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基本建设经济范文

基本建设经济范文

基本建设经济

基本建设经济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础设施;经济增长;交易成本

[中图分类号] F283;F22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1-0014-05

一、引言

早在1989年,经济学家Aschauer[1]就已经注意到,诸如机场、公路等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他针对美国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基础设施存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私人产出能增加0.39个百分点,而核心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公路、机场等) 的产出弹性甚至高于私人资本。随后,Barro(1990)[2]的研究中将政府公共支出分为消费性支出和生产性支出两部分,并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生产性支出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而后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们在研究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总是将基础设施作为政府生产性支出的重要部分,由此探讨基础设施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相关文献有:Dewarajan、Swaroop和Zou(1996)[3],Fischer (1993)[4],Easterly 和 Rebelo(1993)[5],Gali(1994)[6]等等。国内学者则更注重实证分析,相关研究有踪家峰和李静(2006)[7]、马拴友(2000)[8]、郭庆旺和贾俊雪(2006)[9]等等。

然而,不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研究,上述文献在分析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时总采用相同的模式,即产出Y是私人资本K、科技进步A、劳动力L和基础设施(或者生产性支出)G的函数,可统一表示为Y=AKαLβGγ,实证分析中所指基础设施的产出弹性即是γ的大小,基础设施作用于经济增长的逻辑起点也来自于此。对于基础设施作用于产出的这种模式,以杨小凯(2003)[10]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家们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基础设施首先作用于交易成本的降低,或言之提高交易效率①,而后通过促进分工来促进经济增长,相关文献有:Chu(1997)[11], Zhang(1997)[12],Wen(1997)[13],赵红军(2005)[14]等等。新兴古典经济学设定的基础设施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很好地解释了由North(1958)[15]发现的运费比率和经济发展之间负相关以及交易部门收入比重和全社会人均真实收入同时]进的两大规律。尽管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解释力更强,但却难以让我们完全信服。因为基础设施的含义广泛,诸如铁路、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可以有效地改善交易效率,但下水道、城市绿化、污染治理、各种福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却难以和提升交易效率联系起来,这些基础设施可以直接提升人们的福利水平,但并不反映在生产和交易过程中。

基于对上述文献的考虑,本文认为基础设施至少有两种功效,即提高交易效率和直接提升福利水平,这也是本文认为的基础设施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基础设施越多越好,它的提供水平越高意味着私人资本的积累速度越慢,政府须努力在两者间做出选择。据此,本文建立了一个考虑基础设施同时作用于交易效率和提升人们福利水平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由此探讨基础设施最优投入问题。在构建这个经济增长模型中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的结论,为验证这些结论的正确性,本文采用我国1953-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借用增长模型和实证分析中的部分结果对我国潜在的最优经济增长率进行了数值模拟。

二、基本模型

依引言所述,这里将基础设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改善交易效率的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g1);另一部分为直接提升福利水平的比如城市绿化等基础设施(g2)。生产函数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了简化分析,暂不考虑科技进步和人口的影响,或认为它们单位化为1。除此之外,考虑到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包括机器和原材料)交易受制于交易效率的情况,资本只有部分能最终作用于产出,于是设定生产函数如下:

y=[S(g1)k]α(1)

其中,y是总产出,S(g1)表示资本k的交易效率,由于中间产品交易的存在,每投入一元钱中能真正作用于最终产出的部分只有S(g1),其余部分为交易成本。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设交易效率函数有如下形式:

S(g1)=S0rg1, 0

其中,S0表示社会初始交易效率,r表示g1对交易效率的作用系数,我们假设政府的税收全部用于提供基础设施,采用尹恒、龚六堂和邹恒甫(2005)[16]的做法,抽税方法是对资本存量进行的资本税,税率为τ,且整个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财政预算平衡,因此有:

g=g1+g2=τk(3)

为了简便讨论,这里假设用于提升交易效率的基础设施g1=θg=θτk,假设用于提高福利水平的基础设施g2=(1-θ)g=(1-θ)τk。于是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y=(S0rθτ)ak2α(4)

与设定生产函数一样,我们的效用函数中也要考虑到交易效率的作用,假设消费的交易效率与资本的交易效率相同,都是S(g1),即每消费一元钱中,真正得到的部分为S(g1),其余耗费在交易中成为交易成本。同时考虑直接提升福利水平的基础设施的作用,并将这些基础设施看作是纯公共物品,以对数形式表示效用函数,如下:

u[S(g1),c(t),g2]=log[(S(g1)c(t))g2](5)

根据(1)~(4)式将(5)式表述如下:

ut=log(c)+log(S0rθτk)+log((1-θ)τk)(6)

设理人具备完全预期且最大化其一生效用值,则其一生效用的现值为:

U=u[S(g1),c(t),g2]e-ρtdt(7)

其中ρ>0为贴现因子,T是效用积累期的期末。资本变化率的约束条件如下:

=y-τk-c(8)

其中表示资本k随时间t的变化量,即对t的导数,这里没有考虑折旧,为了最优化(7)式,根据(1)~(8)式,我们可以构造现值汉密尔顿(Hamiltonian)函数如下:

H=log(c)+log(S0rθτk)+log((1-θ)τk)+λ[(S0rθτ)ak2α-τk-c(9)

这一动态优化的最优解满足如下关系式:

=0(10)

ρλ-=(11)

其中表示资本的影子价格λ对时间t的导数,根据式(10)得到λ=1/c,于是有=-/c2,再根据式(11)的求解,自然有:

vc=2c/k+2αk2α-1(S0rθτ)α-τ-ρ(12)

其中vc表示消费c对时间的增长率,即vc=/c。很明显式(12)不是这个最优解的最终表达式,因为内生变量c仍然在决定着自身的变化率vk=/k,为此我们还要借助式(8),根据式(8)并结合式(3),资本的变化率vk=/k表达式如下:

vk=/k=(S0rθτ)αk2α-1-τ-c/k(13)

在一个动态均衡中我们必然有v=vc=vk,我们可以称v是共同的均衡经济增长率,于是我们可以利用式(13)求解出内生变量c,再将c的表达式代入式(12)求解出v,结果如下:

v=-τ(14)

根据(14)式,为了达到最大的经济增长率,使用一阶条件,最优税收比例 的表达式为:

τ*=[α(1+α)(S0rθ)αk2α-1](15)

从(15)式可以看出,从私人资本那里收取的用于提供基础设施的最优比例τ*取决于私人资本k及其产出弹性α、初始交易效率S0、提升交易效率的基础设施占全部基础设施的比例θ及其对提升交易效率的作用系数r。该最优比例随着S0、θ、r的变大而变大,由此可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S0较高,而发展中国家的θ、r较高,于是税率的高低并非因为发展程度而有差别,是多因素的结果。 得到了(15)式之后,相应的最大(或称最优)共同经济增长率v*也就被决定下来,见式(16):

v*=[(1+α)(S0rθ)αk2α-1](α-α)-(16)

由(16)式,最大的共同经济增长率v*最终与S0、θ、r的变化方向相同,与ρ的变化方向相反,随着k的不断积累,v*呈现如下变化趋势:当α0.5时,v*逐渐变大,在此,我们姑且妄言之为 “私人资本产出弹性的0.5法则”。以往的实证分析中一般忽略交易效率的问题,所以往往低估的资本产出弹性(因为购买中间产品耗费的交易成本间接阻碍了资本转化为最终产品,而现有文献只是直接用资本和产出进行计量分析,所以低估了资本的产出弹性),即便如此,许多文献还是得出了我国资本产出弹性大于0.5的结论(赵志耘等, 2006[17];马拴友, 2000[8]),于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我国的资本产出弹性要高于0.5,最优的经济增长率会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而不断变大,这也是本文对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不断上升的一个解释。

三、实证分析

在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我们曾以交易效率为媒介,探讨了基础设施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但在实证部分,交易效率却难以衡量,为此我们只能采用较变通的方法来从数字中探究文章基本逻辑的正确性。大量的基础设施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但鉴于实物指标之间难以统一的计量标准放在同一个计量模型中,且文中数学模型也主要考虑提供基础设施的支出流量,所以这里采用相应的财政支出作为变量。根据前文的数理模型,对产出有影响的是提高交易效率的基础设施,而提升福利水平的基础设施没有产出效果,所以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使用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观察相应财政支出和产出之间是否构成Granger因果关系。文中还同时指出,考虑交易成本时,资本的产出弹性应高于现有文献的估计结果,这里也要对此进行验证,采用的方法是回归分析。

(一)相应财政支出和GDP的Granger因果检验

这里选用的数据是中国大陆1953~2005年的GDP和财政支出数据,我们采用1990年价格为基基价格对所有年度数据进行了处理以避免物价的影响。对财政支出作以下处理:将基本建设支出、工交商业部门事业费、行政管理费合并为一类,称之为改进交易效率的基础设施支出trexp;将政策性补贴支出、国防支出、科教文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合并为一类,称之为福利性基础设施支出welexp①。为了避免数据大小的过大差别,我们将上述GDP、trexp、welexp分别取自然对数为lgdp、ltrexp、lwelexp。下面我们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依据的原理是:如果加入变量x对于预测y变量的走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显著的增加了回归方程解释变量y的能力,我们就认为x是y的Granger原因,否则称x不是y的Granger原因,这样我们可以讨论双向影响关系。但在进行Granger检验之前,我们需要验证变量间是否协整,为此我们需要先对三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所谓单位根检验即是指检验变量序列是否为平稳序列的过程。平稳序列将围绕一个均值波动,并有向其靠拢的趋势,而非平稳过程则不具有这个性质。使用软件EViews5.0得到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

表1. 序列lgdp、ltrexp和lwelexp的单位根检验

由表1所示,使用两种检验方法ADF检验和PP检验,结果表明三个变量的原始数据非平稳而一阶差分(大写字母D表示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所以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于是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变量序列之间的协整关系是由Engle和Granger首先提出的。其基本思想在于,尽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序列为非平稳序列,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可能呈现稳定性,则这两个变量之间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这一检验的基本内容是如果序列X1t,X2t,…,Xkt都是d阶单整,存在一个向量α=(α1 , α2 ,…, αk),使得Zt =αX~I(d-b),其中b>0,X=(X1t, X2t,…,Xkt)',则认为序列X1t, X2t,…, Xkt 是(d,b)阶协整,记为Xt~CI(d,b),α为协整向量。针对本文而言,如果两个变量都是同阶单整变量,则可能协整,所以前文中我们进行了单位根检验以验证是否具备协整检验的前提。协整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满足协整的经济变量之间不能相互分离太远,一次冲击只能使它们短时内偏离均衡位置,在长期中会自动恢复到均衡位置。这里使用的协整检验方法是Johansen协整检验,其基本思路是在多变量向量自回归(VAR)系统回归构造两个残差的积矩阵,计算矩阵的有序本征值(Eigen value),根据本征值得出一系列的统计量用以判断协整关系是否存在以及协整关系的个数,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变量间协整关系检验

从表2可以看出,不论是特征根迹检验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从P值可以看出,均拒绝没有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说明变量lgdp和ltrexp、gdp和lwelexp具有协整关系,可以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由于Granger因果检验对滞后期的选择十分敏感,同时为保证一定的自由度,所以这里选用的滞后期为1~3,具体结果见表3:

表3.总产出和两类基础设施支出的Granger因果检验

从表3中的P值可以看出,滞后期为1~3时,lgdp和ltrexp一直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但lgdp和lwelexp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滞后的lwelexp对lgdp的走向不具较强解释力,但ltrexp却具备这种解释力。这个结论证实了前文数理模型中基本逻辑的正确性,即提升福利的基础设施没有生产特性,而提升交易效率的基础设施可以促进产出。

(二)提升交易效率的支出、资本存量和产出的回归分析

由于没有考虑交易成本,所以现有文献应当低估了资本的产出弹性,为此这里有必要对这一结论进行验证,鉴于交易效率难以衡量,我们将产出函数也就是前面的(1)式取对数如下:

log(y)=α[log(S0r)+log(g1)+log(k)](17)

根据何枫等(2003)[18]估计的2001年左右的资本存量k的估计值是19万亿(以1990年为基期价格),再加上前文对交易效率的定义有S(g1)=S0rg1

lgdp=0.681×(-1.596+lk+ltrexp)

t(37.28)(-6.50) (18)

R2=0.965R2=0.964AIC=-0.11SC=-0.039

从上述估计结果来看,与(17)式相对应, log(S0r)=-1.569果然小于零,中国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681,远远高于赵志耘等(2006)[17]估计的结果0.56,也高于孙琳琳和任若恩(2005)[19]的估计结果0.49,还高于马拴友(2000)[8]的估计结果 0.65,从而验证了前文理论模型中的结论。同时由于log(S0r)=-1.569,说明S0r=0.2083,如果我国的初始(不提供基础设施)时的交易效率为0.5(经验值)的话,基础设施对交易效率的作用系数为r=0.417。

(三)对中国最大经济增长率的数值模拟

通过对我国现实情况的实证分析,我们得到了数理模型中较为重要的参数S0、r、α的大体取值情况,因此可以藉由(16)式对中国的理论最优增长率进行模拟,以探究本文数理模型的解释力,相关变量的取值如下:S0=0.5,r=0.417,ρ=0.04,α=0.68①,使用的软件是MATLAB6.5(见图1)。

图1、原始经济增长率和模拟经济增长率

从图1可以看出,本文的模型对部分经济波动有一定的解释力,对经济大体走向有较强的预见性。这一模拟结果再次证实本文关于基础设施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的假定至少是符合逻辑和贴近现实的。从模拟图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模拟的最优经济增长率不再表现出明显的高于现实增长率的情况,由于本文主要考虑的是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所以这一结果反映了政府工作效率和执政能力的快速提高。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建立考虑交易效率的内生增长模型,分析了基础设施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即基础设施可分为两

部分,一部分通过改进交易效率而作用于产出和消费,另一部分直接提升福利水平。实证分析中我们采用相应的财政支出检验了这两部分基础设施对产出的作用,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论显示提升交易效率的部分基础设施和产出互为因果,而直接提升福利水平的基础设施和产出间没有因果关系。数理模型还揭示出,最优经济增长率v*取决于两类基础设施的比例关系θ、初期交易效率S0、基础设施的交易效率系数r、效用的贴现因子ρ、资本的产出弹性α、资本存量k。在影响v*的诸多因素中,起正向促进作用的是S0、θ、r,起负向作用的是ρ,α和k对v*的作用不确定,但存在一个 “资本产出弹性的0.5法则”(我们暂称之):随着k的积累,当α0.5时,v*逐渐变大。与此同时,根据本文的结论,在考虑交易效率的情况下,现有文献应低估了资本的产出弹性,为此实证部分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68,明显高于相关文献的估计。在实证的最后部分,本文根据数理模型的结论并结合实证分析的相关结果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本文的数理模型对经济波动有一定的解释力,对经济走向有足够的预期。数值模拟的结果还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模拟的最优均衡增长率和实际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差距很小,证实了政府工作效率的快速提高。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的政策建议是:当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时,加大提升交易效率类基础设施的投入比例是明智的选择。正因为现有文献少有考虑交易效率的作用,所以对资本的产出弹性有低估的趋向,于是进一步加大私人资本的积累对经济增长仍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从数理模型所揭示的结论来看,一个国家的税率决定(仅考虑政府提供基础设施的功能时)至少是由初期交易效率、基础设施的交易效率系数、资本的产出弹性和资本存量等诸多因素决定的,直接以“发展阶段”来衡量我国的税负并与相关国家进行比较显然缺乏足够的考虑,为此政府应仔细衡量相关因素的大小以确定合理的税负来有效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Aschauer, D. A. Is Public Expenditure Productive?[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9, (23): 177-200.

[2]Barro, R. J. 1990,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 103-125.

[3]Devarajan, S., Vinaya S. and Zou, H. The Composi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6, (37): 313-344.

[4]Fischer, S. The Role of Macroeconomic Factors in Growth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 (32): 484-512.

[5]Easterly, W. and Sergio R. Fiscal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 (32): 417-458.

[6]Gali, J. Government size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4, (38):117-132.

[7]踪家峰,李静.中国的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J].统计研究,2006,(7):18-21.

[8]马栓友.中国公共资本与私人部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

济科学,2000(6 ):21-26.

[9]郭庆旺,贾俊雪.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理论

与经济管理,2006,(3):42-47.

[10]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3:103-104;314-316.

[11]Chu, C. Productivity,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and Population

Size: Formalizing the Theory of Ester Boserup[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7, (1):294―304.

[12]Zhang, J. Evolution in Division of Labor and Macroeconomic

Policies [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1997, (1):

236-245.

[13]Wen, M. Infrastructure and Evolution in Division of Labor[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7, (1):191-206.

[14]赵红军.交易效率:一个衡量一国交易成本的新视角[J].上海

经济研究,2005,(11):3-14.

[15]North, D. Ocean Freight Rat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58, (18): 537-555.

[16]尹 恒,龚六堂,邹恒甫. 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回到

库兹涅茨假说[J].经济研究,2005,(4):17-22.

[17]赵志耘,刘晓路,吕冰洋.中国要素产出弹性估计[J].经济理

论与经济管理,2006,(6):5-11.

[18]何 枫,陈 荣,何林. 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

经济学家,2003,(5):29-35.

[19]孙琳琳,任若恩.中国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J].

世界经济,2005,(12):3-13.

The Infrastructural Construction, Transaction Cost and Economic Growth

Luo Yongmin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基本建设经济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皖西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基本经验

皖西革命根据地位于大别山的东部,地处江淮、京广、津浦线之间,近距南京,被视为心腹大患,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地理环境复杂,方圆数百里,山高林密,为红军与敌军周旋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皖西地区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为整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割据提供有利的物资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说,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兴衰关系到整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兴衰。无论在何种艰难处境下始终坚持红旗不倒,除却党在关键时刻的正确领导,更与根据地人民的无私奉献与支持分不开。总结皖西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经验对我国革命老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立足战争需要

在江西十七县经济建设工作会议上曾批评了关于经济建设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战争环境中不可能进行经济建设工作。这是极端错误的。如果取消了经济建设,红军的供给就无法保障,群众的生活需要就无法解决,革命战争也便无法进行。另一种观点是把经济建设看作是当前一切任务的中心。这也是错误的。革命战争是当前的中心任务;经济建必须环绕着他它,服从于它……”[1]2061927年到1937年间,皖西根据地经济建设虽历时相对短暂,但取得的成效依然显著,且各项经济战线上的工作都围绕着并服务于革命战争。在当时,革命战争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任务,一切根据地建设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为赢得最广大农民群众支持革命战争,皖西革命根据地从1929年六霍起义后便着手开展土地革命,虽经反复,但到1931年5月,根据地土地分配全部完成。“近一百万人口分得了土地,并由当地的苏维埃政府发给了土地证。同时将没收的森林、山场全部分给了农民。”[2]146经济上获得解放的农民积极拥军、参军,并努力发展粮食生产,在物质上支援前线。

随着战争的发展,皖西革命根据地军需民用工业也相继恢复和发展起来。兴办起了军械厂、被服厂和修械所等,“在皖西北特区成立了造枪局”,在潜山县金家花屋成立了缝纫组,“主要缝制军衣,每人每天可以缝制两套。军服制作完毕,由县革命委员会财经委员和红军师军需处验收后交红军部队”,[3]97有力地支援了红军的革命战争。

二、干部垂范全民动员

经济生活中的同甘共苦是政治上的民主平等的重要体现。为解决根据地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皖西的党首先从政府和各级党组织找人力资源,动员和组织各级党、政府工作人员参加当地农业生产。规定“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除留下不能脱身的重要工作人员外,各级党、苏维埃政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一起组成插秧队,由苏维埃政府统一指挥,到驻地附近帮助农民插秧”,[4]165区委、县委负责人以及县区青工委员都应参加生产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垂范作用,鼓舞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继而在整个皖西根据地内掀起了全民参加农业生产的活动。

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发展经济,皖西根据地采取了如下举措:一是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从政策上鼓励根据地生产和建设。如1930年4月,六安县第六区苏维埃大会通过的《雇农工资办法》、《森林办法》及《土地政纲实施细则》等,都能切实地为农民和工人考虑,使他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解放思想,组织妇女参加生产。“到1932年妇女几乎成了六安苏区农业生产的主力”[5]165;三是创建了一些具有初步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劳动合作组织形式,如生产队、共耕队,以及对军烈属的土地包耕代种组织等。经过全面动员,经济战线的成效显著,从六霍起义至1930年底,仅六安六区即收藏粮食6300多石,到1931年6月,各县上缴储备粮二万七千石。

三、鼓励赤白贸易

武装斗争是各项斗争的前提,根据地经济斗争和经济建设则是其他各项斗争的基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虽然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是当时皖西革命根据地工作的中心,然而,衣食住用依然是人们首先需要的。因此,首要的任务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皖西革命根据地政府建立后,将其划为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的重点地区之一,致使皖西境内“土特产无法运销出去,所缺的粮食和布匹、食盐等日用百货也运不进来,造成整个皖西北经济恐慌,农村破产的现象急剧增长”。[6]175尤其第四次反“围剿”期间,经济不景气给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困难,一日三餐薄粥果腹已是上等生活,就连“后方医院有一千余红军伤兵也没有粮食了”。[7]175皖西根据地党和政府在主抓粮食生产的同时,抓工业生产和恢复根据地商业,鼓励赤白贸易。“苏维埃政府大力提倡与白区开展经济贸易,允许白区商人到苏区做生意,发给出入苏区的通行证,并免征或少征税收。对于一些中小商人在扩大赤白区贸易而缺乏资金时,苏维埃政府及时给予贷款,支持他们在赤白交界处设立贸易点……”[8]177这对发展根据地经济、从物质上保障战争的顺利进行、冲破敌人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活跃城乡市场以及保障和改善根据地军民生活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基本建设经济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档案工作;地位;认识;思考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档案工作的重心由为政治服务、为阶级服务转移到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特别是在最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进、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档案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已经越来越突出。做为档案部门,如何进一步挖掘和调动档案优势,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建设做好参谋工作,是我们档案部门所面临的新课题。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档案部门如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查档利用者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发挥档案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我们在实践中有如下几点体会:

1 档案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任务和地位

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时代的需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把我国建没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现代化强国,是我国现阶段的宏伟目标。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必须做好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动服务工作。经济建设工作要顺利、健康地发展,必须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按客观规律办事。

档案记录了经济建设的丰富经验,是研究经济建设规律、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为使经济建设少走弯路、使其快速、健康地发展,需要档案为其更好地服务。档案工作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包括政治、文化等在内的多种因素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决定的。档案工作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所能达到的水平,取决于经济势力的的支持程度。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需要经济强有力的支持。档案部门比服务于经济建设,通过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来为档案工作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不能坐等经济的发展来为自身发展提供条件。档案工作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也就是经济建设对档案的广泛利用需求推动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对档案的广泛的利用需求,就会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档案工作必须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促进经济发展,随之档案事业就前进、就发展,反之,则倒退,甚至被时代所淘汰。

2 档案为经济服务的思路与对策

2.1 不断提高对实现档案使用价值的认识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了飞跃式发展。为此,档案工作必须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高质服务的档案工作体系。从档案工作与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看,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档案工作必须自始至终坚持的方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上来,—切工作都要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档案工作作为社会主义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把重点转移到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是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条件下,经济决策、经营管理、产业与产品结构调整、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等都对档案信息有着广泛的要求,这就使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只要做到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跟踪服务,档案工作就大有可为。

从档案的整体看,其使用价值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经济上的使用价值,是档案的重要价值之一。档案的这一使用价值只有通过经济建设的利用才会得以实现。如果档案工作不围绕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发利用,档案的经济使用价值只能是潜在的,不可能得以实现。

2.2 发挥档案工作独特优势为经济建设服务

我国的档案信息资源极为丰富,在各级各类档案馆中所保存的直接记录和反映生产、建设和各种经济活动的档案占有很大的比例。这就是档案为经济建设服务过程中最大的优势,使档案工作具有了直接性,针对性很强的特点。档案为经济建设服务有优势,需要我们档案工作者充分地发掘。应当积极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抓住机遇、搞好服务。我们对档案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优势,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利用得还不够。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为经济建设服务也就越做越好。

2.3 加强档案基础建设,使档案利用多样化

加强档案基础建设,提高档案工作对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夕就要推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从而达到和发挥其职能工作作用。首先要在用人制度上进行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制,配合组织人事部门,调整人员结枸,选拔有用之才。要选择一批文化程度较高、热爱档案事业的同志进入档案部门工作。其他部门适行的人才流动、交流,在档案部门也可适行,使档案部门不断增添新鲜血液,从而坚实档案部门基础,增加自身活力。其次要改革档案 馆馆藏结构单一,增加馆藏。除做好党政文书档案的工作外,还应加强收集基建、科研、财会、统计、诉讼、地名、文化艺术等档案,使档案在为社会主义经济建没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2.4 坚持档案多种多样的服务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常规的阅览、外借、档案检索服务外,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领导决策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为观实生产。力服务等方面,不仅取得了较大成绩, 而且服务方式也适应利用档案需求的变化,日趋多样化。围绕经济建设的需要而编辑出版档案参考资料、推动科技成果和档案信息进入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召开档案信息会、完善档案信息检索体系夕以及开展跟踪服务等方式,都为各级各类档案机构广泛采用。我国档案工作在为经济建设服务方面,不断有新的刨造和发明。各级档案部门不仅树立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而且扩展了服务领域,深化了服务内容,提高了服务能力。

2.5 档案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方向

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必将继续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正确方向,进一步更新服务观念,探索新的服务路子,强化服务功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同时,将建立档案部门之间、档案部门与图书,情报资料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加强协调机制,共同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服务工作的社会性。总之档案部门应坚持深化改革,进一步调动档案工作者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积极性,推动档案工作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使档案事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取得更大的发展。

基本建设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法;基本原则;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276-01

1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学术界对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很多的表达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最有代表性。

1.1 国家适当干预的原则

国家的适度干预通常是指,当经济出现危机,或经济发展偏离国家宏观路线等情况下,国家以强制的力量的介入,让经济重新回复到以往的正常轨道上去,这是国家力量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这里所言的适度是一个抽象而灵活的标准。适当干预的关键在适当,也就是说,以国家的力量介入经济活动中去,不但要对正常的经济活动与行为给予尊重保护,而且要力度要控制得当。不能破坏经济发展固有规律,也不能在经济危机来临时听之任之。

1.2 可持续发展原则

作为一个社会标准,经济法需要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我们的经济是需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法的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观念融入自己的价值中去,这样才能在调节市场经济关系的时候,将可持续发展摆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并以此为契机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发展。

1.3 民主的经济原则

作为一个经济法的独立主体,能够自行作出经济决策并获取经济利益,这是施行经济民主的根本条件,这同样也是国家干预的目标之一。如果不以此作为干预的目标就必然会导致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形成经济独裁。经济法从立法开始一直到执法以及出台相配套的司法解释都需要站在国民经济的全局的角度上来考量,并且调整具体化的法律关系,促进市场经济活动的个体目标与国民经济的整体目标相统一。

1.4 经济公平原则

市场经济活动的个体在从事经济活动中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这是市场交易的基础。经济法作为调节经济活动的法律务必要在经济活动中把握好公平的原则。公平原则也是经济法所需要具备的正义性。

1.5 效率与公平

经济法中的公平通常被理解为大家有同等获取财富的机会,也只有做到了公平方能让效率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作为经济法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必然要求市场主题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这样才能让市场经济主体之间公平竞争。市场竞争的具体结果常常会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不相一致,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之间也会出现这种状况。这种错位的结果需要动用经济法来协调。

2 经济法基本原则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2.1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是相同的

经济法是国家利用法律来调节经济的利器,是对经济进行性有效监管的手段。经济法所具有的民主、公平的特性使其能够在国家社会经济活动中对经济活动有效地调节。不但可以让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个体能够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也能使得国家使用法律的工具来维护社会的根本利益。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同样是建立在公平与民主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和谐的社会建立。

2.2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概念

经济机会上的平等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经济基础。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是难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法的公平与效率原则可以让中低收入者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获取更大的收入。这样的话,中等收入者的在社会成员收入中的比例将会大幅度增加,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社会收入结构,不但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也可以让所有的社会成员能够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

2.3 经济法基本原则与和谐社会建设都需要遵循民主原则

经济法的法律规范中不但有必须遵守的规范也有许多任意性的规范,采用强制性与提倡性相结合的模式,这样既有经济责任和经济制裁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消极后果,同时也有不少肯定性的法律后果,采用鼓励与制裁并用的模式。和谐社会中民众拥有足够的民利,在诸多公共事务中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且有足够多的法律措施保证民众民力的实现。

3 结束语

我国现在处于改革的转型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诸多经济、社会不平衡问题提出来的。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在法律规范的角度,以法律的手段来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规范与调控,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一个公平、正义、民主和安定有序的社会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基本建设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基本方法探讨

经济评价是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研究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项目进行科学决策的主要手段。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在项目工艺技术、需求预测、网络通信规划等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以及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两个层次,权衡项目的投入成本和经济效益,并对多种方案进行分析对比,通过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有机结合以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的方法,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验证,为我国在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保障。

一、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原则

1.邮电通信建设项目技术经济评价主要包括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两个部分。其中,国民经济评价是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对项目中国民经济的效益进行考察,分析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科学有效性;财务评价是从邮电行业和通信行业的角度对项目财务的可行性进行考察。当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产生矛盾时,要从国民经济评价的角度来决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相对于某个项目来说,如果财务评价考察建设项目可行,而国民经济评价考察建设项目不可行,那么只能放弃该项建设项目;相反,如果财务评价考察建设项目不可行而国民经济评价考察可行,这时国家应该采取相应的减免税收和补贴政策等措施,让财务评价考察结果变得可行。

2.在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过程中应该遵循项目全网全程的发展特点,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远期效益和近期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进行有机的结合。

3.应该坚持费用和效益计算方法与国家财税制度保持一致的发展原则。

4.可以同时采用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评价方法,其中动态指标可以全程反映出计算期内的各种表现,所以一般都是以动态指标的评价方式为主。

5.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每年使用的价格标准应该保持一致的原则。

6.经济评价只是一种方法,不能够代替项目评价人员的分析和判断。

二、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重要指标

1.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国民经济评价是根据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基于整体性角度来分析项目的社会费用一效益,对项目经济的合理性作出综合评价。国民经济评价指标是从社会整体和国家的角度出发,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进行考察,从而对建设项目合理性的发展目标进行准确的把握。国民经济评价指标是在财务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衡量计算,同时也是利用项目投资来增加和消耗国民经济资源的重要价值依据。它与财务评价中的货币体系有所不同,它主要是通过产出物工资、投入物数量、汇率、价格等的变化,来有效的反映各种资源的价值。

2.财务评价指标

财务评价指标主要是按照邮电企业财务制度和国家财务制度,利用现有的价格基础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投资、获利、收益以及偿债等各种财务情况进行计算、分析、预测。并且以此来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由于邮电通信建设项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使得项目经济评价也具有多角度性和多面性,暂时还不存在单独的指标来描述经济全貌。此外,由于决策者之间存在的习惯性差异,其选择的评价指标也有所不同。所以,应该充分考虑决策者的具体需求,然后再建立一套相对较为完善、独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邮电通信建设的财务评价是根据我国的财务制度,不仅包括国家的而且包括邮电企业的制度,通过分析现行价格来预测价格,制定相关邮电资费标准,同时对项目的各种能力的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来评价邮电通信建设在财务方面是否具有可行性。

3.项目建设的随机风险分析

在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之后,就是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确立。然后要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究,就各种影响因素对项目效益可能产生的各种变化进行计算,从而对评价结果的精准性和可靠性进行预测,增加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防止发生严重的经济风险。这是进行随机风险分析的前提条件。随机风险的分析主要包括敏感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概率分析等方面,其中,概率分析在邮电通信建设项目中的应用较少。

盈亏平衡分析能够很好的反映邮电通信业的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盈亏平衡点与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是一种反比例关系。所以,邮电通信企业在对建设项目盈亏平衡进行分析时,一般都很难正确的把握其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敏感性分析就是在建设项目中经济因素发生变化时,经济评价指标的具体变化情况,并以此来判断邮电通信建设项目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一般情况下,敏感性的分析工作主要就是分析各种变化因素对企业收益产生的影响。但是只用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很难有效的说明问题,需要将投资回收期、净现值以及内部收益等三个指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邮电通信建设项目中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邮电费用标准的变化、通信产品数量的变化、产品价格的变化、外汇和人民币比价的变化、借款利率的变化等六个方面,如果对这些因素进行单独的分析,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在工作中可以将它们分为基础投资、再分配收入、运营成本等三种类型,通过这些因素来对指标的变化进行考察,可以相对简单、直观,有利于减少工作量,提高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效率。

基本建设经济范文第6篇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灵魂,是经济法体系得以建构的依据。具体指的是经济法律、法规中所蕴含的对经济法立法、司法、执法、守法起到根本性指导作用的思想准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适用价值。这一点在经济法学界早已达成共识。然而,对于经济法的原则具体是什么,以及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结构,学界尚未有统一观点,学者们各持己见。本文认为,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主要依据在于经济法有什么样的价值,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与经济法的价值二者密切相连,相互决定。经济法能够给这个社会带来何种益处,以及人们对经济法寄寓了怎样的厚望,希望经济法解决人们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遇到的什么问题,决定了经济法的价值,而经济法的价值又决定了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显然,合理妥善解决经济法的目的、方向问题是经济法的价值所在,该价值又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其次,只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得以确立,才能保障经济法价值的顺利实现,经济法基本原则是其价值的具体化。只有建立完善的经济法规范系统,且严格贯彻经济法基本原则,才能实现人们对经济法寄寓的厚望,即经济法的基本价值。由此可见,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

确立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下基本问题:首先,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应体现经济法作为法的特征,而不能超越法的范畴以其他学科的原则作为经济法的原则。经济发展原则以及政治经济学原则并不是法的更远,更不可能是经济法的原则,在确立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时候应时刻注意这一点,不能将不同学科的原则混淆。其次,经济法和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一样都是部门法,部门法的划分在于他们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同,因而各有特色。因此,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该体现经济法的特色,而非经济法和其他部门法所应共同遵循的法的基本原则,也不能将其他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嫁接”给经济法。再次,经济法基本原则应是知道整部经济法的思想准备,它的针对性体现为整部经济法,而非经济法中的某个部分。也就是说,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贯穿整部经济法,具有全面性,而非狭隘的。最后、经济法是法,要与作为调整人们内心世界的道德区分开,切忌将我们熟知的道德准则作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两项,其一为“本文由收集整理国家协调经济运行”,其二为“保护社会整体利益”。

一、我国经济法制建设坚持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必要性

(一)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经济法基本原则之一为:国家协调经济运行,正是因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方可保证经济有条不紊的发展,即使遇到突发事件,最终也会风平浪静。在贯彻执行“国家协调运行”这一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家不能随意的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必须有据可依,而这个依据便是国家的法律。也就是说,国家对经济的协调必须建立在法有明文规定的基础上,国家不可在法无授权的情况下私自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否则我国法律将被架空,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第二,资源配置最主要的形式是市场的自我调节,市场自发的进行调节是资源配置的最主要的力量,国家只是在市场自发调节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而对经济进行协调的,因此,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不可凌驾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第三,正是由于市场利益分配机制能够调动市场经济主体的创造性、积极性,所以市场的自发调节是市场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因此,国家在对市场经济进行协调时不能对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进行打压,一旦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遭遇打压,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便不能成为市场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后果不堪设想。

在市场调节失灵的情况下,国家将会伸出一只无形的手对市场经济进行协调。然而,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的主要途径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权力的行使。然而,我国有那么多行政区划,每个行政区划又分为不同的部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的时候往往本着为本行政区划谋利益的私心,很难做到公平公正。与此同时,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时,都是按照早已制定好的规章制度进行工作,而市场经济瞬息万变,因此,行政效率低下在所难免,更有行政机关的行政工作人员滥用行政权。由此可见,国家的宏观调控也是存在种种弊端的。鉴于此,必须对“国家”这只手进行适当的限制,才能使得国家宏观调控在市场无法发挥自我调节的情况下发挥更大的作用,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坚持经济法基本原则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严格遵循经济法基本原则,严格限制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权,从大局出发,维护社会各阶层利益,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

(二)最大限度的平衡各方利益,保障国民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中多种经济主体并存,每一种经济主体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经济利益,且每一中经济主体在追求自己经济利益的同时都以最大化为终极目标,这也是人之常情。在市场经济中,这些主体之间是平等的,且按照平等、公平、自愿等原则进行市场交易活动。民法和商法这两部部门法为市场经济主体进行经济活动制定了相应的原则,以确保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出现,市场经济主体之间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已采用各种手段打破了资源之间的平等分配,原本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已不再平等。垄断、倾销、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在市场经济中屡禁不止。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这些问题亟待解决。而原本为调整市场经济在民商法中设定的权利义务原则、平等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显得苍白无力,违约侵权等也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尤其是当一方或者双方人数众多且范围不明确的时候,或者当解决纠纷成本过高的时候,民商法的保护功能就显得更加微不足道。而经济法的出现便能很好的克服私法保护力度不足的缺点,坚持和贯彻经济法“保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原则,要求国家从保护社会各阶层经济利益,保障社会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建立一套与民商法齐驱但又不同于民商法的保护机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双重调节。实现市场各主体的实质公平,尤其注意对市场主体中相对弱小者的保护。由此可见,坚持经济法基本原则对于我国可持续道路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二、如何在经济建设中坚持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对经济管理主体进行创新

对经济管理主体进行创新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在设置经济管理主体是进行创新;第二,对经济管理主体的调控手段进行创新;第三,对经济管理主体的问责机制进行创新。下面将具体进行介绍。

国家经济管理主体主要是国家相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且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不同行政区划的行政机关不得相互干预。然而,行政人员在对经济进行管理时具有很大的职业习惯性,也有很多弊端,这些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也有所涉及。本文建议在贯彻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同时,应设置一批不同于传统的行政管理主体,以维护市场经济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本文建议应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跨越不同行政区划的经济管理行政机关,培养高素质行政管理人员,加强不同行政区划的沟通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同时,同一行政区划的不同级政府之间应加强沟通,同时,下级政府在服从上级政府的同时,也应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根据符合自己管理地区的地点,制定适合自己地区发展的政策,在设置上也不一定要完全与上级政府部门职能部门吻合。且政府各部分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应注意调控手段的创新,该严惩严惩,该鼓励鼓励,各种手段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好的调控效果。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应专门成立监管部门,对政府的不适当行为及时给予指导与批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不滥用行政执法权,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基本建设经济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变迁

长时间以来,我国公路保护的水平并不高,公路经济的运行效率也偏低,如果站在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落后,需要我们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去进行改革。

一、我国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变迁路径

究竟何为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它具体是指公路管理机构及交通主管部门通过对公路进行安全管理、维护及使用管理等,促使公路保持完好、安全及畅通,从而确保使用公路的广大人民群众出行安全、便捷等。[1]我国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改革及创新不仅存在优点,也有一些不足,而路径依赖和物理学中的惯性类似,一旦我国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改革进入到某一个路径,就会对该路径产生依赖。

只要我国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变迁走上了某一条道路,其既定方向就会促使制度变迁不断得到强化,从而产生惯性。那么,我国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可能会沿着以往错误的变迁路径继续下滑,从而越变越差,甚至会一直处于某种无效的状态里;它也可能将沿着既定的变迁路径走上良性的循环发展轨道,从而得到持续优化。所以,我国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变迁路径拥有很强的依赖性,其改革及创新受到制度环境的重大影响。

二、构建我国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对策

我国现代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构建务必要从各个不同层面进行。[2]一是立法机构,应以我国现代公路经济行政保护的特点为依据完成专项立法工作。二是公路管理机构或交通主管部门,应努力掌握好法律的精神、精髓,并严格落实公路经济行政保护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三是路政执法人员,应知法懂法,并严格以法律为依据处理问题。四是公路使用者,应严格遵守公路经济行政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合法使用公路。具体对策如下:

(一)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

在我国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构建中,政府扮演的角色多重且混淆。因此,构建我国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第一步就是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促使公路主管部门以社会经济、文化及政治等的发展需求为依据改变自身的管理能力、管理方式,调整自身职能结构。主要包括五点内容:一是政府的公路主管部门应调整职能宽度、深度及管理领域、程度。二是转移职能体系中的职能重点、职能核心。三是优化职能结构,通过分解机制、整合机制等提高职能的合理性、科学性。四是改变职能运行手段及程序。五是努力完善公路主管部门的功能,提高公路管理能力。

(二)完善专项立法

立法机构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立法精神,以公路经济行政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据尽早出台专项立法,明确规定公路管理部门及管理机构等的职责、职权,并明确公路使用者的义务、权利,从而对公路进行统一的、综合性的治理。毫无疑问,运用专项立法去规范引导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改革、创新,将对公路经济的管理及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然,新的法律法规应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对执法规范进行重点强调,以明确公路经济行政保护的行政主体、管理主体。

(三)建立执法机构,建设执法队伍

为确保公路经济行政保护管理的顺利进行,我们应从其特点出发,建立起一支综合性的执法队伍,并明确指出执法者的义务、权利及具体的执法方式,争取统一执法步骤,最大程度减少执法环节和执法开支。当然,建设执法队伍的前提是要建立执法机构,打破当下我国公路经济行政保护管理的条块分割机制,通过政府规章的方式赋予该执法机构一定程度的强制力,以对公路经济行政保护管理的软弱做出弥补。在现代公路经济行政保护管理中,公安机关不再是独立的执法参与部门,而应通过在执法机构里设置派出所来履行自己的执法权力,在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有效缓解公安及路政两大部门存在的职责交叉矛盾,成功提升公路经济行政保护管理成效。紧接着,执法人员素质的提高十分迫切,他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还应熟悉法律,真正体现执法者的权威性、严肃性。

(四)加强社会监督

在构建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公路使用者的法制意识,加强社会监督。例如,我们可利用标语、布告、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公路经济行政保护管理的相关法律条款,提醒广大群众知法守法,促使公众积极参与到公路保护管理工作当中,在监督执法人员的同时确保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其约束作用、强制作用,这对我国现代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完善十分有利。

三、结语

在我国制度环境的影响下,现代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构建将涉及管理机构、方法及手段等各方面内容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然而,我国一系列改革的基础就是现代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的构建,所以我们应以改革制度为入手点,在理顺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改革管理方法、手段,从而取得最好的改革成效。

参考文献:

基本建设经济范文第8篇

关键词:棚膜蔬菜;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34-1

发展棚膜蔬菜、提升农产品品质是发展重大民生工程和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们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城市消费、市场需求为重点,集中围绕公路沿线,强化政府主导,面向市场运作,依托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布局,依靠科技支撑,加大扶持力度,加速了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促进了示范区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1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示范区建设作为展示现代农业的窗口,通过不断完善和提高技术水平,丰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容,建有“核心区”、“辐射区”、“带动区”。实行水、电、路综合治理,达到了地成型、路相通、电充足、井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在示范区建设中,主要完成的“核心区”内容有:温室大棚、食堂、宿舍、仓库、修建“核心区”道路、修建机井、380V输电线路、50KV变压器、卷帘机、棉被、滴灌设备。

2示范区采用的技术措施

2.1优化结构

增加种植品种的种类及改良品种,增加特色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产量和效益。按照“环境园林化、作业标准化、设施现代化、标牌规范化、效益最大化”的要求把园区建成示范、观光双层的农业科技园区,以实现示范区效益最大化。

2.2技术措施

示范区采取集成雄蜂授粉技术、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滴灌吊蔓技术、电热温床结合小拱棚育苗技术、有机基质无土育苗技术、物理灭虫技术、香瓜嫁接技术、茄子换头整枝技术、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等,为种植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2.3完善配套技术,增强服务功能

完善各项配套技术,把示范区真正建设成“可看、可学、可推广、有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为农民收入和辐射周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

2.4加大技术合作

借助科研院校等国内科研力量,加快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把示范区建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2.5加大人才引进与培训力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投入到科技成果推广生产第一线,实行成果与技术挂钩,同时增加科技人员的收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2.6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推广服务

发挥专家的作用,与各大科研院校建立技术协作单位,依托技术力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及技术创新,增强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后劲。

2.7增加科技投入,促进成果的转化

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投入的力度。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大科技资金投入的力度,以企业投一块、职工筹一块来整合资金,确保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稳步推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8加强交流和宣传

项目之间通过各种交流会进行交流和沟通,对实施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加以宣传,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同时要加强宣传力度,为促进园区现代化农业提供可靠的示范基地。

3示范区取得的各项效益

随着示范区农业设施的完善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示范区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在稳步增长。

3.1经济效益显著

通过核心区建设,每公顷温室年产量150吨,年效益35万元,比前三年平均年产量120吨高出25%,比前三年平均年效益28万元高出25%;每公顷大棚年产量120吨,年效益25万元,比前三年平均年产量108吨高出11%,比前三年平均年效益22.5万元高出11%;每亩露地蔬菜年产量280吨,年效益7.4万元,比前三年平均年产量215吨高出30%,比前三年平均年效益5.7万元高出30%。

3.2社会效益增强

随着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有效地改善了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了种植结构,极大地促进了蔬菜产业化建设,加速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既巩固了农村基本经营管理制度,又带动了区域农民共同致富。既促进了农村繁荣、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也降低了农药使用次数,节约了生产成本,进一步满足了城市居民及周边地区对无公害蔬菜的需求。并合理地开发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解决了部分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带动了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3.3生态效益突出

基本建设经济范文第9篇

一、基建工程审计中常见的问题

(一)工程的事前准备工作不规范

工程项目事前准备一般指招投标的准备以及对合同阶段的准备。

1.项目招投标阶段

一是招投标不够公开公正。二是评标专家的选定有失公正,没有按照要求从专家库中选取。三是投标单位资格审查不严格,有不符合条件的施工企业入围,内部人、关系人中标的情况屡屡发生。四是招标文件制定时不够严谨,表达不准确,条款不完善,甚至出现歧义,在签订合同和结算时会遇到很多麻烦,容易导致扯皮出现,甚至还会产生不应有的索赔。五是工程建设项目手续不完整,只是意向投资,有关部门还未完全审批,存在先行招标或开工后补手续的情况。

2.项目合同签订阶段

第一,不切合工程实际,比葫芦画瓢。虽然国家部委推荐有合同示范文本,但每个工程都有自己的特点,其中的部分条款不能满足单位工程合同管理的需要。如果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不考虑工程特点,机械地照搬照抄,所签订的合同在执行中就容易出现偏差。第二,存在合同实际两张皮的现象,给单位造成损失。对于按法定程序,公开招标、评价、定标项目,按照规定,合同价即为投标单位的中标价,应严格根据招标文件精神和合同中相应条款的约定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变更相应增减。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不按中标价签订合同,否定投标时做出的让利承诺,有的工程虽然经招标确定了中标价,却在合同中约定工程完工后按实结算,招标仅仅起到确定施工单位的作用。

(二)工程实施阶段管控不严格

建设工程在实际施工中易出现执行不严格的问题。

第一,签证时效意识不强。由于部分建设单位工程管理人员在签证意识方面的不足,致使签证时间被有意无意地拖延。有些项目甚至到结算发生纠纷时再进行签证补签,一方面丢失了签证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也使签证内容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无法准确核实验证,为施工单位高报签证提供了可乘之机。

第二,变更签证管控不规范。一方面,有的施工单位利用施工图设计上存在的漏洞索取签证要求增大工程量,有的通过低价中标后,大量增加不合理变更签证的形式来获取非法利益。大部分签证单只增不减会导致结算加的多减得少,造成结算价大幅突破合同价。另一方面一些单位对变更签证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有的甚至只需要一人签发即可,一旦其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相互勾结,权钱交易,便会造成巨大损失浪费。虚列项目、单价高签、工程量多签屡见不鲜。

第三,签证存在重复性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施工方对涵盖在工程报价中的内容进行签证;有的多次变更签证,一些工程还没有施工签证就发生变更,甚至在同一部位出现新的变更签证;还有不同人员对同一内容进行多次签证,这种情况往往以人员变动为理由,实际上换汤不换药。

(三)工程竣工结算不合规

工程结算不合规,竣工结算价隐含大量“水分”的情况依旧存在。

第一,不按定额规定。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在编制和办理结算时,没有按照国家建设工程定额规定,有的依然用“一口价”“大包干”“最高限价”等土办法、旧政策,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工程质量的安全性都无法保证。

第二,虚报错报造价。有的施工单位在编制预结算时不够严谨细致,造成结算价不准确。有的施工单位虚报造价,高套定额、多计或重复计工程量、抬高材料价格、虚构相关费用等以提高工程结算价。

第三,内部监控不到位。这里的内部监控是相对于审计外部监督而言的,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工程部门以及工程质监部门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对工程造价进行严格内部控制。比如对隐蔽工程验收不细致,记录不完整,工程量计算不准确,都会导致结算结果不能反映工程的真实造价。

二、抓住建设工程关键环节进行合理有效的审计控制

针对基建工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审计机构要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加强管控,尤其要狠抓关键环节,在确保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同时提升审计效率,提高军事经济效益。

(一)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审计控制

事前投资决策是军事工程建设项目的开端,决策是否科学合理从根本上决定了项目成败。

一是投资估算审计。在军事工程投资决策过程中,审计机构应依据军事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数据,运用科学合理的审计方式方法对军事工程建设估算开展评审。对投资估算编制的依据是否完备、程序是否规范、方法是否科学、结论是否合理准确等各个环节严格审核。由于市场经济的波动性,审计机构在评审过程中除了关注静态数据也要注意动态资金变化。

二是设计阶段审计。设计方案合理与否、设计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是军事工程造价的直接影响因素,因此设计阶段是确定军事工程造价的重要阶段。审计机构应加强设计阶段的审计力度,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军兵种和特殊战备设施建设,审计机构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运用专家库资源优势,通过工程造价审计,减少设计阶段的人为浪费,提升军事工程造价的效益性、合理性、科学性。

(二)招标环节的审计控制

一是对招标告知的相关备案进行审计。对招投标主管部门在招标公告、招标条件、招标信息等关口是否严格执行进行审计。二是对过程重点关口进行审计。三是中标后履约检查审计。由招投标办组织牵头,审计机构重点对合同履约情况、五大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的到位情况以及对可能存在的投诉处理情况开展审计监督。

(三)合同环节的审计控制

根据招投标规定,工程造价、材料价格及质量、付款方式等应在招标文件中明确,审计机构应当就其是否明确进行监督,此外还应对合同与和文件内容是否一致性进行审核,同时审计合同内容表述是否准确。例如:对于甲方核质核价的新增材料,一般在合同中约定不下浮。在审计实际工作中,此类条款会产生争议性的释义:一是,所有甲方核价材料都不下浮,包含定额基价在内,二是,单指基价要下浮,只是甲方核价材料价差不下浮。为了避免合同出现类似争议问题,也为了后续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合同环节时审计机构不仅应对合同内容表述准确性进行监督,而且还要对其可操作性进行绩效审计。

(四)设计变更和签证环节的审计控制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设计更变的情况和现场隐蔽签证的问题难以避免。为了尽可能降低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一方面要求甲方代表和监理工程师具备工作责任心,亲临施工现场的每一个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掌握第一手资料,防止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相互串通,变更甚至取消低价工程分项,规避低价中标的风险,做到现场签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当施工地质环境和结构改变或设计方案不合理而必须改变原设计图纸时,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亲临施工现场,对设计变更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要结合合同清单价格和工程实际,对设计变更引起的费用增减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研究,尽可能把工程造价降到最低,明确设计变更与签证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出合理的审计意见和建议,督促业主遵循变更的程序和相关规章制度,保证设计变更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另外,工程签证是否规范,投标的成本是否严格审核、施工单位的施工方式是否经过检验,都是签证过程中审计机构需要重点关注和审核的对象。审计人员要严格审核工作,开展现场审计,保证内容的真实性,签证制度的科学性,签证工程的明确性。特别要对设计变更单及签证单进行收集和管理,编号归档,防止遗漏、伪造、篡改及等不良事件发生,严格管理,保证结算资料的完整性。

(五)材料价格核定环节的审计控制

一般来说,建设工程材料费用占总造价费用的70%左右。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市场材料价格变化大,在建筑材料用量控制上,建设单位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对工程所需采购的施工材料和工程设备,审计人员要进行市场调研和专项调查,通过材料价格数据的大量收集,对材料价格的确立提出有理有据的审计意见。另外,审计机构应建立信息数据库,通过多部门联合,将以前合作过的商家情况,材料产地价格等详细信息,建立数据资源共享,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有效杜绝施工单位和工程建设管理各方串通一气,滋生腐败,抬高材料价格,损害军队利益。总之,要通过工程审计,严格材料费管控,控制工程造价、提升工程投资效益效果。

(六)隐蔽工程环节的审计控制

建设工程中存在很多隐蔽的部分,在工程结算中隐蔽工程的签证常常引起争议。因此审计人员在跟踪审计时应该了解施工流程、施工方法并详细记录。有些施工单位申报结算的施工费用很高,但实际上,为了降低施工成本,谋求施工利润最大化,施工单位不按规范要求采用一些简单的施工措施。既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又造成了实际消耗的费用与结算费用差别较大,是审计控制的重点领域。因此,审计人员要对隐蔽工程的施工情况实地查验,详细记录和掌握隐蔽部位的实际施工做法和情况。为避免纠纷,应当留下做好拍照和录像,为结算审计打好基础。这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自身素质,既要懂得本专业技术知识,又对工程审计实践经验提出了要求。

(七)工程竣工图纸审核环节的审计控制

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在确定工程造价时主要依据竣工图纸。我们知道,对于大部分工程,由于施工期间各种大小规模变更,施工图和竣工图都会有出入,特别是有些大中型繁琐的工程,施工图和竣工图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审计机构应重点关注竣工图上是否存在施工中已经取消的项目内容,是否存在由于图纸重复反映而导致工程费用重复计算以及虚假增加的内容,对原始文件资料或影像资料是否与隐蔽部分竣工图一致应进行比较,加强审计管控力度。

(八)工程竣工结算环节的审计控制

基本建设经济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农村经济;推动作用

1.引言

在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经济部门的重要部分,当农村基础设施产值增加时,则将增加农村GDP,使其在我国经济部门占据更大比重的同时对国民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具体实践中,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一直是重点,在经济学界中,普遍认为其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具体意义多大,则存在着不同的结论。在本文中,将以某地基础投资数据为例开展实证研究。

2.理论模型

在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进行计算中,主要方式有成本函数法、生产函数法等方式。其中,C-D生产函数法以较为简单的形式对经济生产本质进行了解释,从方式产生后即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在本研究中,也在C-D生产函数框架当中开展研究,以此函数的应用UDI该地区农村基础设置投资的产出弹性进行分析。

在农村GDP当中,资本、劳动力以及土地是农村生产生活当中的关键要素,资本则可以根据其地位的不同分为一般固定资产以及基础设施资本。其中,基础设施资本可以说是现今社会运行的基础资本,在经济发展中有着关键的作用,而除了基础设施外的资本即称之为一般固定资本,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当中的重要动力。对目标地区而言,由于其耕地面积长时间变化情况较小,在经过测算后发现其在农村GDP方面不存在显著影响,即没有将其纳入到模型当中。对此,在本研究中,即将基础设置为投入要素纳入到总生产函数当中研究,具体如下式:[Yt=ALatKβtIyt]

在上式中,Yt为t时期的农村生产总值,Kt为t时期农村一般固定资产资本,Lt为t使其农村劳动投入,It则为t时期农村基础设施资本,α、β、γ则为农村劳动投入、一般固定资产资本以及基础设施资本产出弹性。在该研究中,α、β、γ三者之和将对函数规模报酬类型进行决定:当三者之和为1时,规模报酬不变;当三者之和大于1时,规模报酬处于递增情况;当三者之和小于1时,存在规模报酬递减情况。

3.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3.1 平稳性检验

在该内容中,使用EView软件对农村劳动力、一般固定投资、农村GDP同基础设施投资的平稳性开展单位根检验。检验序列回归方程椋[ΔYt=C+αt+βYt-1i=1myiΔYt-1]

在上式中,C为常数项,m为一般选择使残差为白噪声序列的最小值,αt为时间趋势项。经过对比式当中回归系数t以β值的分析,对不同水平情况下的临界值进行检验该序列是否存在单位根,并对不同时间序列开展单位根检验,获得有以下数据:

在上表中,*表示临界值显著水平为10%,**表示临界值显著水平为5%,***表示临界值显著水平为1%。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到,不同序列二阶平稳,能够开展下一步协整检验。

3.2 协整性检验

在该环节中,通过EG两步法的应用协整检验,以此确定变量间是否存在稳定长期关系,即当模型经过协整检验后,即表明其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对规模报酬不变以及报酬可变两组模型实施回归处理,得到下表:

根据上述表述可以发现,在两种情况下,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产出弹性都处于较小的水平,因此两组在计量值差异方面相对较弱。但在规模报酬可变情况下,其同规模报酬不变情况下的可决系数、F统计量以及对数似然估计值方面相比要大,即可认为该模型能够满足实际情况。经过对回归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一般固定资产在投入变量当中具有最大的产出弹性,即表明在流量变化的情况下其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农村劳动力产出和弹性为正,即表明在农村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力投入也对其具有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在上文中,我们以地区数据为例对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对农村经济推动作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未来工作中,需要我国能够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第一,集中有限资本应用在短期回报快、前后关联大的部门,在增加产品收益、产出的基础上积极做好资本的原始积累;第二,积极提升劳动力素质,将农村劳力积极转移到非农部门当中;第三,需要继续做好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维持,为我国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培亮.完善基本建设投资财务规则的具体设想[J].中国内部审计,2012(11):156-158.

[2]郭兆良.基本建设投资实施过程中风险分析与对策思考[J].财会通讯,2011(17):77-79.

[3]王开科,庄培章,关阳.城市化与财政基本建设投资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福建省的实证[J].工业技术经济,2010(06):21-24.

基本建设经济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层民主建设;村民自治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8/09-0152-06

作者简介:宁杭(1957- ),男,安徽固镇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校刊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农问题”。

“民主”的本意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事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以“放权”为核心,开启了加快民主进程的新时期;以“减负”为核心的税费改革,突出了农民期待发展的民主诉求;进入新世纪后,以“服务”为核心的综合改革,着力破解制约民主发展的矛盾和障碍。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赋予村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四大权利。如何评价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成效,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风声大、雨点小;阻力大、推进慢;中央热、基层冷;村民期望值高、干部兴趣低。究其原因,众说纷纭。本文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视角,论述破解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我们认为,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是以集体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不发达,缺乏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动力,只有以集体为主的农村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把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一、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提升村民对民主的关注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设和意识形态,受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越发达,社会化程度越高,人们的民主意识越强,社会文明和民主化程度愈高。反之,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推进民主建设的主客观条件难于具备。可见,民主建设与经济发展,是一对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关系。根据调查,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民主气氛较浓,尤其是集体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农村,那里基本达到了所提出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相反,在经济薄弱欠发达的地区,农村民主建设严重滞后,损害村民基本权利的事件屡见不鲜,尤其是没有或极少有集体经济的农村,很难谈得上有什么民主可言。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民众对经济利益的关注度,这个经济利益是指民众的个人利益。集体经济在村民总收入中所占比例越高,从村级经济中得到的利益在村民收入中占的比重高,村民对基层民主建设关注度就越高。民主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行为、社会行为。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就是服务于农村基层经济的发展,提高村民生活幸福度。因此,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离不开农村以集体为主的经济和现代化的推进。

全国村级经济最发达的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和常熟市的蒋巷村,他们村级经济的主体是集体经济,村民收入中的95%以上来自集体经济的收益分配。而村民的收入绝大部分参股集体经济,成为集体经济的股民。这种集体经济与村民利益紧紧相连的利益机制,绝大地增强了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的关注度,强化了村民(股民)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而村干部同样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村级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村民众的艰辛努力和全力支持。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说得好,他们手中的权力是村民给的,是村民把他们推到领导岗位,理应为村民谋利益、掌好权;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说:“离开了村民的支持,我们就寸步难行,不可能有蒋巷今天的繁荣昌盛。”他们定期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向村民报告工作,通报情况,征求村民的意见,集思广益,推进村级经济的发展。他们关注民生问题,经常深入村组和村民家庭,倾听村民的意见和诉求。村民和干部为了致富奔小康这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追求和共同的利益,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发扬基层民主已成为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取向。干群关系的和谐,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就没有大的矛盾和冲突发生,社会也变得相对和谐与稳定。

可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增强村民民主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各种关系中,经济利益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它决定着人们对政治文化等关系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基本建设经济范文第12篇

 

引言

 

经济评价是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研究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项目进行科学决策的主要手段。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在项目工艺技术、需求预测、网络通信规划等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以及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两个层次,权衡项目的投入成本和经济效益,并对多种方案进行分析对比,通过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有机结合以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的方法,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验证,为我国在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保障。

 

一、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原则

 

1.邮电通信建设项目技术经济评价主要包括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两个部分。其中,国民经济评价是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对项目中国民经济的效益进行考察,分析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科学有效性;财务评价是从邮电行业和通信行业的角度对项目财务的可行性进行考察[1]。当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产生矛盾时,要从国民经济评价的角度来决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相对于某个项目来说,如果财务评价考察建设项目可行,而国民经济评价考察建设项目不可行,那么只能放弃该项建设项目;相反,如果财务评价考察建设项目不可行而国民经济评价考察可行,这时国家应该采取相应的减免税收和补贴政策等措施,让财务评价考察结果变得可行。

 

2.在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过程中应该遵循项目全网全程的发展特点,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远期效益和近期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进行有机的结合。

 

3.应该坚持费用和效益计算方法与国家财税制度保持一致的发展原则。

 

4.可以同时采用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评价方法,其中动态指标可以全程反映出计算期内的各种表现,所以一般都是以动态指标的评价方式为主。

 

5.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每年使用的价格标准应该保持一致的原则。

 

6.经济评价只是一种方法,不能够代替项目评价人员的分析和判断。

 

二、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重要指标

 

1.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是从社会整体和国家的角度出发,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进行考察,从而对建设项目合理性的发展目标进行准确的把握。国民经济评价指标是在财务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衡量计算,同时也是利用项目投资来增加和消耗国民经济资源的重要价值依据。它与财务评价中的货币体系有所不同,它主要是通过产出物工资、投入物数量、汇率、价格等的变化,来有效的反映各种资源的价值。

 

2.财务评价指标

 

财务评价指标主要是按照邮电企业财务制度和国家财务制度,利用现有的价格基础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投资、获利、收益以及偿债等各种财务情况进行计算、分析、预测。并且以此来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评价[2]。由于邮电通信建设项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使得项目经济评价也具有多角度性和多面性,暂时还不存在单独的指标来描述经济全貌。此外,由于决策者之间存在的习惯性差异,其选择的评价指标也有所不同。所以,应该充分考虑决策者的具体需求,然后再建立一套相对较为完善、独立的评价指标体系。

 

3.项目建设的随机风险分析

 

在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之后,就是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确立。然后要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究,就各种影响因素对项目效益可能产生的各种变化进行计算,从而对评价结果的精准性和可靠性进行预测,增加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防止发生严重的经济风险。这是进行随机风险分析的前提条件。随机风险的分析主要包括敏感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概率分析等方面,其中,概率分析在邮电通信建设项目中的应用较少。

 

盈亏平衡分析能够很好的反映邮电通信业的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盈亏平衡点与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是一种反比例关系。所以,邮电通信企业在对建设项目盈亏平衡进行分析时,一般都很难正确的把握其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敏感性分析就是在建设项目中经济因素发生变化时,经济评价指标的具体变化情况,并以此来判断邮电通信建设项目对风险的抵御能力[3]。一般情况下,敏感性的分析工作主要就是分析各种变化因素对企业收益产生的影响。但是只用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很难有效的说明问题,需要将投资回收期、净现值以及内部收益等三个指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邮电通信建设项目中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邮电费用标准的变化、通信产品数量的变化、产品价格的变化、外汇和人民币比价的变化、借款利率的变化等六个方面,如果对这些因素进行单独的分析,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在工作中可以将它们分为基础投资、再分配收入、运营成本等三种类型,通过这些因素来对指标的变化进行考察,可以相对简单、直观,有利于减少工作量,提高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效率。

 

三、结论

 

总之,经济评价是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研究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进行科学决策的主要手段,对邮电通信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国要提高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的重视,充分了解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指标,全面分析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提高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促进我国邮电通信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基本建设经济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劳务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033-02

经济是社会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而文化则是特定经济与政治的观念形态。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1]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的概念是针对传统农业而言的,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生产活动。现代农业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企业发展为龙头的农业,是实行企业化管理,产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2]

发展现代农业,一要稳步发展粮食生产。要通过品种更新、土地整理、田间排灌和“沃土工程”等措施,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粮食单产,加快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带,逐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粮食品质和生产效益。二要抓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产业,不断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要加快龙头企业发展。鼓励企业靠强联大,投入农产品加工销售行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提高龙头企业的效益。四要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搞好农村市场经济综合信息网络建设,向农民提供市场预测、价格信息、营销物流、产品加工等多种服务,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网络。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广“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增强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五要着力改善生产条件。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进一步增大在农村水利、乡村道路、生态建设、清洁能源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优化的良性循环经济。

二、积极发展劳务经济

建设新农村的核心,是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实践证明,组织农民外出打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便捷途径。

首先,发展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增收又是农民问题的关键。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 000万的国家中,中国耕地总面积与美国大致相当,并列第二;但人均仅为1.41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资源的一半,不到俄罗斯的1/8,美国的1/6,印度的2/3。中国农村现在是一家一户承包土地经营,全国18.37亿亩耕地,人均1.41亩,2.49亿农户户均7.3亩,耕地块数5.8块[3]。数以亿计农户的土地微小规模经营,大海的传统小农经济,要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非常困难。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单纯依靠农业内部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难度逐年加大,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才能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才能繁荣农村。通过劳务输出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转移一个农村劳动力,不仅可以脱贫一户,而且可以让出一份土地资源,推进土地集约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保证农民持续增收。比如,河南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农村人口7 0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达2 800多万。2005年,河南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1 557万,其中在本省务工的580.4万,在外省及国外务工的940.38万;2007年,全省劳务输出人数达1 900万,2008年则有望超过2 100万。2005年,河南劳务收入730亿,占到全省农民纯收入的40%;2006年,占全省总人口33%的农民工外出劳务收入达955亿元,约占当年农民纯收入的40%。2007年河南通过劳务输出赚回1 000亿元,外出打工已成为河南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4]。这笔巨大的回流资金对农村社区建设、农业投入和扩大河南农村消费、活跃城乡市场都起到了巨大作用,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其次,发展劳务经济是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发展劳务经济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农民外出务工,不仅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同时,外出务工者在城乡之间的大流动、大转移中,或者返回农村后,也将城市文明带到了农村,推动了农村的开放和进步。许多外出务工者返回家乡以后,利用自己带回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等办厂创业,促进了农村工业化,为农村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有一些人通过外出打工增长了本领,回乡后当了村组干部,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添了活力。农村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的不断增强,又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再次,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过程,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并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一些农民通过打工完成原始积累,彻底离土离乡到城镇定居就业,实现了永久、安全转移。大批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回的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又直接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农村内需,释放了劳务经济的乘数效应,放大农村劳务输出的经济社会效应。如河南信阳固始从2004年就将回乡创业当做招商引资的重点,目前该市回乡创业人数已有近2万,回乡创业投入在100万元以上的就有近500家。

三、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农民既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力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中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而小学及以下的占4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5]。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科学技能不足、道德法制观念淡薄,直接影响到新农村的各方面建设。建设现代农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与新型农民工。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劳务经济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的各方面素质是当务之急。一要抓住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这一关键,用先进文化塑造农民,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着力培养文化型农民。要大力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抓好农村适龄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扎实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让职业教育和培训延伸到乡村群众。二要抓住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这一关键,用科学技术武装农民,通过科技培训、技术指导、示范传授等多种渠道,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着力培养技能型农民。榜样示范的力量是无穷的。既要突出产业示范,选择一批具有特色、效益好、辐射面广的龙头项目和支柱产业,加快这些产业的示范基地建设,用事实说话,靠效果促动,使农民种养技能和科学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又要突出示范户示范,从优惠政策、技术帮助、市场信息、专家咨询、信贷支持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扶持和激励,优化示范户发展环境,培养、扶持一大批“科技示范户”当样板、作示范,传授技能,以收到一户带多户的效益,还要突出经验示范,组织乡村组干部、党员、农业生产大户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掌握外地先进经验,带动广大农户进行种养技术革新,加快农民科技致富步伐。三要抓住提高农民道德法律水平这一关键,不断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倡导现代文明新风,用文明风尚熏陶农民,着力培养文明型农民。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方面,一方面,要重点抓好《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基础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抓好土地管理、经济建设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抓好禁毒禁赌、反组织及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的宣传教育,使法制宣传教育贴进农村实际,让农民受听、受用;另一方面,要完善宣传教育方式,坚持下派干部进村讲解与送法下乡相结合,坚持集中学习与经常性宣传相结合;坚持法制服务与调处纠纷相结合,坚持抓点与抓面相结合,使农民受得潜移默化的教育,促进农民法制素质的提升,确保农村的社会稳定。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各方面建设的根本前提与重要基础。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了,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推动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人民日报,2006-02-14(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7-01-29(1).

[3] 刘维佳.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N].学习时报,2006-01-18(319).

基本建设经济范文第14篇

在审计部门没有独立出来之前,基建工程审计重任往往由基建部门一肩挑。虽然工作方便,但往往只从一个方面加以审计,缺乏相互把关,相互监督,往往会造成一定经济上的损失。

基建工程的独立审计,既起到双重把关,又起到共同监督,确保医院资金不多付,遏制腐败现象发生,对从事基建的工作人员起到保护作用。

基建和审计部门,都是医院一份子,两者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奋斗,都是为了医院建设和发展而努力工作。所以基建审计两个部门,必须相互团结,相互配合,共同维护医院利益,对外就是一个团体,一个大部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为医院把好关,做好每一项分部工作,为医院节约每一分钱,如同为自己家节约一分钱,只有这样才能把基建、审计工作做好,为医院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应该做的贡献。

一、怎样更好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从部门领导到每一位工作人员,必须端正思想,放弃本位主义。以医院建设和发展的大局为重,不怕辛苦,工作不推诿,不怕承担责任,大公无私,处处为医院着想,廉洁奉公,并敢于和不良风气做斗争。

二、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除了时常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外,还要随着市场经济变化情况和新政、新规,不断学习,不耻下问。确保对每个环节弄懂弄透,在工作中占取主动,不失误,也提高医院自身形象。

三、明确相互责任,一切按制度办事

从科室领导到普通员工,必须牢记自己的岗位职责,完成院领导下达的各项任务,互相团结协作,从大局出发,做好每一项工作。

四、重大工程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跟踪审计,确保每一个环节准确无误,不出问题

1、审计部门事前参与招标文件编制、合同的制定和审核。审计部门既起到把关作用,又起到了解、熟悉文件和合同精神的作用,为以后审计打下基础。

2、事中跟踪审计

⑴所有牵涉到工程造价的项目和变更(包括隐蔽工程),基建现场工作人员必须通知审计人员一道参与确认,并甲、乙双方共同鉴定认可。

⑵对于材料变更,质量、安全及工期奖罚,严格参照合同和招议标文件规定执行。

⑶工程施工中,因甲方原因造成的误工、重复施工、零星修缮,赶时、错时施工所造成的损失,和定额缺项等特殊情况,应根据当时现场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基建、审计、施工方共同签字认可,并共同负责。

⑷施工中所有工程鉴证,必须要求施工方及时提出(三日内文字提出并报甲方,逾期不报就视为优惠,不再增加造价)。甲方需在短时间内及时审核,并给予答复,不拖延,以确保各时间段造价确认的准确性。

⑸加强部门之间沟通,及工程款支付、结算等工作信息的交流,确保资金不超付、不多付,避免各类差错的发生。

⑹事后审计

工程竣工后,决算审计,严格招待招标文件和合同内容。汇总各项变更签证,并结合各时期各时间段的政策、法规和取费标准,进行审核。要求做到仔细、无误,并留足审核资金和维修保证金,确保资金不多付。

基本建设经济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收入分配;经验

中图分类号:F8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9-0129-05

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时下的中国,改革走向纵深,利益格局不断调整,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趋势没有根本得到扭转,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利益的政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努力通过革命斗争、发展经济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为民众谋福利。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对收入分配领域改革的实践与基本经验,探寻收入分配政策演进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对于当前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缓解不同群体利益矛盾。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收入分配价值取向与目标的确立

收入分配公平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的一个目标。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阶段收入分配价值取向与目标的论述是比较零散的,但是建立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收入分配公平理论是明确的。他们认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商品货币关系的消亡。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大生产的顺利进行,人们在消费资料的分配上,将遵循“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但按劳分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收入差距,“因为它默认了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了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一直秉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收入分配公平的价值取向和目标,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一)从“反对绝对平均主义”到“追求共同富裕”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结合当时的战时经济条件,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应当坚持相对平均的观点,认为,“红军人员的物质分配。应该做到大体上的平均,例如官兵薪饷平等,因为这是现时斗争环境所需要的。”建国之后,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从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仍然要坚持“大体平均”的观点。用以防止两极分化、保证社会公平。《论十大关系》中强调“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不仅如此,“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的。”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坚决反对绝对的平均主义,他认为“发给伤病用费,反对分伤轻伤重,要求平均发给。官长骑马,不认为是工作需要,而认为是不平等制度。分物品要求极端平均,不愿意有特别情形部分多分去一点。背米不论大人小孩体强体弱,要平均背。住房子要分得一样平,司令部住了一间大点的房子也要骂起来。派勤务要派得一样平,稍微多做一点就不肯”等等,这种绝对平均主义是手工业和小农经济的产物,是农民小资产者的一种幻想,根本不是革命斗争的需要,反而会妨碍革命斗争,即使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分配也要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取酬”和工作需要原则来进行,绝无所谓“绝对的平均”,因此,“必须反对不问一切理由的绝对平均主义”。但是遗憾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左”的风潮席卷全国以及“”和化运动过程中,农村开始在分配上大搞平均主义,掀起了所谓的“共产风”,人人都进大食堂“吃大锅饭”,搞起了完全脱离实际的分配方式,及至“”时期,全国范围内都开始大搞平均主义分配,这严重脱离了中国的经济建设实际。给国民经济建设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结束以后,我国开始在各个领域进行拨乱反正。在分配领域,着重纠正大搞平均主义的错误,重新肯定按劳分配制度。1992年初,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也就是说,没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就谈不上什么真正的收入分配公平,而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党的第三代领导人进一步指出:“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反对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大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防止收入差距悬殊,避免出现两极分化,以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大政策。”从“反对绝对平均主义”到“追求共同富裕”,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收入分配公平这一价值取向和目标上认识的巨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