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石油化工市场前景范文

石油化工市场前景范文

石油化工市场前景

石油化工市场前景范文第1篇

摘要:在全球经济的严峻竞争形势下,企业要获得持续的生存能力,保持竞争力,必须增强学习能力。文章以学习型组织为切入点,就如何建设具有石油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石油企业;文化建设

一、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现状。目前,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立足于当代企业文化理论和市场竞争机制,在继承和利用我国石油企业文化的深厚资源基础上,石油企业文化得以不断创新与发展。

(1)拥有了企业发展的业绩形象和实力形象。中石油集团公司第一个重组改制在境外上市成功。2007年度,营业收入1105.20亿美元,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公司中名列第24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07年度营业收入1316.36亿美元,在全球500强公司中名列第17位。

(2)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企业文化建设格局。中石油集团公司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形成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的经营理念,“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使命。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继承中创新企业文化中,形成了“发展企业、贡献国家、回报股东、服务社会、造福员工”的企业宗旨;“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企业精神;“诚信规范,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竞争、开放、规范、诚信”的核心价值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大力倡导变革和创新观念,坚持“双赢、责任、诚信、创新、关爱”的企业理念,形成了自己的“容文化”,即以广阔的胸襟容人、容智、容天下。

2.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当前,尽管很多石油企业建设了自己的企业文化系统,但是还存在众多需要改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概念模糊不清。例如对企业愿景、企业宗旨、企业使命的定位和功能相互混淆,使得在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宗旨、愿景和使命无法真正发挥各自的功效。

(2)企业文化建设缺少战略意识。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和石油企业发展战略应当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而不少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处于无序化、盲目发展的局面,没有相应的组织和必要的制度,没有与石油企业战略相匹配。

(3)企业文化建设欠缺整体性。企业文化建设是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系统工程。我国一些石油企业没有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性要求,如经营理念与经营战略不统一,价值标准与职业道德标准不统一等,处于无序、凌乱的状态。

(4)促进企业文化落地的方法、措施和策略不得当。目前,大多数石油企业还是以标语、口号、文体活动、拓展训练为主要的宣传载体,形式单一,内容空泛。

二、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彼得・圣吉的解释,学习型组织理论五项核心及其意义如下:

(1)系统思考:系统思考工作是创造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工作。

(2)自我超越:学习如何扩展自己的能力,创造出想要的成果,并且塑造出一种组织环境,鼓励所有成员自我发展,实现自己选择的目标和愿景。

(3)心智模式:它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成员的心中、影响成员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思维模式、假设、成见甚至印象等。

(4)共同愿景:“愿景”是一种共同的愿望、理想或目标。

(5)团队学习:是发展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

根据学习型组织的内容与要求,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石油企业文化创新与发展的要求。把创新这个内核植入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培育全体员工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石油企业的品质。根据市场环境不断变革、善于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因此,中国石油企业文化要继承丰富的历史积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对现有的企业文化进行整合和创新,突出石油特色,致力于跨国公司的建设。

2.石油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21世纪的石油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挑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提高石油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石油企业文化是石油企业本质的外在表现,它蕴含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价值理念可以激励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增强石油企业的综合实力。因此要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石油企业,富于创新、超越精神的企业文化建设必不可少。

3.石油企业对人才需求和员工全面发展的要求。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类受教育的程度不断地提高,人的智慧逐渐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石油企业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围绕企业整体发展目标,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关注员工的全面发展,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尊重职工的个人理想,使个人的奋斗目标符合岗位的技能要求,提高员工的技能,为石油企业的发展和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三、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1.创建学习型的领导团队体制。创建学习型的企业家集团领导体制,就是要在企业进行集团领导的前提下,整个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共同学习,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更加适应市场和新技术的变化,使决策更加合理和优化。建立共同愿景,在决策层中的个人愿景升华为整个集团的共同愿景。此外,企业的管理决策层中每个成员的个人愿景应该是自己下级部门的共同愿景的反应,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共同愿景是每个员工个人愿景的集合和升华,才能真正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2.树立学习型价值观。石油企业要树立学习型价值观,必须把学习看成是企业发展的保证和员工职业发展的基点和杠杆,倡导员工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敢于冒险、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引导员工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学习能力,善于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行为取向。

3.创建有利于学习的人文环境。石油企业将集体知识的传播、共享和创新视为竞争优势,形成一种高度信任、有利于知识传播和共享的人文环境,使每个员工的知识都能够为整个企业的其他员工所共享,在企业内部传播和扩散,形成知识分享和交流的网络,以促进企业员工的相互学习和共同学习以及团队和组织的持续学习,提高整个组织的学习能力和竞争力。

4.塑造企业英雄。企业英雄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20世纪60年代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企业英雄人物,带领大庆石油工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甩掉了我国贫油的帽子,让世界震惊。石油企业造就英雄,要善于发掘、积极培育企业英雄的成长;创造适合成长的学习氛围,开拓视野。

参考文献:

[1] 孟丁.如何建立学习型织织[J].经济师,2004,(3).

[2] 皮利.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

石油化工市场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石油企业;文化建设

一、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现状。目前,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立足于当代企业文化理论和市场竞争机制,在继承和利用我国石油企业文化的深厚资源基础上,石油企业文化得以不断创新与发展。

(1)拥有了企业发展的业绩形象和实力形象。中石油集团公司第一个重组改制在境外上市成功。2007年度,营业收入1105.20亿美元,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公司中名列第24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07年度营业收入1316.36亿美元,在全球500强公司中名列第17位。

(2)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企业文化建设格局。中石油集团公司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形成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的经营理念,“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使命。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继承中创新企业文化中,形成了“发展企业、贡献国家、回报股东、服务社会、造福员工”的企业宗旨;“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企业精神;“诚信规范,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竞争、开放、规范、诚信”的核心价值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大力倡导变革和创新观念,坚持“双赢、责任、诚信、创新、关爱”的企业理念,形成了自己的“容文化”,即以广阔的胸襟容人、容智、容天下。

2.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当前,尽管很多石油企业建设了自己的企业文化系统,但是还存在众多需要改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概念模糊不清。例如对企业愿景、企业宗旨、企业使命的定位和功能相互混淆,使得在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宗旨、愿景和使命无法真正发挥各自的功效。

(2)企业文化建设缺少战略意识。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和石油企业发展战略应当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而不少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处于无序化、盲目发展的局面,没有相应的组织和必要的制度,没有与石油企业战略相匹配。

(3)企业文化建设欠缺整体性。企业文化建设是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系统工程。我国一些石油企业没有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性要求,如经营理念与经营战略不统一,价值标准与职业道德标准不统一等,处于无序、凌乱的状态。

(4)促进企业文化落地的方法、措施和策略不得当。目前,大多数石油企业还是以标语、口号、文体活动、拓展训练为主要的宣传载体,形式单一,内容空泛。

二、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彼得・圣吉的解释,学习型组织理论五项核心及其意义如下:

(1)系统思考:系统思考工作是创造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工作。

(2)自我超越:学习如何扩展自己的能力,创造出想要的成果,并且塑造出一种组织环境,鼓励所有成员自我发展,实现自己选择的目标和愿景。

(3)心智模式:它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成员的心中、影响成员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思维模式、假设、成见甚至印象等。

(4)共同愿景:“愿景”是一种共同的愿望、理想或目标。

(5)团队学习:是发展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

根据学习型组织的内容与要求,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石油企业文化创新与发展的要求。把创新这个内核植入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培育全体员工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石油企业的品质。根据市场环境不断变革、善于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因此,中国石油企业文化要继承丰富的历史积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对现有的企业文化进行整合和创新,突出石油特色,致力于跨国公司的建设。

2.石油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21世纪的石油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挑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提高石油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石油企业文化是石油企业本质的外在表现,它蕴含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价值理念可以激励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增强石油企业的综合实力。因此要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石油企业,富于创新、超越精神的企业文化建设必不可少。

3.石油企业对人才需求和员工全面发展的要求。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类受教育的程度不断地提高,人的智慧逐渐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石油企业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围绕企业整体发展目标,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关注员工的全面发展,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尊重职工的个人理想,使个人的奋斗目标符合岗位的技能要求,提高员工的技能,为石油企业的发展和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三、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1.创建学习型的领导团队体制。创建学习型的企业家集团领导体制,就是要在企业进行集团领导的前提下,整个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共同学习,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更加适应市场和新技术的变化,使决策更加合理和优化。建立共同愿景,在决策层中的个人愿景升华为整个集团的共同愿景。此外,企业的管理决策层中每个成员的个人愿景应该是自己下级部门的共同愿景的反应,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共同愿景是每个员工个人愿景的集合和升华,才能真正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2.树立学习型价值观。石油企业要树立学习型价值观,必须把学习看成是企业发展的保证和员工职业发展的基点和杠杆,倡导员工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敢于冒险、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引导员工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学习能力,善于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行为取向。

3.创建有利于学习的人文环境。石油企业将集体知识的传播、共享和创新视为竞争优势,形成一种高度信任、有利于知识传播和共享的人文环境,使每个员工的知识都能够为整个企业的其他员工所共享,在企业内部传播和扩散,形成知识分享和交流的网络,以促进企业员工的相互学习和共同学习以及团队和组织的持续学习,提高整个组织的学习能力和竞争力。

4.塑造企业英雄。企业英雄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20世纪60年代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企业英雄人物,带领大庆石油工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甩掉了我国贫油的帽子,让世界震惊。石油企业造就英雄,要善于发掘、积极培育企业英雄的成长;创造适合成长的学习氛围,开拓视野。

参考文献:

[1] 孟丁.如何建立学习型织织[J].经济师,2004,(3).

[2] 皮利.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

石油化工市场前景范文第3篇

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向好,这种景气状况有望进一步持续到2008年。一.2008年效益创历史新高2008年行业经济效益大为提高,特别是三季度以来,全行业效益增长较上半年进一步加快,盈利能力继续增强,实现利润创历史新高。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预计,去年全年石化行业可实现现价产值22000亿元,同比增长20.8%;可实现工业增加值6710亿元,增长20.8%;利润总额2240亿元,增长27%;利税总额3590亿元,增长24%。

二、未来石化行业发展展望1.今年石化行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1)今年世界经济继续增长国际方面,世界经济仍处于进一步复苏中,尽管由于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全球经济增长幅度受此影响将有所回落,但从美国、日本、亚太、欧盟等各经济体的表现来看,无可否认,经济正处于继续增长过程中,对石油和化工产品的需求稳定增加。去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的景气状况有望持续到今年。

(2)全球新增产能增长率有限预示着今后3-5年,世界新增产能增长率较为有限(石化项目的建设周期为3-5年),根据摩根斯坦利2008年5月全球化工行业报告预测,2008-2008年全球乙烯产能增长率分别为:1.2%、3.5%、2.4%与3.6%。

(3)由于需求增加石化行业将迎来超强上升周期过去15年,全球石化需求增长率平均为全球GDP的1.33倍,假设未来几年的需求增长倍数为1.3倍。IMF、EU等国际权威机构均报告,认为去今两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在3.6%-5%之间,较高的经济增长率、配合较低的产能增长率,预计石化行业开工率将快速上升。当未来两年,全球GDP低于2.5%时,石化行业开工率难以上升,周期将提前见顶;而当全球GDP介于3%-4%时,石化行业开工率稳步上升,周期高峰预期在2008-2008年;当未来2-3年,全球GDP增长率持续高于4%时,石化行业开工率快速提升,将迎来超强上升周期,时间上也将延续到2008年以后。我们认为,本次石化周期,有可能与前两次周期都不同,国内石化公司的盈利周期性可能被弱化,受益于国际化产业分工、持续的需求增长与不断增长的规模效应,国内石化公司盈利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将明显增强,上升趋势持续的时间更长。

(4)国内价格仍将持续高位尽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将逐渐深入,使得部分下游行业需求增长放慢,但是国内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势头毫无疑问,预计2008年GDP保持7%-8%的问题不大,不少跨国巨头纷纷加大对华投资,外资的火热加入有利于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加快发展。预计2008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可能保持15%-20%左右的发展速度,石油需求由于汽车工业的继续发展、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新增大型乙烯装置的正式投产而继续增长,但增幅会较去年明显放慢,原油加工量可能达到2.9亿吨,价格受国际油价影响也将维持较高水平,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经济效益仍可期待;化肥行业在国家”三农”政策的实施下将继续趋旺,需求稳定增长,价格可能在成本、需求、国际市场的多方面推动下保持较好水平,经济效益将继续好转;农药行业虽然面临供大于求、市场混乱、高毒有机磷农药逐步退出市场等问题而步履艰难,但是由于结构调整加快、新产品推出能力增强、出口势头强劲,2008年也可望向好的方向发展;由于需求旺盛,合成材料行业的景气势头今年有望继续持续下去;基础化学原料将随着化学工业景气上升周期而稳定发展;轮胎行业由于产能扩张过快、国内需求平缓、成本大幅提升,效益面临考验。

石油化工市场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石油金融化 石油安全 石油金融战略体系

21世纪世界石油市场的―个鲜明特点和重要特征是:大量的石油交易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完成的,石油市场与金融市场的联系空前紧密且高度一体化。在金融市场上,许多石油贸易商购买石油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用油,而只是为了卖油来赚钱。石油价格也不光是供需平衡的反映点,也不再是反映石油生产边际成本的一个经济学概念,而是包含这一切而又无法准确衡量和预测的经济金融学概念。当今的石油价格已经远不是传统意义上以边际成本来确定的、真正的石油供求均衡价格了。一方面,从国际上看,石油与金融已经交织在了一起。石油期货市场、石油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已经使石油成为高度复杂的“复合市场”。另一方面,从当今国际石油市场上的操作情况看,石油经济更是日趋金融化。在此背景下,保障我国石油安全必须构建石油金融战略体系。

一、石油的金融属性

(一)原油供求特点所决定的石油金融属性

作为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石油有其商品属性的一面;同时,与其他大宗商品相比,石油还有其独特的金融属性。石油商品的金融性首先来源于其独特的供求关系特征。

(1)石油供给特点。从石油生产看,石油的生产费用绝大多数是生产设备的折旧费用和利息等固定费用,产量越多,单位成本越低。因此,富余供应能力便会激起强烈的增产欲望。由于产量增加导致的价格下跌可以通过生产成本的下降加以弥补,从而使供给曲线出现向右下方倾斜的现象(见图1石油供给曲线前一部分)。此外,石油勘探开发是一个长期过程。寻找一个大油田要花费数年时间,而对于一个已发现的油田,从探明储量到形成生产规模一般也要花费7-10年的时间。因此即使油价提高,短期内也不可能依靠开发新油田建立起新的石油供应。只要石油供应量达到临界产值,再高的油价在短期也不能导致石油供应的增加。使石油供给曲线成为一条直线(见图1石油供给曲线后一部分)。最后,由于原油的储藏特点导致石油开采具有―定的刚性,一旦开始开采,即使油价降低也不能立即停止。

(2)石油需求特点。从石油需求来看,石油与社会生活方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流通结构均有很密切的关系。世界能源结构变化和能源节约都需要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因此,在短期内,经济的连续运行导致石油需求的刚性,即便出现油价波动也无法实现能源替代和大规模的石油节约计划。也就是说,石油价格上涨,不会立即导致消费量的下降,短期内石油需求是无弹性的。从长远来看,石油供应紧张会促使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替代能源发展等,从而在油价上涨时导致需求量的下降。石油需求一旦被高价格导入结构性的下降趋势,即使价格降低也难以在短期内提供石油需求。因此,石油需求从短期看是无弹性的,而从长期看是有弹性的。图2表示了石油需求的长短期特征。

在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供给与需求状况相结合就会导致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供求规律和价格特征。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对于石油价格这种不规则变化,使用金融手段对价格风险进行控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石油供求特征是导致石油产生金融属性的最根本原因。

(二)世界石油供需空间分布不均衡所决定的石油金融属性

石油商品金融性第二个来源在于世界石油供需空间分布格局的不均衡。从资源分布看,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北美三个地区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占世界82%,待探明可采石油资源占世界的72%。其中中东地区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占世界的64%,待探明可采石油资源占世界的25%。从消费情况看,当前及今后十几年世界石油消费近80%集中在北美、亚太和欧洲。石油资源分布与消费格局在空间上的不平衡,一方面使国际石油市场对地缘政局动乱极其敏感,近年来的中东局势的不稳定、伊拉克战争、伊朗核危机等都有争夺石油资源、石油定价权的深刻背景;另一方面也驱使更多的国家寻找其他的手段――包括金融手段来增加石油市场的控制力。

石油的供求、价格波动及供需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点,揭示出石油已成为“准金融产品”,已具有金融属性,国际石油市场已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交易市场,而是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际石油市场的金融化

世界范围内,石油市场金融化状况不仅表现在石油衍生品市场体系及世界石油定价机制上,更体现在石油与汇率的密切联系、国际对冲基金对石油市场的投机、国家层面的石油专业投资基金等各个方面。

(一)国际石油价格体系及定价机制的金融化

这主要体现在石油期货交易价格对现货交易价格的引导和决定作用日益明显上。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市场及其定价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国际石油定价的控制与垄断权几度更迭,从西方“七姐妹”(西方七大石油公司)到OPEC的垄断,再到现在石油期货市场主导石油价格。这种变化反映了石油供需关系的基本改变以及市场构成从垄断向竞争性的变化,反映了国际石油定价体系及定价机制已逐渐金融化。期货交易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期货市场的发展对世界石油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改变了世界石油市场原油的结构和石油贸易商的交易方式,改变了国际油价的形成机制。交易双方通过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的公开竞价,对未来时间的“石油标准合约”在价格、数量和交货地点上,优先取得认同而成交的油价为石油期货价。

从近几年的原油价格波动情况看,期货市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期货价格已成为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的预先指标。石油期货交易所的公开竞价交易方式形成了市场对未来供需关系的信号,交易所向世界各地实时公布交易行情,石油贸易商可以随时得到价格资料,这些因素都促使石油期货价格成为石油市场的基准价。据普氏、阿格斯等世界权威石油价格指数管理机构介绍,在确定原油和油品价格水平时,石油期货交易所前一交易日的结算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期货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货价格。油价的这种特殊形成机制,决定了石油价格不可避免会受到期货市场投机因素的影响。

(二)石油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密切联系

除了少量的以货易货交易外,国际石油贸易都是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美元汇率和石油价格的关系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2004--2008年油价

的这一轮攀升,究其根本是由于美元的贬值引起的。有人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与现在美元汇率的比较,认为70美元桶的价位从相对价格上还没有达到1986年的历史最高价。无论油价与美元汇率的因果关系如何,二者的这种相关关系,使美国和其他国家相比,拥有了另一个重要的调节石油价格的工具和途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美联储通过对美元汇率的调节,可以直接影响到石油相对价格的高低,以实现本国的战略目的。实证研究表明,美元相对进口国汇率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出口国对目标市场的定价差别。

(三)国际投机资本对石油市场的投机与操纵

2004年以来,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中东地缘政治危机的加重,频发的恐怖活动,使国际油价出现爆发性上涨及大幅波动。2004年一年,国际油价上涨70%;2005年8月,NYMEX原油期货盘中价格曾突破每桶70美元的大关;2008年7月,原油价格攀上令人咂舌的147美元的历史新高。油价的上涨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对冲基金等国际投机力量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的炒作也是油价冲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摩根士丹利执行董事Ian Potter先生非常形象地把这些金融机构称为“金融玩家”。这些“金融玩家”主要包括以下机构和组织:一是商品交易顾问。他们积极参与市场交易,尤其是期货,许多这样的基金采用技术导向型的“黑箱”作业交易系统。二是银行。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作为经纪商/自营商以及委托人参与业务。三是对冲基金。有些基金根据宏观趋势按照石油和天然气的实际标价来交易,而有些基金则集中于能源的相对价值进行交易。四是机构投资者。主要通过投资到一般商品指数来获得向商品市场进行金融投资的机会。有的则更为积极地进行交易。五是私人股权基金。通过使用金融工具(互换及期权)来减轻价格风险并加强其资产投资的杠杆作用。据有关专家估计,目前仅对冲基金就有200多只活跃于能源交易市场。在国际市场石油期货交易中,约有70%属于投机行为,每桶油价上涨10美元中,投机炒作因素就占6-8美元。

实证研究表明,投机力量对石油期货价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2004年12月以来,投机基金净持仓与原油期货价格的走势保持很强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高达0.70。2008年7月前油价的暴涨与7月后的暴跌,也与市场上的投机资金大规模撤出有很大关系。国际石油市场上的投机力量虽然不是行情的创造者,但它们是趋势的忠实跟随者和推动力,加速和扩大了国际石油市场上消极因素的影响,在推动石油价格飙升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这些投机力量在活跃市场的同时,也丰富了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交易方式和投资理念。它们的参与带来了国际石油市场浓烈的投机气氛。投机力量的行为甚至改变了国际石油市场的运行状态,使油价基本脱离了供求关系基本规律的制约。

(四)国际石油基金的金融化运作

20世纪90年代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期货市场的影响显著提高,这是国际石油垄断资本与国际金融资本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买原油,一般都是买期货。大量的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等投机性力量,更多地参与了期货市场。巨额的对冲基金流入原油期货市场,使原油价格大幅波动。目前原油价格的巨幅波动仅用市场供求失衡往往无法解释,而要考虑到市场投机行为的影响。国际油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如果说欧佩克是世界石油市场上的一个操纵者的话,那么西方国家的对冲基金则是比欧佩克厉害得多的操纵者。这就是当前国际石油市场的游戏规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们一定要建立本国石油期货市场的重要原因。

三、石油金融化背景下我国石油安全的现状及发展态势

在石油金融化的大背景下,从我国石油安全的两个主要方面供应安全和价格安全来看,未来均面临着严峻挑战。就供应安全而言,石油供应的瓶颈制约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石油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相对于13亿人口和号称“世界工厂”的工业庞大需求而言,中国石油资源不足,供不应求趋势持续增长,供需矛盾突出;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存度不断提高,目前已接近50%,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58%-60%;石油进口来源地有限且集中,严重依赖中东地区,石油运输主要靠海运且路线单一、控制薄弱,过度依赖外籍油轮,石油进口极易受制于人;“走出去”战略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面临美国的多方钳制、日本的敌意竞争、俄罗斯的戒心和跨国石油公司的挤压;石油储备不足,难以应对突发性供应暂时中断或短缺;石油行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国内石油企业竞争力差,国际市场经验不足,等等。就价格安全而言,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对我国石油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突出表现在:我国现行石油定价机制存在问题,市场化程度还有待继续提高,国际石油定价权严重缺失,没有应对国际油价异常波动的有效手段,尤其缺乏有效的石油价格避险机制。

展望我国石油安全的发展态势,从石油供应来看,前景不容乐观。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石油增产的空间已经很小,如果不在石油勘探上取得大的突破,中国石油产量再上新台阶显然很困难。总之,中国石油生产前景不容乐观。从石油需求来看,消费强劲增长。与国内石油生产徘徊不前的趋势相反,中国石油消费量正一路蹿升,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今后一段时间,国内石油消费仍将强劲增长。首先,经济增长势必带动石油需求增长。其次,随着中国的发展,不仅“旧经济”(高能耗产业)的规模扩大要增加石油消费,产业结构升级也需要更多的石油作为能源和原材料。再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需要更多的石油,特别是交通运输方面对石油的需求会大大提高。此外,环保和能源结构优化需要更多的优质高效清洁的能源。总之,无论从客观要求上,还是从主观把握上,中国的石油消费速度都会迅速增加。

从国际石油定价权的争夺来看,危机日益明显。世界石油市场竞争的核心是石油价格问题。在未来的几十年时间里,对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来说,石油供给的安全关键不在于有没有石油的问题,而在于石油价格大幅波动的问题。因为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世界石油的供给和需求在总量上是基本平衡的,既不存在石油大量短缺问题,也不存在石油需求急剧减少问题。世界石油的储量或可开采量是完全可以满足石油的需求的。在正常情况下,过去和现在以至将来的几十年内,除了石油生产国发生大规模的长期战争外,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都是西方大国的大石油资本集团操纵市场的垄断和投机行为所致,欧佩克组织操纵油价将可能越来越难。中国无力也无权操纵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总体上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异常的价格波动。中国要想确保石油的安全供给,必须参与其中,取得竞争的一席之地,减少或避免价格的异常波动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国际市场上对石油这一

重要战略性商品的定价权的争夺将会越来越激烈。石油定价权是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表现。目前国际油价的确定是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和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IPE)的石油期货价格为基准价格。我国是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在国际石油生产与消费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理应在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与制定方面发挥较大作用,拥有一定的发言权。然而事实却是,我国面临着日趋明显的石油“定价权”危机。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影响国际油价的手段,在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博弈中常常处于被动承受的境地。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石油的进口量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6%,消费量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6.8%,但在影响石油定价的权重上却不到0.1%,甚至不如印度尼西亚和韩国。当前,国际油价基本操纵在西方大国和国际资本集团手中,为此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时常陷入“高买低卖”的“价格陷阱”中。

四、保障未来我国石油安全的核心是构建石油金融战略体系

在石油金融化的背景下,石油安全本质上已经从“生产―供应”型的“供给安全”模式转变成“贸易―金融”型的“价格安全”。为保证石油安全,必须加快建立石油金融战略体系,统筹协调相关机构和石油石化企业,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有效规避国际油价波动风险。所谓“石油金融”是指多层次的石油交易市场建设与相关的金融安排,包括石油银行、石油基金、石油外汇和石油衍生工具的建设。“石油金融战略体系”是以健全的多层次石油市场为依托,综合运用相关的货币金融政策加以保障运行的体系及相关制度安排。

(一)建立以期货市场为核心的多层次石油交易市场体系

现代石油市场是由现货市场、远期市场、期货市场等组成的多层次交易体系,其中期货市场居于核心地位。作为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平台,发展期货市场不仅是争夺大宗商品定价权的必需,还有助于获取全球战略资源配置的主动权,有助于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对保障我国石油战略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石油消费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在世界石油价格体系中的定价权亟待提高,现有的国际石油定价体系并不能充分反映东亚的石油供需格局,导致我国进口石油的价格偏高;另一方面,波动剧烈的石油价格也使国内企业迫切需要更为便捷的国内价格避险渠道,发展石油期货迫在眉睫。现有的上海、大连、北京等石油交易所都仅有现货交易,品种也仅限于甲醇、燃料油等部分中小品种,缺乏原油以及汽油、柴油等主要成品油品种。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应将建立石油期货市场作为实施国家石油安全战略及建立石油金融战略体系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并尽快付诸实施。

具体而言,应尽快丰富现有交易所的上市交易品种,形成几家交易所有效竞争的格局,尽快创造条件推出石油期货产品,逐步形成自己的报价系统,积极融入全球石油定价体系,争取在10-20年的时间里,改变伦敦、纽约等交易所垄断世界油价的格局,逐步增大国内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争取更多的国际定价发言权,达到规避风险、跟踪供求、调控市场的目的,正确快速引导石油生产、经营和消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确保经济平稳发展。

此外,尽快建立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加快推进石油期货交易,更重要的是可以把石油期货仓单看作是期货形式的战略储备,即为石油期货战略储备;另一方面,也可以把石油期货仓单视为一种新的国际货币或储备货币,参与外汇组合,成为外汇储备的一部分,即为石油外汇储备。从当前国际汇市情况看,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也孕育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因此,石油储备进入外汇储备,对于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组合来说也是有利的。

(二)建立包括石油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在内的石油银行体系

一是某些专业银行或综合银行创新业务服务,比如向石油相关企业推销风险管理方案,设计石油场外衍生品给终端用户、炼油商。二是大型商业银行在石油石化企业出现大型项目融资及生产资金问题时,为其海外发展提供优惠融资贷款、外汇使用方面的便利,解决资金问题。三是在某个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或中国进出口银行,建立专门从事境外投资保险业务的机构。四是配合国家石油储备实施石油投资和储备银行政策。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之前中国能源部门的投资需要2.3万亿美元。因此,只依靠一般的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很难从根本上满足资金的需求,必须建立专门支持能源产业的能源投资和能源储备银行,这是动员国内各方面力量参与并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重要举措。

石油化工市场前景范文第5篇

如果问世界上什么行业市场化程度最高?不管你同意与否答案都将是石油行业。尽管受到“石油峰值理论”的荼毒,石油变身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战略性资源,但这些外部的扭曲性力量,并没有阻止石油业发展成为第一个全球性工业化的产业。

石油业已经存在了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不仅建立起了全球性的市场,而且配套了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从上游开采,到中游的炼化,再到下游的销售分化出了大量专业化的力量,形成了大量的市场参与者。

相比国际石油业的市场化和多元化,反观中国石油业却显得寂寥和禁锢。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在垄断上游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向中、下游拓展。

1998年,国务院宣布重组石油工业,组建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集团。1999年,38号文《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见》出台,中游的很多小炼厂被关闭,两大石油基本垄断了国内的原油、成品油生产和供应。

在这种产业格局下,原本相对活跃的成品油销售市场,也在国有经济力量的挤压下,迅速萎缩。石化双雄迅速通过并购等方式大量收购社会加油站及油库。由于控制了民营加油站的油源供应,所以在收购民营加油站中,两巨头拥有天然优势,并迅速形成成品油销售网络。

彼时,成品油分销零售市场的利润空间与批发相比更大,加油站版图的扩大意味着零售量的增加和销售额的上升。如今,十年过去了,原本利润丰厚的市场,已经在横向和纵向竞争中被逐渐稀释掉,原本的卖方市场逐渐成为买方市场。

随着中国加入WTO 后,中国被要求逐步降低油品进口限制,开放石油经营权,允许社会民营企业和外资进入分销服务领域。因此,国际石油巨头们开始计划且有条不紊地进入中国成品油销售市场。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节能降耗措施的推广实施以及替代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CNG、甲醇、燃料乙醇等为主要品种的替代燃料对常规车用成品油形成了有效外部竞争。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欧美发达国家成品油消费量的持续下降,加油站数量减少的趋势非常明显。例如,英国目前拥有加油站数量只有上世纪60年代的1/4。在这一背景下,国际巨头纷纷卖掉欧美国家下游资产,转而将重点投入到亚太、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由于这些市场一般处于由垄断向自由竞争的转型期,国际石油公司能够长期获得较高的垄断超额利润,是难得的“黄金市场”。

基于这样的布局,中国自然成为巨头们积极布局的重点市场,目前,BP、埃克森美孚、壳牌、道达尔等国际公司已先后进入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在华合资加油站已超过3800座,并正在向内陆拓展。此外,沙特阿美、挪威石油公司也在积极布局中国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大国有石油公司未来在成品油销售市场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此外,2009年石油新价格机制的推行提高了燃油税,这使得三大石油公司的成品油销售板块的利润急剧缩水。在市场利润空间缩水的背景下,三大石油公司的下游销售的运营成本却在增加。

以中石化为例,尽管其成品油营销网络虽然比中石油及其他石油公司来说较为完善,但由于其物流系统还处于传统管理模式下,没有从更高的角度进行统筹规划,物流戚本始终居高不下。

在这种市场背景下,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顶层压力下,中石化完全有动力对其下游成品油销售板块进行改革,这也正是 2月19日,中石化旗下的股份公司全体董事能够一致通过《启动中国石化销售业务重组、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的议案》的原因所在。

中石化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进行销售体制改革,尽可能地降低物流成本,开拓非油业务的“第三利润”,从而控制成品油终端销售价格,就必须借助私有制经济骨子里的活力和创新力。

事实上,欧美发达市场国家昨天的道路,就是中国现在的道路,而现在的道路,就是中国未来的道路。

自上世纪80年达国家成品油零售行业进入成熟期后,行业进入门槛越来越降低,超市、便利店甚至其他类型(例如药品)的连锁销售企业以独资、合资等方式纷纷进入成品油零售市场。超市型加油站通过设立停车场、降低成品油价格、吸引消费者入店等策略,极大地拉低了成品油售价,成品油不再是零售终端的主要利润来源。

以美国为例,目前90%以上的加油站开展了非油品业务,平均毛利在30%左右。由于油品市场竞争激烈,毛利微薄,加油站经营油品成为吸引顾客的手段,非油品业务才是加油站赢利的主要来源,其毛利贡献约占加油站毛利的60%左右。

目前美国汽油销售纯利润已接近甚至低于运营成本。加油站由一个“提供成品油服务的加油站”转为“有成品油业务的便利店”,进而向“一站式大卖场”转变。这使得国际大石油公司成品油零售专业化优势不复存在,超市型连锁型企业竞争优势凸显。

对比美国加油站的现状,尽管中石油、中石化、中化等国有油企纷纷开设了自己的便利店企业,但由于靠近油企决策者的一厢情愿,而远离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所以便利店往往门可罗雀,仅仅成为加油站员工们的休息室。

石油化工市场前景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策略

一、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石油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内部管理环境、制度和方式等进行创新,同时构建新型的企业服务模式和营销理念,使石油企业能够提升自身的整体实力,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2.技术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影响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石油行业相对其他行业来说科技含量更高,对技术管理创新的需求也更大,如果石油企业在石油勘探、石油开发和化工工程领域处于落后状态,那么必然会被市场淘汰。因此,石油企业应积极实施管理创新,以适应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3.企业内在的需要。石油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储备资源,当前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石油企业是国家重点扶持企业。这必然导致石油企业与其他工业企业相比存在一些弊病,例如企业缺乏活力,企业员工竞争意识薄弱等,这些问题都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石油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要尽快改变管理理念,满足企业内在的需要。

二、我国石油企业管理现状

1.主观创新意识较弱。石油企业管理者主观创新意识较弱是当前企业管理中一个较大的问题,导致实际中的管理方式与管理创新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究其深层次原因,是管理者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市场竞争观念,缺乏相应的市场竞争危机感。另外,一些管理者虽然也极力鼓励创新变革,但是却没有将变革切实地落实到实际工作中。2.参与主体狭窄。不得不承认,我国大多数石油企业对创新工作的参与程度较一些跨国石油公司而言还显得十分狭窄,企业管理创新主要是以内部高层管理者为参与主体,创新内容和创新流程的制定也鲜有企业技术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参与。而实际上,企业技术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才是企业活动的主体力量,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管理创新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当前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是一种缺少群众基础的创新,也是一种不纯粹的创新,它失去了管理创新最重要的意义。

三、制约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

1.石油企业自身的特点。首先,石油企业同其他工业企业相比具有投入高、消耗大、风险等级高的特点。具体体现在:第一,油气资源全部深埋在地下,勘探采集的难度大、效率低;第二,自然条件和环境规律对原油生产有极强的制约性,石油企业生产的成本极高。第三,通常情况下,石油企业的工作环境都十分恶劣,企业的人力成本和社会负担较沉重。以上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其管理创新的难度和约束条件要比普通的工业企业多很多,因此导致石油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很难有大幅度的突破。2.石油企业创新政策导向。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方向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众所周知,我国石油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为了提高原油产量,我国石油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上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对管理创新却没有足够的认知和重视,这也是当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3.石油企业创新氛围。良好的企业创新氛围造就了企业良好的创新意识,在好的氛围中,无论管理者或是操作者的思想都更加活跃,而如果在较差的氛围中则会导致人们的思想僵化,思路狭窄。我国的石油企业仍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环境中,对市场的反映速度缓慢,缺乏危机意识,因此很难形成企业良好的创新氛围。

四、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1.管理理念方面。首先,石油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市场经济竞争观念,摒弃过去凡事靠上级、等政策的依赖思想。石油企业在经历国企体制改革后,已完全被投入至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因此企业要想得以长久生存和持续发展,就必须要面对市场、与市场接轨。第一,石油企业要以市场的供需变化为基准,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要让自身更加适应市场机制。第二,石油企业应该在经营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管理者应该将重点和注意力集中在建设企业文化和培养企业正确价值观上,而不应仅局限于对企业内部的财务和人力进行管理。企业管理者应该培养内部员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员工在企业获得充分的尊重,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树立其主人翁意识。2.科学技术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石油企业的一切管理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上,因此科技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全面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科技在不断发展,因此企业的科技创新需要企业各层员工齐心合力、坚持不懈地努力,而它也将成为一项长期持久性的常规工作。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总结,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是石油企业特有的特点,因此石油企业必须在生产经营中充分利用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方法,更好地提升市场竞争力,真正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3.组织结构方面。企业要想良好地运行,就必须具备科学的组织结构。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过程中必须随之有组织构架的革新,只有组织构架更新了,才能充分发挥出集权与分权的优势,才能使石油企业的管理显现出应有的成效。4.企业流程要创新。当前石油企业十分重视分工生产,这种分工生产使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更注重片面效益,虽然局部效率得到了提升和优化,但由于对企业整体流程有所忽视导致企业的整体流程效率较低。因此,石油企业需要对整体经营流程进行改进,企业管理者应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对经营流程进行重新评估和改进,使企业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5.企业文化要创新。新时期,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各级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理想观和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够加强员工的凝聚力,成为企业前进方向上的指路灯。同时,良好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发展道路上最珍贵的无形资产,需要企业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石油化工市场前景范文第7篇

新市场有新规划

江油之行是从参观江油现有的奇石一条街――桥坝镇奇石街开始的,沿着载重大车穿梭往来的繁忙大路,分布着多家店铺。在江油,奇石与金丝楠往往是同店经营的,架子上是奇石,店中间摆放的是金丝楠木料。金丝楠木加工作坊、珊瑚玉打磨店铺、奇石店铺都集中在这条街上。

2014年,江油市观赏石协会挂牌成立,对江油的招牌石种涪江丹景石做过大量宣传的梁光金出任会长。在协会的积极协调下,政府将六千平米、一百一十九个店铺的江油涪江丹景石科普文化创意产业园租给协会,梁会长作为负责人,正在积极开展招商工作。产业园对业态有统一规划和要求,入驻店铺经营品类必须是奇石及其相关的文化艺术门类。同时,为保证产业园整体的面貌,有粉尘等的加工类店铺不得入驻。原来在桥坝镇奇石一条街开店的宁淑芝,早早约好了产业园的店面,然考虑到自己的金丝楠等加工形式不符合产业园的要求,就在预定店铺的马路对面租好了加工作业的店面。等产业园的店面装修好,就作为成品展示和销售的窗口。宁大姐也表示,产业园经营环境优于桥坝镇奇石一条街,自己开在产业园街对面的加工作坊,经营情况也优于之前桥坝镇的店面。

产业园在积极的招商规划中,据梁会长预计,今年九月份,产业园就将完成招商、装修等,可以正式开园,迎接各地石友们参观交流了。而江油也将有一个规范集中、面貌崭新的奇石市场。

地域文化的加入

江油是诗仙李白的故里,青莲乡的李白纪念馆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仙仰慕者们。同时江油也是道家哪吒文化的发源地,电视剧《西游记》就曾在江油取景拍摄。

政府在为奇石产业发展给予关注和支持的同时,也期待着奇石作为文化产业能对江油有独特的贡献。在与梁会长的沟通中,小编也对此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李白名扬天下,撰写了大量诗词歌赋描绘祖国河山、抒写民情友情,并且广为人们熟知。江油的招牌石种涪江丹景石成景成画,善于描形状物,同时也常有人物形象跃于石上。若能将石上画意、题中主旨向李白诗文方向引导,渐成系列,在文化园中开辟专门的展示空间,不仅是对文化的深挖掘,更能为政府大力支持奇石产业发展产生文化上的积极回馈。哪吒文化亦如是。

当然,所有的文化与石的结合都不是一朝一夕、一人一力就能成就的,然而,打好李白这张文化牌无疑能为江油奇石走遍大江南北开辟道路。

潜力涪江丹景石

涪江丹景石是江油最为主要的石种。涪江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与平武县之间的岷山主峰雪宝顶,江油境内六十公里左右的河段是涪江丹景石主要的产区。涪江在奇石上格外偏爱江油,江油境内的涪江丹景石体量大、浮雕明显,涪江丹景卷纹石尤为独特而韵味悠长。同时,江油的彩陶石质地细腻,釉色沉静内敛,形态流畅优雅,大小皆有。而在街边一处汽车服务中心里,爱好奇石的老板为自己的爱石辟出了专门的展架。车来车往扬起的尘土,并没有遮掩它的华光,一方涪江河卵石的玄黑底色上一匹骏马秀颀高拔。在小编下到河滩时,看到这类石头还静静地躺在河床上。

石油化工市场前景范文第8篇

中美页岩气资源评价的现状及启示

炼化企业全厂能量系统优化节能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

浅谈国际EPCC项目的管理经验

碳排放约束下石油石化产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经济增加值和净现值的关系研究

计划优化模型在化工企业的典型应用

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模式的创新

国外能源化工公司分立探析

2010年我国石油、石油制品及有机化学品进出口情况

2010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合成橡胶生产能力

要闻纵览

石化工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试论过程系统工程在石化工业的应用

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带石油资源勘探潜力

我国生物柴油原料可获性及成本分析

浅谈EPC总承包模式下业主的工程质量管控措施

产业内贸易分工理论在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应用展望

海南炼化汽油在线调合系统的应用分析

成品油运输优化问题分析

煤制氢在炼厂中应用的技术经济分析

石油企业外派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

我国丁基及卤化丁基橡胶的市场分析

伊拉克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行业情况研究

2009年天然气消费量居世界前50位的国家或地区

2009年世界分地区天然气消费量及其构成

2009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石油贸易流向

要闻纵览

新中国60年来油气勘探开发的巨大成就与前景

俄罗斯《2030年前能源战略》初探与启示

新疆主要盆地油气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战略

中国-东盟自贸区对中国石化产业的影响

中国聚丙烯生产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

企业自备电厂烟气脱硝面临的形势及技术选择建议

对天然气井口价格改革的思考

物资供应信息资源整合及方法探讨

以不变应万变保持世界领先优势——埃克森美孚公司最新战略分析

2008年度世界化工公司50强

2008年度美国化工公司50强

要闻纵览

《当代石油石化》征稿细则

探讨应对中国石油消费快速增长的技术对策

炼化一体化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及其产业特征

中国石化低渗气田开发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川东北海相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类型及勘探方向

船舶燃料油市场前景及生产技术经济分析

浅谈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市场开发

2007年我国主要石化产品市场回顾与2008年展望

吹塑用聚丙烯的开发及应用

FH-FS体相法催化剂首次工业应用

气相法聚乙烯催化剂国产化进展与思考

关于构建中国石化节能信息管理系统的思考

2007年天然气探明储量居世界前50位的国家或地区

国内要闻

国外要闻

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天然气产量

2007年天然气消费量居世界前60位的国家或地区

炼油瓶颈制约石油设施频遭袭击国际油价步入高位波动通道

中国东部深层油气勘探技术与应用效果

石油化工市场前景范文第9篇

1石油销售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1新型石油营销管理人才不足

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石油销售管理企业的数量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出现了新的市场主体,丰富多元的销售市场主体将石油销售行业的竞争也推向了新的高潮。企业若想在激烈竞争状态中站稳脚跟、获取先机,首先需要提高石油销售企业的综合实力,而石油销售企业的综合实力体现在配置更多优秀的人才,企业拥有更加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供使用。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管理者仍然认为资源是实力的代表,这种思维影响下的石油企业过于重视内部行政,导致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不科学,更突出行政级别,忽视了从市场角度的考虑,导致市场能力匹配问题无人问津。这种局面下的石油企业,经常是“口号喊得响,执行就疲软”,甚至有些石油企业忽视员工培训工作,导致大部分员工的专业能力无法提升,严重不满足现代石油企业的发展需要,因此,人力资源不仅未成为推动石油企业发展的动力,反而成为阻碍,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1]。

1.2石油销售企业营销管理模式单一

现阶段,“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已不单纯是高效率发展,应以实现发展效率与发展质量相平衡为目标,但仍有诸多石油销售企业延续落后的营销模式,致力于平衡企业内部与炼厂之间的利益,忽视外部环境变化,随行就市。这种理念与模式在过去某一段时间内为石油销售企业获取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是缺少创新,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过多的行政计划会成为束缚,影响企业价值的发挥,从而导致其附属于产业内部的其它环节上。而从长远角度来看,石油炼厂与销售企业如果仍保持合作状态,那么应认识到市场的重要性,实现深度发展,而不是停留于模拟市场表面;并且认清在市场上,销售企业扮演着市场主体的角色,其需要独立面对市场带来的一切,包括利益也包括风险。因此,需要结合当前形势做好科学的调整,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以便真正抢占市场先进,发挥出市场价值。

2石油销售企业营销管理方向和措施

2.1统筹规划、建立全国性开放型物流网络

在现代社会,油品仍然是危化行业,因此,对其行业的物流领域来说专业要求也相对要高。截至到目前为止,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成品油物流业,仍然具有产销分离、运输结构不科学等诸多缺陷,致使油品销售企业之间的合作收益要远大于竞争效果;主流的石油销售企业面临这样的现状,纷纷各自规划独属于自身的物流体系,社会企业往往为了经济效益而运营,进而导致了物流网点产生散乱差的问题[5]。因此,要对石油销售企业进行改革,应先展开我国能源事业战略发展目标分析,归纳总结石油发展的数据,打破牵制,从而使成品油物流逐渐呈开放状态发展,以便提高对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规避过度竞争行为造成的资源损耗。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成品油物流网络,使各大石油销售企业逐渐从竞争走向合作,实现共赢[2]。

开放性是构建成品油物流网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实现物流资源开放的前提,利用开放的物流资源达成行业内部组织之间的增益协作,提高了行业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使整个行业朝着规范化、专业化、专用化方向迈进,提升了成品油物流的经济化发展水平。同时,应将价值作为核心、合作共赢作为目标,利用竞争展开约束,使得成品油物流网络所产生的协同效应、网络效应、分工效应得以充分发挥。

2.2创新网络开发模式

根据菲利普·科特勒所提出的理论,营销不仅仅是某一个部门的工作,是需要将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使其形成一个网络,才能够得以发展进步,其范围是多方面的,但市场营销环节个部门无法独立展开工作,彼此之间的联系不可避免,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营销环节的桥梁作用,紧密的联系供销链与合作网络。基于此,未来的油品销售市场不再将高成本购买固定资产作为实力的象征,而是集中精力于市场,做好营销工作,充分开发市场的潜能探索独具特色的营销道路,从而丰富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展现丰富的品牌形象,获取客户更广泛的认可[3]

2.3整合营销管理策略

现阶段,受主流营销理念的影响,石油销售市场的营销组合仍然是4P模式,即以产品、渠道、价格、推销为主体的营销组合。而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企业营销的核心理念必须转变为整合营销,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的品牌管理系统,融入物联网、互联网等多种科学技术,使企业的潜能与优势得到开发,可以实现独具特色的营销模式,有效提升营销水平。

石油化工市场前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疆;油气田;技术服务;市场前景

油田技术服务作为一个专业化程度高、技术及资金密集度高的行业,近年发展迅速,其技术进步和发展趋势影响油气田的开发水平,在油气开发生产领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作者近年来实际工作经验,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新疆地区油田开发技术服务市场特点及发展前景,为从事油气田技术服务企业的今后发展提供了参考经验。

1.新疆油气地质资源量丰富,勘探程度低,开发潜力大

新疆地区幅员辽阔,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丰富,含油面积广大,全疆共发育有34个古生代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沉积岩面积达97.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沉积岩面积五分之一,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盆地有12个,占新疆盆地总面积的90%,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基础。

根据2014年全国最新一轮资源评价结果,新疆石油地质资源量为228亿吨,较2007年评价结果增加77亿吨,增长51%;天然气地质资源量17.5万亿立方米,比2007年评价结果增加7.6万亿立方米,增长77%,地质资源量分别占全国的22%和28%,均位居全国第一位。

目前,新疆地区,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程度很低,尚处于勘探开发初期阶段。据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2年数据显示,新疆的石油、天然气远景资源探明率均不高,分别为17.5%和10.8%,仍属于低勘探程度阶段,与东部油田差距较大,未来油气勘探开发潜力较大。

2.油气勘探开发进入快速增长期,油田技术服务市场基础良好

多年的勘探表明,新疆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有利的构造条件、多时代成油组合,多期成藏和良好的存储等特点。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新疆迎来新一轮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建设期,新疆地区能源企业纷纷加大了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目前已经形成了由东到西、由北到南三大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全面展开的良好态势。

根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新疆地区2000年到2012年的年均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2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00亿立方米,进入高速增长阶段;石油产量由1800万吨上升到2700万吨,增长了50%,2012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五,天然气产量由35亿立方米上升到250亿立方米,增长了6倍,2012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二。

十二五期间国家及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陆上石油开发商针对新疆的油气勘探开发分别制定了明确的上产规划:(1)根据我国《天然气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加强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南海海域四大气区的勘探开发力度,到十二五末,建设四个年产量200亿立方米的大型天然气产区,其中塔里木气区实现产量达到320亿立方米;(2)中石油继大庆油田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规划、长庆油田建设“西部大庆”规划后,制定了建设“新疆大庆”的《关于新疆地区2015年油气当量5,000万吨发展规划》。根据该发展规划,中石油将加快产能建设,使新疆地区2015年油气当量达到5,000万吨,其中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原油产量将达到2015年的1,344万吨,较2013年增长近;(3)中石化也将新疆定为打造上游“长板”的重要阵地,根据中石化与新疆自治区达成的战略合作协议,十二五期间,中石化规划投资1,400亿元用于其在疆石油产业的上产建设。

根据国土资源部预计,2030年之前,新疆地区每年可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5亿吨,累计新增探明储量45亿吨;石油产量呈稳步上升态势,2015年可达到3000万吨,2020年3500万吨,2030年4000万吨,约占全国的17%。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年均探明1600亿立方米,累计探明近3万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预计2015年达到350亿立方米、2020年超过500亿立方米、2030年接近70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23%。按照现在的资源条件,新疆有望在2030年前建成亿吨级油气生产基地。

新疆地区油气勘探开发进入快速增长期,为新疆油田技术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3.新疆地区老油区稳产挖潜新区上产,市场增量巨大

目前,国内油气产量增长主要依靠老区稳产挖潜和新建产能两种方式,故由上可见,新疆地区油气上产将从这两方面为油田技术服务市场带来市场机遇。

3.1老区稳产挖潜

新疆地区各主要油田80%以上原油产量来自于注水开发。经过多年开发,新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三大主要油气产区的多数油田注水开发已进入高含水阶段,以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所辖油田为例,平均含水率已超过80%。进入高含水阶段后,油田自然递减率上涨较快,老油田稳产增产的难度不断加大,并决定了油田技术服务需求将长期向好。

国际能源署分析指出,在世界各主要石油产区,综合递减率从长远来看会显著增加,有市场分析认为,要想使油田稳产增产,10%的油田综合递减率大约会带来40%-50%的油田技术服务业务需求的增长。2011年,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所辖区域的油田综合递减率分别为8.3%、8.5%,由此可见,仅老区稳产挖潜方面,随着油井数量的增加,油田技术服务市场规模将呈现较快增长。

3.2新建产能

从2003-2011年中石油原油产量与钻井数量的关系图可以看出,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增速需远高于原油产量增速,才能实现产量增长。

根据中石油关于新疆地区油气开发“十二五”规划,中石油在疆三家油田生产单位的油气产量当量的年均增幅在10%以上。基于2003-2011年,为保持原油产量,中石油勘探开发投资资本性支出保持了近10%的增速的历史数据,大致估算“十二五期间”中石油在新疆的勘探开发资本性支出的年增长率将在20%以上,从而为新疆油田技术服务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中石油2011年制定的《十二五新疆油气业务发展规划》,在过往30年累计投入3,000多亿元的基础上,未来10年再投入3,000亿元以上用于油气勘探开发、下游炼油化工基地建设、原油成品油战略储备和油气输送管网的完善,年均投资额超过300亿元。中石化亦将在“十一五”投资450亿元的基础上,在“十二五”期间投资超过1,400亿元用于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煤化工、外输天然气管道及油品销售、相关装备制造业等。油气开发商巨额的资本性支出将为油田技术服务企业提供充足发展空间。

综合老区稳产挖潜与新建产能两方面因素,新疆油田技术服务行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会,油田技术服务企业。

4.结论与认识

新疆地区油气资源丰富,技术服务市场空间较大,从事技术服务的企业分散,技术与资金实力不强,整个行业处于发展初期,这位后续致力于油气开采技术服务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天然气工程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125.

石油化工市场前景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改制上市;计划管理

在石油企业上市以后,石油企业的营运模式和经营方式都会和市场经济的规律相结合,运作也会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而是在市场经济支配下的石油企业应该怎么对自己的管理制度进行改变,如何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需求相适应的石油企业计划管理模式,成为石油企业计划管理部门必须面对和探讨的问题。

一、 计划管理的必要性

计划管理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重要铺垫,是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前先拟定好的措施和步骤。

1、市场的激烈竞争。市场经济现在在我国社会已经逐步深入,让市场上出现了大大小小各种不同的企业公司,要获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动力,企业一定要加强对计划的管理,制定科学准确的计划、明确合理的发展目标,才能够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然企业会因为缺乏发展目标和动力遭到社会的淘汰。

2、公司发展策略的改变,上市之后公司的股东不会把发展眼光定在短期,而是更加注重长期的发展。所以公司的上市会导致发展目标的改变。企业长期发展计划的制订,就是着眼于企业的长期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为确保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必须加强中长期计划管理。

3、虽然公司上市后是依据市场规律运作的,但是依然不可以忽略计划的重要性。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发展目标先制定好生产的计划,然后在生产的过程中严格地依照计划进行生产活动,这样在科学有效的计划指导下进行生产活动,才可以让企业保持竞争力,获得发展空间。

二、 建立与改制上市相适应的石油企业管理模式

1、在资源采集开发工作上,油田采集分公司应该把资源作为长期发展计划的目标。石油企业是资源的开发挖掘业,自然维持企业继续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就是资源。石油企业对于资源的计划定位应该要用最小的成本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加强以资源为目标的跨地区发展计划管理,用最低的成本进行对资源的开采,改革更新勘探技术和设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石油企业在资源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应该要从国内、国外两个资源市场进行开发和研究。第一种情况要是企业勘探能力水平不高,但是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企业应该充分地利用外界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对地区的勘探开发,共同获取发展的资源,增大企业的实力。第二种情况是当本地区的资源发展前景不乐观,应该要积极地往国内资源发展前景良好的地区进行开拓,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和自身的素质。扩大资源的战场和视野,扩大企业的资源拥有量,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是充分借助世界全球化的趋势,积极与国外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开发企业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与他们进行合作的勘探和开发,寻求多方面的发展途径。

2、借助存续公司来实现以资产为纽带的跨行业发展计划管理。在石油企业进行改制上市之后,一定要进行思想的解放。企业要对自己内部进行充分的解体,以行业来划分并且进行重组。存续公司的计划管理重点可转向优化投资结构、优化资产存量,使资金投向有效益、发展前景好的项目。

资产作为计划管理的纽带,对部分资源接替难度大、队伍和生产负担大的石油企业进行计划管理有着重要意义,鼓励企业往新领域探索,寻找新的发展支点和动力,实现减员增效,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而存续公司在企业运用小部分资金来盘活资产存量的工作中,对所属单位进行调查分析,对有发展前景、先期投入较大,因资金和技术等影响效益欠佳的厂点,应从长远利益出发,给予适当的资金投入,扩大规模效益。

3、实现以项目为主线条的全程计划管理,石油企业一般都是大型、特大型的工程项目,所以项目的效益是维持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石油企业计划管理着眼于项目的效益,严格把好项目立项关和项目设计审查关,真正体现效益优先的原则,搞好项目的前期工作。除了做好项目前期的设计计划工作以外,在工程的中期企业的监督工作也是不能轻视,企业要根据市场和内外环境的变化,从实际情况出发对项目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修正计划的指标,让工程可以达到工期最短、投入最少、产出最大、效益最好的最理想效果。

4、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全面的生产计划管理。在重组改制之后,企业中的因素都要和国际市场接轨,上市之后要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实施全面的生产计划管理。

第一是对产出投入进行测算。企业传统的先干后算的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合改制上市的需要,应该要改成先算后干,要在计划中确保产出大于投入,项目的效益要排在第一位。

第二是对生产经营作出全面的计划管理。全面的计划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的两种计划方式。在纵向管理上,分别是由生产阶段计划管理,拓展为勘探风险计划、资源计划、开采计划、炼油计划、销售计划、财务利润计划管理等这几项管理构成的;横向的管理主要是改变原来的原油单一生产计划,要将其扩展成全面计划管理,包括企业的发展计划、资金计划、人力资源计划、成本计划、市场开拓计划、股票增值计划管理等。

最后企业应该把握好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的关系,企业要在短期目标的执行之中结合市场的具体要求,不断对公司的中长期计划进行调整,确保长期目标能够实现,获取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石油化工市场前景范文第12篇

“十一五”期间,中国原油产量将进入稳定增长期,达到年产1.85亿至1.95亿吨,并可一直稳定到2020年左右。中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的东部、中部、西部、海域四大油气区中,目前已有油田576个,输油管线1.13万公里。2007年中国原油产量增长1.6%,达到1.8665亿吨;2008年中国原油产量增长2.3%,至1.9亿吨(1.8973)。另外,中国石油储量目前仍属稳定增长时期,随着勘探范围进一步扩大,储量仍有望进一步出现较大增长。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迅速增加,石油需求也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04年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达29182.7万吨,同比增长15.5%。2008年1-11月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为33530.5万吨,同比增长5.8%。而到2008年年底石油表观消费量将达到39171万吨,实际消费量将达到38142万吨。从现在起到2020年之前,正是中国经济工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中国石油消费将处于迅速增长阶段。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 6.1亿吨以上。

我国石油产业目前仍处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几大国有企业垄断的局面。虽然民营油企近年有所发展,但主业基本集中于中、下游炼化、销售领域。上游勘探开采仍被国有石油企业控制。全国共有成品油批发企业2505家。其中,中石油、中石化全资和控股批发企业1682家,占总数的67%;全国共有加油站9.5万座,其中,中石油、中石化全资、控股及特许加油站数量已达到8万座,占加油站总数的51%。规划建设中的外资加油站、包括油气合建站共有1770座,占加油站总数的2%左右。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初步形成了以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为主导,其他国有石油公司、民营企业、国际石油公司共同参与竞争的格局。

石油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国内总体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产成品市场供不应求。在现阶段经济过热的大环境下,行业投资的增长速度过快,行业投资风险在逐渐增加。石化产业是国家重点调控的行业之一,大量未经批准或手续不齐全的石油在建项目面临政策性风险。同时,民营石油企业正遭遇国内巨头与外资的两面夹击,国家着手调整改行业的市场结构,尽管中国在形式上打破了成品油市场的垄断格局,但企业经营每况愈下。目前在国内大约有90%以上的民营企业不符合或不具备再次申请资格,并将在此次整顿、整改中通不过年度检查,拿不到新的经营牌照,面临“出局”的危险。

中国石油市场应变对策与思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今天,中国经济已经深深地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之中,相互影响加大,互动关系也更加紧密。中国在保持自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以“中国制造”向世界输出物美价廉的产品,为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以及中国制造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将使中国的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需求保持较快的增长。

第二,中国需要加强能源信息统计系统的建设,使包括石油生产、消费、进出口和库存等在内的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能够得到更加及时的反映,使相关数据更加透明和准确,在此基础上,加强供需前景分析和预测,以便为宏观调控和企业经营提供基础信息。

第三,石油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其供应趋紧是未来世界将长期面对的问题,更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将长期面对的严峻挑战。国内外石油市场发展和法制化进程为我国石油政策趋向提出了公平竞争、适度集中的客观要求,我国无论是能源政策主管部门还是石油企业,都必须顺应大势,不断地调整相应的对策,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石油化工市场前景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石油装备;市场开发;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3-000-01

一、引言

与石油相关的设备都称之为石油装备,主要包括钻井如钻修机、泥浆泵、转盘、防喷器钻杆、套管、钻铤、钻头及井下动力工具等;采油设备如采油树、油管、抽油杆、抽油机、电潜泵等;固井压裂酸化装备、以及石油天然气储运输送管道及设备等等,都属于石油装备。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是随着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许多产品的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钻井、采油、钢管、海洋装备、天然气、物探、测井等,更成为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优势的产品领域。

二、当前我国石油装备市场开发与营销中面临的问题

1.企业数量多且竞争能力弱

国内的国企改革进一步提速,主辅分离释放了企业活力,催生了大量经营更加灵活的民营石油装备企业。截至“十二五”末,我国现有从事油气装备制造的企业约3000家,年销售收入约4000亿。根据工信部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生产石油钻采设备年销售额额达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700多家。尽管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数量比较多,甚至可能超过了世界范围内生产石油钻采设备企业的总和,但是,必须要深刻认识到一点,那就是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众多,但竞争能力相对较弱,核心科技能力有限、产业发展缺少合理规划,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石油装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行业竞争加剧

造成行业竞争加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分别是产品趋同和市场需求放缓。在中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的时期,各企业一窝蜂地投资新生产线。当供大于求的时候,同质化严重的产品便展开激烈的价格战,不断挤压行业利润。以压裂设备为例,2013年以前主要是以第四石油机械厂为代表的少数两三家单位生产,由于整个石油石化装备制造行业不景气,在非油藏开发投资不断加大的背景下,2013年振威石油装备展显示能提供压裂设备的企业至少增加到13家。受债务危机影响,欧洲油气需求持续下降;美国大规模开发页岩气和页岩油,石油公司投资积极性受挫;中东、非洲部分地区政治局势仍在恶化,油气需求受到抑制;国内经济下行,以及炼化的过度投资,油气出现过剩。因此,市场需求的放缓,同样增加了行业竞争。

3.品牌形象难以转化为企业利润

品牌形象是一个综合的体现,主要是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能力、产品质量和服务。从全球来看,欧美国家也经历了从零部件制造到装备整机制造,再到制造、技术服务一体化这一发展过程。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恰恰表现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力量薄弱和主动提供服务少,具有相关专业服务能力和能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更少。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无法稳定地提供质量符合要求的产品。除了重点工程和项目,制造企业很难主动地聘请设备监理提供服务咨询,在自我约束不强的情况下,产品质量往往遭人诟病。

4.制造大国非制造强国

制造大国非制造强国除表现在产品质量和产品技术方面,还表现在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总体来看,我国油气装备制造业还处于中低端,绝大多数的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设计制造技术主要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以至于能生产的产品国内企业都能生产,不能生产的产品国内都不能生产。以钻机制造为例,中国生产的钻机品种相对单一,缺乏适应各种地质环境和工艺要求的特种钻机的设计和生产能力,在智能化方面还不能与国际水平相提并论。海洋钻机制造则是刚刚起步,尚不具备独立的海洋平台和钻机船的设计、制造能力。

三、石油装备市场开发与营销策略分析

1.转变经营发展理念

首先,摒弃大而全的发展思路,走适当精简、互补共赢的产业链利益共同体。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及能源储量的进一步减少,石油勘探开发投资进一步缩减。因此,通过产业链合作弥补供货缺口,通过生产线整合剥离不良资产进行主辅分离,集中资源加强主业经营。其次,对产品进行质量提升和技术升级,但避免盲目追求国产化率。例如,加快自动化钻机、先进钻井工具、高可靠性能柴油机和超大功率压裂设备等高端新产品研发和产业进程,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部分零部件,应当采用全球供应的思维,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投入,节约成本,提高产品可靠性。再次,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培育领军人物,按照产品大类以骨干企业为主体整合研发资源,对装备产品研发进行整体规划,企业分工协作和成果有偿使用,减少重复研发,避免资金和时间浪费。

2.采取多元化市场开发与营销方式

对于装备制造等完全竞争行业来说,市场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总体上看,国内石油石化装备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国外市场利润高但市场开发力度不够、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在“一带一路”的东风之下,可以采取多元化市场开发与营销方式:

一是油田服务与设备租赁业务的结合。从合作形式看,石油技术服务公司普遍重视并强化与油田企业的合作,纷纷与油公司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或战略联盟关系,延伸服务业务,完善产业链,提高服务质量,推行交钥匙工程,采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形式,降低油田企业的风险和成本,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促进石油技术服务公司与油田企业的互利双赢。例如斯伦贝谢与阿莫科公司在北海的西北赫顿油田的深度合作。由此得到启示,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可以借鉴石油技术服务公司和油田企业的合作模式,通过设备租赁等业务,展开深入共赢的合作。二是积极开展EPC总包业务或加强与已有EPC总包公司的战略框架合作,形成战略互补。另外,经济带国家的发展也势必会带动能源消耗的增加,可以间接地使企业受益。

石油化工市场前景范文第14篇

一、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目标

(一)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总体策略

从长远发展考虑,石油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应本着“积极、慎重、循序渐进”的原则,精选目标市场,有目的、分层次地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资金、两个市场”。总体策略上实行“六先六后”,即在经营方式上,先合作后独立,先与资源国石油公司或国际大石油公司合作,后组建合资公司;在经营领域方面,先开发后勘探,先搞油气开发,后搞风险勘探;在合作方式上,先参股后控股,通过参股开发国外油气田,逐步实现股份经营;在投资方面,先小后大,先从投资少、风险较低、效益较好、管理比较简单的中小项目干起,再逐步扩大规模,发展投资大、收益高的大型项目;在经营区域上,采取先“南”后“北”策略,先进入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再逐步向发达国家拓展;在经营步骤上,采取先点后面的战术,先提供物化探、钻井、测录井、修井等优势专业技术服务,再逐步扩大石油勘探开发的参与面。

作为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石油国际贸易,在贸易结构上,要适度调整石油进出口战略,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充分利用国内富余的原油加工能力,逐步实现进出口渠道、运输方式的多元化和贸易方式的多样化。

(二)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目标市场

为有效开拓国际市场,石油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力和优势,在充分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资源条件、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市场细分,选择适合上游企业的目标市场。

从世界主要产油区环境分析来看,石油企业今后国际化经营的重点地区应该是亚太地区、非洲地区、中东地区、独联体地区,可以开展有限经营活动的地区是美洲地区。

1.亚太地区

亚太地区国家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亚太地区国家的石油工业发展较快,油气产储量均有明显增长。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亚太地区对能源的需求日趋旺盛。《亚洲石油分析》预测,亚太地区的石油需求平均年增长5%左右。多数权威能源机构的预测表明,亚太地区石油需求的这一增长势头将会继续下去。今后,该地区石油及其他能源的生产和供应问题,将直接关系到本地区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因此,亚太地区各国均采取了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勘探开发本国油气资源,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国际石油资本投资机构按最感兴趣投资地区排序,排在前50名的国家,亚太地区就占了25个。这反映了国际石油资本投资机构对亚太地区资源潜力的评价。而在这一地区中,被国际石油资本投资机构排在前10名的是中国、印尼、越南、澳大利亚、泰国、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这些国家和中国接壤或相距不远,文化类似,经济发展水平接近,油气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勘探开发,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相对落后,而勘探开发成本低于中国。从我们熟悉国际市场、锻炼队伍的短期目标看,中国的近邻国家,可以作为我们对外合作的前哨站。

整体看来,亚太地区是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地区。由于亚太地区储量日趋降低,加上内部消费增长,整个地区向中国出口低硫原油的可能性将随时间推移而降低,因此寻求新的稳定的石油供应源显得十分紧迫。同时,在这一地区投资所获油气资源量也不会占多大的比例,因而它只能作为今后进行油气项目活动的辅助地区。

2.非洲地区

非洲石油在世界石油市场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非洲不仅石油勘探开发的潜力很大,而且其所产原油一般为低硫优质石油,除部分就地消费外,大部分用于出口。中国自1992年开始进口非洲安哥拉原油,近年来进口非洲原油量逐年增加,使中国原油进口来源趋于多样化。

非洲的政治和经济形势虽然仍有动荡,但已出现向民主政权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势头,其巨大的油气潜力日益为外国公司看好。从外交关系和油气的探明程度考虑,石油企业应首先进入非洲地区的苏丹等新兴产油国,其次选择北非的主要产油国进行油气田开发,再者可在一些产油国进行三维地震勘探、钻井、测录井、修井等技术服务项目。

3.中东地区

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占世界油气剩余探明储量的57%和41%。世界上已找到的42个“超巨型”油田(原始可采储量在6.85亿吨以上)中,有29个位于中东,占世界这类大油田数的69%。如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为世界第一大油田,原始石油可采储量为114.8亿吨;科威特的布尔甘油田为世界第二大油田,原始石油可采储量为105亿吨。中东地区不仅油田规模大、油层物性好、单井产量高,而且油层深度适当,开发和运输的地理条件有利,石油生产成本低。这就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在石油供应中所占的主导地位。因此,当其他国家石油资源趋于枯竭,开采难度增大和开发成本越来越高时,中东地区产油国所占有的资源和勘探开发方面的优势也将越来越大。中东地区仍将是21世纪主要的石油供应来源地,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东地区应成为中国周边国家的战略延伸。因此,从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强与中东产油国的交往,为石油战略性进入做好准备。可以说当前的国际形势对实施中东石油战略是十分有利的。首先,中国与中东国家面临着和平与发展这一共同的时代主题;其次,双方在经济上既有互补性,又有积极促进、互利合作的愿望;第三,中东产油国开采石油的劳动力短缺;第四,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升给中东产油国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利用这一时机做好中东石油这篇大文章,对中国和中东产油国都有利。考虑到中国今后进口原油主要来自中东,为了降低进口的风险,利用中东石油资源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扩大石油直接进口,又要在中东石油勘探开发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一是进口中东石油要与利用石油美元结合起来。可利用世界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特点,争取得到海湾国家的长期出口信贷,用中东资金进口中东石油,尤其是沙特和也门的低硫轻质原油,在中国进行深加工后出口,赚取外汇。二是把进口中东石油与中东产油国搞合作开发、合资建厂、设备出口等结合起来,实现进口方式的多样化。与此同时,还要利用中东地区这个世界上第三大承包市场,结合中国石油工业劳动力过剩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和技术服务。要改变过去劳动力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不高的状况,采取相对集中的办法,与有关劳务出口部门加强协作,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素质。

需注意的是,中东是西方国家控制的主要地区,有些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国难以在其领土取得上游领域投资的机会,而在另一些伊斯兰国家如伊拉克、伊朗等却有较好的条件。在中东地区投资的优势在于其经济效益好,其勘探开发成本一般都在4美元/桶以下,问题在于政治风险较大。由于中东历来是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和海陆贸易中枢,近代石油工业的崛起更加突出了中东在政治和经济上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多数专家预测,到21世纪30年代以前,中东对世界油气资源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因而其政治环境将是世界的焦点。今后十五年,以至更久远,中国的油气资源短缺情况日益加剧,大致要有1/3以上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显然离不开中东地区。在这种形势下,需要以国际政治关系为基础,积极实施中东石油战略,打开中东石油稳定供应的渠道,必须取得相当数量的稳定供应量,才能尽量减少国际经济、政治突变带来不利的影响。

4.独联体地区

独联体地区主要产油国有20个国家,石油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有6个,即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乌克兰。其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于北美和中东地区,而且中亚、远东、大陆架仍有很大的资源潜力。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由于长期勘探投入不足,剩余可采储量连年下降,但从储采比看,它们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勘探投入增大后,储量可望有明显上升。从现在和长远看,独联体地区都是重要的石油输出国,加上中国与这些国家存在着良好的地缘政治关系,且双方经济互补性很强,它可成为中国进口石油不可忽视的来源;同时,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勘探开发的技术及设备均相对落后,特别是产品销售市场存在较大的开发余地,也可由此带动其他商品贸易。哈萨克斯坦和中亚的油气已成为世界油气发展的热点。但是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独联体国家中,政策、法律以及其他规章制度的可变性与易变性,是投资存在风险的最大因素。二是这个新兴市场的外商投资保护法律不健全,风险较大。尽管这个市场合作前景广阔,但是对我们来说,目前不可盲目地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最有效和最有前景的合作方式应该是多边合作,合作内容为投资额较小、风险性较低的油气田开发项目。我们可以从第三国合作的角度介入这个有前景的市场,一旦时机成熟,便抓住每一个项目的合作机遇,占领这个新兴市场。

近年来,中国与独联体地区各国的政治关系已经得到保障,经济环境正在改善,加之与中国相临的独联体各国油气尚未投入大规模开发利用,有着较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基本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作条件。因此,总的来看,石油企业对独联体地区进行重点合作研究是有利的。根据资源状况和投资环境考虑,可优先选择俄罗斯、中亚为重点地区。

5.美洲地区

美洲是石油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但在北美以其勘探开发程度高为特征,不可能构成解决中国国内石油供应的基地。在南美地区,石油工业是许多国家的经济支柱,不少盆地油气前景良好,但勘探却相对较少。无论是老区还是新区,都还有巨大的油气潜力。随着南美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南美地区各主要产油国都在积极努力加强石油工业的对外合作,出台了新的石油法规或与石油工业有关的法规,并进行了多轮石油勘探开发国际招标活动,成为目前全球的勘探热点之一。南美的委内瑞拉稠油资源丰富,该国和加拿大的稠油资源,将是21世纪中叶世界石油的重要供给地。从长期战略上考虑,可以在南美地区的秘鲁、委内瑞拉和北美的加拿大等国进行以盈利为目的的油气开发和其他行业的经营活动,但不能作为投资重点。即使合作开发油田取得的份额油,也应采取就地销售的方式,以节约昂贵的远洋运输费用。

三、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方式及组织形式

目前,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展国际化经营,应主要采取以下九种合作方式:

(一)与东道国的石油公司联合

有些东道国的石油公司技术落后、经验不足,但他们有资金优势和灵通的信息渠道,且熟悉作业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利用技术优势和施工经验与之联合投标,组织施工。这种方式东道国政府乐意接受,不仅可以提高中标率,而且还可以掌握东道国油公司的情况,进一步了解当地的经济环境、商业惯例、法律法规和文化习俗,有利于今后开拓市场。

(二)与有经验的大型跨国石油公司联合

石油企业在国际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参与国际投标,尤其是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可与有经验的国际大石油公司联合投标或组队施工。这种方式既可分散风险,获得利润,又可学到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技术与经营管理经验,培养锻炼自己的生产、经营管理和作业队伍,也有利于积累海外项目的运作经验,扩大对外影响。在国际上,即使一些比较有名气的跨国石油公司也经常采取与其他公司合作的办法开展国际间的业务。如澳大利亚最大的企业BHP公司,在澳大利亚本土、在中国近海进行石油勘探开发,都是与英、美等国的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合作进行的。当然,合作的条件应包括不涉及资产转移,不形成公司合并。可采取合资、分包等方式进行协作,从中获得技术、部分市场份额及跨国经营的管理技能。

(三)无风险服务合同

由东道国雇用我方承包服务项目(包括勘探开发、钻井、测录井、修井等单项作业),支付服务费。

(四)合资经营

双方合建新公司,负责勘探、采油、运输、炼化、销售,按所占股份的多少分享利润,承担责任。石化企业在油气开采和炼化方面拥有比较成熟的技术,这些技术不但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而且对一些发达国家开发中后期的油田也是适用的,这样有可能直接介入东道国的石油上下游的某些环节,取得东道国的各方支持,以技术、设备入股,以此为突破口开展合作。

(五)购买储量

出资购买外国的原油储量,可采用多种方式,直接收购业已探明尚未开采的油气储量;收购拥有一定储量的小油公司;购买业已开采、但还有一定剩余可采储量的老油田。这种做法风险小,但一般利润也比较少。有些老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难度较大,开采成本较高。因此,应仅将其作为储量替补的辅助手段。当然,是否采用收购的方式获得储量,要根据比较经济利益原则,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考虑。

(六)获得勘探开发股份的转让

国际上许多石油公司为了分散风险,将其已获许可证区块的部分勘探开发股份出让。石油企业可采用这种方式获得部分区块的勘探开发权,进行国际化经营。其优点是在区块评价期间由对方提供全部资料,我方可利用这些资料对区块进行深入评价,从而减少失误。缺点是,转让方要求参与方支出比已发生费用更多的资金,作为对先期风险的补偿。

(七)独立或联合出资以控股形式购买股份,进行油气田开发

以中亚和俄罗斯地区的石油公司为目标公司。独联体地区石油公司拥有的石油储量资源落实,地质风险较低。石油企业可以通过购买其石油公司的股权取得油田的开采和经营权。

(八)有选择地兼并或收购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型石油公司,扩大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型石油公司虽然其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但是他们的人工成本相对较高,且缺乏技术和服务队伍的支持,如果购并这样的小型石油公司,正好可以发挥石油企业的整体优势,同时,学习和利用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机制,从而带来较大幅度的成本节约,同步获得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需要注意的是,石油公司收购活动一直是以降低成本、增加储量资源以及进入新市场作为目标,兼并收购活动主要是通过储量交易的方式进行。

(九)组建跨国公司在资源国勘探开发油气田

石油企业若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从资料包购买、评价、投标、谈判签约到勘探、开发作业全由我们自己(或参与)决策、实施。其优点是,可主动地从全球范围内来筛选有远景的区块,与上述几种方式相比,成功后的利润最大。缺点是,需要较多的投入,风险较大。

总之,中国石油企业要进入国际石油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有多种选择。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发展阶段应依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形式。

四、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措施

开展国际化经营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石油企业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此,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树立全球发展战略观念;另一方面要借鉴国际大石油公司成熟经验和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精心组织,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不断扩大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使石油企业在国际竞争和合作中发展壮大。为此,提出以下措施:

(一)开展跨国经营的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及评估工作

石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周期长的显著特点。因此,搞好海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及综合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石油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风险主要是资源风险、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选择政治上相对稳定、勘探开发成本相对低廉、油气资源可供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进入国际勘探开发市场,参与国际油气资源再分配。为此,我们应当建立和完善一套先进的、定量化的石油跨国经营风险投资综合评价方法,对以勘探开发为重点的投资项目进行前期可行性分析及论证工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凡是风险收益率达不到预定标准的地区决不进入,达不到预定标准的项目决不投资。

(二)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

从国际化经营的实践来看,所有发达国家石油公司的国际化经营行为都是由能够跨国经营的股份公司来承担。石油企业要开展国际化经营,当务之急是要形成整个石油行业集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多元化经营于一体的格局,逐步建立开放的、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同时加强与国外石油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集工、贸、金融于一体的大型石油股份公司,以集团的规模和实力走向世界。否则,就无法获取较高的规模效益和协同效益,也不可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战略,加速培养跨国经营人才,不断提高石油企业的技术水平

人才是国际化经营的关键。石油企业应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复合型的跨国经营人才,改变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员工普遍存在的问题:懂技术的不懂外语,懂外语的不懂专业知识,项目管理人员不懂经营、国际商贸知识。培养人才,除选派一些年富力强、熟悉业务、懂管理且有外语基础的人到高校接受系统的培训外,更要重视选派人员到成功的跨国公司学习与锻炼,参与跨国经营的具体业务,从实践中培养才干,积累经验。

同时,国际油气勘探开发市场属于“技术竞争”的市场,也就是说这种市场的竞争,主要依靠技术水平和以其为核心形成的综合实力。从我们的装备和技术水平来看,目前我们与世界大石油公司还有一定的距离。近年来,跨国石油公司不断进行资产重组,更新技术装备,加大科研投入,并通过采用新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勘探成功率,这充分说明了今后石油工业的发展对技术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一方面我们应重视科技开发,加大科研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搞好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努力跟踪世界先进技术,形成自己的优势技术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的技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建立灵敏、高效的国际市场信息网络

纵观世界石油经济形势,不难看出:今天的世界石油工业正处于一个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竞争更加激烈,风险更大,更需要石油企业对外界的变化作出积极而迅速反应的信息时代。没有运转正常的信息系统、健全的信息处理机构和高水平的信息管理人才,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就无法生存。因此,石油企业要开展跨国经营,就要建立高效、快捷、准确的信息网络系统和相应的信息处理机构,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及时性、系统性。

(五)加强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可行性研究

石油化工市场前景范文第15篇

早期石油现货市场交易给石油生产行业带来了较大的价格风险,供求双方都需要某种市场规则或交易方式来锁定成本或利润,达到石油产品保值之目的,这种背景下,期货合约应运而生,石油期货的引入使石油产品从此具有了金融属性。石油期货市场的参与者可以根据自身对市场价格的预期进行买、卖合约的相继操作,来赚取价差利润。因此,石油金融市场吸引了大量石油相关企业、对冲基金、投资银行、机构投资者、私人股权站金及其它金融资本纷纷参与其屮。近年来美元贬值造成以美元为主的各国外汇储备也随之发生贬值,国际汕价持续上涨,为了保障外汇安全,避免外汇资源浪费,稳定本国石油生产和供应,世界各国纷纷将国家外汇用于石油储备,因此国家外汇也走入了石油金融市场。

一、国际油价波动基本理论

(一)国际石油价格体系

国际石油价格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石油包括原油和成品油,成品油又包括石油燃料、润滑油、润滑脂、石腊、石油浙青、石油焦、石油溶剂、石油化工原料等,它们都有各自的价格。目前国际石油价格体系主要包括欧佩克官方价格、非欧佩克官方价格、现货市场价格、期货市场价格、晃货贸易价格、净回值价格和价格指数。

(二)国际油价波动的原因分析

国际油价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石油自身特性、石油供求因素、石油政治因素、石油金融因素等都会对油价波动产生影响。结合近年来国际油价波动态势进行考察,我们发现石油自身特性内在决定油价波动,供求因素是油价波动的基本影响因素,政治因素是油价波动的短期诱发因素,金融因素主导近期油价波动态势。

二、基于金融因素的国际油价波动内在机理分析

(一)石油金融属性的由来

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过后,OPEC取得国际石油的定价权,为了获取更高收益,OPEC国家不断单方提高石油价格。石油价格的攀升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大多石油进口国依靠技术进步尽可能减少石油消费,同时积极寻找新的替代能源;二是世界各国纷纷加大油田勘探力度。80年代大量非OPEC产油国开始兴起,OPEC国家对石油价格的控制力逐渐消弱。一方面石油需求相对下降,另一方石油供给绝对增加,石油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从而导致石油价格不断下跌,剩余石油交易开始走向现货市场,交易方式从价格固定的长期合同交易转为现货市场交易。

(二)金融因素与石油日益融合

石油期货市场的参与者可以根据自身对市场价格的预期进行买、卖合约的相继操作,来赚取价差利润。因此,石油市场吸引了大量石油相关企业、对冲基金、投资银行、机构投资者、私人股权基金及其它金融资本纷纷参与其中。为了迎合不同主体的参与需求,石油金融衍生品市场迅猛发展。石油进口国的石油企业为了实现“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需要有石油基金、石油银行为其提供资金与保险等服务,共同实现石油净进口国的石油战略目标,石油基金、石油银行的参与,进一步促进了金融因素与石油的融合。随着二者的不断渗透和结合,石油金融属性逐渐得到强化,“准金融产品”特征日益彰显,石油市场日趋金融化。

三、基于金融因素的国际油价波动对策分析

(一)国际对策

美元汇率波动是国际油价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短期中石油投机因素主导国际油价的波动态势,为了有效应对这一局面,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美元汇率,逐步解决外汇储备货币问题和石油计价货币问题;同时,世界各国还应加强协调工作,共同监管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公司基金、基金会基金等对冲基金在石油金融领域的投机运作,以避免或减弱过度投机引起国际油价飞速增长和剧烈波动。

(二)构建中国石油金融战略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家,预计未来几十年里,我国经济仍会继续高速增长,高能耗产业规模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交通运输工具飞速增长等因素会导致石油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加;反观我国石油供给,前景并不乐观,我国石油勘探逊展缓慢,石油增产空间己经很小,目前石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预计西过十年,将会达到60%。我国如此庞大的石油进口量理应对国际石油价格产生重要影响,但事实并非如此,据测算我国对国际石油定价的影响权重不到1%。目前国际油价是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和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的石油期货价格为基准而形成的,应该说,当前的国际油价仍然操纵在西方大国和国际资本集团手中,中国只能被动接受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经常陷入“高买低卖”困境,蒙受巨大损失。石油金融化的背景下,石油安全本质上已经从“生产一供应”型的“供给安全”模式转变为“贸易一金融”型的“价格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