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考政治论文范文

中考政治论文范文

中考政治论文

中考政治论文范文第1篇

近年来,思想品德学科的中考,时政性已是不可避免,并且这种趋势会越发凸显。因而要求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对国内外大事格外关注,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收集整理源于各大新闻、媒体、网络等的时政信息,如人民网、《华尔街日报》、《人民日报》、《半月谈》、《时事》等。并将这类素材凝练成短小的文字,引导学生对时事进行了解,并联系教材知识。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应加强对周围的人、事的关注,思考这些实践的真实意义及价值,并结合教材,利用正确的观点对事件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时事意识,引导学生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问题,同时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激发其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学生。

二、多比较,多筛选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考查,针对的是大多数学生,因而偏难偏怪的现象几乎不会出现,这就给学生、教师备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恰当把握时政的命题重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时政复习的过程中,要多比较历年考点,筛选出具备极大可能性的考点。比较近年来的中考时政考题时发现,在时政考查时间范围上,大概范围在上次中考结束到本次中考开始之前这一年时间;考查内容上,一般会以这一年来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主,而且当地发生、并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事件也会作为中考时政的考查点。同时,在对时政考题的考点筛选上可以发现,一年的考题中,不可能出现所有范围的热点,同时三年之内几乎不会重复考查同一考点。因此,在时政复习中,可将三年内未出现或出现较少、并与时政有关的考点作为复习中的重点。但同时,也应注意热点问题,将相关考点作为次要重点进行复习。多比较、多筛选,从而在中考时事政治的复习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多结合,多联系

中考政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考策略复习迎考

最近几年,中学社会政治中考逐渐由闭卷形式向开卷形式转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面向社会热点,关注时事,把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迎考中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复习。本人根据自己这几年的初中毕业班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社会政治中考迎考的方法和策略,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念,端正复习思想和态度

针对目前宁波地区初中社会思想品德中考实行开卷考试这一现状,家长和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轻视心态。他们认为初中社会思想品德中考很容易,可以翻书的,随便学学就可以了。在这里,我想作为初三的政治老师,首先应该给家长和学生进行洗脑,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端正他们对本门学科的学习态度。应该告诉他们开卷考试的要求,告诉他们开卷考试重视对基本观点的理解以及应用基本观点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同时,还重视考查学生活学活用,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闭卷考试相比,开卷考的难度要大得多。现在的政治课要学好,已经不是简单的记忆再现,而是要通过学习课本知识,逐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具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自如地应对中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

二、制定好中考复习计划,并有条不紊地实践复习计划

本人认为,在复习中实施三步走战略效果较好。

1.第一步,全面复习,系统掌握,打好基础。

初中社会政治课中考复习,要牢牢抓住基础训练,即知识点复习,也就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事实。通过知识点的全面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知识点,这是搞好迎考复习的前提。

由于中学社会思想政治课内容繁多,要全面、系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非易事。因此,教师必须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基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作全面、详细的梳理,辅导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列出复习提纲,形成知识系统,而后进行巩固训练。

2.第二步,专题复习,抓准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

所谓专题复习,就是把最近一年来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按照专题形式逐个列举出来,然后依据每个时政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意思设计成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翻阅大量的资料,找准一年内的社会热点,把每个热点材料所涉及的各种题型都考虑周全,逐个列举出来,进行透彻的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住问题的答案。

3.第三步,综合训练,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解题准确率。

综合训练就是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相关热点专题训练的前提下,运用已掌握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进行全方位的训练。通过这项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进一步熟悉时事政治材料与基本理论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此,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前边训练的专题进行重新组合,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新颖多样,尽量达到中考水平;二是要做到教师讲解与学生自练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查漏补缺,弥补空缺的知识,纠正错误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

三、研究分析中考题型,整理和归纳解题策略

目前,宁波地区社会和思想品德中考只有两种类型题型,一种为客观题,一种为主观题。针对这两种题型,本人归纳出以下解题方法:

1.客观题的解题策略

客观题一般而言比较简单,但是想要得到满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做客观题的时候要注意方法和策略。客观题一般有四个选项,这四个选项要么是一句话,要么是组合式选项。在做客观题的时候,我一直向学生强调,要注意观察,多使用排除法。先看选项中的句子本身观点有没有错误,假如有,那么先将此选项排除掉,然后对剩下来的选项作进一步筛选,哪些选项不符合题意,就把这些选项排除掉,最后剩下来的选项一般就是此选择题的答案了。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掌握解答客观题的方法,现举例说明。(宁波市2007年社会思想品德中考题目)2007年5月2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宁波市象山县公安局民警、共产党员何利彩的事迹。她爱岗敬业,十几年帮助下岗女工、照顾重刑犯之女……在平凡的岗位上创出新业绩,两次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荣誉获得的关键是靠媒体的宣传

②做好本职工作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③共产党员一心为民才能得到人民信任

④要弘扬敬业乐群的奉献精神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观察此题,我们采用排除法,只要排除一个选项就可以了。第一步,先看选项观点本身有没有错误的,经过比较分析,我们很清楚就看到选项①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省去第二步——对选项是否符合题意进行判断,得出答案为D。

2.主观题的解题策略

主观题的解题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细读材料,审清问题。

见到试题以后,很多学生都忙着动笔,这是一种不好的答题习惯。良好的答题习惯应该是这样的:首先,认真阅读试题的内容,认真分析材料内容,归纳材料重点,做到读懂材料大意,并能概括出材料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其次,认真审清材料所给出的问题,准确把握“提问”的意思,弄清问题的限制条件,指向范围,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语去理解,明确题意。再次,要找出问题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读明材料,审清问题,这是做好材料分析题的前提。

第二步,推敲问题,寻求与教材的结合点。

通过前面对所提问题材料的分析,积极发散思维,在明确解题思路后,找出“材料”和“提问”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即“材料”或“提问”体现了教材上哪个或哪几个知识点。紧扣教材知识点,用教材的知识解答各类问题,这是解答材料分析题的关键。切记,寻找的知识点要多点,答案要完整一点。切忌,只泛泛而谈,结果既花时间又失分数。

第三步,细致阐述原理,针对性进行分析。

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全面性和逻辑性,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回答。在阐述原理时,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观点要鲜明。在涉及多个知识点时,要考虑其主次先后,做到条理清楚,结构严密,层次分明。最后,答题时还要做到语言规范,字迹工整,卷面干净。细致阐述原理,多角度地并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是做好材料分析题的保证。

以上是我对初中社会和政治课中考迎考策略的几点看法。我坚信只要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搞好中考前各个环节的训练,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中考政治论文范文第3篇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必然是今年中考的主要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规定,政治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教材内容虽然很多,但其“精华”却是主要的政治理论观点,譬如初二教材的“一条规律”、“四个原理”,以及私有制、阶级、国家、科学文化等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涵义、产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初三教材的我国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我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国的人口问题、法制问题等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初一教材的有关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体内容的概念、必要性及行为要求,均属教材的主体内容。我们在教学(或复习)中,必须紧紧把握这些内容,力求弄懂、弄通,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主次地“照本宣科”、“死记硬背”。

二、题目灵活多变是近年中考试题的主要特点,也是今年中考应认真对待的一大难题。

在政治课教学的三大任务中,其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难以学到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觉悟的提高。所以,中考试题灵活多变,考查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既是对政治课完成教学任务的鞭策,也是规范政治课教学的手段。那么,规范的政治课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如何才能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呢?那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抽象过程,即从客观事物入手,讲清理论观点。譬如讲国家的概念,首先应从国家的产生过程讲起。为什么会产生国家呢?那就是因为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便随之产生了。这时,一部分人就有可能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于是又产生了阶级。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种集团。在不同的阶级中,一些阶级就会凭借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对另一些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但是,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是不会甘心的,他们必然要起来进行斗争和反抗。剥削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剥削、压迫地位,就建立起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对被剥削、被压迫阶级进行统治。这种暴力机关就是国家。所以,国家的概念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样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国家的概念,而且也便于理解掌握国家的本质和职能,使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同时,它也为理论知识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考查,仍然会是今年中考的重点。

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完成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关键,理论联系实际则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政治课教学只有在扎实传授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运用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才能使政治理论真正发挥其“理论武器”的作用,并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最终达到提高思想觉悟的目的。所以,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考查,仍然是对政治课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鞭策,是在规范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然而,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却既是教学过程中极易忽略的重要环节,又是大家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棘手的“难题”。所谓教学过程中极易忽略的重要环节,是说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虽然在政治课教学任务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只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忘记了用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分析、认识客观事物;所谓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棘手,是说大家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不够得法。

而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真正把培养学生能力列入教学的过程之中,并持之以恒。其次,要明确所谓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理论知识的运用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这里的“理论”指的是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实际”指的是社会实际(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现象、社会热点问题等)、教材实际(教材中的史实、事例等)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指的是用教材的有关理论对具体事物(即客观实际)进行分析、认识的过程。一般来说,运用教材理论分析、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可分以下几步来完成,即首先认识客观事物,找准教材的有关理论;其次摆出有关理论;再次找出理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点,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归纳小结,得出结论。譬如:“运用社会发展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必然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其分析、认识的思路应该是:第一步认识客观事物,找准应该运用的教材理论。改革是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实际上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运用。可见,分析说明上述客观事物,必须运用社会发展规律。

中考政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修;思想教育

当今中国社会高速发展,在培养高端专业人才的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是各高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正是实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有道德有修养的重要保障。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不够理想, 大学生对此热情不高,课程缺乏深厚的文化意蕴, 显得很苍白。

自2004年8月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并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范畴, 可以说是十余年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1992年,北京大学季羡林、张岱年、邓广铭、周一良、侯仁之等文化大师,或撰文阐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或应邀开办传统文化讲座,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总和,它涵盖了历史、理论、知识、风俗、宗教、诗词、戏曲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其基本结构特征是“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和“以儒治世”。又因儒家思想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绝对正统地位,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思想。纵观历史, 俯瞰今朝, 展望未来,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类型,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形势下, 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样依赖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由于高职院校与其他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安排、学生素质等方面都有差别,故对于高职院校《思修》课在教学方式上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为社会提供高级技能型人才,例如,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的专业为铁路方向专业,常年为全国各大铁路局提供铁路高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课程安排上多以理论结合实践为主。学生的学习能力、基本素质较本科院校也普遍偏低。那么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结合到《思修》课程当中,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本人对此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结合传统文化充实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来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与政治信仰。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的方面,传统文化中具有的中国本土的理论资源一旦与马克思主义相互融合,就能更好地诠释《思修》这门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民间典故、重大的中国历史事件等,通过举例、讲授等方法,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知识。例如讲到理想、人生观可以为学生介绍《论语》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等内容;讲到友情可以为学生讲述高山流水,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等。在讲述的过程中应大量扩展相关知识,让学生多知道多了解,拓展了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在思想和认识上得到升华。

二、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形式

《思修》这门课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必然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为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为他们介绍中华传统文化、著名的历史大事件,并客观正面的分析和评价,为学生树立典范,能够以史为镜,明辨善恶美丑。积极引导学生发言和集体讨论,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开口说话,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改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素质较本科院校普遍偏低,年龄也正处于青春期,10余年的学习生涯使他们早已厌倦了大道理和空洞的理论,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学生的信息来源丰富,作为教师一定要抽丝剥茧的为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和剖析。合理利用多媒体、PPT等文图结合的教学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古国历时千年所沉淀下的精华,在这个被电子信息、物质所充斥的时代,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将中华的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当中,不仅能极大地丰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其中的许多知识和道理。不仅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为他们灌输中华传统文化与美德,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中考政治论文范文第5篇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6)

摘 要:在党的十八大中,第一次提议将生态文明建设看成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总体布局的关键组成因素。在义务教育逐渐普及的今天,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迫在眉睫。文章主要分析了生态文明理论纳入当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重要作用,并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网络信息教育这三个环节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渠道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1.02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议要从根源上改变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形势,并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全世界的生态文明作出贡献。这也为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新的内容,并开拓了全新的领域,也要求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人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提升自身的能力,正确培养大学生优秀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把大学生培养成生态文明发展的提倡者与实践者,用自身的行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贡献力量。

1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所谓受教育主体,则是指各种院校接受教育的对象,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其受教育水平以及所学习的知识都会直接关系着生态文明的发展与建设。将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纳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能够彰显当代大学生崭新的生态文明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在今后的为大众服务以及报效祖国的过程中都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力。其关系着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政治发展目标、道德品质以及人生价值的趋向等,生态文明教育以当代社会建设的最新成果为基础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可以让当代大学生明确了解到:大家现在所生活的物质环境应该是人类与大自然、人类与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人类生存的价值应该立足于人类和大自然、人类和人类文明之间的良性交流、全面建设。所谓文明素养,基本上指的是人类在科学文明教育、艺术以及思想品质等环节所抵达的程度,特别泛指那些可以与时俱进、具有先进的科学理念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当代大学生们都历经了十余载的刻苦学习与熏陶,其在进入到大学中进行学习与生活之后,他们的科学文明水平、艺术涵养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都获得相应的改善与提升,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生态文明教学发展理念是一门全新的学科,这个学科只有纳入到当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才可以进一步体现出学生们全新的文明涵养。

1.2 能够更好地使生态文明行为落实到实践层面

从美国的女科学家雷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到现在为止,生态文明理念已经历经了50余载的历史,但是生态文明理念在实践中却体现得不尽人意。大自然的污染、花草树木的毁坏、能源的放肆开发以及化学药剂的广泛使用等,导致人类和大自然、人类和社会甚至是人类自身之间的和谐相处出现了阴影。当代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不够彻底、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不到位,导致学校的道路上以及草坪中甚至是学生所居住的宿舍内外卫生情况十分恶劣,并且浪费食物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学设施以及体育器械也被毁坏,水电方面的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生活居住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实施得不够彻底,没有尽到自身的义务与责任。

1.3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从思想政治教学理念来看,我们有义务将大学生们培养成具备生态道德品质的文明学生。高等教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其实行德育的主要领域,是传授知识培育人才的主要平台。把生态文明教学课程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中,这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态道德,协助大学生判定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是非善恶荣辱,选择正确的立场进而调整自身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从思想政治教学课程理念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文明理念在很多方面均有渗透。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中有很多知识都以不同的视角体现出了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融入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中也是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在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所具备的社会功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改变的一种响应。生态文明所体现的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为目的,以可持续发展作为依据,以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突出大自然是人类生活和建设的基本前提,人类和大自然之间应该和平共处友好相融。生态文明理念诠释着人类对文明发展的全新定义以及对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人类对价值理念的全新了解,这种教育对当代学生的发展与成才等方面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2 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策思考

2.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大学生构建生态文明理念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了解十分淡薄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最关键的因素则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们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与了解不够全面,没有构建出完善的生态文明道德理念。在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中提高当代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了解程度,就要根据课本中的不同内容并以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生态文明中的问题。笔者在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基本上从下列几个方面展开:在第五章学习坚持科学发展的内容时,指导大学生全面认知科学发展观的涵义与要求。并向学生们讲述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讲解了生态文明发展真正展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在第八章讲工业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时,讲述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整顿产业体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在为止依旧存在的“三高”、“二低”现象,并减少高耗能与高污染的工业建设,不断开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全面引进新型技术,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在第十章学习文化建设的时候,提倡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其主要宗旨在于要让当代的大学生们弘扬与传承艰苦朴素的道德品质,树立勤俭节约的正确消费观念。在第十一章学习发展和谐社会的时候,主要突出了所谓和谐不只是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了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

在多个切入点实行渗透模式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要在课堂上开设生态文明教育专题课程。老师们在专题教学中可以对相关生态问题的来源、突出的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说明。通过开展专题学习让学生们系统地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促使在其他章节中与其他课程中所学习的零散的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构建出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

与此同时还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讨论有效渗透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注重在师生平等、交流沟通以及研讨的过程中讲授其生态知识,进而提高其生态认知水平,构建出生态道德理念的价值标准。要想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就要避免强迫性的灌输,摆脱被动接受的单调与无味,要让学生们愉快地接受知识,最主要的是让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提高其认知水准,并构建起个人的生态道德理念。

2.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注重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

教育和实践是培养当代学生们生态文明意识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实践中所学到的知识比在课本中所学到的知识更为重要,更能够培养出当代大学生对大自然生态文明的道德情感。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开展思想政治课程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并将生态文明教学理念融合到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外实践活动中,结合所学内容,统一部署。笔者的理解是可以开设多种课外实践:一是面对所有的老师和学生开设相关的专题讲座课或者是选修课程,专题讲解现在全球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二是开辟专栏并提高宣传力度,老师和学生们要共同协助收集相关的优化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平衡的信息,采用板报的方式开展专栏,向所有的老师和学生们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三是参加保护环境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提升其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学生们参加“世界水日”、“世界无车日”、“地球一小时”等具有纪念性意义的节日,包括我们国家的“植树节”、“爱鸟周”等相关的保护环境宣传节日;四是要向同学们提倡全新的生存模式,不奢侈不浪费,渐渐养成正确消费、节约水电、减免使用塑料袋、不乱扔果皮纸屑,不毁坏学校的花草树木、保护自然环境等优良习惯;五是在寒假和暑假的社会实践中让同学们去农村、社区和企业,宣扬保护环境、生态安全法规,并开展保护环境的调查,真正让同学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在理解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进而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加绿色行动组织。

2.3 开展网络生态文明教育

在当代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采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开展生态文明教学。高等教育院校应当重点发展网络教学,并以积极的工作心态和创新的精神来发展和建设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网站,为生态文明教育构造全新的平台,定期相关的生态文明知识和理论动态等内容,督促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人员和老师采用微信、微博、QQ以及Email的形式和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掌握网络舆情热点,并全面、认真地了解学生们在互联网上的需求,并认真解决,进而使互联网生态文明发展步入同学们的生活中,打造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校园文明。

参考文献

1 斯琴塔娜.关于加强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2)

2 李光胜.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3 唐晓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7)

中考政治论文范文第6篇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也是高校中十分重要的人文社科课程。医学院校如何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独特的育人功能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应该认真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现状

(一)重理轻文综合素质不高

医学院校大学生多为理科生,由于现行高考制度的特点决定其高中阶段阅读量少、重理轻文现象普遍。升入大学后,医学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人文科学知识面儿窄、思维不够活跃、交流沟通能力不足、语言逻辑性差、字迹潦草等问题,综合素质不高。

(二)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

在实施人文素质的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坚持认为医学仅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存在观念上的偏见。这种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培育的现象直接导致医学生普遍缺乏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怀,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的重要原因。

(三)重实用主义轻人文精神

现代医学的发展不仅要求医生具有精湛的医术,更需要其具备以人为本的人文关心和关怀。但教育实践中,往往急功近利,并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重“才”轻“人”,只重视片面的知识传授和狭窄的技能培养。这种教育训练出来的医学专家充其量是发育不全,单面的“技术人”、“ 功利人”。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成因分析

造成目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陈旧的教育理念

从古至今,西方的教育理念基本上都是在重视人本身素质的提高和养成,强调完备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虽然这期间出现过认识上的偏差,但很快便加以调整。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却恰恰相反:过分偏重技能培养而舍弃人文素养的提升。据统计,我国多数院校人文课程仅占总课时的8.85%。而美国、德国则达到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并且我国医学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并非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会贯穿始终,关联性差也是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消极的社会因素

首先,市场经济下医学生受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社科的现象,并且这种物质性、功利性在社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导致其精神信仰缺失,人文关爱减少。其次,医学院校中的课程设置又迎合了这种现象,过分注重专业教育,人文学科和专业教学相互脱节,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也是了医学生人文知识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被动的个人接受

医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多半为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同时,医学生对人文社科的不认可态度也与我国现行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消极的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导致目前医学院校中普遍存在专业技能凌驾于人文素养之上。

三、思政课教学中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其理论水平

1.加快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彻底转变“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培养倾向。只有学校和教师把培养目标从单纯的“技术人才” 转向具有道德观念、职业信仰、专业基础等方向才会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并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要增强医学院校思政课堂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的文学功底、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不可或缺。只有教师具备夯实的理论基础,并以深厚的感情去讲授党的理论;同时以科研带动教学,旁征博引,真正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才能在思政课教学中润物无声地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3.组织教师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所处部门多为边缘部门,导致其进修机会不多,与外界沟通交流较少,自豪感不强,教学无后劲儿。这种消极的信息又会通过教师传导给学生,因此,医学院校只有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经费投入,采取如进修访学、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学术交流、课程培训等形式让教师在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也将这些体会融入教学中,增强教学的厚重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手段

1.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丰富教学形式。实践证明,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研究性学习以及辩论会、知识竞赛、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等形式的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使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寓教于乐。

2.创新教学手段增强课程吸引力。思政课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制作精美的课件、图表,并选取与医学生专业背景相近的案例、音频、视频等作为媒介激发其求知欲。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的延伸功能用QQ、邮件、微信等形式来回复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利用与课程相关的影视片和纪录片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增强课程吸引力,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质。

3.开展校际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办学优势,医学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与当地一些文科院校进行合作,优势互补。例如,校际间可相互选课、听课并承认学分。医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选取本校未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充分利用外校的人文社科资源提升人文素质。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在政治理论课中培养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JG201301019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苏碧芳, 毛良.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社科纵横,2010:(11).

[2]张玉梅.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5(1).

[3]达建.深化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全面体现高等教育价值观[J]. 医学与哲学,1999(4).

中考政治论文范文第7篇

一级学科

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代码

及名称

同等学力

加试科目

参考书目

0302

政治学

招生人数:

30

030201政治学理论

01社会变迁与政治发展

02公共政策与农村问题

03中西政治思想比较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政治学基础

④801西方政治思想史 或80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注:701必考,

政治学理论和中外政治制度专业考801,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共党史专业考802。

①中共党史

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

(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 胡绳:《中国共产党70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

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030202中外政治制度

01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府

02比较政治制度

03宪政制度与政府管理

03020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01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0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030204中共党史

01党的建设与当代中国发展

02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与实践

03安徽历史人物与中共党史

0501

中国语言

文学

招生人数:

30

050101文艺学

01文学基本理论

02中国古代文论

03文艺美学

04西方文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2中国文学史或703现代汉语

④803 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 或 804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

注: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考702和803,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考703和804。

①评论写作

②古代汉语或

写作

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参考书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全四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

2.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参考书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或王力《古代汉语》(一二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三版。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1语言规范与对外汉语教学

02汉语语用学

03方言与文化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01汉语语法学与修辞学

02文字学与训诂学

03汉语方言学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01语言学文献研究

02文学文献与文化研究

03史学文献与文化研究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01先秦文学

02唐宋诗词与诗学

03明清文学与文论

04近代文学与安徽文化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01中国现当代文学社团与流派研究

02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

03中国现当代戏剧与影视文学研究

04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研究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1比较诗学

中考政治论文范文第8篇

>> “中国梦”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途径探索 “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将“中国梦”宣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研究 关于“中国梦”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 把中国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亮点 “中国梦”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 “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设计探析 论高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四个基本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中国梦”教育探讨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探讨 生态德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探索 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新中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历程及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 廉洁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辩证思考 论“六个为什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论析 关于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 “三个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亢莹.推进“三个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EB/OL].http:///archives/71415.aspx.

[5]刘冠军.“中国梦”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EB/OL].

http:///sjmzgm/llwz/31382.htm.

中考政治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考研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作者简介:宋永刚(1970-),男,安徽怀远人,泰山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宋立军(1972-),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山东 泰安 271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泰山医学院2007年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07-WZJY-4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080-02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大学生考研竞争日趋激烈,有人戏称是“高烧不退”。作为统考科目,政治考研成绩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考研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高学生考研成绩方面应发挥其重要作用。

“考研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了哪些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帮助学生既能熟练掌握书本知识,又能适当拓展,为考研做好准备,从而实现两者良性互动?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考研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考研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和干扰正常教学秩序

为了应对竞争,许多学生从大二开始准备考研,甚至有的学生刚刚入校就定下了考研目标。他们远离所有与考研无关的事情,重新回到了高中时期的“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宿舍)生活。为了保证学习时间,还有一些学生选择逃课以准备考研,即“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作为公共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被安排在第一、第二学年,虽然也是考研的科目之一,但是相当多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简单易学,考研时间还早,将来临时突击也来得及。[1]特别是有些考研辅导机构号称“删除不考的,点出要考的,突破难考的,精析必考的,直接向考试内容冲刺”,“上一天冲刺班相当于苦读三个月”。这种广告宣传给应届考生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冲击,并通过他们传递给低年级在校生。受其影响,许多准备考研的大学生从一开始就轻视思想政治课,放松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寄希望于考研前的临时突击。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成为学生逃课的首选目标。

此外,在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严格的考勤制度约束下,许多准备考研的学生虽不敢逃课,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们不愿意“浪费”宝贵的时间,在课堂上学专业课、背单词、练听力。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精神状态从备课时的孜孜不倦、信心百倍一下滑落到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部分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产生怀疑,消极情绪和职业倦怠感在他们中蔓延。[2]

2.与素质教育相冲突,助长应试教育之风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特殊性与多种条件的制约,当前除考试之外还没有其他办法能准确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所以在研究生录取时,只能依照分数高低录取,这必然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应试教育弊端,与素质教育相悖。

有些学生大学期间只学习与考研相关的课程,其他课程几乎一概不学。他们不读课外书,不看报纸,不听新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研书”。这样做的结果是本科毕业时,很多学生知识面窄,没有形成知识迁移能力,不能用所学理论分析当前社会现象以指导个人的生活学习;没有达到本科毕业生应该达到的知识水平,严格说来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本科毕业生。这些学生在考研中可能会取得好成绩,但学校招收的将不是高素质的好学生,而只是高考分的好考生。如果这些学生将来再考取博士生,后果将更加严重。

这股“考研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着消极的因素。我们要扬长避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把它引导好、利用好、发展好。

二、“考研热”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策

目前国内研究大学生考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影响的论文数量较少,内容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第一,实行分班教学,加强选修课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3]第二,改进我国研究生政治理论课入学考试模式,采取混合型的双重考核模式。[1]

这些研究或者从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调整,或者从国家宏观考试改革入手,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看问题。然而,这不是个别人、个别学校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因此,在“考研热”的形势下,应与时俱进,研究考研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既能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阵地的地位;又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用性、吸引力,成为学生向更高层次学习的助推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

1.认真研究考研真题,把日常教学与考研真题有机结合[4]

考研政治真题具有以下特点:强调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把握,密切联系社会“热点”问题,把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根本立足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笔记,学生学笔记,考试考笔记”的老做法无法应付综合性、灵活性、现实性越来越强的入学考试。

第一,提高日常教学与考研的相关性。讲课时,教师要把在考研中可能会考到的内容加以扩展,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内容,既能吸引其注意力,也可以使其获得考研所需的知识。在讲授完课本理论知识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做相关练习题,以达到巩固的目的。虽反对题海战术,但是通过做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练习题巩固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针对各章节知识点,笔者从历年考研真题中选择一些综合性、鉴别比较性较强的题目,先由学生回答,再给出正确答案。根据回答情况,找出学生知识的缺陷与不足,及时弥补。

第二,以课本为基础,以考研真题为导向,扩展课本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律、道德、伦理、内政、外交、国防等各方面知识。受篇幅所限,教材只能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很多知识无法扩展。学生仅仅学好书本知识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考研。作为教师,即使意识到了扩展知识、开拓学生视野的重要性,但向哪些方向扩展,扩展到什么程度则是难以把握的。考研政治真题提供了很好的尺度。考研政治真题中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基尼系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知识,既是热点问题又是密切联系课本的重点问题。通过研究考研真题,教师可以发现教材的知识空白,在平时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补充,或者开设专题详细讲解。此外,、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发表的著名文章、讲话也是每年考研真题中常考的知识点。教材根据需要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学生只能“管中窥豹”,无法系统、全面的把握文章主旨。学生对这些文章没有必要全都仔细研读,但是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文章的历史背景、基本要点、重点段落、与课本知识的契合点等内容。[4]

2.依托教学平台,加强网络课程建设

当前,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面临师生比例失调和课时不足的矛盾。一般来说,每个班级有50人左右,一个教师同时教4~5个班级是很正常的,这就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师生关系疏远、课堂管理困难等等,组织课堂活动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是困难重重。另外,各高校目前实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时普遍低于教育部规定,无法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安排在大一、大二阶段,而学生考研是在大四阶段(医学生在大五),间隔时间很长;学生在校外实习,考研复习时遇到困难也得不到及时帮助。

据统计,在校大学生的95%以上经常接触网络,40%的学生每天上网超过2小时,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适应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变化,使网上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具体措施就是以网络为平台,以BBS、QQ、微博等为载体,以课程教案、大纲、课件、习题、参考资料以及教学文件为内容,教师安排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学习,提前学习相关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后教师要与学生及时交流,答疑解惑。这样有助于密切师生联系,突破时空限制,克服教师不足、课时紧张的矛盾。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全科教师”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在这个体系中,处于基础部分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方法而支撑着理论整体框架的是哲学,居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大厦核心和顶端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三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三者共同建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大厦。因此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洞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形成整体思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各高校的普遍做法是明确分工,一个教师主讲一门课,长期不变。讲课时,教师只讲授本课程的知识点,对其他课程的知识点省略或一带而过。课程越分越细,教师知识面越分越窄。而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一种选拔性考试,灵活性强,各课程之间知识点相互渗透,综合出题是近年来考研政治真题的趋势。[4]因此,培养精通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全科教师”势在必行。

“全科教师”就是能够熟练讲授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的教师。他们不仅在微观上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原因、意义可以清晰的讲解,而且在宏观上也可以对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概念和原理的内在联系进行清晰的讲解,以帮助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做到:第一,百流归源,把分属于不同章节、不同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前后左右联系起来,找出契合点,融会贯通。第二,一题多解,对同一问题能够以全局视角,从不同课程角度来思考和分析,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从容应对这类跨章节、跨课程的综合类型考题,构建起完备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安利,唐明勇.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生入学考试衔接的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74-77.

[2]单玉.高校“两课”教师职业倦怠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1):90-91.

中考政治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艺术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核方法 改革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以某种程度上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的极端表现。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重专业、轻思政现象普遍,到课率明显低于普通专业学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普遍评价较低,面对艺术类学生颇有点无可奈何。这种师生之间互相指责甚或互相排斥的不和谐现象要得到改变,根本出路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而作为“教”与“学”指挥棒的考核方式理应成为改革的先导。

1.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现状及弊端

艺术院校大多囿于师资、观念、外部环境等因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上少有作为,采用传统考核方式仍是大多数院校的选择。所谓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特点是标准化和终结式,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1.1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功能已然发生异化,评价功能成为最大的追求,引导功能遭到漠视。因此,易于评分、操作便利的标准化考试显得异常重要。笔试开卷或闭卷由此成为最常采用的考试形式。当然,很多艺术院校也把学生考勤、学习态度、作业完成等纳入到考核之中,统称平时成绩,但所占期末成绩比重多在30%以下,期末笔试成绩仍是决定性因素。相对于艺术类学生个性化的专业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强调标准化、重视共性的考核方式是缺乏吸引力的。

1.2考核内容片面。

标准化的考核要求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题型并没有脱离高中时期的考试模式,依然分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考试内容偏重于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核,这就造成考试内容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脱节。很多学生仅仅依靠临时抱佛脚也能取得高分。答案唯一的标准化考试会导致大学生“重复述、轻思考”、“重记忆、轻理解”,而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活跃、崇尚创造,机械的考试内容逐渐会削弱他们学习的兴趣,并造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偏见。

1.3考核方式“重智轻德”,学生“知行不一”现象突出。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上是“德育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教学主旨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应有别于其他课程的考试方式。但事实上,思想政治课单一片面的考核方式使之与其他知识性课程的评价并无二致。过于注重纸笔测试和量化评价,则忽视了对学生政治思想实际状况和品行的考察,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在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知行”不一致、不协调的现象。

1.4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是终结式考试,即以一张试卷作为成绩评定的最重要甚或唯一依据。一次考核定成绩,使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直接将目光投向期末考核,将过关的希望和精力放在考前的突击上。学生存在“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意听,公共课不想听”的心理,甚至出现“专业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公共课狂逃”的现象,而结果也往往是“考前背、考后忘”。这样的考核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也无法检验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和思想政治素质,背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与初衷。

2.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2.1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要与素质教育相适应。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它课程一样,也应按照教育规律,在素质教育语境下不断探索。在素质教育语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及功能定位首先应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是一门以向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但同时也应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课,具有不可忽视的人文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传递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比较亲切的方式入脑、入心,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味强调政治性的生硬面孔。可以说,人文知识和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要载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一定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思想觉悟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应摒弃过去对知识点的过于看重,从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掌握,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转变为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2.2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相适应。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目标不单是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能够自觉接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强调“知”,更强调在“知”的支配下具体的“行”,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强烈的实践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应立足课程特点,除必要的知识点考核外,更应发挥引导功能,要促使学生思考,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水平和解决能力,而学生的现实表现应引入考核体系。

2.3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要与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下,受教育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更有其鲜明特点,加之网络的发展使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原有考核方式已无法适应受教育主体学生的变化。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一定要与艺术类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热情感性、求新求变等特点相适应,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既要有利于督促学生对平时基本教学规范的遵守,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又要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要克服以往模式的弊端,可以努力建构多元化、综合式、全程式的考核方式。多元化,即考核方式突破单一的笔试,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综合式,即改变传统考核方式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知能力和思想表现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全程式,即让考核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强调过程的管理。

3.1合理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成绩的构成比例。

具体做法即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中所占比重。学生考勤、课堂参与、作业、社会实践、现实表现(辅导员的评价)、奖惩记录等都纳入平时考核。期末考试成绩按开闭卷以低于50%为宜。这种考核内容及比例的变化,能够相对弱化期末考核,强化平时考核,而社会实践考核的引入,也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实践教学的趋势。我所在学校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各占总评成绩的50%,其中平时成绩又分为考勤及课堂表现、社会实践和现实表现三项。实践证明,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对艺术类学生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考试题型应更开放,除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考核之外,案例分析、材料分析或者心得体会式小论文都是艺术类学生比较欢迎的题型。当然,案例和材料的编选尽量能够与艺术专业相关。平时成绩加大所占比重意味着平时成绩的管理必须更加细化。考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将其分为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两个部分。学习态度包括到课情况、听课情况;学习能力包括作业完成质量、回答问题、参与讨论辩论、演讲发言等各个方面;现实表现则包括辅导员评价、参加义工、义务献血等社会公益活动情况、各类奖励等,这一栏评分应有民主评议和监督过程,以保证分数评定的公正客观。

3.2丰富期末考试手段。

灵活多样、不拘形式、能让学生有所选择的期末考试形式可以很好地吸引艺术类大学生的兴趣。艺术类大学生习惯于感性思维,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笔试可以开卷或半开卷为主,重在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而不是记忆上;口试是一种受到学生欢迎的考核方式,可以较好地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不易作弊、公平性好,也利于发挥艺术类大学生语言表现力强的优势,缺点是效率较低,但作为期末考试的一种补充形式,可以设置一定条件,比如到课率80%以上、课堂表现良好等,鼓励一部分学生参加;课程论文答辩,可以参照毕业论文答辩模式,鼓励有兴趣的学生以写论文并参加答辩的方式完成期末考试;优秀学生可采取免试制度以作奖励,如全勤、课堂表现良好、作业完成质量高、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直接免试并给予高分;有的学校采用视频考试法,即让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这也属创新,但视频题材的选取、知识点的覆盖等给考试的科学性带来一定困难。我以为,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考试改革今后的方向应该是赋予老师更多自,不局限某一特定形式,而是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不同形式搭配起来使用。

3.3强化对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重视社会实践环节。这里的社会实践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学生在课外的作业实践、社会公益、社会调查等。对艺术专业学生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制成宣传海报、拍摄DV作品、话剧表演、节目主持和相声小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社会实践作业,这种方式可以较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学生特长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使学生在真正的实践参与中思考和提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社会实践对艺术生尤为重要,这样即可减轻教师的批阅任务,提高实践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这正是艺术生比较薄弱的方面。鸟巢一代和海宝一代体现出的志愿精神是“80、90后”身上非常可贵的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辅导员、班干部等配合下,认真做好学生参与社会公益的记录,逐步引导艺术专业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此外,艺术院校艺术采风、写生等专业实践较多,思政课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这些机会在专业实践之余学会观察社会,学生的思想感悟可作为社会实践给予评分。

4.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可能要面对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是推进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举措和突破口,但因事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局,在具体实施中可能会面临众多困难。

4.1考核方式的灵活性与管理规范性的矛盾。

为规范教学,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加上各类教学评估的要求,高校教学管理的规范性日趋严格,而教学管理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也使得管理的规范性更加强化,考核方式的改革无疑会加大教学管理的难度和成本。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灵活多变如何与规范化管理实现衔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4.2平时成绩评定如何做到科学、客观。

平时成绩的评定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干部、学生辅导员等,内容繁杂,怎么样使平时成绩评定做到公正客观是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4.3考核方式改革有可能会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务负担。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监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评分点大大增多,工作任务相应增加。但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处于边缘化地位,教师数量偏少,工作任务较普通院校更重,改革之后,如果客观条件没有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负担会进一步增加。

参考文献:

[1]步德胜,高菲.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法的探讨[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中考政治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政治文化;发展;演变

政治史论十四篇是全书论述的重点。《论孙权父子之“轻脱”―――从一个侧面看孙吴政权之性质》,堪称是全书的总纲。此文对孙吴政权的性质作了一个全新的估量,认为孙吴政权与曹魏与蜀汉相似,“而与西晋有异”。作者认为三国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都为“寒族,非儒家”,而“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为服膺儒家的豪族”。作者自称立论的方法,“ 依然是陈寅恪先生剖析魏晋时期社会性质的变迁及其表征的方法”,但结论却与《陈寅恪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的看法有所不同。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呢?一是孙吴统治者的阶级出身是寒门;二是孙氏不重儒学与礼制;三是孙氏婚姻“ 不计行辈”;在立后问题上是“因爱登后”、“位以色登”,四是孙氏好驰猎、喜滑稽与酗酒;五是孙吴政权与儒学世族阶层之间的政治冲突不断。所有这些,都言之有据。

《论孙权与儒学朝臣间政治观念的分歧及其斗争》,是对立论依据之五的进一步申述。作者申述的理由有二:一是孙权崇尚法术,与儒学朝臣有思想分歧;二是孙权在实际政治运作中,对儒学朝臣代表人物进行了排斥与镇压。《孙吴后期皇权的运作及其与儒学士大夫之间的冲突―――以孙皓强化皇权及其与士大夫的斗争为中心》,是从孙权的继承人孙亮、孙休推行宗室政治,孙皓强化皇权及其与儒学朝臣的冲突加剧,再进一步说明孙吴政权统治者的社会阶级性,并未因皇帝的更换而发生变化。

《孙权“报聘辽东”及其与朝臣之冲突考论―――兼论孙权的统一愿望及其实践》,研究的重点为外交事件引起的君臣冲突。《孙吴之吕壹事件及其性质考论》,研究的重点在内政方面的“ 校事”制度所引发的君臣冲突。《孙权立嗣问题考论―――从一个侧面看孙权与世家大族的斗争》,则是对于选立太子这一至关重要的选拔接班人问题所引发的“ 二宫构争”事件所作的重点研究。《附:论孙权太子孙登与世族朝臣之关系及其政治境遇》,虽然是人物研究,而实际上是对上述孙权立嗣问题考论的一段追溯与补充。

《张昭政治地位的变迁及其与孙权冲突的原因》,对江北流寓人士代表人物张昭在孙吴政权草创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与地位,对他在对待曹操及孙吴军事战略问题上与孙权的分歧,对其不得为相及其政治地位的下降,以及他的文化性格及对孙吴学术文化的贡献,都作了较全面的分析。《附:孙坚吴夫人事迹考》。作者将此篇作为前文的附篇,可能是从两个方面考虑的:一是“建安七年,吴夫人死,‘ 引见张昭,属以后事’。这一安排对孙权早期统治地位的确立和逐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 吴夫人在有关是否纳质曹操问题决策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是“她说服张昭等人”,最终按照孙权、周瑜的意见,决定“不送质”。

《顾雍论―――兼及吴郡顾氏家风的形成与特质》,分析了江东世族代表人物顾雍为相之原因及其意义,描述了顾雍谨言慎行与刚柔相济的为政作风与政治实践,进而揭示了顾雍在吴郡顾氏门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陆逊与孙权之关系及其政治悲剧之原因考论》。此文不是对陆逊与陆氏家族的全面评价,只是重点探索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陆逊为将之深层政治原因与意义;二是陆逊与孙权之间政治观念的差异及其冲突。

《论诸葛瑾、诸葛恪父子的活动及其对孙吴政局的影响―――以孙吴后期政局变化为中心的考察》,此文考察分析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琅邪诸葛氏之南徙及其家族门第问题;二是诸葛瑾之谨慎及其与孙权之关系;三是诸葛恪兄弟的轻脱戏弄之事及其文化意义;四是黄武至赤乌年间孙权对诸葛恪的培植及其政治活动;五是建兴年间诸葛恪主持的政治改革、北伐及其失败原因。

《临淮淮阴步氏与孙吴政权之关系述论》,此文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步骘在孙吴的活动及其士人品格;二是孙权步夫人争后及其对孙吴政治的潜在影响。《附:全公主对孙吴政局变化的影响》,是对前文的补充与延伸。由于全公主是步夫人之女,她“为其母争后,并迫害其对手”;在孙权晚年及孙亮统治时期,她又是政治权力的实际操纵者”,对孙吴后期的政局影响颇大。此书的最后部分是有关孙吴学术文化的专题研究,计四篇。按上述顺序继续编号,《孙吴时期侨寓士人之文化贡献考略》,是从文化传播的视角,论述这些士人的学术文化素养及其学术著述与教育诸方面的业绩。《附:汉末流寓江东之广陵人士与孙吴政权之关系考述》,侧重考察两个方面:一是广陵人士与孙吴政治的关系;二是广陵人士对孙吴的学术文化贡献。

《读〈三国志・吴书・孙和传〉、韦昭〈博弈论〉推论孙吴中期士风的变化与侨旧士风的差异》,这篇论文的写作手法,是模拟唐长孺先生的《读〈抱朴子〉推论南北学风的异同》。两相比较,视野明显不及唐老宽广;而文章标题亦过于冗长,不如唐老简洁。但作者这种力追前贤的志气、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中考政治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存在着功能缺陷、内容缺乏创新、考试形式陈旧等问题,而考试环节设置错位、教师素质不高以及学生的功利主义应试目的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所以,这些问题只有从完善考试功能、拓展考试内容、创新考试形式等方面入手,才能有效得以解决。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面临的困境

1.考试功能存在缺陷

第一,考试是知识导向而非能力导向。能力养成应该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仅起到了知识学习导向的作用,远远没有达到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第二,考试缺乏诊断性评价。由于受到学时、学习内容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都安排在一个学期期末或一门课程结束时进行,也就是说考试都是总结性考试,而非诊断性考试。这既不利于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发挥考试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第三,教学评价过分依赖单一的总结性考试,无疑强化了学生对考试的功利性认识和做法,从根本上背离了建立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的初衷。

2.考试内容缺乏创新

作为教学重要环节的考试应该以能力考核为主要目标。而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内容通常是以知识的考核为主要切入点,考试内容围绕课堂传授的知识点进行,其结果导致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书本以及老师拓展的部分知识。这种考试,对于老师而言,试卷分析科学合理就是完成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考试及格就算完成学习任务。

3.考试形式过于陈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考试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借用了中学应试教育的考试形式。一般是采用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试卷结构大体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个方面的内容,题型模式一般是由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论述题等部分构成。

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形式而言,沿用传统的主客观题型作为主流模式,尽管花样不断翻新,但其考查的内容还是难以脱离对知识的考查,因为选择、填空、名词解释以及简答等题型的考查目的是应试者的识记能力,而即便是属于主观题的论述和分析类型,其考查目的也是应试者的识记和相关材料的组织能力。尽管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过程中部分采用了撰写小论文的形式,但由于资料、题目以及考试功能运用的局限,都还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考查学生的提炼观点、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论证观点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存在问题的原因

1.考试环节设置错位

在学校教学过程中,任何一种考试都应该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促进与评价作用是设置考试的根本目的。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难以发挥其促进和评价作用。

第一,考试定位出现偏差。高校因专业不同而各具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过分偏爱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课被弱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任何高校都会出现一个尴尬的局面,即国家要求必须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具体到各学校都极其不情愿地把授课时间等资源分配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以,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具体到考试环节设置,都出现“缩水”和应付的现象便不难理解了。高校大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必修课的考试类型定为考查课,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难以有效地利用与整合教学资源的局面一再出现第二,教育教学监控目标单一。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定位出现偏差,因而,在设置考试环节时便出现了过分突出考试的总结的现象,即仅仅将课程考试的及格与否作为监控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唯一目标。是否促进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是否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否推动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均不在教育教学监控的范围之内。由此,使思想政治理论课退化成为一门普通的基础文化课,与其所承载的任务与使命严重不符。

2.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不可否认,落实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应有功能,与考试的直接组织和操作者的自身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并非所有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都天然具有这方面的素质。客观而言,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作为应试教育的“工具”,具有知识传授和考核的思维定式是必然的。因此,他们在考试内容和形式的设计方面不可避免的带有应试教育的痕迹,缺乏从考试环节培养高校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先进理念,还不能合理有效地设计和操控符合高校培养目标的考试模式。

3.学生的功利主义目的

突破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应重视学生考试动机的分析。作为应试者的学生,其参加考试的出发点也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考试的实际效用。现阶段,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抱有一种漠然的态度,这其中当然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几对矛盾,即国家意识形态与个人需要的矛盾、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矛盾、理论教学与经验支持的矛盾以及感性兴趣与理性思维的矛盾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仅仅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效果的一个方面,而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普遍存在一种功利主义目的。由此决定了有些学生不是将考试作为检验自己学习效果、整合知识以及发挥自身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只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及格看做是顺利毕业的前提,当然考试过程中寻求“捷径”者也大有人在。古人云:“求乎上则得乎中,求乎中则得乎下。”由此不难想象功利主义思想指导下学生参加考试的结果了。

三、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困境的对策

1.更新观念,积极完善考试功能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其教学效果的检验不同于专业课具有“硬标准”,学习效果对个人的影响也只具有“隐性”意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应该侧重于考试的诊断性、导向,避免过分依赖于总结。注重考试的导向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使学生通过考试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程度,特别是提升运用理论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解释的能力;发挥考试的诊断可以有效校正学生认知的偏差与错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素养以及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

当然,完善考试功能不仅需要在师资素质提高方面能够制度化,而且还需要加大师资配备的密度以便任课教师能够通过考试及时发挥导向性作用;同时,教学资源对思想政治课还应适度倾斜,包括课时的增加、考试时间的设置都应灵活安排。

2.明确目的,深度拓展考试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内容的拓展与创新成为决定考试改革的关键。只有调整思路,在考试内容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才能避免考试改革“换汤不换药”。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应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首先,应通过考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跳出课堂的局限性,使其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时效性。在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其次,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出发,通过考试改革,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深入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去解决和解释各种社会问题,学会做人、做事。再次,利用考试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学生关心发生在自己周围和身边的事情,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第二,理论考核重能力,实践考核重表现。考试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理论考核重能力,主要是指试卷中应增加案例和应用分析的题目,突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考核重表现,主要是看学生每学年的主题实践活动的表现,结合平时表现及每学年所撰写的总结或论文质量,综合确定学生学年的实践成绩。

3.转换思路,努力创新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的改革,一方面是改变考试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是变换试卷的命题形式。

首先,应该突破单一的笔试考查方式。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而言,笔试方式显然不能一律抛弃,但应该限制其使用的频率。尝试采用试卷、辩论、答辩和课题研究与论文、制作作品、特长或任务表演、情景测验等形式进行考查。这些考试形式的变换,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应试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应考过程中“背书”的习惯。

其次,改革笔试考试的内容。在保留传统笔试形式的前提下,对其内容进行全面调整。一方面压缩客观题的比例,另一方面增加主观试题的含量。客观试题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部分试题不能轻言放弃,但必须限制其在试卷中的分值。同时,也可广泛采用分析题、开拓性试题和撰写小政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其中分析型试题实际上可以考查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如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能力等。而开拓型试题,可以通过设计组织活动,让学生提出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思路与办法等,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富有创新理念,有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最后,小政论文型试题,这种形式实际上是借鉴了中国古代考试的精华,通过破题、立意、对策等环节,几乎可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牢固程度和知识的深度,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文学素养、逻辑推理和观察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还可以通过命题或学生自己选题的方式撰写小政论文,以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参考文献:

[1].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没者和接班人[N].中国教育报,2005-01-19.

[2]孙文惠.“两课”考试方法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6(4).

中考政治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实效性;因素

目前,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主阵地,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函待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16 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素质教育,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探索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因素,有针对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进行改革,进一步增强其实效性,是一项重大课题。

一、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因素

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

教育教学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目前高校本科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必修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选修课课程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这几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范围内的重复,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就存在一定的内容上的重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经济学的内容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某些内容重复。

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某些内容和高中政治课本中的有些内容重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高中历史课本中的有些内容重复。重复的教学内容容易让学生有“炒现饭”之感,从而对政治课产生厌烦和排斥。

目前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投入普遍不足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出去学习,接受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培训的机会和实地考察的机会少,不能及时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只凭书面知识教育学生,课堂教学内容难以充实。同时,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上也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只注重对理论的传授,忽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但也有小部分教师政治意识淡薄,缺乏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非问题认识模糊;有的教师理论学习不足,对许多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问题不求甚解,照本宣科,难以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去深入细致地剖析各种社会思潮、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给出令学生信服的解答;有的教师教学研究投入不足,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只灌输不引导,重点不突出,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影响了教学质量。

3.大学生主题自身因素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可程度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偏见。目前,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实用知识的学习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点,因此,他们先入为主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予以否定,普遍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不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逆反或漠视的态度,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总体上来说,其绝大多数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良好,有强烈的求知欲、较稳定的情绪、较健全的意志和完整统一的人格。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热情与学习劲头不高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他们政治意识不强,理想信念不坚定,很少关心时事。同时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迷茫,不能给自己的人生做科学合理的规划,没有正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

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政治理论课的热情和投入,无疑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可以从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科学的成绩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理论课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等几个方面来着手。

1.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课堂教学作为传授理论知识、引导思想走向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居于中心地位。然而传统的授课方式过于简单,就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出现教师不愿意讲、学生不乐意学的局面,教学效果、目的根本无从谈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

(1)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双向交流,教学相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是双向互动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通过学生的参与教学体现出来。教师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让学生成长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承担学习的责任。课堂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方法,通过把生动的教学形式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统一起来的方式,把教育的要求与大学生的可接受程度统一起来,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感悟和体会。开展课堂讨论教学,教师要做好前期的讨论题目及讨论方法的准备工作,首先要提出讨论题目,所选的讨论题目既要体现课程特点,具有理论或实践意义,又要贴近学生实际,体现社会热点。然后根据所选论题列出参考资料,要求学生做好发言准备。讨论会上教师既要会“放”,让学生充分表达意见;又要会“收”,在总结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将思路引导到正确的观点上来,从而让学生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思想。此外,可以尝试自学、辩论、答疑、社会调查、写论文等方式让大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更多的环节来体验和感悟知识,锻炼和提高各方面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转贴于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优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汇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于一体的形式特点,变革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融合,使教学日益综合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内容丰富多样、信息含量大、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必须对所用的资料及其播放时序非常熟悉,要熟练操作电脑,思路要清晰,语言要连贯,要利用目光和表情与学生进行交流,切忌把教师变成幻灯片放映员、电脑操作员或图片、音像资料解说员。

(3)引入网络文化技术。关于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意见》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在教学方法上把注重理论课教学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思政课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助教学服务,取得课堂教学内容的极大拓展和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以生动、鲜活的图片和大容量的课外信息带给大学生直观的感性认知,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

在把网络文化技术引入到思政课教学的具体教学过程之中,可以针对课本上的某一具体问题,认真提取和筛选网络中丰富、海量的信息,为学生介绍研究这个问题的相关网站和网页地址,供学生继续研究使用;也可以提前预约,通过视频把远程在线专家、学者直接请进课堂,对学生进行相关教学。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建立网上教学网站,教学信息,利用网络文化技术即时交流互动的快捷沟通手段,与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展开广泛交流和讨论,充实、丰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2.改进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应创新内容,增加适应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语言特色,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动实践和比较有针对性地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也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

(1)要有新颖的教学内容。新颖是指内容要新,观点要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努力做到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教师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国内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满足大学生现实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从着手解决小问题上着眼阐述大道理,深入浅出讲解大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实效性。

(2)教学内容要“精”、“准”。在课堂上,教师面面俱到满堂灌往往难以突出主次,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内容“精”、“准”,关键是将一门课程内容相近的章节或涉及几门课程相关内容的章节放在一起,作为一个专题讲授,在此基础上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关注的“热点”。这一要求在时空上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3.建立科学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考评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考评模式的弊端表现为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考察;只注重终结性考核,以考试取代考核,一卷定成绩。这种考评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要突出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坚持“进头脑”的导向,采取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考评不能局限于考试,应变单向、单一的考核(即任课教师的考核)为多向、多样的考核。如将考试与班主任考评和学生考评相结合。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在考核中相应地加入社会实践的部分。

中考政治论文范文第14篇

参考文献的写作是将作者的论文观点和引用文献资料的关于进行区分,是列在论文的最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时政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带来帮助。

时政论文参考文献:

[1][美]罗森堡姆.政治文化[M].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4.

[2]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3][美]加里布埃尔·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6]龙太江,王邦佐.经济增长与合法性的“政绩困局”——兼论中国政治的合法性基础[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时政论文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一)1915-1937:《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411页,学习出版社,1996年9月。

[2]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二)1937-1949:《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22页,学习出版社,1996年9月。

[3]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三)1949-1956:《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17页,学习出版社,1996年9月。

[4]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四)1957-1992:《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1页,学习出版社,1996年9月。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出版,2013年。

[6]聂平平,武建强主编:《政治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7]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2月。

[8]赵虎吉主编:《政治学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

[9]谢岳:《当代中国政治沟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10]郭大松,陈宏海主编:《五十年流行词语1949--1999》,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11]周伟主编:《标语口号:时代呐喊最强音》,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6月

[12]王曦昌:《百年口号中国口号解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

[13]马少华:《百年口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14]王志强:《中国的标语口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9月

时政论文参考文献:

[1]尹钛:《就“号”这一口--国民革命中的口号政治与政治口号》,载《文史知识》,2011年06期。

[2]刘亚平:《试论政治口号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历史作用》,载《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厉有国:《十年内战时期党的标语口号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角色分析与启示》,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年02期

[4]马凌:《政治文明、政治沟通与政治传播学》,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04期

[5]李元书:《政治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载《政治学研究》,2001年03期

[6]田为民:《文化与权力--解读当代西方政治沟通理论研究中的文化取向》,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02期。

[7]佚名:《我党不同历史时期的口号》,载《刊授党校(学习特刊)》,2007年

[8]杨富贵、杨瑞红:《实事求是地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载《黑龙江史志》,1994年06期

[9]李君如:《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中考政治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大学生养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行为是内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表现,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影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当前形势下,如何通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更好地渗透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凸显以人为本,创新教学理念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鲜活的人,是去做人的工作。我们要看到现在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和层次性非常明显,每一个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认识、心理素质、家庭背景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我们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理念,关注每一个个体,理解每一个学生的困难和需求、理想和追求,以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如果学生的实际困难或问题得不到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很难取得预期效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将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巧妙地贯穿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米德认为“真正的交流是一种对话”。[1]美国后现代课程论专家多尔认为对话是交往性的、双向交互性关系,他提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对话的前提是平等尊重,是相互理解、宽容与接纳的一个过程。在对话式教学中,一是要做到教育关系的平等化,老师和学生是平等交流的关系而非传统的“师道尊严”;二是要实现教育内容的现实化。思想教育不应局限自己的视野,应不断拓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实际生活等各层面的渗透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紧扣时代脉搏。对话交流还要与情感相结合,通情才能达理,入情才能入理。脱离情感的单纯对话,与大学生很难产生感情上的沟通和共鸣,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从目前90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他们更易接受融入各种时代元素的教育方法,更易接受来自教育者的教育和启迪,而不是单纯的说教。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重视感情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对话中和大学生谋求“共情”,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信任,使教学内容在“共情”之中,实现春雨润物般的效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灌输过程,而是一个心灵沟通、思想交流的过程,它并不像其他知识那样简单的给与,而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自我认识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只有充分的认识了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所具有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从而使他们心悦诚服的接纳、理解并且自觉的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平常教学中既要坚持科学性,又要坚持艺术性,以理服人。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和提升教师素养

2010年9月,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素质的教育。”[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因此,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的知识功底和理论素养是关键,没有一个知识丰富的教学团队,就不可能有精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才能从新的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上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层次和教学品味,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的深度和理论穿透力,满足大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要加强自我修养,要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精神、道德人格四个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学养丰富的专家学者,言行一致的道德楷模,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在教学科研活动中,既要与时俱进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又要从实际出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课程建设的学习研究,还要以创新的精神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师资的引进和培训,通过师资引进和培训,改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自身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增强教师的个人魅力;另一方面。要树立竞争观念,建立优胜略汰的竞争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提高人才质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三、改变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