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范文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范文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范文第1篇

一、固定资产定义的比较

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的定义是指同时具有下列两个特征的有形资产:一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二是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国际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为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项目: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行政管理而持有的,预期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期间。

通过比较,两个准则对固定资产定义方面的区别主要是:(1)我国的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属性认定是有形资产;而国际准则的认定是有形项目。(2)我国的会计准则将固定资产的特征明确地概括为两条;而国际会计准则只是指出了固定资产所具备特征的含意,并没有像我国那样把固定资产的特征概括归纳为两条。(3)在固定资产的特征描述方面,我国会计准则有“经营管理”、“使用寿命”和“会计年度”的专业术语;而国际会计准则所用术语是“行政管理”、“预计使用寿命”和“会计期间”。(4)关于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解释,我国会计准则所作的解释是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预计期间,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而国际会计准则所作的解释是主体使用资产的预计期间,或者主体预期从该资产使用中获取的产量或类似计量单位的数量。

比较两个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出两个准则的定义在本质上并无明显的区别,但在用词上还是存在差别的。国际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比较充分和具体,而我国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比较明确和有条理。

二、固定资产会计准则名称的比较

在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规范企业固定资产会计行为的准则所确定的名称是《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有关固定资产准则所确定的名称为《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

比较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名称,可以看出主要的不同点是:(1)我国会计准则名称中有“企业”二字的限定。即强调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与其他准则的区分;而国际会计准则没有“企业”二字的限定。(2)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有关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编号为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在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编号为第16号。也就是说,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有关固定资产的会计准则较国际准则靠前。(3)就整个名称来说,我国有关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名称比较简单、概括性高;而国际会计准则的对象化比较强,理解起来更具体一些,我国会计准则的名称就要笼统一些。

从以上比较可以体会到不同主体制定相关准则的思路。虽然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名称只仅仅是个形式,但具体、简单、易于理解的名称会有利于会计工作。

三、固定资产会计准则适用对象的比较

我国会计准则把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适用对象界定为规范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但不涉及投资性房地产的建筑物和生产性生物资产。

国际会计准则的适用对象是:(1)适用于不动产、厂场和设备的会计处理;(2)不适用于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被划分为持有待售的不动产、厂场和设备;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矿产权和诸如石油、天然气和类似的非再生资源等矿产储量,但适用于以开发或维持上列两项所描述资产的不动产、厂场和设备;适用于正处于建造或开发过程中,准备在将来作为投资性房地产使用,但尚未满足《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投资性房地产》中“投资性房地产”定义的不动产,但对于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进行会计处理的主体,应采用本准则的成本模式。

比较两个准则所规范的对象,我国会计准则对适用对象的界定比较概括和笼统,而国际会计准则比较具体,有利于对准则适用对象的界定。

四、固定资产确认的比较

我国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而在IAS―16中,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定义指符合下列条件的有形资产:(1)企业为了在生产或供应商品或劳务时使用,出租给其他人,或为了管理的目的而持有;(2)预期能在不只一个的期间内使用。

可以看出,IAS-16中并没有给出固定资产的具体使用年限和价值标准,只是规定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应超过一个经营周期或会计期间。我国对于固定资产寿命的描述则是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定义不是很严谨。对于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是基本一致的:(1)该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五、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比较

(一)外购固定资产

我国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买价、增值税、进口关税等相关税费,以及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场地整理费、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在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范围上,我国会计准则与IAS―16基本相同。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IAS-16对延期支付超过正常赊销期限情况做出规定,即在这种情况下应以现销价格作为其成本,该项金额与总支付金额之间和差额除符合利息资本化的条件之外,均应视为赊销期内的利息费用。

(二)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

我国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应按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作为入账价值。IAS-16规定,自建资产成本按购置资产成本的确定方法确定或用与所售资产的生产成本一致的方法确认。

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准则将盘盈、盘亏、报废、毁损的工程物资,减去保险公司、过失人赔偿部分之后的差额,工程项目尚未完工的,计入或冲减所建工程项目的成本,工程己经完工的,计入当期营业外收支。而IAS-16要求不把自建过程中浪费的材料、人工或其他资源等不正常损失计入资产的初始成本。国际会计准则的作法更利于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防止资源的浪费,并从更真实客观的角度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三)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新会计准则规定,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相同。

(四)非货币易取得的固定资产

IAS-16规定,主体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非货币易取得的资产,除非交换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

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两条件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在这一问题上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六、固定资产折旧的比较

(一)折旧范围

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对于固定资产的每一重要部分都要单独计提折旧,各种组成部分的判断是以各组成部分成本相对于总成本而言是否重大为标准,而我国固定资产准则没有明确规定。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国际准则中允许采用的折旧方法包括: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和单位合计法。其中,单位合计法与我国的工作量法相对应。我国准则中允许采用的折旧方法为年限平均法(或称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以及年数总和法等四种。

(三)固定资产开始或停止折旧时间

增加或减少的固定资产应从何时开始或停止计提折旧,在国际会计准则及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中都没有明确规定。国际会计准则只是规定“应当在其使用寿命内系统地摊销”。

我国会计准则中规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以月初应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为依据,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或者停用的固定资产当月仍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相比之下,我国的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更加精确,有利于实际操作。

七、固定资产处置的比较

IAS16对于不动产、厂房和设备项目特别规范了一些内容,如对从资产负债表上注销的资产增加一个条件,即“永久地退出使用并且企业已不再从清理中得到未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再如对固定资产清理盈利或损失的处理,对涉及交换、租赁固有定资产清理的处理问题。而我国只是笼统地规定:“企业发生固定资产出售、转让、报废或毁损时,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八、固定资产信息披露的比较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主要简单的介绍了加强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研究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通过对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来探讨提高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水平的有效措施,以保障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质量。据此,有利于提升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水平,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充分应用企业资源,推动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企业固定资产 内部控制 有效措施 效益最大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对企业经营的管理,以促进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下,企业应当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做好内部审计工作,以此来提高企业内部凝聚力,促进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是企业现代化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在实施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过程中,企业应当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方式,以保障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有效性,推动企业经营的稳定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加强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加强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有利于减少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本费用,充分利用企业的现金资源,能够保障企业所搜集的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以为企业领导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有利于保障企业固定资产的完整性,避免企业固定资产的流失,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

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为企业提供更为准确和真实的会计信息,以此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其目标在于提高企业业务处理水平,做好财务会计记录,使其更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其内容主要包括:编制科学的固定资产预算方案,规范固定资产采购业务流程,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做好固定资产报废工作等。

三、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其问题主要在于:第一,企业相关领导人员并未意识到加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没有明确企业固定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重要目的和意义,以至于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监督,在实施内部控制工作的时候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二,企业并未重视固定资产内部管理的过程,管理力度不够,不具备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以至于其在开展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工作的时候无据可依、无章可循,整个内部控制工作有些混乱;第三,企业并未建立健全的企业固定资产内部监督体系,缺乏科学的员工绩效考核制度,以至于企业固定资产内部管理效率不高。

四、提高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控制的重视程度

为了保障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效果,则应当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明确实施高效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以保障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下,企业为寻求发展,就必须合理使用资金,将所投入的资金有效的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中,因而企业固定资产的内部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要转变企业领导者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态度,使其能够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内部管理,并且以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为依据,来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企业固定资产内部管理方式,从而确保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要贯彻落实企业相关政策和制度,加大企业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力度,从而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过程性管理

在实施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时候,一定要重视管理的过程性。在管理过程中,要全面把握企业的发展状况,了解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开展情形,以此来制定相适应的、完善的企业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制度。在管理企业固定资产的时候,一定要先展开有效的市场调查,做好企业预算编制,从而确保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益。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严格按照所通过的计划书来实施投资活动,以有效地管理企业固定资产。另外,要规范企业固定资产内部管理程序,以此保障所开展的企业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工作符合企业发展要求,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将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责任贯彻落实到每一个管理人员身上,增强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使其更投入于管理工作中,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建立健全的企业固定资产内部监督机制

为了提高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水平,则必须设置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实施高质量的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工作。要制定完善的员工考核机制,设置奖惩制度,以规范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保障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果。在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主,要能够推动企业稳定而健康的发展。

结束语

企业固定资产指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生产资料,是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元素,具有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传统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企业经营发展的需求,应当采用全新的管理方式,以实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效益最大化。在实施高效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来执行,建立健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体系,遵循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将管理活动贯穿于整个企业固定资产中。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状况,来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从而达到预期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林莉. 浅谈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J]. 低碳世界,2014,11:200-201.

[2]刘青. 关于加强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及管理的几点思考[J]. 中国外资,2013,07:181.

[3]徐玄才. 浅谈供水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实施[J]. 城市公用事业,2013,02:51-53+60.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范文第3篇

[摘 要] 将《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二者相同之处及重大差别,便于会计工作者通过比较法学习固定资产会计准则,做好固定资产核算工作,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 企业;政府;固定资产准则;比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005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014- 02

前 言

《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分别为我国财政部针对企业和政府固定资产制定的会计标准,二者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一些差别。在此,笔者根据《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下称“政府固定资产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下称“企业固定资产准则”),结合学习体会,对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谈一点粗浅之见,就教于会计同仁。

1 企业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之相同

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均为固定资产准则,它们在制定依据、确认方法、计量方法等各方面有相同之处。

1.1 制定依据基本相同

《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都属于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具体会计准则,它们出台的依据也基本相同和目的,均为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也就是说,它们出台的目的也基本都是为了规范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固定资产准则。

1.2 固定资产确认条件基本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确认条件与《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确认条件基本都是按照《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的资产确认条件规范的。首先要求符合固定资产定义,在符合固定资产定义的前提下,提出同时符合另外两个条件:一是,从固定资产资源预期流入会计主体确认,二是从固定资产资源计量方法上确认。符合定义,同时符合上述两个条件即为固定资产。亦即,符合固定资产定义,同时符合下列两个条件,即为固定资产:一是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单位,二是,该固定资产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除了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在固定资产具体确认方式上有所不同,如固定资产确认时c上,政府固定资产准则规范更为具体,分别列举了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确认时点、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时点及改扩建固定资产时点等。其余确认方法上基本一致,具体有:固定资产各组成部分因为使用年限不同、折旧方法不同而选择的固定资产确认方法等,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确认固定资产,否则计入当期损益等。

1.3 初始计量方法基本相同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它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固定资产计量方法也存在上述两种计量方法。不论《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还是《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均要求“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也就是说,企业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规范基本一致:

(1)外购固定资产成本的初始计量方法相同。即不论是企业固定资产,还是政府固定资产,外购固定资产成本均“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2)自制固定资产成本初始计量方法相同。《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与《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对于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均规范为“其成本包括该项资产至交付使用前所发生的全部必要支出”。

1.4 固定资产折旧基本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与《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对于固定资产折旧规范基本一致,分别提出固定资产折旧概念、折旧因素和折旧方法(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只规定使用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计提折旧)。

1.5 固定资产处置方法基本一致

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对于固定资产处置方法规范相同。具体如下:

(1)按规定报经批准出售、转让固定资产或固定资产报废、毁损的,应当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转销计入当期费用,并将处置收入扣除相关处置税费后的差额按规定作应缴款项处理(差额为净收益时)或计入当期费用(差额为净损失时)。

(2)固定资产盘亏造成的损失,按规定报经批准后应当计入当期费用。

2 企业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之差别

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有相同之处,也有重大差别。

2.1 定义不同

固定资产属于单位的劳动工具,必备的劳动资料。虽然企业和政府均持有固定资产,但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和政府持有的固定资产含义不同,《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与《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概念及其内容规范不同。

(1)主体不同。《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中的固定资产主体是企业,《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中固定资产的主体是政府。

(2)政府会计主体的固定资产,是指政府会计主体为满足自身开展业务活动或其他活动需要而控制的,使用年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一般包括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可见,政府会计准则将固定资产从三个方面加以定义:一是政府控制,二是使用年限超过1年,三是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业务活动不同,导致固定资产定义不同。

企业固定资产定义为“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①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②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可见,政府固定资产比企业固定资产特点超过一部分,企业国定资产没有限制固定资产价值,只是从两个方面加以定义。

2.2 固定资产准则适用范围不同

企业固定资产准则适用于一般制造业企业。但是有些企业固定资产不适用固定资产准则。资性房地产的建筑物,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 号――投资性房地产》、生产性生物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 号――生物资产》。

政府固定资产准则适用于一般固定资产,但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保障性住房、自然资源资产等,适用其他相关政府会计准则,有其他政府准则加以规范。

2.3 固定资产折旧空间范围不同

企业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均要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但政府固定资产准则要求下列各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①文物和陈列品;②动植物;③图书、档案;④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⑤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但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时间上,二者基本一致,均规定固定资产按期计提折旧。

2.4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不同

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只允许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而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则要求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f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

2.5 固定资产披露内容不同

政府会计主体要求,在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时,还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下列信息:①固定资产的分类和折旧方法;②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折旧率;③各类固定资产账面余额、累计折旧额、账面价值的期初、期末数及其本期变动情况;④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名称、数量,以及以名义金额计量的理由;⑤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名称、数量等情况;⑥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名称、数量等情况;⑦出租、出借固定资产以及以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⑧固定资产对外捐赠、无偿调出、毁损等重要资产处置的情况;⑨暂估入账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变动情况。

与企业固定资产准则比较,企业固定资产准则要求披露的固定资产有关的信息政府固定资产准则都要求披露。但是,企业固定资产准则没有规范披露的内容有: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名称、数量,以及以名义金额计量的理由;已提出租、出借固定资产以及以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固定资产对外捐赠、无偿调出、毁损等重要资产处置的情况;暂估入账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变动情况。

2.6 实施时间不同

《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实施的时间不同。在我国会计实践中,财政部首先实施企业固定资产准则,并且实施多年来,得以逐步完善。政府固定资产准则连同《政府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其他三项会计准则一并于2017年1月1日实施,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将在今后一定时期得以在政府会计实践中完善。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弃置费用;背景;意义;处置费用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审计准则体系已成功实现了新旧准则的平稳过渡。新准则实施后,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和审计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财务报告决策地位和会计审计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化意义重大。其中“固定资产弃置费用计入成本”更是成为新准则的亮点之一。

一、固定资产弃置费用提出的背景

2006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三条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应用指南》指出:固定资产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的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核电站核设施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等。企业应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或有事项》的规定,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油气资产的弃置费用,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其应用指南的规定处理。不属于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报废清理费,应当在发生时作为固定资产处置费用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会计准则》第七条规定,在首次执行日,对于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且该日之前尚未计入资产成本的弃置费用,应当增加该项资产成本,并确认相应的负债;同时,将应补提的折旧(折耗)调整留存收益。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财政、会计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新准则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以基本准则为指导原则,以存货、固定资产等一般业务准则为主线,兼顾石油、天然气、生物资产等特殊行业中的特定业务规则。固定资产弃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提出,

正是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的具体体现。

二、固定资产弃置费用提出的积极意义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提出,无疑是新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从国家层面来看,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新会计准则体系紧密配合国家大政方针,适应了国家政策的宏观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眼于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促进环境治理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为特殊行业建立特种支出储备提供了借鉴。

从企业层面来看,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提出,可以限制企业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调动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积极性。核电站核设施、油气资产等大型固定资产废弃时会对环境产生污染,产生巨大的环境成本,这在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中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企业在主观上不愿意承担巨大的环境污染成本。而新准则中弃置费用的提出,允许企业将环境污染成本折现后计入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成本,进而通过固定资产折旧,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内,将这一部分环境污染成本分次计入相应的费用和成本中,并冲减当期会计利润及应纳税所得额,形成将来恢复环境的储备资本,减轻了企业负担,符合权责发生制的处理原则,调动了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根治环境污染的办法应该是保护与治理并重。旧有的会计准则中忽视了企业治理环境的成本,未将其列为成本的组成部分,导致部分企业会计成本信息失真,与国际上缺乏可比性。新准则通过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提出,增加了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成本的增加无形中也限制了企业生产中盲目追求效益,忽视环境保护的短期行为,客观上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对企业行为有一定的导向型,要求企业从成本效益分析着眼,从保护环境入手,尽量减少生产中的污染行为。

三、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与处置费用对比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提出,容易与固定资产的处置费用相混淆,二者相互联系,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与处置费用发生时期一致,都是发生在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时的支出,但二者又有本质区别。

1、概念和范围不同。固定资产弃置费用限定于特殊行业,企业须承担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除包括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时发生的运杂费、拆除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支出或人工外,还包括承担义务及社会责任的其他支出,比如石油企业井下封堵、井场地貌的平整及恢复的费用、环保等的费用。此类企业的固定资产处置费用已并入弃置费用核算,在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时按照实际发生弃置支出、清偿或冲减已计提的“预计负债”。

固定资产处置费用的概念和内容都比较直观,也比较宽泛,一般是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在转让、出售、报废、毁损时发生的报废清理费用,是直接的处置成本,比如运杂费、拆除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支出或人工等。

2、重要性不同。弃置费用限定的特殊行业,如石油企业、核电站等为生产建造的各类设施,规模、金额相对其他一般工商类企业要大得多,生产结束时拆除设施和恢复场地、环境的费用也巨大,达到了重要性的要求。同时,根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以及会计要素确认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弃置费用的支出虽然发生在特殊行业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时,但它是企业为了获取固定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而必须发生的支出,支出的效益涵盖固定资产的寿命周期,构成了企业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的一部分,是固定资产为了达到预定用途所必须发生的支出,将其列入固定资产成本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和每期的损益情况,非常必要。

固定资产处置费用与固定资产初始购买或构建的成本相比金额较小,也非固定资产达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支出的效益涉及期短,应划分为收益性支出。

3、计量的原则不同。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金额与其现值比较,通常相差较大,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对于这些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企业应当根据《或有事项》准则,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实际发生弃置支出时冲减预计负债。固定资产处置费用不需要折现,应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固定资产清理的损益。

4、对损益的影响不同。固定资产弃置费用是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必要成本,是固定资产直接的增量成本,其价值应由收益期间承担。弃置费用构成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通过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间计提累计折旧,价值逐渐转移到产品的生产成本、期间费用或其他业务成本。同时,各期计提的现值利息计入各期财务费用,从而影响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间各期的会计损益。在会计实务中,固定资产存在弃置义务的,应在取得固定资产时,按取得固定资产的成本与预计弃置费用的折现值之和,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或“在建工程”、“预计负债”等科目。在该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定各期应负担的利息费用,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预计负债”科目。

固定资产处置费用,是对固定处置收益的抵减。处置费用是处置收益的对价,是成本与费用的概念,作为固定资产价值回收的一种模式,与累计折旧等共同构成固定资产价值转移的方式。在会计实务中,固定资产处置费用记入“固定资产清理”账户的借方,固定处置收益抵减资产账面价值、处置费用相关税金等项目后的净损益,记入营业外收支,进而影响处置当期的会计损益。

四、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确认问题。关于确认弃置费用的固定资产范围,准则指南中明确指出的仅有核电站和油气资产,煤矿企业、化工企业等是否要确认,是否要分规模,还是不论大小都需计提,尚需我们在应用中完善与规范。

2、计量问题。固定资产弃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如何进行弃置费用金额的准确计量,成为影响会计信息真实的关键因素,一旦滥用,会成为操纵会计利润的黑洞。准则中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必要支出范围界定过于模糊,如何进行测算、准确选择折现率、合理运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将成为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作者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建忠.试论石油企业油气资产弃置费用会计政策.育路网财会频道,2007.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一、前言

对事业单位而言,固定资产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事业单位各个职能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没有固定资产,事业单位的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了保障。所以,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和评估体系、明确的权责关系、从业者按章办事对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尤为重要。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1.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缺少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单位、财务部门的职责制度和管理岗位责任制都不是很健全,更是缺少相应的成文系统,来指导从业者合理的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只是会计在账面做账,而对固定资产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管理条例,对于小型的事业单位管理可能还有一些效果。但是很难管理较大的事业单位的资产。各个部门在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互相推诿的现象,从而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出现了很严重的浪费,经常会出现造成资产重复进或漏进等现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制有待提高。

2.固定资产变动程序不符合财务程序

由于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以及惯有的思维导致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健全,不能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执行。很多时候都不走财务通道,按照惯有的处理方式进行,由于这种方式由来已久,大家也对此习以为常,到最后无法列出明细,管物与管账不相符,财务对不上帐。这种情况导致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出现许多漏洞,使得一些人员有机可乘,从而导致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大量流失。此外,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一般比较大。由于一些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缺乏对相关法律、规章的了解,再加上一些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单位管理漏洞。使得事业单位对这些固定资产随意处理、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将固定资产进行出售,造成单位固定资产的流失,严重损害单位和国家的利益。

3.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目前,我国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不高,很多从业者缺乏职责意识,认为事业单位的固有资产不是自己的,所以只要在不影响的自身利益时,出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流失或重复引进时,不能履行应尽的义务。此外,事业单位缺乏对相关责任人的有效制约和问责制度,这就使得有法不依,随意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出了事情也没有对直接和相关责任人的法律和行政方面的追究。有的甚至没有明确责任人,发生问题时,无从追究责任,造成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流失,国家利益受损。

三、改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1.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管理机制

想要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规范法管理,首先就要做到对固定资产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处理。这里说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不仅仅是要制定书面的管理制度,还要切实的把这些制度和规章落实到实处,而不是如现在一般是一个空架子。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不能一切有领导说了算,各部门的固定资产要由各部门的专项管理。其次在固定资产采购的时候也应该做到有规章、有流程,登记在案。一切关于财务的都得记录在案。在知道管理制度的同时,也应当及时制定监管的规章制度。只有规范这一整套系统才能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有利于制度的实行。

2.规范从业者的工作流程

事业单位的很多问题是因为员工的素质不高,要求不严格,对此,本文建议应该从选拔人员开始,严格按相关规章办事。杜绝习惯主义、个人主义、人情主义。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定期对老员工进行考核,提高员工积极性,奖励奖赏条例,实行群众监管。同时,在事业单位应该按规章办事,杜绝以领导为标准的腐朽观念。使员工意识到唯有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有所发展,使员工能充分意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从而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管理素质,从而促使单位形成按章办事的良好工作风气。

3.提高责任意识,落实责任制

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尤其是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公共意识、固定资产的知识产权意识以及个人对工作的一种责任感。使得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能自觉的维护单位的固定资产利益,遵守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制度规定,把单位的固定资产当做自己的资产一样进行管理。同时要落实固定资产责任制,落实到个人,当遇到问题时,依照规定追究责任,决不能纵容。这样能强有力的保证员工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同时,也要提高单位领导的责任意识,以起到表率作用,同时,领导也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这样能更好的监督员工,更好的实行责任制。只有单位的全体员工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的顺利实施,才能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保证固有资产不流失浪费。

4.建立监督、评估机制,有效管理固定资产

事业单位必须要建立详细有效的资产评估制度,使得固定资产的评估工作有法可依,事业单位可以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检查,比如至少要每年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了解固定资产使用和保值情况,如果出现国有固定资产流失情况,要深入调查原因,分清事故责任,按照制度严肃处理。当需要购置固定资产时,要提前做好评估,从已有资产的功能覆盖和使用价值进行评估,避免重复购置或购买后闲置。只有对固定资产变动进行有效的评估,同时,科学合理的设置事业单位内部各个职能机构,也是保证整个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有效开展的有力措施。

四、结语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与民生息息相关,面对经济日益发展,法制不断健全,人们的认识的不断提高的社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要求也更加严格,只有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规范工作流程,建立高效的评估机制,才能充分而发挥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使固有资产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很好的实现自身的保值与增值。

参考文献:

[1]江勇.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时代金融,2013.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改革

1 引 言

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是指为推动国防科学技术进步、扩大生产能力及满足国防科技工业自身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相关建筑、设备设施(可形成固定资产)和手段建设等方面的投资,是由国防科工局或国防科技领域主管机关负责审批和管理的研制保障条件建设项目投资或技术改造建设项目投资。国防科工局或国防科技领域主管机关根据型号任务的研制需求,向军工单位和承担型号配套任务的民口科研生产单位进行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军工单位和其他科研生产单位的发展曾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传统的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进行改革的战略需求。

2 投资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2.1 建设模式以保障型为主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建设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任务保障型建设。此种建设模式任务针对性强,在满足重点研制生产任务需求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同时也存在如下缺点:保障条件建设被动滞后,不适应整体提升国防科技工业能力水平的要求;缺乏柔性和弹性,在研制生产任务完成后,固定资产闲置严重。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任务保障型向任务能力结合型转变的过程中。

2.2 投资方式以政府投资为主

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长期实行以政府为主的方式,政府既是投资主体,又是审批部门。近几年虽有改变,但总体上还没有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较成熟的投资、融资方式,社会融资力度不够。这样导致政府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投入负担过重,政府投资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2.3 投资项目管理不规范

虽然国防科工局和国防科技领域主管机关加强了投资项目的咨询评估、规划计划、项目审批、监督检查、竣工验收和后评价等管理工作的力度,但与提高政府投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要求还存在差距,部分管理还不到位。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后评价管理、档案管理、招投标监管、保密管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4 投资重点不突出

在传统的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过程中,各个军工单位和承担型号配套任务的民口科研生产单位都把争取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增强自身科研实力、增厚“家底”的珍贵机会,争取每一次申请投资的机会,国家在投资方面重点不突出,虽然满足了部分单位科研生产任务的研制保障条件需求,但是没有在国内形成较大规模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研生产能力。

3 投资模式改革的战略需求

3.1 国外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的借鉴

在国际形势十分复杂的今天,各国之间的军事实力竞争日益激烈,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也备受各国政府的重视。其他国家的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对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美国为借鉴对象。美国的国防科技工业是全世界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其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军工企业、研究所、高等院校和营利性机构作为美国国防科技工业产品的承研单位,与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是合同关系,负责具体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任务,自主经营,以赢利为目的。其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是联邦政府投资为主导,以风险投资为支撑。我国的军工单位大多是国有、国营单位,不完全是以赢利为目的,国家投资是其获得发展的唯一源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不足。

3.2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改革的战略方针

近几年来,我国中央政府和国防科工局都已经认识到了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思路和战略方针。《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发展和改革意见》中提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战略是加快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其主要内涵:一是建设模式由任务保障型转向任务能力结合型;二是体制机制由计划指令为主转向更多地采用市场手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三是科技发展由跟踪研仿为主转向自主创新为主,努力掌握和拥有支撑武器装备和高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前沿技术、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四是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大力推进产业的高技术化和集约化,加速机械军工向数字军工转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

4.4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

其根本目的是要大力推进产业的高技术化和集约化发展,加速机械军工向数字军工转变。所以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必须注重能力建设投资项目的内涵需要,突出集约化发展要求,加强柔性化建设,不能一味地追求扩大能力。在投资项目建设中,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从而推动和加快国防科技工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4.5 完善和建立政策法规,强化监督评价机制

要以满足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改革的要求为根本出发点,认真理清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有关法规,协调解决因时间、环境和管理部门不同等造成的不同法规之间的冲突和不协调,理顺投资管理体制和机制,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满足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政策法规,制定可操作的投资管理办法和规定,将转型升级战略以法规要求的形式落实到投资管理工作中。

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突出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管理机构、项目法人和社会中介机构不同层次的要求和特点,研究制定监督评价指标体系和工作方案,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投资使用的有效性,提高投资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实际效果。

5 结 论

从世界范围发展的趋势来看,寓军于民、军民结合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的改革,对提升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整体实力,推动军工单位和其他科研生产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健康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李庆剑.对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与转型升级战略的思考[j].研究与探讨,2007(2).

[2]苗宏,周华.美俄日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及特点[j].国防技术基础,2010(1).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管理 措施

在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其固定资产的主要来源是依靠国家各级部门的财政拨款,其属于国有资产。 在当前的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由于其所从事的经营活动多属于社会公益活动,并且具有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特点,所以多数事业单位对自身的资产管理不够重视,导致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也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损失。对此,为了能够很好的处理现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难题,不断增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我国事业单位逐渐开始重视起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管理工作需要进行变革管理。结合实际情况来说,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很好的发挥各种事业单位的功效、维护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于保护相关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也很重要。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对于构建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有客观性需求; 也是转变我国管理观念的基本要求,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我国资源利用率提高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也是我国合理进行资源配置的根本要求。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部分事业单位中,管理者管理松懈,不定期盘查统计,只是单纯的购买,管理跟不上。有的事业单位在使用以及报废处理等手续上把关不严格,疏于管理,致使有帐无物。该减的设备不减少,该增加的不增加,账务和实际情况不一致,固定资产账务管理不起任何作用。固定资产的划分过于机械化,缺少具体的细分。事业单位里面的固定资产种类繁多,规格不尽相同。对于固定资产的划分,要以财务统计为参照,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划分。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占有、使用固定资产性质区别比较大,像普通型照相机、大批购买的办公室桌椅需要按照低值易耗品处理,不去按固定资产类管理。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升的思考

上面我们提到了固定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并且在固定资产的有关工作中也出现了相关问题,就事业单位来说,固定资产管理不不但对自身发展产生,还对现极端的社会主义发展产生了影响,所以对于上面所提到的一些情况必须进行很好的分析探讨,在每一个方面增强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部分的水平以及和质量。

(一)提高单位领导和职工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固定资产管理不能简单的认为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它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牵扯到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等,必须由这些部门共同参与管理。领导及相关部门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并做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

(二)认真做好固定资产清查工作

为了摸清单位资产情况,应由单位领导组织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对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彻底摸清家底,并按照固定资产明细账,对照实物逐一建立固定资产卡片,统一固定资产编号,登记品名、规格、型号、类别、使用部门、资产来源方式、资产价格、减少方式、备注栏等每卡一式三联,由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各执一联,并由相关负责人签字明确责任。对于账外的实物,也应建立固定资产台帐和卡片,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使用,以防资产流失。单位要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定期不定期的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确保账账、账实、账卡相符,对于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查明原因,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表并报上级领导处理。

(三)建立健全的资产管理监督制度

要想从根本上增强事业单位在资源管理上的实施力度,提高对资产管理的监督是必不可杀的。为了可以将工作人员的行为标准化,确保单位资产可以很好地效利用,事业单位必须参照现存的规章制度,再联系本单位的特点,健全有关的规定。为了可以让单位资产管理变得更加完善,有关监督机构必须不定期地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盘点以及清查。严格提高社会的中介机构以及相关的政法机关的管理,对违法乱价行为造成阻碍,通过单位自身制度的管制以及外部监督机构的检查,可以很好的预防单位资产流失的现象。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还必须让单位的其他部门自觉地配合财务人员的工作,方便单位的固定资产可以取得及时的登记以及更新换代,从而很好的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的迅猛发展与进步。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规范化管理已经迫在眉睫。通过精准、全面的探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有的问题,然后运用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这样能够保证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够缓解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更好的实现国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范文第8篇

笔者从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中,总结了“账实不符”现象存在的原因、影响,并从财务角度提出了设想和对策。

一、 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

“账实不符”的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企业发生了盘盈盘亏。盘盈一般被称为“有物无账” ,即现场有实物,在账上找不到;盘亏一般被称为“有账无物”,就是财务账上的记录还存在,但东西没了。盘盈盘亏是指企业确实发生了账外资产实物的增加或账内资产减少的情况,是真实的“账实不符”。

二是名义上的“有物无账”。主要指实物早已存在,但账面迟迟未能准确反映。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固定资产形成的源头-在建工程转资息息相关。

三是名义上的“有账无物”。大多发生的情况是“已处置未销账”,即固定资产实物已经报废、处理了,但由于未及时办理资产报废或处置手续,财务账面无法销账,造成暂时性的“有账无物”。

上述第二三种“账实不符”的情况是本文着重介绍的。对于企业来讲,不是真正的“账实不符”,只是在某个时点存在的暂时性现象,是由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不够健全和规范带来的。

二、“账实不符”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1.盘盈盘亏发生的原因有多种,但其中有一点是我们始终要注意的,即“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的混淆。在企业中,多多少少存在用修理费干投资项目,用投资项目资金干修理的情况,这种现象如不加以及时纠正,会从固定资产形成的源头就开始“账实不符”,给固定资产后续管理带来很多棘手的问题。

2.在建工程转资工作不及时是出现名义上“有物无账”情况的主要原因。

即投资项目已经中交,其机器、设备等实物已经投用,但因工程结算、验收滞后而尚未在账面将投资项目形成一项项固定资产,仅有当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将项目预交付时整体打包的资产号,该打包的资产号无法与实物一一对应。这种现象往往在重点限上项目上表现得较为突出。这种项目由于投资额大(一般几亿到几十亿不等)、建设期长、工程覆盖单元较多、涉及专业和管理范围广等原因,项目结算和竣工验收的滞后情况较为普遍。滞后现象虽然在一定时间内是合理的,但如果时间长了,超过两三年以上就会出现除账实不符情况外的其他问题。譬如1)在原项目上继续进行技改技措后的资产因缺乏原始载体而无法交付资产;2)原项目的某项资产因为原油腐蚀严重等原因想提前报废、更新,但由于账面尚未体现该项资产而无法进行账务处理;导致账面无法真实反映实物的现实状况和价值量;3)项目结算滞后的另一面还会带来财务账面的数据总是处于收集不齐的状态,项目费用的“关门”一拖再拖,固定资产的价值量也总处于不完整状态。

3.在建工程转资时用的《固定资产交付清单》不够规范、科学,造成固定资产交付信息不及时、不合理,也会出现名义上的账实不符现象。

这是由于生产人员与财务人员对固定资产的认定没有统一的认识,致使固定资产交付清单的编制存在难度;以及固定资产交付清单编制的渠道不够合理造成的。例如:炉子里的风机、吹灰器在专业上是一种设备,但在固定资产上却只是炉子的一部分,不能单独成为固定资产,但设备人员往往以设备台账的口径来认定固定资产。很多企业的固定资产交付清单是由财务人员按照设备出库等资料编制的,由于不懂设备、生产上的专业知识、又未与现场人员核实,清单的信息往往与现场的信息无法匹配,出现位号缺失、错位甚至有把钢材等材料当成固定资产的不合理的情况。因此,不规范、不科学的清单带来的自然就是固定资产信息的缺失和不合理。

4.投资项目交付生产使用时,相关部门未认真履行实物盘点的职责,造成固定资产交付信息遗漏、不完整。

制造型企业的投资项目以“中间交接”(简称“中交”)为项目交付生产投用的标志,应该进行实物资产的盘点和交接,但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不进行实物交接,就会出现交不清楚、接得糊涂的现象。例如,现场实物实际有20台泵,但做资产交付清单的时候却只做了18台,账面比实物少了2台,在资产形成的初始就已经存在了差异。这种差异带来的后果除了账实不符的基本影响以外,还有2个影响:1)基于转资时在建工程的余额全部转入固定资产的道理,可以推断出账面形成的固定资产已经全盘吸收了在建工程的价值,对于财务账面的价值量信息是完整的,但实物信息不完整。如果实物量越少,单项固定资产价值量就越大;那么那18台泵的价值实际是包含了20台泵的价格,变相提高了单位价值量,其残值相应提高,报废处置时,亏损可能会比正常值偏大;2)另外2台泵在报废处置时,找不到对应的资产编号,变为账外物处理,而实际这并不是真正的“账外物”。

5.制度执行不到位,过程管理重视不够,导致先处置、后销账或不销账等名义上的“有账无物”情况的产生。

该种情况如果在企业中只是在生产紧急的时候偶尔出现是正常的,但如果变为一种常态就不正常了。只能证明企业内部员工的资产管理意识不够;或者是企业制度不够健全或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的现象。

三、对策

1.正确判断盘盈盘亏,坚持“资本性支出与费用性支出”的严格划分。

一般盘盈盘亏的处理,在核实其原因后按照会计准则和股份公司固定资产处置办法处理。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判断盘盈盘亏时,要区分“真假”,要站在整个企业的角度来衡量是否真的出现账外物盈余或实物的损失。对于财务人员来讲,要重视公司各种时事和变化,并能立即作出财务判断。例如当出现公司内部机构变动、人员跨部门聘用、调动时,应该立即反应到资产要随之变化,办理调拨手续,让折旧等费用的及时、真实地发生。

针对资金渠道不正确的情况,财务人员应坚持正确区分“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的原则。从企业层面的决策制定到具体执行流程都应该严格执行国家的会计准则,及时在源头将资金渠道划分正确;财务人员也可以在项目谈判、讨论、合同会签的前期环节合理建议资金渠道与途径,控制不正确费用的划分与使用。在一次与某合资公司财务经理的沟通中了解到,其从上到下都严格执行着这个准则,而且在项目资金渠道界限不太清晰的时候,最终由财务部门决定其是资本性支出还是费用性支出,这种方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2.及时、准确、到位地做好在建工程转资工作,规范固定资产形成的源头,消除名义上的“账实不符”。

名义上“账实不符”的背后,除了账实不符的表面现象,其实更多的是暴露了投资工程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结算不及时,表明“重建设、轻验收”;资产交付不到位,表明“重投资过程、轻资产管理”。

2.1以内控制度的规定为标尺,推进投资项目结算、转资的及时性,从源头消除名义上的“有物无账”。

将投资项目结算、验收的时间纳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范畴,并制定明细的工作规范和考核办法,可以有效地推进项目结算进度。

2.2制定统一的单项固定资产标准、出台编制“固定资产交付清单”的管理制度。

广州某公司在2009年出台了《工程项目“固定资产交付清单”编制办法》。该办法解决了在建工程转资的标准问题和职责、程序问题:一是制定了固定资产交付清单的内容标准和单项固定资产标准。即固定资产交付清单的格式和内容,以及按照什么标准认定单项固定资产,使固定资产交付清单的编制有了统一的认定口径。二是明确了职责和程序,即由谁牵头编制、哪些部门参与、各自职责是什么。从2009年到现在,该公司一直执行着该项制度,固定资产交付清单的编制逐步规范,账实不符的差距开始从源头得到控制。

2.3明确规定在投资项目交付生产使用的时候或者在正式交付资产的时候,工程建设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实物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的人员应到场根据清单进行实物盘点,并在清单上签字确认。财务人员凭此签字后的清单作为转资的依据。

3. 进一步完善制度、增强制度的执行力,重视固定资产过程管理,从严格管理中逐步减少名义上“有账无物”情况的发生。

3.1否点断。例如当出现公司内部机构变动、人员跨部门聘用、调动时,我查找制度漏洞并修订加以完善。

及时查找制度漏洞并加以修订。例如从资产处置中的各个环节查找控制点是否充足、是否有漏项等等。

3.2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大部分企业都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问题在于是否执行到位,只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不规范的现象自然就会减少。

3.3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宣传,不断增加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体意识。从固定资产的概念、到资产处置的程序,从如何理解盘盈盘亏、到单项固定资产标准的宣贯,从小型的讨论到大型的宣贯和培训,都属于宣传,规范和管理意识可以在不断宣传中增强。

4.利用信息系统提升固定资产基础管理水平。

除了以上对策外,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不妨也试试用信息系统代替传统的操作方式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广州某公司利用信息系统管理固定资产在两方面尝到了甜头: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范文第9篇

关键词:资产管理 预算 准确性 途径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也应适应时代要求,探索新的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机构设置、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手段,全面推进资产管理机制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固定资产管理应当重视固定资产预算(以下简称预算)管理,发挥预算对固定资产管理引导与控制作用。固定资产管理的核心目的是实现固定资产综合效益最大化,预算控制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综合效益,有利于协调各部门活动、保证单位管理正常开展、实现管理目标,是实施目标管理、评价管理成效、改进管理手段的标准[1]。

准确、科学的预算是确保预算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如何提高预算的准确性、科学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2.准确的预算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意义

准确性、科学性是预算的生命,是预算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对单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1有助于引导和控制固定资产配置活动,促进单位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

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始终与控制过程联系在一起,预算为单位的各项活动确立了数量形式的财务预算标准来对照单位活动的实际效果,刚性的预算管理制度有助于防止固定资产配置过程中的违规行为。

2.2有助于实现部门间的协调

通过预算控制可以把单位内部各部门、各层次的日常工作全部纳入预算并使各项预算之间相互协调,形成一个为共同完成单位总体目标的有机整体。部门计划的最优化,对整个单位来说不一定是最合理的。为了使各个职能部门向着共同的战略目标前进,它们的经济活动必须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搞好综合平衡。通过预算的协调,能促使各部门管理人员清楚地了解本部门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尽可能地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各级各部门因其职责不同,往往会出现相互冲突的现象。各部门之间只有协调一致,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单位整体目标。全面预算经过综合平衡后可以提供解决各级各部门冲突的最佳办法,代表单位的最优方案,可以使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协调地进行。

2.3 有助于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

预算提供了单位的经营目标和管理目标,为考核、评价、改进、提高管理活动提供了依据,使人们清楚地了解所拥有的资源和开支范围,使工作更加有效。在评定各部门工作业绩时,要根据预算的完成情况,分析偏离预算的程度和原因,划清责任,实现奖罚分明。

3.当前预算编制工作存在的不足

3.1预算编制缺乏组织保障

目前,有些单位在管理组织体系上缺乏全面预算保障。没有事先设置稳定的决策机构,临时搭班子、临时应对,导致预算依据不充分、不准确、不科学。与财务部门同级导致预算管理部门级别较低,缺乏统筹管理的权限,预算编制人员对单位的整体战略和整体经营情况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最终导致预算编制存在脱离单位经营实际情况的问题。

虽然目前大部分单位预算编制工作由各业务部门共同参与,但是预算管理部门级别较低,做不到从全局上统筹管理,导致汇总审核环节有时缺乏科学依据和判断标准。

3.2预算编制缺乏制度保障

预算的编制、审批、变更、执行、监督、决算等过程涉及业务、计划、固定资产管理、财务、审计、战略管理等多个部门,需要部门间的协调配合,需要部门间有效的信息共享。预算的编制需要充分的市场调研、需要充分的技术论证,需要对现有固定资产情况的准确掌握,在此基础上经过充分策划,才能编制出科学准确的预算,才能保证预算的严肃性,才能谈得上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目前,预算管理尤其是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流程不明、配合不利、信息不通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决策组织体系不健全,决策环节中缺乏约束和监控机制,决策随机性、随意性较强,容易造成单位预算不准确、不科学,甚至造成违规。

3.3预算编制不够科学不够准确

科学、准确的预算是发挥预算控制作用的前提。我国很多单位预算的准确性、科学性不够。制定预算时,缺乏事前调研,缺乏对固定资产总体需求和规划的论证,缺乏对单位现有固定资产状况的全面了解,决策依据不充分,拍脑门决策。不是基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等因素决定,往往根据往年标准来设置,而较少考虑到市场价格的变化和原材料等成本的变化,仍然沿用原来的标准容易导致预算目标短期化,导致预算缺乏实际指导意义。

固定Y产管理部门在需求论证阶段的作用缺失,是当前影响预算准确性、科学性的另一个问题。由于业务部门对本单位固定资产总体配置情况不了解,单纯就经费定品目,随意性较强,需要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把关,统一管理、调剂余缺。

由于技术进步很快,新的测量方法、新的固定资产不断涌现,已购固定资产未达到报废年限就已被淘汰。业务部门不能把握技术趋势,论证失误,是需求论证阶段普遍存在的又一问题。

4.提高预算准确性的途径

4.1加强预算管理的组织建设

预算的编制,不是简单的汇总,统计,预算的控制也不是简单的对照,预算管理需要与单位的战略规划相适应,需要展开深入的可行性论证,需要对单位的现有固定资产状况有充分的了解,需要经过充分的策划,所有以上工作都需要一个稳定的队伍。

预算管理团队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制定固定资产中长期规划;根据业务需求,组织可行性论证;负责制定固定资产年度预算。团队应由业务、财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参加,应赋予足够的协调资源的权限。

4.2加强预算管理的制度建设

根据预算管理的业务需要,根据单位的机构设置的具体情况,建立健全预算管理规章制度,细化预算管理尤其是预算编制流程。重点是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细化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目标,明确信息共享机制。修订和完善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制度,使规章制度覆盖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应对现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对预算管理所涉及的市场调研、可行性论证、中长期规划制定、策划组织等等关键环节的相关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让固定资产管理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理顺固定资产管理所有相关部门的关系,各部门各负其责,明确分工,协同工作,着重避免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避免管理上的空白。

4.3做好固定资产的中长期规划

年度预算一般是基于单位当年的业务需求制定的,但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回报周期较长,受资金来源、经营指标等多因素限制,往往和单位的整体战略相关。根据单位的整体战略目标,制定本单位的固定资产中长期规划对指导编制年度预算至关重要。应当对单位环境进行分析,发现机会和挑战,识别单位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将单位的战略目标的相关部分分解、细化,形成单位的固定资产中长期规划。该规划还应定期评价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单位环境和业务需求。

4.4做好固定资产的需求论证工作

需求论证的目的是确保固定资产需求的必要性、充分性、适宜性和可行性。必要性是指所提需求是单位需要的、能够给单位带来经济或社会效益的、不可替代的;充分性是指所提需求是完整的、全面的、详细的、准确的。能够严格定义所需固定资产而不会产生歧义和不确定性;适宜性是指所提需求在功能、技术指标、环境适应性、可靠性、成本、技术风险等方面经过衡量比对是合适的、恰当的、合理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可行性是指所提需求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供货周期、供货渠道、售后服务有保证,风险可控。需求证有赖于对市场、技术的充分调研,有赖于对单位的固定资产情况有全面的了解。

4.5重视预算编制的策划工作

如何编制出科学准确的预算需要充分策划、精心组织实施。提倡用项目管理的办法管理预算编制工作,这样,可以弥补人员不足、机构不健全的缺点,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预算编制工作进行分解,形成工作分解结构;制定工作进度计划,明确分工、明确各部门应提交的文件和工作质量标准;整体综合,确保预算与单位整体战略相适应,确保预算中的固定资产、业务、财务等内容相协调。

4.6要建立健全预算变更控制程序

预算的变更应建立并遵循规章制度,应有充足的依据,应由预算的批准机关批准。现阶段,要求各单位的预算完全准确是不现实的,预算亏损、预算结余都是正常现象,预算调整是很难完全避免的。只有保证这种调整是合理的、可核查的、受监督的,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管理上的漏洞。

编制准确的、科学的预算是发挥预算的引导与控制作用的前提。要使预算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在预算执行阶段还要采取一系列组织的、制度以及管理上的手段。应建立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机制,防止固定资产管理上的违规行为,探索并建立“预算-固定资产-财务相结合的监管机制”, 发挥部门间的监管作用,发挥监察审计机关的作用,强调上级监管机构的监督作用。

5.结束语

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应适应时代要求,全面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准确性、科学性是预算的生命,对单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预算编制工作存在不足之处:预算编制缺乏组织保障;预算编制缺乏制度保障;预算编制不够科学不够准确。提高预算准确性、科学性的途径包括:加强预算管理的组织建设;加强预算管理的制度建设;做好固定资产的中长期规划;做好固定资产的需求论证;重视预算编制的策划工作;要建立健全预算变更控制程序。在预算执行阶段还要采取一系列组织的、制度以及管理上的手段,提升预算的引导和控制能力。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固定资产 实物管理 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固定资产是企业的劳动手段,也是企业赖以生产经营的主要资产。从会计的角度划分,固定资产一般被分为生产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用固定资产、租出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等。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长期发挥作用,其价值会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逐渐地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并构成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固定资产占有企业大量资金,因此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固定资产管理对企业而言具备哪些具体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现状是怎样的?而企业方面又该通过哪些手段对现有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与完善,实现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呢?以下主要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一、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实意义

对企业而言,固定资产管理是其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可有资产的流动情况,同时也体现这其内部管理的整体层次与水平。固定资产管理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是部分人员的职责,而是企业内部所有员工都应当参与其中的一项工作。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可以使企业内部现有的产权问题更为明确,避免企业资产因管理不当而出现流失。同时,企业通过对其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可以使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得到全面提升,提高企业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另外,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还可以有效地盘活企业内部的资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与价值,保证企业资产流动的稳定性与健康型,为企业一切经营发展行为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固定资产作为企业总资产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总资产所占的比例是相对较大的,而固定资产管理不当而造成企业资产流失,这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而言无疑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成本管理的整体质量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而加强成本管理成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而作为企业成本当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一些较为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技术和手段也不断涌现,这些技术和方法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它们能够有效地改变固定资产数据处理的方式,提高固定资产实物盘点和清查的效率,解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问题,使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更科学、更简便、更有效。

但是,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一项工序复杂、管理内容多的系统性工作,几乎与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名员工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也就是说,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并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是某几个人的责任,而是需要企业内部所有人员参与的一项全员性的工作。尽管近几年很多企业都对其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重视,也都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完善,但基于我国多数企业在经营模式、管理思路、技术水平以及对固定资产认识上的局限性,再加上我国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起步本身就晚,所以很多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诸多的弊端与不足。而总结来看,这种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管理思想落后,管理意识不足

在目前的经营管理中,一些企业的领导者仍然用传统的思想进行管理工作。他们对固定资产管理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在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中持消极态度,制度执行也不规范。只对固定资产的购进、出售和报废的财会报表进行管理,而不注重固定资产日常的使用、维修和保养制度的执行情况,也不了解固定资产投资增值管理的意义和方式,片面地将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责归在财务部门和技术维修部门上,忽视了在其他各部门中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和作用,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的功能被大大削弱。

2、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手段落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周期大大缩短,一方面一些新型的固定资产不断涌现,它们的生产效率更高、能耗更少,性能更卓越,从而导致了原有固定资产的无形减值。另一方面一些更加先进科学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也随之产生并发展,对企业来说则有可能带来管理体制和观念的变革,这种变化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风险。但是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固定资产管理手段落后的情况,比如没有广泛普及先进的信息技术,工作人员素质不齐,业务水平不高,工作态度不积极等,都加大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难度,导致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不科学。

3、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存在缺陷

由于企业固定资产具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价值高昂等特点,企业必须要对其进行科学地管理。但是固定资产使用时间长,使用地点分散,使用方法不统一的特点,使得管理上困难重重。首先在财务管理方面,一些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会计处理主要依赖手工记账,对于繁多复杂的会计凭证和账目处理规定,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管理。其次,对固定资产的盘查和统计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常常会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容易导致资产流失和资产重置,造成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最后,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一方面会使固定资产得不到有效的维护和保养,缩短其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效果,增加单位的生产成本,甚至会酿成事故,另一方面账务处理不及时,不规范,极易产生权责不明、的不良现象。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并没有达到较为完善的发展水平,不管是管理意识还是管理手段,亦或是管理团队的建设,都还存在一些欠缺之处。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这些不足之处,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加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等都有着较为消极地意义。因而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已经是企业经营发展中丞待改善的一个问题。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要解决当前我国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固定资产从资产购进、使用、统计及盘点的整个过程更加简便与科学,企业方面应当对其现有的成本管理进行优化与调整,充分挖掘自身固定资产管理的潜力。

1、提高意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企业要从上到下树立科学管理的意识,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领导者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统一的标准,完善管理制度,设立必要的固定资产专职岗位,配备专职人员,明确各部门、各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将固定资产管理的任务分级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人员,明确固定资产的购建、使用、增减变动、维修、处置等价值核算与实物日常管理工作的责任归属和操作办法。落实有效的奖惩制度,以激励全体人员向着统一的管理目标努力,以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成效。

2、采用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

采用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可以对固定资产生命周期进行全流程的管理。首先在固定资产构建前,要对项目成本收益进行评估和计算。其次,要加强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企业要推进信息化建设,也可以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全程管理,比如近来推广的条形码技术,通过对每一件新购入资产的相关数据都及时录入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类管理,从而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为使用中的监督和盘查提供方便。在使用过程中,要选择符合企业实际的账目处理方法,对固定资产的增值减值进行准确及时的计量和登帐,可以使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时、准确地了解各项固定资产变动的情况,发现管理疏漏,挖掘增值潜力,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果。

3、组织培训,提高素质

企业要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必须首先要保证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由于观念和技术的发展和更新换代,企业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水平,从而能够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取得竞争优势。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管理工作,各个部门又在管理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职责,因此企业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首先要传达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和总体原则,确定固定资产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每个人思想上达到统一认识。其次要针对部门职责的不同进行培训。要明确其固定资产的管理职能,对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检修等工作树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固定资产处于良好状态,加强审核和监督,对固定资产盘亏盘盈。增值减值都要依据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处置。以使固定资产安全运行,取得经济效益。

四、结论

企业固定资产作为其内部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经营发展进程中具备较为重要的作用。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可以明确内部产权问题,避免企业资产的流失,提升企业资产的利用率与投入产出率,同时也能够盘活企业资金,使其在企业的各种经济业务及经营发展中发挥切应有的现实意义与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尽管我国多数企业在近几年已经开始重视对其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但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在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及团队建设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之处,亟待改善。毕竟只有在探索的过程中对现有的固定资产工作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才能够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雪严:论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J].集体经济,2010(7).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核算

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为了进一步规范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财政部于2001年11月9日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准则》),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在其它企业施行。现就《制度》与《准则》中有关固定资产核算的规定做一比较。

一 固定资产的定义不同

《制度》中将固定资产定义为“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它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的主要设备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准则》的定义为“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年限超过1年;(3)单位价值较高。”由以上两个定义对比可以看出,《准则》在强调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和具有实物形态这两个基本特征外,还强调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超过1年和单位价值较高这两个特征。由于不同行业以及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其经营方式、资产规模及其资产管理方式往往存在较大差别,如果强制要求所有企业执行同样的固定资产价值判断标准(比如,单位价值2000元以上),既不切合实际,也不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固定资产信息,因此《准则》未给出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这符合国际会计惯例,也符合我国会计改革的思路,在实务中,企业应根据不同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结合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具体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

二 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差异

《制度》中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定义来确认。《准则》中规定除符合固定资产定义外,还需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1)该固定资产包含的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准则》中上述规定明确了企业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确认时,应当按照固定资产定义和确认条件,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加以判断。固定资产属于资产中的重要一类,资产最为重要的特征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此,对固定资产的确认,关键是需要判断其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是否很有可能流入企业,只有某一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有可能流入企业,并同时满足固定资产确认的其它条件,那么企业应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也是资产确认的一项基本条件,固定资产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予以确认,其为取得该固定资产而发生的支出也必须能够确切地计量或合理地估计。如果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并同时满足其它确认条件,才能将其作为固定资产在会计报表中加以确认。所以《准则》中对固定资产确认的这两个条件进行明确。

三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不同

《制度》中对外购固定资产、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改扩建固定资产、债务重组取得的固定资产、非货币交易换入固定资产、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盘盈固定资产、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做了规定。《准则》中对外购固定资产、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债务重组取得的固定资产、非货币交易换入固定资产、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盘盈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做了规定。《准则》中初始计量部分对改扩建与无偿调入两个途径来源的固定资产的计量没有明确规定,而是将改扩建作为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单独规定,因为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为了适应新技术的需要,或者为维护或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往往需要对现有固定资产进行维护、改建、扩建或改良,《准则》规定如果这些支出增强了固定资产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提高了固定资产的性能,应将该维护、改建或改良的支出(即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否则,应将其费用化,计入发生当期的损益。与《制度》相比较,《准则》不再将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简单地划分为固定资产改扩建、固定资产改良、固定资产大修理、固定资产中小修理,而是注重后续支出的经济实质,体现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四 固定资产的折旧核算的不同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

《制度》规定,下列固定资产应当计提折旧:房屋和建筑物;在用的机器设备、仪器仪表、运输工具、工具器具;季节性停用、大修理停用的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下列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房屋、建筑物以外的末使用、不需用固定资产;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准则》规定,除下列情况外,都应计提折旧:第一,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第二,按照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与《制度》相比,《准则》扩大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将以前不计提折旧的“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也纳入折旧计提范围。这有利于促使充分利用固定资产,及时处置不需用的固定资产。

(二)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的确定

《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企业在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时,主要应当考虑下列因素:(1)该资产的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2)该资产的有形损耗,如设备使用中发生磨损、房屋建筑物受到侵蚀等;(3)该资产的无形损耗,如因新技术的出现而使现有的技术水平相对陈旧、市场需求变化使产品过时等;(4)有关资产使用的或者类似的限制。另《准则》规定了企业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与《制度》相比,《准则》明确了确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时主要应考虑的因素,用以指导实践工作;增加了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复核。

五 固定资产的减值与披露方面的差异

(一)固定资产减值

《制度》只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应当在期末时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准则》从固定资产减值的判断标准、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已确认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确认减值损失后计提折旧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二)固定资产披露

《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表外披露无规定。《准则》基于会计核算的相关性、重要性原则以及成本效益的原则,规定了一般情况下,企业应当披露十个方面的具体信息。应该明确,《准则》、《制度》都是为企业提供一套规范的会计标准,要求企业用这套标准去指导企业会计工作,去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对会计要素进行正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便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使这些信息具有可比性和有用性的特点。但由于《制度》、《准则》相关规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实践中应把握如何运用,《制度》在会计实务处理方面给予企业会计人员留下了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原则性强,但某些方面可操作性不强。而《准则》在会计实务处理方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指导会计的实践工作。所以,纳入《准则》实施范围的企业,其实务处理应按《准则》的规范进行。而且《准则》替代《制度》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是会计规范的必然结果。

[1]《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财会[2000]25号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范文第12篇

电网企业是典型的资产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在企业的资产构成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近几年,随着城农网改造工程、技改工程、基建工程的不断投入,固定资产急剧增加。以某省电网公司为例,固定资产占到公司总资产的70%以上。资产总量大、分布广、涉及部门多,资产的品种和分类极其繁多复杂,管理难度相当大。

2006年,我公司深入开展了清理固定资产工作,通过大量的现场盘查取证,陆续清理出一些无效、低效和盘盈资产。本次清理,由于电力资产种类繁多,点多面广,各电压等级变电站资产清点繁琐,大量的账外资产的存在,工作量相当繁重。其中盘盈资产343项,重置价值为1473万元,占到公司总资产的3%,从中暴露出我们在资产管理方面的许多不足,给生产、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不便甚至是损失。

一、通过清资产工作暴露出的有关问题

(一)盘盈固定资产未及时处理,影响生产、经营和财务资产管理工作

近些年来,随着生产、经营管理的飞速发展,账外资产的增加逐渐增多。来源渠道主要有:大修理工程、用户资产、农维费、生产管理费用、捐赠以及其它资金渠道增加的资产等。其中通过大修理工程形成的有物无账资产最多,占到盘盈资产86%。对这些账外资产,除了农网改造无偿接收的农村集体电力资产有较好的操作办法外,其余账外资产如何进行财务处理,未形成较顺畅的操作机制。而且处理过程中,工作量大,一些问题又很棘手,导致账外资产不断增多,既影响了生产经营,又影响了财务资产管理工作。

(二)盘盈资产影响会计信息

2006年,通过“三清理一普查”活动,晋城供电分公司盘盈固定资产343项,重置价值为1473万元,大量账外资产的存在,不但使企业账面固定资产信息不准确,也影响了上级、单位内部管理层对信息的准确掌握、工作判断和业绩考核。

(三)费用化形成账外资产存在涉税风险

税务检查判断固定资产的标准,一是根据税法规定,二是借鉴企业的相关规定。历次税务检查中,大修工程、管理费用列支资本性支出的问题屡见不鲜,造成了工作上的麻烦不说,税务部门还将检查出的项目从企业的费用中剔除并计算出应补缴的所得税,处以1-5倍罚款以及相应的滞纳金,可谓得不偿失。虽然为了应对各种检查,基层单位汲取了一些“经验”,为适应大修项目,将需要更换的设备化整为零,以配件的形式购进,以应付检查。这仅是权宜之计,随着税务稽查力度的加大,赔进再多的人情也难行之有效,税务风险不容忽视。

二、费用化形成固定资产的产生原因

在电力系统,一项固定资产的产生,需要通过基建工程、技改工程、零星设备购入等形式。实际工作中,省公司对于基建工程、技改工程、零星设备购入项目把握的尺度很紧,计划规模有限,下达资金计划远不能满足基层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单位对部分生产设备、管理用设备的需用。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燃眉之急,基层单位往往变相通过大修解决属于技改工程项目的设备支出,通过管理费用化整为零购入管理用设备、工具等,因为这样来得快,又不需要审批,久而久之,账外资产不断涌现。

三、关于改进资产管理的建议

盘盈资产中,费用化形成固定资产占绝大多数,如何改变费用化形成固定资产的局面呢?笔者认为主要通过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加以解决,一是做好资产分类划分;二是重新区分定义固定资产和设备材料。

(一)做好资产分类划分

一直以来,电力系统对资产分类划分较为系统,在生产经营财务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国家电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不断深入,资产分类和管理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

在日常管理和认识中,对于一辆汽车,无论它多么庞大,构造多么复杂,但只定义为一项固定资产并管理。如果出现了机器故障(涉及发动机更换的除外),无论是发动机、刹车系统、点火系统、油路系统、驾驶系统,还是车厢外表等,如进行日常修理或大修理,汽车本身的概念并未实质性改变,原来叫汽车,修理完成后仍然叫汽车,固定资产卡片不做修改,只需按照电力系统实施的“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系统”,做好大修理记录则可;但如果一辆汽车分别登记为发动机、刹车系统、点火系统、油路系统、驾驶系统,驾驶室、车厢、轮胎等固定资产,从而进行管理,当出现机器故障,需要修理,那么原登记的资产卡片需要修改或更换,结果既增加了汽车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的工作量,也带来了部门间信息传递和沟通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通过费用化增加固定资产”的尴尬局面。如是技改工程就不存在问题了,但是众多的汽车修理通过技改工程完成,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在设备管理中也存在大量的类似情况,尤其是变电设备,往往是一个普通设备出现了故障,通过修理工程更换处理,事毕,现场资产与固定资产卡片出现了差异或者本质区别,有可能物理特征改变,资产价值必然变动,从而账实不符。如果没有类似于2006年开展的“清资产”工作,此类现象积少成多,则财务资产账与现场资产严重不符,资产价值、数量脱离实际,带来管理上的极大困惑,进而影响安全生产。如果从方便管理、维护使用等方面对设备进行系统合理归类,如某某系统,某某设备,一旦出现了机器故障,无论是某机器、某系统,还是外表等具进行日常修理或大修理。作为一个系统本身的概念并未实质性改变,原来叫某某设备(或某某系统),修理完成后仍然叫某某设备(或某某系统),固定资产卡片不做修改,按照电力系统实施的“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系统”,做好大修理记录和设备零部件更换记录,在资产细化的基础上逐步使运行维护费用得以细化。这样既保持了财务资产账与现场实物系统的一致,也维护了财务工作的严谨性和生产管理的实用性。

(二)重新定义电力系统固定资产和设备材料

原财务规定中固定资产的定义: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且在使用中保持原来的物质形态不变。

新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的定义: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和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

新准则没有了原固定资产定义中“单位价值较高”的内容。无论旧准则还是新准则,都规定了企业可以结合经营内容、经营规模,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折旧年限、折旧方法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依据。电力系统固定资产种类繁多,规格不一,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形成了较好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但从管理的实用性、效率性上仍有潜力可挖,固定资产管理的范围和标准需进一步明确归类。

比如某机器、某系统、某设备、某开关等,不能单独作为一项固定资产单独发挥使用效能,只有组合才能发挥升压、降压、供电、断电……效能。以上设备虽然单位价值较高,但是运行中易于破损、损耗快、性能降低较快、更换较快,在实际工作中,多以大修的形式进行处理,也证明了其作为配件或材料加以管理的事实。虽然财务、生产部门仍认作固定资产,但通过大修增加的设备配件等(原定义为固定资产)财务不做增加固定资产处理,只是费用化,从而导致账实不符的窘况,日集月累,只有通过“清资产”加以解决。上述大修项目如通过技改工程解决,则问题迎刃而解,但是技改工程项目,省公司尺度把握很紧,计划规模有限,下达资金计划远不能满足基层需要,必然影响基层按现有模式,通过大修解决属于技改工程的项目。如将管辖的固定资产结合生产实际和管理需要重新定义,提高固定资产门槛,将原来繁琐的配套资产该组合的组合,该合并的合并,减少固定资产种类,定能提高管理效能。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固定资产 核算 改进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保障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对优化资产合理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使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重要的意义。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对固定资产核算采用历史成本计价、不计提折旧与减值准备等规定,使得财务账面价值越来越背离实际价值,无法如实反映固定资产在报告时点的实际价值,不能提供固定资产在报告期间的损耗信息,进而给国有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基于此,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引入了固定资产核算的相关改革举措和改进办法,从而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提供了新的依据,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一、新制度对固定资产核算的改进及其意义

(一)调整了固定资产的分类

新制度将固定资产分为六类,即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物、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将旧制度中的“房屋和建筑物”调整为“房屋及构筑物”把房屋的附属设施包含到“房屋及构筑物”中;将“一般设备”调整为“通用设备”反映设备的通用性;将“图书”调整为“图书、档案”,把“档案”归入固定资产范畴;将 “其他固定资产”调整为“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做了适当的扩充,分类更加细化,更加科学完整,不仅与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类别相对应,也更符合会计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也便于财务人员理解和应用。

(二)提高了固定资产价值标准

新制度调整了固定资产价值标准,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1000元(专用设备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然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一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这一标准将原制度中的固定资产标准有所提高,将一般设备由原来的500元调增为1000元;将专用设备由原来的800元调增为1500元,新的价值标准更符合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状况。

(三)引入了“累计折旧”科目

按照旧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使得固定资产在处置之前一直按照原值记录和列示,无法如实反映固定资产在报告时点的实际价值,不能提供固定资产在报告期间的损耗信息,进而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与核算。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除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和档案、名义金额计量资产以外的固定资产均计提折旧,并采用了“虚提”折旧的模式,即在计提折旧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或费用。新制度的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损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四)明确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核算

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为增加固定资产使用效能或延长其使用年限而发生的改建、扩建或修缮支出以及安装设备而发生的各种建筑、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完工交付使用时转入“固定资产”科目,这样能完整地提供工程建造的全部成本,便于编制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和确定交付使用资产的价值,以利于控制项目建设成本,为固定资产后继支出计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五)规定了固定资产处置的账务处理

原制度没有设置核算资产处置的科目,规定因出售、报废、毁损及盘亏等原因减少的固定资产,经批准实际转出时,直接按减少的固定资产原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在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事业单位收到的变价收入以及发生的清理费用都列入“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这样的处理方法使固定资产价值的变动得不到正确的反应,有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原则,而且因为缺乏必要的会计核算和监督,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处置较为宽松,可能使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和低价处置,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新制度增设“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用以核算事业单位待处置资产的价值及处置损益。在报经批准前,先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资产价值”科目;报经批准予以处置时,调减“非流动资产基金”;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相关处置费用和处置净收入分别计入“待处置资产损益――处置净收入”科目的借贷方;处置完毕后,按照处置收入扣除相关处置费用后的净收入转入“应缴国库款”科目。通过对比分析,旧制度关于固定资产处置的规定,未对拟出售、报废等资产的账务处理作出规定,仅仅在发生处置行为后才对清理结果登记入账,而且未对固定资产净值进行反映。新制度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在固定资产处置申请得到批准前,注销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这样做的优点就在于反映了固定资产处置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处置结果。更准确、可靠的传递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处置状态以及处置核算的结果。通过增设“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增加了会计实务固定资产处理过程的核算与监督,规范了固定资产处置的流程;固定资产处置完毕后,处置净收入转入“应缴国库款”,符合财政“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切断了事业单位与处置收入的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和治理腐败。

(六)提出了“名义金额”入账

旧制度下,对事业单位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没有相关凭证、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价格的固定资产,均按账外资产处理,有的在辅助账或台账上登记,有的没有任何记录,这些资产流失后也很少有人问津。新制度规定,此类固定资产都应纳入会计核算,以加强管理,并提出价格无法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入账。用名义金额入账的提法,给事业单位实际占有或使用的无法取得价值的固定资产创造了会计核算的条件,使这些资产既在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上有所反映,又处在有效监督之下,防止这部分资产流失。

二、新制度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不足

新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旧制度存在的问题,但是,所有的改革举措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新制度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对档案、动植物的入账价值及处理方法未做规定

2012年4月1日执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将档案、动植物列入固定资产范围,但是,新制度只在内容中提到档案、动植物,但未对其及其天然孳息的计价及核算做任何规定,导致其会计核算无参考依据。

(二)折旧方法单一

新制度中提到,事业单位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即至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这两种计提折旧的方法虽然操作简便,但是不适用于如信息化产品等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像信息化产品或大型科技设备等更新较快的特殊固定资产,因新技术的引进或发展等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可能在财务确定的使用年限之前需要报废,直线法计提折旧速度慢,固定资产更新周期长,影响了该类固定资产的运行效率,也无法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损耗。

(三)融资租入和购入需扣留质保金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方法欠科学

以购入扣留质量保证金的固定资产为例,新制度规定,应当在取得固定资产时,按照确定的成本,借记“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这样的处理欠妥当。“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核算事业单位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所占用的金额。这样设备款未付的部分不应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不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就会造成借贷方不平衡。

(四)固定资产处置的规定方面尚存在不足

新制度在固定资产处置核算时将出售、捐赠等原因减少的固定资产和盘亏的固定资产一并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进行核算,虽然简单但分类还不够精细化,因出售、捐赠等原因减少的固定资产属于固定资产清理的范畴,而盘亏的固定资产属于固定资产清查的范畴,对这两类不同性质的业务未进行区分,不利于固定资产处置的管理。

新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规范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行为,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提供了新的依据,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也解决了旧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新制度在固定资产核算中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会[2012]22号文.关于印发《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通知,2012.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范文第14篇

一、固定资产的定义和分类

二者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完全相同,都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2年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

财务会计将固定资产分为7类: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租出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土地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税法将固定资产主要分为3类:房屋、建筑物,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电子设备和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以及与生产、经营业务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笔者认为,二者分类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前者按固定资产的经济用途和使用情况进行综合分类,是为了加强管理,便于组织会计核算;而后者的着重点在于以该分类为基础,按照不同类别制定统一的折旧年限和残值率,应用简易分类法提取折旧。

二、固定资产的计价

财务会计和所得税会计对固定资产的计价基本相同,都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但存在以下差别:

1.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税法规定,以融资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照租赁协议或合同确定的价款,加上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以及投入使用前发生的利息支出和汇兑损益后的价值计算。这种规定体现了便于操作的特点,可以有效地保证会计数据的可靠性。而财务会计为更向国际会计标准靠拢,体现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作为资产的特性,并遵循谨慎性原则,因而在《制度》中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原帐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入帐价值。按照重要性原则,如果融资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低于30%的,在租赁开始日,企业也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最低租赁付款额是指在租赁期内,企业应支付或可能要求被支付的各种款项(不包括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加上由企业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在一定情况下还加上购买价格。

2.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办法》规定:对捐赠的固定资产不准许计提折旧,除非另有规定。即捐赠的固定资产计税成本是零。这是因为企业没有付出任何代价,所以在企业所得税上也不能扣除任何折旧费用。而在《制度》中规定: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帐价值;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而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帐价值;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帐价值。这是因为捐赠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设备工具,符合《制度》对资产的定义,因而将其按照公允价值列示为企业的资产并计提折旧。

3.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在《制度》中规定而未在《办法》中规定的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按照与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同样的计价原则,在所得税会计核算中其计税成本是零,也不应当计提折旧。因为这是企业未支付任何费用而获得的资产。但是由于其符合《制度》关于资产的定义,因而在财务会计处理中计入企业的资产并计提折旧。

4.《制度》规定,已全额提取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但由于《办法》规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再税前扣除,因此即使按照财务会计制度,某项固定资产已经全额提取减值准备,但在税法上仍然可以计提折旧。

至于在《制度》中规定而未在税法中规定的一些计价方法,如对在非货币性交易中换人的固定资产,企业接受的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方式取得的或以应收债权方式换人的固定资产,按照税前扣除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原则,其计价方法应当与《制度》相同。

三、固定资产的折旧

1.折旧范围。除了《办法》规定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不允许计提折旧外,财务会计和所得税会计中对固定资产准许计提折旧的规定范围完全相同。

2.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制度》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行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并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包括直线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这是财务会计制度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而对固定资产价值磨损的程度以及无形损耗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折旧政策。这样可以避免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等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从而导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不实,或导致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严重不足,设备老化。这种规定合理地考虑了不同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考虑了不同固定资产提供的经济效益以及修理费用的时间差异性。而《办法》按类规定了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并规定企业只能采取直线法计提折旧;对于促进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的关键设备,以及常年处于震动、超强度使用或受酸、碱等强烈腐蚀状态的机器设备,确需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法的,需经申请、审核及批准手续。同时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固定资产的净残值在5%以内的,由企业自行确定;需要特殊调整的,要求到主管税务机关备案。税法做出这样具体的规定自有其道理。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不同企业因自订的折旧政策不同,而导致企业实际税负的不平等,造成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同时也降低了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难度;也可以防止企业通过任意制定折旧政策,从而按自己的意愿进行避税,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范文第15篇

摘 要 作为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管理是医院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也是医院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固定资产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中不可或缺组成部分,其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将从研究背景及意义、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和新形势下固定资产管理三部分内容展开阐述。

关键词 新形势 医院 固定资产管理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背景:医院的主要物质设备为医院的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重要物质保障;乃保证人民健康及发展卫生事业的重要基础;其数量的夥寡和技术状况先进与否,是医院经济实力、规模大小和医疗水平落后与先进的重要体现。时下,我国的医院大多系公立国办性质,其资金来源多为通过财政补贴运营。

分析新形势下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及时变革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现代管理学内涵。现实意义:通过分析新形势下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有利于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核算水准,从而有利于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

二、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1.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职责的不明确性 各科室、部门之间职责比较混乱

绝大多数医院的固定资产名义上由设备管理部门负责管理,但是实际上设备管理部门却不能对各科室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耳熟能详、泾渭分明,日常管理工作实际依然以专业科室为主,而医院固定资产的财务总账仍为财务部门进行核算,再加上设备管理部门、专业科室及财务部门沟通的不好,所以司空见惯专业科室的实际资产跟设备管理部门的固定资产二级明细账出入很大.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总账又与固定资产二级明细账和一级明细账对不上号等等怪现状。之于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弊端

无法或者不去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制度执行情况的不先进、不科学

执行情况不先进、不科学也是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制度中较为突出的症结所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医院一些相关人员不能真实地反映报废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一些设备于使用过程中由于对其性能不了解和操作掌握或者使用不当从而酿成设备不同程度损坏后果,修理后仍然可以投入使用尚且不需报废的却被上报作废,并且呈报审批转入账外后成为了账外资产,不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2)故意不去入账的业已报废的残值。医院某些人私设“小金库”,造成设备报废后的残值入不了医院的账,而转入了私人“小金库”,从而达到中饱私囊的目的;医院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不妥当。使用固定资产的科室无专人保管财产从而使医院固定资产盘亏,导致医院财产流失。(3)利用率较低亦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由于内部控制不严格,固定资产管理薄弱,从而造成医院大量固定资产闲置、浪费和损失的恶果。(4)盲目购买各种设备。在设备购买上不经过认真科学的论证而且对所购进的设备质量未曾经过严格检查,同时采购、验收、入库各环节管理杂乱无序,酿成有的设备在未使用或使用没多久就无法正常使用不良格局。

三、新形势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在医院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拥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固定资产管理既是医院财务部门和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也是相关会计制度制定部门探讨的关键。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医院管理的需要,新的会计制度业已。新出台地医院会计制度中规定: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分为基层医疗会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在医院会计制度中,丰富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

与原会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不同(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新准则对医院固定资产进行了重新界定: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在使用过程中保持物质形态不变。这就大大缩小了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其中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可用期限超过一年(不含一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医院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四大类:房屋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图书应当参照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不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上。在传统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医院的固定资产是不计提折旧的,而只是每月计提一定比例的修购资金,计入专用基金中。修购资金按照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提取,医院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计提,这就造成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若专用资金为负值,则意味着企业虚增了资产,造成会计信息不实。在新的会计制度下,医院固定资产的核算借鉴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方法,增加累计折旧科目,对医院的固定资产开始计提折旧。这就使得医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更加科学。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其价值逐步转移到其“劳动成果”中去,固定资产期末反映的是更接近 其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时,应当在网络化的基础上,科学的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是采用平均年限折旧法还是加速折旧法,折旧年限为几年等,折旧方法已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确需变更,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比如医院购入大型磁共振治疗仪,价值200万元,计提折旧年限为10年,采用平均年限折旧法。则医院对该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费用1.67万元。这样,医院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便更加科学。

虽然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进行了规定,但是它并没有涉及固定资产的残值、减值准备。另外,固定资产的报批手续过于复杂。不少医院的固定资产在实际中已经发生贬值或行将报废,但是相关的管理者可能并不主动办理申请核销的手续。这就导致医院的资产虚增,固定资产出现庞大的数字,与实际情况不符。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的价值不能如实反映其实际价值。再者,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医院对于无偿调入、接受其他方捐赠的固定资产,有相关凭据的,按凭据金额加上相关税费记账;无相关凭据的,应当按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记账。

参考文献:

[1]孙佳梅,白红梅.新形势下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6(3):5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