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第1篇

>> 基础教育阶段“三种语言教学”研究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研究分析 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育现状研究 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法治教育的现状研究 基础教育阶段国际理解教育模式初探 基础教育阶段班级学生分层现状调查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班额现状及建议 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简论 基础教育阶段择校问题浅析 简论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治校权 浅谈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师德素质 芬兰基础教育阶段技术课程探析 浅论基础教育阶段师资的均衡配置 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术启蒙问题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座位安排研究综述 基础教育阶段项目学习初探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能力探究 基础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研究综述 基础教育阶段家长与教师间的冲突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5-08-31.

参考文献:

[1]徐林祥.语言・语文・语文教育[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57.

[2]谭学纯,肖莉.全球背景下的中国语言教育对策和话语权[J].语言文字应用,2006,(4):20.

[3]江健.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发展特征及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1,(9):73.

[4]罗红卫,祝智庭.语言教学领域教育技术发展:一个国际视野的考察[J].外语电化教学,2011,(6):52.

[5]冯广艺.论语言生态与语言教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1,(2):22.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语文教育 文学素养 影响

我国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的对外交流语言为以汉语为基础的普通话。教育体系中语文教学也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此类现状下,关于汉语言文学对语文教育产生的影响,也引起教育人员以及研究人员的注意。针对此类现状,笔者针对当前汉语言文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进行简要的剖析研究,以盼能为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的教学侧重点为: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的运用手法等。当前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其专业主要培训人才的就业方向为:企事业单位宣传人才、企划人才、科研人才。此外具备良好汉语言文学素养的专业人才,也可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汉语言文学当前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发展状态较为良好,为我国汉语文化研究,科教机构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发展态势较为良好。但在细节方面还存在了一些问题。例如:教育机构针对汉语言文化的教学投入较少、汉语言文学教师专业能力较弱、汉语言文学教材内容不完善。此类现状下,造成了汉语言文学在教育教学中出现了不良循环的现状。具体体现为:生源较少、师资力量薄弱,报考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此外就业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原因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整体的实践效果产出较慢。并且各类企业针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量更新速率较为迟缓,因此当前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系统成型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三、关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改善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分析案例提出了以下的改善对策。例如:校企联合定向委培、注重教学师资力量的投入、加强教材内容的研究完善。

此类现状下,首先应针对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改善,以此保障后续人才培养的产业链成型。此外为了保障学生能够获得实际有效的学习成果,教学机构应加入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师资力量投入。此外为了完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稳定发展,必须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进行研究制定。

四、汉语言文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汉语言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与语文教育产生极大的关联,在此背景下关于汉语言文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笔者分析案例将此类影响现状总结如下。例如:加深了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外交流的能力、有利于汉文化的良好传承、促进语文教学的质量发展。

(一)加深了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理解

语文课程的教育主要目的为:文章阅读、文字书写、对话交流,当前我国主要的交流语言为以汉语为基础的普通话。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理解。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快速的理解文字含义,以及文章指代内容。对于学生后期语文成绩的提升,以及未来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较好的意义。

(二)增强了学生对外交流的能力

汉语言文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区别与语文课程的教学,主要针对文章内容字形字义进行解读分析。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抛开语文教育的针对性。以宏观的角度进行汉语言的学习,从语言概论、古,现代汉语、文学概论、文学心理、美学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了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

(三)有利于汉文化的良好传承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发展方面有着较好的传承。且绝大部分可识别的常规文化传承方面,主要的记录字体则为汉字。但由于古汉语在文字表达,以及字体应用方面,较之当前的文化发展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发展,能够有效的促进语文文化知识的完整传承。并且有助于我国针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解读,提升我国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增强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从核心上促进汉文化的良好传承。一定程度上分析,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对语言课程产生的影响,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促进语文教学的质量发展

语文课程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于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及其他W科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作为工具型课程,其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极大的扩展了其教学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也被认为为语文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因此在实际教学应用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能够有效的促进语文教学的质量化发展。

五、结语

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发展态势较为良好。但在具体的落实方面,以及教学效果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对于语文教育的整体影响,效果也较低。因此教育机构在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方面,还应投入更多的师资力量,并且加强完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教材内容。具体分析,汉语言文学对于语文教育的影响有:加深了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外交流的能力、有利于汉文化的良好传承、促进语文教学的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然.浅论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的相关性[J].文学教育(下),2016,(03).

[2]卢永和.试论基础文科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普通本科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5,(01).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考改革 “浸入式”教学法 大学英语

一、“浸入式”教学法

“浸入式(Immersion)”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加拿大法语区首先开创。它是指用非母语的第二语言作为直接教学语言的基本教学模式,即将学生“浸泡”在目的语言环境中(刘亚玲,2009)。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使用目的语言教授目的语言,又使用目的语言教授相关学科课程。换言之,第二语言既是学习的内容和对象,又是学习的工具和手段。“浸入式”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使用目的语的丰富的语言环境,实现由孤立单纯的外语教学向外语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把握好第二语言的具体功能和内涵,达到浸入式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与“浸入式”教学法

(一)国内大学英语教育现状。

首先,20 世纪末中美关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经济及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接轨。英语教育得到官方的认可并迅速普及,英语成为必修课,被广泛纳入初等及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英语教育的投入随着高校扩招达到顶峰,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向大学英语教育聚拢(陈晓莹,2012)。一方面,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英语专业受到全国各大高校的重点关注,几乎每所高校都开设英语专业。另一方面,大学英语四、六级几乎成了大学英语教育的代名词。然而,近十年,大学英语教育受到了各方质疑。那些手持四级、六级证书的大学毕业生,发现自己甚至连最基本的口头交流都不能完成。大学英语教育质量与倾注资源的对比失衡,引起了全社会对其教育模式甚至存在必要性的质疑(束定芳,2012)。

(二)在我国推广“浸入式”教学法面临的现实困境。

尽管“浸入式”教学法在我国已受到广泛关注,但总的来说,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浸入式”教学的研究与推广任重而道远。“浸入式”教学在我国外语教学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掌握浸入式教学的师资严重缺乏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法语“浸入式”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 它强调教师用法语与学生进行实际而有意义的知识和思想交流。教师精通英法两种语言,无论讲授哪门课程,他们都能使用流利的法语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或帮助。他们不仅是称职的专业课老师(如数学、历史、地理、文学等),还是优秀的法语老师。我国目前的大学专业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应用能力、口语能力不足,这直接影响英语“浸入”的浓度;英语教师不懂学科专业知识,难以胜任“浸入式”英语教学。

2.与“浸入式”教学相配套的教材很不完善

与“浸入式”教学相配套的教材应是成体系、完全第二语言化的。如果没有系统专业的教材,“浸入式”教学就没有一个物质载体,教师与学生有意义的互动便难以实现。目前,我国大学所使用的教材多是中文教材,不便于教师采用“浸入式”教学法。

3.受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能力制约

学生的语言基础和现有知识水平是制约“浸入式”教学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推行的英语半“浸入式”学科课程教学模式,对学生有不同于母语学习的高要求。就我国“英语浸入式教学”下的学生的情况看,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双语学习意识淡薄,对“浸入式”教学认识不足,另―方面是学生的语言基础很难适应英语“浸入式”教学的要求。必须注重强化学生的双语学习意识,激发双语学习热情,夯实英语基础,实现双语教学师生的积极配合和双向互动。

三、专业学科与大学英语教育结合的“浸入式”教学

(一)制订宏观英语发展规划。

我国的外语教学至今已经历60多年的发展,其仍应根据当前国家发展及学生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教授提出,鉴于我国正“由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转变”,“制订科学的外语发展规划”是必要的,“国家建立一个统管或协调外语事业的机构”应提上议事日程。外语界学者胡文仲教授认为,外语教育规划是语言规划的一部分,有相应的机构统管外语教育并制订长远的规划非常重要。中国的国情,和加拿大的双语教育及“浸入式”教学的成功案例相比,毕竟是两个国家的两件不同的事,照搬或简单借鉴不可取。实施“浸入式”教学法,我们必须着眼于国家语言安全问题,进行外语教育的科学规划,深入研究适应我国现在和今后发展的外语教育的益策良方。

(二)在依托学科知识和习得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英语教学。

依托学科知识原则是指英语学习与大学学科内容学习并行,即学生在学学专业学科内容的同时自然习得语言,使大学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与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合在一起。语言的基本功能是承载内容,运用中的语言当然都承载内容。学习语言要不违背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同时运用学语言的基本性质,依托学科知识的“有内容”的教学是必然的,即运用语言习得原则。

(三)组建专家队伍,编写双语试验教材,形成互动体系。

我国的英语浸入式教学处于起步阶段,要促进英语浸入式教学的有效进展,必须建立一支开放性的专家队伍,制订指导方案,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成立课题组,吸收优秀教师参加实验研究,发挥积极性,有利于推进实验进程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结语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和高考改革的进程,高校英语教学将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从国内大学英语教育现状,“浸入式”教学在我国的发展,在我国推广“浸入式”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三方面,阐述“浸入式”教学法及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根据中国国情及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专业学科与大学英语教育结合的“浸入式”教学,以为个人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服务。为了更好地实践“浸入式”教学法,大学英语教学应制订宏观英语发展规划;在依托学科知识和习得原则指导下进行英语教学;组织专家队伍,成立课题组,形成互动体系;创造合适的双语学习环境,为大学英语教学在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发展提出新思路。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文报刊;文化;语言;英语教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间交往的日益频繁,文化呈全球化、多元化特征。外语教学担负起培养学习者文化素养的重任。英文报刊教学因其复合性、实用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端木义万,2005:39)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阐述了国内外报刊教学的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英文报刊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它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文化导向教学应成为英文报刊教学发展的新方向。

一、英文报刊教学的背景分析

在国外,早在上世纪30年代,“报刊教育”(Newspaper In Education简称NIE)的概念就被提出,其目的是通过报刊教育发展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美国将“报刊教育”正式列入部级研究项目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美国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报刊教育”对少数民族和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效果特别明显。英国学者保罗﹒桑德森列出八条理由指出报刊适合学生教学使用。比利时也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报刊教育国际项目,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开展报刊教育。

在国内,英文报刊作为教学资料的重要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英文报刊选读类课程由国家教委定为高校专业英语的选修课始于1990年,到2005年,已有80%的高校开设了英文报刊选读课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和《大学英语课程要求》(2004)都明确将读懂英美报刊列为英语阅读水平的标准之一。1998年,全国80多所高校联合成立“全国高校英文报刊教学研究会”并多次召开英文报刊教学研讨会,对英文报刊的教学与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英文报刊教学研究也呈现积极状态。文献研究发现,1990-2005年,我国外语类核心期刊(根据200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共发表关于英文报刊研究类文章40篇,其中32篇针对英文报刊语言特点,主要涉及语言、篇章结构、体裁等。8篇关于报刊教学,内容涉及课程建设及教法。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对英文报刊教学的研究与国外有很大差距,基本处于对英文报刊本身的好奇和探索阶段。

二、英文报刊教学的现状及文化导入教学的提出

近十年来,我国英文报刊教学已从最初的兴奋阶段进入冷静思考与实践阶段。除在高校普及外,许多高职院校也开设了英文报刊课。2011年教育部教指委开展英文报刊课题研究,希望通过英文报刊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这一阶段英文报刊研究出现了上冷下的局面。通过对2005—2012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章研究发现,仅3篇文章发表在英文核心期刊上(根据2011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这3篇研究内容分别为:语料库建设(郑志恒,2007),教材评价(郝雁南,2007),语法隐喻(曾晓光,2008)。非核心类期刊发文200多篇,呈以下特点:一),研究内容更广泛,重点仍放在对新闻语言本体的研究,其次为教学方法研究。二),研究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更注重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改革。构建主义理论、图示理论、评价理论等都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三),研究开始关注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文献调查表明,国内学者更侧重报刊语言本体的研究,对英文报刊教学模式研究不足,虽然有人提及文化背景,但很少将文化与语言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模式进行研究。

其实,美国早在1996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的外语学习全国标准》中指出:外语教育应包括五个目标:交际,文化,联系,比较,群体。这五个目标都是围绕文化进行的。美国国防部新颁布的《国防部语言技能、区域知识、文化能力战略规划2011-2016》强调军事外语中语言技能与文化能力的融合。欧洲委员会政策部2003年颁布的《从语言多元化到多元语言教育:欧洲语言教育政策发展指南》指出当代语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尊重,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合作。

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也对学习者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因为诸多原因,文化教学并没有真正意义地展开,我国英语文化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文化教学的研究范围和视角有待拓宽,缺乏以系统培养学生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学科整合。第二,文化教学长期目标不明确,短期目标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不完整。第三,只注意语言能力的培养,文化教学只是附属品。

短时间内很难完成系统的学科整合或找到一本意义相近的教材。英语报刊因其语言的时效性、真实性、原味性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替代。它从世界政治、经济、教育、娱乐等各个视角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素材,有利于学生文化知识系统化积累,基于以上认知,我们提出文化导入英文报刊教学。

在文化导入英文报刊教学中,文化教学不再是语言教学的附属品,而是把语言与文化融合在一起教授。一方面,文化教学使语言学习更有意义,更有趣;另一方面,报刊语言本身充满了文化元素,在文化意义下的语言才是活的,生动的。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促进语言知识和文化能力的双重提高。这是文化导向英文报刊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因新时期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特点,文化导入的英文报刊教学应包含以下教育目标:一)系统地丰富和拓展学习者的语言及文化知识。二)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提高学习者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以使他们与不同文化的人交往时持尊重、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三)形成文化能力,即在与不同文化人群成功交际的能力。

三、文化导入英文报刊教学的发展前景

英文报刊教学在我国开展只有几十年,文化导入英文报刊教学的成功探索会促进学生文化能力的发展。但该研究总的来说在我国缺乏理论体系和哲学基础,虽然有国外成熟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可以借鉴,但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和学情的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文化导入的英文报刊教学中,将需解决以下问题:一)英文报刊阅读材料的赛选,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内容的整理和扩充。二)文化导入程度的界定。三)基于文化导入英文报刊教学有效模式的建立和对于该模式有效性的评价。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文化知识的完善。

一个新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必定要经过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过程,因此,文化导入英文报刊教学还要经历一定实验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它的研究方法将得到补充和完善,教师也将获得宝贵的经验并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化导入英文报刊教学的内涵和实质。

四、结语

基于文化导向的英文报刊教学是对英语教学的新探索,是将语言与文化融合在一起教授的新尝试,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文化能力,以适应21世纪对新型外语人才的需要。该研究将帮助教师建立新的英语教学观,推动教学改革,最终服务于当代外语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端木义万,报刊教学与外语教改[J].外语研究,2005,(1):36-39.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翻译教育;需求分析;语言经济价值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8-079-02

一、国内外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语言教育研究现状

语言经济学是一门跨教育学、语言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语言经济学最初用来指导国家宏观语言教育政策与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其研究内容主要为从事经济学角度评价语言教育政策与规划。Jacob Marschak(1965)最早提出语言经济学研究并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本质:价值(value)和效用(utility),成本(cost)和效益(benefit)。他认为,经济学与探求语言方面的优化关系紧密,对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也是语言经济学的重要内容。Vaillancout(1989)系统概述了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标志着该学科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后期欧美各国政府制定了官方语言政策,产生了对语言经济学的需求。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外语教育研究,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外语教育的经济学研究不多,仍以评介国外研究居多,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

1、研究方法单一,多采用描述性的定性分析和静态比较分析。

2、语言经济学与英语教育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落后于我国现阶段英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3、未实现语言经济学与翻译教育创新研究的双向互动。总而言之,完备的理论框架尚未形成,系统研究也比较少。

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技能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语言的使用体现经济价值,其经济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诸多因素。语言的经济价值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够有效地表达和能被理解的互换性特征。语言的经济价值不仅表现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Grin 2003)还表现为微观和宏观语言经济价值。微观语言经济价值指语言的表意功能或手段等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某种信仰和在其驱使下人们为满足其预期需要做出相应的经济付出行为,宏观语言经济价值主要是指“语言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使用地位、频率、语言变化、人们对语言的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语言政策”(Coulmas1992)。某一特定语言的经济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该语言在各种任务、各种职业和各部门活动中的使用程度,而其使用程度又受到该语言的供求规律的支配。语言的经济价值表现在,人们在人才市场中满足社会需求,使用特定的语言工具从事某项职业或参与某项活动,从而获得经济效益。F.Grin等人2000年通过电话采访的方式,收集了在瑞士掌握英语对收入影响的数据。在研究中,英语被分为听、说、读、写四种不同的技巧,根据掌握情况的不同,每种技巧又分为四个等级:熟练、良好、一般、无。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英语水平高收入水平也高,英语水平低收入相对也低。 第二语言水平高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受教育水平高,收入的提高同时也是来自于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其他因素比如经验也都会影响收入的高低。

二、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翻译教育

(一)我国翻译教育现状

翻译的存在已有漫长的历史,但在翻译教育相对来说却非常年轻,这是因为翻译长期以来被融入其他学科,尤其是语言学中,从而阻碍了它的发展,削弱了翻译人才的专门培养和训练。但是跨文化交际的深入发展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翻译需求与日俱增。因此,专门的翻译人才培养在当前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在2007年举办的第五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以Lee-Jahnke为代表的与会者传递出来的呼声与中国译协近年来为纠正“懂外语就能做翻译”的错误认识而发出的强烈呼声一致。根据中国译协的资料,我国现有的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约6万余人,数以十万人以不同形式从事翻译工作,由各种经济成分组成的翻译服务单位有3000余家,年经营额约130亿元。2003年国家人事部正式推出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该考试由中国外文局负责实施和管理。截止2006年年底,参加考试人员已累计35000人次,考试语种从最初的英语扩大到了英、法、日、俄、德、西、阿语7个语种。一些大学还设立了翻译院系,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目前全国已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山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四川外语学院和山东大学等8所高校设有高级翻译学院。2006年,教育部批准了部分高校试点设立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和教育部学位管理和研究生教育司决定设立翻译硕士(MIT)专业学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口笔译人才,以适应我国对外文化、经济交流合作迅速发展的需要。

作为沟通中外交流的桥梁,翻译工作直接决定中国对外传播的效果,也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近十年来,我国外文图书版权贸易增长迅速,仅2003年一年的外文版权贸易额就高达1.94亿美元。翻译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这对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翻译工作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还没有得到全社会应有的重视,没有认识到翻译工作是一个专业高度化的职业,是一项高度创造性的劳动。当前我国翻译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责任心强弱不等,从而造成翻译质量下降,不仅

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对外传播效果,还影响了经济活动的沟通与合作。因此,从语言经济价值理论、市场需求理论、成本效益理论的角度对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等教育教改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基于语言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看,都具有充分的必要性。

(二)关于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翻译教育研究的基本假设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翻译教育研究旨在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的动态需求,翻译工作的经济价值与翻译人才培养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存在的客观原因与本质特征,进而将这种相关性用于探讨翻译教育发展的相关问题。因此,应运用人才的动态需求属性、语言经济价值论和成本效益理论,从宏观和微观、跨学科、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对翻译教育和教改所涉及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等进行基于语言经济学理论的网络式的系统研究,利用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剖析在翻译教育中语言经济价值理论和动态需求对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的影响机制及影响程度,构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相应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翻译教育的对策建议来指导翻译教育与教改。

翻译人才培养热的深层次原因是语言使用的微观经济价值,即翻译教育的预期投资收益。这种微观经济价值导致翻译教育在我国的宏观语言经济价值的提高,这一方面势必驱使人们为满足其预期需要(提高职场价值)而采取经济付出行动(翻译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也对翻译教育与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1、 需求调查与分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求调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连续的、重复的、随着课程的进展而不断进行适时的、反复的调查与分析(Hutchinson & Waters 1993)。动态需求分析有三个阶段:课程开设前所进行的用于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课程中途所进行的用于教学内容和方法调试的需求分析,用于设置更加合理的专业课程的毕业生反馈需求分析。通过进行翻译人才的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各地高校现有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现状调查分析以及各地英语教育政策与发展规划的调查,获得完备的基础数据和第一手资料,建立并不断充实数据库。

2、 基于语言经济学“学习第二外语是一种经济投资”的理论以及调查数据,研究翻译在我国现实和潜在的宏观语言经济价值,即翻译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使用地位、频率以及对翻译工作的评价。基于语言经济学中宏观语言经济价值理论和各地翻译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从宏观层面研究我国的翻译教育。考察我国翻译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评价国家和地区的翻译教育政策与规划,使翻译教育投资的外部教育外部效益最大化,对翻译教育评价和政策产生积极影响。

3、社会需求、语言经济价值与我国翻译教育的发展呈正相关性。这种正相关性客观上要求设计符合市场需要、具有成本效益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确立翻译教育独立的学科地位,以提高翻译教育的内部效益(如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监视、教学内容与方法等),确保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科学化、系统化和个性化。根据市场对翻译人才需求特性及各校的具体条件,并参照其他高校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从而不断形成具有特色的翻译人才培养品牌,不断扩大自己在人才市场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进而根据市场的需求量和需求特性,确定翻译教育师资规模和结构,实现翻译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培训、教材监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最优化。

4、评价体系的创新研究是探索翻译教育发展方向与模式的重要环节。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相关评价体系应有合理的构建。

三、结语

如何在对我国翻译教育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过程、翻译人才的市场动态需求、高校翻译教育现状、国家及各地翻译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进行充分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充分体现市场导向性、具有成本效益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及评价框架与指标体系,成为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翻译教育研究的关键问题,这一问题关系到翻译专业的特色,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社会对翻译学科和翻译人才的评价与翻译教育政策的制定。

参考文献

[1] Coulmas F. Language and Economics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2.

[2] Grin F. Evaluating policy measures for minority language in Europe: Towards effective, cost-effective and democratic implementation[R]. Flensburg: European Centre for Minority Issues, 2000.

[3] Grin F. Language planning and economics [J]. 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 2003, (1):1-66

[4] Marschak J. Economics of language [J]. Behavioral Science, 1965, (10)

[5] Vaillancourt F.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 planning [J]. Language Problems and language Planning, 1983, 7(2):162-178

[6] Vaillancourt F. Language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in Quebec: Measurement, findings, determinants, and policy cost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1996,(121):69-92.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对外汉语 主动

一.对外汉语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产生背景及现状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先后掀起了两次“汉语热”学习热潮,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汉语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并推动了整个国际形势的变化,带动了新中国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迄今为止来华留学人数已臻6万,进修汉语者已达4万,为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在不断实践中出现了较为棘手的问题,单一化的“传授式”教学模式未能在更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汉语难”思想意识未能得到改善,反而无形中加深了学习汉语词汇与典故的困难性。“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变革传统被动式教学法为宗旨,强调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以势引导学生的积极探索情趣,深化词汇记忆与熟练运用技巧,加强对于汉语特殊用法的掌握技能。从对外汉语教学调查现状而言,传统的机械讲授教学法不能将教师传授的汉语知识及时融会贯通、合理运用,反而不易培养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因此,对“体验式”对外汉语教育模式进行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1.要求教师正视国内外文化差异

语言是一种牵涉到人类意识活动、社会文化背景、历史背景、民俗风情、群众思想、形态特征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社会活动,在人们语言信息传递与思想意识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语言教学”在外延上又会与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课程论、教育模式、教育现象相关联,非但如此,还与不同国家民族各自语言文化底蕴以及文化本质内涵紧密相联,不仅是一种文化知识教育教学现象,兼具同一性与多元化、复杂性本质特征。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本身需对“外国语言文学”建立起充分地理解认知,在本民族语言体系基础上实现再次跨越,需要进一步掌握“外国语言”文化现状与人们心理活动状态,在固有教育思维模式上灌入新的语言观念与认知体系,因此,我国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改变学生认识心理与文化理念的必要性,以学生心理特征变化为导向进行针对性教导,在认知跨文化心理的前提下施行“体验式”教学,全面推动我国对外汉语教育的发展普及。

2.培养学生的体验意识,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和创造力

“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强化“汉语易学”思想,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扩展其求知欲与探索情绪,让其在主动表现与积极认可肯定中获得愈加多的成就感,而非在“天书”、“压力”与困难中寻找重复磨练机会,需要学生在课堂讲授中以积极的“体验”活动来增强学习信心与乐趣,通过与教师在思想行动上达到共鸣来合理融合各种有利学习因素,实现学生内在创造力的完美发挥,通过自我探索、认知与发现来切实提升掌握与运用汉语水平技能。

3.教材教法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现状;趋势

一、当前我国小学英语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与世界各种交流的不断深入,英语教育也日益显得重要,小学作为学业启蒙的重要阶段,对于英语教育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我国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但是东西部发展极不均衡,东部以其经济优势和区域优势吸引大量教育人才,教育资源比较充沛,而西部相对缺乏大量的英语教育人才。在硬件方面,同样存在着很大差距,东部有能力完善其教学设备,而西部往往只能靠国家补助。城市与农村的两极分化,由于城市有经济资源优势,大量人才由农村流入城市,在城市有丰富的英语教学人才,农村却极度匮乏,直接导致城市和农村英语教学两极分化,再加之各种教育资源享受往往城市优先,加重了这种两极分化。由于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特色,在小学刚开始接触英语伊始,往往就以应试为教学目的,失去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应用作用,这也是一直困扰我国英语教育各阶段教育的问题。在小学英语教育中也同样存在,也是急需我们去解决的教育问题。

二、我国小学英语教育的趋势

在国际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小学英语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其趋势主要表现为:注重质量,注重能力。我国每年增加几百万的小学生,在如此大的基数下,怎样保证教学质量是目前小学英语改革的重中之重。这里说的质量并不是小学生的应试成绩,而是真正以一门语言的使用价值来说的,使学生学到真正有价值、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语言知识。能力的培养,即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英语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学往往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英语学习本来就应该以实用为宗旨,在小学英语教育中注重其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好英语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包天仁.我国小学外语教学的形势和前景.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学前双语教育 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 真实语言环境 文化渗透

一、前言

在我国,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双语教育已由趋势成为事实,学前双语教育也成为我国教育研究和改革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幼儿园已经实施和准备实施双语教育,这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然而,我国学前双语教育的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如双语课程的安排、双语教材的选择、双语师资的状况、双语教学的模式或方法等。本文结合学前双语教育探讨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

二、学前双语教育的现状

鉴于我国幼儿师资培养的现状,幼儿教师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用双语进行教学的能力有限,虽然她们注重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他们设计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受到孩子们的广泛喜爱,但却很难体现双语教育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他们常常只能用汉语代替英语表达,给孩子提供学习和模仿的机会较少,而且目前从事双语教育的多数幼儿教师只注重单词句子,难以创设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育环境,也没有注意到东西方文化的诸多差异,远远不能满足双语教育要求。而学前双语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的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的训练,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凋发展。

三、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

浸入式(Immersion)是指用第二语言言的一种外语教学模式,即学习者在正规教育环境中的全部或部分时间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教授者只用第二语言面对学习者,第二种语言不仅仅是教学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学和学习的工具。浸入式教学模式(immersion)基本有两种:全部浸入式(total immersion)和部分浸入式(partial immersion)。在我国,我们所称的“学前双语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外语部分浸入式教学模式,即幼儿对汉语和英语的学习是同步进行,在此教学模式中,英语是“双语教学”中使用的目标外语,因而叫英语浸入式教学。双语教育要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符合幼儿的能力、需要和兴趣,在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时,注重幼儿的认知经验,使经验和体验成为两种语言学习的纽带和载体,而“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实现双语教学中英语教学的要求。

1.浸入式教学法遵循语言习得的规律,提倡为幼儿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

FredGenesee认为大部分儿童的第一语言能力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进行不断的、有意义的交流而获得的。根据Krashen的语言习得习假设,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是而且只能是通过自然习得过程来获得目标语能力。这种自然习得的能力可以使语言习得者既能获得接受性技能,又能获得产出性技能。而浸人式英语教学就是以习得论为基础的,强调自然习得。与此同时,浸入式教学法提倡为语言学习者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这一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有意识“教”英语的做法,尽可能地去创设英语语言环境,让儿童在这种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有意无意地接受英语。在浸入式英语教学,不提倡一个单词读数遍的机械、枯燥的英语教学法,而是大量地创设语言环境,通过自然习得获得英语,并在实践和体验中掌握英语。如幼儿园都有幼儿下午吃点心这一惯例,老师可以借助这一真实的语境传授一些日常用语:Would you like…?Do you like…?Which one do you like…?又如,在教授水果类英语单词时,老师可以借助实物,通过幼儿直观的视觉体验,让其学apple,pear,banana,orange等单词,而不是让其想象各个水果而去机械的记忆单词。除了在英语课上注重英语学习的体验,也要注意把英语运用到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中去,尽可能多的运用幼儿园英语日常用语与幼儿进行交流,努力创设真实的英语习得的环境和体验。如在幼儿每天入园时,一句很自然的问候:Good morning! Hi!等等;当幼儿在非英语课堂游戏活动中表现好时,一句很得体和及时的赞美:Well done! Wonderful!等等。但在语言习得的初期,允许儿童使用汉语,但尽量鼓励其养成说英的习惯,要逐步实现全英文的交流环境。

2.浸入式教学法在重视语言学习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文化渗透

浸入式教学法在遵循语言习得规律创设真实语言环境的同时,还应重视文化渗透。这应是实施浸入式教学法的关键。如果不了解英语赖以生存的英美文化,不了解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和准确运用这一语言,更谈不上自然得体地交际。著名语言学家 Thomas认为:“若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错误,他可能被认为是没礼貌和不友好。他在交流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粗鲁和敌意。”胡文仲教授则认为:“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而目前从事双语教育的多数幼儿教师只注重单词句子,并没有注意到东西方文化的诸多差异,对西方文化习俗知之甚少,以至出现“Chinglish”,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用“吃饭了吗?”“上那儿去?”“到那儿去了?”等言语来作为问候语,而这些问候语直接迁移到英语里,对英美人来讲不但不构成问候,反而会起反作用。他们会把“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认为是对他们隐私的窥视。把“Have you eaten?”当作是一种邀请的信号。如幼儿每天要和教师说“老师早!”“老师好!”,而在英语中无一词在意义上、用法上与汉语的“老师”完全对应。曾见某幼儿园门口写着“Good morning,teacher.”“Good morning,Teacher Zhang.”等等。殊不知,这些说法是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因为在英语国家称呼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老师一般在姓氏前冠以“Mr.”“Miss.”“Mrs.”,而不可用“teacher”。因此,运用浸入式教学法时,在创造真实语言环境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讲英语国家的文化渗透。

四、结语

鉴于我国学前双语教育的现状――重知识轻体验,本文探讨了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和采用其模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即浸入式教学法遵循语言习得的规律,提倡为幼儿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浸入式教学法在重视语言学习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文化渗透。然而,学前双语教学的模式没有固定的形式,只有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孙丹.浅谈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2).

[2]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2002,8(6).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1999.

[4]朱学英.学前双语师资培训问题及对策.衡水学院学报,2008,(4).

[5]雒蕴平,卢伟.对学前双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6,(6).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校外语教学 创新教育 实施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本质要求。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外语教学能否有效地提高质量将直接影响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职责和应有之义。

一、创新教育的含义

“创新”的英文对应词是“Innovation”,创新是创造与革新的合称。它具有新颖性、独特性、价值性。

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能够赋予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并涉及教育的各种类型,覆盖教育的各个层面。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影响、开发、培育活动,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就价值观而言,创新教育具有超前性。创新教育强调人的生命质量、生存价值和能力,尤其是继续学习能力、实践创造能力、生存发展能力和共同合作能力。就教学观而言,创新教育强调主体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创新教育的本质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二、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发展现状

改革20多年来,我国外语高等教育得到了恢复和重视,在教材编写、课程设置、考试制度、教学手段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培养了大批的外语专业和普及性人才。但另一方面,外语教育的现状与效果还远远不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态势的要求。在教学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观念陈旧、内容偏颇、方法单一、手段落后等问题。在教学效果方面,突出表现在学生的外语综合素质不高,听、读、说、写、应用能力失衡。

目前,我国英语教学的主流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这种模式固然有其优势,但学生的计划完全从属于教师的教学安排,学生往往缺乏自主性,经常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通常是教师讲解占用了大半的课堂时间,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学生往往存在这样一种错觉:学习英语就是不断地积累一组组的语言实体,孤立地学习一个个结构,一条条规则,把语言学习变成机械的语言结构堆积。自始至终站在讲台上的教师虽然可以通过教学把语言的重要特征直接传授给学生,但语言能力却不可能有教师直接传授,这使得学生难以提高对所学语言的理解以及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听说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传统的语言教学观念必须改变,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的创新思维。要改变这一状况,外语教学急需引入创新机制,走创新教育之路。

三、外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

1、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转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创新教育的实施最终要体现在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学观念创新是根本,没有观念上的转变,就不可能带来教材、方法、机制、手段等的革新。笔者认为,当前外语教学观念创新应当以开放的眼光建立开放的模式,从强化交际教学入手,使学生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均衡发展,提高学生外语综合素质。近20多年来,交际教学理论在国际上广泛传播,是当今国际外语教坛的主流。交际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意识,提高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外语学习热情与应用能力。它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被动的、单向灌输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使之向主动的、双向交流的、开放的教学模式转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过去的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参与,从单纯的语言知识学习转为语言的实际应用,在教师创造的语言环境中用从课文中刚学到的语言知识去加以发挥和应用。这不仅能及时帮助他们加深对某一具体语言技能的理解和应用,还有助于促进他们积极思维,提高表达的条理性、逻辑性和策略性,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尝试多样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是创新外语教育的重要保证。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可以营造真实的外语语言环境,增强视听效果;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教学程序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配备语言实验室、多媒体图书馆和阅览室,建立网络教学,实现外语教学立体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创新的广阔天地。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由于图文声像并茂、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引起同学们的较大关注,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与要参与的意识。外语是一个民族走向开放,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必备工具,这一性质决定了外语教育天然地带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也决定了其教学手段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信息传播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化的外语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仅从网上教学来说,外语教育手段的创新天地也是无限广阔的。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经常变化课堂组织形式,使学生充满好奇和新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3、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育政策;《课标》;教育实践;衔接性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考英语将实行社会化考试,这一决策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热议。现阶段高中英语教育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等原因,外语教学受到不少质疑和批评,外语教育政策的评估与调整刻不容缓[1]。实际上,外语教育政策最终要落实到外语课程政策上,高中英语课程政策主要由《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教材政策及高考英语政策组成,其中《课标》是核心[2]202[6]。但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语教育政策与教学实践的衔接还关注不够。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衔接性研究是以问题驱动的,基于语言教育实践并以政策为指向的研究,中国当前以语言教育规划为核心的衔接性研究正当其时。外语教育政策属于公共政策的分支[3]28。公共政策过程包括议程设定、政策制定、实施、评估、调整、终结,其中实施过程是检验政策有效性的最关键环节[4]8,而外语教育政策的实施成效在于其对于外语教育的目标是否实现,这又依赖于政策的上传下达及政策目标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衔接效果[3]125。鉴于此,文章主要以《课标》为政策对象,从教师对政策的认识与评价、教师的教育实践、学生对教学实践的反馈3个方面,对高中英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衔接性及其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反思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高中英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衔接性研究

(一)教师对高中英语教育政策的认识与评价

中国高中英语教育政策由中国教育部基础一司和二司制定[5]248。2003年,教育部颁布《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它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李娅玲指出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内输入”模式,缺少自下而上的意志上传[3]176-183。教师是《课标》客体的重要组成,是将政策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关键群体[6],同时,教师也会作为政策制定的主体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对政策的认识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教学实践,对此进行考察对政策的落实尤为关键。从既有文献来看,此方面的成果还比较少。罗桂秀通过问卷考察了40位教师对高中英语课程政策的态度与认识[6],研究发现:在《课标》方面,大多数教师认为《课标》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过高,最难实现的课程子目标是语言技能目标与文化意识目标,《课标》的制定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60%的教师认为《课标》中最难操作的实施建议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在教材方面,多数教师认为教材存在缺陷,教材内容和课后练习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高考英语方面,多数教师认为选择题题型并不能有效考察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高考试题与教材的课后练习并未有效衔接,也没有很好地体现《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徐冠兴调查发现,天津市部分参与课改的高中英语教师对《课标》理念的贯彻存在偏差[7],对其规定的课程目标认识不足。张曦元也发现,教师对《课标》认识不足[8]。不过陈芳发现,教师理解和实施《课标》的能力自评在多个方面与所在学校学生的英语能力无显著关系[9]。这些研究显示,尽管《课标》政策引导着课程教学,但大多数高中英语教师对此教育政策的认识相对不足,评价褒贬不一,进而可能影响政策在教学中的实践。

(二)教师的教育实践

政策的实施是政策过程的最关键环节,事关政策成效的达成。英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就体现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衔接好坏体现在教师是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进行教学。在外语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是政策的主体,但教师才是真正把政策转化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没有教师的实践,政策就只是文本而已,如果忽视教师作为教育实践者的角色,忽略外语教育实践本身,无疑会为外语教育践行制造障碍[2]126。对教师的教育实践状况进行实证调查至关重要。从既有文献来看,涉及教育实践的研究较少,主要从教育实践(即政策实施)面临的困境及教师的教学实践两个角度进行研究。第一,教育实践(即政策实施)面临的困境。目前政策实施还面临诸多障碍,如政策脱离实际、经费投入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严重等[3]193-196。整体上,实施《课标》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对学生评价难、评价方式单一、老师负担过重[10];某些课程目标前后矛盾,要求过高,不易实施;对《课标》的理论基础的可靠性的疑问造成的困难;现存的高中英语测试体系对其实施带来的阻力;其他因素如师资缺乏、课程资源不足、教师接受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少等[11];《课标》未兼顾阶段性、地域性差别和城乡差异,缺乏相关部门的支持,应当贯彻多模态教学,解决教学的费时低效问题[12];教材使用期限问题;还有一些学校擅自更改课程时数,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13]。因此相关部门应针对以上问题制定相应方案,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与《课标》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第二,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遵从《课标》规定的5个方面的目标,是检验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衔接好坏的依据。语言技能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厚此薄彼,对于学生听力、阅读技能的训练远超对口语、写作技能的训练[7]。申丽调查发现长沙3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读写4项技能均存在一定问题,如阅读理解水平不高、阅读速度慢等,原因在于教师仍侧重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科学阅读与学习习惯的引导,学习动机不强[14]。张曦元发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师过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阅读能力低下等[8]。邓兆红发现英语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未遵循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基本原则,未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普遍较低[15]。语言知识方面。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存在一定弊端,很多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学,未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探究等方式自己发现语法和词汇规则,因此学生并不能做到学以致用[7]。情感态度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忽视了人文素养教学,学生也缺乏情感态度学习的积极性,情感态度目标与教学实践脱节[16]。学习策略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缺乏深入、系统地引导[7]。文化意识方面。学生和教师文化意识目标缺失,实施难度大。教师自身文化知识欠缺,对文化教学不重视且教法单一,学生对文化学习动力不足,教师应加强自身文化素养,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其文化意识及批判思维能力[6][17]。既有研究显示,《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较低,教师教学实践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教育规划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课堂对《课标》政策的实践研究成果十分有限。

(三)学生对教师教育实践的反馈

作为外语教育政策的重要客体,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评价与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目标与需求。如果教师并未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进行教学,反而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说明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教育政策的目标相背离[2]127,间接表明政策目标的不合理。而涉及该方面的研究也十分不足。罗桂秀调查发现,约50%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最主要的目的是掌握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约30%的学生是为了应付高考,而60%的教师秉持“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的思想;多数学生认为,未来学习和工作所需的英语能力与高中阶段学习和考核的知识很大程度上不相符[6],这说明语言教育规划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郎雪调查了高中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情况,发现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很少能设置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很少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条件,平时不会记录学生的课堂发言等课堂活动情况,期末成绩仅由考试分数构成[18],可见,学生在形成性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实现,评价方式仍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孙勇发现,高中生对目前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兴趣不高,认为写作训练的有效性低,希望教师采用符合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方式[19]。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反馈状况不容乐观。学生作为政策的接受者,其态度对评估政策的有效性尤为重要,在学习需求、方式和手段多元化的当今时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亟待得到充分重视,这方面成果也需加强,以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主要不足与反思

既有研究对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意义重大,也丰富了中国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研究,但成果仍比较有限,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一,从理论支撑来看,现有研究的理论基础较为单薄,理论建构不足。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是以语言政策和规划理论为基础的,由于语言政策和规划理论的不完整性,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3]27。因此,如何从理论高度构建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体系,还需更多的关注。第二,从研究内容来看,诸多研究对外语教育政策(如《课标》)的内容介绍和描述居多,但缺乏深入的探讨;而教师对高中英语教育政策的态度和评价、教师的教育实践状况、以及学生对教师教育实践的反馈是探究教育政策与实践衔接状况从而进一步检验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这三方面的整合研究却鲜有见及。政策制定者需要知道政策的有效性如何、传达者传达效度如何、接收者学习需求的达成度如何,每个环节都紧密相关,值得深入调查研究。第三,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此领域实证研究成果较少。邹为诚指出,研究外语教育政策,应采取定性调查、补充式定量调查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手段[20]。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好坏与政策的有效性直接相关,建议各学者加强此领域的实证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既要有理论的分析,又要有实践的探讨,关注课堂教学,通过记录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测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来反观政策的有效性。此外,由于外语教育政策属于公共政策的范畴,可借助公共政策的研究框架,为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提供全新的思路。第四,探索新的研究视角。总体来看,中国的外语教育,缺乏战略层面的整体思考和规划[21]。长期以来,中国高中英语教育实践深受“费时低效”的困扰。从外语教育政策发展角度来看,“费时低效”是对外语教育政策最为核心的价值问题的判断,主要是对外语教育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提出质疑[22]208。而政策的有效性又与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各个环节密切相关,因此外语教育的“费时低效”不应仅仅归结于外语教师的教学问题,而应当审视中国整个外语教育政策制度。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不足并不能简单归于教学方法或课程设置问题,更关涉到语言政策问题,涉及政策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环节,更牵涉到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大局。需关注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实施和评估环节,从公共政策分析视角探究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状况,在研究政策本体的同时,更要关注政策主体及客体,并探析影响其衔接性的各种因素,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国高中英语教学的质量,促进政策制定和落实的科学化。

三、结语

文章聚焦国内近年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衔接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现状,从教师对政策的认识与评价、教师的教育实践、学生对教学实践的反馈三个方面对高中英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性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反思既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学界目前对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性研究关注还比较不足,需构建科学的研究体系,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视角与方法。

作者:杨荣华 董云云 单位:河海大学

[参考文献]

[1]赵蓉晖.中国外语规划与外语政策的基本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1).

[2]鲁子问,等.外语政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娅玲.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陶学荣.公共政策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5]张治国.中美语言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罗桂秀.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下中国高中英语课程政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徐冠兴.关于天津市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调查与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2).

[8]张曦元.新课标在普通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陈芳.教育评估中的情境效应分析———以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评估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5(5).

[10]陈琳.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与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有关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5-07-29.

[11]何旭良.实施《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困难面面观[J].琼州大学学报,2006(6).

[12]杨家勤,刘金菊,金仁慧.浅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与多模态教学[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4).

[13]孙书京.当代中国高中英语课程问题研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学时等问题的历史比较[D].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4]申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技能目标在长沙市区实现状况研究———基于课堂教学[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5]邓兆红.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视野下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6]林丽香.高中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7]刘社奇.高中英语文化教学调查研究———一项基于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调查[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8]郎雪.高中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实施情况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9]孙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问题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0]邹为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评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3(6).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外语能力 语言能力 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外语能力的界定

(一)语言能力

乔姆斯基(Chomsky)语言能力观在语言学研究中影响甚广。语言理论的中心任务是解释语言能力,为了便于研究,他将语言能力理想化,将它定义为理想化的说/听者关于语言的潜在知识。乔姆斯基在其著作《句法理论要略}(1965)中明确指出:

1.“语言理论主要涉及理想说/听者,在完全同质的言语社团里理想说/听者完全知道其语言,在语言实际运用中应用语言知识时不受与语法无关的条件诸如记忆限度、干扰、注意与兴趣的转变、(杂乱或有特点的)误差等的影响。”

2.“因此我们从根本上区分语言能力(说/听者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即具体情况下语言的实际运用。”从乔氏的论述可以看出他把知识和运用截然分开。此外,乔氏(Chomsky,1975,1980)在后来的著作中把知识(语言能力)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分开,他认为从理论上讲人有可能具有语言知识的认知结构而没有使用该结构的能力,知识处于比能力更抽象的层次。他进而指出知道语言等于处于一种心理状态,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等于具有某种由规则和原则构成的心理结构。他把知识描写成一种“稳定的状态”或“获得的状态”,又把语言知识与语法知识等同起来,语言能力即语法知识。乔氏还认为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语言间具有普遍性。他认为存在普遍语法,由一套适合所有语法的通用原则和参数构成。语法又分为核心语法和周边语法,儿童的语言习得主要是由于普遍语法受环境的激发发展成成人的语言知识,同时儿童还得学会不遵循普遍语法的周边语言内容。

总之,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某种比语言本身抽象的知识状态,是一套原则系统、一种知识体系,并非一种处事的能力,甚至也不是一种组织句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他的语言能力是指一个理想的操本族语者内在化了的语法规则。

(二)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2O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在《论交际功能》中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他认为,一个学语言的人,他的语言能力不仅指他能否造出符合语法的句子,而且还要看他是否懂得在什么时候该说,在什么时候不该说,在什么时候对谁用什么方式讲什么话,即交际能力不仅包括懂得语法规则,还必须包括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包括四个参数: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现实性。语法性相当于语言能力,适合性也就是可接受性,得体性指语言恰当得体,现实性指语言的确是现实生活中使用的。20世纪90年代应用语言学家巴克曼和帕尔默(BachmanandPalmer)提出了外语交际能力的概念,他们认为外语交际能力主要由语言知识和策略能力这两大部分组成。其中语言知识包括结构知识和语用知识。策略能力包括目标确定能力、估计衡量能力和策划实施能力。概念的核心如何运用交际能力完成交际任务。交际能力可以指母语交际,也可以指外语交际。海姆斯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运用的适当性,语言的运用要适合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运用适当与否,不是由语言本身决定的,而是由该语言的特定文化社团所决定的。而与母语交际不同的是,外语交际的双方往往存在着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交际规则。当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交际时,就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广泛而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与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进行交际的具体活动。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三个部分:

1.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每种语言的文化背景都是不相同的,而这种不同又可分为表层上的差异和深层上的差异。表层差异包括语言、饮食、穿着等。深层差异包括观念、价值、交际规则等。文化表层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深层上的差异的感觉并不是明显的。

2.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培养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过程。要从观念上认识文化同语言一样是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我们才能在行为上表现出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宽容。

3.处理跨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交际者能够根据双方文化背景,灵活地调整自己的交际行为,使交际取得预期成果并能够处理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冲突。

综上所述,外语能力可以分解成为语言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两部分。外语能力的表现就是如何在交际场合中正确运用和发挥自己的语言能力,成功地完成交际任务。

二、外语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1.外语政策

外语政策是一个国家外语教育的引航员,指导这个国家的外语语种的选择、外语教育发展的规模,以及外语教学方法等等。Masuhara(1998)认为,国家教育政策与社会政治需求、市场囚素和国家的经费、资源等因素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外语政策,首先要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需要。除此以外,国力即教育资源的多少、学生原有水平的高低、语言学习规律等因素也决定着外语教育政策。

2.社会需要

外语政策总是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外交政策。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语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了,对外交流已经遍布了整个社会,扩大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国外技术、资金的引进,以及一些跨国公司和外资公司的建立,不仅需要外语人才的岗位越来越多,而且对听说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求刺激了供给。在这些外界因素的激励下,一些学生逐渐不再满足校内的外语课程,开始自学或是参加社会上的外语培训班。

我国的外语教育面临着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要求,因此培养能胜任对外交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以满足我国科技、经济和文化等发展的需要,提出把原先以培养学生单一的阅读能力为重点转变到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和写能力沏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外语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当然我们也应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社会对外语的需求,对能力的需求在地区之间差别很大。

3.教育资源

教育也要讲效益。如果把社会看做是一个有机体,那么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消耗,还有损耗和浪费[51。毕竟我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国家投入的教育资金还是有限的。而外语教育要求的基础设施费用相对较高,因此在外语教学投入时要尽量节约,避免浪费。要做到充分合理地使用现有的外语教育资源。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语言学 话语权 危机

一、中国语言学话语权的危机表现

简要概括,中国语言学话语权的危机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语言学的附庸地位

我们从国家学科目录中可以得知,语言学并非属于国家的一级学科,它是从属于文学的一个分支。“语言学史把传统的语文学说成是经学的附庸,而今进入阶段,语言学在学科设置上又成了文学的附庸,仍然是处在附庸的地位。”

(二)语言规划中的失语状态

语言规划也可以称之为语言计划。它主要指的是“政府和社会团体为了解决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学进行的各种规范和管理工作和活动的统称。而语言规划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也就是直接决定了某一种语言或者相关的文字在社会交际中所处的地位。第二个部分则是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也就是语言文字本体的改造和完善。”我们从学术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得知语言规划属于正宗的语言学的范畴,“但是中国的很多学者针对目前中国语言学现状都分析出:语言学界在国家语言规划中似乎处在一种失语的状态。”

(三)语言教育领域中的失语或弱声现象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语言教育主要由母语教育、对外汉语教育、外语教育以及国际汉语教育等几大部分组成。?有学者曾经指出,在对外汉语教育这一层面的实际实施当中,语言学家们还有少量的话语权存在,但当推行到到了整个国际汉语教育时期,语言学家门的声音和话语权就变得少之又少了。”同时还指出:“汉语国际传播的课题并非单单局限在了汉语教育层面上,它直接关系到了一个国家的安全以及这个国家在语言战略层面的重大课题,但是使我们感到失望的是,我们在此领域中,很少甚至是几乎听不到语言学专家们应有的意见和声音。”

(四)中学语文教育出现弱化现象

中学语言教育上溯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左右,当时我国的语言教育在整个中等教育的整体中还普遍受到教育界和教育者的重视,语言知识也是一项十分关键的重要学科,我国直至90年代中期时,语言知识类题型还在高考的试卷中出现。但是随着“淡化语法”的观点的影响,我国自上世纪以来语言知识的教学就在整个中学教育中不断淡化和弱化,虽然教材中还存在着部分相关内容,但是因为高考并不对此进行考核,因此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未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态度。

(五)价值低估或者被忽视

将语言学这么学科置于整个世界的学科领域中,这么学科无疑地是一门十分领先的科学。“1973年美国语言学会会长格林伯格(Greenberg)以‘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学科’为题。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曾经说过:‘语言学,无论就其语言结构而言,还是就其任务而言,都是在人文科学中最先进而且对其他各种学科有重大作用的带头学科。’”即便如此,语言学在中国国内遭遇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国内的专家学者以及教育人员都常常并不重视语言学的价值甚至忽视其巨大的学科价值。

二、对策断想

(一)提升理论水平

我国如若要提升语言学的地位,首先要做的必须专家和研究者必须无论本体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方面进行探究,都必须能够善于思考并勇于提出问题,不能盲目跟从别人的学术道路,一味跟风,而是应当研究出自己的成果和特色并建立属于自我的特有学术学派。语言学在国内被忽视的很大因素在于中国自古的教育理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国人很难独立的思考和探究,人们很少产生诸如外国学者的种种疑问,不仅很少有话题被提出,世界性话题更是变得少之又少了。中国的专家学者在学术领域缺乏自信,认为国外的学术就是权威高于一切,甚至根本不在乎国人依据自身的话题进行探究,这也在间接程度上阻碍了国人学者提出语言学方面话题和质疑的积极性。真正的学派,有鲜明的理论体系,有强有力的学术领袖,有团结高效的学术团队,有宽大的学术胸怀、民主气氛,还有良好的学术承传等,决不是什么山头、宗派。

(二)强化服务

1.树立服务意识。得到社会的承认,必须密切社会的联系,并且还要服务于整个社会,部分的学术的确应当放置在象牙塔内部去做,做的越深入越详细越好,但必须有一部分需要和整个世界联系,以便逐渐拓宽学术领域至整个世界从而产生广泛的影响,树立光辉的形象同时还要在学术界赢得尊重,如果盲目自大,自视甚高,最终只会被社会所抛弃,闷死在底角。

2.拓宽应用研究面,提高服务水平。语言学服务面宽广,服务功能强大,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生活等各个领域都有价值。语言无处不在,语言服务无往不胜。?比如,中文信息处理需要开发和建设汉语言文字知识资源,但是就是这个方面我国“还得从外国输入”。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第13篇

【关 键 词】小学英语教育 综述 反思

一、理论基础及相关国内外研究

英语学习始于儿童且越早越好的观点从理论上可以归溯到Lenneberg 在1967年提出的“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基于其对于儿童语言障碍的研究基础之上,Lenneberg 指出,儿童从两岁起至青春期(10-12岁)之前,由于受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的影响,能够轻松地习得语言。而青春期之后,大多数人的大脑发生了侧化,人脑已经发育成熟,神经系统不再有弹性,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开始失去作用,语言学习也就越来越困难。[1](p:69)。关键期假说虽然最初不是争对二语习得提出的,但却引发了无数有关二语习得年龄的研究和争论,支持和反对的证据似乎各占半数。

根据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儿童在语言习得的很多关键领域占有优势,只有从小开始学习外语的学习者才可能获得流利的、像本土人一样的口音。而短期调查的结果是:年长的学习者在掌握知识的速度方面较年轻的学习者更有优势,学得更快。[2](p:155)。如果说长期的争论有什么结果的话,那就是:年幼的学习者在语音习得方面比较有优势,但即使是语音方面年龄也只是一个偏爱条件,年长的学习者也可能达到本族语言者的语音水平。

在我国,有关外语学习的起始年龄的争论也一直存在。

关于中国人学习外语是否存在关键期,我国国家教委在1985年组织的全国中学英语调查的结果也表明中学生的英语成绩与是否在小学阶段学过英语并无直接关系。中国的许多老一辈的知名外语专家学者如季羡林、许国璋、王佐良、陆佩弦、王宗炎、范存忠等都是在10-13岁左右才开始学习外语的。他们并没有从幼年学起,但也在外语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1](p:78)。

而“从小学开始开设英语课”这个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外语要从小学起”这个理论的影响。许多人认为:教师应该利用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方面的优势,越早开始教授第二语言越好。因此,在很多国家都有从小学开始开设英语课的尝试,如英国从小学开始就开设法语课程。实际上,在英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给五岁以下的儿童教授法语的现象就越来越多了。[3](p:109)。

受相关理论的影响,我国社会上和部分教育管理人员也认为:外语学习越早越好,外语学习年限越长效果越好。至于是否有必要从小学开始开设英语课及我国是否有从小学小学开设英语课的条件,接下来将结合我国小学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

二、中国小学英语教育现状调查

2001年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争对各地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层出不穷,由于中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教学条件和水平差异很大,小学英语的教学现状也各有不同,下面是几个不同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调查。

(一)上海及其他城市地区小学英语教育

以束定芳教授为代表的课题小组于2001年10月至2002年6月间对上海市的虹口、黄埔等区的二十几所小学进行了调查访问。其调查结果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领导)决心很大,(学生)兴趣很浓,(学校)困难很大,总体效果不佳(束定芳,2003)。教学大纲不统一,教材不统一,合格的英语教师严重短缺,优秀的英语教师更是稀缺,课堂教学是大部分小学生接触英语的主要甚至唯一场所,学生认为英语课有意思的比例也很低。[4]此次调查的样本80%都是上海市处于较好水平的学校,有一定的代表性,课题小组观察到的实际教学课堂80%以上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但即使是这样,调查结果也不容乐观,那么一些非重点的、普通的学校,日常的英语课存在的问题或许就更多了。

近年来,也不断有学者对其他城市如广州市,宜春市等地的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的来说:发达地区及大城市的小学英语教育无论在师资,教材,教学设备,教学方法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市及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英语教育虽然比农村要好,但与大城市比起来,在各方面都还差强人意,有待改进。

(二)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育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要提高我国小学英语教育的总体水平,农村地区的小学英语教育是关键,对其重视也体现了我国的教育公平原则。从全国普遍在小学开设英语课以来,许多学者都意识到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对其现状及问题都进行了研究。

纵观调查结果,大多调查都体现了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困难。1.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农村老师不是英语专业毕业,学历也大多数在专科及以下,转岗教师的比例很大,很多老师利用假期接受英语培训然后回去当老师。许多“半路出家”老师连26个英语字母都还发音不准确,缺乏基本的教学能力,对学生英语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2.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不高,英语接触量太少。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影响,农村的小学生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在课堂上不够大胆参与语言活动。且农村小学生的英语接触量非常有限,除了在课堂上接触英语之外最主要的课外英语恐怕就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了。大部分学校图书馆英语图书严重缺乏,甚至根本没有图书馆。学生也很少拥有自己的录音机、电脑。学生能经常看纯正英语光碟接触地道发音的机会可谓少之又少。3.课堂教学模式单调,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果“费时低效”。应试教育在农村小学英语教育中占着统治地位。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语言知识的输入上。课程安排不合理,使许多老师无法完成最基本的英语教学。且教学设备落后,无法调动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率低下。

(三)少数名族地区小学英语教育

少数民族教育对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而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育的素质教育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的质量,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也有不少学者对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育进行了调查。与农村地区的小学英语教育很相似,少数民族的小学英语教育也有教师水平低,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接触英语机会少及教学设施落后等问题。不同的一点是少数民族的学生一般要学习三门语言,本族语、汉语和英语。这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更多的困难,无论是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还是在教学资源的分配上。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英语教育的实施也困难重重。

三、结论及对策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发现,至新课改实施以来,中国小学英语教育的问题还很多的。上海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教育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通过对上海市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我们不难想见在我国其他地区推广小学英语教学所存在的挑战与困难。虽然这个调查已经过了几年,英语教育的发展速度快,上海的小学英语教育水平也可能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通过最新调查可以发现我国大多数地区小学英语教育水平还是没有达到要求,甚至水平很低,只是根据国家的政策所做的一个表面功夫。

桂诗春教授(1992)18几年前就对“外语要从小学起” 提出了质疑,认为“‘外语要从小学起’或‘外语学习越早越好’这一类说法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充分的依据,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未经证实的假设,不能作为教育决策的依据”[5](p:54)。胡明扬先生(2002)认为,“如果小学外语教学的师资问题解决不了,让一些自己的英语都没学好,发音全是中国腔的老师去教小学生,一旦养成习惯,将来再改就比登天还难, 还不如不学”[6](p:9)。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许多英语基础没有打好的同学体会尤其深刻。如果一开始所学习的发音就是错误的,等习惯养成后再去改是非常困难的。

鉴于老师要利用关键期早点开始教第二语言的结论,世界上也有很多多家开始了小学阶段就开始二语教学的尝试。但纵观国际小学外语教学,到目前为止,国外发达国家小学外语的普及率并不高(1996年美国小学开设外语的学校仅为22%,澳大利亚和日本目前为止也没把外语当成必修科目或只是当做一门拓展课程来学习)。正如辛格尔顿的实验表明的“不具备双语制环境的外语教学没有你要提早进行”[5](p:53)。

具体放在中国的小学英语教育里来说,目前还有很多地区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并不具备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条件。如果只是为了应付国家的政策和考试而强制开始的话,不仅是教学资源的浪费,关键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错误或不合格的基础学习会给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埋下恶果。因此,在不具备条件的地区,不应强制要求开设小学英语课程。对于经济发达、教育水平高的地区或学校,可以开设小学英语课程。但中国目前的英语教育还有很多不足,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好的外语教育方法。比如:美国的外语师资培训模式及相关政策,在美国,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的第二语言进行学习,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大量运用实物材料等。在澳大利亚,外语教师水平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有教师资格证书;除课堂外,教师会带领学生到中国城或中国餐馆参观,每周有一节中文阅读课。在中国,虽然没有像“中国城”那样的外语学习条件,但老师可以多介绍外国文化,营造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总之,小学英语教育关系到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国家及教育界人士对其重要性应给予重视。对于知否该在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及如何开设都应该经过慎重的考虑。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Larsen-Freeman,Diane,and Michael H.Long.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Cook V.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束定芳,励哲蔚,张逸岗.上海市小学英语教学情况的调查与思考[M].外语界, 2003(3):54-62.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外语教育;教育政策;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81-03

外语教育在当今经济、市场、文化以及资源的全球化的背景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语教育关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防安全和战略的发展及导向,因此各个国家在外语教育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力求提升自己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多语言是一个国家的财富,国民掌握多种语言更是一个国家的无形资源。

作为世界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移民数量高达3400万,占总人口的12%。这无疑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外语库”。尽管美国是世界强国,在全世界推行其文化价值观,但由于美国人普遍对国际事务的漠不关心和“美国中心论”的心态,再加上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地位的确立更进一步削弱了外语教育的重要性,致使美国民众学习外语热情不高。美国的外语教育起步晚,对外语教育重视不足,其外语教育质量和普及率都偏低,外语人才也比较匮乏。20世界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开始重视外语的发展,采取了一些教育改革措施进行改善。

进入21世纪,技术、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创建了一个新时代。技术的进步和贸易壁垒的消减为市场的全球化铺平了道路,也给美国带来了更多的竞争。政治体制和运动的全球化对美国的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会的日益多元化正在改变着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美国政府认识到要应对新世纪带给美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挑战,美国的教育体制必须加强学生的外语技能和文化意识。美国要继续领导全球将主要取决于美国学生与世界沟通的能力。为充分迎接新世纪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挑战,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美国积极推行了全面的外语教育改革,真正使美国政府认识到自己外语教育危机是9・11恐怖袭击之后,它使美国清晰地明白缺乏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对美国的影响如此巨大,外语人才的匮乏极大威胁到了美国的国防安全,从此掀开了美国外语教育新篇章。

一、美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的现状

学校的外语教育状况是衡量我们的教育是否在培养全球化公民的重要指标。美国教育部国际研究项目、应用语言学中心(CAL-the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每十年会出资和数据调研组织Westat对全国中小学的外语状况进行调研,为美国政府提供最新的全国和地方性外语教育全景图,该项目始于1987年,于2008年CAL完成了三次全国调研。这个调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量外语教育:外语教学的比重和人数、外语语种和所开设的语言项目、外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教师资质和职业发展以及教育改革对外语教学的影响。调研的对象有超过5000多所公立和私立学校参加,选取的学校地理位置既有市区的、郊区的和乡村学校,调研对象涉及的人员有学校校长、外语教师和部门领导,通过回答CAL的问卷调查表,然后提供科学数据让公众了解美国外语教育发展现状、特点、趋势和规律。每次调研数据要同往年数据进行对比以凸显外语教育发展趋势和问题。2008年的美国外语教育调研报告显现了一些值得欣喜的趋势和特点,但凸显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和值得关注的问题。

1.外语教育的比重。提供外语教学的小学和中学数量从1997―2008大幅下降,小学从原来的31%降到25%,中学从原来的75%降到58%。小学的外语比重下降主要发生在公立小学,私立小学却在过去的十年很好地维持了外语教学,开设外语的学校的量与1997年基本保持一致。开设外语的私立小学从1987―1997一直是处于上升势态,从34%增长到53%;1997―2008年稍微下滑,从53%下降至51%。公立小学却大幅下滑,从1997年的24%下降到2008年的15%,而1987―1997却增加了7%,从17%增加到24%。高中开设外语课程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大约91%。只有少量没有开设外语课程的学校表示在未来的两年有兴趣开设外语课程:8%小学和17%的初级中学有可能在未来开设外语课程。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获取外语教育的机会是不公平的:接收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的学校不大可能提供外语课程。提供外语课程的私立小学的比例(51%)是公立小学(15%)的三倍。

2.语言课程的类型和安排。在过去的十年,西班牙语作为广为传授的外语语种增幅巨大。在小学层面,西班牙和法语继续是最受欢迎的外语语种,其中西班牙语的比例从1997年的79%增加到2008年的88%,中学阶段持续保持稳定93%。然而,法语和德语在中小学阶段都有大幅下滑,小学阶段法语从27%降到11%,中学阶段从64%降到46%。德语在小学从5%降到2%,中学从24%降到14%。提供中文和阿拉伯语的比例尽管低,但在中小学阶段与以往相比都有增长。在2008年有3%的小学,4%的中学提供中文学习课程。1%的小学和0.6%的中学提供阿拉伯语的学习。拉丁语在中学阶段有所下降,从原来的20%降到13%,但小学阶段却有所增加从3%增到6%。俄语和日语在中小学阶段都有所下降。公立小学提供最常见的外语课程基本上是探索类的初级课程,47%的公立小学提供介绍类/入门级别的语言课程,39%的公立小学提供听说读写和文化类的综合型的语言强化课程,剩下的14%的学校采纳沉浸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取得较高的外语水平。绝大多数中学(95%)组织常规的外语课堂,将外语课程分解为听说读写与文化课程。中学提供的高级语言课程的比例从1997年的16%增加到2008年的21%。

3.课程设置和教学。大多数中学的外语课程都有固定的课程设置体系,外语课程的教学更加规范,考核方式也趋于多元化。有固定课程设置的小学在过去的20年里比例逐步增加,从1987年的64%上升到2008年的78%。教材的使用方面,在过去的十年间(1997―2008)使用目标语的文学类作品作为教材的比例在中小学层面的增幅显著。技术作为辅助外语教学手段也出现大幅增加。以网络资源作为外语教学素材的小学增加了三倍,中学增加了两倍。计算机辅助教学素材和教学类技术手段,诸如卫星广播、互动电视、视频会议,在中小学的使用增长迅速。中小学采用以熟练使用外语为导向的考核方式,包括个人当众演讲、口试以及学生学习档案,同时中小学外语教育中学生自评方式的使用也在上升,这样学生可以在监督自己语言提升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2008年调查显示有75%的中小学外语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目标语,而在1997年只有22%。关于课程内容的衔接,只有39%的小学声称小学和初中的外语有一定的衔接。59%的高中称其学生有清晰的初高中外语的内容衔接,与以往相比有大幅提升。2008年的数据也显示美国外语在中小学内容和程度的衔接上不够紧凑,缺少连贯性和递进。

4.外语教师。在美国,有25%的小学外语教师没有任何的资格证书。小学里没有资格认证的外语教师从1997年的17%增加到31%。至少拥有一个具有K-12外语资格证的教师的小学数量也从19%增加到34%,具有小学外语教师资格证书的外语教师的小学从19%增加到34%。但在中学,绝大数学校报告说他们的语言教师是经过认证的专业教师,77%拥有中学执教外语证书,44%有中小学外语执教证书。有的外语教师拥有不止一种证书。外语教师在中小学阶段在上一年都参与了与学科相关的职业发展培训,小学:63%,中学:73%。但是城市和农村的参与度有很大的差别,农村的外语教师参与职业发展培训的比例明显低于城市的外语教师。25%的小学和30%的中学受缺乏合格外语教师的困扰,影响最严重的是农村的中小学外语教学,他们的学生社会经济背景都比城市要差。

5.教育改革对外语教育的影响。在中小学层面,语言教师将全国和州立标准融入外语教学的学校比例从1997到2008年翻了三倍。公立小学标准的使用从25%增加到76%,公立中学从31%增加到89%。有1/3的公立小学和中学报告说他们的语言教学受到联邦《一个孩子不拉下NCLB(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的负面影响,因为该法案强调数学和阅读技能,将资源和资金从外语教育挪开,转到其他学科上,外语没有包括在教育问责中。

二、美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的问题

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相比,美国对外语教育重视的程度偏低,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尽管政府在各个层面进行了推进和鼓励。欧洲许多国家诸如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都要求学生必须学习一门外语以取得中等学校文凭或职业技术教育学历。美国许多的贸易伙伴都将英语作为最通用外语学习,许多亚洲国家尤其是日本和中国英语学习的热情和规模空前,可是美国能娴熟说外语的人数却不多。尽管美国20%的家庭使用非英语交流,但这些语言资源没有在学校加以培养和利用。因此,美国中小学需要重新定位和审视其外语教育教学,以帮助学生取得较高的读写水平。目前美国中小学外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美国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联邦语言政策。语言学习是教育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没有形成统一共识,没有统一的方法确保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将语言学好。美国外语教育一直以州层面的课程框架为指导,但由于美国是教育分权的国家,美国外语教育没有统一的官方政策。由于美国对外语学习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教学质量和普及率偏低。

第二,外语教育在很多州还不是核心课程。外语被认为是同艺术、音乐、体育一样处于边缘地带。每当财政吃紧或政治气候发生变化,外语这种所谓的“边缘类课程”往往被取消或消减预算。例如,2002年,政府出台的《一个孩子也不拉下》(NCLB)后,有1/3的公立小学和中学的外语课程受到冲击,因为该法案鼓励学校将更多的时间用在阅读、数学和科学课程上。

第三,外语教育差距加大。美国外语教育的不公平性日益加剧。美国城乡外语教育的差距在逐步拉大,社会经济背景决定学生是否会接触到外语教育,低收入家庭的农村孩子接受外语教育的机会很少。此外,公立和私立学校提供外语的差距增加,私立学校开设外语课程的比例远远高于公立学校,这使得私立学校的学生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第四,课程体系的连贯性有待加强。美国的中小学和大学的外语学习严重脱节,也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正如美国教育家R.D.Lambert所说的,如果纵向地看我们的外语教育体制,学生们和老师们如同聚集在两座不相关联的金字塔里,一座在高中,另一座在大学,而我们试图在小学创建第三座孤立的金字塔。每座塔中的师生们都极力专著于前一二年级的外语学习。当两座塔衔接之时,便出现一个很大断层,高中毕业生无法顺利地继续大学外语学习,美国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的外语教育不具有任何关联性。

第五,师资的短缺和质量。教师短缺和质量层次不齐。教育部每年都会对各州外语教师的短缺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现在高需求领域包括双语教师和外语教师。最新数据显示2013―2014年K-6年级有36个州缺乏外语教师,7~12年级有39个州缺乏。

外语教师的行业标准是由美国外语教育委员会制定,但其标准中对外语教师的口语考核的量很少要求也低,要求外语教师只要取得中高级下或中高级水平即可,但最新调研发现只有一半的外语教师口语达到高级下的水平。本科外语专业的学生在语言能力测试中只有大约一半达到高级或更高水平,另一半人处于中高级水平或更低。该统计结果非常令人震惊和不安,因为美国国家K-12语言标准要求其学生达到高级下的水平。如果外语教师的水平处于低水平,很难实现国家制定的外语学习的目标。外语教师的短缺促使一些学校采取其他措施来缓解教师短缺,诸如通过中介机构从其他国家引进外语教师,商业性语言培训学校或外国政府外派语言教师来美任教,导致了中小学外语教师素质层次不齐,影响外语教学质量和发展。

三、结论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美国一直作为孤立的世界强国屹立,但其外语的整体水平和对世界的认识明显落后国家,美国要想继续发挥其作为经济强国的地位,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改革其外语教育。美国也越来越认识到创建一个多语言文化社会对其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的重要性。促进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尽管2008年的调查凸显了一些问题,但也有一些可喜的进步:小语种外语教学在小学层面处于上升势头,各个层面的外语教师也越来越倾向将国家和州立的语言学习标准融入日常的教学,外语教学有许多革新内容:更多项目采用浸润式教学,教学内容更倾向原汁原味的文学作品,技术手段更多地在语言教学中采用。

美国要想与其他国家站在平等的位置,首先要改变对待外语的态度,外语是基本的技能,不能将其作为辅助学科,可有可无。其次,立法机构、管理机构和教育法规的制定者要充分意识到外语的重要性,要制定全国性或地方性的语言政策,要将外语教学普及到所有小学,让每个孩子有机会学习外语。要将外语纳入核心课程体系,给予足够的资金资助和提供充足的资源帮助其发展,这是确保美国外语教育成功的关键。美国也要重视和利用其丰富的移民或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资源。保护并鼓励移民学习并使用自己的传统语言文化有助于外语教学取得成功,有助于营造宽容的多元化社会环境。此外,美国需要改进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美国需要就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在职和职前培训,如何留住高水平的学生从事教学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同时对外语水平的考核方面进行研究,设计出一套合理的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flsurvey.

[2]pAbbott,Martha. Foreign Language Educator in K-12 and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 Needs,Shortages,and Directions.2014.

[3]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Foreign Languages Enrollment in K-12 Public Schools:Are Students Prepared for a Global Society?(2010).

[4].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Education For Global Leadership,2006.

国外语言教育现状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国家利益;社会需求;高校自主外语教育规划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1-0041-03

一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外语政策和规划对国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权益方面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政府部门对于外语教育从未制定过长期的规划,也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这方面的工作(胡文仲 2001, 2009;王克非 2011;曹迪2012;蔡永良 2011;赵蓉晖 2014)。由于宏观外语规划缺位,导致了出现了过度强调英语的语言迁移现象和全民学英语的狂热现象,给国家长远发展利益带来了影响。为了遏制英语的无序状态,2013年北京市教委宣布在2016年高考方案中将高考英语分值降低,同时提高语文分值。此政策一出台就引来了社会各界激烈的争论。随后事态急转直下,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文规定: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和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从这前后矛盾的语言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对外语(尤其是英语)宏观规划的缺失和态度的矛盾性,同时这种状态对社会稳定和教育发展的不利影响也不容小觑。

宏观规划的缺失使得高校及个体的微观规划研究逐渐引人注目。然而,面对这些与外语有关的国家重大决策的出台,由于我国外语界学术研究并没有着眼于社会现实和社会需求,所以未能发挥外语学科学术研究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特殊作用,针对关乎社会和大众公共利益重大社会事件更是集体失语(束定芳 2015:2),更没有从国家战略层面为国家外语教育规划提供相关顶层设计的依据(束定芳 2015:1)。所以,作为研究者和教师,我们都需要关注语言生活和语言应用(李宇明)。Spolsky(2009)在追溯了语言管理在超国家层面的具体事例和历史经验,全面考察了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语言政策的细节之后指出,威力强大的全球化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这不意味着个体国家传统的削弱。因此,我国需要对国家意志和民众意愿两方面进行权衡和协调。在保证国家长远利益的前提下,对外语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定位。那么,作为国家意志和民众意愿的连接体: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进行自主外语教育规划的探索。

二 外语规划的概念和内容

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对于语言教育规划( 包括外语规划) 都给予极大重视, 因为这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安全等重大问题。语言规划是指政府或社会团体为了解决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目的、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干预和管理、使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陈章太 2005)。是人类有意识地影响和干预、调整、管理语言发展的活动,是对语言多样性的一种人工调节,是一种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活动(刘海涛 2006)。郭龙生(2007)认为语言规划是指政府或社会团体为了解决语言问题而对语言与文字所进行的干预与管理,分为语言的地位规划、本体规划和传播规划等。也有学者将之分成语言地位规划、本体规划和习得规划(acquisition planning) (Copper 1989) 或功能规划 (function planning)(李宇明 2004, 2008)。外语规划隶属于语言规划,是语言规划的一个范畴。鲁子问(2006)认为外语规划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外语能力规划、外语人口规划、外语语种规划、外语教育规划和外语资源利用规划。即外语能力标准的设定;什么样的人需要接受外语教育,以及不同的人接受不同能力水平的外语教育的问题;英语和其他非通用语种的关系;学校如何教学,如何选教材,如何评估以及学生达到何种能力的外语课程,外语课程在语言课程里面的地位和作用等。

三 高校进行自主外语教育规划的必要性

1 政府宏观层面外语规划的缺失

在我国,国家和政府是语言规划研究的主体,所以一直主要关注的是国家层面的宏观规划,注重国家或官方力量自上而下政策对语言生活的干预。但是政府部门对于外语教育从未制定过长期的规划,也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这方面的工作(胡文仲 2001, 2009; 王克非 2011; 曹迪2012; 蔡永良 2011; 赵蓉晖 2014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外语教育发展与战略也没有相应的规划。这种外语教育顶层设计的缺失,非常不利于从国家的高度规划外语战略 (束定芳 2015)。同时,这种宏观层面自上而下的外语规划的缺失也使得微观外语规划方面(如家庭、高校)的自下而上的基层作用逐渐引起学界的注意(赵守辉 张东波 2012)。

2 现代语言规划观对多层面规划活动的重视

现代语言规划观认为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从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全过程来看,是多层面的、有多方参与的规划活动、尤其是具体微观语言规划领域更是如此,犹如洋葱切面(Ricento & Hornberger 1996 摘自沈骑 夏天 2013),可以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家、学术团体、高校甚至到个人。Chau & Baldauf(2010)认为语言规划参与者可以形成一个从国际到国家再到地方直至基层和个人的等级序列,处于该序列不同层面的规划者所涉及的规划活动、利益和努力方向互相作用,基于共同利益进行协调与合作。国内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也不在少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2009年12月5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外语战略与外语教学改革高层论坛,上海外国语大学郑新民教授就指出语言战略也是人人有责, 是关系到每个人的要务。吉林大学的战菊教授从外语教师发展的角度也认为, 外语教师本身就是整个语言规划过程的一个末端, 但他们又是语言政策的最直接的执行者, 他们的语言战略意识、语言政策意识,实际上会直接影响到语言规划和政策的结果(安琳,王蓓蕾 2010)。曹迪(2012)曾指出,我国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过程使得政策主客体与政策环境之间往往缺乏协调机制。政策客体――学校、教师、语言学习者作为政策的执行者与服从者,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还相对比较淡薄,参与政策制定的主动性和执行力自然较差。因此,学界也亟待微观外语规划能够与宏观规划相连接,从而实现多维度多层面的外语规划探索(沈骑,夏天 2013;程京艳 2015)。

3 高校在社会有的角色和地位

高校是国家意志和个体意愿的连接体。政府的意愿可以通过文件、政策等形式直接到达高校,高校领导也能直接参与到政府关于政策规划的讨论和决策中。而同时,不同高校地处不同位置,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不同,高校定位和目标也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观外语规划调整。以一个影响宏观外语规划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例,我们到底需要多少外语人才? (李宇明 2010;鲁子问 2012;张蔚磊2015)。这个问题,进行宏观调查很难,并且针对性不强。但是对于具体高校来讲,根据本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和单位类型对用人单位进行需求调查即可获得包含外语在内的社会需求 (如阳荣威等 2015;杨河清等 2008)。教师、学生、管理者、毕业生这些个体是高校进行自主外语教育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的外语水平不同,学生的兴趣不同,他们对未来职业发展期待不同,高校有能力根据他们不同的需求达到“各学所需、各尽其能”的良好状态(蔡基刚 2009;文秋芳 2012)。同时各高校可以彰显各自的特色,根据自身学生水平和师资条件提供不同类型的课供学生选择(文秋芳 2014)。所以,高校作为外语规划的单位,在国家层面宏观外语规划的缺失状况下,可以做到“顶天立地” ――上达政府下触个体。在保证国家长远利益的前提下,将国家意志和社会需求做科学合理的协调和权衡,制定出务实合理客观全面的外语教育规划。

四 高校自主进行外语教育规划的方法

具体到高校如何在全球化时代保证国家利益的前提下,结合区域环境和自身办学条件和定位,通过对学生、高校、各学科专家、社会需求进行调研以及对当前政治经济文化情况进行分析等研究手段,尝试进行符合自身的微观外语规划。结合鲁子问 ( 2006)、康建刚 (2010) 、Hogwood & Gunn (1984) 以及Kaplan和Baldauf(1997)的外语规划理论框架,笔者把本项研究内容通过6W+1H,即WHETHER、WHEN、 WHERE、 WHO、 HOW、 WHAT、 WHY来表示。

笔者设计的高校自主外语规划的内容及流程如图所示:

WHETHER是下述研究内容的前提。它探究的是某具体高校是否有必要和有能力开设外语课程以及进行外语规划。依据是国家利益和意志、社会和个人的需求以及自身的条件和定位;

WHEN表示在何时开设外语课程。目前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是二语习得和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热点,但对于高校学生(非英语专业)学习外语的年限以及何时学习研究匮乏;

WHERE表示某具体高校所处的区域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该区域对外语的社会需求和要求;

WHO关注的是学习者和外语教师。学习者指的是谁学习外语课程,其外语水平以及其个人外语学习需求。笔者认为我国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要求显著,但是否人人都需要学习外语,则需要根据具体高校毕业生和其专业领域的社会需求和个人职业发展需求以及在校生个人兴趣来决定;同时,外语教师是外语规划和政策的真正执行者和贯彻者,他们的外语教育态度和信仰对外语规划和政策的成败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在外语规划中,需深入了解外语教师能力、态度和观点。

WHAT表示外语语种的选择以及相关外语课程的确定,是必修还是选修等;这些课程的确定除了考虑社会需求和个人兴趣外,还要考虑到国家政治文化利益以及战略发展的需求。比如关键外语语种;反映中国文化和传统的中华名著英译赏析、东西方文化互译、中国哲学思想、中国发展战略意识等课程来增强学生对本文化的了解和民族认同感。

HOW表示高校如何培养掌握某种外语的人才,即如何进行外语教育规划和课程设计,包括外语课程标准或大纲、外语教学法、外语教材选择、外语教学效果评估、外语教师教育等;

WHY最为重要。为何要开设某种外语课程,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社会需求还是国家意志?它探究的是外Z的地位问题和外语规划的价值取向,关注的是国家政治文化利益和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权衡。如何体现和保护我国政治文化利益,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回归外语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交流媒介作用。如果不开设某种外语课程,根本原因是没有需求还是高校自身条件不够?未来是否有开设的必要性?再根据分析结果对整个规划做出调整。

总之,纵观世界范围,我国是世界上学英语人数最多的国家。全民学英语的热潮持续了30多年后,出现了一些关于英语学习和考试的争论。说明无论是从国家还是到个人,都开始审视外语热并且思考外语规划如何切实地为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服务。正如束定芳 (2015)所言, 外语学术研究应该“顶天立地”,不仅解决理论问题,更要就外语教育规划等重大实际问题进行相关的研究和谋划。同样的,在国家宏观外语规划缺失的条件下,高校作为微观外语规划的代表,既有条件做到“顶天”(关注国家利益及战略发展要求),又能“立地”(社会和个人需求、兼顾高校所处位置具体政治经济条件、专业特点、定位、条件等)。从而可以自主制定出体现国家利益的,科学务实的具有针对性的外语教育规划。总之,本文提出了高校实施自主外语教育规划的框架和流程,希望能为我国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外语教育规划提供参考,为我国的长远发展战略和满足社会需求提供有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Chau, S.K.C. & Baldauf, R.B. Global language: Decolonization in the new era [A]. E.Hinkel.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2nd ed.) London: Routledge, 2010.

[2]Copper, R. Language Planning and Social Change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安琳,王蓓蕾. 着眼国家战略、立足外语教学现实――首届中国外语战略与外语教学改革高层论坛纪实[J]. 外国语,2010(1).

[4]蔡永良.关于我国语言战略问题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11 (1).

[5]蔡基刚. 从统一性和规范性到个性化和多样化[J]. 中国大学教学,2009(3).

[6]曹迪.全球化时代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研究――国家文化利益的视角[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 (4).

[7]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M]. 北京: 商务印刷馆, 2005.

[8]程京艳.我国外语政策与规划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 2015(5).

[9]郭龙生.略论中国当代语言规划的类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6).

[10]胡文仲. 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4).

[11]胡文仲. 新中国六十年外语教育的成就与缺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9(3).

[12]康建刚.中国外语规划与政策[J]. 中国电力教育,2010 (19).

[13]李宇明.强国的语言和语言的强国[M]. 光明日报,2004-07-28.

[14]李宇明.语言功能规划刍议[J]. 语言文字应用, 2008(1).

[15]李宇明.中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 外国语, 2010 (1).

[16]刘海涛.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从定义变迁看学科发展[A].陈章太.语言规划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17]鲁子问.美国外语政策的国家安全目标对我国的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06(3).

[18]鲁子问.外语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