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第1篇

数据不但是被分离出来的实体,其本身存在状态也是分离的。在数据向信息的演变过程中,知识能够提供一定推动的作用;在信息向知识逐步演变之时,也需要数据的指导。反过来说,知识会对信息的获取和数据的收集产生影响;而在知识对数据选择产生影响的过程中,需要信息参与进来提供决策帮助。因此,数据、知识和信息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的。

二、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数据、信息与知识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看出知识与信息是相辅相成的,能够相互产生影响和促进作用。以此类推,信息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信息,而知识管理又主要以知识为研究对象,可以预见的是,它们二者也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管理信息化的深化,信息管理逐步进入到各项管理活动中。管理信息化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从而使的信息管理的地位在整个业务管理行业中迅速提升。很明确的说,当今社会如果没有信息管理,管理也就无从谈起了。与此同时,知识管理也属于管理的范畴,知识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会从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方法中获得收益。信息管理的现有构架能为知识管理提供完备的平台基础,能为知识管理提供各个方面的技术支持。但信息管理并不等同于知识管理,他们主要是针对每个不同的问题会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两者并不存在谁可以代替谁的关系。众所周知,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与平台。但是相反,知识管理也会给信息管理带来巨大的影响。对于知识管理这一部分,包括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利用以及知识的评估。总之,知识管理的根本口标是创新,而信息管理的核心是信息的组织和利用。

三、以知识管理为背景进行信息管理的创新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员工需要从组织的内外来获取一些知识,而最后一项知识的共享是非常重要的。而评估则主要是有关知识的目标与反馈的这个过程。这样我们就会了解到信息管理还有一个支持的功能,这更是我们企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首先,我们要对信息管理的对象进行拓展。过去我们队信息管理这部分研究的对象基本上都是静态的。但是在当前只是管理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我们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基本上都是动态的。所以,我们不能想过去一样单纯的将信息管理的对象局限在静态这个范围,要加强对动态信息的关注。其次,对于信息管理的目标要进行扩展。所谓的知识管理目标主要就是我们可以把最合适的知识放在最合适的时间然后传递给最合适的人。所以,对于信息管理我们要创造一个较好的交流环境,进而确保知识的准、精、新、全。最后,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那么信息管理必然也离不开这一部分。过去我们信息管理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企业的一些资本流进行监控,并不能满足当前信息技术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信息管理技术的创新,将知识资源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分配和共享,达到提高社会福利的目的。

四、结束语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第2篇

在数据向信息的演变过程中,知识能够提供一定推动的作用;在信息向知识逐步演变之时,也需要数据的指导。反过来说,知识会对信息的获取和数据的收集产生影响;而在知识对数据选择产生影响的过程中,需要信息参与进来提供决策帮助。因此,数据、知识和信息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的。

二、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数据、信息与知识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看出知识与信息是相辅相成的,能够相互产生影响和促进作用。以此类推,信息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信息,而知识管理又主要以知识为研究对象,可以预见的是,它们二者也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管理信息化的深化,信息管理逐步进入到各项管理活动中。管理信息化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从而使的信息管理的地位在整个业务管理行业中迅速提升。很明确的说,当今社会如果没有信息管理,管理也就无从谈起了。与此同时,知识管理也属于管理的范畴,知识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会从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方法中获得收益。信息管理的现有构架能为知识管理提供完备的平台基础,能为知识管理提供各个方面的技术支持。但信息管理并不等同于知识管理,他们主要是针对每个不同的问题会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两者并不存在谁可以代替谁的关系。众所周知,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与平台。但是相反,知识管理也会给信息管理带来巨大的影响。对于知识管理这一部分,包括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利用以及知识的评估。总之,知识管理的根本口标是创新,而信息管理的核心是信息的组织和利用。

三、以知识管理为背景进行信息管理的创新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员工需要从组织的内外来获取一些知识,而最后一项知识的共享是非常重要的。而评估则主要是有关知识的目标与反馈的这个过程。这样我们就会了解到信息管理还有一个支持的功能,这更是我们企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首先,我们要对信息管理的对象进行拓展。过去我们队信息管理这部分研究的对象基本上都是静态的。但是在当前只是管理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我们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基本上都是动态的。所以,我们不能想过去一样单纯的将信息管理的对象局限在静态这个范围,要加强对动态信息的关注。其次,对于信息管理的目标要进行扩展。所谓的知识管理目标主要就是我们可以把最合适的知识放在最合适的时间然后传递给最合适的人。所以,对于信息管理我们要创造一个较好的交流环境,进而确保知识的准、精、新、全。最后,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那么信息管理必然也离不开这一部分。过去我们信息管理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企业的一些资本流进行监控,并不能满足当前信息技术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信息管理技术的创新,将知识资源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分配和共享,达到提高社会福利的目的。

四、结束语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第3篇

在对知识管理进行深刻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对信息与知识的界限进行了解,并清除知道两者的界限,才能对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关系有更全面的了解。早期研究阶段,有关学者提出知识是“经过加工的信息”,从而提出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后来,有关研究人员从“知识经济”的角度出发,提出信息是知识的一部分,包含在知识中;现代有关研究指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相似性和差异性。因此,信息与知识的界限又如下三种情况:

1.1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

在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中,有较多的人都赞成“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这个观点,他们将信息的范围无限扩大,因此,信息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一般的信息是指信息产业经常使用的知识,例如:电子产品中的芯片、电气设备中的集成电路、办公使用的计算机和电信中的光导纤维等。而比较新颖的信息指的是新能源、环境保护、生物工程、海洋、航天、艺术、文化等。在实践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一般不会将知识和信息分开进行研究。

1.2信息是知识的一部分

在相关研究中,信息是知识的一部分这个观点,是由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中相关专家提出的。在知识是经济的基础的相关书籍中,对知识和信息有了初步的定义,并对后期研究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在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对信息和知识进行的相关研究中,用“是什么”和“为什么”将两者区分开,例如:牛顿创立的力学定律,是根据“为什么”开始的,应确定为知识范畴,而苹果从树上掉下是牛顿产生疑问的信息,应该包含在知识的内容中,由此将信息看作是知识的一部分。

1.3划清信息与知识的界限

在第三种观点中,对知识和信息的概念、范畴等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一般情况下,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是指采集、整理、转换、传送、存储和利用等,通过不同的信息可以知道更多其它事物,并不断探索和创新;而知识是根据人们的应用需求,对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以不同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将不同的信息串联起来,从而对事物的形态、特点等有全新的认识,是不断探索和创新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第三种观点中,信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知识不断创新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对不同的信息进行组合、运用,才能获得更新的知识,以体现信息的知识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不同的知识记录下来,可以形成知识信息,但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明确的区分却比较难。一般情况下,将比较明显的数字、数量和相关描述性的文字看做是信息,而对事物进行总的概述、体现事物本身特征的信息称作是知识。例如:在商场进行物品的购买时,所提出的价格、型号、颜色等就是属于信息范畴,而这个产品的名称就是知识范围。有关研究人员还提出一种比较简单的区分方式,可以用数字进行描述的内容就是信息,不能用相关数据代替的则是知识。在人们不断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操作和生活形成的经验,在长期的应用和融汇中,可以延伸到其它领域,从而产生新的含义和作用,是新知识产生的重要途径。一般情况下,知识具有分层表达的特点,在不同的载体中,知识存在的形态各不一样。一般人的大脑是产生知识的第一层载体,在人的大脑中可以存在很多知识,具有隐含的特征,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可以自动产生;在第二层载体中,知识可以被文字、图片和语言等描述出来,使知识更加具体、形象,因此,具有一定的显性特征;在第三层载体中,使用磁带、录音机、计算机等将文字、图片和语言等记录下来、储存下来,可以使相关知识得到转移、交换和共享,从而使知识得到充分利用。根据上述内容可知,知识和信息的主要不同之处是,知识可以不断创新,但信息不可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以不断创新的事物都可以看作是知识。

二、信息系统和知识系统

2.1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通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根据相关要求将信息进行加工和管理,则产生了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体现。一般情况下,可以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处理、传输的系统,都也可以称作是信息系统,具有比较广泛的意义。从实践应用方面来看,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的升级,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提高企业的管理效应,将通讯、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和数据库处理等多种技术结合到一起,对企业发展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因此,信息系统是由多个结构组成,具有处理相关信息、输入相关信息、储存相关信息和传播相关信息的功能。其中,输入相关信息是指对与企业有关的各种数据进行收集、获取,同时按照要求的格式将其输入到相应的系统中;处理相关信息是指通过统计、计算等对上述数据进行转换,让信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储存相关信息是指对信息进行加工后,以企业要求的相关形式进行保存,便于在使用时可以快速查找和提取;传播相关信息是指将上述数据加工后的结果,通过信息的形式传输出去。在实践过程中,信息系统必须及时进行反馈,通过不断进行信息的输出,根据信息的应用程度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以不断调整整个信息系统,使输出的效果变得更好。在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运营中,不同部分之间的管理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根据性质、层次等方面存在的不同,信息系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现展中,企业比较常用的信息系统主要有如下几个类型:

2.1.1办公自动化系统

在企业的正常运营中,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为数据处理工作人员专门涉及的额,例如:办公室的文职人员、市场部的数据分析人员和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等。一般情况下,办公自动化系统又叫做OAS,可以有效进行文字处理、日志填写、电子文档制作等,是现代企业办公的必备工具。目前,办公自动化系统正在不断完善和升级中,在视频会议、电子邮件等方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节约了工作时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为了更好的满足企业发展,办公自动化系统与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结合,正使办公自动化系统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2.1.2知识工作系统

一般知识工作系统简称为KWS,在企业的知识层工作人员中使用较多,在日常应用中,可以大大提高知识工作人员研究和开发新技术、不断创新知识的工作效率,从而将新知识和新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实践中。目前,比较常用的额知识工作系统是CAD,即计算机辅助设计图形系统,使设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减少,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节约了大量设计时间。与此同时,KWS还具有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功能,如通过网络视频和远程对话的形式,进行同一个问题的研讨,并对图片进行编辑、储存相关数据等。因此,在企业的长期运营中,知识工作系统主要是用于对比较新颖的构思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处理,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1.3决策支持系统

与其它系统相比,决策支持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更强,根据企业发展中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以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已解决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财务部分的结算方式、人力资源管理的调配方式等。与此同时,决策支持系统通过使用相应的模型,可以更全面、有效的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和分析,通过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定操作模式,完成相应的功能,是企业长远发展中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的可靠保障。

2.1.4事物处理系统

在企业运行中,事物处理系统一般是操作层工作人员使用的基本管理系统,对企业日常事物产生的数据进行记录,通过常规操作对象数据进行处理,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例如:产品的储存需要打印仓库存货单、产品的销售需要及时记录数量、新人入职时需要填写相关电子信息、工资结算时需要核算业务量等。一般情况下,在企业的正常运行中,使用事物处理的信息系统,都有一定明确的思路和程序,通过不同的结构组成系统的相关功能,在进行信息记录、统计等操作以后,系统可以进行及时保存,最后经济相关处理后将信息输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事务处理系统(TPS)在企业长期发展和日常事物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2.1.5高层主管支持系统

现展中,高层主管支持系统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可以帮助企业高层更好的进行管理、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完成企业运营和发展战略方面的决策,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在实践过程中,高层主管支持系统主要是通过预警和提供机遇信息,为企业高层进行决策时给以有力支持,通过不同形式的模型,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存在的重要决策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2.1.6管理信息系统

在企业的管理层工作人员中,比较常用的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联机、报告等方式获得当前的和历史的管理信息,以TPS为信息处理基础,通过整理、归纳和计算等形成相应的表格、图形等。在实践过程中,管理层的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取有针对性的数据,如每个月的统计报表、结算单等,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一般情况下,管理系统信息系统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预先顺序和组成结构,是一种比较固定的系统。

2.2知识系统

在企业管理中,知识系统是对于企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搜集、整理等,不管这些知识是否存在于企业的文件中、管理人员的发展规划中,都会将这些知识配置到公司的各个结构中,以为企业调整发展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持。因此,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时,有最合适的知识给以支持,以缩短策略制定的时间,为企业不断发展争取更多有利机会。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各企业发展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做好长远发展的规划,确保未来发展顺利进行。一般情况下,知识系统是指对一定知识进行创造、收集、整理、传递和利用等的过程,以对新知识进行有效、系统的管理。在早期的知识活动中,知识存在的形式是隐含的,大多数只在人的大脑中,因此,无法进行有效的捕获,从而不能构成完整的系统。由此可见,不管在什么形式的组织中,知识都会存在,并在不断创新中,即使没有完整的额知识系统,但知识仍然在你不断变化和充足着。在相关研究中,知识系统主要被划分为Create(个人的创造性活动)、Clarify(使知识明晰化)、Classify(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Communicate(知识的交流)、Comprehend(理解知识)和Create(知识的再创造)六个部分,在结合相应的技术工具、企业文化和方法后,可以在企业不断发展中发挥不同的功能。

2.2.1Create-个人的创造性活动

在企业的实际运行中,为了完成某个活动和业务,企业的员工用自己的能力创造出的一些新思维、新想法等的方法和技能,被称之为个人的创造性活动。这些活动中的知识是以单独、分散的形式,存在于任何一种情况下,或者是隐藏在人的大脑中,也可以通过图片、录像等形式被保存下来,因此,单独存在的知识所潜藏的能量是巨大的。在企业不断发展中,员工个人的创造性活动,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是企业知识系统形成的重要基础保障。为了更好的进行企业管理,必须在实践过程中,激励员工不断创新,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将这些新奇的想法、新思维和新知识储存的方式,确保企业制定战略计划的可行性。一般情况下,企业员工的个人创造性活动是通过现代技术工具,以特定的格式进行记录和保存的,以便于更好的利用。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邮件、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商务和超文本链接等,已成为最常用的技术工具,是知识系统不断进行知识整理、加工和处理等的重要基础。

2.2.2Clarify-使知识明晰化

在企业不断发展中,为了更好的进行知识管理,必须对知识中隐含的信息进行整理,让他们清晰化,才能使他们得到充分利用。一般情况下,组织中的信息是由硬数据和软信息两部分组成,其中,硬数据是指图表、文字和相关数字等,软信息是指专业知识、个人爱好、操作技能等。在进行知识系统得到构造时,必须在不断创建硬数据的时候,将其中的软知识进行分化和转换。目前,使用较多的技术是被称作“Trapper”的技术,是比较先进的元数据抽取程序,具有学习和思考等能力,可以对知识中存在的信息进行专业的推理和分析,也可以在个人或者团队中进行应用,从而使隐含的信息变得更好清晰,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持。

2.2.3Classify-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为了更好的进行知识的查询,在企业管理中,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以提高不同知识检索的效率。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运用,知识整理和分类的工具越来越多,其中,超媒体链接技术在企业的知识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有效的处理较复杂、较大型和内容比较丰富的知识。与此同时,XML系统中的导航功能、查询功能、知识库等,也是进行知识整理和归类的重要工具,具有非常灵活的特点,大大节约知识查询的时间。

2.2.4Communicate-知识的交流

在企业正常运行中,不同部门之间、企业和员工之间、团队个成员之间都需要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沟通,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管理和共享。一般情况下,信息交换常用的方法有传真、电话、会议和信件等,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转变为视频会议、自动文档存储、共享白板等,大大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

2.2.5Comprehend-理解知识

在对知识进行理解的过程中,不同人之间会产生共鸣,进而认同相关知识。因此,在知识系统的构成中,不断交流各种知识,并不断加深理解,对一定的知识产生认同感,是影响知识系统构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知识共享的重要保障。目前,使用最多的共享工具是超文本链接,在不同的组织团体之间,知识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存在,即使是不参与相关活动的人,也可以对其进行学习,并表达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随着企业发展的长远需求,基于Web文档的XML,成为了最新型的知识管理工具,可以让链接点保持最新状态,从而实现网络环境下企业员工的知识交流和认同。

2.2.6Create-知识的再创造

通过上述几个阶段对知识进行的收集、整理和认同等,不同的知识都会得到创新,并且,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取自己所需的、有价值的知识,以完成知识的再创造,最终实现新知识的共享。因此,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知识管理方法,研发新的知识管理工具,以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三、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关系辨析

3.1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异同

3.1.1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同点

首先,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都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信息系统的构成技术主要包括软件、计算机硬件、网络通信和数据存储等,知识系统的构成技术与信息系统一样,因此,两者的运行和实践应用都需要依靠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在知识管理中,数据流、知识仓库和群件等技术,是属于较新型的技术发展,在信息系统中也可以应用,因此,在技术手段上,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没有很大差异。然后,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都是在运用网络的基础上运行的。在企业发展中,知识系统想要对知识进行收集、整理、认同等,必须通过网络才能在不同部门、不同团队和企业员工之间进行交流,最终实现知识的共享、传播和再创造等,使新知识得到最终的共享。而信息系统也是由单机操作向着信息全球化共享发展的,在网络的依托下,才能使信息的传播更加广泛,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其次,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形成过程是基本相同的,都是由收集、储存、存储、传播和共享几个部分组成,通过相应的处理后完成不同的功能。最后,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都能在企业不断发展中产生相应的价值。在企业正常运行中,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形成不同的知识,从而为企业制定长远发展计划和发展战略提供可靠依据,是企业生产不断创新的重要源泉,对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3.1.2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同点

首先,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处理和传播的对象不一样。一般情况下,信息系统收集、处理和传播的对象是与某种事物有关的信息,可以有效的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的信息。知识系统收集、处理和传播的对象是通过人的大脑来产生的隐含知识,可以是经验、思想和观点等,是新知识产生的基础。然后,对处理对象进行加工的程度不一样。综上所述内容可知,信息系统进行加工是通过计算、统计和汇总等进行的表面处理,而知识系统是通过分析、整理和合成等对知识进行深层的处理,因此,知识系统进行的处理要比信息系统进行的加工深度大很多。其次,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形成的产品形态不一样。信息系统一般是通过文档、报告和总结性数据等对信息进行展示,而DSS和ESS等新型信息系统,具有分析和预测信息数据的工能。知识系统可以通过文档、声音和图形等形态展示知识,也可以同超链接形式进行知识的输出,从而发挥不同的作用。接着,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产品的价值取向不一样。在企业不断发展中,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新颖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等,才能使信息产品获得更多人的注意,从而产生较高的价值。知识系统的产品一般具有一定科学性、合理性和创新性等,对知识产生的背景非常看重,从而为新知识产生提供有力支持。最后,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度量标准不一样。信息系统是通过企业的软件、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等进行度量,知识系统是一个不可度量的东西,没有非常形象的度量标准。因此,在企业发展中,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是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

3.2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

在相关研究分析中,不同研究工作人员对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和观点。部分研究工作人员认为知识系统和信息系统是完全独立的新型系统;部分研究工作人员认为知识系统是信息系统的延伸和拓展。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更多的研究工作人员偏向于后一种看法和观点,他们认为知识系统和一般的信息系统不一样,但与信息系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例如:知识系统对信息系统中各种功能的延伸。上述内容中提到,信息系统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而知识系统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更深层的加工,因此,知识系统的知识收集、整理和加工,离不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共享。在信息收集、整理和合成等基础上,知识系统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知识理解和认同,最终创作新知识,实现新知识的共享。因此,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四、结束语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危机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价值选择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1―0062―04

21世纪以来,从2001年美国“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到2011年的日本海啸,各种突发事件接踵而至。如何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将风险降到最低,已成为世界各国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大量的危机管理实践可以看出,信息管理始终是与危机管理相伴而行的,危机信息管理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危机状态下的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和利用是有规律可循的。研究这些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把握危机信息管理的本质,有利于构建和优化国家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公共危机信息体系的整体功能和应急反应能力。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需要察觉问题,收集相关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实施行动计划。事实上,决策者在决策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怎样把相关的信息准确及时地收集起来?如何整理、管理、传递、共享信息?如何利用知识和过去的经验做出正确的决策呢?在危急状况和特殊时刻,必须要尽可能快地做出恰当的决策。然而不及时的信息获取、分析变动信息的不确定性、超负荷认知产生的混乱认识,都可能导致决策迟缓甚至做出错误决策。

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做出决策、实施决策。知识管理体系能够帮助决策者选择需要的信息,预测需要获取、传递的信息。提高知识管理效率,不仅能够帮助决策者降低成本,而且能够使信息被不同的团体共享。这些对成功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一、概念与问题

(一)危机管理(CM)

美国联邦危机管理委员会把危机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危机前阶段,及早发出危机警报,管理危机资料的收集和更新,监控与危机有关的信息源;危机阶段,组织间交换信息,传递需求,协作救助计划和实施活动信息;危机后阶段,总结危机处理总的教训,运用现有的工具和方法的调整计划。在不同的危机管理阶段,对于不同的人员,信息需求是动态变化的。比如,捐助机构需要了解危机发展趋势、受害者的应急需要等;救援人员需要了解救援物资的分发信息;危机处理中心领导人需要迅速汇集专家小组的信息,依靠各种各样的经验和知识选择适当的危机处理活动。

(二)知识管理(KtVl)

讨论知识管理之前,必须要了解什么是知识?Davenport和Pmsak(1997)认为知识就是汇总经验、能力、贯通的信息和处理问题的专业视角所形成的评价和合成新的信息和经验的体系。Liebowitz和Beckman(1998)认为知识就是运用信息来指导实施任务,解决问题,做出决策。t2JEarl和Scott(1998)认为知识区别于数据和信息,但又与其有关。

目前关于知识管理没有一致的理解。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知识管理(KM)是指个人或组织通过维护或影响知识资本的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从过程角度,知识管理(KM)定义为运用高科技,提高识别、管理、共享,再利用所有企业的信息的综合途径。在本文中,KM指的是支持危机管理活动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的获取、管理和利用的全过程。然而,KM应用于危机管理尚处于初期阶段。

(三)现有的危机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对于危机管理组织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信息和数据分散地掌握在各种各样的机构。危机发生之后,必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并转化为适时的、多维的危机情况下通行的一目了然的资料。在以往的危机管理实施过程中人们没能很好地组织知识资源并有效利用。一些机构有他们自己的信息资源;一些机构没有,甚至不知道在危机发生时到什么机构寻求需要的信息来进行决策或应对危机;一些机构逐步建立框架去收集有效的信息进行知识管理,大量的信息被收集但未能被有效地利用。尽管有高科技成果,很多在危机状况下做出的决策所使用的信息远远少于人们手中所掌握的信息。

当然,危机信息管理网络也存在问题,如危机反应阶段没有足够的沟通机制,多数信息还是原始的形式,在关键的危机时刻不能被分析和利用。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提出支持危机处理的知识管理框架。

二、危机处理的知识管理框架与内容

(一)知识管理框架的构成

知识管理框架是以知识和获取的信息为中心,通过获得、评估、统计分析灾难信息制定应对决策。从各种渠道收集所有的信息和知识,直接或间接地保留在知识基础体系中,构成知识库,用来为决策制定提供建议,为系统的灾情分析提供支持,通过共享信息创造新的知识。知识库主要包括:

灾难事故库:以往发生的特殊的灾难信息被记录下来,诸如事件情况、减灾机构做出的相应的减灾活动。回顾过去的经验,应用于目前同样的灾难情形。灾难事故库有利于未来的决策制定,关键是识别保留什么样的能够为未来的决策再利用的必要信息。

危机管理机构库:主要包括危机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责、分布情况和相互关联的信息等。当灾难发生后,人们能够快速地得到这个地区的减灾机构的所有信息。

卫星影像和地图库:在灾难过后,图片和资料被储存起来。

灾难知识储存:包括不同灾难的系统知识,如疾病防治,减轻措施等。

(二)危机中的知识管理内容

知识管理,或者说知识管理模型就是组织运用信息取得知识,进行决策。其间,组织试着去了解变化的复杂环境并创造知识。Leonard―Barton(1995)认为知识管理框架由四个中心能力组成:员工知识和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以及把所有重要的系统联合建立一个中心系统。其中知识和信息的处理是核心问题。

1.知识的获取

当危机发生后,单一组织没有足够的减轻灾难的信息资源。大量的信息掌握在不同的组织手中,这成为信息共享的障碍。如何获取具有多样性和异质性特征的信息和知识,是信息获取的中心问题。获取信息要识别重要信息来源的组织或机构;为每一种信息和知识建立标准的框架,比如,原始灾难情况报告模式非常简单,必须提供卫星影像和地图;检查获取信息的过程确保其精炼,能够得到信息和技术系统的帮助;并建立一个信息专家小组,使决策者在需要时知道从何处获取信息。这样,一旦需要某些重要信息,能够在知识体系中找到其原数据和位置。

2.筛选、过滤信息

从各种渠道收集到信息之后,需要进行筛选,剔除无关的重复的信息。信息过滤的目的是对那些收集到的动态的大容量的信息进行排序,

然后找出对需要者可能有用的信息,它不同于传统的信息检索。这是连续的获取,而不是一直停留在收藏夹里。最近自动过滤网络信息的研究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信息过滤方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特征。最简单的是基于内容的过滤,依据信息内容间的交互作用和使用者的喜好进行过滤。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法是根据用户的反馈意见自动重建和提炼其信息文档。信息过滤会降低知识体系中无关和复杂的信息。

3.信息的分类、检索和关联

由于在知识管理框架下要收集和存储多种灾难信息,这就需要一个高效的知识管理框架下的信息整合。在灾难信息知识体系下,信息的检索、分类和连接承担起信息和知识的整合工作。检索是快速的搜索信息的重要方法。如何确保在恰当的时机获取正确的信息或知识,信息检索的索引是一个关键问题。检索资料应当足够精炼以保证在未来的各种各样的情况下的有用性,并且能够容易理解,它可以作为多媒体数据本身的分析基础,也可以用于文本描述方面。所有这些信息和知识需要依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灾难类型和发生区域。信息的关联指在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以使与知识管理体系中有关的独特的灾难事故通过信息和知识的相互联系能够被迅速地获取资料。

4.信息知识的创造

新的信息能够通过不同的过程从数据的形象化到数据的挖掘中得到。数据形象化使数据的使用者从多重角度观察数据,使他们能够区分数据间的关系。以图标方式提出数据帮助人们发现未来的灾害发展趋势,也可以通过进行统计数据资料分析的方式来获取新的知识。信息提取挖掘技术(IE)可以用于审查机读文本,便于抽取了解灾难情况的重要信息,在把原始的资料提炼或降低到一系列的原始的灾害报告或文本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5.信息共享

信息和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体系中一项最重要的作用。信息和知识共享有效地突破了在灾难事故联络中经常会隐藏信息的传播和可利用的知识有效利用的瓶颈。灾害管理组织能够依靠知识体系合法地同其他组织共享信息和知识,获取有效的建议。今天,互联网已被人们认可为在网络上传输技能、信息和知识,横跨多种领域的媒介。通过互联网信息和知识能够快速、便捷地以较低的成本共享灾难信息。同时,必须考虑信息的网络安全和成本计算问题,以保护信息专有权和给予信息所有者一定的补偿。

6.信息支持

知识库不断更新、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删除过时的复杂的信息。比如,如果机构不存在了,就要把名称从信息库里删除。有效的灾难减轻策略应该替代那些无效的策略,确保知识库的信息和知识最新。

三、危机信息管理中价值选择的数学模型

危机信息管理中,知识和信息效用的增益、信息选择的价值判断和信息价值的传递是信息实现物质化的必要条件,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直接影响信息扩散与交流的效果。

(一)危机信息效用的增益模型

在危机信息扩散过程中,我们以8表示危机信息的一次传递系数,传递系数的大小与接收者对知识的吸收、学习、共享和对危机信息的敏感程度有关;以g表示危机信息的传递效率;以A表示单位时间危机信息源产生的信息量。根据信息的N级(多级)传播模型,经过n次传递后,危机信息的增益量可表示为:

由(3―1)式可知,若6和n不变,则危机信息的传递效率g越高,其传播信息效用增益M就越大;若g和n不变,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敏感度仍越大,信息传递的增益M也越大。由此可见,危机信息效用增益受传递效率、信息量、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以及信息传递层级的多重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在危机特定情境下均趋向“活跃”,在特定的信息场域形成螺旋式循环和蔓延趋势。此时可能有两种结果发生:(1)倘若危机信息管理者对事实判断失实、政府信息闭锁、主流媒体失语、信息保障滞后等情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发生且无改善,必将加剧危机信息效用增益量,导致危机传言(流言或谣言)的产生与扩散。(2)与前一种情况相反,危机信息管理者对事实判断准确、政府采取积极姿态公开危机相关信息、主流媒体对危机事件客观报道、信息管理机构及时提供决策信息和相关背景知识,此时,信息效用增益量的增加将促进和改善危机状态下的信息流向有利于危机管理的方向流动,遏制危机传言(流言或谣言)的产生与扩散。

(二)危机信息选择的价值判断模型

我们用TO表示危机信息接收者的价值判断准则(思维方式),ATO表示将信息I同化到tID的结果,E为被信息接收者排除的信息,则危机信息选择的价值判断模型可由(2)式表示:

由(3 2)式可知,危机信息接收者价值判断准则不同,他们对同一客体所得到的信息与所作的选择会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其同化的结果AID以及被接收者拒绝(排除)的信息也不同。 (三)危机信息价值的传递模型 如果我们以F(a)表示危机信息接收者面对可选信息宽度(范围)为,接收者选择的信息为为修正常数,则对符合自己思维方式的价值判断标准信息的选择几率可表示为:

从(3―3)式可以看出,当n=a时,当信息接收者选择的信息与信息接收者的价值判断准则完全相同时,F(口)的值最大,也即信息接收者选择此信息的机会最大。由于(o―‰)。I>0因此,Aa=a―‰越大,也即意味着某信息符合信息接收者的思维方式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偏差越大,信息接收者选择此信息的机会就越小。另外,如果值越小,表示可供信息接收者选择且符合其价值判断标准的信息越少,那么信息接收者就越容易选择符合自己思维方式的价值判断标准的信息,但可选择的信息就越少。反之,如果越大,表示可供信息接收者选择的信息量要相对多,从而增加了信息接收者选择符合自身价值判断标准的信息量,但同时也增加了信息接收者选择信息的难度。而事实上,危机信息价值传递的针对性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危机信息的价值取向必须以危机事件发生的客观事实为基础,同时也必须与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总体价值取向和社会认同相一致。

四、结论

危机处理需要全面的信息、有用的知识和来自各个机构的帮助。有效的知识体系能够帮助决策者制定决策已经被广泛认同。知识管理框架提出多重的知识管理程序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基础,为决策者在适时的灾难实施中制定决策提供不懈的支持,提出基于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对危机的可能解决方法。知识体系一直在加速发展,调查表明,知识框架已经使灾难管理机构跨越来自信息综合和共享过程中所产生的障碍。同时决策者的危机信息管理价值选择和判断从根本上决定危机反应机制的运行。这个框架也同样适用于类似的决策环境,如危机管理和突发的医疗事故援助。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第5篇

(一)档案知识产权的法律认定。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档案信息不可避免的将会以数字形式存储或展现在信息网络中,并且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使得网络用户能够充分发掘和自由利用社会共有信息资源,并且信息化手段的发展和丰富,也使得数字档案信息被利用的模式多元化,这必然要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高校档案信息作为档案作者的智力成果,理应受到知识产权保护,但是现实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现有档案在信息化建设中未经作者同意进行加工,或者作者过于滥用保护权利,都会造成档案信息资源的浪费,这就需要对现有档案进行知识产权的法律认定。此外,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原始档案知识产权的法律认定,二是档案加工或管理工作者所享有的知识产权的法律认定,三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平台或软件系统的知识产权法律认定。

(二)档案形成者、工作者与利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高校档案管理及信息化建设中,档案权力者往往设计到两个方面,一是档案的创造者,而是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者,二者对档案信息具有智力劳动成果,并且以现在的档案利用形式而言,数字化与信息化是档案利用产生价值的重要手段。档案的最初作者为档案创建了价值,使高校档案具有了价值,而这个价值的实现,以及价值与经济效益之间的转化则需要档案管理者、开发者、信息化建设者来完成,这就使得档案的作者与管理者之间存在了利益关系,因此档案原始作者与档案信息化建设者二者利益的法律确定将影响档案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使得高校档案利用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不当操作容易引发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比如不当传播、复制、引用等。

(三)高新技术应用类档案的知识产权问题。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及信息化管理模式下,档案信息在网络环境下的复制而产生的二次效益不易被认定,容易引发复制品、复制行为的知识产权问题。在数字信息数据库保护问题上,数据库开发者与档案建设者之间的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缺乏明确的法律认定,另外一个数据库中设计多个档案信息或者存在档案信息的交叉融合现象,这种状况的知识产权保护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后,有关网络传播、网络出版、网络编辑等形式的档案信息缺乏准确的知识产权法律认定。

二、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一)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中,应以我国宪法为根本依据,确保档案权利人的相关权利,并针对网络特点制定包含网络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借鉴《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法律体系,以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相关法规、决定、命令、指示、章程等为法律参照,完善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法律制度。以法律手段保护高校档案的知识产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确立法制化建设的目标,鼓励知识创造,突出体现社会化利用与提高科技水平的目的,明确基本法律的强制性与社会公德的引导性;第二,明确高校档案创作者、所有者、数字化建设者、管理者、利用者等知识产权相关者的具体权利义务;第三,通过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赋予高校档案管理机构行政权利。

(二)经济制度的协调机制与维护。高校档案管理及利用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可针对这一特征建立相应的经济制度,实现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服务性与经济性的统一。根据市场经济的特征和市场需求特性,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应充分体现档案信息服务的公共服务性,体现互联网共享的特征,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实现知识产权的利益性。此外,针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涉及到的相关权利人,即原创作者、信息化建设者、档案管理者、档案经营者等,要建立规范各方利益关系的经济制度。此外,结合市场经济特性,建立经济平衡机制,协调档案工作信息化中知识产权中的利益问题。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信息系统 项目管理 内容 分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背景作用之下,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基于对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及其特点的分析,从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领域模型、以知识管理为主导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模型以及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组织发展层次模式这三个方面,对其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1.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及其特点分析

1.1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分析:在信息系统经过规划处理之后进入开发阶段。造成信息系统开发复杂且艰巨的因素在于如下几个方面:①.信息系统的建设核心因素影响:开发的不确定因素众多,可控性水平较低;②.信息系统管理者因素影响:管理者的管理好坏将直接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造成直接影响;③.信息系统需求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信息系统所处外部环境的需求表现出了较为显著的不定向与多边形。

1.2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特点分析: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所体现出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表现出复杂性特点:信息系统的建设项目往往是由多个部分及元素所共同构成的;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表现出创造性特点:系统在开发阶段所表现出为唯一性特点是极为显著的。受到组织规模、技术水平以及组织文化等诸多差异性因素的影响,唯一性体现极为显著。

2.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分析

2.1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领域模型分析:现代意义上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共包含九个方面的知识领域。与之相对应的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领域模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见图1)。

2.2以知识管理为主导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模型分析:对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而言,其工作过程的实现往往取决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以及建设阶段这两个方面。在整个过程模型当中,知识管理的基础性地位是极为关键的。存在于该模型当中的全部业务过程均需要依赖于知识管理的融合而发挥的其过程实施目的。与之相对应的以知识管理为主导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模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见图2)。

2.3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组织发展层次模式分析:相关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现代意义上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而言,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智力密集与劳动密集并存。这也就使得整个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组织发展所涉及到的人员类别众多且背景复杂。换句话来说,项目管理中各参与者的能力、构成、责任心以及团队精神的表现状态均有可能对整个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成功与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组织模型应当涵盖的五类层次要求当中,知识型要求的重要意义是最为关键的。与之相对应的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组织发展层次模式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见图3)。

3.结束语

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一个方面的问题:信息系统的开发并非一蹴而就的,其更多的倾向于一种长期性且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其在整个信息系统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同样是显而易见的。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特别是引入知识管理理念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模型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安红昌.安葳鹏.金峰等.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模糊评价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33.(04).445—448.

[2]安红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及其知识管理的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08).2071—2073.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第7篇

通过研究相关资料我认为个人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技巧:1、检索信息的技巧在进行信息检索时,首先要明确对信息的需求,选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在这些技巧中既包括技术要求比较低的一问一答也包括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数据库查找信息的技巧。这就要求个人必须对搜索的概念技巧等有一个充分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从无限的信息海洋中获取自己的所需的信息。2、评估信息的技巧对信息进行评估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它不光要求个人能够对信息的质量做一个判断而且要求个人必须能够判断信息和自己的问题有多大的联系,也就是相关度的一个判断。3、组织信息的技巧组织信息简单地说就是对获得信息进行存储,并加以描述,方便以后对信息进行检索和利用。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不管对于什么样的信息,经过组织之后都更加的偏于有效利用。4、分析信息的技巧在这个环节中就牵涉到了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出有用的结论并且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实现知识的迁移。5、表达信息的技巧在表达信息的过程中,可以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而且知识在交流和共享中可以得到升华。6、保证信息安全的技巧7、信息协同的技巧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

根据个人知识管理的特征和技巧,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用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以个人为主体个人知识管理要体现个人的主体性,和组织的知识管理区别开来,从个人的需求出发,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使知识管理长久的进行下去。2、积累原则个人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进行知识创新,提高自身的能力,而知识积累正是个人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的基础。3、共享原则在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共享可以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4、交流原则交流是增长知识的一种方式,通过交流可以学习和吸收别人的优点,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交流是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

要进行个人知识管理首先要分清楚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关系,只有通过对比,对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实施个人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关系根据实物的两面性我们知道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两者之间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组织知识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进行管理的过程,是为了提高组织的生产力和效率,最终是为了提高价值。这里涉及到一个价值的问题,在过去一个组织或者是企业,所拥有的设备、固定资产等就代表了它的价值,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个价值不光包括它所拥有的资金数,还包括这个组织团队的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敏锐的市场嗅觉以及对不同市场状况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但是组织知识管理从形式上来说是以组织的形式存在,那么如何实现组织的知识管理。归根到底就是需要去提高每一个成员的创新能力、社会竞争力。

组织成员的能力得到提升并且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共享,从而是组织总体的能力得以提升,所以说个人知识管理是组织知识管理的基础。在信息社会,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凭借个人我们很难有效地处理大量信息,而且由于个人能力、视野、知识面有限很难提取出有效的知识来完善自己。而组织则不同,它可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并且组织成员之间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共享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知识。可以学到别人的先进思想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组织知识管理又是个人知识管理的前提条件。所以从这两方面来看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同时有共享就有竞争,之所以要进行组织知识管理就是为了提高组织的竞争力,组织成员之间同样存在竞争,在与他人共享知识的同时也可能提高了他人的能力所以这又与个人知识管理的共享原则想矛盾,由此可见两者之间又是矛盾的。所以总的来说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其又有自身的特点。虽然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管理一样涉及到了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存储、分享、利用,但在每一个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并不完全相同,时刻体现着自身的特点。

1、个人知识的获取

获取知识首先要明确自己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也就是说要做一个知识资源的需求分析,有了目标才能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而且在确定需求的同时也可以进行简单的分类便于以后的整理分析。其次个人要培养学习知识的强烈愿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最后要掌握获取信息、知识的相关工具。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收集和加工知识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我们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2、个人知识的存储

知识存储就是对知识进行整序,将知识按照一定的特征表达成一个个知识元,然后将这些知识元按一定结构整理成为序列,方便以后的查找使用。此外对于隐性知识的存储要格外注意,因为这些只是往往存在于人们的头脑或者文化中,不易用言语表达并且不易传播。同时这种知识对个人来说其价值又是巨大的,是决定个人竞争力和个人价值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对隐性知识进行存储的过程中要不断对其加以贯穿和联系从而使其成为有机的一体化的知识,从而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的水平。

3、个人知识的共享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就已经知道共享可以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又因为知识具有不易损耗性,所以知识共享可以让个人的知识得到升华,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在知识交流流过程中,个人获得的信息与原有知识的结合就是创造的过程。在得到他人的反馈后,修正自己的观点、理论,最终实现知识的创新。在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要以一个人为中心,不断向外延伸,产生个人领悟,这样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获得。

4、个人知识的利用

是否具有可利用性是衡量知识创新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不能利用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所以知识的利用和实践对知识管理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将所学知识及时、有效地加以利用,发展成为个人的重要能力,这才是个人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

三、总结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第8篇

要区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必须找出两个相似概念的不同之处。这就必然涉及与之相关的概念。一般把数据定义为用来作为推理、讨论、计算基础的有实际意义的信息,把信息定义为知识和智慧的接收和交流,把知识定义为通过总结能力或运用知识能力的经验或者理解真理以及对事实的推理能力,并且把智力定义为理解。Meadow认为数据是混在一起的各种符号,信息并没有广泛认可的意义,其暗含的意义是正当的和有用的数据。而知识比信息有着更高层次的确定性和正当性。智力,则是一种信息的形态,同时也是推理能力的尺度……由上可以看到几乎在所有的专业术语上,这些概念都是重叠的。

Wiig认为:信息既可以是一整套的真理、信念、观点、概念、判断、期望、方法,也可以是组织上有自己的特点的事实和数据。这样看来,信息是段落中一组有意义的数据,而知识也是有意义的数据,只不过是一整套用来描述信念、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后果,曾经有过的经验、数据罢了。知识与信息的区别是知识具有预见性并且可以用来指导活动,而信息仅仅是一组数据。知识是由信息构成,并用于指导人的活动。在实践中知识管理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包容性强的知识概念。系统性的知识经常被分为很多类,例如Nonaka和Takeuchi把知识分为未知的和已知的。Choo把知识分为:隐性的、显性的、文化上的知识。Boisesot把知识描述为个体、专利、公共知识和共同的感觉。

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们最关心的是隐性的知识。隐性的知识是被定义为以行动为基础的,在实验中得到训练,而不大容易解释或者描述出来的知识。但是在组织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却是一种基础性的知识。Tsoukas和Vladmirou认为:隐形的知识并不是那种可以被显性的知识所包含的知识,但可以通过社会交流活动或者社会交往来传播,并且可以通过外部化过程使之明确。而Polanyi认为:隐性的知识之所以不能表达,是因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能说出得多。也就是说,人们不能用词汇明确的表达出隐性的知识依然保持存在人类的内心深处。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们认为显性的知识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意思,它可以被编码,更容易交流和共享。因此,这种类型的知识通常等同于信息,它们可以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储存、管理,形成信息管理系统。然而,知识管理行不行?尤其是隐性知识能不能管理?人们是有疑虑的。Courlay认为知识本身是不能够管理的,人们管理的只是知识的代表,这实际就是知识管理的焦点。Abranl认为,知识所处的氛围以及使用的条件是知识能够管理的唯一尺度。

可见,在知识管理中将信息看做显性知识的等价物。这就提供了组织管理中评价各种各样所用到的知识的一个不太充分的评价标准,因此,信息和数据的管理是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支柱。通过创新活动人们可以把信息改造成为组织可以共享的知识。信息管理涉及诸如管理显性知识的相似过程,但也涉及了一些差别比较大的过程。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客观性是非常不同的,信息管理的最大目标是确保信息的存储和取回。而知识管理的最大目的是把组织的结果结合得更紧密些。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组织也能通过“信息流”和相关的过程得以评估。知识管理采用与信息管理相同的方法,提供了用来评价复杂信息,考虑更多信息转换的框架。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概念性框架

知识和信息始终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组织过程中流动着。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二者的过程和步骤有所区别。信息管理关注的是“用来控制组织记录所需要的计划和活动”。Wilson认为,信息管理涉及信息技术对组织的信息源管理。Choo提出了一个信息管理的环状过程模型,它牵涉到五个基本的步骤:信息需要的确认、信息的获得、信息的组织和存储、信息的分配和使用,而每一步都需要计划组织以及对一系列由信息技术为支撑活动的协调和控制。Choo认为:在保持知识的创新和实用方面,信息管理是关键性因素,并导致“智力组织”。Cronin认为,信息管理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更经常地控制系统性的记录信息,并尽量减少对这些数据的使用。在信息管理过程中从技术方面讲人被认为是信息的仲裁者和规划者,而信息管理工程还是倾向于实施和保持信息的体系,并且把信息源和技术放到了很重要的地位。与之相比,在知识管理中,人类管理的部分是至关重要的。Nonaka和Yakeuchi描述了四种知识转化的过程:交往、外化、联结和内化,每个过程都涉及从一种知识的形式转化到另一种知识的形式。这个模型主要关注在组织共享中知识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与如何评价知识管理中活动重要性之间的关系。lruggles确定了三种主要的活动:涉及新方法、新方式创造的知识的繁殖,知识的编排以及知识的转化,保证知识在个体和部门之间转化。他们忽视了组织知识结构链条中获得和储存知识等一些步骤。

因此Oluic-vukovic 2001年提出来了另外一个模型,他把知识运行的链条分为五各环节:收集、组织、提炼、描绘以及传播,这个模型不仅把信息的循环方式聚集得更紧密了,而且又把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France Bouthillier和Kathleen Shearer基于对知识管理文献的理解,对Oluic-Vu-kovic模型过程作了一些轻微的修改,形成了新的概念性框架。他们首先将“收集”这一部分成三个不同的过程:知识的发现、知识的获取及知识的创新。其次,他们认为在知识的流动过程中,知识的提炼不算是一个主要的步骤,仅仅是知识创新的一个方面以及储存、组织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因此将知识的提炼和描述的过程删除。第三,将共享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步骤添加了进去,这个步骤实际优化了先前模型中提到的知识的传播。知识聚集到一块以后,剩下的事就是存储和共享。知识的共享也就是知识从一个人传播到另外一个人以及更多的人。知识的共享在知识管理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个人知识在组织中被发现并作为内在的知识;同时更加注重外部知识的发现、获得,把外部的知识带到组织中来。在知识管理中,人们更关注知识的共享。知识要想更有用,它必须被群体共享。

共享知识的目的可以概括为:第一,创造一个能够学习和共享的环境。第二,不同知识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第三,不断的接触信息。第四,能够把知识转化为信息。第五,压缩精简知识以便交流。第六,传播知识。知识管理的目的主要是知识的创新。首先,内部的知识可以与其他的内部知识联合起来创造新的知识。其次,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并进行分析进而获得新知识,这是信息的附加价值,也更加方便知识的创新。于是,知识管理的步骤可以概括为:•内部知识的创新•内部外部知识的共享和使用•知识的发现、共享和使用•内部知识的创新和使用•外部知识的获得和内部外部的分享•外部知识的获得和共享在这个概念框架内知识的创新是有基础性假设的,对已有知识的补充或通过分析信息获得新知识是知识共享的结果。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这是目前知识管理所显示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在知识管理的其他过程中,譬如知识的获得和创新仅被认为是组织领域的一部分,就像训练、研究、发展和知识的存储、组织被认为是信息管理的部分一样。其结论认为:知识管理主要关注隐性和不能形成文件的知识。而信息管理是管理信息和显性的知识。#p#分页标题#e#

小结

在国外知识管理这一领域很多地方与信息管理重叠并且理论基础薄弱,但在许多组织中知识管理切切实实在起着很大作用。知识管理是由各种各样的组织实践构成的,这种实践是在政策、工作常规和组织结构中不断变化的。具体讲,可以归纳出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明确论点: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医药企业 知识管理 问题

知识经济呼唤知识管理,现代知识管理正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医药企业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主力军,若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再续辉煌,实施知识管理势在必行。[1]但是我国医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其不同的原因。

1理论研究不够,策略实施不当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走的是技术驱动、厂商推动,以技术和系统的先进性为目标的路径,没有与企业的业务、企业的战略和目标结合起来。学术界与技术开发部门对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方法、技术路线还没有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没有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工具的支持,致使企业的知识管理建设与企业业务脱节问题严重,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不多,成功的案例较少,直接影响到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2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2.1政府重视不够

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己经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的巨大作用了解不够,相关政策制定落后于企业的探索和实践,缺乏对企业内部业务知识管理工作规划和引导,没把企业知识管理摆在与技术改造同等重要的地位,资金政策和项目管理制度不适应知识管理建设,没有为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2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利用和电子交易的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它涉及到信息基础结构建设以及商业信用、网上支付、认证、物流、税收等相关法律制定与修改,还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和域名的保护、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等等。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为了推进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及知识管理,国家及各地政府都已出台了相关法律及政策,但是从全国来看,知识管理的法规体系建设是滞后的,这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2.3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的协调委员会或机构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领导,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导致大量人、财、物的浪费。企业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不兼容,尤其是缺乏行业标准,给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也带来了阻力。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和应用。

2.4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

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直接制约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一是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比较落后,传输速度慢,使用费用高,致使许多网络应用无法开展。二是网络资源贫乏,企业对网络的应用水平,不仅与网络基础有关,还与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信息服务的水平密切相关。三是企业的网络安全技术较差。四是具有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发展滞后。

2.5支撑配套环境还没有形成

知识管理需要工商、税务、银行、运输、商检、海关、外汇、保险、电信、认证等部门,以及商城、商户、企业、客户等单位,在开展信息服务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衔接,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从而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的金融支付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还相当不完善,受我国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以及企业信息设施的局限,使我国目前的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银行、物流等部门尚未形成贸易信息迅速流动的网络沟通平台;网站与部门、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沟通,效率较低,无法实现信息沟通过程的全程电子化,这种现象目前已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在我国迅速发展的瓶颈问题。

3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工作不到位

3.1领导者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认识不足

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外的企业CIO一般都是由副总裁来担任,从决策层到管理层在思想认识上高度一致,并真正落实到实处。而我国许多医药企业的领导对知识管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认识,知识管理意识不强,存在短视行为:只把知识管理工程视为企业的形象工程和政策性事物,或者把信息部门设在某一部门之下,只有计算机方面的支持,没有管理方面的技术;缺乏创新精神,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

3.2企业管理模式不适应知识管理要求

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不符合知识管理要求。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是在传统体制和管理模式下进行的,没有配套的管理体制改革,即使企业有再好的软件和硬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引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搞好企业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3.3知识管理投入不足

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一方面进一步拉大了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早已存在的不小差距,另一方面使得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受到极大的刚性约束,不能较好地满足我国企业在这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有多方面原因,有的是因为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资金缺乏;有的是因为企业业绩一般,有一定的资金可用于投资,但由于对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而将资金用于其他用途;还有的是因为企业效益很好,因此仰仗政府的保护或自己的垄断地位,对企业知识管理的需求不大,投资及建设功力不足。

3.4企业信息加工水平低

企业知识管理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只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手段和工具,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才是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因此企业基础管理(包括数据管理)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国外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数据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和管理,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变得易于存取,便于共享,以供企业领导决策,真正发挥企业知识管理的作用。

3.5知识管理人才匮乏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知识转移;信息管理

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是企业不断实现管理升级和优化的过程,主要进行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改造和运用等。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等与企业内部的软硬件系统相结合,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但是,企业的信息化主要依靠的是知识转移,有效的知识转移能够大大的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率,并为企业的发展带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做好企业的信息化,就必须实行行之有效的知识转移,最大限度的发挥知识转移的作用。

一、企业信息化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比较多,但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被转移知识的特点和组织文化。在被转移知识的特点这个因素上,其主要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包括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等,是知识转移的重点但也是较难进行转移的。另外一个因素是组织文化,由于不同的组织文化差异较大,而只有将知识双方的文化变得更加具有兼容性,才能够有效的实现知识的转移。

二、企业信息化主体间的六类知识转移

(一)约束型转移

在企业的知识转移中,该转移主要指的是咨询监理方向信息化项目建设方进行知识转移。其转移的效果主要受到转移双方的信任关系和建设方的意愿的影响,但只要存在咨询监理方,约束型转移都是存在的。这种类型的转移在内容上是单向的,主要是咨询监理向建设方进行知识转移,转移的内容主要包含建设方所没有的通用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知识以及质量管理知识等。

(二)指导型转移

该转移方式主要指的是咨询监理方向信息化项目用户进行知识转移,其主要受到相关法律法规和用户方的水平两方面的因素影响。随着监理制的产生,这种转移方式和约束型转移一样也逐渐的走上刚性化。在内容的转移上,主要是咨询监理方将信息化项目阶段成果、信息化解决方案和IT供应商评价知识等用户所需要的知识,是一种单向的知识转移。

(三)竞争型转移

竞争性转移的产生主要来自建设方和建设方的竞争对手之间的知识转移,建设方的竞争者主要包括招标意义上的竞争对手和专门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相关IT企业。招标竞争者的竞争是一种直接意义上的竞争,主要是进行竞争对手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和相关的实施方法等一些可以公开的内容上的知识转移。相关IT企业的竞争是一种间接意义上的竞争,主要是建设方在与这些企业合作研发共同制造的相关成果的转移,其转移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建设方的学习能力。

(四)合同型转移

这种转移的形成主要是委托方和方之间的知识转移,是企业信息化主体间知识转移的刚性转移,必须进行的一种转移。在进行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合同型转移主要是:委托方将行业业务知识、流程知识以及相关的制度知识转移给方;方向委托方进行信息化解决方案和IT技术方面等内容的转移。

(五)参照型转移

这是一种进行知识借鉴的转移过程,主要是信息化建设较完善的企业向要进行信息化项目建设的企业进行知识转移。通过对已有经验的学习,实现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这种转移不一定会发生在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其主要受到用户方的水平和学习意愿的影响,是一种可进行也可不进行的知识转移。这种知识转移也是一种单向性的转移,转移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化建设成果、业务流程和需求描述知识等信息化建设较完善的企业所具有的一些成功的经验。

(六)适应型转移

适应性转移的实现,主要受到建设方与建设方相关合作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影响,只有双方达成一定的利益协议,适应性转移才能够有效的实现。与建设方合作的相关企业主要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进行本土化发展的跨国企业,另一种是对建设方起到辅助作用的相关厂商。适应性转移是一种比较长久而且有效的知识转移,能够为信息化项目的假设带来非常积极的效果。在知识转移的内容上,主要包含跨国企业的最新管理知识和IT知识等和相关合作厂商独特的知识、理念,是一种双向性的知识转移,但是,这种转移的效果主要是受到建设方和建设方相关合作者之间的关系、学习意愿的影响。

三、结语

知识转移是影响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进行企业知识转移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知识转移的效果,采用模型分析、定性定量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实现相关知识的成功转移。与此同时,还应当将成功的知识转移长期的落实发展下去,并相应的进行知识转移相关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真正的促进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完善,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第11篇

情报学产生于20世纪中叶,以“信息爆炸”为大背景,源起于图书馆学和文献学的综合叉学科。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阐述它的内涵[1-2],比较典型的如:米哈依洛夫的“科技―交流”模型,布鲁克斯的“社会―知识”模型,卢泰宏等人的“信息资源―网络”模型,等等。综合其共同点:情报学是研究有效利用信息、知识与情报规律性的学科[3]。情报学是门年轻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不断地吸纳相关学科的营养,知识管理作为当前信息科学群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情报学如何从知识管理的研究中汲取有效的养分以充实与完善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呢?正是基于此,本文讨论知识管理的研究视点为情报学带来的启示及机遇。

2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期,知识管理起源于企业管理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由于学者们的切入角度不同,知识背景的差异,目前对知识管理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概念。一般来看,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组织的适应性、生存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知识看作一种可开发的资源,通过确定、捕获、收集、组织、标引、存储、集成、检索和共享组织的知识资产,对组织的知识资产及相关事物进行综合、系统化和有效管理的科学[4-8]。

知识管理是知识的运动过程管理,包括知识创造、知识确认、知识表达、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基本环节(见图1)。知识创造是组织开发新颖的有创意和解决方案的能力;知识确认是在现有组织环境下考察并评价知识的有效性;知识组织是组织对得到确认的知识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结构化处知识管理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断往复的转换过程,强调一定范围内的知识扩散与共享。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换、扩散与共享,首先体现在知识是在社会、组织与个人三个基本层次上进行的[4];其次在每个层次上由人员、设施及相关活动三大基本要素实现知识的转换、扩散及共享[5]。可以说,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它们仅是知识管理的客观对象,能否通过知识应用而创造新知识是一个组织区别其他组织的根本所在。研究表明,这种创造是时时刻刻都发生的,只是大部分都保留在相关当事人的头脑中没有明确编码化,所以没有纳入或很难纳入组织的知识循环体系。其实,知识管理是每一个人或组织时时都在进行的工作,只是在以前没有显式化地发掘,如今因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成为一种组织的必需。所以,有学者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朴素的管理思想,是当前管理科学的新发展[7]。

3知识管理视角中的情报学研究范式

3.1情报学与知识管理的相互比较

从文献[9]可以知道:目前情报学主要是以用户情报需求为基础,以编码化的显性知识为重点,以信息交流为媒介,以决策为直接作用对象,以改变用户的认知结构为目的,来探讨情报在整个人类社会环境中的交流、决策和认知的作用机制与基本规律。情报学与知识管理的比较如表1所示:与知识管理相比较,情报学目前更侧重于编码化显性知识的收集与分析,而知识管理侧重于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发现;情报学追求的是普适性的情报实践领域,期望能找到既适合个人、组织,也适合社会的情报模型,而知识管理以组织的知识资产管理为主要服务目标,研究更为专指和具体;情报学追求的是概念模型上的完美,知识管理追求的是技术上的适用;情报学侧重于客观外化行为过程的把握,知识管理更着力于知识的认知作用过程;情报学多立足于社会学的角度探索信息交流的规律,知识管理多立足于系统观来解决信息(知识)交流的技术实施;情报学主要研究社会层面与个体层面的知识生产、加工整理、传播与共享的问题[12],而知识管理主要研究的是组织层次的信息交流与传播问题。所以情报学与知识管理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只是作用方式和领域与侧重点有所不同,因而在情报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应该有效吸纳知识管理的成分,使情报学更为完善。

3.2知识管理研究对情报学的启示

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对情报学的发展有以下启示:①有利于创新情报学的理论研究:以知识为主要对象和核心概念,革新情报学的概念体系与理论基础;②有利于创新情报学的方法及方法论:不仅要对传统的文献收集、文献组织、文献分析、文献计量等方法革新,还要引入知识管理的技术方法或相关方法,使情报学构建的理论体系能够与实践领域较好地契合;③有利于创新情报工作流程:以“知识流”为主线,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创新,探讨从文献采访到知识采访、从文献组织到知识组织和从文献服务到知识服务的方法与途径;④有利于情报管理体制的创新:在当前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如何有效地管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必须有新的管理体制。

3.3基于知识管理视点的情报学基本观点

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情报学研究必须形成以下基本观点:①知识是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情报过程是知识的利用与创新;②情报事业是社会范畴意义上的知识管理,它不仅是社会与个体层面的知识管理与控制,更多地应研究组织中知识管理;③实现情报工作流从文献采访到知识采访、从文献组织到知识组织和从文献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变,它是当前情报学研究的重点与发展关键,是情报学参与整个社会知识创新的核心环节;④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的知识管理是当前情报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从海量、分布、异构的网络信息中挖掘出符合需求的知识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现实问题;⑤知识管理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可取代情报学解决知识需求无限性与知识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也不意味着情报学的消亡,相反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促进会使情报学更加走向成熟与完善。

3.4基于知识管理的情报学交流体系重构

情报学的研究,本质上是对情报系统构成要素、要素间的关联关系和影响情报系统运行的环境因素的研究,核心是知识交流过程及基于交流过程的行为研究。以知识为基本对象和核心概念重构情报学的交流体系是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情报学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4.1情报学信息交流的总模型情报学所探讨的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彼此间及内部的信息交流问题。认识这三大领域内部及相互间的交流特征、规律是由具有一定知识结构的人来实现的,因而人在整个交流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基于此给出了情报学信息交流总模型,如图2所示: 这一模型较之于其他模型有以下特色[13]:①突出了人在整个交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因为人的存在一方面使整个交流过程由自发的过程变为自觉的过程,同时使整个信息交流成为一个目标性更强的过程;②每一对象内部存在自交流过程,通过自交流过程在对象内完成信息(知识)的自组织和积累过程,从而使对象不断地从低级走向高级,从无序走向有序;③对象彼此间的交流,过去我们更多地在社会范畴内研究知识(信息)的交替循环过程,较少从自然、社会与思维三个基本范畴来研究问题。

3.4.2知识传递与交流的基本模式知识的价值(即情报化)是通过知识(信息)与具有一定知识结构的个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本质是知识传递与吸收过程;情报工作流程必须提供完整的交流渠道以实现交流的顺利进行;情报体制必须创建相应的制度,并应用相关技术方法有效支持交流传递过程。因而要实现情报价值:①必须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②整个交流过程不是信源到信宿的简单复制,而是信宿基于需求的信息寻求过程;③整个交流是以认知结构改变即知识(信息)共享为最终完成形式。而且这三个过程,在每个个体内部都存在,只是该过程是以显性的方式还是以隐性方式存在的问题。基于此给出了知识传递与交流的基本模式,如图3所示。

该模式主要分为三个基本环节:传递过程,即知识创造主体基于对相关性原理把知识向相关需求者传播的过程;交流过程,即用户基于知识需求判断从信息交流渠道中获取需要知识(信息)并对之进行选择的过程;认知过程,即用户利用解释或重构的知识满足需求并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此交流模式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反馈:对获取信息内容与形式的认知反馈,对信息传递过程的信道反馈,对以不同方式存在的信息来源的信源反馈。

上述模式的主要特色有:①促使信息传递、信息交流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②整个过程是主体有意识的积极主动行为,不仅关注知识(信息)以编码化方式传播的社会过程,更关注知识(信息)在主体内部作用机制;③模式能够解释引起信息交流与共享不畅的原因及分析影响因素;④不仅适用于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过程,而且也适用于自然和思维的信息交流过程。

4结论与讨论

以知识为核心对象和概念是情报学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必须唤醒的基本理念,以组织层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知识管理为情报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为重构情报学的概念体系与理论体系提供了诸多的新思路和启示。在此笔者仅给出一点自身在学习研究过程的想法与体会,很多内容还有待以后的进一步具体化及深化。

参考文献:

[1]柯平.当代情报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情报学报,2004,23(5):377-384.

[2]翟秀云.图书情报学中的“知识流派”观点述略.图书情报工作,2002,46(12):54-60.

[3]梁战平.情报学若干问题辨析.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26(3):193-198.

[4]刘春茂,徐久龄,张辉,等.知识组织与知识管理的综合研究∥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编.情报学进展(五).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107-135.

[5]李君君,韦淼.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动态阶段模型.图书情报知识,2006(3):96-99.

[6]邱均平,张荣.基于两种模式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5):14-17.

[7]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8]柯平,王平.从信息构建到知识构建:基于知识构建的第二代知识管理.图书情报工作,2004,48(6):20-24.

[9]严怡民,刘晓敏,丰成君,等.现代情报学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10]何佳讯,楼天阳.论信息管理:情报学特色与管理学视野.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1):15-18,30.

[11]韩毅,李健.信息构建(IA)与情报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情报资料工作,2004(5):11-13.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化监理 知识结构

信息工程监理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保障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一种约束机制。它采用“五控两管一协调”的控制模式,对业主、承建单位的项目行为实施监督,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避免“豆腐渣”工程,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信息资源为基础,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全面整合或再造组织业务流程的过程。知识管理是获取、储存、学习、共享、创新知识的管理控制过程。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政府等组织通过知识管理,从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中,挖掘、获取并确定各类知识资源,定位拥有专业知识、经验的个体,将个体的知识、经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知识资源,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承建单位实施信息化建设中,知识管理是通过公司内雇员、部门、可能的跨国公司合作、与业主的沟通协调,传递、整合、有效利用本单位的知识资源,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设计最优技术方案、控制施工质量,共享和创造知识价值。

在信息化建设中,对组织内各种各类知识进行评估,挖掘、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知识不仅仅是信息,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集合。通过评估,区分知识和信息、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应用。

整合或再造业务流程,是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1990年美国管理专家Michael Hammer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的概念,它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对用户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关键性的重新设计和根本的变革,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持续改善。在业务流程重组中,信息(知识)的获取、分类、存储、利用,只有与知识管理结合,才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知识管理技术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始终,它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在知识获取、学习、共享、创新的过程中,整合各种信息技术,构建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二、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Information Resource Integrating, IRI)的前提是进行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IRP),消除“信息孤岛”,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规划是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础,IRP的基础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IRI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重建或重构数据环境。信息产业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中定义信息资源系统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储存、处理的资源系统”。

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规划是很重要的一环。在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料、指标、图纸、报表及其它显性资源,也存在各种各类的知识、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个体等隐性资源。信息资源规划是对实施信息化后产生、控制、使用这些资源进行识别和分类;评估、挖掘、获取、共享各类知识;对承载信息资源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分析、设计和指导。

(一)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

信息资源规划的任务是对支撑业务流程的逻辑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建立具有结构化、标准化、一致性的共享数据库。分析业务流程重组后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了解各种数据的内容、范围、可靠性等,理解数据的共享要求和应用策略以及数据使用中的问题,使信息资源规划能够满足数据资源的管理要求。

(二)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是指决定信息系统质量的、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标准。威廉·德雷尔1985年在其《数据管理》专著中总结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数据管理五项标准,内容如下:

1.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Data Elements)是信息资源中最小的信息单位,是抽象的数据对象。它的质量是构建稳定的数据结构基础的关键。数据元素标准包括数据元素命名标准、标数据元素识标准和数据元素一致性标准。

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基础标准。信息分类编码(Information Classifying and Coding)的对象,是一些最重要的数据元素,自动处理、检索、存储和传输信息的质量及效率与这些元素紧密相关。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编码就是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将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和处理的符号。信息分类编码工作要确定每个编码对象的编码规则、码表结构和代码表。

3.用户视图标准。用户视图(User View)是一些数据元素的集合,表示用户对信息需求和数据实体的最终解释。用户视图是数据的系统外在表现形式,是系统的输入、输出媒介和手段。用户视图与外部数据流是同一词,来自某个数据源或流向某个数据接收端的数据流。常用的用户视图有纸面的,如图纸、单证、表单、报表、账册等;有电子的,如屏幕格式等。

4.概念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Conceptual Database)是用户对数据存储的最终解释。用户的信息需求,应首先界定概念数据库。概念数据库是综合信息资源用户的数据要求构成的全局数据库,表示数据库的整体数据组织状况和逻辑结构。

5.逻辑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Logical Database)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解释。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Base Table),是从概念数据库中映射出的所需信息。逻辑数据库表示的是局部数据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三)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在定义数据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为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依据,为系统设计提供基础。

在信息资源规划中,将隐性资源转变为显性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各类知识资源。因此,信息资源规划是资源的知识管理规划。信息技术的投资,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因为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转变为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规划,如果不实施知识管理,将不会产生显著的信息化效益。

(四)资源整合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信息;教育管理;控制

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控制主要是人对人的控制过程,换言之,教育管理的控制是以活动主体(人)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为基础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都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发出者,但是他们并非只是接收或者发出信息这种物质形态,而是为了传达一种意识,这里便有一个双方如何理解对方发出的信息中所承载的意识的问题。理解必然需要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于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控制过程的运作机制,我们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教育管理控制的基础――信息传递。

一、信息传递的障碍分析

1.信息传递模型。人们传递信息,作用之一是让信息接收者了解原来所不知道的事情。描述这种信息传递过程的是一般信息传递模型,即:信源 发送机 信道接收机 接收者 。

如果重点描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而把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传递所依赖的所有媒介都看作信道,则得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模型,即:信息发出者的大脑 发信息器官(嘴手等)信道接收者的器官接收者的大脑。[1]

但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信息发出者的目的是通过传递信息来影响或控制信息接收者的行为。这时,信息发出者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单纯把信息传递出去,而是要根据信息接收者的反应不断地调整自己所发出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使信息接收者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管理控制的目的。其信息传递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然而,根据我们前面对信息的理解,对于人来说,信息是与人的意识体验紧密相联的,对于信息发出者,他发出信息往往是因为其大脑中存在着某种意识;而对于信息接收者而言,他接收到信息之后同样要产生一种意识体验。所以,我们认为教育管理控制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主要是对意识的传输。这里就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意识传输理论。

2.意识传输模型。在人与人之间,除了物质的变化运动之外什么也感知不到。所以,传输意识也就无法以裸的意识运动的方式实现,而必须借助某种物质运动的形式,即传输意识必须利用物质载体,这种载体就是信息。在教育管理控制过程中,管理者的意识以物质载体即信息的形式发出,被管理者把这些信息接收下来,把它在自己大脑中转化为的意识,据此,被管理者才能发出反馈信息(此时被管理者是信息的发出者)。如图2所示:

3.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偏差。从上图可看出,意识的传输者和意识的接收者,所产生的意识可能并不相同,即管理者想传输的意识与被管理者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而体验到的意识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因为,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接收者接收到信息后还需要一个把信息转化为意识的过程,即一个从信息中析出意识的过程。显然,意识的析出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信息接收者必须有与对方相对应的语言知识。假如信息的发出者用英语,信息的接收者却只懂汉语,接收者就无法从对方发出的信息中析出任何意识。其次,如果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知识,就难以推出所要求的结论性意识。最后,如果没有与对方相应的专业(行业或工作)基础知识,也难以析出相应的意识内容。例如,对出纳员讲化工产品的配料如何改进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此,信息接收者要从信息发出者的信息中析出(客观)意识必须具备三种与对方相应的原意识:语言知识(知道如何解码和编码信息)、逻辑思维知识(知道如何推理)、对应的行业知识(为逻辑推理提高依据)。语言知识使接收者能够懂得对方所表达的语义,逻辑知识使接收者能够从前提意识推出结论意识,专业知识使接收者能够在本行业的特定活动内来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实际上它与逻辑知识是不可分离的。[2]

二、信息传递障碍的解决途径

要解决两者意识不同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需要双方有共同的语言知识、逻辑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

1.语言知识。从事教育管理活动的人在教育管理控制过程中是以语言(包括文字)为媒介来相互传达意识。语言交际是人和社会的重要的组织化机制,语言或者说言语既是个体的行为,也是社会的行为。语言交际必然要受社会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的制约,一个民族现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历史地形成的,一个民族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历史,因此其语言表达也不尽相同。当使用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个体之间形成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时,这种对共同语言知识基础的要求就变得更为强烈了,原因十分明显:假设,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一方使用汉语,一方使用外国语(这种情况在当前国际合作办学中会时有发生),或者双方使用不同的地方方言(这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或者双方使用不同的民族语言(民族地区办学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又或者一方使用普通话,而一方坚持使用地方方言(这在我国大力推行普通话的过程也是常见的一种现象),双方之间不知道对方所使用的语言的每个基本发音指代的是什么、每个基本文字符号指代什么、每个基本发音和每个基本文章符号之间是如何联合起来表达意思的,那么他们之间是无法进行沟通的,正常的管理活动也就无法进行下去。

所谓需要有共同的语言知识,就是表示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能够理解对方所使用的语音和文字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用信息学的话来说就拥有对对方发出的信息进行解码和编码的知识。这里的语言知识主要指语音(知道对方所使用的语言的每个基本发音指代的是什么)、文字(知道对方所使用的每个基本文字语言指代什么)、词汇(知道每个基本发音、每个基本文章符号之间是如何联合起来表达意思的)、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那么,这是否表明使用同种语言的个体之间就自然地具有了共同的语言知识基础呢?也不尽然,因为语言既受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的制约,又受个体表达的创造意愿的约束。个人的表达方式既是一个民族有史以来的语言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人一生的语言经验的积累。所以,每个个体即使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也会有各自不同的表达习惯,相互了解对方的语言表达习惯,也是对共同的语言知识基础的一种要求。

2.逻辑知识。语言的任何陈述、描述或者报道都是在完成一种行为,因此除了有关陈述的真假问题之外,言语还有是否恰当等问题,这便是一个是否合乎逻辑的问题。这里,我们首先用一个事例来说明逻辑知识基础的作用:一天,秘书送一份材料给领导参考,领导看后说:“材料中的统计数字可能有水分。”(a)并问秘书:“你说是不是?”秘书想:统计数据是我到有关部门作过核对的,都有真凭实据,根本不存在“桌面上出世的”的估计数,何来水分?但又觉得,在领导面前说话还是婉转点好,于是作了如下回答:“我想材料中的统计数字可能没有水分。”(b)秘书的用心是不难理解的,但是,领导听了回话后,不自觉地置之一笑。领导为什么笑呢?这实质上涉及一个逻辑问题。因为(a)、(b)两种句式,在逻辑上称为“或然(可能)肯定判断”和“或然(可能)否定判断”,一般简写成:

(a)S可能是P(或然肯定判断)

(b)S可能非P(或然否定判断)

根据逻辑学原理,(a)(b)之间属于蕴涵关系。这就是说,当你说S可能是P时,S可能非P已经蕴涵其中,即S可能非P是S可能是P的应有之义;反之亦然。在上举实例中,当领导说“材料中的统计数字可能有水分”时,也就同时寓示着“材料中的统计数字可能没有水分”秘书以(b)作回答,除了重复领导所寓示的意义外,别无其他任何意义。也就是说,秘书反馈的有效信息量是零,这对管理者的控制活动不能发挥任何作用。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在教育管理控制活动中要实现有效控制,关键是活动主体之间的语言理解问题。理解特别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理解必然需要逻辑分析和逻辑活动穿插其间,必然要深刻领会彼此的语言逻辑特征特点、规律规则以及相互间的逻辑差异与共同,即是说,在理解过程中,或多或少要涉及言语的逻辑问题。这是由任何语言都有其语音、句法、逻辑等规则所决定的。理解过程中不可能不需要逻辑思维的参与,从而逻辑知识也是不可少的。这种理解不仅是要求接收者理解原文或原话而且要求对包含的思想进行整理。这种思想的整理过程表面上是语言表达过程,深层次上就是接收者思想的逻辑处理过程,即首先感知原文的诸多零碎的思想(词义、句法、结构等,如果是外语还要考虑文化的问题。)然后将这些获得的零碎思想进行逻辑处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理解的过程也就必然要求活动主体双方有着相应的逻辑知识。而且前文我们已经提到,这种逻辑与特定的专业知识是不可分离的,因此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这种逻辑知识不仅是形式逻辑的知识更是辩证逻辑知识,是教育逻辑学的知识。[3]

3.专业知识。管理作为一种依附性的活动决定了管理者还需要有本体活动的相关知识,才能与从事本体活动的主体(被管理者)进行恰当的交流。所谓“外行”对“内行”的管理由于双方之间交流的困难终会对管理活动和本体活动造成不利的影响。这种与本体活动相关的知识,我们就称之为专业知识。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也就是要求教育管理者有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和各级教育行政人员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特别是学校校长。关于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相关研究者已经有很多的论述,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三、解决途径的局限性

上面我们给出的意识析出具体图示依然是简化了意识析出的过程,更真实的意识析出不仅仅是三种知识基础在起作用而是信息接收者的整个主体认知图式在起作用。主体认知图式的组成部分包括:主体的观念、意志、个性、情感、动机、需要等,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的主体认知图式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难达到一致,这就导致两者的意识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经过双方相互之间信息的多次反复传递,两者的意识是有可能趋于相同的。这里我们应该遵循西蒙的满意原则,只需要两者的意识大体相同,能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就可以了,而不必强求完全相同;但是无论怎样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具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对于提高整个教育管理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绍荣.教育信息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第14篇

信息管理论文2600字(一):“大数据”时代下医院病案信息管理论文

医院病案记载着各个时间段的患者诊疗状况以及疾病演变状况,其中关键的病案信息包含患者家族史、患者本身的病史、医院诊疗过程、病情检查与病情诊断得出的报告等。

由此可见,医院病案信息牵涉各项日常的医院业务,有关部门对此有必要予以全方位的信息审核、信息收集以及档案存储。但从现状来看,当前仍有某些医院并没能全面关注综合性的病案信息管理,而与之有关的病案管理措施也没能真正实现健全。在此前提下,医院应当尝试在现阶段的病案管理中全面使用大数据模式,以此来全面保障病案信息管理的成效性。

医院对于病案信息管理运用大数据手段的重要意义

第一是提升医院当前利用各类病案信息的整体水准。大数据手段在客观上有助于实现多层次的数据与信息整合,从而显著提升了利用医院病案的水准。医院在全面集成当前现有的病案信息基础上,应当能够妥善划分各项相应的患者信息,确保将其分成收费信息、患者检查信息、患者诊疗信息、门诊信息、报告与检验信息等。在划分上述各类信息以后,运用大数据手段还能创建针对各个患者的识别身份编码,以便于实现多层次的信息关联集成。

第二是全面支撑医疗决策。医院由于具备了大数据手段作为管理病案信息的必要辅助,因此针对实时性的病案信息都能着眼于精确进行搜集。在决策系统的全面支撑下,有关科室就能全面明晰现阶段的患者病情种类、院内患者分布与其他相关要素。相比于传统模式,大数据手段更加有助于汇总信息以及统计信息,对于某些潜在误差也能予以彻底杜绝。除此以外,医院针对当前入院的各科室危重患者应当予以侧重关注,以便于提供日常各项医疗决策必需的信息支撑。

第三是拉近护患关系并且突显以患者为本的宗旨。在集成病案信息的基础上,医护人员针对当前阶段的各项患者信息都能予以全方位的精确掌握,上述措施有助于增强现有的患者满意度,拉近护患关系。例如近些年来,患者已经能够凭借电脑或者手机等工具来随时查找个人诊疗信息,对于实时性的自身健康状态也能全面加以了解。在某些情形下,患者一旦表现为某些危重病情,临床医师对其就要及时进行处理,全面保障患者健康并且提升患者生活水准。

医院当前病案信息管理现状

目前各地已有较多医院正在尝试引进病案信息的大数据管理模式,并且逐步将大数据手段渗透于管理医院病案信息的各个流程中。但是不应忽视,各地医院在现阶段仍然表现为相对较低的病案管理综合水准。探究其中根源,就在于医院及其有关部门针对病案管理仍然欠缺必要的关注度,同时也没能着眼于引进大数据手段作为其中必要的辅助与支撑。

此外,多數医院并没能设置独立性的病案管理专门科室,医院现存的病案管理部门体现为较强的附属性特征。作为管理医院病案信息的专门人员来讲,上述人员本身应当具备优良的病案管理水准。与此同时,上述人员也要掌握涉及到大数据的有关常识,并且将其灵活适用于当前的医院病案管理。但是截至目前,负责管理医院病案信息的专门人员仍然表现为滞后性的专业素养,甚至没能熟悉日常性的病案信息汇总、信息分析以及信息处理操作。除此以外,医院部门针对此类管理人员也没能给予专门性的管理技能培训,甚至聘用某些兼职人员代替专职性的病案管理人员。

探求改进举措

增设专门的病案信息管理机构

医院如果要着眼于优化病案管理的综合效果,那么关键在于设置专门的病案管理部门,有关领导对此也要引发更多的关注。近些年以来,各地医院都在致力于建成病案管理的专门委员会,在此前提下助推信息化的医院建设。与此同时,医院还需结合自身的真实状况来增设病案信息的新科室,确保该科室在整个医院体系内占据独立的位置并且拥有独立职能。

通过运用上述的改进举措,病案管理机构就能全面突显其具备的价值与意义,确保该科室能够覆盖于医院临床管理、制定病案管理规划以及收集病案信息等领域。每隔相应的时间段,管理委员会针对当前的医院病案信息要予以全方位的归纳汇总,此举措有助于保障病案管理能够达到的综合水准。

运用信息化手段来辅助管理

在目前阶段中,各地医院已经能够凭借信息化技术来显著增强病案管理的实效性,在这其中包含自动式的条码识别、微缩光盘技术、数字化的病案管理与其他相关技术。医院通过灵活使用上述大数据手段,就能够着眼于挖掘深层次的患者病案信息,确保现有的病案信息符合准确性与真实性的基本要求。近些年各地医院都在致力于创建资源共享的病案管理网络,在此前提下诞生了新型的电子病案。此外,医院在存储各类患者病案时,也能够借助大数据手段予以完成。这是由于运用电子化存储的方式有助于在线查询各项病案信息,从而服务于现阶段的临床治疗优化与完善。针对出院后的患者来讲,运用大数据手段就能打印并且查询患者现有的各项病历信息。数字化管理应当能够覆盖于医院当前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此项举措在根本上保障了病案信息共享,同时也便于利用与存储病案信息。

全面提升人员素养

从目前现状来看,各地医院针对自身保存的患者病案都给予了更多关注,同时也认识到了病案具备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作为管理医院病案的专门人员而言,应当全面提升自身具备的综合素养,针对医学统计学、外语、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都要予以相应的掌握。

因此可见,病案管理人员是否拥有优良的专业素养,在根本上关乎病案信息管理的整体效果。病案信息管理牵涉多领域以及多层次的学科与专业,因此作为管理人员而言,上述人员应当能够精确检索各项信息,以便于实现全方位的信息获取。在此前提下,医院针对各类临床信息应当予以全方位的传递,确保病案信息能够体现其应有的临床价值、科研教学价值以及其他价值。在目前阶段中,医院针对原有的病案管理思路应当予以相应转变,确保将病案管理的侧重点全面落实于分析收集以及汇总各类病案信息。

结束语

医院病案信息在医院现有的管理系统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这是由于病案信息记载着全过程的医疗信息。与此同时,医院如果要给出相应的医疗决策,那么也必须凭借病案信息予以完成。

截至目前,医院及其有关部门正在逐步意识到医院病案管理与大数据手段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对于医院当前的各项管理举措也能够予以相应的优化。因此在病案信息管理的有关实践中,医院针对信息化手段有必要着眼于灵活加以运用,在此前提下服务于病案信息管理实效性的提升。

信息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过程中档案价值重新发现论文

【摘要】基于信息与知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档案价值的新特征。档案价值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将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显现化,通过知识管理对档案信息进一步挖掘使档案更好地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价值特征

一、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

对于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信息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入手。有关知识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种观点。一种观点持有者们认为,信息存在于自然环境、人类社交活动以及人们思维之中,而知识的存在局限在人们的社交活动范围之中,因而信息包涵了知识。另一种观点持有者认为,信息是可编码化的知识或显性可视的知识,而知识除了显性之外,还包涵隐性知识,即存在于人类大脑之中、不可编码化的知识,因而知识包涵了信息。对于以上两方观点,有学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信息是一种具有物质属性并以物质存在的方式反映呈现给大众,这种物象化及其存在方式可以广泛地包含人类活动及其成果。而知识是人们对这种反映的一种主观性的认识结果,是一种智力成果。因而,就信息与知识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言,信息是具有知识属性的,并以知识成果作为其具体的表现形式。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最早是在企业管理中被提出来的,知识管理的概念可能会因为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的差异而存在各种不同的版本,但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大抵是相同的,即知识管理想要实现的是在最恰当的时间将信息传递给最需要的人,以便于此人可以利用这一信息做出最恰当的决策并付诸实践活动。然而档案又是如何与知识管理存在联系的呢?档案根据其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其最明显的特征为原始记录性。档案的这种原始记录性的特征奠定了档案不可动摇的地位,也是将档案区别于图书、信息等的重要凭证。因此档案凭借其固有的原始记录性的根本属性无可厚非的可称其是信息的最根本来源。知识是我们依靠自身主观能动性对信息进行筛选的结果,故档案也可以称为是知识的源头。

二、知识管理的档案价值

当今由于知识管理层次的不断深入,档案的使用价值呈现出来了新特征,因此对于知识管理中档案价值的重新发现,笔者认为是必要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档案是一种直接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显性知识,是知识的来源,因此档案也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部分。

(一)从理论基础角度分析。理論基础角度主要可以从档案后保管范式与档案双元价值理论两个方面。档案后保管范式包括新来源观、宏观价值鉴定论、知识服务三个方面。1.新来源观。新来源观就是对于文件的来源问题进行一种全新的认识,传统意义上,我们是在文件转化为档案之后才开始对档案进行管理,而新来源观理论则强调对于文件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文件形成之初就着手开始进行,从开始形成时就开始对其管理,即强调的是一种“前端控制”“全过程管理”,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可以方便人们从文件形成之初的背景,文件形成过程的结构层次以及文件未来可能会涉及的研究发展的方向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2.宏观价值鉴定论。宏观价值鉴定论强调的是对于档案价值的鉴定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其本身形成部门、机关所产生的价值作用上来判断是否对其进行保存,而应将价值的鉴定提升到对整个社会层级上来。使更广大的人群可以受益,进而实现档案的第二价值,这也正是谢伦伯格所强调的档案双元价值理论中的第二价值。3.知识服务。知识服务顾名思义主,要是将档案信息上升为知识层次对其进行管理,这一理论主要表现在传统档案保管员身份的变化上,可以说档案保管员的工作并非只局限于对档案的排列、档案、上架等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在知识服务中档案保管员的工作主要是将档案中的文字信息加工、提炼出有价值的部分,对这些有价值的部分进行整理,使有价值的信息可以提供给人们利用,即提高了档案信息的质量,也节省了档案利用者筛选档案的时间。以上就是档案后保管范式中所包括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档案后保管范式是在电子文件不断产生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将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与知识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肯定了档案价值在知识管理中的地位。4.档案双元价值理论主要指档案的工具价值与档案的信息价值。工具价值所指的就是档案产生之初所赋予的价值。正如一个事物的产生是有其原因的,并能在其产生的基础上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社会提供利用服务。信息价值主要是依据信息接收者,即知识主题与知识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价值关系。这种价值的实现是需要一定的载体对信息进行传递实现的。知识主体的不同对知识的需求自然就会不尽相同。主体带着目的和需求查询接受信息,并且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素养,知识储备的不同,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的。正如每个人读研究生的目的是不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也是不同的,所以对待同样的问题我们会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分析理解所获取的信息。

(二)从实际理论角度分析。实践基础主要表现在公共档案管提供利用的层面上,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三个方面。1.知识获取是实践的前提保障工作。正所谓没有原材料我们就无法进行生产加工一样。所以要想使公共档案真正体现价值,首先我们需要获取到一定的知识。知识管理权主要指的不再是对纸质文件的有序化整理过程,而是对文件上所反映出来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加工,对文件上面的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出更有价值的部分,对其进行管理。2.知识服务体现在政府信息公开这一层面上,档案馆作为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的场所,具有提供知识服务的合法地位,同时主动提供信息查询等方面的服务也是其应当履行的义务,满足公众的需求是其应当做的。同样也是公共档案管发展的动力所在。在知识服务提供利用方面,公共档案馆可以借鉴公共图书馆的成功措施,如举办展览,提供远程服务,提供电子化检索平台等等。公共档案馆通过提供新的利用服务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公众,进而实现其公共服务的价值。

三、知识管理中档案价值实现的特征

传统档案管理活动中只有有价值的文件才可以转换成档案进行管理、保存。而在知识管理活动过程中,档案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时同等重要的。档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隐性知识层面,档案的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显性知识层面。因此对于知识管理中档案的这种价值与实用价值并重的条件下,档案价值也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一)集成化与灵活性。传统的档案价值体现在主题对客体的需要,对主体需要的档案进行归档保存以实现其价值。而知识管理中更加注重的则是知识,并且这一管理从文件形成之初就需要开始着手进行了,体现在外在内在结合的全过程中,在整个过程中因可能涉及的不同人提出的不同要求,故灵活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多元化与共享性。公众对于档案的利用可能是间接的,而公众对于知识的获取则不同,这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正如约翰奈斯比特曾经提到的“我们淹没在信心之中,但我们仍处于知识的饥渴中”。作为知识个体的人因其自身处于不断发展中,所以人作为知识个体是渴望获得知识的。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则强调的是,将档案中的知识以一种共享的方式传播开来,呈现在公众面前,以便于公众根据自身的需要获取知识。这种共享性是多元化的,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方式。正如我们需要完成一项工作可能一份文件就包括了我们所需要获取的全部信息,也有可能我们需要通过搜集不同文件中的部分信息,进行整合后的信息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个体的需求可能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元化的。

(三)显性化与增值型。知识管理需要的是主体通过交流的方式将隐形的知识显性化,知识管理中侧重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投入管理、技术管理三个方面,这三点主要是依据企业知识管理所提出的。而当前就档案而言为了实现档案的价值应更加趋于主动性。主动性主要指主动提供服务,知识管理重视的是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过程,进一步促进知识创新以实现档案信息的增值型。

四、档案价值在知识链中的体现

(一)知识获取。知识获取包括信息采集與信息创造两个方面。采集的过程我们强调的是对于信息的获取要注重其完整性与信息的可靠性。创造则更加侧重于,将隐形信息显性化的过程。档案室信息是一种外在存在形式,因此可以说档案室信息的承载体,也就是知识获取的主要来源,对于有价值的信息获取应该对其加以记录以便日后更多人利用。

(二)知识开发。知识开发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存储整合的过程。使信息有序化、体系化。这种信息开发的过程要遵守信息本身的客观性原则,知识开发者不可以根据个人的主观意识对信息进行任意的更改,要保持信息的原貌。知识开发就是档案工具价值和信息价值转换的过程。

(三)知识利用。知识获取与知识开发的过程都是为了知识最终能被有效地利用,利用过程中的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传播、信心交流、信息之间的转移,到最后的信息共享过程都是档案价值实现的体现。

(四)知识评估。知识评估就是对知识的有用性进行评估。同样也是对于档案价值重新进行鉴定的过程。评估的标准主要是以下三种:对无用的知识进行删除,对有用的知识加以保护,对可用的知识进行创新,其中重点在于知识的创新。在利用过程中将知识显性化,并通过人们之间的交流共享实现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实现了价值链的进一步循环。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第15篇

一、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内涵

从事并涵盖企业会计、财务预算、计划、分析、报告等工作范围的职能部门,在不同类型规模的企业中可能被设置为财务室(部、处)或计财处等机构科室,在本文中企业会计核算中心指对上述机构的统称。对企业客观经济活动的反应与监督,对企业筹投资活动的规划、分析与评价,都属于该中心职责。因其涉及企业财务机密信息,所以形成独立部门,以企业为会计主体履行财务会计分析核算监督职能。企业会计核算中心加工处理形成的财务会计信息,属于企业的知识资源,需要在一定时期相关范围内有效运用。

20世纪50年代,波拉尼首次提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系统化、结构化的组织性资产。知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将组织中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合适的人,实现最佳的决策。知识管理就是组织开发必要的环境,设置必要的系统来促使组织中知识的传播共享与创新的过程,会使知识不断的螺旋式向前延伸。理论界将知识管理分为广义和狭义,其中狭义的知识管理即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应该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所谓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含三方面的涵义:(1)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体现为对客观知识的组织管理活动;(2)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管理;(3)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管理,即对知识变换的管理,体现为知识的应用或创新的过程。

会计核算加工产生的信息属于显性知识,长期以来都是企业负责人具有知情权。而根据企业自身掌握的数据信息分析预测出的信息知识属于隐性知识,这些知识资源首先存在于员工头脑中,能够依靠会计核算中心人员与非中心人员转化为显性知识。对于组织而言,显性知识很显然不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所以知识管理的核心内涵是不断挖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既包括显性知识编码,也包括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还包括从企业整体出发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融合。知识管理帮助人们对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发展知识交流技术同时改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扩大企业核心利润源。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要与企业其他部门及企业外同行交流合作,从企业管理的战略角度去规范会计核算工作,将会计核算职能从会计准则、规范制度层面上升到企业管理的层面。

会计核算中心所掌握的信息其保密是有针对性和时间限定的,不是永久的,该部门在依据会计准则及解释处理会计业务时,也需要了解企业经营业务特点及企业所处经济环境。所以,该部门的显性知识在部门内外是双向流动的,知识共享成为企业发展业务促进经营所必须的。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体系,会进一步提高该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的衔接,在履行部门职责的同时提高该部门的工作效率,提升现代企业财务型资产的竞争实力。

二、知识管理对会计核算工作影响

(一)知识共享的辩证法 以往,财会部门因掌握财务信息资源而独立形成特有的知识资产,除了企业领导或是相关人员,客观上不与其他部门交流,外部门知识资源也很难介入其中。财会部门与外企业同行单位交流也仅是为做会计业务探讨、避税探讨。财会信息成为企业不对外公开的第一机密。前述会计信息知识资产最终要服务于企业经营所涉及的各类会计信息使用对象:企业负责人享有第一时间知情权;相关部门享有工作业绩考核依据知情权;企业外部相关经济利益主体享有知情权。会计核算中心在保密与公开间寻找辩证统一。知识管理体系建立,可以平衡各类会计信息需求者的不同要求,使会计信息可以编码输出,发挥信息知识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率。

(二)促使会计行为规范履行 会计行为规范的形成,经过“自发”和“有组织制定”两个阶段。财会人员工作行为有专业技术要求和职业操守规范,会计主体行使会计职能履行会计行为,需要经历“自发”和“有组织制定”两个阶段后的融合协调。通过知识管理系统这一外部力量,不仅使专业要求与职业规范有机融合,而且在促使会计行为按照专业技术工作规范要求行使外,还要兼顾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的需要,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真实可靠的需求;增强会计信息可比性方便交流,提高会计信息资产质量的需要,为此,会计行为规范不单纯是执行会计制度准则的需要,更是企业对信息知识资产科学管理的需要。

(三)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 知识管理从理念、方法和体系构建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新的要求和制约。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会计核算工作知识管理离不开信息管理,会计知识资产的信息管理是在会计电算化核算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手段、网络技术、现代化办公软件、现代信息管理软件,能更高效快捷传递、分析不同需求方所需会计信息,方便信息需求者使用和反馈。与此同时,现代企业面对的市场经济也是信息经济,及时收集信息、科学分析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是企业掌握经营主动权、争取最佳效益的重要方法。作为会计信息生成者的现代企业会计主体在知识管理框架体系构建中,会促使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

三、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体系

(一)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内容 企业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信息来源于中心内外两个途径如图1:中心内部直接获取的信息属于会计工作规范的内容;从中心外部获得的信息有专业必须的业务培训所需信息。但两部分信息来源都要与行业经营活动信息结合,经过核算、加工和整理,为不同会计信息需求者服务;也被总结提炼出相关知识资产满足企业长远发展。这里所有中心获得的信息知识都要建立知识库进行编码:需要编制核算中心财务制度手册、财务流程图、与外部门沟通规范信息传递示意图等文件;将不同需求程度的信息与知识分类整理,对显性知识进行编码。

(二)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组织 图2是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组织图。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与企业整体知识管理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采用有效手段对中心掌握信息知识进行系统识别和收集,然后对所识别收集到的隐性知识信息根据需求者的要求进行科学分类和测度,进行有效整合,将分散、无序的员工隐性知识有序化。此处,员工不是全部,而是与会计核算中心有业务往来的,包括会计知识管理咨询专家等。这样隐性知识的转化既可以增加其价值,也便于交流共享。企业内外部环境、企业制度规章及企业文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对会计核算中心隐性知识的转化产生影响,也成为知识管理的组成部分。

(三)会计核算中心的知识创新 图3是会计核算中心知识创新过程图。在会计核算中心知识转化之前,每个中心成员都有一定的知识和经营积累,在头脑中都有对知识、对业务问题的初步看法,通常称为隐性知识或默会知识。在隐性知识有限共享的过程中,成员头脑当中的认知和看法正形成知识创新的雏形,可称为社会化过程。当成员聚集在一起,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并讨论问题,成员间不同的认识及看法在讨论过程中相互碰撞(添加中心外部人员建议),会计业务处理是否得当,业务流程与其他部门工作是否衔接,来完成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过程(外化过程),也是知识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讨论和碰撞是新知识产生的源泉,也是促进高效率学习的过程。成员头脑中的新知识在不断碰撞交织,很容易促成新知识的产生,经过交流,又会形成更新的知识。成员间达成的共识,即形成了显性知识,完成了对问题的系统认识过程(融合过程),此时达成的知识价值已超越交流共享前各成员所拥有的知识价值,完成了创新的过程。激烈的思想交锋之后,每个成员都能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隐性知识),使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内化过程)。这个过程是本轮知识创新的结束,也是下一轮知识创新的开始。

(四)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框架 通过图1-3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的内容、组织及创新的综合分析,得出图4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知识管理的框架。核算中心仅是企业一个部门,该部门的知识管理属于企业整体知识管理的一部分。由于该部门的特殊性,需要与企业内外相关部门、人员联系共同完成企业整体目标。

四、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战略实施

知识管理战略将知识管理目标与知识管理手段共同作用,最终帮助组织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一般而言组织将内外部有价值的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通过一系列策略和方法来实现其有效管理,提高组织创新能力并保持组织核心竞争力。

(一)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战略实施流程 流程是知识管理战略实施要素之一。会计核算中心将各类数据信息经过专业核算方法加工生成专有信息知识后,营造使用信息知识的必要氛围环境,真正达到知识管理创造企业价值的目的。区分向企业负责人汇报的信息知识,向税务、银行等外部单位送交的信息知识,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汇报的信息知识,根据需求方的不同应该对信息知识进行分析、整理,这就需要描绘信息知识历程来显示在核算中心内外什么地方使用了哪些信息知识。在描绘信息知识历程中,明确其目的在于找出影响力最大、重要性最强、使用最频繁的信息知识,将其描绘出人员、部门、作业及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第一,根据信息知识的重要性、使用频率、发挥作用大小等因素分类。掌握某类信息知识是如何促使企业经济业务价值最大化。第二,找到信息知识的核心点,将与此核心点有关的业务列出。第三,找出有关人员,即找出每个使用核心信息知识的业务执行者。第四,确认信息知识范围,找出每个业务发展所需要的包括核心点在内的信息知识。

(二)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战略实施组织 核算中心如果对知识管理价值、导入流程等看法不一致,将无法达成共识,从而阻碍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因此,在核算中心确认要实施知识管理战略后, 必须针对组织整体进行系统的实施规划。

第一,绘制信息知识网络图,标明企业内何处产生信息知识以及何人需要信息知识。其目的在于可视化核算中心现有的信息知识,并将责任赋予负责收集加工信息知识的人员。它能够帮助核算中心确定究竟需要哪些技术,人力等各项资源应该集中在何处才能确保信息知识内容的收集和传递,核算中心信息知识管理在各项工作任务中该如何分配。首先,确认信息知识内容中心。这是高层次的信息知识中心,比如登记账簿、成本核算、报表填制的各环节中的注意点。目的是要明确收集与传递知识的组织构架。其次,细化信息知识内容,隶属于高层次的信息知识中心的次级中心。再次,选择配备人员与职责。各环节中心是形式上分离但实质上又围绕整个会计核算中心任务来行使职权的。

第二,确立信息知识组织构架。支持真正的信息知识组织构架,只有信息知识网络图还不够,还必须创造新的职位和作业方式,来改变组织内文化,从而使原有的递进式组织调整为适应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当然,不同规模大小的核算中心,建立信息知识组织构架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决定核算中心的规模和具体处理业务的流程,较大规模核算组织需要有专人从事信息知识管理的工作,而较小的核算组织则可将此工作纳入到现有的核算环节职责中。但是,从长远来看,设置信息知识管理的专门职位是发展的一个趋势,可能核算中心单设该岗位,也可能与整个企业的知识管理衔接。总之,为塑造核算中心的知识组织构架,需要设置或创立一些组织环节和职位,如知识分析主管,信息知识维护师等。

(三)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战略实施技术 信息知识管理技术是指能够协助人们分享、使用及创新知识的现代化技术体系,包括的内容相对较多,囊括了信息知识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的各个环节,同时又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这些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形成了整体的信息知识管理系统,为核算组织提供信息知识管理服务。通过信息技术,知识可以实现编码化,推进了信息知识的生成、使用和转化效率。M.T.Hansen认为,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需要信息技术提供不同的软硬件设施和支持水平。

支持信息知识获取的技术设备及工具比较多,除了常见的搜索引擎、文件挖掘、高级检索技术外,还有智能及各个组织的门户网站。其中智能技术可以提供决策支持并强化员工知识概念,它有助于高效率地保存重要信息知识同时减少重复信息知识加工工作。因此,核算中心在实施知识获取战略时,应该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保证获取的效果和效率,保证这一过程所产生信息知识的质量。

不同的信息知识类型需要不同的共享技术。核算中心应与企业整体布局,建立健全内部网,增强交流能力,使员工及各部门人员本身成为信息的发表者和交流的促进者;可以使核算中心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利用企业的智力资本,而不仅仅是核算中心内日常信息知识的共享。这样,促使核算组织中知识可以高速低成本地发挥效用,为核算组织内部实现创新提供条件。

五、组织和个人知识管理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应用

在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与会计核算中心的实际结合过程中,存在组织知识管理与个人知识管理怎样作用于会计核算中心实际工作,发挥知识管理战略作用的问题,解决的目的是促进会计核算中心管理知识的有效性,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知识的创新能力。

(一)组织知识管理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应用 会计职能是反映与监督,通过会计的七个核算方法来实现:设置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凭证、填制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与编制财务报告,即是会计反映监督的整个过程。以企业为会计主体,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实施载体,各类核算方法的使用不再是本环节本部门的工作,而是与外部门有联系的一体化工作。

第一,会计核算中心作为企业的一个部门,应从制度上建立团队,打破各个核算环节的障碍,融合核算中心一体化的工作内容。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作为核算的第一种方法与环节,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以会计主体的适用性要求考虑并制定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监督的适用性项目。企业会计科目与账户制定好后一般不轻易变动更改,但根据组织中工作的需要与企业经济活动的变化可以有规划的变动。

第二,要理顺会计核算中心的作业流程。设置科目及账户、填制凭证与填制账簿在现代计算机技术支持下不需要按部就班完成,而是实时动态响应,在完成核算职能的同时,不断满足组织外部人员的使用需求。此时需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及它输入与输出信息的标准。多人完成同一个环节工作也要明确职责;也可能根据经济活动的实际需要,在较短时期,一人完成多个环节工作,但需注意事后履行审查监督程序。

第三,建立核算中心信息沟通的方法和标准,制定团队各协调人的职责分工。各个环节建立平行工作关系的同时,也要突出团队领导者的作用,发挥监督领导示范的职责,即平行与梯度的结合。一般这样的协调人可具体操作一个环节的核算工作,或是开头或是结尾或是中间,能带动整个核算环节的有序快速开展,提升会计信息知识的有效性。

第四,在会计核算中心建立本部门特有的知识库,作为核算中心知识创新管理技术上的保证。首先,聘请高级会计顾问组成专家地图。当核算中心处理各类非日常业务时,为了保证顺应经济形势的需要,随时制定处理方案,既要应对核算工作的需要,也要满足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还要保证符合相关政策法规;其次,理顺各方信息知识需求者的访问权限,以共享为原则,分清信息知识传递的先后次序,既要保证信息知识使用的有效性,也要防止信息知识提前泄露;还有,要保证各方信息输入输出的顺畅,减少交流障碍,提高交流效率。

第五,促使会计核算中心的学习常态化。建立核算中心特有的学习机制,包括会计理论与核算业务的演变、会计行为规范与职业操守、新型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如何使信息知识在中心内外交流等内容的学习规划,使每项学习内容通过核算中心一人或少数几人掌握,迅速传递给中心所有成员,使核算中心每位成员的业务水平能随组织的发展而增长。

(二)个人知识管理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应用 知识的分散性,使知识只能是“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广泛地被独立的个人所分别持有;知识的互补性则反映了知识在观点相互关联的情况下才有价值,彼此密切相关的一系列观点会产生共振效应,带来更多的观点。知识的分散性和互补性表明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在促进知识创新方面应注重通过多样化的知识互动来实现,而多样化的知识互动在个人知识管理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同时个人知识管理对组织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起着重要推动作用。樊冶平(2003)提出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知识管理的编码战略,在组织知识管理战略中实施的较多;另一类被称为知识管理的个人化战略,它在会计核算中心七个核算环节中不可或缺。个人化战略的重要特征是人员间的直接交流,而不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对象。未经编码,也许是无法编码的知识通过脑力激荡和一对一交谈得以传播。这对于会计核算中心这样一个与企业各部门都有往来而且与上下级之间都有联系的部门而言,显得尤为必要,它也是个人知识管理在会计核算中心实施的具体表现。

会计核算中心人员既是执行本职工作的普通员工,也是向企业相关部门和人员交流信息传播知识的“领导”人员。在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的财产清查环节中,企业生产经营使用的各类资产的账面数据与其实际使用状况需要进行账实核对,核算中心人员要与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的相关人员例如材料保管员、设备使用人员、生产技术人员、销售及售后服务人员协作取得必要的信息,与他们沟通财产的使用状况,包括各类单据的传递,还要询问设备财产使用的来龙去脉,这些一对一的沟通和信息传递是核算中心人员了解真实状况所必须的。当然除了实地盘点的需要,其他核算环节的信息沟通与交换也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视频等方式来完成,不一定局限于面对面,应培育多种途径的人员沟通网络。

六、结论

作为管理领域的新生事物,知识管理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可。将机构知识资源视为“可管理”的资产的管理科学,具体到企业中一个部门的管理还有待深入探讨。一般而言,信息和知识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会计核算部门取得并生成的信息和知识,无法截然分开管理,也是需要进一步分析论证的。会计核算中心知识管理是将会计工作视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承担企业管理的职责,行使国家赋予企业的权利,在法律和会计法规的范围内管理企业,更好地规范会计行为,维护企业利益。

参考文献:

[1]盛小平:《试析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情报资料工作》1999年第5期。

[2]吴慰慈:《从信息资源管理到知识管理》,《图书馆论坛》2002年第10期。

[3]于琛琛:《企业知识创新管理研究》,《软科学》2004年第18期。

[4]王卫华、杨晓雁:《供应链的知识创新战略设计》,《物流与采购研究》2008年第11期。

[5]樊冶平:《知识管理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