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影像院感工作计划范文

影像院感工作计划范文

影像院感工作计划

影像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遥感资源整合 城市规划 用地动态监测

[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clear presentation of the data resouces relevant to the research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enumerates some applications of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comformity and dynamic inspection on remote resources into urban planning, and discusses an operable way to use new technologies into the study of city problems.

[Key words]: Comformity of Remote Resources Urban Planning

一、引言

城市是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又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系统,而且决非这几部分简单的叠加,而是科学的复合与综合。有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我国的设市城市为668个,城市化水平为30.9%,预计20年以后全国城市将达到1000至1100座。城市化进程加快,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从而使城市规划具有更高的分析能力和准确性,使我们以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科技创新行动实现城市持续发展。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城市规划领域的数据整合、数据应用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研究分析了规划设计研究单位在日常工作及应用GIS技术时,所涉及到的各类数据源,重点将现有的遥感数据进行整合,并开展了一系列遥感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工作,为利用新技术与城市规划结合研究城市问题,探讨了一条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技术途径。

二、遥感数据源整合分析

2.1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涉及的数据源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网络中的一员,在我国部分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相当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彰显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用来收集、存储、检索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过去和现状,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来辅助城市发展的评估、规划和决策,模拟和预测城市发展的未来。为此,我们的数据梳理、整合工作基本上是围绕建立GIS数据库展开的。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部门对数据的需求有别于规划管理部门,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l

基础地理数据库

l

基础专题数据库

l

规划基础数据库

l

现状基础数据库

l

规划专题数据库

l

遥感解译数据库

l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库

l

规划档案数据库

l

规划法规、细则库

l

辅助规划设计符号、线型库

l

多媒体数据库

······

上述内容从数据格式上可以分三类,即:矢量数据、文本数据、栅格数据。详见下图

现阶段我们重

2.2遥感数据源整合分析

2.2.1遥感数据的适用范围

根据遥感平台高度的不同,通常将遥感分为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所获取的信息亦分为卫星影像和航空影像。遥感用途的大小不是以分辨率的大小来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研究对象,要解决什么问题。对于不同应用的目的,要求概括程度不同,选择的地面分辨率也完全不同。

千米级(1000~5000m)的宏观现象如大陆飘移等,多属全球级巨型环境特征,采用气象卫星便可解决问题。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城市用地变化监测等多属部级、省级的大型环境特征,大致相当于百米级(80~100m)范畴,陆地卫星空间分辨率可以保证。中型环境特征如作物估产、林火、污染监测等,一般在50m以下区域范围内,采用陆地卫星资料加上SPOT卫星图像便可进行工作。小型环境特征如港湾、水库等具体的工程建设、城市发展规划等,一般在5~10m的地区范围内,SPOT卫星图像尚可以做一些工作,但主要靠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图像和航空像片来进行工作。

点开展了遥感数据的整合与应用工作。

2.2.2遥感数据在北京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回顾

遥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可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层次解决影像数据在规划中的日常应用。如将影像图作为现状调查的基础图件,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工程规划中应用,以减少现状调查的盲目性及线划图过时带来的偏差;也可制作大型彩色挂图及专题或局部地区彩色挂图为各级部门的管理、决策、宣传提供直观材料。

第二层次解决规划专题研究与新技术应用的需要。如,利用影像信息源内容丰富,综合性强,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新发展,分类提取影像信息,进行专题应用研究, 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动态监测城市发展变化研究等提供依据,为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建立、更新提供基础数据源。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遥感应用工作多年,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研究成果。北京市1983年开展的第一次航空遥感综合调查密切结合城市问题,结合规划需要,为今后广泛应用遥感技术奠定了基础。

1989年进行的第二次航空遥感综合调查又有新的突破。制作的系列正射影像图不仅为规划人员提供了现状信息,而且为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订及时提供了各类用地现状数据,为总体规划的顺利编制提供了数据基础保障;利用正射影像图对绿化隔离带的解译、量算,提供了至1989年时隔离带内的绿地、被侵占绿地、粮田等最客观数据,为有效保护绿地与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依据;利用房山区土地利用现状解译图及Genemap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的县域规划研究,为今后广泛应用与深入探讨积累了技术方法。

由于受当时技术设备条件和技术手段的局限,未能充分应用遥感、计算机技术生产出满足城市规划和其它工程控制要求的数字式大比例尺影像成果,使遥感成果在建库和应用等方面受到影响。

随着计算机和遥感图像处理等技术在理论上的新突破及在技术的可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极大进展,为遥感进一步深入应用提供了条件。

2.2.3遥感数据整合及数据库建设

对遥感数据的整合工作,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资料本身的整合入库;二是从应用角度出发,对数据进行梳理、整合。

我院积累的大量遥感资料为规划设计、研究提供了不同年代的详尽的基础信息。但由于技术原因,存在着坐标系不统一,难以进行比较分析等问题。

通过我们对历年散在的卫片、航片资料进行几何纠正、坐标转换等数据整合工作,将坐标统一到北京地方坐标系并建立相应的遥感数据库,方便了规划人员的数据使用,发挥了遥感资料现势性、连续性的特点,为规划人员提供了具有可比性的基础信息,有利于分析比较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变化情况。同时,数据库的系统性、完整性为长期开展这项工作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合我院规划工作现状,对遥感数据在规划应用层面的整合,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为规划设计提供基础底图;其次为规划专题研究提供基础信息;再次为院内局域网快速浏览影像图提供基础保障。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建立了遥感数据库,并利用图像处理软件、GIS软件结合规划需求,进行数据分析、应用。

一、遥感数据应用研究

3.1目的和意义

自改革开放后历经二十多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城市自身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众多的城市问题。特别是一九九三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尽管统计数据表明,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但是地理位置不够明确。城市空间发展态势如何?北京周边地区近十年来用地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呢?目前急需将统计数据和地理位置对应起来。

遥感信息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城市用地现状。利用历年遥感资料,采用当今最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一方面可以研究分析北京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变化进程,为规划研究提供部分基础资料;另一方面可以为今后动态监测城市发展,及时发现规划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为可持续开展这项工作,探讨一条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技术路线。与此同时,也可以为今后如何向规划人员推广普及应用GIS系统平台查询、统计基础地理信息,叠加、分析城市用地发展趋势,储备技术力量;为日后分区域、分阶段建设各类规划信息数据库及各类子系统积累经验。

3.2遥感应用研究思路

根据遥感影像的适用范围,并结合城市用地区域的不同规划深度,我们将北京的用地规划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即旧城(约62平方公里)、规划市区(或扩大到六环路,约2280平方公里)、全市域(约16800平方公里)。旧城用地研究适于采用航空影像或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六环路内的用地研究适于采用中或高的分辨率卫星影像,如2.5米分辨率的影像,由于目前控规深度的规划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我们考虑这一区域的遥感资料也采用航空影像或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如0.6米快鸟影像。而全市域的用地研究则宜采用10米或15米分辨率的卫星影像进行大区域的宏观研究。北京周边地区俗称大北京地区采用30米影像足以。

遥感应用研究总体框架

依据遥感数据的适用范围及城市规划的不同阶段要求,我们建立了能够保证数据更新的遥感应用研究体系,并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应用研究工作:

(1)配合战略规划,进行了《京津冀(大北京)地区建设用地遥感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2)配合总体规划,进行了《北京市域建设用地遥感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3)配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研究,进行了市区范围的用地及经济分析

3.3遥感应用研究范例

3.3.1北京市城市空间战略规划

南到吴桥;西起阳原,东至秦皇岛。总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涵盖北京、天津全部区域,涉及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并将山东省的德州地区包含进来。

应用GIS软件可以获得以下几种类型的数据统计、分析图:

1. 大北京区域2002年人口状况分布图

2. 大北京区域平原区、山区分布图

3. 大北京区域2002年现状各类用地分布图

4. 北京、天津辐射范围示意图

5. 大北京区域1991年-2002年城市建设用地增量示意图

6. 北京与周边主要城市间距离示意图

7. 大北京区域2002年现状机场、港口分布图

8. 大北京区域1991年、2002年现状道路分布图

9. 大北京区域1991年-2002年道路增长示意图

10.

北京区域1991年、2002年现状铁路分布图

3.3.2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3.3.2.1北京市域建设用地增长趋势分析

在配合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的项目中,我们以遥感、GIS为技术支持,以遥感影像解译现状用地图为基础,动态监测了北京市自1986年以来,每五年的用地变更状况,客观反映了城市建设用地膨胀的真实状况。

2001年用地现状图

2001年市域总用地:

16389.13 KM2

2001年市区总用地:

1069.73 KM2

2001年市区建设用地:

660.711 KM2

2001年市区城市建设用地:

640.7 KM2

2001年市区农村建设用地:

21.01 KM2

2001年卫星城城市建设用地:234.323 KM2

2001年乡中心建设用地:

47.01 KM2

2001年建制镇建设用地:

46.13 KM2

中心镇建设用地:

52.295 KM2

3.3.2.2北京市域交通状况分析

1986年道路总长度:

5364.9 KM

1986-1991年增加道路:

1127.2 KM

1991-1996年增加道路:

719.7 KM

1996-2001年增加道路:

451.9 KM

86-91年增长的道路中:

路宽10-30米 503.4 KM

路宽30-45米 402.2 KM

路宽>45米

221.7 KM

91-96年增长的道路中:

路宽10-30米 348.8 KM

路宽30-45米 264.2 KM

路宽>45米

106.7 KM

96-01年增长的道路中:

路宽10-30米

97.4 KM

路宽30-45米 215.8 KM

路宽>45米

138.7 KM

3.3.3市区用地现状、经济指标数据分析

3.3.3.1北京市区

我们将现状用地结合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数据库(摘自2002年北京市区统计年鉴),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GDP指标分析

3.3.3.2旧城地区

旧城道路分析

区名

总占地面积

(平方公里)

道路长度

(公里)

道路密度

(公里/公里2)

胡同长度

(公里)

胡同密度

(公里/公里2)

东城区

18.10

197.27

10.90

141.90

7.84

西城区

197.27

147.28

11.24

92.61

7.07

崇文区

10.90

110.25

9.37

75.92

6.45

宣物区

141.90

202.66

11.66

137.46

7.91

分析结论:

l

旧城胡同占道路长度的比例非常大;

l

旧城胡同在东、西城的总长度与道路密度高于崇文区和宣武区。

四、

结束语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应用在我院已开展了很多年,近年来我们首次系统利用遥感技术、GIS技术搭建辅助城市规划编制、分析、研究及管理的专用技术平台,在利用新技术与城市规划结合研究城市问题领域提出了系统框架与理论方法并使之附注于规划实践,具有的一定开创性。首次进行工程性的遥感信息资源整合,并将大范围的用地信息应用遥感解译,利用通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数据库、进行初步统计、分析,为如何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规划需求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技术层面探讨,为如何更紧密结合规划应用发挥更大的效益积攒了经验和教训,为今后持续开展这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通过我们所做的研究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在城市规划应用中的重要价值与巨大潜力。北京作为正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特大型首都城市,伴随2008年奥运会的胜利申办,必将发生巨大变化,在机遇面前我们更应冷静地思考,如何在城市大发展的同时保证城市机能的有效运转——如何有效控制城市人口膨胀,如何进一步改善首都生态环境,如何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逐步扩展深入到北京规划市区、北京旧城等地区微观研究北京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相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北京规划建设中必将发挥巨大作用。

五、

参考文献

1.《城市总体规划》

董光器

东南大学出版社

2.《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开发及应用》 张伟 顾朝林 东南大学出版社

3.《城市化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影像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遥感资源整合 城市规划 用地动态监测

[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clear presentation of the data resouces relevant to the research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enumerates some applications of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comformity and dynamic inspection on remote resources into urban planning, and discusses an operable way to use new technologies into the study of city problems.

[Key words]: Comformity of Remote Resources Urban Planning

一、引言

城市是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又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系统,而且决非这几部分简单的叠加,而是科学的复合与综合。有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我国的设市城市为668个,城市化水平为30.9%,预计20年以后全国城市将达到1000至1100座。城市化进程加快,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从而使城市规划具有更高的分析能力和准确性,使我们以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科技创新行动实现城市持续发展。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城市规划领域的数据整合、数据应用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研究分析了规划设计研究单位在日常工作及应用GIS技术时,所涉及到的各类数据源,重点将现有的遥感数据进行整合,并开展了一系列遥感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工作,为利用新技术与城市规划结合研究城市问题,探讨了一条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技术途径。

二、遥感数据源整合分析

2.1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涉及的数据源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网络中的一员,在我国部分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相当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彰显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用来收集、存储、检索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过去和现状,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来辅助城市发展的评估、规划和决策,模拟和预测城市发展的未来。为此,我们的数据梳理、整合工作基本上是围绕建立GIS数据库展开的。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部门对数据的需求有别于规划管理部门,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l 基础地理数据库

l 基础专题数据库

l 规划基础数据库

l 现状基础数据库

l 规划专题数据库

l 遥感解译数据库

l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库

l 规划档案数据库

l 规划法规、细则库

l 辅助规划设计符号、线型库

l 多媒体数据库

······

上述内容从数据格式上可以分三类,即:矢量数据、文本数据、栅格数据。详见下图

现阶段我们重

2.2遥感数据源整合分析

2.2.1遥感数据的适用范围

根据遥感平台高度的不同,通常将遥感分为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所获取的信息亦分为卫星影像和航空影像。遥感用途的大小不是以分辨率的大小来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研究对象,要解决什么问题。对于不同应用的目的,要求概括程度不同,选择的地面分辨率也完全不同。

千米级(1000~5000m)的宏观现象如大陆飘移等,多属全球级巨型环境特征,采用气象卫星便可解决问题。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城市用地变化监测等多属部级、省级的大型环境特征,大致相当于百米级(80~100m)范畴,陆地卫星空间分辨率可以保证。中型环境特征如作物估产、林火、污染监测等,一般在50m以下区域范围内,采用陆地卫星资料加上SPOT卫星图像便可进行工作。小型环境特征如港湾、水库等具体的工程建设、城市发展规划等,一般在5~10m的地区范围内,SPOT卫星图像尚可以做一些工作,但主要靠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图像和航空像片来进行工作。

点开展了遥感数据的整合与应用工作。

2.2.2遥感数据在北京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回顾

遥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可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层次解决影像数据在规划中的日常应用。如将影像图作为现状调查的基础图件,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工程规划中应用,以减少现状调查的盲目性及线划图过时带来的偏差;也可制作大型彩色挂图及专题或局部地区彩色挂图为各级部门的管理、决策、宣传提供直观材料。

第二层次解决规划专题研究与新技术应用的需要。如,利用影像信息源内容丰富,综合性强,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新发展,分类提取影像信息,进行专题应用研究, 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动态监测城市发展变化研究等提供依据,为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建立、更新提供基础数据源。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遥感应用工作多年,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研究成果。北京市1983年开展的第一次航空遥感综合调查密切结合城市问题,结合规划需要,为今后广泛应用遥感技术奠定了基础。

1989年进行的第二次航空遥感综合调查又有新的突破。制作的系列正射影像图不仅为规划人员提供了现状信息,而且为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订及时提供了各类用地现状数据,为总体规划的顺利编制提供了数据基础保障;利用正射影像图对绿化隔离带的解译、量算,提供了至1989年时隔离带内的绿地、被侵占绿地、粮田等最客观数据,为有效保护绿地与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依据;利用房山区土地利用现状解译图及Genemap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的县域规划研究,为今后广泛应用与深入探讨积累了技术方法。

由于受当时技术设备条件和技术手段的局限,未能充分应用遥感、计算机技术生产出满足城市规划和其它工程控制要求的数字式大比例尺影像成果,使遥感成果在建库和应用等方面受到影响。

随着计算机和遥感图像处理等技术在理论上的新突破及在技术的可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极大进展,为遥感进一步深入应用提供了条件。

2.2.3遥感数据整合及数据库建设

对遥感数据的整合工作,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资料本身的整合入库;二是从应用角度出发,对数据进行梳理、整合。

我院积累的大量遥感资料为规划设计、研究提供了不同年代的详尽的基础信息。但由于技术原因,存在着坐标系不统一,难以进行比较分析等问题。

通过我们对历年散在的卫片、航片资料进行几何纠正、坐标转换等数据整合工作,将坐标统一到北京地方坐标系并建立相应的遥感数据库,方便了规划人员的数据使用,发挥了遥感资料现势性、连续性的特点,为规划人员提供了具有可比性的基础信息,有利于分析比较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变化情况。同时,数据库的系统性、完整性为长期开展这项工作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合我院规划工作现状,对遥感数据在规划应用层面的整合,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为规划设计提供基础底图;其次为规划专题研究提供基础信息;再次为院内局域网快速浏览影像图提供基础保障。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建立了遥感数据库,并利用图像处理软件、GIS软件结合规划需求,进行数据分析、应用。

一、遥感数据应用研究

3.1目的和意义

自改革开放后历经二十多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城市自身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众多的城市问题。特别是一九九三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尽管统计数据表明,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但是地理位置不够明确。城市空间发展态势如何?北京周边地区近十年来用地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呢?目前急需将统计数据和地理位置对应起来。

遥感信息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城市用地现状。利用历年遥感资料,采用当今最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一方面可以研究分析北京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变化进程,为规划研究提供部分基础资料;另一方面可以为今后动态监测城市发展,及时发现规划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为可持续开展这项工作,探讨一条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技术路线。与此同时,也可以为今后如何向规划人员推广普及应用GIS系统平台查询、统计基础地理信息,叠加、分析城市用地发展趋势,储备技术力量;为日后分区域、分阶段建设各类规划信息数据库及各类子系统积累经验。

3.2遥感应用研究思路

根据遥感影像的适用范围,并结合城市用地区域的不同规划深度,我们将北京的用地规划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即旧城(约62平方公里)、规划市区(或扩大到六环路,约2280平方公里)、全市域(约16800平方公里)。旧城用地研究适于采用航空影像或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六环路内的用地研究适于采用中或高的分辨率卫星影像,如2.5米分辨率的影像,由于目前控规深度的规划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我们考虑这一区域的遥感资料也采用航空影像或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如0.6米快鸟影像。而全市域的用地研究则宜采用10米或15米分辨率的卫星影像进行大区域的宏观研究。北京周边地区俗称大北京地区采用30米影像足以。

遥感应用研究总体框架

依据遥感数据的适用范围及城市规划的不同阶段要求,我们建立了能够保证数据更新的遥感应用研究体系,并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应用研究工作:

(1)配合战略规划,进行了《京津冀(大北京)地区建设用地遥感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2)配合总体规划,进行了《北京市域建设用地遥感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3)配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研究,进行了市区范围的用地及经济分析

3.3遥感应用研究范例

3.3.1北京市城市空间战略规划

南到吴桥;西起阳原,东至秦皇岛。总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涵盖北京、天津全部区域,涉及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并将山东省的德州地区包含进来。

应用GIS软件可以获得以下几种类型的数据统计、分析图:

1. 大北京区域2002年人口状况分布图

2. 大北京区域平原区、山区分布图

3. 大北京区域2002年现状各类用地分布图

4. 北京、天津辐射范围示意图

5. 大北京区域1991年-2002年城市建设用地增量示意图

6. 北京与周边主要城市间距离示意图

7. 大北京区域2002年现状机场、港口分布图

8. 大北京区域1991年、2002年现状道路分布图

9. 大北京区域1991年-2002年道路增长示意图

10. 北京区域1991年、2002年现状铁路分布图

3.3.2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3.3.2.1北京市域建设用地增长趋势分析

在配合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的项目中,我们以遥感、GIS为技术支持,以遥感影像解译现状用地图为基础,动态监测了北京市自1986年以来,每五年的用地变更状况,客观反映了城市建设用地膨胀的真实状况。

2001年用地现状图

2001年市域总用地: 16389.13 KM2

2001年市区总用地: 1069.73 KM2

2001年市区建设用地: 660.711 KM2

2001年市区城市建设用地: 640.7 KM2

2001年市区农村建设用地: 21.01 KM2

2001年卫星城城市建设用地:234.323 KM2

2001年乡中心建设用地: 47.01 KM2

2001年建制镇建设用地: 46.13 KM2

中心镇建设用地: 52.295 KM2

3.3.2.2北京市域交通状况分析

1986年道路总长度: 5364.9 KM

1986-1991年增加道路: 1127.2 KM

1991-1996年增加道路: 719.7 KM

1996-2001年增加道路: 451.9 KM

86-91年增长的道路中:

路宽10-30米 503.4 KM

路宽30-45米 402.2 KM

路宽>45米 221.7 KM

91-96年增长的道路中:

路宽10-30米 348.8 KM

路宽30-45米 264.2 KM

路宽>45米 106.7 KM

96-01年增长的道路中:

路宽10-30米 97.4 KM

路宽30-45米 215.8 KM

路宽>45米 138.7 KM

3.3.3市区用地现状、经济指标数据分析

3.3.3.1北京市区

我们将现状用地结合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数据库(摘自2002年北京市区统计年鉴),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GDP指标分析

3.3.3.2旧城地区

旧城道路分析

区名

总占地面积

(平方公里)

道路长度

(公里)

道路密度

(公里/公里2)

胡同长度

(公里)

胡同密度

(公里/公里2)

东城区

18.10

197.27

10.90

141.90

7.84

西城区

197.27

147.28

11.24

92.61

7.07

崇文区

10.90

110.25

9.37

75.92

6.45

宣物区

141.90

202.66

11.66

137.46

7.91

分析结论:

l 旧城胡同占道路长度的比例非常大;

l 旧城胡同在东、西城的总长度与道路密度高于崇文区和宣武区。

四、 结束语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应用在我院已开展了很多年,近年来我们首次系统利用遥感技术、GIS技术搭建辅助城市规划编制、分析、研究及管理的专用技术平台,在利用新技术与城市规划结合研究城市问题领域提出了系统框架与理论方法并使之附注于规划实践,具有的一定开创性。首次进行工程性的遥感信息资源整合,并将大范围的用地信息应用遥感解译,利用通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数据库、进行初步统计、分析,为如何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规划需求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技术层面探讨,为如何更紧密结合规划应用发挥更大的效益积攒了经验和教训,为今后持续开展这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通过我们所做的研究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在城市规划应用中的重要价值与巨大潜力。北京作为正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特大型首都城市,伴随2008年奥运会的胜利申办,必将发生巨大变化,在机遇面前我们更应冷静地思考,如何在城市大发展的同时保证城市机能的有效运转——如何有效控制城市人口膨胀,如何进一步改善首都生态环境,如何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逐步扩展深入到北京规划市区、北京旧城等地区微观研究北京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相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北京规划建设中必将发挥巨大作用。

五、 参考文献

1.《城市总体规划》 董光器 东南大学出版社

2.《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开发及应用》 张伟 顾朝林 东南大学出版社

影像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 可持续发展设计研究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医院是所有建筑中功能最为复杂的一种,影像部又是医院建筑中功能最复杂的一部分。目前医院改建、扩建是医院建设项目的一个主流,这其中大部分的原因是就有的空间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新的医疗设备的要求。我国的医技影像部门规模不够,设备陈旧问题亟待解决。与此同时,医疗装备的新陈代谢周期也越来越短,西欧国家一般5~1 0年为~个周期,我国放射医疗设备一般不超过1 0年就需要更新换代,新的医疗技术装备的注入必然带来新的建筑要求,同时加速了医院的更新过程。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加强医院的自身应变能力,延续医院整体功能结构寿命,已经成为医疗影像部乃至整个现代化医院设计中普遍关注的问题。

二 医疗影像部可持续发展设计原则

1 重视前期策划

医院的影像部是医院当中功能较为复杂,改扩建可能性也最大的一个部门。医院的管理部门一般所出具的任务书都是一些十分简单的指标,如总面积、几个CT机房等,诸如此类。如果建筑师仅仅根据这些资料设计,那么设计出的影像部很可能只能满足医院最近几年的需要,对可能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十分不利的。

考虑到影像部的可持续发展,建筑师在了解基本的设计任务书的同时,还应该向医院的管理者和使用者了解更多的情况。更确切的说,建筑师的设计应该从制定设计任务书开始。

① 了解医院的中远期规划

影像部是医院的一部分,影像部的发展当然与医院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在设计影像部的时候,建筑师应该对医院的中远期发展计划有所了解和介入。尤其是医院的职能部门,如门诊、住院等,这些部门的将来的发展计划,确定保留建筑和准备扩建的部位,因为它们很可能就是现在所设计的影像部的服务对象。

了解整个医院的发展计划,是影像部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基础。影像部作为医院的一个很重要的局部,它的合理设计必然是建立在一个健康的发展规划上的。

② 了解影像部的发展计划

影像部是医院当中变化可能性最大的部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医疗设备的更新。了解影像部的发展计划,对影像部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应该了解影像部现有的设备的年限。一般来说,在我国大医院的影像设备都是10年左右淘汰,而比较合理的使用年限应该是6-7年。所以了解现有设备的使用年限,可以估计出它们更新换代的时间,以及更新设备的种类。把这个因素在早期设计的时候就考虑进去,对影像部将来的健康发展应该是很有利的。

2 总平面设计原则

首先在用地上,影像科的用地尽量不要选择狭长的用地。过于狭长的用地对平面设计的限制太大,很容易造成工作和就诊的流线过长,医生的工作区中心很难组织,工作效率也会受到影像。同时对于影像部将来的发展和调整来说,这种用地的限制更大,它很难让建筑有空间继续发展,会给影像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带来种种麻烦。

在确定了合理的用地以后,就要在总平面上确定合适的位置,和适合发展的总平面形式。充分考虑和医院的其他部门的衔接,规划简洁的联系路线。考虑远期可能的发展状况,确定可能发展的医院各个部门的位置和体块,考虑好影像部和它们之间的交通方式。同时在设计上要为将来的发展留下一定的余地,切忌一味追求形式而把用地划分的支离破碎。

合理的总平面设计候,应该在和甲方交流后,最整个医院的近期和远期发展作出规划。影像部的发展也包括在其中。

3 平面设计原则

平面的设计对影像部的功能的影响可以说是最为直接的。一个成功的影像部的平面设计,应该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那么如果才能使影像部的平面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以下几点设计原则可供参考。

① 独立设置

如前文所述,影像部和其它的部门可以有很多种结合方式:集中式、分散式和集约式。很显然从影像部的可持续发展来说, 相对独立的影像部更加有利于发展。早期建设的影像部许多是利用门诊或者住院的低楼层的一部分建造的。这种影像部的平面柱网不仅要受到门诊和住院的功能限制,而且整体向水平和垂直方向发展也是比较困难的。相比之下,分散式的影像部在各个方向上都留有余地,自身也比较独立,比较有利于将来的发展。集约式的影像部在保证自身的独立性的同时,各个部门的都在一个建筑体块里,所以是最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影像部。

② 规整的平面

影像部的建筑平面应该比较规整,不规则的平面可能很适合目前的影像部的使用,但是这样的平面,改造的难度就比较大。尤其是平面如果被楼梯、电梯等这些剪力墙结构分成形状不规则的块,这些被剪力墙分散的建筑体块被灵活改造的余地就很小了。

③ 合理的布局

合理的布局,不仅仅要适合影像部现有的功能要求,还要适应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来讲,梳型和集约梳型的模式是比较适合影像部的改建和扩建的。如图7-1所示,就是集约梳型的模式的扩展模式示意。

④ 开放的终端

影像部的平面应该是开放的,它应该允许各体块结构在多个方向上做一定的伸展。当保留的旧有影像部不能满足功能要求而改建时,可以让它沿某个方向发展,带来更大的进一步改扩建的灵活性,从而确保了医院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功能与体量的自身膨胀。在平面设计时候,对于将来可能发展和扩大的方位,要特别注意不能有剪力墙成为未来发展的阻断。

⑤ 合适的柱网

选择合适的平面柱网对影像部是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尽管影像部的内部功能要变化,但是对柱网大的改动是基本不可行的。这就要求,柱网不仅仅能够满足现有的功能,要基本能适合将来的要求。

必须承认影像部的功能是十分复杂的,但是如果设计出的建筑仅仅是容纳功能的外壳,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仅仅依据现有的功能房间来设计柱网,房间大小就被容易被柱网限制,很难再做出一定的改变(参图7-2)。柱网的确定要同时考虑X方向和Y方向,面宽太小的柱网空间会让走廊的尺寸受到限制(参图7-3)。7.2m柱网尺寸实用于医院的病房、门诊、医技、后勤供应等各功能部门。但是考虑到我国医院建设用地紧张,医院建筑通常必须为多层甚至高层的情况,而且,建筑的地下层普遍为车库的实际情况,7.2m的柱网体系放大到8.0m左右,才比较符合我们的国情。

4小结

可持续发展设计的理念是并不是一味的追求灵活变化,也不是僵化的同一模式的复制,它应该是尽可能用最小的代价发挥建筑本身最大的价值的一种方法。在影像部的设计是灵活多变的,但是灵活之中的统一是我们把握依据,也是达到影像部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三 可持续发展设计方法探讨

如果说医院是一棵大树,影像部就应该是其中的一根树枝。一根树枝的健康成长是要建立在整个大树健康生长的基础上的。所以,影像部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因循这整个医院的发展踪迹。

其次,影像部的发展就是自身的发展,包括“枝”的扩展和“叶”的发展两个方面。在很多医院的改扩建的过程中,影像部常常是要整体规模扩大。这种整体上的发展就是“枝”的发展。此外影像部的内部也常常需要做功能上的调整,保留建筑的外部形态,通过对内部墙体的重新划分,达到新的功能要求,这就是所谓“叶”的发展。

1 “枝”-影像部整体可持续发展研究

① 延伸生长

建筑物沿着水平或者垂直方向生长。延着垂直方向生长的影像部通常是单独设置的影像楼才可以做到的。水平方向生长的扩展方法适合影像部小规模的扩建。大面积的水平方向扩展容易造成交通流线过长。所以这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应用的不是很广泛。

② 模块生长

把影像部的内部相近功能集中放在一个防火分区的单元内,单元的端头集中设置垂直交通核和设备间、管道井等。以这一个单元为基本模块,多个单元组成一个完整的影像部。在影像部需要扩建的时候,这个单元就是生长的因子。

这种块状生长方式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模式,可以使影像部内部空间功能关系清晰,生长的脉络清楚灵活。同时各个功能组团之间联系方便,又彼此独立,新建的部分受旧有的部分影像较小。这种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比较适合,规模大,用地大而且用地比较平坦的影像部。在用这个方式设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人性化的设计,因为这种重复母题式的设计方式,最后很容易形成一个封闭的体块,虽然内部效率很高,但是人的心理感受容易压抑。如果在这种模式中,加入开放式空间的设计,给人的感受会好很多,但是这样占地面积会更大。

③ 树状生长

影像部和医院的其他部门依托在一个主要交通干线上,这种模式在低层医院采用较多。这个主要干道的概念来自于城市设计,将服务项目沿主要街道布置,从而在医院内形成一个“步行商业街”。将医院各个部门有机联系起来,各个科室部门既自成一体,相互之间又有便捷的联系。

在这个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医院影像部,可以延主街发展。这种布局的空间形式比较灵活,建筑物可以结合地形设计,还可以随之形成很多绿色的交往空间。通常这种形式多用于以多层建筑为主的医院中,主街串通整个医院的交通体系,建筑占地面积较大,以水平交通为主垂直交通为辅。

2 “叶”-影像部内部空间可持续发展研究

① 影像部的更新改造

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现在影像部内部空间的发展趋势是影像扫描房变小,和影像设备相关的机房也减少了,但是同时人性化设计被提高到一个更新的要求,病人候诊的空间变大。

基于这种变化,我们在对旧的影像部的改造的时候可以把影像扫描机房变小,同时扫描室前的候诊空间也就随之而增大。相应出现的一些零散空间如暗室等可以设计成更衣间、卫生间或者控制室。

② 影像部的重新利用

影像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在动态影像多屏互动的时代,影视作品实现了在多种屏幕(电视屏、电脑屏、影院荧幕等)上的多番“亮相”。这其中出现了从互联网走向电影院的精良作品——《男得有爱》(网络自制),其与当下主要是从电影院、电视台走向互联网的影视作品不同,《男得有爱》开启了网络自制影视作品新的发行模式。

 

由此,《数码影像时代》对参与制作《男得有爱》的芭乐互动新媒体影视中心总监魏明,进行了关于“网络自制影视作品从互联网走向电视台、电影院的经营之道”的采访。

《数码影像时代》: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男得有爱》的网络版与和影院版。

魏明:《男得有爱》属于一次新媒体电影的尝试,影院版在网络版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尺度上的调整。从结果来看,这次尝试还是很成功的。

《数码影像时代》:《男得有爱》的发行情况如何?(其最初是在网络上播映,后来又走进电影院。)

魏明:网络版在一家视频网站(酷6网)首播近2亿次播出后,投资方尝试了传统的(影院)发行工作。虽然当时与《建国大业》同期上映,上映一周下线时,近800万的票房还是让我们感到十分惊讶,票房的价格已经超出影片成本近10余倍。当然这些都要感谢影片的总制片人龚颖老师,从头到尾都是她在默默地付出。

 

《数码影像时代》:《男得有爱》是如何从互联网走入电影院的?

魏明:因为影片制作之初的“尺度”是按照互联网的标准进行定制的,所以没有想到广电审批过程竟然非常顺利。拍摄到网络上线2个月,审批到上院线3个多月,一部新媒体电影在短短几个月过程中完成策划、制作、上映,而且收到了一个异乎寻常的效果,这些都让我们对新媒体电影的信心大增。

 

《数码影像时代》:请您谈谈对现在的同一影视作品在多种屏幕(电脑屏、电视屏、电影院荧幕、手机屏等)上多渠道发行的看法。

魏明:新媒体影视的发展时间很短,但基于自身的优势,多平台的传播特性,及时有效的反馈,会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总结出很多宝贵的经验。至于多渠道发行这部分则是由新媒体的本身特性决定的,要想全面实现其多渠道发行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就目前新媒体影视剧的生存环境和市场情况来看,其要象传统影视剧一样向电视台、电影院发行,还没到时候。首先是制作上达到传统播出平台的标准,其次是内容上得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当然目前也有一些新媒体影视剧实现了多渠道发行,但这只是少数。可喜的是这些已经走向传统播出平台的新媒体影视剧为今后新媒体影视的多渠道发行之路进行了探索,提供了借鉴。

 

《数码影像时代》:芭乐互动新媒体影视中心拍摄自制影视作品时都使用哪些拍摄设备。

魏明:芭乐制作新媒体内容时多采用5D Mark II和RED ONE来制作,根据成本有时也会选用艾丽莎这类的高端机器设备,主要根据播放的渠道而定。

影像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由此,《数码影像时代》对参与制作《男得有爱》的芭乐互动新媒体影视中心总监魏明,进行了关于“网络自制影视作品从互联网走向电视台、电影院的经营之道”的采访。

《数码影像时代》: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男得有爱》的网络版与和影院版。

魏明:《男得有爱》属于一次新媒体电影的尝试,影院版在网络版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尺度上的调整。从结果来看,这次尝试还是很成功的。

《数码影像时代》:《男得有爱》的发行情况如何?(其最初是在网络上播映,后来又走进电影院。)

魏明:网络版在一家视频网站(酷6网)首播近2亿次播出后,投资方尝试了传统的(影院)发行工作。虽然当时与《建国大业》同期上映,上映一周下线时,近800万的票房还是让我们感到十分惊讶,票房的价格已经超出影片成本近10余倍。当然这些都要感谢影片的总制片人龚颖老师,从头到尾都是她在默默地付出。

《数码影像时代》:《男得有爱》是如何从互联网走入电影院的?

魏明:因为影片制作之初的“尺度”是按照互联网的标准进行定制的,所以没有想到广电审批过程竟然非常顺利。拍摄到网络上线2个月,审批到上院线3个多月,一部新媒体电影在短短几个月过程中完成策划、制作、上映,而且收到了一个异乎寻常的效果,这些都让我们对新媒体电影的信心大增。

《数码影像时代》:请您谈谈对现在的同一影视作品在多种屏幕(电脑屏、电视屏、电影院荧幕、手机屏等)上多渠道发行的看法。

魏明:新媒体影视的发展时间很短,但基于自身的优势,多平台的传播特性,及时有效的反馈,会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总结出很多宝贵的经验。至于多渠道发行这部分则是由新媒体的本身特性决定的,要想全面实现其多渠道发行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就目前新媒体影视剧的生存环境和市场情况来看,其要象传统影视剧一样向电视台、电影院发行,还没到时候。首先是制作上达到传统播出平台的标准,其次是内容上得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当然目前也有一些新媒体影视剧实现了多渠道发行,但这只是少数。可喜的是这些已经走向传统播出平台的新媒体影视剧为今后新媒体影视的多渠道发行之路进行了探索,提供了借鉴。

《数码影像时代》:芭乐互动新媒体影视中心拍摄自制影视作品时都使用哪些拍摄设备。

魏明:芭乐制作新媒体内容时多采用5D Mark II和RED ONE来制作,根据成本有时也会选用艾丽莎这类的高端机器设备,主要根据播放的渠道而定。

影像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其中,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海南都按照国务院要求,成立了省级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全面进入试生产阶段。

广东:城市地表覆盖与国情要素采集中

2013年9月,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成立了省地理国情普查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组织实施组和质量监督组,负责全省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技术培训、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广东省地理国情普查内容包含12个一级类、58个二级类和136个三级类(含省级扩展3类)。根据本辖区特点,该省新增地理省情要素3项:在社会经济区域单元下新增基本农田保护区,在自然地理单元下新增地质灾害隐患区,在城镇综合功能单元下新增三旧改造区。

目前,该省普查工作由省、市两级负责组织实施完成。粤东、西、北地区和肇庆市等辖区范围由省统一组织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由各地级以上市负责组织实施。省普查办负责省级数据汇总、建库、全省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统计分析,编制普查总报告和专题成果报告,建立省级普查成果数据库和管理系统、服务平台,编制成果图件,组织开展分析应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和肇庆市等地区按省的要求配合做好资料收集、野外核查等工作。珠江三角洲地区自主完成本辖区的普查任务,省普查办负责提供普查用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资料、海岛(礁)测绘成果资料、海岸线成果资料,负责省级技术培训和相关技术支持,在影像解译软件、外业调查软件等方面给予支持。

广西:完成试生产航外控制测量

目前,广西选择了柳州测区1.2万平方公里的范围组织开展全流程的试生产,选取了区测绘地理信息局的五家直属单位作为普查的主力军,还选择了广西国土测绘院等8家单位参与普查试点,各承担一个县的试生产任务。现阶段已完成航外控制测量,正在进行数字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生产。

普查范围为广西海岸线向大陆一侧的国土范围和镇级离岸岛――涠洲岛,约23.67万平方公里。

广西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办公室(以下简称“广西普查办”)根据《实施方案》编制了技术设计书,包含三个部分:航外控制测量、数字正射影像与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数据采集,还形成了《广西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质量管理办法》。目前4个文件均已经过专家评审,并将不断修订和完善,形成正式稿上报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办公室。

根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统一安排,计划于2014年3月底前完成全区23.67万平方公里的遥感影像获取。目前,获取可用于普查的影像数据只有6万平方公里。

在资料收集方面,广西普查办已组织广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进行省级专题资料的收集工作,也要求各市局地普办开展普查所需的相关部门专题数据的收集工作。

贵州:试生产任务有序进行

贵州省选取贵阳市白云区作为试点区域,从2013年3月份开始试生产,到7月底全面完成。随后,该省继续安排了7个县的试生产任务,面积为1.43万平方公里。现阶段正进行正射影像生产和DEM精细化生产,由省普办组织对贵阳市花溪试生产19幅图的DOM成果进行了质量检查。

目前,贵州省已开展了A类培训68人(具有乙级测绘资质单位的院长、总工级别的培训),参加单位有26个;B类培训404人(技术负责人、质量检查人、质检人员)。另外,计划于2014年元旦开展针对技术人员与作业员的C类培训,要求技术人员与作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云南:试点隆阳区进入内业整理阶段

云南省选取了基础资料情况较好、地区分布有一定代表性的瑞丽市、双江县等7个县(市、区),共计1.7万平方公里,开展正式普查前的试生产。作为国家第二批地理国情普查试点云南项目的实施单位,云南省地图院承担了保山市隆阳区的地理国情普查试生产任务,并组织开展前期试点任务中未包含城市地区(地级及以上规划的中心城区)的地理国情普查全流程试生产。

隆阳区普查试生产项目于2013年10月中旬启动,到2013年底分三步完成地理国情普查要素的采集、处理、外业核查及基本统计分析工作。目前已进入全面处理数据内业编辑与整理阶段。

在资料收集方面,共收集隆阳区范围内涉及标准1∶1万图幅214幅,1∶2.5万图幅63幅,1∶5万图幅21幅。2013年10月14日至23日从隆阳区国土资源局、安监局、水利局、交通局等15个单位收集了35项资料。

在正射影像生产方面,由省航测遥感信息院收集相关基础控制资料,完成正射纠正、融合处理、数字正射影像生产等工作。在PixelFactory软件下生产,且采用先正射纠正,再影像融合的整体路线,共生产制作1∶10000DOM按1∶2.5万分幅56幅,目前为止仍缺部分地区影像。

海南:新疆任务区进入整改阶段

根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下达2013年地理国情监测项目生产计划的通知》,海南测绘地理信息局承担开展了新疆喀什地区、图木舒克市等区域的地理国情普查工作,面积约11.5万平方千米。

截至2013年8月,已完成新疆喀什地区等区域共359幅(1∶5万图幅)满足外业调查的地理国情普查外业工作底图制作工作。10月份已完成全部359幅(1∶5万图幅)的外业核查工作,并收集了任务区域民政、旅游、交通、水利、卫生等部门的专题资料。核查成果分批次提供给内业生产单位,保证内业编辑及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已完2013年全部任务213幅面积约6.16万平方公里内业采集工作,所有图件已经交局质检站做局级检查。基于资源三号卫星正视全色、多光谱影像以及前后视立体影像开展新疆喀什地区、图木舒克市等区域约8.8万平方公里的数字表面模型(DSM)生产,12月20日已完成并上交局质检站。

2013年10月9日至13日,地理国情监测项目检查组于对该局承担项目开展了过程质量监督抽查。该局按照抽查组检查反馈情况和《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过程质量监督抽查意见》进行了全面的自查自纠,并安排整改工作。

影像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广东科学中心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动科教兴粤、建设创新型广东而投资建设的大型公益性科普教育基地,不以赢利为目的,具有科普教育、科技成果展示、学术交流和休闲旅游四大功能。而其中的数字家庭体验馆是为适应当前信息化发展趋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省科技核心竞争力,促进我省消费类电子产业优化升级,配合广东省正在组织实施《广东省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数字家庭与数字电视技术应用与示范》而建设的展览馆,体验馆对广东省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实施极具推动力,将成为极具规模的数字家庭公共体验和应用技术科普展示场所,将成为公众了解、体验数字家庭相对固定的场馆,将成为举办数字家庭关联主题新产品新技术会、展示会的一个重要场所,将成为举办数字家庭相关领域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个重要场所,实现科学普及教育、科技成果展示、国际学术交流三位一体的构想,使科学中心这个科普基地成为促进数字家庭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HDL智能化家庭影音娱乐系统的应用

本次HDL智能化家庭影音娱乐展项位于数字家庭体验馆内,面积为33平方米,设计参观人数最大容量为20人,为了得到最好的视听效果,场所采用全封闭式,并进行了声学装修。

HDL智能化家庭影音娱乐系统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让观众在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未来的数字家庭影院系统的构成及功能模式,同时通过“声光电”同步技术,让观众在未来的数字家庭影院系统中每个环节能够很好地连接和配合,用户可以通过一个按键控制整套影院系统的工作状态,并可以享受到优质高效的视听感觉。

当观众进入到影音娱乐中心之后,门口的红外感应器会自动给控制系统发送信号,打开常规照明灯具满足日常的会客需要和释放出观众喜欢的香味。当观众在沙发上坐下,用手按茶几上触摸屏的按键:有自动影像演示模式、手动影像演示模式、音乐试听模式和虚拟窗景演示模式时才是真正的体验过程。

(1)自动影像演示模式(见图3)

当观众按下自动影像演示模式时,系统会弹出一个人机对话框提示“本按键功能为自动演示模式,演示的片源类型为6种;演示时间为6分钟;是否继续”,当观众按下“是”之后投影机、音响自动开启,电动窗帘自动关闭、灯光渐渐调暗;同时投影幕布上出现已经预先编程好的片源。为了适合不同人群的爱好和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共挑选了6大类影片,每类播放时间为1分钟:分别为大自然的变化类、音乐与艺术类、战争与科幻类、功夫大片类、微距自然类、卡通片类和相对应灯光场景让观众欣赏。

当6类节目依次播放完时系统又会弹出一个人机对话框提示“本次自动影像演示完毕,谢谢观赏”,然后界面会自动转到触摸屏的主界面以供观众体验其他功能。

(2)手动影像演示模式(见图4)

当观众按下手动影像演示模式时,系统会弹出一个人机对话框提示“本按键功能为手动演示模式,演示的片源类型为6种;演示时间为6分钟;是否继续”,当观众按下“是”之后投影机、音响自动开启,电动窗帘自动关闭、灯光渐渐调暗;同时弹出6种片源让观众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观看。每个片源类型、内容和时间眼自动影像模式一样,每当播放完一种类型的影片时都会弹出一个人机对话框提示“本类片段演示完毕,谢谢观赏”,然后界面会自动转到触摸屏手动选择片源的界面。如果不想观看其他的片源也可以直接按返回按键回到触摸屏的主界面以供观众体验其他功能。

(3)音乐试听模式(见图5)

当观众按下音乐试听模式时,系统会弹出一个人机对话框提示“本按键功能为音乐试听模式,试听时间为1分钟;是否继续”,当观众按下“是”之后音响自动开启,投影机、电动窗帘自动关闭、灯光渐渐进入正常照明;同时弹出歌曲类型选择界面让观众根据自己的喜爱来选择试听。每次只能试听一次,当试听完时系统会自动弹出一个人机对话框提示“本歌曲试听完毕,谢谢观赏”,然后界面会自动转到触摸屏的主界面以供观众体验其他功能。

(4)虚拟窗景演示模式(见图6)

当观众按下虚拟窗景演示模式时,系统会弹出一个人机对话框提示“本按键功能为虚拟窗景演示模式,演示时间为1分钟;是否继续”,当观众按下“是”之后音响自动开启并放出轻松、悦耳、愉快的音乐,投影机自动关闭、电动窗帘会缓缓打开,然后电视画面和灯光会相应的调整成对应模式的场景。

虚拟场景显示系统由52寸LCD电视和准高清图像工作站组成,根据不同的音乐环境或编制的场景在电视上显示:春夏秋冬四季、大海、草原、沙漠、城市、乡村、晨曦、日出、晚霞、星空等虚拟的窗外景色,让观众感受到一个与音乐所相衬的环境并体验到大自然和科技结合的魅力。如春天万物复苏,图像画面显示的是春天的景色,同时利用LED灯光系统将整个家庭影院渲染成绿色;夏天天气晴朗,图像画面显示的是夏天的景色,同时利用LED灯光系统将整个家庭影院渲染成蓝色;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图像画面显示的是秋天的景色,同时利用LED灯光系统将整个家庭影院渲染成金黄色;冬天是寒冷的季节,图像画面显示的是冬天的景色,同时利用LED灯光系统将整个家庭影院渲染成冷白色。当演示完时系统会自动弹出一个人机对话框提示“本次虚拟窗景演示完毕,谢谢观赏”,然后界面会自动转到触摸屏的主界面以供观众体验其他功能。

(5)系统来电暂停功能(见图7)

当您在欣赏电影或是沉醉在音乐中时,突然家里的电话响起,正在播放的电影或音乐会自动暂停,音量会调到最小或关闭,灯光会渐渐调回到正常的照明模式,提醒您有电话进入,当通完电话挂断后,所有的场景又恢复到暂停前的模式,让您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情节。

结束语

HDL智能化家庭影音娱乐展项主要展示了现代家庭影院的一个发展及如何跟灯光、音响、视频等多媒体的元素构成一个家庭娱乐系统,主要就是让进场观众感受现代家庭影院如何达到真正的智能化,如何更方便的控制与人性化。

影像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市仿真;发展历程;技术流派;应用现状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faced with increasingly complex situation, the use of urban simulation technology can improve management, is helped to reduce the decision ris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simulation, and divided into a variety of genres.

Keywords:urban simul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technical classification;application Status

中图分类号: TU9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仿真(Urban Simulation)通过将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的位置、高度、外观、空间形态等要素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建立城市仿真模型,用于替代真实环境开展各类论证、试验、分析、运行、训练等工作,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领域。

目前城市建设改造大规模开展,投资大、涉及面广,且对城市风貌、群众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难度大大提高。建筑不同于普通艺术品.其体量庞大,存在着很强的空间性,必须进行符合人体活动的动态空间体验.才能判断设计作品的优劣,所以必须模拟人的视线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体验,大到城市街道关系,小到室内局部空间等,因此迫切需要采用城市仿真技术手段,来协调建筑、道路、地下管线等建(构)筑物之间的关系,辅助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城市仿真技术的发展历程

城市仿真来源于虚拟现实技术,从发展阶段来讲,城市仿真有别于传统的数字线划图、航空影像图等抽象的城市空间表现形式,仿真模型更为直观,信息量更丰富,功能更强大。

仿真研究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的核武器开发,用于研究核反应过程,之后陆续发展,用于航天工业、武器试验等军工领域,多采用巨型计算机实现,没有可视化界面,采用方程式和数字方式得出仿真结果;从60年代开始,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迅猛发展,城市仿真研究进入科学家视野,克鲁格等将他们设计的未来建筑显现在他们发明的虚拟工作平台上,建筑学家们聚集在一起透过所佩戴的液晶眼镜,可以看到设计的立体建筑,可视化成为仿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切入点。自从Goal在98年提出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之后,世界各地掀起了数字地球热,限于当时科学技术和硬件水平,涉及到很多学科众多,需要极大的人力和物力,数字地球研发和应用发展缓慢。

2005年,Google推出Google Earth,彻底颠覆了人们的传统思维局限,人们可以利用Google在瞬间浏览查看世界的任何角落,Google还利用其基础上组织全球信息,并允许人们查询、标注、上传感兴趣的信息,界面直观、数据丰富、功能强大,标志着城市仿真进入社会化、产业化应用阶段,城市仿真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其前所未有的人机交互性、真实建筑空间感、大面积三维地形仿真等特性,都是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城市仿真的技术流派

从技术形态上,城市仿真可分为以模型集成、影像集成、视觉集成3种类型。我国各地的城市仿真工作基本上采用以上一种模型或综合几种模式开展。

(一)模型集成的模式

模型集成型城市仿真技术主要通过建立各类三维模型表现,是国内在城市规划方面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式。模型集成型的代表是Google Earth,2005年6月,Google Earth,把卫星照片、航空照相、建筑三维模型和各类矢量信息、属性信息等布置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用户可以观察世界上任何地方,包括卫星图像,地图,地形, 3D建筑物,甚至外层空间的星系的峡谷海洋,并可以自由标注、查询。国内建模规模较大的有武汉、宁波、重庆等城市。

近期国内比较著名的是“激光雷达故宫古建筑数字化保护与应用工程”,2003年开始,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与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合作,采用3D激光测绘技术,对故宫建筑进行3D数字化测绘。该项目在2009年荣获“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8年5月,汶川地震,三维数字技术应用于指挥部署工作之中,快速还原当时的地形和环境,中央电视台利用国家测绘局提供的三维仿真系统进行直播活动,城市仿真应用在国内更加深入人心。

国内很多城市还基于城市规划设计,对规划区进行虚拟建模,模型按照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内容进行建设,建筑形态、建筑色彩、交通组织、用地布局等与各类规划控制指标相一致,直观、准确展现规划前景,1994年,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华中理工大学联合开发建筑设计方案计算机三维动画辅助评审系统。 1999 年,深圳市建成中心区城市仿真系统并投入运营,宁波市与2002年,就建设了东部新城虚拟仿真系统。

上述模型都以数字化形式为表现,还有以实体模型构建的仿真城市,目前遍布国内各地的各类影视城是规模最为宏大的城市仿真产品,以横店影视城为例,就包含广州街、香港街、明清宫苑、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梦幻谷、屏岩洞府、大智禅寺、明清民居博览城等13个跨越几千年历史时空,汇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总投资超过30亿元。

(二)影像集成型

影像集成型城市仿真技术主要通过给人以立体感觉的平面影像表现,视角通常是固定的(或有限的)。影像集成型相对成本低,建设速度快。主要代表有杭州阿拉丁公司、李德仁院士主持研制的MMS系统应用和微软的Street Slide产品。

杭州阿拉丁公司的E都市,通过采集楼宇3个面以上的照片,利用图像引擎集成为城市级的单视角平台影像地图,目前已覆盖全国86个城市,是影像集成型模式的最大规模应用。

2005年,李德仁院士主持的“移动道路测量系统” MMS研制成功,在机动车上装配GPS(全球定位系统)、CCD(视频系统)、INS(惯性导航系统)或航位推算系统等先进的传感器和设备,可大量收集沿途的地理信息数据:建筑物的坐标,道路宽度、坡度、转弯半径、涵洞高度,还可自动记录190多种交通标志,处理后可生成实景影像导航电子地图。

微软最新推出 Street Slide产品,允许无缝浏览道路两侧街景,后退以获得更广的视角,系统会自动进行街景图像的全景缝合处理,其研发的系统还可以自动识别和显示沿街的广告、路牌等信息。

杭州市应用实景影像和规划方案影像叠加模式进行辅助方案审查,是这方面的成功应用。

(三)视觉集成型

视觉集成型主要通过有屏幕投影方法、增强现实方法、全息投影方法,屏幕投影方法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后两种方法目前都处于研究性应用阶段,城建规划方面应用较少。

屏幕投影方法普遍采用多通道投影显示系统实现,有大面积的平面幕、折幕、环幕、球幕、6面立体幕等,折幕、环幕等在各地的规划展览馆被普遍采用,民众接触比较多的为大面积的平面幕,代表性的为IMAX影院的投影系统,尤其是IMAX3D是目前的热点,使用两盘IMAX专用的15/70胶片,一盘胶片对应一只眼睛,通过偏振过滤眼镜或红外同步系统配合电子眼镜以提供两个单独的图像,结合IMAX巨幕,IMAX3D能够产生逼真的全视野立体效果。

北京理工大学王涌天教授主持的“虚拟圆明园”工程,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游览者通过佩戴透视式头盔显示器(Head Mounted Display,简称HMD),从视觉上将数字历史建筑叠加真实场景中,以直接品位圆明园的历史景观,人们在浏览、参观的同时,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还将接收到途经建筑的相关资料,观看展品的相关数据资料。

全息立体投影设备不是利用数码技术实现的,而是24个环形的投影设备将不同角度影像投影至中心的特殊棱镜上,棱镜使用特殊的视觉角度屏蔽技术,使观众可以通过前后、左右和上下移动来观察图像的不同形象,感觉有一个真实的物体在那里,全息技术目前在世博会展中被普遍采用。目前最先进的技术是不借助棱镜,直接把投影投射在空气中。

结论

总体来说,城市仿真主要包含3部分工作,首先是复制出一个城市空间,然后建立空间内部要素间的反馈关系,最后利用仿真环境开展各种城市规划、建设活动的试验场,用以检验各类活动的合理性。城市仿真涉及学科多、科技含量高、投入相对较大,论者基于实际工作简介,对其其发展历程和技术流派特点进行牵线的探讨研究,希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常明.计算机图形学(第三版)[A].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贺勇.城市三维仿真环境制作和交互性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3]李成名等.数字城市三维地理空间框架原理与方法[A]. 科学出版中心,2008.

影像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就数据集的规模、多样化程度和增长速度而言,医疗机构最能感受到大数据带来的挑战。寻常一张CT扫描图像,就含有约150MB的数据;一个基因组序列文件大小约为750MB;标准的病理图的数据量则大得多,要接近5GB。如果将这些数据量乘以人口数量和平均寿命的话,仅一个社区医院累积的数据量,就可达数TB甚至数PB之多,而且其中还富含图像、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更勿论规模更大的医疗机构,甚至是地区医疗主管部门汇集的数据集了。

一个普通医院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虚拟化平台以及影像平台,其中HIS系统是虚拟化平台上运行的重要程度较高的应用系统,PACS系统、核医学、超声、CVIS等医疗系统需要影像平台的支撑。这些系统产生的数据量大且繁杂,其中蕴含的信息价值也多样且丰富。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存储、处理、查询和分析,那么就可对于小到辅助某个临床医生做出更为科学和准确的诊断和用药决策,或帮助某个医院根据患者潜在需求开发全新个性化服务及自动服务;大到帮助相关研究机构突破医疗方法和药物革新,或支持地区甚至全国医疗行业主管部门优化医疗资源及服务配置,提供前所未有的强力支持。

北大国际医院(PKUCARE)位于北京市中关村国际生命医疗园内,是由北京大学和方正集团投资兴建的非营利性医院,是一家与国际接轨的医教研一体化的综合医院。医院核准床位数1800张,总投资约为45亿元,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

北大国际医院信息技术部总经理李黎向记者表示,随着北大国际医院的工程趋向完成,为了建设成为新型的绿色医院、数字化医院和人性化医院,医院对于IT系统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一个新建的医疗机构,北大国际医院在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时,就提出了要和国际标准接轨。现在全美医院HIS评级打分平均是四级左右,而我们的目标是要达到最高级,即七级的目标。”李黎说,“从弱电设计到IT基础架构,再到应用层面,我们都希望能够达到高标准的目标。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与北大人民医院展开了紧密的合作,在参照北大人民医院现有IT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建设。”

医院HIS系统侧重于管理和收费,同时提供与专业系统数据交互的接口。PACS系统作为专业性很强的信息系统,侧重于医疗设备的通讯,完成检验数据和影像数据的存储、统计、分析等功能。李黎表示,如果采用传统的IT基础架构建设模式,各个系统都互相独立,造成了服务器、存储设备部署数量过多,物理位置分散。采用传统方式容易造成信息孤岛,数据无法得到共享,同时服务器的性能无法发挥到最佳水平,应用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容易出现系统故障问题。“北大国际医院根据自身的应用需求进行了分析,最终采用了NetApp的统一存储解决方案,来解决医院核心信息系统在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的要求。”

影像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jerry2046”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医共体建设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今年以来,防城港市港口区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人员培训,推进资源共享,提升服务水平,医共体建设让辖区居民有更多获得感。

1.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了《港口区医疗卫生服务城乡一体化改革实施方案》《港口区进一步加快推进医共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港口区医共体建设规划(试行)》,建立以城区区级医疗机构为龙头,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区级医疗共同体,制定了相关制度,实现了医共体建设全覆盖。积极会同财政、编委、人社、医保等部门,合理核定医共体的人员编制、经费保障、补偿机制等,确保医共体工作不断深入并取得实效。

2.健全工作机制。医共体成员单位建立完善医疗核心制度、工作纪律、奖惩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在医共体内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建立统筹协调和分工合作机制,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方便群众就医。建立转诊、会诊的“绿色通道”,城区公立医院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纵向流动。

3.注重财政支持。将港口区医疗机构(在编人员)的工资财政划拨比例由原来的港口区人民医院75%、公车卫生院70%、企沙中心卫生院50%、光坡镇中心卫生院50%、渔洲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统一提高至75%,并将港口区医疗机构(在编人员)原“五险二金”经费按工资财政划拨比例的75%,由城区财政承担。将港口区医疗机构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额部分(原来由医疗机构负担部分)由城区财政承担。每年给予每个县域医共体专项补助经费10万元,用于实施县域医共体的城乡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更新等。

4.改善就医体验。城区公立医院投入资金数千万元为医共体下级医院添置医疗设备,安装信息化网络设备,硬化、绿化院内环境等,先后建成特色中医馆6个,对医联体下级医院科室设置、诊疗流程进一步进行规范,有效提升医疗服务硬件设施和服务环境,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5.促进服务下沉。对成员单位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择优选拔聘任,选拔了一批年富力强、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的年轻干部出任院长。选派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中层医务管理人员和其他医护人员20多名,定期下乡对各分院进行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使分院业务工作进一步拓展,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6.强化信息建设。港口区人民医院医共体加入防城港市分级诊疗信息平台,实现了双向转诊、远程医疗、远程会议等。港口区医共体总院改造自身信息系统并向医共体各成员单位开放,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系统中录入诊者检验结果、查询就诊者检验信息、打印检验报告。影像云系统正在建设,港口区医共体各成员单位将实现影像系统数据联通,远程阅片、会诊功能,为就诊者提供手机APP查询影像检验信息的功能。

影像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龚健雅(1957-),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57年4月生于江西省樟树市。1982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测量系,1992年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测绘局科技领军人才、国务院第六届、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测绘学科组召集人,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六委员会主席。

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理论和几何遥感基础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面向对象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数据模型,现已成为GIS软件的主流技术,并率先研发了面向对象GIS软件GeoStar,在我国测绘、国土和电力管理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于本世纪初系统地提出了空间信息共享与互操作理论与方法,研发出多源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GeoSurf和网络三维信息共享集成平台GeoGlobe,成为我国军民各类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如天地图的基础软件。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他提出了遥感广义几何成像模型与精确处理方法,主持研发了我国遥感卫星地面处理系统,并大幅提高了国产遥感卫星影像自主定位精度。

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3部(其中第一作者专著6部),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4部,430多篇,论著他引共10000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排名第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Dolezal成就奖1项。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与核心技术

1.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智能化,是数字城市功能的延伸、拓展和升华,通过物联网把数字城市与物理城市无缝连接起来,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对实时感知数据进行即时处理并提供智能化服务。

2.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

透彻感知(图1): 图1.透彻感知

无处不在的智能传感器,对物理城市实现全面、综合的感知和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实时获取物理城市的各种信息。

广泛互联:

通过物联网将无所不在的智能传感器连接起来,通过互联网实现感知数据的高效传输和存储。

时空分析

在智慧城市信息设施基础上,对海量感知时空数据进行实时处理管理、融合与分析,为智能服务提供信息支持。

3.智慧城市的逻辑框架

(见图2) 图2.智慧城市的逻辑框架:利用高性能计算机平台,通过Internet透测感知(广泛互联)进行时空分析(高效的计算),并提供广泛的服务。

二.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概念

1.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

“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physical infrastructure),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social infrastructure)。

2.信息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的范围非常广泛,包含了诸如通信管网(由光纤PSTN、同轴电缆、以太网线及其管道资源等组成)、无线基站、中继设备、各级机房以及相关配套的电源、建筑等设施。信息基础设施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

“信息高速公路”。

云计算与云存贮平台。 图3.目前我国已经发射了16颗北斗导航卫星,实现了亚太区域的卫星导航定位,2020年建设目标发射30多颗卫星,提供全球导航米级、增强导航分米级、精确定位厘米级,国内导航市场60%,并竞争国际市场。

3.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美国总统克林顿入住白宫以后,1993年着手实施耗资上千亿美元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4年4月克林顿又了12906号总统令,“协调信息获取和建立国家(地球)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数字地球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为依托的一个广泛的概念。

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主要包括:地球空间数据框架、空间数据协调、管理与分发体系、空间数据交换网站和空间数据转换标准。

4.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指对地球空间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的工程设施。除了“信息基础设施”之外,它还包括为地球空间信息导航与定位的基础设施―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NSS)及室内导航定位系统,地球空间信息获取的基础设施―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及地面观测网,以及地球空间信息应用与服务系统。

三.智慧城市中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1.通信网络

通信网络包括:

1)有线网络: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

2)无线网络:移动、联通、电信,(2G、3G、4G、5G)

3)空间网络:星地通信网、星星通信网、机星地通信网

通信网络的特性是实现自主组网和自维护,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三网融合)。

网络应具备维护动态路由的功能,保证整个网络不会因为某些节点出现故障而导致整个网络瘫痪。

2.导航与位置服务网

1)导航与位置服务网包括: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

・美国全球导航定位系统(GPS)

・俄罗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

・欧洲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alileo)

・中国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北斗)

2)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目前我国已经发射了16颗北斗导航卫星,实现了亚太区域的卫星导航定位,2020年建设目标发射30多颗卫星,提供全球导航米级、增强导航分米级、精确定位厘米级,国内导航市场60%,并竞争国际市场(见图3)。

3)卫星导航系统(见图4): 图4.卫星导航系统:地基增强服务系统(CORS)、卫星直接定位精度(动态5-10米)、地基增强服务系统(动态0.1-0.5米)。

・地基增强服务系统(CORS):卫星直接定位精度:动态:5-10米;地基增强服务系统:动态:0.1-0.5米。

4)广域实时精密定位服务系统(MASS):

・基准站系统

・控制与处理中心系统

・信息播发系统

・用户系统

・亚米级服务

5)室内与地下导航定位(见图5): 图5.室内与地下导航定位:基于传感器和无线信号的智能手机定位。二维码城市控制点用于导航定位,在已有三维城市模型中建立布设二维码形式的三维控制点。智能手机摄像头采集影像,通过影像上已知三维控制点信息解算当前位置。

室内与地下空间等无卫星信号覆盖区域的定位,可以利用射频、蓝牙、WIFI、蜂窝基站等无线信号,以及陀螺仪、加速度计、电子罗盘等传感器进行室内与地下的导航定位。

基于传感器和无线信号的智能手机定位。二维码城市控制点用于导航定位,在已有三维城市模型中建立布设二维码形式的三维控制点。智能手机摄像头采集影像,通过影像上已知三维控制点信息解算当前位置。

6)天地融合的导航与位置服务网(见图6):

・基于卫星定位

・基于无线信号定位

・基于传感器定位

・混合定位

7)导航与位置服务网(曦和计划)(见图7): 图6.天地融合的导航与位置服务网:基于卫星定位、基于无线信号定位、基于传感器定位、混合定位。 图7.导航与位置服务网(曦和计划) 图8.天空地传感器网(遥感网) 图9.2020年建设目标:全天时、全天候、全球精细观测,发射14颗卫星,分辨率达0.3m,高分数据的自给率达60%。

3.天空地传感器网(遥感网)(见图8):

1)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2020年建设目标:全天时、全天候、全球精细观测,发射14颗卫星,分辨率达亚米级,高分数据的自给率达60%(图9)。

・空间基础设施(遥感、通信、导航卫星)

・全球实时监视系统(卫星群)

高分一号遥感卫星(表1;图11-1;图11-2);

高分一号--伊朗(GF-1影像, 2m)(图12);

GF-2影像,0.8m(图13);

航空遥感(有人机遥感);

芦山县太平镇灾前灾后影像对比图(无人机航空遥感)(图10);

2)移动道路测量系统

・多平台移动测量装备与高精度建模:车载CCD,LiDAR与POS集成的高精度快速测量装备,实现大规模三维场景快速三维建模(图14)。

3)地面传感网

基于自组网技术的地面大气、水文传感网,自动连续实地测量环境参数

4)大气环境综合监测系统

5)水下传感网

多层次自组织网络和Internet组成的异构网络实现水下传感器和远程终端之间的信息交流。

地下传感器(图18);

传感网络。

4.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网

地理信息技术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的跨越,从地理信息系统到地理信息服务的跨越。如:地理空间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图17)、地上下、室内外一体的三维GIS、武汉市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网络构建模式:

・纵向多级,分级管理。国家、省、市分别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分级维护和管理。

・横向多库,分建分管。基础地理信息和各部门专业信息分别建库,各自管理与维护

・异构共享,在线集成。兼容不同软硬件环境,实现纵横异构地理信息在线共享与集成

・统一标准,协同服务。制定统一标准,保障纵向、横向各种空间数据在获得许可情况下互联互通,协同服务。 图10.芦山县太平镇灾前灾后影像对比图(无人机航空遥感) 图11-1.高分一号遥感卫星。 图11-2.高分一号遥感卫星。 图12.高分一号――伊朗(DF-1影像.2m)。 图13.GF-2影像,0.8m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与省节点的无缝聚合;

国家、省、市节点服务聚合;

天地图的多级服务平台(图16);

基于天地图的应用系统开发―国家灾害应急系统;

基于天地图开发的应用系统―中国地震网(图15);

地面传感网与地理信息服务网的集成;

视频与地理信息服务网的集成―天眼系统。

轨迹追踪,通过时间-空间约束关系,排除不可能的路径,计算嫌疑目标轨迹。从案发点,依据路段长度和逃逸速度,形成具时空关联关系的一组录像,在此录像中发现和追踪嫌疑目标。

四.结语

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国家信息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星导航、航空航天遥感、空间信息服务技术已经成熟,标准和规范基本可以满足要求,剩余的问题是推广应用;构建一体化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对于促进智慧城市的应用,以及资源环境和各种人流、物流、交通流、信息流的监测与分析抉择具有重要意义。 图14.多平台移动测量装备与高精度建模:车载CCD,LiDAR与POS集成的高精度快速测量装备,实现大规模三维场景快速三维建模。

资料链接:

克林顿政府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1993年9月,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后不久,便正式推出跨世纪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工程计划。该计划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同时,也造就了美国信息经济日后的辉煌。

影像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其一,遥感技术。大量的实践证明,数码相机拍摄到的影像要比模拟相机拍摄到的影像更加清晰,而且前者的种类较多,价格相对比较便宜,并且不需要进行扫描便可以获得数字影像,大幅度缩短了成果的获取周期,这使其被广泛应用于航空摄影测量当中。其二,姿态控制技术。想要获取到更加清晰的影像就必须克服气流、飞行器等因素对数码相机的影响,换言之,需要有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平台,特别是对艇和无人机等抗风能力弱、飞行稳定性差的飞行器,必须加装三轴稳定平台,以此来确保数码相机的姿态稳定。其三,影像处理技术。为确保影像的后处理工作能够顺利完整,需要影像实时传输与快速拼接软件。同时,飞行器获取到的航片存在倾角大、重叠度不均匀等问题,所以必须采用针对性较强的影像后处理技术。

2低空遥感平台摄影测量系统的设计

无人飞艇低空遥感平台摄影测量系统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系统硬件,另一部分是系统软件。

2.1系统硬件

该系统的硬件由空中飞艇和地面监控两个部分组成,空中飞艇部分的主要设备包括气囊、吊舱、发动机、GPS陀螺仪、自动驾驶设备、增稳平台、数码相机和摄影机;地面监控部分具体是由以下设备组成:便携式计算机、手控设备、视频终端以及电源。GPS是飞艇的导航装置,在自动驾驶的状态下,飞艇会根据预先设置好的航行线路进行低空飞行,并以一定的距离和间隔时间进行拍照,借此来获取地面的数码影像;飞艇的起落主要是由地面监控部分负责,同时还对飞艇的自动驾驶进行监控。

2.2系统软件

该系统的软件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飞艇航行线路规划软件、飞艇飞行监控软件、平差解算软件、正射影像制作与编辑软件。除上述软件之外,系统还包含以下功能模块:工程管理、全自动匹配、影像预处理、控制点量测、DEM生成等等。

3低空遥感平台摄影测量系统的应用实例

所选测量区域的地面高程约为50m左右,该测区内分布有大量的低山,山体的整体高度全部在170m以下,整个测区的范围长度为8000m,成图面积约为60km2。下面运用上文中设计的低空遥感平台摄影测量系统对该测区进行测量。

3.1飞艇航行路线规划

目前,数码相机在测量领域内获得了广泛应用,这使得大重叠度的航摄测量成为主流趋势,为摄影测量自动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在本次测量中,决定对所测区域采用大重叠度航行路线设计,航行方向的重叠度设计为80%,旁向的重叠度设计为60%,地面的分辨率为0.2m。为了获得更加清晰的航摄影像,在数码相机上配备了14mm焦距镜头,相对飞行高度控制在350m左右,每张影像的摄影范围为600×900m。该测区的常规航行线路为22条,构架航行线路为4条,飞艇实际飞行的线路为26条,总计获取影像1804张。

3.2选点及量测

为有效提高测量效率,在对飞艇航行线路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合理选取控制点并进行量测。低空遥感摄影测量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分辨率高,为此,可以直接选取影像上较为明显的地物点作为地面控制点,如路叉点、房屋拐角等等。依据我国现行的航摄测量作业规范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实际成图需要,决定在该测区的设计航带内每8条基线选取一个控制点,共计选取140个地面控制点,实地采用GPS-RTK测量155控制点。

3.3工程管理与航摄影像预处理

飞艇根据预先规划设计好的航行线路自动飞行,并对相关影像进行拍摄后,需要先对测区内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主要包括数码相机参数、影像数据信息以及工程参数等等。其中数码相机的参数可以通过三维检验校正获得,在数据预处理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航空拍摄到的影像进行主点纠偏和畸变纠正。由于实际拍摄中,受角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在同一个区域内的相邻影像当中存在色差,为确保测物内正射影像的色调一致,必须进行匀色处理,具体过程如下:从该测区拍摄到的影像当中选择出一张具有代表性的影像,然后借助图像处理软件,对其色调进行调节,并以此作为基准影像,随后,利用匀色模块将基准影像和测区内的其它影像全部载入到软件当中,并进行匀色处理。

3.4加密处理

由艇在低空飞行的过程中,受到风力作用,会对摄影的效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飞艇的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对其飞行姿态进行实时调节,数码相机的稳定云台也可以确保相机处于相对固定的状态,但飞艇在航线上行进时,其本身的姿态会发生不断地变化,若是遇到强气流,则会导致飞艇出现剧烈的变化,这样很难确保数码相机拍照时保持稳定的姿态,这样一来,造成了获得的影像姿态角超出测量规范标准的角度要求,从而导致匹配难度较大。为了解决该问题,决定在特征点匹配的过程中引入SIFT算子,并将其匹配结果作为初始值,然后利用最小二乘进行精确匹配,以此来确保匹配结果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3.5平差结算与影像校正

首先,采用光束法将拍摄到的每张影像的外方位元素计算出来,然后再对大量影像点进行密集匹配,并将这些影像点的大地坐标计算出来,经过滤波处理之后,通过地面离散点规则网格化生成DEM;在对拍摄到的影像进行方位元素解算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出现偏差,这样一来便会导致所生成的测区DEM出现偏差。因此可以采用系统中的正射纠偏模块进行分块校正,由此便可以获得整个测量区域范围的正射影像。

4结论

影像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数字化医院是伴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而提出的,是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更高阶段[2]。当前,军队中小医院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应重点在拓展信息系统应用,精细化管理,网络基础改造,投入力度等方面来把握,按照总部"十二五"数字化医院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紧贴医院发展需求,坚持管用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强力推进医院数字化建设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1以新版电子病历为核心,拓展信息系统应用

1.1新版电子病历的应用 电子病历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基础。近2年在全军推广应用的新版电子病历系统,具有结构化存储、一体化展现、智能化交互等特点。它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服务模式,是拓展信息系统应用与集成共享的核心。

我院于2012年在广总版电子病历的基础上升级运行了新版电子病历系统。该系统不仅保留了广总版电子病历的全部内容,并将医生所关注的诊疗信息集中展现在一个界面上,可查询同一患者历次就诊信息,界面显示直观科学,病情变化一目了然。同时该系统还为实现与检验、影像、感控、重症监护、合理用药、临床路径、远程医疗等多个临床信息系统的有效融合搭建了平台。目前大部分医院通过医护一体化工作站和门诊一卡通系统等临床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了病历书写质控、医嘱摆药、电子处方和检查检验报告的无纸化实时发送等基本功能。但是,电子病历目前尚处在临床必须的基本功能的应用阶段,而基于新版电子病历系统的医学影像、合理用药、临床路径、院感提示及危急值通知等关键临件处理和临床数据统计分析功能还远未实现。造成医院信息系统应用覆盖面小,数据集成共享度低。迫切需要拓展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有效推进医院服务质量和业务水平的提升。

1.2信息系统的拓展应用 目前我院虽然在新版电子病历的基础上,引进应用了检验信息系统(LIS),实现了检验标本条码化,检验报告电子化,避免了交叉感染。上线运行了总部配发的感染实时监控系统,在感染发生早期就能全过程进行监控,使专职人员有大量时间进行干预,并与临床医生共同参与感染诊断与防控,实现了感染实时监测、智能化识别与预警等功能。为了提高门诊信息化水平,引进应用了健康体检系统、门诊输液系统、患者自助查询系统。实现了体检报告标准化、门诊输液安全快捷和方便患者自助查询等功能。

但是,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要全面覆盖医院的医疗工作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如我院开展的医学影像检查,包括CT、MRI、DR等影像图像还未实现计算机存储与传输及集成共享。因此,医院在2020年前,采取稳步推进、量力而行、分期实施的原则,逐步引进应用以下系统:①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实现医学影像与电子病历的无缝链接,使医生能够第一时间获得影像报告,以缩短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或手术的时间,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②合理用药系统(PASS),实现药品基本信息自动提示、临床用药的分级管理、用药医嘱自动判断,不合理原因提示等功能;③加快护理文书的电子化,真正做到医护工作站的电子一体化应用;④无线移动医护系统,实现医护人员现场查询患者信息、调阅患者病历、调整诊疗方案,方便护士随时对患者进行体征录入、入院评估、护理记录等功能;⑤进一步加强对影像资料、超声图像浏览速度及可浏览既往住院影像图片、手术麻醉、重症监护、输血管理、临床路径、医护患呼叫信息等方面的集成及研发。使医护质量管理、合理诊疗、病历监控、大处方及大额病历管理等在新版电子病历中实现信息化监管,并能够提供高级医疗决策支持,成为医疗质控管理的主要手段[3]。

2强力推行全成本核算,构建精细化管理平台

医院数字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信息提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而军队中小医院的全成本核算还处在推进阶段,大部分医院还处于从HIS调用部分数据,而对大量成本的核算工作还依靠每月职能部门的手工统计,使信息反馈不够及时、信息来源缺乏准确性和全面性。

构建院科两级全成本核算系统,实现"军卫一号"工程与"军队财经管理系统"和"军队医院会计核算系统"的互联互通,是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手段。我院于2013年3月成立了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办公室,组织对医院设备、物资、耗材、固定资产等的清查核对,安装运行了总部配发的"物资管理系统"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在物资管理系统中设立了办公用品库、医用表格库、网络耗材库、被服管理库、军需物资库、营房材料库,对清查盘库物资逐个库室入库核对,逐步并网运行,实现了全院所有物资的信息化管理。安装运行了"医信通"系统,把"军卫一号"和"军队会计核算系统"及资产物资管理等系统中相关经济、财务、收费、物资和固定资产等信息集中整合到统一的经济信息平台上,实现系统间互联互通、数据互用,保证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做到数据一致[4]。

目前,大部分中小医院还未能很好的应用这一信息平台。各医院应强力推行全成本核算,按照"四一五全"的核算管理模式,达到"系统一连就通、数据一抓就准、报表一点就成"的要求,实现自动提取数据、自动生成报表、自动统计分析等功能,以规范军队中小医院的成本核算和收益分配工作。

3改造网络基础架构,确保信息系统高速、安全、稳定运行

3.1网络基础架构的不足 由于医院业务不断发展,各种新的业务需求及业务系统对网络基础架构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军队中小医院的网路基础设施还普遍处于"军卫一号"工程建设之初的水平。主干网带宽仅支持百兆,各终端十兆到桌面,网络带宽较窄,网络传输速度较慢,操作人员意见很大,影响了医院信息化的发展。

3.2网络基础架构的升级改造 目前,我院的网络改造项目已经完成,实现了网络带宽主干网达千兆以上,各终端百兆到桌面,为HIS、CIS、LIS、PACS、OA等信息系统的顺利运行,提供安全、可靠、高速的平台。实现了远程管理和网络监控功能,减少了网络故障的发生,缩短了故障处理时间。具体功能如下:①全网所有交换机之间实现真正的光纤互联,保障业务系统的高速访问,稳定运行;②所有网络设备实现远程管理,且层次架构清晰,便于快速定位网络故障;③所有用户可按业务需求进行子网分配,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④通过网闸、防火墙等对核心业务系统进行保护,保障内外网络数据安全;⑤核心设备的冗余设计保证在任何一个结点或链路异常时,数据可迂回到另外一条链路或结点,保障业务工作不中断,高效可用;⑥为后期扩容其它业务系统及实现移动医疗奠定了基础;

3.3无线局域网应用分析 无线局域网络的主要特征是免去了大量的网络布线,施工简单、接入灵活、易于扩展维护等。近几年来,医院对无线网络的应用需求快速增长。如无线医护患呼叫系统的应用,可以将传统的床头呼叫只能到护士站的方式,改变为护士站和护士随身携带的无线IP电话同时振铃,护士可以看到呼叫者的病床号,并能接听处理;尤其是无线移动医护工作站的应用,使医护人员在患者床头能够查看患者信息、调阅患者病历、调整诊疗方案,在手术过程中能随时查看患者影像资料和检验结果。目前,由于无线网络在医院是新生事物,还存在信号覆盖与传输的稳定性、网络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无线设备干扰与辐射、无线设备价格高等问题[5]。所以,我院在此次升级改造项目中,对无线网络仅做为将来业务扩展的一部分来规划。

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是推进医院数字化建设的保障

军队中小医院大都地驻边远艰苦地区,医院规模较小,当地经济比较落后,医院整体发展所需资金缺口较大,可用于数字化医院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而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软件引进、升级维护和网络改造都需要大量资金来保障,资金不足的问题将是困扰中小医院数字化建设发展的主要原因。

因此,医院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医院建设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医院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数字化医院建设步伐,对加强医院管理、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都非常重要。医院信息主管部门必须坚持从实际需要出发,把握重点,在科学设计、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医院数字化建设规划。在改造升级旧系统、筹划新项目立项时,应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上级信息技术支持部门)的论证意见或征求总医院信息技术专家的意见,全面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及时掌握电子设备更新快、降价快的规律,坚持设备选型满足需要、适当超前的原则,避免购买不需要的"先进功能"而造成闲置浪费。要克服盲目攀比、过度超前、贪大求全的错误思想,紧贴医院整体建设发展需要,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稳步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

参考文献:

[1]燕晓光.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医院建设-机遇与挑战[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07,4(1):48-49.

[2]高社.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应念好"四字"经[J].医院管理杂志,2011,19(10):925-927.

[3]孙如鹏,路文亮,毛坤剑.新版电子病历系统试点工作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2,(5):189-190.

影像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森林;调查规划;设计;“3S”技术

目前,过度采伐森林资源现象十分严重,主要原因是各行业生产资源的缺乏,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地方建设,人工种植管理是资源可持续应用的主要途径,人工种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植物生长效率与森林资源使用效率相一致。森林资源的合理管理和社会以及经济效益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既要及时了解与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又要掌握其动态变化规律,如数量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的程度,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管理。然而,森林资源具备的再生性与动态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森林资源的调查规划设计,因此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的高效性需要高新信息技术的支持,即“3S”技术。

一、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

1、调查的基本原则

一般而言,估计总与平均值是抽样调查的基础方式,概念分布法是森林资源调查的理论基础,但是调查后的实际精度往往与理论精度有所差异,因此在调查规划设计中需要了解抽样误差并掌握其误差对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的影响。方案的优化是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调查目标与职责的确定、总体单位以及估算方式,由于调查规划设计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方案的最佳设计既需要考虑众多因素的影响又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2、现有的任务和数据

森林调查规划设计的主要计划是确定森林资源调查的内容以及依据调查结果设计的研究方案,主要目的是在森林调查方案设计规定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生产与管理。

二、“3S”技术概况

1、“3S”技术介绍

“3S”技术主要是由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组成,其中遥感指的是将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扫描、摄影、传输和处理,并在该信息的基础上对地表各类地物和现状进行远距离控测和识别的现代综合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的优势在于其提供信息的快速性与高效性,且具备高精度与自动化等特征;地理信息系统其实是一个计算机软件系统,其主要功效是地理信息管理,它既能将多样化的地理信息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即将多样化的信息按照特征与特性分别归纳于不同的门类,又能将多样化的信息进行分析与整理,以便随时查询与更新。“3S”技术已经发展为森林资源调查规划的主要技术方式,且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2、“3S”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规划中的应用现状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是“3S”技术逐步发展的时期,即卫星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3S”技术的发展,且受到了国内众多学者的重视与关注,因此在国内学者不断研究的基础上,“3S”技术取得了很多进步,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是我国“3S”技术的发展还较落后于美国、法国、德国、芬兰及奥地利等国家,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3S”技术发展起步较早且处于主导地位。

一九八六年芬兰开展了关于多信息源森林调查方法的调查与研究,并取得了成功,即在该时期对全国森林进行了分类;森林资源调查是美国“3S”技术应用的主要途径,即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技术有效结合的基础上科学的将资源数据公布于互联网,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用户带来了便利,也就是说用户可以随时利用互联网查询相关信息,真正达到了数据共享的目的;奥地利则是合理的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有效应用于航空摄影,也就是说将航片与卫片信息进行成图与分层抽样,并且按规定时期对全部进行一次航空摄影,一般期限为两年,从而为综合森林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建打下基础以及在动态分析的基础上提供森林资源信息的最新情况。

从我国角度而言,我国林科院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依据陆地卫星MMS图像以及航空像片与地面实测的发展进行分析与研究森林资源清查,即在陆地卫星MMS图像以及航空像片与地面实测有效结合的基础上采取双重抽样的方式进行探索。随之,森林波谱、MMS数据的图像处理与森林自动分类技术的应用试验研究也逐渐被发展。另外,我国对于遥感技术的应用主要在于“三北”地区森林、土地、草场等再生资源数量的综合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依据相关数据进行评价“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且清晰掌握“三北”地区的资源现状以及变化情况。

三、“3S”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规划中的主要技术方式

“3S”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规划的主要技术方式包括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和处理、建立解译标志、现地调查、建认蓄积回归模型以及建认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和处理。现阶段森林资源调查最普遍的方式是在美国陆地资源卫星TM数据与法国的SPOT卫星数据相结合的基础上发现这两种影响的差异性以及特征,从而对地面进行彩色图像合成、图像增强、正射纠正等技术处理,有利于影像图高分辨率的形成。建立解译标志。是在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与实地建立相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创建的森林监测因子的遥感影像解译标志,且这种森林监测因子的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具备的地类、树种与郁闭度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现地调查。现地调查的范围较小,即对部分小班进行调查,一般采用抽样的调查方式,在调查过程中对判读解译有疑问的小班需要采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现地核实。建认蓄积回归模型。是在三种主要因子的基础上利用分层抽样的方式进行取蓄积回归调查样地,一般在全球定位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创建出单位面积蓄积与地理环境因子、林分判读因子之间的模型,三种主要因子是由树种组、龄组与郁闭度组成,种组包括针叶、栋类、软阔、硬阔等;龄组包括幼、中、近成过;郁闭度包括疏、中、密,最后依据调查数据将蓄积量进行回归。建认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则是依据计算机语言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而创建的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作用于信息管理查询、结果汇总统计以及数据组织处理等。

四、提高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水平的策略

1、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个人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森林资源的调查规划设计既需要工作人员充分了解与掌握基本的与森林调查相关的法律法规又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因此,工作人员需要提升学习以及责任感的意识。

2、加大资金和设备投资

现阶段,森林调查规划设计逐渐受到国家林业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并将森林调查规划设计归纳于重点工作项目,既需要提高产业资本输入的森林调查又需要增加森林调查规划设计高素质团队的创建,从而提升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因此需要加大相关资金与设备的投入。

五、结论

综上所述, "3S”技术的发展对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林业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是首要任务,因此提高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水平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宋喜梅,田红梅.浅析森林调查规划设计的方法与技术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6(05).

[2] 胡家福.基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绿色科技,2015(05).

[3] 谢浩.浅析“3S”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林业科技情报,2015(02).

[4] 范建生,王君女,王志勇.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院区景观规划设计浅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3(06).

【作者简介】

影像院感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走近神秘的遥测世界

2011年《科技创新导报》23期,刊载了安徽省桐城中学地理教研组刘红叶老师与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吴立老师共同编写的文章《运用遥感培养中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该文在划分地理空间认知能力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运用遥感发展中学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优势,探讨并总结了运用遥感发展中学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策略,以期为中学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提供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

而在现实中,由于航天领域的尖端性及我国将其纳入国防科工委的特定范畴,所以能够被大中学生所触摸的层面,还是非常有限的。不过,较之火箭卫星工程而言,遥控遥感技术的应用,至少门槛要相对低一些,加上这一方面的国际商用领域和民用领域的数据开放的余地比较大,特别是世界各国的草根爱好者早已形成了自己的联盟、圈子,甚至是“领地”和常规项目,因此,这在客观上给我们的应用打开了方便之门。

泛太平洋青少年成长与发展合作伙伴机构较早就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海南卫星发射场等科研院所形成了交流互动,旨在为境内外大中学生的多元成长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据悉,我国深圳官方已经明确表示,将以更大力度推动遥感产业发展,特别是依托中科遥感(深圳)卫星应用创新研究院等一系列重要平台,进一步完善遥感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增强遥感技术创新能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将深圳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产业名城。在这其中,也正在酝酿有关青少年参与遥控遥感技术应用的平台搭建。

除了以上机构外,还有包括中科遥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科遥感(深圳)卫星应用创新研究院在内的不少单位与遥控遥感技术形成了紧密型的互动关系,其中有有国家遥感中心、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中国宇航学会遥感专业委员会等熟悉的老面孔,也有如中国海洋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三遥”专业委员会、全国高校联合遥感中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信息系统与遥感专业委员会等新机构更是不断加盟和充实这一团队,还有来自国际的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亚洲遥感协会(AARS)都成了这项活动的重量级嘉宾。

聆听神圣的遥感大会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中国大陆把“地理学”归类为文科,因此,我们的地理课重点放在了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特征上,而对于阐明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规律等领域就显得难成比例。其实,很多地理教师都发现,自己在地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有关空间定位的概念,不仅包括了由不同视角看同一物体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判断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及其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以及对地理空间格局中要素排列状况的理解与解释。地理空间定位在阅读地图、分析地图、航空照片等过程中起基础作用,是理解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起点。地理学中的空间视觉化包括地图和剖面图绘制、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转换、不同投影方式转换以及语言描述与视觉表征间的转化。地理课中的空间关系包括辨识空间分布、空间格局,分析各种空间现象及要素间的关联,理解和运用空间等级、区域划分,比较地图或叠加、拆分地图等方面。

为了弥补有关空间定位和空间视觉化的弱化,特别是强化有关空间关系分析,尤其是与空间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分布、空间形态、空间构成、空间演变等方面,我们开始寻求专家级的外援支撑。好在中国遥感大会作为由中国遥感委员会主办的大型全国性遥感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截至2016年,已成功举办了二十届。会议涵盖遥感及相关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在遥感科技领域最具权威的综合性学术活动。参加中国遥感大会的人员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各大院校遥感专业资深专家学者、航天和对地观测系统领域专家、全国遥感专业领域知名工程技术人员、遥感行业领军企业、遥感民营企业创业先锋、遥感跨界应用移动互联网领军人才等。

非常有幸,我们继续获得了大会主办方的邀请,率领一支由相关教师、学生和支持单位组成的国际代表,于8月10日至12日,全程参加了此次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的盛会。本次大会指导委员会主席是王钦敏(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和徐冠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嘉安等一大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导航科学院院士都纷纷莅临盛会。

大会安排特邀遥感领域的专家就当今遥感热点前沿问题进行大会特邀报告,包括国产卫星发展与应用、“十三五”遥感发展等。大会期间还同步组织了不少精彩的相关活动:

①“第九届中国青年遥感辩论会”赛事,旨在用辩论方式讨论遥感热点问题,并发现和培养青年人才。

②“遥感技术创新展”致力于展示、推广中国遥感技术与应用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为国内遥感产业链厂商提供展销与投融资平台。

③中国遥感影像艺术展:主要表现以地球为主的遥感影像艺术魅力和星球震撼之美,使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

④组织遥感与智慧城市、遥感产业化等多主题的遥感论坛,邀请相关行业专家探讨遥感行业的应用及遥感商业化发展模式。

⑤围绕空间遥感技术的最新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和论文征集,就遥感发展战略、遥感应用技术等安排分会场交流。

知之不多的我们还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大会主题报告上。这期间,我们先后聆听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的报告《遥感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机遇与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仁的报告《智慧大数据时代遥感必不可少》、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的报告《月基对地观测科学问题》、国防科工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副主任赵文波的报告《铸造中国空间信息产业链――高分专项总体进展情况介绍》、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院士的《遥感大数据分析》专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德炉院士的发言《卫星海洋水色遥感发展的前沿》、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的展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定标方法与系统》。大家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顾行发老师的《中国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China-GEOSS)十年规划》所振奋,被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的《我国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主要进展》所鼓舞,被中科遥感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晋年描绘的《实时中国》所感动,被四维世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丽萍的《卫星遥感国内外前沿进展及应用》所吸引,被国家遥感重点科学实验室主任施建成的《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计划》所点燃,被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陈军的《全球地表覆盖遥感的进展与国际动向》所憧憬。我们通过马里兰大学李梦学老师的介绍,了解了《马里兰大学遥感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展望》,从加拿大遥感图像处理领域首席研究教授章云的嘴里,知晓了《谷歌地图十一年,过去与未来》,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闯的《遥感应用数据成果的知识产权认证、保护和共享》中,看到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尝试初步的遥测应用

纵览2016年8月的全国英特尔科技创新大赛参赛作品,其中创意作品的比重,远远超过了发明专利类作品。经调研发现,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学生今天的学习生活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他们触摸不到或没时间触摸最新的科技前沿信息;二是学生的灵感更多地满足于突发奇想、灵光一现,甚少有严谨的批判思维和设计理念来支撑;三是学生比较缺少信息和数据的支援和佐证。所以本文还是围绕遥控遥感领域推介一些可以走近的学术高地,来帮助师生筛选目标,获得支撑,站在领域的前沿……

①仅仅十年时间,GPS导航已经成了驾车人的标配。GIS软件平台是地理信息产业的技术核心,是该领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也是保障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这些年来,我国企业坚持自主创新,终于使自主研发的GIS平台达到了可以全面替代外国GIS平台的水平,并在云GIS、二三维一体化GIS等关键技术上实现了超越。而其更大的应用前景,恰如为大陆遥感特色空间信息应用服务与环境信息化全方位服务的产业化集团――中科宇图的副总裁孙世友在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展览会上,为大家分享的报告《测绘地理信息大数据理论基础与发展变革》。其中谈到,大数据的发展必将促进地图行业的创新发展,大地图的产生更能提升大数据的价值。大地图是融入了大数据的深层挖掘与应用的基础,大数据与大地图是相互补充的,大数据的发展更离不开地图的支撑,从大地图作为数据的入口、政府和资源整合的入口,与导航的各种数据之间有一个关联关系。

事实上,无论是各个测绘部门,还是各类影像公司,数据进行整合后跟各类支撑体系相整合,进而形成一个整体支撑后,大地图就成为提升大数据的宏观定性、微观定量分析的基础,可以说大地图创新的模式是促使大数据从平面走向立体的改变,更能发挥地理信息行业的应用价值。大地图的发展使空间信息走向一个新的智慧阶段,从智慧层面进行发展。同时也需要我们大数据的整合,这种大数据、大地图相互整合到地信行业里面,必将推动整个地信行业的科学发展;大地图创新模式将促使大数据平面向立体模式改变。

②随着智慧城市对城市三维建模的需求,以及三维技术发展日趋成熟,倾斜摄影已成为智慧城市三维地理空间建模中快速成长的重要技术。传统三维建模是人为地把低空摄影图片贴到三维模型上,通过3DMAP软件形成三维建模。现在有了倾斜摄影技术,可以通过倾斜摄影加上POS数据,完全不用人工干预。现在的倾斜摄影是新型的采用多头相机不同的角度进行摄影,中间有一个叫做正片,即朝下的一幅影像,还有四组斜片,这样一组里面可以获得五片影像。如果加上重叠,对同样一个地方可以得到多幅不同角度的影像。因此在摄影的时候,地面上任何一个物体,多则可以有几十张甚至上百张的影像,少则也有五六十张影像,通过软件自动匹配,形成点云。点云的密集程度代表了不同的地物特征,如房屋比较密集,点云就比较密集。由于每个地物有多幅影像,所以很容易变成一个真实的三维模型,即所谓的“真三维”。在以“自主创新引领发展 跨界融合开创未来”为主题的2015中国测绘地理信息高端论坛上,多位专家及企业分享了关于倾斜摄影技术的问题和趋势:倾斜摄影技术是国际测绘领域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突破了以往正射影像只能从垂直角度拍摄的局限,通过在同一飞行平台上搭载多台传感器,同时从一个垂直、四个倾斜五个不同的角度采集影像,将用户引入了符合人眼视觉的真实的直观世界,城市建模从此由“假三维”迈向“真三维”时代。

③三院士联合呼吁建立空间地球大数据。国际数据公司(IDC)一份报告指出,全球数据总量正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持续增长,从2013年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增长10倍,达到44ZB。另据统计,截至2012年的全球数据分布比例,美国占32%,中国占13%,预计到2020年,中国所占比例将攀升至21%。因此,在201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空间地球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院士认为,大数据正在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已成为国家新型战略资源,正在成为科学研究的新引擎,掌握数据就意味着掌握了主动权。他表示,应构建“一带一路”大数据联盟,产生“基金会出钱―科学家出思想―大数据基础设施出成果”的联动效应。这一呼吁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和两院院士李德仁的支持。他们都强调了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只有更好地挖掘数据才能拉动产业发展,实现智慧城市及应用。

预告典型的相关论坛

除上述已经列举的年会、论坛以外,我们还接触到以下一些学术研讨活动。

国际环境遥感大会(IGARSS)发起于1981年,由国际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地球科学与遥感学会(IEEE GRSS)主办,是一个旨在推动国际环境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国际系列会议。它是该领域全球最高规格、最大规模、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每年召开一次。IGARSS (2016)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大会邀请了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余位学者,以48个特邀分会为主要形式,就地球科学与遥感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技术研发进行专题讨论,亮点主要集中在新的卫星计划、遥感技术应用、对地观测的发现和国际合作新成果等方面。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是一个以推动国际摄影测量、遥感与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与交流合作为宗旨的非政府组织。它每四年举办一次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ISPRS Congress),每届大会都有数千名专业人士参加,因此,ISPRS大会为地理空间领域工作者搭建了有效的沟通平台。

国际城市遥感大会作为城市遥感领域的高端国际性学术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聚集包括IEEE Fellow在内的全球百余位城市遥感专家共同探讨城市遥感的最新技术,为深化遥感技术在城市领域的应用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

中国遥感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中国环境遥感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信息系统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均挂靠在中科院遥感研究所。三个学会至今共主办、承办、协办亚洲遥感会议、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中国遥感大会)等重大国际、国内品牌学术活动5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