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考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

中考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

中考科学生物知识点

中考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线索;生物基础知识;复习

随着广东高考改革形势的新变化,高中生物科的高考也出现了新变化。在2010年以前,高考对生物科的考试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以生物专业的形式进行考试,这种考试题量大,知识覆盖面广,考得比较深,面对的是选择了生物为专业的理科考生;第二种是以理科综合(把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政治六科合成一科,生物、化学、物理占的分值相对较大,题量多,难度也较大)的形式考试,这种考试全是选择题,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面对的是所有参考的理科考生;第三种是以文科综合(也是把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政治六科合成一科,只是生物、化学、物理占的分值相对较小,题量少,难度也较小)的形式进行考试,也全是选择题,考查得更基础,面对的是所有文科考生。从2010年开始,广东高考对生物科的考试做出了新的调整:一是不再设置生物专业考试(也就不存在生物专业班了);二是在理科班以理科基础(生物、化学、物理三科合成,总分300分,三科各占100分)科目进行考试;三是在文科班以水平测试科目的形式进行考试,生物(包括化学、物理)不再放入高考科目中,水平测试成绩以分等次的形式作为来年考生录取批次的资格条件。针对以上所述,目前广东高考的新变化,即在理科班设置理科基础科目和在文科班设置水平测试科目,侧重对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我觉得在学习完高中生物新课程后,利用合理的时间对高中所学生物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系统性的复习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这种复习应该达到巩固基础知识并能将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构建一个有效的基础知识网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基础知识这一目标。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我认为,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线索来进行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的复习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一目标。以下我就粗浅地谈谈如何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线索进行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复习。

高中生物中,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这样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九个层次。以这九个层次的顺序为线索进行复习,生物必修中的主要基础知识就会很好地得以重现,而且能很好地将各知识点有效地联系整合起来,大大提高复习效果。

一、复习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着重复习以下知识点:

1.细胞的种类

2.观察细胞(显微镜的使用)

3.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清单式)

4.细胞的基本结构(识图)

5.各种细胞器

6.物质跨膜的方式

7.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8.细胞分裂

9.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二、复习组织

组织是由许多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在一起形成的细胞团,着重复习以下知识点:

1.动物组织的种类(以人为例)

2.植物组织(举例)

三、复习器官

把握以下知识点:

1.器官的概念

2.动物器官的种类与功能(以人为例)

3.植物器官的种类与功能

4.特殊器官(如胰腺与胰岛)

四、进入系统的复习

抓好下列知识点:

1.系统的概念

2.神经调节

3.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

4.内分泌腺与激素

5.植物没有系统

五、关于个体

个体有单细胞个体和多细胞个体。分别举例进行说明就可以了。对于个体的详细描述,那是初中生物的范畴。

六、复习种群

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关键复习以下知识点:

1.种群的概念(要检查理解情况)

2.种群的特征

3.种群数量的变化(两种曲线)

4.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七、群落

复习建立在种群之上的群落,抓好以下知识点的复习:

1.群落的概念

2.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

3.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

4.群落的空间结构

5.群落的演替

八、复习生态系统

落实下列知识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范围、分类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九、复习生物圈

这个知识点主要是理解好生物圈的范围,知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中考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物学;原则;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高三生物学复习备考,是以生物教材、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为依据,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梳理,使学生扎实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形成较熟练的生物学思想、思维、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相关知识的重新整合,构建生物学科内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能力;通过适当的习题训练,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技巧。我认为在此期间教师应注意把握如下几个原则:

一、注重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原则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因此,生物复习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基础,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要逐一弄清,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地步,从而应加强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

(一) 对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

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一个特点,虽然在高考中强调了对能力的考查,但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考能力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很难形成。强调对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考查,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生物科学的某些专业名词、术语,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含义,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图或表)进行表达。这个目标分为三条:⑴理解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谓理解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就是不但要知道它们的含义,还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⑵定量描述生物科学的现象和规律。包括用数学知识处理生物问题,以及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等方面;⑶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常这一条内容课本中是没有的,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

(二)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生物科学是实验性科学,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实验能力也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生物科学的重要知识常伴有实验是现行高中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本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或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三)获取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

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通常是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的。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常被各类科研文章采用,要读懂生物科学方面的资料,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解答考查这类目标的试题,要求学生能从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具备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

能力。学生在阅读生物和化学方面的资料时,要着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还要能读懂图示的生物意义,以及有关生物量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函数关系。

(四) 对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解上是不够的,还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这些知识去指导生物科学的研究、社会的生产和人类的生活,必须懂得生物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本目标的试题有的需要生物、化学、生物其中一个学科的知识就可以回答,有的需动用生物、化学、物理三个学科的知识来回答,尤其是以现实问题立意的试题,因为现实问题常常是综合的。如植物施肥过多的“烧苗”问题的分析、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原理剖析、生态农业、基因工程、沙尘暴、食人鱼等生物入侵与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水稻基因组的测定、克隆人 、艾滋病与吸毒等,并且学会将这些情景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解答的技巧和方法。

二、构建知识网络与围绕主干知识相结合复习的原则

在生物学的复习过程中,生物学科的教师要避免这样一个复习的误区:在生物学的复习过程中仅仅把以前学习的知识点再引导学生复习一遍。因此,高三生物学的复习,不仅要求生物教师引导学生着眼于基础知识的复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的知识网络,围绕学科的主干知识进行有效地复习。

(一) 构建生物学学科知识体系。

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知识基础。能力是建立在知识这个载体上的。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1)化学元素化合物(包括生物大分子)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个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环境保护;(2)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生物的多样性。(3)生殖有性生殖减数分裂DNA复制准确复制遗传(发生差错变异)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出知识主线,有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活跃思维。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这是实现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基础。

(二) 围绕主干知识进行复习。

生物学科的主干知识是近几年高考的考查重点,突出考查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有利于引导教学回归教材,把时间、精力有所倾斜。在考查中,也反映了学生识记、理解、运用等生物学科基础知识的体系状况。从生物学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方面去考查,这种试题导向更有利于引导高三生物复习教学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把握。

在生物学的复习过程中,生物学科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生物学的主干知识进行复习。如生物体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真核生物的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联系和区别、生物体遗传的物质基础与遗传规律的关系、生物的进化与生态系统的联系、人体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联系、人体的免疫与机体的代谢调节、生物体的生殖与细胞增殖、分化的联系、基因与基因工程、细胞与细胞工程、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与发酵工程等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学科主干知识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科最基本的思维品质。

三、专题复习与模拟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在二轮复习中,复习专题的选择、习题的精选、解题技巧的培养是这轮复习的重点。专题复习的进行有利于学生形成不同章节之间、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之间重要知识点的综合,这种知识点的综合体系要有效地转化为实际地分析解决学科内综合问题的能力。而适当精选的模拟试题的训练,有利于强化与提升这种综合能力。

(一) 专题复习。

第二轮复习专题的选择有两个方面可作考虑,一是学科内跨章节的专题,如植物生命活动与调节专题,涉及必修教材细胞学、植物生理与调节及选修教材第三章植物细胞工程。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理顺在第一轮复习中零散的知识点,建立起完整的关于植物学知识的体系,有利于学生解决高考出现的综合题;二是根据某一知识点,将与之相关的跨章节知识归纳在一起,如蛋白质专题、生物能量专题、生物育种专题、实验设计与分析专题等。这种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某一具体过程的综合分析能力十分有效。我在复习中只提供复习提纲,复习提纲共分六个专题,涉及三本教材的各章节知识点,按细胞与细胞工程、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及C3、C4植物、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及免疫、微生物代谢与发酵工程、生命的延续(遗传与进化)、生物与环境等体系,要求学生结合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回归课本,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知识点间的联系,课堂上不再具体讲解各知识点,如细胞工程、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等,而是注重分析各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联系。对于一些重要的综合专题,如生物育种专题、蛋白质专题等,可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进行讲解,每专题计划用二课时完成。

(二) 精选模拟习题、强化解题能力。

在第二轮复习中,习题的选择对于学生得分能力的提高十分关键。模拟题选练时,不要不加选择地盲目使用外来资料和试题,避免重复和难题偏题的误导。做练习题要重质量而不是数量。也就是做一题要懂一题而且要会一类,通过做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增强信心、找出差距。在习题课的安排上,按照不同的题型进行分类,有计划地集中选择某一类型的试题集中分析讲解,如信息题、图表、数据、曲线题、实验题等,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题型,如何进行分析、判断;如有效信息的提取、曲线升幅度、斜率变化特点、曲线拐点的含义等;习题课还要解决学生审题不仔细的毛病,特别对试卷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题,不能根据以往的经验答题,要注意题中信息的变化(如2004年上海高考题38题纵坐标不是常见的细胞核的DNA含量,而是每条染色体DNA的含量)。

(三) 重视评讲、规范答题。

针对高考理综试题特点,教师有必要进行习题的精选、重编试题,应将试卷中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习题选择出来,安排学生练习,并指导学生就审题、分析、解答三个过程逐一过关。在每个专题复习中,选择历年高考题中综合性强、易答错的试题,集中分析评讲;针对学生答题不规范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解答高考题,根据高考题所给的标准答案,学生分析自己答案与标准答案之间差异,自己漏答、错答的原因;师生共同评价高考题答案的准确性、规范性,通过有目的的训练、分析逐步提高学生的答题得分能力。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生物学复习过程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必需以教材为本,不脱离教材,在极为关键的第一轮复习中,步步夯实教材基础知识是关键,不迷信课本以外的东西。必须紧扣考纲、明确考点、把握目标。重视生物学核心知识,既包括经典的、在生物学知识体系中具有支撑作用的基础知识,例如植物光合作用原理、生物细胞呼吸的原理、遗传的基本规律等知识;又包括体现现代生物学进展的新知识,例如细胞生物膜系统、干细胞、PCR技术、基因工程等知识;还包括解释和解决工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优生等生活实际问题所需要运用到的各种生物学知识,例如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等知识。生物学科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因此,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如滥用抗生素问题,食品安全问题,AIDS研究,禽流感,假药事件等;要引入生命科学发展史和学科前沿知识,凸显生物学科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激发兴趣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生物学备考过程中要在学习生物高考大纲的基础上,突出能力的培养,在选择题目时,立意于能力,注重学生对知识分析和运用,但又不忽略基础知识的复习,始终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改变教法,消除了以满堂灌、简单地重复知识来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以题海战术来泯灭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传统复习方法,只有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中考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第3篇

新课程改革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考是考生选择大学和进入大学的。资格标准,也是国家考试之一。生物作为高考理工类的考试http://内容,复习不仅是一个回忆和熟练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巩固和提高的过程。复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巩固前学知识和提高分析、判断、推理等解题能力的过程,决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和死记硬背的过程。生物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对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对于生物学科知识的复习,常常出现知识间混淆和记忆的不协调。如何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率?现谈谈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进行生物高考的复习:

一、复习的指导思想

从认知的观点来看,复习是对先前所学知识的回顾、整理和再认识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分析,复习是对已有信息的重新组合、使信息的排列更有序的一个过程。因此,复习不仅是一个回忆和熟练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再认识和再提高的过程。依据考纲、解读考试说明、分析样卷。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仔细研究分析考纲,解读考试说明,分析样卷,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复习结果产生高度的正相关。把握高考动态,近五年高考大纲比较,代谢、调节、遗传均为三大知识考查主干线,能力考查逐年增加,考查灵活运用知识解答生活实际问题的题目增多,实验与探究的能力要求提高。新课程标准可以说是在考纲的基础上延伸和提高,选修考查内容主要是与必修交叉的知识点,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实验与探究的比值增大;死记硬背的分值会很少,题目灵活,能力要求非常高。由此可以预测,新课程的高考重要知识点仍为代谢、遗传、稳态等;试题体现人文关怀,即以生活问题为背景考查考生的能力;对考生获取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理解、实验探究等能力要求会进一步提高。

给学生清晰的思想、生物学研究的观点、科学的复习方法及复习的主导思路。给思想即总复习的指导思想,包括立足于能力的培养;立足于基础知识;立足于理论联系实际;立足于学科内综合。给观点主要指让学生清楚在生物学的发展和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经常要用到的观点,如生命物质性的观点;生命统一性的观点(包括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局部和整体的统一,生物和环境的统一);生物进化的观点等。给思路即给学生复习基础知识的思路,即加深理解—迁移综合—联系实际。给方法即给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明确上述的指导思想基础上,具体复习过程要狠抓“三个”为主:以课堂复习为主,课外辅导为辅;以现行的教材为主,复习参考资料为辅;以抓“双基”提高能力为主,做适当的题量为辅。

二、复习时间的安排

扣紧教材,采用三次循环复习法,大致分为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

第一轮复习,时间安排可长些(今年十月初到明年二月底),主要是进行系统学习,目的是能力过关,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相结,以讲为主,练为辅;

第二轮复习,时间安排较短(三月初至四月底),主要是补知识漏洞,综合能力突破。采用精讲多练,师生双边活动,讲讲练练,再小结讲评。

第三轮复习,进入五月,高考最后的冲刺复习阶段,学生已经做了很多各类练习题,要回归课本,看纠错本,加强记忆,调整状态,迎接高考。

三、变革复习的思路

新形式下的高三复习,需要改变以往的从概念到知识点、从技术到技术的记忆,而是联系实际生活,把一些生物科学和技术问题放在社会背景下去思考,学会运用知识解释问题,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复习过程体现课程理念,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四点:(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2)面向全体学生;(3)倡导探究性学习;(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的高考重要知识点仍为代谢、遗传、稳态等;试题体现人文关怀,即以生活问题为背景考查考生的能力;对考生获取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理解、实验探究等能力要求会进一步提高。

复习过程落实新课标,课程的具体目标三个维度:(1)知识—指获得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了解生物科学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和环保方面的应用。(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进化与生态学的观点,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和性质,养成求实、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

转贴于 http://

精神和科学态度;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进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3)能力—能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等技能;能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逐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要重视已有经验,建构知识体系,形成一定的生物学观念、使能力得到提高。

四、注重能力的培养

“以能力测试为主”是高考永恒的主题。复习时,不仅要求对教材中的知识深刻理解,牢固记忆,更应该注重培养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决不能以背代学。注重实验复习训练,提高自身的能力。高考实验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感觉最难也最容易失分的地方,也是高考难度和分数重中之重。对于实验复习应做好以下几点:

(1)重视研究性学习的复习。

(2)注重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联系,体现新课程考查的时代性,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南极科考等问题。

(3)注重获取信息能力与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

(4)应重视学科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5)强化规范训练,提高学习效率。

五、抓好考前冲刺阶段的复习

中考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第4篇

一、2011年高考理综试题分析

2011年高考理综试题分为大纲卷和课标卷两种,其中课标卷生物试题选择题6题共计36分,非选择题4题共计39分,选考题(2选1)15分,合计90分。大纲卷同往年相同,合计72分。其考点如下表。

1.2011年高考生物学试题突出特点

(1)重视基础,突出主干

高考试题内容紧扣现行教材,不超出教学大纲和考纲的要求,考查的知识蕴含于教材的知识系统之中。试题不但涉及教材中的核心内容,如细胞、新陈代谢、微生物、遗传和变异、调节与稳态、生物与环境等重点内容,还把大纲要求培养的科学态度、观点、情感、方法和能力目标渗透在试题的背景和内涵之中。

(2)强化能力考查

生物学科对能力的要求有四点,即理解能力、实验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对这些能力的考查,试题都有所涉及。信息的呈现形式也是多样,如曲线、表格、概念图等,学生获取信息并理解后,要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如果“双基”不过硬,很难有好的表现。

(3)注重考查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的基本能力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态度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实验基础理论和实验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近年高考生物试题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对实验设计的分析与评价、对数据的解读与解释、发生原因的预测等,实际是在考查学生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及科学态度和精神。实验能力的考查空间广阔,也是对学生思维广阔性的有效检阅,对提高素质和培养创新精神极为重要。现今实验能力的考查试题不断推陈出新,方式不断变化,今后的高考将会继续加强。

(4)注重体现STS教育思想

近年的高考生物试题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学生如何运用生物视角去观察科学、技术、社会中有关的生物学问题。即体现STS教育思想。要求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生物试题中的情境材料与科学、技术、社会(STS)的联系更为广泛,更为密切。有联系农业生产实际的,有联系医药卫生的,有体现当今社会热点的,有体现生物科学新发展的等等。试题往往以此作为背景材料,知识要求并不高,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关注、应用课本知识,去理解或解决一系列问题。

(5)重视图题型、表题型的考查

理综考试目标之一即“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这方面除读懂一般性科普类文章之外,还包括理解常见图表包含的主要信息。图表能很好地揭示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生命现象之间的联系,生物学与环境关系的统一性,能有效考查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观察、分析、思维能力,图表转换能力以及用图表来反映生物学现象及规律的能力和方法。

解图表题的核心是通过数据、图表等把握事物的特性,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数据表格中的信息提取与处理的关键是“抓要素”,找全、找准要素后,再以相关知识为基础准确表达出相应要素的结论。如果不能找全要素,结论肯定是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对于图解而言,以数量变化曲线图为例,首先必须明确自变量与因变量是什么,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图形相关特征如何,注意分辨“两轴”(横轴,纵轴),分辨“四点”(起点,交点,拐点,终点)包含的具体信息,再以此为基础,迁移运用相关的基础知识作相应的分析和解答。要注意这方面的试题还可能出现图表转换的考查。

二、高考生物备考方略

为了适应新旧课程高考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真研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1.吃透高考命题指导思想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强调综合运用多学科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综合运用”即探究方法的综合,包括认识问题、制定计划、实验探究过程和客观评价等,“多学科基础知识”表征为知识载体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各种生活、生产、自然、社会、科研等全新情境的分析。综合应该是三维立体的综合。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测试的是能力倾向,重点不是经验。二是对具体问题的认识活动过程,因此,搞题海战不可取。命题遵循教学大纲:知识范围是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在打好双基的基础上,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2.扎实的知识基础不动摇

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考试时自然大脑中一片茫然。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概念、原理、定律,应逐一深入理解,主要是在全面比较基础上的理解概念(原理)体系的建立,不但要明确具体的含义,还要知道其前因后果、适用条件以及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如:哪些遗传不遵循孟德尔定律?所有细胞都有细胞周期?哪些细胞中的染色体看不到……不但要重点抓好主干知识的学习,非重点章节的知识点也不可忽视。为了引导学生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高考考核内容的覆盖将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适当扩大试题内容涉及的范围。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还包括定量描述生物科学的现象和规律,包括用数学方法处理遗传、代谢、生态等方面的问题,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特征和生物科学实验设计思想与过程等。

3.重点解决实验能力这一“瓶颈”

综合实验能力既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也是理科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又是制约考生成绩的“瓶颈”之一。这类试题新颖而灵活,它不是测试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而是测试学生在一个科学问题研究情境中是否能给出适当的研究方案、是否能正确选择仪器设备、正确收集数据,能否根据数据推理出合理的结论等。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得出合理结论的试题常常伴随着基本的读图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包括对实验原理和实验程度的理解能力。学生需要在针对性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在近年以综合能力测试为主的高考题中均以生物学实验设计出现,这是因为生物学实验与理化实验一样同样包含基本的实验方法及要素,如对照原则、变量控制原则等;同时,生物学实验还需进一步考虑实验主体(如酶、生物活体)的活性维持,实验的复杂性程度更高。从续写的实验步骤和结果,到找出现有设计中的错误并纠正,再到独立设计有关实验方案等题型,无一不渗透着对学生整体研究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素养的要求。

4.提高应用能力是重中之重

这方面的试题在近年的理综试卷中份量越来越大,并将继续提高。它要求根据所给条件选择恰当的原理并解决具体问题。命题素材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活、社会和发展等现实中的若干实际问题,以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二是生物科学发展史乃至自然科学发展史中的科学研究与发展问题,以强调理解科学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考查这方面的试题,情境相对新颖、复杂,涉及的主要是程序性知识,设问逐步推进,考生普遍感觉“入题容易,深入难”。备考时要注意概念和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和论证,这是复习备考别需要强化训练的。

5.科学实施解题训练方案

高考是解题能力的较量,但题海战术又是能力全面提升的枷锁。从解题的思维过程看,需要重点提升审题能力、图表识别能力和表达能力。图表题首先要读懂,再通过数据图表把握特征和中心问题,找出联系。“表”的“要素”是关键,找不全要素,结论一定不会完整。共性与个性的结合,也是表格设计中经常考虑的测试素材。“图”的逻辑关系的理解是关键,相关变量及其关系抓不住,就无法实现思维转换;有时,生物图解中的箭头含义的准确理解则是读图时的突破口。高考题中的图表一般都是平时资料中所未见的,可以不变应万变,有效实现迁移的转换,平时备考中必须全面分析事物影响因素,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反映出对概念和原理的真正理解,而且也能表现出思维能力、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表达的形式可以是纯文字的,也可以是运用数学符号和图、表的表述;计算题需表述,论述题更需表述,表述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不善于表述过程和说明问题;表述不规范、不简洁、不准确;不到位或越位,更多的原因是对动态、静态的要求和范围把握不准。训练的策略主要是:仔细地看(教材表述)、认真地听(教师表述)、规范地练。

6.灵活运用复习方法

“梳”即梳理归类,教材内容多而繁杂,但学科知识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一般来说,教材或资料的目录部分即包含了全部考点内容,我们可以以“框架图”的形式对考点内容进行归类梳理,也可以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发散牵联其他知识点,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还可以帮助我们查漏补缺,发现知识的“空白点”。

“记”即识记和重现,这也是学科能力的一种表现,知识要点记不住肯定不行,死记硬背也行不通,教材中关键的字、词、句必须牢记,才能灵活运用,解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即所谓的“死去活来”。复习时可采用图表比较,概念图等方法进行巧妙识记。

“练”即精炼,规范练,近年来的高考试题题型、考点内容比较稳定,试题答案严谨规范,将近年来高考试题有选择性地作为范本练习,不失为一种好的训练方案。

中考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2012;福建高考;物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S)-0028-3

1、物理试题总体分析

2012年高考物理试题坚持能力立意的考查方向,考查到的知识点覆盖面广,突出主干知识考查,注重能力测试。试卷结构合理,科学规范,较好地保持了与前几年试题的一致性和延续性。

物理科整卷有12道题,从物理版块上看,其中力学部分约62分,约占总体的51.63%:电磁学约40分,约占33.3%;光学(实验)6分,占5%;从必修和选修上来看,必修部分108分,占90%,选修部分12分,占10%,即选修3-3和选修3-5各有12分。

归纳起来物理试题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1 考点覆盖合理,主干突出

2012年福建省高考理综考试说明中物理科要求考生掌握的考点大约130个,今年试题涉及的考点约70个。试题全面考查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五种能力,能力层级设置恰当,知识覆盖全面。各部分比例合理。试题必考部分主要考查物理学科的主干知识,考查考生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所需的基本能力。引导考生全面掌握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促进考生全面发展。

1.2 着力引领课改,平稳创新

试题紧密联系高中教学实际。以稳定为主,同时适度创新,体现新课程理念。试题题型设计合理,比例恰当,难易梯度设置得当,着重考查学科的主体知识和核心思维方法。试题注重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及物理思想等科学素养的考查,引导高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机械记忆、生搬硬套上,更要关注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归纳和探究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教学与学生的思维成长紧密结合,真正实现拓宽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例如,第17题涉及物理过程的分析和概念的理解,第18题涉及条形磁铁磁感线的分布和感应电流的判断等。

1.3 考查内容合理,体现基础

试题内容涉及物理学常见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重要方法和核心思想等。全卷在试题材料选择、情景设置、题目设问等方面,充分考虑到了各种程度的考生,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正。例如,第13题考查机械波的基本规律;第14题考查变压器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动态分析:第15题考查点电荷电场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第16题考查万有引力定律的简单应用;第20题考查圆周运动和平抛运动的简单应用,这些都是考生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

1.4 力求体现探究,注重能力

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要求考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培养良好思维习惯,能发现问题并运用物理知识和探究方法解决问题。试题在能力考查中,特别注重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例如,第22题以涡旋电场为模型考查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场强概念、功能关系等综合知识,试题设计新颖巧妙,要求考生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能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尤其是对考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2012年福建省理科报考人数143849人,缺考人数2736人,实考人数(样本数)141113人。考试结果根据计算机统计,理综总分300分,平均分X=167.85分,难度值为0.56。第1卷物理总分36分,平均分x=19.4分,难度值为0.54:第Ⅱ卷物理总分84分(72+12分),平均分X=41.15分,难度值为0.49;全卷物理总分120分,平均分x=60.55分,难度值为0.505。第1卷各物理试题的答题情况如表1所示,第Ⅱ卷各物理试题的答题情况如表2所示。

2012年的试题有以下特点:

①难度控制适当。2012年福建高考物理试卷的难度系数为0.5,相对于以往两年的难度,今年的试卷对福建中学物理教学无疑是一种鼓舞,它给广大学生和中学物理教师更多的信心。

②题型稳定,突出主干。能引导中学物理教学立足于双基,将有限的时间用于理解所要求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弄清概念、规律间的联系,关注概念、规律在现实中的运用,并在学习中感悟、掌握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③试题有一定的创新。如第19题第(2)小题,要求考生懂得物理量与数学参数转换的技巧。第21题旧题新考,知识点综合,学科能力要求高;第22题考查考生对新知识接受、同化、建构及迁移运用等能力。

高考试题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需要考生透彻理解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定理定律。具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综合性思维。今年考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下面几点:

1.常见物理概念、规律掌握不清。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不能很好地运用:

2.建模能力不足,不能灵活把实际情景转化为物理模型进行求解: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

4.解题不规范,学科素养不够。

3、教学启示与建议

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在以后教学中:

1.夯实基础知识、注意主干知识,培养学科能力。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如功能关系等主干知识应用十分广泛,平时教学中务必训练到位。

2.学习《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题,做到有的放矢。高考命题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加强对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的学习与研究,有利于把握高考命题的重点、热点以及命题的动向,复习更有针对性。

3.熟记知识点内容,理解内涵和外延,灵活运用和迁移。在备考复习中,不仅要求记住知识内容,而且还要加强理解,熟练运用,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4.研究高考的题型,关注解法和技巧,强化训练和归纳。高考把能力考查放在首位,就必须在知识点考查的能力要求上不断翻新变化。不同试题对同一知识点的考查有时是考查理解能力,有时却考查推理能力或分析综合能力,有时则以新颖的情景或新的设问角度考查同一知识点,这就要求我们应站在科学的、有效的角度上,研究考试,分析题型,精选例题,重组习题,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提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中考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第6篇

一、试题特点透视

纵观2016年各地的中考试题,不难发现各地试题都能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为标准,以所使用的现行教科书为基础,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全面落实了“三维目标”。试题都基本覆盖了初中物理的核心知识体系,着力考查学生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情境,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考查问题的探究性与综合性,考查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的状况,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注重科学探究,关心科技发展,充分体现了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人文性等特点。

1.严格标准,突出重点

2016年各地试题都能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渗透到试题之中,不仅能体现物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性质去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能考查出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不仅能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与学习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的认知水平,而且能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各地试题大都能将了解、认识、理解层次的知识体现在不同的试题之中,融合“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一级主题,突出主干知识,各个理解层次的知识点(速度、密度、压强、惯性、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全部涉及,重点考查,形式灵活,难度最大;认识层次的知识点也全部覆盖了教材内容。

2.突出“双基”,注重方法

各地试题约70%以上的题目均为基础题,突出了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通过考查来判断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有不多题目是课文原文描述或课本中的图片。试题对知识的考查全面,知识点的覆盖面大,有效地减小了考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使学生感到中考物理试题并不是很难,不会有太大的精神压力,便于学生正常发挥。各地试题中没有机械性记忆知识的试题,淡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避免了知识的简单再现的考查,从多方位、多层次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理解。

3.贴近生活,关注热点

2016年各地中考试题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将基本知识和技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以学生熟悉的现象、事物创设问题情景,尤其注重利用社会热点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情境。在试卷中我们不难看出众多的生活与物理的“对话”,加强了试题与生活环境的联系。对于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多思考,自觉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现象,应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和进一步学习的潜质,体现了试题的应用性。

4.关注实验,体验过程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物理素养的重要途径。实验考查是每年中考试题中的重点内容,2016年的中考实验题同样涉及力、热、光、电全部内容,这些题目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难题中有基础内容,经典题型有创新发展,简约却不简单,很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意味。试题突出了对实验过程和实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动手、实验探究以及归纳总结能力的考查,促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会探究中的困惑和成功的乐趣,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分析思维和探究能力的目的。考查的内容从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过程的掌握、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故障的处理及实验结论的得出,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对物理实验的要求。如果学生没有真正走进实验室做实验,没有亲身的实验体验与观察是很难做出正确解答的,所以实验探究题很好地区分了学生做实验与老师黑板讲实验,对于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开展好实验教学,加强科学探究,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5.稳中求变,变中有新

各地试题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试卷中的许多题目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与许多资料中的题目是相似的,但仔细分析,题目已经改变了情景,在新的情景中考查知识。题目的设计注重在知识和方法的交汇处进行有机的迁移、巧妙的整合,推陈出新,关注基础,梯度合理,突出重点,具有较高的区分功能和较好的效度,这有利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和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物理知识。

6.注重衔接,提升能力

各地试题对学生的基本物理思维与计算能力考查的同时,对初、高中知识教学衔接方面都有所体现。高中物理在研究物理规律和处理物理实验数据时出现了大量的动态分析问题,对学生在新的情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真正做到与高中的有效对接,提升学生能力,让学生在读题、做题的过程中能够感悟到物理的学科价值和物理基本观点、物理思想、物理学习过程与方法,各地试题都有所涉及。

总之,2016年各省市物理试题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新课程理念为准绳,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基础,注重从知识的实际应用出发,渗透与物理有关日常生活现象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的学业水平作出了较好的评价,为高中的选拔作出了良好的区分,实现了“双考合一”的功能。

二、对明年中考复习教学的建议

1.重视基础知识,理解基本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放在首位,进一步增加知识覆盖面,强化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并突出重点知识和重点内容,是中考命题的方向。“双基”的考查不是停留在机械记忆上,而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设计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学生答题情况看,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对物理概念掌握似是而非,不能灵活应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在今后教学中要强调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类比、抽象等思维过程,形成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应用,以便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另外,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正确地使用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要载体,要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丰富的物理内容,让学生打牢基础。

2.树立生本理念,提升综合能力

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定位准确,目标明确,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要面向全体学生,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综合考虑、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恰当地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更多地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归纳、表达,为学生相互合作、探究、讨论、评价创造更多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有些试题很多学生知道意思,却不能用语言正确表达出来,导致失分。因此,平时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该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要代办,要尽量多给学生表达和展示的机会,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同时,从课外书籍、报刊、互联网去获取有用信息,扩大视野,丰富教材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提倡自主学习,培养良好习惯

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要选择适当的材料,保证相应的时间,确定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过程,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要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强化答题规范化教学,要求学生讲究正确的答题格式,为学生做好示范,做好表率。阅卷过程中发现因为学生读题粗糙,信息理解不准确造成的失分现象非常普遍,这反映出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审题解题习惯养成的培养不够,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对问题的语言文字表述能力的提高列入教学常规环节中去,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物理学习的学科思维的基本方法,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训练中,要精选例题和练习,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不是依靠“题海战术”这种盲目低效的手段来提高成绩。

4.加强实验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物理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地分析、总结得来的。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多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时间和空间,有步骤、有计划地对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进行全面的培养,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直接经验。实验做与不做,学生的收获是不同的,规范的实验操作、细心的器材组装和调整、发现和纠正实验装置或操作中的错误是优良实验技能的表现。把实验探究作为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中考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第7篇

广东省自2005年开始实行生物高考试卷自主命题,5年来经历了高考体制改革、新课程改革。2005和2006年高考模式为“3+综合+X科”,为了适应高中课改的需要,2007年开始改为“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文、理分科,贯彻了稳中求进、稳中求改的方针。为不断深化高考改革,响应社会上的相关呼声,2010年将考试科目调整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这与目前全国大多数省市高考科目类似。对5年来广东生物高考单科试卷进行分析,试图追踪高考命题的轨迹,捕捉高考命题的规律,以便更好地适应新一轮高考改革,获取对应届考生的学习和备考有指导意义的信息。

1 试卷的基本情况

1.1 命题的教材依据

2005~2006年的高考试卷主要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旧教材)进行命题,从2007年开始,广东生物高考试卷统一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依据进行命题,与新课标教材教学要求相适应,并增加选做题型,其内容包括选修模块一《生物技术实践》及选修模块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考生只需二选一。每年的命题亦需综合考虑广东采用的各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另外,试题的部分考查内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高于基础,这是广东省高考命题的一大特色,且生物高考题的选材内容很多是来自课本之外。

1.2 题型及其分值

5年来广东生物单科考试的试卷都为150分制,全卷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07年新课改后,多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所占的分值增加了,单项选择题的分值则减少了。这样分值分配的变化,提示教师对基础知识及其灵活应用的考查难度增加了。

2 2005-2009年涉及新课标教材内容的试题的分值分配

广东现在采用的生物教材基本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所以将2005~2006年的高考生物试卷的考题按照现行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进行分类。如旧教材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相当于新课标必修一“细胞的分子组成”的内容(表2)。

有的综合题则涉及多个章节的知识点,特别是非选择题中,为使各内容比重尽量准确,将同一题中考查到不同章节内容的,按照评分标准分别将分值划分开。如2009年高考试卷第29题(8分),要求考生根据病毒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作出应答的部分过程的示意图回答4道问题,考查考生对各细胞器功能及其相互协调配合、遗传信息的表达等基本知识,从题目中获取生物学基本信息,综合运用免疫学基本知识分析问题等能力。图示要求根据形成的抗体推断其前体细胞类型(2分)、判断B、T细胞间功能的区别(1分),以及病毒(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和由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的两个过程(2分),属于“细胞结构”的内容;推出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是mRNA(2分)属于“遗传的分子基础”的内容;而蛋白质(抗体)的合成和运输的过程(1分)则属于“细胞结构”的内容。

2.1 必修部分各内容所占分值

高考考查知识覆盖面广,必修部分几乎每个内容都成为高考考查的范围,虽然有些内容所占分值不是很明显,但其相关知识也是解题的基础。

从表2可以看出,不管是按旧教材命题的生物试卷,还是按新课标教材命题的生物试卷,其中生物学科各内容的比例基本上是“细胞的代谢”、“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所占的比率最高,其次是“生态系统”和“遗传的基本规律”。也可以看出所占比率高的几部分内容之间的分差悬殊逐渐拉近,其余部分所占的分值相当。

2.2 选修部分各内容所占分值

选修部分主要考查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内容,旧教材全一册第三章“遗传与基因工程”和第四章“细胞与细胞工程”体现在新课标教材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l,旧教材全一册第五章“微生物与发酵工程”体现在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中,其中微生物的利用、酶的应用、PCR技术、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生态工程、细胞工程等内容比较常考。选修部分内容在试卷中所占分值在15分以内,其中2005年和2006年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2007-2009年以非选择题考查,且为2选1的选做题。

3 试卷命题的亮点

3.1 重视对科学探究性实验的考查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学的基础理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析2005~2009年广东高考生物试卷,实验部分考查的试题占了18%以上的比例(见表3)。

实验试题所涉及的知识覆盖面广,并涉及课内外知识,考查考生对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材料的使用、实验操作的方法步骤,以及实验设计、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结果的预测等多方面的掌握情况。从认知层次看,包括识记、理解、综合运用三个方面。其中综合运用层次的实验试题不仅考查考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综合运用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而且对文字表达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一般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命题,所占分值16分以上。如2008年的第35题,要求考生完善“免水盐代谢调节实验”的实验报告,主要考查考生验证生物学事实的能力,预测实验结果,运用水盐代谢相关知识分析、解释所预测的实验结果;对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并预设后续实验。

3.2 重视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话题相关生物学知识的考查

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关联系,关注和参与生物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览这五年来的生物高考试卷,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现实生活、社会热点话题也是高考的常考题目(表4)。

这类题目给出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利用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题目涉及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相关的问题,还涉及关于健康和环境等社会热点话题题,如艾滋病、癌症、非典、禽流感、甲流感等与健康相关的话题,环境污染(富营养化、赤潮等)、环境治理等环境问题。

如2009年的第28题,关于甲型H1NI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的比较,就是以当前及近年的社会热点话题为背景命题的,考查有关免疫接种疫苗的知识及考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综合了抗原的特异性、不同人体的免疫能力差异、特异性免疫以及病毒的基因突变等生物学知识。

3.3 注重考查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知识性内容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时效性就越长久,对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从近五年广东生物高考试卷看,所涵盖的知识面很广,但一道题只单独考

查一个知识点的很少,大部分都是一道题考查了几个相关的知识点,或需要考生从题目、图表中获取信息,重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应用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在非选择题中表现更为明显,大多为综合性题目,而且对文字表达能力、生物学专业词语的掌握应用也有较高的要求。如2008年的第29题。考查对机体受病原体刺激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抗体的应答过程。其中考查了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遗传信息的表达的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涉及的知识覆盖了必修部分的3本书,考查对抗体的化学本质和来源的了解,以及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准确用语言文字描述的能力。

3.4 各内容所占比重趋于稳定

分析2005~2009年高考考点,按归属现行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分类并统计相应的分值,结果显示细胞的代谢、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占的比率最高,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其次是生态系统和遗传的基本规律,每年考试各部分的分值比重趋于稳定。但值得注意的是,涉及分值很少的内容并不是不重要。

4 对高考复习、备考的建议

2010年,将迎来新一轮高考改革,高考统考科目调整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综合试卷均采用3科合卷的方式,不设选做题,选修一并人实验题中考查,与之前的生物单科考试有比较大的差别。但广东省生物高考命题中充分体现的“体现基础、重视实验、关注热点”等命题特征相信仍将继续。生物高考重点内容的大方向应该不会有很大的改变。

4.1 全面掌握课本知识,注重重点内容章节的理解与识记

2010年的高考与全国大多数省市高考的模式相似,从近几年全国卷Ⅱ理科综合生物部分的分析来看,考查的内容主要是3个模块,即代谢、遗传与变异、调节与免疫,这与近5年广东高考的生物试卷考查的主要内容相当。所以,在全面复习的同时,教师要使学生重点掌握这些重要章节的内容。

4.2 注重实验、探究,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新课标下了考试大纲从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对高考所要考察的能力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观察、实验(包括调查)、分析、综合、假说演绎等科学方法在能力要求中的地位,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所以考生对考纲所规定的实验,要理解其实验原理、实验目的,了解使用的材料,掌握操作的方法步骤,对实验现象进行科学的判断、分析,实验设计和结果的预测等,能将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并能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4.3 联系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话题

生物高考命题将更多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这是命题的重要方向之一。所以复习时教师要注重有关生物学与生活、健康、生产和环境等方面联系的内容及知识点,使学生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原理去分析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中考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要求 方法

基本知识的归纳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的知识。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像优化设计上的归纳就很不错,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

一、学好高中生物课的要求

(1)通过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应当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2)通过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应当使自己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3)通过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应当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学好高中生物课的方法

高中生物课,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生物科学的特点,学好高中生物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习生物学知识要重在理解、勤于思考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本中各章节内容之间,也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单纯的记忆,而是要深入理解,融会贯通。

2.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生物科学的内容不仅包括大量的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学生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且从中领会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3.要重视观察和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没有观察和实验,生物学也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同样,不重视观察和实验,也不可能真正学好生物课。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观察生命现象,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4.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我们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应该注意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并且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

一是归纳,二是做题。

首先讲讲归纳,这是我个人最推崇的方法。因为我高三这一年花在比赛上的时间很多,没有严格地按照老师的进度很系统的复习,但知识归纳帮助我将系统的整理知识和思路,很有效的提高了复习效率,达到比较好的复习效果。我的生物知识归纳包括基本知识的归纳、习题归纳和特殊知识点归纳。

基本知识的归纳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的知识。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像优化设计上的归纳就很不错,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我高二的时候做了全部自己写的那种归纳,上高三不久,就在优化设计上对它给出的框架做了补充。

中考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第9篇

一、“3+X”考试科目方案的内容和特点

“3+X”方案是在高中会考基础上的选拔性考试。它的内容是高中阶段学习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九门课程全部开考,不再分文、理科。在“3+X”中,“3”是核心,即语文、数学、英语(包括听力测试)。这三门主要学科地位不但不会动摇,还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考生可根据大学招生专业特点,任意选择其他若干门学科参与考试。大学可以根据考查学生的要求、招生专业的特点,以及学校水平层次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各专业的考试科目。大学则依据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科目综合分值和其他任选考试科目的标准分值,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择优录取。

“3+X”方案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提高学习效果;“3+X”方案给学生和高校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3+X”方案充分体现了开放型,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有利于中学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改变了过去固定科目组合的局限性。

二、“3+X”考试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

“3+X”考试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过去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中学教育与教学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999年,广东省开始试行“3+X”考试。2000年,江苏、浙江、山西、吉林四省又积极参与“3+X”高考科目的改革试点。从1999年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学术研讨会上得知:今年江苏省“3+X”高考试卷理科综合卷前面三大部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的独立试题,比分按教学时数来分配。第四部分为以上三科的综合题,总分为260分。三科综合题的分值约占总分的20%左右,以后逐年提高比例。

“3+X”综合考试依据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考题源于教材,却高于教材,源于单学科知识,却又融合各学科知识。面对“3+X”,热衷于题海战术和偏科的人将是自搬石头自打脚。综合考试落脚在综合能力与应用能力上。

三、对试行“3+X”考试的一些思考和对策

1、“3+X”综合考试强调的是综合能力的测试。综合并不是要淡化各学科自身的特点,而是让坚实的单学科基础知识体系成为综合能力的基础和载体。因此,我们物理教师一定要看好自己的“门”。物理学科的教学思路应该基本不变,但要更加注重基础。依据大纲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学科知识体系。

2、综合科目考试的特点之一是向知识的“宽”与“综”的方向发展,它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以考查学生的全面素质结构,这与高校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相吻合的。这一点要求老师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即在加强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好选修课,让选修课来加宽和拓展物理知识,积极开展物理课外小组活动,达到“广而不深、重中有重”的教学效果。

3、综合科目考试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强科学素养。在物理教学中,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老师要学会授人以渔。只有会学习的学生才可能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既要强化物理学科基础,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注意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的联系,让学生主动运用开放式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立足于物理学科,向学生提供一些与其它学科相关联的资料和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也可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去综合与完善,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走出物理学科的“门”,注意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中考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第10篇

通过分析,近两年高考物理试题有以下特点: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然是考查的主要内容,但知识内容的难度有所降低,知识范围的广度有所拓宽,打破了传统的重、难点知识的划分。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所谓应用题所涉及的知识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通过阅读材料获取新知识,再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所谓信息题所涉及的知识已游离于课本,但最终所考查的仍立足于课本知识,具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为此笔者认为今年的高三物理复习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地位不能改变

虽然说现在高考突出考查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但是,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是非常重要的,仍然是物理高考的主要内容。而且,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的考查也必须以知识为载体。只有理解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掌握了物理学的基本技能,才可能谈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例如对电磁感应现象中的阻碍作用的理解,是否正确、全面、深刻,直接影响解题。因此,夯实“双基”依然是复习备考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应有所变化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人们从生产、生活现象或需要出发,通过抽象、归纳形成理论知识,而后又依据理论知识指导、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建立和发现,可能都要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这其间包含了许多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和科学精神的体现。高三物理复习的教学过程,不是对物理知识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单纯地追求更大的深度,而应从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入手,尤其是学生的建模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在一个“精”字上做文章。

“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精讲。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与学生困惑易错的地方详讲、讲透,其他知识略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学生出现畏惧心理和厌倦心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的大脑动起来。

2、精练。针对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与学生困惑易错的地方多练。根据高考的能力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练习,不搞撒大网捕小鱼,不搞题海战术,浪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重点知识要多练,多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对常考的热点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并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精选。每一本复习资料都有自己的特点,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学生的,需要一个“选”字。因此老师要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对众多的复习资料不要照搬照抄全盘接受,不要做资料的奴隶,而要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结合学生的实际,去粗取精,增删修改,取我所需,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4、精评。对试卷和模拟套题考后练后,不要从头到尾逐个讲评,甚至每个题详细讲评。所谓精评就是画龙点睛,对有代表性、典型性、迷惑性的问题着重讲评,讲评并非老师唱独角戏,形式以多样化为好,可以老师评,也可以学生评,还可以师生一起评。通过讲评,达成共识。

三、考前的心理辅导

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里要特别强调高三备考复习阶段对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实践已经证明并且还将继续证明,心理辅导对学生的高考成绩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高考不只是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是深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特别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对高考备考复习及高考临场发挥的影响不可小视。一些考生由于不相信自己的实力,首先在心理上打垮了自己,因而发慌心虚、手忙脚乱,平时得心应手的试题也答不上来,最终在人生的紧要关头没能把握好自己。相反,不少平时学习很一般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好,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考试时沉着、冷静,思考问题细心、严谨,实现了超水平发挥,结果成绩优良,如愿以偿地跨进了满意的大学。所以有人说:“高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心理素质的竞争。”这是有相当道理的。

四、侧重“中档题”注意对“运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现在高考命题改革一个令人瞩目的举措是命题思想由“知识立意”为主向“能力立意”为主转变。《考试说明》明确指出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事实上,对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具体知识,如果说通过第一轮复习已经逐步建立起物理学的知识系统,那么第二轮复习就应当侧重在提高能力上下工夫。由于不同考生的差异和对知识体系的把握深浅不一,因此拾遗补漏是这一阶段十分重要的工作。考生可以对在前面复习过程中做过的练习和试卷中的错误、疏漏进行仔细认真地分析和订正,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和能力缺陷及时补救。应将重点放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巩固上,要在培养独立思考和认真审题的习惯上下工夫,物理学中的审题就是分析题中描写的物理现象,理解其中的物理过程和物理图景,从而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方程,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第二轮复习阶段中不宜大量做题,尤其不宜脱离自己的知识基础去解那些过难的题。目标应是瞄准中档题,真正吃透题中描写的物理图景,扎扎实实稳步前进。基础知识掌握得好的同学可以分一些精力研究历届高考卷中难度较高的压轴题,以求得更好的成绩。

试卷分布仍力求保持低、中、高为3:5:2。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搞好3、5上大学没问题。

中考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命题特点 学生信心 学科基础 解题速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60-02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部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文件精神,推进广东教育综合改革,开展建设广东特色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工作。从2010年开始,广东省普通高考实施了“3+文/理科综合”的新模式。经过两年的高考总结出:理科综合物理科试题重视对基础的考查,注重能力考查,以主干知识为主,题目考点不怕与往年重复,以大容量考查考生熟练度等命题风格端倪渐显,因此,可以从其命题风格和考生在考试中反映的情况,寻找高考备考的策略和措施。

一、从题目及考生作答情况分析物理科备考的关键

这两年的物理科试题,题目难度起伏是很大的,可以说是经历了从谷底到顶峰的变动。但就是被广泛认为是过难的2011年高考物理科试题,其实也是以基础题为主的,选择题难度为0.77,实验题难度为0.60,应该说是较基础的,就是难度超过设想值、最难的35、36题,从题目本身的难度看,35题的前两问,36题的第一问还是比较基础的,所以,高考备考要解决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必须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

2011年高考物理科试题是以基础为主的,为什么考生的成绩又不高呢?我们不妨分析2010、2011广东省高考物理成绩情况,2011年35、36题的零分率分别是32.40%和44.10%,而这两道题目都是有较多的基础分,且评分标准也是相对较松的,很显然,零分率这么高,说明很多考生根本就没有做到这两题,可以推断,即使做到的考生,时间也是很紧的,即使是理综题目难度较低的2010年高考,36题的零分率也达到30.7%。而这些题目正是拉差距的题目,地位十分重要,要在广东省普通高考理综科中取得好的成绩,解题速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得出了高考备考中要解决的第二个关键问题:必须大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当然,无论是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还是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对学科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由于物理学科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高三备考初段,学生解题速度和解题能力均远远未达到高考时的水平,另一方面是测练的题目又不能少,同时,由于高考大部分题目较基础,特别是选择题、实验题,与高考题相比,测练时容易出现题目偏难、偏繁等现象,常见的情况是:选择题题目过难、过繁,运算量过大,造成考生答对率偏低、用时过多;实验题不按主要考实验原理、实验过程设计题目,造成学生感觉别扭、棘手,答对率偏低;计算题由于前面用时过多,题目过难等因素影响,测验常常出现没时间做和有时间也不会做的情况,学生很少能在考试和平常的训练中得到成功的体验。频繁的测练受挫,容易造成恶性循环,失去学好物理的信心和动力,特别是对长期受挫的计算题,更容易产生“做不到”和“做不了”的感觉,失去冲击计算题的信心,自然也就失去了提高解题速度的信心和动力。使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不落实,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成空话。因此,高考备考中要解决的第三个关键问题是:培育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具体操作措施

1.培育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要培育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必须消除打击学生信心的行为,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功的感受,形成良性循环。为此,平常的测练题目要精心设计,设计既贴近高考、难度适中,又符合物理知识本身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题目。由于高考选择题、实验题难度较低,平时训练的题目可以一步到位,第一轮测练就直接达到高考题的难度要求;而计算题由于高考是难易分明的,要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测练题一定要能吊起学生胃口,不易不难,出在让学生跳起来能够得着的程度上,处在能拿与不能拿之间,时间够与不够之间。当然,由于学生的水平、能力程度不尽相同,解题速度也有一个提升的过程,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收获,可分层要求。如在第一轮复习的测验中,测验试题的结构与高考题一样,但学生的解题速度达不到高考要求,可适当减少实验题的量(以后逐步增加),让大部分的同学能完成大部分的题目,同时,增加一道附加的计算题,让尖子生也感觉到有一定难度,而且时间较紧,确保学生都得到较好的测练效果。并且要通过测练和评讲让学生明白:计算题很重要,是区分考生层次的关键题目;让学生树立自己是能不断突破的信心,并明白要进一步突破,必须打好基础,同时提高解题速度。使学生在领悟知识精髓,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又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在不断的进步和成功中,建立上进的欲望和信心,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2.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

夯实学科基础,是考好高考的基础。学科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作者认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应融合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对广东省高考理综的物理科而言,由于其对各基础知识点的考查力度不同,复习的力度应有所不同。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两年考点的分布。

广东省物理科的考题具有重点突出、内容稳定、不怕重复的特点。针对这一情况,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作者概括为三句话:全面覆盖,突出重点,狠抓热点。全面覆盖:就是对《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点,要全面复习,不留空白点。这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的需要,物理学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各知识点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部分对另一部分有重要影响,为更好把握,必须全面覆盖;另外,也是为了应对考试的需要,每年考题都会对“边角的知识”进行抽样考查,如2011年就考了第一宇宙速度等“边角的知识”。突出重点:占知识点31%(27个)的Ⅱ类要求知识,占了80 %的分数,Ⅰ类要求的只占了20%的分数,知识点却占了69 %(60个),这20 %的分数也出在没有Ⅱ类要求内容,但有考试要求部分(如原子物理、热学等)的主干知识点上。所以在备考中必须把Ⅱ类要求的知识点,以及有占分要求又没有Ⅱ类要求的内容的主干知识点作为重点加以突出。狠抓热点:就是要狠抓这两年考过的知识点,这两年考查的大部分知识点是重复的,具有内容稳定,不怕重复的特点,可以推断,2012年大部分的内容还会出在这两年考过的知识点上,这些知识点是重点中的重点,必须狠抓。

夯实学科基础,必须抓好理解、记忆、积累、综合、提高几个环节。理解是基础的基础,按考纲的要求就是要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对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点,要逐点过关,对上述的重点和热点知识应做到深刻理解,并能灵活运用。为此,对这些知识点可进行多次循环复习,达到能力训练分步到位,知识多角度、深层次理解,三基反复夯实的目的。记忆就是要记住理解把握的东西,“记忆是智慧之母”,而“理解是记忆之母,重复是记忆之父”,所以,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及时复习与经常复习结合起来,做到清楚基本概念,熟悉基本规律,熟练基本方法。积累就是要善于将新学的东西融入到已有的认知体系中,善于将不同知识、方法分析归类,并通过反复记忆更新,使知识更全面、更系统,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综合就是要正确处理知识的点和面的关系,重视知识体系的整合与建构,真正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连为一体,这样就逐渐从综合中找到知识、方法的纵横联系。提高:有了前面对知识、方法的理解、记忆、积累和综合,通过知识归类、习题归类和思维方法总结,在头脑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和能力结构,理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新的飞跃式的提高,包括知识、方法运用的熟练度、灵活度、深刻度,以及应用的创新度的提高。努力达到灵活运用,信手拈来的程度,使夯实学科基础落到实处。

3.提高学生解题速度

中考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第12篇

这一举措,一方面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对21世纪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考,对各科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中学物理教师来说,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引导学生将物理与各门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各科知识相互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物理学科与多学科综合起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水平,这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目前,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中学物理教学现状与这一时代需要的差距,努力更新教学观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造“3+综合”物理教学的新模式。

一、物理教学的现状与观念更新

由于长期以来中学各门学科实行孤立教学的模式,使得物理教学也产生了许多弊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比较陈旧、落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之相联系的新思维、新方法很少能在教学中得到反映,现行的物理教材对现代科技,物理前沿知识反应滞后,缺少在现代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在技术革新中的作用等内容。

第二是中学各科知识脱节,不能同步。由于数学与物理学、化学与物理学、地理学与物理学之间的知识脱节,使得每部分的教学都留下一些知识的空隙有待深人认识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第三是学校过分追求高考升学率,偏重知识传授,而对学生的思维启迪、科学方法、技能培养往往是顾此失彼,再加之过早地实行文、理分科造成知识局限,更突出的是忽视高考不考的学科,这与各学科综合交叉整体化发展的形势不相配,不能整体提高21世纪人才的全面素质。

为了适应全球综合科学的飞速发展,必须更新观念,从中学基础学科开始抓好学科综合的实践,以解决当前中学教育的弊端,根据我国中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3+综合”物理教学实践的趋势,我们认为一要确保基础、基本内容的单科系统教学,不打破原有的学科结构,避免学科重组可能带来的混乱;二是通过交叉、渗透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态度,使各门学科中的知识和技能等等相互联系和深化得到综合性的运用,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狠抓学科的“双基”教学

“3+综合”物理教学首先体现了中学教育的性质是全面的基础教育这一导向,并将为中学全面的素质教育铺平道路。因此,我们要充分使用好能体现物理学科特点的“双基”教材,以扎实的“双基”教学和有效的训练,适应综合科实践的高考政策。

第二、要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3+综合”物理教学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大多数综合是与社会热点、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前途和命运。为此,我们应力求引导学生从物理视角去观察自然界、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问题并引导学生把了解的新信息与课内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突出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我们知道,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对科学结论或知识过程的再认识、再理解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其意义的认识评价能力,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在“3+综合”物理教学中要充分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在对问题分析中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更要注重设计新的背景材料,注重体现创新。

第四、要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功能

做好每一个实验,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劳动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教育,教育学生对获得的各种结果都应进行分析,大胆质疑,查明失败原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

为了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培养,实现中学物理教学与高考制度接轨,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努力培养物理学科的综合素质和以创造性为主要品质的物理思维能力。

二、“3+综合”物理教学实践的模式构想为了适应学科综合的时代要求,我们在实现观念更新的基础上,必须认真探讨“3+综合”物理教学实践的内容与方法,努力构建科学的“3+综合”物理教学实践的新模式。

l、“3+综合”物理教学的内容

在“3+综合”物理教学的内容上,我们要重视如下几点。

第一、重视学科的渗透综合。物理单科综合教学的内容要以现行的物理选修本及必修本上的阅读材料为基础,综合现代科技和物理前沿发展的知识以及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重点突出有现代意识信息的取之能用的有机整体,加上在单个实验全面训练的基础上综合出若干个富有设计性、探索性的实验;多学科综合实践内容对物理学的内容、方法、技能从“纵、横、新、用”几个方面进行综合、集中思考,以图用尽可能简洁而少量的概念和规律来概括尽可能多的物理现象,强调学科之间的渗透综合。为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在立足物理学科“两本”的基础上,挖掘与其它学科相关的、交叉的教学资料,拓宽教学内容的广度,增加交集的面积,主动地去渗透,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第二、重视多学科知识的交集点。在现行中学多学科教学内容中,物理与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都有许多相互交叉联系的知识,例如本文末尾附表所列内容就是其中部分知识的交集点。

上述这些交集点知识就是多科综合教学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进行综合科的教学,可以在教学大纲内编写一套以物理学为主线的综合。渗透、现代化(新思维、新科学、新技术)内容的多科综合的讲课提纲,作为学生的辅助自学材料。

第三、重视运用物理视角审视自然现象和实际问题,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反映广泛应用并具有社会价值的知识,介绍与课本知识有关联的最新物理学科进展的科技成果(如新能源、新思想、新方法),开阔视野,有意识地把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物理学视野去观察、分析生活问题的能力。

2、“3+综合”物理教学的方法

在“3+综合”中物理教学的方法上,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单科综合教学并不是在现有学科范围之外进行,而是要安排在正常的教学进度中,按部就班,进行单元综合,采用“导读、研讨”等方法,由教师列出各部分学科知识的参考书刊,让学生利用课外阅读课时间深入社区、图书馆、阅览室进行调查阅读,教师作为调查阅读的指导者,介绍有关现代物理知识,再由学生在认真钻研教材和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更重要的是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比如在有界的勾强电场中,有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e的电子以速度V0从A点沿着电场线方向,经时间t到达B点速度恰好为零,如附图所示,如果要使该电子在电场中A点仍以速度V0射入,经同样的时间t到达电场中的另一点C,且使C、B两点间电势差的大小为UAB的两倍,则电子到达C点的速度大小是多少?对于这样的问题,有70%的学生都能根据能量守恒求出V0的结论。但期中考试时我们将“电子到达C点的速度大小是多少”改为“在图中作出电子运动轨迹的示意图,并简要说明理由,在此基础上求出电子到达c点的速度。”经考试后统计,有97.3%的学生均没有圆满地做出解答。由70%和97.3%这两个数据告诫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能死抱住解题方法及其结论,而应着重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

中考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中考;物理;教材;物理规律;实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306-02

本人从事初中物理教学10多年,做好中考物理备战,就从知识的贮存和能力层次应试策略的把握方面应做到:

1 把握命题脉搏,做到心中有数

中考命题以《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标准为依据,不以选用的教材为依据,摒弃“以本为本”的命题指导思想,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近两年的中考命题特点是:

1.1 突出基础性:近两年各地中考题基本摒弃了纯粹考查记忆性知识的试题,更多的是将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放在真实、生动、具体的情景下进行考查,而且往往是将多个知识点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此类题难度不大,情景性强,涉及面广。

1.2 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提供给学生一些具体的日常生活情景,而且大多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情景,要求学生对这些情景做出合理的判断。从而通过学生对问题情景的分析与解决过程来考查学生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能力。

1.3 注重科学探究,注重过程与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关于科学质疑提问、科学猜想、科学实验设计与验证、科学分析、交流与评估等科学探究题在各中考题中所占的分量极重。这些试题特别注重“过程与方法”。

(1)以课本中的基本物理规律为素材的探究题:此类题的实验方案大多与课本不同,要求学生根据题给信息,通过分析、推理,探究出相关物理规律,这些规律大多是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主要规律。由于此类题体现了过程与方法,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而是今后各地中考的热点。

(2)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素材的探究题:此类题大多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自然现象为素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提出研究问题、科学猜想并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验证,有时还要求总结出科学合理的规律.此类题有一定难度,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探究能理和创新思维能力。

(3)关于科学方法的探究题: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很多,其中控制变量法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作为各地中考试题主要通过实际应用来考查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1.4 注重考查学生处理和表达信息的能力:更加注重通过各种形式考查学生处理和表达信息的能力。主要通过文字描述、表格数据、数理图像、曲线或统计图、示意图等方式呈现大量的信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适当的方法,对题给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综合。此类题体现了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是中考命题的焦点。

1.5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特别关注环保、能源、可持续发展、高科技、国内外时政大事等社会热点问题。此类题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突出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此类题不仅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极大地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是中考命题的焦点。

1. 6 注重学科渗透和综合:近年来,各地中考题都比较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注重不同学科知识内在融合与渗透,特别是人文思想的渗透。

1.7 注重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注重开发和利用本土优势资源丰富命题。此类题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智力水平,通过各种形式促使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此类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主人翁情感。

2 有针对性复习,是成功的关键

根据中考命题的特点,中考复习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轮复习: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历来都是中考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能在具体事实中,辨认出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建立以现实生活为实例、发现物理知识点、探究物理知识的内涵,总结一般性物理规律特点的模式。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

(1)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的意义。如:光滑、静止、匀速直线运动、不计摩擦和滑轮重,正常工作等等。

(2)注意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以及伴随的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经常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如:速度、密度、压强、比热容等概念的形成过程,欧姆定律、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等物理规律,这都是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研究的。

(3)注意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各类插图、生活及有关科技发展的实例等)。

(4)注意教材中各种实验的原理、研究方法和过程。

第二轮复习:以专题为主线,进行综合和专题复习,着重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为主。初中物理大致可以分成力、热、光、电四大板块。复习时就需要我们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前后所学的知识相互迁移,连成线,织成网。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白炽灯,就牵涉到许多物理知识,为什么灯泡内要抽成真空或充入氮氩等气体?灯泡的灯丝为什么要用钨丝制成?灯泡的哪些部分是导体?为什么功率小的灯泡的灯丝细?等等。

第三轮复习:以综合模拟为主,进行适应性的强化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为增强考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正确决策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洞察能力及创造能力。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解题格式要规范、语言表达要准确。比如:计算题要写出计算公式;简答题要简明扼要回答问题,或加以简洁的解释、举例;

(2)训练综合题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必要时可以在读题时画出草图,便于理解题意和解答;

中考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3+x"考试综合科目理论双基实验双基

新一轮高考"3+x"改革的全面实行,不仅是考试形式上的改革,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导思想和考试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纵观近几年来的综合考试,不难看出"综合考试"的要求和特点是:1.综合性进一步加强,突出对综合能力的考查。2.进一步联系实际,突出对应用能力的考查。3.重视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突出考查学生单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运用一门或多门学科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去认识社会。4.试题立意由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和以现实生活立意。笔者就多年的教学所得,根据综合考试的特点,谈谈自己对新形势下化学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化学教学必须领会《考试说明》的精神实质,明确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

综合科目《考试说明》着重强调考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突出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更多地考查的是学科内综合,跨学科综合所占比例较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倡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只有领会《考试说明》的实质,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化学教师要发扬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

实行理综考试,"理、化、生"教师自然捆绑在一起,平时教学中不要过多地考虑各自学科的得失或谁的责任问题,更重要的是应广泛发挥团体精神、荣辱与共、精诚团结、互不埋怨。"理、化、生"学科教师要利用一定的时间,确定好专题,适当地采用主讲与座谈的方式进行综合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及学科间综合的命题一般是"生物搭台,化学唱戏,物理说理"。

三、加强化学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首先,仍要重视和加强对理论"双基"和实验"双基"的理解和掌握,这是发展和提高化学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是基础。没有扎实基础知识的所谓"综合能力"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双基"的培养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落实双基,在参与中培养技能。其次,特别注重学科内各知识点的综合渗透和纵横联系。因为目前高考综合能力测试以学科内综合为主。(1)化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化学认知结构"。我们在第一轮复习中采用"变式"教学,围绕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等方面,从化学知识的顺延、从属、引申、相似、互逆等方面挖掘类比因素,实施"类比",实现了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从思考问题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因素、多层次、多途径实施"发散教学",实现了知识点纵向联系的发展。(2)渗透化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化学中的思维方式常常通过客观存在的形态信息(宏观和微观)来把握化学事物,是从宏观到微观,现象到本质,定性到定量的认识过程,是在形象地反映化学事物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来揭示化学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根据化学思维方式的特点,我们在复习中注重学生想象力、联想力的培养。(3)加强化学知识的渗透、延伸,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注重和其他学科相关知识有机综合渗透。1.寻找跨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的融合意识。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课本寻找跨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的融合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化学问题,进而为今后在生产、生活和科技实践中运用所学各科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2.进行跨学科的迁移训练,培养迁移能力。

根据知识的结合点,设计迁移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在进行迁移训练中,可从简单的知识迁移开始,逐步上升到方法的迁移。到高年级时可设计一些综合迁移的训练题或测试题,以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训练题设计以化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广泛渗透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基础知识,并加以交叉与综合。还可以综合最新科技动态,增加应用性、能力性等内容,考察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知识的能力。

最后,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高考要求的各层次能力在课堂上能交叉融合。教师应紧紧抓住课本的重点、难点,联系社会热点、争鸣点,以创新思维训练为主线,从设问导学,引导讨论,随堂练习及师生点评等各个环节入手,因材施教,分层推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断强化培养学生的各级化学思维能力,使诸多能力相互综合渗透,从而形成扎实的综合能力。

四、寻找切实可行的"综合科目"迎考策略

"综合科目"的迎考复习应该立足于使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本学科的主干知识,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等实际问题,由此培养其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科目的迎考复习教学以分为三个阶段为宜。首先对化学学科主干知识进行复习和梳理,使之系统和深化,引导学生把握学科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一般在10月初至3月中旬进行);其次进行化学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内的不同主干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底);第三阶段是所谓的"模拟训练"阶段(一般在5月初至5月底进行),内容仍以学科内主干知识的综合为主,但要适当比例的跨学科知识综合的题目。学生的能力培养主要在前两个阶段完成,模拟训练阶段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精心挑选和设计的题目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最后的检测,并经过认真的讲评和个别指导弥补学生的不足。

中考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3+x"考试综合科目理论双基实验双基

新一轮高考"3+x"改革的全面实行,不仅是考试形式上的改革,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导思想和考试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纵观近几年来的综合考试,不难看出"综合考试"的要求和特点是:1.综合性进一步加强,突出对综合能力的考查。2.进一步联系实际,突出对应用能力的考查。3.重视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突出考查学生单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运用一门或多门学科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去认识社会。4.试题立意由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和以现实生活立意。笔者就多年的教学所得,根据综合考试的特点,谈谈自己对新形势下化学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化学教学必须领会《考试说明》的精神实质,明确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

综合科目《考试说明》着重强调考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突出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更多地考查的是学科内综合,跨学科综合所占比例较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倡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只有领会《考试说明》的实质,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化学教师要发扬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

实行理综考试,"理、化、生"教师自然捆绑在一起,平时教学中不要过多地考虑各自学科的得失或谁的责任问题,更重要的是应广泛发挥团体精神、荣辱与共、精诚团结、互不埋怨。"理、化、生"学科教师要利用一定的时间,确定好专题,适当地采用主讲与座谈的方式进行综合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及学科间综合的命题一般是"生物搭台,化学唱戏,物理说理"。

三、加强化学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首先,仍要重视和加强对理论"双基"和实验"双基"的理解和掌握,这是发展和提高化学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是基础。没有扎实基础知识的所谓"综合能力"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双基"的培养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落实双基,在参与中培养技能。其次,特别注重学科内各知识点的综合渗透和纵横联系。因为目前高考综合能力测试以学科内综合为主。(1)化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化学认知结构"。我们在第一轮复习中采用"变式"教学,围绕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等方面,从化学知识的顺延、从属、引申、相似、互逆等方面挖掘类比因素,实施"类比",实现了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从思考问题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因素、多层次、多途径实施"发散教学",实现了知识点纵向联系的发展。(2)渗透化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化学中的思维方式常常通过客观存在的形态信息(宏观和微观)来把握化学事物,是从宏观到微观,现象到本质,定性到定量的认识过程,是在形象地反映化学事物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来揭示化学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根据化学思维方式的特点,我们在复习中注重学生想象力、联想力的培养。(3)加强化学知识的渗透、延伸,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注重和其他学科相关知识有机综合渗透。1.寻找跨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的融合意识。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课本寻找跨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的融合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化学问题,进而为今后在生产、生活和科技实践中运用所学各科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2.进行跨学科的迁移训练,培养迁移能力。

根据知识的结合点,设计迁移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在进行迁移训练中,可从简单的知识迁移开始,逐步上升到方法的迁移。到高年级时可设计一些综合迁移的训练题或测试题,以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训练题设计以化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广泛渗透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基础知识,并加以交叉与综合。还可以综合最新科技动态,增加应用性、能力性等内容,考察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知识的能力。

最后,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高考要求的各层次能力在课堂上能交叉融合。教师应紧紧抓住课本的重点、难点,联系社会热点、争鸣点,以创新思维训练为主线,从设问导学,引导讨论,随堂练习及师生点评等各个环节入手,因材施教,分层推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断强化培养学生的各级化学思维能力,使诸多能力相互综合渗透,从而形成扎实的综合能力。

四、寻找切实可行的"综合科目"迎考策略

"综合科目"的迎考复习应该立足于使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本学科的主干知识,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等实际问题,由此培养其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科目的迎考复习教学以分为三个阶段为宜。首先对化学学科主干知识进行复习和梳理,使之系统和深化,引导学生把握学科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一般在10月初至3月中旬进行);其次进行化学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内的不同主干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底);第三阶段是所谓的"模拟训练"阶段(一般在5月初至5月底进行),内容仍以学科内主干知识的综合为主,但要适当比例的跨学科知识综合的题目。学生的能力培养主要在前两个阶段完成,模拟训练阶段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精心挑选和设计的题目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最后的检测,并经过认真的讲评和个别指导弥补学生的不足。

五、在"综合科目"迎考复习中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倾向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