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协同监督机制的构建———理论分析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要求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纵观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的演进与变迁,任何一种孤立的监督制度都不能满足全面监督的需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随着国有企业改制改革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已经迈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内部审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历史使命。为解决当前内部审计监督能力有限,监督资源分散,监督渠道不畅的问题,建立协同监督机制已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监督体系存在问题。治理结构顶层上有监事会,党组织有纪检,行政有监察、审计、法律,职工层面上有职代会(工会),此外还有业务监督、人事监督。监督网络立体多层、纵横交叉。但实际运行中,条块分割、体系脱节,一方面要求上下对应,一方面资源配置又跟不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监督乏力、监管弱化、监控不到位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内部监督制约体制不完善,监督权配置不当。因此,积极整合纪检监察、审计、法律、工会等监督资源,探索协同监督管理模式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协同监督机制是在既有监督体制的基础上,继续发挥纪检监察、审计、法律、工会等部门监督作用,同时更加突出职能部门在业务管理领域内的监督主体责任。作为共同承担着企业内部监督职责的部门,由于分工不同,其工作职责也不尽相同,相互之间不能取代。但它们之间相辅相承,都是通过履行监督职能共同服务于国有企业中心工作。在协同监督模式下,内部审计更应当积极发挥重要的监督职能,联合其他监督力量,切实将权利运行置于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监督之下,增强监督实效,促进国有企业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此外,本文建议国有企业内部应设立“协同监督管理机制”,以健全内部审计工作。鉴于大中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偶有失控,导致财务弊端时有所闻的现状,为防范此类丑闻发生,内部审计部门在对企业执行国家经济决策的履行情况和内部控制进行正式审计之前,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各监督职能部门互相通报前期监督阶段性工作成果,确定审计重点,合理调配审计资源,共同评估下阶段拟开展的监督范围、重点和相关配合事项。

二、国有企业内部监督职能部门的具体协同路径

(一)利用内部审计结果,提高工作效率。在企业内部监督机构中,尤以监事会和内部审计监督的范围最宽、检查频率最高,两部门的监督检查中时常会有一些重复检查的事项,这不仅增加了监督的成本,也给被检查的子企业、部门等带来不少麻烦。因此当监事会履行检查流程时,可以利用内部审计结果,提高工作效率。

(二)整合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的监督资源。部署安排和监督检查的双重职责导致纪检工作不能实现齐抓共管的局面。在协同监督机制下,首先要明确由内部审计负责纪委部署的工作。内部审计能发现问题,却无权处理问题;纪检监察有权处理问题,却往往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由此需要整合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的监督资源,适当赋予内部审计处理问题的权利,扭转内部审计只能发现问题却不能处理问题的尴尬局面。

(三)发挥法律顾问在决策初级阶段法律风险预防作用。其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企业内部信息了解的情况。这就要求各职能部门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通报本部门的内部情况和发现的问题,以确保决策时将法律风险降到最低。

(四)工会必须主动参与企业各项事务的管理。随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国有企业工会职能的转变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现阶段要求工会必须主动参与企业各项事务的管理。由于职工群众是企业的劳动者,职工群众参与企业管理,参政议政,维护职工权益,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和焦点问题也是内部审计的主要审计对象。可以通过设立廉洁从业举报箱和纪检监察意见箱,公开举报电话,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工会还可以充当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剂”,化解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三、内部审计流程优化———基于协同监督视角

目前,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流程从总体来说分为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后续审计和审计成果运用等五个阶段。本文重点探究协同监督机制的建立对审计计划编制的影响。依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01号》,审计计划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为完成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对审计工作或具体审计项目作出的安排,它包括年度审计计划和项目审计方案。影响审计计划编制的因素有审计工作目标、审计范围、审计方向和审计资源,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审计目的、范围、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资源的调配和审计时间的分配、对专家和外部审计工作结果的利用等。基于协同监督机制的视角,这些影响因素和内容势必会影响各监督职能部门的分工与协作,与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相比必然会导致审计资源和审计时间的再分配。制定内部审计计划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工作目标。内部审计目标的确定需要依据国有企业组织的经营目标。2011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将内部审计的定义明确界定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由此可按照目标不同将内部审计分为业务审计、战略审计和风险审计三个层次。其中业务审计旨在提高运营效率,战略审计旨在加强战略管理,风险审计旨在深化风险管理。但共同目标都是提升管理效能,增加企业价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当然,不同层次的目标所需的监督部门的配合程度不同,复杂宏观的目标需要所有监督部门的参与,促使各部门凝结共识,形成合力,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而简单具体的目标则只需内部审计独立完成,减少无效的人力耗费。IIA最新的内部审计准则,提出了内部审计的总体目标,即增加价值,通过增值服务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毫无疑问,总目标需要所有监督职能部门共同设定,力求实现利用最少的监督资源获得最大的监督效能。当组织确定总目标之后,必须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在总目标指导下,各职能部门和个人制定分目标,即分目标的实现要求纪检监察、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法律、工会等部门分工协作,协同行动,其目的就是体现效益,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二)审计范围。即审计对象的范围和审计活动的范围。参考国际内部审计来看,内部审计通常可以涉及经营、绩效、合规、质量、财务控制以及财务报表等。除此以外,结合内部审计单位实际工作需要可以灵活开展各种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及企业经济效益情况的考核、企业内部目标和计划的分析与考核等各种专项审计。范围之广,基于协同监督的视角势必要求不同的监督职能部门根据自身的职责权限,主要负责其中某一个具体类型的审计业务。

(三)审计方向。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应考虑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因素,以确定内部审计工作的方向。《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计划》第十一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前,应当重点调查了解下列情况,以评价具体审计项目的风险:

1.组织的战略目标、年度目标及业务活动重点。这是考虑风险因素的基础,由于国有企业协同监督机制的建立,其他监督主体对这部分内容的影响已在“审计工作目标”中加以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2.对相关业务活动有重大影响的法律、法规、政策、计划和合同。法律法规是审计工作的准绳,依法审计是审计人员的天职。内部审计机构应按照相关业务活动的法律法规要求,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合理安排审计任务。国资委《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第21条规定了企业总法律顾问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保证决策的合法性,并对相关法律风险提出防范意见。在协同监督机制下,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法律部门的积极配合,内部审计机构在编制审计计划之前,应根据国有企业的业务性质及涉及的专业经济领域咨询法律顾问,来引导、参与、规范企业交易行为,在合同谈判、签订、履约以及纠纷处理等工作环节上充分运用法律武器来防范法律风险,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3.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风险管理水平。一般说来,在内部控制较健全有效的地方,组织风险能得到较好控制;内部控制较薄弱的地方,组织风险比较严重。当前,许多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都是由内部审计队伍独立完成的,这种模式根本无法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出现腐败滋生蔓延的势头,这决定了国有企业的监督工作应该更加深入和严格。效能监察是纪检监察机关全面履行职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企业反腐倡廉的切入点。但是现阶段纪检监察部门总是不能对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这就要求纪检监察部门紧密结合每个阶段的中心工作,认真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深层次问题,查找风险管理方面的漏洞。因此,在协同监督机制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编制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计划时,就是要重点关注纪检监察狠抓管理的薄弱环节,围绕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发现、揭露和解决。

4.相关业务活动的复杂性及其近期变化。随着国有企业管理精细化,相关业务活动越来越复杂,对审计工作的要求更高、需求更多。在确定审计项目计划时,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宏观意识,突出重点。在各业务职能部门提供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类,综合考虑企业管理和发展现状、国家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及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等,做好年度各审计项目之间的整合,避免审计项目安排的交叉重复或缺失。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在审计计划中明确指出各监督职能部门的监管权责,平衡各部门间的审计任务。

5.职业胜任能力与岗位调整。如果相关岗位的人员不胜任其职责或其品质存在问题,就会给该岗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带来较大风险;另外,重要岗位人员变动通常也会增加风险。在协同监督机制下,内部审计计划中必须清楚地说明需要向高风险领域具体分配多少有适当经验的项目组成员、审计时间和预算时间,各监督职能部门如何规划和调配来共同管理、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

(四)审计资源。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内部审计提出更高要求,面对紧张的审计资源,实务人员与理论工作者需要改进管理,完善制度建设,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由于不断增长的审计需求与有限的审计资源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基于协同监督机制的视角,职能部门间的资源整合显得至关重要。

1.整合内部监督资源。内部审计应加强横向联合,合理利用内部监督体系中有关监督部门的功能、权威和信息,建立广泛联系,保持较好的协作关系,注重审计计划的沟通、审计过程的合作、审计信息的共享,构建内部审计与其他监管部门的协同机制。例如,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与纪委、组织、监察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专项资金审计方面,与财务、计划及有关经济管理部门建立经常性的合作机制;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方面,与计划、财务、基建等部门联合成立投资体制管理领导小组,提高审计监督效率,保证审计质量。

2.整合职能部门资源。内部审计应加强与其他部门间的协调与协作力度,应从组织整体利益出发,以增加组织价值为目标,从维护秩序向形成合力转变,从以本部门独立开展监督为主向注重和促进职能部门发挥专业管理和监督作用转变,在维护经济秩序的基础上,努力配合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促使各项生产要素形成企业管理和发展的合力。综上所述,在各监督主体同时并存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应合理运作多种监督形式,使得内部审计流程更加规范化,特别是内部审计计划的编制更加科学化,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监督的整体效能,杜绝腐败,从严治企。

四、总结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经营规模和投资规模越来越大,资金密集程度越来越高,经营发展中涉及众多产业和生产经营单位。想要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维护经济秩序,降低经营风险,构建内部审计体系和战略非常重要。从经济危机角度来看,企业在经济危机中倒闭,并非“一日之寒”,和企业自身风险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有着直接关系。内部审计缺失导致企业容易遭遇财务风险,而陷入经营危机,无法抵御市场风险,所以经济危机中极易倒闭。本文将针对基于经济危机下的内部审计战略构建展开研究。

【关键词】

经济危机;内部审计;战略构建

内部审计是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确保利润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管理手段。新时代背景下,企业想要持续发展,增强自身竞争优势,把财务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必须强化内部审计,积极发挥内部审计职能。然而,当前很多企业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质量差,缺少相应的审计计划与战略,这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效能的发挥,加强内部审计势在必行。

一、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基本职能

内部审计发挥着评价及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确保企业效益、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职能,是促进经营目标实现的主要手段。且通过内部审计能够弥补企业管理方面的不足和缺陷,进一步遏制虚假财务信息的产生。但内部审计不当将增加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给企业造成损失,带来风险。为了规范企业内部审计行为,美国出台了SOX法案,以此明确内部审计职能,确定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随后不久,英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欧盟更是了《欧盟内部审计声明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内部审计制度起步较晚。从我国内部审计发展来看,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二零零三年才正式《内部审计准则》,来规范国内企业的内部审计,并对其进行了定义:“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经济危机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中的不足

经济危机指一个国家或世界范围内,经济较长时间内不断收缩,导致经济负增长。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于一八二五年,它是资本主义体质的必然结果,资本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不仅影响范围大,且具有突发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往来日益密切,我国企业也需面对经济危机。而内部审计则能够控制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企业利益。然而,当前很多企业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实践中存在问题。

(一)缺乏重视。

新市场环境下,企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经营管理任务繁重。企业管理工作开展中,大多企业注重的是现金流和生产及业务的管理,对内部审计并不重视,并没有花过多精力来展开内部审计工作,不仅审计方式粗放,缺乏相应评价监督体系,且工作开展过于随意,没有目标和战略计划,审计标准模糊。

(二)缺乏内部审计制度。

很多企业在管理中内部审计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工作开展质量差,和缺乏相关制度的规范有着直接关系。在缺少制度的强硬约束与规范下,不仅内部审计行为有效性难以得到保障,且审计人员工作中也会缺乏责任心和积极性,做出违章行为。制度是保障内部审计有效性的基础,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必不可少。

(三)缺少内部审计计划。

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量和信息量越来越大,涉及内容越来越多,这便给工作高效开展带来了挑战。内部审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采取的监督、评价、审计行为,关乎企业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任何环节的缺失,都可能给企业带来内部审计风险,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三、基于经济危机下的内部审计战略构建思路

通过对内部审计基本职能的分析,不难看出内部审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企业应强化内部审计,构建相应战略。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基于经济危机下的内部审计战略构建思路:

(一)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

现代企业经济活动具有效益型、集中性、权变性特点,既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同时也能够带来风险,想要避免损失,只有通过有效内部审计,才能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确保利润实现,把财务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因此,企业应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确保审计质量,完善相关制度是首要任务。制度具有约束和监督功能,能够促进审计工作中各部门的协调、规范工作人员行为、保障审计行为准确性和针对性。

(三)制定内部审计计划。

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应制定相应审计计划。计划制定要详细、明确、全面,包括审计任务、目标、方案,以避免出现遗漏。详细的计划能够为内部审计提供导向,在计划引导下内部审计工作才能有序开展,弥补管理缺失,所以制定计划是提高审计效率的关键。计划制定时要考虑到计划可行性、操作性、合理性,若计划并不具备实际操作意义和可行性,便很难开展有效内部审计。

综上所述,新经济环境下,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企业应积极利用内部审计职能,降低经营风险,确保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国企业应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完善相关制度,构建相应管理体系,确保内部审计有效性。

作者:荣芬 单位:山西省长治市潞安集团余吾煤业有限公司审计科

【参考文献】

[1]肖柯.治理与管理融合视角下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4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问题;措施

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做好内部审计有助于减少浪费,规范企业行为,确保企业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然而目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的,本文主要从体系规范和执行标准这两个方面来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效率。

1.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在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科学合理地编制审计计划,不仅能够将审计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使审计质量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审计风险得以降低,而且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目前企业内部审计计划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1)审计计划缺乏宏观性。审计计划主要是反映宏观控制,而现实中的审计计划体系不够完善,在审计计划管理模式、审计目标、审计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导致企业内部审计的效率不够高;(2)审计计划缺乏协调性。在实施审计计划时,需要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对象进行充分沟通,这样才能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下完成审计计划,而目前企业在实施审计计划时缺乏二者的相互沟通,最终导致不能有效地整合审计资源。(3)审计计划制度不科学。没有将制定审计计划制度重视起来,在制定计划时较为草率,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

1.2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对审计记录和审计证据经过系统整理,按照审查的每一个问题所归纳编写的专项问题说明书。目前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中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1)重点不突出。由于取证工作不完备、不严格,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反映不出问题的症结和实质。(2)内容不完整。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的查账技巧、审计方法及对被审计对象情况的了解等因素影响了审计工作底稿后面记载事项的规范性、完整性。(3)填制不规范。只有事实没有结论或只有事实结论却没有审计人员的意见,填写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人、复核人未签名或没有填制日期,由于填制的不规范使审计工作底稿不能充分支持审计报告的结论。

1.3审计报告的撰写

审计报告是管理层进行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审计报告要求必须要真实、正确,能够充分反映出企业现状,客观公正做出审计评价。但是目前的审计报告并没有完全达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审计报告并没有客观真实的反映现实情况,隐瞒了一些事实,对于审计中反映的问题并没有进行认真确定,审计对象的经营活动和管理状况根本无法完全反映出来。(2)审计报告格式不规范。

1.4审计结果

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将对企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现实中能够充分利用审计结果的企业少之又少,无论是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讲都没有将审计成果资料充分利用起来,不能发挥审计结果的作用,还有很大的潜力需要挖掘。审计机构一旦提交了审计报告后就认为工作已经结束,根本没有将审计结论的作用发挥出来,降低了审计监督的效力。

2.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2.1建立规范体系

首先,加强内部审计法律规范。这是国家权力机构对内部审计行为提出的强制性要求,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认真遵循的行为标准。如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明确了内部审计人的职责、权限,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遵守内部审计准则、规定等。其次,加强内部审计技术规范。这是对审计行为提出的技术性要求,是审计人员应当遵循的技术标准,包含企业内部审计行为应当遵循的技术性要求和具体内容等。再次,加强内部审计道德规范。主要包括内部审计工作责任感规定以及审计行为规定。工作责任感规定是要求并引导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热爱和尊重自己选择的职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职业责任感,以从事这一职业为荣,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内部审计工作。

2.2严格执行质量标准

首先,严格执行企业内部审计计划质量标准。(1)明确编制计划目的,认真落实年度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并明确本次审计要达到的具体目的。(2)计划的内容要完整,主要包括审计依据、目的、要求、审计方式、审计范围、时间安排、审计程序、人员分工等。其次,严格执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标准。其质量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三项:(1)内容完整。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查实的问题或情况的事实记录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和附件等。(2)重点突出。审计过程中查出的问题很多,性质、大小等重要性程度却不尽相同,是否全部写入工作底稿,应当视审计目的与要求而定。(3)责任明确。审计人员必须对审计工作底稿所列示的内容负责,审计组长或主审要对其进行审核把关。再次,严格执行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标准。其质量标准至少包括以下几项:(1)事实清楚。审计报告中揭示的问题必须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切忌主观推理。(2)重点突出。审计报告所披露的问题应当体现重要性原则,不能泛泛而谈和追求面面俱到。(3)定性准确。每一条结论都要有明确、充分的依据,并将其列示于审计报告。

3.结语

总而言之,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企业全体审计人员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这是保证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洪艳,刘静.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若干思考[J]会计之友(上旬刊), 2010, (08) .

[2] 高乔.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0, (35) .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建设进步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视程度增强

在国家审计署、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等部门的大力宣传与一些成功企业的示范下,内部审计职能逐渐被我国企业集团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所认可,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建设也由此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水平与专业水平显著提高

课题组的调研结果显示,很多企业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水平与专业水平在近年来都得到大幅提高,如中国石油(601857)的审计委员会中70%以上的人员都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70%以上的人员也都具有中级及中级以上职称;而以中国工商银行(601398)、中国农业银行(601288)、中国银行(601988)、中国建设银行(601939)四大银行为代表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以及中国移动(00941)、中国联通(600050)等全国大型的上市集团公司均要求总部审计人员应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位。

(三)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提升

随着企业集团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认识的日益深入,加强了对内部审计人员道德素养的培训与教育,同时,职业道德教育进入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公司的审计战略规划之中,实际工作中得到很好的落实,使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提升。

(四)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

课题组的调研结果显示,一些企业集团公司都为总部及重要分支审计机构人员制订了职业发展规划,并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出国培训学习、交流沟通的机会,此外,还制订了一系列针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激励措施与职业发展计划,促进了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增强。

二、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建设在近年来进步明显,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

(一)内部审计人员整体数量不足、职责分工不清

监督、控制、评价与服务是内部审计的四大职能,为保障内部审计职能的全面发挥,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集团必须为内部审计部门配备数量充足的专业人员,同时为每个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职责进行清晰的设计。但目前我国的企业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普遍存在着人手不足、任务繁重、岗位职责交叉、工作程序混乱的现象,由此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效不明显。

(二)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均有待上升

近几年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为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做了大量工作,企业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提高了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由此促使我国一些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专业技术资格、学历水平、年龄结构等方面也都得到了优化。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仍有相当比例的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在职业道德水准、协调沟通能力、内部审计经验、执业知识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无法满足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此外,对于企业集团复杂的、特殊的经济业务的审计技术与审计方法,还有不少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全面、熟练掌握。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还需进一步磨炼,客观、公正、诚信正直的执业勇气也有待提高。

(三)审计人员绩效考核和职业规划发展机制缺乏

虽然我国一些集团企业已陆续建立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规划发展机制,但该类企业毕竟只占少数,有相当大比例的企业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由于职业晋升空间有限、本企业考核指标与激励机制方面不够合理完善而缺乏工作的积极性。课题组的调研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员中,有76.49%的人认为薪酬待遇偏低。同时,课题组还对影响内部审计人员薪酬待遇的因素进行了调研,回收有效问卷中,80.15%均选择了“内部审计工作受重视程度”这一选项;75.57%选择了“绩效考核制度”。以上调研结果显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员之所以认为薪酬待遇偏低、收入与劳动不成比例,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集团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绩效考核制度未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价值。

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

为推进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建设,企业集团公司应从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构建一个囊括选拔机制、培养机制、考核机制与职业发展机制的内部审计人才综合素质发展体系,以此为企业集团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强的内部审计人才。

(一)综合素质发展体系中的选拔机制

1.合理配置内部审计人员。

企业集团公司应从本企业内部审计的全局出发,综合考虑审计计划、审计工作量、审计审计要求、审计人员特点以及内部审计发展战略等因素,对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短期选拔与长期及需求计划。2.对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划分。企业集团公司应根据内部审计的职能与目标,对审计人员岗位职责进行科学的设计,出台具体详细的岗位说明书,以实现对岗位职责的明确划分,真正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人事相宜”。此外,为保持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新鲜感,提升工作绩效,促进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企业集团公司还应建立适度的动态岗位轮换制度。3.构建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体系。专业胜任能力体系是内部审计人才综合素质体系的子系统,具体是指对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特点、内部审计业务对象、内部审计组织结构以及岗位配置进行分析,对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要素及各要素所占的权重进行明晰的指标设计。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于1999年了《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CFIA),该框架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标准的衡量指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定位,即:“根据属性的不同,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标准的综合指标可划分为两类,即认知技能与行为技能。”因此,企业集团在设计胜任能力指标体系时应对以下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专业背景、学历水平、审计专业知识水平、实务工作经验、会计电算化及审计电算化操作的熟练程度、中文书写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在建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才专业胜任能力体系的同时,还应注意该体系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系统,而应进行不断的动态调整,使之与内部审计职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发展战略、内部审计人员个人的职业发展需求以及公司整体人力资源需求相匹配。

(二)综合素质发展体系中的培养机制

1.科学制定内部审计人员培训计划。

在制定内部审计人员培训计划时,应密切结合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才专业胜任能力模型提出的要求,编制针对性强的评估问卷,对内部审计人员所拥有的技能进行评估与测试,培训计划、培训课程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制定。同时,在对内部审计人员职称职务晋升时,该评估结果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

2.提供多渠道、多方式的培养锻炼。

为全方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企业集团可以推行审计人员岗位轮换学习机制与内部审计项目主审轮流负责制。以上两种方式都可以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以及责任意识。此外,内部审计项目组内应建立畅所欲言、共同讨论的氛围,相关负责人应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促进整个内部审计部门人员业务技能的提升。

(三)综合素质发展体系中的考核机制

1.坚持“三公”原则,建立考核体系。

企业集团公司应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建立一个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都相对较强的内部审计人员考核评价体系。该体系与内部审计人才专业胜任能力模型一致,同样也是内部审计人才综合素质体系的子系统。考核评价体系应将企业集团总部的内部审计部门以及总部以项目形式向各分支机构内部审计部门抽调内部审计人员的绩效情况全面囊括,明确抽调期间、评估程序及抽调期间段内绩效评估所占权重。

2.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

企业集团公司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以内部审计人员考核评价模型的结果对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奖惩。应特别注意的是,激励制度坚持正向激励为主的原则,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基本权益及个性追求进行充分的保障,全面激发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四)综合素质发展体系中的职业发展机制

1.为内部审计人员开辟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对企业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特别是一些高级审计人员而言,透明通畅的晋升机制是能激发起工作积极性的根本动力,因此,企业集团公司应该为内部审计人员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切实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意识的自我提高、自我学习意识,为内部审计人员创建良好的职业发展愿景,确保内部审计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2.给予充分的物质激励与精神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2018年,中央审计委员会正式成立并组织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强调国家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与监督,主张调动内部审计力量、促进形成审计监督合力。这次会议强调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突出了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完善治理、实现目标方面的重要意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作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抓铁有印、踏雪留痕”的重要“印迹”,是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鉴证。本文以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为对象,以审计档案服务对象为分类依据,从企业内外部两个层面、从国家审计机关等六个服务对象着手,深入剖析审计档案之于服务对象的重要价值与作用,以期对未来的审计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有所裨益。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的含义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指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开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它包括了立项类材料(如,审计通知书、审计方案等)、证明类材料(如,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证据等)、结论类材料(如,审计报告等)和备查类材料(如,被审计对象整改反馈意见等)。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的服务对象

1.国有企业外部服务对象。(1)国家审计机关。国家审计机关是国家对财政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的机关,对国有企业审计工作负有业务指导与监督职责。国家审计机关根据同级国有企业报送的审计计划、审计工作总结等档案资料开展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编制、监督指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等。(2)社会审计机构。社会审计机构是具有经营性质的社会审计事务机构,即审计事务所。国有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往往会根据工作需要购买社会审计服务。社会审计机构通过查阅保存良好的历史审计档案,更全面、及时地了解本单位及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更恰当的确定审计范围,更精准的开展风险评估以及更合理的选取审计策略。

2.国有企业内部服务对象。(1)受托责任方。随着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受托关系。受托责任方,如公司股东、董事会,可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审阅审计档案(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备忘录等)掌握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与经营者的履职尽责情况。它是发挥审计工作效能、彰显审计档案价值的重要对象。(2)企业内部相关监督部门。在国有企业大监督治理格局之下,审计与巡视巡察、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监督管理体系。为更好的发挥大监督体系的作用与效能,各部门之间需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其沟通、合作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即为审计档案。(3)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是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主体,负责对公司内部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及内部管理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工作进行独立、客观的监督与评价,其工作全过程“痕迹”最终将以审计档案的形式予以留存。它既是审计档案形成的责任主体,亦是审计档案的重要利用者。(4)被审计机构或个人。被审计单位或个人作为内部审计活动的客体,其在审计活动中承担着配合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审计工作的职责。其在审计活动中提供的数据、信息、资料等都构成了审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形成的审计报告也是改善本单位经营管理活动、及时堵塞经营风险与漏洞、提升领导个人治理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指引。

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的价值与作用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国家审计机关履行指导监督职责的重要依据。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国家审计署令11号)要求,国有企业应将本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审计报告、整改情况以及审计中发现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等档案资料报送同级国家审计机关备案。国家审计机关可根据企业提供的审计档案材料进行合理分析,从而全面了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梳理出本辖区范围内各行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将其作为制定本辖区范围内的审计工作规划与计划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增强审计工作规划与计划的实践指导性。同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也是企业审计工作的重要鉴证,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审阅国有企业报送的审计档案材料,可以更加精准的掌握该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状况,有利于提高对其业务指导与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提升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社会审计机构开展审计工作的参考依据。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国家审计署令11号)要求,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社会审计机构属于企业外部合作机构,特别是那些首次合作的社会审计机构,由于其缺乏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状况的理解和认识,其在开展具体审计项目之前就必须要对被审计单位开展更加全面、深入的审前调查。鉴于审计档案中包含了对被审计单位历年审计情况的客观评价、揭示了被审计单位主要的风险业务领域、主要的经营管理薄弱环节等情况,因而相较于访谈、观察等形式,查阅历年审计档案是一种更加客观、全面的信息来源方式。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治理的重要参考。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会定期或不定期将分散在审计报告、审计证据等中的具有宏观治理意义的问题、现象等或审计过程中形成的有效信息,经过深入分析、汇总综合、提炼加工形成专题报告、综合分析报告,这些审计档案衍生品集中反映了公司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漏洞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线索,对于企业管理层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推动公司改革发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而,对企业管理层制定公司发展规划、专项工作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

4.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企业大监督格局下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随着中央政治建设要求的不断增强,国有企业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巡视巡查、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为支撑的大监督格局正逐步形成。在这样的大监督格局之下,审计工作作为基础性、常态化工作,需要积极为公司监督体系建设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以领导个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为例,其审计工作报告就为组织人事部门提供了评价领导个人任职期间履职尽责的客观依据与重要参考。同时,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线索也是巡视巡查、纪检监察办案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企业大监督格局之下业务往来、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与载体。

5.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工作质量评价的重要凭据。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关于审计项目的真实、完整的工作记录。通过查阅质量良好的审计档案,可以有效还原审计开展的全过程,可以系统了解审计项目开展全过程是否遵守了相关审计法律法规及准则规范、是否符合独立性、客观性要求,审计问题取证是否充分适当、定性是否准确恰当、法规依据是否适用得当等情况,因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成为了审计项目质量考评的重要依据。同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也真实地记录了每位审计人员的责任分工与完成情况,是审计人员履职尽责的重要依据,也是客观、准确评价审计人员工作业绩的有效依据。

6.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提升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基础。受时代日新月异的变迁、信息化浪潮的不断影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求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要顺应时展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在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前提,深度审视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审视?当然就离不开我们平时日积月累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了。通过深度审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就能够用历史的眼光,有机地回顾本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历程,就能够有效地总结过去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就能够及时地发现过去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就能够高效地梳理、发掘新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升点,从而全面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7.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宣传教育的丰富素材。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要适应国家及公司改革发展的要求,不仅需要提升自身工作质量,而且还需要不断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养。因此,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需要在宣传与教育工作上下功夫。在这项工作中,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就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底稿等档案材料进行总结归纳、深入研究,发现一般性特征和趋势性规律,形成具有理论价值或宣传效果的审计档案产品,如审计宣传片等,从而增强企业全员对审计工作的理解与认识,增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力,进而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同时,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查阅详实的审计证据材料,梳理审计查证思路,提炼总结审计方法技巧,从而形成用于指导审计工作或作为业务培训素材的审计档案产品,进而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8.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被审计单位及个人开展审计整改、提升管理能力的重要依据。审计发现问题及整改材料是审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被审计单位及个人在公司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改进工作、提升管理的意见与建议。被审计单位及个人不仅可以针对审计组提出的问题及建议进行整改落实、改进经营管理现状,而且还可以通过梳理历年的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总结本企业或个人任职期间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经验与教训,不断强化合规经营意识,促进企业自身发展,不断提升本企业或个人的科学管理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内部审计是企业高层实施控制的有效手段,对于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优化组织结构、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提升企业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内部审计业务的科学化、标准化管理,严格履行内部审计的各项程序和规定,创新审计技术,转变审计理念,提升审计水平,以此来适应持续多变的市场环境。文章分析了当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有效途径。

关键词:内部审计 质量管理 现状 存在问题 有效途径

一、前言

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担负着振兴国民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重任。长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我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企业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规范管理,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经济实力大幅度上升。但与此同时,在与他国企业进行竞争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的不足,如内控机制不完善,风险防范意识淡薄,资产质量和经营成果不实等不良现象,严重制约着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众所周知,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工作,来改进管理、堵塞漏洞、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二、当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审计计划不完善。

审计计划指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它是企业进行内部审计调控、把握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方向、充分利用审计资源的核心步骤。可以说,一份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对于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资源利用率,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有着重大作用。但是,当前我国企业在审计计划的制定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审计计划目标不明确、管理模式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均、控制方法不科学等。正是由于审计计划的制定缺乏一定的协调性、科学性和宏观性,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缺少对审计对象的及时沟通与协调,致使各机构间配合不紧密,审计计划无法有效执行,进而影响最终的审计质量。

2.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它是审计证据的载体,可作为审计过程和结果的书面证明,也是形成审计结论的依据,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审计报告的最终质量。但是,企业的审计工作底稿存在许多不规范操作,如:审计记录表述不清,缺乏足够的审计证据等。通常,审计相关部门会对审计工作进行二次复核,以此来发现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规避内部审计风险。但以上的不规范操作致使二级审核成了初审,给审计风险的评定带来了困难,潜在地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3.审计报告缺乏客观性。

审计报告是审计结果的最终体现,是评议企业是否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稳定、正常运营的重要依据。当前,企业审计报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其客观性的缺乏,具体体现为:企业相关机构对审计对象缺乏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报告内容套话多,揭示问题时只提出审计底稿中反映的问题,而不去挖掘、分析问题的本质;将撰写审计报告当作应付差事,审计评价泛泛而谈,改进建议苍白无力,缺乏价值等。目前,我国的大多企业对于审计报告的利用在深度、广度层面还十分有限,审计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其潜在的利用空间。

4.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范围涉及整个企业经营业务活动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整体业务素质,有着良好的专业背景知识。目前,内部审计人员由于时间、精力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方面还有待提高,如:业务面比较狭窄,专业知识结构单一,在工作中往往难以抓住问题的症结和关键;企业内部缺乏复合型审计人才,以至于在审计工作中表现得底气不足、力不从心;缺乏专业、持续的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大多审计人员都只能在较长时期内固定地从事某项工作,缺乏工作交流和岗位交换,无法应对审计工作中的突发状况等。因此,目前大多企业的内审检查缺乏深度,难以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审计工作的需要。

三、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1.注重吸纳人才,加强专业培训,组建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师队伍。

面对企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风险,必须提高审计内部管理水平,所以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随之增高。统一员工思想,加大培训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是保证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首要措施。首先,人力资源部在聘请内部审计人员时应充分考虑到该企业的组织人员知识结构搭配,对于复合型人才或者组织内部所欠缺的人才进行优先考虑。另外还需要明确:具有内部审计证书或内部审计技能的人员只是一个基本条件,不能据此一概而论,还要另外考察应聘者的从业经验及其他技能,如具备计算机、金融、统计学等方面知识的人才。其次,注重对员工的专业锻炼和培养。例如,可以利用轮岗制度打破专业分工的界限,让员工在不同的业务中熟练掌握各种审计业务技能,锻炼自身的审计能力;让员工从不同的业务中吸取经验,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来提高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尤其要注重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培训。知识经济时代各种事物更新速率非常快,社会、市场环境也随之变化,如果内部审计人员不及时更新自身的技能和知识,就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和逐渐提升的工作难度。对此,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如:外聘专家授课,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考核和培训,组织审计人员外出学习等,以保证审计人员知识水平及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

2.夯实基础工作,建立规范体系,完善内部审计部门的规章制度。

审计工作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审计原则来执行,否则审计制度、规范等只能仅仅留在纸面上,很难给员工带来一定的约束力。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制度的建设和规范工作。对此,应按照最新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提出的要求,以及企业内部审计行为应该遵循的技术性要求和条例,制定并完善内部审计的规范,具体包括:确定该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及具体计划、明确规定各个组织内部审计人员的具体职责和具备的权限、规定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撰写应遵循的原则及要求等。根据这些相关规定及准则,结合本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内部审计工作手册,各个审计机构和相应的审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以此来确保审计工作顺利、规范地展开。其中应该注意的是:一是内部审计人员需明确工作准则及审理质量管理目标,实现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实现对内部审计全过程的控制;二是内部审计机构必须针对审计工作全过程设置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审计的立项制度、审计人员的委派指数、外勤工作管理规定等,通过制定、传达制度,及时完善和修补制度上的漏洞,以制度约束来保证审计质量。

3.创新审计技术,引入先进方法,执行质量管理动态控制。

企业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是有效加强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考核内部审计机构工作效益和效率的重要尺度。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如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分析性复核技术、审计风险分析技术等,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降低审计的风险。在执行质量管理动态控制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并贯彻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理念,在审计计划、实施、审计报告等各个环节中实行动态化、标准化的管理。例如:编制审计实施计划的方案时,不仅需要理解编制计划的基本目标,将计划的指导思想和重点贯彻落实,针对审计目标采用高效的审计方法,确保计划的可行性和完全执行,还要针对审计依据、审计方式、审计程序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动态控制,及时了解审计的执行进程、具体执行状况及相应结果,及时发现审计过程中各种问题及纰漏,做到规避风险、及时应对、不断完善。其次,要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管理控制:审计证据的收集要广泛,以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全面性;对相关的审计证据和材料,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此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参考价值。

4.掌握评价原则,发挥行业监管,建立检查和评价应对机制。

检查和评价的方式不可一概而论,而是要根据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及相应的运行方式来考虑,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以审计组长为主要负责人的、自上而下的审核方式;由内部组成的审计部门而进行的审查方式。不同的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部门发展规模、属性等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审核。其审核的内容包括:

(1)已经通过批准的、并给予了相应修改方案的审计项目;

(2)在开展审计之前形成的各种调查资料;

(3)审计人员在进行审查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记录;

(4)用于判断审计事项的依据。针对以上内容进行检查和评价时,还要注意各项记录是否详尽、完整、准确;审计底稿、报告是否与计划、方案相吻合;审计评价是否合理,审计建议是否可行等。除此之外,审计负责人还要在审计现场召开总结会议,及时梳理和解决现场发现的问题,控制现场审计的风险。最后,加强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积极推行分级复核控制,全面落实责任,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结语

当前,在多变的市场需求以及激烈的企业竞争背景下,企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由对外扩张型转化为内涵发展型,也给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因此,企业要更加注重对内部审计质量的管控,从而切实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红兵,张松涛.试论中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管理的方法与途径[J].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2,2013(8)

[2]孙青.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M].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5)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第一,对内部审计现状的分析要立足于查找管理短板。要通过对企业内部审计环境与发展状况的系统分析,从内部审计战略定位、组织体系与工作机制、业务广度与深度、制度与标准建设、信息化水平以及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等方面查找制约内部审计发展的主要问题或者管理短板,对标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和先进实践,确定发展目标,落实管理提升措施。第二,内部审计规划要以业务与职能规划为基础。业务与职能是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价值体现。因此,内部审计业务与职能规划是内部审计规划的核心内容。要以业务及职能规划为基础确立内部审计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构建内部审计组织架构,配置内部审计资源,制定支撑业务规划发展的各项具体措施。第三,制定内部审计发展目标要切合实际。内部审计发展目标是内部审计规划的重要内容。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内部审计总体发展目标和各阶段发展目标,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要相互兼顾,有机结合。内部审计发展目标的制定应清晰、具体、可操作,能够量化的目标要素应尽可能量化。目标的制定切忌好高骛远,动辄“行业领先”、“国际一流”,看起来远大,实际上不着边际。第四,推动内部审计改革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企业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有可能涉及内部机构(岗位)职责、权力及利益的调整。内部审计规划实施过程中也可能会涉及内部审计组织体系的改革和人力资源的调整问题,有时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改革,我们不能知难而退,但内部审计改革不仅仅只是审计部门的事情,可能会涉及企业内部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需要有良好的组织环境及相关配套措施作为支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推动内部审计改革可先易后难,分阶段实施,确保平稳过渡。

二、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内部审计规划的认同度与约束力

企业内部审计规划的研究制定和具体实施不仅仅只是审计部门的事情,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企业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经理层、相关职能部门和子企业审计机构不同形式的参与。内部审计规划的研究制定如果只有审计部门参加,这样的规划很可能就是部门规划,其工作成果不可能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同,也不可能得到有效实施。第一,内部审计规划的研究制定应该在企业最高管理层的领导下组织实施。由于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具有特殊地位,很多公司制企业内部审计章程明确,内部审计对董事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或者内部审计对董事会和经理层双重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内部审计规划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因此,内部审计规划的研究制定应该在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或经理层的领导下组织,这样一方面可以准确反映管理当局意志,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协调各方面资源,强有力推动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第二,参与规划研究制定的范围要有一定的广泛性。研究制定内部审计规划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需要企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支持、参与和协同。尤其是需要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资产财务管理、纪检监察、子企业或区域性审计机构等部门和单位的实质性配合与参与。企业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广泛参与,有助于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各方面作用,凝聚广泛共识,提高内部审计规划研究成果的认同度,并最终确保发展规划的有效实施。第三,要严格内部审计规划评审与程序,确保内部审计规划的有效性与约束力。内部审计规划在提交正式审定前,可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评审,以确保质量,其最终成果应由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审定批准后作为正式文件实施。

三、实现内部审计规划与企业整体发展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的纵向和横向协同

从企业发展规划的体系架构来讲,内部审计规划是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子规划,属于职能规划范畴。一方面,内部审计规划应服从于企业整体战略规划,基于企业发展战略和整体发展规划来研究制定;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规划要与企业各项具体业务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规划、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规划、信息化工作规划、科技发展规划等其他专项职能规划相协同。内部审计规划不能脱离于企业大的发展环境而独立存在并推动实施,不能成为企业规划体系架构中的“孤岛”。内部审计规划的研究制定可以促进和推动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但不能而且也无法颠覆企业现有的发展环境、管控体系与运行机制,不能偏离企业整体发展目标。如果偏离了企业整体发展目标,或者与企业其他专项规划不能协同甚至是发生冲突,内部审计规划将难以实施。

四、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量体裁衣,开拓创新

认真学习内部审计先进理念,借鉴内部审计行业最佳实践,是企业研究制定内部审计规划的有效途径。但学习借鉴内部审计先进经验不能照抄照搬。由于企业在内部审计组织体系、管理模式、工作机制、业务类型、工作重点、人力资源状况、内部审计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差异,决定了企业内部审计规划内容的不可复制。因此,研究制定内部审计规划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内部审计环境条件、发展状况、发展需求与愿景等个性化特征,量体裁衣,开拓创新,构建适应企业自身实际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管理模式与工作机制,明确与企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内部审计目标、主要业务形式、工作重点、工作措施以及相关资源配置。

五、依托外部咨询机构与依靠企业内部专业力量相结合,确保内部审计规划编制质量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质量管理

一、导语

根据2011年1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新版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对内部审计进行了全新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是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单位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单位领导决策和民众的“眼睛”,为此加强内部审计对于规范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促进加强内部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基本概述

(一)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内容和依据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组织责任制度体系,制定科学可行的审计计划,严格规范执行内部审计程序,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采用创新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合理配置审计部门资源等。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审计项目,还应针对审计对象的特点,确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控制的具体内容。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依据是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规范和企业内部的有关规章制度,主要是其中的审计质量标准。以中国石油为例,其审计质量标准为Q/SY1454.1-2011,即陆续出台并及时修订的《内部专项审计规范》及《内部通用审计规范》。

(二)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方法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方法包括事前管理法、事中管理法和事后管理法。事前管理法是制定规范和方案,即制定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和指导具体项目实施的操作方案或作业方案。事后管理法主要是审核法。事中管理法是在实施审计活动过程中,由审计组长、主审及有关人员随时检查和修正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

(三)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意义

一方面,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企业提高内部审计绩效的重要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体现在以较小的审计投入获得较大的审计效果,在短期内可以获得良好的审计结果。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为了服务于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益,因而,只要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工作,进而能够有效促进内部审计效率和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企业内部审计不断发展创新的客观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良性发展,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内部审计实务界对内部审计定位的理解有待深入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2 年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它的目标。”随着内部审计概念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也从财务合规性审计为主向效益审计为主转变。

但是,尽管这些年国家和一些大型骨干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审计转型,宣传效益审计,但是收效甚微,主要是因为审计人员自身没有真正理解审计内涵的发展到底跟自己的工作联系在哪里,因而难以将定位从查错防弊的监督者向为组织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帮助组织增加价值的内部管理参谋者转变。“审计就是审会计,不需要把手伸得太长”等外界和决策层对审计工作的陈旧观念,从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着审计转型的效果。

(二) 审计计划不完善

审计计划是进行审计宏观控制、提高审计质量和整合审计资源的关键,科学合理地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可以充分利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增强审计效率和效果。

目前的审计计划制定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计划的制定缺乏宏观性。计划体系不够完善,审计目标、计划调控方式、计划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审计资源的配置等均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不能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益。二是计划制定不科学,在计划编制之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学习和调研,凭经验和想象闭门造车,计划制定比较草率。三是计划缺乏协调性。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没有和被审计对象进行充分的沟通,部门之间配合不紧密,审计资源不能有效地整合。四是计划缺乏技术的支撑。审计信息化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用,导致审计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降低,而且缺少支撑审计计划科学管理的审计资源信息库,导致其技术含量不高。

(三) 内审部门缺乏独立性

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各单位应当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要真正能够开展工作,发挥其内部监督的作用,首要前提是保证自身的独立性。独立性要求保证两个层面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比较容易做到:成立独立的内审部门。但现实中,由于受到人员编制、办公经费的制约,很多单位没有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而是把内审职能设在财务部门、纪委或综合等管理部门。诸如此类种种。实质上的独立则相对较难:最典型的是人员和经费的独立,需要依靠于人事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支持,否则无法正常开展内审工作。因为人事部门可以决定内审部门的绩效考核和人事晋升,财务部门可以控制内审部门的财务运算和资金拨付。此外,内部审计工作不是“一把手”工程,而是在总会计师或其他班子副职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上述状况的普遍存在,导致内审部门无法做到实质上独立,也就无法保证工作的客观性,从而影响到审计质量。

(四) 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增加审计风险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在审计中对审计工作记录和业务凭证经过全面系统地整理,按照审核的程序严格归纳编写审核中每一个问题的说明书。审计工作底稿是形成审计报告的重要依据。审计底稿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审计记录表述不清,审计证据不充足,造成审计风险等情况;审计记录不充分,审计中发现问题的依据等事项不全,给审计风险评定带来困难。另外,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负责人还需通过审计复核阶段对审计问题再次审核,规避内部审计风险,但实际工作中,经常成了二级甚至一级复核,潜在地增加了审计风险。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报告的质量水平,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审核,是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关键。

(五)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控制内部审计质量,人的因素是关键。现代金融需要现代人才,现代人才需要加强现代金融知识的培训。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在审计人员中懂旧式财务审计即旧时“查账”理念下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多,掌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模式、现代管理知识、科技知识,和掌握经济、金融、会计等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较少,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全方位、多视角地透视问题能力不足,综合分析能力较差,以上种种因素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大。

四、对策建议

(一) 加强研讨交流,深入理解内部审计的定位与作用

内部审计机构管理部门应采取专题理论研讨、专题论文集刊印等方式加强现代内部审计定义和定位的宣传,通过现场观摩交流、经验介绍等方式,使内部审计人员深入理解和掌握现代内部审计的概念、目标、职能和作用。一些大型国企、央企“管理+效益”式的内部审计定位与宣传,使他们的审计质量引领了国内甚至是国际先进的内部审计水平。

(二) 严格完善审计计划管理

制定审计计划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制定周密的计划,加强科学的管理,保障审计工作科学、有序和高效运行。审计计划管理过程中应注重两个方面:第一,根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企业的审计资源确定年度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做到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抓住要害,提高审计质量。第二,对被审计对象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力求掌握被审计对象系统、完整的材料,获取可靠的信息,减少计划制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其针对性和准确性,同时对一些重要的项目应当统筹规划、统一安排。

(三) 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内审工作的质量要依靠管理当局的重视程度和所赋予的权力大小,内部审计在公司中的地位越高,其独立性也就越强,也就越能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在实践中,首先应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构建新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建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除了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以外,还要用法律保障内审人员的独立性,实行内部审计人员及薪资的“条条管理”,把“一把手”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还可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内审人员的工作和业绩进行监督、考评等等。只有确保了内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四) 审计工作底稿标准

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对审计证据收集、鉴定和利用全过程的记录,是组织审计工作、编写审计报告的重要依据。其质量标准至少应包括如下三项:第一,内容完整。审计工作底

稿的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审计事项、实施审计的时间、审计过程记录、编制者的姓名及编制日期、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和附件等。第二,重点突出。审计过程中查出问题的性质、大小等重要性程度不尽相同,是否全部写入审计工作底稿,以及列示的繁简程度,应当视审计的目的与要求而定。但是,重要事项或重大问题一定要在底稿中详细列示。第三,责任明确。审计工作底稿应有审计人员签名盖章,有审计领导审核。

(五) 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素质建设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业务水平。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延伸,审计机构在人员组成上也应该实现多元化,不仅要有懂财务与审计的人员,而且要适当选择一些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内部审计队伍。面对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关部门应通过绩效考核、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形式,为内部审计人员创造学习、进修及深造的机会,内部审计人员自身也应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以便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使之适应高层次审计工作的需要。在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上,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门槛;第二,优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和年龄结构;第三,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五、结语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长期不懈地坚持、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视和关注以及部门间的积极配合与协助。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任重道远,企业要将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机制逐步深入到日常经营业务审计工作中,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从而切实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审计成果的充分利用,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事业不断完善,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孝华: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中国城市经济,2011(17)

[2]李传奎:浅谈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J].时代金融,2011(5)

[3]肖菲:构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探索 [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1(1)

[4]张宇:浅谈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J].会计之友 (下旬刊),2010(6)

[5]赵润杰:浅谈目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及对策.跨世纪.2009(5)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企业管理;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4-0060-02中国恒天集团公司(简称恒天集团)是国资委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几年来,集团公司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积极发挥内部审计作用,促进集团公司健康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改革。

1 加快内部审计工作职能转变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也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并完善决策、执行、监督三个体系,形成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恒天集团作为国资委董事会试点企业之一,在2006年底建立了集团公司董事会。董事会下设五个委员会,董事会和各委员会在公司重大经营决策和重要事务中发挥控制和把关作用。

董事会下设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5名董事组成,其中外部董事3名,内部董事2名,委员会的主任由外部董事担任。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负责评估、监督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董事会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建立,促进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转变。集团内部审计部门不单单是公司的职能部门,也是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在业务上接受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和指导,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任免要听取审计委员会的意见。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要向总经理和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工作。内部审计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内部审计的双重职能,一方面内部审计是公司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它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发挥作用,当好总经理的“监视器”;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作为董事会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向董事会汇报工作,对公司的内审控制进行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内部审计也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促进了集团审计职能的重要转变,使内部审计更加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对集团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实施集团化管理

为了进一步理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监督管理体制,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体系化、制度化建设,恒天集团根据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以及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结合集团公司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制定了《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内部审计暂行办法》和《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从内部审计的工作机制、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一是对内部审计力量进行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和调动集团所属企业的内部审计力量,在内部审计工作业务领域进行垂直化管理,建设和完善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体 系。

二是推动内部审计集团化管理工作方式的开展,形成内部审计工作合力,集团内部审计计划由集团总部和所属企业共同制订并完成,改变以前集团内部审计工作计划仅为总部审计机构部门工作计划的模式,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要围绕集团公司的工作重点制订,项目计划须上报集团公司董事会和总经理办公会批复下达以后统一实施。

三是细化了内部审计的工作程序,从制订审计计划、下达审计通知、进行审前调查、制订审计方案、实施现场审计、征求审计意见以及到最终出具审计报告,所有工作程序都在技术层面进行了规范。

四是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日常管理,对定期报送的内部审计统计报表规定了报送时间、报送方式以及报送内 容。

五是建立内部审计工作计划与总结报告工作制度,及时掌握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并结合具体审计监督工作,不断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3 以风险控制为重点 开展全面审计工作

近年来,恒天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始终把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防范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放在首位,重点加强对重要子企业、高风险投资业务和境外企业的审计。一是加强对重要子企业的审计监督。纺织企业以及重要子企业是集团公司的支柱和骨干企业,每年集团审计将重要子企业纳入实时重点审计监控范围,通过财务审计和内部控制评价等,及时了解企业的资产、经营状况,确保企业的安全运营,增强重要子企业的风险防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加强对高风险投资业务审计监督。随着集团公司的发展,集团公司业务单元呈现多元化,房地产、证券投资成为集团公司的策略性业务,为了控制风险,集团公司每年把房地产、证券投资等业务作为重点进行审计。通过审计进一步完善高风险投资业务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高风险业务的监测预警机制,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三是加强对境外子企业的审计监督。由于境外企业或单位受所在地域、会计制度、税收政策、外汇管理等因素的限制,长期以来,境外企业的财务监控一直是薄弱环节,境外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单独核算、经营效益存放海外、财务出纳一人兼任、境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难以监控或监控不力等问题。针对境外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集团所属企业积极探索境外企业审计的有效方法,认真研究境内外会计制度、税收政策及外汇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建立境外企业定期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我国审计质量现状 审计工作 道德准则 审计风险 企业重要性

一、我国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

我国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实现审计目标,根据审计质量标准,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国际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程序的总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够合理化,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我国的审计质量控制存在很多种不科学形式,结构设置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现象,有的企业单位根本就不设置专门的审计岗位,只是找相关的部门进行兼职,还有的企业审计工作只是找会计人员来代替相关的内部审计工作,并没有做到实质性的监督工作;二是审计程序的不规范化,因为缺乏相应的审计标准;三是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完整,导致审计过程中的标准也不明确;四是审计人员的素质不太高,我国内部的审计人员对于新的科技及管理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够,导致在实际审计工作中知识含量满足不了工作需要。

二、我国审计工作应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到来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进入知识经济的到来,一方面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另一方面也对我国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及发展空间不断成为目前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面对当前我国的审计工作需要进行以下几个问题的探索:

(1)需要严格制定建立健全我国审计质量控制的审核标准,必须满足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必须全面结合好我国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做好国家企业审计中的细节化工作,把审计标准成为常态化。

(2)需要利用好有效的可控的审计手段,有约束的进行管理,尤其是对于审计中的取证、统计资料等方面的各项制度的完善,对于审计工作的各项目标进行更加合理化,可以确保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候需要具备一定的制度规范可遵循,同时还要明确做好每位审计员所负责的工作职责,使责任追究工作做到有据可依。

(3)需要不断的加强我国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的不断增强,面对整个公司企业、国家的运转化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对于做好审计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每个公司单位都应当建立更为职业化的标准与规范,审计人员自身所应具备的审计知识、技能方法及法律意识都应该制定的更为详细的要求。需要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依据时间合理地规划,加强对内部审计员工的培训及职业道德素质的考核,以满足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做好优秀人才的选拔,更好的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为下步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提供更多的高效保障。

(4)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经济危机的出现,让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瓶颈期,对于下步我国对于企业的管理认识,做好财务、成本管理方面的审计工作变得更为重要,有效地制定好审计计划,将审计计划贯穿到整个的审计工作过程的始终,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运转,对于企业下步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5)在我国企业审计工作中,要有效的控制好审计工作的整个流程:首先要计划好审计的工作,制定好有效的审计策略和具体细化的审计计划工作;之后要识别和评估重大的错误报告风险,风险评估程序是最必要的程序,注册会计师需要实施好风险评估程序,以此作为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工作;最后对于应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注册会计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本身并没有为发表审计的意见提供充分的保障,在审计工作中需要学会找寻适当的审计证据,进一步实施审计程序,尤其加强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的程序对于审计工作流程至关重要。

(6)把握好我国的审计程序中的性质,管理层或其他的人员可能有意或无意地不提供与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或注册会计师要求的全部信息;舞弊可能涉及精心策划和蓄意实施以进行隐瞒;审计不是对涉嫌违法行为的官方调查。了解好审计程序的性质,就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尽可能的让审计工作透明化,φ个企业的审计工作做好监督。

三、我国审计工作人员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及预判过程中的审计风险

根据审计工作的职业道德守则,必须要遵循主要的基本准则:一是要诚信;二是有独立性;三是客观和公正;四是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五是保密工作;六是良好的职业行为。在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风险是财务报表存在重大的错报时候,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所以做好审计评估风险很有必要。

四、我国的审计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现代我国的企业发展迅速,尤其对企业中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也变得越来越严格,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建立一套适应企业当前特点的审计模式和组织结构,主要通过专业人才引进及人才培训的方式,不断增加企业内部审计专业化程序。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认识我国的审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变得更为重要,实施做好审计工作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受到有效的监督。

我国审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改善财务报表的质量,增强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国家需要不断地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于财务报表作出更为可靠的审计报告,多与管理层进行沟通,对于下步企业的发展有着更好的管理规划。

参考文献:

[1]田涛编著.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3.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168-02

随着深化社会改革和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的推动,国内市场化经济程度所占国内经济建设的比例逐年提升,但还不是很高,说明国内仍处于转轨后准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企业集团的总公司作为管理总部,能以集团整体名义对内行使行政权,对外行使外交权。因此,必须加强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明确总公司的领导地位,加强自我约束机制,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

一、保障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有效落实,保证内部审计从根本上的自主性、内向性

自主性是保证审计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制度已经决定了其内向性。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充分了解集团企业整体的发展情况,直接同企业集团领导进行接洽,及时获取领导的决策目标和计划方向,减少不必要的牵绊和虚假信息,便于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监控作用。在社会实际中,企业集团下设的一些企业领导层把企业视为自己的“领地”,为了保证企业利益时常损害企业集团的利益。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对内性能够有效地行使对内的监察职能,规范企业行为,从而确保企业集团的良性发展。

内部审计必须依附于企业集团而生存,与企业集团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受企业集团生产发展状况的直接影响。因此,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明确内部审计的定位,为企业集团的经营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提高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当前国内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大都缺乏有效的模式,因此,要加强对企业法治的大力宣传,促进企业合法经营。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并不是要与企业灵活经营对立起来,而是要明确内部审计的位置,具有一定的超前思维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使企业集团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具备基本一致的思想观念,实事求是,凝聚推动企业发展的正能量。

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正确处理内部审计机构同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

想要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就要进一步改善外部条件,提高从事内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定期加强对集团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充实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让他们有效地了解与掌握国家政策、法规,从而指导企业集团的发展建设。

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机构同部门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内部审计作为监控机构,难免会影响到一些人或某些部门公司不正当的利益。因此,内审人员要加强同那些部门、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多利用集团企业内部媒体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宣传,使企业所有人员明白内部审计工作是日常事务性的工作事务。

内部审计工作要做到客观公正公平,就事论事,以事实说话,不能落人口实。因此,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内审人员要学会运用艺术化的审计语言说事,弄清事实。在审计报告书写时,应多使用中性词句,公正、公平、客观地描述事实情况,利用内部媒体进行公开,使集团企业人员对内部审计信服,让人人参与到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是否公正、客观中来。

三、把市场营销审计作为集团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

市场营销审计就是利用市场营销的理念对集团企业进行独立的、全面的、综合的、系统的审计,以此指出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的缺陷,提出改进意见,从而提高市场营销管理水平。

内部审计能够有效保证企业集团达成计划目标,保证企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要围绕市场需求转变市场营销策略。作为监督机构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加强对企业集团的敏感和焦点部位进行监察。从国内目前的内部审计开展情况来看,内部审计还缺乏完整的制度体系,不能系统地开展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始终站在市场发展的需求点上了解市场环境,把握住市场的发展脉搏,有效地开展市场营销审计,有效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迅速切入“角色”,而制度化的市场营销审计对企业集团职能部门各子公司有着很强的监控作用,开阔的市场营销视野也有利于内审人员进行公平、公正、客观合理的评价,防患于未然。

1.市场营销环境审计。要加强对部门企业市场环境中竞争对手的了解,从公众和社会市场营销需求了解情况,针对不同的市场环境采取合适的对策,要审时度势,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市场营销计划目标审计。及时审查企业集团制定的长期总计划目标及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当,尤其注意各单位企业的市场营销措施同总企业计划目标利益是否一致,然后进行科学的市场分析,选择最优市场目标,确定市场导向、市场定位,逐步开展集团企业的计划目标。

3.市场营销系统审计。及时审核企业信息系统,根据市场发展变化预测集团企业发展方向,确保计划系统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各单位企业进行有效考核和控制,保证健全的企业产品开发系统。

4.市场营销赢利审计。根据市场发展和公众需要,从企业成本投入与赢利方面上进行研究,审核企业设备、材料和物资选购情况。

5.市场营销职能审计。从企业产品在社会市场上的反响,审核各职能部门为拓展市场所提供的服务效果,审查各部门的实际沟通情况。

6.市场营销组织审计。审核集团企业销售队伍的整体素养,建立健全监督机构、奖惩制度和评价体系,有效运用不同的销售方法来进行各项市场营销活动,加强对集团企业所有员工的约束激励,实现集团企业的市场营销目标计划。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大中型 国有企业 内部审计 工作创新

一、大中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与难点

1、不易评估性及事后控制困难性

大中型国有企业具有风险的不易评估性及事后控制的困难性的内部审计问题。审计人员在会计审计领域称为专家,但不可能在其他领域也必然具备专家的实力。例如,在特殊资产估价方面、特殊材料或耐用年限计量方面、法律专业意见等,都免不了要借助外部专家协助审查。目前我国办理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审计,在人力调度与安排上,企业财务审计部门通常会选派具有相关专长的人员组成工作团队。但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审计专业要求涉及层面非常广泛,以现有人员专长所提出的审计意见恐怕大多关注熟悉的专业领域上,不易有创新突破的发现。

2、内部审计作业指引实用性

企业内部审计作业指引的实用性凸显两个问题,包括作业指引该如何制定?制定时应该规范哪些内容?关于作业指引该如何制定的问题,按照审计法规定:“关于审计的各种章则及书表格式,由审计部门制定”。因此,审计部门对于大中型国有企业审计作业指引的制定,依法有绝对的主导权。理论上,相关准则的制定,使用者最了解其特性,由其制定似乎最能符合实际作业需要。但是审计部门人力有限,而学者专家涉猎较广,易于罗致专门人才,故委托相关的学者、专家办理是很好的办法。另外,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缺乏独立性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内部审计机构不是单独设置,而是由其他部门领导,这就导致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受各方利益牵制,无法开展有效的经济监督和评价工作,从而不能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3、绩效性审计问题

从实践层面来看,合规性审计与绩效性审计的执行,可能互有重叠之处,似乎很难进行区分,因此审计工作对于“合法性审计”与“效能性审计”的分类,应视其主要审查目的而定。有学者根据绩效评估的方法,依评估技术的可量化程度划分为三类:非数量性分析(non-quantitation analysis);半数量性分析(semi-quantitation analysis);数量性分析(quantitation analysis)。因此,将企业的各项计划予以方法论的研究,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作为绩效审计工具,是审计部门必须追求的目标。最大的困难在于绩效评估指标不易建立。因此,审计人员在实务上要进行绩效审计,其操作将面临重大挑战,但确是必须努力追求的目标。

4、内部审计的工作手段落后,范围狭窄

进入21世纪,电子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日益发达,对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和生产经营方式都产生重大影响。在我国,虽然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速度惊人,但企业审计人员对计算机还不太熟悉,应用范围还不太广泛,许多审计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在新技术方面还有些无所适从。在审计经费有限的条件下,致使相关信息不能及时到达,从而增加了审计难度,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二、大中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策略

1、创新内部审计的基础工作

第一,修订内部审计相关作业规定,以提高控制效率。为使内部审计相关规定更符实情,审计部门应制定“内部审计处理准则”、“款项支付时限及处理应注意的事项”及“支出凭证处理要点”等规章。主要修正重点应在于理清审计人员的责任范围,确保权责划分更加明确。

第二,适时更新内部审计作业手册内容,以强化审计机制。为方便大中型国有企业审计人员明确执行内部审计的具体作为,并协助业务人员认识经费报支的执行标准,审计部门应汇编成制定“支出标准及审核作业手册”,并将各项业务的审核程序以系统化图表形式呈现,汇集成“内部审计作业流程手册”,以方便促成内部审计经验的累积及传承,协助审计人员轻易上手,发挥工作效率。

第三,设立管理机制,以健全内部审计工作。鉴于大中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偶有失控的状况,导致财务弊端时有所闻,为防杜弊端的发生,并强化内部审计相关管理机制观念,审计部门应制定“健全财务秩序与强化内部审计实施方案”,从而说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并要求大中型国有企业应进行财务审查,加强出纳、财产等管理人员定期工作轮换,收支尽量通过金融机构办理等。大中型国有企业应将方案精神纳入内部各项管理规范,应进行决算查帐等再审查工作,确保方案能落实执行。

第四,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工作执行部门。财务审计首先应构建内部审计推动及督导小组,负责内部审计相关规范的审议、备查及督导落实内部审计的执行;其次构建工作分组,令其负责内部审计规划,该小组由各部门分别组织设计,负责推动及执行内部审计相关工作。

第五,强化教育培训及宣导。为增进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等专业知识与实务的了解,使其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体系中足以发挥财务监控可靠,审计部门应针对各层级的工作人员规划不同内部审计课程,包括新进、资深甚至主管审计人员,均可按其所需地参与培训,以确保企业妥善运用经费及提升预算执行绩效,发挥较高的效益。

第六,目前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应当考虑借助外部专家协助审查,一方面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借助与外部专家的交流学习,导入审计新思维,间接获得审计技术方法,提升大中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水平。另外,还应了解先进国家的相关法制内容,并参考国际通用的公私协力计划审计准则规范制定,是比较完善的作法。

2、创新内部审计的执行程序

为提高内部审计的价值,实施方式和审计的重点应随管理系统执行的期间和所遭遇的问题做适度调整,循序渐进发现和改善组织的问题。创新的执行程序实施的方式如下。

第一阶段为基础审计。在该阶段人员尚在熟悉和适应阶段,此时审计的重点可放在文件管制和记录管制上,审查组织人员是否“说写做一致”,是否遵循现行书面规定执行作业和填写表单记录,以强化组织人员依标准作业程序的意识和观念为主;当然质量文件和记录是否完整正确,是否需修订检讨也是审计的重点项目之一。

第二阶段为流程审计。该阶段企业审计系统已实施一段期间,作业流程已趋稳定。此时审计的重点应放在内部沟通和产品实现各环节,按照“流程导向”的观点和要求,审查组织内部各项作业流程各部门间的配合是否规范和有效。以制造业为例,正常的作业流程大部份是接单采购进料验收生产成品检验入库出货。审计的方式可采追踪法,依客户订单资料由上而下(downstream)循序审查,以测试流程的完整性和规范性;或采核证(反追踪)法,由出货资料由下而上(upstream)循序审查,以测试流程的正确性。

第三阶段是流程绩效审计。该阶段组织人员已能熟悉审计系统所要求的运作方式和要求。此时审计的重点应放在量测、分析和改善环节当中,严格审查各流程是否制订取得绩效的规范性指标,是否依绩效指标和审计发现缺失确实分析检讨和跟催改善。各流程绩效的结果决定内部审计的优先顺序,综合各单位的审计报告和检讨分析,判定只是执行上的问题,还是需要做流程改善的考虑。如果只是执行上的问题,只要加强遵循审计即可,如果要改变流程,则须回归到总体管理系统规划的要求做完整规划。

第四阶段为目标审计。该阶段组织发展已到需要改变的地步。此时审计的重点应放在审计目标实现上,搭配管理责任其他各环节的要求,依据“目标管理”的精神,审计组织和各单位的目标设定是否适当;管理系统是否须依配合目标的达成做任何的改变;各单位的目标是否定期分析和检讨等。该阶段的审计已和组织发展相结合,而不单只是企业管理系统的内部审计而已,内部审计的价值到达最大化。

3、提升审计人员的地位

审计人员是审计“好坏”的关键,组织内部由具资格且合适的审计人员,以建设性、积极正面及公正客观的立场,定期、计划而有系统地执行审计,找出系统是否符合管理系统的规划,并针对不符合状况进行分析检讨,进而找出原因并予以改善,审计过程中,除了查验是否符合标准及规划与执行是否相符外,更要发现整个组织及管理系统运作是否尚有改善空间,以提供高层管理者审查管理系统执行及维护状况的参考,且借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通过管理系统的机制及手段,使管理系统的效能越来越好,进而提升整个组织的管理绩效,这正是“内部审计”用以改善、管理绩效的功能。内部审计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持续改善”,其主要目的在于使一个组织的管理变得越来越好,这是一项积极正面的工作,而审计的“好坏”,审计人员则是其中的关键,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与知识的强弱,对审计程序的熟悉程度、审计技巧的高低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因此,内部审计人员更应该细心敬业地完成任务,以轻松的心情、严谨的态度,与被审计部门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完成内部审计应达成的目标。

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绩效考核中,审计报告的质量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原因在于事后审计的模式,很多问题都是在问题已经出现后才进行审计,或者是审计时间比较短,很难写出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如果大量采取事中审计模式,提倡及时发现问题,审计报告的质量问题就会变得十分突出,它将直接影响对事件结果的预判。所以,内审部门领导应该较多注意审计报告的质量,将其视为绩效评估的一个重点,要大力提倡提交有深度的审计报告。国有企业的薪资待遇一般不高,内审部门又是“清水衙门”,因此多数领导倾向于将绩效考评结果与加薪和奖金挂钩,认为这样就可以激励员工工作,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根据现代管理理论中的权变思想,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是所有员工的工作目标都是金钱,每个人的主导需求并不一样。有些员工的家庭整体收入其实比较高,有些员工对工作的兴趣很高,这种现象在类似于审计工作者这样的知识员工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部门领导可以借鉴一些灵活福利的概念,采取多样性的奖励措施,例如对某些员工可以不发放货币奖金,而是以休假条代替,允许他们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使用。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员工的需要,又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奖励形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克飞: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新视野[J].当代经济,2011(24).

[2] 邓良红:浅谈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5).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一、事前审计的涵义 事前审计通常是由本部门、本单位的专业审计人员,在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按审计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对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决策计划合同以及预测效果的审计工作。它是从企业的内控制度、生产经营计划的编制中以及有关的决策或合同中去发现问题,并督促各有关单位针对问题采取措施,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事前审计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生产经营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方案、采用新技术和财务成本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内部管理的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分解落实,各环节完成任务的考核和评价制度奖惩方法,单位所签定的各种合同等。 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一般讲,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构成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两部分。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内部控制是交叉结合形成各项经济业务完整的内控制度。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采取按经济业务进行检查和按业务部门进行检查。 1.按业务进行检查,是指对某一项业务活动的全部处理过程所进行的检查。即检查整个业务处理控制制度程序是否完整和衔接。包括: ①审查材料收发业智力投资内控制度。 ②销售业务的内控制度审查。 ③工资结算业务内控制度审查。 ④审查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内控制度。 ⑤会计核算内控制度的审查。 ⑥审查往来结算业务的内控制度。 另外,专项资金业务、工程项目业务和固定资产等内控制度均为可审查的对象。 2.按业务部门进行检查,是指对某一业务部门的某方面业务控制程序所进行的检查。检查某一业务部门内部控制状况,而不是查证某项经济业务的全部处理过程。如对开发新产品管理控制制度的审查,可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在政策方面,新产品及其研制技术是否符合国家经济技术政策,是否符合国家技术改造的总体规划,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资源合理使用,保护生态和人民健康的要求。其次,在组织机构方面,新产品的技术要求、研究设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是否明确,是否严格执行进度。最后,在财务成本方面,审计人员应要求研究设计部门及时正确地报告费用支出情况,并比较预算与成本之间的差异,判断新产品的效益前景。 三、决策审计 决策是企业的核心问题。开展决策审计,可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决策审计是由专业审计人员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分析生产经营决策的活动,包括对决策的程序、方法、基础资料及其结论进行审核检查,以评价和鉴定决策结论的正确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决策审计可具体分为生产经营决策审计,采用新技术开拓新品种决策审计,投资决策审计。 四、计划审计 在经济体制不断深入改革的形势下,企业的计划管理是根据市场调节和国家有关的经济政策来组织进行的。企业经营计划的审计,以审查年度计划为主。其主要内容有:审查计划的科学合理性,即计划编制的依据、组织、程序的科学合理;审查计划前后年度和相关计划之间的衔接性,比例、数量的内在平衡性;审查计划可行性。各种计划的审计,包括: 1.生产计划审计。 2.质量计划审。 3.流动资金计划审计。 4.销售计划的审计。 另外,还有开发新产品计划审计、成本计划审计等。 五、合同审计 经济合同是法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经济合同法及涉外经济合同法是经济合同审计的主要依据。经济合同审计是根据经济合同法及有关经济法规的要求,由专职审计机关或人员对合同当事人履行权利义务的状况进行检查与评价,以确定或解除有关法人应负的违反经济合同的责任。对经济合同的签订、履行、管理、纠纷及违反责任的审查,是经济合同审计的主要内容。商品合同与劳务合同审计包括: 1.购销合同审计。 2.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审计。 六、达标审计 达标审计是生产工程专业审计。它是针对一些新建、扩建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经济效益较长时间达不到设计能力的单位进行审计。其工作方法以企业的设计方案为基础,审查实际生产情况,包括以原材料供应、设备技术、生产工艺、劳动组织、生产调度、奖励分配等方面和各生产环节进行审计。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将各个环节实际达到的指标从低到高分档次进行排列和分析,找出各档次指标操作的特点和问题,然后有计划地总结经验在各环节组织推广。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策略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将信息化技术拓展到了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在信息化社会中,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会面对更多样的风险。为了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已经逐步凸显。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不论在管理方法上,还是在制度建设上都还存在较多的缺陷和漏洞,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内部控制审计是专门针对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的审计,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是对内部控制结果的再次审计。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审计可以从制度上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约束,有助于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将中小企业的整体管理理念与组织的长期利益相结合,内部控制审计将不仅可以有利于规避风险,还能够完善企业的治理体系。

二、中小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意义

1.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审计工作职责的重要体现

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责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在联合国财务处和公共行政处共同编制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审计手册》中,也对内部审计工作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做出了清晰、全面的阐述。自20世纪以来,我国的政府审计工作的一大重要发展方向便是开始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观念,并且将其作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针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开展的审计工作,便是将单位的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评价,并最终以报告的形式提交,对企业涉及的各类经营活动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合理化建议,以便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由此可见,审计工作已经成为了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项关键部分,是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特殊方式,评价并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其首要职责,也是其对内部控制的重要贡献。自从我国成功加入WTO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挑战,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大。由于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都较为薄弱,尤其是近年来各类上市公司曝出的财务欺诈案件,更是凸显出我国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迫切性。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审计工作通过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方式,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来,对提高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审计工作,尤其是内审工作已经具备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先决条件

通常来说,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涵盖范围很广,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鉴于此,要想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高质量的检查和评价,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充分了解企业的详细情况,还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胜任能力。客观来看,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近年来在形式上已经出现了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专项鉴证业务,相关执业规范上也对内部控制的专项鉴证业务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实际业务中,这方面的业务开展也越来越普遍。除了在企业的年报审计中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之外,一些重视自身管理的企业也开始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由此可见,审计工作,尤其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内审审计工作能够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状况,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规范、不完善的情况,并且加深审计人员对企业各方面情况的了解程度、培养优秀的职业判断能力。另一方面,仅仅依靠企业的报表、账簿、凭证等内容已经无法做到全面、真实地了解企业全貌,而独立于企业的审计工作,却能够在充分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上,更有能力地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公允的评价,以便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完善。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策略

1.明确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重点

中小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及在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问题,不仅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需要进行深入了解、合理规划的内容,同时也是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者需要及时跟进、评估的内容。只有在梳理清楚企业经营利益的划分、产权归属、财务状况等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够了解企业设计内部控制的侧重点。在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重点领域的考虑上,主要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企业的经营发展范围,对于涉及企业经营手续的相关审批文件要进行全面的检查与核对,尤其需要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存在产权纠纷,经营范围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法律手续是否完备,经营价值的评估是否合理等问题。其次,对于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例如专利技术、商标权、特许经营权、产品开发所有权等,要对其有效性进行全面的鉴定与核对。最后,要提前了解企业的经营实力,对于企业计划内的发展项目不仅需要从经济利益上进行考量,也要从企业未来的发展上进行评价。对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现金流入和流出,要重点关注其会计核算工作,及时了解负债状况,对企业的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内容,要及时进行审计,以便准确评估出企业的经营成果。

2.要重视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合理规划

中小企业有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因此,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之前,要首先制定出合理的规划,以便审计人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把握好工作的整体进度。可以说,任何一项审计工作都需要有着周密的规划,主要包括安排时间、人员及各类审计资源,以保证在审计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能环环相扣,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要完成一份高质量的审计计划,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对审计工作量要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对参与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益也要进行一个合理的评估,以此作为制定计划的基础。其次,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做到奖惩分明,各项事务均需要按照制定的计划执行,不能随意更改。对审计工作有重大贡献的人员需要按照规定条款进行奖励,对于未能严格执行审计流程,不能保持独立性的审计人员,要严格惩罚,承担相应的责任,维护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3.重视对审计方式的创新,提高审计工作的信息化程度,提高内控审计效率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因此,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和内容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在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的新环境下,要想继续做好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创新和效率是两大关键因素。通过树立创新意识、效率意识,转变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理念,优化工作方式,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审计的工作质量和监督能力。并且从过去单一的事后监督向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的职能进行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监督。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内部控制审计人员要重视对自身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的学习和积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对内控审计的质量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高质量、高效率的基本保障。鉴于此,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必须朝着思想过硬、业务精通、能力卓越的方向努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审计工作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已经开始具备足够的条件及责任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力图为企业建立起共同关注内部控制建设的良好氛围。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不仅是审计工作职能的重要延伸,同时也是我国同国际先进审计理念接轨的客观需求。相信在更加有效的内部控制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运作将会更加规范,各类生产经营活动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按照既定的目标发展,为中小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秋生.内部控制审计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4)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质量 管理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集团”或“公司”)是国内A股市场最大的整车上市公司。2011年,上汽集团整车年销量超过400万辆,继续保持国内汽车市场领先优势,第七次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151位,比2010年上升了72位。

上汽集团审计室职能上隶属于公司董事会及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并向其定期汇报工作,行政上接受公司管理层的日常领导。成立至今,上汽集团审计室一直致力于对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研究。面对公司的高速发展以及外部的监管要求,近年来,上汽集团审计室积极转变观念,对审计业务实施了重大调整,由以经济责任审计、基建工程审计为主的传统型内部审计,转变为以内部控制审计为主导的新型内部审计。

一、完善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环境,即有效履行内部审计职能的各类条件的总和,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基础保障,一般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的导向、审计行业的发展和主管部门的支持等,企业一般无法实施控制;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内部资源配置、运行体制保障、审计职能赋予、质量控制手段和外部资源利用等,企业可以加以控制并不断完善。

上汽集团十分关注下属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2007年以来已两次对部分主要企业的审计环境开展调研工作,2012年初对下属全部60家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实施了一次全面调研,调研内容包括:(1)内审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2)审计独立性;(3)审计业务开展;(4)审计工作质量控制;(5)利用外部专家服务以及与外部审计的沟通。

调研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及整车(乘用车)板块企业内部审计环境比较理想,目前这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开展较为顺利,工作成果得到了公司领导的充分肯定。其他板块企业受审计环境因素的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总体相对薄弱,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较难满足既定要求,由此可见,内部审计环境对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影响。为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应当首先从完善内部审计环境入手,不断优化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等,以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内部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过程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内部审计过程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工作流程、工作底稿以及内部督导三个方面。

1.完善工作流程。科学、高效的工作流程,是审计工作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近几年,上汽集团审计室吸收合作外方(如通用汽车、大众汽车以及菲亚特等)并消化其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及经验,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与以往的工作流程相比,现有流程主要优化了初步调查、中期沟通、启动/结束会议、后续跟踪等环节,实践证明上述这几个环节对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有很大帮助。

(1)初步调查。在审计方案制定前,通过收集/查阅相关信息(如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以往的内部审计报告等)、访谈、现场会议等方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拟审计领域的基本情况。在对收集信息进行初步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审计方案。审计方案的优劣对审计活动的最终效果将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充分、有效的初步调查是科学制定审计方案的前提。

以往我们对初步调查环节虽有关注但不够重视,也未将其固化为一个必要的审计流程。在与合作外方的几次联合审计过程中,我们发现美国通用汽车等跨国企业非常重视初步调查,前期会安排很多访谈、现场会议等,有时候初步调查所花费的时间甚至要超过现场审计。而我们以往即使开展初步调查,也仅仅是收集、查阅一些基础资料,也正是因为工作不到位,致使我们忽略了其重要意义。通过多次实践,我们发现充分、有效的初步调查和风险评估有助于优化现场审计程序,缩短现场审计时间,提升审计工作效率。

(2)中期沟通。即与被审计单位确认审计结论时发现,并由其反馈管理层行动计划的过程。良好的中期沟通将有利于保障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以往我们比较重视与企业负责人的沟通,但是与具体负责实施的相关管理层及员工的沟通比较少,一般都只是口头形式的,并不要求对方书面确认,而且也不要求书面反馈相应的行动计划。由于沟通方式的不恰当,导致时而出现在正式出具审计报告后被审计单位仍对审计发现提出异议的情况,进而影响审计发现的后续整改。同时,由于未事先确认相应的行动计划,后续整改的效果也缺乏保证(朱宪,2012)。通过不断优化、改进,现已建立了规范、有效的中期沟通流程,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每一项问题均单独出具统一的沟通单,明确问题性质(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一般缺陷/增值建议),描述所发现的问题及审计建议,同时要求管理层(一般是部门负责人)书面确认审计发现。一旦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确认了审计发现,马上要求其补充制订相应的行动计划(包括具体整改措施、责任人以及预计完成时间等)。改变了以往在总体审计报告完成以后,再要求被审计单位制定整改行动计划的方法,提高了缺陷整改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朱宪,2012)。通过优化中期沟通流程,加强后续整改跟踪,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率显著提升,相关问题基本均能按期整改,由此可见中期沟通流程的重要性。

(3)启动/结束会议。即分别于现场审计开始前和结束后与被审计单位召开的工作会议,是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沟通的有效手段。启动会议主要是向被审计单位介绍审计内容、目的、程序、时间安排以及总体评价标准等;结束会议主要是向被审计单位介绍审计结果。启动、关闭会议均要求被审计单位主要领导、管理层和所属各部门负责人参加,除了所有信息充分沟通交流外,启动会议要落实重点审计事项的被审计责任人的人力时间配合工作;结束会议要落实审计结果的整改计划,由于所有审计结果整改责任均需单位主要领导承担,所以,关闭会议需要由单位主要领导逐一审核所有缺陷的内容、原因,整改计划的内容、措施、时间、责任人,若整改计划需要诸部门协同实施时,更需要单位主要领导落实决定牵头责任人和协同人,避免产生可能的整改责任推诿、扯皮现象,以确保所有整改计划能有效实施。

(4)后续跟踪。即对审计发现问题后续整改情况的跟踪审计,只有完成后续跟踪,一个审计项目才能最终关闭。近年来,上汽集团审计室一般每半年定期跟踪已实施的审计项目的后续整改情况,由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发现问题后续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并要求其将结果上报集团相关审计项目负责人复核。对于未按期整改事项,我们还通过发出正式整改通知书的形式,进一步督促企业完成整改(朱宪,2012)。后续跟踪是审计工作质量的最终保障,缺乏有效的后续跟踪,将导致审计项目的失败。

2.优化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所作出的记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目的,一方面是提供充分、适当的记录,作为审计报告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提供证据,证明已经按照内部审计准则和企业审计工作手册的要求执行了审计工作。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载体,是实施内部督导的基础,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审计目的,设计并使用规范化的审计工作底稿,以确保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达到既定要求。

为确保工作质量,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标准工作底稿。上汽集团审计室针对不同审计类型逐步建立了包括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基建工程审计等在内的各类标准工作底稿,其中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设计有审计报告文件夹索引、审计报告格式、审计报告意见征询记录、审计任务清单、审计计划、审计进度跟踪表、董事会议题清单、任职期间主要工作摘要、保值增值计算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前任审计调整事项明细表、历年指标完成情况表、内部控制检查记录表、缺陷等级认定表、问题沟通单、法律法规遵守情况说明以及廉政工作说明等一系列标准底稿。建立标准工作底稿,一方面是为了指导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具体的审计工作,以保证其所实施的审计程序能够实现既定的审计目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质量的监督,提高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工作的效率及效果。

为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上汽集团通过创建审计作业系统,推进审计工作底稿的信息化。目前,审计作业系统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通过设置复核功能,强化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二是,通过设置底稿关闭功能,有效控制审计工作底稿的随意变更;三是,通过设置检索功能,方便工作底稿的查阅(朱宪,2012)。

3.强化内部督导。督导应当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三个阶段。近年来,集团审计室抓好审计计划制定、工作底稿复核等常规内部督导工作的同时,还运用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对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监控,以确保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达到既定要求。目前,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均要求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进度跟踪表(甘特图),定期向部门负责人汇报项目的实施进度及进展情况。通过对项目进度的实时跟踪,使督导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影响审计实施的重要问题,有效控制工作进度和方向,确保审计项目的顺利实施(朱宪,2012)。

三、实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即由相关人员实施的、旨在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企业内部审计手册,以及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是否达到既定要求的活动。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其中内部评估由公司内部人员负责实施,外部评估由公司外部独立第三方负责实施。

1.内部评估。上汽集团是一家大型的国有企业,下属二三级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近一百家,需要在下属企业和总部两个层面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

(1)下属企业。从2007年开始,上汽集团建立了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实时监控和考核机制,要求企业每月上报审计工作月报,汇报各类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对企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跟踪情况(跟踪主要经济指标,目的是及时发现风险,以便进一步安排审计工作,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机制)。同时,上汽集团通过年度工作评价,建立了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考核制度。在实施考核过程中,我们主要关注机构独立性、工作覆盖面、贡献度(审计建议等)、月报及时性/准确性等。通过上述措施,集团所属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及工作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内部审计工作也得到了公司管理层的充分重视。

通过与合作外方的业务交流,我们发现定期实施对下属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也是其加强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均建立了相应的质量评估手册。下一阶段,上汽集团审计室计划建立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定期评估机制。目前,我们正在学习、研究合作外方的质量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将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质量评估手册,明确评估内容及方法。

(2)上汽集团总部。近年来,上汽集团通过不断优化审计工作流程,规范审计工作底稿,同时加强审计项目督导,为后续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资产重组,2012年上汽集团对《内控手册》进行集中修订。同时,审计室也对《企业内部审计手册》进行了全面修订,建立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制度,重点明确审计质量内部评估的程序及要求。上汽集团实施的质量评估活动主要是针对单个审计项目,计划分为两大类:一是项目评估,即每个审计项目完成之后,由项目负责人对已实施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及结果进行自我评估;二是周期性评估,即由审计人员不定期抽取部分已实施完毕的审计项目样本,进行交叉复查。

在实施项目评估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1)审计计划的完成情况;(2)审计工作底稿归档的及时性;(3)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性、完整性;(4)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及可靠性;(5)审计发现的客观性、恰当性及有效性;(6)审计建议的合理性、可行性。同时,我们还将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审计项目评估的评分标准,通过评分结果直观反映审计项目的实施质量,评估结果最终还将应用于对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

2.外部评估。外部评估由组织外部的合格独立的检查人员或检查小组负责实施(如会计师事务所等),但目前在中国,外部评估还不是强制要求,而且定期实施外部评估的条件尚不完全成熟。鉴于此,现阶段企业首先应当致力于改善内部审计环境、优化内部审计过程质量控制、加强内部评估,在提高自身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适时引进外部评估机制,进一步检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近年来,上汽集团审计室通过自我探索,积极吸收并消化合作外方的先进理念及经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下一步在帮助企业完善内部审计环境的同时,将进一步推进对下属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的评估,并与日常考核相结合,督促企业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审计督导[S].中内协发〔2003〕20号,2003-04-12.

[2]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S].2005-05-01.

[3]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S].2012-04-17.

[4]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S].201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