女孩93位,占47.2%,男女性别比为1.12。从年龄上看,全部受访子女的平均年龄为9.33岁,人数主要集中在小学中年级,8~10岁组共102位,占51.8%;其次是11~13岁组共56位,占28.4%;7岁及以下组38位,占19.3%,14岁以上1位。综合看来,所调查的贫困家庭子女多为独生子女,年龄范围集中在8~10周岁。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城市“低保”,父母多处于无业或失业状态,年龄范围集中在36~45周岁,受教育水平中等偏下。

3.2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现状分析

3.2.1教育支出

所调查贫困家庭享受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的教育救助政策,使其实际教育支出主要集中在购买课外书籍、报刊和杂志,以及辅导班、兴趣班和家教等方面。调查显示,每年用于子女购买课外书籍、报刊和杂志的花费平均为237.3元,每年参加辅导班、兴趣班和请家教的花费平均为1092.5元,每年其他方面的花费为577.3元。平均每年实际支出总计1907.1元。本次调查的全部贫困子女均为走读,因此不涉及住宿费。

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2009年5000户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城镇全市平均每人年可支配收入26738元,平均每人年消费性支出17893元,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为2655元;低收入户平均每人年可支配收入11729元,平均每人年消费性支出10009元,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低收入户为1299元,“低保”家庭在其他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微乎其微,主要仍集中在子女的教育费用上。因此,本次调查中的贫困家庭教育支出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并且无论是低收入户全市平均教育费用约1299元/年,还是本次调查教育实际费用1907.1元/年,均超过了家庭年收入14111元/年的平均水平,子女教育支出对北京市居民家庭来说仍然是比较沉重的负担,需要教育救助资金更大程度的支持。同时反映出的问题是政府在提供政策支持时重点是把救助资金放在了学校经费层面的“学杂费”方面,近几年对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不断增长,但对一般家庭来说,孩子受教育不单是学费的问题,学费只占开销的一部分,生活费、补课费、兴趣特长等等其他费用占的比例会更大一些,贫困家庭在支付子女的基本教育费用方面都存在困难,根本无法为其子女提供较为良好的学习条件或环境,更何况营养补助和其他方面的福利.例如日本用了6%的财政保障义务教育在实施质量上的均等,花了大力气扶持薄弱、边远地区,贫困家庭孩子受教育还能享受牛奶、午餐及校车等的补助。④

另外,从增速上来看,低收入户教育文化娱乐费用近年有所下降,但2009年再次呈现高速增长趋势,比2008年增加了19.61%⑤,而从经费投入上看,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2009年为4310300万元,比2008年增长了13.65%⑥,城市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费用增速超过相应教育经费投入增速。

3.2.2教育支出来源

调查显示,贫困家庭用于购买课外书籍、报刊和杂志,参加辅导班、兴趣班和请家教等费用的主要来源于“低保金”,比例高达80.7%,依靠亲戚朋友借助的占24.5%,依靠工作收入的占15.2%,依靠做小生意、打零工收入的占10.2%,依靠教育救助以外的政府补贴或政策优惠的占13.7%,依靠其他来源的占4.1%。这些数字也反映出贫困家庭在支付子女教育经费上比较困难,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才能承担小孩的教育开支。

3.2.3教育求助渠道选择

从渠道选择上来看,贫困家庭在子女教育费用上遇到困难时主要会选择找亲戚朋友借,选择这一渠道的比例高达62.9%,其次是向居委会或政府部门求助,该比例达到53.3%,另外,选择向子女就读学校求助的占36.5%,选择向社会慈善组织求助,向工作单位或原工作单位求助和向银行贷款的比例相对较低,百分比依次为9.1%、6.2%和1.5%,选择其他渠道的占6.1%。在教育费用的求助方式上,值得注意的是很少有家庭想过向社会慈善组织机构求助。在问卷或访谈中,很多家庭都反映不知道这些机构在什么地方,有的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存在这些机构。这说明在我国,亲戚朋友间的互助在人们的求助方式中最为普遍,绝大多数人都十分信赖和依靠亲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政府在贫困家庭中逐渐建立起较高的威信,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慈善机构则没有起到足够的作用,教育救助的社会层面需要进一步发展。

3.2.4父母对教育负担的态度

父母对未来子女教育的态度是,如果负担过重,会让子女辍学或说不清的比例为23.8%,表示不会让子女辍学的比例为76.1%。假设家里没有孩子上学,父母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态度是,认为能稍微改善一点的比例最高,占59.4%,认为能脱离困境的占8.1%,认为没什么大变化的占12.7%,表示不清楚的占19.8%。可以看出,子女教育是贫困家庭的主要负担,并且压力很大,对于未来子女教育的态度大部分家庭仍然是支持的,已意识到教育对于子女和家庭的重要性。综合看来,所调查的贫困家庭实际教育支出主要集中在购买课外书籍、报刊和杂志,以及辅导班、兴趣班和家教等费用,支出来源依靠“低保金”的比例最高。大多数家长未来不会因教育负担过重而使子女辍学。相当规模的家庭认为子女上学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假设没有孩子上学,经济状况将会稍微得到改善。

4.北京市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救助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4.1政策效果评价模型选择

一项社会政策实施后将会在目标领域之内、目标领域之外出现许多预料不到的或不希望出现的结果。政策评估者如果要客观、全面地评估一项政策,就必须将这些结果都纳入考察范围⑦(参见图1)。根据“路径相关”的说法,一项新政策出台,经常是为了解决原有政策所引起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往往是由“侧面影响”造成的)。故而,评估者所得侧面影响的信息对于决策者制定新的政策或计划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关注的教育救助政策将就侧面影响信息对特定对象展开调查,并进行分析。

4.2北京市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救助效果

4.2.1教育救助政策的目标

对持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证家庭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实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

4.2.2政策评价

所调查的对象中,有95.9%的家庭希望子女申请并享受教育救助,而另外4.1%的家庭则持否定态度。调查显示,65.4%的家庭对现有教育救助政策满意,不满意的家庭只占34.6%。对救助政策不满意的地方集中体现在政府财政支撑能力不高,比例为74.3%,对于其他方面诸如政府理念、社会排斥和政策执行管理等方面不满意的相对较低。在享受教育救助政策的134户家庭中,认为救助资金水平达到预期水平的有41户,所占比例为30.6%,认为未达到预期水平的有93户,占69.4%。绝大多数贫困家庭都希望能够在子女教育上获得帮助,数据充分表现出贫困家庭特别希望获取教育救助的心情,也间接地表明了贫困家庭在子女的教育上负担仍然偏重。在教育救助政策和形式方面,很多贫困家庭都表现出相同的愿望。他们对政策本身如何制定和实施没有提出什么期望,但是都希望国家能够真正地把这个政策思想延续下去,从贫困群体的角度来为他们考虑,让子女都能够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有的家庭还提出从改善教育本身的角度来完善教育救助,整治教育不公平现象,增加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机会,让子女有更多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机会。

4.2.3教育救助政策的侧面影响

通过调查贫困家庭假设申请和享受教育救助可能带来的侧面影响,得到以下结论:在可能得到的好处方面,认为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占62.4%;认为能使子女享有更好教育资源的占62.4%;另外有3.6%的家庭认为能带来其他好处。在可能带来的坏处方面,41.1%的家庭认为可能伤害孩子自尊,感觉自己被排斥;26.9%的家庭认为家长自尊会受到伤害,并被困境所困扰;19.8%的家庭认为会带来其他坏处。整体来看,现有教育政策带给人们的影响是好处大于坏处,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小。另外,通过对“享受教育救助会使家长自尊受到伤害”和“是否享受过教育救助”两个变量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二者不存在相关关系(sig值为0.745,相关系数为0.023),说明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几乎不会因为自身心理因素影响子女教育救助的申请。通过调查贫困家庭假设不申请享受教育救助可能带来的侧面影响,得到以下结论:在可能得到的好处方面,认为维护了尊严和面子的占51.3%;认为带来其他好处的占21.3%。在可能带来的坏处方面,79.2%的家庭认为经济压力不能得到缓解,教育负担过重;12.7%的家庭认为会带来其他坏处。整体来看,如果不享受教育救助将会带来的坏处大大高于其带来的好处,并且不享受的直接损害是影响家庭经济压力,所带来的好处甚微。

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救助政策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使贫困家庭子女基本实现了“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免于因负担不起学校费用而辍学。预期良好的效果是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贫困家庭子女能享受的教育资源相对有所增加。预期的不良效果是,家庭经济压力依然偏紧张。非预期的良好效果是,政府在贫困家庭中逐渐建立起较高的威信,从教育救助渠道选择上来看,贫困家庭会主动向相关部门申请,而救助政策的出台也得到了贫困家庭的正面评价。非预期的不良效果是教育费用主要补贴在学校教育层面,对于全方位素质发展的小学生来说,各种兴趣培养费用、营养福利等方面的费用需要进一步建立独立的支持经费和项目进行管理。

4.3北京市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救助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城市贫困家庭教育救助制度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将选择几个最主要的因素加以分析,以期有助于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救助政策的执行与发展。

4.3.1社会救助体系因素

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是城市贫困化发展背景下的产物,对困难群体的救助,一般从人类的基本需求着眼,即衣、食、住、学、医几个方面,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需求依次可分成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一个文明社会,人类的需求层次和水平随着社会环境的进步而逐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也要在社会经济条件逐渐成熟的前提下不断充实和更新,使困难群体在基本生活救助基础上,保障其就业、住房、养老、教育、医疗和司法等方面的救助。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救助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尤其是1993年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上海市正式实施,到1999年底,县级市和县政府所在地的镇基本上都建立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社会救助体系也渐渐得到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的重视,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两免一补”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一项政策。但是,由于国家和地方财政能力有限,所以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仍然局限在基本生活方面,其他方面的救助只是进行相关的配套措施和优惠政策。

4.3.2教育费用增加因素

经济状况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从宏观上讲,薄弱的经济基础以及严峻的经济发展环境是教育发展不足的重要原因;从微观上讲,贫困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极为有限,教育体制的不合理、国家教育投入有限以及教育产业化导向等等导致教育费用逐年上涨,形成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一大主要原因。本研究调查显示,74.3%的家庭认为资金不足,国家财政支撑能力有限是影响教育救助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在居民总消费中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而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也显示,“攒教育费”是居民储蓄的首要目的,依次是“养老”、“买房装修”和“预防意外”,比例分别为18.9%、14.1%、11.8%和10.7%。由此可见,教育费用已成为家庭的主要负担。与其他地区相对比,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与此同时教育经费处于增长减缓的趋势。2007年,北京市预算内经费执行数为2933000万元,比2006年增长27.45%,2008年3812800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9.87%,2009年4310300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3.65%。另外,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导向滋生了许多校外培训项目,为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和维护孩子自尊心,许多贫困家庭包括一些工薪家庭都无法承受日益上涨的多元化的教育费用,教育救助问题也逐渐变得严重。

4.3.3社会慈善事业因素

从理论上来说,实施教育救助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民间非营利部门或是个人。在目前城市贫困现象日趋严重而政府的财政能力难以全面承担起反贫困责任的现实情况下,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力量很难实现对于贫困人群的社会救助,特别是其子女的教育救助,这关系到贫困家庭将来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贫困家庭是否能真正脱离贫困。因此,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基本国情来讲,社会组织以及相关机构也应被定位为救助贫困群体的主要力量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加大社会力量在反贫困中的作用有着极大的功能需求。从调查结果中得知: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能够得到社会组织或个人捐助的情况几乎没有,了解社会捐助及慈善的家庭很少。当前,社会力量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救助方面所起的作用确实十分微小,我国目前的社会捐赠很多都局限在高等教育阶段,而且社会各界对高校进行捐资也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如扩大捐资者的影响、从学校挑选优秀人才、奖励优秀学生和帮助困难学生、巩固与学校各种合作关系以及校友回报学校培养等。⑧

5.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救助政策相关建议

5.1建立全方位的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救助制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面临着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转型,在救助内容更新上提出拓宽开发性扶贫的思路,将教育救助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全方位、系统性、制度性,强调整体性与动态管理的社会救助体系尤为必要。北京市现有政策的实施所取得的效果应该给予肯定,特别是向城市投入的教育救助资金已经能更加集中地发挥作用。但是现有法规政策,或是只涉及到对贫困学生救助的某些层面,或是针对某项具体救助措施做出相应的规定,总的说来还很不完善。“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出台实施低收入家庭收入和财产认定、核查办法,建立低收入家庭救助标准调整机制。与此同时,我们可以进行专项审查,实行分类救助。因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存在强调生存、忽视发展的问题,分类实施发展性救助十分必要。而制度优化是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效果的途径。例如通过设立针对某些贫困家庭特殊需要的附加保障如教育救助额外专项经费支持,要使社会救助更有针对性,即适当区分基本生活救助和其他专项救助,需要基本生活救助的人群不一定全部需要专项救助,应当将教育特别是实际生活中贫困家庭面临的专项救助的范围扩大。另外,促进贫困家庭就业扶持与救助,展开定期家长培训等内容也应放到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来。

5.2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救助经费增长动态调整机制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教育经费投入的均衡配置。日本政府投入学校教育的经费在总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义务教育的经费在学校教育费中占的比例也较高。也就是说,日本政府对于义务教育的投资比其他教育领域要多,由此可见,其对于义务教育的重视程度。⑨建议我国建立社会救助系统中独立的教育经费投入监管体系,包括教育经费筹资与投入情况的外部审计监管、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内部稽核监管与教育经费向社会公开的社会监管三部分。采用动态管理来规范和调整相应的教育救助职责,实时把握贫困家庭对贫困资金的使用情况,同时在制度上控制教育救助经费的筹资与投资,促进教育经费资金保值基础上,不断扩大救助比例。

5.3鼓励社会慈善事业发展

基于本研究对慈善捐助方面的调查,一方面,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社会捐助资金十分有限,社会组织及个人的捐助无论在整体数量还是自身能力建构方面,都还不足以应对社会现实的需求。另一方面,贫困群体对这一方面的救助渠道认知相对匮乏。政府应加强社会对于贫困群体特别是其子女教育的舆论宣传,强化教育扶助意识,尽可能提供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来鼓励社会组织及个人,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解决贫困学生的教育问题。同时,在制度上予以支持,例如通过建立一个用于管理救助物资的事业单位性质的中介机构,设在民政机构,并配备相应的事业编制,然后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企业、单位、学校等地方建立教育捐助的接受站。只有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管理体制,形成一个全社会捐助活动的网络平台,才能促使捐助活动社会化。同时,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加强对这些接受站的统一管理,使有限的社会资源达到效用最大化。从创新和长远的角度看,社会捐助活动应逐渐从政府行政部门的工作序列中转移出来,由非营利的社会公益组织来承担。我国政府应该有意识地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培养这些组织,推动他们快速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探讨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父亲 幼儿 家庭教育 角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25-02

一、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的主要优势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母系社会逐渐远去。在父亲这一角色下,是责任的代名词。男性被定位为家庭的经济支柱、思想的引领先导,这也充分肯定了父亲角色的发展力度。由男性所奠定的社会环境促使公众对父亲这一角色有了新的看法。在当前教育环境中,人们普遍认为父亲的教育应该更加坚硬果断,更具力度。

(2)教育理念的塑造

父亲对教育理念的塑造能够对孩子的性格、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在幼儿懵懂时期就建立起来的情感直接影响了幼儿日后的为人处世和行为作风。美国科学家乔治?麦克曾经对数百名男性进行了“学习能力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男性的改革意识、学习能力更强于女性[1]。对于幼儿来说,父亲所具有的教育理念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变化,同时,父亲的教育方法能够以男性思维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3)人格魅力的影响

父爱对幼儿来说,除了是一种情感需求,更是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催化剂。Hoffman(1966、1970a、1971)研究表明具有良好家庭教育的父亲能够进一步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使父亲能够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榜样和英雄[2]。让孩子能够学习和模仿父亲的一举一动,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交流环境,提升幼儿在学习能力、交流能力。

二、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的发展现状

关于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一直以来,中西方探究意识有所不同。我国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探究在起步上就晚于西方,在形式上也比较单一,主要呈现为讲座、论坛等。无法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父亲对于自身教育角色的挖掘塑造。特别是在传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慈母严父”的教育结构,父亲主要作为经济支柱而存在,而并非是幼儿教育的主体,严重影响了父亲对幼儿家庭教育的角色投入。

三、提升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投入的具体对策

为了改变当前幼儿教育的发展模式,在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角色投入上,笔者建议从家庭教育氛围、个人示范作用等方面进行加强,让父亲和幼儿之间的角色模式更加融洽。

(1)构建一个民主的家庭环境

对于幼儿来说,良好的性格来源与一个温暖、和谐、自由、民主的家庭氛围。对于幼儿来说,“玩耍”、“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为此,父亲应该从“游戏教育模式”上入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使自己能够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和孩子一起走入他们的童真世界,并带领他们尝试生活中的不同环境[3]。在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上,充分释放幼儿的天性。

(2)明确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为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父亲要尝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即不能骄纵孩子的任性,也不能辜负孩子的天性。每一个父亲都要从自身做起,提高孩子的理性意识。

(3)加深幼儿的心理健康引导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安全感一大半来源于父亲。为此,在父亲这一教育角色中,要在思想理念的革新上立足传统文化,充分继承和发扬良好的思想教育。例如,通过《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等思想,构建严谨的家风、家训。在奠定男性教育地位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充分引导父亲在幼儿生活、学习上进行长时间的融合,更加关注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父亲在参与抚育儿童的时间内,能够对孩子的责任意识、性格特点、学业成绩、道德规范、社交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幼儿教育中,父亲不应仅仅是养家糊口的人,而是幼儿教育的领路人。父亲要从家庭教育的幕后走向台前,与母亲一起共同承担起对于孩子的教养责任。更加关注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人格发展、心理发展,不断提高儿童交往能力、促进儿童认知能力提升、为父亲教育角色的确立形成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畅.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文学教育(下),2015,(4).

[2]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3)

[3]魏栋.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D].上海师范大学, 2013(11).

家庭教育探讨范文第13篇

“一少”:家庭成员间交流、沟通少

农村家庭生活负担重,所有的时间都在劳作和赚钱上,每日早出晚归,身心疲惫。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孩子交流。即使有时间他们也认为:“和孩子没有什么好说的,说了孩子也不懂,他们只是小孩子。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等到孩子闯祸了,家长就进行所谓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方法去责骂、鞭打孩子。据调查,有82%的家庭对孩子说:“好好读书”“不要打架闯祸”“上课认真”“不要看电视了”“作业做了吗”等一些交流的语言,有8%的家庭会询问孩子“今天学了什么?”“老师讲的你听得懂吗”“你和同学一起还好吗”等一些学校情况。10%的家庭对孩子是不闻不问,对孩子采取放羊式的管理。他们始终觉得:孩子会不会读书都是生好的。由于亲子间沟通较少,导致孩子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善于表达,亲子的情感关系也比较陌生,有些孩子因为缺少管教,变得比较野蛮,不讲道理,在学校里惹祸生事。

随着农村经济生活的提高,大多数家长日渐重视孩子的生活物质的问题,但是对于孩子的精神生活则关心较少。比如:孩子的思想、孩子的心理问题等等。据了解,有一大部分的家庭,当家长主动闲聊时,孩子能认真回答问题,如果家长不问,孩子也不会主动述说。有小部分的家庭的孩子看到家长无事,则会主动述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还有一部分的孩子则是躲避家长,怕挨训斥和责骂。

有多少家长在空闲时,给孩子讲故事、交流。很多的家长根本不会讲故事,即使讲也是偶尔讲一些老一辈传下来的“古董”故事。有些家长忙于家务或者打牌时,则会让孩子自己看电视、自己去玩或者给孩子钱让孩子买点东西吃等等来应付孩子。

从一些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普遍的农村家庭存在着重养轻教,他们认为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情,自己只要赚钱养活他们就可以了。很多的家长忙于赚钱,疏忽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忘却了孩子的情感交流,孩子们接受家长的物质的提供,却无法体会家长的辛苦。孩子得不到父母精神上的关爱和沟通,也因此疏远了亲情,造成了隔阂。这也是农村普遍存在孩子和父母关系处理不好的因素。

“二少”:孩子的礼貌生活习惯培养少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基本条件。孩子的幼儿期是家长培养习惯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家长应培养孩子一些待人接物、行为习惯、生活作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一些良好的习惯。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许多家长根本不会让孩子接待家里的客人,怕孩子会妨碍成人间的谈话。在走亲访友中,也很少带孩子,怕麻烦,怕孩子惹事。也从不教孩子一些接待的礼仪。有一小部分的家长会跟孩子说:看到客人要叫,不要大吵大闹等等,然后允许孩子在旁轻轻的玩。我们访谈中也发现,大部分家庭的孩子见到陌生人会比较害羞、不敢交流。有的孩子比较野蛮。有的孩子不会礼貌用语,缺乏社交能力。这些主要是家长对于孩子这方面的培养较少。

随着电视机的普遍,农村生活的单一。很多家庭将看电视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很多的孩子会随着父母一起看一些视剧。部分的家长会看得比较迟,当孩子不肯睡觉时,则采取武力镇压孩子。部分家长会给孩子合理的时间看电视,按时睡觉。部分家长则采取放任态度,让孩子随意看电视。

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方面,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的家长会和孩子一起干农活,让孩子体会劳动的辛苦。有一部分的家长则不让孩子干活,觉得孩子应该以学习为主,以后长大了自然会干活的。有的家长会让孩子干家务,但是因为要求过于高,孩子干了几次,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就失去了信心。

“三少”:孩子的安全意识少

农村的孩子普遍胆子较大。他们会在一些高处的地方往下跳,会在一些架子上行走等等。首先是在农村属于孩子玩的地方较少。其次,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游戏生活,也不会教给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因此导致孩子对于一些动作没有危险性的认识。当孩子出现安全事故了,家长才会教给孩子出事情的安全知识,但是对于其他的安全隐患则不会教育孩子。所谓的拆什么补什么。

“一重”:重学习知识,轻素质兴趣的培养

大多数的家长,自己文化素质低,自己觉得社会地位低,所以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他们认为,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他们觉得,在学校里就应该学习数学,学习写字。对于一些画画、美工、舞蹈、唱歌则是多余的。据了解,60%的家长认为画画是浪费时间,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有20%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学画画是孩子的一种技能。有10%的家长认为,只有当作业完成后,孩子才可以画画。有10%的家长则认为画画可以学习,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很多家长对于“在学校里学什么”这一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部分的看法是:学校里要注重学习,在这基础上适当的加些画画、唱歌等是可以的。因此,很多的教师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将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变成了单一枯燥的文化课活动。

农村家庭教育的“三少和一重”的现象,和家长的素质是分不开的。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家长觉得自己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既不会教孩子画画,唱歌,也不懂孩子的心理。有时候是心有余里而不足。这类家长就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老师的身上。有类家长则觉得“会不会读书是天生的,如果不会读书,家长再怎么教也是没有用的。”这类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不闻不问,相信宿命论。有类家长从小缺少父母的关心,到自己为人父母后,对于子女也缺少关心。把孩子的教育责任推给了学校和老师。

家庭教育探讨范文第14篇

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是让父母感到幸福和骄傲的事。好的关系本质特征就是和谐,在和谐中一切都是可能的。

自己对女儿的教育曾一度走入误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管教孩子,孩子必须听父母的,孩子必须要学习好等等……给孩子造成很大的思想压力。上会犯错,何况是孩子呢?要允许孩子犯错,知错后改正就好。父母要学会享受孩子,向孩子学习。我们离孩子近一些,或许就是离现代化近一些。

为了女儿将来能书挺拔秀气的毛笔字,一年级起我就给她报了书法班,最初孩子的积极性很高,每天至少练一个小时,认真书写老师留的每一项作业量,虽然天天都是点、横、竖、撇、捺,女儿依旧努力地练习......爷爷每周带着女儿去上一次书法课,回到家里,爷孙俩练得不易乐乎,一个学期下来,女儿高涨的热情开始慢慢降温。学书法是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因为每天都要练习,这样就减少了孩子玩的时间,孩子是不情愿的;而且练习书法是枯燥乏味的;在后来的练习时间里,女儿开始磨磨蹭蹭,应付了事。我看了很生气,很严肃的批评她说:“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坚持,有耐心,你不能光看到别人家写得作品好就羡慕,一份付出一份收获。”谁知女儿硬硬的来了一句:“本来学书法就不是我自愿的,是你非要给我报班!为什么小孩子一定要听大人的安排?”我听了女儿的话站在原地好一会儿没动,是啊!女儿长大了,不再是那个我说什么就听什么的小孩子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不能把自己的一些意愿强加给孩子,这样会适得其反。上周在体育馆陪女儿打球和一位家长闲聊时,她说:“以前我们小的时侯生活条件不好,可是我们个个都有很快乐的童年,大人由着我们疯,由着我们玩。现在一家一个孩子,生活条件也好了,可是孩子反而不快乐了,为什么?是家长干涉的太多了,逼着上课外班,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占得满满的。对孩子不肯放手,怕冻着怕饿着怕累着……”仔细一想,可不是家长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吗?孩子只是借助我们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上,而我们却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我们是在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实现自我,而不是在改造孩子。

之后,我和女儿进行了一次愉快的谈话,妈妈不再逼着她练书法,她在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尽力就好,既使不是第一,照样是爸妈最爱的孩子。女儿最后表示她自己也不是愿意放弃书法,只是不愿意每天练那么多,我心中释然。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心中有很多想法是父母不了解的,父母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多多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对孩子的教育才可能到位,产生积极的效果。当父母觉得孩子有问题的时侯,千万不要灰心,更不要训斥孩子,要用足够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帮助孩子成长,等待孩子的成长也是一种美。

家庭教育探讨范文第15篇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利用图画、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等理念的支持下,阅读之风兴起,而绘本阅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阅读方式。在家庭教育中选择、应用绘本时通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应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来帮助家长更好地选择和应用绘本。

【关键词】

家庭教育;绘本;问题;对策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幼儿读物扮演着“成长导师”的角色。绘本以其特有的精美图画、简洁文字引导幼儿走向文学阅读之路。随着社会的发展,绘本在幼儿园教学中已经逐渐普及开来,在家庭教育中,绘本的选择和应用的潮流也逐渐兴起。在家庭这个大环境中,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地,家庭教育是幼儿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把握好家庭教育中绘本的选择和应用对幼儿来说至关重要。

一、家庭教育中绘本选择、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对绘本价值的认识有失偏颇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部分家长对绘本价值的认识有失偏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有的家长认为幼儿还小,识字能力弱,没有阅读的能力,不需要进行阅读,他们认为此时的幼儿最需要的是身体的成长和保护,忽视了幼儿对于阅读的渴望。这种想法是由于家长对绘本价值的认识有失偏颇导致的,幼儿进行绘本阅读并不一定要依靠文字,也可以依靠绘本所拥有的丰富的画面。其次,部分家长购买了绘本以后,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绘本的价值,因此并没有陪伴幼儿进行绘本阅读。而幼儿由于对文字的认识有限,主要依靠图画理解绘本,没有家长的陪伴,幼儿的理解能力就会受到影响。

(二)家长对畅销品牌绘本盲目追捧

有些家长在进行绘本的选择和应用时,会盲目地追求畅销品牌,在绘本畅销品牌的周围进行选择,在这里,选择绘本不是选择商品。绘本是有内涵的东西,它并不是依靠畅销品牌而获得的内涵,而是其内涵是本身所固有的,任何外在的东西也改变不了的。绘本的好坏不是看它是否是畅销品牌,是否有华丽的广告和超高的销售量,而是看它是否符合幼儿的需要、兴趣以及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三)家长对绘本类型的选择和应用不够全面

正如幼儿在成长中的营养搭配需要平衡一样,幼儿对于绘本的选择也应该保持全面性。但是在研究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家长对于绘本的选择比较单一,这是由于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家长在选择和应用绘本时往往局限于一个层次,以知识类绘本为主。另外,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绘本的选择也是家长选择时容易忽略的一个方面。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家长应当适当地选择一些对幼儿心理健康有帮助的绘本,比如珍爱生命、战胜恐惧、建立自信等。

(四)家长对绘本选择的标准不够明确

绘本选择的标准关系到幼儿绘本的质量,它主要包括绘本的装帧和绘本的内容两个方面。有些家长在进行绘本的选择和应用时,由于对绘本选择的标准不够明确,就会引起绘本的质量问题,影响幼儿的发展。比如,如果家长选择和应用的绘本的装帧有问题,就容易对幼儿的身体造成伤害;如果绘本的色彩有问题,就会对幼儿的视觉产生影响;如果绘本的画面、字体及内容有问题,就会对幼儿的观察、理解以及表达产生影响。绘本的选择标准是绘本选择和应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家长对这方面的了解还不够完善,区分还不够明确,容易对幼儿的身心产生各种影响。

二、家庭教育中绘本选择、应用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绘本的价值和作用

家庭教育观念主要是受家长自身修养、家庭经济状况、教育水平等的影响,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选择绘本的动机。家长为孩子选择的绘本类型会影响孩子的性格特点。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才能真正认识到绘本的价值和作用,才能对绘本进行理性的选择。理性地选择绘本,选择绘本故事的讲述具有连贯性、内容具有全面性且具有反复结构的绘本,可以不断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强化幼儿的记忆力、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提升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和需要进行绘本的选择和应用

家长在进行绘本的选择和应用时,除了要选择自己认为对幼儿比较重要的绘本外,还要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要注意多与幼儿沟通,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在早期,幼儿的识字能力还比较弱,对文字的认识有限,因此,这时期给幼儿提供的绘本文字占有的比例较小,主要以图画画面为主。在应用时尽量采取亲子共读的方式。随着幼儿身心发展的变化,幼儿的识字能力在逐步增加,在选择和应用绘本时,可以适当选择增加词汇量的绘本,也可以选择一些与生活经验有关的绘本,吸引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在应用时除了亲子共读外,还可以让幼儿自主阅读。

(三)根据绘本的不同类型,选择和应用适合幼儿自身的绘本

1.具有游戏性的绘本

大部分幼儿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可以借助游戏性的绘本得到解答。绘本的创作要能满足幼儿游戏的心理,设计出各种游戏性的效果,吸引幼儿的兴趣。通过这些具有游戏性的绘本,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外界事物,而且能够在欢乐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在《好饿的毛毛虫》中,主人公采用剪贴和挖除大小洞洞的方法来对毛毛虫进行描述,显示出特有的游戏效果,体现了绘本的游戏性和趣味性。

2.具有艺术性的绘本

在绘本中,图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图画画面的选择,关系到绘本所展示出来的美术效果,也关系到幼儿对绘本的兴趣。在对绘本的画面进行选择时,要注重图画画面的艺术性,关注到绘本画面的每个细节,所用的色彩、线条以及画面的整体效果。例如,宫西达也在关于绘本方面的风格倾向于野兽派,所以在表现时较多地采用了夸张和抽象的方法,使得绘本的艺术性更加丰富,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观。

3.具有故事性的绘本

故事性的绘本着重于讲述一定的故事情节,一般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来进行讲述。例如《白雪公主》《拇指姑娘》等都是故事性的绘本,它们都是由一定的故事情节构成的,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吸引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学会感受和欣赏,同时幼儿可以根据绘本的故事情节进行创作和改编,从而达到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良好效果。

(四)明确优秀绘本选择的标准,挑选优秀的绘本

1.绘本的装帧标准

绘本封面的字体较大且清楚,便于幼儿识读。封面的图案比较直观,可以带点夸张的成分,便于幼儿发挥想象。封面的色彩可根据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的特点进行设计,便于幼儿理解。纸张尽量不选择太白的,以免引起视觉疲劳;纸张上的色彩要柔和,画面要清楚,使幼儿容易辨认;查看绘本装订时,纸边切记不能太锋利,以免对幼儿造成伤害;纸张上一般都会有味道,不要选择具有刺激味道的绘本。

2.绘本的内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