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物质生活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社会也重视食品的质量,绿色农业发展成为农业未来发展趋势。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应当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动农业发展现代化、科技化。然而,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现实问题,制约了技术发展。本文阐述了现阶段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现状,对现存的问题进行了简单总结,并提出了对策。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现状

1.1破坏生态环境

近年来,我国各行业都迅速发展,尤其是工业,迅速崛起,但是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破坏了生态环境、土壤环境,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农业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会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效益。很多农业种植户在生产中为了提升农作物质量就大量使用肥料,使用的量和产品种类又不均衡,最后直接沉淀到土壤中,再次造成生态污染;而且大量使用农药也不符合我国绿色生态发展,不利于健康生活主题。

1.2技术推广成本高

绿色农业发展推广过程中需要做好很多方面工作,如宣传、教育培训、技术研发、技术人员等,推广成本较高,保障资金投入才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目前,农业种植一线的农户大都是农民,对现代技术认识不足,技术人员在推广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困难就更多,开展培训、推广技术、树立农业现代科技意识,这些工作都需要资金投入。虽然有相关政策支持,但是还不够完善,难以有效推广技术全面开展。

1.3技术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不足

技术推广工作需要专业人员来完成,技术人员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推广进程。然而,现阶段,我国专业性人员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很多宣传一线、推广一线的技术人员专业素养不足,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认识不够全面,这就没办法全面发挥指导性作用。另外,很多技术推广人员在推广技术中需要与农户交流,需要深入到种植地区,一线技术推广人员工作技术不高导致农户越来越不重视种植技术,这就导致绿色种植技术推广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对策

2.1做好绿色农业种植宣传教育工作

现阶段,很多农户对现代绿色种植技术了解不多,想要推广技术就要做好绿色农业种植宣传教育工作,让农民树立技术种植意识,了解绿色农业种植的意义,让社会对绿色种植了解更加深入。因此,推广人员先要树立宣传教育工作认识,能够深入到各地区农户身边讲解绿色种植技术,开展多途径宣传教育,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当地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全面贯彻绿色种植技术理念,手把手帮助农户掌握农业种植技术,让农户能够相信技术、熟悉技术、熟练运用技术[1]。

2.2加快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研发

我国现阶段农业种植技术起步较晚,相比较发达国家还有很多技术不足。因此,要大力加快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研发,完善绿色种植技术体系,冲破农业种植技术阻碍,给农户以信心。因而,应当结合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现实问题,根据绿色农业技术种植需要,提供资金支持和专业农业技术人才,保证绿色农业种植技术顺利进行,促进农业生产实践应用。另外,技术研发人员要深入农户,深入地区,了解种植中实际需要,让技术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应用中可以让农户看到种植效益,才能全面推进绿色种植技术工作[2]。

2.3加强推广技术人员专业素养

推广工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完成,因而技术人员专业素养对于整体推进工作有重要影响,所以要提高推广技术人员专业素养,提高推广人员综合素质。加强队伍建设,让推广人员先认识到绿色种植技术对于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于全面提升农业行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重要影响,树立宣传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保障各项工作有效开展[3]。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农业;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10

解决“三农”问题是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2004~2015年,连续12a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三农”为主题。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和发展绿色农业,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国内专家学者对绿色农业的相关研究,系统分析绿色农业发展相关文献,对绿色农业发展基本要求、绩效评价以及发展路径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对未来绿色农业的发展有所借鉴与帮助。

1 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绿色农业发展是建立在资源环境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的,依托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综合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国内专家学者围绕资源环境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绿色农业发展阐述。刘鳎2013)提出绿色农业发展是依靠科技环保技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融二者为一体的经济模式。[1]孙一鸣(2012)阐述绿色农业是以生态农业为出发点,利用高新“绿色技术”生产无毒无害绿色农产品,有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且在生产过程中避免对自然造成伤害,以便树立民族绿色意识,开辟国内外绿色农产品市场,最终保障食品安全的一种体系。[2]张海翔(2011)提到绿色农业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将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管理理念运用到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确保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最终实现生产、生态和经济三者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3]

根据绿色农业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满足综合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要求,其主要特征表现在持续性、开放性、高效性、标准化4个方面。持续性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以超越环境的有限承载能力和牺牲未来资源为目标的综合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开放性是以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为目标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发展;高效性是以采用集约型增长为目标的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发展;标准化是以农产品实行“从田间道餐桌”的标准化全程质量控制为目标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发展。党银侠(2008)围绕现代科学技术基础,提出绿色农业发展中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体系、综合效益、区域发展基本路径。[4]晁团光(2009)围绕依靠科技、资源环境、农产品标准化,提出发展的基本特征。孙一鸣(2012)围绕公平性,阐述了绿色农业发展是在满足代际公平基本要求下的发展。[2]刘雁(2014)围绕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问题,提出了绿色农业专注于农业经济发展,注重推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5]

2 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

对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可以有效地衡量绿色农业发展程度和判定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是在建立绿色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之后, 运用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化评价,对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纵横比较,寻求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明确绿色农业发展方向。

国内专家学者在研究中,较多地围绕资源节约和综合效益构建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任运河(2006)围绕绿色农资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加工、绿色营销和绿色文化五个方面,从理论上构建了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绩效四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取脂定价、渗透定价、组合定价方法来进行绿色营销产品定价,以期分析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6]张新营、佟连军(2006)围绕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支持四个方面,构建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建设初期(1999~2003年)的发展水平。[7]崔元锋、严立冬等(2009)在对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中,通过研究和总结国内外绿色农业、食品安全以及绿色农业效益,从生态效益水平、经济效益水平和社会效益水平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在专家打分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分析2006~2007年样本点环境质量状况和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水平[8]。李静静(2011)在对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的绩效评价研究中,采用理论分析法和频度统计分析法相融合,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筛选指标,建立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的生态农业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嫡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四川省9个省级生态县2007~2009年间的生态农业建设进行绩效综合评价,寻求四川省生态绿色农业发展中的阻碍因素。[9]谢沂希(2013)在研究江油市生态农业综合评价及发展模式中,运用综合集成赋权法,从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方面构建三个准则层,建立了一套能够综合反映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对江油市2001~2010年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10]。王俊杰、王娟娥、方金(2014)在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以资源节约型农业内涵为出发点,运用层次分析和专家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水、土地等各类资源的丰度与利用两个方面建立了一套资源节约型农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山东省2001~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农业资源的利用水平及趋势和对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支撑度,对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进行评估[11]。

3 绿色农业发展路径

围绕绿色农业发展的持续性、开放性、高效性、标准化主要特征,根据绿色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绿色农业发展路径。

为体现绿色农业发展的持续性特征,需要增强绿色意识,加强绿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普及力度,促使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江治贤、康超勇、陈波(2014)围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广元市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为依靠广元山区的自然禀赋和生态优势,寻求具有生态优势和低碳路径的特色品牌;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12]。陈淑艳(2013)结合吉林省舒兰市实际状况,制定绿色农业统筹发展规划,依据资源优势,由东向西分区分片建立农业优势产业生产基地,综合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13]。

为体现绿色农业发展的开放性特征,需要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任洪伟(2014)以东北省大石桥市为研究对象,明确提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运用生物、信息等农业高新科技,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推广及运用,提高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高附加值低污染,增强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发展路径[14]。赵硕(2013)围绕技术支撑,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技术推广方面,提出提升绿色农业发展路径[15]。

为体现绿色农业发展的高效性特征,需要寻求集约高效的发展路径。胡鹏辉、田牧野(2014)围绕从事农业生产者、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三个方面,提出绿色农业发展的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向职业农民和专业化的现代市场主体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增长动力必须向投入现代化农机设备装置转变;农业生产对象必须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以便实施集约化规模经营,实现人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农业绿色转型发展路径[16]。曹艳双(2014)围绕加强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要加强农业技术研究,提高农民组织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来提高绿色农业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17]。

为体现绿色农业发展的标准化特征,需要严把质量标准制定与实施关卡。王慧娟(2013)在分析沈阳市发展绿色农业保障食品安全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和产品认证,建设标准化农业生产体系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严格市场准入制度,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18]。刘琴(2014)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绿色农业科技含量的基础上,围绕农产品国内外市场需求,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控制监管体系,各环节各部门实行标准化管理,充分利用舆论力量来监督体系运行,引导绿色农业参与者共同创建和维系绿色市场[19]。

4 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农业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绿色农业发展中,需要满足绿色农业发展基本要求,有效地体现持续性、开放性、高效性和标准化的特征。根据绿色农业发展基本要求,进行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可以有效地衡量绿色农业发展程度和判定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围绕持续性、开放性、高效性和标准化的特征,寻求适应其研究地区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以明确绿色农业发展方向。国内专家学者对绿色农业发展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内涵功能、必要性、现状问题、模式与路径等方面的宏观层面,对其发展中的绩效评价研究较少,有待更多的学者进行进一步总结和研究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国外绿色农业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1).

[2]孙一鸣.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3]张海翔.迈向生态文明的思考与绿色农业的升华[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5(2):1-4.

[4]党银侠.我国绿色农业制约因素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5]晁团光.陕北绿色农业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6]刘雁.山西省广灵县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

[6]任运河.山东省绿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4).

[7]张新营,佟连军.吉林生态省建设中的生态农业综合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22(1).

[8]崔元锋,严立冬,陆金铸,屈志光.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6).

[9]李静静.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的绩效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

[10]谢沂希.江油市生态农业综合评价及发展模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11]王俊杰,王娟娥,方金.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4).

[12]江治贤,康超勇,陈波.广元市发展绿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4.

[13]陈淑艳.关于发展绿色农业的对策及建议[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3):12-13.

[14]任洪伟.大石桥市绿色农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4.

[15]赵硕.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3.

[16]胡鹏辉,田牧野.农业绿色转型:意义与道路[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 46C49.

[17]曹艳双.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4,34(11).

[18]王慧娟.关于进一步深入发展绿色农业保障食品安全的对策建议.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首先,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从社会生态条件出发,所建立的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农业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形态之一,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对防止单纯追求生产增长或强调生态保护,使农业生产从经济数量增长向社会效益增长转型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是先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所以,绿色农业经济生产与一般农业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通过采用具有节约、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将经济发展同农业生态环境附加值的增长联系起来,实现了二者协调统一的发展。

最后,由于绿色农产品减少了生产、消费过程中及消费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而降低了未来社会治理污染所需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强度,也就是降低了未来清洁环境的成本,使得绿色农产品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2.1地域环境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在地的地域环境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生产区的区位条件,生产区空间分布的特性,生产区的地域、地势、地带特点,生产区的区域差异规律,生产区所在地的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状况、人文环境状态及地区环境容量。

绿色农业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我们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繁殖生态位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与养殖业,以逐步达到绿色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有助于我们看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与不利环境条件,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及时掌握区域环境容量,确定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必须遵循的环境约束条件的临界点与阀值,进而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控制在可承载的环境容量之内。

通过提高一个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预警屏障,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保持这个生态环境体系的良性循环,以使其足以支撑绿色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下去。所以,地域环境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是最为基础的支撑条件。

2.2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

农业资源是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固有资本”。农业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范围内,人均占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当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从农业生存的角度来看,某一地区所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质量越高,那么该地区的农业资源承载力就越强,其支撑作用也随之增强,农业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当某一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承载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满足当代人口及其后代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那么,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就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绿色农业作为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虽然依靠绿色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欲望,但并没有改变农业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载力,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农业自然资源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弹性。

2.3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力是指:绿色农业生产在农业劳动力、绿色技术与农业资本(含物化资本)的总体水平运动下,可能转化为绿色农产品的能力。

显然,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会受到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制约,制约的程度取决于绿色农业生产力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强弱,而其支撑能力的强弱又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在人力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水平;在技术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科技含量水平及技术普及状况;在资本上表现为资金投入水平及融资渠道的数量和种类。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将决定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它是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此外,绿色农业生产力是一种集合生产能力,其中某单一要素生产能力的大小虽对整体生产能力有影响,但不能决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同时,不同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并不能简单的叠加,而要巧妙结合、有机组装,以达到效益最佳的目标。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作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对其支撑能力的改善应给以相当的重视。

2.4智力支持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条件也可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管理调解能力,它需要绿色农业生产者的认识能力、决策能力及调节应变能力能驾驭“农业—自然—社会”这个复合系统,以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以实现“最小”、“最安全”、“最经济”、“最合理”、“最协调”等目标的行为,可统统包含于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范畴。

绿色农业的经济发展决策可分为2类:一类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最优化”的一般性决策,另一类是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最可能的“安全临界”的风险决策。其中,风险决策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处于某种最优化前提下,综合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某些不确定因素,经过分析后得出到的以最小风险为代价,获得的某种最佳效益的具体结论。也就是说,风险决策是对一般决策的调整与修正,其目的在于使决策更利于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控制某种或某些变量,还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评价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系统在这些变量被控制后其反应的合理程度,以便由此回溯,再调整或重新制定相应的若干控制措施,直至系统反应表现出最佳效应或最优特性为止。因此,绿色农业生产者智力素质的高低也成为支撑绿色农业经济顺利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3加强以上条件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政策性建议

3.1法律法规

国家根据现有的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出台国家和省级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规定,并以此为准绳,严格贯彻落实,做好配套细则工作;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的观念,通过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意识,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并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各地区尤其是绿色农业试点区要积极拓展有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并将绿色农业生产、绿色技术推广、绿色农产品销售统一起来,共同纳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系统中来。

3.2财政政策

国家结合现有的财政扶持政策,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同时,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农业领域的转移;探索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基金,对致力于研发绿色技术、从事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组织给予财政上的重点扶持。

国家在完善现有税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专门针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地区再依照国家规定的优惠标准,根据自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及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制定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扶持政策,对积极从事绿色农业生产,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银行和信合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并拓宽他们的融资渠道,以逐步完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

通过探索绿色农产品的资源价格体系构造,理顺不同地区的价格体系间的关系,出台绿色农产品的价格调节政策,以确保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3.3技术研发

减量技术:大力普及高效喷灌设施,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和集约化养殖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绿色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动农业资源高效产出技术和无害化生产。

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应用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在某些相对产出效率较低的农业生产部门,积极推广投入产出转化系统的优化技术,以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更新现有生产设备、再造生产工艺流程、调整绿色农产品结构和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替代技术:重点研发再生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绿色农业能源的应用技术,大力鼓励低物耗、低能耗和高转化率的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系统化技术:加快建设以绿色农业生产试验区为载体的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平台,在整个绿色农业产业系统中建立起“生产资料供应商—绿农—绿色产品分销商—绿色产品最终消费者”的持续性物质流和资金流途径,以实现绿色农业经济链上各节点的共生耦合。

3.4教育培训

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者道德文化、市场意识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力度,以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树立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在已有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绿色技术的培训,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来充分发挥资源生产力;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模式,不仅要有国家、省级的农业科教机构,地、县、乡也要积极推动绿色技术推广中心、农广校、农业中专的建设与发展;各地区对于开展绿色农业教育培训的组织机构要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并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媒体广播及网络,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政府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让农民了解与绿色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应经的义务,以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思华,刘泉.绿色经济导论[M].同心出版社,2004,(1).

[2]高洪深.经济系统分析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发展历程;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3-114-02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工作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和质量安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日益成为主流。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以下简称“绿色生资”)作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经过近20a的培育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形势下绿色生资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绿色食品事业和现代化农业建设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 绿色生资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

1.1 绿色生资内涵 绿色生资是指获得国家法定部门许可、登记,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以及《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志管理办法》规定,经中国绿色食品协会核准,许可使用特定绿色生资标志的生产投入品。绿色生资标志使用许可范围包括肥料、农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兽药、食品添加剂及其它与绿色食品生产相关的生产投入品。

1.2 绿色生资发展历程

1.2.1 1996-2007年 绿色生资工作探索阶段,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出台《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认定推荐管理办法》及肥料、农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实施细则。

1.2.2 2007-2012年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注册了证明商标,纳入了法制化管理。出台并修订《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证明商标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重点强化了现场检查、产品抽检、企业年检等审核和监管制度。

1.2.3 2012-2015年 绿色生资证明商标专用权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转让至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并于2012年6月13日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至此,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已成为绿色生资证明商标的注册人。截至2014年底,协会会员总数达635个,其中团体会员387个,个人会员248个;理事单位(个人)240个,常务理事单位(个人)136个。其中企业会员265个,占会员总数的41.7%。

2 发展绿色生资的现实意义

绿色生资作为经中国绿色食品协会核准并许可使用特定标志的安全、优质、环保的农业生产投入品,是绿色食品产业体系的重要部分,是保障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在2015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关于推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加快发展的意见》中也提出了绿色生资开发与应用的重要现实意义。

2.1 发展绿色生资有助于促进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落实,是绿色食品安全优质的有效保障 绿色食品生产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行全程标准化生产模式,其投入品的安全优质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绿色食品的安全优质水平。发展绿色生资可从源头上优化农业投入品结构,扩大安全优质投入品的市场供给,有利于落实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科学施肥、合理用药、规范使用添加剂等相关制度,是保障绿色食品安全优质的有效途径。

2.2 发展绿色生资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能够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可靠的原料,夯实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基地建设中统一推广绿色生资,为农户提供安全、优质、有效的投入品,有利于规范投入品的使用行为,减少绿色食品原料质量安全隐患,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3 发展绿色生资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 面对经济新常态,201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要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生资正顺应了新要求,大力推广控肥、控药、控添加剂等减量化生产技术,有利于减少农业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绿色生产,提升农业产业素质,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 绿色生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3.1 全国绿色生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努力,绿色生资标志许可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据统计,2014年新批绿色生资企业45家,产品75个,截至2014年底,绿色生资用标企业总数共有97家,产品243个。其中肥料53家,产品99个,农药7家,产品21个,饲料及饲料添加剂18家,产品92个,食品添加剂18家,产品30个,其他类1家,产品1个。绿色生资产品已经涉及到全国26个省市,除兽药外,绿色生资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农业投入品。

3.2 发展绿色生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绿色生资工作经过近20a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前期探索阶段时间较长、市场宣传力度不够等诸多因素,使得绿色生资的开发和应用较绿色食品明显滞后,存在品牌影响力较小、总量规模小、推广力度不够等突出问题,已成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多措并举推动绿色生资加快发展。

3.2.1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全面普及绿色生资基本理念、市场前景等相关知识,使公民对绿色生资有更深层次的认识;鼓励并帮助符合条件的农业投入品企业开展绿色生资申报认证工作;引导绿色生资企业积极参与相关专业展览、工作交流等活动,扩大绿色生资在农业投入品行业中的品牌影响力。

3.2.2 积极推广,鼓励应用 绿色生资的推广应用有利于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有利于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应大力促进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单位与绿色生资企业建立有效对接和长期合作关系,减少非绿色生资的市场采购量,积极推进绿色生资应用,提高农业投入品企业申报绿色生资的积极性。

3.2.3 增强自律意识,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绿色食品诚信体系是实现食品安全的有效保障,也是当前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应有的科学思维。现在的种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都充分体现了一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意识淡薄和缺失。要从农村实际出发,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把诚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各类诚信建设活动,大力宣传绿色生资诚信企业,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增强绿色生资企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自律意识,让诚信在全行业成为一种风尚、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和一种核心价值观,共同营造推动绿色生资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王运浩.推进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2):10-13.

[2]刘斌斌,余汉新.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4):10-13.

[3]马爱国.新时期我国“三品一标”的发展形势和任务[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2):3-5.

[4]陈晓华.2014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效及2015年重点任务[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1):3-8.

[5]张志华,唐伟,陈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2):21-24.

[6]梁志超.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夯实绿色食品产业基础[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2):31-32.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农业生态环境;路径

1绿色发展理念来源与内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新形势下,党从战略高度提出的指导发展的综合理念,是全面发展的重要指导[1-2]。绿色发展理念重点在于“绿色”,“绿色”在不同方面有具体的表现。在经济发展方面,注重经济发展的效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原料利用效率,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基于以往旧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新技术,新思路,创新突破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发展与绿色共存,共同促进,绿色是发展的本质基础,绿色是发展的内含价值。同时绿色发展体现了“人为本”的初心[3-4]。传统发展思路指导思想以经济为主要目标,只要经济可以发展带来价值,怎么发展如何发展都可以,这种发展思路在经济发展初期的确带来了经济上的飞速腾飞,但是经济繁荣的背后,很多问题被经济的高速发展所掩盖,随着时间推移各种问题凸显出来,其中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平衡严重失衡。绿色发展理念人与环境生态协调、一致,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的整体体现。绿色发展理念中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周围其它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绿色发展遵循物质与人和谐统一的规律,恪守这一发展红线,同时也是物质与价值的高度统一、高效发展的体现[5-6]。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价值含义在于发展以人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服务于人的这一根本价值取向。绿色发展体现在具体行业就是一种生产技术、生产方式,这种生产过程中体现着高效、持续、合理、精心设计、集约、循环、资源化等理念含义。绿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在于遵循规律、利用规律推动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重在落实与践行,才能使人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践行重在方法与路径。方法与路径的选择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依靠科学,长远考虑,要有战略眼光,不要一时价值,而是要可持续价值。绿色发展理念作为环境与发展的全局性基础理念,是国家发展基础思路,同时也是影响全局发展的基础性基本理念,形成一种新的建设格局,重点在于人的价值取向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统一。在经济发展角度,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和谐各种资源发展良好,生产力自然就有发展的保证,同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积极对相关产业结构进行优化组合、合理调整,使产业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环保。

2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2.1农业自身在生产过程中引入外来品种农作物影响

在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与时代的发展,农业种植的物种有了巨大变化,有很多物种属于外来引进物种,造成当地本土很多植物、动物受到影响,引起种群结构与数量的失衡,造成生态恶化。同时引入物种的生产用到了很多转基因技术,达到高产、抗病毒等效果,引入物种与其他物种在生长过程中,相互杂交使得不同基因结合,造成很多生物物种出现了异常状况,一些物种甚至灭绝。

2.2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工产品的影响

现代化农业改变了以往农业靠天吃饭、依靠环境和谐发展,产量低、无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科技力量,生产出了促进农作物生长、提高农作物抵御病虫害能力的农药、化肥等化工产品。但是大量、过分使用依靠农药、化肥等化工产品,提高农作物产量,是的农药、化肥等化工产品在环境中大量残留,造成生态失衡、生物灭绝,引起生态危机。

2.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

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紧靠农业生产农作物给农业带来增收有限,因此农业对种植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形成以农作物为基础的产业链,得到快速致富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农业引入了大量经济作物作为种植对象,例如果蔬、中药材、花卉等,农业增收效果显著,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引入了新的污染元素,如:不同的天敌、新式农药、土地新的利用方式,都加剧了农业生态平衡的失衡,造成更深远的影响。

2.4农业深加工产业、系列化产业影响

农业工业化是现代化农村的一种现象,以农产品为下游资源,在农村建立了深加工企业,实现农业一条龙产业链,例如:面粉厂、食用油炼制企业、畜禽养殖厂、畜禽屠宰场等产业,农业产业链日趋现代化。同时现代化农业产业产生大量环境污染物,是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影响更加深远。

3农业生态环境治理路径

3.1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强化绿色发展理念

针对农业生态环境现状,从绿色理念角度出发,建立农业生产绿色化体系,从农业生产用化肥、农药、种子等基本生产资料着眼,利用绿色生产工艺、绿色合成路线、绿色培育技术生产出多功能、综合性能优良、无毒、易环境降解额的农药化肥。对于农作物的改良要慎用转基因技术,在大量实验基础确定转基因技术安全性的基础上,应用于农业,如果无法达到预期安全目标,一律不得应用于农业,实现产业化。

3.2以绿色发展理念指导,利用新技术防御农业面源污染

发展绿色农业是践行绿色理念的具体体现,绿色农业主要内涵包括绿色农业、绿色产业、绿色种植技术、绿色产品。根据农业种植物各自特点、环境现状研制高效农药、化肥高效使用方法,合理控制使用量,严格控制使用次数,多使用农业有机肥料,严格执行农作物轮换种植制度,提倡绿色灭虫、绿色使用肥料、绿色收割、绿色利用种植废弃物。

3.3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

引入农业产业规模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合理确定评价体系、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依据相关环评法律法规开展农业产业环境影响评价,合理确定农业产业分布,在保护环境基础上协调发展产业规模。配套建设农业产业废弃物收集路径、处置场所等环境保护设施,并对相关设施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定农业产业管理技术标准,强化农业产业依法管理,提高农业产业监管效率。强化农业产业污染排放监督管理,建立科学制度与体系。实现农业产业信息统一系统,实现农业产业废弃物信息共享,为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化利用提供平台。建立农业产业废弃物成分分析检测检验标准,规范产业污染物排放源强计算方法,强化农用肥料登记管理制度,推动农业产业产品用生产资料认证化。加强农业产业污染责任管理制度。依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强化农业产业生产者治理污染责任,同时各级政府管理机构,应当依法进行有效监督管理,明确细化各监管部门的责任,形成有机工作体系,加强政策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措施时效性,坚持监管常态化,确保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合理量化农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主要以对农业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指标为考核标准,同时把农业环境绩效评价考核纳入地方绩效考核范畴。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废弃物处理、处置绩效考核结果及时通报倒逼相关监管者、责任主体实现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加大财税、科技对农业产业扶植力度。利用中央、地方政府给与的支持建立农业产业废弃物处理、处置产业化示范区。实施农业产业污染治理退税制度,建立公共交易平台,实现技术信息的互联共享。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实现农业产业化废弃物处理、处置资金多元化,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

参考文献

[1]柳礼泉,阳可婧.大学生对绿色发展理念认同的逻辑进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7(2):92-96.

[2]李娜.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解读[J].生态经济,2017,33(2):168-171.

[3]张金伟,吴琼.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实现路径及重大意义[J].生态经济,2017,33(2):172-175.

[4]余稳策,杨立卓.绿色发展理念下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思考[J].国际贸易,2017(1):17-22+36.

[5],熊晓琳.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红旗文稿,2017(1):20-22.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

绿色农业是指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作装备和管理经验,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1],以促进农产品、生态安全以及提高农业综合经济的协调统一为目标,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2]。但是由于受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3]。笔者以济南市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济南市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发展绿色农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找出加快绿色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

1济南市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济南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大力提倡绿色农业的发展。随着政策扶持和技术推广,济南市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数量逐年增加,并结合现有资源发展特色济南农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典型示范、政策倾斜等措施,从整体上提升济南市现代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济南市坚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以减肥、控药、洁田、修复、循环为技术路线,2015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8.7万hm2,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完成农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900万hm2、统防统治面积120万hm2。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630”工程,着力推动多种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章丘市、历城区分别晋升为国家和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一区六园”和200个都市农业园区总面积近4万hm2,农高区“四园一校区”重点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彰显,逐步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综合体。2016年济南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36家,是2010年的1.5倍,实现销售收入469亿元。

2有利形势及存在问题

2.1有利形式

2.1.1政策支持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并在制度和政策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且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4]。政府部门的重视推动了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2.1.2旺盛的市场需求推动了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的教育水平有所提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广大群众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5]。目前,绿色农产品市场总体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形势,从中可看出绿色农业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1.3生态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逐渐受到重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6]。当今社会,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一种新的理念和趋势,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但改善了济南市环境情况,也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7]。2.1.4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必然趋势。绿色农业经济是农业发展的新的转变方式,它有利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实现农民增收[8]。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为济南市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9]。

2.2存在问题

2.2.1耕地减少。近年来,济南市耕地面积有所减少,2008年济南市耕地面积为360664hm2,而到2014年耕地面积为359725hm2,6年时间济南市的耕地面积减少了939hm2,再加上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污染、过度施肥等原因,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绿色农业的发展速度[10]。2.2.2环境污染影响绿色农业发展。工业中废水、废气、废渣成为发展绿色农业的障碍,造成水域、土壤、空气的污染比较严重[11]。小清河是发源于济南市的重要的农业灌溉河流,近年来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大量排入小清河,远远超出其自净能力,致使小清河严重污染,对济南市农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农业方面,2005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为197501t,2015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增长到229933t,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虽然近几年济南市加大了综合治理工作力度,但是目前仍然阻碍济南市绿色农业发展。2.2.3很难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济南市作为发展绿色农业较早的城市,在绿色农业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也带动了其他县市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但济南市绿色农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企业与农户的结合还相对松散,缺乏完善的市场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12]。2.2.4专业人才相对缺少。农业人才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3]。近几年来,济南市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但这与农村总人口相比,差距仍然偏大。专业人才的匮乏也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14]。

3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合理规划绿色农业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土地辽阔,各地区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各地发展绿色农业的经济资源和条件也有所不同[15]。济南市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依据当地自然和农业经济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基础条件,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做好绿色农业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特色产品[16]。

3.2加快绿色农产品开发和体系建设

加快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市场体系,并且健全基地建设、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等管理体系。科研部门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绿色农产品的研发,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提供技术支撑[17]。

3.3建设并推广绿色农业示范区和龙头企业

建设推广绿色农业示范区,并加大对农业方面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打造一批具有济南市特色的知名绿色农产品品牌,并利用绿色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及各种媒体,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18]。

3.4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介绍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绿色食品工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它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品牌已经成为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一个精品形象。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是入世以后带动我国农产品大规模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因此,依法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实现绿色食品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已经成为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据资料显示,我国于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l1月,农业部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和指导全国的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的7大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等。到2005年底,绿色食品企业总数3695家,产品总数9728个。从产品结构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占57.1%,畜禽类产品占14.2%,水产类产品占5.8%,饮品类产品占16.4%,其它产品占6.5%。绿色食品实物总量达到6300万t,年销售额1030亿元人民币,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林地、水域面积654万hm。l19个县(农场)创建了151个大型标准化原料基地,基地面积270万hm,年产优质原料1878万t,带动农户420.35万户。

目前,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是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技术标准和环境、产品一体化的跟踪监测,严格限制化学物质的使用,保障食品和环境的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所谓“特定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量使用化学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物质,对产品实施全程质量控制,依法对产品实行标志管理。

迄今为止,我国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消费认识不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还不认识、不了解,使得绿色食品在我国蕴含着巨大消费潜力,未能形成现实意义上的有效需求。据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对“绿色食品”这个名词的认知度较高,但多数人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了解。所以引导消费者充分认识、了解绿色食品及其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体健康等方面的作用是现阶段重要的工作,从而促使消费者自觉购买、使用绿色产品,把潜在需求变成有效需求。

(二)经济条件不成熟。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限制或者禁止使用农药等人工合成物质,限制转基因等某些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引起了产量的下降,加上认证、加工、储藏、检验、包装等各环节的特殊要求,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的成本要高于普通产品,造成绿色食品定价较高。市场上,绿色食品比一般食品的价格高出几倍,甚至近10倍。这就使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

(三)产品结构不合理。近10年,绿色食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对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1%。即使发展较快的粮油、饮料、蔬菜类产品,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品种单调,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据资料表明,2003年,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粮油类产品占28%,蔬菜类占17%,饮料类占l5%,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四)假冒伪劣层出不穷。任何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必须经注册人的许可。但是,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时有发生,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

二、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现今,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并不良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在以下方面加强:

(一)强化宣传,推动绿色食品消费潮流。研究发现,消费只有融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消费理念,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引导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在宣传内容上,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营养、优质的特性,强调绿色食品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在营销对策上,要通过CIS设计来提高绿色食品的宣传效应,在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设计中贯之以绿色食品思想,辅之以环境保护行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传播绿色文化,烘托出绿色食品消费氛围。通过普及绿色食品消费观念和知识,使消费者熟悉绿色食品的涵义、特性、标志、标识,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使更多消费者认识绿色食品对保证身体健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自觉的绿色食品消费需求。

(二)完善绿色食品科技含量。检查发现,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决定了其附加值及价格,只有通过投入高科技,才能有高产出、高效益。所以,要加强同有关科研机构、高校、监督检测机构等合作和开发,逐步形成完善的绿色食品科研开发和生产应用相结合的开放体系,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推动。加强绿色食品人才体系建设,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和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专职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

(三)自主开发绿色农产品。在浙江省,发展绿色产品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虽然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全省绿色食品的区域发展不完善,缺乏绿色食品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缺乏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使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难以衔接,尚未形成绿色食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针对这种区情,就可以实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优先从山区、半山区沿海滩涂、生态农业实施区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并逐步在不同地区建立起多种类型的生产示范基地,强化企业开发的主体地位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一定影响的绿色食品生产体系。按照把产业调新、产品调优、档次调高、规模调大的要求,结合各乡镇不同的产地、气候条件,确定发展不同的项目,以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使农业由弱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化,自主开发绿色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发展绿色食品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福明,绿色食品产业与中国绿色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1871188.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绩效评价;东西湖区;

作者简介:邓远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城乡经济与区域发展。

绿色农业产地环境是指进行绿色农业生产活动区域内的土壤、水、大气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具体状况。绿色农业产地环境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生产出的农产品是否符合绿色农产品要求。安全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产地环境为发展绿色农业奠定了物质基础,生态环境的良性自演替会适合更高级别绿色农产品的生产[1]。与传统农业和常规农业相比,发展绿色农业对生态环境的标准要求更高。针对绿色农业发展的这一要求和产地环境现状,通过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调整引导农民采取“生态友好型”生产方式,更有效地实现激励———抑制效应[2],是实现绿色农业产地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从目前国内外生态补偿与农业生态补偿研究现状来看,主要集中在对农业生态补偿的内涵界定与补偿实践效果分析[3],补偿机制建立与政策支持[4],补偿主客体的确定与激励制度[5],补偿标准核算及补偿方式选择[6,7]等方面。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借鉴国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将定性研究与定量推算、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和方向是从新方法突破、空间优选拓展和补偿绩效评估等方面加以深化[8]。鉴于此,本文选取武汉市重要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东西湖区作为研究区域,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分析法,构建了包括职能指标、效益指标、潜力指标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体系,客观评价其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绩效,为进一步完善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提供参考。

1研究区域

1.1东西湖区地理区位

东西湖区隶属于湖北省武汉市,地处长江左岸,武汉市的西北部,汉江、汉北河及府环河汇合之处。东西湖区位于北纬30°34'-30°47',东经113°53'-114°30'之间,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1958年,由汉阳、黄陂、孝感、汉川部分地区组成。全境东西长38km,南北宽22.5km,总面积499.71km2。东西湖区先后获得了省级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先进区、省级“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示范区。东西湖区地貌属岗边湖积平原,四周高、中间低,状如盆碟,自西向东倾斜;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源丰富,四季分明。因此,东西湖区农业生产条件良好,是武汉市的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2002年,东西湖区被确定为全国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地区。2005年,东西湖区经国家发改委和环境保护部(当时为环保总局)批准,成为中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之一。

1.2东西湖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在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和措施实施前,东西湖区的农业生产还存在诸多不足。武汉市卫生防疫站曾在市场购得小白菜样品53份进行检测,有机氯检出率达100%。菜农自主种植经营,控制农药污染的难度大大增加。有的菜农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盲目加大使用化学农药的剂量,违章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增加了病虫害的抗药性,使农药施用量不断加大,从而带来了严重后果。通过对东西湖区稻米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进行监测分析,发现稻谷的六六六残留量最高,其平均值超过国家标准0.9倍,超标率达54%,样本最高达1.324mg/kg,超过国家标准4.4倍。在东西湖区的农业生产中,有机肥仍受到冷落,施用量相对较低。有机肥施用的比例由20世纪60年代的9∶1下降到3∶7,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以6‰的速度递减,在化学肥料大量施用同时,放弃了有机肥的施用,每年大量宝贵的粪肥资源流失到江河湖泊,造成不同程度的水源污染。上述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给东西湖区绿色农业产地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给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1.3东西湖区生态补偿政策措施

为了消除产地生态环境问题对绿色农产品生产的负面影响,东西湖区加大了生态补偿力度,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工程、湖泊修复工程、耕地保护工程等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能源结构,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了政府、企业、农民共赢局面,促进了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提升了绿色农业产地环境质量水平。

1.3.1生态农业工程

在生态农业工程方面,一是推广农业“三品”生产。目前,东西湖区已形成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级基地建设网络。如慈惠农场有机蔬菜基地面积200亩,年产有机蔬菜300t,并注册了“尚原堂”商标,建立了有机蔬菜包装二维条码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提高了品牌意识和质量保障。二是建设生态农庄。如在东山建设了100亩生态农庄,2万头生猪养殖沼气工程,实现沼气、沼渣、沼液全部综合利用,形成“猪———沼———电———果———游”循环农业示范园,同时制定相关政策,给农民提供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补偿。三是倡导生态种植。推广“蛙———稻”、“鸭———稻”种植模式,形成“稻———虫———蛙(鸭)———稻”的天然食物链,既生产出无污染、高品质的农产品,又减少了农药的施用量,还可增加副产品的收入。四是发展生态养殖。推广健康(标准化)养殖、生态养殖、清洁养殖,设置养殖水源净化区、生态养殖区及养殖废水处理区等三个功能区,减少牲畜粪便对水环境的污染。

1.3.2湖泊修复工程

在湖泊修复工程方面,一是退田还湖。通过平退,可以保持自然植被,防止湖区水土流失,减缓泥沙沉淀的速度;解决农民耕种时施加的农药、化肥等污染问题;通过生态修复,恢复天然湖滨带,绿化美化了湖岸景观,拦截净化了入湖污染,提高了湖泊自净能力,为全湖性水生生态的恢复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东西湖区计划实施3.9万亩退田还湖工程,纳入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整体设计。还湖工程会收回大量农田、鱼塘,就必然与当地农户的利益产生冲突。生态补偿工程通过专项资金给予农户直接资金补偿,且提供技术支持提高生产率,保证农户的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从而确保退田还湖工程的可持续推进。二是生态清淤。生态清淤涉及对湖泊水质进行净化、对过境河道进行疏浚沟通,是东西湖区水生态环境补偿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减轻东西湖污染负荷的有效措施。

1.3.3耕地保护工程

在耕地保护工程方面,一是进行耕地数量保护。东西湖区人口较为密集,人均耕地数相对较少。近年来,武汉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飞速扩张的工业用地挤占了大量的优质农田,农业耕地保护形势严峻。为此,东西湖区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以土地详查数为基础,全面完成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对城镇建设规模形成有效控制。在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的同时,主动出击,设法增加耕地供应,实施“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集镇集中”战略。二是耕地质量保护。具体措施包括:1广辟有机肥源,增加土壤有机质投入。如大力发展健康畜牧养殖业,不仅可提供优质粪肥,还可开发利用菌菇渣肥,每亩增加菌渣肥1t以上。2实行统测统配,合理施用化肥。在全区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技术,根据不同作物的生育特点和需肥规律以及不同土壤的供肥能力,实行化肥统测统配统供模式,改过去的单供氮肥为氮、磷、钾、锌、硼、硅等全面合理配比施用,使化肥总用量逐年下降,土壤营养元素逐步趋向平衡。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随着绿色农业发展、湖泊修复、耕地保护等生态补偿政策的逐步推行,东西湖区绿色农业产地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提升。为了客观评价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在充分遵循可行性、层次性、系统性、及时性、阶段性、动态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评价指标分为三层,由职能指标、效益指标、潜力指标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构成[9,10]。当然,其他部门或地方在具体应用时可以考虑其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具体内容见表1。

职能指标是针对职能绩效进行测量的指标,是政府在其职能范围内所表现出的绩效水平。它检验的是政府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是绩效指标体系的主体,可以从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法规制定、生态补偿实施管理、生态补偿意识宣传、生态补偿效能等方面来综合评价。其中,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效能是评价行政机构履行生态补偿组织职责效率的重要指标,是行政机关管理水平的一种综合反映。

效益指标是测量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效果以及对绿色农业生产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和贡献,具有间接性和根本性。这一指标直接考察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反映在环境、社会和生活中的效果。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的效益主要分为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两方面,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大气、水、土壤、物种多样性等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对绿色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以及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满意度等。

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绩效既体现在外部环境的变化上,同时也体现在其内部的管理和能力建设上,潜力指标反映的是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的管理水平。它是履行生态补偿职能的基础,也是政府环境绩效持续改善的保证,因此,潜力指标在整个体系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潜力指标主要包括生态、环保产业投资、生态补偿机构设置、生态补偿管理人员的交流和培训以及相关科研状况等。

3绩效评价

3.1确定指标权重

根据AHP法的递阶层次分析结构,设以O为比较准则,A层次各因素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为O-A,类似地以Bi为比较准则,C层次各因素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为BiC。因此,得到14个比较判断矩阵,其中,O-A比较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A1-B、A2-B、A3-B、B1-C、B2-C、B3-C、B4-C、B5-C、B6-C、B7-C、B8-C、B9-C、B10-C与O-A比较判断矩阵类似,限于篇幅不一一列出。

3.3进行一致性检验

为了保证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到的结论合理化,还需要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这里引入一致性指标CI(ConsistencyIndex)作为衡量不一致程度的数量标准。,其中,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当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稍大于n,称A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其量化标准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即RI值(见表3)。

在表3中,当n=1,2时,RI=0,这是因为1,2阶判断矩阵总是一致的。当n≥3时,令CR=(CI)/(RI),称CR为一致性比例。当CR<0.1,认为比较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

对上述各比较判断矩阵,通过以上方法求出其最大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并将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处理后,即可得到相应的层次单排序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向量,以及一致性指标CI和一致性比例CR。

3.4单因素指标评价

要评价项目区域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的整体效果,首先要根据实际需要将各个指标定量计算,而要定量计算就要根据前述评价指标的隶属度确定方法,将各个评价指标进行量纲化。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综合效益的评价,需要进行前后对比才能发现项目是否带来良好的效果,如果带来效果变化,那么前后的变化是多少?为了确保评价指标的量纲化的准确性,在问卷调查中将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将要评价的指标间接呈现在问卷中,然后根据项目区域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前后的实际状况做一个主观性判断,进行五级评判,最后根据评判再做模糊统计计算,得到各指标的隶属度,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1)模糊运算结果。根据已经计算出的各指标权重,并结合上面的各指标隶属度矩阵,按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Bi=Ai×Ri和B=A×R,进行模糊运算。其中,各指标权重Ai已通过层次分析法逐步得出,这里不再列出。

(2)评价分值计算。按照前述效应分值计算方法,计算东西湖区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前后各指标效益分值,通过分析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前后各指标值的变化情况,得出区域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以及补偿的整体效益状况,以便能够更准确的了解当前东西湖区绿色农业生态补偿项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4结论与建议

4.1主要结论

(1)从评价结果来看,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运用的层次分析法评价方法,在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价方面是有效的。当然,每个地方绿色农业产地环境面临的影响因素各异,采取的生态补偿政策和措施也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具体的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价时,所选取的评价指标也可以适当增减,以得出更可靠的结论。

(2)总体而言,武汉市东西湖区实施的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政策实施前后各指标的效益分值差都在30以上,这说明生态农业工程、湖泊修复工程和耕地保护工程等生态补偿政策与项目的实施是有效的。综合来看,生态绩效、社会绩效以及经济绩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既保持了东西湖区绿色农业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同时也为武汉市提供了较充裕的优质绿色农产品,取得了相应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因此,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价要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经济、社会价值取向。

(3)分指标来看,在二级指标中,政策目的设计、政策战略规划、政策反馈指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行政组织建设等的变化值都在50以上;政策实施管理指标、资源利用、农业生态补偿技术的变化值都在30以上,其中,资源利用的变化值为48.475,接近50。这说明政策实施管理指标、资源利用、农业生态补偿技术是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的薄弱环节,也是完善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和机制的方向。

4.2对策建议

4.2.1加强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管理

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的投资效率低下,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的损失状况严重,这往往与缺乏有效的生态补偿管理政策存在密切关联。制定有效的生态资本投资和生态补偿管理政策,就能优化绿色农业产地环境建设的投资结构和投资主体,这对解决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的生态问题有积极的作用。为此,在完善区域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户的生态利益诉求,协调好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加强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管理,构建生态文化创新、生态技术创新、生态制度创新三位一体的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绩效创新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

4.2.2提高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资本利用效率

东西湖区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达到了绿色农业生态资本在运营载体上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均衡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的目标和要求,为绿色农产品生产提供了生态条件支撑。[11]但也应该看到,产地环境还存在绿色农业生态资本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因此,要继续大力实施生态(绿色)农业工程、湖泊修复工程和耕地保护工程,并进一步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保护好绿色农业产地气候环境,提高绿色农业生态资本利用效率[12]。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环境;绿色产品;农业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5-0018-02

1 绿色产品的农业生态环境背景透视

随着我国经济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不仅大量的“三废”被排入到农业环境,而且能耗大、效益低、结构简单,产品品种单一的传统农业,更多地依赖于传统的石油产品,这就更加严重的造成土壤、水源和农产品的严重污染。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因没有很好的利用资源,随意开采、挖掘,这导致了农业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1.1土地退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劣

1)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不断开采,城镇、道路、住宅等的建设,土地占用也越来越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等原因都在导致水土流失;

3)土地沙漠化不断扩大

由于土地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利用,导致森林和植被的严重破坏,造成沙漠化;

4)草地退化严重

由于放牧的超载过啃,我国的草地面积也在不断的减少。

1.2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随着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不断增大,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所以,发展绿色产品与农业发展对于环境保护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它可以不断改善我们周围的环境,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生态环境。

2 发展绿色产品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2.1开发绿色产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现在的物质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了,而人们对于饮食方面的可靠性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国人民越来越倾向于有机绿色产品。有机绿色产品是利用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本身的自然能力,通过满足土壤自身营养和健康的需要,来实现对作物的持续、平衡、充足的营养供应,促进自然的良性循环,追求土壤资源的可持续有效利用,达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健康发展。

2.2发展绿色产品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环境保护有两种方式,分为主动保护和被动保护。绿色产品开发是将环境保护与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机结合的主动环保的典范。绿色产品的生产可以最大程度的限制农药、化肥、植物生长剂等的过量使用。

3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绿色产品发展的思考

3.1强化农业环境管理

根据我国现在的国情,有关部门应该颁发一些文件和条令,让有关部门来起到监督作用,以此规定和抵制任何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尤其是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更应该监督,要求其限期整改,严重者关停。完善农业方面的相关法定法规,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国家要充分利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强化农业的环境管理。

3.2大力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不仅为发展绿色产品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前提条件,而且也为发展绿色产品提供了技术基础。绿色产品是生态农业研发出来的成果,而绿色产品这个成果则是生态农业和市场农业之间的连接。也可以说,发展绿色产品就是进行生态农业的建设。国家应该注重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开放,尤其要抓好县级生态农业试点建设和生态农场建设,推动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绿色产品的深度和广度的开发。争取将生产区域建大并扩大化,把绿色产品种好并推广品种。只有当试点建设的成功才能激发更多人来参与建设,促进绿色农业的飞速发展。

3.3加强水土流失的管理

水土流失破坏地面的完整性,并且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危险城镇安全,影响农业生产,家具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有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创造良好的绿色产品生产环境,我们应该注重水土流失的管理。

1)工程措施

包括修水平梯田,引洪灌地,建霸储水等措施。

2)林草措施

根据科学研究,植树仲裁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地形的不同和降雨量不同来种植不同的植物,并且大力营造农田保护林,分水岭防护林。

3)耕作措施

根据不同的地形决定不同的耕作,从人为因素方面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科学的发展农业是遵循自然发展的有效措施。

4)政府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

包括加强人民群众对水土流失的认识,退耕还林,严格控制人口等措施。

3.4加大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的科研力度

改善农业的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最根本的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来改善现状,毕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对我国农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建立资源信息系统;二是建立农业开发部门,为我国农业的进步发展研发一些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等的农作物;三是开展科技攻关,发展高科技技术,应用于农业中,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3.5加大有机肥、生物化肥的开发

由于落后的生产力,导致我国现阶段很多地区的人名仍旧使用一些对土地危害大的农药,这样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人体健康也有影响。应积极开展工业化的生产有机肥,来降低成本,提高肥效,保护农业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

4 结论

对于现阶段的我国国情来说,发展绿色产品和绿色农业依旧任重道远,可能还需要一个世纪的人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但是相比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农业发展还是非常快速的,而且也在不断朝绿色农业这方向迈进,这需要我们全民的投入和参与,来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旭亮,张翠英,吕军.中国绿色食品发展概述[J].边疆 经济与文化,2004,3.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发展现状;问题;建议;广东省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是指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有关技术条件要求,按绿色食品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施生产和管理,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1-2]。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措施,是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手段,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的具体行动[3-4]。

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南部,北依南岭,南临南海,全境地势北高南低,从粤北山地逐步向南部沿海递降,形成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南部以平原台地为主的地貌格局。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45′~117°19′,属于低纬度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广东省农业资源丰富,区域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有利于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并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和投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发挥绿色食品在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对广东省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发展现状及建议作一探讨。

1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发展现状

2005年开始,广东省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建设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综合效益。近10年来,广东省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花生、水果、茶叶、蔬菜、蚕桑等。也是全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作为经济作物栽培的水果品种全省有40~50种。其中,柑桔、荔枝、香蕉、菠萝被誉为“岭南四大名果”。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 399.8元。

广东省紧紧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扎实推进,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扩大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是促进了基地规模迅速扩大。创建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了绿色食品规模和数量的快速扩张。截至2009年4月,全省合计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企业225家,产品总数471个;有机农产品企业30家,有机农产品305个;总产量247万 t,监测面积4.95万hm2。有6个基地被列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包括乳源县的6 666.67 hm2笋竹、郁南县的6 666.67 hm2砂糖桔、徐闻县的6 666.67 hm2菠萝、阳春市的6 666.67 hm2马水桔、德庆县的6 666.67 hm2贡柑基地和罗定市的6 666.67 hm2稻谷生产基地。二是促进了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标准化基地建设,给绿色食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优质的原料,促进了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壮大。2008年,全省绿色食品企业新增65家,产品112个。三是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基地建设探索出了一套依托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四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全省许多山区县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实施绿色食品开发,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乳源、郁南、德庆、广宁、云安、东源、饶平等地,选择了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实施绿色食品标准化工作,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质量—品牌—效益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农业效益大幅度增长。乳源县是广东省第1个“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县”,有蔬菜、笋竹、茶叶、李果、巴西果、银鱼等1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年种植面积4 700 hm2,产量3.66万 t,产值1.85亿元,生产基地遍布全县14个乡镇,辐射带动农户逾2 800户,全县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由原来的2家发展到目前的14家,年利润比传统农业企业高出30%以上,农户年均户增2 200多元。德庆县积极创建绿色食品原料(贡柑)标准化基地,建立了3个核心示范区,面积为3 333.33 hm2,平均增产3 060 kg/hm2,农户平均户增1 000元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目前,基地建设不仅夯实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三增”。实践表明,创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是扩大绿色食品规模、提升绿色食品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

2存在的问题

迄今为止,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效益问题。一些创建单位虽然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但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参与创建的企业的经营效益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还需要加强。二是研发问题。企业对产品研发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品牌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三是宣传问题。一些县市宣传推介产品品牌的力度还不够,市场营销不够顺畅,导致产品打不开销路,对促进发展绿色食品事业十分不利。

3创建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议

现今,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相对于其他省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可在以下方面加强。一是加大对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管理工作。在基地建设中,全省承担创建任务的县(市、区)政府都成立了领导组织机构,明确了部门职责和任务。并把创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实行省逐级考核,确保对创建工作实施有效的组织领导。各级主管部门应定期研究和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在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农业发展规划中,制定一系列支持政策。二是完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有关标准和管理制度,力争全面达到符合创建全国绿色原料标准化基地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生产管理制度、投入品监管制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落实基地各生产单元专职监督管理人员,探索基地农户规范管理的有效形式,强化合同约束力,确保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顺利进行。三是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促进县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农业大县,以市县为单位、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实施龙头企业跟进对接,组织农户积极参与,积极推进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进一步巩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础。突出标准化与品牌化相结合的特色,建立产品认证与基地建设良性互动机制。四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普及绿色食品知识,努力提高全社会对绿色食品生产的认识水平,为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参考文献

[1] 梁志超.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夯实绿色食品产业基础[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2):31-32.

[2] 何海生.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现代农业,2009(2):59-60.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中国农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绿色食品产业化是一项以资源和环境为基础,以技术和标准为依托,以市场和政策为导向,以管理和服务为保障,以市场拉动,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全民共享为发展策略,形成了一个将农工商、产供销融为一体的安全食品生产体系。绿色食品产业化在促进农业产业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增强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食品安全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将起着重要作用。

1。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绿色食品的发展与其刚起步时有了很大的不同,至少发生了两方面的重大转变。一是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从以国内市场和资源自我平衡为主,到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根本性转变。这两大转变说明,不能再就绿色食品抓绿色食品了,而应当站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要以绿色食品的产业化来促进农业经济的现代化。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继续提升;产品结构逐步优化。(1)产品总量初具规模,截至2008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共有6176家,产品17512个。绿色食品在总量稳步扩大的同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初级产品比重降至37。2%,加工产品已占62。8%,地方名特优产品日益增多,园艺、畜牧、水产等有出口竞争优势的产品比重逐步提高。(2)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按照“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技术路线,参照发达国家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我国建立起了科学、严格、系统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整体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3)认证制度基本建立。绿色食品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实行产品认证与证明商标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制度。

按照国家认证认可的基本要求,结合农产品认证的特点,绿色食品建立了体系完整、程序规范的认证制度,保证了认证的有效性。

(4)监管制度全面推行。为了保证获证产品质量,规范企业使用标志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绿色食品现已建立并推行了企业年检、产品抽检、市场监察、产品公告4项基本监管制度。

2。绿色食品产业重要理论基础之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原理生态农业的建设为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技术基础。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质如下:首先是保护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其次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第三是通过科学规划,增加植被面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第四防治工业“三废”的污染,控制和减轻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生态农业建设不但为发展绿色食品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而且,也为发展绿色食品提供了技术基础[5]。发展绿色食品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基地和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这些技术操作规程,是对绿色食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式质量控制。

确定绿色食品的这些标准规程和措施的目标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工业“三废”,生活“三废”和化肥、农药等污染。推广绿色食品的技术操作规程,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防治和减轻环境污染。发展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标准规程、标准和技术措施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本质特征是一致的。

发展绿色食品与生态农业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因此,推广应用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和技术措施,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必由之路绿色食品产业。

绿色食品产业化是解决农村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有效方法。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农业增产不增效,农民增收缓慢等一系列问题。为此,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提出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的重大部署,调整的中心内容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产品品质,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绿色食品是安全、优质的食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新时期解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迫切需要。

绿色食品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龙头企业的实力还不强,规模效益还不高,品牌还不响,许多在国内外知名的特色资源优势没有及时转化为市场优势。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产品质量和品牌的竞争。绿色食品标志是优质安全的象征。因此,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利于实现农业的精品名牌战略。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产品,没有产品,农业产业化就是一句空话。没有名牌产品,农业产业化就不能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开发绿色食品,有利于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名牌效应,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4。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的未来发展。

21世纪的主导农业是生态农业,21世纪的主导食品是绿色食品。由于发展绿色食品意义重大,前景广阔,许多地方已开始从“战略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度来部署绿色食品的发展。如黑龙江省把建设绿色食品基地作为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的战略举措;内蒙古自治区发挥自身生态环境优势,高度重视绿色食品开发工作。从微观角度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食品企业对产品质量认证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以增加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筹码;广大消费者则希望权威机构对产品质量进行客观、公正地评判,以监督企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承诺,因此,绿色食品产业将在我国农业发展历程中显现出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勇,梁文举。关于建设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区的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1,(3)。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发展现状;问题;建议;广东省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是指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有关技术条件要求,按绿色食品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施生产和管理,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1-2]。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措施,是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手段,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的具体行动[3-4]。

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南部,北依南岭,南临南海,全境地势北高南低,从粤北山地逐步向南部沿海递降,形成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南部以平原台地为主的地貌格局。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45′~117°19′,属于低纬度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广东省农业资源丰富,区域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有利于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并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和投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发挥绿色食品在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对广东省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发展现状及建议作一探讨。Www.133229.cOM

1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发展现状

2005年开始,广东省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建设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综合效益。近10年来,广东省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花生、水果、茶叶、蔬菜、蚕桑等。也是全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作为经济作物栽培的水果品种全省有40~50种。其中,柑桔、荔枝、香蕉、菠萝被誉为“岭南四大名果”。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 399.8元。

广东省紧紧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扎实推进,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扩大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是促进了基地规模迅速扩大。创建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了绿色食品规模和数量的快速扩张。截至2009年4月,全省合计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企业225家,产品总数471个;有机农产品企业30家,有机农产品305个;总产量247万 t,监测面积4.95万hm2。有6个基地被列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包括乳源县的6 666.67 hm2笋竹、郁南县的6 666.67 hm2砂糖桔、徐闻县的6 666.67 hm2菠萝、阳春市的6 666.67 hm2马水桔、德庆县的6 666.67 hm2贡柑基地和罗定市的6 666.67 hm2稻谷生产基地。二是促进了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标准化基地建设,给绿色食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优质的原料,促进了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壮大。2008年,全省绿色食品企业新增65家,产品112个。三是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基地建设探索出了一套依托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四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全省许多山区县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实施绿色食品开发,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乳源、郁南、德庆、广宁、云安、东源、饶平等地,选择了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实施绿色食品标准化工作,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质量—品牌—效益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农业效益大幅度增长。乳源县是广东省第1个“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县”,有蔬菜、笋竹、茶叶、李果、巴西果、银鱼等1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年种植面积4 700 hm2,产量3.66万 t,产值1.85亿元,生产基地遍布全县14个乡镇,辐射带动农户逾2 800户,全县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由原来的2家发展到目前的14家,年利润比传统农业企业高出30%以上,农户年均户增2 200多元。德庆县积极创建绿色食品原料(贡柑)标准化基地,建立了3个核心示范区,面积为3 333.33 hm2,平均增产3 060 kg/hm2,农户平均户增1 000元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目前,基地建设不仅夯实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三增”。实践表明,创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是扩大绿色食品规模、提升绿色食品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

2存在的问题

迄今为止,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效益问题。一些创建单位虽然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但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参与创建的企业的经营效益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还需要加强。二是研发问题。企业对产品研发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品牌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三是宣传问题。一些县市宣传推介产品品牌的力度还不够,市场营销不够顺畅,导致产品打不开销路,对促进发展绿色食品事业十分不利。

3创建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议

现今,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相对于其他省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可在以下方面加强。一是加大对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管理工作。在基地建设中,全省承担创建任务的县(市、区)政府都成立了领导组织机构,明确了部门职责和任务。并把创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实行省逐级考核,确保对创建工作实施有效的组织领导。各级主管部门应定期研究和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在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农业发展规划中,制定一系列支持政策。二是完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有关标准和管理制度,力争全面达到符合创建全国绿色原料标准化基地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生产管理制度、投入品监管制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落实基地各生产单元专职监督管理人员,探索基地农户规范管理的有效形式,强化合同约束力,确保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顺利进行。三是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促进县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农业大县,以市县为单位、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实施龙头企业跟进对接,组织农户积极参与,积极推进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进一步巩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础。突出标准化与品牌化相结合的特色,建立产品认证与基地建设良性互动机制。四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普及绿色食品知识,努力提高全社会对绿色食品生产的认识水平,为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参考文献

[1] 梁志超.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夯实绿色食品产业基础[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2):31-32.

[2] 何海生.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现代农业,2009(2):59-60.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介绍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随着我国 农业 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日益引起 社会 各界的普遍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实施农业和 农村 经济 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绿色食品工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它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品牌已经成为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一个精品形象。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是入世以后带动我国农产品大规模走向国际 市场 、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因此,依法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实现绿色食品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已经成为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据资料显示,我国于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l1月,农业部成立了

(三)产品结构不合理。近10年,绿色食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对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1% 。即使发展较快的粮油、饮料、蔬菜类产品,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品种单调,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 市场 需求。据资料表明,2003年,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粮油类产品占28%,蔬菜类占17%,饮料类占l5%,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四)假冒伪劣层出不穷。任何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必须经注册人的许可。但是,部分企业 法律 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时有发生,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

二、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现今,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并不良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在以下方面加强:

(一)强化宣传,推动绿色食品消费潮流。研究发现,消费只有融入了保护 环境 、崇尚自然,才能促进人类 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消费理念,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 教育 ,引导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在宣传内容上,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营养、优质的特性,强调绿色食品在保护 农业 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 农村 经济 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在 营销 对策上,要通过cis设计来提高绿色食品的宣传效应,在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设计中贯之以绿色食品思想,辅之以环境保护行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传播 绿色 文化 ,烘托出绿色食品消费氛围。通过普及绿色食品消费观念和知识,使消费者熟悉绿色食品的涵义、特性、标志、标识,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使更多消费者认识绿色食品对保证身体健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自觉的绿色食品消费需求。

(二)完善绿色食品科技含量。检查发现,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决定了其附加值及价格,只有通过投入高科技,才能有高产出、高效益。所以,要加强同有关科研机构、高校、监督检测机构等合作和开发,逐步形成完善的绿色食品科研开发和生产应用相结合的开放体系,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推动。加强绿色食品人才体系建设,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和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专职 管理 队伍的业务素质。

(三)自主开发绿色农产品。在浙江省,发展绿色产品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虽然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全省绿色食品的区域发展不完善,缺乏绿色食品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缺乏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使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难以衔接,尚未形成绿色食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针对这种区情,就可以实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优先从山区、半山区沿海滩涂、生态农业实施区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并逐步在不同地区建立起多种类型的生产示范基地,强化企业开发的主体地位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一定影响的绿色食品生产体系。按照把产业调新、产品调优、档次调高、规模调大的要求,结合各乡镇不同的产地、气候条件,确定发展不同的项目,以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使农业由弱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化,自主开发绿色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发展绿色食品打下坚实基础。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互联网+ 农特产品 绿色经济 平台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1.绿色经济的概念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相关论述表明:过去40年是以褐色经济发展为主导,世界经济和各国发展在物质财富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自然的崩溃和社会的分化。例如,过去25年世界经济翻了两番,但是生态服务有60%出现退化,21世纪第一个10年让世界明显地看到了过去40年褐色经济导致的重重危机。绿色经济之所以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能够避免自然衰退,是因为其是通过投资于自然资本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因此绿色经济与褐色经济的区别就在于资本配置的不同。在褐色经济中,经济发展的资本被重点配置在消耗自然资本以及减少就业机会的领域。例如过去20年,大量资本倾注于房地产、化石燃料、金融资产等部门。与此相对,绿色经济则要求通过增加人力资本和减少自然资本消耗来实现经济发展,强调把主要的资本投资在10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领域,包括可再生能源、工业效率、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旅游、废弃物处理以及农业、渔业、水资源、森林等。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是绿色经济的当然组成。

2.打造农特产品绿色经济平台的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由过去的不能解决温饱,到全面实现小康生活水平。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人口越来越多,随着改革开放和各地城市化建设,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寻求就业机会,从事普通农业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而城市人口的生活必需品,尤其是老百姓的菜篮子工程,大部分都是农副产品。为满足越来越多城镇人口食用的蔬菜水果,很多人发现了农副产品在城市中的大的商机――租用大棚加快农产品的生产速度和拓宽农产品可种植季节,因此城镇人口食用的农副产品很少是原生态农副产品,大多数蔬菜水果都是在大棚里生长的,这种蔬果味道、营养远不及原生态的产品。然而在农副产品商家中又有不少商家,为谋求利润最大化,不惜使用非法手段危害群众的身体安全。比如近几年媒体陆续报道的: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辣椒、速成鸡、转基因玉米、蔬菜水果中残留的各种有害于人类身体的农药、化肥等事件。这些事件使得老百姓们对自己及家人每天都要食用的蔬菜水果等越碓讲环判摹2⒓浣拥贾氯褐诙宰约旱慕】底纯鲈嚼丛街厥樱越来越关注自己及家人的身体状况,注重养生和健康饮食的人群年龄越低,让大部分人在自己一天的“吃”上,相比过去以“饱”为目的,而现在更多的是要求“健康”和“绿色环保”。

由于近年来社会迅速发展,城镇化建设加快,很多农民也看到了城市人口菜篮子、米袋子等日常生活中的巨大商机,许多农民在城乡结合位置或者远郊区县租地,建立蔬菜水果种植基地,并多以大棚形势发展。可是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许多城乡结合部及远郊逐步城市化,因此,农民在城市周边可利用的蔬菜水果种植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且成本也越来越高,给农民及企业家投资建立农、林、蔬果等基地增加了很大难度。但是仍然有许多的投资者及创业者在城市周边及闹市中,建造了各种休闲生态园,供城市人们集吃绿色食品,亲身体验农村的种植养殖生活为一体的休闲生态娱乐基地,能够吸引大量的城市人口去体验和怀念过去的农民朴素生活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各行业纷纷改变传统的销售和运作模式。而大部分农民手中的农副产品却因农村道路、农民计算机操作技术、农村网络技术、农村快速物流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很难进入城市销售。因此,如果能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在互联网中销售农民亲手种植或者养殖的无公害原生态绿色食品,创建互联网运作平台,打造新型“互联网+”模式,那么既可以帮助农民变卖自己的以往很难找到渠道出售的劳动成果,为农民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提高收入。同时又可以帮助城镇居民,吃到放心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健康、美味饮食需求。未来农特产品的绿色经济平台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互联网+”模式飞速发展的今天,构建一个农特产品的绿色经济平台必有其可行之处:第一,打造农特产品的绿色经济互联网平台,销售全国各地的农特产品;第二,农特产品的绿色经济互联网平台,可以帮助偏僻地方的农民及时将自己种植、养殖的农特产销售出去,提高自己的经济增长速度;第三,农特产品的绿色经济互联网平台可以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3.建立基于“互联网+”农特产品绿色经济平台的模式

“互联网+”的农特产品绿色经济平台,是依托各地农民,以各地的原生态绿色优质农特产品为平台销售产品,建立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相应的农特产品质量标准和售后服务规范体系,各商家或者农民申请租用平台中店面,一旦申请获得通过,平台协助在农民的种植或者养殖基地建立直播体系,并且实时传播到该平台中,可供各消费者随时掌握需购买产品的状态,确认其是绿色原生态。平台中各商家或者农民对各自的农特产品单独定价,消费者在此平台购买,平台通过提取一定服务费或者销售额提成,作为平台的主要收入。

3.1 能在该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中销售的商品

能在该电子商务平台中销售的商品必须是有全国各地地方特色的农业产品,包括:野生农特产、不施加任何化肥和农药,采用原生态方式种植的绿色蔬菜和水果及干果等,采用各地地方特色的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的原生态加工方法简单制成的农特产品。比如:各地区的茶叶、水果、蔬菜、干果、蘑菇、蜂蜜等等。

3.2 “互联网+”的农特产品绿色经济平台模式――供应商

该平台为电子商务销售体系,平台中有许许多多的店铺,供各地农民或者农业企业租用,平台对各店入住的店铺需有严格的审核审批程序,确保各入住的店铺或者企业在该电商平台所销售的产品百分之百为原生态优质农特产品。要求平台必须派人去通过初步审核的商家所在地考察,考察产品的地方特色、考察产品的生产地土壤、水域的安全性及是否有污染,考察非野生动植物的喂养或者种植方式,考察该商家申请的产品的产量等,并将这些文件纳入商家诚信信息,以供消费者审核考察。平台对各农户或者企业审批通过后,对拟在该平台销售的所有产品,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全程监控各农特产品的生长、粗加工生产过程,让来该平台购物的所有消费者都可以实时查询任何商品的实时状态和其过去某时间段的状态,保证让消费者购买到放心的、满意的原生态的绿色食品。对各原样发货的农特产品,从生长初期开始,就给各农特产建立相应的身份档案(电子),供消费者查询及选购。该电子商务平台和各地区各大快递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各农村或者乡镇,建立农特产品集散中心。农特产品可以从农民或者企业中经采摘或者初步加工后,编号保存,送至最近的指定电子商务平台农特产集散地,根据消费者在电子商务平台下单情况,可以从原产地或者农特产品集散中心直接调货发送快递,迅速从农民手中快递至消费者手中,让消费者真正购买到放心的、纯绿色原生态农特产品。

“互联网+”农特产品绿色经济平台为第三方平台,对交易信誉及交易安全负责,消费者下单后,根据收到产品的状况,满意后平台才把货款转至农户或者农业企业账户。如果由于产品质量本身没有达到承诺的标准,如果是快递过程问题,由快递公司承担责任,如果是商家责任问题,平台强制退款,平台对商家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第一次警告并罚款,如有第二次情况发生,直接从该平台中清除。

3.3 “互联网+”的农特产品绿色经济平台模式-销售配送新模式探索

新的“互联网+”农特产品绿色经济平台模式,还可以采用新的销售模式,即电商平台开发移动APP手机购物,电商平台对收藏时间较长的产品以城市社区为单位,在社区建立销售集散配送中心,城市居民通过手机APP下单,预约送货时间,销售集散配送中心可以按照约定的时间配送上门,方便上班族,也可以方便恶劣天气下不方便出门的群体,不需出门就可以有最新鲜的,最放心的绿色食品送货上门。另外,还可以和社区物业或者居委会合作,在各栋住宅楼下设立配送货柜,货柜上设置触摸屏,可以在触摸屏上直接选择商品下单,可以投币支付,方便那些不方便电子支付的人员,货柜有许多带自动锁的小方格,消费者下单后,如果家里没人不方便送货到家的,可以约定事先存放在该货柜内,平台给消费者相应的开锁编码或者二维码,供消费者自助开柜取相应的产品。

4.该“互联网+”农特产品绿色济平台优势以及问题:

该“互联网+”农特产品绿色经济平台的优势:

一是帮助偏远地区的农户、农场主把自己生产(种植、养殖)的农特产,向社会介绍推广,把平常付出了很多辛苦劳动却不能换来经济效益的成果,变成可以获得收益的商品,能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

二是没有中间经销商和代销商,可以让城市居民从农民手中直接买到采摘的野生农作物、原生态的水果、蔬菜、干果等绿色食品,让城市居民能够吃到放心的、原生态健康食品,实现绿色、健康、养生的需求;

三是可以带动仓储、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社会工作岗位;

四是有利于促进“互联网+”新的商业模式和运作模式的探讨,该模式可以快速复制,带动其他创业者;

五是可以应用于微商运营模式。模式简单、成本低;

六是有利于促进农特产品交易持续发展。维持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促进实体农业经济的增长。

该平台有一定的优势和创新,但是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第一,该电子商务平台软件的开发、硬件的建设、数据库的收集、电商交易的安全性都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二,在各商家(农民)有可能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如果安装各种视频监控系统,并且实时将数据储存,数据传输回平台数据中心,需要当地网络建设和发展达到相应的水平。并且对农村视频监控设备设施的保护保管和维修维护有相应要求,农村里的监控设备维护维修条件相对较少,因此需要保证视频监控设备设施完好具有一定的难度。

第三,没有任何关于农特产品平台管控的方案政策,平台的农民信任度有待商榷。有可能会出现以农特产品平台的方式欺骗农民,最终造成社会资产的损失。

5.结束语

通过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农村、农民借助互联网技术,把优质原生态农产品通过互联网技术,快速传递到城镇居民手中,让城镇居民实现越来越高需求的健康饮食是大势所趋,也是未来在一段时间里农特产品行业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机会。但是借助互联网渠道进行销售的模式所需要的技术以及知识等要求与我国农民的平均素质不相适应。因此“互联网+农特产品”将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农特产品发展的一项值得研究和发展的项目。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绿色农业;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4-0052-04

1.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1绿色农业是未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模式之一,是当今世界各国实施持续农业目标被广泛接受的模式[1,2]

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人们能充分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且生产和使用时对环境无害的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其基本内容:一是指生物的多样性;二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保持人、环境、自然与经济的和谐统一,即注意对环境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把农业发展建立在自然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三是指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绿色农业其产品――绿色食品是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农业。绿色农业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目前,绿色农业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发展,安全、卫生、优质、方便的绿色食品和其他高质量的食品正在成为主流,绿色农业发展正开始为保护环境和进一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做出重要贡献。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没有西方国家高,但目前中国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许多农产品开始出现过剩。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型、质量型农业的开发,农民的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也已大大增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基本条件也已具备。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迎接全球性农业竞争挑战的战略举措[3,4]。

1.2绿色农业基地的选择和建设的重要性

边远落后地区,特别是位居“江河源头”地区和相对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盆地,具有良好的发展绿色农业的基础条件。这类地区一般远离人口密集、交通发达的城市、农业污染少,环境洁净,农业生产投入水平相对较低,农产品具有绿色农产品的特征。因此,选择该类地区发展绿色农业是建立绿色农业基地的首选。

利用边远落后生态环境较好地区,建设绿色农业基地,不仅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而且对整个江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平衡和稳定具有深远影响。按照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的要求,高标准建设绿色农业基地,带动绿色农业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杜绝滥施化肥、减少农药污染,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并通过绿色农作物产量的提高还可以扩大饲料饲草来源,发展绿色畜牧业,实现农牧林草多种生态农业,不仅使边远落后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有利的支撑条件,减少环境压力,有利于生态环境和植被的就地保护,避免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潜在威胁,实现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可持续发展[5]。

目前我国农业处于由非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向绿色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重要的转变时期[6,7]。发展绿色农业,利用现代绿色农业的技术手段和市场营销理念,直接将其落后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直接推进到与现代农业和现代市场需求相融合的产业体系,不仅避免重蹈覆辙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之路,回避了在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需要治理的巨大成本投入,使农业经营方式转化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而且可以利用边远落后地区环境资源优势,提高当地无污染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边远落后地区绿色农业基地建设的实践,总结和摸索绿色生产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经验和措施,对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农业发展路径选择,加快绿色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边远落后地区,特别是江河源头地区、地域相对封闭和远离现代农业文明的边远地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地理上的独立特性,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可以实现分批建设绿色农业基地,由点到面、由西部向东部地区,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逐步推进,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价值,而且对最终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和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布局模式提供了思路。

2.门源盆地建设绿色农业基地的有利条件

2.1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青海门源盆地是众多江河源头地区的盆地之一,也是黄河支流大通河源头地区。东、北邻甘肃省,西、南接祁连、海晏、大通、互助县,由祁连山脉的岭龙岭和达板山两大支脉夹持的东西长156.24公里、南北宽103.99公里,总面积6 902.26平方公里的小型盆地。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5 254~2 300米。盆地中部平坦开阔,西北部为高寒草甸山区,东南部为山林沟谷,大通河自西向东纵贯全境。属青藏高原寒温湿润气候带,平均海拔3357米,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 575小时,太阳辐射146.5千卡/厘米,年平均气温1.3℃,作物生长期110~120天,年降雨量530~560毫米,气候冷凉,无绝对无霜期,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概率低,适宜种植青稞、白菜型油菜等生育期短的农作物。盆地内含青海浩门农场、门源马场和门源县县辖12个乡(镇),109个行政村,人口15.4万人,总耕地73万亩。

2.2农业环境质量优良

2003年经过青海省地矿中心对该地区的环境质量检测和评价,门源盆地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条件,具备良好的绿色农业环境条件,主要环境影响化学元素汞、铬、铅、砷、铜、DDT、PH值等指标测定,均低于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质量标准;水质分析主要环境影响化学元素汞、铬、铅、砷、铜、DDT、PH值、氟化物、氯化物、氰化物、细菌数、大肠杆菌等指标测定,均低于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质量标准;大气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环境影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和总悬浮物等,均低于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质量标准,通过绿色食品农业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农业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根据检测盆地内大气洁净,无空气污染;土壤、空气、水质等环境条件完全符合生产无污染绿色农业要求。

2.3绿色农业资源优势明显

门源盆地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盆地内现有的工业企业主要为水电资源开发和农畜产品加工,没有工业污染源,具有绿色农业的“三净”(土净、水净、空气净)的良好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中长期保持较低水平的化肥、农药等投入,确保了当地农业具有明显的绿色农业条件,油菜、青稞和牛羊肉等农产品成为优质绿色食品,不仅是青海省人民群众喜爱的农产品,而且是青藏高原藏区农牧民的传统主食,也是“青稞酒”的主要来源。门源盆地是油菜籽的原种地,是白菜型油菜籽种质资源最多的地区,也是青海省青稞的主产区,其青稞单产高、品质好,商品率较高,市场需求强劲,成为发展优势的农产品。加之油菜籽、青稞育种优势和种质资源储备丰富,在优质、专用、高产、强适应性育种方面有广阔选育空间和发展基础,发展优质油菜籽、青稞生产具有绝对优势,为其他地区所不可比拟和替代。

2.4建设难度小和操作性强

在门源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盆地建设绿色农业基地,具有比较优势,一是易于全面规划,按照绿色农业的基本要求,科学布局,合理实施,全面建设。二是绿色农业建设较少的存在投入外部性问题,即农业投入的受益者主要是盆地内部,而盆地外部由于地域环境限制可以消除非绿色农产品“搭便车”和混杂等问题,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者具有明显的积极性。三是在技术上容易控制,农业生产中的环境问题和农产品质量问题可以迅速检测,并使其制度化。四是在政策层面上,使农业、农村和农民等方面的多项政策进行规整,避免政出多门,重复建设,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在资金投入上,主要是绿色农业生产能力、流通环节和制度体系的建设,而不需要对已污染的环境和农业生产资源进行治理,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

3.门源盆地绿色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与评价

3.1绿色农业资源开发不足

门源盆地绿色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绿色农产品营养丰富,质量安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青海省高寒地区所产油菜籽、青稞富含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淀粉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已经成为本地区广大群众信赖的地方农产品,随着内地多种食品质量问题的曝光,当地农产品出现热销、脱销情况。但绿色农产品长期处于原始生产状况,没有按照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要求进行开发,一是缺乏标准化生产技术,总体上,农业生产处于绿色生产体系,然而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缺乏规范,使绿色农产品产量低,质量难以稳定。二是加工技术落后,绿色油菜籽只是初加工,粗炼后成为群众最主要的食用油来源;青稞被制成糌粑,成为最基本的日常食品。门源盆地油菜籽、青稞因质量上乘,除供本县消费外,大部分销往周边地区和。牛羊肉畜产品以活畜的形式出售。产品增值能力弱。三是绿色农产品营销水平和现代营销技术,包装技术空缺。商品品牌注册、绿色农产品标签和条形码技术推广等,处于空白,广告宣传和组织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优质农产品长期以来价格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3.2社会经济发展滞后

受资金、交通、信息等因素影响,农民文化知识更新慢、信息不灵、资金短缺,制约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范围和应用程度低,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不全,农业专业经济组织不健全,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处于原始状态,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处于低水平状况,这既是长期以来该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的原因,也是一种发展的优势,即落后农业地区,环境污染少,农产品基本为天然绿色食品,成为现代广大群众寻求的热销农产品。

3.3自然灾害频繁,抗灾能力弱

门源盆地地处高原地区、位于农业生产的极限地区,虽然日照充足,空气洁净,但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其中,旱灾危害最大,盆地内年蒸发量大,降水量较多却集中在7~9月份,作物生长前期干旱少雨,春旱、春伏连旱时有发生;其次是门源地处祁连山腹地,气候复杂多样,境内局部地区易受霜冻、雪灾和冰雹危害。由于缺乏适合的农业机械及配套机具,清选、烘干、仓储设备匮乏,绿色农产品丰产不能及时收割、归仓,造成很大损失,其损失程度高达15%。

3.4农业科技水平落后

长期以来,当地政府和国有农场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给予了充分重视,保持了一定的技术力量、科技储备和较为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建设以及相应的绿色农业科技体系和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业新品种选育上长期存在高产而忽视优质,农业新技术注重品种选育,而忽视了相配套的栽培技术、避灾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绿色农业的新技术和新成果。生产中仍存在品种混杂退化,栽培方式落后,部分农田单纯依赖工业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中缺乏安全、环保的生物农药和施用技术,对当地绿色农业的发展和优良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4.门源盆地绿色农业建设的途径选择与建设体系

4.1绿色农业建设的途径选择

4.1.1空间布局。门源盆地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空间范围应包括整个盆地,将整个盆地内的农业生产体系全部纳入绿色农业生产体系,这样才能有利于整个农业区内不至于出现“劣质农产品驱逐优质农产品”的效应。

4.1.2绿色农业结构。绿色农业的产品结构以青藏高原和当地特色农产品油菜籽、青稞和牛羊肉等绿色食品为主。绿色农业结构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其中,畜牧业由草原畜牧业和农区育肥养殖业组成。

4.1.3绿色农业建设的主要路径。利用门源盆地的绿色农业生产环境,通过绿色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替代和绿色生产体系的建设,达到绿色生产,获得优质绿色食品。以建立油菜籽、青稞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和基础,并对油菜籽进行加工,生产绿色优质食品精炼油;以青稞和油菜籽秸秆、加工后的麻渣等为原材料,通过综合利用作为绿色饲草料,进行牛羊育肥,加快养殖业,获取绿色牛羊肉等畜产品;牛羊畜粪进行加工利用生产绿色农产品专用肥料,或经过无公害处理后施入农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同时,建立绿色农产品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信息体系,以及完善市场体系和绿色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和制度,确保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质量。

4.2绿色农业基地主要体系的建设

4.2.1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油菜籽、青稞等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分别按照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素替代,增加农业机械,并对生产者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知识和操作规范培训。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主要推广技术内容是利用保护性农业机械深松性播种,无污染和替代型的绿色农业专用肥料的施用。针对农作物收获后因各种原因造成损失较大,缺乏农业机械等实际情况,对现场晒场、清选、烘干、仓储场所进行改造,彻底扭转粮食收获后的损失。以绿色饲草饲料发展绿色畜产品,通过牲畜饲养条件改善、饲草料加工设施建设,提高牲畜繁活率和饲料报酬。

4.2.2建设绿色生产要素体系。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用绿色农业专用肥料替代化学肥料的使用,是绿色农业获得高产稳产的主要技术路线,也是实现高效绿色农业的重要手段。一是利用青海省已有的绿色农业专用肥料技术成果,加快绿色农业专用肥料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重点是以当地有机肥料和现代生物技术建立绿色农业专用肥料厂,实现肥料投入替代,确保农业生产体系无污染。二是利用生物农药,进行示范、推广。保证门源盆地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中完全杜绝污染和不符合绿色农业生产的肥料和农药,确保盆地内农产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保证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有充足、廉价、优质的绿色农业生产专用肥料和农药,并不增加生产成本。

4.2.3绿色农产品增值工程体系。绿色农产品加工是增加产值的主要途径。目前,盆地内农产品加工主要是油菜精炼油加工,年加工能力3万吨左右,其产品2005年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但是,由于加工能力不足,规模经济效益较低,潜力还没有得到挖掘,其加工量不足盆地产量的20%。门源盆地大部分绿色油菜籽依旧以原料销售其他地区,产品附加值低。由于大量油菜籽销售异地,大量麻渣也难以就地开发利用,及时还田或过腹还田。在现有的生产能力和基础上改扩建,增加设备更新改造,改扩建植物油生产线,不仅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而且可以增加就业能力,提高当地税收、更主要的是将油菜籽加工后大量的麻渣留在当地,为发展饲料和有机肥料等提供了廉价质优的原料。

4.2.4建立健全绿色农业技术保障体系。绿色农业农田技术工程。主要用青海省特有的羊板粪肥,通过熟化处理后,增加有机肥料使用量,培肥地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对部分中低产田,特别是水利设施毁损严重的农田,进行维修建设和改造,达到基本农田要求。对绿色农业区土壤肥力进行统一采样分析测试,根据营养状况,提高平衡施肥技术,通过增施有机肥、合理补施绿色专用肥料等手段,培肥土壤,提高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强土壤的抗旱保水、保肥功能,使耕地土壤物化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油菜、青稞提纯复壮和良种繁育基地,在门源盆地绿色农业基地区中心地区建立青稞原种生产、原种繁殖和提纯复壮基地,以完善、健全种子生产三级体系,保证绿色青稞基地生产用良种的供应。

通过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和应用现代影像技术远程培训等手段对油菜籽、青稞生产经营者、生产管理者、技术人员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知识和操作规范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绿色食品知识、绿色油菜籽、青稞生产栽培技术、绿色农产品生产环境的保护、生产规程、绿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和国内外发展趋势等。

4.2.5完善绿色农业规范制度和监测体系。建立绿色农业营销组织及网络体系,建立完善的绿色农业销售经营网络体系,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发展绿色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发展专业经营组织极为重要,由盆地内各级领导亲自牵头,由油菜籽、青稞和养殖户以及绿色农业销售人员、贩运个体户等成立绿色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完善绿色农业营销体系,成立油菜籽、青稞和畜产品经营协会,指导和协调绿色食品的生产、销售和加工,并通过网络信息体系建设,利用网络信息和其他一些途径,加强产后服务,沟通产销通道,促进绿色农业产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和建立专业合作组织,成立经营协会,强化绿色农产品生产、销售和加工制度的实施,最终实现由专业协会和当地农产品检测体系为主体的绿色农产品生产、销售体系,以及产品标签化、条形码信息化和产品追溯制度体系的建立,全面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时,建立绿色农业检测中心,以便于及时掌握项目区大气环境、土壤、水分状况,监督检测农业生产投入品农药、化肥、种子等的质量与使用种类、剂量等,产品及区域内污染源检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WTO背景下西部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及模式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

[1]彭小丁,黄祥湖.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必然趋势和基本思路[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2,(2):18-20.

[2]龚诞申.迎接绿色革命的新纪元[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3]邵立民,方天.2l世纪中国绿色农业的战略选择及对策[J].生态经济,2001,(11):34-36.

[4]刘华楠,刘 焰.绿色农业:中国21世纪食品安全的产业支撑[J].农村经济,2002,(12):8-10.

[5]周文.绿色农业一个双赢的生态博弈[J].知识经济,2003,(1):17-18.

[6]徐彦波.绿色农业发展浅析[J].发展研究,2001,(10):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