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范文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范文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1发展数字经济的背景与意义

如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及移动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加速创新应用,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日益渗透,以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孕育出全新商业模式和经济范式,带动全球化发展步入以“数据要素”为主要的动力,对数字经济发展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的挖掘成为了当前各个国家最重要的任务,我国也不例外。数字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我国明确提出了要重点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党的报告中指出,要想实现数字中国的建设,发展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新兴产业,离不开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和实体经济四者的结合。我国在2017年首次将数字经济纳入两会报告之中,并且订下了要促进数字经济增长的目标;而2019年两会在相关的报告中又一次对强大数字经济进行了强调。国家层面对数字经济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分析

2.1数字经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能级有待提升

数字经济是一种融合性经济,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赋能,即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和社会领域,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作用正在显现,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三二一产业的逆向渗透特征显现,即第三产业数字经济发展迅速,而第一、二产业则相对滞后;数字经济在生产和消费的区域发展并不均衡。相关的资本大量涌入生活服务及消费方面,而在核心技术环节的应用与相较于发达国家还有着很大的距离。

2.2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能力仍需进一步挖掘

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和领域的深入融合,是促进我国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但目前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仍存在以下障碍:一是利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面临较高壁垒。囿于数字化改造初始投入和追加投资成本大、回报周期长、试错成本及风险大,企业内部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等因素,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的动力仍显不足。二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快、体量小。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的发展迅速受到自身规模的限制,对于经济发展无法起到预期的支撑作用。三是相关技术的作用滞后性强。数字技术的发展会诱发生产模式和方式的改变,还可能对一些传统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这就需要相关的组织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后才能够得到数字技术的正向收益。

2.3核心技术、设备和标准等受制于人,数字人才面临结构性短缺

我国数字经济领域核心技术、设备和标准等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观。美国制裁中兴、华为事件更提醒我们,核心技术、设备和标准受制于人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最大隐患。随着数字经济转型在各个行业中的推行逐渐深入,对于相关技术的应用也愈加广泛,劳动力市场对数字人才需求会急剧增加。一是各层面数字顶尖人才及兼具行业经验的跨界人才供不应求,远未满足当前数字经济融合产业的发展需求;二是数字人才主要分布在传统的信息通信基础产业,新兴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等领域数字技术人才短缺;三是初级技能人才培养跟不上需求,相关教育培训滞后,导致初级人才难以成长为高级技能人才。

2.4局部过热现象突出,放大实体经济风险

一方面,近年来数字经济第三产业,尤其是生活服务领域出现发展过热现象并引发诸多问题。资本市场对娱乐、送餐、直播等低技艺需求的有关行业的期望较大,就2016年来看,与餐饮有关020企业的融资超过了三十亿美元,“资本入冬”之后有数千家凭借“烧钱”维持的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相继倒闭。在另一方面,对于数字经济来说,其行为、主体、环节相对比较复杂,其联系也就更加紧密,所以当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时就可能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例如互联网金融中风险的潜在性和隐蔽性导致参与者不能够及时进行判断,当风险发生时,整个的金融体系都可能受到威胁。

2.5数字经济市场发展秩序急需规范,政府治理能力和方式亟待提升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对经济社会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一系列治理难题。传统经济活动中尚未解决好的问题在数字经济时代又被进一步放大。新老问题交织叠加进一步加剧了治理复杂性。一是制度规范明显落后于市场发展,数字经济市场乱象不断显现。一方面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线上线下问题聚合交错,线下不规范问题在线上被快速复制放大。另一方面新型经营不规范问题持续涌现,而政府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先发展后规范现象。二是政府数字经济治理能力及方式亟待优化创新。一方面数字经济突具跨领域与跨地区发展特点,条块化与属地化分割的传统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其跨界融合发展的新态势。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新业态迭代迅速,同现有法律滞后矛盾愈发突出,给监管与行业规范发展带来问题。同时,治理对象数量庞大、违规行为类型多样化,事前审批为主的治理方式和靠人力集中检查的治理手段难以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需求。

3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生态体系构建建议

3.1构建数字经济创新体系

我国应当着眼于前沿科技,从而发展高端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所占优势较大的技术,对“核高基”等薄弱部分进行克难攻坚,对“大云物移”等新型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从而促进技术的融合和发展,推动垂直产业技术及数字经济之间的结合,对于智能制造、机器人、能源互联等一些兼容性较强的领域进行改革创新,以推动其进一步发展。塑造全面创新格局,推进商业、生产、服务与管理等模式的创新,不断培育发展数字经济的新产业、新业态。对于主体创新力的激活,适宜采用开办适用于各类主体、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开放式网络。对现有的体制进行优化,打造出科技设施与创新资源可以开放和共享的优质平台,对数字经济方面的创新成果进行优化、保护和分配。

3.2构建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数字经济人才需求监测与预警机制,根据数字经济技术、管理、运营等全产业链发展的实际人才需求,及时调整各级各类人才培养与引进结构。将数字素养教育纳入各级基础教育体系,依托技校和企业实训培养数字化转型所需的基本人才,依托科研院所和高校培养带动数字技术突破发展的高端科研人才,满足其发展对各层次数字人才的不同需求。结合现有人才引进政策及需求状况,制定专门政策加大对数字经济发展急需人才,尤其是顶尖科研人才的吸引力度。

3.3构建数字经济产业体系

建议相关部门加快制定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聚焦数字前沿技术进步与应用所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加强新技术、新标准、新体系的产业应用,如以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生态为核心,推进关键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应用。构建开放的生产组织体系,形成网络化、集群化协同分工格局,推动新模式、新业态的产业应用,打破企业边界,促进技术、设备和服务共享等。

3.4构建数字经济市场体系

推动数字经济中数据、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的市场化发展,加快构建数据交易市场,健全数字技术交易市场,强化资本市场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撑。着力构建公平竞争、包容有序的市场秩序,清除市场壁垒,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营造线上线下公平竞争的环境。

3.5构建数字经济治理体系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避免政府在治理和监管中出现“越位”和“缺位”。坚持包容审慎的治理理念,对未知新业态,要本着鼓励创新的原则;同时严守安全底线,对侵犯消费者利益和知识产权等行为采取严厉监管措施。打造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着力解决部门职能交叉、监管信息不共享等难题,使协同监管制度化、常态化,形成监管合力;针对数字经济参与主体海量化、问题隐蔽化等特点,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协同治理机制。优化治理方式与手段,将以往事前审批为主转变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流程监管;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治理能力,对典型和突出问题进行精准高效管理;完善信用评价、激励和惩戒机制,提高失信成本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数字经济;生产要素;数据

自2015年正式提出“互联网+”以来,我国先后推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年)、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2017年)、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智能+”(2019年)和新基建(2020年)等一系列战略举措,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逐步迈入了数字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要素发生了重大改变[1]。这为占全国人口68%、国土面积占90%、GDP占41%(2019年)的国民经济基本单元[2]———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多重挑战。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趋势下,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县域经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创新发展步伐,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数字经济时代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一)新的经济发展体系给县域经济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随着“新基建”的大力建设与推进,以5G、AI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催生了新的经济发展体系:1.市场资源配置出现新要素。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携同算法、算力共同赋能物理世界(主要是机器),物理世界将替代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而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人类将进入“数字生产力”新经济时代。2.竞争要素和机制出现新规则。竞争要素已由传统的资源、产品、技术、服务等过渡到生态圈体系竞争时代,市场竞争要素资源将向数字经济体系无限集中,将改写商业经济竞争的规则,传统经济管理被强中心、共生化、无边界、自驱动的数字经济全方位取代。3.经济发展出现新趋势。传统经济形态将与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建立起高度耦合“数字联姻”关系,传统组织、物理世界将在数字化进程中进化出“智能生产力”、“智能生产关系”及“智能产出”的新型经济关系,传统经济的智能数字化转型将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并产出新型智能产品,新的经济发展体系将给县域经济带来全方位的机遇和变革[3]。

(二)县域经济统计和核算面临重大调整和冲击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创新和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产品表现形式,创造出了诸如共享经济、共享知识等新型产品、新型消费和新型收益的综合经济形态和数字化产品。而现有宏观统计体系已经无法完全对具有跨界融合、免费服务、动态创新等特征数字和被数字化提升的产品与活动所带来的增加值进行准确的捕捉和计量[4],这对我国传统统计、税收和财政管理体系提出新的重大挑战,国民经济统计与核算体系面临重大调整[5]。而县域在数字技术、数据积累与规范、新产业规模与集聚能力等方面与市域城市或发达区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面对新型统计与核算体系的完善、实施和推广,县域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都将面临不利的局面。

二、数字经济时代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生产要素运用不足及固化依赖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先后交替及转换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推动县域经济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型发展。但由于不同县域发展水平和条件的差异,传统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诸多县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木桶效应”现象。同时许多县域对传统生产要素产生了“刚性”依赖,这严重束和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劳动力红利逐渐消失、资本门槛逐年提高、环保标准日益提高等一系列发展条件的变化,传统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常态下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两难选择。

(二)数据要素发展积累和沉淀不够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许多县域先后推动诸如智慧县域、数字县域、数字政府等的建设,除了在物流、交通、基础配套等数字化硬件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外,还将线上线下数字化产品市场的触角伸向了偏远的乡村,网上购物、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数字化场景进入并深刻影响县域人们的日常生活。县域数字化建设及数字化产品催生了海量的数据,但相比需求相对规范、采集技术成熟、应用场景系统、渠道兼容较好的一、二线及中心城市来说,由于应用需求、采集技术、数据管理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县域内绝大多数的海量数据呈现碎片化、无序化、失联化的特点,处于“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无处可用”的“流浪”状态,规范、有序、标准的数据积累和沉淀明显不够,县域经济智能化发展先天不足。

(三)新型经济形态发展的系统性不足数字经济的本质是以数据流动的智能化来解决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其经济形态主要表现为消费端和供给端的高效协同和精准匹配。但目前我国县域经济供给端与消费端存在明显的失衡和不匹配:在消费端来说,县域经济范围内拥有较大规模的网购人群和网络零售、快捷便利的快递物流及移动支付体系;但在供给端来说,县域普遍存在全球知名品牌缺乏、精准营销不足、产品定位不准、数据驱动产品不足、数字化制造能力偏低、柔性生产和定制化生产能力供应链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新型经济形态发展的内生动力及韧性严重不足。

(四)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理念与思维“误区”1.认知误区。数字经济要求县域治理进行创新和适应、跨越不同领域技术、传统创新方式等诸多改变和适应,因此普遍存在害怕、惶恐、抵触、轻视的倾向和情绪,对数字经济的本质、趋势、应用等认知不足。2.思维误区。受传统思维惯性和现实情境双重因素影响,出现了一方面轻视数字经济的引领创新作用,而另一方面则认为领数字经济无所不能的两种极端思维。3.实践误区。在推动数字经济过程中,县域政府普遍存在过于追求国际前沿水准、打造大型新型商业生态而普通民众却对发展数字经济“孤陋寡闻”、参与度较低的不对称情境。同时许多县域过于谋求县域范围内全方位的智能发展,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色与差异,缺少问题导向的思维转变。

三、数字经济时展县域经济的途径与方法

(一)解放思想,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理念与思维创新1.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大局。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和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因此县域数字经济发展要树立人本理念、惠民理念、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所有的智能产业、技术、产品等均要以县域内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特别是要紧紧围绕并服务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扶贫攻坚等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发展大局。2.坚持问题导向。不同县域的发展均有其自身优势和不足,推动县域数字经济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县域面临的痛点和难题,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方法予以解决,谨防“两张皮”现象再现。3.创新县域管理方式。推动县域管理从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思维向多元包容的管理方式改进,关注用户思维、流量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等,满足并达成县域管理过程中多方的利益需求,实现共赢共享。4.树立全生态思维。在推动县域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求大求全,要在夯实数字基础设施、营造数字转型环境、完善数字化积累等多个方面构建数字智能产业生态体系。

(二)确立数据要素引领地位,联动传统生产要素融合创新发展1.确立数据要素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把数据要素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要素,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全要素中的关键要素。县域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把数据要素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确立其在全要素中的主体与引领地位。用数据思维深度拓展、挖掘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领域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制定完善发展数字经济的政策和制度,做好县域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2.发挥数据要素的创新带动作用。针对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的生产、发展、应用或挖掘不足的问题,运用智能数字化技术对传统生产要素所涉及的行业企业进行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提升,推动对传统生产要素、生产能力等的创新运用、升级和发展,以解决和释放传统生产要素的发挥不足等问题,促进传统产业的数字、智能化转型步伐;同时构建以数据要素引领驱动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新型五要素有机融合的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新函数和新逻辑,推动新型五要素的有机整合与高度融合,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路径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建设不断取得突破,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开始朝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但立足国际视野,我国关于数字经济建设还需要拓宽领域、加快进度。尤其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者、引导者,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需要进行长远规划、细致布局。探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相关问题,就是为了客观分析当前的困境,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帮助沿线国家打开数字经济大门,并带领中国企业取得数字经济领域的更大进步。

1研究背景

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从工业经济到数字经济,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数字经济”指的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金融科技、大数据等技术,进行信息存储、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共享,逐渐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经济形态。目前,数字经济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个是“数字产业化”,另一个是“产业数字化”。要想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产业数字化”是方法、路径,“数字产业化”是基础、前提,两者需要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才能共同推动数字经济建设[1]。加快数字经济建设,是我国高度重视的问题。2017年3月,数字经济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报告中。2017年10月,报告指出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实体经济之间的融合发展,打造“智慧社会”“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国家的一系列倡议,大大加快了企业的数字化建设,使国内的数字经济呈现出崭新面貌。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数字经济建设不仅取得了重大突破,还带动沿线国家一起发展。关于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建设的思考,中国发出《“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合作倡议》《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2],这是中国声音,也是中国方案。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正式形成,由中国与塞尔维亚、沙特、泰国、老挝、阿联酋、土耳其等国家共同发起。这份倡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技能培训”“数字经济政策”“信息通信技术”“电子商务”“扩大宽带”“网络空间”“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明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不仅高度重视国内的数字经济建设,还积极参与沿线国家的数字经济活动,希望通过中国力量,解决沿线国家遇到的种种问题,加快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建设,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数字经济健康发展[3]。

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非洲地区

非洲地区约占全球17%的人口,网民数量仅占全球的2%。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与非洲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有关。目前,非洲部分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数量少、准确性低、安全性差,很难满足当地的网络需求。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网络环境。在网络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数字经济发展会失去基本的条件,难以大面积铺开[4]。非洲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主要面临此类问题。

2.2东南亚地区

由于地形分散,东南亚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各个国家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具体来说,这个地区的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网络空间话语权弱。占地面积小、人口比较少的国家,拥有的网络空间话语权比较弱,无法为本国企业创造数字经济发展机遇。(2)数字化生产力不高。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有些国家尽管想发展数字经济,但很难落实下去。在“一带一路”的影响下,阿里巴巴、华为等知名企业,开始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合作[5],有效推动了东南亚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

2.3中东欧地区

在中东欧地区,大部分国家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网路基础,拥有发展数字经济的巨大潜力。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安全问题”。基于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这个地区的国家容易遭受“战乱”和“恐怖袭击”[6]。这种不安定的国家环境,会加大数字经济的风险,阻碍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尤其是处于边境地带的国家,数字经济建设相对缓慢。因此,发展中东欧地区的数字经济,关键问题是“安全防护”。

2.4中亚地区

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位于中亚地区。在这些国家中,哈萨克斯坦的数字经济水平相对领先。但总体来说,这些国家的数字经济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国家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数字经济领域的专业人才。比如,数字经济开发型人才、数字经济建设型人才、数字经济维护型人才等。在人才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数字经济建设很容易落后。

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策略

3.1布局网络设施建设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网络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去调整:一方面,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础,是要实现“信息化”覆盖。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再来拓展智能化领域、数字化领域,循序渐进地铺开。要解决信息化覆盖问题,首先要增加网络基础设施,保证网络基础设施“数量多”“准确性高”“安全性强”。比如,沿线国家可以积极引进“新兴通信技术”,均衡覆盖宽带。或者,沿线国家可以铺设海底光缆,加强各个国家之间的信息互联。另一方面,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强调云计算与数字经济的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建立“云计算中心”,为各项数字经济合作提供便捷的云计算服务。在经济交流过程中,中国企业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帮助网络基础设施不足的国家,共同成立“中国+沿线国家云计算中心”,缓解部分沿线国家网络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

3.2加强网络安全体系

开展多样化的数字经济建设时,如何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网络安全体系?具体来说,第一,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在“一带一路”环境下,沿线国家之间的数字经济合作越来越频繁。如何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成为沿线国家关注的焦点。目前,中国企业在网络安全建设上,已经形成“PC安全”“移动安全”“云安全”三方矩阵,可以将成熟的网络安全体系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帮助沿线国家构建强大的网络安全体系。尤其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出台后,国家更加关注企业的数字化发展,强调要保护中国企业的数字化安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化安全;第二,制定网络安全防护规则。有些不法组织会通过网络技术,攻击数字经济企业,给这些企业带来重创。积极构建“数字经济网络安全防护规则”,可以规范沿线各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提醒沿线各国采取合理、合法的手段,开展本国的数字经济活动。对于那些利用数字经济企业、数字经济活动,强行干预其他国家政治,破坏其他国家和谐的行为,“数字经济网络安全防护规则”也可以起到惩罚作用。

3.3培养数字经济领域人才

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离不开大量优秀人才的助力,尤其是高科技型人才。那么,如何培养数字经济领域专业人才?具体来说,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加强“合作办学”。比如,沿线国家可以与中国高校展开广泛合作,成立“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基地”“数字经济学习小组”“数字经济调研团队”,让不同国家的数字经济领域人才汇聚在一起,彼此学习、相互分享,共同提升数字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各个国家要以合作办学为契机,加强双方沟通,除了要关注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培养工作,还要重视数字经济领域的多样化教育合作,为今后更长远、更稳定的合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除了合作办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可以加强“校企合作”。这种校企合作的形式非常多,可以是“中国企业+外国学校”“中国学校+外国企业”,也可以是“多国企业+多国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重点要把握以下两点:(1)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可以发挥所学,适应不同国家的数字经济环境,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经济建设作贡献。(2)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数字经济是一个很广阔的范畴,“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一个很宏大的事业。作为新时期的高校学生,不能只是立足本国数字经济现状,要着眼于世界领域的数字经济,树立长远的职业规划,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有崇高的理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安全保障

4.1完善数字经济市场监督制度

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安全保障,首先要完善相关制度。具体来说,一方面,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时,各个国家之间难免会有摩擦。为了更好地处理国际纠纷,可以成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纠纷解决制度”。这样一来,即使发生纠纷问题,也可以参考具体的制度,第一时间解决纠纷,保障各个国家数字经济正常发展。另一方面,为了共同推进数字经济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开展各种各样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维护沿线国家的正当利益,可以制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监督制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监督制度”的作用下,还可以规范相关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言行,避免出现人为因素的经济风险,进一步保障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安全。

4.2提高数字经济核心技术

要想提高安全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抓住核心技术。具体来说,第一,数字经济建设主要依托于高科技,例如: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要想确保数字经济安全运行,就要加强这些高科技的抗风险能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成立“数字经济建设防风险小组”,从技术性层面,维护数字经济运行平台、运行环境,对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前预估、提前防备,最大程度降低数字经济的相关风险;第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于数字经济建设,可能会有很多交集。面对同一个数字经济项目,如何追查不同主体的责任,这是沿线国家需要思考的问题。沿线国家可以采取“大数据跟踪技术”,对数字经济项目进行合理跟踪、定位,明确各个主体的责任。这样一来,即使出现突发状况,也可以督促相关主体迅速处理。

4.3培养数字经济专业人才

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需要有专门的“沟通型人才”“组织型人才”。具体来说,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每个国家都需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具有沟通能力的人,可以了解各个国家的需求,整合各个国家的建议,起到“纽带”的作用。尤其在各个国家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沟通型人才可以协调各个国家的需求,避免出现纠纷,避免数字经济建设受阻。另一方面,在数字经济建设过程中,沿线国家会组织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有些国家的经济活动很成功,而有些国家的经济活动会产生不良影响,使数字经济建设陷入困境。这个时候,组织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人才,可以在有限的成本里,组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更多商机,吸引资本入驻,吸引人才入驻。由此可见,培养人才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期间,国务院副总理出席了其中的中美企业家数字经济研讨会并在致辞中指出,“数字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通过《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提出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的指导原则和关键领域,为世界经济重焕生机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方案,带来了新希望。”他的致辞还透露出中美将加强数字经济领域合作的决心。

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各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作为发展最迅速、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泛的经济活动,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2015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达18.6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中美两个数字经济发展的大国各具特色,未来两国合作潜力在哪?

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致力于营造开放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中方在履行‘入世’承诺的基础上,又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主动开放10类增值电信业务中的8类,并在全国范围内放开经营类电子商务外资股比限制。中国已成为美国电子通信企业最重要的海外市场。”表示。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大力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已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016年,我国先后出台《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2025》《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一系列文件,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技术等各方面的保障。

目前,中国网民已经超过7.1亿人口,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6.5亿,平均上网时长是接近4小时,网络外卖用户量已经上亿,这些数据都在表明,数据经济和互联网经济在不断渗透到生活各个方面的时候,对整个经济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深度变化。互联网正在中国释放着非常巨大的消费潜力。消费升级中一个很重要的增长方向来自于零售,BCG的研究认为,互联网消费贡献未来5年私人消费增量是42%,也就是说,私人部门的网络消费是一个巨大的增长,在增长的背后可以看到由于消费所带来的数字经济的拉动是全方位的,会带来结构性的变化。

阿里巴巴巴集团副总裁高红冰在接受《中国对外贸易》采访时表示,“今年‘双十一’的交易量里83%来自无线端,说明现今的移动流量在支持这些交易完成。如今我们有90%的数据量是过去两年创造的,在2020年,全球数据量会突破44ZB。我们有理由相信,数据或者数据流量可以作为衡量数字经济的主要指标之一。”

中国在多个领域已加入全球数字经济的领跑者行列。近年来,中国在电子商务、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诸多领域取得全球领先的突出成就,一批信息技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进入世界前列。腾讯、阿里巴巴、百度、蚂蚁金服、小米、京东、滴滴出行等7家企业位居全球互联网企业20强。此外, 数字经济正在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等领域,数字经济正加快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美国是世界数字经济的中心

近年来,美国数字经济及其所依托的宽带基础设施,经历了大幅增长,为美国经济复苏和竞争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引领三次IT产业革命的美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数字经济的中心。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始大规模部署4G(LTE)网络的国家,美国在2012年中期就拥有了将近全球一半的LTE用户。另外,宽带用户的需求在过去4年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到目前为止,超过94%的美国家庭已接入网速大于10Mbps的宽带。利用门槛较低和网络开放的优势,云计算、远程处理、流媒体提供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对更高带宽的互联网服务的需求。这种需求刺激了对高速网络设施的大量投资。从2009年到2012年,美国无线网络的年投资额以40%的速度增长,从每年210亿美元增长到300亿美元,已经超过主要的石油、天然气和汽车公司。2013年,美国的有线网络投资额预计达到350亿美元。

OECD的《2015数字经济展望》报告显示,美国在信息、通讯和技术(ICT)上的出口一直保持增长,成为世界主要ICT服务出口国之一,占全球比重从9%左右上升到13%左右。美国2013年ICT研发支出占GDP总额0.6%,其中20%资金用于ICT制造行业。此外,美国互联网用户约占人口总数的80%。智能手机用户中,约有45%的用户通过手机在线购物,约55%的用户使用网上银行。根据相关研究公司的预测,到2020年,美国约20%的银行分支机构将消失。eMarketer预计,美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在2012年至2017年间的复合增长率仍将高达14%,其中服装和服饰、图书和音像制品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分别升至17.2%和16.3%。

中美加强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创新最多、辐射最广的领域。中美两国都孕育出了业绩卓越的公司,全球市值前十位的互联网公司全部来自于这两个国家。

“中方致力于加强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中国连续3年在浙江乌镇主办世界互联网大会,目的就是搭建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平台。中方愿意积极参与数字经济相关议题的国际规则讨论,推动形成开放、包容的商业环境,释放数字经济发展潜力。中方愿与美方相向而行,共同做大数字经济的利益蛋糕,造福两国企业和人民。”在出席中美企业家数字经济研讨会时表示,处理好数字经济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关系是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中方致力于完善公平规范的数字经济监管政策,做到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中国已出台网络安全法,正在制订电子商务法,目的是为数字经济发展增强法制保障。中方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国有企业;经济发展;深远影响

数字化转型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改造过程。在生产、管理、运营、营销方面上应用数字化,能够促进国有企业尽快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然而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也要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在给国有企业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国有企业经济也将面临较大的挑战,因此,国企管理者需要积极地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变化,提升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1.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1.1数字化转型给国有经济带来的机遇

激发国有经济增长的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消费的效率和形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数字化转型从多方面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拉动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拥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很多国家都将数字经济提高到了较高的战略地位,政府部门也相继制定了相关数字化转型的激励政策,能够为国有企业开拓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大的拉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投资的活跃度,在建设数字经济的过程中,在研发前沿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于需要投入较大量的资金,数字经济的预期收益会增加投资的数额,提高资本的流通速度。为国企经济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升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数字化转型能够突破时空上的限制,使得国际经济交流变得更加密切,加快了经贸往来交易的速度,能有为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能够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效能:企业在保持持续的规划、运转和调整中实现既定的目标,获得收益和成长。数字经济的出现,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通过现代技术的革新,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现代化。

1.2数字化转型给国有企业经济带来的挑战

跨行业、跨区域的发展:在数字化转型经济背景下,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化转型可以说是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传统国有企业会面临被替代、被淘汰的经营风险,由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提供比传统国有企业更优的服务和商品,因此对于传统国有企业经济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例如现代市场经济中能够提供甚至优于传统经济中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给传统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挑战。从现阶段市场经济形式来看,传统实体经济的消费额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信息服务业、咨询行业也处在被替代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中经济融合、跨界业也加快了竞争格局的变化,在传统经济市场背景下企业探索的相关领域也不同,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较大的发展机遇。例如谷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在无人驾驶、导航、地图开发等领域的研发,也提高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国有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信息传统的安全性和及时性: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国有企业只有通过准确的信息来对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对机遇和风险进行合理的把控。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也对国企辨别。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关国企的负面信息传播的速度会变快,因此国有企业就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护自身企业的形象。与传统渠道传递信息一点对多点的模式相比,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播信息具备多维度、多点的特征,因此传播负面信息的速度也较快,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有较大的应对能力。同时,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失真、虚假的信息,对判断和分析经济环境的能力起到了负面性的影响,开发互联网环境中涉及到大量复杂的信息,也存在着一些不真实的信息。信息失真、扭曲严重影响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正确性分析,会导致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发生偏差。延缓了获取信息的及时性,不能紧紧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

2.数字化转型下国有企业经营的难题

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性认识:数字化转型既是对技术进行的更新,也是全方位对经营理念、战略、组织和营运进行的变革,主要是从全局的方面来谋划。现阶段很多国有企业有着比较强烈的数字化转型意愿,但是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和战略目标并不是很清晰,主要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在生产端引入相关信息系统,并没有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来进行综合性的谋划,高层管理者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没能达成共识。同时,数字化转型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任务,对国有企业提出了人才培养、业务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新的要求,一部分国有企业并没有重塑组织和完善相关制度,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没有明确部门之间的权利和职责,激励奖罚制度和考核制度也不够完善。数据资产应用范围不广泛:数字化转型从实际上来看是国有企业对数据资产不断积累、应用的过程,在数字化转型的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如何对数据价值的合理利用、加工。现阶段对数据应用方面,很多一部分国有企业还处在感知阶段,并没有进入到行动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流程的工业数据链;在内部各个业务系统中散落着分布不同数据资源,在过程控制层和底层设备层之间不能进行及时的沟通,引发了“数据孤岛”的问题出现;融合外部数据的能力不高,不能对数据的更新与分布进行全面、及时地感知。目前由于受到数据的质量、规模、种类方面的限制,一部分国有企业应用数据还处在起步阶段,在风险控制、精准营销方面还缺乏广泛的应用,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缺乏从决策性和预测性的分析,不能都会数据资产的潜在价值进行合理的挖掘。缺乏数字核心技术和第三方服务:传统产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也会面临供给数字核心技术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战略架构设计、咨询和数据运营等任务方面缺乏应该有的承担能力。同时由于市场上的大数据、软件和云计算服务商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也就加大了国有企业选择的难度。明显的数字鸿沟:传统国有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存在比较突出的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很多国有企业并不具备较高的数字化水平,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对数字化转型有着比较强烈的意愿,但是有时会受到资金、人力方面的限制,这就会严重影响数字化转型的进度。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互联网的建设在功能完整性、行业覆盖面、模型组建系统性等方面还不够先进,在行业内还存在着较大的数字鸿沟。

3.国有企业应对数字化转型的对策

转变生产经营管理思维: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要提高员工对数字化的认识,现阶段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认为通过数字技术就能够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性认识,因此就需要对数字化转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下,技术与人才的合理搭配是比较重要的,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并不能盲目地追求先进技术,不能简单地认为数字转型就是机器代替人工,而是要综合考虑到人工和机器相互配合,调动起员工在更新产品、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国企管理者也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服务,重视消费者体验,培养国企员工社会责任意识,在消费者中树立良好的国企社会形象,带动消费者消费。鼓励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提出大胆创新的改革理念,并积极吸取员工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在数字化转型中提升员工的归属感。提高国企的生产经营能力:一方面对风险和创新进行正确的衡量。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的交易结构、运作结构和成本结构带来的较大的创新和改变,使得传统国有企业从原来以服务和生产为核心体系向数据和信息为核心体系转变,因此,在转变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风险,国有企业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正确的衡量。另一方面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国有企业决策者应该具备较强应用数字思维的能力,创新性数字化思维可以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够积极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建设高效的数字技术供给体系:国有企业在数值化转型的经济背景下,需要建设一个数字经济创新平台,提升自身技术创新水平,特别是提高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水平和原创创新技术水平,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研究力度。对全球平台和人才资源进行整合,加大与全球科研机构进行紧密合作,推进融合性创新和数字技术原创性研发。制定任务明确、目标清晰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国有企业设定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不能采用传统的方法,要组织企业员工、管理层和董事会召开座谈会,聘请新兴数字技术能力较强的人参与数字技术的研究工作。在选择数字转型路径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要选择自上而下的局部尝试和顶层规划并行的方法,在发生局部突出的时候,要坚持“客户优先”的基本原则,积极采纳客户提供的合理解决方案。国有企业可以应用联合项目组的方法,来制定出一个统一高效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机制。强化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方面的支持:对政府服务进行优化,提升政策的精准度,对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进行统筹研究,对土地、人才、金融和财税方面的政策力量进行整合,全面推动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在取得财税支持上,需要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统筹,加大对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力度,这样可以为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国有企业需要探索成立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基金,推动各级政府产业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投资子基金;积极落实数字经济领域的相关惠企政策,确保落地见效。

4.结语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管理转型;制造企业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5],具有万物互联化、知识智能化、数据要素化特征[6]。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的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有效推动了GDP增长,数据资源成为驱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在各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企业管理转型的必要性

中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体系完备,但仍存许多问题。传统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发达国家较弱,生产管理效率较低。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大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壮大。根据我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内涵,现代制造业应该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相结合,促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引导制造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本质特征即信息流和工作流的数字化[14],企业需对数字化工作流和信息流进行有效管控,利用物流和资金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协同。因此加速高新数字技术与传统制造企业管理融合迫在眉睫,管理数字化转型成为制造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4]。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企业管理转型要素

为了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我国制造企业全力推进设计研发、生产服务等环节的管理模式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更加趋于网格模式,传统制造企业管理转型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在企业生产制造、销售物流、产品创新等环节的应用进行[8]。这样企业就能改善客户体验、创新价值主张、提升组织效能。基于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结合数字经济时代背景特点,企业管理转型涉及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供应链管理,建立与供应商、分销商之间快速的合作和交流的渠道,面向供应链以市场的观点对整个商务活动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的整体结构。供应链管理转型是以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整合为基础,以最低的整体成本满足客户的同时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作。二是生产与研发,关键在于优化生产过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数据及其相关技术使得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用户的偏好成为企业产品研发的关键。客户管理关系中精准化营销模式倒逼上游生产体系发生变化,传统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产品设计、研发模式均应有相应的改善。三是客户关系管理,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及其相关技术发展迅速,利用数据信息改善客户关系管理成为关键。数据信息对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建立良好关系等起重要作用,有效利用数据信息改善客户关系成为传统制造企业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以上三方面相互联系协调,为企业管理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同时业务流程重组不断对企业原有业务流程进行管理创新,则是对企业管理数字化转型的组织保证[15]。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供应链管理转型

数字经济时代网络化的供应链平台成为供应链效率提升的支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化技术的逐步成熟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上的链接、索引和交互等问题,实现了供应链不同环节的有机联合,供应链效率大幅提升。数字经济对供应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横向一体化、物流系统数字化等方面。第一,企业供应链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等的支持。因此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转型需要利用大数据构建系统化的现代管理体系,搭建好信息供应链管理平台,以确保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顺畅。同时智能化技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人工,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促进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1]。第二,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企业为了追求资源整合往往采用纵向一体化来实现高度控制。数字经济时代横向一体化成为主导,企业只需抓住产品方向和市场这两个重点,及时整合外部资源响应市场即可。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完整贯穿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的链条,链条上所有节点的企业都需同步、协调。因此供应链横向一体化程度也是影响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数字经济时代,线上线下交易融合交错,物流成为企业经营中的重要环节,其数字化程度对企业交易的完成度有重要影响。企业需利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结合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建立适配的物流系统,使全范围、全过程的物流活动能够实现纵深化的管理和协调。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生产、研发管理转型

数字经济给企业带来生产技术创新的同时生产模式、产品设计、研发模式等也发生变化。第一,生产模式趋于模块化、柔性化。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及其相关技术使得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用户的偏好成为企业产品研发的关键。因此,数字经济背景下客户管理关系中实施的精准化营销模式倒逼上游生产变化,单一批量的生产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为了满足差异化需求,企业的生产需适合于定制化产品的模块制造,生产模式逐渐柔性化。同时数字经济降低了企业的搜索、复制、溯源以及认证等相关成本,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模式优化中去[8]。第二,产品设计趋于版本化、迭代化。数字经济时代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增加,用户识别、敏捷学习、迭代试错成为企业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重要能力[13]。迭代创新模式增加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多样性,也降低了资源禀赋约束[12]。迭代化的生产节奏有利于企业及时地适应供需两端的需求与发展,更加精确地感知新变化、把握新机遇。第三,研发模式趋于开放化、开源化。数字经济发展过程是全生态协力共进的发展,创新不只是部门内部的创新,更是整个生态的协力共进。企业需要不断综合不同领域的新知识、发掘跨界创新潜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凸显核心竞争力,拥有更多的选择、更稳定的系统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2]。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传统的业务流程中一项完整的工作会交交由不同的部门依次进行,信息传递路线较长,信息失真概率更大,导致组织内各部门交流、协调较为缓慢,生产效率与决策准确率较低。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业务流程重组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以企业战略为基础,涉及到组织结构和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第一,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组织结构具有复杂化、集权化等特征[3]。组织结构为适应精细化分工和数字化供应链平台等,逐渐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为了与业务流程相适配平台型经济形态也不断发生变化[16]。面对数字经济带来的企业环境快速变化、组织边界模糊化、组织创新多元化,网格制相对于科层制更具优势,也是数据驱动组织结构创新的体现。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规则和权力两方面。数字化技术改变了行动者规则,行动依据不再是科层制中稳定的公式规则系统,而是由原来的经验规则变为数据规则,数据、信息技术、知识等要素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形成以数据信息及相关技术为核心的规则体系[10]。开放的网络式管理模式和无边界的生态圈管理模式使得权力趋于分散,变得更加多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同一组织内的不同层级之间信息高度透明,组织和个人的信息权力越来越小,拥有大数据信息的大型平台组织和政府部门等成为权力集中地。第二,信息技术在业务流程重组中主要作用是提高信息决策质量和速度、简化管理流程[7]。其对业务流程重组的技术支撑主要是作为流程再造规划管理工具从整体把握项目的规划、进度、预算、评估等;作为成本分析工具分析项目所需资源与成本;作为人事计划工具来进行人力资源相关分析;作为集成工具、编程工具等管理系统开发工具。相对应的,业务流程重组也对信息技术有较大影响,促使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不盲目接受,而是注重人工和信息技术的配合与协调,为企业长久发展提供支持。第三,企业流程重组不仅涉及到技术,还涉及到人文因素。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是深层的管理变革,原有企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将被重组。数字经济时代传统制造企业需要进行企业文化变革,需要在创新协同的文化引导下,以客户为中心,团结协作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通过整体氛围的引导与激励,调整员工的意识行为、价值观等,以实现企业业绩的提升[17]。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需要构建新的价值体系与行为模式,使企业文化与业务流程重组过程相适应,两者相互交融,共同进步。同时数字经济背景下,智力价值不断提升,企业组织管理更趋于扁平化,权利也更加分散,企业人员的知识与能力、素养、态度等也需与之匹配[18]。第四,企业战略是业务流程的总纲领和指针。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业务流程重组实质上是结合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从业务流程出发挖掘企业潜能来进行战略构想[17]。传统制造企业需要结合数字经济对企业的内外部资源、环境、市场、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对企业战略进行更适配的调整。

(四)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转型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企业运营服务;创新管理

时代进步的同时,数据资源快速增长,数字技术创新速度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加快数字化建设进程,此种情况下“数字经济”有了新的内涵,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重要推动力。当前,企业转型变革中合理应用数字经济技术,为未来企业数据预测分析、战略转型及产品服务信息化等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数字经济实现创新发展。

一、概述数字经济定义及内涵

1.定义数字经济是基于信息技术改革,全球化发展目标,围绕数字技术,基于知识资源的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经过长期的推广应用互联网技术渗透于社会各行业领域发展,人们日常生产与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数字经济理念使得企业更加关注数字技术的应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要积极推进数字化创新,加快内部转型升级促进数字经济实现稳定增长,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社会与市场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2.内涵数字经济内涵,在应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演变。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各国开始意识到国家经济增长中数字经济的作用,为了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数字经济战略体系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有效应用数字经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企业管理目标在于发展经济,基于数字化技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数字经济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有效融合数字知识理论与各生产要求,对传统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以此构建新市场经济形态。相较之传统经济,数字经济比较独特,无线网络移动宽带是信息基础设置,服务于数据分享与传递。企业管理策略优化,要求重视工作人员数字素养的提高,确保新消费者数字化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便于企业合理制定战略决策适应数字经济时展潮流。

二、企业当前服务质量现状

近些年,职能服务方面,企业积极变更内部基层单位分配情况。但为了更好地实现内部服务指标,应用逐层下发方式将任务发给基层部门,基于是否达到内部业务指标判断基层员工工作质量,此种情况下很多员工片面追求工作数量,工作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服务工作中,不重视客户提出的部分问题。公司内容还未建成完善的投诉体系,由此使得用户服务体验大打折扣。形象服务层面,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互联网运行方面企业有明显的优势。因公司成本投入少,广告宣传不到位,使得辐射范围有限。技术服务层面,企业固网优势在中间地位。近些年,公司增加了布网投入,进一步升级固网,网速、技术深度及通信质量方面优势地位明显。实际工作中,因成本投入有限,人口少及偏僻农村地区企业布网率还有待提高。

三、数字技术对企业管理创新带来的影响

1.数字技术使得企业知识储备不断扩大为了保障企业有效进行管理规划,搜集并分析多元化知识理论是十分必要的。数字技术背景下,企业部分产品与服务产生跨界竞争状态,由此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来源。企业经营活动中,打破了传统围绕某一项目进行的局面,而是引入与消费者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产品内容。应用大数据资源库创新传统服务理念,构建人工智能化服务平台,借助网络平台企业能够接触到不同行业产品信息,全面搜集消费者购买信息,掌握用户个性化发展需求,探究跨界合作更多机会,以此丰富企业只是储备,为企业经营发展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2.数字技术促进企业实施开放性管理网络数据自身具有开放性,所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创新管理策略时,要秉承开放性原则,借助流动性管理企业了解更多内外部信息,合理应用各部门知识资源,促进企业有效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实际工作中有效应用数字化技术,增强各部门沟通联系,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公开企业管理标准有效传递内外部管理信息。条件允许情况下,企业还可构建独立服务网站,全面掌握用户消费需求,构建数字化商业模式有效连接众包众筹工作及外部信息资源,借助数字化技术深入发掘相关管理数据信息,为企业经营发展技术问题的解决开辟新的渠道,降低内部财务风险节省生产成本投入。另外,还可构建开放性人才管理模式,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全球化企业宣传软件,借助专利数据库与企业相关文件,用户搜索企业相关服务内容的数据信息,以此吸引更多用户。3.推进企业创新管理流程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创新管理流程要求根据制定管理计划、开发管理内容及调整管理环节等顺序。此过程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有效应用数字技术可打破企业传统管理流程各环节接线,不受时间与空间束缚,快速创新管理内容,节省资源投入成本。研发新技术产品时,可技术结合用户反馈意见适时修改设计方案,而企业管理部门要及时做出决策,快速调整经营策略。

四、数字经济下企业运营创新

1.企业数字化竞争与战略数字化竞争,是企业转型速度与效果竞争的表现,表现为应用数字化技术促进企业业务转型或扩张形成多样化竞争形式。传统企业发展中,新一代原生数字企业冲击着传统企业发展,如数字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形态,今日头条等新闻聚合器、微信及微博等社交网络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用户对新闻生产过程与品牌认知也发生了变化。而且,新兴数字企业出现跨界竞争,如企业从传统数据服务转入通信设备制定与互联网接入市场。当前,数字化转型有很好的效果,促使更好地顺应数字时展,增强人才、资本及品牌等方面的竞争优势。现阶段,客户或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数字技术有了更强的依赖性。数字技术利于促进企业有效融合线下实体与线上虚拟空间,实现协同进化发展,促进企业应用数字化技术调整并更新内外部互动方式。日常工作中,企业从真理层面理解数字技术的变化,合理制定决策驱动数字化技术发展,自上而下培养员工养成良好的数字意识与良好工作习惯,主动学习并应用数字技术,创新传统工作流程并支持新数字业务发展,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创新商业模式,变革进行中有效抓住机遇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2.数字化管理及商业模式企业数字化管理中,可利用新方式创造经济利润,提高客户与员工价值理念。战略层面,企业要先明确数字化战略目标,明确主要负责人并详细制定计划,保障内部上通下达更加认同企业组织,向组织外明确传递数字化转型预期。另外,为了更好地应用数字化技术满足数字化转型要求,企业要对传统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加强数字化业务与职能工作整合。随着时代的进步,商业活动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数据分析师专业人才不足等。此种情况下,企业可通过内培外聘方式,构建良好工作环境吸引数字化人才,结合数字化战略更新企业内部文化建设。数字化平台是利用线上技术构建的双边或多边化创新商业模式,其打破了传统行业发展规模,形成新社群市场,原有互相竞争的企业或不同需求的用户都可参与平台建设。数字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平台运营过程中对基础设施与有形资产产生的需求。同时,零成本传递并复制数字化信息、经验与数字系统等,智力扩展成本不断减少。平台有很多获益方式,如交易佣金的收取、服务费单方面的收入等,还可基于平台数据服务于市场营销、数据交易及投资咨询等。数字平台不断增长的参与用户规模及互动数量,有效提高了平台价值指数,为网络平台效应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数字化创新市场与营销传统市场中,用户大多是被动接受产品,在数字经济时代,用户可参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并表达自己对产品的意见。因产品生产周期变短、市场发展呈现精细化趋势,用户忠诚度变弱、线上商业活动趋势及用户多元化消费渠道等,此种情况下用户更加注重个人消费体验。所以,企业要积极搜集、汇总并分析用户消费数据,整理分析线上与线下用户,结合用户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服务创新内容,保障用户实际消费体验效果,以此增强用户购买欲望。数字化转型时代,数字营销是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因而企业应用数字媒体技术构建优质化数字品牌,完善虚拟与实体空间用户体验效果,积极与用户互动。如为了塑造良好口碑与品牌形象,企业加强网络社交营销是十分必要的,充分发挥数字媒体技术优势,更好地满足客户感知需求,实现用户消费与售后保障等无缝衔接,借助分享想法、完善设计、众筹、成立产品讨论组及粉丝社区等模式积极参与相关商业活动。4.数字化创新产品与生产企业借助数字化技术对产品功能与形态进行调整,实现数字化功能。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对金融产品及服务进行优化,运动服中安如数字化传感器获得消费者信息,根据这些数据结合数字化技术对产品进行优化创新,以此保障产品使用效果增强竞争力。此外,企业传统产品生产中,服务提供面临数字化转型,如借助3D打印技术进行产品加工。实际生产中,如果根据传统制造工艺及数字化技术,提高产品生产质量与效率,促进企业快速转型服务。生产制造只有实现数字化才能实现精益化生产目标,因而企业要虚拟环境中应用数字技术进行模型、验证与仿真,在数据平台中统一生产所有前后端环节,增强生产过程的柔性、灵活及智能化特点。5.数字化创新商品与服务贸易现阶段,数字化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利用互联网或数字交换等先进技术,改变了生产及服务模式,缩短了交易时间与成本投入,快速形成共享经济模式。而且,融合线上或线下模式,借助数字平台打破了时空有限性,促使企业快速简化贸易流程。客户输出数字贸易服务中,其知识比较密集,重视企业与用户间的交流互动性。数字贸易具有创新性,因而企业对外输出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并应用各类新知识与技术,加大创新力度,确保知识应用模式与新技术、生产要求保持一致。而且,企业还要进一步完善数字资源及知识产权保护体制,规范应用数字金融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贸易活动中,受云计算或互联网等技术影响有了更广泛的服务范围与产品种类,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基于现有资源优势,应用数字技术便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找到人才、供应商及合作伙伴,对生产与创新进行重新组织以构建丰富产品线,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五、企业服务质量提高策略

1.加大网络建设投入力度现阶段,企业网络在技术服务质量层面有明显的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与电信公司加大了网络建设投入,同时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网速提出了新的要求。此种情况下,企业要积极完善技术服务水平,增加投入建设联通网络。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为用户构建更加稳固、快捷的互联网环境,保障企业网速与固网地位优势。同时,提高技术服务质量品质与效率,保障用户群体消费体验,塑造良好品牌形象。2.提升窗口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当今,联通布网范围不断扩大,城市内联通网点随处可见。实际工作中,窗口工作人员要直接面对客户,用户与公司间发挥着桥梁作用传递各类信息。所以,企业为了塑造良好形象要确保窗口服务人员保持良好工作素养与形象。窗口员工要具备一定的耐心与高度责任心。公司要定期为员工组织培训,全面提高业务技能与工作素养。另外,合理制定监督体系,有效监管各窗口人员服务情况并做好抽查,确保窗口服务员工充分发挥岗位职能作用,以防消极怠工或与用户出现冲突。3.加强服务宣传工作人员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宣传公司产品。企业相关人员要正确看待广告宣传的作用,增加成本投入用于广告宣传。通过广告为广大用户传递企业优势,尽可能确保广告形式新颖抓住用户眼球,还要满足用户心理消费需求。另外,利用广告可增强企业知名度,各营业点还可组织更多的活动,利用商业或折扣活动激发用户消费欲望。4.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单一化产品与渠道明显落后于时展潮流。此种情况下,中国企业也要积极拓宽产品发展取得,利用多元化营业厅如网上、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及手机App等先进营业模式,与各电商平台或电子设备公司加强合作交流,促使各营业厅从传统营销模式转为旗舰厅或体验厅模式,为消费者构建更加快捷方便的体验平台。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我国通信行业发展中,中国联通通信公司是非常重要的构成,其营销渠道与策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移动与电信等其它通信公司的快速发展直接冲击着企业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看待市场竞争,吸收国内外行业发展先进经验,同时有效应用数字化技术塑造良好品牌形象,借助数字化平台加强宣传新业务产品,便于消费群体快速了解公司业务产品,同时还要重视营销策略与渠道的创新,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岳.大变局时代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变革[J].现代企业,2021(07):53-54.

[2]周云,王嘉琳.数字经济下的企业运营和服务创新管理研究[J].商业经济,2021(06):127-128.

[3]孔莉莉.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32):69-70.

[4]陈晓红,唐立新,李勇建,霍宝锋,刘士新,顾远东,张兴伟,吴刚.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运营与服务创新管理的理论与实证[J].中国科学基金,2019,33(03):301-307.

[5]施克瀚.共享经济下的企业运营思路创新[J].西部皮革,2018,40(06):110+113.

[6]王静.浅谈加强企业运营管理的路径及方法[J].河北企业,2018(02):16-17.

[7]林志.企业的运营管理及未来的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7(26):77+79.

[8]姚小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08):93.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范文第8篇

近年来,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强势崛起,推动全球数字化转型。在去年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G20杭州峰会等重大场合,数字经济均被列为重要议题。今年3月,数字经济更是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1.0阶段:1993-2010年,以互联网应用为主,主要形态为电子商务;2.0阶段:2010-2016年,以移动互联网应用为主,以平台为载体,以数据为驱动,表现为“互联网+”;3.0阶段:2016年起,进入后移动互联网时代,以云网端新一代基础设施为基础,逐步走向万物互联,开始全面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为代表方向。

数字经济3.0将开启数字革命的“收获期”,或将迎来大国较量中为数不多的又一关键分水岭。不过,在3.0阶段,一些显著的问题和挑战仍然值得关注。 中国劳动者的数字技能相当较弱。需全面加强数字技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

五重挑战

数字经济是全球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涌现出很多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意味着传统的行业格局被打破、新势力崛起。然而,“新”也意味着企业创新仍处于摸索阶段,整个行业发展不成熟,民众数字技能欠缺,政府政策准备不足,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也由此而生。

一是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难。在互网渗透和互联网企业冲击下,传统企业纷纷开始互联网转型。一部分直接尝试进入互联网行业,但由于基因不同,自身不具备互联网产品经验等多种原因,结果不尽如人意。另一部分传统行业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大量收购互联网公司和互联网创业项目,由于不了解互联网的本质内涵和发展规律,难以把控后续的运营问题,失败概率也较大。

实际上,只有相对少数传统企业将自身业务与互联网实现了良好的结合,同时招揽了有互联网成功经验的专业人士,转型告捷。转型,困难重重;不转型,市场就被互联网企业夺走,在行业中处于下风,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之路任重而道远。

二是,平台经济体的监管与治理平衡难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打破了传统企业为主的利益格局,但作为流量入口的平台经济体的出现,又可能形成新的垄断。

例如,BAT分别以搜索、电商、社交为核心,凭借其雄厚的资本,通过收购、入股、战略合作等方式进行布局,广泛渗透到各行业,此时该领域的创新已不再是重点,而是服务于其整体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抑制中小企业创新。另外,网络上虚假信息泛滥、假货泛滥、不良信息传播、在线“黄赌毒”等问题,均离不开平台经济体参与治理。

对于平台经济体,政府既要支持发展又不能完全放任,如何保持政策弹性,在监管与治理中达成相对平衡,打造健康发展生态,对决策者形成极大挑战。

三是,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面临新挑战。在数字经济时代,网络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近期两度爆发的勒索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疯狂传播,至少有150个国家受到网络攻击,严重影响到全球金融、能源、医疗等众多行业。

个人隐私被侵犯的问题更是触目惊心。个人信息贩卖已成为地下黑色产业链,从非法采集到非法出售、购买、转售,再到非法利用,个人隐私面临被非法侵害,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此前,备受关注的山东临沂徐玉玉电信诈骗案,即是对个人隐私保护敲响的一次警钟。

四是,跨境数据流动规则未立。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数字贸易发展迅猛,数据跨境流动成为数字经济发展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据统计,从2005年到2014年,全球数据流量增长了45倍,快于国际贸易或资金流动增速。

然而,目前国际社会对跨境数据流动还没有达成共识,各国政策不一,对可能涉及到的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的态度不尽相同。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研究报告《跨境数据流动:障碍在哪里,代价是什么?》,强烈反对数据本地化;而俄罗斯则明确规定,公民数据只能存于境内服务器。

如何才能建立跨境数据流动的国际规则,促进数字贸易,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数字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五是,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欠缺。与历史上由机械化造成的“机器取代人”相比,此次由智能化引发“机器人取代人”的“破坏力”将更为强大,包括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岗位也受到波及,就业转换的压力更大,周期也将更长。

这一问题的严峻程度对发展中国家尤甚。中国人口众多,劳动者的数字技能相对较弱,亟需全面加强数字技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以适应数字经济对劳动者技能提出的更高要求。

掌全局,抓关键

为应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挑战,中国要抓住3.0阶段发展契机,推动国家全面数字化转型,除扎实推进《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外,还要掌全局,抓关键。

所谓全局,是中国要关注数字经济带来的经济社会“整体的质变”和“化学反应”,以人为本,用“整体论”思维方式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和布局国家数字化转型,构建和树立三大发展观。

一是树立普惠共创的发展观。帮助更多企业和人“连接”,接入、使用互联网;推动云计算服务普及,扩大“在线”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推进全民数字技能培训,精准扶贫,缩小“数字鸿沟”。

二是,建立科学共享的数据观。把数据、数据驱动的智能化作为企业、社会赋能的基础和工具;促进数据流动和共享,利用好实时在线的鲜活数据,释放数字经济动能;前提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消费者隐私,守住安全底线。

三是,构建包容共治的生态观。关注技术进步带来的组织形态变化和社会影响,探索有效的共治模式;探索与新兴“平台经济体”良性互动的监管关系,处理好新业态与传统业态之间的摩擦;鼓励包容的创新文化,规制不正当竞争;搭建平台促进知识的分享和流动,维护良好的发展生态。

此外,推动国家全面数字化转型,要抓关键。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范文第9篇

创意产业的一般含义和特征

国外学者关于创意产业的看法:

创意产业:艺术的商业之道。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E・凯夫斯运用产业经济学和现代合同理论着重考察了艺术的商业化过程。他认为,与物质制造业不同,创意产业所提的商品和服务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或是单纯的娱乐价值。创意产业包括书籍和杂志印刷业、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有声唱片、电影和电视节目,以及时装、玩具和游戏等。

点石成金的创意经济。英国的约翰・霍金斯从“创意经济”的角度提出,创意是个人的创新,包括“无中生有”或“赋予既有事物某种特色”。创意有两种,一是个人的新创意,二是在此基础上制造创意产品。而任何创意都拥有“个人性”、“独创性”、“意义”三个基本条件。霍金斯认为,创意未必就是经济行为,而一旦创意具有了经济意义或产生了可供交换的产品,创意就可能是经济行为。因此,创意经济是由创意产品(经济产品和服务)之间进行的交易。

国内学者关于创意产业的看法:

创意产业或创意经济:概念、特征和意义,我国学者厉无畏等人对“创意产业”作出了较全面的界说。他们认为,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和内容产业同属于知识产业。郭辉勤提出,创意经济学是研究以创意为主的文化产业的应用科学。它是以创意为主线去审视文化产业,其具体研究对象是创意经济型产业和创意经济型企业。

新“创意经济”论:周子琰、姜奇平等人在《创意经济新论――中国蓝海风暴》中指出,理查德・E・凯夫斯的创意产业经济学认识到了内容生产、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产业规律,却忽视了技术革命特性也决定着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当下,中国乃至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以凯夫斯的学术观点为蓝本,掀起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浪潮,但“凯夫斯理论的致命伤,是没有把信息革命内生到创意经济中,所以说它是‘旧’创意经济,或现代版创意经济;而我们今天提出的新创意经济是要把网络革命内生于生产方式,来搞创意经济,所以是后现代版的创意经济”。①他们从工具的使用、创意的产生、需求的变化、利润的创造、创意人才的涌现等方面,生动地论述了以网络革命为基础的新创意经济与“旧”创意经济的区别。

从上述情况可见,虽然人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和探索为时尚短,然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已经对此作了大量的探讨。他们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论述,为我们从一般意义上把握其含义和特征,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但是,目前的研究存在一些局限。主要体现在:

国内外对“创意产业”的大多数研究,尽管也部分论及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是从一般文化产业的意义进行考察的,他们对“创意产业”的划分也几乎囊括了所有文化产业的领域,没有突显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和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应当突出“数字创意产业”的研究和探索。

新“创意经济”论或“后现代版创意产业”论虽然极大地突出了信息革命或网络革命的创意经济的重大影响,论证了新“创意经济”不同于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性、运行机制和规律,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基于新媒体的“创意经济”的发展仍然要以一定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与传统的文化产业、部门具有多产业渗透、融合的重要特征,且数字创意经济本身即包含了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结构的活动。

所以,我们认为,研究“创意经济”或“创意产业”,既要突出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创意经济或产业的重大影响,将数字创意产业置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导位置,把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作为考察一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指标;同时,又不宜把数字创意产业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割裂开来,而应当重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质和渗透、融合关系。

数字创意产业的内在规定和特征

数字创意产业的内在规定。笔者认为,数字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或创意产业最为典型的产业形态。而所谓“数字创意产业”是指建立在文化资源基础之上,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主要以人(个体和团队)的精神创造力、技艺才能为动力的企业及其以数字化、网络化生产方式进行的文化价值的创造、传播和交易等活动,也包括运用文化创意和新技术提高传统文化产业附加值的活动。在外延上,构成数字创意产业的核心产业部门包括通信增值文化服务业、互联网文化服务业、文化和娱乐软件业、现代影视业、数字(网络)游戏业、动漫业、数字(网络)出版业等,同时还应当包括这些核心产业部门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融合和延伸的产业化形式。如数字动画与传统出版业的结合、现代影视与其他文化部门的融合等。

“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概念,与西方一些国家和组织提出的“内容产业”的概念有某些相通之处。但是,“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与“内容产业”的概念的区别在于:其一,“内容产业”的概念主要关注的是数字类产品的文化内容,而我们使用“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既认同“内容”和“创意”对于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根源性意义,又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强调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文化资源、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具有的革命性作用;其二,与“内容产业”的概念把新、旧媒体截然分开不同,我们使用“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同时还强调数字创意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的关联性、渗透性和融合性。

数字创意产业的基本构架和基本特征。根据上述数字创意产业的界说以及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实际,可以把数字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基本构架描述为:

从这一构架可见,数字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相互连接的方面:

数字创意产业是主要从事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文化、艺术、娱乐等信息的生产、传播、交换)的产业。与传统的物质制造业乃至传统的文化产业相比较,数字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的依赖最少,且具有可迅速和广泛传播的特征。数字创意产业的精神生产特征,决定了其产业链中决定性的环节在于人的创意或创新;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可迅速、广泛传播的特征,又是影响当代经济生活中人们的创意能够转化为产业的重要因素。

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数字创意产业价值创造活动的基础。数字创意产业的价值创造活动要以一定的传统文化为背景或依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艺术创造活动为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从根本上看,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在于丰富和创造人们新的生活样式。

个人或团队的精神创造力、技艺才能是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源或动力。数字创意产业体现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它不仅依托于特定的文化资源,而且必须以新技术革命为契机,以创新为立足点,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的超越;它不仅需要以个人或团队的精神文化创新为动力,而且需要以个人或团队的技术创新为动力。因此,缺少具有创意的人才或者缺乏掌握新技术的人才,发展数字创意产业都会成为空中楼阁。

数字创意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数字创意产业进行的文化价值创造和增值活动,是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为基本的技术平台的。而数字技术已成为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电视、电影技术等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共同基础,同时,数字创意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强烈的网络传播特性和网络扩散的外部效应。因此,是否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是数字创意产业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标志性特征。

数字创意产业具有多产业融合的特征。数字创意产业是以多产业融合的企业集群为载体而实现价值创造、传播、交换和价值增值过程。这不仅因为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采用,使原先独立设计运营的传统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正通过各种方式趋于融合,由此使三类不同的业务、市场和产业也日趋相互渗透、融合,而且,由于文化本身是具有广泛的社会生活总体性的概念,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通过向传统文化产业渗透、扩展,形成两者的融合、共生,共同构成或延长了数字创意产业的产业链。

界定数字创意产业的根据和意义

我们认为,之所以需要提出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主要的根据和意义在于:

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较为准确地反映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产业”的兴起,与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信息化、网络化之间的依存关系。美国《在线》杂志执行编辑凯文・凯利曾经指出?押“通讯是社会的基础,是文化的基础,是人文和个人认知的基础,是一切经济系统的基础。这就是网络如此了得的原因。通讯与文化及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通讯技术改革远远超越了仅仅是一个产业部门的范畴。”通讯“在文化、技术和观念上震撼着我们生活的根基。”②凯利的这段论述,深入地揭示了当代信息网络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全面应用,改变和造就了人们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的诸环节和诸方面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没有由传统工业社会向现代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的转型,没有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现代大众传播技术的推动,要实现文化创意的大规模产业化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数字创意产业是信息时代的先导产业,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可以提升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虽然我们仍然认为我们是生活在工业社会里,但是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③传统的工业化模式是以大规模工业发展为核心,单纯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社会发展目标,以无限制的能源、原材料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带来了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粮食短缺等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宣告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的总危机。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新的产业群的崛起,使经济增长模式向知识密集型转化,其特点是以更少的物质资源消耗和更多的知识或智力的投入,获得高效的、更少负面影响的健康、持续的经济增长。从当代产业发展的情况看,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是对传统工业经济的一种超越,而数字创意产业则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又一次超越。因此,以对数字创意产业的界定和认识为基础,通过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重点推动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提高其水平和规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

对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状况的评估,是考察一定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的重要依据。信息化、网络化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数字化过程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当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④数字创意产业引领着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前锋,预示着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通过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有利于更为准确地揭示该国家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方式,判断其文化创意产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注释:

①周子琰、姜奇平:《创意经济新论――中国蓝海风暴》,新星出版社,2006年。

②〔美〕凯文・凯利:《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萧华敬、任平译,广州出版社,2000年。

③〔美〕约翰・奈斯比特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④〔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范文第10篇

进入信息化高速发展的21世纪,出版业的经济范畴不仅局限于动漫、旅游、艺术品等原有形式,而是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形成了一种新锐而极具个性的网络文化产业链,这也是数字环境下所带来的全新出版产业经济形态。在数字环境下,网络互动广告、社交游戏、实时搜索、电子商务平台等模式,使得出版产业形成特有的网络文化出版,既满足了网络时代人们的多元化信息需求,也将信息系统源头赋予人们,促使新一代网络出版产业经济的发展。伴随图书出版行业快速步入信息化时代,数字环境下的出版产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情境。事实上,作为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必然发展趋势,传统意义的出版观念在数字化时代已很难适应发展的要求,网络也逐步成为图书出版的重要构成平台,而这对于出版产业经济发展而言也必然需要一定的创新措施。因此,对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一、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发展概述

出版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得到初步发展,并伴随着新世纪电子商务活动的兴起而得到蓬勃发展。目前尽管国内相关研究对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发展的理念尚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但相关研究规模却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也逐步成熟。总体而言,目前关于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发展的探讨基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聚焦于数字化出版对出版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诸多研究成果中,不少学者认为文字作品是否具有实体意义上的发行作为出版的标准,其与传统意义上发行理念十分接近。我国出版管理部门规定实体性出版物是指书籍、杂志、报纸等,因此文字性作品只有借助上述实体存储介质才能被认定为出版。而数字环境下所带来的网络化出版只是借助虚拟的网络系统,因此不具有实体性,不能够作为出版物来看待,从而不能看作出版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与方向。然而,就出版的核心价值而言,其不仅具有实体属性,更重要的是具有传播文化知识的精神类别属性。因此,过于强调出版的实体性缺乏足够科学性,从而不能看作出版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与方向。

2. 商业经济性是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的本质属性

在数字环境下,任何一种出版活动都具有一定商业性,即以获得相关利益为目标。数字环境下的出版产业活动并非一种公益性活动,而对于出版效率与出版质量优劣的根本衡量标准在于对其盈利状况进行评价[1]。尽管商业化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成为各行业经营状况的根本目标,但作为数字环境下的出版产业活动,其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公益属性,而忽视公益属性或社会属性的出版活动必然不具有生命力。

3. 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具有网络出版的特性

对于网络出版而言,构建相应的法规极为必要。我国立法机构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网络数字出版的法律规定,并对数字出版进行了法律意义上的定义。然而,由于网络推广趋于大众化,使得数字出版的法律要求界限往往不够明确,这也影响法律规定效力的发挥,因此出版产业经济发展有必要处理好网络出版的规章性与合法性问题。

二、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日益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数字式语言、评论、新闻、趣闻杂事等一系列出版方式屡见不鲜,形成了独特的出版产业文化机构,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 信息管理困难,制约数字环境出版产业经济发展

在数字模式的催生下,出现了一些公民有意识构建公共信息评论或转发的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将一些付费文章、杂志、书籍等进行免费传播,使出版产业的经济发展面对盗版及违法出版的困境。另外,期刊社、出版社等也可以将文章通过数字途径进行传播。然而,由于数字出版的公开性和复杂性,容易出现数字出版平台管理的漏洞,从而制约新兴出版产业经济的发展。

2. 数字环境模式下存在网络出版文化价值取向偏离

由于网络自身传播的特性,使得网络出版文化产业的内容存在许多问题。如传播方式、传播者身份、传播时间地点和经营者都出现虚假性,最突出的就是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目前看来,数字环境中存在大量抨击社会、阴暗心理的思想内容,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黑色网络出版文化,造成人们自身价值取向畸形,影响了出版产业经济的发展。

3. 出版产业在数字环境下容易形成泡沫产业

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热情高涨,纷纷建设网络出版产业基地,举办数字出版活动,这对推动各地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高数字出版产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建基地和办展会比较容易见成效,因而近年形成一股基地和展会热[2]。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多数出版社都已经构建数字出版平台,而这一数字也在不断增长,相关的出版企业也进行了有效联合,逐步构建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不少城市在将数字出版产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各类数字出版形式、出版企业出现的频率也络绎不绝。在数字环境的影响下,不少出版企业也顺利转型为专职数字出版企业。然而,由于缺乏科学论证和规划,出版产业内部行业的重复建设,数字出版产业的盲目发展,很容易形成数字出版产业的泡沫。

4. 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文化内容创新不足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数字城市; 城市可持续性发展; 协调性; 可变性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型中,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促使全球迅速迈向信息社会。城市作为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数字城市概念的提出,就是人们在信息时代认识和把握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的崭新探索。数字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的崭新探索,使人们越来越多的探求数字城市和城市持续性发展的相互关系。

1 数字城市与城市持续性发展

1. 1 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作为数字地球在城市区域的具体化和扩展,现已成为各国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关于数字城市的研究,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尚处在探索阶段。数字城市源于数字地球的战略构想。自从1998 年,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以来。在国内“, 数字北京”、 “数字武汉”、“数字辽宁”等发展计划也纷纷出台。到2002 年,我国668 个城市中已有120 个建立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并有40个大中城市启动了数字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根据我国学术界的综合,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数字城市的内涵应该是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数字化工程、城市3S 应用和城市整体信息化的有机综合,最终形成智能、敏捷的城市数字神经系统

运用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如数据挖掘、知识提取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城市中广泛的、多源的空间信息的有效集成和管理。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等子系统,其实质是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和虚拟化。数字城市提供给公众和企业的将不仅是虚拟的用户界面,以实现所谓的“数字生存”,更重要的是它将辅助政府制定城市管理的综合决策,如城市规划,市政运作,社区管理和紧急事故响应等,实现城市的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数字城市的框架基础含三项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宽带网络、计算机服务系统和网络交换系统;二是数据,特别是空间数据。因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信息有80 %与空间数据有关。海量数据是数字城市运行的基本元素,离开数据,信息基础设施就成为虚有其表的空架子;三是人,管理数字城市和使用数字城市的人。建设高度发达的城市数字神经系统和数字文明,将从根本上变革城市的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推动社会进步。

1.2 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城市能源的利用效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生态质量,其核心是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其中,社会发展是目的,经济发展是基础,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框架下加以讨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资源角度看,是一个城市不断追求其内在的自然潜力得以实现的过程,从而达到资源的保护、再生和开发的平衡;从环境角度看,强调利用环境生态规律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实现社会各地区、各阶层的环境资源共享,社会发展以富有生机、稳定和公平为标志,从而减少贫困和犯罪等。《21 世纪议程》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目标是:改善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和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中国21 世纪议程》也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城市目标,即建设成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快速和持续增长,提高了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使城市发展走向良性循环。

2 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

数字城市指的是信息化城市,是现实城市的虚拟对照体,是对实体城市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它具有城市地理、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的功能。可持续发展对应的是现实世界,尤其是人类居住的实体城市。如何解决城市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数字城市的建立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始终贯穿其中,两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作用通过实体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

2. 1 数字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动力

数字城市建设是遥感、计算机、空间技术、通信等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体现了当今最先进的生产力,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动力。数字城市正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等新的经济模式在城市的具体体现,数字城市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虚拟化。数字城市可以通过仿真技术和预测模型较准确地预测城市的未来发展。由于城市地域的广阔性和城市发展的不可重复性,许多不可能实际进行的发展实验,可以在数字城市的虚拟实验室中,通过仿真技术和虚拟模型来完成。例如城市经济发展仿真模型、城市社会发展仿真模型、城市生态环境虚拟模型、城市设计虚拟模型等等。在数字城市的各种信息系统中,本身就包含了决策支持系统。数字城市的决策模型可以在众多的决策方案中,选择实现城市决策的最优化。

2. 2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坚实基础

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最基础的支持。一个城市如果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城市就会陷于停滞状态,从而使数字城市建设失去实体基础和动力来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将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资源保障。首先,城市丰富的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强大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持。目前,我国推行数字城市战略的不少中心城市,相继开展的“人才高地”建设,就是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其次,数字城市战略需要大量的投资,这只有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方可顺利实施,一个没有经济发展潜力的城市是不可能支撑数字城市的建设的。再次,高度文明、稳定、进步的社会,生态平衡、环境优化、美化的城市,是数字城市建立和健康运行的环境基础。

3 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变性

3. 1 城市发展的部分旧有动力失效,可引发可持续发展危机

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及其管理模式,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曾经发挥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中,这些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工业社会“规模即实力”的论断在信息时代变得不那么准确,一些曾在城市发展中起过支撑作用的大型企业,由于不能实现信息化转型而丧失竞争力,一些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也会因为落后于信息化的时代步伐而陷于边缘化状态。这种“信息差距”现象导致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危机,表现为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明显冲击。这种冲击对目前仍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影响尤为严重。由于城市经济从规模经济向速度经济转化,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化,城市人口的显形失业和隐形失业都会相对上升,部分产业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从而导致社会的“信息贫困”现象。动摇社会的稳定,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信息差距”和“信息贫困”造成的“信息化鸿沟”,将进一步扩大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富人和穷人的现有差距,造成更大程度的发展失衡,从而广泛影响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3. 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停滞将导致数字城市建设丧失根基

数字城市作为人类城市的崭新形态,它本身就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现象。因此,它不可能脱离城市实体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现实基础。一个毫无生机的城市是不可能建成所谓数字城市的,一个生态灾难严重的城市即使实现了数字化,对于人类来说也毫无意义。如果数字城市的盲目建设导致对城市社会的严重冲击,造成所谓断裂性发展,从而中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过程,这将是数字城市的最大悲剧。所以,是推动还是阻滞城市发展可持续性,就成为衡量数字城市建设的一个根本标准。离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城市建设就失去了实际依托,丧失了根基,成为真正的“数字泡沫”,毫无现实意义。

4 结束语

数字城市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其强大的影响力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前景。它将积极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也会带来一些冲击和负面影响。克服这些冲击,将开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完善数字城市的研究工作和建设工作。在我国,数字城市刚刚起步,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会有很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数字城市是时代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我只是对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的肤浅分析,更深入系统的研究需要大家的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新,程国栋. 空间内插方法比较〔J〕. 地球科学进展,2000 ,15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范文第12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数字消费者市场,2014年全国网购规模高达4508亿美元,占消费品销售总额的10.7%。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政府陆续出台的支持性政策,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诸多积极的推动因素。

埃森哲2015年的《寻找中国经济的数字化红利――数字化密度指数报告》显示,在经济各个领域全面应用数字技术将推动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而这种转变已经积蓄了巨大势能,促使数字化即将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和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消费者很成熟,企业技术还不足

资本投资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但中国经济的数字化却主要由消费者拉动。随着中国进行数字化转型,网络消费者已变得更加成熟,热衷尝试新的产品和服务。

与中国消费者全面拥抱技术相比,中国企业的数字技术应用却明显不足。在游戏和社交网络等网络服务的推动下,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手机市场,并在2013年成为全球总值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但是,相比其他领先经济体,中国企业对数字技术的应用程度仍存在巨大差距,虽然也开始利用数字技术管理企业,不过就目前情况而言,这项工作还仅仅只触及表面,尚未充分挖掘出数字技术的潜力。

中国不同行业间企业应用数字技术的程度差别也很大。以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为代表的领先网络企业,拥有非常卓越的用户基础,并且在采用大数据、分析法和云计算等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电信和银行业等被大型国企统治的主要行业,基于巨大的规模经济和丰富的资源,也积极支持应用数字技术,虽然其等级结构和避险倾向不利于其提高创新能力。

相比之下,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各个行业则处于落后地位,不仅承受能力有限,而且其自身以低劳动力成本为竞争基础的低利润业务特性也导致其对数字化转型缺乏紧迫感。此外,虽然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生产商,华为、联想和中兴等中国企业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信息通信技术硬件供应商。但在软件和服务方面,却鲜有领先的中国企业。中国企业IT开支方面也存在类似的不平衡,软件和服务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发达经济体。

提升数字化密度,跨越转型鸿沟

埃森哲最近的一项全球高管调查发现,相比其他国家,更多的中国企业高管认为,在不久的未来,数字技术将会对其企业起到重要作用。很显然,中国的企业高管和政策制定者都意识到了飞速发展的数字创新,并希望积极利用技术推动增长和提高竞争力。

但事实上,相比其他领先经济体,中国的数字化发展状况究竟如何呢?埃森哲与牛津经济研究院合作共同测评的“数字化密度”,揭示了中国数字化的发展现状。对于“数字化密度”,埃森哲大中华区战略与可持续性业务董事总经理李广海是这样解释的:“一言蔽之就是数字技术,以及数字业务,数字的应用在经济体里的渗透率,或者覆盖率。”

对一个国家的数字化密度测量,主要衡量的是数字技术的普及程度,而非仅仅针对信息通信技术领域。测评结果显示,中国目前的数字化密度在17个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十位,居荷兰、美国和瑞典之后。

基于对数字化密度得分卡的综合分析,埃森哲认为可以通过提升三方面的数字化程度来提振经济表现――投资于数字资本;打造数字机构和数字市场;实现企业行为数字化。

1、投资于数字资本

中国的企业高管和政策制定者应当重点关注商业环境和经济基础设施的质量问题,这是企业增长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具有支持性的灵活数字基础设施需要长期统一的战略投资来鼓励数字创新和应用。

2、打造数字化机构和数字市场

决策者必须确保市场已做好适应数字化的充分准备。这条路径重点关注互联网覆盖、网络商业活动、组织灵活性、社会态度、政府数字政策、监管环境以及开展数字业务的便利性等方面。要想取得进展,需要重点关注企业和消费者的网络文化,发展本土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并以制定数字友好型政策为优先考虑。

3、实现企业行为数字化

埃森哲对数字企业的定义是,能够通过利用信息、企业资源和数字技术,打造独特的客户体验,从而取得成果,并最终实现增长。在寻求数字世界成功的战略过程中,中国企业应可以通过更好地服务客户和消费者,推动创新,实现增长。这包括制定数字经营战略,以新的业务成果为目标;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探索更优化的全新客户渠道;向新市场进行有效扩张;以及采用新的定价和盈利模型,实现利润最大化。

激发数字化潜力,把握增长红利

埃森哲数字化密度指数在最宏观的层面上揭示出,数字化密度在五年内增加10分(百分制),就将推动发达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提升0.25%,而新兴经济体的增幅可达0.5%。预计到2020年,中国则有望实现4180亿美元的增加值(见图),也就意味着数字化将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超过四千亿美元的红利。

研究发现,为了实现数字化的全部潜力,中国必须确保数字技术覆盖所有行业和企业。为此,政策制定者和企业领导者都需要发挥重要作用。埃森哲认为,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数字化红利,有三条有待加速发展的转型路径。第一条是继续投资于数字资本,即进行商业环境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条是支持数字机构和数字市场建设,关注企业和消费者的网络文化,发展本土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并以制定数字友好型政府政策为优先考虑。最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路径则是实现企业行为数字化。中国企业高管在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推动增长、培养新型数字化企业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企业不仅应当专注于通过数字技术,提高生产率和效率,降低成本,同时还应当利用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客户和消费者,推动创新和增长。此外,他们还应当积极探索产业物联网,寻求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经贸法语;模式;措施

基于数字经济背景,该文从经贸法语的教学方式、师资力量、职场实践等方面,对经贸法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经贸法语人才的质量,顺应数字经济的发展,助推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

1重视数字经济发展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创新的今天,数字经济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出现。近两年,我国不断从多个角度来观察数字化的经济问题,也因此数字经济不断被社会各界所关注。通过数字经济的发展,也预示着未来一定期间内,数字经济将成为全球发展的经济主要命脉。就如数字经济在贸易行业的地位,当前,数字贸易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已经同等于传统贸易,甚至高于传统贸易的地位。在20世纪,商品、服务、资金流动三大状态使全球化经济的重要体现,然而在2017年,三大表现形式的资金流动达到了历史最高——约为30万亿美元,而在此之后,不但增幅不是很明显,甚至会出现停滞的状态,与之相对的,数据流动的速度却是飞速增长,如今已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占据绝对优势地位[1]。

2经贸法语专业中的不足

2.1学生对经济话题不敏感

在经贸法语的教学中,学生在大学的前两个时期内已经完成了法语基础文化的多洗,对基础的语法、词汇、句法等有了初步的认识。进入到第三学期,加入了更多的素质教育课程,如经贸法语、专业词汇、中法互译等内容。但是,这时学生接触的经贸类题材较少,对经贸中的专业名词接触的很少。并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游戏娱乐更为关注,极少会关注经济、贸易类的新闻,导致学生对经济话题不敏感,影响经贸法语课程的进行,降低经贸法语课程的授课质量。

2.2学生对经贸法语课程的主观能动性较低

当前时代,继续传统模式下的单一教学方式,很难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且当前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必须根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同时提高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学习的看法,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可以提高个人素养和能力,会对自己产生实际价值,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的学习和知识的拓展。

3基于数字经济,改变经贸法语教学模式的措施

3.1教学方式

丰富教学形式和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将课本上的经贸法学专业知识进行提炼总结,以图片(多以PPT为主)、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出来,便于学生抓住课程学习的重点。进行情境模拟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创建的经贸工作场景总,让学生主动加入到学习中来,加上情境的渲染,学生可以更深刻的掌握知识[2]。模拟结束后进行及时的点评,从学生的肢体动作,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指导,达到教学的目的。在经贸法语的试卷考察时,教师应合理的设置试卷的考题难度和考题类型,在经贸法语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的进行对学生主观问题的考察,检验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避免给学生制造压力,让学生可以正面积极地学习。

3.2师资力量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下,其开始向各种领域进行渗透。党的报告提出,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推动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单纯的经贸法语教师不再满足现在的教学要求,实际中,也很少有具备数字经济背景和经贸法语知识的教师,这就需要学校提高经贸法语教师的教学资质,根据培训计划,匹配最合适的教师资源,去学习和了解数字经济,在丰富自身的同时,将数字经济与经贸法语进行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培养走在专业知识前端的经贸法语人才。

3.3职场实践

经贸法语课程最重要的还是应用,深入校企间的合作,学生掌握了法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后,进入到企业,学习了解经贸的运作模式,对经贸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避免手高眼低。企业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使得企业可以高效的招聘到需要的人才。在职场实践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当实时关注学生实践情况,并给予相关建议。

3.4经贸法语中加入数字经济模块

数字经济即在互联网的发展下,交易方式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大。因此,在企业发展中需要职工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及信息处理能力。经贸法语人才培养中需要结合数字经济发展要求,改变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3]。数字经济模块融入经贸法语可建立学生对数字时代的认知,并以经济学眼光看待教学。在此过程中,为强化数字经济模块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邀请经济学家进入课堂讲座,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从而可全面提升经贸法语的教育质量。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1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3-0183-03

数字经济是一场数字技术推动的经济革命。这场数字化革命正在以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为推动力,以开放的知识为基础,从制造领域、管理领域、流通领域的数字化扩展到包括政府宏观调控的一切经济领域,逐渐形成一个经济体系。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是美国数字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解决凯恩斯主义所遗留的滞胀问题,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渐抬头并呈现占主导地位的趋势。美国传播学者丹・席勒(Dan Schiller)指出,以“应该让市场自己遵循其自然的逻辑”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新被奉为美国国内的正统理论[1]。80年代的里根时代和90年代的克林顿时代都很大程度上遵循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理念。最近几年,新自由主义思潮成为美国数字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柱之一。

首先,作为数字经济重要技术推动力的因特网本身就是自由思想创新的产物。一方面,因特网的设计思想避免了垄断集中,体现分散自由;另一方面,因特网为数字化的信息提供了自由流动的空间。因此,因特网不仅是流通领域数字化的重要技术支持,更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新自由主义思潮在美国的发展提供了因特网生长的土壤,孕育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其次,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自由市场观点和理念渗透到了美国的经济发展政策中,特别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电信和传媒业发展的政策中,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宏观经济环境。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通过一系列程序对电子计算机业、电脑业和电信业的界限一再进行重新划定,将蓬勃发展的网络业中越来越多的部分划到放松控制的电脑业一边,促进电脑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主张把政府的控制管理降到最低程度、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原理的作用的思想,在美国电信和传媒业决策中逐渐占据优势,更使有关决策出现放松管制的特点。1980年,在《有关计算机的第二次调查》中,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决定,作为美国电讯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受政府管理的电讯公司也可以成立分公司,不受制于现有管制措施。这一措施使得被赋予特别市场自由权的专业化网络行业向整个电信市场扩展[2]。1996年,美国通过了《1996年电讯法》,消除电信行业的垄断,开放所有的电信市场,放松了对不同种类的电信和媒体公司相互进入业务领域的限制,允许不同的媒体市场相互渗透,促使美国全国范围内的从电信运营到硬件制造、软件开发、网络通信、互联网服务、广播电视等各个领域展开新的竞争和重组,从而推动高速“宽带”网络的建设[3]。由此可见,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广泛渗透,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市场环境。

二、美国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数字经济健康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证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政府不仅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而且还通过政策支持保障数字经济健康高速发展。首先,美国政府增强网络的安全性,提高消费者对网络的信任度。美国政府通过《关于信息系统保护的国家计划》构建联邦政府的信息安全模式,推动公众与民营之间的自愿合作,以保护信息基础设施。美国商务部企业服务局与产业界、消费者代表和政府部门共同合作,开发一种新的电子商务密码系统,专用于网上消费者的保护。另外,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采用网上冲浪的方法,对网上的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对于网上的欺诈行为,司法机构按刑事犯罪进行审理。其次,美国政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1999年10月,美国通过了《域名权保护法案》,规定域名与商标保护统一,不得冒用、非法注册或使用与他人域名十分相似的域名进行网上商业活动。在域名的管理上,将过去的政府负责注册登记改为由因特网域名定名公司(ICANN)和网络解决方案公司(NSI)代表政府负责域名的注册登记,大大降低了域名的注册管理费。最后,积极发展电子商务。1996年底,克林顿亲自倡导成立美国政府电子商务工作组负责制定有关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措施,并协调督促相关部门实施。1997年颁布《全球电子商务框架》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并具体提出五项原则:(1)私营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2)政府应避免对电子商务的不当限制;(3)政府必须参与,并致力于支持和创造一种可预测的、受影响最小的、持续简单的法律环境;(4)政府必须认清因特网的特性;(5)应该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因特网上的电子商务。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全球和全国商务电子签名法案》,使在线合同或在线交易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进一步方便企业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

三、官―产―学―公众创新模式是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源泉

数字经济之所以在美国兴起和繁荣,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特网演化处在官、产、学、公众各类主体组成的创新网络之中。正是这一网络机制促成因特网的迅速普及发展,带动整个美国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变。

美国数字经济是数字化技术在经济领域创新以及渗透的结果。创新包括了技术、制度和产品服务方面的创新。单单市场需求的存在或者技术机会的存在都不能促成技术革新,单独看来,这两者都是技术发生革新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只有他们同时成立的时候,技术革新才成为可能[4]。也就是说,脱离了产品服务创新的市场需求,单纯技术创新不会促进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以美国苹果电脑为例,就可以清楚地认识这一点。苹果在PC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过去十年,苹果获得了1 300项专利,相当于微软的一半,几乎相当于戴尔的1.5倍。但是,创新能力并没有使苹果公司置身于食物链的顶层。1981年,该公司营业利润率高达20%,而目前仅有0.4%,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目前,该公司在全球PC市场的份额仅有2%,无法与戴尔和IBM相匹敌。苹果公司充分说明业务模式创新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戴尔、亚马逊、eBay等公司都是以更低的价格销售商品和服务模式,迎合更多的消费者[5]。因此,美国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是由技术创新需求和产品服务创新的市场需求相互推动。

事实上,传统的“官―产―学”三线螺旋体创新体系仅仅提供美国数字经济技术创新的需求。美国科研体系的特点是政府、企业和大学单独或联合资助进行研发活动,促成了美国产生大量创新成果,并得以产业化与商业化发展。因特网正是在这种政府、企业和大学创新体系中由国家投入基础技术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企业积极支持和参与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这种建设新的创新环境的过程中,机构和国家的界限被打破。相反,原来互不联系的三类机构,即公共(官)、私人(产)、学术(学)三方面逐步适应共同工作,相互交织作用,进一步在创新进程的各个阶段建立了相互联系,形成了“三线螺旋体”。

但是,“官―产―学”三线螺旋体创新体系忽略了产品服务创新的市场需求,还不能够完全成为数字经济的创新源泉。结合苹果电脑失败的教训可以看出产品、服务等业务方面的创新同技术创新同样重要,而且这些归根结底取决于对公众偏好的满足。公众的偏好需求驱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方向,引导政府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在进一步满足公众偏好的基础上,公众积极广泛地参与在线购物、虚拟社区、数字学习、数字娱乐等都构成推动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坚实动力。而且,当前美国的部分研究机构在统计数字经济发展状况时,都对公众的上网比率、上网时间等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兰德公司在加强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议中同样认识到设法让民众了解创新活动的重要性以及民众通过什么方式来支持创新。这些都说明公众是推动美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公众与“官―产―学”三线螺旋体创新体系相互作用,形成“官―产―学―公众”创新模式,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所必需的技术创新、产品服务的业务创新,成为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源泉。

四、风险资本是美国数字经济转型的“革新力量”

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技术企业与创业资本或风险资本的互动式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所谓风险资本是由职业金融家(即风险投资家)连同管理一道投资到年轻的、快速增长的、并且有潜力发展成经济重要贡献者的公司中的资本,风险资本是初创公司重要的资金来源[6]。美国风险资本市场制度是一种增进和分享创新收益为目标的有效率的融资制度安排。风险资本投资的运行特点包括三方面:一是投资面向新兴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中的初创企业;二是风险资本还通过资本经营服务直接参与企业创业;三是风险资本具有良好的退出机制。正是这三个特点使得风险资本能够通过独特的创新试错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把资本、技术和知识联系起来,赋予美国经济支持技术型初创公司发展的优越环境。20世纪90年代,风险资本投资在美国发展迅猛(见表1),相继培育出DEC(数字设备公司)、Intel(英特尔公司)、Microsoft(微软公司)、Compaq(康柏电脑公司)、Apple(苹果电脑公司)等著名的高科技企业。这些高科技公司为美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示范效应。

进入新世纪,美国数字经济遭遇挫折,风险资本投资的绝对数额出现急剧下降的趋势,但这并没有削弱其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统计表明,2000―2003年期间曾经接受过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在就业创造和销售收益增长方面对美国经济的贡献仍然超过其他同行企业。在信息产业部门这一现象更为明显(见表2),比如2000―2003年期间,计算软件整体行业出现裁员8%,销售额仅增长5%,而风险资本投资企业却仍然创造了17%的就业机会,销售额高达31%。因此,风险资本投资正在很大程度上拉动当前美国经济的复苏。

总之,无论是在美国经济繁荣或复苏阶段,风险资本都对美国经济做出重要贡献,是美国数字经济转型中不可替代的“革新力量”。

参考文献:

[1] [美]丹・席勒.数字资本主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3.

[2] [美]丹・席勒.数字资本主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

[3] 郭庆光.21世纪美国广播电视事业新构图――“1996年电信法”的意义与问题[J].国际新闻界,1996(6).

[4] Rosenberg, Nathan. Inside the Black Box[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231-232.

[5] 龚伟同.技术创新毁了苹果[J].商务周刊,2004(4).

[6] 宋玉华.美国新经济研究――经济范式转型与制度演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55.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American Digital Economy

HE Xiao-yin

(Commercial College,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52, China)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范文第15篇

数字生态城的内涵

“数字生态城”是数字与生态两方面的深度融合。数字生态城并不简单等于“数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城市是指一个复杂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需要城市具有高度发达的经济、良性循环的生态、繁荣昌盛的社会、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安居乐业的人民,需要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且失业率低,高新技术占城市经济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数字城市是信息化技术在现代城市集成创新应用的综合体系,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对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进行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而数字生态城则是数字理念和生态理念在城市复杂系统中的融合应用,主要结合了三方面基本理念:一是运用数字理念高度整合服务和管理。

主要涵盖卫生保健、教育、商业、智能化运输、物流与建筑、城市管理和服务供应等领域,实现数字化与可互动的信息服务。二是运用生态理念确保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落实。生态理念将涵盖城市建设、发展的各个层面。这些措施包括产业的生态化建设、经济的生态化运行、能源的可再生利用、废弃物的循环处理、资源的产出率不断提高等。三是运用城市理念实现多样化功能。数字生态城严密的城市结构将有助于抵御因社会变化和宏观经济条件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高效物流,创新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以及多样化的城市功能。城市数字生态化建设需要对城市系统的地理环境、基础设施、自然资源、产业发展、经济结构、人文景观、生态环境、人口分布、社会和经济状态等各种信息进行有机整合;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数字化采集与存储,动态监测与处理;在生态化和数字化理念方面进行深层融合与挖掘,对各种关键问题进行有效识别、动态模拟、准确预测。数字生态城的建设和标准设立应具有区域发展特色。

数字生态城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新趋势,自江西省共青城市首次提出后,北京门头沟、江苏省丹阳市等地也陆续提出建设目标,天津中新生态城、唐山曹妃甸生态城、上海崇明岛生态城等也不断融入数字元素。“数字生态城”的建设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有南方、北方、东部、西部等来自不同城市发展基础的因素,其建设过程和标准设立只有融合当地的城市建设基础、产业布局基础、人口分布基础才能构建出适合地方发展的城市需求,才能引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生态城的特征要素

城市系统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即为社会提供物资和信息产品;二是消费,即为城市具有利用域内外环境所提供的自然资源及其他资源,生产出各类“产品”(包括各类物质性及精神性产品);三是调节,即保证城市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能力,使城市综合系统具有消除和缓冲自身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能力。围绕这三个方面基本功能,数字生态城将建成以下7个要素平台。

(1)城市综合环境管理监控平台。由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使城市“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在政府与居民、企业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循环的新型关系。

(2)城市土地生态功能监控平台。土地生态系统是土壤、地形、水文和空气为环境气质和一定相应的生物群落组成一个紧密实体的生态系统,科学技术、政策导向等因子对土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对每个用地单位所占土地的物质生产力、自然生态服务和社会生态服务效果进行年度生态监控,促使可更新能源利用率、环境净化能力、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等自然生态服务功能优于或至少不低于原土地的功能。

(3)城市生态系统监测信息化平台。建立多个政府相关部门参与的生态监管和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发展平台。依托现代通信技术,构建环境公共信息网、环境质量预警网及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及时实施对自动检测、远程监控、信息、决策分析等功能,为城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城市规划、建设、城管、公安、文化、卫生等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建立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逐步在决策分析、任务派遣、目标考核等方面实行数字化管理。架构上分为两个层级。一级指挥中心主要负责事件受理派发、应急指挥调度、工作绩效考核、辅助决策分析等工作;二级指挥分中心主要负责信息上报、事件处置、应急响应等工作,耦合执法、应急、服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在功能上,主平台下设城市常态综合管理、应急管理协调、统计分析及辅助决策、综合应用支撑四个部分。

(5)城市生态保育发展平台。严格遵循自然规律,依据城市自然环境基础条件,找到当前的城市与自然生态相融共生状态下的城市差距,建立发展水、土、气、生、矿的自然生态修复、涵养、保育业。

(6)生态环境社会监督平台。建立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的公开力度,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7)区域产业共生发展平台。把城市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平衡协调、和谐共生、生态资源可持续性作为重要尺度,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建立城市产业共生发展信息平台,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尖锐矛盾,缓解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破坏而造成的生态脆弱和生态失衡,使城市最终走向产业良性循环轨道,最大程度上从源头减少排放量。

数字生态城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城市可持续发展,从社会角度来看主要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动态平衡;从资源角度看是城市资源的保护、开发、循环、修复及再利用的动态系统平衡;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主要是强调利用生态规律和数字化技术手段来科学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在《21世纪议程》中指出其主要着眼于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生态质量两个方面,其核心是协调处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城市化速度与质量、城市管理手段、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及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产业率等。

1具有相关协调性数字生态城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两者有着共同的作用对象,那就是实体城市,但两者之间也有着不同的概念和研究背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而数字生态城指的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生态系统理念构建低排放、高循环、高智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思想必须始终贯穿整个数字生态城建设和发展过程之中,可以说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1)数字生态城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动力。

数字生态城建设体现了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及最系统的思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新兴动力。数字生态城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推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对城市传统产业进行产业生态化和产业信息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二是创造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数字生态城作为高新技术集成应用的基础平台,其建设和发展过程本身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活力。三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数字化的管理为城市综合管理提供了便捷条件,对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四是协调城市可持续发展。数字生态城可以在顶层设计角度进行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更加有利于解决城市可持续问题。数字生态城建设通过信息化和生态循环技术及产业共生理论改造城市传统发展模式,优化现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减少“三废”排放,将改变城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原有的矛盾性和不适应性,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平衡。

(2)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数字生态城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保证。

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数字生态城建设提供最基础的支持。首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持。其次,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经济基础为数字生态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最后,社会和谐,生态平衡、环境优化、美化的城市为数字生态城健康运行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基础。

2具有偏好冲突性

数字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动力和社会的信息化转型,引发短期产业发展冲突性。传统城市各类社会组织和经济形态均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发挥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进行数字生态城建设转型中,这些组织和管理形式及产业形态可能已经不能适应城市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一些曾在城市发展中起过支撑作用的大型企业,可能由于不能实现转型而丧失竞争力。同时,由于数字生态城的经济将从规模经济向效率经济转化,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化,城市人口的显形失业和隐形失业都会相对上升,部分产业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仍处于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建设过程中,在这种背景下,进行数字生态城建设对这种冲击就显得尤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