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

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

独立思考的论点

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大学进步的标志,是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对独立学院而言,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都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从某种程度上说,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其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发展的文化之魂。

一、独立学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因

校园文化是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和受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里,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所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形态的总和。大学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程度。这对独立学院而言,也不例外。杜威认为:“成年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年人所受的教育,唯一的方式是控制他们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行动、思考和感受。”为强化学校文化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帕夫雷什中学》中也告诉人们:“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大学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它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文化空间和生活环境。

从独立学院产生之日起,“育人”就始终是其基本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则是独立学院工作的主线,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主线展开。中外大学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绝非仅在课堂里或说教中成长,在课堂以外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同样重要。独立学院学生的素质和技能的提高是不能完全靠自发完成的,这也是教育恒久存在且必须存在的理由。但是,独立学院的办学者还必须意识到,教育能否产生预期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的外力作用,更取决于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力作用,即外来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受教育者内化过程的质量。因此,独立学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就在于把具有强制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一种以独立学院教师及管理者对其学生前途的关心为特征,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手段,并通过教师的模范行为对学生进行熏陶、引导和激励的过程。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以文化或隐性课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行为养成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目的,从而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

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大学的文化传统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其对校园文化的认知程度与建设程度。独立学院的办学者一直非常重视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并已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助推器”的共识,但由于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尚无经验可循,再加上其办学历史短,历史和文化积淀不深,导致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仍受到申请高校的约束。独立学院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只是简单地复制申请高校的校园文化,没有依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自身优势突出特色,其校园文化建设仍没有走出申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腹地”。

二是独立学院的大学精神尚未形成。独立学院经过十年的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优势日益凸显,但代表独立学院灵魂的大学精神却至今仍未形成。当前,没有自己的校歌、校训和校徽等文化标识的独立学院仍普遍存在,没有自己明确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的独立学院也还存在。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尚未深入,仅停留在举办体育、文艺活动等显性文化上,体现独立学院精神和价值的隐形校园文化建设尚未完善,代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品牌”文化没有形成。

四是独立学院及其成员不重视理论学习,理论功底不够扎实。独立院校师生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还不够坚定,教师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肩负的使命认识不到位,用理论指导实践和教育学生的能力还不够强。师德、师风建设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仍需进一步强化。

五是学生主体文化建设有待加强。由于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一般比公办高校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加上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在社会地位、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现实差距,这造成了独立学院不少学生出现丧失信心、缺乏主动性、心理压力较大等问题,影响了学生主体文化的建设,也制约了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长期下去,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作用及其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受到影响。

以上问题如不及解决,其一危及独立学院校园环境的改善,其二危及独立学院的形象和地位,其三危及独立学院文化的先进性。因此,重视并加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是其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三、独立学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它所处的环境、它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它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自身的目标密切相关。因此,独立学院根据目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自身特点,建设符合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校园文化迫在眉睫。

1.独立学院办学者要提高思想认识,肩负起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任。独立学院能否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关键在于学院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虽然当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却是独立学院发展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独立学院办学者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改善和建设负有以下责任:一是必须注意独立学院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环境文化之间的有机结合,使它们相互强化,使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作用;二是必须注意校园文化中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的结合,在坚持共性的基础上,应该善于发现并积极培育能反映独立学院特有的精神和文化特征的、富有活力的个性文化,使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成为独立学院的文化之魂;三是注意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积极吸收申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的同时,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

2.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新形势下,加强对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一是要在教师中广泛开展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活动,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履行教师职责,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教书育人的理论指导、思想认识和方向原则问题;二是要在教师群体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活动,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把握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感和敬业乐群的事业心,全面提高育人能力;三是在广大教师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大讨论活动,增强自身抵制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能力,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自觉地从“实际、实用、实惠、实在”中解脱出来,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3.突出自身特色,加强独立学院的物质形象建设。学校的物质形象包括自然景物和实物建筑,例如校园整体的规划布局、房屋建筑、自然人文景观、校园的绿化和美化工程等都属于校园物质形象。有特色的校园物质形象,一方面可以宣传学院的校园美,扩大学院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全体师生的自豪感,使全体师生形成爱校、荣校的主人翁精神。

4.加强软环境建设,形成独立学院特有的大学精神。美国学者abraham flexner说:“在保障大学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可见大学精神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位置。一般来说,大学精神的塑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度建设。具体来说,包括科学的大学运行模式和规划设计,人性化的教师科研、教学管理和激励制度,人本化的学生管理制度等。二是校风、学风、教风、校训、校歌等软环境建设。大学精神是随着大学自身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体地说,就是大学师生员工在大学制度和软环境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的过程中积累而成的,它包括其特定的价值观念、思维形式、行为方式、信仰表达体系、科研学习氛围、创新精神、自由精神、人文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精神是稳步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软环境建设,塑造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刻不容缓。

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新兴力量,以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为全面落实好教育部质量工程战略,独立学院首先要结合校情和服务面向,找准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特色因子”,制定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标准,并据此加快专业与课程结构调整步伐,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力做好迎评促建工作,努力建立起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

为推动“十一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200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有关文件,各省也出台了实施“质量工程”的配套文件,对各个高校如何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具体要求。独立学院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其产生和发展总共还不到10年的时间,较之办学历史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公办高校来说,在提升办学质量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质量工程”的实施,对于独立学院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战略机遇,而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关键就在于要结合校情,全面落实好“质量工程”的各项举措。

一、找准定位,明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一)目标定位

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四月份,全国独立学院的数量已经达到了318所,2006年在校生规模达到了?146.7万人,较上年增加了36%,独立学院正日益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从办学层次上来说,独立学院处在本科教育的低端和专科教育的高端,既有别于普通本科高校,也有别于职业技术学院和民办高校[1]。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与普通高校培养的学生相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而与专科(高职)学生相比,他们有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在理论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更具潜质。由于在中国

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独立学院在类型定位上通常表述为“单科或多科性的教学应用型高校”,即以本科教学为主导,注重实践技能,以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根据这一目标,目前,很多独立学院都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实用型”、“复合型”或是“技能型”,在专业设置上紧密契合人才市场需求,特别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急需的短线专业和热门专业,这也是近几年来独立学院一直很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特色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人才市场需求的多元化细分,办学特色,尤其是人才培养特色越来越成为一所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独立学院在办学之初可依托母校的品牌,所面临的竞争与生存压力较少。但从长期发展来看,独立学院一定要办出特色,靠自身的品牌和声誉吸引考生,才能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不断扩大自己在人才市场的“份额”。从这个角度来说,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强调共性的同时,也要紧密结合校情和自身的“特色因子”,注重培养和凝练人才培养特色。而在这一问题上,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移植”与“创新”的关系。独立学院脱胎于“母体”大学,并主要依托举办高校的软件资源办学,具有强烈的移植性特点。这种渊源关系使得独立学院很容易在办学理念、学科布局、人才培养特色等方面盲目追随所依托的高校。为走出这一误区,独立学院应结合自身的师资队伍、学科实力、生源质量以及人才市场需求,找准一个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领域,并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和整合到这一领域,力争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三)质量标准

人才培养特色的目标确定后,其最终形成不仅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需要一系列相关的教育理念、办学行为和管理制度的刚性支撑。对于处在成长期的独立学院来说,最为重要的支撑就是要围绕人才培养的特色目标,建立一整套涉及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标准,并将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全面融入各项标准中去,下气力抓好质量标准的落实。质量标准包括内容标准和评价标准,内容标准主要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应具体了解的知识、应懂得的道理和应会做的事情, 它是制定全程培养计划、教学环节、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编写标准的基础,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与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规范和导向作用。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官方评价、社会评价和学校的自我评价3种形式[2]。官方评价是指教育部按照一定指标体系对独立学院办学质量的评估,社会评价是指中介组织或用人单位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而自我评价主要是指学校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自身办学质量所进行的测度。根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上3种质量评价都不仅仅是局限于专业知识,而是重点强调学生面向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尤其是动手能力和潜在的职业素养。

二、突出重点,全面落实“质量工程”

“质量工程”是国家在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直接针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为全面落实好质量工程,独立学院应结合自身的目标定位,尤其是人才培养特色目标,以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为重点,制定本校推进质量工程的具体方案。

(一)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步伐

按照推进“质量工程”的相关要求,专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要使各个高校形成与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对于独立学院来说,专业设置的时间较短,改造传统专业的任务较少。但是,出于招生生源的考虑,独立学院在建校之初的专业设置上普遍“照搬”举办高校的热门专业,由于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上的差异,这些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竞争力不强,有些学生就业困难。鉴于此,独立学院在专业结构调整上应坚持走交叉、融通、实用的特色化道路,即敏锐把握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有需求、有特色、有实力、有前景的新专业,并努力形成“品牌效应”。

(二)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品牌专业需要精品课程的有力支撑。当前,尽管由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存在,独立学院学生也能够分享本学科、本专业领域国内一流的精品课程,但由于这种教学方式的互动性、适时性较差,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同时,就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来说,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层次、取向上与名牌高校学生存在很大不同,最一流的精品课程可能并不是学生最需要的课程。从这个角度来说,独立学院要把构建自身特色化的精品课程体系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坚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有我特”的发展道路。为加强精品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具体的课程建设以及教材编写上,可依托校本部的知名教授或实务界的专家,组建跨学科、跨院系的团队来共同进行。

(三)深化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侧重应用性和实用性,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规律来看,这些素质的形成主要是依靠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在这一问题上,不仅有“量”的问题,即结合专业与课程的特点,适当提高实践教学或实习实训占教学环节或学分的权重,更有“质”的问题,即要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实践和实习场所。在“量”的方面,独立学院要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把实践教学纳入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进行精心设计和整体规划,对每一个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环节、权重和要求进行详细规定;在“质”的方面,独立学院要把更好地服务社会与改进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政府等实务部门联系,广泛建立实践教学或实习实训基地,努力形成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

(四)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独立学院办学主要是依靠举办高校的师资力量,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高校普遍面临师资紧张的问题,举办高校派往独立学院任教的很多都是一些离退休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虽然近几年来部分独立学院加快了自有师资队伍的建设步伐,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中也对独立学院的师资构成作出了明确要求,但从总体上来说,自有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流动性过大仍然是制约独立学院发展的最大瓶颈。高校办学以教师为主体,不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独立学院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做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的结合。在待遇留人方面,在稳步提高教职工福利收入水平的同时,要设立专项资金,以丰厚的待遇来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同时,在人才引进方式上,要采取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在事业留人方面,要充分发挥独立学院用人机制灵活的优势,在职称评聘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为引进的各类人才搭建事业平台,让他们有充分施展自身的才能的广阔舞台;在感情留人方面,要建立健全学院内部的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并切实发挥好这些组织的凝聚作用。

三、全力迎评,建立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评估是对全国高等学院办学质量的全面检验,定期评估制度不仅是推进“质量工程”的有力支撑,而且是巩固质量工程效果、建立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对于创校办学起步较晚的独立学院来说,只有全力做好迎评工作,确保顺利通过评估,并把评建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全局性工作抓紧抓好,才能真正建立起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一)吃透指标体系

独立学院评估指标体系与现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在框架结构上基本相同,只不过相应指标体系的要求较低。与普通高校的评估指标相比,独立学院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明确了优胜劣汰的质量标准,其评估结论只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种,达不到合格要求的独立学院将会通过限招或停招的方式逐步被淘汰出局,拟新增设的独立学院也将严格按照这一标准进行审批。二是充分体现了教育部2003年8号文件所规定的“六个独立”要求,即“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独立进行财务核算”、“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文凭”和“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三是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即明确独立学院定位为教学型大学,并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思想观念。四是体现了对创新性的要求。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长期探索与改革,对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持续创新要求很高,因此,为了与普通本科评估指标体系的特色项目相对应,独立学院评估指标设置了“改革与创新点”这一项要求,主要体现在:治校方略及办学思路,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教育模式及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它的意义在于要从制度上引导独立学院走创新型、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二)把握工作重点

独立学院评估指标体系分为6个一级指标,其中第5个一级指标“教育教学管理”,是由普通高校评估指标的第五、六项指标(教育管理与学风)合并而成的。在办学指导思想方面,重点是要有一个好的发展规划和职责分工清晰的内部治理结构。无论是发展规划还是学校办学章程都要紧扣指标体系和教育部2003年8号文件的要求,体现科学性与合规性的统一,能够真正起到引领和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目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重点是要加强独立学院自身的专职专任教师队伍建设,鉴于举办高校派出的教师普遍年龄较大,应重点引进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以改善队伍结构[3]。在教学条件与利用方面,独立的校舍、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宿舍面积等都是硬指标,由于国家土地宏观管理政策的变动,有些独立学院在相关的土地和校舍建筑手续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学院应会同举办高校积极争取尽快妥善解决。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面,重点是要围绕培养特色化、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从修改完善全程培养方案入手,加快专业与课程结构调整步伐,在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上,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本着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重点加强同本地区实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重点是要抓好质量控制。在这一问题上,可借鉴一些普通高校的做法,制定本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手册,明确从入口(招生)到出口(就业)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规范性要求,并引入企业管理中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抓好质量标准的落实。在教学效果方面,毕业论文设计与就业是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最为直观的两个指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引导学生紧密联系本专业领域热点和难点问题来选题,突出论文设计的应用性,有条件的学校可全面推行本科生论文的开题和答辩制度。同时,独立学院应尽快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尤其是刚有第一届毕业生的独立学院,更是要加大投入、加强指导,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并逐步建立毕业生的就业回访制度,与用人单位保持长期的、稳定的沟通与联系,在充分吸纳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及时对人才培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与改革。

参考文献

[1] 闵 捷. 独立学院:模式新 机制活 定位准[N]. 中国青年报, 2007-05-23(26).

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 法院 司法制度 司法改革 [论文摘要] 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条件,这不仅是法律本身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本文分析、探讨了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对实行司法独立提出了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依法制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略。使我们更清醒认识到,实现社会公正,保证法律得以正确实施,这不仅是法律本身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为此,为了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推进司法独立原则的实施和制度落实,必须尽快打破、建立在“一府二院”基本模式中的四级法院体制,理顺现行司法体制,完善各种制约,监督机制,以此推动司法改革。 一、我国司法独立存在的问题 (一)司法机关不能独立行使司法权 在我国现行宪政体制中,一府二院是职能不同、地位平等的国家机构,宪法对法院的职责规定为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但在现实中并非如此。中国司法机关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行政机关的依附关系。法院在人、财、物方面一直由行政机关管理和支配,它的组织关系、福利待遇、物质准备、办案经费都要由地方政府负责。在许多地方司法机关常要把实际行政目标、保障行政权放在首位,有权的部门直接干预案件审判,要求法院照顾本地的当事人,实行地方保护主义,长此以往,法院动员可能胜诉的原告撤诉案件的现象不是罕事。同时,滥用审判权、徇私枉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人大对法院的监督缺乏规范性 人大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对法院进行监督是有宪法依据的。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接受人大监督是确保司法公正的重要前提。但在强调人大监督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它不完善的监督方式所带来的弊端。目前人大对法院实施的个案监督,针对的是当前司法机关司法不公正和司法腐败。由于没有明确的监督范围、内容和程序,使人大对司法的监督处于无序状态,无形中一种不稳定的因素影响着司法制度的实施,致使个别本来在最高法院已败诉的案件,通过人大组织再度翻案,法院不得不反复审理,最高法院的判决长时间得不到执行。尽管人大监督对审案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但不能否认不当的监督给司法人员提高办案效率等带来的诸多不便。 (三)法院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 司法机构设置和审判组织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从法院各部门之间关系看,多年来,法院内设置了一些党委、纪委、监察室等部门对法院审判活动进行监督,虽然他们的监督程序不同,但方式、内容大致雷同。这些重叠的监督机构,相互交叉的权力运用,必须相互碰撞、磨擦,使得法院监督工作很难理顺。(2)从法院上下级关系来看,下级法院有问题主动请示上级法院,上级法院主动地对下级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具体指导,本属正常职责范围,但问题的关键是监督的含义没有真正搞清楚,导致了在司法实现中上级法院直接干预下级法院具体案件的审理,造成了上下级法院对案情的沟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律规定的“二审终审制”实际上变成了一审制,当事人的上诉权成为有其名无其实。(3)从法官同审判委员会的关系上看,我国采取审判委员会制和合议案,合议制所形成的决议是以法院名义做出的,庭审往往成为走过场、没有决断权的法官参庭审案,而有决断权的领导却不参庭审理,这样审判结果与法官个人关系不大,其个人职业责任性、能力很难体现。 二、如何实行司法独立 (一)摆脱司法地方化、行政化的干预 由于受我国目前行政区划的司法体制、机构设置的现状决定,司法无法摆脱和行政的各种关系,要实行司法独立,必须进行改革。首先,改革现行的司法机关财政体制。行政经费由中央划拨,摆脱司法机关在经费上对地方的依赖,保证财务独立性。再次,取消批案制度,提高法官独立地位,法院不再设立庭长,有些法律事务性工作可直接交立案庭完成,使法官成为独立的审判人员。其次,在法院内部取消各机构原有行政关系,审判庭脱离其它行政机构,形成独立的司法审判机构。上级法院没权插手案件审理,发出指令,案件该哪级审理哪级审理,各法院之间互不通气,各自办案,上下级法院的监督关系通过上诉制度来实现。同时,保证法院人事管理和任免的独立性,将三级法院法官的任免权上收省人大常委会,以利于防止司法权地方化。另外,在用人方面应摆脱行政机关束缚,各院只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而且坚持贯彻法院考核任选制度及办案人员的资格考试制度。 (二)调整人大对司法的监督方式 权力机关对法院的监督是我国宪法所确认的最高法律监 督,也是保障司法机关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所必需的。因此,要调整人大对司法的监督方式,首先必须做到:其一,从思想上明确,无论是司法监督,还是司法独立,二者共同目的都是对法律负责,最终目的是为达到裁判公正、执法严明,实现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因此,二者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把握好。其二,人大必须改变把司法机关向人大负责理解为是服从它的具体领导、是对个案的直接监督的做法。明确人大的监督原则,是对法官的任免监督,是对法院院长工作报告的审查,是具体的涉及法官公正执法、伦理规范等情况的监督,是事后的一般监督。其三,人在对司法的监督应通过制定监督法加以规范,明确监督原则、监督方式、监督程序、监督范围等,以保证实现司法公正,促进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 (三)转变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方式,实行党司分开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在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的同时坚持司法独立原则,很重要一点就是应先理顺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体制,做到地方党委不再干预司法工作。将原来法院内部的党组织改设成党委,取消地方各级党委和政法委。中央政法委领导下一级法院党委,以此类推,上一级法院党委领导下一级法院党委,地方党委不再干预司法工作。而且,党委职责要明确,各法院上下级党委和法院内部党委的领导应该是政治性领导,党委不能以党委或个人名义直接参与案件审理,影响司法机关独立审案。同时,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应由事务性领导转化为政治性领导,并且对这种领导方式用法律形式对其权限、范围、方法及程序规范化、系统化,明确各级党委的职责是确保司法工作任务完成,指导司法工作者发挥积极主动精神,保证司法机关公正行使法律,独立行使职权等,以保证司法独立原则的有效实施

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物理教学;独立思考;创新人才

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师在转变教学方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法。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新学习的方式,有很多优点,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而独立思考更是学习物理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两点应该是相互依存的,我们不能因为盲从合作学习而忽略独立思考,减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且使之学会物理学习中的合作交流,并把两者予以有机的整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是现代物理教学的主线。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物理教学谈谈二者的关系。

一、合作学习中明确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刚参加工作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布置小组合作学习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刚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后,就让学生马上聚在一起探讨、交流。这样做学生首先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对问题了解不深;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想法,在一旁不说话;有的则没有讨论布置内容,而说一些其他的内容。如,我在自习课下发了导学案,学生们就开始聚在一起,翻开课本讨论了起来。但是第二天上课时我感觉学生的预习效果一点也不好,课讲得不是特别顺畅。经过几次这种情况,我分析是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照搬照抄别人的应付了事。所以,我开始尝试让学生先自己将课本看一遍,再规定时间独立完成导学案,出现不懂的问题再小组讨论。第二天讲课果然就顺利多了,学生和教师的配合自然多了。又如,我在教学《压强》一课时,课本有四张图片,我就布置学生讨论图片中的事例是增大还是减小压强,并且说出是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号令一出,课堂顿时热闹非凡,整个课堂可以用“人声鼎沸”来形容。然而,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说出原因,稍难的问题只是听别人说了,就是因为在讨论前自己根本不了解所学内容。

这些失败的小组合作让我认识到了独立思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性,本来合作学习就是要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展示的空间,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这样做学生就能从很多角度来拓宽自己的思路,学生之间也能取长补短,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合作学习之前的独立思考提供了合作的自我需要,此时再组织小组内的学生一起探讨,就可达到预期效果。

二、合作学习促进独立思考,是独立思考的动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想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更多问题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形式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延伸。例如,在前面提到的《压强》一课时,铁轨要铺设枕木是要减小压强,但是很多学生不能解释其中的原因。枕木也是一根一根的,怎么就增大了受力面积了呢?在这个问题上就要求小组先讨论学习,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然后给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将问题深入发掘,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不断推向了新的层次和高度。

三、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有机结合,造就创新人才

事实上,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行为,但是与个体的独立思考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因此,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合作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作为基础,因此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其他人来代替的。只有保证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可能使学生对疑难问题突然领悟。小组讨论中,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到最后找到最佳答案,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所以我们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天空,在此基础上再合作交流,这时的交流才是体现个人创造性的高质量的合作,才能造就创新人才。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已深入到本地区的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只有善于把握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关系和时机,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使其真正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服务,真正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敢于质疑、富于创新意识和有持续学习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样,我们的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迎合新课程需要,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黄金华.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J].科学咨询,2012(09).

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第5篇

一、屏蔽两种现象。

现象之一:合作学习的“极端化”走向。

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依靠集体智慧或经验来完成同一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的整合性、互的特点,相对于个人学习来说,可以让得出的结论更接近于全面,接近于完美。然而,许多教师由于对合作学习的含义缺乏深入理解,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合作学习,忽视了个人学习,片面强调集体智慧的碰撞,忽视了独立思考的发掘。主要表现在:

1、在时间上――因“合”废“思”。

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气氛,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的思考时间,就要求学生聚到一起讨论,这种“蜻蜓点水”、“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必然导致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无见解可交流,无问题可质疑,无规律可发现,无方法可创新,从而使合作学习 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固有的生命力。曾听过一节这样的数学观摩课――《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教师出示例题后,马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这道题有哪些解法,学生经过1、2分钟的叽叽喳喳讨论,很快就没有了声音。此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结果却出乎老师的意料,连最基本的五种方法,学生都没有归纳出来。教师只好步步引导学生了解其它解法……而这堂课之所以会出现那样的情景,主要是教师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试想学生头脑中还没有自己的答案与见解,又怎样去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呢?

2、在空间上――因“合”限“思”。

许多教师把“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时尚”,不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不论学生的实际需求怎样,不论是不是知识的重点难点,都将“合作学习”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这种不讲原则的、毫无价值的合作学习占用了课堂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由此看来,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两方面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为学生提供既能独立思考、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又能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机会。

现象之二:合作学习的“空壳式”走向。

深入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对立与分离,导致了小组合作出现“三重三轻”的空壳式现象,即重“形”轻“质”,重“面”轻“点”,重“同”轻“异”,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时间安排与角色互赖的失衡:

1、时间安排的“失衡”。

一般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应多给一些时间,反之则少给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教师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往往不充足,甚至合作刚刚开始,就被教师打断而进行其它内容,这样,学生既没有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和交流,又没有实现观点上的认同与整合,更没有做到结论上的再思考和再升华。这种“形同虚设”的合作学习,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角色互赖的“失衡”。

积极的角色互赖,要求每个参与合作的学生都要承担互补和关联的角色,从而使学生在互动中促进、帮助,最终获得成功。而深入课堂仔细考察,许多小组参与的机会往往被“好学生”所包揽,他们堂而皇之地充当了学困生的代言者,而那些困难学生因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只得言听计从,致使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细细分析,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把独立思考从合作学习中剥离出来,甚至对立起来,使合作学习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走上了“极端化”和“空壳化”的道路。教师要真正屏蔽这两种普遍现象,就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尝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独立思考的质量,从而为合作学习提供充足的凭借,使两者在对立中实现互补,达到平衡。

二、融合两种方式。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都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一个方面,而应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之成为等重的法码,在实现自身平衡的同时,也促进课堂教学的平衡,促进学生发展的平衡。

(一)寓独立思考于合作开始之前,达到铺垫之效。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独立思考能力是合作学习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在合作交流前,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得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都能够独立的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情感,并尽可能地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25+25+24+25+25,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列式,结果学生列出了多种算式:

(1)(25+25)×2+24;

(2)25×4+24;

(3)(25+25)+(25+25)+24;

(5)25×5-1

(6)24×5+4等,

这时,我要求学生:①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小组成员,②讨论一下你们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确立“多中选优”的数学思想。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产生了自己的想法,才能对所讨论问题进行多元化理解,才能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从而为进一步的合作学习做好铺垫。

(二)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之中,达到互补之效。

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第6篇

就学生学习过程而言,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要想清道理。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不可能真正深入地想清其中的道理,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所以,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具体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核心。不善于独立思考,各方面具体能力的培养将受到极大影响。在能力层次上不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不可能有效地运用各方面的能力,独立地去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遇到的新的、难的问题。

许多学生在学习和解题时不会独立处理问题,或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不是由于题目做得少,而是平时缺乏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果平时对每一个问题都能独立地进行分析思考,遇到问题自然会去钻研,而且敢于独立钻研,独立解决问题。那么,高中物理课中怎样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呢?从我个人教学中的经验来看,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条件,教会学生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地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因此,首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思考。物理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方法,即由实际中抽取问题,提出假说(或模型),经过实验或实践检验,证明或否定假说,修改假说(或模型) ,再到实际中检验……教学中就应设法创设情景和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学习、体会物理学的方法和规律。不只告诉学生结论,更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事物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

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于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的。这也是新课程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之一—从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就教的方面而言,脱离开具体知识的教学过程,单独教条式地讲述方法,学生也许会知道一些正确方法,但终究不能成为自己能掌握和运用的方法;就学的方面来说,就需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自己品味,才能做到“逐步体会”。没有独立思考,谈不上“体会”.硬向学生“灌输”,和“教会学生思考”,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思想.在新课程下,更应大力提倡后者。

二、留有余地,“逼迫”学生思考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讲解过细会造成这样的弊端:不分主次,不利于抓住最基本的东西,不利于形成知识框架(不知 道什么是基本规律,什么是对某种情景的具体结论,而不具有普遍性) ;不利于从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出发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而是机械地记住某些具体的结论,甚至乱用具体结论,乱套公式;不会独立地获取知识,老师不讲就不会,也就是说,没有自我开拓的能力,不会自己钻研新的问题,依赖性较大。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既要讲清,又不能全讲清。所谓讲清,是指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经过抽象、概括、分析、推理得来的过程,概念和规律的含义以及规律的适用条件,关键性的问题等.总之,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所谓不能全讲清,是指给学生留出余地,要学生自己去钻研,或曰“逼迫”学生思考的意思。这类问题可以是:某些对理解概念和规律有益的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的对比以及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对知识的归纳,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进行概括和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时应注意的问题,运用知识的方法等等。总之,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独立解决上述这类问题。

三、恰当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要从小处做起,点滴渗透。对每一个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以及它们的应用,例题和习题的分析、解决,实验的原理、操作及结果的得出等等,无论问题简单还是复杂,都应引导和要求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必须做到“心服口服”,即必须经过思考,想通了,才接受;理解了,才应用。因此,基本道理要讲清,习题要做得精,即每做一题,都要独立地分析清楚所提供的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独立地运用有关概念规律解决问题.从每一个简单的问题做起,逐渐引导,点滴积累,让学生从每一个小的“成就感”逐渐积累成独立思考的兴趣和习惯。这里,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不同的、适合学生情况的恰当要求是十分重要的。

四、手脑并用,启发学生思考

为了单纯应试,高考前讲实验,背实验,这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应尽量让学生多动手。通过观察、实践易于激发学生思考,促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首先,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要让学生全部完成。做实验应当要求学生认真思考,独立操作,手脑并用.最好不要使用印好的实验册,不利于培养实验能力,有的学生甚至对着实验册,看一步做一步,心中对整个实验并无全面认识,更谈不到独立思考。这样,就失去了做实验的意义。要有利于学生思考,应逐步要求学生,能独立地列出实验步骤、独立设计表格,独立地完成实验.没有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实验能力的培养就会落空。进而言之,将不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次,有条件的,有些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从简单的开始,逐渐提高。这对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规律,养成凡事多问一个 “为什么”的习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五、要开放式,鼓励独立思考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要“开放式”,不可“一言堂”,封闭式。让学生只能按照课本、教师或“先哲”、“权威”的说法、想法,去说、去想,不可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而教给学生的知识面过窄,则容易限制思路,不利于激发思考。

因此,特别重要的是,要允许不同见解,允许暂时保留和"想不通"。对于初学者来说,想错、说错是难免的,首要的是敢想。教学过程,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独立思考,鼓励讨论和辩论。在这样的氛围中,思维才会活跃。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还学会了思考,更尝到了独立思考的“甜头“,使他们乐于思考,这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

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 独立思考 有机整合 促进发展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互助协作精神的培养。

但在课堂上,有时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甚至还出现了“合而不作”、“合而无为”的现象,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有些教师没有正确把握合作学习的内涵,虽然充分考虑了交流问题的探究价值,注重了学生交流时的引导作用,但在学生交流前没有留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独立思考更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两点应该是相互依存的,我们不能因为盲从合作学习而忽略独立思考,这样孩子们将减少自主学习的机会;反之,也不能独专独立思考而忽视小组合作交流,这样,学生也会失去合作交流的机会,更体会不到被别人认可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数学学习的合作交流,并把两者予以有机的整合呢?多年的教学,我对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思考和研究。

一、独立思考推动小组合作,是小组合作的前提

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我用故事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列举了几组除法算式,出示例题后就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什么是比。问题一提出,孩子们仿佛都被孙悟空用定身法定住了,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做什么,课堂出奇的安静,小组合作形同虚设,更谈不上合作交流了。又如我在上汇报课《按比例分配》时,出示尝试题后就让学生小组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号令一出,课堂顿时热闹非凡,整个课堂可以用“人声鼎沸”来形容了。然而,结果是小部分学生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大部分学生却是一脸茫然,在汇报时人云亦云,只好老师自己来个“启发诱导”,得出结论了事。这两次失败的小组合作又让我认识到了独立思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从多角度去探讨问题,从而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当学生有了合作的自我需要时再组织小组内的同学一起探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心理初步有了想法,合作就会有意识地去进行。可见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才是更有效的合作。因为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所以,在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探究,经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与组员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二、合作学习促进独立思考,是独立思考的动力

小组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既然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独立学习,那么你也要善于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优势互补,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延伸。例如在一节平面图形的复习课中,各小组共同整理出完整的知识网络图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根据图形特征,联想公式推导,哪些公式可以合二为一?”学生经过讨论,当一组学生说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可以合用一个公式时,另一组的一名学生马上说梯形和三角形也可以合用一个公式。一会儿,又一组的同学说如果知道梯形的中位线,那么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也可以合用一个公式。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不断推向了新的层次和高度。

三、让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牵手”,造就创新人才

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课堂;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注重生生互动,以生为本,还课堂给学生,这些课改的新理念已经走进语文课堂,深入人心。其中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它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只是为了追求和满足听课者的需求,为了这些所谓的“表面繁荣”,为了给自己的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动辄就是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完全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性思考,对文本的个性化体验。

一、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1.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

新课程充分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每个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对文本独特的体验和见解,要求他们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在个性化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探究和解读。

而这一切自然离不开学生独立思考。对文本的阅读和思考,这也是课堂教学得以有序进行和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缺少了独立思考以及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课堂教学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说,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学生的独立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2.学生的讨论也必须以思考为前提

学习小组间的讨论探究离不开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它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关系到学习质量的好坏。学生个体能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思索,才会对同学间的合作互动有参与的冲动,他们自己拥有真实、独特的个性化体验与感悟,也才能融入小组合作中去,才会有与同伴合作中获得的触类旁通和方法的举一反三,才会有思想火花的碰撞,这才是有价值的讨论。否则,讨论只能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最终使自己沦为没有主见的追随者,对他人表述的观点和想法只能是一知半解,甚至于一脸茫然,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游离于合作讨论之外的“闲云野鹤”。他们对同伴的不同见解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意见,也无法吸收有效的成分修正自己的观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个体思维与群体思维的有效合作与整合。像这样的合作学习连基本知识、技能的获得也无法保证,又怎能够促进学生去获取因合作学习而带来的快乐呢?这显然有悖于合作学习真正的价值内涵。

二、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合作的处理

1.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全面了解学情,钻研教材,问题的预设要精心设置,要有一定的预估和前瞻

可以将预设的问题进行罗列和梳理,哪个问题多数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个问题需要发挥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决定是否进行小组讨论。

2.交流前应该留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

目前很多老师对合作的概念缺乏深刻理解,曲解和错误解读,片面强调合作,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作用,片面地以为只要学生讨论了,课堂热闹生动了,就是呈现了一节高质量的课堂了。因此,完全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这个很重要的环节,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的思考时间,就要求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做,那些思维较敏捷的学生对所要探讨的问题就抢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了,课堂的教学最后演变成了教师与“精英”学生之间的对话。而课堂的主体,基础一般的学生,思维敏捷性稍慢的学生,由于缺乏个体思考的时间,对所要探讨的问题根本无法解答,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盲目随从,这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地剥夺了学习的权利。长此下去,这些学困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教师在布置好交流的问题后,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前,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时间,在他们对所要探究的问题形成自己初步的认识或产生模棱两可的认识之际,再进行小组合作,才能把小组中不同的观点进行优化整合,才能把他们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成全组共有的成果,真正发挥“互补”作用,从而使得出的结论更接近于全面和完美。这样做更能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成绩作用是明显的。

3.课堂讨论的成效及作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时机的捕捉和确定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因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讨论要源于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深入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捕捉一些能产生新思维和新方法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认知水平的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想法中捕捉出有代表性的意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去探究,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自从推行新课改以来,各地各校均有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虽说模式林林总总,但是理念却都是一致的,还课堂给学生,以生为本,注重实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代替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引入课堂,合作交流学习已经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防止学生合作学习只是浮光掠影没有实效,防止出现“合而不作”“合而无为”的现象,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一过程绝不能少,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要远比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抛却一切自私的、猥琐的人为因素,多关注学生的自身成长,其中也包括思维品质的培养,这才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袁.重视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02.

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98-01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新课程的改革正按照自己的步伐如火如荼地开展。但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地暴露出来,如果想让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就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现如今的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阻碍,为了改变这个问题,教学工作者一定要想办法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欠缺独立思考能力的现象分析

1、主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中,老师是课堂的绝对主体,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标,而学生则是接受式的学习,记下老师所讲的重点公式等内容,为之后的考试做准备。这样的上课形式导致老师成了教学的权威,影响了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1]。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养成了依赖老师的习惯,发现数学中的问题第一时间就会让老师解答,久而久之放弃了独立思考。

2、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

我国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应试教育仍然是主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和家长过分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让学生负担格外严重。根据研究调查表明,现在的小学生每天平均要上6门课程左右,写作业也要好几个小时[2]。这样繁重的课业让学生们根本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客观上也造成了被动型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独立思考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在不依靠外界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它体现了教学目标的重要要求。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可以间接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小学教学活动最重要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还原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的发展让我们每个人都清楚认识到,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教育需求,应该被时代所淘汰。在传统模式的教育下,更能体现老师的主体地位,但长期在这样的束缚下,会导致小学的数学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只会被动接受知识,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想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要求了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原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出一个欢快、良好的学习氛围。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在讲完重点后,组织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自由发言,以此来锻炼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逻辑能力,对于回答好的同学要适当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这样的做法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课下讨论

拥有一个轻松、愉快的讨论氛围,才能让学生们乐意参与讨论当中,让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有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来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适当地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来对知识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锻炼出独立的思考能力[4]。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老师要经常对学生们课下的讨论成果进行验收,在课上和课下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学习成果的高效运行,让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对学生的与讨论方法予以指导和帮助,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3、结合生活实际,开展趣味教学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的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度不高,认为数学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学科,很多知识点根本理解不了,久而久之就放弃了数学的学习。作为一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了兴趣,更加无从谈起独立思考能力。为了改变这个现状,就必须先改变课堂氛围,活跃数学课堂的气氛,让学生们可以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开展数学学习。想要开展这样的趣味教学,老师需要结合生活的实际,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出一些比较有趣味性的话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5]。在指导小学生学习加减法时,老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们动用手指来充分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再比如老师教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时,可以给学生留作业,让学生们找来生活中的包含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等物品,在课堂中摆弄一下,感受出不同几何体的特性,让学生们在游戏中学习。结合生活实际,开展趣味性教学,更加能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也正因为这样的复杂性,才赋予了数学独特的魅力。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中,想让学生们也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就要培养起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好数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在真正的教学活动中,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加强对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只有做到这点,才能让小学的数学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自由发散思维的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伟.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分析[J].才智,2011,(04):123.

[2] 于海敏.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1):152-153.

[3] 黄达俊.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分析[J].成功(教育),2013(01):74.

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合作交流;独立思考;“需要”与“合作”

在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作为新课改中三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已被广大教师普遍接受。走进课堂,“合作交流”“合作学习”无处不在,俨然成了一种时尚。细琢磨,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热热闹闹,交流中学生要么“滥竽充数”,要么环顾左右,要么保持沉默。透过课堂上这热热闹闹的合作交流的场面,笔者进行了一番冷静的分析与思考,不禁要问:这些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

一、合作交流前,保证独立思考的时间

小组合作交流是集体行为,其有效性与个体的独立思考密不可分。因此,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合作交流,必须有自己的见解,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的独立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求小组成员在交流讨论前应先进行独立思考,让每位学生都带着自己的思考和问题进入小组交流的环节。

二、合作学习中,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

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要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首先要帮助学生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学会对集体负责,主动参与讨论学习,不能有消极等待或依赖小组其他成员的想法。其次帮助学生处理好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一是针对在小组中不同学生的自卑心理、骄傲心理、孤芳自赏心理等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二是当能力弱的学生有点滴进步时,要给予及时表扬。三是采用轮换组长制度,使每个成员都有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再次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言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合作交流学习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后,完善独立思考中的观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启发、交流、评价,逐步形成共识后,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发现独立思考中不足的地方,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在教学《年月日》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哪个月是大月、哪个月是小月?并且很快知道每一月有多少天?我采用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在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听汇报找适合自己记忆的方法,并想想自己在独立思考时想到的记忆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完整。

四、处理好“需要”与“合作”的关系

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很多,哪些更适合合作学习呢?

1.问题具有挑战性,独立解决起来比较困难。一个数学问题,如果它本身就很简单,每个学生都能很快地得到结果,那就没必要进行合作学习,若再留出较长时间让小组内开展讨论,互相说一说。这些工作都会流于形式,同时学生也会渐渐失去对合作学习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至少这个问题对个人而言要有一定的挑战性,独立解决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学生才会有强烈的合作欲望。

2.问题具有开放性,仅靠个人思考不全面,或在解题策略、结论上存在很大争议。近年来数学中的开放性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由于它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好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数学教育者的重视。正因为开放性问题解法多样,结果不唯一,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样当学生面对这类问题时,往往思考不全面,使问题解决无处着手或进行不下去,即便提出一个解决策略,也可能因为不同学生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的不同而思路完全不同,甚至产生不同的结论,而他们可能都认为自己的想法很有道理,进而形成争议。这时候他们迫切需要交流,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平台。

3.问题具有探究性。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可以使学生对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一个亲身体验,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总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既需要独立思考,又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而且应以独立思考为主、小组合作学习为辅,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先进行独立思考,在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个体通过亲身体验、独立探究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参考文献:

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第11篇

刚走上领导岗位的青年干部,一般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基础和较高的文化水平,他们思想开阔、开拓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竞争意识强,但经历相对简单,工作经验不够丰富。部分青年干部在走上领导岗位一段时间后,还不习惯、不重视对重大实际问题进行战略性思考和研讨,独立思考能力不高或比较缺乏的情况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独立思考是巩固学习成果的良方。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青年干部不但要具有胜任工作的专业知识,还应当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学、科技、法律等方面的学识,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不断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学习中勤于思考,才能有新的理解、新的发现、新的启发、新的领悟,才会有豁然开朗、顿开茅塞之感,学习才会产生质的飞跃。

独立思考是解放思想的根本要求。独立思考,是名家伟人一贯坚持和倡导的科学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对“本本主义”,倡导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道路。邓小平倡导解放思想与独立思考,打破框框、条条、“本本”,不照搬现成的模式,一切从实际出发去思考问题,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总理在谈到新时期解放思想时,要求每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事实表明,只有善于独立思考,有效地实施正确的决策,才能开拓工作新局面。

独立思考是独创精神的具体体现。一个奋发有为的青年干部,既要有博采众长的包容意识,也要有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局面,能够消除浮躁,保持清醒的头脑,辨别真假,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结论,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不值得一过。”一个人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等于没有健全的人格,也就谈不上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新形势下青年干部学会独立思考,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提高学习能力,做到善学善用。“理论思维的培养,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青年干部要学习科学理论,特别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科学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思考问题;要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把创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学习中多思、勤思、善思、深思,熟悉其内涵、领悟其要义、寻觅其规律、吸收其精髓。同时,不断强化实践锻炼,做好调查研究。学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审视工作,高屋建瓴,发现工作中的问题,为创新奠定基础。

二要提高创新能力,做到善思善鉴。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自然会遇到许多以前从未遇见过、也不曾思索过的具体而复杂的问题,这就要求青年干部必须学会思考并善于思考,尤其要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锻炼,在更深远的空间和层次上思考问题。建立合理的创新思维方式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所必需的。不要拘泥于以往的思维,要有创新思维;要采用非逻辑思维方法,运用“质疑思维”、“发散思维”、“横向思维”、“灵感思维”等方法,从广度上对问题的表象,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张网捕鱼”,“头脑风暴”;要敢于异想天开,突破思维定势,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要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归纳演绎,去粗取精,对前面的想法、对策和方案进行论证,最后创造性地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还要善于学会总结借鉴。善于向历史借鉴、向书本借鉴、向专家借鉴、向群众借鉴,从现象中看本质,从现实中审视和把握明天,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判断和推测未来发展的趋势,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第12篇

一、合作学习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既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学会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组织学生针对某个物理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也要注重自身参与,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引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

二、独立思考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进入高等学校进行更高层次理论学习的必备基础。在近几年的高考考试说明中也指出,“物理学科考试要以能力测试为指导,把能力考核放在首位。”高考物理科考查的能力有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实验等。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的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养成自主思维习惯,摆脱依赖性思维习惯。因此,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是贯彻新课程理念中有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要求的基础。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等一系列教学实践,不仅对所学的知识理解的更深刻,并且独立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应该善于剖析物理学中各个物理量的定义,相关规律、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试图在学生头脑当中建立一个严谨、完善的物理图景。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课堂上教师对物理概念、公式、定理(律)、习题等的分析与讲解过程中既不能过细、面面俱到,也不能只告诉学生结论,应该给学生留有时间去思考、提问,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增加一些对理解概念和规律有益的扩展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等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给学生留出余地,让学生自己去钻研。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高中物理课程中的理论性强的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些理论的推导,复杂问题的深入分析只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才算是真正的掌握,才能为今后进入高等学校学习高层次理论知识做好准备。

三、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对于我们的教学而言,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都是良好的教学方式,根据本学科内容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一个方面,而应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之成为等重的法码,在实现自身平衡的同时,也促进课堂教学的平衡,促进学生发展的平衡。

1.寓独立思考于合作开始之前,达到铺垫之效。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独立思考能力是合作学习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在合作交流前,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得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都能够独立的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情感,并尽可能地用多种不同的方法。

2.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之中,达到互补之效。

心理研究表明:真正有效的思维训练是在“静”中完成的,思维的极限也是在“静”中挖掘出来的。无疑,这里的“静”是指个人的独立思考。笔者认为,合作学习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独立思考则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中,做到“动”“静”结合,“存异”与“求同”结合,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第13篇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是否具有实效性及实效性的强弱,直接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价值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高低。作为新的办学模式的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挑战。因此,积极探索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途径,通过创新教育理念,优化“三个课堂”,强化社会实践教学等方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 创新 实效性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性,如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探讨和回答的核心问题。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已达283所,招生规模约占本科招生的1/3。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对独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独立学院的学生个性意识强,思想开阔,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观点,但其中仍然缺乏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和集体观念,在学习上表现为有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学习目标不明确。因此,新形势下必须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其实效性。

一、加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校肩负着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培养国家、社会和行业需要的合格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担,其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在当今拥有如此规模的独立学院和庞大的学生数量的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是独立学院课程发展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各独立学院普遍设立,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的师资队伍逐渐壮大,在独立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随着教育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某种不相适应的状况,与当代“95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亦有某些不相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是独立学院学校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的特殊性,虽属公益事业,但学校体制由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个人出资,有独立的财政体系,自负盈亏。学生的学费收入是独立学院的主要资金来源。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方针,把主要财力和精力投放在最易出效益的专业学科建设上。而对于初期投入大、短期效益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些学院不会投入太多,活动开展缺乏长效的保障机制。

3.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网络普及带来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对尚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中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为了避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某些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高校要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实效性,弘扬时代主旋律。

二、一些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

1.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

一些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一般由母体学校委派教师、独立学院专任教师构成。就母体学校委派的教师而言,其本身在母体学校就承担了较多的教学任务,仅把在独立学院任教作为一种兼职,缺乏主人翁精神,没有因材施教,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这些教师的师资管理权在母体学校,管理难度较大。就独立学院专任教师而言,学院配备的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少,难以满足教学任务需求,而且这些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老教师的“传、帮、带”,对于教学的内涵、教学技巧、课堂管理等缺乏经验,科研能力较弱。

2.部分理论课教师教学理念陈旧。

当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比较偏重观点和立场的灌输,教师往往难以主动解释学生普遍关注的一些行为、事件,难以入情入理地解释清楚学生的思想问题。调查发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建设、考试方式方法和教学形式表示出不同程度的不满。呆板的考试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反会助长某些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讲,考前突击几天即可过关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有好的教师,好的授课质量,也难以收到好的授课效果。除此之外,由于受时间、经费等条件限制,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形式化、简单化,实效性未得到充分体现。

3.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学习动力。

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境一般较好,学生兴趣广泛,多才多艺,思想活跃,尤其在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性较高。但独立学院学生往往自我约束能力有所欠缺,他们在高中阶段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学习比较随意,对自己喜欢的课程会比较用心,不喜欢的则不花工夫。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具有理论性、抽象性等特点,使得这些学生望而却步,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率不高。同时,他们在自我意识中面临理想与现实、自信与自卑的矛盾,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常常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

三、增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途径探索

1.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方式。

第一,改变教学理念。积极采用启发式、研讨式、互动式等更加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新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探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内在驱动力。同时,改革考核方式。考试方式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就难以改变,教学效果难以增强。对学生要注重能力考核和素质培养,可采用写读书心得或调研报告等灵活的开卷考试等方式,以便取得更佳的效果。

第二,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过程。独立学院学生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参与热情和表现欲望,满足这些祈求正是教学环节以人为本原则的实质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纯理论说教,应采取师生互动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制作课件、登台讲解,给学生提供锻炼能力和胆量的机会与平台,以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学习热情。

2.创新“三个课堂”,完善课程体系。

第一,教师在教室里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活动是第一课堂。在校内的课外活动是第二课堂,教师围绕教学重点和教学大纲,利用学校多种平台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在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第三课堂,以此检验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水平,达到提高与创新的目的。这三个课堂相得益彰,对于构建新型的教学关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努力体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新成果,有针对性地明确解答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建设,有助于提升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第二,完善课程建设。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教学,更要把育人这一根本任务贯穿教学过程中。根据现在“95后”大学生的特点,每次上课内容筹备要贴近学生,高度重视学生理论知识把握点和切入点的贴近性,在教学中可以把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甚至可以结合当下热播的电视剧、网络短剧等,做到先讲事实再讲理论、先讲过程再讲结论,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跟上教师上课的节奏。同时,多与学生沟通与交流,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做到言之有物、因材施教。这样讲授才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思想政治课讲述的是近而可触的生活。

3.创新社会实践教学,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

第一,结合课程特色,安排针对性社会实践教学。一般来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一年级开设,教师可选择一些交流式及研讨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在二、三年级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最好选择社会调查、课堂讨论等实践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立足学生实际,开展多样性社会实践教学。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不是用来充当枯燥的课堂理论教学的调味剂,也不是与课堂理论教学脱钩的单纯的课外活动,而是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与课堂实践教学同等重要。应从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需求入手,根据本校、本地实际,利用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建立校外教育基地,适当选取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并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实践活动,或具有地方特色的问题作为社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积极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寓教育于实践中,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习知识、感悟人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14〕16号,2004.

[2]金丽馥,石宏伟.创新“两课”教育深化“两课”改革[J].湖北社会科学,2006(2):162-164.

[3]董德福,金馥,李明宇,张炳生.坚持“二分法”,实行“四强化”――江苏大学“两课”教学调查[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10-11.

[4]杨蓓.试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魅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31.

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学生能力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36-01

爱因斯坦说过“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独立思考是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权利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不断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一、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独立思考能力的本质就是,你有你的坚定价值判断体系,假如没有这个,你无法独立思考。任何思考的起点,必须为自己找一个原点。所有的独立思考其实都是不独立的,你得有一个判断起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找到价值判断体系和判断起点呢?第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教材课本中大量的“科学漫步”“sts”,利用新科学、新发现中的“宇宙如何运行”、“宇宙大爆炸”、“奇点”、“ 相对论”、“超光速中微子”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学生坚定世界的物质性。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伟人的成功,科学家探索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启发,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对此提出质疑,指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后经牛顿进一步研究,总结出了牛顿运动定律,从而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又如当爱因斯坦看到洛仑兹等人依据牛顿的时空观研究电动力学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后,对牛顿的时空观大胆质疑并提出了相对论时空观,从而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再如爱因斯坦和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间相互质疑,引发了当时世界上大批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参与的科学史上有名的“大论战”, 而2011年欧洲科学家发现“超光速中微子”将打破自爱因斯坦其相对论以来一直被整个物理学界奉为圣经的“光速不可超越”原则等。让学生明白科学没有“终极定理“,没有科学家是“上帝”,没有科学家不可以质疑。第三,利用科学家的格言、事迹培养学生的科学品格――崇敬自然,崇尚真理。培养学生崇敬自然,崇尚真理的自然观和科学品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有了正确的世界观、科学观、科学品格,也就有了正确价值判断体系和判断起点,也就有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起点。

二、在物理教学中还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生有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学生就会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提出问题。在物理教学中教会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是作为物理教育工作者在现阶段所应注意的一项工作重点,和国外的学生比起来,中国的学生所缺少的就是质疑的能力和批判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创造质疑情景,使学生正确的质疑。

1.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就必须学会“点到为止”的教学原则。不能为了考试获得高分,而把所有的话都说完,留给学生的只有记忆与背诵。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要相信学生思维能力的可塑性,要把独立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2.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质疑环境,逐步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质疑,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在课堂上抛弃填鸭式和满灌堂的教学方式,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可供学生产生质疑的问题和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提问。

3.教师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课本上的物理规律、概念大胆质疑,并设法获得科学的结论。学生有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第一个表现一般是能提许多问题,包括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这正是教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最好的机会,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质疑是错误的,我们也要好好珍惜,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绝不可嘲讽打击。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正确方法。要注重实验教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物理实验对落实物理教学目标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合作 探究 独立思考

高效课堂是时下课堂教学的主流。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如何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理念和标准下适应高效课堂的要求,是保证高效课堂实施的关键。高效课堂讲究“自主、合作、探究”,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加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却减少了。难道有了合作就要抹杀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吗?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考矛盾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应该做到具体的问题具体对待,不能一哄而上所有的课都分组合作讨论。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的必须让独立思考,需要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合作讨论,即使分组合作讨论,也要在分组合作讨论之前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带着成果去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把每个小组成员的答案整合在一起,形成小组的结论。这样既能达到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又能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具体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关键是任课教师对预习案的设计和对课堂的灵活处理。

一、精心设计预习案

预习案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次阅读,理解大意。

这一部分的设计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文章,并根据文章内容做出判断题或回答问题。这样就像在做阅读理解一样,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一种训练。回答问题的设计又训练了学生快速查阅的能力,以及对文章的总结能力。例如:冀教版八年级上册lesson25 No stopping可以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 How do they usually go to school?

2) When will they come back to the bakery?

3) What do they do before crossing the street?

这三个问题虽然简单,但能考察出学生对文章的快速查阅能力,以及捕捉关键字眼的能力。这部分就要求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完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部分:再次细读,找短语。

这部分分为英汉互译和句子翻译两类。短语英汉互译中包含了常用短语及重难点知识。经过第一次阅读,学生对文章大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对课文意思进行深度理解。同时并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导学案中提及的短语,翻译出要求翻译的句子。在小组合作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找出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巩固。例如:在冀教版八年级上册Lesson54 Show and Tell!,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来找到“full of”“穿过门”“停车场”“与某人分享某物”等短语,并要求同组的成员互相讲解。有能力的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当然这一部分最重要的就是分组了,在很多理解中认为小组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但我认为,小组应该是活动的。例如:某位同学可以去程度好的小组学习,又可以到程度稍弱一些的小组去讲解。这样不但能让他找到学习自信心,而且又能促进他学习的动力,激发学习基础较弱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教师要有灵活把握课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