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语文园地的教学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012-02
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向,不仅带来了传媒业态和传播格局的巨大变革,对于为传媒业输送人才的新闻教育也提出了全新挑战。新闻传播学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其整个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媒介融合的发展,适应传媒业态的变革,新闻实践教学也应做出相应的变革。
一、媒介融合驱动传媒变革及新闻实践教学的转型
“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浦尔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所谓“融合”,就是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边界渐趋模糊和融合,来自不同渠道、介质的信息产品,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可以承载于一个统一数字平台[1]。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介融合以不可逆转之势推进,驱动了我国传媒业态的巨大变革。传统媒体纷纷转型,各类新闻APP不断亮相;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成大势所趋,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大数据广泛应用,数据被深度挖掘、可视化呈现等。新的传媒业态不断呈现,给为传媒业输送人才的新闻教育提出了不少挑战。
业界对“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至少提出了这样几种重要的能力:对多介质数字化内容资源整合利用的能力;新媒介技术操作运用的能力;对数字传播产业链增值环节的认知与反应能力;对内容定制、渠道的个性化再造能力[2]。张志安教授也提出“新闻传播教育必须要跳出面向媒体、面向行业的旧格局,转向面向公共传播业、面向更加社会需求的新视野。[3]”由此可见,媒介的融合发展需要培养具备跨媒介的信息整合及实践运用能力,具备专业性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并具有多元化知识体系、有极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新闻学的应用性更多体现在实践教学层面,作为应用型高校的地方院校在新闻教育的改革过程中,转变其原有新闻实践教学体系刻不容缓。
二、地方院校新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地方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开办时间往往不长,加上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学资金投入不足、地域媒体发展形态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其新闻教育、尤其是新闻实践教学尚存在诸多不足。
1.缺乏具有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目前,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双师型”教师应该既具备理论根基,又具备实战经验,能够很好指导学生实践。而地方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开办时间往往不长,开办之初的教师大多是从文学专业转战而来,其后引进的老师多是刚毕业的博士、硕士,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学历结构虽然得到了提高,却缺少媒体的实战经验,从而造成在实践教学中仅能做理论层面的指导,真正教导学生动手实践尚有所欠缺。
2.实践教学在整个新闻教学体系中所占比例较低
对于定位为应用型本科的地方院校而言,新闻实践教学应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现实情况则不然。一方面在于单门应用性课程中实践课时所占比例较低,往往总课时为48课时的课程中,理论课时达32课时,而实践课时为16课时,实践课时仅为理论课时的二分之一。另一方面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理论课时更是远远高于实践课时。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尚恒志教授在一次访谈中谈到,该校目前已经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后,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时数占总学时数已经达到了30%~40%[4]。可见,即使在颇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体系中所占比例都偏低,更遑论其他地方院校了。
3.实验设备不足且跟不上业界更新的速度
地方院校大多偏安一隅,地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教育经费的投入,从而导致实验设备的购置存在经费不足的困境。以笔者所在黄冈师范学院为例,该校传媒与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于2013年获批为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近年来更通过多途径加大实验设备的添置工作,但仍存在实验设备不足的情况。在实践教学中,2~3名甚至更多同学共用一台设备的情况时有发生,且学校实验设备跟不上业界更新速度,这就大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也会出现学不致用的情形。
4.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行业培养人才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但在目前的地方院校中,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能得到改变,实践教学形式极为单一。
目前,很多地方院校新闻实践教学多以小学期见习和专业实习来实现,课程实践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实践操作相当有限,很多课程的实践到最后都变成交一部视频短片即可,重复性极高。且实践往往很难走出校园。这种实践教学形式不仅缺少积极性和创新性的思考,也不能适应融合媒介时代的社会需要,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三、地方院校应发掘自身优势,适应社会需求建立新闻实践教学体系
融合媒介时代也给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下,新媒体在招聘中对学历的要求较为宽松,目光不局限于“985”“211”等重点高校。某新媒体近三年来的招聘统计数据显示,该媒体招聘的毕业生中,二本和三本院校的毕业生人数是“985”“211”重点高校的毕业生人数的1.3~2倍[5]。地方院校应抓住机遇,在其新闻实践教学的改革中应努力挖掘自身优势,构建适应融合媒介需求的新闻实践教学体系。
1.立足区域经济,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为适应融合媒介的发展趋势,各传统媒体纷纷建立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各类企事业单位也开始布局新媒体,但由于缺乏理论指导等原因往往效果一般。由此可见,新媒体运营人才极为缺失,这恰好能为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很好的契机和有效的实践平台。
地方院校可以设法与社会传媒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联系,达成校企合作的协议,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切身投入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对新媒体平台的运营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满足社会的切实需要,实现合作共赢。
2.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新闻教育从来离不开实践,真正的实践教学不是课堂上的简单模拟,也不是学生社团的自我锻炼[6]。鉴于此,新闻实践教学要改变现下单一的形式,就应该致力于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
首先,针对各门具体的课程,教师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任务,从基础性实验再到提高性实验到创新性实验,一层一层打牢学生的基础。第二,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平台,鼓励学生将校报、校广播台、校微信公众号等当做专门媒体进行运作。第三,教师应指导并鼓励学生将课堂实践以及校内媒体实践的作品上传到各种新媒体平台,或由学生直接运营公众号展现其实践成果,接受社会效果的检验。
3.鼓励青年教师到媒体挂职,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有了教师好的“教”才有学生有效地“学”。新闻传播学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兼修的“双师型”教师。
地方院校受限于地域和财力的限制,较少有机会从优势媒体聘请经验丰富的媒介人士来校教学,但可以鼓励青年教师到优势媒体挂职锻炼。地方院校的青年教师多为硕士、博士毕业,自身理论素养较高,学习能力较强,通过到媒体的挂职锻炼,一方面可以弥补其实战经验不足的劣势,另一方面,教师真实走进媒体一线,更好感受媒体融合的新形态,对未来的新闻实践教学将是弥足珍贵的补充。
4.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与技术发展的对接
新媒体技术的更新及快速发展,对新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屡获数据新闻报道作品大奖的黄志敏就指出,好的数据新闻报道作品的呈现需要一个优秀的技术团队,这个团队必须具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呈现等多种能力,而这不是新闻学单个专业可以解决的,它还涉及到计算机编程以及艺术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因此,新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亟待优化,在实践教学中应该与其他专业联合教学,增加网络技术和艺术设计方面的相关课程,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能力,实现实践教学与技术发展的真正对接。
总之,定位为应用型本科的地方院校,要重塑其新闻传播教育理念,则应从其实践教学的转型发展开始,改变其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融媒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苏常.融媒时代新闻教育改革的“加减乘除法”:来自地方院校的实践和构想[J].东南传播,2016(6).
[2] 陈丽菲.国外新闻传播学科教育发展新趋势探讨[J].新闻记者,2015(10).
[3] 张志安.从新闻传播到公共传播――关于新闻传播教育范式转型的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4] 传馨.媒体融合趋势下的传媒教育新发展――访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尚恒志教授[J].今传媒,2015(12).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地域辽阔但是人口相对比较稀少,在我国属于经济落后、需要进行开发的地区。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区域,这使得民族文化相对比较集中。因为历史和环境的关系因素,维吾尔族慢慢形成了现在有着鲜明特色的习俗和风情。维吾尔族在生活上和汉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语言文字、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属于自己的民族风格。我们要将地方课程的资源开发重视起来,特别是从小学开始,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地区教育向素质教育靠近并同步,也可以发扬维吾尔族优秀的民族文化。
2.地方课程的开发原则
(1)地方课程是连接国家和地方学校的通道,在对地方课程进行开发的时候必须要明确国家、地方、学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往的国家课程所提倡的是一视同仁,忽视了地方课程进行自主开发的能力,一切规章制度都是向政府看齐,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对地方课程的开发及建设起着约束的作用。
(2)地方课程的重点就是地方性,不同地方课程的内容也仅限于当地的学生。地方课程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制定的,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和现实社会及社会发展加强联系。地方课程也属于对国家课程的充实和完善,侧重点在于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语言等。所以说,地方课程开发要以突出民族特色为基础,在最大程度上解决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脱离的弊端。
(3)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中有的学科不一样,地方课程并不是一味地学习知识的理论、实际操作,地方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讲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等。
(4)在对地方课程进行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习的方式,要从接受式教育转变为实践式教育,学生要形成自主、创造、开放性的学习方式。
3.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对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
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的开发一定要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等相关的价值取向,了解自己民族悠久的历史并为自己是维吾尔族引以为豪。丰富的民族文化经过历史的长河逐渐渗透到了维吾尔族生活的各个角落。从古至今民族文化的沉淀,让该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所以要把增强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的针对性放到首位,把现代化的教育和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资源都可以和现代的课程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课程内容中的民族文化资源不但要符合教育学的相关规定,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够接受和适应。所以说,要以这两个元素为目标合理的对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在地方课程资源课程的开发运用中,要有针对性地去选择一些关于本民族的历史、艺术、语言等精华的部分。比如维吾尔族的传统歌曲、民族舞蹈和音乐,还有本民族的文字和优秀的作品等,还可以开展一些有着民族特色的课外活动。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要大力弘扬,让学生从小就开始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从而增强自身的民族意识,继续传承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民族特色。
4.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①在国家为一体的课程中对于少数民族的传统教育考虑甚少,从小学开始因为考试的压力,当地教师会将内地的课程模式生搬硬套的挪过来。而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风俗、宗教等相关内容涉及的很少;②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把自身存在的优势充分表现出来。学生对于本民族的了解还远远不够;③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没有紧密联系在一起;④因为对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的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使得这些拥有着多彩的文化资源没有经过提炼就成为课程内容。
5.对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些建议
①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要让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教育模式有效的合二为一;②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内容必须突出本民族的特色;③建立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的资源库,便于积极有效的进行地方课程资源地开发,让该地方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④要对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进行科学化地管理,可以专门建立一支对地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研究的队伍;⑤对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要融入多元化的教育以及跨文化的教育,让地方学生对多元化的社会有更多的了解;⑥教师要时常对在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进行开发和研究时得到的理论进行总结。⑦教师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素质教育评估体系。
一、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目前以组件式开发为主流。[5]通过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提供的可视化开发组件,可以快速便捷地搭建自己的GIS应用程序,嵌入常见地理信息系统功能,为进一步与应用行业融合提供接口。目前,各高校GIS设计与开发大都采用组件开发,且一般选用ArcGis,SuperMap,Mapgis,Mapinfo的二次开发平台。
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具有如下特征:1.实践性强。GIS设计与开发以应用开发为主,需要依靠大量项目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学科交叉性强。本课程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学科和具体应用行业学科知识,学科交叉性强,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软件开发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融入行业应用当中。3.教学方式灵活。GIS设计与开发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课程教学需要。GIS设计与开发常采用项目教学法[6]、分组教学法等,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趣味性、能动性。因此,GIS设计与开发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理论知识,而在于实践教学。[7]以实践操作深化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在不断掌握软件开发技能的同时,完成理论知识的顿悟。
二、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优化模式探讨
(一)强化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设计
GIS设计与开发是GIS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需要配套一系列课程构建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来辅助教学。其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2.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差异;3.坚持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原则[8];4.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5.以需求为导向,坚持课程可调整性原则。
基于当前对GIS设计与开发人才的需求以及地方院校课程设计情况,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应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GIS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软件设计模式、计算机图形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工程、GIS软件开发、WebGis开发等课程,囊括了GIS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所需的大部分知识,全面反映了“概念—原理—方法—操作—应用”五位一体的特征。
(二)多模式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目前,大部分GIS课程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且实验教学过程多采用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模式,即由教师进行程序演示与操作,再由学生进行模仿或根据实验指导书编程重现。在此模仿过程中,学生往往更多的关注了代码的书写,而未能主动思考,不能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大降低了程序运行成果所获得实践成功的成就感。因此,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如图1所示。
■
图1 GIS软件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架构示意图
项目示范型。以教师科研成果作为典型案例,从项目的背景、需求、设计、编码、测试进行分析、讲解、示范以及实践,将学生带入学科前沿和具体工程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展现“读、想、练、用”的教学要素。
团队协作型。GIS设计与开发设计项目过程复杂,涉及面广,需要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达到最大工作效率。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根据教学知识点假设项目背景拟定题目,教师担任指导,由学生分组自学、协作完成教学工作。小组中一人负责问题分析,担任项目甲方,负责提出需求;一人负责与甲方沟通,建立规范化需求清单;两人负责系统设计与系统原型快速构建;一人负责项目测试;建立系统设计之后,全组分工协作完成系统开发工作。
开发竞赛型。GIS开发大赛注重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选题、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到最后的测试,周期长、任务多样、难点多,能锻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并磨炼学生意志,非常接近工作状态,能使学生尽早接受社会竞争。目前,除ESRI和SuperMap每年均会举办一次全国性GIS大赛外,很多高校会举办一些校内竞赛,其中GIS设计与开发均是其重要的竞赛项目,这为GIS设计与开发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校企合作型。通过与相关GIS软件公司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具体的项目,为学生提供进入社会和接触实际项目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在辅助完成项目的同时,熟悉项目流程、认清重点和难点、提升开发 技能等。同时加强校企技术交流,邀请企业技术总监、项目经理举办不同类型的专题讲座,增强学生项目阅读能力。
软件测试型。通过对GIS系统进行黑白盒测试,发现GIS设计与开发中的关键点、难点以及常见Bug分布情况,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并提升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避免自己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犯同类错误。
就业引导型。按照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就业意向进行应用行业分组,与相关行业企业、协会、就业指导中心建立联系,举办企业专题、行业发展前沿、就业指导等讲座以及到企业中参观学习业务流程、观摩企业成果,扩展学生学术视野与知识面,了解业界动态,建立行业发展与GIS应用交集,缩短学生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距离。
(三)围绕课程群打造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对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是学科建设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GIS设计与应用课程群学科交叉广泛,知识增长点众多,发展迅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扩展学科领域和提升知识结构,以优化与提升整个教学团队。地方院校多数将学校定位为“教学为主型”,教研仅限同门或相似课程教师间的交流,根本谈不上团队建设。学科人才,凸显学科带头人与技术骨干的作用,能形成良好的传帮带氛围,建立以点带面形成合力的局面。在项目资助与带动下,才能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结构更新、人才交流,才能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教学与研究,形成良性的“引进、培养、锻炼”长效发展机制。因此,可以有针对性的凝练研究方向,覆盖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在科学研究中建立教学团队。
三、结语
GIS设计与开发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了GIS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是GIS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GIS设计与开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能力的培养需要综合性、系统性、多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支撑。从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设计以及围绕课程群打造教学团队、多模式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可丰富GIS设计与开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获取转变,优化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GIS设计与开发教学质量优化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与总结,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质量稳固提升。
[ 注 释 ]
[1] 边馥苓.我国高等GIS教育:问题、创新与发展[J].地理信息世界,2007(2).
[2] 董隽.高等综合院校地理信息系统教学问题探讨[J].林区教学,2009(1).
[3] 赵银军.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人才培养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1).
[4] 蔡菲,孙英君,单宝艳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GIS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J].测绘通报,2008(6).
[5] 钟广锐.基于SuperMap Objects的“GIS设计与开发”课程实验设计[J].地理空间信息,2007(2).
[6] 黄猛,李攀.项目教学法在地里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2(5).
[7] 赵冠伟.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质量优化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4).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教育改革;时展趋势
引言:
小学语文课程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知识的基础构造而展开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日后学习更深层的语文知识做好扎实铺垫;其特点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从而为学生建构一个宽广的语文知识世界,不断提升学生探索语文文学奥妙的兴趣与能力。尤其在新课改施行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上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对知识的基本传授,而是需要根据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科学有效、合理有序的设计具有趣味性与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方法,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一、建构具有阶段性成长特点的语文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好动、活泼可爱,似乎具有使不完的力气和用不完的想象力,根据他们如此的阶段性成长特点设计语文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
二、采用具有趣味性与新鲜感的语文教学方法
我认为增强课堂、知识的趣味性与新鲜感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2]。从教师层面说,一方面拓展了语文教师的创新性思维,在前期备课阶段将时代特色与新生潮流有机结合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来,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尽可能的不让孩子们与现代化社会脱节;另一方面迎合了新课改下的教育体制,新的教育体制重点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用他们易于吸收、乐意接受的方式为他们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使学生主动的热爱学习,而非过去那种被动式、强迫式的学习。
而从学生层面来说,首先是满足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生理与心理需要,生理需要是因为小学生天性好动,让他们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在课堂上坐四十分钟是不容易;心理需要是因为带着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与爱好。其次,时代在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必定存在无法适应时展趋势的弊端,更重要的是现代的孩子成熟的早、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因此通过大胆创新建构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对孩子们积极努力学习的一种动力。
这里以识字课程“画家乡”为例,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大体是老师讲生字写在黑板上,并以书本上的简短课文为铺垫,为同学们传授生字的写法、意思与特点等。但是为了构建具有趣味性与新鲜感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师完全可以摒除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在上课前老师可以为同学们布置任务:“同学们,大家都爱自己的家乡,那么在你们的脑中,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用自己的想法与理解画一幅家乡画,明天上课的时候老师会让同学们做展示,看看谁画的家乡最美丽。”孩子们天真烂漫,比起认字他们更喜欢画画,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提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同时,孩子们在画家乡时,丰富的想象力不仅能让他们学到课程中的生字,还会培养他们画图、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比如,有的孩子可能会画树、花、房子、池塘,有的学生可能画出了太空、飞船甚至外星人等等。这样不仅让孩子们认识到了课标要求的生字、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无形中培养了孩子敢想、敢做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再如,在语文园地中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简单的“助人为乐”即兴朗诵比赛,让孩子们谈一谈助人为乐的意义或者自己曾经做过的助人为乐的事迹等等。这样的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即兴表达能力,也为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既调动了他们的课堂热情,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充实度。或者教师也可以将这个环节设置成“助人为乐”讨论会,改变课堂固守的“排排座”形式,让孩子们围成一圈,针对话题进行讨论,并且鼓励他们勇敢的各抒己见。
三、实施“以人为本”教育宗旨下的语文教学方法
“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第一是重视人的重要性;第二是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提升学生的表现力与创造力;第三是让教师成为辅助学生的有效助力,帮助学生不断进步。然而以往的课堂都是“填鸭式”教学,不注重培养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3]。因此,现在的课堂应该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平等、和谐的关系在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无限蔓延,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同伴、老师对自己的包容与关爱。
例如在进行课文学习时,教师应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学空间,通过课本的部分提示与同伴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或者对课文内容、情节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当教师为学生打好汉语拼音、认字等环节的基础后,小学语文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自由式与放任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烂漫天性、活跃思维为主,而不是给学生建造一个固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框架,限制他们的思想扩宽与天性发展。
结语:根据学生阶段性成长特点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利于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开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认知能力,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运用具有趣味性与新鲜感的手段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利于不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热爱,从而强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目标;凭借新课改下“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阳光友爱的学习环境,从而增强九年义务教育下的校园基础教育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赵厚锋.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关键词】聋哑学校 小学语文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12-02
聋哑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在观念、方法、手段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教师严肃面对和积极解决,推动教学改革、实现教学创新,促进聋哑儿童的全面发展。
一、聋哑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 忽视儿童综合能力培养
聋哑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针对聋哑学生进行发音、听话(看话)、说话和祖国语言文字教学,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话(看话)、说话、阅读和作文能力,并使学生在语文中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思想品质和审美情趣得到熏陶,促进聋哑儿童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然而,很多聋哑学校的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只重视知识传授,不重视对于儿童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导致聋哑儿童不能得到全面发展,难以实现预定语文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单一 难以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很多聋哑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不重视新的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新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始终采用“一言堂”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导致聋哑儿童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语言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得不到提升。
3.教学手段落后 难以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然而,很多聋哑学校的语文教师缺乏对于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开发和应用能力,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率始终难以得到提升。
二、聋哑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革新教学理念 促进全面发展
聋哑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革新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帮助聋哑儿童掌握口语、手语、书面用语等基础知识和沟通方式,还要帮助聋哑儿童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并通过语文学习了解更多的资讯、树立正确的“三观”。例如,在学习“关怀”这个词的时候,教师将口语教学、手语教学和书写教学结合起来,实现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和能力教育的协调进行。首先,教师先给儿童示范“关怀”的手语:先用双手比出心形形状,再从胸前向外缓慢移动,让幼儿通过教师的手势理解这一词指的是将自己的爱心奉献给别人;其次,在黑板上写出这一词,并发出读音,鼓励儿童根据教师的唇形进行发音模仿;再次,让儿童根据教师的板书进行书写练习;最后,用ppt播放社会各界人士为聋哑儿童献爱心的照片,让儿童切实理解到“关怀”的含义,并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和爱护的群体。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聋哑儿童听(看)、说、读、写和手语等综合语言能力,还让儿童体会到社会的温暖,渗透了情感教育。
2.革新教学方法 激发儿童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聋哑儿童由于在生理上存在缺陷,往往导致在语文学习中存在自卑、恐惧甚至抵触等心理,难以调动自身语文学习的兴趣。一般来说,聋哑学校的教师可以通过在课上开展集体游戏、组织竞赛等活动,在课下开展社会实践、班级板报、语文园地等活动,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结合起来,创新语文教学方法,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例如,在学“反义词”的时候,教师采取集体游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前面针对词语进行表演,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竞猜,让儿童在游戏的氛围中对于所学“反义词”有直观的认识,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聋哑儿童语文学习的进步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再比如,在高年级聋哑儿童进行作文练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语文园地”中将儿童的作文展出,并鼓励儿童互相写评语,再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通过这种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赋予语文教学趣味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提高儿童语言能力。
3.革新教学手段 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教师应该根据聋哑儿童的学习需求和聋哑学校语文教学的特点,灵活应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聋哑儿童营造真实、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目前,在聋哑学校比较有实用性和可行性的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系统、FM助听训练系统等。例如,在生字认读环节,教师可以应用FM助听训练系统,与儿童的助听器进行无线对接,为儿童营造清晰、安静的聆听环境,使他们聆听来自教师的真切的声音,在帮助手语基础薄弱或听力水平低下的学生更好现存的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给予一些存在语言康复希望的儿童进行语言实践的自信,使儿童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样化教学;创新教学方法
在多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诸多事实证明,凡是在其所从事的领域获得极大成就的人往往对其所钻研的领域或者从事的工作都有浓烈的兴趣,兴趣是钻研和学习的最佳原动力,它能够促进人们自发而忘我的努力探究和学习。学习当中也同样如此.我们应当以提升学生兴趣为切入点,通过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兴趣。调动阅读的积极性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能对教师的“传道授业”积极主动地吸收、消化和运用,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则是使学生“乐而为之”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脑子里就自然产生许多个问号,就能引起他们探究问题的欲望,从而促使他们主动、自觉地学习。在教学中,以《蒲公英》一课为例,在揭示文章的课题时,老师出示了一则谜语:一群小伞兵,身儿多轻盈,随着风儿飘,到处去旅行。小学生把手举得高高,兴奋地猜到了谜底――蒲公英。接着,老师随着悠扬的音乐,抑扬顿挫的朗读,配以色彩鲜艳的多媒体画面,把学生带入了有蓝天白云、有沙漠、人海、田野、阳光的大自然景现中。优美的景色,丰富的语言,有趣的故事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教师采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电教手段,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优美境界。
二、让语文走进生活,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语文来自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语文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它是对生活中点滴小事的概括与升华,但它又高于生活.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应是结合现实生活,课内得法,课外受益。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坚持让小学生多接触社会,体验人生百味,看一些诸如“焦点访谈”“天下故事”等浓缩了社会精华的节目,这是小学生了解社会的一条捷径,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课堂学习,然后读一些课外精品文章。课本上虽说大多是传统名篇,但或出于年代比较久远,或者不容易理解,很多文章小学生欢迎,教师推荐的课外读物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小学生深入接触社会,可以利用暑期、节假日的时间与家长一起逛超市,了解社会生活,写出写出所见所闻,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目的是让小学生注意留意观察身边的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用到语文,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三、重视课前预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教与学来讲,预习对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大一点年级的学生,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上课本身及课后的补漏,这样的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平时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预习就是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学习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在教师授课时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就更强了,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有一定的目标性,能够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提高课堂的听课效果。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后安排预习作业,下一节课上课前进行预习检查,让学生形成预习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从阅读的整体而言,要有计划,有部署,有要求,循序渐进 阅读,首先要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其次从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等方面进行指导, 这种“开放性”教学方法,就是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学习能力。
(二)从阅读的过程而言,要有广度,有深度,速度,博采众长 阅读的过程主要体现在“读”字上,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既要保“量”,更要保“质”,还要有一定的速度。
阅读是一扇窗,透过它就能看见整个世界;阅读是一盏灯,点亮它就能照亮心灵;阅读还是一根接力棒,它让人类香火绵延,永世传承。只要感悟到阅读其实是心灵的体验,那么阅读教学就会开辟出新天地,在语文教学这片神奇的园地中也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四、将游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展开学习
小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活泼好动.爱玩、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喜欢受到表扬。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游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方式教学也不失一种构建活力课堂的有效策略之一。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无形中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给予教学一个全新的视角,也营造出富有挑战性的交流合作的情境教学。可以通过讲故事、辩论赛、成语朗诵展示、情景剧等等方式来进行教学,还可以借助当前小学生爱看的电视栏目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学生也会认为这种题材新颖充满新鲜感,在轻松愉快的氖围中学习。学生自主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很自然的接受了思维的训练、不自觉的就掌握了很多知识点。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生机盎然的,兴趣教学、活力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并乐于学习的园地。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方法,开辟新途径,不断的注入新的活力,将这片舞台教给学生,张扬他们自己的个性,找到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灵感、爱上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康若雯,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浅谈,《速读(下旬)》2015年02期
2019年11月19号,我参加了由王瑞荣老师组织的坊子区小学语文单元主体教学研讨会议。这次主题研讨中老师方法新颖,独具特色,使我们这些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受益匪浅,更使我们眼前一亮,顿感豁然开朗,为我们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指引了方向。本次会议内容为:单元主体课堂教学观摩、单元主体教学点评报告、单元整体备课分享、单元整体备课点评报告、习作单元教学报告。
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在单元整体目标的统领下,各模块,每个课时的目标也相对集中。最大的特点是:围绕某一主题,将教材文本、课外拓展资源,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高度整合实施教学,使整个单元的教学变成由几个“模块”组成的,却又不可分割的整体。
通过专题讲座与课堂展示研讨,使我明白了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是“主题”“整合”,读写实践都围绕主题展开。它与单篇教学比起来,有如下优势:
1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是比单篇教学站位更高的教学模式。就像徐万东老师说的,单元整体教学它看到的不是一课树木,而是一片森林。教师先要对课程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学期初至少要对一册教材有整体的了解,充分考虑每一个主题单元中听说读写的统整,甚至要把课外阅读和语文综合性学习都做一个大体的规划。我们不仅要读教材还要读学生。
关键词: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51-01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语文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语文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持续过程。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以及教师个人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全新的生长点。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为根本,以外在的专业发展背景为支持的教师专业结构不断扩充、更新的过程。
新课程体制改革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加强多层复合性的知识结构
长期以来,受任课单一化影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只专任一门学科,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化,没有机会接触其他学科的教学,多数教师只求专业性,知识面狭窄,不能对专业知识进行拓展,使单一化特征表现的更加明显。同时,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一部分语文教师只根据教学大纲来讲解教材的内容,上课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考试。除了考试的内容其他与之没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内容都不进行教学,学生学到的也只有教科书和参考书上的内容,如此以往,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发展教师多层复合式的知识结构,而不是传统的单一专业知识。它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有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专业知识,还要吸收各学科的精华,使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关联整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加强专业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应具有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组织、沟通、研究、教学、反思等专业能力。比如,在教学能力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应要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深入到小学语文教材讲解中,使具体的课堂教学充满对美好事物的体验,激发小学生的灵感,在教学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研究能力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应了解小学语文的教育规律,以有能力指导小学生在语文课上的教学实践。新的课程改革,让教师在研究方面有了更阔的发展空间,倡导小学语文教师要参与小学语文课程的研制、开发,并在教学中不断的改造小学语文课程,使语文课程向多元形态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能挖掘出自己的研究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实现教学创新,使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教学的一体化。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经验+反思=教师成长。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经验和反思能力也尤为重要,经验是教师对本专业知识的积累,反思是对知识的加强,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规划,经验和反思除了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之外,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充分让小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促进其发展。
三、加强智力品质
智力是人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师要有效、顺利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具备的首要条件就是智力品质。教师应具备的智力品质包括较高的创新力、知识素养、勤奋的进取行为、较强的组织能力、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的智慧和因材施教的能力等。就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来说,它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主要功能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要有效地、顺利的组织好一堂课,前提是教师自身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并且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获取新知识。就语文教师勤奋的进取行为来说,它是语文教师不可缺少的智力品质。为了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效果更好,语文教师应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参加一些培训班的学习参加使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得到提高或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信息途径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使自己的教学实践知识得以充实,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就语文教师的创造性来说,语文教师要乐于实践、善于创造。教育教学主要是培养人的活动的工作,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就大体方向来说都有其规律性,但是具体到每个人却是各不相同,有很多因素都是无法预估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教师要运用所学的知识活处理教学实际问题的智慧。教师要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教师是一种充满了创造性的职业,离开创造,教师工作就失去了生命力。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从而实现专业的发展。
总之,随着我国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现代小学教育课程多层复合性知识的趋势,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多层复合性的知识结构、智力品质和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专业能力,转变自身的角色,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做一个新时代的新型小学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 董 静.课程变革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教育教学;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80-02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是指为了完成教学,依据教学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教学。
一、游戏识字,寓教于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堂中做游戏是学生普遍喜欢的形式。学生通过做游戏表现自我,同时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多使用游戏等形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1.猜谜语。猜谜语是学生普遍喜欢的一种游戏,通过这种游戏,学生之间能够更好地沟通,在玩耍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在教学生学习“拿”这个字时,笔者用到了这样的谜语:“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针对这个游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对“拿”这个字的间架结构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记住这个字。
2.编故事。故事中生动的语言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休”这个字时,笔者一边讲故事,一边进行书写:“一个人外出散步,走呀走呀,走累了,就靠在一棵大树旁休息了(休)。” 运用想象和联想给静止的字配上动画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编故事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的同学通过编故事的方法记字词。例如,在学习“带”这个字时,一些同学是这样编写故事的:“三个好朋友拉着手,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节目《红领巾》,看得非常高兴。”有的同学把“哭”编写成:“两个小女孩上学时遇到了一条龇牙咧嘴的凶狗(犬),把她们吓哭了。”这种学习汉字的方法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调节了课堂的气氛,也便于学生们记忆生词。
3.巧联想。在汉字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把汉字字形和直观画面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让他们通过结合图文的方法寻找汉字的相似点。如在教授“燕”字时这个字的笔画较多,难记。通过观察和比较燕子的形体图片和“燕”这个字的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下记忆:“廿”是燕子的头部;“口”是燕子的身体;“北”是燕子的翅膀;“灬”就像燕子的尾巴。
4.做动作。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汉字可以通过动作表演来记忆,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打、拔、踢、扛”等字,通过介绍这几个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肢体动作,同时让学生读这些字的读音并讨论为什么 “打”是提手旁,“踢”是足字旁。这样的教学策略会加强学生记忆汉字的能力。
5.变魔术。教师可以结合小学语文课本单元后面的语文园地引导学生进行变字魔术游戏。教师可以找到一些字,让学生通过增加或减少一笔变成新的字,比比谁变得多。如“日”字可以通过增加一笔变成“田、旦、旧、电、白、目、由、甲和申” 等字。久而久之,学生可以认识更多的字。
6.画图画。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图画的兴趣要大于文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给字配上图画的教学策略既让学生记住了字词,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些字词的意思,有的学生甚至还能根据图文结合的方法续写故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春暖花开》这篇文章里的很多字词都是描写春天的,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给字词配上春天的画面,使这些静止的字词变成学生脑海中鲜活的图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这幅画面编写一个故事,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也能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7.做游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教授方法乏味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改善课堂氛围,如摘苹果、开火车、智慧树、娃娃超市、风车转转、生字万花筒等。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这样的游戏能够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二、随文识字
随文识字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识字方法的生动性、灵活性和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在课文中解读字词,结合识字与朗读、新字学习和旧字复习有利于学生记忆汉字,使学生能够由易到难地完成字词到句子的过渡,加快识字到阅读的转换,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在教授《植物妈妈有办法》这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对话帮助学生理解“更”字的含义:
师: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很多种: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靠挂在动物的皮毛上传播种子;豌豆会在太阳的暴晒下裂开豆荚传播种子。同学们知道在这些植物中,谁的办法最好,最容易传播种子吗?
生:我认为蒲公英传播种子的方法最好。
师:那么,你知道课文中哪个字形容蒲公英传播种子的方法要比其他两种方法好呢?
生:“更”字。
师:太棒了!这个“更”字在文中是越发,特别突出的意思,那么我们在读它时要重点突出。
从这个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识字是为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服务的。可见,在小学语文识字过程中,说和写是非常重要的。
三、倡导人文,引感共鸣
1.先入为主,情境感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一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钻研教材、挖掘情感因素、创设情境等工作激发和感染学生。(1)新课程的导入是实施教学的第一步,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生活情境导入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课文的生活背景。(3)问题情境导入是利用新问题产生的情境导入新的课程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阐明见解,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4)生活、问题情境导入是通过整合生活经验创设问题,从而营造特定情境导入新课。学生在了解了课文背景后,能够根据生活经验还原文章情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活差异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图片、投影、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多种多样的情景。小学语文教学可以通过“画――情――境――理――用”这种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1)入画。以画面导入,教师通过展现图片或者用语言的魅力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种画面,打开画面情景之门。(2)入情。由学生产生的画面进入一种情境,进入文章描写的细节。(3)入境。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节、环境和人物情感的变化。(4)入理。让学生依据文章的情境了解文章的道理,回归现实生活,指导自己的言行。(5)运用。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综上,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培养了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指导了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旨,展现了语文教育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于雪芹.小学语文教学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吴金蕊.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探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动态;互动;多样;学业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我就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小学语文的学业评价。
一、评价过程动态化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做出答案的思维过程,要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测试,平时可对学生进行分项分类测试,如:汉语拼音、识字写字、朗读背诵、查字典、编小报、口语交际等,平时分阶段考查,期末再进行基础知识考查,把“一张试卷定乾坤”变为“化整为零”。当然,测试项目多,工作量大,可以根据年段目标,每学期选择部分项目对学生进行评价。
二、评价主体互动化
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倾向,使教育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构成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参与的整体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他们的评价作用,每月定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等加以评定,评出等级。填写“语文素养评价单”,使教师从自己的记录和家长的信息反馈中及时了解学生课外语文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
三、评价方法多样化
1.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对语文成绩的评定,可采用“等级+激励性评语+语文特长”的评定形式。《语文园地》单元自测卷,学生完成获得“等级”评价,再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这段时间的日常表现进行评价。
2.变横向比较为纵向比较
在评价的技巧上,尽量减少同类评价结果的横向比较,因为比来比去众多学生始终是落后者。而纵比考查的是学生本人退步或进步情况,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教师可以对学生每次测试有无进步,或者对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各项成绩进行评价,这些都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这种评价方法比较充分地考虑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增强自信,强化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过度”现象的列举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参与课改实践,努力实现课堂教学“脱胎换骨”的时候,出现了偏差,而产生了“过度”现象。
1.盲目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这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将语文教学定位于“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问题是,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教学中出现了过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现象,有的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却不加归类、筛选,有的则出现“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和谁合作就跟谁合作”等现象,结果导致教学环节散乱、重难点不突出等等。本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找到知识的规律,可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致使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被白白浪费。
2.过多地拓展课外内容 语文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为师生们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大胆延伸,不断扩展,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所规定的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偏离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度拓展课外内容,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最后造成彻底脱离文本、脱离教材的现象,将语文课变成音乐课、历史课等。
3.强制进行合作学习 新课标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小学语文老师们广泛接受,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扩展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遗憾的是,有些小学语文教师不理解合作学习的实质,在课堂上动不动就分组讨论,导致讨论形式化。
当然不是说小学语文课上不可进行合作学习,有些难点的确少不了合作学习,但合作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在学生自主对文本进行精读、品味和思考,新课标倡导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获得各自认识后,再互相启发,共同探究,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有深度和广度。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和“参与者”,要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在知识上、技术上给予帮助,不只是在教室里转上几圈等时间而已。
二、解决小学语文课堂中“过度”现象的策略
1.抓教师的发展 学校管理者要改变固步自封的管理思想,把学校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要组织展开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对语文课堂产生期待。”因此,学校应邀请名师、教学研究的专家到校,让语文教师与名师对话交流,让教师们在专业人员的引领下进行新型集体教研的尝试;学校应大力支持骨干教师参加全国、省、市多层面的学习、培训,要求语文骨干教师独立承担专项课题研究、尝试承担语文讲座,以此扩大教研活动的辐射作用,并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字教学;问题;方法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81-01俗话说“字是一个人的门面”,“字如其人”,写好汉字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可现在许多小学生的汉字写的横不平,竖不直,歪七扭八,左右分家,缺乏汉字应有的形式美,让身为小学语文老师的我自觉教学写字工作任重道远。
1.小学语文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1.1重视力度不够。目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写字教学重视力度不够,没有把写字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基本功底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而是将其视为无关紧要的内容,不去关心学生姿势是否规范,书写是否标准,字体是否端正,笔画笔顺是否正确等等。
1.2忽视学生兴趣。小学生大多好奇爱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写字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写字兴趣,而不去关注学生的感受。其实小学生的兴趣与他们是否能很好地接受写字教学的内容和完成写字教学的目标,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3识、写分离,重识轻写。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新教材“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意思,过多地讲解、分析、发问,对识字和写字结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识字和写字分开了,上课时几乎不给学生留写字时间,更谈不上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写字了,大多是把写字放在课外进行,要求学生反复抄写,学生大多也应付了事,不讲效果,字往往写的东倒西歪,难以识别。
2.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的有效方法
2.1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改变观念。众所周知,小学老师对于小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而且具有很强的潜移默化作用。例如:只有在教师示范规范书写的时候,学生才会得到正确的引导,教师要将讲解与示范做到完美结合,让学生边学、边模仿;而且教师在进行作业批改时,也要注意自己的书写,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率行为。
2.2激发兴趣,快乐练习。写字训练不是动作的机械重复,而是使动作得到强化,使学生的写字意识得到升华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写字教学“挤”进课堂。小学生好胜心强,在写字教学中经常穿插一些比赛,写得漂亮的字会贴在班级的板报墙上,会作为奖励让家长签名,有了家长的关注,孩子们竞争的劲更大了。平时的作业书写工整了,我会画个笑脸,也会帖朵小红花,或者写一个大大的“优”字,这些方法都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孩子们喜欢猜谜语,我经常地给他们出一些识记字形的谜语,“一边绿,一边红,红的怕火,绿的怕虫。”“鱼头鱼身,尾巴一根,背上有壳,四脚会缩。”小家伙们边猜边写,从写字中得到享受、快乐。我也给他们讲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岳飞沙上练字的故事,激励孩子们勤学苦练。
2.3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竞赛不但能调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的集体意识。(1)作业星级制度。每次作业完成后,我都让学生把写的字与范字进行比较,与上次作业进行比较,并给出相应红星。一个单元进行一次小结性评比,8颗红星以上的学生拿到一朵小红花,学期末评出星级作业,并给予奖励。(2)个人竞赛。每个单元都举办一次写字比赛,前三名的同学在学习园地展出,获得进步奖的学生得到一个小礼物。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书法竞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3)小组竞赛。在写字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写字比赛。获胜的小组每人得到一个小礼物。
2.4充分利用多媒体等高科技设备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高科技设备被应用到教学中来。多媒体设备是集图像、声音、色彩、动态、文字等功能为一体的高科技教学设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使用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将所要学的汉字以图像、声音、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由于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这样做,不仅引起了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5加强科学指导,使学生有良好的写字姿势。写字是一项精细的运动,需要手与腕的完美结合,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手、胸部小肌肉的发育,而且在动手的过程中会不断刺激大脑的视觉、听觉、运动神经系统,有助于小学生的大、小脑协调发育。而只有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才能有利于孩子们健康地成长,也才能将字写得更端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在写字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保持正确的坐姿、自然的执笔方式,这样才能灵活自如地用笔进行书写。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而且爱动,没有自己的写字方法,注意力也容易受到影响,作为教师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要加强训练,做好指导,鼓励他们坚持这些好习惯。
2.6教师反馈和学生自我反馈相结合。反馈是仅次于练习的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因素。反馈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学生写字练习时教师通过评价、纠正等手段,学生得到的激励和自我纠正,即外反馈;二是学生不需要外来的帮助而进行的自我调节与纠正,即内反馈。两种反馈的作用都在于指导学生尽快习得写字的技能。小学生由于自我意识不强,内反馈能力自然也弱,因此,小学生的写字反馈主要靠外反馈。但反馈的目的除了让学生调整规范自己的写字行为外,更重要的是要完成由外反馈为主逐渐向内反馈为主的过渡。教学过程中,要逐渐以教师的反馈为主向学生自我反馈为主转变,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能力与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重要的手段,于情于理,我们都应该学好汉语。而汉字作为汉语的基础,做好写字课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学好了汉语。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比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写字课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搞好小学写字课的教学工作。参考文献
[1]薛晓琴.提高小学写字课教学质量之我见[J].甘肃教育,2011,(24).
关键词: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有效性;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64-01
1.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现状分析
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是现在语文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注重课外知识的引入,并且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宽,阅读量不断增加,进而达到学科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从长远角度分析,阅读拓展可以促使学生语文水平不断提升,让学生的语文阅读不再是教学的盲点,促使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实现高效。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不断更新,逐渐向多样式拓展,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课程资源,创设较为开放的教学问题,促使学生思维更为活跃,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并且富有情趣,最终促使学生语文素养能力得到提高。
2.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实施策略
2.1单元整体意识--阅读教学的领航方向。"新课标人教版的教材都是以专题组织教材,这些专题是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以文化性或人文性为线索。每册八个单元,每组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单元专题,阅读课、语文园地都围绕本组专题合理安排,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探究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点入手,把握单元的整体动向,引领教学实践。单元整体意识教学,就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的理念和意识,即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可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教学。在单元整体意识下进行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有利于开发课程资源,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有利于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培养恒久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2.2课前进行阅读拓展。收集阅读资源新的语文课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作为出发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确保语文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优化学习环境,促使语文教学体系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做好备课工作,对课文内容以及延伸出来的阅读内容都要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完全消化教学内容,并且可以将生活中与之有关而说出错误的答案,在学生答错问题时,即使教师没有批评,也会让学生自尊心受到一定的伤害,使学生再没有信心回答提出的问题。因此,有些教师经常会将课堂中的动态错误避开。其实这种方法是不对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在这种不可避免的情况之下,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种临时生成的错误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事物的两面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3鼓励学生提问。小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思想也是天马行空,经常会由一个普通的事物而联想到其他千奇百怪的事物。因此,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令人费解的问题。而教师在提到这些问题时,一般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一笑置之,对学生敷衍回答,另一种是勒令学生不许再提类似的问题,并严厉批评。无论哪种方式,都会误导学生,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敷衍解答,往往会更加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在学生的内心中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如果严厉批评,难免会扼杀学生纯真的天性,从而使学生不敢再在课堂上提问。其实,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匪夷所思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解答,让每位学生都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答案,最终得出学生一致认可的答案,既避免了课堂气氛陷入尴尬,又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一举多得。
2.4科学化解争论。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经常会存在讨论部分。而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之中各执一词,难免会出现激烈的论,这时如果教师严厉地将争论压制下来,虽然可以抵制学生的争吵,但是讨论也会因此而结束,这样就会使语文的课堂效果难以达成。若在学生发生争论时,合理地利用争论,利用辩论赛的方式来化解争论,不仅能够有效地抵制争论,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并锻炼学生的口才,这种方式是较为理想的。
总之,对于新课改的推行及素质教育的执行,小学中高段语文拓展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处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有利于提升小学语文的综合素质,达成语文教学目标,加快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对拓展阅读教学的注重,通过以上方式着手,拓展阅读的内容,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打造符合阅读的氛围,提升学生对阅读的自觉性。举办阅读活动,为阅读提供沟通环境,加强学生的阅读质量及深度。通过教授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提升拓展阅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赖小珍.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 2015(12):74-75.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问题
1.学习方式上。主要体现在中学比小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由老师安排时间转为能自主安排利用时间,学习习惯上由老师监管逐步走向自我约束,老师的授课方式由“愉快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
2.知识方面。小学字、词等基础知识多,阅读理解少,时间充足,重机械记忆、形象思维。而初中由于科目增多,相应的学习语文的时间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应大大增强。
这些问题及要求,对于相当多的学生在转型中存在一定的困惑。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措施
1.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状况。前几年,我教初一语文,学生来自城镇乡下各所小学。初上中学,要有一个适应学习环境、人际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也要有一个互相了解、沟通的阶段。中小学语文教学虽然处于不同的两个阶段,但就其知识体系来看,仍然是一个联系密切的知识体系。于是,开学头一两天,我先布置了这样一些作文题:《我忘不了六年级时的一件事》、《我喜欢的一位语文老师》、《在小学里发生的一件事》、《一堂有趣的语文课》、《敬爱的老师》、《中学校园一角》、《刚进初中时》等等。我在批阅上述学生所写的作文中发现,学生写作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所写感想、见闻均有真情实感,内容大多是对小学的依恋难忘和对新学校(中学)的好奇新鲜与对书包加重的忧虑。这样,我对初进初中学生的思想顾虑和学习担忧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审阅每篇作文时均作了针对性批语,并分别加以鼓励和解疑。更主要的是,使我在随后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心中有了底。这是探索和把握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这一重要环节的良好的开端。
2.认真钻研教材体系。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法,否则,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要求自身认真钻研教材体系,找出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在的联系,让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中学语文中所涉及的现代汉语的汉字、词汇、语法等知识点,都在小学语文的基础训练课型中反复出现过,教学中假如能注意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新知识的特点,就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初中教材的知识内容,也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相信学生的能力。从我执教语文的教学实践中,通过逐步探索发现,我觉得掌握学习方法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而作为教师,既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又应承认学生有发展的潜能,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培养、去挖掘。到了中学阶段,学生已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发展,具备了独立分析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基础。所以,教师应承认学生有发展的潜能,尊重青少年学生喜欢独立思考的愿望和需要,相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凭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一些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取得多方面的成功。
4.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初一学生年龄大多在12—14岁之间,处在这一时期的初中生,自我意识强烈,“成人感”突出,求知欲旺盛,兴趣广泛,他们有自觉学习的愿望,同时又有贪玩好耍的特点。因此,对他们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他们从小学学习平稳过渡到初中学习,就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然而,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里有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品质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而不良品质可抑制智力的发展。独立分析能力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面对一个问题从最初的困惑到最后的解决,需要漫长而曲折的思维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脑力劳动。
【关键词】合作学习模式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一、合作学习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合作学习模式,顾名思义,是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进行学习的。俗话说,团结的力量大于一切,通过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其具体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法,要求的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模式,不再单单地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单纯地听课,而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了解教材知识,教师作为辅教学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这种教学模式从课堂内部的学习到课外的合作实践作业,都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共同奉献智慧,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知识面。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合作学习要求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为大家展示自己的独特方法,并通过合作交流和探讨完善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有自己的观点,这也就促进了学生独特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3.有助于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
传统课堂授课模式下,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通过对教材知识的讲解来指导学生,并且课堂过程中缺乏生动性,课堂氛围比较死板,而合作学习法的实施,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通过小组内部的沟通交流分析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教学第六册“语文园地三”的“日积月累”这一内容时,我就试着先把学生分为几个大组,让他们回家先查找有关谚语的知识,了解该题中“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等每句谚语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然后再让学生收集一些常听说的有教育意义的谚语,我在上课时,就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各组选代表讲解,讲的不完整的话,其他组同学再作补充,最后老师小结。各小组还可以把自己找到的谚语拿出来大家分享,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又优化了课堂教学气氛。
二、合作学习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有效开展语文竞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竞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团体意识的增强,提高学生的团队配合性和自主实践能力,是一种较好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实际学习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本班学生进行分组竞赛,也可以联合其他班的学生进行班级与班级的竞赛。
例如,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联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进行班级与班级的竞赛,事先规定好比赛的内容为拔河或者文章朗读等,并事先制定好比赛规则和奖励措施,看哪个班级的学生取得的结果比较好,获得冠军的班级可以由教师发一面流动红旗或具有纪念意义的小奖品,像篮球、羽毛球或图书等等。这样就非常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团结意识。
2.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提高语文教学的层次性
语文课程相对来说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课程,很多试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这就为学生的思维拓展开辟了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分组教学的方式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层次性。
例如,在中高年级阶段针对试题讲解来说,教师可以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让每一个小组负责一个类型的题型,比如第一小组负责阅读理解题型、第二小组负责选词填空题型、第三小组负责看拼音写字题型等等,以此类推,让小组内部学生派代表讲解试题,本小组内部学生讲解不了的题型可以咨询其他小组学生,大家都不会的时候向教师请教,由教师进行统一解答。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而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掌握了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有助于实现教学的层次性。
3.巧妙设计教学情境,促进整体合作效率的提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设计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转变,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巧妙运用动作模拟、视觉效果、情感渲染、语言表达等创造出来的一种教学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设计教学情境的模式进行授课,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行深入的剖析。
例如,在学习《丑小鸭》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情境教学,让每一组的学生都进行角色扮演,其中一位学生扮演丑小鸭,另几位学生扮演白天鹅,依据教材内容进行表情表演,重点进行丑小鸭经历每一次嘲笑时候身心的反应和变化的表演,抓住丑小鸭蜕变的过程和特点。通过这种情景模拟表演式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贴切地了解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提高整体合作的效率。
三、结束语
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性。另外,合作学习法虽然是较好的教学方面,但并不是每一个学校和每一个班级都适合,在采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具体情况,依据具体状况设计合理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