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范文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范文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舆论引导;影视传播

2009年7月,在《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明确提出了“全媒体”的概念。她指出,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她强调,从总体上看,全媒体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单平台的,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1]在这样的全媒体时代,大规模的媒介融合已成必然趋势。信息传播个人化、透明化的现象日益凸显,“沉默的螺旋”理论所警示的强者越喧嚣弱者越沉默的螺旋发展过程[2]似乎已不复存在,众声喧哗,一切均让位于信息自由传播的狂欢。但究其实质,由于从众惯性与技术侵压等因素的存在,“沉默的螺旋”发展过程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被强化。

在这一情形下,舆论引导跟进策略的研究显得极为迫切。但学界的研究对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便利多有侧重,而对舆论引导的关注则较为薄弱,同时,传统舆论引导形式单调、宣教意味浓重,已远远落后于媒体发展的需求。论文通过媒体细分提出具体的舆论引导跟进策略,并兼及当下舆论引导策略跟进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对当下重信息传播分析轻舆论引导研究的偏向及时纠正和弥补。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舆论引导的跟进策略

当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已经较为普遍,但多集中在娱乐及服务类板块。新闻类栏目的互动多停留在对新闻的追踪和事件发展的跟进上,舆论引导相对薄弱。“高大全”式的典型人物宣传仍然占据主流,其说服力与引导力薄弱,很难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在改良以前引导方法的同时,呼应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发展特征,可以通过具体栏目的设计达到媒介互动的引导效应;同时,设置主旋律议题,以理念植入的形式,通过影视剧的传播途径达到议程设置的目的。

全媒体带给受众的最大便利即信息传播的个人化。在这一语境中,传统媒体的受众同时接受多种媒体的洗礼,各种信息纷至沓来,使人应接不暇。同时,信息传播的个人化也引起接受的平民化回归,在海量信息的冲击中,受众急需切实有效的信息梳理,但对营造典型的英雄情结相对排斥。因此,在具体栏目的设计上,可以结合当下的时政热点追踪事件线索,并利用移动终端等议题、搜集反馈信息,及时发现信息传递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亮点与错漏,在事件进程中找到舆论引导的着力点。同时,与传统典型人物相结合,注重发现普通人的典型事迹,发掘日常生活细节,摒弃说教宣讲,使舆论引导生动顺畅,更有感染力。

此外,影视剧的主旋律议题设置可以通过影视剧的传播间接地达到议程设置的舆论引导传播效果。1987年3月,在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电影局局长滕进贤第一次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3]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主旋律”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变化。观众对主旋律影视剧的认识也渐渐由“宣传说教”转向了“主旋律也可以好看”。可以说,在如何主流又好看方面,之前的主旋律电影等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也部分取得了票房与口碑双赢的效果,但其与当下热点的结合尚不够密切。从历史事件中挖掘主流价值是主旋律影视剧的一个重要创作途径,现实生活也应同样成为主旋律影视剧不竭的源泉。当然,舆论引导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热点的表面,而要从文化与时政的双重视角,不仅关注引导的时效性,而且注重引导的根源性。毕竟,影视剧不仅是当下生活的反映,更从深层呼应了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此外,主旋律影视剧与地方资源的结合也应该进一步积极尝试。区域形象的建立不仅有赖于区域本身资源的配置,区域形象的传播同样至关重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信在信息多向传播的全媒体时代已显得过于原始。对地方文化产业的开发可以借助影视剧的形式形成渗透和辐射,从而为区域建设树立有地方特色的主流形象,为其他开发建设的多向度发展打好文化基础。

资金投入上,可以适当考虑大投资大制作,也可以多采用小成本影视剧的形式,方便快捷地传播。比如制作周期较短的电视电影、有固定播出周期的电视栏目剧等。资金来源可以采用政府资助与民间融资相结合的方法,多方调动制作积极性。同时,适当打破单一形式,既可以有严肃的正剧,也可以有轻松的喜剧,甚至可以用搞笑、惊悚等形式实现,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设计诸如儿童剧等。

全媒体时代新媒体舆论引导的跟进策略

新媒体的影响力日趋强大,在中青年群体中有压倒性的优势。其舆论引导策略应与媒介特征与接受群体的特征贴合:通过互联网网民民意与传统意见领袖的融合并置;手机报与短信及视频短片的信息共有与互动;官方微博及政府官员微博的建立及政务公开和信息传输;“病毒”视频或话题的多平台传播。

新媒体的影响力强大,其受众囊括中青年群体,并向少儿和老年受众群辐射。而且,网络环境的匿名性表象下隐藏的是其非匿名性的实质:“85%的人认为自己在网络上的性格和他们在现实中的性格表现完全或基本一致,这样的环境下人的心理认知和群体压力是一定存在的。”[4]在舆论引导过程中,网络民意的搜集与引导至关重要。在网络环境中,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网络舆论领袖不断进行传播引导,众多网民即时跟帖、转帖,其反应的快捷致使沉默的螺旋迅速形成。在此情境中,网络舆论领袖与传统意见领袖的融合并置,会形成对网络民意的正向引导,同时,有助于网民的信息梳理与甄别。形式上,可以采用手机报或单纯短信息的话题形式,形成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信息互动,同时,官方微博及政府官员微博的建立有助于政务公开和信息传输,也为舆论引导提供了便利的途径。具体策略上,应力避宣教色彩,尽量以活泼的网络语言融入,如词媒体的介入——借助网络热词蔚为壮观的语言风暴,并对其进行积极有益的梳理规范与精英化改造。

微电影的形式可以作为舆论引导的新尝试,开创舆论引导与影视传播结合的新途径。计算机终端、手机终端、车载影视等众多影视传播平台为视频短片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微电影以其微时、微规模投资、微周期制作的“三微”特征,使其在制作和传播过程中需要占据的硬件资源微乎其微,正是这一特点,微电影才得以迅速生成与传播。由于与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快餐化的消费习惯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微电影与舆论引导结合,其快捷性使舆论引导得以快速传达,其可视性又可以为受众提供足够的生动性,共同实现短时间内达到极大影响力的传播效果。同时,微电影具有的某种连续性和后开发潜力使传播过程不以传递信息的闭合为终点,而是在前次传播的基础上,尚有较大的开发空间,这种后续开发的可能性使舆论引导得以多层次多向度进行,从而形成持续传播和深层引导。作为影视发展的新事物,各方面对微电影的关注正渐次展开,知名企业、知名导演和演员的参与,使微电影蓬勃发展;2011年5月国内首个微电影节的举办,使人们对微电影的关注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但公益性质的微电影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稍逊一筹,微电影与舆论引导的结合应该是一个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契机。

同时,可以借助病毒视频传播的话题性特点,提供舆论引导的自主性传播策略。目前,病毒视频有的是原生态的、草根的,因偶然获得大量的关注与转载形成了病毒传播;还有一些是商业短片通过创意的手段包装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获得了病毒式的传播,[5]而自主的公益性质的病毒视频尚属鲜见。舆论引导和病毒视频的结合必定形成社会文化和时政热点的倍增效应。在激发受众潜在需求的前提下,病毒视频倍增的速度将实现扩散式传播。而且,病毒视频独特的传播方式与风格特点也会使舆论引导有效地规避以往的官方、宣教、自上而下,对消弭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感大有裨益。舆论引导在其依赖口碑相传的群体分享式传播过程中变得更为日常和贴近,充满草根性和亲和力。同时,病毒视频诙谐幽默的风格也往往会使居高临下的舆论引导易于接受,并使受众从被动接受信息的无奈中脱身,乐于参与其中,从而形成自主性传播的主动局面。

民间传媒组织及团体的积极参与与舆论引导策略

全媒体之全,不仅体现在众多媒介的融合共生,也在于各种传媒力量的合力,多平台、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应包含传媒组织及社团的传播。相关宣传部门可联合高校、影视制作公司、社区组织等开展多种创意制作与展演比赛活动,内容可包括公益广告、新媒体短剧甚至民间曲艺等多种形式,激发民间创造力、丰富民众生活,从而积极引导舆论,促进社会和谐。

高校作为传媒生力军的培养基地,向来思维活跃。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高校传媒专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相继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媒介融合等新兴专业,以呼应传媒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高校学子的创造力与专业潜质为未来的行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专业赛事对他们既是实践与历练,也是其磨砺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与高校联合的赛事可以采取专业细化的形式,使各专业都能够在比赛中一展所长。同时,参与赛事的过程也是信息传递的过程,通过公益性的主题和议程设置,从而自然达到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并行的双赢效果。

影视制作公司作为专业的影视制作团队,吸纳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同时,承接各种影视制作面向社会传播,并积极与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寻求合作。参与赛事为影视制作公司在常规的商业性活动之外开辟出另一路径,在赛事议题的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过程中,其公益性质又可以提升影视制作公司的美誉度,为公司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还可以与摄影爱好者协会、DV爱好者协会等民间传媒团体联合,积极调动民间自发性质的传媒组织参与其中;也可以与社区组织联合,结合时政热点,组织创意制作与展演活动等。家用设备的普及与技术门槛的降低使全民参与成为可能,家庭式参与使时政热点与日常生活直接关联,在个性化的演绎中,信息的传播者同时成为信息的接受者,传播过程成为自主循环的良性传播,其传播效果事半功倍。

具体形式上,既可以是某一媒体的单一介入,如电视公益广告、新媒体短剧、广播剧、手机短消息等,也可以是多种媒体的共同参与,通过线上线下的共同努力,多角度思考、全方位覆盖。同时,相关宣传部门、高校、影视制作公司、社区组织可以联合活动,信息、资金、人力、场地等多种资源共享。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舆论引导的具体策略也应迅速做出反应。在传统新闻舆论引导的主线之外,开创舆论引导与影视传播结合的新途径;借助网络病毒视频传播的话题性特点,研究舆论引导的自主性传播等策略。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的全媒体切入,不仅是与时俱进的积极姿态,而且,研究具体的舆论引导跟进策略有利于为海量信息冲击下民众的从众心理纠偏,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2009(6).

[2]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M/OL].baike.baidu.com/view/1428228.htm.

[3]袁蕾.离不开主旋律的日子[EB/OL].infzm.com/content/trs/raw/2006-1.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媒体;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网络推手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尚文静,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44

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居全球第一位,而多数网民的网络媒体接触时间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迅猛发展和进步,博客、视频、即时通信、社交网站、微博客等新型的互联网应用构成了纵横交错的传播渠道,与此同时也成为舆论形成的新型重要大众媒介,也成为民意表达、汇聚舆论的重要平台。分析目前各大网站的舆情板块,有关舆论热点事件的传播,更多的依赖于新媒体中的微博和网络论坛。截止2011年年底,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几个大型网站微博注册数量约8亿个,而利用微博信息的数量每天就多达2亿条。而诸如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的注册用户数维持在2亿以上,腾讯网、豆瓣网、朋友网等,也都汇聚了大量的用户。随着近两年各大网站手机版的普及,使得新媒体的传播能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源头,而在众多的网络舆论事件中,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事件是影响面最大、传播速度最快、舆论点最多,食品安全问题便是其中之一。从2008年的“婴儿奶粉”事件,到近两年的“一滴香”、“瘦肉精”、“硫磺姜”、“染色馒头”以及近期出现的“酸奶”、“果冻”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都在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波及国外。一方面,新媒体为食品安全的舆论监督提供了更便捷,更有效,更畅通的途径,另一方面,新媒体的特性使得舆情的发展增加了更多的不可预知性,网络的开放性和网民素质的多层次性,也带来了情绪型舆论、负向舆论易于滋生和扩展等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的负向舆论不但会扰乱民心,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甚至会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所以,在新媒体时代,怎样更好的引导食品安全舆情的发展,使之朝着有利于民生和国家建设的方向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论传播现状分析

(一)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论形成的规律

从“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酸奶”事件等近期几个比较重大的“食品安全”网络舆论的生成分析,符合一般网络舆论的生成规律,即传统媒体报道或网友爆料(微博异军突起)——网友讨论(新闻跟帖、论坛发帖等)——形成网络舆论压力(“意见领袖”作用突出)——媒体跟进呼应、挖掘新的事实(新老媒体互动)——有关部门应对一一再掀波澜(假如应对不当)一一再次应对——网友注意力转移一一网络舆论消解(流行语、视频等娱乐化的尾巴长期流传)。

由于食品安全本身的特殊性,由此引发的网络舆论相对于其他公共事件而言,消解的过程相对慢些,舆论热潮过去后,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网民讨论的话题,而且一旦有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网络舆论往往会再次将之前的舆论事件翻出来重新讨论。“瘦肉精”事件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笔者近期在网上论坛和微博中仍发现有不少网民针对这一事件留言跟帖,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论相比是一个连续性较强,持续周期长,会反复被提及的话题。

(二)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论发展趋势

从新闻价值来看,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性、接近性、影响力和敏感性更让其在众多的公共事件中凸显更高的新闻价值。近年来,我国已进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期,冠生园月饼过期、“苏丹红”事件、雀巢奶粉碘超标、光明牛奶变质、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事件等屡屡出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的爆发为起始,有关食品安全的网络舆论引起了空前的关注。之后,有关食品安全的网络舆论热潮此起彼伏。从《2012年全国两会舆情蓝皮书》中有关五年来“两会”调查十大关键词看,“食品安全”三次入选十大关键词,特别是在2011和2012年连续两年都位列其中。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等更是成为各大门户网站及微博等新媒体舆论热点事件,并成为网民关注和议论的热点,呈现出持续升温之势。

(三)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论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信息多而杂。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表达载体的多样化,网络与手机结合的日益明显,使得消息来源更加庞杂,数量也非常庞大,但“把关人”的缺失使得网络中虚假信息得以滋生,尤其是对谣言的传播呈放大态势。截止2012年4月3日,笔者通过百度引擎搜索到相关“瘦肉精”事件报道相关结果1280万条,搜索“染色馒头”事件报道相关结果235万条,搜索“老酸奶”事件报道相关结果208万条,搜索“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相关结果698万条。通过网络论坛、微博等新媒体进行舆论传播的数目也相当惊人。以新浪微博为例,截止2011年4月30日涉及“瘦肉精”的微博达407万条,涉及“染色馒头”的微博达83万条,涉及“老酸奶明胶”的微博达100万条,涉及“食品安全”的微博更是多达1495万条。然而在海量信息的表象中,诸如无用信息、浅表性信息占据了大多数,真正深入性的意见和评论只占了冰山一角。

其次,网民成分复杂,网络舆论非理性因素多。相比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程序化以及对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的要求,网络信息传播要自由的多,“把关人”角色的缺失导致网络不良信息的产生。而网络热点问题通常又是网站提升点击率的重要手段,社会矛盾往往能成为网上最惹眼的话题,也成为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关注的热点。对于社会矛盾,客观的讲,互联网上的公众意见表达往往是理性和非理性的混合体,网络舆论常常会以过激的语言和负向情绪表现出来,这种情况一旦形成规模和影响后,很难得到控制。我们从“染色馒头”事件和“瘦肉精”事件的网民评论留言中可窥一斑,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已经成为公众宣泄情绪的最佳渠道。

二、新媒体时代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论引导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传播更加迅速便捷,更加多元化。网络舆论传播特点决定了网络舆论引导的难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网络话语的“草根性”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一个世界,多种声音”的愿景。然而在网络社会中,许多网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在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是把网络当做一个情感的宣泄点,大量无聊的口水贴,甚至是谣言,既浪费了网络资源空间,又污染了舆论环境。有效的实现空间言论的正常化,避免网络话语的肤浅和情绪化等问题已迫在眉睫。

(一)尊重网络舆论传播特点,并进行科学引导

尊重网络舆论传播特点,在此基础上科学引导是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前提。当前网络管理的主要方法,一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无效和恶意信息进行筛除;二是通过论坛管理员或版主对垃圾信息进行删除,以维护论坛的有效秩序;三制定发帖规则,对不良信息的网民进行有效限制也是各大网站控制负向舆论的有效手段。然而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强制”措施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从“非典”开始,我们已经认识到“堵”绝不是引导舆论最好的办法,我们应该在尊重网络舆论传播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引导。类似于“食品安全”的公共事件对民众来说是天大的事情,一旦事发,应该首先从受众需求出发,力求信息透明,提供科学知识,传递各方声音和态度,在此基础上并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力量,对民意进行安抚和疏导。例如现在许多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都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并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有效的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网民利用新媒体来表达和汇聚民意,政府管理者和大众媒体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来疏导和化解民众情绪。

(二)加强主流媒体网站建设,充分结合新技术,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把握和引导

加强主流媒体网站建设,包括新闻网站和政府网站,充分发挥它们在网络上的作用,向公众提供有效信息,引导舆论。人民网的“观点频道”和“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言论”,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以及新浪、腾讯、网易等各大网站的论坛,已成为当前网民参政议政、发表言论的重要网络媒介。新华网“舆情”专栏中开设有社会有关各方面公共事件的舆情最新分析,其中就有“食品安全”专题,我们不仅可以在上面查看最新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消息,而且可以了解民众对于当前事件的言论。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也已经成为网民对当下热点和重大问题激烈讨论的平台,成为上传下达的一个重要通道。在双汇“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新浪、网易、腾讯都以专题形式进行了跟踪报道。新浪网在专题开设中分设了几大板块,其中包括“最新消息”和“微博热议”,一方面向民众传递最新的事件进展情况,一方面又可以传达舆情,通过“聚焦”、“各方评论”、“专家解析”等相关消息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为民众提供了科学理性认知的途径,为正确的舆论引导奠定了基础。

(三)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引导网络舆论理性化发展

“二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中的信息和舆论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环节。所谓意见领袖,是指最先得到信息或创造意见并向周围人士传递,在传播活动中可以影响其他人的核心人物。在许多场合,意见领袖可以再自己影响力所及的圈子里,拥有相当大的号召力,他们的观点和见解对周围的群众来说,有着领导者、管理者或新闻媒介所无法企及的作用。在网络媒体中,传统“把关人”的角色淡化了,作用也大大削弱了,但并不是说把关人不存在了。在网站、博客、微博等公众意见表达平台里,网站编辑、版主、博主等一直都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负责对网络舆论进行把关、编辑,而且往往这样一类网民,他们的知识面、责任感、人际交往能力等都强于一般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意见领袖”,在一些重大的“公共事件”发生时,他们的一些观点意见可能会被成千上万次的复制、转帖。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成为真正的“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传播中形成主导的意见流,引导舆论走向理性。

另外,在网络传播中,主流网站更应该担负起“意见领袖”的角色,运用自身优势,汇聚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及当事人的声音,用主流、权威的声音引领论坛舆论走向,使论坛上杂乱无章的信息,逐渐趋于稳定和正常。关于这点,在近两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人民网、新华网以及各大主流新闻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都扮演了“意见领袖”的作用,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四)控制虚假信息传播,防止“网络推手”恶意炒作

网络媒体的开放平台,使得舆论具有聚合放大效应。网络社会中,网民个人素质不一,责任意识相对淡薄,经常在没有确认言论真实与否的情况下,情绪化的盲目跟风,导致一些虚假、不实信息经过网络迅速扩散,形成巨大的舆论“泡沫”。2012年4月,一条未经证实的微博称“不要再吃老酸奶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一时间将“老酸奶”变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短短几分钟内,微博被转载5000多次,各种说法竞相出现。这一方面证实了新媒体时代,言论传播的迅速和人们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的关注度;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得出网络信息的真实性缺乏“把关”。腾讯网就这一事件做了一期专题,标题是《“皮鞋变果冻”是真的吗》,专题从各方面剖析了这一事件中所涉及到的问题,科学的解释了明胶在食品中的使用情况,使受众得以解疑,也防止了由此而引发的一连串负向舆论的传播。而2007年的“国家馒头标准”、“致癌香蕉”等的虚假消息,更是让我们看到了网络虚假信息是如何扩散和由此造成的恶劣舆论影响的。

近些年,随着网络舆论影响力的不断增大,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网络推手”,他们执行着从策划话题、撰稿到发帖、顶贴的一条龙服务,甚至可以在网络舆情中充当“意见领袖”,制造各种话题,进行网上炒作,导致负向舆论的升温,增加了控制的难度。“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敏感性也成为“网络推手”利用的话题,2010年的“蒙牛诋毁案”、“深海鱼油”事件以及“圣元奶粉导致婴儿性早熟”事件就是有关人员利用“网络推手”有目的的策划、恶意炒作的结果。

虚假的信息和舆论炒作最终损害的是公众的切身利益,违背了民意,且会进一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此类事件,有关部门和大众传媒应该首先从信息人手,利用新媒体便利的传播特点,将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及时正确的引导舆论,并配合法律部门对此类事件进行有效的控制。

(五)打通两个舆论场,加强后期追踪报道

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公信力和权威性是新媒体所不具备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网络传播的非理性缺陷。所以,对于类似于“食品安全”的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应该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舆论的力量,形成互动。传统媒体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对网络事件的介入、跟进、关注事态发展,用真实、详尽的报道弥补网络传播的不足。与此同时,与新媒体相结合,发挥其“意见领袖”的作用,共同引导公众舆论的走向,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范文第3篇

新浪微博标志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那些发生在高校内,或虽未发生在高校,却与高校校内的人或事有着相当联系的事件,对学校甚至社会造成一定影响、冲击、威胁或危害的公共事件。” (王诗堂,冷树青:《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特征及成因探析》,载《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期)近年来,突发事件频频在高校发生,而在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学生往往利用互联网、微博、手机等新媒体积极对事件的看法,从而有可能形成社会影响巨大的网络舆情。因此,在全媒体环境下,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创新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媒体时代舆情的特征

“全媒体是通过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采用不同媒介形态融合的产物。“全媒体”从多媒体、跨媒体、超媒体等演化而来,它在信息通讯等条件下实现深度融合,是媒介变迁中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周起岐:《全媒体时代中国报业集团的组织变革研究》,湖南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面对传统媒体,全媒体时代更加强调的就是实时的互动与交流。这种全媒体通过各种渠道渗透于人们生活之中,对社会信息的制造和传播是一种变革,而且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优势。

1.易感染

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以及网络工具的不断出现,尤其是微博这种影响力更大的沟通交流工具的出现,对人类的交流沟通可以说是一种革命性的改变,一条微博,可能会改变人们的观点,甚至是一个人的行为,从而引起更多人的改变。全媒体时代,舆情信息在形成和扩散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刺激和感染。即使一件小事,也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变成热点事件。

2.不可预测

在网络环境之下,借助于网络的传播方式,舆论的传播不再有固定的模式,而是呈现多样化趋势,受众这一概念将变得更为模糊,网民往往可能是受众,也可能不是受众。网民为了获取信息,可以任意点击网页链接,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同国家、地域的网民可以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时在线讨论。无处不在的传播和互动,导致舆情信息迅速增长,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因此,很难把握和控制舆情信息的发展及走向。

3.复杂性

随着传媒行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媒体、平面媒体等各种媒体遍布于人们生活的环境之中。人们之间的信息传播因此而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口头和书面等方式,信息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某几个重要的媒体,有时候重要的消息可能来自于不知名的网络媒体或者网民,呈现出一个大众媒体与个人媒介互动的媒体生态系统。

二、高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制约因素

1.理念的陈旧制约舆论引导

由于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传统的宣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因此高等学校对舆情的引导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校园的稳定。高等学校目前的舆论引导方式较为单一,如采用简单的文字、声音等的宣传,这种单一性宣传方式不利于舆论的引导,因此,高校应该坚持信息的公开透明、公正客观报道、用事实来说明问题。

2.手段落后制约舆论引导

我国高校在面对校园重大事件时,往往由校内的宣传部门来负责处理,比如对学生的疏导和讲解等,都由宣传部门一手完成。而这段时期的工作往往属于阶段性的,比较短暂,没有形成常态。同时,在目前的中国高校,引导舆情的专业人员比较缺乏,对舆情的收集和分析能力较弱,这样不利于舆情的引导,不利于应对由此引发的突发校园事件。

·文化艺术唐雨晴:全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3.机制的不完善制约舆论引导

当前我国高校的主要工作还是集中于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方面,在应对校园突发事件时,则显得捉襟见肘,究其原因则是相关机制的不完善造成,即在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往往由学校的保卫部门和宣传部门出面,而未将其他相关部门统一协调进来,以致责任不够明确,最终出现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不利于事件的平息。

三、全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机制创新1.及时公开突发事件的信息,抢占舆论制高点

高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必然会引起教师、学生和媒体的关注,校方这时候如果不及时公开事件真相,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不足,事件的不确定性增加,那么大量的流言便会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大规模出现,事态发展便很难控制。

面对校园突发事件,校方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迅速的公开突发事件的信息和进展,保证正常的传播渠道的畅通,从源头上防止谣言的传播。校方可以通过校园网站,校园刊物,校园广播、学校的BBS论坛等形式及时、准确地事件的最新动态,以此掌握舆论的主导权,有效引导学生及公众正确认识突发事件的危害。

其次,校园媒体应当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在重要的环节与师生员工达成共识。为此,高校可以积极搭建多种渠道和形式的网络交流平台,比如加强校内BBS的建设和管理,尽最大努力来化解和避免由于公众或者利益主体的认识偏差、价值观不同等造成的可信度降低等问题。

2.应用新媒体,对突发事件进行舆论引导

微博、博客、论坛以及各类社交网络等,具有良好的时效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聚集人们的注意力。因此,借助微博等新型网络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为此,高校可以在新浪或腾讯等知名的门户网站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作为当前流行的网络媒介来讲,鲜活、直接是微博较为明显的特征,高校相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及时整合各家媒体的资源,及时将事件发生的最新进展通过微博直播的方式传递给受众。这样能够便于受众及时了解事件的具体情况,避免产生误解或谣言。

3.做好危机公关,进行形象重塑

突发事件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到高校的形象,尤其是对事件的处理不是很妥当时,会长期在公众心中留下负面的形象。因此,事件平息之后,高校更要做好危机公关,重塑良好形象。高校首先要树立危机公关意识,积极联系各家媒体,联动媒体对事件进行后续报道,强化正面宣传,凸显高校处理突发事件的努力和诚意。此外,高校还可通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支持公共建设,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重新获取公众的信任。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媒体;新闻传播;舆论引导

近几年,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产业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应用越加广泛,新兴媒体迅速崛起,威胁着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现代社会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以及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受众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不仅仅只是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这就是自媒体。但是姊妹的发展对于舆论也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本文会针对自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传播舆论引导进行分析,以求能够有助于舆论的正确引导。

一、自媒体时代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1.引导方式存在问题。在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舆论控制最大的问题就是引导方式的不正确。在发生事件时,传统媒体或者主流媒体都没有能够及时的进行新闻的报道,因为在信息传播的速度方面,新媒体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这就导致了事件发生后相关信息的模糊不清,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舆论。在舆情事件爆发时,政府和相关的媒体没能意识到自媒体传播的优势性,没有及时的进行舆论引导,往往在注意到时已经形成一股讨论的风潮,这是政府能做的只有采取删帖、屏蔽等措施,这些措施智慧引起受众更大的不满和热议,舆论的引导就出现了错误,这只会加剧舆论的发展态势。

引导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敏感性问题上,比如政治事件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等,这种事件发生后,政府的相关部门不敢承担责任,自然也就不敢将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公开,这样就使得信息出现暧昧性,无法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这样就会使得新媒体对事件进行一系列的揣测和传播,形成了舆论。

2.引导态度的问题。现代社会的新媒体发展已经很迅速了,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也很大,但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是没有意识到其真正的重要性,在进行政务公开时不会积极的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不能正确的认识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而且现在的很多政府官员在面对采访时还是持拒绝态度,不愿意进行配合,使得媒体无法获得受众需要的信息,会导致舆论问题的加剧。政府对于信息的封锁会导致公众的不满社会上谣言四起,充斥着很多的虚假新闻,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困难。除此之外,对于政府牵涉其中的事件,媒体会习惯性的报喜不报忧,把其中的问题和关键性信息封锁,这样的报道方式会在人们认识到事件真相的时候激起对政府和媒体的不信任,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下降。

二、自媒体时代舆论传播和引导的策略研究

(一)以政府为主体

1.建立舆情监测机制。想要第一时间对社会舆情进行了解和引导,就要建立健全的舆情监督机制,建立舆情监督平台,使舆情监督制度化、合理化,在舆情爆发的初期,政府要利用舆情监督平台获取舆情信息,对舆情的走向进行大致的了解,分析舆论的走势,为后期的舆论引导提前制定应对策略。

2.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是组织或者机构的信息者,向受众进行方针解读,与媒体。公众进行沟通、解惑。所以在发生重大事件时,政府或者组织要及时的让新闻发言人进行事件的说明和解释,向受众传递信息,说明真实情况,这样能够避免在事件发生之后群众由于不了解真相而引发错误舆论。

3.加强网络监管与立法。在自媒体时代,舆论的产生大都是源自网络上的错误、虚假信息,所以想要对舆论进行引导,就要时刻关注网络上的信息,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取缔传播不实和错误信息的网站。在自媒体时代,网络上的信息流通和传播无疑是很迅速和便捷的,所以想要对舆论进行监控就要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建设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从根本上减少错误舆论的形成。

(二)以自媒体为主体

1.与传统媒体结合。当前我国的新媒体发展迅速,群众的接受程度也很高,但是自媒体本身具有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就是用户素质参差不齐,由于网络上进行信息传播通常都不是实名制,所以很多的低素质用户会隐藏自己的真实信息,在网络上散布错误、虚假信息,还有的用户在没有了解清楚事件的真相时就对事件妄加评论,这会对其他的不知情群众产生误导。在这一方面传统媒体无疑做的很好,因为传统媒体的工作人员都是通过选拔和考察任用的,所以在素质方面无疑更高,而且传统媒体的工作人员都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在不了解事件真实情况之前不会做出有偏向性的报道。所以自媒体在这一方面可以和传统媒体合作,将自媒体的群体性传播优势与传统媒体的专业严谨向结合,既能够保证新闻的时效性,还能保证其真实性。

2.加强主流网站建设。虽然现在的传统媒体依然在发展,但是在自媒体的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进行信息获取时也会经常的依靠网络,网络为介质的信息传播已经越来越受到手中的欢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对舆论进行引导就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加强主流媒体的网络建设,因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很多的媒体都会关注其发表的观点和新闻,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遏制了一些虚假新闻和信息的传播,矫正舆论发展的方向。

三、结束语

现代社会自媒体发展,舆论的导向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进行舆论引导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卢永芳.自媒w时代新闻舆论传播的正确引导[J].新闻战线,2016,16:8-9.

[2]康炜.自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舆论引导能力提升策略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5,20:2-3.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全媒体 网络 传统媒体 舆论引导

高科技日新月异,高科技之下新媒体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我们进入了一个全媒体的时代。“全媒体”成为近来使用越来越多的一个词,那么究竟什么是全媒体? 全媒体(omnimedia)的概念尽管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性的概念,但在传播领域的实践中却日复一日丰富着它的内涵。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全媒体就是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的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路、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1.全媒体时代传媒业的特点

全媒体时代电脑、网络、智能手机、微博等使得每个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发表言论,这是个舆论开放的年代。有学者总结传媒业的全媒体化发展趋势有这样几个特点:媒体活动的网路化与数字化、传播主体多元化与融合、传播管道延伸化与复合化、媒体受众的碎片化与分众化、媒体形态的两极化、产品多媒体化、媒体终端移动化,以及媒体职能社会化。

全媒体的“全”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路、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同时还指的是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全媒体时代的媒体格局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独大”的媒体格局,对曾经在舆论引导方面占主体的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艺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主流媒体是指那些承载主流意识形态、报道内容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在社会上具有较大的品牌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新闻媒体。它既包括原有的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传统的主流媒体,同时也包括一些都市报、重点建设网站等新兴媒体。[1]

2.我国广电传媒面临的挑战

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发达,已经使传统媒体新闻采编方式发生重大转变。过去是传统媒体不说就没人说,如今是传统媒体还没开口,网络和手机就在说了。传媒的力量就是传播力,这种传播力可以生产出有利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精神财富,并带来物质财富的进一步增长,但这种传播力也可能生产出危害社会的精神毒素和危害健康的舆论环境。随着传媒的飞速发展,如何利用、引导、管理好全球化、数字化、多样化,已经和正在产业化的传媒,就成为了广电传媒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2.1 全球市场的形成和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促使各国政府、管理部门以及产业人士都在反思现存的媒介规制模式。我们国家也一样,如何保障社会公共传媒的发展空间,加强舆论引导,如何改革和创新媒体规制模式,保障其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也已经成为了党和政府需要面对的前沿问题。

2.2数字化媒介的信息如何监管。随着数字化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手机报、个人博客、网络视频、网络广播、网络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兴媒体迅速崛起,传统媒体在信息、舆论传播上所具有的“议程设置”的垄断地位或者说霸主地位已经动摇[2]。如何领导传统媒体实现变革以适应和改善新形势下的传播,如何有效监管以数字化媒介为手段进行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信息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研究和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2.3面对青少年如何引导。网络、电视的一部分受众是青少年受众。对于青少年朋友来说,电视是通向外部世界的一扇窗口,是他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一个渠道,因此电视也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而面对网络,他们则更多地处于被“俘虏”的状态,识别力、辨别力和正确使用的能力都比较欠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界的问题,党的宣传部门和社会科学研究机关也必须承担起对公民和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责任。

3.全媒体时代的广电传媒舆论引导策略

面对全媒体时代广电传媒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我们希望能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角度来进行思考,如何发挥各自的优点,摈弃其缺点,真正发挥广电媒体的正确舆论引导功能。

3.1传统媒体舆论引导策略

当前,很多传统媒体已经引入了新媒体的元素,但通常是在娱乐及服务类方面。传统媒体重点的新闻类方面也只是停留在对新闻的追踪和事件发展的跟进上,舆论引导相对薄弱。其实传统媒体还是有其权威性,在人人可“新闻”的时代,我们的传统媒体应该及时关注新媒体,及时辟谣纠正,发挥传统媒体舆论引导的排头兵作用,给媒体受众以正确的舆论引导。比如:电视台可以开办一些可以发挥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的品牌节目,对一些重大新闻报道要迅速及时,导向正确。

3.2新媒体舆论引导策略

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公民的话语权更为广阔,社会舆论空前繁盛。新媒体传播具有传播范围广、影响面大、开放性强等新特点,舆论形态显得十分复杂。正确把握舆论态势和舆论环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新闻媒体承载的重要使命。

新媒体的受众主要是中青年群体,并向少儿和老年受众群辐射。而且,网络环境的匿名性表象下隐藏的是其非匿名性的实质:“85%的人认为自己在网络上的性格和他们在现实中的性格表现完全或基本一致,这样的环境下人的心理认知和群体压力是一定存在的。”[3]在网络环境中,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网络舆论领袖不断进行传播引导,众多网民即时跟帖、转帖,其反应的快捷致使沉默的螺旋迅速形成。因此,要在尊重网络民意的同时,提高对网络民意的甄别能力。既不能阻碍新媒体舆论的传播渠道,又要防止被网络民意所挟持。鉴于此,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创新管理观念,主动利用好新媒体舆论引导。从当前看来,完善新媒体舆论的法律法规建设也是很重要的,要在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情况下,有效地规制网络上的言论行为,防止其侵犯公民合法权益或社会公益,这是当前我国政府推进新媒体舆论管理的当务之急。[4]

舆论反映一个社会的良心,这个社会是否健康就要看有没有健康的舆论。全媒体时代,正确的舆论引导是媒体的责任,尤其是报纸电视这些广电媒体正全力以赴推进的一项艰巨工程。对于传统媒体要敢于突破、善于突破,但在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既能不断提升引导水平,又能始终把握正确导向,就必须坚守自己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根底线[5]。对于新媒体,给予大众广阔空间的同时也要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当然我们公民个体也应关注新媒体的法制建设,提高自身素质来配合新媒体舆论的法制化建设。

课题文章

课题编号:133、SSKLZDKT2012133

主持:栋 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

课题名:全媒体视野下广电传媒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审批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参考文献

1.王君超《“新媒体格局”下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策略》.《新闻与写作》.2010年第12期:27-29

2.夏冯斌 《传媒发展大趋势对我国舆论引导的挑战》.人民网-《今传媒》 时间:2008-3-19

3.王春枝《全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跟进策略》.新闻爱好者 .2012年第01期

4.谢新洲 安静 杜智涛 张悦《 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机遇和挑战》.《新华月报》2012第8期:48-51

5.许建俊 《全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突破与坚守》.《中国记者》. 2011年01期:104-105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范文第6篇

【关键词】自媒体 突发事件 舆论引导 策略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74亿,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过半达50.9%,19岁及以上中国网民中,微博用户的渗透率达88.8%。手机微博用户数增加明显,微博用户大规模向移动终端迁移。至2012年6月底,手机微博用户数已从2011年末的1.37亿增至1.70亿,移动端微博用户平均每天发表微博2.84条,转发4.38条。可见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使用微博作为发表意见和表达观点的主要渠道,而微博、微信以及社交网站蔚然成风,标志着我国自媒体时代已经全面到来。

一、概念界定

(1)自媒体时代定义及特征。所谓的自媒体是以博客、微博、微信论坛以及即时通讯等新媒体为载体的个人媒体的总称。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自媒体时代则是指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以平民化、个性化、自主化、低门槛易操作、交互强传播快、可信度低为显著特点。

(2)突发事件。对于“突发事件”这一个定义,国内外学者虽然从不同方面做出了解释和阐述,但至今还没有很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认为,突发事件是指难以预料且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它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并往往能危害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带有公共危机性质。根据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一般而言,突发事件多是难以事先预料的负面事件,天灾人祸,毫无征兆的发生。正因为其‘突发性’,重大突发事件总是对社会迅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在极短的时间里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三)舆论引导及其作用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或言论。舆论引导,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具体来说,舆论引导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②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③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

二、自媒体时代下的舆论引导

有人这样形容:“微博粉丝超过100个,你就是一本内刊;粉丝超过1000个,你就是个布告栏;粉丝超过1万个,你就是一本杂志;粉丝超过10万人,你就是一份都市报;粉丝超过100万个,你就是市级电视台;粉丝超过1000万个,你就是省级电视台;粉丝超过1亿个,你就是中央电视台。”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近5亿网民、3亿微博,境内有50余家微博客网站,每天更新帖文达2亿多条。可见,自媒体的信息传播能量是多么强大,自媒体作为一种舆论工具,具有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在自媒体时代下,舆论引导呈现出新的特点:

(1)自媒体时代下舆论引导更平民化。话语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在自媒体时代,舆论的话语权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的新闻媒体和记者手中。社会进入全民“麦克风”时代,只要拥有一部电脑或者手机可以上网,就随时随地都可以自由地在网上发表言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人可以是事件的者、评论者。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受众不再仅仅依靠传统媒体,而是可以通过自媒体,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到紧要的信息并自已的观点,形成舆论。

(2)自媒体时代下舆论引导更开放化。自媒体为民众提供了充分的表达空间,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舆论的形成更为迅速,“聚合意见,聚合人群”已是不争的事实;网络上的限制少很多,网民没有约束感,也就更真实的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如果一旦事件的真相被传播出去,网络的舆论引导功能就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3)自媒体时代下舆论引导更快捷。自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来说,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快速的形成和强烈的扩散倾向。同时也因为自媒体的存在,受众对突发事件关注的速度越来越快。重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受众就可以通过短信、论坛、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在广泛的围内交换意见,发表言论,在最短时间内形成社会舆论。例如,在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中,微博的有关事故的信息传播速度大大超过了传统媒体的报道。

三、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面临的新挑战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如何做好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一直是新闻宣传部门的重要任务。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虽然我国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我国自媒体迅速发展,传统的媒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舆论生成机制更加多样化,信息传播变得更加难以控制,这给我们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进行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

挑战一:突发事件发生后,谣言满天飞,舆论更为混乱。突发事件的发生,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一般情况下,作为地方政府领导是不希望该事件被扩大化的,因此,常常封锁现场,阻挠媒体采访,在网络不发达的年代,这种“捂”的手法,是不少地方政府屡试不爽的手法,然而在“自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人都可成为新闻人,微博、论坛、微信以及各种即时通讯,都可以是信息的平台,而且信息不经过“把关”直接,这也就难免“小道消息”大行其道,谣言满天飞,往往混淆视听,造成舆论混乱。

挑战二: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舆论错综复杂,传统媒体舆论权威受到了挑战。在自媒体时代,网络形成了最大的舆论场,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舆论的发起者和参与者。由此自媒体上的互动舆论场也是突发事件报道中舆论引导的新挑战。当前,一旦突发事件来临,主流媒体失语和乱语而造成被动时,自媒体舆论却铺天盖地,形成抢占话语权的态势。此外,网络舆论错综复杂,内容庞杂,很容易将正面宣传内容淹没,容易误导舆论,引发新的不稳定因素。根据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的数据,36%的网民主要通过互联网了解汶川地震,34%的网民选择电视作为了解抗震救援的主要信息渠道。凡是互联网渗透的地方,传统媒体都处在较被动的局面,即使是汶川地震这样的重大突发灾难性事件也不例外。

挑战三: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爆炸,真假难辨,加大了给舆论监管的难度。由于网络用户的零成本信息,造成了信息的过量,加之转发机制可以使信息快速流通,这增加审查的难度,给内容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据统计,国内仅新浪微博,每天的信息量也超过8000多万条,每分钟超过了2000条。此外,网络传播的便捷性,特别是社交应用平台强大的互动功能加剧了信息传播的扩散与渗透,非理性的声音也应运而生,使突发事件向恶性发展。2011年3 月,日本核事故发生后,我国浙江一带发生“抢盐风波”引发公众恐慌,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舆论压力。

挑战四:突发事件发生后,传播主体多元化,对主流舆论带来冲击。在自媒体时代,每个普通人既是“受众”同时也是信息的“者”。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传播主体更为多元化,每个人都可以方便自如的采集、信息,形成舆论,这使得不良信息和不可控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加强,不可避免的对主流舆论形成强有力的冲击。2013年5月“京温商城”跳楼事件发生后,因为一个网友听到有人议论京温商城坠楼安徽女青年是被人后跳楼,于是在其微博上自行编写内容为“京温女孩被七名保安,警察拒不立案”等博文。在网上引发舆论风波,进而引发,就是教训。

四、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

在自媒体时代,加强对突发事件的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是十分必要,通过对舆论进行有效的引导,可以澄清谣言传言,并最大地争取全社会对处置工作的理解认同,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事件处置,完成事后心理救治和社会信心重建。那么在自媒体时代如何才能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策略:

(1)建立务实有效的官方网络平台,完善信息公开,以积极的姿态包容接纳自媒体。开通党政机关官方网络平台。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党政机关可以通过网络在第一时间表明政府态度,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言论的传播空间,有效制止网络舆论转化为现实事件;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谣言止于公开”“以公开辟谣言,以公开化猜疑”。2013年5月8日,京温商城”跳楼事件发生后引发突发,5月9 日,北京市公安局通过官方微博“平安北京”消息称,公开了安徽女青年袁某死因有效的平息了各种谣言。

(2)充分发挥传统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作用,传统主流媒体并主动与自媒体全面融合。传统主流媒体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在“自媒体”喧嚣的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的准确性、真实性、权威性,是众多“草根”级“自媒体”短时间无法企及的。因此传统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该客观、公正、准确、及时的进行报道,还原事实真相,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消除不确定性因素,及时、正确的引导舆论。同时,传统主流媒体可以搭建互动平台,增进“草根”级“自媒体”和主流媒体的交流互动。通过互动可以提供准确的信息,还原事实真相,消除网民的疑问,有利于促进事件的良性发展。

(3)国家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为网络监管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当前,我国网络传播的立法建设远远滞后于网络本身的发展速度,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网络立法建设,实现“有法可依”。对危害国家安全、影响民族团结、挑起社会事端等恶意行为加大执法力度。

(4)重视意见领袖的力量,加强网上舆论引导。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意见领袖,在网络社会中将拥有大批的粉丝,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网民产生价值导向的作用。意见领袖通常在关键时刻,发出建设性的声音,掌控事态的发展趋势,形成舆论场。“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的《2011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显示,这年影响较大的74起与微博相关的舆情案例中,有近五成存在明显的 ‘意见领袖’。他们通过、转发或评论信息,可以将某一事件迅速推向舆论的制高点,甚至对其他网民进行议程设置或情绪感染。”所以,要高度重视 “网络意见领袖”在社会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自媒体时代,对于突发事件的传播呈现出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播主体大众化、舆论的主导权平民化等特点,而突发事件的 “突发性”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其快速的传播速度,这大大的增加了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难度。因此在自媒体时代,要加强对的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我们既需要充分调动“自媒体”的传播力量,又要加强对“自媒体”的舆论引导,同时也要发挥传统主流媒体的作用,有效提高突发事件报道的舆论引导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构建和谐的舆论氛围,促进突发事件的顺利解决。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第3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范文第7篇

关键词:网络传播;舆论引导;机制

一、网络传播背景下舆论引导的发展趋势与特征

(一)舆论引导的主渠道正从传统媒体向网络新媒体转移,这源于传统媒体影响力的弱化和网络新媒体影响力的增强。随着舆论引导主渠道从传统媒体向网络新媒体的转移,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网络新媒体对于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与之相适应,我们也需要重新思考舆论引导的策略与技术手段,以保证舆论引导的最佳效果。要打破传统媒体环境中单向灌输的思维定势,善于在开放透明的环境中通过平等公开的讨论进行舆论引导。传统媒体条件下党和政府拥有信息选择的主导权和议程设置的主动权,但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社会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信息的甄别和选择,传统的议程设置效果也在弱化,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舆论引导策略已经很难奏效,党和政府需要在开放的环境中逐渐适应平等对话、掌握意见沟通技巧,形成潜移默化的舆论引导效果。

(二)网络时代条件下,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使得舆论引导的整合性特征更加突出。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传播模式的一次变革,这里的碎片化指的是信息来源的多元化、观察视角的分散化、信息文本的零散性和信息要素的不完整性,以及意见的异质性、分裂性。这一方面表现在信息传播形式上的简短明快,另一方面,也表现在信息传播内容以及价值评判上的多样性,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当下已成为各种信息的发源地和集散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公共领域的热点问题都能够通过微博的激发形成网络围观,并最终成为舆论话题。信息传播的碎片化背景下,舆论引导的整合性特征更加突出。舆论引导的整合性一方面表现在作为舆论引导重要载体的传统媒体在技术层面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媒体融合有利于建立全媒体的生产能力,形成多介质的传播能力,提高全方位的经营能力,这对传统媒体提升舆论引导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中央所提出的“大宣传”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明显是因应新媒体条件下信息传播碎片化、舆论多元化的现实提出来的,正因为舆论焦点散布于各个领域,因而需要整合各个领域的力量加以应对,因此,大宣传工作理念充分体现了网络时代条件下舆论引导的整合性特征。

(三)舆论生成的突发性决定了舆论引导的快速反应趋势更加明显。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越来越呈现出“去中心”的鲜明特征,尤其是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发展使信息传播进入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阶段,去中心的特征更加明显。在我国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和改革深水区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这种信息传播的深刻变革对于我国的舆论生成模式带来重大影响,舆论生成的突发性特征更加明显。社会转型是一个社会秩序的重塑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的失序、失范现象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而随着我国改革进程进入深水区,一系列制度性弊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难题逐渐暴露出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社会失序、失范现象增多,人们对此产生的不满情绪借助网络新媒体不断释放、汇聚,从而形成一种负面、消极的舆论氛围,而任何一个或其它突发事件的出现,都可能成为导火索,激发和点燃社会舆论,并形成“燎原之势”。舆论生成的突发性决定了舆论引导必须能够快速反应,做到第一时间发声,在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

二、网站网络舆论引导措施

依据网络传播的特点来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网站主要从源头控制、合理选题、发挥版主作用等方面进行舆论引导。

(一)源头控制

网站作为网络舆论出现的源头,要从根本上进行合理的舆论引导,就要注重网络记者、编辑论坛管理者责任的划分。在源头对于错误的言论进行封杀,从源头堵塞网络舆论传播的渠道。网络作为自由言论的阵地,完全的堵不是办法,也不符合网络传播的宗旨,以“导”为主,以“堵”为辅,网站管理者要具有极高的鉴别能力,对于危害较大舆论的形成要有敏感性,对于假新闻、谣言等舆论的形成要准确求证,不能因为网站活跃度等原因对谣言等言论放任不理,姑息纵容。

(二)合理选题

网站对社会热门话题与网民关心话题进行话题设置,主动引导舆论发展走向。网络覆盖面的广度与包容性,使每天每时每刻都有许多各种类型的热门话题涌现。网民在面对如此多热门话题的时候,往往都会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或者从哪里都开始。这样使得网民议题混乱,对不良舆论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空间。网站要筛选出网民感兴趣的热门话题,把网民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或特定方向,从而达到有效舆论引导的目的。

(三)发挥版主作用

论坛的版主通常由两种方式产生,一是网站任命,二是网民推举。在论坛中发言活跃,并有一定范围内的网民中知名度较高,在向网站申请后,经过一定考核会成为版主。网民推举的版主也大致如此,区别在于一个是代表网站官方,一个代表网民群体。版主通常是在一定的领域或板块中具有相对权威的人担当,因此其言论的影响力较高。发挥版主作用对网站舆论引导由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网络舆论所关注的都是社会热点问题,我国庞大的网民技术决定了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事实证明,有效的网络舆论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现阶段新闻法制不健全,网民综合素质低等因素使网络舆论常出现虚假的、恶意的舆论导向,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还会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网名要提高自身的综合道德休养,政府要建立适当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舆论,网站从源头控制不良网络舆论的产生,共同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维.网络社会背景下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2.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范文第8篇

关键词:构建;舆论引导机制;措施

舆论引导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内容,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创新为我国构建舆论引导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舆论引导以及舆论引导机制到底存在哪些区别,我国目前的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挑战,针对此类问题又该作出怎样的对策是本篇文章所要探讨的内容。本文的重点集中于提出构建我国舆论引导机制的意见建议,期望能够为我国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提供借鉴。

一、理论分析

舆论引导作为一个动态性过程其中包含了很多因素,如舆论引导的主体、舆论引导的客体、舆论引导的介体等内容,同时其作为一个动态性过程还包括有不同的阶段,如舆论监测阶段、舆论预警阶段、舆论信息等。在构建舆论引导机制时,这些因素都需要充分的考虑在内。在这里首先介绍舆论引导以及舆论引导机制的概念含义。

(一)舆论引导

(二)舆论引导机制

二、当前我国构建舆论引导机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舆论引导主体不明确

就目前我国舆论引导的运行实际来看,作为舆论引导主体的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存在部门冗杂分工不明导致的舆论引导管理主体不明确的现象存在。

(二)舆论引导理念陈旧

作为舆论引导的主体,相关管理人员存在观念陈旧的现象,思想还停留传统舆论引导的体制机制内,对于当前新媒体没有充分的认识。新媒体作为现阶段社会舆论诱发的主战场,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为现阶段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挑战。

(三)舆论引导机制滞后,相关法律法规缺失

传统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一般方式是,下发文件进行规范、按属地进行管理、按部门进行分工等。就当前舆论传播的特点来看,传统的引导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舆论传播的迅速性、广泛性的特点,存在舆论引导机制滞后的缺陷,相应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存在缺失,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三、构建当前我国舆论引导机制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政府、媒体、公民三者之间的权责关系

舆论引导的主体是政府,舆论引导的介体是媒体,舆论引导的对象是公民,因此政府、媒体、公民三者在舆论引导的发生过程中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1、舆论引导主体

根据前面的分析,现阶段我国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中,存在舆论引导主体不明确的现象,因此,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首先从明确舆论引导的主体抓起。

2、舆论引导介体

媒体作为舆论引导的介体,这里主要指的是管理部门以外的媒体,它包括各大互联网站、各非官方报纸杂志等,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由于媒体始终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媒体对社会精神、群众思想和大众行为规范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建立媒体责任机制以规范和约束媒体的行为。

3、舆论引导客体

作为舆论引导过程中的客体,公众所接收到的舆论的广度和深度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公众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多种方式接触到五花八门的信息,不仅如此作为舆论引导客体的公众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舆论的引导,由于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公众传播信息的渠道,公众能够积极主动的接触自身想要获取的信息,不再一味的接受主流媒体的控制,有了自身对于信息的判断能力。

(二)建立信息汇总的监测、预警、分析制度

1、构建舆论监测机制

舆论监测机制主要指依靠舆论监测人员运用技术软件系统对网络、报纸、报刊等出现的热点信息进行汇总统计,通过这一过程及时的了解掌握舆论发生的最新动态和总体趋势,为舆论引导的下一步实施提供更多依据。 日常的舆论监测属于常态化监测,它的意义在于能够实时的掌控舆论的基本情况、特点和走势。特别是对于一些突发事件,比如自认灾害、公共安全事件、网络谣言等进行舆论监测。

2、构建舆论预警机制

舆论预警就是发现对舆论出现、发展和消亡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并连续不间断的动态监测、度量及采集它们的信息,根据预警体系内容,运用综合分析技术,对当前舆情作出评价分析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及时做出等级预报的活动。 舆论预警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预警指标、等级、方法、测度等等。构建舆论预警机制能够掌握民众对于舆论事件的态度、倾向和意愿,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同时其对于舆论负面事件的及时处理,防止事件激化有重要警示作用。

3、构建舆论信息汇总、机制

舆论监测以及预警机制的构建对于舆论信息的汇总起到了重要作用,组织一支干群结合、专兼职结合的信息汇总队伍,能够帮助管理部门及时的获取舆论发生发展的信息,加强以信息收集专业人员的培育,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情报信息网。同时建立信息平台,既通过主流媒体网站及时权威信息。利用主流媒体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维护公众知情权的前提下,权威信息积极对舆论展开正面引导。

(三)建立健全舆论管理法律法规

舆论立法是实现控制不良信息波引导舆论走向的必备手段,因此需要加强舆论传播的相关立法,使得舆论管理有法可依,能够辅助舆论引导的发生。

四、结语

当前我国构建舆论引导机制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同时新媒体技术以及网络的不断发展也对构建舆论引导机制提出了挑战,对舆论引导的失当很有可能引发社会的动荡,因此必须构建规范有效的舆论引导机制,减小对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们出版社1993版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范文第9篇

>> 浅谈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技巧 谈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 政务新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研究 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 加强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从拆迁突发事件看政府的舆论引导 学校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 面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与媒体应对 关注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系统构建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方略 突发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必须走向常规化 论对突发事件的媒介舆论引导艺术 浅议国际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涉农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路径选择 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刍议 突发事件下地方政府的舆论引导 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研究 突发事件危机下我国政府与网络舆论引导的关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节奏的控制研究 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节奏的控制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唐川森 吴同")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舆论引导工作在我国舆论环境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发显著,如何更好地实现舆论引导是主流媒体必须要面对和重视的问题。本文将从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关系和受众心理角度出发,探讨主流媒体如何在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快”与“慢”两种节奏的引导方式,以及其运用的条件。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节奏控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8-0022-02

随着网络的发展,公众参与突发事件舆论的广度、深度和民间舆论场的影响力都越来越大。但我国民众在舆论参与方面还处在学习阶段,民间舆论场尚不成熟,主流媒体需要适当引导舆论。把握节奏是舆论引导的手段之一,如何利用好“快”与“慢”两种引导节奏具有重要意义。

一、舆论引导中“快”与“慢”的理论基础

本文中所论及的舆论引导指的是以新闻媒体为主体的新闻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社会舆论是舆论主体对舆论对象所表明的共同意见,新闻舆论是舆论主体借助于新闻传播媒介对舆论对象所表明的共同意见。后者只是前者的一种,两者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新闻舆论具有公开性。在报道的过程中含蓄地表达公众意见则体现了新闻舆论所特有的隐蔽性。这两种特性正对应受众认识事物的两个层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也称为表面认识和本质认识。首先媒体选择与自身舆论倾向相同的新闻事实进行连续或者多角度报道,使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认识不断积累,最终大多数的受众会形成相对稳定并且趋于一致的观念,此时潜在的舆论已经形成。为了满足受众对新闻本质的把握,需要媒体作为舆论引导主体提出自身的观点和立场,使潜在的舆论被激活并向主流媒体主张的核心意见靠拢,最终使两者达到一致[1]。综上所述,舆论引导中存在着引导主体传播意见和受众接收并形成自身意见两个过程。两者都在不断运动变易,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前者占据主动,因此在引导的过程中其变易的速度应快于后者,但若两者变化速度相差太大,则会导致信息传递出现较大偏差而使引导失败,所以前者应适度放慢速度;其次,若前者没有及时、全面地发表代表自身的核心意见,会导致其变化速度滞后于后者。公众无法及时获得相关准确的信息而使得舆论问题进一步扩大。因此,当两者的运动速度实现统一、引导主体与受众意见达成一致时,舆论引导成功实现。由此我们得出,舆论引导应将“快”与“慢”两种节奏结合使用,缺一不可。

二、合理的“快”及其条件

(一)合理的“快”

1.及时事件相关信息。及时相关信息满足了公众的信息需要,社会的开放性、流动性使公众对信息需求的迫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过量的信息会造成公众的紧张心理,更凸显主流媒体及时准确信息的迫切性;及时信息能够避免谣言当道,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准确真实的信息,可以将谣言扼杀的摇篮里,避免谣言扰乱舆论环境;及时信息能使主流媒体获取舆论引导的主动性,在舆论初期信息能为主流媒体打造一个良好的基础,方便舆论引导,避免舆论无法控制。

2.及早表明官方态度。受众面对信息的注意可以分为有意关注和无意关注两种。有意关注是主体有自觉的目的、先存在内在要求的注意。我国的公众对政治有较高的关注,对突发事件中的官方态度、政府措施甚至官员个人作为都有主动的关注。这是我国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要特别注意的部分。

及早表明官方态度有诸多好处:首先,可以满足民众政治方面的信息需要,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培养了公众对于政治和官员的较强关注度,因此这在我国的舆论环境中是必要的;其次,我国目前有很多突发事件的根源是公众与政府的矛盾,公众较易自发地站在政府的对立面,为舆论引导带来“天然”的挑战,主流媒体及时表明官方态度能在舆论初期消减民众对于政府的对立情绪;最后,能够取得舆论引导中的主动权,在事件刚发生或出现新变动时,主流媒体能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避免被公众质疑和逼问的尴尬、被动,掌握舆论引导中的主动,避免舆论的失控。

3.即时与民间舆论场互动。数量庞大的参与公众组成了以论坛、微博等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而官民间的关系较容易使这两个舆论场形成对立。民间舆论场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成熟度不够,不时出现民众“添乱”的情况。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互动是非常必要的。

与民间舆论场互动满足了公众受到尊重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目前我国公众对于尊重等的高层次需要日益强烈,主流媒体及时与民间舆论场进行互动,能够使民众获得尊重感的满足;即时与民间舆论场互动意味着主流媒体放低姿态,在舆论引导中传播者的形象非常重要,及时与民间舆论场互动是塑造良好传播者形象的重要机会。

(二)快节奏的条件

当与事件相关的信息数量很少、不能满足民众的信息需要或好奇心时,要快速信息;当事件刚发生或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的、关键的变化时,需要主流媒体快速信息,表明态度;当民间舆论场与主流舆论场一致度较弱,存在分歧甚至对立时,需要主流媒体及时与民间舆论场进行互动,给出必要的解释。

三、应有的“慢”及其条件

(一)应有的“慢”

1.对突发事件中的是非功过缓做评论。在相关信息不够全面、准确时,公众的情感较为脆弱、情绪容易激动、理性较少,此时稍带倾向性的报道或评论很可能点燃公众的“灾难情绪”(“灾难情绪”是指灾难之后民众产生的不安和不满的非理性情绪)[2],因此主流媒体不能急于对事件进行评价。如2013年10月13号,有网友在微博爆料:余姚三七市镇某领导下乡视察水灾,因脚穿高档皮鞋让年近六旬的村支书将其背进灾民家里,随后各大媒体、门户网站未经核实对该消息进行了转载,并使用了带有主观情感的语言。此事马上在社会中形成舆论,公众一致表达对当事领导的不满,甚至出现了“骑在村民头上”等标签。迫于舆论压力,相关部门免去了该领导的职务并给予党内警告。而事件真相是该领导穿的是布鞋并非高档皮鞋,他与这位村支书关系要好,两人此番举动多半带有玩笑意味。水落石出后,各界舆论又纷纷对当事人表示歉意,但这位领导已然成为公众“灾难情绪”的牺牲品。

2.对官方的相关行动或者态度不急于大力宣传。如前文所述,我国公众对政治信息有着独特的关注度,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关心官方对事件的态度。而当舆论焦点内含公众的不满情绪时,主流媒体还在一味“按照惯例”大力宣传领导人和政府部门的动态,很可能引起民众的逆反情绪,形成强大的、与官方舆论场对立的民间舆论场。

2014年6月10号,凤凰网报道深圳地下管道面临老化,暴雨突袭导致城市水涝频发的新闻。事件发生以后,各路媒体都对灾情进行了及时报道,却也紧接着“领导如何重视、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何种急救措施”等内容。政府期望的公众理解并未出现,反而是公众越来越不满:“质疑相关部门――为何城市的下水道总是出问题?为何总是要等到出现涝灾之后才进行急救?”

主流媒体不宜在事发之初就立即采取压制性宣传,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公众内心对于安全的真实诉求。应当重视公众的意愿和呼声,及时消除公众的不安情绪。如若不在此方面进行改善,政府只会慢慢陷入“塔西佗陷阱”之中。

3.对爆发的民间舆论不急于打压甚至封锁。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的普及,使我国目前形成了较明显的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相互对峙的舆论格局。官方舆论场已经不具备压倒性的控制力,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急于打压甚至封杀民间舆论场,可能会导致后者更强力的反弹。

“东莞扫黄”事件中,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扔出了东莞重大内幕这一重磅炸弹后,期望通过相关报道和评论达到全民反对、增强法律意识的舆论效果。但结果并非如此,有网友质疑央视自身的暗访手段不妥当,不应该站在道德审判的角度进行报道;有人认为政府故意忽视重大的社会问题,对小问题抓住不放;甚至部分网友公然调侃表示支持东莞。两大舆论场的对立情绪日渐高涨,主流媒体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公众“异样的声音”进行抨击和打压,同时,民间舆论场表现出对绝对权威的质疑和挑战。

(二)“慢”处理的条件

当相关信息不够全面、准确,或民众的情绪较敏感时,不宜快速宣传和引导,节奏要放慢、方式要软化;当公众关注的问题没有得到切实解决时,主流媒体的引导不宜用强硬、快速的方式;当公众的情绪没有得到足够的表达和释放,尤其是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存在较大分歧时,主流媒体不宜用快速的压制性手段。

四、舆论引导中节奏把握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政府和主流媒体与公众实现良好沟通

“社会参与论”(也称“受众介入论”)认为,时代在进步,如今的公众已不满足于消极地当一名接受者,而是试图积极的参与到信息的制造和传播中;让公众参与传播,正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接受传播,因为人们接受亲身参与形成的观点,要比被动接受他人观点更为容易。因此,政府与主流媒体必须放弃过去以“单向意见整合”为特征、舆论引导源自文化精英的话语方式,放低姿态、重新确立定位,合理掌握了受众接受引导的心理节奏,就能够更好的实现与民间舆论的沟通,从而达到更好的引导效果。

(二)提高政府和主流媒体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自媒体 辅导员 舆论引导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emedia has come into being, which has affected people's life and work. 95 years later, college students have grown up in the media environment. Since the advent of the media is a double-edged sword for counselors. The guidanc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media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media environment.

Keywords wemedia; counselor;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1 自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特点

自媒体亦称个人媒体,既个人借助网络技术,通过电子媒介获取或传递信息,以此来参与问题讨论,并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主要依托博客、微博、微信、手机短息等个体媒介,呈现出自主化、快捷化、活动化、多元化的传播特点。这个平台逐渐成为公众表达意见、讨论问题的新渠道。自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存在以下特点:

(1)舆论格局呈碎片化趋势。学生以个人为单位,用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披露信息和发表意见,所的信息并没有经过严格的甄选、鉴别,时也未必能提供充分的证据和相关背景,有的只是简单的情况或线索。在发表意见时,往往是有感而发、或兴趣所至,辅导员在面对碎片化信息时难以做到分明别类、仔细辨别筛选。

(2)舆论现状具有多元复杂性。在自媒体时代,学生通过自媒体深度介入各类问题,发表舆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路观点相互碰撞、五花八门、瞬息万变,其舆论状态复杂情况前所未见。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意见得到公开表达、情绪得到发泄释放,比起将不满情绪深埋心底,更有利于辅导员有针对性地进行舆论引导。

(3)舆论引导不易获得显著效果。在自媒体环境下,各种信息见解兼容并包。带给学生的是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同时也存在良秀不齐和真伪难辨的情况。学校和辅导员要对舆论进行引导,就要及时权威信息,还要针对学生的疑惑做好信息解读工作。所的信息意见必须高人一等,又有足够的说服力,否则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

2 自媒体环境下辅导员的舆论引导现状

(1)辅导员本身缺乏对自媒体的认识和了解。近年来,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学生利用自媒体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是辅导员在面对自媒体时缺少正面、正确的认识。有的辅导员表示在面对自媒体时投鼠忌器,除了日常工作的,不敢开展其他舆论引导工作。特别是在舆论引导时难以决定到底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不该说的时候可能错过了敏感信息的最佳时间,认为该说的时候又可能了错误的言论,这种对于信息的时间和力度的把握非常有难度。

(2)辅导员利用自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不足。自媒体的信息渠道丰富、变化快速、自主性强、控制难度大。学生在自媒体开放空间内可以随意表达意见,这些意见的内容是不可控的。很多辅导员自身媒介素养不足,只能运用自媒体开展基本的日常工作,没有办法用自媒体的传播优势进行舆论引导。而且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存在个人主观因素影响,没有办法做到完全理性、客观公正地分析问题,传播声音。一旦出现带有情绪化的舆论传播,容易引发恶性舆论风暴。

(3)辅导员舆论引导缺少外部支持。目前大部分高校舆论引导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完善的组织机构,没有建立系统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与机制。而辅导员的舆论引导缺少学校各级部门的协助和支持。停留在各自单枪匹马,单兵作战的层面上。仅仅凭借辅导员的简单片面的舆论引导,并不能真正起到正面导向作用,难以抗击突发的舆论冲击。

(4)辅导员舆论引导没有形成完整的周期。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一日之功可以完成。但是许多辅导员日常工作繁忙,分身乏术。没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和较好的媒介引导能力。舆论引导工作呈短暂性、阶段性、断续性等特点,没有形成完整的周期体系。

3 自媒体环境下辅导员的舆论引导方略

舆论引导包含了对学生未公开表露的意见,情绪关注和把握。应当建立在全面及时掌握真实准确舆情信息的基础上,同时也需要τ呗酆陀咔楣叵档木准理解和研判。

3.1 树立正确的舆论引导理念

舆情的研判受到行为主体的理念支配。只有用正确的理念进行舆情研判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反之亦然。首先尊重学生是基本理念。只有尊重学生,换取学生的信任,才能从学生那里获得舆论引导的畅通道路。其次信任学生是基本准则。不管舆情多么复杂,对学生的信任是舆情研判中从始至终的基本准则。如果对学生缺乏应有的信任,那么必然会放大舆情的消极方面,导致对舆情的误判和一系列后续措施失当,甚至火上浇油,使原有问题变得更加不可收拾。再次正确认识舆论引导规律。自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规律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能引起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并产生叠加效应,舆情是随着主客体的变化瞬息万变。在及时掌握全面真实信息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梳理,遵循舆情发展的客观规律,归纳总结舆情中的常见现象,做出科学研判是辅导员舆论引导取得良好成效的诀窍。

3.2 多角度收集信息,准确判断舆情

首先根据网络舆情对校园舆情进行判断。网络舆情充分清晰地表达和反映了校园舆情,可以利用网络自媒体平台有效地了解校园舆情。其次根据网上某些微弱和零星的声音预测舆情走向。学生通过微博、微信、BBS等自媒体发出的声音开始可能只是微弱零星的,分布在不同的社区论坛、博客、留言跟帖的页面上,由不同的网络个体披露、而不是集中在某个网页或者专题上。但却有着发酵膨胀的可能性,一旦出现导火索,零星的舆情会转化为舆论狂潮和海啸。因此辅导员要对于处在萌芽期的网络舆情保持应有的敏感,把握舆论引导的良机。再次,通过线下调研了解学生情绪深刻把握舆情。通过网络监测并不是舆情引导的全部方法,也不是舆论引导的全部依据,还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和渠道,如:小型座谈会、个别访谈、学生意向调查等。深入了解学生没有公开表达的意见和心声。

3.3 开展有效的舆论引导

对学生进行舆论引导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日常的舆论引导,另一种是重大事件发生后的舆论引导。在自媒体时代,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需要有相应的方法。

首先,及时公开重要信息,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无论是进行日常的舆论引导还是重大突发事件之后的舆论引导,除非涉及国家安全情况等问题,否则不能在权威信息方面拖延时间。权威信息滞后,会给谣言和不实信息的谬论流传带来空间,之后要再次解释,需要付出几倍的努力,结果还事倍功半。同时辅导员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如版主、高频IP等)采取相应的舆情引导对策,及时关注学生反映的高频率问题,并就某些领域和特殊情况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策性强的公众舆论。

其次,培养舆情队伍,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在自媒体环境下,通过网络可以听到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其中很多声音并没有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舆论,而只是零星地存在于舆情层面。辅导员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力量收集舆情。可以建立宿舍,班级,系部三级舆情监控队伍。并且成立舆情管理小组,对舆情及时了解和管理。同时培养普通学生、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充当网络意见领袖,面对舆情危机及时信息,加强引导,辅导员自身也可以充当网络评论员,从多角度、多方面开展工作,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最后,构建良好的现实形象,维护辅导员的公信力。辅导员在平时是工作中要做到关心爱护学生,把学生利益放在首位,敢作敢为,得到学生的认同。有了敢于担当的现实形象就会有与之相应的媒介形象,能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和号召力。在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学生才会对学校官方媒体和辅导员所发出的声音深信不疑。如果平时不注意构建良好的现实形象和媒介形象,关键时刻辅导员发出的声音就会受到质疑,甚至反面解读。因此辅导员只有在日常工作中构建良好的现实形象,才能收获公信力,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王A圆.高校辅导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培养[J].教育评论,2014(9).

[2] 陈志勇.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自媒体;新闻舆论引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055-02

当前,以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着新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现实,提出要在社会新闻舆论的传播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基本的操作规律,讲求全面的引导方法,做好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良性运行中的作用这篇文章。这其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做好当前自媒体这一新媒介传播格局下的新闻舆论引导。

一、自媒体格局下新闻舆论引导的现实难题

在社会发展中,所发生的很多事件都关系到一些人的利益。当发生特定的新闻事件,人们的利益诉求不被重视或无法满足时,就会激发他们不满现实的某种虚假性、攻击性、批判性、谩骂性表达。在自媒体这一多态型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不断涌现的格局下,就使具有社会修正作用的新闻舆论引导存在着一些难题,主要表现五方面。

1.引导主体不明确,事实扭曲现象频发

自媒体时代传播的一个事实在于,媒体舆论的话题和内容常由自媒体使用者发起。因为和大众传媒相比,自媒体的兴起使自我诉求的表达得以便利与可能。毕竟,自媒体式的表达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表达成本低。于是,在支撑其运行的网络技术基础上,自媒体就成为人们对某个事件表达看法和交流意见的重要平台。然而,在这方面,由于参与舆论的表达主体缺乏良好的媒介素养,无法就某个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进行正确的甄别,甚至缺失真实性鉴别的警惕,然后利用自媒体这一信息传播渠道,使各种来源的信息在未经真伪判断的情况下,甚至经大众媒体快速地广泛传播,其危害性显而易见。那么谁来对信息的这种“自媒体+大众传媒”传播形式进行引导呢?就目前来看,舆论引导机构之间职权交叉,权限不明,分工不细,现实操作中常常会出现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合力缺乏等情况[1]。有关部门在不明确其引导主体的情况下,未对舆论事实给予全面了解和整体评估而武断地依照板块权限进行封杀、限制,必然会导致新闻舆论引导工作效率低下甚至无效,最终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2.引导法规不健全,法律基础保障薄弱

基于互联网发展的自媒体格局是快速形成的,这导致了相关立法建设的滞后。既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只进行宏观的指导,而缺乏具体的引导操作。同时,明显的实践决定与实践依赖,使法律修订的进展缓慢,对受众尤其是自媒体使用者的有效约束明显不足,其中有关言论自由的限度、公民隐私权、名誉权等,更需法律予以明确规定。新闻舆论引导的法制环境不够好,针对自媒体传播和舆论引导的立法滞后,法规不健全或者法律缺失,让民众在舆论中的自我约束以及保护意识淡薄,使一些不良行为或非法行为有机可乘,混淆视听,传播一些虚假的舆论信息[2]。缺乏专门的执法依据,也使相关部门的舆论引导不足。舆论引导不好做,难于做,易于发生一些侵害社会以及公民个体利益的现象。

3.部门引导不到位,问题处理方式偏颇

相关部门对自媒体新闻舆论的引导重视不够,这主要体现在一些政府行政机构和网络营运商对待舆论事件的处理态度以及处理方式上。搞所谓的“鸵鸟政策”,隐瞒或杜绝信息传播,忽视舆论引导的一些必要环节和手法技巧。虽然受目前弊革风清运动的影响,有些相关部门开始注意到自媒体格局下的新闻舆论及其影响,但侥幸心理依然存在,危机意识有些缺乏,从而在舆论出现时,尚不能进行正确的应对与处理。与自媒体相关的一些网络企业和社会团体,并没有给自己在新闻舆论引导中的地位以清楚的确定,因而在自媒体舆论有所偏向时未能做出相应的措施来引导舆论,致使一些新闻舆论传播范围扩大。客观地讲,对自媒体舆论的引导必须依赖于有效把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及规律。但有关组织和机构常常忽略了这一点。一个现实的问题在于,相关的职能部门或企业常常注重“管”,而忽视“导”。比如,过于强调对新闻舆论的管制或遏制,对网络自媒体传播究竟如何才能健康发展这方面并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尽管有些职能机构能给出现的新闻舆情重点关注和应变解决,但只就事论事,倾向于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而就自媒体新闻舆情的相关预见与预防几乎没有什么作为,缺乏预判,致使一些本可提前预防或控制的舆情发展扩大,难以控制[3]。

4.引导方式不新颖,引导创新理念缺乏

自媒体运行的技术支撑是互联网技术。这种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当前的舆论引导方式与手段要跟得上,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网络舆情。然而,当前的新闻舆论引导方式实际上依然按照过去在传统大众媒体管理上的老方法,忽视或无视网络自媒体的特性。相关部门按地域与部门分工对媒体进行分割管理和规范,这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自媒体传播形式的出现以来,具有自由分散、多员共存、内容复杂等特点的新闻舆论来说,效果并不明显。新闻舆论的表现形式、发展与演变,已呈现出难以管理、控制和引导的局面,这需要引导方式和引导观念的创新、变革。

5.引导素质参差不齐,复合型人才缺失

在当前的技术主导时代,人才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好以网络技术这一高技术为基础的自媒体传播背景下的舆论引导工作,建设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关键。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是不充分的,尤其是那些既懂网络高技术、又熟悉媒介传播特点与规律的复合型专门人才比较缺乏。人才的匮乏,使网络舆论管理与引导工作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从而对不良信息与舆论传播的引导常常会有所滞后,影响引导质量。

二、网络新闻舆论引导对策的确定

不良好的网络新闻舆论及其传播会威胁到社会的安定。因此,需要给予这以正确的引导。有必要研究网络新闻舆论引导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熟悉问题的内容,分析问题的本质,针对问题来确定有效的引导对策。

1.加强机制建设,合理引导舆情的发展

自媒体新闻舆论引导方面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健全和完善舆论引导机制,确保引导的规范化、程序化方向。设置专门的自媒体新闻舆论引导机构,明确其权责,完善引导体系;建立自媒体新闻舆论引导的回应机制和制度,及时回应舆论质疑,以正视听;变革引导理念,破除以“管”为主模式,重视疏导、引导,通过规化、设置甚至于对话,应对敏感自媒体舆论话题。重视舆论发展规律的探讨,使舆情引导机制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针对自媒体格局下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舆论话题,要尽可能利用泛媒体平台,做好大众媒体和自媒体的平台契合,形成良好的引导空间,尽可能地消除信息误区。

2.完善法律法规,确保依法引导的方向

除了一些有形、有效、具体的操作环节和机制外,还要有能保证和辩护这些机制有效贯彻的法律法规,使对自媒体新闻舆论的引导有法可依,依法引导[4]。因此,做好引导工作,一个必要的方面就是建设和完善相关法规。比如,确立实名制或网络后台的实名制,削减网络舆论与信息传播主体的虚拟性。依法明确网站、自媒体的责任义务,依法严惩和坚决打击网络侵权行为,定期评估网络营运商的传播行为和传播质量。依法确定并严厉查处、打击网络舆论中侵害国家、集体以及他人利益和权利的行为。在法治的平台上,整合部门协作,规范对不良自媒体舆论行为的查惩流程。

3.重视德法教育,实现主体的自我约束

做好自媒体舆论引导工作,就要做好人的工作。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好自媒体新闻舆论主体的道德法制教育,提高其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做到不随意、不乱为。起码要让网络舆论主体意识到在参与一项舆论活动时,是否熟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是否会恶化一些人的状况,这样的舆论是否文明、健康、良好,是否符合社会正义,符合人的正常发展要求。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促进和形成有序合理的网络舆论环境,更有效地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再有就是要加强对网络从业人员的法规教育,引导他们遵守行业公约,形成自我约束意识,杜绝非法运营,抵制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4.提升引导技术,确保引导的技术方向

网络信息技术的更新给自媒体舆论引导带来了一些新的考验。目前,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相比,网络的监控技术发展是滞后的。这样一来,要实现对自媒体舆论传播的良好引导,就要打好引导的技术这张牌,确保依靠网络技术的更新来开展引导。在这方面,需要尽快开展互联网管理领域的相关网络技术研发与引进,重视网络安全技术项目的开发,在技术上实现对不良信息和言论的筛选与遏制。可以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网络舆论引导技术,建立前期采集分析系统,针对一些易于成为网络新闻舆论的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并对网络舆论后期进行引导、甚至于对某些特别不靠谱的信息给予过滤、屏蔽,净化网络舆论,保证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5.重视人才建设,强化引导的执行能力

要实现对自媒体舆论引导的有序开展,一个非常有效的方面就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培养网络技术和新闻传播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增强自媒体网络舆论的引导主体力量。尤其要加强完善尖端技术领域的人才队伍,发挥其在网络管理、安全防护方面的作用;其次要加强网络宣传队伍建设,对热度关注的一些公共问题进行及时分析、评论,通过提出正面的言论与表达,引导大众明辨是非,确保舆论的合理走向[5]。

三、结 语

总之,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与革新,自媒体网络新闻舆论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为舆论引导带来新的挑战和困难。并且,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网络新闻舆论的有效引导成为一项繁琐、长期而又艰难的任务。就自媒体网络舆论引导中的问题而言,目前应综合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尽可能发挥它们的独特之处,使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最大程度上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理性、和谐,促进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 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 孙随根.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传承,2011(11).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范文第12篇

一、自媒体时代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1.引导方式存在问题。在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舆论控制最大的问题就是引导方式的不正确。在发生事件时,传统媒体或者主流媒体都没有能够及时的进行新闻的报道,因为在信息传播的速度方面,新媒体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这就导致了事件发生后相关信息的模糊不清,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舆论。在舆情事件爆发时,政府和相关的媒体没能意识到自媒体传播的优势性,没有及时的进行舆论引导,往往在注意到时已经形成一股讨论的风潮,这是政府能做的只有采取删帖、屏蔽等措施,这些措施智慧引起受众更大的不满和热议,舆论的引导就出现了错误,这只会加剧舆论的发展态势。

引导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敏感性问题上,比如政治事件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等,这种事件发生后,政府的相关部门不敢承担责任,自然也就不敢将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公开,这样就使得信息出现暧昧性,无法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这样就会使得新媒体对事件进行一系列的揣测和传播,形成了舆论。

2.引导态度的问题。现代社会的新媒体发展已经很迅速了,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也很大,但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是没有意识到其真正的重要性,在进行政务公开时不会积极的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不能正确的认识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而且现在的很多政府官员在面对采访时还是持拒绝态度,不愿意进行配合,使得媒体无法获得受众需要的信息,会导致舆论问题的加剧。政府对于信息的封锁会导致公众的不满社会上谣言四起,充斥着很多的虚假新闻,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困难。除此之外,对于政府牵涉其中的事件,媒体会习惯性的报喜不报忧,把其中的问题和关键性信息封锁,这样的报道方式会在人们认识到事件真相的时候激起对政府和媒体的不信任,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下降。

二、自媒体时代舆论传播和引导的策略研究

(一)以政府为主体

1.建立舆情监测机制。想要第一时间对社会舆情进行了解和引导,就要建立健全的舆情监督机制,建立舆情监督平台,使舆情监督制度化、合理化,在舆情爆发的初期,政府要利用舆情监督平台获取舆情信息,对舆情的走向进行大致的了解,分析舆论的走势,为后期的舆论引导提前制定应对策略。

2.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是组织或者机构的信息者,向受众进行方针解读,与媒体。公众进行沟通、解惑。所以在发生重大事件时,政府或者组织要及时的让新闻发言人进行事件的说明和解释,向受众传递信息,说明真实情况,这样能够避免在事件发生之后群众由于不了解真相而引发错误舆论。

3.加强网络监管与立法。在自媒体时代,舆论的产生大都是源自网络上的错误、虚假信息,所以想要对舆论进行引导,就要时刻关注网络上的信息,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取缔传播不实和错误信息的网站。在自媒体时代,网络上的信息流通和传播无疑是很迅速和便捷的,所以想要对舆论进行监控就要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建设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从根本上减少错误舆论的形成。

(二)以自媒体为主体

1.与传统媒体结合。当前我国的新媒体发展迅速,群众的接受程度也很高,但是自媒体本身具有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就是用户素质参差不齐,由于网络上进行信息传播通常都不是实名制,所以很多的低素质用户会隐藏自己的真实信息,在网络上散布错误、虚假信息,还有的用户在没有了解清楚事件的真相时就对事件妄加评论,这会对其他的不知情群众产生误导。在这一方面传统媒体无疑做的很好,因为传统媒体的工作人员都是通过选拔和考察任用的,所以在素质方面无疑更高,而且传统媒体的工作人员都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在不了解事件真实情况之前不会做出有偏向性的报道。所以自媒体在这一方面可以和传统媒体合作,将自媒体的群体性传播优势与传统媒体的专业严谨向结合,既能够保证新闻的时效性,还能保证其真实性。

2.加强主流网站建设。虽然现在的传统媒体依然在发展,但是在自媒体的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进行信息获取时也会经常的依靠网络,网络为介质的信息传播已经越来越受到手中的欢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对舆论进行引导就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加强主流媒体的网络建设,因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很多的媒体都会关注其发表的观点和新闻,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遏制了一些虚假新闻和信息的传播,矫正舆论发展的方向。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范文第13篇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紧迫性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获得许多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遇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在国内国际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新形势下,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迫在眉睫且任务艰巨。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仍然复杂深远,迫切需要传统主流媒体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7%,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但必须看到,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尚未根本改变,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保护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增大。这就要求传统主流媒体大力改革创新,切实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让受众对中央的决策部署充满信心,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夺取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全面胜利。

社会思想呈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传统主流媒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舆论的任务更紧迫。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舆论领域更加活跃,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思想相互交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仍然存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有所滋长,一些干部的腐败问题容易造成人们情绪上的波动和思想上的困惑,引发偏激言论和非理,多年的对外开放让受众获得了广阔视野和开放心态,对媒体的认知度、认同度逐渐趋于理性。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传统主流媒体必须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新闻报道质量,以主流舆论引导各种社会思潮。

互联网媒体迅猛发展,传统主流媒体影响力和传播力面临严峻挑战。现代信息技术带来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引发“媒体革命”。3G手机的应用,推动固网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延伸,使人人、时时、处处上网成为可能,“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来临。互联网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场所,敏感的社会问题一旦在网上出现,能迅速形成社会热点。传统主流媒体应善于把握媒体环境的新变化,巩固舆论阵地,创新报道方法和体制机制,打造核心竞争力,增强国内国际传播能力。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传统主流媒体要在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中主导社会舆论,就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媒体环境的新变化,遵循意识形态规律、新闻传播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等客观规律,增强舆论引导的自觉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遵循意识形态规律。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重大影响。传统主流媒体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生、发展的规律,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发生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把好关、把好度,在关键的时刻发挥关键的引导作用。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要引领社会舆论之先声,传统主流媒体就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坚持“三贴近”,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舆论引导工作的主动权。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发展,传统主流媒体也在深化自身改革,实现新闻宣传与产业经营“双轮驱动”,媒介功能得到全面拓展。在市场主体不断多元化的情况下,受众呈现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传统主流媒体应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加大硬件投入,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主流舆论,生产出在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不同的新闻产品,以适应不同受众的需要。树立市场意识,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经营,提高市场份额,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升,为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路径

应该清醒地看到,传统主流媒体在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有进一步加强和拓展的空间。应适应深刻变革的国内外环境,深入研究舆论引导工作的内在规律性,发挥多年积淀的传统优势,大力改革创新,克服不足,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自觉引导,及时引导,有效引导,做到导之有责、导之有方、导之有术,形成强有力的主流舆论态势和社会氛围。

一、进一步强化科学观念,是传统主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动力源泉。

新闻立台理念。传统主流媒体要摒弃说教味和灌输,让新闻唱“主角”,才能增加舆论引导的实效。具体来说,就是增强要闻、新闻的时效性,推进新闻提速;专题栏目着重抓深度报道,保证内容做深做厚的同时,注重内容、角度的新颖性;加大新闻的比重,加大消息的数量,压缩枯燥的成就报道,加大事件性新闻、问题性新闻的比重;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和首发率,采编、播发更多快而深、深而活的深度报道。

内容为王理念。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要想在激烈的媒体战中脱颖而出,内容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传统主流媒体在长期的积累、调整和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了专业的采编队伍和成熟的报道机制,报道经过筛选、深加工和层层把关,可视(听)性和权威性是网上海量而较粗糙的信息所无法比拟的。传统主流媒体舆论引导最大的抓手就是以新闻报道为核心,统筹各方采编资源,巩固传统优势,把内容和质量做大做强,做成影响力和公信力。

以人为本理念。传统主流媒体应呼应民生焦点,关注民生热点,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组织记者深入基层采访调查;增加基层新闻、民生报道的含量;强化受众意识,多从受众角度进行新闻报道;切实提高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报道真正为普通群众所喜闻乐见。

二、进一步提升采编质量,是传统主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必由之路。

改进经济报道。经济报道是传统主流媒体常年抓的经常性报道,要注重时效性。传统主流媒体对重要的经济动态新闻要做到第一时间,第一时间解读;摒弃堆砌数字的写作方式,少用工作报告式的经济报道,增强现场感与鲜活度;善于用事实、现场、数据、图表等有新闻价值的元素说话,生动地传递媒体的价值取向;挖掘深度报道,通过记者现场深入采访,捕捉生动的、有说服力的事例,挖掘启发性经验,探索经济报道的新路子;应密切结合中央精神,就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等内容加大报道力度,为夺取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新的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支持。

改进时政报道。时政报道可谓传统主流媒体的“重头戏”,传统主流媒体应从党和国家的大局、人民群众和时代的要求出发,做好时政报道,引领社会舆论。目前,一些传统主流媒体的时政报道没有摆脱会议程式和领导讲话的报道,应大力创新报道样式,求高、求重、求细、求活,争取高屋建瓴和生动可视(听)的有机统一。

加强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不是负面报道,而是舆论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主流媒体要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坚持准确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做到有利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党和政府形象。抓住那些贯彻中央政策不力、群众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监督,既反映事实真相、又科学分析原因,既指出存在问题、又反映改进成效,切实做到帮忙不添乱,转化不激化,疏导不误导;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以什么方式报道,报道到什么程度,要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而不是为追求轰动效应。

三、进一步打好重大新闻宣传战役,是传统主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抓手。

重大典型报道。对于重大典型报道,传统主流媒体应力求做新、做深、做透,在视角新颖上做文章;选题策划、新闻报道和时段安排要统筹协调,报出新意,形成合力;典型新闻报道要注意故事化、情节化,让典型报道耐看、耐听,让典型可信、可学;学会在“规定动作”中挖掘“自选动作”和独家报道,做到高出一筹。

热点问题报道。在关键时刻、重大问题的舆论引导上,传统主流媒体要抢占先机,注重统筹协调,强化新闻策划意识,对人们普遍关心的上学、就业、楼市、股市、物价波动、医疗卫生改革等问题,主动设置议题,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热点、理性合法表达诉求,做到正确引导、主动引导、有效引导。

突发事件报道。在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刑事案件、公共安全事件等发生时,传统主流媒体应在第一时间组织记者奔赴第一现场,争夺新闻首发。首发优于后发,快发优于慢发,被转发优于单发。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长效机制,保证对现场报道把好关、把好度,打破日常节目安排,对现场稿件给予优先、集中安排。

四、进一步推进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传统主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新的突破口。

技术融合。纵观媒介发展史,每项新技术的诞生,都会带来一次新的传播革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技术对接是先导。传统媒体应从硬件上加大投入,建立与网络媒体的信息共享平台,从技术上保证新闻信息的无缝对接,形成“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重”的生产流程,实现全媒体全互动运作模式。

内容融合。传统主流媒体所有报道均能在所属网站点击,重点选题在网上预告,吸引网友的关注,并开辟出专门空间供“网友留言”;网站加强论坛建设,及时亮出主流舆论观点,并汇总网上新闻线索及舆论热点,形成选题单,供传统媒体参考;重点报道要在首页显著位置刊载,并及时反馈网上反映,形成网上舆论强势。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范文第14篇

一、我国广播电视舆论引导现状

1.传统媒体话语权弱化

我国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是在国家和政党的框架下建构和运行的,在新媒体兴起之前,传统媒体是国家进行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就媒体特性来看,传统媒体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信息是从信源向受众的单向流动,反馈机制的运行十分有限,受众被动接受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地位呈现不对称性。在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媒机构是权威而又神秘的,受众对媒介抱有一种信任的态度。但在互联网普及之后,一方面媒体信息流量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网络的互动性和传播主体多样性导致话语权分散下放,新媒体成为社会公众表达意见的重要通道。网络媒介的普及过程就是传统媒体的“祛魅”过程,当媒体的话语权和对信息的掌握权弱化时,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性降低,媒体的神秘感便消退了。衡量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影响力的收听率、收视率指标,近几年来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随着广播电视媒体在信息传播和舆论中的地位下降,传统的“受众-媒体”二元关系逐渐破裂。

2.舆论场的多元化

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微博大V、论坛达人等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造成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新的“舆论场”逐渐形成,传统媒体时代单一“舆论场”的舆论引导格局被改变。互联网新媒体的海量用户群体,参与进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带来的是裂变式的信息扩散方式,舆论引导由最初的“一对多”演变为“多对多”的形式。传播平台的多元化导致了广播电视舆论引导主体地位的弱化,近年来如“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等诸多重大新闻事件,都是由新媒体迅速捕捉跟进,广播电视在突发新闻舆情事件中在时效性方面颇显被动,原有的舆论引导领导权被弱化。此外,伴随着舆论场的多元化,我国公民的媒介素养状况也成为了广播电视舆论引导的一大难题。我国公众在媒介素养方面尚处于懵懂期,在面对互联网新媒体的海量信息中,不能理性地运用新媒体实现舆论监督,反倒极易产生群体极化、人肉搜索、恶意谣言、偏执狂热等不冷静不理智的行为。如何全面提升公民媒介素养,带领公民走向理性化道路,对于广播电视舆论引导来说是一项更为深远而艰巨的任务。

3.诸多体制机制因素发展参差不齐

我国广播电视舆论引导伴随着诸多体制机制因素发展参差不齐的问题。就目前来看,传统媒体在政治环境、渠道铺设方面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媒介技术管控和媒介内容形态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而经济体制和媒介素养等因素却还存在较大不足,仍亟待提高。在传统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媒体积极发挥着舆论引导的作用,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一些重要的体制机制因素上,我们已经尝试进行发展与改进,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环境体制方面,我国广播电视舆论引导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在经济规制方面,媒介“双轨制”进一步加深了广播电视的商业化,广播电视舆论引导的公益性在不断弱化。此外,广播电视在不断深化体制内部改革创新,以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舆论引导,包括建立并逐渐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报道机制、打破“条块分割”以实现资源共享与扁平化管理等。同时,媒介融合时代下的广播电视舆论引导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虽然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自带的政治属性使其拥有良好的政治环境,但也存在着说教味过浓、控制观念过强、单向孤立、灌输式等引导方式上的弊端。此外,我国广播电视从业者自身的媒介素养也有待提高,部分媒体对内容把关不严,信息内容的不及时、不准确,被多元化的新媒体信息传播渠道所放大,受众接受信息的不对称,进一步导致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公信力的下降。

二、媒介融合给广播电视舆论引导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媒介融合给我国广播电视舆论引导带来的机遇

对于处在改革转型难题停滞不前中的广播电视媒体,媒介融合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发展良机。复杂的传播形态和众声喧哗的媒介环境,更加凸显了权威性“喉舌”媒体在社会舆论引导中的作用。同时,媒介融合在媒介内容和媒介形式上的重大变化也给新形势下的广播电视媒体提供了舆论引导工作生产方式转变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1)媒介融合让广电更加贴近受众需求。媒介融合不仅可以脱离以“频道”为主的经营模式,其节目来源比传统电视更为多样,不仅有传统的电视节目,还有来自网络媒介、电影媒介、广播媒介等多种传播媒介的内容,可以根据受众的差异化收视偏好、多样化的内容集成,可以为受众提供多重选择机会。同时双向传输和多元互动让广电可以积极地克服曾经的劣势,提升自身的内容优势,打造节目品牌,在媒介融合中更好地吸引受众,占据传播主导,引领舆论。(2)媒介融合让广电行业得到整合与拓展。媒介融合将促进全国广电行业的加速融合,帮助广播电视网络实现全网整合,形成提供全业务的全程全网、互联互通的大网,扩大规模和舆论影响力。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及完成,广播电视行业将向电信行业渗透,广电企业有望大规模进入互联网接入等电信增值业务及大规模介入语音通话等电信传统业务领域,双方可以通过合作做大做强,实现共赢。同时,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势必导致电子终端产品的整合与革新,将会带来上下游产业整合的机会,并可能孕育出新的朝阳行业。(3)媒介融合将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媒介融合为包括广播、电视、互联网在内的新旧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影响力广泛的主流媒介类型,广播电视在媒介融合后需要进一步打造国际一流的主流媒体,成为国内乃至跨国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这有利于保持主流媒体的权威性、抢占信息传播的制高点,有利于优化主流媒体形象,有利于改善舆论传播的格局、推进舆论引导的新秩序建设。

2.媒介融合给我国广播电视舆论引导带来的挑战

媒介融合对于广电行业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必然是一次不可忽视的挑战。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正在影响着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转型的步伐,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新挑战、新困难不断涌现,广电传媒业面临的体制制约、听(观)众流失、广告分流、经营转型、人才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只有认清形势、紧跟时代、迎接挑战,才能在时刻变化的传媒业格局中掌握主动、加快发展。(1)体制机制的制约与转型。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矛盾和制约日益突出,市场化经营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日渐暴露。在原有体制下电视广播的产业化具有分散、低效和粗放等特性,这既不利于有线电视网络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的宏观管理。同时就目前看来,我国广电运营商可以说是完全处于诸侯割据的混战状态,如果不能及时完成省网整合,那么在网络覆盖上将制肘媒介融合业务的发展。而广电网长期的地方自治和利益矛盾,则需要整合者拥有宏达的魄力,同时要很好地掌握利益的平衡。(2)市场化竞争加剧。媒介融合给各方提供了一个公平开放的竞争平台,互联网行业和电信行业与广电行业相比,其移动业务很早就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积累了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培养了一大批市场营销人才,其市场运作能力远远超过广播电视网络。而我国广播电视在应对媒介融合带来的市场竞争中并没有丰富的经验,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单纯的向上级要政策的阶段,缺少市场化的运作。因此,广电要想在媒介融合中赢得更大的利益,不被市场抛弃,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市场运作能力。(3)受众流失,广告分流。互联网媒体比广播电视更具互动性和选择性,其人性化的设置更好地满足了公众个性化的需求,成为越来越多的公众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和青少年人群获取信息、发表意见、休闲娱乐和文化消费的首选,网络视频用户和移动互联网用户正在快速增长。当网络媒体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络用户时,其附加的广告收入也在节节攀升。新媒体具有的各种优势和便利,使其越来越受到广告主的追捧。新媒体广告市场的快速成长,正在不断分流广播电视媒体的广告资源,挤压着广播电视媒体的广告市场空间。(4)技术停滞,体系封闭,规范缺乏。因为市场化的前提必须是技术标准的统一和提高,这就要求广电必须打破原来封闭的市场体系,包括封闭的商业模式和封闭的技术体系。中国广播电视行业正是在这样封闭的环境中原地踏步,技术一直处于半停滞状态。(5)人才队伍建设的挑战。在媒介融合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新媒体、新业务和新产业,对传统广播电视机构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的广电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新媒体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用人机制、优厚的工资待遇等优势,千方百计从广播电视机构“挖人”,致使广播电视机构留住优秀人才的压力不断加大。(6)传播方式的挑战。随着计算机、智能手机、移动多媒体终端等新媒体的多样化发展,信息传播已从资源垄断走向资源共享、从自成体系转向开放体系、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互动。新媒体发展已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在获取了经济利益的同时,其抢占舆论阵地和受众市场,威胁着我国舆论引导的导向安全,对我国广电传媒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对策

在与互联网新媒体的激烈竞争中,广播电视要想在舆论引导主导权的争夺战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发展策略调整。

1.宏观维度

(1)完善广播电视政策规制。按照学者喻国明的分析,目前我国媒介规制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条块分割、画地为牢的媒介管理模式造成媒介跨地区、跨媒介和上下游产业资源整合的困难。以上种种要求由政府力量主导的媒介规制改革势在必行,既要规避以上问题,又要面对新情况、新要求提出新方法,在政策规制上为提升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提供保障。(2)推进广播电视产业化。简单来说就是广播电视机构从单纯的文化、精神产品生产的事业单位,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规则,向产业经营过渡的进程。广播电视走上产业化道路符合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是其适应国内经济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加剧的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3)实施“全媒体”战略。在“全媒体”战略背景下,提升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需要在广播电视全媒体生产的内容聚合、业务协作、全媒体云服务平台、多终端、双向互动等每一个环节做出努力。

2.中观维度

(1)区域传播策略。我国由于历史传统因素,在新闻传播领域对区域的划分主要是基于国家行政区域划分,中央、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地区和县市四级行政区划影响下的“四级办电视”都有着明显的烙印。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我们需要完善区域传播的策略分析和进行跨区域的整合策略。(2)渠道拓展:新技术下的新媒体联动。新媒体的发展本质上就是内容与不断更迭进步的新技术结合的产物,传统广播电视技术上的滞后成为在与新媒体竞争中最主要的短板。现阶段广播电视要借力新媒体,尤其要充分重视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3)提高受众媒介素养。对国家和社会来说,提升受众媒介素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首先,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式的学校教育课程;其次,要打破现阶段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学科壁垒”,进入到通识教育领域;此外,还要重视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动作用。

3.微观维度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媒介在现代生活中影响深远,文章主要探讨了现代媒介舆论促进道德建设的方式,指出在陌生人社会中媒介舆论通过道德舆论监督、道德评价,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整合和净化,进行舆论引导,鞭挞落后的旧道德,倡导先进的新道德,展开民主、平等的道德交流方式,影响受众道德的知、情、意、信、行等,促进道德素质的巩固和提高。

本文的媒介是指传统媒介,指报刊、杂志、电视及广播等,不包括网络媒介(网络媒介暂不讨论)。“媒介舆论是指通过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舆论。它包括各种传播媒介,尤其是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介刊登的言论、来信、社会讨论、社会调查、民意测验等。”[1](P167)

在我国,大众媒介是党和国家及社会的喉舌,其意见尤其是党报党刊的评论员文章更是代表了党和政府的意见,代表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主张,是民意的集中体现。而媒介刊登的百姓来信、社会讨论、电视评论、电台电视的谈话节目中的各种观点和要求一般来说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民众的某种要求,可以说是民意和众意的表现。媒介舆论从其特点来说具有大众参与性、开放性、相对理性、权威性、影响深等特点和优势,较之其他舆论形式,媒介舆论由于其自身的诸多优势而成为社会舆论的领袖,居于主导的地位。

一、转型时期媒介舆论与道德建设

社会转型是我国当前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正处于由“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或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2](P37)社会转型也体现在道德方面,不仅体现为道德的内容由传统的旧道德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道德的转变,而且道德所依赖的方式和途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显著方面就是个体所受的道德舆论压力来源的变化。在传统社会中个体道德生活较多地受熟人群体间的舆论压力的影响,而现在个体道德生活更多地受媒介舆论的压力。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多变,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越来越依靠各种媒体,媒介成为人们认识的导航圈,“它迫使人们超越狭隘的经验,学会更多的凭借大众传媒所提供的间接信息和话题去认识世界,勾勒、修改头脑中的关于现实世界的图”,[3](P59)大众传播已取代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成为社会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传媒在受众道德素质形成、巩固和提高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个体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受到媒介舆论的影响。“媒介权力通过控制信息载体,传播特定的‘符号——意义’体系,构建人们的认知概念世界、价值系统,形成对人们社会行为的隐性支配。”[4](P58)而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个体的工作与生活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是同一、固定的,个体处于熟人社会中,个人的道德生活几乎暴露在所有熟人的关注之中,违德会受到来自多数熟人的舆论压力,从而影响到个人生活与工作,其代价比较大。而在市场经济中,个体的工作与生活空间相对独立,且人员流动性大,总体来看人们主要是处于陌生人社会中,违德不再在个体的熟人关系网中全面扩散,来自熟人的舆论压力比以前小了很多,因此,熟人社会中民众间的街谈巷议性质的舆论对个体的作用力在陌生人社会中相应小了很多,而与此同时,作为社会民意和众意的集合的媒介舆论其作用则相应大了起来。“从直接或间接产生的影响看,媒介舆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能够起到聚合、引导、控制等作用。媒介舆论以它不间断的意识撞击,时时事事对受众的思想发生摩擦,最后使思想按着媒介撞击的方向发生变化。”[1](P166)所以,全面、理性地衡量媒介舆论对道德建设的作用,把握其中的规律,促使媒介舆论更好地服务于道德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媒介舆论促进道德建设的方式和途径

媒介舆论在促进道德建设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的:

首先,媒介舆论发挥其道德舆论监督的功能,对道德观念、事件、行为、人物等或贬或褒,从而引导受众。媒介舆论对道德观念、事件和行为、道德人物等进行道德的评价,判断其是善还是恶、是高尚还是卑鄙,并传播给受众,影响受众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对大多数人来说,社会的谴责和赞许就是生活的主宰。”[5](P69)

当媒介舆论表达贬义评价的时候,就在受众中形成广泛的舆论压力,促使受众自觉修正自己的道德认知,避免发生类似的行为,避免受到意见制裁、交往制裁等。“社会舆论具有大众化、压力大、影响深的特点,因而道德评价对于构成‘扬善抑恶’的道德氛围,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道德由‘现有’向‘应有’的转化,有着重要的作用。”[3](P59)媒介舆论给受众形成巨大的外在压力,一般来说,多数情况下受众道德良心会被正义的道德舆论所撞击、所影响,而在类似的道德情景中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或者防止自身产生类似的错误行为。多数受众一般希望被周围的群体所接纳、所肯定,避免被孤立、被否定的心理,更是希望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与舆论中的主流一致,从而修正或者继续坚持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在用惩罚和耻辱来强迫维持一定的行为水准的同时,社会用赞扬和支持来突出所有超出这一水准的英勇和坚毅所获得的成果,也是必要的。[5](P71)如果说媒介通过负向舆论、通过贬低不道德的行为和观念促使受众修正自身行为,提高自身素质的话,那么,来自媒介舆论对道德行为和观念的赞扬和支持就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社会凝聚力。从受众个体道德素质变化来看,来自媒介舆论的赞扬和支持能够进一步强化受众内心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促使受众在今后的道德实践中做出恰当的道德行为,从而强化、提升受众的道德品质。“褒扬性舆论告诉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善待社会和他人,使公众具有现代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以及现代的是非观、价值观等。”[6](P190)从全社会来看,当媒介舆论对某道德事件、行为、人物等表达褒扬性的评价时,在全社会中弘扬正气,形成对受众道德素质的陶冶和道德方向的引导,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使人向共同的方向去努力,促进社会稳定和文明水平的提高。“褒扬性舆论具有社会教化作用,是培养新一代高尚公民的意识温室。学校教育和各种社会教育都能培养人、熏陶人,但只有正向舆论的耳濡目染才能造就意向一致、品德优良的社会公民。舆论每时每刻对人发挥显著的感染力,公众就像置于温室一样而获得精神上的滋养。”[6](P190)

其次,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整合和净化,进行舆论引导。“媒介是一种具有高度目的性的社会组织,在客观上它具有提供‘意见环境’的功能,在主观上它又有制造‘意见环境’的主动性。所以,新闻媒介绝不是原生态地反映社会舆论,而是对各种社会舆论的再传播。尤其是在提供带有争议性的话题的信息时,更是自觉地带有自己特定的主观性、朝向性,这种朝向性不仅加速了舆论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形成一个个让人们无法忽视的‘意见环境’。”[1](P237)在现代社会中受众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媒介所营造的这样一个拟态环境来认识世界的,以媒介所营造的意见环境作为认识的基础。媒介营造的意见环境是有选择的意见集合,有的舆论被媒体过滤掉了,有的舆论被媒介扩大了。媒体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意识地放大或者过滤某些舆论,对社会舆论进行整合和净化,进行舆论引导,引导受众对某些问题进一步深入、广泛、理性地讨论。媒体通过自身的平台,把不同时空的不同个体和群体粘连起来,形成有某种共同特点的媒体的受众群并影响其意见和倾向。

媒介引导舆论一个方面是放大某种意见,在社会中形成广泛的舆论压力,造成社会多数甚至全社会都赞成某种观点的现象,从而影响受众,尤其是从众心理比较强烈的受众的道德情感、认知、意志与行动。媒介舆论影响受众一个方面是影响受众道德情感,引导受众体验和发展同情人、关心尊重人、体贴人的情绪情感。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极为重要,是实现道德教育目的(形成正确信念、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道德理性能力的培养也很关键,毕竟受众在实施道德行为前需要理性的道德判断。在这个影响受众的过程中,媒介有选择地放大这意见,以此影响受众道德思考的内容。

“新闻媒体通过对事实的报道,以新闻报道影响社会公众舆论,形成主流的舆论,进而对人对社会产生影响;一些不为人知的意见即社会舆论,经过新闻报道,转化为新闻舆论,就能使少数人的意见变成多数人的意见,使局部意见转化成全局的意见,成为能让大家知道并赞同的社会舆论。”[7]同时,媒体有意识地弱化甚至是过滤某些舆论,在传播的时间、空间等方面有意识地予以弱化,从而使得这些舆论逐渐失去成长的机会,甚至逐渐消亡。当然,媒体不能够对所有的舆论都能够弱化或者过滤,凡是人民高度关注的,媒体即使不关注,也不会导致消亡,毕竟媒体舆论的基础来自人民。

转贴于

第三,鞭挞落后的旧道德,倡导先进的新道德。转型过程中新旧文化思想道德观念的冲突表现得十分明显,一方面,人们旧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逐渐被抛弃,另一方面,新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树立;并且道德转型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进行的,这一背景下文化思想道德的交流和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道德转型过程中的冲突。在这个过程中,媒介舆论对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动社会道德更新进程,通过鞭挞落后的旧道德,倡导先进的新道德来影响受众,从而推动道德进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创新总是首先只在一部分人中传播,媒介通过自身的平台将先进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提交给广大的受众,从而在受众中引起思想道德的震动,并形成优势舆论,尤其是通过权威人士的现身说法,榜样的力量使得受众慢慢接受新的道德观念,形成新的道德行为。

转型时期新旧道德的冲突比较明显,媒介舆论在除旧立新方面功不可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义利之辩,如20世纪90年代深圳蛇口提出的“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曾经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社会讨论的结果是使追求正当利益的行为正大光明化,使得人们认识到追求正当利益是合乎道义的,是可鼓励的,破除了旧道德的求义贬利的观念,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扫除了思想道德上的一个障碍。

通过媒介舆论,可对某些复杂的道德观念、行为和事件、道德人物等进行评判,澄清认识,影响受众。如20世纪80年代初期,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舍身救老农,在全国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这样做不值得,在这场讨论中媒体发挥其舆论作用,使得受众明白张华救人的精神价值之所在,批评了只看物质利益不看重精神利益的错误观念。

第四,媒介舆论尤其是论坛的议论、讨论行为本身就是一场道德的教育过程、平等的交流、相互的影响等。在现代民主社会和理性多元论的文化条件下,媒体提供各种道德观念争鸣的平台,使得各种观点相互碰撞,百家争鸣,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形成道德共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道德教育的过程。首先是相互的观念的影响。讨论的过程是一个相互观点碰撞的过程,彼此的观点相互影响的过程;讨论的过程也是一个澄清认识的过程、修正错误的过程。其次,这样的议论和讨论也是一场道德民主教育的过程,有助于受众形成主体性道德。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争鸣过程中有助于受众形成主体性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受众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同时由于它具有广泛的民主基础,使其普遍有效性或广泛可接受性获得了基本的保证。用伦理学的术语来说,这种道德民主的基础可谓之普遍的道德主体性基础。有了这一基础,社会规范伦理才可能进入社会公民或道德个人的内在美德之中。反过来说,也只有那些可以为广大社会公民或道德个人所普遍接受的社会伦理规范,才是真正有效的普遍道德规范,也才具有真实的社会伦理意义,否则,就只能被人们当作抽象空洞的无意义的道德教条而弃之不顾。”[7](P81-82)

当然,传媒舆论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并不都是积极的。在我国,大众媒介是党和国家及社会的集体发言人,从所有权来看多是国有或者国有控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实际生活中我国所有的传播媒介舆论在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一定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由于传播媒介相对独立地开展经营活动,尤其是近年来传播媒介的商业化运营,部分媒介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不惜迎合某些受众的低级趣味;加上媒介从业人员各自对道德建设的理解认识偏差等,媒介舆论也会对道德建设产生消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世寿.公共舆论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郑杭生,李路路.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1999.

[4]廖永亮.舆论调控学:引导舆论与舆论引导的艺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5]〔美〕爱德华·罗斯.社会控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6]刘建民.社会舆论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