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全球经济情况范文

全球经济情况范文

全球经济情况

全球经济情况范文第1篇

行至年末,全球通缩风险隐现,引发经济增长担忧。无论是以油价为代表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大萧条,还是全球主要经济体采购经理人数据(PMI)等先行指标,或是各国物价指数走势,均显示出一度困扰全球经济多年的通缩风险魅影重现。除非洲埃博拉病毒的防控风险、美联储QE退出、地缘政治长期化与复杂化等风险因素外,全球性的通胀下行已成为公认的各国面临的新挑战。一时间,“全球通缩”类话题成为舆论焦点,但也引发越来越多的质疑:久违的全球通缩会否卷土重来?如果风险真实存在,根源何在?通缩问题会不会恶化,甚至将全球经济重新“拽”回衰退?2015年的全球经济还蕴含着哪些风险?

欧、日“痛感”最强

早在2009年,“末日博士”鲁比尼就大胆预言未来5年全球经济将陷入通缩。事实证明,在过去5年间,通缩并未淡出人们的视野。特别是在预言中的“第五年”,伴随着全球性的需求不振、经济先行指标走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危机后全球央行近乎史无前例的大放水并没有带来很多人担心的全球通胀报复性反弹,相反,通缩风险正在全球加速扩散,并日益成为多国政策制定者的心头大患,更令严重依赖外部需求的大宗商品出口国叫苦不迭,全球经济面临内生动力不足的困境。

记者发现,若在全球各经济体间进行排序,通缩压力最大的当属欧洲国家。数据显示,欧元区国家11月通胀率已跌至近5年最低的0.3%,且一项上周五公布的预测周期趋势的指标表明,欧元区通胀率未来几个月或进一步下滑。与此类似,尽管在“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下,日本的通胀率终于升至1%以上,但上调消费税、结构性改革滞后等一系列政策失误所导致的增长放缓,让摆脱通缩之路异常艰难。此外,广大新兴经济体同样面临通缩威胁,许多国家的通胀率较去年出现明显下降。相比之下,美国的情况则相对乐观,通胀率正逐渐逼近美联储设定的2%的目标值。

“从各国情况看,通缩压力是真实存在的。但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已基本克服了通缩,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瑞银财富管理北亚太区首席投资总监浦永灏对本报记者表示。首先,最新一期的劳工报告显示美国工资在持续增长;其次,美国的信贷需求开始复苏,已从最初的学生信贷回暖发展到居民投资方面的信贷需求回升;第三,美国目前产能利用率已超过80%,说明产能过剩情况基本不存在。

信贷需求萎缩是根源

众所周知,与全球通胀相比,全球通缩可能招致更严重的后果。它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经济恐陷入“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企业去杠杆化持续――金融市场萎靡――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目前来看,全球经济确已显现通缩征兆。

浦永灏认为,导致全球通缩风险上升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信贷需求的萎缩。此时,若再加上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无异于“火上浇油”。那么,为什么信贷需求会萎缩?在他看来,从企业层面分析,信贷需求萎缩反映了企业家对经济前景看淡,不愿增加信贷。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美国的情况好于其他国家。在美国,家庭及金融部门已经完成去杠杆化,产能过剩也已经被消灭,经济已步入良性发展阶段,企业主便愿意增加信贷。但在欧洲,信贷情况非但没有恢复,反而还在收缩,呈现负增长。相比之下,日本的情况要稍好于欧洲。当前日本信贷名义增长在2%左右,表明信贷增长几乎停滞不前,即便最新日本出口企业机械订单有所反弹,但就全国而言,信贷需求并没有提升。

多重风险笼罩2015年

目前,多家国际组织已下调了今年的全球增长预测,预计2014年的增长率为2.6%,仅比2013年的2.4%略有提高。展望2015年,市场认为,虽然全球经济难以恢复到危机前平均3.4%的增速,但在不发生意外冲击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增速有望继续回升。最乐观的预计认为将恢复至3.0%上方,逆转过去几年徘徊在2.5%左右的颓势。

当然,在持续复苏的背后,全球经济也面临多重风险。首先,在信贷需求疲软短期难逆以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行等因素的影响下,通缩压力仍将阻碍全球经济复苏。其中,欧元区的通缩压力不容小觑。除此之外,美联储QE退出、埃博拉病毒以及地缘政治被视为明年全球经济的三大风险。

全球经济情况范文第2篇

关键字:证券市场 宏观经济 群体证券综合指数判断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judge the world, the methods of macro economic group composite index judgment method, the macroeconomic judge.

Key word: securities market macroeconomic group composite index judge method

中图分类号: 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绪论

如今,全球经济已经成为了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并且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已成常态,其影响范围已经扩大至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波动中都不能独善其身,因而,正确掌握全球宏观经济的状况显得十分必要。正确把握宏观经济的状况,有利于政府机构采取及时、相应的政策,应对全球性的经济波动,减少其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现行的宏观经济判断方法大多是基于传统经济学原理的经济指标方法,基本上都是以一国为单位,各自监测,且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其经济指标的制定标准和统计时间亦有所差异,这就造成了对宏观经济监测的片面性和滞后性,因而无法比较全面、准确和及时地判断当前的全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但是,被称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证券市场因为能够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各个维度,客观上为观察和监控经济的运行状况提供了直观的指标,并且由于证券市场运行机理的特点,其对市场信息的敏感性也优于绝大多数的宏观经济指标。基于传统宏观经济判断方法的缺陷及证券市场的独特优越性,笔者提出一种新的判断世界宏观经济形势的方法――群体证券综合指数判断方法。

2 群体证券综合指数判断方法

此方法就是在全球股市中选取若干比较重要的证券指数,作为一个评价群体,并对群体样本指标月数据进行数据标准化,然后将标准化后的月数据平均化,得到群体证券综合评价指数作为评价全球经济状况的指标。步骤如下:

2.1群体样本数据统计整理

选取世界比较重要的证券市场指数,在本文中,笔者选取了美国的道琼斯工业指数、日经指数、金融时报指数、加拿大指数、法兰克福指数、瑞士SSMI指数、澳洲综合指数、深证指数及巴黎政商指数等共计9个指数作为群体样本,研究时间为:2007.05――2011.10。由于数据繁多,篇幅有限,在此只列出深证指数(公式中的A)、道琼斯工业指数(公式中的B)及日经指数(公式中的C)三个证券指数,所截取时间区间为2007.05――2008.05。

2.2 数据标准化处理

在数据分析之前,我们通常需要先将数据标准化,然后利用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标准化后的数据,对测评方案的作用力同趋化,并且具有可比性。 min-max标准化方法是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变换。设minA和maxA分别为经济指标A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将A的一个原始值通过min-max标准化映射成在区间[0,1]中的值,其公式为:(公式1)利用公式1将每一个经济指标的月数据标准化之后,得:

2.4判断分析

证券群体综合指数在EXCE中可以生成一条平滑的连续曲线,由曲线的走势,可以分析出全球经济的变化趋势,即上升、平稳或衰退。当曲线处于30%线以下,说明全球经济处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恶化;当曲线处于30%与50%线之间,说明全球经济处于疲软状态;当曲线处于50%与80线,全球经济运行良好;当曲线位于80%线之上,则说明全球经济过热,存在泡沫风险。

根据证券群体综合指数生成的变化曲线,如下图: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经济变化趋势角度定性分析。在2007.10――2009.02时间区间,证券群体综合指数处于下行通道,预示着世界经济也处于下跌趋势,全球经济逐步进入全面衰退。其时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开始向全球范围蔓延,最终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每况愈下,步入衰退;在2009.02――2009.12时间区间,证券群体综合指数处于上行通道,说明全球经济开始上涨。回顾这段时间:在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经济逐步回暖,经济开始复苏,全球经济处于上升通道;在2009.12――2010.11时间区间,全球经济处于平稳阶段,整体经济状况平稳。

(2)从经济状况角度定性分析。在2007.05――2007.12时间区间,全球经济状况处于高位,经济过热普遍存在,泡沫风险已经显现。从2007.10起,全球经济开始下滑,泡沫逐渐破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在2008.11――2009.04时间区间,全球经济处于严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处于最艰难时期。在2009.05――2011.11时间区间,全球经济虽然有所复苏,但整体水平疲软,欧债危机给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增加了不确定性。

3结论及应用

通过利用证券群体综合指数判断方法分析得出的全球经济状况与历史情况是客观相符合的,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全球经济情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政治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

“全球化”首先指的是“经济全球化”。不过,随着历史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以及人们对“全球化”研究的发展,“文化”问题也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到“全球化”的研究中,从而使“文化全球化”这一术语及对其的相关探讨出现和流行起来。但迄今为止,在对文化全球化问题的研究中,还鲜有对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关系问题的专门论述。而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三者间的关系是决定文化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机制,只有明确这一问题才会从根本上认识和把握文化全球化的性质、发展的程度与发展的趋势等。

经济全球化决定文化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对文化全球化的决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基础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技术、商品等)和市场机制超越本民族或国家的范围而在全球范围内流通、配置与组合。经济全球化为文化全球化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动力、手段和载体:经济全球化创造了共同的工业化生产方式,确立并形成了共同的经济运行机制、规则、制度与理念等,使各民族国家具有了产生或者接受现代工业文化的经济基础;经济全球化实现了商品、生产要素等的全球流通,致使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经济要素、人员、组织等在全球广泛而快速地流动,促使各民族国家文化间的进一步交融;经济全球化中激增的全球问题促使共享价值和意识的增加;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文化全球化得以产生。

(二)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决定了文化全球化的性质

经济全球化不仅促使了文化全球化的产生,而且还带动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内容的全球扩展。经济全球化的性质是由其居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在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性质体现为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展。与之相对应,文化全球化的性质体现为现代文化的全球扩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其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受此决定,文化全球化的性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无论是经济全球化的性质还是文化全球化的性质,对它们性质的判断都是就全球整体而言的,并不代表所有地区都必然是这种性质。

(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变化引起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变化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方式的发展,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能动的、不断发展的力量,因此,经济全球化总会不断地向前发展。而当经济全球化发生变化,文化全球化也必然会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由于诸多偶然因素的作用或者其他中间环节的影响,也许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不可能和经济全球化完全一致,但从长远来看,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

(四)经济全球化格局决定了文化全球化格局

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存在着不平衡性,即由西方发达国家居这一进程的核心地位,不发达国家则处于边缘地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技术、资本等的优势主宰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各民族国家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也存在着相应的格局划分,体现为在文化传播力度、广度、影响力等方面的不平衡性。根据中国社科院2009年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显示,全球文化影响力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而这些国家主要是经济全球化格局中的核心国家,而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文化影响力仍然是相对最弱的。这种不平等的文化格局只有在不发达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逐渐获得改变。

政治全球化制约文化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对文化全球化的作用是通过政治全球化这一中介因素而发生的。政治全球化是指各民族国家间政治交往日益广泛、频繁,相互影响日益加深的历史进程,及在此基础上日益形成有机的全球政治系统的趋势。政治全球化制约和影响文化全球化,并对经济全球化起着一定的反作用。

(一)政治全球化是影响文化全球化的直接因素

经济全球化对文化全球化的作用需经过政治全球化这一中间环节。政治是经济的“保护伞”,一种经济制度、体制和观念如果能够在一个国家确立起来或者能被民族国家所接受,其原因在于得到了相应的政治支持;否则,这种经济的变化一定会被遏制。因此,如果没有各个国家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和现代化制度的确立,经济全球化不可能在全球顺利推行,现代文化也不可能普遍扩展开来。而为什么有的国家在政治上会支持现代化以致全球化进程,而有的国家不会呢?这主要取决于这些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发展态势。地位较有利、发展态势较为良好的国家会采取支持的态度,反之,则会采取消极乃至抵制的态度。但越抵制越落后,于是,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对于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一些民族国家文化而言,文化的发展程度还取决于其经济、政治的发展程度。

全球经济情况范文第4篇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所领导的政府正采取扩大政府支出、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和大力改革等措施,以期推动经济走出20年来增长乏力、物价下跌的困境。这些措施存在很大风险。

IMF对日本采取的被称为“安倍经济学”的经济刺激措施总体上表示支持,认为如果实施得力,将取得成效。但IMF同时认为,如果政府未能使经济刺激计划在政治上最为棘手的部分得到落实,将带来严重风险。

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日本经济增长可能放慢,投资者可能对政府继续履行巨额债务还本付息的能力失去信心。

报告的作者Isabelle Mateos y Lago表示,如果日本拿出了所有财政刺激措施,但经济增长却因为没有实行改革而未能加快,将不会取得好的成效。

报告中的一个假设情况认为,为弥补风险上升带来的损失,投资者可能要求日本政府债券的收益率提高两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将迫使日本政府削减支出并大幅增税,从而令日本经济陷入深度下滑境地。

IMF认为,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将使全球经济增长率降低两个百分点。

IMF每年会对它认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国家设想出一些假设情况,以判断如果这些情况发生会对其他国家产生何种影响。今年是第三年。

IMF认为,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另一个风险是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大幅低于预期。中国政府正努力采取措施,通过内需弥补出口放缓的影响,但尚不清楚这能否取得成效。

IMF称,如果不能将经济增长模式从由出口和投资主导转向内需主导,中国经济增长则将大幅放缓,放缓的时间也将拉长。

IMF认为,这种情况将使全球经济增速减慢1.5个百分点。

第三个重大风险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美联储)过早或过晚解除其巨额债券购买计划的可能性。如果过早解除计划,可能削弱经济增长;而购债计划实施太长时间,可能令通胀预期失控,进而推升利率并殃及全球其他地区。

由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二十国集团将IMF的年度报告用作参考,以确保一国采取的政策不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

全球经济情况范文第5篇

欧美典型的缩涨形态

2007年至今,伴随原油价格一路上涨和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牛市,全球市场对欧美经济的担忧主要集中在滞胀上,但目前的情况则是,通胀继续上升或仍处于高位,而经济却分别出现收缩,这是典型的经济缩涨形态。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指出,在全球被调查的190个国家中有50个国家通胀高于两位数,而经济增长收缩的状况则使各国不同情况而出现不同差异,总体上全球经济也比滞胀要差得多,基本上多数国家处于典型的缩涨状态。新兴国家中只有中国的情况独特一些,一方面2008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仍处于10%以上的高位,另一方面则是通胀大幅下滑,虽然7月中国PPI大幅上涨,其中油价、电价上调的因素居多,而且这也是能源资源价格政策调整的重要步骤。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油价和电价上调,中国CPI下降的幅度很可能更大,如此快速的价格上涨下跌对宏观经济显然是不利的,因而中国CPI与PPI背离的走势中有相当程度的政策调控成份,无论如何,中国经济与全球的形态相反,正在转向高增长和低通胀的历史黄金期。

全球缩涨前景难乐观

就全球经济缩涨来看,如果未来原油等能源价格进一步下落,由此推动经济收缩加剧,那么衰退的幅度就可能加大。尽管欧美都留有继续采取经济刺激政策的余地。但是欧美宏观经济向全面收缩这种趋势是十分清晰的,如果通胀伴随价格下落大幅走低,欧美经济有可能向全面通缩演变,这是当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之后的“痛苦十年”的历史教训。而欧美尚有能力挽回经济全面通缩。一方面是减税等经济刺激方案,另一方面近两年多的美元贬值为美国出口增长创造了条件,而随欧元继续回落。和德国出口能力坚挺等这些因素,欧盟也可能在合理欧元水平上获得经济扭转的可能。但一些小国就没这么乐观了,无论是在经济刺激力度抑或对外出口等方面,全球经济下滑使这些国家蒙受大幅衰退的可能性很大,因而总体上看,欧美经济增长处于一个反复波动期,而很多国家则可能陷入困境。许多国家还面临货币贬值的困境,包括新兴国家,如果经济衰退与货币贬值同时出现,再加上出口放缓等局面。带来经济动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全球经济情况范文第6篇

在国内通胀加剧的情况下,一直在高位振荡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能否对国内物价形成成本推动的传导,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复杂问题。

国际大宗商品是中国经济的内生因素

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维持高位的情况下,今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开始加速,7月的CPI高达5.6%,预期8月份的CPI将超过6%。与此同时,PPI虽然自去年呈低位徘徊盘整走势,但是在国际原材料高位的影响下,国内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如果生产资料的大幅上涨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传导,就会形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为此,需要对以大宗商品为核心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性质做出分析。如果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对中国需求来说是外生的,即国际太宗商品和原材料的上涨主导因素与中国无关,是其他国际生产、消费或者流通等原因引起的,那么在我国当前大量进口初级原材料出口制成品的经济结构条件下,国际大宗商品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如果超过了生产商和流通商的承受能力,则上游的价格上涨向下游传导是不可避免的,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的价格持续上涨将导致下游产品的涨价,形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反之,如果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是内生的,即这种上涨是中国内在经济因素,例如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导致的对大宗商品需求的大幅上涨所引起的,那么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作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必然后果之一,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组成部分,则可能就不会形成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从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我国经济增长情况和国内通货膨胀的表现来看,我们认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与原材料价格上涨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而不是外生因素,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从时间看,自2003年我国经济开始新一轮景气周期开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启动,此后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一路上涨。在2003年和2004年国内经济加速到10%附近后,以煤、电、油、运为代表的国内原材料供给紧张,同期的CPI和PPI数据增长较快,但CBR商品指数并没有表现出大幅上涨的趋势。随后的2005年和2006年,尽管自2004年开始的宏观调控措施不断,中国的GDP增速却出人预料地加快到10%以上,同期CBR商品指数加速上涨,而CPI数据确是下降的。因此我们相信,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所带动的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决定了国内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即中国需求决定论。国际大宗商品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国际商品价格的上涨对中国的CPI形成成本推动的可能性不大。

市场普遍认为决定国际商品价格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基本供求关系、市场流动性或商品的金融属性以及作为商品标价基准的美元走势。从这三种因素与商品价格的走势看,我们认为,供求关系和流动性是决定性因素,而由于一般大宗商品是用美元标价的,美元价格变化直接影响商品价格,但是从长期看,美元汇率变动对价格的难以具体判断。而随着技术进步和商品生产效率的提高,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商品的价格应该是下跌的。为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商品走势做出一个合理的分析,我们就从基本供求关系和流动性方面分别做出分析。

国际大宗商品基本供求关系――中国需求决定

在本轮商品牛市中,由于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中国开始成为全球产品的主要供给国。加上中国产业结构向重化工转移,以及中国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中国对以大宗商品为代表的原材料需求快速增长,这就改变了国际基础商品的运行周期,拉动了以有色金属为代表的商品价格连续创出历史新高,造成了本轮商品市场的超级牛市。

从中国大宗商品需求占全球消费的情况看,在2000年以前,比重最大的是铁矿石,但比重一直徘徊在10%到20%之间,最好的年份也不足20%。但是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的经济结构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制造业,特别是加工产业向国内的转移,以及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以大宗商品为代表的原材料需求以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速度增加。尤其是在2002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长速度突然加快,大宗原材料需求占全球需求的比重快速增加。到去年年末,中国铁矿石的需求占全球需求的比例超过50%,铁和锌的需求占1/3,铝、镍、铜接近30%,只有原油的需求占全球的比例在20%以下。以本轮商品牛市中最有代表性的铜为例,在2000年以前,无论扣除与否,中国消费增长,全球铜消费增长的曲线基本无变化。而在2001年以后,全球铜消费增长在扣除中国消费情况后,增长率要下降一半以上。其中的2005年和2006年两年数据异常是因为中国国家储备铜的抛售影响。这些数据表明,中国需求是全球需求的主要动力。

以上是静态的中国大宗商品需求在全球需求中的比例,结合中国上半年消费强劲上升的数据,可以更加清楚地表明这一点。以产量加净进口经过报告库存调整计算的表现消费分析,在今年上半年,中国的工业生产维持16%以上高增长速度,拉动了中国镍、铝、铜消费同比分别大幅增加了63%、48%和30%以上,焦炭和铅同比增长了20%左右,煤、不锈钢、炭钢和锌增长了10%左右,只有锡是负增长。这表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对大宗商品的需要维持了旺盛格局。

从动态的消费增长情况分析,更加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消费对全球的影响。从今年上半年全球大宗商品的消费增长情况来看,正是中国需求增长情况决定了全球大宗商品的整体需求情况。从全球需求增长的贡献看,除对黄金需求增长中国仅贡献了13%外,全球铅和镍的需求分别增长了3.5%和5%,而其中中国的需求增长贡献超过了100%,表明除中国外的全球需求是下降的;其他的铝、铜、锌、钢铁和石油的消费增长中,中国的贡献都超过了50%。从需求增长速度看,中国远远高于全球,表明中国需求在大宗商品中的绝对地位。这表明绝对是因为中国的需求增长,拉动了全球的需求增长。

通过上面中国需求的绝对占比,以及中国需求增长与全球需求增长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无论从绝对数量看,还是增长速度,中国需求都是决定全球大宗商品需求的主导力量。据此我们综合起来看,一方面,从供需的角度看,国际大宗商品的未来需求取决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另一方面,从供给的角度看,产能大幅提升,形成有效供给尚需时日。

商品金融属性――全球流动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

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迅速膨胀。具有高度流动性的资本又占据主流地位,形成全球的流动性过剩。据统计,在1997年以前全球货币供应量与国内GDP的相对比例保持平缓上升的趋势。近10年来,全球货币供应则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从1997年到2006年,全球主要经济体M1与GDP的相对比例,美国从40.6%提高到53.3%,欧盟从24.1%提高到44.6%,日本从29.5%提高到78.5%。过去10年,全球狭义货币M1与GDP的相对比例上升了50%以上,广义货币M2与GDP的相对比例上升了30%以上,这是一个快速的货币全球化、全球货币化的过程。

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主要经济体货币发行量大幅度增加。2002年以来,全球货币增长率每年都高于10%,甚至达到25%,而同期全球GDP的年增长率仅仅维持在2%~5%,并且这一差距还在扩大。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等的发展速度很快。据IMF对国际游资的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短期资本为3万亿美元,到1997年底增加到7.2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GDP的20%。当前,国际市场上仅对冲基金就有8000多只,约持有1万亿美元的资产。全球出现的流动性过剩导致金融资产膨胀。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数字显示,全球金融资产与全球年产出的比率已从1980年的109%飙升至2005年的316%。2005年全球核心金融资产储备达到140万亿美元,相当于同年全球GDP的3倍以上。

就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或者流动性对大宗商品的影响来看,由于大宗商品的保值性,为了在通货膨胀中维持购买力不至于下降,投资者需要投资于大宗商品。特别是指数基金,为维持收益的稳定性而投资于各种市场中,需要稳定配置商品。同时,对冲基金为全球风险对冲而有配置商品的需要,宏观经济根据全球经济走势,主要投资于商品市场。除此之外,在商品市场丰厚回报的吸引下,很多国际大型投行和银行都有专门的商品部门,投资于商品市场,或者为客户的商品投资进行管理。这样作为一个投资品种,市场整体的资金供给与商品价格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即商品具有金融属性。

流动性则是由利率决定的。市场认为正是美联储在2001年后实施的低利率政策,使市场上充满过剩的流动性,才导致了与房地产同步的商品市场牛市。特别是2001年以来,全球各主要经济体普遍实行了超低利率政策,全球流动性几乎泛滥。美联储为恢复经济增长于2001年1月3日开始降息。9・11事件以后,美联储降息步伐加快。从2001年1月~2003年6月,美联储经过13次连续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并一直保持至2004年6月。欧洲央行自2001年先后四次降息,并将利率维持在2%。在2001年到2006年7月,日本央行一直将短期利率维持于零利率水平。

从利率与大宗商品的长期关系看,由于低利率导致资金供给充足,使得大量的投资者利用较低的成本进入商品市场,在商品市场和利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市场流动性中具体的资金供给非常难以直接统计,一般会用国债市场的收益率作为一个指标来反应资金供给情况。对于投资者来说,国债与商品是可替换的投资工具,国债收益率和商品指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从历史情况看,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债券市场是金属价格走势的一个重要指标,债券价格与大宗商品,特别是金属价格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尽管在过去五年,由于中国需求以及金属短缺和市场操纵,债券市场已经不再是金属价格的重要驱动因素,但债券市场变化的方向在流动性方面仍具有一定的指示性。美国债券市场显示了金属价格目前仍具有一定程度的上涨空间。

今年以来,商品市场上的资金已经有所撤离。以代表商品指数投资资金出入市场的指导性指标之一的美国商品指数相关的共同基金数据看,2007年以来资金一直处于净流出状态:4月份有0.2亿美元的净流出,3月份的净流出量曾经达到4亿美元,7月份的资金大幅流出约2.5亿美元。今年以来约有共6.5亿美元资金流出。在2005/2006财政年度,这个领域净流入为53亿美元,从2006年5月起的12个月里基金净流出4.36亿美元。管理的总资产已经从其2006年11月高峰时的153亿美元下降至134亿美元:尽管次级债危机突发后,使银行间的拆借利率急剧升高,流动性出现不足。这种局面下的流动性不足主要是由于市场信心受挫后导致的信贷紧缩引起的,由市场预期突变而导致的暂时现象。在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主要中央银行采取向市场注资、降低贴现率等手段后很快得到缓解。不仅如此,在次级债可能使困扰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通胀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在全球仍处于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央行为解决市场信心而紧急注入的大量美元、欧元和日元在国际金融体系流通之后,可能令流动性进一步泛滥。

从今年发行的新的商品结构产品继续快速增长数据可以看出,商品市场的流动性依然充足。MTN-I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新发行的总量有432个,高于2006年上半年的不足400个。这表明了在次级债影响的市场大幅震荡情况下,有商品投资者抄底买入。从巴菲特公开表示在市场大幅走低中加仓股票和罗杰斯在次级债后仍看好商品市场的言论分析,结构产品发行的强劲表现说明了商品市场可能反而是躲避次级债影响的一个投资领域。近期商品期货的持仓情况也说明了在次级债影响下,商品市场的流动反而增加了。上半年以来LME的持仓在不断增加,各个品种持仓不断逼近历史高位,这显示出宏观基金对金属牛市仍然充满信心。LME期货持仓报告显示:铜的持仓量再度大幅增加,接近去年4月的历史高点26万手。一些类别持仓的高涨反而证实了更多投资者对商品进行了选择性的类别投资。特别是继四年的涨势后金属、能源和农产品市场似乎还留有更多动能。随着宏观基金的不断介入,金属市场仍然表现出乐观情绪。

从全球流动性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大宗商品作为一个重要品种,和利率有着密切关系。今年以来,尽管有资金流出商品市场,但在次级债的影响下,资金有流入商品市场的趋势。在金属大幅振荡的情况下,资金大量流入石油和农产品市场,导致原油价格逼近历史新高,农产品亦创出一个历史新高。我们认为,在美、欧、日央行对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和预期美联储将在年内降息的影响下,预计全球流动性不仅没有因为次级债危机而收紧,反而有进一步放宽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全球流动性过剩仍将支撑商品市场。

本轮国际商品牛市中的供需关系与流动性影响

如何看待商品后市,就需要我们把目前商品价格中流动性的影响与供需关系影响区分开来。如果我们能够对引起此轮商品牛市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其性质进行确认,那么我们就可以对当前的形势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显然,如果行情是由需求引起的,那么只要全球经济走势尚且良好,供需关系依然紧张,牛市的基础依然稳固;而如果行情主要是由全球流动性过剩引起的,那么在全球流动性紧缩后,商品牛市的基础将不复存在。

从本轮商品牛市开始后,经济增长、流动性与商品价格的关系看,全球经济在2002年走出低谷后,2003年和2004年加快,2005年有所回落,2006年增长又突然加快,这s四年的增长率都超过了1970~2000年30年间的平均增长率。商品牛市在2002年的谷底开始启动,也是越涨越快的,2005年下半年后加速。而流动性方面,以利率作为衡量标准,9・11后,美联储基准利率猛降,到2002年初降至历史性最低的不足1%,实际利率则从2001年的1%,降到2002年0,2003年和2004年的-1.2%,2005年加息开始后,实际利率仍为负数。直到2006年6月提高到目前的5.25%后,实际利率约为2%。

从以上三者的表现对比,宏观经济增长、流动性在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均同商品市场的表现是一致的。

但2005年宏观经济增速减缓,流动性仍然宽松(实际利率为负),而商品市场暴涨;进入2006年后,宏观经济增长加速,但流动性方面,美联储在2006年6月30日加息到本轮升息周期最高点6.25%后,因为实际利率由负转变为正而收紧,同时2006年下半年开始,商品市场开始大规模调整。

结合宏观经济增长变化与流动性情况分析,有理由相信自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上半年商品市场的突然加速上涨,是因为在2005年市场预期的国际宏观经济情况是,在美联储的加息、人民币升值和宏观调控下减速,但实际上2006年经济却是出乎预料的加速,导致实际需求大于市场预期。这从2006年初几乎所有金属都几无库存可用能够得到证明。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第77份年度报告指出,2006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达到5.4%,远远超过了经济学家原先的预测。这样全球经济增长率已连续四年超过4%,是二战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经济高速发展阶段。2006年超出预期的国际经济增长带动国际大宗商品需求以高于预期的速度增长,使供需之间的缺口突然拉大。作为最大的铜消费国,为平息非常紧张的供给、满足生产需要,中国几乎抛出了全部的战略储备。作为战略储备,其库存数量和抛出的数量属于国家机密,无法从统计数据上表现出来,这就形成了表现消费统计数据的突然下降与价格的暴涨之间的非正常关系。去年下半年,在中国经济中的房地产调控、货币升值加快等条件环境下,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的预期下降,主要的国际投行下调了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数据。相应地,主要商品研究机构CRU、国际金属研究局、BROOKHUNT以及麦格理、巴克莱等主要商品研究机构也下调了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数据,国际商品市场开始调整。但在中国今年一季度出乎国内外经济学家和政府估计的宏观数据出台以后,中国经济增长加速的前景明确,因此自一季度末开始,以金属、石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在中国需求的拉动下,大幅反弹,目前已经基本上反弹回到去年的均价水平附近。

全球经济情况范文第7篇

2009年三季度开始,受益于各主要经济体采取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世界经济步出了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的影响。全球股市自2009年3月以来持续反弹。

目前全球经济处于复苏的中前期,且复苏趋势越发明朗,美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需求的强劲反弹将带领全球经济走向稳步复苏。

从美股的长期走势看,标普500指数已经走出了此次金融危机的谷底;从代表欧洲各国股市状况的摩根士丹利泛欧指数历史走势来看,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后,该指数迅速反弹,虽在欧债危机影响下有所调整,但基本站稳800点。亚太经济方面,日本经济从2009年二季度起出现了强劲反弹,是最先走出衰退的发达国家之一。2010年日本GDP将继续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所带来的出口增长,中期内日本股市有望继续保持向上的趋势。澳大利亚自2008年底以来已经启动了新一轮经济上升趋势,GDP季度环比年化增长迅速反弹并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就业市场也持续回暖。目前标普澳证200指数已经恢复到2005―2006年时的点位,随着澳大利亚经济的持续增长,股市有望延续上佳表现。

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投资者可以通过海外基金投资全球市场,一方面,通过全球配置的海外投资基金争取在世界经济复苏期抓住不同股市轮动上涨的机会,在追求不同市场轮流上涨所带来的收益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散投资,降低投资风险。但是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没有一个基金经理可以同时从全球每个市场都取得最佳回报,而“基金中的基金”――FOF却可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灵活机动地选择优秀的海外基金管理人,从而达到全球分散投资的目的。通过对基金选择时的“二次优选”,将更加有助于FOF类型的海外投资基金进一步控制风险。

FOF即“基金中的基金”,和其他以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为投资标的的基金不同。FOF是以基金为投资标的。通过专业手段对上百只乃至几千只基金进行二次优选,FOF的投资风险无疑得到了有效降低。

选择FOF是国内基金公司在初涉全球证券市场的背景下,分享全球经济增长的一种现实选择,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挑选经过时间和市场波动考验的优秀资产管理人,可以更好地贯彻全球投资的理念,更灵活机动的配置资产组合。

从目前国际上发展离岸基金的经验看,实际上大多都在遵循FOF路线,即设计基金产品和实际海外投资两个环节是分离的。采取FOF模式。一方面通过在全球范围精选业绩优秀的共同基金构筑组合,在分享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时,相对降低投资运作风险,对收益的提高和稳定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相应降低个股研究和调整的成本。可以使基金经理更专注于市场趋势的判断。

全球经济情况范文第8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济源市学校篮球运动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全国“篮球城市”评选标准和相关资料;采用访谈法对参与评选全国“篮球城市”的国家体育总局篮管中心青少部以及相关部门的领导进行采访;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济源市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运用办公软件Microsoft Excel2003和SPSS12.0版本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1.济源市学校篮球运动现状

济源市目前共有137所小学、42所初中、15所高中,其中包括省级篮球传统学校3所,市级篮球传统学校14所,共有学生16万人。根据该市教体局要求,每个学校必须建立篮球队进行训练和比赛,除参加省级比赛外,市级比赛的形式主要是“3对3晨光篮球联赛”和“济源市中学生篮球联赛”。依据情况不同,比赛规则往往采用特殊规定,如小学比赛时间第一节10分钟,第二节10分钟、第三节15分钟,全部时间共35分钟,要求换人的情况下必须5上5下。为使篮球运动更好地在学校开展,市体卫艺站采用督导评估与奖金发放及职称评定挂钩的办法,以督促教师(教练员)更好地训练。

2.济源市在训学生情况

据统计,济源市常年坚持篮球训练的在校青少年运动员约为3980人,占学生总人数的2.5%,数量较多,全市共有17所常年训练学校(见表1),篮球运动较为普及。

3.济源市教练员(体育教师)和裁判员状况

济源市现有教练员(体育教师)217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00人,占46.1%;小学专职体育教师145人中,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65人,占44.8%。这支队伍中年龄介于20-35岁居多,有30.7%是篮球专业毕业生,但中教以上职称仅有10%,队伍人员整体专业训练素质不高,这对济源市学校篮球运动发展有很大影响。

“没有高水平的篮球裁判员,也就谈不上篮球运动的高度发展”。目前济源市有篮球部级裁判员1名,一级裁判员10名,年龄介于25-40之间,95%为学校教师。济源市篮球管理部门每年对教练员、裁判员培训2次。但通过调查得知,对济源市篮球裁判执裁情况有5%的人认为执裁情况很好,4.4%的人认为执裁较好,60%的人认为一般,30.6%的人认为差。这说明济源市的篮球裁判水平亟待提高。

4.济源市学校篮球资金来源与场地

济源市学校篮球运动的经费来源主要由学校专项经费、体育公积金、社会赞助(包括捐资助学、社会团体赞助、个人捐助)三方面组成。但是由于体育的发行和收入的不确定性,主管部门并没有对具体的拨款数额进行硬性规定,而且对经费资助也可以通过下拨运动器材来兑现,且数额有限。

在济源市体卫艺站篮球运动资金来源中,每所中学按2万元,小学6000元的标准由政府拨款,用来负责济源市学校篮球比赛,而平时学校的训练费用则由各校自筹。调查发现,97%的学校对教练训练基本没有补助,这对教练的工作积极性挫伤较大。

根据2005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以及实地调查得知,济源市现有篮球场地468块,其中学校有400块,占85.5%。而双桥一中16块,济源市一中18块,占该市学校全部篮球场地的4%和4.5%,而且大部分为塑胶场地,能较好满足教学和训练要求。

5.济源市学生参与篮球运动动机及认可度调查

上表调查结果显示,大多学生认为参与篮球运动是一项娱乐休闲活动,其中,爱好篮球运动的学生男生占22.2%,女生占17.4%。在调查学生中,男生有12.9%,女生有4.3%的把篮球运动作为将来发展的职业,应该说篮球运动是学生中普遍受欢迎的项目。

调查显示,对是否愿意接受篮球训练,52.4%的男生愿意,仅有7.8%的人不愿意,女生中愿意接受训练的也占到42.1%。对是否愿意参加篮球协会,54.9%的男生愿意,而女生愿意的为35.1%。这说明大多数人乐意参加篮球协会或其他基层群众篮球组织。

6.济源市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难点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难点中,缺乏时间、没有教练、经济原因被排在前三位。除此之外,师资也是限制篮球运动发展的一大瓶颈。以济源市一中为例,该校篮球教练5人,学生5000人左右,按照图1显示结果按20%的学生喜爱篮球运动来计算,每个教练大约负责200人左右的篮球教学与训练,师资短缺由此可见一斑。

7.学校篮球运动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005年肯德基全国青少年三对三篮球赛在全国262个城市展开,参赛队达13200

支,参赛人数超过6.5万人。首届全国初中联赛,2006年在全国15个城市展开,参赛的13-16岁青少年达到9万人次,由此可见全国中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热爱程度。在济源市,学校篮球在某种程度上却处于一个比较独立的发展状态,其活动的开展与当地社会的联系不够紧密,对当地篮球运动的开展没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调查显示,当地从事体育工作的人员中有83.4%的人认为,学校篮球对当地篮球运动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有66.7%的工作人员认为,由于受体育经费及学校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学校的人力和物力等资源对社会篮球运动的推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1.管理目标不够明确,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政府应切实把学校篮球工作放在青少年后备人才发展的首要位置,并给以政策支持;学校应把体育教师的工作业绩与学校评优评先及奖金发放等挂钩,并适当给以倾斜。

2.学校篮球运动缺乏经费支持。虽有部分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赞助投资,但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篮球运动发展的需求,当地政府和学校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在总体上呈不稳定状态。所以应进一步完善投资机制,加大投资力度。

全球经济情况范文第9篇

有调查显示,当前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增长感到悲观,“彻底迷失方向和看淡后市”的比重更是历来最高。

瑞士信贷环球股票策略师加思韦思综合过去数周与来自欧美亚投资者会面的情况,发现投资者完全在现在的市况中迷失,并已将手上股票套现。

现在虽然全球经济仍然低迷,但国际资本市场上并不缺资金,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央行放水导致的流动性充盈局面,一直持续到现在。

从多方信息来看,投资者的迷失主要是因为在全球经济低迷之下,对未来市场感到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

投资者的关注点显示,中国经济有多个方面让市场感到担忧,如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中国楼市泡沫仍在加剧等,国际市场还特别关注人民币,认为这是影响投资的关键指标,如果人民币被允许再次贬值,很多投资者都相信此举将导致严重通缩。

其次,市场对于全球央行的货币政策动向感到担心。据加思韦思了解,有三分之二的客户认为美联储在目前环境下加息是一个错误政策,而且美联储最近对外发出的信息令人迷惑,这大大增加了市场误解美联储政策的机会。

第三,愈来愈多投资者认为,全球央行的“弹药”快将用尽,而过去行之有效的量化宽松措施已经不能有效地推升通胀。要指出的是,这种担心可能主要是针对中国以外的央行,在特殊情况下,中国央行的“弹药”可能是不受约束的。

第四,全球外汇储备已经从高位下降了约5000亿美元,主因各国要抛售美元捍卫本土货币汇率。

不少投资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利讯号,因此举相当于货币紧缩。

要指出的是,中国可能对全球外汇储备减少做了最大的贡献,今年迄今为止,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连续5个月下降,从去年6月份达到峰值3.99万亿美元后,中国9月底外汇储备余额为3.5141万亿美元,已减少4800亿美元,其中三季度就减少了1800亿美元,而8月份外汇储备减少了939亿美元。

最后两个悲观原因,分别是股票估值不便宜而且企业盈利在下降,以及高息债息差持续扩大。

从全球投资者迷失的原因不难看到,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正在造成投资者的困惑。当过多的钱因此从资本市场撤出时,全球只有很少的投资标的(如伦敦的房地产)供这些资金来选择。

迷失期很可能继续延长,因为上述令市场担心的因素并未减少或者出现显著好转。

以最大的因素中国经济为例,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跌破7%,而诸多经济数据显示,6.9%的经济增速也是很难达到的。这种情况很可能会持续到明年。

美联储最近在加息问题上变得分歧越来越多,根据我们的跟踪观察,美联储已经有三位高官表示美国不应该现在加息。背后的原因,仍然是全球经济低迷,而美国的就业率与通胀数据也不妙。

全球经济情况范文第10篇

继续下行的经济发展态势让消费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根据尼尔森的数据,中国消费者信心水平从2006年下半年至今,始终居于平稳状态。

过半中国人对个人财政乐观

本轮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信心较上半年略有提升,指数达到9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12点。半数以上中国内地受访者(56%)对未来一年的个人财政状况持乐观态度。

尼尔森公司中国区董事长柯瑞斯评论说:“七成以上中国消费者(72%)认为,中国目前并没有进入经济衰退,这一比例几乎是全球平均水平(37%)的两倍。”

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比发达国家消费者显示出更乐观的态度。“金砖四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中国均名列全球十大最乐观的国家和地区。其中,印度消费者信心指数居全球首位,为51%,俄罗斯排名第五,巴西和中国的消费者信心相对上轮调查则有所提高。

而在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挫至历史最低位,居全球平均水平之下。在欧洲,消费者信心遭遇最大跌幅。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最低的国家分别是韩国和日本。

1/3国人关注“经济状况”

全球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将经济作为首要关注焦点,其后依次是“食品价格上涨”(20%)、“工作与生活的平衡”(18%)、“工作前景”(17%)、“健康”(17%)和“公共设施开支增加” (17%)。

中国也有1/3的受访者关注经济状况,29%的人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和“健康”作为关注事项,其后是“食品价格上涨”(28%)。他们对“工作前景”(27%)也十分关注,但41%的中国消费者对工作前景表示乐观。

国人消费意愿比上半年略升

尼尔森调查显示,在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57%的中国消费者选择把钱存入银行。与此同时,储蓄并没有影响中国消费者的投资意愿,42%的受访者仍表示会将生活节余投资在股票、债券和基金市场,这一比例为全球第三,仅次于中国香港和印度。

全球经济情况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小企业;营销管理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开始进入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小企业为了更快地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不仅需要对营销方式做出改变,更要牢牢抓住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和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自由化的经济贸易

自由化的经济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第一个特征,随着全球经济贸易速度的逐渐加快,经济全球化也开始对世界多边贸易形式产生影响,间接地促进了全球经济贸易自由化,并且也能够利用国际准则来约束经济贸易行为,虽然不同国家的贸易活动大不相同,但有了经济全球化之后,使得国家突破了国家贸易限制,将世界经济贸易整合成一个大的集体。

2.国际化的市场体系

经济全球化不仅仅只是指全球范围的经济贸易,更是指各个国家的经济贸易将不再受到国家和地区的限制,企业的所有资源供应都可以直接考虑到全球市场,企业的竞争也可以直接考虑到全球竞争,不再只局限于国内竞争。另外,全球生产市场的慢慢建立,也为构建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作出了贡献,无论物流、知识流都能够流向全世界经济市场。

3.全球化的市场营销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将全世界的产品和服务都推向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可以通过不同渠道来购买世界各地的产品,不仅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帮助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4.网络化的科技信息

伴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高科技网络信息会被应用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建设之中,这样才能够为企业营销管理做出贡献。

二、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小企业营销管理的趋势

1.关注顾客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的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将顾客作为营销核心部分,从顾客身上来分析顾客的产品需求和购买意识,为顾客提供最真诚的服务,让顾客信任企业的产品,与顾客建立长期的、互相信任的关系,这样就能通过顾客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并且顾客还能够为企业提供自己宝贵的消费意见,这样一来,企业就能够根据顾客提出的意见来对企业产品进行调整。

2.STP策划

每个中小企业应该都明白,自己企业的产品是不可能满足每一位顾客的消费需求的,那么企业就需要对市场进行分化,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目标消费者,这样就能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为每位消费者进行最好的市场消费。

3.成本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的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企业可以以全球化的视野来对营销成本进行分析,通过全球化的营销信息来制定相应的营销产品、价格和销售渠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思考,就能够实现企业经济全球化的目标。

4.营销传播

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的营销传播,主要可以依靠广告、宣传等方式来进行传播,让每一位顾客都能够从不同的宣传渠道获得企业产品的最新消息,这样才能够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

5.合作关系

为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站稳脚跟,中小企业应该及时与政府、机构等方面建立合作关系,尤其是需要中间商才能完成营销的企业,更需要将中间商作为企业发展的合伙人,并与之一起向顾客传递更多企业产品信息,这样才能使双方同时获利。

三、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小企业营销管理的转型途径

1.营销哲学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小企业营销哲学的转型,主要是从传统的营销观念转变成了现代营销观念,每一位顾客都会因为一些客观因素而对产品产生不同的想法,一些顾客认为产品实惠才是好产品,一些顾客认为产品质量好才是好产品,因此才会出现每位顾客消费心理不同的情况。为了进一步完成营销哲学转型,企业需要尽快树立社会营销观念,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更要协调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让消费者对企业产品产生信赖,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营销组织

中小企业的营销组织转型主要是由产品为单位转变成为了客户为单位的组织形式,以往的营销组织会将产品作为营销重点,而经济全球化时代下企业将客户作为营销重点。同时,中小企业若想得到长远发展的机会,那么就必须借助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来将分布全球各地的顾客作为营销对象,并根据不同营销对象的产品需求来进行设计,这样就能有效的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

3.营销人员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全球市场中,中小企业通常只会将几种类型的产品作为全球营销对象,这些产品都具有企业的特点和营销趋势,因此是不可能招聘多个营销人员来进行销售管理的。由此可见,中小企业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分配方式来对企业员工进行分配,尤其是要选择能够迎合顾客消费心理的营销人员,这样才能够满足不同顾客的消费需求。

4.营销服务

通常情况下,中小企业的全球化营销是在不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而开展的,因此企业需要及时根据经济全球化作出改变,借助网络技术来完成整个营销过程,整个营销过程是指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无论是哪一个服务过程,营销人员都需要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来进行服务,这样才能够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经济全球化的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转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知营销管理作为企业发展和生产的重要环节,往往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需要根据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抓住企业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从多个营销方面来进行转型,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建民.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转型研究[J].中国商贸,2010,26:32-34.

全球经济情况范文第12篇

>> 环球股市再因中国而跌 环球股市由涨转跌 为什么不加息? 央行加息还是不加 解读加息后股市为何不跌反涨 下半年不加息 美元将续跌 央行应该给出不加息的理由 得广厦易,不加息难! 央行为何不加息 不加息,美联储究竟在等什么? 耶伦:美联储暂不加息 美元3月不加息之“天机” 加息与不加息的两难选择 加息不止 股市不跌 加息预期左右股市 环球股市高位震荡 环球股市走势反复 加息的房市解读 期指领跌股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解读美不加息 环球股市续跌 解读美不加息 环球股市续跌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蔺常念")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美国联储局主席耶伦在上周五电视直播下,宣布联储局公开市场委员会决定不加息

美国联储局主席耶伦在上周五电视直播下,宣布联储局公开市场委员会决定不加息。一如利率期货事前预测,只有30%的机会加息。美国经济在联储局量化宽松支持之下,已经明显复苏,第二季经济增长已经达到3.7%,失业率降至5.1%,已经达到加息的客观条件。耶伦解释维持接近零利率决定主要原因,是要考虑到环球经济情况,欧洲及日本仍然处于经济衰退及通缩压力之下,复苏遥遥无期。

最大忧虑中国经济下滑

当然,美国倘率先加息,将不利美国的跨国企业。全球经济现在最大的忧虑是中国经济放慢,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增长,占全球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中国经济增长放慢,立即影响到商品价格。原油、铁矿砂、铜等都大幅下挫。最明显是原油价格,由于美国页岩油每日生产几年内增加到每天五百万桶。以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以消化增加的产能。但是中国自2014年开始,原油入口开始稳定,令到现原油市场每天供过于求达到200万桶。石油出口国组织,尤其是沙特阿拉伯不肯减产,以本伤人,维持市场份额。原油价格从110美元一桶跌至最近45美元一桶,最低跌至38美元。铁矿砂从每吨190美元的高位,跌至最近55美元一吨,铜价也是同样一年内急挫20%。全球经济不景气,20位联储局委员中,13位反对加息。认为现阶段环球经济不景及商品价格急跌情况下,不适宜加息。有三位反对,认为美国经济增长强劲,失业率接近全民就业,现不加息,将来需要快速加息。

值得一提的是,今次美联储局不加息,是第一次以外国因素作为不加息的主因。在环球经济不景下,商品价格急挫,原油价格大跌60%。美国汽油零售价格由去年每加仑4美元跌至今年同期2美元。过去几年美国通涨压力一直不大,到8月消费物价指数实际下跌。美国不单止没有通涨压力,反而有通缩压力,加息只会令通缩压力加大。美国商界也反对在现经济情况下加息,加息令到美元汇率上升,立即令到以出口为主的跨国企业海外收入减少。通用汽车及苹果等大企业,有20%以上的销售是往中国,中国也占其纯利20%以上。

美元强势大企业失订单

美元强势也令到美国产品价格上升,令到美国产品竞争力减弱。波音飞机是最明显的例子,波音和空中巴士争全力民航机市场,美元上升,令到订单转向空中巴士。因此9月联储局会议,鸽派占上峰。虽然如此,鹰派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

全球经济情况范文第13篇

    本轮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各国经贸联系的共同基础。从全球范围内看,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亚、中东欧等国家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战后经济发展经验的反思,开始了由国家动员和配置资源以启动发展的体制转向了以市场为基础的体制改革;即使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赢得全球竞争优势,也开始对各自长期实施的市场管制、干预和保护体制进行体制结构调整。正由于世界各国对发展市场经济、加快市场化改革达成了广泛的共识,经济全球化才可能得以顺利发展。

    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两大主题。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现有的以国际组织、多边协定、非政府组织和地区组织构成的国际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但冷战后形成的一霸多强的国际格局,使和平的国际环境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9·11”事件之后,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成为一项主要议题,使全球多极化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出现了新的转机。在促进全球发展方面,冷战结束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已明显不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要重建国际经济新秩序,就必须建立全球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的约束机制(制约以实力替代规则和不遵守规则等问题),就必须确定危机发生时的全球调整责任和解决机制(全球预防危机的政策协调等问题),就必须管理和协调全球化发展中的不平衡、不稳定增长问题(全球的宏观调控),就必须建立促进发展和保护弱者利益的再调节机制等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新的全球经济协调体系。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早解决,一旦各种矛盾交织激化到一定程度,全球化进程仍可能会出现逆转和倒退。

    目前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谁来主导国际规则的制定。过去全球利益矛盾的激化往往导致武力和战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当今的全球利益矛盾和冲突应更多采取谈判与协商的方式加以解决。即使如此,当今的全球市场机制和规则,并不能有效解决全球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和国际合作问题;也不能有效解决全球发展机制中的政策协调问题。如果全球贫富不均的“马太效应”日益扩大,被边缘化的国家、组织及弱势群体势必将成为经济发展不稳定的一个主要根源。因此,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方面要逐渐形成一套国际通行的市场开放规则和规范,另一方面在新规则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同时制约用实力誊代规则的不良倾向。中国入世后,将在这两个方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建设和新规则制定做出贡献。

    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现有体制的新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全球开放,这就必然加剧全球竞争,改变现有的国际分工和交换格局,形成对世界各国现有体制的激烈冲击。这种冲击和影响是全面、深刻的。它不仅要求世界各国进一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和开放市场,而且市场开放的范围从传统的货物市场扩大到服务市场、农产品市场、知识产权市场、金融市场、电信市场以及各类要素市场,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市场开放;不仅要求有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以便利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要求各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和财产结构对外开放,以适应企业跨国并购,建立全球生产和经营网络的需要;不仅要求开放贸易、投资和生产等经营性活动,而且要求开放各国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通讯和金融基础设施,以适应IT革命、物流革命、组织管理革命以及推行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发展需要。同时,经济全球化还要求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必须是开放透明的,实行非歧视原则,并接受国际监督。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各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体制正面临着重大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综合国力的较量已取代军备竞赛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世界各国的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贸易体制、科技教育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形成改善供给效率,挖掘增长潜力,建立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平台;就要求各国调整本国的企业制度、企业组织管理、企业创新机制,形成适应全球化的微观基础;就要求开放本国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电信、物流等领域,发展全球竞争力。

    在现阶段的全球竞争中,金融创新和跨境金融联系的不断扩大,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和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全球化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跨国并购已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发展全球生产和经营网络,已成为全球化中“超国家”的重要力量;提升全球综合物流的运作能力,重视人才、知识管理和创新活动,已成为现代企业取得竞争能力的关键。这一系列变化,对各国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民族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重要而又敏感的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两个方面对民族国家提出了挑战。一方面是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在逐步让渡给“超国家”的组织和机构。这包括:(1)国际多边协议和规则要求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部分让渡。如WTO规定的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实施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等多边贸易协定;IMF规定的实行货币可兑换、资本账户开放以及健全国际金融监管机制等规定。(2)各种国际机构规定的经济主权部分让渡。如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劳工和妇女权利保护等,都会制约本国政策的实施和有效范围。(3)地区一体化组织规定的自由贸易协定、经济一体化协定以及各种跨境宏观政策约束等项规定。在欧洲,已明显出现了各民族国家融合为大邦联经济体的趋势。另一方面,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正面对着微观组织变化的蚕食。如跨国公司、非政府机构以及其他微观组织形成的对民族国家政府作用的影响和制约等;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的跨境扩散及影响,对民族国家的传统管理方式也带来诸多的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变。

    从历史上看,早期的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在当代,一方面传统的资本主义转化为不同的市场经济体制,如美国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欧洲大陆的福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其他国家实施的各种混合体制的市场经济;同时,全球化也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大拓展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也通过市场化改革,走向市场经济。在全球化时代,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同时,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制度竞争成败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全球化必然是各种不同的市场体制相互混合、相互竞争,各种体制同时并存、不断变革的时代。只要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存在,探索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就不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因此,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种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各国经济管理体制能否适应未来的变化,能否通过体制创新创造出更有生命力的新体制,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制上。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正在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客观上迫切要求加快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影响

    本轮经济全球化仍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这就必然涉及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同时,如何保持和发展中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性问题。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既处于全球化的上升阶段,同时其固有的内在矛盾也不会消失,而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激化和爆发。因此,从长期看,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全球化中获得复兴而不是终结。

    全球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影响,一是加剧了制度竞争,必然形成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压力。在没有可供借鉴的现成模式和发展经验的情况下,就迫切需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制度创新。

    二是加剧了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竞争,必然形成综合国力较量的压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进行科技创新,加快调整束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传统体制、机制和政策,建立与中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能够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中加快推进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是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中国科技创新的重点:一方面是把国外和本国自主开发的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并应用创新科技改善传统产业,发展新兴服务业;另一方面,则迫切要求提高中国的全民族文明素质,包括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基础教育体系。

    三是加剧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必然加大社会经济不稳定和不平衡的压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微观基础和产权结构的改革,培育和发展一批有核心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扶持和提升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的实力及能力。同时,应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及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尤其是建立和完善覆盖城镇与农村地区的全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健制度、扶助贫困地区及弱势人群的社会自愿援助体系;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等。

    在中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经济制度,就要从实际出发,把富民强国放在首位,充分利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成果和发达国家创造的先进生产力来发展自己。同时,要在全球体制竞争中保持、发展和完善中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性。

    (二)经济全球化对完善中国市场体制的影响

全球经济情况范文第14篇

俗语说,“中国一跺脚,世界抖三抖”。但这以前不是用来形容美国的吗?

近来,中国的经济放缓或衰退,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之大,可能等同于美国。中国政府能否让蓬勃发展的经济实现软着陆?世界经济将会受到美国、欧洲和中国经济不景气的三重打击吗?

中国经济全球化

不能把中国经济的全球化简单地看作是,无数中国产品进入世界千千万万个家庭,它还将世界财富与中国经济前景紧密联系在一起。去年,中国出口额达到1.2万亿美元,几乎占全球出口总额的9%。但是,中国的进口额为9000亿美元,同样促进了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走好。

中国进口总额的1/3来自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对于正试图巩固经济复苏的日本和担心本国出口放缓的韩国来说,中国经济增长放慢一点点都是十分危险的。中国进口商品的另外两个主要国家美国和德国,也正在密切关注中国经济的走向。

软着陆的困境

中国政府清楚地了解,本国经济正处于过热的危险之中,但却不情愿采取强硬措施,对这辆行驶速度过快的经济列车实施紧急刹车。人民币汇率适度而又稳定的上升可能会帮助中国减少贸易顺差,然而,利率也在大幅上升。

中国政府采取这种权宜之计的部分原因是政治。央行实际上并不独立于中国政府领导层,因此,即使部分经济学家预计,通胀率已经达到双位数,央行也不会出台更紧的信贷政策,尤其是在中国还将举办奥运会的情况下。

霸菱银行(ING Barings)驻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蒂姆・康登(Tim Condon)说:“我们认为,出于对经济增长的担心,官方将不会采取强硬措施抑制通胀。在中国地震后需要大量重建的情况下,利率上调将会被视作不爱国的表现。”

过去几年来,中国一直在寻求降低本国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试图从11%或12%降至8%或9%。即使这样,中国经济发展过热的局面也无法改变。如果通胀加剧,而经济增长率不能迅速减慢,中国经济轻微放缓而不是陷入衰退的软着陆目标,将很可能不会实现。

目前为止,中国通胀一部分是受国内需求驱动,还有一部分是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瑞士信贷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说:“工资压力可能导致今年下半年中国国内的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

他说:“如果我们看到工资上涨,那么也将看到商品价格的调整。如果这些因素导致第二轮通胀,中国将面临更大的难题。接下来,政府可能会采取远比现在更强硬的信贷政策。”

陶冬表示,未来中国经济将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中国出口需求降低将引发经济增长的轻微放缓,从而减弱国内物价上涨压力,令中国经济喘口气。中国经济增长率将下滑几个百分点,但是这将足以抑制通胀。

另外一种情况是,高通胀将促使政府采取过激行为,比如说上调利率或加速人民币升值。就像现在已经萎靡的股市一样,中国急速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将遭受打击。中国国内消费会受到损害,对世界其他国家进口产品的需求也将减弱。

这种变化会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中国的年经济增长率从12%降至4%,将导致全球经济产出减少2800亿美元,其影响几乎等同于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从3%降至1%。

虽然美国经济总量仍然是中国的4倍,但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仍然非常令人怀念。

作者:Paul Mooney

全球经济情况范文第15篇

Abstract: In our daily lif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come to us quickly. In recent years, everyone has had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ir work, life and so 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undoubtedly played a more profound change and re-positioning of the country and the individual in a series of problems, including production, operation, competition, management and so on. Starting from the abov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China's economy,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more st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分析

K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China's economy;system reform;measure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241-04

0 引言

如今,在互联网科技发展的持续影响下,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世界潮流。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为了克服消极的后果,最为根本的途径便是改革和创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实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目标,需要不断创新经济发展制度,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摆脱被动发展的局面,以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在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不在局限于某一国或者某一地区,而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发展状态。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得各个经济体的联系紧密,如同“绑在同一只船上”。因为各个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过于强烈,通常只要在全球化体系中的一部分经济体发生问题,就会迅速且深远地波及到其他相邻的体系亦或是波及“全身”,最终波及至全球化体系下的全部成员。前一些年发生的泰国货币危机迅速的影响到了与其经济有诸多相连之处的日本和韩国,除此之外也包括很多邻近的东南亚地区国家,产生了地域性的经济“地震”。在这之后又快速的蔓延到俄罗斯、南美国家,从而波及全世界。

其次,不同经济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上在全球化中受到严重影响。包括世贸组织减税在的措施内,有些经济体会主动适应全球化,除此之外,另外一些经济体在各种条件的促使作用下改变他们的政策。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表明,目前世界生产总值的1/3、世界贸易额的2/3、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90%都是由跨国公司创造的,而它们的战略目标却极少同东道国长远经济规划一致,从而对东道国的经济政策产生消极作用。极多的例子可以证明,跨国企业经常进行货币的投机行为,尤其是在货币汇率不稳定的时候。除此之外,经济全球化帮助打开经济的国门,让外国带有其他目的的资金有着可乘之机,这也和经济安全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实现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不断建立和完善发展目标和相关制度,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创新和改革,积极应对挑战,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实现现代化社会的建设目标。因此,应该加强对经济全球化特征和影响的了解,以制定更加完善的应对策略,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从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较为科学和充分的说明应对以上诸多问题的方法及可行性。

1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在各国如今都是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有诸多可以改善、完善的空间。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主要为下面几个特征。

1.1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贸易自由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贸易自由化,但是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国家和地区因为国家利益和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得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并不十分顺利。尽管关贸总协定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对贸易自由化的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和保护,但是直到八十年代这些措施才真正落实。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它将不同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国家涵盖在了一个体制之下[1],构建了一个适宜于贸易自由化发展的经济发展体系,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交流,也实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而稳定的发展。

1.2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跨国公司业务全球性发展

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和飞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最显著特征,一些跨国公司借助有力的经济发展制度,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和业务种类,使得影响力和活动范围不断蔓延,它在带动合作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跨国公司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促进了资源、人才和金融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能够发挥不同国家的资源优势,实现最佳的发展状态。如今,跨国公司已经实现了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经营状态,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应该合理借助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1.3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跨国公司规模全球性发展

跨国的全球性公司和企业从规模的单元与企业本身和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体现出规模全球化的重要特征。通常,我们认为“富可敌国”这个成语有夸张的意味在其中,但是在今日的跨国规模全球性上,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说法并不夸张。例如,壳牌公司的年销售总额基本与伊朗全国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而大型连锁超市企业沃尔玛在全球的业务中每年收入约为1600亿美元,这甚至远远超越诸多非洲、南美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例证比比皆是。

1.4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信息和通讯手段的应用变化

在过去,不同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为了实现贸易交流,只能借助铁路、电报等手段,工作效率很低,因此国际间的贸易发展十分缓慢。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电话、传真机等移动终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能够通过简便的通讯和信息手段,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顺利的完成生产、贸易等活动。信息和通讯手段的应用不仅跨越了时间的局限,还超越了空间距离,能够及时传送给人们新鲜的市场变化信息,有利于决策者改变自己的生产要求和价格定位,这对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有着积极的作用。

1.5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跨国企业巨头的垄断和全球性质机构的主导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巨头通过资本、技术、管理、规模效益等优势对全球各个市场进行带有优势的占领统治,除此之外,这现象背后的受益者也同样包括全球性金融机构,他们遍布全球的资本控制致使垄断现象愈演愈烈。这使得他们控制了世界上大约80%的各类专利与高精尖技术,大约60%的世界贸易,大约70%的国际直接、间接投资,和30%的国际技术转移。如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和爱克森石油公司都是典型代表。[2]

2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推行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

①推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在局限在某一个空间内,它需要不断开放,并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而调整,以更好地应对他国企业提出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要求设计、生产、销售、贸易和金融的国际化,这就需要我国不断改变经济体制,以适应国家管理和其他合作对象提出的要求,从而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发挥市场经济的带动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我国经济改革进程的不断加速,这对其他领域和行业来说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我国也希望借此机会快速的加大力度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转型等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快速且可持续的发展。以2016年为例,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2016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包括政府职能转变、财税金融、国有企业、农业农村、对外开放、社会事业等十大领域50项重点改革任务。会议强调,要突出问题和目标导向,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有利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创新,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

②推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吸引外资。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从资源占有量和人才竞争力上看,我国有着十分明显的发展优势。经济全球化下,国家之间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资金流动速度明显加快,一些国家为了实现更高的水平的发展,不得不借助我国的资源进行生产,使得我国外资内投和内资外投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此环境下,我国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相关技术和资本,不断创新本国的企业的发展形态,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更好的引进和走出,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以中国为例,中国的外资依存度从1985年的1.55%,自1995年起维持在在20%左右。另据数据显示,到2001年10月底我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84894个,合同外资7319.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858.77亿美元,这非常好的解决了我国早期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

③推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从上个世纪开始,很多国家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相继进行了产业结构和经济核心的调整,这给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多的参考经验。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我国的大中小企业都在不断转型和创新,但是整体水平欠佳,尚存在较多的改革空间。经济全球化下,为了更好地应对国家和国内市场的要求,企业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产业结构,以提高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资本[3],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我国高新技术的改革和应用。从当前的发展形式来看,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将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

2.2 推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①推行经济全球化导致民族经济受到冲击。

当然,经济全球化并不全是积极的影响,它还会对弱势产业和民族经济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如今,贸易范围不断扩大,贸易的自由度越来越高,发达国家掌握着较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同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它能够通过制定相关规则,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以继续“压榨”发展中国家。另外,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经济结构相对还比较脆弱,因此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导致经济持续波动。

②推行经济全球化加速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由于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环境污染情况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改善。经济全球化虽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但是它默认的国际分工体系,使得发展中国家成为了承受污染和危机的主要场所。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只能通过“牺牲”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换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发达国家为了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将一些污染性的工厂开设在了发展中国家,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负担加重,环境和生态条件不断恶化,这不仅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造成了资源浪费情况,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国现阶段极其重视此类问题。以污染形势较为严峻的河南为例,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2016年6月召开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座谈会,将联合省国土资源厅、环保厅、水利厅、林业厅加强环境资源审判,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并且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咨询专家库。

3 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3.1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以消耗资源和人力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国家应该尽快实现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以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4]。我国大中小企业应该立足于实际,明确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同时,大力扶持民营产业和民族产业,给予其足够的资金支持,制定有利的发展政策,帮助民营和民族产业实现转型[5]。长期以来,受市场变化速度的影响,我国民营资本的累积过程十分缓慢,民营产业受到的发展限制很多,因此,为了改变以上情况,我国应该重新制定经济发展体制,加强对生产要素的保护和建设。另外,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建立廉洁高效、服务人民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条件。

3.2 主动迎战、积极参与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国应该改变当前的被动地位,主动接受挑战,通过制定积极的发展策略,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形态。任何企业、行业,都不能忽视了市场变化的作用,都应该通过创新管理和生产制度,减少冲击和压力,避免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吞没[6]。我国应在改变自身的同时,认真研读全球性贸易规则,根据这些制度和内容修改自身的发展目标,寻找更有利的发展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如果只是一味地躲避和被动接受,只会被世界经济所抛弃,无法实现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目标。以联想的发展为例,在国内最初的发展情况,联想与海尔的模式非常类似,虽然在国内建立了较高的知名度,但联想的发展仍旧难以走向国际,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联想的发展被传统模式禁锢,如果不能改变这种模式,最终势必会走向灭亡。因此,联想也在不断的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最终,在国外,联想收购了IBM手提电脑业务,由此在国际上一举成名,发展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另外,丰源企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也并非一帆风顺,最终丰源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可口可乐的长期供应商,实现与可口可乐的共赢,从而打出了世界知名度。由此可见,要想发展,主动迎战、积极参与才是中国企业的持续发展之道。

3.3 增强综合国力,维护经济安全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态,克服不利影响,需要从提高综合国力入手,在发展政治和军事的同时,还要注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7]。我国应该坚持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理念,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创新产业结构等手段,改善资源利用现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提高综合国力提供物质基础。从当期的情况来看,我国应该尽量服从大局,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基础上[8],促进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避免冲突,营造大国形象。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应不断调节产业的适应能力,通过创新技术和改革制度的方式,减少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实现经济安全[9]。另外,在资源、基础设施和支柱型产业等方面,应掌握足够的主动权。

3.4 建立抗风险金融监督机制

2010年6月到2013年6月的4年间,金融机构同业资产余额年均增长是32.7%,比同期贷款余额年均增速快了17.6%。同业往来的负债余额年均增长24.4%,比同期存款余额年均增长快了10%。截至2016年,同业业务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管理流动性,整合有效资源,增加收益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快速增长的同业业务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和金融风险的防范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从过去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来看,我国经济受全球化的影响,安全性和稳定性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制定一个以国家调控为主的抗风险金融监督机制,以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或者其他挑战。首先,国家应该立足于实际,建立以计划调控为主的银行监管系统[10],及时而有效的传递市场和货币政策信息,以帮助其他企业掌握经济政策的变化形式,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市场,注意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防止金融危机和其他风险的无序蔓延。最后,应该加强对金融和经济专业人才的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开发更多的金融管理工具,提高金融行业的决策和经营能力,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降低金融风险和成本投入量[11]。

4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度不断提高,这样一方面为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也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因此,在国家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应该积极转变产业结构,创新经济发展体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为了克服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我国应该积极应对,以更好地姿态面对挑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国安.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研究[J].商,2013(13):190.

[2]李光.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评论,2001(6):121-123.

[3]胡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传播战略构想[J].经济视角(下),2011(05):100-102.

[4]赵龙跃.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管理的战略思考――评《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的主导学术理念[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2(02):127-135.

[5]陈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3):180-184.

[6]李文.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经济[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9):165-166,169.

[7]蓝海林,皮圣雷.经济全球化与市场分割性双重条件下中国企业战略选择研究[J].管理学报,2011(08):1107-1114.

[8]魏崇辉.经济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改革开放思想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22):5-6.

[9]李文杰.论经济全球化之下的国家经济原则[J].学理论,2011(35):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