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范文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范文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 效率 效益

一、基层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效益现状分析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效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组织的各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效益则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是一种有益的效果,可以说是在特定制度和目标约束下对效率的实现。效率是效益的基础,效益是效率的延续与实现。但高效率并不必然创造高效益。如果背离了目标,效率越高则偏离目标越远、效益越低。在成功的管理中,高效率和高效益是相辅相成的;不良的管理,通常既是低效率的也是低效益的,或者虽然有效益但却是低效率的。

根据以上管理学原理,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是指固定资产管理活动中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要素总的投入与所带来的产出的比例关系;固定资产管理效益则专指总的投入与所带来的能够满足固定资产管理目标的正收益的比例关系。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目标主要是满足央行履职需求、保全财产,既要注重效率又要注重效益。但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一些不足,制约着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效益的发挥与提升,主要表现在:

(一)资产配置缺乏标准

在固定资产的申购环节,需求部门申购通用固定资产存在预算标准不一、档次高低各异的现象,而对于专用固定资产的购置则缺乏权威、专业的标准,影响固定资产的购置效益。在固定资产的分配环节,由于缺乏统一的配置标准,容易造成资产配置数量上的浪费、性能的高配和部门间、员工间资产配置的失衡,影响固定资产的配置效益。

(二)资产购置效率待提高

在人民银行系统集中采购范围、规模逐年扩大的背景下,固定资产购置的规范化、透明化程度日益提高。但由于集中采购必须按照规定的方式和程序进行,造成部分项目耗时过长,效率不高。尤其对于采购总量少、总额低的项目,采购资金节约效果有限,而采购组织成本存在刚性,项目投入产出比不高,集中采购效益性的优势难以体现。

(三)存在一定数量的闲置资产

资产闲置一部分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如内部业务流程整合产生的闲置,科技进步造成固定资产无形损耗而产生的闲置,由于机构撤并、银监分设、办公用房新建等形成的部分房屋闲置等,也有部分是由于固定资产购建决策失误、使用管理不善等原因产生的闲置。资产闲置,尤其是车辆、房屋等大宗资产,不仅不能发挥其使用效率,日常维护还需占用资金成本。

(四)资产使用责任不够清晰

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的实物形态由财产管理部门和财产使用部门管理,每个员工都是所使用固定资产的责任人。但由于缺乏对资产使用情况的有效监督,分散的实物管理责任容易造成实质上的管理缺位,造成对固定资产的保养、检修和维护不够及时,或是维护保养支出效益不高,影响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影响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效益的因素分析

(一)管理理念

固定资产管理理念对固定资产管理效益的影响明显,如无成本概念导致购置固定资产性价比不高、被动性导致盘活利用闲置资产的积极性不高、重配置不重使用管理导致固定资产使用效能未能充分发挥等。

(二)管理制度与流程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未严格执行到位或管理制度尚不健全、落后于固定资产管理实务的发展,将影响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如未认真落实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对存量资产结构和管理情况不了解,导致资产管理决策失误;固定资产购置、配置和处置等方面的制度不完善,导致固定资产购置、配置和处置存在随意性等。规范化、标准化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能够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如推行标准化的采购程序,能够大幅度提高固定资产购置效率。

(三)管理行为与责任

管理的首要任务在于对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各种要素的整合,如果各种要素的配合不当,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运转是不可能的。因此,低效率的管理行为必然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的低效益。在管理过程中,如果管理责任不清晰或未落实就容易造成实质上的管理缺位,影响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四)管理环境

效益是通过有效的管理活动来实现的,而管理活动又是在内、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因此,管理环境也是影响管理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内部环境看,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与充分的信息沟通对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尤为重要;从外部环境看,如人民银行“收支两条线”的预算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盘活闲置固定资产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效益。

三、提高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效益的途径

(一)转变管理理念,树立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效益观

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应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更加注重效益的效率观,在讲效益的同时也要讲效率,通过高效率的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益。在现有的制度环境和固定资产管理目标的约束下,积极推进固定资产集约化管理,注重固定资产购置、分配、处置、日常管理等环节的重点控制,兼顾固定资产存量的盘活和增量的定额定标管理,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最优化利用达到满足履职需求、保全财产的固定资产管理目标。

(二)完善管理制度,实行资产配置定额定标管理

着重建立两项标准。一是制订采购预算定额标准。可从业务需要且价格透明的通用办公设备入手,制订采购预算定额标准,再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逐步推至其他采购项目。预算定额的编制采用以零基预算模式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法:以当前市场上适用的产品为基础并兼顾一定时期该产品使用的前瞻性,结合本单位近2年同类产品的采购标准、使用情况及省级财政部门的通用产品预算定额,将满足节能、环保及财力状况作为重要评价因素,确保在预算定额内采购的产品性能适用、价格适宜、符合节能环保要求。二是制订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可从部分通用办公设备开始实行资产的标准化配置,以标准为依据进行办公设备的需求审核及配置,再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逐步推至其他固定资产。办公设备配置以满足业务开展和日常办公基本需求为原则,根据资产的共享范围不同制订相应的配置标准:对员工个人使用的设备,以员工个体为单位制订配置标准;对办公室共用的设备,以房间为单位制定配置标准;对处室共用的设备,以处室为单位制定配置标准。

(三)规范管理流程,提高固定资产购置效率

一是推行标准化采购程序。明确采购各个步骤的操作内容和方法,配套设计各类格式表单,提供详实、简明、易懂的工作规范,实现采购标准化、流水化操作,缩短采购时间。二是根据项目特点适用采购方式。大批量、高金额采购对象重点考虑资金效益,以单次统一采购为主;单次金额小、采购次数多的同一或同类采购对象,综合考虑时间效率和资金效益,以定点采购、协议供货方式为主;小额采购主要考虑时间效率,充分依托政府采购电子化交易平台实施。三是推进采购合同标准化进程。按照从易到难、逐步推进的原则,逐步实现货物、工程、服务合同的标准化管理。各类采购合同均使用事先编制的标准文本,减少合同起草、审核时间,提高合同签订效率。四是优化采购审批程序。集中采购管理委员会审批重大事项,采用会议方式;一般或紧急事项,可采用联签审批方式,缩短审批时间、增进效率。

(四)加强处置管理,优化存量资产结构

充分利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结合固定资产定期及年终清查盘点,收集、汇总存量资产使用与管理情况的基础性数据。在摸清存量资产结构与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无使用价值、维护保管成本高昂、处置成本较高的固定资产可进行正常或提前报废、拍卖转让;对闲置的资产可在单位内部调剂使用或在辖属机构间调整再分配,还可整理少量闲置资产对外进行实物公益捐赠,减少货币性公益捐赠支出;对于闲置房屋、公务用车等价值高的固定资产,本着使用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应在履行规定的审批手续后积极处置盘活。

对于闲置房屋,可按照科学合理、规范高效、公开透明的原则,在满足本行办公用房建筑面积标准、确保本行办公需求的前提下用于出租。在出租过程中应加强对出租房产使用状况的评估和对承租人的资格性审查,建立房屋出租的内部审签和集体研究决策程序,按照分散采购或集中采购程序做好房屋招租工作,明确承租人对出租房产的安全管理责任与义务,准确核算房屋租金收入,确保房屋出租的安全性、合规性和效益性。

对于闲置公务用车,可将车况不好、配置不合理、运行费用高的汽车置换为有利于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履职的优质资产,提高车辆运行的效益性。在置换过程中,应对置入车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经济适用性进行综合考量,采用市场竞价方式防止置出车辆价值低估,严把车辆置换合同管理关、过户关,确保人民银行车辆置换的权益。

(五)加强维护保养,提升在用资产使用效率

一是落实固定资产维护保养责任。细化财产管理部门、财产使用部门对固定资产维护保养的责任,建立和落实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人制度,将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责任细化分解落实到个人,对固定资产维护保养失职的责任人严格按规定追究责任。

二是定期检查、梳理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由财产管理部门牵头定期组织各部门财产管理员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加大频率、缩短周期,及时发现固定资产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维修,强化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三是建立维修保养长效机制。在设备、重要业务系统的维护保养方面,实行定点专业协议维保,规范维保需求提出、服务提供、效果验收、费用支出等各环节的程序,严格核对相关记录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在公务用车维护保养方面,实行在财务上单独列项核算和在管理上单车运行登记制度,严格执行出车审批、里程核对,实行车辆保险集中采购、车辆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定点洗车,切实降低公务用车维护保养费用支出;在房屋、重要业务系统及相关设施的大修缮方面,对项目资金投向、方案设计、工程招投标、设备材料采购、项目资金使用、竣工决算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把关,确保修缮项目资金使用落到实处,项目投资效益得以提高。

(六)优化管理环境,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与信息沟通

建立固定资产综合管理部门、财产管理部门和财产使用部门分级分层负责的管理体系,营造一个各相关部门既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能信息共享、充分合作的和谐环境。充分利用会计工作联席会议平台的协调管理机制,研究、解决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管好用好固定资产。明确规定固定资产管理各职能部门在固定资产的计划、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维修、处置及残值处理等各个环节的职责,落实管理责任。

参考文献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范文第2篇

案例分析

王先生,34岁,市场总监,夫人32岁,财务,儿子今年6岁,每年各类学费20000元,税后年收入约80万,轿车资产50万,年费用5万,家庭各项年开支50万,现有可投资资产6000万,其中含长期通过民间股票借贷取得的稳定投资收益,每年约有2000万投入,平均年收益约12%。

已配置各类理财产品3000万,其中50%是权益类产品(私募基金1000万,现亏损7%,代客理财500万,现亏损5%),30%是PE类产品(期限3+2年),20%是银行固定收益理财产品(现年化收益6.5%),另有1000万购买了货币式基金,房产2套,约1500万,自住房800万,投资房700万,无房贷,现有租金收入12000元/月。夫妻准备50岁退休,退休后能保证现有的生活水平。理财目标:年收益15%以上。

要求:假设寿命为85岁,根据其理财目标,为王先生一家做个理财规划书。

理财师陆晓晖的方案:(部分节选)

假设:

通货膨胀率在王先生退休之前为5%;退休后为3%;股票市场收益率平均为14%(21年A股平均收益率);PE投资年平均回报为25%;房产租金与价值都以通胀相同的速度上涨;货币式基金目前年化收益率2.5%;退休后收入忽略不计;保证现有的生活水平理解为保持现有的支出水平。

1 计算

家庭资产:7550万;每年家庭总收入:833.4万;

总回报率:833.4万/(6000万+700万)=12.44%

年度支出:50万

投资年限:第一段,退休前:50—32=18年;退休后:85—50=35年

计算可得:第一段要求年化收益率为:12.3%

2 年度预期收支情况表

3 对于目前资产配置的评价

1)目标收益率定位偏高,可能导致客户承受不必要的高风险;

2)理财配置上忽略了保险资产的配置;

3)从整体收益率来说目前资产配置的收益率已基本满足客户的需要;

4)现金等价物配置比例过高,流动性高的现金等配置一般定为3~6个月的月度支出额,而目前货币式基金远远超过这一比率。

5)将固定收益的配置集中于民间股票借贷这一非主流的配置中,不确定性较高,需要改善。

具体说明:

1)货币式基金比率下调至50万,约为一年的支出,作为储备金;

2)保持股票委托投资和阳光私募基金投资比率不变;

3)增加银行固定收益投资至1000万元,投资年限小于等于1年;

4)将股票委托借贷比率由2000万调整至500万,大致为盈利部分;

5)增加固定收益类信托的配置,配置1500万,目标收益率约为11%左右。

6)投资类房产比例由700万上调至1250万,占到家庭资产的30%左右。

整体资产收益率计算:

货币式基金平均收益率:2.5%;

股票委托投资和基金类投资预期收益:14%;

银行固定收益:6.5%;

固定收益类信托:11%;

投资类房地产:2.5%租金回报加通胀增值;

PE投资25%的预期回报;

股票委托借贷年均回报:12%;

合计整体回报率12.3%。

5 保险配置

根据双十原则,建议配置保额为800万的大病医疗附加消费型寿险。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范文第3篇

为适应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工作的要求,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报告制度》等有关规定,现对我单位本年度资产总体、配置、使用、处置以及收益情况等分析报告如下:

一、单位基本情况

截至2020 年 12月31日,我单位 编制人数 11 人 , 较上年度增加 0 人 , 年末实有人数 9 人,较上年度增加 0人。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基本情况

(一)资产总体情况

截至2020 年 12月31日,我单位资产总额(账面净值,下同) 57.95 万元,较上年增长 -5.17%。负债总额 8.62 万元 ,较上年增长 -2.36%。净资产 49.33万元 ,较上年增长 -5.64 %。

1.资产分布情况。

我单位行政单位国有资产57.95万元,占 100.00%;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0万元,占 0.00%,其中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社会团体国有资产 0 万元,占 0.00%。

2.资产构成情况。

流动资产8.62 万元,较上年增 长 -2.36%,占资产总额 14.88%; 固定资产 48.49万元,较上年增长-5.49 %, 占资产总额 83.67% ; 在建工程 0万元,较上年增长 % , 占资产总额 0.00% ; 长期投资 0 万元 ,占资产总额 0.00%; 无形资产 0.84万元,较上年增长 -13.85% ,占资产总额 1.45%; 公共基础设施 0万元,占资产总额 0.00% ; 政府储备物资 0万元,占资产总额 0.00 % ; 文物文化资产 0 万元,占资产总额 0.00 % ; 保障性住房 0万元,占资产总额 0.00 % 。

3.固定资产构成情况。

土地、房屋及构筑物43.28 万元,占固定资产的 89.25% (其中,房屋 43.28 万元,占固定资产的 89.25%) ; 通用设备 3.44 万元,占 7.09 %(其中,车辆 0 万元,占 0.00% , 单价 50万(含)以上(不含车辆)设备 0万元,占 0.00%) ; 专用设备 0万元,占 0.00%(单价100万(含)以上设备 0万元,占 0.00%) ; 文物和陈列品 0 万元,占 0.00 % ; 图书档案 0 万元,占 0.00% ; 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1.78万元,占 3.67 % 。

(二)具体管理情况

1.资产配置情况

2020 年度,我单位配置固定资产 0 万元(账面原值,下同)。从资产类别分析,配置土地、房屋及构筑物 0万元,占 %; 配置通用设备 0 万元,占 % ; 配置专用设备 0万元,占 % ; 配置文物和陈列品 0 万元,占 %;配置图书档案 0 万元,占 %;配置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0 万元,占 % 。从配置方式分析,新购 0 万元,占 %;调拨 0 万元,占 %;接受捐赠 0 万元,占 %;置换 0 万元,占 %;其他方式新增 0 万元,占 %。

我单位配置无形资产0 万元。从资产类别分析,配置专利 0 万元,占 %;配置非专利技术 0 万元,占 %;配置土地使用权 0 万元,占 %;配置计算机软件 0 万元,占 % 。 从配置方式分析,新购 0 万元,占 %;调拨 0 万元,占 %;接受捐赠 0 万元,占 %;置换 0 万元,占 %;其他方式新增 0 万元,占 %。

我单位配置在 建工程 0 万元。

2.资产使用情况。

(1)资产自用情况。

截至2020 年 12月31 日, 我单位自用固定资产 57.84 万元,占账面固定资产总额的 100.00 %, 其中 : 在用 8.85万元,占账面固定资产总额的 15.30 % ;闲置 0 万元,占账面固定资产总额的 0.00 % ; 待处置(待报废、毁损等) 48.99 万元,占账面固定资产总额的 84.70 % 。自用无形资产 1.35 万元 ,占账面无形资产总额的 100.00 ;其中 在用 8,500 万元,占账面无形资产总额的 62.96 % ;闲置 0 万元,占账面无形资产总额的 0.00 % ; 待处置(待报废、毁损等) 5,000 万元,占账面无形资产总额的 37.04 % 。

(2)出租出借情况。

截至2020 年 12月31日,我单位出租出借资产 0 万元,占资产总额的 0.00 %。 其中,流动资产 0 万元,占资产总额的 0.00 %; 固定资产 0 万元,占资产总额的 0.00 %; 无形资产 0 万元,占资产总额的 0.00 %; 在建工程 0 万元,占资产总额的 0.00 %; 其他资产 0 万元,占资产总额的 0.00%.

2020 年度新增出租出借资产 0万元。其中,流动资产 0 万元,占 %; 固定资产 0 万元,占 %; 无形资产 0万元,占 %,在建工程 0 万元,占 %,其他资产 0 万元,占 %。

(3 ) 对外投资情况。

截至2020 年 12月31日,我单位 对外投资总额 0 万元 。其中,短期投资 0 万元,;长期债券投资 0 万元;长期股权投资 0 万元。

2020 年度新增对外投资 0 笔 , 账面原值 0 万元。其中, 短期投资 0 笔 , 账面原值 0 万元; 长期债券投资 0 笔 , 账面原值 0 万元; 长期股权投资 0.00 笔,账面原值 0 万元。

3.资产处置情况

2020 年度,我单位处置资产 20.68 万元。从资产类别分析 ,流动资产 0 万元,占 0.00 %;固定资产 20.68 万元,占 100.00 %; 无形资产 0 万元,占 0.00 %;长期投资 0 万元,占 0.00 %;在建工程 0 万元,占 0.00 %;其他资产 0 万元,占 0.00 % 。从处置形式上分析,出售 出让转让 0 万元,占 0.00 %;无偿调拨(划转) 0 万元,占 0.00 %;对外捐赠 0 万元,占 0.00 %;置换 0 万元,占 0.00 %;报废报损 20.68 万元,占 100.00 %;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 0 万元,占 0.00 %,其他方式 0 万元,占 0.00 %。

4.资产收益情况。

2020 年度,我单位出租出借资产收益 0万元,其中,流动资产收益 0 万元,占 %;固定资产收益 0 万元,占 %;无形资产收益 0 万元,占 %;在建工程收益 0 万元,占 %;其他资产收益 0 万元,占 %;往期出租出借资产收益 0 万元,占 %。对外投资收益 0 万元,其中,短期投资收益 0 万元,占 %;长期债券投资收益 0 万元,占 %;长期股权投资收益 0 万元,占 %。资产处置收益 0 万元,其中:本期处置资产收益 0 万元,占 %;往期处置资产收益 0 万元,占 %。

(三)重点资产情况。

1.土地资产情况。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我单位土地账面面积0.00平方米,账面原值0万元,账面净值0万元。从使用状况分析:在用0.00平方米,占比%,出租出借0.00平方米,占比%,闲置0.00平方米,占比%,待处置0.00平方米,占比%。

本年度新增0.00平方米,账面原值0万元。

2.房屋资产情况

截至2020 年 12月31日, 我单位房屋账面面积 100.00平方米,账面价值 44.9 万元, 其中办公用房面积 0.00平方米,占房屋的0.00 ;业务用房面积0.00平方米,占0.00%;其他用房面积100.00 平方米,占 100.00%。从使用状况分析: 在 用 0.00平方米,占 0.00%,出租出借 0.00平方米,占 0.00%,闲置 0.00平方米,占 0.00%, 待处置 100.00平方米,占 100.00 % 。

本年度新增账面面积0.00 平方米,账面原值 0万元 ;本年度处置账面面积 0.00平方米,账面原值 0 万元。

3.车辆资产情况

截至2020 年 12月31日, 我单位车辆账面数量 0辆,账面原值 0 万元,账面净值 0 万元 。从使用状况分析:在用 0 辆,占 %,出租 出借 0辆,占 %,闲置 0辆,占 %,待处置 0辆, 占%。

本年度新增车辆0辆,账面原值 0 万元;处置车辆 1辆,账面原值 20.68万元 。

4.在建工程情况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我单位账面在建工程0万元,其中,在建0万元,占%;停建0万元,占%;建成未使用0万元,占%;已投入使用0万元,占%;(未转固年限大于6个月0万元,占%)。

本年度新增0万元,处置0万元。

(四)资产绩效情况。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我单位固定资产成新率为83.83%;公共基础设施成新率为%;保障性住房成新率为%。

三、资产管理工作的成效及经验

切实加强国有资产收入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管理薄弱是当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性质不同、情况各异,应区别对待、分类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要全部缴入国库,严格管理。对行政单位的出租出借收入应按照激励和约束并重的原则,先行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先上路,后规范”,待条件成熟后再纳入国库管理;对事业单位的出租出借收入要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建议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尽快出台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收入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单位上缴收入和未脱钩经济实体上缴收入管理办法。

四、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本次资产报表编报和资产管理,进一步规范了资产管理工作更有效地保护了国有资产。固定资产作为一项重要的资产,应加强对其的管理、使用,不断提高单位效益,通过清查,进一步减少了固定资产闲置现象。

五、对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整改措施

一、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内部管理的分散性,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帐目管理与实物管理不同步,财务会计主体、采购主体、核算主体之间缺乏相互沟通,从而出现一些帐实不符的现象。

2、固定资产的录入标准不统一,入帐会计对软件的熟悉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下属单位比较多,各下属机构会计对软件的理解不同,导致归类不统一。

3、固定资产信息化的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最近几年来,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种会计软件、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也不断升级,但软件之间缺乏衔接,不是先破后立,而是自立门户,从而加大会计入帐的工作量(一要学习,二要在旧软件的基础上,将原先的数据重新输入到新的软件中,三是不同软件,对以后的档案管理也是一个问题)。

同时,对一个新的软件,对于在现实中的应用程度到底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对于归类的标准应做到更精准。

4、固定资产的变更手续不全,变更所得资金没有及时入帐。特别是对于变卖的、损毁的,没有及时入帐。

5、对于固定资产凭证的保管、档案的管理上,仍存在一些疏忽。没有及时保留相应的凭证,且这些凭证与总帐、收支明细帐一起放置,对于往后的查询带来一定的困难。

整改措施:

1、加强内部的沟通,帐目与实物管理相分开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腐败,但也要加强沟通,以保证会计与实物管理员之间的积极性。

2、对于新软件的应用,国家相关的研发部门一要注重与以往软件的共融性,应该在原软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除非必须放弃原有的,那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公告,组织人员学习新软件的精髓。二是要注重新软件实际应用性的调研活动,要注意到现实运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加强学习。首先应组织专门负责人进行统一学习,集思广益,征求大家对不同分类标准的看法,征求大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统一进行调整。同时,要学习新旧软件中的区别,基本上,由于年轻干部的接受度比较强,且对旧软件的依赖性较弱,以他们带动中老年干部的学习。

4、建立在日记帐、拨出、拨入明细帐的基础上,建立损溢、报亏明细帐,注意要凭证的保管与档案的管理。

5、尽量做到一个“口子”进出,杜绝政出多门,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对下所配置的资产,尽量事先通知相关入帐部门,做好入口台帐登记。

6、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对资产构建、处置的检查监督,完善管理办法,包括固定资产登记制度、固定资产报告制度、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和固定资产处置程序等。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范文第4篇

资产配置诊断

对孙女士的资产配置诊断如下。

分红险――表现失望

孙女士全家的储蓄型保险已经配置得较为全面,至于分红险,配置的初衷更偏重于投资,希望能增加红利收入,但结果却令人失望。目前的分红险是2004~2005年配置的,其中有180万元在2009年6月底到期,余款100万元将在2010年5月到期。就分红险的特点来说,主要体现在保障和红利两方面。虽然听起来一举两得,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孙女士所配的分红险中的保障功能其实很差,就是一个2倍保额的意外险。而这类意外险在市场上很便宜,年缴2000元左右可保100万元,若遇特定意外事故保险金额赔付可升至200万元。再看红利功能,经计算,孙女士的分红险在过去5年的年红利收益还不如当期银行一年定存利率。若把红利及现金价值的收益全部计算进去,此分红险(180万元,2009年6月到期)过去5年的年平均收益为2.9%,公平讲,这个收益率不令人满意。因此即将到期的180万元不应再进行分红险的配置。

现金资产――有待调整

孙女士的100万元定期是2008年10月初做的一年定存,利率4.14%,到期前暂不需调整。而290万元的活期存款配置,主要是由于孙女士一直习惯于手头流动性宽裕。但考虑到孙女士即将退休,而且未来两年内没有大笔支出计划,可选一些收益稍高的流动性资产替换部分活期存款,以加强收益。

短期理财――时过境迁

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在孙女士的资产配置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孙女士在生意上经常有定期的应付账款,不同期限的银行理财产品正好满足孙女士的短期需求。但时过境迁,目前孙女士不会再有生意上的定期应付账款。而当下短期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过低,并在合同期内又缺乏流动性,已不再适合孙女士目前的理财需求。如果继续按此比例配置,必将严重影响整体资产的收益率。

公募基金――严重超配

孙女士买基金的历史较长,2005~2007年陆续配置了700万元公募基金,目前的净值约为980万元,占总资产比例的45%左右。孙女士退休后的理财目标是在承受相对较小风险的前提下,资产稳定增长,并不希望资产大幅波动,所以目前的公募基金配置过多,增大了不确定性,无论后市如何,必须减持。公募股票基金在产品设计、流动性和政策限制等方面对业绩都造成诸多影响。比如,60%的仓位限制直接导致公募股票基金在下跌中无法继续减仓来控制风险。再比如,由于羊群效应,在市场下跌时,公募基金遇到赎回潮,这会造成很大的流动性压力。因此将所有的风险资产全配置成公募基金也是不明智的,在减持公募基金的同时,要考虑选择其他的风险资产替换。

资产配置建议

根据孙女士目前的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和理财目标,并从资产的流动性、稳定性和收益性进行综合考虑,提出以下的资产配置建议,见图2。

调整银行类资产(短期)

短期资产一般指一年内到期的资产,这类资产要考虑流动性和安全性。目前的一年定存,2009年10月即到期,可暂不调整。考虑到孙女士对短期流动性很关注,但另一方面活期利率只有0.36%,建议将原来的290万元活期存款分成3份,保留90万元存在活期账上,另从银行柜台配置100万元货币基金或短债基金,以及100万元短期银行理财产品(3个月、6个月)。原来的540万元银行短期理财不再配置,转成收益率较高的中期资产配置如信托类固定收益产品。

一般来讲,货币基金的收益被视为无风险收益,且无申购和赎回费,2008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约在3%,它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赎回T+1天到账。而短债基金同样免申购和赎回费,平均久期大于货币市场基金,在降息周期中收益应略好,并一样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赎回也是T+1天到账。虽然2009年债市低迷造成货币基金和短债基金收益大幅下降,但整体收益仍应好于活期利率。

配置信托类固定收益产品(中期)

中期资产需要在考虑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又要注重一定的收益性。目前信托类固定收益产品比较符合这些特性。大多数的信托类固定收益产品无申购和赎回费也没有利息税。信托类固定收益产品的年利率较高,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1.5年期的年收益一般为6%~7%,2年期的年收益为7%~8%,3年期的年收益为8%~9%。

信托类固定收益产品主要分为3大类:政府基建类信托、股权质押类信托和房地产抵押类信托。这些产品并不是靠国家信用来保障收益,需特别注意每个项目的保障机制是否完善,抵押是否充分、是否有额外担保且评估价值是否可信。

在目前的刺激经济政策下,应该多选择由地方政府为主导带动社会投资的基建项目,此类项目建议配置400万元(2年期、3年期)。而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信托计划,期限相对较短,项目的透明性很好,也值得适当配置,建议配置200万元(1.5年期)。

配置PE股权基金(长期)

长期资产则需要更多的考虑收益性,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前提下,争取获得更高的长期收益。PE股权基金的投资门槛一般是300万元,期限为5年以上,是为富人设计的长期投资工具。

以目前的市场形势,经济正处在一个衰退转复苏的阶段,是投资PE股权基金较好的时机,另外创业板的推出将进一步完善PE基金的退出机制。但是由于股权基金的投资期限较长(5年),中途赎回也较难,需要耐心寻找稳健、合规以及抗风险能力强的PE基金,建议配置300万元。

资产调整分析

在风险资产的配置上公募基金比例过高,虽然整体上看还是赚钱的,但是考虑到今明两年中国股市宽幅震荡的可能性较大,从进攻和防守两个角度来看,建议保留250万元公募,并配置400万元操作稳健的阳光私募。与公募股票基金相比,阳光私募基金的股票仓位不受限制(一般在0~90%),抗风险能力较强,另外小规模资金(基金规模一般是5000万元)操作上更为灵活。综合比较,从产品设计、盈利模式、基金经理经验、流动性压力和抗风险能力等方面优秀的阳光私募基金明显强于大多数公募基金。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策性银行;财务资源;机制

[DOI]10.13939/ki.zgsc.2015.12.020

财务资源是银行经营的重要保障,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能促使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科学的财务资源配置机制,对促进业务发展,打造一流现代银行,有着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广西NF银行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模式的实践为例,以问题导向方式,就构建政策性银行财务资源配置机制谈些体会。

1广西NF银行财务资源配置模式的演进

广西NF银行1994年成立,实行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在业务、财务上分别接受银监会、财政部的指导和监督。其财务资源配置模式随业务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第一阶段:单一计划分配阶段(1997― 2004年)

受历史形成的管理惯性影响,财务管理方式带有较浓厚的政策性和计划性色彩。财务资源配置以下达利润计划、费用指标为主,固定资产由上级行统一购置、统一租赁为主。财务预算方法采用固定预算法和增量预算法,分配依据主要是上年基数和人员变化,年中下达财务指标。主要不足:一是财务资源分配不与业务和绩效挂钩,对各行业务大小、效益好坏没有体现差异、拉开差距;二是缺少规范、透明的财务资源分配程序;三是固定预算法不能充分考虑环境的变化。这一阶段是传统的财务资源配置方式,惯于搞平均分配、按人头分配,导向基层行经营目标是费用最大化,而非效益最大化,追求扩充人员、增加费用和购置资产的偏好明显,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对业务发展产生负效应。

1.2第二阶段:计划加挂钩配置阶段(2005―2013年)

NF银行启动内部改革,实行综合经营绩效考评。财务资源配置部分与考评结果挂钩,固定资产下达指标自行购置比重增大。制定了财务资源分配办法,将财务资源分为基数、挂钩、预借三类,预算方法增加弹性预算法。主要不足:一是财务资源集中在年末使用;二是仍缺乏科学合理的财务资源配置标准;三是依然留有基数分配的弱点。这一阶段财务资源配置模式有所突破,在管理内容、手段及考评指标方面有较多改良。通过优化财务资源配置,协调其他资源配置,发挥激励约束和机制导向作用,推动了信贷业务发展、经营效益提高。

1.3第三阶段:全面预算管理过渡阶段(2014年至今)

中央出台一系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规定,NF银行准备外部改革。按照管理会计原理,进一步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模式,财务指标一季度下达,使用标准成本管理和零基预算法,足额下达人员费用和专项费用。这一阶段依据全行的经营目标和战略发展目标,按照有限资源投入创造最大产出的原则,着力从经营绩效考评、费用差异分配、资产标准配置、内部计价管理四个方面,寻求构建一套科学的财务资源配置机制。

一是完善经营绩效考评办法。绩效考评机制是财务资源配置的基础和依据,通过科学的绩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财务资源分配相挂钩,可以有效引导和规范财务配置行为,保证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各项业务有效加快发展。在总结历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广西NF银行加大了财务资源分配与当年经营绩效考评的挂钩力度,以此激励各行业务又好又快发展;对不同模式为全行效益做出的贡献,合理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对新增存款和贷款的净收益在各类行之间进行影子分配,以促进各行因地制宜发展业务;改变财务资源挂钩分配办法,既与超额利润挂钩,又与七项指标、专项任务挂钩,并按月通报考评结果,按季兑现挂钩费用,使费用挂钩分配更合理,费用使用更均衡。

二是实行差异化财务资源分配。在财务资源分配上,加大向业务、效益倾斜的力度。对业务规模偏小、业务资源匮乏的支行,费用安排主要是立足于保工资、保开门,将腾出的费用用在其他支行业务营销和管理上,让有限的财务资源投向效益好、最具发展潜力的支行,充分保障和促进业务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业务管理费按固定、变动、挂钩费用分别核定,固定费用是保开门必需的费用,变动费用是随着业务增减变动的费用,挂钩费用是与经营绩效考评结果相挂钩的费用;二级分行本级、支行的费用分类核定,按前三年全辖各项费用的平均值作为标准,分别以二级分行本级和支行业务量、贷款客户数量、贡献度进行综合评分,按评分结果划分为不同类别,再按类别系数合理拉开费用分配差距。费用分配运用差异性配置策略,与业务量和经营效益的挂钩,使业务量少且业务发展空间小的支行,主动压缩费用、减员增效。

三是推行标准化资产配置。为保证增量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形成新的失衡和浪费,积极探索资产配置标准化管理。对各级行新增固定资产与经营绩效相匹配,制定了《固定资产指标分配办法》,固定资产购置指标与机构数、月均在职职工人数、年度绩效考评结果挂钩分配,从而促进固定资产合理配置,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增强指标分配透明度,发挥固定资产指标对业务发展的保障和激励作用。对行内各部门实行机关办公设备配备标准管理,制定了《机关办公设备和办公用品配备标准》,通过规范办公设备的配备管理,践行勤俭办行理念,既保证正常办公所需,又避免相互攀比、铺张浪费。

四是建立财务资源动态调整机制。配套采取有效的行政或经济手段,让存量资源从低效地区退出,投向高效地区,这是提高资本性财务资源使用效率重要方式。推行固定资产计价管理,制定了《固定资产计价暂行管理办法》,用影子会计核算办法计收固定资产占置费,在经营绩效考评时调减考核利润及相关指标,引导各行树立“计成本、讲核算”的固定资产效益观念,推动我行固定资产管理向效益内涵型转变;结合总行闲置固定资产处置实施办法和固定资产净值管理意见,鼓励各行加大闲置资产处置力度,闲置、超标准的办公用房、车辆是处置的重点;对车辆编制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定,按业务量、效益核定二级分行本级、支行的车辆编制,以二级分行为单位,对超编车辆实行封存或转让处置。

2现阶段财务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西NF银行在探索构建财务资源配置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绩效压力传导不畅、管理方式创新不够、内外部财务机制欠缺、技术支撑乏力等原因,制约着财务资源配置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进一步发挥。

2.1经营绩效考评体系仍有缺陷,制约财务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一是二级分行对所辖支行的考核,未能因行制宜,只是简单照搬省级分行7项考核指标,或“信息过载”,加上多个其他指标,造成考评导向不清晰,降低考评机制的有效性。二是实行二级分行分组考核,仍没能很好地解决“级差地租”问题,其产生的绩效差别由经营环境较差的地区的行来承担,这有违公平。三是在工资总额变动不大的前提下实行工效挂钩,挂钩工资与效益的增长幅度极不对称,水涨船却不高,甚至出现负奖励,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2财务资源配置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上级行很难准确地确定下级行的财务资源指标

科学合理的配置标准有赖于对大量历史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作为依据,由于技术支撑乏力难以做到。这就引起费用偏好,机构与机构之间争费用,部门与部门之间争资产,在财务资源指标分配上,上级行无法进行过程控制,对执行偏差不能及时修正,不同程度地出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下级行预留“硬缺口”倒逼上级行追加等现象。由此造成费用扩张的同时,不仅产生财务资源配置低效,而且可能诱发财务违规违纪风险。

2.3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有限制

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仍有限制,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实现省级分行战略目标与各二级分行目标的内部交易市场计价机制未建立,例如国际业务经办行与营销行的收益定价、上存资金的定价等;二是价格信号偏弱,存量资源占用不合理,闲置和无效的资本性占用仍较多,资源使用效率不高;三是财务资源配置对人力资源、业务资源配置的协调和引导作用不明显,没有形成整体协同效应。

2.4信息系统支撑不足,在财务资源配置上不能发挥数据大集中的作用

尽管已建立以绩效考评为基础的财务资源配置机制,但现行综合业务系统只能支持以经营单位为单元的财务总分核算,不支持分产品、部门预算和全面成本管理,导致收入、成本、风险、资本等各效益要素未能分解到各部门、产品、客户,不能有效地对机构、部门、产品、客户的绩效进行考评,从而不能科学地引导财务资源配置。

3进一步优化财务资源配置的思路

2014年12月8日,国务院批复了NF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要求NF银行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明确政策性和自营性业务的责任及风险补偿机制,确立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约束机制,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这次改革,也将使NF银行财务资源配置机制发生根本性变革,通过高效配置,发挥财务资源配置对执行政策和经营效益的杠杆作用。

3.1理顺财务资源配置与经营绩效考评的关系,强化资源分配的内在激励和约束的导向作用

经营绩效考评作为财务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在财务资源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通过逐步加大资源与经营业绩的挂钩力度,最终实现按照经营业绩配置资源,使有限的财务资源得到高效的配置。具体处理两者关系时,一是引入平衡计分卡工具,选择绩效考评的关键指标,发挥其明确清晰的政策导向作用;二是引入地区差异调节系数,调节客观环境形成的“级差地租”;三是在“工资总额的增长幅度低于利润的增长幅度,平均工资的增长幅度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的基础上,实行工效挂钩,水涨船高,合理拉开差距。

3.2以绩效为中心,强化按绩效分类的差异化配置财务资源

探索按经济资本回报率、经济资本增加值率制定资源配置标准,降低资源分配博弈负效应。在财务资源配置过程中,以辖内平均绩效为基础,结合前景预测,利用绩效等级评定结果,可将机构划分为三类。一是“零绩效”限制支持类,对保本点以下或长期在保本点徘徊的行,限制新增资源投入,并盘活收缩存量资源;二是“中绩效”适度支持类,对处在“零绩效”和“中绩效”之间并有发展潜力的行,适度加大资源投入,促其加快经营发展;三是“高绩效”重点支持类,对高于“中绩效”的行,在全辖资源配置上予以重点倾斜,促其资源配置绩效最大化。同时,费用分配坚持以绩效为标准,解决迁就和照顾问题,严格执行“零基”预算,公开分配方案和结果,除极特殊原因外,年末不追加费用,预借费用次年抵减归还。

3.3运用价格机制,解决财务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

省级分行作为全辖利益共同体的代表,实现共同体收益最大化的前提是要实现各成员之间的对称性分配,即各利益主体的资源投入与收益分配相匹配。引入市场经济的价格配置资源功能,建立内部交易市场计价机制,发挥转移价格传导作用,可实现利益主体的资源投入与收益分配相匹配,调动所有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例如:在信贷资源配置方面,运用计划手段的同时,建立资金转移价格制度,促使占用资金的机构高效运作信贷资源,也使组织低成本资金的机构得到相匹配的收益和财务资源,以实现全行整体收益最大化;在固定资产配置方面,建立资产占用计价制度,资产占用变为“有偿”,促使资产占用与业务发展相匹配,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对同一产品收益涉及多个机构、部门的,运用内部转移价格制度进行分配,使各机构、部门间按绩效配置财务资源得到体现。通过价格机制,推动各种资源在内部合理流动,力求达到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业务资源三者配置的整体最优,有效促进业务发展和效益提高。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券商;买方业务;资产配置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2-0030-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2.06

在传统经纪业务逐步萎缩的背景下,券商正逐步从通道业务向买方业务和创新业务进行转型,这使得如何提升买方业务的绩效受到各大券商的高度重视。

券商买方业务,包括狭义的买方业务与广义的买方业务。狭义的券商买方业务主要是指券商利用自有资金从事各类自营证券投资业务,广义的买方业务包括券商运用自有资金从事的各类购买业务,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日常运营资金管理和券商自有资金投资等业务。对于广义买方业务而言,前二者不存在资产配置的问题,而券商自有资金投资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业务概念,不仅包含狭义的买方业务,还包括诸如在融资融券业务、直接投资业务中的购买业务。本文研究的券商买方业务战略性资产配置,主要是针对狭义的买方业务,即券商自营证券投资业务资产配置。

券商证券市场投资领域从单一资产扩展到多资产类型、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单一资产投资方案难以满足投资需求,资产配置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出来。有效的资产配置可以帮助券商从事买方业务时候降低单一资产的非系统性风险,这使得资产配置成为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决定投资组合相对业绩的重要因素。

一、资产配置的分类

资产配置,按照不同角度的可以进行多种分类:

1.按照配置的时间跨度和风格,可以分为战略性资产配置和战术性资产配置。战略性资产配置,也称为政策性资产配置,一般指周期为3-5年的资产配置。战术性资产配置,一般指周期更短的资产配置。

2.按照配置的范围,可以分为全球资产配置和行业风格资产配置。全球资产配置是指基于“国别效应”的“市场分散化原则”,对国内、国外资产进行综合配置。行业风格资产配置基于“行业效应”的“行业分散化原则”将资产在不同行业中进行配置。

3.按照配置的主体,可以分为券商(或投行)资产配置、投资基金资产配置、保险公司资产配置、银行资产配置、企业资产配置等。券商(或投行)倾向于配置风险较高的资产。保险公司和银行则倾向于配置风险较低的资产。企业则依赖于其具体的资产规模和风险偏好。从已有的研究看,对于投资基金和保险公司资产配置的文献较多,而对于券商资产配置的研究较为少见。

4.资产配置根据其资产配置的细分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资产配置,这三类资产配置之间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包含关系。大类资产配置与战略性资产配置的范畴较为类似,主要是指在股票、债券、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和现金之间的比例配置。从行业轮动、板块轮动中寻找机会,或者对各类债券进行组合的资产配置则属于中类资产配置。小类资产配置则要具体到每一种资产类别中明确哪一只股票或债券的比例。

二、文献回顾

从Markowitz(1952)提出用均值方差模型度量投资组合的收益和风险后,如何对资产进行有效配置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相关理论也得以不断完善[1]。国外不少学者专门针对证券资产配置进行了多维度研究,如Brinson等(1986)发现资产配置能够解释大部分的投资组合收益变动,其中美国养老基金投资收益的变化中,93.6%可以由资产配置来解释[2]。Roger 等(2000)发现,不同基金回报的40%差异可以由资产配置来解释,而对同一只基金而言其回报的变化中有81.4%来自于资产配置[3]。目前,国内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证券投资基金,绝大部分文献都是针对证券投资基金的战术性资产配置或者中类、小类资产配置研究,一般都是借用国外研究中的技术分析和量化分析手段提出如何有效寻找具有投资价值的板块、行业和具体股票。这其中针对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策略与绩效的研究较多,比如蒋晓全等(2007)借助面板分析发现政策性资产配置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效率影响最大[4];葛勇(2010)研究发现证券投资基金战略性资产配置因素在基金业绩贡献率中达到79.75%[5]。还有的是结合具体的技术分析或者量化分析技术说明资产配置策略,如温琪等(2011)提出基于Black-Litterman框架的中国股票市场投资中行业间资产配置策略[6];杨高宇(2012)则提出基于周期理论,资产配置应该结合经济周期的波动来进行[7]。

专门针对券商买方业务战略性资产配置的研究较少涉及,已有文献主要集中在绩效评价而不是具体的配置策略,原因在于战略性资产配置存在一定的难度,且没有现成的投资理论进行指导。史水齐(2008)从“经济资本”的角度,运用RAROC指标对证券公司最优资本配置进行了较为简单的说明,并未涉及如何进行有效资本配置和配置效率评估[8]。盖晓伟等(2012)也是从“经济指标”角度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配置效率、风险管控能力进行了分析[9]。郑德珵等(2003)引入EVA 衡量证券公司的资本配置效率,以国内某家证券公司为实证分析对象检验了其资本配置绩效的EVA 分析,验证EVA 对于引导证券公司内部资源配置、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10]。何品杰(2004)也运用EVA方法进行了类似的研究[11]。Liu和 Zhu(2010A)提出了一个“拟夏普比率”的方法进行证券公司投资收益评价,这一思路值得本文借鉴[12]。

不难发现对国内券商买方业务战略性资产配置策略研究基本尚未涉及,本文的研究力图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上述这些关于资产配置策略的研究,无论是针对哪种类型的配置,其配置策略都是基于某种理论或成熟的技术工具,即其方法背景都是客观的。本文将其统称为基于客观理论方法的资产配置策略。事实上,无论哪种理论策略都不是万能的,从实践经验总结中获取最佳的配置应该是有别于以往相关理论的一个创新。正如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真正实现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来自于一种“干中学”,即从实际生产中不断学习先进的经验,继而进行创新。根据买方业务绩效明显占优的现有券商战略性资产配置比例作为目标券商从事买方业务战略性资产配置的策略依据,是一种基于主观实践经验的配置策略方法,也是对“干中学”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

三、国内券商资产现状

本文根据中国证券协会公布的106家券商的总资产和净利润的排名数据分析了券商总资产与净利润之间的关系,造成证券公司之间在资产收益率上呈现显著差别的原因是多方面,从根本上看与证券公司自身的经营能力有关。具体而言,与证券公司的规模大小、资产的配置效率有相当大的关系。图1显示的是2010年106家券商净利润与总资产之间的关系散点图,横坐标为总资产,纵坐标为净利润。为了便于绘图,将特别异常的两个样本剔除(总资产超过了1000亿元的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根据资产规模可以将106家券商分为两个梯队,第一个梯队其总资产规模都在500亿以上,一共有11个,且其总资产规模除了光大证券以外均在600亿元以上;第二个梯队中券商总资产规模都在500亿元以下,且主要集中在100~300亿元之间,占到总数的80%以上。两个梯队之间的规模差异是比较显著的。

对证券公司总资产投入(Y)与净利润(X)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了简单回归,得到了图中线性回归线代表的回归函数Y=0.038X-3922.2,拟合优度达到0.9236。回归估计结果的经济学意义即以104家券商为总体样本,其平均总资产收益率为0.038。图1的散点图中显示,总资产规模大的券商其总资产收益率未必高(即位于线性回归线下方)。究竟是什么导致资产规模与收益率之间这种不对称的关系?本文试图从买方业务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说明资产配置效率差异进而导致其收益率的差异。

四、战略性资产配置的思路

1.总体思路

本文将从资产配置效率角度分析不同券商资产收益率的差异原因。已有的相关文献都是从某种资产组合理论或者技术分析角度提出相应的资产配置策略,并对其进行绩效评估。而从一个较长的战略配置周期看,短期的技术策略未必有效。本文提出的资产配置思路就是:从一个较长的牛熊周期中将券商实际证券投资绩效进行排序,选择其中较高效率的样本作为参照组,根据参照组的平均资产配置比例作为基准比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动态调整。这样处理的依据是,本身从实际的市场投资中获得的经验就是对理论最好的应用。这一思路更好地切合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实际特征,同时也是对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干中学思想”的传承。

(1)券商分类方法。较为合理的进行资产配置的方法就是根据券商行业的整体平均水平,确定权益类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和现金资产之间的比例。运用平均水平的好处是可以部分规避系统性风险,但是券商行业中个体资产配置效率差异巨大,从图1从不难看出不同规模的券商其资产收益率差异显著。为此,本文研究中首先按照资产规模划分为两个梯队,然后在每一个梯队中对各个券商资产配置效率进行评价排序,划分为高效率组、中等效率组和低效率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梯队中券商样本数量较少,仅仅为11个,因此只划分为高效率组和低效率组。证券公司可以参照高效率组中券商资产配置的平均比例来确定其资产配置,这种方法能够剔除行业中资产配置效率较差券商的信息,仅选取其中资产配置效率较高券商的信息,从而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

(2)资产配置方案。在具体进行资产配置选择中,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同一类别中高效率组平均水平的资产配置决策方案,能够较为全面地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即通过计算在一个较长牛熊周期中,高效率组对于不同大类风险资产配置比例的平均水平,作为目标券商战略性资产配置的基准比例。在基准比例之上,确定可能变动的幅度。

2.资产配置流程

这一资产配置决策方案的流程如图2所示。图2说明的资产配置具体操作流程很明显是一个自循环过程,这也体现了券商买方业务战略性资产配置的动态性。

(1)券商资产配置效率评价和排序。运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对106家券商的资产配置效率进行评价。按照评价的结果将其划分为高效率组、中效率组和低效率组。

(2)确定参照组资产配置的平均水平。战略性资产配置策略的核心就是参照组资产配置的平均水平。参照组指的是资产规模与目标对象相当,且资产配置效率较高的券商分组。确定参照组平均水平作为资产配置的基准比例,具体做法就是先计算参照组中每一个券商逐年的某类资产比重均值,然后在对参照组中所有券商进行算术平均,即既考虑了时间因素差异,又考虑组内个体因素差异。计算过程如(1)式所示。

Ratio=■■Ratioi, Ratioi=■■Xj (1)

按照中国证监会对于券商净资本核算的要求,一般券商在进行战略资产配置时候常用的指标是不同风险大类资产占净资本的比重。本文在分析券商资产配置比例时沿用这一标准,即采用两个指标:权益类证券/净资本、固定收益类证券/净资本。在(1)式中,表示某券商i第j年权益类证券(或固定收益类证券)市值占净资本比重,表示某券商i在m年内权益类证券(或固定收益类证券)市值占净资本比重的平均值,表示参照组中n个券商权益类证券(或固定收益类证券)市值占净资本比重的平均值,即为目标对象参照的资产配置基准比例。

(3)确定配置比例的波动幅度。依据参照组资产配置基准比例,结合参照组中在不同行情类型中具体比例的变化,按照最高值、最低值与基准比例之间的差距,确定配置比例的可能波动幅度。

(4)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在得到资产配置比例经过市场动态调整后,就得到了优化后券商资产配置比例,作为实际经营活动中资产配置的准则。需要说明的是,这一阶段已经不属于战略资产配置,而是从战术角度对中类或者小类资产进行配置。

3.调整周期说明

为了从量化特征上体现券商买方业务战略性资产配置的动态性,需要根据市场信息对已有的配置比例进行动态调整。因此资产配置活动并不仅限于初次确定券商资产配置比例,而是在以后的经营活动中不断动态调整。而实际上对于资产配置确定的各个阶段都存在动态调整的必要,而且其调整的周期也存在差异,如表2所示。对券商的整体评价调整周期较长,主要是考虑其较长时间中的稳定表现。对于战略资产配置基准比例的确定则是按照年度进行,而战术性资产比例确定调整幅度更为频繁,可能是按照季度或月度进行。

五、实证分析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以第一梯队中的S证券公司买方业务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提出相应的买方业务战略性资产配置具体方案。数据来源包括中国证券协会公布的券商年度财务报告和中国货币网内部的部分券商净资本报告。

1.参照组的确定

研究对象的资产规模决定了参照组位于第一梯队。如本文前述的分类标准,中国券商的第一梯队有11个。参照组的确定需要运用合适的证券投资绩效评价方法进行筛选。

证券投资绩效评估的传统方法包括三种指数:Jensen指数,Treynor指数和Sharpe指数。前二者都是基于证券组合系统风险系数来度量。而Sharpe指数则是完全基于证券组合本身的绩效变化来进行度量。采用Jensen指数或Treynor指数进行绩效评估则必须首先估算出系数,已有的研究中并没有对于如何准确估算该系数给出统一的处理方法,葛勇(2010)就是用股票市场大盘指数(实证中用沪深300指数)的涨跌来代表系数。本文提出的买方业务证券投资目标中不仅包含股票市场,还包含债券市场以及其他衍生品市场,从如此众多的市场组合中得到一个一致的系数显然不现实。除去前两种方法在数据可得性的困难以外,Liu和Zhu(2010A)对Sharpe指数相对于其他两种方法的优势进行较为详细的剖析。基于此,本文在对参照组的证券投资绩效评估中采用Sharpe指数进行处理。

沿用Liu和 Zhu(2010A)的思路,本文借鉴Sharpe指数对第一梯队券商买方业务投资绩效进行评估,结果如表3所示。Sharpe指数大于1的券商有5个,其他4个均远远小于1。因此本文将Sharpe指数大于1的券商作为买方业务投资效率的“高效组”,也就是确定S券商资产配置基准比例的参照组。

对比图1中券商净资本利润率的比较,不难发现招商证券与中信建投证券尽管其买方业务资产配置效率较高,但是整体业务配置效率偏低,说明相对于券商的业务部门而言,买方业务更占优。

2.资产配置比例的确定

根据表3中得到的参照组结果,对参照组中的5家券商2008—2011年期间投资绩效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表4中说明了2008-2011年这四年间,第1梯队券商的整体自营业务收益平均水平与同期沪深300指数收益率的对比。根据沪深300指数收益率的表现,可以将年度市场行情大致分为熊市和牛市两类:收益率为正且较高视作牛市行情;收益率为负视作熊市行情。如果将沪深300指数收益率视作市场组合平均收益水平,不难发现第1梯队券商的自营业务收益与其呈现高度相关,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当市场处于熊市期间(如2008、2010和2011年),券商自营业务收益要显著高于市场组合平均水平;当市场处于牛市期间(如2009年),券商自营业务收益要明显低于市场组合水平。也就是说,券商的主动证券投资相对于市场组合有一种“熨平效应”。

按照(1)式提出的计算方法,参照组(即高效组)在不同大势行情中资产配置比例实证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按照表5的分析结果,风险较高的权益类证券/净资本基准比例牛市中为29.83%,熊市中为22.46%;风险较低的固定收益类证券/净资本基准比例牛市中为63.79%,熊市中为71.22%。进一步对参照组资产配置基准比例分析不难看出有如下特征:

(1)牛市中,权益类证券与固定收益类证券配置比大约为3:6;熊市中这一比值保持在2:7左右。

(2)风险更高的权益类证券的占比在牛市期间要高于熊市期间,但是远远低于风险较低的固定收益类证券占比。这说明资产配置高效组券商的投资仍然是非常稳健的。即使是风险较高的权益类证券在不同大势行情中其比重变动也不超过10%。

(3)高效组券商的资产配置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实证分析得到的不同类型证券与净资本比重的变动区间如表5所示。这其中变动最大的就是固定收益类证券与净资本的比重,变动的下限达到了基准值的2/3左右。对此,本文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主要是由于固定收益类证券/净资本与净资本规模之间存在一种“规模递增”效应。以广发证券为例,2008年其净资本为795,837万元(对应固定收益类证券/净资本为1.45%),2011年净资本上升至2,262,072万元(对应固定收益类证券/净资本为78.55%)。这种“规模递增”效应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高效组券商自身对于买方业务资产配置投资更为稳健,无疑提升了固定收益类证券的比重;其二是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对于券商有风险管控的要求,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于净资本充足率有定性指标要求,券商对于风险资产的管控更为严格,这就使得净资本不断提升的同时,更高风险资产的比重下降,较低风险资产的比重显著上升。

六、结论

本文从买方业务资产配置策略着手,提出了与以往研究有所不同的一种战略性资产配置思路,即基于同类券商中资产配置效率较高的参照组资产配置比例作为基准,动态调整的资产配置策略。这一方法应用的关键在于寻找合适的参照组,并通过对参照组资产配置比例进行整体分析确定合理的资产配置比例标准。本文以中国S券商为例,应用这一策略实证分析了其较为合理的买方业务资产配置比例,并从中发现了高效组的资产配置数量和比例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文提出的这一买方业务资产配置策略实际上是一种后验式策略,因而不应该在证券市场的动态发展中保持一成不变。这种战略性资产配置比例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应该按照本文前述的周期进行一定幅度的战略调整。■

(下转第39页)

(上接第34页)

参考文献:

[1]Markowitz, Harry. Portfolio Selection [J]. Journal of Finance,1952(1):77-91.

[2]Brinson P, Hood R, Beebower L. Determinants of Portfolio Performance[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1986(4):39-44.

[3]Roger G, Paul D. Does Asset Allocation Explain 40,90 or 100 Percent of Performance[J].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2000(1):26-33.

[4]蒋晓全,丁秀英.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效率研究[J].金融研究,2007(2):89-97.

[5]葛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6]温琪,陈敏,梁斌.基于Black-Litterman框架的资产配置策略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7):741-751.

[7]杨高宇.基于货币供应周期的股市周期拐点判别与资产配置研究[J].上海金融,2012(2):64-68.

[8]史水齐.证券公司最优资本配置的探析[J].上海企业,2008(10):46-47.

[9]盖晓伟,张国明,李仲聘.金融控股公司经济资本配置及其绩效考核初探[J].海南金融,2012(5):60-68.

[10]郑德珵,段唯,刘正芳.中国证券公司资本配置绩效的EVA评价[C].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五届会员单位、基金管理公司研究成果评选,2003.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范文第7篇

简单地说,效率要求的是正确的做事,效益则强调的是做正确的事。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中的效率与效益研究,就是要求人民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要从资产购置、数据统计、信息反映等基础工作向降低购置成本、使用成本、优化采购方案,提高资产效益,减少资产流失损失等延伸,从单方的注重效率逐步向效率与效益并重,在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利用有限的资金保障人民银行各项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逐步实现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与效益的统一。

二、制约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和效益提高的因素分析

(一)缺乏绩效评价体系,存在重效率轻效益的现象

人民银行不属于生产经营单位,固定资产是人民银行开展各项职能的物质条件,其产出收益难以量化,同时人民银行处于非竞争性领域,固定资产的购置、维修费用主要是国家财政资金,固定资产管理只考虑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缺乏绩效评价体系,这使得各级人民银行选择的大多是最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的方案,对被选方案是否也是最适宜的方案考虑的不多。最常用见的是在固定资产购置时没有进行绩效评价,未充分论证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发展前景、设备的使用效益,缺乏长远的考虑,购置后很快就由于某项任务的完成而不再使用,或者脱离了单位的实际,因为不能适应新工作任务的需要而放弃,造成设备使用效益不高,闲置浪费现象严重。其余在方案选择中应该租用的选择了购置;应该维修的选择了更新;应该更新的选择了维修,这些都降低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益性。

(二)部分固定资产购置未建立标准,高标准购置的现象比较突出,整体购置成本过高

人民银行只对房屋类固定资产根据不同的级次明确了的配置标准,交通工具的配置按照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标准执行,对其他固定资产的配置缺乏统一的标准,这造成了有些行、有些部门在固定资产配置中选择高端、高配,一味追求“超前”、“高标准”、“多功能”,固定资产的相关性能远远超过了业务处理需要,整体购置成本过高,但资产整体利用效率却不高,有的行甚至随意乃至盲目购置,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三)缺乏有效的共享共用机制,存在重复购置和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

一方面目前各级人民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采取的各级行管理下的处(科、股)负责制,这种管理方式强化了固定资产的单位或部门占用观念,弱化了资产的共享共用机制,另一方面随着一些大型或临时活动的开展,各级行都根据需要购置了一些使用频率极低但又临时急需的资产,这些资产往往在活动结束后就不再需要,一些行购置了闲置,一些行又重复购置,造成了部分固定资产的闲置,利用率不高,极大的浪费了资源。

(四)使用过程管理力度不够,重购置、轻养护,部分固定资产快速老化或提前不能使用

人民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采取分工负责的方式,会计财务部门是综合管理部门,注重的是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财产管理部门负责实物资产的管理,财产使用部门负责财产的使用。但从整个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强调的较多的是财产价值、实物的管理,对使用过程的管理较少,固定资产管理重购置,轻使用现象突出。有些行只热衷于添置新设备,对于正在使用的设备保养和维修不到位,造成设备快速老化;有些行在使用管理中没有落实到个人,责任人的权责不明晰,造成了有些设备过度使用或长期不正确使用,造成了设备的提前报废。

(五)处置时效性差、方法落后,造成了固定资产闲置浪费严重

人民银行对固定资产的处置权有明确的规定,这保证了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但也同时造成一些闲置和利用效率不高的资产无法及时地进行处置,很多闲置但有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只能闲置到报废期后做报废处理,实物虽然没有流失,但使用价值却白白随时间流走。

三、提高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效益与效率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增强固定资产管理中的效益

构建固定资产效益评估机制,建立固定资产购置、使用、维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合理的科学的效益评估办法,对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购置或租用、标准高或低、更新或维修、报废或变卖等多项管理内容采取多种选择方案中进行效益优选。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处理好改善与提高、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既突出重点,又兼顾一般,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能发挥效益的地方,让人民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既正确做事,又做正确的事,兼具效率和效益。

(二)建立固定资产的购置标准,合理配置资产

按固定资产类别采用多指标、多体系,合理科学的确定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如办公设备按人民银行分行、省会中支、地市中支、县支行的级别建立固定资产的配置标准,明确办公用机、打印机、复印机及笔记本电脑及其他办公设备的型号,人均配置的数量;发行机具按各级发行库的库容、业务量建立配置标准体系,明确不同级别的发行库配置资产的种类、标准。同时建立奖惩制度,对于违反固定资产配置标准的进行固定资产购置的进行处罚,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固定资产购置的则予以奖励,促进各级人民银行合理配置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益。

(三)整合资源,建立共享共用机制;对部分使用频率低又必须配置的固定资产采取集中配置资产,调配使用,实现固定资产的共享共用

创新固定资产管理理念,深入挖掘现有存量资产的价值,特别是注重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手段,促进部门、系统内部的资源共享共用,有效地盘活大量闲置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对于大型活动和临时需要的资产可由上级行统筹协调集中采购,使用单位办理借用手续,借用到期将资产交还,解决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等问题,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四)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动态管理使用维护制度,尽可能的增大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

一是将固定资产管理应贯穿于固定资产使用的全过程,从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开始进行全程管理,涉及采购、使用、维护、财产清查、报废等各个环节,都要有科学的管理计划。建立健全包括使用登记、保管、安全防范、损坏赔偿等内容的固定资产使用维护制度,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二是将固定资产的使用直接落实到个人,由使用单位对使用人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固定资产做到使用登记、精心维护、妥善保管,对于损坏资产造成损失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五)加快资产处置的时效性,在及时资产评估的情况下加大资产处置力度,提高资产运营效益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范文第8篇

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高等教育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科研的发展速度,以及办学的经济效益。

为进一步摸清医学部后勤系统固定资产资源配置,摸清家底,笔者于2005年12月6日至12月23日对北京大学医学部后勤与基建管理处(以下简称“后勤处”)截止2005年12月9日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本次固定资产清查的范围包括后勤处管理使用的所有固定资产。本次固定资产清查以设备处和后勤处提供的固定资产明细单为基础,对实际使用的实物资产进行现场盘点,将盘点结果与资产明细单核对,对盘点减少的盘亏的资产在资产明细单中进行标注,并在清查报告中说明,对资产明细单中没有的盘盈资产列出明细清单,说明在报告中披露其盘盈的原因。

第一部分: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对固定资产清查发现,固定资产增加、减少的手续不健全、不及时;固定资产未进行定期盘点;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设备处与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之间未进行定期核对;使用部门对自有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和捐赠取得的固定资产未进行登记。因此造成设备处和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提供的固定资产资产清单与实际清查结果出入较大。其主要差异原因说明和建议如下。

一、资产清单中有但实物已不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报废资产未及时清理:经对固定资产的清查发现,有部分固定资产已经报废或更新,未及时办理清理报废登记手续,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设备处提供的资产清单中有列示。

(二)部分资产已调拨到其他部门,但未办理相关调拨手续,未进行变更登记。

(三)其他原因产生的盘亏。

二、资产清单以外盘盈资产的主要原因

(一)实体自有经费购入的固定资产,未到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登记。

(二)学校拨入资产,未及时办理调入登记手续。

(三)捐赠资产未登记入账。

(四)其他原因产生的盘盈。

三、其他

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提供的 “固定资产明细单”中,无资产编号,数量填写不全,无资产的规格型号,部分资产金额和数量与财务购入的金额及数量不符,造成资产的盘亏或盘盈。

四、对固定资产清查后续工作的建议

本次后勤基建处固定资产清查是在医学部设备处和后勤基建处提供固定资产清单的基础上,对后勤基建处机关及所属实体使用管理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但清查结果与所提供的固定资产明细表列示的结果差距较大,对本次清查的后续工作建议如下:

(一)建议后勤基建处在本次清查的基础上,后勤基建处机关和使用部门及实体分别指定专人负责对实有固定资产进行登记、核对,完善固定资产卡片(或固定资产明细记录)的登记工作。

(二)完善固定资产增加、调入、调拨的登记手续。

(三)各部门实体自有经费购入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医学部固定资产的登记办法补办固定资产登记手续。

(四)捐赠取得的固定资产,应按规定记入相关部门的财务账面,同时按照医学部固定资产的登记办法补办固定资产登记手续。

(五)对本次清查中发现已损失的固定资产、盘亏固定资产应查明原因,按照医学部固定资产的登记办法办理相关固定资产报废、损失、盘亏的登记手续,同时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六)在本次清查登记的基础上,建立固定资产的预算管理制度,根据后勤基建处的需要,统一安排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和投资;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各类资产的增加、减少的登记手续;实施固定资产的定期核对和盘点制度。

第二部分:结论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现,从而促进了各个高校的快速发展,使其自身所拥有的固定资产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明显增长和提高。至此,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者只有认识和分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才能谈得上考虑如何管好、用好固定资产;才能谈得上更好地发挥作用,确保固定资产保值增效。

一、账实不符、家底不清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对固定资产不清查。实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没有坚持开展经常对账,会计账面余额与台账余额―直不符,造成账卡之间、账账之间、账实之间的不符。更为突出的是,在固定资产进入、使用和退出的各个环节没有置于有效的财务监督之下,有的先交付使用,办理入账手续滞后;有的已报废,未及时销账。上述种种不规范的做法,直接造成了固定资产存量不明,家底不清。

二、缺乏固定资产的经营理念,资产使用效益不高

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则导致在转化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具体表现为:

(一)在产权关系上,既未对投入经营的资产进行资产评估,没有核准高校投入经营使用的价值量,也未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及有关资产转移手续,造成高校对转入经营的资产产权归属不清,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二)在国有资产保值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有些高校盲目投资,资产使用单位各自为政,缺乏对转为经营性资产的统筹安排,投资方向分散,资产配置不合理,并无偿占有高校国有资产进行创收和经营活动,资产保值目标无形中被置于次要地位,监督约束机制也就明显缺位,使被投资单位一开始资产效益观念就淡薄,对其使用缺乏统筹安排,造成转为经营的资产经营效益差,甚至发生严重亏损,无法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目标。

(三)在管理体制上,对转为经营的资产没有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体制,其经营管理尚未从高校管理体制中分离出来。造成投入资产该提折旧的不提折旧,该交纳资产占用费的不交纳,该收缴的收益未及时收缴,使得该部分资产长期被占用,甚至变成企业的净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四)在资产收益分配上,对转入经营的资本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收益分配不合理,在确定收益分配办法时简单确定一个固定指标,缺乏严肃的科学论证,与现代企业分配制度相背离,将利用学校资产创收所得过多地向个人分配倾斜,使得投入的资产无法得到应有的补偿。

三、高校成本核算还没有尝试,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被忽视

过去高校资产靠政府投入,学校只管用,不管效益,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债权划分不明确,使用部门只管用,人员更换调离时,其名下的物品也就随时间而不知去向。反应到财务上的资产也不及时、全面,有的资产购置多年却未到财务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入账,有的早已报废却仍挂在资产账上。

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资产管理观念淡薄,措施不力。高校对资产的管理更多的是讲究社会效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注重经济效益,以便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开辟筹资渠道,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弥补教育事业经费之不足和改善办学条件。或非经营性资产存在被无偿占用,不提折旧,不计盈亏的现象;缺少成型的资产增值增效管理措施,经营管理者与管理承包人及职工个人利益挂钩;有的资产闲置不用,导致资产低效,没有发挥出资产应有的效能,造成资源设施的浪费,固定资产无偿使用。

五、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章建制,实现固定资产的制度化管理

高校的资产实行制度化管理,就是要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完善资产采购、登记、保管、赔偿、核算、报告制度,要通过建立资产账目,对有实物形态的资产登记建档,更要弄清来源,理顺关系,合理分类,有偿占用。

(二)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机构,提高管理队伍和人员的素质,确保管理工作的规范、有效。管理机构配置具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还要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管理业绩突出和管理混乱造成损失的人员分别予以奖励和处罚。

(三)加强固定资产清查工作

资产清查就是根据资产管理的需要,有目的地定期开展清查盘点工作,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卡相符。

(四)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管理

高校在保证学校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学校闲置或不需要的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资产转化,优化高校的资产配置,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同时,加强高校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管理,规范高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行为,维护高校资产的合法权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使之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将学校的、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必须按照《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进行,凡是国家规定不准作为经营使用的资产,一律不准投入经营使用。同时还应严格投资方向的审查,对投资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以保证转为经营性资产的经营效益和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高校的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要按《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规定对其进行价值评估,经评估核定的资产价值量,作为投入经营单位的资本金,并以此作为占有使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的基础。

3.建立专项管理制度。高校对转为经营性资产的应按照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分类核算的原则,建立专项管理制度。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范文第9篇

2015年,中国股市大幅震荡,债券市场整体走牛,在此背景下,不少投资者对企业年金市场上的公开发行养老金产品收益率颇感兴趣。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社保部门批准公开发行养老金产品超过120只,而这些产品2015年以来收益率截至10月20日最高达23.16%,在股票最高仓位30%的情况下也能取得两成以上的绝对收益。

易方达前三季度收益率最高

据了解,社保部门批准的养老金产品可以在企业年金市场公开发售和推广,各类企业年金无需单独签约,即可自由投资市场上社保部门公开发行的养老金产品,主要类型有混合型、货币型、固收债券型、固收存款型、固收信托型、固收特定资管型、固收债权型、股票型、优先股型等。由于今年年初以来股市和债市总体均有较大涨幅,混合型产品今年以来总体收益率领先。

公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收益率最高的养老金产品是易方达稳健配置二号混合型养老金产品,前三季度收益率为19.31%,同期混合型养老金业绩第二名的收益率为10.55%,易方达稳健配置二号收益率高出第二名近9个百分点。由于今年10月以来A股市场的强劲反弹,该产品自年初至10月20日的收益率已达23.16%。

此外,易方达旗下另一只混合型养老金产品易方达稳健配置业绩表现同样领先,前三季度净值增长9.52%,为同类20多只产品业绩前五名。10月以来股市大涨后,该产品今年年初到10月20日的收益率已达12.64%。

遵循绝对收益理念控制仓位

养老金的性质决定了该类产品投资策略偏稳健甚至是保守,按照相关法规,全部养老金产品最高股票仓位为30%,混合型养老金产品股票仓位在0到30%之间,对比公募基金的产品分类,是风险收益率水平略高于二级债基的产品。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 战略成本; 经济效益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网企业的性质已不容置疑。作为企业,经济效益是基础,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确保电网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和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但是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电网企业,销售电价作为电力企业的生命线,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严格控制,特别是目前为实现电网坚强,确保电力供应进行大规模的电网建设投资,使电网企业成本增长迅速,而电价出台困难。面对新形势,如何确保电网企业效益稳步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课题。积极开拓电力市场,努力优化售电结构,大力开展节支降耗固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但电网企业作为资产、资金密集型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充分认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一)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比重大,相应的成本已是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资产资金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是电网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从1998年开始,基于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电力企业斥巨资进行农城网改造,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与之相对应的折旧、财务费用和修理费用快速增长,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日益突出。所以在目前国家严格控制销售电价,监控电力交易行为,购售价差的扩大受到限制的形势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重点在内部挖潜,内部挖潜的重点在于实现固定资产成本的有效控制。

(二)建设坚强电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是大势所趋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目标,能源和电力的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在目前电源点建设日益加快,基本能够满足电源供应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解决电网卡脖子问题,确保电力供应,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服务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是大势所趋。国家电网公司高瞻远瞩,适时提出了“一强三优”的发展目标,在“十一五”期间投资20 000亿元加强电网建设,其中河北南网投资需求近500亿元。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成本上涨的压力和资金筹措的难度加大。为解决这一根本矛盾,要求电网企业必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与管理,统筹规划,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缓解成本上涨压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确保电网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实现企业“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

固定资产管理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是企业“精益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在投资环节,做好投资规划,可以有效避免资产闲置,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优化设计方案,推行典型设计,运用典型造价,规范招标行为,可降低投资成本和工程成本,有效降低企业折旧和财务费用,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在生产经营环节,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不仅可以有效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降低固定资产运行维护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经营管理环节,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可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所以应从战略成本的高度,牢固树立“大成本”观念,正确认识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固定资产管理,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于电网企业的经营特点,固定资产投资大,使用部门多,使用范围广,结构分类复杂,更新换代速度快,管理难度大,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还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一)效益观念淡薄,投入产出分析不到位

电网企业作为特殊性质的企业,保持合理利润水平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投资决策应该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前提。但长期以来,受过去体制的影响,电网企业效益观念淡薄,投资偏重社会效益,投资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以出台投资电价为基础,缺乏必要的、实事求是的投入产出分析,所以投资规划建立在满足未来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电网需求为前提,从而造成了企业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的闲置,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企业生产经营乃至健康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二)管理手段落后,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电网企业经营管理环节多,管理链条长,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首先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达到信息共享,固定资产存放地点的变化、大修、更改拆除信息传递不及时,形成了固定资产在财务上“只增不减”,资产不实情况严重;其次是管理责任不明确,各管理环节各自为政,不能实现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的有效衔接,特别是农网改造形成的固定资产,由于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监管不到位,造成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严重脱节;最后是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构成复杂,生产部门与财务部门资产分类不尽一致,账、卡、物核对困难,是固定资产前清后乱的根源之一。

(三)缺乏统筹规划,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不够

由于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涵盖了输配电各类资产,电压等级多,对安全性能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在各类资产之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存在较大空间。但是按照目前电网企业管理体制,各供电公司作为省公司的分公司,在省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框架下,以加强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为目标,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和细则,各供电公司之间、供电公司各部门之间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同时省公司缺乏资源优化配置的主管部门,除个别价值特别大或特殊需求的固定资产在各供电公司之间合理调配外,大部分固定资产的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基建、大修等工程拆除的仍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进行合理调配,进行降压降级再利用程度不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四)缺乏奖惩机制,废旧设备物资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电力企业资产量大,更新换代较快,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电网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拆除的废旧设备物资较多,又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奖惩机制等原因处理不及时,造成大量积压,个别供电公司甚至租用仓库存放废旧设备物资。这一方面造成企业管理成本、租赁成本加大,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设备物资长时间露天存放,使部分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失去了再利用价值,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为努力实现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电网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以资产全寿命管理为主线,从战略成本的角度思考成本控制问题,牢固树立“大成本”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一)建立投入产出机制,做好电网投资项目统筹规划

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合理规划是加强固定资产源头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针对电网企业长期以来重投入、轻产出的管理理念,要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和经济效益意识,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以满足电网安全和社会用电需求为前提,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合理规划电网建设,适度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投资时间。电网规划的投资效益分析不仅要实事求是地考虑市场、负荷增加和未来经济发展,而且要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评价,包括投入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回收期的要素分析与评价,从而实现电网规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有机结合,避免固定资产的无效闲置,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确保投资最快收回,规避投资风险。

(二)推广典型设计,努力降低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是固定资产价值的源头,是降低固定资产成本和资金成本的基础,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广典型设计,建立概预算编制、典型设计、招投标管理一体化机制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加强招投标管理,努力降低设备物资的采购成本和工程建设成本;积极推广典型设计,认真进行差异化分析,确保项目设计的科学合理;在典型设计和统一招投标的基础上,细化概预算项目,做好项目概预算的编制与审查工作,从而实现三者的有效衔接和统一,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根本目的。

(三)提高管理手段,加强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管理

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管理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点,也是管理的难点。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分布广,管理分散,依靠传统的账卡物管理模式固然行不通,但目前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还不能满足信息共享的要求,造成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脱节,资产变化信息传递不及时;造成了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等诸多问题。要实现固定资产的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信息化管理手段,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实施的ERP工程,做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的实时共享,保证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衔接,实现价值与实物管理的统一。加强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管理,不仅可以加强对各管理环节的有效监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而且可以进一步明确实物资产的管理责任,延长资产寿命,降低固定资产维护费用。

(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不仅包括对闲置设备的合理调剂,而且包括对退役、退运设备的再利用。优化资源配置应按照统筹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省、市两级公司均应明确资源优化配置的责任部门,及时掌控各单位、各部门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妥善保管闲置设备,积极组织技术部门对退役、退运设备进行鉴定。结合基建、技改、大修等工程需求,对仍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提出优化利用方案,做好使用计划,并贯彻落实。按照先内后外的原则,优先安排在本单位内部调剂、降压降级使用;省公司应将内部不能调剂使用的设备物资实行资产无偿划拨,在各供电公司之间进行合理调配;对确实无法利用的设备物资及时进行处置,及时回收资金,降低资产损失,确保设备物资能用必用,努力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 战略成本; 经济效益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网企业的性质已不容置疑。作为企业,经济效益是基础,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确保电网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和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但是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电网企业,销售电价作为电力企业的生命线,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严格控制,特别是目前为实现电网坚强,确保电力供应进行大规模的电网建设投资,使电网企业成本增长迅速,而电价出台困难。面对新形势,如何确保电网企业效益稳步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课题。积极开拓电力市场,努力优化售电结构,大力开展节支降耗固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但电网企业作为资产、资金密集型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充分认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一)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比重大,相应的成本已是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资产资金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是电网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从1998年开始,基于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电力企业斥巨资进行农城网改造,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与之相对应的折旧、财务费用和修理费用快速增长,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日益突出。所以在目前国家严格控制销售电价,监控电力交易行为,购售价差的扩大受到限制的形势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重点在内部挖潜,内部挖潜的重点在于实现固定资产成本的有效控制。

(二)建设坚强电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是大势所趋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目标,能源和电力的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在目前电源点建设日益加快,基本能够满足电源供应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解决电网卡脖子问题,确保电力供应,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服务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是大势所趋。国家电网公司高瞻远瞩,适时提出了“一强三优”的发展目标,在“十一五”期间投资20 000亿元加强电网建设,其中河北南网投资需求近500亿元。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成本上涨的压力和资金筹措的难度加大。为解决这一根本矛盾,要求电网企业必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与管理,统筹规划,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缓解成本上涨压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确保电网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实现企业“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

固定资产管理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是企业“精益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在投资环节,做好投资规划,可以有效避免资产闲置,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优化设计方案,推行典型设计,运用典型造价,规范招标行为,可降低投资成本和工程成本,有效降低企业折旧和财务费用,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在生产经营环节,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不仅可以有效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降低固定资产运行维护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经营管理环节,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可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所以应从战略成本的高度,牢固树立“大成本”观念,正确认识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固定资产管理,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于电网企业的经营特点,固定资产投资大,使用部门多,使用范围广,结构分类复杂,更新换代速度快,管理难度大,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还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一)效益观念淡薄,投入产出分析不到位

电网企业作为特殊性质的企业,保持合理利润水平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投资决策应该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前提。但长期以来,受过去体制的影响,电网企业效益观念淡薄,投资偏重社会效益,投资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以出台投资电价为基础,缺乏必要的、实事求是的投入产出分析,所以投资规划建立在满足未来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电网需求为前提,从而造成了企业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的闲置,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企业生产经营乃至健康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二)管理手段落后,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电网企业经营管理环节多,管理链条长,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首先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达到信息共享,固定资产存放地点的变化、大修、更改拆除信息传递不及时,形成了固定资产在财务上“只增不减”,资产不实情况严重;其次是管理责任不明确,各管理环节各自为政,不能实现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的有效衔接,特别是农网改造形成的固定资产,由于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监管不到位,造成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严重脱节;最后是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构成复杂,生产部门与财务部门资产分类不尽一致,账、卡、物核对困难,是固定资产前清后乱的根源之一。

(三)缺乏统筹规划,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不够

由于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涵盖了输配电各类资产,电压等级多,对安全性能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在各类资产之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存在较大空间。但是按照目前电网企业管理体制,各供电公司作为省公司的分公司,在省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框架下,以加强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为目标,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和细则,各供电公司之间、供电公司各部门之间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同时省公司缺乏资源优化配置的主管部门,除个别价值特别大或特殊需求的固定资产在各供电公司之间合理调配外,大部分固定资产的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基建、大修等工程拆除的仍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进行合理调配,进行降压降级再利用程度不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四)缺乏奖惩机制,废旧设备物资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电力企业资产量大,更新换代较快,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电网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拆除的废旧设备物资较多,又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奖惩机制等原因处理不及时,造成大量积压,个别供电公司甚至租用仓库存放废旧设备物资。这一方面造成企业管理成本、租赁成本加大,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设备物资长时间露天存放,使部分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失去了再利用价值,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为努力实现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电网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以资产全寿命管理为主线,从战略成本的角度思考成本控制问题,牢固树立“大成本”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一)建立投入产出机制,做好电网投资项目统筹规划

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合理规划是加强固定资产源头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针对电网企业长期以来重投入、轻产出的管理理念,要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和经济效益意识,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以满足电网安全和社会用电需求为前提,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合理规划电网建设,适度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投资时间。电网规划的投资效益分析不仅要实事求是地考虑市场、负荷增加和未来经济发展,而且要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评价,包括投入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回收期的要素分析与评价,从而实现电网规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有机结合,避免固定资产的无效闲置,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确保投资最快收回,规避投资风险。

(二)推广典型设计,努力降低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是固定资产价值的源头,是降低固定资产成本和资金成本的基础,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广典型设计,建立概预算编制、典型设计、招投标管理一体化机制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加强招投标管理,努力降低设备物资的采购成本和工程建设成本;积极推广典型设计,认真进行差异化分析,确保项目设计的科学合理;在典型设计和统一招投标的基础上,细化概预算项目,做好项目概预算的编制与审查工作,从而实现三者的有效衔接和统一,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根本目的。

(三)提高管理手段,加强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管理

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管理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点,也是管理的难点。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分布广,管理分散,依靠传统的账卡物管理模式固然行不通,但目前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还不能满足信息共享的要求,造成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脱节,资产变化信息传递不及时;造成了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等诸多问题。要实现固定资产的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信息化管理手段,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实施的ERP工程,做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的实时共享,保证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衔接,实现价值与实物管理的统一。加强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管理,不仅可以加强对各管理环节的有效监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而且可以进一步明确实物资产的管理责任,延长资产寿命,降低固定资产维护费用。

(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不仅包括对闲置设备的合理调剂,而且包括对退役、退运设备的再利用。优化资源配置应按照统筹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省、市两级公司均应明确资源优化配置的责任部门,及时掌控各单位、各部门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妥善保管闲置设备,积极组织技术部门对退役、退运设备进行鉴定。结合基建、技改、大修等工程需求,对仍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提出优化利用方案,做好使用计划,并贯彻落实。按照先内后外的原则,优先安排在本单位内部调剂、降压降级使用;省公司应将内部不能调剂使用的设备物资实行资产无偿划拨,在各供电公司之间进行合理调配;对确实无法利用的设备物资及时进行处置,及时回收资金,降低资产损失,确保设备物资能用必用,努力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五)建立奖惩机制,强化报废设备物资处置管理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范文第12篇

按照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有关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规定,家庭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家庭形成期(筑巢期)、家庭成长期(满巢期)、家庭成熟期(离巢期)、家庭衰老期(空巢期)四个阶段(这里说的是家庭生命周期而不是个人的生命周期,故而不包括结婚前的部分)。尽管各阶段都要求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三者的统一,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期间,其资产配置、保险安排、贷款需求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家庭形成期:

从结婚到子女出生

在资产配置方面,由于抗风险能力较强,故而股票类资产可配置到70%左右,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可配置10%左右,货币类资产可配置20%左右。在保险安排方面,由于收入较低,应以夫妇互为受益人的定期寿险为主。在信贷运用方面,虽然这一时间收入不高,但欲望较高,因此支出时应尽量使用信用卡,在最后还款日前集中还款,在特殊情况下可用信用卡透支应急。

家庭成长期:

从子女出生到子女独立

在资产配置方面,虽然抗风险能力较强,但由于子女需要照顾,故而股票类资产配置可降到60%左右,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可提升到30%左右,货币类资产配置降低到10%左右。在保险安排方面,由于这一时期为保险需求的高峰期,因此保险安排应增加子女教育年金保险,如果有房贷、车贷等负债,还应增加寿险保额以避免意外事件给家庭带来的冲击,保险额度最好等于或大于贷款额度。在信贷运用方面,由于收入增加,还款能力增强,因此,可采用按揭贷款方式购房和买车等,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前提下,确定每月归还贷款本息的额度。

家庭成熟期:从子女独立到

夫妇至少有一人退休

在资产配置方面,虽然负担逐渐变轻,但对风险的偏好也不断降低,股票类资产配置应进一步降到50%左右,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可提升到40%左右,货币类资产可配置10%左右。在保险安排方面,由于这一时期收入达到了高峰,支出逐渐呈降低趋势,风险类保险的需求也应随着降低,保险的重点应转入养老年金保险。在信贷运用方面,最好能在退休前归还全部的房贷、车贷本息,确保退休前没有大额负债。

家庭衰老期:从夫妇至少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范文第13篇

一、高校固定资产的标准和发展特点

1.根据财政部、教育部[2012]488 号《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固定资产的标准有所提高,单位价值在1000 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 元以上),并创新引入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模式,标志着我国固定资产正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向发展。

2.目前高校固定资产具有价值相对较高、来源渠道多样、规模增幅较大、使用地点分散的特点,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构成将日趋复杂。

二、现阶段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重视不足

高校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购置时一次性列支,不进行成本核算。在管理使用方面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忽视固定资产使用的长期性和综合效益,设备利用率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一些规章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部门对教学仪器设备、办公家具等固定资产的管理较为放松,这些固定资产名义上归学校所有,实际上使用权归固定资产占用的部门或个人所有,甚至有些仪器设备成为小集体或个人创收的工具。一些部门对资产的日常养护疏于管理,责任心不强,致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降低,难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影响教学科研任务的完成。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流失严重。由于高校的固定资产没有按照使用年限计提折旧,一些通用设备如照相机、空调等往往没有到使用年限就予以报废,随意性较大,甚至有些公物转为私有,导致资产流失。由于执行监督不力,高校资产流失状况令人担忧。大部分高校都已建立了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制度的落实流于形式。

3.固定资产购置缺乏规划,使用效率低下。高校十分注重设备购置的资金投入,但缺乏统一的调控和规划。部分固定资产购建前没有做好充分的调研和科学的论证,购建后缺少效益分析,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学校一些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盲目追求“小而全”的配置模式,有的设备虽然可以通过调剂使用,却重复购买。追求高新尖技术,不考量购置的设备与实际需求是否匹配,由于没有专业人员懂得操作,导致一些设备高性能低作用,闲置资产的现象严重。管理者重购轻管,难以做到统一管理、合理配置、资源共享,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4.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合理,资产信息失真。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仍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原则,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原值,不计提折旧,不计提减值准备,账面价值一直保持历史成本,造成固定资产价值虚增。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差很大,无法衡量固定资产耗费成本,不能真正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和真实性原则。

5.固定资产报废处置方式不严格。由于高校存在重购轻管等观念,对于购置的固定资产没有能够合理安排使用,也没有定期进行维护检修,造成资产使用不当提前报废。许多高校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评估环节薄弱,导致已处于报废阶段的固定资产剩余使用价值得不到有效利用。多数高校报废资产回收后只做简单变卖处理,没有考虑“二次利用”的问题,有些设备可能整体仍具有使用价值,一些电子设备还可作维修所需零件使用,可见资产处置需要出台更完善的措施。

三、新时期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改进措施

1.创新观念,提高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增强全校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改变以往认识上的片面性,实行分级监管,杜绝个别小团体或个人侵害学校利益的情况发生,强化管理意识,发挥固定资产最大使用效益。将资产纳入预算管理,重视专家的论证,克服资产重复购置,减少不必要支出,盘活现有资产,调配闲置资产,杜绝“重购轻管”现象。同时健全日常检测维护,提高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实现保值增值。通过科学的管理,提高高校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

2.加强监管,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健全管理制度是进行固定资产科学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也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保证。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购置、验收、入账、报废等方面的制度,在制度上杜绝管理不善的问题。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体系,形成固定资产购入、使用、报废的监管模式,掌握资产信息,及时发现问题,防止固定资产随意报废,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人侵占,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3.合理配置,发挥固定资产最大效能。目前各高校的固定资产无论在数量、结构还是水平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因此学校在对固定资产进行购置时,不但要立足现在,更要考虑长远效益,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对确实需要购置的设备要从经济、技术性能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聘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购建,对设备要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严格规范相关程序。同时,高校应建立资产共享平台,将固定资产信息公开化,方便有需要的部门查找,降低资产闲置率,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固定资产功效。

4.改进方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会发生各种损耗,资产价值也会随之减少。为如实反映这种情况,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内合理分摊费用,使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够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实际价值,不会造成资产虚增。计提折旧有助于固定资产的更新,有利于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使固定资产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行政,节约有限的教育经费。

5.规范处置,体现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管理理念。高校要建立合理的调配机制和评估制度,通过评估对符合报废标准的固定资产进行报废处理,并利用固定资产信息平台及时公示报废信息,对仍具有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进行再利用。对变卖收入情况要进行严格的审核,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真正体现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理念。

总之,对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要高度重视,在管理中将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认清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认真对待,提高管理意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使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趋于完善,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l]刘莉,樊庆文,徐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J].财会与金融,2013.(1).

[2]刘敏.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新探[J].会计之友,2011.(19).

[3]靳宏伟.地方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范文第14篇

Abstract: Fixed assets and long-term capita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terprise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the electronics manufacture industry as the research sample,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ixed assets and long-capitals, long-term liabilities, and there haven't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owner's equity. And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rationality of this relation.

关键词: 固定资产;长期资本;相关性分析;电子制造业

Key words: fixed assets;long-term capitals;correlation analysis;electronics manufacture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112-03

0引言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固定资产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它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能在一定时期内为企业源源不断地带来收益。由于固定资产购置成本高、回收期长的特点,在短期内很难为企业带来收益,因此使用何种资金来配置固定资产便成为企业一个重大的财务问题。若使用短期资金来配置,则可能导致企业短期内发生资金周转不过来,造成严重的财务困境。根据资本筹集政策理论,使用短期资金配置流动性资产,长期资金配置非流动性资产是一个最为稳健的财务政策。尽管这是西方公司理财理论中一个成熟的理论,但在我国现阶段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只是从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的角度去阐述,而很少有学者从实证上去证实中国上市公司是否使用长期资本去配置固定资产,这正是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1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1 国外研究概述如何处理好资本与资产的配置关系问题,需要从盈利性和风险性两个角度去考察;将流动资金的存量配置(即投资政策)与其相应的资金来源(即融资政策)联系起来,并从总体上进行观察和研究如何据此制定合理的营运资金政策[1]。

营运资金可看作企业进行的一项投资,投资者(企业)对投资的要求必然反映到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上,即占用资金最少、资本成本最低、收益最大[2]。投入资本、风险和收益存在着相关关系,并使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能够产生放大效应,降低资本成本,增加企业收益和价值。这就是所谓的放大效应的概念[2]。

1.2 国内研究概述营运资金对于企业来说极其重要,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有助于企业合理安排资金使用。企业应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相互关系着手,将流动资金的存量配置与其相应资金来源联系起来,运用盈利性与风险性关系,合理的安排资本与资产的配置关系[3]。

在公司财务理论中,资本筹集与资本配置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如何根据企业的需要,将不同来源的资本配置于何种资产是一个关系企业资金流安全的重要问题。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具有对称性,这种对称性不外乎三种类型:稳健结构、中庸结构和风险结构[4]。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力以及自身的发展潜力,运用不同的类型来管理企业资本的配置。我国学者刘运国等通过对上证30指数中30只样本股的年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大部分属于中庸型,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呈现出同向变动[5]。吴娜通过对2003-2006年深沪两市的所有A股公司共1050家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属于高流动资产比例与低流动负债比例相配合的稳健型策略,并且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具有呈同向变动的趋势,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由稳健型逐渐向中庸型演变[6]。

资本结构是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在现实运用中,企业应该不断地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及时调整资本配置结构。资本结构与资本投入的关系,可以看成是资金的筹集与投放运用之间的配比关系,它需要考虑资产与负债之间在种类上、数额上和时间上的结构性配比关系。这种关系是否配比平衡,关系到企业的资金是否有效运用和周转,能否减少和避免财务风险[7]。

稳健结构是经常和长久采用的结构,它适合于各类企业;中庸结构对于经营状况特别好且前景又好的企业,可作为一种正常、持久的结构,但就保持良好的财务形象,以确保能及时获得临时借款应付临时偿债压力;风险结构一般只能由各企业在某一较短的时期内使用,并要有准确的市场预测和良好的信用状况及环境[4]。总体上讲,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企业管理者普遍缺乏冒险和创新精神,在流动资金存量管理上趋于保守,同时企业理财者也缺乏营运资金管理的艺术、策略和勇气[5]。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的研究中,大部分是从理论上去研究这种资本筹集关系,很少有学者从实证去研究固定资产与长期资本的关系,本文正是基于此来展开研究。

2研究假设

根据营运资本筹集政策理论,有效的资本筹集管理应该合理安排资产与资本的对应关系,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企业也应该合理分析各种资本的成本以及资产的盈利性,尽可能达到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并提升企业价值的目标。固定资产具有长期性且盈利期限较长。而长期资本也具有长期性,利用长期资本来配置固定资产理应是最合理的营运资本政策。

企业负债经营可以使企业获得节税利益和降低企业资本成本,并防止控制权的转移;同时,由于我国国有银行管理体制落后,信贷失控,使得企业很容易获得银行贷款[8]。因此公司在筹集长期资本时,会优先选择债权融资――长期银行贷款或者发行长期债券,资金仍不足时再发行股票融资[9]。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务不够发达,企业借贷成为银行盈利的一个主要部分。

根据“啄食顺序理论”,即公司融资应根据成本由低到高的顺序,按内部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的序列考虑融资方式的选择[9]。在资本市场中,权益融资的融资成本是最高的。由于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不具有期限性,投资者承担的风险最大,因此其所要求的收益也最大。一个企业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胜,能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关键取决于自身;只有不断加强和提高企业权益资本的主导地位,提高企业经营的安全系数,才能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10]。因此,使用所有者权益资本来配置固定资产应该是最为稳妥的一种方式。

基于以上理论,作如下假设:

假设1:固定资产与长期资本正相关,也就是说企业的固定资产比例越高,长期资本的比例也越高。

假设2:固定资产与长期负债正相关,也就是说企业的固定资产比例越高,长期负债的比例也越高。

假设3:固定资产与所有者权益正相关,也即企业的固定资产比例越高,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比例也越高。

3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

3.1 数据的选取考虑到上市公司中,制造行业的资产结构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更具有稳定性,也更具代表性,故本文的研究样本界定为电子制造业。根据中国证监会的分类,本文选取了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共97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选取2007至2009年的年度财务报表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剔除了2家数据缺失的样本,剔除了2家所有者权益为负的样本。基于此,我们得到了共93家企业(65家电子元器件制造业、19家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9家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有效样本数据。本文使用SPSS17.0作统计分析。

3.2 变量设计根据本文的需要,本文选择与固定资产和长期资本相关的若干比例数据来度量其数量,并定义为相关分析中的变量;本文所选取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要素中,有固定资产总额(X1)、企业资产总额(X2)、非流动负债总额(X3)、所有者权益总额(X4)、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总额(X5)。

本文的变量设计见表1。

3.3 数据基本描述分析将所选择的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得到如表2结果。

从表2可以得知,2007到2009年电子制造业企业固定资产所占比例的均值分别为:0.2604、0.2802、0.2630,2007至2009年电子制造业企业长期资本所占比例的均值分别为:0.6023、0.6208、0.6405;2007至2009年电子制造业企业长期负债所占比例的均值分别为:0.0446、0.0376、0.0589;2007至2009年电子制造业企业所有者权益所占比例的均值分别为:0.5570、0.5824、0.5812。

3.4 相关性分析

3.4.1 固定资产与长期资本相关性分析将各年固定资产比例与各年长期资本比例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结果见表3。

根据表3可以得知,2007年、2008年、2009年固定资产所占比例与长期资本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232、0.308、0.250,且在各自的置信度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从而得出结论:企业的固定资产与长期资本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着稳定性,且它们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大部分企业是运用长期资本来配置固定资产,从而假设1得到验证。

3.4.2 固定资产与长期负债相关性分析将各年固定资产比例与长期负债比例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结果见表4。

根据表4可以发现,各年的固定资产与长期负债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358、0.550、0.269,具在各自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显著正相关,因此本文可以得出结论:企业的长期负债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具由于长期负债具有周期长、比权益资本成本低的特点,企业倾向于使用长期负债来配置固定资产。假设2得到验证。

3.4.3 固定资产与所有者权益相关性分析将固定资产比例与所有者权益比例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如下结果见表5。

通过各年的固定资产比例与所有者权益比例相关性分析,发现各年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075、0.108、0.096,相关性系数极低,且各自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477、0.305、0.361,从而可知固定资产比例与所有者权益比例不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因此本文可以得出结论: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但企业的固定资产却很少使用所有者权益来配置。假设3没有通过验证。

3.4.4 各指标三年平均比例相关性分析将各指标三年的比例进行平均,得到固定资产平均比例、长期资本平均比例、长期负债平均比例、所有者权益平均比例。将它们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结果如下见表6。

从表6可知,固定资产平均比例与长期资本平均比例相关性系数为0.358,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可以看出企业倾向于使用长期资本来配置固定资产,正好符合假设一的结论。固定资产平均比例与长期负债平均比例的相关性系数为0.507,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说明企业也倾向于使用长期负债来配置固定资产,符合假设二的结论。固定资产平均比例与所有者权益平均比例相关性系数为0.150,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没有通过假设三的结论。

4结论与启示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电子制造业上市公司都运用了长期资本和固定资产配比平衡原则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

研究表明,我国电子制造业上市公司更倾向于使用长期负债来配置企业的固定资产,而不是使用更为安全的所有者权益来配置。本文认为,一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完善,权益资本筹集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因此企业很难筹集到权益资本;二是由于上市公司在我国是稀缺资源,更容易取得银行的长期贷款。

参考文献:

[1]John.J.Hampton、Cecilia L.Wagner.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M].New York:Wiley,1989.

[2]John.C.Groth.he Operating Cycle: Risk,Return and Opportunities[J].Management Decision,1992:3-11.

[3]毛付根.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J].会计研究,1995,(1):38-40.

[4]李秉祥,王玉欣.企业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的对称性分析[J].财务与会计,1997,(1):32-34.

[5]刘运国,黄瑞庆,周长青.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3):6-10.

[6]吴娜.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的聚类分析[J].会计之友,2008,(5):108-109.

[7]刘一兵,荣利.浅谈长期资本结构与资本投入的配比关系[J].冶金财会,2003,(4):33-34.

[8]初波,王雨松.企业负债经营与财务风险研究[J].北方经贸,2005,(1):61-62.

[9]卢映西,程洁.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资本融资方式评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4):37-40.

[10]武晓芬.重视和提高权益资本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J].经济问题探索,1998,(7):26-28.

[11]中国注册会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4).

[12]王淑艳.从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对称性看企业资金使用的合理性[J].财会论坛,1999,(10):24-25.

[13]程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述评[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4):60-64.

[14]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85-92.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科技专项经费 会计核算 借贷问题

一、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分期补助类项目会计核算:

(一)企业收到科研项目各级财政科技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专项应付款—××项目—省科技厅拨款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

企业发生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时,按财政科技拨款、自筹科研经费分别在专项支出等科目中进行核算,有的在专项应付款借方中核算,我个人认为专项应付款是往来科目不能作为成本费用类科目核算,所以,应在专项支出借方中进行核算,待项目结束后再与专项应付款对冲:

(二)财政科技拨款部分

购置科研设备等固定资产或科研所需无形资产时:

借:固定资产—××项目

无形资产—××项目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借:专项支出—××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专项支出—××项目—××市、县配套

贷:资本公积—拨款转入—××项目

发生其他研发费用,应按合同预算开支科目设置明细账,并按实际发生额:

借:专项支出—××项目—省科技厅拨款—××费

专项支出—××项目—××市、县配套—××费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三)企业自筹科研经费部分

企业发生自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时,应分科研项目在“管理费用—研发支出”、“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明细账进行核算。具体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如下:

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时:

借:固定资产—××项目

无形资产—××项目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最终形成固定资产所发生的各项研发费用:

借:在建工程—××项目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完工时:

借:固定资产—××项目

贷:在建工程—××项目

发生其他研发费用,应按合同预算开支科目设置明细账,并按实际发生额:

借:管理费用—研发支出—××项目—××费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四)项目实施过程中因故终止、撤消或项目未通过验收而收回部分或全部各级财政科技拨款时:

借:专项支出—××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专项支出—××项目—××市、县配套

资本公积—拨款转入—××项目

管理费用—研发支出—××项目—××费

贷:银行存款

(五)项目结束通过验收后,专项无结余时结转专项应付款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

贷:专项支出—××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专项支出—××项目—××市、县配套

(六)项目完成验收后,如有专项结余,分两种情况处理:

经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留单位继续使用: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

贷:资本公积—拨款转入—××项目

按规定上交部分: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

贷:银行存款

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期间出售、转让用财政科技拨款经费购置的设备、无形资产,应报省科技和财政管理部门批准,处理所得资金按规定上交:

借:资本公积—拨款转入—××项目

贷:银行存款

二、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后补助类项目会计核算:

企业收到事后补助类项目各级财政科技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补贴收入

企业收到科技项目贷款贴息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已资本化部分)

财务费用(未资本化部分)

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分期补助类项目会计核算:

(一)企业收到科研项目各级财政科技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二)企业发生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时,按财政科技拨款、自筹

科研经费分别进行核算:

1、财政科技拨款部分

购置科研设备等固定资产或科研所需无形资产:

借:固定资产—××项目

无形资产—××项目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时:

借:研发支出—××项目

贷:累计折旧无形资产

年末或项目完成时按照折旧或摊销额转销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贷:营业外收入

最终形成固定资产所发生的各项研发费用:

借:在建工程—××项目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完工时:

借:固定资产—××项目

贷:在建工程—××项目

借:研发支出—××项目

贷:累计折旧年末或项目完成时按照折旧额转销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

发生其他研发费用,应按合同预算开支科目设置明细账,

并按实际发生额:

借:研发支出—××项目—××费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针对研发项目是否形成无形资产,分别结转:

未形成无形资产:

借:管理费用—研发支出—××项目

贷:研发支出—××项目—××费

并结转相应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项目

形成无形资产的:

借:无形资产—××资产

贷:研发支出—××项目—××费

形成无形资产后摊销的会计处理比照固定资产折旧。

对应上述研发支出按照会计期间结转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项目

2、企业自筹科研经费部分

企业发生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时,应分科研项目在“研发支出”、“管理费用”、“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明细账进行核算。具体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如下:

购置科研设备等固定资产或科研所需无形资产:

借:固定资产—××项目

无形资产—××项目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发生其他研发费用,应按合同预算开支科目设置明细账,并按实际发生额:

借:研发支出—××项目—××费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针对研发项目是否形成无形资产,分别结转:

未形成无形资产:

借:管理费用—研发支出—××项目

贷:研发支出—××项目—××费

形成无形资产的:

借:无形资产—××资产

贷:研发支出—××项目—××费

(三)项目实施过程中因故终止、撤消或项目未通过验收,收回部分或全部各级财政科技拨款时: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营业外收入

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银行存款

(四)项目完成验收后,如有结余资金,分两种情况处理:

经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留单位继续使用: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项目

按规定上交部分: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银行存款

(五)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期间出售、转让用财政科技经费购置的设备、无形资产,应报省科技和财政管理部门批准,处理所得资金按规定上交:

(1)处理所得资金大于资产净值的: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固定资产清理(营业外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贷:银行存款

处理所得资金小于资产净值的: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银行存款

固定资产清理(营业外支出)

其他业务支出

四、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事后补助类项目会计核算:

(一)企业收到事后补助类项目各级财政科技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

(二)企业收到科技项目贷款贴息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已资本化部分)

参考文献:

[1]朱荣:高校科研经费的核算与管理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