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

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

机械类实习小结

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学 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1.引言

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是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和成人教育学院机械类、近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特别是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机械类专业,占有较多的课程学时量,是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等课程体系环节,使学生巩固和加强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获得机械制造的常用工艺方法和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及装配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处理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从而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为学生在毕业后的生产实践中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技术问题奠定基础。

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2]:

(1)专业面宽、综合性强: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融合了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及成型基础、机械原理及设计、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等多门课程的内容,涉及各类制造方法和过程,从毛坯的制造、热处理、机械加工、表面处理、装配到检验等,都有涉及,各部分课程内容之间又相互交叉、渗透,并且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要求有一定的了解,涉及的专业面很广。

(2)实践性强:本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均是从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中精选出来的,且直接用于和指导生产实践,每一种零件的加工工艺不同,即使是相同的零件,对于不同的工艺人员、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生产条件,该零件所采用的加工方案也不尽相同,因此该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知识点广、散、乏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工件定位与装夹、夹具设计、切削加工原理、零件加工方法、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机械装配工艺等几部分,各个章节既相互联系又独立成章,知识点比较多、比较散,不容易记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比较乏味。

从课程教授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难以掌握本类课程内容,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2.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法传统

虽然有了多媒体的辅助,但现在的教学方法仍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加之课程内容知识点众多、内容抽象复杂且涉及实际制造场景,因此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大班授课

受制于师资力量和学生扩招的影响,很多课程都是大班授课,甚至出现了两百多学生在阶梯教室同时上课的现象。对于一些讲座类内容,尚可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但对于机械制造工艺类的专业核心课程,就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3学生自律性差

手机类电子产品的普及,对课堂教学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个别学校甚至出现了进教室前要交出手机的现象,可见手机类电子产品对教学的影响极深。加之本类课程较枯燥乏味,也使得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等。

2.4各个环节连续性差

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完整的环节应包含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工艺实习等内容,但在学校实际安排时,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将各个环节紧凑地安排在一起,从而影响了学生最终的掌握程度。

3.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改进措施

3.1翻转课堂

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rs)是近年来推出的一种新型网络在线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随着一批优质在线平台的出现,MOOCs教学的优点也逐渐体现出来。因此,可以采用传统教学和MOOCs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与MOOCs各有特点,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让学生的学习形式多样化、个性化,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传统课堂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实现学校教学活动的最优化[3]。

3.2小班、小组化教学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用小班化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根据课程教学进度计划,将学生划分若干个小组,为每一个小组分配一部分课程内容,让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学习、讨论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内让每个组的学生给全班同学上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以加深记忆和理解[4]。

3.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本课程的教学涉及三维实体和复杂的运动,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各种工艺过程,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增加动画和录像等工程实例展示、利用动画演示机床的组成及拆卸,直观易懂,给学生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对机床的每个组成部分都能细致的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5]。

3.4多环节一体化教学

课程设计和工艺实习是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的重要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但课程设计和工艺实习往往都是集中二至三周进行,未能与课程教学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不知如何用,只是机械记忆,学习效率低;在课程设计和工艺实习方面,因距课程学习时间较长,所学的理论知识忘记,课程设计难度大,工艺实习效果弱。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可以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穿行,在课程学习之前,先进行1~2天的工厂实习参观,然后给出学生的课程设计任务,再进行课程理论学习,三者交叉进行,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程学习,使得学习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边学边思考,工艺实习过程又促进课程的学习。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同时即学即用降低了课程设计的难度,提高了工艺实习的效果。通过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工艺实习,学生能够制定一个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4.结语

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是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应随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条件和在线式教学的发展,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形成适合本校学生培养目标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笔者在分析总结了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教学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感受,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进措施,对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建军,任小中,魏冰阳,等.机械制造工艺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27:43-45.

[2]吴勃.《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3,23:158-159.

[3]邓波.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与MOOC相结合的改革实现[J].考试周刊,2016,13:8-9.

[4]胡迎春.浅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手段的应用[J].才智,2015,32:176.

[5]王丽,张恩光.独立学院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考试周刊,2015,15:11-12.

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针对机械类机械CAD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通过合理设置课程,配备专业对口的教师,加强师资培训,加强对学生学习管理和技能训练,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并用等措施,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合理设置课程 师资培训 多种教学方法

机械CAD课程作为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对机械CAD课程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训练,掌握和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机械工程类的零件设计和机械图纸的绘制,使学生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中级绘图员的岗位能力。但在现实的机械CAD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对其进行剖析,提出改正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提高机械CAD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机械CAD课程教学效果的现状

1.机械CAD课程设置不合理,有效教学时间不足

机械专业在开设了机械基础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一个学期后,才开始进行机械CAD的课程教学和实训。虽然机械基础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为机械CAD课程的教学和实训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中职学生基本理论知识较差,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固,在进行机械CAD课程的学习和实训时,已经把机械基础和机械制图的相关知识忘了。并且机械CAD课程的教学和实训时间安排较短,不足10周。由于安排教学时间短,教师为了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必须加快教学速度,学生一时接受不了繁多的理论知识,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差。

2.任课教师专业不对口

担任机械类机械CAD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都不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毕业生,而是高等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这些教师虽然掌握计算机操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但对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的相关知识不甚了解,在进行机械CAD课程的教学和实训时,只是单纯地讲解书面的画图指令,不能结合机械制造的实例进行教学与实训,学生很难画出合格的图形,教学效果差。

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简单

担任机械CAD课程的教师都是依赖于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多媒体教室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甚至利用晚自修的时间给学生上课。经过白天一天紧张学习的学生,已经很疲倦了,听起课来效果差。教师习惯于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教学后,不再利用黑板进行教学。虽然多媒体教学具有快速、简单、可视化、灌输内容多、教学任务容易完成等优点,但也有“一闪即失”的不足。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相应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差,对于多媒体这种快速的灌输方式很难接受。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公式及尺寸的推导过程还得靠黑板书写。此外,教师仍是采用一贯制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教学与实习实训脱节,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学生对机械CAD课程学习目的不明确,不了解学到的知识对自身发展的作用,也就是不懂得“经济效益”,学习积极性不高。表现在课堂学习得过且过,不想学习,不愿付出应有的努力,课堂纪律差,上课打瞌睡、说话,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学习效果差。

二、提高机械CAD课程教学效果的若干思考

1.合理设置CAD课程

根据刚入学的中职学生理论基础差、学习方法少、难学易忘的特点,开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在开设机械基础和机械制图课程时,同步开设机械CAD课程,并把机械制图与机械CAD相关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教学课时的增加、知识链的不衔接。为了确保学生学到机械CAD课程相关的知识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必须保证机械CAD课程有效的教学时间,课程开设时间不能少于一个学期,总课时不能少于80节课。

2.配备专业对口的教师

机械CAD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工厂、企业培养机械零件设计和绘制工程图形的中、高级机械绘图员。机械CAD课程的教师必须熟知机械设计和机械制图的相关知识,必须由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毕业生担任。高等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担任普遍缺乏相关的机械类专业知识,教学最多只能停留在软件的指令使用上,一些制图的国家标准他们不了解,甚至出现操作上的错误。所以,担任机械CAD课程的教师必须选用机械类专业的本科以上的毕业生担任。

3.加强师资培训

担任机械CAD课程的机械类高校毕业生都掌握一定的机械类专业的相关知识和较好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高校读书时,也参加了一些工厂企业的生产实践。但是他们对工厂、企业的相关设计知识、绘图技巧都存在欠缺,教学方法缺乏。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培训。除了校本培训外,还必须分期、分批、多次安排他们到企业中去培训、学习、锻炼、顶岗、挂职等。从企业回来后,还必须对他们进行跟踪、考察、考核、建档、继续培养,要求他们定期汇报,并在科室(或全校)全体教师面前作专题培训汇报,谈收获,谈体会,谈落实,观后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选派这些专业教师到区内外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同时还鼓励这些教师参加教师资格证的考证,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等专业技能方面的考证,使他们成为“双师型”的教师。并且鼓励、支持这些教师参加学校、区内、区外、部级的技能大赛,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提高他们的技能,使其成为一个机械CAD课程的高水平、高技能、深受学生欢迎的机械CAD课程教师。

4.加强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管理

加强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管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教会学生要懂得做事必须先做人。强调说明学好机械CAD课程的重要性,讲清楚学好机械CAD与就业、创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联系,强调说明学好机械CAD课程能获得的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他们自觉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自觉遵守课堂纪律,配合教师,共同把机械CAD课程教好和学好。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测量比较感兴趣的零件,结合机械专业的相关知识绘制图形,然后再到机房去画图。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知识,同时也把机械专业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5.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并用

(1)黑板、投影仪并用。黑板教学板书清楚、工整、字体大小随时都能符合要求,画图方便,教学过程能自如地控制,重要的概念、原理、公式可以放在头版头条,且可以长时间保留,加深学生的记忆。但黑板教学对复杂零件的内部结构不易表达,或表达不直观,空间表达性较差,而多媒体投影仪教学刚好能弥补黑板教学的不足,且可以快速、简单、可视化地表达教学内容。但是这种快速的教学,学生难以记忆,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不利。所以黑板、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要两者兼顾,两种教学手段并用,不能单一使用一种教学手段。

(2)理实一体化教学。笔者认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大层面,一个是小层面。所谓大层面,是指每个学期的课程安排时对机械CAD课程的安排,即前一周安排理论,后一周安排操作实践,或上半周安排理论,下半周安排实践,或第一节课安排理论,第二节课安排实践。而小层面,则是指每节课的安排,即在每节课内理论实践一体化,把课堂搬到实训室,边进行理论教学边进行实训实践,即:边学边做(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一点,用一点,记一点,提高教学效果。

(3)分组学习,先进带后进。小班教学固然很好,但师资力量、教室、实训室有限,只能进行分组教学,将6人分成一组,围绕着一个正六边形电脑台进行。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每组挑选2位学习成绩好、责任心强、有助人为乐精神的“小老师”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利用每周周六日的时间,对“小老师”们进行培训,并进行考核,教给他们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让他们在小组中真正起到“教师”的作用,让他们对本组的“后进生”传、帮、带,辅导“后进生”的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收到“立竿见影”的良好教学效果。

(4)多带学生到企业实习。教师要经常带学生到企业去了解企业对CAD的使用情况,多带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并把企业的一些CAD图纸带回来给学生练习,让学生了解CAD在各个领域的运用情况,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广开门路。

(5)合理地采用现代教学方法。机械CAD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仿真教学、模拟教学、场景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但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所谓的因人制宜,即是根据学生的成长过程、接受知识的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时制宜,即机械CAD课程的教学过程的前期、中期、后期各阶段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如前期教学就不宜采用项目教学法,原因是此时的学生一点基础知识都没有,他们的头脑中是一张白纸,此时使用项目教学法收到的是事与愿违的结果。因地制宜,即教学场地的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如采用多媒体教室作为教学场地,普遍采用的就是讲授法,而采用实景教学,难度很大,因教室容量有限,实景很难搬到教室里面去。仿真教学须使用仿真软件,在仿真教室进行。在多媒体教室和实训室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多媒体教室采用理论教学为主,而在实训室则以实训为主,也可以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不要一味追崇“精讲精练”,宜采用“多讲多练”。精讲精练是知识点的高度浓缩和习题的高度浓缩,不利于基础差的中职生,而多讲多练能加深学生们的理解,使其知道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能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小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普遍采用机械CAD进行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和工程图纸的绘制。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扩大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进行深造和培训,挖掘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迅速掌握现代教学方法,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机械CAD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机械加工;实习实训;教学改革;实践初探

1技工院校机械加工实习实训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机械制造类工业的发展尤为重视,投入了更多的资金以及政策支持,更是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发展,而机械制造业作为工业生产中的重要部分,不论是当前还是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伴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机械加工制造行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数量方面的需求,而且是需要综合素养较高的技能专业化人才。所需要的技能人才能够较好的操控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精湛技能水平,由此来实现高附加值生产的产品。然而在我国当前技工院校机械加工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工作却与其很不相适应,这就导致所培养的机械加工专业技能人才不能满足现代化的企业发展需求,机械制造业缺少高技能人才,而技工院校所培养的技能人才又不符合企业生产需求,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机械加工行业的发展,也导致技工院校所培养人才面临着严重的就业问题。因而本文中就技工院校机械加工实习实训教学改革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由此来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综合素质较高的高技能人才。

2当前我国技工院校机械加工类专业实习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简要分析

2.1技工院校机械加工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落后简要分析。目前,我国技工院校机械加工类专业的课程仍然遵循传统的课程体系,即学生在学习期间,前两年进行机械类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开始技能操作的实习实训。理论课程的学习时间较长,实习实训技能操作时间较短,导致所培养的机械加工类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同时在技能操作方面的能力也较弱。由此可见,传统的机械加工类专业授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而技工院校需要改变传统授课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课堂理论教学枯燥乏味的现状。由于机械类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要进入到机械加工企业进行工作,然而在校学习期间并未经历过更多实习实训训练,导致学生无法驾驭各式机床设备的操作。同时机械制造企业的老员工也无法较好地将操作技能本领传授给实习学生,这也是由于学生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学习模式造成的,无法很好的接受实践教学知识,因而在实习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了解相关的机械设备操作技能。这是当前我国技工院校机械加工类教学课程体系落后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如果不加以变革,会最终影响到我国机械加工行业的整体发展进度。2.2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忽视实习实训教学。当前我国技工院校机械加工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主要在于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实践教学。由于大多数的技工院校对于机械加工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因而相应的实践教学硬件,如实习实训场地规模过小、机床设备及其附件以及操作系统软件落后,亟待更新,这就导致在实训的教学过程中无法较好地实施实习实训教学工作,导致培养机械加工类专业技能人才操作水平提高缓慢,面对机械制造企业技能人才需求时有着很大的不足。机械制造企业需要的是操作技能强的人才,即在专业性知识的掌握以及实践操作能力方面都要符合要求,因而技工院校有必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技能操作能力进行培养,由此最大化的提高机械加工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满足企业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此外,当前我国技工院校大多数机械加工类专业教学还存在着如下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严格的按照教材进行讲解,不能随意的更改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枯燥乏味,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长期的授课也会导致学生厌倦课堂,对于专业性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也出现较大的漏洞。以上两方面的问题便是当前技工院校机械加工类专业授课方式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下就机械加工类专业授课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提出相应的措施以供参考。

3积极开展机械加工类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改革研究分析

3.1技工院校实习实训工作的具体培训项目改进。在开展实习实训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实践操作的培训,例如在普通车床加工的典型零件,梯形螺纹的车削加工、以及薄壁工件车削加工等,这些都是实训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要加强对于技工院校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例如实训过程中选用普通车床加工梯形螺纹的操作训练。在此过程中,要严格地按照图样标注的技术要求规范实训学生技能操作训练,车削梯形螺纹与三角形螺纹相比较,螺距大、牙型大、切削余量大、切削抗力大,而且精度要求较高,加之工件一般较长,所以工作难度加大。除与车三角形螺纹类似地按所车螺距大小,在车床进给箱铭牌上找出调整变速手柄所需位置,保证车床所车的螺距符合要求外,尚需考虑梯形螺纹的精度高低和螺距大小来选择不同的加工方法。通常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梯形螺纹采用低速车削的方法。低速车削梯形螺纹:①螺距小于4mm或精度要求不高的工件,可用一把梯形螺纹车刀,进行粗车和精车。粗车时可采用左右切削法,精车时采用直进法。②螺距大于4mm或精度要求较高的梯形螺纹,一般采用分刀车削法,其具体方法:1)粗车及半精车螺纹大径至尺寸,并倒角至槽底与端面成15°。2)选用刀头宽度稍小于槽底宽的切槽刀,采用直进法粗车螺纹,每边留0.25-0.35mm左右的余量,其小径车至尺寸。3)用粗车刀采用斜进法或者左右进车刀法车削螺纹,每边留0.1-0.2mm的精车余量。③选用两侧切削刃磨有卷屑槽的精车刀,采用左右进刀法,精车螺纹两侧面至图样要求。高速车削梯形螺纹:高速切削梯形螺纹时,为了防止切屑倾斜排除擦伤螺纹牙侧,不能使用左右切削方法,在车削P<8mm的梯形螺纹时,可以直进法车削。在车削P>8mm的梯形螺纹时,为了减少切削力和牙型变形,可分别用三把车刀依次车削,首先用粗车刀把螺纹粗车成型,然后用切槽刀将螺纹小径车至尺寸,最后用精车刀把螺纹车至图样要求。车削薄壁工件:①车削薄壁工件加工难点:薄壁工件在夹紧力、切削力的作用下,易产生变形、振动,影响工件精度,易引起热变形,工件尺寸不易掌握。②薄壁工件的装夹方法:1)用一次装夹车削薄壁工件。车长度较短、直径较小的薄壁工件时,毛坯预留卡盘装夹长度,粗精车外圆、内孔、端面至图样要求后割下。2)用卡盘、心轴车削薄壁工件。薄壁工件粗车后,先用卡盘装夹精车内孔、端面至图样要求,然后用胀力心轴装夹工件精车外圆、端面至图样要求。3)用花盘车削薄壁工件。直径大、要求高的盘类薄壁工件在粗车后,磨两端面至尺寸,然后将工件装夹在花盘上精车内孔、外圆至图样要求。4)用专用夹具车削薄壁工件。在专用夹具上车削薄壁工件。③防止和减少薄壁工件变形的方法:1)工件分粗、精车。精车时,夹紧力小,减少夹紧力引起的变形。粗车后,进行时效处理,消除内应力引起的变形。2)增大装夹接触面。采用开缝套筒、扇形软爪、液性塑料定心夹具等,可增大装夹接触面积,使夹紧力均匀分布在工件上,工件不易产生变形。3)增加工艺肋上。在工件的夹紧部位特制工艺肋,夹紧力作用在工艺肋上,减少夹紧力引起的变形。4)采用轴向夹紧夹具车薄壁工件,一般不能使用径向夹紧方法,应采用轴向夹紧方法,使夹紧力沿刚性较好的轴线方向分布,防止夹紧变形。5)选用刀具合理几何参数。适当增大前角、主偏角、刃倾角,减小刀尖圆弧半径,降低切削力,并使刀具保持锋利状态,减小工件变形。6)在车削薄壁工件时,还应该加注切削液,防止工件热变形。在进行实训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培养,即按照上述所介绍的两种典型操作进行学习,严格的按照实际的标准进行,由此来最大化的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也使得实习实训更有意义。3.2深化校企合作,规范实习实训教学过程。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技工院校还应当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与机械制造企业的合作很大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主要是由于校企合作能够帮助学校更好的了解到当前机械制造企业内部的需求,对于技能人才的需要,由此能够明确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向。在此过程中,技工院校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机械加工类专业学生培养方案,并积极的将其进行落实。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最大化的体现出校企合作所带来的优势,与企业互利互惠,通过企业的帮助培养高技能的机械制造类人才,同时也为企业输送技能操作能力强的机械加工类人才。教师准确地示范操作,可根据实习实训教学内容来予以展示,可以采用多种模式进行重点动作的示范,由此来引导学生将其动手实践能力与所学理论专业知识进行结合,提高机械加工实习实训的最终效果。机械加工实习实训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由此来为其毕业后从事工作奠定基础,因而在实训期间,教师应当多予以学生动手机会,在理论专业知识的讲解方面可以适当缩短教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课堂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技能操作地积极性。在观看老师操作的过程中自己也动手进行操作,进一步加深对于操作过程中的理解,从而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助推到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3.3高薪聘请企业高级技工,提升实习实训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实习实训过程中,技工院校可以高薪聘请企业的高级技工来校现场指导实习实训工作,将所需要进行的操作技能教授给学生。企业高级技工在专业性知识以及实际操作技能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有了高级技工的现场指导,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实习实训的效果。此外,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还需要对实习的模式进行转变,由消耗性的实习实训向生产性实习实训进行过渡,这也是聘请企业高级技工的另一方面原因,企业的技工将企业产品的某一零部件做为实习实训的课题,在学校实训设备具备加工的条件下,开展生产性的实际操作训练,将合格的实训产品交付企业,互惠互利。能够最大化的降低材料的成本消耗,由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实习实训过程中,也需要对学生实施定单式的培养模式,将企业高级技工的操作技巧方法教授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技工操作能力的需求。

4结束语

本文中就技工院校机械加工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其中对机械加工类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方法进行了介绍,由此来为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旭晖.薄壁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1(04):137-138.

[2]张鑫.现代化机械设计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探讨[J].中国设备工程,2021(04):160-161.

[3]魏中信.机械加工非标设备设计及加工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1,12(04):136-137.

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第4篇

(在日本,按农业机械使用人员的技术实际知识和技术水平,分为"农业机械技术1级"和"农业机械技术2级")。

二、技术评定的种类和不同级别的应试资格

凡参加技术评定考试者,年龄应在18岁以上,技术评定的种类和级别如下:

1.农业机械技术l级

凡取得大型特别驾驶许可证或牵引驾驶许可证的人员,并符合下列各项之一者。

(1)评定为农业机械技术2级以后,有1年以上操作乘座式拖拉机的实际经验(以下称"实际经验"),并完成农业机械1级培训(按1977年8月1日52农蚕第4131号文规定的内容,以下同)者;

(2)评定为农业机械技术2级后,有3年以上实际操作经验,并接受过按评定委员会规定所举办的讲习班培训者;

(3)取得中级技术评定合格者或完成中级技术培训者;

(4)经评定委员会认为符合上述(1)--(3)项标准的其他人员。

2.农业机械技术2级

(1)完成农业机械2级培训者;

(2)符合下列各项之一,并接受过评定委员会规定的农业机械实地培训者:

a.有3年以上实际操作经验,并取得大型特别驾驶许可证者;

b.有5年以上实际操作经验,并取得小型特别驾驶许可证者;

(3)有3年以上实际操作经验,并接受过评定委员会规定的农作业安全培训者;

(4)初级技术评定合格或接受过初级培训者;

(5)经评定委员会认为符合上述(1)~(4)项标准的其他人员。

三、技术评定考核标准

Ⅰ.农业机械技术1级

1.理论及实际操作考核项目:

机械种类理论考核科目实际操作考核科目

乘座式拖拉机(包括配套农机具)和其他农业机械1.农业机械的构造、性能和使用方法

2.农业机械的检查、维修和故障分析

3.农业机械使用计划

4.农作业安全管理1.仪表的使用和拆装

2.检查、调整、保养、故障诊断、排除

3.驾驶

根据上表列出的机械和理论考核项目的内容,按下面第3项技术评定标准(以下称"评定标准")进行。

2.考核方法

(1)考核所需时间

考试时间,包括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规定为1天,理论考

试为1.5小时,实际操作考核每10个人为2-2.5小时。

(2)监考人数

理论考试:1名主考员可以负责40名以内的应试者。

实际操作考核:每次操作考核需1-2名主考员和数名辅助人员。

(3)理论考试出题方式

可以同时采用是非题、填充题、选择题、实物鉴定方式、问答题和计算题,问题应浅显易懂、简单明了。应按照评定标准中规定的理论考试的出题要领、出题数目和评分比例出题。

使用术语以农林水产省农蚕园艺局编辑的《农业机械化实用技术》为准。

(4)实际操作考核方式

一次操作应可以在10分钟内完成。

每个应试者应进行3项操作表演,从考核标准中实际技术评定的I-A、B和Ⅱ-A、B、C及3个项目之中各选1种,分别进行考试。

(5)评分及合格标准

以下情况为合格:

理论考试的单项得分在20%以上,并且全部项目的得分总计在70分(总分为100分)以上者。

实际操作考核用减分法计分,单项不超过所评定项目的减分限度时,并且全部项目的减分总数不超过30分者。

3.技术评定标准(略)

四、农业机械技术2级

1.考核项目

根据下表列出的机械种类和理论考核科目及实际操作考核科目的内容,按下面第3项规定的技术评定标准进行。

机械种类理论考试科目实际操作考核科目

乘座式拖拉机(包括配套农机具)和其他农业机械1.农业机械基础知识

2.拖拉机的各部分构造和作用

3.配套机具各部分结构、性能和操作方法

4.检查、故障分析和排除方法,工具和仪表

5.安全操作运转

1.工具使用

2.现场查修

3.道路行驶

4.犁耕、旋耕

2.考核方法

(1)考试所需时间

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时间规定为1天。理论考试为1.5小时,实际操作考核每20人一组以3-4小时为标准。

(2)监考人数

理论考试:1名主考员负责40名以内的应试者。

实际操作考核:一次操作表演需要1-2名主考员和数名辅助人员。

(3)理论考试出题方式:

填充、选择、计算和实物鉴定等方式并用。问答题应浅显易懂,简单明了,按照评定标准中的理论考试出题要领、出题数目和评分比例为依据出题。

使用术语以农林水产省农蚕园艺局编辑的《农业机械化实用技术》为准。

(4)实际操作考核方式

a.一次操作表演3-4个项目应在15分钟内完成;

b.如果应试者是未获大型特殊驾驶许可证者,考试用农业机械则采用22千瓦(30马力)级的小型特殊拖拉机。

(5)评分及合格标准

下列情况为合格:

理论考试单项得分在20%以上,并且全部项目得分总计在70分(满分为100分)以上。

实际操作考核采用减分法计分,单项不超过所评定项目的减分限度,且全部评定项目的减分总数不超过30分。

3.技术评定标准(略)

四、免试规定

1.技术评定的实际操作考核和理论考试合格者,从合格之日起,在1年之内可以免除同一类型考试。

2.对于接受过按农蚕第4131号文指定的教科内容培训者,可以免除同一类型技术考核。但是,必须在培训期间,或者培训结束时,有主考员在场,按规定进行考试,并将其结果报告评定委员会。

五、技术认定证书样式(略)

六、技术认定者讲习会实施办法

目前按以下办法实施技术认定者讲习会:

1.为根据旧纲要认定者调级举办技术讲习会

为根据旧纲要认定者调级举办的讲习会是为了使技术评定者的素质达到"要领"所规定的技术标准。讲习会的内容是:对初级者讲授以安全作业为主要内容,对中级者以机械利用计划为主要内容,讲授9小时左右知识和技术。

2.为取得农业机械技术1级应试资格的讲习会

对认定为农业机械技术2级后,有3年实际操作经验者,为授予他们农业机械技术1级的应试资格而举办的讲习会,目的是使其素质达到农业机械技术1级标准,以机械利用计划等内容为主要内容,讲授9小时左右知识和技术的讲习会。

七、技术评定种类和组别调整规定

随着"要领"的制定,对以旧纲要为基础的认定者按下列各项进行以纲要为基础的技术种类和级别的调整:

1.拖拉机技术初级、联合收割机技术初级和农机维修技术初级认定者,在完成评定委员会规定的技术认定者讲习会、农作业安全培训和农业机械实地培训后,可以调整为农业机械技术2级。

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育模式;3D技术;技术人才

作者简介:张海录(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讲师;张增凤(1964-),女,河北仓县人,黑龙江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主任,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基于欧洲先进职业培训模式装备制造业高端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201056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50-02

一、机械类教学内容改革现状

1.国外机械类教学内容改革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教育机构对其大学工科教育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反思,认为机械专业的教育太偏重于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对技术的教育,忽视了对使用技术的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日本设立了日本技术者认定机构(JABBEE:Japan 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对日本高等教育机构中的机械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质量和水平,以及受教育者再次是否学到了必须的知识和具备了最基本的技能进行认定。[1]德国及奥地利机械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视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实践教学内容手段弥补理论教学内容不直观的缺点,理论教学内容提升实践教学内容的内涵和理论基础,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英国机械类职业教育中,案例式教学内容贯穿所有教学环节,其核心理念是用大量的实践环节,锻炼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其独自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的编排一直围绕培养动手能力展开,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3]

2.国内机械类教学内容改革现状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攀升,我国机械相关行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种趋势下,要求机械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紧跟行业发展,及时制定与之协调配套的教学内容体系。

20世纪中后期,我国机械专业的教学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教学内容围绕着机械理论展开,培养了一大批理论基础扎实、技术过硬的技术人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机械行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各个科研院所、高校和高职高专都开设了机械相关的课程,并制定了一系列课程内容,从基础理论到行业机械理论,从简单的实验到复杂的训练操作环节都有囊括。[4]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各个机械领域不断与世界融合,教育机构中机械类教学内容也随着完善更新,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很多高校把课堂拉到企业现场,使学生近距离体会企业实际生产氛围,校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5]

二、基于3D技术教学内容设计

3D技术主要包括产品的三维数字化设计、3D打印技术和三维扫描技术等,近几年3D打印技术和三维扫描技术发展迅猛,为了培养相关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3D技术的迅速发展,设计了基于3D技术的教学内容。

1.三维数字化设计教学内容设计

三维数字化设计是一门专门针对机械类“3+1”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教学内容,是一种培养学生使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机械设计、装配设计和虚拟样机设计的主要教学载体。以体积小巧、零件数量少、容易加工且具有一定实用价值为选题依据,以CATIA软件为主要设计软件,完成零件设计、整机装配和虚拟样机的整个设计过程。

2.3D打印技术教学内容设计

3D打印技术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桌面级FDM原理3D打印机结构设计与加工,二是桌面级FDM原理3D打印机的应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认知、熟悉、设计加工、应用这四个过程展开:首先以照片、视频和实物的形式,让学生对3D打印技术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用直观形象的表达方法极大地激发学生对3D打印技术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其次,通过任课教师对具体技术、原理、思路和方法的讲授使学生进一步学习3D打印技术涉及到的各个技术环节,熟悉整个设计流程;第三个阶段,学生们进入实质的设计阶段,通过分配给自己的设计题目,各自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理出设计要点,进行具体设计并进行加工装配;最后,学生用CATIA设计打印作品,通过装配完成的3D打印机打印所设计的作品。

3.三维扫描技术教学内容设计

三维扫描属于逆向工程,即把实物通过三维扫描系统生成计算机数据,然后通过对模型的修改和完善生成与实物一模一样的模型数据,由于本环节涉及到专业的三维扫描系统的应用,所以本环节的教学主要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生成的模型数据可以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来,并对比实物大小,分析对比3D打印的精度和三维扫描系统的成型精度,从而为优化3D打印机的结构设计、提高三维扫描系统的测量精度提供实验数据。

三、基于3D技术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机械类“3+1”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主要以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和三大数控系统为主,侧重于工艺和加工,在此基础之上融入了3D技术,把侧重点从工艺和加工转向了设计和装配,以学员学习方向的选定、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和分组学习机制的探索等作为此次机械类“3+1”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1.学员学习方向的选定

进入“3+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学习的学员在入学之初,任课教师和学员进行双向选择,并确定学习方向和设计题目,即在这一年的“3+1”人才培养模式学习期间,学员都以一个固定的学习方向和设计题目为主线,开展相关课程,如CATIA零件设计与装配、虚拟样机、数控加工与工艺等,有针对地进行系统学习,培养学员在所研究的方向上形成规范的知识体系和良好的工程意识。

2.基于3D技术的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机械类“3+1”人才培养模式引入3D技术是在广泛调研整理后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内容体系。基于大三机械类学生的专业能力、可行性较高的3D技术的教学内容切入点及与3D技术相关的多学科交叉情况,采用科学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制定出了一套适合现阶段机械类“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于3D技术的教学内容体系。该体系可概括为:一条主线,两种形式,三个阶段。“一条主线”指的是以FDM原理3D打印机结构设计及其重要组件设计为教学内容主线;“两种形式”指的是最终的作品有两种形式,即数字化设计和实物制作;“三个阶段”指的是设计、制作和应用三个阶段。

3.分组学习机制

3D技术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技术,采用分组学习机制可以降低学员的学习难度,提高学员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分组学习机制是指一个指定的设计题目或研究方向,由2~3人组成的小组来完成,组员间分工明确,任务到人,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设计和加工,即一人负责整体设计,一人负责零件加工和装配,三人一组的还有一人负责整机调试和应用。分组学习机制使学习过程更接近企业的实际情况,人与人之间的工作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就使学员的学习更加深入,学员间合作更加紧密,小组最终的作品也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四、基于3D技术机械类“3+1”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改革的推广价值

经过为期一年的改革实践,基于3D技术机械类“3+1”人才培养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1.丰富现有教学内容

以初中级3D技术作为教学内容改革的切入点,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入了设计、电子、软件和控制等多学科知识,课堂教学中引入互联网技术,用于补充和学习各种3D技术的基本知识。

2.普及和提高3D技术

引入3D技术是在教学内容改革上的一次重要尝试,实现了学员对3D技术从不解到了解的学习过程,使学员对前沿科技的认识更加直观、真切。随着这种改革力度的加大,3D技术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会更加系统、深入。这种改革对于高校学生普及和提高3D 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提高学员动手能力

机械类“3+1”人才培养模式重在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3D技术中的一大分支是3D打印机结构设计和加工,从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设计到二维工程图的设计,从零件加工的工艺分析到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都需要学员独立完成,学员从大量的实践过程中积累实战经验,极大提高了学员的动手能力。

4.培养学员的工程意识

实际的工作岗位要求机械专业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意识,即用系统的、符合产品设计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眼光去看待自己从事的工作。3D打印机是一个复杂科学的系统工程,设计者要考虑其市场前景、成本、用户需求、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及后期维护等,学员通过自己设计制造3D打印机,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升自己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各种细节的把握,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对学员工程意识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5.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机械专业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并配以多媒体进行的,这种教学方法能够系统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但难以直接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入3D技术后,我们采取了五段式教学法,如图1所示。

五段式教学法先从感性认识开始,让学员亲自感受3D技术,如让学员亲手操作3D打印机、亲手打印零件等,使学员对3D技术产生最直接的兴趣,从而提高其学习3D技术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系统的理论学习,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加工、3D打印机软件的应用、固件的下载和调试等课程,使学员接受全方位的系统训练;其中以机械加工为重点,进行重点训练,使学生了解零件生产的全过程;在前面两个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第四个阶段第二次理论学习中解决,带着问题来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员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一步巩固;最后重新进行上机加工训练,检验所有已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周启银.机械类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J].武钢大学学报,2000,(3).

[2]丛娟.机械类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3,(2).

[3]袁文华,李梦奇,周东一.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校外机械类人才培养基地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

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参数选择;非专业因素;影响;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研究表明非专业因素对于机械设计制造中参数合理选择具有很大影响,会造成安全系数、结构功能、精度质量和成本效益产生变化,从而影响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质量与效率。因此,基于多非专业因素实验统计分析,系统开展机械设计制造中参数选择非专业因素影响分析与研究工作具有理论学术意义和工程实际应用价值。

2 机械设计制造参数选择非专业因素影响分析

在机械设计中,规定由塑性材料制成的零件或构件的失效应力为屈服极限,这称为屈服准则;脆性料制成的零件或构件的失效应力为强度极限,这称为断裂准则;在疲劳强度设计中,失效应力采用疲劳极限,安全系数在很大程度上根据设计经验来确定。通常安全安全系数在(1.5~4)之间选取。影响安全系数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失形式是否弄清,是静载破坏还是疲劳破坏,是屈服准则还是断裂准则;建立的强度判据是否合理,是应力判据还是寿命判据;采用的计算方法是否精确;制造时的质量控制是否严格;零件本身的重要性和要求达到的可靠程度等。对于台数少而将来需要不断增大载荷的机械,应采用较大的安全系数。安全系数的选取决定于失效形式,计算分析方法对安全系数的选取也有很大影响。有些可能有较大的误差,应力分析的结果越精确,选取的安全系数容许越小,所以不同的计算方法应该采用不同的安全系数。此外,制造中的质量控制也有很大影响,质量控制不严,会使产品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实际上等于降低了安全系数。在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中,毛坯余量、切深、进给量、切削速度和工时定额等多种工艺参数需要根据工艺要求、工艺条件来确定。而这些参数需要在一个较大范围来选择,并且要遵循众多的工艺原则。

上述讨论是人们从专业要求的因素考虑合理选择设计参数,而在机械设计制造中参数选择另一类影响因素是非专业因素影响。随着设计技术和制造工艺技术的提高以及精益生产模式的应用,需要更加合理准确选择机械设计参数和机械制造工艺参数,以保证机械产品设计结构与功能要求,实现机械制造工艺质量和效益。机械设计制造中参数选择另一类非专业因素影响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

机械设计制造中参数选择非专业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他们受到学科门类、性别、工作时间、心理素质、学习专业和学历以及学习工作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准确地把握机械设计制造中参数选择非专业因素个性和共性影响以及综合作用规律是相对困难的,需要我们系统地开展分析研究工作。机械设计制造中参数选择非专业影响因素正确分析研究结果,有利于提高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工艺质量。因为机械设计制造中参数选择非专业因素影响,改变了机械设计制造中参数选择,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结构功能和机械制造质量和效率。机械设计制造中参数选择非专业因素影响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表现和选择行为。它既受专业学习情况的影响,也受工作经验的影响。既受客观专业工作环境影响,又受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仅就学生的心理因素而言,机械设计制造中参数选择非专业因素影响中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和选择行为,比如注意、情绪、意志、习惯行为等。这些都是非专业心理因素的体现,它与个性心理特征和选择动机以及行为潜质密切相关。

3 统计实验方案设计

为了研究机械设计制造中参数选择非专业多因素影响,设计了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的统计分析实验方案。分别选择了学科门类、性别、心理素质、学习专业和学历以及专业工作时间等诸多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的随机数据采样,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单因素实验用于随机设计的多个样本数间的比较,其统计推断各样本所代表的各总体数据的影响。随机设计的多个样本数据不考虑个体差异的影响,仅涉及一个处理因素,但可以有两个或多个水平。在实验研究中按随机化原则将受试对象随机分到一个处理因素的多个水平中去,然后观察各组的试验效应。在观察采样数据中按某个研究因素的不同水平分组,比较该因素的效应。

统计分析实验中对每个因素选择 150 人样本数,选择机械设计典型的静强度、疲劳强度和机械制造的切削速度与进给量典型工艺参数让受试者在给定范围内进行选择,然后按照受试者所选择参数属于上限值、中间值、下限值,依据不同影响因素受试者进行统计。不同因素影响受试者的统计数据结果,如表 1~表 6 所示。其中表 1 不同学科受试者测试结果,不同性别受试者测试结果,如表 2 所示。不同工作时间受试者测试结果,如表 3 所示。表4 不同心理素质受试者测试结果,不同专业受试者测试结果,如表 5 所示。不同学历受试者测试结果,如表 6 所示。

4 统计实验数据结果分析

对于所选择的学科门类、性别、心理素质、学习专业和学历以及专业工作时间等因素的单因素统计实验结果数据采用直接对比法进行分析。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直接对比可以看出这些因素均有影响,但影响大小不同。受试者学科门类、性别因素对机械参数选择影响较小,心理素质、学习专业和学历以及专业工作时间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大。

由表 1 统计实验结果数据显示受试者学科不同,机械参数选择变化范围不同,其中工学学生选择范围变化较大,理学和其它学科变化较小,这是不同学科学生学习中对机械参数选择作用了解差异所致。统计实验结果数据也显示受试者性别差异对机械参数选择也是有影响的,如表 2 所示。因为男生大多是独立性的,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女生大多是依存性的,善于模仿,这是由于男女各自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的。

不同工作时间受试者结果数据表明,如表 3 所示。随着从事专业工作时间的增加,对机械参数选择作用认识增加,机械参数选择变化范围不同,但趋于合理,其影响是较为显著的。表 4 不同心理素质受试者结果数据也表明,心理素质对机械参数选择变化范围影响很大。这种影响是双向的影响,心理素质好的技术人员其产生选择变化范围不同,但可能是更合理的,心理素一般的技术人员其产生选择变化范围较大,可能会对机械设计制造产生间接地不良影响。

不同专业受试者结果数据说明,如表 5 所示。不同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于机械参数选择变化范围不同,其专业不同对机械参数选择有影响,但其影响不显著。从中也可以看出不同专业对其参数选择要求不同,导致产生一定的差异。 不同学历受试者结果数据也说明,如表 6 所示。技术人员的学历差别对于机械参数选择变化范围有相对显著地影响。本科生选择相对较为保守,硕士研究生由于科研经历的不同,其机械参数选择范围变大,但博士研究生随着科研的深入,相反出现了机械参数选择范围变小的趋势。

对于所选择的心理素质、学历层次、学习专业和专业工作时间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统计实验结果数据采用极差分析法进行分析。在试验采样数据完成后,进行极差计算。极差分析时在考虑心理素质因素时,认为其它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是均衡的,从而认为,心理素质因素各水平的差异是由于心理素质因素本身引起的。

通过对试验结果数据进行极差计算和分析可知,在正交试验范围内,这些因素与机械参数选择均有相关,但相关性不同。各因素对机械参数选择的影响相关性大小依次是心理素质、专业工作时间、学历层次和学习专业。机械参数选择试随各因素的变化趋势为心理素质越好,专业工作时间越长,机械参数选择越合理,学历层次越高出现不同的变化,学习专业影响相对较小。

结论

非专业因素对于机械设计制造中参数合理选择具有很大影响,会造成安全系数、结构功能、精度质量和成本效益产生变化,从而间接影响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质量与效率。所选择的非专业因素对于机械设计制造中参数合理选择均有影响,其中学科门类、性别因素对机械参数选择影响较小,心理素质、专业工作时间和学历层次以及学习专业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大。

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第7篇

【摘要】职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从人才素质与能力体系的构建开始,根据不同的专业岗位特点,把握不同课程的精髓,根据不同的专业岗位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岗位教学方法与技巧。它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又有着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职校 机械类专业 教学

职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根据不同的专业岗位特点,把握不同课程的精髓,机械类专业一般采用项目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法,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岗位教学方法与技巧,有着更高的教学效果。

一、职校机械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素|与能力体系的构建

(一)根据行业需求,应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行业素质

职校机械类专业主要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行业岗位进行分析,根据行业岗位特征,各类从业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和行业素质,包括以下内容:基本素质。基本素质指的是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良好的人文素质及心理素质,特别强调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行业素质。行业素质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素质要求,不同行业的岗位特征和职业特点是不同的,通过对机械行业各职业岗位工作进行总结分析,行业素质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读图及绘图的能力;工艺编制及分析能力;对加工设备及加工机理的认知能力;机构分析及结构设计能力;工程材料知识;检验能力及加工误差分析能力;计算机语言工具使用能力;专业操作能力;设备维护保养;故障检测与排除能力;科技英语能力;现代生产组织管理的能力m、自主学习能力n、自主创新能力等。

(二)职校教学特征分析,构建人才能力培养

基于职业教育对象特征和目标需求,以及机械类专业的课程特点,机械类职业教育的教和学是一个复杂的双向关系,他们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是动态变化的。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一下几个阶段:授课前的准备阶段、授课过程阶段、学生内化阶段以及升华阶段。准备阶段。教师依据相关的原则和专业底蕴及其自身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实施的出事高度,为教学内容提前准备教学模型或教学补充资料。正式授课阶段。教师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到教学活动中,对于有实践性的内容,充分利用设备设施和机械模型,更直观具体地将内容通过载体呈现。学生内化阶段、升华阶段,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对已经理解了知识或能力的内涵,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或通过课后网络学习或网络联系教师。教师可通过评价、归纳、总结、展望的手段,利用自身的丰富经验和知识,帮助学生反思和成长,进一步提升本课程内容对其他内容或学科的辐射作用、支撑强度。

二、把握课程的精髓,以行业岗位为主,实施适合的教学方法

(一)分析课程,把握课程的精髓

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对学习者的未来,定位其宏观的人才类型,课程目标则是面对人才在未来社会中的职业定位。课程目标要比人才培养目标更具体化、职业化。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下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职校教育,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动手实操能力,将整合每门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逐步向广泛性、综合性、辅、实用性方面发展,加大实践环节而缩小理论课时的需要,要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将理论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化为实践技能。课程整合为多个项目或任务,调整理论和技能并重,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只有成体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更好地解决生活和生产的实际问题,日常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带领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着重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体系。

(二)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实施适合的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理念和内涵强调是能力性、实践性,职业性课程的模式是强调与工作结合、与职业结合,课程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强调灵活性、多样性,课程的规模:趋向小型化。根据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课程分析整合,精心制定为五个项目(项目一:平面图形画法、项目二:组合体三视图、项目三:机件的表达方式、项目四:零件图画法、项目五:识读机械图样)。项目教学法,对授课教师来说,课前准备阶段工作比传统教学工作更多,更耗时间和精力,课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机械制图采用项目教学法,以相应的模型、零件为载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学习、完成项目后进行项目成果评估。

三、小结

职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根据不同的专业岗位特点,把握不同课程的特点,选择具有合适、针对性的岗位教学方法与技巧,有着更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第8篇

【关 键 词】 机械基础;教学设计;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所必需的机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参加技能鉴定,提高全面素质,增强职业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传统的《机械基础》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课题组通过各类教师讨论会(专业教师、基础课程教师、兼职教师等)、深入企业施工一线调研走访等形式,征集专业课教师和施工一线工程机械技术人员的宝贵建议,考虑学生技能鉴定需要的知识点等,总结前两级学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以工作岗位需求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材编制、教学内容、实施性教学大纲修订、教学课时进行有效的调整和选择。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一)以工作岗位需求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首先,认真进行企业调研,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就业方向通常为各大型工程机械企业的工程机械和工程机械配件的操作、运用与维护,管理销售及售后技术服务等。按照工作岗位所应完成工作任务来了解所需的各项技能。然后,针对毕业生选取适合的工作岗位,将该岗位所涉及的理论与实践的内容进行梳理编订,制定满足该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根据所需技能的特点,设计全新教学模式。经过不同阶段的学习,学生最终可以达到部分岗位顶岗实习的目标和需求。真正发挥提升理实一体化的作用。

(二)稳定学生情绪,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更多的是以课堂为中心,辅以不成比例的实验或实训类的课程,学生不“知其所以然”,自然就无法真正“知其然”。如何由教师的一言堂转变为学生能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课程建设小组各位教师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针对学习单元内容、教授班级、专业的迥异,将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行动导向教学、问题探究式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操作与理论教学理实一体化等各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思路,真正做到“做中学,练中学,学中做”,学以致用。其目的只是实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三)密切联系实例,将学生兴趣持续下去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那么,如何把这种兴趣持续下去,这就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

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将学生兴趣持续下去,使学生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兴趣的持久性。

如在教学齿轮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会在上新课之前,先给他们看一个图片――三国马钧所造的指南车,告诉学生,他就是用这个东西在大雾弥漫的战场上打败敌人的,在学生的注意力被调动后,马上引出正题――这个车就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然后让学生想想生活里还有什么东西是有齿轮的呀?学生会热烈地讨论“钟表、水表、汽车”等等,教师夸奖他们喜欢思考的同时,告诉一些他们不清楚的,如汽车里的变速器里的行星齿轮结构,车床主轴箱里的齿轮结构等。同时给他们看大量汽车、飞机、轮船、机床等机器中齿轮的图片,在大量的实例面前,教师勿需多言“同学们,这章很重要呀,齿轮很有用呀”,学生就已经领悟了“齿轮的设计与制造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机械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在工业发展中有突出地位,齿轮被公认为工业化的一种象征。”课堂效果很好。

(四)结合后续专业课,争取兴趣的发展性

《机械基础》是一门从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专业基础课程,故授课中还应注意其承上启下作用 ,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知识的相互联系,启发学生将相关联的知识结合起来综合学习,对学习过的知识及时复习,温故而知新。争取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性。

授课中遇到学生在后续专业课中将会用到的知识时,要特别强调,提醒学生注意。如讲授向心角接触轴承的两种安装形式时,强调正安装和反安装在后继专业课程《土方机械》等将会应用;讲授形位公差的标注时,联系《CAD》的相关内容。这样,当学生在学习《土方机械》《CAD》等专业课相关内容时,将不会无的放矢。各学科知识的相互综合,有利于学生灵活应用各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把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浓厚兴趣继续下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及模块化处理

课程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该课程是否能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发挥应起的作用。课程建设小组的教师,熟悉本课程内容,在教研活动中与基础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探讨,充分了解涉及的前段和后继课程,对将要教授专业的所有课程进行了较清晰的系统了解。结合企业调研中的岗位需求,与兄弟院校开展合作,于2012年8月由人民交通出版社编制出版了新教材《机械基础》,同时灵活制定出实施性教学大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系统了解各个专业的课程,具体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

对机械和机电专业,会同期开设专门的《金属工艺学》,专业课中有《液压和液力传动》课程,因此制定这2个专业的实施性大纲时,就可以把《金属工艺学与热处理》和《液压》两章完全删除,并且告知学生原因。

数控专业没有《金属工艺学》课程,“金属工艺学与热处理”这部分内容在本课程中就必须学习,但对他们的要求没有机械类学生高,故只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常用材料和基本热处理方法即可。

汽运专业学生,有《金属工艺学》课程,没有《液压和液力传动》课程,在制定大纲时需要去掉前者,但加入后者。“液压”部分的要求也低于机械类学生。

这样的课程安排,既防止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又可以节省大量课时,还保证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可谓一举多得。

(二)方便学生接受,制定教学顺序

为方便学生理解接受,打乱多年旧教材的教学顺序,重新制定教学顺序。按照从小到大:连接(零件)――机构――传动-轴系(零部件)――最后总体装配:减速器(机器);由浅到深:机械零件的结构、特点、应用――机械零件的精度与技术测量;由动到静:由机械部分到材料部分。学生在理解上可以更好地由直观到主观,由易到难,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接受,不会产生畏难情绪。

(三)教学内容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注重理实结合

“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在新编排教材中,本着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基本原则,采用大量生动形象的实例图画,注重生产和生活实际与机械基础知识点的融合,练习计算等通过“卡通小蚂蚁”的归纳总结、例题导入,活泼地实现教学意图,并首次将“常用量具测量”与“机械零件的精度”归入一个模块单元,知识难点的有机结合,克服教学难点。

(四)按“出口”定方案,简化《工程力学》的学习

考虑到现阶段学生毕业生的岗位性质,《工程力学》中的相关计算可能用途不大,对专业课的学习亦无影响,所以,只需要讲授给学生最基本的力学基础,并且这些内容针对各个专业实际,在不单独使用专门章节讲解的专业中,可以将力学部分常识放在机械零件、机构、传动部分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中讲解:

如在机构运动简图学习中,介绍铰链等概念;在学习键联结时,简单解释剪切和挤压;在螺纹联结章节中,简要介绍拉伸和扭转等概念。这样不仅能节省大量课时,而且很利于学生对抽象力学概念的理解和接受。

(五)根据学生状况,有目的地删减或增加部分内容

在教学中重点强调最基本,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简化原理阐述,剔除无用的陈旧内容和繁冗计算。讲究针对性、实用性和直观性。

为方便各个专业学习,故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分为除绪论外七大单元:绪论、连接、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零部件、机械零件的精度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力学。其中将“机械零件的精度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和“力学”部分划为带“*”部分,各个学校、不同专业,可以视具体情况灵活选用。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及多元化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要求对教学方式进行大胆变革,教学方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授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建设小组坚持育人为中心,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形成了一套以形象式、启发式、问题探究式、小组讨论式等互动式教学为主,以多媒体动画、图片演示、模型演示、实验课、习题课等为辅助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注重多媒体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的理实一体化结合,有效调动了学生的自学与创新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

(一)了解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充分了解学生,与学生互信互动是课堂传播知识的良好途径。课程建设小组成员教学中坚持首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并了解和掌握基础较好的学生和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思想动态、身体状况、个人爱好、家庭境遇、在校表现及社会活动情况等,合理分配学习小组,为学习中的互信互动建立良好基础。

(二)充分利用绪论课,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潜能

《机械基础》是本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绪论,是这门学科的伊始。首先,教师简单讲解机械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机械,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中国谈起,远在五千年前,我国就使用了简单的纺织机械;晋朝的连机碓和水碾就是应用了《机械基础》中提到的凸轮机构的原理。再到世界:到国外――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的建成也是使用了机械工具。

从古代公元前2500年,欧亚地区使用两轮和四轮的木质马车就是机械开始谈起,讲到到现代:航天飞机、焊接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等等。最后回到现代日常生活,自行车、钟表、冰箱、空调机、洗衣机等等这些都是机械。

这和以往传统教学中直接给出机械和机器的概念相比,学生克服惧怕心理,兴趣盎然,顺利为后期专业课程奠定了基础。

(三)采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演示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基础》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和生产现场紧密相连,涉及的课程和知识多,而且课程本身包含的内容丰富,初学的学生大多感觉凌乱、头绪多,甚至摸不清头脑,常常有学生会感觉不知如何学好本门课程。

针对本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在编制教材和电子课件制作中,课程建设小组大量应用各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照片、图片、动画、录像等形象手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采用启发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适当地设计一些教学环节,如适当的设问,诱导思维方向,以达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问题、积极回答问题的目的,营造出健康活跃的课堂氛围。

如在“凸轮机构”中对“易磨损”的特点,先问,“大家小时候,是不是帮妈妈绕过毛线吗?”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再看“绕线机构”的动画,让学生们通过思考及短暂的课堂讨论来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一环节之后,学生的脑海中已经有了相关的知识及概念,这时老师再剖析上述问题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格外集中,对知识的获取效果也较好。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自觉性,实践证明,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想象力、总结归纳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由于思维能力的提高,无形中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学习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一切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采用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在教学活动中极其重要,它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参与性及创造性。大到整门课程、小到每一节甚至每个小知识点的教学过程,都必须精心设计,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采用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中,组织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教师的引导下,最终得出正确、合理的结构。这样做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师们在授课中注重与学生交流,经常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使台上、台下融为一体,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与学融为一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创造条件让优秀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研究成果。

(六)注重多媒体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的理实一体化结合

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主要为引导学生的方针,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将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中。根据课程需要和现有条件,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如在课程讲授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机械零部件陈列室,使学生对各类通用零部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讲授轴的结构设计时,组织学生观看轴系零部件的组成、组装动画演示及进行轴系零部件实物拆装,通过动画和实物拆装,熟悉轴上零件的轴向和周向定位方法及特点,明确轴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学会轴结构设计的方法。

平面连杆机构的绘制与观测实验、凸轮机构的观测实验、V带传动的安装、调试和张紧、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的构造与拆装实验、齿轮减速器的构造认识和拆装实验等都安排在专业教室内,实验操作与相关理论学习有效结合;理论难点部分:“机械零件的精度”与操作部分“常用量具测量”有机结合,即游标卡尺测内外径和检验孔轴尺寸精度、配合精度、外径千分尺测外径和检验轴尺寸精度不单独开设,分别与尺寸精度、配合精度理论学习设置为一个学习情境项目,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有效克服教学难点;金属材料的性能测试也与金属材料的性能理论设置为一个学习情境项目;渐开线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及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尺寸的计算练习采用行动导向,有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工程意识。

四、教学手段的改革及专业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建设

学校在教学资源上大力投入,教师积极应用有效资源,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配备齐全的专业教室和各个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投影机和大屏幕可以给学生明显的视觉效果;音频控制台可以灵活调节功放、音响等设备,可收到良好的听觉效果;视频展示台可以方便展示各类零件、实物的大小、颜色和形状。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满足学生全方位感知的需求,使教学生动活泼,学生认识深刻、记忆持久,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我们结合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开发研制《机械基础》多媒体课件。

积极采购必备实验设施,教学中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模型、实物、机械设计陈列柜、黑板等传统手段有机结合。

对于重点、难点内容,通过动画演示、机械设计陈列柜、模型、实物讲解、学生小组讨论,深入浅出,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图像和动画直观性强,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如教学凸轮机构、四杆机构等各类机构的运动,带传动、齿轮传动等各类机械的传动,螺纹连接的预紧与防松、齿轮诸多失效形式、轮系的张紧、轴承的内部结构、公差配合中的配合关系等等,均是教学环节中不易掌握的难点,也是教学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对没有太多实际生产经历的学生,很难通过想象加以理解,通过多媒体课件、三维动画的直观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顺利克服难点,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多媒体课件合理、有效的使用,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推动了机械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及有效激励

为适应一体化教学模式,考虑本课程在专业中的重要性及课程特点,突出课程学习中,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原则,课程考核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评价(即情境综合评价)+课程终结评价(即期末成绩)”,考试课60+40(分),考查课70+30(分)。建议机械类专业本课程为考试课,部分近机类专业如数控专业等为考查课。

(一)过程评价(情境综合评价)

过程评价(情境综合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团队协作情况、练习页完成情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四个方面。为体现学生为主体,评价主体引入学生、小组和教师参与。评价方式包含自评、组评、师评三种。对不同的学习情境,教师可对评价内容一栏各项的分值自行设置,总分70,可参考《成都铁路工程学校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暨课程标准机械基础》中具体给定的学习情境分别评价,再根据情境评价权重(%),即每个学习情境在所有学习情境(100分)中的百分比,综合计算出该课程的情境综合评价得分。

考试课的过程评价(情境综合评价)占总分的60%,考查课的过程评价(情境综合评价)占总分的70%。

(二)课程终结评价(期末成绩)

课程终结评价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性考核的方法。根据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和需要,课程终结评价(期末成绩)采用笔试,由教务科统一组织,安排在该课程结束后或学期末,集中时间考试。笔试时间一般为90分钟。

考试课的期末评价占总分的40%,考查课的期末评价占总分的30%。

(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这样的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中心的考核体系,有效激励学生在《机械基础》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实现大纲中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鲁昕.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讲演[J]. 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2014.

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钳工装备;机械课堂;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150-02

1 前言

目前在中职机械课堂实训中,机械、数控等机电类专业的实训内容都有钳工技术的培训内容。钳工是机电类专业各个技术培训开展的基础,对中职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中职教师应当重视机械课堂钳工的实训教学,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来辅助教学,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钳工装备是中职学生开展机械技术培训的重要工具,将钳工装备应用到中职机械课堂的实训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帮助中职学生了解钳工技术,开展钳工技术培训,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掌握钳工技术,从而有效地提高中职机械课堂实训教学的质量。因此,中职教师应当认识到钳工装备教学应用的重要性,并且积极应用钳工装备来辅助中职机械课堂的实训教学。

2 钳工装备在中职机械课堂实训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强化中职学生基本功训练 钳工装备在中职机械课堂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中职教师有效地强化中职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帮助学生打好钳工操作技术的基础。钳工操作技术是一门手工操作技能,它的开展需要中职学生通过手工操作来完成,再加上钳工技术是中职机电类专业的各项技术学习的基本技术之一,对中职学生的机械课堂实训教学和各项技术的学习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中职学生只有打好基础,熟知并掌握钳工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更高层次技术的学习。中职教师应当积极应用钳工装备来辅助中职机械课堂实训的教学。

以钳工实训操作中的“锯削”基本操作技术为例,首先,在锯削操作开始之前,学生需要准备并检测好锯条、锯齿、锯弓等多种钳工工具。工具准备完成之后,需要将锯齿的齿尖方向控制在前方朝向,与此同时,安装在锯弓上面的锯条,固定锯条的力度和松紧程度应当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既不可安装得太紧,也不可以安装得太松,等这些基本钳工工具安装和设置完毕之后,就可以进行锯削的操作了。在进行起锯时,锯条一定要控制好垂直于施工的表面,锯条的角度要与施工表面的夹角控制在90°左右。在进行锯削过程中,对于适用的力度和频率也是需要格外注意的,应当将锯削的力度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切不可为了急于求成而过于加快速度,使得锯削效果适得其反,严重的还会影响到操作安全。而对于操作的频率,应当将来回的频率控制在2秒钟一次即可,同时注意腿法、手法、目测方法的纠正与训练。从以上的锯削基本操作训练中即可看出,钳工装备是中职学生钳工基本功实训教学的基本前提,对中职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钳工装备在中职机械课堂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激发和提高学生对于钳工操作技术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让中职学生能够在愉悦环境下进行钳工实训技术的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中职机械课堂实训教学的质量。中职机械课堂实训教学的重点在于实际的训练,需要学生通过自主进行操作实验才能够完成技术学习和培训,因此,学生的自主操作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生的机械课堂实训教学学习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的影响,学生对钳工操作技术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其课堂培训学习的效率和主动性自然也会相应地提高。因此,中职教师要想提高中职机械课堂实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钳工装备在中职机械课堂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很好满足这一点,钳工装备的丰富性和实用性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降低对于钳工技术的学习难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提高对于钳工实训技术的学习兴趣。另外,钳工装备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于钳工操作技术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让学生能够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机械课堂实训的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机械课堂实训学习的质量。

3 强化中职机械课堂应用钳工装备教学效果的措施

强化实训与钳工装备的结合 教师要想有效发挥钳工装备在中职机械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就应当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强化机械课堂实训与钳工装备的有机结合,让钳工装备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机械课堂实训教学中。中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强化课堂实训与钳工装备的结合。

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中职机械课堂的实训教学重在实践,教师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掌握钳工等实际操作技术。而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可以很好地达成这一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能够将中职机械课堂实训教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能够自主使用钳工装备在完成培训操作,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钳工操作技术。

2)强化综合培训。现代中职课堂实训教学中,钳工操作技能涵盖了非常多的操作技术,需要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中职教师可以利用钳工装备来辅助教学,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强综合培训效果。

优化教材和创新教学内容 教师要想很好地应用钳工装备来辅助中职机械课堂的实训教学,必须优化中职机械专业的实训教材,创新教学内容,让中职机械培训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从而有效地强化钳工训练效果,提高学生对于钳工技术的学习兴趣。在目前中职机械课堂培训中,普遍存在着教材内容过于陈旧,钳工技术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和科技的发展等问题,再加上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化、数字化等机械加工方式的不断兴起,使得中职机械实训教学中,教师往往对于机械自动化加工相关理论和技术讲解过于重视,而对于钳工这一类的手工操作技能培训则重视不足。这使得钳工这种基础的手工操作技术与中职学生的机械课堂实训教学距离越来越远,进而对于学习钳工技术的学习兴趣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中职教师要想提高中职机械课堂实训教学质量,应用钳工装备来辅助教学,要做好教材的优化工作,提高对于钳工操作技术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并且积极做好调研工作,把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科学合理的设计中职学生的机械实训教学内容,使其与时俱进,让学生认识到钳工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并且不断地提高对于钳工技术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中,详细地向学生介绍钳工装备的种类和使用方法技巧,让中职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强化对于钳工装备的使用认知。

4 结语

综上所述,钳工装备在中职机械课堂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好的帮助作用,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思想认识,从而有效提升学习质量,增强中职机械课堂实训教学效果。

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机械;课程体系;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82-02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课程是从生产一线和职业教育的需要出发,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机械类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积极探索和开发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机械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和教材不适应。目前机械类课程的教学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涉及的检测技术、机械维修、零件加工质量控制等内容,学生难以理解,严重限制了机械类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再之,目前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在针对性和实用性方面不能适应对中职生专业知识、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因此需要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制。

2.评价体系不合理。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依赖于固定的百分比——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各按一定比例计入总评。但这样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过于片面,对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期间的表现不能客观、灵活、全面地给出科学的评价。建立全面、有效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机械类课程体系的开发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机械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课程建设需求,结合职业学校实际情况,笔者提出机械类课程开发与实践的一系列新思路:建立系统性实践教学及评价体系,强化实践与理论的联系及融合;根据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课堂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的整合;构建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模块化、层次化、综合化的课程模式,优化机械加工课程结构。结合学校具体教学环境及机械加工企业工作过程,将课程转化为五个工作任务进行实践教学。例如:在“常用测量工具的知识和使用”中,要求学生掌握几何测量的基本概念,计量器具基本技术性能指标,测量方法的分类,量块、游标尺、千分尺的正确使用,机械比较仪的工作原理及项目报告填写和记录方法。在“零件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中,要求学生知道表面粗糙度的概念、标注方法和评定参数;能进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掌握表面粗糙度对零件的加工、使用性能的影响的知识等等。改革方案还要求达到理论课内容与相应任务项目的紧密对应和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看实验、记结果”,转变“做实验、重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到工作任务实施的相关准备、工作任务进行、任务分析和效果评价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并灵活运用,从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力争做到知识的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针对当前机械类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考试评价重视了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纽带作用,把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及其评价纳入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明确其份额。通过任务项目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方式,开展理论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工作任务项目单项评价+工作过程综合评价”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将上述评价结果与学生平时考勤、作业评价结果、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综合评价相结合,完成教学质量的基本考核。

三、机械专业课程理论体系的实践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由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构成。文化课程类包括政治、数学和体育等课程。文化课程是机械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学习专业和提高文化素质的需要。工具课程类包括英语和计算机课程。随着科技发展的信息化、国际化,外语和计算机作为一种必不一可少的工具已日益突出。外语应全面加强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我校在教学管理中已明确要求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需获得全国计算机操作者等级证书。能力培养课程类包括法律基础、职业道德、经济管理、公文写作等课程,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选修其中的若干门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2.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理论课的设置应以“适度和适应”为标尺,既不能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广搏,也不能片面追求单一职业技能的精深,应尽力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时间中发挥课程学习的最大效益。机械类专业的理论课程,包括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模块、机电测控模块和数控技术模块、基本技能模块。

3.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理论课的课内实验、基本技能课、专业技能课、集中实践、毕业设计与实训等。各实践教学环节应达到的技能要求:钳工技能实训要求学生掌握钳工的基本技能;金工实习要求学生掌握热加工的基本方法、特点和作用;机加工技能(车或铣)实训要求学生掌握车床(铣床)操作;机床精度检测要求学生掌握普通机床精度检测方法及仪表使用;数控编程与操作要求学生掌握数控编程方法及数控机床操作;生产实习要求学生了解生产现场的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及典型零件制造的全过程;机械零件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基本设计和计算方法,会使用手册查阅参数;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典型设计、数控编程、机床调整及维修技术,得到较为全面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

四、机械专业课程实训体系的实践

将每门机械课程的实训分为认识性实训、验证实训、设计性实训三大模块,基础性实训构成逐次递进的关系,实训教学时数为占总教学时数的65%,实训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化:实训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由“能做”转为“会做”,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置。

1.增难减易。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训,使学生通过做机械装配、维修等基础性实训,掌握常用仪器及设备的使用方法,培养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训,例如:设计、组装、调试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

2.鼓励引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现成的实训内容、步骤、要求等质疑问难;鼓励、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和解题途径;并能从中优选最佳方案和途径:鼓励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并深入思考其本质,激发灵感,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的培养纳入实训教学内容体系,更重要的是贯穿渗透到实训教学环节中去。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训课教学要精讲多练,在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教师则要重视兴趣激发、思路开发、方法引导、安全教育、作风培养等,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而实训方案的制定、具体实训操作,直到实训结果的处理和总结等,凡是能够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的问题,尽量让他们独立完成。

4.开放教学。培养选拔责任心强、学习基础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尽快掌握训教学的基本目的、要求、规律、特点和方法,担任实训课“小教员”,从而培养和发挥他们的兴趣与特长,一方面,实训室对学生开放,不论自习、业余时间,学生愿到实训室做实训,搞小设计、小发明、小革新、小制作等,都要予以热情接待、指导,并提供保障条件;另一方面,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乃至社会课堂结合起来,组织课外参观见习、技术创新、实训课学习方法交流、创新成果评奖等活动,拓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空间。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不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知识的生硬重组,而是对教育理念的重建和更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人才本身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重塑和完善。只有学校、企业多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和合作,从整个课程体系着手,在教学中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才能实现改革目的,而改革的成果必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具备相应的机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玉平.高职高专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新余高专学报,2009,(4).

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非机类 《机械制造基础》 教学实践

1.引言

地方工科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面向工程、强化实践、贴近需求”,地方工科高校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据统计,近几年来,我校会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于制造类企业的占就业学生数的比例均在70%左右。为适应这一新形势,我校对一些非机类专业例如工商管理、会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开设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机械产品生产的一般过程,掌握一定的工程基础技能和实践知识,在处理专业问题时具有良好的机械制造知识背景。这样,本课程和先修课程《机械制图》,以及金工实习,便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工程素质培养体系,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今后从事制造业相关工作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普遍感到非机类专业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兴趣不强,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较差,存在教学吃力、教学效果不佳等状况。我在从事非机类专业《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实践中探索和总结经验,供大家参考。

2.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

非机类《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多,覆盖面广,包含机械工程材料、机械零件、金属切削原理、机械加工工艺、先进制造等方面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把这些内容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课程内容的构建应该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重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在本课程内容构建中,我们紧紧把握“基本工程素质教育”为目的,确立了以“机械工程材料选用、机械零件基本概念、零件加工方法、机械加工工艺”为课程教学主线,建立了符合事物认知规律的教学体系。在具体教学内容上,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特别是应按学生实际工作需要,对课程内容有所取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例如: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毕业之后工作岗位不可能是一线的机械类技术工作。因此,在保证基本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从管理而非设计专业培养的角度,在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机械加工工艺、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内容予以增加,降低了机械零件、刀具角度和夹具等方面的难度和深度,这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相适应的。

3.以增强教学效果为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对于非机类专业学生来说,主观上由于专业的原因学生对这门课兴趣不是太浓,客观上非机类专业特别是文科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稍差。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感到抽象、难学,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增强教学效果,是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3.1重视绪论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动力。

对于一门课程来说,绪论是学好这门课程的“触发器”,绪论的教学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合理的绪论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本课程的内容和学习好本课程的重要性。在本课程绪论教学中,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我国机械制造业的过去、现状和发展方向,并对比国外的先进制造业,学生会被屏幕上丰富多彩的画面和生动的内容所吸引,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了解了我国与国外先进制造业的差距后,学生会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深入讲解本专业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对于工业设计专业,在讲述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关系时,类比了建筑学和结构学的关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工业设计和制造业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本课程的动力被调动起来,为整个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非机类学生来讲,本课程相对其他课程是抽象而枯燥的,所以应该采取更灵活、更活泼的互动式教学方式。例如根据管理类、艺术类学生的思维特点,可以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提出一步一步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教师在讨论中注意引导和辨析,讨论结束后,应当归纳与总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对于非机类专业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3把握认知规律,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

引导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启发之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事物的方式去认知事物。引导式教学更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能够较好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铁碳合金材料性能时,首先对优质碳素钢、普通碳素钢、低碳钢、球墨铸铁等不同材料的轴类零件的强度、刚度、耐磨性,以及性价比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再讲解各种材料的功能和应用范围。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易于接受,对所授知识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3.4多采用实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与实际工程密切相关,可以较多地采用实例教学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解机床的结构时,可以采用实例教学法,带学生到实验室,针对具体的机床进行讲解,效果更理想。

4.以学生为主体,不断优化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等特点,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教学活动中如果由于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对所讲授内容不熟悉、理解不深刻,反而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些青年教师把所有内容都放入课件中,讲课仅仅是从原来的“背书”改成“念书”,上课时一味播放课件,学生毫不动脑地看热闹,多媒体教学成了讲稿演示。另外,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进度快的特点,如果不注意教学策略和方法,非机类学生可能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的关系,优化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非机类《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活动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该考虑本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结构。在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图片、视频等媒体,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活泼性。例如在讲授铸造工艺时,我播放了多种铸造工艺的教学视频,在每种视频后对每种铸造方法的特点和使用场合进行了归纳与总结。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使教与学更加轻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另一方面,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与学生的互动,防止出现“学生盯着多媒体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教师要经常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讲解,用眼光与学生交流,感受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反映和表现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用积极的双向交流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中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并不等于老师的主导作用就消失了。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立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非机类《机械制造基础》教学中,一方面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另一方面本课程内容繁杂,学生不容易建立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时刻把握教学目标,在教与学过程中的起到“领航员”的作用。

5.科学制定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必须结合本专业、本课程的教学特点,能够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对于非机类《机械制造基础》考核中,除了传统的考核方式外,设置了小论文形式的考核方法。这是考虑到《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对于非机类专业,没有相应的实验课和课程设计,利用小论文能够考查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考核小论文中,安排每组3-4人,对一零件加工工艺进行设计和编写,对于非机类学生来说,难度不小。但是学生经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甚至有的学生到机械学院找同学请教,基本完成任务。从考核结果来看,学生完成情况良好。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6.结语

作为工科院校非机类专业进行工程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机械制造基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针对非机类专业学生特点、本专业课程体系特点和课程本身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素养,为他们以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立光,张锦瑞,卢育红.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8):26-28.

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第12篇

技工院校生源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综合素质偏低和厌学的现象,尤其体现在数学这一学科上,给教学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在学习专业课程或在技能训练中,经常会遇到根据各种几何图形来计算有关角度或长度尺寸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离不了数学计算和数学作图,因为数学作图知识比抽象的理论知识更直观,以动手操作为主,如锥形工件等有关公式的由来,机械加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通常可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针对这些现象及数学在机械类班级中的重要性,数学怎样才能更好的应用到机械类专业课程中。因此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内容学习解三角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到熟悉,使学生深刻意识数学知识在机械加工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及价值,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使专业知识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良效。机械加工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几乎所有的技工院校的机械类专业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便开设机械加工课程。它是以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为理论基础,要求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必须具备初等几何,特别是立体几何的基本知识,对机械类专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机械类专业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技工院校的机械类专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少与初中相衔接的内容、数学容量大,所占课时数多等等。为了使机械类专业与数学更加紧密的结合,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实行必要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数学教学方法的革新、提高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评价的调整等等,下面就解直角三角形结合机械加工问题课堂教学研究与大家探讨。

1 新课程理念下技工院校教师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众所周知,进入技工院校的学生成绩普遍不好。他们在学习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其数学课的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同时伴随技工院校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再三调整。作为重要一门文化课程的数学,教材一改再改,难度不断降低,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推陈出新。面对如此现状,技工院校数学教师应该走一条什么的道路?仍是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注重公式、定理的演绎论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上,很少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展开,导致学生认为数学与专业没有多大的关系,学了也没有多大用处。因此,教师尽可能结合专业特点,开发切合学习内容的课例。笔者认为在课堂中很有必要结合专业知识设计实例,“够用”的尺度应该是培养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的能力。正视技工院校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结合所教专业的特点,使数学课在技工院校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在机械类专业数学课堂中引入与专业有关的机械加工问题实例必要性

单从知识来看,数学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又不乏趣味性,教师若以探究式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尽量以实例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情境增强数学的应用性,并多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因此,教师尽可能结合本地、本校及专业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发生动有趣、结合专业内容的实例,使数学课在技工院校教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实现配合专业课教学。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地寻求与专业相关的数学问题,利用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背景作为数学教学的背景。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课教学中,经常接触专业学科中的问题,了解专业技能中需要的专业知识,熟悉专业问题解决中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这种教学形式,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的枯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锤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分析技工院校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结合专业的特点,配合专业课程教学,积极改革文化课教学,在机械类班级数学课堂中引入与专业有关的机械加工问题实例是必要的,是值得数学课教师共同研讨的一个教改问题。

3 课堂中引入与专业有关的机械加工问题实例的做法与效果

3.1 笔者在“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过程中,在机械类班级1101班、1109等课堂中引入与专业有关的机械加工实例,主要以构造直角三角形为主要工具点,通过直角三角形的解法,体现了机械加工对象的几何计算法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掌握直角三角形各边角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解直角三角形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不但让学生达到学习目的,而且使学生解答专业课题目时学会了如何添加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比如在加工和测量锥形工件时,经常需要作图添加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出圆锥半角,达到解题目的。下面就课堂教学中具体的实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比如:加工和测量锥形工件问题。如图1用转动小滑板加工锥形工件时,圆锥半角■的计算。在通过锥形工件轴线的截面内,两条素线间的夹角α称为圆锥角,圆锥角的一半,即■称为圆锥半角,其中D为锥形工件的大端直径,d为小端直径,L为锥形部分的长度。

在车削锥形工件时,通常可用转动小滑板的方法加工,此时,需把刀架小滑板按工件的圆锥半角■的要求转动一个相应角度,使车刀的运动轨迹(走刀方向)与所要加工的圆锥素线平行。如果已知大端直径D、小端直径d及锥形部分的长度L,在图1中,可过A点作AEBE,构造出RtABE,有AE=L,BE=■,∠BAE=■,则tan■=■=■=■,如果已知锥度C,由锥度公式C=■得tan■=■。在生产实际中,当圆锥半角 ■

比如:加工和测量燕尾形工件。如图2所示燕尾槽和如图3所示燕尾块统称为燕尾形工件,它们都由两个斜角为α的斜面组成。机床上常利用这两种互相配合的零件做相对滑动,来达到控制其他零件或机构做准备直线运动的目的。

燕尾形工件的槽底及槽顶宽度是配合中的重要尺寸,精度要求较高的燕尾形工件,其中宽度M或N可用精密圆柱和游标卡尺来测量。测量时,把两根直径均为d的圆柱放在斜角的根部,然后用游标卡尺测得实际尺寸E或F,而E或F的理论值则根据图样要求的尺寸,经过计算得出。

根据图4、图5所示,连结OA,则OA是∠A的平分线。连结O与切点B,则OBAB。构造出RtOAB,由图知E=M-d-2AB,F=N+d+2AB。在RtOAB中,∠OAB=■,OB=■,cot■=■,ZE则AB=OB cot■=■ cot■。所以 E=M-d-d2AB=M-d(1+ cot■); F=N+d+d cot■=N+d(1+ cot■);若α=55°,则cot■=cot27°30′=1.921,所以E=M-2.921d,F=N+2.921d。在课堂中引入与专业有关的实例,体现了数学课在教学设计形式上突出专业特色,在兼顾原教材实用问题的选取情况下,在本专业中选取应用问题,教学中尽量实现数学课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体现专业特色,把简单化的数学应用问题,还原成实际专业背景下的具体应用问题。把握数学知识在专业课程及专业技能培养中的应用,彻底打散数学课程体系,使数学课程真正做到配合专业课程教学。

3.2 一年多来,突显教学效果。对1101班(40人)与没有引入与专业有关的机械加工实例的1001班(38人)进行研究比较,通过师生交流会、评学评教,以及对这章节内容的学习兴趣、学生接受能力、考试成绩合格率,进行调查、问卷、考试、观察、对比,从以下数据(如图6)可见有着明显的差异。

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第13篇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摘 要】根据工程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结合目前的教学现状,探究探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方法,通过优化教学内容、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方法、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方法以、课程考核方式及项目化机械设计题库设计五个方面的研究探索,提出了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课程目标;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基础》是面向机械和近机械类工科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在高等院校课程体系改革中形成的一门集工程力学、工程材料、热处理工艺、机械零件毛坯成形和切削加工技术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是学生刚从大一学习的纯理论知识如数学、力学、物理等转向实际应用的综合学习及实践的重要课程[1],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学生由理论基础学习通向专业课程学习的桥梁和纽带,了解和掌握工程实际设计计算的开端[2]。高等学校的工科类专业基本都开设此门课,在各个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如图1所示。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学校的材料、生物、热能与动力、土木工程、精密仪器、真空、过程装备等绝大多数近机械类工科专业都开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本身所涉及的知识面广,理论性强,与实践结合紧密,它不但要求综合运用材料力学、理论理学、工程材料、机械制图、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等相关知识来进行产品设计,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产品设计创新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3]。

1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不但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求他们具有较好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设计出符合社会需求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好产品[4]。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协调的现状,2009年10月开始,教育部先后召开了3 次研讨会,并确定实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开展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卓越工程师应该具备以下基本九项品质:(1)超强的工程分析能力;(2)较好的动手能力;(3)较好的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4)较高的伦理道德标准以及职业素养;(5)较好的应用和更新知识的能力;(6)持之以恒的学习能力;(7)较好的商务与管理技能;(8)一定的领导才能;(9)良好的沟通能力。同时,还应该兼具以下四个特质:(1)正确理念的坚持或自我否定的勇气;(2)对局部或整体工程价值的科学判断力;(3)对权威工程学术或工程技术独到的批判力;(4)优秀民族工程文化传承与世界先进工程文化吸收的责任感。只有具备了以上九项目品质和四项特质的工程师,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卓越工程师。

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本身所涉及的知识面广,理论性强,与实践结合紧密,它不但要求综合运用材料力学、理论理学、工程材料、机械制图、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等相关知识来进行产品设计,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产品设计创新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目前,各高校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主要由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组成。大部分院校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讲解,尽管大多已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程开设初期,多媒体丰富的画面确实可以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但是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学生便会感觉课程内容的枯燥零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

随着高等学校各专业招生人数的增长,导致很多高校的基础硬件教学设施不能充分地满足学生实验要求,影响了学生的机械实验认知教学效果,进而导致学生在理论课堂教学中不能很好地理解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失去课程学习的兴趣。作为《机械设计基础》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课堂教学,随着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以及课时精简,导致更多时候教师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3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法

2010年合肥工业大学成为全国61所高校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为了配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针对相应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与方法研究”项目纳入学校的2013年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主要研究解决如何针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实施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本次教学改革项目负责人,根据教学的安排,首先在合肥工业大学2012级生物和力学两个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试点。针对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机械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首先进行课程教学方式、手段及考核等调研,发放了80份调研表,收回有效调研表62份,调研的结果如下图2所示。

从以上调研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初始学习兴趣及期望值都保持较高的期望,但也存在担心因为基础学不好的因素。针对情况,作者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

3.1 优化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包含了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两部分内容,主要内容是研究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现有的教材,为了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致使该课程内容多,知识点散,且大多数偏重于理论分析,未考虑到近机类专业学生的先修课程开设不足的实际情况。例如带传动受力分析或齿轮传动设计的推导公式过于冗长,对于近机类专业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一些复杂的的理论推导及证明予以删除,重点强调公式的实际应用。增加工程实例的讲解,同时把课程设计相关内容分解成若干任务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设计中。

3.2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及实施

作为一门机械设计方面的基础课程,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与分析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为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前四项品质奠定基础。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引入“小课程设计教学”,根据课程教学的主要章节和教学的先后顺序,针对性的安排多个“小课程设计题目”,利用小课程设计作业将课程教学任务有机组合。

3.3 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方法

实验教学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通过试验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能够使学生对于所学内容获得感性认识,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场实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参观机械零部件陈列室或实习中心,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对照实物进行讲解,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对于比较复杂的部分,例如轴系结构的设计,可首先组织学生现场观察后亲自装拆,增加感性认识,然后再进行课堂讲解,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

3.4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得到学生的支持,受限于现状,学生在学习期间最为关注的仍是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如果不研究配套的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措施,将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挫。因此,项目需研究针对教学方法改革涉及到的课程成绩考核方式,改变以往以一张试卷分数决定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考核方法。在原有试卷考核的基础上,研究加大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理论应用能力的考核,适应于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本次授课采用课堂讨论发言、创新机构设计、小作业以及卷面考试构成最终成绩,降低卷面分数的权重比例,使学生能够更注重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始终保持较强的学习兴趣。

3.5 项目化机械设计题库建立

为配合项目化大作业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依据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及课时安排,研究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项目化机械设计题库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项目需根据各章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研究设计一个科学的项目化机械设计题库,为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支持。

4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随着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及机械类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本课程的学时进一步被压缩,《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广泛性、传统的教学体系和学时的有限性就产生了矛盾。对于我校的一些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由于有更多专业课需要学习,只能将本课程的学时压缩,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吃力,授课教师也觉得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法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5]。

目前,本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所占比例极小。在我校,《机械设计基础》的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实验、课堂考勤及课堂表现)占30%。尽管以及逐步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但是由于平时成绩在教学评价中的比例仍然太小,所以实际上是不足以去反映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水平以及实际的学习效果的,而且这种评价方式也不足以去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的教学评价考核应该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能力考核为衷心,以知识考核为参考。在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机械设计基础》的考核方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借鉴及学习的地方,例如:台湾成功大学,作业、课堂讨论与小考占27%,期中考试两次(各占23%,共46%),期末考试占27%;美国普渡大学,课后大作业包括2次projects占40%(疲劳强度计算项目作业占20%,机械设计作业占20%),期中测试占20%,2次课堂测试占20%(每次测试占10%),期末考试占20%。

《机械设计基础》对于机械类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主要的课程,应该着重对其的教学评价,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包括课堂表现、作业项目、实验、期中及期末测试等方面。课堂评价(10%)主要考察学生平时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学生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及课堂讨论表现等方面;作业评价(20%);由于《机械设计基础》的实践性较强,除了教科书上的习题之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2-3次课后大作业,大作业可以结合实践性项目的进行布置,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20%)。课程考试评价占(50%)。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设计能力,达到课程教学目的。

5 结论

随着社会对于现代化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等个方面要求的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授课方式,学习内容及评价方法也一个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从五个方面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创新设计和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未来将根据前期的教学方法改革的效果评估,完善形成适用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方法和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瑞华.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深化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1,35:469-471.

[2]唐克岩,王振玉,宋黎.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7(9):118-120.

[3]杨可桢,程光蕴,李仲生.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田君,韩立发.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20(1):100-104.

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机械教学;机械制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8-051-1

所谓项目教学法是将传统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项目,以项目为中心,组织和展开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负责项目的全过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该方法是需要师生以项目为中心来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

机械专业是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修理各种机械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课程。

本文主要阐述了项目教学法运用的必要性,结合《机械制图》,阐述了如何在机械专业课中渗透项目教学法,不但锻炼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精神,而且也为广大机械专业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们之所以要探究在机械专业教学中渗透项目教学法的策略,主要是为了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和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已经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围绕学生进行的。

(2)不再只按照教材的章节去教授课程,确立项目并以项目为中心,课堂教学中不再单纯地传授学生知识点,而是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获取和巩固知识。

(3)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探索知识,教师应该鼓励在完成项目的同时,要从中发现问题并且共同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提高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巩固原来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探索寻找出新的方法,并达到掌握新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这里,我们主要以《机械制图》为例,谈谈在机械教学中渗透项目教学法的策略:

(1)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对学生目前掌握的情况进行了解,在完全摸清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章节难易情况进行设置项目,项目的设置应由易到难,在不断地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大所设置项目的难度,从简单读图掌握尺寸的标注到复杂的零件三视图的绘制等等。

(2)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学是师生之间共同交往和发展的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法,我们可以网络的优势,传播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点拨,调整知识反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进行合作,自主探索和发现问题,利用现有知识和求助老师来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和练习结果加以肯定和评价,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欣喜,一方面巩固了已有知识和探索新知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机械专业的兴趣。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以机械制图中轴类零件的分析为例,谈谈项目教学法是如何渗透到机械制图课中的。

(1)明确任务。在项目教学法中,项目的设置由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不能过于简单,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题的具体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都去搜集有用的信息,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对断面图和平键连接的画法进行理解并掌握,弄懂零件图的尺寸公差,会读轴类零件图的方法和步骤,从而弄清轴类零件的机加工工艺结构。最后小组进行汇报,教师进行评比交流。

(2)制定计划。当项目确定后,小组开始分别对项目进行讨论,各组制定项目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适当地向教师请教,教师也应该适当地引导,并且不断鼓励,边讨论边提问,使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实施计划。在制定好计划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各个小组根据目前所掌握的知识点,向全班同学讲解读零件图的方法和步骤及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结构,其他小组对该小组进行评判,教师加以总结,提出指导性建议。

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机械专业;螺纹;教学;对比

一、引言

技工学校中的机械类各专业的课程涉及到螺纹知识的比较多,《机械基础》、《机械制图》、《车工工艺》、《钳工工艺》这几门课都涉及到螺纹的学习。但是各门课对螺纹的侧重点不同。笔者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这几门课中有关螺纹的学习,做以对比和分析。

二、对螺纹教学的总结

这几门课程都有螺纹的基础知识。如螺纹的形成、螺纹的定义、参数、分类、螺纹的代号。对于这部分基础知识,是要求学生要掌握的,特别是螺纹的参数和螺纹代号,是一定要掌握的。如螺纹的公称直径是指螺纹的大径。而这些都是国家标准规定的,是需要学生记忆的。对于这几门课程中螺纹的不同侧重点我总结如下:

我们学校一般《机械基础》学的早些。因此,有关螺纹的基础知识,机械基础讲解的比较详细。我个人认为《机械基础》的侧重点在于螺纹的代号、标记和螺旋传动,其中螺旋传动是重点。螺纹的代号、标记是国家标准。这部分的内容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其内容枯燥,多属于需要记忆的规定;再加上图形简单,但是要求繁琐,因此,学生学习时觉得枯燥、没有学习兴趣,所以就不太在意,认为反正是国家标准有资料可查,懒得去记忆。在《机械制图》、《车工工艺》和《钳工工艺》的学习中螺纹的代号和标记都要用到,要让学生掌握着部分内容。所以在讲课时,我就找了螺栓和螺母,那实物和挂图对照起来讲。这样,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也好多了。课后要求学生多练习,并教给他们一些记忆的方法。

螺旋传动有普通螺旋传动、差动螺旋传动和滚珠螺旋传动等。普通螺旋传动是《机械基础》重点要讲的内容,其传动形式分四种。课本上以图表的形式给出,并且有应用实例,内容比较简单。而且可以用螺栓和螺母简单演示教学。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在结合理论学习,学习兴趣浓,也容易掌握。学生普遍觉得普通螺旋传动直线移动方向的判断比较难。可以通过多练习,多观察来熟悉这个知识点。差动螺旋传动相对难理解,要求学生知道传动原理,会计算活动螺母移动的距离和确定移动方向。滚珠螺旋传动简单了解就可以了。

《机械制图》重点在于螺纹的画法。对于螺纹的基础知识适当的复习就可以了。其中,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内外螺纹的画法和内外螺纹连接的画法。而难点在于螺纹紧固件的连接画法。内外螺纹的画法规定不难理解,只是比较的繁琐。学生往往记不住大径小径,那个该用粗实线,那个该用细实线画。对于内外螺纹画法规定,外螺纹大径用粗实线表示,小径用细实线表示,内螺纹的和外螺纹的相反。教学中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外螺纹的画法,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做适当的练习。在掌握内外螺纹画法的基础上,熟悉螺纹紧固件的连接画法。比如螺栓、螺柱、螺钉的连接。习题册上都有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学会画,完全熟悉这些螺纹紧固件的连接画法。

《车工工艺》重点在怎样加工螺纹。螺纹的加工方法很多,如滚压螺纹、搓螺纹等,而在一般的机械加工中,通常采用的仍是车螺纹的方法。《车工工艺》主要是讲在车床上加工螺纹。螺纹按牙型分类,可分为三角形螺纹、梯形螺纹、矩形螺纹和锯齿形螺纹。《车工工艺》分别讲解这四类螺纹的加工。重点讲解车螺纹的方法,车刀的纫磨和有关参数的计算等。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课堂上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技术要求,实习时具体应用操作,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掌握车床上加工螺纹的基本加工方法。普通车床加工螺纹,是传统的制作方法。加工前,学生需要确定螺纹的种类和相关的参数。因此,需要学生掌握螺纹的分类和熟记螺纹的螺距。具体的加工方法和车床上加工各种牙型的螺纹的具体操作和要求。学生在实习时会逐步的学习和掌握。

《钳工工艺》重点螺纹的装配。就是螺纹的连接,它是一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它具有结构简单、连接可靠、装拆方便等特优点。在机械中应用广泛。螺纹连接的主要类型有螺栓连接、双头螺柱连接、螺钉连接和紧定螺钉连接。重点讲解螺纹的装配方法,装配要点。同时,让学生熟悉和了解螺纹装配用到的工具以及这些工具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