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一地理教学质量分析范文

高一地理教学质量分析范文

高一地理教学质量分析

高一地理教学质量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质量;量化评价方法

对教学质量进行科学、全面和有效的评价,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工作和中心环节,是不断促进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确保教学目标、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基本采用学生打分、同行打分、领导与专家打分的方式,有很强的主观性,同时权重的确定也是平均分配或主观划定,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学科不同、个人好恶、学生对待评教的态度等许多非可控因素直接影响了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判断,导致教师对评价结果不认可。由于传统评价方法只有初步的定量分析,缺乏坚实的分析理论支撑基础,严重影响了评价的可信度,因此,十分有必要将科学的易于量化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引入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到目前为止,教学评价所用的量化模型主要有确定(性)数学模型、随机(性)数学模型和模糊数学模型三类。具体来讲,确定(性)数学模型有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数据包络分析、层次分析方法等;随机(性)数学模型有回归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齐次马尔科夫链等;模糊数学模型有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模糊积分模型、灰色数学模型等。笔者将结合近三年相关文献对高职高专教学质量量化评价方法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层次分析法

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处理多目标、多标准、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需要有一种可以进行定性与定量系统分析、决策分析、综合分析的方法。而层次分析法较好地适应了这种需求,其核心是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吴骏对某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4位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层次分析法很好地克服了以往在确定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权重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影响过大、以偏概全的弊端,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和准确。刘敏慧利用层次分析法的原理,以实践性较强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法有效地避免了以往评价中的主观性,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王春媛讨论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一种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若干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进行了评价。利用该模型进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科学、合理、易于操作,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的主观性过强、评价过程较复杂等缺点。

模糊数学分析法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水平评估涉及的因素较多,而且这些因素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部分学者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水平进行评估。曹进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教学为研究对象,构建实训教学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实训教学效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模糊数学的分析方法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实训教学质量状况,增加了权重和评价结果的可信性。许悦珊在对某高职院校教师进行教学水平评估时利用模糊数学的知识对评估指标进行了多因素、多层次的综合性模糊评判,使得教学水平评估结果更加科学、客观和公正。伍建桥就如何设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的多级综合评价模型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并对应用实例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模糊数学的多级综合评价模型在理论体系上是严密的,能使定性描述定量化,综合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而且可编制程序设计,用微机给出综合评价的最后结果,使用方便。周世学等借助模糊聚类分析测量了教育因素间的指标值,并计算它们的相关值,建立了教育研究评判指标,对某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的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模糊聚类分析法将分析综合、辩证统一的方法论思想注入了教育质量的评价过程中,使得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基于神经网络的分析方法

目前,评估主要是概念性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要求就有不同的模式,导致教学质量评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人工神经网络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计算方法,它具备两大特点:一是网络的输出精度取决于输入的训练样本的数量,训练样本的数量越多,输出的教学效果评估值就越接近于实际评估值;二是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在不了解数据产生原因的前提下,对非线性过程建模。因此,从理论上讲,它可以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模拟任何非线性连续函数,比较适合对教学质量评估建模和分析。易少军等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现状,建立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bp神经网络的自适应和自学习功能,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职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并对若干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评价,评价效果令人满意。王春媛讨论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利用bp神经网络的自适应和自学习功能构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若干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进行了评价,认为该模型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科学、合理、易于操作,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的主观性过强、评价过程复杂等缺点。谢虹也针对教学质量评价过程的复杂性,利用神经网络的结构特性,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算法建立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确定了系统的数学模型。将评价指标作为输入,评价目标作为输出,通过对模型的训练,经仿真计算证明,该数学模型具有较好的辨识精度。徐高欢建立了基于rbf网络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并利用有限专家评价结果作为训练样本来训练rbf神经网络,自动建立适合的评价模型,寻找专家评教结果与学生评教结果数据之间的内在规律,使计算机模拟专家评价思维得出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李秀芳利用补偿模糊神经网络构建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评价模型,并通过“六步法则”将其应用于模型构建的整个过程。由于补偿模糊神经网络建立在融合模糊理论和神经网络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补偿神经元来执行补偿模糊推理,动态地调整模糊规则。因此,该模型评价精度较高,有利于合理地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将有效促进学校推行绩效考核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其他分析方法

葛莹玉等将属性评价模型应用于评价会计实践教学质量,构建了会计实践教学质量属性评价模型,不仅为学校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提供了较为客观的、合理的综合评价新方法,同时也为及时发现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改进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有利于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邹胜良等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现状,建立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rough set强大的数据挖掘能力,对若干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评价。将该方法应用于教学质量评价,不仅能科学有效地得出评价结论,而且有助于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陈良堤等构建了基于多分类svm(支持向量机)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型。此模型可以利用有限的专家评价结果作为训练样本,寻找专家评教与学生评教之间的内在规律,克服学生评教的局限性,使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覃宝灵提出基于决策树技术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教学质量评价之中。由于决策树技术采用信息增益作为决策属性分类判别能力的度量,进行决策节点属性的选择,这样选择的节点属性保证了决策树具有最小的分枝数量和最小的冗余度,从而有利于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深度挖掘,基本解决了目前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不合理性,实现了教学评价的公平、公正、合理、高效。邹文林等讨论了证据推理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在教学质量评估中的应用。他们认为,证据推理满足比概率论更弱的公理体系,并且能够处理未知引起的不确定性,从而把不确定和未知区分开。因此,在未有先验概率的条件下,证据理论能够对多属性问题进行有效的判断,可以满足教学质量评价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性,为教育质量评价引入一种新的数据处理方法,但对评价中出现的证据冲突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李明惠的研究表明,主成分分析法使各个测量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使分散而复杂的测量趋向整体和简单化,同时便于掌握各个测量要素背后隐含的内在因素,从而找出各复杂因子的主要成分,实现指标的简化和指标筛选的科学化。因此,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可以筛选、合并各评价指标,提高评价指标质量,达到优化高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

结语

由于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涉及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教学质量评价的特点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样化、评价角度的多向化。为此,需要对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势必会产生大量的原始评价数据。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就需要建立合理的分析方法。上述各种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数据的科学处理,得出了较为科学客观的评价结果。但仍存在两个亟待改进的地方:一是随着评价方式由终结性评价向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转化,应尽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数据动态模型和分析方法;二是要打破数学理论的制约,实现在一个模型中包含多种数据分析方法,让每一个模块都找到最合适的计算方法,并搞好模块之间的衔接。

毫无疑问,随着数学分析理论的发展,必将出现更多的教学评价模型和分析方法,为实现高效、科学、公平、公正的教学评价奠定基础,有力地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骏.ahp方法在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7,(5):39-40.

[2]刘敏慧.层次分析法在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6):26-28.

高一地理教学质量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质量;量化评价方法

对教学质量进行科学、全面和有效的评价,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工作和中心环节,是不断促进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确保教学目标、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基本采用学生打分、同行打分、领导与专家打分的方式,有很强的主观性,同时权重的确定也是平均分配或主观划定,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学科不同、个人好恶、学生对待评教的态度等许多非可控因素直接影响了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判断,导致教师对评价结果不认可。由于传统评价方法只有初步的定量分析,缺乏坚实的分析理论支撑基础,严重影响了评价的可信度,因此,十分有必要将科学的易于量化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引入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到目前为止,教学评价所用的量化模型主要有确定(性)数学模型、随机(性)数学模型和模糊数学模型三类。具体来讲,确定(性)数学模型有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数据包络分析、层次分析方法等;随机(性)数学模型有回归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齐次马尔科夫链等;模糊数学模型有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模糊积分模型、灰色数学模型等。WWw.133229.COM笔者将结合近三年相关文献对高职高专教学质量量化评价方法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层次分析法

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处理多目标、多标准、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需要有一种可以进行定性与定量系统分析、决策分析、综合分析的方法。而层次分析法较好地适应了这种需求,其核心是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吴骏对某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4位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层次分析法很好地克服了以往在确定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权重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影响过大、以偏概全的弊端,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和准确。刘敏慧利用层次分析法的原理,以实践性较强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法有效地避免了以往评价中的主观性,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王春媛讨论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一种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若干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进行了评价。利用该模型进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科学、合理、易于操作,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的主观性过强、评价过程较复杂等缺点。

模糊数学分析法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水平评估涉及的因素较多,而且这些因素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部分学者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水平进行评估。曹进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教学为研究对象,构建实训教学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实训教学效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模糊数学的分析方法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实训教学质量状况,增加了权重和评价结果的可信性。许悦珊在对某高职院校教师进行教学水平评估时利用模糊数学的知识对评估指标进行了多因素、多层次的综合性模糊评判,使得教学水平评估结果更加科学、客观和公正。伍建桥就如何设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的多级综合评价模型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并对应用实例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模糊数学的多级综合评价模型在理论体系上是严密的,能使定性描述定量化,综合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而且可编制程序设计,用微机给出综合评价的最后结果,使用方便。周世学等借助模糊聚类分析测量了教育因素间的指标值,并计算它们的相关值,建立了教育研究评判指标,对某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的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模糊聚类分析法将分析综合、辩证统一的方法论思想注入了教育质量的评价过程中,使得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基于神经网络的分析方法

目前,评估主要是概念性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要求就有不同的模式,导致教学质量评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人工神经网络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计算方法,它具备两大特点:一是网络的输出精度取决于输入的训练样本的数量,训练样本的数量越多,输出的教学效果评估值就越接近于实际评估值;二是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在不了解数据产生原因的前提下,对非线性过程建模。因此,从理论上讲,它可以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模拟任何非线性连续函数,比较适合对教学质量评估建模和分析。易少军等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现状,建立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bp神经网络的自适应和自学习功能,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职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并对若干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评价,评价效果令人满意。王春媛讨论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利用bp神经网络的自适应和自学习功能构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若干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进行了评价,认为该模型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科学、合理、易于操作,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的主观性过强、评价过程复杂等缺点。谢虹也针对教学质量评价过程的复杂性,利用神经网络的结构特性,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算法建立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确定了系统的数学模型。将评价指标作为输入,评价目标作为输出,通过对模型的训练,经仿真计算证明,该数学模型具有较好的辨识精度。徐高欢建立了基于rbf网络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并利用有限专家评价结果作为训练样本来训练rbf神经网络,自动建立适合的评价模型,寻找专家评教结果与学生评教结果数据之间的内在规律,使计算机模拟专家评价思维得出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李秀芳利用补偿模糊神经网络构建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评价模型,并通过“六步法则”将其应用于模型构建的整个过程。由于补偿模糊神经网络建立在融合模糊理论和神经网络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补偿神经元来执行补偿模糊推理,动态地调整模糊规则。因此,该模型评价精度较高,有利于合理地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将有效促进学校推行绩效考核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其他分析方法

葛莹玉等将属性评价模型应用于评价会计实践教学质量,构建了会计实践教学质量属性评价模型,不仅为学校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提供了较为客观的、合理的综合评价新方法,同时也为及时发现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改进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有利于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邹胜良等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现状,建立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rough set强大的数据挖掘能力,对若干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评价。将该方法应用于教学质量评价,不仅能科学有效地得出评价结论,而且有助于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陈良堤等构建了基于多分类svm(支持向量机)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型。此模型可以利用有限的专家评价结果作为训练样本,寻找专家评教与学生评教之间的内在规律,克服学生评教的局限性,使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覃宝灵提出基于决策树技术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教学质量评价之中。由于决策树技术采用信息增益作为决策属性分类判别能力的度量,进行决策节点属性的选择,这样选择的节点属性保证了决策树具有最小的分枝数量和最小的冗余度,从而有利于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深度挖掘,基本解决了目前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不合理性,实现了教学评价的公平、公正、合理、高效。邹文林等讨论了证据推理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在教学质量评估中的应用。他们认为,证据推理满足比概率论更弱的公理体系,并且能够处理未知引起的不确定性,从而把不确定和未知区分开。因此,在未有先验概率的条件下,证据理论能够对多属性问题进行有效的判断,可以满足教学质量评价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性,为教育质量评价引入一种新的数据处理方法,但对评价中出现的证据冲突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李明惠的研究表明,主成分分析法使各个测量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使分散而复杂的测量趋向整体和简单化,同时便于掌握各个测量要素背后隐含的内在因素,从而找出各复杂因子的主要成分,实现指标的简化和指标筛选的科学化。因此,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可以筛选、合并各评价指标,提高评价指标质量,达到优化高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

结语

由于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涉及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教学质量评价的特点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样化、评价角度的多向化。为此,需要对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势必会产生大量的原始评价数据。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就需要建立合理的分析方法。上述各种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数据的科学处理,得出了较为科学客观的评价结果。但仍存在两个亟待改进的地方:一是随着评价方式由终结性评价向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转化,应尽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数据动态模型和分析方法;二是要打破数学理论的制约,实现在一个模型中包含多种数据分析方法,让每一个模块都找到最合适的计算方法,并搞好模块之间的衔接。

毫无疑问,随着数学分析理论的发展,必将出现更多的教学评价模型和分析方法,为实现高效、科学、公平、公正的教学评价奠定基础,有力地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骏.ahp方法在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7,(5):39-40.

[2]刘敏慧.层次分析法在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6):26-28.

高一地理教学质量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概念;机制分析法;应用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072-02

一、高中地理概念凸显本质特征

地理概念是概括说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或者根据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经过思维、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而认识其本质属性。它能充分展示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反映的是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对地理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作为地理抽象思维的基本元素,直接影响到地理判断、推理与论证。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抓好地理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准确掌握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

二、“机制分析法”与地理概念教学

分析一切地理问题,都必须从概念出发,在正确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揭示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概念众多,其中不乏相近或相反的地理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果仅用直讲法将教材中的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简单地讲解,不仅使学生难记,也很难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较高的思维能力,导致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表象化,大多数学生缺乏对概念本质属性的认知而无法建立清晰的概念,对概念的运用缺少灵活性,往往混为一谈。比如,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破坏会对环境造成哪些不利影响”这一问题的分析中,有的学生回答“砍伐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次生盐碱化。”从学生的答案可以看出,学生把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次生盐碱化这几个概念混淆在一起,并没有分清这几个概念的本质,没有理解这几个问题的形成条件。

那如何才能更为有效地进行地理概念教学呢?由于高中地理概念具有明显的本质特征,如果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发现和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就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从而使之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地理概念,也很容易与其他概念相区分。因此,教者在讲授概念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着意养成学生按事物内在关系进行思维的习惯,提高抽象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而按事物内在本质进行思维的习惯,抓概念的本质特征,即抓住概念的机制,也就是“机制分析法”。

三、“机制分析法”在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用“机制分析法”学习高中地理中的洪涝问题。在高中地理的概念教学中,洪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学生在分析洪涝的成因时,往往容易遗漏很多因素,导致分析不完整。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洪涝问题:

(1)洪涝的本质是什么?

(2)从洪涝的本质出发,分析洪涝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通过学生的探究,得出以下结论:

(1)洪涝问题的本质就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地表积水过多的一种灾害现象。

(2)从洪涝的本质出发,分析洪涝问题的思路就是分析哪些因素导致地表水过多。

我们根据洪涝的本质出发,共同将分析洪涝问题的思路概况为:

洪涝即水的来量较大,排量较小,蓄水能力有限导致地表被淹没的灾害,而引起水来量、排量、蓄水能力变化的因素无非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在分析了洪涝的思路后,又追问一个问题:

(3)根据分析洪涝问题的思路,分析长江中下游夏季多洪涝的成因。

由于有分析洪涝问题的思路做铺垫,学生分析起来比较顺畅,总结为:

来量:①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且集中。②长江中下游地区流域面积广,且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河水来量大。

排量:①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排水不畅。②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使下游河床抬高,淤塞河道,排水不畅。

蓄水能力:围湖造田,蓄洪能力减弱。

分析了长江夏季洪涝问题后,笔者又让学生分析孟加拉国夏季多洪涝灾害的原因,学生分析起来思维清晰,比较全面,只是在孟加拉国的风暴潮引起的海水淹没上有所欠缺。

2.用洪涝机制思维迁移其他地理问题的分析。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概念或成因与洪涝机制相类似或相反,这些问题都可以用洪涝机制去分析,如沼泽问题、干旱问题等与水相关的问题。

其实,洪涝机制不仅适用于与水相关的一些问题分析上,在全球变暖的问题上,仍然可以沿用洪涝机制的来量与去量的机制分析,把全球变暖问题本质看成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多、吸收量少而导致的温室气体增多问题,而影响排放量与吸收量的因素无非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这样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就迎刃而解。此外,还可以把洪涝机制应用于资源短缺问题的分析上,资源短缺问题的本质是一种资源供应量少、需求量多的矛盾问题。

四、“机制分析法”在概念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教学实践发现,“机制分析法”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具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学生构建思维模式。学习地理,关键是构建思维模式,思维建模就是构建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的科学思维模式,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从洪涝机制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升出关于与水相关的问题分析思维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区域,只要注重不同区域特点的差异,便能准确地分析问题。这样,学生便会独立、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创造性地探索新的知识。

2.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迁移。凡是学生掌握的知识经验是进行了概括的,那就能够从一个情境向另一个情境迁移。对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水平越高,也就越容易产生迁移作用,因为概括化水平越高的知识,就越能反映同类事物间的共同性特点和规律性联系,与具体事物的联系也就越广,迁移的相对性就越大,因此,提高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是促进学习迁移的突破口。分析了洪涝机制后,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该机制分析的思维应用于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的问题中,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迁移、扩展,也得到了提升。

当然,“机制分析法”也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分析所有类型的地理概念,有其局限性。在地理概念教学中,应根据地理概念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方法,将多种方法相结合。总之,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充分利用“机制分析法”,培养学生构建地理思维模式并进行思维迁移,是提高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高一地理教学质量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管理决策;SPSS;教学管理;教学评价

[DOI]10.13939/ki.zgsc.2015.11.207

1 SPSS介绍

SPSS是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的英文缩写,即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它是当今世界上公认和流行的综合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应用范围广阔,它在经济、金融、商业、心理学、生物学、医疗卫生、体育、农业、林业等各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SPSS提供了通过简单的菜单式操作,就可以非常方便地规范和融合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并能实施从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到复杂的时序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建模,返回有意义的分析结果,比如所要研究对象的特征、分类、发展趋势和未来预测等。把这些结果应用于实际,可以帮助使用者发掘潜在客户及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对未来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SPSS软件的功能强大,主要包括经典统计方法与SPSS的实现,如统计描述、统计推断、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的实现,如多元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相应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等方法。本文主要介绍统计分析中涉及或需要用到的理论和方法,然后进一步说明其支持决策的功能指向,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和操作基础。

2 SPSS软件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SPSS软件在高校已早有应用,但是,大多数学校仅仅是作为一门课程软件进行学习,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中都开设了SPSS的专业实验课,SPSS作为管理工具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还不够深入,通常,他们应用SPSS软件对教学课时进行统计分析,对年终工作量进行核算以及根据统计的数据进行年终酬金的发放。在常规的教学管理中,对于SPSS的应用通常是针对收集的一些基础数据来进行统计分析,用于提高对数据的分析效率而已,分析数据通常比较单一,并且分析结果一般只具有理论价值,并没有和现实情况结合起来。如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同行、领导、专家等各方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打分等的统计与分析便是如此,仅仅对各方打分进行汇总、统计,比较总分、平均分等,没有对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如教师所属专业、所授课程等对各方打分也会有所影响,因此无法将分析结论上升到战略决策的层面。针对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对于SPSS软件在教学管理中的主要应用可以拓展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SPSS软件在高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的应用

伴随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伟大进程,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恢复到改革、发展和创新的一系列巨变,高等教育从最初的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面对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不再是以前单一的通过教育管理部门来确定和监督,而且更加注重各高校自身对教学质量状况的实证调查,更加关注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将高校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作为提高和控制教学质量的一种新手段。SPSS软件中的统计检验和量表分析方法为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的分析工具。通过班级学生座谈,电子教务系统评价打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看法,并可以利用SPSS软件和现有的学生调查数据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就可以通过“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表”中的因素和指标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从而得到一些科学的结论。

如:可以选取三年内教授同一个专业或班级的多名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统计与测评。利用SPSS软件对所选取的教师所讲授课程的所有学生、同行、领导、专家的评价意见与打分进行统计分析与汇总并得出有效的结论。

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教师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频数分析获得均值,从而对不同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分析;对调查表中各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变量分析,可以得到不同专业对同一因素认同程度的分析,并经过事后比较法分析得到验证,避免方差分析中组间误差所引起的显著性差异;采用系数法对该次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分析,检验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调查表中所有指标的各项目可信性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现在的大学生对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原因也有自己的看法。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最简单的做法是在利用SPSS进行数据的处理时把学生的权重设置的高一些,以此来达到我们对学生意见的重视。通过学生对教师评价的研究和结果的分析得到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然后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整体意见来制定出改革措施。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学生本身对教学目的和课堂教学认识的局限性,不能很好掌握整体情况,因而我们在制作教学质量研究方案的同时,也要进行各个方面的考查与调查,以便进行更全面更有效的管理。

2.2 SPSS软件在试卷分析中的应用

成绩分析是教学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环,SPSS是一个很好的统计分析软件,用SPSS软件对成绩进行一些常用分析,比如SPSS统计软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分析整理数据的效率,更能帮助教师定性、定量地了解考生的学习水准,从而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试卷成绩里面体现的问题,以便更好的指导教学,为改进教学策略提供科学的手段。除此之外,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中,可以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合理的分析,诊断学生的学习动向,挖掘出成绩背后隐藏的信息和规律,并制定出相关的改进办法和措施,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2.3 SPSS统计软件在高校教师年末工作量计算中的应用

高校教师年末全年工作量的核算,是一项信息量大的复杂工作。在高校教师工作量核算过程中,涉及教师人数众多,每个教师所教科目众多以及高校教师职称、上课人数、授课时间、授课性质等众多因素,将这些众多因素综合考虑,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可以方便、快捷、准确地按照要求实现分析目的,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涉及众多因素,在实际情况中计算起来非常烦琐。可以应用SPSS统计软件中“Transform”菜单下的Recode命令,对工作量计算中涉及的众多因素通过重编码,进行条件限制,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Transform”菜单下的Compute命令实现工作量的最终计算,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方便计算现实工作中的工作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3 SPSS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3.1 SPSS在教学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随着高校对教学的重视,各个高校都有了自己的一套办法来对教师进行监督,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一般的做法是通过设立督导员和选少数学生进行座谈的办法来完成以上的任务。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定主观因素影响,缺失客观性。原因就是没有把全体学生的建议考虑进来,也没有分不同方面进行考核,我们可以对教师的几个方面:如对所讲内容的熟练程度,学生掌握情况,作业批改情况等几个方面让学生进行打分。我们可以在每一项上加上一个权值,再利用SPSS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到老师的综合评分。SPSS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统计、评价、分析则能较好地克服以上种种不足,我们用不同的分析评价功能,对实验教学中的不同对象与环节进行了科学、准确的评价分析、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SPSS在考试结果分析中的应用

在以往对考试的结果分析中,教师考虑到工作量的繁重,往往对考试的结果数据进行一下简单的处理。一般是算一个平均值,看一下最高分和最低分就对考试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这种方法很容易受一些极端学生的影响,分析的结果也不准确。我们对数据的处理往往希望大部分数据参与到运算里。这一点SPSS可以轻松帮助我们,我们可以把学生成绩数据调用。利用SPSS的功能菜单轻松地算出一些你想要的数据结果。例如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每个分数段的频数,方差,标准差等。有了这样一些结果使得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

4 结 论

SPSS软件作为一种为广大的非专业人士设计操作简便、好学易懂、功能强大、简单实用的集成化的科学统计分析应用软件,已经在我国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后我们应该将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推广。SPSS软件就教学质量分析评价而言,其中的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对应分析、判别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都具备一定的应用前景,并具有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的空间,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海瑜.SPSS软件在管理决策方面的应用扩展[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1.

[2]宋红敏,马青华.基于SPSS16.0的统计学实验教学内容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1).

[3]张学军.SPSS软件应用教学的几点体会[J].福建高教研究,2006(6).

高一地理教学质量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分析化学;国家精品课程;本科生质量;教学;开放课程

2013年1月29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2012年暨第三次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的结果[1]。对高校化学学科三次评估结果排名前十名比较并结合多年来的观察发现,各校化学专业研究生生源组成及本科质量对研究生培养和质量的影响程度关系密切。可以这样说,学科水映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科生质量。教育部多次强调要教授特别是“名教授”、“老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教学,也恰恰说明本科生质量对学科水平的重要性。本科生质量特别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取决于课程建设、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就化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而言,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熟练的实验技能和操作技术。大学本科课程建设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基础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建设对提高化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谈起,或许对其他课程建设同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分析化学课程重要性及其与学科水平的关系

分析化学是发展和应用各种理论、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得有关物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组成和性质的信息的一门科学[2],存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是一门综合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为一体的化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对化学专业学生整体知识构成、实验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因此,我们长期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本科教学质量为己任,进行分析化学课程建设,对武汉大学分析化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学科发展反哺分析化学课程建设,全面促进分析化学课程建设和分析化学教学水平提高。

二、分析化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几个方面

1.教师队伍建设

要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知识水平,注重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梯队层次和年龄结构等。分析化学课程主讲教师全部为教授,为国内名校化学本科毕业;除两名老教师外,均具有博士学位,都有出国留学经历,有利于课程教学和对学生因材施教及个性化学习指导。教师队伍年龄层次合理,分布于30~60各年龄段。注意主讲教师的培养和传承,坚持老、中、青传帮带机制,对青年教师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开展教学咨询等。严格、系统、全面地培养训练青年教师的本科生课程教学基本功,鼓励年轻教师参加课堂讲课教学比赛。教学教师必须要参加科研,承担研究课题,以科学研究反哺教学。

2.教材建设(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

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最重要工作,能使教师专业知识系统和熟练,有利于提高主讲课程教学效果。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分析化学课程教师与兄弟院校合作先后编写出版多部分析化学方面的教材,仅《分析化学》就已是第五版。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分析化学》(第五版,上、下册)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以及医药学、环境科学等专业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内容编写的,是教育部“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分析化学名牌课程优秀项目”,也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之一。《分析化学》(第五版,上、下册),包含了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内容,仪器分析比重大大超过化学分析,目的在于要让学生多了解掌握现代分析仪器和相应的理论知识,充分体现了仪器分析的新颖和超前的知识。要不断编写出受欢迎的好教材,教材编写注意突出重点、特点和保持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不同院校学科同仁合作编写教材,是一次交流和共同提高教学和课程建设的最好机会,值得提倡。在征求学科同仁对《分析化学》(第五版)意见的基础上,列入“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分析化学(第六版)正在编写之中。

3.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课程设置目的和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了解该课程内容以及与其他课程和科学知识的关联,积淀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对课程中哪些知识点、难点、重点明确掌握,思考题和习题都会独立正确完成,如果有学生不听课保证可以获得修课通过,教师可以同意其不上课。考试成绩绝大多数优良。按照这样的要求精心组织教学,精心进行教学和精心检查教学。

(2)教学内容。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课程教学内容,课程重点、难点以及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性教学内容要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学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计算。熟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原理和操作技能,准确树立“量”的概念和具备实现“量”的能力和技术,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实践课程教学比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验、实践加深理论课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操作技能和技术。

(3)教学方法。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提倡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的交流,促进学生的本科教学课程知识与学科科研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既打下扎实的分析化学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基础,也尝试检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①课程教学实行责任教授和主讲教师两级负责制。一门课程两个人讲授,分A、B角,采用课程教学组负责制,责任教授负责推荐主讲教师和抽检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责任教授是由全体教师推举产生。

②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几位主讲教师同讲一门课,学生可任选听课,促使教师潜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优化,有利于学生学习。

③加强基础和突出重点与解决难点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结合课程特点,首先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和基本计算的系统学习,实行将课程知识学习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化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启发、激励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入学术领域,促进师生互动。课堂强化训练,随时布置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可以看书,不可讨论,当堂交卷。也可专门进行课堂教学讨论,随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解答,比如“分析化学”(上)中的络合反应与络合滴定中的副反应系数。

④坚持集体备课与教学讨论相结合。定期进行答疑和习题课,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分类讲解,如概念类、原理类、反应类、方法类、浓度类和计算类等。提出难题供学生练习。

⑤主讲教师参加实验课教学。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理论课生动有趣。用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该课程树立“量”的正确概念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开展大教学组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3],比如根据学生用高锰酸钾间接氧化还原容量法和草酸钙重量法测定标准样品石灰石中氧化钙百分含量实验,将理论课和实验课融合在一起教学,诠释了分析化学理论课部分重要内容,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理解,有许多的体会与启示。

⑥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紧密结合。主要是板书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结合运用,优势互补。多媒体信息量大,不易记录,学生拷贝后也不一定看,所以还要运用板书,加强学生记忆和逻辑推理。

⑦请科研和生产第一线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课堂讲课。多年来坚持邀请武汉钢铁有限公司钢研所、湖北省进出口检验检疫局中心实验室、湖北省卫生监督局及疾控中心、湖北国土资源局地质研究所的专业技术人员给学生讲课,结合生产与课题实际讲授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和数据处理、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和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内容。

⑧改革课程考试、考核和课程成绩构成。考试统一命题、统一讨论和统一评卷。分A、B卷命题,统一考试时间,做出标准答案,统一评卷。由于主讲教师所讲班级不同,有利于检查、比较、评价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课程成绩由课后作业、课堂练习、期中考试与阶段考核和期末考试构成,期末考试比例最大。

4.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从严要求进行教学和评价教学效果与质量,是课程建设的宗旨。要实行课程精细化管理,强化质量评价,建立符合课程特点的有公信力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从不向学生划定课程考试重点,哪怕占课程成绩比重大的期末考试(按规定最少占50%),提醒和告诉学生课程知识重点随时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四基”从严要求和练习,每次课堂练习就是相当于一次考试。

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应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与重点及难点的关系。基础知识有许多是重点,重点也包括难点,有些难点不是重点。首先要学生掌握好课程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牢牢记住重点,能够理解难点。考试和考核内容就是重点知识和基础理论。如影响定量分析结果的因素、仪器分析方法原理与应用技术、滴定原理和指示剂指示终点、基于四大化学平衡分析方法的副反应系数影响和分析误差及测定数据处理等。

学生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等五个方面对主讲教师和课程进行评价。教学态度包括备课充分,有责任心,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教学内容熟练,讲述重点突出,理论结合实际,维护课堂纪律等;方法多样,有启发性,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各教学环节(作业、实验、考试等)的设置合理;开学时公布教学计划和告知教学目标、考核方法与学习任务等。评分全部在9分以上(满分10分),最高达9.9分。

三、对今后分析化学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思考

不管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最终都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培养优秀人才为目的。所以质量是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的生命。可是目前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加强。

国家精品课程,其与所在的学科水平有紧密关系,教学及其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水平高才会有高水平课程教学。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应在全国高水平的学科专业设置和建设。笔者认为今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进行分析化学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

(1)正确处理好学科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提高和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从师资力量和资源配置体现以本科教学为中心,让最优秀教师“用心”为本科一年级新生上课,实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教授负责制。院系和专业定期检查课程教学质量。

(2)建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评估体系和质量标准。对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应以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考试成绩作为基础,可随机实行检查。建立课程质量检查体系和标准,以维护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声誉和影响。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设立具体考核标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评选实行滚动制或淘汰机制,维护课程示范作用。

(3)建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教学中心。按地域建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教学中心,吸收在分析化学教学方面有特长和特点的教师加入,也可以吸收其他地域的名师加入。已经建立了专门开设实验课教学的实验中心,建立理论课的课程教学中心已成必然。可以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不断吸收基础知识扎实、科研成果突出的年轻教师进入课程主讲教师队伍,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4)不断加强分析化学教材建设,加大教材的改革创新力度。好教材的编写出版是扩大精品开放课程影响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办法,一部好的教材可以辐射全国很多分析化学课程。实行多单位和多作者编写,群策群力。学科水平高才有可能编出高水平的教材,教材的编写既要体现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又要体现学科的创新成果。

(5)不断升级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切实建设好优质课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平台。一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要放眼全国或地区高校同专业学科的学生教育培养,要注意加强相近地域地方高校建立课程联盟和高校间共同学科课程开放与合作。课程的转型升级核心在于内容的优化更新,从而适应教学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步伐。同时要建设好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这样才能发挥国家精品课程的辐射作用。但要注意是哺养,是共同提高,不是代替。

(6)建立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基地和加强实验课训练力度。结合课程教学的知识重点和培养要求,按照不同行业部门、方法技术特点和对象,选择大型厂矿、科研技术单位,建立教学基地。有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提高。也为就业和单位选材扩大渠道。

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不断努力。关键是引学生教学为己任,有教无类,持之以恒,精心设计,尽职尽责。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教育中心. 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公布[EB/OL].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2013.

[2] Kaller R, Mermet J M, et al. Analytical Chemistry[M]. 李克安,金钦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高一地理教学质量分析范文第6篇

在课堂教学进行中,应及时对教学质量进行适当的自我评估和总结,以便改善教学质量。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自我评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课堂实际教学情况“电路分析”中的知识点非常多,而其前后有一定的连贯性,这需要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老师要在讲新内容的过程中不断地回顾前面讲过的知识点,同时需要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比如网孔分析法,实际上是基于KVL来列写得到的方程组,节点电压法又是基于KCL来得到的方程组。又比如分析动态电路的三种响应,为什么要对电容的电压和电感的电流分析列方程,主要是基于电容和电感的基本性质——连续性。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可以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果学生能比较好地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并能较快较准确地回答老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则表明课堂教学情况较好。

2.课后作业完成情况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一方面可以了解他们对待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问题,一方面可以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特别是有些课后习题需要学生能独立思考并举一反三的。如果学生能较为规范并及时、准确完成课后作业,表明学生学习“电路分析”的态度较为端正,且能较好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意味着课堂教学质量处于较高水平。反之,如果学生的课后作业较为糟糕,抄袭成风,则反映出课堂教学没有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处于较低的水平。

3.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利用课间休息的空隙或课后答疑的时间,与学生交流课堂讲授内容的节奏与方法,能较为及时地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和要求。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清楚地了解老师在教学上的不足和特色,也能较为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动态。这样,就有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情况的掌握,并能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综合以上三方面的考察,教师对教学质量可以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自我评估,并能较好地总结出老师在课堂教学上的特点和不足。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进行过程中不断调整,改进教学方式,使教学质量更优。

二、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教学效果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阶梯效应。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自我评估之后,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尽力采用多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或改进课堂质量的主要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课堂教学内容要多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电路分析”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内容相对比较枯燥。要激发大部分同学的学习兴趣,就需要考虑选取一些生动的实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生活中有许多与电路分析理论相关的实例。例如在讲动态电路的三种不同响应时,就可以联系路灯的变化情况来讲解。当路灯接通电源时,路灯并不是立刻达到最亮,而是逐渐变亮,这就属于零状态响应问题。当路灯断开电源时,路灯也没有立刻熄灭,而是逐渐变暗,这就属于零输入响应问题。此外,也可以将许多事例与电路分析理论进行类比。例如,讲基尔霍夫定律时,KVL可类比为大家绕操场跑一圈回到原点,这期间虽然消耗了很多能量,但做功为零。将各种实例不断引入课堂教学中,就能让学生保持兴趣来学习和消化,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2.重逻辑,轻计算“电路分析”课程主要是从理论上教会大家怎么去分析电路,电路分析中的计算都是些基本计算,即电路分析方法才是这门课程的重点,而电路分析中的计算则属于次要部分。要让这些方法能很好地被学生接受,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时采用恰当的方式,注重分析方法和分析思路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如讲授戴维南定理时,就需要把置换定理和叠加定理的逻辑性讲解透彻,这样学生就易于理解为什么一个单口网络可以等效为一个电压源和一个电阻的串联。在重视电路的逻辑分析上,进一步强调计算,这样就可以把整个电路分析弄得非常清楚透彻。

3.前后知识点的关联对比“电路分析”课程的知识点非常多,但是这些知识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注意各部分的联系,适时进行对比分析、归纳联系,帮助学生理顺思路,便于理解。如第一章学习的基尔霍夫定律,贯穿于整个电路分析中。第一部分电阻性电路分析中的有关定律、定理以及分析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后续部分要学的动态电路的分析。通过这种不断的对比分析,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加深对之前学过的知识点的理解,也有助于新内容的消化。

4.例题、课后习题的选择要得当“电路分析”课程中的许多定理,都需要结合例题来进行讲解,以便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师在选取例题时,也要尽量有针对性地选取有代表性的例题,而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例如在讲戴维南定理时,可以先讲解简单电路的等效,然后再慢慢过渡到较为复杂电路的戴维南等效。同样,在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时,也要选择恰当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应该仅仅是课上老师讲解过的题型,还应该包括少量的老师没讲到的题型,这样除了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点之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5.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课堂教学质量除了要求保证教师的讲授质量之外,还要看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的接受程度又容易受到他们的主观情绪的影响,比如对教师的形象、仪态以及教学态度等的主观评价。因此,课后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多一些人文关怀,可以让学生对教师多一些好的主观印象,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会相应有所提高。另外,课后的一些交流,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难题,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全神贯注于课堂上,并注重与教师的教学互动。

三、总结

高一地理教学质量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网络评估;质量分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42-02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出现,在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中,课堂教学网络评估已被普遍应用到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中。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以及教学管理的系统化与科学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高等学校现在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学生数、教师数、班级数等较扩招前,规模已成倍增加,出现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也倍增,要快捷把握和掌控课堂教学质量已变得很困难,所以网络评估已成为高校课堂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几乎所有本科院校都开展了网络评教活动,就连国外名校也相继开展了网络评教。虽然课堂教学质量网络评估在各高校中得到全面迅速的开展,但其可信度和有效性一直受到质疑。信度和效度的质量分析一般是针对评估指标而言的,考虑到大家的质疑是针对评估的整体状况,所以本文的信度和效度分析就不局限对指标内容的分析,而是综合考虑了网评指标、组织方式、评估过程和结果运用等因素。

一、分析对象与方法

如何科学分析课堂教学质量网络评估的信度和效度,我们以重庆交通大学为案例,为此作了长久深入的调研和探索。该校教务处专门组织网评调研工作小组,以发文征求意见、个别交流、走访座谈、网上搜索、数据分析、国内外对比、头脑风暴法等手段和方法,从2012年4月~9月,对学院和师生进行了历时大半年的深入调研。通过集成2008~2012年三次校内大型调研和五次校外高校(上海交通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邮电大学、工商大学、理工大学)调研成果,年十八学期380多万个网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教改专项课题研究成果,二次系统功能优化。该校对运行近十年的网络评估系统从指标到系统功能等都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完善。在测量网评信度和效度的分析方法选取上,我们一是选10名网络评估与纸质评估对比测量来检验可信度;二是选取指标项、评价项,进行网络评估与纸质评估的对比测量。我们2012年下学期在该校随机抽取了10位教师、3100名学生作为“样本”,测量中,严格控制了影响测量的诸因素。此次分析的网络数据全部从重庆交通大学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中提取;采用的纸质评估数据全部由重庆交通大学学生教学信息中心采集得到。所有的数据均由spss软件统计分析得到,数据真实可靠。

二、课堂教学质量网络评估的质量分析

质量分析主要包括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所谓信度,是反映测量的稳定性与一致性的一个指标,即对一个事物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一致性的程度;效度是指是否测出了测量者想要测量的东西,所测结果是否正确、有效地说明所要测量的现象。我们以重庆交通大学为案例,采取网络评估与纸质评估对比测量的方法来对课堂教学质量网络评估进行质量分析,相对网络评估而言,纸质评估长久以来得到了普遍认可。因而,这两者的对比测量,可以检验出网络评估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本文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一是通过使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均值与标准差比较),这10位教师的网络评估的平均分为92.8,比纸质评估的91.6高出1.2%;网络评估的标准差为3.2,与纸质评估的标准差4.2相差1%,可见二者的平均分与标准差的差异性都不大。二是使用spss软件对这10位教师网络评估与纸质评估的两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0.921,说明二者总体得分呈极相关。三是使用Matlab软件对这10位教师评估结果的总体分布走势进行趋势分析,发现网评和纸质评估的总体得分变化趋势非常一致,所测结果能够有效地说明所要测量课堂教学的现象。以上质量分析表明网评与纸质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网评结果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三、结论与思考

课堂教学质量网络评估属于社会调查范畴,社会调查问题往往纷繁复杂,不确定性和非线性因素太多,这种人评估人的社会调查性评估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要达到完全客观、公正的评估效果是不可能的。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网络评估这种复杂性社会问题期望完全用量化的办法来解决,是不太现实的,何况运用受控性差的网络评估手段,更增加了评估结果客观、公正的难度。评估也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状态描述,是对复杂的课堂教学现实的一种简化和抽象,应用统计方法描述课堂教学现象,在当前大规模办学条件下,无论它如何不完善,总比我们凭主观发表议论强。结合各高校近十年的网评实践,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网络评估是学校、学院和教师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现状的主要手段,也是教学意见交流、教学研讨和教学管理的便捷平台,评教结果长期的总趋势是相对稳定的,总趋势中也会在某学期某时段出现较大波动。出现这种情况,往往与管理水平、教师教学态度、课程性质、人事变动、人为干扰、学生情绪、学生群体不同等因素有关。网评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网络评估在人为干扰和偶发因素影响较小的情况下,其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应理性、辩证地看待网评,合理运用网评结果。总的来说,网络评教已成为教学意见交流、教学研讨和教学管理的便捷平台;能够及时反馈评估信息,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风建设。在人为因素干扰较少的情况下,评估结果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在教学规模急剧扩大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保障教学质量做出了贡献。如果我们能较好地控制人为的干扰因素,本着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确定评估指标、控制评估过程和运用评估结果,网络评教就具有了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同时也是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杜智敏.抽样调查与spss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31,148.

[2]刘霄.建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估新体系的探索[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2).

[3]黄芳.高等教育中的评估[J].现代大学教育,2012,(3).

[4]黄忠兵.网络评教利弊谈[Z].重庆交通大学:教学风(内部资料),2011,(33).

[5]胡高云,李乾斌,余嘉政.高等教育中的评估[J].现代大学教育,2012,(4).

[6]刘洁.清华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新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6,(2).

[7]山东大学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调查报告[R].山东大学本科教学评估办公室.

高一地理教学质量分析范文第8篇

信息化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身处基础教育初始阶段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更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信息化时代教育工作的新动向,新特点,努力做好小学教育工作。一、教育信息化的特点;二、教育信息化教学质量管理;三、教育信息化教学质量分析;四、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培训问题;五、教育信息化家校互动。

【关键词】教育 信息化 建设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信息化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身处基础教育初始阶段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更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信息化时代教育工作的新动向,新特点,努力做好小学教育工作。

1 教育信息化的特点

信息化时代将是智慧教育时代,智慧教育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结合起来,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信息化的边界,推出了全新的智慧教育概念,集教学、管理、学习、娱乐、交流于一体。

在国家大力倡导“三通二平台”的大背景下,信息化教学成为主流趋势,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在课堂录制的基础上实现多方互动?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的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备初步完善,目前教育信息化已逐步从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以应用和资源建设为主的阶段。

智慧教育要求学校快速建设大量的精品课堂和互动教室,建立视频服务应用平台,以录播技术、大规模跨平台互动技术、跨平台直播技术、跨平台点播技术为核心提供以校园内部为主,辐射周边地区、偏远山区的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同时通过网络与教育云平台对接,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应用和推广。

教育信息化使得互联网上的多个教室可以同上一堂课,并将课堂实况同步录制下来,供互联网用户现场直播以及课后点播的系统,互动系统可实现在授课过程中本地教室与远程听课教室之间的同步授课,以及实时音视频互动交流。互动过程能够同步录制,真实展现互动教学场景,同时也支持上级领导、专家对于精品课程的远程观摩、点评、学术交流、教研和对口援教等活动。

2 教育信息化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从学习水平结构分析、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自我发展性评价以及教学有效性这四个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测和分析。采用先进的测量学、统计学及目标分类法对基础数据的深度挖掘,横向比较、纵向跟踪教学质量,实现对教学质量及时有效的监测、诊断和反馈。让家长和学生随时了解学生在年级、班级中学习的进步状况;让教师随时发现自己所教班级在整个年级中的实际状况,分析班级在整个学业阶段的教学质量进步状态,通过对知识点的分析,随时了解教学目标达成度,可随时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的监测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

3 教育信息化教学质量分析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衡量教学及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准。教学质量分析的目的在于客观评估教与学的现状,肯定成绩的同时找出问题并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出有效可行的改进措施,因此教学质量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是多方面科学精细化分析,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质量分析。

二是教学质量分析应能分析出学生知识点掌握状况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状况。通过每次的试卷质量分析,应能反应试卷的难度、区分度、效度、信度。通过精细化的教学质量分析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三是教学质量分析更应侧重教师教学质量分析和学生个人学习质量的进步分析。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应从通过跟踪各次考试的平均分比值、优良率比值、及格率比值及M值比值等多方面反应出教师在教学质量在年级中什么时间是进步的,什么时间是退步的,然后找出原因,找出问题所在,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个人也应从年级班级的整体走势跟踪和标准分跟踪及各次的个人成绩与班级年级的差距跟踪,及从个人学习能力的跟踪可以正确地分析出学生何时进步的,何时退步的,可让家长参与寻找问题所在,达到提高学业质量的目的。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可借助安脉教学软件,本软件专注于教学质量分析,帮助学校有效的监测和反馈学生学业进步状况和教师教学质量提高水平。

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涉及到学生、家长、教师、领导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因此教学质量分析,应从深层次的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通过细致的教学质量分析和教学质量跟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

4 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培训问题

教师培训管理系统是一套基于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的系统主要针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干部的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教师管理、网上报名、班级管理、课程申报、学分管理、结业管理、用户管理、系统参数设定八个模块。培训教员可网上培训课程,进行对学员网络课程的学习和管理;学员可进行在线练习、作业的提交和对教师的意见反馈,可进行校本培训学分、基础型培训学分、发展型培训学分、研究型培训学分等的鉴定及查询和统计,可实现各类教师和干部培训要求学分的自动判定功能。

5 教育信息化家校互动

家校互动包括学校动态信息、学生调查表、班主任反馈信息、家长反馈信息、班级留言、学科讨论、心理咨询、互动聊天、友情交流等部分。家校互动模块让学校、老师、家长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和老师、学校进行及时、方便的沟通;学校可对学生在学业中的各种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查,探索和研究学生学业与学科和教师关联度;家长可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学校的表现、及老师布置的作业等等信息,并可把自己的相关建议及时反馈给老师和学校,使家长、学校、老师的沟通更加紧密,实现学校、老师、家长三者之间的互动。

作者简介

郭仁越,女,现为吉林省四平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高一地理教学质量分析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成绩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96-02

考试成绩是对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的原始记录,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原始素材。成绩分析是高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之一,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更是教学质量分析和监控的重要环节。[1]成绩分析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了准确而直观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利用,管理者可以据此制订决策,可以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测,引导教师改进和提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但目前许多高校对成绩分析重视程度不够,分析结果也不够全面,致使其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建立考试成绩数据收集、分析、管理和反馈的系统,能更全面掌握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一、成绩分析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为教学决策的制订提供科学的依据

随着一批又一批学生成绩的录入,大量的成绩数据在教务管理系统中累积,在这些原始成绩数据中隐藏着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研究,充分挖掘其中暗藏的信息,帮助学校更为合理地制订教学制度,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成绩分析的结果为学校管理者了解学校教学情况提供了最直观的数据依据。通过成绩分析,可以了解学校教学开展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宏观地去审视学校的教与学的情况,并检验是否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完成培养目标。同时通过成绩分析结果可为考试质量评估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健全及完善提供数据支持,为教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使学校得到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成绩分析也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重要的参数和指标,帮助他们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对于教务工作者来说,成绩分析更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务工作人员可通过成绩分析结果,对学校的整体教学运行情况进行公正、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工作中的误区以及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及改进方法,开拓工作的思路,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创新。

2.指导教学计划的修订

一个教学计划制订得是否合理完善,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来检验,那就是要看大部分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吸收达到了什么程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素质及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而考试成绩分析的结果恰好能够清晰地体现这些情况: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轻易地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又较难掌握。这些都可以为下一轮教学调整提供事实依据,并在新一轮的教学计划修订时结合教学实际中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合理的安排,以便满足继续教学的需要。

3.改进教师教学方法

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为了检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通常要对教师授课班级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这是最必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教师通过对学生成绩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下一步的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借助成绩分析,教师也能了解自身讲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找准问题症结,进行教学反思,明晰教学目标,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同一课程不同任课教师之间通过成绩分析,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共同研究和探讨,还可以形成对比,让教师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

4.促进考试命题工作的合理与规范

成绩分析除了对学生的成绩分数进行分析外,还应对试卷进行统计分析,试题的深度、难度、广度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教师通过成绩分析结果也必定会重新审视整个试卷的命题思路和知识点。教师在整个命题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照教学目标对学生作出的要求,通过对成绩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哪些试题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哪些试题需要提升和改进。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在尝试建立适应自己教学需要的题库,继而实现真正的教考分离。成绩分析结果对于题库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对于题库的完善及质量的提高提供数据支持,使考试命题工作走向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5.促进学生管理工作

成绩数据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管理者可以通过成绩分析结果了解整个学校的学风情况,也可以据此观察整个班级甚至整个年级的学习效果,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甚至精神上、心理上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妥善的处理。教师还可以将成绩分析结果与学生课堂情况,例如回答问题、平时作业、出勤率等情况相结合综合分析,及时向学生管理部门反馈,根据学校学业预警制度在学生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增加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与管理,加强引导,促进学风管理工作。

二、传统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

1.成绩分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实际教学中很多高校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只看到了成绩本身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成绩分析对教学的重要作用。他们对成绩分析的思想认识程度还不够,学校管理者并没有制订相关文件和制度来保证成绩分析及其反馈的运行,没有将成绩分析真正纳入到教学管理体系中来,很多任课教师在思想上也存在误区,认为成绩提交教务系统就意味着课程的结束,没有采用成绩分析的手段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致使目前的成绩分析工作只有部分骨干教师和教务人员参与,更有甚者认为成绩分析是教学检查及教务处的工作,与任课教师无关。另外高校教师在师资培训方面总体上缺乏成绩分析与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培训,尤其年轻教师弄不清楚教学与评价的关系,把教学与评价割裂开来,把成绩评价简单化,想当然地评价成绩,缺乏科学性,进而影响评价质量和教学质量。

2.成绩分析的方法相对简单

目前高校的成绩分析存在很多问题,分析方法也简单,只是对原始成绩分数进行简单、粗略的加工,没有采用多种方法、多维度、多角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样的分析结果就不会真实、全面、深刻有效果,分析指标相对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最高分、最低分、分数段统计等几个方面。还有的直接以平均分来确定学生成绩好坏、排名,并作为评优评先的决定性数据,并没有对成绩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这样成绩数据不能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试卷的质量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来,也无法及时准确地找出教学中的问题,进而无法为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作出教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3.成绩分析系统及反馈机制不健全

由于成绩分析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而且分析工作量大,虽然很多高校也都在开展这项工作,但没有把它及其信息反馈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导致成绩分析简单化,流于形式,没有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成绩分析及反馈机制。成绩的分析工作是一个不断分析,不断总结,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2]成绩分析并不是只对表面数据进行简单处理和加工,要想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对成绩进行科学地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不断总结积累经验,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数据分析。还需要借助科学的现代化技术建立一个分析系统来指导教学工作。但只是建立了分析系统而没有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沟通渠道不畅通,管理者不能了解教学一线的情况,就不能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没有反馈机制,教师就不清楚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后续的教学改革就会缺乏针对性,就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高校成绩分析的具体措施

1.提高对成绩分析的认识,完善成绩分析制度

成绩分析对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管理者和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成绩分析重要作用。完善成绩分析制度才是顺利进行成绩分析的保障,在学校制度层面上,只有制订出合理规范的管理办法,并出台相关的保障性文件,才能确保成绩分析制度执行的长久性和稳定性。学校管理者应利用有效的成绩管理制度来制约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成绩分析,认识并发挥成绩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学校还应积极制订激励措施,转变教师思想意识,将被动应付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将成绩分析作为教学工作之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二级管理系部再根据学校文件、制度要求并结合各自系部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关配套办法,规定成绩分析的具体细则,要求教师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成绩分析的结果对改进教学管理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所以应提高对成绩分析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成绩管理的效用。

2.建立科学规范的成绩分析方法体系

高校管理者应加强对成绩分析的日常管理,制订科学规范的、方便简洁的评价体系。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成绩分析基本上是教师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和规范。而成绩分析方法也不能再单一使用,要两种甚至多种方法相结合,多角度、多层面、更深入地对成绩数据进行分析,这样的分析结果才能全面准确反映学校教学的情况,实现成绩分析对教学过程的促进和提高作用。在成绩分析过程中,要引入指标统计,利用客观指标去监控教学,通过对这些客观指标的分析,来建立学校成绩分析系统,利用长久稳定、科学规范而且通用性强的指标体系指导教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同阶段进行监控,及时提醒并指导学生的学习。

3.构建成绩分析信息反馈机制

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控制过程,要了解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也需要有效的信息反馈。[3]通过成绩分析系统后,生成分析报告,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学校相关部门和主管领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形成成绩分析信息反馈机制。学校管理者根据反馈信息制度教学文件及时做出教学决策,任课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则根据反馈结果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习态度及学习目标。除此以外还应从教学管理人员、一线教师中选取认真负责、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学生管理人员及部分学生共同组建监控队伍,确保反馈信息在每个环节中真实有效。建立健全成绩分析信息反馈机制,实现分析与结果反馈的有效衔接,实现三方信息有效的、无障碍的反馈和沟通,并从中不断发现教学整个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不断总结经验来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决策更为科学合理,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升,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朱娴运.用成绩分析指导教学管理[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11(32):129.

[2]张礼伟.考试成绩的科学分析及其意义[J].科教文汇(下旬刊),

高一地理教学质量分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仪器分析实验;考核;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63-02

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食品质量与安全事件时常发生,消费者对此类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食品行业中整个产业链的稳定运行,更加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此必须加强从“农田到餐桌”整个生产链中各个环节的危害分析和质量控制,包括食品原料收购环节、食品加工环节、食品运输和销售环节。食品分析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所学重要基础课之一,是研究解决食品科学应用领域的重要方法和基本手段,食品分析课程建设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仪器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仪器分析因其高效、便捷、灵敏等特点在食品分析中越来越显著的地位,已逐步成为现代食品分析的重要支柱。因此,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如何在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其专业特色是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如何通过《仪器分析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仪器的基本原理以及操作是现如今该课程的重点;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学生对《仪器分析实验》的学习兴趣也是我们应该一直关注的问题。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根据学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就业特点,结合目前专业的发展趋势,我们从优化教学内容,彰显专业特色;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完善考核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申报精品课程,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优化教学内容,彰显专业特色

《仪器分析》是高校中许多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化学、食品、环境、生物等多个领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理论部分主要是讲授各种仪器的基本原理、部件组成、定性和定量方法等其他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做不同的仪器分析实验来进一步了解仪器的构造,检测分析方法的建立过程,实验数据结果如何处理等。仪器分析内容涉及面广、发展迅速、更新快,新的仪器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仪器课程自身特点同时结合所授学生专业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讲授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主要是从化学、生物学和食品科学方面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进行培养和训练,从我校该专业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来看,毕业生主要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质检部门工作,这些工作岗位对人员的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我们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开展研究型实验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实验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以与食品质量与安全密切相关的研究型实验为主,选择这些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深了对仪器基本原理、部件组成和所选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理解。比如,使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实验室自来水中的钙含量;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雪碧中的防腐剂;使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乙醇含量;用液相色谱法测定可乐中的咖啡因等实验。在上述实验中所用的仪器和定量分析方法是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常用的仪器和方法,常被用于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分析。如何突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与其他专业的不同之处是我们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中考虑的首要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在选择实验教学内容上,我们密切结合当前社会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上述所有的研究型实验都与他们今后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积极性。

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根据学院已有的仪器教学设备情况,开设相关实验项目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学习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利用学院拥有农业部水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平台的仪器设备开设演示实验。但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仪器,如拉曼光谱仪等,则带领学生到相关仪器室参观学习,并向学生讲授该仪器的基本原理、配件组成、定量方法及主要用途等内容。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学生通过参加亲手必做实验、观看教师演示实验、参观学习专业性强的实验这三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巩固了所学仪器的基本的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到先进分析仪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完善考核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

制定科学的考核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认识。为此我们在《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中,改革了考核形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将学生做实验的出勤率、预习报告、操作过程表现、实验报告分析等内容纳入考核,改变以往一次性评分方法,将评分工作贯穿于每个实验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每次实验都进行成绩评定,这样一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每次实验都备受关注,这样将目标考核分解成过程考核,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对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实际掌握情况,符合学校加强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申报精品课程,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积极申报校级、市级《仪器分析》精品课程,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提高、教学改革水平的进一步推进、教学团队建设的提升。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可利用建设经费添置一些仪器设备,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创造开设创新型实验的机会。团队中每个成员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录制部分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示范课,供学生观看,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巩固学习效果,提高对仪器分析实验课的兴趣。

通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但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改革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相信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仪器分析实验》的教学将越来越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斌,董英,姜松.食品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食品科技,2007,(9):98-100.

[2]赵丽娇,钟儒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1,(1):136-137.

高一地理教学质量分析范文第11篇

一、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是落实教学管理的前提

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我们知道,在当下的教育教学中,不少教学管理者对教学质量的认识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教师的工作热情、责任意识的关注较多,对学生实际学到的知识和学生智力发展的关注较少。实际上教师的教,并不是教学的全部结果。应该说,学生的知识获得,不管是在教师的讲授中或是在自学中获得的,都要看作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集中表现。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假如把教师的教学能力误认为是教学质量得到保证的全部,这就势必会削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责任意识,因为教学始终是师生共同进步的过程。

教师的教学和演员的表演还是有区别的。演员只负责让观众看见听清,获得美的享受,而没有责任教会观众去演戏。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倾听,还要让学生弄懂。如果不把学生的学习质量,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有的教师就会说我的教学水平还是很高的,只是学生的基础太差、脑子太笨。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只要自己讲得清楚,就可以放松对其他教学环节的要求。教师除了课堂讲授之外,其他辅导、批改作业、学习方法指导、课外活动组织等,都可以忽略了。在学校领导的指导思想上,非重点学校认为,自己生源基础差,提高教学质量没有条件,能维持现状就可以了。而在一些重点学校,一旦教学质量出现问题,校长就会说,这一届学生质量差,那一班学生基础不好。显然,这些观点是片面的。

当下,不少教育管理者还会把知识积累当成是学生能力进步的核心。在这种质量观的支配下,教师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也依赖于教师的讲解,按部就班地去接受知识,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也有一些学校,为了追求成绩,任意改变教育部门制订的教学计划,大搞“题海战术”,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使学生的潜能很难得到充分的挖掘,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

传统的教学管理,就是只管教师怎么教,不管学生怎么学。正确地认识教学质量这个我们经常接触而又不完全清楚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就成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那么,什么是教学质量呢?一般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目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取得的成绩,就是教学质量优劣的一种反映。可以这样理解,教学质量可以界定为师生围绕同一个教学目标,经过学习互动,进而达成目标的过程和结果。教师的教,可以看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手段,但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从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工作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树立质量意识,就是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主要精力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如果我们不这样认识教学质量,那么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只能是从学生获得知识的数量上做文章,而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我们在研究教学质量管理时,要从旧的教学质量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质量观,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开发智力活动的反映过程。

二、明确教学质量的标准问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

我们在评价教学质量时,要有具体明确的质量评价标准。现代化的管理讲目标管理,但目标管理在学校中如何实行,怎样适应学校的特点,也还是一个有待实践的问题。

由于我们对教学质量的认识还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所以不少学校在作计划、写总结时,所说的“教学质量比去年有所提高”,实际上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进行单纯的描述性的说明。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年年有提高,那么不要说每年提高的幅度是5%,就是每年提高1%,积十年之久,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应该会达到一个相当可观的高度了。然而,一到升学考试,或者地区统一考试,却又说自己学校的教学质量下降了。这种学校领导工作中的矛盾现象说明,我们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教学管理人员,经常处于一种不完全清楚的状态。

因此,对教学质量和教学质量标准的关系,很有必要进行探讨。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逐步使质量标准具体化。

首先,要判断教学质量的高低,必须要制定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教学质量标准,是我们教学工作必须努力达到的目标,接近、达到和超过这个目标的距离,表示我们教学质量提高的程度。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少教师在写教案时,只考虑教学目的,很少考虑每节课让多少学生当堂掌握并学会运用某一概念;对一些在课堂上学不大懂的学生,又采取什么措施,都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生学。如果有了每节课明确的质量标准,就必然有了每节课具体的教学任务。假如没有明确的质量标准,教师教的质量就难以衡量。在一些教研课活动中,我们听完了一节课之后,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就缺乏明确的评价依据。听课教师和讲课教师,既不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导致教师在教研课评课会议上,不能对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价。听课的教师往往从自己的经验出发,用自己的感受去评价教学质量的优劣,这样的教学评价,其实际意义可想而知。

其次,教学质量的提高,应该是质量标准的提高。从工业生产上讲,产品质量的竞争,实质上是标准水平的竞争。同样,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没有高标准的要求,就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有些学校,还是单纯以学生积累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教学质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会学得死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质量的提高,应该反映在标准水平的提高。

如果有了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学校的教学管理,就向科学合理的空间迈进了一大步,教学质量就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学校教学工作,必须在两个标准要求之上,提高教学目标。第一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提高到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这是一种规范性的要求,应该是全体师生必须达到的标准。可是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突出表现是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实际的学习质量与课程标准的差距很大。但学生中能够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有多少,差距涉及哪些方面,我们常常是心中无数,很难说得清楚。第二是在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基础上的再提高目标。这是部分或多数学生在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再发展。对这类学生,可惜没有很好的发现和培养,他们的聪明才智未能完全发挥。在实际教学中,要达到这两个目标,首先要摸清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否则,很难达到质量目标要求的高度。当前,有的学校为了应付升学考,在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上做了延伸,这不仅没有提高质量,让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反而收效甚微。这就是说,我们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既要照顾到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又不能单纯地适应学生的基础,而是把学生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因此在评价教学效果时要根据具体条件按照一定标准评价“最优化”。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每个教师、每个学生都必须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努力,由低到高不断向上发展。这就是提高目标的实际意义。

那么,如何在实践中探索研究教学质量标准呢?

首先,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培养人是精神文明的生产过程,教学质量管理的标准不是自发形成的,应该是通过实验研究创造出来的。教学活动的实践告诉我们,首先要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全面考核,即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考察教教的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主要包括钻研教材、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考试等。教师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备好课、讲好课。向管理要质量,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意义正在于此。

其次,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教师教的质量,又要注意研究学生学的质量。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应将双基的掌握与发展智力相结合,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为主要目标,按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预习――课堂学习――复习”的基本形态,掌握知识基本结构,发展能力顺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转化率和速度作为学习的质量标准。

最后,教材的运用与不断更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趋势,特别是从学生智力发展的差异性出发,反映出现代科学成就的教材内容,也要照顾师生实际水平和教学现状,编写出一套比较实用的科学性较强的教材来。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和能力水平都有较大提高的学生。

三、进行科学的教学质量分析,是教学质量管理得以实施的保证

科学地进行教学质量分析,目的在于掌握教学质量达到什么程度,以便发现学校教学工作的优势和弱点,从而确定一个时期的教学管理的重点,创造一个更高的教学起点。

第一,要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纳入质量分析的范畴,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全面进行考查。如有些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不高,但是,由于学生个人勤奋,或者是家长的辅导,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会有所进步。同理,也存在一些教师的教学水平较高,但由于少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学习成绩并不理想的情况。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就要对这种学生进行教育。但是实践也证明,只有家校结合,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第二,要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上来分析,制定标准,做好统计,把优秀生、中间生和后进生统计出来,参考一个时期的教学质量,从结果找原因,分析研究取得良好结果的主要因素和经验;分析研究找出造成效果不好的主要因素,再综合起来分析研究整个学校质量状况。

第三,结合教学特点和师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方法考察教学效率,力求以较少的时间精力消耗取得最大限度地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进行教学质量的分析反馈,查缺补漏,层层把关,使教与学活动协调发展。

第四,客观地估计和分析课堂教学以外的影响。既要排除消极因素,又要正面疏导,使课外阅读、电视电影、戏剧武术、广播录音等活动,转化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利条件。当然,教学质量科学分析的因素远远不只这些,只是说明,我们应该把质量分析,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问题来把质量分析从“经验认识”的水平,提高到科学认识的高度。

高一地理教学质量分析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网络阅卷系统;教学质量监测;教育测量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6-0012-06

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渐向纵深发展,新课程评价中强调的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国自从1999年广西高考率先实行网上阅卷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十余年。从全国各地区的中、高考等终结性考试评价到近几年许多地区开展的过程性教学质量的检测,都用到了网络阅卷的技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设备基础的不断完备,现代测量学理论和数据分析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得日常教学中的过程性教学评价可以越来越多地运用网络阅卷技术。因此,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网络阅卷系统可以提供以前无法获取的大量的可靠数据,其强大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功能,不但为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也奠定了对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深入研究与应用的基础。

一、网络阅卷系统下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建立

借助计算机网络阅卷系统不但可以实现对考试成绩及评价数据的自动采集与统计分析,也可以对区域内各层级数学学科的学习水平和教学水平有定量的分析和诊断,还可以通过对命题的精准设计和定位,实现对数学试卷整体情况、各题型和小题得分,甚至是对核心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定量、定性的分析,并借助经典的测量评价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试卷及各题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等指标分析,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命题质量的高水平分析,由经验型逐步过渡到实证型的命题研究,逐步实现对区域内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科学、全面、精准的诊断性和发展性评价,从而不断提升区域内数学学科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生水平。

基于上述的分析研究和不断实践,借助网络阅卷系统的支撑,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建立区域内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

维度一:教学质量监测工作流程体系

所有监测和评价数据的采集与分析,都依赖于科学严密的网络阅卷工作制度与流程,从命题、制卷、考务、阅卷、数据采集与,到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布置安排,都需要一套完成的工作流程,这是所有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基础与保障,更是监测与评价工作有机的组成部分。依托工作流程建立下面的监测工作流程体系。

1.命题――制卷环节

根据监测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命题规划,建立命题双向细目表,通过命题、审题、校对、制卷等环节,把控命题质量。这一环节最显著的特点是为了便于后期的教学质量和命题质量分析,必须对每个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尽可能做出更为详细的标识,为阅卷系统提供完备的命题信息。

如表1《初中数学试题命制细目表》所示,该表不同于平时常见的命题细目表,它把每个题目对应的主要知识点做出了详细的注释,也列出了学习要求层次,除了可以很好地把握命题要求外,更主要针对后期的数据分析和知识分析,使得阅卷得到的数据可以承载更多的数学学科信息。

2.考务――阅卷环节

组织严密的考务工作,是顺利阅卷的保障。包括阅卷教师的调配,阅卷题组的分配,各题评分标准的制定,特别是针对网阅,必须要有组织严密的试卷扫描和图像切割工作,还要有符合网络阅卷要求的计算机房和网络带宽和端口,特别要从硬件和程序软件上保障阅卷顺利地进行,尤其要做好工作预案,对突发问题能够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3.统计――环节

根据网阅的数据,阅卷系统会自动采集大量的数据信息,对于区域规模较大的监测工作,数据的运算、整理和校对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要及时进行整理汇总,特别是面对全区域内的学校、班级、学科教师,班主任教师,以及学生和家长。此外,还有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和学科教研员等。这些不同群体对监测数据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做到分类汇总,及时,最好能够在阅卷后的三天内给受众群体和单位,尽量提高监测数据的时效性。

4.监测――评价环节

本环节是对网阅数据尽可能全面合理地利用,使监测能够准确评价教学和学习,特别是能诊断出学校在教学管理、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以此提出下一阶段的改进措施和方法。本环节很容易被使用者忽略,他们可能更关注数据而不是运用数据,学校教学管理层和教师、甚至学生和家长,往往更关注常规那些名次、分数线和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全体性的指标,往往忽略由个性化的数据背后反映出的知识和教法、学法上的问题和不足。

针对上述研究,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以及学校的教学管理层需要通过布置任务和组织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等方式,针对不同的受众人群,提出各自的评价分析的任务,完成不同层面的监测和评价分析。如学校教学管理层侧重校内各班级和学科的整体性分析,班主任侧重班级学生整体性分析,数学学科教师侧重所教班级的知识掌握分析,特别对学生要有个性化、药方式的诊断和学习指导,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实施。区域教研部门要侧重区域各校的整体性分析,特别是结合中考的分析,学科教研员侧重区域内学科质量的提升和共性问题的解决。这些需要各部门联动,形成评价分析不是为了评比而是为了改进教学的评价文化氛围,达到自觉自愿主动作为。

维度二:教学质量监测分析评价体系

基于网络阅卷系统的大量监测数据采集出来以后,最关键的是把这些数据用于最需要的人群,获得最大的效益。一般在区域内的教学质量监测工作中,按以下的层级建立相应的监测评价体系。

1.区域――校际分析评价

在这一层级中,主要是对区域内全面的教学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特别是以各学校为主体,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区域教研部门或专门的评价研究部门主要完成这一层级的分析评价,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防止把教学质量的监测评价演变为学校的排名,应以查找问题和改进教学为突破口,特别要重视学校自身的进步和提高,侧重对学校问题的诊断和教学的指导,突出过程性的分析和评价。

如表2《区域七年级(上、下)中期教学质量监测数学平均分变化情况》中,在以平均分为指标进行分析时,淡化各学校的排名,突出各学校的纵向对比,通过平均分的离均差,对比自己在全区的进步或者退步幅度,这一评价分析方法对学校教学管理者和数学教师的触动是非常大的,既消减了因为评价带来的消极情绪,也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激励性的评价方式,特别是对改进中等及薄弱学校的教学起到很有效的推动作用。

2.校内――班际分析评价

监测的大量数据到学校后,首先研究和使用的群体应是学校的教学管理层、学校的教学科研处室或者教研组等部门。学校应侧重对各班级和各学科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评价分析和研究,依然要弱化排名,淡化对教师的考核因素,突出教学问题的查找和解决。例如,同一位数学教师所教的两个同质的班级,如果数学学科的主要监测评价指标差异过大,则需要考虑两个班级的建设问题,班主任的管理问题可能成为主要的原因。对于不同数学教师所教的班级,侧重分析两位教师在教学上各有的优势和不足。既要查找出本学科在全校的优势和不足,也要查找出不同班级和学科教师的差异,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改进的方向。

如在表3《区域中考模拟监澳0 A校甲、乙班数学成绩整体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该校甲、乙两个班整体程度较好,数学平均成绩较为接近,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从最高分、最低分、极差来看,特别是由标准差可以看出,甲班的标准差大于乙班,这从优秀率和优良率也印证了这一点,说明甲班的优秀生较多,较差的学生也多于乙班,而乙班的中等程度学生较多,学生数学成绩较为集中。如果想在后期的数学教学中有所突破,乙班需要在优秀生的教学和培养上多下功夫,甲班需要适当关注学困生的学习。

3.班内――学生分析评价

在学校中,更多使用数据的是教师。每一位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一定要在全班级的范围内,结合考查的知识对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和学科成绩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和分析,面对全班学生,要起到肯定进步、查找问题、提高改进、激发潜力的作用。要防止单纯将监测数据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坚决杜绝唯分数论的学生质量观,要把评价分析建立在帮助学生诊断知识缺陷,指导后续学习上。

如表4《区域中考模拟监测B校甲班数学答题情况分析(部分)》中可以看出甲班的数学成绩在学校各班级中应处于底的层次,通过分析该班每个试题的答题指标,发现从较为简单的解答题19题至22题与学校的平均分相比都低1分左右,这说明该班对基础知识教学有较大的欠缺,应该作为教师下一阶段复习教学的重点方向。

4.学生――学科分析评价

对于学科教师而言,应对自己所教班级的每个学生的每一个题目的解答情况都有一个准确细致的把握。除了获取大量数据外,还要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特别是一些学优生或者学困生学生所反映出的独特问题,需要进行药方式的诊断和学习指导,争取从知识、方法能力和学法等方面,给予学生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指导建议。这一层级的分析的本质是把教学质量监测的作用真正“落地”、“扎根”,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提高和收获。

如从表5《区域中考模拟监测c校丙班某学生数学答题情况分析》中的数据显示,该生作为全校总分第10名的优秀学生,数学总分只得99分,其中第21题、24题丢分很多,这两题分别属于容易题和中等题,根据他的学习水平确实不应该丢分,其它题目解答较好。因此,教师在后期复习中对于21题类型即统计应用问题,24题即函数应用题要为该生拿出针对性的复习指导方案来。因此,有了网络阅卷的大量数据作为基础,教师可以据此做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对部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式分析和评价,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维度三:教学质量监测命题质量分析评价体系

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测和评价而言,命题质量的高低决定着监测和评价的精准度,通过网络阅卷系统获取的大量数据,可以并且也应该作为对命题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的有力的数据支撑。通过对命题和答题情况的分析,尤其对命题人员和数学教师可以不断提高命题设计的水平。这样的每一个题目都是带有数据支撑的,相对于一般未经大规模检测的题目而言,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对于命题质量的评价分析一般由命题组织部门、命题人员或者一线数学教师来完成,可以作为区域各层级的教学质量监测系统的补充和完善,既可以自成体系,也可以结合其它维度进行评价分析,更可以用来指导教学,改进测量和评价的水平。一般可以按照以下的框架进行命题质量的分析:一是试题总体分析评价;二是试题结构分析评价;三是答题质量分析评价。

以上是大家常采用的一般命题质量分析的基本框架。由于网络阅卷具有大量的数据可以使用,因此,命题人员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常规的命题和答题质量分析,还可以从其它角度进行评价分析,力图将数据产生的效益最大化。例如,我们可以对命题中有目的设计的“锚题”进行评价分析,可以找到相同知识或者同类型题目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研究和命题研究的角度,借助大量数据,提出有建设性的教学改进方法和措施。

例如,在表6《七年级数学监测锚题答题情况对比分析》中,通过两次区域监测中设计的具有相同题目不同学习水平的锚题的答题情况分析可以发现,在整个区域内各学校对于该知识和相关能力的教学实际上具有极大的不均衡性。表中该题目的监测数据显示,有的学校得分率的增长大大高于区域增长的平均水平,而有些学校甚至是负增长,显然A校、B校和C校在该题目指向的七年级数学教学中有关归纳数形规律,并能用代数式表示的教学,在提高的水平上是较为成功的;而D校、E校和G校在提高的水平上是负增长。特别是D校和E校的原始得分率本身就较低,且是负增长,毫无疑问这两所学校在该知识的教学上是低效的,是有明显问题的。由此,我们可找出学校教学中的令人信服的问题所在,具有极大的教学指导意义。

二、主要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基于网络阅卷系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依托大数据的分析,其应用价值完全符合当前国家提倡的“互联网+”的创新模式的运用,

(一)优势和意义

1.明显提高阅卷效率,极大地减轻了教师阅卷的工作总量。

2.由大量数据提供的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对教学问题的诊断和对学生的学业指导的精准度,使得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更具有说服力。

3.区域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有不同层次的维度和指标,对学校、班级和教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逐步淡化名次和分数的评比考核式的评价方式,更加突出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

4.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班级和学科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业成绩,通过教学质量监测中暴露出来的学生问题,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改进教学和针对性的辅导,本质上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5.有力地提高了命题的质量和水平,加强了教学研究和学科命题人员对试题的命制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在整个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一是区域性的教学质量监测的前期工作准备时间较长,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受制于软件、硬件和设备的限制,目前每学期只能进行一次以中考科目为主的检测,不能经常性地进行全学科的质量监测工作。

二是在教学质量和评价的理念上,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目前在全区域内的一部分学校管理层、教研部门和教师中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考核、评比和唯分数论的不正确的教学质量观,这将会影响评价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是在如何更加有效的运用监测的数据上,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和学科教师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分析模式,特别是如何把评价分析的成果用于学生的学业的提高,还没有成熟的运作方式。

三、改进建议及未来重点研究的方向

针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让数据说话”的实证研究的思想,逐步加大相关软硬件的投入和使用;二是相关教研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要逐步由行政角度转变为更加专业的业务型指导,积极组织和开展灵活多样的有实效的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的教研活动,培训教学管理干部和教师,尤其是要求学科教师要初步掌握基本的教育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区通过计算机的网络阅卷系统,构建了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今后一段时期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将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学校的教学水平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指导,进而使区域整体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二是教学评价测量数据的自动化定量分析和专业评价的人工化定性分析相结合。

三是利用评价分析的数据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并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高一地理教学质量分析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成绩管理;分析挖掘;信息反馈;质量监控

作者简介:陈蕾(1982-),女,江苏苏州人,南京工程学院教务处考试中心,助理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20112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217-02

学生成绩是教学效果的测量和学习质量的记录。学生成绩数据蕴藏着大量信息,其分析挖掘对评价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完善质量监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成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但是,就目前情况看,我国高校对学生考试成绩管理的内涵理解不深,重视不足,研究不够,“只记载,不分析,无反馈”情况普遍存在,是教学管理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是质量管理体系亟待弥补的缺陷。有感于此,本文以高校学生成绩管理应有的作用和必要的环节分析入手,提出了学生成绩信息统计挖掘的理念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旨在引起我国高校对学生成绩信息分析的重视,使之成为促进教学改革、强化学风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环节。

一、高校成绩管理的重要作用

谈到高校学生成绩管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登录与记载,而对于学生成绩的作用,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学籍和毕业资格审查。应该说,这是对学生成绩管理丰富内涵的狭义或片面理解。笔者认为:高校学生成绩信息至少应该体现四个作用:一是作为取得学分和毕业资格审查的依据;二是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治学态度的尺度;三是反映学习风气与学习效果;四是反映课程实施与课程目标存在的偏差。以上四个作用决定了学生成绩管理至少应该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审查登录。管理者对教师提交的课程成绩进行规范性及完备性审查,并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二是统计分析。依据一定目的,从不同角度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挖掘成绩信息中隐含的教学内容、考试方法、命题水平、学风建设等问题。三是及时反馈。将考试成绩分析结果反馈给学校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学单位、教师或学生,不断修正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在上述三个环节中,学生成绩的分析评价应该成为最为重要、最具价值的环节。其原因在于:在学校层面,通过学生成绩分析,教学管理层可以直观了解教学工作的整体情况和主要问题,增强教学决策的依据性和科学性。在系部层面,可以依据成绩分析结果,对不及格率偏高等典型问题进行研究、检查与督导,增强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师层面,根据学生成绩统计分析,任课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反思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案,审视命题质量,实现教学的“反馈—矫正”过程,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在学生层面,一是学工部门可以了解学风状况,有效进行激励与引导;二是学生通过对自身学习状况的了解,优化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

二、高校成绩管理的主要问题

依据学生成绩管理的作用与内涵,反观我国高校的学生成绩管理现状,笔者认为普遍存在“三个不够”和“三个缺失”问题。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管理环节缺失。主要体现在学生成绩的“仅记载,不分析,无反馈”粗放式管理。高校学生成绩管理研究成果大多为计算机管理系统设计的内容,表明高校教学管理者对学生成绩管理的丰富内涵认识不够,对成绩分析重视不足,存在提交成绩就意味着教学工作结束的错误认识,导致学生成绩分析尚未纳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成绩信息统计分析的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对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尚未发挥,属于学生成绩信息资源的浪费。

二是方法研究不够,多维分析缺失。目前,尽管有些高校开展了课程考试相关分析,但仅限于由任课教师(或命题人)完成的单门课程的试卷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命题分析多,教学分析少;强调学风多,反思自身少;分析指标单一,其结果不能全面反映教学整体情况,无法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学生成绩的整体性、历史性、比较性分析,分析原因,为教学决策和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应该成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

三是信息利用不够,反馈机制缺失。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成绩管理流程一般为:教学过程—考试阅卷—成绩登录,学生成绩仅用于课程学分、学籍资格、毕业资格、学位资格等审查,属于开环管理模式。由于尚未形成有效的学生成绩信息分析与反馈机制,导致管理者不了解整体教学情况,管理决策缺乏针对性与科学性;教学单位不了解教师教学状况,教学改革缺乏及时性和有效性;学生对学习效果缺乏整体把握,学习方法的改进和学习目标的调整缺乏依据。

三、改革成绩管理的基本方法

1.树立成绩管理的新型理念

高等学校应该注重研究并不断丰富学生成绩管理工作的内涵,充分认识学生成绩分析对质量评价、教学决策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将学生成绩管理从“仅记载、无分析,不反馈”转变为“有记载、有分析、重挖掘、强反馈”。一是要开展相关研究,制定完善的学生成绩管理流程,形成科学的统计、分析、评价方法,形成教学过程—课程考试—成绩分析—信息反馈—改进提升的“反馈、矫正”闭环管理模式。二是强化全员质量管理意识,通过教育测量理论和统计方法培训,使主动分析、客观分析成为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自觉行动,提高成绩分析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准确度。三是把学生成绩统计分析纳入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之中,使学生成绩分析结果成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成为学校年度教学质量报告的重要内容。

2.研究成绩分析的方法体系

高校学生考试成绩数据作为众多课程教学结果的测量依据,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信息,其数据统计的分析与挖掘不能仅限于由教师完成的单门课程,应当从整体性、层次性、比较性、典型性多种目的出发,形成多维度、多层面的成绩分析方法体系,从而为教学管理与质量督导提供全面的、可信度高的信息。为此,笔者提出了“五个层次、四类课程、三种方法”的学生成绩统计分析方案。

“五个层次”是指把成绩统计分析分为学生个体、教师、班级、专业、学校五个层次,信息分析的综合性依次递增。其中,学生层次成绩分析由学生个人完成,每学期开学向班主任提交上学期学习成绩分析报告,旨在通过个人成绩分析,掌握自身学习状况,学习进步者可以提高自信,学习落后者可以分析原因,调节方法,避免掉队;教师层次成绩分析由任课教师完成,分析报告在学生成绩登录一周内提交给教研室主任,分析报告中除传统内容外,要求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分析内容不少于一定篇幅,旨在促进教师进行总结反思,不断改进;班级成绩分析由班主任完成,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后进学生,及时促进帮扶;专业层次成绩分析由专业负责人组织,由教学秘书完成,旨在研究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分析课程实施与目标出现的偏差及原因,对课程计划进行及时调整,对个别教师加强督导;学校层次成绩分析由教务处完成,重在全校学期课程整体分析、按教学单位进行分析、典型情况专项分析(如成绩分布严重偏态)等,旨在既把握学校整体教学状况,又了解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地实施改革,强化管理。五个层次的成绩分析,可以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所有参与者对教学结果的关注度,促进齐抓共管、教书育人合力的形成。

“四类课程”是指为了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确保基本质量,把课程分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四种类型,信息分析的重要性依次递减。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作为学生从事专业工作必须学好的课程,要求五个层面从不同角度进行重点详细分析,注重成绩分布与学生评教、督导评价等因素的关联性,保证分析结果的客观性;专业必修课程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其成绩分析重在研究专业基础课学习质量对专业课学习的影响,为调整相关课程设置以及学时分配提供依据;专业选修课程作为学生达到专业基本要求后根据个人志趣选修的课程,其学习成绩可以反映前期专业平台课程对后期选修课程的支撑度,检测学生课程选修的科学性;公共选修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跨学科课程,其成绩统计分析可以反映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水平以及对学生的吸引力和积极性。

“三种方法”是指学生成绩分析要改革目前通用的简单方式,利用现代化手段,采用纵向分析、横向分析、对比分析等多种方法,深度挖掘学生成绩信息蕴含的各种教学问题。

一是纵向分析。纵向分析是指对个体学生、某个班级、某门课程、典型教师等连续若干学期的成绩进行分析。其中,学生成绩纵向分析一般由学生本人进行,但对于进入学业预警状态或留级的学生,班主任要对其学习成绩进行重点分析,了解其学习进步情况,避免这些学生自暴自弃;班级成绩纵向分析旨在通过全班成绩随学业进程的变化(如平均分数、不及格率等)了解班级学风情况;课程成绩纵向分析旨在评估课程教学效果以及考试命题的科学性等。如:某门课程连续数年考试成绩分布不合理,则提示有必要进一步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命题质量分析;典型教师分析是指对于课程考试不及格率偏高的任课教师,除了分析本学期任课成绩外,还要对其近年担任的课程进行统计分析,若连年存在上述问题,则要对该教师的教学态度、方法、命题水平提出质疑。

二是横向分析。横向分析主要指对相同课程不同教师任课、相同课程不同班级学生、学期内同一教师担任的不同课程等情况的学生成绩进行分析。相同课程、统一命题、不同教师任课的学生成绩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效果,对于所任班级学生成绩明显偏低的教师,则要分析问题和原因,促进其主动改进;相同课程不同班级的成绩分析,可以客观反映班级学风情况,为优秀班级和优秀班主任评比提供依据,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习动力以及班主任的责任心;对学期内同一教师担任的不同课程情况,通过所任课程考试成绩的横向分析,可以了解任课教师的教学特点,有的放矢进行督导。如:某些任课教师担任的所有课程成绩都偏低,则说明对教学效果把握不够,教学目标偏离较大或命题不科学。

三是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指学生高考成绩与毕业成绩对比、学生来源对比、录取批次对比、留级生留级前后对比、试卷来源对比等。如:高考成绩与毕业成绩对比分析有助于发现两者的不对应性,查找问题原因,调整培养方案。如南京工程学院对大学英语成绩统计分析发现,学生的英语水平并非随学业时间而提升,因高考惯性作用,大一时达到较高水平,此后持平甚至下降。原因是高考压力的惯性,反复的枯燥语法讲解使学生兴趣下降等。为此,学校实施以应用为目的的英语教学改革,把英语教学分为基础教学和强化应用两个阶段,基础教学以通过四级考试为标准,允许提前(一年级或入学)参加英语四级考试,通过者免修大学英语并进入强化应用阶段,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修读工程翻译、口语、六级强化、第二外语等课程,显著提高了学生兴趣与应用能力。学生来源对比旨在通过分析不同生源地学生学习成绩,了解生源地基础教育的差异,为招生指标投放提供依据,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学习提供特殊帮助。录取批次对比旨在通过对普招、单招、专升本、艺术类、国际合作办学等不同录取批次学生某些相同课程的成绩分析,掌握学生基础差异,调整教学内容,实行分类教学,强化个别指导。试卷来源对比是指对个人命题、集体命题、试卷库命题不同来源的试卷成绩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评估命题质量与水平,为实施考试方法改革提供依据。

3.强化分析结果的反馈作用

教学管理过程是一个控制过程,学生成绩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教学、提升质量。因此,要建立科学的反馈机制,实现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三方信息顺畅、有效的反馈和沟通,才能及时发现各自存在的问题并调整解决。一是建立管理制度。学校要制定成绩分析实施细则和反馈流程,使学生成绩分析评估成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环节,成为各级各层的必要工作和考核、晋升、评优的必要指标。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学校要研究成绩分析的技术方法,加强相关人员,尤其是教学秘书、班主任的技术培训,使各个层次的分析人员掌握规定方法,研究新的方法,提高成绩分析的客观性和信息反馈的真实性。三是明确反馈通道。学校要规定成绩信息反馈时间、反馈内容以及反馈范围,通过教务处成绩信息定期、任课教师与班主任信息对接、教研室同行信息互通等机制的建立,确保信息的及时反馈。四是加强检查督导。每学期初,学校要组织成绩信息统计分析工作检查,检查组应由学校质量管理人员、教务处和院系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以便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高一地理教学质量分析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因子分析 成绩评价 SPSS 软件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54-02

高等院校学生成绩的综合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常规工作,我们经常要评定奖学金、评定优秀、推荐研究生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给予科学地、合理地综合评价,而评价的基础一般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多门课程的学习所获得的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及掌握的技能情况。在我国现行的教学体制中,学生的这些知识和能力具体表现在对所学课程的掌握程度上,通常就是考试成绩。几十年来一贯实行的学生成绩的评定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日益显示出它在思想和实践上的缺陷。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多门课程的平均分排名的方法以及学分制方法。用因子分析法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评价,比较有效的解决了其它方法存在的问题。

1 因子分析基本思想和模型[1]

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把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的多变量分析方法,其目的是用有限个不可观测的隐变量来解释原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因子分析主要用于:(1)减少分析变量个数;(2)通过对变量间相关关系探测,将原始变量进行分类。即将相关性高的变量分为一组,用共性因子代替该组变量。可以通过数学模型①来表示。设有多个观测变量,每个变量可作如下分解:

上式为因子模型,用矩阵表示为,其中叫做公共因子,它们是在各个变量中共同出现的因子,表示影响的独特因子。为因子载荷矩阵,叫做因子载荷,它是第个变量在第个主因子上的负荷,它反映了第个变量在第主因子上的相对重要性。因子分析的基本问题就是要确定因子载荷。

2 应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的过程及结果分析

该文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数学教育专业2008级的138名学生所学24门必修课的考试成绩为原始数据,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2.1 指标的选取

原始数据来自学院的学生学籍管理档案(注:此处没有考虑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不及格的科目按第一次考试成绩计算)。各科成绩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SPSS会自动对原始变量进行标准化。选取如下24个指标:初等几何(X1)、初等代数(X2)、初等数论(X3)、大学英语(X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X5)、高等代数(X6)、高级语言程序设计(X7)、贵州省情(X8)、计算机辅助教学(X9)、计算机基础及应用(X10)、教育学(X11)、解析几何(X12)、离散数学(X13)、思想概论(X14)、普通物理学(X15)、数学分析(X16)、数学建模(X17)、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X18)、心理学(X19)、形势与政策(X20)、运筹学(X21)、中学数学教材教法(X22)、中学数学专题讲座(X23)、教师职业基本技能(X24)。

2.2 检验原始指标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

采用KMO样本测度及Bartlett球形检验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在表1,结果显示KMO统计量为0.878,>0.5,说明变量间的偏相关性比较强,因子分析的效果非常好。因此认为此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

2.3 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

由于初始因子的综合性较强,各因子在哪些变量上的载荷较高很难看出,这样就难以找出因子的实际意义,故需进行因子旋转,该文采用方差极大法得到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见表2。

由表2可知第一因子变量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初等代数、初等几何都有较大的载荷,反映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数学能力素质和能力水平,因此定义为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能力因子;第二因子变量中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学、心理学,这些课程是教育教学基础理论课,可以定义为教育教学素质因子;第三因子变量在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数学分析上的载荷较大,这说明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数学分析对第一因子变量的影响较大,可以定义为数学专业基础理论因子;第四因子变量中中学数学专题讲座,可定义为中学数学专题能力;第五因子变量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较大的载荷,可定义为计算机能力;第六因子变量中在普通物理学上有较大载荷,可定义物理因子;第七因子变量中在数学建模上有较大载荷,数学建模是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定义为数学应用能力因子;第八因子变量在贵州省情上有较高的载荷,说明大学生掌握本省的省情和地方基本常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可定义为地方基本常识因子;第九因子变量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有较高的载荷,定义为思想品德素质因子;第十因子变量在思想概论上有较大的载荷,定义为思想理论素质因子;第十一因子变量在形势与政策上有较大的载荷,可定义为形势与政策因子,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2.4 因子提取结果

如果根据特征值大于1选取公因子,只需选取7个公因子即可,但在解释因子的实际意义时不容易区分,且有几门课程变量的信息大量流失,没有被充分提取,该文是根据累积方差贡献率超过75%选取的,共选取了11个公因子,见表3。

2.5 计算因子综合得分

把11个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如下综合统计量:

计算出的综合得分结果和学习成绩平均分按从高到低进行了排序,如表4。

根据表4中的因子综合得分排名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也可以只针对某个因子得分进行排序,针对这个因子进行评价,例如只针对第一因子得分进行排序,就可以知道这些学生中哪些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能力素质较高,指导他们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这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就得到体现,36号、112号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比赛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对第二因子得分进行排序,就可以知道这些学生中哪些学生的教育教学素质较高,指导他们从事中学数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向重点中学推荐教育教学素质较高的学生等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因子综合得分排序与传统的平均分排序基本吻合,但它比传统的平均分排序更加合理。用因子综合得分排序法评价大学生,我们可以掌握大学生更多的信息,通过对各个因子得分的排名能更清楚地知道各个大学生在不同能力素质上的差异,了解学生各方面的个性特点及优劣势所在,其排名结果将减少主观因素,更符合实际情况,其能清晰地揭示影响大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对促进大学生能力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提高高校教学和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尧庭,方开泰.多元统计分析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35-46.

高一地理教学质量分析范文第15篇

摘要:学生成绩分析是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试卷的难易程度与合理性的重要方法,通过成绩分析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成绩分析 学习质量

考试只是检查学习效果的手段,通过考试成绩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知识层次、整体水平。那么用什么方式能使学生的知识层次、知识结构能在后续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调整?那就是成绩分析。

一、成绩分析的类型

一个完整的成绩分析包括学生的成绩单、成绩分布曲线图、试卷分析。成绩分析的类型主要有成绩分析系统软件、学校自主设计的成绩分析图表等。

二、成绩分析的作用

1.对学校的作用

通过不同专业课程的成绩分析、试卷分析,教学部门可以掌握各门课程的成绩分布情况、试卷的难易程度,了解当前的教学情况,以便教务管理部门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教学安排,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对教师的作用

(1)评估考试的质量。通过成绩分析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成绩分析是为了评估考试的质量,评估考试的成绩是否可靠、是否达到考试大纲的要求,只有通过成绩分析才能够得到解决。

(2)提高试卷命题的质量。分析试卷能够为改进命题提供大量的信息。如成绩分布情况、试卷难易程度、试题的覆盖率、试卷题量的多少等内容,通过这些信息.教师可以了解本次试卷的结构是否需要改进,从而提高试卷质量。

(3)促进教学工作。学生成绩分析是任课教师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情况、试卷难易度等进行的总结和分析。学生的试卷分析为教师的试卷命题提供了依据,成绩分析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在成绩分析中,通过成绩分布曲线,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成绩分布情况,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3.对学生的作用

学生最关心的事莫过于考试成绩,通过试卷分析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识记、综合运用等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状况与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为提高教学质量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和分析,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4.对家庭的作用

学生的教育、成才需要学校、家庭、学生三者之间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学校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培养;家庭需要在学校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监督;学生则要配合学校与家庭的工作,完成自己人生世界观的形成以及职业能力的锻炼。

三、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于考试成绩认识不够

“及格万岁”是现在绝大部分高校学生对考试成绩的要求。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最终导致学生在工作中知识欠缺。

2.缺乏完善的制度

成绩分析、试卷分析如何操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各行其是,没有统一标准。因此,统计的结果可想而知。

3.对成绩分析不重视

部分教师对成绩分析走形式、走过场,甚至有些数字没有经过计算,只是估计,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事实,造成错误的结果。

四、采取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制度

课程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提高学生课程考试的质量,除了严格、科学、合理的命题,严格考场纪律外,考试成绩分析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如课程考试中不同部分所占的比例、成绩分析的要求、不同科目考试的形式等内容。

2.建立健全的激励制度

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自然会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现在大部分院校的课程考试都是考试结束这门课就结束了,至于考试的结果对于教学有什么影响、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等问题,很少有人关注,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3.采用多种形式的成绩分析

—般的成绩分析,往往按照常规数据统计,按照平均分、分数段对各班各学科进行分析评价。实际上还应包括各班级各科优良率、及格率、标准分、标准差及差异系数,单科分析和多科总分分析,排名分布分析,个人名次等形式进行分析,以便更透彻地了解学生知识状况,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