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疗的意义范文

医疗的意义范文

医疗的意义

医疗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院管理;移动医疗;意义;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移动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很多现代化技术方法开始不断出现,并且在各个领域内均表现出明显优势,移动医疗就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在当前医院管理工作中,通过对移动移动科学合理应用,可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及质量,使医院管理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作为医院管理工作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并且掌握移动医疗的意义及作用,从而保证能够对其进行更好应用,使其作用更好发挥。

一、移动医疗概述

1.移动医疗分类

所谓移动医疗,其所指的就是在对无线传输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进行合理应用的基础上,从而更好提供医疗服务及医疗信息,属于现代化的一种医疗服务及医疗管理模式,在当前医院管理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于移动医疗应用而言,其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其中一种为以医疗机构作为对象进行应用,其主要就是在对移动医疗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使医院服务及医院管理能够得以改进,从而使医院管理水平及医院服务水平能够得以提升,促进医院进一步发展;另外一种为以大众为对象进行应用,这一点所指的主要就是通过对医疗技术进行科学合理应用,将各种医疗健康服务提供给公众,比如个人保健、慢病管理以及家庭诊疗等相关内容,从而使医疗服务质量及水平能够得以有效提升,使医疗健康服务得以更好发展。

2.移动医疗主要构成内容

(1)可将整个医院覆盖的无线网络。就目前无线传输技术实际应用而言,WiFi网络属于其基础,而新型WiFi网络的带宽能够达到千兆水平,可达到有线以太网速度,并且WiFi比较容易覆盖,具有较好稳定性,在医院信息系统中比较适用。另外,在移动医疗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依据实际需求构建REID及ZigBee等其它无线网络,而WiFi网络建设费用由WiFi性能决定,在当前移动移动医疗应用不断深入应用的基础上,将会有越来越多信息系统选择无线技术及移动技术,而设备选型也可适当超前。(2)移动医疗相关软件。就当前医院发展实际情况而言,其所应用无线移动医疗信息系统类型也在不断增多,主要包括无线医生工作站、移动护理系统、无线物资追溯管理系统以及无线输液管理系统等内容,在这种形势下可使医院医疗服务的改进,并且可使精细化管理得以更好实现,可使医院更好发展提供良好技术支持。(3)移动医疗操作平台。移动医疗操作平台所指的也就是移动终端,其类型及品种均比较多,其中电脑推车主要在医师查房、床边处理及床边视频会诊等相关方面进行应用,而平板电脑主要在医师查房及医患沟通中进行应用,个人掌上电脑主要在移动护理系统中进行应用。在对移动终端类型进行选择方面,需要对运行软件要求及医务人员体验进行考虑,并且应当对其使用环境等因素进行考虑。

二、在医院管理中移动医疗应用的作用及意义

1.移动医疗的应用可使医院诊疗质量得以提升

在医院管理工作中,通过对移动医疗进行较好应用,可使医院诊疗信息化管理得以较好实现,并且能够使信息化管理在患者诊疗整个过程及整个区域得以覆盖,在此基础上也就能够使以往由医护工作站至病床之间的信息盲区得以消除。通过对移动医疗的应用实现整个诊疗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可使医院诊疗质量得以有效提升,也就能够使医院管理得以更好改善。比如,用药嘱咐管理过程中,可有医生工作站开出医嘱,然后经由护士转抄及用药审核,之后到达药房中,药房摆药且生成条码,在此基础上护士只需在病床边对患者腕带条码及药品条码进行扫描,系统便能够自动查对医嘱,在确定正确无误之后执行,在医嘱执行之后由专业人员点评医嘱处方,并且向医师返回结果,从而保证对药品医嘱执行能够实现闭环质量管理。另外,在检验标本闭环时间管理方面,在利用无线网络系统的基础上,可对标本各种应用操作相关时间点进行实施记录,从而使标本检验结果质量能够得到较好保证。

2.移动医疗应用能够使医疗服务改善

在当前医院发展及医院管理工作中,通过对无线网络进行利用,可将更加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提供给患者。移动医疗能够将网上医疗服务提供给患者,可使医院内医疗服务进一步扩展到医院之外,比如能够实现预约挂号,查询并打印检查检验结果,支付医疗费用以及医疗咨询等相关内容,患者在运用智能手机、微信、移动终端APP以及网页与短信等方式便能够对这些服务进行体验。同时,在患者出院之后还能继续对其进行观察及治疗,比如慢性病患者及围产期孕妇等,可配备便携式无线医疗设备,而测试所得到数据能够利用移动网络向医院发送,医生也就能够对患者继续进行进一步跟踪及指导。

3.移动医疗应用可使工作效率得以提升

在当前医疗工作过程中,通过对移动医疗进行合理应用,可使医疗工作效率得以有效提升。在实际医院管理过程中,通过对各种移动化智能终端设备进行利用,可使医务人员及管理工作人员随时随地能够对诊疗事务进行处理,并且能够实现随时办公。对于早期医院信息化操作而言,通常都将医务人员局限于特定区域,在看完患者之后,医生需要回到医生办进行病程书写记录及传达医嘱,而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安置之后,也需要回到护士站进行护理记录书写及将患者体温脉搏等数据录入。而在应用移动医疗的基础上可使医生及护士突破以往局域局限,可使工作效率得以有效提升。另外,移动办公系统能够使医院内部医务人员及管理工作人员实现移动诊疗及移动办公,即便以医院外医生也能够对患者情况较好了解,而管理人员能够对医院内能够对医院内医疗状况及运行状况随时进行查阅,从而可使诊疗状况及工作状况得以明显改善,使医院管理效率及工作效率得以明显提升。

三、结束语

在当前医院发展及运行过程中,为能够使医院管理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应当对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合理运用,而移动医疗就是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在当前医院管理工作过程中,通过对移动医疗进行合理应用,可使医院诊疗水平得以提升,使医疗服务质量得以改善,使医院各个方面工作效率得以提升,从而使保证医院得以更好发展,医院管理工作人员应当对其加强注意。

参考文献

[1]李愈.医院医疗服务中移动医疗服务的应用探讨[J/OL].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25):167+180.

[2]张攀.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移动医疗应用和实践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03):22-24.

医疗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医疗服务 医患沟通 方法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2.294

医患关系的基本关系和内容

医方:医方指的是医务人员,也就是说经过考核和卫生部门行政机关批准或承认的,取得相应资格的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包括医疗防疫人员、护理人员、药剂人员、检验人员、放射人员。目前我们所说医方不仅只医务人员(狭义的卫生技术人员),还包括医疗机构的其他人员,如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人员和党政管理人员。虽然这些人员不直接从事诊疗护理工作,但他们与医疗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简单的说,临床与非临床工作人员工作完整协调,默契配合是做好医患沟通的前提,如果二者之间出现纰漏或脱节,势必影响整个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患方:传统的患方是指病人本人,也就是直接接受医院检查治疗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患方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它不仅指病人本身,还包括病人的直系亲属、近亲属、人、监护人以及病人所属的单位、组织或保险机构。

医患关系:医患关系就是医方与患方之间的关系。是医治者为消除患者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他以医疗职业道德为核心,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传统的医患关系比较简单,基本上以医生为主导地位,而病人多以服从为主,现代的医患关系随着人们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医患关系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

医疗的意义范文第3篇

本文作者:叶向明徐芸徐盛鑫胡希家工作单位:浙江卫生经济研究杂志社

扩大医疗保健消费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医疗经济负担是指居民就医自付医疗费用给居民带来的直接经济影响。从上述分析可知,医疗服务消费包括基本医疗消费和特需医疗消费。基本医疗消费属于自发消费,价格弹性较小,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特需医疗消费属于引导消费,价格弹性较大,在生活中可有可无。试想,居民在收入不高的情况下,根本不会浪费金钱在点名手术、住高档病房和购保健产品上;同时,即使居民收入较高,也不会过度消费特需医疗服务,使自己陷入贫困境地。因此,让居民感觉有医疗经济负担的主要是基本医疗消费。消费经济学理论认为,公共消费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在一些领域,公共消费和居民消费具有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政府的公共消费上升,居民将大量替换出用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开支,并将其转化为其他方面的消费,居民的消费由此扩张,产生消费的“挤入效应”[2];如果政府的公共消费不足,那么对居民来说,将在教育、医疗等方面花费更多,其他方面的消费就会被迫减少,表现为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当前,由于公共消费不足而导致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已是一个客观事实。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居民看病费用主要由自己负担,导致医疗经济负担沉重。扩大医疗保健消费主要是通过扩大医疗保健公共消费,加大政府对预防服务领域的投入,使居民少生病、甚至不生病,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居民就医费用支出;同时加大政府对基本医疗服务的投入,完善医疗保险体系,以更加优惠的措施甚至免费向社会全体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从而减少居民在基本医疗消费方面的个人支付。反过来,基本医疗服务价格下降,可以释放由于支付能力不足而压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使基本医疗消费总量增加。同时,居民用于基本医疗消费的个人支出减少,可以通过培育新的医疗保健消费热点,将其转化为特需医疗消费、保健服务消费,产生医疗保健消费的“挤入效应”,从而扩大医疗保健消费。因此,扩大医疗保健消费可以减轻居民医疗经济负担,而居民医疗经济负担减轻又可促进医疗保健消费的扩大,两者并不矛盾,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医疗保健消费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扩大医疗保健消费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对社会经济有直接拉动作用,同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提高劳动力身体素质,间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三是消除疾病隐患,减少疾病经济损失。直接拉动经济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的《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显示[3],受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深等因素推动,预计“十二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到47%左右,超过工业成为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力量,届时中国将迎来一个“服务经济时代”。医疗保健服务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医疗保健行业从业人员的劳动,可以直接拉动GDP增长。目前,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5%左右,在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不仅低于OECD国家,而且低于巴西、古巴、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4]。同时,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是卫生总费用占世界卫生总费用仅2%,因此我国医疗保健消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国外的发展经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保健消费将会不断升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会不断提升(发达国家的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也会大大增强。

间接促进经济发展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导致地区经济增长的原因,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保健消费的增加会提高就业人员的健康水平,提高其劳动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1993年世界银行在研究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后提出,良好的健康状况可以提高个人的经济生产率,提高各国的经济增长率[5]。伊罗(Arora)运用9个发达国家100~125年的62个健康相关时间序列考察了健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健康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非常相关,由健康相关变量导致的增长在26%~40%之间[6]。世界银行1995年采用的国民财务测量方法将国民财富分为三类:一是物质资本,二是自然资本,三是人力资本。根据世界银行对192个国家的评估,物质资本占国民财富的比重为16%;自然资本占20%;人力资本占64%。德国、日本、瑞士等高收入国家,人力资本占国民财务比重的80%左右。扩大医疗保健消费,就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资源素质,保证有更多、更好的劳动力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从而增加整个国民财富,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有学者估计,1950~1982年,我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从35年增加到69年,由此可创造经济价值24730亿元左右,平均每年大约773亿元,相当于GNP的22%[7]。2.2.3减少疾病经济损失疾病经济损失不仅包括看病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包括患病人员工作效率下降及其他行业需求萎缩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例如,2003年暴发的非典疫情对我国的经济影响非常严重,不仅对旅游、餐饮、交通、娱乐等行业带来致命冲击,而且对多数产业部门也带来不利影响。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估计,非典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0.3~1.0%[8]。又如,我国艾滋病等传染病的流行形势也非常严峻,对经济持续增长产生重要的负面影响,据兰德公司估计,艾滋病等各类传染病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在1.8%~2.25%之间[9]。另外,日益增多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也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人力损失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扩大医疗保健消费可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阻止疾病传播和恶性转归,从而达到减少疾病经济损失的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面提供,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在政府保障居民基本医疗的背景下,鼓励在经济上尚有“余力”的居民投资健康,扩大医疗保健消费,不仅可以减少政府在非基本医疗方面的负担,从而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有更多财力来保障居民的基本医疗,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从而保证政府有更多财力投入到医疗卫生行业中,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当前扩大医疗保健消费是与时俱进,国家应切实出台相关措施,鼓励居民投资健康。

医疗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 医疗工作 科学规范

一、前言

一般而言,档案就是指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同时也是提供给领导者进行工作考察、开展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传统的档案管理形式是不能够满足改革发展管理工作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所收集的资料的方法较落后、服务的形式较单一,而且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仅仅地是为了满足工作的需求,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也应该与社会的发展以及当地的经济相结合。因此建立起科学且规范的档案管理工作是很重要的,实现档案科学且合理的管理就应该不断创新,积极借鉴优秀的档案管理工作成果,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形势,开创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此外,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还可以充分发挥档案管理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建立起科学且规范的档案管理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通常档案中详细地记录了一个单位的发展历程,为研究这个单位提供了可靠、准确的资料。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需要我们转变档案管理工作的观念,不断创新档案管理工作的手段,从而将企业的经营成果和发展状况真实地反映出来。此外,将档案管理工作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总而言之,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但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1、真实性。医院档案记录必须真实,这其中包括了各种档案的管理,就拿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为例,从设备的购入到设备的报废,我们都应该详细记录它的使用情况。

2、完整性。在档案记录的整个过程中,应该保持资料的完整性。

3、动态性。一般而言,动态管理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使用后期的医疗设备,关于设备软件的升级、设备零件的更换等都需要详细地记录在档案中。除此以外,医疗设备档案中的资料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审阅和整理,这样记录的信息才可以为使用者或者维修者提供便捷。

四、做好档案管理对医疗工作的意义

医院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院的命脉。但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技术档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贯穿于医院管理的所有环节,对医疗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技术档案的形成及其作用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只有掌握到最及时的信息,才能够准确了解到市场信息。一般而言,医院技术档案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不同的技术人员和相关的技术信息进行综合且全面的管理。通常技术档案的管理是将技术分为两种,一种信息是以个人为主,比如说对技术人员的考核、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取得的科研成果等;另一种信息是以医院的技术活动为主,比如说进修人员的基本信息、医院取得的科研成果、医院的设备状况等。

科技档案的建立为医院实现现代化管理提供了保障,同时也转变了医院以往的粗放型、单纯型的模式,向着科学型和集约型方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提高了医院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以外,还要积极探索并开发科技档案,促进医学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应用,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

2、充分地开发并应用技术档案

不仅要充分利用科技档案所提供的信息,还应该认识到它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对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作用。通常个人技术档案是对某个人的知识水平、综合能力等方面的真实反映,因此有利于医院充分地利用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真正地实现了人尽其才,同时还促进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近年来,我医院认真响应国家的号召,提了“科教兴院”的战略方针,并认真贯彻实施,充分地利用科技档案,有机地将科研管理和科研档案结合在一起,严格要求技术档案的质量,不断提高信息的覆盖面。在进行信息收集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以及国内外市场方面搜集资料。同时还不断开发有效地信息,将重点放在质量较高的信息和多功能信息收集方面。除此以外,建立起良好的信息管理还可以有效地减少设备管理部门故障的发生,为医疗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和保障。

五、结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步入到了信息化的时代。档案管理是医院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作,人们也逐步认识到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各界提供准确的信息,将档案管理和医院经济发展相结合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医疗、科研等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石文卿.《论治安管理在医院建设管理中的作用》[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年01期

[2]黄瑞峰.《浅谈医院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医疗设备,2007,1

医疗的意义范文第5篇

医疗责任保险又称为医疗职业保险、医疗业务责任保险。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投保医疗责任保险几乎高达 100%,而且费用相当昂贵,保险费通常是医生收入的 10%—30%左右。美国的医疗责任险的理赔率在 80%以上,最高赔偿额超过百万美元,而医疗纠纷发生率仅为7%,其原因是医生都有医疗责任保险,一旦出现医疗事故或差错,保险公司就会及时介入,承担纠纷处理与经济赔偿的责任。医疗责任险属于行业强制性的、每个医生必备的常规性保险,它不仅是一项保障,更是一种约束。国外的保险公司对此险种的开办抱有积极的态度,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履行责任的表现,能保障国家医疗系统的顺利运转,维护、医生、患者三方的合法权益,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也是一笔优厚的无形资产。

一、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开办的情况

医疗责任保险,在我国由于受到经济水平、法律制度、保险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尚处于起步阶段。上个世纪 80年代末期,个别地区开办了地方性的医疗事故责任保险。真正大规模地开展此项业务,始于2000年1月,由人民保险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医疗责任保险”;之后平安、太平洋、天安等保险公司也相继开办了此项保险。但该保险推出已两年多,投保并不踊跃,存在不少障碍,部分医疗机构人员的观点代表医疗界普遍的想法。

1.医院地位高,败诉几率小

在执行旧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10多年间,医疗机构一直处于强势地位。首先,在事故鉴定方面,过去是由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单独组织鉴定,这就造成了“老子给儿子”做鉴定的局面,鉴定人员中甚至就有事故医院的专家,鉴定结果的公正性便会大打折扣;其次,患者对医疗事故缺乏鉴别力,而且取证难。医学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使医患双方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出现了技术性错误,只要不是致命的,患者一般也意识不到。就算怀疑院方有,也会因为拿不到相关物证而无法起诉。让一个外行在短时间内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大量搜集有利于自己的证据,在病历书写龙飞凤舞,而所有病情记录、化验结果、单证材料又都保存在医院的情况下,患者如欲在法庭上胜诉,简直比登天还难。难怪曾有大夫感慨道:“以前我们很少输官司,如果输了,也是因为医院内部有人向患者通风报信。”第三,司法方面也帮了医疗机构不少忙。以往的民事诉讼都是采取“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医疗诉讼也不例外。医院接触并提供证据就比患者容易得多,当然就更方便说服法官,也就难怪医院无所畏惧。此外,缺乏既懂法律又懂医学的律师帮助患者出谋划策,也是患者胜诉难的另一原因。医院成不了被告,即使成了被告也输不了官司,哪还有风险可言,投保医疗责任保险也就没有必要了。

2002年4月1日公布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即“举证责任倒置”。2002年4月14日由国务院颁布,并于同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疗事故的含义、医疗机构的责任、医疗事故的鉴定、争议的解决等都做了重新界定。例如:医疗事故由三级增加到四级;明确和扩大了患者的知情权,病人可以复印病历;参加医疗事故鉴定的专家,由医患双方在处于中立地位的医学会主持下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进行独立、客观的工作,使这一程序更加透明、合理;如果患者认为医政部门有“偏袒”嫌疑,还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上述新法规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有助于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医患纠纷与事故,使患者的权益得到更多的法律保障,这也意味着今后医疗诉讼案可能会激增,而且诉讼中患者打赢官司的可能性会相应增加。

2.赔偿金额少,风险可自担

在一起复杂的医疗纠纷中,患者最关心的就是最终的赔偿金额问题,这也是整个医疗事故处理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确定医疗事故赔偿标准是根据国务院1987年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和各省市制定的《实施细则》。一般一级事故的赔偿额只有3 000元左右,最高也在2万元上下。对于受害者,这一金额在当时可能还算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对于医院,觉得这一标准也还可以承受。一年甚至不到10万元的赔偿,却要多交几倍的保费给保险公司,实在划不来,因此也就没有风险及保险的压力。例如在2002年新法规公布之前,北京市有179家二级以上医院,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的只有12家;河北省有医院4 500多家,投保率只有10%左右。有些医院特别是甲级医院认为自己的事故率很低,即使发生也是小金额的赔付,院方完全可以自担。但凡事都有“万一”,过去无事故并不能说明未来、永久无事故,即使是三甲医院,其从业人员也可能有“百密一疏”的时候,况且目前已有法院判赔290万元的医疗事故 (湖北龙凤胎儿脑瘫案)出现。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对人的健康、生命价值认识的改变,几千元、几万元的赔款已经完全不能满足解决医疗纠纷的需要,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新《条例》中对医疗事故赔偿详细罗列了11项,并首次增加了精神抚慰金的赔偿,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普遍欢迎,但在医学界却掀起了轩然大波。我国的医疗机构多数还是非盈利性单位,以后,一起事故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的赔偿可能会屡见不鲜,让肇事医生掏腰包根本不可能,医院的经济负担也会陡增,而且判赔金额的不确定性也给医务人员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医院、医生恐怕以后再也不会因为赔款少、风险小而无动于衷,毕竟约束医方的法规已经开始逐步完善,患方寻求权益保护的意识已经普遍觉醒,途径也越发通畅。

3.风险保障少,保险交费高

根据中国人民保险公司2000年1月实施的《医疗责任保险条款》,在一个保险年度内,医疗事故每人最高赔偿10万元,医疗差错每人最多承担5 000元的赔款。保险费根据医院病床数和不同风险岗位的医务人员数交纳。据北京一家拥有一千张左右病床的三甲医院负责人介绍,按规定他们医院一年要交纳将近40万元保险费给保险公司,这是很大的一笔支出,而2001年该医院才赔了4.8万元,这就产生了保险是否值当的问题。从保险赔偿角度看,医疗机构认为10万元的额度也很低,真要出了大事故,保险公司还是不能把全部责任承担下来。当然,无论是保险范围还是收费标准,保险公司都是了1987年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新产品初期投入的成本以及其他相关因素而制定的。

随着新法律法规的出台,百姓维权意识的提高,加之目前医疗事故与纠纷的日趋增多,医疗损害索赔数额的加大,医疗机构对于自身风险的认识有所提高,化解风险的要求就显得尤为迫切。为了及时配合2002年9月1日实施的新《条例》,在了前两年的保险经营情况并结合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建议和意见之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对原有的保险条款和费率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新产品将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大概而论,医疗责任保险的主要内容包括:

被保险人:依法设立、有固定场所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均可参加此保险。医院投保后,其正式在职医务人员将自动获得保障。

保险责任:被保险的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因执业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而依法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此外还承担一定限额的法律诉讼费用。

责任免除:主要包括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被保险人的违规、违纪行为造成的损失;以及明显不属于职业责任保险应当保障的范畴的损失。

索赔程序:当发生医疗事故时,患者或其家属向医疗机构索赔,然后由医疗机构根据保险条款的约定向保险公司索赔。

赔偿处理:有三种方式:(1)赔偿金额可由患者、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三方协商确定;(2)由仲裁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裁定、调解确定;(3)由法院判决确定。

除此之外,和医生关心的损害赔偿金额也根据新《条例》的规定有了较大提高,从而使保费水平趋于合理。

二、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的积极意义

1.转嫁执业风险,减轻财务负担

俗话说“人无完人”,即使是医术再高明的大夫,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证在从业当中不出一丝差错,尤其是在外科、妇产科等具有高风险性科室工作的医护人员。根据美国保险行业的统计,医院的妇产科是比较容易引起诉讼的科室之一。1982年到1998年期间,美国各大医院为此支付的保险费用增长了167%;2001年上升了12.5%。妇产科医生作为被告的诉讼案,赔偿额往往惊人。1999年的赔偿额平均为349万美元。由于所接触的病情的特殊性、复杂性,医生一旦发生疏忽,就会造成患者身体上的伤残、疾病、死亡和精神伤害。根据我国《民法通则》119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国务院 2002年9月1日实施的新《条例》第51条明确了11种赔偿项目及标准;第52条规定:“医疗事故赔偿费用,实行一次性结算,由承担医疗事故责任的医疗机构支付。”新《条例》大幅提高了医疗事故赔偿金额,而且首次增加了对于精神损害的赔偿。由此可见,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可以减轻医院的财务负担,医疗机构只要交一定的保险费,就可以得到十几倍、几十倍的风险保障,从而保障了医院经营的稳定性和营业秩序的正常进行。

2.解除后顾之忧,提高业务水平

医生的医术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主要是依靠大量的临床实践,只有多接触各种各样的病例,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手下有准。特别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大夫,更需要这方面的锻炼。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在于7年、8年基础医学的认真与,更为重要的是在活生生的患者面前,如何处理而使他们转危为安,尤其是遇到一些疑难、突发事件或急诊状态。在新《条例》出台之前,医务人员还没有过多的心理顾虑,只要患者前来求医,本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都尽其所能地进行救治,只要有一分的希望就会付出十分的努力。然而自从宣布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以及加大事故赔偿力度后,医务界的不少人士表现出了担忧甚至恐惧的心理。因为有些医疗事故的发生并不是医生本身的过错,而是由于患者情况特殊所致,不进行救治就会死亡,但进行救治就可能出现意外。以后患者或其家属可以轻易提起诉讼,张口要求高额赔偿,哪一个医生还愿意再冒风险接收高危病人,尝试新式疗法,医学何以得到进步?这种情况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引进国际通行的医疗责任保险,让医生放开手脚去救治病人,这才是一条必由之路。在这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如果医务人员整天担心出事故、患者或家属会闹事、法院会重判,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会而然选择保守做法,“大病小治、重病轻治”,最终受害的还是无辜的患者。因此给医生吃“定心丸”,不仅可以排除其杂念,激励他们增强医疗安全意识,勇于知难而上、改革创新,提高业务质量,促进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而且可以增强患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早日康复,毕竟医患双方的目的是一致的。

3.减少医患纠纷,增强公众形象

医疗纠纷已经成为消费者投诉的10大热点之一,因为轻者它妨碍了百姓的正常生活,重者则剥夺了公民的宝贵生命。医疗纠纷的大量涌现,不得不让人们感到焦虑,特别是纠纷案逐渐升级,甚至出现命案。典型的例子就是2001年7月10日湖南中医学院附一医院的血液病专家王万林,被他亲手医治的患者,在治疗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残忍地杀害了。尽管医患矛盾在医院里一直存在,但演变为杀人事件,是医生们无法想象和接受的,它为迫切解决医患纠纷和保护医生生命安全敲响了警钟。

据国外的保险同行介绍,他们的医生和患者也会有摩擦,但情节很轻,更达不到使用暴力的程度,因为患者来医院的目的是寻求救治而不是寻衅滋事。国外保险业已经很完善,医院买医疗机构责任保险,医生买医务人员职业责任保险,患者买医疗、住院意外事故保险。一旦出现问题,彼此都有默契,如果达不成共识,就找各自的保险公司,按程度分担责任。大吵大闹、拳脚相加于事无补,反而会更加耗时耗财。

当前国内医疗机构的负担很重,既要保障自身的生存发展,又要努力提供优质服务,还要承担事故损害赔偿责任,此外牵扯大量精力的医患纠纷也让各家院长头疼不已,不仅严重了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妨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危及到的安定团结。加之新闻媒体的大肆渲染,具有导向性的报道,也将医院推向了风口浪尖。保险公司的介入,也就是社会其他力量的介入,可以在矛盾日益激化的医患之间起到一个“缓冲器”的作用。保险公司可以和医院组成一个事故鉴定小组,一旦发生矛盾,保险公司的有关人员及时参与其中,从第三方的立场做好医患双方的协调工作,帮助找到一个既让保户(医院)满意,又保障了患者利益的最佳方案。尽量避免诉诸法律,一是可以维护医院、医生的声誉,因为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极其忌讳与职业诉讼联系在一起;二是漫长的诉讼程序对于任何一方都会造成身心疲惫,而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只有让医院领导、主治大夫从繁杂的纠纷处理中抽身出来,他们才可以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医院管理、钻研技术、提高质量上去。由此为医院带来的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医院纠纷少了,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高了,医生的工作态度也由消极转为积极,患者情绪也由抵触变为合作,这种良性循环,才是医、患、保共同追求的目标。

医疗的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 全民健康 意义

健康作为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财富资源,是事业发展的动力、家庭幸福的基础、国家昌盛的保障。健康投资和教育投资一样,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性投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健康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有更强的综合国力和更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把“健康中国”确定为国家战略,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期作出的战略部署。全民医保是促进全民健康的重要制度保障。

一、医疗保险的含义

医疗保险是保险人负责承担被保险人因意外伤害或疾病接受治疗期间的医疗费用支出提供保障医疗费用的人身保险。

二、医疗保险的基本特征:

1、医疗保险受益时间长

由于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涉及所有的参保人员,受益的时间与参保时间相同,不同于养老保险需在退休后才能受益,也不同于工伤保险,只有在职职工发生工伤的情况下,才能受益。因此,医疗保险比其他险种受益的时间都要长。

2、医疗保险补偿金额不同。

参保人员患病后就医机会均等,不受其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但由于病情和疾病发生的频率、医疗费用的高低都不同,每个患者所获得的经济补偿额也不相等。因此,医疗保险是依据每个患者疾病的实际情况确定补偿,病情不同,补偿也不一样。

3、医疗保险可有效分担疾病风险。

人的一生中,疾病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很难对疾病发生的时间、类型及程度进行预测,因此参加医疗保险可以有效分担不可预测的疾病风险,提高全社会的医疗保障能力。

三、医疗保险在全民健康中的意义

1、可以有效的依靠国家、单位和个人的经济力量,筹集卫生费用,加强重大疾病的防治,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全球卫生发展战略目标,从而,对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2、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减少疾病,保证生病后得到及时治疗,尽快恢复身体健康,减少疾病给家庭带来的损失,能有效防止因病致贫的现象,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激励劳动者积极工作。

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和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的提高,这类疾病一般伴随终身,要求终身治疗,终身服药,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而医疗保险可以有效的帮助患病人员能够及时就医,减少家庭承担的费用,还有助于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

3、可以有效地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劳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首要的生产力,健全的医疗保险制度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事实上,员工由于身心健康不佳,出工不出力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隐性损失。后工业化时代,员工的生产效率成为判断生产力的重要指标,要提高生产力就必须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员工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员工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与生产效率。疾病导致员工出勤率下降,导致生产错误率升高,产品废品率升高等,这些直接降低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4、有利于企业职工队伍稳定,有效避免因职工患大病出现的人才损失。当职工患有大病,能及时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减少人员损失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人才损失造成的经济损失有三方面:一是招聘成本。企业为了维护正常运转,需重新招聘员工,招聘的成本包括广告费用、与招聘有关的车旅和食宿费、招聘准备工作、筛选简历、面试成本,办理录用手续等成本,有数据统计显示,企业花在每位员工身上的招聘成本最低为1300元,最高的达到了1万元。二是培训成本。新招聘的员工上岗前需进行岗前培训,培训成本包括岗前培训准备工作,培训资料、培训管理成本等,而且在培训期间,企业还需付给新职人员工资,但新员工对公司不会产生或只能产生很少的收益。三是新员工适应新职业的成本。新的员工要有一个适应期,而在这个期间,由于业务不够熟练、效率低,所创造的价值也会很少。

5、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培育人们的自我保障意识,增强自我医疗保障能力,有效利用卫生资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健康是人类社会的L期追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的综合国力和更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推动了全民健康覆盖的进程,为劳动者解除了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工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明安,《医疗保险百科知识解答》,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3。

[2]张开金,夏俊杰《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

医疗的意义范文第7篇

1实施《手册》的背景与意义

科室层面的质量控制工作,是三级质控体系的基石。当前基层医院科室医疗质量控制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科主任重视程度不够,思路不清。基层医院临床科室主任多肩负科室业务和行政管理双重任务,大量精力多花在临床业务工作上,对医疗质量控制的概念与方法缺少理解与实践,对于如何管理科室、需要管理哪些工作思路不清、概念模糊。二是科室质控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科室往往将病历质量、处方质量等基础性管理工作推到医务科、药剂科等业务管理部门,对上级检查反馈的问题往往就事论事,没有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科室质控往往局限在业务学习本、疑难病历讨论等事宜,医师普遍反映各职能部门布置填写的登记本太多太杂、烦乱不堪、缺少系统性,工作中极易遗漏,容易导致科室医疗质量滑坡,医疗安全出现纰漏。基于以上现况,需要为科室建立一套质量管理指南,来指导科主任或质控医师更好地管理科室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同时为各级医师减负,去除数目众多的登记本,将所有该关注、该记录的登记本全部收纳在一个手册中。经过本院医务科质控人员与临床医师的反复研究论证,本院按照“医疗质量管理年”工作的要求,将“服务、规范和引导”作为医务管理工作的主线,于2007年11月在全院实施以《手册》为主体的质量控制试点工作,经过反复模拟使用、研讨、再修订,本院于2008年1月在临床医技科室正式推行了《手册》。

2《手册》的框架与内容

《手册》是以落实医疗核心制度为抓手,以科室质量管理为主线,在方法上借鉴《处方点评制度》,点评范围扩大到运行病历、门诊病历等医疗基础质量与核心制度的落实上,是一套以病历质量、门诊处方、门诊日志、交接班、三级医师查房、死亡病例讨论等制度“定期点评”为主体的创新性质控体系。《手册》分为四大部分、39项工作。第一部分为综合指导部分,包括医院精神、院训、服务品牌、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与考核指标等,目的是促使临床各级医师对院级质控标准有总体了解与掌握。第二、三部分为科室的人力、设备等基本情况以及工作计划与小结的汇总,便于实施者与检查者同步了解科室情况。第四部分为科室全面质量控制工作点评,共包含31项。第1小项为运行病历质量点评,2~4项为门诊工作点评,5~10项、13~16项均为医疗核心制度点评,11~12项、17~19项根据“医院质量管理年”活动与《山东省等级医院评价标准》中相应要求而设[1],20~21项是其他行政职能科室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建立,22~27项属于科室医疗安全、健康宣教、业务学习等方面的点评内容单调,流于形式。三是登记本过于繁重复杂。临床内容,第28项是科室工作效率指标监测与评估,由科室每年年底填写,各项指标综合反映了科室的医疗技术、医疗质量、工作效率、创新与管理水平等,是各科室必须要关注的项目,29~31项属于一些特殊项目的点评内容,如医疗缺陷的登记、输血不良反应、重点科室监控等等。

3《手册》的推广与应用

3.1人员培训《手册》推行前先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培训活动,参加培训人员:总院、分院各科室主任、副主任、质控医师、护士长、相关行政职能科室主任等。由医务科质控人员逐项讲解,从工作来源、工作标准以及工作要求、如何落实均进行细致讲解,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了解实施《手册》的意义、内容及具体方法。

3.2模拟演练甄选全院医疗质量水平较高、科室管理较好、行政执行力较强的10个科室作为模拟操作科室,将《手册》中39个项目进行分解,1个科室承担4个项目,科室组织人员按照要求进行承担项目的模拟分析、操作及点评,并制作电子版上交医务科,如操作中发现问题可同时提交改进方案。医务科经过汇总整理后将整本《手册》的模拟电子版发到院内网,供全院各科室参照、学习和讨论。同时,鼓励其他科室制作更高水准的模拟版,可替代原电子版发至院内网成为全院的范本以供参考。3.3全员参与模拟演练结束后,正式启用《手册》。《手册》的使用坚持科主任负责制与全员参与的原则。科主任作为科室的管理者与责任人,对全科质量控制工作负有直接领导责任与管理责任,科室副主任、质控医师及科室其他人员,根据内部工作分工,对质控工作认真落实,除担负起应有的责任、认真填写《手册》相关内容外,更要根据《手册》的提示做好基础医疗工作,确保患者安全目标的实现[2]。

3.4运行与保存《手册》由科主任监督整体工作的运行并负责保存。《手册》中的每一项均要求认真填写,不得遗漏。其中手写部分要求字迹清楚、无涂改,部分内容可打印粘贴。科主任工作岗位如有变动,原科主任要将《手册》移交新任主任。如主任脱产学习、病休等离开工作岗位,要将本手册交或主持工作的人员管理,以保持其系统性、连续性。科室每月要对《手册》的书写质量进行自查,确认每项工作均落实后将《手册》放入专柜中以备医院检查。《手册》年初向医务科领用,年终缴回,由医务科负责存档。

3.5指导与考核医务科每月初下到科室,指导科室人员正确操作,每月底检查《手册》的使用情况,作为考核科室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考核完毕要书写《科室质控工作手册使用情况考核分析表》发至院内网。调高《手册》点评工作在医疗质量月考核中所占的权重(占20%),对于完成及时、点评认真的科室给予一定范围内的加分,反之则扣1分/项处理。该项得分汇于医疗质量考核总分中,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另外,医务科在指导考核工作中,就《手册》的操作问题与临床人员随时进行沟通与探讨,收集问题,反馈不足,征求合理化建议,为今后的工作改进奠定基础[3]。

4实践中的持续改进

《科室质控工作手册》是本院近几年医疗工作的总抓手,为了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医务科于每年年末分期进行总院及两个分院的研讨与交流工作,讨论内容主要包括3部分:(1)临床医技科室《手册》落实情况;(2)工作中遇到的问题;(3)修改意见及解决方法。几年来,本院先后召开了9次科室质控工作手册研讨会,吸纳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及工作建议。通过座谈与交流,各级医师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参与者均认为本手册的建立适应了当前医院管理形势,是及时的、必须的。科室质量控制以《手册》为主线,使医疗工作有据可查、有章可循、有利于诊疗行为的规范和统一,更为科主任管好科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本院每年根据研讨结果、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本院医疗工作现状对《手册》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对一些项目细化处理。

医疗的意义范文第8篇

【摘要】 通过对循证医学特点的论述,分析其在中医疗效评价的应用意义,探讨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契入点,实现中西医理论深层次的沟通与融合。

【关键词】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循证医学

中医学历史源远流长,其诊疗理论在具体的医药实践中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验证,是中国社会医药卫生保健的主导力量,伴随着现代西医学的产生和发展壮大,并成为现代医药体系的主导诊疗模式,传统的中医诊疗模式的改进也就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以使其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中医学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就是中医诊疗体系评价的客观化,其本质也就是顺应并借鉴现代医学模式,使中医诊疗体系具有更适宜的现代性,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由于中医学属复杂性科学,当前适合于评价中医治疗疾病,能反映出特色和优势的疗效评价体系并不多,如晚期肿瘤、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中,如完全套用西医的标准则显示不出中医药的优势,反而得到中医无效或效果不理想的结论。

中医药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临床疗效,而现存的中医学体系的临床疗效的评价没有公认的标准,其评价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进行中医临床疗效的综合评价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中医学经历数千年,在现代具体疾病谱改观及诊治方式的改进中,虽面临着挑战但仍具有生命力,关键的核心是其临床疗效的存在,这一基本点是中医学存在的前提,也是中医学面向未来,向前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基于此,探讨适合中医药诊疗的疗效评价体系,使其凸现出紧迫性和必要性,如此一方面容易在医学界达成共识,从而被人们普遍接受,另一方面以此为纲,为逐步解决一些中医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提供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中医临床疗效的综合评价是目前中医临床研究的前沿领域,现今存在的各种疗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以西医学体系为基本点,所以探寻能体现中医的特色,反映中医防治疾病所具有的真正效能的疗效评价系统是现代中医药研究的重中之重,如果这种评价体系能够构建,那么制定疾病的可行有效的中医药防治措施和策略,客观地判定药物或治疗措施具有改变某一个体或人群的特定病证的自然进程、结局或预后的能力等各种疗效评价的问题就有了可行通用的的依据。而循证医学为中医学疗效评价提供了这种可能。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是近年来国际上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发展起来的学科, 创始人为英国著名的流行病学专家Archic Cochrane。 循证医学是根据临床遇到的具体诊疗情况,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系统地查寻文献,做出综合评价,将所得结果用于临床实践,作为临床决策依据,解决临床难题的一种研究方法[1]。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为医学界广泛接受,已成为国际上医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成为解决临床问题的一种良好方法。循证医学从文字的表述上可以认为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具体是指谨慎地、清晰地、明智地使用当前最好的证据来为个体病人的保健服务作决定,它通过大规模、随机、有对照的研究来评价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病人长期预后的影响。

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对现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让临床医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佳临床研究证据,医疗决策者掌握最新医疗动态,制定相应的医疗决策。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过程是在大量掌握证据的前提下,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对其证据进行严格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科研设计方案、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实用性等,然后运用统计学处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形成有关疾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各方面的评价结果,目前所进行的系统评价多以治疗性研究为主,如果满足分析条件则可进行定量分析。这一过程可以认为是对已有文献的继承,其结果能够使临床医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循证医学方法可用于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化研究、中药和中医疗法的疗效、安全性和成本费用的评价,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够以客观的证据取得国际上的认同,从而在更大范围上发展中医药学[2]。

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药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3]:①促使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水平不断提高,并最终与国际接轨;②制定循证的中医药临床评价指标体系,客观、科学地对中医药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评价;③通过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评价的证据,促进中医的临床实践,提高诊疗的效率;④成为中医临床医师自我学习、不断提高的终身继续教育模式;⑤开展循证的中医药学教学,科学地设置课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科学地评价教学效果,开展循证中医药学教学的研究,培养懂得现代医学科学方法、具有创新思维的新一代中医名师;⑥借助相关的国际组织,开展中医药国际协作研究,学习并引进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组织管理机制。

近些年,国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人员及方法学研究人员利用循证医学的方法从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科学评价入手,从国内外最常用的疗效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分析中医常用的复合指标(综合症状、体征、证候、功能与实验室指标改善等多个指标后,将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与国外认可的主要结局指标(如病死率、生活能力、复发率等)的相关性,正确理解与应用终点指标、替代指标(包括复合指标),重视病人自我报告结局的应用,改善中医界常用的复合指标,最终达到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科学性,实现其客观化和标准化。

在中医药领域进行循证医学的研究工作是一项艰巨但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其近期可望实现的目标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证据质量,而远期目标则是建立与发展循证的中医药学,提高中医药理论更新的能力。

中医循证医学是指利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指导中医中药的研究和临床诊疗,科学严谨地设计临床试验方案和在临床上依据最新最佳的证据来选择干预措施。中医循证医学要求中医学的科研当中注重证据的产生,临床上注重证据的运用。对于中医学的科研,不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试验,严格按照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 进行设计, 而文献报告按照CONSORT声明(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CONSORT) 进行[4]。中医循证医学的目的是对中医中药进行系统的考察和研究,针对临床的治疗和诊断进行系统评价,从而制定出更为客观准确的治疗指南。

循证医学和中医学的结合,最基本的结合就是在证据的产生层面。中医药研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用实验的方法弄清某种中医治疗手段的病理生理基础,虽然耗资巨大但收效甚微,中医循证医学在不排斥基础研究证据的同时,更强调以人为主的临床研究证据,特别是以病人为中心的诊断、治疗、预后、预防及康复等方面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并较好地提供了快速获取所需科学证据的途径。

循证医学系统评价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循证医学不是为中医产生的,但是其对文献进行二次评价的思想和方法确实值得中医借鉴和学习,纵观几千年中医发展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继承与创新的历史,在科学技术日新月益发展的今天,如果能够利用现代先进的方法和思想,建立适合中医特色系统评价理论体系,必将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国内的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者已按系统评价的方法,对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中草药治疗脂肪肝[6]、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7]、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8]、中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9]、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10]的中医药治疗上述疾病的疗效进行了评价,提供中医药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医生了解上述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效果提供了客观依据。为使临床医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改进或完善中医药治疗上述疾病的方案,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医疗实践与智慧的结晶,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条件的局限性,其诊疗体系内涵的阐释和外延的拓展在现代社会模式中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只要现代的中医药研究者以诚实、踏实的态度认认真真地开展各种临床研究、分析临床诊疗实践所积累的数据,那么,随着研究的深入和高质量证据的不断积累,便能促进中医药学理论的自我更新,使中医药汇通于现代的技术和方法中,具有更宽泛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鸣明,李幼平,刘 鸣.循证医学的起源和概念.首届亚太地区循证医学研讨会文献集[C].成都:中国循证医学中心,2000:1.

[2] 刘建平.循证医学与中医疗效评价[J].中医杂志,2007,48(1):26.

[3] 赖世隆.临床流行病学在中医药研究的应用[A].王家良.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第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34.

[4] MoherD, Schulz KF, Alinan DG. The CONSORT statement revised recrmmendations for in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s of parallel-group randomized trials. Lancet, 2001, 357 (9263): 1191.

[5] 刘建平, Heather Mclntosh,林 辉.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2001,1(1):16.

[6] 刘云霞,工洁贞,庞春坤,等.中草药治疗脂肪肝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循证医学,2005,5(1):29.

[7] 庾 慧,韩 云,许 坚,等. 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6):468.

[8] 刘 宇 ,莫胜丹,李 瑛.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系统评价[J].海南医学,2005,16(2):136.

医疗的意义范文第9篇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医院医疗卫生设备的管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发现在管理中存在许多的不足,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

1.1医疗机构十分关注经营收入和医疗技术,对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

我国医院的管理人员大多来源于医学专家,重视医院的收入和医疗水平,对于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经验和认识不足。在引进设备的论证阶段过于重视设备的功能和价格因素,忽视其他因素(如院内设备品牌型号一致性,耗材的通用性,设备维修费用等),往往走向最低价中标和片面追求高性能两个极端,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一些先进设备购买之后没有安排专业的人员对其使用和维护方法进行学习和了解给后期的维护工作造成困难[1]。

1.2缺乏专业的人员对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

就现阶段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医疗机构由其是基层医疗机构设备管理和维修人员配备普遍不足,无法划分专业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单位没有按照设备规定的周期进行维护,只是在设备出现故障的之后才找维修人员来进行修理,维修人员不能预先主动、充分了解设备的性能和状态,维修工作没有预见性,既增加了设备的维修时间,也对设备安全有效地运行也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2预防性维护的内容及必要性

2.1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PreventiveMaintenance)的内容

预防性维护是周期性地对设备进行系统检查、测试和更换零部件,以确保设备处于规定的工作状态所进行的活动。预防性维护可以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维修等待时间。

2.2预防性维护的必要性

定时定期的对医疗设备进行预防性的维护工作能够使相关人员和部门更好的掌握设备的情况,熟悉设备结构。在预防性维护过程中,维修人员可以记录下重要部位指示灯的状态,设备工作的参数等等,在设备发生故障时可以通过比较而迅速判断故障部位。通过预防性维护,可以掌握易损件的“磨损”情况,及时采购零部件,尽可能的降低设备出现事故的频率,防范因医疗设备故障而造成的医疗事故,使设备长久处在一个非常健康的运行状态之下,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2]。

3对于医院医疗设备管理预防性维护的具体方法

本文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将预防性维护的具体方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立PM计划

所谓的PM计划主要是指医院在日常医疗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的计划和方案。许多医疗机构在对医疗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PM计划导致整个维护系统无法正常运转,给设备的安全带来了非常大的隐患,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首先就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PM计划。

3.2设备日常维护

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也是维护整个医疗系统正常运转非常关键的内容。日常维护需要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积极配合,对设备进行外观检查、表面清洁、功能检查并对上述情况进行书面的记录,对于发现的异常情况应该及时报告,有计划的进行维修处理。

3.3设备预防性维护周期

根据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各个类型设备的风险程度,本文认为对于患者生命安全相关的抢救治疗设备,应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对于监护设备、放射设备,PM执行时间应与计量部门的计量检定、放射设备的防护和性能检测周期相结合,具体到每台设备,可按设备重要性,有无备用设备、使用率及故障率适当调整。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配备一些测试设备进行医疗设备的性能和安全检测。

3.4设备预防性维护的内容

3.4.1对设备进行内部除尘、更换易损件医疗设备的日常清洁工作也是预防性维护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使用者应注意随时清洁机器上的过滤网、散热孔,同时医疗设备工作中内部也不可避免的会有灰尘和细菌的滋生,容易影响设备散热或造成电路故障,这就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定期的内部除尘工作。在除尘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同时对设备的零部件尤其是易损件进行检查,发现有破损或不良的零件应该作好记录及时安排更换[3]。

3.4.2对设备进行性能测试和校准测试各直流电源的稳压值、重要测试点电压值或波形并根据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校准和调整,以保证仪器各项技术指标达到标准,确保仪器在医疗诊断与治疗中的质量。在现阶段,基层医疗机构应充分利用质监部门的计量检定和性能检测,检查设备的各项功能能否正常运转,技术参数是否发生变化,是否能够达到设备说明书上的要求,对于一些没有达到标准的技术参数进行及时的调整,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3.4.3做好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记录相关的技术人员在进行日常维修和保养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按照专门的格式做好维护和保养记录,便于今后的工作人员进行分析,在故障设备的维修过程中应有全局观念,维修中应尽可能的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对一些易损件的状态进行记录,为下次维修打下基础。

4预防性维护的意义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先进的医疗设备被引入到我国,这些设备的引进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医疗设备性能退化、故障或损坏。一旦因设备问题造成医疗事故,不但给患者带来痛苦和伤害,也会给医院带来重大损失,只有定时、定期对其进行维护,才能保证检查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治疗参数的准确性。预防性维护工作作为医疗设备管理的重点内容,不仅能够降低设备的故障率,也能保证其在良好的状态下工作,为医疗设备在临床的安全使用提供保障。

5结语

医疗的意义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医疗档案管理;意义;问题;实现途径

一、当前医院医疗档案管理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档案管理意识淡薄,档案利用率不高,对于一些单位来说仍然是摆设,是用来应付检查的一项资料。其实档案工作对全社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在来看,社会公众对档案利用效益还是知之甚少原因还在于档案界对档案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宣传的不到位。医院以医疗服务为根本任务,轻视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较为普遍,同时由于经营者忽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导致档案工作的建设程度不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

2、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档案收集效率不高。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医院制定了适用于本院较为健全的医院管理制度和各级各类人员工作职责,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医院行业管理的要求,在一个单位内形成了多部门管理档案的格局。没有设置专职的档案管理员,因此涉及档案管理的制度、职责就较少,也没有相关的考核目标和检查制度。由于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档案职能管理不完善,形成各科室相关档案工作人员工作松散,出现不及时移交各自保管的档案材料,造成档案资料收集效率不高,档案资料收集不齐全,给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带来不便。

3、档案专业人员素质差距较大。一些较规范的的医院配备了档案管理员,但是没有完全分层次设置专职的档案管理员,各基层档案管理员多是由文秘兼于一身。因此,在人员的配备上较重视主要职能工作的能力,而忽视档案专业管理能力。又由于我国档案专业人员匮乏,导致从事医疗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形成档案管理工作的混乱与滞后。同时由于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挑战精神,不及时学习新文化、新知识,更新旧观念、旧方法,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地改进与提高,更别谈创新与发展。

4、 档案硬件设施投入不足,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医院的重点工作是医疗业务建设,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设施投入相对较少。一些单位由于医疗用房紧张致使档案用房狭小,档案所用的库房、阅览室、办公室做不到三分开,不符合档案保管的标准。另外,档案管理设备陈旧,管理技术落后,也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医院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医院在各层面的医疗管理手段不断进步。

二、医院医疗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医疗档案数字化,将以前分散、滞用的档案统一整合,赋予其更活跃的利用,形成信息丰富的数据库。并通过特殊的网络平台进行保管和查阅,能够对居民身体健康情况进行适时的监测,并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整体的医疗卫生和全民身体素质情况,为国家的卫生事业提供数据支持,为居民个人医疗救治提供具体完整的资料记录。

1、医疗档案数字化,形成个人医疗信息数据库可以极大地促进社区医疗卫生的发展,并为高等级医疗救治提供基础在基层社区医疗中,详细记录居民的身体状况和医疗信息,包括用药和病史等信息,能够综合全面的考察居民健康情况,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防患于未然。如此增强基层医疗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缓解高等级医院的压力,还能够有针对性的及时为居民实施健康帮助,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如若基层医疗机构无法实施医治需转移高等级医院,丰富的医疗信息能够使患者的医治得到无缝衔接,免除不必要的检查等环节,提高效率。同时,丰富的医疗信息也能够帮助医生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并根据其身体状况采取最合适的医疗方式进行医治,实现医疗救治的经济效益。

2、丰富的医疗资料信息可以为医学研究提供完善的资料,帮助医生经验的积累医院的临床医疗信息与个人医疗档案信息组成统一的数据库,将形成及其丰富的医疗信息资源,这将为医疗事业的研究、教学提供充足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在完备的数据支持下必然会促进医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能够帮助医生进行知识的积累,认识到不同的救治方式和相关疗效,从而提供丰富的智力支持。

3、为国家的医疗保障事业提供支持和监督国家医疗保险政策的出台,低水平、广覆盖、大病统筹原则的实施,使住院病历档案利用率大幅提高。真实详尽的档案信息能够为居民的医保提供证明,也能为国家的医疗投入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对数据库中各种数据进行整合,分各类医疗项目的花费,投入产出的计划,促进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

4、医疗档案信息又是缓解医患关系,解决医疗纠纷的一个重要证明《医师法》的颁布实施,医疗病例档案又成为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凭证和依据。真实的医疗全程记录能够反映对患者救治的全部信息时调出审核、复查医疗方式是否有误,利用档案的凭证作用,为医疗纠纷提供第一手的证据。另外,数字化网络化的医疗档案信息能便利流动人员外地就医,自由的病案查阅能为转诊、异地救治提供方便。

三、实现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途径

1、 培训人员,建立技术平台全面提高医疗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医疗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引进计算机档案管理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现代先进技术,建立医疗档案信息数据库,使用高效的医疗档案管理软件,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和完整,实现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引进先进的保管设备,实现库房温湿度控制自动化,营造一个科学,安全地保管医疗档案的物理环境。

2、 建立医院共享的医疗档案把个人疾病史和治疗史实行信息

化管理的系统,并争取把住院病历也与医疗费用每日清单制一样,通过备份与患者见面,给患者医疗消费的知情权。住院病历可以体现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情况,可以方便患者对医院的治疗质量进行直接的监督,可以促进治疗医生认真诊治并认真填写病历。患者见到治疗病历记录后,可以随时提出质疑,一旦出现医疗纠纷,或者将来出现医疗纠纷,都可以作为双方的证据。

最后,医疗档案是具有科学性、逻辑性、真实性的医疗卫生科技档案,是医院各项管理工作中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在信息时代,实现医院医疗档案管理信息化,对于加强医疗档案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及充分发挥医疗档案信息的价值,对加快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文天.浅谈医疗档案信息的网络化共享. 现代医院管理,2009(3)

医疗的意义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远程医疗;社区医疗;综合性医院

中图分类号:R197.324

由于我国在人均医疗资源上相对欧美发达国家缺少和分布十分不平衡的现象。大型医疗设备、有经验的医务人员等优质医疗资源又基本集中在城市三级医院,基层社区的医疗资源不仅在设备上,更在人员等软件资源上与大医院差距甚大。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医院间的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医疗服务资源的最优整合和最大协同效应。远程医疗的开展可以方便就医,很大程度上降低病人就医的成本;改变基层和偏远地区的医疗现状和提升医疗水平,使得医疗资源的分布更加合理化。此外,远程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在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处理时,及时调配医疗资源,指导伤员救治。作为城市最基层的医疗服务单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心、站点等),是“全民健康”、“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和前沿。随着医疗体制的新一轮改革不断深入,其职能也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在健康保障和疾病预防等方面应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在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如何运用远程医疗系统,本文将进行初步的探讨。

1 远程医疗及对社区医疗服务的影响作用

1.1 社区医疗服务特点和我国现状

社区医疗是指一般的医疗保健,也是病人首先求医之处,即病人到医院前的一些医疗,是以人群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也是为需要治疗的慢性病病人、老年病人及需家庭护理和姑息疗法的病人提供连续医疗服务之处。在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社区医疗的主体主要是全科医生或儿科、妇科等特定专科。

我国社区基本医疗服务水平还处在相对较低的位置,这样就造成病人集中到大医院,社区就诊率低的局面。同时老年病、慢性病发病率、老年化程度逐年增长,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虽然部分地区政府已经有较严格的分级就诊转院的流程规定,但并没有严格转院标准,患者更愿意选择实力强的大医院就诊,造成目前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普遍想象,使有限的医疗资源没有发挥最大的医疗效用。社区、农村医疗条件较差的卫生机构因不能满足人们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而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使本来并不充足的卫生资源又被闲置而效益发挥不好。周而复始既造成了卫生资源的浪费,又加剧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矛盾,影响医患和谐[1]。

1.2 当前远程医疗发展现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职责之一是提供基本的医疗救护保障。其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其工作比重占一半以上。目前社区基本医疗服务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因为受到医疗条件和医护人员水平的限制,这就造成社区就诊率低,病人集中到大医院就诊的局面,使有限的医疗资源的医疗效用没有发挥到最大。国内外资料证明,远程医疗是提高社区医疗水平、充分发挥社区医疗作用、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的有效途径之一[2]。

我国很多的工作仅仅是在建立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开展一些应用项目,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国内医疗体制的限制,以及全面技术状况和基础设施水平(主要是网络传输速率)的欠缺,因此目前我国的远程医疗网络在有些方面尚不十分成熟,还有待逐步进行改造、完善与提高[3]。但随着我国宽带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全面普及,各个医疗机构的相互之间的光纤接入也正被提到日程中来了,这就为各个医疗机构之间能进行大数据量的信息交互,尤其是高清晰度的音视频传输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3 远程医疗对社区医疗的影响作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成为当今世界发展迅速的高新技术应用领域,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它可以实现患者不在现场的医疗服务。一方面节约患者往返大医院的时间和金钱;另一方面促进不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与患者间以及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尤其是在为边远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以及疑难病患者的诊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4]。

除了远程医疗,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需要不断进行业务知识的学习。通过计算机通信、音视频技术、影像技术及医疗设备的支撑,远程教学和培训可以与远程医疗集成,形成完整的一套远程医学体系。不仅能提高医院知名度,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有人称其为2l世纪7大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

2 建立远程医学服务平台支撑远程医疗服务实践经验

早在2011年,我院联手国内通讯运营商和国内远程医疗设备提供商,在我院率先建立了国内领先的标准化、数字化、一体化的远程医学综合服务平台。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远程医学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但其巨大的硬件投入和高昂的运行费用使许多基层医疗机构望而却步。为了突破远程医学网点硬件建设投入大、专线接入费用高等发展瓶颈,近年来我院不断加大对远程医学服务网络的建设力度,建立了专网双接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远程会诊,以及有远程多中心专家联合会诊。此外,还能开展远程挂号、双向转诊等服务。同时开展针对基层医院的医生的远程教育,包括部级、省级、院级继续教育项目直播、医院专业学术会议直转播、远程手术示教和特邀专家讲座等学习和培训资源。通过多年实际的运行和管理,远程医学服务平台为大医院和基层社区医疗之间实现远程医疗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支撑。

2.1 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一体化管理

我院投稿远程信息WEB平台对各个远程站点实现医疗质量控制管理。远程医学服务平台积累了大量的医疗信息,这些都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宝贵资源,通过充分开发这些数据资资源,可以为区域医疗管理、规划提供可靠保证,为城乡居民医疗卫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服务。

2.2 实现跨院、跨区域的远程信息共享

在我院通过远程医学服务平台将社区居民各种健康档案汇总交换共享并上报卫生部。传统的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因各自为政、相互隔离,从而导致大量的医疗卫生数据和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对患者重复检查、重复用药无法实时有效监管,造成人民群众医疗支出一年比一年高。为有效解决居民诊疗信息孤岛问题,可以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整合各医疗卫生业务应用系统,最终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业务协同网络,方便相关数据调用和资源管理,同时转变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和居民健康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2.3 实现方便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

患者可通过远程医学服务平台,共享平台建立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体系,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上下级对口关系。在远程医学服务平台支持下促进大中型医院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基层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联动、优势互补、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实现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探索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最终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在充分共享患者健康信息的基础上,远程医学服务平台为双向转诊的有效进行提供及时、便捷的信息化运作平台。

2.4 实现社区远程家庭监护系统

社区远程家庭监护系统作为远程医疗系统中的一部分,是将采集到被监护者的生理参数与视频、音频以及影像等资料通过通讯网络实时传送到社区监护中心,用于动态跟踪病态发展,以保障及时诊治[5]。远程医疗和健康保健相结合的服务模式随着通讯、网络在家庭中的普及可以迅速拓展到家庭、个人。远程心电监护、远程慢病家庭管理、远程助产护理、远程医疗随访等服务是今后社区人口健康保障重要内容。

3 结束语

远程社区医疗作为提高社区医疗水平、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充分发挥社区医疗作用的有效途径。使得有效地缓解医疗资源的供求矛盾。我院的远程医学服务平台是对大型综合性医院帮扶基层社区的一种新的探索。随着计算机网络、数字化医疗设备的迅猛发展,远程医学服务平台也将提供越来越多的医疗应用服务。

远程医疗在中国的起步较国外晚,在符合国家的医疗管理和医疗服务模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大医院的医疗资源,方便快捷的为基层社区医疗中心提供多种模式的优质医疗服务帮助和指导已经体现出强大的社会效益,也必将对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面向城市社区的远程医疗和面向家庭、个人的远程健康监护;在应对、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性事件方面,这种远程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将发挥重要意义。探讨社区远程医疗运行的新型模式和建设策略,将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新型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梅奎,马毅,周丽,苏金环.远程医疗在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建设策略与模式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10):1281-1282.

[2]Teleradiology and Telemedicine Radiologic Clinice of North.America.1996(03):45-49.

[3]刘翔,朱士俊,李信春.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现状、难点和对策分析[J].中国医院,2004(06):8-11.

[4]程顺达,邢茂林,阎鹏飞.构建区域医疗信息化问题的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0(01):126-127.

[5]邓蕊.依托宽带信息网络家庭疾病监护系统的初步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3(03):138-140.

医疗的意义范文第12篇

(2) 关于访谈的对象

表2《人间世》各集纪录片不同采访情况

新闻的信源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部纪录片中, 信源是由一系列拍摄对象和访谈对象来承担, 分析结果呈现出创作团队的平衡报道原则, 每一集中都兼顾了患者及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声音, 而非只强调患者和职能部门的立场。国际着名医学期刊《柳叶刀》 (The Lancet) 于2010年8月刊文剖析中国医生的处境, 认为中国媒体以捕捉医患矛盾为热点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而《人间世》用平衡报道原则客观呈现医患关系, 给矛盾冲突的双方平等发言的机会, 使媒体成为公共讲坛。新闻公正的理念在纪录片中得以践行, 彰显了媒体的客观公正立场和社会公共责任。

(3) 关于医患交流状态

表3《人间世》各集纪录片中展现的医患关系情况

有效的医患沟通更有利于拟定和顺利推进医治方案。《人间世》在展现医患沟通状态时, 更多地展现了和谐医患关系。虽然也客观地记录下患者不理解医生的一些矛盾和冲突, 甚至还选择性地针对一些话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 但没有用消极狭隘的视角去烘托医患矛盾, 而是还原真实的医患状态, 表达了对医患冲突的理性认识和对建构积极医患关系的努力倡导。

(4) 关于医疗救治中问题的呈现方式

表4《人间世》对医疗救治中问题的呈现方式

生死属于自然规律, 医学发展存在局限性, 有可为和不可为之处。每一集中都有详细阐释的医疗事件, 时常借助3D模拟图把高深的医学问题讲解得通俗易懂。而某些矛盾和纠纷的呈现常采用白描式的简单描述, 因为涉及到现有医学水平的局限或医疗体制的弊端, 无法解答也只能留给受众去思考。

(5) 关于对医疗事件的关注角度

表5《人间世》对医疗事件关注的角度

医疗救治会有成功和失败, 通过文本分析发现整个纪录片中成功和失败案例大致对等。纪录片客观展现了医生的真实状态:医生是人不是神, 没有能让病人起死回生的洪荒之力, 只能在现有医学水平基础上治病救人。纪录片关于死亡、临终关怀、器官捐献的讨论, 是对广大受众进行了一场生死观的教育, 引导受众直面潜意识里回避的议题。

二、医疗类纪录片《人间世》的健康传播价值分析

经过样本分析, 初步归纳了《人间世》的框架特征, 以此为基础再结合具体个案深入探讨《人间世》的健康传播价值。

1. 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功能

在我国的医患关系传播议题中, 医不单指医务工作者, 而是代表整个医疗生态系统, 而患也不单指病人, 还包括其家属。纪录片中拍摄的主体是医生和患者, 但在呈现医患关系时, 我们看到的是整个医患关系场域, 涉及到技术型和非技术型两大重要影响因子。当病人命悬一线时, 医护人员通力合作, 用上所有的医疗手段, 妙手回春也好, 无力回天也罢, 都在影片中有深刻呈现。医患双方高效沟通、相互理解信任更有利于医疗救治行为的开展, 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关怀与责任等非技术型要素也直接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

我国台湾学者臧国仁认为, 框架不是空洞的, 真正的边框会使内容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层次。他把框架的这种层次结构分为低层次、中层次和高层次。每个层次结构都具有各自的代表。低层次:字、词等基本符号;中层次:主要事件、起因、结果和评价等;高层次:标题、导语和解说词等。[5]针对医患关系的框架特征, 笔者选择了《人间世》第一集《救命》作为个案分析对象。

A、高层次结构

第一集标题《救命》鲜明地解释了本集纪录片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契合了医疗类纪录片的主题救死扶伤, 治病救人。导语讲述了四个方面:第一, 拍摄团队经过医学规范培训后开始在医院进行拍摄;第二, 生死一线, 医生拼尽全力, 手术成功;第三, 当手术失败时, 紧张的医患关系浮出水面;第四, 无论成功或失败, 作为医生一心只为救命。导语的重心放在医生救命的初衷, 也引导受众去理性思考如何面对医疗救治中不可避免的失败。

B、中层次结构

第一集呈现的5个案例有3个抢救失败, 该片不回避医学治疗失败, 反而将残酷的现实赤裸裸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在失败案例中, 患者及家属没有降低对医生的信任, 即使失败了, 医生也没有丧失对治病救人的信仰, 镜头下的真实场景让观众感受到医生既需要高超的医疗技术, 更需要患者的理解和信任。

C、低层次结构

《救命》的字词和图像语言都呈现出和谐医患关系。医生角度, 展现了医生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高强度的工作节奏, 救死扶伤的正面形象得以呈现;患者角度, 有全力配合医生的患者和家属, 有失败后仍感激理解医生的家属, 也有因医治无效使用暴力伤害医生的事件呈现。无论结果如何, 但更多的人活了下来, 受众能真切感受到医生竭尽全力的付出, 与一些不公正新闻报道中妖魔化的医生形象形成强烈反差。

2. 直面生死的释怀心理引导功能

盖伊塔奇曼在其关于新闻框架的理论着作《做新闻》中指出:对新闻生产而言, 否定现有的社会价值观, 是不可能做到的。也就是说, 新闻生产的全过程只能是依照原先的价值观而为。[6]中国人惧怕死亡, 《人间世》引导受众客观理性面对。生死之间并非一线之隔, 可能还有相当长的痛苦时期, 在医院、在急诊室、在重症监护室、在临终关怀医院、在器官捐献的场景, 危重的患者和家属如何面对, 医生如何尊重患者的选择, 这是医生、患者以及家属, 甚至是现有的社会伦理价值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这一部分的框架特征阐释, 笔者选取了《人间世》第四集《告别》作为个案分析对象。

A、高层次结构

标题《告别》一词意味着生命的离去, 也包含着对如何体面地去告别的深思。导语交代了第四集的主题临终关怀, 舒缓疗护, 安宁护理。通过上海第一家临终关怀病区探析人的一生, 从生到死的轮回, 引导受众思考如何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有尊严地活着、体面地死去, 如何坦然接受生死自然规律。

B、中层次结构

在中层次结构中, 患者及家属, 还有医生的对话体现了各自的生死观。住进临终关怀病区的患者, 病情基本无法逆转, 如何在这里减少痛苦、延长生命是他们在意的, 有的人表现出了直面恶疾的勇气, 有的看淡了生死。对患者家属而言, 把家人送到这里, 是希望他们能体面地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而医生见过了太多的告别, 太了解活着的意义, 他们唯一能做的是帮助走到人生尽头的患者有尊严地离去。

C、低层次结构

纪录片中我们真实地看到生命垂危的病人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 有的已经无法进食, 有的已经失去意识。临终关怀医院的治疗手段只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 医学在此已无力回天。面对亲人离开, 有的坦然接受, 有的无法释怀。纪录片描述了上海每年的死亡情况和临终关怀病房的发展状况, 巨大反差凸显出临终关怀基建匮乏, 忌讳死亡的生死观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之一。

3. 多视角关注健康议题的教育功能

罗杰斯曾指出:在人类传播的内容中凡是涉及健康的, 就叫做健康传播。[7]《人间世》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 从人生可能经历的各种医疗救治场景中强调健康传播的重要性。

A、推动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在健康传播中意指医患关系的普及和医疗信息的普及。学者戴元光就医患关系这一议题做了以下考察, 即对医疗环境的整体评价, 对就医过程的评价和对医患关系的看法。《人间世》深入涉及了三方面的内容, 在建构和谐医患关系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人间世》对医学健康知识、医疗救治知识、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医疗资源配置、医学伦理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也产生重要作用。

B、倡导健康关怀

《人间世》中呈现的大多是较为严重的疾病, 如肿瘤、器官衰竭、危重孕妇等, 涉及到的科室有急诊、重症监护、儿科、妇科等。纪录片客观地向受众呈现了医生敬业守责、合法依规、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等正面形象, 较好地转变了社会公众对医护工作者的认知偏见。除了展示医护人员对患者生命的守护, 又细致刻画了亲情、友情、爱情主题, 更表现了患者面对疾病或死亡的积极生活态度。疾病虽然冷酷, 但人间充满暖意, 传播医疗行业正能量, 倡导健康关怀理念, 对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建构具有重大促进意义。

三、医疗类纪录片《人间世》对媒介的健康传播启示

传播健康知识, 传递健康理念, 促使健康文化的形成便是健康传播的意义所在。《人间世》播出后多家主流媒体竞相报道, 学术领域也由此掀起我国健康传播何去何从的深度思考。

1. 媒介应勇于承担健康传播的社会责任

李敬松在探讨电视纪录片社会责任时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纪录片应该承担的责任包括回顾与记录历史的责任, 反映新鲜事物、人物的责任, 讲述真实故事的责任, 弘扬人文关怀的责任。[8]《人间世》用零打扰的记录方式还原了医患之间的真实故事, 不回避矛盾、不逃避冲突, 普及医学知识、尊重医学伦理, 为我们呈现了医护人员真实工作的全景画卷, 成为了当下医患裂痕的粘合剂, 成为和谐医患关系建构的助推器。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对社会公众认知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在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中, 媒体在健康传播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就是了望当下整个医疗环境, 推动医疗政策稳步前进, 普及正确的医学健康知识[9]。对于处在深水区的医改而言, 公众的理解是基石, 医院、患者、媒体三方的通力合作呈现和谐医患关系, 也是为医改的社会动员进行的有效有益尝试。

2. 秉持健康促进与健康关怀并重的制播理念

《人间世》的健康传播框架体现了健康促进与健康关怀并重的思路。在讲述医学知识时体现出精准的专业性, 传播了健康知识, 也涉及到某些医学伦理问题。例如在器官捐献的故事中, 有犹豫纠结者, 有勇敢面对镜头者, 有做好事却顾忌人言可畏者。当看到焦俞父母痛苦地决定捐献年仅20多岁的儿子器官, 并最终挽救了6个家庭时, 会引发受众去思考器官捐赠是否意味着生命的延续?某种意义的不完整是否又是某种意义的完整?广大受众接受了一场生死观的洗礼。此外, 纪录片无时无刻不在体现健康关怀的思想, 每个故事展现的都是残酷的病痛甚至是死亡。但生死之间还有医生对患者生命的守护, 还有不同社会关系层面的相关者对病患者尊严的呵护。对病患的人文关怀不再是空洞理念, 而是体现在面对死亡时系统而真实的支援中, 健康的个人有机体和健康的社会共同体是在特定体制、文化和传播语境中相互联动并建构的。

3. 因地制宜地打造区域健康传播品牌

《人间世》选择在上海拍摄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并非偶然, 这与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海量信息以及复杂严峻的卫生健康舆情态势, 努力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坚持创新传播手段的系列工作有着紧密联系。早在2014年,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策划和协调有关媒体, 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拍摄了《来吧, 孩子》, 之后又参与策划并支持有关媒体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拍摄了《急诊室故事》, 这两个医疗题材纪实节目在深圳卫视、东方卫视播出以来, 引起了医学界、传媒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间世》正是在此基础上的又一次创新。上海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与上海广播电视台达成共识, 通过沉浸式拍摄, 全景化还原最真实的医患关系, 用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讲好卫生计生故事, 传递行业正能量, 多视角展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状态, 努力建构文明和谐的医患关系。其他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地打造区域健康传播品牌, 在跳出技术理性和经济理性的话语框架下, 创新传播手段, 讲好与本地卫生健康发展状况相关的故事值得思考。

医疗的意义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医疗急救知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意义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旅游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休闲、度假的首要选择,旅游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旅游业的广泛发展伴随而来的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缺口,因此,各个高校纷纷兴起旅游管理专业,这极大的缓和了我国旅游业的专业人才缺口[1]。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主要就业方向为旅游景点、景区,该地区的地理环境较为复杂、人员流动较大,相关突况较多。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但要掌握相关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必然还要拥有一定的医疗急救专业知识,用以应对突况,保证游客安全。

1.常见急救知识

1.1外伤出血急救方法分析

(1)指压止血法:即在伤口上方近心端,按压跳动的血管,直到创口血液凝结(创口也可采用药敷,加快凝血),再送往医院进行相关治疗。该种止血方式要求救护人员对各部位出血压迫点较为熟悉。

(2)头部出血:前头部出血需按压耳前、下颌上方的颞动脉;后头部出血可按压耳后下外侧的耳后动脉。

(3)前臂出血:按压上臂肱二头肌内侧,也可将肱动脉压于肱骨上。

(4)手部出血:在腕关节处,施救者用双手拇指按压患者的桡动脉和尺动脉,即人们通常触摸脉搏的位置。

(5)手指出血:按压手指指根。

(6)足部出血:按压踝关节下部,足背跳动位置。

(7)大腿出血:令伤员曲起大腿,放松大腿肌肉,用力按压股动脉,即大腿根部与腹股沟中点。由于该处位置肌肉较多,必要时可双手按压,增大压力[2]。

1.2骨折急救措施

(1)不得按摩、揉捏骨折部位,不得随意搬动和止血。

(2)如疑是脊柱骨折,需就地固定,缓慢搬运伤者。如伤者四肢骨折,并在骨折处快速出现肿胀,需对伤者局部进行毛巾压迫止血,并用木棒、树枝固定伤者骨折部位。

(3)开放性骨折患者,需立即闭合伤口,可选用干净的毛巾、衣物覆盖包裹伤口,包裹不宜过紧或过松。如伤者骨折端外露,不得将骨折外露部位复原,需继续保持外露。如对伤者进行捆扎止血,需记录捆扎时间,捆扎时间不得超过1h,以免出现组织缺血坏死情况,每隔1h,松口止血捆扎物5-10min。

1.3动物昆虫咬伤急救处理措施

(1)狗咬伤:咬伤发生后,需及时撕开或脱下伤口处衣物,用20%肥皂水或清水清洗伤口,并轻轻擦拭,反复多次。如伤口较深,可用导管导入,以肥皂水灌洗。伤口不得包扎,清洗完后,需快速送往医院,进行专业治疗。猫、狼、狐、猪咬伤都可采用该方法进行急救。

(2)蜘蛛螯伤:蜘蛛螯伤后,伤口一般出现2个红点,伤者局部出现疼痛、麻痒,进而出现水泡、红斑,部分伤者还会出现肾衰、寒战呼吸苦难等。蜘蛛咬伤后,需立即在伤口上部近心端进行捆扎,避免毒液扩散,每隔20min松开一次捆扎物。可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伤口,反复5次,在用酒精消毒,选用刀片或针将伤口扩大,用手挤出毒液。再将季德胜蛇药捣碎敷于伤口上,如患者情况严重,可口服季德胜蛇药4片,然后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3)毒蜂螯伤:螯伤后,需挤压伤口将毒蜂断刺挤出,也可用小刀、针将断刺挑出。取肥皂水、10%苏打水冲洗伤口中和毒液。取季德胜蛇药1片捣碎,敷于伤口周围,也可将紫花地丁、七叶一枝花等草药捣碎敷于伤口[3]。伤者需大量喝水,加快毒液稀释、排出。如伤者具有过敏体质,可选用苯海拉明、扑尔敏等过敏药进行治疗。

(4)水母螯伤:水母螯伤后,伤者需立即上岸,以免再次出现螯伤情况。先将附于伤口的水母、或水母断肢清除,利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伤口,反复几次。如伤者出现休克情况,需进行抗休克处理,并及时送往医院。

1.4烧伤急救措施

(1)远离着火点,并脱去着火衣物,或者用冷水浇湿衣物,就地滚动、跳入水中亦可。

(2)如被液体烫伤,则需去掉衣物,如衣物与身体粘结在一起,不得强行撕下,需剪开为粘结部位,留置无剪开部位,等医生处理。

(3)对烧伤部位进行清水冲洗,在进行包扎,包扎物需保证清洁。强酸碱烧伤或沥青烧伤时,需用清水长时间冲洗。眼部烧伤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并去除异物,滴入0.5%的氯霉素眼液。

(4)手指、脚趾烧伤时,需分开手指、脚趾进行包扎,以免粘结。

1.5心肺复苏:是非专业人员也能很好掌握的,不需要有很深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所需要的仅仅是一双手,通过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就能挽救一个生命。

2.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医疗急救知识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通过旅游来进行度假和休闲。在这情况下,作为为旅游业而工作发展方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但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还需掌握相关的医疗急救知识,最大程度的保证游客安全,提升自身的全面职业能力。

旅游景点和景区地理环境复杂,部分景区动物、植物繁多,而且,旅游人数激增,这些情况都导致旅游突发事件发生几率激增[4]。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未来旅游景区、景点的工作人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然要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用以应对这些突况。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急救知识普及工作是旅游职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职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3.结语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人才缺口也急剧增加,一个合格的旅游业人才不但要有专业的旅游业知识,还需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以面对各个突况。积极普及医疗急救知识,可以极大的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竞技力,保证学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魏穗霞,徐小华,邓春梅;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1年03期

[2]姚建军,黄武,龚卫华,苏丽敏,黄叔杯,徐梅,余晓玲;湖北省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3年02期

医疗的意义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艾滋病;中医药;免疫调节;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0-0074-03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研究,中医药在治疗艾滋病上取得了肯定的疗效。通过中医药的综合调理,HIV/AIDS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临床症状改善,生存质量提高。但与西医药的HAART相比,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疗效评价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医药不能像HAART那样有效降低病毒载量,而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目前衡量某个药物是否对艾滋病有效的2个重要指标,严重影响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和应用。中医药对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涉及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应突出免疫功能变化。笔者认为,中医药临床科研工作者应根据现代医学对免疫系统的研究成果,结合HIV/AIDS患者免疫系统的变化,从多个角度研究中医药治疗的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变化,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提高免疫功能疗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现就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免疫研究的意义概述如下:

1 HIV感染后机体的免疫改变[1~2]

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不仅涉及到T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也涉及天然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艾滋病的发病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状态密切相关,AIDS患者的免疫病理主要表现为: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CD4+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异常免疫激活和免疫重建。CD4+T淋巴细胞数量的减少是多因素所致,可能由于CD4+T淋巴细胞的破坏增加;CD4+T淋巴细胞的产生减少;淋巴组织扣留外周血的CD4+T淋巴细胞等。CD4+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T辅助细胞1(Th1)细胞被T辅助细胞2(Th2)细胞代替、抗原递呈细胞功能受损、白细胞介素-2产生减少和对抗原反应活化能力丧失,使HIV/AIDS病人易发生各种感染。HIV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主要表现为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CD69、CD38和HLA-DR等免疫激活标志物水平异常的升高,且与HIV血浆病毒载量有良好相关性,并随疾病进展,细胞激活水平也不断升高。

除了与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失调外,HIV感染可引起B淋巴细胞功能失调。一方面,B细胞被非特异性地激活,表现为血清中IgG、IgA和IgE的大量产生,另一方面这些B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又不能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同时这些B细胞对刀豆蛋白刺激的增生反应也降低。

在体液免疫方面,HIV进入人体3~12周后,机体就产生HIV各种结构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有GP120、GP41、P24、P18、RT等。其中除抗GP120 的中和性抗体有抗病毒作用外,其他均无保护机体的作用。GP120和GP41包膜蛋白的抗体可诱导ADCC,在这个过程中NK细胞和拥有Fc受体的单核/巨噬细胞能识别被抗原抗体包被的细胞。某些具有中和或非中和作用的抗体可以与补体结合裂解HIV病毒。机体感染HIV后,补体可通过经典或旁路途径激活后破坏与其结合的病毒或病毒感染的细胞,或增加抗体介导的毒粒溶解作用;补体也可与NK细胞上的补体受体直接结合而溶解感染及未感染细胞,此蛋白还能加强中和抗体的抗病毒效应。

天然免疫应答在阻止HIV感染和持续控制感染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天然免疫系统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入侵的病原体,与配体相互作用后,PRRs募集引起反应的受体分子,通过活化转录因子如NF-kB而导致细胞因子的产生。树突状细胞(DCs)表达的各种C型凝集素在HIV粘附和感染过程中起一定作用;HIV感染的DCs常常保持低水平的复制,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比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对病毒感染和复制更敏感,DCs能把感染性病毒传递给CD4+细胞。HIV感染降低了NK细胞的功能,一些NK细胞亚型能被HIV感染。天然补体因子可影响HIV感染,一方面它们可直接裂解细胞核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另一方面,它们也能通过补体受体促进病毒感染。HIV和天然免疫系统有很多种的相互作用,并影响免疫细胞的数目以及天然细胞因子和可溶性成分的产生。

2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免疫研究现状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优势在于其可通过整体调节,辨证论治,达到益气扶正、补肾固本、活血化瘀及清热解毒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目前,在我国应用于临床治疗的中药有几十种,多数都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如中研一号方(艾克冲剂)、克艾可、爱康胶囊、益爱康胶囊、复方三黄散、三归片、唐草片、爱可扶正片、扶正袋泡冲剂、艾滋宁、艾滋可宁、艾乃吉Ⅰ号、艾滋康、扶正排毒Ⅰ、Ⅱ号等。基础研究表明上述药物的调节免疫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在体内外能协同刀豆素A刺激小鼠T细胞增殖,诱生小鼠T辅助细胞产生IL-2;能增加白细胞数量;增强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加T细胞及NK细胞活性;诱生干扰素等等。

而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研究中,有关中医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报道以对T淋巴细胞亚群(外周血CD3绝对数、CD4绝对数及百分比、CD8绝对数及百分比、CD4/CD8等)影响的研究为主,赵映前等[3]用扶正抗艾颗粒治疗HIV/AIDS患者30例研究,王小平等[4]观察的艾乃吉Ⅰ号颗粒治疗10例HIV/AIDS患者研究,王融冰等[5]用健脾益气法治疗艾滋病38例临床研究和邱廷山等[6]进行的益艾康胶囊治疗艾滋病的临床观察等,都主要检查T淋巴细胞亚群来研究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但结果未能全面体现中医药的免疫调节作用,临床中观察到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如乏力、纳呆、脱发、腹胀、肌肉痛等明显改善,但未见患者CD4计数有明显上升。

在本院承担的云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和相关研究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发现我院研制的扶正抗毒和康爱保生制剂具有增强免疫功能,减少感冒次数,防治机会性感染的确切疗效;CD4+T细胞计数在200~300cell/μL水平时患者接受治疗,其CD4+T细胞计数明显上升,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生存质量得到较大提高;有的艾滋病患者的CD4+T细胞计数很低(100cell/μL以下),虽然CD4+T细胞计数上升不明显,但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未发生机会性感染,CD4+T细胞计数高低与病情及机会性感染并非呈正相关。这些临床治疗结果提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患者在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时,机体的免疫系统其它环节发挥了作用,调节机体抗病防卫机制,有效地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而目前在临床科研方面,有关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调节免疫研究主要集中在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方面,不能体现中医药免疫调节是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特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 临床方面应多角度探索中医药调节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 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保护宿主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维持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的功能。人体的免疫系统远不只是免疫细胞,它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自我净化系统和自我修复系统才是最根本的免疫系统,调动它们的升降出入机能和自修复能力是中医祛邪治病的最有效手段。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其目的不是以抑制、杀灭病原微生物,而是使病原微生物对人体不形成危害,恢复人体自身免疫平衡。人体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任何环节都是相关联的,在HIV感染的情况下,其复杂性更加难以想象,正是这种复杂的网络型结构,为中医药抗HIV/AIDS的研究提供了可能。HIV感染引起CD4+T淋巴细胞水平下降,对条件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某些病毒以停止复制的方式持续存在于体内,等待机体免疫力的下降,机体的免疫应答可以控制但不能消除HIV,补体组分的缺陷引起体液免疫功能障碍,吞噬细胞缺陷导致广泛的细菌感染。中药在任何一个环节介入,都可以使免疫系统网络结构发生变化,改变其不平衡的病理状态,使机体进入良性循环的轨迹。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可能涉及免疫系统的多个环节,多个靶点,在临床研究方面应探索中医药自身规律和特点,能客观量化评价其调节免疫功能的疗效。一方面,利用经典免疫功能评价方法来对中医药治疗的HIV/AIDS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体液免疫功能(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IgG、IgA、IgM)、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吞噬与杀菌试验)及NK细胞活性测定,从整体来评价中医药调节免疫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免疫学检测技术流式细胞仪和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等从分子水平或细胞水平来研究中医药调节免疫的作用机制。

在临床上,利用流式细胞仪不仅可以通过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来研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也可通过检测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19、CD20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机体体液免疫功能状态;CD16和CD56是NK细胞表面主要标志,其中CD16一般表达于未成熟NK细胞表面,CD56于成熟NK细胞表面,二者有交叉。其表达水平与NK细胞的整体活性具有相当的作用,其下降提示机体NK细胞作用受抑制,可以检测NK细胞表面抗原(CD16+56)在HIV/AIDS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并检测活化T、B、NK淋巴细胞的免疫指标(CD3/HLA-DR、CD3/CD25)的变化。还可应用流式细胞仪结合间接免疫荧光法,可在单细胞水平上客观、正确地检测细胞内多个细胞因子,并可区分表达特定细胞因子的细胞亚群,进行多参数相关分析。

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但只用T淋巴细胞亚群(外周血CD3绝对数、CD4绝对数及百分比、CD8绝对数及百分比、CD4/CD8等)来评价不能涵盖中医药的特点,应在中医药临床科研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和评价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善,寻找多项客观评价指标,对我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何建凡,冯铁建,李良成,等.HIV感染者的免疫学功能变化及其与病程发展的关系[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7(1):1~4.

[2]姜拥军,尚红,张子宁,等.中国HIV/AIDS患者NK细胞及NKT细胞变化的检测[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5,25(1):52~55.

[3]赵映前,刘建忠,刘静,等. 扶正抗艾颗粒治疗HIV/AIDS患者30例临床研究[J].世界中医药,2008,3(3):144~146.

[4]王小平,闫琴,刘颖.艾乃吉工号颗粒治疗HIV/AIDS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295~296.

[5]王融冰,王晓静,王玉光.健脾益气法治疗艾滋病38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7,2(01):9~11.

[6]邱廷山,李学芝.益艾康胶囊治疗艾滋病的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1,26(01):9~10.

医疗的意义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艾滋病;中医药;免疫调节;临床研究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以免疫缺陷为主要特征,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艾滋病感染早期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随着艾滋病毒的复制增加,病情逐渐进展,临床上患者可出现发热、厌食、慢性腹泻、乏力、体重减轻、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晚期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免疫缺陷,出现全身多器官系统的疾病,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或恶性肿瘤等而导致死亡。本病致死、致残率高、感染途径多、传播迅速,但目前医学界还没有发现可以根本治愈艾滋病的方法。几十年的探索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在增加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取得了肯定的疗效。但与西药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明确的疗效评价标准相比,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没有明确的标准,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一致关注。

1 HIV感染后机体的免疫改变

HIV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故名思意,当HIV病毒侵人人体后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艾滋病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患者机体免疫系统的缺陷状态密切相关,AIDS患者的免疫病理主要表现为CD4+ 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CD4+ 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异常免疫激活和免疫重建。

HIV病毒在使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失调的同时,非特异性地激活B细胞,血清中产生大量IgG, IgA和IgE,但这些B细胞不能产生出特异性的抗体。

在人体感染HIV病毒3~12周后,启动人体的体液免疫系统,通过免疫应答产生出与组成HIV的各种结构蛋白相对应的特异性抗体,如GP120, GP41, P24, P18 , RT等。这些抗体中除抗GP120的中和性抗体具有抗病毒作用外,其他均无保护机体的作用。

天然免疫应答在阻止HIV感染和持续控制感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天然免疫系统在识别外来抗原后,可以产生补体因子,天然补体因子可以通过裂解细胞核来杀伤被HIV病毒感染的细胞。

2 中医药研究现状

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整体调节,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临床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优势。目前,在我国应用于临床治疗艾滋病的几十种中成药,多数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改善艾滋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命生活质量,如中研一号方 (艾克冲剂)、爱康胶囊、扶正排毒Ⅰ、Ⅱ号、益爱康胶囊、艾滋康、爱可扶正片、克艾可、艾滋宁、艾滋可宁、艾乃吉Ⅰ号等。基础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可通过多靶点、全方面的调节免疫。

在当下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疗效的评价尚没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方法与指标,现阶段研究中多以西医西药治疗艾滋病的评价方法和指标,即对T淋巴细胞亚群(外周血CD3绝对数、CD4绝对数及百分比、CD8绝对数及百分比、CD4/CD8等)影响的研究为主,研究结果不能全面体现中医药在免疫调节方面的优势作用,临床中观察到患者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得到明显改善,生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未发生机会性感染,但未见患者CD4计数有明显上升。表明CD4+ T细胞计数高低与HIV感染患者的病情及机会性感染并非呈正相关。因此,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机理并非与西医西药类似,是通过机体免疫系统的非CD4+ T环节发挥了作用,有效地抵御感染。但目前众多的有关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调节免疫研究临床科研,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T淋巴细胞数量的提高和功能的改善方面,并不能体现中医药激活的非CD4+ T细胞免疫调节的多靶点、多层次、全方位的特点。

3 多角度探索中医药调节免疫功能的机制

人体的免疫系统不仅是指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只是人体免疫系统组成中的一小部分。人体的自我净化系统和自我修复系统才是最根本的免疫系统,调动它们的升降出人机能和自修复能力是中医祛邪治病的最有效手段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主要是激活人体的自我净化系统和自我修复系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其着眼点不是侵入人体使人得病的艾滋病毒,也不是抑制、杀灭艾滋病毒,而是着眼于受艾滋病毒侵害的人,着眼于人的自身免疫平衡,通过中医辩证论治、整体调理,恢复人体的正气,调节自身免疫平衡,使病原微生物不能对人体形成危害,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人体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型结构,正是这种网络型结构,使得单靶点的西医西药遭遇瓶颈,但却为中医药发挥自身多靶点[2]、多层次、全方位抗HIV/AIDS的研究提供了可能。从HIV病毒侵入人体到晚期免疫缺陷出现机会性感染,中药通过整个激活免疫网络的的多个环节,从整体水平纠正机体免疫系统的不平衡状态,使机体进入良性循环。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可能涉及免疫系统的多个环节,多个靶点 ,因此,在临床研究中,不应当以单靶点的西药疗效评价标准来评价中药,中医药治疗疾病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我们不应当按照西医西药的理论观点来评价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疗效,我们应当探索客观量化评价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调节免疫功能的疗效的方法和指标。我们可以一方面利用经典免疫功能评价方法从整体来评价中医药调节免疫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免疫学检测技术从分子水平或细胞水平来研究中医药调节免疫的作用机制[3]。

近20年的临床研究和实践都证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但现阶段医学界流行的只用T淋巴细胞亚群来评价其疗效不能体现中医药多靶点、多层次的疗效特点。

参考文献

[4]李发枝,徐立然,李伯龄中医学对艾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杂志,2006,47(5):39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