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范文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范文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亲子心理课堂;亲子互动;小学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4-016-03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必要环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形成发展需要学校教师的教育、家长的引导和在社会中的实践。学校与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两大主要场所,需要教师与家长双方的协调配合,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笔者的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是典型的“三结合”地带,学生群体与家长群体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2004年学校开展了《家长教育心理与行为方式研究》的课题研究,对各类型家长的教育心理进行了一些调查与研究,分析了他们的教育行为与心理状态的联系,以指导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研究发现,家长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

为了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及其二者的联系,根据实际情况,2005年9月学校提出了“亲子心理课堂”这一设想,把家长请入学生的心理课堂,也把学生请入家长的心理课堂,通过亲子互动等多种形式把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课堂结合起来。亲子心理教育的独特与创新之处,就是把家长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为一体,在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又完善了家庭教育的指导体系,更满足了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需求。

一、“亲子心理课堂”实施情况

(一)实验对象

由于处于初步的研究阶段,暂时选择四~六年级进行研究。

(二)课堂主题的选择

亲子心理课堂,是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结合起来。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既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又要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因此,亲子心理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选择:一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本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设计;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班级实际与家庭教育特点来确定。

1.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课本内容确定

每个年级每个学期都有一册《心理健康教育》课本,每册有十节课的内容,这些内容具有系统性与连续性。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某个教育序列或某一课内容设计成亲子心理课堂的模式来上。例如,五年级上册有一个教育序列是“教会孩子与父母沟通”,我们据此设计了《爸爸妈妈,让我们彼此理解》这个亲子心理课堂主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营造坦诚、和谐、开放的活动氛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误解,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能够向父母释放自己的心情,善于表达感情。同时也指导家长注意和孩子的沟通方法,理解孩子的感受,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以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

2.结合家长与学生实际确定主题

结合实际确定亲子心理课堂的主题,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与家长的教育能力特点,或是根据学生或家长存在的普遍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主题。例如,四年级的一个主题《该不该让孩子做家务》,既结合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也反映了这个年级许多家长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现象。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也引导家长明白劳动能力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同时指导家长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再比如,根据高年级学生青春初期的心理表现,以及有些家长不懂得孩子的青春期心理引导,我们在高年级开展了《女生对妈妈说》和《男生对爸爸说》这两个青春初期亲子心理课堂主题,让家长和孩子了解青春初期各种心理和行为的表现及特点,指导孩子进行健康的异往,也指导家长正确帮助孩子解决青春初期的各种困惑。

3.课堂主题的灵活运用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在确定亲子心理课堂的教学主题上,我们也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灵活运用,根据自己班的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主题。例如,《该不该让孩子做家务》这个主题是为四年级而设计的,假如五年级某个班也存在相似的班级特点,那么也可以把这一主题内容放到五年级去上。因此,我们在实施中设计了15个亲子心理课堂教学主题,供四~六年级的班级选择使用。具体主题见下表。

(三)课堂关键在于亲子互动引导

在心理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说出心里话,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而在亲子心理课堂中,由于家长与学生在一起,学生或家长有可能会有所顾忌而不能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因此,如何打消学生与家长的顾虑,在课堂上表达真情实感以增进亲子间的互动,是提高亲子心理课堂效果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与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

例如,在高年级《孝顺》这一课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讲讲自己在孝顺父母方面做得怎样,也请家长评价一下孩子在这方面的表现。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与家长都不太愿意发言。教师这时适当指出积极的交流有助于加深亲子间的了解,改善彼此的关系。随后家长与学生逐渐活跃起来,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课堂效果非常好,部分学生与家长在课堂上就流下了眼泪,甚至是抱头痛哭。这良好的效果少不了教师的巧妙引导。

(四)亲子心理课堂的延伸

在开展亲子心理课堂模式的尝试中,学生和家长在教师的引导下面对面交流,的确对改善亲子关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课堂中,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外,还把家庭教育指导渗透其中,让家长知道应该怎样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引导。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些时候并不适合让家长与学生直接沟通,特别是就孩子的某些问题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不应该让孩子参与。但这种指导又是必须的。考虑到这些,我们为亲子心理课堂延伸了小组指导与专题指导两种形式。

1.小组指导

小组指导是在亲子心理课堂结束后,就少部分家长在儿童心理发展或家庭教育方面的某些问题进行指导,解决家长的困惑。例如,在四年级《该不该让孩子做家务》这节课后,有几个家长提出了一些问题,于是教师在家长自愿参与的原则下,邀请了部分家长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小组指导。这些家长中,多数都是平时不让孩子做家务,只是不断地要求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先让家长讲讲自己的想法,然后引导家长了解儿童时期对人的生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让家长了解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协调发展的关系,引导家长要多让孩子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

2.专题指导

专题指导主要是根据学生或家长中的某个普遍问题或现象,以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家庭教育指导为内容的专题讲座。一般以年级为单位,围绕该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或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指导家长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专题指导一般是在相应的亲子心理课堂之后,一般模式是“家长代表发言――教师(专家)作报告――解答家长提问――实践体验”。

例如,四年级有一节课是《孩子,你为什么无动于衷》,内容是探讨现在比较多的一种现象: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冷淡,妈妈病倒在床上没有做饭,孩子却埋怨。我们把整个年级的家长集中起来,旁听其中一个班的亲子心理课。课堂结束后,针对家长与孩子感情疏离这一专题,对家长进行专门指导。指导过程中先请一位家长讲述自己与分开八年的女儿的亲情故事,再由教师作报告,谈谈一些学生与父母感情冷漠的原因,让家长知道加强与孩子的接触,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对维系亲子感情是多么的重要。家长们听得很认真,不少还在做笔记。在解答家长的提问阶段,一个又一个问题充分说明家长对亲情问题非常重视。最后,我们提出要求,让家长根据这次学习,回家注意加强与孩子沟通,改善亲子关系,促进亲子感情健康发展,并写体会交回学校。根据后来的了解,那些经常忙于工作而缺少与孩子沟通的家长,大都开始注意想方设法与孩子一起玩,尽量抽时间听孩子说话,了解孩子的内心,从而改善了亲子关系,促进了亲子感情的正常发展。

(五)加强课后效果的跟踪巩固

亲子心理课堂,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家长的学习与家庭教育指导仅靠一节课是不能完成的。心理课堂之后,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否得到改善,家长是否按照教师的指导来做,效果如何,这在课堂上是不可能知道的。因此,我们除了做好课堂上的指导,还加强课后的效果跟踪,巩固教育效果。

例如,在《孝顺》这节课后,教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每天至少做一件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对长辈孝顺的事情。作业是布置了,但学生有没有做到?家长对孩子所做的事情感受如何呢?为做好这个跟踪,教师设计了反馈表,要求学生把每天所做的事情、自己的感想、家长的评价等内容记录下来,两个星期后交回。这样,教师就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实施情况,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再作相应的个别指导了。

“亲子心理课堂”系列活动的开展,对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因为我们正是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根据家长的教育实际和需要来开展这些活动的。学生家长虽然在子女教育上存在一些问题,但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念得以改变,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让家长掌握教育方法,就能使学生得以健康成长。

二、具体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一)巩固成效

一是家长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通过亲子心理课堂系列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家长在教育观念上有了明显的更新,对孩子教育问题越来越关注,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家长大幅度减少。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家庭教育的家长也越来越多。

二是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得到提高。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家长对儿童心理方面的知识逐渐丰富,家庭教育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以前存在粗暴教育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许多家长都能按照教师教的方法,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采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三是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亲子心理课堂的开设,最大的特点是学生与家长的面对面交流沟通,所以,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明显改善。以往的心理咨询中,许多个案问题都是亲子间的矛盾,而这些问题大都是亲子间缺少沟通而造成的误会而已。现在这方面的问题减少了很多,说明有效的亲子沟通加强了亲子间的相互理解,减少了许多误会。以前,我们所作的调查显示,每天能保持和孩子说话达半个小时的家长只有30%左右。而根据最近的调查显示已达到50%以上。

四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得到了正确的引导。通过亲子心理课堂,学生的一些行为在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下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例如,有个别学习优秀的学生本来没有经受过什么大的挫折,挫折承受力比较差,小小的挫折都会有明显的过分情绪或失常行为表现,这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通过《挫折,你经受得起吗》这一课堂,教师加强了对学生的挫折教育,而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也进行类似的情境挫折教育,有效地让这些学生认识成功中的挫折因素,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二)把脉实施中的问题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花的时间比较多。单从课堂上的教学来看,并不能体现亲子心理课堂的效果,必须结合课后的效果追踪巩固。而这要求教师花费不少的时间与精力,如果还要开展小组指导或专家讲座的话,再进行效果跟踪,教师的工作压力就会很大,难以完成任务。其次,在亲子心理课堂中,不可能把所有的家长请到课堂上来,只能是一部分。这一部分家长应该请哪些,教师有时难以掌握,因此有时会造成真正需要参与的家长没有被邀请到。再次就是邀请参与的家长难以保证出席率。亲子心理课堂不同于家长会,有时会有部分家长缺席,这就使教育与指导的效果无法按计划达成了。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家庭作业;设计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小学教学取得了显著成就。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抽象性较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有一定要求,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阻碍,丧失了学习兴趣,导致数学成绩一落千丈。在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是提升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该以此为基点,创新课堂练习设计,丰富家庭作业内容。

1当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设计的不足之处

1.1采用题海战术:首先,在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设计中,存在采用题海战术的问题。我国的教学体制虽然处在改革阶段,但是仍然有部分数学教师被束缚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之下,这些教师认为,只有加大数学练习的力度,增加家庭作业的内容,才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1]。在讲解练习题目和家庭作业时,教师往往提供了固定的解答方式,使学生逐渐养成了解答定势。大量的习题给小学生造成巨大压力,长此以往,学生将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削弱创新能力。1.2设计模式僵化:其次,在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设计中,存在设计模式僵化的问题。在进行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的设计时,教师往往采用了简单的设计模式:一些教师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练习,一些教师以课外习题为基础,进行家庭作业设计,还有一些教师仅采用了书面练习模式,这些都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3练习形式单一:再次,在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设计中,存在练习形式单一的问题。小学生处在成长的特殊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对于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需要提升自身的数学基础能力,对于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需要强化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采用了单一的练习形式,影响了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的实效性。1.4片面注重结果:最后,在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设计中,存在片面注重结果的问题。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以成绩作为唯一指标,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评价方式非常片面,在进行习题和作业设计时,一些教师秉持着上述理念,仅对学生的试卷或作业进行了批改,没有细究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导致课堂习题和家庭作业逐渐沦为了形式化的产物[2]。

2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设计策略

2.1划分知识类别:首先,想要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设计,教师应该划分知识类别。不同的数学知识体系应该采用不同的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设计模式,因此教师应该对数学知识进行划分。比如,在讲解数与代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等计算练习,并让小组成员设计习题,进行相互修改。在布置家庭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错题集整理,并对错题原因进行分析。比如,在讲解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手绘图形练习,让学生在白纸上绘制出自己最喜欢的图形。在布置家庭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图形的拼合,自己动手操作,形成图形艺术作品,如纸质房屋作品、纸质城堡作品等。2.2结合生活实际:其次,想要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设计,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特征,为了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实际[3]。比如,教师在讲加减法计算时,可以列举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购物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展开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加减法计算。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教师可以继续联系学生生活,如“同学小张过生日,想要买一件连衣裙作为生日礼物,连衣裙的单价为50元,小红只有20元,还需要多少元才能购买连衣裙”等。2.3进行分层练习:再次,想要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设计,教师应该进行分层练习。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该突出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设计的层次性。比如,教师在布置与乘法计算相关的练习题目与家庭作业时,可以将题目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层次,教师可以准备简单数字的乘法计算,要求全体学生完成练习内容。第二个层次是中等层次,教师可以准备相对复杂的乘法计算,要求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完成练习内容。第三个层次是高等层次,教师可以准备复杂四则运算,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愿完成练习内容。2.4编写易错题目:最后,想要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设计,教师应该编写易错题目。小学生出现错误的题目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在设计练习题目与作业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易错题型进行分析,编写易错题目,让学生进行反复计算,以此提高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的针对性[4]。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改革,社会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教学体制的改革目标,优化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设计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周淑梅.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在新课标下的探讨[A].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2016年1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2016:1.

[2]吴美娟.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1.

[3]傅佳俊.优化“课堂作业”,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7):102-105.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语文;实践活动

一、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人文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素养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而重要作用。小学语文中的很多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大都是源自于生活与现实社会,尤其是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这些传统文化精髓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授与灌输,但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很难满足学生对于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需求。尤其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中有很多较为抽象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还不太健全的小学生来讲,课堂教学的先天局限,使小学生很难通过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得间接经验的讲授完全理解与掌握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因都是源自于生活与社会实践,家庭作为小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对于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家庭的家风家规、以及父母亲等长辈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示范都会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影响。当前,全社会都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阅读”活动,家庭作为“全民阅读”的最小组织单位,通过积极组织有效的阅读活动,一方面,能够对小学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让孩子将阅读转化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学习,弥补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局限;另一方面,家长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自身人文素养也得到提升,无论是对于小学生的语文课程的开外辅导能力,还是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引导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家长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行为示范,以及及时的教育引导,让抽象的东西变得贴近生活的同时更鲜活,让学习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养素养在每一位小学生家庭蔚然成风。

二、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拓展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综合性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科学等相关领域与知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单纯的依靠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是不现实的。小学生作为思想和行为还不太完善的特殊个体,单纯的依靠自身的主动性与兴趣去弥补课堂教学内容上的不足,可能只适合个别孩子,对大多数的孩子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小学生在一天的学习与生活中,有相当多的时间需要在家庭,尤其是父母亲的身边度过。尤其是周六、日,以及寒暑假,小学生可以在这期间在家长的帮助与指导下去发现自身的兴趣,有针对性去探索感兴趣的未知领域,在发现与探索中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家长通过包括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参加夏令营、旅游,观看电影、戏剧,写日记、观后感、读后感等形式,让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与学习的新内容。让语文学习成为小学生家庭生活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让小学生快乐的学习语文。让小学生学会在家庭生活中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家庭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场所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范文第4篇

一、引言

课堂是一种由学生、教师与教学环境共同组成的学习与活动场所,从某种层面而言,课堂也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发展的重点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过互动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为了保障各项教学活动可以得到顺利的开展,教师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维护好课堂的纪律,排除各种干扰正常教学活动的不利因素。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农村小学课堂中,总是有很多学生不能专注学习,做与课堂教学活动无关的事情,这种课堂问题行为不仅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在某些极端情况下,部分课堂问题行为甚至会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下面,就针对农村小学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农村小学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成因分析

(一)学生的因素

1.年龄因素的影响

学生年龄不同,课堂不良行为也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小学生出现的课堂不良行为是由于他们还没学会按照社会方式来行事,虽然他们可能懂得规则,但是由于年龄过小,很难真正做到遵守法则。在学生年龄的增长下,他们逐渐有了团体意识,同伴的压力也逐渐成为影响课堂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他们的某些课堂不良行为虽然得到了教师的批评,但是却可能受到同伴的认可,因此,他们为了提升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不惜做出一些与课堂学习活动无关、影响课堂纪律的事情。

2.空巢家庭的影响

第一,社会转型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对于家庭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从古到今,家庭都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也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发展,每个阶段的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转型对于家庭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社会正处在一个复杂的变革过程,社会的转型包括人口、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转型。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的社会环境也产生了很大变化,致使农村,劳动力发生了较大的转移,这也导致农村家庭教育格局发生变化,出现大批的留守儿童,家庭被分为两类,即留守家庭与流动家庭;从而也导致教育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第二,农村地区宗族文化与亲属网络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多数的家庭也从传统大家庭转化为主干家庭与核心家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从传统的拜访式转化为通过信息平台与网络进行交流。但是在我国的农村,在宗族文化上建立的亲属网络依然是主要的社会交往资源,这种乡土化、本土化网络中的成员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帮助。虽然政府目前也制定了一些关怀儿童的措施,但是,却很难辐射到留守儿童群体中。而在农村家庭之中,抚养子女依然是大家庭内部的事,在大家庭中的长辈与亲属都需要承担抚养留守儿童的任务。

第三,农村文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农村文化与社区文化不同,主要包括农村社会风气、农村集镇文化与影视电传文化,这些文化都会对农村的留守儿童产生巨大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文化都处于一种滞后、失控的,十分复杂的状态,充斥着低俗的影视作品、封建迷信活动与黑网吧,这必然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3.需求因素的影响

学生在课堂中需要适宜的环境才能够满足其身心的发展需求,农村小学生更有被重视、被接纳的需求,但是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却很难找到这种归属感。如果学生长期被教师忽视,就可能会自然地产生一些问题行为来表达、宣泄自己的逆反情绪。

(二)学校的因素

1.管理不到位

对于问题学生,学校因素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学校对于学生的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就现阶段农村学校来看,无论是在管理上亦或是在教育上都存在的管理不到位与教育不严格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应试教育观。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都逐渐沦为分数的奴隶,学校与教师看中的仅仅是“分数”,并非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师也没有过多的精力与时间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导致学生产出课堂不良行为的重要诱因。

2.大班教学制

由于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多采用大班制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多班级活动很难得到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得不到应有的交流,学生很难感受到应有的人文关怀。此外,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也不易在教室里走动,这就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从而诱发出一些问题行为。

(三)教师的因素

1.教学目标不当

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放置在学生分数的提高上,部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就被教师忽视、遗忘,这种长时间被忽视就会导致他们选择一些过激的行为来向教师证明自己的存在。

2.管理方式不当。

在小学课堂中,教师常用的课堂管理方式包括放任型与专制型两种,放任型的的教师采取的是放弃管教的态度,既不批评落后学生、也不鼓励优秀学生;专制性教师则倾向于命令与控制,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这不仅不能维持课堂制度,还会降低教师的威信,诱发学生的种种课堂不良行为。

三、农村小学问题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整治思路

(一)进行调研,建立好活动中心

各级政府都要对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为了优化农村学生的教育环境,就需要将社会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党、政及其妇女、学生、宣教等相关职能部门更应该对当地农村学生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针对性的开展关爱留守学生的活动,建立好活动中心,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添置好电视机、电脑、绘画工具、课外读物,配备好足球场、篮球场、课外活动室,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以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二)建立好健康档案,开通家长热线

为了解决农村学生的教育问题,学校应设法掌控好学生的思想、家庭、生活健康等情况。一要为其建立好健康档案,二要开通家长通讯热线,建立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电话、网络等形式的常态联系,以及时沟通孩子情况的变化。

(三)从家庭角度来解决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

1.加强监管,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的发展不仅与其自身命运相关,也影响着家庭的发展。因此,农村学生的家庭监护人不能溺爱孩子,要加强监管,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让他们阅读一些通俗的儿童读物进行启蒙引导,对于高学龄学生,就要强化他们的学习目的与学习动机。

2.进行科学引导,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儿童对于很多事物都充满浓厚的兴趣,但他们的心理不成熟,缺乏安全感,农村儿童尤其如此,他们内心充满着苦闷与困惑。因此,家长必须特别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此外,学校教师也要注意到这一问题,予以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引导,尤其要一视同仁,让他们可以感受到平等的关心与温暖。

3.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孩子在成长的一定年龄阶段,都会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他们常常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事物也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逆反行为。因此,监护人应配合教师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指导他们调适心理,舒缓情绪,鼓励他们在遇到困难时积极地寻求师长与同学的帮助。

4.提升家长素质,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家长的文化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素质由一般素质与特殊素质构成,在这些素质之中,文化素质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素质高的家长情趣高雅、兴趣广泛,教育的态度也比较民主;反之,则对孩子多采取或专制或放任或溺爱的态度。因此,当地政府需要加强家长教育,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与责任意识,优化家庭教育状态,以促进农村学生健康成长。

(四)从教师角度帮助学生克服课堂不良行为

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分析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产生原因,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从挫折中吸收教训,帮助他们养成坚强的意志力。

(五)应用情景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年龄特点设置好适宜的情景,用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当好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将课堂还给学生,并应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情景教学的作用,才能够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带领学生去阅读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做笔记的习惯,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范文第5篇

一、努力创设了生态的课堂环境观

生态的课堂环境观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文化氛围。其中课堂物理环境只要上课老师稍加注意就能解决,而课堂文化氛围的形成,则需要老师精心经营。

《家庭树》从课前音乐《可爱的家》到激情导入,穿越亲情树林;再到初步感知,画画家庭树;接着到深化认识,“长”家庭树;然后到感悟亲情,幸福诉说;最后到歌曲渲染,链接实践。整个课堂就是一个穿越亲情树林的大情境,每一个活动板块就是穿越亲情树林中的一次“奇遇”,学生在一次次“奇遇”中习得“家”的概念和知识,感受“亲情”的温暖,体验“家”的幸福。当学生在穿越中获得胜利之时,课堂也就接近尾声了。在这样的课堂生态中,学生进入追求自我成长与发展的最佳状态,也为实现课堂发展最佳效益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课堂上教师点击“亲情树”的画面,随即出示亲情树背后的秘密――呈现班内学生小时候的一张张照片,并让学生猜猜是谁。这个环节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产生对父母在自己成长道路上无微不至地关爱和不求回报地付出的感恩,并为之感动,构建了生态课堂的积极心理环境。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样处理,课堂给学生生命以温度,还以充满信心的高期待唤醒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因而学生拥有了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积极情感,其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初步形成了生态的课堂价值观

课堂是教育实施的主阵地,我们追求的生态课堂的起点是学生,最终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这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生态的课堂价值观,一方面体现在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发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作用。《家庭树》一课在指导学生理清亲戚的称呼时,老师巧妙地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有某种亲戚称呼的卡片领好,并在课堂上拿着卡片讲清此亲戚与自己父母的关系,同时,像“小先生”一般领着大家读一读,这样把枯燥无味的需要老师干巴巴讲解的知识点,悄无声息地让学生自己去教学生,形式活泼,充满趣味,收效当然可见一斑。在以生命成长为价值追求的尊重生本的生态课堂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尊重每一个独特的存在着差异的个体,并让这种独特性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生态的课堂价值观,另一方面体现在尊重、激扬生命的向上性。《家庭树》一课有这样的环节:请同学们交流课前调查的情况1.你最喜欢家中的谁?他(她)为家里做了哪些事?夸一夸。2.你和家人之间发生了哪些难忘的事情呢?请根据照片上的画面进行温馨的回忆。(学生交流)师:“多么感人的回忆,多么温馨的家庭呀,每一个故事都渗透着家人对我们的爱。同学们,你能计算出家人为你做过多少顿饭菜?家人叮嘱你‘路上小心’说了多少次?妈妈为你洗了多少次衣服?其实不光是你们计算不出,我想没有人能计算得出。家人的爱是无法计算的,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此时播放家庭中一幅幅温馨的画面和柔美的音乐)师调动学生:“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家里每个人相亲相爱,多么幸福呀!”学生在回忆、诉说家庭幸福、温馨一刻时,那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如洪流倾泻而出。生态课堂就是这样毫不犹豫地追求因势利导,激发其内在发展力,激发与培养学生与生俱来的自主发展性与生命潜能,获得持续发展动力,在生命生长中实现人生的意义。

三、充分体验了生态的课堂过程观

德国教育家季斯捷尔维格说:“不可能把文化修养和教育教给或者传授给任何人。任何一个想要获得文化修养的教育自己的人,他应该亲自参加活动,用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从外部只能得到激励而已。”由此,生态课堂教学中促进人的生命完善发展以及生命质量的整体提高,这是课堂教学功能从认知领域到生命领域的完善和发展,而课堂上充分让学生体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捷径。

《家庭树》一课就充分给予学生体验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多彩,体验到课堂交往的激越。“画画家庭树”这一环节,老师就巧妙地让学生在老师画好的家庭树适当的位置上摆一摆家庭成员称呼的卡片,在相互交流中达成共识,然后再在书上把这些称呼写在家庭树恰当的位置上,在学生充分体验、交流、生成中完成家庭结构图,从而突破本课难点。在处理“‘长’家庭树”这一环节,老师更是把体验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老师请学生进入《幸福转转转》栏目,先请学生整理一下爸爸这边的亲戚。转盘上的指针代表爸爸,小组长转动指针,转到“爸爸”词条那,请组员熟练地说出称呼:“爸爸的爸爸是……”转到“妈妈”词条那,大家一起响亮地说:“爸爸的妈妈是……”如果家里没有这个亲戚的,就认真听,学一学该怎么称呼。第一轮结束后,小组长再交换指针代表妈妈,然后说说妈妈这边亲戚的称呼。“在体验世界里,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充满着生命意蕴和情调。”学生在转盘游戏中逐渐弄清父母双方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戚关系,强化亲戚的称呼,别具一格地突破了弄清家庭成员关系这一教学难点。

总之,生态课堂旨在调动各种课堂生态因素通过相互作用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它展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正在成长中的生命世界。笔者将在学校“绿色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懈探求独具特色的“生态课堂”,让课堂成为一个有魅力、有灵魂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项平.体验分享:唤醒学生参与学习的内驱力.上海教育科研,2010(3).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G625

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学校教育不再是单一的学校教育,而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共同体。在教学的道路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很多时候,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及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着对孩子的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也是终身老师。当今大多数年轻的父母,他们渐渐从关注孩子成长转变为和孩子一起成长。他们很关心学校的教学动向、孩子的培养方向和学校的发展状况等。而在家校沟通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参与到孩子的校园生活中去。

诚然,也有部分家长,相对不那么关注自己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他们有可能为了生计或者其他事情,而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忽略了对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或者只重视物质上、金钱上去满足子女,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上、精神上的需求。例如有的家长为图个人省事,每天放学后,将孩子送到辅导班托管完成作业,晚上八九点才接回家中,使得孩子的家庭生活时间缩短,与父母的沟通相处更少,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对于小学阶段而言,父母家庭是影响孩子成长的最大因素,角色缺失,有碍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基于以上的观点与考虑,笔者大胆设想和思考,提出“让家长走进小学课堂”这一教学理念,尝试从学校的层面出发,提供机会、提供平台,让家长能有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去参与孩子的学习生活,更了解子女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以及心理需求,拉近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家长课堂”是由学校为家长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家长的优势资源,让家长支持、参与学校课程的开发、研究和实施,是拓展学校教育发展的一种新举措。通过家长与学生、教师的互动,促进学生自主选择、亲身体验、独立探究,丰富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以及学生与自我的认知和体验。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家长课堂”这个教学模式,引领学生走出小课堂,融入大社会,立足学校实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学生社会性教育,让学生在与人、与物、与环境的交往中去实践、去体验,帮助其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特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要真正做到让家长走进小学课堂,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从学校的角度,要考虑怎样让家长们能够由衷地走进学校课堂中,去了解学校的工作,了解孩子们学习与生活。而学校又如何通过让家长走进课堂这一形式,让家长从中明白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拉近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给家长和学生创设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给家长和老师提供一次增进了解、互相学习的机会,从而促进构建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这些都是需要一一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个好和一技之长。譬如当警察的,掌握丰富的法律法规知识,担负保卫国家和人民的本领;当医生的,掌握许多生活卫生、健康常识和救死护伤的技能;当厨师的,认识许多日常生活常识,懂得健康美味地发挥食物的作用;当律师的,懂得渊博的法律知识……

对于构建课堂来说,家长也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学校因应这些资源,创造一个广阔的平台,整合家长的资源优势,让家长在学校继续当孩子的好老师,促进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合力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

1、 开设常规性“家长课堂”

每学期开设常规的“家长课堂”。发挥家长职业优势,让家长走进课堂当“老师”,学校请来不同行业、领域、专业的家长,如:警察、司机、医生、厨师等,走进课堂给学生上课讲解或进行表演,通过家长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给学生带来书本以外的知识。

2、 社会实践家校合作式开展

渗透家长走进社会实践的课堂,让家长陪同孩子实地调查、访谈活动。如有的家长在自来水厂工作,我们可以通过联系家长,组织孩子参观水厂,了解污水是怎样处理的;有的家长在电站工作,我们可以请他协助带学生参观电站,了解电是怎样进入我们家来的,

3、 让家长参与班级主题活动

如:班级开展“端午节”主题活动,可以请来擅长包各种粽子的家长到班级教学生,给学生介绍“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及“端午节的风俗”,就教育来说,我们的家长可能是外行,但是他们的文化素质、职业经验、社会阅历,尤其是对孩子教育的热心是应该得到重视的。

4、 家长沙龙研讨会

提供给学校的家长一个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交流科学育儿经验、展示成功教育成果的平台,使每个家庭都能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帮助更多家长掌握专业的育儿知识,互相解答家长们在日常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为家长和孩子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创设充分交流的机会。

5、 多组织开展亲子活动

从丰富学生课堂生活出发,组织更多课堂亲子活动,如亲子游戏、亲子制作、亲子创意设计等,邀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让孩子和家长在合作中加强交流、增进感情。

让家长走进小学课堂,是家长、教师、儿童、其他家长互动沟通的桥梁,研究让家长走进小学课堂的实施方案,有助共建家校共育、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家校关系,其研究,在合力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工作中,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及践意义,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家校教育问题。

总的而言,“家长课堂”的形式很多,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更好地拉近亲子关系,为孩子更好适应社会,增强自信,走向成功,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让家长走进小学课堂”既是家校合作的桥梁,也是小学教育改革进步的勇敢尝试。

参考文献

[1]王磊. 家长代表参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苏红英. 从不同角度解读家长进课堂[J]. 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06:48-49.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有线电视网 家庭辅导教育 电视学堂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已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三大支柱。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家,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性支柱。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长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程度。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品质是成才的基础。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优秀的学习成绩也能使孩子更加自信。孩子学习在课堂上的45分钟固然重要,课后的预习与复习也同等重要。

二、有线电视网的优势

有线电视网(CATV)是高效廉价的综合网络,它具有频带宽、容量大、多功能、低成本、抗干扰能力强、支持多种业务连接千家万户的优势。而基于有线电视网的网络教育同样有着其他网络教育方式不可取代的优势,是传统教育方式的有力补充,它的发展备受关注。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有线电视网络的多功能开发广受重视,网络由单一向双向发展,有线电视正经历着从传统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电视学堂正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电视教育产品。

三、山东有线电视学堂包含的内容及优势分析

山东有线电视学堂是由国内专业教育机构组织一流的、富有一线教学经验的专家领衔策划设计,针对学前儿童与在校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打造的同步于人教版教材、寓学于乐的数字电视教学平台。

“电视学堂”以最体系最权威的品牌教育内容,充分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发掘孩子潜能,提高学习成绩,让孩子通过轻松在家看电视,就能享受到名师一对一的教育辅导。

(一)电视学堂开设的早教栏目,让家长和宝宝一起成长

每个儿童都应该有一个尽可能好的人生开端,每个儿童都应该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成为每个家庭的共识。快乐学堂早教栏目是针对0-6岁学龄前幼儿,提供学前必备知识(生字、古诗、故事、儿歌、数学、英语等)、科学、艺术、社会、个性与品格培养、趣味动画等优质教学内容与趣味动画方面的内容,打造幼儿TV端成长乐园,让孩子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很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

电视学堂针对幼儿教育推出了昂立稚慧谷、幼儿故事、幼儿文学社和语言魔法棒四个板块,昂立稚慧谷为1―6岁的婴幼儿提供分龄分板的家庭教育多媒体产品,包含益智动画及亲子立方两部分,每月一期。“益智动画”从个性、习惯、能力、认知、情商等角度,以动画、儿歌、真人视频等形式,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亲子立方”针对中国421式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专家领衔,以热点讨论、互动答疑等形式,为家长提供育儿知识、亲子互动方案,为祖父母与父母提供两代育儿教养统一平台。幼儿故事包含32个经典的幼儿故事,在故事选择上遵循“有趣、有爱、有理”的原则,精选适合婴幼儿的小故事,由可爱的动画人物进行演绎。宝宝不但能享受到听故事的乐趣,更会在潜移默化之中被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语言所感染,养成好习惯、好品质。幼儿文学社以幼儿文学读物为蓝本进行改编制作,内容均为图画故事读本,包含各种可读性强的幼儿故事。家长可以鼓励宝宝跟着诵读,不仅能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还能带给孩子一定的文学启蒙,对于孩子的感性思维发展大有裨益,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情商。语言魔法棒涵盖古代神话、童话、寓言、益智动画、趣味猜谜等,多内容、多方面扩大孩子的知识面,通过反复的收看,孩子可以背古诗、讲故事,锻炼孩子的开口、表述能力,使孩子在游览故事王国的同时,学习、使用语言的能力也得到长足的进步。

(二)电视学堂开设的幼教栏目,全动漫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为孩子,轻轻松松进入小学做足准备

电视学堂开设的幼教栏目适合3―6岁幼儿,内容包括学前必备课程、习惯训练营、健康小天地、社会万花筒和科学探索馆五大板块内容。学前必备课程为4―6岁准备进入小学的孩子量身定做,共分八个板块,全方面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自律性,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知识储备,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快乐轻松地跨入小学学堂。《经典儿歌串串烧》(0―7岁)包含了很多影响范围广、流传时间长的经典儿歌,以及一些时尚流行的新式儿歌。儿歌朗朗上口,对于培养幼儿的乐感有极大的助益,是优秀的幼儿音乐启蒙课程。习惯训练营共分为“哇啦哇啦大当家”“哇啦哇啦大厨师”“哇啦哇啦大歌星”“爱节约的小宝宝”和“好宝宝故事屋”五个单元,包含习惯、礼仪、健康、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侧重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个性,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社交能力。健康小天地分为“安全”“情绪”和“健康”三个单元,讲解安全、情绪、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一方面提醒孩子注意生活中的安全事项,另一方面为家长解决一些孩子情绪上的问题提供一些参考。社会万花筒共分为“节日小百科”“民俗大观园”和“各种各样”三个单元,包含一系列关于节日、民俗、地方特色等方面的社会知识,是孩子们了解社会常识的窗口。科学探索馆包含“知识大世界”“科学图画书”和“我问你答”三个单元,通过动漫的形式,生动地讲解知识,让孩子更有参与感,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我问你答”,锻炼孩子的记忆力,让孩子在跟着作答的过程中扩大知识面。

(二)小学教育栏目以动画片的形式让孩子更易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孩子上初高中打好基础

从人生发展历程来看,小学阶段是最重要的,是长身体、长知识最旺盛的时期。在小学阶段,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发展智力,还要在学习上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思想品德上要有严格的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的基础打得好与否,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成长,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电视学堂针对小学各年级在校学生,提供以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的同步辅导类课程为主,英语、艺术、科学类课程及趣味动画为辅的优质教学内容与学习方案及精品国际国内动画片,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成绩,拓展视野,娱乐身心,为学生打造同步课程学习、专项知识突破、课外知识拓展与趣味动画欣赏的多元学习娱乐平台。

(三)初、高中教育

拥有十多年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方法有深入研究的清大学习吧吕雪莲老师认为,现代教学更加追求精准和高效,碎片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最新教学模式,通过对点的突破带动面的突破,用几分钟时间解决一类问题,掌握一种方法,实现成绩的快速提高。而清大学习吧推出的“提分微课程”也将中国的教育模式推入微课时代。电视学堂的初、高中栏目就是以知识点为基础的微课程,是学生可以信赖的提分利器。

电视学堂初、高中教育包括初、高中“名师总复习”系列和初、高中“名师微课”系列,与教学课程同步,紧扣考试大纲,结合真题,总结考试窍门,是学子们应考的必备秘籍。无题海战术,同样能一马领先出奇制胜斩获高分。

四、山东有线电视学堂的特点

(一)电视学堂内容特色,专业性强,是为各阶段的孩子量身打造的课外学习乐园

由北京101中学、清华附中、人大附中等一线名师倾力打造,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辅导。婴幼儿、小学教育课程采用动画形式,涉及婴幼儿生活、学习、成长的方方面面,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好宝贝,小学教育课程生动讲解课文,拓展丰富知识。初、高中采用名师视频授课的方式,内容紧扣教育大纲,与教学课程同步,重点、难点深入浅出,突破知识疑难障碍点,梳理解题思路及方法。

(二)电视学堂有纯净健康、温暖舒适的学习环境

以高清互动数字电视为终端展现优质教育资源,内容审核严格,可有效剔除来自互联网的不良信息;同时,高清晰度画面辅助大屏幕电视,在享受广播级教育资源的同时,尤其对正处于成长期的广大青少年学生群体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三)电视学堂不受时间的约束,可以随时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提高

借助电视教育平台,家长可以与孩子在家一同点播学习,自由讨论,自然而然地开展亲子教育互动,促进亲子感情的加深。检查辅导学生功课的能力也可提高,一举多得。

(四)学习方式简单,自由自主,方便快捷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范文第8篇

体育作业是巩固体育课教学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让他们掌握一定的体育技术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同时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起到减负的作用,使学生的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达到和谐统一。还能培养学生的顽强毅力,使他们不怕吃苦,具有良好的思想境界,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教师通过对作业的检查与评价,可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通过家庭作业,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课堂上学习的技术、技能,达到熟练掌握技术、技能的目的。

二、体育作业能促进智育的发展

因为智力的发展、知识的获得,所依靠的是人的大脑。脑是人体的一部分,体质的强弱与脑的发育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实际上也就是增强和提高了脑的功能。布置适当的体育家庭作业,能够使学生的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平衡的发展。认知类的作业是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不局限于跑跳投,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沉淀;体能类是发展诸如速度、力量、柔韧等基础素质,尤其是耐力项目,可以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娱乐类作业,如拓展性的趣味活动,增添娱乐的色彩,激发学生对项目活动的兴趣,促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自练。

三、体育作业能够促进家长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体育家庭作业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来完成。在进行体育家庭作业时可以让家长进一步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可以把在学校学习到的各项目运动技能传授给家长,或者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家长也可以辅导自己的孩子进行家庭体育作业的练习。由于是在家庭中,所以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孩子的个性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发展。家长与孩子共同做游戏,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间的身心健康发展。孩子也可以与社区的小孩共同完成体育家庭作业,通过共同的练习可以建立合作、友善的关系,改善目前独生子女性格孤僻的不良特征。在体育家庭作业中,家长可以把注意力投入到孩子的身体锻炼上,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或者与孩子一起活动,让孩子学会善待自己,正确地对待父母、朋友与社会。布置适当的体育家庭作业,增加了体育活动的时间,还可以减轻学生的文化学习负担,使学生的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身体得到平衡的发展;避免孩子上网以及在外惹是生非。既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又培养了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体育成绩,还可以使家庭更和谐。体育练习时邀请家长一起参加,有助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有助于促进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

四、体育作业是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体育家庭作业是开放的体育课堂,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活动的场所是随意的、可选择的;二是从参与者来讲,由学生、家长、不同的伙伴等共同来参与完成,对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将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潜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收效。学生通过家庭作业的学习可以了解体育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通过与一些社区小伙伴一起完成体育作业,增加友谊,分享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课后体育作业的布置是体育课堂的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延伸与提高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沟通教与学的枢纽。从学生层面来讲,课后体育作业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一步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与技能,提高运动能力,有效地弥补体育教学课教学的不足,使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至课外。从教师层面来讲,通过布置与课堂相结合的课后体育作业,教师可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课后作业的布置与监督应做到有目的、有计划,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五、体育作业是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必要补充与延续

目前很多学校都受到场地小、器材少、活动人数多的限制,有些学校人均活动面积严重不足,由此存在着诸多的矛盾。特别是有些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把本来属于学生的活动时间硬生生地挤占了。如果体育教师能给学生布置适量的体育作业,让学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进行锻炼或者在家里练习,可以避免学生放学后就沉迷于网络与游戏。特别是寒暑假的体育家庭作业更重要。学生可以在假期里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通过一定时间的锻炼,相信学生都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形态与生理机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对作业量与强度进行科学的安排,让学生可以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体育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不要对体育家庭作业提出太高的要求,以免增加学生心理与生理的负担。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范文第9篇

一、开发家庭生活资源,让课堂充满“生活化”

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想要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的稳定性,就得因材施教。教学得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身边开始,而家庭生活资源是强有力的课程资源。虽说学生生活在家庭之中,可是对家庭的认识只停留在家庭的表面,所以家庭资源可开发和利用的方面对教学的帮助就更为重要。如在上《我的家》一课时,让孩子在家中观察父母一天的活动,由于父母的辛苦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家中最能捕捉父母辛苦的影子,孩子们通过观察,惊奇地发现他们平时没注意的细节,这些小细节蕴藏着父母对家的一份浓浓的爱意。课堂上,我以我是小主人为主题开展活动,让学生写出今天最想要做的事,如在家经常帮妈妈端茶递饭、帮爸爸捶捶背,从而引导学生学会一定的家务活及关心体贴家人的方法。还可以让家长协同准备全家福、家人的生活照片,帮助孩子精心地准备自己难忘的家庭故事。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愉快地分享家庭故事,感受故事中浓浓的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温馨。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儿童的家庭生活具有多姿多彩、丰富广阔的特点,品生课教学必须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用心地去经历,去感受,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起来。

二、开发学校生活资源,让课堂充满“生活化”

学生每天背着书包来学校中,学校有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有美丽的草坪花园,有他们挥洒汗水的操场活动室,有他们去探索未知世界的教室和实验室,校园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他们的喜怒哀乐大都在校园中发生,他们成功和失败在校园中经历,学校也应成为我们品德教学活动最显性的资源。例如在学习《课间活动守秩序》前,发现很多同学总是在课下发生磕磕碰碰的现象,原因很简单,就是一年级的学生上完一节课后非常急切想到教室外面去放松,去玩耍,因此他不论是在楼道中还是楼梯上都是毫无秩序的乱跑,这个问题非常突出,并且很普遍。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用摄像机将学生课间活动的情况录制下来,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素材,教学中通过正确的引导和组织,师生就围绕这段录像进行了很深入的分析,学生在看到自己在录像中的表现时,他们也为自己进行辩解,可是就是他们的辩解暴露了自己存在的困惑。之后我引导学生针对现象而不批评某个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意见的交流,一年级的小孩尽管小,但是同样有他们的思想和认识,同样能判断出哪些是正确的,以及那些不正确的,应该怎样做。通过后来的实际观察表明,学生在课间活动的秩序有了很明显的改观。

三、开发自然生活资源,让课堂充满“生活化”

让孩子走进自然,感受自然,比教给他们关于自然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感觉这个世界远比知道和了解这个世界重要得多。当我们对某一种事物有了感情上的联系,我们就会产生从更深层次去关心它的责任感。如:《找春天》这节课。我认为寻找春天这个主题是以儿童与自然为轴线。让学生从自然景物变化,以及人类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春天的特征,体会季节变化对人的影响。大自然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课堂,在大自然中学习也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情,教学前带领学生在校园,通过看、听、闻、想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寻找春天。在课堂上学生才能更好地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学生尽情地展示、交流自己所发现的春天的变化。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环境中,从细小的地方去发现春天,启发学生把平时发现的、感受到的春天的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出来,比如绘画、手工制作等。让大家互相欣赏交流,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点,春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既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范文第10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学生长大会成为怎样的人才,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发展,也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永恒主题。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传统的不良教育观念仍使不少学校、教师和家长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重成才、轻做人现象依然存在。同时,新时期网络的普及,使得小学生可以轻易接触到网络中不少的暴力及不雅内容。而小学生好奇心和模仿力较强,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如今优越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造成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及功利意识较强,缺乏合作精神,抗挫折能力较低,责任感较淡薄。这些现象和问题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养成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策略分析

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学校、教师、家庭乃至社会都应该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引起高度重视。作为一线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笔者认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采取如下策略。

1.发挥品德课堂主渠道作用,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展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品德课堂教学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施品德培养的主要渠道。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也是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创建民主的学习环境、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以一种自由、开放、平衡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应倾听学生的发言,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表现,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成功喜悦,积极鼓励学生,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重新了解自我,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2.实施多元、互动与共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负责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在必要的时候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以便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这就促使师生关系由霸权、控制转变成了多元、共生。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互动教学活动,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等辅助教学,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教师还应提供给学生空间和时间,促进学生全员、全程参与课堂交往,引导课堂活动中所有参与者的交流过程,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正确评价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传统评价方式,过分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与学业成绩。正确的评价方式应注重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结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以“人性化”为原则,建立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同时还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对待学困生,让他们体验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会做人的道理,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美好的人生观。

4.加强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家庭教育理念与方式,共同营造和谐的道德教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环境。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与孩子的交往方式,父母为人处世的态度等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重视校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链接十分重要。学校有关方面,特别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要通过家访、师生访谈等方式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对于有些家长重智轻德、暴力教育、不闻不问等不良的教育理念或方式要及时和他们沟通,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同时,学校可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定时通报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的教育,互相交换意见,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每个学生的关爱。学生的道德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德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德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应三位一体,共同关注,互相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道德环境,把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结语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活动课;体验教学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小学生社会性发展,帮助小学生认识、参与、适应社会,为小学生成为具有责任、爱心、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品质而奠定基础。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小学生道德教育主阵地的价值,从“活动课”体验入手,让活动融入课堂,寓教于乐,组织与实施“活动―体验―明理―内化―导行”的活动课,为学生创设情境,构思体验,参与引导,激活体验,讨论交流,内化体验,内化导行,强化体验,让学生认知活动、感受活动、参与活动、活化情感、分析活动、刺激思维、践行活动、固化行为,在活动体验中培养小学生德行,带给小学生品德生长的力量。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活动课模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秉承“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结合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工作实际,摒弃“灌输德育”的教学弊端,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探求符合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新模式――活动课模式,加强和改进小学生德育,真正做到“以生为中心”的促进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活动课是应用系统方法,对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对课堂教学活动课各环节进行整体安排,明确构想“教什么、怎么教、教结果”,将活动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明确活动主题、确定活动目标、做好活动准备,组织与实施活动课,让小学生直接参与活动课,让小学生在活动课动手动脑,体验学习,完成明理,内化导行。

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课模式可以看出,教师基于学生生活,通过“设计活动主题―明确活动目标―做好活动准备―组织活动实施”,为学生创设情境,构思体验,参与引导,激活体验,讨论交流,内化体验,内化导行,强化体验,让学生认知活动、感受活动、参与活动、活化情感、分析活动、刺激思维、践行活动、固化行为,让学生在活动课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三维目标。在品德与社会活动课中,以小学生生活为基础,围绕活动为中心,用活动设计和活动体验组成课程教学框架,用活动交织成为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基本层面。其中,设计活动主题,按照各单元教学内容扩充或压缩制定,兼顾小学生实际情况,让小学生真正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持续发展;明确活动目标,教师需要在每节活动课中,规划设计学生学什么,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学习经验、品德和行为习惯等,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多元化设计活动课目标;做好活动准备,教师准备好活动课教学方案,做好活动课教学分析工作,如,活动环境考察、学生思想状况等。学生做好在活动课中搜集资料、社会实践等准备,激活小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引导小学生探索活动课,调动小学生活动积极性;组织活动实施,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达到明理、内化体验,实现情感、思维到行动的转化,帮助学生内化导行。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活动课的组织与实施

(一)回归生活:创设情境,构思体验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课中,教师应充分结合课程目标、内容、学生身心规律和认知水平等因素,让课堂活动回归生活,从小学生生活背景出来,针对活动课创设活动情境,在情境中教师和学生对话交流,相互探讨,表达自我意见和看法,教师在活动情境中,注重小学生情感交流,组织品德与社会活动,在新课改要求下,引导小学生体验活动,在活动中构思小学生学习体验,增强小学生对道德的认知,感受活动,理解活动,增强活动体验性,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基本认知。

如,亲情树下我成长单元中的“家庭万花筒”,为了让小学生对家庭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了解传统家庭模式,笔者结合小学生的生活背景,给小学生展示一幅图片――“城市车水马龙的景象――夜晚,万家灯火的景象”,引出“家”的概念,创设活动情境(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家的定义,说一说家是什么样的,家像什么;活动情境(2):给学生播放《红楼梦》视频,让学生说说中国传统大家庭的模式;活动情境(3):说一说自己心目中“传统家庭美德典范”,如《郑氏家范》《孟母三迁》等;《父母――我特别的朋友》让小学生反省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体会和父母的良好感觉,学习和父母的沟通技巧,笔者给小学生创设活动情境(1):家庭调查,让小学生调查和父母的沟通状况,思考自己家庭情况;活动情境(2):阅读诗歌――《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活动情境(3):给父母写一封信。《我是文明家庭一份子》为了创建文明家庭,让学生感受创建文明家庭的快乐,创设活动情境(1)实战模拟,4位小学生临时组建家庭,将文明家庭创建计划、困惑、方案进行演习,为创建文明家庭铺好路。在本单元中,“家庭万花筒”“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我是文明家庭一份子”三课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在每一课中创设不同的活动情境,构思体验,让小学生真正感受亲情,关爱家人。

(二)活用活动:参与引导,激活体验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说过:“动作是智慧的根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中,创设情境,构思体验还不够,还需要学生和活动相互作用,活用活动,让小学生参与引导活动,激活小学生体验,小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体验中激发小学生品德情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活动体验效果。在活动课中,教师需要以活动点燃课堂火把,以活动为引领,激活学生体验,提升小学生情感,让品德与社会课燃烧,让学生在活动课中认识、感受、体验,让课堂活动变得“言之有物”,拉近小学生和品德、社会的情感关系。

如,《难忘的校园生活》中,笔者设计“成长记录”活动,真实记录小学生的难忘瞬间,给小学生展示自己班级的集体照,让小学生找一找照片中的自己,让小学生在回忆的时候,引导小学生畅谈感受,激发小学生情感;装扮“展示台”,呈现小学生难忘的“第一次”,小学生回忆从自己进入小学,经历过的许多难忘的第一次,画一画、写一写自己的难忘,将其贴在黑板上,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第一次;细览“风景线”,给小学生呈现出校园内的“风景线”图片,引导小学生回忆学校运动会、春游等画面场景,讲一讲自己和班级的故事,和班级一起成长,回味上学期间在班级中的感人情境,然后让学生填写“收藏夹”,打开自己的记忆匣子,回味自己难忘的校园生活。在本课中笔者创设“成长记录”“展示台”“风景线”“收藏夹”等系列活动,绘制“我的小学生活档案卡”,激活小学生学习热情,真正体会校园是自己学习、交往、生命成长的乐园,激活小学生令人难忘的校园体验,体会小学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价值引导:讨论交流,内化体验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在品德与社会活动课中,教师组织小学生讨论交流参与活动的看法,从深层次思考品德、社会,做好活动课价值引导,促进小学生从活动认知、活动情感转化为内在思想,获得真正体验,强化活动课体验,促进小学生品德思维发展。

如,《园丁赞歌》中,笔者设计“老师,让我悄悄走进您”的活动,让小学生自己设计采访记录,具体参与活动,记录被采访老师小档案、采访话题、精彩回放、真情感言,然后让小学生漫游“知识窗”,走进“活动角”,搭建“师生心桥”,通过跟踪采访老师日常,深刻了解老师的工作特点,了解老师的教学风格。在学生采访记录后,组织小学生交流先进老师的感人事迹,从平凡老师的事迹中,感受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会老师的辛苦,体会老师的无私奉献,懂得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明白和老师应真诚交流,主动理解老师,也告诉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可能会存在误会,但人无完人,信任和宽容才是美德。小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能够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联系自己老师的事迹,唤醒学生热爱老师、尊重老师的思想情感,增强师生情感。

(四)固化行为:外转导行,强化体验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课中,小学生从感受活动、参与活动、分析活动、践行活动,在活动中逐渐改变小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思维、行为,对小学生实施一体化转化教育,实现从认知到情感、情感到思维、思维到行为的转化,有效实现活动课教学目标,提高活动课品德教育质量。同时,在活动课中,也要注重对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延伸和升华,促进小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活动-体验”高效课堂,从课堂、课外的延伸,避免活动课的教学方式和频率,形成品德教育合力,让品德活动课真正“动之有效”,真正在“小课堂”中展现“大德育”,收获德育教育“踏雪无痕”的效果。

如,“诚信真可贵”中,经过“故事屋”“评议箱”“聪明谷”三大活动,让小学生感受诚信的价值,深化诚信意识,交流“小调查”,展开“小讨论”,深化诚信意识,理解诚信行为,指导诚信行为,讨论“金点子”,减少失信后果,让小学生充分交流,寻找弥补失信的办法。最后,为了促进小学生将诚信转化为行为,真正践行诚信真可贵,举办“争当诚信小使者”活动,让小学生以故事、名言朗诵、小品、签名、合唱等活动形式,真正做到诚信待人。在具体活动中,(1)小学生收集诚信名言,如“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养心莫善于诚”“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2)学生集中排练小品,如,小学生编排“诚信是金”“诚信应考”等;(3)制作诚信树,发动学生签名,声明诚信做人。通过搞活“诚信”主题的活动,利用学生实践阵地,在活动中渗透行动,在行动中养成,让小学生亲历活动,参加实践,以活动为载体,创设践行良好时机,让小学生轻松愉快地参加活动,在活动中真实表现自我,养成良好习惯,固化良好行为,强化活动体验。

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中,“设计活动主题―明确活动目标―做好活动准备―组织活动实施”是活动课的主线,“创设情境,构思体验”是活动课的准备,是基础,“参与引导,激活体验”是活动课的主体,是过程,“讨论交流,内化体验”是活动课的实施,是内化,“内化导行,强化体验”是活动课的延续,是升华,让学生认知活动,感受活动,参与活动,活化情感,分析活动,刺激思维,践行活动,固化行为,实现活动课教学目标,提升活动课教育质量。

小学生德育应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基础,建设活动课,增强小学生的认知、感悟、体验。在活动课中,教师给学生创设活动情境,增加小学生德育体验机会,让小学生入情入境,置身情境,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认知,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激感,在活动中养成,在养成中规范,促进小学生智慧生长,品德生长。

参考文献: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小学生; 课业负担;过重; 原因;措施

一、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

1.教学评估机制不合理。现代许多小学学校的教育重点不是致力于怎样提高教学质量以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上,而是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升学和考试成绩上。地方教育部门对一个学校的教育评估基本上是看这个学校的升学率以及学生各科应试成绩。当前,追求高升学率已经成为多数学校办学的宗旨。社会、家庭评价一所学校和教师用的主要指标就是升学率。这种片面的升学导向使学校教育陷入了误区,学校用分数衡量教师,教师用分数衡量学生。甚至,有的老师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成绩好一切都好,成绩差就一切都差。在考试成绩作为评估和考核学校教学质量的指挥棒下,出现了区域性大规模统考,通过简单的成绩排名将学校分成三六九等。小学生长期处在单一追求分数的教学评估体制中,精神紧张,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2.教学要求过高。近几年来,国家教委对小学教材和大纲几经调整,减少了课时和教学内容,以缓解和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地方教育机构也相应的调整了小学生的课程教学计划,减少了每周课时量,减少了一部分教材内容。然而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不至于在区域性的统一考试中落后,不少学校教学中扩充教材内容,布置教材外作业,试题模仿统考题不惜严重超出教材和教学大纲。有的学校在教学内容上追求偏、难、多、超纲脱纲授课和延长授课时间;有的学校延长复习时间,利用自习搞突击,提前结束课程进行复习;有的学校到现在还周末双休补课,让学生到学校上课补习。学校给小学生布置了各种各样的作业,如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同步练习、单元作业,语文和英语还要增加周记、作文、背诵、单词每日听写等等,五花八门。由于作业量大,学生大都不能按时睡觉,每天的学习时间都是超负荷的,大大加重了小学生的负担。

3.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整体偏低。小学教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偏低,是造成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许多小学教师的学历较低,中西部地区基本上是大学专科学历的教师在执教。教师教学能力差,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必然下降。好多老师因为课堂教学质量差而只好采取题海战术,不加选择地给学生大量布置作业,大量进行训练来换取教学成绩。所以重复训练、无效联系是孩子课业负担沉重的重要源头。许多小学教师教育思想陈旧,教育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可以说目前小学课堂教学普遍陷入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形成了高分数、低效率的强烈反差。

4.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许多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小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往往把残酷的社会竞争早早地转嫁到自己的孩子身上。父母不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实际情况, 一味地希望和要求学生的成绩获得高分或满分, 任意的给学生增添课外家庭作业, 不论学校教师布置了多少作业, 学生完成后, 还要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家长还要对学生检查自布置的作业完成质量。更有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 强制学生参加周末补习班、才艺班、奥数等校外课程, 极大地加剧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解决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措施

1.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估制度。首先,作为教育部门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估制度来综合评价学校的教学状况,正确引导学校全面实行素质教育。不再传统以区域性统一考试成绩来单纯的评估学校的教学。另外,学校要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再传统的单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教师,而是从多维角度评价教师,评价教学质量,对教师进行适度考核,弱化教师间的过度竞争,引导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教学评估应当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式来评估,要脱离传统的只以考试成绩来评估方式,要根据当地的教育条件和和环境制定全面的较为系统的教学评估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把教学评估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邀请专家跟踪点评课堂教学。这样一来,学校就不会一味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来提升学校本身的竞争力,用学生成绩来评价老师的教学质量,进而学生的课业负责也得到了缓解。

2.改革课程,加强监督。改革课程设置, 减少课程门类, 适当降低教材程度, 因材施教, 保证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建议建立专门机构, 组织专家对全国中小学使用的教材定期进行研究, 对教材的内容定期改进, 以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同时, 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使教师逐步学会运用“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组织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减轻儿童课业负担。

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学校的检查监督,严格法规法纪。监督学校按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上课,防止随意增减课时量,防止学校、教师给学生乱搭配书籍。加强听课、评课制度,随时纠正不正确的教学方法,推广交流好的经验,以此来促进各学科齐头并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一旦发现违纪时间,应毫不手软予以处理。

3.提高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许多小学老师的教学水平较低,导致学生课堂接受信息的能力下降,不能保证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老师只有通过大量的作业来巩固和补救课堂教学的失败,所以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也是“减负”的关键环节。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点是加强科学教学思想的培养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师范生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应该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应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中心。政府要加大学校办学经费的投入,以解决学校教师队伍不合理,特别是对西部地区小学的教育经费的投入。学校要积极对教师进行业务水平的培训。

4.引导家长树立良好的教育观。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积极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引领工作,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政策、教育措施和内容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家长对教育政策有所认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广大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研究家庭教育和编写有关家庭教育的参考资料,举办各种家庭教育培训班和讲座、展览、咨询等活动,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学校也可以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把学校的教育计划要求及时向家长表明,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纠正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取得一致,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参考文献:

[1]张发金.《家长的心理期待》[J].甘肃教育,2007(1)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家校互动;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08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051

多元主体参与教学取得的效果往往要高于单一主体。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当前包揽式教学模式,从单一依靠教师向家校合作转变,善于借助家庭教育力量,积极推动家校互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一、搭建家校互动平台,构建立体互动体系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家校互动的作用,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积极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将传统家校互动平台与现代多元化互动平台结合起来,构建立体的家校互动体系。

(一)优化传统家校互动平台

在长期家校合作工作实践中,很多学校形成了相对完善、相对成熟的家校合作平台,取得了丰富的家校互动经验。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发挥家校互动作用,就要进一步优化传统家校互动平台,发挥传统家校互动平台的优势。例如,家校通平台、学校开放日等互动平台,这些家校互动平台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等优势。小学教师可以利用家校通平台进行较广层面的互动,通过消息群发的方式,通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存在的共性问题或者给学生布置作业,也可以借助家校通平台,通过信息一对一发送的方式,与家长进行个别交流,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动。

(二)拓展现代多元互动平台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小学数学家校互动的渠道,教师与家长互动的平台越来越多元化。小学数学教师要进一步优化自身知识技能结构,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掌握现代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等。这样,教师才能够拓展家校互动的平台,利用微博、微信、QQ等,实现便捷的、即时的家校互动。多元化家校互动平台将有助于构建立体的互动体系,发挥不同互动平台的优势,如借助微信、QQ建立相对应的微信朋友圈、QQ群等,实现信息的群发,让家长明确在家校互动中任务,也可以通过个别化互动,打造个性化家校互动模式。

二、拓展家校互动空间,有效实现教学延伸

小学数学教学中家校互动要取得有效性,需要教师努力拓展家校互动空间,从课堂到课外,有效实现教学空间的无限延伸。

(一)立足课外夯实家庭教育

根据家庭与学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特点与优势,家校互动中应该将家长的立足点放在家庭教育方面,夯实家庭教育,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如利用家长的优势推动学生预习、复习与巩固。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关键期,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家庭教育将发挥监督与引导作用,通过家长的配合,家长将引导并监督孩子进行自主预习,并及时对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巩固与提升,使小学数学教学从课堂向课前、课后无限延伸,必将大大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与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引导家长参与课堂教学

为了进一步发挥家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家校互动机会或者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引导家长参与课堂学习互动。家长参与课堂学习,首先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其次,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亲子共学的方式,增进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使家长从孩子的角度审视数学学习。最后,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可以从家长的角度审视数学课堂教学,对教师数学课堂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数学教师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三、强化家校互动实践,提升家校教育合力

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家校互动也有助于增进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数学教学关系,提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学生学习之间的整体效应。

(一)教师主动走出去

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走出去,不能以信息化家校互动方式取代家校互动实践。尽管现代化家校互动平台具有便捷、简单等优势,但是缺乏走出去、走进家庭的现场感,缺乏现场的情感作用力。教师要发挥传统家访实践优势,带着目的定期走进学生家庭。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在家学习情况,还要全面了解学生家庭生活情况,这样便于教师全面掌控学生思想状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为数学教学注入感情动力。在家访实践中,教师要少一些“告状式”的家访,要多放大学生优点,给学生多一些激励。这样,家长、学生就喜欢与教师进行互动,从而借助家校互动,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二)家长主动走出去

小学数学教学中,家校互动不仅需要教师善于主动走出去,还需要家长及时走出去,带着问题走向学校、带着任务引领学生走进实践。家长要进一步提升家校互动的主动性,带着思考与问题走进学校,走进教师,向教师寻求家庭教育的理论支撑,帮助孩子更科学地学习数学,更科学地实施家庭教育。家长还要带着任务走进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而数学教师则需要让家长带着孩子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去通过数学实践理解课堂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家长带着孩子走进社会,将使孩子建立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使孩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进而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家校互动是一项传统家校合作方式,也是具有很久影响力、作用力的家校教育合作方式。小学数学教师要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深刻地认识到家校互动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小学数学教师要基于对数学教学事业的敬畏、热爱之心,进一步提升家校互动主动性,推动基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家校深度合作,发挥家校互动的整体效应。

参考文献:

[1] 赵志强.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家校互动模式[J].读书文摘,2014(18).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范文第14篇

摘 要:环境造就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5-0041-01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遗传、教育和环境。遗传因素是人发展的前提条件,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而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环境造就人,环境改造人。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差、自制力差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在小学生学习英语时,有必要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为他们学好英语提供有利条件。

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课堂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一、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一方面指课堂内的布置,一方面指课堂教学。课堂内的布置,就是要在教室里张贴单词卡、课文挂图,创设一个学习英语的氛围。几年的教学,我体会到这个做法带来的益处。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挂图复习单词、句子,利用卡片熟记单词、对话,学生们一看到挂图脱口而出有关的单词,顺利完成对话,促使学生们你追我赶,争着发言,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良好。当然课堂内的布置需要老师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制作挂图、单词卡片,做这些工作老师也会受益匪浅,如提高绘画水平等。

除了课堂布置之外,主要是课堂教学。它是小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应做到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学有效地利用教材;课堂教学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恰当设置情景,侧重听说,使学生们敢于模仿,敢于用英语发言,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视听法、角色朗读、木偶表演、游戏、分组讨论等,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巩固;教学手段要直观形象。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求教师掌握多种知识,利用多媒体一幅幅画面形象、逼真、直观,使学生在快乐中学知识。另外,教师标准的语音、优美的语调、亲切的教态、饱满的情绪,大方得体的举止、仪表也会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

二、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指校园布置和第二课堂活动。如在校园布置评比栏、宣传栏,出一些英语小报、英语书信等,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也能学到英语知识。学习的环境越自然,学习起来也就显得越容易,因此将英语学习延伸到课外也称得上是一种良方,那就是第二课堂活动。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余活动中仍能受到启迪呢?我们在学校现有条件下给学生创造一些英语实践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兴趣小组、英语朗读比赛、歌咏比赛等,使学生处处都能接触到英语,时时都能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三、社会环境

社会作为一个大的环境,确实为学生学习英语创设了许多环境,例如:英语口语竞赛、朗读比赛、英语手抄报比赛、讲故事比赛等英语活动。我认为现在社会上还缺少一些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儿童英语读物,电视中应多一些简单易懂的英语版的卡通片。

四、家庭环境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家庭;教学;资源;利用 一、利用家庭资源,夯实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开始,也是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保障。而这些课前准备是和“家庭资源”密不可分的。如: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父母的难处”的课前准备时,需要学生了解为人父母的难处,平时他们对家庭的支出、父母的工作都知之甚少,于是我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在课前为他们拟定了以下准备工作:

要求:回家后,采访你的家长,完成以下问题:

(1)了解家里每年用于自己的生活费、教育费等各项费用大约是多少,大约占了父母收入的几分之几?

(2)采访爸爸妈妈,了解他们的日常工作内容,也可以跟随父母一起上一天班,实地考察。

(3)采访父母,认真倾听他们对教育子女方面有哪些难处?

在这个课前准备中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采访家长,从而深入体会父母生活的不易、工作的辛苦、为子女和家庭全身心的付出。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好多的课前准备由于家长的参与而含有“水分”,甚至好多都是父母包办的。究其原因是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或者怕麻烦:生怕孩子不会,怕他们受伤,怕他们影响学习……所以要让孩子在家中真正动起来,也要想方设法改变家长的意识观念。只有让学生在家长的监督、指导下扎扎实实地去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利用家庭资源,夯实课前准备。”

二、利用家庭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在品德课中设计新颖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这样才能构建起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之间的桥梁。在为了设计好环环相扣的活动而绞尽脑汁时请不要忽略了学校最大的“人才资源库”——家长!

例:设计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我是独生女(子)”课堂活动时,针对“我们会被宠坏吗?”这一话题,要求学生展开辩论,由于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比较主观、片面,所以面对辩论这个环节时感到无从说起。为此我特邀了一些家长,录制了一段家长评论自己子女的录像,当孩子们在大屏幕上看见自己的父母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时,有的自豪地露出了笑容,有的害羞地垂下了脑袋……他们从自己最亲密的人口中得知自己作为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从而反思自己,正视自己的不足。在这一环节中,家长的介入给了学生最真实,最直接的评价。

这样的课堂形式还适合许多不同的教学内容,只要我们教师把家长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就能真正把教学活动从课堂扩展到无限的空间。

三、利用家庭资源,展开课后延伸

如今品德课要以课堂活动为中心,向四周激起涟漪,将检验学生道德行为的标准放在课后的延伸活动中。教师通常会采取布置课后实践作业的形式来延伸课堂效果,而这些课后作业突破了课堂,超出了学校的活动范围,就需要家长的监督和配合。

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的课余生活”后,我为学生布置了课后延伸作业:①请每位同学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照合理的要求,自己设计星期日一天的安排。②请同学们把自己设计的假日方案带回家给爸妈看,如果父母能接受,就与他们一起去实现自己的方案,如果父母不能接受,就请他们说说不接受的理由。

布置这样的作业,一方面是担心学生在课堂中虽能把自己的课余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但是一旦下课铃声响起后,一切又成为“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后或假日期间品德教育容易出现盲区,这就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利用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促成学生道德的形成。

在家长的反馈意见中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样的课后活动,孩子们更合理地安排了自己的课余时间,家长参与其中的这种亲子活动也让家庭的氛围更温馨,家长和孩子一起享受了健康积极的周末时光,这种活动应该多多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