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统计学地域分析范文

统计学地域分析范文

统计学地域分析

统计学地域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字 空间统计分析;空间自相关;空间关联;区域经济分析

中图分类号C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9-0129-03

0 引言

空间统计学(spatial analysis)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经过五十几年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个领域。空间现象不同于传统的统计对象,它们之间存在不同方向、不同距离成分等相互作用。传统的数理统计方法无法有效地解决空间样本点的选取、空间估值和两组以上空间数据的关系等问题。空间统计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都是在传统统计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空间统计分析主要用于研究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数据之间的空间关系,基于空间地理位置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模型计算空间数据的关联度。它不仅能够进行数值计算,将数据分析与地理位置相结合,既考虑到样本值的大小,又弥补传统统计分析忽略空间方位的缺陷,更能描述和揭示空间数据中所蕴涵的独特的空间信息、关系、格局和过程。

空间统计分析主要分析的内容有基本统计量、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分级统计分析、空间插值、空间回归和空间分类。空间统计数据在地方、区域和全国各级水平的经济发展分析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与周边的环境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因此城市布局的空间规律可以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系统的计算。基于空间统计分析,可以通过对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模式研究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利用GIS系统开发一个分析空间关联的功能模块,运用度量空间自相关、空间关联的一些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可将其应用于区域经济分析的各个方面。

本文首先分析了空间统计学中的基本原理,概念与经典分析方法,介绍了空间统计分析在区域社会经济分析各方面的应用实例,最后展望了空间统计分析的应用前景。

1 空间统计分析方法

空间数据基本上都具有定位、定性、时间、空间依赖、空间自相关等特征。数据间的空间关联对传统统计分析中相互独立的基本假设不成立,故在处理离散的区域社会经济数据时,需要引入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空间连续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反距离加权法、简单克里格方法、普通克里格方法以及泛克里格方法。本文探讨了面状数据空间模式分析方法,研究地理位置数据间的空间依赖、空间关联或空间自相关。介绍空间权重矩阵,空间地物其位置邻近关系、确定空间权重矩阵的两个简单标准以及空间自相关的几种最著名的方法。

1.1 空间权重矩阵

通常情况下,为体现空间自相关指数,反映空间链接和空间邻近关系,常定义一个二元对称空间权重矩阵W来表达个位置的空间邻近关系。

空间权重矩阵的建立规则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根据相邻关系;二是根据距离关系;三是选择最近的个点(不论距离远近)。空间权重矩阵可以用来衡量空间位置之间的空间关联程度。

1.2空间自相关度量

空间自相关指同一变量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相关性。与区域社会经济相关的各方面因为受到地理分布上具有连续性的过程所影响而在空间上具有自相关特征。空间自相关指数能够对变量空间分布的自相关强度进行检验,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包括全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全程空间自相关用于分析整体范围内某一属性是否具有自相关性。局部空间自相关用于分析局部地区某一理现象或某一属性值是否具有自相关性。

1.2.1全局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自相关一般用Moran系数和Geary比率来度量。

Moran I指数反映的是空间邻接或空间邻近的区域单元观测值的相似程度,其公式为

Moran指数I值取值一般在之间,小于零表示负相关,大于零表示正相关,等于零表示不相关。

Geary系数等方法也是可选择的统计指标,它与Moran指数是负相关关系。

对于Moran指数,可计算检验统计量标准化值Z来判断n个区域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如公式(4)所示。

当Z值为正且显著时,表明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即相似的观测值趋于空间集聚;当Z值为负且显著时,表明存在负的空间自相关,即相似的观测值趋于空间分散;当Z值为零时,则呈随机的空间分布。

1.2.2局部空间自相关

一般而言,全局Moran系数可以很好的反映观测值全局的空间相关情况。而观测值的局部特征往往在全局评估中被掩盖了。当需考虑局部特征时,就需要引入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常见的指标包括:空间联系的局部指标、G统计、Moran散点图。这里主要介绍Moran图和LISA。

1) 空间联系的局部指标LISA

LISA包括局部Moran指数和局部Geary指数。局部Moran指数I 被定义为:

式中,。当I>o时表示该区域单元周围相似值的空间集聚,当I

空间联系的局部指标满足下列两个条件:(1)每个区域的LISA是描述其周围显著的相似值区域空间集聚程度的指标;(2)所有LISA总与全局空间联系指标成正比。

局部指数Local Moran’s I可以将空间关联模式为四种类型,分别与MORAN散点图中的四个象限相对应。正的空间关联包括两种类型:“高-高”关联和“低-低”关联。而负的空间关联也有两种类型:“高-低”关联,或者相反的“低-高”关联。

2)Moran散点图

Moran散点图以(,)为坐标点,常用来研究局部空间的不稳定性。对相邻域单元观测值的空间加权平均值(又称为“空间滞后”向量)和数据(所有观测值与均值之间的离差组成的向量)进行了可视化的二位图示,构成散点图。对Moran指数以及外值具有强烈影响的区域,可通过标准回归诊断出来。

Moran散点图中第一、三象限代表正的空间联系,第二、四象限代表负的空间联系。“Moran显著性水平图”可以由将Moran散点图与LISA显著性水平相结合得到。

1.3空间统计分析与GIS集成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存储了海量的数据及信息,如能与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有效集成,提高其空间分析的能力,必将大大拓宽GIS数据库的知识发现和在GIS分析决策上的应用。从而更深入地探索、分析、处理和解释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各地理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完成空间统计分析与 GIS的集成,要在现有成熟的GIS系统中,嵌入空间统计分析功能模块,充分的利用GIS强大的可视化和交互功能,实现区域社会经济数据的空间化统计。

2 应用实例

人均GDP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故在探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时,多采用GDP数据以了解经济发展水平的好坏。经济持续增长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追求的目标,也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福利增进和政治稳定的前提条件,历来受到各国和地区政府、学术界长期关注和普遍重视。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关的理论研究也日益深化。利用空间统计学知识对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增长和区域差异的理论做研究已成为重要应用之一。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可通过对个地域年平均GDP增长速度进行分析。这里作者将给出两个研究实例以帮助分析应用的过程与技术关键。根据计算出的全局Moran系数各个区域的MC可以大致说明空间统计分析方法计算经济区域内存在的空间关联的有效性。首先需要按要求生成一个空间权值矩阵,再计算数据集中的空间自相关性质和强度。同时进行显著性检验 (一般取0.05)。又称可进一步分析得到局部区域的Moran系数以考察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的局部空间经济关联模式。

2.1 分析湖南省长沙市经济增长速度及区域差异

实验数据为1988~2009年长沙市内五区的GDP数据。实验方法为:计算各个区年平均GDP增长速度,在计算全局的Moran系数、各县市的局部MC系数,并借助局部Moran系数散点图来确定空间显著特征点。

在生成空间权值矩阵的过程中,首先采用邻近多边形列表来表示区域单元空间邻近关系。在生成邻近多边形列表后,可计算数据的Moran系数、均值及检验统计量标准化值Z,得到数据集中的空间自相关。可以得到1988~2009 年长沙市各区 GDP年平均增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再计算各个区局部Moran系数及检验统计量可以考察区域经济的局部空间关系。通过与GIS集成,可将上述的空间统计方法集成到一个ArcView中使用的一个模块,为经济决策提供一个种灵活方便的、交互式的可视化支持工具。

2.2 分析1978―2001年全国各省区人均GDP水平

实验数据选取1978~2001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人均GDP(可比价)统计数据,采用自然对数变换方式,对人均GDP进行数据变换以减小变幅来用于空间数据统计分析。

实验方法为:先各省份的人均GDP数据计算Moran I指数,检验建立在正态分布假设之上,分析各省份人均GDP水平的空间聚集特征,再计算Moran散点图以分析对样本全局相关性影响较大的几个省份及各省份空间自相关性的正负,揭示全国经济发展区域分异的空间格局及演变过程。最后,由LISA分析来进一步探究显著性水平较高的局部空间集聚指标。

实验结果可以得到东部发展水平高,西北、西南发展水平低,且它们在空间上都趋于集聚。集聚的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区域,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

2.3 分析湖南省县级及以上城市人均GDP分布的空间分布模式

实验数据位为湖南省县级及以上85个城市的“人均GDP”的统计数据。实验方法为先提取数据总体特征,再分析分布的局部特征。

首先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镜像快速聚类并结合标准化z分数将人均GDP指标分为5个级别,使用ArcGIS查看分类结果。计算人均GDP统计数据的Moran I指数值,随机选择999中变化进行检验,接受零假设-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的概率仅为0.0010,即认为拒绝零假设,表明全局分布具有较强的正自相关,有显著的空间聚集。再将Local Moran系数的显著水平较高的空间单元计算空间关联类型,最后得到湖南省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城市存在的或正或负的空间关联模式。

3 应用前景

区域之间存在的扩散和极化效应,会改变区域空间的差异,传统的数理统计分析通常不能获取这些空间数据的空间依赖性和关联性。对于空间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运用传统的统计方法,会在空间关系和数值的相关性上产生很多的问题。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既考虑了样本的值,又重视了样本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距离,比传统统计分析方法更适合分析地理空间问题。随着观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空间信息及其处理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利用空间信息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有利于人们了解和把握地球与社会的空间运动规律。本文介绍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表明了分析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分析空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数值的相关分析,充分考虑空间的相互作用,更为科学合理地展示了区域社会经济分布情况。基于GIS建立空间统计分析功能,采用空间统计方法研究空间关联数据,更加直观和深刻地展示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

在GIS中嵌入空间统计分析模块,利用空间统计分析的方法计算得出的结果,发挥了GIS技术作为一种交互式的、可视化的决策支持工具的优势,使得空间统计学方法能比传统的分析方法更好的对区域社会经济进行研究与分析。在大多数的区域研究中,相对独立的经济区构成了分析的重要基础。在未来研究中可以研究核心区与邻近区域之间可能存在的以下几种空间经济关联:扩散效应;离心效应;极化效应;无关性。如何可以更好地理解空间因素在经济分析中的高级应用,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分析对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加以改进,更好的利用GIS这门科学技术对区域经济准确高效的统计,提升空间统计精度和效率,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余加丽,余志伟,胡青峰等.空间统计分析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8):1-2.DOI:10.3969/j.issn.1009-6825.2008,8,1.

[2]陈斐,杜道生.空间统计分析与GIS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2,27(4):391-396.DOI:10.3321/j.issn:1671-8860.2002,4,13.

[3]单宝艳.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山东城镇发展水平的空间统计分析[J].测绘科学,2008,33(4):121-123,112.DOI:10.3771/j.issn.1009-2307.2008,4,41.

[4]宋琳,董春,胡晶,等.基于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的人均GDP空间分布模式研究[J].测绘科学,2006,31(4):123-125.DOI:10.3771/j.issn.1009-2307.2006,4,43.

[5]陈斐,杜道生.空间统计分析与GIS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2,27(4):391-396.DOI:10.3321/j.issn:1671-8860.2002.04.013.

统计学地域分析范文第2篇

0 引言

空间统计学(spatial analysis)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经过五十几年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个领域。空间现象不同于传统的统计对象,它们之间存在不同方向、不同距离成分等相互作用。传统的数理统计方法无法有效地解决空间样本点的选取、空间估值和两组以上空间数据的关系等问题。空间统计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都是在传统统计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空间统计分析主要用于研究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数据之间的空间关系,基于空间地理位置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模型计算空间数据的关联度。它不仅能够进行数值计算,将数据分析与地理位置相结合,既考虑到样本值的大小,又弥补传统统计分析忽略空间方位的缺陷,更能描述和揭示空间数据中所蕴涵的独特的空间信息、关系、格局和过程。

空间统计分析主要分析的内容有基本统计量、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分级统计分析、空间插值、空间回归和空间分类。空间统计数据在地方、区域和全国各级水平的经济发展分析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与周边的环境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因此城市布局的空间规律可以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系统的计算。基于空间统计分析,可以通过对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模式研究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利用GIS系统开发一个分析空间关联的功能模块,运用度量空间自相关、空间关联的一些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可将其应用于区域经济分析的各个方面。

本文首先分析了空间统计学中的基本原理,概念与经典分析方法,介绍了空间统计分析在区域社会经济分析各方面的应用实例,最后展望了空间统计分析的应用前景。

1 空间统计分析方法

空间数据基本上都具有定位、定性、时间、空间依赖、空间自相关等特征。数据间的空间关联对传统统计分析中相互独立的基本假设不成立,故在处理离散的区域社会经济数据时,需要引入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空间连续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反距离加权法、简单克里格方法、普通克里格方法以及泛克里格方法。本文探讨了面状数据空间模式分析方法,研究地理位置数据间的空间依赖、空间关联或空间自相关。介绍空间权重矩阵,空间地物其位置邻近关系、确定空间权重矩阵的两个简单标准以及空间自相关的几种最著名的方法。

1.1 空间权重矩阵

通常情况下,为体现空间自相关指数,反映空间链接和空间邻近关系,常定义一个二元对称空间权重矩阵W来表达个位置的空间邻近关系。

空间权重矩阵的建立规则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根据相邻关系;二是根据距离关系;三是选择最近的个点(不论距离远近)。空间权重矩阵可以用来衡量空间位置之间的空间关联程度。

1.2空间自相关度量

空间自相关指同一变量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相关性。与区域社会经济相关的各方面因为受到地理分布上具有连续性的过程所影响而在空间上具有自相关特征。空间自相关指数能够对变量空间分布的自相关强度进行检验,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包括全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全程空间自相关用于分析整体范围内某一属性是否具有自相关性。局部空间自相关用于分析局部地区某一理现象或某一属性值是否具有自相关性。

1.2.1全局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自相关一般用Moran系数和Geary比率来度量。

Moran I指数反映的是空间邻接或空间邻近的区域单元观测值的相似程度,其公式为

Moran指数I值取值一般在之间,小于零表示负相关,大于零表示正相关,等于零表示不相关。

Geary系数等方法也是可选择的统计指标,它与Moran指数是负相关关系。

对于Moran指数,可计算检验统计量标准化值Z来判断n个区域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如公式(4)所示。

当Z值为正且显著时,表明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即相似的观测值趋于空间集聚;当Z值为负且显著时,表明存在负的空间自相关,即相似的观测值趋于空间分散;当Z值为零时,则呈随机的空间分布。

1.2.2局部空间自相关

一般而言,全局Moran系数可以很好的反映观测值全局的空间相关情况。而观测值的局部特征往往在全局评估中被掩盖了。当需考虑局部特征时,就需要引入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常见的指标包括:空间联系的局部指标、G统计、Moran散点图。这里主要介绍Moran图和LISA。

1) 空间联系的局部指标LISA

LISA包括局部Moran指数和局部Geary指数。局部Moran指数I 被定义为:

式中,。当I>o时表示该区域单元周围相似值的空间集聚,当I

空间联系的局部指标满足下列两个条件:(1)每个区域的LISA是描述其周围显著的相似值区域空间集聚程度的指标;(2)所有LISA总与全局空间联系指标成正比。

局部指数Local Moran’s I可以将空间关联模式为四种类型,分别与MORAN散点图中的四个象限相对应。正的空间关联包括两种类型:“高-高”关联和“低-低”关联。而负的空间关联也有两种类型:“高-低”关联,或者相反的“低-高”关联。

2)Moran散点图

Moran散点图以(,)为坐标点,常用来研究局部空间的不稳定性。对相邻域单元观测值的空间加权平均值(又称为“空间滞后”向量)和数据(所有观测值与均值之间的离差组成的向量)进行了可视化的二位图示,构成散点图。对Moran指数以及外值具有强烈影响的区域,可通过标准回归诊断出来。

Moran散点图中第一、三象限代表正的空间联系,第二、四象限代表负的空间联系。“Moran显著性水平图”可以由将Moran散点图与LISA显著性水平相结合得到。

1.3空间统计分析与GIS集成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存储了海量的数据及信息,如能与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有效集成,提高其空间分析的能力,必将大大拓宽GIS数据库的知识发现和在GIS分析决策上的应用。从而更深入地探索、分析、处理和解释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各地理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完成空间统计分析与 GIS的集成,要在现有成熟的GIS系统中,嵌入空间统计分析功能模块,充分的利用GIS强大的可视化和交互功能,实现区域社会经济数据的空间化统计。

2 应用实例

人均GDP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故在探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时,多采用GDP数据以了解经济发展水平的好坏。经济持续增长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追求的目标,也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福利增进和政治稳定的前提条件,历来受到各国和地区政府、学术界长期关注和普遍重视。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关的理论研究也日益深化。利用空间统计学知识对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增长和区域差异的理论做研究已成为重要应用之一。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可通过对个地域年平均GDP增长速度进行分析。这里作者将给出两个研究实例以帮助分析应用的过程与技术关键。根据计算出的全局Moran系数各个区域的MC可以大致说明空间统计分析方法计算经济区域内存在的空间关联的有效性。首先需要按要求生成一个空间权值矩阵,再计算数据集中的空间自相关性质和强度。同时进行显著性检验 (一般取0.05)。又称可进一步分析得到局部区域的Moran系数以考察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的局部空间经济关联模式。

2.1 分析湖南省长沙市经济增长速度及区域差异

实验数据为1988~2009年长沙市内五区的GDP数据。实验方法为:计算各个区年平均GDP增长速度,在计算全局的Moran系数、各县市的局部MC系数,并借助局部Moran系数散点图来确定空间显著特征点。

在生成空间权值矩阵的过程中,首先采用邻近多边形列表来表示区域单元空间邻近关系。在生成邻近多边形列表后,可计算数据的Moran系数、均值及检验统计量标准化值Z,得到数据集中的空间自相关。可以得到1988~2009 年长沙市各区 GDP年平均增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再计算各个区局部Moran系数及检验统计量可以考察区域经济的局部空间关系。通过与GIS集成,可将上述的空间统计方法集成到一个ArcView中使用的一个模块,为经济决策提供一个种灵活方便的、交互式的可视化支持工具。

2.2 分析1978―2001年全国各省区人均GDP水平

实验数据选取1978~2001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人均GDP(可比价)统计数据,采用自然对数变换方式,对人均GDP进行数据变换以减小变幅来用于空间数据统计分析。

实验方法为:先各省份的人均GDP数据计算Moran I指数,检验建立在正态分布假设之上,分析各省份人均GDP水平的空间聚集特征,再计算Moran散点图以分析对样本全局相关性影响较大的几个省份及各省份空间自相关性的正负,揭示全国经济发展区域分异的空间格局及演变过程。最后,由LISA分析来进一步探究显著性水平较高的局部空间集聚指标。

实验结果可以得到东部发展水平高,西北、西南发展水平低,且它们在空间上都趋于集聚。集聚的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区域,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

2.3 分析湖南省县级及以上城市人均GDP分布的空间分布模式

实验数据位为湖南省县级及以上85个城市的“人均GDP”的统计数据。实验方法为先提取数据总体特征,再分析分布的局部特征。

首先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镜像快速聚类并结合标准化z分数将人均GDP指标分为5个级别,使用ArcGIS查看分类结果。计算人均GDP统计数据的Moran I指数值,随机选择999中变化进行检验,接受零假设-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的概率仅为0.0010,即认为拒绝零假设,表明全局分布具有较强的正自相关,有显著的空间聚集。再将Local Moran系数的显著水平较高的空间单元计算空间关联类型,最后得到湖南省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城市存在的或正或负的空间关联模式。

3 应用前景

统计学地域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空间统计分析 GIS 区域经济分析 应用

GIS与空间统计分析这两种处在前沿的技术,虽已经得到了大力推广与使用,并且在它们的结合作用下,能大幅度地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效率。但是以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在GIS与空间统计分析进行结合之后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让实际发挥出来的效果打了个很大的折扣。所以说,研究如何将空间统计分析和GIS结合起来让它们发挥更大的效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对空间统计分析与GIS进行描述

(一)对空间统计分析的了解

空间统计分析需要建立在统计学的知识体系之上,而在地域领域之中,空间抽样是最常被使用的一种做法。这一做法主要是要依靠大量的数据在某一区域以及邻近区域在某些方面的表现值与现象存在很强的相似性。与以往统计分析理念不同的是,它的空间概念打破了先前相互独立的设想,在操作应用的时候,为了简化任务的复杂度,应该对全国各区域的散乱的数据资料进行整合,以此实现对区域经济的分析。虽然这种新型统计方法与传统统计方法有一定的出入,然而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得把先前的统计方法彻底弃置,反而是要对它进行不断地加强和创新,提高它的科学性和技术性,更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对GIS的进一步了解

GIS又叫作地理信息系统,他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对空间信息进行整合分析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地理模型法,GIS技术可以为地理研究提供各种不同的信息,其中有动态或是静态信息等。更重要的是,他可以让空间信息形成一条完整的信息产业链,从信息的收集和整合到后期的分析应用,都起到重大的作用。在GIS与空间统计分析的共同作用之下,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大步向前推进。

二、空间统计分析与GIS协作运用的未来发展情况

对于特异性强的经济区域来说,做好对它们的分析工作处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的核心地位。根据每个地区的具体的经济形势,运用分区化的方法来细化所要研究的对象,让研究工作可以更细致地完成。与此同时,还要坚持经济区域的概念,抓住空间管理的特性,更加明确哪个是首要经济区域,并且对这个重要地区以及与它有所关联的经济区域做更深层次的研究。在对经济区域进行分析时,往往都是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来进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进行空间统计分析之前先加入GIS技术,就可以明显提高分析效率。不仅如此,一方面它还减少了分析数据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让区域经济分析的进行得到了有力的保证。我相信在这两个技术的不断进步之下,它们对国家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三、如何实施空间统计分析与GIS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一)建立完善的空间权重矩阵

在进行区域经济分析的时候,及时对有的信息进行拓展和延伸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这些信息通常都是经由GIS来产生的。而在对所获数据进行分析和拓展时,空间邻近和空间链接都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空间权重矩阵式是极其有必要的,它的空间邻近关系能够更清楚地表达出来,就可以让距离标准和邻近标准更加精确,这样就让处在各个位置的要素得到更好地理解以及分析。

(二)精确空间自相关度的度量

在整个数据分析过程之中,空间自相关度的精确度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两个邻近地域有着极其相似的地理现象或者是有着某个相似的属性值,这时候就应该将这个属性值或现象的相似程度与自相关度联系起来,并经由它进行反映。而一般的自相关度是由局部指标和全局指标来衡量的,而这两种衡量指标各自都存在着优点以及缺点,所以想要提高空间自相关度的精确度就必须妥善用好这两种衡量标准,以免不正确的使用造成自相关度的度量的误差过大而影响了区域经济的数据分析。

(三)弄清空间关联识别

在对区域经济分析中,空间关联识别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衡量它的标准也是由两个因素来决定,这两者之间呈现着负相关的关系。当计算出一个值的时候,也就得到了另外一个的值。若是MC的取值处在-1之下而GR又在0之上时,各个属性值都会呈现聚集分布的状态,这样就让空间自相关变成负的了。当MC的值一直处在0的附近且小于0,这样空间自相关也将一直是负的。这是由于正负值都有着与之对应的自相关,即正对正,负对负。

(四)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的结合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的分析工作的难度也在不断地加大,仅仅只靠空间统计分析早已经没法再胜任这个任务。当下的专家和相关工作者都在研究如何将空间统计分析与GIS技术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来进行工作。由于GIS拥有着很强的优势,它不但可以获得更为精确的地理信息,而且还能够得到有关的空间数据信息。在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研究后发现,将空间统计分析运用到GIS的结合方式能更好地达到分析作用。先是利用空间统计分析,将MC和GR的值计算出来,然后再利用GIS将这些数据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确定出来,以此来了解区域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性。

四、结论

结合上面所论述的观点,为了我国各个区域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对这些区域的经济进行更为系统而又科学的研究和分析。若想得到更为科学的数据和信息就离不开GIS的帮助,而只有GIS还无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所以还需要运用空间统计分析进行分析。所以如何让GIS和空间统计分析更有效率地对区域经济进行分析研究成为发展区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随着GIS与空间统计分析结合的有效性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加快也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为武安市城市供水管理处)

参考文献

[1] 龙洋洲.空间统计分析在区域社会经济分析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传播,2014 (15).

[2] 陈灿斌.区域经济分析中空间统计分析理论与GIS的应用探讨[J].商业故事,2015 (6).

[3] 李林.基于GIS的空间统计分析在奶牛地氟病监测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 2012(10).

统计学地域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词频统计 关键词统计 计量分析 域级整合 分析方法

[分类号]G350

1 引言

词频统计(word frequency statishca)方法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通过统计分析词频变化规律,预测学科、行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同频统计采用的具体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①单关键词法,即根据大量单个关键词的增减变化规律统计分析。②共词分析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包容地图和临近地图法,即根据若干指数计算结果,把关键词聚类成组,以网络地图的方法表现出来;第二种是基于战略坐标的共词分析,即共词矩阵和聚类结果的可视化方法。③词对关键词法(严格意义上也是一种共词方法),即以两两成组共现的成对关键词代替单个关键词,通过建立共词矩阵并进行标准化后,作统计分析。

本文在深入研究上述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高频关键词统计的“域级整合”分析方法,并作具体阐述。

2 “域级整合”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及其整合设计

2.1 “域”、“级”概念的理论基础和区分依据

2.1.1 “域”、“级”概念的提出 用关键词统计方法来研究和预测一个学科的态势,除了总体考察关键词数量变化外,还要考察关键词在表达事物主题(点)上的类型特征、词间组合(面)上的属分关系,从两个方面对高频关键词作组合聚类和关联程度研究。共词分析方法中的共词矩阵和多种指数、系数聚类方法主要从数学意义上解决组合聚类和词间关联程度的界定。笔者认为,在得到一组高频关键词后首先应从人类思维和人文意义角度作宏观聚类和关系定位,因此,就形成了对应于“点”和“面”概念的“域”与“级”的分析设计思路。

2.1.2 “域”――按意义划分的主题相关关键词组合任何学科研究都是由若干不同划分标准形成的主题研究集合。就研究对象而言,图书馆学有“管理说”、“要素说”、“信息说”、“知识说”。就研究层面而言,有传统图书馆研究和数字图书馆研究等。近年来图书馆学研究有了新的变化,图书馆研究“要素”被赋予新内涵,信息资源研究得到重视,知识管理理论影响到图书情报学研究,图书馆进入了数字化发展阶段,数字图书馆成为图书馆研究的重要方面。结合这些变化,本文提出现阶段图书馆学研究关键词的四大分布区域:传统区、信息区、知识区和数字区。

2.1.3 “级”――同区域内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范围划分按照人们的思维习惯,关键词标引一般从大概念到小概念逐级标引,故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这些大概念词总是呈现最高频次。设计关键词的“级”,把关键词的频度与“上下位类”关系联系起来,揭示关键词频度与词间概念组合属分关系,在进一步聚类分析时,使每个关键词在系统中按照域和级两个维度找到位置,从而为实证分析的解读提供支撑。本文提出关键词研究的统一为4级区分方案,即以同类期刊或期刊群为研究对象,确立采集时间段,得到高频关键词样本组后,一律按照4级划分级。分级的区分点确定:①关键词的频次分布图形的突变点;②同级内高频关键词数量基本符合减连续分布;③依据高频关键词含义适当人为干预调整。

2.2 “域级整合”分析方法的整合设计

2.2.1 样本采集本文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00―2004)》、《1999―2008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实证分析(下)》和笔者自行统计的《中国图书馆学报》给出的高频关键词为样本。这三个样本的关键词来源在刊物种类上既具广泛性又有代表性,高频关键词的选定上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时间跨度基本上为近10年。

2.2.2 样本整合分析按照4个主题区域、4个级别对每个样本内的关键词根据所属“域”和相对词频数的“级”分别列表归类,同区域同级内关键词按词频次数从高到低定位。为方便对三个样本关键词进一步整合,对每个样本的关键词作两两比较,采取改变字体和在关键词旁加标记的方法,标明样本之间关键词的重复(见表1和表2)。

用同样的研究方法,笔者对《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010年间高频关键词也进行整合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010年载文607篇,实际使用关键词1382个,2474次,经过统计筛选和整理,获得高频关键词(4次以上)共72个。“图书馆”作为通用词删除,实际为71个。

以上三样本的高频关键词总数为229个。

2.2.3 样本整合成果分析分别观察各样本表,可见关键词按词频分级后能够直观观察研究层次。同级关键词表达的主题概念也基本是同级的,如表2中的信息资源一信息资源建设一资源整合等。比较发现,三个样本尽管相对词频差别很大,分级档次相去甚远,但是绝大多数相同关键词都被至少两个样本列在了相同级别里,如:图书馆服务、信息服务、信息资源、知识管理在三个样本里都列在二级,文献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等都列在三级,在两个样本里相同关键词同处一级的情况就更多。如果说,把各样本相同的关键词分人相同的领域里是主观为之,那么这种分级形成的相同关键词同级现象就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论文关键词标引的规律。

2.2.4 样本融合处理分析详细考察三个样本,全部关键词作进一步融合并表处理:①删除一些没有普遍业务意义的特定功能关键词,例如样本三中图书馆学、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理论研究、成绩、50周年等词;②删除三个样本中相同的关键词,只保留1个;③关键词所要表达的意义基本相同的相对低频词,例如评价、期刊评价都指期刊评价,删除评价等。三样本高频关键词合并总数简化为123个,对保留的高频关键词按区域和相对词频高低顺序排列(见表3)。

分析观察表3,可以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例如在信息、知识这两个领域,还没有出现像数字图书馆这样具有统领性二级关键词,反映图书馆学在信息服务功能定位和现代知识学说建设的多样性现状;又例如,在123个关键词中涉及到读者、用户的关键词仅有3个,虽然读者服务排在二级,但读者工作和用户需求却位列四级,而读者行为、读者心理等关键词在表中没有出现,这是否能够说明在图书馆工作研究中,对图书馆服务对象――读者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呢?通过表3还可以看到,关于信息的关键词高达23个,比包含图书馆的关键词还多出了5个,正如美国图书馆学家兰开斯特指出的“一旦图书馆员迷上了科技,他们很快就对人失去了兴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热点似乎再次印证了这位学者的看法。在技术发展的今天,图书馆工作还是要重视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导向的读

者研究。因本文研究的重点不在学科发展和图书馆服务工作内涵上,以上分析是对本文创建的域级综合表所反映的客观现象进行部分解读,表3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或方法还可以深度利用,在此不一一展开。

这种研究方式没有将年代作为体现元素,但是年代的确定是重要的。在具体应用这个方法时,对高频词样本统计年代区间要以研究目的为依据分析确立。在现代信息和图书情报学术研究活跃的今天,针对不同目的,可以采取多样本数和相对短的年代区间或采用典型样本数和相对长的年代区间的方式来开展研究,得到针对不同研究目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3 可视化关键词共现图设计与应用

3.1 可视化关键词共现图模板设计

在“域”和“级”的概念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一个以最高词频“图书馆”为中心的靶形图,分别列出层层围绕中心的4个同心圆环表示词频的4个等级,并借鉴解析几何学象限的概念,把4个“领域”划分为4个区域与词频圆环合二为一,图1就是一幅直观的高频关键词共现图模板。研究者可以根据需要,将整合后的关键词全部或部分按图中的位置嵌放(图1仅嵌入100个关键词示例)。

3.2 可视化关键词共现图模板应用

笔者把图1称作可视化关键词共现图模板,这个模板是图书情报学高频关键词域级综合分析方式的另外一种形象化表现方式,有利于更加直观地统计、观察、分析词频变化规律,是预测学科、行业、技术当前状态和发展趋势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方法。今后若将关键词的频数数据在共现图模板上表现,还可以得到图书情报学研究重点趋势的三维地形图,利于开展进一步的文献研究和挖掘。在具体研究中,还可以依据对“域”和“级”的划分方法,对“域”和“级”进行调整和扩展:在共现图模板上,域的扩展就是以原点为中心,将360度区域重新划分;级的扩展和调整则可根据关键词数量和词频变化情况,增减同心圆数。

这种研究方法在文献的比较研究中也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例如可用于不同历史时期同类文献的研究重点发展变化比较研究,或用于在相同阶段国内外同类学术文献的研究热点比较研究等。这个方法对于其它学科的文献研究,同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4 结语

本文基于人们的习惯思维和人文意义角度,探讨了一种新的词频统计方法即高频关键词域级综合分析方法,文章以近10年部分图书情报学科文献词频统计实例为样本表述了这种方法的应用。

本文创建了可视化关键词共现图模板,这是今后进一步开展文献词频统计分析的三维建模研究的基础工作。

在使用这种高频关键词域级综合分析方法时,对高频词样本统计年代区间要以研究目的为依据分析确立,以确保本各种研究目的的科学实现,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用于各个学科的文献的词频分析,在各类学科文献的综合比较研究和趋势研究中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洪波,词频统计的发展,图书与情报,1991(2):13-19

[2]黄小燕,情报领域研究热点透视――情报领域论文关键词词频分析(1999-2003),图书与情报,2005(6):82-84,110

[3]魏瑞斌,基于关键词的情报学研究主题分析,情报科学,2006(9):1400―1404,1434

[4]化柏林,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论文关键词计量分析研究(下),情报科学,2007(8):1176―1179,1189

[5]姜春林,李江波,杜维滨,期刊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对《情报科学》的解读,情报科学,2009(2):166―174

[6]余丰民,董珍时,汤江明,2000-2009年国内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研究热点概观――基于期刊论文关键词词频统计及共现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9):32-36

[7]邱均平,丁敬达,周春雷,1999-2008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实证分析(下),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5(11):79-87,118

[8]蒋永新,詹华清,基于共现关键词统计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研究趋势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8,52(9):28-31

[9]邱均平,丁敬达,周春雷,1999-2008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实证分析(上),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5(9):72-79

[10]冯璐,冷伏海,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2(2):88-92

[11]吴慰慈 图书馆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邱均平,段字锋,论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变革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29(2):19-22

统计学地域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地理信息系统是6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近十几年发展迅猛。早期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研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自然资源管理和土地规划等方面的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已逐步超出地学研究范围,但仍然是地学研究中的强大技术手段之一。对于它的认识,也不再局限于认为GIS仅仅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而是逐步认识到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对人们认识现实世界思维方式改变的积极作用。对于它的发展,建立大型综合的空间数据库,引入专家系统和各类应用模型,GIS、RS和GPS即所谓的3S一体化是它的主要方面。另外,由于GIS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一些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也必将体现在GIS上面 ,如微机化、网络化、视窗化、标准化等等。

2空间分析方法简介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功能的发展与完善是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和应用的主要目标。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在数量、规模、复杂性和应用深度方面的提高,空间分析已成为地理信息系统独立的研究领域,并成为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系统的主要标志。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种类很多,因而在功能上特别是空间分析的功能上有差异,但各有所长。有以处理矢量数据为主的,也有处理以栅格数据为主的系统。一般来说,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⑴空间特征的几何分析功能;⑵网络分析功能;⑶数字图像的分析功能;⑷地形分析与多元分析。[1]

3 GIS空间分析方法的应用举例

空间分析的应用领域与 GIS的应用领域基本上是一致的,已有很多资料对 GIS的应用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介绍,本文在介绍这些具体的应用时更加强调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空间分析的具体应用领域包括水污染监测、城市规划与管理、地震灾害和损失估计、洪水灾害分析、矿产资源评价、道路交通管理、地形地貌分析、医疗卫生、军事领域等。

3.1 GIS空间分析在水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水质污染是我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水环境污染防治问题涉及的区域范围广、数据量大、防治水质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进行水质污染管理和分析的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必须借助大量的、科学合理的水质模拟模型进行水质的预测和评价。因此,在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进行水质污染监测时,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水质模型辅助GIS的空间分析。

在进行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过程中应贯彻综合防治原则,实施全流域的综合管理,因此,必须对全流域的经济发展、工业布局、城市发展、人口增长、水体自净能力和水体的功能、级别等进行充分的研究,力求处理好流域经济发展与水体保护的关系、局部发展与流域总体发展的关系、近期发展与持续发展的关系。为此,我们需要贯彻系统工程化思想,以整个流域范围为研究对象,建立有关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数据库,建立整个流域范围及各相关城镇的空间数据库,并建立各种水质评价和预测模型,进行多模型的综合评价,减少单一模型方法的缺陷,提高水质预测的准确度。同时,还需要结合领导的经验决策意见和各项法律法规,建立起综合相关专家知识和领导决策意见的专家知识库。

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GIS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半结构化过程,实现了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科学管理与领导的决策经验的有机结合。图1所示的为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GIS系统的工作流程。

图1 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GIS系统流程图

图中,数据库系统主要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为模型服务;模型库系统是存储于计算机内,用以描述、模拟预测江河的水质、流域经济等各种数学模型的集合,模型的生成是在模型数据库、方法库的支持下完成的,它是整个决策系统的核心。方法库系统的作用是对各种模型的求解提供必要的算法支持。模型库和方法库联系非常紧密,也可以综合成一个库,即模型方法库。知识库用于存放环保规划专家和水质评价专家提供的专门知识,通过知识库知识的自动获取为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有力支持。

这种具有大量数学模型的GIS系统进行空间分析时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数学模型,为空间分析任务服务。这种数学模型与空间分析任务的结合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松散的结合:数学模型系统与GIS空间分析系统各自独立地运行,分别运行在各自独立的系统中,二者之间的数据通讯通过ASCII文件或二进制进行。用户负责根据GIS所确定的格式对文件进行格式化。这种结合是在同一台计算机上或局域网的不同计算机上联机执行的。

2)紧密的耦合:在这种情况下,数据模型仍然是不同的,但是在GIS和空间分析之间的数据的自动交换是通过一个标准的接口执行的,无须用户的干预。这提高了数据交换的效率,但是需要更多的编程任务,需要用户负责进行数据的集成。

3)完全的集成: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这种集成方式是在同一个系统下执行相关操作。数据交换是基于相同的数据模型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数学模型和空间分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十分有效的。

3.2 空间分析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3.2.1 空间分析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空间分析技术方法的应用,为城市规划空间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很好地解决以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不足。

在数据的分析处理方面,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首先能够胜任海量空间数据存储管理与检索查询,安全可靠且现势性强;其次可以对空间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处理,获得规划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同时还能将分析所得的结果用可视化方法进行表达,易于规划人员理解和进一步加以利用[2]。

在空间分析研究的深度方面,由于空间分析方法实现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处理,因此,不仅能够透过城市空间现象的表面对其内在的空间关系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而且还能在把握城市空间发展演变机制的基础上,对城市的未来发展进行较为可靠的预测模拟与优化调整,从而改变以往城市规划停留于城市空间问题的表象、就事论事、缺乏预见能力的空间分析研究工作方法,使规划更具深度和说服力,也更能面向未来。

3.2.2 空间分析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矿产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矿产资源评价工作历来都是地质工作者非常重视的焦点。以前,大多利用多元统计或其它数学方法,把各种地质现象离散化或数值化,对评价区进行打分,来进行矿产资源的评价工作,这种方法在找矿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有自己的局限性,它是针对数值型数据而不是针对图形,故难于与地质图件相联系,而且在给地质现象打分的过程中,往往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GIS可以利用地质图件和相关资料,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空间分析能力,充分利用图形要素和空间图形信息进行矿产资源的评价工作。目前人们用GIS来进行矿产资源的评价工作,是指在专家的指导下,利用专家找矿模型来进行的。然而对一些工作程度相对较低,专家的找矿模型不统一、找矿模型不能确定的情况,需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来反推找矿模型,从而达到矿产资源评价的目的。[3]它的好处是不受人为的限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在拥有资料的基础上提炼出找矿模型,为地质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3.2.3 空间分析和属性数据库操作相组合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

土地分等定级是对土地使用价值即土地的质量优劣进行评分,并使结果等级化的过程。通过科学的、综合的方法划分土地级别,可以为合理利用城镇土地及有关部门制定规划、计算和使用提供依据。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及数据库操作功能能极大地提高土地定级估价的效率,其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优于一般的常规方法。[4]地理信息系统内所带数据库管理模块功能一般不是太强,但如果正确使用,可以解决大部分的应用问题,如同一网格,不同因素影响大小的取舍问题,分类中的逻辑提取功能,以及数据统计和频率计算等等。对于一些地理系统数据库功能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可以通过数据转换,传致另外的系统中进行处理,然后再传回属性数据库。[5]如在此次工作中,单元总分频率直方图便是使用了EXCEL的作图功能。在确定了分级界线后,建立查找表,再在地理信息系统上进行所有单元总分的赋值与分类,确定级别并统计级别的面积。

3.2.4 空间分析在地震灾害和损失估计中的应用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地震和地质构造都是包含有空间位置信息的地学实体。对地震灾害以及地震次生灾害的评估对于一个区域的降低危险,资源分配以及紧急相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存储和分析地质构造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预测地震发生的“场景”,估计该区域由于地震引发的潜在损失,并且可以分析地震实际发生时的灾害严重程度的空间分布,帮助政府分配紧急响应的资源。[6]而对于地震活动性分析常规的工作方法是按发震时间或地震带选取地震资料,但由于地震带的划分一般范围较大,往往跨越多个构造带或新构造分区,对于小范围构造分区的地震活动性分析比较困难。由于地质构造特征和演化历史差异,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其地震活动特征也有所不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不仅可以完成不同地震区、带的地震活动分析,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构造单元之间的地震活动对比分析。[7]例如:利用活动断裂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叠加模块,可以对地震带不同新构造分区地震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如不同新构造分区的地震频度、震级的对比分析.

4 结论

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空间分析功能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要求增强GIS的空间分析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研究工作者都在各个领域探求增强GIS空间分析功能的多种方法。本文主要对GIS空间分析在水污染监测和地震灾害的应用领域作了介绍。随着空间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必将向着能够提供丰富、全面的空间分析功能的智能型 GIS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军. 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 2007 .

[2]许为一. GIS空间处理建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8

[3]杨海军,邵全琴.GIS空间分析技术在地理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 2007,(05) .

[4]胡春生. GIS空间分析在自然地理学中的应用[J].甘肃农业, 2006,(07) .

[5]郝成元,吴绍洪,杨勤业.空间分析与自然地理综合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01) .

统计学地域分析范文第6篇

一、对于局部空间统计方法的基本认识

对于局部空间统计来说,通常主要的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全局空间自相关,另一个则是局部空间自相关。这两个主要的空间统计共同的构成了整个空间统计的方法。

一般来说,我们用来度量空间自相关会有不同的指标,这些指标总的来说主要有两个,一个是Moran指数,另一个则是Geary系数,在进行局部空间统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这些不同的指标,特别是我们需要重点介绍的Moran指数。对于Moran 指数来说,通常它主要的就是用来度量空间自相关的全局指标,其中主要反映的是空间邻接,或者是空间邻近的区域单元属性值的相似程度。而如果是区域的观测值的话,那么,这一变量的全局为Moran指数。

对于空间联系的局部指标来说,通常空间联系的局部指标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条件:第一,对于每一个区域单元的LISA来说,它主要描述的是该区域单元周围显著的相似值区域,或者是单元之间在空间集聚程度的相关指标显示。第二,所有区域单元LISA的总和与全局的空间联系指标成比例。LISA包括局部Moran指数(LocalMoran)和局部Geary指数。

二、区域经济分析中局部统计方法的应用探讨

通过上面的相关分析和探讨,我们已经发现在区域经济的分析中,空间统计方法是一种相对常见而且相对使用的方法,对此我们就必须按照相关的要求寻求有效的应用,只有这样,我们的空间统计方法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实际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讨,其中总结了一下几点:

1、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一般省域之间的经济增长大多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也就是说在一些区域之内,我们的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市具有相对较强的级集聚性的,而且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也是相对明显的。这样一来,我们在进行相关的区域经济分析过程中,就要注重引入局部空间统计的方法。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之内,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主要的研究思路是过于狭隘的,通常它们主要的就是从时间维度出发,而对于空间维度是经常忽视的,它们大多的忽视了空间维度的相关性以及异质性,这些理论研究方法在区域经济的分析上是存在着较大的缺陷的,而且是与经济发展现实不符。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旧需要在时间序列数据的基础上,引入空间地理单元(横截面)数据,也就是说要综合使用时空数据,经过对这些空间数据的引进和分析,从它所传达的时间和空间集成信息上,进一步的、科学的解释区域经济增长在时空演变中的相关机制或者是规律。

2、局部空间分析要注意局部的差异性,我们知道不同区域之间都会带来国际国内贸易,或者是外资等经济活动频繁程度,这样一来,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各个省域区际经济增长的不均衡。我们在进行局部空间分析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到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考虑到它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进行空间区域的分析和探讨,把握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区别。

3、在区域经济的分析过程中,尤其是在进行局部空间统计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着重的研究这一区域经济增长的集聚和差异存在的原因。我们知道,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后,就在很大的程度上进行了人力成本的调整,这样一来不断加剧了经济的全球化,与此同时,我们在进行区域经济统计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状况以及日益雄厚的物质资本积累,这些在提高我国区域经济效率方面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它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区域集聚及空间差异产生了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近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陈飞.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从分化到整合的空间经济学分析.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03.06.

[2]刘乃全,刘学华,赵丽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演变――基于改革开放30年时序变动的特征分析.财经研究.2008.11.03.

[3]王世豪.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分析.生产力研究.2008.09.15.

[4]王义民,李文田.省级边界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08.15.

统计学地域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 GUI;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1-0029-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要求高校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受过严格的工程技术训练。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实验环节,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仿真实验作为一种实验实物的补充和科学研究手段,具有不受设备和环境条件限制,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也不需要维护和修理设备等特点,因而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电子信息、通信工程、自动控制等电工电子类专业的主修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应用性。传统的教学中主要的做法是教师利用黑板讲授,学生课后利用习题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该课程迫切需要改革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本设计正是基于以上现状和应用背景提出的,利用MATLAB作为开发平台,设计实现基于MATLAB的图形交互式教学实验系统。应用MATLAB具体形象地演绎“信号与系统”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方法,在交互式的可视化实验环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加深学生对课程中抽象概念和理论的掌握和理解,有效提高“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1 GUI信号与系统实验平台的设计

本设计有以下特点:

1)具有常用连续时间信号的实现、周期信号的分析、连续LTI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LTI系统的频域分析和连续系统的零极点分析功能。

2)界面有较强的可视性,操作方便简单。

3)系统涵盖“信号与系统”课程典型实验,提供的结果便于后续分析。

4)系统可扩展性强,可以后续添加更多实验项目。

1.1 系统总体设计步骤

在本实验平台的设计中,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思路对界面布局进行设计,即先设计实验主界面,再设计各个实验子界面。界面设计完成后,借助于函数调用达到实验目的。在设计中,先编制各个实验子界面的回调函数,再编写主界面的回调函数,各个回调函数的编写顺序是采用自底向上的设计方法。

其具体的设计步骤如下:

1)明确设计任务,划分结构,分析信号与系统各实验所实现的主要功能。

2)利用MATLAB 的GUI设计方法,设计实验系统的主界面及拟定设计的“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具体实验的子界面。

3)对各个子实验界面的控件按钮进行回调函数的编写,使控件按钮实现相应的功能。

4)对主界面进行回调函数的编写,功能上实现主界面与实验子界面的自由切换。

5)系统总体的调试和完善。

1.2 实验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1)实验系统的设计。

本实验平台整体结构设计包括7个模块:主模块、常用连续时间信号的实现模块、周期信号的分析模块、连续LTI系统的时域分析模块、连续LTI系统的频域分析模块、连续系统的零极点分析模块、退出实验平台模块。部分实验界面模块下面又有子实验界面模块,主界面中的控件按钮可以实现切换到实验子界面。

系统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的整体结构

2) 实验系统的实现。

图2 实验系统主界面

主界面是实验系统的初始界面,用于切换到“信号与系统”各个实验子界面。设计时主要采用的是对控件按钮进行函数编写,实现切换到各个实验子界面,使系统易于操作,另外可以添加学校LOGO、风景图片等来美化实验主界面。如图2所示是设计完成后的实验系统主界面。

在图2界面中,用户单击选中索要进行的实验按钮控件,就会切换到对应的实验子界面。本实验平台设计的实验包括以下几种:常用连续时间信号的实现、周期信号的合成与分解、连续LTI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LTI系统的频域分析和连续系统的零极点分析(如图3)。每个实验结束后,用户可以返回主界面,最后通过退出实验平台界面退出本实验平台。

图3 连续系统的零极点分析子界面

2 实验分析与结果

本实验平台给出了零点位置对系统冲激响应时域波形的影响、系统零极点分布与频率特性的关系以及一般系统零极点分布与其幅频特性的关系,其中每一部分均涉及零极点分布图,还可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讨论。以下给出零点位置对系统冲激响应时域波形及其分析,进入本实验平台图3界面,设置参数,得到如图4所示。

图4直观地展现了系统函数零点位置对系统时域波形的影响,通过对图4中三幅图进行观察与对比,可得系统零点分布与系统时域特性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1)连续时间系统函数的零点并不影响系统冲激响应时域波的形状,时域波形的形状由系统函数极点决定。

2)的零点只影响时域波形的幅度和相位(信号波形的起始位置)。

图4 零点位置对冲激响应时域波形的影响

3 总结

本文基于MATLAB对信号与系统实验系统进行交互式设计,展示了MATLAB图形用户界面在信号与系统课程辅助教学中的优点,人机交互式图形用户界面及其参数的可调性使得信号与系统的分析过程变得易于控制、直观可视化,因而将其应用于该课程辅助教学中可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其中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使用中,学生还可自己动手设计MATLAB图形用户界面,从而促使其更深入地掌握信号与系统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管致中,夏恭恪,孟桥.信号与线性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施晓红,周佳编著.精通GUI图形界面编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编著.MATLAB7辅助信号处理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统计学地域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专家评价;网络信息服务;文献分析与挖掘;专家库;专家地图;社会网络

中图分类号:C8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2009906

一、引言

国务院2010年6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为了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为此政府需要积极支持社会各方力量建设完善面向市场的各类专业人才数据库和人才管理系统。同时纲要还提出,在体制机制创新中必须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特别是人才评价发现机制,要求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把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结合起来,坚持在实践和群众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1]。

本文将构建一个可操作性强的实际人才评价的应用平台,该平台可以依托各期刊数据库,自动化处理和分析文献信息,构建各领域的专题文献库,基于该库通过识别、筛选出各个研究领域的杰出专家及相互联系,解释其合作模式与规律,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专家库的建立主要是通过采用包括h指数评价法、引文分析在内的多种文献计量方法和“中心性分析”等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利用专题文献库从各领域的核心作者中筛选出各领域专家而实现。各领域专家库的建成不仅有助于领域研究者加深对同行的了解,而且有助于科研管理部门和社会大众把握各领域研究人员分布情况和遴选相关专家。目前,我们开发的专家评价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已经在武汉大学研究中心各项目组都投入了实际使用,大大提高了科研中的数据获取、处理、分析与评价的效率,并能导出各种统计图表、专家地图和专门格式的数据文件,以供更为深入分析之用,本网络平台也为一些高校的高端人才引进与评价提供了咨询服务。

二、平台构建意义

(一)对科研管理部门科技管理的决策支持

通过对专题文献库进行科研合作网络和引文网络的分析,可以发现某学科领域的核心专家群体,发现国家或机构研究人员的合作模式及规律,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指标对科学家个人,甚至扩展应用到对科研机构、学术期刊、科研项目进行学术水平的评价,从而为科研管理部门的人才引进、项目论证、科研团队组建、科技资源配置等决策提供定量依据。

(二)创新人才评价方法论体系

评价理论框架本身具有跨学科特征,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主要有决策学、管理学、政策学、行为学、经济学、计量学、工程学、社会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等,设计和实施科学的评价活动需要跨学科的方法,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理论的整合和综合应用[2]。我们在评价过程中采取了多学科方法的融合,综合运用了以下各种方法:综合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统计学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如引文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如中心性分析等)、心理测量方法等。

(三)人才评价活动的科学化、智能化

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是提高评价活动效率和准确性的必然要求,受到科学评价界的广泛关注。本网络平台要解决海量数据的获取途径和处理、分析方法的创新以及过程的自动化问题,实现各类数据库的数据自动采集、整理和目标关系矩阵的生成与运算,从而实现数据处理完全自动化,大大提高研究效率和结果的准确性,为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创造条件。

(四)开放化的网络服务平台创造社会价值

搭建基于web的评价信息服务平台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充分整合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更好地实现个性化信息服务(如本平台后面的专家地图功能,就是利用了谷歌公司的地图开放应用编程接口,实现了专家评价信息和地理信息的有效整合,提供了直观的评价结果可视化方案);开放化的网络服务平台,能满足广大科研工作者、科研管理部门各种信息需求,全面实现评价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三、专家评价概述

科学评价(广义)是指用科学的方法对一切对象进行评价,意指“科学地评价”、“评价科学化”,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囊括了各行各业、各学科领域、各层次、各种类型的评价。评价就是根据评价的综合标准和指标体系确定被评价对象有无价值及价值的大小,价值是评价的基础[2]。本文研究的专家评价属于科研领域人才的评价,建立在心理测量学、文献计量学、社会学等基础上,对人才的人格、态度、能力、道德等内在(隐性)特质、工作成果与绩效等外部(显性)素质以及在同一社会群体的地位和影响力共三个方面进行测量,并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的一种活动。科研人才的评价可以全面了解一个人各方面的内在素质、能力、业绩和社会影响力,对于科研管理部门的招聘、录用与选拨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表1是我们提出的一个针对科研领域专家的一个通用人才评价体系,能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和目的对这三个方面的内部进行适当的微调。

本文将搭建一个基于文献信息的分析挖掘和专家评价系统,研究的目的是构建一个操作性强的应用平台,筛选出各个学科领域的杰出专家并进行评价和展示。哲学关于物质决定精神的观点,是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一个人的心理特质可通过外在的行为样本进行间接测量和评价,很多都是通过与常模(群体中的相对水平,如人格特质测评)对比或者自比(个人在各种职业兴趣类型上得分的对比,如职业兴趣测评)的方式判定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水平,无法进行直接比较[6],因此没有纳入综合排名的计算,而是另外单独提供心理测评服务,而学术道德诚信方面的评价更是难以标准化处理。因此,评价指标侧重于科研绩效(文献计量学定量指标)的评价和学术水平与地位(社会网络分析定量指标)的评价,突出可操作性,评价的指标权重确定采用了层次分析法。由于很难获得科研人员在具体某一学科的专利、自然基金项目、科技奖励等数据,因此专家评价主要采用期刊论文数据。本系统的国内数据源主要来自CNKI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国外数据源主要来自美国ISI的Web of Science,而没有涉及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和其他科技成果数据库以及科技奖励和科研项目信息,这个需要以后再加以扩展。

四、系统分析与设计

(一)系统体系结构

本系统选择的开发平台是:LAMP(Linux/Apache/MYSQL/PHP) 。此开发平台具有开源、免费、跨平台、低成本的优势。这是一组常用来搭建动态网站或者服务器的开源软件,四个部分具有很高的兼容度,共同组成了一个强大的Web应用程序开发平台[7]。从使用的广泛性看,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大量采用了LAMP的开发平台,比如著名的Google、FaceBook、维基百科以及大量的开放社区系统等。

表1 专家评价指标体系

(二)系统模型

整个系统主要包括从期刊数据源采集、整理、入库,到文献分析挖掘、专家筛选与管理、专家评价、专家关系挖掘与展示等各种分析结果导出,流程非常复杂,中间还涉及到大量系统与用户的交互环节,因此系统的流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用户体验,部分交互环节采用了AJAX技术实现,做到按需加载数据,简洁高效,同时基于web信息构建原则,系统还具备了清晰的导航、标识和检索系统。系统流程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模型

(三)数据库设计

本项目数据库的设计综合考虑了数据库存储优化和查询效率优化两方面的需求,对数据库的关系表结构进行了相应的优化处理。比如优化查询语句、试验联接、并、子查询等寻找最佳查询语句,文本检索时为了性能考虑少用LIKE关键词通配符匹配,而考虑采用全文本搜索(FULLTEXT)。为经常检索的表字段建立合适的索引,表结构设计选择正确的数据类型等[9]。后台数据库的设计采用免费、开源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并采用可视化的管理工具Navicat for MySQL实现数据库的开发与管理。系统包括以下核心关系表:管理账户表、评价指标表、期刊表、论文表、主题词表、关键词表、共词表、专家表、作者对表等。

(四)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本系统主要包括信息采集、文献信息分析与挖掘、专家库三大模块。首先通过信息采集功能完成专题文献库的自动化建立,然后利用文献分析与挖掘模块从专题文献库分析、抽取出该领域的专家信息,并构建专家库。专家库采用了专家网络(将专家库中的专家按照其合作或潜在合作关系组成一个相互链接的专家网络,就是一个相互链接的专家页面集合)、专家地图(以Google地图作为媒介的方式可视化呈现专家信息、区域分布与相互联系)和专家排行榜(综合排行榜和各单项指标排行榜)三种形式展示丰富的专家信息。为了便于阐述系统设计与实现原理,本文采用测试数据集演示系统功能界面。

1.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功能主要完成以各文献数据库(目前,本系统的数据源主要来自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ISI Web Of Knowledge,以后将逐步扩展)为数据源的自动采集、入库,并完成数据的标准化处理,自动建立各领域的专题文献库,以符合深入分析与评价的需要。首先选定特定的研究领域,构造检索式完成信息检索,通过期刊系统的数据接口将检索结果导出为txt格式的文本文件,然后按照分析需求解析并截取题录信息各字段内容存入数据库(专题文献库)。有些数据则通过web采集,识别指定数据库网址URL特征和页面文本特征,分别编制相应正则表达式集合,通过字符串截取、正则匹配抓取指定数据(各种引文、下载信息等)完成采集入库。

2.文献信息分析与挖掘

主要包括基本文献分析和高级文献分析。基本分析功能实现对某领域文献库的基本分析,让科学研究人员能从整体上把握研究领域的基本状况。主要完成基于传统的文献计量学的一些基本统计,比如论文总数、合著论文数、作者总数、合著作者人数、合作度、合作率、词频统计与分析、作者发文数分布、期刊发文分布、机构发文分布、发文时序分布等,还包括一些基本的社会网络指标(包括网络节点数、边数、平均度、网络密度、节点度分布)的统计。这些基本统计运算逻辑通过本系统的统计业务类实现了封装。统计分析结果的可视化则采用第三方绘图组件包JPGraph实现。高级文献分析模块主要是发现科研工作者的相互联系,解释其合作模式与规律。主要包括基本功能:(1)作者关键词耦合分析(潜在关系网络挖掘);(2)作者合著关系分析(外在合作关系网络挖掘);(3)作者共被引分析,用于挖掘学科共同体及其共同约定,进而分析其学术观点归纳出该学科领域的学科范式;(4)共词分析(挖掘研究热点、学科前沿领域)。几个模块的实现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通过调用基本统计分析后生成的数据(如词频统计生成的核心关键词表、关键词、作者的共现分析生成的共词表和作者对表)生成相应的矩阵,然后调用本系统的分析业务类所封装的矩阵算法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有意义的社会变量。本模块可以将生成的各种矩阵数据(专家合作矩阵、专家潜在合作矩阵等)导出为excel格式、UCINET专用的数据语言文件(DL file)格式,可以方便地导入SPSS或UCINET,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数据分析与挖掘。

3.专家库

主要实现识别并筛选指定研究领域的专家,构建各领域的人才库,并进行评价和各种分析。各领域人才库的建成有助于各领域研究者加深对同行的了解,也有助于科研管理部门和社会大众把握各领域研究人员分布情况和遴选相关领域的专家,能为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人才选拨、招聘以及项目团队组建提供定量依据。专家库需要存储以下四类信息:第一类是专家基本信息(如姓名、单位、联系方式、科研简介等);第二类是该专家的专长研究领域信息(通过系统内置主题词表结合专题文献库的词频统计分析进行抽取);第三类是该专家的合作网络揭示及其可视化呈现(科研合作网络、潜在合作关系揭示);第四类是该专家各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的得分及其排名信息。包括专家识别与筛选、专家地图、专家检索和专家评价输出4个子模块。

之一,专家识别与筛选。通过分析专题文献库(作为专家数据源),提供各种组合筛选条件(发文数、期刊级别及影响因子、被引用频次、H指数、社会网络中心性指标等)由用户定制,然后根据用户定制条件从专题文献库提取专家基本信息(如姓名、单位、研究专长领域等),并计算该专家的相关特征数据,包括发文指标(发文数、第一作者发文数、个人独著发文数)、引文指标(被引用频次、高被引论文数、H指数)、社会网络指标(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结构洞约束系数)等,经过评价模型运算后将和评价数据一起存入该领域专家库。专家库会按照综合排名进行列表输出,点击每一个专家条目则进入该专家主页。后期通过后台管理界面实现专家个人信息的人工添加,主要包括个人各种联系方式、成果简介等补充信息。

之二,专家地图。专家地图是专家库系统的一个用于可视化展示的功能,其基于专家库的各种数据,通过Google Maps API实现地理信息和专家信息的有效整合,实现专家相关信息的可视化展示。专家地图是通过google地图加载专家基本信息(姓名、所在机构、研究领域等)和评价信息(发文数、引用次数、度中心度等指标的原始数据及其排名),通过google地图这个媒介直观呈现本学科领域专家的地域分布,使得专家的相关信息得以可视化展示。

基于专家数据库的基本信息和各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各项排名生成处理,然后按照预置的模板将这些信息动态生成XML文档,然后利用XMLDOM解析

相应专家各项数据,并利用循环语句在地图上添加GMarker地标即可。由于专家数目比较多,所以采用了GMarkerManager地标管理器通过导入地标数组实现批量地标数据的加载[10]。

之三,专家检索。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专家库的多途径关键字(包括按题名、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全文等)检索,通过关键字匹配实现精确或模糊检索,输出该专家基本信息和相关文献列表;第二部分是作者合作关系网络检索与可视化呈现(作者间的合作关系和潜在关系的揭示),可以任意指定一对作者,系统可以输出他们之间的所有最短路径,包括联系他们的作者及其文献信息,这是基于图论的Dijkstra算法并作出改进后实现的[11]。专家个人主页实现了专家相关信息的深度聚合,今后将向科研社会化网络服务方向发展,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研究主题及时间分布、在线沟通(嵌入及时通讯和电子邮件工具)、各单项指标数据及其排名、二度合作人脉网络(每一个专家姓名链接到其个人主页,形成一个相互链接的合作社会网络)、潜在合作关系挖掘与展示(通过对因时空障碍而无直接联系的专家之间进行关键词耦合分析[12],发现共同的研究兴趣及耦合度,以及相互之间共同的合作者)、相关文献列表(通过机构、关键词、期刊、标题等字段链接到对应专题文献库的详细信息)。

之四,专家评价输出。基于构建的各领域专家库实现专家的综合评价与单项指标评价,各种评价结果便于科研管理部门和相关领域研究者全面了解和把握本领域的专家绩效、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本模块包括指标库管理、评价模型运算等功能。指标库管理包括专家评价指标库的增、删、改、查等基本功能。其中评价指标库的权重生成采用了层次分析法(AHP)实现,层次分析法的算法封装在了系统的评价业务类中。评价模型运算通过调用评价指标库的指标及其权重数据,同时调用评价业务类的评价算法实现各一级指标排序和综合排序,并自动生成各种评价报表,包括了各个二级指标的单项排名和综合排名。

五、结论

本文搭建了一个基于科学文献的信息分析与专家评价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目的是通过该平台满足科研工作者和科研管理部门关于领域专家的各种信息需求。平台依托各期刊数据库,实现了自动化的文献信息处理和智能化的分析挖掘,能对目标研究领域的学科知识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揭示,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科研工作者的(潜在)合作关系的网络结构进行挖掘,以发现核心作者群体及其相互联系。同时,本文提出了一个实用的科研人才评价体系,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社会网络分析的指标进行专家评价及排名,并通过Google Maps API实现了专家的地域分布及相关评价信息的可视化展示。本平台现已得到部分科研领域用户的使用及反馈,目前在支持的数据源(由于数据源的原因尚无法进行引文网络的分析挖掘)及其采集的自动化和准确性方面尚有待提高,对专家绩效指标仅仅支持其科研论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今后将对专利、标准、报告等绩效指标的采集处理进行扩展。而关于专家个体内在特质的各种心理特质、道德水准的衡量,因为采用的测量及评价方法属于间接测量和心理映射,我们并没有纳入综合排名计算中,而是作为单独的模块提供,作为用户单位在择人、用人方面测试评价使用。参考文献:

[1]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0:8.

[2]邱均平,文庭孝.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

[3]赵基明,邱均平.一种新的科学计量指标――h指数及其应用述评[J].中国科学基金,2008(1):23-32.

[4]宋歌.社会网络分析在引文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4):16-19.

[5]朱天,吴斌,王柏.科研合作网络的重要作者发现[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75(8):29-35.

[6] 刘远我.人才测评――方法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7] JASON W, GILMORE W J.Beginning PHP and MySQL(Third Edition)[M].朱涛江,译.北京:人民邮

电出版社,2009.

[8] 叶新伟.PHP+Ajax Web2.0编程技术与项目开发大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9]BEN FORTA. MySQL Crash Course[M]. Beijing:Posts&Telecom,2009.

[10]江宽,龚小鹏.程序天下Google API开发详解:Google Maps与Google Earth双剑合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

[11]周益民,孙世新,田玲. 一种实用的所有点对之间最短路径并行算法[J].计算机应用,2005,25(12):2911-2934.

[12]刘志辉,张志强.作者关键词耦合分析方法及实证研究[J].情报学报,2010,29(2):268-275.

Research on Web-based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of Expert Evaluation

DU Hui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P. R. China)

Abstract:

统计学地域分析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指标 评价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开展了电子商务统计的探索与研究工作,并且进行了一些实践,但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开展区域电子商务评价,采用定量方法测度区域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可以了解我国各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状况,为政府部门制定电子商务宏观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为我国统计部门工作提供有效的电子商务统计方法及分析手段。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电子商务统计现状的基础上,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提出我国区域电子商务评价的建议。

开展区域电子商务评价的意义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展了电子商务统计工作,由于不同国家对电子商务的定义不一,再加上社会制度、统计方法千差万别,因此很难用类似统计GDP的方法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电子商务水平。我们只能从各国开展的电子商务统计中选择一定的指标进行相应的比较,如B2B销售额、互联网用户数等。即便如此,由于对电子商务定义、B2B的定义、互联网用户等的定义不同,在比较时还是要做适当调整,因此,很难精确衡量不同国家电子商务水平的差异,不过大致可以比较不同国家电子商务水平。

针对我国不同省份、不同区域进行电子商务评价,其意义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有利于评价不同区域的电子商务水平。针对不同区域进行电子商务评价,将评价结果量化,得出各区域的电子商务指数,就可以较为客观地评价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总体电子商务水平,进而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有利于分析电子商务水平的影响因子。电子商务是新生事物,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萌芽,经过2001-2002年的互联网泡沫,现在已经进入了稳步发展期,如果我们能够定期进行电子商务评价,就能够掌握大量的一手资料,利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人们的教育程度、区域信息化水平、思想观念等因素对电子商务的影响,找出关键影响因子。

有利于我国官方进行电子商务统计。目前,已经有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官方或半官方的电子商务统计体系,而我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开展区域电子商务评价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统计部门建立电子商务统计体系提供参考。

国内外电子商务评价的现状

国外电子商务评价现状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产物,国外对于信息化研究和评测主要集中在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的层面上,马克•波拉特(M.Porat,1977)创立经济结构法,又称波拉特法。这种指标体系和测评方法的中心思想是分析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日本学者小松崎清介提出的指数测评法,从邮电、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等行业取出四类共11项指标,按一定的加权规则计算并综合处理后,得出信息化指数。在进行信息化水平测评时,以统计调查资料为主进行测算。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1998年开始在电子商务标准制定及国际电子商务统计的协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也进行了官方或半官方的电子商务统计,基本上都参考了OECD推荐的优先调查内容,并且对家庭、企业、政府等进行了调查,多数调查频率基本上是年度,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为主。

从国外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统计与评价的现状看,基本上处于成熟阶段,评价的对象也以国家为单位,采用绝对指标为主。

国内电子商务评价

在信息化评测领域,我国学者估算了我国不同区域的信息化指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张启仁的信息化加权指标体系、秦玫芬采用的因子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权重的测算方法、周荣莲等提出的评价模型方法等。此外,我国一些半官方或非官方机构在尝试进行电子商务评价与统计,以下是我国一些与区域电子商务评价相关统计情况。

国家统计局――互联网用户 国家统计局并没有对电子商务进行专门调查,而是从1995年开始调查了相关的两个重要指标。一是互联网用户数,指办理拨号上网和专线上网的用户数。二是城镇每百户居民拥有的电脑量。这两项指标从侧面反映我国各地区电子商务的状况,两项指标均有分省数据,遗憾的是从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开始,互联网用户数统计被网民(指平均每周上网超过1小时的人)所代替。

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网民调查 从1997年开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开始定期进行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每半年公布一次调查报告,主要是针对网民的调查。调查的内容有上网计算机数、用户人数、信息流量分布、域名注册等,该调查是我国最权威的调查,调查结果被国内外相关机构广泛引用,一些主要的统计指标如网站数、网民数、域名数等都有分省数据。由于是针对中国互联网络的调查,因此,直接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内容不多,主要是个人购物的一些调查。

CII中国电子商务总指数指标体系―全国及省份调查 这是由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与中国互联网研究与发展中心(CII)共同进行的,该调查曾于2000年进行过一次。调查测评选取了9个与电子商务密切相关的指数,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数权重,构建CII电子商务总指数指标体系,然后计算出各省的电子商务指数。

应该说CII调查开创了我国区域电子商务评价的先河,但总体上是处于尝试阶段。

此外,在2004年9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公布了《中国12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和《中国5小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并且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了《中国7城市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

以上这些调查,基本以调查问卷为主,从影响中国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基本假定开始,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对每个因素的主要考察指标进行设定和细化,最后通过访谈、讨论、问卷等形式收集资料。总体上说,涉及互联网方面的内容较多,电子商务方面的内容较少,定期调查少,不定期调查多,在调查的广度和深度及科学性、客观性方面尚有可商榷的地方。

区域电子商务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建立电子商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以下指数:电子商务交易类指数(电子支付、电子交易额等);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指数(光纤长度、网站数、上网计算机数等);政策环境指数(上网资费、电子商务认证中心等); 电子商务人气指数(网民、信息传输及计算机软件业职工人数)。以上统计指标兼顾了数据的可获得性、全面性、客观性,对于一些主观性及难以获得数据的指标(如计算机安全)没有列入。这些数据可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信息年鉴、中国电子商务年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等获取,部分资料也可以从网上直接获取。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记AHP) 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是将决策问题的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在计算出我国各省电子商务水平值以后,重要的是对影响各省电子商务水平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如GDP、平均工资水平、教育投入、信息化水平、受教育人口等因素,可采用回归分析法,在回归分析时,可考虑引入地区虚拟变量,按人均GDP水平将我国省份分为2-3个层次。

我国开展区域电子商务评价的建议

确定统一的概念标准

对区域电子商务进行评价,首先要界定电子商务的定义,目前并没有公认的电子商务定义,应该对电子商务的定义加以明确。对区域的界定,建议以行政区划划分,如省份或地级市,当然也可包括全国。另外,在界定概念及范围时有许多内容要加以界定,如电子商务有哪些类型、电子商务交易额、网络类型等等。

注重采样数据的客观性

目前我国开展的电子商务类调查,除了部分针对企业外,大部分是针对网民个人进行的一些调查,这里并不是说网民调查不重要,电子商务统计,尤其是官方电子商务统计,必须以客观指标为主,尽量少采用或不采用主观指标。例如,对某地区电子商务进行评价,网站数量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我们就不应该进行抽样调查,进而估计出该地区的网站数量,而应该直接通过搜索工具进行搜索,获取直接数据。又如,对于上网速度、我们可以对网民进行抽样调查,也可以根据该地区互联网总体带宽情况和上网用户数进行估算,很显然,后者要客观得多。

建立指标体系

进行区域电子商务评价,建立一套严谨科学的指标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在构建测度体系时一定要注意全面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既要能反映地区电子商务水平,又要考虑到数据能方便地获得或采集。

统计以截面数据为主

开展区域电子商务评价,应该以截面数据为主,以全面衡量一个省份、一个城市的电子商务水平,这里并不是说动态指标不重要,而是因为动态指标一般与静态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指标间存在交叉的可能性较大,此外,在电子商务统计领域采用动态指标数据往往不易获得,增加了统计的难度。当然,如果定期进行截面数据的地区电子商务评价,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动态分析。

注重合理规划和分步实施

开展区域电子商务评价,是整个电子商务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对整个电子商务统计进行全盘规划。政府统计部门和科研机构,应该加大电子商务统计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地区电子商务统计、行业电子商务统计、企业电子商务统计、政府电子商务统计、家庭电子商务统计等。

此外,从技术层面看,开展区域电子商务评价比开展区域电子商务统计要相对容易,因为电子商务统计牵涉的部门多、环节复杂、数据难以获取、成本高,而区域电子商务评价指标相对简单,数据获取相对容易,而且意义重大,因此可以先行一步。

参考文献:

1.电子商务统计及其应用研究课题组.建立我国官方电子商务统计的建议.中国统计,2003.9

2.王军.怎样建立电子商务统计.北京统计.2002.1

3.CII电子商务指数研究与测算课题组.关于电子商务水平测度的研究:统计研究,2001.12

4.徐惠平等.可持续发展中的经济利益博弈研究[J].复旦学报,2000(03)

5.周先波.信息产业与信息技术的经济计量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统计学地域分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房地产;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

1、引言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 称SDSS)技术在房地产领域的应用发展,对以提供数据和GIS功能服务的传统应用—房地产地理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房地产地理信息系统与其领域的知识、管理相融合,为房地产管理部门提供实质性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决策方案。为了应对这种挑战,便孕育了房地产空间决策支持系统(Real Estate SDSS,简称RESDSS)的诞生。房地产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是综合利用与房地产空间分布相关的各种数据、信息、知识,辅助各级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决策问题的人机交互系统。下面就本系统的数据模型和功能作进一步描述。

2、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本文提出一个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中心的房地产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集成体系结构。其中地理信息系统不仅为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提供一个数据分析和表达的直观平台,而且为空间决策支持系统中多模型组合建模提供高效的空间分布式环境参数的输入、组织和前、后处理功能。本系统建立以MAPGIS 6.7为系统框架,采用三库结构模型,即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及管理系统组成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2.2 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根据上述体系结构,建立了一个集成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开发平台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房地产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逻辑结构。该结构采用相互独立的三层式结构,即外部表达层、内核分析层和基础数据层。外部表达层,直接面向用户和决策者,包含数据预处理、房地产建模与模型管理、分析结果与决策方案表达等三个模块,并构成统一的可视化房地产时空分析与决策综合部件。基础数据层是该体系的底层数据库,包括属性和空间、影像数据库。内核分析层是整个结构的核心,由基于常规数据库管理系统、通用模型开发平台和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经二次开发形成的房地产数据库模块、房地产建模模块和房地产空间分析模块组成,分别实现属性数据、地理空间数据和房地产模型的生成、组织、管理、集成、维护和运行等功能,三者通过一个通用的决策支持系统集成环境紧密协调工作。为了让房地产分析决策建模过程具有智能特点,在内核层可选择性地嵌入一个知识库管理模块。另外,利用数据库管理模块建立有关的数据和模型元数据实现大量地学、房地产数据和模型的高效管理和维护、更新。

结合当前软件发展趋势,文章采用基于组件的环境空间分析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嵌入式紧密集成,连接两者的桥梁是面向对象的开放式开发环境。特别是综合应用组件技术、数据对象访问技术(ADO、DAO、DE)、动态链接库技术的环境模型与GIS集成范式为集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应用模型分析和可视化空间决策于一体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现途径。

3、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3.1 道路拓宽分析

针对某条道路进行拓宽,根据需要拓宽的道路的半径,进行空间缓冲区分析,统计出道路周边的幢属性信息,并在图形上显示。然后根据房屋的各种属性信息,例如房屋的建筑结构、层数、价格等属性计算出房屋拆迁的总体费用。

在道路拓宽分析中涉及两类信息:一类是现状道路图;另一类是分析区域内建筑物分布图及相关的信息。选择拟拓宽的道路,根据拓宽半径,建立道路的缓冲区,然后将此缓冲区与建筑物层数据进行拓扑叠加,产生一幅新图,此图包括所有部分或全部位于缓冲区内的建筑物信息。最后进行统计分析,对全部或部分位于拆迁区内的建筑物进行选择,凡部分落入拆迁区且楼层高于10层以上的 建筑物,将其从选择组中去除,并对道路的拓宽边界进行局部调整,对所有需拆迁的建筑物进行拆迁指标计算。

3.2 改扩建分析

针对某个小区拆迁、扩建或改建,统计出需要拆迁、扩建或改建区域的房屋的总建筑面积、总幢数、总户数等信息。图形选择任意改建区域,可以利用各种选择工具,包括多边形选择、圆形选择、面缓冲区选择等工具构建改建区域。改建区域构建完成后就可以通过输入相应的统计条件来得到所需结果。例如统计的字段选择建筑结构,然后通过选择改扩建的区域,我们就可以很直观的得到这个区域中的房屋建筑结构的直方图,饼图等图形。

3.3 住房选址分析

利用该系统对市区适宜性住房选址问题进行研究,研究中选取了主要交通干道、商业中心、主要学校、医院及河流等影响市区适宜性住房选址的5类因素,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性质进行缓冲和叠置分析,得出市区适宜性住房的等级分类区,为该市规划和居民选址提供参考。

首先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缓冲区分析,得出该市目前适宜居住的区域分类。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商业中心、学校和医院等公共设施的缓冲区分析,得到这些公共设施的辐射范围,还可以通过对主干道、铁路和工厂等噪音和环境污染较大的公共区域进行缓冲区分析,得到这些公共区域的辐射范围,从而确定出适宜居住的区域。最后通过我们得到的这些区域与我们规划用地区域进行叠置分析,得到最佳的住房选址。

4、结语

本文围绕基于GIS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SDSS)理论框,结合房地产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对SDSS的理论及其实现进行了一些研究。房地产空间决策支持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系统,房地产空间决策本身是面向空间实体操作过程,这给GIS提供应用舞台。集两者之优的SDSS能更好解决房地产空间决策。房地产决策支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本文所做的工作是在简化基础上进行的,对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还需要房地产工作者与各方面专家共同运用GIS,DSS等技术,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秀丽,李恒凯.基于GIS的房地产楼盘综合管理系统设计[J].山西建筑,2008,(13).

[2]刘强,李小娟.农村社会经济统计GIS与模型库的集成[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01).

统计学地域分析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白洋淀水域面积;灰色关联度分析;湿地生态系统;变化

中图分类号:S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9-4638-04

1 白洋淀概况

1.2 白洋淀气候

1.3 白洋淀水域面积退化现状

2 研究方法与数据的收集、处理

2.1 研究方法的选取

所谓灰色系统是指既含已知信息又含未知信息或非确知信息的系统。灰色系统理论着重研究概率统计、模糊数学难以解决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着重研究“外延明确,内涵不明确”的对象[9]。在现有系统分析的量化方法中,如回归分析、方差分析、指数分析等,一般要求有大量的样本,较好的分布规律;对于多因素、时间序列较短、统计数据缺少、不具备典型分布的情况,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恰好克服了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的缺陷,是比较合适的分析方法。

王超等[10]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很好地定量化确定了安固里淖湿地退化因子的大小,找到了安固里淖湿地退化的主要因子和次要因子。导致白洋淀湿地面积退化的因素众多,在这众多因素中有的因素已知,有的因素未知,因此可将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视作一个退化信息已知,但是导致其退化信息不明确的灰色系统,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白洋淀湿地退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湿地水域面积的变化情况是研究湿地退化与恢复的主要指标,而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与湿地水域面积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以白洋淀2000、2005、2010年水域面积作为母序列,以大清河流域年降水总量、年平均气温、安新县国内生产总值、总播种面积、水产品产量、地下水开采量等11项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作为子序列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

2.2 计算方法

2.3 数据资料获取和处理

湿地生态系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系统,其变迁过程与周围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息息相关。

3 结果与分析

3.1 关联度计算结果

根据公式(3)、(4),各子序列的关联度和排序如表2所示。

3.2 白洋淀水域面积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虽然河北省多次跨流域调水补给白洋淀,但是根据中国环境卫星2000、2005、2010年影像数据显示,白洋淀水域面积减少趋势依然明显。

影响白洋淀湿地水域面积变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方面,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1项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后,确定社会经济因素是白洋淀湿地水域面积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在众多社会经济因素中,大规模开采地下水是造成白洋淀湿地水域面积减少的首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高彦春,王 晗,龙 笛.白洋淀流域水文条件变化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J].资源科学,2009,31(9):1506-1513.

[2] 田 冰,张义文,魏立涛.河北省湿地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1):130-133.

[3] 肖 辉,陈翠英,魏 青,等.河北省湿地现状、问题及对立法的影响[J].河北林业科技,2006(2):33-34.

[4] 庄长伟,欧阳志云,徐卫华,等.近33年白洋淀景观动态变化[J].生态学报,2011,31(3):839-848.

[5] 刘春兰.白洋淀湿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4.

[6] 姜 海.白洋淀区域环境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7] 刘春兰,谢高地,肖 玉.气候变化对白洋淀湿地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2):245-250.

[8] 弓 冉.白洋淀水量变化原因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3, 9(2):36-40.

[9] 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10] 王 超,高红真,戴 福,等.安固里淖湿地退化机制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2):116-119.

[11] 刘文具.保定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成因及对策研究[J].地下水,2007,9(3):94-95.

[12] 张建立,王东胜,潘世兵.基于地下水模拟的保定地区生态需水量计算[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37(2):370-374.

[13] 吕晨旭,贾绍凤,季志恒.近30年来白洋淀流域平原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及原因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8(1):65-68.

[14] 王长燕,赵景波,李小燕.华北地区气候暖干化的农业适应性对策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6,29(5):646-652.

[15] 刘 越,程伍群,尹键梅,等.白洋淀湿地生态水位及生态补水方案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33(2):107-109.

[16] 张小龙,李培英.湿地退化标准的探讨[J].湿地科学,2004, 2(1):36-41.

统计学地域分析范文第12篇

【关键词】ArcGIS;地统计;土方量

1.引言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飞快发展,以及人类对空间数据质量要求的提高,空间数据插值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地统计学里面的克里格插值方法,由于其具有插值和预测两方面的优势,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许多专业软件、商业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地统计的应用也体现在生活的大小方面,本文以工程施工中的土方计算为例子做出了详细的地统计分析。

2. 地质统计学基础

地质统计学,又名地统计,是统计学与地质学两学科领域的交叉部分。经过不断完善和改革,目前已成为具有扎实理论根基和实用价值的数学工具。地统计运用变异函数的理论,对自然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对象既具有随机性又具有结构性,任何科学研究,凡是与空间数据的结构性、随机性等有关,皆可应用地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

2.1 ArcGIS 软件介绍。ArcGIS诞生于Esri公司,是该公司集近50年地理信息系统咨询和研发经验的产物,下分多个模块,具有强大的地图制作、空间分析能力,并且在空间信息整合、与共享方面有着十足的优势。是一套完整的地理信息平台产品。目前地理信息系统行业中,GIS是应用最为广泛、性能最为丰富的软件,并且支持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归类,从中提取生产所需的信息。

2.2 克里格插值法。克里格插值(Kriging),一般可理解为包括普通克里格方法、协同克里格法等在内的众多插值方法。其中,普通克里格应用最为普遍,它以未知的常数作为假定均值。随着Kriging与其它研究领域的相互交叉发展,在自身应用发展的同时,也衍生了一些新的克里金方法。在克里格法的应用过程中,Kriging考虑了空间属性的各向异性,插值精度较高,分析结果可靠,对数据处理后的成果偏离度微乎其微。

3. ArcGIS地统计

随着地理信息学科的发展,近年来,GIS 与地统计学之间的生产发展迅速,地统计分析模块中产生的新表面,可以继而使用于GIS建模以及诸如空间分析和3D分析等ArcGIS扩展模块的可视化当中。地统计分析的地表拟合包括三个关键步骤: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结构分析(临近点位空间属性的计算与建模)、趋势面预测和结果评价。运用这些基本的分析处理模块,不仅可以高效地完成多种地统计分析问题,此外还可以创建形象的的专题地图(表面预测)。

3.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块是目前发展应用迅猛的一个领域,兴起于20世纪后半叶是一种新的统计分析方法。在得到样本点数据之后,首先我们需要做的是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检验,从而分析数据的趋势性。在ArcGIS中设立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块,为操作者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来检查数据,提高了解决问题的高效性。

笔者采用了若干样本高程点,并对其进行了样本分析与拟合表面(详见下图),对数据的分布状况进行详细了解,不仅反应着工作的严谨程度,更关系着输出结果的准确性,是运用地统计分析建立表面之前的重要工作。Arc GIS 中的数据分析模块,槿嗣翘峁┝朔植贾狈酵挤ê驼态QQPlot 图法两种检验数据的方法。两种方法在高程点拟合过程中均有着很好的表现。下图为对研究区内的样本高程点进行分析及拟合表面的情况。

3.2 使用普通克里格法创建表面

普通克里格方法进行表面内插的方法简便,可分为两步进行,分别是:

(1)生成变异函数和协方差函数

(2)预测未知点的值

为了表达研究区域的原始地形,通过生成一个关于高程的克里格插值图是最直观的方法。如上两步操作,便可以生成一幅基于Kriging里格插值法的地理信息预测图。本文重点在于讨论地统计在实际中的应用,在此不过多阐述。

4. 土方量计算

随着工程建设以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地统计在施工建设、环境调查、土地管理、农业开发等等方面越来越凸显出其影响。笔者以土方量计算为典型,介绍地统计在实际中的应用。土方量的计算是建筑工程施工的一个重要步骤,工程施工前的设计阶段必须对土石方量进行估算, 方格网法、等高线法、DTM法和平均高程法等均为比较常用到的几种计算土方量。ArcGIS计算土方量的原理简单却很严谨,整个流程是以 DEM 为基础,先后分别通过建模分析、区域求差、统计单区域土方量、计算工程土方量来完成最终工程需求,此种流程方法已在工程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5. 结语

计算土方量的方法非常之多,随着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无论在土方计算的精度还是效率方面都呈现逐步提高的形势,然而,大量的实践证明,基于 Arc GIS地统计分析模块的计算方法,其计算与地形状况无关,并且计算简单、高效,可以适用于各种地形项目。在今后的施工建设或其他领域的发展中,笔者坚信地统计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王艳妮,谢金梅,郭祥. ArcGIS中的地统计克里格插值法及其应用[J]. 软件导刊,2008,12:36-38.

[2]陈勇. 利用ArcGIS地统计分析进行土地平整土方量计算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7,01:70-71+103.

统计学地域分析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地质统计学 微量元素化学分析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P6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098-0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是半个世纪以来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地球化学分支。由于同位素稀释质谱法、中子活化分析、Ber thelot-Nernst分配定律等方法的成功应用,在多种地质过程中微量元素分配演化的定量模型得以实现,也使得微量元素化学分析被系统地应用于解决各类地质问题,成为指示岩石成因的典型标志。20世纪70年代以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讨论从定性认识上升成为定量分析,发展方向也变成微观、宏观同时发展,经常需要对地球化学中的主量元素、稀土配分、微量元素等进行定量化学研究和数据分析,此时,一些相关的地质统计方法就变得非常重要和实用。在微量元素化学分析中,地质统计学的各类统计方法作为对地质客观现象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提供了诸多有效的数据分析途径。应用地质统计学对微量元素化学分析进行处理,能为研究工作取得客观成果提供科学的定量依据。

1 地质统计学与微量元素化学分析相关理论知识简述

1.1 地质统计学

地质统计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数学地质学科分支,它的出现始于解决矿产普查勘探、矿山开发设计以及矿山开采整个过程中各种储量计算和生产误差估计问题。后来,地质统计学逐渐在油气勘探开发、采矿、水文以及环境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地质统计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在地质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其应用前景的广泛性和模型计算的实用性受到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

1.2 微量元素化学分析

微量元素化学分析是地球化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物质和自然体系中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存在形式、活动特点、控制因素及其地球化学意义。一般意义上讲,微量元素是指除了O、Si、Al、Fe、Ca、Na、K、Mg、Ti这九种组成99%的地壳和地幔质量之外的80余种元素。当然,这里所指的微量元素是相对而言的,在一个体系中它可能是微量元素,但在另一个体系中却可能是常量元素。

1.3 地质统计学在地球化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近几十年年来,地质统计学对地球化学的相关研究中起到了极大的辅助和推进作用。应用地质统计学相关统计方法能够将大规模原始地球化学数据群体中隐藏的重要信息提炼和挖掘出来,进行分类和解释,继而被广泛地应用在地质找矿、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在地球化学中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配分化学分析等领域的研究中,丰富的地质统计学方法对圈定和评价地球化学异常、提取地球化学找矿信息常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则主要研究地质统计学在微量元素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2 地质统计学在微量元素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2.1 方法讨论

聚类分析是通过某种距离的测算将数据对象的集合分为类似的对象组所形成的若干个类,其中运用到了降维思想,在对样品和指标进行分类,采用物以类聚的原理进行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地质找矿领域,聚类分析是研究元素在成矿活动中地球化学行为相似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一般从数字分类角度进行分析。对于这种方法的运用,我们可以借鉴现有的成果和理论进行分析和应用。R型聚类分析是聚类分析方法的一种,原理是以变量之间的相似程度为基础,将变量分成不同级别的类。R型聚类分析是研究成矿活动中地球化学微量元素行为相似度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对某些矿石或岩样的微量元素数据进行R型聚类分析,可以得出元素组合特征并将其分类,对元素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行判定,进一步为划分矿化阶段、成矿元素迁移和富集的判断以及矿床成因等问题的研究提供判断依据。

2.2 案例研究

通过对高松山矿区内岩矿石样品的微量元素数据进行R型聚类分析后,可以得到图1中显示的分类的结果,即,在相似水平的相关系数等于15时,可以把微量元素分成7个类别,分别是:(1)W、Cu;(2)Sn;(3)Au、Ag、As、Sb、Pb、Mo;(4)Bi;(5)Hg;(6)Co、Ni、Mn;(7)Zn。这7个类别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矿床成矿具有多期次性和复杂性。从图中还可以看出,Au不仅和Ag有着强相关关系,而且还和As、Sb、Pb相关。而Au元素与Ag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γ=2.5时它们聚成了一类,相关性比较强,同时Sb、As、Pb和它们之间都存在相关性,说明Au、Ag、As、Sb、Pb、Mo之间具有亲缘关系,预示着伴随着多金属硫化物的形成Au 成矿并且富集。因此,我们可以以Sb、Pb、Ag、As作为矿区找金的近程指示元素。

3 结论

本文采用地质统计学中一类常用方法,R型聚类方法对高松山矿区的铜多金属矿进行了微量元素组合上的分析研究。统计分析结果使我们对高松山金矿床岩矿石微量元素的数据结构的特点有了清楚的认识。各元素组合具有叠加出现的特征,表明矿床成矿具有多期多阶段或成矿物质多来源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Au与Ag、As、Sb、Pb等中低温元素相关非常大,但是和W、Co、Sn、Mn、Ni、Zn等中高温元素之间的相关性较差。

地质统计学在地球化学其它领域,比如常量元素分析、稀土元素分析中也有广泛的应用,笔者认为,采用类似的统计方法对不同类数据的分析是进一步拓展地质统计学在地质科学中应用性的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赵伦山,张本仁.地球化学[M].地质出版社,1988,6.

统计学地域分析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辽河流域 技术库 语义分析 知识规则库

我国水环境管理涉及各部委及各省、市、自治区相应机构,基本上属于分散型管理体制。鉴于我国的水环境特点和国情,加强对水环境有关方面的技术文档的利用,建立一系列的数据库表对其内容进行存储辨析,以实现智能提取文档内容,提高文档检索效率,加速推进水环境管理技术文档的利用。针对辽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现状,本文提出了辽河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库的构建方法。

1 技术库构建方法研究

1.1 数据库构建技术

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数据库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把大量相关的数据存入系统所设计的数据库中,可以按一定的模型组织起来,为这些数据的存储、维护、检索提供方便的操作,使系统可以方便、及时、准确地从数据库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在数据库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实现数据库构建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对表中参数使用统一命名规则,并添加清晰易懂注释信息。

(3)使用自定义域定义出现频率高的字段,有利于调整和修改。

(4)设置常用的隐藏字段来满足特殊需要, 使数据库表的设计更加符合系统的具体应用。

1.2 语义分析技术

在一个社会网络中常有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对这种社会网络进行分析的一种强大的用来获得和理解文本信息的技术被称为语义分析技术。作为一个在人工智能和计算语言学的方法,它为知识推理和语言提供了一个结构和过程。

对此,将技术文档中的句子提取出来,根据语义中包含的目标词内容进行语义类型的分析,并形成一种语义搭配,从而对传统的检索技术进行改进,找出语义相近的内容,设计检索系统可以检索到相近的语句内容。计算机的语义分析应用于技术文档的分析,可以消除专家们在提炼文档内容过程中的主观意见,计算机语义分析则客观的检索文档中可能与检索的关键词相关的内容。

由于检索时需要选定目标词汇,在系统设计过程中,根据用户检索不同目标词,系统设置了记忆功能,对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并对新用户进行推荐,节约了用户再次对相同内容查询时检索的时间。而随着文档数逐渐增多,文档相关词汇也在不断增加,检索系统不断自我完善,区别文档语义和词义的精确度会有所提高。

2 水环境管理技术库设计

在技术库实现过程中,用户可根据系统的功能,在文档中自动提取技术文档的参数值,并作为计算参数存入知识规则库。系统可以根据文档内容自动分析文档成分,并提出有价值的知识供使用者查阅及学习。

2.1 技术库逻辑结构设计

辽河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库的构建主要包括技术文档信息表、关键字词典表、本地化参数表及参数属性表等试题。各实体的逻辑设计如下:

2.1.1 类别

根据“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的基本理念,将技术库文档进行分类,将技术文档数据规范化管理,更加高效科学。

2.1.2 技术文档

技术文档可以存储在本数据表中,用户可以通过查询此数据表来查看技术文档的详细内容。

2.1.3 关键字词典

技术文档通过检索比对关键字词典表筛选有用内容和知识,系统可以对筛选内容作进一步处理。

2.1.4 本地化参数

根据对上述系统的详细分析,针对不同地域使用不同的数据进行计算,将数据更精确化,是计算结果更加准确。

2.1.5 参数属性

每一个本地化参数对应一个或多个属性,此数据表将用来存储本地化参数的属性。

2.2 技术库物理结构设计

对技术文档的主要相关内容采用Oracle数据库进行建表存储,辽河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库数据库构建了以下属性表:水环境管理技术文档类别表(编号,类别名称,类别描述),水环境管理技术文档表(编号,名称,描述,所属类别,上传时间,操作员,路径),水环境管理技术关键字词典表(编号,关键字,关键字描述,关键字等级),水环境管理技术本地化参数表(编号,文档编号,参数名称,参数描述,备注),水环境管理技术参数属性表(编号,属性编号,属性值,参数表示区域)。

通过对项目需求的分析及前期设计,完成了技术库表的建立,并建立了数据表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了表之间的相互关联。

3 水环境管理知识规则库设计

根据水环境技术库的要求,将技术文档中各种内容进行整理,并将那些较为重要的内容存入辅助的知识规则库。知识规则库的设计是基于水环境管理的技术库以及政策库文档的收集分析而形成的。系统管理员根据实际情况收集技术、政策文档并上传,并将实际内容存储于数据库中,供分析模块分析使用。通过对技术库以及政策库内存储的文档进行分析,并将分析内容进行整理,存入知识规则库中。

系统通过使用者提交文档,并对文档内容形式进行划分,区别公式、表格以及文本等内容,并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处理方式。对文本内容才去传统的文本分析,提取有用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M行进一步的筛选处理,提供给用户;对表格内容,系统提取了表名并将表格内容呈现给用户;对于文档中的公式内容,文档提取出了部分公式介绍内容对公式进行注释,同时提取保存公式内容的图片存入数据库,而公式的存储则需要人工协助录入,实现对文档的半智能分析。

4 结论

本文根据辽河流域现阶段水环境管理现状,通过对水环境相关的技术文档进行整理存储,并采用语义分析方法对存储文档进行分析,根据关键字词典进行分析预测,将各种不规则的文档内容进行统一整理,提取表格、公式及关键文本等相关内容,并将其存储为知识规则,以便于用户对关键技术的查阅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孟伟.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构建[J].中国工程科学,2013(03):4-10 .

[2]程丽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应用[J].福建电脑,2008(07):41-42.

[3]李博湘.数据库设计技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9):237-238.

[4]王水利,黄广君.基于语义分析的查询扩展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1(08):77-79.

[5]刘云峰,齐欢.中文信息的潜在语义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4.

作者简介

夏广锋,现任职于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水污染及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研究工作。

付立冬,现任职于沈阳理工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

吴赫,现为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作者单位

统计学地域分析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流域 洪水 风险图

1引言

我国的洪涝灾害从出现频率、影响范围到造成的损失都是世界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在过去的2000多年中,中国发生的有史料可查的重大洪水灾害就达1600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40多年的治理,全国江河流域的防洪形势有了重大改观。但是,由于洪水的影响因素众多和人类对自然界认知的局限性,目前尚无法从确定性的角度预知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洪水发生的确切时间和真实过程,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出于环境方面的考虑,洪水灾害目前还难以彻底防范或根本消除。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洪涝损失具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在新形势下,建立洪水风险的概念,使人们经常认识到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和洪灾的后果,将有助于机构和个人更好地防范洪水灾害。

洪水风险是指未来可能引起灾害性后果洪水发生的概率或频率,洪水风险图则是对洪水风险及后果定量化和图形化的体现。一般,洪水风险图应该是三位一体的组合:

(1)流域洪水发生的频率;

(2)流域类洪水的淹水区域分布及有关说明;

(3)洪水灾害可能造成的各类损失。

洪水风险图可以使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和认识到灾难性洪水发生后可能的水文后果和灾害损失概况,及时做好防御洪水的准备,以防患于未然。防洪决策人员可以对于流域重大的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可能后果做到胸中有数,在灾情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迅速制定合理的调度方案和采取正确抢险救灾措施,将洪灾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2 分析流域洪水淹没状况的方法

2.1 实际洪水法

实际洪水法的基本假定是流域自然地理特征保持基本不变条件下,洪水具有重现性。因此流域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大洪水实际淹没实况,可以作为现在和未来同类洪水重现时的淹没状态。分析历史洪水淹没实况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对于近期发生的洪水,利用流域实测水文资料和灾情资料可以较为可靠地分析洪水特性及相应的淹没范围、淹没深度和淹没时间。

(2)对于缺乏资料或年代较为久远的洪水,可以通过调查考证的途径[1]分析洪水发生时的淹没情况。调查考证的内容包括对沿洪水路径洪痕调查,查阅有关洪涝灾情的历史文献记载,走访洪泛区居民等。

(3)洪水径流是塑造地貌的重要外力,洪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洪水地貌包括废河道、天然冲积堤、冲积扇(洪积平原)、河漫滩(冲积平原)、沼泽地、三角洲等[2]。通过对洪水地貌分析,可以大致上分析出洪水径流的强度、范围和水深,作为分析淹没实况的依据。

(4)对于河流早已改道远古时生的大洪水,可以通过水文地质地貌分析并结合水力学方法估计古洪水的水位和流量,近似推算古洪水重现时的淹没情况。

实际洪水分析途径主要适合于天然流域,一般不能估计流域城市化、防洪工程和防洪措施的效应。?

2.2 水文学和水力学方法

水文学和水力学方法是根据流域现状或规划条件下土地利用特征和工程条件,采用水文学和水力学方法分析推求流域洪水泛滥后的淹没状况。目前国内外流行的水文学和水力学方法和模型众多,采用何种方法和模型应该针对流域水文地理特征、工程调度方式、资料条件以及计算精度来选择应用。

(1)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峰或设计洪水过程线可以采用水文学方法,如推理方法、径流系数折算法、先损后损法、下渗曲线法、降雨径流相关图法、蓄满产流模型、超渗产流模型[5]等。

(2)由设计洪峰推求河道洪水位,可采用水面曲线法、回水曲线法、经验公式等。位于河道洪水位以下的区域可作为可能的洪水淹没区域作进一步分析。

(3)由设计洪水过程线推求水位过程线,常用的水文学方法包括单位线法、等流时线法、抵偿河长法、马斯京根法、调蓄演算法[3]等。

(4)对于河网汇流或坡面漫流计算采用水力学方法比较合适,如一维非恒定流和二维非恒定流方法[4],以及它们的简化形式等。采用水力学方法可以根据分析要求推求河道或流域水深、流量、蓄水量的时空分布。

水文学和水力学方法计算结果频率概念明确,可以分析和模拟土地利用、工程建设、调度方式、边界条件变化情况下的洪水状态,在洪水风险分析中应用较为广泛。

3洪灾损失统计评估

3.1流域社会和经济特征统计

对流域的社会和经济数据应分门别类进行统计或估算。各种资料来源应尽可能,可以采用当年或上年度本地区社会和经济统计年鉴。在有条件情况下,应该直接去当地收集最新和更详细的资料,以满足洪灾损失估算的要求。需统计的基本资料包括:

(1)城镇和村乡人口、土地利用情况、耕地面积;

(2)各工矿企业固定资产和工业产值;

(3)农、林、牧、副、渔业产值及固定资产;

(4)单位和居民固定资产;

(5)服务和社会性行业产值和固定资产;

(6)公路、铁路、通信、供水、供气等各类生命线的分布;

(7)参加洪水保险的企业、居民数和保险金额。

3.2洪灾损失评估

一般,洪灾损失评估内容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灾害影响的范围和强度。范围用面积或区域表示;灾害强度定性为若干级,如特大、重大、大、中、小等;?

(2)造成的经济损失。按工业损失、农业损失、商业损失、居民损失、其它行业损失等分类统计,也可以分地区统计;?

(3)生命线受害统计。所谓生命线系指交通系统、供电系统、供水系统、供气系统、邮电系统等,一般可按系统中断时间计;?

(4)人员伤亡数目;

(5)环境污染及疾病传播情况;?

(6)社会影响。?

经济损失评估是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但人员伤亡、水源污染、疾病流行、社会不安定、生命线受损影响等是无法用货币表示的无形损失,在评估过程中须单列考虑。?

洪水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主要是由于洪水直接淹没所造成的集体及个人财产损失;间接损失指由于洪水期交通、电力中断,厂房、设备受损等造成的产品成本增加及停产、误工损失,以及合同无法按期完成的违约损失等,还包括防洪抢险、灾民撤离、疾病防治、灾后恢复等费用。由于对间接损失的详细分析和精确估计是很困难的,一般是根据典型实例的调查结果或经验估计得出间接损失占直接损失的百分数来作为间接洪灾损失估算的依据。?

对于不同灾区,由于地形地貌、经济状况、季节、淹没程度、抢救措施的差别,洪灾损失是不同的。但对于确定地区,洪灾损失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淹没程度。如果资料充足,能够分区分类建立洪灾损失与淹没水深、淹没历时之间的相关系,则灾情损失评估结果更为方便和可靠。

4 洪水风险图绘制

针对某一风险的洪水,根据分析和计算洪水淹没的范围、深度及相应的经济损失,按一定的规格描绘和标明在流域地形图上,便得出洪水风险图。

洪水风险图采用大比例尺地形素图勾绘而成,比例尺大小可根据流域面积、洪水频率、淹没范围、资料条件以及精度要求而定。在勾绘洪水淹没范围的边界时,要考虑洪水的可能路径,结合地形情况,由比较熟悉当地地形且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绘制,最好在实地查勘后进行。对可能淹没区域,应设置彩色编码区,其颜色及深浅可以表示淹没深度的变化。风险图上应标注重要部门和单位,如政府机关、大型厂矿企业、学校、医院、金融机构、居民区、村镇,以及重要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通讯线路等。另外,图上应明确标明紧急情况下人员转移、疏散的路线及地点。图的下方有专门说明框,简要说明洪水风险图的基本特性,包括暴雨洪水频率、淹没区域、淹没水深、淹没历时、流域社会经济主要特征值、淹没区经济损失评估结果等。另外还需说明风险图上各种标记、代号的含义。

洪水风险图绘制完成后,应出具一份编制说明,内容主要包括:

(1)流域水文、气象和地理特征,排水系统和水利工程概况,历史上典型洪涝灾害特点及后果;

(2)流域社会经济特征统计;

(3)分区域阐述风险图上洪水灾害的特点和性质,灾害后果和经济损失;

(4)洪水风险图的制作依据、方法和存在问题;

(5)洪水风险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6)洪水风险图的应用范畴;

(7)其它说明事项。?

5 结语

流域洪水风险图可以定量和直观地描绘遭受洪水淹没风险的区域和洪灾造成的损失,属流域非工程防洪措施之一。通过洪水风险图提高了全民防洪意识,为各级政府指挥抗洪提供了决策依据,具有现实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文简要论述和分析了适合于流域洪水风险图编制的一些方法,侧重讨论了推求洪水淹没状态的若干途径以及洪灾损失统计评估的内容。虽然其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但出发点是希望有助于流域洪水风险图编制工作的深入开展。今后将在洪水风险分析领域作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水利部东北勘测设计院.洪水调查.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77.

[2] 孙桂华等编译.洪水风险分析制图实用手册.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3] 庄一翎,林三益.水文预报.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