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

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第1篇

第一,实体经济运行的货币支撑不足。近年来,我国新增货币流向实体经济部门的比例持续降低,而流向房地产等资产市场和股票等资本市场的比例不断提高。2000年,实体经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净流入量分别为11.7万亿元、9819亿元、784亿元,比重分别是91.69%、7.70%、0.61%;2009年,实体经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净流入量分别为40.9万亿元、3.18万亿元、2.09万亿元,比重分别是88.59%、6.89%、4.52%。从2011年新增贷款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个人贷款、批发和零售业新增贷款占比分别是27.6%、23.5%、22.8%。由于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30%,并且考虑到间接融资是我国实体经济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因此,可以判断实体经济部门的货币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贷款难的直接后果就是部分企业因为资金短缺而陷入经营困境。此外,在货币政策紧缩过程中,银行等金融企业的定价能力明显增强,实际贷款利率和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因此,对于许多融资成功的企业而言,也由于融资成本不菲而只能惨淡经营。

第二,以低生产要素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进而带动实体经济快速增长。事实上,过去30多年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比较优势在于较低的要素成本,包括劳动力工资、土地价格、原材料成本以及能源价格等,这是吸引大量外国直接投资、发展加工贸易,从而带来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并形成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的重要原因。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生产要素价格也不断上涨,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导致我国低端劳动力工资进入持续上升期。能源资源价格也持续上涨,以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为例,按1990年定基指数计算,2000年为228.4,2009年上升至317.2,年平均增长率为3.72%。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仅从190.6提高到225.0,年平均增长率是1.86%,只有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年均增速的一半。

第三,实体经济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平衡。对于实体经济的核心制造业而言,其上游行业大多是集中度较高的垄断性行业,这些行业在其初级产品或投入品的价格上升之后,一般都会通过价格上涨的方式将成本转嫁给下游行业,从而导致竞争性制造行业的企业利润减少。以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例,2010年,在6个资源性行业中,仅有其他采矿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7.22%)低于工业全行业平均利润率(8.3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高达46.52%,是工业全行业平均利润率的5倍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是17.65%、17.35%、17.33%,是工业平均利润率的2倍多;非金属矿采选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10.36%)也高出工业全行业平均利润率近25%。就制造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而言,除了垄断性的烟草制品业成本费用利润高达33.04%之外,其他29个行业中有20个行业低于平均值。

第四,外部需求环境趋于恶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履艰难。在短期内,发达国家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手段有限。从财政政策的角度看,主要发达国家债务规模庞大、继续举绩可持续性不强,难以通过增加政府开支来刺激需求;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主要发达国家的市场流动性充裕,数轮量化宽松政策几乎都没有形成持续的复苏动力。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由于过于依赖政府补贴,尚未形成规模化的自主增长能力。此外,不少发达国家出于保护国内市场和增加就业的考虑,采取了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并通过干预货币汇率等手段对我国施加压力。在此背景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

实体经济发展既是稳增长、调结构的主要基础,又是扩内需、惠民生的重要条件,还是适应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在新的阶段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科学发展,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障碍,其中虽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可持续性出了问题。因此,必须把促进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部署中,充分发挥实体经济在稳增长和惠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统筹考虑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等不同实体经济部门的产业特性、发展基础和增长前景等因素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各实体经济部门协调、有序、持续、快速发展。同时,要加强宏观引导和协调,成立由有关国家部委牵头的实体经济发展部际协调机制,优化配置政策资源。尽快研究制定《实体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确定我国主要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路线图,合理分解各阶段发展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做好各地区实体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

二是切实加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着力推进金融创新,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满足实体经济部门合理的资金需求。在宏观审慎的原则下,根据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结合货币政策的其他目标,保持社会融资规模适度稳定增长,既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又对实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必要的压力。目前在通胀压力较大、信贷总量规模巨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优化信贷存量,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快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建立健全涵盖风险投资、资本市场、银行信贷等方面的完整金融服务链条,使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实体经济企业,都能以合理的代价获得有效金融支持。此外,要探索完善金融、财政、税收、土地、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运行的机制,形成合理的行业利润分布结构,为金融体系加大对有利于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持续发展的产业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是着力提高各实体经济部门的产业创新能力。在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必须要从过去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要创新研发活动的激励机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加速折旧、减免税收等手段,提高技术创新的私人收益率,形成企业、科技研发机构等各类经济主体提高创新强度、加强技术学习的普遍行为模式。同时,要完善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大幅提高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技术资源向技术能力和创新成果的转化。要根据各实体经济部门的需要,制定实施一揽子创新驱动发展措施,帮助企业克服技术进步的市场性和发展,引导企业强化研发投入、提高创新效率,并且在创新主体和创新路径具有多样性时,协调主体间的行为、指导创新方向。

四是积极促进实体经济各行业协调发展。当前实体经济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既有基础性、资源性行业垄断性较强的原因,又有下游制造业行业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的问题。因此,破解实体经济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协调的难题,一方面要抓紧制定实施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真正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性、资源性行业,增强实体经济上游行业的竞争程度;另一方面,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下游行业,也要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等手段,适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在实现规模效益的同时,增强其对上游行业的谈判能力,从而避免出现实体经济行业利润差距过大的情况。

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拟从实体经济的概念、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以期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程度。

关键词 中国 实体经济 问题 应对措施 发展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好坏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能力的重要因素。不过,在中国,实体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更直接、更显著。在对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实体经济的概念。

一、实体经济的概念

在对中国的实体经济进行分析之前,必须对实体经济这一概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把握。对于实体经济的概念这一问题,我们拟从实体经济的定义、实体经济的特点、实体经济的作用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实体经济的定义

所谓实体经济就是指以物质、精神、服务等形式在市场上进行流通的经济活动。它不仅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同样还包括教育、知识、信息等精神生产部门以及服务部门等。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解释。首先,有形性。所谓有形性就是指实体经济是可以体会得到的,它与虚拟经济正好相对应;其次,主导性。所谓主导性主要是指实体经济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对其它经济形式具有决定作用或者是较大的影响;最后,载体性。所谓载体性就是指实体经济是其它经济形式的载体,其它经济形式只有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效用。

(三)实体经济的作用

实体经济的作用是比较多样而又显而易见的。归结起来,主要有提供基本生活资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增强人们综合素质三个方面。首先,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人们吃穿住用行等活动能够得以长久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体经济向人们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其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们除了需要物质方面的满足,精神、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实体经济可以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是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前提和保证;最后,增强人们综合素质。实体经济的发展还会有效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这主要是从纵向角度来进行说明的。

二、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可以从政府、实体经济转型、金融危机以及企业家素质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阐释。

(一)政府方面

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实体经济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上处于劣势,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而目前一个很突出的矛盾就是国家没有能力或者是没有意识到自身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这给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二)实体经济转型方面

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多数实体经济都在尝试着转型。在进行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目标不明确、条件不成熟等,出现了很多转型不成功的例子,给自身发展带来了困扰。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实体经济的转型是必然的,不过一旦转型不成功也会带来不少的问题。

(三)金融危机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中国实体经济受到外部力量的影响越来越大。据统计,美国金融风暴给中国实体经济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比如国内消费者收入预期变差,国内出口企业出口坏账增多以及企业就业形式恶化等。

(四)企业家素质方面

企业家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不过,目前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实体经济普遍存在着企业家素质不高的现象,给其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制约。

三、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府的扶持与支持,包括资金方面、政策方面等等,只有在政府提供较大扶持的基础和前提下,中国实体经济才能迎来比较迅速的发展,并进而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推动实体经济的成功转型

实体经济为了适应时展的新要求,必须不断进行转型,并且必须保证转型的成功率,否则会给自身发展带来较大难题。对此,不管是企业自身还是政府方面,都应该相互配合,从自身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完成转型,从而为自身发展开辟道路。

(三)减少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致命的,一旦出现国内消费水平降低、企业裁员增多等现象,不仅经济本身会受到较大影响,而且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带来社会的不稳定。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扭转,最重要的是要增强中国实体经济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四)提高企业家综合素质

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培养,综合素质应该包括专业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等。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为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具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比如定期开展专门的讲座、定期组织企业家出国考察,借鉴外国经验等。

四、结语

在我国,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实体经济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严重影响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相关的单位和个人共同努力,不断克服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边群.中国实体经济高负债值得警惕.理论视野.2012,23(9):80-80.

[2]文映先.浅谈企业家在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9(3):178-179.

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税法;诱导措施;国际贸易争端

中图分类号:D9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1-0128-02

一、导论

现代税法的发展遵循着所有法律共同的发展路程,同时影响税法发展的因素也繁多复杂。伴随着国家角色的转变、市场经济的转型、政府职能的扩张,税法也经历着由程序正义向实质正义的转变。税法与其他部门法律相比,既有其共性,也有特殊性,其对国家财政的保证,对经济的导向作用是其他法律所不具备的,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之一。而我国目前对税法中诱导措施的研究并非焦点,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对诱导措施的单独研究并无实际意义;并且,对于诱导措施是否有效或者适当,则存在颇多争议,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逐步加深,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更为突出。但当今税法中诱导措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之税法中的诱导措施存在广泛,但却缺乏系统性和独立性,只散见与各个税种的具体规则之中。因此,对税法中的诱导措施有必要进行一些梳理和归纳。

二、税法诱导措施的定义、类型和范围

我国对诱导措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税收优惠措施的研究,因此,对税收诱导措施的完整定义并无定论,借用通说对税收优惠措施的定义,笔者认为,税法中的诱导措施是指为了配合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政府利用税收制度,按预定目的,在税收方面相应采取的优惠和抑制措施,以减轻或加重某些纳税人应履行的纳税义务来补贴或抑制纳税人的某些活动或相应的纳税人。

税法中的诱导措施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税收优惠措施,另一种是税收抑制措施。税收优惠措施通常以税基、税率、税额的减免对从事特定行业或特定行为纳税人或课税对象的照顾和鼓励措施。例如,在国际贸易业务中,对报关出口的货物退还在国内各生产环节和流转环节按税法规定已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或免征应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

税收抑制措施则采用税收附加、税收加成、开征新税种等方式。例如,2010年我国开始了房产税的试点工作,在我国楼市价格畸高的今天,房产税的开征无疑对抑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和加强国家监管有着积极作用。

就诱导措施的范围而论,有学者认为税法中的诱导措施仅仅是各个税种实体规则中一部分例外规定。笔者认为,上述看法大大局限了诱导措施的范围。对诱导措施范围的界定,首先应当明确其设立的背景和目的,以及对现实的实际影响。其次从税法的基本作用来区分,就是明确该规则是以保证财政收入为本,还是以调控经济为本。最后就是对诱导措施的形式进行区分,单纯将诱导措施形式同税法实体规则形式等同起来是存在一定片面性的,某些税种的存在,其本身就是诱导措施的一种,较为典型的如某些国家征收的资本利得税。

三、税法诱导措施规则的法律结构分析

诱导措施的设立和实施包含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实体规则通过提供一系列规则界定征纳税相关主体之间的税收行为的适用空间,以规范诱导措施的实施;而程序规则通过设立如获得行政许可等前置性条件,进而保障和规范适用诱导措施中的税收征纳行为。因此,诱导措施规则所包含的法律关系是指由诱导措施制度确认和保护的,各方主体基于诱导措施适用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就纳税人主体而言,纳税是一项法定义务,纳税人在适用一般税法规则上表现出无选择性和被动性的特征;但在适用强制措施这一特别税法规则上,纳税人具备了选择的条件,有选择就有权利,对纳税人来说,诱导措施制度的存在就是追寻税法平等的可能。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上,给予应纳税销售额不满足一般纳税人标准的纳税人,可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或者在同时满足具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和完整会计制度的条件下也可申请为一般纳税人。纳税人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的税务情况或者其他经济利益考虑而做出选择。

诱导措施并不适合所有纳税人,只有一点毋庸置疑,诱导措施的适用必然有其法定要求,以外贸企业为例,其必须满足:向商务部主管部门取得进出口经营权;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向税务机关退税部门办理出口退税开业认定。

就纳税客体即课税对象而言,其作为税法结构中最基本的因素,是区别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诱导措施所涉及的纳税客体繁多,几乎遍及所有税种之中。因此,在可以作为诱导措施课税对象的客体比较广泛的情况下,对课税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通常应遵循有利于保证财政收入、有利于调节经济和适当简化的原则。要保证财政收入就必须选择经常而普遍存在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作为课税对象。要调节经济,在课税对象上就不能完全单一。笔者认为,在税收立法上,诱导措施作为一种辅规则,其存在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诱导措施对经济进行适当的调节是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使用,同时也是税收立法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法律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对人类行为的规范,来实现对权利配置和利益分配的调整。”引起诱导措施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行为,实质上是征纳双方主体依法适用诱导措施所规制的权利和义务的相关行为。在税收发展史上,对税收法律关系的定性主要集中在是属于“权利关系”还是属于“债务关系”上。日本税法学家金子宏教授认为,由法技术的观点看税收实体法时,其基本和中心的关系仍为债务关系。把税收法律关系界定为单一的权力关系或债务关系都是不妥的,应理解为它是性质各异的种种法律关系的集中。笔者认为,税法的目的首要是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其次才是实施宏观调控即优先保证国家利益,其次才涉及私人利益。因此,当今税法体现着公法为主、私法为辅、公私相融的法律关系性质,在税法诱导措施规则中,其主要体现私法性质,这是由诱导措施中主客体的特殊性造就的。

四、诱导措施带来的国际争端及其应对措施

税法中的诱导措施大部分是对某类行业或行为给予优惠的规定,对国内而言,优惠措施的存在为纳税主体避税提供了可能;而在国际贸易中这些诱导措施显然包含着实质竞争的因素;同时,一些诱导措施在设计上存在严重的缺陷而易于被滥用。因此,如何设计和合理使用诱导措施,也是许多国家思考的问题。

在此有必要对诱导措施和补贴措施进行一下辨析,诱导措施尤其是优惠措施是指政府利用税收体制,按预定目的,以抵转某些纳税人应履行的纳税义务来补贴纳税人的某些活动或相应的纳税人;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第3条对补贴的定义是“出口国(地区)政府或者其任何公共机构提供的并为接受者带来利益的财政资助以及任何形式的收入或者价格支持”。笔者认为,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的基础,而税收的优惠措施必然导致国家应收收入的减少,而为纳税人带来利益,因此,就经济的本质而言税收优惠措施的实施毫无疑问与补贴措施并无根本区别。但从法律应然和实然的角度而言,诱导措施规则作为税法实体规则的一种,必然包含应然和实然两个方面。从应然性方面来看,诱导措施规则的设立具有调节经济的前瞻性,是一种事前调节方式,从实然性方面来看,诱导措施规则既有为纳税人带来利益的一面,又有抑制纳税人,为纳税人加重税负的一面,并且具有覆盖面广、公平、非歧视等特点。而补贴措施并不体现法律上的应然性,是一种典型的事后调节,其通常是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其行政行为对某些特定企业给予的经济利益。但无论从法律还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措施必然会给国际经济竞争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产生贸易上的争端。而如何解决国际竞争中诱导措施所带来的弊端,成为诱导措施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有效减少各国政府为贸易竞争而导致税收诱导措施滥用所带来的弊端,就需要在国家之间进行必要的协调,这种协调通常在相关国家的税务主管部门之间举行。目前国际税收协调的方式主要包含:国与国之间的双边税收协定、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多边税收协定、国际税收协定和WTO框架下的关贸协定(GATT1994)等。双边税收协定的适用影响范围有限,而多边税收协定的谈签则存在非常大的现实困难。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情况下,以欧盟为例,其采取的措施包括在《商业征收税行为守则》(属不具有约束力的谅解)的总括规定和《国家补助规则》(欧盟条约规定,具有约束力)的基本框架下进行税收协调。而税收协调的发展方向则是要形成全球性的国际税收协调,处于国际税收合作中心地位的OECD(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其制定的国际税收规则,偏向其成员国的利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税收合作的实践中,处于被动地位。WTO框架下的国际税收合作其作用有限,主要集中于关税和某些特定领域(例如TRIMs协议)的协调,其并非专门的税收合作组织,很难在更广的范围内讨论和解决各成员国之间的各种税收问题。除了开展税收协调,谈签税收协议等方式外,各国之间应加强税收合作,交换各自的相关税收情报,及时防止诱导措施的滥用,打击国际避税等行为,维护共同的税收利益。

五、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地深入和发展,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税法中的诱导措施不可避免地成了各国贸易争端的焦点,尤其自全球经济危机以来,这一问题更显突出。在以前合理的诱导措施,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也似乎变的不合理了。因此,诱导措施的发展方向必然要与国际合作联系起来。各国应当通过必要的手段,以防止诱导措施的滥用,而造成误伤经济的情况出现。综上,制定合理的税法诱导措施,不仅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复苏,同时也有利于市场经济长期合理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和谐公平,必然带来社会发展的和谐正义。

参考文献:

[1]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美]维克多・瑟仁伊.比较税法[M].丁一,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第4篇

监测和测量是当前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因此企业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手段来对当前的经济管理体系进行相应的监测和测量,以证明和判定在当前的经济管理过程中进行事先策划的作用。如果发现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完成预期的目标,还需要企业结合市场环境和企业发展现状,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来确保企业经济目标最终实现。另外企业还应对企业开展经济管理活动的结果进行实时监测和测量,以随时获知和了解经济目标的具体完成程度。应该说,这种监视以及测量往往将整个策划看作其一举,来保证整个经济目标都在能实施过程中得以实现。而所谓的不符合控制则主要就是指,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如果发现监测和测量得出的结果同企业内部审核所制定的不一致,那么就需要企业采取相对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手段,比如同客户或者是第三方进行沟通和协调,来阻止和解决这一问题。此外,还需要对这种不一致现象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和手段进行实时记录。

二、对核算以及计量装置进行有效控制

在现阶段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对于企业所使用的一些计量以及核算设备,企业往往需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有效控制。比如在企业开展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利用专业计算机软件来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和确认;对所需的磅秤进行相应的校准以及维护,以确保其在使用时有着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

三、对经济管理体系进行评审

在企业的日常经济管理活动中,相关领导人员需要对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定期的评审,进而确保企业所选用的经济管理体系能够将其作用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评审应包括对当前的经济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企业所制定的经济目标以及策略是否符合相关要求等。而评审的内容主要有:管理过程中,企业业绩及其结果的符合性;相关方以及客户的意见反馈;企业内部的审核结果;管理评审当中的具体跟踪措施;对措施的纠正以及预防情况等等。而评审的结果主要包含:经济管理体系以及实施过程中对其有效措施的健全和完善;对客户反馈意见的处理和改进;对资源的实际需求等等。

四、经济管理持续性

现阶段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其追求的就是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来使得企业能够以一个较快的速度以及较大的经济效益稳定、健康、持续发展下去。它所追求的并不是企业的短期效益,所以这就要求企业应在发展过程中,采取战略性的手段,在开展经济管理过程中,通过创新企业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来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生存和发展下去。而企业应该通过利用相应的经济策略以及目标还有审核结果等来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分析,并据此来不断的完善和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首先就是在纠正措施上,应尽快的找出质量不合格的原因,并采取相关措施纠正其错误,以避免和防止这种错误的再次发生。此外还在此基础之上,确定相应程序,并建立相关标准和规定,即同评审标准不相符的,应明确其具体原因;对于不合格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改进方法,并对改进目的加以明确;新措施和新方法实施之后,应对其结果和成效进行实时记录;对实施的改进措施和方法进行相应评价。其次企业还应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通过在管理过程中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来对那些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管理活动进行具体明确,并对提出的预防措施和方法进行相应评价,同时对预防措施的实施结果进行有效记录。

五、经济资源管理

这里所讲的经济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对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管理。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应该确定为实现既定经济目标所使用以及所需要到工作环境和基础设施,像办公场所、生产设备以及建筑物等等;而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其实就是对应用人才的竞争。所以说一个竞争力强大的企业,其内部的经济管理势必离不开一些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以及管理团队。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要求我们在现阶段的经济管理过程切实做好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

六、对经济控制管理过程中相应数据进行有效分析

企业应该在经济控制以及管理过程中,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相应的经济数据,从而在企业经济控制过程中,确保其自身的有效性以及可持续性。另外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现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来切实做好企业管理中的经济控制工作,进而有效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以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下去。

七、结语

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第5篇

 

一、经济法中鼓励性规范和奖励措施的基本规定

 

经济法本身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型的法律部门,它不再像传统的公私法律那样主要通过限制和禁止做某种行为来调整社会关系①。经济法一方面通过一部分限制和禁止的法律规范来调整经济社会关系,另一方面通过鼓励市场主体作为某种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并对此进行肯定性评价或者奖励来促进市场活动良性发展。

 

我国现行的经济法律规范当中已经有许多关于鼓励性措施和奖励制度的规定。其中,有许多以“促进法”命名的法律,主要有《中小企业促进法》、《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就业促进法》、《税收征收管理办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这些法律规范当中隐含了许多关于经济法鼓励措施和奖励制度的规定。

 

经济法调整的是国家经济管理关系,这种关系是在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管理的过程中发生的,是以国家为一方主体,同另一方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带有一定的国家强制性。经济法的基本任务在于通过调整国家经济管理关系,保障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实现,维护经济管理秩序,促进国民经济从总体上稳定、协调和发展②。经济法的这种调整对象及基本任务,决定其既采用必要的命令、禁止强行性规范,又采用大量鼓励性规范和奖励制度,以引导、鼓励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倾向于减少强制性的管理手段,更多地运用柔和的经济鼓励措施和奖励机制来进行管理,比如,国家鼓励企业的经营者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保障生产安全,通过一些奖励措施,激励个人对企业、集体进行监督,有效且顺畅地实现了其预想的经济管理目标。

 

二、经济法中鼓励性规范和奖励措施的意义

 

笔者认为,在经济法规范中设置鼓励性政策和奖励措施是必要的,体系化、程序化的经济法奖励制度有利于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健全市场竞争秩序。

 

(一)制度意义

 

法律制度是多元化的集合体,当制裁性规范占大多数,则很难有效地构建利好的经济秩序,此时,鼓励性规范和奖励政策的规制就显得必要。首先,经济法中的鼓励性规范和奖励措施可以引导立法方向。经济法规、规章的制定不得违反经济法律,在不与上位法冲突的情况下,适当考虑当地具体的实际情况。经济法律中的鼓励性规范和奖励措施是一些原则性的、宽泛的指导意见,法规、规章的制定可以在依据法律的基础上,规定的更为具体,以便于实施,因地制宜地去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经济法中的鼓励性规范和奖励措施可以完善宏观的法律体系。其他部门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法律的规范功能正在发生变化,即从事后法转移到了事中、甚至事前法,通过一些鼓励和奖励政策,可以引导和激励人们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行为,通过人们的自觉行为,国家干预经济活动则更为便利。迎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种立法方式将会影响到诸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整个法律体系会不断完善。

 

(二)实效意义

 

法的实施必然带来法的实效,实效的优劣取决于法实施的质量。经济法所要达到的法的实效就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协调组织性的流转与协作关系。

 

首先,实施法律需要有主动的因素,鼓励性规范和奖励措施给出了主动的依据。行政机关在执法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消极的”主动,即去制裁违法行为。但是,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若合理利用鼓励性规范和奖励措施来引导经济主体去实施被提倡的行为,执法活动的效果则会更加便利和高效;司法机关在审判的过程中,可以将符合经济法鼓励和奖励措施的行为进行阐述,并作为裁量依据,使当事人通过这种方式去规制自己的行为,朝着有利于社会利益的方向发展。行业自律组织的规章制度中也可以规定鼓励和奖励政策,以更好地促使行业内部的融合,维护公共利益。

 

其次,鼓励性规范和奖励措施给予积极守法者以获得法律上的奖励的权利。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理性”趋利行为是正当的,法律上的奖励是利益的一种,人们根据法律上的利益而去合理安排自己的经济行为,完成法律所肯定法律行为将获得正利益。笔者认为,当市场主体完成了法律上规定应当奖励的行为时,市场主体就获得了请求权力机关确认和满足其利益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正当的、合法的,是可以实现的。当法律上的奖励得以广泛地实现,人们积极守法就成为了社会的常态,即积极完成法律义务,同其他经济主体通力协作,保障国家的经济管理有序进行。这种常态,将引领我们的经济社会形态向更高层次发展,经济法的“促进法”价值也将实现。

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第6篇

经济的发展是依托于市场的需求的,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对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进一步促进了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为了保持市场的竞争力,房地产经济在发展中也注重一定的管理,保证经济发展的方向和一定的竞争力。但是,近几年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表明,房地产经济管理的方法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仍然有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当下的房地产经纪发展现状进行一定的分析,研究其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的建议和措施。 

一、房地产经济管理的現状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开放,房地产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房地产经纪的发展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但社会效益也不容忽视,其发展对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地方的财政收入、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所以相关部门的研究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支持和实际的价值。但在当下的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仍然有许多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不能为表面的繁荣而轻视对发展隐患的研究。因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社会的关注度也在上升。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有政策支持稳定性的缺乏、实践目标不明确等各方面的原因,解决的措施也只有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我国当下的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存在泡沫经济的现象,在经济管理方面因为考虑的多方面因素有不周全的地方,所以对经济管理的进一步改进也成为了行业发展和研究的重点。必须仔细分析和研究,才能够从根本的经济运行的规律出发,才能有效地解决房地产经营过程中的相关问题。针对房地产经纪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应该从制定连续性的政策及健全发展的目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促进管理质量的提高,满足房地产经纪发展质量提高的实际的需求。提高我国房地产经纪管理的水平,促进我国房地产行业健康的发展,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为促进国民经济进一步提高的途径,也是经济市场建设的重要的组成内容。因为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社会上的相关主体都在促进房地产经纪管理的质量的改进,但在房地产经济管理中的出现的问题也被揭露。已然存在的政策不合理、监督机制不完善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缺乏等,都是严重制约着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点原因。制定合理的措施是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随着经济市场发展的改变,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部分管理的措施却因为不能及时地适应发展做出些相应的调整,而对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所谓的房地产经济的管理,主要就是指在一定数量的商品房中,根据市场的需求,对这些商品房的支出做出一定的规划,将管理的费用按成本的项目进行一定的分类。主要就是对成本进行一定的控制,使得房地产开发的企业知道项目的价值,对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单位面积的成本以及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投入资金的总成本进行高效的管理,使得项目的利润等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从各方面的改进措施入手,提升我们国家房地产行业的经济管理的水平,促进行业的良好的发展,是时展的目标。 

二、房地产经济管理的问题 

近几年,房地产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表明相关的经济管理措施以及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经过相关资料的调查得出,房地产经纪管理的目标不明确以及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稳定性、机制管理不完善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都是重要的问题。具体说来,房地产经纪管理在发展中表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目标不清,政策不稳。近些年来,由于房地产经济一直是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市场的发展,进行改革的目标都是尽快适应市场上的供需平衡。但是,中国当前所处的状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房地产经济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发展状态认识不清的问题。抑制房价增长过快是防止市场出现泡沫经济的重要措施,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但是,很多改革的措施都缺乏前瞻性,有的甚至是对市场做出的片面的分析,所以经济管理的措施缺乏一定的问题。因为缺乏长远的见识,短期的目标可能和长远目标的实现出现一定的冲突,便使得整个房地产经济管理的短期政策支持与长远的发展目标出现相悖的情况。另外,政策因为目标的不明确,在支持过程中也出现不稳定的现象。政策支持的前后不一和科学性的缺乏,会使得房地产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的波动更大,使得发展的风险更明显。政策出现的漏洞也会成为不法分子投机取巧的关键,影响整个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质量。所以,具体的目标不明确、政策支持不稳定,都是房地产经济在管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机制不完善,法律不健全。为了更好地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相关政策的推行也呈现出密接的状态。但因为政策的密集,使得相关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实际效果不佳,多是流于形式,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因为是政府制定的措施,所以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多是自上而下的形式,与地方结合的实际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政策在制定实施过后,发现与实践当地的实际情况不符,缺乏一定的实用性。也因为房地产行业的利润较大,许多哄抬价格的现象背后,也有当地政府的支持,所以房地产经济的管理依托于政府的措施,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多房地产经济的发展都是官商合营的状态,但相关的机制不完善,也没有进行改进的具体的行动依据。根据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历史以及外国的先进经验表明,完善的法律是房地产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重要的支持。我国的房地产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历史,但是经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暴露的问题将更加明显。

     三、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挥房地产经济管理的积极意义,相关部门和人员也提出过许多改进的意见,如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健全管理的机制,保障管理工作的落实到位等。笔者经过相关资料的调查以及实际发展情况的调查,得出房地产经济管理中的建议措施具体如下: 

1.制订长期的计划。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多变的市场经济,需要有一定的计划作为行动的依据,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体质机制大变革的新时期,房地产作为市场中反映较为明显的产业,为了发挥提高人们升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必须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的计划。在社会发展的社会注意初级阶段,房地产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该制定长期的发展目标,保证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有利于保证城乡具名在发展过程中的住房需求,也能保证国名经济发展的稳定。做好长期的额目标,来应对短期的经济市场的变化,是解决房地产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管理效果的重要措施。政府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制定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有利于管理时将目标具体的分为不同的类别,有利于解决短期出现的问题,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 

2.健全管理机制。我国房地产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很多都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而是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如果将经济管理的措施简单的归纳为依照行政指令进行调解,其实解决的效果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健全管理机制是解决管理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措施。房地产经济的管理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如果政府的干预措施太过明显,是会影响市场的自我调节的。所以,应该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适当的干预,恢复市场的自我调节,既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恢复一个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理顺政府和市场的位置,也有利于避免政府在经济市场牟取暴利时,对市场造成的干扰。应该对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的规定,明确管理的机制,使得政府在经济管理中发挥更多积极的作用。 

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律是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先天条件和重要的支持,完善相关的法律有利于为经济的管理提供更多的行动依据。法律的完善需要结合一定的实际,根据发展过程中的经验进行不断改进的,所以为了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更加健康持续地发展,相关的法律应该符合市场的实际运行要求,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按照法律进行全方位的调控,避免行政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干扰。所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是解决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的重要措施。 

结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经济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是时展的要求,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收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中进行改进的重要行业。房地产经济的有效管理由于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所以经济管理方式的改进是研究的重点。本文中提到的问题和对策,希望能促进房地产经济更好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伟.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村金融,2012,(4):30-32. 

[2] 黄岛.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2,(8):30-32. 

[3] 黄菽娜.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经济导刊,2012,(13):10. 

[4] 刘晓燕.浅析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2,(10):39. 

[5] 董艷.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2,(9):193. 

[6] 赵琳.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学术交流,2013,(9):88-92. 

[7] 邹晓燕.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4):7. 

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

论文正文:

宏观经济管理强化思路

一、宏观调控必须注重国内经济的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伟大成就,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牺牲了不可再生资源并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由于全球环境日益恶化,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已经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必须侧重于绿色环保产业,限制甚至是取缔那些环境污染严重,能耗高而效率低的落后产业,坚决实施节能减排的国策。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绝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先破坏再治理环境,同时必须严格控制国家的战略资源,努力提升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积极发展环保、节能的替代能源。保护好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环境。

二、宏观调控应尽量预防未知、潜在的危机

金融海啸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次贷危机的出现是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存在侥幸心理,无限透支未来而造成的。金融业的兴起、兴旺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然而一旦金融业的发展过分乐观、侥幸的话,在其繁荣昌盛的假象背后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危机。尽管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绝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骄傲自满。必须充分意识到繁荣背后隐藏的危机,并在危机爆发之前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始终警惕我们所处的国际大环境。只有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才能真正实现长期的繁荣与稳定。

三、宏观调控应以建立体制完善制度作为发展经济的保障

中国目前的经济、政治体制都存在比较大的不利因素。必须进一步改革经济与政治体制。加大对执政党的监督力度,通过监督好执政党、各级政府以及部门的各项工作,好的政策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继续深化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改进与完善各项经济制度。使得政府的组织结构、职能能够更好的服务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并且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巩固已经取得的胜利果实并进一步扩大战果。

四、宏观调控必须能够有效预防各级行政机关的违法、违规现象

尽管我国绝大部分的党员干部、各级官员都是正直清廉的。然而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升。部分党员干部、官员没有经受住糖衣炮弹的考验、利益的诱惑。不仅极大辜负了党和人民的无限期望,也对国家产生了严重的损失;还有部分官员毫无作为,甚至是官商勾结。使得国家的税收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给党和国家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也严重阻碍了国家的宏观调控的顺利实施。

为了满足个人利益,他们罔顾国家利益,对国家的各种宏观调控政策阳奉阴违,导致政策无法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执行。因此,必须坚决杜绝各种不正之风,不断提升各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各级政府的执行水平,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

五、创新国内宏观经济管理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措施指的是政府实施宏观经济管理时所采取的有利于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各项措施,它包括各种软件措施,比如经济、行政以及法律措施,也包括一些硬件,比如传媒以及网络等。管理措施是否有效对于管理效能有直接的影响,创新管理措施有利于政府真正发挥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如今我们国家早就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成员国,创新国内宏观经济管理措施,就是有效运用法律手段来实施宏观经济管理。中国的法制正在不断地健全之中,重要的经济、行政手段通常都会通过法律的形式,以法律为依据和保障,以免主观随意性。创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措施还包括实现管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也就是建设电子化政府。为了尽早已国际接轨,必须尽快建设电子政府,进一步完善我们国家电子政府的体系,促进早日实现网上政府工程的目标。

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低破经济 国际贸易法 碳关税 排放交易机制

    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黯然收场,全球都意识到,气候变化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它已经上升到国际政治和法律层面,进而渗透到各国和全球的经济层面。气候变化催生了低碳经济概念。低碳经济,最早正式出现于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其涵义: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通过相关技术革新手段,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并辐射到所有产业领域。有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有望成为继信息技术革命后的又一场新的工业革命。目前,相当一部分国家已着力于未来低碳经济的发展。例如,美国参议院在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将低碳经济作为其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从全球经济角度看,低碳经济就像多米诺骨牌,一触即发。它将推倒传统经济的各领域,导致全球经济重新洗牌,并向现有的法律、政策等制度层面提出挑战。

            一、各国国内措施对国际贸易法的影响和挑战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法律体系下的多个部门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环境法领域,低碳经济会导致环境法原则的转型和制度的发展。例如,出现协调发展原则、环境优先原则;发展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创造低碳补贴制度,等等。在行政法领域,行政权将更多介人民事领域,行政许可和排污权也将盛行。在国际法领域,低碳经济的影响则更加深远,因为气候变化的应对是跨国界并需要全球合作的。因此,传统的至高无上的主权原则领域受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制约。相应的,国际组织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贸易法、国际争端解决法都将受到挑战和影响,尤其是国际贸易法。目前,各国正在和将要施行的单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内措施在多边的贸易环境下,必然产生摩擦和冲突,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多边贸易。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低碳经济背景下,各国采取的相应的国内措施对国际贸易法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1.以碳关税征收为代表的边境调整措施

    各国为将温室气体排放成本内部化,为排放设置了相应的国内价格机制,包括温室气体排放税和排放交易制度。这些政策会改变产品的相对价格,并可能影响国际贸易的公平与条件。因此,国外价格机制的实施与否和程度,将导致碳价格差别各异。理论上就出现了一种解决方案,即设置以碳关税为代表的边境调整措施来平衡和降低一国为达到低碳目的而增加的成本。例如,欧盟、美国以及其他经合组织国家提出“边境碳调整”,对来自无实质性温室气体排放义务国家的产品加征进口关税或碳税,被称之为“边境税调整”。在哥本哈根会议后,发达国家加快了对没有承担碳减排义务国家(主要是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印度等)拟征碳关税的进程。世界贸易组织( WTO )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的《贸易与气候变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则指出了实施边境措施的困难:第一,难以提供实施边境措施的明确理由,也就是说难以准确评估碳泄露和竞争力损失;第二,难以确定一个公平的价格施加在进口产品上。《报告》同时认为,关贸总协定和反补贴协定在一定情形下,允许边境税调整措施的使用,但其必须遵守WTO协议的核心贸易原则。

    2.政府财政支持的经济激励手段

    除了价格机制外,以政府财政支持来促进开发利用新的气候友好型技术(例如,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是另外一种普遍运用的经济刺激手段,包括财政手段、价格支持措施和投资支持政策,等等。然而,从WTO的多边贸易体制看,这些政府的财政支持措施极有可能因为降低物品的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而构成补贴。从原则上讲,在WTO多边贸易体制下,这些措施都应该遵守WTO关于补贴的规则。

    3.新技术标准手段

    除经济激励手段外,另一种常用的环境和气候战略手段是建立技术标准。例如,对于产品和产品的生产方法,制定强制性技术规范或自愿性标准,以达成减排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目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不断加大对强制性规范和自愿性标准措施的利用,通过推广使用能效高的设备和电子器材,达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据估计,在过去的30年中,通过能效利用的提高,至少节约了50%的能源消耗量。据悉,能源利用率的提高还有着很大的潜力,例如在建筑、运输、农业等产业领域。但是,这些政策也应受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约束,以保证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不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

        二、碳关税设置的法律探讨

    前文已述,碳关税是边境调整措施之一,是对来自无实质性温室气体排放义务国家的产品加征进口关税,平衡国内因减排造成的成本增加,从而达到国际贸易的公平。碳关税问题是目前国际上争议很大的问题,也是发达国家正在极力鼓吹的缓解气候变化的有利手段。以欧盟、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基于其技术、经济领先的现状和利益需要,在该问题上的研究比较一致,并已经或正在被转化为政策和立法。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预测:如果欧盟全面实行碳关税,中国将面临平均26%的碳关税,因为中国的出口产品多为碳排放量较高的低端产品,从而导致出口量下滑21%。另一方面,欧盟则将在气候变化谈判、国际贸易谈判中占据主动权。因此,碳关税设置的法律探讨对于指导我国未来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WTO等国际组织的谈判、制定与完善国内相关立法政策等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第9篇

从GATT协定缔结至今,多边贸易体制运行不断推进,关税及配额、许可证等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正在不断弱化,各国在国际贸易政策中所采用的保护措施也在不断演变,以技术要求及其符合性证明程序为载体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WTO成员所运用。根据国家商务部统计,2005年我国有15.13%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直接损失的金额达到691亿美元,出口贸易机会损失高达1470亿美元。技术性贸易措施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在看到损失的同时,我们还应理性地看待技术性贸易措施及其影响。一方面,技术性贸易措施是以WTO多边贸易协议为依据,为了正当目标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因而具有合法性;另一方面,技术性贸易措施也是满足人类发展需求以及国家掌控经济的有用工具,因而具有合理性。此外,作为一种具有双重性特征的贸易限制措施,虽然各国间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差异可能会构成贸易壁垒,但适当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也能够迫使发展中国家加快技术进步、技术改造步伐、提高本身的生产加工水平,体现出其有利性的一面。本文所指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但是,合理与否也是一个利益判断问题。贸易受到限制的一方必然会认为技术性贸易措施超出合理限度,构成壁垒;而经济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另一方则似乎有充分理由实行较为严格的技术措施,对其他国家的进口构成事实上的贸易限制。这一问题使得对技术性贸易措施与技术性贸易壁垒难以区分。本文是从此类措施的存在具有合法依据和现实需求这一角度,从法律和经济两方面对其合法性与合理性作一探讨。

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是WTO规则授予的权利

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WTO多边协定是我国贸易政策与规则的重要约束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协定具有上位法的特征,即我国采纳与实施的与贸易有关的立法和行政措施必须符合WTO规则。但是,应当认识到,WTO规则是权利和义务的集中体现,它在对成员施加行为限制的同时,也对成员采取一定的措施给予了授权,或者说,在普遍取消贸易限制措施的同时,给予了例外性规则。

WTO规则的例外规定包括一般例外(GATT1994第20条)、安全例外(第21条 )、国际收支保障例外(第12条)、非歧视性原则例外(第14条)、外汇安排例外(第15条)、紧急措施例外(第19条)以及边境贸易、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的例外(第24条)。其中一般例外和安全例外是最主要的例外规则,规定了只要所采取的措施不在情况相同的成员之间造成武断或不公平的歧视,并且不对国际贸易构成变相限制,那么,允许为保护国家基本安全利益、维护公共秩序、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可用竭的自然资源、防止商业欺诈等原因采取必要的贸易保护措施。

这些WTO例外规则在技术性贸易措施领域则具体体现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中。如TBT协定第2条第2款罗列了允许成员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五项主要合法目标。因此,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是WTO协定有条件授权成员的一项权利。

采用技术性贸易措施是实施国内法、完善市场法制建设的要求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的有效性依赖于健全的竞争秩序,必须具备市场运行过程中的行为规则和制度规范。技术性贸易措施作为一种具有约束力的技术规则,无疑对维护市场秩序、完善市场法制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技术法规既为组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提供了技术依据,还能够规范商品或服务的交易过程。只有实行统一而严格的以技术法规、标准为依据的合格评定、市场准入和产品认证制度,使市场行为的参与者符合相应的准则,市场经济才能正常、有效运行。

目前,我国已有多部法律对采用技术性贸易措施提出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法律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采用、实施和法律地位作出详细规定。比如,通过一般法规定了技术规则对投放市场的产品的普遍适用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十三条规定,“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技术性贸易措施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

微观经济学说明,在一系列理想化的条件下,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可导致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理想化的假定条件并不符合现实情况,在不完全竞争、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等情况下,市场会失灵。技术性贸易措施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方面至少能够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损害消费者利益;二是促进技术传播。

第一,产品必须能够适合一定的用途,满足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即必须具备一定的质量特性。但是对于产品质量,很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消费者在购买前很难区分产品质量的优劣,从而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如果高质量生产厂家面对比低质量厂家要支出更多的生产成本,但却并不具有更强竞争力的状况,则很难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生存。这给我们演示了一个“格雷欣法则”所阐述的“劣币驱逐良币”实例,消费者的利益会得到损害。在这种情况下,技术性贸易措施有助减缓此法则的作用,帮助消费者区分不同的质量。

第二,技术传播是指新技术随着时间在潜在市场的逐步推广,它已经被广泛认可为将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发展的工具。然而,不同的企业在技术获取和吸纳过程中存在重大差异,市场可能会在提供技术传播途径方面失灵。英国经济学家斯通曼(Stoneman)和德国经济学家迪耶德朗(Diederen)研究指出,不充分信息、市场结构和外部效应对技术传播存在负面影响,可能会导致传播路径只达到次优水平(或甚至缺少真正的路径)。在这些情况下,技术法规和标准为改正至少是改善市场失灵提供了手段。因此,技术性贸易措施可能会减少在技术传播过程中由于不完全信息引起的市场失灵的可能性。

技术性贸易措施是合理保护国内产业的重要途径

尽管WTO倡导贸易自由化,但实际上,当前的WTO多边贸易体制决不是实质意义上的自由贸易,而是一种有规则的贸易制度。正如有学者指出“在多数时期,自由贸易是理论上的理想,保护贸易反而是现实常态”。究其原因,贸易保护是各国之间及其内部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其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国家或部门必然要求进行保护。因此,只要有这种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的存在,有国家之间的差别和矛盾,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就有其现实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快和WTO规则的日趋完善,各国关税水平持续下降,配额、许可证等传统的非关税措施也在不断弱化或受到严格限制。在这一情况下,一些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应运而生,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安全、健康、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作为产品技术特性限制工具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开始被各国政府广泛用于限制进口,从而实现产业保护。

完善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策略建议

入世以来,我国积极履行入世承诺和义务,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进口关税水平持续下降,进口配额与其他非关税措施也在逐步取消或减弱。然而,随着入世过渡期结束,我国市场开放外部压力也在进一步增大:国外产品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国内产业越来越深地被卷入国际分工体系,从而导致国内产业发展、重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亟需增强等问题日益凸现;新兴幼稚和支柱产业存在受到过量进口的潜在冲击,国家经济安全隐患增加……因此,如何遵循国际惯例,在现有的国际规则框架内寻求并实施合理的贸易保护措施;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保护国内产业、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护我国环境;在履行世贸组织义务的同时,充分享受成员应有的权利,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根据上述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分析,就建立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保护体系的策略提出以下几点初步建议。

洋为中用、取长补短

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技术性贸易措施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构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体系,如欧盟早在1985年就通过决议采用了以新方法指令为核心、以欧洲协调标准为技术支撑、以CE标志为实现手段的一整套保护体系。我国应深入研究国外采用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国内保护的先进做法和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改进我国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认证制度,加强我国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协同作用。

寻找差异,合理实施

技术性贸易措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各国技术差距的具体反映,我国难以如发达国家那样设置技术水平较高的限制措施。此外,在国民待遇的原则下,较高的技术措施也会对我国企业构成阻碍。但是,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然拥有独特工艺和技术的传统产品和具有相对技术优势的产品。因此,我国需要从传统、风俗习惯、客观环境以及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等角度出发,在合理差异的基础上制定我们的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

以点带面,重点推进

我国目前的技术和经济水平相对较为落后,在技术性贸易措施保护方法领域也缺乏经验,因此难以全面推行。此外,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市场条件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建立起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因此,我们应当选择重点行业率先实施,从幼稚产业和支柱产业入手采取保护措施。

掌握规则,灵活运用

我国入世时间不长,对于WTO规则的掌握和运用还缺乏经验。发达国家和地区在WTO规则的运用方面已经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善于灵活运行各类规则,如韩国在2005年下半年将冷冻辣椒分类标准与关税税率结合实施,结果大大提高进口冷冻辣椒的成本,直接导致2005年11月至2006年的1月间进口量与往年的同期相比减少了1万吨。我国应当充分学习和掌握WTO各项多边协定中的规则,将技术性贸易措施与其他贸易救济手段融合,灵活运行,有效实施保护。

主动出击,掌握先机

TBT协定要求一国的技术法规与标准应当以国际标准为基础,然而目前ISO和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往往被发达国家所掌控,国际标准的制定被发达国家所主导,有着浓厚的保护其既得固有利益的色彩,当他们为了保护其利益而变动或是制定新标准时,我们将不得不随之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这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市场进入的滞后。我国不应当只是游戏的参与者和规则的遵守者,更应当是规则的制订者。我国政府应当探索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机制,通过经济、政策、行政等多种手段引导、鼓励和帮助企业自觉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将我国具有优势的技术标准纳入国际标准,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作者单位: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

从过去几十年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看,世界经济在增长放缓时往往伴随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下跌。但当前的情况与这一规律背道而驰。目前美国、欧洲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世界经济增速下降,但国际原油和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却涨势不减,与世界经济走势逆向而动。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近年来新兴发展中国家称为世界制造业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对国际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迅速上升。换言之,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是此次出现全球性通货膨涨的原因。

引发本轮全球性通胀的根本原因

美国的过渡消费经济以及美元的特殊地位,使美国经济不断向全球超量提供流动性,进而引起美元持续贬值。对普遍内需不足、国内消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外资大量流入和贸易顺差的增加,便导致外汇储备大量增加、流动性供给与通胀压力增大。

尤其是2003年以来,美国房地产信用泡沫催生大量不良次级抵押贷款,导致次贷危机爆发,并向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金融系统蔓延。为挽救经济、帮助本国金融机构尽早从次贷危机中挽回损失,美国不仅刻意放纵美元贬值,同时还数次向金融机构慷慨输血、超量注入流动性并持续降息。另一方面,国际投机资本为回避风险,大量进入国际资源能源和大宗商品市场,与美元贬值、市场供需等方面的因素交互作用,推动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使新兴发展中国家通胀压力陡然上升。而美国、欧盟基本对投机资本的炒作持回避、观望态度,也有帮助本国金融机构从中渔利、挽回次贷危机损失的考虑。

目前,能源资源与农产品已成为投资者新宠,价格持续飙升。而与此同时,同为现代金融投资的重要领域的房地产市场却呈一路加速下跌、深不见底之势,与前者形成鲜明对比。目前,英国4月份房价已创下15年来的最大跌幅,美国房屋售价也处于同样的加速下跌过程中。可以说,对能源资源与农产品等初级商品价格的过度投机,除了给全球带来急剧的通胀压力之外,还很有可能成为继次贷危机之后危害全球经济的新泡沫、新隐患。

国际油价和粮价定价权主要在美国。最近数十年来,由于美国、欧盟对农产品提供巨额补贴,已使许多国家在农业方面的投资无利可图,世界粮仓已从北非、东南亚转移至欧美发达国家。只要美国的通胀压力还可以忍受,资金链不出问题,就不能指望美国会积极采取行动、遏制粮油价格上涨,投机资金的炒作就不会停歇。

发展中国家在本轮全球性通胀中的得与失

过去20年来,世界通胀率有所降低,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广大发展中国家以“通胀输入”和“接收排放转移”为代价,很大程度上承载了国际石油、原材料和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有效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但却背负上了“输出通胀”、“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国”等恶名。

假如没有来自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廉价的进口品,仅靠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发达国家就不可能在经济持续扩张的同时,将通胀保持在较低水平。换言之,发达国家通过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价廉物美的商品,有效回避了通胀压力。

显而易见,正是当今国际生产分工和全球化产业链构成,使发展中国家更多地承接了全球粮食、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这也可视为发展中国家与国际市场接轨进程中的特有现象,也是参与经济全球化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总的来看,新兴发展中国家呈现较高通胀率将会是一个长期趋势。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不仅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中获利,也获得了更多的社会福利。2002年以来,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就是最好的佐证。

发展中国家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多数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不完善,对热钱的监管能力有限,抵御外来冲击的弹性较差;并且,发展中国家大多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存在较大刚性,粮食与食品支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国民的消费支出中仍占较高比重。如果能源、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发展中国家承受的压力将更大,在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速和控制通胀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有很大难度,在宏观调控应对措施方面也面临国内外双重影响。

传统货币主义奉行“加息是对付通胀的最好货币政策”。为应对多年不遇的高通胀,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新兴发展中国家央行已经连续多次加息,但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国家不断减息,各国间利息差不断加大,发展中国家宏观调控升息的空间已受到束缚。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还采取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但银行体系外的流动性和国际热钱流入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难以控制的,只能加剧发展中国家银行经营困难和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此外,发达国家既希望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价廉物美的商品,以减轻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又不愿看到自身贸易赤字增加,不断敦促发展中国家货币升值。而本币升值会直接推动出口产品价格上涨、出口放缓,使国际市场廉价商品供给不足,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性通胀压力。

“金砖四国”通胀压力尤为突出

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第10篇

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安全稳定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只有从这些方面得到充分重视,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就比较重要。农业经济的增长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能充分和实际发展紧密结合,只有如此才能保障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增长。通过从理论层面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加强研究,对实际经济的发展就比较有利。

二、我国的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1.我国的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来看,在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在进入到新的世纪开始,种植结构也在不断的进行着调整,在农产品的产量方面开始稳定的增长,已经和市场的需求变化逐步的适应。在农业以及畜牧业等经济发展方面也开始有着稳步的增长,从总体的发展形势上来看,我国的农业以及农村的经济发展势头是相对比较好的。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农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在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薄弱,以及在总体的抗灾能力上不强等等,这些方面都会对农业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2.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体现在多个层面,其中的农业经济增长的投资因素是比较关键的,这对农业经济增长就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投资的过程中,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多变的发展环境下,市场化改革对多元投资主体的格局也有着促进作用。在农业发展经济上的投资进行加强,就能将农业经济的增幅加以提升,在经济增长的效率层面也能得到有效提升。当前的投资过程中,主要就是通过政府在信贷的方式下来进行的投资,所以只有能够对政府支农以及信贷的投资得到有效加强,对农民贷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能有助于农业经济的有效增长和健康的发展。

再者,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因素还体现在出口因素层面。在这一因素方面,主要是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是愈来愈大,通过出口能对我国的内部经济的增长可有效带动。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通过出口政策的科学实施,就必然会带动整个农业的经济增长,对农民的经济收入也能有效的提升。我国在近些年的农产品出口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发生大的变动,杂农产品的出口国也相对比较的分散等。

另外,农业经济增长的消费因素也是比较重要的。只要有消费就会必然带动经济的发展,而我国是人口大国,在消费量方面也比较大,这就对农业的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通过在消费措施方面的科学化实施,就能保障农业经济的安全稳定的发展。注重对农业结构的科学化调整,以及将人们的生活得以有效提升,就要在农业的发展上进一步加快。

除此之外,对农业经济的增长产生影响的因素中,还有制度因素以及科学技术的因素。从制度的因素层面来说,主要就是科学化的制度能对农业经济的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而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也能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农业经济增长的数据说明模型扩展及优化策略实施

1.农业经济增长的数据说明模型扩展分析

从农业的经济增长数据说明和模型扩展方面来看,在诸多方面也需要进行强化。在其中的土地投入方面,主要是将农业土地使用量来进行生成土地投入指数的,这就要能够对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和茶园等面积得以详细的考虑,要在土地投入层面得以充分的重视,注重模型的扩展。而在资本投入的模型扩展层面,可通过对可比价农业总产值减去增加值的方式。除此之外,在劳动投入以及自然灾害和政策投入等模型扩展等层面要能充分重视。要能和实际的发展情况紧密结合,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保障农业经济的增长以及良好的发展。

2.农业经济增长的优化策略实施

为能够保障我国的农业经济可持续的增长,就要能够在相关的措施实施上体现出科学化。笔者结合实际探究了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些优化措施,希望能够通过此次理论研究,有助于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第一,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要能充分重视相关生产技术的开发推广。只有注重生产技术的有效优化和利用,才能保证生产效率的提升,才能在经济的发展上起到促进作用。这就要能够对农业的生产技术的开发利用等得以充分重视,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来看,就要能将当前的先进生产技术普及推广得以充分重视,对新的农业生产机械和技术的应用要能科学化,只有如此才能保障农业经济的稳步增长。

第二,对农业经济增长措施的实施,要能在促进因素方面继续保持和优化。要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得以坚持和进一步的完善化,要对土地的承包期进行延长,要能在承包合同的管理层面进行有效强化,还要能注重对土地承包和其它的一些农地制度的创新发展。在农业的投入适度增长方面要能得以有效的保持,在这一方面就要能够对资金的来源渠道方面进行积极拓宽,对新资金来源的途径进行增加。

第三,加强对农业的技术进步,要能够从研究层面进行优化强化,并要能够注重政策上的扶持等。在进行农业科技的研究过程中,就要能够再者重点以及正确的方向上准确的把握,将农业的科技含量要能得以有效的增加。还要能注重科技体制的深化改革,将农业的科技体制要能进一步的完善和调整,将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进一步的提高和优化。不仅如此,还要能够注重对教育产业的发展加大力度,要能将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不断的提升。从这一层面就要在农村的基础教育层面进行强化,并要能从多种形式以及途径下对农村职业技术的教育工作进行加强,这些对农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第四,要注重对农业发展空间的进一步拓展,以及能够对农业的劳动力转移结合实际进行加快。还要注重农业支持的政策完善性,能够对农业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建设工作得以完善化,在农业的配套改革层面加强深化,只有如此才能有效保障农业经济的有效增长。

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第11篇

中国清代人物陈澹然在其上奏疏《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中写道:“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意思是说,不从长远利益的角度来策划,就不能够筹划好一个时期的事;不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不能够做好一个地区的事。

现代西方心理学有个著名的“整体性定律”认为: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整体不是局部简单的相加,而是局部之间有机的组合。要画竹子,必须先有“成竹在胸”才能画好,我们看问题,必须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而不能单从局部的角度来考虑。

中西方哲人的思想智慧,闪烁着实践的耀眼光芒。从上述两段话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人从宏观看问题的角度,还是西方人从解剖细节看问题的角度,都表明,看问题、做事情,必须要有全局意识和整体意识。

高屋建瓴,高瞻远瞩,从全局和整体高度考虑问题,是每一个海关党组都应该坚持的原则。

长春海关党组自2003年以来,始终把海关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来考虑,自动自觉地将海关工作融入到大局之中来谋划。

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这既是东北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振兴东北是国家发展的大局,是吉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大局。2003年以来,长春海关党组主动把自身工作融入到这个大局之中,自2004年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局之年以来,长春海关每年都出台10项措施。3年3个“10项措施”, 成为长春海关党组思想和工作作风发生根本转变的重要标志。

每一个“10项措施”的出台,都凝聚着长春海关党组和同志们的辛勤汗水和智慧,都倾注了我们满腔的热血和真诚。2003年11月到12月,我带领监管、关税等五个部门负责人先后到长春、吉林、延边地区对部分大型骨干企业和边贸情况进行调研;2004年底,6名党组成员带队共走访全省各类企业60多家;2006年2月到3月,围绕吉林省五大支柱产业和五大特色产业,围绕支持在长春举办的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我们班子成员再次分头到骨干企业和大型项目去询问企业的要求。每次调研,都形成正式报告,为进一步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奠定基础。

每一个“10项措施”的出台,都是一次推动关区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过程,都是一次与时俱进的飞跃。第一个“10项措施”提出了实现思维、工作、行为“三个方式”的转变;第二个“10项措施”突出了“再认识、再实践、再支持、再促进”的要求;第三个“10项措施”又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不断地促进了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每一个“10项措施”的出台,都直接面对当时经济乃至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3个10项措施,都始终贯穿了服务经济、促进发展这条主线,但每年支持的侧重点都不尽相同。第一个“10项措施”,重点针对老国有企业改制、改造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突出了对吉林省一批老国有企业、特别是“一五”期间建设的大型国有工业基地这些“共和国长子”的支持;第二个“10项措施”,突出了对民营企业支持,因为东北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民营经济“这条腿”比较短,一直是先天不足;第三个“10项措施”,突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绿色GDP”的支持。

每年推出“10项措施”时,我们打出的都是一套“组合拳”,对外宣传,就是其中一组闪亮的拳路。特别是第一个“10项措施”,由省政府组织召开新闻会,我代表长春海关党组现场,并回答记者提问。媒体报道后,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因为长春海关是较早推出支持措施的部门,切实响应了牟新生署长“振兴东北,海关先行”的号召。2005、2006年,我分别在《吉林日报》、《人民日报》等省以上媒体发表支持东北振兴的理论文章,既为东北振兴摇旗呐喊,也为海关广泛宣传。

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外汇管理;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F820.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113-03

一、引言

我国的外汇储量不断增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如何创新外汇管理政策措施成为当前我国外汇管理部门考虑的重点问题。金融危机对外汇管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要求各项管理政策措施必须要不断变化创新。整体来看,金融危机背景下强化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当前外汇管理政策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对金融危机的预警和防控措施乏力、难以把握汇率市场化变动趋势、存在与贸易发展存在不匹配现象、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不到位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因此,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全面优化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汇管理的各项措施,强化外汇管理策略,强化我国的全球竞争地位。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强化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措施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保证外汇储备的保值升值

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外汇储备存在严重的缩水风险,对我国的整个对外贸易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全面强化我国外汇管理的政策措施,有助于强化对外汇储备的风险管理,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根据金融风险的变动,对外汇储备的整体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并通过各贸易国之间的深入合作来提升整体的管理能力。使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措施能够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进而使其在现有的情况下得到必要的保值甚至升值,继续服务于我国的外贸发展。

(二)有助于稳定汇率降低风险损失

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总量在不断增加,其对整体贸易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也充分显示了我国的全球地位。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诱导因素不断增加,使我国在进行外汇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防止汇率风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损失。外汇储备是我国在长期贸易过程中积攒下的重要财富。从当前我国的外汇风险管理措施来看,其缩水的空间在进一步加大,主要是由于汇率变动较为频繁。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出现贬值,使我国贸易所支付的成本不断加大,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外贸经济发展。因此,强化外汇管理有助于降低稳定和降低汇率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三)是促进我国全球贸易发展的关键举措

我国的全球贸易发展在近些年来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对带动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外汇储备作为我国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全面强化我国的外汇管理政策措施可以全面强化对外汇储备的风险管理,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以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健康发展,进而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全球贸易的发展。同时,强化外汇储备风险管理也是我国目前实现汇率市场化的必要措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金融危机的预警和防控措施乏力

金融危机的潜伏性较强,其诱发的因素较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金融危机一旦产生将迅速波及全球,对我国的外汇储备风险管理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目前,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措施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对金融危机的预警和防控措施显得十分乏力。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使我国在预防全球金融危机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同时,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一旦出现金融危机之后,使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处于被动地位,进而难以对外汇管理政策措施进行全面的优化。

(二)难以把握汇率市场化变动趋势

汇率市场的变动较为频繁,其受到经济、政治、军事、自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外汇储备受到汇率变动的直接性影响较大。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外汇管理还没有全面把握汇率市场变动的相关问题,尤其是难以把握汇率变动的整体趋势。这就使我国外汇管理的政策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难以有效把握各方面的变动情况,对汇率市场变动的应对能力有限,使得我国的外汇管理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不仅会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的缩水,还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外贸的整体发展,长期下去将会影响我国的全球贸易地位,阻碍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与贸易发展不匹配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远的进步,对全球贸易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外汇储备是我国贸易不断发展的结果。但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外汇管理与贸易发展还存在不匹配的现象。我国的贸易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远远没有外汇储备总量提升的速度快,这就使得大量的外汇储备失去了其贸易的根基。金融危机的影响依旧存在,全球的金融市场相对脆弱,对整个贸易的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政策措施的有效制定和实施,不仅会加大外汇管理的成本,还可能会对我国的外贸及整体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多潜在的不利影响。

(四)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不到位

外汇管理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不到位是我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外汇进行管理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当前,各项外汇管理措施在制定的过程中依旧沿袭着传统模式下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对金融危机的变动、汇率的变动、我国贸易的发展等考虑不周,在制定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遗漏,其有效性被大大的降低。同r,在政策的实施方面,我国的外汇管理措施还缺乏必要的政策监督,各部门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乏力的现象,相关政策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限制了我国外汇管理的整体能力,使外汇管理风险难以被降低。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完善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措施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对金融危机的预警与防控能力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要想全面强化对外汇的管理,必须要首先提升对金融危机的预警与防控能力。一方面,要对历史上金融危机的相关影响及各项诱导性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出明确的风险预警机制,并加强对各项风险因素的分析能力,与外汇管理进行充分的结合,为进一步强化外汇风险管理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外汇管理政策措施的分析来提升对金融危机的防控能力,为我国的大量外汇储备提供全方位、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使其能够免受金融危机变动带来的风险损失,以此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准确把握汇率市场的变动趋势

汇率市场的变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外汇管理。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要全面准确的把握汇率市场变动的趋势,通过强化汇率市场化风险管理措施逐步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将我国的外汇储备与整个汇率市场的发展进行挂钩,避免汇率变动带来的各项风险损失。同时,要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避免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设定汇率变动的范围和空g,一旦超出这一空间,则要迅速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保证我国大量外汇储备免受较大的损失。另外,要通过加强各国之间的深入合作,为外汇管理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政治保证。

(三)加强与贸易发展的匹配度

贸易发展是外汇储备增加的重要基础,是当前我国实施外汇管理的重要出发点和立足点,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虽然步伐较快,但是整体的质量还有待于提升,因此其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措施需求较大。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外汇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与贸易发展的匹配度,使其各项管理措施都能够充分服务于我国的贸易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全面提升外汇风险管理能力。同时,要不断强化与贸易合作国之间的相互往来,使得大量的外汇储备能够得到必要的消化,避免给整个贸易发展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进而可以有效提升对外汇的管理能力。

(四)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力度

制定和实施各项管理制度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强化外汇管理的关键。一方面,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各项外汇管理措施进行审核,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全球经济发展为导向,以我国的贸易发展为基础,制定出完善的外汇管理措施。另一方面,要全面强化对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力度,制定和实施必要的监督管理机制,强化外汇风险管理的监督,使其能够切实保证我国的外汇安全,并充分发挥其服务于外贸发展的能力,进而不断提升我国的全球地位。

五、总结

金融危机对我国外汇管理措施带来了较大的挑战,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外贸及整个经济的发展。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措施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完善。我国应该从提升对金融危机的预警与防控能力、准确把握汇率市场的变动趋势、加强与贸易发展的匹配度、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力度等方面出发,全面强化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外汇管理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外贸及整个经济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大贤.金融危机背景下外汇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J].甘肃金融,2009(3)

[2]王锴.2015年末―2016年初人民币汇率危机和央行外汇管理探析[J].中国市场,2016(20)

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村养老保障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基于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实施,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村社会养老问题,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能够适应当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实施对农村养老保障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实施是切实可行的。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家庭规模小型化和人口老龄化。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村养老保障面临新问题。一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只要一个孩子,农村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逐渐增多,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越来越多的小型化家庭,预示着我国农村今后许多家庭可能要承担4到6个老人的养老任务,农村养老负担逐渐加重。二是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剧增,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据预测,201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上升到1. 14亿人,占总人口的8. 4% ; 2030年将达到2. 31亿人,占总人口的15.3%。如果按2000年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结构计算,2010年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数为7718万人,2030年将增加到1.55亿人,而且我国现有1亿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约75%生活在农村。此外,由于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大量流动与迁移,以及农村老年人口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递增,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更是远高于城市。随着农村老年人口的逐渐增多,农村养老负担将日益沉重。

2.城镇化发展弱化了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冲击,农村家庭保障功能渐趋弱化。一是农村家庭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下降影响了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一部分原来由家庭承担的职能逐渐转移给社会,人们的各种活动也越来越依赖于家庭以外的社会资源,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老人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老年人的经验、知识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小,从而家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逐渐下降,家庭养老的功能也随之弱化。二是家庭养老保障能力的下降影响了家庭养老的持续进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不断地向非农地区转移,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技术、知识等各方面没有优势,工作不稳定,收人相对偏低;为了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在经济上就很难给予留守农村的老人以相应的资助,家庭养老保障能力逐渐下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会更加严重,不利于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持续进行。三是传统的家庭责任观念、家庭义务观念削弱,不利于家庭养老的进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价值观不断受到效益主义、拜金主义、个体主义、消费主义的影响和冲击,家庭责任观念、家庭义务观念在不断蜕变,一些重权利轻义务的行为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家庭养老的进行。

3、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亚待完善。

我国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有逾20年的历史。然而,直到现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是不尽如人意。一是制度保障水平低。二是覆盖面小,共济性差。三是制度的可持续性差。四是管理水平低。五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法律的支持,制度不稳定。

此外,我国人口约75%生活在农村,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而我国政府财政力量有限,在短期内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农民的晚年生活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二、基于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

(一)基于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运作办法

1、准确界定集体土地范围。村集体在上级土地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准确界定村集体所属土地范围。由上级主管部门拟订一份具有法律或行政效力的书面规定,严格规定村集体所属的土地范围。

2、作价折股。成立土地评价小组或请社会权威部门对集体土地进行评估作价,使实物的土地货币化;然后把土地作价额折成若干股份。

3、股权设置。根据实际情况设个人股和养老保障股。

4、产权界定。首先,根据村集体的老年人数量(以60岁或65岁为界),以初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为标准,在严格核算的基础上界定养老保障股的数量(养老保障股的数量二历年村集体老年人口的平均数x初步保障基本生活的生活费用于(村集体土地作价额令户籍在村集体的人口数)),其次,在留出养老保障股后,根据户籍关系在村集体的人口数量来均等界定个人股。养老保障股和个人股要发放土地股权证书;股权分配一步到位,以后不再因人口变动而调整,不得抽股。农民获得以下权利:一是货币化了的土地所有权。二是股权转让权。三是土地股份的继承权和抵押权。四是分红权。合作经济组织经营土地获得的收人在扣除了管理费用后按股分红(养老保障股也参加分红)。五是养老保障权。

5、组织管理。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设立养老保障股的专门管理人员。社内实行社员代表大会制度,按照“一人一票”的原则进行决策;成立董事会、监事会,其成员民主选举产生。把村民委员会和土地股份合作社分开,村委会依法行使其行政权利,土地股份合作社行使土地运营与管理权利。

6、资产运营。由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负责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等进行运营。对土地使用权,不再按人人有份的原则进行承包,而是引人竞争机制,分别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竟价承包、租赁、拍卖等运作方式,将其转让给农户或其他单位或个人。

7、利益分配。经营收益留够工作经费后,按股份数量平均计算出每股分红数量,按时发放给村民;经营所得也要按比例定期充实到养老保障股金中。

8、收益金发放。在收益金发放中老年人可以得到两部分资金收益,一部分是个人股分红所得资金收益,一部分是养老保障股所得收益,这两部分资金收益可以较好的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并且,实行土地股份合作,老年人得到个人股分红收益,从而避免了因年老体弱无法耕种而造成老年生活困难的状况,可以更好地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二)养老保障股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的要求

1、享受养老金的老年人需具有村集体的户籍,且年龄要根据实际情况定在60岁或65岁以上。此外,要根据历年来村集体老年人口的数量,测算出老年人口平均数量。

2、准确测算出养老保障股的数量。(养老保障股的数量二历年来村集体老年人口的平均数x保障基本生活的生活费用十村集体土地作价额令户籍在村集体的人口数)。

3、通过养老保障股收益发放的养老金应能基本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4、在土地股份合作社中设置专门人员进行养老保障股的经营管理和保障金的发放工作。养老保障金要定期足额发放,并且养老保障金数额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营收益的增加适当上调。

(三)配套措施

1、规范农村养老保障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一是实行听证会制度。听证会可以广泛听取村民的建议,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土地属于村集体所有,在界定村集体土地范围、作价折股、股权设置、产权界定等环节中都要举行听证会,在村民一致同意或多数同意的基础上作出相关决策,依此保证农村养老新路径的正确制定。二是针对土地股权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上级部门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性文件,明确确定个人股和养老保障股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切实保证农民得到相应的土地股权;政府部门还要制定相关规定,对个人股的买卖、继承等环节给予严格的规范,保证土地股权的合理流转和运营。三是建立监督机制,使各项工作公开透明。良好的监督机制是农村养老新路径顺利实施的保证,村民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促进农村养老新路径的健康实施。资产运营、利益分配及养老金发放等各项活动要定期向村民公示,保证各项工作的透明化。四是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优惠,并努力加强新路径下养老金的流动性对实施养老新路径的村集体,政府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此外,政府出台相关规定,让新型土地股份合作下的养老保障和城镇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接,促进人口流动,避免养老资源浪费,促进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

2、搞好土地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土地制度。农村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使农民获得了货币化的土地所有权,做到了产权清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土地流转和经营制度还要有相应的改革措施:一是要建立更加规范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改变现行的计划式统一调地的办法,代之以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方式,建立起完善高效的土地流转市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土地收益。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土地经营制度。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租赁经营、集体农场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建立以农户经营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土地经营制度,增加土地收益,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

3、做好试点工作,搞好典型示范,因地制宜、逐步推广。首先,农村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基础上的养老保障新措施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要搞好试点工作。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选择有代表性的村集体进行试点,从中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确保大面积推广的顺利实施。对新措施实施成功的村集体,要作好示范工作,让更多的村集体来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并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建立适应自身实际状况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其次,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在实施养老新路径的时候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有选择的实施,切不可盲目追捧、一哄而上。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再逐步推广开来,从而确保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顺利实施。

三、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1、现实意义。

第一,基于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实施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村社会养老问题,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以上分析说明,我国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使得农村社会养老负担沉重;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导致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渐趋弱化;以及在短期内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很大难度。因此,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实施能够较好地弥补因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失所带来的空白,满足当前农村社会养老的需要,更好地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晚年基本生活。

第二,基于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能够适应当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发展农村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建立有利于土地更加自由的分配和流转,减少土地闲置、撂荒现象,有利于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土地的规模经营有利于生产者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和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第三,基于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乡经济发展。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农民可以把闲置土地转人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和经营,并取得土地收益。农民可得到养老保障金以保障其晚年基本生活,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依靠土地养老的传统观念,解除农民向城市流动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此外,土地股份合作提高了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农地的产业化经营和规模经营,切实增加农民收益。而且,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较好地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实施对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2.可行性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推行不能搞“一刀切”。通过对发达地区的考察可知,目前在我国发达地区推行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是可行的。

首先,发达地区土地需求迫切,土地收益较高,能较好地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推广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具有经济可行性。土地是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土地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需求尤为迫切。土地股份合作在土地的运营过程中引人竞争机制,分别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竞价承包、租赁、拍卖等运作方式,所得资金收益较高,这就使得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推行具备了应有的经济基础。目前苏南部分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郊区都进行了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的改革探索。积极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改革试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股,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的情况下,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人股,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经济发达地区实行土地股份合作,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提高土地经营收益,为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推行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次,经济较发达地区非农产业发达,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闲置较多,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推行具有现实可行性。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推行必须要求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经济较发达农村的现实状况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在经济较发达农村,非农产业发达,加之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土地闲置、撂荒现象严重。基于这种现实情况,为更好地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可以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将这部分闲置土地进行统一管理和运作。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产生,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推行就具备了现实可行性。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市农村上地流转中,正在运行或试运行或即将运行一种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过程是农民集体以土地人股给集体(村小组或村集体),然后由集体再入股到乡镇或更高级的特定组织,由这个特定组织运作人股土地并以固定的报酬返还给集体,集体再将所得的部分分配给人股的农民,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之为上海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上海的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模式充分说明了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现实可行性。

再次,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储备丰富,具备了新措施推行的人才基础。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健康发展要求对土地及养老保障股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运作,因此,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对农村干部培训工作的逐步加强以及大量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基层工作,土地股份合作的人力资源储备逐渐丰富,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具备了相应的人才基础。近年来“孔雀东南飞”现象持续升温,大量的人才不断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优美生活环境的吸引,大量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向这里聚集,而且到基层农村工作的高学历人才不断增加,可以说,发达地区已经具备了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措施的人才及其他条件。

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财政职能 县域经济 发展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在逐步稳健的发展,而县域经济联系着我国城市经济和农村的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其体现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的判断标准。如果能实现财政职能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科学处理,以及发挥财政职能在县域经济中的影响,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健康、稳定的发展。笔者通过分析财政职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探讨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财政职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思路

2015年 4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重大成果会:《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在北京举行。报告首先对根据GDP、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目三项指标遴选的全国400强样本县(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年度回顾。指出: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向“新常态”的迈进现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不均衡,区域差异性非常的大。尤其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并且财政的职能与紧急的发展存在很大的矛盾,以及财政的收支情况很多时候过于依赖当地经济的的发展。所以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实现政府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促进县域经济得发展。

县域财政也要转变支持经济发展的思路,采取是一个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的财政调整手段,来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并且要建立相关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县域政府的经济行为的监督力度,然后政府要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税收政策,为县域企业创造良性发展的环境。以及政府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的支持,例如对其实行低息贷款或无息贷款的措施,解决县域财政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县域政府要展开对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其中的内容来保证经济发展措施的落实。

二、财政职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改革财政体制,完善对下转移支付制度

现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多的问题,直接限制经济发展的问题是县域政府对财政的职能不明确,财政权责的问题比较模糊。所以导致政府财政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矛盾和冲突。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进行财政体制的改革,增加完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完善对下的转移支付制度,以及专项资金配套办法等。把财政的权利真实的归还与下级政府,让政府能够宏观的来参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运用科学合理的经济手段来调控当地的经济。在进行政府财政职能的改革过程中,要取消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不符合的财政职能,建立能确保新的职能体系的保障制度,使县域政府在当地经济发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然,要建立相关的体制来对政府财政职能进行约束,保证政府不滥用自己的财政职能,而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落实财政政策,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县域经济的发展,一定要符合我国当前的总体经济发展的环境。通过一些财政的手段,例如,增加财政的投入,调整税率等手段,来刺激内部的消费状况,调整社会供给的平衡,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在我过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的发展上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必须认真的贯彻中央的财政政策,科学的发挥政府财政的职能,加快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硬件的保障,从而为县域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硬件基础的建设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促进投资产业的交流,带动经济上的发展。

(三)政府财政引导民间资本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在进行经济发展建设中,资金的投入是不能缺少的。但是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是有限的,所以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与作用,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以积累经济发展的资本。具体措施有: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的措施,如,政府财政直接投入资金,降低税率等。然后进一步完善政府的财政运行的相关机制。其次,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协调当地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工作,对市场的运行进行监督,为民间资本的投入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建立城镇互动机制

现在我国很多乡镇的劳动力转向城市,直接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解决现在状况的主要措施就是政府把资金和项目向县级镇重点倾斜,引进适合在当地发展的企业,缓解劳动力流失的状况。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的推进相关企业与乡镇农业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打造农村经济市场体系,促进当地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其次,政府的优惠政策是乡镇建设的重要措施,政府通过相关政策的落实,不断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解决好进城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突出问题,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是我国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政府要根据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政府财政体制,落实相关的财政政策,积极引导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建立县域城乡互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职能,以促进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发展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林业改革;林地经济;发展;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的质量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经济协调发展中,林地经济占据着不可小觑的地位,因此,为了进一步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强化林地经济的进步意义十分的显著。从林地经济的具体发展来看,其基础是林业,所以要想保证林地经济有突破性的进展,必须要实现林业改革的创新。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林业发展基础性较强,创新性和先进性严重不足,基于此,要确保林业改革,就必须对现阶段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这样才能在问题的基础上寻找进一步的发展突破点。

一、林业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

1.方向性不明确

在目前的林业改革中,方向性不明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实践发展来看,方向性不明确有两方面的显著缺陷:第一是方向性不明确会造成发展资源的浪费。因为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所以在资源的投入上会存在严重的集中性不足问题,这样,资源利用得不到集中,浪费在所难免。第二是方向性不明确会影响发展速度。因为没有明确的方向,所以目标确定也会受到影响,而在目标受影响的情况下,整个发展的动力便会出现不足的问题。动力不足,很难支持后续的发展,所以林业改革的效率便会受到影响。

2.改革调整的手段利用缺乏

改革调整缺乏手段利用也是目前林业改革当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相应的手段来确保改革措施的施行,而如果手段利用较为单调,那么整个改革调整的布局便会受到影响,所以改革的效果也会受到牵制。从目前的林业改革来看,一方面是手段利用存在着单一性,另一方面是手段利用与其他方面的配合作用体现不出来,所以整个林业改革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这是目前林业改革效率和质量都不佳的一个主要原因。

3.改革执行力度严重不足

改革执行力度的严重不足也是目前林业改革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就目前的情况分析来看,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执行机构不够完善。所以在整个措施执行的过程中,督导工作的效果没有得到明确的发挥,由此就出现着执行不强的情况。第二是执行的体现建设存在的缺陷。在执行机构的作用下,实施完善的执行体系,执行的效果会得到提升,但是目前的执行体系流程衔接不畅,部分环节存在缺失,所以整个流程的实施效果被严重压缩。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改革执行效果不佳。

二、林地经济发展的强化措施

1.明确发展思路,确定改革目标

在林地经济发展的强化措施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进行发展思路的明确,并确定详细的改革目标。就经济发展来看,目标明确,发展方向才会更加的具体,措施执行等才会更有力度,整个发展节奏才能变快,因此说目标明确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林地经济的发展改革中,要进行目标的明确有两方面的措施:第一是认真的分析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和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保持一致的发展目标,改革的阻碍才会达到最低,所以在积极发展社会经济变革大方向的基础上确定林地经济自身的发展目标,可以为其持续化发展提供动力。第二是在目标制定的时候要有阶段性,这样便可以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有序的调整,这样,林地经济的发展会更加的稳健。

2.积极利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革手段的丰富

积极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改革手段的丰富对于林地经济发展强化而言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改革而言,实现手段的丰富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计划改革手段。这种改革手段主要是利用实现规划来调整林地经济的发展。此种改革手段的稳健性较好,但是固定性比较强,灵活能力不足。第二种的创新性改革手段。这种手段的利用主要是在现有经济发展手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突破,进而实现林地经济的进一步提升。此种手段的动力性较强,但是在投入成本方面偏高。第三种是市场化手段。此手段主要是利用市场的作用进行经济的调整。在实际利用中,此种手段的灵活性比较强,但是风险性也比较大。综合而言就是在多方面手段利用的情况下,林地经济的改革会更加的全面。

3.加强执行,加大改革力度

加强执行,加大改革的力度也是林地经济发展强化的一项重要措施。改革力度加大,执行强化的过程中主要要做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要积极的进行经济发展状态的基础分析。改革措施的实施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本状态上进行,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去除不利因素的影响,进行实现对缺陷的补充。换言之就是在经济状态分析强化的基础上进行漏洞的全面改革,这样,经济发展的基础状态会发生较大的沾边。第二是要全面的分析经济发展的结构,然后在结构基础上进行大力的调整。总而言之,无论是经济状态的分析强化还是经济结构的系统研究,最终的目的都是对缺陷进行弥补和修正。

4.强调创新,实现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强调创新,实现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是目前林地经济发展的又一项有效措施。在目前的社发展中,创新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和行业进步的第一动力,由此可见创新的价值非同一般。而在创新强调中,两方面的措施不容忽视:第一是理念的创新。理念是提供指导的基本要素,只有理念创新,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才会实现措施创新,所以在林地经济改革中,理念的创新不容忽视。第二是进行方法的创新。在理念指导下进行方法的研究,从而利用全新的方法进行林地经济改革体制以及发展的建立,这样,林地经济发展的先进性会得到明显的优化。总而言之,从理念方法入手进行创新调整,林地经济的发展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三、结语

以林业为依托的林地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为了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和谐,林地经济需要进行快速的提升。实现林地经济的快速提升,根本性的措施就是进行林业改革,所以进行林业改革问题的分析,并强调其解决措施的探讨,可以为林地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障碍。

参考文献:

[1]陈艳.上海推出林业健康发展的六条政策措施[J].政策t望,2016,(04):54.

[2]吴盛财.金秀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吉林农业,2015,(11):112-113.

[3]潘福民,王欢,费平.浅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林权流转制度[J].中国地名,2014,(12):70-71.

[4]刘列军.加快林业改革强化林权管理全力促进林地经济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4,(10):6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