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范文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范文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范文第1篇

【知识点的认识】氧气的工业制法,它是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来分离出氧气.具体步骤是:首先将空气净化除去杂质等,然后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使空气液化,控制温度蒸发液态氮气,沸点较低的氮气先蒸发出来,余下的便是沸点较高的淡蓝色液态氧气,将其加压贮存在钢瓶中备用即可.【知识点的认识】氧气的检验方法如图所示:,就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或试管内)来检验,如果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证明该气体是氧气.而氧气的验满方法是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来验满,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在瓶口能复燃,则证明该瓶氧气已经收集满了.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范文第2篇

一、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对高中学生而言,不但要有随机的积累,更要注意有目标的积累,并在积累中注意梳理;要通过梳理,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使语文素养的各方面要素整合起来。”为了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必修课设计了“梳理探究”板块,这说明培养学生梳理探究的能力是必要的。

熟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文化习俗,折射出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符号意义和文化意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梳理探究”中有“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专题,目的是让学生对他们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在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便于加深理解和准确运用。对熟语进行梳理探究,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二)学习、生活实际的要求

语文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熟语来源于生活,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曾用“摸着石头过河”来阐述改革方法。谭锦曾发表《中的谚语》;潘晓柒发表了《熟语隐喻在现代体育运动中的运用》;金小平发表《汉语金钱文化熟语初探》等,说明了熟语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统览近十年各省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以及高考试题,都发现有“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个知识点。熟语是高中语文教学与考查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中,高中生运用熟语的能力较低,在高考中熟语知识点的得分率并不高。

(三)梳理探究的可行性。

熟语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等,具有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特点。对其探究不会只拘泥于语文学科,还能引导学生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关注科学、人文、自然、艺术、社会和人生等各个领域。从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看,这种涉及领域广阔的专题研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活动的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对熟语的梳理探究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且是为了达到高考考试的要求。高中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联结教、学与考,引导学生从生活与学习中进行梳理探究,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符合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

二、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内容

(一)熟语的概念、分类及出处

熟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多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的作用。它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警句等,内容十分丰富。对熟语梳理探究首先要了解其概念内涵,然后以“常见常用”为标准从分类和来源出处进行梳理。在了解熟语的分类和出处的基础上探究其文化现象,及其在写作中的应用。

(二)熟语的结构

熟语是由词或语素构成的,只能作为整体去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的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成法来分析。熟语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有的是一个短语,有的则是一个单句,有的则相当于复句的紧缩,有的则无法用语法去分析。即使是短语形式,其内部语法结构也不一样,比如:“不刊之论、一锤子买卖”等是偏正式结构;“危言危行、陈芝麻烂谷子”等是并列式结构;“哀鸿遍野、旧瓶装新酒”等是主谓式结构;“集腋成裘、摸着石头过河”等是动宾式结构;“从善如流、贻笑大方”等是动补式结构;“入木三分、请君入瓮”等是兼语式结构。“胡说八道、大大咧咧”等熟语则无法从语法结构去分析。从熟语的内部语法结构梳理,了解语法结构,能更好地掌握含义及语法功能。

对熟语的结构梳理还可以从音节结构入手,比如:“冷冷清清、勤勤恳恳”等是AABB结构;“风尘仆仆、果实累累”等是ABCC结构;“栩栩如生、步步为营”等是 AABC结构。从音节结构进行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其含义及语法功能,在此基础上还可探究其在韵律上的效果。

另外,熟语的字数也会引人思考。熟语字数一般在三至十个字之间,在成语中,四字成语又占大多数,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的成语则很少,可以去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三)熟语的运用

学习熟语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并运用。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以教材、高考试题或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为主线,从学习和生活中梳理探究熟语,将梳理出来的内容编辑成册,整理成测试题或设计成活动方案,可以激发其兴趣,开拓其思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文化素养。梳理探究熟语的运用可从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一是26个字母熟语联考。内容涉及辨别字音、辨析字形、含义的理解,选用填空、使用正误选择、表达运用等。在归纳近十年全国各省熟语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中常见常用的熟语,以26个字母为顺序编成一套测试卷,再探究其记忆、运用的方法。通过熟语联考试题的编写与测试,梳理熟语考查中常见的题型,分析研究其考查特点,有利于学生对熟语的掌握。

二是美文佳段妙句的积累赏析。这个活动主要是梳理探究熟语使用的技巧以及效果。从教材与高考现代文、高考佳作中进行梳理探究。通过对使用熟语的篇章句段的积累与赏析,提高学生运用熟语的能力。

三是熟语故事演讲。熟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多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的作用。梳理出启示性较强的成语,设计语文课前三分钟的熟语故事演讲活动,或进行全班或全年级全校性的讲熟语故事的比赛,然后探究其在写作中的运用。

四是熟语游戏活动。以熟语为主题进行单独的游戏活动,也可在班级晚会或其他活动中穿行。比如:熟语猜谜,熟语接龙,熟语对对子,看熟语说故事,用熟语概述场景或用某一动作、表情、场景展现熟语意思。这种形式的活动在某些电视娱乐节目、知识能力竞赛的节目中也常见到。可以探究熟语在激活思维、渲染氛围等方面的作用。

(四)熟语与文化

熟语是汉语言宝库中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其内容涉及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等,了解熟语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一是熟语与各学科知识的关联。可以结合目前所学的科目,梳理出相关成语,指出其中关联。比如:“青出于蓝、水滴石穿”等包含着化学知识,“海市蜃楼、立竿见影”等包含着物理知识,“物竞天择、雨后春笋”等包含着生物知识,“气冲斗牛、天涯海角”等涉及了天文地理……也可以从“趣味”角度去梳理探究与学科知识的关系。比如:1.含有人体部位名称的熟语2.含有常见动物名称的熟语(十二生肖)3.含有常见植物名称的熟语4.含有常见物件名称的熟语5.描写常见自然现象的熟语(春夏秋冬)6.含有数字的熟语7.含有同义词或反义词的熟语8.含有“如”比喻性词语的熟语9.新闻、广告中的熟语。多角度梳理熟语,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利于理解、识记、运用熟语,还有助于带动其他学科的研究。

二是本地方言熟语。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再是“圣旨”,而只是教学的线索,教学的凭借。因地制宜,补充教材,设计出符合当地学生喜爱的“梳理探究”活动是应该提倡的。熟语是从生活中凝炼而成的,梳理本地方言熟语,也可进一步探究方言熟语与汉语熟语在语音、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异同。

三是汉语熟语与外来语熟语的研究。熟语来源于生活,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是否会有自己的熟语呢?梳理因外来文化而形成的熟语,或将某些英文句子用熟语来概括或将某些熟语翻译英文。也可探究不同语种中语意相同的熟语在结构、语法等方面的特点。

让学生从生活、从教材和学习资料中梳理知识,将搜集到的熟语编辑成册,编成测试题,设计成活动,甚至探究其特点、使用效果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整体上进行观照,以多种方式展现,把这些语文知识落到实处,克服空讲语文知识而忽视实际运用的缺点,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

三、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方式和时间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要具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要学会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探究和积累运用,高中教与学的实际过程中还要考虑到高考因素。能将教、学与考三者融合起来的方式和时间才是真正能实施的方案。活动可以采用课外兴趣研究或课堂学习任务的方式,也可两种方式互补;可以在一个教学班也可以在一个年级操作完成。将任务分派到班级、小组、个人,班级或小组负责完成某一项目,然后将项目中的各个小点内容分派到个人。采取个人自主梳理研究,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整合编成学习资料或测试题或活动方案后供他人参考使用。时间上可以以高中三年为计划,将梳理探究的内容具体到每一学期每一周每一节课以及节假日。比如:熟语音形的识记可放在早晚读之前,讲熟语故事可放在语文课前三分钟,26个字母熟语联考从高一开始,每两周测一个。人人参与,个人自主与集体合作,利用课内外时间,结合学习过程,大统筹之下步步为营,便可以做到多角度多层面地梳理探究熟语。

四、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意义

“熟语梳理探究”的方案,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融进了教、学与考,有利于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利于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此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能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熟语是人们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深刻的思想内涵,多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的作用。熟语的梳理探究不仅能提高学生熟语的运用能力,还能激活课堂,增强兴趣,开拓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S].桂政办发[2012]1号01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 教基〔2001〕17号.

[4]课程教材研究所等.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顾之川.“梳理探究”编辑意图与教学建议[J].语文教学通信・高中刊, 2010,(05).

[6]余家骥.浅析《熟语研究》[N].内蒙古日报, 2010-5-14.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范文第3篇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梳理探究”却处于一个很尴尬的状态:一方面是课程理念、教材编者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却是高考没有直接涉及或涉及甚少。所以很多教师认为既然高考都不考了,那也就可以不教了。于是“梳理探究”便形同虚设,俨然成为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下的一个牺牲品。

那么,该怎样对待“梳理探究”这一部分,该用何种方式来教学“梳理探究”?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积累的点滴体会,对“梳理探究”的教学方法作一浅探。

一、态度要重视

既然新教材中设置了“梳理探究”这个部分,那就自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且不说高考考不考,考的比例有多少,就是五个模块中安排的15个专题,其内容精彩纷呈,意趣盎然,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本身也值得学生去了解去探究,这也是对学生课外知识的一种拓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培养。且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认为,切不可对“梳理探究”置之不理,首先应该从态度上高度重视它,把它提到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同等的地位。在这个思想认识的前提下,“梳理探究”才不至于被束之高阁,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二、结构要了解

“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个必修模块各安排3个专题,分别是:必修1: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2: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3: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必修4:逻辑与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必修5: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

这15个专题中,前7个专题侧重于梳理,侧重于对语言现象和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后8个专题侧重于探究,侧重于对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进行探究。从纵向的模块来看,各模块间的3个专题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且呈逐步提高、循序渐进的形式,编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从横向的内容来看,有的侧重于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以便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了解了“梳理探究”的内容结构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教法要灵活

“梳理探究”毕竟不同于“阅读鉴赏”等,态度上固然要同等重视,但时间上却又无法与之平分秋色。所以在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时间安排和活动形式等方面都要作灵活处理。

1.教材处理要有弹性

每个必修均设有3个“梳理探究”专题,按照教学计划,每学期要完成两个必修模块,也就是每学期有6个“梳理探究”专题,如果要求学生全部完成,显然是不现实的,其结果很可能是有量无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某一个专题,在一个专题内部也可以再进行分工,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就某一专题本身的各个活动环节而言,也要作灵活处理,剪裁取舍,把握弹性。例如,在必修5“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先安排课外时间自行阅读这一专题内容,然后交给他们梳理探究的具体任务:在 5个必修模块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滕王阁序》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弱冠”,《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山东”,《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壬戌”“既望”,《张衡传》中“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的“公车”“郎中”等等,分别涉及年龄、地理、纪时、官职等古代文化常识,请4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从“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中选取一个角度,以小组为单位,对5个必修模块中涉及的相关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最后安排一节课进行成果展示。结果表明,学生梳理得很具体,这等于是对文言文的一次复习。考虑到学生的梳理只展示现象,而缺乏理论,我结合本人开发的校本课程《语文趣味知识集锦》中的一个单元――古代文化常识说略,分别梳理了“古人称谓简说”“古代年龄称谓小集”“古代地理常识知多少”“文言文中职官的辨识” “‘左’‘右’孰尊”等方面内容,提供给学生参考。这些内容,既有理论说明,又有例子佐证,而且都跟文言文有一定的关系,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学生探究的欲望就更强烈一些。

2.教学设计要有科学性

“梳理探究”教学设计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性,要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的安排,要突显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一次观摩课中,我开设了必修2中“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专题。教材中这一专题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成语的运用,成语与文化。其中第一和第三部分侧重于文化的角度,知识性比较强;第二部分侧重于运用,趣味性比较浓。要想在这短短的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丰厚的教学内容,显然是有很大难度的,我的教学思路是:本着知识性与趣味性兼顾的原则,采取删繁就简的方式,整个专题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侧重于运用方面,先在课堂上引进游戏活动和分组竞答的做法,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第二部分再侧重于文化方面,分派课下的梳理探究任务。这样由感性到理性,由趣味性到知识性,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和过程。

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是:(1)激情诱趣,导入本课;(2)追本溯源,成语常识;(3)集思广益,成语游戏:①用十二属相填写成语;②成语猜谜;③成语对联;④成语接龙;(4)咬文嚼字,辨析误区;(5)牛刀小试,课堂训练;(6)学以致用,课外延伸:①梳理:误用频率较高的“不”字成语10条;②探究:成语中的谦敬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3.时间安排要有合理性

“梳理探究”的活动主要靠课外进行,而不是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课堂只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而且也不能集中安排,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宽度。为此,每个必修模块教学开始之初,我就根据实际教学进度排出“梳理探究”的学习时间表,让学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认真准备,并明确限定完成任务和展示成果的具体时间。

4.活动形式要有多样性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知识;积累方法;梳理方法

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养成的习惯和能力。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梳理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不重视积累,就会导致语文“营养不良”;学生不注重梳理,就会被收集来的东西压得喘不过气,甚至被活活压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积累和梳理,指导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一、提供必要时间

现在的学生课程较多,作业较多,一天累到晚,也难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语文老师应考虑有利于学生积累梳理的因素,拿出一些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去积累和梳理语文知识。

二、加强方法指导

1.积累方法

(1)诵读。

朗朗书生是语文的特质,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有效的积累方法,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佳句,学生能提高语文素养。现在的语文课堂读书声少了,甚至连读都让学生快速默读,这实在是语文的悲哀。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诵读易引起学生强烈的有意注意,精神饱满,容易识记;默读则易让学生情绪低落,处于无意注意状态。

(2)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几千年的经典之谈。老师应帮助学生分类归纳,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等方法进行积累。比如学习人教版新课程必修2《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时可把姓氏源流、年节风俗、民族探源分别整理成卡片,帮助积累识记。再比如现在报刊上经常出现的“美轮美奂”“差强人意”“不以为然”等成语,错误频率很高,可整理相关资料。

(3)积累思想、积累生活经验。

俗语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知识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发现。这要求我们关注生活,处处留心,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所需营养。在语文积累中,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思想文化等隐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注重加强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比如指导学生看电视、上网学习语文,并定期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心得。

(4)积累要注意层次性。

老师应注意根据年级阶段特点,将高中阶段必须积累的知识分解到各学期,循序渐进地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化整为零,不断提高,庇千山之材,成一家之言。在这方面,教师最好是编辑校本教材,将各知识点整理成册,利用早读、晚自习督促学生积累。

2.梳理方法

(1)梳理要分门别类。

积累多了,头脑中的知识自然就多而杂,要让杂乱无章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一个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梳理是必不可少的。如,表达技巧知识梳理,古诗词常用意象指向,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归类等,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学中经常出现你问表现手法,学生答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这些令人尴尬的事情,显然是学生不善积累梳理的结果。再比如学生对成语掌握困难,可指导学生分门别类进行简单的梳理,一个类建一个档案,考试或者做练习时,遇到一个填入一个,三年下来,各个类别的成语就很熟悉了。

(2)梳理要讨论探究。

梳理比积累更难,教师要善于组织专题,让学生讨论、归纳,帮助学生建立条分缕析的知识网络。如我在上古典诗歌鉴赏课时,要求学生讨论:“古典诗歌中诗人主要表达哪些情感?”学生举例、探讨,内容涉及相关诗人及处境,诗词及感情,表达及技巧等。通过学生的探讨,最后古典诗歌的情感分类不言自明。

(3)梳理要比较交流。

语文学习中有许多知识需要比较,在比较交流中明确知识体系。如文言文中学到的“以”字,有时相当于“而”字,这两字有何异同?为解决此问题,我要求学生把凡是已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的“以”字和“而”字相关的句子记录下来,排成一队,用法相同的归成一类,看可以归成几类。整理完毕,每组抽学生进行交流。“以”、“而”的用法就一目了然了。再比如教学《琵琶行》一诗,我特从比较艺术方面设置了三组比较:一是琵琶女与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比较;二是白居易音乐描写与李贺《李凭箜篌引》音乐描写之比较;三是作者与琵琶女身世比较。论题研讨完成,教学的深度和学生知识的广度充分彰显,学生素养有效提升。

三、督促措施得力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图表法;归类法;梳理;复习

高考注重能力考查,没有扎实的、系统化的、条理化的基础知识,就不可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和复习中知识的梳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知识梳理,就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使所学的知识深化、条理化、系统化,使之形成新的合乎逻辑的有内在联系的体系或相应的问题,然后将这个新的体系或问题返回到教学中去,并结合实际加以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达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一、重视图表法知识梳理

图表法就是以一定的图表形式来梳理、反映教材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只是繁多而又分散复杂的内容,它具有直观、形象、简明、概括的特点和优点。教师恰当地运用图表,便于教学、复习和记忆,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能力。教师根据不同的需要刻意绘制以下几种不同的图表形式。

(一)知识性结构体系图表

此图表在教学和复习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功能是对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作出整体的系统的反映,它便于总揽教材内容,从整体上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知识点。通常是以单元或课节为单位来梳理、反映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以及各个层次构成的基本内容的层次结构体系图表,或者是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或一条基本线索来梳理、反映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图表。例如,高一年级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知识总结如下。

1.消费类型:(1)按产品类型分为:a.有形商品消费,例如书籍、运动用品;b.劳务消费,例如你到餐厅吃饭,服务员为你服务。(2)按交易方式不同分为:a.钱货两清;b.货款消费;c.租货消费。(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a.生存资料消费,例如日常所使用的衣、食、住、行;b.发展资料消费,例如教育、培训等;c.享受资料消费,如在KTV唱歌。

2.消费结构:(1)概念。(2)特点。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

4.做理智消费者,因人而异,适度消费,理性消费。

(二)专题性知识图表

专题性图表的功能是用来梳理、反映某一类型知识内容的,它便于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某一专门性问题。综合性图表的功能是用来对内在联系的各种不同类型知识内容进行梳理,把它们贯穿起来,作出综合的反映,或把若干专题系统地综合,构成新的知识整体,它便于从整体上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复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例如,讲解“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除了让学生掌握扩大再生产的方法外,还应该重点阐明“资本家能够扩大再生产是剥削工人的结果,同时扩大再生产又是进一步加强剥削工人的手段”,“当无产阶级执政后,没收资本家的全部财产收归国有是天经地义的”的道理,揭示出“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的真谛。教师在讲解问题时,要明确目的,讲解的内容要按照教材内容的严密逻辑系统,分清主次,重点突出,抓住关键,解决难点。既要有针对性和现实性,又要考虑知识的连续性和结构性;在讲的方法上,要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特点,以问题为媒介,把学到的知识有机地连接起来。

(三)比较知识图表。比较图表的功能是用来对彼此有某种关系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对比分析,以反映它们之间的异同和联系,比较的方法是分析和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的辩证方法,是政治课教学和复习中常用的方法,它能加深对各种事物的本质的理解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政治课的教学和复习中要广泛运用比较的方法。例如,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教学中,不急于引入“哲学”这一抽象概念,而是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他们讨论人的聪明才智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才有的。同学们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这时,笔者便问同学们,“愿不愿做一个聪明的人”,不用说,谁都愿意做一个聪明的人。于是,笔者便抓住话题从理论上讲要做一个聪明的人,就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就要学习哲学,它能给人予智慧,给人予方法。它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接着,笔者又用现实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进行对比教学,说明哲学对指导人们行为的重要性,这样,就能使同学们自然懂得: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加强归类法的知识整理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复习方法;运用能力;基础知识

一、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初次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但是可能掌握得还不够扎实,对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不太清楚。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和其他理科类知识一样,需要理解,也需要记忆。只有掌握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记忆。要想掌握好高中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要梳理好基础知识。对于理科类学科,各种知识之间都存在着较强的逻辑关系。高中生物学习的是有机物、无机物、细胞等相关知识。梳理好这些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梳理好这些知识,特别是在初次学习之后就梳理,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梳理,通过具体的学习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其间的逻辑联系,从而站在一定的高度驾驭基础知识,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梳理知识,可以在每节课学习完之后梳理,在章节学习完之后再进一步梳理,在本教材学习完之后进行宏观的梳理。

比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时,就可以这样梳理。必修一的教材内容是细胞。在每节课、每个章节学习完之后可以进行小范围梳理。例如,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学习完之后,就可以梳理每一小节之间的联系,以及整章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通过习题复习,扎实掌握知识

对于高中理科类知识的复习,习题的练习与讲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因此,对于高中生物课程的复习也同样如此。高中的生物教材,每一个章节,都具有各自的重点、难点。复习重难点知识,通过习题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平时考试以及高考中,对于高中生物考核的主要方式也是通过习题。所以,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在复习过程中习题的练习、讲解、分析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习题进行复习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每道题所涉及的知识以及做题方法讲明白,还有具体对一些重要的和有难度的题目进行剖析,联系和这类题相似的体型,让学生从更深层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从举一反三中扎实掌握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对错题进行总结,通过对错题分析弄懂相关知识。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一些重要的、有难度的以及反复出现的题目,从而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复习。

高中生物必修二讲解的是与遗传基因相关的知识。这本教材中的一些知识,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只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初次学习,不能完全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所以,对于相关知识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相关知识的复习,通过习题的练习、分析、讲解就可以成为一个有效方式。

三、结合社会现实进行复习,提升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高的学习层次。在一定程度上说理论性和抽象性比较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只能停留在书本的层面。学习这些知识需要和社会现实情况进行结合,才能进一步强化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使学生明白知识的实用性,从而进一步掌握知识的运用能力。所以,对于高中生物课程的复习,可以融进社会现实的相关内容,这样学生既有兴趣,又能够产生深刻影响,从而促进良好复习效果的产生。

高中生不能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要对社会热点、时事新闻进行一定的关注。在一些热点、新闻中就有与生物学科相关的内容,或者是能与生物学科知识相联系的内容。近几年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胚胎干细胞技术等是新闻热点话题之一。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的时候可以以这些热点为切入点,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

生物课程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在进行生物课程复习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从而明白生物知识的现实价值,提升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生物课程的复习是至关重要的。在复习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从而使课程的复习变得丰富且更具有现实价值,使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复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各类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分析、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

参考文献:

[1]牛红国.浅谈高三生物复习“讲、练、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范文第7篇

【2012年浙江·40—(1)】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说明该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取得成功的道理。

【典例评析】本题以“大热点,小切口”的命题方式,呈现了以知识为载体、能力为主导、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融合的“三位一体”的命题立意,彰显了《文化生活》独特的模块特色与文化功能。

【调图解题】从“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角度看,下图构建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调遣知识、正确定位解题的思路。

【拓展应用】

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按什么样的方式整合?如何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树”?笔者的方法主要有:

(1)纵向梳理法,即对教材中的某一具体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角度进行梳理、整理,构成知识间的纵向链接,这样可以加深考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深化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模式大致如下:

以《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多样性为例:

(2)横向梳理法,即对同一层面(框、课、单元、模块)知识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并联”梳理。通过横向梳理可以把书读薄。模式大致如下:

如以《文化生活》为例,“从宏观到微观”可构建以下知识体系:

(3)综合梳理法(或称纵横交错梳理法),即多角度、纵横交错梳理知识。一般可以采用专题法梳理,即抓住一个核心概念、原理或观点,把相关的内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专题。这一方法一般适用于以单元或模块为主的综合性专题复习,尤其是第三轮冲刺阶段的复习,如以文化的作用为主线,可串联成以下专题性知识网络体系:

【答题通式】

综观高考关于《文化生活》的试题,常见的设问类型有“是什么”型、“为什么”型、“怎么办”型、“认识、评价”型等,且日益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向。为此,复习备考时要寻找和总结有规律的东西。

(1)“是什么”型。设问方式有“反映了什么”、“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蕴含了什么”等。解题思路一般是:定点(即圈定考核的知识范围在哪)联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眼,联系到所学的具体知识点)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回答)。

(2)“为什么”型。设问常常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的原因”、“……的依据”等。答案需要包括:理论依据(课本相关观点),即必要性;现实依据(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或主客观条件),即可能性;目的、意义,即重要性;有时还应回答其危害性,即说(做)或不说(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的消极后果。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高效化

高三的诗歌鉴赏复习,不能是仅仅建立在高三的空中楼阁。高考语文要有成绩,学生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诗歌鉴赏更是如此。高三诗歌鉴赏复习要的是提高,而不是刚刚开始学习如何鉴赏诗歌。高三的诗歌鉴赏,应该是在透彻了解考纲、考题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梳理和技巧上的指导,让学生从练习当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诗歌鉴赏中学生存在的一般问题

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从来都不是佶屈聱牙、深奥难懂的,但学生仍然屡屡失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诗歌理解不够,却急于下结论。

2.对诗歌表现手法等概念掌握不够熟练和准确。

3.答题不规范。例如语言表达不会使用诗歌鉴赏的术语,或者表达没有逻辑性,重点不突出。

二、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对策

1.梳理诗歌相关基础知识,让学生能读懂诗歌和问题

首先要明确梳理的前提是什么。对于学生,相关基础知识是繁杂凌乱的,这就要求教师依托考纲,在分析高考真题的基础上,结合教材进行有效梳理。

考纲要求学生有两点,一是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于考纲考题的掌握,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的了解,教师本身必须对高考考纲和考题认真分析,掌握考查的动向和变化,针对学生的情况作能动性的处理。更不能忽视学生的差异,听了某某专家的经验就生搬硬套,或者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方法。

其次,具体梳理的内容不能脱离教材,应以教材的诗歌作为依托,做适当的扩展。

语文高考看上去考的都不是课内的,但是事实上都来源于课文,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在梳理诗歌的基础知识时,例如诗歌体裁分类、表达技巧、表达方式、常见意象的意义……一定要结合课本的具体诗歌,逐一理解吃透,烂熟于心。这样做,一是因为诗歌鉴赏的术语对学生来说还是有陌生感,如有熟悉的诗歌做依托,就能缩短学生掌握新概念的过程,为以后能熟练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高一、高二在讲练诗歌的时候,由于侧重点不同,学生对于诗歌鉴赏的知识掌握并不系统,有意识地通过梳理,将熟悉的诗歌分类,有利于更快地形成知识网络。

最后,要注重资源共享,发挥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的优点。

这里讲的资源共享,侧重于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例如对于诗歌的梳理,特别是教材内熟悉诗歌的梳理,可适当地交予学生完成。学生层级不同、特点不同,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更符合梳理的特点。也可把诗歌分类和鉴赏技巧等综合起来,形成知识网络。这种资源共享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好处颇多!

2.技巧指导公式化,让学生明确答题步骤和答题内容

就像前面我们对所学的诗歌梳理不能是简单的重复一样。诗歌鉴赏技巧的公式化,也并不是要统一学生答案,使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恰恰相反,诗歌技巧的公式化,只是对学生答案的规范化和完整化。

例如炼字的题型。答题公式是:答出需要炼的字,解释其本义+解释语境意义+评价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的公式告诉学生答案应该是三部分,及每部分应该表达的内容方向。如此学生在做答的时候,就能避免答案混乱、没有层次、罗列堆砌的毛病了。

3.精心设置习题,重课本,重层次,逐步提高

无论是对基础知识的梳理,还是对诗歌鉴赏技巧的指导,要想落实这些,都离不开习题。只有通过练习磨合,才能让学生答案完美不失分。

而诗歌鉴赏习题的选择,内容多,范围广。要想复习有效率,一定要从课本起步。课本中有很多极其经典而又鲜活的诗歌素材,以课本复习为切入点,以教材中的典型诗句为例子,重视课本中的练习,能较好地实现知识积累和能力迁移。例如将课文上的诗句设计成题,让学生练习,以练习促复习。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效;梳理;探究;训练;建模;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理论强调,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思维体操的引导者。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学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中,不会提出问题而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低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笔者经过长期思考与实践,提出了“梳理·探究·训练”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不失为构建英语高效课堂的一个好方法。

“梳理·探究·训练”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其模式顺序因课因人而异,且其环节相互交融:梳理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梳理;梳理中有训练,训练中有梳理;探究中有训练,训练中有探究。前后梳理的累积时间为10分钟,前后探究的累积时间为20分钟,前后训练的时间为10分钟。基于此,“梳理·探究·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又被称为是121模式。

二、英语学科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内容和效果

(一)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内容

1.新授课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内容

梳理就是设计预习提纲,把考点知识问题化的过程。探究就是问题考试化的过程,是强化效率意识的过程。包括:探考点命题之特点,究错误原因;探考点命题之规律,究思维建模。训练就是以情景案例或话题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新授课角度讲,这种模式本质上就是考点问题化、问题考试化、考试规范化的过程。

以语法“be+v-ing”表达将来的动作为例。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呈现出课文中的原句子:Where are we going?When are we leaving and when are we coming back?告诉学生类似这样的句子本课多次出现,这是一种语法现象,让学生在Warming Up中找出类似的句子。然后,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些句子的时态均为现在进行时,是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吗?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得出结果:现在进行时有时也用来表示按计划或安排将发生的动作,能够用于这种结构中的动词有:go、cong、arrive、leave、start、stay、see、meet、wear等。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完成课本语法部分第二题及Workbook中语法部分的第一题来巩固此语法知识。

2.习题课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内容

梳理就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中有用信息的过程;探究就是把材料中的有用信息转化为课本文本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训练就是方法、模型应用、完善和熟练的过程,是描述、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从习题课角度讲,这种模式本质上是考查四种基本能力的过程。

还是以上面的语法为例来进行一节习题课。首先,教师可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用现在进行时来完成一组句子。接着,教师可让他们进一步讨论现在进行时的用法。最后,教师要再给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练习题应包含能够表达将来动作的形式,以加深学生对语法的全面理解。

(二)学科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效果

1.学生变化发展了

实施“梳理·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专注度提高了,课堂睡觉、玩手机、看小说、听音乐的现象消失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有了可喜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变化发展了

教师的学生观变化发展了,学会了欣赏学生;教师的自我观变化发展了,学会了反思,科研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技能提高了。

3.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了

学校办学有了特色,教学有了个性,学生有了特长,效率得到了提高。

三、英语学科“梳理·探究·训练”建模实验过程

(一)实验原则

实用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二)实验的进程

1.建模阶段

开展教改教法大赛、建模经验观摩、交流、探讨、修改、总结和示范课堂建模。

2.入模阶段

学校行政干预,科任教师必须按照学校课堂模式教学。

3.出模阶段

建立个性化高效课堂,做到有模式而不唯模式,灵活运用模式。

四、反思与发展

1.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问题的确定要遵循“精确”原则;营造宽松的探究环境;教师是导演,不是旁观者;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模式。

2.应继续研究、改进的问题

学习小组的构建与评价的研究及落实;课堂评价的研究及落实;各类课型的具体操作方法与评价标准等。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数学复习课;知识体系;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96-03

数学担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以及形成基本的自然科学研究素养的重要任务,因此数学始终都被认为是基础教育课程中最重要课程之一。根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特点,从而巩固、梳理已经学到的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把解决问题作为提高他们所学知识的一种能力。那么教师在每个章节的最后阶段该怎样发挥好复习课的功能呢?下面结合本人平时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巩固基础,落实四基

先把每一单元或每一章节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集中复习。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从“会”到“对”,从“大概”到“肯定”,旨在提高“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落实的有效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复习。

1.以问题驱动教学。真正的复习的过程不只是简单的重复或者再现之前学习过的概念或者公式等知识,而是通过认真仔细的设置题组,从而带动复习概念,让学生在已经设定好的题目情境中对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巩固对知识的应用。例如,在一次函数的复习课上,我设计如下的题组。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y=■+1 y=■x-3 y=2x2-1 y=-3x

(2)一次函数y=3x+4的图像经过 象限;y随x增大而 ;

图像与x轴交点坐标 ,与y轴交点坐标 ;

求一次函数y=3x+4的图像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当x在什么取值范围时y

(3)函数y=2x+1与y=-x+1的图像的交点M坐标是

(4)已知一个一次函数与一次函数y=2x+3平行且过点( 0,5),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

用问题复习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总结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一次函数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理解两直线平行k相等,理解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等基础知识,避免学生面对大量文字概念、性质感到乏味。

2.查漏补缺,矫正偏差。复习课还应该把学生所学知识的疑点解惑解决。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搜集学生解题时常犯的错误,复习课时以改错形式重现,通过辨别达到巩固基础和查漏补缺的目的。再类比改编题目,加强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例如:计算:■■-20120+|-4■|-tan60°。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错误:

(1)解:原式=-3-1+4■-■=-4+3■。

(2)解:原式=3-1-4■-■=2-5■。

正解:解:原式=3-1+4■-■=2+3■。

通过这样的辨别,帮助学生查出漏洞,正确计算负指数次幂、零次幂、绝对值,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及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用类似的练习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强化训练,就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因此在复习课中,我们特别需要注意错误率比较集中的问题,做好改错反思。错例是澄清概念的最好素材,因此我们要认真地分析、矫正错例。

二、加强联系,梳理知识

知识梳理是复习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如何进行知识梳理呢?有的教师采用快速直接呈现知识网络结构的方式,学生虽然见到了“网络图”,但对知识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没有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整合,让学生在课堂开始前,先用树状图或者结构框图等形式把梳理的知识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的了解所学的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久而久之,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学生所做的梳理进行补充和完善。例如:在复习第七章《三角形》时,课前任务是,系统梳理本章的知识点和思想方法,按三角形概念分类、性质、应用三个方面梳理。等到学生学完了全等和轴对称,教师要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进行更系统的复习,纳入更大的知识体系,可以以三角形的两种元素——边和角为“树干”,引出三角形的分类及边与边、角与角、边与角的相互关系等“分枝”,进而得出各个概念、定理等“树叶”,这样将主要的知识点串连起来。这样,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了所学知识,改善了平铺式的教师展示模式,让知识结构的归纳更加有意义。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就能理解知识间纵横、因果、演变、异同等关系,就能将其真正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完成知识由厚到薄的转化过程,达到加深记忆、深刻理解、巩固发展的目的。

三、深化提炼,领悟方法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乃至孕育一种理性的精神是我们数学课最终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复习课中要注意深化思想方法。例如,二次函数的复习应该深化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例如: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结论:①a+b+c0。③abc>0。④c>-3a中正确的个数(?摇?摇 )。

A.4 B.3 C.2 D.1

这是一道常见的二次函数图像的问题,我们通过仔细观察抛物线的位置走向,关键点的位置坐标,以及解析式中各系数与图形性质的对应关系,再做出判断。在复次函数图像的时候,我们通过上面的例子,深化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四、一题多变,触类旁通

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系统化不是复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在复习课上应该注重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例如:在复习三角形时,以下面的方式一题多变。问题1:如图,等边ABC的高为5,D是BC边的中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求:DE+DF的值?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是线段和问题的特殊情形,巩固基础知识,引出直接计算法,又可以给后面的一般问题搭台阶。 问题2:如图,等边ABC的高为5,D是BC边上的任意一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求:DE+DF的值?这个问题从特殊到一般,从有具体数值的线段和问题,过渡到后面的抽象定值问题,渗透极端位置猜想法。让学生一题多解,探索讨论,体会多角度看图形的乐趣提高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刻苦钻研精神。问题3:已知,如图,等腰ABC中,D是BC边上的任意一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求证:DE+DF为定值。在问题3这里,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求线段和的问题有哪些解决思路和办法:①直接计算法;②延长法(补短)③分段法(截长)④面积法。

大部分题目都是从一道经典题目中延伸变化出来的,它们所应用的思维方式和知识是相同的。假如不能了解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不能举一反三,遇到变化过的题目就会束手无策。所以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引导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做题技巧。

章节复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上好章节的复习课对整个数学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敢于创新,灵活运用各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把书从厚变薄,又从薄变厚的过程,让学生在复习的“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精彩。

参考文献:

[1]潘小梅.树形架构梳理知识?摇脉状布局渗透方法——一节“反比例函数”复习课及其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3).

[2]范建兵.从两个“度”上谈数学复习课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6).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仁爱英语 初中总复习 复习策略 渐进整合

仁爱英语教材的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在总复习阶段,如何巧妙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与整合,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理解运用能力,是摆在初中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针对初中阶段英语知识结构特点及中考英语试题特征,初三英语总复习可分为渐进的三个阶段:梳理基础知识、专项强化突破和模拟综合考试。在基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采用渐进式的复习策略,达到知识整合的目的。

一、梳理基础知识

学生对学习过的基础知识,一定会有部分遗忘的情况。所以,总复习的第一步应当是依据中考考纲要求,由之前零散的知识点学习过渡到系统的知识体系构建。与此同时,针对薄弱的知识点强化练习,查漏补缺,使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而有条理。复习方法多样,可根据section,unit或跨册分类归纳,使知识网络相互联系,易于成形。掌握了知识体系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那么,要如何以教材为主线,对所学知识重新进行梳理和拓展,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系统性的把握和认知呢?可由以下几方面着手落实:单词和重点短语句型的梳理;词汇辨析;知识点的整合及功能性项目的运用。

在单词梳理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词汇分类进行复习,如颜色、职业、时间、蔬菜、水果、球类、乐器、国家、天气、学科、场所、服饰等。当然,词汇分类复了可按照词意进行分类,也可按照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义(同义词、反义词)、词形(原形、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等归类。对相互有联系的单词进行有效整合,集中回顾复习,有助于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便于记忆。

在知识点的整合方面,如复习make的用法:

a. make sb. + n. make him captain

b. make sb. + adj. make me sad

c. make sb. + do sth. make Jim clean the room

d. be made of 用……制成(从成品中能看出原材料) The desk is made of stone.

be made from 用……制成(从成品中看不出原材料) The paper is made from wood.

be made into + 成品 制成……(成品) This piece of wood will be made into a desk.

be made in + 产地 在某地制造 The watch is made in China.

be made up of 由……组成 Our class is made up of 58 students.

课上将初中阶段出现的make的用法逐一梳理归纳,有利于学生对比并记忆。这样的复习课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备课充分,对知识点进行再整合。授课时,可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在学生回答不完整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并补充。通过这种整合式的复习,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回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深刻,从而强化复习效果。

二、专项强化突破

第一阶段复习后,在学生能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开始过渡到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包括语法专项和题型专项训练。首先,按照语法项目进行分类复习,包括冠词、介词、数词、形容词、副词、动词、连词、句子种类等,这项复习工作是基于第一阶段围绕教材知识复习才得以提升的。在原有知识体系上,对英语语法进行更系统深入的复习。然后进行题型专项训练,对听力、单选、完形、阅读、词汇与写作等中考题型进行分类的专项强化训练,了解和掌握各种题型特点,并重点掌握解题技巧。教师要充分对各个题型进行研究,从中找出解题的思路和规律,推测命题动向。同时,通过讲练结合的方法,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把握住应考的主动权。第二阶段的复习,立足于知识和能力的横向联系,注重学生应用迁移能力和实战应考能力的提升。

三、模拟综合考试

第三阶段的综合模拟通过模拟考试的形式,提高心理素质和应试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前提,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保障,适量的综合模拟是考前演练的必要手段。在前两个阶段知识系统梳理、专题强化突破的基础上,以真题为依托进行综合模拟训练。通过科学安排、有目的性的综合训练,对前两个阶段的复习成果进行实战检验,再一次对各知识点和考点进行梳理和强化,进一步查找遗漏,构建知识体系。同时,营造真实的考试环境和氛围,为中考热身。作为中考前的大练兵,模拟考试能够通过实战模拟的方式,熟悉中考的考试节奏、考试要求、答题策略,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和临场发挥能力。模拟训练还有一项作用,就是在此过程中尽早发现可能出现的考试紧张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积极的调节和疏导,以健康、乐观的心态迎接中考。

上述三轮复习,逐步递进而又环环相扣。在逐步递进的教学设计中整合了知识,在不断整合知识的过程中推进了教学进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复复习和强化训练,知识趋于系统化,具有条理性,英语的理解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初三学年复习工作的方式多种多样、相信只要我们积极地研究探索出合乎英语学科特性和学生学习实际的复习策略,就一定能强化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综合能力,使其充满信心地迎接中考。

参考文献: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复习课;效益

提到复习,人们往往把它和单调乏味的“做题讲题”的题海战术联系起来,数学中考复习课,知识点繁多,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学生重视不够,因而仅靠教师在课堂上大容量地灌输,对学生来说,味同嚼蜡,不仅做不到及时消化,反而因噎废食,失去学习的兴趣.

复习课难上的重要原因,是内容缺少新鲜感和教学手段选择的困难. 因复习时需将知识系统化与条理化,故教师往往会面面俱到地梳理定义、定律,再加上笃信“孰能生巧”,题海练习普遍存在. 所以,复习课就成了“满堂灌”、习题讲评课,简单地以练习来代替复习,但收效甚微.

复习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通过复习课,启发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回忆、整理、总结、使之深化、条理化、系统化. 中考复习课怎样上才更为有效,以下就知识梳理、查漏补缺和变式提高三个环节上的复习策略提一些建议:

1. 优化策略,知识梳理讲效率

知识梳理是复习课的重要一环. 为避免把知识梳理变成知识点的“复述”,知识梳理时就要求必须设计一个合理的认知线索,引导学生开展系统的知识回顾和重组活动,构建一个能体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知识应用功能的知识网络,便于记忆和解题时迅速有效地提取. 那么,如何构建知识网络?知识网络的物化成果是“知识框图”,复习的关键在于“知识框图”的生成过程. 知识框图的形成应该建立在由主要线索不断细化、由基本雏形不断完善的环节中,来唤醒学生遗忘了的那部分知识,暴露其认知中存在的错误,进而内化成自身的认知结构,复习才会更加有效. 下面以“二次函数复习课”为例,看知识梳理的设计以及知识框图的形成.

教师:请看上述图片,桥索形状呈——.

众生:抛物线.

教师:对,也就是我们学习的二次函数图像的形状. 下面我们从图像入手复次函数.

如图1是抛物线y = ax2 + bx +c(a ≠ 0)的图像,请尽可能多地说出一些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把所有能想到的结论写出来,小组交流,并采用条目、表格或结构框图等自己喜欢的形式把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然后师生一起归纳梳理:

(1)一个核心:数形结合思想(用数表达,用形释义);

(2)二项性质:轴对称性(图像特征),增减性(变化规律);

(3)三种表达:y = ax2 + bx +c,y = a(x - m)2 + k,y=a(x - x1)(x - x2)(a,m,k是常数,a ≠ 0).

(4)四点注意:①a的符号决定开口方向,其绝对值大小决定开口大小;②方程、不等式问题(数),函数问题(形);(先归纳两点)(接下来教师围绕图1设计题组,对抛物线进行平移、旋转,抛物线与直线相结合,继续深化方程、不等式、函数三者关系,研究函数值大小与图像关系,最后完善四点注意)③抛物线的平移要抓住点的平移规律;④函数值大小可以直接通过开口方向与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来确定.

本节复习课中,先创设一个抛物线形大桥的情境,点出主题,利用数形结合的认知线索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认知的载体,然后以此图形为基础,顺势而上,不断变化,学生先独立思考,以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习惯进行知识重构活动,再与同伴交流,互相启发,合作完善性质,最后形成如下图的知识结构,并且通过不断内化生成,最终形成结构良好的知识系统.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独立探究,有效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上复习课时,知识梳理要讲究策略. 若单纯按教材顺序梳理一章的定义、定律、公式,则容易变成照本宣科的“炒冷饭”和知识“堆积”,缺少新鲜感会使学生走神,降低复习效率. 其实,知识梳理也有详略之分,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在上述“二次函数复习课”的复习教学中,“知识框图”抓住了重、难点,是完成章节知识梳理的向导. 只要根据复习内容的特点采取恰当的组织策略,知识梳理环节不但能上出精彩,也能上出效率.

2. 创设情境,查漏补缺增效益

所谓查漏补缺,其实就是找到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再利用这些“典型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开展教学. 在这一环节,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是查出“漏洞”的关键,因为已经熟知的问题是查不出“漏洞”的. 面对问题情境学生能做出正确回答不一定是真懂了,有可能是记住了问题的答案. 所以,应设置陌生情境来“还原”学生存在的“错误”.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下面以“全等三角形复习课”片断为例,看如何“查漏补缺”.

教师:结合上面的知识梳理,让我们在具体的运用中加以巩固与提高,请再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下列各题已有解答的有“病”吗?如果有“病”,请写出“病因”;如果没有解答的,你认为易让别人犯错的“陷阱”在哪儿?

(1)如图2,已知B,D,E,C四点共线,且ABD ≌ ACE,求证:ABE ≌ ACD .

证明 ABD ≌ ACE

ABD + ADE ≌ ACE+ADE,

ABE ≌ ACD.

错因分析或陷阱是 ; 正确解答是: .

学生1(笑着说):不能这样证,虽然图形相同,但拼法不同,拼出来的图形未必全等.

教师: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学生1:例如两块全等的且含30°的直角三角板,既可以拼出等边三角形,也可以拼出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还可以拼出矩形.

教师:那你说本题应该如何证?

学生1:这个简单. 因ABD ≌ ACE,故有AB = AC,BD = CE,∠B = ∠C,进而可以得到BE = CD,便有ABE ≌ ACD.

(2)如图3,已知AO平分∠BAC,且∠1 = ∠2,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 ∠1 = ∠2 , OB = OC.

AO平分∠BAC, ∠BAO = ∠CAO.

在AOB ≌ AOC中.

OB = OC ,∠BAO = ∠CAO,OA = OA

AOB ≌ AOC,

AB = AC,即ABC是等腰三角形.

错因分析或陷阱是 ;正确解答是: .

学生2:不能用SSA来证明全等.

教师:为什么不能用SSA证,你能上黑板来画一个反例吗?

(过了一分钟)学生2在黑板上画了如图4的反例. 并解释道:已知AB = AB,∠B = ∠B,AD = AC,但ABC与ABD显然不全等.

教师:正如生2所画的那样.由于SSA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因此,不能用它来证明全等.这告诉我们,数学学习中,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那正确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都在静静的思考中,过了一会儿)

教师:看来是条件不能有效聚集的缘故,那么已知中有什么条件可以引申呢?

学生3:可以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即过分别O作OEAB,OFAC,垂足分别为E,F(如图5).则OE = OF,再结合OB = OC,由HL就得到OEB ≌ OFC,于是∠ABO = ∠ACO,从而∠ABC = ∠ACB,故AB = AC,即ABC是等腰三角形.

教师:大家应该都清楚了吧!这也说明证明中若有些条件不能直接用,就须进行必要的转化,这样才能把分散的条件有效的聚集起来,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路径.

(3)判断:两边和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解:如图6,通过两次全等,可以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错因分析或陷阱是 ; 正确解答是 .

学生4:老师,这个证明错了.因为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内,也可能在三角形外.

教师:请你举一个反例?

学生4:就是图4中的ABD与ABC,它们的两边(AB与AB,AC与AD)对应相等,且第三边上的高是同一条,但不全等.

教师:非常好,通过对上面三个错误证明的分析,同学们对全等的证明方法想必理解得更深刻了,同时也发现了图4这个非常有用的反例.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解决问题,查一查自己还存在什么漏洞.

在该环节中通过问题设计了3个病理档案,病例(1)是将等式的性质(可加性)迁移到全等图形的证明中,误认为全等图形相加仍是全等图形;病例(2)是误认为满足SSA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病例(3)是思维定势造成的,误认为既然要证明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画出的两个三角形就应该“全等”,从而忽视了对三角形高的位置的可变性的思考. 应该. 误的目的是为了纠错,利用错误资源来教学以利于突破难点;巧用错误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使纠错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

3. 加深理解,跟进变式拓思维

中考复习教学中,任何问题的设计都应服务于本节课的复习目标. 通过例、习题变式,使学生在变化中发现不变的本质、在变化中发现变化的规律,进而认识数学本质,促进数学理解,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下面以“分式复习课”的教学片断为例,谈谈如何在变式中有效提高.

引例:如果 = 3 + ,求m的值.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P59第9题)

学生1:去分母得3x - 2 = 3(x + 1) + m,m = -5.

教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2:将右边通分得 = ,m = -5.

例题:若分式 的值为整数,求整数x的值.

学生3:要使分式 的值为整数,那么x - 1的值必须是4的约数,即x - 1 = ±1或±2 或±4,所以x = -3,-1,0,2,3,5.

变题1:若分式 的值为整数,求整数x的值.

学生4: = = 4 + ,要使原分式的值为整数,只需 为整数,由例题的结论知x = -3,-1,0,2,、3,5.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是用拆项的方法,将分式变形 得4 + 从而使问题解决,其实质是运用了分式通分过程的逆用,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变题2:函数y = 的图像可以看成是由函数y = 经过怎样的平移得到的?

学生5:函数y = 变形得y=y = + 4因此将函数y = 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或先向上平移4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

变题3:当x为何值时,函数y = 的值总是正数?

学生6:根据同号得正,异号得负,x > 1或x < 0.

此复习片断从一道课本练习题出发,以独特的“视角”,通过“一题多变”的形式,对分式内容进行了“挖掘和拓展”,将几个看似无关的知识点,如分式、函数、不等式等进行巧妙地加工与有机整合,使原本单薄的教学内容显得层次分明、内涵丰富,此教学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同时也将整个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众所周知,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平移在教材中并没有专门提及,但是由于学生已接触过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知识,通过合情推理、类比、迁移,能顺利完成这一轮富有挑战性的“题组”.

中考复习课中,选择再好的例题也难免有疏漏或片面之处. 例题变式可以完善知识点覆盖,让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再次观察理解问题,避免单一例题造成个人理解上的偏差. 复习教学中,组织合理的变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迁移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灵活的问题解决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我们既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效果更要关注效率. 作为中考前的数学复习课,由问题驱动教学,用变式强化认知,完整构建知识网络,立足方法引领,重在思维培养,这是中考复习课走向务实高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裴光亚.中考数学复习的战略决策[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下半月),2008,1~2.

[2]吴增生.浅谈基础复习课中知识回顾与重组活动的开展[J].中国数学教育,2009,5.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范文第13篇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阶段一个全面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单元体系,涉及知识内容较广,化学反应方程式繁多,物质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在本专题的复习中,依据课标和2013年化学考试说明,把有关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习要求较以往有了提高,从“知道”转化为“结合实例说明”,能力层次有了提升。

【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对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但由于这部分内容的特点,往往被学生看成是零碎、易懂、难记的,因而在复习中力求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细致梳理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相关知识,注重本专题知识的系统整理归纳,整合相关知识的串联方式,形成整体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序的知识结构。

在学习中,依据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比较、讨论、归纳、练习、整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发展新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完成知识结构图式,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学会用结构图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并能根据需要提炼运用。

2.认识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明确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了解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3.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养成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作风。

【教学重点】

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1.对单元知识梳理归纳,构建知识体系。

2.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的提升。

【教学策略】

1.对复习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通过知识的整理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2.进行必要的例题讲评和训练。

3.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突出重点内容,学以致用。

4.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策略。

【教学流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讲述小故事:父女夺宝

环节二:自主学习 明确目标――结合课标和中考要求,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教师: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指出学习重点:

环节三:合作探究 释疑解难――引导学生运用交流、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导图,引导学生学习用知识结构导图描述本专题知识体系的方法。

2.组织学生将自学、群学中存在的问题说出来,小组间互相帮助,解释疑难。

3.教师依据学情适当进行点拨,注重方法指导。

学生:交流学习导图,学会描述知识结构的方法,互帮互助,释疑解难。

环节四:达标检测 巩固提升――多种不同问题情境的设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知识体系蕴含其中,培养学生思考、分析、总结、归纳、运用等多种能力。

教师:结合本节课教学目标,设置不同情景下有梯度的习题进行训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同时进行整理归纳。

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讨论、交流,运用已有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环节五:梳理归纳 反思小结――整体感知,对本专题复习形成知识网络,增强归纳、总结、整合能力的培养。

教师:通过解决问题与学生共同梳理和整合相关知识形成整体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序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反思复习得失,同时进行小结,汇总本专题复习的知识体系。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范文第14篇

陈航波

摘 要:高考真题是高中教师实施教育教学、备考复习工作的重要资源。为了更加充分、高效地开发与利用高考真题资源,本文对常规方式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四梳四析”的新思路,即梳理考点考查情况,分析考点布局及知识范围的变动;梳理非选择题题型,分析答题的基本思路及能力要求;梳理选择题干扰项,分析干扰项命制特点和解题规律;梳理试题典型示例,分析新课程下教学的跟进和改进。

关键词:四梳四析 高考政治试题 资源 开发

作者简介:陈航波,男,浙江省温岭市之江高级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每年的高考真题对广大高中教师而言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对高考复习和日常教学有着关键的导向和助推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往往因人而异,很大程度上,作为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学科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真题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如何充分开发与利用每年15套高考政治试题资源,是需要费思量、下功夫的一件事。试题资源开发的传统思路是“四项分析”,即主要分析知识、能力、题型、时政的考查情况,从而把握命题趋势。这种开发思路能显著提高备考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弊端是忽略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文本信息。针对传统思路存在的不足,笔者在开发高考真题资源时作了一些改进,本着“充分开发、高效利用”的原则,以考点考查情况、非选择题题型、选择题干扰项、可借鉴利用的典型示例四项内容为切人点,对每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试题进行梳理分析,既实现了对高考真题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极大地提高了高考复习课和新课教学的说服力和课堂张力。

一、梳理考点考查情况,分析考点布局及知识范围的变动

1.理清考点的层次脉络。针对考点的层次脉络,一是对照教材,按“点题——目题——框题——课题——单元——模块”的思路梳理清楚;二是对照考纲,按“一级条目——二级条目——三级条目”的思路梳理清楚;三是对照《学科指导意见>,按“认识层次——理解层次——应用层次”的思路梳理清楚。以2014年浙江第24题为例,我们可以列出下表,使该题所涉考点的层次脉络尽收眼底。

2.理清考点的布局趋向。从2010年到2014年,浙江高考文综政治选择题一直是12道题(24-35题),其中《经济生活》3题、《生活与哲学》4题、《文化生活》1题、《政治生活》1题、《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1题;从2011年至今,24-26题考《经济生活》,27-30题考《生活与哲学》,31题考《文化生活》,32题考《政治生活>,33-35题考《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从考点分布来讲,《经济生活》以第一、二、三单元为主,特别是第一单元,每年都考;《生活与哲学》以第二、三、四单元为主,且每个单元年年都有考题,第一单元未曾考过;《文化生活》以第二单元为主,近三年都考这一单元知识;《政治生活》以第四单元为主,但近两年分别考了公民权利和政府职能;《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以第二、三、五专题为主,其中第二、三专题年年都考。

3.理清考点的范围变动。

近5年浙江高考政治综合题总共25个设问,其中5个经济信息题和1个综合探究题,其余的19个设问考查了22个“知识点”,知识范围涉及“模块题”、“单元题”、“课题”的各2个,涉及“框题”的4个,涉及“目题”和“点题”的12个,占55%,考查范围向“目题”和“点题”集中的趋向明显。

二、梳理非选择题题型,分析答题的基本思路及能力要求

浙江近5年文综政治综合题所涉题型大致可作如下梳理:

从统计数据可看出,浙江高考文综政治综合题,图表信息题是每年的必考题,需要多角度考虑的综合分析题也是必考题,比如:

(2012浙江)41(3)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公司经营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评析材料三中小林同学的观点。(13分)

(2013浙江)41(2)结合材料,运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基础的重要性。(11分)

(2014浙江高考样卷)41(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如何看待越来越频繁的世界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现象。

(2014浙江)40(3)面对浙江经济和治水现状,根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的有关知识,阐述公民在“五水共治”中应有的态度和行为。(12分)

这类题具有“三高一大”的特点,即分值高、思维含量高、能力要求高、难度大,有较好的区分度,能够彰显高考的选拔功能,是高考复习中需重点攻克的一环。笔者把这类题统称为“综合分析题”,基于这样两点考虑:一是在组织答案时要多角度分析,而不仅仅是单一的“是什么”、“为什么”或“怎么办”;二是这类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既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考查学生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究问题的能力。如何提升学生解答该类题的能力,题型指导和针对性训练是必须的。比如,笔者在讲“如何认识/看待”这一题型时,首先呈现一道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例题——2014年浙江高考文科综合样卷41(1)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由于经济日益全球化,当今世界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越来越频繁。特别是面对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世界主要国家围绕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国际话语权的较量更加激烈,中国也成为一些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重点。因此,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是我国现阶段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如何看待越来越频繁的世界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现象。

教学过程先经历了这样几个环节:识题审题——动手解题——学生展示——讨论交流,然后由教师呈现“如何认识/看待”题的答题思路:

总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

分1(积极):①“是什么”现象;②“为什么”会出现;③结果“怎么样”。

分2(消极):①“是什么”现象;②“为什么”会出现;③会导致“怎么样”的不良后果;④“怎么”解决。笔者提示学生按照答题思路思考这样四个问题,然后对刚才做的答案进行修改。

①是“文化多样性”中的什么现象?

②“文化多样性”和材料中的哪些因素使其出现?

③会带来“文化多样性”和材料中的什么结果?

④“文化多样性”和材料中的解决措施有哪些?

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呈现答案,同桌互评”。

参考答案:

世界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现象的出现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是什么)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越来越深入,文化的交锋也越来越激烈。(为什么)

我国必须适应世界文化发展的这一趋势。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和世界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在文化交流交融中,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反对文化霸权,抵制西化与分化的图谋。(怎么样,怎么办)

针对本省市高考的常考题型,安排2周时间按照上述环节进行讲解、集训,再辅之以经常性的针对性训练(比如“每日一题”),学生的解题能力会有较大的提升,那种内化了的“题感”会越来越强。

三、梳理选择题干扰项,分析干扰项命制特点和解题规律

高考真题中不管是对知识点的考查,还是对能力的考查,其载体都是文本信息。这些文本信息是高考命题组全体成员知识和智慧的结晶,从某个角度讲,真的没有一个词是多余的,没有一句话是废话!比如选择题中的干扰项,考试时是绊脚石、排除的对象,但对我们的平时的教学、研究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对于高考选择题中设置的干扰项,开发利用的途径有二:一是对干扰项分类整理;二是分析研究这些干扰项命制的特点和解题规律。

以2014年浙江高考文综政治卷为例,我们可对23个干扰项作如下整理:

当然整理的对象应涵盖全国各省市的高考试题,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对近3年甚至近5年高考试题中的干扰项进行整理。不仅教师要整理,更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整理,方式有二:一是学生之间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套或几套题,提供电子文稿,统一印刷,作为成果分享;二是每次指定几套卷,学生先独立整理,然后在组内进行成果交流,以取长补短、查漏补缺。

通过整理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命制的干扰项通常有三种类型:(1)本身错误项,即表述不符合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2)容易混淆项,即选项涉及的概念或观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需要仔细比较、辨别;(3)不相符选项,即题肢跟题干要求不相符的,包括中心思想不符、知识范围不符、主体不符、地位或重要性不符、因果不符、现象本质不符、外延不符等。

弄清高考选择题干扰项的命制特点,自然有助于我们找到一些更有效的解题方法,并在实践中贯彻下来。笔者总结了“三步一回头”的解题方法:

1.看清立意。每个选择题只有一个立意,即一个中心思想,要认真阅读题干,找出中心思想,概括性地提取立意。

2.看清题眼。题眼即题干的最后一句话,又称为干肢联结语。看清题眼才能明确朝什么方向进行选择,这是解题的关键。

3.排除干扰。做每个选择题都必须在看完四个选项后才能作出选择,首先要做的是把干扰项排除完,千万不要急于直接选择。怎样排除呢?(1)干净利落地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排除(逆向选择题除外);(2)比较辨别后将容易混淆的选项排除;(3)根据题干要求将不相符的选项排除。在排除干扰的过程中,抓住一些关键词对解题有较大的帮助,比如范围关键词——经济生活道理、哲理等;主体关键词——政府、政党、公民、企业等;内容关键词——措施、制度等;形容词关键词——最、主要、唯一、根本、决定性、最突出等;动词关键词——表明、说明、体现等。

4.重回情境。能排除的都排除了,剩下的选项肯定就是正确答案吗?那就把这一选项的内容重新放到题干包含的情境中,结合立意、题眼再次检验。

四、梳理试题典型示例,分析新课程下教学的跟进和改进

一直以来,每当在教学实践中遇到困惑时,翻开高考真题,研读其中的一些文本信息,总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特别是试题中包含的一些典型示例,真是让人相见恨晚。什么是典型示例?就是对教材知识点更适切的解释和有助于创设情境、开展实践活动的好素材。

2014年高考结束后,笔者对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中的典型示例作了如下梳理(部分):

通过对新课程高考卷中典型示例的梳理,对课改理念和教学取向,我们自然会“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边梳理边分析,我们会发现,受新课改理念引领的高考命题组成员,其精心编制的这些文本信息,既是学科知识的,又是社会生活的;既是有统一价值导向的,又是灵动而富有个性的;既是考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是考评学生的实践意识和探究能力的……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持续跟进,教学方式应该不断改进。

1.精心备课,包括精心选择最适切的素材,精心设计最适切的问题,精心确定最适切的表述语,等等,反复比较、仔细研磨,课堂语言力求言简意赅、简明扼要、一语中的。

2.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努力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融人生活题材之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强化实践环节,倡导研究性学习。积极开展社区服务、实地调查、撰写并提交调查报告、项目策划、参观考察、设计展板、校服、会徽等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积极开展讨论、演示、撰文、模仿、讲演、辩论、模拟听证会、学生讲座、点评、时事宣讲等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数学复习教学;平台互动方式;知识点梳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112

MS-EEPO是孟照彬教授发明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EEPO”即“教育要讲效率,过程要讲优化”的英文简明表达式。“优化课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EEPO有效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众多课程教学改革中最实用、最有效、最易操作的课改模式。

在数学复习课上,因为时间紧、知识容量大,所以,适合用平台互动方式指导学生复习。平台互动方式就是要选择一个关键的目标要素(知识点、能力、方法等),在一个操作平台上,形成多向度、多功能的作业方式,并通过小组或团队互动,主动积极地进行功能性、结构性、系统性强化学习的教育形式。平台的实质是:分角色作业,人人都有事情做,人人都做不同的事情,目标是共同完成一个方案,共享学习成果。

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梳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特点之二是“通”,融汇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根据笔者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得知,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很容易遗忘,所以,在中考数学复习课中,梳理知识结构,建立知识网络,使知识点系统化和结构化是必不可少的。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更累,一节课下来也不懂教师讲什么内容。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整理出一个章节的内容,没有半节课以上的时间是整理不出来的,这样既费时又费力。为了攻克这一难点,笔者充分利用EEPO平台互动方式,充分发挥单元组的力量,发挥每位学生的作用,在短时间内把整章书的内容梳理出来。下面,就笔者对数学复习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比如在复习“概率”时,笔者是这样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点的:

1. 学生浏览课本相关内容。(3分钟)

2. 教师给出预设向度:事件、概率、概率求法、用频率估算概率。(1分钟)

3.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组长分工,组员根据组长分配的任务找出相关知识点,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在微型卡上。(比如:概念、公式,注意的问题,易错点、可举例。)

角色A:有关“事件”的知识点。

角色B:有关“概率”的知识点。

角色C:有关“概率求法”的知识点。

角色D:有关“用频率估算概率”的知识点。(4分钟)

4. 四人组交换微型卡,修改补充。(3分钟)

5. 教师检测一组,有补充的组进行补充(有错的要及时纠正),教师补充、精讲形成网络图。(3分钟)

又如在复习“相交线与平行线”时,可以这么梳理知识点。

1. 4分钟浏览课本相关的内容

2. 预设向度:(1)相交线、垂线;(2)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3)平行线及其判定;(4)平行线的性质。四人小组合作,小组长分工,每人找一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出来,(比如:概念、性质、定理等),并把它记录在微型卡上。(6分钟)

3. 两个4人组相同角色交换微型卡,修改、补充,教师检测。(3分钟)

4. 一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没提到的知识点教师补充,形成网络图,(2分钟)

在这两节课中,利用单元组梳理知识点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通过用卡呈现成果和教师的检测,有效防止了学生“空听、假听”现象。在整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位组员的作用,让每位学生都认真翻一翻书,写一写概念、公式、定理、易错点等等,使学生“听一遍不如看一遍”,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模式。同时,在整理过程中,虽然每位学生整理的是一小部份的知识,可几个学生一起整理的内容不同,综合起来就是所有章节知识了。当然,一组学生整理出的知识是有限的,为此在检测过程中,有补充的要让学生进行补充,学生想不到的教师要进行补充,这样师生共同合作,就可以整理出知识网络图,这对学生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整理出知识网络后,教师要注意精讲哪部分重要的考点,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复习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