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范文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范文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模式;改革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新时期语言规划的产物,是推广普通话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语言学服务于国家语言战略的一项特殊的创新性成果。[1]《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继续加大培训测试力度及评估力度,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扎实推进此项工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形成普通话教学、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普通话的使用指导和普通话水平测评协调发展的良性发展体系,形成有“学”、有“训”、有“用”、有“测”、有“评”的良好的普通话推广普及氛围,从而充分发挥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对培养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2]普通话培训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随着普通话测试水平培训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积极探讨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网络培训方式的区别,从而构建新形势下科学的培训方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选取河北北方学院语言文字培训测试站2013年参加传统人工培训与2014年通过“普通话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网络平台学习评测后参加正式测试的成绩统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一、2013年前人工培训模式及其效果

为使学生提高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认识,掌握测试的内容、方法等,根据《河北省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细则》的要求,学校每年在测试前都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普通话考前培训。根据报名人数,按照学院专业划分为教学班,每个教学班安排一名省级普通话测试员采取集中授课共计16学时,培训工作1个月内完成。讲课内容包括宣传普及普通话及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意义,讲解普通话语音知识,普通话声韵调的发音,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各类人员的普通话等级要求,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评分标准、测试内容、方法、程序、注意事项等。经过系统的培训,学生普通话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掌握了必要的应试要求和技巧。2013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统计显示,参加培训测试的学生5185名,其中二级乙等1437人,占27.71%,二级甲等3185人,占61.43%,一级乙等329人,占6.35%,二级乙等以上总计95.49%。如图1所示:

二、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训目标定位偏差

由于学生本人认识不到,大学生能说一口标准的、流利的普通话,具备较为流畅得体的语言交际能力,既是国家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个人必备的技能,对他们今后就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于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仅仅停留在取得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证书上,认识不到提高语言素质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培训教师通常为普通话测试员,在培训过程中语音知识、发音基础讲得少,强调如何应对考试、考试得分技巧讲得多,没有从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来考虑组织教学,偏离了以测促学的主旨。

2.培训模式僵化

受教学场所、报名人数多等条件所限,学校普通话培训模式为测试员大班集中授课,一般在1个月内上完16学时的培训课程,上课时间集中、教材统一是培训模式的两个突出特点。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域,语言背景较为复杂,差异较大,但是教师往往事先不掌握教学对象的语言背景,无法兼顾教学对象因来自不同地区而存在的发音缺陷、学习语言难点和纠正发音习惯的薄弱环节,做不到真正因人施教,难以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重点训练。

三、利用普通话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培训的测试效果

2014年,为进一步做好我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推动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稳步发展,切实提高师生普通话水平及测试通过率,根据国家和河北省有关要求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我校购买了科大讯飞普通话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部署安装在学校局域网环境中,学生直接通过互联网终端对普通话进行针对性学习、训练及模拟评测。系统提供了“基础语音学习”、“大纲短文练习”等6种学习方式,并且可以进行普通话全真模拟测试,测试结束后系统会对用户的普通话等级、发音面貌和具体发音缺陷进行详尽的反馈。使用者即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快速了解自己的普通话水平。系统部署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学校要求每位报名参加测试的学生必须完成各个模块的学习和至少3次模拟评测方能参加正式测试。通过考前自主学习和模拟评测的有序开展,从而直接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率。2015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统计显示,2014年底参加培训的学生4662名,二级乙等949人,占20.36%,二级甲等3341人,占71.66%,一级乙等221人,占4.74%,二级乙等以上人数总计达到96.76%。与人工培训相比,二级甲等人数显著增加,成绩提高明显,如图2所示。

四、网络学习平台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随意性强,缺乏有力监管

目前,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去学校机房登录系统进行学习,学习时间、学习内容选择随意性强,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进度、效果不易掌握也不易实施监管和督促,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性,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基本知识模块的学习或者囫囵吞枣或者浅尝辄止,完成3次模拟训练便不再学习训练。对于教学和培训环节的疏忽,使得普通话水平测试在学生眼中成了简单机械的普通话水平认定工具,而不是推广普通话和提高自己掌握、运用普通话能力的有力推手,更不用说能够自觉去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了。

2.命题说话环节培训薄弱

普通话属于口耳之技,通过普通话培训及测试达到让学生能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进行交际并养成一定的口语素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的设置和与人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学生这种能力的高低在测试命题说话环节体现尤为突出,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说话技巧、语言驾驭能力的综合体现。网络培训系统无法为学生设置合适语境,无法实现人机口语对话练习,在学生说话环节中凸显的发音缺陷及语法习惯性应用错误给予纠正。一部分学生选择从网络下载或者找一些范文来背诵,考试中便出现学生背稿现象较多,口语化差;内容雷同、偏离说话主题者多,不能达到以测促训,从根本上规范、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五、思考与建议

1.综合两种培训优势,采取1+1+1培训模式

根据两种测前培训方式的测试成绩统计结果分析,采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后,学生成绩与传统人工培训模式成绩相比,成绩同样主要集中在二级水平,但是二级甲等人数明显高于人工培训,说明大部分学生通过利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自主学习后,对提高普通话水平会有很大帮助,对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是有效的。但是,一级乙等比例明显低于人工培训模式,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学生主要在命题说话项目上丢分较多,很多学生在前三题成绩很优异但是命题说话扣分都在6分左右,反映出采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自主学习和训练,由于学生自主性不强及人机不能互动,不能纠正语法应用习惯等原因,培训效果不及人工培训。权衡两种培训方式的优缺点,建议采取1+1+1培训模式,即先由教师进行普通话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命题说话部分的辅导和训练;然后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培训系统进行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最后通过网络培训系统将学生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由教师开设专题培训课进行有针对性地讲授和训练。

2.培训构建分类教学模式,实现培训课程教学化

依据网络语言培训系统练习和模拟测试,系统分析诊断各生源地学生发音缺陷,应安排测试员教师根据各地学生发音缺陷,进行专门和有针对性的研究,在纠正发音习惯及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方面多做研究,对突出的发音缺陷开设普通话发音的公共选修课程,编写教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教学,做到因地施教,因人施教,集中规范训练,这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增强自信,有益于学生以后继续学习和练习普通话,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素质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实现计算机辅助测试之后,测试员由于负责测试说话部分,每年只是限于完成评测任务,加上网络培训软件的出现,使得很多测试员疏于专业知识的研究,对于学生发音方面问题关注得少,研究得少。分类教学模式和培训课程的教学化对普通话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积极参加省、部级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测试员队伍的教学和学术水平,最终实现教学相长以及培训主体与对象的双赢。

3.积极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培训活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拥有语言学习和培训的良好的人文环境。除了常规的培训之外,积极结合“推普周”等活动,全校统一组织或者学生团体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与训练活动,如诗歌朗诵会、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氛围,并安排测试员全程指导。测试员除了“听”与“测”的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示范”、“正音”的能力,在这种开放式语境下对学生普通话和语言能力进行培训和指导,必将会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语委普通话与文字应用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

测试20年:三次浪潮和三方面创新[J].语言文字应用,

2015,(1).

[2] 彭静.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刍议

[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21(6).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 培训策略

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PSC)自1994年开始实施至今,已对全国的高职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PSC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广普通话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PSC是衡量高校规范用语、用字教学水准的重要手段,与高校的汉语言教学密切相关,它标志着国内应用语言学科实践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高职学生对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已不陌生,但将其真正视为重要考试科目的寥寥无几。大部分考生希望高校不断丰富普通话教学形式,通过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普通话培训取得时效性的进展。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高校普通话教学与测试工作经验,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思路。要搞好高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重点在于持之以恒,就是要在长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探索进程中,逐步构建一个涵盖普通话教学、培训和测试三大模块的综合教学体系。

1 PSC及其性质、目的、意义

PSC的提出是国内普通话推广应用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具体考察应试人普通话运用过程中所用语音、词汇、语法是否准确规范,是否能熟练运用普通话进行表达。PSC检测就是在应试人用普通话表达过程中,考察其词汇、语法和语音是否准确、规范,基于考察结果衡量应试人普通话能力等级。普通话口语能力测试是由国家语委和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发起,以深化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程度,提高全社会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口语测试项目。PSC不仅应用于高职院校普通话能力训练中,同时也是教师、主持人等职业语言人资格认证的一个单项鉴定。单就普通话教学而言,我们首先要需要厘清一些概念:PSC是针对应试人母语(汉语)标准语水平及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它并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测试,也不是外语测试,而且与文化考试也有一定差异。PSC是基于个体测评情况来整体评价群体推广普通话的效果。它的目的是参考标准普通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范,通过测评对应试人普通话能力等级进行评定与认证,这是本国普通话推广和普及工作逐步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PSC的全面开展能够促进全社会语言规范化建设,而且会对全社会的语言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2 PSC的内容简介

根据现阶段国内最新版《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基于本省普通话推广应用的工作要求及其百分制的测评要求,可按PSC的内容将其细化为读单音节字、读多音节词、朗读、说话四个模块,以便综合测评应试人的普通话应用等级,提高测评工作的科学性。声、韵母及声调的发音能力的测评是读单音节字模块的测评重点。读词语是基于声韵调测试,进一步考察轻声、儿化、变调的发音,难点音、主要音变的辨别能力是重点考评项目。测试员基于单音节字和多音节字的测评能够对应试人的语音概貌有概括的认知。朗读模块除了考察应试人通篇朗读是否流畅、速度把控是否得当以外,还考察语气、语调、声韵调读音、连续音变、停顿、断句等内容;说话就是应试人在不参照文字的情况下考察其普通话表达是否规范、流畅,其中,说话者词汇语法规范度、言语流畅度和语音标准度是该环节重点测评项目。

3 PSC的培训策略创新思考

3.1 普通话培训的基本原则

3.1.1 针对性强,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在培训前结合受训学生所学专业和成长地域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步骤、内容、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训练中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辅导的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力求在规定的课时内达到强化学生普通话能力的要求,从而提升学生的普通话能力等级。

3.1.2 教学内容安排得当。教师应该根据课时数量和学生的语言能力科学规划普通话培训内容。重点讲授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点,注重普通话应用能力的训练,提高课时的利用率。普通话训练需要长期坚持才见成效,培训的目的在于入门训练,使之成为继续训练的起点。

3.2 普通话培训的具体方法 普通话培训是一个短期集中组织行为,因此,普通话教学所面临的对象复杂性、时间紧迫性、任务艰巨性都比较大。笔者认为,在培训实践中不妨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3.2.1 端正态度,激发兴趣。在普通话教学培训中,学生往往存在认识的误区,认为老师讲授的都是以前小学拼音知识的重复,所以多数人最初的学习态度并不端正。语音面貌和基础较好的学生容易对测试产生轻视和自满情绪,不能认真对待测前培训,其结果是在测试中不能突破自我,难以发挥最佳水平。而有部分学生因为根深蒂固的方音影响而导致语音面貌较差,因此在培训中表现出羞涩和自卑情绪。这些心理状态都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不能主动参与训练,从而影响培训效果。针对这些情况,培训教师要用生动、贴切的语言巧妙地导入课程,同时可以利用一些相关的视频音频文件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更要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多采用顺口溜、方言与普通话对说、绕口令接力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无形中融入到课堂中来。

3.2.2 精讲多练,实践为主。培训阶段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理论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际的发音和正音。①基于语音理论,对普通话的声、韵、调和各种音变进行全面概括的分析。培训时,先让学生对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有整体的认知,而后由浅入深,通过有关发音的讲解和示范逐步接受声、韵、调的发音训练。②找出母语方音和普通话语音之间的对应规律,能使普通话学习事半功倍。发音训练时,教师应着重讲解普通话中的声、韵母与母语方音的差异,并借助常用字举例来讲授个别难点音,以强化记忆,增进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认知程度。③针对常见的轻声词、多音多义字、难读字和儿化词等特殊字词,在培训中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强化的训练。

3.2.3 传授技巧,培养语感。依据笔者多年测试经验,大部分普通话水平在临界状态( 三甲至二乙段、二乙至二甲段、二甲至一乙段)的应试人由于不了解测试评价依据和应试技巧,往往难以发挥出最佳水平从而取得应该取得的等级。因此,在普通话培训教学内容中应试技巧的讲授显得尤为重要。培训课上应详细讲述应考时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在进入预备备考室的15分钟内,如何突出重点,做好临考前的最后准备。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不能仅仅把读准单个音素或音位作为学习目标,而应该建立习得语言语感,形成良好的语音面貌。在普通话学习中,包括轻声、儿化、变调在内的语流音变,是形成语感的重要因素,是普通话的特色。培训中,教师要加强普通话语流音变的训练,通过不断的模仿和演练,使学生养成读轻声、儿化、上声变调和“一”“不”变调及“啊”音变的习惯,不断提高普通话语感,从而全面提升语音面貌。每个人的有声语言(外部语言,即“读”与“说”)都是内部语言的自然流露与外化。如果学生内部语言是方言,那么测试中的“读”和“说”就是方言而不是普通话的一种自然的流露与外化,因而测试时难免出错。普通话测试测前培训课程的课时有限,更多的训练必须由学生自己在课后去自发完成。因此,在培训时教师应提醒学生课下要坚持用普通话思考、表达或处理语言信息,不断强化能力训练,逐步实现方言向标准普通话的转变,从而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同时树立语言规范意识,进而达到规范整个社会的语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语言文字应用》编辑部合编.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刘照雄主编.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仲哲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性质[A].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刘兴策.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指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贺桂兰.普通话课程的教与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 37.

[7]张志伟.建构主义理论与语言教学[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9):117.

[8]罗璇.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中心开拓普通话教学新思路[J].陕西教育(高教),2011(3):48.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教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课题一般项目“高职院校PSC培训课程教学理念及实施模式创新研究”XJK012BYW009 。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注重培养学生崭新的口语理念,把口语理论向语言能力的转化作为教学训练的重点,依据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努力探求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口语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才能真正提高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口语课程设置与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前者对于后者的促进作用。通过灵活多样的途径对学生进行语言素质训练,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以课堂教学带动课内外实践活动,训练体系上创新

课堂教学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1. 依据教师口语课程设置,对中文专业教师口语教学大纲,重点强化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非中文专业教师口语课程教学大纲,重点强化普通话语音教学,以保证学生顺利通过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

2. 强调学习的渐进性,从静态的语言个体单位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动态的言语表达整体训练,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进而提高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乃至言语素质。针对不同方言区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原有语音基础情况下,制订教学的重点,分解教学难点。

3.教师口语课程所任课教师均为部级或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把教师口语课与普通话水平测试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口语教学推动普通话水平测试,反过来,普通话水平测试又可以反馈口语教学中的弊端,指导口语教学,互动研究既保证了口语教学效果,又促进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健康发展。

4. 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打破口语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把口语教学向校园文化活动伸展,不断强化和巩固教学效果,把教室这一空间尽可能伸展到其他更多的活动空间去,如组织学生社团进行辨论、朗读、演讲比赛等,形成了一个学习、运用、研究口语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相结合的更大的语言环境。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运用上更新

1.采取多种措施,精讲多练。运用对比法,通过标准规范的普通话与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音频材料进行对比,找出自己普通话口语表达中的错误和缺陷,有针对性地纠正。

2.加强实践教学。通过模拟课堂教学及各种活动和竞赛,如普通话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教育实习等,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教师口语水平。

3.构建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外辐射的开放式教学新模式,使口语表达训练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不同方言区学生出现的问题不同,共性问题课堂解决,个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解决的方法,课后重点辅导。

三、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教学模式上革新

随着整个社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电脑技术的运用,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1.多媒体教学:以电脑加投影的先进手段取代粉笔加黑板的落后手段与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方式,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动、共练与自练结合的多种方式,在激发学习兴趣、优化学习环境、增强学习效果等方面都发挥出很好的作用,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的语音基础理论;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视频、音频材料,加强各个训练项目的规范性、示范性和直观性,为学生的自我训练提供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口语范本。

2.分级式教学: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和必修课教学内容按学生情况的不同分级进行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计划与目标,因人而异,提出不同要求,采用常规的和特殊的教学方法,在课内、课外进行人性化辅导与教学,针对性强。

3.网络自主学习:通过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和教师提供的网络信息,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和个体需要自主学习与自主训练。

4.个别辅导法:针对不同口语水平、不同方言区的同学,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力争每个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明显提高。

5.专题讲座:普通话测试、各类比赛、教育实习、求职应聘、公务员面试之前,或结合有关学生社团的活动,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辅导,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言运用上求新

口语教学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语言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感受,而教学语言是多种语言风格的溶汇,是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对课外活动和课外实践要重点突出、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对学生进行全开放的交叉网络式训练,目的是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使全体学生在原有普通话口语水平的基础上,口语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用研究性教学模式,指导口语教学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并在探究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目的正确动机、浓厚的兴趣,真挚的情感、顽强的毅力。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感情充沛、富有激励性和感染力,并结合自己的眼神、手势和嗓音等体态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感染学生的情绪,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理于情,情理相融”。

通过口语教学中一系列强化说的训练和口语训练中应遵循的原则, 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方法得当,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督促有力,从而达到教学训练目标。

参考文献

[1]岑运强. 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国家教委师范司组编:《教师口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计算机 辅助测试 普通话 培训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3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to achiev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ided Putonghua proficiency test makes the work entered a new phase of implementation, represents already send students earth shaking changes of Putonghua proficiency test form, test method followed to achieve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modern. After a series of computer aided testing, Putonghua training facing enormous challenges, urgently need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deepen the reform, promote quality of teaching of Mandarin training significantly, and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In this, this article will carry on the brief discussion to the Putonghua training reform in the computer aided test environment.

Key words computer; aided testing; Putonghua; training reform

0 前言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计算机辅助测试这一大环境下,细化开展普通话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其应充分实现测试方式的优化转变,现如今,即使大众已然意识到普通话水平提升的重要性,然而真正用到普通话学习中的时间却少之又少,基于时间有限改革任务重的现实情况,优化开展普通话培训工作亟待实施,势在必行。

1 计算机辅助下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相较于人工测试的变化

1.1 测试形式以及测试周边环境发生变化

人工普通话水平测试一般由两名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应试者在测试时,全程都面对两名考官,一般测试都选在教室或相对安静的环境里进行,应试者根据分组在不同的教室进行测试,每组之间互不干扰。而计算机辅助下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在测试仪器上安装测试应用程序,根据程序按部就班开展测试。应试者全程面对计算机,无工作人员在场,全程自主操作,这就需要应试者掌握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对测试软件有一定了解。计算机辅助测试普通话水平通常都在机房进行,机房内有多台计算机,能同时容纳多人测试,由于在密闭空间内,且计算机间距有限,因而测试者之间有可能相互影响。

1.2 应试者心理状况发生变化

以往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者直接面对测试官,这使一些心理素质较差、容易紧张、发音不准的应试者难以流利开口说话,影响应试者真实水平的发挥。计算机辅助测试能够减少应试者的紧张情绪,应试者只要对测试程序了然于心,就能缓解焦虑,保证真实水平的发挥。计算机辅助测试现场监考力度不严,容易产生作弊行为,比如根据题目自由发挥说话内容,许多考生测试前就已将说话内容准备好,带入机房内,测试时只要朗读出来即可,减少了思考时间,避免了语句重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测试成绩。

1.3 普通话测试评分标准发生变化

人工普通话水平测试由于是考官当场测试,因而当场就能给出评分,出成绩较快,此外,考官能够根据应试者现场形体表现、语音面貌等情况,直观地给出评分;而计算机辅助测试则是按照一定程序进行,前三题由系统根据应试者读音情况给出评分,而自由说话题目则是考官根据计算机上应试者考试时录制下来的语句单独打分,考官和应试者之间没有眼神、情绪等的交流,因而分数存在较大差异。当前,计算机辅助测试对于自由发挥题目新增了一些评分项目,例如,说话内容偏离题目、内容重复等均会扣分。

2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对教学造成的影响

2.1 对教师的影响

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普通话测试形式的变化,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认真学习研究,探究人工测试与计算机测试的区别,充分了解计算机测试特点以及新情况,根据其特征和变化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测试时更好的适应计算机测试程序。与此同时,根据学生应试时的心理变化,找出能够提起学生学习普通话兴趣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普通话教学质量。

2.2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更加公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由于基本不涉及工作人员参与,避免了人情因素以及走后门行为的发生,因而测试结果更加公平公正。正是因为这样,许多心存侥幸的学生才能下苦功学习普通话,尤其是那些发音不标准的学生,更要凭实力取得成绩,激发学生不断努力刻苦训练。

2.3 应试者测试心理的变化

尽管计算机辅助测试成绩更加真实公正,能让学生发挥出真正水平,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应试者作弊更加容易。由于缺少现场监考人员,应试者在机房内相对独立,无人监管时就会出现替考、携带自由说话资料入考场,或者不遵守考场纪律,在机房内随意走动,影响他人测试等。过于放松的考试环境,除了能够缓解应试者的焦虑情绪,同时也滋生出一些考生投机取巧的行为,使这些考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忽视普通话训练,怠慢学习。

3 计算机辅助测试环境下的普通话培训改革措施

纵观可知,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非是开展普通话培训工作的主要目的,然而其确是完成普通话培训教学任务的关键手段以及重要推动力量。在相关教育中,立足对可操作性及实用性教学的重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实施备受各方青睐,基于计算机辅助应用创新改革普通话测试手段已然成为大势所趋,应用意义十分重大。

3.1 努力强化测试员课前培训

通常而言,一般是由获得省级测试资格的教师任职普通话水平培训课程教学,测试评分与后期复审同样是通过测试人员所完成的,由此可见,应试者测试水平以及整体培训质量均会对测试员教学水平与评分水准产生相对较为直接的影响,由于这些测试员在专业以及学历、职称以及年龄等多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情况,且多数属于兼职,所以,开始普通话培训课程教学以前,必须针对全部测试员认真开展相应培训工作,旨在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各项培训工作,完成相应的评分任务。具体来说,就测试员专业基础而言,需持续开展培训联系,针对其错误发音进行细化纠正,使普通话专业水平获得明显强化;历经讨论之后完善制定各项教学计划,结合国家语委以及省语委相关政策及工作计划,并参考历年来考生特征进行对应培训教学计划的优化制定,需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培训内容中全面加入计算机辅助测试这项内容;实现对测试员的评分以及听辨能力的全面训练,目的在于促进其测试能力水平的显著提升。

3.2 完善普通话培训改革措施

在普通话培训教学工作开展进程当中,测试员作为此项工作的实施者,占据着十分关键应用地位,其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自身仍然需要不断学习进步。近些年来,随着科技发展,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深化实施,要求普通话培训应致力于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实现教学内容的全面增加,使得传统意义上以讲课为主的培训模式积极转变为教学练三合一,为学员实践练习提供更多便利,同时在培训中尽可能增设讲故事以及念绕口令等练习任务,促使学员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大大增强,培训教学质量水平明显提高。立足内容来看,需把计算机辅助测试相关的内容以及程序、注意事项等当作要点进行具体讲解,使之能够在整个培训进程当中均有贯穿,在此注意,尤其需要多次重点讲解测试注意事项以及评分标准所发生的改变,合理规避在实际测试中出现多人测试失败或者是多次测试失败的情况。在日常培训时,督促学生多听计算机辅助测试中涉及的典型扣分音频,同时将此穿插于评分标准扣分细节中进行细化解释分析,力求让学生在日后测试中避免犯相同错误。

3.3 加强机辅测试技巧的指导

在实际的机辅测试过程中,被测试者总共需要做完四道测试题,其中,前面两道测试题主要是针对被测者语音发音基础进行考查的,包括儿化音以及轻声等类型词语的发音,测试时必须重点关注读音技巧,与此同时,还需重视语速控制以及横向朗读,第二题参考所出现的儿化音及轻声的次数立足发音不确定情形下就词汇发音进行猜测,结合详细的评分标准明确知晓是会如何扣分的,如此一来,方能在阅读中做到有力取舍,尤其应注意,在第三道测试题目中,回读跟读错所需朗读的短文对应扣分点是各不相同的,在实际朗读中,能够在脑海中快速计算一下是直接跳过还是决定回读。

3.4 重点关注学员说话练习引导

在日常培训工作实施中,需努力强化学员对测试中说话这一题目的正确练习,此测试题设置的目的主要在于针对应试者语言水平进行全民考查,与此同时,这同样也会考验应试者自身心理素质,在无文字凭借情形下,使得学员思维内部语言可以积极转化成准确且自然流畅的语言。所以说,开展培训教学时,需强化学生说话练习,锻炼其心理素质,使之在测试中拥有良好心理状态,唯有做足应试准备,方可尽量避免照读或者是重复网上下载文章等作弊被扣分情况的出现。

4 结语

综上可知,普通话培训工作开展中,需立足对计算机辅助测试自身特性的全面认识,改革相关教育进程,完善培训并认真进行练习,使得学员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普通话学习,并在日后机辅测试中获得较佳成绩。

参考文献

[1] 杨蒙霞.浅谈计算机辅助测试下如何增强中职学生普通话说话训练的课堂效果[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7).

[2] 曾玲.高校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思考――基于三明学院普通话测试改革试点案例[J].三明学院学报,2012(3).

[3] 杜建军.关于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的几点思考[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4] 马彦芳,马美茹.论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利与弊[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3).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主体构成;意义

中图分类号:G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3-0107-04

普通话水平培训和测试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然而自《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以来的17年间,相对于测试而言,培训在工作实践方面还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相当多的培训工作还停留在“短期的测前应试技巧培训”阶段。要完善培训工作,推动实践,必须依赖实践的能动方面,即实践主体。因此,本文拟从课程教学论的角度入手,分析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以下简称“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进而揭示它的研究意义。

一、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研究回顾

从学科建构的目的上来说,教学论是对教学动态的研究,甚或一种以学生为本位的认识教学的理论。这构成了对传统教学法研究以教材和教师为出发点的研究范式的突破。基于这种不言自明的前理解,人们一般在审视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时,会发现存在两种主体:教学主体(教师)和学习主体(学生)。由此视之,则本培训课程的主体也应由施训主体与受训主体两部分构成。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尚未发现以培训课程的教学主体为主题的研究成果。

不过,我们可以说,当前的一些研究内容对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已经有所涉及,而涉及最多的就是施训主体——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和受训主体——普通话的学习者。

与施训主体相关的测试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对测试员测试技术、能力的研究。如田晋音、文红的《普通话声调测试与训练有关问题初探》 [1 ]、梁驰华的《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方言区普通话教学》 [2 ]、荆莉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师范普通话教学》 [3 ]等论文,都是关于测试员训练、教学技能的研究,而且大多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对策,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其二是测试员主观因素对测试影响的问题。这方面有张蒲荣的《试论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素质的提高与养成》 [4 ]、田皓的《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焦虑心理及调节》 [5 ]、李素娟与郑尔宁等的《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语音识别能力的因素分析》 [6 ]等等。这些文章从心理因素、思想素养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对测试员的主观因素进行了研究。

不过,对测试员能力的研究不能完全等于对培训课程施训主体的研究。从培训课程实践来看,施训主体除了“听”与“测”的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示范”、“正音”的能力。因而施训主体的能力构成应该包括“听”、“测”、“示范”和“正音”4个基本方面。现在的测试员研究突出了前两个方面的研究,但从课程施训主体角度看,我们还应加强对后两个方面的研究。而且,施训主体的哪些心理因素会影响到教学,并且如何调控这些因素,这些都要求从教学论角度而不是测试员培养角度去积极探讨。

与受训主体相关的应试人的研究,当前主要集中在应试心理上。如蔡玉芝的《试析普通话测试中应试者的心理作用》 [7 ]、田皓的《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焦虑心理及调节》 [5 ]等等,都是对应试者的心理进行了很有见地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此外,还有刘春宁的《试析影响普通话培训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从“意义学习”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应试人学习目标对培训的促进作用 [8 ]。这些研究对我们把握受训主体的心理状态都非常有益,而且他们提出的对策也只有在培训课程中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但是,对培训过程中受训主体的心理状况,特别是对在普通话水平提升方面收效不理想的应试主体的心理状况的把握和处理,都是受训主体研究有待展开的方面。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说,当前关于测试员和应试人的研究虽与我们的主体构成研究相关,但不等于对培训课程的施训主体和受训主体研究。换言之,对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研究还应回到教学论的研究视域才能展开。

二、培训课程主体构成的三元结构

由于现代教学以人为本,注重人性,所以主体都是教学论不可或缺的研究向度。但这种主体研究却并不关注主体的个人情感因素,而是致力于寻求创造科学化教学情境的主置。循此,教学论研究往往从宏观入手把握微观,即深入到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去把握课程的结构性要素。因此,我们常见的是关于语文、外语、艺术等具体课程的教学论研究。这就是说,具体课程的特殊性是规约建构具体课程的主体的认识基点。那么,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与其他课程比,它存在着怎样的特殊性呢?我们又应如何在此基础上思考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呢?

在探讨培训课程的特殊性之前,我们必须承认所有课程实践的一个共性,那就是具体的教学环节的展开都有赖于两种主体间的互动,即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中则是施训主体与受训主体。而一旦深入具体培训课程实践思考,他们与其他课程的主体性差异就呈现出来。

就施训主体而言,他们具有典型的身份复合性。一般课程教学主体,不管你从事哪一个学科教学,该主体的主要功能都相对确定,如你是一名语文老师、数学老师或外语老师,即拥有一个专职的教学身份。但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中,却很少有专职的施训主体。因为除了国家和各省的测试中心之外,几乎没有专职的测试人员,当然也就很少有专职的培训课程施训主体。以湖南省某高校为例,全校19名测试员,从事中国语言文学相关专业教学的7人,行政管理系统的7人,外语教学的2人,教育学教学1人,体育教学1人,小学语文教学1人,没有一个专职的测试和培训人员。其他高校的情况也基本类似。因此,如何实现普通话教师与其他工作者的身份转换,处理好培训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都是施训主体研究中非常现实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又不能依靠施训主体个人来解决。

就受训主体而言,他们内部存在非常突出的实体差异。培训课程的受训主体的差异化程度远远超过了系统化的学校教育中的学习主体,他们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知识结构、方言地域、学习目的、认知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这必然导致受训主体的语音多种多样,现实地增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教学难度。而且他们也与很多技能培训课程的学习主体不同,他们被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限度内完成某种通识素质教育。这些不同之处都决定我们有必要展开专门的培训课程受训主体研究,以避免培训流于形式,切实提高学习质量。

培训课程与一般课程的差别还不止于此。例如,与一般课程比,培训课程没有专门的教学环境,它具有更短的时间性要求、具有更明确的实践指向。这些都对课程管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培训课程是专门为普通话水平测试这一文化事业行为服务的。这也使它不同于当前的许多主持人培训、语言技能培训课程,即它不能成为一种完全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基于这些特殊性,我们认为,培训课程的管理主体不容忽视。

还必须强调的是,在市场化和正在逐步推广的计算机辅助测试的背景下,我们尤其需要发挥管理主体的职能。市场化的背景意味着,社会中现实存在着各种形式、各种办学目的的普通话教学机构,像各种主持人培训班、语言艺术培训班、职场语言培训班等等。这些课程虽不一定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目的,却一定程度上肩负了普通话培训的功能,它们如何与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兼容、接轨,如何规范这些教学机构的培训行为,都是管理主体应该认真面对的问题。随着计算机辅助测试的逐步推广,保管、维护相应工作设备,整理、保管相关语音信息……这一系列工作都对新形势下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也使得管理主体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

基于此,我们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不应只是一种包含施、受双方的二元主体构成,而是一种施训主体、受训主体和管理主体互动的三元主体构成。

三、培训课程主体构成的研究意义

毋庸讳言,培训课程实践的提高与完善,需要大量的关于测试、关于教学技能以及关于相关语音问题的深入研讨。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培训课程主体构成研究虽然不提供具体的技巧指导和策略建构,其研究意义同样不容低估。

首先,有助于明确课程主体的角色与功能,推动测试员队伍建设,完善培训实践。培训课程主体构成的分析表明,在培训课程实践中,主体层面实为一个辩证互动的三元结构。因此,明确管理主体的存在,并把握他们在实践中的地位与功能,对于明确和保障培训课程的性质,对于测试员队伍(施训主体)和受训主体的组织和宏观调控,对测试与培训的相关器材、信息的保管和处理,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市场化和计算机辅助测试逐渐普及的背景下,研究管理主体的定位与实践方式,对于保证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工作既适应市场需要,又不异化为追逐商业利益的市场行为,从而在根本上维护推广普通话的公益性质,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方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训课程主体构成研究的重点毋庸置疑是施训主体。强调从培训课程的施训主体视角,而不是从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进行研究,绝非简单的概念转换。因为培训课程的科学化、系统化,必然在测试能力之外,对测试员的普通话水平培训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因此,研究培训课程施训主体的角色与功能,就是要使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明确自己不但是“裁判”、“教练”、“使者”,归根结底还是推普活动的重要“运动员”的角色定位。同时必须看到,普通话水平测试及培训虽然是具有较强专业要求的工作,但在实践中,却没有一支专业的、更准确地说职业的测试员队伍,因而他们在现实中处于“有测则聚,无测则散”的状态,“成为一个个孤立的事件,而不是一个连续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从而影响培训的实效性。” [9 ]因此,研究、探讨课程教学主体活动,还有助于凝聚测试员队伍,实现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工作的常态化。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实际上是一个互主性的实践过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心目当中的对话者与协作者,将教育视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是一种主体间性实践 [10 ]。因而作为受训人的主体性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特殊性,受训主体具有全民性和语音、文化程度多样性的特征,因而对受训主体的研究,对于我们掌握受训主体的实体差异,调动他们学习的主体性,“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11 ],将普通话课程培训落到实处,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方向。

其次,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培训课程理论体系研究。当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技术领域和对策层面,这当然对于提高我们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研究取向对于确立本研究的理论品格,提升本研究的学科定位,却存在或多或少的局限。实际上,早有学者指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研究,本就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学、现代汉语、语言规划管理、语言教学论等众多学科。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推进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而且要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相关研究,提炼属于自身的理论系统。普通话水平测试如此,作为与之密切相关的培训课程研究,也应如此。但不得不承认,相较于已经逐渐发展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培训课程的理论体系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有诸多命题和领域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着眼于培训课程的教学理论研究,我们发现主体构成问题是急需着手加强和完善的领域,从推广普通话的角度来说,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部分之一。因为培训课程的各种主体是实践的能动因素,其中管理主体、施训主体是培训课程实践的发起和推进因素,而受训主体的学习效果更是推动普通话水平测试成效的具体体现。这样,研究主体构成,实际上就是把握了培训课程实践的起点和终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而近20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实践,各种主体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之进行研究总结,将非常有助于从理论上把握他们的实践方式,发现他们不同于其他类型课程教学主体的特征,从而最终有利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理论体系构建。

第三,有助于贯彻“文化兴国”的战略构想,将全民语言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从事实层面看,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从哲学层面看,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园,因此,语言与文化存在不言自明的密切关系。而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日益体现为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对比。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中共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确立了“文化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也就等于为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文字工作的意义因此绝不局限于语言文字本身,而是关系国家实力、民族发展的重大任务。

因此,教育部明确提出“加强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和培训测试工作”,就是贯彻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也就是“文化兴国”战略的具体步骤。刘照雄先生早就指出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广普通话工作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措施。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健康开展,必将对社会的语言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12 ]这种深远影响就在于它不仅仅是提高人们的语言交流的基本技能,而是促使人们热爱民族共同语,通过热爱民族共同语而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祖国 [13 ]。因此,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的语言素质,促进民族认同。相应的培训课程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因为测试只是结果的检验,而这一结果的取得,有赖于培训。因此,培训课程的各种主体,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传承主体、语言文字工作的各种主体,具有实体上的同一性。因此,通过培训来推广和提高全民的普通话水平,有利于提升全民语言素质,在文化和心理上巩固民族共同体。概言之,研究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是“文化兴国”战略和全民语言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

参考文献:

[1]田晋音,文 红.普通话声调测试与训练有关问题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51-52.

[2]梁驰华.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方言区普通话教学[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3):116-119.

[3]荆 莉.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师范普通话教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1):570-573.

[4]张蒲荣.试论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素质的提高与养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2):25-28.

[5]田 皓.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焦虑心理及调节[J].常德师院学报,2000,(5):104-106.

[6]李素娟,郑尔宁.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语音识别能力的因素分析[J].现代语文,2007,(9):25-26.

[7]蔡玉芝.试析普通话测试中应试者的心理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1997,(6):78-79.

[8]刘春宁.试析影响普通话培训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12):93-96.

[9]张二庆,王秀红.我国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以“国培计划”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4):36-39.

[10]林效廷.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应用尺度[J].平原大学学报,2002,(3):25-26.

[11]肖晓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6):100-102.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范文第6篇

一、2013年前人工培训模式及其效果

为使学生提高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认识,掌握测试的内容、方法等,根据《河北省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细则》的要求,学校每年在测试前都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普通话考前培训。根据报名人数,按照学院专业划分为教学班,每个教学班安排一名省级普通话测试员采取集中授课共计16学时,培训工作1个月内完成。讲课内容包括宣传普及普通话及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意义,讲解普通话语音知识,普通话声韵调的发音,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各类人员的普通话等级要求,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评分标准、测试内容、方法、程序、注意事项等。经过系统的培训,学生普通话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掌握了必要的应试要求和技巧。2013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统计显示,参加培训测试的学生5185名,其中二级乙等1437人,占27.71%,二级甲等3185人,占61.43%,一级乙等329人,占6.35%,二级乙等以上总计95.49%。

二、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训目标定位偏差

由于学生本人认识不到,大学生能说一口标准的、流利的普通话,具备较为流畅得体的语言交际能力,既是国家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个人必备的技能,对他们今后就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于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仅仅停留在取得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证书上,认识不到提高语言素质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培训教师通常为普通话测试员,在培训过程中语音知识、发音基础讲得少,强调如何应对考试、考试得分技巧讲得多,没有从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来考虑组织教学,偏离了以测促学的主旨。

2.培训模式僵化

受教学场所、报名人数多等条件所限,学校普通话培训模式为测试员大班集中授课,一般在1个月内上完16学时的培训课程,上课时间集中、教材统一是培训模式的两个突出特点。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域,语言背景较为复杂,差异较大,但是教师往往事先不掌握教学对象的语言背景,无法兼顾教学对象因来自不同地区而存在的发音缺陷、学习语言难点和纠正发音习惯的薄弱环节,做不到真正因人施教,难以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重点训练。

三、利用普通话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培训的测试效果

2014年,为进一步做好我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推动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稳步发展,切实提高师生普通话水平及测试通过率,根据国家和河北省有关要求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我校购买了科大讯飞普通话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部署安装在学校局域网环境中,学生直接通过互联网终端对普通话进行针对性学习、训练及模拟评测。系统提供了“基础语音学习”、“大纲短文练习”等6种学习方式,并且可以进行普通话全真模拟测试,测试结束后系统会对用户的普通话等级、发音面貌和具体发音缺陷进行详尽的反馈。使用者即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快速了解自己的普通话水平。系统部署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学校要求每位报名参加测试的学生必须完成各个模块的学习和至少3次模拟评测方能参加正式测试。通过考前自主学习和模拟评测的有序开展,从而直接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率。2015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统计显示,2014年底参加培训的学生4662名,二级乙等949人,占20.36%,二级甲等3341人,占71.66%,一级乙等221人,占4.74%,二级乙等以上人数总计达到96.76%。与人工培训相比,二级甲等人数显著增加,成绩提高明显。

四、网络学习平台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随意性强,缺乏有力监管

目前,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去学校机房登录系统进行学习,学习时间、学习内容选择随意性强,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进度、效果不易掌握也不易实施监管和督促,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性,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基本知识模块的学习或者囫囵吞枣或者浅尝辄止,完成3次模拟训练便不再学习训练。对于教学和培训环节的疏忽,使得普通话水平测试在学生眼中成了简单机械的普通话水平认定工具,而不是推广普通话和提高自己掌握、运用普通话能力的有力推手,更不用说能够自觉去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了。

2.命题说话环节培训薄弱

普通话属于口耳之技,通过普通话培训及测试达到让学生能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进行交际并养成一定的口语素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的设置和与人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学生这种能力的高低在测试命题说话环节体现尤为突出,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说话技巧、语言驾驭能力的综合体现。网络培训系统无法为学生设置合适语境,无法实现人机口语对话练习,在学生说话环节中凸显的发音缺陷及语法习惯性应用错误给予纠正。一部分学生选择从网络下载或者找一些范文来背诵,考试中便出现学生背稿现象较多,口语化差;内容雷同、偏离说话主题者多,不能达到以测促训,从根本上规范、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五、思考与建议

1.综合两种培训优势,采取1+1+1培训模式

根据两种测前培训方式的测试成绩统计结果分析,采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后,学生成绩与传统人工培训模式成绩相比,成绩同样主要集中在二级水平,但是二级甲等人数明显高于人工培训,说明大部分学生通过利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自主学习后,对提高普通话水平会有很大帮助,对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是有效的。但是,一级乙等比例明显低于人工培训模式,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学生主要在命题说话项目上丢分较多,很多学生在前三题成绩很优异但是命题说话扣分都在6分左右,反映出采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自主学习和训练,由于学生自主性不强及人机不能互动,不能纠正语法应用习惯等原因,培训效果不及人工培训。权衡两种培训方式的优缺点,建议采取1+1+1培训模式,即先由教师进行普通话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命题说话部分的辅导和训练;然后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培训系统进行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最后通过网络培训系统将学生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由教师开设专题培训课进行有针对性地讲授和训练。

2.培训构建分类教学模式,实现培训课程教学化

依据网络语言培训系统练习和模拟测试,系统分析诊断各生源地学生发音缺陷,应安排测试员教师根据各地学生发音缺陷,进行专门和有针对性的研究,在纠正发音习惯及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方面多做研究,对突出的发音缺陷开设普通话发音的公共选修课程,编写教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教学,做到因地施教,因人施教,集中规范训练,这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增强自信,有益于学生以后继续学习和练习普通话,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素质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实现计算机辅助测试之后,测试员由于负责测试说话部分,每年只是限于完成评测任务,加上网络培训软件的出现,使得很多测试员疏于专业知识的研究,对于学生发音方面问题关注得少,研究得少。分类教学模式和培训课程的教学化对普通话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积极参加省、部级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测试员队伍的教学和学术水平,最终实现教学相长以及培训主体与对象的双赢。

3.积极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培训活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 普通话水平测试; 相关问题

中图分类号: G4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89-01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是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工作的举措。普通话水平测试从1994年开展以来,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与提高,在推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新时期推广普通话的需要和参加测试的人数迅速增加,探索如何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当前普通话推广是时代的需要。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顺应了时代的需求。

一、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传承、弘扬、创造民族文化及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制定语言规划,通过语言来推进国家战略。因此,采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推普工作,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上。在进一步做好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同时,还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是加强语言的国际推广,宣传本国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但是,与国外相比,中国专门针对语言学习的技术手段和辅助工具在类似的技术应用方面的相对滞后,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通话推广的深度和广度。2004年11月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委托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了国家语言文字“十五”重点科研项目:“智能语音技术在普通话辅助学习中的应用研究”。2007年1月上海市和安徽省率先采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进行测试后,2008年全国机测试点范围不断扩大,至08年底,参加计算机辅助测试的人数已达55.6万余人次,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已逐步在全国推广。考生报名、数据传输、成绩管理、证书打印等全流程的管理。

二、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优势

采用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可准确的自动评测考生命题说话之外的所有测试题型,并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全流程网络化、智能化,提高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管理。首先,测试站来说,可以加强管理力度,建立测试业务档案,加强对测试员的能力考核,组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难度大幅降低,考试过程将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下有序进行,测试手段智能化,对测试站、测试员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普通话测试的公信力和客观性得到提升,打人情分、测试员疲劳、测试员测试水平差异等人为因素得到有效防止。对于测试员来说,测试效率将会大大为提高,同时减轻了测试员的压力,降低了工作量和劳动强度,提高测试效率,测试员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培训、科研等方面的研究。对于考生来说,报名、查询分数等一系列工作更加方便,可获得全真的模拟测试和培训服务,通过“以测促学”提升普通话水平。此外,高一级的测试中心依托管理系统可加强对全省各测试站的管理力度,开展普测科研工作有了一个更加便利的平台。

三、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新特点

1.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特别是考试流程方面的培训更为重要

由于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新变化,普通话培训工作也发生了变化。与人工测试相比,以往考生在进行考试的过程中,如若出现考试流程不熟悉,声音太小,考试过程失误时,测试员可以进行适当的提醒,促使考生完成考试,但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程中,由学生自行操作,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测试的失败,如佩带耳机不正确,对测试操作不当,时间把握不当等。因此,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后,普测的培训内容除了以往考试内容本身的培训外,对考生进行考试流程的培训和考试技巧的培训与以往相比更为重要。

2. 可以实现课堂培训与课后网上在线培训相结合

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后,考生除了参加必要课堂培训外,可以登陆畅言网(省略),这个网站与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配套而行,登陆这个网站后,考生既可以通过在线模拟测试,获得测试报告,轻松了解自己目前的普通话等级水平和存在的主要发音问题。同时可在线进行“基础语音”、“对比语音”、“综合”、“大纲短文”、“听辨音训练”和“我的课程”等内容的学习,有针对性的训练与课堂培训相结合,快速提高自己的普通话口语水平。

3. 对管理者和测试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有所提高

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是对考生命题说话之外的所有测试题型进行自动评测,而且实现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全流程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这个系统分为省级中心管理系统和测试站计算机智能测试系统。信息管理系统部署在国家和省市测试中心,实现的是对考生报名、数据传输、成绩管理、证书打印等全流程的管理。计算机智能测试系统安装在测试站,使测试站可以完成对前三题的自动评测。正是由于此系统的智能化,以及智能化带来的变化,对于管理者和测试员,特别是对管理者在使用此系统的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的要求有所提高。

四、当前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

计算机智能测试系统可以完成对前三题的自动评测,对于说话项的评分由测试员来完成。在计算机智能测试系统的应用和测试员对说话项打分的过程中发现,当前的测试系统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数据上传速度缓慢,测试高峰期大批数据上传时,易发生网络拥堵现象;只能给出机测前三项的总分,不能显示每一项得分,也不能显示具体错误、缺陷记录,无法进行更好的对比;评测的精准度不够理想,面对一乙以上三甲以下应试群体时,人机评测的一致率不够吻合,甚至偶尔还会出现分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测试员在缺乏前三项参照的情况下,对第四项命题说话进行评测,增加了准确判断与打分的难度;学生面对计算机进行测试,出现前三项评测失败;第一项跳行漏读;第四项背稿、离题、说话难以继续时缺少有效提示和引导;由于畅言网(省略)提供的在线学习和模拟测试,很多考生在摸拟的过程,找到计算机评测前三项给出高分技巧,导致有些考生过分看中技巧,本末倒置,而忽视了对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那么,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实现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公信力的进一步提高,克服当前计算机辅助测试存在的不足,基层测试站应及时向研发单位提供第一手资料,以供承担计算机智能测试系统的科大讯飞进行完善和修补;其次,测试员应加强学习,进一步提升业务素质和综合评分的能力,在进行说话项的评分时对考生的得分状态应和计算机及时进行对比,防止出现分数过高或过低,甚至差档的出现。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范文第8篇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要使普通话成为城市幼儿园和乡中心小学以上以汉语授课为主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用语。”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小学阶段应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普通话培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下面仅以我校为例,谈谈我在小学普通话培训方面所做的探索。

一、我校学生普遍存在的语音问题

我校地处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由于生源复杂,我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语音问题。

(1)平翘舌音不分。这个问题在我们这个地区尤为突出,有这样三种情况:一是将平舌音发为翘舌音或是将翘舌音发为平舌音,如把“思想”(sī xiǎng)发为“shī xiǎng”;二是将平舌音、翘舌音全部发成平舌音或全部发成翘舌音(前者最为普遍);三是平、翘舌音均发音不到位,别人听不出是平舌音还是翘舌音。

(2)“f、h”不分。这一缺点,我校住在陈家岗的学生非常明显。他们将“f”读成“h”,将“h”读成“f”,而且是恰好读反,如将“花”(huā)读成“发”(fā),“房”(fáng)读成“黄”(huáng)。

(3)前后鼻音不分。我校大部分学生前后鼻音不分,其实,这也是我们大部分淮南人的共同缺点,如将“静”(jìng)读成“近”(jìn)。

(4)有尖音。少数学生存在尖音,人数不多,但错误顽固,且以女生居多。她们将舌面音“j、q、x”发成舌尖音,发音部位过于靠前。

(5)韵母错误。这也是我校陈家岗学生特有的错误,如将“写”(xiě)读成“雪”(xuě)。

(6)调值不够,声调不对。如将第三声214读成类似于2142的调值。

(7)无儿化音。儿化是普通话和某些汉语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就是后缀的“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同前一字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字的主要元音起卷舌作用,韵母发生音变,成为卷舌韵母。我们很多学生在说话时不带儿化音,如把“小孩儿”读成“小孩”,语气比较生硬,缺乏感情色彩。

(8)无韵味。我们使用的汉语具有一种天然的音乐美,或音韵铿锵,激越高亢;或柔和婉转,声韵悠扬;或抑扬顿挫,和谐舒展。我们很多学生说普通话时,就缺乏这种韵味,显得干瘪。

二、纠正语音问题的关键所在

纠正语音问题的过程是和习惯作斗争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坚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还应注意到方法的科学性。

(1)找到对应规律:方言虽然复杂,但每一种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都是有规律的。语音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异读规律,知己知彼,一组一组地解决问题,这比一个字一个字地模仿要快得多,效果也比较好。

(2)一次成音:在语音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语音只有对与错两种情况,不允许存在“基本正确”、“差不多”的说法。教师在引导学生纠正语音问题的开始阶段,矫正声、韵、调问题时,应该打歼灭战,指导学生明确发音要领,要求学生准确发音,切忌发“接近音”,因为那样会形成新的错误发音习惯,再想解决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3)循序渐进:从读准声、韵、调开始到使用,要经过几个必要的阶段,即“音字词句段”。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发好单音,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冲破每一道关口。

三、营造良好的说普通话的氛围

发音是口耳之学,听不准就发不准,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听辨能力提高了,才能准确地发音。有所运用才能得到巩固。生活中说的话,要比上课时说的话要多得多。所以,若只在上课时使用普通话,而日常全讲方言,语音问题是难以彻底纠正的。只有在大量的生活语言中使用普通话,正确的发音才能得到巩固,才能保证普通话运用自如。

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说普通话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1)课堂教学是普通话培训的基础。语文教师要说普通话,其他各科教师也要说普通话。课堂教学是学校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自然也是进行普通话培训最经常、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这种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凭借各科教材,指导学生使用普通话,体会普通话之美,更加热爱祖国语言,从而激起学习普通话的热情。

(2)淮南市的普通话环境是比较差的,我们要努力建造一个语音环境,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论何时何地都要说普通话。学生回家以后也要和家长说普通话,当然做到这一点难度较大。

(3)学校、班级组织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练习普通话的机会。我校经常举办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和讲故事比赛等,还在学校设立了“红领巾广播站”,定期组织学生播音,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我所带的班级还设有“普通话之星”的奖项,每天给一名普通话说得好的学生以精神上的奖励。这种奖励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有作用的。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大量的练习必然产生质的飞跃。学生在经过大量的练习之后,会自然地发出准确的字音,即俗语所说的“功到自然成”。

四、模拟测试,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规范程度的检测,是对应试人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和水平的测试和评价,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推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普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为了迅速提高我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我对我校学生进行了模拟测试。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办法》规定,年满18周岁的有关人员方可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不能把成人测试题生搬硬套地用于小学生。根据成人测试题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几组测试题,由于语音覆盖面不够,仅作为测试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量化工具,不能作为衡量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唯一标准。

我设计的学生测试试卷分为四项,第一项读单音节字词、第二项读双音节词语和第三项短文朗读均从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将第四项的“说话”改为“谈话”。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我设计了一部分谈话主题,如“谈谈你的家庭情况”“你最喜欢哪门学科(哪位老师)”“你的好朋友是谁”“你最感兴趣的电视节目是什么”等,由测试员老师和学生以交谈的方式完成此题,这样既降低了测试的难度,又能够忠实地反映出该生的普通话水平。在测试后,将评分的主、副表和录音存档,以供核查。

模拟测试,便于师生进行双向比较。

A.纵向比较:(1)多次测试,增加了学生的临场经验,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利于学生水平的正常发挥,而且学生看到自己的普通话成绩不断提高,会大大激发学习普通话的信心和热情;(2)统计全班的单项成绩和平均成绩,前后比较,使任课教师明确自己所带班级普通话水平的优缺点,从而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尽快提高普通话水平。

B.横向比较:(1)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学互比,胜不骄,败不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2)班级与班级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互相比较,找出差距,你追我赶,共同进步。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范文第9篇

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字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全社会应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为人类社会文明、为国家通用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主要工作安排

1.充分发挥校园的宣传功能,加大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

       

2.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校园广播宣传学习语言文字工作有关文件,领会精神,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全体学生,在校内外各项活动中推广使用普通话,把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作为教师的职业语言。不断提高使用普通话的能力,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3.进一步推进全校教师及教辅人员普通话水平达标的培训和测试。

      

4.继续发挥语文教学主渠道作用,创办不同特色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素养。进一步规范校园用字、用语,定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写字读书比赛,普通话使用标准率进一步提高。

     

5.定期举办全校性的以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举办以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能力为主的作文比赛,鼓励学生参与教育局的艺术节比赛、知识竞赛等项活动,以年级为单位在每学期中举行演讲比赛、故事会、朗诵会等活动。“读革命史书,学革命先烈,讲革命故事”普通话讲故事比赛、 “我说身边文明事,我说身边文明人”普通话演讲比赛、诚信故事比赛等活动。积极参加教育局举办的读书征文活动。

             

二、加强组织、制度建设,确保语言文字工作顺利实施

     

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将推广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纳入教育教学要求,制定了专项的培训计划,小组成员明确职责,定期举行汇报总结,针对发现问题,共商共议,及时解决,另外,在教职工考核制度中明确规定: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即师生员工在教学、会议、宣传和其它集体活动中使用普通话;教师的普通话达标与评聘相结合,即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从而进一步完善校、班二级管理网络体系,确保语言文字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贯彻“三纳入一渗透”,增强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效性

      

根据“三纳入一渗透”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水平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课堂教学,纳入教学基本功训练,纳入学校常规管理之中,把语言文字工作渗透到德、智、体、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

1、纳入教学基本功:教师的语言面貌、语言素质对学生有很大影响。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水平,还应当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我校重视教师语文素质的培训与提高,将教职工语言文字培训列入校本培训计划。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加强过程培训,突出教师培训的“四性”:全员性、参与性、实践性、全程性,提高全体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充分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加大个别帮扶力度,重点搞好个别教师的语言培训工作,帮助未达标教师尽快达标。组织全校教师的硬笔书法大赛,选拔优秀作品进行展评等。

       

2、纳入总校校的常规管理:校长带头讲普通话,带头参加普通话等级测试。学校每学期都要将此项工作写入计划总结中,始终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中。总校校还将由工会牵头定期对教职工进行语言文字的培训,进行不同年龄段的普通话比赛。坚持在教学评估和期中教学检查,多媒体讲课比赛和教学质量测评等教学活动中,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列为重要考核指标。教务处坚持教师新开课和开新课试讲中,对教学内容、效果以及普通话和规范用字严格把关。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过语言关、文字关。

       

3、纳入课堂教学:为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我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听说读写中推广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按照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校将结合口语交际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能力;充分利用语文课,通过听写字词,规范学生用字,规范书写笔顺;组织课前语言操,设计开放题目,听课文录音等,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规范用语和用字的兴趣。三月份开展“走进大语文——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系列活动”:组织全校学生进行硬笔书法大赛,选拔优秀作品进行展评;中高年级的课本剧大赛,组织全校性的诗歌朗诵会,弘扬民族文化,使学生受到感染;倡导学生多读书,培养强烈的阅读需求,语文教师每月向学生推荐必读和选读书目(文章),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我校将以“迎奥运、促和谐”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加大语言文字工作的宣传力度。三是将“推普”寓于学生教育活动中,提高学生规范用语用字的责任感。将“推普”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校园中、利用节假日走向社会等不同的时机寻找不规范用字、错别字,进行社会用字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各班利用雏鹰小队,组成“啄木鸟小队”等,对校园中的黑板报、宣传栏等进行错别字纠错;将“推普”寓于思想教育活动中。与德育、少先队工作相接结合,针对节日、纪念日和主题教育活动,将定期举行演讲比赛、故事会、朗诵会。“读革命史书,学革命先烈,讲革命故事”普通话讲故事比赛、 “我说身边文明事,我说身边文明人”普通话演讲比赛、诚信故事比赛等活动。积极参加教育局里举办的读书征文活动。共2页,当前第1页1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语言文字工作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今年我校将注重宣传,力求形成“学普通话、讲普通话、用普通话”良好的文化氛围。时刻将普通话与日常的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促进推普工作的有利开展。加强宣传力度,力求让校园广播站、校刊、黑板报等成为学生展示语文才能、沟通交流思想的重要媒体。我校将投资美化校内外环境,悬挂名人名言、学生书画作品,建立多处永久性语言文字宣传牌。校园内随处可见“请讲普通话”、“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等小标牌。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形式多样且富有实效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教育活动。还要扩大宣传空间,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宣传报刊、宣传橱窗等向全校家长宣传普通话,使普通话走进社会、走进家庭,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普的局面,并面向社会做好负责、咨询、服务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及应用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为三星口的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服务。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范文第10篇

(一)普通本科院校也需要国际化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大学发展的灵魂,它反映了一所高校的主体信仰、精神气质和文化特性。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归纳出现代大学都具有的三大理念:高等教育的针对性、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网络化的新时代,国际化是任何大学办学理念中必须包含的元素。在美国,从培养精英的研究型大学,到承担高等教育普及重任的州立大学,以及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社区学院也无不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承担重任的普通本科院校,在坚持立足国情和特色办学的理念的同时,更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实行开放办学战略,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科研与管理的新思想,推进大学课程、培养模式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国际化建设。

(二)经济全球化对普通本科院校提出了国际化的要求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经逐步融入到了世界经济大环境中,从以主要引进外资和技术为目的的初级开放经济状态,已卓然成长为国际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对普通大学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元素已成为普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厚实的国际人文素养、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国际理解能、国际化的知识和市场观念,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等,不再仅仅是对高精尖人才的特殊要求,而已经成为大众合高等教育普通大学毕业生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国际化是普通本科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剧了各国经济领域的竞争,教育领域面临到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欧美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由于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其普通本科院校一方面为了推进他们校园文化国际化,另一方面也为了弥补生源不足和增加教育经费,不断扩大招收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外国留学生规模。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一方面,经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逐渐加快之际,人们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国际化教育的需求明显增强。在今后越来越激烈的优质生源争夺战中,任何普通本科院想立于不败之地,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是他们的必然选择。

二、普通本科院校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措施

(一)用国际化办学理念进一步加强师资和管理队伍建设

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国际化程度一般都比较低,表现在有留学背景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比例相对较低,许多教学与管理人员缺乏国际交流经验和国际意识,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教育与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有较大差距,为此,要用国际化办学理念进一步加强师资和管理队伍建设。(1)通过各种方式和途经,在学校现有教学与管理人员中广泛宣传国际化办学理念,改变他们传统的教育教学与管理理念,引导他们接受新思想,并使新理念和新思想融会到他们的教学管理实践中;(2)对现有教学管理人员加强培训力度,创造条件选派中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国外进修和短期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3)积极引进具有国际化办学理念和国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尤其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吸引取得国外博士学位和具有国外科研实践经验的人员来校任教,同时要爱护和支持他们的国际化办学想法,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合作。

(二)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联合培养项目,推进教育教学国际化

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在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要加强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力度,使学生不出国门就有机会接受到国际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培养,学习到国际化的课程内容。积极同国外友好院校开展交换生项目、2+2和3+1等形式的联合培养项目、以及短期赴国外夏令营或其他文化交流项目,为有条件的同学提供国外学习交流机会,体验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外语交际能力、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由于欧美等发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较高,包括非研究型大学在内的多数高等院校对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有国外学习交流经历制定了较高的比例要求,我国普通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同国外院校联系和合作,尽可能多地吸引他们组派学生团来校交流学习,为我们更多的学生在校内创造同国外学生交流的机会。

(三)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创造多元文化校园环境

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和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除了部分地区的外国语类、师范类及特色院校外,我国多数普通本科院校的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相对较小,层次偏低,因此,要充分挖掘自身的各方面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1)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积极同国外友好院校和合法留学中介服务机构合作,不断扩大在校外国留学生的规模;(2)由于汉语在国外还没有成为第一外语,因此,非师范和语言类院校也要发展和加强对外汉语教学,重视对外汉语课程开发,确保汉语培训质量;(3)重点推介本校优势专业,通过提供奖学金等手段提高外国留学生教育层次;(4)通过吸引周边国际化及发展中国家留学生,积累留学生管理经验,逐步加大吸收欧美等发达国家留学生;(5)增加国际性课程和外语讲授专业课比例,有条件的现行开设一到二个全外语授课专业。(6)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注重人文关怀,不断提高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深化教学科研国际交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普通本科院校虽然以本科教育为主,但多数传统院校都有自己优势专业,也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教育,在某些应用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在全国还可能处于领先水平。普通高等院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学校科研水平,活跃学校的学术研究氛围,开阔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视野,并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通过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也同时会增强教师的国际意思和交流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国际化教育教学水平。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范文第11篇

一、高中生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省对高中生开展普通话培训和测试的学校数量相比中东部发达城市较少。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和我省多民族、发展落后等现状严重制约了普通话的推广。部分学校虽开展了此项工作,但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培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够明确

教师口语课程被上成一般的普通课,一些授课教师普遍存在思想不够重视的情况,得过且过,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2)应试的功利性十分明显

普通话培训与我们当前的高考应试教育相同,大多数人往往把普通话水平过级考试作为培训工作的主要目的。所以,教师对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培训大多集中在测前几天的强化训练。学生为了通过测试,也采取考前突击的方式,测后就不闻不问,不求真才实学,但求测试过关,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培训和测试的效果。

(3)培训课程设置的合理程度不高

一是开设的课时量不够足。大多数学校都忙于高考压力,普通话培训课程时间不断压缩;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高中生的普通话教学多与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并未单独开设课程,而且没有专门的教材。同时普通话培训没有统一的要求,教师上课随意性太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训只有形式,没有具体的成效。

(4)没有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的普通话基础不一样,个体差别较大。有的学得快,可有的学生来自农村等偏远山区,受方言影响较大,学习起来十分困难。教师只管教,不管学,授课缺乏针对性,不能因材施教,造成普通话水平得不到提高。

2.测试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测试机构不完善,管理不到位

目前,甘肃省共设立普通话培训测试站30个,普通话培训测试点41个。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大都依靠在高校开展,由于管理人员少,力量薄弱,管理人员缺乏业务素质和管理经验。有的地方虽然建立了测试站,但工作时间较短,机构不健全,职能太单一,只是临时组织学生的报名和测试。因此,普通话测试工作的宣传和推广,测试员的选拔培养、管理和考核,档案的完善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都需很大程度的提高。

(2)测试员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测试员有相当高的素质,务必取得相应的部级或省级资格。由于测试工作依靠高校开展,测试员并不全是从事汉语言教学的老师或者从事语言文字工作,加上部分地区的测试设备简单,评分定级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加之语音本身的模糊性、语音识别的复杂性及个体打分的主观因素等,使评分或多或少存在个人的主观色彩。

二、如何对高中生开展普通话培训与测试

高中生作为当今社会的后备力量,普通话讲得如何也许会成为影响其以后工作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提高高中生普通话水平成为目前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学习和从教工作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高中生开展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工作:

1.合理安排课程,保证有效学习时间

目前,高中生的文化基础课较多,高考压力大。普通话培训课程往往被忽略,课时较少,有的学校甚至不专门开设培训课。这势必导致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较低,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学校应合理安排课程,保证有效的普通话培训时间。笔者建议在高一上学期就安排普通话培训学习,并通过老师的悉心指导,及时激发学生的潜在语感,提高对语音的感受能力,为学生在余下的几个学期内进行普通话自我完善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口语训练,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和语言习惯

加强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强口语训练。口语的训练除了训练语言面貌之外,还要对语言的得体、词汇的选择、解释的得当和逻辑的清晰进行必要的训练。 训练过程中要努力克服方言的影响,摒弃方言词汇,特别是要克服方言语气,力争使语言简洁明了、有条有理。譬如,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学生普通话朗读,教师多让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这样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享受。

3.因材施教,克服方言方音,改变语言面貌

在培训中,我们应结合实际,针对学生的普通话基础薄弱而因材施教。新生进校,由于存在地方差异、城乡差异及个体差异,普通话水平往往参差不齐,语音面貌差别较大。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加强记忆,即记住一些常用词或通用词的拼音,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拼音,如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学生则要积极配合老师多听多说,多听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音分辨能力;多说有助于老师及时发现不对之处,及时纠正改进。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大专院校 普通话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提出“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高校是普通话推广的重要阵地,原国家语委副主任柳斌也曾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对学校推普做过指示:在大学阶段,即高等教育要成为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榜样。当前,推普工作正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视,然而,在一些大专院校,普通话教学工作仍然举步维艰。

一、大专院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1.招生范围扩大、方言复杂,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参差不齐。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方言区,语音面貌差别很大,比如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北方学生和南方学生的差异、发达地区学生和欠发达地区学生的差异、男生和女生的差异。他们对各种语音问题的接受能力、掌握程度各异,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参差不齐;加上教学课时少、训练时间短,课堂教学难以与课外训练结合,影响了学生普通话口语水平的提高。

2.学生意识淡薄,学习缺乏主动性。

通过对本校护理系3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学习普通话的兴趣、目的、信心、方法等基本情况以及对普通话教学状况的评估。调查中,有42.9%的学生认为普通话不重要,与自己的发展没有多大关系;有54.7%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那么多,根本无法顾及其它;有56%的学生认为普通话应该作为一门选修课;在问及普通话和英语哪个更重要的时候,有68.4%的学生选择了后者。当问到如果完全根据学生意愿选择是否学习普通话会怎样,有74.9%的学生答案是否定的。这些学生没有把普通话放在一个新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的高度来看待,其思想和认识水平妨碍了大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和自觉意识,也阻碍了大学普通话教学的顺利进行及良好效果的取得。

3.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除了师范院校,大多数大专院校由于受编制、资金、教师结构等客观条件限制,缺少“科班出身”的普通话教师。普遍采用的做法是:选送学校普通话基础较好的教师参加省语委办举办的短期测试员培训,达到相应等级后兼职从事普通话教学。这些测试员之前的本专业涉及心理学、思政、经济管理等各个专业,因此在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欠缺。

4.教学环境、设备、安排受限制。

语音教学要讲求科学性、规范性和直观性,仅仅靠教师和学生之间单一的课堂交流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先进的语音设备,让学生在反复听辨、观摩大量声像资料的过程中掌握要领,提高效率。在调查中,有84.3%的学生认为普通话课的教学环境、设备不尽如人意。目前,由于受资金、学生和教师数量等的限制,大专院校往往没有足够的语音室或多媒体教室,结果普通话课常常被安排在缺乏播放声像条件的大教室里,一百个左右的学生“挤”在一起学习,只靠教师扯着嗓门喊,而且教室也没有与其他专业的教室分开,声音非常嘈杂,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一些学校将普通话教学和普通话测试培训混为一谈,认为开设普通话就是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把普通话课集中放在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前进行,课时压缩到20节左右,教师在授课中经常采取少讲理论或不讲理论、只围绕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进行训练的方法。这样的考前“大练兵”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整体水平的。

二、加强和改进普通话教学的措施

1.学校领导重视是关键。

国家语委多次强调,必须“坚持普通话的法定地位”,必须“继续大力推广普通话”。要使普通话成为大专院校的校园语言,普通话教学工作能顺利地进行,学校领导班子必须统一认识,要从战略高度上认识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普通话作为学生文明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一项重要参数,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学校领导、教师还应带头在公开场合使用普通话,起到榜样作用。

2.增强学生自觉学习和运用普通话的意识是前提。

大专学生普通话水平不理想,说到底还是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要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就要把握住学生这一主体因素。我们可以采取思想教育与手段约束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意识。例如在教学区和学生公寓的一些醒目位置张贴“请讲普通话”的宣传标语;在思想教育活动中,把职业教育和普通话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推广普通话是每位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普通话水平影响个人的学习、工作、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为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可经常开展演讲、朗诵、普通话比赛等对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和口表能力帮助较大的课外活动,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模化;还可以成立学生朗诵协会、话剧社、曲艺队等文艺社团,让学生在自娱自乐中锻炼口才。另外,还可采取约束手段,要求学生在公共场合必须说普通话,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将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与学生评先评优等挂钩。要将学生的思想意识从根本上扭转过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才会有提高。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条件是保障。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普通话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学校应积极物色人选,增加专职教师;另一方面,要经常派人外出进修、培训,要经常开展教学比武、评教活动,使教师在业务上尽快上台阶、上水平。只有尽早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普通话专职教师队伍,才能确保普通话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同时,各校必须增加投入,尽快建立起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汉语语音实验室,为普通话学习提供完善的教学环境。

此外,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将普通话课设为“公共选修课”,课程开设的时间以第一学年为宜,40课时左右。

参考文献:

[1]李玉珍.高职教育中普通话口语训练的思考与初探[J].科技信息,2006(3).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职 普通话 教学 研究

2001年1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使推广普通话更加有了法律依据,同时也体现了普通话的重要性,浙江省地处沿海,其经济较发达,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繁荣,使其对高级应用型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为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省内各高职,院校也大力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职业人,同时。浙江也是一个方言大省,方言种类多而杂,与普通话差异较大。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各高职院校特设普通话训练课程,普通话教学逐渐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自身普通话教学实践中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浙江省的方言情况

浙江是个方言大省,全省境内存在着多种地域方言,如吴语,闽语,徽语,客家话等,不管是在语音方面还是词汇,语法方面都与普通话存在较大差异,其各方言区甚至在同一地区,不同城镇的人们,在交流时对彼此的话语都听不懂,由此可见,普通话的教学,对经济较发达,贸易往来频繁,服务业较繁荣的浙江省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二、浙江省高职院校学生的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这些高职院校也基本属于第四,第五批次院校,其生源主要来自本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较偏远城市或农村,据部分学生反映,他们进入大学之前基本上全用方言,只是进入大学后才讲普通话,因此,这些学生的普通话就往往带有较浓重的方言色彩。此外,因为该类学生属于第四。第五批次学生,其原有的学习成绩离本科院校尚存在一定差距,在高中或中专学习期间尚未成为老师眼中的 “焦点”、“宠儿”,长期以来,其学习的积极性就很难保持一种激昂状态,甚至部分同学表现很被动,并逐渐养成一种松懈,懒散的学习习惯,另外,一部分同学因为基础较薄弱,积极性不高,其往往也较难找到一种较有效的学习方法,因而学习时较盲目,抓不住重点,要点等,因为上述种种情况,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表现出不均衡,不牢固的特点。

三、师资力量及课时的基本情况

因为行业分类及特点的不同,各行业对奉领域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要求也各有不同。普通话教师和口语课教师普通话水平要求一级以上,这是对教师自身语言素质及教学资格的一种要求和限定,同时也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种便利条件与保障。目前,很多院校从事普通话教学的教师都努力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相关辅导、培训,使自身普通话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并取得一级证书、测试员证书等,但也有些院校因为师资力量尚不雄厚,取得一级证书的教师不多,具有测试员资格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有些教师尽管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错,但没有经历过中文专业系统深入的语言理论学习,语音理论知识储备不够,无法讲解与阐释语音现象,使教学受阻。上述种种因素,使得普通话教学的师资力量显得较为薄弱。

此外,在广大高职院校中,普通话训练课程一般开设36课时,而要想从声、韵、调、从字、词、文乃至发展到较流利的自由说话等各方面训练,这种纠正语音,改善语貌的过程本身又较为漫长。相对而言,36课时显得有些过少。

四、制约普通话教学的几种因素

(一)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自觉性不强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步入成年人行列,学习语言的黄金期已过,普通话已“定型”,很难大幅提高。有些人认为自己所讲的普通话只要能说,让别人听懂就行,是否标准无所谓,使自己对学习普通话缺乏信心。以上种种认识。都不同程度地打击着学习者的积极性,使普通话教学经常陷入被动状态。

(二)教学中学生覆盖面很难拓宽 小班化教学是语言类课程理想的教学规模。而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考虑到教学成本和硬件设备等各方面原因,往往都是50人左右的班级,甚至有时合班上课,这对普通话教学来说,要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练习,实在是太大的挑战,也是欠科学性和合理性的。

(三)教师资格暂且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双师型”教师数量有限,使得本应由具备一级水平的教师担任的课程,最终也派上二级水平的教师进行分担。因为二级水平教师自身水平有限,要想使学生的语音面貌得以改善并取得理想等级证书,这类教师已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往往陷入尴尬的境地。再者,普通话训练一是为了改善学生的语音面貌,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帮助学生取得理想的等级证书,因此,担任普通话教学的教师除了自身水平达到一级外,最好同时具备测试员资格,熟悉测试的流程及形势发展动态,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但同时具备一级水平和测试员资格的教师更难求,因而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五、普通话教学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中除了让学生了解学习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法律的规定等之外,一个有效的方式就是带领学生了解或参观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语言等级要求,使其明白市场的需求。另外。还得从具体方式上培养其积极性,如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上台说话,表演话剧。演讲等,教师每次都给予点评,肯定其优点,对于一些语音面貌本身还不错的同学,教师可肯定其字词发音清晰、自然、到位等,对于一些语音面貌稍差的同学,教师要从另外一些角度对其作出肯定。如音量、音质、语速乃至神态等各方面,巧妙地加以点评,笔者在教学中也尝试过这些方式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众多学生上台说话的热情,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收效甚大。

(二)小班化教学并建立语音档案 面对目前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笔者建议一些高职院校能为普通话教学课程开设小班。小班化教学,可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可以“人人俱到”,并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反复练习的机会。同时,小班化教学可以更大限度地保护教师和学生发音的“原生态”效果,使教与练更加切合实际。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范文第14篇

截止2011年,经教育部 批准,北京有28所普通高校有资格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在这20年多年发展过程中,高水平运动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部分运动项目已经实现了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还与国家“阳光体育”政策配合推动了普通高校的群众体育,增强了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动力,为我国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但是,在北京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取得的运动成绩之余,也要看到现在北京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与发展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北京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

1.1 北京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源情况

通过对北京六所普通高校的180名学生运动员的研究调查表明:有75.3%是来自普通中学的体育特长生。这部分学生运动水平一般为二级运动员水平,有9.4%学生运动员是来自各地方的的业余体校,有11.8%学生运动员来自各个地方的专业队,还有3.5%的学生运动员是来自职业队的队员。达到健将级别的只占所调查人数的2%、达到一级运动员水平的占28%、达到二级运动员水平的占70%。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北京普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中学的体育特长生,体校、专业队、职业队的人数所占比例是很小的。

1.2 北京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学籍、学习管理现状

北京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学籍管理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单独成立体育特长生的教学班,把所有高水平运动员学生生安排在一个院系,统一管理。第二种形式是把所有的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分散到各个班,与普通学生安排在一起进行学籍管理。第三种是一般特长生直接编入普通学生班级,与普通的学生一起学习。而一些运动天赋突出的学生则是单独编班,单独培养。这三种形式都有其特点与不足。单独成班形式便于训练、学习安排,但是学习氛围与学习质量可能会有所不足;分散各班形式在学习氛围与质量上有优势,但是训练及比赛在安排上会产生冲突,影响竞技成绩的提高;单独与分散形式结合,在确定如何单独成班和分散各班有一定难度,训练质量也可能受到影响。

各个学校在培养计划上也是有区别的:一是运动员学生和普通生一样完成同样的学生和培养计划,没有任何照顾;二是采用累计学分制,延长运动员学生的学制年限;三是减免一定的课程学分,制定单独学习计划。

1.3 北京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竞赛的现状

北京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体现了遵循运动训练规律,不断摸索在普通高校对提高运动水平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途径。各个高校对教练员、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和竞赛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练员在学期开始前制定本学期的训练计划,对体育特长生、教练员、体育教研部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及相关工作在责、权、利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使运动训练得到了基本保证,也为竞技成绩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运动训练的效果与竞技比赛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综合条件的适当结合,在这些综合条件的探索中,北京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还是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2 北京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的问题

2.1 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生源问题

北京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源大部分都是来自普通中学的体育特长生。这样的情况就会出现来自于中学的业余运动员,运动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屈指可数,如果成绩达到一级运动员以上的水平,通过招生学校的自主考试便可入学。然而,那少部分运动竞技成绩突出的专业队、职业队的生源,由于长期从事运动训练,从小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文化课教育,文化积累明显弱于普通学生,存在学习困难等问题。形成了一部分进入大学的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学习成绩好的,运动成绩不理想;运动成绩好的,学习可能会跟不上,这就给大学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2 学习与训练存在矛盾

运动训练与竞赛与高校文化课教学都要遵循各自的规律,不同的规律作用于同一事物,有时就会发生矛盾。这样的矛盾在我们对北京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生的调查中明显的体现出来。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在被问到他们对学习训练是否存在矛盾的问题上,83%的运动员学生都认为学习和训练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北京普通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过程中一直存在,主要表现为两个大的方面:第一,运动员学生竞技水平的提高与大学学制的矛盾。一般情况下,运动员学生竞技水平的提高需要比较长时间的系统训练,即便是高校招收的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学生,要想达到更高的水平,也需要较长时间,而此时,运动员已面临毕业。尽管有的学校采用延长学制、读硕乃至读博的办法来缓解矛盾,但矛盾并没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第二,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在学、训时间上的矛盾,该矛盾一直是阻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北京普通高校的调查访问了解到,各个高校都在这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的对高水平运动员学生进行集中的小班授课,按照班上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计划,有利于安排出足够的训练、比赛时间,但是运动员学生的学习文化课质量就会有所下降,不利于运动员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的高校是把学生分散到普通班级学习,学习要求与普通生无异,这样安排强在学习质量上得到了一定保证,但是就会影响到训练、比赛的时间,很难做到两者的兼顾。

2.3 竞赛制度不完善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水平的提高,只依靠训练是完全不够的,训练是为了在竞技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现有的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竞赛问题主要是比赛太少,自成体系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体制存在有诸多不完善。以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为例,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整个联赛分为地区预赛、分区决赛和全国总决赛三个阶段,对于没有进入分区决赛的大部分球队来说,有限的几场预赛后,全年的比赛就等于宣告结束。而就是少数进入分区赛的球队,即便是最后夺得总冠军的球队也只能再打上十几场比赛。

3 促进北京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优化建议

3.1 建立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优质生源的培养途径

走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生源路径,是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队的基础组织形式,也是我国学校培养后备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部分业余体校撤销,将教练员安排到各级中小学,各个专业队及职业俱乐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将部分资金、教练员安排到普通中小学,选取部分中小学设置各级各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在做好高校运动员学生训练工作的同时,重视中、小学中运动员学生的培养。这种途径可充分利用运动员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的训练和文化知识的积累,保证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的连续性,为进入普通高校在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两个方面进一步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缓解学习与训练的矛盾

要缓解高校运动员学生的学习与训练、竞赛的矛盾。首先在课程安排、制定学分上要体现运动员学生的特点和实事求是来制定培养计划。还要看我们是如何来给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定位。笔者认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应该是应用性的人才,而不是学术性的人才。武晓君教授通过调查研究证明,高水平运动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主要是行政、管理类的,而极少是为学术性的,实际工作的表现面并不比普通学生差,有些方面甚至还优于普通学生。严格地讲,他们大部分由于从小就参加系统的训练,受体能和精力限制,在文化课的学习上与普通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但他们的智力水平是不低的,由于成长经历的不同,虽然他们在面对压力、克服困难、习惯竞争、渴望胜利、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有优势,但在文化课基础,尤其在数理化学科上与普通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对他们的培养不能是按照学术性人才要求进行,在制定课程和培养计划时就必须考虑到这一点。高水平运动员学生不仅是体育人才,也是实际工作中应用型人才,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日常管理等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学以致用”的原则。考虑到高水平运动员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未来就业的需要,学校的教务部门和相关院系一起研究调整高水平运动员学生文化课知识结构,适当增加工具类和人文类课程。(如计算机、外语、写作等)课程和培养计划的明确,既可以满足培养的需要,保证培养质量,又可以有效缓解大部分学生训练与学习的矛盾。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民办院校;普通话水平及测试;现状思考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推广普通话的重要举措。宏观上它服务于推普工作;微观上寓测于教寓测于学,是国家新推普方针“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具体体现。民办院校在我国办学至今已30年,以应用型大学为主,是我国高等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新型主流办学形式。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就业环境要求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交际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核心就是要有较强的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能力。所以民办院校的普通话水平及测试工作同样不可忽视。

笔者在多年普通话教学及测试实践的基础上,对民办院校普通话运用及其测试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民办院校普通话水平及测试的现状

自全国推行普通话水品测试工作至今已近20个年头,民办院校已然成为测试大军中的一员,工作成绩虽在逐步理想化,但在测试的系列环节中或多或少存在疏漏,以致于出现测试培训不到位和学生学普热情不高等连锁问题。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组织力度不够

民办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新生事物,有着其自身发展的朝气和空间,但由于大多以应用型和技能型为办学定位,在诸多传统工作中呈现出各式各样的不足。在高校推普工作中,虽按标准已在部分民办院校设立普通话水平测试站,但测试站的先期组织工作却不尽人意,尤其是测试培训环节,不是课时少就是流于形式过于草草,导致很多学生缺少应试的心理、技巧的准备,因此测试成绩普遍不够理想。

(二)教师教学语言标准化程度参差不齐

民办院校或是高职院校,或是从高职院校发展起来的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成为其普遍办学定位,因此“双师型”教师成为其师资的亮点,甚至部分教师直接从企业中聘任。虽有自己培养起来的教师队伍,但为完善职称结构会在一定比例上回聘退休高校教师,因此教学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南腔北调的情况。所以,民办院校在校园语言运用的实况及语言文化氛围的营造上会有所欠缺。

(三)对普通话运用及水平测试有认识偏差

民办院校为保证专业理论和实践的课时将通识课课时压缩,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普遍不易看到普通话课程开设的痕迹,即便有也多为选修课,并没有通过出台规定将课程政策化或与普通话水平测试挂钩,即便有政策也不过雷声大雨点小。同时,在校方和学生看来,汉语是母语,普通话就是母语,毋须学毋须练。所以学生学练普通话的积极性不高,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也只是为了测试而测试,失去了推普工作的意义。

(四)轻练习重成绩的现象较普遍

流利标准的普通话需持之以恒的听说读练。民办院校为实现学生应用技能的最佳化,导向上多倾斜于各种技能证书的获得,因此在民办院校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很大程度上存在投机心理,测试组织机构看重的只是组织报名和发放证书工作是否有纰漏,而忽略学生如何应试方能考出理想成绩。学生更关注的是普通话证书本身,而非成绩是否是最理想的,因为他们认为普通话证书只是就业的次要条件之一,有就行无论高低。因此走访中,即便参加过测试的学生对应试标准和成绩等级也是知之甚少,严重阻碍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开展。

二、民办院校普通话水平及测试的思考

为使普通话测试工作能为民办院校这一推普阵地更有效服务,并营造校园语言文化及精神文化。笔者结合多年普通话教学和测试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

民办院校作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样培养大军中的一份子,不应忽视在人才培养工程中的语言教育的使命和职责。作为院校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应充分认识到推普工作是个大工程,除组织报名、发放证书简单必要的工作外,更要把功夫用在平时,鼓励教学、动员学习、组织培训,做好教学训测的一条龙服务,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了环境,师生才会体验普通话的魅力及感染力,才会耳濡目染自觉学习与应用,如此普通话测试成绩顺理成章不好也难。

(二)重视一线教学,提升实练水平

《普通话》课程是进行语言教育的一线阵地。目前,多数民办院校在旅游、英语等口语类专业相继开设了普通话课程,但其他专业学生则几乎接触不到这样专门学习和训练的机会,即使有开设也只是限于合堂大、课时少、实效差的选修课,这种环境极大挫伤了想学好说好普通话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民办院校应协调支持普通话课程的开设,以教学代培训,让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普通话的学、练、测的正途上来。

(三)规范推普与测试工作,促进普通话测试工作的良性发展

普通话水平测试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健全组织机构、规范考务工作、完善测前培训、建立督导制度,从而保障普通话测试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聂丹.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走向的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11(5).

[2] 贾淑云.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现状分析与探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4).

[3]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推广普通话宣传手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