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范文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范文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新型教学模式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它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是探讨和研究以及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进行检查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本门课程主要包括:X线检查技术、数字X线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既包含部分医学内容也包含物理、化学内容,是检查疾病重要手段,在临床医学领域中起重要作用。

1.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建立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课程组建立的“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教、学、做加以融合,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反复训练中得以加强,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上述4个环节中得到提高。具体内容如下:

1.1预习式临床见习:在普专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开课的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将本专业学生分组去附属医院影像科室,进行临床观摩见习,提前接触影像设备,提前接触病人。见习半年后于第二学期初,开始课堂讲授影像检查技术的理论内容,完成了“先看后学再练习”的第一步,为下一步理论学习做好铺垫。此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预习式临床见习”。

1.2理论教学:采用现代的教育理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观察和独立思考的环境。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及网络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检查室、MRI检查室等科室去讲授,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放射技士(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教育学论文,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以提高学生在日后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

1.3实训教学:改革实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日标[1],专业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2]。采用“模拟临床实训”的教学模式。影像实训中心有2个专业多媒体教室,4个先进的阅片室,3个X线检查技术实训室分别安装有2台200mA、1台500mA国产X线机,1个胃肠造影实训室并配有1台X-TV及1个示教室,1个CT实训室等,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实训教学采用“学生操作教师辅导式”、“学生自己操作”、“综合设计性实训”等教学方法。在课程学时安排上,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保障学生动手时间,强化学生动手能力[3]。在理论及实训课程结束之前2个月,组织学生进行岗前强化培训,培训的重点是针对临床上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操作方法,以缩短学生与毕业实习的距离。

1.4毕业实习:第三学年,将学生安排到省内、外46所二级甲等以上实习医院进行毕业综合实习,进一步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要求。

2.四位一体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数字化X线机、CT机、彩超现已普及到许多基层医疗机构,MRI也广泛用于县级医院。针对临床实际的发展变化,《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体系和知识摘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实施“课证融合”以提高学生在日后的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小论文。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建立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六大教学模块,即第一模块:X线检查技术:重点进行摄影体位和技术及造影技术教学;数字X线摄影技术注重成像原理和影像后处理教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注重摄影体位和减影设备及造影器材的教学。第二模块:CT检查技术:重点讲述CT成像原理和CT扫描技术。第三模块:MRI检查技术:重点讲述MRI成像原理和MRI扫描技术。第四模块: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重点讲述核医学成像原理和检查技术。第五模块:X线照片冲洗技术:重点讲述照片人工冲洗技术、自动胶片冲洗技术和激光打印胶片技术及操作注意事项。第六模块: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着重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讲述质量管理的意义。

3.四位一体教学考核内容的改革

采用“笔试+技能操作+平时作业+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加大实践考核的权重,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持平。考核内容以临床放射技士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四位一体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该课程组教师共20人,专职教师14人,兼职教师6人,专兼职教师比例7:3,“双师型”比例占65%,专职教师中“双师型”占95%,保障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其中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0人,占50.0%,41-50岁的教师8人,占40.0%,50岁以上教师2人,占10.0%,教师后备力量充足,形成一支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梯队。通过高级人才的引进,青蓝工程的培养不断提高师资教学质量,使师资队伍具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教育理念,不断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利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5.四位一体教学改革的体会

“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教育学论文,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影像技术的操作技能,毕业即可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该教学模式时刻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融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为一体。教学中采取学校与附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实训中心及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室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设计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4:5(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56%),大大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达到了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理论水平扎实、技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技能性毕业生。学生结业后能按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熟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独立完成X线投照技术、CT检查技术、照片冲洗及影像质量管理等技术,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反馈均表明“学生的动手力强,基础知识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提高,课程组教师进修3人次、又取得硕士学位2人,双师比例达到100%。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体现了高职高专办学特色,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技能训练,为基层医院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景玲.唐宇天.影响技能达标的元素及对策[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320

[2]唐陶富,朱梅初.高职医学影像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3,10:10-12.

[3]马琼英,周宇,戚跃勇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与带教体会[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8,5(6):456.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影像检查技术;实践;课程探索

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查在临床已有着较为广泛地应用,因此对于可熟练操作影像学检查设备及影像学图像处理软件,同时还可维护及维修影像学检查设备的人才需求量显著增加[1]。因此近年来根据临床工作需求,已有多家医学类院校设立了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而本研究通过调研汉中地区基层医院对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的需求情况及其他医学类院校设立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的经验,以探讨我校设立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1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概况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对于具有高素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显著的增加[2]。为更具针对性的培养影响检查技术专业人才,我校于2014年1月~7月间对汉中地区基层的174家综合和性公立医院(二级甲等医院20所,一级甲等医院154所)影像检查技术专业就业及需求情况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影像科工作人数20人单位者1所;而在影像技术岗位人员0人为87所,1人为1所,2~3人为71所,5~10人为9所;而在未来5年内174所医院均需要影响技术人员;对招收人员学历要求:本科70所,高职高专114所,中专20所;X线检查技术161所,CT检查技术20所,MRI检查技师2座,DSA检查技师2所;需求倾向:诊断+技术复合人才153所,影像诊断33所,影像检查技术27所。可见在所观察的174所基层医院中,影像技术岗位的临床缺口较大,且对影像技术专业高职高专人才需求量较大。因此建立起可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学技术人才的专业有着十分的必要性。

2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教学分析

2.1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总结 因影像检查技术专业在临床工作中有着操作性强、综合能力高的临床特点。故在临床课程的建立及教授过程中,应重视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而建立[3]。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建立中,应本着"必须"及"适度"的原则,取消或削减与本专业无关或关系不密切课程,适当增加与本专业关系较为密切课程的课时,必要时可设立部分与本专业关系密切的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建立时,可减少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及医学病原学等课程的课时,增加了人体解剖学的课时,并增加了设立了交际学、人体断层解剖学,医学影像物理学及医学电子学基础四门课程。通过调整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立,以突出本专业的临床特点,为专业课程的设立建立基础。而对于专业课课程的建立时,需结合临床影像检查技术的特点,重视临床实用性,将现有课程进修重新整合搭配。首先弱化部分与临床影像检查工作不密切的专业课程,将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科研方法及医学英语等课程的授课形式转变为讲座课,授课目的为以学生了解为主。其次,细化影像检查课程,增加CT、MRI成像原理及维修课程,介入放射学,核医学等课程。同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影像技术X线检查技术161所,CT检查技术20所,MRI检查技师2所,DSA检查技师2所。可见在就业需求方面,以X线检查技术需求量较大,故在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应将教学重点偏向于X线检查技术[4]。

2.2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教学效果评估 理论及实践教学虽为影像检查技术专业的主要内容,但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估同样在专业建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不仅可反馈教学效果,同时对专科课程的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有着不同的特点,故在对于教学效果评价中,应将理论教学评价及实践教学评价给予分离,应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对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其中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可继续应用目前的笔试形式进行。但是在理论课程评价中,对于专业课课程的评价应更为严格,专科课程中存在不合格者,均不予进行下一步教学授课。而对于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则以考核方式进行,考核方式由理论口试及实践操作两部分组成,评委均由实践教学所在医院组织,由学生在进行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各部分检查的实践教学后,统一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各影像学检查项目的成像理论、各项检查操作方法及设备维护维修等[5]。由评委现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打分,并反馈学院。学院每学期均对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评价效果进行总结,并分析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导致临床教学。

3 问题及展望

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设立,其目的为培养具有影像学设备操作、维修及维护等实践技能能力的人才,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6,7]。虽然目前已有众多高职学院已设立了专业,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均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是因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较为广泛,毕业后所进入的医院级别存在一定的差异,无法全面的对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缺乏通过工作情况对专业建设的反馈体系。故尚需建立起以毕业生为评价群体的专业反馈体系,以更好的指导专业的设置。同时在需求倾向中显示,临床需求中以诊断+技术复合人才需求量较大,但目前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则无法考取职业医师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

参考文献:

[1]黄玲莉,李芋亭,朱唯玮,等.现代医学影像专科毕业生的就业与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76-77.

[2]李家林,胡斌,储丽琴,等.医学影像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4,3(3):34-37.

[3]曹琰,李萌,袁安东.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14):146-148.

[4]汪素涵,李忻.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5):2387-2388.

[5]王哲,袁虎.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J].科技信息,2011,33(1):624.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高职高专;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70-01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是一本集X线、CT、MRI、USG检查技术和核素成像位一体的综合性教材。其中普通X线检查、CT、MRI、USG检查在临床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实践性较强,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领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有很强的操作能力,能够应用先进的影像检查设备和准确无误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临床提供符合要求的清晰图像。因此,其临床技能训练教学直接影响到放射科技术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显得格外重要,只讲理论不做实验,学生无法得到真本事,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能否单独顶岗问题。《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大纲要求理论:实践=1:1,足以看出实践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现将我们开展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践教学中的体会介绍如下:

一、实践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结合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如果不能融入临床工作相关知识,培养出的学生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技人员。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主要根据临床普通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USG检查几大工作岗位分别讲述各检查方法相关原理及操作步骤等内容。实践教学中我们基于各种检查方法工作流程,首先要学生学会对待不同病人不同检查如何接诊。在实践接诊病人过程中,学习各种检查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及检查前准备等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与病人沟通能力,学会关心体贴病人,取得病人配合,构建良好摄片气氛。其次在真实病例引导下,引领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学习相关原理及操作步骤等知识点。这样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得到升华,加深了印象,有了作为一名医技工作人员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实践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相结合,能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适应以后角色的转变。

二、实践教学方法多样化

1.启发式教学,及先学后教

在教师提出学生学习相关教材内容目标及要求下,根据实训内容,利用实训设备、教具、模型、仪器等先自学,来进行肢置摆放等,而后相互交流讨论找出问题或不足之处并纠正,然后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指导并讲解,最后教师作出示范动作并分解为要点讲解,并建立师生双向评价体系。这样做学生感受深,理解容易,记得牢。

2.示范式教学

实训前把方法、步骤、目的、要求给学生讲清楚,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先由实训老师作示范讲解,分解要点,让学生观察、体味,再由学生根据教师所讲要点自己动手完成实训内容,然后同学们讨论找出问题或不足之处并纠正,最后教师点评。

3.单独辅导

实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我们需要不厌其烦的为他们示范,认真纠正他们操作中出现问题,保证他们每个人把每个要点都掌握,学到临床操作技能。

三、实践教学根据教学阶段采取不同形式

1.见习

为了使学生加深感性认识,在学生《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开课之日起,有计划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将学生分期分批安排到附属医院影像科进行早期接触临床见习活动。这样在影像科老师指导下,学生基本了解各工作岗位工作流程,这对以后的理论教学、课堂实训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在教学中后期,每个知识点内容进行了理论知识和课堂实训学习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将学生分期分批安排到影像科进行开放实训的见习,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自己反复练习所学过的内容,使学生所学东西得到巩固和消化。

2.课堂实训

摄影授课,需实地演示才能彻底讲透。课堂实训不仅可以讲授摄影摆放,还可以在实际操作中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操作细节及操作顺序。同时还可以现场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所有这些问题,只有在课堂实训中才能更好更彻底解决。此外,我校教学实体化,附属医院影像科即为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学习。

3.毕业实习

学生在校学习完相关专业课程后,在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进修实习,根据毕业生实习指导教程,学生能够独立操作胜任各个岗位,完成顶岗实习任务,获得职业操作技能,接收劳动观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总之,实践教学是学生走出金字塔面向社会的过渡阶段,是理论与实践的第一次结合。《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践教学采用不同形式及多样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项技能并应用于临床,在临床中升华。

参考文献:

[1]戚跃勇,齐德广,邹利光,等.注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的实践教学[J].激光杂志,2010,31(3):43.

[2]李剑平.大学教学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58-66.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临床医学;CT检查;病理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1(b)-016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T imaging diagnosis in the clinical medicin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5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arcinoma of col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compared with the CT examination results, recurrent CT examination results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results. Results 55 cases of patients were pathologically proved, and the accurate rate of recurrent CT imaging diagnosi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was respectively 85.5% and 88.2%,and the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mpared with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results(P>0.05). Conclusion The accuracy of CT imaging diagnosis is higher, 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is worthy of recognition.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CT examination; Pathological diagnosis

t学影像包括X线、CT、MRI等多种检查手段,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临床诊疗对各种检查手段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由于不同医学影像技术有其各自的特点,在应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CT影像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1]。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该院诊治的55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诊治的结肠癌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为主诉,其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39~61岁,平均年龄为(49.2±3.6)岁;经CT等检查确诊及病理诊断证实,符合WHO关于结肠癌相关诊断标准,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乙状结肠癌19例(占34.5%),降结肠癌16例(占29.1%),升结肠癌13例(占23.6%),横结肠癌7例(占12.7%),对于合并严重慢性全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肿瘤疾病患者予以排除。

1.2 CT诊断

经CT检查并确诊,术前禁食,清洗肠胃,保留灌肠,所用药物为泛影葡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1 314),初次使用在再次使用剂量分别为900 mL、1 000 mL;行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取仰卧位,所用仪器为64排螺旋CT扫描仪(Lightspeed VCT),全腹部螺旋容积扫描,适当扩大范围,层厚和时间分别为1.0 cm、6 s左右;再行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为碘海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570)或碘帕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53103),肘静脉快速注入血管内,速率为4.0 mL/s,达到阀值后,行动态三期扫描,容积和多平面重建,对获得图像进行后处理,综合分析血管情况。

1.3 评价标准

术后留取患者部分病变组织,镜下查看病理变化,对可疑复况进行病理分析,根据TNM分期标准,对癌变及进展情况进行评估,以T表示原发肿瘤,分为无法评估、无明显证据、原位癌、肿瘤侵袭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下和浆膜层等情况,依次以Tx、T0、Tis、T1、T2、T3和T4表示;以N表示淋巴结,分为无法评估、无转移、存在1~3、≥4的区域转移,依次以Nx、N0、N1和N2表示;以M表示远处转移,分为无和有两种情况,分别以M0和M1表示[2]。纳入患者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术前CT诊断和术后复发CT检查的阳性和阴性,与病理切片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8.3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

2 结果

结合病理诊断结果,术前CT诊断准确率为8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随访结果显示,复发17例,CT检出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CT影像诊断是指通过扫描获得多层次图像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做出诊断,该检查技术适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具有分辨率高、操作便利、无创等诸多优点,CT扫描成像为三维图像,也可为疾病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临床医学实践,CT影像诊断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管疾病、头颈部、胸部等疾病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胸部疾病为例,通过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纵膈、肺门肿块以及淋巴结增大等情况,对于中晚期癌细胞的诊断以及转移、侵润等情况,均可通过图像显现出来,CT扫描对实质性器官的成像效果较为理想[3]。值得注意的是,CT影像技术对早期癌变的诊断可能存在漏诊、误诊情况,需要联合其他影像检查手段,多项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更是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医学影像临床使用情况来看,具有专业独立性和互补性两大特点,CT等影像技术有其自身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联合应用有助于提升影像诊断水平,这对于CT影像技术的拓展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在临床诊断中,CT等影像技术对不同疾病的检查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各自有其自身的优势的局限性,任何一项影像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影像技术的选用还应考虑到适用性和经济性,即需从多方面入手[5-6]。CT影像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常规检查中,所需的费用较高,多次检查的辐射较大,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孕妇,应酌情考虑使用,避免因滥用引发不良反应[7]。

有关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多,宋泽[8]对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CT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急性水肿型和出血坏死性型的诊断准确率合计为97.5%,CT影像\断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证实。CT影像技术在多种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重症疾病检查中应用较多,该次研究中,选取5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经CT影像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T分期27例,N分期19例,M分期9例,术前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5.5%,可见CT影像在术前癌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术后复发17例,不同分期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8.2%,提示CT影像在癌变术后复发诊断中仍可获得较高的准确度。与上述报道相比,该次研究中CT影像技术在术前和术后腹部疾病诊断中所获准确率相对较低,分析认为主要受到多种疾病表征相近影响,但是总体诊断效果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

综上所述,CT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临床医学进步的一大标志,该检查手段能够清晰且详细地反映病变情况,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照依据,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应用CT影像技术,有助于提升医疗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 宋照亮,王锡明,纪晓鹏,等.128层螺旋CT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10(4):595-598.

[2] Franz Buchegger,Valentina Garibotto,Thomas Zilli.First imaging results of an intraindividual comparison of 11 C-acetate and 18 F-fluorocholine PET/CT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at early biochemical first or second relapse after prostatectomy or radiotherapy[J].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2014,6(12):411.

[3] 韦志武,吴书信.多排螺旋CT在急性肺动脉栓塞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4,17(7):131-132.

[4] Devang Odedra,Joerg Blobel,Saad AlHumayyd.Image noise-based dose adaptation in dynamic volume CT of the heart:dose and image quality optimisation in comparison with BMI-based dose adaptation[J].European Radiology,2014,9(15):241.

[5] 袁立华.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3,35(1):12.

[6] 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3):171-172.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情景双语教学模式的应用

1教材编写

组织英语和业务能力较好的技师编写双语情景教材,总结影像技术操作的经验体会和相关文献报道,编写出X线、CT、MRI和DSA的影像检查情景教材各3篇,如对患者进行全脊柱的X线检查、CT的心脏血管成像等情景教材。教材中包含了检查时中英双语的医患沟通对话,相关的英语词汇和句子,影像检查的规范操作技术和参数设置,影像采集的要点和难点,经验体会等内容。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指导,还包括了最新影像技术发展成果,经典中英文文献介绍,作为教学内容的拓展。

2双语情景教材教学

科室将教材打印出来后分发到我科40名实习医生手中,并分组进行讨论学习。带习技师以教材为授课基础,以讲课、幻灯片展示、视频播放、标准演示等形式讲授影像技术的相关知识。

3情景模拟教学

根据教材内容,将相应的影像检查室作为情景模拟场所,实习医生在贴近真实放射检查的场景下进行考核。各组实习医生依照教材要求扮演患者和检查技师。扮演技师的实习医师接诊患者,完成患者的检查,模拟出双语情景下的医患沟通交流,影像采集,参数调节和选择等放射检查实践操作。带习技师考核实习技师的影像技术规范程度和英语运用情况,详细记录出现的问题,并即时讲解答疑,针对实习医生的情景模拟操作进行规范化指导。

教学效果反馈

对参加情景模拟教学的实习医师发放调查问卷表,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情况。带习技师归类总结教材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对学员的常见知识遗漏点和不规范操作进行专项教学,进一步丰富实习医生的理论体系,提高了操作技术的规范程度。根据40名实习医生的教学反馈评价(表1),情景双语教学模式较以往传统带教方法更加活泼,课堂气氛活跃,学员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更高。

该模式用情景实践模拟操作带动实习医生的影像双语技术学习,起到了更佳的教学效果,更易被广大实习医生所接受。对于带教的影像技师,通过情景模拟教学观察实习学员的技术操作,总结出学员技术学习中的常见遗漏点和难点,为带教积累了经验和数据,为提高教学水平和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问题和对策

情景双语教学是放射科教学的新模式,还处于研究和摸索阶段,通过对几届实习医生的教学反馈,我们发现还存在以下的问题需要改进。

1情景教材编写的进一步完善

目前,在技术组共同努力下,已撰写了10多篇情景教材,包括X线、CT、MRI和DSA检查,为放射科的情景教学模式展开了新的尝试,但相对放射科众多的各类检查来说,覆盖面还是很小,内容也不够详尽。需要组织大家继续群策群力,编写出更多更好的情景双语教材,完善教学内容。

2带习技师的业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带习技师的本身业务素质和英语素质是情景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但由于某些技师英语基础和业务基础的不足,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完全发挥出情景教学模式的优点,引导实习医生进行学习。我们在科室内部加强对技师的培训,进行教学考核、教学竞赛等活动,提高技师的教学水平和带教热情。

3教学观念的转变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目的 了解双源CT心脏检查中,不同的扫描方式图像质量、X 射线辐射剂量差异,评价两种扫描方式的优劣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100例行心电门控扫描的病例作为甲组,心率小于或等于70次·分-1的患者100例,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作为乙组,分析两组种扫描方式心脏成像的图像质量及患者X线辐射剂量,评价两种扫描方式的优劣及应用价值。 结果 100例甲组患者 ,图像质量积分为4者93例,占93%。图像质量积分为3者7例,占7%。图像质量积分为2分及1分者为0;100例乙组患者中,图像质量为4者92例,占92%。图像质量为3者6例,占6%。图像质量积分为2分的1例,1分者1例,占2%。所有冠状动脉段可评价的图像质量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甲组总的平均有效剂量(8.2±0.1)mSv;乙组(2.6±0.9)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1) 。结论 在双源CT心脏成像时,对心率≤70次·分-1的患者,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扫描,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并可减少射线剂量。发表教育论文

【关键词】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冠状动脉;X线剂量;体重指数

双源CT的冠状动脉成像是一个准确的无创性冠状动脉疾病诊断方法。随着CT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心脏CT成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逐渐增多。与此同时,随着CT使用的增多,对于患者相关辐射剂量的增加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而剂量远远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 ;本文就双源CT心脏检查中不同的扫描方式图像质量、X 射线辐射剂量差异进行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在拟行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行心电门控扫描的病例作为甲组,本组中受检者不受心率、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的限制。 乙组:选取心率小于或等于70次·分-1的患者100例,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本组受检者不受年龄、性别、体重、身高限制,部分心率较快者于检查前 30min服用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25~50mg以降低心率。

1.2  扫描方法

两种扫描方法所用CT机型、扫描范围、扫描长度、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旋转时间、准直器宽度、重建层厚、重建间隔、卷积参数、造影剂注射方案及图像后处理方法一致。主要参数差异如表1,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不同BMI与管电压管电流的配置方案,见表2。表1   两种扫描方法主要参数差异(略)表2  不同BMI与管电压管电流的配置方案(略)

1.3  影像质量评价及X线剂量计算 发表教育论文

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以双盲法对图像从冠状动脉节段的显示数目、三级以上分支显示率、血管边缘锐利度、血管内对比剂清晰度四个方面以 1~4分(4分为优等)进行图像质量评分。4分:冠状动脉显示13个节段以上,三级以上分支可显示,血管边缘光滑锐利,管腔内对比剂显示清晰;三分:四项中一项不符;两分:四项中两项不符;一分:四项中三项不符[1]。记录两组分值。 X线剂量通过设备提供的报告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应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图像质量评分在两组间的差异。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辐射剂量。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图像质量

甲组:100例患者中,图像质量积分为4者93例,占93%。图像质量积分为3者7例,占7%。图像质量积分为2分及1分者为0。乙组:100 例患者中,图像质量为4者92例,占92%。图像质量为3者6例,占6%。图像质量积分为2分的1例, 1分者1例,占2%。所有冠状动脉段可评价的图像质量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2  X 线剂量

甲组平均X线剂量CTDlvol 30.36~45.67mGy,总的平均有效剂量(8.2±0.1)mSv;乙组平均X线剂量CTDlvol 11.96~14.25mGy,总的平均有效剂量(2.6±0.9)mS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1) 。

3  讨论

    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是目前心脏检查最为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患者的心率不受限制,任何心率都可得到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因此在检查前无需药物控制患者心率,检查方便,成像成功率高。随着学界对X线检查中受检者所接受X线辐射剂量的关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患者的辐射剂量过高的缺点突显出来,如何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减少X线剂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前有一些通过机器软、硬件来降低射线剂量的方法,如使用心脏前置滤线器、ECG电流调控、心脏噪声减除滤波器等[2-4],但效果依然不能令人满意,近来,有学者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本组研究结果也表明,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进行心脏检查,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需要,X 线剂量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降低3~4倍。

发表教育论文

    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主要通过两个方面降低X线剂量:(1)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根据受检者的BMI采用不同管电压、管电流,使扫描方案因人而异,避免了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为保证图像质量均采用较高的管电压和管电流的扫描方法,从而降低X线剂量[5]。(2)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在扫描过程中整个R-R间期均持续曝光采集,而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只在R-R间期的70%时间断曝光采集,因此会使X线剂量明显降低。

    研究表明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在降低X线剂量方面效果明显,但在临床应用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患者的心率受到严格的限制,检查时受检者心率须小于70次·分-1,因为在采取R-R间期的70%单一时相采集时,只有心率小于70次·分-1才可得到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对于心率大于70次·分-1 的受检者,须提前给予药物减缓心率,增加了检查的难度。(2)由于只在R-R间期的70%时采集一组数据进行重建,当突然的心率变化造成错录时会导致检查失败,因此在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时会增加检查失败的风险。本组中有2例因心率变化导致图像质量较差。

    通过本研究分析,当受检者年龄较轻(<50岁)、基础心率或经药物控制心率<70次·分-1且心率平稳时,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既可获得高质量的检查图像又可大幅度降低受检者的X线辐射剂量,减少X线辐射损害。

【参考文献】

 

[1]萧毅,田建明,王培军,等.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357-361.

[2]高建华,王贵生.ECG电流调控技术对64MS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和放射剂量的影响及评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095-1098.

[3]高建华,李剑颖.后置滤过器C2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73-76.

发表教育论文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方法:选取50例于我院进行心脏CT造影扫描检查的患者,采取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通过获得的数据概括CT冠状动脉造影的扫描技术。

结果: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平扫图像可以进行钙化积分的测定,扫描重建像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及容积再现技术重建(VRT),从不同方面显示了冠状动脉的分级,其中前两种重建技术要优于后一种图像重建技术。

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扫描技术相对较为先进,也较为便捷,可在冠状动脉的筛选和手术以及复查中应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体层摄影术心血管造影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204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148-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俗称“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引起血液脂质堆积的疾病,通常在动脉内膜中病变为白色斑块,从而演变成粥样硬化 [1]。由于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脂肪摄入量增多,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病率,因此,对冠心病的诊治方法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选取我院就医的50例进行心脏CT造影扫描检查的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0月到2013年8月于我院就医进行心脏CT造影扫描检查的患者50例,男性患者33例,女性17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8.9岁。其中冠状动脉支架搭桥术后3例,冠状动脉血管内支架术后8例,带有心脏临时起博器患者2例,15例被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5例健康体检者,剩下的皆为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

1.2方法。对50例研究对象,采取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平扫图像可以进行钙化积分的测定,扫描重建像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及容积再现技术重建(VRT),通过所得影像进行比较,分析影响成像的因素。

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64排128层螺旋 CT 机(SOMATOM Sensation128),先做定位像,然后行冠状动脉平扫加增强扫描。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P

2结果

2.1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分析:50例心脏CT造影扫描检查的患者中,采取多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其中,无冠状动脉钙化23例,少量钙化4例,轻度钙化6 例,中度钙化 10 例,重度钙化7 例。所占比例见表1。

2.2多层螺旋 CT 对冠状动脉的显示:冠状动脉不同分支显示情况不同,其中左右冠脉显示情况良好,冠状动脉1、2级全部显示。MPR&MIP 图像对冠状动脉分支的显示 VRT 图像要好。对角支(D)10 段以及钝圆支(OM)12 段等显示不好。

2.3分析结果发现,影响冠脉成像的因素有CT 冠脉造影图像质量与主动脉根部造影剂浓度、心率以及患者的心律和屏气情况有关。并且相比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较为安全可靠,操作更简单便捷,是一种检查结果准确的无创技术。

3讨论

螺旋CT造影扫描技术在临床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除了可以检查颅脑、腹部、脊椎脊髓、盆腔之外,在心血管疾病的检查中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尤其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一大助力[2]。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医学临床意义,而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近年来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仅能显示钙化斑块,还能显示非钙化和混合斑块。

多层螺旋CT能够检测出血管中斑块之间的密度差异,根据密度的不同反映斑块的主要成分,从而对冠状动脉做出定性诊断,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可信度和准确性。除此之外,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还可以对斑块进行量化的分析。随着人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和生理的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的认识也不断加深,一直以来,在对冠状动脉斑块的量化研究上,专家学者们做出了很多努力,因为精确量化斑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程度的分级有很大的裨益,在最新的研究中表明,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在斑块量化中与血管内超声(IVUS)有很好的相关性[3-5]。

总之,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扫描技术相对较为先进,也较为便捷,可在冠状动脉的筛选和手术以及复查中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文辉,吕滨,蒋世良,等.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显示结果及与超声结果的比较[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1(10):1027-1031

[2]周恩汉,刘元斌,胡曙东.浅谈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扫描技术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9(01):124-126

[3]萧毅,田建明,王培军,等.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36(04):357-361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双能量减影技术;儿童;胸部外伤

随着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成像领域。而近年来开发的DR高级功能软件双能量减影技术,使DR的应用和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尤其对于在胸部外伤中肋骨的影像显示更具优势,可以发现普通胸片所不能发现的细微肋骨骨折。我们应用DR双能量减影技术对150例胸部外伤的患儿进行检查,并对图像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通过比较常规胸片与双能量减影后的骨组织像对肋骨骨折的显示率,评价DR双能量减影技术在儿科胸部外伤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606—200906月期间胸外科接诊的胸部外伤怀疑肋骨骨折且应用DR双能量减影技术进行检查的患儿。共150例,其中男92例,女58例;年龄8月~16岁,平均年龄5.2岁。主要症状为哭闹及胸部外伤史。

1.2 方法 采用飞利浦公司的DIDI型数字平板X线成像系统,应用双能量减影技术摄取胸部正位片。摄影条件:距离150cm,采用二次曝光法:高电压120KV,低电压60KV,管电流和曝光时间由DR自动调节(AEC),两次曝光间的时间间隔为150ms。经计算机处理后得到3幅图像,分别为常规标准像、骨组织像和软组织像。所有病例的图像均经3名不同职称的医师独立阅片作出诊断。当3人的诊断结果不一致时,则由上一级医师讨论确定。150例患儿经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治疗、随访、复查,均证实与诊断相符。

2 结果

对本组所有150例图像的常规标准片与双能量减影后的骨组织像进行比较观察,骨组织像对肋骨骨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标准片。150例中常规标准胸片可检出43例肋骨骨折,而利用双能量减影技术的骨组织像可检出56例肋骨骨折,这56例中包含了常规胸片可检出的43例,更发现了常规胸片不能检出骨折的13例,明显提高了医师诊断的准确率。

3 讨论

3.1 DR双能量减影技术 因X线穿过人体组织的过程中主要发生光电吸收效应和康普顿散射效应而衰减[1]。光电效应是钙或骨骼等高密度组织发生衰减的主要方式,而康普顿散射主要发生于软组织。常规X线摄片所得到的图像是上述两种衰减效应的综合体现,使得骨骼与软组织信息叠加在同一张图像内。双能量减影则通过高低能量两次曝光,将不同强度的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效应衰减后的X线信息采集后通过计算机处理并分离,从而选择性的消除骨骼或软组织成分,获得具有组织特征性的骨组织像和软组织像。由于其图像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力和对比分辨力,因此非常适合对骨骼系统的显示[2]。本组150例中就有13例是通过双能量技术发现肋骨骨折的。

3.2 DR双能量减影技术在儿科胸部外伤肋骨骨折中的影像诊断价值 当前儿童肋骨骨折是常见病之一,多为外伤导致,如果不及时诊治,易导致肺挫伤、胸腔积液等并发症,因此,尽早诊治是关键。DR胸部正位摄片是其基本的首选检查方法[3]。常规DR胸部摄影的图像由于肋骨和心肺等软组织重叠在一起,且软组织的密度及厚度都较大,尤其是膈下对肋骨的显示较差,可能遗漏这些部位细微、多发的肋骨骨折而导致漏诊。在儿童由于骨骼的韧性较好,常发生不完全性骨折,这也是常规胸片因信息量太多而难以发现。而采用了双能量减影技术后,得到了单纯的骨组织图像,去除了肺纹理和肺部软组织的重叠遮盖,同时也使心后区及膈下的肋骨充分显示暴露出来,图像清晰度大为提高,能清楚的观察到骨皮质和骨小梁的完整性,明显提高了细微、多发肋骨骨折的检出率。本组病例常规DR胸片不能检出的13例中有5例为膈下肋骨骨折,其余8例均为细微的不完全性骨折。由此可见,DR双能量减影技术在儿科胸部外伤检查中较常规标准胸片有明显的优势,影像清晰,解剖细节显示良好,具有重要的影像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建新,陈自谦.X线直接数字摄影双能量减影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7,18(5):356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先学后教实训专业技能测试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就业精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医学相关专业,《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该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领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应用现进的影像检查设备和准确无误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临床提供符合要求的清晰医学图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快车道。

一、教师应从思想上重视实验教学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只讲理论不做实验,学生无法得到真本事,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是很难找到生存空间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共授课96学时,教学大纲要求理论︰实验=1︰1,足以看出实验的重要性。

1.实验课是理论学习很好的补充,是学生掌握本课程专业操作技能的必由之路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第三章讲了大量肢置的摆法,若只用多媒体讲,不做实验几次课就可以讲完。但“水过地皮湿”,学生脑海中没有任何印象,很快就忘记了,并且只学理论,学生只能“纸上谈兵”,没有一点专业操作技能。所以,在讲解摆放方法后,马上安排实验,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强化记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掌握操作本领。因此,实验课是理论学习很好的补充,是学生掌握本课程专业操作技能的必由之路。

2.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使理论知识得到升华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中我们长讲一句话“三个中心重合”即X线中心线、探测器的中心点、被检部位的中心点,在X线摄影中一定要重合,只是这样讲,学生认为只是一句无关痛痒的话。但是只要通过一次实验,若是三个中心不重合,得到的照片影像或数字图像中心点就不准确,或者根本没有照到被检部位,这样学生印象加深了,并真正将这句话上升为理论记住了。

二、上好实验课的三个要素:备课、上课、批改实验报告

1.备课

(1)“备学生”即因材施教

“备学生”,简单地说就是“有的放矢”,就是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塑的、都是可以成才的”,也就是“种花要知百花香,育人要懂百人心”。既要让学生接受得容易,更要掌握得牢固,就是做为“导演”的老师切实把握作为“演员”的学生,以便在课堂上演绎一幕幕精彩的“戏剧”。

(2)备教材

①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实验内容是教师实验教学必由之路。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有上百个,有些随着检查技术的发展已经不用了,所以不能让学生每个都必须掌握,都一一拍摄。我们应该有所侧重,教常用的。每次上课把实验内容分为了解、熟悉、掌握的内容,重点重点讲解并作出示范。

②做好预试实验。X线对人体是有损害的,我们检查的“病人”就是学生,因此在实验之前应认真做好预试实验,写出预试实验报告,经老教授批阅后认为条件合适了才能为学生开实验,否则不仅浪费资源,更重要使学生多接受X线照射。教师做好预试实验爱护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产生爱护患者身体的健康意识而一丝不苟的学习检查技术,模拟老师规范的操作,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专业道德。

2.上课

上课是实验课的中心环节。

(1)教学方法

①启发式教学。对于学习较好的、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即“先学后教”。先由两名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来进行肢置摆放,然后同学们讨论找出问题或不足之处并纠正,然后教师点评,最后教师作出示范动作并分解为要点讲解。这样做学生感受深、记得牢。

②示范式教学。有的学生底子较薄、自学能力较差,教师应耐心辅导讲解。教师先念课本上摆法,然后分解为要点讲解,然后给学生作出示范让学生观察、体味,再然后由两名学生根据教师所讲的要点进行肢置摆放,然后同学们讨论找出问题或不足之处并纠正,最后教师点评。

③个别辅导。不否认有的学生底子薄,教师讲得他听不懂。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先给他们补一点解剖、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放射物理与防护和设备学等与实验有关的知识,然后不厌其烦的为他们示范,认真纠正他们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他们把每个要点都掌握,学到临床操作技能。也请学习好的同学帮助这些学生,使这些学生也能掌握专业技能,尽快达到顶岗实习水平,为以后找到生存空间打下基础。

(2)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师职业道德

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学生为本”。教师应该体谅学生,关心学生。实验课很多时候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的,学生难免有抵触情绪,教师应认真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态度和蔼可亲,让他们体会到老师是为了他们好,老师更辛苦。让他们做到“既来之,则安之”,认真学习,掌握技能。

②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谈心、交朋友,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去与他们交心,让他们觉得你是他们的知心朋友,从而喜欢上实验课。

3.批改实验报告

学生的实验报告体现了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应及时认真批改,发现错误及时纠正,避免下次出错。《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验报告要求占期末总成绩的20%,若学生写得较差,允许修改重新判分,这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做学习型教师

实验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好实验课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应该多总结多学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特别是我们年轻教师应该向身边老师学习,向报刊、杂志有关论文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多读,多研究探讨,相信会总有一天我们也能“风雨兴焉”“蛟龙生焉”。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1972年英国工程师首先研制成功第一台头部CT扫描装置,被誉为医学影像发展史的里程碑。随着科技的进步,CT设备日益更新,各大医疗机构对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我们在学习CT检查技术部分内容课程时,对其操作方法及流程印象不深,实践学时有限,实际操作时间过少,为了更高效率、更扎实地学习CT操作技术,我们利用PPT强大的功能,模拟制作了头颅的CT扫描仿真系统,并应用于日常学习中。

1制作方法

1.1 准备头颅CT扫描操作流程的图像

1.1.1拍摄图像:实际操作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CT扫描仪行头颅CT平扫,使用佳能500D单反相机拍摄头颅CT扫描各步骤的图像及正常头颅经典9层面图像,拍摄时力求画面清晰,光线统一,无变形,像素4752*3168。

1.1.2后处理图像:精心挑选每幅完整CT操作界面图像,修剪边缘多余部分,把每个操作按钮截图按顺序保存备用。

1.2制作PPT形式头颅CT扫描仿真操作系统

根据头颅CT扫描各步骤,利用PPT模拟制作CT扫描操作系统。

1.2.1启动PPT,按顺序创建幻灯片若干,在右侧幻灯片版式中选择模板,按顺序添加拍摄的完整操作界面图片。

1.2.2依据头颅CT扫描操作步骤,将之前保存的按钮截图与PPT重组,依据操作顺序,设置超链接,达到模拟实际操作CT系统的效果。

1.2.3设置备注:每幅PPT页面设置隐藏备注信息,设置导引按钮,详细讲解每一步操作。

1.2.4美化系统:系统开始和结束部分设置欢迎和结束语页面,添加logo,优化导引语气。

1.3头颅CT扫描仿真操作系统的使用评价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邀请2012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班学生30人、影像专业教师4人试用仿真操作系统,并使用自主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试用学生进行调查评估,获得对该操作系统的评价和反馈,试用学生将对该系统的各个评价项目作出好、中、差的评价。

2 结果

发放了30份调查问卷,收回30份,问卷有效率100%,结果显示在30名学生中,93.3%认为该模拟系统形式新颖,能激发学习兴趣,90%认为操作性强,方便自主学习,96.7%认为界面友好,引导性强。并表示能将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具体而形象,能真正模拟操作CT扫描流程,并希望能使用其他部位的模拟操作系统。

试用教师均表示仿真程度较高,能很大程度还原真实头颅CT扫描流程。

3 讨论

3.1目前CT检查技术类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包括X线、CT、MRI、DSA等,其实践性很强,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因此临床技能训练教学直接影响到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1】。以往的影像检查技术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从事临床工作后感到力不从心【2】。而实践教学作为该课程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教学上也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讲解抽象,实践机会少,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3】。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授课期间的实践教学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临床见习示教,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影像科参观、见习示教,在影像科老师指导下,学生观摩了解各工作岗位临床真实检查流程,使学生加深感性认识。但各医院影像科各工作岗位日常工作繁忙,工作间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般没有机会操作机器。另一种是利用模拟技术制造出模拟设备,模拟患者和临床场景代替真实患者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某些学院使用模拟教学,将医学模拟设备应用于影像技术专业技术实践教学,使用完整的影像设备,如CT操作室,进行模拟教学,可解决病员相对不足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系统完善的操作机会【2】。但CT设备昂贵,操作间防护成本也很高,并不是每个学校都能配备。

我院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实践等课程,均含有CT检查技术的内容,其实践教学均安排于各附属医院CT室见习,我院各附属医院拥有各类先进的CT扫描仪及优秀的带教师资,保障了学生在临床实践的设备和师资。然而,各附属医院放射科各CT工作岗位日常工作繁忙,病人量大,每组学生数目多,想在较短的见习课期间掌握CT扫描的操作流程是不太现实的,另外由于医院设备管理有严格的规定,见习期间没有太多机会动手操作CT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践课程的效率。

3.2 PPT在教学中的应用

PowerPoint (简称PPT) 是微软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是一种功能强大的演示文稿图形程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计算机得到广泛普及,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带来了教学手段和媒体的新变化。PPT具有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其操作性强,速度快,使用方便,具有图文并茂、内容集成、直观清晰、操作简单等诸多优势,因而在各类课堂

上得到迅速普及和广泛使用【4】。

3.3 利用PPT模拟制作头颅CT扫描仿真操作系统

我们利用PPT强大的图文、链接功能,按头颅CT真实扫描步骤模拟制作了头颅CT扫描仿真操作系统,仿真程度较高,能较真实地模拟头颅CT扫描流程,对使用场地和设备要求不高,甚至可安装于手机上使用。把它运用到日常学习当中,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肯定,认为其形式新颖,操作性强,能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并能将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具体而形象,界面友好,引导性强,并表示希望能使用其他部位的模拟操作系统。头颅CT扫描仿真操作系统的使用,将能有效解决同学们在学习CT扫描技术时遇到的操作机会少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反复练习操作PPT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4不足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制作的只是头颅CT的仿真扫描系统,并且该系统只能模拟CT扫描在计算机部分的操作,该部分只是CT扫描的一个环节,脱离了病人,下一步研究方向将完善其他扫描部位及融入CT扫描的其他环节。

参考文献:

[1]王飞.浅谈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践教学体会,医学研究[J].2013,4(124):70.

[2]刘月霞,李靖,张习文.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河北北方学院学报[J].2010,10(27):62-63.

[3]戚跃勇,邹利光,齐德广等.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践教学探讨,西北医学教育[J].2012,20(5):1017-1019.

[4]洪卫.高校外语课堂中PPT课件依赖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外语电话教学[J].2012.11(148):76-79.

附: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影像诊断

关节包括髋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等,关节处的骨折诊断一直是医学界的难点之一,传统的检查关节受伤是否骨折以及骨折情况的方法是采用DR平片检查,但是DR平片检查出正确骨折的检出率不高,很多时候容易导致漏诊,这就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以及病情的拖延。多排螺旋CT检查技术在近年来发展迅猛,多排指的是CT扫描机探测器的阵列数,通常情况阵列数越多,探测器宽度就越宽,扫描结果的宽度就越大,检查的结果就越准确,将后处理技术用于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上可以更加准确的得知患者骨折情况[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诊治的80例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腕关节30例,躯干关节25例,肋骨关节12例,其他关节13例。所有患者的关节受伤部位均表现出疼痛、肿大、部分出现畸形形变等,所有患者入院后先进行DR平片检查,然后再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并且将扫描结果通过后处理技术处理,统计分析比较2次检查的结果。

1.2方法 所有入院受诊患者首先通过DR平片,其中DR检查仪器采用PHILIPS-DIDIIH双板探测器,检查时候采用受伤部位正面向上方式检查。接受DR平片检查后,所有患者再进行CT检查,CT检查采用通用电气生产的16排螺旋CT-GEBright Speed Elite,患者采取俯卧姿势,受伤部位正上方,检查时候扫面整个受伤部位,祛除扫描范围的所有金属物质,另外仪器设定扫描条件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250mAs,层厚2.5mm,螺距1,对扫描图像进行层厚1.25mm的薄层重建,再对重建图像进行MPR、SSD和VR三种后处理技术处理,最后,将DR平片结果和16排螺旋CT后处理结果对比分析[2]。

1.3效果判定标准 由2名资深的影像师单独对DR平片影像和多排螺旋CT后处理影像结果进行诊断分析,首先取其结果一致部分,对于结果有不同之处,双方在一起进一步共同分析影像,最后给出一致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DR平片检查结果,80例患者中确诊关节骨折68处,均表现出关节处出现断裂、移位等症状;另外检查中有18处为怀疑关节骨折,表现出局部范围密度增高但是图像模糊,所以共检查出86处,漏诊49处,检出率63.70%。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80例患者中确诊骨折97出,疑似骨折37处,经过CT后处理技术后,确诊131处,疑似骨折3处,所以共检查出134处,漏诊1处,检出率99.26%。80例患者共有135处骨折,分布为腕关节骨折46处,躯干关节骨折57处,肋骨关节骨折12处,其他关节骨折19处,躯干关节骨折漏诊1处。两组的关节骨折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DR平片检查由于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势,所以DR平片是国内目前多数医院首选对关节骨折受伤的检查手段[3],它属于X光片,是计算机摄片,提高了X光片检查的空间分辨能力,成像较传统的X光片更为清晰。但是由于人体部分关节组织结构复杂,其形态各异,相互交叠,体积较小,密度高等因素,导致DR平片不能清晰的观察这些情况下的受伤部位,所以有些情况就不能得到受伤部位的清晰影片,从而就不能准确的判定关节受伤部位是否发生骨折。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中也可以看出,检出率为63.70%,很多复杂部位都不能准确的检查出骨折情况。

多排螺旋CT扫描技术具有检查速度快、扫描结果图像清晰、密度分辨率高、层面薄等等优点,因此多排螺旋CT检查技术在近年来受到了广大医疗机构的关注以及使用。CT轴位扫描可以将重叠情况的图像清晰的呈现出来,且对细微的部位都可以清晰扫描出来,但是当CT扫描于关节受伤面平行或者接行的时候,对于关节部位是否骨折容易判断出错,从而导致漏诊,但是后处理技术为这种错误提供了保障[4],多排螺旋CT扫描后的数据可以用于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和容积重建,从而得到清晰的MPR、CPR和VR图像,为关节部位的骨折情况提供了更多的图形数据依据,其中MPR图像可以是任意角度的切面,相比于DR平片就能更加清晰准确的显示,对重叠情况不易出错,同时也能够发现CT扫描中不易发现或者不易确定的骨折;CPR图像容易检查出关节中的隐匿骨折,能够清楚显示受伤部位的关节情况,包括肌肉、血管、韧带等;VR图像是属于三维立体图像,层次清晰,对比度明显,能够准确的剖析关节受伤部位,因此可以通过选择相应的角度而达到对受伤部位的准确观察,从而可以有效的确定骨折情况,但是VR图像与CT扫描设定的阈值有关,所以医疗中常将MPR、CPR和VR图像结合在一起共同分析,从而确保准确率。

综上所诉,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较传统的DR平片能准确的检查出患者的骨折情况,因此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影像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鲁海峰,陈涛,齐晓伟,等.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手创伤的诊断价值[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4(2):95-96.

[2]蒋伟,蒋灏,陆炜平,等.多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价值[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1,10(2):166-167.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DR摄影技术);放射科;应用价值

自DR摄影技术应用于临床检查以来,正以其高质量的图像、高工作效率高图像后处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取代传统X线摄影技术成为当今数字X线摄影技术的代表技术[1]。为对该技术的应用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便于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组研究对DR摄影技术与传统X线摄影技术图像质量、工作效率、图形后处理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具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技术应用设备

本组研究的对象是由飞利浦公司生产的DR摄影机和由岛津公司生产500mAX线摄影机。

1.2研究方法

1.2.1获取同部位图像

分别应用DR摄影机与传统X线摄影机对同一患者或志愿者的同一部位进行摄影,获取相同部位的图像。

1.2.2对比分析:在获得相同部位的图像后比较两组图像的质量。根据各技术图像的处理要求对图像进行处理,请专人士对图像获取中所用的操作技术、图像质量控制模块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摄影技术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2.结果

与传统X现摄影技术相比DR图像的清晰度更大、动态范围更广、处理功能较为强大、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另外,DR成像技术的数字化改变了传统放射科的工作模式,缩短了工作时间,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3.讨论

相关研究发现[2],自医用X线摄影数字成像技术(DR摄影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以来,该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放射诊断影像的全数字化得到了极大的推动。DR摄影技术是一种[3]以计算机处理方法为基础,将摄影过程中所得到的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按照人们的需要处理图像信息,从而得到高质量诊断价值的X线图像。DR摄影技术应自用于临床检查以来,正以其高质量的图像、高工作效率、高图像后处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取代传统X线摄影技术成为当今数字X线摄影技术的代表技术。DR摄影技术应用基本原理于传统X线摄影技术相比没有特殊性,但是所获去的X线信息需先转化为数字信息后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后获取。实现了图像的优化,使图像质量获得极大提高。本组研究发现,与传统X线摄影技术相比,DR摄影技术在如下方面占有优势:

3.1DR图像的清晰度更大、动态范围更广,有助于增加疾病的早期检出率:DR摄影技术的图像分辨率高达2.8~3.6线对,密度分辨率高达1000万像素,明显高于传统X线摄影技术。可在一定动态范围内获取清晰的图像。DR摄影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细微病变的辨别能力,有助于疾病的早期检出。

3.2DR摄影技术具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DR摄影技术所具备的强大的图像后处理技术不仅有助于图像清晰度的增大,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图像所包含的信息量。DR技术具有自动曝光功能,在进行影像处理时刻根据需要对图像采取不同的处理,另外还可通过该技术的对比增益功能对图像进行对比度控制、细节增强控制、动态控制,窗宽、窗位调节,辅以图像切割、局部放大等处理,使图像显示结果达到最佳状态,提高影像对比度和分辨率[3]。保证了图像质量的稳定,降低了漏、误诊率。通过该技术的自动曝光控制功能,配合该技术工作站上所具有的多种处理模式,不仅可明显简化操作过程,还可保证图像质量的稳定性无需。所获取的图像不再需要进行任何再处理。

3.3DR摄影技术为数字化技术,使传统放射科模式发生了极大转变:DR摄影技术工作流程如下:登记投照直接成像传输到影像储存器传输到医生工作站医生阅读影像图片并发报告。利用该技术检查所用时间与传统X线摄影机相比明显缩短,据统计,总时间约缩短了70%[1],两者在检查所用时间方面具有明显差异。

3.4DR摄影技术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患者检查时所接受的X线剂量:相关研究表明[3],患者在接受传统X线摄影技术检查时所接受的射线剂量明显高于通过DR摄影技术检查时所接受的X线剂量。这不仅与DR摄影时所用时间较短有关,还与DR摄影技术本身在较少的X线剂量下便可成像有关。

参考文献:

[1]童志明.数字X线(DR)摄影技术在放射科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影像与接入.2010,7(22):124-125.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BLADE、刀锋技术、MR、腹部

MR设备因其无创,极高的软组织分辨力,以及对液体信号敏感等特性,广泛用于腹部检查。特别是3.0T MR,随着场强的提高可以获得更加优秀的图像。但同时,高场强MR对运动也更加敏感,腹部的微小运动都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图像伪影,尤其是许多老年患者不能很好的屏气,容易产生运动伪影,导致图像质量下降,进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以往MR设备使用快速TSE序列,通过加长回波链长度来缩短扫描时间,从而达到抑制呼吸运动伪影的目的。但回波链长度的增加会导致图像模糊,降低对小病灶的检出能力,同时影响病变信号的准确性。且对于较为严重的呼吸伪影的抑制能力效果有限。最近发展的刀锋技术(BLADE)可以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消除运动伪影。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四肢关节,或中枢神经系统不自主运动等方面,腹部研究较少,本次研究旨在讨论BLADE技术对消除腹部呼吸运动伪影的价值和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选择2012年09月01日到11月31日期间,申请行3.0T MR腹部检查的患者中,因屏气不良导致图像产生呼吸伪影的患者共135例,加扫使用BLADE序列的T2WI T1WI以及T2WI抑脂像。135患者中,男性83例。女性52例,年龄45-83岁。其中,正常35例,肝囊肿22例,胆囊结石伴肝内胆管胆总管扩张36例,肝血管瘤31例,肝癌11例。

2、仪器:Siemens Verio 3.0TMR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梯度场强45 mT/ m ,切换率200 mT/m/s。通过Tim技术,使用腹部相控阵线圈,联合部分脊柱线圈进行腹部检查,扫描时无需改变患者。当常规序列扫描发现图像有运动伪影后,改用BLADE 序列进行描,扫描参数见表1 。

3、评价及分析:由两位有丰富经验的影像医生共同对所有图像进行评判打分,评判时隐藏所有图像参数信息,医师不知道所评价图像是否使用了BLADE序列。判断标准:根据肝中静脉或下腔静脉的清晰程度,行1-4分分级法。1分:肝中静脉或下腔静脉清晰可辨,无腹壁运动伪影;2分:肝中静脉或下腔静脉稍欠清晰,但无明显腹壁运动伪影;3分:肝中静脉或下腔静脉不清晰,有轻微腹壁运动伪影;4分:肝脏整体结构模糊不清,腹壁运动伪影严重,图像不可用于诊断。采用配对资料卡方检验行统计学分析, P < 0. 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二、结果

135例患者腹部常规序列图像评分在1、2、3、4分的分别为0 、24 、76 和35 例,其中Ⅱ级以上影响诊断者111例,约占82.2 %; 经BLADE 序列校正后,图像评分在1、2、3、4分的分别为36、83、12、4例, Ⅱ级以上影响诊断者为16例,约占11.8 % , Ⅱ级以下符合诊断要求的共119例,约占88.1%。经卡方检验,χ2 = 19. 6 , P < 0. 05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三、讨论

使用BLADE技术的序列,其扫描参数接近传统序列的参数,因此,不会改变图像的对比度及分辨率,由于k空间中心区域的数据量增加,对比度还会有一定增加。和呼吸门控序列相比,使用BLADE技术可以大大缩短扫描时间,提高了检查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检查舒适度。本次研究中,使用了BLADE技术后,依然有4例患者图像评分为4分,不可用于诊断。回顾分析发现这4例患者呼吸极不规律,且身体有轻微颤抖,因此尽管使用了BLADE序列,图像依然有较严重的伪影。这也提示我们,BLADE序列的校正作用并不是无限制的,进行充分的患者准备与沟通始终是获得优质图像的前提。

使用了BLADE技术后,能够最大程度的消除腹部MR检查中,因患者呼吸运动带来的图像伪影,提升图像质量,保证诊断准确性,可以代替传统检查序列,成为临床常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房加高,冯阳,宁连金. BLADE技术在3.0T磁共振克服关节扫描中运动伪影上的临床应用[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1673—6273(2010)23—4547—03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冠状动脉桥血管;多层螺旋CT;造影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255-01

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冠状动脉疾病临床治疗手段,该治疗方法有助于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提高,以及功能和症状的改善,但是,患者存在一定的术后复发胸痛几率,且吻合口与桥血管闭塞和狭窄的发生率较高[1]。冠状动脉桥血管造影检查长时间以来一直是冠状动脉桥血管临床检查的金标准,但是,该检查方法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且并发症危险较高。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快速发展,该检查方法逐渐替代了造影检查,成为了临床首选[2]。本次临床研究就对冠状动脉桥血管多层螺旋CT和造影检查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医学研究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在我院就诊的38例冠状动脉桥血管旁路移植术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22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范围在47岁至81岁之间,平均年龄(64.5±12.4)岁。其中,23支右冠状动脉桥,29支回旋支桥,21支左前降支桥,75支静脉桥。所有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电图改变和胸痛、胸闷等临床标准,且无血液动力学紊乱、造影剂禁忌证和心律失常等问题。

1.2 方法: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本次临床实践选用GE LihghtSpeed 64 VCT扫描仪为64排螺旋CT扫描设备,参数设置为球管电压 120 kV,准直0.625mm,螺距0.2~0.24,机架旋转时间350ms。选择20G套管针在患者肘前使用对比剂增强静脉穿刺,注射含碘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70至120 mL,速度为5 mL/s。同时,以5 mL/s的速度注射50 mL的生理盐水。应用造影剂示踪法在主动脉根部层面选择感兴趣区检测CT值,当感兴趣区内CT值超过100HU时,自动触发扫描,扫描范围控制为心脏膈面与胸廓入口之间,重建矩阵为512×512,重组时间间隔控制为R-R间期的10%左右,重组 R-R 间期约为薄层图像的30%至80%[3]。

冠状动脉桥血管造影检查方法:在患者多排螺旋 CT 检查完成的36 d内,实施桥血管和冠状动脉选择性造影检查,且检查过程应在两位以上的专科心血管医师指导下完成,所有冠状动脉桥血管均应拍摄至少两个切线位,并利用双盲法对患者的桥血管病变程度和通畅性进行准确判断[4]。

2 结果

全部38例观察对象均顺利完成了冠状动脉桥血管多层螺旋CT和造影检查,患者心率在52次至73次/min之间,平均心率为(62±11)次/min,且无一例患者发生并发症症状。经导管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证实,60支通常的冠状动脉桥血管均顺利完成CT检查检测,而闭塞的30支桥血管的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也基本正确,所有60支通畅的桥血管中,未明确诊断2处,中近段轻度狭窄2处,导管造影与MSCT检查结果基本相符且明显狭窄14处,轻度狭窄31处,临床检查与诊断的准确率为90%。

3 讨论

经导管冠状动脉桥血管造影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患者检查和诊断技术,但是这一检查方法会对患者机体造成较为严重的损伤,且脑出血和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手术过程中较难准确定位桥血管的开口部位,因而临床应用价值有限。多层螺旋CT检查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同时,随着重建技术的逐步完善,以及心电门控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影像重建窗的时间明显缩短,且图像质量所受心脏运动的影响也在逐渐减小。

综上所述,对于心率在70次/min 以下且未发生明显心律失常症状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多层螺旋CT检查,特别是64 层螺旋 CT检查技术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CT检查技术,成为了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该检查技术能够对可疑桥血管病变患者的冠状动脉情况进行全面的无创性检查,并清晰反映冠状动脉吻合口和桥血管的狭窄程度与通畅性。

参考文献

[1] 李忠信,于淑静,马国军.64排螺旋CT在评价冠状动脉桥血管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8(9):643-644.

[2] 李成,周丹,唐小明等.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桥血管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9):50-52.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肺部疾病;MSCT;诊断

随着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我国肺部疾病发生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1],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严重影响,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疗[2],而有效治疗的前提即准确、及时的临床诊断。我院在为肺部疾病患者展开诊断时,均行MSCT检查,结果显示临床诊断率较高,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肺部疾病患83例,其中男48例,女35例,患者年龄为23-66岁,平均为(46.8±2.5)岁;患者临床表现为咯血、咳痰及咳嗽31例(37.3%),呼吸困难35例(42.2%),胸痛7例(8.4%),消瘦、声嘶、乏力2例(2.4%),发热8例(9.6%)。

1.2 方法

83例患者利用飞利浦MSCT机(飞利浦Brilliance),检查前患者保持平静呼吸,取仰卧位且双手抱头,深吸气末屏气,展开螺旋扫描,相关参数为120kv、100MA,窗宽为1200而窗位为-650,展开3-5mm横断位、矢状位与冠状位三维重建,对病变处予以清晰显示。对扫描得到的数据展开肺密度三维后处理,所用技术主要包括多平面重组技术(MPR)、最小密度投影技术(MinP )及容积再现(VR)。同时自动测量肺容积,设定阈值为-500Hu-1000Hu,且同时作为开测量肺容积的范围。

2 结果

83例患者经MSCT检查,其中肺癌42例(50.6%),慢性支气管炎13例(15.7%),肺结节病3例(3.6%),肺结核18例(21.7%),肺气肿3例(3.6%),肺炎3例(3.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例(1.2%)。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细菌培养及病理切片等检查证实。

3 讨论

肺部疾病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危害,大部分患者可经体征、病史、影响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加以明确诊断,然而不同肺部疾病患者因临床症状较为相似[3],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局限性及实验室检查非特异性等因素,在临床诊断中难度较大。

随着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近年来影像学检查已逐渐发展为诸多疾病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4]。我院在对于本组83例患者展开检查时,均采用MSCT检查方法。MSCT的空间分辨率较高,可经螺旋扫描,采取任意不同层厚展开冠状、横断与矢状等三位重建,确保扫描所得图像边缘更为锐利,同时可对肺间质及肺小叶的部分结构予以更加清晰的显示,可为肺弥漫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有力依据。目前,MSCT肺容积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与常规CT相比,MSCT肺容积成像技术螺距更小,扫描用时更短,且所得图像更为清晰,同时螺旋CT扫描中的软件后处理技术较为先进,可将扫描图像内的肺组织和其他组织自动区分,同时可对左、右、全肺和肺气肿容积予以准确计算,可为患者准确、及时的临床诊断提供有力依据。MSCT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括多平面重组技术(MPR)、最小密度投影技术(MinP )及容积再现(VR),其中多平面重组技术是在采集薄层容积基础上,对计算机后处理功能予以有效利用,顺支气管与气管长轴,从矢状、冠状和任一角度对2D影像进行重组,这一技术可对病变处纵向范围、狭窄后形态加以显示,特别是可对横断位CT扫描中难以发现的轻度狭窄予以清晰显示;同时,该技术可用于对支气管及气管狭窄程度进行评价,可用于肿瘤向管壁、管外浸润范围予以判断,同时也可用于评估肿瘤对支气管、气管造成的纵向压迫。最小密度投影技术可看做容积再现的简单形式,是在即原始容积数据基础上选取最低像素成像。由于气管与支气管中气体吸收值明显低于四周肺实质,两者间密度差异明显,可促使充盈空气低密度气管与支气管成像。容积再现可对普通CT扫描中难以显示的气道轻度狭窄予以清晰显示,可显示复杂气管支气管异常,同时可对气管和病变之间的关系加以确定,且可对病变处立体形态予以明确显示,同时可显示气道病变范围和狭窄程度。本次研究中83例患者均经MSCT检查,肺癌42例,慢性支气管炎13例,肺结节病3例,肺结核18例,肺气肿3例,肺炎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例。且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细菌培养及病理切片等检查证实,由此可见,MSCT检查在肺部疾病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MSCT检查肺部疾病的临床诊断率较高,可为肺部疾病患者的尽早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有力依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项新民.胸部影像学检查与支气管镜检查的临床检测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5):228-229.

[2]卢彩成,廖伟增,张贵荣.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肺部疾病的诊断价值探讨[J].当代医学,2009,15(36):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