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智慧档案管理范文

智慧档案管理范文

智慧档案管理

智慧档案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智慧档案;管理系统;层次分析;功能设计

智慧档案是一个具有层次管理模式的档案管理系统,从层次分析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每一个管理层面所负责的内容,这样就能够使得档案管理人员根据各自职位级别进行相应的管理,以保证各层级管理质量,做到环环相扣,相互监督。结合智慧档案管理系统的资源掌握更全面的管理内容,明确管理方向,并不断优化现代档案管理功能,实现智能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智慧档案管理系统中各项功能对管理水平提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1智慧档案管理系统的层次

1.1机构档案信息管理层。机构档案信息管理层主要是针对本单位的生产、销售等活动资料进行集中、处理、使用以及保存等工作,属于档案工作中的基础工作,而这一道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后续工作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意义价值。1.2机构档案信息传播管理层。是以基础管理层为铺垫,对档案信息实施传播的工作,将知识信息以及有使用价值的信息通过传播渠道转换成具有生产力的可利用信息,进而发挥档案信息的价值,提高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这一层次管理对捕捉信息、审核信息以及信息归档具有及时性的特点,并对机构以及相关部门中应用档案信息给予最大化的支持。1.3机构档案信息能力管理层。这一层次的档案管理主要是针对信息资源全面分析,如:信息收集的需求、信息应用价值、信息管理方法、相关信息、竞争发展等多方面的分析,通过这个层级的管理能够让档案信息充分的深入到现实生活、生产中,体现价值,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做出相应的信息决策、信息指导以及参考建议等。同时档案信息能力管理层级还需要负责解决实际问题,如现实生活生产中对信息种类的需要,各类信息之间蕴藏的关联与影响,存在信息不能满足需要信息的原因,各机构信息对照以及信息应用价值判断等多方面的分析,将信息正确的投入到使用中,发挥应有的价值与作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实际上可以根据各机构的应用需求而合理设计,以保证档案信息在机构中能够以有利用价值的地位出现,进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岗位重要性的意识,承担结构有保存价值的信息收集、归档、使用等工作,并有效的将档案信息传播与开发,充分的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与作用意义。

2智慧档案管理系统的资源

2.1原存纸质档案。目前大部分档案馆所保存的卷宗还都是纸质档案,其数字智慧档案管理系统的层次与功能设计分析化策略包括以下两种办法:可以通过扫描、拍照等方式转换成PDF格式或jpg形式的图片进行入库,并进行标引。可以通过键入的方式形成WORD文档,加盖数字水印技术进行入库。2.2原存数字档案。数字档案已经是各个档案馆档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一些使用办公系统比较早的企业,数字档案所占比例较大。数字档案的入库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些,主要是要保证数据在转移或转换过程中,保持数字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比如一些入库的日期、原始格式、页码、操作员等非文档内容标示的保存。2.3新归档档案。随着机构的发展,新产生的档案将会成为档案数据库的重点,这就要求在新数据上传过程中,严格按照数据格式、工作流程、数据大小等,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档案,如文档、照片、音频、视频等在设计过程中进行格式统一,每种文档采用什么格式进行归档,要进行统一,方便日后档案资源的利用。有些单位数字档案和纸质档案同时保存,这就要求上传的电子档案应与纸质档案保持一致。

3智慧档案管理系统功能设计分析

3.1安全认证。档案的私密性决定了安全认证的首要地位,档案涉及机构的生产活动中的一些机密,档案安全一方面要考虑到信息管理系统的硬件安全,如服务器、路由设备、防火墙的安全设置;另一方面要考虑系统的软件安全,软件安全主要体现在系统文件的加密,管理员、用户的加密设置上。包含管理员的权限设置、上传、修改、删除、审核等;操作员的上传、检索、审核等;用户的上传、检索、浏览等权限设置,并且每一次文件或系统的修改都应该记录下操作员工号。3.2档案信息的存储。应当建立相关的标准、制度来保证及时有效地存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一个快捷方便的上传接口,可以连续上传、批量上传,并且支持从其他系统导入资源和元数据的功能,非数字作品的数字化、转换和载入的方法,提供档案资源的鉴别和权属管理的功能。3.3档案信息的组织。档案信息的组织就是将资源库中的档案进行序化,形成系统性、科学性的知识体系,可以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智慧档案信息系统在组织信息资源过程中应该加入机构部门、主题、领域、责任者等方式,并能根据分类提取相关的关联词组,并描述出它们的上下位类和语义联系,以方便相同类型的档案进行聚类组织。3.4档案信息的检索与传播。多种系统检索中关键词检索最为常见,其次是分类检索。检索后,针对有关档案资源信息,选择关联度相对较高的档案提共给用户,使得档案内容中与用户所需更为接近化。系统中针对具有保密性的文章应设置专用的权限字段,利用针对性的开放模式,实施对某机构在某时间段进行保密信息开放,实现既能针对性与能共享性的信息开放效果。3.5用户评介与互操作服务。在智慧档案管理系统中,用户评介、互操作功能的设计主要是为给用户、系统之间提供交互平台,实现用户与系统或者系统于系统之间的交互过程,从交互功能中,用户可以以一个帮助系统者的身份出现,对系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解答,同时也可以对系统提出问题,系统会自动将问题和答案收纳于帮助系统中,用户便可以通过检索的形式得到帮助系统的帮助。

用户评介与互操作服务功能还能够使得档案信息平台及时收到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而对档案信息使用情况加以了解,不仅如此,此项功能还有另一个优势,就是在检索信息时,不一定输入全部信息,只需要提供相关题目以及获取方式即可,这一程序的实现需要系统互联支持。

作者:王冬梅

参考文献

智慧档案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数字化;档案管理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5-0146-02

1城建档案数字化工程的基本概念

档案数字化,就是把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录音档案、录像档案、实物档案等变成数字信息,以实现不同载体形式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和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共享。档案数字化工程目前主要是纸质档案数字化,即将档案文字、图表、图纸等变成数字信息,从而实现利用计算机进行存储、检索、分析的目的。在王村新城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1档案目录的数字化

(1)档案的目录统一使用excel电子表并加入超链接,点击超链接直接查找档案合同扫描件,以便查阅合同具体内容。

(2)卷内目录填写规范,序号:以一件自然件或一组文件为一顺序号;文件编号:完整的代字代号;合同名称:合同全称或规范化简称;日期标准格式为:20010101,同一条目内时间取文件最后形成时间。

1.2实体档案的图文信息数字化

王村新城所有的合同档案通过扫描、摄影、摄像等方式进行数字化采集,从而实现图文信息的计算机存储、调阅、分析。

1.3日常档案管理业务的数字化

将档案的业务指导内容,审核意见,审核结果,图书资料的著录,档案变动登记,档案的始由、贮藏、借阅、变动等档案管理信息,通过计算机软件管理的方式进行数字化。

2实施过程是纸质档案数字化工程的核心(图1)

(1)设立专用的档案储藏室,定做专业的图纸档案柜,方便图纸、档案存放和查阅。实施过程根据档案储藏室面积,有重点、有步骤的实施,对使用频率高的或重点工程档案先进行数字化存档。纸质档案数字化流程一般为档案整理档案扫描(文字、图纸)图像处理图像存储目录建库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在整个流程中要注意几个关键点。

以作者所在项目为例,相关建设合同签订了123份,每份合同都根据纸质版扫描生成PDF文件存档。为防止出现混乱,对档案原件带来损坏、泄密等不良后果制定了周密完善的工作流程和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因此,在数字化工程筹备阶段就对纸质档案数字化工程各步骤的具体细节多次进行预演推敲;就各操作环节中容易出现问题的节点建立了工作流程、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工作流程规则操作,按技术标准验收。认真填写纸质档案数字化转换过程各类登记表并及时整理、汇总、装订成册,在数字化完成的同时建立起完整的记录,从而确保整个档案数字化工作计划有序、操作流程清晰、责任分工明确、验收严格把关。

(2)扫描、编辑处理及存储。数字化工程的实施重点是扫描与编辑处理,其较为复杂。首先,在扫描时严格按文件分类扫描,根据纸张情况选择扫描方式、确定扫描分辨率及相应参数,扫描过程中及时调整亮度、对比度,使扫描后的影像尽可能保持档案原貌,使图像清晰不失真,亮度适当,同时生成jpg或pdf等相应格式的影像文件。其次,图像编辑处理是整个扫描过程中保证图像质量最关键的技术部分,因此要对影像文件进行纠偏、去污、裁边等编辑处理,同时去除影像文件背景,其可以有效节约存储空间。处理完成后的影像文件要进行存储。

3数据的存储与安全是实现数字化的最终保障

当今任何一种计算机的存储技术都还不能实现100%的可靠性,在档案数字化应用中可能会遇到突发性的灾害,因人为过失、计算机故障、存储介质损坏等各种原因,基础数据都可能会遭到毁灭性的损失,因此对基础数据要采取多介质、多地点的存储与保管方式。在此基A上还要建立数据备份制度,定期对基础数据进行及时地备份。对备份数据同样采用定期检测,三重乃至多重备份等必要的方式,以确保基础数据的高度安全性。

4王村新城档案数字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经济效益。过去一直使用粗放型模式即以增加办公人员和办公费用为解决唯一手段,致使管理成本大幅上涨。而数字化管理档案使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信息对象转为机读档案,不仅节约了保管费用,节省了占地空间,而且查阅起来极为方便迅速,从而避免了反复印制资料而造成的纸张和人员的浪费。

智慧档案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档案馆档案实体管理服务模式

Abstract:The 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 in Internet of Things creat an entirely new platform for the information exchange of people and materi? als,things to things.In this paper, we firstly intro? duce the defining about smart archives among the national academia, then propose the concepts of smart archives, analyse the important effecton ar? chivesmanagementbroughtfromInternetof Things and finally state the archives entity manage? ment and service pattern about comprehensive? lyperceptional smart archives on basis of Internet of Things.

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Smart Archives; Archives Entity Management;Service Pattern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Internet Re? ports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中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指出物联网是基于各种网络系统的一种全新的动态网络体系,它将信息和通讯技术领域从任何人之间随时随地地连接扩展到了任何人和物之间随时随地的互联。[1]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2008年,IBM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它主张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此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有关“智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如雨后春笋接踵而至。

近几年来,档案学领域也掀起了研究智慧档案馆的概念、特征、顶层设计等内容的热潮,但是智慧档案馆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浩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文着重探讨在构建基础层次的全面感知型智慧档案馆的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对档案管理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而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的全面感知型智慧档案馆的档案实体管理与服务模式。

一、智慧档案馆的概念

我国对智慧档案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档案学界对“智慧档案馆”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正式定义,不同研究视角的学者对智慧档案馆进行了不同的描述。杨来青等人从智慧技术应用于档案信息管理领域的角度,认为智慧档案馆是采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管理多元化档案资源、具有感知与处置档案信息能力并提供档案信息泛在服务的档案馆模式。[2]毕娟认为智慧型档案馆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来改变用户和档案馆系统信息资源交互的方法,提高档案馆服务的灵活、准确、便捷,进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档案馆模式。[3]陶水龙则从建设实践的角度出发,认为智慧档案馆是应用集成方法将系统与建筑优化融合,通过对设施设备的自动监控,对各类服务性资源的整合和综合管理,将各职能系统和资源有机地结合,营造安全、舒适、良好的综合环境。[4]

虽然不同学者对智慧档案馆的定义有不同的见解,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共性认识,即不是重点关注档案信息资源的智慧管理,还是关注提供全面的泛在服务,智慧档案馆都离不开新的信息技术,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它是实现智慧档案馆全面感知化的重要保障。目前,随着信息化的逐步推进,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物流仓储、零售、交通、门禁管理等众多领域,特别是在图书行业的广泛应用,为档案管理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经验。部分省市档案馆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在整合视频监控系统、幕帘报警系统、多媒体系统等基础上,江苏省太仓市档案局利用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实时联动档案实体和数字档案资源,实现了档案实体的区域追踪定位、移动终端管理、自动盘库等功能,创新构建了档案的安全防范体系。笔者认为,智慧档案馆是在传统的实体档案馆和数字档案馆的基础上,利用新兴的智慧技术,实现档案馆内多种资源的智慧管理,从而提供更加主动、立体互联的深层智慧化服务。

二、物联网环境下智慧档案馆的档案实体管理

依托物联网技术构建的智慧档案馆形成了一个智慧的系统,可以实现档案、馆舍、设备、用户与档案管理者随时随地地沟通和感知,[5]从而可以为档案馆中的任意物体提供智慧的互联服务。但是无论是传统档案馆、数字档案馆还是智慧档案馆,其主要功能之一都要求实现对档案实体资源的保管和利用,主要是围绕档案实体进行收集、整理、利用、统计等管理活动并对档案实体保管环境进行维护,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使档案实体的保管更加安全,利用更加便利。

(一)传统档案实体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档案实体进行维护和管理的技术都较为简单,主要以手工方式完成档案整理、检索、利用等各项工作,如用手写方式对归档文件材料进行编号、手工编制档案目录、手工翻阅目录进行检索、手工调档、手写出具档案证明等;同时采用较为简单的物理、化学技术进行档案实体的保管和保护,如采用在地面洒水的方式为档案库房加湿,采用放置木炭、生石灰、硅胶等方式为档案库房降湿等。[6]

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提高了档案实体管理水平和档案利用查找效率,基本实现了对档案实体的目录、全文等信息的收集、存储和检索。但是目前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各种技术的应用、流程的改进大多是针对档案虚拟信息的,由于档案实体本身无法自动发送和接受任何指令,因此在对这些虚拟信息进行研究之后,并没有有效的途径反馈给档案实体;而由于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储的都是档案的虚拟信息,无法对档案实体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如果发生档案实体丢失的情况,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无法得知。

同时,在目前的档案利用过程中,档案用户通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查阅到相关档案,如需借阅档案实体,主要依赖档案的分类摆放来进行档案实体的定位查找。然而,经过频繁的借阅和归还,难免造成档案错位放置,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如需查找错位放置的档案,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另外,为了有效保障档案实体的安全保管,目前多数档案馆会配备防火设备、防盗监控和温湿度控制等安全管理系统。但总体而言,这些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不高,很多还需要依赖人工管理实现,并且这些系统一般彼此独立运行,无法形成统一有效的整体管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基于物联网的档案实体管理

引入物联网技术,在所有档案实体上设置一个带传感能力的电子标签,将会彻底解决档案馆中档案实体与现有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缺乏沟通桥梁的难题。由于物联网中每个联网节点都具有独立寻址的能力,因此通过植入传感节点的方式可以实现对每一份档案的实时感知和监测。同时,通过建立物联网管理系统与现有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无缝链接,可以有效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和档案实体快速灵活地查找、准确地区域定位、图形化导航索取、快速查库等智能化管理。

通过为每一份纸质档案粘贴附有该档案题名、存放位置等相关信息的电子标签,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读写设备对档案密集架上的档案进行盘查扫描,以检测每一件档案的状态,并将扫描到的信息与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比对更新,从而及时发现档案丢失或者错位放置的问题。一旦出现档案实体的错位放置,读写设备就会报警提示,并通过精确的位置引导信息找到错位放置的档案,使其正确归位,从而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对档案实体的监管能力和档案管理人员盘库的工作效率。

物联网环境下,用户在利用档案的过程中,如果需要借阅档案实体,借阅的过程将会变得更加方便与简捷。首先通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查找到档案目录,随后可以利用嵌入的传感器节点去图形化导航索取对应档案实体的物理位置并完成实体借阅。同时,由于每份档案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电子标签,在通过读写设备完成档案实体借阅的过程中,档案实体的档号、题名、借阅人、借阅次数等多种信息被自动地记录到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为后期的档案统计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另外,档案资源不可再生的特点要求保管档案的库房环境必须符合相关的要求。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的智慧档案馆中,可以将馆内的所有安全防护系统集成一体,形成一个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可以在传感器节点上增加更为复杂的深入感知能力,实现对档案实体周围的温湿度、光线等信息的传感,管理平台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对库房温湿度、光线等环境情况进行不需人工干预的智能化调节。例如,当档案实体处于温湿度不合适的环境时,传感器节点能够自动向对应的管理节点发送提醒信息,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从而有效降低了因温湿度不适宜而导致档案实体发生霉变或脆化等风险。管理平台可以通过档案实体中的传感器节点和视频监控系统共同对档案实体实施监控,如果档案实体未经授权出库,库房门口的传感探测器就能及时检测并报警,同时管理平台可以自动以手机短信、E-mail等方式向预设的管理人员发送警报情况,从而便于管理人员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库房情况。

因此,随着传感器节点的智能程度不断提高,档案实体被赋予了主动思考和处理事务的智慧,可以感知自身状态和周围环境,并能与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交互,使得现有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查询系统,而真正起到了连接用户和档案实体的桥梁作用。档案实体的自我感知能力和简单信息处理能力,也是构建未来智慧档案馆的关键基础。

三、物联网环境下智慧档案馆的服务模式

如果说传统档案馆以对档案实体的保管为重,那么未来的智慧档案馆将更侧重于服务。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档案信息的公_程度将越来越高,档案信息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因此档案信息的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也将越来越重要。[7]智慧技术的应用催生了智慧服务的革新,采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的智慧档案馆,其应用架构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它提供的服务模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一)由静态被动服务转变为智慧主动服务

现阶段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档案实体之间相互孤立,只能管理档案的虚拟信息,无法直接管理档案实体。档案服务过程中,档案实体更多时候呈现出的是一种静态的、被动地等待查找利用的传统特性。

而物联网由传感网络设备、传输网络和应用控制网络系统构成,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和智能处理三个重要特征。[8]植入了传感器节点的档案实体可以主动地向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发送信息,实时更新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同时也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获取应用对象的信息,从而给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更为全面翔实的档案状态数据。当用户需要通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查询到某一档案实体的相关信息时,档案实体中的传感器节点将对用户寻找档案实体的过程进行引导,此时的档案实体富有智慧,成为利用活动中的主动参与者。

(二)由水平单向服务过程转变为立体互联的服务过程

现阶段的档案馆中,用户、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之间主要形成如图1所示的服务关系模型。在该模型中,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是信息交换的核心,用户和档案实体之间无法直接进行信息传递,只能通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中转。而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档案实体之间的联系则呈现为明显的服务单向性,即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仅在入库前采集一次档案信息,随后,系统中只随时记录档案的借阅信息。由于档案实体本身缺乏信息接收的能力和传递的载体,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几乎不再与档案实体交互任何信息,从而导致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档案实体之间脱节。而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用户之间虽然可以进行相互的联系,但是更偏重的仍是用户与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联系(比如用户可以通过系统查询档案、订阅电子档案、申请借阅、网上延期等),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向用户却只提供比较有限的信息反馈服务(比如档案催还提醒、档案借阅审批通知等)。

而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档案馆中,用户、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之间则形成了如图2所示的网状服务模型。在该模型中,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档案实体都是具有计算能力的智慧节点,相互之间可以进行更为广泛的信息交互。通过这种信息交换,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储的档案虚拟信息与档案实体一一对应,从而加强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档案实体之间的联系。而用户可以通过持有智能设备加入到该物联网系统中,不仅可以和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顺畅的信息交换,还可以通过手持设备和档案上的传感节点建立联系、直接通信。当用户漫步在开架档案旁时,不仅能够实时感知到附近档案的主题内容等信息,而且可以由嵌入其中的传感节点引导用户快速高效地找到目标档案实体。

(三)由孤立的浅层档案服务转变为互联的深层信息服务

现阶段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对档案实体的信息存储有限,且实体信息很难更新,无法对档案实体进行实时有效的管理,缺乏足够的档案信息进行用户服务。其能够为用户提供的大多是一个个孤立的档案资料,既无法将所有档案联系为一个整体,也o法提供档案管理与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相关信息,因此,目前的档案服务往往局限于浅层的资料服务。

然而基于物联网构建的智慧档案馆中,每个档案实体都被赋予了智慧能力。物联网的感知和控制能力使得应用对象在提供感知信息后还能够相互传递信息,同时各个智慧节点自身都具有智慧化的信息处理能力,它们又通过物联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因此除了丰富的档案内容信息之外,还将产生大量的档案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辅助信息。在此基础上,能够自动分析用户的需求,挖掘各种档案知识,对各节点之间的档案知识进行汇聚和融合,从中获得一些隐藏的有价值信息,从而为用户提供综合的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四、结语

随着档案进库量和利用量的快速增长,传统的管理手段难以对所有档案实体资源做到智能、高效、安全的管理和利用。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的智慧档案馆,能够使档案信息与档案实体实现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更加高效、安全的智能化管理,服务模式也将比现阶段有更为全面的发展。虽然智慧档案馆的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物联网环境下智慧档案馆的实际建设也将面临成本、人才等多方面的问题,从而不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笔者坚信,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储备终将促进智慧档案馆的健康发展。

注释及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nter? net Reports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R].Geneva: ITU,2005.

[2]杨来青,徐明君,邹杰.档案馆未来发展的新前景:智慧档案馆[J].中国档案,2013(2):68-70.

[3]毕娟.智慧城市环境下智慧型档案馆建设初探[J].北京档案,2013(2):13-16.

[4]陶水龙.智慧档案馆建设思路研究[J].中国档案, 2014(6):67-69.

[5]许德斌.智慧城市新环境下的智慧档案[J].山西档案,2014(5):72-74.

[6]贾玲,周晓林,陆江,陈东.从档案实体管理、信息管理到档案知识管理[J].中国档案,2012(2):42-44.

智慧档案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型档案馆信息化

物联网、云计算及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着全球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出现,智慧城市的发展以其独有的魅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智能化的动态世界。技术的革新催生了智慧的进步,智慧城市将会给档案馆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和深远影响,转型发展中的档案馆开始走向智能化,智慧型档案馆的探索将成为档案馆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一)智慧与智慧城市

智慧(Smart),顾名思义就是聪明,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智慧城市(Smart City)则是以物联网为技术基础,实现智慧化的城市服务和管理,是21世纪初以来的在全球开展的未来城市的新实践。

2008年11月,IBM公司正式提出“智慧地球”理念,2009年1月“智慧地球”成为美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2009年8月,总理在无锡视察,表示要在无锡建立中国的“感知中国”中心。2009年,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愿景,城市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六个核心系统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组成,并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在中国“无线城市智慧生活”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讲述了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2月底,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总数量已经达到了154个,计划投资规模超过11万亿元,直辖市中北京、上海、天津均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

(二)智慧城市的特点与构成

智慧城市定义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伴随网络帝国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的民主化进程,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从定义上看,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概括来讲,智慧城市包含三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设施、任何内容的信息获取,互联网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极大增强了智慧城市信息实时获取、实时反馈以及智能服务的能力。

其次,无所不包的海量数据环境与共享。整合城市的所有数据资源,统一管理,融合服务,数据来源于各管理部门的业务实体,并能通过智能融合技术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提升决策能力,充分实现信息共享。

最后,无所不容的业务管理和服务模式。通过系统接口,把城市所有的系统管理、服务平台、信息查询等系统模块进行兼容,实现一站式管理与服务,智慧城市利用各类随时随地地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继而实现与外部世界互相交流,互相感知,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高效地运行。

智慧城市包含着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应用)项目、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内容。对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智慧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手段和驱动力,智慧产业和智慧(应用)项目是载体,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是目标。具体说来,智慧(应用)项目体现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安居服务、文化教育、健康保障、信息综合管理等诸多方面。

智慧城市建设对档案部门的发展是一次极好的机遇,同时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档案馆应顺势而为,建设智慧型档案馆成为未来档案馆的必然趋势。

二、智慧型档案馆的探索

(一)智慧型档案馆的提出

在智慧城市发展中,图书馆学界已经开始了“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多从建筑、技术、模式等角度进行探讨。在档案领域,实践先行。2011年,南京档案馆提出了“智慧档案,快乐档案”理念,以服务创新科学发展,青岛市档案馆则提出了智慧型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另外还有档案馆提出“智慧宝库”的说法。纵观关于智慧型档案馆的实践主要围绕技术、服务等领域,反映了国内档案馆对此领域的关注和前瞻性,但同时看到目前智慧型档案馆尚处在理念提出阶段,档案学界也仅限于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领域的关注,因此智慧型档案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层面有待于探索。

笔者认为,智慧型档案馆(smarterarchives)就是以服务城市建设、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为方向,以深化应用、优化服务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业务协同、信息共享为主线,打造高效、智能、统一的管理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为重点,在前期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以技术为依托,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和服务水平。具体来说,智慧档案馆=档案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智能馆舍+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它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来改变用户和档案馆系统信息资源交互的方法,提高档案馆服务的灵活、准确、便捷,进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档案馆模式。也就是说,一个档案馆既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智能管理,又关注用户的信息与互动服务,同时兼顾对历史公共文化传播的社会担当,并综合以上要素来共同推动档案馆的可持续发展就可以称其为智慧型档案馆。

具体来说,智慧型档案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沟通感知智慧化。物联网是智慧型档案馆的技术基础,互联则是其核心要素。利用物联网实现内部及外部信息交换,构成一个基于物联网的通信智慧系统。通过物联网实现档案工作人员与档案、档案与用户、档案与馆舍、档案与设备、工作人员与用户、用户与用户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沟通与感知,从而实现用户、档案、设备等之间快速、便捷、无障碍对接,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用户最大范围的信息获取。

第二,资源管理智能化。资源是档案馆的生命,档案资源不仅包括纸质文档,还包括数据库、多媒体等电子形式,以数字资源为基础的智慧档案馆可以将所有的档案资源进行智能化控制、组织和管理,并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共享和。同时在后台建立起跨系统的应用集成,以此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跨库网的互通、跨馆际的服务与管理。

第三,建筑设施智慧化。环保、安全、绿色、智能等要素构成智慧型档案馆馆舍的发展目标,也是要对档案馆内部的各种设备实行智慧化管理,构成智慧化系统,对阅览设备、视听设备、视频会议等进行动态调度分配,对消防系统、温湿度控制、照明等各方面自动调节,智慧系统能使档案馆各种设备运行、保养、维护趋于智慧化,优化人力和物质资源的配置,降低成本,有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网络空间会为用户带来更多的方便。

第四,服务创新智慧化。以人为本,高效服务是智慧型档案馆的灵魂。通过物联网进行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构建一个具有分析事物、处理事务、管理和决策能力的智慧服务系统。在泛在的感知与互联前提下,智慧型档案馆会以全新的智能馆舍与设备,无论是传统纸质文件还是数字信息,无论是检索还是编研成品,无论是文字还是多媒体,无论是传统的查借阅、信息咨询还是用户业务分析,都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及微博互动等信息手段,开展不受时空限制的检索、咨询、信息获取等服务,智慧型档案馆给用户带来丰富多彩的新途径和新境地,构成了服务与管理的新形态。

(二)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区别和联系

档案部门早期开展的信息化管理,从最初由用计算机进行编制档案目录到单机版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到网络版的档案管理系统,再到资源数字化、管理电子化、人员智能化以及整体数字档案馆的建设,都是档案部门的有益尝试与探索,大大扩展了档案馆的内涵和服务性。但简单通过将档案实体信息数字化而构建的数字档案馆存在着服务程度不高、数字系统智能不够等缺陷,无法满足全方位提供智能化综合档案信息服务的要求。

数字档案馆具有“馆藏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管理自动化,资源共享化”的特征,而数字档案馆建设基础上加上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等特征的物联网就是智慧档案馆的雏形。二者都具有数字化、网络化的特征,智慧型档案馆是数字档案馆发展延续和升华。智慧型档案馆聚焦于信息技术的支持,更注重高品质管理和优良的服务,并提升管理与服务的智慧,从数字信息切入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以人为本的服务,这也是其智慧发展的根本转变。

1.更迅速互联:这种互联是档案馆馆舍、设备的互联,是单个档案资源间的互联,是工作人员、读者的互联,是馆际间的互联,是物理空间的互联,是网络空间的互联,是人与物的互联,人与人、物与物的互联。

2.更智能全面:应用物联网技术,把档案信息孤岛与工作人员、用户个体互联,建立其间全面的智能连接,并从全局角度分析数据解决问题,改变整个档案馆运作方式。从档案资料、数据资源到运行状态、用户需求等任何信息,都可以迅速获取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3.更个性主动:智慧型档案馆是服务质量、形式、内容更具品质,智能化程度、个性化服务以及与用户互动更为积极主动的档案馆,微博、网站、电话、短信、导航站、预约等借助于智能化的技术的利用形式更赋予了个性化服务新的内涵。智慧就意味着以用户为中心组织信息与服务,从内容、方式、界面等提供“按需定制”的更优良个性化服务。

三、智慧型档案馆的建设

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城市已经开始过渡到智慧城市的新型阶段,档案馆应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契机,加大智慧型档案馆建设的实践探索,使档案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提高智慧型档案馆建设意识,加强宣传力度

档案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领导的智慧型档案馆建设意识,争取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主动地向领导宣传智慧型档案馆建设的意义,并汇报智慧型档案馆建设工作的进程,要使智慧型档案馆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发展同步进行,使智慧型档案馆的机构设置、库房建设、人员配备及现代化所需的经费、技术、装备等落到实处。同时,借助媒体主动宣传,以“智慧档案”为理念,以民生为本,以智慧服务为新的时代内涵,开启“智慧城市记忆之门”,打造文化精品,营造档案文化教育氛围,重点编研精品工程,深入基层,提升档案事业的教育文化功能,增强爱国主义情怀的服务场所,延展档案公益性宣传展览服务,让档案资政育人的影响力传播到千家万户。

(二)建立完善的智慧型档案馆建设的标准和规范

标准和规范是智慧型档案馆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档案管理系统与其它信息系统的对接,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组织和共建共享,关键在于标准化的建设。面对智慧城市的发展,面对数字资源的差异性,相关技术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档案馆要结合建设内容,发挥自己作为档案资料利用中心和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的作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标准和通用标准,推出具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并形成本部门智慧型档案馆建设的标准规范体系。

标准规范的制定应能够做到在智慧型档案馆建设中少走弯路,节约成本。智慧型档案馆建设的标准规范必须与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相一致,以保证信息资源的畅通,跨库查询的实现及馆际交流和合作。标准规范包括管理、业务和技术三个层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制定技术性标准规范和业务性标准规范。技术性标准包括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软件系统工作平台技术标准、数据存储压缩格式规范、数据长期保存格式规范、网络数据传输规范等。业务性标准规范最主要是电子文件管理规范、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电子文件鉴定标准等以及电子邮件公文管理规范等。

(三)加强智慧型档案馆建设人才体系构建

人才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作为档案馆,首先要积极适应智慧型城市发展的新变化,树立科学发展新理念,围绕“大档案、大服务、大安全”的宗旨,将智慧型档案馆建设与档案部门的制度改革管理理念紧密结合,使档案部门建立起适应本部门发展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创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作为档案工作人员,要积极主动适应智慧型档案馆建设的要求,除了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外,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时代意识。所谓的业务素质就是档案人员履行工作职责应该具有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它要求档案人员不仅掌握档案理论知识,还要熟悉与档案工作相关的文化、理论与科学技术以及档案记载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所谓的时代意识就是档案人员应具备与时展相一致的思想观念,包括信息意识、服务意识、现代化意识等。

智慧型档案馆的建设,需要大量“专”与“博”相结合的新型人才。这种“专”是跨学科的“多专”,而不是以前的“一专”。这种“博”是随着智慧城市发展的“动态广博”。档案管理人员不仅应是文献史料的管理者,更应是文献信息的开发者,档案工作人员必须由管理型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

(四)加强智慧型档案馆建设过程中的交流和合作

档案部门要密切关注智慧城市建设进程,适时向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提出自己的业务需求,同时要深入到各业务部门进行调研,听取各部门对智慧型档案馆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对档案业务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与集成,发挥整体功能,丰富业务需求的内容。

另外,档案馆际之间也要加强业务交流。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对智慧型档案馆建设共同探讨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档案部门要打破档案利用上的空间概念,改变过去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埋头业务的形象,致力于搭建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在馆际档案馆、专业档案馆及社会上的信息服务机构之间建立联系与协作,实现更大范围、更多种类的信息资源共享,在心理上树立交流和合作意识,以敏锐的职业洞察力和前瞻性目光把业务建设工作向前推进。

如果说智慧城市可以带给我们更美好、便利的生活,更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的自然、社会环境,那智慧型档案馆带来的则是更优质的服务、更高效的管理,更具文化内涵的熏陶,智慧型档案馆模式也必将推动着档案馆在新的技术环境中催生出新的附加值,新的服务形态和多元化的系统机制。

参考文献:

[1]宗平,朱洪波,黄刚,许建真.智慧城市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0(4):14-19.

[2]严大虎,陈明选.物联网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6):123-125.

智慧档案管理范文第5篇

1.1智慧城市内涵

2008年,IBM提出重大社会发展理念:“智慧地球”。认为世界的本质和变化,在未来是能够被感应和度量的。所有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将实现更深层次的智能化,整个世界正在向着全面互联互通的趋势发展。2010年,IBM又提出了“智慧城市”愿景,指出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一个核心要素和突破口,是智慧地球落实到实际区域的做法。所谓“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和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具体而言,智慧城市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取得良好效益的一种城市形态,它着眼于城市发展的总体效果,反映了社会对未来城市知识化、信息化、高效益的一种愿望。其核心特征是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成为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在城市建设实践中,“智慧城市”以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为城市公共管理服务、城市产业持续发展等城市综合规划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在实践中,智慧城市利用信息社会的发展,抓住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以人为本,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实力与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战略制高点。

1.2国内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一线城市、50%的二线城市已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构想,部分三、四线城市也喊出了创建智慧城市的口号。迄今为止,全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已超过150个,投资规模超过1.1万亿元。截止2013年1月,住房建设部确定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计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北京、上海等城市也都提出了一系列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的方案,将加快城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力,努力把信息化提升到新的高度。

2智慧城市对档案信息化的影响

智慧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身为智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档案馆,它的建设也面临着巨大变化,同时也蕴含着机遇。智慧城市中,信息存储与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档案不再以单一纸质形式展现,电子档案数量将急速增长,档案类型更加错综复杂。

2.1海量数据涌现

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技术的催生下,大数据时代翩然而至。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类型众多、生成速度快、价值巨大但密度低等特点。据统计,目前档案馆中采集到的电子数据很大一部分是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而档案是人们在以往历史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各行各业由于电子信息化所产生的大数据,也包含着能够收录为档案、具有价值的数据。大数据与信息化的汹涌而至,使档案馆陷入了迷茫,由于档案馆信息技术水平和软硬件设施配备有限,档案馆在处理电子信息,进行档案信息化工作时,时而发生“信息库存”过多,处理不及时甚至无法处理的现象。

2.2信息技术处理难度增加

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和建设,给予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技术、4G通信等新兴技术用武之地。智慧城市,其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化、感知化、智能化的方式,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为各产业发展提供设施基础。这就意味着,无论何种产业,在运作和发展过程中都将会产生大量的档案文献,有时,由于各系统、各领域之间的交错,以及不同行业间信息技术的错综复杂,都为未来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工作增加了难度。智慧城市中的档案馆,担当着历史记忆的重任,更有记录重要信息知识的职能。因此,如何利用各类新型信息技术,处理档案信息化问题是档案馆各部门与系统需要努力的方向。

2.3服务方式转变

目前,有两种驱动力推动智慧城市的逐步形成,一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逐步孕育的开放的城市创新生态。前者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技术因素,后者是社会创新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智慧城市建设,使得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工作,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转向面向电子档案形式为重点,从提供传统纸质服务、到馆服务,逐步转变为提供电子化、社会化服务。同时,也促使档案部门加快了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的采集、监控、统计、互联和共享,将档案服务与档案信息化密切相连,着重对搜集的档案信息进行智慧感知与分析,强调用户的档案信息电子化需求,逐步走向智慧化档案信息化服务体系。

3智慧城市中的档案馆创新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集中于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以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传统载体档案信息、原生电子档案及其目录信息,应用网络传输技术实现档案信息网络查询和传播。数字档案馆的产生,使档案信息得以脱离传统载体的束缚,以数字及电子形态存储、传播与利用,给档案工作带来革命性变革。数字档案馆作为档案信息化的开拓者,顺应大势,将档案工作从原来的“纸质化”推向“电子化”,将服务模式由原来“封闭化记录化”逐渐“开放化信息化”,但数字档案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数字档案馆在依托数字技术进行档案信息管理的同时,存在档案信息与档案实体相互分离的,无法做到迅速查找与利用;数字档案馆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为传统档案资源建立了数字镜像和利用平台,无法进一步辅助档案管理工作者进行信息分析,更好地提供用户服务;数字档案馆中,信息的管理、服务与安全上也存在薄弱点,很难进行系统化的档案信息化工作,而且其中一个环节有问题,便环环相扣。相比数字档案馆,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档案馆,在档案信息化方面存在以下创新点。

3.1档案信息协同性增强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档案信息感知与协同处置的功能。档案馆运用智慧城市中先进的物联网技术、4G通信技术等技术,构建一个能够自动搜集与接收档案信息内容的智能化感知系统,增加了档案管理各环节的互联性与协同性,进而提高档案馆档案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除此之外,档案馆还注重档案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各类档案信息进行感知、挖掘,通过档案管理技术人员以及智能技术软件,将信息整理集合,妥善应用于档案馆日常管理、服务和决策中。

3.2服务水平更高

与目前的数字档案馆相比,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馆的服务范围因移动服务技术的使用而更加广泛。智慧城市提供的互联网、物联网以及目前4G通信服务平台,促进了档案馆在数字档案馆的基础之上,实现随时采集动态信息,相比数字档案馆,智慧城市中的档案馆在信息搜集和获取、信息实时反馈和信息智能服务上,都更胜一筹,它能够运用智慧城市背景下提供的各类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手段,对包括档案收集、管理、利用、存储、监督等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慧支持,为档案馆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提供了良好基础条件,为档案信息化的开发与管理创造了更广阔的平台。

3.3注重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服务是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馆的重要服务导向。在信息时代里,信息服务一方面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在城市建设实践中,智慧指挥中心体系,以数据信息互通互联为基础,运用公安应急、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系统;数据共享平台系统,通过网络学校、教学资源库、远程数据库等系统,来提供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与智慧教育文化服务的建设;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卫生服务网络和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建立覆盖全市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来提升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因此,智慧城市中档案馆也以做好档案社会服务为工作根本要求,将城市建设和社会大众视为智慧城市档案馆的服务对象,充分贯彻国家档案局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的方针政策。无论是在信息收集、资源开发,还是在提供资源利用上都要充分考虑城市建设和社会大众的需求。

4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智慧”出路

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一方面大量运行数据积累,档案馆面临海量信息的采集、存储、利用等一系列处理上的棘手问题;另一方面,多技术、多系统的智能兼容也会给档案馆信息文件的存储与阅览带来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毫无疑问,智慧城市建设给档案馆带了机遇与挑战。

4.1档案信息化管理

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在关注信息资源的生产、积累和应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从用户视角出发进行信息服务设计。这就对档案馆在档案信息化服务方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馆在“三个体系”建设中,更应注重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从用户的需求角度出发,在档案信息数字化和对电子档案的整理、编目、挖掘工作中,都应制定一个科学化、信息化、用户化的服务视角。智慧城市建设中另一个特点,是调动各方力量,努力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高效运行与发展。根据这一特点,档案馆需要在工作中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将档案信息化工作与国家建设、城市建设大局紧密相连,运用相关档案专业技术,提升档案工作的服务水平,实现档案工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4.2档案资源信息化转换与记录

智慧城市不再满足于通过城市信息虚拟化的静态形式展示传统城市,而是更加注重进一步利用传感技术、智能技术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全面、实时的感知。因此,档案馆在档案信息化工作中,注重将传统意义上的“死档案”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变为“活信息”。此外,档案馆应破除传统档案保管理念与场所的限制,注重对转换为电子档案的电子文件的管理,以及归档电子文件的内容、格式与利用,不过分强调档案最终存放地址,而对管理权限加以关注。迎合智慧城市运行的动态形式,努力在不同领域、不同平台,及时有效地记录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所需的档案信息。

4.3档案信息资源互联互通

智慧城市建设,强调各行各业间,迈向统一开放、整合协同的城市信息化架构,发挥城市信息化的整体效能。因此,档案馆应加强档案信息资源从获取到利用的“互联互通”。这种互联互通即体现在档案馆馆内各部门之间,也体现在对外部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利用上。馆内各部门之间在档案信息化工作中,应当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为信息化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与技术保障。对于外部信息资源,档案馆需要适时地与各个行业、各个系统进行必要沟通,加快消除档案信息搜集、利用的限制。总而言之,档案馆一方面需要建立一种更加合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整合制度,另一方面,需要建设与智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档案信息共享制度,以及档案开放利用制度。

5结语

智慧档案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智慧档案馆;数字档案馆;未来发展

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进入智慧时代,让高科技无处不在。借助智慧科技,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快捷,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升。目前,国内外都开始尝试智慧档案馆的建设,以实现对档案信息精准的利用与开发,智慧档案馆势必是未来档案馆发展的方向。所以,做好智慧档案馆建设理论方面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智慧档案馆的概念与特性

智慧档案馆指的是智慧管理技术应用的档案馆。从功能的角度来看,智慧档案馆属于数字档案馆的提升与发展,是基于智慧技术的信息化档案馆形态,在已经拥有数字档案馆的功能基础上,应用智慧管理技术,确保其功能能够更加智能与智慧[1]。

智慧n案馆的智慧,并非是在管理当中拥有人类的思考、理解或者是决策的意识,而是智慧档案馆的信息系统能够根据预设的流程和模型,从而进行自主的感知、分析信息、记忆、识别,从而做好控制运行、评估业务、预测趋势等一系列具体人类思维特性的行为,从而完成相应的档案工作任务。因为智慧档案馆本身的智慧特性,同时只能够采取数据分析的行为,所以,在能力方面还达不到替代档案人员的程度,所以,只能够满足“智慧”,而不是兼顾“智慧”与“能力”的“智能”层级。

要实现智慧档案馆的基本功能,首先需要对“智慧”这一特点加以关注,在全过程的档案管理中,始终需要将智慧化这一发展目标完全体现出来,从而实现档案的智慧收集、智慧管理、智慧存储、智慧服务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不但有利于档案管理效率的加快,同时也可以实现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在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想要将智慧档案馆的基本功能实现,必须要从档案刚进馆开始直到存储利用,全过程地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实现全方位的档案管理,这样才能够加快档案智慧化管理的进程。只要能够有效的控制档案的全过程管理,就能在现有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实现档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 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比较

(一)先进科技

智慧档案馆和数字档案馆都属于信息技术下的产物,从根本上来看,数字档案馆的技术基础更多是为了满足传统档案馆信息化的要求。所以,数字技术才是数字档案馆的核心。运用数字技术管理的数字化档案资源,缺少彼此之间的联系,对于反馈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不大。而智慧档案馆的核心是感知技术,主要是通过自动控制技术、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当然,数字档案馆的数字技术也不能抛弃,可以成为智慧档案馆建设的前提条件和技术支撑[2]。

(二)服务为先

数字档案馆的对外服务仅仅局限于在线检索、在线咨询以及在线查档等业务。在应用的设置上,更多是基于档案馆自身来进行的,很少能够融入公众的实际需求。所以,基于用户为中心的知识服务才是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基本,这也成为智慧档案馆建设的目标之一。为了,就需要围绕利用者,结合云计算,开发多渠道、多平台的应用系统,同时在配合上数据挖掘的运用,预测需求导向,做好利用者实际情况的分析,从而实现用户的个性化服务;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分析并预测用户浏览记录和IP地址等,获取拥有价值的隐藏信息,但是就档案工作者而言,提升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才是解决服务为先的突破口。

3 对智慧档案馆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整合资源、便捷服务

传统模式下的档案资源服务是基于用户主动提出需求,然后由档案馆根据用户的需求来提供档案资源,其服务过程中是从档案馆到用户的单一传递模式,更多关注的是馆藏。随着档案馆藏之中各类数字资源占据的比例逐渐升高,用户个性化需求也在逐渐增多,智慧档案馆需要通过数据挖掘、信息集成以及数据分析等一系列的方式,整合丰富的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资源以及网络资源,从而提供多样化的用户信息服务。这种功能就是通过智慧档案馆的资源发现系统得以实现的,该系统的应用能够对数字档案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整合,同时,对档案系统内部的不同服务平台也能够实现相互的融合,从而打造智能化档案数字资源获取同服务功能之间的相互融合,最后再通过一站式的服务平台,就能够让用户获取全方位的数字档案资源需求。

(二)移动互联、泛在服务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馆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以及服务范围、服务技术和服务空间都得到根本上的变革。智慧档案馆利用物联网、无线宽带网、物联网以及移动通信设备,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档案信息的服务环境。目前,作为覆盖人群,使用方便的移动终端,因为其不受时空限制,使用便捷的特点,逐渐成为人们信息获取最重要的工具,无论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用户都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发现信息并获取信息。智慧档案馆的服务属于一种无缝的、动态的、交互式的信息传递以及知识传播,将智能移动终端、数字电视以及计算机作为传播媒介,最大限度的提供用户快捷、方便、无障碍的档案信息服务以及资源服务[3]。

(三)知识组织、智能服务

未来的档案馆服务所面临的问题并非是用户增长需求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匮乏之间的矛盾,而是档案信息资源的无序、泛滥以及存在用户之间的选择与获取矛盾等一系列的问题。作为档案馆,就应该提供更方便、更准确、更人性化的服务。作为智慧档案馆,需要做好现有档案管理系统以及服务系统的升级与完善,这样才能够形成新一代的档案馆服务系统,这一系统最主要的功能表现在:第一,全媒体资源管理能力。传统模式下的档案管理主要对象是纸质馆藏,但是新系统的出现,除开纸质馆藏继续支持之外,还将数字馆藏生命周期管理纳入其中,形成了电子资源的管理系统,从而将其进化成为统一的资源发现系统,这样就能够满足智慧档案馆的发展要求,同时还能够为档案业务管理以及信息服务提供资源管理的平台。第二,全网域的资源挖掘能力。传统模式下的档案管理系统,是将档案馆的业务管理作为其出大点,更加看重流程的规范化,档案的检索系统能够提供读者主要的工具,而新系统主要是基于用户的需求来进行设计,强调的是档案资源的统一揭示以及档案资源的挖掘能力,当然,不仅仅是馆藏资源的发现,更多的是对用户需求有着直接关联的文献资源以及网络资源的发展。第三,智慧化的服务能力。传统的档案服务系统的设计都是为了满足用户实际的需求,但是新系统则是通过数据技术以及RFID技术,从而实现对用户需求的智能服务、自动感知,这一个系统会实现用户需求与资源组织之间的动态关联,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智能化、个性化以及自动化的服务模式。

4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档案的信息化发展,智慧档案馆已经成为必然产物,属于档案馆更为高级的形态。建设智慧档案馆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面临着很多技术与非技术问题。当前的智慧档案馆建设仍然缺乏理论研究和法律规范,更急需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在今后的智慧档案馆建设中,还需要以研究来配合其发展,才能够实现智慧档案馆的真正进步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来青,徐明君,邹杰.档案馆未来发展的新前景:智慧档案馆[J].中国档案,2013(02):68-70.

智慧档案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城建档案信息化;智慧城市建设;作用

引言: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贯彻实施建设部《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纲要》,开发利用城市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任务,是纳入全国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和各城市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建设的总格局中的重要内容,对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有效服务起到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否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城建信息资源支撑,能否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建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城建档案信息管理实现网络化,城建档案信息收集、整理、、传递、管理、利用实现一体化,建成全方位、多层次、技术先进的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二)城建档案产生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也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在城建档案中,依附着很多城建信息,如投资总额、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地上建筑面积、地下建筑面积、人防建筑面积、建筑占地面积、绿地面积、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容积率、绿化率、车位数、抗震等级、使用寿命、开工时间、竣工时间、坐标、层数、套数、门牌号、路名、项目名、单位名、长度、宽度、高度、跨径、荷载、埋深、管径、孔数、材质、容量、处理能力,等等很多。这些信息特别是统计信息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智慧城市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信息支撑。在城建档案信息化过程中,就要把这些城建信息提取出来,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决策和参考。

(三)目前,我国城建档案馆在城建档案数字化信息化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各城市基本建立了城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有的城市建立了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开展了馆藏城建档案的数字化,推行了原始电子档案的接收工作,建立了局域网对城建档案进行接收、保管和利用工作,建立了门户网站,实现了政务信息的公开和咨询服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普遍存在城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和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不能互连互通,城建档案信息达不到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在数字化信息化过程中,重纸质档案扫描轻原始电子文件接收和城建信息提取的问题依然严重,不能更好地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的城建档案信息服务。因此,我国在城建档案数字化信息化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城建信息的提取和原始电子档案的接收,进一步提高城建档案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一)"智慧城市"概念、思想和模型由人类思想家与实践家倪会民在1993年提出。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地球” 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新加坡,2006年6月启动“智慧国2015计划”;爱尔兰戈尔韦湾提出“智慧湾”项目;2009年,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我国很多城市把智慧城市建设纳入了“十二五”规划: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上海把智慧城市建设纳入2011-2013年行动计划,深圳从科技、人文、生态三个方面打造“智慧城市”。

(二)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的四大特征是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

(三) 智慧城市建设要经过三个阶段:进行智慧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包括物联网建设、云计算中心建设等等,实现数字化,融合的智慧城市建设阶段,将来源于不同领域的城市基础服务信息实现基础性的互联和互动挖掘,籍以形成泛在的城市服务;智慧城市的内生发展阶段,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便捷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慧化表现。

三、城建档案信息化对智慧城市建设的作用

(一)笔者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物联网建设、云计算中心建设最需要建设虚拟现实的三维城市空间数据库、平安城市实时视频监控系统、GIS卫星定位系统三大平台,保证地上、地面和地下建筑和地形情况能及时更新和实时监控。

(二)建设网上城市是城市管理者最直观、最方便开展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对城市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三维城市空间数据库平台建设实际上就是建设网上城市平台,必须以城市电子地形图和城市建设成果资料即城建档案信息如坐标、长度、宽度、高度、埋深、门牌号、路名等为基础信息建构。很难想象,没有电子地形图和城建基础信息,怎么建设虚拟现实的网上城市。

(三)作为负责接收、保管和利用城建档案信息的城建档案馆,就能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城建成果信息,也只有城建档案馆,才能全面、系统、及时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城建成果信息,因为城建档案馆能够动态的接收城市地上、地面和地下的建设成果档案信息。

(四)只要有了网上城市平台,城市管理者就能在电脑网络上从网上城市进行城市管理。有了网上城市平台,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都可以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在网上平台上增加自己需要的功能,著录自己需要的信息,为各单位、各部门管理服务。

(五)网上城市平台对各部门、各单位具有重要的作用。规划部门可以在网上进行城市规划,国土部门可以在网上进行土地管理,设计部门可在网上进行设计方案的比较,建设部门可以在网上了解在建工地的情况,房产登记部门可以在网上进行产权登记和管理,消防部门可以在网上跟踪重点消防单位,人防部门可以在网上了解人防工程的情况,管线部门可以在网上了解管线运行状况,公安部门可以在网上进行户籍、居住情况和治安管理,人口计生部门在网上可以了解人口、疾病防治情况,民政部门可以在网上了解低保户的分布情况,劳动部门可以在网上了解人员就业情况,税务部门可以在网上了解单位和个人的交税情况,辖区政府和居委会可以了解辖区范围的相关情况,城市政府可以在网上进行各项管理工作和应急管理,应对突发事件等等,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六)城建档案信息化就是要把城市地上、地面和地下的建设成果档案信息化,建设城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城建档案管理网络化,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实现快速归档、智慧管理、资源共享、远程利用,更好地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

四、结语

城建档案信息化是城建档案管理发展的必要要求。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城建档案信息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必须要建立好、管理好、利用好。建设智慧城市离不开城建档案信息支撑,城建档案信息化对建设智慧城市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智慧档案管理范文第8篇

1 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3]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的四大特征: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

智慧城市建设将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客观要求。通过建设智慧城市,及时传递、整合、交流、使用城市经济、文化、公共资源、管理服务、市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各类信息,提高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全面感知和利用信息能力,极大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2 智慧城市建设中,档案部门的角色定位

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参见图1)自下向上分为“感、传、支、用”四个层,即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应用层,同时建设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运营管理体系作为支撑。笔者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本质上就是以网络为基础,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各项关键信息,更好地服务大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数据的互联、共享和安全。

图1:智慧城市总体架构

2.1 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这些工作都要档案部门来参与呢?首先,档案部门是政府机构建立的基础,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的管理者和参与者。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第492号)规定了档案馆作为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的场所,[4]各省辖市根据其精神,档案馆统一挂“×××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的牌子,设置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档案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公共信息资源。另外,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在规划智慧城市建设中所形成的数据分析、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性报告、可行性报告等,应由档案部门统一收集整理并归档保存,为日后向决策层领导、各部门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2.2 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部门。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政府部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档案信息资源是一个政府借以完成其工作的基本行政工具,是政府机构赖以建立的基础,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公共信息资源之一。搭建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务平台必须整合政府传统组织内部的数据,还要整合政府跨部门之间的数据,特别是对各政府内部公文、档案、图表、数据信息化的改造,是智慧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一步。由于大部分档案应用系统是基于局域网或政务内网的,因此,档案部门的作用就是把分散在各系统中的原始的信息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体系,“九九归一”,建成一个统一的大数据库。并对大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和科学管理,使数据高度集中和融合,建立数据中心和共享平台,使数据具有“智能”的技术能力,才能为信息共享提供条件,服务传统行业。其核心就是要构建统一权威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和平台,实现一站式信息服务。只有保障了基础数据在“前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才能为之后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本保证。

3 档案部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统一标准缺失。单从档案部门内部来看,全国各个档案部门虽然已经建设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数据库,但都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而且标准化程度低。更不要说不同行业、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化建设了,都各有计划。在其他应用终端上,从政府到行业再到企业,各自也都有自己的标准,相互间的兼容性差,这样就造成宏观上把握不清,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相关资源不能整合应用,档案数据无规范化控制,存在安全隐患。

3.2 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信息立法和档案法律法规没有有机的整合。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大量CAD文件的面世,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推出了《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1999年,为规范电子文档的归档与管理中的问题,国家档案局又颁布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2000年,为了解决计算机在辅助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国家档案局又颁布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2002年,针对公务活动中电子文件的形成、积累、保管、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国家档案局对《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又分别在2003 年和2005年出台了第三部和第四部档案信息化部门规章。[5]但有关电子文件采集的元数据标准、电子文件鉴定保存的技术规范依然空白。数字档案长期保存工作往往是在国家档案机构系统内部进行,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其他部门的参与有限,跨部门、跨领域的长期保存合作机制尚未建。

3.3 安全管理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很多档案信息网络管理人员、应用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有些档案工作者没有受过正规的网络安全培训,对信息网络的安全重视不够,使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缺乏针对性和执行力。同时,缺乏既懂档案工作又掌握智慧城市专业知识,又对信息安全领域熟悉的人才。从专业结构看,档案从业人员主要来自文史学科为基础的相关专业,致使在技术层面上无法提供有力的安全支撑,在信息环境的发展中,标准化管理、计算机辅助管理、规章制度管理明显滞后于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4 改进措施

4.1 技术层面

4.1.1 加强对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管理,确保系统安全。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是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就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把所有数据都放在一个敞开的公共信息资源平台上,大家按需应用。因此,只有平台安全才能保证数据安全,一旦平台被恶意破坏,数据就面临流出的风险。所以,必须提高数据的安全保障,档案信息作为政府的基本行政工具,档案部门应从“源头”抓起,保障数据安全。进一步完善安全防范措施,除采用身份识别、数据备份、访问控制、防火墙技术外,还需采取专用核心密码加密系统进行数据加密,多种安全防范措施并用。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确保计算机和档案的安全,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才能使有密级的信息在网上安全传输和共享。其次,提高档案管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档案管理计算机网络必须采取强有力安全措施,以克服网络面临的威胁。这些安全措施分为技术措施(如权限设置、个人身份鉴别、防火墙、建立数据备份系统等)和管理措施(如建立健全网络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加强网络运行进程中的监控与管理等)。

4.1.2 采用“云计算”。云计算是一种网络服务方式,用户可以通过网络租用或免费获取所需服务,而这些服务经过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涵盖全部可能的IT应用。[6]提供服务的网络即被称为“云”,“云”中的使用者可任意扩展并随需获取当中的资源,用户可以通过这种特性,像用水和用电一样按需购买和使用IT服务。

智慧档案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档案馆;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

1 智慧档案馆的定义及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定义

智慧档案馆的概念源自于智慧城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IBM公司率先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以呼吁和帮助世界各国共度危机和发展经济。城市作为地球上人类居住的基本单位,智慧地球的构建则离不开智慧城市的发展。所谓智慧城市即利用云计算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人类各方面的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目前,智慧档案馆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学术界对智慧档案馆的定义各执己见,尚无定论。但通过总结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共同之处,即智慧档案馆是采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具备进行感知、挖掘、决策等功能,为国家和民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的一种档案馆模式。

(二)智慧档案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忽略用户需求

智慧档案馆的服务对象是用户,但在建设智慧档案馆的实践过程中,多数专家学者们的着眼点停留在管理、技术、资金、人才方面,忽略了面向用户体验这一要素。在实施过程中,对技术的追求只是停留在硬件层面,盲目给智慧档案馆戴上云计算、大数据等大帽子,而不深入思考用户是否真的需要这些技术是研究的价值偏离。技术只是手段和工具,而它的服务对象――人,才是智慧档案馆建设最需要关注的对象。

2、档案利用率低

智慧档案馆建设的最终效果以用户的满意度和评价来体现,而其中最突出的量化指标就是档案的利用率。在众多构建智慧档案馆模型的设计中不难发现,建设一座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档案馆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但由于种种原因,数字化、信息化后的档案利用率却未有显著提高,投入与产出反差巨大。如果智慧档案馆在今后的建设中仍然无法显著提高档案利用率,那建设智慧档案馆的效益问题将是今后值得引起关注的问题。

2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档案馆应用的特点

物联网是以感知客观世界,并以获得物理信息为目的,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它通过各种感知方式来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并结合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实现信息传递和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机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了把局域传感网络和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从而完成对被感知物体的监测和控制。物联网技术也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为档案馆智能管理带来了信息感知领域的一场变革,将物联网应用于档案馆的智能管理中,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档案馆的智能化。

(一)档案资料的唯一标识

档案馆主要保存的资料包括纸质档案案卷、书籍复本和电子文件(移动硬盘、光盘等)。物联网的EPC编码技术,可以对单个物品进行编码,为每盒档案和书籍、电子文件载体提供唯一标识。同时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完成对每个档案载体(档案卷盒、书籍、电子文件载体)的跟踪与管理,以方便用户和管理人员的查找。

(二)读取方便

采用RFID电子标签,只需将每个档案载体的详细信息写入标签中,这种标签只要在阅读器的范围内就能读取,从而提高了档案载体的识别效率。

(三)RFID电子标签长寿耐用

原有档案卷盒采用纸质或不干胶等打印信息作为标签,容易脱落和污损。采用RFID电子标签可以在高污染或放射性环境中使用。

(四)便于管理

将贴有电子标签的档案载体在通过识读器扫描区时,RFID系统可以分辨出各类档案载体信息,并根据需要对这些相关的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快速分级的效果,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参考咨询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RFID系统的引进使传统档案馆的人工借还工作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档案馆服务将成为信息资源与信息中介的有机结合体、档案馆要实现这一新的定位,就应当加强信息中介的工作,将信息咨询和信息导航工作做得更好,档案馆从经费的投入到人员的配置都应该向咨询倾斜。

3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档案馆建设中的应用

(一)RFID技术在档案馆的应用

RFID技术在档案馆主要应用于实体档案的标签管理系统。通过RFID技术,可以实现实时、动态化的定位管理,与传统的用档号和条形码标记形式来排架和定位实体档案的方式相比,能提高管理效率,提高档案的利用率,更好的发挥档案的作用。RFID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的特点有如下特点:

1、完成档案资料的便捷管理

使用物联网中RFID技术可以实现管理人员借阅档案等,操作程序更加便捷。库房管理人员只需进入指定的库房区域,通过RFID查询系统,就能自动读取档案载体信息,从而实现用户无论借多少档案一次性完成。归还档案时,可自动显示原有档案位置信息,进而提升档案馆工作人员和档案馆的服务品质。

2、实现档案资料的快速盘点和整架归位

现在大多数档案馆都是密集架存放,由于人员流动或是标示不清,会导致密集架中档案资料乱架、错架。使用RFID盘点馆藏档案资料,仅需利用RFID手持式读取器在密集架上横移,一次性读取多个电子标签的资料,不需要像传统档案馆那样,按卷盒标识进行清点分类,从而降低了清点档案资料的工作强度,提高整架的工作效率,加速了盘点和排架、上架工作,显著降低错架、乱架率。

3、提高馆藏目录的准确性

由于档案馆馆藏较大,盘点所需要的成本较高,若馆藏目录出现错误,很难得到及时的排除。而使用RFID技术后,盘点的快速进行使馆藏目录很快得到重新编制,并且准确率高。在新征集的档案入馆后,征集整理部门在每卷档案卷盒或每个光盘盒贴上具有唯一内码的电子标签,并将档案载体的详细信息写入RFID电子芯片,为日后档案利用提供参考信息。

(二)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档案馆的应用

针对档案馆日常工作需要和档案馆具体的环境条件要求,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题档案馆中的运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无线组网

通过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中的ZigBee技术构建档案馆无线网络,并实现对无线传感器节点的控制。

2、温湿度检测

档案馆为了更好的保护档案,有自身具体的温湿度范围限制,温湿度传感器实现了对档案馆温湿度等环境参数的监测,当变量超过限制范围时,可以通过继电器控制器对多功能空调设备设进行开关,实现自我调节。

3、照明控制

针对档案馆库房多,面积大,进出次数不定,档案工作人员很多时候无法及时关闭照明设备,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通过热释电传感器和继电器控制器能实现对档案馆照明设备的智能化控制。

4、防火监测

档案馆的防火是重中之重,通过烟雾传感器能实现对档案库房的防火监测。

4 结语

综上,通过物联网技术在档案馆智中的应用,实现了对档案馆实体档案的标签化管理、档案库房的监控和智能控制,提高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了档案的服务质量,为真正实现档案馆智能管理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陶水龙. 智慧档案馆建设思路研究[J].中国档案.2014(06)

智慧档案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技术环境;环境驱动;档案学;研究视角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re are many new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s emerged, such as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internet of things, mobile interconnection, smart city combining with many smart technologies and so on. These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s have prompted the whole society to carry out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all field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utput about this theme in archive science in the CNKI database, the paper uses the methods including high-frequency keywords, annual high-frequency keywords, co-word analysis and content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research subjects driven by these technical environments.

Keywords: new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driven; archive science; research perspective

1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智能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由大数据引发的社会革命,围绕大数据以及相关的新技术形成的新技术背景,成为各个行业热议的话题。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已经或者即将成为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也都在这种新技术形成的浓厚氛围中抓好机遇,紧跟时展步伐,马不停蹄地进行各种创新和改革。档案学当然也不例外,围绕这些新技术以及新技术环境,出现了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虽然目前的研究整体上仍处在尝试、摸索和思辨的阶段,实践相对较少,但是随着这些技术真正意义上的普及,档案学也必将在技术环境和技术应用的驱动下,发生深层次的变革。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围绕着这些新技术的研究成果仍然比较零散,缺少系统的、全面的对该研究主题的剖析。因此,本研究拟在系统搜集当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技术环境驱动下的档案学研究主题进行深入分析,以使得学界能够在充分了解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把握档案学新兴研究主题深化的方向,从而推动研究更加深入地进行下去。

2 数据搜集和基本信息分析

2.1 数据搜集

本研究选取中文文献集成平台“中国知网”作为数据获取来源,文献类型不作限定。由于本研究关注的新技术环境,包括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和智慧城市,虽然出现的时间节点不尽相同,但基本都是在2009年以后出现的,同时为了避免时间选取区间不同对数据量的影响,本研究将成果的发表时间限定为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27日(检索时间),且采用中图分类号G27*将成果限定在档案学领域。分别采用“大数据”AND“档案”“云计算”AND“档案”、(“移动”OR“手机”)AND“档案”“物联网”AND“档案”以及“智慧城市”AND“档案”进行主题检索,经过不相关文献的去除以及数据去重处理,共得到586篇文献,其中档案领域关于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的研究成果都是从2011年才开始出现。

2.2 基本统计信息

2.2.1 文献年代分布。这586篇文献中,会议论文有37篇,学位论文9篇,期刊论文540篇。图1是这些文献的年代分布图,由图1可知,2009年、2010年档案学对这些技术环境的关注刚刚开始,2011年文献翻了一番,2012年文献数量开始迅速攀升,从2009年至2014年图像显示来看,文献大体上是呈指数增长,2015年的数据虽然绝对数量与上一年没有可比性,但是由于我们统计的数据基本上是年度总出版量的20%左右(以出版物的卷期来进行推算),所以,仍然可以预见到这类文献的增长趋势。

2.2.2 高频关键词。关键词是作者对其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相比标题、摘要这些内容单元,分析过程无须进行文本预处理,因此非常适合作为研究主题探析的知识节点。本研究利用SATI 3.2[1]题录分析工具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统计结果显示,这些文献共包含1932个关键词,总词频为3858,篇均词频为2,根据词频分布特征,选取频次不小于5的100个关键词作为高频词,表1列出了排名前十的高频关键词。通过这些高频关键词可以大体了解在新的技术环境中,档案学关注的热点和研究重心并没有偏离档案学研究核心,仍以档案信息的管理、利用为中心,只不过在研究手段和视角上融入了新的技术手段以及对新环境影响有了更多的思考。

为了大体了解自2009年至今,档案学在这些技术环境的推动和辅助下研究主题的沿袭和变迁,我们根据关键词在当年总关键词中所占的比例,列出了2009年至2015年的高频词,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云计算”和“档案信息”在每年的高频词表中都出现了,“档案管理”和“物联网”则只有2011年高频词表中未出现,它们都是这几年来研究的重心。从研究主题的变迁来看,2009年的高频词中出现的关于移动互联技术的词汇较多,而在其他年份高频词表中则没有显现,2010年至2013年的高频词非常相似,都是关注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背景下档案管理、利用和存储。从2011年“大数据”和“智慧城市”在档案学中开始受到关注,到2014年,“大数据”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并且在2014年和2015年都居于榜首。“智慧城市”则在2015年成为关注焦点。

3 新技术环境下的档案学研究主题剖析

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近几年档案学在新技术环境影响下研究主题的结构以及这些研究主题的研究视角,本研究拟采用共词分析方法对频次不小于5的10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主题分析。

3.1 基于共词分析方法的主题结构剖析

利用SATI3.2[2]题录分析工具生成共词矩阵,将该数据输入SPSS19.0工具中,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聚类,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根据这些关键词的共现关系,可以将新技术环境下档案学的研究主题大体分为8类。主题一,主要关注物联网对档案学利用、检索、服务等的影响;主题二,关注移动互联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对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服务的影响;主题三,关注大数据时代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去挖掘档案资源;主题四,关注云计算技术影响下的档案资源存储和管理;主题五,关注社会记忆以及社会记忆的媒介的环境;主题六,几乎涵盖了档案生命周期管理的整个流程,但比传统的档案管理更加注重对各种档案资源的系统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的管理;主题七,关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城建档案管理;主题八,关注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面对的挑战。

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前四个主题以及主题七分别关注的是我们数据搜集中的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智慧城市技术的相关研究内容,主题六则是把这些技术环境与档案管理和档案服务等这些档案学一贯的研究重心进行了很好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档案学对技术的关注不仅仅是浮于表面和流于形式的关注,对于技术嵌入到档案学发展才是学界对其的关注重心。

3.2 新技术环境下主流档案学研究主题剖析

通过对搜集到的586篇文献的进一步解读,笔者将新技术环境下的档案学的主流研究主题大体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对新技术的应用框架设计;二是新技术的应用实践介绍;三是从学术视角形成的对新技术影响的思辨。

3.2.1新技术应用框架设计。从文献调研的结果看,有关新技术环境下档案学的研究成果大多数属于该研究主题。这些研究大体是沿着“新技术概念和特点剖析――新技术与档案工作的契合――新技术在档案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平台搭建、信息共享、服务模式、档案存储和传输等方面的潜在影响、应用框架设计以及需要应对挑战的设想”这样一条思路来展开研究,即一方面肯定这些技术对档案管理和服务带来的机遇,同时又在认识技术带来的挑战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应用方案,但是仍处于理论框架研究阶段,还没有真正付诸实践。例如,云计算在档案信息化技术设施建设、档案业务平台建设和档案利用等领域的发展前景描述[3];从云存储、基础设施服务云平台、软件服务平台、馆际云服务的角度论述云档案馆的实现方式[4];物联网环境下测绘资料档案管理的探索[5];基于物联网的实物档案智能管理平台架构的设计方案[6];大数据背景下的第四代档案馆建设[7];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与服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8];在智慧城市框架下,建设基于物联网的档案感知系统、基于云计算的档案数据处理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和手机阅读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9];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档案馆建设[10]。

3.2.2 新技术应用实践。浙江省丽水市档案局创新数字档案管理模式,创建了1+9+N的数字档案室管理系统、登记备份系统和“云档案”信息共享系统,已经完成了系统的研发,并进入了实施阶段[11]。2012年,金华市档案馆通过在机房改造中引入物联网技术,较好地实现了对机房的动态监控和安全管理 [12]。

2013年6月9日,广东省档案局借助“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契机,正式向社会宣布广东省档案馆、珠三角9个地级以上市档案馆、云浮市档案馆和佛山市顺德区档案馆共12家综合档案馆分别建成政府公开信息查阅系统(手机版),并向公众提供服务[13]。广州市城建档案馆在现有的广州市城建档案检索系统及基于WebGIS的检索系统基础上,研究了基于移动的城建档案检索应用,开发了基于HTML5和LBS的城建档案检索系统,实现了移动终端上城建档案信息与GIS信息的关联,提高了城建档案信息化水平[14]。

嘉兴市档案局在2013年因积极开展民生档案远程利用服务工作,着力为群众开通“百姓家门口的档案馆”而广受各方好评。2014年,嘉兴市档案局又以运行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掌上档案”再次进入公众眼中。公众可以通过手机关注微信公众号“嘉兴档案”,随时查阅档案资料、进行查档咨询[15]。

3.2.3 新技术环境的学术思辨。2011年6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举办了主题为“新技术环境下学科理论与实践发展探讨”的博士生沙龙,围绕新技术对档案学诸多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16]。《论大数据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及其带来的挑战》一文,对档案界有关“大数据”和“档案”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量和质的归纳分析,对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17]。《档案大数据研究热的冷思考》一文指出:档案大数据成为档案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存在一些过度炒作与概念透支现象,对档案大数据研究中概念的误读和档案数字化建设误区进行了剖析[18]。

4 结语

本研究基于近几年来有关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智慧城市这些新兴技术环境驱动下形成的档案学研究成果,对当前档案学对这些技术环境关注的视角进行了解读。从分析结果看,新兴技术环境使得档案学界对档案管理和服务有了更多面、更深入的思考,围绕这些技术对整个档案生命周期的管理都产生了一些思想和实践上的冲击和影响。当然在追随这些前沿技术的同时,学者和实践者并没有盲从,而是进行了很多且实际的思索和践行。总体来说,在这些新技术环境的驱动下,档案学已经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理论与实践步调不一致的情况,而随着技术的深入发展和档案学对这些技术更加成熟的评估,该主题的研究成果无论从质还是量上都将有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2]刘启元,叶鹰.文献题录信息挖掘技术方法及其软件SATI的实现――以中外图书情报学为例[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2(01):50~58.

[3]田雷.“云计算”在档案领域的应用[J].北京档案,2011(5):24~25.

[4]祝庆轩,桑毓域,方昀.基于云计算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2011(15):8~9.

[5]彭岩,刘兆春,康来成.物联网环境下测绘资料档案管理方法初探[J].才智,2012(2):43.

[6]蒋武宏,申永军.基于物联网的实物档案智能管理平台架构设计[J].软件,2012(5):40~41,45.

[7]吴绪成.浅谈大数据背景下的第四代档案馆建设[J].湖北档案,2013(3):9~12.

[8]黄少芳,刘晓鸿,张俊芳.应对大数据的数字档案馆及其服务体系[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3(3):22~25.

[9]郝伟斌. 面向智慧城市的档案信息化[J].档案管理,2013(4):21~23.

[10]杨来青.智慧档案馆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J].中国档案,2014(6):64~66.

[11]宋丹.从丽水市数字档案协同管理系统模式谈“云档案”[J].办公室业务,2012(10):117~118.

[12]赵铭法.物联网技术在档案馆机房改造中的运用[J].浙江档案,2012(11):54~55.

[13]何奕忠.创新服务方式 拓宽服务渠道[J].中国档案,2014(8):34~35.

[14]杨梅,杨卫军,郭亮等.基于HTML5和LBS的城建档案移动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13,11(4):76~78,187.

[15]慈波.小平台 大舞台――嘉兴市档案局“掌上档案”建设纪实[J].浙江档案,2014(11):33.

[16]淡如水.网事回眸(第廿一辑)[J].档案学通讯,2011(4):102~104.

智慧档案管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智慧服务;数字档案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97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数字档案馆建设,数字档案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来对纸质档案信息处理和加工,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档案信息的在线查询及共享。因此,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档案信息载体、期限、利用范围等方面的使用限制,对档案工作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而随着数字档案馆建设各方面的逐渐成熟,服务体系也应有相应层次的提升,基于知识管理的档案服务终会有一天不再适应档案用户服务的需求,这就需要有一种更高级的服务模式来提供查档者的需求,而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智慧服务,能够提供更为主动,更为个性化的服务,使得服务质量、内容、形式更具有智能化的服务形式。

1 档案智慧服务的概念

档案馆对外提供的档案服务历程可以分为档案实体查询服务、档案信息服务和档案知识服务三个阶段,在数字档案馆的环境下,档案服务的形式应该增加第四个:智慧服务。知识服务是智慧服务的基础,智慧服盏谋局适鞘迪值蛋钢识的增值,从创造性的角度讲,智慧服务提升了知识服务的深度,是对知识服务质量的提升。档案馆智慧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它代表着现代数字档案馆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的,是基于档案馆知识服务的一种新服务模式,通过基于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嵌入式、启发式和协同式等智慧服务,帮助档案用户提升档案知识水平,最终实现档案知识的可持续实践价值。

2 档案智慧服务的特征

档案馆提供智慧服务的目标在于利用知识和创造知识,从而实现档案知识产品的增值,档案智慧服务的特征是以档案知识运用为根本,以知识创造为核心,以知识团队为服务对象。

2.1 档案智慧服务的根本是档案知识运用

在档案信息服务过程中,档案信息是基本信息源,知识是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工后得到的抽象性产物,智慧是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加工生成知识,从而生成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档案智慧服务就是一个这样的过程:有档案信息生成知识,再由知识激发智慧,从而提供高水平的智慧服务,所以,智慧服务的根本特征就是档案知识的运用。

2.2 档案智慧服务以知识创造为核心

档案知识服务是指从档案馆的各种档案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根据档案用户的需求将知识提取出来,而档案知识的提取过程就是档案知识的创造过程,它是在档案知识组织的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通过档案知识重组和再造,形成用户需要的档案知识产品的过程。而档案知识的重组和研究涵盖了档案馆员的创造性劳动,这种智慧劳动使得档案知识产品产生了增值。

2.3 档案智慧服务以知识团队为服务对象

数字档案馆背景下的智慧服务不再单单强调个人的知识创造和个别用户需求,它更加注重的是团队观念和创新意识,开展团队服务。档案馆知识工作者依靠所在团队来组织档案知识生产和提供档案智慧服务,团队中的每位成员可以向团队提供知识,将知识智慧贡献给知识用户团队,从而实现当那智慧服务。

3 档案智慧服务的内容

档案智慧服务是建立在知识服务基础上注重的是当那知识的转化与应用,由于档案知识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其价值只能体现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在数字档案馆的背景下,档案信息服务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以档案知识为根本、利用馆员智慧创造档案价值。

3.1 以单位决策支持为导向的智慧服务

档案知识工作团队以所在单位决策需求为导向,为知识用户提供相关的个性化服务和专题服务,就是通过特定的档案信息资源、档案知识的加工和分析形成相关的知识产品从而为所在档案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而提供的决策支持不能仅停留在信息服务的层面,更应该是在档案元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基础上的创造。而数据挖掘也称为知识发现,是从档案数据库中获取用户需求或者感兴趣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是隐性的、不容易被发现的。数据挖掘技术通过从数字档案馆信息数据库中发现并提取这些隐性信息,帮助决策者找寻数据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产品,从而为知识用户和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3.2 基于科研为导向的智慧服务

科学研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是一种知识发现和知识创造的过程。为科学研究提供智慧服务,是档案知识服务的核心。档案知识服务团队可以配合科研人员关注某一学科或者科研项目,提供全程服务,对该科研项目的涉及到的相关档案知识进行评价和提示,通过档案信息数据库对该科研项目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专题知识服务。为科研提供智慧服务的根本在于基于科研项目需求的档案知识挖掘和相关专业分析。

3.3 以产品研发为目的的智慧服务

各种大型企业、研究机构它们的根本目的就是研发新产品或者创造新技术,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不可避免的需要借鉴以往产品研发经验,这就需要用到相关产品的档案信息,而档案智慧服务则可以根据研发需求为其提供所需的档案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总结内在规律,将档案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提供创造性的增值服务。

4 档案智慧服务模式

4.1 基于信息整合的智慧服务模式

随着数字档案信息共享程度的不断提高,档案信息也越来越多,档案用户在没有相关检索关键词的情况下想要找到需求的档案信息难度变大,这就需要档案工作人员根据档案信息来源进行分类,将不同类型的档案信息归纳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后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将这些信息进行融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快捷、便利的一站式查询服务。

4.2 基于个性化的智慧服务模式

在数字档案馆背景下,档案资源和档案服务对象都有着显著的多样化趋势。因此要从用户需求出发,运用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引导用户需求,通过研究用户行为和习惯与其进行双向交流,设计出用户期望的个性化服务模型,主动为其提供特色服务。

4.3 基于网格技术的主动推送服务模式

网格是部级高性能计算和信息服务的战略性基础设施。目的是实现在全球因特网范围内按需共享和整合各种资源,除了通常的信息与设备资源共享外,计算资源、数据资源和服务资源的有效聚合与广泛共享是网格区分于以往共享技术的本质特征。这种技术使得档案信息整合和共享更加容易实现,通过网格技术可以对档案用户在大数据环境中的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找出用户的共同偏好,再将这些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合,通过档案网站、移动终端等媒介将这些信息主动推送给用户。

5 档案馆对外提供智慧服务的途径

5.1 构建基于智慧服务的综合性技术平台

要现智慧服务,首先要构建以数字化档案资源为基础, 以档案信息用户需求为中心, 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综合性技术平台,平台要综合集成档案馆的门户网站、档案数据库、档案信息服务系统等。还要根据服务对象和安全级别不同将其概括为两个服务保障平台:基于单位内网的综合档案服务保障平台和基于外网的综合服务保障平台。而数字资源建设是平台构建的保障,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是智慧服务的核心内容,包括纸质档案数字化数据资源、自建的原生数字形式的数字媒体资源、智能抓取与整合的网络档案信息数字资源等。

5.2 强化培训,培养智慧档案馆员

档案智慧服务是由档案馆员、档案知识和档案用户三个要素组成,档案馆员是智慧服务的主题和灵魂,是档案馆最重要的资源,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硬件设备都需要馆员来动手操作,因此,打造一支既懂档案专业知识又精通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档案馆员队伍是数字档案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培训使得档案馆员提高服务创新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能够利用不同途径和手动对知识进行加工和分析,及时准确的将最新档案知识信息提供给所需求的用户。

智慧档案管理范文第12篇

Keywords: new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driven; archive science; research perspective

1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智能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由大数据引发的社会革命,围绕大数据以及相关的新技术形成的新技术背景,成为各个行业热议的话题。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已经或者即将成为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也都在这种新技术形成的浓厚氛围中抓好机遇,紧跟时展步伐,马不停蹄地进行各种创新和改革。档案学当然也不例外,围绕这些新技术以及新技术环境,出现了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虽然目前的研究整体上仍处在尝试、摸索和思辨的阶段,实践相对较少,但是随着这些技术真正意义上的普及,档案学也必将在技术环境和技术应用的驱动下,发生深层次的变革。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围绕着这些新技术的研究成果仍然比较零散,缺少系统的、全面的对该研究主题的剖析。因此,本研究拟在系统搜集当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技术环境驱动下的档案学研究主题进行深入分析,以使得学界能够在充分了解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把握档案学新兴研究主题深化的方向,从而推动研究更加深入地进行下去。

2 数据搜集和基本信息分析

2.1 数据搜集

本研究选取中文文献集成平台“中国知网”作为数据获取来源,文献类型不作限定。由于本研究关注的新技术环境,包括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和智慧城市,虽然出现的时间节点不尽相同,但基本都是在2009年以后出现的,同时为了避免时间选取区间不同对数据量的影响,本研究将成果的发表时间限定为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27日(检索时间),且采用中图分类号G27*将成果限定在档案学领域。分别采用“大数据”AND“档案”“云计算”AND“档案”、(“移动”OR“手机”)AND“档案”“物联网”AND“档案”以及“智慧城市”AND“档案”进行主题检索,经过不相关文献的去除以及数据去重处理,共得到586篇文献,其中档案领域关于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的研究成果都是从2011年才开始出现。

2.2 基本统计信息

2.2.1 文献年代分布。这586篇文献中,会议论文有37篇,学位论文9篇,期刊论文540篇。图1是这些文献的年代分布图,由图1可知,2009年、2010年档案学对这些技术环境的关注刚刚开始,2011年文献翻了一番,2012年文献数量开始迅速攀升,从2009年至2014年图像显示来看,文献大体上是呈指数增长,2015年的数据虽然绝对数量与上一年没有可比性,但是由于我们统计的数据基本上是年度总出版量的20%左右(以出版物的卷期来进行推算),所以,仍然可以预见到这类文献的增长趋势。

2.2.2 高频关键词。关键词是作者对其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相比标题、摘要这些内容单元,分析过程无须进行文本预处理,因此非常适合作为研究主题探析的知识节点。本研究利用SATI 3.2[1]题录分析工具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统计结果显示,这些文献共包含1932个关键词,总词频为3858,篇均词频为2,根据词频分布特征,选取频次不小于5的100个关键词作为高频词,表1列出了排名前十的高频关键词。通过这些高频关键词可以大体了解在新的技术环境中,档案学关注的热点和研究重心并没有偏离档案学研究核心,仍以档案信息的管理、利用为中心,只不过在研究手段和视角上融入了新的技术手段以及对新环境影响有了更多的思考。

为了大体了解自2009年至今,档案学在这些技术环境的推动和辅助下研究主题的沿袭和变迁,我们根据关键词在当年总关键词中所占的比例,列出了2009年至2015年的高频词,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云计算”和“档案信息”在每年的高频词表中都出现了,“档案管理”和“物联网”则只有2011年高频词表中未出现,它们都是这几年来研究的重心。从研究主题的变迁来看,2009年的高频词中出现的关于移动互联技术的词汇较多,而在其他年份高频词表中则没有显现,2010年至2013年的高频词非常相似,都是关注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背景下档案管理、利用和存储。从2011年“大数据”和“智慧城市”在档案学中开始受到关注,到2014年,“大数据”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并且在2014年和2015年都居于榜首。“智慧城市”则在2015年成为关注焦点。

3 新技术环境下的档案学研究主题剖析

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近几年档案学在新技术环境影响下研究主题的结构以及这些研究主题的研究视角,本研究拟采用共词分析方法对频次不小于5的10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主题分析。

3.1 基于共词分析方法的主题结构剖析

利用SATI3.2[2]题录分析工具生成共词矩阵,将该数据输入SPSS19.0工具中,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聚类,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根据这些关键词的共现关系,可以将新技术环境下档案学的研究主题大体分为8类。主题一,主要关注物联网对档案学利用、检索、服务等的影响;主题二,关注移动互联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对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服务的影响;主题三,关注大数据时代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去挖掘档案资源;主题四,关注云计算技术影响下的档案资源存储和管理;主题五,关注社会记忆以及社会记忆的媒介的环境;主题六,几乎涵盖了档案生命周期管理的整个流程,但比传统的档案管理更加注重对各种档案资源的系统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的管理;主题七,关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城建档案管理;主题八,关注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面对的挑战。

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前四个主题以及主题七分别关注的是我们数据搜集中的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智慧城市技术的相关研究内容,主题六则是把这些技术环境与档案管理和档案服务等这些档案学一贯的研究重心进行了很好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档案学对技术的关注不仅仅是浮于表面和流于形式的关注,对于技术嵌入到档案学发展才是学界对其的关注重心。

3.2 新技术环境下主流档案学研究主题剖析

通过对搜集到的586篇文献的进一步解读,笔者将新技术环境下的档案学的主流研究主题大体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对新技术的应用框架设计;二是新技术的应用实践介绍;三是从学术视角形成的对新技术影响的思辨。

3.2.1新技术应用框架设计。从文献调研的结果看,有关新技术环境下档案学的研究成果大多数属于该研究主题。这些研究大体是沿着“新技术概念和特点剖析――新技术与档案工作的契合――新技术在档案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平台搭建、信息共享、服务模式、档案存储和传输等方面的潜在影响、应用框架设计以及需要应对挑战的设想”这样一条思路来展开研究,即一方面肯定这些技术对档案管理和服务带来的机遇,同时又在认识技术带来的挑战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应用方案,但是仍处于理论框架研究阶段,还没有真正付诸实践。例如,云计算在档案信息化技术设施建设、档案业务平台建设和档案利用等领域的发展前景描述[3];从云存储、基础设施服务云平台、软件服务平台、馆际云服务的角度论述云档案馆的实现方式[4];物联网环境下测绘资料档案管理的探索[5];基于物联网的实物档案智能管理平台架构的设计方案[6];大数据背景下的第四代档案馆建设[7];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与服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8];在智慧城市框架下,建设基于物联网的档案感知系统、基于云计算的档案数据处理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和手机阅读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9];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档案馆建设[10]。

3.2.2 新技术应用实践。浙江省丽水市档案局创新数字档案管理模式,创建了1+9+N的数字档案室管理系统、登记备份系统和“云档案”信息共享系统,已经完成了系统的研发,并进入了实施阶段[11]。2012年,金华市档案馆通过在机房改造中引入物联网技术,较好地实现了对机房的动态监控和安全管理 [12]。

2013年6月9日,广东省档案局借助“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契机,正式向社会宣布广东省档案馆、珠三角9个地级以上市档案馆、云浮市档案馆和佛山市顺德区档案馆共12家综合档案馆分别建成政府公开信息查阅系统(手机版),并向公众提供服务[13]。广州市城建档案馆在现有的广州市城建档案检索系统及基于WebGIS的检索系统基础上,研究了基于移动的城建档案检索应用,开发了基于HTML5和LBS的城建档案检索系统,实现了移动终端上城建档案信息与GIS信息的关联,提高了城建档案信息化水平[14]。

嘉兴市档案局在2013年因积极开展民生档案远程利用服务工作,着力为群众开通“百姓家门口的档案馆”而广受各方好评。2014年,嘉兴市档案局又以运行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掌上档案”再次进入公众眼中。公众可以通过手机关注微信公众号“嘉兴档案”,随时查阅档案资料、进行查档咨询[15]。

3.2.3 新技术环境的学术思辨。2011年6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举办了主题为“新技术环境下学科理论与实践发展探讨”的博士生沙龙,围绕新技术对档案学诸多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16]。《论大数据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及其带来的挑战》一文,对档案界有关“大数据”和“档案”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量和质的归纳分析,对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17]。《档案大数据研究热的冷思考》一文指出:档案大数据成为档案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存在一些过度炒作与概念透支现象,对档案大数据研究中概念的误读和档案数字化建设误区进行了剖析[18]。

智慧档案管理范文第13篇

档案工作的重要特点是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的每项工作都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而展开。傅勇林副市长分管成都市十多个部门,档案部门是其中之一,傅勇林提出,就档案工作本身的重要性而言,其重要特点就是促进社会和谐。讲到成都市档案部门的工作,傅勇林认为成都市的档案工作比较出色,市政府也很重视档案工作。对于今后成都市档案工作的发展,傅勇林提出要抓重点档案建设、人才建设。必须后继有人,人才很关键。其次要在内容建设上有文化自信,平添历史深度。市政府和地方档案部门要共同努力,为服务社会添砖加瓦。

中国在参与世界对话和世界分工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傅勇林认为,在这种大潮下,我们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冲击,包括无意的和恶意的。一个民族要迎接和挑战这些冲击,就必须要有政治智慧和文化智慧,而这些很大程度上植根于对过去政治智慧和文化智慧的了解。而对我们过去的政治智慧和文化智慧的了解的途径就是通过档案。档案可以告诉我们历史,它用最直观的方式讲述着一段段真实的历史并蕴藏着先哲智慧的结晶。而现在,我们的现状就是缺乏文化智慧,不是我们没有历史和先哲,而是没有最大程度的利用。应该用我们民族的政治智慧和文化智慧来支撑、来展示一个大国应有的文化高度和精神高度,才能更自信地走向世界,来显示一个大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作出对世界应有的贡献。

今天的中国正以一个更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更积极地与世界对话,中国现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刻转型期。傅勇林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档案有其独特的作用。档案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就更要发挥其重大作用和独特价值。而档案工作如何能够介入社会、介入现实,介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甚至介入上层建筑中,就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议题。所以说,档案部门要积极思考的是如何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从“后台”走向“前台”,为社会服务。

档案工作处在“现代转型期”,要服务当下

问及傅勇林副市长对档案馆的印象,傅勇林说道一直以来,档案馆给世人的印象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尘封”。不仅封闭,而且由于不善加利用,还有一层的“浮尘”。鉴于此档案部门要认真地加以认识和反思,要重新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他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来形容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提出:“现实也是历史”,档案属性包括历史性和当下性。

傅勇林讲到成都市档案馆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里面有很多明清档案,都非常有意义。这就是档案的历史性,除了已经入档的档案,还有一些并未入档的、还在发挥其使用价值的,比如建筑等。档案工作大部分是民生档案,包括风土人情。除了一些物化形态,更成熟、更理性的是精神财富。这就是档案的当下性。伴随着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发展历史,我们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可是,在以“经济”为主流词汇的背景下,我们的历史、哲学等等字眼都渐渐离我们远去,这样任其发展,我们的历史不会浑厚、睿智。我们应重新审视我们的档案工作、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转型”。

傅勇林在他的文章《国家文化安全》曾经探讨过: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外国的文化登陆,包括英语、影视、体育文化等,我们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设防的程度很低。比如说英语的学习,尤其是影视剧的引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清醒地对待这些软产品。因为相对机大炮这些硬产品,我们可以同仇敌忾;但是软产品的引进,更为潜移默化,令人不易察觉。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持清醒头脑的同时,先把自己做强。奋起直追,进行创意和内容的创作。而这些内容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档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把问题回归了,如何使档案能够激化、活化、服务于当下,是重要的问题。

植根历史,反思现在

档案肩负着非同寻常的职责。要植根于历史,我们就要看到历史背后的规律和真相。大家接触历史、学习历史,要了解两点。一是历史事实,即“史实”,傅勇林认为,历史除了史实,还有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历史认识”,也就是“史识”。而历史认识和历史逻辑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要认识“史”,要有理性指导,新的历史观。这些都凸显了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一个聪明的民族,眼光要投放到远古,投放到历史智慧中。现在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取答案。比如说有些问题,当前解决不了,而把问题放到18世纪,就可能得到答案;18世纪解决不了的,就回到古希腊。这就说明历史智慧的重要。在在历史中追寻答案的过程中,档案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档案是提供依据的重要平台。

当记者问及傅勇林副市长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时,他用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的“此起彼伏”来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概括。他讲道,这也是“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也是“革命”与“保守”的对立。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每时每刻、无时无刻不在这个话题之中。以西方为例,在迅速发展的19世纪中叶以至今天,西方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150年的历史就是解决传统与现代问题的历史。过分传统,社会不会进步,过分现代就会忘掉历史。过分与不及都不行,必须是平衡的关系。而西方在把握度、分寸、平衡的问题上,交付了一份比较圆满的答卷。

智慧档案管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智慧医疗 现状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49-02

大连市做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也把加强智慧医疗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接下来,笔者将就大连市智慧医疗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做一简要的分析并对未来如何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 智慧医疗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智慧医疗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手段,通过技术上的高度集成和应用上的深度整合,实现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自我采集、自我总结、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达到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的医疗卫生信息共享最大化,并以此建立新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医疗卫生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务群众水平。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连接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大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整合的云基础和载体。

智慧医疗将通过打造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和实时通讯技术(包括WIFI、3G、4G、光纤专网等),从而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智慧医疗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管理系统以及家庭健康系统。

2 大连市医疗卫生信息化现状、不足及原因

2.1 大连市医疗卫生信息化现状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市通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推进我市智慧医疗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1)420万大连城乡居民有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截至2012年底,我市已为420多万城乡居民建立了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67%。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健康档案的居民,去大医院就诊时,既往病史及检查结果在健康档案中都有所记录,缩减了医生做出诊断的时间,减轻反复化验、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同时为将来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打好前站。

(2)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统筹发展。借助最新的IT技术,我市医疗机构正不断加快信息化医院建设,目前,“预约挂号”、“排队等候系统”、“远程医疗”等已在多数医院普及应用,“合理用药监控”“移动护理”等物联网管理、护理系统也将在三级医院逐步推广。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是卫生部信息化示范单位,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最早的我市数字化医院试点单位,两家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医院基本形成了以HIS、PACS、LIS、电子病历、合理用药、分拣药系统、气动物流、OA办公、财务与成本核算系统、数字图书馆暨电子阅览室、Internet等为主的医院信息化业务系统。实行了门诊就诊“一卡通”,建立了检验报告自助打印、网上查询系统,床边医疗信息服务等系统,同时无线移动医疗系统(ED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护理管理中,还又推出利用手机短信提供检验结果等服务。

(3)建立了区级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平台。2009年4月,沙河口区投资1200万元搭建的涵盖全区公共卫生事业信息化平台正式启用,这一系统以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建立社区居民数字化健康档案,实现覆盖区内卫生信息共享,为医生与居民沟通搭建桥梁,同时实现了诊疗、药品、耗材、人事、财务等全过程管理。这一系统的建成使用使社区卫生服务承担起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六位一体”功能。

2.2 大连市“智慧医疗”建设中的不足。通过对我市卫生主管部门和卫生基层单位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医疗卫生信息在不同医院机构、不同医疗业务条线之间还不能互联互通,各地区各单位的信息化水平还不均衡,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支撑和信息质量的控制还比较欠缺,与先进水平相比,我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二方面,新建医院(扩建医院)的信息化规划和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基本上以满足最基础的应用为前提,造成新业务推行时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

3 推进大连市“智慧医疗”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 科学规划。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成立智慧医疗专家组,根据城市智慧化的总体要求,结合新医改的要求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同时引入专业具有国家发改委通信和信息资质的工程咨询或者规划设计单位,制订智慧医疗顶层建设规划。

3.2 循序渐进,抓住重点。要按照基础先行、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协调发展的思路确定我市智慧医疗分阶段目标和任务。应首先实现以完善网络为基础、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其次推进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医疗卫生信息高度智能化管理。目前应该把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推动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以疾病防控网络等方面的建设最为重点构建一个合理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3.3 统一标准。应建立一个医疗信息化所需统一标准规范、交换标准、接入平台,建设语义化的医疗信息数据库、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电子病历和标准化的用药指导方案等,便于医务人员为病人提供更高质量的疾病诊断和治疗,便于病人及家属对自身健康状况和保健要求的全面了解,也便于医疗行政管理等政府部门及时准确掌握情况、作出决策。

智慧档案管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校;数字档案室;建设;思考

一、宁夏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现状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宁夏高校职能部门系统数据条块分割,包括行政办公、学籍管理、教育科研项目管理、后勤管理等系统数据档案无法归档利用;需要数字化的大量纸质档案还没有列入议事日程。档案系统与校内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之间的资源共享没有形成,高校数字档案室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

二、宁夏高校数字档案室建设优劣势

1.优势分析。(1)人才优势。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场所,虽然集“互联网+档案”于一身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多,但如果“互联网人才+档案人才”组合,各高校就能轻松化解人才困境。(2)地域优势。目前,银川的数字化建设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数字化银川”一次性敷设的通信网络电缆工程和覆盖全市的宽带城域网,已为数字档案室建设提供了通讯保障,各高校建设数字档案室的大环境已经具备。(3)教育优势。高校职能相同,便于统一标准,而且大部分高校数字档案室处于初级阶段,所谓“一张白纸好绘蓝图”。

2.劣势分析。(1)各高校档案管理系统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短板。目前,高校职能部门的业务系统大多早于档案系统建设,导致各部门系统条块分割共享程度差,由此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不能进入档案系统,档案接收的任务越来越重,档案室成了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短板。(2)实现档案前端控制是未来趋势,各高校却无从入手。统筹建立覆盖全校的档案网络管理大系统,真正实现档案前端控制,是目前高校数字档案室建设大趋势。虽然高校有人才优势,但自行开发研究却需要大量的人才、资金和时间投入。宁夏属于落后省份,如果由其自主研发,无论从资金还是人才上,都不占优势。

三、宁夏高校数字档案室建设路径

1.充分借鉴和利用“银川样本”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硬件建设,为数字档案室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硬件支持。目前,银川正通过建设大数据中心打造名副其实的智慧城市。银川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的解决方案得到了世界最权威机构TM Forum(简称TMF)的认可,成为未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主流模式,进而成为可以复制推广的案例,即“银川样本”。高校数字档案室的建设,完全可以充分借鉴“银川样本”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为数字档案室的建设提供最前沿的技术支持。

2.采用“拿来主义”,让高校数字档案室建设成为宁夏首批试点。笔者认为,在数字档案室的建设上完全可以采用“拿来主义”。充分借鉴“银川样本”、东南沿海发达城市或者国外成熟模式,并和他们开展技术合作或统一采购他们的技术。

3.邀请权威人士组建联合专家团队,确定新时期宁夏高校数字档案室顶层设计建设方案。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牵头,邀请国内知名档案专家,招募区内档案高级人才,由各高校选派本单位高精尖计算机人才,组成阵容强大的联合专家团队,到银川IBI育成中心调研;到已经实现数字档案馆的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调研;到我国第一个数字化档案馆――深圳城市档案馆,数字化程度较高的青岛市海军档案馆,甚至国外数字档案馆等地进行考察调研,结合“智慧银川”所能提供的软硬件保障,从而设计“宁夏数字档案室建设样本”。

4.通过实地观摩,拓宽眼界,提升“复合型”人才的服务理念。通过观摩和培训,拓宽档案管理人员和计算机高级人才的眼界,快速提升他们的理念和技能,从而以档案服务理念的创新来引导档案服务模式的创新。

5.依托高校,确定数字档案室培训基地。充分借助高校的师资、场地、设备等优势资源,确定数字档案室建设培训基地,不定期地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其核心是要求他们能够准确掌握和熟练操作“宁夏数字档案室建设样本”。

6.结合实际,制订数字档案室建设规划。有了样本、标准并接受了培训,各单位就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数字档案室建设规划,从而改变以往“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局面。

总之,高校数字档案室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一旦下决心制订出“样本”,就能推动宁夏高校档案管理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转型,以充分发挥大数据背景下档案的社会职能,同时,也将为“智慧银川”增添一缕靓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胡凤华,袁继军.高校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整合交换的策略及应用[J].档案学研究,2011(1):44.

[2]水漪静.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台内外,201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