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企审计重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民族文化传统,圆场步
中图分类号:J7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128-02
一、从“圆”字看中国的圆文化
圆场步的训练路线呈圆圈形,舞者训练时周而复始的流动起来就称作“圆场”。自古圆文化在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每当我们翻开中国历史、哲学史、文化史以及工艺美术史时,都无时无刻的感受着一种"圆"文化营造下的氛围。中国人爱“圆”。而这种"圆"的气氛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可以说"圆"的内涵始终贯穿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动。
“圆”乃中国古典文化的极致理念,在古代的《易》理太极图中已完全体现。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太极图是以一个大圆环、一条S线、两个一黑一白的小圆圈构成。《周易正义》中说道:“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极的外圆象征元气混一的宇宙,S线隔开的阴阳两面相互交替产生万物。表现了阴阳轮转、相反相成的万物变化根源。又像是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尖锐又可以相互抵消之感。这种相互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源于人们对于“圆”的理解。圆又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和生命意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国人爱月亮,古有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国人最重要的中秋节选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不仅因为此时月圆,而且还恰逢丰收季节。“圆”,象征着“团圆”“饱满”之意,有盈的意味。是自古宣扬以和为贵的中国人所崇敬的图形。自古又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可见“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早已根深蒂固。“中秋节这一天,不仅天上的月亮最圆,而且五谷颗粒成熟收获,亲人们从远方归来,大家团聚在一起,庆祝丰收,庆祝团圆。可谓是天、地、人皆圆满,正是中国人所喜好的。所以说,中秋节也是源自于中华民族儿女对于这种‘圆文化’的崇拜和追求。不难看出圆场步之所以选择圆形为训练路线,也正是因为圆文化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使然,更是人们审美习惯的流露。
二、圆场步所体现出来的审美要求
圆场步的训练方法极具特点。圆场分男、女两种步法。以女性跑圆场为例,开始时左手叉腰,右手单山膀,右脚踏步,眼睛平视左前方。起步时右脚尖向外微撇,勾脚向前迈出,脚后跟先着地,然后压脚掌全脚着地。同时左脚跟抬起,顺势左脚迈步向前跑出,姿态同右脚。跑圆场时,腿不能僵直,两膝盖内侧要贴紧,膝盖存劲儿,步于要小、快、均匀,上身保持平稳,不可抠肩、撅臀。无论男女,跑圆场的速度均分为慢速、中速、快速三种。慢速多用于起步,逐渐加快到中速、快速。男性多用中步,距离约一尺左右,女性步伐相当于自己半个脚掌的长度。圆场步的行进路线分为直线、横线、半弧圆、斜线、圆圈、s字形,横∞字形等几种。
(一)圆场步的含蓄之美。圆场步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灵巧、轻盈且含蓄和柔美的感觉。是中国古典舞中流动性极强的舞蹈动作。从走圆场时,脚部的过渡动作,由脚跟过渡到脚掌再到脚尖。从跑圆场时膝盖不能伸的太直,要微微弯曲。都呈现出的是一种含蓄的美。这种圆场的动作出现在舞蹈中,不仅增强了舞蹈的流畅度、流动性,更加体现了舞蹈作品情感表达的含蓄之美。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讲究意不直叙,情不表露,崇尚于一种浪漫。这样的情怀创造了一种文化,也创造了一种深奥的逻辑思维。孔圣人称和颂礼,他们在浅谈中发现智慧,在沉郁而顿挫之间揣摩心意。人们赞美沉默是金,留恋“犹抱琵琶半遮面”给人的一种朦胧的美感,因此,以含蓄为美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旋律。含蓄的人文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画外之画”,无不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这里的言外之意不同于指桑骂槐或是言语上的人身攻击,而是对于浅谈中更高层次上哲理性的一种延伸,让人有所感触。画外之画就更易理解,中国传统的朦胧派画作通常以浮笔或遮掩让人思绪连篇,还有世人给予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度评价均可成为很好的例子。
(二)圆场步的轻盈、灵巧之美。“快”作为圆场步的精髓,它所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无疑就是轻盈和流畅之感。在中国古典舞中,轻盈纤巧是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美感之一。古时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就善于掌上舞,她体态瘦弱轻盈,能掌上舞,故称作“飞燕”。她又轻又软,跳起舞来禁不起一阵风,皇上制了水晶盘让她起舞,又专门制了七宝避风台怕她被风刮了去,她技艺高超,可“御风而行”。
汉代又有盘鼓舞,盘鼓舞是将盘、鼓置于地上,舞人在盘、鼓之上或者围绕盘、鼓进行舞蹈表演。此类舞蹈大量吸收了杂技的高难度技巧,同时将这些技巧与舞蹈自身的运动形式相融合,从而创造出既有高超的杂技技巧又具柔美特征的舞蹈韵律风格形象。盘鼓舞表现腰功技巧,踏盘踏鼓,反复徘徊旋转,又展现腿功技巧。舞蹈中长袖的走向,下腰的造型,都给人以流动感、轻柔婉转的美,而盘鼓上腾跃、跳踏的形象给人节奏感、刚劲之美。因此盘鼓舞既富于轻柔之美,又有着惊险性和力度感。有柔有刚,刚柔相济。从古人的舞蹈当中,我们就不难看出自古对于舞蹈风格含蓄、轻盈的风格特征要求。而圆场步作为今人对古典舞蹈所加工、提炼出的一种训练方法,不仅延续了这种审美特征,更加发扬了它的精神。
一个简单的动作背后承载的是巨大的文化。正如上述的圆场步动作,它看似单一,实则不仅蕴含着中国古典的文化在里面,更加展现了中国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舞蹈的审美特点。对于圆的情有独钟,恐怕在世界上没有别的国家可以与中国相比拟。对于圆深厚的文化,无论从中秋,到太极八卦无孔不入的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中国人的审美,一切含蓄、低调,也正是中国人作人的性格特点。在舞蹈动作中也很好的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王伟.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袁和.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4]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原阿敏(1990-),女,河南济源人,陕西师范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方向:舞蹈教学理论。
【关键词】古典园林;窗;审美意蕴
一、从园林的窗中见自然
窗作为我国古典园林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园林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主要配置于楼阁中,廊桥中,连接内外,使得外界的自然景色和室内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产生一种内外相接的效果,使人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与自然有种亲和之感。
对于这种亲近自然的特点,很容易让人想到道家思想。普遍观点认为这是道家思想的反映。老子“道法自然”的论断很容易在此被挪用过来,作为一个美学术语运用。此外,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的思想也对园林的格局有所影响。道家思想中那种清静、玄远的生存方式与此有相似之处。但是,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是一种虚空的精神境界,而园林中所指的自然是可以效法的外部自然环境,通过对外界自然的效法,寄托独特的思想。因此,园林中的窗所体现的接近自然的特点反映出的是更为深远的文化。首先,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即有充分的体现,《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即是用花木鸟兽来兴寄自己的感情。比如,大家熟悉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小雅・采薇》)。等等这些,都用自然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心情。“直接表达感情也需要在比兴中才能有审美效果。”[2]其次,《尚书》中所记载的的乐器“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些乐器皆来自于劳动生产中。先秦时期的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与自然结成了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影响了以后我国先民的行为方式,也开启了以后我国人民亲近自然的传统。
古人将更为广阔的天地纳入到自己的领域。由此看,我国的古文化并不是封闭的,而是有其流动性,开放性。其根基是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先民将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延伸到自然之中,并将自然融入到生活之中。
二、 窗户中的“虚实”与“动静”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对中国古典园林作出了这样的论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种虚实结合的布局,体现出古人对美的理解。这种布局与道家“凿户ㄒ晕室,当其无,有室之用。”[3]的观念不谋而合。儒家比起道家来说,更偏重于充实,而实际上儒家并不排斥虚之于美的作用。孟子讲到“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4]所谓不可知,即虚空的存在。在园林中,窗户的空,用实实在在的景物来填充,虚实之间产生流动,显得完整。这种变化流动的观念也同样贯穿于儒家经典《周易》中。“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5]《周易》中祸福吉凶,生老病死等等卦象皆体现出这种流动变化的思想。
窗户的美感首先来源于实在性,来自于生活,窗户的设计首先要与建筑相协调。同时,通过窗户的设计,使得园林的外观与内景很融洽地连接为一体。宗白华指出:“人与外界既有隔又有通,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有隔有通,也就是实中有虚。”[6]窗户外的花木配以窗户上所雕的花木,一实一虚,相得益彰。窗上的花木也被赋予了生命力,拥有了意味之美与灵魂之美。窗户中所映衬的景色在此也成为室内空间的布景,仿佛雕刻于窗中。而从窗的不同角度看,所呈现的是不同的画面。古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在此得到完整的满足。园林中的窗户兼具了居住功能和美学功能。
中国艺术,“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7]古人追求这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情趣。这种虚实相生,动静相和的表现方式,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特点。
三、窗与生活和美
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得到充分体现。窗户巧妙地将景与景连接起来,扩大了园林空间,丰富了“游乐”的内涵。在此,窗不仅作为居室的一个符号,更给人提供了一种美的方式,这是一种物我一体的生活方式。“窗子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8]窗的这种审美内涵与山水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提出了道家思想落实到山水绘画之中的观点。山水画对园林的设计又有所影响。道家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更多的顺应自然的方式对后世人提供了一种生活的方式和审美的依据。这也与我国先民重生活的传统相一致。可游更是生活的衍生物。窗户图案中,也有不少龙凤图案,和鱼蛙等图案,表达了先民的图腾观念,而图腾首先是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古人欲包含天地,广纳世界的思想成就了独特的窗,也成就了我国独特的建筑艺术。
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指出:“无论何时何代,举不能以一语概括其时全国文化。”[9]窗中丰富的美学内涵也是由整个社会的文化所支撑的,包含了儒道等众多思想精髓。是整体文化中的一个部分。深刻的现世观念影响到人们对美的追求,与此同时。那种追求玄远的境界也在其中。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窗,反映的是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清)郭庆藩辑《新编诸子集成・庄子集释》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9页。
[2]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
[3] 朱谦之撰《新编诸子集成・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4页。
我认为,中国古典舞蹈身韵的美传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具有圆融的动感的美学特征,它是我国古典舞蹈中的精髓,对世界舞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古典舞蹈身韵是探究本门艺术价值的标尺,它既是统帅形式的重要因素,又是作品内在的生命本原。而太极气韵一词最早产生于南齐的谢赫用以论画,明代胡应麟则以诗论,直至清代王士祯籍以提出神韵说。
一、古典舞身韵与太极气韵的共通
我从图书馆查到,气韵一词最早产生于南齐的谢赫用以论画,明代胡应麟则以诗论,直至清代王士祯籍以提出神韵说。太极独持的气韵现中,气论占据了古代社会全部意识领域,影响着中国舞蹈乃至东亚舞蹈艺术表现风格的形式及体系的建立;韵的审美价值的确立对舞蹈美学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构成了舞蹈艺术之理念气韵观。比如,以太极为载体的《武当和韵》,通过男女阴阳的八卦阵,实现了古今的对话。作品以太极为载体,通过男女阴阳的群舞形式,古今对话的时空切割,表达着道家天人合一的中和品格。作品以太极为载体,通过男女阴阳的群舞形式,古今对话的时空切割,表达着道家天人合一的中和品格。问道武当,妙悟人生。作品《武当和韵》通过气韵观的角度窥视和探索太极文化,它具有独特的思想观和气韵方式,而这种思想观及气韵方式与东亚舞蹈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内在联系。
古典舞身韵充分运用了太极气韵的特点。我通过调研发现,中国古典舞身韵是中国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芭蕾、民间舞、戏曲共同构起了舞蹈专业课程的框架。中国古典舞蹈就像在打太极,倘若说,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气还停留在一种内在精神的美的阶段,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成分,那么韵则是一种将其以某些程式套子加以外化的过程而达到艺术美,古人说尽善尽美,此中受制于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气与由之派生的具有中国气派的韵就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如《武当和韵》是一部表现道教文化思想的作品。源于宗教文化背景的《武当和韵》,武当山是道教圣地,武当武术与武当道教密切相关,而自古以来武与舞也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古典舞身韵与太极气韵紧密结合
几年的大学生活,我从平时的实践中发现,一个成熟的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在传统古典舞创作上曾有过把不同性质,不同民族的舞蹈动作硬加在一起拼凑而成的作品的现象。而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是不能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的。正当中国古典舞创作寻求突破的时候,身韵教学法从中国戏曲舞蹈、武术中脱胎而出。展示出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遂的艺术魅力,古典舞身韵教学法的形成继而被引入舞蹈创作机制中,无疑使中国古典舞创作发生了转机。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语言系统,身韵从它时代风格的古今适用,动作舞态的丰富多彩,以及很强的舞蹈性与民族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而深得众多的中国舞编导们的青眯,并充分运用到创作当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有了很大进步,使古典舞摆脱了戏曲舞段中的行当归属,走上了依人物出动作的新路。太极气韵引导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进行判断和分析。身韵的出现作为一项重要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成果,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走向自身形式的规范化、舞种化。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且是训练与创作、表演相互统一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体系。
三、古典舞身韵与太极的气韵结合是审美的统一
我认为,和谐就是美,而古典舞的身韵和太极气韵的融合与发展正是美的统一。中国古典舞蹈荟萃了我国戏曲、武术、杂技、民族舞蹈并吸收了芭蕾动作的抽象性而形成了神形兼备、刚柔并济、动静互补、以身为本、以意为神、内外合一、一动俱动、兼含并蓄的动势。中国古典舞蹈运用太极气韵之美所展示的折中,是以深刻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它是中国古典舞蹈区别于其他舞种的唯一特点,它之所以成为独具特点的古典舞蹈,正是它具有气韵之美这一舞蹈律动的精髓。其成因归根结底源自中华民族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它表现了一种表里如一的观念。正如美学家蒋孔阳先生所言中国古典艺术的价值是由它在何种程度上表现了人的境界和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来决定的。我们分析的《武当和韵》是中国古典舞蹈以这一精髓并生动默契地连接起节奏、表情、构图三大要素,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借尽意之舞,言乐观向上之情的精神境界。中国古典舞蹈发展至今,是历史的产物,又是现代的产物,内有现代化发展的内涵,外有借鉴创新的趋势,运用自身形成的优势和特色再去影响世界舞蹈文化发展潮流,这是舞蹈发展的必然。中国古典舞蹈气韵的形成,它印证了取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的永恒哲学理念。总结和分析《武当和韵》,其成因归根结底源自中华民族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它表现了一种表里如一的观念。
四、总结
从全文的角度分析,我认为,中国古典舞以其神形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为基本精神。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的创立,成为了课堂与舞台的重要媒介,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民族审美的中国古典舞演员。无论在理论还是观念上,打破了古典舞仅是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套路动作,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精髓的道路。
参考文献: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