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

历史课堂论文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1篇

一、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命题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

在命题的技巧上,笔者的主要做法是:

(一)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如“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而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反动性与革命性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此题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六章十节的相关内容,这就帮助学生打通因教材章节所带来的知识割裂,使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二)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联系密切,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1958年的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三)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如“试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质,若苏联不出兵,你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将向何处去?”讨论中,学生们对苏联若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前途提出了三种设想:一是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但被苏联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如南斯拉夫那样,成为不结盟国家;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捷共领导人把握不住社会主义方向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三是捷共出现邓小平式的领袖人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获得极大成功,给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则可能避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那么整个世界历史将可能重新改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二、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教师事先公布讨论题,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并事先确定3至5个主要发言人,其余为补充发言人,或按坐位每10人为一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人人都做发言的打算,发言要力求做到:不离题,不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词得当。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笔者在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只是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外,况且在程度上也轻微得多。如我国目前下岗待业人员约为1100万人,这对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算不了什么,与美国当时约有占劳动人口1/4的1500万人失业更是不可比似的。从而正确理解党中央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倡导有中国特色的“罗斯福”措施,不失为借鉴国际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明智之举,这对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很有积极意义。

开展课堂讨论,收到了如下效果:

(一)开辟了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术气氛,学生普遍反映:“课堂讨论一道题,课外狠下十分功”。

(二)“逼”得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咀嚼教材,认真查阅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并积极争取发言。这样,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还动了口,印象自然深刻,记忆必然牢固,从而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再认和深化。

(三)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写发言提纲,培养了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搜集、阅读、综合和运用的技巧。通过发言和争论,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2篇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尽量选择与教材有关而又是同学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如讲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时,引如当前对外开放、外商投资的热门话题进行探讨,从而引起学生共鸣,认识到只有开放中国才有光明前途。

教学过程中适时补充史料,增强趣味性。如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我从他的一幅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说起,学生兴趣盎然。同时,我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功能,合理使用图表、实物。我将《南京条约》《辛丑条约》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等相关内容列成简表,让学生通过填表的过程来认识这些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巧妙地使用“名著中的妙语”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如讲到必修一《鸦片战争》中的清朝战败的原因,其一是制度腐败问题,由于其政治制度的腐败,清王朝的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了。讲到这里,老师可以引用曹雪芹写的《红楼梦》里所说的“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雪芹在鸦片战争前就预言清王朝必然走向灭亡。用这样的言语来表达清王朝的必然走向灭亡不是形象生动得多吗?

讲到必修二专题八《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其中有“法国外长舒曼说:‘(欧洲煤钢联营)不仅使(法德)战争是不可以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也是不可能。’”这充分说明了欧洲的联合不仅对欧洲经济的发展有利,也对世界和平有利。讲到这里,老师还可以引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某些妙语,孟德斯鸠在反对民族仇杀时,借用了塔西佗所说的:“仇恨在一个自由的民族之中是最危险的。”再联系一下自近代以来法德两国的战争,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一观点。而二战后法德等国的联合,不正说明了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二、创造教学情境

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2](P.70)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要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使自己所上的课“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1](P1-2)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除遗址遗迹遗物可资证明,大量的保存在文字记述的历史文献中。历史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这可以说是历史教学面临的一大困惑。单纯的文字信息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生动的历史场景靠语言难以再现。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记录片更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个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利用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来充实和丰富教材内容,把鲜活的历史信息呈现出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强烈刺激,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增强学习的实效性。我在讲必修一专题四《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的图片并同时播放资料“伟人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相关历史的基础上感受这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来之不易。讲《伟大的历史转折》时,就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关于十一界三中全会的历史资料片,使学生就象是一个与会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从而更想通过看书理解这次会议的内容及意义。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时,在课件中穿插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的这一悲壮惨烈的历史片段,只见同学们屏住气息、神情凝重:有的同学捏紧拳头、满腔悲愤,有的同学扼腕叹息、泪流满面……师生共同被民族英雄邓世昌那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所深深地震撼。总之,这此影音资料的恰当运用能够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师生而言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优美的语言和文字来渲染良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听觉和视觉上一种美的感官享受,这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在讲授《“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这一课时,在上课之前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脍炙人口的诗作《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从广播中传出来的那种带有磁性、饱含情感、富有节奏的男中音,以及屏幕上显现出来的中国地图和诗歌内容,一下子把师生们的思绪带进了一个远离祖国母亲、游离在外的游子的情感世界中。从而为接下来新课的导入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教学氛围。

三、选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启发式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教学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目前,有些教师盲目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对有些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似乎沾上了“讲授”就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其实他们崇尚的只是过程和方法的形式,而不是过程和方法的实质。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1、巧设疑问开启学生心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种,是学生由表及里思维探索的过程,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口。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巧妙质疑可以开启学生心智,能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我在历史教学中,从历史人物的心理视角精心设问,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某种心理体验中,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自觉在心理上认同和扮演这一历史人物,体会、感受这一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明白许多道理,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境界。如在上《》时问:如果你是谭嗣同,面对“戊戌”你是随康有为、梁启超一同逃往国外,还是留下来和顽固派斗争到底?哪种选择是明智的?这一下子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小组间很快展开了辩论。学生很自然地站在这三个人物的心理角度去结合历史设身处地地考虑一番,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长远打算和短期效应、苟且偷生、个人奋斗和以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天平上掂量,从而不仅能理性地分析三人物的抉择理由,更能够使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获取新的认识。

2、巧设开放的气氛使师生平等互动。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出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很难想象只有“教”或只有“学”的课堂,要么是“一言堂”式,要么是“放羊”式的了。那样的课堂是无效的!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平等互动中交流沟通,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提高课堂效率。历史学科需要互动,依靠互动课堂教学资源得以整合、教学环境得以优化、教学凝聚力得以增强、教学质量得以提升。这种互动是一种“灵动”,是课堂的生命力。这种“灵动”,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重心下移,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通过课堂问答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实现。

比如讲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我设置问题讨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曾经有过怎样的发展?你能看出和邓小平理论的联系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所走的正确的道路吧!学生接到指令,开始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启发、指导;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时,教师对每位同学的发言作鼓励性点评,让他们获得探讨的快乐。最后学生讨论的结果是:秋收起义时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后来,取得长征伟大胜利,三座大山赢得新中国,进行,完成三大改造等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过的正确道路。我点拨:这就是思想!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至于二者之间的联系,学生很容易知道是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正确的路。师生间的这种平等互动使问题在很轻松的氛围中解答了。

四、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作为历史课程资源之一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以其信息量大、传输快、音画兼备、形象直观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和思维过程等。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积极推广的教学形式和课程资源之一。但是,有不少教师在利用这一课程资源的问题上存在着误区,部分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网络大有代替常规教学成为课堂中心之势。我认为,现代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课程资源现代化了就是教学现代化了,也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提高了。多媒体网络资源只能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为了追求课程资源的丰富、新奇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从头到尾演绎网络资源的话,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另外,媒体利用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会被多媒体的连续演示挤掉,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作出深入细致的思考,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这样一来,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法实现了。

总之,历史课堂效率的高低,既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也取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发挥,取决于教者是否最大限度地唤醒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并学会参与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瑞: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次尝试《历史教学》2005(12)

[2]施德明、刘燕华编著:激发潜能----中小学生学用心理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3篇

纵观目前的高等学校历史教学,有很多制约历史课发展的不理想现状,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在教学观点上,偏重“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

2.教学模式深受前苏联经验的影响,并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缺乏跨学科相关课程的设置,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视野狭窄,思维单一化、定向化,难以从事跨学科综合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职业适应性差。

3.教学方法呆板,“填鸭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教学手段陈旧,基本上还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根粉笔”的格局,不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4.在考核方法上,侧重考查认知性、记忆性知识,忽视工具性知识(自我获取知识的知识)、创新和创新能力的考查,以概念性知识的多寡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因此倾向于死记硬背,而不是主动求知和创新。

5.在教学活动中片面追求形式,而不注意实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摈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方式又没有很好把握的尴尬局面,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成了一种形式,简单地认为这种方式就是学生围坐在一起,“合作”就是小组讨论,至于学生是否运用这种方式解决了问题,学生合作的程度如何,是否每节课都需要这种形式,却关心得较少。

二、如何优化高校历史课堂教学

高校历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高校历史教师应该针对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富有成效的措施,优化高校历史课堂教学。

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高校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将着力点放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历史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上。作为高校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弄清本课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哪些内容需精讲,哪些可让学生自学,哪些可组织提问,哪些可组织课堂讨论等,在此基础上,经过精心构思和设计,将发散思维的训练巧妙地安排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针对某个历史问题,让学生急骤联想,并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毫不迟疑地抛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不去考虑质量的好坏或数量的多少,结束后教师再进行评价。这种让学生自由联想和快速反应的训练,对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和培养思维的流畅性有很大作用;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从同一历史问题出发,让学生寻找多种手段和途径去解答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表现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上,而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还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教师可针对教材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史料,引导学生去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形成历史概念;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一些思维的规则和方法,逐渐形成集中思维能力。

2.改进教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历史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最根本的就是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和学生必须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导师”“服务者”的身份有效地组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并随学生和课堂教学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从根本上讲,教师不是“导演”,他不能完全按照设计好的一切进行程序化教学,而抹煞历史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压制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也不是“演员”,而让学生成为被动的观众。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使学生具有求知的自信心和学习方法,养成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并具有善于获取信息并加工创造的能力。作为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应积极与教师配合,多开动脑筋想问题,把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地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加强建设,提高教学手段现代化水平

首先,要加强软件建设,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对高校教师(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备课的内容增加了。除深入钻研历史教材外,还必须认真准备和熟悉有关各种电化教学软件的内容。二是教师的技能要求更多了。除能绘制各种历史图表外,还要学会制作历史幻灯软件、学会操作幻灯机、录音机、电影机、录像机、电子计算机等教学设备。另外,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历史课堂教学的结构、组织形式也要作相应的改变。为此,学校必须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加强对历史教师的技能培训。如怎样使用幻灯机,如何使用多功能教室和微格教室,如何将传统教育媒体与现代教学设备恰当地结合并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等。这些能力训练是历史教师熟练使用现代教学设备的先决条件。同时要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虽然,许多教师都知道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可提高教学效率,但有的教师就不愿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手段的改革中去。为此,要大力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提倡奉献精神,同时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他们乐于投身教学手段的改革。

其次,要加强硬件建设,更新教学设备(硬件),实现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学校本身对现代教学设备的投入不够,也是制约高校历史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应积极挖掘潜力,创造条件,加大资金投入,除广泛添置一般性的电教设备,还应该建立高规格的电教室、语音室、实验室以及多功能教室、微格教室等,加速教学设备更新,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基础条件。同时,学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广大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这样,才能使现代教学手段真正走进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我们只有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高校历史课教学,善于根据学生实际灵活的采取富有成效的的教法,才能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高校历史课教学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富春.《谈高校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J].《历史教学》,1998,9.

[2]潘慧生.《关于高校历史教学的思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3.

[3]孙阳华.《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4篇

教师的课前准备

教师的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就包含了这个道理。

备课备什么?一要备学生,二要备教材。同样的学生,不同的内容,要有不同的教法。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也要有不同的教法。因此,备课无止境。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觉得在以下三个方面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一)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课的灵魂,十分重要。一堂好的历史课,肯定有正确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的。反之亦然。在现实中,还存在着很多备课不备教学目的,随意性很强的课。没有教学目的课,没有了灵魂,因此,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

我们说教学目的是灵魂,因为教学目的是建立在研究了教材和学生基础之上的课堂教学目标,它直接制约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史论史实的补充,重点难点的确定,以及教具的选择等等。

教学目的要有三个方面组成: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

例1:《北伐战争和叛变革命》一课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活动,使学生:

1.了解、掌握北伐战争和叛变革命的主要史实。

2.感染工农群众高涨的革命热情和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精神。

3.受到一次分析历史史实中得出历史结论的基本能力训练。

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课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活动,要求学生:

1.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平解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2.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通过旧政协与新政协的比较,指导学生进行一次历史比较能力训练。

上述两例教学目的都制定得较确当,教师易操作,目的容易达到。

如果在教学目的中将能力培养作如下表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等等,则流于空洞,难以把握。因为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一个累积递进的过程,只有具体化、针对性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更容易操作和评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一般都是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有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还是历史长河中的里程碑。

教学难点一般都是学生不易认识理解的内容,而这一难点又是学生应该认识理解的内容。

例1:《清朝政局的变动》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清朝政局变动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清朝政局变动的影响。

例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

难点: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实质和作用。

从上述二例可见,有些课的重点和难点是重合的。但有些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例3:《元朝的统一》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元统一过程中的大事。

难点:元的统一与文天祥抗元的辩证关系。

例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难点: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

一般来说,确定教学重点相对确定教学难点要容易些,而教学难点的确定往往与教师的教学经验积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吸收别人经验之外,也要根据自己所教对象,多作调查研究,注意经验的积累。为此写教后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三)教具

历史课的教具主要有小黑板、挂图(图画与地图)、幻灯、投影、录音、录相,等等。运用教具是为了提高课的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具的运用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相一致。运用教具可以增强听觉和视觉效果。

在实际中,目前还存在两种需要加以克服的倾向:一是上课没有一件教具;二是运用了教具,但不恰当。有的是为了用教具而使用教具,有点“装门面”的味道。有的没有配合讲授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影响了效果。

有些学校条件比较好,各种教具都有,在教学中可以有选择地使用。因为一堂课使用教具的种类不能太多,以免造成学生眼花缭乱。

农村中学目前大多条件还有限,录相等器材还不具备,但是最普通的教具——小黑板总是有的。备课时在小黑板上画一张路线图,写一段名言诗句,列一些数据资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案的具体实施,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多的时间是在课堂上,教师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也是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涉及到的因素很多,比如有人的因素(教师与学生),教材的因素(课本和辅助教材),教学时间的多少,教学方法手段的先进性,授新课、复习课和考试评价,以及一节课从复习旧课到完成作业的全过程,等等。本文限于篇幅,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三个问题。

(一)组织教学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和保持良好的课堂环境,把学生组织起来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教学组织得当,不但可以促进教和学的活动正常进行,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师要善于用语言来组织教学。从一个教学内容过渡到另一个教学内容时,要用过渡语。从一种教学方法过渡到另一种教学方法时,也要用过渡语如:“由于……,结果导致了……的发生。”“……之后,历史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请同学们看黑板”等等。

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而活跃的,协调而融洽的课堂气氛来组织教学。这种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相反,拘谨而刻板,冷淡而紧张的气氛会使学生厌烦,产生不利于学生的情绪。

(二)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已成为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教学过程来看,可以把提问分为复习旧课的提问,讲授新课的提问,课堂小结的提问。从提问方式看,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是什么”和“为什么”两大类。从思维角度看,可以分为记忆、理解层次的提问,分析、比较层次的提问,和论证、评价层次的提问。从思维方向看,有集合性思维的提问,也有扩散性思维的提问。

在复习旧课中,我们一般采用“是什么”的提问方式。在讲授新课中,以“是什么”和“为什么”交替为多见,在小结中,以归纳总结性的提问最多。

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日益受到历史教育界的重视。这一点也是目前课堂教学中较薄弱的环节。设计下列的问题比较容易。如:是谁?哪一年?什么地方?但这种问题解决的记忆,学生通过看书就能回答。

有些教师在备课中,设计了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课上得有深度。

如: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问:“慕尼黑协定明明是公开签订的,为什么称它为‘阴谋’?”

有人将这类问题与采桃子作比喻:“问题”好比树上的桃子,学生要采桃子必须要“跳跃”或“登高”。在教学中,固然也可适当运用前一类的问题,但更提倡运用后一类的问题,使学生“学”而“思”,在“思”中“学”。真正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什么是突出重点?先举两个同样的是美国独立战争中“来克星顿枪声”的教学实例。

例1:教师让学生看关于“来克星顿枪声”的内容。

师问:“来克星顿枪声”发生在什么时间?

生答:1775年4月18日。

师问:“来克星顿枪声”标志了什么?

生答:标志北美独立战争响起了第一枪,战争爆发了。

师答:哪位同学把“来克星顿枪声”这段内容归纳一下?

生答:……。

例2:教师出示绘有《来克星顿之战》示意图的小黑板,指图描述。

“1775年4月18日深夜,一队英军从波士顿出发去偷袭民兵的秘密火药库。民兵保尔·瑞维尔驾船走近路赶在英军前面,骑马飞驰通知沿途民兵作好战斗准备。凌晨,英军到达来克星顿,与民兵相遇,枪声响了起来,不知是谁打了第一枪。英军继续前进,破坏了康科德的民兵火药库。这时天开始亮了。埋伏在树丛中、房屋旁、石块后的民兵纷纷向英军开枪。晨曦中,穿着红黄色相间的军装的英军成了民兵最好的射击目标。英军晕头转向,逃回了波士顿。北美民兵用散兵战打败了英国正规军,谱写了一首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乐曲。”

比较上述实例,可以看出:例1的教师运用看书、提问、归纳三种方式,让学生掌握“来克星顿枪声”这一知识点。例2的教师自制“示意图”描述“来克星顿枪声”,目的也是让学生掌握“来克星顿枪声”。例1的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只是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反复训练。学生是通过课本的文字来记忆“来克星顿枪声”。例2的教师通过描述提供给学生较多的信息量:4月18日到4月19日具体地描述为“深夜”,“凌晨”;瑞维尔的行动路线说明了他赶到英军前面的可能性;作战双方的特征和民兵打败英军的军事原因,等等。

两位教师上课所用时间基本一样,备课所用时间当然不一样。例1的教师不用备课也可以这样上课。要做到例2,显然不备课是无法做到的。学生学习时间一样,但得到的信息显然不一样。例2的教师已经为分析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在军事方面埋下了伏笔,而且恰到好处。正如评课者所说,这种课才有“历史味”!先给学生具体的感性认识,再通过作业、复习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对教学重点有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怎样突破难点?突破难点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是将难点作浅化处理。比如把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一难点进行浅化处理:举一个明代苏州机户的例子,然后归纳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

二是运用学生旧知识,作比较,打比方。比如:把西欧封建庄园与东汉田庄作比较;把统一前德意志、意大利在政治上四分五裂的特点与中国春秋战国作比较;把北洋军阀统治与藩镇割据作比较。

三是把难点分解,设计问题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置阶梯与学生共同讨论。比如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变成问题组:

“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了哪几派不同主张的政治派别?”

“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张其实质是什么?”

“杀蒋可能会导致什么局面的出现?”

“不杀蒋呢?”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信息化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高,必须重新构建历史教学资源,且应保证历史教学资源的充足性和可持续性。本文认为,构建历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可尝试从以下几项工作出发:第一,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手段,完成历史教学资源的搜集。目前的信息技术发展较快,网络的健全和现代社会的连接,促使很多的历史事件都能够找到,无论是图片信息还是文字信息。利用网络来寻找历史教学资源,是可行性较高的措施,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成果。第二,构建历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与课程内容相互结合,不要一味的将精力放在有趣的事件或者是历史时间上,应保证学生对历史教学资源比较感兴趣,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三,由于目前的教学工作比较繁重,因此教师可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教材,将自身的教学经验与目前的多媒体教学相互结合,实现教学资源的更好展现,不要让学生认为,历史教学资源是被硬来的,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挖掘隐性历史知识

一般的,隐性知识是指在教科书中没有明确表述,或者虽有表述,但不在知识要求范围内,隐蔽于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和联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不能总是局限在按部就班的工作中,应适当的有所突破,敢于打破常规进行教学。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隐性历史知识要比显性历史知识更具说服力。部分情况下,隐性历史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时代的特殊性和事件发生的必然性,这些都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记忆的内容。挖掘隐性历史知识,可以阶段性的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第一,起始阶段的隐性知识挖掘,应集中在课堂最后几分钟的讲解。教师可以对学生透露一些比较隐晦的历史信息,让学生自己回家查找资料,或者是每一节课都讲解一些隐性的历史事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保证下一节课学生还想继续听故事。第二,隐性知识挖掘到一定阶段后,应与学生共同联手来查找知识,教师须将隐性知识转移到课堂教学中,与课程内容进行练习,完成固有知识的教学工作。第三,在隐性知识挖掘习惯后,学生会主动的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想知道的内容。但初中学生的手段毕竟有限,因此他们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一方面要积极解决学生的问题,另一方面应加强知识的共享,实现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进一步提升。

三、拓展历史实践活动

历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当的开展实践活动,能够在客观上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当下的教学标准,拓展历史实践活动,可尝试从以下几项工作出发:第一,观看历史题材影片。历史课程的时间有限,因此历史教师可与班主任交流,在自习课时间或者是其他的时间,为学生安排历史题材影片的观看,并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第二,参观历史纪念馆。书本上的历史知识比较表面化,即便有图片和数据,依然无法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造成枯燥、无聊的情绪,不利于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升。参观历史纪念馆,能够帮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各种重大的历史事件,应带领学生去接触各种有质的东西,让学生深刻的牢记历史。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的提升,需进一步努力,应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努力,为学生开辟较多的学习路径,从而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总结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6篇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读书贵有疑,大疑大得,小疑小得,不疑不得。”可见好奇心对读书是多么重要。在哲学读本《苏菲的世界》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也是每个人求知的动力。每一个正处于转型期的学生均有着“十万个为什么”。他们从生活中获取了不同的信息,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疑问,其中不乏有着对各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思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不停地向你请教。他们的这些问题在很多老师看来往往是幼稚可笑,甚至荒诞不经的。在一般情况下,老师可能会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发问,以“这不是考试内容”为由搪塞了事。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打击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对该科目的兴趣大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最好能给学生作详细的解答,不能作答的也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即使是再荒诞的问题,也说明了学生对历史起码有一定的关注。我们可以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的同时,适当地引导他们去关注课堂内容。只有保持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入门的目的。

二、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人对于他所在群体的集体回忆。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期间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落,无论是辉煌或是失落,都能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会特别地注重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等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主义情感。像遇上“端午节”、“七.一”、“十.一”,“七.七”、“九.一八”这样的特殊日子,即便与当节课文内容无关,我也会抽点时间给学生讲述这个日子对于我们民族历史的重要意义,启发学生明白“了解历史,勿忘国耻”的重要意义,抓住一切时机告诉学生,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辉煌与耻辱的一幕幕事件,并联系今天的国内外形势深入分析,由大到小,落到学生个人的行动上来。比如在讲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时,我会顺带提一下我们在建国初击败强大的美国的例子,告诉学生“骄兵必败”的道理,指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成功;在讲工业革命时我会补充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并问同学们“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引导他们思考民族勃兴的道路。通过这些讲述,将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他们学习历史将不再停留于“记、背、考”的层次上,而是用一种了解自己民族过往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得他们的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讲述要形象,引人入胜

许多学生都会反映说:对历史感兴趣,但对历史学科却兴趣不大。其中的奥妙在于我们的教材编得往往会过于枯燥,如果教师又照本宣科的话,就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故此,如何在历史课堂上讲得生动形象,是每个历史教师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从内容上讲,要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形象并不难,只要我们能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即可。我认为初中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主要的,即使用多点时间讲一些课外的历史趣事趣闻,少讲一点书本内容也很必要,学生有了兴趣自然会自觉投入时间去学习。譬如,在讲到鸦片战争中鸦片输入对我国的危害时,很多学生只有种模糊的印象,并不能有形象的了解。我举了一个例子说:“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士兵背的是两杆枪,一杆是打仗的火药枪,一杆是烟枪。”通过类似的例子,就可以使得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从而达到化枯燥为生动的目的。

四、要采用多形式的课堂教学

有教育分析家认为:一个人可以在嘈杂但单调的机械声中酣然入眠,却往往难以在无规律的较低声音中睡去。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的单调模式。这种模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厌倦,甚至会昏昏入睡。故此,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为重要。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采取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如围绕着“中苏改革成败的原因?”的问题采用辩论赛形式;讲到唐朝民族关系时,我指导学生扮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以历史短剧的形式进行教学;有时可以在课堂上穿插展示历史题材的图片,有时可以播放有关历史的歌曲,如讲到改革开放时可以播放《春天的故事》,讲抗美援朝时,可以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让学生在听歌中体验历史;有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备课,上台讲学的模拟课堂形式等等。新课标实施以来,我更灵活地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既能保持学生长久的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能更形象地使学生把握课堂的相关内容,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能在历史教学课堂中,以“好奇心”去引导学生,用“情感”去感化学生,把枯燥的内容变得更为“形象”,并且利用多“形式”的教学去指引学生,则我们将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入门,使教学取得更大的成功。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历史 课堂文化 构建方法

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听评课上也越趋专业化,进入一种新模式――课堂观察。它要求我们带着明确的观察目的,对课堂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教学专业的发展。在课堂观察中,笔者更侧重于从课堂文化这个维度进行观察分析,或者说是希望能借此挖掘出更多历史课堂上的感悟和惊喜。现结合自己在课堂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实践,尝试就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应构建怎样的课堂文化及如何构建做初步探讨,以期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历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关注学生需求,构建“多元课堂文化”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这种教育理念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以学生的需求为本”。每个学生都是特殊个体,有其自身需求,当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围绕学生的个性需求展开,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动的开发式学习时,教学才更有意义,也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我在准备讲授《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这一单元时曾问学生:“你们喜欢阅读小说吗?喜欢欣赏美术作品吗?喜欢听音乐和看电影吗?”学生听后都很兴奋,纷纷表达自己的心意:“喜欢,都喜欢”“我喜欢听音乐和唱歌”“我喜欢看小说”“我喜欢美术和画画”……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会有股动力,我要满足他们的愿望与需求。接下来,我把本单元分成四个学习模块:文学、美术、音乐、影视,让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学生自由组合探究学习,并希望课堂上他们能以别样的形式与大家一同分享和学习。一周后,当我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时,内心充满激动与感动。文学组穿越时空,角色扮演了“雨果、巴尔扎克、海明威和鲁迅”,讲述他们的创作背景与作品特点。美术组带来了他们的画作,想借此与名家斗艳。音乐组表演了歌剧《卡门》的一段情节,其夸张的表情,大胆的演出乐得全场笑开花。影视组则给我们分享了精彩的电影片段和娱乐八卦,让课堂充满趣味。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我认为,教学上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从学生需求出发,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他们会撑起一片丰富多元的历史天空。

二、尊重理解学生,构建“和谐课堂文化”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先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无论你的实际年龄有多大,要想和学生真正和谐平等相处,“打成一片”,都首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将心理年龄变得和学生一般大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出质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这样,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并热衷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与争辩中。

在讲授《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时,我就很坦白地跟学生说,老师对于课文中提到的一些高新科技可能了解得还不如你们详细,希望到时由你们来给我当讲解。学生听后,先是“哗”的一声,然后就有学生回答:“老师,没问题,包在我们身上。”上课时,当我讲到“两弹一星”这个知识点,有一位男生很神气地大声说:“老师,这个我可以为你讲解。”其他同学起哄笑话他,而我不但没批评打断他,反而表示非常赞赏他的勇气与才气,鼓掌欢迎。课后他还特意做了个课件向我们展示我国最新的导弹类型,带给我们无尽惊喜。

很明显,教师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以开放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感受、思想和意愿,给予学生参与的自由和选择的机会,学生就能在课堂上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并从中领悟历史知识。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也能充分发挥出来,受到最大锻炼和提高,自信心也进一步增强。

三、转变思维模式,构建“智慧课堂文化”

学生走出校门真正能用在生活中的具体知识技能往往很少,特别是历史学科,往往被认为是偏门学科,没什么实际用处,因此有些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积极性不强。但是,笔者认为其实历史学科中的方法、策略、思维将会以更为内敛的方式沉淀在学生内心深处,成为他们人生思考的重要支撑。

在分析《罗斯福新政》背景时,我尝试突破传统的先背景后内容模式,先与学生共同探究新政的内容,再通过对内容的学习,反思新政实行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学生结合教材及已掌握知识,普遍能答出“摆脱经济危机的需要”“摆脱社会危机的需要”“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等原因。“还有其他吗?”每次学生答出一个原因并得到肯定回应后,我都会继续追问。“这都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人会不会也有影响呢?”学生会立即想到劲敌“苏联”,从而再得出“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经验的启发”。“以上原因有提到经济、社会、政治的,还能不能从其他角度思考呢?”学生也自然想到还有个“文化”角度,也不难得出“民主、平等等人权思想的影响,关注民众生活”。思考并没有止于此,我与学生共同探讨了七个新政施行背景后,让他们课下再进行探讨。虽然分析这部分内容用时较长导致不能完成本节教学预设任务,但我认为为了这样一场精彩的师生思维碰撞场景很值得。

四、联系生活实际,构建“生命课堂文化”

先进的课堂文化离不开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为此,我们必须营造一个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赋予历史知识一定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同时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进行思考,并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受到熏陶与感染。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8篇

语言有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功能。信息论者把语言、文字、电磁波称为信息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更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在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尽管教师在课堂里可以借助于板书、图片、实物、幻灯、录音机、录像机等多种教学设备,但讲述法仍然是最基本的方法,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途径仍旧是“言传身教”。我们听优秀教师讲课,有人简炼有力,有人委婉动情,有人幽默风趣……腔调虽然各不相同,特点虽然各有所长,而表情达意都有一套功夫。可以说,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往往是一位历史教师是否优秀的首要标志。反过来说,有的教师学问虽然渊博,满腹经论,学贯中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高明,课堂上词不达意,言不传情,因而教学效果不好,不也大有人在吗?这样看来,一个合格的教师,为确保教学质量,在不断钻研历史专业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下面结合我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也结合指导师范大学实习生,以及跟青年教师共同备课中的体会,对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历史课堂语言的语速、音调和深度

课堂教学的语言要有一定的速度标准吗?有人说话快,有人说话慢,似乎并不需要划一。但是,一般说来,课堂教学的语速宜慢不宜快。语速过快,像连珠炮一样的发射,攻势太猛,学生的听力能跟得上吗?能捉住你每个字、每个词的发音,并且把这些声音从听觉器官输送到大脑,形成概念图象,再现历史情景吗?教学不同于茶余饭后的讲故事,天南海北的侃大山。讲故事和侃大山,别说听者漏听一个词、一句话无关紧要,即便听不清一段情节又何妨!?而历史课堂语言是一种教学语言,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讲课的字字句句都应该让学生听得清楚,吸收进去。如果语速过快,要么使图象重叠,造成混乱,什么也没有听懂;要么使人疲于理解,难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更谈不上思维活动的伸展,教学的效果不能不受到损失。

教师讲课不能滥用高音和强音。讲课声音太高,语音的刺激太强,会使学生很快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注意力不能持久,必然降低听课的效果。有的教师整堂课都是高八度和惊叹号,也许他(她)以为只有这样才能“镇”住学生。可悲的是,他那里满头大汗,声嘶力竭,可学生这里却只是替他吃力,笑他无能。相比之下,有的教师用低音、中音讲课,慢慢地道来,缓缓地诉说,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叙事说理犹如涓涓清泉在碎石上流淌,学生唯恐把老师的声音滑了过去,听得更加聚精会神了。

其实,一堂课45分钟,教师的讲课不能匀速前进。老和尚念经,平平的缺乏变化的语调总是催人欲眠,容易使人感到困倦。课堂语言的快慢、高低,都要根据内容不同而随时调节,不断变化,务使声音跌宕起伏,疾徐有间,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当我们讲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不妨激昂慷慨,铿锵有力;讲奸佞当道,百姓受苦,可以音律低沉凝重,如闻唏嘘之声;叙述一段生动曲折的过程,要打出节拍来,重音符号、休止符号要巧作安排。至于重要的概念、千古警句的介绍,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吐给学生。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像“基本结束”、“初步形成”这样的短语就要字字珠玑,一字不差地交待给学生。总之,教师的“讲”是为学生的“听”服务的,教师的讲必须和学生的听协调一致,才能出现学生听课的最佳状态,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在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历史空间自由驰骋,才能收到教学语言的最佳效果。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不能晦涩艰深。用词艰涩,学生不能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食而不化,必然减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古代史课堂上引用的古文,世界史课堂上出现的外语,不宜长篇大论。必要引用时,要作解释。教师语言也不能尽是大白话,或者过于庸俗,或者过于浅显,低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听得乏味,令人扫兴,必然要萎缩他们的求知欲,一样会减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备课不但要吃透教材这一头,而且要吃透学生这一头,不但要备“书”,而且要备“人”,即要抓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教师只有吃透了这两头,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才能采用最适当的语速、音调和深度,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口语化,要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新教师和实习教师初上讲台,不注意这一点,往往给人一种背诵讲稿的感觉。背诵讲稿式的讲课听起来味同嚼蜡,没有味道,而且会失去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威信。学生听讲时,替教师担忧,好心的学生悬着一颗心,唯恐老师背不下来,调皮的学生等着看笑话,至于教师究竟讲了些什么,反而被大家忽视了。

(二)历史课堂语言贵在一个“准”字

历史课堂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最要紧的是准确无误,科学性是第一位的。我们必须力求做到语言确切,用词严谨。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你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他为“秦王嬴政”;秦灭六国,全国统一,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样,称皇帝以后的嬴政,你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王”和“秦始皇”、“秦国和秦朝”,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乱用,或者模棱两可,闪烁其词,都是科学性的错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应该是: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或者“封建君主制度”。有的教师说成是:了“封建统治”。我们知道,辛亥革命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结束了君主制度,而我们的社会依然是封建社会,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后来新老军阀的统治,都没有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在这里,“封建君主制度”和“封建统治”,文字上的差别无几,而概念却完全不同。

历史教师不但要以准确的语言,用词严谨地讲清楚各个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就是形容词的用字遣词也必须恰如其份,任何言过其实,夸大其词都是在禁忌之列。历史课堂语言有别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可以无限夸大:“白发三千丈”,“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在文学园地里千古传颂的绝妙佳句,在历史课堂上是不允许采用的。历史课堂语言切不可美辞而害意,丢了一个“准”字。

(三)历史课堂语言要讲究一个“精”字

历史课堂语言要讲究一个精字,说话务求明白、简炼、干净。简炼干净的语言使人神清气爽;冗长而抓不住要害的话越讲得多,听的人越糊涂。教师从第一天走上课堂开始,就应该防止出现“官腔”、“训话腔”。一句话一个“啊——,”两句话一个“懂吗?”,不断的“这个、这个”,无数的“嗯、嗯”……这些官腔、训话腔,会成为一种疲劳因素,在你讲话内容的外壳上蒙上一层尘雾,使本来丰富而有意义的内容失去它应有的光彩。

为了使学生全部听懂教师的讲课内容,有一些好心的教师养成了重复的毛病。为什么要一句话重复几遍呢?多遍重复,成为蛇足。那么,在特别重要的关键性的地方,或者估计学生有听不清楚的地方,是不是要重复一下呢?为使全体学生都没有滑过你的话音,教师完全可以把已经说过的意思,换一个说法,从另一个角度再表达一次,当你介绍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荀子,说:“荀子和孟子是齐名的。”如果耽心学生没有听懂,或者听不清楚,最好不去作一次简单重复,你可以补充一句:“荀子和孟子在当时有着同样崇高的社会地位。”

在这里,还有一个课堂语言含金量多寡的问题。有的教师讲课,知识量、信息量丰富,语言表达又准确精当,逻辑性强,学生获益非浅。而有的教师话语过剩而内容贫乏,废话连篇,言不及义,或者虽然并未离题,但含金量太少。如吃橙汁,掺水太多,浓度不够,醇度不到,淡而无味,吊不起人们的胃口。课堂语言含金量太低,必然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损于一堂课的质量。

至于有的教师在课堂里信口开河,天花乱坠,甚至插科打诨,荒诞不稽,学生也许会捧腹大笑,叫好于一时,扪心自问,对得起学生吗?

(四)历史课堂语言要有一定的情感色彩

历史课堂上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马赛人民高唱着进行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而这些声音、这些画面虽然有时候也可以借助图片、实物的应用,幻灯、音像设备的辅助,但主要靠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把他们再现在学生面前。历史上一些优秀人物的嘉言懿行,革命志士的思想品德更需要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来触动心弦,感染学生。

历史课堂语言要充分发挥出她的魅力,要富于文采,饱含感情,做到以言感人,以情动人。北京三中朱尔澄老师素以寓情于理见长。在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一课中,她在介绍了徐光启的科技成就,忧国忧民思想,以及他最早接触西方科技,最早察觉到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历史贡献之后,添加了一个徐光启之死的细节,她说徐光启71岁死于大学士官位,“盖棺之日,囊无余资,据说只有白银10两。一品大学士,不置家产,多少年来为后人钦佩。盖棺之日,囊无余资,闪耀着徐光启金子般的品质。”启发学生从优秀科学家身上学到人生的价值。朱老师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感,渗透在她低沉而又坚定的话语之中,做到了以言感人,以情动人,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

我们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理智上,而且要从感情上分清敌与友、爱和憎,才能通过历史课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所以教师语言的情感色彩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那么,怎样增强语言的情感色彩呢?这里,我只想强调一点,就是,不要娇柔造作,故作惊人之语;不要堆砌空泛的形容词,不要为增加情感色彩而添加情感色彩。“言为心声”,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在这里,要求教师本人对历史史实有一个公正的善恶是非观,对历史人物有一份真挚的爱憎感情,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语言的表情达意才能感人至深,教书育人的功能才能落到实处。

(五)历史课堂语言要富有时代气息

历史课堂语言要富有时代气息。历史课堂语言最犯忌的是,在讲古人古事的时候,乱用现代名词、现代术语。相反地,在历史课上,倒是应当适当引用古人说过的原话,古籍上记述的原文。讲岳飞抗金的历史,一句“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可以把志在“还我河山”的岳飞,满怀胜利信心准备乘胜追击,直到完全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以及偃城大捷之后,岳家军欢庆胜利,有说有笑的时代气息,鲜明地摆到了学生面前。

原话和原文不能用得太多,使学生难以接受。那么,什么地方引用原话、原文为宜?根据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第一,要害的地方,或者能够用原话一语道破的地方。如,林则徐禁烟,他一到广州,对各国在华商人表了一个态:“若雅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一句话,把林则徐这位爱国的大臣、这位民族英雄坚决禁烟的态度,他的性格和风范,充分地表达出来了。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西斯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如果引一句希特勒原话:“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的意志。”法西斯德国疯狂侵略的嚣张气焰便暴露无遗!

第二要短而精,浅而显。如汉景帝时,晁错建议削藩,他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这短短两句话把削藩的必要性阐述得既深且透,而文字浅显易懂,用字仅22个。如果引用的原话、原文内容虽属要害,而文字艰涩,寓意费解,就不宜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一套历史教材(现行教材)在课文旁边常常专辟方框,恰当地引用古人的原话或古籍上的原文,这是对旧课本的一大改进。

有的教师担心增加原话、原文会增加难度,学生不容易接受,其实,有时候补充古人说过的一句原话,古籍上一句原文,看似增加了难度,实则加浓了时代气息,简化或者概括了教材内容,更加便于学生记忆巩固。如讲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的结果时,教师在讲汉军打败匈奴以后,如果补充一句“从此漠南无王庭”,可以唤起学生一串联想:汉军打败匈奴取得了重大胜利,长时间里,匈奴贵族不敢再带兵到蒙古大沙漠以南骚扰,从此大漠以南再无匈奴单于的王庭,西汉北部边郡得到了安定。一句原话,一段原文,一个成语,可以形成一个概念,联想一串现象,概括一个时代的面貌。这样做,能把时代气息染得浓浓的,把学生历史的兴趣鼓得高高的,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也将在其中得到相应的提高。

(六)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使人产生美感,它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种,絮絮叨叨车轱辘转的罗嗦使人厌烦,它是吹灭学生兴趣的冷风。要使学生学好并且喜欢你教的那门课,语言这个基本功不能不予重视。

历史教师课堂语言的表达技能和表达艺术是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提高的。自我训练的方法,我总结了这么几条:第一,要充分掌握史料,不断加深功底。史料是内容,语言是形式。教师功底深厚,掌握的史料丰富了,反映史料内容的语言也就丰富了。语言的准、精和美,要以教师掌握的丰富史料为基础,教师只有掌握了较为丰富的史料,才能判辨真伪,用词精当,恰如其份;才能形象生动,具有文采而又感人心弦;也才能选用恰当的原文原话。

第二,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我们听有经验的优秀的教师讲课,语言干净、洗炼,用语确切、肯定,概念交待得清楚、着实,课堂效果好。这里,往往不仅仅是由于教师在口齿、口才等技巧性问题上有过得硬的功夫,它首先是教师吃透了教材,对所讲的问题掌握得准确,理解得清楚,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课堂语言方面的各种优势。反之,有时候我们的课上得不成功,例如用词不当,似是而非或者废话连篇,或者语无伦次,罗哩罗嗦的说不清道不白,或者是颠三倒四,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这些在语言上表现出来的毛病,其根源也往往是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还没有充分掌握,没有认真备课,教材还没有吃透。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9篇

目前,我国教育界对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并且取得了一些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然而,在现阶段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个问题: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而对高中生在树立社会责任感、价值观方面的关注度不够。即使有一些学者也在研究如何培养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研究重心并不在历史学科上。比如,有些文章只是从极小的角度却去谈高中生缺失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表现,而对其原因浅尝辄止,不够深入和全面。以唐雪梅的《浅谈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潘昌新的《论中学生集体责任感的弱化及培养》研究为例,两位作者都只是单纯地从措施方面探析培养高中生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方法,却没有深入挖掘具体的策略,更没有站在历史教学课堂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甚至连著名的教育家杨洪林,也仅仅是认识到了历史教学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的关系,但对于教师应如何利用历史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却缺乏研究。前人的研究仍有很多可开拓的空间,本文将以高中历史课堂为切入点,分析利用历史课堂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的策略。

二、利用高中历史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对策

(一)采用民主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采用民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话剧方式,把课堂内容表演出来。扮演英雄人物的学生,首先得和英雄人物进行对话。通过对话,学生可以了解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思想内涵,然后用表演的方式来体验英雄人物的心路历程。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和文本之间、同伴之间、教师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英雄人物的价值观的理解,以英雄人物为模范,来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采用民主教学的方式来教导学生,通过释放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教师也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教师要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状态,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适当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采用生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历史学起来本就枯燥无味,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应该要学会采取生动的教学方式,认真捕捉每一个教学细节,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历史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的教学方式有很多,如诙谐幽默的言语,耐人寻味的故事,精彩纷呈的视频等等。老师要善于把这些有趣的东西与历史教学结合起来,在授课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状态,和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可以从历史课本、社会现状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确定教学专题,拉近教材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其实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教师生动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获取信息;幽默而又接地气的言辞,会让学生觉得历史仿佛就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生动而又准确的英雄人物事迹描述,会让学生被英雄事迹感染,并据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借助历史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如今的高中生,多半都是90后。他们个性张扬,时尚无比。这些高中生,从小接触的就是手机、电脑,他们走在潮流的前线,难免会对“过去的历史”提不起兴趣。他们学习历史时,没有激情,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高中生一旦不了解历史,就很难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老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我认为,老师在教学中,要在借助历史教材的基础上,学会延伸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例如,老师可以恰当地借助历史典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从死记硬背的窠臼中拉回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史实的理解。这些故事,会给学生带去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进而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并提高自身素养。老师也可以借助影片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可以由电影“孔子”引出课题,让学生通过影片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观影完毕后,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影片的历史背景,大家知不知道呀?”由此引出本课所学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刺激,可以认识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可以理解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的发展历程,通过体悟历史而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三、利用高中历史课堂,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一)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人们已经不再质疑“历史教材也是一种课程资源的观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教学中,应该使用教材来指导教学,而不是照本宣科似的教教材。所以,老师在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很必要的,也就是说,老师应把国家的教材和本校的实际联系起来。一线的历史教师,除了讲述教材外,更重要的是让高中生们学会从更多、更广的途径来了解历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学生和教材的互动作用,促进高中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社会责任感。

(二)学习历史人物

过去,在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关头,优秀的中华儿女无所畏惧,挺身而出。为了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他们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些英雄儿女,在关键时刻不仅展现了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且他们慷慨正义地延续中华文明,他们值得我们敬佩,是当代青年效仿的对象。老师应该组织学生学习历史人物,学习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学习岳飞“精忠报国”的不卑不亢,学习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学习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的坚持……时至今日,这些历史人物依然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他们散发的光芒璀璨闪耀,无不让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老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历史人物时,要如实地讲述他们的历史事迹,震撼和感动学生的心灵。此外,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学会分辨真、善、美、丑,借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来让学生升华社会责任感。

(三)联系社会热点

古语有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此话的目的在于告诫人们在学习的时候要专心致志。但是,今天的学习,除了专心致志外,你还必须“闻一闻窗外事”。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中生,还必须关注国家动态,了解社会热点。如果对国家大事、人民生活、国际关系等都不了解,你如何能说自己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呢?历史老师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时,要利用好时事材料,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对历史教材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今天的现实就是鲜活的历史。让学生在社会热点事件中,学会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生活。

四、总结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人文精神;培养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建国以来,我国的历史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名义上我们现在的历史教育处在第三阶段(素质教育阶段),然而在实际上仍停留在第二阶段(应试教育阶段)。高考指挥棒在根本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基础教育。

在这个形式下,我们的老师、学生等众多群体都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在高考的压力下,老师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高考,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是不全面、不客观的,也可以说,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出现断裂的,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只关注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被完全忽视的,为此历史课程的人文性质被磨灭了,剩下的只是单纯的历史知识。同样,学生也是如此,在升学的压力下,他们基本上也是拼命的去记住这些历史知识而没有去理解其中的人文内涵,历史学科的人文性成为一句空谈。

虽然历史课程教学的现状是不容乐观,但是现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在2001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反复的强调了人文精神,把对人的关注与尊重提高到了与知识能力并重的位置。此外,在历史教材上,为了突出历史课程的性质以及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必修二中用了一个专题来阐述人文精神(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二、高中历史课堂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1)用好教材,充分发掘教材里的人文精神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老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材观,摒弃“教教材”观念转而变为“用教材教”。教科书基本上是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来编纂的,在上面也谈到现在的历史课标在不断的强调人文精神。因此,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必定含有很多这样的情感态度,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去发掘它,拉近历史跟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历史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

(2)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有许多的历史人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课堂上以历史人物为榜样,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的范仲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孙中山,这些历史人物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与价值观。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历史教学并不是是空洞的,需要我们历史老师不断地去升华,通过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引领学生去感悟历史当中的人文气息。此外,我们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比较好的人物传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这些历史人物的人文内涵,并去体会其中的含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让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者得到统一。

(3)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结构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此外,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的思维跳跃起来,让人文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参透。

历史的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可以说,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是无处不在的。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历史学科特有的个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适时的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焦点,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可思考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高中历史课堂人文精神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1)历史教师应转变已有的教育观念,加强人文修养

在当下评价一个历史老师的优秀有否,主要是看他的业务能力和他的教学质量,但是在新形势下,特别是党在十报告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我们老师必须转变已有的教育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着人文气息。

时代在发展,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应该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我们我们的教育,树立全新的意识,这是我们身为人师的责任。我们只有树立了责任意识、全球意识、法律意识等等,才能身体力行的贯彻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是学生在课堂中受到熏陶,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行动。老师要掌握这些意识,必须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人文科学知识,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

(2)打破传统教学定势,坚持以学生文本的理念

在我国现在的教育大背景下,课堂教学仍然是重头戏,因此,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中,老师必须明白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人,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主动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人文精神的内化。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看法,进行换位思考。也就是说在师生里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改变以前老师绝对权威的课堂局面。在新的师生环境中,我们可以进行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

(3)人文精神的培养要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是相互统一的。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的一部分,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中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但是在这里我们并不排斥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我们时代的呼唤,也是回归教育本源的必由之路,也是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之一;科学精神教育也是关系着我们民族的发展。因此,在我们的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是两者得到一个有机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11篇

1.1创设交往情境,构建互动平台

设定到位的情景,才能引发学生参与互动的激情。营造轻松愉快、活跃生动的课堂,能够带动积极的情感氛围,在交流互动中,增进人际交往的关系,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师生间的感情更加密切。学生在这种宽松的课堂上,能够舒心地配合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课堂氛围情境创设可以分成不同类别,如:(1)影视教学情境创设。通过影视资料,图片、声音的综合情境,能够呈现逼真的情境课堂,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历史,融入学习历史的情境当中去。(2)问题教学的情境创设。提供疑问,建立历史逻辑背景,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角度分析问题,引发学生集中思考、解决问题。(3)贴近现实生活的情境创设。把历史知识延伸到现实生活当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把社会发展的古往今来联系起来,建立知识的衔接。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自行创设情境,创设符合教学目的的情境,灵活巧妙地打造历史课堂。例如在分析“宋初中央集权强化”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首先设问学生:假如你是刘邦,作为汉朝的建立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然后,教师在内容讲解时概括唐末到五代十国这一时期出现的藩镇割据简况,并说明藩镇割据出现的实质。接着,讲述后周时期陈桥兵变的故事。经过历史大背景的陈述,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最后,让学生交流思想,表达见解,回答教师的设问。

1.2建立交往互动的“对话”机制

过去“满堂灌”的教学,只是单一地讲授,这种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只注重对历史知识的硬性记忆,无法形成对历史事件起始、经过、缘由的连贯理解,这样学生就乏味,失去兴趣。因此,建立起互动式的教学,平等交往,互动“对话”。这里提出的“对话”,不是只有言语上的应答就可以,而是要通过师生共同的交流探讨,了解历史,重新构建起对历史认识,让“对话”达成思想本身的实现。在学习教材时,要善于处理教材,选择值得探究的话题进行对话,在师生间平等交流,撞击出思想的火花,领悟历史的真谛。例如讲授高中历史的“思想文化史”这一内容所提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哲学观点。对于这个课程的教学,教师推出这样一个案例作为参考:有新闻栏目报道一男子见义勇为事件,该男子在追赶小偷时一把将小偷扑倒,意外造成旁边的老奶奶也扑倒在地,小偷跑了,因老奶奶负伤并花费了不少医疗费,便把见义勇为的小伙告上法庭。经法庭判决,该男子最终赔偿老奶奶的相关医疗费用。案例提出后,向学生提问:你对此案有何看法?这下的问题讨论学生就像炸开了锅,大家各有说法,有的说:“这不是做好事吗,怎么有错了?还有道理吗?”有的说:“这样以后谁还敢做好事,我们以后就不做好事了。”也有的说:“做好事也分倒霉的时候。”……在大家热烈的讨论中,引发问题思考,接着,设问大家:那么如何正确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哲学观点呢?这样问题就有了深度,教师及学生便可一同抓住问题进行思索考究,把原本枯燥的哲学理论观点变成富有争辩探讨的社会话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学生会得出:“人是评价万物的标准,各种真善美的价值标准是由人的需求和兴趣制定的,个人的尺度决定行为的好坏恶劣。”如此,学生对这一哲学理论便有了认知。

1.3把交往互动推向高潮

互动的课堂既有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也有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所谓生生之间互动指的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新课改提倡创新精神,敢于对课堂进行改进,把历史的课堂教学交给学生,让学生组织教学,是新课改教学的大胆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在学生准备课堂时,可以让学生一同和教师备课、一同和教师寻找所要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要协助学生完成备课需要的工作,给他们提供相关资料的历史参考书,使他们更好地组织课程的教学。在备课工作完成后,学生便可自行按照拟定的思路大显身手。最后,学生还必须像教师授课那样把自己讲解的课程内容记录下来,体验教师的工作任务,更好地掌控所学所记的历史知识。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懂得为学生创造环境,提供他们自主的学习机会。机械性授课只能让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地接受历史教学,达不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普通教师要通过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上有所建树。让学生成为课堂“小教师”,是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学生在各自别具一格的课堂授课氛围中,深切体会到了课堂互动答疑的成就感,增进了学习历史知识的信心,课堂不仅充满各式各样的活力,而且真正成为了互动交流的场所。

2创建历史互动课堂氛围的建议

2.1历史课堂不能一味地追求活跃而忽略基础

课堂气氛活跃是开展历史互动教学的目标,为了避免授课过程中出现冷场的情况,教师要灵活变换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下要与其他历史教师进行多方交流,讨论教学的方法,认真比较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集思广益,商讨解决对策,促进历史的教学课堂更加完善。另外,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们讨论所进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促进相关问题的交流,相互鼓励探索历史知识。

2.2历史课堂不能过于强调个性而忽略合作

互动的教学课堂提倡发扬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在独特体验和表现上的尊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从而改进教学技能。教师应自备教后感笔记,记录每节课哪些授课的方式是合适并可沿用的,哪些需要调整后才能讲解的,哪些是学生真正需要讲的,把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以便于以后授课时参考。对于参与课堂表现好的学生,教师要对其表扬,鼓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样,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改变的动力。

3创建历史互动课堂的作用

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适应了现代教育变革的潮流,结合传统和现代教学的优点形成和发展。这种互动的教学方法,既发挥了教师一贯在教学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脱离了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弊端,使学生学习的负担得到减轻,从原来的接受历史知识变成有计划地学习,让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变成愉快的互动场所。对于创建历史互动课堂的作用,可总结为如下几点:(1)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培养个性、创新,符合世纪发展的思想人才。一系列的课堂互动活动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感受、主动思考,形成一定的历史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互动的活动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决定性因素。(2)有助于学生自行构建历史章节体系,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知识章节体系构建,激发兴趣。如果章节混乱,就会导致记忆费时而且容易遗忘。经过逻辑性、系统性的章节整理,加上学生自己的认知规律,就会生成知识体系,激发继续探究历史问题的愿望。(3)有助于学生形成和发展历史思维和创新思维。互动课堂的教学设计强调学习中的内部动机作用,采用方式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在历史问题探讨中,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切入探讨的问题,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方向,让学生从发散的思维中获取新的历史知识。

4结语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合作性学习实施初探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合作性学习作为培养其能力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合作性学习也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合作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频频采用,实践证明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友好交往、探究意识、口语交际、解决问题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论述当今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合作性学习方式的实施。

1.适时调整分组的策略

(1)自由式:在开学伊始,教师一般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此,这时的分组采取3-4位学生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的形式进行。由于是学生自愿情况下的自由组合,所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自由式的小组合作很可能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好好组合)、基础薄弱学生分在同一组(差差组合),或者性格外向的归在同一组(外外组合)、性格内向分在同一组(内内组合),必然造成好好组合和外外组合的小组发言积极,常常得分,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多,因此越学越有趣;相反,差差组合或内内组合的小组就可能索然无味,越学越没劲,出现厌学的趋势。因此在运用基本合作性学习4—5周以后,应对学生重新进行分组,转为基本式分组,这样可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并使学生有机会同别的同学合作,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气和新意。

(2)基本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目前比较认同的是小组由3人至4人组成,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意见不再重复)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3)特殊式: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临时采取的分组形式。如同桌式、拼盘式等。

2.采用多种合作方法

(1)目标合作学习: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小组合作性学习的必要性,对自身进步,对班级的重要性、迫切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团体合作观,并制定适合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冷战后的和平主题》时,在合作研究目标方面,可以进行这样的处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通过查阅、阅读、归纳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检索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网络查询,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电脑能力;通过编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口头表达与写作的能力;互帮互助,增强集体团队精神,树立集体荣誉感。

(2)课堂合作互动: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互助合作的技能,如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学会不中途打断发言,学会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从高中历史课堂讨论中得到有用信息等等。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互动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拓宽互动互助的领域。实施时,教师要挖掘每个“角色”的潜力,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在互动合作性学习中的作用。通过这种高中历史课堂互助互动的合作性学习,不仅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因为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头绪较复杂,笔者将全班学生分组并作了明确的分工:第1—2小组围绕“官渡之战”来学习,其中第1小组为袁绍方,第2小组为曹操方;第3—4小组围绕“赤壁之战”来学习,其中第3小组为曹操方,第4小组为孙刘联军方。每个小组先谈一谈本方的优势和劣势,接到任务后学生们认真地去查找相关内容;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讲台来介绍本组的学习成果;最后请一名学生来点评四个小组的观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发言,学生们把这两次战役双方的优劣势讲得很清晰,尤其是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前胜后败的原因,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因势利导地总结“天时”、“地利”、“人和”以及战略战术对战争的影响,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课堂合作辩论:这是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在这里,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所讨论的高中历史问题,给予灵活恰当的讨论引导。比如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人口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课堂辩论中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组,人人可以充当辩手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教师担任记录员,学生座位可以围成马蹄形,便于面对面展开辩论。通过小组合作辩论,学生们不仅强化了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了教材的内涵,同时激活联想思维;学生们历史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高,而且锻炼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竞争意识。

(4)角色扮演的合作性学习:角色扮演能让参与学生体验其中的感觉,让其他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这是课堂教学表现形式的创新。同时扮演者更需要在过程中的配合,这既是一种合作,又是一种学生才能的表演。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可以通过历史剧的形式来表现的,把它们编成历史剧进行表演,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各种能力,如口语的表达能力、文学写作能力、舞台表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学习《杯酒释兵权》时,设计成小品,学生自告奋勇担任有关角色,通过短短的准备,学生把人物的性格、动作、造型等表演得惟妙惟肖,有的学生还适度创新台词和动作,笔者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引导全班学生鼓掌,让参与者有一种成功感受。学生不仅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和观众,编演历史剧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们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3.实施合作性学习需注意的失误

在开始合作性学习时最容易失误的有两点:一是方法指导不足,让合作性学习流于形式,美其名曰合作性学习,而其实质是放羊式教学,自由放任,毫无目标与中心;二是操之过急,要求过高,损害了学生对合作性学习的兴趣,挫伤了学生参与合作性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不到合作性学习的乐趣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显明.中学历史教学初探.教育科学出版社.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13篇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故事教学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对高效课堂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将史实故事化,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促使学生在轻松地环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为高效历史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左宗棠收复新疆”时,为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授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柳树”,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柳树有一个名称叫做‘左公柳’,有谁知道左公柳的由来。”顺势向学生简单讲述左公柳的故事,继而调动学生对左宗棠这一人物了解的兴趣,将学生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当中,进而让学生在形象的故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能大大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

二、自主学习法,培养高效历史课堂主动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对课堂效率的提高以及学生健全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新课改基本理念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逐步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借助自主学习法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例如,在教学“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时,为了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选择了自主学习法。首先,我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秦国的统一以及作用、焚书坑儒的原因等,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总结归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会面临哪些问题,秦朝为什么要统一六国,秦始皇到底是怎样的人呢等。在自主学习结束之后,我结合这些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还能节省时间,进而确保课堂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最大的效率。

三、小组合作法,培养高效历史课堂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课程改革以来广泛被教师所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及合作意识的形成。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小组合作法应用到新课教授过程,可以组织辩论活动或者是讨论活动等,进而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辛亥革命的价值,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一个问题“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吗?”然后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双方以“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为辩题来进行辨论,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环境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四、案例分析法,培养高效历史课堂应用能力

案例分析法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历史教材,选择恰当的案例,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进而让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改革开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分析能力,所以,在讲完这一节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对下面一则材料进行了分析。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30年!国内生产总值从世界第十位跃升到第三位。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众志成城,战胜非典疫情;同心协力,面对汶川地震。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

(1)通过阅读上面的几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2)请你从工农业、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国际地位等方面各举出一例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祖国面貌巨变。引导学生思考上述材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而且还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分析案例、思考问题中逐步提高学习效率。

五、对比教学法,构建形象课堂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我认为对比教学法的应用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学生在对比过程中还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进而逐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日本明治维新”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为了复习旧知识,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将明治维新与对比学习,如历史背景、宗旨目的、领导阶段、变法阻力、推进方法、文化差异、结果等方面进行对比,并引导学生将其汇总为图表,这样一来既能将知识系统化,又能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加深学习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14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内容的开放。主要就是打破传统的教学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社会生活实践,不要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一定要有效扩展学生的视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实现学生的心灵成长、人格构建与人性完善。其二,教学时间的开放。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思考时间与表现时间,并且不要只是将教学局限在课堂的45分钟之内,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与教材,利用网络、图书馆、实践活动等形式,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其三,教学模式与能力训练方法的开放。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将其设定成固定的模式,同时在采取能力训练方法的时候,也不要太过统一,一定要加强动态、开放的设定,提高教学效果。

二“、五化”原则的体现

1.学生学习兴趣化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一定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视角,寻找学生的“兴奋点”。老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素材与资源的收集与积累,利用生动的历史、科学、文学故事,以及各种有趣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扩展学生的视野,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2.教学方法科学化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如课堂分组法、历史辩论法等。比如,在学习“秦朝的统一”内容时,老师可以进行分组教学,让学生对秦朝统一之后进行的改革予以了解,这样就可以让每一个小组对一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解,之后各个小组进行汇报,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3.教学手段现代化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并且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通过一些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应用,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了更加和谐的平台,实现了教学活动的全面展开。

4.教学内容生活化

历史是对过去事情的讲述,可以为现在的生活服务。虽然无法将历史还原,但是可以利用相关的方法进行历史情景的设置,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其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可以通过对生活实际现象的了解,理解历史知识,进而予以掌握。同时,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还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知识内容,轻松地学习一些枯燥的知识,并且进行理解、记忆与运用。

5.情景体验有效化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一定要重视情感的投入,和学生进行融洽地相处,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商鞅变法”内容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舞台剧的编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并且重现商鞅舌战群臣的场面,让学生充分体验相关历史人物的情感变化,进而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并且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改革的艰辛,加强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与理解。

三、结语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15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所以存在众多问题,其根源在于课堂教学模式创立的不成熟、不完善和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到位。首先,初中教育一再强调要对历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实践方面做得并不到位,只是浮于表面,至今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的教师对创新的理解存在偏差,对教学模式过度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失去了自己的导航作用,最终导致课堂秩序十分混乱,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中心知识点。其次,教师的自身教学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历史的知识面过于狭窄。这主要是由于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灵活多变的历史教学,导致难以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使得其在备课中准备的内容不够充分,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还有一些教师好大喜功,在课堂上急于表现,向学生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对历史的接受和掌握能力的实际情况,使得教学偏离正轨。最后,学生缺乏对历史课学习的重视程度。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初中的历史课都安排在下午,会给予学生一种“历史课不重要”的心理暗示。另一方面是由于在中考中,历史课所处的地位确实如同“鸡肋”,从而使学生形成了一种较为矛盾的心理状态。

二、针对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提出对策

1.重视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转换自己的传统教育思想,与学生互动,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对于教材和教育大纲的要求要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做一些探讨性课题的学习和研究,广泛地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方向,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改变单纯的教学理念,不要只是依赖于历史教材,而是应该将时政新闻、历史事件、重大的社会事件等融入教学内容,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情。最重要的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更多关怀和鼓励,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2.更新历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条件的逐步完善和提高,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教学设备开始进入中学教学,因此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初中历史老师,要能够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通过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大多数的初中生认为初中历史的学习是枯燥和乏味的,不像理科的学习具有挑战性,从而使得教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些历史相关的影音资料和图片等,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培养其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3.拓展初中历史教学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